首页范文体育教育训练学就业方向十篇体育教育训练学就业方向十篇

体育教育训练学就业方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2:05

体育教育训练学就业方向篇1

1.1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工作要求。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需要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换言之就是高职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培养和提升。职业体能可谓是职业能力中的重要内容,为了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应对今后的工作生活,教师需要将职业体能训练向教学工作中进行不断渗透,进而对学生产生更多的积极影响,为学生的工作生活奠定坚实基础。高职院校需要向社会输送更多应用型和实用型人才,而这些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及素质,教师需要针对这些需求对职业体能训练进行合理安排,促进学生未来发展。1.2与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工作的目标一致。随着社会的逐渐进步,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为了更好地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教师需要对体育教学工作进行改革,在以往的体育教学工作中,教师未能对教学目标进行明确,同时未能将更多的创新元素融入教学及体能训练工作中,教学理念及思想较为落后,导致体育教学及体能训练工作无法达到预期效果。针对以上情况,体育教师需要对教学工作及体能训练工作进行调整,对职业能力的训练时间以及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只有将职业素质能力以及体能方面的培养工作进行更好地平衡,方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3职业体能训练的渗透是提高学生就业优势的一种手段常言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为了更好地应对今后的工作,学生需要对自身的职业体能水平进行提升。现如今社会就业竞争压力较大,往往很多人同时竞争同一岗位,若想使学生能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教师需要将职业体能训练向体育教学工作中进行渗透,增加学生的就业优势。以某些机械、电力相关专业的体育教学工作为例,高职体育教师在对此类学生进行教学及体能训练时,需要对其进行职业体能训练和考评,进而使其就业竞争力有所提升。1.4职业教育发展方面的要求。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和社会中的企业进行更多地合作与联系,同时双方开始对学生进行订单式教育。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将职业能力的培养当作教学重点,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方向得以明确,体育教师也需要结合能力培养本位方面的要求制定订单式教学的规划。高职院校体育教师需要对企业需要有所了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职业体能训练也可以为其提供更多支持。

2渗透方法

2.1对硬件设施进行完善。高职院校的体育基础设施为教师的职业体能训练教学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对这方面工作有更多重视。高职体育教师在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职业体能训练时,校方应予以一定的资金支持,为体育教学训练工作创造适宜的环境,而办学条件以及基础设施方面的优化也可以为职业体能训练的渗透创造良好条件。2.2对职业体能训练目标进行明确。对于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工作而言,教师需要对职业体能训练方面的目标和要求进行明确,把握好终身教育、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训练思想,将这方面的训练工作渗透到高职学生的培养工作中。高职教师在平日对学生进行日常体育教学时,需要将职业体能训练相关思想渗透到教学工作中,进而使学生的身体素质有所提高,而定向的职业体能训练也可以对学生日后的工作生活提供更多帮助和支持。2.3将职业体能训练项目融入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工作中。高职院校具有许多不同的专业,体育教师在对这些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体育教学时,需要对学生专业特点以及未来就业岗位方面的需求进行考量,将职业性质以及专业类型当作职业体能训练的导向,同时可以对学生进行职业病预防方面的教学和指导,进而使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获取所需的职业体能训练知识和专业知识。仍以机电及电力相关专业的体育教学工作和体能训练工作为例,教师将职业体能训练向体育教学工作中进行渗透,开设了更多调动学生全身力量的训练项目,对学生进行体育技能方面的教育教学,同时学生也对这些实用价值较高的职业体能训练项目产生了更多的学习与训练兴趣。另外,以酒店管理、旅游以及营销相关专业的体育教学工作为例,教师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时,可以将职业体能训练进行逐渐地渗透,对学生腿部及腰部力量的训练教学产生更多重视,并针对这些方面的职业体能训练内容进行考评,促进职业体能训练的渗透。2.4提高学生对职业体能训练的重视程度。很多高职院校中均存在重专业轻体能训练的情况,大部分学生仅对专业技能的学习有所重视,对综合素质以及体能训练方面的内容有所忽视,这对高职学生日后的就业产生一定不利影响,即使学生的职业能力较强,也无法将其更好地发挥。我国卫生部门已经对劳动人口医疗费用方面的数据进行调查,发现在医疗费用方面的花销较大,劳动力人口患病时间较长,病休时间较长,对日常的工作产生一定不利影响。针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和社会中的企业进行更多的联系和合作,将职业体能训练方面的重要性、企业文化等内容渗透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对其产生更多重视,积极主动参与职业体能训练。2.5组织开展更多职业体能训练相关主题的课外教学实践活动。在高职院校中课程改革工作已经取得一定成绩,高职教师对素质教学及拓展训练工作产生了更多的重视,而这些也为体育教师的职业体能训练教学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在职业体能训练相关主题的课外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也可以对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职业体能素质以及职业能力进行培养和提高,体育教学工作效果得到较大改善和提高。以“钻电网”为主题的课外教学实践活动及素质拓展训练为例,教师将体育教学及训练工作延伸至课外,最终使职业体能训练更好地渗透到教学工作中。

3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高职院校而言,需要对学生的职业体能进行训练和提升,进而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工作。上文已经对职业体能训练渗透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发现其渗透过程较为缓慢,教师需要对职业体能训练的渗透工作充满耐心,在日常的体育教学工作中将其逐渐渗透,以就业为导向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地训练,最终使学生的职业体能有所提高,为学生未来的工作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卢永平单位: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黄芝翠.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专业教学服务功能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2013,10(5):141-143.

体育教育训练学就业方向篇2

关键词:高校;体育学研究生;研究方向

我国研究生教育多是按三级学科确定研究方向,每个学科都有一定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向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直接影响着人才的培养方向。因此,研究方向的调整和设置,在突出学科特色和优势的同时,应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发展的需要,使研究生的培养能够立足于较高的起点和学科发展的前沿[1]。目前,河南省有4所高等院校招收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分别为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以下简称郑大体院)。本文通过对这4所高校的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的设置现状进行分析,找出高校体育学研究生专业设置的特色和存在的问题,更好的了解河南省高校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现状,为促进河南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 4所高校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设置现状

1997年,我国重新修订了研究生学科目录,将体育学划为一级学科,将其中的11个二级学科合并为4个二级学科,即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我国体育学研究生均是按二级学科设置专业和招生,河南4所招收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高校截至2011年招生专业涵盖了四个二级学科,其中河南大学和河南师范大学都设置了四个二级学科专业,郑州大学和郑大体院未设置运动人体科学专业。

2 4所高校各专业研究方向设置的现状分析

2.1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研究方向的比较

河南省4所高校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研究方向设置:郑州大学 01体育管理理论与方法*02城市社区体育研究03体育文化传播04体育社会学*;河南大学 01学校体育学*02体育管理学*03体育社会学*04体育运动心理学;河南师范大学 01学校体育学*02体育社会学*03体育管理学*04体育伦理学;郑大体院 01体育教育心理学02体育史学(注:*代表设置频率较高的研究方向)。

由以上可以看出,4所高校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的研究方向设置主要为体育管理学、体育社会学、学校体育学,属于体育管理领域、体育与社会领域和学校体育领域,而且是这些领域中相对较成熟、稳定的研究方向。郑州大学设置的城市与社区体育研究属于社会体育领域,体育文化传播属于体育文化领域;郑大体院设置的体育史学属于体育历史领域,还有河南师范大学设置了体育伦理学。相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范围,4所高校所设置的研究方向领域有些狭窄,数量相对较少,对于体育经济、体育传播、体育美学等领域都没有涉及。

2.2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研究方向的比较

   运动人体科学是生物学、医学和体育学相交叉的一门科学。[2]该学科对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较高,既要具备一定的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和运动经验,还要具备相应的医学知识、生物学原理和实验技能等。四所高校只有两所大学有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研究方向,研究方向的设置为:河南大学 01运动技术动作诊断分析优化02运动与健康促进03运动生理生化理论与实践;河南师范大学 01运动训练的人体科学理论研究02运动技术动作诊断与优化。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该学科对师资和硬件器材要求较高,4所高校中只有河南大学和河南师范大学招收此专业硕士研究生,但设置的研究方向数量很少,而且从培养方向上看服务人群侧重运动员。研究方向的单一,就会造成研究生就业困难,应多设置与医学相关的专业。但高校也不能盲目扩大招生规模,要在逐渐提高本校的师资和办学条件上,结合本省市经济市场状况和社会需求,合理设置研究方向。

2.3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方向的比较

随着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体育教学理论与训练实践的不断丰富,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在4个二级学科中,是我国高校学科点最多的学科。4所高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方向设置为:郑州大学 01体育教学原理与方法*02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03田径、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4篮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5竞技体操、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6健美操、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7排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8合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9网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河南大学 01足球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02篮球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03田径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04排球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05乒、网球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06体操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07运动竞赛与训练*;河南师范大学 01排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2体操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3篮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4足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5田径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6乒乓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7网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8羽毛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9游泳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10健美操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11体育舞蹈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12一般训练理论与实践*;郑大体院 01体育教育原理与方法*02篮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3游泳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4足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5乒乓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注:*表示按研究领域划分的研究方向)。

  从河南4所高校2011年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也可以看出,体育教育训练学是研究方向设置和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目前,我国该学科研究方向的划分一般分为两种模式:研究领域型和运动项目型。河南4所高校体育教育训练专业研究方向设置的总数有33个,其中按运动项目设置的有28个,占84.8%,按研究领域设置的有5个,其中郑州大学设置2个,其它3所院校各设置1个研究领域型研究方向,仅占总数的15.2%。可见河南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方向集中在体育运动项目专项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从设置频数统计,主要有篮球、田径、排球、体操、乒网、健美操等,传统的体育项目居多,不利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在研究方向上各高校趋于同化,没有形成各自的研究特色。只有郑州大学设置的合球运动,在国内是一门新兴的专业,能够体现本校的特色。

2.4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研究方向的比较

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研究生培养历程较短,是我国的特色学科。河南大学的该专业是本校的特色学科,但主要集中在武术专业的培养,所设置的3个研究方向均为“武术……”的研究;郑州大学和河南师范大学设置了传统体育养生理论类研究;郑大体院开设了太极拳理论与实践研究,突出了本校的特色。

但是,各高校对专业方向设置的表述比较杂乱,过于笼统,从名称上很难告知其培养什么养的人。建议各高校加强联系和交流,确立较为统一和合理的设置标准,促进该学科体系的成熟和完善。

3小结

河南高校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设置涵盖了体育学4个二级学科,其中,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方向设置最为丰富,但侧重按运动项目划分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方向设置领域较窄,建议多跨学科设置方向,和国内外新兴学科接轨,促进交叉和边缘学科发展。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主要集中在武术方向的培养,应利用中原武术特色的优势,积极拓展和开发传统养生体育和民族民间体育的研究。

总之,河南高校体育学硕士各学科的研究方向基本形成较稳定的设置体系,各个高校应加强交流和研讨,统一研究方向的设置标准,使同类专业方向的表述形式和名称具有一致性。同时要逐步拓宽研究领域,增设新兴学科的方向点,在具有传统优势的三级学科下再细化研究方向,形成更完善的专业体系,体现各自的学科特色。

参考文献:

[1]黄汉升.新中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科学,2007,27(9):3-22.

[2]乔德才,张蕴琨,邓树勋.运动人体科学研究进展与应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1-2.

体育教育训练学就业方向篇3

一、课余训练与体育教学是两个互动的层面

课余训练是体育教学的主要补充部分,它是在学生完成基本体育学业前提下,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的体育训练过程。而体育教学是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让学生掌握基本技战术的过程。

体育教学是构建课余训练的基础,课余训练是体育教学的升华。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广泛的学校体育活动,为竞技人才的选拔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那些颇富天赋的可塑人才,首先被选入课余训练队伍中,开始接受培养,而后其中的佼佼者进入高层次训练,倘若没有体育教学,就没有了最广泛的体育人才基础,就没有了尽可能的竞技人才准备,这两方面无论是对体育人才的数量方面还是质量方面都是十分重要的。

二、处理好课余训练与体育教学的关系,把课余训练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1.课余训练在体育教学发展中的地位

学校体育不但要抓好普及,而且要抓好提高;不但要增强广大青少年儿童的体质,而且要培养高水平体育运动后备人才。树立典范,在课堂上和体育竞赛中起到带动作用,给人一种向上的动力。

根据课余训练地位的变化,进一步端正课余训练的指导思想,明确课余训练的总体目标,对准方向,得到各界支持。

2.课余训练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努力提高训练质量,为体育教学的发展服务

学校体育教学和课余训练的接轨是保证体育事业在新形势下健康发展重要措施,其中最关键的是课余训练质量,需要我们加强对课余训练的管理,一是抓训练发展规划,突出特点,二是抓全程宏观管理,培养拔尖人才。

提高课余训练质量就必须制定和施行《学校课余训练大纲》,使我们的训练行为做到有章可循。在此基础上我们就能切实加强对训练工作的管理,从训练计划的制订到实施,从目标的确立到过程检测评价,形成一套管理体系和办法,使训练工作真正做到序列化、正规化和科学化,确实促进体育教学的发展。

三、课余训练和体育教学发展的趋势

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突出学生特长培养,而课余训练发展趋势必须充分顾及教育和体育发展的新的形势,打好基础,实现最终目标,为体育竞赛作出贡献。

1.从体育发展现实来看,商品经济向体育的全面渗透已成为国际体坛的一个重要趋势

竞技体育与经济的融合已成为一门新兴产业,这个产业化过程被认为是以兴办各种产业和运动队伍的企业化以及队员的职业化的双重变奏来实现的。学校是体育人才培养的基地,体育产业化对这一层次的建设不会没有影响。

2.从教育发展进程来看,经济体制的变革为学校教育的变革提供了多层次、多结构的发展模式

学校体育是否仅满足于教育发展的一般状况,满足于教育内部的“二次分配和投入”,还是发挥特长,再辟新径,适应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态势,值得我们大胆思考和积极探索。

3.课余训练的多元化、集约化是体育教育发展给予新的思路

我们要走出去,请进来,课余训练的多元化,应该是敞开的,让学校、社会、企业、个人都来支持,都来办学,真正做到校内外结合,才能把课余训练这块阵地搞活;课余训练集约化的主要标志就是人和财力的密集聚合和有效利用。这样才能为培养人才,特别是在竞赛中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竞技技能的优秀人才,提供好的训练与适宜的竞赛机会。

体育教育训练学就业方向篇4

关键词:体育教师――教练员;运动训练

在美国的学校里,习惯将从事运动训练的组织、指导和实施者通常称“体育教师――教练员”。因为每个学校运动队把聘任“体育教师――教练员”放在非常重要的位子上,其中把“多年的教学经验;多年的训练经验”排在前两位,说明“体育教师――教练员”一是兼顾,二是分离的,或二者有之。从我国学校体育领域来看,作为体育教师是以体育教学为中心工作的,同时兼顾运动训练、课外活动、早间操等工作。因而在称呼上就是体育教师。而教练员是业余体校、体工队和专业队的习惯称呼。这是我们与美国的最大区别。

本文试图通过学校竞技体育和运动训练等问题来探讨“体育教师――教练员”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及所起的作用。

一.“体育教师――教练员”的关系

在我国学校实施运动训练工作的通常是体育教师,也有称呼教练员的。从训练学的角度看,运动训练是一个实践性、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在训练过程中,作为运动训练的策划者和组织者的教练员起着主导作用,教练员的训练水平直接关系到运动员训练水平的提高,没有高水平的教练员就不可能培养高水平的运动员。

目前,我国各级学校的教练员队伍大致分为3种形式。

“体育教师――教练员”,亦教亦训,教训兼顾。中小学几乎都采用这种形式,高校也占一定的比例;

“体育教师――教练员”,教训分离。高校中占主体。

外聘兼职教练员,在体校、体工队等招收专业教练员,只搞专项训练工作,高校中占少数。像清华大学的跳水队、击剑队、皮划艇队等采用联办、直接收购的形式,较好地解决了教练员问题。

体育教师与教练员在工作性质、执行任务、培养目标等方面究竟有哪些主要区别呢?比较如表1。

差别是显而易见的,现实要求从事运动训练工作的体育教师,在思想上要转变观念,由教学型向训练型转变;在行动上要狠抓运动成绩,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二.运动训练系统的控制

依据系统论的观点,任何一个事件和行动过程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运动训练就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教练员是运动训练的控制部分,运动员是被控制部分。教练员主要控制运动员的选材、训练和管理。科学选材、科学训练是运动员创造优异成绩的保障。

我国第一本《运动训练学》认为:“所谓的选材是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和要求,以科学的方法进行测试和预测,并经过一定的考察从众多的少年儿童中,准确地选拔出那些各方面条件优越,适合于某一运动项目需要的人才……”。实事求是地讲,目前,根据试点中学的条件和教练员水平,只能做一些简单的测试工作,绝大多数学校直接与小学挂钩,作为体育后备人才来源和科学选材的一项重要措施。而高校同样采用这种方法,与试点中学挂钩,直接接受对学校的体育后备人才。另外就是采用联办、收购的办法,解决选材的问题。

目前,我国试点中学和高校的训练方式以天天训练为主,以隔日训练为辅,寒暑假采用全天的训练方式,与美国学校训练基本一致。但是值得指出的是美国中学运动训练较为松散,自由度较大;而美国高校的周训练时间高于中国高校,与中国专业队相一致。另外,美国高校在遇到重大赛事时,运动员往往要休学一年,专心的准备和备战,学校给与大力支持。见表2。

三.由运动训练带来的思考

1、教体分离与体教结合的矛盾问题

简单地说,教体分离是要解决“体育教师――教练员”主次不分的问题;而体教结合是要解决运动员“学训一体”的问题。从竞技体育的角度讲,教练员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求是很高的。换句话说,教练员的业务水平,一定意义上决定着训练质量。近17年来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成绩不高的原因之一,不能不说与“体育教师――教练员”有关。“亦教亦训”的弊端是显而易见,最突出的问题是“体育教师――教练员”的专业性和专一性明显不足。所以,教体分离就成为一种必然。在“分离”时,还要考虑到我国学校的实际情况。

试点中学由于受过体育教师数量的限制,在一定时期内还难以改变“亦教亦训”的局面,是否可以通过建立教练员小组、横向联合、招聘等方式,尽快解决教练员问题。

1985年原国家体委就制定了“体教联合”的15年规划,如今规划所确立的任务基本完成,一个较完备的课余训练体系已经建立起来。过去的业余体校已开始向试点中学转移,而一些优秀运动员也在向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转移。体教结合是学校运动训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关于“一条龙”学训结合体系的问题

所谓“一条龙”学训结合体系,是指从小学――中学――大学不间断的、由低级到高级的训练衔接体系。它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学训结合体系。多少年来,教委和体委为之而努力,今天应该说已基本形成了从小学――中学――大学的“一条龙”学训结合体系,这种体系以高校为龙头,以中小学为基础,学习和训练同步进行。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知识扎实,具有较高运动水平的小、中、大学生。目前,我国一些高校都有附小和附中,它们是率先形成“一条龙”学训结合体系的。高校从选材、科研、训练等方面扶植、指导中小学,而中小学则源源不断地为高校输送人才,三者间形成一个纵向的发展趋势。

学校“一条龙”学训结合体系将纳入国家整个训练体系中,逐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体育教育训练学就业方向篇5

论文摘要:教师的职业技能,是指专门从事教师职业、运用教育理论知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必备的专业性基本技能和技巧,它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现状的调查,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即要提高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必须做到:构筑明确的教师职业技能目标管理体系、优化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管理过程、完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质量监控、建立有效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激励机制。

为了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解决师范院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水平较低等问题,越来越多的高师院校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方向,突出师范教育特色,把对学生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纳人到课程体系,并加强考核和管理。而体现师范教育特色之一的高师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工作,也一直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如原国家教委师范司、浙江省教育厅(浙教师[2002]141号文件)先后制定了关于高师学生教师职业训练有关文件,明确了小学教师职业技能的概念与内涵,即: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备的专业性基本技能和技巧,是师范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它具有综合性、操作性、实践性等特点,是融理论与训练为一体的实践性很强的教育专业课程。小学教师职业技能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与图形表达能力、课堂教学基本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美育与艺体活动技能、学生教育与班级管理能力等六个方面。

一、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现状调查

为了进一步了解小教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现状,我们开展了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跟踪调查活动。调查时间:2002年4月;调查对象及人数:湖州师范学院初教系200()届、2001届168名小教大专毕业生(包括高中起点三年制大专生、五年一贯制大专生、“三·二”分段大专生);调查方式: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向用人单位发出168份调查问卷,回收148份,回收率达88%;调查内容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与图形表达能力、课堂教学基本技能、学生教育与班级管理能力等方面;调查项目设计的依据:原国家教委师范司1992年(关于印发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的通知)、1994年制定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技能训练大纲(试行))、浙江省教育厅2002年(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高等师范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要求与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的文件精神。

调查结果如下:

1、语言表达能力:主要调查口头表达能力、教态两方面(见表1)。

2、文字与图形表达能力:主要调查板书书写水平(见表2)。

3、课堂教学基本技能:主要调查教学态度、对教材理解把握处理的能力、课堂应变能力三方面(见表3)。

4、学生教育与班级管理能力:主要调查组织管理能力、开展活动能力两方面(见表4)。

5、综合技能(见表5)。

从以上调查反馈的结果来看,用人单位对小教大专毕业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给予了客观的评价和较充分的肯定。综合如下:对小教大专毕业生的教学态度方面满意率达到100;对小教大专毕业生的综合技能、板书书写水平、教态等满意率达到90%以上;对小教大专毕业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课堂应变能力、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处理能力等满意率达到87%以上;对小教大专毕业生的开展活动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的满意率达到81%以上。但实际上小教大专毕业生的教师职业技能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口头表达能力、把握处理理解教材的能力、课堂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开展活动能力很强和板书书写水平优秀的学生明显不多,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只是达到了基本掌握的程度,在教学过程中很难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

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对策研究

根据这次调查的结果,我们将进一步努力探索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内涵,完善其培训内容、训练方法,既要研究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一般职业技能的训练的内容、方法,包括语言和文字技能、艺术和体育技能、教学媒体操作技能、组织管理技能;又要重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职业技能的训练内容、方法,包括对小学教材的分析技能、教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技能、演示实验和制作教具的技能等,以提升毕业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提高毕业生对教师角色的适应能力。所以我们觉得对小教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和教师职业素质的养成,要有完善的配套措施和规范化的制度。

(一)要构筑明确的教师职业技能目标管理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高师院校办学指导思想明显存在着“重学术性、轻师范性”的倾向,又因近几年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下文要求开设的课程不断增加,而且各个学校为突出办学特色又出现了加大计算机、英语、公共选修课等课时的趋向,使原来已十分拥挤的课程显得更加繁杂,于是造成了现行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缺少操作性、实践性强的执教技能训练课程、课程配比不合理的现象。另外,小学教育本科化之后,招收的是高中起点后的大学生,这些学生与五年一贯制大专生、“三·二”分段大专生相比,虽然文化基础知识、接受能力和发展潜力等方面相对较强,但生源质量、专业思想、教师职业技能等方面往往不如五年一贯制大专生、“三·二”分段大专生,尤其是由于高中起点后的大学生可塑性不强,教师职业技能方面明显较为薄弱。

“定格在本科、定性在教育、定向在小学”的小学教师培养,要求我们既能培养出能适应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具有时代精神和现代人格的全面发展的小学教师,又要培养出“能教小学、能管理小学、能研究小学”的高素质教师,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况且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与图形表达能力、课堂教学基本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美育与艺体活动技能、学生教育与班级管理能力等为核心的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经过师范教育工作者多年来的潜心研究和广大中师学校的积极实践,其理论及实践作用都已得到充分的证明。而且“开展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从师任教的职业行为方式,并使之趋于规范化。从直接相关的范畴来看,高师的心理学、教育学学科教学法应考虑进行统一目标管理,连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综合为理论实践教学联合体。”

可见,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由理论体系、操作体系等构成的完整的立体网络式的系统结构体系;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又是一项长久性的工作,执行这一工作需要一个过程。这就需要结合国家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文件精神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在传统的、原有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式基础上进行改革,规定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要求及考核标准,构筑明确的教师职业技能目标管理体系,并把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纳人到教学计划中。这样就使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有了一个明确的管理目标,做到有章可依,从根本上保证了训练的可能性和持久性,保证了开课时间和训练质量,从而达到训练的目的。

(二)要优化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管理过程

既然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是其毕业后的敲门砖和毕业前的必修课,是其专业知识得以顺利传授的重要凭借和依托,这就要求我们高师院校的相关教育工作者明确训练目标管理体系,确保教师职业技能的培训质量,强化训练管理过程。主要应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要制订系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计划。教师职业技能的基本结构,不是决定于其个别构成要素的性质,而是决定于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整体,因此要从全局角度来考虑制定计划,这一计划尤其要注重训练内容安排的系统性,体现出从基本技能训练到专业技能训练的逐步深化过程。如一年级可以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与图形表达能力、美育与艺体活动技能为主;二年级可以以培养学生的课堂教学基本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三年级可以以培养学生的教育与班级管理能力为主;而四年级则对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进行综合训练及考核,成绩合格者发给教师职业技能证书。第二,采取规范化、多样化的训练方法,将计划落实到具体的训练形式上,可采用理论指导和实际训练结合、激发兴趣和持之以恒结合、课堂训练与课外自练结合、范例训练和创造训练结合、单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结合、自觉训练和考核评比结合等方法进行。第三,建立实习训练中心,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小学教育专业的目标是培养未来的小学教师,学生要胜任未来小学教师这一职业,除了要掌握扎实的知识,还应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而教学能力的形成,则需要实践的磨练。这种能力绝非单纯靠课堂听课就可以得到的,他们必须深人到社会生活、小学教育实践中,在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参与班级的教学、学生的管理和学校的工作,这样才能逐步掌握教师职业技能。因此要建立学生实习训练中心,通过见习、小实习、大实习、“拜师学教”等活动,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使师范生得到全面的锻炼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要完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质最监控

“在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组织过程中,通过组织管理能够解决执行计划方案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但是在培训的过程中,有一些矛盾即计划的组织实施过程随着时间推移和过程展开而出现的计划与组织实施相偏离的种种矛盾。这方面的矛盾单靠计划过程和组织过程是无法解决的,这就需要有一个组织过程以外的过程来辅助或监督。”要完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质量监控,可通过建立教师职业技能质量监控网络和严格每项技能的考核制度加以解决。

建立教师职业技能质量监控网络,是指在开展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活动时,各学校要由主管领导牵头,成立专门负责这项工作的领导小组,并负责这项工作的教学组织管理工作。而各教学系应该积极配合学校工作,成立相应的训练与考核领导小组,直接掌握和管理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同时任课教师、学生更应积极参与到教师职业技能的教学和训练中来,从而形成立体式的网络质量监控体系。严格每项技能的考核制度,是指根据教学计划中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要求及考核标准,建立一套明确的、规范的训练考核评价系统,并要求训练与考核领导小组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采用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等级达标考核的办法,负责达标考核的组织、考务和等级审定工作,严格等级考核制度,考核成绩合格者发给等级证书,准予毕业。

体育教育训练学就业方向篇6

【关键词】少年业余体校;后备人才培养;竞赛体制

RestrictiveFactorsandCountermeasuresintheDevelopmentofamateurSwimminginHenanprovince

wanGJi-zhong

(administrationCenterofSwimming,HenanprovincialBureauofSports,Zhengzhou450000,Henan)

【abstract】amateursportsschoolisthefoundationofthedevelopmentofcompetitivesportsandisofessentialimportance.onlybyattachingimportancetothecultivationofreservetalentscanwesustainablydevelopcompetitivesports.thispaper,byinvestigatingthenumberofstudentsandcoachesinsportsschoolsandthesystemofcompetition,analyzestheexistingproblemsandputsforwardstrategiesforthetrainingofreservetalentsinthoseschools.

【Keywords】JuvenileamateurSportsSchool,talentreservecultivation,Systemofcompetition

1前言

业余体校是我国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后备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培养苗子向专业运动队输送优秀人才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纵观我国现代体育竞技比赛历程,从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到第28届悉尼奥运会,我国获得金牌的运动员,绝大部分都曾接受过业余体校的训练并在训练期间取得过优异成绩。这足以证明业余体校对我国体育竞技事业的重要性,但是随着社会体制的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引入,业余体育学校由于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制约,发展道路受到严重的冲击。特别是游泳运动,在近年来,由于基层业余体校受到招生难、教员水平逐年下降、受训人员逐年减少等因素制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游泳竞技后备人才的选拔与提高。因此,要想解决好业余体校目前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就必须对原有办学体制及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深刻反思,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和措施,使业余体校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以便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

2制约因素分析

河南虽然是一个人口大省,但其竞技体育却一直处于全国水平的中下游,特别是游泳项目。究其原因,除了经济水平的制约外,缺乏高质量的优秀后备体育人才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业余体校作为重要的体育运动后备人才基地,河南全省业余体校游泳训练网点仅有16处,游泳项目在训生有789人,省会郑州就占据其中3个训练网点,郑州市在训生347人,占河南省总在训生将近一半的比例(48.67%);业余体校游泳教练员57人,其中郑州12人,占河南业余体校教练员的21%,其他分布依然不均,比如南阳、新乡、许昌3市仅各有1名业余体校游泳教练,其他地市教练人数在2―8人不等。不仅如此,从省内少儿业余运动项目种类来看,游泳项目位于河南省少儿业余体校开展的30个项目的最底层。由于游泳项目受场地、气候等方面条件限制,普及程度、社会化程度并不高,这也导致了河南省少儿业余体校游泳在训人数逐年下降。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教练员素质分析

育人之本,在于师德,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体育界。教练员的综合素质能力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名运动员的成功与失败。竞技体育运动并不仅仅是运动员的竞争,教练员的素质和训练方法在竞技体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体育、科技和社会信息化紧密联系的今天,体校教练员闭门造车是不可取的,应经常组织教练员参加培训班或以观摩学习等形式为其充电,进一步提高其实践能力。根据调查,河南省业余体校的45名游泳教练中,没有以进修的方式参加过培训的教练占一半以上(55.7%),教练员在一年中参加两次以上的岗位培训或观摩学习的人数为零,繁忙的工作使教练员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修学习,以致造成目前教练员的训练方法陈旧,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创新性。众所周知,运动训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教练员必须具备多学科的知识,方可胜任现在运动训练的重任。因此,针对河南省业余教练队伍现状,必需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班、召开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研讨会,使广大教练员有机会不断接受再教育,更新专业知识,把握运动训练的最新研究动态和成果。这样才能为河南游泳培育出更多优良的苗子来。

2.2学训矛盾日趋尖锐

在运动后备人才的成长过程中,年龄越小,训练与文化学习的矛盾越小,但由于青少年可塑性强,所以在这个阶段上选拔人才并不容易看准,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训练任务和学习任务逐步加重,训练与学习的矛盾变得越发尖锐。由于竞技运动的特殊性,游泳运动员的最佳选材年龄在12岁左右,可这个年龄段同时也是掌握文化知识的黄金时期,运动员往往要以牺牲掌握文化知识为代价来进行系统的专项运动训练。作为运动员选拔关键的一年,这个阶段也是小学升初中的关键时期,也就意味着选择其中一项就必须放弃另外一项,而这个选择关系着一个有潜力的后备运动员今后的发展方向,即升学还是训练。这样的“读训”矛盾促使很多家长因担心孩子未来的出路,而不敢轻易叫孩子继续从事体育运动事业,也就导致很多有潜力的优秀后备运动员就此被埋没。

在教育上,虽然省集训队与中小学实现了体教结合,但由于训练压力过重,教练员对文化学习不重视,学校教师对运动员这个特殊职业的不重视,运动员对于文化学习也处于被动和不自觉的状态,导致体教结合并没有得到认真贯彻落实,甚至取消了中学文化课的日程安排。这说明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对“体教结合”的思想在认识上并没有达到完全一致。国家体育总局前局长袁伟民同志曾明确指出:“要锲而不舍地积极推进体教结合,因为要培养有文化的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离不开教育部门的支持,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体教结合,体校才能走出困境,才能求得发展,获得新生。”

2.3运动员出路不畅,入口受阻

随着时代的进步,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阶段,我国体育制度从国家对退役运动员进行安置分配到现在的运动员退役自主择业,这种人力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让运动员再就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从河南省范围看,退役运动员无法落实再就业的比例是30%,这就意味着,很多运动员一旦离开运动队就陷入失业困境。退役运动员就业难在中国是一个普遍现象,但又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体育人才是一个在市场需求上相对瞎用词!弱势的群体,有关人士指出,国家没有统一政策妥善安置退役运动员,导致运动员退役后生活艰难,也是优秀后备运动员苗子对自身选择继续发展体育事业望而却步的一个重要原因。

再优秀的运动员,退役以后也有一个走向社会重新就业的问题,如果他们文化素质低,难以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就可能被竞争激烈的市场所淘汰。对于就业难这个长时间困扰体育界的问题,应以体教结合为切入点,将运动队与高等院校特别是体育院校相结合,通过联合办学、附设学历教育等方式,充实运动队文化教学,提高学历教育档次,切实为运动员出路着想。

2.4宣传工作以及游泳运动普及

广大人民群众对体育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关注的内容也更加丰富,这对于普及游泳运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让大众百姓对游泳有一个新的认识,同时还可以提高游泳运动的影响力,扩宽选材层次。但由于宣传工作对于基层体育的宣传并不重视,只有在四年一届的省运会上,才可以看到省内对游泳运动的相关报道,而对于一些市级的比赛,基本上看不到地方媒体的相关报道。新闻媒体对体育运动宣传的不到位,是限制河南游泳运动普及的重要制约因素。

广大中小学生参加游泳运动都是凭借其自我感觉和个人兴趣,校方和老师也没有对游泳运动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宣传,这就不可能为游泳事业提供广大的后备人才。由于河南游泳项目的成绩在全国一直处于中下游,相关领导并不重视游泳项目的发展,导致宣传意识薄弱,没有唤起全社会方方面面的重视,这严重打击了河南省竞技游泳后备人才的选拔。有鉴于此,宣传部门应加大对河南省游泳后备人才的宣传力度,让广大群众特别是少年儿童喜欢并且积极参与到游泳运动当中,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发现尖子,为发展河南竞技游泳运动贮备后备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3发展对策

3.1提高教员素质

重视教师与教练员队伍建设。对在职教师和教练员,定期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培训和考核,将考核结果与教练、教师职称晋升、聘任挂钩,并及时调离不称职的教练员和教师,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综合素质过硬的教师和教练员队伍。

3.2科学化训练

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要注重全面基础素质,当前河南竞技游泳后备人才的训练工作科学程度还不够。要有规划、有计划地对运动员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遵循青少年的发育规律和生理、心里特点进行训练,这样才能系统地培养出一批批有发展潜力的苗子。

3.3缓和学训矛盾

“体教结合”是运动员培养体制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竞技体育、教育和人们自我发展的客观需求。作为教练员应提高对运动员文化知识的关注程度,同时对青少年运动员强调文化知识的重要性,教练员要对运动员的学习状况起到监督、促进的作用,相关的教育部门的领导应对体育工作者的学习现状予以重视,对下一级部门起到督促作用。加强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合作,走“读训”并重的道路,不断加大“体教结合”的力度,努力探寻一条既符合体育发展规律,又符合人才教育规律的新路子。

3.4改善再就业问题

应积极创造条件,不断拓宽安置渠道,通过召开全省行业运动会、加大社区群众体育工作力度等措施不断扩大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程度,同时针对社会岗位对运动员进行岗前培训,提高他们的相关技能,积极引导退役运动员从事基层体校教练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教师、体育经纪人等工作。教育运动员转变就业观念,利用自身优势,创办体育经营实体、从事个体私营。进一步密切与各相关职能部门联系,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的理解和大力支持。

3.5加强宣传

在广泛宣传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青少年体育运动激励措施,转变大众的体育观念,正切引导民众的体育价值取向,动员全社会支持体育工作特别是青少年后备运动人才的培养工作,为业余体校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

4结论

面对招生难、在训人数逐渐减少、游泳后备人才缺乏的现实状况,经过对河南省儿童业余体校在校训练人数、教练人数及素质等的分析发现,制约河南业余体校游泳运动项目发展的根本因素是体校发展模式尚未适应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经济模式,社会因素则是由教员素质普遍较低,学员面临尖锐的学训矛盾,退役运动员就业难等。因此,我们要提高教练员素质,做好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之间的衔接工作以解决学训矛盾,并完善严格执行竞技比赛的制度和规则,改善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难的现状,只有找对策并贯彻实行,才能使河南业余体校游泳运动项目更健康、更科学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严蓓.我国青少年业余游泳后备人才的培养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6).

体育教育训练学就业方向篇7

结合我军军事训练法规,以教育学、体育学及军事学中的相关教学思想和理论为依据,通过对体现体育与军事相互促进关系的军体课程的整体设计,建构一个可供军校教员及相关指导人员在教学训练活动中借以进行操作的军事与体育合训互动教学模式,为军校学员的基础体能、军事基本技能等方面的军人职业素养的提高提供一个科学、规范、有效的指导框架。

【关键词】

军事技能;体能;合训互动;教学模式

一、军事与体育合训互动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

(一)军事与体育有着极深的历史渊源

探讨体育与军事的渊源关系,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期,产生这种联系的原因,最初是出于安全自卫和保证血亲生存而发生的部落间冲突。而在当代社会,科技迅猛发展推动了尖端武器不断出现,要求兵士在不同的战场时空和战斗环境下掌握更复杂的军事技能,且能够有效地加以应用;随着部队作战样式中信息化程度和战场机动性的提高,为了满足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不断出现的新战略、战术行动的需要,能够最大限度地动员人的精神和体能,提高兵士在军事训练中的应变能力和不断挖掘身体潜能显得极为重要,因此世界各国都普遍把体育项目用于军事领域的实用性身体训练,从而突出反映了体育训练与军事素质之间的必然联系。

(二)军事与体育都包含有相同的军事训练要素

军事训练要素,是指军事训练得以存在与发展的必要因素。通常包括组训者、受训者、训练内容、训练方法、和训练环境五大要素。在我军院校,军事与体育训练的组训者是相同的,计划制定是训练部机关,基层教学单位是军教系或军事共同科目教研室。具体实施是军事或体育教员。受训者为全体学员。训练内容主要为总参军训部《军事共同科目基本要求》规定的内容。训练环境都以操场、靶场等室外训练场地为主。训练方法也大致相同。这就为我们构建“合训互动教学模式”提供了足够的理论支撑。

(三)“合训互动教学模式”的现实意义

纵观人类的发展史,任何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要保证这个国家自身的稳定与安全。特别对军事院校的学生来说,还应采取专门措施来加强国防观念和爱军尚武教育,培养学生奋发向上、不畏困难、开拓进取、勇于拼搏的精神,以便在他们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够铭记国家安危与民族兴衰,并以军人素质去面对自己的生活现实和职业生涯;使其一旦参与政治活动即可激发凝聚力,致力于经济建设则可转化为生产力,投身军事领域将可提高战斗力。

二、合训互动教学模式构建的指导思想、目标与原则

(一)合训互动教学模式指导思想通过对体现体育与军事相互促进关系的军体课程的整体设计,建构一个可供军校教员及相关指导人员在教学训练活动中借以进行操作的军事与体育合训互动教学模式,为军校学员的基础体能、军事训练、军事基本技能等方面的军人职业素养的提高提供了一个科学、规范、有效的指导框架。

(二)合训互动教学模式构建的目标主要是拓宽军校学员在军人基础体能、军事心理素质、军事基本技能等方面的军人职业素养。通过创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军人的职业能力。军事训练的发展往往是通过训练内容的创新和教育训练方法的改革来实现的,因而训练内容必须面向未来,具有前瞻性。军事训练内容不仅要反映已被认识的科学真理,而且要反映最新的科学成就,尤其是军事科技创新的成就和未来信息化战争的发展趋势。

(三)合训互动教学模式构建的原则。从实战出发原则军事院校不管是军事教学还是体育教学,它们的根本任务都是要提高部队战斗力。现代战争对军人的体能、军事技能和心理承受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需要体能与军事技能的高度结合。“仗”怎样打决定了“兵”就要怎样练。在战争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和阶段,军事训练练什么、怎么练、练到什么程度,都不能凭人的主观意志来决定,而只能根据所处时代的战争特点、类型、样式、规模等确定。因此,作为提高部队战斗力主要途径的军事与体育教学,在构建教学模式时就要求充分贴近实战。在教学和训练中要尽量创造贴近实战的战场环境。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学员在未来战场环境下才能随机应变,克敌制胜。

三、合训互动教学模式的实现途径和方法

(一)合训互动教学模式实现条件

军事与体育在军校中同属军事共同科目,学校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往往把军事和体育作为军事基础训练计划统一制订。在军校,军事和体育教员没有特别严格的分别,他们既要懂军事教育规律,也要懂体育教育规律。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军事与体育也有许多相同之处。军事与体育大都是野外实践课,在课堂常规、队列的变换、队伍的组织与调动方面都有相同的要求。

(二)合训互动教学模式实施方法

1.程序法,合训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所采用的程序法是按照教学过程的时序性和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军事和体育的多个教学模块的多项教学内容有序且逻辑性地编制成训练程序,按照预定教学训练程序组织教学训练活动,对教学训练过程实施科学训练的方法。例如:我们可以在体育教学的准备部分加入军事基础队列练习,有利于学员的纪律养成。在军事训练的间隙,加入军体拳、格斗练习,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体育教育训练学就业方向篇8

毅力、意志品质、领导力等方面的良好素养是成功创业不可或缺的素质,商业培训中成功运用“魔鬼训练”培养学员的手段和方法值得创业教育反思和借鉴。高校体育是塑造大学生心理品质的有效手段,在创业教育逐步完善过程中融体育训练形式于创业教育之中,发挥高校体育的优势,以创业教育中需要培养的“品质”为目标整合体育教学内容,建构创业教育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使体育在高校创业教育中发挥特殊培训作用。

【关键词】

魔鬼训练;心理品质;高校体育;创业教育;建构

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高等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教育在高校试点开展,很快在中国高校中推广,一度形成以创业代替就业的思潮。调研显示,高校中100%都已开设创业课程,但有50%的高校认为创业课程实用性差,43%的高校认为创业课程授课方式落后。说明大学生创业课程目前还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内容以书本知识为主,在课程中实践锻炼的不多。

在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骤增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世界经济危机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下,创业教育成为应急权宜之计。如今的大学生创业园在高校里遍地开花,创业教育课程以选修课的形式进入课堂,然而创业教育被作为一种一门独立课程的行为以片面的课程和实践方式进行,“开办创业教育的高校开课类型单一,且以选修课为主,多数院校开设了创业导论性的课程,创业教育以入门知识为主,……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存在问题,创业教育并没有融入专业教育之中。”孤立了创业教育的意义,“创业教育大多是一种传统的培训式教育,但创业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已远不是传统的方式所能承载”,所以反观国外商业培训中“魔鬼训练”的教育形式,值得对高校创业教育反思借鉴。

1.商业培训“魔鬼训练”中与体能结合的现象与启示

商业培训中的“魔鬼训练”是对美国海军陆战队的特训精神与技术的借用。美国海军陆战队在强烈的执行氛围下学习、应用并体会以达到迅速调整个人体能与技战术所形成的一种高效培训模式,由于整个训练过程十分苛刻与残酷,因此被称为魔鬼训练。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这种培训形式开始引起企业界的注意,由于其显而易见的效果为企业家广为推崇,作为一种商业培训形式迅速在商业培训和商业教育领域流行起来。以美国为代表的“魔鬼训练”方法,以突出超越常规的行为方式启迪个人和集体的智慧、转变思维方式、挖掘人的潜能以达到非凡的创造性目的。以日本为代表的“魔鬼训练”方法,侧重于体能和意志力方面的超强度训练,通过对个人体能和自尊心的强有力的破坏来强化人的意志力。魔鬼训练基于对商业的重大贡献,今天已经成为普及的实用技能训练方法,同时保存了最初的进行意志训练的精华项目。

在发达国家商业教育中广为流行的“魔鬼训练”培训方式,作为一种成熟的创业培训形式为养了许多商业成功人士。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长期以来一直把魔鬼训练作为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和mBa的保留课程,“魔鬼训练”在商业教育中的作用为一流商学院所重视。

中国高校在国家提倡下高校走上了创业教育的道路,作为创业实践的创业园在全国高校遍地开花,作为教育形式的创业教育课程在各个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既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测试,又有创业园实践的历练,但缺少了知识和简单的实践之外的身体和心理的砥砺过程,即所谓的创业培训。国外商业培训所使用的“魔鬼训练”的种种手段和方法以及他们所期望的目标,世界一流商学院的借鉴都给高校创业教育以一些启示。

2.高校体育融入创业教育可行性的Swot分析

“魔鬼训练”非常注重体能训练,但是体能训练只是实现培训目标的手段,不是简单的借用体育项目,高校体育并不就是创业教育天然的组成部分,需要体育工作者从高校体育中提炼出适合的或者经过一定程度改造的能够承担起创业教育体能和意志力培训的项目成为创业教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适逢创业教育刚刚兴起并逐步完善的过程中,为高校体育介入创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机遇,高校体育在培育大学生心理品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Swot分析方法探讨高校体育融入创业教育的可行性。Swot是一种广为应用的机会与风险分析方法。Sw是指优势和劣势(Strengthsandweaknesses),ot是指外部的机会和挑战(opportunitiesandthreats)。

2.1优势与劣势分析

体育运动天然的品性中具有培育参与者人性中积极向上合作的品性。体育运动技能的渐成性特点,迫使参与者放弃急功近利的价值观,在长期不懈追求中实现自身目的。体育的竞技性,使每一个为了取胜者必须竭尽全部的智慧和力量,从而在不断的较量中培养其通过努力拼搏取胜的竞争意识和精神。以集体形式进行的体育项目,需要每一个成员为了集体的利益而放弃个人的表现,以协作性、整体性的客观要求促使大学生学会摆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认识自我,客观地评价自我,有效地调节自己的行为,使个人与集体保持一种平衡,使集体活动高效率的运转。在体育竞赛中,要求参与者必须服从指挥,与同伴协调配合,个人技术水平的发挥服从与集体的需要,促使大学生认识个人在集体中的价值,提高自我修养及完善人格。“意志品质的训练基础是指被控制者不断克服各种训练作业困难程度的定向,包括由训练负荷引起的各种困难。”体育训练中运用强迫性练习方法在练习者非自愿的情况下,由控制方对练习者实施练习要求,并要求练习者必须达到预定的目标,在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完成意志品质的磨练。创业者所具有的十大素质:自信、勇气、魄力、诚信、领导能力、社交能力、合作能力、领袖精神、创新求异精神等等都可以通过有意识体育训练方式中得到有效的发展。所以高校体育天然的特点具有融入创业教育的优势和可行性。但是高校课程教育,主要是针对普通大学生的体育教育以培养兴趣促进身心健康为特征;以技能教学为主,目的是大学生掌握一定锻炼身体的技能,与通过体育项目来达到心理品质提高的创业教育目的不同,所以高校体育课程并不能直接满足创业教育所需要的特殊品质的培养,对比“魔鬼训练”的方法,高校体育的差别是巨大的,体育的特性不能在高校创业教育的完美呈现。

2.2机遇与挑战分析

西方发达国家,创业教育已经形成比较完善体系。以美国斯坦福大学为例,学校创业课程共有17门,内容几乎涵盖创办一家企业的方方面面。相比而言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大学生创业课程还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各高校课程安排还有很大随意性,尚无统一、科学的创业教育教材及正规化、学科化的课程体系,也缺乏切实有效的制度安排;创业教育浮于形式,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还停留在搞一些与创业有关的活动阶段。创业教育处于需要完善的阶段,相比国外教育处于弱势,但是对于高校体育积极改造自身,融入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却是提供了一个机遇。哈佛商学院、斯坦福大学等学院把“魔鬼训练”作为商业培训的课程为高校体育融入创业教育提供了极好的成功范例。

高校体育在创业教育中表现的劣势特征,高校体育需要改革之后才能纳入到创业教育课程之中成为有效的训练方法。这对于以技能教学为主的高校体育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当然的体能和意志力不是“魔鬼训练”的全部,今天的魔鬼训练加入了更多的智慧、潜能及终生学习等等方面的内容;整合后的高校体育也不是创业教育的全部,却可以成为创业培训有机构成。

3.以创业教育为目标的创业教育模式建构

3.1以创业教育为目标的高校体育概念解析

以创业教育为目标的高校体育教育与普通的体育教育有关联的地方,这关联之处正是在创业教育中可资利用的价值,但是也有不同之处以为体育教育作为教育的手段所要达到的目标不同决定了他们形式和手段的差异。表一可以清晰的看出普通高校体育与创业教育体育的差异之处:普通高校体育以技能学校为主要目的,以品质的培养为间接目标,并以此来安排体育教学;创业教育体育着重品质培养作为其直接的目标,以此来安排教学,而技能的培养则微不足道。所以创业教育体育以体育为手段而并不以提高身体素质作为最后的目的而是以体育这个工具达到接受创业教育的大学生得到心理、精神和智慧的升华。

3.2以创业教育为目标的高校体育内容整合

以高校体育为培训手段的创业教育通过体育手段达到心理能量的极大提高是最终目的,通过体育的手段实现发掘学生自身潜能,改变自身形象,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良好有效的沟通能力和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的总训练目标。同时使用单元训练目标对培训课程总目标进行模块化分解,形成不同的可以操作的实践单元,如:把高校体育总体训练目标分解为沟通目标、团队合作目标、意志品质目标、生存目标等等,依据不同的单元目标设置相应的训练课程,所有的课程又服务于总的训练目标。

积极推进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培养体育精神。在每个训练的环节上向学生灌输和要求从事体育运动所必须有的体育精神,使这种精神磨练成为一种本能。让学生不止在培训课程上,即使到了工作中和生活上,仍然能够体现在体育培训中所习得的精神,保持着一颗活跃与不安份的竞争和进取之心。

扎实培养学生的创业中所必须的体能和强大的心理素质,建立与创业教育相匹配的体育课程体系,以训练目标为导向的体育特色课程。课程的开设与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理念紧密结合,这也是与普通体育课的不同之处:传统的体育课是在体育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中所产生的附带效应中培养出某种品质;以训练目标为导向的体育课程,是按照所要培养的目标安排相应的体育项目,体育项目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多种的并用,运用体育的手段但是不是以训练技能为目的,是以达到某种品质为根本的追求。开设的课程比较有特色,课程的开设与创业型理念紧密结合。例如,开设跨栏课,培养他们跨越障碍的能力,增强自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并承受跌倒后继续跑下去的顽强拼搏精神,提高抗挫折能力。开设中长跑课,通过跑步来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开设野外生存课,培养学生在艰苦环境下独立思考果断决策,克服重重困难求生存的能力。如此等等,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创业教育所需要的能力相吻合,服务与创业教育课程的总目标。

3.3以创业教育为目标的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有效地利用教学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作用,一种定型的教学活动结构的组合形式。因此以创业教育为目标课程来说,必然要采用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以达到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以创业教育为目标的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本身就是就是教学的目的,比如,为培养团队协作意识所以进行的足球比赛如何组织好团队发挥每个人的能力竭尽全力去获取胜利是教学所要达到的效果;传统的体育教学是要通过比赛磨练队伍的配合与个人的球技,二者形式相似但是目的相异。所以以创业教育为目标的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可以是分散的或是集体的;独立的或是协作的,组织形式的本身比技术的提高更为重要。

4.结语

如今的创业教育在中国的高校已经普遍的开展,许多的经验教训不断的总结出来,对于创业教育的开展学术讨论越来越深入,存在的问题逐渐的呈现在教育者面前。创业课程与其它学科的孤立进行没有能够形成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是存在当前的创业教育中较大的问题。高校体育经过改革和改造融入到创业教育中,使受过创业课程教育的大学生经过一定时间的创业培训进入到创业实践之中,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心理耐受能力,以丰沛的精力投入到充满挫折困难和挑战的创业中,如同受过“魔鬼训练”的商业人才那样,增大他们成功创业的机率,增强他们取得成功的勇气、胆量和自信心。

参考文献:

[1]袁志勇.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堪忧[n].科技日报,201042(4)

[2]百度百科.魔鬼训练[m/oL]:http:///

[3]杨菊生.再谈强迫性练习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J].辽宁体育科技,2005,(8)

[4]李连福.以创业型理念指导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n].福州大学报,2009,(2)

体育教育训练学就业方向篇9

【关键词】拓展训练高校体育课程可行性

拓展训练是在突出团队精神的前提下,要求参加者勇敢地迎接对智力、毅力、耐力、体力等综合素质的挑战,充分展示个人魅力的一项新兴体育运动。训练目标包括体能训练、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人际交往、沟通训练等,开发个人和集体潜能,使学员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体”的培训目的。目前拓展训练在我国大中城市非常流行,对国内体育市场形成了新的冲击波。

现有文献研究表明,拓展训练走进学校致力于学生的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将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教学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学生参加拓展训练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高校具有丰富的体育资源和高层次的培训教师;得天独厚的场地条件;即将走向社会的学生。研究旨在从多角度、多层次剖析这一项目走进高校体育课堂,与体育教学相结合的可行性,促进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为进一步为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提供科学保证。

一、拓展训练的起源和发展

拓展培训,起源于二战期间的英国。当时在大西洋上有很多船只由于受到攻击而沉没,海水非常冰冷,又远离大陆,许多年轻海员都葬身海底。但人们从生还者身上发现一个令人惊奇的现象,就是这些存活的人并不一定都是装备齐全、体能最好的人,但却都是求生欲望和信念最强的人。当时有个德国人汉恩提议,利用一些自然条件和人工设施,让那些年轻的海员做一些具有心理挑战的项目,以培训他们的心理素质。后来他与好友劳伦斯在1941年成立了一所阿德伯威海上培训学校,以年轻海员为培训对象,这就是拓展培训最早的一个雏形。二战以后,拓展训练的独特创意和训练方式逐渐被推广开来。我国在1995年由北京人众人拓展训练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力先生引入中国市场,从此开始了拓展训练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二、高校体育教学引入拓展训练的可行性探讨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开展拓展训练,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加以探讨。

1.体育教学引入拓展训练的理论依据

拓展训练其实质也是一种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模式,它是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安排培训项目和培训课程,这与体育教学的实质没有什么区别,也可以说拓展训练其实就是体育社会功能的一种延伸。因此,拓展训练回归体育教学也是教育面向社会、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时代需要和趋势。下面从理论上对两者的目的、手段和方法作进一步的阐述,为我们更好地在体育教学中应用拓展训练找到理论根据和借鉴。

(1)拓展训练的目的和体育教育的目的相一致。拓展训练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员们的综合素质,实现“超越自我,熔炼团队”的目的。体育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身心健康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拓展训练对于实现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这个目标与体育教学是一致的,而且拓展训练中所需要的综合素质也是体育教学所追求的,两者的目的是一致的。

(2)拓展训练的培训手段和方法与体育教学相同。拓展训练将培训内容渗透到参与者的行为体验中,从学员在面临挑战时的本能和最现实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人手,通过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指导,完成最深刻的观念转变和形成更好的行动方案。通过体验式学习的过程来形成新的品质。同样,体育教学也是通过学生不断重复练习的行为,完成动作技能的学习和体育相关愈志品质的培养。

2.体育教学引入拓展训练在实践中的可行性分析

(1)国外的体育教学就开设了探险教育。在美国的体育教学中的信任背摔、身体语言、攀岩等项目就是拓展训练常见的培训项目。由此可见,体育教学和拓展训练的内容和方式是基本相同的。所以,在高校体育中引入拓展训练并不是全新的课题。

(2)拓展训练所需要的场地、器材和设施要求不高。目前,国内拓展训练主要采用场地、水上和野外三种培训方式。我们很多高校、公园和广场都可以作为培训的场地,而水上项目除了一些学校有天然的河流外,大学的游泳池也可以作为很好的培训场地。另外,有些高校离山不远,教师也可以利用周末安排学生参加野外培训。至于具体项目的设施建设和维护费用也是相当低的。比如,断桥和空中单杠两个项目,就只需在两个大树上用木头做个平台即可,至于像背摔、电网、雷阵等项目就更简单了,只孺要一些绳子和废旧报纸,而信任背摔,完全可以借助一个看台或课桌来代替课桌架。对于少数所需器材昂贵的拓展项目我们也可以用模仿的方式降低成本。例如:野外定向专业使用的沙盘、指北针、打卡器等器材相当昂贵,我们可以让相关专业的学生用计算机设计简易的地图模仿沙盘,打卡器我们也可以用签到打卡机来代替。

3.拓展训练项目有完善的安全保障设施

拓展训练是把安全作为培训的第一项重要责任,以专业的手段保证每一个细节的绝对安全。各项户外活动的保护装备均使用一流的专业器材,并由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严格地依照安全程序指导监控活动的全过程。因此,将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课堂时,安全问题就有周密的安排。真正的安全也绝不能通过遵循固定的法则来实现,只要采取随机应变,依据变动的因素制定安全的预案,按要求操作,及时消除不安全隐患,一定能使项目顺利开展。

三、结语

总之,拓展训练的教育模式是一种新的、动态的教育模式。它既是教学理念的更,也是教育手段的更新。拓展训练符合现社会需要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是高校体教学发展的新方向。只要我们体育工作不断地开阔视野,更新观念,以科学的发观去审视体育教育,高校的体育教学才与时俱进,最终使体育教学真正地实现育育人和社会育人的两大功能,成为高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卢建辉,等.拓展训练——高校体育课的新内容[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5,(9).

[2]杨耀华.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拓展训练的理性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23(1):119-120.

体育教育训练学就业方向篇10

关键词:高中体育特长生个性化教学

高中迫于升学压力,由于高校招生时对特长生的加分降分等优惠政策,很多学生选择了走特长生的路线,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体育特长生。针对体育特长生在文化学习与体育技能方面的特殊之处,如何正确处理体育特长生的学习与训练的关系,把他们培养成能够升入大学的体育人才,是我国高中教育的一个重大问题。

在训练过程中,我认为不但要有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更要有科学的训练方法,好的训练计划是科学训练的保证,更是取得好成绩的保证。在落实训练计划的过程中,首先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严防过度疲劳和运动损伤的出现,特别是运动损伤不但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和训练,还有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其次运动负荷要符合体育特长生的实际,绝不能与专业运动员同等对待,在循序渐进的基础上,针对学生所选项目,以适应高考要求为目的。还有就是训练要有多样性,在100米和800米动作速度训练的内容安排中可利用助力进行练习,如牵引跑、顺风跑等;利用后效作用进行练习,如上下坡跑、托重物跑、逆风跑、持哑铃快速摆臂等;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在一次课中采用了上下坡跑练习,那么就必须进行上坡跑――水平跑――下坡跑。我从事体育教学很多年,在体育特长生培养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下面就工作中的思路和办法谈一些感受,求教于大方之家。

1.关注体育特长生的文化、专业学习

每次专业成绩测试,我们都会将成绩第一时间向全体学生公布,对一些进步比较大的学生进行表扬,对部分成绩进步不明显的学生进行个别交谈,和学生共同寻找原因,是营养跟不上还是受伤了或休息不好等。对一些基础比较弱的学生布置加练任务,不轻易放弃一个学生。每次文化考试结束,我们都会第一时间询问学生的成绩,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将文化成绩弱的学生或成绩退步的学生找来谈心,有时把家长请过来,老师、家长、学生共同寻找提高学生成绩的方法,要求每一位学生抓住课堂45分钟,提高学习效率,平时要多练多问。我们专业训练老师和文化科老师就是一个整体、一个团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只重视文化成绩或只重视体育专业成绩都是错的,只有文化、体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够出成绩,这一点得到我们团队的认同。每次文化考试、体育专业测试结束,我们都会第一时间将成绩送至任课老师处,共同分析每位学生的问题所在,利用课余时间找学生谈心,找老师给学生辅导,给学生打气加油,增强学生的信心。

2.加大体育基础设施投入

学校应当加大对体育设施的投入,让学校有能力有场地培养合格的体育人才,不能因为基础设施的短缺影响体育特长生的体育训练。基础设施短缺易引起学生训练时的不满,导致训练热情下降,训练时不专心,日常训练不刻苦。值得高兴的是,一些高中在资金充足之后都在兴建或计划新建体育场地和购买体育训练设施,为体育特长生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3.抓好训练队的管理工作

高长生管理的前提保证是有一套行之有效、详细的管理制度,一是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为特长生训练提供指导。特别是要根据每名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个性特征制定详细的阶段性目标,使学生获得体验,获得学习动力,找到努力方向。二是建立体育训练队的奖罚制度,规范学生的训练行为。通过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管理学生,形成制度合力。教练应充分利用学生管理资源,可以通过训练队长、副队长、小组长三级动态管理架构实施管理,以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服务水平。三是通过情感教育实施管理。要做好体育特长生的训练和管理工作,首要是让学生以苦为乐,快乐学习。学生入队训练后,让学生明确从事体育专业学习后可给社会做的贡献及进入高校深造所需的条件,从而制定长期和短期的学习目标。在学习和训练中,教师需全身心投入,关心和关爱学生,充分了解学生的所需所想,为学生做好传道、授业、解惑工作。

4.因材施教,教学内容个性化

学生身体素质与技能水平是不同的,在体育专业学习上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差异,因此专业水平有高有低。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及方法,做到教学内容个性化,使他们都通过专业学习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这就需要教师深入学生,了解学情,把握学情,然后通过集体备课进行教研活动,制订教学计划,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不同的问题,设计针对性教案,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

5.制定目标,循序渐进

指导体育特长生训练要明确目标,目标大致分为三级,一级目标是高中三年的总体目标,根据目标制订三年发展计划。二级目标是各个学期的训练目标,根据目标制订学期训练计划。三级目标指的是每天的训练目标,根据目标制订每天的训练计划,每天组织学生进行训练时,必须明确目标,才能提高训练质量,且对整个训练过程有科学合理的计划,使学生逐步提高。训练计划是否科学合理,从学生在各个训练阶段的成绩对比中就能体现出来。学生在各训练阶段都要做常规的测试,用测试出来的成绩检查我们的训练目标和计划是否科学合理。

总之,做好高中体育特长生的培养工作需要多方努力。从发现人才到管理人才到教育人才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我们既要有丰厚的教育知识,又要有较好的管理经验,还要有百分之百的爱心,才能培育出优秀的体育特长生。

参考文献:

[1]曲景凯.高中体育特长生的创新训练模式探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2,04: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