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十篇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十篇

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2:36

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篇1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243-02

我校《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将我校建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的目标定位已由教学型高校向教学研究型高校逐步转变。高校的科研成果是实现这一成功转变的一个关键性指标,地方高校实验室建设、管理及运行机制直接关系到是否能顺利产出科研成果,并对教学、科研、服务地方经济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近些年来,我校成功申请到中央、省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实验室建设工作,从2010年至今,学校累计获得省财政专项资金1100万元、中央财政专项资金900万元,对提高我校办学水平起到非常重要作用。但由于长期以来,我校实验室还处于教学型高校的管理体制下,一些实验室管理体制和机制已不能适应我校发展需要。

一、实验室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实验室管理和考核机制不够完善。实验室管理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有利于促进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实验技术队伍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有利于资源共享,发挥综合效益[1]。我院对实验中心和实验员考核仅体现了工作量方面,而对是否促进教学科研水平提高、学生培养、实验室资源共享、综合效益方面缺乏相应考核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实验员片面追求工作量,难以调动实验人员的相关工作积极性。

2.对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不够。目前我院部分专业实验技术队伍还相对缺乏,实验人员对从事本工作的认同感相对较低,思想稳定性不高,这与学校的考核制度有一定关系。实验系列与教学辅助系列、行政人员的年终考核待遇上存在不协调,工作待遇、晋升机制、对实验人员的关怀和重视程度,影响了实验人员的积极性和从事相关工作的热情。

3.学科团队建设,有待加强。我校属于教学科研型高校,实验室建设主要以教学为主,无单独科研实验室。教师的科研只能依赖于教学实验室。在学科团队建设方面,相对松散,教师和实验管理员不能以学科团队方式进行紧密结合,共同发展进步。

4.仪器设备维修维护,缺乏足够的经费支持,造成仪器设备不能有效利用。在教学过程中,部分仪器由于缺乏维护管理,加之部分仪器质量本身存在一定问题,需要进行维修,然而学校对设备维修基金不足,同时维修不够及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设备的有效利用。

二、实验室管理及运行机制改革建议

针对我院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我院着手进行实验室管理和运行体制改革,改革内容主要围绕着运行体制建设和考核机制建设两方面的内容。运行体制建设主要围绕组织机构和岗位职责设置,考核机制主要围绕实验室改革指导思想,充分调动实验人员积极性进行建设。通过建立适当的体制和制度,推动实验室管理和运行的良性循环。

1.实验室管理运行体制建设。借鉴“211”,“985”高校和我们同类型高校中好的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进行实验室运行管理和运行体制改革探索,目前,实验室管理体制主要有以下几种主要模式:(1)以学科教研室管理型。以学科教研室为主导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实验室管理考核权下放到学科教研室或学科负责人。实验中心对学科教研室负责人管理的实验室进行考核,学科教研组考核相关实验员[2]。(2)实验中心管理型。实现资源充分开放共享实验教学中心,学院对实验中心进行考核[3]。(3)复合型。这类模式既保持了原有的管理模式,又增加了在考核体制中,是否能促进教学科研水平提高,学生培养、实验室资源共享、综合效益等方面的量化考核内容。

2.实验室规章制度建设。实验室规章制度是从事实验室科学管理的行为准则,它能保证实验室秩序的正常运行,规范实验室管理,理顺各种关系。在新的运行管理机制下要不断建立和完善与之配套的实验室管理和运行的各种规章制度。明确实验室管理责任人、实验员、指导老师职责,做好实验教学,实验室开放项目、实验室安全与卫生、仪器设备管理等各方面的规章制度,规范实验教学,实现资源充分开放共享,促进教学科研水平提高,学生培养,充分发挥实验室综合效益。

3.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制定对有专业技术专长的实验室技术人员的优惠政策,提供进修培养机会、制定对实验室对外开放的相关政策,加强实验室队伍考核及进出机制,使其进入良性循环。对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聘任,竞争上岗,优化实验技术队伍和实验室管理人员。

4.集中经费投入,建设重点实验室、示范中心。学院集中资金投向那些学科发展必不可少、利用率高的仪器设备上,重点建设利用本科教学和学科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实验室。统一调配各实验中心仪器设备,实现资源共享,使实验室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避免了仪器设备重复购置。建立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5.加大实验室开放和资源共享力度。实验室是教师科研和学生培养的重要场所,学院对实验室开放和资源共享建立激励和考核机制,加大了开放力度,努力为教学科研、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在实验室考核体系中增加关于实验室开放和资源共享以及对教学科研、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方面的量化指标,促进实验室的开发和资源共享。

三、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改革尝试

1.分类试点,搞好探索,逐步推进。实验室的管理运行机制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这里面既有涉及学校层面的管理理念、制度建设方面,又有涉及学院层面、教师、实验队伍及管理人员方面关系及利益。要做到实验室管理和运行机制的改革,最终达到有利于促进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实验技术队伍素质的提高;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有利于资源共享,发挥综合效益的目标,需根据实验室特点进行分类试点,进行探索,逐步推进。通过探索,我院实验室管理与运行已取得了一定成效。

2.做好实验室考核机制探索,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搞好实验室管理。实验室的管理运行机制改革最终还是理顺各方面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搞好实验室管理。建立健全完善的实验室考核机制是最终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保证。建立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实验室考核机制需要将学校发展目标、定位结合学院学科发展情况和实验室管理与运行的客观规律进行。

加强高校实验室管理,不仅是深化中国高校改革的迫切需要,也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需要。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实验室管理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在当前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大潮中,应通过对现有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改革,合理地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实现实验室管理有利于促进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有利于资源共享,达到实验设备利用效果最大化,充分发挥实验室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谢红梅,蓝孝帅.地方高校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改革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3):161-163.

[2]李强,衡容,崔超.基于开放导向的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7):228-231.

[3]吴晓东,左健民,朱晓春,等.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41-44.

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篇2

1.服务范围的封闭性

高校实验室以本校的教学、科研为服务目的,以服务周到,保证教学、科研顺利进行为标准,这样自然而然地形成相对封闭型的实验室。校内各实验室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这样的“温室效应”必然扼制实验室竞争能力的提高,使其缺乏活力。

2、管理的职能的分离性

现行的实验室管理体制是设备计划和供给是一个部门、教学管理又是一个部门,而具体负责则是各相对独立的教学研究室。这样实验室的服务与管理、实验与技术监督是相对分离的,特别是管理多由无正规专业的技术人员担任。这种无长远全面规划的实验室不可能有发展前途,必然无市场竞争力,极易落入“手工作坊式”的窠臼。

3、经济来源的依赖性

高校实验室的经费仍是计划经济的行政管理经济的供给式,主要依靠政府事业拨款和学校财力支撑运行。这种“供给包下来”的管理体制,使学校负担很重。而非价值性的核算方式,没有形成学校各系统合理负担机制,更谈不上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包起来”的服务方式,只能满足低水平的服务需求,不能适应变化了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实验室的竞争能力只会愈来愈弱,路子愈来愈窄,对教学、科研的保障能力愈来愈弱。

4、规模“小而全”而造成的重叠性

由于高校实验室一直沿袭教学研究室与实验室合二为一的“小而全”模式。因此,资金投入与运作形式摊子散、人员多,时空、设备、仪器等利用率低,其产生的效益也必然低。另因攀比心理导致的盲目引进,也是造成浪费的源头之一。上述问题反映出高校现行的管理体制的原始“手工作坊”性,阻碍着实验室深层次改革。实践证明,实验室仅仅遵循教育规律,而不运用经济规律,单凭经验建设实验室,其结果必须导致管理混乱、发展无目标,自身缺乏活力。加之,若没有支柱型“拳头实验室,则缺乏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可以说,现行的高校实验室不可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阻碍高等教育事业的更大发展。

二、管理体制改革中的观念转变

1、市场观念

高校实验室的管理体制要分开服务与管理、经营与管理的职能;分离管理机构、服务机构、经营机构;剥离教学办实验室的职能。因此,需要改变教学“一揽子”体系的管理观念,改革“大一统”的教学兼实验室的行政管理架构,各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筹建实验中心,将分散的实验室、资金、人员、设备、仪器等统一归口,集中优势创办实验室的“联合舰队”。同时,要精减机构,强化管理,逐步运用经济规律管理实验室,培育市场,扩大服务,提高功能和效率。

2.可持续观念

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在改革中,既要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又要防止急于求成一味追求短、平、快的冒进思想。真正做到,坚持有条件论,不唯条件论,创造条件论。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不断推进改革的深入健康发展。

3.开发观念

改革“封闭型”的自我服务体系观念。针对存在的问题改革合体制,学会运用经济管理手段开拓市场,形成多渠道办实验室,全方位提高办实验室的效益。服务学校,服务社会。在着手理顺管理关系时,要集中精力创办“拳头”实验室,优化资源配置,减少低水平重复建设,并多渠道促成企业与实验中心、科研单位与实验中心等联合的实践,当然也可实行股份制。一句话,要有利于高校实验室上规模、上档次,增强竞争力,以利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高校实验室改革的思考

1、建立具有法律效力的实验室管理中心

强化管理,统一归口人员编制与设备仪器。将实验与服务分离,实行服务职能的统一,优化资源配置,分开“教学”兼“实验”的机构。现行的实验室管理体制是各教研室对实验室的管理、服务、经营等功能用行政事务管理来替代,不仅弱化了管理职能,同时,对实验室科学技术性无法进行监督。这样的管理负效应是否为伪科学提供了温床?的确值得深思。因此,把实验室管理的职能机构从原有的管理建制中分出来,形成单一的管理性质机构,这必然有利于管理手段的强化。

2.对实验室机构的改革

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篇3

13种管理体系和其一体化的必要性

1.1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iSo/ieC1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公布的国际标准[4]。《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吸纳了iSo/ieC17025的主要精髓,兼顾我国特殊国情于2006年推出,作为检验机构资质认定的基础依据。以iSo/ieC17025标准为基础的实验室管理体系在疾控机构实验室已运行十多年,体系相对完善和成熟。

1.2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98是在2003年5月非典流行期间提出并制定的标准。实践证明,该标准对保障实验室生物安全和依法管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发挥了重大作用。全国认证认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07年开始修订,最新版本是GB19498—2008。

1.3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2009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正式生效,为落实《食品安全法》,卫生部制订了《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条件》、《食品检验工作规范》,国家认监委组织制订了《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及《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标志着我国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制度正式建立。

1.4管理体系一体化的必要性如果实验室多种管理体系各自单独运行,从文件编制、人员培训、设备设施管理、材料管理等方面看,资源和管理成本重复浪费,运行的压力是沉重的。建立融合一体化的管理体系有利于组织的各个机构和岗位理清总的方针和目标;有利于各标准在组织各个方面得到最快速有效的识别和实施;有利于理清各标准之间的接口,实现各标准之间的无缝衔接。此外,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也是取得相关资质的基础。如何把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体系与2种质量管理体系兼容起来,是部分基层实验室面临的问题。

23种管理体系间的兼容性与独特性

2.1相同之处

2.1.1均以“戴明循环“为运行模式通过对3个标准的比较,不难发现三大实验室管理体系共同的特点都是建立在pDCa的基础上,通过动态循环的运行模式实现体系的持续改进。因此,遵循策划、实施、检查、总结循环的原理,可以使一体化体系发挥最大的效能。

2.1.2均以“人、机、料、法、环”为控制方法3大实验室管理体系均从人、机、料、法、环等方面进行控制。人:需要实验室管理者确保操作专门设备,从事检测、评价和签署检验报告的人员能力,要求持证上岗。机:设备设施需要检定/校准,需要定期核查和维护。料:实验材料需要进货验收,控制质量,污染废弃物需安全处置。法: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各种标准进行检测评价、控制质量和安全。环:实验室环境设施不仅要满足检测质量,更要满足安全要求。

2.1.3均以“持续改进”为共同理念3大实验室管理体系都需要对不符合进行控制,都要求采取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并要求开展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和实施监督。由此可见,三者的核心思想是相通的,这样不难将其融合在一起运行。

2.2不同之处

2.2.1生物安全实验室和食品检验实验室的特殊要求生物安全实验室要求进行实验室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强调了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级,实验室设计原则和基本要求,明确实验室设施及设备的具体要求。食品检验机构实验室对人员聘用、专业培训、职称占比、从事年限等做了具体要求,强调检验人员只能在一个食品检验机构中执业并作出承诺。设施和环境的特殊要求是配置食品检验专用的冷藏冷冻设备。此外,明确要求制定食品检验回避制度、检验责任追究制度、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检验预案等制度程序,相关文献已做梳理汇总[5]。

2.2.2实验活动过程中的侧重不同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体系在实验活动过程中,更关注的是实验如何安全的进行。而实验室资质认定和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的管理体系,关注的是实验过程中实验活动质量如何得到更好的控制。

2.2.3实验所牵涉的安全问题和法律责任不同生物安全实验室开展的实验活动,因本身存在高风险,实验材料具有高致病性,因此,对实验废弃物的处理、危险材料的运输以及消防安全等着重进行强调,并要求制定应急措施,若发生实验事故及时报告。食品检验实行食品检验机构与检验人员负责制,机构和检验人员对出具的食品检验报告负责,独立承担法律责任。

2.3体系融合3个标准的描述或比较已有文献报道。食品准则是依据评审准则编制而成的,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特殊要求,两者均属于质量管理范畴,生物安全通用要求侧重的是安全管理。从条款要素上看,评审准则涵盖19个要素,其中11个管理要素、8个技术要素;食品准则将特殊要求归纳为5个管理要素和4个技术要素;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的要素分布包括风险评估及控制5个、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级5个、实验室设计原则及基本要求19个、实验室设施和设备5个、管理要素23个。3个标准存在相同或相关条款,如都要求建立管理体系,并在法律地位、组织、人员、培训、记录档案、设施和环境、仪器设备等方面具有重叠的内容。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也是相辅相成的,除上述相同或相关条款外,还有如文件控制、不符合项的识别和控制、预防纠正措施及改进、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相似条款。鉴于三者的不同,在融合过程中要有所兼顾,坚持通盘考虑、求同存异、能合不分的原则。在编制体系文件时,首先应充分进行过程识别,以评审准则为主线,把食品准则和生物安全通用要求融入其中,即合并基本相同的文件,单独编制反映各标准核心和重要特点的体系文件。

3实施管理体系一体化过程中的体会

3.1塑造组织文化推进管理体系整合管理体系文件为指导和约束实验室所有活动以及检测行为提供了统一标准,本单位在编制整合体系文件后,通过宣贯学习、知识竞赛和内审、管理评审、质量监督等手段强抓文件的落实和检查。与此同时,发挥组织文化黏合剂的作用来推进整合体系有效运行。通过培育优秀的文化,包括制度文化、安全文化、质量文化和核心精神理念,引导职工建立一致的价值取向,积极参与实验室管理,弥补了标准整合的不足。

3.2加强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建立一体化的信息平台是对整合型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保障。本单位于2013年建立了LimiS实验室信息系统,在检测流程、文件管理、仪器管理、试剂耗材管理等各个模块中明确一体化文件的要求,如根据安全管理的要求单独建立HiV检测模块。疏通各管理领域信息通道,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快速、准确、检索方便的特点,提升管理体系的运行效率。

4结论

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篇4

关键词:食品;检验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

食品检验检测实验室的一切技术和质量的管理,其核心和目的就是为了保证结果的准确,以食品作为检验检测对象,最终出具检测结果报告(证单)书的全部过程的实验室管理。根据《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的规定,凡是为社会提供公正准确、可靠的检测数据和结果的检验检测实验室,必须通过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组织的资质认定评审,取得《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后,才能正式对外出具检测数据和结果。我国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条款规定,主要是将食品检验检测实验室的管理分为技术要素管理和质量要素管理。技术要素管理是基础,质量要素管理是保障。技术要素管理,是对实验室现场全部试验技术活动和直接相关联的人、设施、设备、备品备件等的管理和控制,也就是对实验室的人员、仪器设备、试验材料、检测方法、环境条件、量值溯源、样品和抽样等的技术要素管理;质量要素管理,是在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方面指挥、控制、组织和协调一致的活动,最终将质量数据的不稳定性减至最低,甚至剔除。也就是对组织管理、文件控制、内部审核、管理评审、持续改进、监督检查和协调的整体运行和要求等要素的管理。实验室的质量管理,就是在实验室质量方针与目标管理的总体要求和原则下建立起的一整套完整质量管理体系。其实质是要用标准《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来规范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活动。保证实验室的产品数据准确性是唯一的,从而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有效性和符合性,保证质量体系持续有效运行。为此笔者归纳了实验室的质量管理在质量体系建立、体系运行控制、质量保证和持续改进四个方面具体内容。

一、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

第一是建立组织机构体系。这是组织保障和管理的基础。其组织管理形式,一般由检验检测机构法人(或授权人)负责管理全面工作,副职分工负责,再就是各室主任和其他相关岗位管理人员。在此基础上,设立由法人和技术、质量负责人组成的内部质量控制指挥机构,机构中的负责人和各职能部门,要有明确的质量工作职能,负责实施质量管理职能。第二是建立文件控制体系。一般要建立管理手册(主要对各管理要素提出管理要求);程序文件(要素管理实施的过程要求);作业指导书(各项具体工作的具体要求);还有各类质量、技术纪录,表格和报表的四级文件体系。另外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与质量相关的文件等均在体系文件之中。质量体系文件以书面形式介绍实验室的质量方针、目标和公正性承诺,以及质量要素所涉及到的各项活动的目的、范围、控制要点、控制方法与执行纪录。第三是建立监督检查体系。设立以质量负责人为主的质量监督检查体系,由质量负责人和职能部门负责人(质量监督员)共同组成,明确质量职能和工作范围,由他们负责质量工作的日常监督和管理工作。

二、保证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

保证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坚持八项原则实施质量体系在实验室的有效运行,就可以实现质量管理体系的全覆盖,全员参与,全过程,全有完整接口,全部留痕,全部可溯源,责任全,受控材料全部建档保管。要推动质量体系的有序运转,必须建立质量管理的六大质量工作计划并加以落实,充分发挥监督检查职能。保证质量体系有效运行,并不断监督检查改进不足。六大计划中,内审和管审是质量体系自我完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的基础;人员培训是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巩固和提高的路径;仪器设备检定是保证其状态符合、数据可信;结果质量控制能够证实检测结果的有效性;质量体系运行监督检查计划,能够发现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有助于及时解决问题。1.内部审核计划。进行内部审核是《评审准则》要求的必须条款,内审每年不少于一次,期间如有特殊情况可实施加强审核(单项)。内部审核是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是管理体系的自身要求。它主要是内审员依据《内部审核程序》要求,对管理体系的各个环节组织开展的有计划的、系统的、全面的和独立的检查活动。通过内审发现和解决各类问题,才能不断地改进和发展,使质量保证体系有效运转。内审报告是管理评审的重要文件,如果实验室的内部审核工作未有效实施,就可以认为该实验室的管理体系运行的不全面,缺少规定的要素和要求。2.管理评审计划。就是《评审准则》要求的必须条款,是最高管理者对管理体系的整体有效性、符合性,以及对本实验室的实用性,组织进行的综和评价活动。是实验室发现管理体系存在严重缺陷并进行改进的主要依据和方法。实验室要制定《管理评审程序》,定期的对实验室的质量体系和检测活动进行评审,以确保其持续适用和有效,并进行必要的改动和改进。一般管理评审,典型周期为十二个月。3.人员培训计划。一个实验室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员素质与水平。在人员不变的情况下,继续教育尤为关键,人员培训方式可采取内部培训和外部的方法,按照不同岗位和职能,进行培训。为此实验室要制定《人员培训考核程序》,形成制度作为保障。4.检定和溯源计划。每一年度都应列出检定(溯源)计划,计划实施要在上一年度的有效时间提前十五天实施检定,以确保有效期。计划中要涵盖全部在用计量仪器设备,保证计量仪器设备处于有效可控状态。5.结果质量控制计划。该计划中可包括下列内容:一是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和次级标准物质进行内部质量控制;二是参加实验室间的比对或能力验证计划,实施外部质量控制;三是利用相同或不同方法进行重复检测;四是对留存样品进行再检测;五是进行人员之间或相同设备之间的比对(内部质量控制);分析一个样品不同特性结果的相关性。结果质量控制计划必须有比较有结论,确认结果的可靠程度。6.质量体系运行监督检查计划。质量体系运行是一个执行文件,保持质量体系持续有效的过程,以便达到控制各项影响结果质量因素的目的,保证结果质量符合规定的要求。所以监督检查计划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三、质量保证措施

保持质量体系持续有效的运行过程。为防止问题的再次发生,并防止潜在不合格工作的发生,质量体系运行监督检查工作要有针对性,其监督内容应包括:一是质量工作计划落实情况;二是质量监督员汇报所在部门质量工作落实情况;三是检查质量控制点过程管理控制;四是检查预防、纠正措施实施、确认和改进情况。五是有效落实监督检验计划,就要结合考核,做出评论和结果,列入年度考核评比的考绩之中。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说明影响结果质量的各种因素都处于受控状态,出现质量问题能迅速反馈及时研究,得出纠正和预防措施。

四、质量体系的有效性、符合性和持续改进

每个实验室都要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质量体系,无论是新建还是改进后,都要对其有效性和符合性进行确认。其方法就是通过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和监督检查,不断地进行纠正和改进。评审的依据就是实验室质量体系文件,同时可依据《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条款要求。通过评审和检查可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按照程序要求,实施整改,最后监督落实并确认其措施效果。整改如果涉及体系文件条款的改进,按照文件控制程序,再形成新的体系文件内容要求,这是实现改进的完整过程。综合上述,实验室的质量管理,就是在实验室质量方针与目标管理的总体要求和原则下,建立起的一整套完整质量管理体系,并且不断的进行监督检查、改进和完善,保持其持续有效运。

参考文献

[1].GB/t27025-2008《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

[2].《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2016年6月1日实施.

[3].粮食行业职业技能培训教程《粮食质量检验员》,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3月第二版.

[4].《实验室管理体系文件策划与建立》,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10月第一版.

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篇5

关键词:药品检验机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随着药品分析技术的不断提高,现代化的分析检测方法用于药品的日常检验中,要求在加大硬件投入的基础上,加强软件和队伍建设,实现对实验室内部管理的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建立起药品检验机构整套完整的、严密的质量管理体系,对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公正性和可靠性是十分必要的。根据多年来从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工作体会,探讨了如何建立药品检验机构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检测水平和检验能力,更好地发挥其在药品监督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

1充分认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药品管理法》规定:"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设置或确定的药品检验机构,承担依法实施药品审批和药品质量监督检查所需的药品检验工作。"第八十七条规定:"药品检验机构出具虚假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药品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结果不实,造成损失的,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法律地位、权力、义务、责任的明确,使药检所责无旁贷的承担起依法检验的使命,在法律的约束下,向社会出具公正、准确的检验报告是药检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正确掌握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内容

2.1理解质量管理体系的真正含义《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中,质量管理体系的定义是:为实施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机构、职责、程序、过程和资源。质量管理体系是一切与质量活动有关的所有要素通过一定的组织管理模式形成的协调一致的有机的整体。应明确一个实验室只能有唯一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一项活动只能有唯一的程序,一项规定只能有唯一的理解,不能使用无效版本。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一旦批准执行,就必需认真执行,文件如需修改,须按规定的程序进行。

2.2建立切合实际的质量管理体系药品检验所制定质量管理体系必须与药品检验的工作职责、任务、活动范围相适应,制定符合实际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如市级药品检验机构应结合市级药品检验所的工作职责,即负责完成本辖区药品的抽查检验、复验、委托检验工作及开展与药品检验、药品质量等相关的科研工作,确定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2.3掌握质量管理体系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质量管理体系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质量管理体系要素组成。对药品检验机构来说,最终产品是药品检验报告书,整个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都要以保证和提高检验报告书的质量为目的进行。

3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措施和保障

3.1组织机构的设置实验室组织机构的设置应能满足工作需要,必须具备较为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并有质量保证体系运行图,应设专人负责有关保证检测工作质量的各种措施及规章制度的制定、修改、执行和检查工作。同时应有经验丰富、水平较高的人员负责处理与检测质量有关的申诉。

3.2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和建立工作制度是保证实验室各项工作正常运行的基础,药检所根据《药品检验所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制订实验室工作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制度,检验工作程序,档案管理制度,保密制度,样品保管制度,化学试剂管理制度,《质量手册》执行情况检查制度,内部文件的制定、颁发、修改制度,仪器设备验收、维修、降级及报废制度,仪器设备使用及管理制度,仪器故障分析制度,标准物质使用管理制度,质量信息反馈制度,检测报告审查与质量评定制度,质量申诉处理制度等。

3.3检测仪器的设备应配备与检验工作相适应的仪器设备,仪器技术参数能满足检测技术要求。

3.4检验标准的受控检验标准是检验工作的依据,必须确保,所有检验标准都处于受控状态,且有专人负责更新和维护。

3.5检验过程的管理检验过程是指样品从进入至报告书发出、余样入库的全过程,包括收样、分样、识别、流转、检验、报告签发、打印、发出、留样、记录归档各个环节,每一环节都应有相应的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对其进行规范。

3.6检测环境的控制实验室的检测环境要尽可能满足工作任务的需要,工作间的空间分布要尽量合理并严格避免产生交叉污染。对于要求较高的检测实验室,如微生物室、天平室、大型仪器分析室等,应加装空调、除湿设备,并如实作好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的监测记录。

3.7各项实验记录的管理实验记录是对整个实验活动的书面记录,除了记录实验中的各类数据、现象外,还应包括对环境有特殊要求的记录。原始记录必须遵循真实、原始、完整、清晰、规范的原则,根据记录可以重现操作及结果。并按国家规定的保存期作好各类记录的整理归档。

3.8人员培训药品检验工作的技术性很强,检验员不仅要具有综合、全面的药学、化学、生物学基础知识,同时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培训应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对不同岗位的人员应有不同的培训目标和培训计划。

3.9后勤保障后勤管理也应纳入质量管理体系,与检验直接相关的供应品如:试剂、试药、仪器设备的采购、验收,实验废弃物的处理等,都应按相应的工作程序和作业指导书进行管理。

3.10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质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是质量管理体系不断改进,自我完善的重要举措。任何一个质量管理体系都不可能一成不变,每个实验室应根据评审结果、质量反馈等信息,有计划、有重点地对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进行调查分析,实事求是地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作出评价,对发现的缺陷,要结合实现实验室的质量方针和目标,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错施,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进行相应的修改或补充,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

4讨论

总之,随着经济的发展,新产品的不断涌现,产品标准和检测方法的更新提高,国家各项法规的健全和实施,随着管理相对人维权意识的增强,实验室应制订相应的发展规划,包括检验仪器设备的更新和添置、实验室环境的改善,检验人员新知识培训及补充新的符合要求的人员等,要求我们的检验工作必须与时俱进、科学规范,工作必须程序化、公开化,以满足新技术、新方法、新项目所要达到的目标,从而提高实验室的检测水平,真正发挥药品检验所在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中的技术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建宇,祁景琨,田利,等.食品药品检验机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管理的实践与探讨.现代仪器与医疗,2014(05):79-81.

[2]杨永刚,王震红,王新意,等.食品药品检验机构业务管理探讨.中国药事,2013,27(10):1064-1065.

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篇6

[关键词]检测实验室过程控制质量保证

中图分类号:X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3-0060-01

技术监测中心作为中原油田专业检测机构,拥有各类检测实验室62个,在装备、节能、安全、环保、产品质量、计量检定及标准化研究等方面为油田各单位和部门提供检测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撑。检测实验室的最终产品是数据和结果,为确保检验数据的准确、公正,必须对整个检测工作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实施质量监控,即过程控制。一个完整的检测过程质量保证流程包括从样品送入实验室、测试前准备、测试试验、检测结果分析直至出具报告的各个环节。流程中的每个环节均可影响检测数据的准确可靠性,因此,必须通过对每个环节实施检查和评价,来保证整个检测结果的公正、可靠。

一、正确建立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

实验室建立、运行质量管理体系,搞好质量管理,目的是对实验室检测活动进行有效控制,最大程度减少问题发生几率,提高检测水平和检测实验室可信度,确保实现质量方针和目标。但是,一些实验室存在“为了资质认可而认可”的错误认识,体系建立与实际检测工作脱节,体系运行存在“穷应付、两层皮”现象,体系管理措施无法落到实处。因此,编制体系文件应遵循“写我应做、做我所写、记我所做”。“写我应做”是指国家认可标准中要求做到的都要结合实验室实际写在文件中;“做我所写”是指除了贯彻标准外,还要做到文件的适宜性、可操作性;“记我所做”是指实验室在运行中要留有质量记录,使体系运行及实验室出具的报告或证书要有追溯和可证实性。在体系运行过程中,要成立内审组,每季度开展一次内审,每年开展一次管理评审;同时,完善审核监督体系,由原来开环模式转变为闭环模式,对检测报告形成过程质量进行检查,对检测技术过程和工作程序进行检查,对查出问题跟踪彻底整改。

二、检测前的质量控制

检测前的工作要点是做好检测人员、环境质量、检测仪器、检验标准等四个方面的质量保证。在实际工作中,首先要加强对检测人员的培训,包括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培训、四级体系文件的宣传贯彻、内审员培训等,使之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确保其能力与承担的任务相适应。环境质量要从实验室温度、湿度、噪声等方面予以控制,确保试验环境满足检测要求。检测仪器要定期检定、定期保养、定期校验,并确保实验室所有设备和计量器具均可量值溯源。对采用的检验标准和检验方法,实验室及时进行标准查新,分析评价其是否与检测项目相适应,是否为最新的有效版本。

三、取样与样品管理

由于检测样品的代表性、有效性和完整性会直接影响检测工作的“科学、准确、公平、公正”,因此对样品的采样、接收、流转、保管、处理及样品的识别等各个环节必须实施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技术监测中心通过完善制度和流程再造,改变以往抽样、样品管理、检验、报告出具都由检测实验室独立完成的局面,使检测工作各个环节分离,并处于监控之下。一是将抽样人员与检验人员分离,建立了由业务能力强、职业素养高的人员组成的抽样人员数据库,每次抽样前随机抽调人员组成抽样小组,专门负责取样工作,使检测工作从源头上做到了“公平、公正”;二是成立样品室,将样品独立于检测实验室之外进行管理,对样品全部进行密码编排处理,同时在样品室安装网络监控设备,对样品交接、存放、领取全过程进行监控,并定期对样品室进行监督考核,保证了检验样品安全、保密;三是检测工作完成后,纪检、生产部门不定期地随机抽取样品室样品备份,对检测结果进行复现性比对,对复现性比对结果超出标准误差范围的,通过流程溯源,进行责任追究。此外,在工作中,还定期邀请油田主管部门进行现场监督;四是制订了《检测质量责任追究制度》、《检测抽样管理办法》、《检测人员行为规范》,开展了检测工作规范研究,制定了中心主要检测项目的检测规范标准。

四、检测试验中的质量控制

检测实验主要包括测试人员测试、原始数据获取与分析运算三个环节。质量控制主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1、加强记录管理。要求试验记录能使各项质量活动具有可复现性,通过完整的记录资料可真实地再现检测试验全过程。记录要做到信息完整、记载清楚、格式规范统一、易于填写、便于归档查阅。在日常工作中注意对记录资料进行科学分析,及时发现质量缺陷和未受控漏洞。

2、对检测原始数据做科学处理。在对试验原始数据进行运算分析中,正确运用数据修约、近似数运算等方法处理数据,同时,运用不确定度对检测结果进行科学评价。

3、开发数据处理软件。针对检测后数据处理的繁杂计算过程,研究开发数据处理软件,提高计算效率,同时验证数据的正确性和采集数据的科学性。

五、对检测报告的质量控制

包括对检测结果的校对、审核和报告编制、审定、发放、存档等步骤。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报告表述准确、依据正确、结论明确;各工作步骤均要有资格或有授权的签字人签字;检测报告应包含证明检测结果所必须的全部信息;试验委托书、原始记录和检测报告三者合一,一并存档管理。检测实验室的质量体系只有对这些过程实施文件化控制,使之形成系统的工作流程和可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才能有效控制其运行。需要强调的是,在质量保证系统中应包括质量事故处理、申诉投诉处理程序,一旦出现质量事故或客户投诉等特殊情况,实验室就应按有关程序规定予以处理,这也是质量管理体系消除和预防质量缺陷、对所有可能出现情况实施全方位控制的重要手段。

六、持续改进管理体系,使之不断得到完善

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在运行过程中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发现不足之处的最直接途径有三条:质量体系审核、日常质量监督和用户投诉。实验室管理人员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调查分析原因,提出纠正措施,并监控纠正后的效果。此外,采用组织协调、统计技术、验证实验等手段都是改进质量管理的方式,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最终提高检测数据的准确度和可靠性。

七、结语

对检测实验室实施质量管理,不仅使检测工作规范化、标准化,而且实验室内部可提高效率、外部可获得用户信任和认可,产生一举多得的良好效果。针对检测实验室在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质量管理工作要持续改进、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检测实验室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篇7

关键词:专业实验室;新编制体系;运行模式;统一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009-02

专业实验室是高等院校实践性教学和从事科学研究的主体,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学校新编制体系调整要求,各专业系整合所属教研室子实验室,成立新的系级专业实验室。新成立实验室在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的同时,其职能发挥、管理运行上也面临着新的问题。正确认识实验室在院校发展中的地位作用,研究新编制体系下实验室特点及管理运行模式,对发挥好实验室的教学、科研职能具有重要作用。

一、实验室在院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实验室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地。实验是教学的继续和延伸,也是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手段。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通过开展实验,强化日常教学中习得的理论知识,主动探究未知,是对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和再认识的过程。在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实践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地。开好经典实验,有利于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深入结合,深刻掌握基本原理、定理或定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有利于启迪学生在将来认识自然中发现客观规律。开好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实验技能,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2.实验室是助力各类人才成长的重要平台。实验教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性工作,是学生理解理论知识,锻炼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形式。对科研人员,实验研究在对理论研究验证与深化的同时,能够促进新现象、新问题的发现;对于研究生,可以深化研究领域,为毕业课题提供实验环境;对本科生而言,实验教学有利于深化理论知识,扩充知识面,增强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还可以了解科研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增强仪器设备维护保养、维修能力。

3.实验室为科研创新提供有力保障。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有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不能设想他是靠读书、靠知识积累就能做到的,必须要进行深入实践。通过实践探索,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并从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实验室正是承担实践工作与实验的重要平台。从全国“985”、“211”高校整体建设情况看,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经费转化为实验室建设经费。从这个角度来看,实验室作为科学研究、培育科技创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摇篮和基本条件,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良好的硬件条件对于科研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良好的实验环境是实现科研创新的有力保障。

二、系实验室在新编制运行下存在的问题

1.实验室组成复杂,管理人员不足。新编制体系调整下,系级专业实验室由原若干个子实验室组成,按功能可区分为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科研实验室、教学科研实验室等几大不同类别,不管在数量上还是分类上,都比较复杂。另外,在人员组成上,新成立实验室的教师来源广泛,且数量不多,相对于数量、功能众多的实验室来说,管理力量明显不足。

2.使用人员繁杂,使用时间不确定。实验室使用人员复杂,既包括承担课程教学任务的学生,也包括学校从事科研工作的老师,同时对其他兄弟院校开放。在使用过程中,承担的本科生、研究生教学任务时间相对固定,但周期较长;其他人员使用时间相对较短,但时间分散,且不确定,并对实验设备使用前准备要求较高,增加了实验室管理运行的工作量。

3.管理人员对实验室了解不够,缺乏管理经验。实验室管理人员,大多来自以前各子实验室所属单位,但只了解部分子实验室的管理及仪器使用,对其他子实验室具体承担的任务、使用对象并不了解,且对部分大型仪器设备的操作使用不清楚,不能满足所有教学、科研工作需要。同时,管理人员对实验室管理知识缺乏系统学习,对管理制度缺乏了解和研究,管理经验相对缺乏,在实验室管理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新编制下实验室管理运行模式几点探索

1.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是为了促进实验室的高效运行、安全运行,因此,有必要根据实验室承担的主要任务和使用特点,有区别地制定各类管理制度,明确相关人员职责:

(1)教学型实验室管理。教学型实验室管理,需要突出实验老师职责和实验学生职责,分别配套制定《实验室老师职责》和《实验室学生职责》,以明确实验过程中的人员职责。在承担任务上,要以实验教学任务为牵引,根据实验课程的特点,在服从学计划的前提下,在学期初,由各实验老师根据期班教学进度计划,自主安排实验教学时间,统一配置实验资源。

(2)科研型实验室管理。科研型实验室管理,需要重点关注实验室管理人员和实验室使用人员技能素质。实验室管理人员,要能够准确掌握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技术性能、参数,为实验者提供良好的实验平台、准确的参考数据。本校实验室使用人员,作为前期实验室建设的主要负责人或参与者,对实验室功用、实验设备与仪器性能、参数较为了解,在使用管理上主要是进一步规范使用程序,明确使用责任;对需要长期使用的,可以明确要求做好实验室的维护工作与日常管理工作。

(3)实验室日常管理。实验室日常管理包括实验室使用、维护和经费管理。在使用维护上,应该为各子实验室、实验仪器配备《实验室使用登记本》、《实验室设备(仪器)使用、维修登记本》,以确保实验仪器的正常使用和充分了解实验设备的保养维修情况。在经费管理上,应该在确保实验室正常维持的基础上,根据实验室承担的具体教学任务和科研工作,按实际需求给予充分的经费支持,以确保实验室的持续发展和满足改(扩)建调研需求。

2.依据使用人员特点,探索开放式管理。作为高等院校,专业实验室的使用,最基本的首先是满足实验教学任务需要。其次,是保证本校科研工作需要。在满足前两者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实验室建设的已有条件、其他人员的工作需要,适度进行开放,以使实验室效用得到最大化发挥。同时,还根据院校特点,部分老师、研究生由于工作需要,对某一实验室持续使用时间较长,在不影响正常教学任务的情况下,可以考虑统一管理模式下的实验室委托管理形式,既增加了实验室的使用效益,也大大减轻了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3.发挥校园网普及优势,探索预约机制。校园网的普及,使同一院校信息的传递更加快捷。因此积极开展网上宣传,探索网上预约、电话预约机制,充分利用实验室的闲散时间,既可以发挥实验室使用效益,也可以促进对实验工作感兴趣的老师、学生对实验研究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使实验室的功用得到宣传,更好地满足实验室在院校人才培养上的重要作用和实现科研创新的助推作用。

四、结束语

通过对实验室在院校发展中重要作用的分析,指出实验室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助力各类人才成长和科学研究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结合本校编制体制调整,针对大学专业实验室在新编制体系下的不足,积极探索在新编制体系下,基于统一管理条件下的大学专业实验室管理运行模式研究,提出通过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依据使用人员特点,探索开放式管理;发挥校园网普及优势,探索预约机制三方面对实验室进行统一管理可更好地发挥出大学专业实验室的教学科研职能。

参考文献:

[1]金伟,李阳,等.实验室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a].第九次军队院校实验室建设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227-228.

[2]张义.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渝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18(3):105-106.

[3]赵跃民.实验室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2):1-4.

[4]左铁镛.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的作用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4):1-4.

[5]王红梅.关于高校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探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6(5):99-100.

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篇8

【关键词】开放教育;开放运行机制;数学实验室

【abstract】inviewoftheexistenceofopenlaboratoryinconsciousness,managementandopenproblemsinmathematicalform,theopeningoflaboratoryoperationmechanismastheresearchobject,thetop-leveldesign,openmodeandmanagementmodeareintroduced,andtheapplicationeffectisanalyzed.Researchresultsshowthat,theimplementationofopenoperationofthelaboratorycaneffectivelyimprovetheutilizationrateofresources,improvethelevelofexperimentteaching.

【Keywords】openeducation;theopenoperationmechanism;mathematicalLaboratory

实验室实行开放运行机制是对开放教育理念的一种具体实践,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的集中体现。我国教育教学长期以来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其“从听中学”的教学模式与国外“从做中学”相比,存在明显差距[1]。近些年来,我国逐渐认识到这个问题,并把加强实践教学上升过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方针,指导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重视本科教学的实验环节,加快各类实验室开放运行进程。在这个背景下,许多高校通过一系列改革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和水平,但由于高校规模的扩大、实验经费有限、管理体制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实验室的开放运行机制未能完全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发展[2]。

本文以我校数学实验室为研究对象,对开放运行机制在数学实验室中的应用做了具体实践研究。

1实验室开放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分析目前实验室开放运行机制的现状,各个高校在不断改善软硬件环境的过程中,逐步推进实验室开放运行的进程,总体来说是向前发展的,但由于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所以还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意识层面

没有把握实验室开放的真正内涵,许多高校认为实验教学认为是课堂教学的简单延伸或是理论课程的附属品,而没有认识到开放实验室是充分发挥资源效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优良平台。在这种意识的作用下,导致了实验教学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等问题,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没能充分调动起来,使得实验室的开放运行成为一场空谈。

1.2开放形式

开放形式单一,只是在正常教学活动外的进行定时开放,不够灵活;同时,没有具体的开放项目,缺乏针对性的指导和规范化的管理。

1.3是管理层

资源配置不够合理,信息化管理程度较低,各实验项目之间不够协调,共享率低;开放内容和时间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环境建设也无法尽如人意。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实验室的开放运行成效低,其对高校整体教学质量水平,乃至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等都产生了不利影响。所以,必须进行一系列改革,建立适合高校特色的实验室开放机制。

2数理实验室开放运行机制

作为一门演绎科学,数学实验虽然没有主导作用,但在数学的研究和学习中仍然具有重要地位。数学实验主要是利用作图软件、模型、实物等工具解决数学问题,例如探究数学理论、验证数学猜想[3]。数学实验室需要的主要设备为高性能计算机和数学软件。数学与其他科学的不同,促使数学实验室的开放运行机制也不尽相同,本文从顶层设计、开放模式和管理模式三个方面来阐述。

2.1顶层设计

首先,要明确实验室开放的实质。开放不是简单的开门,还需要把握两个重要环节,一是指导,二是管理。开放实验室是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通过开放,能促进实验室的规范管理,促进实验室建设;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科研素养;能促进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4]。

2.2开放模式

数学实验室的开放模式包括实验教学开放、科技创新开放、科学研究开放、对外服务开放等几个方面。

2.2.1实验教学开放

根据人才培养需求,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一系列素养为目标,将教学内容分解为相互独立的实验项目,并提供中期检查、结果评定以及疑问解答等服务;同时,设置不拘泥于教学内容的课外实验项目,注重实验内容的多元化,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实验需求。

2.2.2科技创新开放

由学生个体或学生社团,根据自身需求自拟题目,在导师的引导下选题、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和研究报告撰写等过程。科技创新开放为学生提供了相对宽松和自主的科研环境,不仅让学生更熟练地掌握实验方法和技巧,而且加深他们对科学研究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能力。

2.2.3科学研究开放

在教师进行科研项目时,除研究生外,还吸收理论基础扎实和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高年级学生成员,分解一系列子项目在老师和研究生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潜能和学习欲望,另一方面也减轻了教师负担。

2.2.4对外服务开放

适当对社会开放,提高辐射服务能力,在全校乃至校外开展各类培训工作,更有效地利用实验室内资源配置,例如数学建模培训、职业技能培训、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等等。

2.3管理模式

在实验室开放运行过程中进行组织、结构、机制等方面的管理创新。

(1)是在组织上的创新。提出基于自组织的三位一体的组织结构,即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引导,研究生参与辅导的运行机制,充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参与实验教学活动。

(2)是在资源上的创新。首先要加强数字资源建设,购买mathematica、maple、matlab等数学软件平台;其次要注重资源的管理,做好服务器、数据等软硬件的运维工作;最后,要提高资源共享的深度和广度,积极与其它院系和其它高校合作,这也是体现实验室开放性的重要方面。

(3)是在机制上的创新。经过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构建服务规范流程和管理办法;建立激励机制,对于实验教学活动提供一定经费支持,对于创新性实验获得的成果给予奖励。

3开放运行机制应用效果

自从实验室实施开放运行机制以来,提高了开放程度,完善了各项对外教学服务措施,满足校内外本科生、硕士生和进修教师的实验需求,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实行开放运行机制的半年时间以来,数理实验室完成实验机时48000小时,接纳实验人数29000人次,同比分别增长35.6%和39.4%。

3.2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

巩固了课堂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素养、创新能力、综合能力。以数学建模为例,实施开放运行机制后,我校共取得了十余次省级和部级奖项。

3.3提高了教师积极性

对实验教学的重视,实施的激励措施以及指导学生取得成绩带来的自豪感,提高了实验教师的积极性。

4结语

开放教育是高等学校进行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选择,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实验室开放改变了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事实证明,实验室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直接影响其作用和效能的发挥,只有开放运行才能充分发挥效益,只有不断改革和实践开放运行机制,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水平。将实验教学改革纳入学校教学改革中去。

【参考文献】

[1]江捷.感悟英国高校多元化的教学方法[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2):175-177.

[2]胡文花,向志军.实验室开放管理的理论内涵[J].商情,2011(17).

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篇9

主题词:工地试验室筹建管理

中图分类号:G424.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工地试验室是为满足建设项目现场施工需要,由施工单位或建设、监理单位设置的现场检测机构。依据工程建设技术标准、规范、规程在施工现场对工程项目所用材料、构件、工程制品、工程实体的质量和技术指标进行自检或抽检。施工单位工地试验室职责:进行施工单位的取样检测。监理单位工地试验室职责:见证或平行检验施工单位试件。作为加强工程建设现场质量管理而临时设立的试验室,工地试验室是工程建设现场质量控制和评判的重要基础数据来源,是工程建设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生产。工地试验室在工程施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工程提供科学参数,为确保工程质量奠定了一定基础。

交通运输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公路水运工程工地试验室管理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规范工程建设现场试验检测活动,保证公路水运工程质量。工地试验室开展试验检测工作,应由具有等级的母体试验检测机构有效授权,并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和管理制度。工地试验室为工程建设项目提供试验检测服务,工地试验室实行授权负责人责任制。下面从几个方面浅谈下工地试验室的组建及管理:一、工地试验室功能区要求:

工地试验室建设应满足工程实际需要,满足合同并符合有关的规定及业主的正当要求,因地制宜,勤俭节约。工地试验室的地址选择:根据业主指定或工程现场具体情况选择交通运输方便,水、电(三相电)使用方便、行政管理方便的地址筹建工地试验室。

试验室整体布置要求各项目部试验室要求有足够的建筑和使用面积,办公区主要分为办公室、资料档案室、分析化学室、土工室、集料室、力学室、水泥室、水泥混凝土成型室、标准养护室等办公操作室。

工地试验室的环境条件应满足其工作任务的要求:试验室应设置在砖混结构的房间内,地面应铺筑水泥地面,墙壁作简易粉刷,同时应砌筑牢固平整的试验操作台。试验室应清洁整齐,检测设备的放置应便于操作,应按其功能要求,合理分类,避免互相干扰。室内采光好,管道、线路布置整齐,有安全管理措施。每一操作室均要求独立一间,不得与其他操作间共用,每间操作室使用面积不得低于10m2,标准养护室不低于20m2。

二、工地试验室资质要求:

工地试验室为母体检测机构的派出机构,是受母体监督和管理的,应具备独立检测能力。设定流程如下:1、工地试验室土建工程完工、仪器设备到位标定后,由工地试验室负责人,将工地试验室的组建情况书面报母体检测机构,并根据项目业主要求及有关规定,上报工地试验室资质申请的材料。报母体检测机构的工地试验室资质申报材料主要是工地试验室审查认定申请表,内容包括试验仪器登记表、试验人员登记表等。

2、母体检测机构应对工地试验室资质申报情况进行审查,合格后,审批工地试验室资质认定申请,由母体检测机构负责人对工地试验室主任及其它试验人员进行聘任授权,并附公司资质证书复印件,资质证书复印件上必须由母体检测机构签署用途日期等,并加盖母体检测机构公章后有效。工地试验室应在公司授权范围内开展试验检测工作,超出母体检测机构授权范围开展的试验检测工作无效。工地试验室未经母体检测机构审批、主任未经母体检测机构经理授权聘任的,不得以母体检测机构的名义开展试验检测工作。

3、得到授权后,工地试验室要组织相关的资料,编写资质申请书,向项目所在地业主提交能力证明材料,其中包括了母体信息,工地试验室人员信息,仪器信息,能开展的检测项目和类别等,证明已经具备试验能力,然后由质监站能力核验,核验通过,即可开展试验检测。

工地试验室人员要求:

工地试验人员要熟悉建设工程试验检测的标准、规范、规程及仪器设备的原理、性能和操作等,具有一定的从事建设工程试验检测工作经历和良好的业务素质。试验员应持证上岗,一般工地试验室应配置2师6员,条件允许还应增加试验工。并且检测工程师检测资质应涵盖项目所有类别,技术负责人应具备工程师职称,并具有3年以上负责试验检测工作经历。人员应该建立档案,包括上岗资质(主要为试验员或检测工程师证),身份证明,职称证,毕业证,个人简历,有的还应有岗位合同文书等材料。

工地试验室设备要求:

工地试验室的仪器设备必须通过计量检定(校准),仪器设备应满足工地试验检测项目需要,仪器编号、建档――档案内容应包括仪器标定证书,仪器使用说明书,仪器设备管理记录等;仪器设定专门保管人,建立标识卡,谁负责这部分主要试验,谁就负责保养和维护仪器。仪器标定和自检自校――主要仪器都由具有资质的计量部门标定,小型仪器或者规范无强制性要求的,可以由试验室自校。工程未结束前,各工地试验室不得将现场的试验检测仪器设备移作他用,确因试验检测项目结束,现场不需要的仪器设备,经本工程建设单位(项目法人)同意后,可移作他用。

工地试验室的制度要求:

工作和管理制度健全,各种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计量证书(复印件)等应张贴在相应的墙上。主要包括:

1、工作程序和质量管理

2、岗位责任制

3、试验室的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4、安全和卫生制度

5、样品、资料、档案管理制度

6、有关试验检测标准、规范、规程及技术文件等

六、加强母体试验室对工地试验室的管理

为了提高工地试验室整体水平,确保试验室出具数据的规范性、准确性、及时性、合法性,更好地发挥试验室在工程质量控制方面的作用,母体试验室要加强对工地试验室的指导和监督,并对工地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负责,定期对工地试验室检查,规范操作程序。

七、增加试验室在工程质量管理方面的权威性

建试验室的主要任务是为工程提供试验数据,为工程整体质量服务,所以加强与施工现场其他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十分必要。应建立工作联系和工作汇报制度,及时将检测数据和报告结果提供给相关部门,定期召开工程质量分析会,试验室全体试验人员就重大问题加以讨论、研究,反映问题和工作汇报。从试验检测角度分析工程质量控制情况,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辅助质检部门控制工程质量。同时,对于施工队伍的计价,必须由试验室相关负责人参加,以达到全员控制工程质量,增加试验室在工程质量管理方面的权威性。八、结束语工地实验室是工程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程质量控制和评判的直接基础数据来源,对于工程建设质量与施工安全越来越重要,工地试验室管理也应该是工程施工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搞好管理工作,才能真正保证试验质量。

参考文献:

[1]、《铁路建设项目工程试验室管理标准》(tB10442-2009).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篇10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维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tp308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课程的开设在高校教学中得到普及,计算机实验室作为教学实践的重要平台,在日常教学中为了满足各类专业、课程的不同需求而被频繁使用,导致软硬件故障时常发生,无形中增加了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和维修的难度,所以对采用何种有效措施能够避免问题的发生进行探索,进而确保计算机实验室功能正常发挥尤为重要。

1.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维护的意义

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具有很大的综合性和开发性,不仅要满足全校专业课程的日常教学安排,课后还要全面开放,供全体师生使用;除此之外,还需承担一些诸如培训、考试类的活动。所以高校的算机实验室具有使用频率高、受众范围广的特性,同时也受使用者素质的影响,计算机设备的受损、误用的程度较高。如果不能进行及时维修将会对教学活动产生影响。

2.高校计算机实验室使用现状

2.1软件种类繁多,用户需求复杂

由于学科专业的不同需求,需要安装到计算机中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类型较多。在教学过程中,一些软件需要经常要进行升级改进或者软件更换。还有一些教学软件需要有更高的还原性,比如关联数据库的课题设计,学生实验时需要的系统环境要完全开放,如果系统关闭重启,之前所做的实验记录将会丢失。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开放性,大大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学生的错误使用很容易使系统环境遭到破坏,致使系统崩溃。

2.2操作不当造成硬软件损害

一些学生使用计算机时,由于恶意或者无意操作,会对设备造成损害。如今多数高校计算机实验室运用交互教学模式,交互教学成为高校计算机教学的重要特征。交互教学模式中,教师机牵制着学生机进行教学内容演示,此时鼠标、键盘等计算机设备容易遭受一些学生的恶意损害,甚至有学生利用管理漏洞对计算机进行加密;有些上机者将个人文件放置在服务器或者硬盘上,不仅降低系统运行的速度,而且有时还会携带病毒使计算机受到感染。

2.3工作环境质量差

由于高校计算机实验室运用频繁,大大降低室内空气质量,计算机受到大量灰尘污染,电路板损坏老化情况严重。同时由于室内空调机的使用,增加室内空气的干燥度,容易产生静电,导致计算机的硬件出现故障。

2.4管理不到位

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缺少规范的管理制度,相关人员缺乏专业的管理维护知识、技能和责任心。对于室内一些插头、电线管理不到位,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对于设备损坏、丢失等情况没有相应的处罚制度。

3.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与维护的可行性措施

3.1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优化职工队伍

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直接决定着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教学效果。需要管理者不仅要有专业的管理维护技能,快速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而且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人员要高度重视自身技能的提高和素质的培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意识和热衷服务、无私奉献的精神,全力塑造一支业务过硬、素质高尚的管理队伍。

3.2建立健全管理体系

完善的管理体系是确保教学工作顺利实施、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依据,结合实际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至关重要。比如管理人员工作条例、上机人员使用守则、计算机实验室卫生及安全制度、计算机实验室财物赔偿制度等等。在制度制定的同时还要注重规章制度的落实实施情况,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确保规章制度的有效发挥。做好设备管理维护的日常记录,对每台设备建立维护档案,准确记录设备故障的发生、维护情况,详细记录设备零件的更换情况。

3.3强化计算机硬软件的管理维护

3.3.1硬件方面的管理维护

输出输入设备、运算设备、控制设备以及储存设备构成计算机的硬件系统。目前的计算机实验室的机器设备多为台式,需要进行维护的部件为显示器、键盘、鼠标、主板、硬盘、内存、光驱、CpU、显卡、声卡、保护卡、网卡等,做好这些基础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工作十分必要。经常做好这些设备的防尘/防潮工作,注意设备的运行常态,对设备运行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应及时检查维修,并掌握基础的维修养护知识,对于简单故障能够及时解决,为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3.3.2利用保护卡实施系统软件保护

在计算机内安装具有还原功能的保护卡,在计算机重启后,对于先前文件的删除和修改能够进行恢复。使计算机系统软件能够正常使用。此外,保护卡还具有数据克隆功能,可将教学软件安装好的电脑设为母机作为发送端,并于接收端自行连接,当作为接收端电脑打开时可自行完成与母机的连接。这种方法令局域网系统的构建简单快捷,并且使系统的管理水平和维护效率得到提高。

3.4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

鉴于计算机设备的精密性,对工作环境的质量要求较为严格。首先要控制好环境温度和湿度,计算机实验室的温度应当适中和较低的湿度,才能确保计算机的正常运行。可在实验室内配置空调对室内温度和湿度进行调节。其次,实验室内的防尘工作也非常关键,做好防尘工作的同时要注意室内的清洁卫生;另外室内空气的流动性要好,经常换气通风确保空气的清新度;严格做好实验室的用电,积极做好防雷、防火的管理工作。

结语:事实证明,做好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与维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不断地摸索与探究。不仅需要重视环境构建、软硬件的维护,还要充分考虑自身的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树立先进的思想意识,借鉴成功的工作经验,利用现代化管理理念和指导思想,为实现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维护的科学、稳步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