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体育课程内容特点十篇体育课程内容特点十篇

体育课程内容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3:11

体育课程内容特点篇1

关键词:高职体育课程内容改革设计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能够直接在服务、生产、管理、技术和第一线运作的高级应用型、高级技术型、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高技能人才。因此,高职毕业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竞技类运动项目,教学内容简单重复机械,缺乏健身类教学内容,与社会体育严重脱节,与学生的身心特点脱节。

为了让高职学生能顺利地掌握高职体育专业技能,应该多开设能够迅速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体育专业项目,以使学生拥有适应高强度工作所必需的身体机能和健康体魄,从而增强学生在未来就业后在工作中的适应能力。体育专业迅速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途径是:根据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工作特点选择和设计具有职业针对性的体育教学内容,从而使高职学生具备提升适应未来职业工作需要的能力。

一、高职体育课程内容组合设计

高职体育课程内容分为下列几大类:基础体育必修课程、职业相关体育必修课程、职业相关体育选修课程。

基础体育必修课程包括下列五个方面的内容:体育态度、体育知识、体能发展、体育心理发展、运动技能,通过基础体育必修课程的教学,为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和身心健康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基础体育必修课程内容选择上力求体现“身体活动”这一职业课程的基本特征。鉴于高职学生毕业后需要从事高强度的工作活动,基础体育必修课程必须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类别,设置与其相适应的体育必修课程。

职业相关体育选修课程的设计,应该建立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多样化发展的基础之上,力求扩大高职学生的体育视野,提高高职学生自己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能力。

笔者学院与国内大多高职院校一样,教育模式为三年制。依据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体育课程开设的规定,笔者学院体育课程开设内容和时间安排设计为: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开设基础体育必修课程,28课时,采取自由选课形式,运动项目技能课程内容;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开设基础体育必修课程,32课时,自由选课形式,运动项目技能课程内容;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开设职业相关体育必修课程,32课时,按专业限定选课形式,职业身体训练课程内容;第二学年第二学期开设体育选修课程,32课时,自由选课形式,专项运动技能课程内容。

二、精心设计高职体育课程职业相关必修课内容

目前,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开设针对职业特点实用身体训练的体育教学内容在我国高职院校还极少,现行高职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大多与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高职教育目标不一致。结合高职毕业生的未来职业特点,笔者学院对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专业特点加以整合,开设了身体运动技能课程、技能操作课程、身体体能素质训练与身体形态训练等课程,加强了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如针对笔者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学生,职业岗位要求学生身体灵活、动作准确性高和反应速度快等特点,体育课教学应多开设乒乓球、田径投掷和器械健身等。

三、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的基本构想

布卢姆等人认为:学生的学习领域分为情感学习领域、动作技能学习领域、认知学习领域三个方面。依据高校体育课授课内容的特色及布卢姆的学习分类法,高职体育课程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认知内容、锻炼内容、技能内容。依据高职体育课程设计的主要思路,技能内容和认知内容是高职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锻炼教学内容是实现高职体育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手段。

体育课程内容特点篇2

关键词:学校体育;游戏;劳动;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7)03-0009-03

在读了毛振明和赖天德教授的《体育课应引进什么新的教学内容》一文之后,对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存在一些不同看法,如“没有明确地提出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标准和选择体育教学新内容的程序”等,特别是对一些生产生活内容和游戏等引入体育课堂存在异议。

1 游戏和劳动是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容

体育游戏是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一是体育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练习,二是游戏具有身体练习的特征,三是非身体运动为主要形式的具有反应性、娱乐性的功能。对“有些不是以身体运动为主要形式的游戏……等内容引进课堂教学……深感忧虑”是没有必要的,游戏之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它具有广泛的趣味i生,具有“辅的特征”,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佐料”和“方法”,深深地扎根于体育课中。游戏的趣味性来自游戏自身内部要素的科学与和谐,也就是说,好的游戏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合理的匹配关系。科学的和谐关系使得文化娱乐和教育健身功能得以实现。如果游戏内部的要素在设计上失衡,就会使游戏的整体性遭到破坏、趣味性下降,参与的人会越来越少,最终必将被淘汰掉――游戏具有客观选择性。因此在倡导课程自主性的同时,选择何种游戏可以作为教学内容是依赖于课的本身,并非能通过是否符合《纲要》精神和游戏本身的特点和规律等的讨论来选择。

劳动和体育各有自身的目的,所以劳动肯定不同于体育。当劳动作为获取生活资料目的时,“劳动就是体育”很难令人信服;但当把劳动当作手段,为了运动健身的目的时,“劳动就是体育”就是可以理解的。当通过对劳动外在的表现形式加工后和内在的功能(主体的非功利性目的)特征得以体现时,“劳动”变成了体育。这些例子举不胜举,在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会中就有非常多的创举。如浙江海盐县首届农民运动会中设置了60m挑担迎面接力(挑大米迎面接力)、背老婆赛跑等趣味运动项目,这些背东西、挑担子等生产性的劳动技能成为实质性的体育运动项目。毛、赖的“体育课应引进什么新的教学内容”一文中的“南瓜扁担进课堂”就不难理解了,应该说客观上增加了体育教学内容,也正是改革所提倡的,更是亟待挖掘和整合的中国文化,否则农民运动会的竞赛内容是不是体育?又该进行一番讨论了。

我们在考察一些运动项目的来历时,更是不难发现这一特征。飞盘(FiRSBee)使用锡做成的烤盘,专用于烤饼。有家面包店店内有一道点心叫“福瑞斯比派(Frisbiepies)”很受欢迎,有一群耶鲁大学的学生在享用后,却嬉闹的拿着烤派用的锡盘丢来丢去,摩里森把这个烤派用的锡盘进行改良。成为世界上广受欢迎的体育运动。

综上所述,生产生活是重要的游戏、体育的来源,游戏、体育、劳动之间存在本质的联系,对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孤立地对待,甚至用静止的观点来评析一些游戏和劳作,不符合发展的观点,对课程改革和创新是极其不利的。

2 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理性思考

人类的各种实践活动都需要有一定资源的支持。课程内容资源是因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而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课程内容资源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开设的前提,但丰富的内容资源只有经过筛选和加工后才能真正进入课程。因此,要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目标,需要正确理解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理论,勇于实践,不断提高开发和利用的水平。

2.1 开发和利用的目标性依据

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载体,为实现学习目标提供了中介,制约和影响着学习目标的制定与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现了对各学校的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5个领域目标和6个水平目标及达到相应水平目标方面提出了基本要求。这一课程目标是确定与选择内容的依据和基础,为具体内容的选择和创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路。作为实现课程目标基本手段的身体练习(体育运动)具有多指向性,有多方面的教育与发展功能。选择与创编体育学习内容应始终明确指向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并将目标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为了实现同一个目标,可以选择不同的内容;同一内容可以用来实现不同的目标。学习目标与具体内容选择、创编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应充分发挥同一学习内容多方面的功能,通过练习与学习在实现身体健康、运动技能目标的同时,实现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目标,即通过某一练习实现多元目标”。

选择内容的依据“并不是指明体育与健康学科的知识点、运动技能内容,而是指明这些知识点、运动技能所包含、反映、支持的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不是罗列学生学什么样的具体内容,而是指明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知道什么、理解什么、做到什么,是对内容目标进一步说明,为教师“教什么”和“怎么教”提出建议。《标准》的第三部份“内容标准”只是提供了一个“内容框架”,而不是一个具体的学习内容,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标准》以目标的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各地、各校和教师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的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去达成课程的学习目标。”在体育课程改革发展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在宏观目标导向下,教师创造性地进行微观选择。

2.2 开发和利用的多元化原则

在我国,由于各地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城市、城镇、乡村学校的条件具有很大的差异,而体育教学条件的差异尤其明显,加上新兴体育项目的增加,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方面没有具体的规定,这是符合我国实际的。但新课程标准同时明确指出:“积极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是顺利实施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可以发挥课程资源应有的教学优势,体现课程的弹性和地方特色。”这就使各地学校和体育教师在课程内容上具有了很大的选择性,为学校和教师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提供了极大的空间。体育教师开发利用课程内容资源应坚持以下原则:

(1)围绕目标的系统性原则:所开发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从教学设计角度讲必须要围绕着既定的教学目标,使内容主体的动作技术、组织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常犯错误及纠正方法,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评价以及场地、器材的设置和要求、安全措施等诸多方面构成一个体育教学系统。

(2)“健康第一”的娱乐健身性原则:“健康第一”是

学校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首要目标。因此,我们在开发课程资源时主要考虑的就是娱乐性、健身性原则。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在他们发育成长的不同阶段,身体、心理发展不一。所以,我们在选择内容资源时,应据此科学合理地加以选择,切忌选用一些不切合实际、无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内容资源。

(3)内源型的兴趣性原则:兴趣是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动力,只有学生对教学的内容、方法、环境产生兴趣,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在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时,切忌选择那些技术要求太高、不符合学生实际,或枯燥无味的内容。应当根据青少年活泼好动的心理特点,选择他们喜爱的运动内容,包括一些娱乐、休闲和新兴的体育锻炼内容,使他们能在学习的乐趣中身心得到充分的发展。

(4)实践选择的适应性原则:在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过程中,应考虑到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合。我们可能会发现很多很好的资源,但是,不是都能得到很好的利用,这还要看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甚至还要考虑到能不能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等。一些有价值的内容,初选时也许有的学生不能很快接受,这就需要有一个经过反复实践选择的适应过程,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探讨、发现选择内容的价值和科学性。

当我们建立了新的课程观后,我们的视野将扩大,一切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资源都可成为课程内容的资源。用发展的观点,根据资源的优劣和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

2.3 开发和利用的自主性和个性化特点

生活中的所有事物都是可能的课程内容资源,但不一定都能成为现实的课程内容资源。《体育健康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提出具体的要求,但对完成课程目标所需要的内容与方法只提出了一个大体的范围,各地区、学校和体育教师都有相当大的选择余地。由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没有规定教学的时数,根据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状况,教师可随时对不同内容的教学时数进行调整。教师有了更大的自,地方、学校、教师可根据各自的需要、特点和优势,充分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并从中筛选出受学生欢迎的、有效的和切实可行的各种教学内容与方法,创造性地去实现课程的目标,做到目标一致,殊途同归。另外,国家、地方、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也是为了调动各地区、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积极性,让大家放开手脚更好地完成课程改革的任务。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拟定自己的“脚本”,上好自己的特色课,实现目标要求。

2.4 开发和利用的实证性

体育课程内容特点篇3

[关键词]健康竞技兴趣田径类课程内容构建

[作者简介]韩晓燕(1978-),女,陕西蒲城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体育系,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与训练。(陕西西安710055)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9-0125-03

一、前言

2001年颁布的新体育课程标准,将原来的田径更名为田径类,从而将与田径相关的体育项目纳入体育课程中,这样就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为构建合理的田径类课程内容提供了平台,可以更好地解决田径运动价值在实际教学中难以体现的矛盾,但目前还没有较为系统的田径类课程内容。为此本研究对新体育课程标准下田径类课程内容实施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对其进行分析,结合当前学校体育界争论的“体育教学以健康、竞技、兴趣哪一个为中心”的问题,从三维视角审视田径类课程内容的构建,进而丰富和完善田径类课程内容,为学校体育课程内容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新体育课程标准下的田径类课程。

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对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2)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走访法,对部分省市中学体育课程的田径类内容开展现状进行调查和走访,向体育教师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76份,无效问卷9份,有效率为93.40%。(3)数理统计法:对调查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采用不同的统计方法,客观反映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4)逻辑分析法:从课程构建理论出发,为构建合理的课程内容提供理论依据。

三、结果与分析

1.新体育课程标准实施对体育教学的影响。通过调查发现,广大体育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持肯定态度(如表1所示)。长期以来,体育教师已习惯于全国制定学大纲的体育管理体制。由学科专家编制统一的教学大纲,把各年级的教学时数、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安排得十分详细,全国按照统一的教学大纲实施体育教学。现行的改革方式,使体育教师走向了一个充满希望但又困惑的方向。新课程标准让权于教师和学生,使他们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实施有了较大的发展空间,但在这种宽松的条件下,教学失去了以前所谓的“依据”,没有评价内容合理性的“标准”。尤其对田径运动这种缺乏集体性,评价标准性较强,不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来说,在以学生为主体、淡化竞技性教学理念下,改革田径类内容的尺度,以及如何构建合理的田径类内容都处于困惑境地。如果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失去了田径运动的学习意义;如果强调田径运动的竞技性,就不能很好地激起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广大体育教师在田径运动这种竞技性较强,但又重要的教学内容的实施中出现困惑现象。

2.田径运动的价值与其实际开展的矛盾日益明显。体育课程纲要(教学大纲)中,田径作为基础运动项目,被作为必修部分的主干内容。笔者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在我国体育教育界,自上而下地认为田径类内容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新体育课程标准下编写的教材也反映了这一点。笔者在随机选择的高中体育教材中,把田径类内容所占的比例做一个统计,与其他内容相比,田径类内容平均占教材总内容的34%(见表2)。

访谈相关专家及体育教师关于田径类内容的价值时,认为田径类内容经济、实效易于开展,较少受场地器材的限制;能针对性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技能,安全性较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吃苦耐劳精神;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能有效促进正确身体姿态的养成和健康成长,有较为深厚的竞技文化底蕴。虽然田径类内容有诸多价值,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但在实际开展中却不尽如人意,有的学校仅仅将田径类内容作为体育课准备阶段的内容,没有完整的田径类内容教授的体育课。

上述两种矛盾在“健康第一”体育思想下,在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学习兴趣为主的教学观念下,越来越明显。田径类课程内容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和实用价值,但这两种价值的利用率极低,这个矛盾如何解决,是应该适合学生的需要,还是强制性地灌输或要求?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田径课程内容的改革好像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目前,淡化田径类项目竞技性的呼声很高,完全否定了田径运动最具魅力的一面――竞技属性,抹杀田径类项目的竞技属性就是对该项目的封杀。目前,田径运动仅以“潜体育教材”的形式存在,学生接受的田径类知识也是零散的、断裂的,从而不可能体现田径类项目带来的教育价值及实用价值,田径运动的实质已变成田径类游戏所带来的效果。在调查的大部分学校中,都以不同的游戏形式开展田径教学,更有学者提出将田径运动完全游戏化的建议,这种改革方式已完全背离了田径运动具有的价值和特点。

3.当前田径类内容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笔者就“新课程标准实施中田径类内容在开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结果显示(见127页表3),田径类课程造成学生参与性不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没有合理的课程内容作为教学的载体。因此,我们要重视田径类课程内容重新构建的问题。2000年以来各出版社相继出版了不同版本的《体育与健康》教材,基本上都把田径作为主要内容,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指导精神,淡化竞技项目的概念,对项目内容进行合理改造,有效提高了教学的可行性。所以,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重新构建田径类课程内容,力求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新体育课程标准下重新构建田径类内容的思考

1.明确新课程标准理念及田径类课程目标。新体育课程的理念是:(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4)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受益。这一理念打破了传统的以学科和社会为中心的课程建设观点,关注学生的学习历程,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新体育课程标准的理念应作为构建田径类内容的思想指导,并起着“指引”的作用。

新体育课程标准指出:田径类课程目标是通过田径教学使学生掌握跑、跳、投的基本技术知识;了解田径类内容对锻炼身体的意义与作用,学会用田径运动的手段和方法发展体能,除田径项目以外,还应充实跑、跳、投等多种健身手段与方法,把发展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密切结合起来。特别要重视发展学生的耐力素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以及不怕苦、不怕累、顽强拼搏、战胜自我和对手的坚强意志。田径类课程内容的目标充分体现了田径运动的基础价值,说明了田径运动对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起着重要作用,是一种对学生身体发育有较大促进作用的体育锻炼项目。在田径类内容学习过程中,除注重田径健身作用外,还应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田径运动技能和基本知识,以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在注重学生田径兴趣培养的同时,不能完全否定田径运动的竞技性,因此选择田径类内容,应以田径运动为蓝本,批判性地吸收与田径相关的体育运动项目。

2.理解体育教育思想的本质联系,正确处理田径类内容的健康、竞技和兴趣之间的关系。体育的功能源于人体运动本身,人体运动性决定了体育功能的客观性。对个体而言,科学运动促进健康是体育固有的、本质的功能,不存在意识形态的观念,不体现阶级的意志。从这个角度来说,任何体育思想都必须体现体育本质功能这一核心,如果离开了这一本质功能就不能称为体育教育思想。要体现体育的本质功能,所选择的课程内容就必须具有一定的竞技性,这是体育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点之一,同时要重视通过把握田径类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和针对性来体现健康性。

现代学校体育思想关注学生健康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但两者的获得必须依赖于合理的运动方式(竞技体育思想)和良好的体质保障(体质教育思想)。虽然不同体育思想都对健康、竞技和兴趣有自己不同的见解,但这三者在各个体育思想中都明显地表现出来,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因此,在构建田径类课程内容时,必须深入理解不同体育思想的特点及本质联系,辩证地看待健康、竞技和兴趣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使田径类课程内容更为合理和切合实际。

3.田径类课程内容构建路径与模式的探讨。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以目标的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因此在课程构建时应该充分考虑具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指导精神,对田径类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构建。笔者认为,如何更好地发挥田径类课程竞技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该成为构建田径类课程的重点内容。如图所示,通过课程开发,将竞技性与健身性融为一体,采用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田径运动授课形式,创造课堂情景、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在田径类项目课程开发的实际工作中,既要体现田径类课程的健康性与兴趣性特点,又要尽可能保持田径项目的竞技性特点。将田径项目的授课内容、组织形式、考核评价方式等加以改进,通过运动技术与运动成绩的提高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五、小结

新课程标准里“田径类”命名的意义在于拓宽我们的视野,改变清一色的“奥运项目”的教学实践,将田径的竞技性、娱乐性和健身性融为一体,教材化、游戏化田径运动,这样做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但受“快乐体育”和“成功体育”的影响,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兴趣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狭隘理解,导致现阶段许多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生物观予以否定,不再注重运动负荷是否安排得当,一味地迎合学生兴趣,导致体育课变成游戏课,这也是近年来我国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选择田径类课程内容时,首先考虑该内容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并对该内容进行合理改造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构建田径类课程内容的重要标准。

[参考文献]

[1]陈琦,鲁长芬.新时期体育价值观转变与体育本质、功能和目的[J].体育学刊,2006,13(2).

[2]高自军,秦爱华,许世岩.体育与健康课程田径类项目竞技性再探讨[J].湖北体育科技,2006,25(4).

[3]廖志锦.新课标背景下田径教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体育教学,2004(5).

[4]屈杰.近现代中国学校体育思想形成过程问题的反思[J].体育与科学,2005,26(4).

[5]宋亚炳.对广东省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客的体系评价[J].体育学刊,2003,10(6).

体育课程内容特点篇4

[关键词]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编写

当下的体育新课改中,对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选择与开发提出了新要求。如何促进体育课的改进来满足中小学生的体育活动需求;如何促进体育学科教材化以适应不同水平段学生的学练水平;如何积极有效地利用体育运动为广大儿童、青少年健身锻炼和身心健康服务;如何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学练水平和需求,选编和开发适宜的体育校本教材教学内容;如何满足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切的体育教学方法,都成为各学校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共同关注的问题。

经过查阅大量的资料与教学实践研究表明,虽然学校及学生有一定的体育基础,但如果直接将现代体育项目的内容生硬地编入教材,并分解到小学、初中和高中各水平段进行教学,无论对学生的学还是教师的教来说,效果都会大打折扣,教学也往往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而难以顺利进行。因而,我们在选编体育教学内容时要将竞技体育技战术进行教材化和游戏化处理;在对中小学生进行体育教学时,应该找准不同学段学生学习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设立“跳一跳、摘得到”的学习目标,设置更适合各学段学生学情和学习水平的学习内容。一定要注重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教学内容的选择。

一、以培养兴趣、增强学生体质为出发点

我们编写校本教材的目的是根据学校场地条件、教学特色,尽量照顾学生兴趣选择,让学生较好地掌握一两项运动技术,以便供学生终身享受锻炼,但并不意味着就放弃自身素质的锻炼。在分项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手段使学生的专项体育兴趣逐步地转移到对身体素质练习上来。这种转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由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的转移,也可以说是体育意识的一个升华。只有这样,编写体育校本教材才可能起到为学生终身体育服务的作用,在巩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从事终身体育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具体做法是,根据中小学各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结合专项教学,选编部分简单易行有利于身体正常发育、增进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专项的练习,以兴趣带动学生练习,以练习促进体质发展,避免单调、枯燥的练习项目出现在校本教材中。

二、将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练习有机结合

在编写校本教材过程中,我们根据各项教材的难易和特点、学生的基础和运动能力、教学目标总体要求和层次划分,结合新的要求,在体现练习与理解的先后、主次、程度等方面有所选择,区别对待,形成符合实际的多种结构形式的指导关系,并作为教材编写的主导思想。

三、避免教材内容复杂、重复

在校本教材编写中借鉴原有体育教学和其他学科教材排列特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原则,不作多余重复排列,使教材朝着实用性、健身性、娱乐性和社会性的方向发展。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在校期间都能真正掌握必需的体育专项技术、技能。在提高其锻炼兴趣性的同时发展了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使他们能够终身受益。

四、着眼于学校体育特色的形成

一所学校有没有特色,首先要看它有没有正确而独特的办学目标或者说是教育哲学,国家对于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规定只能是一种最基本、普遍、原则性的要求,不可能照顾各地各级各类学校的特殊性。我国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目的之一就是尊重地方差异和学校差异,给学校一个空间,从而根据师生的特点、学校的教育资源、学校传统以及教育者的办学旨趣来确定学校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向。校本课程开发,其核心理念是以学校为课程开发的场所,是基于学校、立足于学校、为了学校。体育课程目标必须落实到学校层面、与具体的学校体育特点和条件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否则就会落空。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看,它正是针对体育教育的核心――体育课程而采取的实现体育教育目标的具体行动策略。所以,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标。同时,由于它注重学校师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融入了学校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有助于学校办学传统和特色的创建与发展。因此,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要调动教育共同体(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充分利用校内外体育资源,以学校传统项目为基础促进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从而形成学校体育特色。

五、注重体育课程教学的灵活性

传统体育教学大纲严重制约着体育教师对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表现在教材的使用周期性长,一本教材可以延续用十多年,几乎没有怎么变化过,并且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内容划一、死板,也就是说当前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比较陈旧、老套,体育教师只一味地按照死板的课程内容上课,没有了自主性,高中三年只需要建立三个模块,而没有从学生的需要、从学校自身的发展需要、从本地的特色出发,体育教师只要重复这三种模块安排就可以当好体育教师,完全制约了体育老师的作用,不能发挥体育教师的积极主动性,似乎其它学科的老师也可以来上好体育课,那我们以后体育教师还有什么用!体育课程的开发正是朝着打破这种惯例方向发展,将权利下放给体育教师,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体育教学大纲,让体育教师根据当地学校的特点、学生的个性化特征,自主、合理安排课程内容,让大多数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程更具灵活性。

六、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强调层次性,发展学生创造性意识

体育课程内容特点篇5

关键词:中职;课程改革;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设计;重构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12-0041-03

对工作过程导向中职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改革在设计上要定方向、重方略,重构中须遵“三性”,即综合性、选择性和均衡性。

一、关于中职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的设计

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的设计是个极其复杂的活动,并不仅仅是理性的产物,即在既定课程目标下确定具有不同价值的课程类型或具体科目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并清楚地界定它们之间的权重关系;又是非理性产物,即以长期形成的社会文化、教育传统、各种经验和习惯等为课程设计的“参数”。因此,在中职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设计中,要防止出现认识误区和处理偏颇的现象。一方面要清晰地界定各课程之间的权重关系,进行系统化设计,另一方面又要充分兼顾到非理性要素在课程中的特色化体现,进行多元化设计。

(一)中职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设计的方向

在比较国内外成熟的课程以及我国近几年的实践中,不难发现,目前工作过程导向仍然是课程内容与结构设计最为有效的引擎之一。工作过程导向的核心思想就是按照典型职业工作过程开发课程,在职业活动情境中实施课程,并高度注重“关键能力”的培养。但是,工作过程导向这一引擎器推进的样式应是多元的。

以工作过程导向为引擎器,应根据专业、实施条件等因素,有选择地进行特色化推进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设计的研究。在借鉴、创设和创新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不同的专业大类不仅都可以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的改革,而且通过以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为代表之一的江苏中职校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实践证明,一定的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的设计的样式完全可以个性化。

1.根据专业分类及其课程目标等对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进行系统化宏观设计。如机械制造、电气电子等专业,重在技术操作能力的培养,强调实际动手能力,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重视经验性技能的获得,并强调实验与实习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职业岗位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岗位变动的可能性也比较大,这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能力,因此宜借鉴“学习领域”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有利于培养出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使学生能适应科技进步对职业演变的影响。又如管理、经贸、营销、服务等专业,在社会活动中具有与各方面接触频繁的特点,所以这类课程应体现灵活、变通的特点,强调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所以宜借鉴CBe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培养学生综合的职业能力。再如文秘、涉外、设计等专业,主要从事独立思维性较强的工作,对技术理论知识的要求相对于其他专业要高一些,所以一方面要加强传统的知识、技能训练,一方面要有现代的技术设备、技术手段、具有先进的技术方法和技术思想,在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的选择上,应重视现论与传统知识的互补,关键是结合本专业、本地区当前优势进行合理搭配,所以宜采用“宽基础、活模块”的样式。

2.根据宏观设计,对具体课程的内容与结构进行多元化微观设计。如体育与健康、德育类、就业指导类、综合实践课程等,主要探索以活动的方式进行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类,主要探索以学案导学、任务引领的方式进行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设计;专业实践课程类,主要探索以项目的方式进行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设计。

(二)中职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改革设计的方略

没有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动态化、职业化、典型化,从而体现工作过程导向下的系统化,就不可能实现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的体系化。因此,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生实际和企业特点,动态地从具体的工作过程切入,并从实际的多个职业工作过程中归纳抽象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准确选择内容、有序安排内容、客观呈现内容,合理组织内容,科学实现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体系的设计。

根据课题文献研究发现,国外职业教育中的CBe、meS和“双元制”课程较为成熟,并己取得相当的成就,但这些课程提出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都是根据他们国家的具体国情设计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中职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改革创新,也应该学习和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先进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但必须牢记应探索总结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职教育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只有认真研究我国社会经济及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探索出适合我国的本土化、区域化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才能深化课程改革。原因是:第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中职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应具有多样性、应变性、共适性、个体性和衍生性的特点。第二,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不同专业特点决定了不可能有一种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能够完全适用所有的专业类别。第三,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特性,决定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改革创新应基于学生终身学习,以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出发点,以能力为本位,对职业岗位必需的知识与技能、理论性与职业性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合理分析,使其保持恰当的平衡。第四,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实施条件制约着中职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改革创新。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在不同专业、不同课程内容、不同课程实施条件等情况下,进行中职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设计时要着力抓住两个要点:一是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整个体系要体现以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思想;二是课程内容与结构体系要在动态中科学设计,进而达到系统性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二、关于中职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的重构

中职是指中等职业教育,主体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等,学校为社会输送初、中级技术人员及技术工人。课程内容一般指特定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方法、态度等,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课程结构是指特定课程体系的结构形态,是一定理念指导下,各种要素“结构化”的结果。它是从课程的宏观编排、组织出发,确定课程的范围、地位和顺序而形成的结构框架。通过研究,笔者认为在学校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的课程,既有被决定被制约的性质,又存在着自主和能动特点。课程作为一个复杂对象,对其做出不同的理解和把握都可能是合理的,但从课程本体出发的认识是最具根本性和稳定性的。因此,应科学地认识课程内容和结构有其被制约的性质,同时又要看到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在重构实施过程中具有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把握重构过程中的这种辩证关系,是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健康、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的这种辩证重构应体现以下特点。

(一)中职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的重构应强调综合性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选择课程内容、安排课程结构和设计课程形态时,应从“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本、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特质要求、服务终身学习需要”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既不能重知识轻技能,也不能偏技能而忽视人文素养,应体现“职业”和“教育”的双重特点,以培养现代社会人为课程体系目标,在课程重构中应综合优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综合性实践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并依据“工作过程导向”选择课程内容,序化课程结构,优化教学方式,进行有效评价,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在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同时,注重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

(二)中职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的重构应突出选择性

第一,凸显学生主体的选择性。增加选修课及其比例,针对学生多元智能设计课程,使学生有更广泛的选择空间,以适应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第二,强化导向性选择。一是根据“工作过程导向”选择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课程内容的来源,但课程资源并不等同于课程,只有经过教育学加工并付诸实施的课程资源才能够成为课程。在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的构建过程中,必须特别关注生成的课程资源,尤要看到广大教师是最关键的生成性课程资源,它是确保课程可持续发展的强大驱动力。二是根据“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内容对课程结构进行序化时的选择性。

(三)中职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的重构应体现均衡性

笔者认为,均衡化配置是指在同一课程整合目标前提下的差异性的均衡化。均衡化不是平均化,而是合理地、科学地对课程内容和结构进行解构和重构。只有通过调研、规划,在实践中合理地确定各课程的权重系数,对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进行不断的有机整合,才能使各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功能不断地优化配置,充分地发挥其将教育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体育课程内容特点篇6

关键词:成人教育课程设置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

几十年来,成人教育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在人类迈入21世纪的今天,成人教育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成人教育也面临着进一步改革,其核心就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涉及面广的整体的系统工程。本文拟对成人教育的整体课程改革和创新问题作以初步探讨。

一、成人教育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忽视成人教育的特点。成人教育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社会性,表现为社会组织,全民参加;二是非正规性,指成人教育的组织形式及行为方式超越了普通教育常规,采取“按需施教”。现行的成人教育的课程体系没有很好地体现这两个特征。表现在课程门类不齐全,不能为成人学习者提供充分灵活的选择机会。其次,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方面不能很好适应社会发展及个体的需要。再有,现行成人教育课程体系,忽视成人学习的独立性、实践性、实用性和选择性等诸多特点。

2、课程目标以学历为导向。成人教育是一种为成人提供的各级各类教育,其根本目的是扩大教育机会,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就业能力,实施终身教育。但成人教育在教学实践中由于调资、转岗、提干、分房、晋级等都与学历息息相关。于是,许多成人学校甚至教育主管部门都看好这一市场,课程建设过分强调以学历为目标导向,偏向于为学历而学习,其实际效果和目标差距很大。

3、课程结构不合理。我国成人教育课程在设置上普遍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各校课程设置大一统,各类学校,各地区无特色无区别。必修课程一统天下,选修课很少。重理论课,轻实践课;重知识型课,轻智能型课;重专业性课,轻基础性课。重视分科课程,轻视综合课程。重视智育,轻思想品德教育。

4、专业设置重文轻理。目前,成人教育的招生专业偏重文科,偏重热门专业,对理工科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个别学校注重经济效益为争生源,不顾自身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情况,盲目申报新专业、热门专业,甚至个别专业有其名,无其实。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与原有的专业重复,教学质量难以保证。造成教育投入的浪费和人才培养结构的失调,也限制着自身的发展。

5、课程内容陈旧。课程内容陈旧落后,内容更新缓慢,许多成人学校直接采用普通学校的教材,有的虽有改动,但基本上是借用或移植普通学校教材,结构体系主要是以理论学习为主。这与现代科学知识发展和社会生产生活发展不相适应,也不适应各类成人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成人在职学习的需要。表现在:专业基础课内容与实际联系不密切,专业课的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层次偏高,不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等。

二、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

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问题是成人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要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建立起现代的、发展的现代课程体系,以适应成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应遵循成人特点、实用性和开放性和综合性四原则,应处理好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理论与实践两对关系。

1、突出成人特色原则。成人高等教育的是专门针对成人进行的教育,对比普通高等教育的对象,成人在生理、心理发展基本成熟,个性比较稳定,自我意识较强,而且经历了社会生活的磨炼,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设置课程时要充分考虑到成人学生的这些特点,才能发挥成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成人学生学习策略、学习风格的形成。总的来说课程门数不宜太多,教学内容应做到“少而精”,体现出成人特色。

2、突出开放性原则。成人高等教育是面向社会对“当班人”进行的“开放性”教育,是针对成人各个时期需要的岗位教育以及适应“活到老,学到老”终生需要的知识充电教育,这要求成人高等教育相应的课程体系应有一定的灵活性、开放性。课程的设置应从强调教育的统一性转变到强调创新能力和革新精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将体现高新科技和社会发展最新成果特征的多学科知识,反映到课程设置中去,使人才充分适应多样化世界的需要。

3、突出实用性原则。在新形势下,从狭窄的专业教育转向综合的素质教育已成为高教改革的世界性潮流。对此,要审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对经济、文化和整个社会变化的能力,即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促进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可持续性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突出综合性原则。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广泛交叉、相互渗透,单一学科已无法解决现代社会面临的环境、人口、文化冲突等重大问题。因此,成人教育必须摈弃传统的以知识点为主的教育内容设置,以拓宽基础、淡化专业、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加强学科间的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综合性素质能力为原则来设置所需课程,强调科学思维方式、知识规律和学习方法的学习。

三、改革和构建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路

对于新时期的新的人才规格要求,成人高校必须要做出相应的反应,要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来满足这些新要求,其中课程改革则占据着重要地位。在新的形势下,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改革应该把握以下几个基本出发点。

1、确立成人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以及在一定的教育阶段的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可望达到的知识技能和实践能力程度。成人教育按其功能,可划分为四大类:补偿教育(含扫盲教育,文化基础教育,学历教育),继续教育,成人职业教育,社会文化生活教育。因此,成人教育课程的目标应是非常明确的。在确立课程目标时,应为实现成人教育的功能和目标,考虑学生身心发展因素,遵循人类认识发展的规律,吸收社会发展需要,也就是持社会——个体发展统一观。因此,成人教育课程的目标应反映未来人才的思想,改革的着眼点瞄准未来,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的探索精神作为课程目标改革的努力方向。

2、突破传统的课程结构模式,实现课程体系的根本转变。

传统的成人教育是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这种“三段式”来制订教学计划,忽视了成人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成人学生的岗位需要。要构建具有成人特点的课程体系,就必须破除这种办学和教学的旧观念,首先要处理好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处理好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关系。成人高等教育培养的目标是实际应用型人才,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理论教育就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加强在职针对性,突出岗位能力培养。如果过分强调基础,内容偏多,难度偏大,势必增加成人学生的学习压力,不但不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反而造成其畏难情绪,会影响到正常知识的掌握。第二,处理好传统内容和现代内容的关系。传统的比较稳定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有利于专业的规范化,但它容易走向僵化,导致教学滞后于社会发展。因此,应当大胆突破传统内容的局限,对一些明显过时的东西要坚决摒弃,要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平台上。第三,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我们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上,应当对学生在今后工作中用不到的理论知识删减,尽量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最好能结合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从理论上归纳、升华,举一反三,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以终身教育理论来构建成人教育课程体系。

社会的发展,对个人不断获得知识、技能以适应不断变迁的社会生活的要求更为突出。这要求成人高等教育应以改善学习者职业技能、提高生活质量、发展个人的理性能力和参与社会或集体事务为目的,用终身教育理论来构建其课程体系。在构建课程模块时充分考虑成人学生在学习生涯发展过程中个人能力、人格、经验的阶段性变化,并依据这些变化提供生涯导向的学习活动的课程,以及多元化的教学内容。

四、成人教育课程设置改革和创新的内容

成人教育是为提高国民素质,和劳动者综合就业能力,实施终身教育,课程设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新形势之下,面对严峻的挑战,针对我国成人教育课程建设中的问题提出以下改革措施。

1、调整成人教育的课程结构

(1)必修课与选修课并举

必修课是教学计划中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它保证了学校所要培养人才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都属必修课,必修课强调“专”,“精”,针对性,应用性要强。选修课指教学计划中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愿选修的课程。选修课对于拓宽和加深学生的知识领域,发展智力,培养研究和创造能力有重要作用。选修课可适当“宽”点,选择性大些。如何确定这两者的比例,对于成人非学历教育一般不存在这个问题。对于成人学历教育,则应加强扩大成人教育选修课的范围和比例,减少必修课所占的份额。这要求在注意课程整体性的同时,要加强课程的灵活性,增强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性,扩大选修课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2)按综合课程组织新的课程类型

当前,科学向整体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而成人是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的人,综合课程恰恰体现了成人教育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因此,成人教育课程应按综合课程来组织。国内一些地区和企业的职工培训也进行了这方面的实践。以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为例。将“数学”与“电路”结合为“电路数学”一门课,把代数方程与直流电路、三角函数与正弦交流电路,矢量和复数与正弦交流电路计算,微积分与其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逻辑代数与其在逻辑电路中的应用结合在一起介绍,成为跨越多门传统的技术基础的专业课程。经多次实践证明,这样的课程对在职成人教育学员是比较适用的。

(3)实质课程与形式课程并重

实质课程与形式课程是指课程设置的目标与内容,是旨在学习,接受知识,抑或发展智力、能力而界定的两种课程体系,在课程论史上曾有不同的主张。实质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实用的科学知识,为将来从事职业活动作好准备。形式课程旨在训练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作为成人教育因其当前工作的重点是大力开展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重视从业人员的知识更新。所以课程应以实质课程为主。如加拿大的大学举办的在职人员专题讲习班,其课程完全是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设计。同时应注意的是:科技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加快、社会竞争激烈,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正确处理各种矛盾,显得尤为重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紧迫的任务,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形式课程不能忽视。

2、改革和调整课程内容

(1)突出理论内容的指导性,强化实践教学内容。

成人教育由于其教育性质、特点、任务、培养目标,决定了理论教学内容不可忽视,但它有别于普通教育,在理论教学内容方面不能过于追求系统、宽厚,而要突出重点,适当拓宽,突出应用,能适应岗位所需,并为将来发展奠定基础,突出其指导性。另外,当前成人教育的重点是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这就要求在课程内容上强化实践教学内容。而且成人学习具有目的明确、自制力强、理解能力与意义识记能力较强,且注重学以致用的特点,因此强化实践教学已成为学员的普遍要求。近年来各国成人教育强化课程的实践内容已成共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比例有新的变化,如法国短期技术学院的大班课只占总课时的30%左右,各种技术指导课占40%,其它均为实际操作课,后两者为实践教学内容,共占教学总课时的2/3以上。

(2)适应新形式需要,更新教学内容

我们的社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全球信息产业在信息服务、通信产业、计算机与网络产业方面的发展尤为迅速,终身教育的思想逐渐为各国所接受,教育将更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与促进社会生产生活发展所需。为适应这种形势,我们必须删除掉课程当中一些陈旧的内容,同时应把最新出现的人类的科学文化成就反映到课程中去,体现“先进性”。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必须根据不同层次人员的知识基础和实际需要确定,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关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注重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先进性。

体育课程内容特点篇7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据统计法等研究方法根据听障学生身心、年龄和性别的差异,对浙江省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筹)目前的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现状进行研究,对高职听障学生课程内容设置基本情况、主要影响因素等进行论述,提出高职听障学生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构想模式

关键词高职听障学生体育课程内容设置

一、前言

课程设置是联接学校教育目标和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是激发学生兴趣爱好,引导学生积极学习与探索体育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方式[1]。课程设置及教学是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体育教学目标随人们健康认识的深化、观念的更新在发生多元的转变,故对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也应进行研究分析,了解目前的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基本情况,对研究高职听障学生体育课程内容设置重新定位有着现实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浙江省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筹)听障学生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文献检索法,在数据库中输入“课程”、“体育课程”、“体课程内容设置”等关键词,检索2000-2010年的相关论文、报刊研究成果;同时查阅有关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书籍如《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论》等;还有查阅普通高校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如《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这些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选取适合本校特点的理论或经验,为实施课题研究提供指导。

2.访谈法

根据研究目的的需要,随机抽取部分学生进行了座谈,了解学生对学校体育教学、课程设置等方面的谈话,为接下来的测试和问卷调查做铺垫。

3.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研究的需要,在设计问卷之前,阅读了大量有关社会调查、相关科研方面的书籍和文章,做了充分的理论准备。根据研究的目的、内容和相关情况,本文自编了“高职听障学生体育课程内容认识问卷调查表”。

(1)问卷的效度检验

采用专家评判法对问卷的内容设计和结构设计进行效度检验,专家共18人,其中教授8名,副教授10名,检验结果显示,18位专家对问卷给予肯定,并给出了较高的评价,对问卷设计认为非常合理的占55.6%,比较合理的占33.3%,认为一般的占11%,2位专家认为一般,并提出了适当的修改意见。从专家的评价结果看问卷设计能够达到完成本研究任务的需要,问卷达到了较高的效度。相关专家和专家评价结果见表1、表2。

表1问卷效度检验专家情况表

职称教授副教授合计

人数81018

百分比44.5%55.5%100%

表2问卷效度评价结果统计表

效度非常合理合理一般不合理非常不合理

人数106200

百分比55.6%33.3%11%00

(2)问卷的信度

目前国内对听障残疾人阅读能力的实证研究偏少,参考国外前期研究成果,考虑到他们对某些专业词汇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难度,为了确保问卷的有效性,因此在进行正式问卷调查之前,以10个班级约200名听障残疾学生为对象,进行了一次开放式问卷调查。

通过第一阶段开放式问卷调查,对研究被试的阅读能力有了初步把握后,相隔15天后,第二阶段以231名听障大、中专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正式的调查研究。向相关对象发放同样问卷,求稳定系数。发放225份,回收225份,两次问卷的相关系数:R=0.91,p

(3)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调查过程中,问卷的发放和回收,主要采用班级为单位当场发发放、统一指导、当场回收的形式。用手语翻译及书面文字将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对被试进行了讲解,尽量将问卷内容语言直白化能够让每个被测听障学生理解测试内容意思。

本次调查中对浙江特殊教育学院(筹)的在校学生共发放问卷225份,回收225份,其中有效问卷193份(男生127份、女生86份),有效率85.7%。问卷发放、回收具体情况见表3。

表3问卷发放、回收情况统计表(修改)

类型发放问卷回收问卷有效问卷回收率(%)有效率(%)

在校学生22522519310085.7%

4.逻辑分析法

运用分析和综合归纳、抽象和概括等方法,由表及里,对资料进行思维加工,理清和把握高校体育课程项目设置研究的整体结构。

三、结果与分析

(一)浙江省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筹)听障学生体育课程现状分析

1.根据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浙江省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筹)听障学生体育课上课次数为一周2节课,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没有具体的课程目标指导,课程内容选择大多以传统的田径、体操等项目,体育课程内容选择的项目、范围、形式比较狭隘。

2.浙江省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筹)现阶段体课程内容设置主要是参照《普通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结合学院实际情况来实施。体育课程分为理论课(8%-10%)和实践课(88%-90%)。体育与健康理论课程,这一课程项目里面涉及到的内容,来源于两部分知识:体育与健康知识、运动损伤和处方的相关知识。体育健康实践课程,这一课程项目里的内容有:以传统体育项目为主,如篮球、排球、田径、羽毛球;辅以部分保健体育项目,如太极拳;部分娱乐休闲体育项目,如健美操等。

3.听障学生对目前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满意度的调查。从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有45%的学生满意目前的课程设置,有29%学生不满意目前的课程设置,有14%的学生非常不满意目前的课程设置,有10%的学生不满意目前的课程设置。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不能为个别几位学生设置,但也不可能完全满足于每一位学生需要,目前体育课程的态度产生半数分化,有近半数的学生不赞同目前的课程设置,这个比例是比较高的,说明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上出现了问题。通过访谈了解到主要原因是身体素质差跟不上、课程内容重复教学、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考核标准偏高等。

(二)听障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

1.听障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可度调查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有95%的学生肯定了体育锻炼的必要性,96%学生喜欢体育锻炼,说明听障学生对体育锻炼认可度高,这为体课程内容设置提供了基础。

2.听障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时间和频率的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发现,有62%的听障学生每周参加锻炼1-2次,有23%的听障学生每周参加锻炼3-4次,有3%的听障学生每周参加锻炼7次或7次以上,有7%的听障学生完全不参加锻炼。有47%的学生每次锻炼时间15-30分钟,有19%的学生每次锻炼时间30-45分钟,有9%的学生每次锻炼时间60分钟以上,有12%的学生每次锻炼时间0-15分钟。

研究后发现听障学生体育锻炼次数和时间达不到准备的要求,难以取得良好的锻炼效果。

(三)影响高职听障学生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主要因素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课程作为广义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课程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发展的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是体育课程的下位概念,隶属于它,同样也会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除了受到政治经济社会的影响,体育课程内容设置还有如下影响因素:

英国课程专家斯基尔贝克(m.Skillbeck)认为,影响课程发展的因素有外部和内部之分,外部因素指社会意识形态、家长及社会期望、学科性质等;内部因素包括学生特点、教师特点、学校风气、管理形式、设备情况等[3]。

1.高职听障学生体育课程内容设置受体育课程目标的影响

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教学目标。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是顺利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体育课程目标和内容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每一个学习领域都不能脱离其他学习领域而独立存在[3]。

2.体育课程内容设置受听障学生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的影响

奥苏伯尔明确指出:“动机与学习之间是典型的相辅相成关系,绝非一种单向的关系。”动机可以以增强行为的方式促进学习,而所学的知识也可以增强动机。有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学生就会自觉地、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和体育学习。据调查聋校小学生“最感兴趣”的科目依次为体育、思想品德、劳动、数学、写字、美工、作文、社会常识、阅读、叙述、自然常识、律动、语言训练;聋校中学生“最感兴趣”的科目依次为体育、劳动、数学、社会常识、思想政治、作文、阅读、理科[4]。听障学生对体育课最感兴趣,这反映了听障学生活泼好动、通过视觉渠道进行学习占优势以及对学习活动本身感兴趣的特点。

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兴趣是学习的初始动机,也是有效学习的保证。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和锻炼[5]。因此在设置体育课程内容的时候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和身心发展的特点,使体育课程内容受到听障学生的欢迎,这样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才能发挥其作用,促进体育目标的达成。

3.高职听障学生体育课程内容设置受学校体育设施条件的影响

没有基本的体育设施条件,学校的体育工作就无法展开。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是通过体育教学活动来表达,体育教学活动必须借助体育设施来实现教学目标。所以学校体育设施条件是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基础。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高职听障学生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构建模式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延伸课程内容理论与实践

运动参与参与意识理论学习:学校体育和终身体育

形成锻炼的习惯实践学习:课外体育活动

运动技能掌握运动的技能理论学习:专项运动的概述、处能科学的进行锻炼、裁判法

实践学习:篮球、排球、足球、体操、健美操等项目

身体健康掌握健康和运动的知识理论学习: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测试与评价

能制定运动处方实践学习:制定运动处方、机能、素质、心血管系统发展

心理健康能利用体育运动调节情绪理论学习:体育运动和情绪、体育运动和意志品质。

有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实践学习:田径、素质类、拓展类

社会适应良好的体育道德理论学习:体育文化、体育运动

具有合作精神实践学习:集体项目、组织各类竞赛、

具有竞争的意识

有创新的能力

(二)建议

1.明确高职听障学生体课程内容设置及教学的目标设置

特殊高职体育课程的目标首先是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学生的体质,其次是培养学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各种技能和能力,三是增强学生对未来所从事的工作的适应能力。既要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意识、习惯,也要培养他们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能力。

2.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

兴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爱好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体育活动,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索体育知识和技术。

3.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符合听障学生实际运动水平的原则

体育课程内容过于简单,学生经常会感到枯燥无味,产生厌烦情绪;课程内容过于繁杂和高难,又容易使学生望而生畏、丧失信心。只有课程内容适应学生实际身体活动能力和运动技术基础,通过学生努力能够完成时,学生才有信心,有努力的动机和愿望。

4.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与学校特点相适应

基础教育正在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充分利用学校的师资力量和场馆设施,开发校本课程是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我国各地、各校体育课程资源十分丰富,差异也很明显,在选择教材内容时,应于学校的特点相结合,应有利于发挥本校的优势资源。

5.体育课程内容设置贴近听障学生生活

终身体育要求学校培养学生不间断地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但如果学生走出校门,有条件在社区和家庭中参加体育活动是,不能利用学校学习的体育课程内容参加体育活动的话,只能说明学校体育没有很好地奠定学生终身体育活动的基础。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简便易行的体育活动内容容易走进学生生活中。

参考文献:

[1]张瑞林,闻兰,黄晓明.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2]艾伦C.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美]维克托•李大卫•泽尔丁.课程规划论[m].(wictorLee,D.Zeldin.planningintheCurricu-lum.openUniversity.1982:25-26.)

体育课程内容特点篇8

1.体育课程建设历史回顾

我国高校的体育课程建设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建国初期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课程结构、教学大纲等基本上是模仿前苏联,这对奠定和促进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建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期a60年代中期,虽然我国受三年自然灾害和中苏关系变化的影响,但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仍在稳步发展。第三阶段停滞阶段十年,导致体育课程建设处于瘫痪状态。第四阶段改革开放阶段1979年,教育部颁发了《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大纲》,标志着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正常秩序得到了恢复,大学体育课程作为高等学校的一门必修课,受到了重视。从此,课程建设与改革进入正轨。扬州会议后,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突出了“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中心”,但是。该大纲突出的问题是难以反映大学阶段体育课程的特征,具有大学体育课程中学化的倾向。第五快速发展阶段1992年,原国家教委在总结了40多年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和10多年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订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这部指导纲要和1979年颁布的《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大纲》不同是,该文件不称之为“大纲”,而称之为“指导纲要”,为高等学校课程改革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这一阶段,课程的主要形式为一年极为普通基础体育课,二年级为选项体育课,三年级以上开设体育选修课,在全国范围内的所有学校推行,该阶段已初步显现出以学生为主体,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等教学理念。

纵观体育课程的发展,体育课程改革和发展受社会或国家的需要、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体育学科自身知识体系等三大类要素的影响。

2.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现状

调查表明: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设置模式依然是重视技术教学,忽视学生的体育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竞技性项目较多,缺乏时代性、健身性:教学手段方法单调,以技术教学为主,教学方法传统;教学评价标准主要以各项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来评价,忽略体育教育评价目标的多维性、评价内容多元性、评价方法综合性等特征。

2.1教学思想落后

由于受传统体育思想和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总是片面强调以传授体育知识、体育技能的课堂教学为中心,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要任务。这种思想和观念虽然在一定历史时期适应了时代的需求,却造成了人才培养的片面性。这种思想和观念造成的后果是只注重近期效益,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和科学健身提供理论知识和方法的指导,忽视了对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体育习惯的培养,致使他们走向社会仍难以形成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能力与习惯。

2.2教学目标不明确,

首先,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目标不明确,没有反映现代教育理念和思想。没有根据自己院校的人才培养特点,形成适合自己院校的体育课程目标,此外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脱节,重点不突出,还只是局限于学生运动技术的教学,虽然开始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但在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方面没有明确的目标。其次,体育教学方法、手段落后,在体育教学中没有重视体育教学在育人和心理干预方面的的隐性作用,教学方法单一,没有很还好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2.3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设置应具有高职院校的特点,不能成为本科院校的压缩版,应根据高职院校的职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特点,构建适合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体系,在重点发展伴随学生终身健康的体育实践能力的同时,关注学生职业能力所需要的特殊体能的发展,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终身健康奠定基础服务。

3.高职体育课程的对策

3.1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转变教育观念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体育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学科,有其独特的效益和实践效果。体育不仅能有效地增强体质,同时,对促进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都有积极重要作用。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内容,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心。制约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各种因素中,决定性因素是传统的落后的体育教育教学观念。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应转变观念。要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通过体育教育使高职院校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状态。

3.2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终身体育的教育观

高职院校体育必须冲破以竞技运动为中心的模式,吸引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和各种健身活动,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习惯和体育实践能力,使学生终身享受体育的乐趣,为其终身健康服务。

3.3关注学生的健康,注重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要素和教育目标之一,体育教育是实现健康教育目的的手段之一。健康教育既是一个理论、知识的传授过程,又是一个实践过程,有其自身的课程体系和结构内容。学校健康教育主要包括遗传与健康、营养、保健、精神营养、卫生健康、精神卫生、运动保健、运动性伤病的防治、健康行为与养生等教育内容,重点是体质与健康的概念、体质健康评价体系以及影响体质与健康的因素,使学生养成健康的行为,掌握人体保健的基本规律,并作为指导身体锻炼的理论基础应用于身体锻炼的实践,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以往我国的学校体育教学不论是本科院校还是职业技术学院都过分注重运动技术的教学,忽视健康知识的传授和运动技能的运用,忽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因此造成学生虽然经历了十几年的体育教育而不会健身,没有学会终身体育需要的体育能力,没有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此外还忽视了体育教育在育人和改善心理品质方面的作用,体育教育的隐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学生只是单单学会了一些体育的基本技术,而如何运用这些技术去健身,去调节自己的健康状况则一知半解。因此从关注学生的健康和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入手,将改变学生体育能力较差的现象,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体育课程内容特点篇9

关键词:体育教育类专业;课程改革;课程结构设计

一、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整体思路和建构目标

1.课程改革的整体思路

为培养适应21世纪的大体育,特别是面向基础教育的体育管理、体育科研、教学实践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体育系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吸收国外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对体育系本科各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进行改造、更新,建立一种新的有特色的课程结构和体系。

(1)根据培养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体系。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个体发展需要和体育教育专业特点,体育专业新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学科教师、中小学教改实验科研人员、体育管理人员以及攻读高一级学位的预备人员。使他们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热爱体育事业,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能为人师表;系统掌握体育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体育调查、实验、管理能力,具有从事社会体育教育等其他教育工作能力;能掌握一门外语并熟练运用计算机。因此,在设计课程体系和结构时,要考虑新的培养目标的要求,实现课程体系结构与培养目标的一致。

(2)根据当代体育科学发展规律、学生心理结构以及教学结构的要求,追求教学内容体系内在逻辑结构的统一。为适应现代科学发展的规律,体育专业课程体系和结构应以学科建设为中心,起点要高、体系要新、内容要精,既反映精要的体育文明成果,又适应当今科学最新发展趋势;当代大学生具有精力充沛、想象力丰富、博闻强识、求知欲强、创造能力和独立个性正在形成和发展的特点,新课程体系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形成学生丰富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完美个性,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学生独立学习、独立发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按照教学规律的要求,新课程体系必须考虑整体与局部、健康与教学、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实现课程内容与学科发展的一致,课程结构与学生心理结构的一致,课程体系与教学体系的一致,并最终达到体育课程逻辑体系与体育学科发展逻辑、学生心理发展逻辑、教学发展逻辑的内在一致。

(3)根据教学规律追求教学内容、课程形势与课程管理的内在一致。在课程内容上,保证基础课在课程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保证学生的基本体育理论、基础文化素养、基本能力得到提高,并具备现代社会继续学习、生产、生活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为学生今后从事各种体育实践和理论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在课程形式上,新课程体系和结构要打破传统的单一学科课程体系,提倡不同类型、不同功能、不同形式的课程在结构上的一致,如必修课和选修课、基础课和专业课、理论课和实践课,形成多种课程结合和交叉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管理上,新课程体系将多种课程纳入管理的范畴,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调整各种课程类型之间的比例,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对话和交流,加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课程管理中参与意识,强化教学过程中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实现教育者、受教育者和课程内容的协调统一。

2.体育课程体系的建构目标

(1)实现课程内容的系统化、综合化和开放化。在建构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要对体育系各专业所教知识进行精选,在加强传统课程中基础性、综合性、实用性较强的,体现体育教学规律和体育专业大学生成长规律的主干课群的汲取和研究的同时,大力充实现代国内外体育科学研究成果,扩大理论知识的比重,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陈旧、过时、庞杂的内容进行删除,对重复、繁琐、单调的课程结构进行改革和调整。为适应各门学科由分化到综合的趋势,在教学内容中,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既反映现代科学的技术成就,也重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认真研究各门课程的总和,在总体上实现体育与人文、体育与社会、体育与生活的紧密结合,在实践中加强各门学科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前后衔接和科学化,为适应整个社会改革开放的趋势,新课程体系在精简教学内容的同时,认真研究现代社会思想观念、教育、生活方式及思维方式的变化,根据信息化发展的趋势,随时补充和更新课程内容,实行课程体系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2)实现学生整体素质与全面能力的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与全面能力的提高是课程结构改革的最终目标。因此,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的编写中,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注意通过教材培养学生的探索和追求精神、自学能力,并尽量让学生参与多种实践活动,亲自动手,掌握科学的探索新知识的方法。加强现代体育教育技术课程的内容,注重培养学生采掘、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使用现代体育教育技术的能力。这是课程改革预期达到的目标。

(3)实现体育学科的课程内容与先进的教学方法的统一。课程内容的改革必须辅之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改革教学内容的同时,应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社会发展需要和新的科学技术提供的条件,努力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使内容的革新和现代化先进技术手段相结合。如在现代体育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等方法的探索,配合多媒体在技术教学中的运用、教学组织形式的革新和体育器材的改进等,是实现新课程体系的必要手段和成功标志。

二、体育课程体系的结构类型

1.建立多样分层的立体结构

这种结构以“通用课程”和“专业课程”为核心内容,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特点灵活地进行多种课程的立体组合,实行新课程体系的多元性、层次性和多功能性。首先,体现新课程体系的多元性。在课的种类上,除要求公共必修课之外,按照不同类型设计多种组合的课群,以供学生选择,如在各专业提供多组板块选修课,每个学生在多组板块中必须选满一定数量的学分,既保证学生达到所要求的知识结构,又满足其兴趣和个性特长。其次,体现新课程体系的多层次性。在整个体系中,分段集中安排,前两年集中开基础课,第三年集中开专业课,第四年集中开专业选修课,可保证整个体育专业的基本规格和质量;同时,也根据三、四年级学生兴趣和社会要求设置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这种多层次的课程体系既有基础课程,也有提高课程;既有知识课程,也有运动技术课程和研究课程。其三,体现新课程体系的多功能性。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课程体系体现不同的功能,在教学内容方法上体现不同要求,反映不同深度和广度,使不同特点和水平的学生都学得主动。总之,这种多样分层立体结构的课程体系在保证学生掌握扎实、广博的基础知识和体育技能的同时,也保证了学生了解世界体育发展的新理论和新趋势;既保证各学年的分段和各学年的重点,也保证各学年之间的联系和衔接;既注意课程社会化的要求,也注意组合个性化课程;既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适应能力,也注意培养学生的发展潜能,从而形成多种课程、灵活分段、弹性结构、科学内容的立体模式。

2.组合纵横交错的网状结构

新课程体系追求多种课程的组合和交叉,按照全面发展与自由发展的要求,扩充传统课程概念,创建形式多样的课程类型,形成多种课程形式相结合的系统。以单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的结合实现多学科之间的联系与沟通,改变以往分科过细的专业课程体系,突破传统的学科分类;以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交叉促进知识与能力、知识与态度的转换,除在课程体系中优化学科课程以保证知识的系统性之外,增加体育表演和体育的艺术欣赏等不同内容的课型,保证学生忠诚人民体育事业的态度形成和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以核心课程和职业训练课程的交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在课程体系中,既要加强设计体育专业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共同的核心知识课程,也为学生适应社会职业变化设计体育管理、社会体育等多种板块的职业训练课程,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以基础课程和研究课程的交叉实现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的提高。这种网状结构相互交叉,灵活多变,有弹性,可深可浅,可宽可窄,对传统课程体系有包容性,对社会发展具有开放性,也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3.创造吐纳有序的开放结构

新课程体系具有吸收当代最新科技发展成果,总结国内外先进体育教育经验和理论的能力,并使之和中国的体育教育相结合。在设计课程体系时,一方面要改变以往盲目照搬、机械模仿、使课程门类无限增加、总课时无限膨胀、内容重复陈旧、与相关专业缺乏交叉联系的局面,改造、吸收和融合古今中外体育教育的精华和内在精神。另一方面,要防止唯我独尊和唯我所有的倾向,遵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倡多种理论观点的平等对话,包容多种体育教育价值的研究成果,这样才能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要求的体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因此,创造一种吐纳有序的开放结构是十分必需的。首先,在新课程体系中,精简课程门类,压缩总课时,而在必修课之外大量增加选修课,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学习的机会;其次,删除课程中重复、陈旧的内容,扩大每门课程的涵盖面,及时补充最新科研成果,接收多种方法训练,给学生更多在学习过程中自由进行专业定位的机会。总之,新课程体系既反对无休止的增加课程门类,又提倡使古今中外的体育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精华融为一体;既注意相关专业的相互借鉴和渗透,又能使多种最先进的研究成果成为新课程体系的有机成分;既能为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提供明确的方向,也能使整个体系长期保持吐故纳新的机制。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体育课程内容特点篇10

关键词:体育专业,辅修课程,分组,轮换,专业特色

 

0.前言

体育专业的学生在修完专业基础课程后,都会按照自己的体育项目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作为自己的主修课程。这是很多体育院校一贯的培养模式和要求,随着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要求更加全面化,一个主修项目的体育专业人才已经不太符合社会的需求和发展。所以,体育专业的学生在选择一项主修项目的同时,还得有一项辅修课程的项目,这样才能形成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局面,才能适应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要求。辅修课程的特点是,学时没有主修课程的量大,一般在80学时以内,分两学期进行:一般是大三的第二学期和大四的第一学期进行。由于学时不是很多,要想在80学时内掌握一门知识能力是非常艰难的,如果采取平铺直叙的教学模式,学生对教学的重视程度大大降低。体育课程的特点是,一门课程有很多内容作为基础,由于学校考虑到教学成本,不会分小班教学,综上所述,本人建议体育专业的辅修课程需进行分组轮换式教学。

1.体育辅修课程的特点

体育专业的辅修课程一般在80学时以内,多以《篮球》、《足球》、《健美操》、《乒乓球》等体育项目为主,是学生在大一、大二普修课程的基础上进行选择的,是除开主修以外的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或者是学生工作中可以带来帮助的课程。但是这种课程的教学受到学时和学生基本功的限制,它是介于主修和普修之间的教学,所以要注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项目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方向。

2.体育教师的项目特点

社会上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观点,体育教师就应该对体育课程样样精通,但是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体育教师具有专业性强,专项性强的特点。。比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等项目,教学的内容应该是技术、战术、运动竞赛组织编排、裁判工作,丰富的教学内容不是所有的体育教师都很精通,就是一个篮球专项的篮球教师也不一定全部都精通,有的技术比较过硬,但是战术掌握有些欠缺,有的裁判工作水平很高但是组织与编排的能力一般,这些都是很正常的,所以体育教师的项目特点对于辅修课程的教学是一个考验。

3.辅修课程分组轮换教学的基础

3.1教师数量是完成辅修教学的保证

教师是教学的执行者,分组轮换需要多名教师。就一门课程而言,要想分组就需要多名教师,因为考虑到其它课程的排课因素,所以学生得同一个时段进行教学,所以需要多名教师同时上课,高校体育专业在每个项目的教师配备中都会有3-5名教师,这是能进行分组轮换的人员基础。而且每位教师在自己的专项中也有不同的重点研究,这也符合现代教师的特点和课程重难点的需要。

3.2学生人数是分组的基础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分组一般情况是有很多学生至少是50人以上,由于学校要计算教学成本,所以开设辅修课程时就会考虑到多种因素,如开设的项目,学生人数,教学成本。

3.3教学重点是轮换的前提条件

每门课程都有自己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课程安排也要有所侧重,比如:《篮球》重点分为三部分,技术部分、战术部分、裁判知识三方面,这样就有意识的把60人分为三组,由于教学重点分开,那么每部分的学时就可以设定,这样学生在每一个部分都可以学的比较深入,教学更加灵活,有重点。这样就可以按照学生的兴趣和社会的需要,进行学习培养。

3.4教师特点是提高分组轮换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人各有所长,体育教师也不例外。教学要“扬长避短”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所以分组轮换式教学就是要把每位教师的优点、特长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学到的是每位教师优点,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优秀。这种教学能做到“有特色的教师就会带出有特色的学生”,这是体育专业办学的最高水平。每位学生都愿意也希望学到的是老师的优点和闪光的一面,轮换式教学就可以做到让学生学到教师的闪光一面。

3.5教研活动是提高轮换式教学质量的重要步骤

分组轮换式教学的前期工作是很复杂的。要想提高教学质量使工作进展顺利,教研活动是重要的步骤。。在确立课程进行分组轮换后,首先要进行教师的配备,了解教师的特点以及特长,进行分配工作,让老师提前准备教案和讲义。这些只有通过教研活动中讨论才能得出结论,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在教学过程中也要经常进行教研活动,教师之间相互交流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对教学过程进行分析,纠正错误和缺点,进行改进,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教研活动在分组轮换式教学中是不课缺少的重要步骤。

4.分组轮换式教学与普通教学的区别

普通教学是一门课程由一位教师承担所有教学内容,这种教学的好处,有利于初学者掌握一门课程的所有内容,适合普修课教学。它的缺点是一位老师教授所有内容,然而老师在掌握一门课程的所有内容会有缺陷,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分组轮式教学恰恰可以避免普修教学的缺点,在学习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教师会对自己强项的部分更加深刻的教学,这种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越发的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5.结束语

体育专业的教学特点就是“特色教师能带出特色学生”,只有特色的学生才能在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充分发挥教师的特色能教出更多的特色学生。如果一个学校体育专业的特点非常鲜明,在同行中就会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普修课程采用分组轮换式教学就可以做到“人尽其才”,这种教学模式能充分的为“特色教师带出特色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也为教师展示自己的才华提供了平台,更为学生创造积极学习的兴趣提供了动力。

【参考文献】

[1]陈海波.高校体育专业课程建设问题的理性认识[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3,06.

[2]李洪川,赵洪,周卫平.“三标一体”下体育专业课程管理的理论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3]龚坚,刘峥,刘衡.双原理导向下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结构建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4]于翠兰.新形势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改进与完善[J].体育学刊,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