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工作鉴定意见十篇工作鉴定意见十篇

工作鉴定意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4:14:01

工作鉴定意见篇1

一、调整明确劳动能力鉴定受理时间

为了进一步方便企业职工申请劳动能力鉴定,现将工伤与职业病、非因工伤残或因病丧失劳动能力鉴定受理时间调整明确如下:

工伤与职业病劳动能力鉴定申请在正常工作日受理,鉴定工作一般每月第四周进行。

非因工伤残或因病丧失劳动能力鉴定每季度第一个月的1-20日受理,一般应在每季度第三个月的10日前作出鉴定结论;第四批9月1-20日受理,一般应在11月20日前作出结论。

二、认真执行劳动能力鉴定标准

劳动能力鉴定工作应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省《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GB/t16180-1996)、《职工非因工伤残或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程度鉴定标准(试行)》(劳社部发[2002]8号)和《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对残疾职工可否办理劳动鉴定问题的批复》(浙劳社复[2000]56号)关于劳动能力鉴定的统一标准和政策规定。

为有利于对国家鉴定标准的理解与执行,对职工关注的具体问题,应有统一明确的说明和解释。

个体劳动者参保人员、失业人员申请劳动能力鉴定,受理时应将鉴定标准有关内容告知申请人。

三、建立公示制度,增强劳动能力鉴定工作透明度

为有利于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建立劳动能力鉴定公示制度。

1.受理鉴定公示。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受理的劳动能力鉴定申请,对申请人姓名、单位、鉴定类别(工伤与职业病、非因工伤残或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程度鉴定),在市劳动保障网站及时予以公示。

2.加强鉴定工作的监督管理。研究鉴定工作时,邀请市劳动保障局监察室、有关职能处室及社保经办机构有关负责人参加,参与对执行鉴定标准和鉴定程序情况的监督检查。

工作鉴定意见篇2

为深入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以及《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加强农机试验鉴定工作,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提高农业机械质量,推动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农机试验鉴定工作的重要意义

农机试验鉴定是《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等法律法规确定的农机化管理重要职能,直接关系到国家支持推广的农机装备的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和先进性,关系到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和农民的合法权益,关系到农机装备结构改善和优化,关系到农机企业技术进步,是促进农机化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安全发展的重要基础。《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就加强农机试验鉴定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加大对农机推广鉴定等公益性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增强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能力。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和农机试验鉴定机构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机试验鉴定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努力促进农机试验鉴定工作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二、进一步明确农机试验鉴定工作基本原则

要按照立足公益、依法鉴定、科学高效、公正廉洁的基本原则开展农机试验鉴定工作。坚持公益性职能定位,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充分发挥技术支撑和保障作用,满足农业机械化发展需求;坚持依法鉴定、依法监督,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原则、程序和要求开展农机试验鉴定工作;坚持科学管理,创新方法,加强农机试验鉴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技术水平、服务水平和工作水平;坚持公平公正、廉洁高效,不断提高农机试验鉴定工作人员的廉政意识和道德素养,树立良好职业形象。

三、不断提升农机试验鉴定能力

各地要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和农业机械化发展需求,按照保障重点、调整结构的要求,不断完善提高农机试验鉴定能力。当前要着力提升粮棉油糖等主要农作物关键环节机械试验鉴定能力,优先发展1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50-70马力节能环保型水田拖拉机、高地隙拖拉机、多功能谷物联合收割机、玉米收获机、甘蔗收获机、棉花收获机、大中型动力机械配套机具等试验鉴定能力;加强节水灌溉、精量播种、高效植保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增产增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机化技术配套机具的试验鉴定能力;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畜禽水产养殖、设施农业等机具试验鉴定能力;加快发展适合丘陵山区使用的小型机械试验鉴定能力。进一步优化全国农机试验鉴定能力结构,统筹部省两级鉴定能力建设,逐步形成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的鉴定能力分布格局。积极推进农机试验鉴定机构部级鉴定能力认定,引导省级农机试验鉴定机构按照全国农机试验鉴定规划,完善基础设施,提高鉴定能力,承担部级鉴定任务,促进鉴定资源优化整合。各省级鉴定机构要根据当地实际,积极发展区域性农机装备试验鉴定能力,满足当地农机化发展需求。

四、大力推动农机试验鉴定科技进步

各农机试验鉴定机构要不断加强农机适用性、安全性和可靠性等农机试验鉴定评价方法研究,不断改进完善试验鉴定方法,提高科技应用水平。农业部农机试验鉴定总站要组织实施好《农业机械适用性评价技术集成研究》、《农业装备可靠性检测技术试验方法研究》等行业科技项目,确保取得成果并促进成果应用。加快农机试验鉴定大纲的制修订工作,为农机试验鉴定提供科学依据。要提高大纲制修订工作质量,充分体现农机试验鉴定的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评价特色,保证大纲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和标准协调一致。不断完善试验鉴定手段,改进检测设备和检测方法,推动自动化、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在试验鉴定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试验鉴定质量、效率和科技水平。

五、继续推进农机试验鉴定工作规范化管理

各农机试验鉴定机构要认真落实《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办法》和《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工作程序,切实规范农机推广鉴定受理审查、检测鉴定、证书变更和证后监督等关键环节的管理。加强推广鉴定检验员和审查员的培训考核,完善上岗考核制度,做到检验员和审查员持证上岗。严格按照推广鉴定大纲和通则要求开展鉴定工作,坚决杜绝简化工作程序、减少鉴定内容、以偏概全和弄虚作假等现象的发生。认真落实监督管理制度,强化内部管理措施,完善企业监督等外部监督机制。各农机试验鉴定机构之间要加强信息沟通和工作协调,进一步推动省际间推广鉴定工作的有序管理。各农机试验鉴定机构在受理外省企业产品鉴定或其他省区委托鉴定业务时,要严格按照规定受理,不得放松要求或提高受理条件。

六、认真开展获证产品使用过程中的质量监督

省级农机化主管部门要根据农机使用者质量投诉情况和农业生产实际需要,定期组织对在用获得推广鉴定证书的农机产品质量调查和重点检查。有关质量调查和重点检查的计划和结果,要报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备案,并按程序向社会。对反映问题比较集中的农机产品,要及时督促生产企业或经销商整改,妥善处理,切实维护农机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县级以上农机化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全国农机质量投诉监督网络,遵循“属地管理、首问负责、就近处理、无偿服务”的原则开展工作,方便农机用户投诉。按时汇总和认真分析辖区内的农机质量投诉信息,并逐级上报。获证产品发生重大质量问题或集中质量投诉,在规定期限内未能有效解决的,可对其证书予以撤销。省级农机化主管部门要在重点农时季节、产品旺销季节组织开展补贴机具质量保障督导,推动补贴机具质量不断提高。

七、高度重视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

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和农机试验鉴定机构要认真贯彻《农业部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实施方案》和《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农机购置补贴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意见》,切实加强农机试验鉴定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要以推广鉴定和国家支持推广的农机产品目录制定工作为重点,围绕权力运行,对每个岗位、每个工作环节进行认真梳理,逐一排查可能产生的廉政风险点,并对风险点进行风险等级评估,制定完善防范措施,形成完整的防控体系,构建预防腐败、促进廉政勤政建设的长效机制。要加强廉政风险警示教育,提高风险防控意识和廉洁自律自觉性。

工作鉴定意见篇3

 

长期以来,司法鉴定人出庭作证的几率较低,容易导致当事人对鉴定人的公正性和鉴定意见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产生怀疑,从而对司法鉴定的公正性造成消极影响[1]。随着法治的进步,在诉讼中对诉讼各方权利的保障成为诉讼制度和庭审模式改革的重要方向。由于司法鉴定人员属于各自不同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与其他诉讼参与人相比较而言,鉴定人具有很强的专业优势,参加庭审的法官、公诉人、辩护人、当事人可能因专业知识所限,在正确理解鉴定意见时可能存在偏差,需要鉴定人出庭进行解释说明。因此,司法鉴定人出庭作证能力的高低关系到鉴定意见能否被采纳,能否还原案件的本来面目,对于维护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能具有重要的意义[2],因此,广大司法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应加强出庭作证方面的技能培训和学习,提高鉴定人出庭作证的能力。

 

一、司法鉴定人出庭作证能力状况及原因分析

 

司法鉴定人出庭作证率低的问题一直是司法理论界和实务界持续关注的问题[3,4],有调查资料显示,有41%的被调查者认为鉴定人出庭率低的最主要因素是鉴定人不愿意出庭,在鉴定人不愿意出庭的原因调查时,有21%的鉴定人认为是由于出庭作证应对能力不足,担心庭审时表述不清[5]。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司法鉴定人的法律基础知识薄弱。能够成为司法鉴定人,一般都是鉴定人所从事领域的业务骨干,其关注的研究对象多属于自然科学领域内的课题,对于法学领域内的知识关注度较低,造成其法律知识欠缺,没有意识到自己在从事司法鉴定工作中的“法律人”身份。例如,有的鉴定人认为只要出具鉴定书就算完成司法鉴定工作了,鉴定是否发挥作用、法庭是否采用都与自己无关。其原因就是没有意识到鉴定人出庭是鉴定人的一项法律义务。

 

2.鉴定人缺乏出庭作证的培训指导。由于我国司法鉴定多是由高校、科研院所、医院等行业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兼职从事的“副业”。鉴定人自身的本职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司法鉴定工作,加之司法鉴定机构因经济、时间、人力资源等原因,不愿在提升鉴定人有关出庭作证能力方面过多投入,导致出庭作证培训工作敷衍了事,形同虚设。例如,法医学司法鉴定人多是由医院的临床医生担任司法鉴定人,其本身所承担的临床诊疗工作已相当繁忙,根本没有时间出庭作证方面的培训。

 

3.鉴定人心理因素对出庭作证的排斥。司法鉴定人多为某一专业领域的专家,如医学专家、高校教师或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在平时工作中受到周围人员的尊敬,如病人对医疗专家、学生或家长对老师等都是尊敬的态度。但在出庭时要接受诉讼参与人的质证询问,有些当事人可能会因鉴定不利于自己而在质证时语气生硬或出言不逊,造成鉴定人在心理上排斥出庭作证,进而导致不出庭作证或者出庭作证时效果不佳。

 

二、鉴定人强化出庭作证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分析

 

(一)出庭作证是司法鉴定人的法定义务之一

 

证据之所以能够作为定案依据,其主要特征是证据能够证明案件的真实情况,即具有真实性,同时,证据还要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具有合法性[1]。因此,证据对于推断案件的真实情况具有重要的意义,多是庭审过程中双方争论的焦点问题。因此,诉讼各方参与人对于证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的争论异常激烈,需要鉴定人采用专业的技术和方法对案件中的证据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检验鉴定,并做出鉴别、判断,出具相应的鉴定意见。因为,鉴定意见具有专业性、科学性,其证据效力往往要高于普通证据,同时,完成鉴定意见往往需要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双方争议的焦点就从证据转向鉴定意见。

 

按照现代诉讼理念,各方当事人在庭审诉讼中所处的地位平等,因此,鉴定人应与其他诉讼参与人一样出庭参加相关证据的质证,就法官、检察官、律师以及当事人对鉴定意见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解释。鉴定人出庭作证时对鉴定意见及鉴定过程进行解释说明,帮助法庭解决专业性的问题,使各方当事人了解鉴定意见的形成过程,从而使诉讼各方对鉴定意见的正确性产生信任感,有利于平息双方对鉴定意见的争议。因此,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第11条规定:“在诉讼中,当事人对鉴定意见有异议的,经人民法院通知,鉴定人应当出庭作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第59条第1款也明确规定:“鉴定人应当出庭接受当事人的质询”。此外,我国《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三大诉讼法均对鉴定人出庭作证做出了具体规定。由此可见,出庭做证是司法鉴定的后续工作,是鉴定人法定的义务之一,鉴定人在完成鉴定后根据法庭要求,应当履行相关义务,并非“鉴完事了,万事大吉”。

 

(二)专家辅助人的出现倒逼司法鉴定人出庭作证

 

与其他几种类型证据相比,鉴定意见具有较高的证明效力,同时,由于鉴定意见的科学性和专业性较强,在庭审过程中不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由于不具备专业知识,对于参加出庭作证的司法鉴定人很难从专业角度进行与司法鉴定人进行辩论,双方所处于不平等的地位,造成司法鉴定人出庭时仅是对鉴定的过程和鉴定意见进行“陈述”或“宣读”。随着庭审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专家辅助人制度的实施,对司法鉴定人出庭做证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专家辅助人是指诉讼中某一方聘请的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帮助解释和理解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或是经法庭允许出庭参与质证的专家[6]。专家辅助人与鉴定人一样,同为某一领域的专家,在某一专业领域内的知识和技能的水平较高,当事人聘请专家辅助人的目的是通过专家辅助人发现鉴定意见中有利于自己一方的因素,揭露不利于对方的因素,最终推翻原鉴定意见,因此,参与出庭质证的专家辅助人往往在专业技能、法庭技巧方面技高一筹,甚至是行业内公认的顶尖专家,当前,我国三大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均设置了专家辅助人出庭参与质证的制度,因此,司法鉴定人要想在出庭作证过程中使法官和双方当事人对自己的鉴定意见信服,应加强对相关的法律知识、应变能力、辩论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技能的培养。

 

(三)司法鉴定人出庭作证是法庭进行证据审查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国《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三大诉讼法中都明确规定鉴定意见是法定证据之一,但是,只有经过法庭质证的司法鉴定意见才能真正成为诉讼证据[7],未经质证的证据不得作为定案的依据。在司法实践中,很多鉴定意见,尤其是刑事案件的鉴定意见,多是由侦查机关指派或聘请而启动鉴定程序,相对而言,侦查机关处于强势地位,个体处于弱势地位,这种地位的不平等可能会触动司法公平的天平。在当前诉讼制度改革的进程中,“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模式将取代“以侦查为中心”的诉讼模式,法庭审判在案件裁判中将发挥决定性作用,在该模式中要想实现“以审判为中心”,只有鉴定人出庭参加质证,对鉴定意见进行质询,才能充分保障被告人的有效辩护权落到实处[9]。

 

由于国内目前尚未建立类似西方的证据审查的司法措施,因而在司法鉴定实施的过程可能会出现程序失范,甚至会出现错误的结果,无法保证鉴定意见的科学性和公正性[8]。在证据司法审查措施尚未建立的这一大前提下,司法鉴定人参加庭审,对鉴定意见的形成过程以及鉴定中的某些专业性问题进行解释说明,同时,回答当事人对鉴定意见的疑问,协助法庭完成证据审查,对于保证鉴定意见的科学性、客观性、公正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鉴定人出庭作证是对鉴定意见进行质证的基础,同时也是鉴定意见被参与诉讼的各方当事人信服,从而被法庭采信的基础。鉴定人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专门性的问题做出科学的鉴定意见,对于缺乏专业知识的法官、检察官、律师及当事人而言,全面正确理解鉴定意见可能有一定的难度,有时可能会曲解鉴定意见,从而影响整个诉讼过程。因此,鉴定人有义务出庭对鉴定意见进行解释和说明,使诉讼参与人理解鉴定意见的形成过程,帮助法庭对鉴定意见进行全面审查。除此之外,鉴定人出庭作证过程中,对各方当事人对鉴定意见存在的疑惑进行解释说明,可以使当事人消除异议,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鉴定,有利于减少累诉,提高司法效率[10]。

 

三、司法鉴定人出庭作证时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

 

司法鉴定人是某一行业领域内的专家,而不是法律领域内的专家,而出庭作证参加庭审时需要回答诉讼活动中所涉及的专门性问题,其所面对的是律师、法官、公诉人等法律专业人员,需要较高的法律素质和法庭技巧才能应对自如,对答如流,否则,可能会使原本科学、客观、公正的鉴定意见由于司法鉴定人的法庭作证能力不足而难以发挥其应有证明效力。因此,国外的司法鉴定机构都十分重视对司法鉴定人法庭技巧方面的教育和培训[11]。结合我国三大诉讼法及其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鉴定人出庭作证时需要回答的内容较多,如鉴定机构和鉴定人的执业资格、执业范围、检材情况、鉴定程序、鉴定意见的形式要件、鉴定意见的依据、鉴定意见与案件事实的因果关系等方面的内容[12]。作为一名司法鉴定人,要想出色地完成上述任务,必须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一)提高法律素养

 

司法鉴定人出庭作证属于诉讼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此过程所涵盖的内容不仅涉及专业技术层面的内容,同时还包括实验室认可、法律法规层面的内容。司法鉴定人出庭参加法庭质证过程中应能准确阐述其从事鉴定活动所依据的法律、法规,确保鉴定意见在程序上的合法性和公正性。在法庭质证环节中,法官将推定鉴定人已经知悉诉讼中证据采集、送检、受理、检验、流转、保管等各个环节的规则。可见,提高鉴定人的法律素养是确保鉴定意见客观、公正的必要条件,更是成为一名合格司法鉴定人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因此,法律素养的高低必将成为决定鉴定人出庭是否顺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司法鉴定人法律知识的培养不仅包括三大诉讼法及其相关司法解释等法律、法规,同时还要学习与实验室认可有关的各种规则。鉴定人的法律素养提高了,就能明确出庭作证时所要质证的内容和范围,回答法庭的问题时仅就本案鉴定范围内的内容进行解释说明,对于与鉴定内容无关、诱导、威胁以及损害鉴定人人格尊严的问题也应果断拒绝回答,行使法律赋予鉴定人的诉讼权利[13]。

 

(二)提升司法鉴定人的语言表达能力

 

鉴定意见属于言词证据[14],鉴定人出庭作证时需要其在法庭上对鉴定意见进行说明与解释,这就需要鉴定人通过清晰、简明的语言表达来完成这项工作,因此,鉴定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出庭作证时能否清晰明了地表述鉴定意见,使法官及诉讼各方更好地理解深奥的专业技术问题,从而使其鉴定意见通俗易懂,从而被法庭采信起着非常重要作用。鉴定人在出庭作证时的语言表达生动形象、逻辑性强,富有表现力、说服力、感召力和威慑力,能显著提高法庭质证的效果。有的司法鉴定人在出庭作证时由于无法准确表述鉴定意见而陷入有理说不清的困境,使其鉴定意见的证据效能下降。因此,司法鉴定人应加强学习,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三)提升应变能力

 

法庭辩论中的应变能力,是指当庭审中遇有当事人无理发难、吵闹或者其他意外情况时,适时采取恰当的措施反驳或说服对方的一种辩论方法[15]。鉴定人在出庭作证时经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临场变化。如果适应临场变化的能力不足,容易惊慌失措,无以应对。因此,司法鉴定人出庭作证时必须具备灵活的临场应变能力,遇到各种突发情况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分析、判断,及时调整对策,运用正确的方法和途径解决当前的困境。当然,鉴定人提高应变能力应在尊重事实、尊重科学、尊重法律的基础上合理做出回应。

 

(四)提高鉴定人的心理素质

 

在出庭作证过程中,鉴定人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鉴定人在出庭作证过程中的能力发挥与展现,与出庭作证的效果息息相关。首先,鉴定人在出庭作证时应尽量避免紧张的情绪出现。为此,鉴定人在出庭前应做好充足准备,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心理踏实,试想一下,鉴定人出庭前如果没有充分准备,面对诉讼各方的质疑,可能会出现慌乱的场面。因此,鉴定人在出庭前应逐项查对出庭所需的各种资料如执业资格证书、鉴定受理材料、检验过程、分析说明等都要十分熟悉,充分估计法庭可能会询问哪些方面的问题,可能会涉及的法律、法规、标准,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及应对措施等,都要进行充分地准备,力争做到件件落实,胸有成竹。在出庭质证时,对鉴定意见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要有充分坚定的信心。其次,鉴定人面对律师、专家辅助人的发难应沉着冷静,避免冲动,在出庭过程中无论出现何种情况都要沉着冷静,坦然面对,不能出现手忙脚乱的表现,如果暂时处于不利境况,应及时进行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及时进行调整,从专业角度进行分析,辨明是非真伪,使各方当事人能进一步了解的鉴定过程及客观事实,变被动为主动。再次,面对有的当事人针对与鉴定无关的问题无理发难时,不能情绪激动,更不能与对方针峰相对,应冷静思考,耐心解释,仍然无效时果断拒绝回答。当然,如果对方有态度蛮横甚至人身攻击等恶劣行为时,应及时请求法官出面解决。

 

(五)提升辩论能力

 

在鉴定人出庭质证的过程中,鉴定人为说明鉴定意见的正确性,就要与专家辅助人开展辩论,因此,鉴定人必须提升自身的辩论能力。首先,鉴定人应对案件的受理过程、检验过程、分析说明、鉴定意见的表述进行系统全面的回顾,并就相关难点进行细致分析,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表达,才能在质证过程中做到应对自如,游刃有余。其次,鉴定人应注重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缜密的论证、辩论能力。在出庭质证过程中语言严谨、逻辑性强,才能在质证时不出纰漏,不给质疑方留下软肋,做到无懈可击,才能使鉴定意见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再次,司法鉴定人应注重培养敏捷的思维能力。法庭质证过程中会伴随有各种突发情况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会不断地出现,这就不会给鉴定人留有很长的思考时间,需要鉴定人迅速进行分析判断并做出快速反应,应对诉讼各方的突然发难。最后,鉴定人在出庭作证过程中应充满自信,不卑不亢,发挥出内在的深刻感染力,给法庭留下一个正直、可信的印象,言谈举止得体,使诉讼各方理解鉴定意见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公正性,从而对鉴定意见心悦诚服。

 

(六)鉴定人在工作实践中要勤于思考,不断积累出庭作证的工作经验

 

实践出真知,只有实践中获取的知识才能经得起检验,因此,鉴定人出庭作证能力主要来源于出庭作证实践。试想一个从未有过出庭作证经历的鉴定人,即使其专业知识水平很高,由于其对法庭作证的流程不熟悉以及面对他人的质疑在心理上不能合理掌控,在陌生而又严肃的法庭这一特殊环境下很难正常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任何工作都有一个从陌生到熟练的过程,其间必然伴随有经验积累的过程,二者相辅相成,只有专业知识积累与实践经验积累同时达到一定的程度,在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共同作用下,才能使其专业技能大幅度提升。因此,司法鉴定人在不断地提升自身专业技能水平的同时也应加强对出庭作证经验的积累。

 

四、鉴定人出庭作证能力培养的路径

 

(一)开展鉴定人出庭作证能力专项培训

 

从目前国内司法鉴定的状况来看,多数鉴定机构发现因平素鉴定业务繁忙,专门腾出时间为其鉴定人进行专项的出庭能力培训的机会不多[16],多数鉴定人只能在出庭作证实践中不断摸索,通过逐步积累出庭经验来提升出庭作证时的综合能力。在此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困难较多,一方面是经验的积累过程可能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一个不断磕碰的过程,其出庭能力的提升呈螺旋式的上升。另一方面,通过出庭作证实践获得的知识呈碎片化的特点,缺乏系统性。因此,在没有接受系统的出庭作证专项培训的情况下,鉴定人不知道出庭的程序和步骤,出庭作证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情况,很难顺利完成出庭作证工作。只有对鉴定人出庭作证能力进行系统培训,才能全面提高其出庭作证时的应对能力,少走弯路。

 

(二)通过模拟法庭训练提升鉴定人的出庭作证能力

 

虽然国内鉴定人出庭作证的几率正在逐步提高,但总体而言,鉴定人出庭作证的比例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多数鉴定人很少出庭作证甚至有的鉴定人根本就没有出庭经历。如果仅靠知识灌输而忽视实践锻炼,依然无法加快提升鉴定人出庭作证能力,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鉴定人的出庭作证能力呈直线上升。通过模拟法庭创设出鉴定人出庭质证环节,模拟现实法庭质证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其目的在于通过模拟的法庭环境,使鉴定人熟练掌握出庭作证的基本程序,亲身体验学习出庭作证技巧,检验鉴定人的应变能力、辩论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有助于突破当前司法鉴定人队伍庞大而出庭机会较少的瓶颈。

 

(三)重视出庭前准备工作

 

司法鉴定是专业性较强的科学实证活动,在鉴定实施过程中往往涉及很多科学技术方法或专门性问题,非专业人员难以理解,导致对鉴定意见可能会产生曲解、误解,甚至质疑鉴定意见的正确性。因此,需要鉴定人出庭进行进一步的解释说明。如果出庭前准备不充分,对专业性的问题解释不清,势必会增加当事人对鉴定意见人怀疑的程度,达不到出庭作证应有的效果。一般情况下,鉴定人出庭前应做好如下几个准备:

 

1.熟悉案情,了解争议的焦点问题,做好应对措施。鉴定人在收到出庭通知书后至出庭前的时间内应当详细了解本案的基本案情,对当事各方争议的焦点问题进行认真细致地分析判断。针对这些问题,从检验鉴定过程、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鉴定文书的书面要件以及可能出现歧义的内容进行有效的准备,以便在出庭作证时对问到的问题能够进行有理有据地应对,从而提高鉴定意见令人信服的力度。

 

2.精心组织论证语言,初步拟定答辩词。为了使鉴定人在出庭作证时能够应对自如,笔者建议鉴定人在出庭前根据前期准备的情况,拟定一份答辩词,使其在法庭作证其间的语言精练、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尤其应注意避免答辩内容与鉴定书中的矛盾之处,在答辩词中应重点突出鉴定意见的科学性,使专业性较强的鉴定意见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使法庭人员都能够理解。

 

综上所述,集中开展出庭作证专项培训,平时通过模拟法庭锻炼,遇到需要出庭的案件时充分熟悉案情,精心准备,对提高鉴定人的出庭作证能力,特别是提高鉴定人的法律知识、表达能力、应变能力、辩论能力、心理控制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以上这些措施,鉴定人面对诉讼各方对鉴定意见的质询,都能沉着应对,提高法庭对鉴定意见采信力度,对于降低诉讼成本,维护司法公正具有重要的意义。

工作鉴定意见篇4

一、从司法鉴定法定程序角度

法医临床司法鉴定法定程序首先需要分析被鉴定人最终后果或结局与损伤的因果关系,尽可能以客观的方法检验评价,避免完全依赖被鉴定人的主观陈述。司法鉴定实践中,鉴定人经常会遇到委托单位提供的被鉴定人损伤后门急诊病历、医学影像片资料、或损伤器官伤前功能状态病史材料等缺失甚至遗失等情形,如果直接受理此类鉴定就违反了法医临床司法鉴定的法定程序。因为这样不利于损伤行为和后果结局的因果关系分析及鉴定材料间无法相互印证补充,缺乏关联性而导致鉴定无法进行。对此,鉴定人应该要求委托单位重新取证,对损伤行为、被鉴定人后果及目前情况与损伤行为的因果关系予以确认,以避免法医临床司法鉴定意见错误的出现。此外,鉴定中往往还会出现被鉴定人诈病、诈伤、造作伤、法医学活体检查时不配合等情形,尤其多见于肢体关节活动度检查、外周神经损伤后肌力异常,视听觉功能异常鉴定等案件,严重影响到送检鉴定材料的客观真实性。基于此,客观反映被鉴定人真实病理状态的偷拍偷录的鉴定材料与日俱增,这毫无疑问是有利于鉴定。但是鉴定人应该就这类资料的合法性予以确认,否则基于不合法的鉴定材料做出的司法鉴定意见必然是错误的。

二、从法医司法鉴定人角度

法医司法鉴定人是法医活体鉴定工作的主体,对鉴定意见的准确性和客观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实行司法鉴定人登记制度,鉴定人依法获得司法鉴定资格,是法医临床司法鉴定意见具有证据效力的前提。然而,司法鉴定实践中存在部分鉴定人法律责任意识淡薄,鉴定业务素质有待提高,常常出现因鉴定人主观因素,导致鉴定意见错误。目前,由于我国司法鉴定人资格评审制度缺乏行业统一性,不同省份区域间差异明显。基于此背景下,鉴定人从事法医临床司法鉴定,仅仅具有法定要求是远远不够的。准确讲,鉴定人在鉴定具体个案时,除了要看到被鉴定人的损伤,目前后果或结局,更要着重分析被鉴定人的损伤机理、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明确目前损伤后果与损伤之间有无因果关系。我国应该采取通过司法鉴定人协会等行业培训及专业交流多种途径提高法医临床鉴定人鉴定理论和业务能力,促进法医临床鉴定质量的提高。司法鉴定实践中,部分鉴定人行法医学活体检查时,对具有排除性认定的阴性结果及对本次鉴定有干扰的阳性结果等不予检查或记录,仅仅只检查与委托事项有关的阳性结果,错误的法医活体检查结果也就直接导致鉴定意见的错误。部分鉴定人不是力求准确,而是求“大概”、“好像”和“差不多”,导致鉴定意见书中内容自身存在诸多矛盾。如被鉴定人右胫骨中段骨折,右股骨内外髁骨折者,鉴定人法医活体检查时记录右膝关节僵直,关节活动完全丧失。鉴定意见书分析说明部分又认定为右膝关节功能丧失约80%。这就难免会导致错误鉴定意见的产生。部分鉴定人虽然能够熟练掌握法医临床学理论知识,但是相关医学的认知仍大多停留在表面,对于损伤、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缺乏深刻认识。体现在鉴定意见书中表现为分析说明部分对经治医院的临床诊断缺乏肯定或否定的基本判断,基本上送检病历材料中的临床诊断即为鉴定人的损伤认定依据,没有对临床诊断与本次损伤是否相关进行必要的甄别排除。内容简单,缺乏逻辑性。同时存在对法医活体检查中出现的器官功能障碍(视力、听力等障碍)与本次外伤之间的因果关系予以分析判断,因果关系不明确。基于此得出的鉴定意见显而易见是错误的,不除外鉴定人主观故意为案件当事人提供逃避法律责任的可能,或者骗取法律赔偿的途径。实践中,临床医生对复杂疑难疾病常常会存在臆想诊断,法医鉴定人绝不能臆诊。诸如:被鉴定人因损伤导致失血性休克,处于休克代偿期时临床也会考虑诊断为失血性休克。法医活体鉴定时诊断失血性休克确必需要考虑被鉴定人的失血量、补液补血情况,临床症状和体征等。否则,基于此得出的鉴定意见肯定不是科学准确。部分鉴定人还存在引用鉴定标准错误等情况,从而导致鉴定意见错误。

三、从鉴定技术标准角度

理论上讲,司法鉴定意见应该具有唯一性。但是,由于我国法医临床司法鉴定技术标准中存在部分条款表述不确定性,诸如同等级间不同鉴定标准条款间轻重不均衡、缺乏同一损伤不同人群间的差异,部分伤情缺乏相关标准等情形,致使鉴定人缺乏相关依据,导致鉴定意见错误发生。如法医临床学对足弓结构破坏程度的认定标准仍未统一,这是导致法医临床司法鉴定意见存在偏差及错误的一个主要原因。此外,在法医临床鉴定实践中,部分法医鉴定人不能准确地理解鉴定技术标准中的部分条款内容及相关法律条文,甚至出现故意滥用、误用鉴定标准,从而导致鉴定意见存在偏差。随着新的临床物理及实验室检查手段的不断使用,同一损伤,应用不同的检查方法,可能会得出完全不同的检查结果。而且地区间不同医疗机构和鉴定机构所具备的检查仪器设备及医务人员和鉴定人技术水平差异对同一损伤进行不同的检查,都可能使同一案件出现不同的司法鉴定意见,这也是导致当前司法鉴定适用标准及鉴定意见错误一个重要原因。目前,亟待需要完善相关法医临床鉴定技术标准条文的学习,对于法医鉴定人更好准确地理解和应用,进而得出正确的鉴定意见,是大有益处。通过学习,保证鉴定意见的得出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进而能够大大减少多次重复鉴定。我国法医临床司法鉴定相关标准和条款中很多尚需进一步完善,标准的定期修改和不断完善乃至重新制定将逐渐成为必然。

四、从鉴定材料角度

法医临床司法鉴定材料一般包括门急诊病历、住院病历、手术记录、出院小结、医学影像片、办案机关询问及讯问笔录,还包括鉴定人对被鉴定人的法医学活体检查以及影像学阅片结果等,甚至包括录音、录像以及民事、刑事和行政诉讼材料等。就法医临床鉴定而言,在损伤不同时间进行鉴定,被鉴定人的损伤及其并发症后遗症等客观情况会存在很大差异。这就要求鉴定人必需运用多种方法以识别鉴定材料的真伪。鉴定人应当注意鉴定材料的完整全面及与鉴定事项的关联性。鉴定材料的完整全面要求委托单位提供能够反映损伤行为和损害后果因果关系的从门急诊病历、住院病历直至鉴定时的出院后随诊病史材料和影像学资料,从侵权行为事实的认定到损伤行为与后果结局的因果关系的初步判断,都应当完备无缺。诸如外伤后听力视力下降的损伤程度及伤残程度鉴定中,委托单位应该尽可能提供被鉴定人受伤前听力及视力证明等。此外,对鉴定材料与鉴定事项关联性的审查,还可以防止和发现被鉴定人隐瞒既往受伤史及诈伤造作伤等情形,有利于鉴定人对既往陈旧伤、疾病的判断。对于部分鉴定材料中存在的如字迹潦草、临床诊断表述同法医临床鉴定技术标准要求冲突等问题,要谨慎处理。对于鉴定人识别难度较大的,可以通过委托单位或者鉴定人找当事医生进行取证等。在法医临床司法鉴定实践中,鉴定人为了更加科学准确的得出鉴定意见,经常寻求临床医生专家的帮助。邀请相关临床专家参与法医临床司法鉴定工作,是提高鉴定意见更加科学准确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法医鉴定人必需清醒认识到临床医生工作思维多从诊断、治疗等角度考虑,从受伤原因、受伤过程等角度进行的法医学思维往往严重不足。这就要求鉴定人必需坚持审慎的态度,评估使用鉴定材料时多采纳客观检查资料和客观描述,客观地考虑临床病史材料中的推断性假设性诊断。避免对临床医生专家过度依赖信赖,不敢质疑,直接照搬临床专家意见或者直接使用临床影像学检查报告,从而得出错误的司法鉴定意见。

五、从鉴定时机角度

对法医临床鉴定而言,随着时间的变化,人体损伤及其损伤并发症和后遗症等会发生相应改变。同时,损伤情形因人而异,损伤的自我修复也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司法鉴定实践中,绝大多数法医临床司法鉴定需要按照委托单位的要求进行鉴定,部分鉴定人因为当事人举证时限和案件审理时间等法律规制的限制,经常对鉴定时机把握不当,出现未达医学治疗终结即行鉴定。如损伤后视力、听力不明原因下降,临床诊断不明确就进行损伤程度及伤残等级评定等。对损伤并发症及后遗症未能给予准确的评估,造成鉴定意见错误。综上,鉴定人只有具备扎实的临床医学、法医学等学科知识,鉴定人依据的科学技术是经过验证准确可靠的,进一步完善统一我国的法医临床鉴定规范体系,明确提出法医鉴定标准操作规范,细化伤病评判标准。通过技术法律法规,规范法医临床鉴定工作的有序进行,使我国法医临床鉴定达到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尽可能减少错误的法医临床司法鉴定意见出现,从而保证司法的公正和权威。

作者:梁小锋单位:西北政法大学公安学院法医学教研室

参考文献:

[1]张海鹏、李宏伟、刘彦军,等.当前法医鉴定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法制与社会.2014,37(19).

[2]卫红.法医鉴定结论准确性的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河南医学研究.2014,45(9).

[3]庄烈辉、邓韵.刍议法医病理检案工作中的人为现象及措施.法制博览.2015,21(36).

[4]龚超.法医病理检案工作中人为因素及其避免措施.江苏科技信息.2015,52(30).

[5]宋春来.探讨法医鉴定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68(78).

工作鉴定意见篇5

一、科技成果鉴定的一般原则

(一)科技成果鉴定是指有关科技行政管理机关聘请同行专家,按照规定的形式和程序,对科技成果进行审查和评价,并作出相应的结论。科技成果鉴定工作是主管科技工作的政府机关的行政行为。

(二)科技成果鉴定工作的目的是正确判别科技成果的质量和水平,促进科技成果的完善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三)科技成果鉴定工作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科学民主、客观公正、注重质量、讲求实效的原则,确保科技成果鉴定工作的严肃性和科学性。

(四)科技成果鉴定是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评价科技成果的方法之一。国家鼓励科学成果通过市场竞争、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以及学术上的百家争鸣等方法得到评价和认可。

(五)科技成果鉴定严格实行归口管理,杜绝政出多门、多头管理带来的不良后果,以保证《鉴定办法》的有效贯彻。

国家科委归口管理、指导和监督全国的科技成果鉴定工作,具体由国家科委科技成果司负责执行。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负责管理、监督本部门的科技成果鉴定工作,具体由各有关部门的科技成果管理机构负责执行。

二、鉴定范围

(一)根据《鉴定办法》第六条的规定,科技成果鉴定的范围是指列入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计划内的应用技术成果,以及少数科技计划外的重大应用技术成果。

1本条所称的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的科技计划是指:

(1)国家科技计划包括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和国家经贸委管理的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如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中只对专题取得的成果组织鉴定,八六三计划只对重大技术项目和课题取得的成果组织鉴定);

(2)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计划的范围,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委根据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具体情况与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部门商定,报国家科委备案。对于计划单列市和副省级城市的科技计划,就科技成果鉴定来说,经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委同意可视为省级科技计划的一部分;

(3)国务院有关部门的科技计划是指国务院各部门科技司(局)管理和认定的科技计划。

2本条所称的应用技术成果包括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计和生物、矿产新品种等。

3少数计划外的重大应用技术成果申请科技成果鉴定,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技术成熟并有明显的创造性;

(2)性能指标在国内同领域中处于领先水平;

(3)经实践证明能应用;

(4)对本行业或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科技进步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凡科技计划外重大应用技术成果申请鉴定的,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委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的科技成果管理机构批准,否则不能组织鉴定。

4科技计划内的基础性研究、软科学研究等其他科技成果的评价方法,由国家科委另行制定。

5执行科技计划所完成的应用技术成果,也可以通过其他形式进行评价和认可,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科技成果管理机构可以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有必要进行鉴定。

(二)根据《鉴定办法》第六条的规定,下列科技成果不组织鉴定。

1基础理论研究成果是指自然科学中纯理论性研究的结果,主要表现形式为学术论文。其评价方法,应根据国际惯例,通过国内外同领域的学术刊物或学术会议公开发表,引起国内外同行专家的关注、评论和引用来获得认可,并由所在单位学术机构出具综合评价意见。

对于可以直接指导应用技术研究和开发的理论成果,它的作用不仅表现为论文的学术价值,还表现在被该理论指导的应用技术成果上,这种应用性理论成果可以视同应用技术成果,并依照《鉴定办法》第六条的规定申请鉴定。

2软科学研究成果是指对推动决策科学化和管理现代化,促进科技、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起重大作用的研究结果,主要表现形式为研究报告。

3已申请专利的应用技术成果以该项目向中国专利局提交专利申请的日期为限,申请日后不组织鉴定,局部技术已申请专利但整体未申请专利且符合《鉴定办法》第六条规定的应用技术成果可以申请鉴定。

4已转让实施的应用技术成果是指由研究开发方按照《技术合同法》的规定将研究开发的结果转让给其他企业,并投入工业生产的应用技术成果,应该由生产实施单位作出评价。

5企业、事业单位自行开发的一般应用技术成果,除《鉴定办法》第六条规定的重大应用技术成果外,应通过市场机制得到社会认可。

6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必须经过法定的专门机构审查确认的科技成果是指有专门的法律规定,或主管行业部门规章明确规定,必须按照法律、规章的规定由专门的机构进行审定的科技成果,如《药品管理法》和《卫生部新药审批办法》规定,新药必须由“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会”审查,经批准后方可应用;农业新品种必须经农业部确认的专门审查机构审查批准后才能正式推广应用。这些都是评价和审查科技成果的方式,因此,无需再组织鉴定。

凡不组织鉴定的科技成果,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都不得受理鉴定的申请。通过其它方法评价的科技成果,任何单位不得使用《科技成果鉴定证书》、(以下简称《鉴定证书》)格式。

(三)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对社会公共利益、国家资源有破坏作用,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科技成果(包括三废未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的科技成果),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不得受理鉴定的申请。已经受理正在进行鉴定的,应立即停止鉴定;已经通过鉴定的,应当撤销。

三、鉴定组织

(一)根据《鉴定办法》第九条的规定,国家科委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委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的科技成果管理机构是科技成果鉴定的具体组织单位。

1根据鉴定工作的需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委可以视具体情况授权省政府有关业务厅、局和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地级市科委组织鉴定。

2国务院有关部门,有特殊情况的,经商国家科委同意后,可授权其具有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的单位(或派出机构)组织鉴定。

3组织鉴定单位同意组织鉴定后,可以直接主持该项科技成果的鉴定,也可以根据科技成果的具体情况和工作的需要,委托有关单位对该项科技成果主持鉴定。受委托主持鉴定的单位为主持鉴定单位。主持鉴定单位可以是科技成果完成单位的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如:国家教委可委托清华大学主持由该校某系完成项目的鉴定;农业部可委托中国农业科学院主持其所属研究所完成项目的鉴定;冶金部可委托武汉钢铁公司主持其下属企业完成项目的鉴定等)或其他有关单位;但不得委托科技成果完成单位对自己的科技成果主持鉴定。主持鉴定单位要对组织鉴定单位负责。

(二)根据《鉴定办法》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的规定,鉴定分为检测鉴定、会议鉴定和函审鉴定三种形式,三种鉴定形式具有同等效力。

1检测鉴定:凡通过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认定的专业技术检测机构检验、测试,性能指标可以达到鉴定目的的科技成果(如计量器具、仪器仪表、新材料等),组织鉴定单位应采用检测鉴定形式。专业技术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是检测鉴定的主要依据。专业技术检测机构应依据检测报告对检测项目作出质量和水平的评价。凭检测报告难于对被鉴定的科技成果作出质量和水平评价时,组织鉴定单位或主持鉴定单位可以会同专业技术检测机构聘请三至五名同行专家,成立检测鉴定专家小组,依据检测报告,提出综合评价意见。

省、部级专业技术检测机构,由省、部科技主管部门按照国家科委制定的专业技术检测机构认定标准确定,并报国家科委备案。

2会议鉴定:对于需要组织同行专家进行现场考察或演示、测试和答辩的科技成果,组织鉴定单位可以采用会议鉴定形式。组织鉴定单位根据被鉴定科技成果的技术内容可聘请七至十五名同行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鉴定委员会到会专家不得少于应聘专家的五分之四。被聘专家不得以书面意见或委派代表出席会议。组织鉴定单位或主持鉴定单位不得因专家不到会临时更换鉴定委员。鉴定结论必须经到会专家的四分之三以上通过才有效。不同意见应在鉴定结论中明确记载。

3函审鉴定:不需要组织同行专家到现场进行考察、测试和答辩,由专家通过书面审查有关技术资料即可进行评价的科技成果,组织鉴定单位可以采用函审鉴定形式。函审鉴定由组织鉴定单位聘请五至九人组成函审组。提出书面函审意见的专家不得少于应聘专家的五分之四,鉴定结论必须依据函审专家四分之三以上的意见形成。不同意见应在结论中明确记载。

(三)组织鉴定单位选聘参加鉴定工作的同行专家应具备下列条件。

1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特殊情况下可聘请不多于四分之一的有中级技术职务的中青年科技骨干)。特殊情况是指:个别地区专业不全,缺少高级技术职务的科技人员;某些新型学科和边缘学科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比较少;某些部门因保密的需要,选聘社会上专家受到限制。

2对被鉴定科技成果所属专业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熟悉国内外该领域技术发展的状况。

3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和职业道德。

“同行专家”是指最接近被鉴定科技成果所涉及的专业的科技人员,选聘同行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或函审小组或检测鉴定小组)时,应尽可能同时有教学、科研、生产三方面的专家参加。

下列人员不得选聘为科技成果鉴定专家:

(1)科技成果完成单位的人员;

(2)计划任务下达单位的人员;

(3)任务委托单位的人员;

(4)长期脱离教学、科研、生产的党政机关管理人员。

由于公安、安全、国防等特殊部门某些科技成果涉及国家秘密,不宜扩大知密范围,可以聘请科技成果完成单位、任务下达或委托单位的同行专家参加鉴定,但不能聘请直接参加被鉴定的科技成果的研制工作的人员。

(四)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在鉴定工作中应当对被鉴定的科技成果进行认真负责的审查,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结论。并对作出的评价结论负责,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有义务和责任对被鉴定的科技成果保守秘密。

(五)组织鉴定单位和主持鉴定单位及其有关负责人,不得干涉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独立地进行鉴定工作,组织鉴定单位和主持鉴定单位对鉴定专家在鉴定工作中提出与鉴定工作有关的请求,应当认真研究并及时作出明确答复。

四、鉴定程序

组织鉴定单位或主持鉴定单位应当负责鉴定的全部过程,但不得成立鉴定领导小组领导鉴定工作。

(一)鉴定申请的渠道

根据《鉴定办法》第十六条的规定,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或个人可按下列渠道申请鉴定:

1完成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计划内的需要鉴定的科技成果,由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根据任务来源或者隶属关系,向有权组织鉴定的单位申请鉴定;

2隶属关系不明确的,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或个人可以向其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委申请鉴定;

3两个以上单位共同完成的需要鉴定的科技成果,经完成单位共同协商,由第一完成单位负责根据任务来源或者隶属关系,向有权组织鉴定的单位申请鉴定,同一科技成果只能鉴定一次,不得多单位分头申请鉴定;

4属于多学科、跨行业的,整体性能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具有重大促进作用的特别重大的科技成果,受理鉴定申请的主管机关可以向上一级科技成果管理机构提出鉴定申请报告,由上一级科技成果管理机构组织鉴定。

(二)申请鉴定的科技成果应当符合《鉴定办法)第六条规定的范围,并具备第十八条规定的条件。

1没有完成计划任务书或者合同约定要求的一律不能申请鉴定,“计划任务书或者合同约定要求,主要是指计划任务书或合同约定的技术性能与指标。

2凡有异议或争议的科技成果,组织鉴定单位不得受理鉴定申请,应待异议或争议解决后方可受理鉴定申请。

3技术资料和有关文件齐全,并符合档案管理部门的要求,主要包括:

(1)计划任务书或者合同书;

(2)技术研究报告(包括技术方案论证、技术特征、总体性能指标与国内外同类先进技术的比较、技术成熟程度、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意义、推广应用的条件和前景、存在的问题等基本内容);

(3)测试分析报告及主要实验、测试记录报告(包括原始记录);

(4)设计与工艺图表;

(5)质量标准(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

(6)国内外同类技术的背景材料和对比分析报告,以及国家科委、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委认定的,有资格开展检索任务的科技信息机构出具的检索材料和查新结论报告;

(7)用户使用情况报告;

(8)经济效益(一次性直接效益)、社会效益分析报告及证明材料;

(9)涉及污染环境和劳动安全等问题的科技成果,需有关主管机构出具的报告或证明;

(10)准确的完成单位(不包括一般试制加工单位及一般协作单位)和主要完成人员名单(按解决该项成果技术问题所作贡献大小排序);

(11)行业主管部门要求具备的其他文件。上述技术资料和有关文件的内容必须真实可靠,引用文献资料和他人技术必须说明来源,材料文件必须打印、装订整齐、符合档案部门的要求。

(三)申请鉴定的程序为:

1凡符合申请条件的科技成果,由科技成果完成单位填写《科学技术成果鉴定申请表》,经其主管部门审查并签署意见后向组织鉴定单位提交申请;

2申请鉴定单位应在其建议的鉴定日期前二个月将鉴定申请报告、《科学技术成果鉴定申请表》和技术资料以及起草的《鉴定证书》同时报送组织鉴定单位;

3能独立应用的重大阶段性成果,经下达任务的主管部门同意,可以单独申请鉴定。“重大阶段性成果”是指在重大科技项目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取得的具有创造性、先进性和独立应用价值的科技成果。

(四)组织鉴定单位接到科技成果鉴定申请后,应及时、认真地进行形式审查和技术性审查,并在三十天内批复审查意见。形式审查由组织鉴定单位的科技成果管理机构负责,技术性审查由科技成果管理机构会同有关业务管理机构共同进行。

1形式审查的主要内容是:

(1)是否属于鉴定范围内需要鉴定的科技成果;

(2)《科学技术成果鉴定申请表》和起草的《鉴定证书》是否正确无误;

(3)提交的文件、技术资料是否齐全、完整并符合要求;

(4)成果完成单位及主要完成人员排序是否正确,有无成果权属争议等问题。

2技术性审查的主要内容是:

(1)是否完成合同或计划任务书规定的任务;

(2)报送的文件和技术资料内容是否正确、翔实;

(3)初步判别技术的创造性、先进性、实用性、成熟性、可靠性、推广应用的条件和前景,以及存在的问题等。

组织鉴定单位的科技成果管理机构或者其所会同的有关业务管理机构认为必要时,可听取科技成果完成单位的技术情况介绍。

3组织鉴定单位在完成审查后,应及时作出批复,批复的主要内容包括:

(1)同意组织鉴定的

a确定组织鉴定单位和主持鉴定单位。确定组织鉴定单位和主持鉴定单位时可分三种情况:由组织鉴定单位组织和主持鉴定;由组织鉴定单位组织鉴定,委托有关单位主持鉴定;责成其他有组织鉴定权的单位组织鉴定。

B确定鉴定形式。采用检测鉴定时,根据被鉴定科技成果所属专业,确定专业技术检测机构,并同时下达《科技成果检测鉴定委托书》(以下简称“委托书”);采用会议鉴定时,确定鉴定委员会名单及正、副主任委员,需要现场测试的,确定测试专家组名单;采用函审鉴定时,确定函审专家组名单及正、副组长。

C责成其他单位组织鉴定时,需要采用的鉴定形式和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名单由被责成的组织鉴定单位确定。

(2)不同意组织鉴定的,应说明不同意的理由。

4根据《鉴定办法》第二十条的规定,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由组织鉴定单位从国家科委或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委、国务院有关部门的科技成果鉴定评审专家库中遴选,申请鉴定单位不得自行推荐和聘请。

(1)鉴于目前国家科委的科技成果鉴定评审专家库尚处于试用阶段,人库专家的数量和专业以及地区的分布等还有待补充和完善,部分省、部的专家库尚未建立,组织鉴定单位选聘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时,可先通过以下途径解决:

a从国家科委科技成果鉴定评审专家库、部已建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库中选聘;

B通过行业主管部门推荐;

C通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的业务管理部门推荐;

D由本单位相关业务管理部门推荐。

(2)组织鉴定单位在确定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名单时,应事先征得专家的同意。

(五)鉴定步骤

1检测鉴定步骤

按《科技成果检测鉴定规则(试行)》进行,程序如下:

(1)由组织鉴定单位指定对口的检测机构,向检测机构和成果完成单位下达“委托书”“委托书”是检测机构受理检测鉴定的依据;

(2)成果完成单位持“委托书”并携带成果实物和相关技术资料到指定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必要时,成果完成单位应向检测机构介绍成果的具体情况,但不得干扰检测机构独立进行检测工作;

(3)检测机构在接到“委托书”和被检测的成果后,一般在一个月之内完成检测工作,并出具“检测报告”。“委托书”的有效期为二个月;

(4)检测机构须在检测报告上加盖“成果鉴定—检测专用章”(以下简称“专用章”),“专用章”由检测机构的认定机构统一刻制;

(5)检测机构对被检测成果的个别技术指标不能进行检测时,可委托其它机构对该指标进行检测,必要时可使用成果完成单位的仪器或设备,但事先必须确定该仪器或设备的可靠性;

(6)检测机构认为被检测成果不在本机构的检测范围之内时,应及时向组织鉴定单位提出,由组织鉴定单位指定其它检测机构;

(7)检测数据难以全面表证被鉴定成果性能、水平时,组织鉴定单位可会同检测机构聘请同行专家,并指定一名负责人,对成果作出综合评价,形式书面评价意见;

(8)检测机构将检测报告和评价意见一并送组织鉴定单位审查,组织鉴定单位将检测报告和评价意见作为《鉴定证书》中鉴定意见;

(9)《鉴定证书》的颁发,按会议鉴定步骤中《鉴定证书》的颁发规定办理;

(10)检测报告和评价意见(原件)由组织鉴定单位存档。

2会议鉴定步骤

(1)会前准备

a,组织鉴定单位批复鉴定申请后,应当及时拟定并发出召开鉴定会的通知(其他任何单位不得另发与鉴定会有关的通知或请柬),通知的主要内容包括:批准组织鉴定的文号和机构;组织鉴定单位和主诗鉴定单位名称;鉴定形式;鉴定日期、地点、联系人、联系电话等具体事宜。

组织鉴定单位或主持鉴定单位应在鉴定会前十天将召开鉴定会的通知和技术资料以及起草的《鉴定证书》寄(或)送到应聘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应改变召开鉴定会时发资料的做法。

B,需要进行现场测试的,测试组专家必须在鉴定会召开前完成测试工作,并写出测试报告,测试报告需经测试组专家签字。测试组工作期间,成果完成单位应该为测试组积极创造条件,配合测试组顺利完成测试工作。

C申请鉴定单位应在鉴定会前认真做好会务的准备工作。

D组织鉴定单位和主持鉴定单位以及鉴定委员会的正、副主任在鉴定会前开预备会,听取成果完成单位关于鉴定会准备情况的汇报,并商定会议的具体议程,必须安排充裕的时间保证专家进行讨论和评议。

e鉴定委员会主任指定一名鉴定委员起草鉴定意见。

(2)鉴定会过程(通常程序)

a组织鉴定单位或主持鉴定单位的负责人宣布鉴定会开始,宣读组织鉴定单位对鉴定的批复文件,宣布鉴定委员会成员名单,报告出席鉴定会专家人数,宣布由鉴定委员会主任或副主任主持技术鉴定。

B在鉴定委员会主任或副主任主持下,成果完成单位、专家测试组、用户单位等分别作技术报告、测试报告、应用报告。

C专家进行现场考察或观看演示。

D专家质疑。专家根据已经审阅的鉴定材料和听取的技术报告、测试报告、用户报告、现场考察或观看演示等,提出质疑。成果完成单位必须据实回答专家提出的问题和提供所需要的原始技术资料。

e专家评议。采取背靠背的形式,由鉴定委员会进行独立评议,组织鉴定单位和主持鉴定单位可派一至二名代表列席会议(其他人员一律不得参加),了解专家评议情况,但不得对被鉴定的科技成果发表评价意见。

鉴定委员会评议内容包括:是否完成合同或计划任务书要求的指标;技术资料是否齐全完整,并符合规定,应用技术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和成熟程度;应用价值推广的条件和前景;存在问题和改进意见;核对起草的《鉴定证书》与提交鉴定会审查的技术资料是否相符。评议时,作出的总体性能、水平的评价要有可比的对象。

根据评议情况,由鉴定委员会指定的鉴定委员起草鉴定意见,不能由其他人代拟。不明确写上“存在问题”和“改进意见”的鉴定意见视为无效鉴定,组织鉴定单位或主持鉴定单位应退回重新鉴定,予以补正。

参加鉴定会的专家和列席会议的人员不得以任何理由将评议情况,特别是讨论中的不同意见对外泄露。

F鉴定意见形成后,鉴定委员会委员在鉴定意见原稿和《鉴定证书》中“鉴定委员会委员签字表”栏签字。不同意鉴定意见的委员有权拒绝签字。经专家签字的鉴定意见原件由组织鉴定单位存档,复印件交成果完成单位填写《鉴定证书》用。

科技成果经鉴定委员会评议未通过的,鉴定委员会应正式写出未通过的理由,经组织鉴定单位审核后,通知成果完成单位,并报其主管部门。

组织鉴定单位或主持鉴定单位发现鉴定意见有不符合《鉴定办法》和本规程有关规定的,应及时向鉴定委员会指出,责成鉴定委员会改正。

G鉴定意见形成后,组织鉴定单位或者主持鉴定单位的领导主持会议,鉴定委员会主任或副主任在鉴定会上宣布鉴定意见,有关领导讲话。鉴定会结束。

特别注意事项:鉴定会开始时,组织鉴定单位或者主持鉴定单位不能对被鉴定科技成果发表导向性评价意见;专家的技术咨询费应在专家评议后由组织鉴定单位或者主持鉴定单位发给,经费由成果完成单位支付。

(3)颁发《鉴定证书》

科技成果鉴定结束后,由组织鉴定单位按照国家科委制订的格式颁发《鉴定证书》。

a成果完成单位将专家签字的鉴定意见填写在《鉴定证书》的“鉴定意见”栏中,再将《鉴定证书》送主持鉴定单位和组织鉴定单位主管领导审查签署意见。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科委组织鉴定的,由主管主任签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业务厅(局)组织鉴定的,由主管厅(局)长签字;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鉴定的,由科技司(局)主管司(局)长签字。

B《鉴定证书》由组织鉴定单位按年度统一编号,并填写“鉴定批准日期”。

C成果完成单位按国家科委制订的格式和尺寸要求印刷《鉴定证书》,《鉴定证书》最多不超过五十份。

D印制的《鉴定证书》先送主持鉴定单位审核无误后,加盖主持鉴定单位印章,再送组织鉴定单位审核,无误后加盖组织鉴定单位“科技成果鉴定专用章”,《鉴定证书》生效。

e科技成果鉴定会全部程序完成后,组织鉴定单位按照档案管理部门的要求,及时将成果鉴定的有关文件、资料整理归档,鉴定会的所有原始文件和资料由组织鉴定单位存档。

3函审鉴定步骤

(1)组织鉴定单位选聘函审专家组成函审组,并指定正、副组长。

(2)组织鉴定单位将同意鉴定的批复件、《科学技术成果函审表》(以下简称《函审表》)和技术资料以及起草的《鉴定证书》初稿送函审专家审阅,函审专家收到函审材料后,按会议鉴定评议内容进行审查,在《函审表》中填写审查意见,一个月内将已填写审查意见的《函审表》、技术资料、《鉴定证书》初稿寄回组织鉴定单位。

(3)组织鉴定单位将各函审专家已填写审查意见的《函审表》寄函审组正、副组长,函审组正、副组长根据专家的函审意见,写出综合鉴定意见,签字后寄组织鉴定单位。

(4)鉴定意见经组织鉴定单位审核后填写在《鉴定证书》的“鉴定意见”栏。

(5)函审鉴定意见原件和《函审表》由组织鉴定单位存档。

(6)《鉴定证书》的颁发程序与会议鉴定相同。

五、鉴定的管理

工作鉴定意见篇6

 

关键词:司法会计 鉴定 财务报表 审计 差异

 

司法会计鉴定是指司法鉴定人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运用会计、审计专门知识对诉讼中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审查、鉴别和判断工作,并出具司法鉴定意见书的鉴证活动。常规财务报表审计是指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依照独立审计准则,运用检查、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分析性程序等科学审计方法,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进行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的鉴证活动。本文依据国家司法部公布的《司法鉴定程序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令第107号,以下简称鉴定通则)和财政部批准实施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财会【2006】4号,以下简称审计准则)的有关规定,比较司法会计鉴定规则与常规财务报表审计规则的主要异同,目的是引起司法鉴定人在进行司法会计鉴定工作中注意其同常规财务报表审计主要规则的差异,审慎执行《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的规定,保证司法会计鉴定的工作质量,满足司法诉讼审理的需要。 

 

一、鉴证委托与受理规则差异 

 

1、鉴证委托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机构接受鉴定委托,应当要求委托人出具鉴定委托书,提供委托人的身份证明,并提供委托鉴定事项所需的鉴定材料;鉴定委托书应当载明委托人的名称或者姓名、拟委托的司法鉴定机构的名称、委托鉴定的事项、鉴定事项的用途以及鉴定要求等内容。《审计准则》没有要求委托人出具鉴证委托书的规定,委托审计业务成立的唯一标志是委托人与受托的会计师事务所签订了审计业务约定书。 

2、对委托事项的审查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机构收到委托,应当对委托的鉴定事项进行审查,对属于本机构司法鉴定业务范围,委托鉴定事项的用途及鉴定要求合法,提供的鉴定材料真实、完整、充分的鉴定委托,应当予以受理;对提供的鉴定材料不完整、不充分的,司法鉴定机构可以要求委托人补充;委托人补充齐全的,可以受理。《审计准则》规定,在接受委托前,注册会计师应当初步了解业务环境,评估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查看是否符合鉴证业务特征,并与委托人、被审计单位就审计业务约定相关条款进行充分沟通,达成一致意见。该工作环节上,两者规定相似,只不过司法会计鉴证对委托事项的审查专业性更强。 

3、受理时限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机构对符合受理条件的鉴定委托,应当即时做出受理的决定;不能即时决定受理的,应当在七个工作日内做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并通知委托人;对通过信函提出鉴定委托的,应当在十个工作日内做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并通知委托人;对疑难、复杂或者特殊鉴定事项的委托,可以与委托人协商确定受理的时间。《审计准则》没有受理时限的规定。 

4、不得受理的情形 

《鉴定通则》规定了七种情形,分别是:(1)委托事项超出本机构司法鉴定业务范围的;(2)鉴定材料不真实、不完整、不充分或者取得方式不合法的;(3)鉴定事项的用途不合法或者违背社会公德的;(4)鉴定要求不符合司法鉴定执业规则或者相关鉴定技术规范的;(5)鉴定要求超出本机构技术条件和鉴定能力的;(6)不符合本规定第二十九条规定的;(7)其他不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情形的。《审计准则》有实质内容类似的规定。两者的差别体现在司法会计鉴证的专业性要求上。 

5、鉴证业务协议书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机构决定受理鉴定委托的,应当与委托人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司法鉴定协议书。协议书包括委托人和司法鉴定机构的基本情况、委托鉴定的事项及用途、委托鉴定的要求、委托鉴定事项涉案的简要情况以及委托人提供的鉴定材料的目录和数量等五方面主要内容。《审计准则》规定了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十五项具体内容。 

《审计准则》体现了鉴证业务协议书的通用内容,而司法鉴定协议书的五方面内容更突出专业性。 

 

二、鉴证实施规则差异 

 

1、鉴定人的责任 

《鉴定通则》明确司法鉴定实行鉴定人负责制度。《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1号—审计报告》第四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对出具的审计报告负责。&n

bsp;

主要差异:尽管规则中都有“负责”二字,但司法鉴定实行鉴定人负责制度无疑是更高层次责任的一种规定,构成了两种规则的根本性差异。 

2、鉴定人执业人数 

《鉴定通则》要求对同一鉴定事项,应当指定或者选择二名司法鉴定人共同进行鉴定;对疑难、复杂或者特殊的鉴定事项,可以指定或者选择多名司法鉴定人进行鉴定;对需要到现场提取检材的,应当由不少于二名司法鉴定人提取,并通知委托人到场见证。《审计准则》没有类似的规定,只是在审计报告的参考格式中列示有两名注册会计师签名并盖章。 

3、回避原则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人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与委托人、委托的鉴定事项或者鉴定事项涉及的案件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其独立、客观、公正进行鉴定的,应当回避。《审计准则》有类似的规定。 

4、利用专家的工作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过程中,遇有特别复杂、疑难、特殊技术问题的,可以向本机构以外的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进行咨询,但最终的鉴定意见应当由本机构的司法鉴定人出具。《审计准则》规定,如果专家工作结果致使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在审计报告中提及或描述专家的工作,包括专家的身份和专家的参予程度等。 

两种规则均规定可以利用专家的工作,但《鉴定通则》明确最终的鉴定意见应当由司法鉴定人出具;《审计准则》则允许在专家工作结果致使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在审计报告中提及或描述专家的工作。可见《审计准则》对鉴证人员利用专家工作结果的责任低于《鉴定通则》的规定。 

5、鉴定时限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机构应当在与委托人签订司法鉴定协议书之日起三十日内完成委托事项的鉴定。《审计准则》没有类似的规定。 

6、出庭作证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人经人民法院依法通知,应当出庭作证,回答与鉴定事项有关的问题。《审计准则》没有此项规定,仅在《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第5101号――业务质量控制》第六十八条中将“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会计师事务所为法律诉讼准备文件或提供证据”排除在“对业务工作底稿包含的信息予以保密”的范围以外。 

7、鉴证的复核 

《鉴定通则》规定,委托的鉴定事项完成后,司法鉴定机构可以指定专人对该项鉴定的实施是否符合规定的程序、是否采用符合规定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等情况进行复核,发现有违反本通则规定情形的,司法鉴定机构应当予以纠正。《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第5101号――业务质量控制》要求制定审计业务项目组和会计师事务所两个层次的业务复核政策和程序,业务完成后的复核是审计报告出具前的必备程序。《审计准则》的复核要求严于《鉴定通则》的“可以”复核的条款。

三、鉴证文书规则差异 

 

1、鉴证文书的格式 

司法鉴定文书有固定的文书规范和要求,其基本格式是:(1)标题;(2)编号;(3)基本情况;(4)检案摘要;(5)检验过程;(6)检验结果;(7)分析说明;(8)鉴定意见;(9)落款;(10)附注。审计报告包括下列要素:(1)标题;(2)收件人;(3)引言段;(4)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段;(5)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段;(6)审计意见段;(7)注册会计师的签名和盖章;(8)会计师事务所的名称、地址及盖章;(9)报告日期。 

主要差异:司法鉴定文书除在检案摘要、检验结果、分析说明等处有特殊要求外,同通用目的审计报告的最大区别是报告的意见段上,司法鉴定文书要求检验结果“写明对委托人提供的鉴定材料进行检验后得出的客观结果”,鉴定意见“应当明确、具体、规范,具有针对性和可适用性”;通用目的审计报告的意见段要求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发表意见,即财务报表是否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应特别注意这里使用的是“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等概括性术语。 

2、鉴证意见分歧的处理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文书要求由司法鉴定人签名或者盖章,多人参加鉴定,对鉴定意见有不同意见的,文书中应当注明。《审计准则》要求在审计报告上注册会计师签名并盖章,其同司法鉴定文书略有差异。《审计准则》还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对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进行讨论,在整个审计过程中持续交换有关财务

报表发生重大错报可能性的信息,对出现的审计疑难问题或争议事项,审计项目负责人应当及时实施复核,以使重大事项在出具审计报告前能够得到满意解决。《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第5101号——业务质量控制》第四十九条明确“只有意见分歧问题得到解决,项目负责人才能出具报告”,没有允许参加审计的注册会计师在同一报告中表达不同审计意见的规定。 

 

四、对规则差异的进一步分析 

 

1、“司法鉴定实行鉴定人负责制度”是司法会计鉴定规则与通用目的财务报表审计规则的根本性差异。正是司法会计鉴证实行鉴定人负责制度,才产生了:(1)对同一鉴定事项,应当指定或者选择二名司法鉴定人共同进行鉴定;对需要到现场提取检材的,应当由不少于二名司法鉴定人提取;(2)司法鉴定过程中,可以利用专家的工作,但最终的鉴定意见应当由司法鉴定人出具;(3)司法鉴定人经人民法院依法通知,应当出庭作证,回答与鉴定事项有关的问题;(4)委托的鉴定事项完成后,司法鉴定机构可以(注意:这里使用的是“可以”而不是必须)指定专人对该项鉴定的实施情况进行复核;(5)司法鉴定文书要求检验结果“写明对委托人提供的鉴定材料进行检验后得出的客观结果”,鉴定意见“应当明确、具体、规范,具有针对性和可适用性”;(6)多人参加鉴定,对鉴定意见有不同意见的,鉴定文书中应当注明等有别于通用目的财务报表审计规则的特殊规定。 

2、通用目的鉴证业务与专业性鉴证业务的差别。《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将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划分为历史财务信息审计、历史财务信息审阅、其他鉴证业务等三大类。尽管司法鉴定业务规则是由国家司法部,其执业管理工作受到地方司法鉴定协会监管,但由于司法会计鉴定人的资格门槛即要求是注册会计师,故其仍然属于具有司法鉴定人资质的注册会计师进行的其他鉴证业务。所不同的是,如果说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业务,而司法会计鉴证业务更是“专业”中的“专业”,这一点在:(1)签订司法鉴证业务约定书前需要委托人出具鉴定委托书;(2)对委托鉴定事项审查中有司法专业的要求;(3)司法鉴定协议书中包括委托人和司法鉴定机构的基本情况、委托鉴定的事项及用途、委托鉴定的要求、委托鉴定事项涉案的简要情况以及委托人提供的鉴定材料的目录和数量等五方面特定内容;(4)鉴定文书的特有格式等方面均有体现。因此,《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第五十八条规定“注册会计师执行司法诉讼中涉及会计、审计、税务或其他事项的鉴证业务,除有特定要求者外,应当参照本准则办理”。司法会计鉴定的“特定要求”就是国家司法部的《司法鉴定程序通则》及有关文件。实务中,司法会计鉴定业务的更专业性特征决定司法会计鉴定人执业规则应当参照《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的原则,恪守《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的有关规定。 

 

参考文献: 

工作鉴定意见篇7

⑴、保持科学、独立。公正,高效的原则。

科学、独立、公正、高效是我们做好司法鉴定工作最根本的原则。“科学”的含义就是实事求是地用科学的知识叙述或者是描绘出事实的本质,也就是说专家要通过自己的学术知识水平,对有关材料进行分析,判定有关材料所能证实的事实,并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提供结论性意见。这就要求我们专家不仅专业知识要对口,而且在分析调查材料中要极其仔细和认真。尤其对结论性意见要反复推敲,慎重定稿。“独立”就是要求我们专家的鉴定不受任何外界干扰,独立的表达自己的意见。我们知道,鉴定结论是鉴定专家经过勘验和技术分析,综合有关科学知识而做出的,也就是根据客体检验的结果,对照相关依据做出的科学的判定。因此首席专家组长的意见是十分重要的。“公正”是指我们要求对不同委托的当事人鉴定要一视同仁。不论是省内省外、国营、事业还是民营,还是本地外地的,他们在委托鉴定业务的地位上是平等的。我们接受的鉴定中,有不少来的熟人、亲戚、朋友的说情和传话。因此,公正公平的原则显得尤其重要。“高效”是指人民法院在下达鉴定委托是有时间要求的,而我们的工作又是根据专家的时间来安排的。如不能科学安排时间,就不能按时做出鉴定报告。因此我们把法院的要求和专家的时间放在首位,许多鉴定的时间都安排在周末或节假日。我们的工作人员要牺牲自己许多休息时间,虽然没有一分钱加班费,但大家都毫无怨言。

⑵、保持对司法鉴定保密的原则

保守司法鉴定的秘密,是保证司法公正的保护当事人合法利益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鉴定人的义务之一,任何鉴定都有一定的保密范围。有些情况是不能泄露的,非凡是透露鉴定过程和有关证据情况,鉴定的结果文件报告应首先送交委托法院。

⑶保持实事求是,注重以事实为依据的原则。

2.鉴定的步骤与程序“中央”在接交人民法院委托的鉴定项目后,首先是根据委托鉴定项目涉及的专业领域与本专业有关的学会联系,落实和聘请本专业对口的专家。成立项目专家组。由学术水平较高的专家任鉴定项目的组长,并制定出鉴定方案和鉴定时间安排表。专家组在进行案卷分析和去现场勘验询问调查后,由专家组长根据调查情况写出初步的鉴定报告,经专家组讨论修改后,将初步的鉴定报告寄给双方当事人,限期提出申诉意见。专家组在对双方当事人的申述意见进行分析修改后,最后定稿,按程序将鉴定报告送达法院。

工作鉴定意见篇8

为了加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阶段的工程安全管理,提高工程验收工作的质量,在吸取国内水利水电工程验收工作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国家经贸委以电力[1999]72号文印发《水电工程验收管理暂行规定》,规定水电工程在截流、下闸蓄水、机组启动时应进行阶段性验收,工程整体竣工时应进行竣工验收;同时要求工程蓄水和竣工前,应按原电力部《水电建设工程安全鉴定规定》(电综[1998]219号)进行工程安全鉴定。水利部也先后了《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办法》(水管[1995]86号)和《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导则》(SL258-2000),规定了对大坝安全鉴定工作的要求和主要的工作内容。因此,安全鉴定工作是工程安全管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安全鉴定意见是工程验收的必要依据。

安全鉴定工作可视工程验收工作的需要,划分为蓄水安全鉴定、竣工安全鉴定和专项安全鉴定。工程安全鉴定的工作重点是,依据国家(行业)规程规范、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初步设计)和专题报告、合同文件规定的质量和安全标准,检查设计、施工等方面是否存在影响工程安全的问题,提出工程安全评价意见;对虽然符合上述规程规范、设计文件、标准但权威专家认为存在工程安全问题的,也应对其进行分析和作出评价。安全鉴定工作的范围一般是以大坝为重点的整个枢纽工程,蓄水安全鉴定工作一般以土建工程为主,不含机电工程,但要包括金属结构工程。

2三峡工程安全鉴定工作的特点

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在委托国家电力公司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对三峡枢纽工程进行安全鉴定的通知中指出,为了确保三峡枢纽工程安全,蓄水前要进行枢纽工程安全鉴定;并又指出,这是一项责任重大而又光荣的任务。鉴于三峡工程前期勘测设计、立项论证和建设工期较长,工程涉及综合利用各部门较多,各方对三峡工程技术问题的意见也颇多,因此,三峡工程安全鉴定工作既有与其他工程相似之处,更有其许多不同于其他工程的特点。

2.1三峡工程规模巨大,工程安全要求高

三峡工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水电工程,三峡工程的安全不仅与上下游亿万人民的生命财产紧密相关,也涉及到工程巨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能否得到充分的发挥,国家的投资能否及时得到应有的回报;显而易见,三峡工程的安全是全国人民所关注的,并在世界上也具有重大影响。因此,三峡工程必须建设好,三峡工程的安全鉴定工作也同样要高质量地完成好。

2.2安全鉴定工作量大,持续时间长

按照三峡工程建设进度和验收工作大纲的安排,安全鉴定工作配合2003年6月水库蓄水至135m水位的总进度进行;安全鉴定工作相应分为上游基坑进水前、下游基坑进水前、船闸下游引航道进水前、三期明渠截流前、水库蓄水至135m水位及船闸通航等5个阶段。安全鉴定从工作大纲编制至最终提出蓄水安全鉴定报告,将历时1年半至2年,其中还将配合工程阶段验收,另需提交4份阶段书面安全鉴定意见。

要做好三峡工程安全鉴定工作,必须首先熟悉建设前期的大量资料,充分了解三峡工程的技术背景、关键技术所在,才能对照建设过程中的现状作出符合实际的评价。同样,在施工中,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及制作安装单位的技术资料也是十分丰富的,多年来,积累的施工期监测资料更是堆积如山,安全鉴定工作主要通过了解资料,结合现场检查来掌握影响工程安全的主要技术问题和质量问题。由于三峡工程正在紧张而有序的施工中,工程面貌日新月异,安全鉴定工作也必须密切跟踪施工进度,随时掌握工程的建设形象面貌。

2.3工程综合利用涉及行业及有关专业部门多

三峡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巨大的综合效益,涉及的行业和专业多,安全鉴定工作中必须兼顾各方面的特点,了解各行业在三峡工程运行中的作用,掌握三峡工程建设中有关专业的要求,以便在三峡水库蓄水后,确保涉及各行业、各专业的建筑物均能安全运行,并发挥其设计的效益。

2.4安全鉴定工作的依据和工作原则

全鉴定工作的依据包括国家经贸委、原电力工业部、水利部等批准和的关于水利水电工程安全鉴定的有关规定以及国家和行业的有关技术规程规范;三峡工程建设管理体制的特点;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批准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阶段验收工作大纲》,国家及其有关部门关于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的有关法规和规定,国家及行业主管部门批准的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单项技术设计及有关专题报告等审查意见,工程建设中有关的合同文件及设计文件,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的有关标准、文件和规定以及设计、监理、施工和建设单位为蓄水安全鉴定编写的自检报告。

为了满足三峡工程国家验收的需要,并结合三峡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三峡工程安全鉴定工作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①在安全鉴定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突出重点、分阶段实施,以确保工作质量;

②对于已经在大江截流前国家验收的一期工程项目,不再重复进行鉴定工作;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已批准的审查结论可作为安全鉴定的主要依据;

③接受国务院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对安全鉴定工作的指导,国务院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历次检查结论作为安全鉴定工作的重要依据;

④从尊重历史出发,对建筑物结构安全的评价,原则上以原设计采用的规程规范为主,对有重大争议或涉及的规程规范对安全度规定已有重大变化的局部建筑物经慎重研究后,也可采用新规范进行复核。

3三峡工程安全鉴定的工作范围和主要内容

经与中国三峡总公司分析研究,三峡工程安全鉴定工作以涉及工程安全的部位为重点。安全鉴定的工作范围为:

二期工程大坝(左岸非溢流坝1号坝段至纵向围堰坝段)土建及金属结构工程,左岸电站厂房土建及金属结构工程,升船机上闸首土建及金属结构工程,永久船闸土建及金属结构工程,茅坪溪防护大坝,茅坪溪泄水建筑物土建工程,临时船闸上闸首封堵土建工程,右岸地下电站进水口预建工程及金属结构工程,右岸纵向围堰上游堰内段,三期碾压混凝土围堰工程,安全监测工程,大坝上游庙河以下近坝区库岸边坡。

安全鉴定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对下列项目进行评价:

①工程等级、防洪、抗震等设计标准;②延长后水文系列的径流、洪水计算成果;③水库蓄水方案及初期度汛设计方案;④枢纽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施工地质条件;⑤各水工建筑物的水力设计和结构设计;⑥三期度汛泄洪及其下游防冲保护设计;⑦金属结构工程的设计、制作和安装质量;⑧各建筑物边坡加固、地基处理及防渗排水设计;⑨开挖、混凝土浇筑、土石坝填筑、锚喷支护和灌浆、渗流控制等的施工质量;⑩各建筑物安全监测设计、施工和施工期监测成果;11设计与施工方案中重大变更的理由和影响;12工程质量事故和重大质量缺陷的处理过程和结果;13工程建设和施工质量管理状况。

4三峡工程安全鉴定工作的具体工作方式

国家电力公司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组成三峡工程安全鉴定组开展工作。安全鉴定组由领导小组及专家组组成,安全鉴定组下设办公室;安全鉴定组由总院及国内著名水利水电和水运专家组成;还邀请国内同行中有经验的权威专家组成顾问组,对安全鉴定工作和重大技术问题进行指导。安全鉴定专家组独立地开展工作,在查阅资料、查勘现场、与建设有关各方充分交换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分析、讨论和研究,提出安全鉴定报告,并对报告的结论负责。

为了便于开展工作,安全鉴定专家组分为工程防洪组、地质组、水工组、船闸(土建)组、施工组、安全监测组和金属结构组共7个专业组。安全鉴定报告将在综合以上7个专业组工作成果的基础上,按照建筑物分部位进行工程安全评价,最终将对整个二期工程是否具备验收条件和蓄水后(水位135m)的安全性作出鉴定结论。

5安全鉴定工作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1)安全鉴定工作是阶段验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配合三峡工程上游基坑进水前和下游基坑进水前的验收工作,安全鉴定也相应完成了第一和第二两个阶段的工作,目前,正在进行船闸下游引航道进水前的安全鉴定工作。在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领导、验收办以及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有关设计、监理、施工单位的大力配合下,安全鉴定工作的进展是顺利的。在安全鉴定的每一个阶段,针对工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和质量问题,安全鉴定专家组与有关人员都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分析利弊,统一看法,研究措施;中国三峡总公司对安全鉴定专家组在安全鉴定意见中提出的建议十分重视,及时组织各参建单位研究对策,把工程中的问题尽量解决在验收工作之前。

(2)安全鉴定工作离不开三峡工程的各个参建单位

安全鉴定工作的每个阶段虽然投入了较多人力和物力,但毕竟三峡工程规模大、持续时间长、工程资料极为丰富,安全鉴定专家组不可能在较短时间内把所有问题都清理一遍,因此,除了要求各参建单位写好自检报告外,在鉴定工作过程中,必须积极依靠各参建单位。首先要虚心向各参建单位学习,仔细查阅各参建单位提供的资料,工作过程与他们开展讨论,尤其在各专业安全鉴定意见初稿完成后,要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尽可能统一看法,商讨对存在问题的处理措施,以便最终达到提高三峡工程及其验收工作质量的共同目的。

(3)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克服困难,搞好安全鉴定工作

组织一支素质高、专业齐全的专家队伍是搞好三峡工程安全鉴定工作的关键。我国当前正处于水利水电建设的春天,在建工程较多,行业内专家们也很忙,因此,必须加强安全鉴定工作的计划性,以确保每位专家能按时到位。在中国三峡总公司的精心策划下,每个验收阶段前的工程面貌要求、资料准备、会议安排等都严格按验收工作大纲进行或有所提前,确保了安全鉴定工作的计划性;各位专家也以三峡工程大局为重,按时到位,工作中经常夜以继日,加班加点,不少专家虽然年事已高,身体多病,但仍然以能参加三峡安全鉴定工作为荣,积极参加,并在工作中认真对待每一个可能影响工程安全的问题,一定要把问题搞清楚才罢休,以保证安全鉴定工作的质量。

工作鉴定意见篇9

一、技术调查官与鉴定专家的相似之处

(一)功能类似

知识产权诉讼常常会面对一些科技难题。如医药、生化、光电、信息技术等领域,专利的新颖性、创造性和专利范围等问题对于认定是否值得授予专利或是否构成专利侵权具有关键意义,但是对于这些问题,法官囿于知识与经验,并不能做出准确、合理的回答。而技术调查官和鉴定专家正是为解决这类问题而参与到诉讼中。鉴定专家以其具有的专业知识,就特定事项向法院提供专业意见,从而厘清诉争案件中的技术真相;技术调查官也是以其专业知识来辅助法官突破专业壁垒,更准确地判断科技证据的真实性、可信性和证明力。

(二)诉讼地位类似

不同于与诉讼标的有利害关系的诉讼当事人,技术调查官与鉴定专家在诉讼中居于一般诉讼参与人的地位。二者都是凭借专业知识而参与诉讼中到来,同时又不分属于诉讼当事人任何一方,也不受诉讼裁判文书的约束,拥有一种独立和超然的地位,即基于专业知识而发表客观中立的意见,而不受任何人意志的左右。其实,在知识产权诉讼中,当事人聘请的诉讼人也可能具有专业的科技知识,因为基于知识产权的特殊性,当事人在选择诉讼人时不仅基于法律专业的考虑,还会基于科技专长的考量。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诉讼人也可能是诉争标的领域的专家。然而,诉讼人在诉讼中的地位并不中立和超然,因为他们基于当事人的授权参与诉讼,代表着所当事人的利益。

(三)参与诉讼途径类似

技术调查官与鉴定人都不能因案件所涉及的技术事项属于其专业领域或自己对之有浓厚兴趣而主动参与到诉讼,反而是法官基于审理的需要而通知参与。因此,二者参与诉讼都具有被动性。不过二者参与诉讼的途径还有细微差异,即鉴定人可以基于当事人的申请而参与,而对于技术调查官,当事人无权申请参与,只能由法官指派。当然,对于鉴定人,即便有了当事人的申请,还需要得到法官的审核同意,才能参与诉讼。

(四)适用回避规定类似

按照《民事诉讼法》第44条第4款和《行政诉讼法》第55条第3款的规定,关于审判人员的回避规定也适用于鉴定人。而最高人民法院《暂行规定》第5条规定:技术调查官的回避,参照适用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有关审判人员回避的规定。因此,对于技术调查官与鉴定专家,当事人都有权申请回避,而且都适用关于审判人员的回避规定。

二、技术调查官与鉴定专家的差异

(一)身份差异

按照《暂行规定》第1条第1款的规定,技术调查官配置在知识产权法院,而实务运作上也是由知识产权法院向社会公开招聘。因此,技术调查官在身份上属于法院内职员,而鉴定专家不属于法院内职员。正是这种身份的差异使得二者在法庭格局中的位置也有差异。按照《暂行规定》第7条第2款的规定,技术调查官的座位设在法官助理的左侧,书记员的座位设在法官助理的右侧。而鉴定人在法庭中处于证人的位置。

(二)与当事人之间关系的差异

在诉讼过程中,鉴定专家会遭到当事人的质证。例如,《民事诉讼法》第139条第2款规定,当事人经法庭许可,可以向鉴定人发问。因为鉴定报告对于法院认定事实具有关键意义,而质证是人类为了发现真实而发明的最伟大法律机制,因此,为避免鉴定专家的肆意、擅断或错误而影响公正判决,鉴定报告应当依照法庭证据调查程序进行质证。而当事人虽然可以申请技术调查官回避,但是无权向其发问,反而是技术调查官可以向当事人发问。另外,鉴定人的专业意见(鉴定报告)必须向当事人公开,而技术调查官的专业意见虽然记入评议笔录但无须向当事人公开。因为评议笔录虽然记载着法官裁判形成的过程,会存入法院档案,但只是法院内部文件,因而不须要向当事人公开。

(三)所做意见性质的差异

鉴定人所做专业意见(鉴定报告)在性质上是证据,而技术调查官的专业意见只是就技术事项对法官所做的解释、说明和建议,不是证据。也正因如此,鉴定报告须要在法庭上开示和接受质证,而技术调查官的专业意见无须经历这样的过程。

(四)诉讼参与程度的差异

技术调查官是法官的技术助手,在法官指派参与诉讼之后,几乎全程参与诉讼活动。从诉讼文书的查阅到证据保全与调查,再到法庭审判,直至法庭评议,技术调查官都有权参与。而鉴定人员只是在证据鉴定与鉴定报告质证阶段参与诉讼活动,而在诉讼的其他阶段,鉴定专家可以置身事外。质言之,技术调查官是全天候参与诉讼,而鉴定专家只是在某个切面与诉讼发生交集。因此,技术调查官参与诉讼的程度要远远深过鉴定人。

(五)获得报酬的差异

技术调查官是法院内职员,即法院内编制人员,其报酬自然是编制内薪酬,而鉴定专家并不隶属于法院,而是服务于鉴定机构,因此,其报酬主要体现为鉴定费。

三、传统专家鉴定人的不可替代及技术调查官介入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知识产权诉讼中,承担专家角色的是鉴定专家,而技术调查官可以说是新型的专家。如前所述,技术调查官几乎全程参与审判阶段,而鉴定专家只是在证据调查与质证阶段参与诉讼。由于功能与地位的类似性,而技术调查官参与诉讼的进程又覆盖了鉴定专家的参与阶段,那么,技术调查官是否可以取代鉴定专家呢?笔者认为,与技术调查官相比,鉴定专家的不可替代性在于以下两大方面。

第一,专业上的不可替代性。1.专业覆盖范围。由于技术调查官属于法院内职员,受限于经费与编制,法院聘请的技术调查官不可能覆盖各行各业。例如,《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共设5个大门类、58个一级学科、573个二级学科、近6000个三级学科。如果法院聘请的技术调查官要想将各个三级学科都包括,而至少每个学科配备一名专家,就需要6000人,而这对于法院规模来说,是不可想象之事。2.专业分工。鉴定专家主要工作是对证据材料进行鉴识与解读,并形成专业报告。而技术调查官具有专业知识,甚至本身可能具有鉴定资格,但是其居于法官辅助地位,不能直接对技术事项进行鉴定,而只是对鉴定报告进行理解、判读和审查,帮助法官理解。因此,鉴定专家是证据材料的解读者,而技术调查官是鉴定报告的判读者,二者有着不同的分工。其实就鉴定工作而言,可以分为两个层面:鉴定的工作流程以及流程背后的规范、方法与原理。完成鉴定的工作流程需要借助专门的仪器、设备来进行检验、测定、对比,从而得出鉴定报告。这一部分的工作可由鉴定专家来完成。而对于鉴定报告中术语、推理方法、原理是否科学、合理等层面的工作,则可由技术调查官来分析判断。3.时间成本。即便技术调查官与鉴定专家同处于一个专业领域,由于鉴定工作需要操作精密仪器、实验比对,从而需要耗费相当多的时间与精力,然而,技术调查官虽然也可以进行证据的收集与勘验工作,但是由于其全程参与审判工作,无暇从事费时耗力的鉴定工作。因此,让技术调查官取代鉴定专家在现实面上也是不可行的。

第二,保障诉讼当事人诉权上的不可替代性。由于鉴定报告可以作为法院认定事实的基础,对于判决结果有着关键作用,因此,鉴定专家与诉讼当事人有着更多的交集。而技术调查官更多的是与法官发生交集。就诉讼当事人的诉权保障而言,除了当事人有权知晓技术调查官与鉴定人的名单和申请回避这两点相同之外,相对于鉴定人,当事人还有更多的诉讼权利:1.当事人有权申请鉴定;2.当事人有权获得鉴定报告;3.当事人有权在法庭质证鉴定人;4.当事人有权举发鉴定人的不当行为。

与此同时,法官与鉴定专家之间关系的传统难题昭示技术调查官介入的必要性。

第一,法官审读鉴定报告的障碍。鉴定报告往往解决诉讼中的核心技术争议问题,对于审判结果有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法官如何判读鉴定报告即成为重要问题。而技术鉴定常常具有高度的专业性与复杂性,对于鉴定意见的取舍,除了需要一般的理论与经验法则之外,还需要鉴定事项所涉及专业领域的基本观念,才能判断鉴定意见的合理性。而面对鉴定报告充斥的专业术语、统计数据和推导公式,没有专业基础的法官自然一头雾水,这使得法官在审查鉴定报告时往往放弃实质审查,而是流于形式。法官审读鉴定报告的障碍在实务上表现为以下弊病。1.只要双方当事人对鉴定报告没有异议,法官就不会劳神费力地评析鉴定报告,而是径直采纳鉴定结论。这就在实务上出现鉴定报告等于判决书的怪现象。法官是否采纳鉴定人的意见,应当有说理上的论据,才能获得鉴定人与当事人的信服。此种说理,当然不只是法律规范的解释而已,还需要科学上理据。相反的,鉴定专家往往希望自己的鉴定报告被法官重视,如意见未获采纳,鉴定人可能误以为法官不尊重专业知识。同时,法官不进行科学上的推理说明,当事人也可能误会法官被鉴定专家任意摆布。2.对于同一技术事项的多份鉴定报告,法官没有能力从专业角度进行研判,而是习惯性地认为新的鉴定报告好于旧的鉴定报告,或级别高的鉴定机构出具的鉴定报告优于级别低的鉴定机构出具的鉴定报告。这既是对各份鉴定报告背后的鉴定专家专业素养的不尊重,也使得当事人不停地要求重新鉴定,或不断地向更高级别的鉴定机构寻求鉴定报告。3.在证据的证明力上,法官过于信赖鉴定人的专业知识,将鉴定意见凌驾于其他证据之上。这种将鉴定结论奉为神明、过分依赖的心态使得有些法官将错误的鉴定结论作为定为案件事实的有力证据,有可能造成错案。

第二,法官与鉴定专家之间的沟通障碍。由于各自的专业壁垒,法官与鉴定专家之间的沟通障碍时有发生。例如,在德国实务中,法官如果依其生活经验及知识即能发现真相,就不必在诉讼程序中引用鉴定人意见。但是事实上,即使是一位受过训练的内行人,也无法对所有的专业问题有足够的了解,再加上鉴定人不具有法律知识或对法律规定理解不足,而法官因欠缺专业知识无法了解专业用语的情况下,就会发生在沟通不畅的情境下,法官对鉴定人意思产生误会,而鉴定人在看到判决书后也会感到惊讶,因为觉得他们的鉴定意见在法院判决书中被误解。由于法官欠缺科技知识,而鉴定人欠缺法律专业知识,这使得二者的关系会陷于一种两难境地:一方面,法官完全信赖鉴定人鉴定报告的结论,可能形成鉴定人主导裁判的局面;另一方面,法官情绪性地排斥鉴定人的意见,则可能恶化法官与鉴定人之间的关系。又如,在鉴定报告的质证阶段,由于欠缺专业知识与经验,法官不能就鉴定事项做出有意义、有针对性的发问,有时还可能扭曲和误会鉴定专家的意见,从而不能让鉴定报告质证程序高质有效地完成。此外,由于法官与鉴定专家之间的专业壁垒,法官可能要求鉴定专家做一些技术事项之外的鉴定工作。以专利侵权为例,若鉴定意见只是述说侵权行为与侵权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在法官不懂专利技术的情况下,无法强求法官看了鉴定报告就能了解其中的专业涵意,因此法官多会要求鉴定机构鉴定侵权人有无过错。然而,鉴定是在厘清事实,有无过错实际上是一种法律判断,让鉴定机构鉴定有无过错,就会造成法官与鉴定专家之间的角色错位。再加上法官的判断与鉴定意见的结论不同时,反而无谓地造成当事人对法院判决的误解。

在解决上述法官与鉴定专家之间的难题方面,技术调查官的引入是一种有益的选择。技术调查官可以在法官与鉴定专家之间发挥桥梁作用,使二者沟通更为顺畅。如果技术调查官在鉴定之前和之后发挥一定功能,既可以促使当事人简化争议焦点,也可以帮助法官深入理解鉴定结果与待证事实的关系,还可以改善长期以来备受诟弊的鉴定实务,专促使鉴定人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朝精致细致的鉴定方向进行。

四、善用技术调查官与鉴定专家,促成二者的合力

毋庸讳言,技术调查官与鉴定专家存在来源重合、功能重叠的可能,因此,如何避免司法资源的浪费,提升审判效率,是法官需要面对的一个实际问题。法官需要善用技术调查官与鉴定专家,使二者在诉讼中并行不悖,各司其职,发挥相辅相成的作用。

(一)鉴定前的准备工作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法官有权审核何种事项送去鉴定以及审查鉴定人的资格。送鉴事项的圈定和鉴定资格的审查都是鉴定前的准备工作,但是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专业技术问题,因此,法官有时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这就需要技术调查官的协助。具体来说,技术调查官可以在以下3个方面做好鉴定前的准备工作。

1.鉴定材料的取样。要想获得良好的鉴定质量,前提是所送材料的关键性与未受污染。而什么样的材料是关键的,如何妥善保存这些材料,对于不具技术知识的法官来说,并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但是有技术调查官的参与,这些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暂行规定》第6条第3项就规定了技术调查官有权参与调查取证、勘验、保全,并对其方法、步骤等提出建议。因此,技术调查官在这一阶段就可以进入现场,发挥其专业特长。

2.拟定鉴定事项。对于何种技术事项须要鉴定的问题,一般取决于双方当事人的争议焦点,但是由于双方当事人各自从自身利益出发,可能有意扭曲或模糊争议焦点。这时技术调查官就可以发表专业意见,协助法官厘清双方争议焦点,从而判断争议案件中的证据资料有无送鉴定之必要并使鉴定事项细致明确。例如,专利是否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在法律上规定得比较抽象,如何压缩争议范围,找到判断新颖性、创造性的技术关键点常常不是法官所擅长,从而需要技术调查官来明确。而待鉴定事项越细致明确,越能精准地找到适格的鉴定机构,而鉴定机构也能更好地有的放矢地做出明晰的鉴定结论。这些都有助于避免鉴定活动方面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的浪费,从而促进诉讼进程。

3.选任适格的鉴定人。双方当事人就某技术事项发生较大分歧时,就不大可能对同一个鉴定机构的结论达成一致意见,即不能协商一致,这时就需要法官选定一家鉴定机构来进行鉴定。对于法官选择鉴定机构这一具有技术性的事务,技术调查官即可发挥应有功能。技术调查官可以根据所涉鉴定事项的科技特点而调查鉴定机构的专业领域、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检测仪器的适合性以及鉴定流程的规范性等方面,从而提供专业意见,有利于法官选择适格的鉴定机构。

(二)鉴定后的评估

举凡鉴定人有没有很好的调查技术、所使用的仪器或设备是否合适、有无错误的认知、情感或意识型态上有无偏见、鉴定材料有无遗漏、检验模型和推理是否符合科学原理、鉴定方法是否恰当等实质审查的内容,职业法官囿于科技知识的欠缺而大多主动放弃或有心无力。例如,有些鉴定报告中意见可能是鉴定人本着特别知识与经验而推测甚至臆测出来的,然而不具有专门科技知识的法官,可能压根看不出来,或者虽内心有所怀疑,但看到鉴定人的博士学历、资深专家、学会委员、科技奖项与荣誉等头衔,而只能屈服其结论,对于鉴定报告照单全收。而有了技术调查官作为左膀右臂,法官就可以对鉴定报告进行实质评估,而不是流于形式。

(三)法庭调查阶段的发问

鉴定结论必须经过法庭的质证,但质证往往难以轻易否定其科学性、可信性或证明力。职业法官通常只重视鉴定结果而不重视鉴定过程、方法与推理,而借由技术调查官的帮助,就可以判断鉴定人所采用的方法、原理是否符合当前科学界所普遍接受的原则;而就种类繁多的研究方法,技术调查官可以知悉鉴定人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否适当以及适用于探明案件事实的准确率的高低。总之,在技术调查官的协助下,法官可以较好地明确问题的本质和关键点,从而在法庭调查阶段更能切中肯綮地发问,更好地掌握案件事实。

工作鉴定意见篇10

摘要:

在侦查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司法鉴定的规范中,相关的法律规定较为抽象原则。在司法实践中,刑事司法办案机关在鉴定的委托、鉴定送检材料的收集规范、鉴定意见质证采信等有关程序方面存在统一规范的操作标准,相关程序的规范管理机制缺失,鉴定办理程序的有效监督和鉴定意见审核运用缺乏明确规范等问题,亟待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

刑事;司法鉴定;司法鉴定程序

近年来,继佘祥林、杜培武、赵作海、张辉张高平等多起冤假错案得以公开纠正后,媒体又于2014年8月、12月相继曝光了福建念斌案件的再审改判无罪①、内蒙古呼格吉勒图再审被判学报无罪①等案件。这些重大个案的出现,对我国司法体制改革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加速进行。固然,每一个冤案、错案的形成各自有着其错综复杂的综合原因,作为技术人员,从物证鉴定技术的角度来看这些案件,或多或少都反映出有关办案机关在侦查办案中运用相关司法鉴定技术的问题上存在诸多不足,亟待提高和完善。

一、关于命案中对Dna等人身同一识别鉴定技术的运用问题

(一)侦查机关对人身同一认定技术的运用不足

经查阅网络上公开报道资料可知,公安机关在侦破佘祥林、赵作海案件中,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所限制,对两起案件中的被害人均未作Dna同一鉴定。在佘祥林一案中,只是对死者进行了血型种类检验和对尸体辨认;在赵作海案件中,由于受尸体高度腐败以及缺乏合适的可供Dna鉴定样本等诸多因素影响,死者未能通过Dna鉴定确定身份,侦查人员对死者身份认定主观性强,后来的事实证明了这是个错误判断,其最终使得案件侦破方向错误、审判结果错误。这两个案件,都是因为出现了“亡者归来”这一特殊的偶然性的因素而最终得以纠错。回顾这两起错案的源头,很大程度上是起因于对死者身份的误判。佘祥林案件中,对死者的血型检验属于种类鉴定,不具有同一认定的作用,只能够起到排除否定的作用;赵作海案件中办案单位对于死者身份的认定,主要依据的是主观性较强的人证和口供,缺乏客观的人身识别技术检验结果支撑,结果导致后续一系列侦查工作走向了歧路,教训可谓深刻。

(二)对策和建议

2013年6月公安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刑事执法办案工作切实防止发生冤假错案的通知》中指出,应大力加强刑事执法办案专业队伍建设和刑事技术基础工作建设,切实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全面提高科学取证能力。2013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第9条也明文规定:“现场遗留的可能与犯罪有关的指纹、血迹、精斑、毛发等证据,未通过指纹鉴定、Dna鉴定等方式与被告人、被害人的相应样本作同一认定的,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涉案物品、作案工具等未通过辨认、鉴定等方式确定来源的,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对于命案,应当审查是否通过被害人近亲属辨认、指纹鉴定、Dna鉴定等方式确定被害人身份。”②从上述法律规定可以看出,侦查机关在侦办刑事案件时,侦查人员、技术人员应当积极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坚持有证必取,有证必鉴,高度重视运用现代物证技术来对案件物证蕴含信息进行充分挖掘和有效运用。

二、关于刑事案件鉴定检材样本的取证送检程序缺乏规范监督的问题

(一)基层办案单位对物证鉴定取证缺乏规范训练

司法实践中,大多数侦查办案人员缺乏严格的专业技术训练,在收集检材、样本的方法程序方面,既未严格依照鉴定行业技术规则操作,也未遵循相关诉讼法律规定程序进行提取送检,程序操作的过程不透明,缺乏对物证提取送检过程的规范管理,对物证的来源等流转程序忽略了监督管理,对相关证据的取证程序合法性重视不够、考虑不足,从而可能会严重影响鉴定意见的科学可靠性。以杜培武案件为例,该案中警方为查明事实真相,在侦查过程中大量使用了多种当时较为先进的科技手段,如警犬气味鉴别技术、泥土化学成分分析、“拉曼测试”(射击火药残留物测试)、枪弹痕迹鉴定、CpS心理测试等多种技术检验鉴定等①。表面上看起来证据很多,但是,该案辩护律师刘胡乐在其一审辩护词中指出,“在庭审过程中,公诉机关不能出示取材的有关笔录等证据证实其获得证据的合法性,所以这些鉴定都存在着取材时间和取材地点不具备法定条件的问题,另外这些鉴定与勘验、检查所描述的情况也不相符,致使这些证据不具备‘合法性’的证据条件,不能作为证据使用,也就不能靠这些证据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②现在来看,警方在提取、检验这些物证材料的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对所提取的检材来源不清楚、检验过程操作不严谨规范等程序方面的问题。这种鉴定办理程序不规范的现象在念斌案件中表现得尤为明显:2014年3月15日,在“念斌案京港专家研讨会”上,京、港两地专家一致认定:念斌案当年的毒物检验质谱图显示,根本没有氟乙酸盐成分。同时,香港资深毒理专家莫景权在福建念斌投毒案的材料中发现两处重大漏洞:同一份质谱图,既被充当心血样本,又被充当尿液样本;而另一份质谱图,原本是实验室毒物的样本图,却又被拷贝成为死者检验物的检测图③。针对上述专家组的分析,这些在检验中出现的重大错误并未得到警方的合理解释,最终法院依法判决指控念斌犯罪的证据不足,疑罪从无,念斌无罪释放。该案件暴露出当前基层侦查机关在对有关涉案鉴定物证进行提取、保管以及实验室操作检验等多个流程管理环节都存在严重问题,最终出现物证已经缺失,连死者究竟是否死于氟乙酸盐鼠药都无法确认。在该案中,由于作为重要控诉证据的鉴定意见的可靠性受到高度质疑,造成该案件事实不清,法院最终做出了指控犯罪的证据不足,被告人无罪释放的判决。由此可以看到,司法实践中,刑事侦查人员在检材、样本的发现、提取、保管以及检验等鉴定办理程序的各个环节中,存在着诸多不规范的做法,亟待改进。

(二)对策和建议

1.刑事案件鉴定办理程序应符合行业技术性要求办理刑事案件鉴定的流程中,有关物证检验材料的整个流转过程应当由完备的管理程序控制流转,确保其符合该种物证的相关行业技术性规范。由于刑事案件中的物证是“哑巴证据”,不会自行说话,需要依靠鉴定人员对它们进行专业解读和翻译,大部分现场的物证很可能会涉及到案件客观事实情况的认定,涉及到对犯罪嫌疑人的定罪量刑。出于尊重事实尊重法律的需要,为了避免检材被污染或者被调换等事件的出现,所有有关物证检验材料的提取、保存、包装、送检、归档等整个过程必须严格遵循相关的行业技术规则,符合相关实验室技术操作规范,特别是各种微量物证、生物样本(如Dna检验)等高度容易受到物质交叉污染影响的检验材料,更应该严格按照相关的提取规则进行收集。例如,杀人案件中,对在现场所发现的各处血迹、皮肤碎屑等生物检材应严格按照一物一提、一物一袋独立包装送检等技术规则严谨操作,避免每个物证被其他物质交叉污染。

2.刑事案件鉴定办理程序应符合证据的合法性标准作为法定证据的司法鉴定意见,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要件,才具备可采性。在刑事案件中,鉴定活动大多是由侦查机关所属的鉴定机构进行(也可以委托社会服务性质的司法鉴定机构进行)。不管是哪种鉴定机构出具的鉴定意见,其在程序上和形式上都应当符合法律的相关规定。2012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84条规定:“对鉴定意见应当着重审查以下内容:(一)鉴定机构和鉴定人是否具有法定资质;(二)鉴定人是否存在应当回避的情形;(三)检材的来源、取得、保管、送检是否符合法律、有关规定,与相关提取笔录、扣押物品清单等记载的内容是否相符,检材是否充足、可靠。”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在遵循相关行业技术操作规程的同时,为了以后、审判工作的顺利进行,从立案侦查阶段开始,办案人员即应注意从证据的合法性、相关性等法律角度考虑问题,对所提取的物证必须逐项固定、记录,对同一物证的提取扣押在现场勘验笔录、搜查扣押笔录等多种记录方式中应做到互相印证。基于刑事案件的严肃性,在办理鉴定委托手续以前,除了注意记录、固定检材和样本等物证的来源以外,对检材、比对样本的提取方式、保存条件、送检人员等环节也需要有经手人签名记载。进入鉴定环节以后,对检样的观察、实验以及鉴定完毕的留存保管等鉴定环节的流转仍然要实行记录,实行有效的管理控制。通过对检样从提取、固定,到交付检验鉴定、留样、证据保管的整个流程进行管理,在出现问题后能够通过倒查找到经手人,做到责任明确,实现对物证的有序规范流转,建立起完整的“可溯源制度”,实现对物证从勘查提取源头环节到鉴定终结物证保管等鉴定过程各个环节程序的规范化管理,通过倒查溯源制度来实现对委托送检以及检验等流程的监督。当前,我国正积极推行对鉴定机构的实验室认证认可工作,力图通过第三方机构的监督,提高对鉴定质量的管理体系控制,侦查机关的鉴定机构应当积极参与,努力提高风险控制,避免类似错案冤案的再次发生。

三、关于鉴定意见的证据力和证明力的审核及运用问题

(一)办案机关对鉴定意见的证据证明力审核把关不足司法实践中,鉴定意见的证明力需要结合案件事实具体分析,审慎运用。以内蒙古呼格吉勒图案为例,在该案中,虽然刑事科学技术鉴定证实了呼格吉勒图左手拇指指甲缝内附着物检出o型人血,与被害人杨某某的血型种类相同;物证检验报告证实呼格吉勒图本人血型为a型。但aBo血型鉴定为种属鉴定,不具有排他性、唯一性,据此并不能证实呼格吉勒图实施了犯罪行为。[1]又如杜培武一案中,尽管侦查机关在杜培武衣袖上检测出有射击残留物,但是,此鉴定也只能证明杜培武有过射击的行为,并不能证明此射击行为就是发生在案发当日,更不能由此推断出杜培武开枪打死了人。后来的事实也证明,案前杜培武作为民警曾参与过单位组织的射击训练,因此在其衣袖上有射击残留物并不足为奇①。此外,在该案件中,作为判断杜培武犯有罪行佐证之一的测谎技术和警犬气味鉴别,目前法律也并未明确规定其可以作为证据使用,只能作为一种侦查线索。然而,类似的鉴定意见证明力的有限性、不确定性,在侦查、、审判等各个环节有意无意被忽视了。最终,在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该案办成了错案。

(二)鉴定意见并不具有预定的证据力和证明力在当今科技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司法体制改革进程的深入推进,鉴定意见作为一种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检验鉴定的先进手段,在刑事侦查破案和法庭审判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它不仅能够为刑事案件的侦破提供线索,帮助侦查人员发现案件真相,更为重要的是,鉴定意见还是法庭审判中定罪量刑的重要法定证据。但是,本质上看,鉴定意见不过是由专业人员根据科学知识,借助科学的仪器设备对案件中专门性问题进行判断得出的一种专业意见而已,英美法系中将鉴定人称为专家证人,正好体现了鉴定意见的这个特点。根据证据的学理分类标准,鉴定意见在证据理论分类上属于言词证据,此类证据容易受到陈述者主观和客观因素影响,需要对影响其判断可靠性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审查。同时,由于科学技术是在不断前进发展变化的,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存在着难以避免的局限性,作为人类借助于科学技术等专业知识而进行的各种司法鉴定活动,不可避免地会存在错误的可能性,为最大可能避免出现误判,司法鉴定意见理应接受执法者和司法者的严格审查。在未经查证属实之前,鉴定意见并没有预定的证据力和证明力。2012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第48条第2款中将“鉴定结论”修改为“鉴定意见”,意味着以前将终局性的、不可更改的“结论”一词,修改为蕴含着一种个人主观经验判断表述的“意见”一词,充分体现了立法者对物证技术、法庭科学等现有技术手段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盖然性的客观理性认识。

(三)鉴定意见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被采信从证据的特性上来看,不管是哪一种证据,都应当具备法律规定的证据特征,符合证据的客观性、相关性和合法性要求,才能具有相应的证据力和证明力,具备被法庭采信的资格条件。虽然相对于其余言辞证据,司法鉴定意见的可靠性大,但也应当经过查证属实。对此,我国法律进行了明确规定。刑事诉讼法第48条第3款规定,“所有的证据都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也在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第12条明确规定:“证据未经当庭出示、辨认、质证等法庭调查程序查证属实,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84条规定中,对鉴定意见应当着重审查的内容有:检材的来源、取得、保管、送检是否符合法律的有关规定,与相关提取笔录、扣押物品清单等记载的内容是否相符,检材是否充足、可靠,鉴定意见与案件待证事实有无关联,鉴定意见与勘验、检查笔录及相关照片等其他证据是否矛盾等。在侦查收集证据的过程中,还必须注意收集其他种类的证据,在运用鉴定意见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口供、证人证言、物证、书证等其他证据进行审查判断,形成严密的证据链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四、关于鉴定人应该按照庭审模式改革要求出庭作证的问题

(一)司法实践中,鉴定人出庭作证率不高从公开的资料报道来看,在上述几起冤案中,只有杜培武一案中有鉴定人出庭,但是所起到的作用很小。而在张辉张高平叔侄案中,如果鉴定人出庭,也许冤案可以得到避免。在该案中,杭州市公安局出具的《法医学Dna检验报告》中已经指出,所提取的被害人王某8个指甲末端检出混合Dna谱带,由死者王某和一名男性的Dna谱带混合形成,但排除张辉、张高平与王某混合形成。该检验报告的意见可惜未能得到重视,鉴定意见的证据效力未能得到发挥。直至后来杭州市公安局通过在Dna数据库中复查,发现其与已经被执行死刑的罪犯勾海峰相符①,至此,该案件才明确为冤案,最终得到了纠正。

(二)鉴定人应按法律明确规定出庭作证司法鉴定意见书出具以后,按照传统的做法,鉴定人的任务就算完成了。其实不然,根据现行法律的规定,如果法庭认为有必要的话,鉴定人应当出庭作证。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187条中明确规定:“公诉人、当事人或者辩护人、诉讼人对鉴定意见有异议,人民法院认为鉴定人有必要出庭的,鉴定人应当出庭作证。经人民法院通知,鉴定人拒不出庭作证的,鉴定意见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但是,基于各种主客观因素,比如当事人法律权利意识不足,或者难以承担鉴定人一系学报列涉及出庭的额外费用(包括交通费、食宿费、误工费等),或者鉴定机构人手不够,鉴定人工作繁忙脱不开身,或者鉴定人担心人身安全缺乏保障等等复杂缘由,鉴定人出庭的几率总体上来看较少,尚未形成普遍现象。

(三)诉讼模式改革要求鉴定人应当出庭作证目前,我国司法体制改革正在进一步推进,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家正在“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确保侦查、审查的案件事实证据经得起法律的检验。全面贯彻证据裁判规则,严格依法收集、固定、保存、审查、运用证据,完善证人、鉴定人出庭制度,保证庭审在查明事实、认定证据、保护诉权、公正裁判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从我国诉讼制度的变革大趋势来看,当前的司法体制改革方向正从职权主义模式向着当事人主义模式转变,积极推行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庭审模式改革,也即是从“审问式”向“对抗式”的方向进行转变。诉讼活动正在积极努力从以往的“以侦查为中心”转向“以审判为中心”。以往侦查办案机关办理的案件是否事实清楚,证据是否能够被法庭所采信,将要在庭审上进行全面查证。面对当前刑事诉讼庭审方式的积极改革,侦查技术人员,如果不能很好适应,无疑将会对侦查工作形成消极影响。

(四)庭审改革引入了专家辅助人出庭对抗鉴定人新型庭审方式的改革要求证人和鉴定人在有必要时应当出庭作证,接受法庭的询问。同时为了增强抗辩的力量,更好地实现双方对抗的需要,2012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第192条引入了“有专门知识的人”(专家辅助人)[2]的新角色,可以聘请这种“有专门知识的人”在法庭上对鉴定意见进行质询、审查。办理死刑案件证据规定强调了鉴定人应出庭作证,2012年的刑事诉讼法强调了鉴定人应当出庭作证。另外,刑事诉讼法第192条第2款也明确规定:“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人可以申请法庭通知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就鉴定人作出的鉴定意见提出意见。”据此,在刑事诉讼活动中,侦查机关内设鉴定机构的鉴定人员如果被法院通知出庭作证的,应当出庭就案件中有关鉴定意见做出的具体事宜接受法庭的质询。如果鉴定人无正当理由拒绝出庭的,则将面临着鉴定意见不得被采信的结果。这样,也从侧面使得鉴定人的鉴定活动将面临接受同行的公开检验,有助于加强对鉴定活动和过程的监督,大大提高鉴定活动的公开透明度,增强公信力。

五、结语

随着审判制度改革的深入进行,出庭作证、律师质询、专家辅助人对抗等多种诉讼程序将会更加有利于保障鉴定意见的科学性。刑事诉讼法律的变革不仅仅只是对侦查办案人员提出应进一步提高获取、判断和运用证据的能力,同时,从物证鉴定技术人员的角度来看,这些变革也意味着社会各界对鉴定程序和鉴定技术的要求和监督更加严格,迫使鉴定技术人员必须认真提高规范意识、法律意识,从专业技术角度和法律程序角度等多方面积极进行应对,努力提高鉴定质量,使鉴定意见最终得以发挥其重要的证据作用,实现刑事科学技术为侦查破案、打击犯罪、保障人权提供专业知识信息服务的重要功能,维护良好的社会稳定秩序。

参考文献:

[1]张淑玫.“呼格吉勒图案再审被判无罪回顾案件始末(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