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创新精神的主要内涵十篇创新精神的主要内涵十篇

创新精神的主要内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5:40

创新精神的主要内涵篇1

   [关键词]红色文化红色精神内涵特征

   文/管仕廷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积淀、创造、整合形成起来的一种特定的文化类型。它蛰伏于近代,形成于“五四”以后,成熟和发展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红色文化在形式与内容上有着特定的物质载体与丰富的精神内涵。红色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机统一体:物质文化一般包括革命战争遗址、纪念地等实物;精神文化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政治制度(如革命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政治信仰、政治作风、政治道德、革命精神、革命传统等。物质文化是红色文化的载体,精神文化是红色文化的核心与灵魂。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汲取人类先进文化的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支撑。

   红色文化反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文化形态和价值体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文化追求。红色文化是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的文化;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主旨、精神与要义;红色文化也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内涵着党的政治意识形态;红色文化是与时俱进的开放性的文化;红色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华民族精神有着天然的内在关联。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一提到红色文化,人们就会联想到革命、战争、流血、牺牲、解放等概念,认为红色文化就是与这些概念相联系的文化,它首先是一种革命文化,革命是红色文化的主题与主要内容,这是红色文化带给人们的第一印象与初步认知,也是人们对红色文化最直观的理解。其实,红色文化以“红色”为主题、为核心,在内涵上有广义与狭义之区分。在狭义上,红色文化是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产生、形成,在中国革命的红土地上孕育出来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也包括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反映党领导人民群众艰苦创业、建设国家、创造美好生活、发展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文化思想与价值体系,它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可以说,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我国红色文化的主流、源泉。而在更广义的范畴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红色文化的传承、丰富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有些特定的内容如关于理想、信仰、道德追求、奋斗目标、奉献精神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等都属于红色文化的范畴。

   (一)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及表现

   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是指红色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即必须要有一定的载体,它是革命理论、革命精神、革命传统等精神遗产的物质载体。红色文化在形式上是具有一定物质形态(或载体)的文化,这种形态具有一定的外在表现,如表现革命内容、革命思想、革命过程的文化作品,包括小说、文章、诗歌、戏剧、标语、歌曲、出版物和革命文献;也包括革命遗迹、纪念地、标志性物件等,如战场纪念地,革命会议遗址、领袖的故居、旧居等纪念馆,革命前辈用过的物品或穿过的遗物等(也包括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重要遗址、纪念地、物品等)。这些物质载体承载着红色文化的丰富的思想内涵,人们一接触到这些东西就会联想到红色的、革命的主题、历史、事件及革命思想、意识与观念。

   (二)红色文化的精神形态及内涵

   红色文化的内容即红色文化的精神形态,指的是红色文化的内在构成要素,包括理想、信仰、思想、道德规范、价值观念体系和科学文化知识。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红色文化的精神在早期等同于革命精神,其后内涵在不断丰富拓展。红色精神大致分三个历史时期:在1949年之前是名副其实的革命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日精神、西柏坡精神等;1949年之后转向社会主义建设,红色文化精神的内涵已超越了革命主题,出现了“建设精神”或“创业精神”,如“两弹一星”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雷锋精神;1978年之后进入改革开放,又出现了改革创新精神、开放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红色文化蕴涵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理想、爱国情怀、思想观念和道德追求,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和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新形势下加强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人民群众理想信念教育的优秀资源。在当今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中,“红色文化”愈发凸显其作为主流价值的突出地位,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强大的持续精神动力和软实力,并承担着引领大众文化健康发展的责任与使命。也有人将“红色文化”概括为革命年代中的“人、物、事、魂”:其中的“人”是在革命时期对革命有着一定影响的革命志士和为革命事业而牺牲的革命烈士;“物”是革命志士或烈士所用之物,也包括他们生活或战斗过的革命旧址和遗址;“事”是有着重大影响的革命活动或历史事件;“魂”则体现为革命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红色精神的内涵愈益丰富,如体现红色文化内涵的“红歌”在今天已不仅仅局限于革命历史题材的歌曲,只要是积极向上的、弘扬真善美的、体现我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歌曲都是“红歌”,这表明人们对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已有了新的诠释。

   二、红色文化的主要特征

   (一)红色文化是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的文化

   红色文化是革命的文化,是反帝反封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革命文化,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艰苦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体系,是在汲取中华民族精神、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的新文化体系,因此,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民族精神是红色文化的天然成分、养料和重要构成。红色文化是一种具有中华民族特性的文化,民族性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科学性即它是反对一切封建迷信思想,坚持了唯物史观与辩证法,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坚守客观真理的科学品格,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正确地揭示和反映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内在本质及其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红色文化又是一种科学的文化。红色文化坚持为最广大人民服务,具有鲜明的人民性。红色文化不是为少数人垄断的精神产品,而是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由人民中的先进分子创造的思想文化,是一种大众性的文化。它着眼培育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和道德追求的时代新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红色文化既是主流文化,也是大众文化。红色文化始终反映了人民大众的意志和愿望,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要求,服务于人民大众,满足着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发挥着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养的作用与功能。

   (二)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主旨、精神与要义

   “红色文化”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先进思想文化顺应历史潮流,反映时代精神,代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方向,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迄今最先进、最科学的思想体系,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指引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民大众提供了新的世界观、新的理想、新的道德和新的精神。红色文化极大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成果,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精神,为全社会提供着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红色文化与一定的政治、经济相适应,就是因为它适应了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红色文化始终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主旨、精神与要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而这个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则是体现马克思主义主旨精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是占主导地位的主流文化与意识形态。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源泉和优秀资源,为后者输送土壤、空气与精神养分,决定并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

   (三)红色文化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内涵着党的政治意识形态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新的革命意识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性革命文化运动的产物,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内涵着党的政治意识形态。红色文化是引领中国人民沿着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前进的意识形态,是共产党人根本宗旨和核心价值观的科学表达,红色文化因此而成为中国社会进步、变革创新、文明发展的内在灵魂、精神支柱和不竭动力。“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而革命的文化工作者,就是这个文化战线上的各级指挥员。‘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可见革命的文化运动对于革命的实践运动具有何等的重要性。”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革命文化(红色文化)的政治意识形态特性的论述。红色文化服务于无产阶级的政治路线和政治斗争,服务于共产党的政治纲领,内涵并体现着我们党的意识形态。红色文化属于无产阶级的文化,是为人民大众服务并为之享用的文化,体现着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核心与宗旨,是我们党在革命与建设的各个时期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的文化表达,是共产党人世界观的文化宣示。红色文化又是红色政治,是我们党的主流意识形态。红色文化蕴涵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哲学、历史意识、政治追求和道德取向,彰显并表达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与价值体系。红色文化的广泛传播,可以凝聚时代人心、彰显时代精神、锤炼民族性格、锻造民族风骨、提升民族品格,红色文化具有塑造新人、涵养人心、促进民族自新的价值与功能。

创新精神的主要内涵篇2

[关键词]红色文化红色精神内涵特征

文/管仕廷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积淀、创造、整合形成起来的一种特定的文化类型。它蛰伏于近代,形成于“五四”以后,成熟和发展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红色文化在形式与内容上有着特定的物质载体与丰富的精神内涵。红色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机统一体:物质文化一般包括革命战争遗址、纪念地等实物;精神文化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政治制度(如革命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政治信仰、政治作风、政治道德、革命精神、革命传统等。物质文化是红色文化的载体,精神文化是红色文化的核心与灵魂。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汲取人类先进文化的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支撑。

红色文化反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文化形态和价值体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文化追求。红色文化是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的文化;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主旨、精神与要义;红色文化也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内涵着党的政治意识形态;红色文化是与时俱进的开放性的文化;红色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华民族精神有着天然的内在关联。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一提到红色文化,人们就会联想到革命、战争、流血、牺牲、解放等概念,认为红色文化就是与这些概念相联系的文化,它首先是一种革命文化,革命是红色文化的主题与主要内容,这是红色文化带给人们的第一印象与初步认知,也是人们对红色文化最直观的理解。其实,红色文化以“红色”为主题、为核心,在内涵上有广义与狭义之区分。在狭义上,红色文化是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产生、形成,在中国革命的红土地上孕育出来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也包括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反映党领导人民群众艰苦创业、建设国家、创造美好生活、发展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文化思想与价值体系,它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可以说,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我国红色文化的主流、源泉。而在更广义的范畴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红色文化的传承、丰富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有些特定的内容如关于理想、信仰、道德追求、奋斗目标、奉献精神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等都属于红色文化的范畴。

(一)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及表现

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是指红色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即必须要有一定的载体,它是革命理论、革命精神、革命传统等精神遗产的物质载体。红色文化在形式上是具有一定物质形态(或载体)的文化,这种形态具有一定的外在表现,如表现革命内容、革命思想、革命过程的文化作品,包括小说、文章、诗歌、戏剧、标语、歌曲、出版物和革命文献;也包括革命遗迹、纪念地、标志性物件等,如战场纪念地,革命会议遗址、领袖的故居、旧居等纪念馆,革命前辈用过的物品或穿过的遗物等(也包括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重要遗址、纪念地、物品等)。这些物质载体承载着红色文化的丰富的思想内涵,人们一接触到这些东西就会联想到红色的、革命的主题、历史、事件及革命思想、意识与观念。

(二)红色文化的精神形态及内涵

红色文化的内容即红色文化的精神形态,指的是红色文化的内在构成要素,包括理想、信仰、思想、道德规范、价值观念体系和科学文化知识。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红色文化的精神在早期等同于革命精神,其后内涵在不断丰富拓展。红色精神大致分三个历史时期:在1949年之前是名副其实的革命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日精神、西柏坡精神等;1949年之后转向社会主义建设,红色文化精神的内涵已超越了革命主题,出现了“建设精神”或“创业精神”,如“两弹一星”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雷锋精神;1978年之后进入改革开放,又出现了改革创新精神、开放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红色文化蕴涵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理想、爱国情怀、思想观念和道德追求,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和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新形势下加强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人民群众理想信念教育的优秀资源。在当今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中,“红色文化”愈发凸显其作为主流价值的突出地位,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强大的持续精神动力和软实力,并承担着引领大众文化健康发展的责任与使命。也有人将“红色文化”概括为革命年代中的“人、物、事、魂”:其中的“人”是在革命时期对革命有着一定影响的革命志士和为革命事业而牺牲的革命烈士;“物”是革命志士或烈士所用之物,也包括他们生活或战斗过的革命旧址和遗址;“事”是有着重大影响的革命活动或历史事件;“魂”则体现为革命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红色精神的内涵愈益丰富,如体现红色文化内涵的“红歌”在今天已不仅仅局限于革命历史题材的歌曲,只要是积极向上的、弘扬真善美的、体现我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歌曲都是“红歌”,这表明人们对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已有了新的诠释。

二、红色文化的主要特征

(一)红色文化是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的文化

红色文化是革命的文化,是反帝反封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革命文化,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艰苦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体系,是在汲取中华民族精神、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的新文化体系,因此,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民族精神是红色文化的天然成分、养料和重要构成。红色文化是一种具有中华民族特性的文化,民族性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科学性即它是反对一切封建迷信思想,坚持了唯物史观与辩证法,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坚守客观真理的科学品格,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正确地揭示和反映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内在本质及其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红色文化又是一种科学的文化。红色文化坚持为最广大人民服务,具有鲜明的人民性。红色文化不是为少数人垄断的精神产品,而是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由人民中的先进分子创造的思想文化,是一种大众性的文化。它着眼培育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和道德追求的时代新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红色文化既是主流文化,也是大众文化。红色文化始终反映了人民大众的意志和愿望,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要求,服务于人民大众,满足着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发挥着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养的作用与功能。

(二)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主旨、精神与要义

“红色文化”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先进思想文化顺应历史潮流,反映时代精神,代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方向,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迄今最先进、最科学的思想体系,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指引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民大众提供了新的世界观、新的理想、新的道德和新的精神。红色文化极大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成果,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精神,为全社会提供着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红色文化与一定的政治、经济相适应,就是因为它适应了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红色文化始终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主旨、精神与要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而这个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则是体现马克思主义主旨精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是占主导地位的主流文化与意识形态。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源泉和优秀资源,为后者输送土壤、空气与精神养分,决定并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

(三)红色文化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内涵着党的政治意识形态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新的革命意识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性革命文化运动的产物,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内涵着党的政治意识形态。红色文化是引领中国人民沿着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前进的意识形态,是共产党人根本宗旨和核心价值观的科学表达,红色文化因此而成为中国社会进步、变革创新、文明发展的内在灵魂、精神支柱和不竭动力。“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而革命的文化工作者,就是这个文化战线上的各级指挥员。‘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可见革命的文化运动对于革命的实践运动具有何等的重要性。”这是同志对革命文化(红色文化)的政治意识形态特性的论述。红色文化服务于无产阶级的政治路线和政治斗争,服务于共产党的政治纲领,内涵并体现着我们党的意识形态。红色文化属于无产阶级的文化,是为人民大众服务并为之享用的文化,体现着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核心与宗旨,是我们党在革命与建设的各个时期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的文化表达,是共产党人世界观的文化宣示。红色文化又是红色政治,是我们党的主流意识形态。红色文化蕴涵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哲学、历史意识、政治追求和道德取向,彰显并表达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与价值体系。红色文化的广泛传播,可以凝聚时代人心、彰显时代精神、锤炼民族性格、锻造民族风骨、提升民族品格,红色文化具有塑造新人、涵养人心、促进民族自新的价值与功能。

(四)红色文化是与时俱进的开放性的文化

创新精神的主要内涵篇3

[关键词]新疆精神;兵团精神;比较研究

新疆精神和兵团精神涵盖新疆特有的精神,具有时代特性。弘扬与培育相结合,才能找到真正意义的新疆“魂”。对于新疆各族人民来说,屯垦戍边是“根”,新疆精神和兵团精神是“魂”。新时期新阶段,我们要抓住机遇,大力弘扬新疆精神和兵团精神,创造新疆效率,激发各族干部群众建设新疆的热情和活力,开辟新疆发展的新篇章。

一、新疆精神和兵团精神的科学内涵

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是新疆精神的科学内涵;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是兵团精神的主要内涵。他们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爱国爱疆和热爱祖国都体现了新疆各族人民的内心情感;团结奉献和无私奉献体现了新疆各族人民的道德积淀;勤劳互助和艰苦创业体现了新疆各族人民的实践作风;开放进取和开拓进取体现了新疆各族人民的行为追求。

新疆精神和兵团精神的内涵始终在不断丰富发展,当前需要在团结奉献中强化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开拓进取中强化改革创新的时代特征,在艰苦创业中强化求真务实的科学思想,在爱国爱疆中强化把握大局的战略思维。

二、新疆精神和兵团精神共性研究

爱国主义是新疆精神和兵团精神的核心,无论是兵团精神还是新疆精神,他们都是立足于新疆的现实基础,以中华民族精神为母体,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疆区域的表现,弘扬同时也丰富着中华民族精神。在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中,弘扬兵团精神和新疆精神对新疆各族人民的影响是深远的。

(一)新疆精神和兵团精神的核心都是爱国主义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绝。爱国主义生生不息,根深叶茂。古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近有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现有艾青“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还有各族群众积极捐款购买“新疆号”战斗机支援抗日战争和斯拉木父子“种田放牧护国土,世世代代守边关”。从古至今,爱国始终是一面大旗,无数的爱国志士和爱国史实铸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史;也正是这种源于中华文化的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使新疆历经侵扰而不散。

新疆的特殊地位和现状昭示我们:爱国为荣是当代新疆和兵团各族干部群众最现实、最需要的价值认同,是新疆意识形态领域赢得斗争胜利最重要的精神支撑。在成就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伟业中,只有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才能维护社会的稳定,才能赢得发展的先机,才能使新疆变得更美好。

(二)新疆精神和兵团精神都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普遍价值取向的精神,是能激励本民族成员昂扬向上、团结奋斗的精神,它能增强民族的凝聚力、生命力和创造力,是使本民族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的精神动力。概括地说: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中华民族精神是兵团精神形成的文化基因,兵团精神是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孕育中发育成长的。中华民族精神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正是兵团精神的核心。

新疆精神中关键的16个字: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源自于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源自于新疆各族人民在历史长河的文化积淀、源自于新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三)新疆精神和兵团精神都是时代精神的体现

“新疆精神”是时代精神的体现。一方面,它植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反映改革创新的时代要求;另一方面,它又是对新疆各族人民精神的传承,始终坚持以爱国爱疆为核心。随着“新疆精神”相对应的时代背景发生了新变化,那么,“新疆精神”必然融入新的价值理念;另外,新疆的发展也不能割断历史,更不能超越时代,“新疆精神”不会从天而降,它只能在继承民族精神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焕发新的生机。可见,“新疆精神”面向时展要求、发掘民族精神文化传统、牢固情感纽带、彰显美德规范、振奋精神状态,体现了时代精神与新疆特点的统一。

兵团精神既是历史性的,也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兵团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保持其兵团精神的先进性,不仅要弘扬兵团精神,而且要不断地培育兵团精神,也就是根据时代的进步、世界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兵团精神。兵团精神既是兵团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对兵团这种特殊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反映,以及兵团人性格的展现。这就要求兵团精神只有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变化,不断对其进行发展和创新,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时代精神正是兵团精神创新发展的新鲜血液,为丰富兵团精神的内涵提供一个深度的拓展和延伸。

三、各具特色的思想体系――新疆精神和兵团精神差异性研究

兵团精神提出的比较早,是兵团几代人在半个多世纪的屯垦戍边实践中展示出来体现爱国主义情怀、艰苦创业作风、牺牲奉献意识和开拓进取追求的综合性的精神品质。新疆精神是一面旗帜,在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历史任务中,引领新疆各族人民不断强化归属意识、使命意识、忠诚意识。新疆精神和兵团精神侧重点有所不同;认识的深度与广度有所不同;弘扬兵团精神和新疆精神的范围有所不同。

(一)新疆精神和兵团精神侧重点有所不同

爱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新疆精神的核心,而爱疆,是新疆人民最普遍的情感。“爱国爱疆”,在新疆主要体现在稳定与发展上,只有稳定,新疆的各项事业才能发展,因此,新疆各族人民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维护国家统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与祖国内地的联系渊源流长,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爱国是兵团精神的核心,是兵团人的信念,是兵团人的生活准则。热爱祖国,在兵团主要体现在无私奉献和艰苦创业上,正是这种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的精神造就了今天新疆的繁荣与稳定,因此无私奉献是兵团精神的品格,艰苦创业是兵团精神的重要内容。

半个多世纪以来,一批批来自五湖四海的优秀儿女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无愧于共和国的伟大公民。艰苦是成事之本,奋斗是胜利之师。兵团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艰苦创业的历史。兵团靠艰苦奋斗起家,也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成就事业。在半个多世纪的屯垦戍边事业发展过程中,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励着兵团人在各种困难和考验面前顽强进取。兵团人在重重困难面前,在恶劣环境面前,在奉献和牺牲面前,都绝不低头。兵团人以革命乐观精神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始终如一地保持着高度的凝聚力、坚韧的意志力和顽强的战斗力。兵团人已经把艰苦奋斗化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支撑。

(二)新疆精神和兵团精神认识的深度与广度有所不同

2009年8月25日,总书记在新疆干部大会上,以天山雪松、绿洲白杨、戈壁红柳、沙漠胡杨四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精神,来感召、激励新疆各族干部群众,具有十分深刻的意义,寄托了中央和全国人民对新疆各族人民的深情厚望。在这一背景下,2011年10月26日,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在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分组讨论报告会上,对报告中提出的“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16字新疆精神进行了一一解读。自此确立了新时期的新疆精神。

新疆精神是新疆人民所创造、主要体现在区域先进成员事迹上以及新疆人的文化核心价值观。新时期的新疆精神涵盖了过去新疆已有的各地区精神、行业精神、单位(企业)精神和人物(模范)精神,如兵团精神、喀喇昆仑精神、哈密精神、柯克亚精神、“八钢”精神、“乌铁局”精神、王蔚精神、吴登云精神等。它源于此,又高于此,在此基础上有新的概括和升华。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新疆的生动体现,是新疆现代文化的核心,是新疆人精神守望的坐标和新疆对外形象的写照。

兵团精神源于战争年代,产生于建设时期,是兵团人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用血汗凝结成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疆兵团的生动体现,是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兵团精神对于兵团履行屯垦戍边的光荣使命和增强凝聚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研究新疆精神和兵团精神的意义

1、新疆精神和兵团精神是一种信心。本文通过解读新疆精神和兵团精神的内涵以及内在逻辑关系,明确新疆跨越式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使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更科学的理论指导。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大力弘扬新疆精神和兵团精神。新疆精神和兵团精神的主要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内在一致性。本文的研究为新时期新疆社会秩序稳定与发展提供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依据。

3、将新疆精神和兵团精神“物化”为新疆胡杨。用新疆胡杨来诠释新疆精神,更容易被各族群众接受。该文从新疆和兵团精神的性质、作用和在新时期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新疆和兵团精神的重大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方英楷.中国历代治理新疆国策研究(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

[2]赵存生.社会发展与民族精神(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3]李小三.解读井冈山(m).党建读物出版社,2007年。

[4]王崇久.兵团精神(m).人民出版社,2008年。

[5]郑师渠.中华民族精神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创新精神的主要内涵篇4

关键词 雷锋精神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雷锋精神,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是党和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厚政治资源。高校学生工作部门要深入挖掘雷锋精神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引领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结晶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集中体现为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雷锋精神与社会价值的主流和方向相一致,与人民群众的美德和共识相契合,与时展的节律和内涵相衔接,它植根于当代中国文化主旋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土壤,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长期培育的结晶。弘扬雷锋精神就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新时期大学生对“雷锋精神”的认知分析

为正确把握学生思想动态,笔者在所在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随机抽取不同年级的本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736份。从主流上看,大学生对雷锋精神有着较为正确的理解,有参加学雷锋活动的强烈愿望,但对于如何弘扬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部分同学受西方所谓普世价值以及宗教思想的影响,对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2.1大学生对雷锋精神有着正确理解

调查数据显示,有81.8%的学生知道为雷锋题词这一事件。94.7%的学生认为做小事,帮小忙也是学雷锋。78.5%的学生认为心存一份对他人的关爱,非常重要。72.4%的学生认为雷锋精神在二十一世纪没有过时;72.7%的学生对“雷锋精神已死”的说法进行了否定;81.8%的学生认为雷锋精神会发扬光大;针对“雷锋精神三月来,四月走”的现象,82.7%的学生认为学雷锋需要常态化,需要时时弘扬雷锋精神。

2.2大学生有参与学雷锋活动的强烈愿望

调查数据显示,有90.9%的学生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学雷锋”活动,有98.6%的学生以各种形式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72.6%的学生,在乘坐公共交通时,会向老弱病残孕乘客让座。80.5%的学生会向大型自然灾害群众捐款。68.6%的学生即使当了“雷锋”,却被冤枉,在被人需要的时候,仍然会毫不犹豫地帮助别人。

2.3大学生仍需要进一步提高对雷锋精神的认识

有45.4%的学生不知道3月5日是学雷锋日;93.7%的学生不知道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在塑造良好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从根本上应该怎么做?有53.4%的学生认为要弘扬以雷锋精神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但有26.3%的学生认为要弘扬中国传统价值观,以儒教为国教,重塑国民精神,11.6%的学生认为要弘扬西方“民主、自由、人权”的所谓“普世价值”,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8.7%的学生认为要弘扬宗教的普世关怀情况,避免信仰危机和信仰真空。

3以“雷锋精神”引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途径

3.1设计主题教育,彰显雷锋精神的引领性

作为高校学生工作部门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育人先育德的原则,坚持将雷锋精神融入主题教育活动之中,顶层设计,分层推进主题教育活动的实施,引领学生深入学习和思考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以及“为什么学雷锋,怎么样学雷锋”等问题,引导学生将雷锋精神与个人成长成才结合起来,让雷锋精神走进生活、引领学生。华北电力大学为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今年结合第49个学雷锋日,组织开展了“春天有约——助人励己·爱在和谐”主题教育活动并编印《雷锋精神学习手册》,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中央领导重要讲话、雷锋同志生平事迹、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雷锋精神与社会价值体系等重要内容收录其中,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弘扬雷锋精神的重大意义。

3.2推动志愿服务,彰显雷锋精神的实践性

要充分认识大学生对学雷锋活动的内在需求,积极打造志愿服务平台,立足校园、服务社区,面向社会,让每一个希望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都有志愿服务项目可以参加。从组织建设层面,要完善校系两级志愿服务工作部门,建立健全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办好青年志愿者协会,将弘扬雷锋精神和公益志愿服务紧密结合起来,着眼于推进社会公德、个人品德建设,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群众需求,保障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就华北电力大学而言,校内举办的“三重”活动——重大庆典、重要赛事、重要会议等,全面实现志愿者参与服务;在社区服务方面,学校同社区4所打工子弟学校签订了共建协议,连续7年开展义务支教活动;在面向社会方面,在重要时间节点和社会大型赛事活动中,有组织推动志愿者参与服务。在今年的主题教育活动中,学校搭建了七大志愿服务平台,各班团组织、学生组织社团共申报了学雷锋项目270余项,涉及8814人次。

创新精神的主要内涵篇5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

1.红色文化的内涵

红色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与解放的历史进程中,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在整合、重组、吸收、优化古今中外的先进文化成果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而生成的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战、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积淀孕育下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红色文化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者有机结合的统一体。物质文化主要包括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革命战争遗址、重大事件发生地、纪念地及其珍贵实物等;制度文化指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所创建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等;精神文化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文化传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

红色文化的核心内容是指文化的精神层面,主要包括: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太行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在社会主义建设创业时期形成的“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等,在改革开放时期形成的“九八”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些精神都是伟大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锤炼和升华,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宝贵结晶,是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和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2.红色文化的特征

(1)观念性。红色文化以事实为根基,以历史发展为主线,从不同角度真实记录了党和人民追求自由和真理的光辉历程。红色文化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高尚的革命精神、革命理想信念,有助于加强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的培育,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红色文化是典型的中国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促进力量,红色文化的革命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

(2)先进性。红色文化是在继承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基础上,大胆借鉴吸收外来优秀文化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是它的核心思想。红色文化的本源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符合客观事物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如红色文化倡导“为人民服务”,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政治理念,所有领导干部和共产党员都应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红色文化是一种科学文化,它的科学性就在于无神论思想,实事求是思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和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作风”等。正是基于红色文化的先进性,我党才能永葆青春和活力,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者、建设者和维护者。

(3)价值性。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厚重的历史文化,以此为载体构建的以政治信仰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适应在不同时期、不同群体和阶层中开展教育,如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构建和谐社会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等都能够以此作为教育载体。红色文化资源所展现的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和强大的生命力,能够在一代代建设者中得到继承和发扬。红色文化资源展现了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是对历史文化传统、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4)时代性。历史使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红色文化形成于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时期,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历史使命,由此形成了红色文化的时代特征。

二、红色文化传承的基本规律

红色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的传承要遵循文化传承的一般规律,同时红色文化也有自身特殊的传承规律。

1.内核吸引规律

深挖文化内涵是红色文化传承的内在要求。文化的价值取决于文化自身的内涵。传承红色文化必须深挖红色文化的内涵,提升红色文化的品质,感受红色文化的精神。红色文化的内涵挖掘既要重视红色文化器物层面的展示,更要注重凝聚在器物上的精神品质,充分挖掘它的价值内涵,从而增强红色文化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提升、总结凝聚在红色文化物质层面上的精神品质,从而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承,增强红色文化的价值吸引力。

2.外力推进规律

政府强力推进是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动力。红色旅游的深度发展特别是红色文化的传承,需要党和政府的强力推动。《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红色旅游呈现了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红色文化得以广泛传承。如,红歌会、红运会、红色经典、爱国主义歌曲大家唱、红色影视剧、红、红色诗歌、红色绘画等层出不穷,丰富多彩,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极大喜爱。例如,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以在湖南第一师范的革命故事为蓝本,再现了以为代表的爱国青年群体追求真理、立志报国的爱国情怀。由于政府的强力推进,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及著作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该剧获得“五个一工程”特等奖,受到了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等领导的高度赞扬。

3.物化感知规律

红色文化物态化是红色文化传承的有效手段。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红色文化的传承必须以红色文化物态化为基础,以其作为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红色文化遗产的物态化,丰富红色文化传播的载体,让人们回归到历史情境中,感知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例如,针对韶山同志故居周边的环境,我们要注重恢复到1959年回乡时的历史风貌,改善周边环境,营造浓厚的历史氛围,让游客感受到韶山故居的真实性。通过故居的文物陈列和导游的解读,人们可以真实地感受到一代伟人出生、成长的历史环境,体会到一代伟人的伟大情操和音容笑貌。

4.优势扩散规律

红色文化传承具有强大的辐射和渗透作用。红色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具有持久的艺术魅力。我们一定要把握红色文化的主旋律,弘扬精神品质,让先进的红色文化来影响和熏陶民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使他们能够自觉学习、深刻体会、不断弘扬红色文化,引导人们在旅游休闲中重温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光辉历史,受到教育,进一步认识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美好前景的信念和信心。

5.媒介传递规律

积极构建优势媒体传播网络是红色文化传承的有效平台。媒介传播是红色文化重要的载体,红色文化的传承要充分应用现代传播网络进行传承,现代传播网络具有虚拟性、真实性、直观性等特性,是红色文化传承必须依赖的重要载体平台。红色文化的传承要充分应用电影、电视、广播、图书、报纸、杂志、网络进行立体化宣传,根据游客的心理需求,策划一系列游客喜闻乐见、引人入胜的节目,以增强红色文化传承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艺术性,凸显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例如,展示红军长征的光辉历程,可放映电视连续剧《长征》;又如,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央电视台播放了大型电视连续剧《解放》,再现了、、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形象,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好评。如湖南广播电视台旅游频道开办的“红动中国・长征路上我成长”的大型公益活动,让55名湖湘子弟寻访韶山故居,在铜像前举行宣誓仪式,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爬雪山,过草地,走泸定桥,与沿途的藏族同胞交流,使他们从中受到很好的体验教育。通过电台的现场连线,请红色旅游专家和前辈的后人畅谈红军故事,以新闻博客的方式展现在电台、电视和网络上面,进行立体式宣传,既有音频,又有视频,还有画面文字,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受到广大听众、观众的热烈欢迎。

6.同振共鸣规律

产生情感共鸣是红色文化传承的根本目的。红色文化的传承必须研究游客的心理需求,依据心理学上知、情、意、行的规律,注重游客的利益诉求,满足游客的心理需要,开发符合游客需要的旅游产品,从而传承红色文化,达到情感共鸣的目的。例如,通过国家一号工程改造,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展现的朱毛会师场景颇具吸引力。会师的场景通过电影片段的展示,把、、及红军战士会师时的热烈欢乐的场面表现得历历在目,栩栩如生。游客身临其境,深受感染。又如,井冈山大型实景演出背景音乐为《十送红军》,歌词以叙事为表现,并借叙事来表达红色革命根据地人民对红军的真挚、深厚的感情以及对革命成功的期盼。歌词采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游客感到红军与当地群众难舍难分的情感。通过演员情真意切的表演,将游客带到了当时的历史情境,以深情的音乐与游客的心理达成了强烈的共鸣。

三、红色文化传承的建议思考

传承红色文化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红色文化传承的规律,促进红色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为此要注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凸显文化内涵,提升精神品质

深挖红色文化的内涵是红色文化传承的内在要求。文化内涵是红色旅游的灵魂,只有深挖红色文化内涵,探寻红色文化的传承规律,提升红色文化的品质,揭示红色文化的崇高精神,红色文化才具有凝聚力和吸引力,红色旅游也才具有生命力。一是要加强党史研究,深挖文化特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红色文化的主要内容,要通过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以史实为依据,充分挖掘革命、建设、改革开放时期的重大事件、故事等,感知、提炼、总结和概括红色精神,挖掘文化特质。二是外化红色文化,解读文化内涵。要以艺术的手段外化红色文化,对红色旅游产品进行艺术包装。每一首红歌、每一个经典、每一个故事、每一句箴言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三是要抓住文化主题,凸显景区特色。红色旅游景区要突出红色文化的特色,注重个性化产品的开发,提升导游讲解水平。

2.坚持政府主导,着力打造品牌

红色旅游是一项政治工程,必须充分发挥红色旅游在政治方面的重要作用,要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发挥红色旅游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的作用。一是要重视红色文化整体形象的推广,利用公共财政资源,对区域内的红色文化整体形象进行宣传和推广。二是要注重红色旅游内涵的挖掘,提升红色文化的品位,做到深度开发与创新开发相结合,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三是要加强红色旅游的规划,拓展红色旅游的内涵与外延,重视从文化的传承方面创新旅游产品。四是要打造红色文化品牌,通过联合、整合、融合,开发独具魅力的红色文化精品,创新红色文化品牌,增强红色旅游的市场竞争力。

3.发挥功能优势,强化辐射渗透

红色文化是一种优势文化,具有强大的辐射和渗透功能。红色旅游是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红色旅游使广大青少年在游览、观光、体验中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红色文化就会在他们的知识体系中得到强化,形成优势文化。如游客参与井冈山“朱毛挑粮小道”的体验项目,在参与体验中感受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岁月,更加敬仰革命先辈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而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4.加强媒介宣传,增强传播效果

现代传播网络是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红色文化的传承要充分应用户外广告和现代传播网络进行立体化宣传。应在城市建筑、公共汽车、高速公路上设立大型户外电子广告宣传展示牌;在城市中心、广场和街区搭建红色旅游宣传长廊。红色文化的传承要充分应用电影、电视、广播、图书、报纸、杂志、网络进行立体化宣传。要通过官方网站――旅游信息网整合全国各地的红色网站,构建红色旅游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专题网站――红色旅游信息网挖掘历史内涵,形成品位较高的红色文化网站。要根据游客的心理需求,策划一系列游客喜闻乐见、引人入胜的节目,以增强红色文化传承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艺术性。

5.把握时代脉搏,注重情景交融。

发展红色旅游要突出对红色文化的传承,要通过发展红色旅游使红色文化成为人们的共识,尤其是得到青少年的心理认同,才能真正发挥红色旅游的教育功能。

根据情感共鸣规律,发展红色旅游,传承红色文化,必须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和人民的利益诉求。必须通过内涵的挖掘、形式和手段的创新,以贴近人们心理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多样化的手段来展示红色文化,发展红色旅游。

6.积极开发创新,丰富产品类型

红色文化的传承要坚持走开发创新之路,要通过开发创新凸显特色,创新产品,增强红色文化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一是注重理念创新。红色旅游要突破红色发展红色,在红色为主的前提下,衍生各类旅游形式,展现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如井冈山提出了“红、绿、蓝、金、古”的概念,并以此统领丰富和完善旅游产品,使红色旅游焕发青春光彩。二是注重体制创新。旅游景区要注重管理体制的创新,组建管理委员会,把归属于文物、旅游、民政等部门的红色旅游资源统一进行管理,赋予执法权及相关职能。三是注重产品创新。要打破传统的红色旅游景点“一根棍子、一张桌子、一栋房子”或“一个铜像、一个故居、一个纪念馆”的过于简单的展陈方式,根据游客的心理和需要,创新红色文化产品。

创新精神的主要内涵篇6

关键词:新时代;电子商务人才;工匠精神;内涵;特征

一、导言

为了更好地研究“工匠精神”的内涵与特征,本文在中国知网搜索获得相关文献1万多篇。总体来看,国内外专家对于“工匠精神”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特别是2015年以后,关于“工匠精神”的研究文献明显增多。专家学者从多个维度研究了“工匠精神”的内涵特征、缺失原因、培育路径等。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学术界对于工匠精神的具体内涵特征,并没有统一、明确的表述。2015年以后,关于“工匠精神”内涵特征的表述大体有肖群忠(2015)、李宏伟(2015)、张连起(2016)、庄西真(2017)等人。主要可以概括为尊师敬业、传承创新、严谨专注等。显然,广义的工匠精神将具体的内涵特征上升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各行各业都要具备的精神,是对工匠精神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新时代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工匠精神内涵研究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需要培养与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相适应,面向电子商务网站规划、网站美工设计、网店装修、网络运营、网络客服、移动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等电子商务领域第一线,厚德与强技兼备的创新型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高职电子商务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专业技能,更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由此可见,新时代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工匠精神的内涵可以从思想、行为、目标三个层面展开分析。

(一)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工匠精神的思想层面

工匠精神意味着“德艺双馨”的职业信仰,即在力求技艺水平提高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高职电子商务人才一般就职于电商产业,而电商产业普遍存在“诚信”问题。2018年4月,第四届中国国际电子商务博览会上的《电商行业诚信度调研报告》指出,超过90%的消费者都有过网购经历,但有49%的用户在网购时遭遇过不诚信行为。电商行业的不诚信行为主要有故意掩盖产品质量瑕疵、描述与实物不符、售后承诺不兑现、发货迟、制作虚假广告、先涨价再降价等。高职电子商务人才的工匠精神首先体现在“诚信友善”上。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在从事电商工作的时候应该以善为本、诚信经营,利润的获取是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对于善的追求,必须超越对利润的追求,这正是工匠精神的重要思想体现。高职电子商务人才一般从事客服、运营等电商领域一线岗位,工作时间长,工作压力大,工作内容相对枯燥。高职电子商务人才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是工匠精神的重要体现。高职电子商务人才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能见异思迁。对待自己的工作,要勤勤恳恳、认真负责、无私奉献。高职电子商务人才的工匠精神是甘于在电商一线岗位上工作数十年,干出一番事业,成为“爱岗敬业”的典范,成为电商领域真正的“工匠”。

(二)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工匠精神的行为层面

开拓进取、不断创新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也是高职电子商务人才需要具备的精神品质。电子商务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远程通信技术进行的商务活动。21世纪以来,电子商务得到了迅速发展,各种形式的电子商务模式不断出现,各种技术层出不穷,电子商务领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高职电子商务人才不仅需要掌握与电商相关的技能技术,更需要培养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一定程度而言,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工匠精神就是在电商领域开拓创新的精神,是每一个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应该具备的精神。高职电子商务人才的工作,比如商品图片处理、客户投诉处理等,往往是日复一日的不断重复,需要在平常的工作中积累经验,提升技能。这时候,高职电子商务人才的工匠精神,就体现在对待工作是否细致严谨、持续专注上。企业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商品,需要将商品的图片上传到电商平台,图片的质量会影响商品的销售。高职电子商务人才从事的工作可能就是对商品图片的处理和美化,这一看似简单的工作却需要从业者严谨的作风和专注的品质。只有对这一工作的持续专注,电商从业者才能真正地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才能持续为企业创造利润,为社会创造价值。同时,高职电子商务人才的工作,还需要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和传统工匠不同,高职电子商务人才所承担的工作,不再是简单的“手工活”,需要在各部门同事的配合下才能完成。企业团队成员的分工合作、共同进步是电商企业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的关键,因此高职电子商务人才需要学会协作共进,这也是工匠精神的重要体现。

(三)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工匠精神的目标层面

高职电子商务人才的工匠精神反映在目标层面应该是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精益求精,是指一份工作,本来做得很好了,但永不满足,还要做得更好。而追求极致,是指一份工作,不仅仅停留在“好”上面,而是要追求“最好”,尽自己的所有能力去做好这份工作。以电商领域的客服工作为例,电商从业者要将客户满意度从99%提升到99.9%,甚至是99.99%,无限接近100%。精益求精、追求极致是高职电子商务人才所需要的“工匠精神”。工匠之所以能成为“工匠”,能在省市级、部级甚至国际级舞台上展示自己的绝技,就在于平时对待自己的工作能够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目标。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具有工匠精神,意味着对工作的精益求精,以及追求“最好”的终极目标。

三、新时代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工匠精神的特征

党的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经济增长更加重视质量,产品供给更加重视品质。因此,“工匠精神”显得尤为重要,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工匠精神也将更加体现新时代的特征。

(一)工匠精神与核心价值观相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到的“诚信”“敬业”等,与工匠精神的内涵是吻合的。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工匠精神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劳动精神的具体实践。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工匠精神”,必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紧密结合。新时代,“工匠精神”被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得到了社会大众的高度认可,“工匠”的社会地位也越来越高,经济待遇和社会待遇得到了显著提高。高职电子商务人才从事电商工作,只要爱岗敬业、不懈追求,就能实现自身价值,获得社会的尊重。

(二)工匠精神融入创新发展理念

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的时代,是社会主义“日新月异”的时代,工匠精神也有新的特征。新时代,中国实施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工匠精神融入了创新发展理念。工匠精神不再仅仅追求传承和更新,更追求创新和突破,在坚持不懈的基础上,敢于超越自我。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工匠精神也更加注重创新,从技能技术创新,提升到意识创新,将创新看成工匠精神的核心。新时代的新工匠不再是“埋头苦干”,而是要有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汲取他人的优点,在创新中成就自我。

创新精神的主要内涵篇7

一、大庆精神的内涵

历史上对大庆精神曾作过两次科学的概括。第一次:1981年12月,中共中央在转发国家经委党组《关于工业学大庆问题的报告》中,把大庆精神概括为:发奋图强,自力更生,以实际行动为中国人民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无所畏惧,勇挑重担,靠自己的双手创业的革命精神;一丝不苟,认真负责,讲究科学,“三老四严”,脚踏实地地做好本职工作的求实精神;胸怀全局,忘我劳动,为国家分担困难,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献身精神。第二次:1990年2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同志来到大庆视察,在视察过基层单位以后,又认真听取了大庆领导的汇报并作了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将“大庆精神”总结归纳为四种精神: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讲究科学、尊重科学的求实精神;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这四种精神的统一构成了大庆精神的内涵,概括地说就是“爱国、创业、求实、奉献”八个字。

二、以大庆精神打造中国石油企业文化的可行性

(一)大庆精神是中国石油企业文化的典型代表和核心内容

在一场场艰苦卓绝的石油大会战中,在一次次开拓国内外市场的竞争中,石油人将不畏艰苦、勇于拼搏的革命英雄主义同吃苦耐劳、埋头实干的作风相融合,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同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以大庆精神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石油企业文化。可以说,大庆精神是与新中国石油工业同步孕育、产生、发展、丰富的,它浓缩并代表了我国石油企业文化,是我国石油企业文化建设最为丰硕的成果,更是石油企业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巨大的无形资产。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大庆石油人坚持在继承中创新,不断赋予大庆精神新的内涵,创造性地发展了石油企业文化。正是由于大庆精神具备了与时俱进的内涵和性质,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大庆精神来打造石油企业文化,引导中国石油企业走上持续发展之路。

(二)以大庆精神打造中国石油企业文化的优势

首先,大庆精神的最大特点就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大庆精神从内涵的表述到思想的精髓,都是很亲切、很朴实的。而以大庆精神打造石油企业文化,就是从本质上找到了石油企业成功所必须遵循的宝典。其次,大庆精神具有本土化、中国化的特点。它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相契合,同时也符合我国的国情和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代表了中国企业的先进文化。以大庆精神打造出来的石油企业文化,会更容易被石油企业职工理解、接受并践行。再次,大庆精神具有原创性与独特性。大庆石油人在开发油田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摸索适合石油企业的独特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心为本,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以大庆精神打造石油企业文化,可以使石油企业文化更具石油特色。

三、以大庆精神打造中国石油企业文化的关键环节

(一)以大庆精神打造中国石油企业文化要体现鲜明的时代精神

首先,要把大庆精神放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大环境中去定位。为了使大庆精神发扬光大,既要继承传统民族精神的精华,又要为之注入强烈的时代气息,使大庆精神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带领石油企业共同前进。其次,要把大庆精神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精神贯通融合。大庆精神所蕴涵的创新精神、进取精神、求实品格,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等等都是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基本精神。再次,要用大庆精神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庆精神所蕴含的人生态度是端正的人生态度,端正的人生态度必然能够表现为良好的工作态度、高尚的道德追求、高洁的人生操守、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些精神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不可缺少的。

(二)以大庆精神打造中国石油企业文化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

企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不仅同社会条件相联系,而且同企业自身的具体条件密切相关。大庆精神虽然是中国石油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却不能把它作为唯一的内容。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各个时期,石油人将大庆精神与本企业实际相结合,进一步加以弘扬,丰富了石油企业文化内涵。只有从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通过企业领导和广大职工相结合的方式,建设具有鲜明特点的、深厚基础的企业文化,才能激发广大职工的职业自豪感、集体荣誉感和主人翁责任感,才最有生命力。

(三)以大庆精神打造中国石油企业文化要汲取古今中外优秀文化营养

企业文化有承传性。我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有几十年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史,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优秀文化。只有将其继承下来,并且结合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一历史新时期的要求予以发扬光大,才能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民情,具有生命力的企业文化。此外,还要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在对外开放中,引进、汲取他国的优秀文化精萃为我所用。相信在博采众长、广纳百川的主导思想下,大庆精神会拥有更符合中国国情、更具时代特色和应用价值的新内涵,指引石油企业开拓进取、再铸辉煌!

(注: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大庆精神研究中心2011年度招标项目,项目编号为DQJS105。)

参考文献:

[1]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编.大庆油田五十年文史资料汇编[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08.

[2]刘金友,卫宇坤,王华.大庆精神创新与发展研究[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4.

创新精神的主要内涵篇8

关键词新时期教师精神内涵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z.2015.12.034

abstractComprehensivelypromotethecomprehensivedeepeningreformandopeninguphasenrichedtheconnotationofspiritualteachers.innovation,aninclusivedemocracy,solidarityandcooperation,adheretotheenduringspiritofteachersreflectstherequirementsofthetimesinthenewperiod.Spiritualteachersonthebasisofinheritingthetraditionconstantlyenrichanddevelop.teachersinthenewrethinkspiritconduciveacademicatmospherepurification,purificationofteacher-studentrelationship,educationchangeutilitarian,ofcommercialization.

Keywordsnewperiod;teachers'spirit;connotation

所谓精神,是指一个人在心理、意识、思维、个性和行为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和面貌。教师精神就是教师群体在心理、意识、思维、个性和行为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和面貌,它是教师群体所普遍尊奉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道德风尚和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和灵魂。在分析中国传统教师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要求提炼出新时期教师精神的内涵,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要求重思教师精神

全面深化改革的浪潮已深刻影响到社会各领域。在教育领域,教师群体的精神世界发生巨大变化。一方面教师的教学改革意识、自主意识、创新意识大幅提升;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带来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潮也冲击着教师的内心,导致一部分教师精神迷失,精神自觉减少。教师精神的堕落直接导致学术功利化、教师老板化、学生雇员化、师生关系世俗化、教育工具化、商业化等现象的出现,严重损害教师形象。

教师的基本职责是教书育人,教书育人包括“教什么书”与“育什么人”两方面的问题。在首届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颁奖大会上的讲话指出:“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二者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同等重要。”这能很好地回答“教什么书”的问题,按目前的学科体系划分,老师所授学科无非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求真,要求教师具备严谨、创新、合作的精神。社会科学求善、求美,要求教师关注生活、具有社会责任感、能宽容学生。至于育什么人的问题具有历史性与阶级性。在阶级社会是要培养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人才,在新时期则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这要求新时期教师与古代、近现代教师具有不同的体现时代特征的教师精神。因此,教师精神的内涵是一个极其复杂与难于界定的问题。但新时期教师精神的内涵应该是在求真、求善、求美的基础上注入时代性要求的综合,这是重新思考新时期教师精神内涵的基本方向。

教师精神高于教师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2008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定“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11年修订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定“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上述内容规定了作为一名教师起码应具备的道德品质。说过:“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某种精神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远远超出职业道德规范的作用。因此,教师精神应该源于而高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基础,从历史维度来思考新时期教师精神的内涵,就可以避免现有研究中存在的把教师精神等同于教师职业道德的问题,把教师精神与“师德”、“师风”、“教师素养”等概念区别开来。

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教师精神世界的变化,提炼新时期教师精神应具有的内涵,找出教师精神实然与应然之间的差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从理论上搞清楚新时期教师精神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它是怎么形成的,使处在当前社会舆论、教育管理政策、职业现实环境中的教师对自己的事业、追求有更清晰的认识,这有利于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与教学科研水平,增强教师职业荣誉感。其次,研究新时期教师精神,使这种精神内化于教师心灵,外化于教师行动,有利于净化学术氛围、纯化师生关系,改变教育功利化、商业化现状。

2新时期教师精神是传统教师精神的延续与发展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新时期教师精神是传统教师精神的延续与发展。纵观我国教育思想史,任何一个时代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视教师精神的培育,并有自己的看法。

孔子是我国最早的教育家,他提出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教无类、温故知新、教学相长等教育理念,在践行自己的教育理念过程中,形成了我国几千年教育发展史上绵延不绝的教师精神内核――志向远大、孜孜以求的不懈追求精神。孔子一生为自己的人生政治理想而追求,他把自己对政治理想的追求融入到教学当中,主张“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从而形成一种对人生理想孜孜以求的精神。孟子认为“以教为乐、学识渊博”是作为教师的起码条件。他认为人生有三乐,而“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①是其中的一乐。“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②就是说要让别人明白,自己先得彻底明白,自己还模模糊糊,怎能让人明白呢?荀子被誉为先秦集大成的思想家,他对当时诸子各家的观点都予以批评,同时他又批判地吸取了各家学说,特别是法家思想。荀子著的学生中,李斯、韩非都是著名的法家代表,而浮邱伯、张苍均是当世名儒。荀子最著名的是《劝学篇》,他主张尊师重教,认为“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③当教师有四个条件,一般的传习学问,不在其列。一是有尊严,使人敬畏;二是年纪五六十岁,有崇高的威信;三是讲授解说准确适当,不违背师道;四是能体会精微之理且能加以阐发。这要求教师本身必须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维持师道尊严。韩愈把教师的标准称为“道”。认为不管出身贵贱,只要学有所成,合乎儒道,都可以做教师,另外,教师还需接受专门的训练,“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教学思想,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言传身教,遵循教育规律,使教学出神入化,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道家认为“道”为师,这里的道是泛称,具有抽象意义,指万事万物的规律和法则。即“无为而无不为”,只要以此为师,便能无所不通,无所不往,逍遥游于无穷。这与道家脱于现实的思想分不开。道家并不像儒家那样强调为师必须是实打实的德行高尚、学识渊博的“仁人”、“君子”。老子认为按自然规律法则行事的贤者,有道之士方能为师。作为一个教师,还有善于教人。庄子认为“至道”就是师,“师于无师”。主张为生活而教育,让学生心灵飞扬是教育的目的,效法自然的美育观、因材施展教的人才培育观。“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彼必相与异,其好恶故异也。故先圣不一其能,不同其事。”④鱼有水才能生存,而人在水中却要被淹死。人和鱼各有特性,好恶本就不同。庄子充分认识到他们各自的差异性,因其特性而用之,体现了庄子对个体独立性、自主性的深刻认识和对精神主体之自由的向往。

墨子曾师从于儒家,学习孔子之术,但最终舍弃了儒学,形成了与儒家相异的教育思想。墨子除了主张进行政治和道德教育、文史知识教育之外,还特别重视科学技术知识教育和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这要求教师首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崇高的道德品质。在教学方法上强调主动教育,主张以教人为己任;认为教育对于过去好的东西要继承,对现在有价值的就应当进行创造。这样才能使全人类的知识不断增进,提倡每代人和每个人都应当有所作为;强调言行一致。故有“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无言而不行也。”⑤墨子在教学中还提出了量力而学的原则。他认为一个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难以同时进行几个方面的学习,所以就应该量力而学。

儒家、墨家、道家的代表人物都对作为一名教师的要求有自己的看法。虽然各家主张不同。但总体而言,教育都是为封建阶级服务,并且都认为学识渊博、乐于教书是教师的基本条件,可称为现代教师基本道德规范的思想来源。志向远大,对事业的不懈追求是古代教师群体的集体写照,堪称教师精神的内核。

近代以来的教育家传承了古代教师精神,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蔡元培认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教育。”⑥他不仅具有坚实的中国传统文化根基,同时对西方思想文化进行了深刻的研究,认为新教育“当解放个人之束缚,而一任其自由发展。”主张兼容并包的高等教育改革,倡导教育独立的思想,极力主张学术自由、言论自由、思想自由。这要求教师具有独立的人格与兼容并包的创新精神。胡适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留美师承实用主义哲学大师杜威。特别强调教育的爱国性,主张教育报国,还力倡教育与学术的独立,孜孜不倦的引进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陶行知倡导生活教育。认为教师对教育事业应有赤诚之心,只有这样,才能敬业奉献、爱满天下,实现教育报国的理想。陈独秀作为近现代史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在教育方面也有重要的贡献。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陈独秀彻底批判了以孔孟儒教为基础的封建教育思想体系,主张以科学和民主来指导当时的教育改革,将教育视为追求民主与科学的手段,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以社会为本位和振兴民族国家为己任的新人,追求以科学为信仰的融德智体为一体的人生境界。

近代以来我国积弱积贫的社会现状使具有强烈使命感的教育家们力图通过教育来改变中国现实的迫切要求。虽然各人的主张各有不同,但都力主向西方学习,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自由独立的人格、学贯中西的学术包容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堪为近代教师精神的时代性内容。

建国以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时期,这一时期也涌现了一大批以强国富民为己任的教育家。他们对新时期的教师也有自己的理解。李秉德认为一个新型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要多读书,多看报掌握新的教育理念,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这是保持自己永不落后的根本途径。朱九思崇尚学术自由,追求真理,认为这是大学生命的真谛,注重大学生人文修养的培养。潘懋元把高校教师的发展内涵界定为学术水平的提高,教师职业知识与技能的提高、师德的提升三方面。

分析古代、近代、现代教师精神内涵,可以发现我国教师精神一脉相承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的教师精神应该是在传承传统教师精神的基础上,反映当今时代特色,适应时代需求的精神体系。

3新时期的时代特征为教师精神注入新的内容

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和改革的持续深化是新时期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此背景下,锐意创新、包容民主、团结协作、坚守不渝成为新时期教师精神的时代性内容。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力成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竞争筹码。这需要教育培育大量创新型人才。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当然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因此,探索如何提高老师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锐意创新成为新时期教师精神的最重要内容。

改革开放不断冲击着人们的传统尊师理念。在传统的教育理念里,尊敬师长是对学生最起码的要求。“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⑦不管老师的贵贱贫富,学生都应当尊敬老师。改革开放在给人们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拜金主义,金钱成为很多人衡量一个人社会地位的标准。这种价值观的失范导致学生家长伤害老师的现象时有发生。另外,互联网作为推动改革开放重要的一个工具,也全方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学生有机会掌握大量的信息,老师再也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这样,学生思想日益多样化,性格日益个性化,老师再也不是他们必然尊敬崇拜的对象。这对教师职业提出巨大的挑战。一个老师没有民主精神,没有包容精神,很难维持正常的教学活动了。包容民主成为新时期教师必备的涵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作为我国最重要的改革也冲击着人们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集体意识逐渐减弱,个人主义逐渐增强。市场带来的竞争培育了人们的主体精神与个体意识,这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但集体主义精神不应当被消解。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的原则,它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供价值取向。但个人主义的倾向已经深刻影响到学生的价值取向,这是给老师的教学带来的又一个巨大挑战。在这种背景下,老师要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就得自己首先抵制住这种个人主义倾向,身先垂范,作出表率。因此,团结协作精神也是新时期教师精神的重要内容。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导致价值主体多元化、社会环境功利化。在此背景下,各种高大上的职业使教师这一职业显得有点寒酸。加之时代的变化不断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评比、职称评定、社会评价等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教师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教师这一职业对很多年青人来说已不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面对如此多的挑战,这要求教师具有坚守精神,在坚守的基础上做到敬业乐业。

总之,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拥有一个坚不可摧的精神家园。自古以来,我国的教师就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良知与使命感、志向远大、敬业奉献的群体。时代的变化为传统教师精神注入新的内容。锐意创新、民主包容、团结协作、坚守不渝是新时期教师精神的新内容。

本文系2014年湖南省教育厅一般课题:“新时期教师精神及其培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4C0420)

注释

①孟子.尽心上.

②孟子.尽心下.

③荀子.致仕.

④至乐.

⑤墨子.兼爱下.

⑥蔡元培教育论著选.

⑦吕氏春秋.劝学.

参考文献

[1]张传燧.解读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5:19.

[2]何国华.陶行知教育学.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142-171.

[3]邹飞燕,陈主初.略论现代教师精神.当代教育论坛,2003(4):64.

[4]陈桂生.关于“现代师道”的思考――兼论“师道”、“师德”与现代教师时代精神.河南教育(上),2008(9):5.

创新精神的主要内涵篇9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方法

从十七大报告中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到十报告中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现代”两字的加入,赋予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的目标和内涵。笔者认为,立足学校实际学习贯彻十精神,既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学校工作全局,又要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把学习贯彻十精神同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结合起来,积蓄学校内涵发展之力,润泽学校内涵发展之境,夯实学校内涵发展之本,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加强内涵式建设,推动学校科学发展。

在新的背景和环境下,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必然是由单纯的规模扩大到更为深入的内涵提升,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中职校要想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竞争中顽强生存,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就必须注重内涵建设,以此来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强实力。为此,要做到如下几点:

1.关注质量发展

分析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总体来说是外延发展思想指导下的办学规模的扩张。先做大,后做强,职业学校发展不得不聚焦于量的增长,而质的提高则显得有些滞后。而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因质的滞后所带来的一系列的问题应运而生,影响了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内涵发展是一种追求质量的发展,强调提升学校的“软实力”,追求规模与质量、效益的有机协调统一。

2.做到精细发展

把关注点汇集在标志性成果上,汇集在外在物体形态的改变上的发展是粗放型的发展。秉承“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原则,将教学、德育、教师素质提高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重点,在事关学校发展的每项工作上都力求精雕细琢,方可向精细化要质量。

3.谋划特色发展

相较同质发展,内涵发展是一种特色发展,是学校自我发展的理想追求,是提升学校生存与发展力的原动力。要不断强化特色立校理念,将办学特色放在学校改革与发展的突出地位,促进特色优化,深化品牌培育,促进学校“三个发展”。

4.追求创新发展

内涵发展不应仅靠外力拉动,内部变革力量的推动方能赋予更大的创新动力。要继承,更要创新;要创新,也要务实。力求在各项工作中开拓新思路,找到新办法,产生新实效,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加快特色专业建设,积蓄学校内涵发展之力。

学校的质量在于特色,特色在于专业,专业建设是中、高等学校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形成办学特色与优势的关键所在。职业学校应着力加强特色专业建设,重点打造一批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培养的学生某些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优于其他学校该专业的学生,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有较高声誉的专业。

1.准确定位特色

定位特色,要在结合学校办学历史、分析潜在优势,确定特色专业的基础之上,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准确把握特色专业建设内涵,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新”的原则,制定专业培养目标,细化人才培养规格,完善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

2.强化质量管理

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职业学校应注重精细化管理,向课堂教学、实习实训、课内课外、教育教学等各个环节要质量,确保各环节规范、高效运行。一要严格执行双证书制度,围绕职业资格鉴定标准制定专业技能过关要求,严把出口关,实现人才规格与岗位要求的零距离。二要优化实践实训条件,按照职业岗位创建教学环境,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实现教学与岗位的无缝对接。三要注重提高专业教师的能力水平,通过积极引进、鼓励深造、选派到相关行业和领域实践等方式优化教师知识结构,增强专业实践能力,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效率。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夯实学校内涵发展之本。

促进内涵式发展,必须以教学能力和职业能力为核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规模适度的人才队伍,建立和完善定编、定岗、评聘、考核、奖惩、培养、提高等一系列制度。

1.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十报告中提出,要建设好干部队伍,要加强党性修养、廉洁从政、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这为学校的干部队伍建设明确了方向,指明了道路。学校发展建设的责任在干部,关键在教师。学校的办学思想、管理方略的谋划靠干部,推进靠干部,要创新机制,开辟渠道,不断增强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提高干部队伍的学习力、创造力和执行力,如此方可带动全体教职工自觉参与学校发展建设,主动追求进步和发展。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要重视“学科带头人、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与管理。优秀中青年教师是学校教学、科研领域的中坚力量,是学科带头人的后备军,是学校人才队伍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建立科学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选拔培养机制。二要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增强教师实践操作、指导能力,提高双师型教师占比。三要继续鼓励教师进修提高学历,为学校升格积蓄力量。四要加强校本培训实效,通过普及新理论、新思维、新观念、新方法和新技术,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3.加强教科研力量建设

学校办学发展进程中,会不断遇到新难题,需要不断解决新问题。立足实际,解决难题和问题,是扫清学校发展障碍的关键。为此,教科研工作应集中优势,立足校本,直面教学,直击问题,克难攻坚,寻求突破。把内涵建设作为校本教研的核心,把课题研究成为助推学校内涵建设、提升办学水平的有效手段。

四、建构特色校园文化,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同志在十报告中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报告还提出,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创新精神的主要内涵篇10

[关键词]民族精神大学生培育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开展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培育民族精神是我国高校必须牢记的历史使命,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永远高扬的一面精神旗帜。

一、充分认识在大学生中培育民族精神的战略意义

进一步增强在大学生中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于适应经济社会转型期,迎接高等教育市场化、国际化和品牌化的严峻挑战,加快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在大学生中培育民族精神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必然选择。应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和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新态势,随着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知识经济的扑面而来,全球经济一体化对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挑战日益加剧,只有以伟大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使命为动力,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和理性判断,才能在参与全球化竞争和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中,自觉维护国家,维护民族的根本利益,迎接各种挑战,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

2.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大力培育民族精神。培育民族精神,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有机统一,共同构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面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要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工作状态,开展卓有成效的改革探索和社会实践。

3.培育民族精神是加快培养我国21世纪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时代的发展进步不断赋予民族精神新的科学内涵。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探索为民族精神不断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当代大学生应提高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让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中成长成才,加快创新人才的培养,塑造稳定的、富有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和意志品格,成为激励大学生勇挑历史重担和伟大使命的强大精神动力。

4.培育民族精神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应清醒地看到,当前一些大学生身上的民族意识较淡薄,崇尚拜金主义、实用主义、个人主义,对社会缺乏责任感,对人民缺乏感情。西方主流文化在青年大众文化、娱乐文化中大行其道,加入wto后,在频繁的跨文化国际合作与交流中,民族精神的培育显得尤为迫切,这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精神支柱,捍卫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实基础。

二、科学理解和正确把握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

民族精神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文明创造中形成的,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下生存、发展的独特方式,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独特品格和精神风貌。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华夏文明和历史传统的沃土之中,成为凝聚历史文化传统的精华和灵魂,贯穿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河中。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

民族精神具有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历史延续性。伟大的民族精神植根于民族历史的沃土中,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中华先民在长期的文明创造中培育的民族精神,诸如以人为本、以民为贵的人本精神;忧国忧民、国而忘家的爱国情怀;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博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强品格;刻苦自励、锲而不舍的勤勉精神;崇尚仁义、厚德载物的道德追求;经世致用、躬身实践的务实态度等宝贵民族传统与品格,在凝聚人心、促进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激励和创造文明进步等方面,都发挥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推陈出新,丰富和发展着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尤其是近百年来,中华民族在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英勇斗争中,不断开拓精神境界,以爱国救亡、科学民主、自强不息等新的精神追求,升华和发展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为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发展和进步做出了艰苦卓绝的贡献,丰富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并赋予新的科学内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高举爱国主义大旗,以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太行精神、沂蒙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内涵丰富和发展了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党高举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大旗,振奋民族精神,以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六十四字创业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新的科学内涵,使民族精神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扬和光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思想境界、远大理想和浩然正气,集中反映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意气风发、一往无前、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以新的时代内涵将民族精神提升到新的思想境界,进一步焕发了民族精神的强大活力,丰富了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

三、在大学生中进一步培育民族精神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策略选择

民族精神是一个与时俱进的、随着历史发展而薪火相传的过程,民族精神从五千年历史的优秀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在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特别是迎接各种挑战中得到锤炼和丰富。我们要在全社会营造良好氛围,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体系,搭建培育民族精神的平台与载体,在当代大学生中进一步培育民族精神。

1.从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战略高度提高对大学生培育民族精神的思想认识,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战略资源的现代教育理念,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氛围。民族精神的培育需要借助一定的社会环境和良好氛围,通过先进典型人物坚持不懈地积极引导和深入实践,永远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身体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实践民族精神,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体现民族的优秀品质,展现民族的精神风貌。坚持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努力做弘扬民族精神的积极传播者、忠诚实践者和时代开拓者,在全社会营造浓厚氛围,积极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的一言一行,陶冶大学生情操,磨练大学生的意志品质,激励大学生以更饱满的激情和抱负投身于发扬光大民族精神的伟大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