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新闻传播的特征十篇新闻传播的特征十篇

新闻传播的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5:49

新闻传播的特征篇1

【关键词】传播学历史发展特征

一、阶段性发展特征

当代新闻传播的研究起始于拨乱反正,该时期新闻为了摘掉“新闻无学”的伪帽子,不顾反对和逼迫率先建立了新闻学。在1980年初期,新闻领域的学术焦点汇集在新闻改革与创新方面。不管是新的新闻、新的观点、新的视角、新的方法,都是建立在新学科――新闻学基础上,其核心和主旨只有一个:为新闻传播而呼吁和呐喊。1989年的春天,的洗礼扭转了新闻传播的核心主旨,强烈的现实反差从知识分子的身上暴露出来,新闻传播成为了一个比较新鲜和洋气的代名词,现实关怀的写照下,新闻传播学转向知识命运共同体,通过该时期的潜心专研,逐渐有了当今具有一定创新性的科研成果,现有研究成果成为新闻传播学的基础,并为传播学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奠定了一定的保障。直至1997年,新闻传播学在教育部学科分类中成为了与教育学、医学、工学、农学等持平的一级学科。1999年,高等院校开始加大招生的规模和数量,新闻传播教育领域的发展迅猛发展,师资队伍和研究队伍逐渐壮大,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的更加紧密,业务渠道更加宽广,研究领域更加宽泛,新闻传播学成为了一个炙手可热的专业。总而言之,新闻传播学的发展与我国社会的进步,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研究主体的特征

21世纪前期,新闻传播学缺乏独立性的审视与批判,只是单一的拥有少部分政治资本。这种现象一直维持到1989年末,相关学者以资本论、务实论、教育论等学说对新闻传播学的作用和功能进行了批判,对出现的和爱国运动等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阐述,并完成了传播知识的理论重构,随着新闻传播学的进一步发展,学术创新成为了新闻传播学发展的重要载体,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新闻传播学飞快的崛起,并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且行政化的色彩逐渐变浓。总体而言,教育成为了新闻传播学最为关键的核心资本。

三、研究内容的特征

目前,我国新闻传播学已经由应用型转为理论型,更加注重新闻传播的理论基础,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新闻传播学的变化顺应了世界的发展;其次,新闻传播作为一种现象,被社会广泛关注,且已经与我国的经济、文化等构成了一体化发展模式;最后,我国对新闻传播的重视力度和程度逐渐高涨,特别是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两会的精神等很好的诠释了新闻传播在我国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为新闻传播的自由和学术的积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研究方法的特征

当前,我国新闻传播主要依靠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进行指导。在新的历史起点下,新闻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应该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加快和完善,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不断完善和创新新闻传播的理论基础,让新闻传播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1990年后期,新闻传播的方法论逐渐成为学者热议的焦点,其方法单一、方法简单的不足之处逐渐的暴露出来,而在这种新的历史起点下,新闻传播也变得更加成熟,说明新闻传播的方法已不单单是单一的路径,而是多元化与多样化组合的全新路径。特别是在2000年后,一大批新闻传播的博士研究生毕业后,为我国新闻传播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为新闻传播的学科发展指引了方向。

五、结论与建议

我国新闻传播学在30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的壮大,其发展脉络可归结为受自身的发展,受环境的发展,受政策的发展和舆论的发展。现阶段我国新闻传播应迈入新的历史起点,发挥其作为领航的风向标,为我国社会化进程增加新的活力,为社会主义的繁荣和发展发挥其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郭可,张军芳,潘霁.中美新闻传播学学术传统比较研究――兼谈我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J].新闻大学,2008,01.

[2]赵为学.新闻传播学研究中话语分析的应用:现状、局限与前景[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3]赵玉明,庞亮.三十年间两大跨越――改革开放以来从传统新闻教育到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发展[J].国际新闻界,2008,09.

[4]赵玉明,庞亮.从新闻学到新闻传播学的跨越――近十年来中国新闻传播学教育和研究新进展评述[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8,05.

[5]廖圣清,申琦,柳成荫,李硕德,秦悦,秦绍德.中国大陆新闻传播学研究十五年:1998―2012[J].新闻大学,2013,06.

新闻传播的特征篇2

网络历史新闻专题的叙事话语特征

议程设置是大众媒介寻找、制造特定话题以引起受众关注的主要途径,也是其内容生产的主要方式。随着媒介融合不断深化,在互联网传播语境中的媒介“议程设置”特性发生了剧烈的衍变。对于热点话题,互联网善于用独特的话语表述形式进行阐释以获取关注。

1.网络历史新闻专题的主题特征

腾讯、凤凰网的历史新闻专题的内容主题具有新闻时新性和历史文化性的双重特点。话题所涉及的范围广泛,既有大众熟悉的通俗话题,亦有相对严肃的涉及思想文化或公共生活的议题。这些专题常以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风格的网络话语形式来策划、包装主题,从而获得网络受众群体的关注和反馈。

具有公共性或思想性的议题特征是,在当下社会舆情热点和与其相关联的历史背景中提炼话题来进行分析讨论,对当下社会公共生活的伦理规范和具体现象进行理性的观察或批判。

对于舆论热议或具有通俗趣味的议题,腾讯网和凤凰网则注重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雅俗共赏”式的分析、解读。例如腾讯网的“张学良后悔发动西安事变吗”、“为刘文彩翻案很荒唐”、凤凰网的“那些年我们保卫过的南海——1974年、1988年中越海战纪实”等专题均属此类。

腾讯、凤凰网的历史新闻专题还善于从个体记忆的角度来阐释主题,既区别于主流意识形态常用的宏大叙事方式,也能引起主体意识强烈的网民群体的共鸣,同时在网络信息海洋中体现了别具一格的“辨识度”。

例如凤凰网历史频道的“教科书之外的真相”系列专题,用区别于中学历史教科书常规宣讲的方式来重新解读如“旧中国真是‘一穷二白’吗”、“华盛顿真是‘因美德拒绝王冠’?”等历史话题。

2.网络历史新闻专题的文本结构特征

网络历史新闻专题的文本结构常采用“观点+论据+结论”的推理思辨式叙事框架,即以标题、导语来概述内容主题;在叙事主体部分以述评结合的方式拟定简洁明确的观点和论据;结语部分则强调从历史和现实双重视野中对内容主题进行反思。这种叙事模式便于深入发掘历史与现实的有机联系,并且启发受众进行思考,因此也是当下腾讯、凤凰网历史新闻专题最常用的叙事文本结构。

例如,反映抗战时期河南饥荒的电影《一九四二》引发了社会舆论热议,腾讯即推出专题“戳破《一九四二》里的伪历史”,专题的导语提出:“……试图勾勒出这场“人祸”的真实历史逻辑,并澄清一些广为流传的伪历史。”简洁的标题和扼要概括的导语相结合,以开门见山的方式明确了主题。

专题的叙事部分归纳出电影中关于河南饥荒的争议情节:如“政府压制媒体报道”、“不相信河南有灾”、“政府因为美国记者白修德的报道而被迫开始救灾”、“以撤军方式把灾民当包袱甩给日本人”、“日军用军粮救济中国灾民”等,然后用相关的史料著述逐一进行分析对比,以引导受众辨析电影情节之真伪。

网络历史新闻专题的叙事策略

大众媒介的叙事话语具有互文性特征,即媒介文本制作者(如新闻报道、广告等)惯常使用引用、暗示、拼贴等方式,将内容主题与某些特定的现实背景或文化语境联系在一起,激发受众通过其知识结构和社会经验来解读主题。网络历史新闻叙事常利用互文性叙事策略来吸引受众关注历史文化话题,并且通过网络传播的互动性优势来营造便于开放交流的话题解读空间。

1.以超文本形式来建构历史与现实语境的互文关系

新闻叙事中的互文关系表现在:“新闻是一种真实,而我们所属的文化又是一种真实,观众往往以类似的方式去观照它们,使得两者之间产生了互文关系。”超文本是基于互联网的非线性顺序的文本结构,通过字词、图像和音频的联想性链接,以超链接组合而成的文本系统。网络历史新闻专题的超文本形式能通过超链接和多媒体等功能在文本中形成历史事件、社会现实或者文化背景之间的相互参照比较,形象、具体地展示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从而凸显文本深层的意义建构互文性。

例如,凤凰网制作的“学生会的前生今事”专题,其策划背景是国内某知名高校教授在博客中发文质疑高校学生会,认为学生会“早已成为高校的藏污纳垢之地”,此言论引起社会关注。该专题以此为由头来探究高校学生会屡遭非议的深层原因,专题的叙事部分以记述高校学生会现状和历史为主线,通过展示高校学生会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发挥的功能作用来揭示主题的内涵:中国高校的学生会从创建起就有着紧密的政治属性,学生会的历史和今后的发展都受到时代政治文化的影响,高校学生会因其定位未能适应当下时代的发展而导致工作方向模糊不清、面临尴尬的现状。

受众通过这种超文体阅读方式即能基本了解高校学生会的发展历史、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海外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状况,从而理解我国高校学生会所处的复杂境况,避免对此热点议题停留于片面化、“标签化”的认识。

2.文本互动性特征所拓展生成的内容解读和交流空间

网络传播中的互动性是指传播者与受众的双向互动传播和动态交流。除常见的网友评论、微博实时互动等方式之外,腾讯、凤凰网历史新闻专题还设置受众参与述评的栏目来吸引受众参与讨论,共同拓展议题的内涵,进而激发受众在交往实践中逐渐形成认知主体意识。

凤凰网历史频道的知青专题以征集知青撰写的个人史为主要内容,有过知青经历的受众群体以此为平台回顾“上山下乡”的经历,反思这段对国家和个人都影响深远的历史。

腾讯网历史频道专题的话题常具有争议性。而“读者来信”成为其与受众交流的主要互动栏目,较之历史频道其他互动板块(“网友评论”、“实时互动”微博),“读者来信”的内容更有条理,尽管网友反馈的话语不乏偏激、攻讦之处,但基本上还是围绕相关专题的内容、观点进行争论、评价。而频道编辑将该栏目与其他主要栏目一起放置在频道主页导航条上,以强势的版面语言突出了注重与受众互动的编辑意图,以栏目为平台吸引并汇聚受众的反馈来生成编读之间、读者之间动态、平等的交流。受众在文化消费的同时也在以自己的反馈参与了文化生产,历史新闻专题的内容意义由此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自媒体时代网络历史新闻传播所凸显的价值

随着微博的勃兴,当下的媒介传播进入自媒体时代,媒体竞争的重点在于能否生产出有深度、有价值的内容产品,同时能否促进受众在线上线下的交往。而互联网对社会公共领域进一步拓展,使网络新媒体的历史新闻传播可以通过多种信息生产和分享手段来帮助人们拓宽历史观察、研究的视野,在挖掘历史记忆、存留历史体验、深化历史文化讨论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腾讯网、凤凰网制作的历史新闻专题在内容主题和叙事话语运用方面具有鲜明的“民间写史”风格。例如凤凰网知青栏目的“知青个人史记录”、腾讯和《看历史》杂志联合主办的“国家记忆2010”活动。

“民间写史”活动善于将公共历史事件与个体生活和命运相联系进行阐述,从而能激发民众的公共意识。而网络历史新闻专题文本具有的叙事开放性和互动性特征,使受众在交流和讨论中具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受众能积极参与内容生产和主题意义的拓展。互联网场域中开放性叙事与受众关注的历史议题的结合,有力地促进了民众公民意识的觉醒和发展。

同时,当下的网络历史新闻传播工作者应保持文化自觉意识,重视并解决网络信息传播的实用性、碎片性特点和历史传播所需要的系统性、传承性所形成的矛盾,避免传播的主体和受众陷入片面、功利性地衡量历史价值的误区。

参考文献:

①汲军:《开掘历史宝库拓展新闻视野——以上饶抗战历史新闻报道为例》[J],《新闻界》,2006年第6期

②杨琴:《新闻叙事与文化记忆——史态类新闻研究》,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

新闻传播的特征篇3

众筹新闻在公共传播中的呈现特征

1.从关注个人到回归社会。众筹新闻涉及公共利益的报道居多,特别是揭示社会深层的调查性报道。在众筹新闻模式刚刚发展起来的时候,有不少记者或公民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新闻理想尝试众筹新闻,他们更多关注的是个人层面的新闻试验。随着时代的发展,公众倒逼公共信息在众筹新闻平台上的传播,议题发起者为了顺利获取资助开始回归社会,公众与发起人在众筹平台上互相作用,公共传播也得以顺利实施。在Spot.us的平台上,有很多关注公共利益的议题,比如涉及全球气候变化的新闻报道,都顺利地获得了公众的赞助。

2.从窄众传播到大众传播。众筹新闻一些初期项目中,议题的资助者通常是传统媒体记者,议题在网络上的传播影响范围仅仅局限在媒体从业者的圈子里。随着众筹新闻逐渐被大众熟知,越来越多的网民开始关注并且参与众筹新闻,在Spot.us平台上可以看到,专业从事新闻工作的记者与非专业新闻工作者的边界消失了。

2013年,Kickstarter平台上出现了一个众筹项目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该选题关注的是当前全球化经济的示例展示,记者将全程追踪一件t恤从原料获取到销售的整个过程。仅仅两个星期的时间,该项目共筹集到近60万美元的采访资金。有了资金的支持,记者开始顺利走访世界各地,在采访中甚至动用了无人机等先进的设备,最终报道以视频、图片、图表、文字等形式组合起来在网站上向公众呈现出来,网友也顺利拿到了给该项目筹资的回馈。

3.从普遍利益到多元利益。众筹模式将新闻的生产直接推到了市场,让市场来决定报道选题,弥补了部分小众选题资金不足的现状。对传统媒体而言,把关人在内容选择上关注大多数人感兴趣的话题,一些来自底层的边缘性新闻议题难以被涉及。众筹新闻把关人角色的转变,给了这些亚文化议题重生的机会,弥补了主流媒体对亚文化领域的忽视。

例如weReport平台上已完成的22个新闻选题中,有不少都是有关小众的深度报道,比如揭秘钢管舞舞者的《非常舞者》,以及记录赴澳背包打工族现状的《澳洲梦》。②通过对Spot.us和Kickstarter平台上已成功的新闻众筹项目的观察,涉及亚文化议题的项目不在少数,这让一些平时被大众忽视的公共议题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

众筹新闻在公共传播中的边界

1.合法性边界造成公共传播的局限性。众筹新闻在我国的规模尚小,运作模式尚不清晰。一些有经验的记者有风险把握能力,知道自己的报道尺度,更容易获得众筹新闻的成功,但大部分非新闻专业者发起的议题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造成了公共传播的局限性。另外,由于一些众筹平台的运作属性问题,众筹新闻还涉嫌“非法集资”和“有偿新闻”,加之自身的非媒体属性,导致公众的一些公共议题诉求在众筹新闻中同样面临着无法满足的局面。

2.众筹特性导致公共传播丧失新闻客观性。众筹新闻充分发动公众参与新闻生产,增强了记者与受众的互动,摆脱了媒体的广告方和把关人的限制。但是由于众筹模式的特性,它在筹资时可能会受到捐助人的裹挟,导致众筹新闻在选题方面可能会过于迎合捐助者,因而丧失了新闻的客观性,难以保持独立公正,也很难做出纯粹的公共新闻。

一些众筹平台没有限制捐助人对项目资金的出资比例,可能导致捐助者完全控制整个议题计划。另外,由于众筹新闻规模有限,捐助人的身份容易限定在较小的范围内,也就意味着捐助人无法代表公众与社会的利益,一些新闻众筹项目无法保证其客观性。

3.信用体系的缺乏限制公共传播的质量。众筹新闻的发起人和筹资人的双向信用体系的模糊限定,也可导致一些问题出现。我国的众筹平台还在发展的初期,对于一些项目的具体控制,比如准入门槛的限制、项目经费的投放以及投资人的回馈等均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明晰的机制,导致新闻项目的执行与效果很难得到保证,可能会出现作品完成不符合规定、发起人圈钱消失或者出资人恶意干涉等现象,这些都会直接导致报道质量的降低。众筹新闻要思考如何规避制度性风险以及如何获得政策上的支持。只有这样,众筹新闻才能对我国的公共传播发挥更大的作用。

注释:

①沈阳周琳达:《中国众筹新闻的萌芽之路》[J],《编辑之友》,2014年第3期

新闻传播的特征篇4

[关键词]广电新闻;现场直播;创新

[中图分类号]G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2-0148-03

我国广播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在各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闻现场直播是媒介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为受众第一时间获取新闻信息,感受现场的气氛提供了可能。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受众对于广电新闻现场直播的编辑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1广电新闻现场直播的发展历程

世界广播新闻现场直播开端于爱德华•默罗《这里是伦敦》的第一次战地现场播报。1940年8月,爱德华•默罗站在伦敦一间民居屋顶上,迎着德军狂轰滥炸,以平静的语调:“你好,这里是伦敦……”――由此开始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广播现场直播。追溯世界电视发展史,首次以现场直播的形式传播新闻的是“美国早期出现的纽约w2XaD电视台。1928年8月,美国奥尔巴尼在纽约召开大会时,该台就以直播方式报道了这次大会”。

我国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开端,可以追溯到1958年。1958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9周年国庆中,中央电视台对国庆庆祝活动进行的转播为开端,我国电视台的现场实况转播开始起步。新闻现场直播的发展与媒介技术的不断更新和设备数量的不断增加息息相关。随着我国各省份都拥有电台、电视台以及技术手段不断更新、运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和实力较强的省级电台、电视台走过了探索阶段,现场直播报道逐渐走向成熟。

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的广播电视直播进入了繁荣发展时期,以1997年作为历史性的开端。电视新闻现场直播以中央电视台为例,1997年中央电视台直播了《日全食――彗星天象奇观》、《1997香港回归特别报道》及《三峡工程大江截流特别报道》等,直播新闻事件之多,直播时间之长,堪称中国电视新闻之最。“中国电视现场直播成熟的重要标志是新闻现场直播已经与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同步”。广播新闻现场直播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例,“1997年6月30日到7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组织的《百年长梦今宵圆》对香港回归进行了大时段新闻直播。这是中央电台,也是中国广播史上罕见的规模大、时间长、横跨多区域、技术传输复杂、多兵种运作的宏大作品。”

21世纪以来,特别是2003年“非典”事件报道以来,我国各地已经具备通过广播、电视媒体直播新闻的能力,新闻现场直播的内容不仅播报重大仪式、会议,还越来越多地涉及突发新闻事件的报道。广电新闻现场直播在各大事件报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广电新闻现场直播的基本特征

引鉴麦克卢汉的观点“媒介即讯息”――任何媒介的内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媒介本身;媒介本身就是信息。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内容与媒介本身的属性有着密切的关联,因而广电新闻现场直播的基本特征也与其媒介特征相关。尽管电视与广播在视听方面具有不同的差异,但两者都是电子媒介,具有传播的广泛性与信息的多元性特征,新闻现场直播的基本特征大体上是一致的。

(1)感官系统的显现。电视和广播的差异在于,电视媒介“集视、听、觉手段于一体,通过影像、画面、声音、字幕以及特技等多方面地传递信息,给受众以强烈的现场感、目击感和冲击力”。而广播媒介运用的主要手段是声音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音乐,在传递语言的多样性方面没有电视丰富。从传播符号来看,广播运用的主要是声音,电视运用的则是图像和声音。因此,电视新闻现场直播通过画面可以直观反映,可以画面拍摄,并配画面进行解说,追求现场画面与声音二者的有机结合,让观众切实直观地目睹新闻事件,而广播新闻现场直播靠声音语言报道,运用声音语言让听众感受到现场的气氛。

(2)时间的同一性、记录的同步性和传播的同时性。一般新闻和新闻现场直播也有一定的差别,两者的差别在于现场性与直播的时效性。广电新闻现场直播的场景是记者在现场真切地感受到的采访环境,当地的环境与直播的环境同时显现,与电台、电视台直播间或其他模拟场景有显著区别。其次,广电新闻现场直播带来新闻的“三个同时性”,时间的同一性、记录的同步性和传播的同时性,这样使节目制作与播出、接收几乎“零时差”。

(3)具有其他一般新闻的特性。广电新闻现场直播具有其独特的传播特点,同时,它兼具一般新闻所需具备的特征:真实性、接近性和广泛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报道的内容要以事实为依据,不可制造假新闻。接近性是体现新闻价值要素之一,需要广电新闻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让观众在接收节目的过程中亲身感受到现场气氛,播报方式需要与观众在心理上拉近距离。此外,大众传播媒介传递新闻具有广泛性。大众媒体通过高覆盖的新闻传播网络传递到千家万户,使新闻的传播广泛和普遍。

总之,广播新闻现场直播要求听觉语言的流畅表达,“先声夺人”,声音给人以身临现场的感觉,电视新闻现场直播承担着听觉语言流畅表达和视觉语言审美风格的双重责任,同时还必须在尊重真实、接近受众的基础上同步记录一个从未发生、正在演进和不断变化的特定事实。

(1)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广电新闻现场直播的编辑理念,首先取决于要遵循新闻传播的客观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特征,在新闻传播领域只有依照新闻传播的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产生更好的新闻作品。广电新闻现场直播的编辑,要以广播和电视媒体的特征为出发点,注重视听的不同编辑新闻现场:广播新闻现场直播注重声音元素的采集,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则要注重视觉元素的表现,讲求“声情并茂”。因此,要注意这两种媒介的不同特点,各有侧重的进行事先的策划和事件过程中的采录。

(2)符合受众视听规律。广电新闻现场直播的编辑理念,还取决于受众的视听规律。广播媒介携带便利,往往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节目收听,而电视媒介则不便于携带,常常在室内观看,移动具有相应的局限性。依据受众的视听习惯,可以充分地发挥广播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各尽其用。广播媒介尽管只有声音语言,没有电视媒介的视听觉语言丰富,但编辑相对简单,制作相对容易;而电视媒介编辑、制作则相对复杂。在突发新闻事件发生后,制作的效果不再是最重要的,第一时间信息是第一要务,发挥广播简单、便捷的优势,把电视作为后期节目制作的补充。突发新闻事件发生后,如2008年汶川地震,当地受灾情况复杂,通信受阻,广播在突发应急过程中发挥了信息传递的重要作用;而电视信号往往无法第一时间被受灾群众接收。

(3)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广电新闻现场直播的编辑理念,需要紧紧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广电新闻现场直播的题材,不仅可以选择具有重要价值的重大新闻事件,选择影响时展的进程,具有典型记录价值的内容。我国的周年国庆庆典、每年的“两会”现场直播和国务院新闻会直播我国经济数据状况是对我国政治民主生活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反映。同时,近年来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关注突发事件,后续的新闻会报道等也逐渐成为电台、电视台选题的一部分。如2003年国内“SaRS”报道,2008年汶川地震,国外海地地震等突发事件,都是对相关新闻事件的报道。广电新闻现场直播报道突发事件,不仅向受众传递了急需获知的信息,还对我国信息公开,加强政治民主化进程,在大灾面前众志成城,动员全国甚至全世界军民抗灾自救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紧紧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开展突发新闻事件的报道也成为了题中之意。

(1)直播理念创新。从中央电视台对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和2001年美国9•11恐怖袭击的新闻报道(下表)来看,我国新闻现场直播的理念正逐步更新。在时效性方面,2001年央视首次播报在事件发生28分钟后,比Cnn晚23分钟播报;2003年央视首次播报在事件发生8分钟后,比Cnn晚3分钟播报,播报比2001年离事件发生提早了20分钟。在节目安排方面,2001年央视报道新闻是在《现在播报》栏目内播报,而2003年则打断正常节目,进行新闻现场直播,显然我国媒体运用插入的手段,逐步开始具备报道突发新闻的意识。在节目内容方面,2003年的节目时长比2001年都要来得长,政府反应更快。由此可以反映出广电新闻现场直播编辑的理念需要不断创新。无论从节目的时效还是节目安排、时长,都需要以不断推进现场直播报道为出发点,不断缩短与事件发生的时间间隔,全方位地展示新闻事件。

(2)报道风格创新。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开幕式现场直播过程中,中央电视台在一套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采用了两种解说版本。这是央视首次在同一新闻现场直播中运用不同的解说方式,是一种报道风格的创新。白岩松用一种直白的方式描述现场,“我们今天用5个时间维度去关注这个开幕式。第一个是2000年,广州这座城市的建城历史是2224年,它将怎样浓缩在这个开幕式里面?第二个是200年,今天是在室外举办开幕式,承载这个室外舞台的是海心沙岛,它被珠江水冲击200年形成的。第三个时间是20年……”;董卿和朱军则用传统宏大的叙述方式开展解说:“刚才为您转播的是第16届亚运会的开幕式序曲――珠江巡游,稍后,我们将在广州海心岛为您现场直播开幕式的仪式和文艺演出的盛况。”“烟花灿烂,让我们共同铭记今晚的中国!礼花漫天,让我们共同铭记今晚喜悦的广州!”由此可见,同一新闻现场直播的解说也可以运用不同的解说方式,广电新闻现场直播编辑需注重报道风格的创新,借鉴多样的报道风格,以增加报道的个性化风格。

(3)直播技术创新。目前,广播电视新闻已经逐步实现了网上视听、浏览的功能,新闻现场直播部分实现了网上实时更新阅听。广电新闻现场直播编辑,需在现阶段技术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加强创新,进一步提高现场直播的技术化水平。同时,运用各种技术载体作为辅助,打破单一的媒介播出方式。多样化媒介形态的出现,打破了以往传统大众媒介报纸、广播、电视“三足鼎立”的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多样化、综合的“媒介融合”现状。广电新闻现场直播不仅要在传统的广播、电视进行直播,还可以运用技术手段在网络等其他媒介上反映现场实况。随着2010年6月30日,我国首批三网融合12个试点城市的确定,到2015年将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原有的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将融合推进。广电新闻现场直播与网络、电话等通信方式的互融将逐步显现。广电新闻现场直播的编辑也将不断地适应技术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黎炯宗.电视导播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沈忱.中国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导演手记[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3]李汉如,成红珍.论广播新闻现场直播及其特性[J].新闻前哨,2006(7).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新闻传播的特征篇5

关键词:电视;新闻;导语;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G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1-0038-01

一、电视新闻导语的作用及形式

电视新闻导语主要有三个重要作用:一是介绍新闻事实的核心,二是揭示新闻的主题,三是引起观众的兴趣。

一般而言,电视新闻导语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形式:

1.播音员、主持人的演播室电视新闻导语。它是综合性电视新闻栏目制作中常见的一种手段,由播音员在演播室播报,概括新闻的要点、看点,展示新闻的主题、有价值的内容,或者是起串联过渡等结构性作用的话语。

2.解说与画面紧密配合的电视新闻导语。它是指播音员和主持人不出镜,伴着新闻标题出现,由播音员播送新闻稿内容,配以新闻画面的电视导语。

3.现场同期声电视新闻导语。一般分为记者现场出镜导语、新闻人物或采访对象的同期声导语、现场声画为主等三种类型。

二、新闻导语应以凝练的形式,表述电视新闻的核心和精华

电视新闻记者写导语时经常犯的毛病是内容庞杂,中心不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新闻主题缺乏提炼,没有抓住电视新闻的主要特征,所以在写作电视新闻导语时,要善于提炼,切忌冗长。

下面是某电视台播出的电视新闻的导语:

我市的全国农村资金比较雄厚的地区之一。近年来,随着全市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取得圈套进展,农民收入得到持续增长。与此同时,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较突出的是群众对村级集体经济老一套的管理方式不满。从去年开始,市委、市政府体察民情,积极推行以“理财民主化、管理规范化、监督制度化”为主要内容的村级财务会计制。一年多的实践证明:这项制度有效改善了农村干群关系,大大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政权建设。群众说,这是一项真正的“民心”工程。

撇开其它不说,这条导语光字数就达230个,如果以播音员的下常语速播音,念完提示也需近45秒钟,试想一条不到三分钟的新闻片,让播音员念45秒钟的提示,观众会有何反应?

好的新闻导语如何做到“抢耳”、“抢眼”,用最短的文字,一语破的,无疑会起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

1945年8月14日,美国杜鲁门总统宣布,日本已无条件投降。美联社在抢发这条爆炸性的新闻时,导语干脆利落:“日本投降了!”这条短而有千钧之力的导语,当时就被新闻界公认为“最佳导语”。

一条成功的电视新闻导语只要紧紧抓住所要报道事件的本质,把新闻事件中最引人的部分,也就是新闻主题、新闻价值提炼在新闻中即可,这样才能写出短小精悍的电视新闻导语来。

三、电视新闻导语要从“视”觉方面强调个性特征

电视新闻是一个巨大的信息源,但并不是所有信息都是每个观众所需要的。传播学研究成果表明“阅读文字可以记住10%,听可以记住20%,看画可以记住30%,边听边看可以记住50%”,电视新闻导语的个性特征就是充分利用电视传播得天独厚的优势,吸引人的注意,主导人的选择,让人记住更多的有效信息。

一般导语中会把新闻中的5“w”交待清楚,新闻导语或写得生动活泼,或写得简明扼要,也会体现导语的个性特色,但在目前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合理运用特技手段可以强化新闻导语中的电视个性特征。

新闻播报时利用特技强化画面,使之成为电视新闻导语的个性特征之一,这在中央媒体已经得到广泛的运用,也有用大屏幕电视、电脑显示屏代替特技抠像的,免去了繁琐的说明,观众能通过画面直接看懂新闻要点,起到补充说明导语内容的作用。

尽管以非线性编辑平台为基础,通过特技手段等辅助手法可以强化导语个性特征,但在不少电视新闻中还是采取传统的演播室播音模式,特别是在省级和地市级的电视台,这种情况尤为普遍,背景要不是空白,要么是以播出机房,既浪费了电视可视性的优势,同时也减弱了信息的有效传播。

四、从版面串联方面突出导语的特点

电视新闻节目每档从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不等,因节目整体串联的需要,几十分钟的新闻节目如果像影片,一条接一条的播下来,节奏平淡沉闷,观众的注意力就会减弱。导语则可以形成节目的节奏起伏,克服观众收视时在这方面的障碍。因为新闻节目主持人出图像播报导语能进一步区分新闻段落及层次,活跃版面,增强与观众的交流,所以新闻主持人主持方式日益为电视台采用、为广大观众接受。从版面串联方面出发,电视新闻导语应该通过以下四个途径表现自己的特点。

第一,以对播的形式活跃导语。“对播”,即男女主持人在屏前一问一答,还不时对视,再转向观众,这样不但主持人与观众之间,连两个主持人之间也多了反馈交流,使整个气氛轻松自然。目前,不少新闻节目都是由主持人出图像播报的,一般采用“单人播报”和“双人播报”,这些播报方式有其特点,都是主持人与观众的反馈交流。这是最为常见的导语播报形式,其特点是操作简单、方便、易把握。

第二,以总分式的结构扩充导语。新闻性节目是各种形式、各种节目形态的组合。作为电视新闻的编辑,在进行新闻的编辑处理、节目的编排播出等工作时,应树立现代节目观念。即:“新闻节目并不是单条的简单堆砌,而是按一定节目方针,竟力组织起来的有机整体。”

第三,以时空同步的操作凸现导语。“导语”诞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当今“卫星+电视”的时代,媒介竞争的格局变了“新闻”这个要领的涵义也要重新界定:每当重大新闻,“实况转播,卫星传送”,就把受众带到了新闻发生的现场,让新闻事实正在发生时便能令世人耳闻目睹此时的新闻。

时代在前进,传播在发展。电视新闻的特点和优势决定了电视新闻导语的个性及其特色。认识和适应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和优势,构筑电视新闻导语的鲜明个性和特色,电视新闻就能唤起观众的注意,让观众听得清楚、看得明白,从而达到新闻传播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新闻传播的特征篇6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创作分析

一、前言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传统新闻播音主持工作形式发生了改变,主要表现在创作环境、创作内容以及创作资源的变化。传统的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工作,主要是通过声音、图片、文字的形式向社会传递信息;而新媒体时代的电视新闻播音主持需要在传统的方式上,加入有声语言与体态言语,使播音主持更加专业化。新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播音主持要与新媒体技术进行有效融合,才能提高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创作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二、新媒体时代对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创作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社会对电视新闻媒体的要求提高,不仅要求播音主持人员具有较高的水平,同时要求电视新闻媒体与时俱进,加强与受众的交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机、移动设备等获得新闻资源,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社会逐渐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1]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电视新闻单方面信息传递的方式已经被打破,诸多互联网新闻平台主要采取互动的方式与受众进行交流,并且重视受众的信息反馈,更能够表明社会大众的心声。电视新闻播音主持能够影响节目的收视率,网络点播量可以反映电视新闻节目的影响力以及受欢迎的程度。因此,在新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播音主持需要结合网络节目的特点,创新播音主持方式,打破电视新闻播音主持的局限,提高节目内容的质量,用专业的语言传达节目的文化思想,从而提高节目的收视率。

三、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创作的特征

(一)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创作的即时性特征

新媒体时代下的电视新闻传播技术与传统的传播技术有一定的区别,前者具有明显的优势。新媒体时代下的电视新闻传播技术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等特点,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了新闻信息的共享。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电视新闻传播,能够扩大新闻的信息量,确保节目播出的实效性,高清的画面视频和语音播报使节目的质量得以提高,更能引起受众的共鸣。而传统的电视新闻传播技术主要是记者在现场进行资料搜集、编排,再上报给节目组进行审核,待通过之后,再由新闻播音主持进行播报。[2]此种新闻播报方式能够降低新闻的误差率,但是却延误了新闻的播出时间。新闻节目播出时,一般是事件发生几天之后,受众已经从网络渠道了解了事件的内容,导致电视新闻播报失去即时性,严重影响节目的收视率。新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创作需要满足即时性的特征。对于热点事件的播报,主持人员可以在节目中与专业人士连线,传递专业的思想观点,从而引起受众的讨论,制造节目热点。

(二)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创作的广泛性特征

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创作要有广泛性,要拓宽电视新闻播音主持的空间范围。电视新闻播音主持需要利用新媒体技术,融合多元化的信息以及各个领域范围的人士,通过视频、声音等方式,引导人们进行思想交流,突破电视新闻空间的界限,使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具有广泛性。[3]社会对于新闻的态度与讨论,需要主持人员的引导,主持人员需要将正能量的思想传递给社会,从而引起受众的共鸣。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创作需要与新媒体技术结合,通过对交互式新闻演播室的应用,创新播音主持的模式。交互式新闻演播室的应用,能够加强主持人员与受众的交流,有助于主持人员对受众的引导,能够提高节目的收视率,带给受众身临其境的感受。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人员可以通过屏幕、场景的互换,提高节目的视觉冲击力,将主持人员、屏幕图像、数据等形成统一的整体,提高节目的质量,满足新媒体时代的特征。

(三)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创作的趣味性特征

新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播音主持要有趣味性。随着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的普及,人们对于社会热点的关注度提高,各类节目的娱乐性逐渐凸显。新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媒体主要涉及微媒体、受众以及新媒体交互方式等。[4]近年来,我国的电视媒体普遍增加有奖问答、礼品派送等环节,增加与受众的互动,提高节目的关注度,增加节目的趣味性,从而提高节目的收视率。而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创作需要融入趣味性,激发受众参与的热情,调节受众与节目互动的气氛,从而提高节目的质量,扩大节目的受众面。

四、新媒体时代提高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创作的方法

(一)提高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人员的专业素养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电视新闻媒体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同样也面临巨大的挑战,需要提高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人员的专业素养,更新其传统的主持观念,结合时代的特点,创新主持方法,从而提高节目的质量。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人员要正确对待主持改革和节目形式的改革,要深刻认识到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文明的产物。[5]而播音主持人员要不断提升自我,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从而打造更加优质的电视新闻节目。为提高电视新闻播音主持的创作能力,主持人员需要学习新媒体技术,了解新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行业的发展方向,通过学到的知识,创新主持形式、方法,从而提高播音主持水平。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人员需要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要增强自身采写、编辑等能力,为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工作打好基础。

(二)提高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人员的创新水平

新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人员需要提高创新水平,丰富主持风格,以保证能够吸引受众的注意,从而得到更多的支持。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人员不仅需要具有主持创新能力,同时还需要将创新能力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从而提高节目的收视率。[6]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人员要深入了解新媒体技术的特点,对其具体应用进行研究,创造出新的主持形式,从而提高播音主持能力。例如,山东卫视的《早安山东》节目在录制时,主持人可以通过语调、语言等内容对新闻的内容进行播报,增强新闻的感染力,同时可以通过平板、手机、视频等进行连线,从而表现出新闻的真实性,实时进行新闻播报,提高受众对新闻的关注度,提升节目的质量。

(三)提高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人员的专业技能

新媒体时代下,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应用,电视媒体行业对于播音主持人员的专业要求更高。因此,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人员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从而满足行业的需求,提高节目的收视率。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的应用使电视媒体、广播媒体、网络媒体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网络的普及使媒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共性。在媒体行业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下,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人员要提高专业技能,不断完善自我,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从而打造优质的电视新闻节目。要提高专业技能,需要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人员在主持过程中,加强与嘉宾的互动,增强对新媒体技术的利用能力,提高主持技巧,能够及时解决节目的突发问题,从而促使电视新闻节目得到良性发展。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人员的专业技能对于节目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优秀的主持人员可以提升节目的收视率,扩大节目的受众面。若是主持人员的专业技能不足,优质的电视新闻节目也会发展受阻。因此,对于电视新闻节目而言,播音主持人员是节目的形象代表,代表节目的文化与内涵,提高播音主持人员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是提高节目收视率的关键。

五、结语

新媒体时代的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创作的特征主要有趣味性、广泛性以及即时性。提高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创作的方法主要有提高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人员的专业技能,提高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人员的创新水平,以及提高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人员的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欣欣.新媒体技术时代下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创作的发展之路[J].新闻传播,2017,8(04):40-41.

[2]王茜茜.新媒体技术时代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创作样态的发展[J].西部广播电视,2016,8(17):172.

[3]敖峥嵘.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创作样态的发展[J].新闻世界,2017,8(05):46-49.

[4]程勇.新媒体技术时代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创作的发展思考[J].科技传播,2016,8(06):29-30.

[5]杨晶,李振明.新媒体技术时代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创作样态的发展分析[J].新媒体研究,2016,2(13):177-178.

新闻传播的特征篇7

>>试析微博的媒介属性和传播特征微博传播对传统媒体的影响微博对传统新闻传播模式的影响研究微博对传统新闻传播模式的影响探究微博传播时代的媒介融合政府微博新闻传播及其对传统媒体的影响微博对传统媒体的影响:从传播结构、受众到操作系统“微博”环境对传统媒体传播方式的冲击微博非语言传播及其对传统媒体的影响传统报纸和其在微博传播的不同微博广告的传播特征研究微博舆情的传播特征政府微博传播的传播特征与策略浅谈传统媒体新闻传播对微博新媒介的应对“微传播”的媒介生态和传播框架微博对传统媒体的启示微博传播中的网民媒介素养分析微博空间气候传播的媒介话语框架分析微传播时代的微博写作特征从传播学的视角看播客对传统媒介的影响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2]苏克军,赵彬.我们既媒体[J].读书,2006(3).

[3]伊伦.twitter来了[J].互联网天地,2007(10).

[4]李翔.微博凶猛传统媒体小心[J].经济观察报,2010(3).

[5]刘兴亮.微博的传播机制及未来发展思考[J].传媒,2010(1).

[6]刘晖.twitter:微博客时代的到来[J].传媒,2009(10).

[7]黄朔.微博客多极化传播模式初探[J].青年记者,2010(4).

[8]赵民,张军峰.社会运动中的twitter现象-—兼论twitter的性质与发展方向[J].新闻大学,2009(4).

新闻传播的特征篇8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新闻真实;媒介;受众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6)166-0009-01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新闻的产生方式和传播途径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全民新闻的时代。人人都可以是新闻的者和传播者,我们比以往更多且更容易获取到各类新闻讯息。但超载的信息量也时常让我们感到困惑,我们似乎离真实很近,但往往又很难追踪到事实真相。新媒体时代,我们离真实究竟更近还是更远?这已然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1新媒体的传播特征对新闻真实的影响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传播状态的改变,传统媒体是一对多的传播,而新媒体则是多对多的传播。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的传播者是广大的新闻媒体从业者,传播对象则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传统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是单向的,受众只能在特定时间内被动的接受信息者所的信息,成为所谓的“容器人”。而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则打破了这一局面。在web1.0时期,受众不再受时间的限制,只要通过搜索引擎进行搜索,就可以自主地选择所要阅读的信息;进入web2.0时期后,受众的地位有了更为显著地改变,只要配备相应的设备,人人都能随时随地地成为信息的者和传播者。

传播状态的改变也使新闻的产生方式发生了改变。新媒体的发展为受众创造出了一个可以发声的平台,人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言论,信息,并且几乎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新闻变得十分自主便捷,新闻的时效性也大大提高。

然而,时效性提高的背后,则是对信息真实性考量的缺失。在传统媒体时代,所的各类新闻都要经过把关人的严格审核,把关人会对事件内容进行筛选、过滤和加工,然后再决定事件能否成为新闻继而传播,这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新闻的真实性。新媒体时代“把关人”概念的弱化严重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在人人都能新闻的时代,公民却缺少了新闻者应有的“新闻素养”[1]。所谓新闻素养是指新闻者在新闻之前对各类未经核实的信息应该具备一定的辨别能力,能够批判性的识别解读和运用信息。知名歌手于文华2015年10月27日在微博发文声称著名词作家闫肃老师逝世的消息,网民随后大量转载此篇微博以示哀悼,然而没多久于文华再次发文称闫肃老师只是病情加重并未去世,引起一片哗然。从此案例可以看出,无论是信息者还是信息阅读者都缺少了辨别真相的能力,这也为新媒体时代虚假信息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2新媒体的受众特征对新闻真实的影响

新媒体受众作为一个不断壮大的社会群体,它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在林刚所著的《新媒体概论》中提出了新媒体的三大特点:隐蔽性与公开性;广泛性与窄众性;干扰性与严谨性[2]。这些特点也深深地影响到了新媒体时代的新闻真实。

2.1新媒体受众的隐蔽性对新闻真实的影响

新媒体受众的隐蔽性主要体现在用户在公开网络下的匿名状态。网络为新媒体构建了一个虚拟世界,在这个虚拟世界里人们可以对自己的身份进行伪装,很多人因此会觉得在网上发表言论是自由的,也是可以不负责任的,而且,网络世界比现实世界具有更大的想象空间,更加剧烈了网友的猎奇心理。在此种认知的引导下,互联网产生了大量的虚假信息。

互联网虽然具有隐蔽性,但新媒体用户在使用互联网时所留下的痕迹都被记录在后台,一个人使用互联网的时间越久,所留下的痕迹就越多。因此某种程度上来说,新媒体受众具有公开性。而此种公开性也为新媒体时代追求新闻真相提供了便利,多名政府官员因为人肉搜索而落马就是最好的例证。

2.2新媒体受众的广泛性对新闻真实的影响

新媒体受众遍布全世界各处,覆盖面十分广泛,他们也为新媒体时代提供了大量的一线新闻,大大提高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也正由于新媒体受众数量众多,覆盖面广泛,很多在传统媒体时代会被议程设置所忽略掉的事件、环节和细节得以广泛传播,这使得更多的新闻真相更容易被大众所知晓。

但由于新媒体的发展是依附于技术发展之上,新媒体受众更多的是一些特定人群,很多无法掌握新媒体技术的人就无法参与到新媒体的新闻传播中来,因此很多谣言的澄清都无法及时广泛地深入群众,这也延长了虚假信息的传播时间。

2.3新媒体受众的干扰性对新闻真实的影响

新媒体受众在消息时通常都会对所的消息带有既定的价值认知,而其他受众由于对信息的真伪没有识别能力,往往会不加以思考,不知不觉中与信息者产生共鸣。正如《真相:信息超载时代我们该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一书中所说:21世纪真正的信息鸿沟,不是接入互联网和没有接入互联网人群之间的差距;它是有能力创造知识和只会肯定先入之见、故步自封、不再学习的人之间的差距,这是理性与迷信之间的鸿沟。

但新媒体传播的双向性对新媒体的新闻传播具有监督作用,受众的及时反馈让信息传播者可以第一时间发现并澄清虚假消息。由此可见,新媒体受众身份的变化对新媒体时代新闻的真相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导致虚假信息泛滥,又可以对虚假信息起到监督作用。

3新媒体的市场化特征对新闻真实的影响

网络技术在带来了新的传播模式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盈利模式,新媒体在全新理念的引导下正迅速拓展着传媒市场[3]。盈利是所有媒体的天然追求和属性,新媒体也不例外,新媒体本身就是市场的产物,追求盈利是新媒体与生俱来的天性。因此,很多管理新媒体的新闻单位为了在短时间内能够获得更多的收益,忽略了新闻最重要的东西―真实。盲目追求时效性、过分注重点击率成、新闻编辑新闻素养的缺失等原因导致虚假信息更容易产生和传播。然后,新媒体只有依靠不断积累起来的公信力才能获得用户的信赖,才能保持长久的盈利。这就要求新媒体经营者所的信息必须是真实可信准确无误的。

对于“新媒体时代,我们究竟是离真实更近还是更远?”这个问题,似乎并没有确切的答案。新媒体时代是信息超载的时代,面对每天的海量新闻信息,作为受者,我们应该要有甄别与防范的能力;面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件,作为传者,我们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对自己所的信息进行严格把关,不做虚假信息的者和传播者。正如上文所提到的,“新闻素养”应该成为公民素养的一部分,在新媒体时代,新闻知识显然不仅仅是新闻从业者才需要掌握的知识了。

参考文献

[1]比尔?科瓦奇.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新闻传播的特征篇9

[论文摘要]新闻语言就是指“通过新闻媒体,向民众报道最近发生的事例,传播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运用的语言”,它担负着向人们表述新闻事件、传播新闻信息的特殊任务,是构成新闻报道的最主要最基本的元素。新闻用语是那些新闻报道的某种外壳,新闻用语的变化也肯定是新闻变化的一种外在显示与表征,一定的新闻用语一直是和特殊的时代要求与相应的历史条件相一致的。新闻语言并不是一直不变的,历史的演进、时代的变迁,肯定推动新闻语言的变化,使它具有深深的社会烙印与时代印记。 

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新闻语言的形态发展历经了由手势、口头、符号到文字这样一个非常漫长的演变过程。十九世纪末,电子媒体出现以后,新闻用语的形式也逐渐丰富起来,字幕新闻、广播新闻、影视新闻,极大扩展了新闻用语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当今计算机网络的广泛运用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全世界引发了一场信息传播方式的新技术革命。在当今信息全球化的时代,新闻语言也需要与时俱进,要进行更为深刻的变革。新闻语言随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与此同时也有着它本身角色与学理上的要求。目前,在新的媒体生态环境里,新闻语言主要表现出四种变化特征:多元化、互动性、融合性、平和性。 

一、多元化 

新闻语言源自于社会现实生活,源自于普通民众的社会生产实践,它一直是伴随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变化。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日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在培养出很多的具备自我意识的民众的同时,也肯定导致新闻用语逐渐多元化的趋势。新闻语言的多元化,首先表现在新闻语言不但是在内容上展现民主精神,以表达民众的祈愿和诉求;并且在表现形式上也异常活泼生动,丰富多彩,新颖别具一格,被广大老百姓所钟爱。重视从普通民众心理角度考虑,用普通百姓的立场和视角反映生活,用具有亲和力的语言感染感化民众;其次,新闻语言的多元化表现在传播者不但要报道新闻事件,还可以自由自主表达对新闻报道事实的看法。民众也可以运用各种形式自由表达自己对新闻传播的看法和观点;第三,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与民众的不同阶层,这种多元化还表现在新闻语言不但要适应同一个层次的民众多元化的阅读需要,又要满足各个不同层次民众的阅读口味。 

二、互动性 

互动是新闻语言运作的一个主要方式。因为接受新闻的民众主体地位的提升,特别是计算机技术与国际互联网的广泛运用,新闻语言互动性的特点逐渐显露出来。我国在原先的新闻传播活动中,传播者与接收的民众的各自分工非常清晰明确,而信息传播流通的形式是“我传播,你接受”的单方向的灌输式。尽管,新闻语言也一贯重视接受信息民众的反馈,“可是新闻语言的延迟性和间接性导致传播者和受众之间还没能建立起真正的互动关系”。而在网络语言传播过程中,互动性是首要的基本特征,接受新闻语言的民众可以随时和传播者进行“对话”,相互传播资讯、表达观点立场、提出要求与及时反馈对新闻报道内容的看法。新闻传播由原来的传播者对于民众的单方向灌输式转变为传播者和受众的双方向互动式。在网络传播此种新型的传播方式中,新闻语言传播的互动性特点会日渐凸现。此外,伴随着媒体竞争的日趋激烈,为了吸引民众、争抢市场占有率,那种原来老式媒体报纸、广播、电视新闻语言也愈发重视互动,比如开通新闻互动热线、实行节目主持人制、邀请民众参与其中等。 

三、融合性 

随着科技迅猛发展与社会持续繁荣,为媒体得快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同时也进一步推出新的媒介形态,而原来的那种传统的媒介形态不会逐渐消亡,“而是历经较长时间的调整以后,根据自身的传统优势,吸收别的媒体的优点,对自身作非常有效的改造进而有了进一步的新的发展”。此种相互兼容、相互促进、持续变革的媒体生存发展的特征,导致新闻语言的持续变化也表现出某种融合的特征。 

多媒体时代的来临,也就使新闻语言的融合成为一种必然走向。巨大的信息量和异彩纷呈的社会生活,必然会使民众的阅听习惯和思维方式产生很大的变化。为了迎合民众的此种多元化的、全新的心理和思维转变,新闻传播者不能只是限于使用单一的报纸、广播、电视或网络语言来进行报道,而是要结合所报道得内容、媒体的自身特点与民众的需求,运用融合的新闻语言来传播,比如纸质媒体文字的视觉化与图像化,广播语言的文字化,电视语言的广播化和口语化,网络语言的整合化等。新闻语言的高度融合,不但展现了现今新闻媒体对原来的那种传统新闻语言的挑战意识,又表现了媒体张扬的个性、自我发展的诉求,与此同时还提高了新闻媒体的竞争力,迎合了民众新闻思维的变化和民众心理变化的需求。 

四、平和性 

引领时代潮流,传播社会精神文明,促进社会公平和谐发展是大众传媒的崇高使命,切忌浮躁、要彰显理性、平易近人是大众传媒提升其公信力与亲和力、树立其良好形象之根本。在信息全球化的时代,随着媒体竞争的日益白热化,民众本位意识的日趋成熟,构建一种平和、理性的新闻语言风格显得极为重要。由于平和、得体的新闻语言能精准地表达传播者的报道思想意图,且能迎合民众心理需求,因此被民众乐于接受。新闻语言要平和,首先是新闻语言本身角色的要求与体现。新闻语言作为构成新闻报道的最基本的要素,它的风格事实上是新闻媒介面向社会、面向民众的表情。平民化的语言风格,民众乐于接受;然而指令性的语言、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民众是极为反感的,它们会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尤其是新闻语言的暴力化倾向,不但使所报道的内容和事实本身不相符,也会深深伤害民众,消弱民众对新闻媒体的信任和期待。 

新闻语言要平和,其次也是社会文化的内在要求。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它带来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与社会文化更为丰富多彩,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消费文化好像要成为主流,现今新闻媒体就起着相当重要的精神指引与文化导向作用。这就需要新闻报道语言要极具理性与平和,既要考虑民众的个性,用平和的语调给民众以极大思考的空间,用理性的笔调为民众提供可供选择的余地,又要尽量避免新闻语言的庸俗化、娱乐化趋势,展现新闻语言的人文关怀性。冷静地摆出事实,平和地讲明道理,运用逻辑的强有力的力量来达到新闻传播的目的,也是促进人们之间和谐、媒体和谐与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杨娟,段业辉.网络新闻标题的简省空间[j].传媒观察,2005(4). 

grice,h.p.logicandconversation,inlevinson,s.c.1983.pragmatic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蓝鸿文、马向伍:《新闻语言分析》,中国物质出版社1989:8. 

石义彬:《新闻语言与社会的关系》,《光明日报》,2000(5). 

石义彬:《新闻语言的本质特性》,《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2). 

郭小平:《论媒介的生态共生与信息互补》,《当代传播》,2002(4). 

新闻传播的特征篇10

【关键词】新闻审美;本质;传播

中图分类号:G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281-01

目前,新闻美学还是一门尚不系统、完善、科学甚至还有争议的年轻学科,有待于新闻界及学术界的专家、学者们去研究探讨。有学者认为“以最吸引人的表现形式传播真实新鲜的新闻,就是新闻美”。那新闻美以怎样的形式来表现传播的新闻是最吸引人的,新闻美是新闻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的美,是新闻工作者思想与业务方面不懈追求的目标,是以最快的速度刊播出受众最想知道的新闻的表现形式,是符合新闻价值及传播规律、时代要求的新闻,具有美感的新闻是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新闻,都能引起广大受众的共同兴趣和普遍关注。

一、新闻美的本质

凡是人创造的一切,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人的有意识的创造活动的本质,从而成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东西,“新闻美的本质就是要反映和传播人的本质力量所创造的成果”,但是并不是所有反映和传播人的本质力量所创造的成果都是美的新闻,新闻美是对新闻价值的最集中、最纯粹的概括。新闻美的本质具体体现在新闻的真、新、活这几点,三要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真是新闻美本质的第一要素,没有真实性的假新闻谈不上新闻美,新和活使得真的新闻锦上添花,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经营的新闻媒体会得到更多的受众,从而得到更多的经济收入,综合运用使得新闻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新闻信息更能深入人心,受众更能得到美的享受。

二、新闻美的特征

新闻美的特征从属于美的特征,即形象性、悦情性、创造性特征,又以新闻的特性体现出来。

形象的新闻是生动、具体、直接可感的美的新闻。生动的新闻就是充满活力的报道,它抓住了事物最鲜活、最个性的角度进行报道;具体的新闻报道要求新闻记者深入实际采集具体的事实,让事实说话,通过事实来表达主题;可感的新闻报道要求新闻记者尽可能的到新闻现场,要善于观察和表现事物的直接形象,或者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地表现出来,迅速及时地将消息报道出去。新闻传播媒介通过优美的文字、可感的画面、生动的声音刺激着受众的视听感官,传递着自然及社会中的美好的事物。

新闻美的感染性是由美的悦情性而定的。美是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美是人类生活及社会进步的一个永恒的主题,美的事物能够调动受众的高度注意力,能够激发受众的最大精神和身心愉悦,人生需要美,需要美的生活,需要美感,而新闻也是人类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报道新闻时不仅要告诉大家发生了什么事,而且使受众在阅读和观看时感觉舒服。优秀的新闻作品所塑造的美的典型人物、感人事件能使人们在了解信息的同时获得愉悦的心情,它们影响着一代一代的人们去追求美的生活,美的感受,美的人生。

美是由人所创造,它是人的创造性智慧、思维及力量的充分体现,它是具有渊博的知识、熟练的动作及心智技巧、合理的联想及高效的行动能力的人群开创性的活动。具有美的创造性的事物是新闻报道的重点,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闻媒体的喉舌功能已经不是唯一,丰富百姓生活,传播大众文化已成为共识。记者应发挥新闻人过硬的新闻敏感能力去发现美的具有创造性事物,发掘美的思想,创造美的形式,写出美的新闻作品。

三、新闻审美的本质与传播

新闻审美的主体是传播者、受众,新闻审美的客体是新闻作品,传播者发现美、反映美、创造美,受众欣赏美、享受美、内化美,新闻作品是传播者美的实践的物质载体,是受众与传播者沟通的桥梁。新闻审美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审美人类学所主张的观点为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新闻就是本着为人们服务的宗旨,关心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重点是对受众进行正确的审美引导,不断提高受众的审美能力及思想境界,进而营造优质的社会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