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管理教育的建议十篇管理教育的建议十篇

管理教育的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7:32

管理教育的建议篇1

一、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校党委高度重视大学生党建工作,努力发挥二级学院党组织的作用,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总体上保证了大学生党员的发展质量,发挥了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但二级学院党组织在对大学生党员的后续教育管理上还存在着认识不到位、教育方式不多样、党务工作队伍力量不足等问题,影响了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管理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一)二级学院党组织在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管理工作上存在的不足

1.思想认识不到位二级学院党组织是学校党组织的基层单位,不仅是学校党委精神的贯彻者和执行者,也是增强学校党建工作活力和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重要力量源泉。多数二级学院党组织把大学生党建工作的重点放在加大大学生党员发展的力度上,思想上存在“发展是硬任务、教育是软指标”的观念,工作中存在“‘重发展、轻教育’、‘重入党前教育、轻入党后教育’的现象”。体现在:“有的只重视给学生党员提出思想、学习、工作等方面的要求,而轻视对学生党员的具体指导与帮助;有的重视学生入党前的培养教育,对他们入党后的再学习、再提高不管不问,轻视入党后的继续教育;有的习惯于以管理、使用代替教育,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缺乏针对性。”“在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中,‘先起步,后完善’,至于以后的再教育可以‘从长计议’。”从而导致部分大学生党员“入党前奋力干,入党后减一半”,缺乏积极上进的动力,思想上麻痹、行动上松懈、学习成绩上下降。据华南农业大学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32.1%的同学认为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开展的效果显著,57.0%的同学认为效果一般。75.0%的学生认为学生入党后变化不大,都不够先进,甚至还有部分32.6%学生认为入党后反而退步了。37.8%的学生肯定在大学生党员教育中的工作表现,但也有50.2%的学生认为做得一般或不够好,需要加强此方面的工作。在大学生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中,62.8%的认为只重视发展党员的数量,而忽略质量”。

2.教育管理方式不多样有效的教育管理方式能够发挥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是保证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管理取得实效的催化剂。二级学院党组织在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管理中,还存在着教育管理方式单一滞后的问题。一是学生党员的主体地位被弱化。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行为主体,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由党员的素质和作用来体现的。现实中,大学生党员的后续教育管理演变为单向的思想灌输、任务布置和提出要求,他们时常处于被管理、被领导、被教育的地位,缺乏必要的讨论和互动,致使大多数学生党员在党内生活中很难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实践的意识减弱,甚至使他们对教育管理产生厌倦、抵触情绪。二是教育管理过于强调理论培训,党性实践锻炼和能力培养被弱化。大多二级学院党组织注重对大学生党员开展党的知识和理论方面的教育,而弱化了党性实践锻炼和教育管理,影响了一些大学生党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的提高。三是教育管理载体形式单一。往往是按照传统的集中宣讲、集体读报、学习文件、写心得体会等学习形式简单完成教育步骤,导致于教育的成效关注不到位。对现代媒体,特别是网络在党员教育中的作用认识欠缺,忽视互联网、手机短息、QQ群便捷、丰富的优势,不能满足大学生党员个性心理需求。四是教育管理经费不足。党内开展的讨论辩论、参观考察、实践锻炼等互动式、情境式教育由于受到经费的限制,不能得到广泛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党员的参与热情。五是后续教育管理形式不丰富,组织生活质量不高。组织生活存在着单向灌输,读书念报多,双向交流少,基本上就是“民主生活会”、“专题学习”等形式;传统教育方法运用多,典型引路教育少;学习内容缺乏完整性,内容上缺乏周密的、系统的长期计划,主要是开展“运动式”学习,民主生活会上歌功颂德、莺歌燕舞,难以开展有效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六是教育管理考核不严格。有些二级学院党组织尚未建立科学有效的大学生党员目标管理考核机制,有的学生党员没有经过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在转正时程序简单,把关不严。对部分少数学生党员违反校规校纪,有时只是简单的批评教育,而没有严格按照规定进行严肃处理,致使部分学生党员在师生中产生很多不良的影响。

3.党建队伍力量不足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大学生人数递增,党员数量也随之增长。目前,二级学院申请入党的大学生占学院学生总数的60%以上,有的高达90%,学生党员的比例一般达到在校生的6%~10%,有的甚至更高,形成了一支比较庞大的队伍,而受学校人员编制制约,从事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党务工作者存在明显不足。二级学院学生党建工作队伍一般由党委书记或副书记、党务秘书、团委书记、学生科长和辅导员组成,学生党支部书记则由团委书记、学生科长、辅导员兼任,从整体上看,党建工作队伍比较薄弱。一方面,“辅导员工作任务繁重,管理的班级多,学生人数多,整日忙于学生工作的各种具体事务,还要忙于学院的各种行政事务,甚至大多数都有教学任务。作为党务工作主要承担者的辅导员任务繁多,党员教育管理的质量大打折扣。”另一方面,部分辅导员也是刚刚加入党的组织,对党的知识也了解不深,党务工作经验缺乏,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握不透,理论素养不高。由于毕业生离校后学生党员人数和比例的大起大落,影响学生党支部工作的连贯性。所以,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显得力不从心。再者,学院对学生党支部书记缺乏培训和相应的管理考核办法,支部也没有专门的活动室,学习资料因无处摆放,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档案只好由党支部书记保管。并且,“高校党务干部不受重视,待遇偏低,再加上大量的琐碎工作,这让许多党务干部心理不平衡,不安心本职工作,不钻研党建业务知识,工作没有主动性、创造性,没有成就感、荣誉感,从而造成对工作认识不深,重视不够。”致使他们对工作不安心、不热心,因此,学生党员的后续教育管理工作还有待做细做实。

(二)大学生党员自我教育管理存在的不足

1.党性意识不强,理论素养不高党性是指一个党固有的本性。《》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性的体现,也是党员的责任。受市场经济负面作用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影响,有的学生党员忽视了入党后的责任和使命,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各种活动即可,而对自觉提高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的意识缺乏,入党的光荣感高于责任感。尚未真正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缺乏强烈的以爱国主义、时代精神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个别大学生党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人生观消极、价值观扭曲、理想信念动摇等问题。关于理想信念问题的调查显示,“选择‘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人’为48.7%,选择‘找份好工作,有个幸福小家庭’和‘做个掌握权力的人’的分别为12.2%和1.0%。”部分学生党员对一些社会问题的认识缺乏科学方法和理论深度,处理问题不能以理服人,说话办事缺乏应有的感召力。据调查数据显示,“只有9.9%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党员综合能力较强,服务意识较好,群众基础较扎实。面对有困难的同学,48.3%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党员没有主动意识,跟随周围同学的选择,24.4%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党员自己主动帮助,没有及时号召其他人。”

2.入党动机多样,功利思想存在“入党动机是入党积极分子争取入党的真实目的和内在的驱动力,它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党员的质量和党组织的纯洁性、先进性。大多数学生党员都具有比较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比较正确的入党动机,但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相当一部分学生党员,存在着入党动机的多样化、功利化趋向。他们把入党作为寻求创造良好的就业机会、实现个人利益的台阶。”伴随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部分大学生党员的思想呈现出功利化的趋势,在入党动机上,缺乏大局意识、宗旨意识、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忘记了自己在入党时的铮铮誓言,没有真正践行“为人民服务,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入党动机,影响了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形象。“一些高校只注重数量,其质量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证,出现了部分大学生党员形式上入党,思想上却未真正入党,出现了入党后‘踏步走’甚至‘退步走’的现象、把入党当作是一种投资或是未来工作的筹码,入党动机不纯的现象。”这应引起党务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3.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足同志曾指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抓住了先进性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就抓住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而每一位党员的先进性都代表着党的先进性。但在部分大学生党员中,其先进性和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不够。来自对华南农业大学部分在校学生的调查显示,“53.2%的同学认为大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明显,44.5%的同学认为表现一般。”这说明大学生党员在入党后有部分对自己要求松懈,过去的“发展一个,带动一班,影响一片”的效果已经越来越弱,需要及时进行教育。

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管理的对策

保持党员的纯洁性和先进性是党的建设的永恒主题,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管理是提高其党性修养,保持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途径,是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需要,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教育管理取得成效的前提同志曾强调:“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承担着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责任。要始终把抓基层打基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就要求二级学院党组织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管理,首先要高度重视,提高思想认识,站在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的高度,把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管理作为保持和发挥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系统工程来抓,一是坚持每年召开学院党建工作会议,把大学生党建工作,尤其是大学生党员的发展、教育管理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龙头,作为学院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院整体工作之中,认真谋划,狠抓落实,为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的思想保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明确指出: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对入党积极分子要注重早期培养,加强制度建设,严格发展程序,进行系统的党的知识教育和实践锻炼。对大学生党员要加强党员先进性教育,使他们严格要求自己,提高党性修养,充分发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二是二级学院党委应坚持党建工作责任制,成立大学生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书记是学院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分工书记是直接责任人,各支部书记及其他成员根据分工抓好职责范围内的党建工作。三是建立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管理的规章制度,通过制度规范大学生党员的学习、工作、生活和日常行为,强化他们的宗旨意识和自律意识,在组织的关怀、教育、培养下健康成长。创造条件鼓励各支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新途径、新载体,建立学生党员思想汇报制度、转正答辩制度、述职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定期让学生党员向支部和学生代表汇报自己在政治思想、专业学习、工作、日常生活、榜样作用发挥等方面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所感所获,然后,由支部党员和学生代表评议,发挥民主评议的调节作用和导向作用。四是探索建立对党支部、党员进行考核的指标评价体系,把大学生党员参加教育和实践活动的情况纳入其中,以落实党员目标责任制,每年召开学生党员评优表彰大会,促进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落实和有效的开展,实现党员后续教育管理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二)创新教育内容,改进教育管理方式,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教育管理取得成效的重要途径创新教育内容需针对不同学生党员的特点,把握重点,区别对待,才能收到明显的教育效果。比如对新生党员以正面鼓励和严格要求为主,开展党史、校史、地方史“三史”结合模式,解决理论素养不高的问题,进一步激发他们爱党、爱校、爱家乡的情怀;对预备党员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充分发挥党支部、党小组和入党介绍人的重要作用,通过集中培训、定期谈心、听取思想汇报、召开座谈会议以及分配一定的社会工作等方法,要求预备党员保持定期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制度,勉励他们保持优点,改正缺点,在组织上入党的同时,真正实现思想上入党,行动上入党,不断为他们指出努力方向,保证新党员质量;对正式党员以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教育为重点,要求他们牢记党的宗旨,时时、处处都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师生中树立良好形象;对毕业生党员以理想道德和职业素质教育为主,党支部通过手机短信、电子邮箱、QQ群、微博等方式,经常与毕业生党员保持联系,沟通思想,把握动态,使学生“身在外”而“神不散”,牢记党员身份,注意在实习期间一切场合如寝室卫生、实习纪律、实践效果等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实践中强化先进性意识,解决党性修养不强的问题。对一般党员以宗旨教育和党的优良传统作风教育为主,通过党员值班岗、担任辅导员助理、党员服务岗、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使他们深刻理解群众路线、为人民服务的内涵,进一步解决模范作用不突出的问题;对优秀党员以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为主,把对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与真正关心他们的学业生活、帮助他们排忧解难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学生党员对党组织的归属感。

整合开发资源,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改进大学生教育管理方式。一是创新学生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模式,拓宽教育平台,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感召力。设置公寓、社团、年级、专业党支部,扩大党员教育管理的覆盖面,增强学生党员的影响力和渗透力。设置毕业生流动党员党支部,把学生党员的教育延伸到实习基地,专门对流动党员进行集中教育和管理,实现学生党员教育不留死角。二是丰富教育载体,提高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学生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在学生公寓或教室创设“党员示范岗”和“党员责任区”,选拔优秀的学生党员作为责任人,分别负责管理若干学生宿舍或教室,把学生党员的照片及相关资料在上述活动场所亮出来,让周围的学生清楚他们的党员身份,让学生党员处处接受监督,体现党员的职责与义务,做到一名党员一面旗帜,发挥党员的示范作用,变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管理为主动参与教育管理,从而逐步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工作格局。三是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功能,努力提高教育的实效性。“2008年6月20日,同志在人民日报社考察时,在人民网强国论坛同网友进行了22分钟的在线交流,并强调指出:要充分认识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

这就要求二级学院党组织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校报、广播、网络媒体、QQ群、飞信、博客、微博等媒介,努力扩大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管理的覆盖面。建立校、院两级党建专题网页,建设网上“红色阵地”、党员论坛、专题讨论,精心策划内容,做到在同党员大学生交流互动中形成共识,在加强信息服务中开展思想教育。四是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在继续发挥党校教育管理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要注重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实践性、参与性和主体性,学校应给予组织活动的必要经费,二级学院党组织积极搭建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平台,利用“三下乡”、志愿者活动以及到革命圣地参观等,使广大大学生党员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完成行为养成,从而陶冶情操、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五是坚持日常教育与专题教育相结合,提高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比如2010年5月中央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创先争优”活动,二级学院党组织按照学校党委的部署,以“五带头”为目标,积极组织大学生党员参加创先争优活动,精心制定活动方案,周密安排方法步骤,把创先争优活动与创建优良学风、志愿服务、守法自律、科技创新、校园文化等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党员在广大同学中树楷模、做标兵,刻苦学习、勤于思考、甘于奉献。

(三)优化配置,打造高素质的党务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后续教育管理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队伍的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生后续教育管理的质量,党支部书记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同志曾强调:“要坚持加强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按照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要求,形成一支能够团结带领广大党员、群众推动科学发展和共同致富的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因此,必须重视提高党务工作队伍的素质,加大对他们的培养力度,促进其与学生党员共同成长。一是重视辅导员的政治理论素养的提高。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前线,与大学生党员联系紧密,其一言一行对学生党员的成长有直接的关系。加强对他们能力素质的培养,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岗前培训、在岗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党性修养、组织管理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二是重视学生党支部书记的培养。采取集中时间脱产培训与以会代训相结合、理论知识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党务知识培训与现代公共行政管理知识培训相结合、课堂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等方式,加大对党支部书记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其思想政治水平、理论水平和科学化水平,增强爱岗敬业意识,增强亲和力和感召力。三是实行“导师制”,加强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为了解决学生党员多和党务工作者少的矛盾,基层院系可以实行‘导师制’。”“随着‘导师制’实行与不断完善,一方面,导师可以针对学生党员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纠正思想领域存在的问题,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在学生党员精神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通过任务分解,使得教育管理工作事半功倍,明确和强化教工党员对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职责,减轻传统党务工作者的压力,同时也会提高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工作质量。”

管理教育的建议篇2

义务教育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管理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不断加快,进城务工就业的农民逐年增多,随之而来的是人们普遍关注的农民工子女的就读问题。围绕这一问题,本文以郑州市区为解剖点,对进城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基本情况

尽管面临很大的压力,郑州市仍把做好进城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作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工作来抓,较为妥善地解决了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全市每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人数逐年增加,特别是市内金水区、二七区、中原区、管城区四区表现最为突出。以下是近五年四区小学毕业生升初中就近分配的总人数和外来务工子女人数情况表:

根据上表来看,每年较上年都有增长,增长最少为2009年的221人,增长最多的2011年为1337人;2009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9134人,到2012年为12373人,共计增加3239人,年均增加1080人。

二、政府举措

1.进一步完善招生政策,优化招生环境

2000年以来,郑州市相继出台了《郑州市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通知》、《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郑州市教育局关于继续做好全市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管理规定,将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同住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作为政府的大事来抓,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中,公办学校接受进城务工人员同住子女入学人数达到了总人数的85%,其余学生由民办学校接收。基本实现了进城农民工子女应入尽入的就学目标。

2.坚持“两为主”原则,畅通入学渠道

坚持以流入地县(市)、区政府安排为主的原则,把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作为政府的责任,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扩大公办学校规模,明确职责,相互配合,齐抓共管。按照相对就近入学的原则,充分发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接收主渠道的作用,以公办学校为主,在严格控制班额,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潜力,尽可能多地接收进城农民工子女就学。同时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对以招收进城农民工子女就读为主的学校,加强扶持和管理,规范其办学行为,确保师生安全和教育质量。最大限度减轻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费用负担,通过设立助学金,减、缓、免交有关费用,提供免费教科书等,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民工子女就学。

3.充分挖掘资源,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针对进城农民工子女增多的现实,郑州市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加强建设,改善硬件环境。从2011年起启动实施了优质教育资源工程,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两年来,投入专项资金13亿元,具体实施了281个项目,其中基本建设项目42个,新增教学楼、实验楼39万平方米,增加优质招生学位3.54万个,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增加优质初中学位12400个、优质小学学位19400个,城区义务教育优质资源覆盖率从2010年的30%提高到了65%。

4.加强教学管理,创造平等教育环境

今年秋季开学后,郑州市将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管理,要求学校继续做好“平等教育”。将进城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学生统一管理、统一编班、学、统一安排活动,在评优奖励、入队入团、课外活动等方面一视同仁。并在开学后将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教学情况纳入教师学期考核,完善进城农民工子女家庭联系制度,使学校、教师、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生活情况,增强学校、家庭教育管理责任。同时,采取有效措施优化学生关系,教育其他学生尊重、关心、爱护每一位进城农民工子女,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三、存在问题

1.城区学校就学压力不断加大

近几年,郑州市城市化进展迅速,进城就业人员大量增加,造成随迁子女在郑州市区上学数量猛增。加上郑州市城区教育发展还不够均衡,校际之间存在一定差距,随迁子女分布不均,在一些人口较为密集的区域,适龄学生入学难、入园难、大班额更加突出,已经严重超出了目前辖区学校的承载和容纳能力,入学压力逐年加大。惠济区的刘寨办事处和长兴路办事处,外来人口非常密集,如果按照辖区内报名人数接收安置的话,两所办事处小学的平均班额将会超过百人,即使做了大量工作将学生分流到了周边学校,班额也超过了70人,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班额标准。

2.中小学校建设相对滞后

郑州市每年都有新建学校或改扩建学校投入使用,但原来按常住人口规划的学校布局和办学规模已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再加上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建设中小学落实不到位,建校速度远远跟不上学生增长速度,新增建校任务艰巨。预计“十二五”期间,按照小学每班45人、中学每班50人的国家规定,郑州市区每年平均需新建中小学29所,其中,24班小学21所,36班初中5所,36班普通高中3所,年均投资不低于14亿元。仅头两年,市区就谋划建设70余所中小学,目前就已开工建设了近40所。

3.教育质量受到较大影响

近年来,市区各学校都最大限度地接收安置学生,有许多学校原有的学生已经饱和,为最大限度接收安置学生,学校把能腾出来的教学辅助用房全部改成了教室,致使学校功能室缺乏,学校仪器、图书、活动场地、厕所蹲位等严重不足,无力承担大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读。师资力量严重缺乏,大量非郑州市户籍学生的涌入,使本来紧张的师资问题更加突出,教师工作量加大,学习环境更加拥挤,不仅给学校带来了极大压力,也极大影响了课堂教学的组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制约了教育的发展。

4.学校学籍管理难度增大

进城务工人员尤其是农民工往往受季节、收入、工作的变化而流动性强、变动频繁,学生转入、转出手续不全,增加了学校教学秩序和学籍管理的难度。另外,辖区学校分布不均,学校较少,外来务工人员又多租住在,将其同住子女向市内相关学校调配,造成路途较远,一些家长不满意调配结果,不断请求再分配,调配工作量较大。

5.入学资格审核亟待规范和完善

为切实保障进城就业人员子女的入学权利,激励广大务工人员在郑州建功立业,我们对随父母进城就学的随迁子女提出了“四证”(户口本、身份证和居住证、劳动合同、借读证明)的基本条件。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外来人员的纳税、居住时限等没有具体规定,入学门槛形同虚设。但也有一些家长,为让孩子能上学或上某个学校,报名中造假现象时有发生,客观上加大了进城就业人员随迁子女的入学难度。

6.政府有关部门的认识有待统一

政府职能部门的有些同志对于接纳农民工子女进城就读问题,尚不同程度地存在“等待”、“观望”和“畏难”的心态,这些心态很大程度上缘于城市政府的习惯思维。长期以来,单身农民工为城市提供廉价劳动力且不享有城市公共福利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而一旦政府把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提上工作日程,就会导致农民工家庭的集体迁入,这将使得城市政府必须考虑公共福利和公共设施承受的压力。

四、思考与建议

1.健全农民工子女入学的经费保障机制

建立以流入地政府为主、各级政府共同分担的经费筹措机制。一是要按照“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确保生均公用经费。二是由区(县)财政承担新增教师的工资。三是坚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解决学校改扩建所需经费。由市政府统一规划学校改扩建用地;由市、区(县)两级政府负担,以区(县)为主承担改扩建学校所需建房及配套设施费用;除市教育费附加足额安排给教育以外,所在地政府在城市维护建设税中每年也应安排一定经费,按建设项目补助到校。四是建议中央、省两级政府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建立进城务工子女义务教育专项资金,按各地接纳农民工子女进城就读总体数量及财政状况进行补助。

2.健全农民工子女进城就读的准入制度

对农民工给予明确界定,没有正规合法职业、没有与用人单位依法签订有效合同的进城人员不能列为进城务工就业农民范畴;简化入学手续,“六证”中最关键的是用工合同、学籍证明、户籍证明,其余条件可以弱化。此外,需强化有关办证部门的责任意识,加强对办证人员的管理和办证制度建设,对违规的办证人员要追究责任。

3.落实城市开发区规划中的中小学校配置建设

为确保新区居民和进城务工子女入学,各级政府要依法将城市中小学校配套建设纳入城市新区开发整体规划,抓紧建设。一是进一步强化政府的建校责任。各区政府(管委会)负责本行政区内初中小学的建设。市委、市政府把市区每年中小学建设计划的执行情况纳入对各县(市、区)政府的年度目标进行考核和奖惩。二是加强规划的审批和对规划实施的监管。严格执行《郑州市城市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中的标准,预留中小学建设用地。成立专门的联合执法机构,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和责任追究力度,确保配套规划的中小学校与居住区建设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三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协调力度。由市政府牵头,市规划、国土、建设、财政、教育等部门和各区政府参加,组成联席会议。具体研究、解决市中小学、幼儿园规划建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要切实履行职责,密切配合,确保市中小学、幼儿园规划建设项目的实施。

4.着力挖掘市区教育资源

一是合理配置教师编制。编制部门、财政部门要坚持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视同城市学生对待,按实际学生人数核定教师编制。对于接纳非郑州市户籍学生较多的学校,可以按照标准班额适当超额配备教师。另外,可探索弹性或动态教师编制管理机制,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二是积极鼓励学校挖潜。加快实施市区内完全中学的初、高中分离办学,统筹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缓解入学难问题。市区大中专院校外迁时,老校区的土地规划必须根据教育需求预留中小学、幼儿园用地,满足周边孩子入园、入学的需求。三是充分发挥现有市区中小学校舍的作用,严禁校舍出租行为。市及区教育部门要对所属中小学校、幼儿园的校舍出租情况进行摸底排查,对已出租校舍限期收回,不得再次出租。

5.着力加强进城就业人员随迁子女的入学管理

一是做好生源预测。对市区进城就业人员随迁子女的入学情况进行全面摸底,通过深入派出所、社区,充分了解辖区内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分布情况,并做出未来生源的预测,实行动态管理。根据辖区内学校布局、生源实际和学校容量,引导学生有序就学,统筹安排好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二是完善学籍管理办法。建立郑州市基础教育管理平台,将所有进城就业人员随迁子女信息全部录入管理系统,通过区、市两级数据汇总,即时掌握这些学生的数量、流动去向、家庭情况,以保障学生接受义务教育权利的落实。

6.围绕农民工子女入城就读问题进行专题调研

管理教育的建议篇3

关键词高职信息化教育建设管理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发展,不仅我国众多本科院校已实现了信息化教育,而且高职院校信息化教育建设与管理成了世人议论和关注的焦点、热点。众所周知,高校教育的信息化建设不只是高等教育实现信息化的关键环节,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深化的重要步骤,也有助于高校管理水平的提高。至此,为提升高职学校在公众心中的形象及社会效益,增强其竞争力,作为给社会培养众多、急需的高端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的高职学校,信息化教育至关重要,则合理建设、管理高职信息化教育迫在眉睫,这也是高职学校信息化研究的中心任务。

一、高职学校急需进行信息化教育

高校信息化即高校科学运用先进的计算机、互联网与多媒体技术,实现高校管理日益科学化、校园日渐网络化、信息资源日趋数字化,最终实现教学、科研的逐步现代化。作为现代化教育主要内容之一的信息化教育是当前高校现代化教育的关键步骤,没有信息化教育就不会有现代化的高等教育。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背景下的高等信息化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结果,这也会加快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步伐。

知识经济、信息技术占主导地位的时代,谁掌握了大量的高端信息技术,谁就会在世界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为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生教育体系,高职院校实行信息化教育势在必行。作为一种技术手段与战略性决策的信息化教育建设有助于高职院校信息与知识间的沟通,也有利于强有力的信息技术的处理能力和人的创新能力的有机融合,最终提升高职院校的创新力与确保其人才培养的质量。信息化教育在高校管理中不容小觑,尤其是对高职院校而言,更不能忽视信息管理的作用,应将它作为高校发展的战略性手段。同时要把高校发展目标与信息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合理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来强化对高校信息资源的管理,进行新型的整理与集合,从而实现管理业务的重新组合和职能的科学转变,进而加快信息交流的速度,最终达到科学化、民主化的管理效果。

二、目前高职学校信息化教育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不能科学认识信息化教育建设

信息化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管理问题,与高校办学质量息息相关,是衡量高校办学能力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标尺。作为新兴高等教育模式的高职院校,其有许多教师尤其是校领导不能正视信息化教育的作用,在学校信息化教育进程中会比较盲目,存在偏见。有的学校不能科学认识信息化教育建设,长时间忽视校园信息化工作,校园网建设更是严重滞后,更有甚者把校园网作为高校教学评估设施与“门面工程”,只在乎拥有,不管发展与运用,把校园网的有无当做评估高职学校信息化教育建设的重要指标。有的教师不能积极、主动地运用信息技术,甚至将其当做负担;还有众多教师认为只要运用多媒体授课,就是信息化教育,这是对信息化教育的错误理解。

(二)欠缺统一规划与标准建设

高职信息化教育建设与学校工作布局及其总体发展趋势息息相关,这不仅仅是一项技术问题,更是一个连续的系统化工程。横向看,很多院校还没有一个信息标准。鉴于学校各个部门的应用软件来自不同的供应商,软件间没有有效的系统集成,致使已经建立的应用服务系统没有统一的信息标准,不利于信息数据的交换与共享,从而产生大量的信息孤岛,使得更高层次的信息处理更加困难。而且不论是软件还是硬件都是有生命周期的,若无统一的系统建设,会导致资源的过度浪费,也加重管理的负担;纵向分析,高职院校项目建设过于随意,不能用发展的眼光来规划信息化教育建设,比如有的院校匆匆置办一些系统,没确定推动人员与推动模式,使得项目徒有虚表,资源的严重浪费。

(三)信息化利用率不高,信息化管理体制不健全

欠缺优秀的管理人才及健全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机构没法定位是此方面的重要表现。管理工作的依托与保障是管理制度,由于学校十分重视信息化教育建设的技术问题,而忽略日常管理工作,则许多院校的管理制度都不健全。高新技术的发展不仅为改革院校管理体制提供了新的契机,也推出了新型的技术手段,同时急剧更新的信息技术设备与效益的充分发挥等都需要科学、先进的管理相匹配,也需要素质高的信息管理者的参与。

长期以来,信息化教育建设中的硬件设施备受关注,而软件设施被置于边缘地带,即目前许多高校均重在建立、健全信息化教育建设的硬件设施,而对于相关软件设施却考虑不周到,或者虽然在建成校园网后也置办了一些软件,但是其利用率极其低下,使得花巨资购买的校园网络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另外,学校的首要工作就是教学,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及培养高端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是高职信息化教育建设的中心任务。不过出人意料的是一些院校对信息化教育建设的投入也不少,工作也搞的不错,但是其在教学中的利用率极低。

(四)主动服务社会的意识不高

当前,海内外众多院校均启动信息化建设来拓宽教育职能,夺取社会资源,寻求发展的机会,同时最大限度地提升自身的知名力,以迎合“学习型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要。高校信息化教育锐不可当的趋势之一是高职远程教育。互联网提高了知识的传播速度,缩短了人与人的距离,打破地域与国界的限制,其不仅增加了院校社会效益,也为社会培养了众多急需人才。但是部分院校的办学思想不够开放,为社会多做服务的意识不强,没有挖掘出信息化教育建设的巨大潜力。

三、高职信息化教育的可行性管理措施

(一)加快思想观念的转变,注重信息化系统建设

当前,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就是培养出众多的高端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且这些人才的信息意识要强及信息应用能力要高,同时要使他们成为社会信息技术应用的中坚力量。既然学校现代化教育的基础设施是信息化建设,则学校应发动全校人员,集结全体的力量、智慧做好相关工作。相应地,信息化教育建设需要一个有序的、自上而下的,全面而系统的规划设计方案,具体来讲即整合现存的管理机制,建设与信息系统建设相符合的管理机制;确定信息系统建设的规模,及筹备充足的建设资金;集结强有力的信息、技术队伍;制定有益于建设的政策来确保此项工作的支持力度……同时,院校各个部门均应依据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做出科学的计划,并提出相关建议,进而调动信息中心人员的积极性,共同致力于学校信息化教育建设中。相应地,院校应统一管理信息资源,如此资源才能共享,才有助于高校信息化建设实现“利用合理化、投资最小化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二)注重管理水平的提升,增强信息化队伍建设

鉴于高职院校改革的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的重心不再是建设,而是管理。为使学校工作迅速信息化,发掘校园网的巨大潜能,逐步提升管理水平,强化信息化队伍建设是当务之急。首先,应建立、健全诸如工作人员规范,技术管理及操作、安全管理规范,信息维护与、报送奖惩,网络管理等相关管理制度。相应地,学校应从其未来发展的角度出发构建科学、完善的信息化、网络化的管理制度及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协商和执行制度。其次,还要构建一个覆盖面广、定位准确的信息网络管理机构,设立独立的部门来统筹管理,从而统一实施与协调。同时成立学校信息化领导小组,由校领导主抓信息化建设。如此才能实现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

接着,培养及组建一支强有力的信息化人才队伍至关重要,该团队不仅对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工作负责,还要承担整个学校的信息化的培训与推进的责任。因此,主要做好以下工作:1.强化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化技能培训。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与应用能力与信息化教育进程息息相关,是推动信息化教育和实践教育技术的中坚力量,则必须关注对教师的信息化教育的培训。2.增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帮助他们及时掌握现代化信息理论、技术,组建一支负责任、技术水平高、信息化建设急需的信息技术维护人员团队。3、开展全员培训工作,帮助他们掌握信息化教育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强化其信息化意识,提高其信息化素养。

(三)加大网络资源的投入度,强化教学深层次运用

信息化教育的前提是完备的硬件设施,但信息化教育的重心是开发、建设信息资源。要想使信息化教育建设所产生的巨大变化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创建高质量的信息资源势在必行,这也有利于达到信息化教育的真正目的。信息技术在高职教学中的运用是有关教学的观念、形式、方法与模式等的变革,不是简单的手段的改变。学校应结合现实情况,采取相关的方法和措施,多多开展诸如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比赛及有关信息技术研究的论文的评选等有意义的活动。同时教师要多多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探究,尽最大努力摸索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捷径与规律。

(四)做好远程教育的相关工作,最大限度地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知名度与影响力

高职教育中社会性、应用化教育的重要表现就是远程教育。高职院校应当科学运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对准生产一线,创办一些独具高职院校特色的远程教育课程。只有如此才能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影响力与知名度,进而做好高职院校培养高端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系列工作。远程教育是我国新型的高等教育形式,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高职学校有限资源的作用,且对解决高职学校资源有限和社会需求大的矛盾也是贡献巨大,同时有助于高职教育市场的拓宽,即借助于远程网络教育,高职教育可以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城乡,还是企业都有远程教育的足迹。这不仅有助于高职教育作用的发挥,也有助于高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徐相林.浅析我国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误区及其对策[J].职大学报.2011(05)

[2]丁振中.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3]阳旭.高职院校开展学生网络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高教论坛.2011(03)

管理教育的建议篇4

随着医学学科及社会形势的不断发展,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管理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管理的现状、问题及针对这对这些问题如何改进提出自己的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高等医学教育;管理;管理体制;构建

【中图分类号】

R24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284-02

长期以来,政府一直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呈逐步大众化发展的趋势[1]。医学领域亦是如此。高等医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阶段我国培养医学专业人才的主要来源。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新医改政策的推行,社会对医学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的形势,加强高等医学教育的管理,对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

1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管理现状

自上世纪90年代实行科教兴国战略以来,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事业取得了极大发展,成绩显著,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医学教育的一些规律和特点,形成了高等医学教育一些基本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建立了包括学校基础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的连续统一的医学教育体系,其规模、质量、效益有了明显提高,师资队伍不断加强,教学条件逐步改善。

但是,同我国现行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弊端类似,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在教育管理理念上仍是以行政管理模式为主,其具体表现如下:

1.1充满经验主义的管理理念。具体表现为学校管理者仅仅凭借个人的经验、传统、习惯做法来对教师和学生进行管理,缺乏对教学管理观念的创新,甚至不能有效地了解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3]。特别是在以医学为主要学科的高等医学院校中,这种管理理念明显不能很好地遵从学科发展规律,不利于学科的发展。

1.2高度计划性、统一性和高度集中的管理运行体制[4]。此种管理体制下,学校行政职能部门负责整个学校方方面面的教学管理,其行政管理的权利远远大于学术管理者的权利。这种管理理念下管理人员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的方式以命令或下达任务的方式来完成,师生在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只能处于被动地位,其教育教学的主导和主体地位没有凸显出来。

1.3落后的教学方法及教学管理模式依然存在。虽然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众多医学院校也学习国外医学教育的先进教学方法,开展了诸如pBL、tBL等先进的教学形式,但更多的地方普通医学院校依然采取的陈旧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具体表现为一般由学校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并根据核心课程建立以学科为主的教研室,进一步制定教学进程,向下级教师安排教学任务;教学方式依然遵循传统意义上的“师傅带徒弟”的模式,特别是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这种落后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限制了学生自身潜能的挖掘和发挥。

2新形势下高等医学教育管理体制的构建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再结合新医改形势下国家对高层次医学人才的迫切需求,我们有必要努力构建一种符合新形势高等医学院校教育发展的先进管理模式和体制。

2.1转变管理观念,树立现代大学管理理念。许多专家学者曾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现代大学理念出过各自的观点,其中可持续发展则是可以涵盖高等教育其他理念的核心理念[5]。而相对于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现代大学理念而言,现代大学管理理念就主要体现在要摒弃那种充满经验主义的陈旧管理理念,遵循教育和学科发展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创新意识,这样才能从思想上、根本上调动起管理者及每位师生参与学校教育管理的积极性[9]。

2.2构建优化、高效、协调、科学的高等医学院校内部管理体制。高等医学院校的内部管理体制,决定于高等学校自身的管理水平。为此,必须围绕以下一些方面来系统地推进高等医学院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创新:首先,强化学术权力,淡化行政权力,推行“专家治校”,按照高等医学院校教育管理的规律实施科学管理;其次,深化高等医学院校的人事制度改革,形成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推行全面竞争上岗和岗位责任制[6],促使管理人员可上可下,提高管理者主动服务或服务育人的意识。

2.3建立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和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体系,充分发挥教育管理系统的整体优化和管理效能,进而优化教育管理组织系统。首先,构建和优化教育管理组织系统,建立以教学院、系为主体的三级管理体制,完善教育教学工作决策系统、教学工作监控系统和教学工作信息系统;其次,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要适应新世纪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改革的要求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自主意识和主体作用[7];再次,构建全面的高等医学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特别是临床实践教学方面,更是须从教与学、品德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等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进行多方考虑;最后,建立各类教学激励机制,各个层次的优秀学生奖励机制和学习创新激励机制、教学工作奖优扶重机制等。

综上所述,高等医学教育管理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高等医学院校的管理者要主动适应和积极应对,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教育管理体制,不断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王素瑛.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在21世纪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5):1-2;9

[2]易露茜,陶立坚,陈启元.医学教育改革与国际标准的研究[J].医学教育,2005,(4):9-12

[3]陈世民.浅谈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实验教学理念[J].生理通讯,2004,23(5):130-132.

[4]彭勃,闫晓天.树立现代大学理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J].中医教育,2004,23(2):1-3.

管理教育的建议篇5

一、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塑造良好的精神风貌,而且还能为学校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与和谐的学术氛围。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根据学校的发展定位与实际情况,把握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同时要以社会环境、国家民族观为支点,把握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时代性和民族意识。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期性、阶段性的特点,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深化思想政治教育,能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构建和谐校园。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持续的阶段性教育,它具有导向、激励、评价、凝聚、调节与转换等多方面的功能。它能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大学生自身的道德水平和思想境界,将国家与社会对大学生的殷切希望融入学习过程中,内化为大学生们的精神内核,塑造他们的理想,健全他们的心智,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荣誉感,提高他们的人生哲学境界。这对于增强大学生思想的系统性与政治的敏锐性,提高我国的国家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培养他们的伦理情操,完善道德建设,关注精神家园,构建和谐社会。

二、当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目标不和谐。大学教育应是大学生发展的共性目标与个性目标的和谐统一,但在教育中往往因重共性目标,追求教育的“同一律”,而忽视了大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忽视了不同专业、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大学生个体的特殊性和主体性。这必定会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学生个性的良好发展和创造性的发挥。

(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和内容不和谐。思想政治教育应让大学生接受教育内容并将其转化为良好的行为和习惯,实现“内化”和“外化”的和谐统一。但在现实教育中,往往注重理论的讲解,希望学生将理论“内化”,而忽视了“外化”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和谐,导致教育的实际收效不理想。

(三)教育方式不和谐。目前在大学教育中只注重课堂知识单向的灌输方式,而忽视了教育的双向互动原则,忽视了将显性教育与人的心理素质教育相结合。

(四)教育手段不适应。现在的大学过分注重培养精专业、通外语、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往往忽视了德育的运用性、合一性、结合性。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建议

(一)调动和开发学生自身的思想政治资源。大学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因此要让他们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以对家庭负责为起点,学会奉献孝敬;以对学习负责为基本点,学会求知;以对集体负责为凝聚点,学会关心关爱;以对社会负责为制高点,学会感恩报答。这有利于调动和开发大学生自身的思想政治资源与潜能,使之转化为巨大的内驱力,将自己塑造得更理想、更完美。在教育中,要引导大学生在创新中思考,在生活中感悟,在合作中成长,在实践中内化,真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要把一些新观念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社交和合作的观念;时间和效益的观念;信息的观念;民主与法制的观念;拼搏与进取的观念;务实、公平的观念;权利与义务的观念等等。

(二)体现对学生的人性关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要贯彻人性化原则,就必须使教育向社会实践渗透和延伸,帮助大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为他们选择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供基本的参照系数,并为其实现人生理想营造良好的社会平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努力将抽象、空洞的理论说教感性化、生活化、人性化,使其在生活实践层面上被大学生们普遍理解和接受,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产生心灵的沟通、思想的共鸣和情感的和谐,使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性化的基础上实现和谐发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学生工作面上的共性教育和点上的个别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谈心活动,了解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以平等相待、以理服人、双向沟通的方式,创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同时,还要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把大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

(三)以活动为载体掌握学生情况。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是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学生工作面上的共性教育和点上的个别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谈心活动,了解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以平等相待、以理服人、双向沟通的方式,创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同时,还要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把大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一方面,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将“教师言传口授”与“学生能动思考”有机结合,贴近大学生思想特点和思维习惯,让真理为大学生从乐闻到信服;另一方面,通过一系列创新性校园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实际参与中获得自我提升。另外还要注意把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做到真正为学生排忧解难。

管理教育的建议篇6

论文摘要:目前高职学籍管理的教育程序缺乏规范化、秩序化、法治化,而对其进行研究对提升教育理念、实现教育目标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相当重大的意义。本文从高职学籍管理中教育程序内涵和存在问题角度出发,针对性的提出相关建议对策。

高职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学籍管理则是对于学生的入学资格、学习情况和毕业资格的考核与管理,是学生管理中的重要内容,高职学生的学籍管理程序是一项关键的教育程序,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目前,我国关于高职学籍管理多从法学的视角以实体方面为主进行研究,关于高职学籍管理教育程序的问题不足研究还不充分,教育程序中的赔偿程序和标准还缺乏深入研究。本文参照理论研究成果,结合实践对高职学籍管理的教育程序进行尝试性探讨。

一、高职学籍管理中的教育程序的内涵

高职是指由省级人民政府管理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基本修业年限一般为二至三年,本文主要讲的是以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为培养对象的高等职业教育,其基本修业年限5年,所以在其学籍管理期限更长、更为复杂,教育程序的控制难度也更大。本文主要研究的就是五年制的高职学籍管理的教育程序(如无特别说明,本文中所指的高职均为五年制)。高职学籍管理是指被高职学校正式录取并按照规定办理了注册手续后所取得的学生资格,五年制的高职学生在初中毕业后经入学考试合格并被录取就能取得学籍。高职学籍管理中的教育程序是指高职学生在其学籍管理的注册、变更、注销和救济等程序中所接受的教育过程和规定步骤,它是一种公共性的程序性工具,对所有的高职学生统一适用,并且属于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具有权威性。主要内容包括学籍管理制度制定程序,学籍注册、变更、注销程序,学籍救济程序。学籍救济程序包括申诉、诉讼程序,是较为特殊的教育程序,也属于一种维权程序。

二、高职学籍管理中的教育程序问题

(一)教育程序重视不足,学生主体地位被忽视

高职学籍管理工作人员一般把自己定位为行政管理人员,而对自己所应承担的教育职责意识不够,学籍管理程序的教育价值也被忽视了。然而学籍管理的教育作用值得重视,其所蕴含的公平、公开、民主等性质对学生的正义感、创新意识和参与能力培养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而管理人员在学籍管理过程中,往往认为高职学生年龄小,心智不成熟,只把学生当成管理对象,对学生学籍权利使用不够重视,大大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教育程序缺乏规范性、标准化管理,执行程序不当

学籍是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在校证明,是学校颁发学历证书提供重要的凭据。学生在校各方面的表现和成绩在学籍档案中均有记载,学籍管理工作人员在管理过程中应该秉承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学籍记录客观公正。但是实体操作中往往出现学籍管理缺乏公正、教育程序执行不当现象,导致学生与学校产生矛盾。有些学生因为无法按时交纳学费、和行政管理人员出现矛盾而被取消学籍,即使在离校之后仍然无法取得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和学校应该开除的学籍证明,导致学生在工作或继续深造的过程中产生不便,由于没有明确的学籍管理的教育程序规定,导致这些损害学生利益的现象屡见不鲜。

(三)责任落实不到位,法律救济渠道不够畅通

出现学生寻求救济的现象时,往往责任人不明确,高职和教育行政机构互相推诿,导致学生的求助未能得到及时解决。对于司法机构介入学校教育程序管理社会也还存在较大争议,很多人认为司法参与会让高职学校的学籍管理工作过于严肃,给学籍管理工作带来很大束缚,目前立法执法上还存在很大空白,维护学生救济的完整的法律依据还未形成。

(四)教育程序本身的复杂性

学籍管理是一项相当复杂的工程,工作量大。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办学形式的多元化以及专业的新创等,高职学校的人数也在逐年激增,这无疑加大了学籍管理的难度和强度。此外,学籍管理教育程序具有极强的事务性,学籍管理的工作人员除了单纯的管理学生的档案外,还要捕获、处理、提交和归档那些让关键业务流程实现自动化的文档,工作的繁重就使得管理人员精力透支而导致学籍管理工作效率低。

(五)学籍管理手段的滞后

由于学籍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就使得管理手段难以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及时的调整,出现了严重滞后的局面。目前,各高职学校正努力试行学分制管理,这就全新的教育程序对管理人员来说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对于管理人员自身的业务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此外,由于学分制尚处于试行阶段,因此伴随着新事物所出现的一系列程序不稳定等新问题、新情况也不断地涌现。再次,原有的学年制的学籍管理的教育程序仍有实行,这两种管理模式的并存就加剧了管理手段的难度,不能及时的解决学籍制度问题。

管理手段的滞后主要体现在:教育网络系统的不完善,目前高职学校尚不能实现学籍管理的全自动化和全网络办公,半手工操作的管理模式依然占相当大的比重。这种陈旧的传统的管理手段就大大降低了学籍管理的工作效率,降低了工作质量。主要表现为:由于没有合适的、较为成熟、完善的教务网络管理系统,学籍管理中一部分工作,例如数据的汇总和分析仍必须人工来而完成,处于半手工操作的工作状态中,这种陈旧的手段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且工作质量不能得到有效保证。

三、高职学籍管理中的教育程序对策建议

(一)更新管理者的管理观念,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高职学籍管理工作人员之所以对教育程序重视不足,主要是未认识到教育程序的价值,高职本身就存在着招生难的问题,管理人员重管理轻服务的理念会导致忽视学生权利,已经不适应高职发展的时代要求了。建制化的程序激发人们的责任心,是学生学籍管理行为的一种“内部控制”,而缺乏内在价值动力和人性本质的学生学籍管理程序是不完备的。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意味着让学生参与到学籍管理工作中来,从学生角度出发,让他们理解规则教育的意义所在,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转贴于

(二)将教育程序理论和实体相结合,统一规范程序

学籍管理的教育程序包括制定程序、注册程序、变更程序和注销程序。学籍管理的制定应尊重学生的参与权,适当听取学生意见,同时制定好完备的程序后根据现实状况进行阶段性的修改;学籍注册中对那些家庭困难或存在特殊问题的学生,要多给予人性化的关怀,放宽政策,而对于恶意损害学校利益、不重视自己学业的学生在教育基础上严格把关;对于学生学籍变更要灵活多变,对于学生的转学现象,高职应改变以往严格限制的政策,对那些寻求适合自身发展、在学业上有更高造诣的学生给予便利;在注销程序中,要保证客观公正性,及时更正高职取消学生的错误决定,对学生利益损害最小化,利益保护最大化。

(三)明确职责权限,构建高效救济渠道

在学生寻求救济的过程中,高职和教育行政机构要明确自身职责,不能推诿责任。学校的最终目的是对学生的教育,而不是惩罚,当学生不服学校关于退学处理、开除学籍处分等学籍事项的决定时,学校应该提供学生寻求救济的机会和途径。当然学生与学校的矛盾尽量温和处理,但当穷尽了救济方法学生权益还是无法保障时,就应诉诸法院,这是权利救济的最后途径,也是救济之源,同时学生的学籍取得和注销行为都应列入司法管理范围。完备学生救济相关法律体系,建立教育行政求偿制度,对于剥夺损害学生权利和不能按时给予学生帮助的行为都应有赔偿义务。

(四)建立学籍管理工作的创新机制

学籍管理教育程序的复杂性,要求不断提高管理人员本身的综合素质,加快继续教育培养,建立健全学籍管理工作机制。依据学籍管理人员教育背景、文化层次、专业特点等,鼓励管理人员继续深入学习,通过短期培训、参观学习或者正规的深造等方式,多途径、多方法的提高学籍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确定“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遵循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提高管理人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以观念创新带动学籍管理工作创新。

(五)实现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学籍管理制度要走上一条高效、准确、公正与科学的道路,首要条件就是要实现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就是要加大对高职学校教务系统管理的投入。要完善教务网络管理,配以成套的设施和相应的计算机专业人员,使学生能够利用教务管理系统更好的管理自己的档案、查看学校的通知、查看学科成绩等,为学籍管理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

四、结语

学生作为高职学校学籍管理中的弱势群体对学籍管理工作少有发言权,权利受损时也没有畅通的救济途径,建立规范化的教育程序对维护学生权益、发挥学籍管理的教育价值具有很大的价值,应该得到学校、教育行政机构和相关法律部门的重视。

参考文献

[1]聂娟.高校学籍管理制度建设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2005.

[2]周叶中,周佑勇.高等教育行政执法问题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124.

管理教育的建议篇7

关键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运行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它的任务是根据国家科技发展方针,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围绕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创新性研究,培养创新性人才。其目标是获取原始创新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在建设期,教育部实验室应按照建设计划任务书的要求,在凝炼研究方向、实验环境和条件、人才队伍、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对外开放与交流等方面开展工作。待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并开放运行后,各实验室要坚持“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方针,面向科学发展前沿,紧密结合区域发展和国家重大需求,突出特色,努力开展科技创新研究,大力培养优秀的中青年队伍,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广泛开展国内外合作与交流,切实提高实验室学术水平、竞争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基于以上精神,正式运行的实验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相关建设:

一、重新出台重点实验室开放运行的相关管理文件

依据《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教技司[2003]2号文件)中规定,“重点实验室是依托高等学校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科研实体,依托的高等学校要赋予实验室相对独立的人事权和财务权,为独立的预算单位,在资源分配上,计划单列,与院、系平行”,因此重点实验室将设置成为与各学院平行的处级单位。重点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另需聘请4-6名重点实验室方向主要带头人为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并适当从中选择1-2名成为专职副主任,依托高校应当给予专职副主任副处级待遇。另外成立实验室秘书办公室,并由重点实验室选拔专职秘书一名。同时,按教育部规定“通过验收的重点实验室将正式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名义开放运行”,在名称中将不包含“省部共建”等字样,因此部分依托于地方高校建设的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需要修改实验室管理文件,从名称及内容上做调整,比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职能机构编制设置方案”、“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委员会”等。

二、建立健全的实验室人员岗位聘任、考核和奖励制度

依据《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教育部要求各依托高校优先支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发展,要为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创新环境。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目前共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70余个,而教育部在实验室数量达到600个左右时将不再增加。教育部按照优胜劣汰的规则,对于被评估不达标、不符合学科发展要求的重点实验室,将予以淘汰。因此,今后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评估将尤为重要,各实验室之间的评比竞争将日趋激烈。

基于此,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能否在下一次教育部评估中取得优良成绩将不仅关系着依托高校理工科重点实验室的发展,也关系着教育部对依托高校科研水平的综合印象。通过教育部验收的重点实验室,得益于其扎实的科研基础以及先进科学的建设管理思路。因此,重点实验室要形成独具特色的人事聘任、考核和奖励制度,并进一步加强管理,为重点实验室的未来发展保驾护航:

1.重点实验室岗位聘任制度

重点实验室研究队伍由固定人员和流动人员组成,固定人员规模一般不少于50人,由重点实验室主任根据需要进行聘任。固定科研岗位研究人员是重点实验室研究队伍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重点实验室学术活动的主体,是重点实验室科研和创新实力的重要支撑,应以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科研骨干为主。因此,重点实验室将根据研究方向严格控制其编制,按需设岗,并调整提高准入标准。对于引进招聘的科研岗位人员必须是“985”院校或国外重点大学和科研机构获得博士学位的海外归国人员,且在Science、nature、pnaS和JaCS以及相同档次的期刊发表过论文,并根据引进人员的水平提供相应的待遇。目前大多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存在共性,固定人员编制主要集中在其他教学学院。为了更好的处理好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提高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的科研效率,如何探索出一条新的重点实验室人员组成方案将尤为重要。经过调研,可以将重点实验室固定人员分为科研编制固定研究人员(科研岗)、科研和教学双肩挑编制固定研究人员(教学岗)和技术支持人员(技术岗)三类。其中,“教学岗”固定研究人员可以承担一定量的本科教学任务。

2.重点实验室考核制度

重点实验室固定人员可按三个级别考核:学术带头人、具有教授职称的研究人员、具有副教授职称或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根据不同岗位和级别制定相应的考核指标,考核采取年度和阶段(每三年)考核相结合的管理方法。达到考核标准的科研岗位研究人员可享受重点实验室津贴;教学岗和技术岗人员在完成相应级别科研岗位人员工作量时,可享受相应级别科研岗人员津贴的60%;在实验室以外担任副处级及以上职务的双肩挑人员按教学岗人员津贴制执行。对于超额完成考核指标100%以上的将给予追加奖励,超额完成考核任务的奖金作为重点实验室人员津贴的一部分,由学校以津贴的形式发放;年度考核未达到标准的,不予发放津贴;阶段考核未达到相应级别标准70%的,调整出岗。

3、重点实验室内部奖励制度

重点实验室的标志性学术论文、部级奖励的科技成果、部级资助项目是衡量和体现重点实验室科学研究成就的重要指标,是今后实验室评估的重点。为充分调动重点实验室固定人员的积极性,切实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学术水平,更好的开放运行,最好以实验室固定人员为本实验室第一署名的科研成果实施奖励。奖励分为科研成果奖(学术论文、科研奖项及专利、科研项目)、教学成果奖励和超额完成科研任务奖。每年定期从重点实验室运行经费中提取部分资金作为“科研和教学成果奖励基金”。主要奖励Science、nature、JaCS和panS等标志性论文;国家自然科学奖、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等三大奖;国家教学成果奖和教学名师等。

三、重点实验室今后发展思路

重点实验室今后的总体发展思路是继续围绕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以及各省各地区科技发展的战略需要,致力于解决各领域的高端关键技术问题,同时深入揭示各研究领域的主要科学问题,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力争培养青年骨干人员入选部级人才支持计划,有科研团队进入国家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力争使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发展成为国内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内外学术交流中心,并早日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行列。若本文提出的建议得到实施,我想将为依托高校理工科各类部级平台的管理建立典型的模式,并为今后各依托高校通过验收的国家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提供借鉴,使该模式完全应用到相应科研平台的运行管理当中。

参考文献:

[1]吴晓东,左健民,朱晓春等.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08,3:41~44.

[2]王丰超.重点实验室申报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对策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4:130~132.

[3]魏庆敏,王丽琴,何琳.高校重点实验室的科技信息流[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30~131.

[4]施琼,翁亚光.优化高校重点实验室构建体系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6,2:126~127.

[5]赵醒村,周增桓.高校科研型重点实验室管理中的问题和对策[J].医学教育探索,2006,7:591~592.

[6]孔祥金,李贞玉.高校重点实验室的功能定位与内涵建设体系[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6,s1:107~108.

[7]魏庆敏,王丽琴,何琳.高校重点实验室的科技信息流[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30~131.

管理教育的建议篇8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信息系统教学服务教学监管

为了实现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在教育信息化硬件的基础之上建立服务于数字化资源中心建设的职业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是非常必要的,搭建教学管理的公共平台,方便对各级各区的教育信息进行汇总与管理。职业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教育教学基础数据交换系统

(一)建立中、高职院校的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学生学籍的电子化管理,实现包括学生入学、转学、借读、休学、复学、升级、留级、毕业、综合素质评价、学业考试、奖励、处分的全程信息化管理,实现全市范围内学生学籍信息的共享,全面掌控学生的流动情况,实现对学生教育的有效监管。通过学籍电子化管理,逐步实现与招生、学贷、就业等多部门之间的信息衔接,实现数据共享和整合,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工作目标。在学生学籍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中、高职教育招生信息管理、学生资助管理、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学生就业管理等子系统,实现对招生、在校生、就业和贫困学生资助等各种相关信息的实时动态录入、查询、统计分析和辅助决策,实现全市中、高职教育阶段学生学籍的全程电子化管理,更加方便于中、高职的衔接。

(二)建立中、高职院校的教师管理系统。建立覆盖中、高职院校的教职工和教师基本信息数据库及其分级的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各类教职工和专家库的建设,教师资格认证、评奖与奖励、特殊人才管理等,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

二、教学监管信息系统

(一)建立中、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监管系统。运用各种方式对各中、高职学校的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和控制,对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实施有效的管理,抓好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及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抓好各教学环节,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实施全面培养,确保各院校整体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建立中、高职院校学生的资助监管系统。统筹管理资助资金的筹款和分配,监管相关机构以及学生的申请、审批、拨付、使用和贷款项目的还款情况,监管受资助学生的信用情况。

(三)建立中、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数据系统。监测、分析和评价各级各校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为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不断改进中、高职学校的体质教育工作。

(四)建立中、高职院校学生的顶岗实习监管系统。改变相对松散的顶岗实习管理模式,建立注重过程控制的顶岗实习监管系统,实现不同阶段顶岗实习的衔接,全面提高中、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质量。

三、教学服务信息系统

(一)建立中、高职院校的师资培训管理系统。在采取多种途径、多种方法进行师资培训的同时,建立师资培训管理系统,将中、高职院校教师的学历进修、学科培训、研讨观摩、学术交流、岗位交流等情况建立培养档案,监控中、高职院校师资培养的力度,提高师资培养的质量。

(二)建立中、高职院校的学生诚信管理与信息服务系统。建立中、高职学校学生诚信管理体系和学生诚信档案,增强学生诚信意识,减少学生失信行为。在学生基本信息数据的基础上,增加奖惩、违纪、作弊、还贷、学业成绩、就业等信息,形成学生诚信档案信息数据库,并与学历查询系统衔接,通过写实性记录,客观反映中、高职学校学生的诚信状况,提高学生失信成本,增强学生诚信意识,逐步降低或消除大学生失信现象。

(三)制定中、高职院校的教育卡标准。整合与结合国家有关智能卡标准,发放学生卡,形成与校园一卡通相结合的教育卡。建设学生终身可以使用的教育卡(学习卡)服务平台,形成教育卡体系,以实现中、高职学生之间信息的更好衔接。

四、教学分析、决策与评价信息系统

(一)建立中、高职院校的教学监管与预警系统。为教育部门提供对所属高校的教学监管与预警服务,通过对选定范围高校的各项教学相关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与对比,及时发现中、高职院校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隐患,如教学质量问题、教学条件问题、专业设置问题等,以便教育行政部门及时提醒或介入相关问题的处理。

(二)建立中、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监测系统。监测各类毕业生的就业动态,综合分析就业信息,为其他决策提供支持。各监测点通过互联网进行就业信息维护,收集各种就业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三)建立中、高职院校的教学评价与教育评估系统。通过统计和分析教学过程中的特征要素和关键环节的量化数据,客观地反映全市相关学校教学的现实状态,为政府和院校加强教学工作质量监控,研究教育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信息服务。评估系统收集的信息主要来自教学检查、学生工作、教学督导、教学评估等活动,以及社会用人单位的反馈。

五、结束语

整合各种教育评估的需求,研究完善各类评估指标体系,在现有各种评估系统的基础上,建设基于公共基础数据的统一评估平台,减轻评估工作量,提高评估效率,以评促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作者简介:

管理教育的建议篇9

发挥政府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中的作用。职业教育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地方政府在职业教育中应发挥规划、指导、投入和监督的作用。在规划方面,政府要统筹配置职教资源,包括职业院校布局,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各级政府应承担不同的统筹任务,资源统筹应以市级政府为重点。在指导方面,政府要平衡老百姓对学历教育需求和企业对产业技术人才需求;要办好一些示范性职业院校,以此带动其他职业院校和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投入方面,政府要加大投入,按照《职教法》规定,制定职业学校生均费用,对中职全额供养。在监督方面,中央、省、市、县应承担不同的责任,中央一级应通过立法和宏观政策指导,省级政府主要通过制定具体制度实施中央政策,县市一级则要加强对学校的管理;对于行业、企业和社会团体举办的职业院校,政府要加强监督和指导。

改革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当前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比较混乱,教育部门和人保部门共同管理职业教育,出现政出多门、管理多头、统筹困难、资源浪费等现象。为此,建议统筹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关于统筹管理的层级,有人认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统筹的关键在中央一级,即从国务院、教育部开始到基层,形成系统的管理体制;还有人认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统筹重心在地市一级,因此,从地市层面统筹教育部门和人保部门具有操作性和实效性。而针对职业教育体系内部中职与高职分开管理的现状,建议应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中职和高职,目前,湖南省教育厅已经实现中职、高职统一管理。在职业教育微观管理体制层面,建议政府加大投入,建设职业教育品牌与特色;实施职教师资队伍分类管理,建立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特点的职教师资评审制度;以市地为单位进行专业统筹和学校的布局调整。

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要措施,大家建议应从招生制度改革、学位体系建立、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改革。在招生体制方面,建议削减高考入学比例,试点高职单招,提高中职生进入高职比例,降低普通高中学生进入高职的比例。在学位体系方面,建议打通职业教育通往大学和研究生的通道,增加专业学位、减少科学学位的比例;建议在本科院校中建立专业硕士学位,高职学生毕业后直接攻读这一学位,学制可以是一年也可以是两年;在学历教育之外建立“现代学徒工制度”,面向一线生产技术人员,招收没有经过技术培训的产业工人,采用半工半读的教学模式对学徒工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在课程方面,要统筹设计中职和高职课程,避免学生学习的重复与浪费,提高中高职衔接的教育教学质量。

建立符合职业教育要求的职教师资人事管理制度。当前职教师资人事管理与普通高中一致,这种管理方式忽视了职教师资的特殊性,不利于职教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发展,影响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建议改革职教师资人事管理制度,应建立职业院校文化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分类管理制度;加强对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聘请企业技能型人才,送职业学校教师去企业实践;改革职业学校工资管理制度等。为解决技能型人才入编问题,安徽淮北市允许没有教师资格证书的技能型人才先入编,进校三年后通过考试获取教师资格证书。重庆市南岸区也在政策上给予职业学校新任专业技术教师一定的优惠,即可以在聘任后的一定时间内拿到教师资格证书。

此外,在校企合作方面,建议政府出台刚性政策,规定企业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权利和责任,明确企业在学生实习中承担的责任,搭建校企合作支持平台;借鉴浙江宁波的做法,颁布《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条例》,规定政府向企业征收经费用于职业教育,帮助企业培养技术人才。

管理教育的建议篇10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建议

 

在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国务院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这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当前,强化“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了高等职业教育界的共识,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尚未引起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各高等职业院校的充分重视。面对高等职业教育新起点、新阶段、新形势、新要求,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掌握职业教育管理理论、具有创新精神、服务意识好、责任心强、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学管理队伍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

一、加强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1.面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新要求建议,必须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明确了新起点、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举措。面对高等职业教育进一步改革与发展新的更高要求,必须培养一支适应新形势,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的教学管理队伍。

2.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必须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教学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兼有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双重职能。教学管理人员是教学管理工作的执行者,学校教学管理水平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高等职业院校创新体制机制,走内涵发展道路,提升整体办学水平的首要任务是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3.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是高等职业院校的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职业院校的永恒主题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教学管理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教学管理人员肩负着组织实施教学并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责任。没有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没有一支高素质教学管理队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无法得到保证。

二、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不重视

20世纪90年代后,各地中等专业学校纷纷“升格”,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规模逐渐扩大建议,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培育办学特色,高等职业院校将更多的财力、物力、精力投入到了校区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等方面,却忽视了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未引起高等职业院校的足够重视。对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教学管理人员的作用认识不够,导致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缺乏相关政策面的支撑,教学管理人员缺乏有效的培养、考核、激励等机制。

2.教学管理队伍不稳定

一方面,教学管理人员工资待遇相对较低,而且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方面又比较困难,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学管理工作量和管理责任不断增加,工作节奏明显加快速,教学管理人员感受到很大的工作压力。另外,教学管理人员在学校的地位不高,有的专职管理人员一有机会就转向了其他岗位建议,有的兼职教师不安心本职工作,致使教学管理人员流动性很大,尤其是系(部)教学秘书人员变动频繁。教学管理队伍的不稳定,给教学管理工作的连续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3.教学管理队伍结构不合理

一是人员构成复杂。有长期从事教学管理的老同志,有刚刚参加工作的毕业生,有从其他专业技术岗位转岗的人员,有兼其他工作的“双肩挑”人员等等。二是学历层次不高。和教师队伍相比学历层次明显偏低,高学历管理人员极少。三是教学管理平均年限偏短。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时间不长,新从事教学管理的人员比例高,加上人员的流动大,导致教学管理平均年限偏短。四是性别结构不合理。教学管理队伍中,女同志偏多,男同志偏少。五是知识结构不合理。管理专业出身的人员少,教育管理专业出身的人员和掌握职业教育管理理论的人员更少。

4.教学管理队伍创新意识不强

一方面,教学管理工作繁杂,工作量大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大多数教学管理人员疲于处理大量具体的事务性工作建议,静不下心来潜心进行教学管理研究。另一方面,教学管理人员使用的多,培养的少。大多数教学管理人员没有外出参加会议或参加学习的机会,更不用说有参加教学管理专题培训和脱产进修的机会了。另外,传统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方式使管理人员被动地执行国家的政策和领导的意志,养成了教学管理人员的惰性;加上有些高等职业院校岗位评价机制不健全,干好干坏一个样,创不创新一个样,挫伤了教学管理人员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积极性。

三、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1.良好的政治素质

高等职业教育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高等教育强国的伟大进程中肩负着重要使命,这就要求教学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教学管理人员要坚持政治理论学习,坚决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树立全心全意为师生和教学服务的思想,乐于奉献,甘为人梯;热爱教学管理工作,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

2.先进的管理理念

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建议,强化校企合作,建立充满活力的办学体制和育人机制,这就要求教学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先进的管理理念。教学管理人员要加强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学习,坚持以“以人为本、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现代教育管理理念;紧跟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新步伐,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关注国内外职业教育领域的新成果,不断更新管理理念。

3.出色的业务能力

高等职业院校要走内涵发展道路,提升整体办学水平和教学管理水平,这就要求教学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出色的业务能力。一是要具备教学管理基础能力。熟知教学管理内容、要求,掌握教学管理方法、流程,熟练使用教学管理软件、工具,精通教学管理业务。二是要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能全面贯彻与执行相关方针、政策、法规,能科学制定与实施教学规划、方案、程序,能有效对教学管理进行指挥、监督、协调和控制,具备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

4.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建议,教学管理工作将面临许多新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学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探索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等都会给教学管理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学管理人员要勇于开拓,勇于改革,勇于实践,勇于创新,跳出传统的思维方式,加强科学研究,运用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各项教学管理工作。

5.健康的身心素质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管理的责任和压力不断增加,这就要求教学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健康的身心素质。一方面,教学管理工作任务增加,工作节奏加快,要求教学管理人员具备健康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另一方面,教学管理工作涉及各方面的关系建议,要求教学管理人员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个性心理。同时教学管理人员要具备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韧的意志品质,乐观向上,淡泊名利,并能够承受各种挫折和误解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四、高等职业院校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1.搞好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规划

一是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充分认识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二是要认真分析,统筹规划,科学制订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规划,将教学管理建设纳入学校改革发展整体规划。三是相关部门要认真落实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规划,为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创造良好工作环境,使他们努力有方向、工作有奔头、干事有平台、个人有发展。

2.健全教学管理队伍激励机制

一是设立教学管理岗位专项津贴。根据教学管理具体的工作岗位和从事工作的年限,设立不同津贴标准,缩小教学管理人员与同龄专任教师或科研人员的收入差距。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建立健全教学管理人员目标管理、绩效考核、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各项制度,调动教学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设立教学管理工作优秀奖。建立规范有效的奖励制度,每年评选表彰一批优秀教学管理工作者,给予相应的荣誉和一定的物质奖励建议,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评优评先上给政策性倾斜,增强教学管理人员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3.优化教学管理队伍整体结构

一是完善教学管理组织系统。完善各级教学管理机构,加强教学管理组织建设,设置专职和兼职教学管理岗位,系(部)设立教学管理办公室或相应专门机构。二是制定教学管理岗位标准。研究确定各级各类教学管理岗位数量,制定各岗位标准和职责,明确各岗位任职条件。三是加强教学管理人员选聘。研究确定教学管理队伍学历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严格坚持标准选聘管理人员,并加大教育管理专业人才引进力度,鼓励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从事教学管理工作。

4.提升教学管理队伍业务水平

一是加强教学管理理论学习。建立教学管理人员学习制度,组织开展教育方针政策、教育教学理念、现代管理知识等方面的学习活动,打造学习型教学管理队伍。二是加大管理人员培训力度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制订管理人员培训计划,选派人员参加教学管理研讨会,开展院校之间的考察交流活动,组织人员参加各种层次业务培训班,对新进人员的岗前专项培训。加强计算机应用、教学管理软件等现代管理技术手段的培训,提高业务能力。三是支持鼓励管理人员攻读高等教育管理硕士及以上学位建议,提升整体管理人员层次。

5.培育教学管理队伍的服务意识和创新精神

一是强化主动服务意识。树立教学工作无小事的思想,强化“以人为本、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实行挂牌上岗,热情周到,认真负责,主动服务教师,主动服务学生。二是倡导培养创新精神。鼓励教学管理人员不断开拓进取,跳出传统的思维方式,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探索新思路,不断探求新途径。三是进行管理研究立项。鼓励教学管理人员开展教学管理研究,申报管理研究课题。定期组织教学管理工作研讨,进行教学管理论文评奖,逐步形成教学管理研究良好学术氛围。

[参考文献]

[1]娄玉琴.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07,5.

[2]刘毅勇,杨晓降.浅析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J].延边党校学报,2009,4.

[3]池碎月.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作用的再认识和素质要求的几点思考[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6,4.

[4]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