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幼儿心理健康的分析十篇幼儿心理健康的分析十篇

幼儿心理健康的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8:05

幼儿心理健康的分析篇1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260-02

一、引言

幼儿期作为整个教育系统的初级阶段,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起步点,对孩子们的认知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但绝大部分幼儿园的老师和家长却只关心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忽视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但值得所有人注意的是,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只有身心都健康我们才可以说这个人是健康的。

二、幼儿心理健康内容

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是人健康的两大组成部分。当论及幼儿心理健康这个名词短语的时候,我们不可避免的要提及它的含义。所谓的心理健康指的就是一个人在生理与心理方面与社会达成的一种和谐相处的状态。它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智力水平正常、心情愉快、行为统一、人际关系良好、适应力强。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指他们在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以及愿望得以实现之后,社会化和情绪化方面所表现出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表现在:幼儿心情愉快,对自己感到满意,能很好的适应周边环境以及个人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和施展。幼儿时期的心理状况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也对幼儿以后的成长产生着直接的影响。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1.我们要为幼儿构建一个安全与温馨的心理环境。岁数越小的孩子在心理环境方面的要求越高。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在关心他们的基础上接纳并且尊重他们。要多从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了解他们的需要,与此同时还要注意为他们创造一个和谐的班级氛围。

现代教育经典理论就说,当环境引导孩子用他们自己的方法去取得经验时,他们会发现最有效的方法其实就是学习。让孩子们在一个健康、和谐的环境里生活,更有助于他们充分、自由的活动。通过活动他们能够认识和了解周围的环境与事物,学会与他人交往,懂得关心他人并且热爱生活。所以,老师要为孩子提供足够的空间,以便增进他们相互间的交往,从而让孩子们有安全感。

2.我们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进一日活动中。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始终的活动。游戏是独立性培养和合群性养成的极好手段。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在对游戏主题、情节以及角色等的选择中学习到如何与同伴和谐相处。在有些具有较强规则的游戏里,孩子们还能够学会如何对待挫折、面对挑战,这些游戏都有助于孩子们品质和意志的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在平日里也可以实施。日常生活的一系列特点,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础。良好的心理氛围和师生关系让孩子感到安全;对少数孩子在平时生活里展现出的心理问题,老师要在了解分析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帮助。总的来说,要解决幼儿心理问题就必须立足常规,从幼儿的心理特点入手。

3.健康的心理需要孩子的自信作支撑。自信心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孩子如果不自信,他在日常的生活以及学习中都会显得消极悲观,在和成年人以及同伴们相处的时候也会觉得非常困难,甚至会产生恐惧和逃避的心理。因此在平常的工作中幼儿老师需要注意下面问题:

首先,要学会巧妙的使用积极心理给幼儿以暗示,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幼儿教师需要在活动中仔细发掘每个孩子身上的,哪怕细微的优点,并对他们进行鼓励,让他们在夸奖中找到自信。其次,要让孩子们养成成功的习惯。在进行幼儿的教学活动中,成功比失败显得更为重要。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个性。为了使每个孩子都能获得自信心,我们需要对孩子实行“因材施教”的策略。对那些不自信的孩子,我们要有意的把活动难度降低,让他们轻松完成任务,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增强自己的信心。

4.培养幼儿的抗挫折能力。首先,要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真切的感知挫折,并且做好解决问题的准备。日常生活中,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老师和家长要帮助他们分析事物发展的过程,让他们了解挫折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只有当孩子了解了挫折的不可避免性之后,才不会畏惧挫折,才能在遭受挫折之后快速找到解决的方法。

其次,培养孩子抗挫折的信心与勇气。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优缺点,老师和家长应对他们给出合理的评价。假如只看到孩子的优点,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变得目中无人,一旦遭受失败,就会给他带来巨大的打击。相反,假如经常贬低孩子,孩子就会变得自卑,一旦遇到挫折就会选择逃避。因此老师和家长要对孩子给予合理的评价与指导。

最后,要鼓励孩子参加体力劳动,磨炼他们的身心意志。体力劳动包括日常生活的小事,家长应放手让他们去尝试,既可以锻炼他们的自理能力,又也可培养他们的意志力。

5.要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的行为表现是判定其心理健康状况的一把标尺,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他们健康全面的发展。孩子在幼儿的初期是没有认知的,作为家长和老师这时候就需要用榜样的力量来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当孩子做了好事之后,老师和家长要对他们作出肯定与表扬,使他们的这一行为得到强化,让孩子了解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有益的,增强他们做好事的信心。

6.幼儿教师也要不断丰富自己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一个优质的教师团队才能使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朝向规范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才能使这个专业性的教育活动顺利完成。所以提高幼儿老师的专业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幼儿老师除了要具备深厚的文化知识外,还需要把握幼儿教育过程中的技能与方法,尽力提高自己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只有幼儿老师的心理健康才能保证幼儿的心理健康不受影响。老师整天都和孩子们呆在一起,他们的言行举止以及情绪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孩子。所以,作为一名幼儿老师,需要时刻警醒自己,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尽可能避免把生活中的坏情绪带到工作中。

7.实行个别化的指导。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因此注重对幼儿的个别辅导是教育工作取得实效的一个重要条件。要想使个别辅导取得很好的效果,就需要对不同孩子存在的不同问题运用不同方法进行矫治。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现代社会要求人才不仅智力水平高,而且心理健康、人格健全。但现如今的绝大多数家庭里,家长们更加关注的是孩子的身体健康以及学习成绩,对于他们人格的培养和心理的健康有些忽视。研究表明,一个孩子在三岁至六岁这个阶段的心理健康影响着他们未来性格的形成以及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幼儿缺乏自我认知的这个时段,就需要老师、家长作他们的引路人,从而保证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杨冬英.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点滴策略和反思[J].科技信息,2008,(19):633-633.

[2]刘婷.幼儿心理安全需要及其满足策略[J].文教资料,2008,(31):133-135.

[3]姚本先,邢贯荣,高英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初探[J].中国教育学刊,2004,(5):45-47.

[4]赵世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内涵与实践策略[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0,(7):179-180.

[5]顾联胜.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1,(2):205.

幼儿心理健康的分析篇2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原则;路径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2-124-01

幼儿园教育是幼儿成长重要的舞台;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又是幼儿园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的初期心理系统的形成、人格特点的培养乃至人生发展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幼儿园的硬件、软件等设施的不断完善,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得到了突飞猛进的跨越。

一、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开展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引导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首先明确了幼儿园的基本职能:保障幼儿生命与幼儿健康。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我们知道?3-6岁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幼儿的心理发展会直接影响着他的生理发展。幼儿园如果能在幼儿成长阶段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采取各种有力的办法和措施,保护幼儿心理稳定、健康、发展,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有重要引导意义的。

(二)开展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人格健全稳定

幼儿刚进入幼儿园,离开了原来熟悉的家庭环境和关爱氛围,这时候难免会出现情绪波动、发脾气、爱哭,乃至自闭、性格怪异等问题。这时候,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幼儿园老师如果能够掌握幼儿的心理成长规律和情绪变化,积极引导幼儿心理朝着健康、阳光、开朗的方向发展,就能够促进幼儿人格趋向稳定、健全,幼儿心态变得更加乐观向上。

(三)开展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幼儿快乐成长

乐观的心态,快乐的生活,对于每个人都很宝贵和重要。卢梭曾经于1762年发表的《爱弥儿――论教育》,对儿童的权利与自由做了较为经典的阐释。促进幼儿快乐、开心成长是每一个幼儿园机构、每一个幼儿教师应尽的责任。开展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幼儿形成稳定的人格,培育良好的心理系统,促进幼儿快乐健康成长。

二、实施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第一,主体性原则。马克思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即在人获得应有尊严的前提下使人的体力与智力取得充分的发展。教育活动“在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是一种主体际的活动。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它内含着不同的主客体关系。”主体性原则,即要求老师切实尊重受教育者――幼儿的主体性地位,要努力尊重幼儿的内心需求,从有利于他们发展的角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协同性原则。任何教育活动都不是单一的独立的自我的封闭系统,而是开放式的多元的发展模式。协同性原则要求幼儿园教师注重心理教育与其他方面的教育相互结合,相互渗透,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来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第三,发展性原则。发展的观点是马克思关于社会变迁的重要理论。任何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是唯物主义发展论的基本观点。发展性原则要求幼儿园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活动要有前瞻性、发展性,努力适合幼儿身体、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

三、实现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路径

(一)丰富幼儿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良好生活习惯

教师要积极学习幼儿心理健康知识,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为幼儿健康教育提供智力保障。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老师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心理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让幼儿主动模仿各种形象丰富、有趣的事物,培养兴趣爱好,促进幼儿理解、思维能力的提升,促使心理健康发展。在建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时,应尽可能具体化、形象化,具有新颖性,如通过他们熟悉的动画人物、故事等来完成教育活动及功能。?同时,老师要以正确的教育行为影响幼儿人格的发展。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语,要领悟自己的语言、行为、动作都会都对儿童人格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老师要学会引导、教育心理健康知识,让幼儿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

(二)设计多样化的健康教育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因为幼儿对外界各种事物充满了好奇,渴望独立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所以在幼儿园举办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最能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成长,也容易获得幼儿的认可,促进幼儿快乐学习。因此幼儿园教师在策划、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可以考虑以游戏为主,即寓教育于游戏之中,通过游戏活动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增强自信心,促进交往能力的发展。在开展活动中,注意给幼儿自由选择、合作的空间,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活动中锻炼身体、锻炼意志,使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

(三)主动与家长展开沟通,提高家园合作共育的水平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老师。家庭教育对于幼儿成长具有基础性的意义。基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幼儿园教师要本着平等、合作的原则,积极主动与幼儿家长展开沟通、交流,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多从家庭环境中了解幼儿成长的经历、语言与行为的特点、性格发展的规律,从中找到合理引导幼儿心理健康发育的方法。通过与家长的共同努力,相互合作,让孩子变得勇敢、开朗、自信,促进孩子心理健康成长。

注释:

幼儿心理健康的分析篇3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幼儿园体育活动

在实际的幼儿园活动情境中,许多教师受“没有疾病就是健康”的观念的影响,对幼儿的身体健康状况关切有加,但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没有引起相应的关注。而幼儿期又正是认知、自我意识、情绪能力及社会交往发展的关键时期,若可以抓住这段时期,向幼儿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必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幼儿园体育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一)体育活动帮助幼儿化解发展危机

对自身身体活动能力的肯定程度对其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尤为重要[1],幼儿年龄越小,其身体的活动能力越是其行为的基础。埃里克森的发展危机理论很好地证明了这一观点。他认为幼儿处于主动感对内疚感阶段,这一阶段幼儿希望主动地做一些事情,获取胜任的满足感(如在母亲做饭的时候,幼儿给母亲递东西),但是由于身体活动能力的影响,他们的很多活动被成年人禁止,这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想做的”和“应该做的”之间存在差距而产生内疚感,这可能会对幼儿下一阶段的心理发展造成间接和深远的影响。[2]所以,若要解决这一危机,需要在保证安全的同时,促进幼儿基本动作机能的发展。而在体育活动的内容之中恰恰包含大量对幼儿进行肢体训练的内容,如走、跑、钻、爬等。通过体育活动,幼儿的各项机体功能得到训练,为满足他们的主动感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体育活动中蕴含大量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幼儿体育活动除了可以协助幼儿规避潜在危机外,还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如社会适应及交往能力、表达和调节自身情绪能力的培养、自我概念的形成、良好习惯的培养等。基于以上两点分析,不难发现幼儿园体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幼儿心理素质的最优选择。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的渗透途径分析

(一)榜样示范渗透

幼儿的认知特点具有极大的具体形象性,一项研究让3~5岁幼儿用“我是个……”和“我是个……的男孩(或女孩)”的句型,说出关于自己的10项特征。大约50%的幼儿描述了自己的日常活动,而对心理特征的描述几乎没有。[3]基于幼儿思维的形象性,若要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让内在的心理素质以外显的形式表现出来,注重树立榜样。

1.教师的榜样示范渗透

教师是教的主体,是活动的指导者,是幼儿模仿的对象。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幼儿许多运动技能都是依靠教师的镜面动作示范,在模仿中习得的。同样,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教师的许多心理因素会以外显的行为表现出来,被幼儿模仿。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积极地调试自己的情绪状态,以积极的状态感染学生,在活动中适时展示自己良好的性格特征,例如开朗友善、幽默乐观、自尊自信等。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教师更需要注重自我心理健康的维护,掌握一些心理健康及维护的知识与技能,积极进行身体锻炼,培养爱好,丰富业余生活,为良好的榜样示范提供前提。

2.幼儿的榜样示范渗透

在发挥教师榜样作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幼儿的榜样作用。幼儿的榜样作用尤为重要,因为他们之间年龄相仿,心理因素相似,榜样的行为更能被幼儿所接受模仿。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善于发现幼儿中的榜样,使得幼儿主动向榜样模仿学习。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对榜样幼儿的表扬语不可过于泛化,切莫单用“很好”“不错”等表扬语,需要根据幼儿实际展现出来的品质运用表扬语,将内化的心理品质外显通过语言表现出来,便于幼儿直观感受,加深对目标心理品质的理解。

(二)活动环节优化渗透

幼儿园体育活动中蕴藏着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如何将这些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融入幼儿园体育活动中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基于此,笔者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作为切入点展开,进行分析整合,寻求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合理方式。

1.幼儿园体育活动教学设计

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活动设计方面需要把握好以下两点:第一,挖掘体育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第二,合理设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体育活动目标有机融合。(1)深入挖掘体育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学前阶段的心理健康要素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社会适应及交往、表达和调节情绪、促进个性形成、培养良好习惯。要挖掘教材中所隐藏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就要求教师在充分把握学前阶段的心理健康要素的基础上,对体育活动内容进行充分的分析、归纳、整合。内容分析可以通过“宏观+微观”的方式进行。首先,分析体育活动的四项基本内容(基本动作、基本体操、体育游戏、运动器械)所包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在大的方向上做好保障。其次,根据具体的授课内容进行分析,坚持大的指导方向的同时把握差异性。例如,幼儿园常见的操类体育活动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体操动作的练习以及排队和变换队形练习。在体操动作练习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要素更多是规则以及习惯的培养,而后者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更多的是合作协同,基于它们心理健康因素的不同,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时,采用的方式也各不相同。(2)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融入教学目标当中。在当前的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目标设计上进行教学目标设计的这一环节中,秉持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体系,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许多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过于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而忽视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此外,教学目标的设计中的目标描述缺乏操作性,所以既定目标难以通过活动得以实施,长此以往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十分不利。于是这就要求幼儿体育教师改变传统的以知识、技能掌握为本位的目标观,转变过于强调目标传授、技能掌握的倾向,在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时重视目标的操作性,充分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教学内容的特性,在目标设计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融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当中,也可以单独成列,构建四维目标体系,使活动目标的知情意行相互融合,以此来促进幼儿心理持续稳定的健康发展。

2.幼儿园体育活动教学实施

幼儿在体育活动中的兴趣、参与、体验深刻地影响着其情绪、行为,对幼儿心理健康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教学的展开环节中,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提高幼儿兴趣,提高幼儿参与,及加深体验上。[4]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对教学进行有效的监控,这种监控不仅体现在对幼儿安全的监控上,而且还体现在对活动中生成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监控上。(1)切实提高幼儿兴趣、参与,加深体验。幼儿良好的身心素质是在活动中产生并形成的,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参与和体验直接影响着他们心理素质的形成。这就需要教师要结合体育活动内容的特点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在体育活动中坚持以游戏的形式为主导,运用多种媒体和手段,系统性、针对性地开发多种活动吸引幼儿积极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体会体育活动给他们带来的愉悦的心情,在这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幼儿的主体性充分发挥,这既有利于实现认知与技能目标,又可以更好地实现既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培养积极的情绪表达能力。(2)做好有效教学监控。教师要特别注意在实施中生成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育本身具有预设和生成的双重属性,“预设”突出的是教育的计划性,但真实的教育活动由于主体及情境的因素,以及互动式交往活动的深化,教育的过程充满着变数,充满着无法预知的“附加价值”和有意义的“衍生物”,这就是教育的生成性。[5]对于在实施过程中生成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师需要做好充分的把握,因为这些内容是在活动实施中产生的,具有直观性、真实性的特点,教师基于此生成心理健康教育,对幼儿大有裨益。

3.幼儿园体育活动教学评价环节

教学评价的诊断、鉴定等功能使之成为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环节,评价与幼儿自我概念的形成息息相关。在教学的评价环节,要坚持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这是因为,这两种评价的侧重各有不同。过程性评价注重强调幼儿的参与程度,强调幼儿的努力程度,而终结性评价注重幼儿活动的结果。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在过程中获取积极心理体验,在结果中强化体验,在生活中积极运用所习得的。对于广大的幼儿体育教师而言,应该坚持以下两点:首先,幼儿园体育活动强调体验性,所以要淡化甄别和选拔,秉承发展的理念,使每一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其次,教师要引导幼儿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因为不合理的评价容易使幼儿形成自卑、胆怯、缺乏主见等人格缺陷,会妨碍学前儿童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心理品质的培养与提高。综上所述,对于广大的幼儿教师群体来说,在体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只要教师改变传统的健康观念,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强化自身对学前儿童的榜样示范作用,致力于营造一个轻松和谐、富有人情味的体育活动环境,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能够有效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效能。

【参考文献】

[1]董静,郭敏.学前儿童体育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探讨[J].湖北体育科技,2006(2).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田澜,张大均.论心理素质教育的“两高一深”策略[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幼儿心理健康的分析篇4

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应包括具有正确评价幼儿心理健康状况的能力、了解幼儿心理特征的能力、情绪自我调节的能力、建立民主和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能力等几方面。笔者对5所幼儿园的教师通过座谈、观察、填写调查问卷了解到: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不容乐观,工作中对幼儿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并未引起高度重视,同时也没有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往往采取斥责、惩罚、讥讽、冷漠的方法处理幼儿出现的心理问题。

二、原因分析

(一)幼师生在校期间的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水平

独生子女自身存在诸多心理问题倾向,在校学习期间,由于幼师学校缺少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干预,使学生更缺少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能力,这种能力的缺失直接导致在幼儿园的教学中,对幼儿心理健康缺少针对现象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师本身心理问题的增多,对幼儿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来自于社会、家庭以及教学任务的多样化、复杂化、教育对象年龄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幼儿教师的心理负担越来越重。由于幼儿教师心理问题的增多,又缺乏社会干预和正确的自我调节,把不良的心态带到幼儿园影响了幼儿心理健康。

(三)由于幼儿园工作任务繁重,没有把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到重要的地位

我国推行的幼儿教育改革在给幼儿园园长、教师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给她们带来不少压力。幼儿园之间的竞争就是教师素质的竞争,幼儿园为提高教师素质,对教师的培训也只是重视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以及弹琴、唱歌、跳舞、朗读、绘画、写字六项基本功的训练,忽视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

三、对策

(一)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用良好的心理影响幼儿

1.注重幼儿教师在校期间心理素质的养成。要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定期深入幼儿园实际的教学实践,逐渐了解幼儿园的工作环境以及人际关系。同时,要通过开展专题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咨询,使他们的情绪得到调节,建构良好的心理结构,从而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2.教育行政部门和幼儿园应重视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要保证幼儿教师轻松、愉快地投入工作。幼儿园管理者应充分挖掘每位教师的潜能,给她们提供一个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使教师之间加强相互间的了解,从而降低心理压力。

3.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为了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教师要加强自我的心理卫生保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

(二)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幼儿心理健康的分析篇5

【关键词】幼儿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

将来的社会,其实就是坚强的毅力、团结合作的精神、不怕困难的承受力等诸多方面因素的较量。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是基础,幼儿期所获得的最基本的素质,对于人生发展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没有缺陷和疾病,而且还要有良好的的生理、心里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哪几个方面呢?

一、教师要善于引导积极向上

幼儿在一日的生活中,每一天的环境影响每一件事物的现状,社会上每个人的行为状态,都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必须高度注意引导幼儿积极向上。在掌握幼儿的心理特点及行为动态的基础上,对幼儿进行理智的健康教育,教师必须树立为人师表的人生观,努力创造一个温暖、关爱、民主的环境气氛去感染幼儿,教师要做到爱幼儿,关心他们成长,体贴他们,尊重幼儿的人格特性,采取多表扬,少批评的教育方法,对幼儿的注视姿态要保持微笑、点头、肯定性的手势及抚摸、拥抱、拍头的方式去接触幼儿,给幼儿予安全感和亲近感,使幼儿沐浴在温馨和谐的气氛里。教师千万不能对幼儿采取歧视、吼叫、责骂粗暴的手段,否则会造成幼儿感到恐惧、孤独、害怕的心理从而不爱进幼儿园,不敢接近教师。因此,教师必须要加强自我心理修养,不断提高自己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引导幼儿积极向上。

二、关注幼儿个体差异,建立幼儿心理档案

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探索世界、认识事物的方式各不相同,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每个幼儿心理发展中都呈现出不同的样式,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个幼儿的个性特点和兴趣需要,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教育才能切实提高教育的实效,真正达到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幼儿心理档案是对幼儿个体智力、性格特征、心理状况等因素进行科学测试后建立档案,作为心理教育的参考材料。能客观真实地连续关注幼儿个体的心理发展情况,及时调整心理教育措施。为幼儿设立心理健康档案,对幼儿进行追踪记录并邀请专家、教师分析讨论,从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可以通过幼儿个人基本情况表,幼儿个性特征表,幼儿心理问卷调查等建立相关档案。

三、搞好健康教学,融入其他领域

为把幼儿的不健康心理清除在萌芽状态,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精心地设计教学,有效地引导,启发幼儿探索、理解和掌握。如针对孩子们的不良情绪,可设计一节“帮你消气,祝你快乐”的心理健康活动,让幼儿释放不快乐的情绪。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十分重视对幼儿心理上的保护和培养。由于遗传、教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每个孩子在心理发展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除了要对他们进行横向比较,找出差异外,还要更多地从纵向发展上来观察,了解每个孩子的情况,针对不同个体,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促进其发展。如对一些自尊心特别强的孩子,在他们犯错时,采取私下交换意见的方式,远比当众批评效果要好得多,也易被孩子接受,教师还应随时提醒自己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四、通过艺术活动,陶冶幼儿的情操

幼儿的音乐、美术等活动与游戏有许多一致的地方。通过这些活动,幼儿能充分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释放积蓄的能量。艺术活动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它能满足幼儿的美感需要,使其精神得到升华和净化,去追求真善美,排除伪劣、邪恶和丑陋的事物,使心理得以健康发展。例如,在美工活动《美丽的大森林》中,小朋友可以用印小手作“大树”。当幼儿看到所有的小朋友的“大树”都展现在眼前时,孩子们心喜若狂,拍手叫好。老师在进行幼儿自我评价时,请幼儿说出为什么要爱护大森林时,每个幼儿都谈了自己的意见。

五、善于运用激励等手段,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

热情是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幼儿生而有之,但极其脆弱,易被打击和失败所挫伤、摧毁。因此,教师要十分注意保护和激发幼儿的热情,切不可“泼冷水”。我们师大幼儿园每年都举办“艺术节”,给孩子们创造展示能力的机会。每班都有“小舞台”,让每个幼儿都上台为全班小朋友表演节目,赢得喝彩,培养其胆量以形成健康的心理;举办“小画展”,每个幼儿都有作品展示,培养其自信心。其中,教师的积极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如“你做得真好”、“你画得很出色”、“你的想像力真丰富”等积极鼓励的语言,这些勉励性话语可使幼儿作为一种信念牢记在心中,形成一种“我会做得更好、我是能干的”积极健康心态。有了这种健康的心理状态,就为幼儿长大成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在家庭教育中延伸心育成效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所学校,是铸造孩子良好性格和人格的重要场所。家庭环境和家长教育方式的优劣将对幼儿心理健康产生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向家长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取得家的积极配合,使心理健康教育能家同步,延伸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首先,让家长从思想上重视孩的心理健康,让他们明白孩子的心理健康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同时,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帮助分析家庭教育方式与孩子心理健康的关系,提醒家长从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用自己健康的言行、人格去影响孩子。其次,让家长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

七、结束语

幼儿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对幼儿一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作为幼儿园教师,应当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除上所述,教师还应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取得家长们的理解和支持,共同采取行动,消除幼儿心理健康障碍。

参考文献

[1]姜一菲.浅析幼儿心理健康教育[J].青春岁月.2011(12)

[2]王秀爽.谈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09)

[3]李善英.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2)

幼儿心理健康的分析篇6

关键词:幼儿健康教育目标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

一、幼儿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改变以及健康意识的增强,许多学者都加强了对健康教育的研究。结合我国的国情,多数学者认为:健康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其宗旨是帮助人们增进和提高健康愿望,促进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降低、消除各种危险因素,共同创建健康和谐的生命环境,并学会在必要时寻求适当的帮助,从而增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1]。

《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幼儿健康教育,切实贯彻《纲要》中的幼儿健康教育思想。幼儿健康教育是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素质教育为幼儿健康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幼儿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幼儿的健康知识水平,改善幼儿对待个人健康和公共卫生的态度,培养幼儿的各种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健康行为与习惯。幼儿时期是个体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是建立幼儿健康行为的最佳时期。在这一时期,幼儿生长发育迅速,如果幼儿养成不良习惯,随后要纠正也是非常困难。应抓住这一关键时期,结合幼儿生长发育规律,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健康教育方法,培养幼儿在该时期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与习惯,使之终身受益。因此,幼儿健康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和鲜明的特点,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当前幼儿健康教育问题分析

幼儿健康教育是在传统的科学保健教学和体育教学的基础上形成的,虽然从开始实施到现在,人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尽可能提高幼儿健康的效果,但在实际开展过程中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表面上重健康,实际上重智力开发

目前很多幼儿园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注重幼儿智力开发,忽视幼儿健康。虽然很多幼儿教师在观念上明白,幼儿教育应该以健康为首,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更多关注孩子的智力发展。他们认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孩子们在身体健康方面问题不多,所以老师们更注重智力的开发,同样,家长们也更关心孩子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知识,增长了什么能力。但实际上,身体健康不单单指没有疾病,还应该包括幼儿的心理是否也健康。保护幼儿身心健康是进行其他一切教育活动的前提,尤其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前提。如果忽视幼儿健康教育,会影响孩子以后的发展。

(2)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

早期,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就是能吃、能睡,没有疾病。但近年来,人们对健康有了新的认识,除了身体健康外,还应包括心理健康。幼儿健康不仅包括幼儿身体各个器官、各个组织的正常生长发育,还应具有开朗、乐观等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对环境较快的适应能力。然而,现实中幼儿心理健康是一个薄弱环节,往往被忽视了。我国幼儿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表现为情绪不稳定、行为控制力差、意志力薄弱、怕苦怕累、以自我为中心、性格孤僻等[2]。心理学家指出,很多成年后的心理问题,都可追溯到幼年时期。因此,在关注幼儿身体健康成长的同时,还应大力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幼儿心理素质。

(3)重安全,轻身体素质培养

安全问题是幼儿园最重视的问题之一。近些年来,媒体也报道了不少关于幼儿园的不安全事件,这让幼儿园对于安全问题更加重视。原本很多该由孩子完成的事情,由老师代劳,严格限制孩子的各种活动,导致孩子由于缺乏锻炼,过多保护,身体素质较差,对危险事物缺乏防范能力而发生许多不该发生的事故。因此,幼儿园在考虑孩子安全问题的同时,应该尽可能加强孩子身体素质的培养。

三、解决方法

(1)健康教育与智力开发两手抓

幼儿园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不能只顾开发幼儿的智力而忽视幼儿的健康教育,应当认识到幼儿的成长过程应是健康、愉快、活泼的,需要把健康教育与智力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在坚持“健康第一”的基础上,科学开发幼儿智力。《纲要》指出:“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根据《纲要》内容指示,要转变过去只重视身体健康而轻视心理健康的观念。许多幼儿心理问题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的教育方法、态度以及对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有关。解决目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可通过以下四种方式:第一,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第二,为幼儿心理健康创建良好的环境,教师与幼儿建立一种平等的伙伴关系;第三,在各种幼儿健康教育活动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最后,充分了解幼儿发展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3]。总之,在幼儿健康教育时,既要注重幼儿身体健康,还需维护和增进幼儿的心理健康,提高幼儿心理素质,让幼儿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2)开发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健康教育课程系统

《纲要》明确要求:“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幼儿园提供的学习课程既包括显性课程,也包括隐性课程。所谓显性课程,是指幼儿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健康教育活动,通常以集体教育活动、游戏和户外活动等形式来进行。幼儿健康教育的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潜隐课程和非正式课程等。隐性课程具体可分为创设健康环境和提供健康服务。

幼儿健康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主要包括幼儿园的设施建设和使用设备等。适宜的户外活动场地是开展幼儿户外体育活动的前提条件,为了让幼儿在户外活动中达到锻炼的最佳效果,我园为幼儿提供了多种形式的户外运动场地,总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如塑胶地、风雨操场、轮滑场、仿真草坪、天然草坪、卵石路等,还设置了玩沙区、玩水区等。此外,我们还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幼儿园操场设置了功能比较齐全的大、中、小型器械,除了利用幼儿园的现有器械以外,我们还鼓励教师和家长共同开发利用废旧物品,自制或改制适合幼儿需要的各种器械,有栩栩如生的民间舞龙、颜色各异的抛接球布垫、招人喜欢的喜羊羊投掷器、一物多玩的魔力棒……

精神环境主要包括人际关系和文化环境。幼儿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可以自由充分地活动,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和交往,养成热爱生活、爱护公共卫生和环境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健康服务是指幼儿园为幼儿提供的一系列卫生保健和保育措施和活动,如对幼儿进行健康检查、预防接种。提供营养均衡的膳食和生活照顾等。要真正切实有效地改善幼儿健康教育的效果,需要在课程编排中把幼儿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整合和吸纳进去,做到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有机结合。

(3)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与素质

教师在幼儿健康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她们不仅向幼儿传授知识,提高技能水平,更重要的是启迪智慧,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因此,其专业水平的高低和自身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教育效果。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应该具备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丰富的理论知识。为了改善幼儿健康教育的效果,对幼儿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其自身素质是十分必要的。在对幼儿老师进行培训的过程中,应该有的放矢,结合实际情况,查缺补漏。如果是缺少相关知识储备,则应丰富相应的知识;如果是教育理念不对,则需要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观念;如果是教育方法不对,则需要帮助教师找到正确的教学方法,选择适宜的教育方式与途径,避免出现空洞和脱离实际的教学方法。通过培训,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增加教师的知识储备量,规范其言行举止,有效提高其自身的专业素质。

(4)形成家庭、幼儿园和社会三位一体化的幼儿健康教育系统

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对幼儿的健康教育都有着重要影响。幼儿园进行的有计划、有目的和有组织的健康教育活动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幼儿健康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幼儿家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4]。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学习的启蒙学校,孩子在父母面前更愿意表达情绪和情感,家庭教育对孩子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幼儿健康教育过程中,如果得不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如果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会使幼儿园的健康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幼儿园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应该体现层次性和系统性,在实施过程中应采用多种途径、多种方法进行,如聘请专家对家长开展课程式的理论培训、每月举办一次互动式亲子活动、邀请家长参与我们的体验式教学、调查一些家庭式的健康活动等。另外,社会健康教育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工作量大的社会教育工作,主要由各级专业健康教育机构和各级文化和娱乐部门等团体来实施。在进行幼儿健康教育时,必须重视不同教育方式的参与和配合,根据各自的特点充分发挥其优势作用,使幼儿健康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为了使家长和社会更好地关注幼儿的健康教育,《指南》里针对3-6岁幼儿的年龄特点,对教师及家长等提出了许多“教育建议”,这些建议通俗易懂、涵盖面广、指导性强,为我们有效实施家园一致性教育搭建了桥梁。综上所述,幼儿健康教育效果的好坏,不仅仅取决于在幼儿园开展的健康教育活动,还必须得到社会和家庭的配合与支持,只有保持三者的一致,才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使幼儿健康教育真正取得实效。

幼儿身心健康关系着国家与社会的未来,因此,关注幼儿健康势在必行,它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时代的要求。对幼儿实施健康教育,有益于幼儿健康成长,为幼儿拥有健康、幸福的人生奠定牢固的基础。

(江苏省盐城市格林幼儿园)

【参考文献】

[1]童慧玲.幼儿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对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4:33.

[2]陈仕范.幼儿健康教育应该重视的几个问题[J].学前教育研究,2005,1.

幼儿心理健康的分析篇7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研究方法

一、心理测量法

在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国内修订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包括90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具有容量大、反映症状丰富、更能准确刻画被试的自觉症状、省时间易操作等特点。要求被试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回答所有90个项目,反映的是近一周时间内的身心状况。

田玉荣等人(1993)在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中,采用了症状自评量表(SCL-90),通过对高校教师各因子的分析可知,高校教师各因子分及阳性分数均高于全国常模,高校教师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躯体化、强迫症、抑郁症、偏执症。黄晓芸等人(2009)在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中,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东莞市厚街镇236名小学教师进行评测,东莞市厚街镇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成人一般水平,且不同性别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差异。王海丽等人(2014)在有氧运动及健康教育调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应用研究中,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在训练前后的对比分析,躯体症状、强迫病症、人际关系、抑郁、焦虑、睡眠和饮食情况得到显著改善,敌对、恐怖、偏执三项指标训练前后教师均处于基本正常范畴。

二、问卷调查法

潘孝富等人(2007)在对中学组织气氛测量及其与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中,采用问卷调查法,编制了中学组织气氛量表,探讨学校组织气氛与教师心理健康的关系,发现了学校管理气氛与教师心理疾病中的敌意因子,学习气氛与强迫、人际敏感、焦虑和敌意因子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教师心理疾病各因子与学校组织人际气氛具有负相关,但不显著;学习气氛与敌意和焦虑、管理气氛与敌意因子回归显著。冯艳慧等人(2014)在幼儿教师心理授权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中,采用问卷调查法,包括心理授权量表和职业倦怠问卷,幼儿教师心理授权与职业倦怠问卷的验证性分析模型与数据拟合良好。回归分析指出,心理授权对职业倦怠具有很显著的预测作用。

三、访谈法

周智慧(2008)在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原因及其对策研究-以包头市幼儿园教师为例一文中,采用访谈研究的方法,对幼儿教师心理状况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表现和原因,提出促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郑名(2005)在贫困农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特征与相关因素分析中,采用量表法,结合访谈法,对387名农村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与其婚姻、职业满意度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贫困地区农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全国常模,但在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和恐怖等方面存在着心理问题;36岁以上的幼儿教师在躯体化和强迫方面的症状,显著高于36岁以下的幼儿教师;乡村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城镇幼儿教师,未婚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优于已婚幼儿教师。

四、实验法

曹莹莹(2012)在萨提亚治疗模式下,提升高中生师生关系的干预研究中,采用了实验法,也结合了其它方法,得到了运用萨提亚治疗模式改善高中生师生关系的实验,将每个组的前后测差值进行对比,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发现运用萨提亚模式改善师生关系是有效的。萨提亚治疗模式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萨提亚的治疗工具形式灵活多样、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属于高中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本研究设计的团辅课程切实可行,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可以进行应用。通过实验班学生的个案报告体现萨提亚治疗模式在师生关系干预中的独特优势,通过学生行为的改进证明其在促进师生关系中的作用。方静(2013)在教师心理弹性对注意偏向和记忆偏向的影响中,采用实验室实验法,揭示教师心理弹性与加工负性情绪信息时认知特点间的关系。结果说明了心理弹性对消极词汇的颜色识别产生显著影响,低心理弹性者对消极词汇有情绪Stroop效应,对消极词汇表现山明显的注意偏向效应。心理弹性对消极词汇的再认产生显著影响,低心理弹性者对消极词汇更为敏感,表现出明显的记忆偏向效应。

五、文献分析法

王力娟(2008)在中小学教师状态焦虑研究中,采用文献分析法,也结合了其他方法,结果揭示了中小学教师工作事件和状态焦虑水平与其人格倾向显著相关,与其所获得的社会支持也显著相关.其中人格倾向是中小学教师工作事件影响状态焦虑的中介变量,社会支持是工作事件影响状态焦虑的调节变量。张璞(2013)在对瑜伽运动对南昌市高校女教师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中,采用文献分析法,以及其它几种方法,结果揭示了与对照组比较,经瑜伽训练后,高校女教师身体素质明显增强,平衡能力和柔韧性显著提高(p

六、结论

纵观以上对教师心理健康研究方法的总结,我们可知,最常见的是心理测量法,尤其是症状自评量表(SCL-90)最为常用,其它方法用的很少,如需使用,也是和测量法结合在一起使用的。对于教师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方法来说还是相对其他领域的单一,对于结论的可靠性还有待提高,所以,今后我们应该多用实验法和其它有科学性的方法进行研究,提高教师心理健康领域研究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曹莹莹.萨提亚治疗模式下:提升高中生师生关系的干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2]方静.教师心理弹性对注意偏向和记忆偏向的影响[D].宁夏大学,2013.

[3]冯艳慧,王冬兰,曹长德,侯德娟.幼儿教师心理授权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D].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4]黄晓芸,陈丽江,祝嫦,吴玉芳.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D].当代医学,2009,(21).

[5]潘孝富,秦启文.中学组织气氛测量及其与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D].心理科学,2007,(4).

[6]田玉荣,周志田.(1993).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D].教育研究与实验,1993,(3).

[7]王海丽,刘敬红,杨兴才,李宏.有氧运动及健康教育调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应用研究[D].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3).

[8]王力娟.中小学教师状态焦虑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8.

[9]郑名.贫困农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特征与相关因素分析[J].河西学院学报,2005,(4).

幼儿心理健康的分析篇8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7-4244(2012)01-0049-04

幼儿阶段是社会化过程及学习知识最快的阶段,同时也是产生问题很多的阶段。在幼儿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由于其生理机能失调、环境适应不良或心理冲突等因素造成了幼儿的心理障碍,并产生了诸如羞怯、胆小,焦虑,多动,攻击等不良的行为表现。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健康领域指导要点中明确要求:幼儿园必须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一、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一)心理因素

幼儿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都是由于心理矛盾被激化或不良刺激持续影响的结果,其中以需要动机、情绪与情感、意志和性格影响为甚。学龄儿童在学校生活中较易遇到情绪困扰和情感挫折,容易导致惧怕的不良情绪体验,情况严重时还会出现学校恐惧症的病态情绪。做某件事情要达到什么境界,什么标准,我们还需要有一定的意志力;也就是我们克服困难,调节支配自己的行动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目标。

性格与气质,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性格特征,人的性格特征一旦形成就比较稳定,其中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例如:生活中有的人诚实,谦虑、勇敢、热情、乐于助人,而有些人则狡猾、傲慢,虚弱,冷漠,自私自利。由此得到的结论,心理因素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二)环境因素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还有环境因素,环境又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就家庭因素而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家庭的自然结构,文化经济背景,人际关系,教养方式等是造成人的心理产生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家长的文化素质直接影响着子女的健康成长,我国心理学家钱曼君调查了50名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幼儿的家庭情况,发现93位家长中,文化程度属于文盲,半文盲,小学水平的共62人,占66.67%。家长的思想品德素质对子女成长也起着榜样作用,父母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儿童都有很强的模仿意识,作为家长,你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会深深地在孩子心里扎根。

家庭结构是否完整也会对子女心理健康产生很大影响,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缺乏母父爱的儿童是有缺陷的儿童,因为它使孩子心理上没有稳定感,这类孩子往往孤僻、冷谈、粗暴、内向等。

此外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也会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十分广泛的影响,家庭的教养方式,也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态度,无论是采取认可、鼓励、引导,还是溺爱、忽视、强制和惩罚,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学校是重要的活动场所,幼儿一半以上的时间几乎都在学校里度过,因此学校因素,也就是学校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教学方法、师生关系、学校风气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如课程计划安排不合理,会降低幼儿的学习兴趣,教材难度太大或编排不合理,容易挫伤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等。如,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等不良的教育教学方法,会使幼儿处于被动的局面,形成幼儿依赖性强,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师生关系是学校生活中最具有影响的心理环境,它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直接的影响。而校风会对每个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每个幼儿最终都要长大走入社会,社会是一个大家庭,它复杂,但它可磨炼人,社会政治局势、社会背景、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经济状况、社区环境的好坏都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的体现。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我们首先必须要清楚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才能从根本上采取积极、主动而有力的预防和矫治措施。

二、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认识和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

1.人的行为受动机的驱使,而动机是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之上的。当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特别是幼儿的心理就会受到挫折、失望、不理解,来自内在的压力也会增加,从而影响幼儿的情绪和行为。认识幼儿的需要,满足幼儿的合理需求,将幼儿不合理的需求引导到合理的轨道上,这是对幼儿实施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2.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从低向高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五个层次。其实对幼儿来说,这五个层次的需要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五个需要正是幼儿教师对幼儿进行激励和管理的基本动因。应该看到,即使是很有经验的教师,对幼儿需要的认识和了解多数也只是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满足幼儿的需要往往缺乏合理的措施;而在幼儿自主的活动中,特别是在一些象征性的游戏中,幼儿会自发地根据自己的需要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获得心理上、情感上的满足。幼儿教师要十分注意在各项活动中,特别是在一些象征性游戏中尽可能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过度的教育”、粗暴的干预都会使幼儿合理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因此,幼儿教育要把每个幼儿都看成是一个独立的、有自身需要的人来对待,使幼儿的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成就感的需要等都得到充分的满足。

(二)注重幼儿园精神环境建设

幼儿园的精神环境是指幼儿园的心理氛围,它是一种重要的潜在课程。精神环境对人的影响具有广泛性、潜移默化性、持久性等特点。特别是对于正处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的幼儿来说,精神环境的影响更是潜在而深刻的。

1.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首先热爱、关注幼儿,每个幼儿都渴望教师的爱与关注,都企盼鼓励的目光与真爱友情,都需要热情地赞美与灿烂的微笑。幼儿。同时教师还应利用集体活动的机会,帮助引导幼儿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由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可以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其次,尊重、信任幼儿。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教师不仅要以慈母的胸怀去关心每个幼儿,还要努力成为幼儿的朋友,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要充分尊重幼儿的人格,以民主、宽容的态度对待幼儿,保护幼儿的自尊。不随便训斥、体罚幼儿。教师应允许幼儿犯错,并给予幼儿改正错误的机会。

(三)创设适宜幼儿发展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所学校,也是铸造幼儿良好性格和人格的重要场所。家庭环境和家长教育方式的优劣将对幼儿心理健康产生直接影响。

1.家长从思想上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要明白幼儿的心理健康将影响他以后一生。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家庭教育方式与幼儿心理健康的关系,家长要从点滴做起,自己做起,用自己健康的言行、人格去影响幼儿。家长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家庭融洽和睦,团结友爱,对陶冶幼儿的心情和情感是十分重要的。家长要生活积极乐观,对人宽容,幼儿在这种环境中会心情愉快,活泼开朗。

2.家长要培养幼儿好的个性,保护幼儿的自尊心。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有他自己的愿望、要求、兴趣和爱好,成人应尊重幼儿的个性。父母要多站在幼儿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不随意挖苦,父母还要善于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保护其自尊心。

(四)组织开展多种健康教育活动,增强幼儿心理强度

1.健康心理的形成是多方面影响、多种行为综合作用的结果。教师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一些活动中去,通过艺术,科学、健康、社会活动的组织,角色游戏,表演游戏、体育游戏、结构游戏等活动的开展及生活常规管理,有意识地将心理健康的内容渗透其中,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

2.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变革,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每一个人都具有面对现实、开拓进取的精神,具有关心他人的意识和责任感,具有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自主、自信、自强的品质。新时期要求我们不仅要有良好的智能素质,更要有健康的心理,所以不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家长都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帮助幼儿调整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

1.自我意识是使个性的各个部分整合、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如果出现不良倾向,就可能使幼儿发生行为问题或心理障碍。幼儿期是自我意识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帮助幼儿调整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克服过低或过高认识和评价自我的倾向,增强各自和自我接受的意识。这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面。对幼儿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认识和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克服平时的主观臆断,在关注幼儿整体发展的基础上,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努力发现幼儿点滴的进步,从而有效地开展教育。

2.幼儿的评价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幼儿在园记录,如:幼儿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入园时间、离园时间、家庭地址、所在班级及教师姓名、幼儿参加活动及获奖情况等。第二,幼儿发展评估记录分析,如:入园时的情况、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生活后的情况等。第三,幼儿的作品、照片等,并有老师温馨的评语或一首充满童趣的小诗。对幼儿的评价一般一学期进行一次,通过班会的形式公开激励并反馈家长,使幼儿对本身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评价,避免过高或过低的自我意识和评价。也可以通过家长会或家长通知书的形式告知家长,使他们对其子女的认识和评价尽可能地与现实相符。做到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

(六)通过艺术活动,陶冶幼儿的情操

1.幼儿的音乐、美术、游戏活动是培养、陶冶幼儿的有效途径,通过这些活动,幼儿能充分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释放积聚的能量。艺术活动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它还能满足幼儿的美感需要,使其精神得到升华和净化,追求真善美,使心理得以健康发展。这就要求幼儿教师一方面要准确把握幼儿学习的兴趣和思维的即时状态。

2.在艺术活动中,运用有效的手段去了解幼儿的创造兴趣,以适应幼儿的发展需要。教师可以通过和幼儿的交谈、提示、选择等培养幼儿不同的表现欲,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尽可能地为每个幼儿提供从自己的兴趣出发进行学习的机会。这种满足并非盲目的迎合,而是多种应变方案的设计与调整。另一方面要为幼儿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和创作环境。宽松、自由、和谐的环境,有利于幼儿创造能力及个性的发展。教师应该鼓励幼儿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内心情感,重视每个幼儿的个性表现及艺术创作,并及时给予认可和鼓励,使幼儿在获得经验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富有勇气和热情。

因此,幼儿教育要在充分认识幼儿音乐和美术能力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运用有效的策略和方法,既激发幼儿成功表现的欲望,又让幼儿从世俗的现实中超脱出来,接受审美教育。

(七)积极主动地进行幼儿社会性的培养,以改善幼儿的心理状况

幼儿的社会问题、性格和情绪问题等,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理障碍,其实都是社会性不足的表现。因此,要维护与增进幼儿的心理健康,还必须从幼儿的社会性抓起。

1.进行情感教育。让幼儿学会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用理智去控制情绪,在遇到心理冲突时保持心理的平衡和稳定,不轻易产生各种消极情绪,或者学会合理地宣泄消极情绪,以保持健康的情绪。

2.发展幼儿健康的人际关系。幼儿的人际关系虽然简单,但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关系重大。在幼儿园里,幼儿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同学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与同伴的交往有益于形成和发展幼儿积极的自我概念,学会与别人友好相处的合作行为,为幼儿今后适应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相反,缺乏甚至剥夺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会使幼儿在今后社会生活中出现种种障碍,产生各种行为问题。

3.通过移情训练,培养幼儿的道德情感。所谓移情亦称情感移人或情感转移,就是想象自己处于他人的境地,并理解他人及他人情感、欲望、思想及活动的一种能力。或说是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

(八)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促进幼儿健康人格的顺利发展

1.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多与幼儿家庭遭受变故、家庭生活紧张,或者是家长教育态度和方式不当,家庭人际交往缺乏等因素有关。奥地利精神分析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认为,有强大的自我才有健康的人格。现实的自我要同时受到来自本我、自我和超我三方面的压力,这三者若能保持动态平衡,人就能保持心理健康。如果平衡失调,就可能造成心理冲突,甚至产生异常心理。弗洛伊德对早期经验重要性的论述主要集中在儿童生物需要的满足与挫折上,这些需要的适当满足促成人格顺利发展,而过分的放任和挫折都会使儿童固定在某一阶段产生人格的损害。

2.在儿童期,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的性质的强度取决于儿童期的教养状况和抚养者、教育者的态度。同情、支持、爱护关心和通情达理的父母培养出的孩子有善于处理相互冲突的欲望、动机,很少运用破坏性的心理防御机制;相反,采取惩罚、过分限制的方法的父母培养的子女就可能过分运用心理防御机制,容易产生心理失调。马斯洛认为:“最健康的自尊的建立在当之无愧的来自他人尊重之上的”。如果教师的言行中处处体现着对幼儿的尊重,就会使幼儿意识到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是有价值的,有能力和必不可少的,从而帮助他们获得积极的自我概念。反之,如果幼儿从成人对他们的态度中发现自己是被“权威们”所忽视的,自己会经常为做错事、惹乱子而遭责备、看不起,幼儿便会逐渐在心里确认自己的无能,不可信赖,导致幼儿丧失最基本的自尊与自信,建立消极的自我概念。

因此,幼儿教师要与幼儿家庭相联系,使幼儿园与家庭对幼儿的要求保持一致,共同塑造幼儿良好的行为,纠正不良行为。幼儿教师要注意与幼儿建立平等的关系,即做到理解幼儿、尊重幼儿,不管幼儿的家庭状况如何,智力发育程度如何,都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特别要注意尊重幼儿的隐私权、人格权。任何斥责、惩罚、讽刺、漠视的态度都会给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健全人格带来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朱细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欧新明.学前儿童健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6.

[3]袁爱玲.学前儿童的体验教育[J].幼儿教育,2005(4)

幼儿心理健康的分析篇9

近年来,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为了对此问题有充分的认识,通过一份调查问卷对昆山市102名一线教师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当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好。因此,通过本研究,让广大幼儿教师了解自身的真实情况,并为提高幼儿教师心理素质提供参考意见,从而促进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调查研究

一、研究意义及方法

(一)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对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展开研究,能够丰富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理论,为幼儿教师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并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上加以补充和概括,使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理论更完善。为了提高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我们首先就要了解、解剖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

2.实践意义。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从以往的研究中可以发现,许多幼儿教师都有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因此,本研究的实践意义之一是通过对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找到缓解幼儿教师心理问题的方法,以此促进幼儿教师工作效率的提高、人际交往和谐,以及幼儿教师幸福指数的提高。另外,还有利于幼儿园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自身而言,对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对于即将成为幼儿教师也有一定的帮助和指导意义。

(二)研究方法

1.访谈法。与幼儿教师的访谈:访谈幼儿教师,了解他们对工作的态度及是否有职业压力。

2.问卷法。由所选幼儿园的幼儿教师填写,主要针对幼儿教师当前心理健康状况提出相关问题。如是否觉得受到社会尊重、是否实现个人价值等问题的提出,旨在了解当前一线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真实情况。

3.文献检索法。借助网络、图书馆等渠道,查阅各类幼教专业书籍和杂志,获取关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资料。

二、调查结果和分析

(一)调查结果

通过对昆山市102名一线教师的调查、采访,研究者做了一定的归纳总结,对问卷设计中的13个问题,回答“是”的占比情况如下:1.是否觉得教师职业的社会意义重大,占65.69%;2.是否感到没有受到社会的尊重,占72.55%;3.是否感到社会、幼儿家长、幼儿园的要求过多,占60.78%;4.是否感到付出太多,所得报偿太少,占87.25%;5.是否感到社会地位低下,难以找到自信,占50.98%;6.是否觉得教师应该多奉献少索取,占6.86%;7.是否感到教育理论与实践热点变化过快,占50%;8.工作最大愿望是否是受到尊重和重视,有归属感,占70.44%;9.是否感到幼儿教师这一职业无法充分体现个人价值;56.86%;10.是否对从事幼儿教育职业曾经后悔或一直后悔,50.9%;11.是否希望得到进修机会,98.04%;12.是否感到进修机会很少或总是轮不到自己,90.20%;13.平均日工作时间是否在八小时以上,占80.39%。

(二)结果分析

第一项结果显示,65.69%的幼儿教师认为这一职业社会意义重大,而与此同时感到没有受到社会尊重的竟有72.55%,两项比例都如此之高的主要原因就是一方面认为从事的职业社会意义重大,另一方面却得不到社会给予的足够肯定,这一落差造成幼儿教师心理上的极度不平衡,从而产生不自信感。在第6项“教师应该多奉献少索取”这一点上仅有6.86%的人同意,由此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也在不断追求个人价值的体现。同比第一项,这表明绝大本部分幼儿教师在追求个人价值的同时,渴望自身社会价值的实现,以至于造成第9项有56.86%的教师认为这一职业无法充分体现个人价值。对比第11、12项希望得到进修机会和认为平时进修机会很少轮不到自己的比例竟如此之高,都高达90%以上。这“两高”的出现,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部分幼儿教师都认识到了职后进修的重要性,也渴望获得进修深造的机会。而第7项50%的教师认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热点变化过快,正是因为职后教育的严重缺乏。

三、思考与对策

(一)造成原因

从上面的调查结果与分析不难看出,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确实非常严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例如工作落差大、工作压力大、工作太过琐碎、幼儿园内男女比例不当,等等。种种原因使幼儿教师在工作中常常感到乏力,继而成为心理压力。

(二)研究对策

对此现状,研究者为提高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提供了三条参考意见:

1.转变教师对工作的态度。法国著名作家、教育家罗曼•罗兰曾说:“要播散阳光到别人心里,首先自己心里要有阳光。”作为幼儿教师,首先自己应怀揣着一颗爱孩子的心出发来教育孩子。幼儿园在提升教师的自身素养、给教师布置任务的同时,可采用一些更具吸引力的方式提出,使教师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烦琐的工作。

2.分享好办法,高效完成工作。在幼儿园中,各个教师的教学水平、业务水平是各不相同的,但工作量却相差不大。这时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就显得至关重要。除去自身的能力以外,好方法也十分重要。幼儿园可经常组织老师们交流、分享工作中的一些好方法、小技巧等,共同提升工作效率。

3.给予机会,达到自我实现。作为幼儿园的管理者,要多为教师们增强多方面的自我实现的机会,让教师们的自信得以提升。在评价的过程中同样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多一点鼓励、多一点机会,给教师充分表达的机会。

作者:蔡书娴单位: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锦华幼儿园仁宝分园

参考文献:

[1]刘漪.154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9).

幼儿心理健康的分析篇10

686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544-02

婴幼儿是小儿神经系统与心理发育最迅速的阶段,婴幼儿的可塑性较强,发展潜在能力较强。在这一阶段适当的刺激能够有效促进小儿心理神经的发育,对小儿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基层儿童保健门诊服务不断发展,对婴幼儿保健的研究不断深入,本文通过对婴幼儿保健中早期健康教育的临床作用进行分析,探讨婴幼儿保健工作对儿童发育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2年12月参加我院儿童保健门诊进行系统化管理的婴幼儿50例,孕周为37-41周,胎儿出生时体质量为2500-3400g,在围产期均未出现合并症的高危因素。将首次体检时自愿接受早期健康教育服务,并能够根据指导进行保健训练的婴幼儿25例,作为观察组,将其余进行常规体检的婴幼儿25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婴幼儿家长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组婴幼儿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入选时平均年龄为(38.8±1.5)天;观察组婴幼儿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入选时平均年龄为(37.3±1.2)天。两组婴幼儿的一般资料输入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差异不明显,可以进行比较(p>0.05)。

1.2治疗方法对照组婴幼儿根据传统的标准体检模式进行体格检查。对照组婴幼儿接受早期健康教育服务,6个月前每个月1次,6个月至12个月每两个月检查1次,1岁至2岁每3个月检查1次。早期健康教育服务的内容包括:①早期教育,进行系统化训练方案的制定。由专业小儿保健医生进行项目教学与动作示范,根据婴幼儿的具体情况进行判定,对发育相对落后或延迟的方面进行针对性强化指导。②健康教育:为婴幼儿家长开设教育课程,内容包括婴幼儿、母乳喂养、婴儿辅食添加与影响、早期教育、心理保健与疾病预防的内容。

1.3评价方法两组婴幼儿均在1岁时进行检查,内容包括身高、体质量。检验指标资料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单位以χ±s表示,组间进行t检验,计数单位以x2检验,以p

2结果

两组儿童1年后体格发育情况检测效果比较。研究组婴儿1年后体质量、身高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