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水产养殖存在的问题十篇水产养殖存在的问题十篇

水产养殖存在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8:43

水产养殖存在的问题篇1

关键词:北方;北方淡水水产养殖;技术应对

中图分类号:S965.1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70533079

我国北方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开始进行淡水水产养殖业,但是,由于各种问题的不断产生,致使北方淡水水产养殖一直是裹足不前。因此,相关的研究者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对北方淡水水产养殖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探讨。尤其是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下,人们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也越来越重视北方淡水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本文就对此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1北方淡水水产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1.1h境污染严重

北方现阶段的淡水水产养殖主要实施高换水率、高投饵率、以及高密度等模式进行养殖,虽然可以提升养殖的效率与产品的质量,但给周围环境造成了很严重的污染,尤其是养殖地附近的水体,恐怕已经无法恢复以前的状态。与此同时,随着养殖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1]。

1.2爆发性疾病

在北方的淡水水产养殖中的繁殖季节,会出现很多爆发性疾病,已经严重阻碍到水产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尤其是北方的北方淡水水产养殖中,爆发性疾病的危害极其严重。爆发性疾病具有治疗困难、类型广泛、以及时间短等特点,因此,这种爆发性疾病一旦出现,立即迅速传播,会导致淡水鱼大面积的死亡。

1.3养殖技术落后

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北方淡水水产养殖的技术比较落后,由于大部分的养殖人员的专业能力较低,对于先进的养殖技术的要领也掌握不住,因此,无法在北方淡水水产养殖中融入先进的养殖技术,致使养殖业的产量低、发展也不稳定[2]。

1.4管理机制不健全

在北方淡水水产养殖中,一直都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造成很多严重的负面影响,具体表现如下:养殖人员的技术得不到提升;养殖人员缺少工作积极性以及科学的管理理念;养殖户与养殖人员技术脱节;养殖户得不到先进的养殖理念与养殖技术;养殖户的环保意识无法与时俱进等。这些现象已经严重影响到北方淡水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2北方淡水水产养殖的技术应对措施

2.1加强绿色渔业的发展

面对北方淡水水产养殖的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养殖户应加强绿色渔业的发展,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对养殖户进行专业的培训,提高养殖户的无公害意识;相关部门应加大人力、财力的投入,不断开发新的鱼类养殖品种,并严禁使用生活污水或工业废水进行养殖;加强当地政府部门的重视,提高养殖户的积极性,共同进行绿色渔业的发展[3]。

2.2主动学习新技术

对于北方淡水水产养殖中的爆发性疾病,相关部门必须定期组织养殖户进行新技术的学习,并有效掌握与判别各种鱼类的病症特点,并进行追踪记录,可以及时发现鱼类爆发性疾病的规律与原因,沉着应对,可以提前进行保护或预防。与此同时,养殖户还要不断对养殖饲料的选择方面进行深入的学习,以此减少鱼类爆发性疾病的发生。

2.3提高养殖技术水平

对于现阶段的淡水水产养殖户而言,必须提高自身的养殖技术与科学管理理念,可以定期参加一些相关的技术培训或者技术探讨等活动,进而参观一些优秀的养殖产业并学习经验。与此同时,养殖户还要了解当下消费者的特点以及市场行情,在科学技术的指导下,提高渔业的产量,进而增加经济效益[4]。

2.4完善管理机制

对于北方现阶段的淡水水产养殖的发展而言,应在短时间内快速完善水产养殖业的管理制度,确保养殖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与业务能力可以得到提高。与此同时,还要在各大淡水水产养殖户中加大管理机制的宣传,确保养殖户可以在法律法规的保护下积极地进行淡水水产养殖业,进而提高养殖业的经济效益,以此促进渔业的健康发展。

3结论

北方淡水水产养殖业若想长期稳定发展,就必须引进新的主动学习新的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提高现有的养殖技术,以及从本质上完善淡水水产养殖的管理机制,进而可以有效的把握好市场的发展方向,并加强绿色渔业的快发展,才能促进北方淡水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以此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盖春雨.淡水养殖过程中的环保问题与应对措施初探[J].新西部(理论版),2016(03):23,25.

[2]韩坤煌.我国水产种业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福建水产,2015(09):495-501.

水产养殖存在的问题篇2

一、水产健康养殖的内涵

(一)水产健康养殖理念的提出和演变在国际上,水产健康养殖理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1972年联合国有关会议上提出的“水产品健康养殖与生态养殖”,这个时候,国际上对水产健康养殖的认识水平还很低。当时在中国,养殖技术水平不高,产量较低,长期存在“吃鱼难”问题,政府在政策上鼓励增加产量,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最大化。水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还未被重视,水产品质量对人类健康影响的认识还不到位,同时,养殖动物健康问题也不突出。20世纪80年代,海水养殖业较发达的日本因受到养殖环境和养殖病害问题的困扰,开始重视并加强了健康养殖方面的研究,特别是网箱养殖的残饵、粪便等堆积物的处理方法,特定区域(海湾)内的养殖容量及养殖对环境的影响等。20世纪90年代初,在亚太水产养殖网组织(naCa)的推动下,以“主要水产养殖方式对环境的影响”为主要内容的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上了日程,该课题推动了亚太地区水产健康养殖理论的研究和普及。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养殖对虾病毒性疾病暴发,养虾业受到重创,人们开始重视水产健康养殖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当时,在探索和研究对虾病害防控技术上存在两条技术路线,一是研究新的药物防控技术,二是研究生态措施防控技术。最终选择了以生态防控为主,药物防控为辅的技术路线。199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第29次大会通过的《负责任渔业行为准则》中,明确阐释“负责任水产养殖”的内容:对国家管辖内发展水产养殖、涉及环境水生生态系统的水产养殖、利用生物遗传资源、基层水产生产行为与产品质量等负责。该论述大体上体现了水产健康养殖的基本框架要求。近年来,水产健康养殖理念已被人们全面接受。由于养殖规模扩展、养殖容量扩大、养殖效益下降、病害频发、养殖水质下降、外来生物入侵、生物多样性、对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视程度提高、水域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因素,人们更加积极主动地研究各类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并运用到实际生产活动中去。综上所述,水产健康养殖理论的提出、发展、完善和在全国广泛推广应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有教训,非常深刻;有经验,推动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类健康需求的提高以及养殖生产实践的深入,健康养殖理论的内涵和外延还将不断充实和发展。

(二)水产健康养殖内涵的几种表述水产健康养殖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生态复杂性和环境不稳定性,是贯穿于养殖全过程的技术和方法;水产健康养殖同时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随着技术创新和实践验证而不断积累、发展和完善。因此,不同时期和不同的着眼点,对“水产健康养殖”有着不同的论述。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水产健康养殖(healthyaquaculture)的概念为:为防止暴发性水生养殖生物疾病发生而提出的从亲体选择、苗种生产,到养成阶段水质管理、饲料营养诸方面均有严格要求的养殖方式。详细说来就是选育优良水产养殖品种,繁育无疫病苗种,在可控养殖环境下,可循环利用资源的一种科学养殖模式,包括养殖水域环境影响的评估,养殖系统水质调控,优质饲料使用,病害的综合防治,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技术关键。已达到养殖系统内部各种资源的循环利用,最大限度的减少养殖过程中废弃物的产生和对水环境的保护。在取得良好养殖效果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取得最佳环境生态效益,为人类提供优质安全的水产品。水产辞典给出的定义为:选育优良水产养殖品种,繁育无疫病苗种,在可控养殖条件下,可循环利用资源的一种科学养殖方式。包括养殖水域环境影响的评估,养殖系统水质调控,优质饲料研制,病害的生物防治,水生生物遗传多样性保护等技术关键。以达到养殖系统内部各种资源的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养殖过程中废弃物的产生和对水环境的保护。在取得良好养殖效果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取得最佳环境生态效益,为人类提供优质安全的水产品。当今学术界对水产健康养殖的内涵定义有多种,主要是从养殖环境、品种、投入品种、疫病防控、生产管理等方面进行描述。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为:水产健康养殖应该是根据养殖品种的生态和生活习性建造适宜养殖的场所;选择和投放品质健壮、生长快、抗病力强的优质苗种,并采用合理的养殖模式、养殖密度,通过科学管水、科学投喂优质饲料、科学用药防治疾病和科学管理,促进养殖品种健康、快速生长的一种养殖模式。我认为这一描述是比较科学的。水产健康养殖的内涵与动物福利有着较多相同之处。动物福利由五个基本要素组成:生理福利,即无饥渴之忧虑;环境福利,也就是要让动物有适当的居所;卫生福利,主要是减少动物的伤病;行为福利,应保证动物表达天性的自由;心理福利,即减少动物恐惧和焦虑的心情。根据动物福利的基本要素,人类在养殖水域、苗种、模式、饲喂、病防、管理等环节中,都涵盖了动物福利的内容。根据这几个方面,可以归纳出水产健康养殖的六个关键点:适宜水域(水):适合养殖品种生长的水域环境(池塘、大水面、网箱、工厂化养殖设施等)。健康苗种(苗):优良品种、苗种不带致病菌(生物)、无药物残留。合理模式(模):适合养殖品种生长的养殖模式、合理的养殖密度,以及混养、套养、轮养等养殖方式。优良饲料(饵):营养全价、无不良添加成份的配合饲料和符合健康养殖要求的鲜活生物饲料。标准药物(药):科学的预防疾病措施、符合国家标准的渔用药物和科学的用药方法。水产健康养殖的六个关键点(水、种、饵、模、药、管)与我国传承至今的“八字精养法”(水、种、饵、密、混、轮、管、防)是有所不同的,主要区别在于“八字精养法”主要是从养殖稳产高产的角度进行高度概括,而水产健康养殖的六个关键点主要从提供优质安全的水产品的角度进行剖析,是规范性的、指导性的,是倡导健康养殖的六个方面。

二、我国水产健康养殖现状分析

进入新世纪,国际上先进的养殖理念、管理体系和严格的质量安全标准,促进了我国水产健康养殖水平的全面提高。自2006年以来,农业部和各级渔业主管部门更是把推进健康养殖作为发展现代渔业的重大举措,积极推进水产健康养殖。现在,水产健康养殖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下面从“水、种、饵、模、药、管”六个方面分析我国水产健康养殖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适宜水域(水)从适合健康养殖的主要水域环境看,目前我国拥有淡水池塘245万公顷,其中标准化池塘约占1/3;海水池塘40.5万公顷,其中标准化池塘约占1/2;工厂化养殖1490万立方米,全部符合健康养殖标准;海水深水网箱723万立方米,全部符合健康养殖标准;普通网箱(海淡)17780万平方米,大多数不符合健康养殖标准;筏式、吊养45.6万公顷,基本符合健康养殖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适合进行水产健康养殖的养殖面积占养殖总面积的比重偏低,特别是适合健康养殖的标准化池塘所占的比重低。如果再考虑养殖废水要经过处理,符合标准后才能向外排放这一环境保护要求,符合水产健康养殖的面积就更少了。

2.健康苗种(苗)健康苗种要符合三个条件:优良品种、苗种不带致病菌(生物)、无药物残留。优良品种现状:我国目前大部分水产养殖品种仍处于使用野生种的状态,即原种状态。如青、草、鲢、鳙都是在使用原种。目前通过国家审定的水产品种共109种。其中:选育种46个,杂交种31个,引进种30个,其他2个。从这些审定种看是“小品种”(总产量较少)多,推广普及面积还偏少。苗种不带致病菌:就是苗种不携带某特定的致病的病毒、细菌等致病生物。如白对虾的白斑综合征病毒等。无药物残留:仍有少数育苗单位使用违禁药物,在苗种中形成残留,如孔雀石绿、抗生素等残留。农业部已正式开展苗种检疫工作,药物残留和致病生物的检出率已非常低。存在的主要问题:经过选育(遗传改良)的优良品种少,大部分使用原种。苗种携带致病生物和有残留药物的现象时有发生。

3.合理模式(模)选择适合养殖品种生长的养殖模式、将养殖密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目前主要的健康养殖模式有:80:20养殖模式:池塘养殖中投放80%主养品种(多为投喂品种),搭配20%滤食性品种。混养模式:海水养殖的虾贝、虾鱼、贝藻等混养,淡水养殖中的蟹鱼等混养。轮养模式:虾鱼、鱼鱼一年一轮换等。全人工控制模式:养殖环境、投喂、疫病防控等全部人工控制,达到最佳养殖状态。等等。存在问题:一是养殖密度过高,有的为了片面追求产量,放养殖密度过大,超出了池塘、水域的承载能力。二是采用不健康的养殖模式,有些养殖模式没有考虑养殖生物的生活习性,有的方式不利于疫病的防控。

4.优良饲料(饵)主要是营养全价、无不良添加成份的优质配合饲料和符合健康养殖要求的鲜活生物饲料。配合饲料要营养全价、无不良添加是指对养殖品种营养全面,没有激素、违禁药物等添加。尽量使用膨化浮性饲料。鲜活生物饲料要不带致病生物、不腐败变质。养成环节应尽量使用配合饲料。存在问题:一是在养殖阶段使用鲜活生物饲料太多,且质量差,有害致病生物无控制。二是配合饲料“小作坊”多,质量难以控制。三是饲料生产、流通、使用比较混乱。

水产养殖存在的问题篇3

关键词:生态养殖;水产养殖;养殖技术;传统水产品

在我国许多地区,水产品的养殖技术长期以来采用淡水养殖模式,遵循传统的人工养殖方式。这种养殖模式只注重养殖规模和数量的大小,不注重水产品品种和质量。传统的人工养殖存在的缺陷极多,在传统养殖技术的制约下,会导致生态环境污染且成本极高,不能满足现今生产生活的需要。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生态养殖技术应运而生。生态养殖技术既可以确保水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又保护了生态环境,利用循环技术使资源得到了最有效的利用,解决了传统养殖操作不便的问题。生态养殖利用机器设备等对水产品进行科学化地养殖,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的双手,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科学合理的生态养殖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促进了水产养殖的可持续性发展,提高了水产品食用的安全性。

1生态养殖的概念

生态养殖是指人工模拟水产品生存的自然环境,在水产品养殖中将先进的科技运用其中,运用无公害的饲养方式将水产品出现病害的机率降低,提高水产品健康程度,为使用者提供更加绿色健康的食品,科学合理的生态养殖技术,提升了水产品市场的整体水平。

2传统水产品养殖存在的缺陷

2.1污染环境,造成浪费

传统的人工养殖对资源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由于一些化学品排放导致水污染从而使水产品的质量出现问题,而水产养殖所产生的废料排放再一次加重了环境污染,甚至威胁到了人类的饮水安全。

2.2水产品病害时常发生

传统的人工养殖只注重数量与产量,忽略了水产品的质量,水产品病害时常发生,水产品养殖者为了提高收益选择过度用药,从而导致一些水产品由于用药不规范,发生药物残留等问题,进而导致水产品的质量下降。水产品的质量得不到保证,人们的食品安全受到威胁,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水产品行业的进步。

2.3养殖设备落后

我国虽然水资源丰富,但是,养殖业发展较晚,养殖业的集中化程度有待提高,绝大多数养殖户的养殖设备及工具都较落后,无法满足现代人类对水产品的要求。在传统的人工养殖中,水产品的生存空间有限且生存环境得不到保障,养殖池进排水困难,水产品长期生存在这种环境中,致使养殖业的质量得不到保障。

2.4苗种选择落后

人工养殖选育良种较为困难,我国的青草鲢鳙等水产品的选择现在仍然为未改良的野生品,选育良种较为困难。由于一些水产品是野生种,无法适应养殖环境(密度、空间、营养等)的变化,易发生大规模的死亡。

2.5粗犷式养殖

水产养殖所需的饲料较多,我国水产品养殖饲料基本是以原料的方式投喂,原产品质量的好坏影响着水产品生态环境的好坏,这种粗犷养殖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打破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2.6养殖空间有限

养殖空间较为有限,水产品养殖者为了获取更高的利益,通常会采取密集养殖,由于物质等方面的原因而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生态系统的种群密度较小,食物链较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差,导致病害等极易发生。

3生态养殖技术要素

3.1环境的选择

在进行生态养殖时最好远离工业园,确保水质的安全,养殖水产品的水最好是经过水源鉴定的水,一定要符合国家规定,在对养殖池进行改造时,一定要彻底杀菌,将其中的有害有毒物质完全清除,水池的进排水系统一定要完备。养殖池的生态环境要类似于自然界的生态环境,养殖池内的水生植物要适度,避免因为水生植物过多而影响水产品的生长发育。

3.2苗种的选择

水产养殖中苗种的选择对养殖的后续效益和养殖的质量都具有很大的影响。要选择优良的苗种,摒弃近亲杂交的苗种,选择一些抗病性强、易存活的苗种。根据养殖环境,进行鱼菜共养,养殖菌类来保护养殖池的环境。

3.3饲料的选择

我国水产品饲料整体发展较为落后,饲料国外进口较多,我国的饲料处于短缺状态,要加大研发力度对饲料进行升级。饲料的质量决定了水产品的质量,我国对水产品饲料的研究较国外晚了40余年,对饲料的营养结构把握不够准确,饲料也会对水产品的生存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要有科学合理的投喂方式,饲料的大小规格质量等方面要根据不同的水产品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3.4药物的选择

在水产品的养殖过程中,水产品的病害问题的出现难以避免,养殖者在对其进行药物投放的时候要选择合适的药物,要求投放量要适量,使用的药物要符合国家规定,选择药物时要尽可能的选择对水产品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药物。

4生态养殖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4.1树立健康的养殖观念

养殖户要树立健康的水产品养殖观念,不能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要有长远的眼光,要为水产品提供优质优良的生活环境,同时采用科学合理的养殖方式来提高水产品的质量和对恶劣环境的抵抗力。养殖者要选择优良的苗种,摒弃近亲杂交的苗种,选择一些抗病性强、易存活的苗种,同时利用生物工程等先进的方法对水产品的养殖池进行水体净化,确保水产品生活的环境绿色无污染。

4.2建立健全的生态环境

水产品生存的生态系统必须全面而科学,在水产品的生态系统中,水产品是其中的主角,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系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要对这个生态系统中的氧气含量、温度、植物及菌种的种类等进行科学的合理的安排,构建一个内生的良性生态系统。

4.3严格控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水产品的生长与繁殖离不开生态系统的稳定,生态环境的稳定有助于水产品更好地生长,要防止有害毒垃圾对水体进行污染,要增加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模拟自然的生态系统,选择药物时要尽可能的选择对水产品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药物,要利用共生原则,协同原则及混养原则等种植水草和菌类等植物来提高水产品的抗病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水产养殖存在的问题篇4

[关键词]农村养殖业;问题;措施;市场体系;资金短缺

为适应新形势,满足新要求,加快养殖业发展,必须尽快摆脱传统的养殖业发展观念和传统的养殖业发展方式,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养殖业发展,要大抓畜禽水产品加工业,加快养殖业生产的标准化建设,提高养殖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养殖业生产的国际化水平,增强畜禽水产品进入国内国际市场的能力,实现传统养殖业向现代养殖业的历史性转变。

一、农村养殖业存在的问题

1、市场体系不健全

由于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国家对粮食实行了保护价收购,从根本上保护了种粮农户的利益,但对于养殖业,政府没有形成长效的保护机制,玉米、豆粕等用于养殖生产的原料和畜禽及其产品的价格时涨时跌,波动幅度较大,而且养殖户还要承担生产过程中巨大的疫病风险等,养殖利益得不到根本保障,特别是当饲料价格飞涨、畜禽产品价格下跌、畜禽病种增多的形势下,养殖户更是无利可图,甚至出现亏损。

2、技术和观念落后

农村养殖业由于问题诸多,使得技术非常落后。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人工饲养,机械化程度较低。但是发达国家却不同,例如,欧美发达国家的养殖业机械化的迅速发展始于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养殖业机械化的水平到目前为止已经相当高。其发展的主要畜牧机械化设备包括:草原建设机械化、牧草收获机械化、饲料加工机械化和畜禽养机械化,这些机械的广泛应用大大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加了畜牧业的收入。

同时,在农村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得很多农户无法掌握市场行情,不能根据市场进行有效的改变,而往往根据经验进行饲养活动,使得很多养殖户都不能取得较好的效益,甚至有些养殖户在饲养过程中没有足够的经济来源,使得半途而废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还有,在养殖的过程中养殖户观念也很落后,有很多的观念需要养殖户自己去研究,自己去创新。同时,在农村的养殖户很容易形成恶性竞争,这种竞争很可能导致价格的下调,甚至是其他恶性事件的发生。

3、资金短缺

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投资比较大,仅基础设施建设一项,一般养殖者单靠自己都很有难度;同时,规模养殖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国家虽竭尽全力予以资金扶持,但毕竟是少数。养殖户只能把希望寄托在金融部门贷款上,但据基层反映,近年来金融部门承诺了相当数量的养殖贷款,却很难保证资金及时足额到位。究其原因,一是存在以新贷偿还旧贷的现象;二是贷款门槛高,要求有不动产等作抵押,多数养殖户不符合当前设定的贷款条件;三是养殖贷款期限偏短,而养殖业的生产周期相对较长,有的养殖户还没出售产品,金融部门已开始催还贷款,对推动养殖业持续发展的支撑力度还不大。

二、处理农村养殖业问题的措施

1、加强市场保障体系建设

要建立保护养殖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像收购粮食一样,畜禽产品也要实行保护价收购,并适当调控饲料市价,保证养殖户利益。要大力发展或引进畜禽产品深加工企业,并协调企业与养殖户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实行加工转化增值,提高养殖效益。要加强养殖协会和合作组织建设,通过协会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价格,实现养殖户与市场有效对接,规避养殖市场风险。要构建市场营销网络和营销队伍,建立畜禽产品交易市场,为养殖户搭建销售平台,拓宽销售渠道。

2、形成产业集群,完善产业链,实现区域规模经济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产业链的本质是用于描述一个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企业群结构,它是一个相对宏观的概念,存在两维属性:即结构属性和价值属性。通过形成和完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在发展农村养殖业中便不难实现区域规模经济,从而更大程度地降低养殖户的费用,减少养殖户的生产和出售成本。

3、资源的再使用

养殖户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另类“资源”。例如,在动物的养殖过程中,粪便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可以在养殖的基础上发展花卉或者大棚蔬菜业,也可以发展能源产业如沼气,从而变废为宝。畜禽粪便的厌气处理或制取沼气理论已经非常成熟,采用该种方式不仅部分解决了养殖企业的能源问题,又解决了畜禽粪便污染环境的问题。

4、加大资金扶持和政策引导

现代畜牧业是以规模化养殖、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为特点的养殖方式,这就要求养殖企业和农户在畜禽棚舍、水电路、饲料加工机械和防疫等基础设施上必须达到一定水平。为此建议,一是继续实施标准化规模畜禽养殖示范场项目建设。参照近年国家采取规模养殖场(小区)项目建设的投入方式,向各地下达规模养殖项目建设任务及市县财政专项资金,引导和扶持农民发展规模养殖场。二是整合多渠道资金。要将畜牧业、农业开发、以工代贩和扶贫等项目资金整合使用,通过发展规模养殖实现多重效益;三是积极协调金融机构支持农民发展规模养殖,增加贷款数量,延长贷款期限,实行贷款贴息,切实解决养殖户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四是统筹加大畜水、财政、土地、交通、电力等部门政策扶持力度,为发展规模养殖创造宽松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农业中国家应明确养殖业的战略主导地位,以养殖业为重要核心,加快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此外,针对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科技瓶颈,实施包括动物种业科技创新专项、现代养殖产品加工科技创新专项等在内的“养殖业科技重大创新工程”。

参考文献

水产养殖存在的问题篇5

[关键词]奶牛养殖规模化养殖

[中图分类号]S88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7)01-0268-01

引言

从三鹿奶粉事件之后,我国的很多地区都开始对奶牛养殖模式进行了创新探索,逐渐提出了要从传统的散养向集中化养殖过渡的概念,这种观念对于奶牛的养殖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很多地区在改革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实现规模化和集中化养殖,而是将传统的散养集中到小区域进行“集中散养”,所产生的效果并不理想。这种养殖模式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尤其是在疫情防控上,存在很大的风险,有的地区还没有脱离本地区饲料资源、环境承载、粪污消纳等实际情况,盲目地追求新的养殖方式,事实上对于当地的奶牛养殖效果有较大的危害。针对奶牛养殖问题,还应该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规划和设计。

1我国奶牛养殖业发展特点

1.1我国奶牛养殖业出现结构性调整,散户数量减少

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我国的奶业行业的发展出现了较大的波动,尤其是在2009年时受“三鹿奶粉事件”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生鲜乳的价格浮动较大,对奶农以及一些奶牛养殖散户带来很大的冲击,很多地区出现了倒奶、杀牛等现象。自此以后,虽然我国的奶业行业有一定回暖,但是我国的奶牛养殖行业出现一个明显的现象,即养殖散户的数量大大减少,因为有一些学者和专家认为,奶制品出现严重的安全问题,是由于在养殖过程中,一些散户的养殖和生产方式比较落后,对奶牛可能出现的各种疫病不能及时有效地防控,因此导致这些疫病爆发了大规模的影响。为了要对这些问题进行防控,就必须要对养殖散户进行控制,尤其是要对散户的生产方式进行规范,使得很多养殖规模小、生产水平低的散户不得不退出奶牛养殖市场。但我国的奶牛养殖市场中,散户所占的比重较大,在改革养殖模式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解决散户生产水平低下的问题,很多奶牛养殖从传统的散户过渡到“集中散养”,即散户聚集在一个地方进行养殖,看似养殖规模增大,但实际问题没有得到改善,很多养殖户的生产水平依旧不达标,这种模式不仅不会降低成本,反而还会增加疫病的风险。

1.2多种养殖模式并存且地区间差异大

经过调整,我国的奶牛养殖模式中依旧有多种养殖模式并存,而且区域之间的差异较大,在一些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散户基本消失,比如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基本没有奶牛养殖散户,内蒙古、新疆、黑龙江作为三大牛奶主产区,其饲养量占全国奶牛存栏56%,散户养殖存栏470万头,而且养殖分布面积很广,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由于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有限,因此在短时间内很难筹集大量的资金用来减少养殖小区,所以导致我国的奶牛养殖过程中,分散、低效的散养户仍然大范围存在,同时也有一些养殖水平较高的散养户。同时,在畜牧业不断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很多其他的养殖模式,比如家庭牧场、奶业合作社、奶联社等多种养殖模式也快速发展起来,总体来看,我国的奶牛养殖基本实现了规模化牧场的建设动力,但是也存在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很多养殖户并没有真正掌握饲料生产、粪肥消纳、疾病防控等配套技g,从而导致奶牛养殖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时有发生。

2我国奶牛养殖模式思考

在奶牛养殖过程中,应该要考虑到很多外界因素,对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之后得到最终的方案。

2.1考虑环境消纳能力

在奶牛养殖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各种粪污的处理,这个问题也是规模化养殖过程中的一个难点,一头奶牛每天约产50kg粪便,如果要实现规模化养殖,则养殖数量较多,假设一个养殖场有一万头奶牛,则每天将会产生500吨左右的粪便。这些粪便的处理是一个难点,不能单纯地依靠环境自身的消纳,还要加强对其他处理方式的应用,因此也会增加成本。

2.2加强饲料成本的考虑

在规模化养殖过程中,奶牛每天的饲料需求较大,奶牛养殖业属于土地密集型的产业,需要牧场周边有足够的草地可以为其提供丰富的饲料来源,但是对于规模化养殖而言,单纯地依靠草地自身的循环生长,显然不能满足奶牛的需求,因此还必须要加强对其他饲料产生方式的应用,产生更多饲料,满足奶牛的日常生产生活需要。

2.3提高技术服务水平

奶牛规模化养殖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养殖技术,尤其是一些大型的养殖场,要从技术方面着手,来提高奶制品的质量。新西兰的奶牛养殖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属于比较超前的,因此可以从其奶牛养殖过程中吸取经验,实现奶牛养殖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一个现代化的养牛场中,应该要保证人牛比例为1∶50,要配备更多的技术人员,对奶牛养殖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处理。

2.4提高疫病防控能力

奶牛养殖规模扩大的同时,也会增加奶牛疫病的防控难度,一旦出现疫情则很有可能会带来严重的损失。因此在奶牛规模化养殖过程中,还应该要做好疾病的预防,采用分区的办法建设大型牧场,将奶牛隔离开,一旦发生疫情可以及时进行隔离,降低损失。同时在日常养殖过程中也要加强疾病的防控。

结语

综上所述,就当前我国奶业发展的情况来看,超大型牧场模式在有的地区可以实施,但这种模式并不是我国奶牛养殖业发展的主流,我国奶牛养殖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应该要结合区域特点,结合区域的资源禀赋,结合奶业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行总体规划,从而使得奶牛养殖业可以实现安全、高效、环保、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鑫宇,杨君香,黄文明.对我国规模奶牛养殖模式的思考[J].中国畜牧杂志,2010(46)

[2]那达木德,张宇阳.关于奶牛规模化养殖的几点思考[J].中国乳业,2012(04)

水产养殖存在的问题篇6

农民脱贫致富、增产增收主要途径之一。我市水产养殖业所取得的进步与成绩是巨大的。但在整个行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探讨。

一、养殖现状

目前,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万亩,其中海水养殖面积70万亩(包括滩贝养殖),淡水养殖面积36万亩。水产养殖总产量29万吨,其中海水养殖产量11万吨(包括滩贝产量),淡水养殖产量18万

吨。在海水养殖中,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和南美白对虾为主养品种,其中中国对虾养殖面积8.5万亩,日本对虾养殖面积12.5万亩,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4.9万亩,对虾总产量19982吨。工厂化养殖面积达

到40多万平方米,养殖品种包括:牙鲆、大菱鲆、河豚等。在淡水养殖中,鲤鱼、鲫鱼、鲢鱼、鳙鱼、草鱼为主要养殖品种。全市水产养殖业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大好局面。从以上这些数字中我们可以看

出我市的水产养殖规模不可谓不大,水产品产量不可谓不高,在农村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可谓不突出。然而,面对这些成绩我们仍需保持清醒的头脑,去发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去研究制约行业发展

的矛盾所在。

二、存在问题

第一、养殖结构不尽合理,经济效益增长缓慢

纵观全市水产养殖结构状况,仍以传统的养殖品种占主导地位。海水以“三虾、三鱼、三蛤”为主,即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南美白对虾、河豚鱼、牙鲆、大菱鲆、青蛤、文蛤、杂色蛤等。淡水主

要是鲤鱼、鲫鱼、鲢鱼、鳙鱼、草鱼等。中国对虾和日本对虾虽然是很好的传统养殖品种,但由于受病害的影响,单产较低,经济效益不稳定。淡水传统养殖品种单产高,总产量大,但由于集中上市,

又没有稳定的出口渠道,只靠内部市场消化,市场价格持续低迷,经济效益差。区域优势品种效应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工厂化养殖在我市发展很快,也丰富了海水养殖品种,满足了市场的需求;但水质

环境问题、苗种问题、病害问题又成了工厂化养殖发展的三大发展“瓶颈”,制约了工厂化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缺乏产品质量意识,难以形成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

目前,我市水产养殖主要以池塘养殖为主,而池塘养殖大部分采取精养方式,尤其是淡水池塘养殖,放苗密度大,产量高,这样的养殖模式曾给养殖户带来过很好的经济效益。然而由于受到池塘老

化、水源短缺、污染加剧及苗种品质退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病害频频发生,在整个养殖周期内需要不断用药,如消毒剂、抗生素、杀虫剂等。有些养殖户为了治疗鱼病,甚至使用一些剧毒农药,如溴

氰菊酯、甲胺磷等,而这些药物的长期使用,造成病原体的抗药性增强,进而用药浓度就需不断加大,毒性也越来越大,药物残留严重超标,如此形成恶性循环。这样的水产品流入市场对人类健康将造

成危害,存在着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这和我们所倡导的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相违背,并且在国际市场中药物残留也成了水产品出口受限的主要因素,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水产养殖业发展中的潜在

风险。

第三、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受利益驱使和不当的宣传导向,有些地区为了追逐短期利益将大片的粮田改造成池塘,进行水产养殖,使当地植被遭到破坏,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不良的后果。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几

乎有水的地方就养上了鱼,造成水源严重短缺,养殖环境急剧恶化。养殖环境的污染除了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与生活污染等因素外,养殖本身也会造成水环境污染。成吨、成百吨、成万吨大量的饲料投入养殖水体中,而这些饲料只有20%左右被鱼虾转化利用,其余80%将以不同方式流入水环境中,造成养殖水域富营养化,随着池塘换水的进行,这

些被污染的养殖用水排入河流或海域,成为一种新的污染源,影响着人类赖于生存的大环境。水产养殖业本身造成的环境污染不容忽视。

第四、优良品种匮乏,种质状况退化

良种的选择和培育是增产、增效的关键。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使优良品种可显著增加产量。而目前我市的状况是缺乏高产、优质、抗逆能力强的优良品种,种质退化现象严重;养殖亲体或苗

种依赖于捕捞自然资源,造成自然资源衰退或破坏。我市的人工选育和遗传育种的研究研究基本上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我市水产养殖品种除极少数进行过系统选育和改良外,绝大多数水产养殖动物都

是未经选育的野生种,累代养殖出现了种质退化、杂合度降低、遗传力减弱、生长速度减缓、性成熟提前、品质降低、抗病力下降等问题。实践证明,品种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市水产养殖业稳定、健康和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尽快培育出生长快、品质优、抗逆能力强的水产养殖动植物新品种,对于实现我市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三、发展趋势

第一、以市场为导向,养殖结构将不断优化

一是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开发当地传统品种,使之形成规模,形成产业。如我市已经形成养殖规模的中国对虾、日本对虾、河豚、河蟹等,要把我们的传统优势品种做大、做强,在产品质量上、品

牌宣传上加大力度。按照开发一个品种,形成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思路,搞好区域规划和品种结构调整。沿海地区除了发展一般的浅海滩涂养殖外,还要适度发展工厂化养殖和深海养殖,拓展海

水养殖的空间,山区水库要大力发展增殖渔业和观光渔业。倡导多种养殖模式并存,以往的高密度、高产量养殖模式,将向低密度、高品质、高效益的自然生态养殖方向发展。

二是要根据市场多变性和多样性的要求,从以生产为中心转变到以市场为中心上来,紧紧围绕市场转。在引进和开发名特优新品种的过程中,一定要考察新品种对当地环境的影响,筛选出适合当地

的优势品种,使之能形成规模、形成产业,并有自己的市场。比如我市引进的日本对虾、南美白对虾、罗非鱼等就非常成功。已初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并且具有很好的市场。只要各部门从实际出发

,认真考察、论证,在新品种的引进和开发上下大功夫,就能够不断为水产养殖业注入新的活力。

三是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讲究生活情调,休闲度假、观光旅游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消费时尚。每个家庭在旅游度假上的消费

支出较以往有了较大提高。我市旅游渔业资源丰富,各地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逐步发展独具特色休闲渔业,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如交通、旅馆、餐饮等)的发展。观赏渔业作为休闲渔业的宠儿越来

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城市家庭买个小鱼缸,养点金鱼、热带鱼,宾馆安置个鱼缸放点水草、珊瑚已越来越时兴,有条件的地区发展观赏鱼养殖及其系列产品将大有可为。稳步发展,逐步壮大,形成规

模,形成产业后,将形成新的出口创汇品种。

第二、养殖品种不断优化,优质良种逐步增多

一是提高我市水产养殖育种手段的科技水平

在育种的技术手段上,充分发挥经典的选择育种技术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大力发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推动细胞工程育种育苗技术的成果转化,同时,注重其他育种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形成多

种技术并举、各有侧重的发展局面。

二是改变优良品种缺乏的不利局面

在选育的种类上,目前应特别注意抓好对虾、扇贝、大黄鱼、牙鲆等海水主养种类的新品种培育工作。在此基础上,逐步开展其它重要种类的选种育种研究。对国外已经引进的名特优种类,如大菱

鲆、欧洲鳎等,要强调对其遗传多样性的跟踪检测。对新开发和待开发种类,如石斑鱼、半滑舌鳎等,首先应完成人工条件下的亲体培育和苗种繁育技术的研究,摆脱养殖生产对野生资源的依赖性,在

此基础上开展遗传育种的研究工作。

三是加强优良品种培育基地建设

建议由政府投入和企业配套为主,建设区域性的养殖优良品种培育基地,重点做好主要养殖类的新品种培育工作。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与大中型水产养殖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广泛地群众参与的优良品

种选育体系。建议由权威领导部门牵头,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一个面向整个产业的水产养殖良种选育计划,按产业发展的急需程度,分期分批分层次实施。合理地调配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的资源优势,把

育种变为行业内专家和群众共同参与的行为。

第三、传统渔业将向现代渔业,数量渔业将向质量渔业不断转变

首先要大力推广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区域特色,坚持“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重点培育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突出的龙头企业,促进渔业增效,农民增收。龙

头企业要不断加快科技进步,提高产品质量,改善经营管理,增强竞争能力。渔业主管部门要对龙头企业、渔业产业化示范区加强指导、协调和管理,促进渔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

其次是提高养殖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意识,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入世以后,水产品市场将更加开放,渔业面临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市场竞争也会更加激烈,对水产品质量的要求将越来越高。以

往那种只注重产量,忽视质量的生产理念将被淘汰。从当今水产品国际贸易的特点看,产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最主要的贸易壁垒。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经常以卫生质量标准为由对我们的水产品出口

进行限制。如2000年欧盟对我国冷冻虾检出氯霉素超标,从而全面封杀了我国养殖冷冻对虾对欧盟的出口,给我国对虾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为了应对这种挑战,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我们必须高度重

视水产品食用卫生安全管理。首先要全面推行水产养殖标准化,建立一整套符合本地区,又与国际接轨的水产养殖标准体系。二是要加快水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建设,为全面提高水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提供保证。三是依法实施水产养殖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加大执法强制性标准的监督检查力度,引导并提高广大养殖户质量意识,使之能自觉地按照渔业质量标准进行生产。渔业执法部门要积极行

动,切实抓好从“鱼苗到餐桌”全过程的质量监督管理,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多的“无公害”水产品。

第四、养殖标准化体系将不断完善

为了提高养殖水平,实现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提高广大从业者的整体素质。从事水产养殖实行养殖证制度是一项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早在*年颁布实行的《渔业法》中就明确了

养殖证制度,但由于种种原因该制度没有得到彻底贯彻落实。按照农业部《完善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试行方案》的要求,各地高度重视,并已经逐级落实。我市也将在有关部本的协调下,把该项工作扎

水产养殖存在的问题篇7

【关键词】 水产;养殖;进展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环境、资源都与农业的发展息息相关。而水产养殖是农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的水产资源丰富。但与此同时,我国水产面临解决的环境、病害、种质问题也十分突出。新世纪的水产养殖业应发展关键理论和技术。

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历史回顾

1.海水养殖

海水养殖的历史比较简短,但是在我国海水养殖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海水的养殖已经得到稳步的发展,已经基本实现了虾贝并存,以贝保藻、以藻养珍的良性循环。有关数据显示,在2000年我国的海水的养殖产量已经达到了1061万吨,其中鱼类42.7万吨,贝类860.7万吨,虾壳类21.8万吨,大型藻类120万吨,海水养殖的种类也已经高达了100余种。居世界之首。

在藻类养殖中,我国最主要的是海带和紫菜。科学家们解决了一系列的海带养殖方法和一些技术问题。如海带南移养殖、夏苗培育法、遗传育种等,并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在虾贝类的养殖中也曾创造了辉煌的业绩,我国曾在1960年首次培育出了对虾虾苗。随后虾的养殖技术得到了飞快的发展,到现在已经是虾的养殖高峰期。产量都已经达到20多万吨了,而贝类养殖在我国也有几千年的历史,已经使贝类养殖业进入一个科学理论指导的新时代,已经在养殖种类的开发,种苗育苗采苗、养殖技术和病害防治方面都有了质的进步。

海水鱼类养殖法在我国也有近400年左右的历史,目前我国在海水鱼类的亲鱼培育、种苗培育、养成、越冬、饲料配合等都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海水鱼类工厂化养殖有一定的局限性。仅限于北方沿海地带。

2.淡水养殖

与海水养殖来比较,淡水养殖有着悠远的历史,陶朱公、范蠡编写世界第一部养鱼著作的《养鱼经》。几千年来经过不断的积累,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淡水养殖技术已经到达了相当完善的地步。而我国的淡水养殖业也带动了世界养殖业的发展,在70年代联合国已经在我国建立了养鱼培训中心。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了我国的养鱼技术,对世界的淡水养殖技术的发展和淡水鱼类的研究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我国水产养殖业的主要技术成就

1.水产生物遗传育种技术:杂交选择育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在进入70年代以后,鱼类的杂交就进行了3目、5科、18属。25种鱼的杂交,共取得了112个组合的重大研究成果。

新品种育成我国水产生物品种育成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像我国育成效果最好的是鲤、鲫。而像彭泽鲤、高寒鲤、建鲤鱼等10多个品种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人工诱导多倍体采用杂交、静水压力、温度休克和移植获得草鱼、白鲫等的三倍体和四倍体。获得更优经济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多倍体。

2.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我国在80年代就已经开始进行了主要养殖鱼类的配合饲料和营养标准的研制。研究水产动物营养和饲料需要定量。通过对草鱼、鲤鱼、对虾等水生物的氨基酸、脂肪、需要的矿物盐和主要维生素的需要量及饲料适宜量进行基本的查明。广泛开展淡、海水养殖鱼虾等饲料的研究,而且研制出了许多优质营养的标准配方。

3.水产动物的引种及水产动物的病害应用防治技术: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引进的鱼类大概40鱼种,贝类8种、虾类8种,藻类也有十余种。如加州鲈鱼、罗氏沼虾、海湾扇贝等都是通过引进得到的物种。现在引进的物种已经形成了产业化的规模。促进了琥珀、池塘和水库的养鱼业。养鱼业虽然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但是随之而来的水生物的病害就会增加。80年代以来。我国已经开始进行海水养殖动物疾病研究。提出了淡水养殖鱼类细菌性病、寄生虫病、真菌性病和非寄生性疾病的研究。与之相对应的开展了原生物学、鱼类免疫学、病毒学、寄生虫学和药理学等研究。基本探明了典型病症、致病机理、传播途径、组织病理与机制等,对贝类、蟹类、爬行类和两栖类养殖种类的常见疾病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三、水产业养殖存在的问题和战略构想

1.病害问题:淡水养殖中,由于养殖的的种类或类群单一,长时间容易造成环境的恶化。鲫鱼、草鱼等病害严重加剧。我国在养殖结构不合理的现象非常普遍,比如某个海域适合某种生物的养殖,该养殖生物就会掠夺式生长,超出环境承载的负荷,生物的多样性低,食物链短,生态的稳定性低,造成该海域的循环过程紊乱和生态失调。因此强调多元化养殖,不同种类群的合理搭配,不同养殖模式并举的新型养殖技术。

2.种质与环境问题:目前我国的水产基本都是野生型,对环境温度虽然有较强的适应性,但是对于养殖环境的变化却更多的表现出不适应。海水中的水生物难以适应密度的变化、营养条件和恶化的水环境。容易造成大规模的死亡。除了养殖本身对于水域环境恶化的内在危害之外,外在的环境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大量含有有机制、和磷、氮有机农药也径流入近海水域,致使养殖水的恶化。严重影响了养殖种类的生存和生长。

3.战略构想:实施生态工程养殖战略,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强化高新技术的发展,不断推出新的养殖新良种。从平衡水域需求出发,调整现有的养殖机构、规划布局,实施陆地和潮上带工程化养殖。大力发展浅海离岸实施渔业。

新世纪我国的水产养殖业发展趋势明朗,协调养殖环境和养殖生物的关系,实现养殖生物良种化,养殖生态技术工程化,养殖产品优和养殖环境的洁净化,运用新的技术、新的良种工程,促进水殖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于长江.近海长江资源保护与可持续性利用[m].海洋出版社.2009

水产养殖存在的问题篇8

【关键词】进口虾虾养殖污染红树林破坏浅海滩涂扩大内需食品安全

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经意识到海水养殖特别是虾养殖对海洋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为规避过度养殖对海洋环境的影响而控制养殖量,在日本所消费虾的90%以上依赖进口。日本虾产品进口因其在虾养殖国所造成的对环境的破坏而成为备受争议的进口农产品之一。上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各界就认识到在东南亚各虾产品养殖出口国对所在国红树林及海洋环境等的破坏,呼吁各养殖国采取可持续发展的养殖方法和适当缩小养殖规模。本文通过分析日本各界对虾养殖国的环境污染的认识研究、中国的虾养殖状况和各界对虾养殖环境影响的认识分析,寻找在对日本出口虾价格低迷,对美国出口虾受贸易保护措施制裁的形势下中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日本虾产品养殖、消费及进口状况

1、日本海水养殖虾数量少

日本是群岛海洋国家,渔业生产以海洋渔业为主。自1977年世界开始实施200海里水域经济专属制度后,日本的远洋渔业生产受到很大打击,捕捞量逐年下降,虾产品捕捞量也由最高时1963年8.7万t减少至2007年2.49万t。为弥补远洋渔业生产的不足,日本转向发展本国200海里水域内的渔业生产,海水养殖生产迅速发展,海水养殖产量从1975年的60万t增至1994年的134.4万t。但其后逐年递减至2006年的118万t。海水养殖量递减的原因,并非养殖生产不顺,而是为了避免因增产带来养殖密度过大,环境恶化,养殖物品质下降和引发鱼病等。为使海水养殖生产持续稳定,近年日本将海水养殖产量控制在120万t左右。日本海水养殖占海洋渔业的20%左右,以鱼类(占22%,2006年数据,以下同),贝类(占36%),海藻类(占41%)养殖为主。虾产品养殖量极少,1997年2241t、2007年1675t,1998年捕捞天然虾2.7万t,养殖2000t,进口28万t,合计31万t。不足部分长期从东南亚等国进口。

2、日本进口虾来源国结构变化

日本水产品进口量居全球第一,是虾进口大国,虾进口量由1961年0.457万t,增至1972年13.5万t、1994年31.9万t。90年代后虾产品进口量在30万t以上,1997年以后出现大幅度波动,介于25至30万t之间,2008年进口量为26.26万t。

上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初期,日本先后从中国、韩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泰国等进口天然捕捞虾产品。由于虾捕捞多采用海底拖网,致使天然虾被“涸泽而虾”,天然资源剧减。80年代中期开始在中国台湾省,东南亚等地人工养殖。日本先后从中国台湾,印度尼西亚,泰国,印度,中国大陆进口低价养殖虾,日本市场虾价大跌,90年代中期的虾价降至60年代初期的一半左右,虾成为物美价廉的大众消费品代表。但短短数年后,台湾虾养殖业,就因高密度养殖而导致虾池污染、虾池池底老化而爆发虾病,致使养殖虾大量病死,台湾虾养殖业此后一蹶不振。

继台湾地区之后,泰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中国大陆相继成为日本进口虾来源国。虽然养虾池老化问题仍然没能解决,但靠弃旧辟新、丢弃被污染和老化了的虾池另辟新池,得以维持养殖虾产量。东南各国主要养殖黑斑节虾。中国以南美白对虾等淡水虾为主。

二、日本各界对虾进口来源国虾养殖污染的认识

1、日本出版的虾养殖污染的相关书籍

日本人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意识到虾养殖对海洋环境的污染、对岸边红树林的破坏、对虾养殖农户的影响等。各界人士纷纷着书立说、实地考察、研讨对策。代表书籍有《虾和日本人》、《日本的虾・世界的虾》、《透过虾能看到亚洲》、《有机虾的旅行》、《亚洲虾养殖的兴起和外部不经济的发生》、《亚洲的虾养殖和贸易》、《虾和日本人〈2〉生活中的国际化》等。

《虾和日本人》通过对印度尼西亚养殖虾的养殖、流通、加工过程的考察,描述了日本人喜食虾,消费数量庞大的虾;分析了东南亚各养虾国砍伐岸边红树林开辟养虾场,向养虾池投放大量抗生素等事实;分析了虾进口国和养殖国之间利益转移不均衡的矛盾,强调了日本人大量进口和食用养殖虾对虾养殖国人民生活的影响。

2007年版《虾和日本人〈2〉》把20年前的数据更换为现在数据,介绍了养殖虾品种由黑斑节虾向其他品种扩展,揭示了东南亚以外的国家也加入养虾行列,红树林被砍伐、生态环境破坏加剧及虾养殖池被更多投放药物的事实。介绍了虾养殖农户生活和20年前比几乎没有改善的现状。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虾进口量停滞,已非世界最大虾消费国,取而代之美国成为世界最大虾进口国,中国也由世界最大虾养殖国跃居为世界前六位的虾进口国。尽管在东南亚等国由自然循环型粗放养殖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养殖品种也由单一品种黑斑节虾向南美白对虾等多元化,但20年前论及的问题至今仍没解决。即为造养虾池而破坏红树林、过密养殖引发虾病、养虾池排水致海水污染、岸边农田盐化、养虾农户收入低、食品安全无保障等问题。

2、日本各界对虾养殖国污染的关注

日本政府的相关部门、大学和民间组织,定期召开关于虾养殖国问题研讨会,派遣研究人员去虾养殖国考察,组织养殖虾问题研究会等。如1998年成立的“虾问题研究会”,围绕亚洲虾养殖问题展开各种活动,探讨日本进口养殖虾引发争论的原因,可持续的虾养殖方法,分析研究红树林破坏和虾养殖的关系等,1998年出版的月刊《水情报》中“虾和红树林”专集,1999年和2004年分别召开的亚洲虾养殖和环境研讨会,探讨越南,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虾养殖和海洋环境破坏等问题,如红树林修复,养虾池管理,养虾池生产形态,以及提高养殖户生活水平、改善沿岸山林地带环境等。“思考21世纪水产业之会”,“红树林植树大作战联络协议会”,“水产综合研究中心”等都对虾养殖国的海水环境和对红树林的破坏表示担忧。

3、虾养殖的危害

虾养殖由最初的粗放式养殖,逐渐发展至半集约式、集约式养殖。半集约式养虾池约8年左右,集约式养虾池约3年就得淘汰。虾养殖户把养殖废水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海里,投放大量饵料和营养剂。海水养殖虾会使水体富营养化,使水质和底质恶化;高密度养殖易导致虾病蔓延,为防虾病而投入的化学药品和抗生素,会使部分病原生物产生抗药性;黑斑节虾等养殖会使岸边农田土壤盐化,殃及岸边树林和农田,被盐化的土壤即使不再作养虾池也不能再作农田使用;过度汲取地下水会导致地表下沉,增大水资源管理的难度;在沿海低地建养虾池,使近岸红树林,盐碱地和沼泽地以及农业用地遭到破坏。养虾池的开发严重破坏大片滩涂湿地,破坏生物的栖息环境,减少动植物种类和数量,破坏岸边生态平衡,致使许多环境发生变化。

三、日本对海洋环境保护和规避污染的措施

日本是虾产品消费大国,在世界虾进出口贸易中,日本占虾进口总量的50%,美国占30%,但日本虾产品自给率只有10%左右。日本为加强食品安全保障,提高水产品自给率,水产厅2007年修订了《水产基本计划》,设定水产品自给目标及可持续生产目标,计划2012年鱼和贝类自给率达到65%。日本为了保障虾的生产和供应量,采取了加大在海外资金和技术投入力度,扶植海外虾生产供应地,同时在国内研发零污染完全密封循环式海水养虾技术。

日本2005年开始用“封闭循环式内陆海水养殖”技术养殖对虾,在远离大海的山村和都市的高楼中养殖,由于“内陆海水养殖”养植物生长快,并且不会造成水污染,且因在完全封闭的系统中养殖,不必使用预防疾病的各种抗生素,不会造成海洋污染。

日本2007年研发并投产了“完全密封循环式屋内型”虾养殖设备,该设备采用回收养殖排泄物和残饵,不换水技术,不污染海水。用塑料人工砂等净化设备降低养殖成本。由于养殖设备小,占用场所小,不受所在地限制,不受外来虾病的侵袭,不用投放各种抗生素,养殖虾产品安全性高。

日本2008年6月开始在印度尼西亚增加大黑虎虾养殖量,加大了投资力度,在养殖池底覆盖高密度聚乙烯树脂板,利用设置在池内的管道吸除底部沉积死虾和粪便所形成的淤泥,顽固的淤泥定期将由潜水员潜入池底清除。养殖期结束时更换池水,防止淤泥粘附在池底,净化养殖池水质,提高虾的存活率和成长速度,日本希望能藉此技术增加养殖虾产量。

四、中国的虾养殖及污染对策

1、起步于浅海滩涂的虾养殖

虾产品占中国水产品出口总额的13.5%,日本是中国虾产品第一出口市场,占虾产品出口总额的20%。中国从70年代中期开始在黄海海岸浅海滩涂进行养殖,80年代初期逐渐向其他沿海地区推移。2007年虾养殖量超过100万吨,产量居全球第一。养殖品种以淡水虾为主,南美白对虾占对虾养殖总产量的78%。

纵观70年代末至今的虾养殖史,可谓是和各种虾病害和污染格斗的历史。早在80年代初期即发生虾池污染,黑白斑病、斜管虫、纤毛虫等各种病害,90年代遭遇经济效益不理想、养虾专业户严重亏损,陆源污染和赤潮等灾害。南美白对虾还因近亲繁殖种苗,种质退化;产量供大于求,价格低迷;违禁药物屡禁不止,影响对虾质量;经销商・虾养殖户和饲料厂间赊销饲料严重,影响饲料企业发展;对虾养殖人员素质低下,没有经过专门技术训练,甚至存在文盲养虾,影响养殖技术的提高等问题。

尽管中国虾养殖业和东南亚各国几乎同步经历了虾病害,过度使用药物,污染环境,破坏红树林等问题,但在日本的相关书籍中很少被提及。这应该和中国养殖虾中近80%是淡水虾,可以在内陆湖泊和池塘养殖,不存在大农场主圈地驱逐当地渔民而引发渔民失海、失地,虾农生活贫困的问题,尽管养殖虾供大于求及因残存农药超标虾价逐年下降,但“2007年对虾出口额为8亿美元,全国水产养殖人员达2100万,渔民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93元增加到2007年的6937元,增长了73倍。中国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带动了饲料工业、虾产品加工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极大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2、由外部污染研究向虾养殖自身污染研究转变

90年代之前主要强调源于虾池外部的污染,90年代开始重视虾养殖自身污染及对环境的影响。90年代末期开始有大量文章论述海水养殖自身污染和对沿岸生态环境的影响。

3、中国养殖虾面临的世界环境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受经济衰退和人们饮食高级化和对安全食品追求的影响,虾产品需要递减,日本政府为提高农产品自给率修订了食品进口政策,通过制定“食品中残存农药肯定列表制度”、“进口加工品原材料的原产地证书制度”等,减少虾进口量,加大进口虾安全基准检疫,大大提高了国外水产品挤入日本市场的门槛,日本水产品进口量逐渐减少。日本也以中国虾产品残存农药超标而压低虾价格。虾进口量由1994年的31万9千t减少至1998年的26万6千t,在日本虾已失去了高级感,由高级食品失宠为一般食品,据日本大型婚宴公司经理介绍,最近在婚礼和宴会上用虾做的菜肴数量减少,有很多人把虾剩下。

中国在向日本出口虾市场中还面临和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国的竞争,同时也面临着和俄罗斯、加拿大等冷水虾的竞争。

由于日本减少进口量,印度尼西亚等国已将出口至日本的虾转而出口到美国。然而2008年9月美国商务部认定中国虾产品出口企业中,虾产品生产和出口企业对美出口存在倾销行为,倾销幅度为27.9%到112.8%,向中国相关企业征收27.9%到112.8%的反倾销税,反倾销税对养殖虾出口企业影响严重。

4、中国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首先要尽量减少虾养殖的自身污染和对近岸海洋环境的影响,尽量采用生物治理的办法,如学习日本经验引进刺沙蚕,采取鱼虾贝,鳖虾立体混养方式;施放益生菌等微生物制剂控制有害细菌、分解有机质、调节水质,防治病害发生。无论是淡水还是海水虾养殖,都要实行完全封闭循环式养殖虾池,在减少外源对虾池污染的同时,重视虾养殖自身污染和对近岸海洋环境的影响,使养殖废水净化处理达标后再排放或完全循化利用。

其次“以食品安全为总领,建立与国际标准接轨的食品质量卫生安全标准体系,提高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不但在生产、加工、运输的各个环节符合HaCCp和进口国有关虾产品市场准入标准,还要符合中国国内虾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规定,保护国内消费者的利益。

在考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目标市场消费者满意度,根据目标市场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偏好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的同时,不能急于改变“以南美白对虾独撑出口的局面”而“尝试出口养殖斑节虾”因日本人喜食的斑节虾在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对环境的破坏力在上世纪80年代末已被日本人充分地论证过。

再次要加大内需,减少盲目的不当出口竞争,保持虾产品的适当价格。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中国也成为世界虾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在国内市场销售,减少物流和运输环节,丰富国内消费市场水产品种类,避免出现成本倒挂和破坏环境的,以虾产品换取外汇的行为。

【参考文献】

[1]村井吉敬、鹤见良行:エビの向こうにアジアが见える(透过虾能看到亚洲)[m].学阳书房,1992.

[2]水产经济新闻:2006年日本海水养殖生产的主要内容[J].现代渔业信息,2007(22).

[3]日本初完全闭锁循环式屋内型エビ生产プラント稼动、北陆农政局新泻农政事务所、上越统计?情报センタ[Z].maff.go.jp/j/finding/zirei/08_it/pdf/057.pdf-2009-06-21.

[4]周井娟:日本虾产品进口结构变动规律与政策启示[J].世界农业,2010(5).

[5]张慧:市场观潮正视养虾业对环境的影响[n].《中国海洋报》水产周刊・市场经营,2003-04-11.

[6]舒廷飞、罗琳等:海水养殖对近岸生态环境的影响[J].海洋环境科学,2002(5).

[7]陈子强:对虾养殖问题二、养殖[J].福建水产,1984(1).

[8]徐启家、刘梦侠:中国对虾黑白斑病的初步观察[J].齐鲁渔业,1987(3).

[9]:养殖对虾的纤毛虫病害[J].动物学杂志,1990(25).

[10]胡佐楚:广东省对虾养殖现状和对策[J].水产科技,1990(1).

[11]王安利、胡兆群:对虾养殖、陆源污染与赤潮灾害[J].海洋与海岸带开发,1991(8).

[12]叶建生:日本刺沙蚕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对虾养殖中的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15).

[13]周洪:得内贸者得天下――国内对虾产业发展思考[J].广东饲料,2010(6).

[14]李生:南美白对虾养殖的现状和对策[J].海洋与渔业,2009(3).

水产养殖存在的问题篇9

[关键词]养殖业发展现状前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养殖业得到了很快发展。改革开放以前,包括在1990年以前我们主要解决粮食问题,养殖业处于次要的地位,从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实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这时肉、蛋、奶、菜列入菜篮子产品,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议题。

一、我国养殖业发展的现状

现在中国提出了现代农业发展,养殖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标志,近些年养殖业发展得非常迅速,近两年农业普查时发现农产品产量有虚高,特别是在养殖业,畜牧业几大品种普查数比年报高了20%,肉牛情况也是一样,当然肉牛不像猪表现得明显,猪存栏量目前已经到了11亿头,扣掉20%的虚报,也有9亿头,缩水很大。最近出现的奶粉事件将导致中国奶业发生重大变化,特别讲一下奶牛的情况,它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产业,像三鹿奶粉就是其中一个快速成长的企业,现在很难估计三鹿奶粉事件会给整个奶业带来什么样的打击,但是抓好产品质量、规范养殖是一条必经的道路。再看一下整个畜产品间的结构变化,以前猪的养殖比例比较高,牛羊肉比例低,奶类和蛋是我们畜牧业发展的瘸腿,经过这些年的发展,肉类增长4800万吨,奶类增加了3300万吨,禽蛋也增加了很多。渔的发展也是养殖业的亮点,特别是淡水养殖发展比较快,远洋捕捞从环保角度出现了负增长,1995年以后保持1400万吨的捕捞量。从中国人均占有情况看,肉、蛋、奶有了很大提高,除了奶以外,肉类和禽蛋已接近世界水平,肉类已经高于亚洲水平。生产格局朝几个重要区域集中,生猪集中在长江、中原、东北地区,存栏量占到了百分之七八十;肉牛集中在东北等,大概占全国比重的60%以上;奶牛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大中城市的郊区,其中河北、内蒙、黑龙江三个地方比较多;禽蛋集中在七个主产省,大概占到72%的产量。养殖业虽然快速发展,但还是面临很多问题,一是生产规模小,养殖非常分散;二是品种问题,1985年开始,引进国外养殖品种发展菜篮子产品,至今畜牧养殖没有形成一个自己的种群,几乎全部依靠进口,比如生猪有三个品种都是从国外引进,行业没有重视国内品种的繁育,对我国的品种保护和发展非常不利;三是质量问题,为什么将三聚氰胺掺进奶中,主要原因是我们的乳制品蛋白质含量低,很多地方以养肉牛的方式养奶牛,蛋白质的含量很难达到标准,奶业加工企业要退货,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造假行为。另外猪的养殖,普遍反应猪肉吃起来不香,就是由于过快饲养,脂肪蛋白在肌肉蓄积量不够,五星级宾馆有相当一部分牛排是进口的,国内很多牛肉不能形成大理石花纹,原因在于精饲料等问题上;四是污染问题,养殖长期污染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国家通过沼气建设和规模化饲养来降低污染,总体看,粪便排污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湿粪加上污水很多。有数据预测每年近20亿吨,相当于粮食产量的三倍,如果雾化去掉水分也有7亿吨左右。另外水产养殖,造成水的富营养化,太湖蓝藻问题等都由此引起。

二、养殖业的发展趋势

1.养殖业实施准入制度势在必行

《畜牧法》第三十九条就畜牧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必须具备的条件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其中明确规定养殖场应“有为其服务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具备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防疫条件”;关于环保方面,要“有对畜禽粪便、废水和其他固体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的沼气池等设施或者其他无害化处理设施;”就此三条而言,对国内很多养殖场来说无异于是判了死刑。好在现在是政策的调整期,就法律的执行层面来讲国家和政府还未较真,这也是给众多的养殖场一个整改的时间和机会。最近几年国家和政府也明显加强了对养殖业宏观调控和引导的力度。对具备一定规模的养殖场进行一定的政策倾斜和扶持;对小规模养殖场或养殖专业户比较集中的地区,采取建立标准化养殖小区的形式,把小养殖场、专业户进行集中到一个指定的区域,以便统一管理。这些措施在很多地区已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如在湖北的京山、应城、仙桃等地已形成了十万羽、二十万羽以上规模的蛋鸡养殖小区;而在武汉的新洲区,对建立十万羽的蛋鸡养殖场采取一次补偿一百万元的方式,来提高养殖场的科学化、规范化建设。种种迹象已明确显示出:国家对规模化养殖场和农户分散养殖采取了分类指导政策,以促进畜、禽养殖向规模化、规范化方向发展。而对广大养殖业主来说,只有适应国家政策的变化才能生存下来,甚至可以得到国家政策的扶持;而不能适应这种变化的养殖场迟早会被国家日益提高的行业门槛所淘汰。

2.国家对养殖企业的产品将会执行严格的市场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

由于肉、蛋、奶等养殖业产品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一日三餐的生活需要,其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老百姓的关注,特别是“苏丹红”事件、“瘦肉精”事件、“多宝鱼”事件等事件的爆发,使老百姓越来越感觉到天天吃在嘴边的东西其质量和安全越来越没有保障。因此,建立和执行畜禽产品的市场准出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经济水平较高的城市,对农产品已经或正在建立一套完整的市场准入机制。我国也在2004年颁布了一系列的农产品无公害认证标准,但这是认证标准而不是要求强制执行的标准。有消息表明,我国首部鸡蛋国家标准草案已制定完成,这将是一个要求蛋鸡养殖企业强制执行的标准。如果这一标准颁布出来,无疑是为蛋鸡养殖企业设置了一道门槛。很显然,只有能迈过这道门槛者才能生存,其他别无选择。

3.环保部门加大对养殖污染的关注将是横在养殖企业面前的又一道门槛

最近几年,由养殖导致的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这方面的投诉也越来越多。而随着四川“链球菌”事件、“禽流感”的爆发,也使人们越来越感觉到这些来自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威胁。所以,在刚刚颁布执行的《畜牧法》中明确规定“有对畜禽粪便、废水和其他固体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的沼气池等设施或者其他无害化处理设施。”而国家环保局曾在2004年发文明确要求养殖企业要有专门的污染物环保处理设施,只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到现在还未真正执行起来。既然有法律法规出来,国家和政府迟早会执行起来。对养殖企业而言,如果不早作准备,可能还会面临违法、违规的威胁。由此看来,《畜牧法》的颁布和实施必将会改变我国千百年来“养猪过年,养鸡振油盐钱”的散养模式;而对于规模化养殖,如果只关注自身的生产而不注重产品质量、环保等问题只能是自取灭亡。但要注重这些因素,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对国内大多数养殖企业来说有很多要面对的困难。

参考文献

水产养殖存在的问题篇10

1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宁阳县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奶牛养殖种养结合整县推进试点县,省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生猪和奶牛存栏量在全市乃至全省均居前列。现实表明,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问题,已成了畜牧产业发展的瓶颈,是必须破解的难题。新形势下发展现代畜牧业,就必须解决好畜禽养殖量与环境容量相适应的问题,解决好畜禽饲养排泄物与土地种植消纳循环利用问题,解决好畜禽养殖粪污利用设施与养殖规模的匹配问题,解决好将粪污利用纳入养殖场全程管理不脱节问题,解决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资金投入与现代畜牧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畜牧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问题,畜牧产业才有发展的基础、提升的空间,才会提高社会对畜牧产业的依存度,才能实现发展现代畜牧业的目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不是愿不愿意做、能不能做的问题,而是必须做、必须做好,这是畜牧产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农牧结合是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最佳途径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重点在于粪水、沼液等液体废弃物,其出路只有2条,一是进行综合利用,不对外界水体进行排放;二是进行深度处理,做到达标排放。但该模式存在设施资金投入大、运行成本高、处理效果不稳定等问题,导致有的养殖场深度处理设施成为摆设。实践证明,畜禽粪污治理应用“农牧结合,入地利用”的“零排放”方式,使畜牧业与种植业、农村生态建设互动协调发展。走农牧结合的资源化利用路径,主要解决3个难点,一是规模养殖与种植业分散的对应问题;二是粪污每天不断产生与农作物季节性施肥的错时问题;三是养殖场粪水、沼液到种植基地“最后一公里”的输送问题。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初步建立了3种不同的农牧结合运行机制。一是自我消纳模式。对拥有种植土地的家庭农场型的养殖场,实行种养循环一体化,利用养殖场(户)自有或流转的土地消纳养殖场粪污。二是基地对接模式。针对自有土地不足、不能全部消纳粪污的大型规模养殖场,与周边的种植基地和农户进行对接。按照粪污沼液年产生总量和种植基地的消纳能力,在种植基地和农户田间地头,建相应容量的沼液储存池,通过管网或专门运输车辆将沼液输送到池中随时取用,有效解决了种植业季节性施肥的问题。三是集中收集处理模式(ppp模式)。针对中小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难的问题,由社会化服务组织成立专业服务公司,政府补贴建设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采取合同的形式定期清运养殖场粪污,进行集中发酵制肥,再通过管网与种植基地进行对接。

3坚持问题导向,多措并举,加快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

3.1科学编制畜牧业发展规划

统筹考虑畜牧业发展和环境承载能力双重因素,科学编制符合绿色发展理念的畜牧业发展规划,合理布局畜禽养殖生产,科学确定畜禽养殖的品种、规模和总量,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3.2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生态养殖

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以“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废弃物资源化”为核心,深入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发挥示范场辐射引领作用,引导广大养殖场(户)发展适度规模标准化养殖,持续提升畜禽养殖规模化、设施化、标准化水平。

3.3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的畜禽生态养殖

大力推行种养结合,打通种养业协调发展关键环节,促进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加大对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利用的支持力度,支持养殖场改善废弃物处理利用基础设施条件,鼓励养殖密集区域实行粪污集中处理。

3.4努力从源头控制粪污产生量

加强畜禽养殖技术推广,指导养殖场(户)采用先进实用技术,从品种质量、饲料营养、畜舍建设、饲养管理、疾病控制等各环节提升畜禽养殖水平,提高畜牧业生产的资源化利用效率。大力推进畜禽清洁养殖,改进清粪工艺,配套建设节水控水设施,实行固液、雨污分离,最大限度减少污水产生量,降低后续处理和利用环节的难度及成本。积极探索污水深度处理安全回用技术,减少养殖水耗。

3.5积极开展综合利用试点示范

指导督促养殖场(户)和企业配套建设粪便和废水贮存、处理、利用设施并确保设施正常运行。加强废弃物综合利用指导和服务,探索推广适合不同区域特点、经济高效、可持续运行的综合利用技术模式,通过提高种养结合、种养平衡水平,强化废弃物集中收集和处理,促进废弃物就地就近实现资源化利用,围绕生猪、蛋鸡等主要畜种,树立一批粪污综合利用示范点,加强典型示范引导。引导农民使用以畜禽粪便为原料的商品有机肥或农家肥并给予适当补贴,建立粪肥还田利用的通道,提升耕地有机质含量。

3.6大力培育新型治理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