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新闻媒介和新闻媒体的区别十篇新闻媒介和新闻媒体的区别十篇

新闻媒介和新闻媒体的区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9:04

新闻媒介和新闻媒体的区别篇1

【关键词】媒介融合;融合新闻;组织融合;媒介管理

简述“媒介融合”和“融合新闻”

尼葛洛庞帝在1978年首次正式提出“媒介融合”这一概念。而在世界范围内传媒行业发展最为迅速的美国,媒介融合才从根本上实现了由理论到实践的质的飞跃。关于“媒介融合”这一概念的具体定义,学者们众说纷纭,目前还未出现公认的定论。例如美国教授浦尔曾指出:“媒介融合就是各类媒介逐渐呈现出功能一体化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则是由电子科技发展造成传播形态出现聚合而导致的。”另一方面,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却指出:“媒介融合实质上是各类传播形态的媒介进行联盟合作的状态,一般包括了视频传媒、印刷传媒以及数字传媒等。”[1]在我国,中国人民大学的著名学者王菲是这样定义“媒介融合”的,她认为:“媒介融合必然是出现在电子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而不同媒介之所以发生融合互动是因为新闻信息消费者的终端需求。”[2]现代人对新闻信息的消费早已呈现终端多维化趋势,平面终端、电视终端、电台终端、手机终端、pC终端、LeD终端等消费形式多时间段融合。在具体媒介融合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其实所谓媒介融合同时涉及新闻内容融合、媒介网络融合以及媒介终端融合这三大过程。

“融合新闻”的概念首次出现于美国的论坛公司以及媒介综合集团,通常我们认为它是媒介融合发展背景之下的必然产物。而国内初次引入“融合新闻”这一概念是在2006年,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蔡雯教授介绍引进。[3]尽管历年来传媒业不断针对“融合新闻”展开研究讨论,但是并没有对其基本定义得出一个公认定论。在结合研究学者的定论背景之下,本文认为所谓的“融合新闻”实际上是媒体工作者在利用社会发达网络技术的基础之上,将所收集的新闻信息进行整合归纳而后在统一平台上进行公布,而信息接收者则可以在不同的媒介形态中接触新闻信息,如社会民众可以借助手机、电视、电脑、电台等媒介工具了解实时新闻信息,其融合的特性主要体现在融合、融合上,即统一平台、至多媒介终端。

如上所说,“融合新闻”本质上是媒介融合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但绝不是唯一产物,同时“融合新闻”的良好发展也能够推动媒介融合走上更加稳健的发展平台。在实际传媒发展过程中,要想使“融合新闻”成为改变传统旧模式的有力手段,就必须培养有良好新闻素养的工作团队、采取有效的新闻改革措施并帮助新闻公众构建一定的媒介素养。总的来说,媒介融合和“融合新闻”其实是相互依靠的统一发展机构,在进行传媒业改革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融合新闻”的发展情况,更要关注二者的契合度。而本文将针对媒介融合下“融合新闻”的发展情况进行讨论分析。

二、媒介融合下“融合新闻”为我国新闻业带来的挑战

首先,为保证“融合新闻”合理性发展,就必须设置完善的媒介规制以及传媒业内部的管理准则。之所以在发展“融合新闻”的进程中要注重相关规则制度的设定,是因为媒介管理体制中所涉及的各类规则制度将直接决定媒介融合的质量,而“融合新闻”恰恰是媒介融合中的重要产物。具体来说,我们不仅仅需要瓦解原有媒介管理中的区域分割与行业分割制度,更应该从根本上打破这种将单一媒介形态作为发展基础的传统传媒发展模式。而新制度的建立以及旧制度的瓦解都需要经历较长的一个过渡期,在这段时间内我国新闻业也将遇到很多发展阻力。目前,国内已经出现了一些全媒体新闻中心,例如烟台日报传媒集团2007年开始研发并在2009年成立的全媒体新闻中心就是一次很好的媒介融合实践。这种全媒体新闻中心在统一平台的基础上,融合至少三种及以上媒体组织,最终实现在一定范围内采集不重复,发行多渠道,尽可能一文多用,创造新闻采编的最大使用价值和最大范围地实现新闻的受众满足。这种形式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它打破了原有的媒介机制,对多维度的媒介组织进行了很好的融合,在经济效率、人力效率上能够实现优化。

其次,由于“融合新闻”所直接涉及的传播媒介与新闻内容的多样化、丰富化,发展“融合新闻”需要一支高效优质的新闻工作团队,因而目前国内新闻工作者本身的职业生涯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新闻工作者必须在最快的时间内成为符合“融合新闻”发展的新型人才,努力提升其全方面素质,争取成为全能型的记者编辑人才或者新闻行业管理人才。全能型的记者编辑人才除传统的新闻采写编评技能外,还要能够熟练使用现代化采写工具——电脑、智能手机、摄像机、照相机等,能够同时满足手机新闻、网络新闻、纸质媒体文字图片需求以及网站、户外LeD屏的视频需求。

最后,新闻业在发展“融合新闻”的同时还必须得到社会公众的配合与支持,需要社会公众表现出一定高度的媒介素养。这是因为“融合新闻”在正式推广的过程中不能单单依靠新闻业单方的操作,也必须鼓励公众进行积极的互动,达到一种新闻共享的局面。然而如何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和谐地加入“融合新闻”的发展中来,就成为目前新闻业的一大难题,积极争取媒介之外的个人力量参与到“融合新闻”的发展过程,从而使新闻业呈现“分众化”,也是极为重要的挑战难题。[4]

三、“融合新闻”的发展困境及对策

由于目前我国的媒介融合形态并不完善成熟,因而“融合新闻”的发展尚处于初步阶段,在这一发展阶段之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与阻碍,出现了以下列三点为主的发展困境:

首先,目前国内的新闻发展业对于数字信息内容还未能进行有效管制,或者说尚未为联盟平台构建起系统化的信息分享平台,而具体的生产商之间也无法针对数字信息进行相互沟通交流,导致新闻信息的分享途径遇到阻塞。在这种信息孤岛的合作背景之下,很多资源信息都在无形中被浪费,“融合新闻”的进一步发展更是举步维艰。目前,国内很多媒体尚未掌握部分新闻信息的采访报道权,特别是在跨地区以及跨媒体的采访活动中其所受到的阻力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新闻正常运作。另外,部分媒体虽然掌握了一定的采访报道权,但是由于信息传输媒介之间的融合尚不成熟,对于数字信息内容的管理制度尚未健全,因而很多新闻报道编辑环节都无法朝“融合新闻”的方向前进。

前文所提到的全媒体中心,其举措固然好,但仍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个局限性在于这个“全”是有限制的“全”,是在某个媒介集团内部的“全”。如果未来全媒体新闻中心能够以市或者省为单位,并且能够以一定制度为保障,实现新闻的无障碍跨地区采编,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全”。

其次,由于“融合新闻”的发展需要建立在崭新的信息平台之上,因而新闻业需要在新的媒介生产流程之中开展工作,而新事物新方式将会给新闻业发展带来转型期的压力。在传统媒介生产流程中,新闻工作都是以采访编辑为其核心内容,而在新媒体的介入以及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之下,新闻工作必须突破原有信息流动上的阻碍。在新型发展模式之下,为了更好地推动“融合新闻”,就需要组成互动性较强的新闻报道团体。目前而言,媒介融合将要求电视、报刊以及网络媒体进行互动性合作,通过文字、视频、音频等信息报道来体现“融合新闻”的多样性与进步性。但是由于不同媒介之间原有操作流程各不相同,因而在短时间内进行磨合合作是较为困难的,新闻业也因此在平台整合上面临着困境。

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全媒体新闻中心的记者属于全能型记者,他们采写的稿件除了文字外,还可以同时满足集团所属媒介的图片需求以及网站、户外视屏的视频需求。同时,新闻中心和各媒体之间的稿件分两条线:一是特约稿件,设定保护期,为特定媒体专供,保护期内其他媒体无法看到;二是待编稿件,除特约稿件外的所有稿件进入待编稿件库,纸质报、手机报、电子纸移动报、网站等媒体编辑部各取所需进行“深加工”。这样的设计一定程度上可以加速新闻信息的流动,同时记者编辑原有的工作岗位大致不变,流程上略微改动,但是整体流程简化,这就保证了新闻平台磨合度的减少。那么是不是我国其他地区都能照这个模式来呢?也未必。每个区域有自己的区域特色和媒介发展重点,不能一概而论,而且这个中间还要涉及不同质媒介之间的合作问题、利益分配问题等。另外,统一平台的新闻该如何利用实现其最大化利益,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像有的全媒体中心就设置了类似管理的平台,哪里用了、怎么用的都能查询到,避免出现同一媒介上重复使用的情况,也能保证不同媒介在使用技巧上不重复。

最后,在媒介融合的新型时代,新闻业的媒介公信力也受到了一定的质疑。我们往往将民众对新闻媒体的认可度以及采信情况作为衡量其权威的标准。一般来说,传统媒体虽然在信息传播速度以及形式上无法超越新媒体,但是传统媒体在民众之间的权威性却相对较高。因而目前新闻业在媒介融合的基础之上发展“融合新闻”时就容易受到公信力的质疑。

因此,新闻业应当通过正面宣传工作为新媒介树立积极的舆论形象,使媒介融合的过程中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能够相互磨合、共同引领新闻舆论视野。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尤其应该重视网络媒体新闻信息的真实度。一直以来,网络媒体的公信力偏低是不争的事实。“融合新闻”首先要保证新闻的可信性,才能增加融合媒介的公信力。如果在媒介组织中设置采纳新闻信息的核查制度,就能够大幅减少网络假新闻信息的不良影响。

针对上述所提及的“融合新闻”在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与困境,本文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对策:

第一,我们应当尽快通过完善制度来促进新闻业各媒介组织之间的融合。从本质上来说,之所以新闻业发展到今天需要进行媒介组织融合,其主要原因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于新闻信息的规模化以及差异化要求。此外,人们不仅主观需要即时掌握一手新闻资讯,科技网络的迅速发展也使得传统新闻模式无法再满足社会文明进步,因而媒介融合就成为必然趋势。而为了能够促使各媒介之间和谐稳健地合作发展,就需要借助于相关的规则制度。这里所提出的规则制度不仅仅局限于媒体企业内部,更是指有关政府部门的政策制定过程。由于新闻工作是为服务社会而设立,适当的新闻信息引导以及舆论指引往往能够协助政府部门解决很多社会问题,因而政府应当从制度政策上给予新闻发展以支持。就媒介融合发展过程来看,政府一方面可以通过相应的制度政策来鼓励社会成员参与到新闻活动之中,从而扩大媒介终端的信息数量;另一方面,政府也应当给予媒体终端的发展一定的资金支持,通过提升技术设备的性能使资源信息开发共享更加便利,也可通过鼓励政策来推动社会范围内的媒体技术创新。

第二,“融合新闻”在发展进程中应当借助于科学化的媒介管理,从而进一步进行媒介定位。由于媒介工具本身的多样性,以及新闻信息的多样化发展,所以只有在正式发展“融合新闻”之前完成媒介定位操作,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不同媒介的不同新闻影响力。举例来说,为了能够达到“融合新闻”的高效性,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新闻单位就应当及时成立赶赴事发现场的报道小组,而他们在现场所收集的实际信息即是进行后续新闻编辑的一手资源。但是这类报道小组并不单一性地属于电视媒介内部组织,或者报刊媒介内部组织,而是由新闻单位统一管理,现场带回来的视频、音频、文字等资料再交托给不同的媒介进行区别化编辑。而区别化编辑的过程就是展现不同媒介不同新闻定位的过程,网络媒介一般更偏重于视频剪辑,往往强调在第一时间将编辑完成的事件视频发到网络上进行公布;而报刊媒介则更关注于从各类资料中提炼主要信息,通过专业的新闻写作者进行语言组织后再排版出刊。这样,融合后的媒介能以网络的广度、报纸的深度、手机的速度以及其他媒介形式的特色,搭建起更好、更新的传媒平台。在新的平台上,新闻信息能够更好地被、被吸收,达到“融合”的目的。

第三,新闻媒体应当借助品牌塑造来提升其社会公信力。几乎对于每一种市场产品来说,品牌对于建立其市场竞争力以及公信力都有重要影响,对于新闻媒体来说亦是如此。不同媒介之间所存在的竞争往往都是其媒介品牌之间的竞争。以传统媒介来说,其品牌公信力往往取决于其成立时间,由于通过了时间的检验与筛选,因而在社会公众之间颇具权威性。而对于新媒体而言,要想在短时间内树立起媒介品牌并树立核心竞争力,就需要借助于深刻的宣传推广工作。以新浪、搜狐等网络新闻平台为例,为了能够树立起媒介品牌,其纷纷推出新浪微博、搜狐视频等非完全新闻类平台,事先吸引民众关注与认可,而后逐渐发展成为权威以及公信力较强的新闻媒介平台。并且,媒介组织可以尝试以旧带新地推出并建立新的品牌,扩大其媒介平台的涉及范围。

四、结语

社会科技发展、经济文明进步以及国际竞争压力都迫使新闻业不得不进行媒介融合的革新之举。而目前“融合新闻”作为媒介融合过程中的主要产物,完善相应制度、科学化媒介管理以及树立媒介品牌等都是推动“融合新闻”发展的主要方向。在媒介融合以及“融合新闻”的实践发展过程中,新的挑战总是伴随着新的契机,只有跟随社会发展脚步,以服务为宗旨,才能保障“融合新闻”朝着成熟完善的方向逐步发展。

(作者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许颖.媒介融合的轨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王菲.媒介大融合[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

[3]蔡雯,李从军.媒体融合与融合新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新闻媒介和新闻媒体的区别篇2

   论文摘要:在媒介整合时代下的中国新闻教育改革大致沿袭三条路径:即分别作为专业课程、专业方向和教育理念来加以建设现有的新闻教育体系。但是由于对媒介融合实质存在认知误区,三种路径在现实发展中都存着问题。作为专业课程上唯技术至上的课程取向,在专业方向上对通识课程设置认知模糊,在专业理念上对新闻教育目标缺乏大局意识,都导致现实改革处于瓶颈状态。媒介融合下的新闻教育实质上是传播者和受传者的传播理念融合,是知识性课程与技术性课程的融合,是对专业人才和社会人才培养目标的融合。   

   1媒介融合对新闻教育的冲击

   1.1关于媒介融合

   媒体融合是国际传媒大整合之下的新作业模式,是将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的采编作业有效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平台传播给受众。在新闻生产流程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互动与融合使新闻媒体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一体化的数字内容生产平台的建构、一个采编团队同时面对多种媒体终端的内容整合,要求新闻组织与每一个新闻从业者都能胜任媒介融合带来的新的任务。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布赖恩布鲁克斯(BriansBrooks)06年6月在人大讲座时,曾介绍说:媒体融合的“核心思想就是,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和一些藩篱的打破,以及电视、网络、移动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类新闻媒体将融合在一起。”“记者必须跨平台承担不同媒体交给的工作,98%的工作将和今天要做的极大不同。”

   1.2媒介融合呼唤新闻教育的改革

   过去的十年,媒介融合已成为全球性的热门话题,在中西方的传媒界实践中也已经相当普遍。在数字技术与网络传播推动下,各类型媒介会通过新介质真正实现汇聚和融合。媒体融合的深度发展为传媒业提供了机遇和挑战,而新闻教育也必须正视这一挑战作出相应变革。媒介整合影响了整个新闻业制作流程,对传统新闻媒体的生存竞争提出了新的问题。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整合传播,促使了以前占据独立市场份额的各个媒介开始从独立经营中转向多种媒介的联合运作,尤其是在新闻信息采集上的联运操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力、资金和设备的投入,从而实现了利润的最大化。其次在整合传播的过程,技术因素的力量越来越得到突显。新媒体不仅作为一种媒介载体,更是成为一种崭新的表达方式。新媒体发展中技术的更新换代,对新闻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

   1.3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新闻教育改革的现状

   中国的不少高校正逐步开始顺应媒介融合的时代环境,进行新闻教育的相关改革和调整,既体现在教育观念上,也体现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概况来说,现阶段的新闻教育改革呈现出三个层次。

   1.3.1把媒介融合做为一种专业课程体系来建设。通过开设具有实验意义的数字传播课程来适应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如《多媒体信息传播》《网络新闻编辑》等,在课程体系上将新增加的课程作为原有课程的补充。

   1.3.2把媒介融合作为一种专业方向来建设。不单独开设具体的数字传播课程,而将新媒体概念渗透于各个专业的课程中,尝试“大传播”意义上的“媒介融合”,并重点借助“网络传播实验室”、“新兴媒体实验室”等教研一体化实验室,让学生在新技术运用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和技巧。

   密苏里大学呼应业界的需求,紧跟技术发展潮流,于2005年9月开设了一个新的“媒体融合”的专业,在“交叉”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新闻传播技能的全面训练,以培养适应媒体融合的新型新闻人才。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推出的“融合新闻学”(convergencejournalism)专业,已成为这一领域的引领者。

   在中国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媒介融合的专业建设也悄然起步。2007年,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获批开设媒体融合专业(方向),并于2007年秋季开始招生,这是国内高校首次开设媒体融合专业;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与美国的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合作,成立了我国高校首家融合媒体实验室;2008年4月3日,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与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媒介融合系签署了一项合作协议,双方约定互为姊妹学院,共同举办“新媒体发展与媒介融合”国际学术研讨会,推进双方的师生互访,互相承认学分。

   1.3.3把媒介融合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加以应用。即整个学院以媒体融合为基础,将媒体融合嵌入到新闻理论演变中,将教师的日常教学和学生的实习实践都按照媒介融合的趋势和技术特点进行调整,探讨多元化互动新媒体教育模式。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在调整学院治理结构的基础上,在教学中,尝试在本科推出6个专业课程包,让学生能够既打好学科知识基础,同时可根据兴趣、发展潜力选择专业课程包。同时,在此前提下,也积极利用学校学科优势,加强与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等学科的合作互补,试行联合培养,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具有两个以上的学科知识融合。在实践层面,人民大学尝试将学生的实习真正融入到新闻业界的生产流程中,搭建真正具有实战功能的媒介融合平台。

   纵观这三个层次的改革,核心点其实体现在了对专业技术的重视。然而单纯对技术的重视并不足以应对媒介融合的发展。媒介融合给新闻传播教育带来的挑战,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还体现在受众心理、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层面的转变。所以,深刻理解媒介融合的实质,正确认识媒介融合对新闻教育培养目标的改变,才能够使新闻教育从根本上适应融合媒介的时代背景。

   2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教育的认知误区

   2.1对媒介融合对新闻实践影响的认识误区——停留在了对新闻制作者与制作方式上,忽视了受传者的影响

   媒介融合带给新闻传播行业的改变不仅是体现在业务流程、行业规则、媒介形态上,它改变的不仅仅是制作者,更重要的是受传者对媒体选择和利用的方式。单一的从制作者层面理解媒介融合,尝试着通过培训全能记者的方式来适应媒介形态的变化,并不足以应变纷复繁杂的现实状况。更重要的是从受传者的角度来分析媒介融合的影响。媒介融合对受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受众对新闻的获取和理解方式上。

   2.1.1改变了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公众日益摆脱被动接受新闻或信息的状态。尤其是年轻人,乐于回应、参与媒体报道,甚至创建个人的媒体。

   而且在年轻人中,拥有这种新媒介技能的人群在增加。专业媒体的记者必须正视这一现实,而且学会从这种方式中获取自身工作的养分。如从网上论坛,在线视频中寻找报道的灵感和故事。

   2.1.2改变了受众理解信息的方式。在传统新闻业为主导的新闻时代,人们对新闻的认知和信赖是基于对理论、数据的臣服,而在新媒体时代受众选择和体验新闻更多是出于情感判断。传统新闻学去强调以理服人,摆事实讲道理,用社会学解决理念传播、影响力问题,但今天它的效能却在极大减损。现在95%以上的社会判断、社会信任建立在情感判断基础之上,要让人们在情感体验当中产生向心力和认同感,动之以情,这是在媒介融合时代必须学会的一种传播手段。

   2.2对融合新闻教育培养目标的认知误区——唯技术至上的专业取向

   早期在新闻学框架中的新闻教育注重采写编评的技能课程。在新闻学向传播学过渡的过程中,特别媒介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注重新媒体的技能培养又成了新的学科取向,提出培养“全能型人才”、“跨媒体记者”的新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核心就是体现在了对技术的重视上,尝试打破早期的专业类别划分,让学生打包学习不同的专业方向的知识。实际上全媒体记者的核心并不是单纯的专业质技能的掌握,媒介融合教学目的也不是要求报道者同时掌握所有媒体形式的专业技能。而是要求报道者能够在团队中正确理解自己的角色,将受传者和传播者的身份进行互动,根据现实情况选择合适的报道方式和报道技巧,以适应当前的媒体环境的变化。单纯的“唯技术至上论”会导致新闻信息的重复传播,深度信息的缺乏,减损有效传播的的效率。

   2.3对融合新闻教育课程设置的认知误区——对融合新闻教育的课程设置认知模糊

   2.3.1融合新闻课程设置上停留在了对多个不同媒介的专业技术知识的融合。

新闻媒介和新闻媒体的区别篇3

【关键词】媒介性格城市文化北京上海广州

一、“媒介性格”概念的提出

心理学对“性格”这一名词是这样定义的:性格是个体在对现实的态度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他是一个人的心理面貌和本质属性的独特结合,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①。可以看出,性格是态度和行为的结合体,是通过态度和行为表现出来的,行为是性格的外显形式。因此,笔者模仿“性格”的概念,也尝试着给媒介性格做一个粗浅的界定,即:媒介性格是媒介个体在对其所在传播环境、社会的态度及其相应的传播方式、传播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而有核心意义的特征。它的形成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演化,产生于外部环境的塑造和与其的互动。主要表现在对新闻事件的选取和策划、报道角度、报道风格、报道语言和情感表达等方面,是以上传播行为的主要心理依据。

二、城市“媒介性格”的个案研究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那么,以城市为区域单位的媒介性格和媒介文化与其所在的城市文化母体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根据媒介生态学和媒介地理学及文化学的理论,我们不妨将生活在城市中的媒介放置于整个城市的媒介生态系统中,将其做为一种文化景观来考虑和研究,得出这样的猜想:媒介受其所在城市文化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为了验证该猜想,笔者选取了中国城市文化特征较为明显、传媒事业比较发达的三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各自选择一家电视台、一家报纸进行了个案研究,具体是:北京电视台(BtV)、《新京报》;上海东方卫视、《新民晚报》和广东卫视、《羊城晚报》。时间跨度为2月14日到2月20日7天。主要考察三份报纸的一周版面情况、主版新闻类别排行、头版头条分析和同题新闻比较,以及三个卫视频道的节目选取和播出情况。

从一周版面的情况来看,《新京报》的版面数为392版,与《新民晚报》和《羊城晚报》的292版和236版相比,拥有最多的版数。而立足本市的新闻占总体新闻版面的比例却最低,为35.08%,另两份报纸本地新闻占比都在40%以上。

头版头条是整张报纸中最重要的部分,头条的选择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一家报纸对某类新闻重要性的赋予程度。从头版头条的统计来看,《新京报》一周中有3条是本地新闻,《新民晚报》和《羊城晚报》都有5条。另外,从头条的标题上来看,《新京报》选取的头条新闻大多是政治、经济等关系国计的大事,而《新民晚报》则更加关注经济民生,标题较《新京报》也更“软”,更灵活,《羊城晚报》则更加务实,更细化。

在主版新闻类别的排序上,《新京报》最多的是时政新闻,社会民生和体育分别排在第二、第三位。而《新民晚报》和《羊城晚报》都将社会民生类新闻排在了第一位,时政和财经类新闻紧随其后。

针对同样的新闻主题――2011年2月15日,国家统计局新版Cpi,一月我国Cpi同比增长4.9%,三家报纸在不同的版面进行了不同角度不同风格的报道,更能体现其性格的差异。对于Cpi增长这一新闻事实,《新京报》更注重对事实的客观阐述,并对由此引发的一些言论和想法解惑和澄清。《新民晚报》则更重视具体的数据,报道角度也更细微化,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并有一定的经济预测。与前两份报纸将这一消息作为当日头条截然不同的是,《羊城晚报》将这条新闻放在了a14的财富・钱道版面中,仅仅投入1/2的版面。

根据对样本城市媒体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三座城市中《新京报》的平均版面最多,最多的一天甚至达到了77版。但新闻总条数在三家报纸中却是最少的,说明每条新闻的篇幅都相对较大,信息量较大。在新闻类别的选择上,时政新闻占据了最大的比例,本地新闻所占比例较小。在头版头条的统计数据中,超过60%的头条新闻都是着眼于全国范围内的。从整体报道风格和语言风格来看,大气、沉稳、疏朗,有着浓厚的北京特色。北京卫视周一至周六的节目安排稳定统一,总体节目正统,以正面、教化为主,传统味较浓。《档案》、《收藏秀》和《养生堂》等栏目注重弘扬传统文化,秉承大家风范,追求文化品位。

《新民晚报》版面相对《新京报》较少,不论是在头版中还是在整个版面中本地新闻比例都较大,新闻篇幅较短。经济新闻所占比重超过《新京报》。新闻的选取和报道从细微处着眼,注重社会民生,服务百姓,可亲性、可近性较强。东方卫视节目安排较为灵活,紧跟国际形势,具有国际视野。推出了几项大型的综艺节目,与群星互动,异彩纷呈。总体来说,东方卫视节目时尚,丰富而多样,如同一个盛大的“嘉年华”。

《羊城晚报》在三份报纸中版数最少,本地新闻占比较大,财经新闻也是三份报纸中比例最大的,可见其对财道、商道的重视。语言尤其是评论较为大胆,观点鲜明、独特、活泼、独到。广东卫视的许多栏目讲究创新,也不乏借鉴港澳台及海外的优秀栏目,节目设置关注港澳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财经类栏目更是点评犀利大胆。

三、城市文化视域下的“媒介性格”

三座城市的媒介性格各不相同,所处城市的文化是造成这种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北京800年的恢弘历史,使得身在其中的媒体也更显大气、庄严和稳重;其政治中心的地位,造就了北京媒体关心政治、时事的性格传统,时政类报纸成为北京媒体的一大特色;北京的主流文化氛围也决定了北京媒体的强舆论导向性和教化责任;另外,北京的媒体也不乏传统浓厚的京味与京韵。

“海派文化,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融汇吴越文化等中国其它地域文化的精华,吸纳消化一些外国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②。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上海媒介性格,大多是精致、贴近现实、多元、创新和时尚的。

广州媒体的媒介性格更是与广州人的文化心理密切相关。在这个靠贸易起家的城市中,媒体大多对财富极为关注;“敢为天下先”的文化心理更使这里的媒体无论是在新闻内容上还是经营管理方式上都勇于创新、积极争先。

四、“媒介性格”――以“人”为中介的涵化

通过以上的分析与阐述可以看出,城市文化作为媒介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在与区域媒介的长期互动中,足以影响媒介的风格与性格。城市文化与媒介性格之间的影响关系是复杂的,但并不妨碍我们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模式概括。笔者认为,不论是城市文化对媒介性格的影响,还是媒介性格对城市文化的反应,衔接两者之间的介质都是一个“人”字。

1、城市文化对“人”的濡化

赫斯科维兹在1948年首先提出“濡化”这一概念,濡化,又被称为“文化熏染”或“文化传承”,是指人类在生命的开始和延续中借学习的经验而获得文化的过程③。城市文化对人的影响就是这样一个濡化的过程。文化是历史的投影,城市文化也是城市发展史的投影,城市区域内代代相传的历史文化与生活方式全面地、潜移默化地作用于生活在其中的个体。一个城市的文化和制度实际上规范着群体的规范和价值取向,形成相对稳定的文化常规。城市中个体通过观察、模仿、暗示和感染等方式接收城市文化,并加以解码和理解,从而将之内化为自己的文化心理与文化行为,最后经过行为的复制做出相应的文化反应。于是,在城市中生活的群体便产生了相似的性格与行为方式,成为了有着鲜明城市文化烙印的群体人格。至此,在心理与文化的相互构建中,完成了城市文化对个体的濡化,并以相似形式的循环使城市文化在区域内得以传承。

2、“人”对媒介性格的影响――传播者和受众

传播者作为信息生产者,对所传播的信息内容、数量和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大众媒介的传播者是指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也就是报社、电视台等传播机构。这些传播机构因为“人”是重要的组成因子而具有能动性和类似生物的生命体征。而作为传播者的人,本身就被打上了其所在地域文化、城市文化的烙印。城市文化影响着传播者的世界观、价值观,从而也影响着信息生产者和传播者对信息内容的选择、传播方式的把握,传播者风格也就带有地域文化和城市文化的特色,最终形成媒介性格。

尽管每个受众个体都存在差别,长期生活在同一个区域内或一个城市内的人会因为相同文化而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一致性,也就是媒介地理学中所说的地方性。不同城市区域的群体由于文化心理、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别,对媒介传达信息的需求、接受到的符号解码方式也是不一样的。不同城市的受众也依据其所处的城市文化具有各异的媒介素养。在这个信息爆炸、注意力稀缺的时代,传者不再为王,媒介把受众的使用、满足以及反馈作为自己适应迎合的标尺。也就是说,媒介的报道风格、报道内容即媒介性格的外在表现与区域受众群体有着必然的联系,而区域受众又承载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因此,通过这个链条,城市文化实现了对媒介性格的影响。

3、以“人”为中介的涵化

根据以上的分析,城市文化对身在其中的个体因子即“人”进行潜移默化的推进和影响,最终形成群体人格。而城市中的人,又作为信息的生产者和接受者,在信息传播链条的各段影响和塑造着媒介性格,使之拥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城市性。简单地说,城市文化以“人”为中介,与媒介性格文化长期互动、全面接触,最终实现了对媒介性格和媒介文化的涵化。

参考文献

①理查德・卡斯威尔:《性格影响力》[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②李伦新、方明伦、丁锡满主编:《海派文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进程中的海派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③Herskovits.manandHiswork[m],newYork:Kropf,1948

新闻媒介和新闻媒体的区别篇4

1网络新闻传播与传统新闻传播的相同点

媒介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不断探索和创新新闻传播的内容和方式,尽最大可能占据竞争的优势地位,特别是在对社会热点新闻事件的报道上,媒体的新闻传播形成媒介观察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信息传播内容和形式上也具有了一定的相似之处。

1.1形成对新闻事件的深度解析

媒体作为社会发展的观察者,在社会新闻事件传播中,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和引导作用是媒体必须具备的职能。然而,媒体的新闻传播不能只停留在对新闻事实的报道上,还需要通过合理有效的新闻深度报道,形成新闻事件传播对受众的引导作用。以网络媒体的深度报道为例,在形成对受众的引导性上,网络媒体的网络意见领袖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网络传播平台的多样化和信息的自由性使得网络意见领袖的信息传播对受众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一些社会热点事件中的公知对网民的网络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传统媒体对新闻事件的深度解析同样也对发挥媒体的舆论引导价值产生积极作用,例如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传播,央视的《新闻1+1》以及一些地方台的新闻评论节目等,还有报纸的新闻专栏评论等,都对传统媒体发挥舆论监督和引导职能产生重要作用。

1.2新闻娱乐化现象普遍存在

在媒体的新闻传播方式探索上,对新闻传播方式的探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这其中新闻传播娱乐化方式为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所共有,为社会新闻事件传播的改革带来不小影响。新闻娱乐化方式改变以往对新闻传播内容和形式中的刻板印象,形成轻松活泼的态势,这样更有助于实现新闻传播内容满足受众需求的目标。例如今年的两会新闻报道为例,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对两会的新闻报道除了报道会议的议程内容外,对参加两会的代表的采访中,很多媒体对准一些热点话题人物,采访他们的提案,例如采访毛新宇、倪萍、张艺谋等等,另外针对一些代表的提案,网民在网络媒体上进行评论,这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网民是带着调侃的目的发表意见,媒体的新闻娱乐化传播形式形成了社会热点新闻事件传播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特色。

2网络媒体新闻传播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不同点

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在不同的媒介下,形成了对新闻信息传播内容和形式上的不同点,这是当前构成双方激烈媒介市场竞争的原因,在双方拥有共同传播形式基础上存在的不同传播特点,这才能构成网络新闻传播和传统新闻传播对受众的吸引力。

2.1网络媒体信息传播特点

2.1.1注重信息传播的独家性媒介市场竞争的直接表现之一体现在对媒体传播信息的独家性上,通过独家新闻的才能形成媒体对受众的吸引力。利用这个平台,网民可以随时自己身边的新闻信息,在新闻时效性上远超传统媒体,例如2011年发生的7.23动车事件,网友苗苗最先动车追尾事件,微博发出后引起网民的强烈关注,同时在对事件的处理和善后上,网民也是通过网络媒体关注事件的最近进展。这些在网络微博中最先重大社会新闻事件信息的形式,构成了网络媒体强大的独家新闻传播特征,也是网络媒体优于传统媒体获取独家新闻信息的直接表现。

2.1.2网络媒体的互动性延伸新闻话题在媒体传播理论中,受众的反馈理论对形成媒体的传播效果产生重要意义。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利用网络这一平台实现网络媒体的互动性,并成为其区别于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最大特征。而在媒体的互动性之外,新闻传播信息话题的延伸性对形成网络新闻传播内容的丰富性产生了重要价值。2011年底,方舟子将打假矛头对准韩寒,对韩寒的部分作品持质疑态度,这在网络上掀起种种热议,韩方论战成为网民讨论的话题,网民利用微博、博客以及论坛等形式,各抒己见,由此也延伸出了对韩寒作品的挑错,以及韩寒一些列反击行为的讨论等。方舟子打假斗士的头衔不断收到网民的热议,总之事件的发展还有待得到进一步的证实,而网民在网络上的互动对事件的发展产生了促进作用。

2.2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特点

2.2.1新闻直播形式满足受众需求在重大新闻信息的报道中,谁能在第一时间提供最快信息,展现真实场景,谁才能赢得受众的青睐。在受众对信息和新闻审美立体化、多元化、近乎苛刻化的今天,直播新闻仍然是报道重大新闻事件最有时效性、影响最广泛的传播方式。在国外,一些重大新闻事件成就了一些知名的媒体,例如半岛电视台,在对伊拉克战争以及关于围剿本拉登等新闻事件的传播上,半岛电视台传播的内容获得了全球受众的肯定。2011年3月日本发生9.0级地震,对日本的经济和民众人身财产安全等造成重大破坏,日本nHK电视台积极参与到新闻的直播中,海啸蔓延日本东部地区,日本民众在震后的自救等,都成为电视新闻直播的内容。

2.2.2对受众的信息引导更具有权威性媒体的信息传播需要发挥对受众的舆论引导职能,这是当前我国新闻媒体发展环境下对媒介的要求。在实现媒体信息引导上,权威的信息来源更能发挥媒体的引导性。相比网络媒体的信息引导,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更具有权威性,这主要是因为网络媒体中的信息引导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网络媒体中的意见领袖,他们在形成对新闻事件的分析和引导中,容易带有一定的个人价值取向,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权威性存在争议。传统媒体在信息引导上,站在媒介的立场,以媒体新闻评论的形式发出信息,因此更具有客观性,保证了信息引导的权威性,这对提升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影响力产生重要作用。

新闻媒介和新闻媒体的区别篇5

新闻传播媒介的影响力源于其内在的新闻精神。在人们正确地强调“媒介营销”手段的重要性的同时,如果忽视了媒介的新闻精神的振兴和深化,就有舍本逐末,在丧失话语权的同时丧失商机的危险。因此,在传媒体制改革步步深入的今天,重新思考新闻精神,是完全必要的。

前不久读潘忠党教授介绍詹姆士・w.凯利(Jamesw.Carey)新闻思想的文章,①体验到长久以来让我心向往之的那种“新

闻精神”:即社会人生共进退,与民主法制相联系的“鲜活、深描、理解”,以及“延续启蒙时代的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和“净化人们心灵、唤醒人们思考”的功能。

最近又读到殷俊博士编著的《媒介新闻评论学》,②让我再一次陷入了对新闻精神、媒介思想与媒介影响力之间关系的沉思。该书汇集了近年来学术界大量的相关研究成果,引述例证既凌厉新锐,又照顾到历史线索与典型性,深具创新性。

一、媒介的思想性与媒介影响力

中外新闻发展史表明,新闻媒介的影响力,首先决定于其所表现出的新闻精神,尤其是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媒介思想的正确和深刻性上。新闻精神是新闻事业的灵魂和价值所在,也是新闻工作者人生意义所在。丧失了“新闻精神”,新闻工作者就可能会变成碌碌无为的“消息贩卖机”。

如果新闻报道在整体上是一种鲜活的“深描”,是在具体的事件和人物描述中体现新闻精神的话,那么新闻评论则是媒介的思想,是对当下生活的直接的“思考”。因而,一部新闻评论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与现实生活发展相交织的媒介思想史。其中,新闻媒介强大的影响力,从来都是附丽于媒介思想,并与犀利的新闻评论密切相关的。在这方面,《媒介新闻评论学》一书可以给我们提供丰富例证和启发。

在《媒介新闻评论学》里,回顾了100多年来中国新闻评论从发端到兴盛的历史发展,从百年前变法维新运动中《清议报》和《中国日报》所开创的“时评”传统,到当今改革开放浪潮中涌现出《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时评》,《南方周末》的《众论》、《视点》、《方舟评论》,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央视论坛》,凤凰卫视的《时事开讲》和《锵锵三人行》等一大批形式各异、个性鲜明、见解独到的新闻评论。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强势媒介之强,首先就在于其新闻精神之强。这些强势媒介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往往是与其成功的新闻评论栏目的重要影响分不开的。《媒介新闻评论学》还以国门初开时的传教士报刊言论,资产阶级改良派报刊言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报刊言论为纲目,具体介绍了中国新闻评论的历史发展,尤其对新中国成立后的新闻评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梳理。这些梳理分析,包括在探讨新闻评论的特点和写作规律各章中节选的新闻评论的优秀篇章,既增加了全书的可读性,又强化了该书的学术参考价值。全书如同金线串珠,使丰富生动的实例在整体上构成一个整体,既是新闻评论发展的全景图,也是媒介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影响的互动史,更是媒介影响力研究宝贵历史资料汇编。

二、媒介政治与新闻专业主义

媒介政治与新闻专业主义,是与新闻精神相关的两个关键词。媒介政治强调的是新闻媒介的意识形态属性,强调新闻传播的政治宣传作用,而新闻专业精神强调的则是新闻的客观、公正。媒介政治与新闻专业主义既有对立,又相互依存和转化,相反相成,互动互生,共同构成了新闻精神的整体。

与此相应,媒介的影响力也有两大来源,即信息的客观公正和媒介的思想性。这也是对立互生的两个方面,它们看起来处于对立的两极:一个讲客观,一个讲主观,但却是媒介影响力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们的理论界常常有割裂媒介政治与新闻专业主义两者联系的现象,一些人在正确强调新闻的意识形态属性,强调媒介的政治原则的同时,却又错误地把客观、公正的专业主义原则说成是“资产阶级”的东西,认为在新闻传播中根本就没有客观、公正可言。而另外一些人则在主张新闻的专业主义的时候,自觉或不自觉地否认传播就是“以言行事”或“以言取效”的基本原理,无视广义政治学无处不在的基本规律。这种理论认识上的混乱,常常会导致实践中的偏差,从不同的方面破坏了新闻精神,妨碍了媒介影响力的发挥。

在论及媒介新闻评论的原则时,作者明确地区分了两条大的原则,即“政治原则”与“业务原则”,力图达到媒介政治与新闻专业主义之间的平衡。所谓业务原则,自然是指真实性、客观公正性、新闻性等专业主义诉求,而对于“政治原则”,该书又细分出党性原则、群众性原则、批评性与监督性原则和自由与责任原则四个子项,既尊重了媒介的意识形态属性,保证了媒介的喉舌作用,同时又超越对喉舌论的片面理解。尤其是书中从“公众舆论”的角度来谈媒介的批评与监督,从公民的自由与责任角度来谈新闻评论的边界限制,明显突破了从单纯的政治任务立论的理论框架,反映出现代公民社会民主与法制的思想,这是一种可喜的突破。

随着冷战的结束和21世纪传媒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人们越是深入认识传媒的商品属性,也就会越深刻地了解传媒的公共资源属性。因此,在中国传媒改革步步深入历史进程中,新闻传播的专业精神将越来越凸现出新的意义。所谓的新闻专业精神,是指在集团利益、意识形态之外,在传播技术和媒介营销等手段细节之外,真正能使新闻作为一种伟大的人类社会实践的精神内涵,即对当下真实的执着追求,理智和良知的思考。这是使新闻学与一般的“消息贩卖术”的本质区别,也是使新闻评论、媒介思想与一般的“宣传”的根本区别。思想重个性,宣传重共性;思想重创新,宣传需重复。新闻精神的真正实现,既需要宣传,更需要思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媒介政治与新闻专业主义之间的真正平衡。

三、新媒体与大众的狂欢

《媒介新闻评论学》一书还有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亮点,就是关注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介给新闻评论带来的重要影响,关注不同媒介之间的互动影响下的新闻评论的特点和规律,从而突破传统的媒介限制。广播电视创新的互动性节目形式,以及网络新闻评论,手机话语等,都成为了《媒介新闻评论学》研究的对象。这不仅极大地拓宽了新闻评论学研究的领域,有助于研究当代新闻评论的最新发展,而且可以启发我们在新的技术背景下更深入地探讨新闻精神与媒介思想这一重大课题。新兴的媒介空前地体现了交互、平等、民主等新闻传播思想,这一方面是对传统媒介的“传者――受者”关系的颠覆,同时又是“开启民智”的新闻精神的更好体现。

在网络新闻评论中,既有传统媒介的评论员文章,又有网友上传的评论;既有特邀专家或佳宾的导向性分析,又有BBS上不拘身份、不限专业知识的各抒己见。手机短信技术和群发技术的出现,也使手机作为大众传播新媒体的功能凸现出来。这类技术的发展为大众传播媒介提供了这样一种平等互动的交流平台,一种超越时空的舆论空间。这一空间的出现,已经使传播过程溢出了传统的“看门人”理论框架。现有的管理方式,如对网站和版主的监管措施,关键词过滤技术等,仍然是传统“看门人”思维的一种表现。新兴媒介上的自由评论,在很多情况下的确会表现为大众狂欢式的众声喧哗,让人担心其思想水平的低下和思想观念的错误,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这恰恰是大众思想提高的一个必要过程。思想是一个活的过程,不是死的概念,而我们如果过分担心活的思想的展现,结果往往会出现以概念代替思想,最终扼杀思想的悲剧。

真善美总是与假恶丑相比较而存在,相激荡而发展的。思想无论对错,水平无论高低,只要是真实的思想展现,就有存在的理由。各种思想的真实展现,其实正好为掌握真实的舆情、进行有效的引导提供了大好的机会。只有我们真正掌握了新媒体间的基本规律,探讨驾驭新媒体的传播技巧,才能真正建立与21世纪的新的传播技术和新的社会文明观念的传播秩序。

(作者系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注释:

新闻媒介和新闻媒体的区别篇6

关键词传统媒介;新媒介;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4)114-0005-02

媒介是指传递信息的载体,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其中传统媒介指的是大众所常见到的报纸、电视、广播,而新媒介主要是以网络为主的媒体。在日常生活中,传统媒介控制着信息的主动权。如今,在信息时代迅猛发展的时刻,新媒介不仅给大众提供了方便,也给传统媒介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应对网络信息媒介的变更,并取得与传统媒介的协调发展已变得刻不容缓。下面就关于两者的联系与区别做简要概述。

1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区别

1.1新媒介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缺乏可信性

传统媒介如报纸、广播新闻等,其有效性通常是按天计算的。常常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如:版面、印刷、发行量、运输等的干扰,不能将信息立即传播出去。但新媒介(网络)传播信息的速度较快,传播范围较广,是传统媒介无法相比的,而且不受时间、地点以及其他限制因素的干扰,如刚刚发生的新闻事件就可以编辑成一条微博消息通过网络或者手机传播给大众。但往往由于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随心所欲的传播消息,致使信息泛滥,导致了网络媒介的可信度大打折扣。

1.2新媒介资源丰富,缺乏严谨性

传统媒介的资源相对来说是有限的,主要是因为广播、电视新闻受时间的限制,报纸、杂志受版面的控制。而网络媒介的资源就很丰富,从生活娱乐到时事新闻,从科学资料到金融体育等的方方面面。但由于网络媒介的资源来源缺乏依据性,只追求快捷性和数量,许多新闻信息在公开前并未进行有效的整理、优化,直接在网上公开。导致信息的质量不高,缺乏深刻性及严谨性。

1.3新媒介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却缺乏组织性

利用网络媒介公众可以进行即时交流、学习、反馈意见等,也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资料进行查询,也可以通过网络视频进行面对面的授课,以及通过聊天工具进行视频聊天。然而传统媒介作为信息传播的主力军,对于网络媒介有着不同反响的号召力,对于大众来说,他们更倾向于传统媒介的影响力。因此,新媒介虽然拥有较强的交互性,但缺乏相关的组织机构进行采编、整理,最终导致虚假新闻消息不断产生,不健康信息泛滥,严重影响着受众的舆论价值倾向。此外,有些运营商故意泄漏消费者的手机号码,导致在手机媒介中广告信息泛滥,给消费者带来不利影响。

2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相互协调发展

2.1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联系

1)网络媒介与传统媒介的互补性。新媒介具有资源丰富、方便快捷、选择性强以及互动性较好等优点,而传统媒介在经过了长期的发展,拥有了自己独立的采编队伍和完善的组织机制,同时也得到了大众的信赖,建立了自己的独立空间。故而新媒介常常依附于传统媒介,尤其是新闻信息的来源方面更是难于摆脱其依赖性。只有两者相结合发展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存,也就是说网络媒介与传统媒介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虽没有主次之分,但要取长补短、共生共存;

2)网络媒介与传统媒介存在一致性。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介不管是在时间空间上还是在覆盖范围上都远远优于传统媒介。然而传统媒介向较与新媒介,在新闻信息控制方面掌握着主动权,系统的对各类新闻消息进行采编、整合、。总的来说,传统媒介与新媒介虽然存在着部分差别,但两者的基本功能是一致的。对各种新闻信息进行传播。

2.2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合作发展方式

1)加快传统媒介与网络一体化进程。要想促进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有效融合发展,其核心就是发挥传统媒介在网络媒介中的权威性与组织性,要想达到此目标。首先,要改变新闻信息传统传播理念,探究事实背后的真实情况,这时,就可以利用传统媒介自身的优越性,了解事件的详细过程,并做好相关报道,通过网络传播事实真相,使传统媒介与以网络为主的新媒介有效结合。另外,传统媒介要适应当今信息时代的发展,充分掌握各个事件的舆论特点及倾向,遵循相关新闻信息规章制度,确保新闻消息的可靠性、真实性、即时性。同时要联合网络媒介对于新闻信息即时传播的功能特点,使信息迅速,让广大受众即时了解新闻事件概况;

2)加快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合作。随着3G时代的到来,加上3G网络不断的确立与发展,进而加快了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合作进程。由于新媒介拥有遍布世界各地的网民和客户终端,可以随时随地的获取新闻信息资料,然后将新闻信息即时传播出去。此外,传统媒介要加强对新闻消息的筛选、整理、加工、优化、制作,确保新闻消息的真实性、权威性。所以,传统媒介要利用其特有的的权威性、组织性等特点与网络媒介相结合,同时发挥网络媒介的即时性和互动性,更快更真实地将信息出去,有效的推进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合作发展;

3)多媒介整合性传播。随着信息时代的步伐,当今社会正在进入一个多媒介相融合发展的时代,有许多广播、电视台在网络上建立了自己独立的空间(如音乐点歌台),还有些机构集报纸、电视、网站、手机等进行整合,建立综合性传播服务系统。更好、更快的促进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融合发展。

3结论

综上所述,传统媒介与新媒介在相互发展的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虽没有主次之分,但要取长补短、共生共存。因此,传统媒介应利用其特有的的权威性、组织性等功能特点与网络媒介相结合,发挥网络媒介的即时性和互动性优势,然后遵循相关新闻规章制度进行合理采编,更快更真实地将信息出去,有效的推进传统媒介与新媒介快速发展,促进资源共享。参考文献

[1]王漱蔚.媒介融合:传媒业发展的必然趋势[J].当代传播,2009(2):55-57.

[2]付玉杰.介质为王:媒介融合态势下传统媒介的突围之道[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7(3):143-148.

[3]王勇,阮拥军,徐敬宏,等.新媒介环境对传统舆论引导模式的挑战及对策[J].学术论坛,2013,36(7):182-187.

新闻媒介和新闻媒体的区别篇7

关键词:旅游景区;媒体宣传;新闻宣传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281-01

一、新闻媒体宣传

媒介主要有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两大类,在传播学中,新闻媒体宣传就相当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大众传播。大众传播,就是利用广播、电视、书籍、报纸、杂志等传播媒介向人们传递信息、思想和观念的过程。旅游景区品牌要想被公众所接受,除了自身的战略定位外,离不开媒介的传播。

把一个旅游景区品牌传达给公众并使之认同,媒介在其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会对旅游景区品牌推广产生不同的效果,这要求旅游景区在通过媒介推广品牌时,必须了解各类媒介的功能特点,把握好媒介的传播过程,有选择地使用。

二、新闻媒体宣传对旅游景区品牌的影响

旅游景区决定进行品牌推广,就要依靠各种手段和方式传递品牌信息,大众传媒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媒介通过自身作为信息传播的手段和渠道,对社会公众的认知、判断、决定以及相关行为施加自己的影响,特别是媒介持续的信息传播,“塑造和控制”人们的关注点。传播效果是检验传播活动是否成功的重要尺度,传播活动只有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才算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有效传播。由此可见,新闻媒体宣传对旅游景区品牌的推广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新闻媒体宣传可以塑造景区品牌

新闻媒体宣传是旅游景区塑造品牌的重要环节,它连接着品牌构建和品牌实现两个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重大作用。新闻媒体宣传是实现旅游景区与旅游者进行有效沟通,以在其心目中形成良好品牌形象的关键所在。

(二)新闻媒体宣传可以放大品牌效应

一个旅游景区的品牌力量来源于什么?不断打造。而不断打造靠的就是媒体,媒体的宣传十分重要。如果一个旅游景区要走出区域、走出国门肯定要靠媒体,媒体的作用是什么呢?它放大了品牌效应。

(三)新闻媒体宣传可以显示旅游景区品牌特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在文化的传播上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发挥了全面而重要的作用。同时,作为一种传播手段,大众传媒也不是被动的承担传播任务,其发展也成为社会文化前进的一种力源。大多数旅游景区都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旅游景区品牌中蕴含着景区特有的文化内涵。大众传媒通过它强有力的传播渠道,多媒体全方位的宣传,将品牌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展示得恰好处,使公众在到该景区游览后能够充分地领略品牌所包含的文化意义、满足内心需求。现代旅游者越来越注重精神需求的满足,品牌传播则可以很好地满足旅游者的这部分需求。

三、旅游景区媒体宣传应注意的问题

1、形象宣传与产品宣传结合。旅游是“注意力”经济、“眼球”经济,形象宣传展示景区的优美自然风光和宗教文化特色,提高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产品宣传以报纸广告为主,比较详细介绍景区景点的情况,为游客选择景区作为旅游目的地提供参考信息。

2、广告宣传与新闻宣传结合。新闻宣传可信度高,费用低廉,景区需要和各客源市场的主要媒体建立良好的关系,经常邀请他们到青州来,如有电视专题、报纸文章播出或者发表的要给予适当的奖励,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3、电视软宣传与硬宣传相结合。电视画面最能直观地展现旅游地的魅力,旅游宣传电视是首选。2012年下半年,湖南卫视推出了一档大型真人体验式旅游节目《爸爸去哪儿》,引发了全国人民的关注,到现在为止,该栏目创下了“零差评”的记录。随着节目的播出,北京灵水村、宁夏沙坝头、云南普者黑、山东鸡鸣岛等以前名不见经传的旅游地也逐渐火爆起来。这也是对当地旅游景区的宣传,达到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另外如旅游地举办重大活动,也需要进行宣传方面的配合,从而达到活动效果最大化的目的。

4、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相结合。重视网络的宣传作用,为游客提供更详实的出游资讯信息;扩展景区或者旅游地旅游网的访问入口,防止其成为“网站孤岛”,在一些知名旅游网站和地方门户网站如山东旅游资讯网、大众网等首页面做链接广告。

四、结论

为了旅游景区更好的发展,景区在提高自身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需要与新闻媒体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新闻媒介和新闻媒体的区别篇8

关键词:新闻传媒竞争力 市场结构模式 品牌塑造

随着新闻传媒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新闻传媒市场的竞争也愈加激烈。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在我国的省会城市中的省级新闻传媒和市级新闻传媒的分化越来越明显,前者发展速度加快、竞争力不断增强,而后者又不断萎缩,被“边缘化”的倾向,这在西部落后地区尤为明显。为什么会产生这一现象?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探索市级新闻传媒如何在新闻传媒市场竞争中进一步提高竞争力、拓展市场空间的有效途径。

一、省会城市的市级新闻传媒所面临的竞争格局分析

随着新闻传媒市场化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各媒体间在市场上的竞争越演越烈,最为激烈的是在省会城市的新闻传媒市场上。从总体而言,近年来在这一激烈竞争中省会城市的市级媒体,如电视、报刊、广播等的市场影响力目前呈现下滑趋势,这一状况在西部地区省会城市的市级新闻传媒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在西安的新闻传媒市场上,除了西安市属的各个新闻传媒机构外,还有全国性的新闻传媒机构、本省新闻传媒机构、外省新闻传媒机构参与的多重竞争,竞争更加趋于白热化。图1反映了按播出电视节目的主体进行分类后西安电视市场不同新闻传媒主体的电视节目的市场份额的变动情况,西安市一级电视节目的市场占有率最低,下滑速度最快。

创刊于1953年《西安晚报》是中共西安市委主办的一张面向市民大众的都市生活类报纸,也曾经是全市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但这几年的发行量远不及《华商报》,影响力也日渐减弱;合并前的《西安电视二台》以都市青春风格立台,突出都市气息和时代感,风格时尚前卫,在市民中间有较大影响,节目曾受到观众普遍欢迎,但由《西安电视台》、《西安电视二台》和《西安有线电视台》三台合并后的《西安电视台》却不敌《陕西电视台》强劲的发展势头,尤其当“陕西卫视”和“陕西农林卫视”通过卫星传输信号后,给《陕西电视台》不仅带来良好收入,而且凸显了《陕西电视台》的品牌效应。www.133229.Com加之其又推出《都市快报》、《都市女孩》、《都市碎戏》等都市风格的栏目与《西安电视台》对垒,致使《西安电视台》原有的风格不明晰、又暂时没有差异化竞争的优势策略,其媒介权利受到削弱,媒介影响力下降,发展空间受到严重挤压。

二、省会城市的市级新闻传媒竞争下滑的原因

造成省会城市的市级新闻传媒目前所面临的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外部的政策环境的原因,也有内部的自身适应能力不高的原因。

1.政策环境对省会城市的市级新闻传媒竞争力的影响

一直以来,中国媒体的布局的区域性色彩很强。以电视台为例,1970年到1978年,全国电视台的数量维持在32个左右,基本上保证每个省份一个电视台的设置格局。1984年中共中央"37号文件”出台后,在“四级办台”方针指引下,省、市、县办电视台的模式一直延续到今天。如前所述,虽然在发展中偶有波折,但除中央电视台外,以区域为单位的块状分割就形成中国电视台设立的基本特色。地方电视台在频道设置上也大体仿照中央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一套是新闻综合频道,其余为经济、体育、少儿、音乐、电影等专业频道;省级电视台有一个卫星传播的新闻综合频道,其它是几个专业频道;市、县级电视台也大致如此,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四级一体”的电视媒体格局,即在行政管理的意义上垂直分布四个级别的电视台。

虽然这种“四级一体”的格局原本没有上下级的隶属关系,但是他们的行政地位让他们在市场中自然形成了不同的媒介势力。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传输覆盖全国,它拥有全国受众市场,而各个级别不同的地方电视台的节目只能覆盖本辖区,因此,他们只能拥有本辖区的电视观众。除中央电视台外,全国其它电视台都按照“四级办台”的原则创建,因而形成了块状分割的模式,其后果是导致电视媒体发展产生区域性差异。与电视新闻传媒的情况相似,其它大众新闻传媒包括广播、报刊也有行政性导致的块状分割的市场结构模式。

该模式严重阻碍了大众新闻传媒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进程,对此加以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国家也对此进行相应的改革,逐步打破行政性所导致的块状分割的市场模式,允许各种媒体在市场上进行竞争。这些措施主要包括:隶属于各省电视台的各省级卫星电视频道通过卫星传播节目,覆盖全国,所以他们也拥有全国受众市场;允许新闻传媒可以跨区域传播等。

这些改革措施促进了媒体间的竞争、推动了媒体的市场化和产业化进程,但是,这一竞争格局在特定的市场上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新闻传媒的双产品市场特征决定着新闻传媒产品的消费模式是媒体以免费或低收费的方式向其消费者,即受众提供媒介服务,受众在以免费或低收费的方式获得服务的同时必须了解嵌入媒介产品中的广告,而新闻传媒通过向广告收费来获得收益。新闻传媒要获得尽可能多的收益就需要得到尽可能多的广告投入,而广告投入的多少既取决于受众的收入,也取决于受众的关注度。在新闻传媒无法影响受众的收入水平的条件下对新闻传媒来讲其最佳的盈利模式就是受众最大化。然而,在特定的新闻传媒市场上。受众的休闲时间和可支配收入是既定的,新闻传媒在这一市场上的竞争不仅取决于自身的竞争能力,也取决于这一市场上其他媒体参与者的状况。

表1反映了2006年全国各省电视台的广告收入情况,可见各个地方电视台的收入严重不平衡。据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提供的资料显示,从分省的情况来看,2006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前五名的省直辖市全部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它们分别是上海市(20668元)、北京市(19978元)、浙江省(18265元)、广东省(16015元)和天津市(14283元)。收入高意味着居民的消费能力强。北京、上海是政治、经济中心,厂家和广告商投放广告的数量也高。此外,北京、上海等直辖市电视台节目制作质量较高也是收入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同样是在省会城市的新闻传媒市场上,不同地区的市级新闻传媒的市场竞争状况存在着显著差异,东中部地区经济发达,人们的收入水平较高,新闻传媒市场空间较大,就能支撑较多的新闻传媒存在,市级新闻传媒的竞争环境就比较宽松,效益也不错,然而西部地区的经济较为落后,人们的收入水平较低,新闻传媒市场空间较小,难以支撑较多的新闻传媒存在,加之市级新闻传媒自身的原因,其竞争环境就比较严峻,效益难以取得明显增长,有些甚至维持现状都很困难。

2.西部地区省会城市的市级新闻传媒不能及时适应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

新闻传媒市场竞争格局的这一变化给西部省会城市的市级新闻传媒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总体来看,由于诸多自身因素的限制,制约着其竞争力的提高,主要表现在:

(1)没能在“边缘化”中求变。在省会城市的新闻传媒市场上相对于中央一级、省一级以及外省的强势媒体而言,西部地区省会城市的市级新闻传媒显然被“边缘化”了,处于竞争的劣势地位。然而对于西部地区省会城市的市级新闻传媒来讲,其优势和特色没有找准,没有充分发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以西安为例,相对于陕西省的其他地区甚至西北地区来说,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核心”城市,处于竞争的优势地位。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文化时尚总是从核心城市向边缘地区流动。西安希望学习和模仿北京、上海、香港等地文化信息和新闻观念,而西安同时也成为陕西其他地区效仿的对象。对西安作为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核心”城市的内涵的充分发掘应该是西安市级新闻传媒求变的核心和基石。

(2)在新闻传媒的传播方式上,不能根据自身的情况和新闻传媒市场的特点来选择,而是“亦步亦趋”。以电视节目频道为例,西部省会城市的市级电视台在电视节目频道的设置上和中央电视台、省级电视台类似,都设置了新闻综合、电视剧、电影、法制、科教等频道,在这些节目频道的内容上有没有明显的个性特点。但是,在这些节目频道的可视性方面有比不上中央电视台、省级电视台的同类节目频道,自然在竞争中就会处在下风。

(3)在新闻传媒经营中没能塑造鲜明的媒介品牌。新闻传媒产业是一个高风险产业,因为它以生产内容和买卖内容为主体,而受众对内容的价值的判断和偏好具有高度的不稳定性与不可预测性。无论营销力度有多大,红极一时的节目或作品也可能突然没有人关注,而谁会成为下一个成功者却很难预测。同时,受众所消费的大部分新闻产品来源于实力强大的少数大型传播媒体。规避高风险的的方法之一是塑造媒介品牌,并将品牌做强做大。西部省会城市的市级新闻传媒在新闻传媒市场的激烈竞争下其个性不突出,品牌形象不够鲜明,成为影响其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

三、提升西部省会城市的市级新闻传媒竞争力的路径

1.加快新闻传媒体制改革为西部省会城市的市级新闻传媒竞争力提升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在市场容量既定的条件下,市场上容纳的市场竞争者的数量应该是适度的,过多的竞争者会导致市场的过度竞争,从而损害市场的长远发展。在西部地区的省会城市的人均收入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中央一级、省一级、外省以及市一级众多新闻传媒争夺狭小的潜在市场显得竞争有些过度,而且,各个新闻传媒的竞争起点又不相同,西部省会城市的市级新闻传媒起点最低。对其竞争力影响最大。当中央一级、省一级、外省的新闻传媒在政策允许下不断突破原有的区域快速扩张,其竞争实力不断增强时西部省会城市的市级新闻传媒无法挣脱地域的限制,无法做得更大更好,只能维持固定的规模或不断萎缩。因此,国家应加快改革步伐,进一步打破媒体传播的地域限制,允许大多数新闻传媒突破原有的区域范围,给西部省会城市的市级新闻传媒一个更为公平的竞争起点。

2.在“边缘”与“核心”双重角色中彰显个性

虽然相对于东部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而言,西部省会城市的市级新闻传媒显然被“边缘化”了,然而对于西部地区来说,西部省会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核心”城市,在区域新闻传媒市场上又有自身的竞争优势地位。在这种两极的双重角色中,西部省会城市的市级新闻传媒首先要强化“核心”角色。西部省会城市的市级新闻传媒不能被圈限在行政区域的版图上,其信息传播范围大可不必囿于地理区域的限制,要在区域新闻传媒市场上树立自己的都市强势媒体形象,必须具有竞争意识。其次,要挖掘“边缘”优势。西部省会城市的市级新闻传媒并非只有劣势可言,关键实现本土的新闻产品向外输送。目前。新闻传媒产业领域出现了日益复杂的跨文化流动。那种传统的从中心到边缘的信息文本的流动日益受到新观念的挑战。一种逆向信息流动——从边缘向中心、从边缘向边缘的文化输出也在信息传播的图画中增添了亮丽的风景。例如兰州地处我国西北部,在兰州出版的《读者》刨下我国期刊发行的最高纪录;可见,地方性新闻传媒机构完全具有全国传播的可能。

3.在西部省会城市的市级新闻传媒之间实现不同媒介之间的联动

受众的文化品位和文化习惯日益复杂,新闻传媒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以及品味与时尚的变化不断加速,企业在广告上的花费急剧膨胀,宣传和广告的内容不断渗透到许多领域。这些因素都要求新闻媒介对信息的反应更加迅速。各种媒体都有其别的媒体所不能替代的优势和特点,每个媒体如果仅仅固守自己的领域就会视野狭窄,但如果每个媒体对每条新闻都事必躬亲就会造成巨大的成本浪费。西部省会城市的市级新闻传媒应顺应这一变化趋势,利用不同媒体间容易协调、调整比较灵活的特点推动不同媒体之间的联动。以西安一些广播电台为例,电台每天早晨的新闻报道有不少是取自西安各家报纸,这就是联动的一种方式。这种联动还可以进一步深化,比如在报纸可以刊登电台相关的节目的文章、电台可以将报纸上的内容拿来做节目,让听众进行探讨,这样将吸引更多的读者、听众共同来关注同样的话题,收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同时,促进新旧媒体之间的互动。新闻传媒与电信及信息技术之间的融合已是大势所趋,电信、互联网和媒体之间的融合和互动拓展了每一个领域的发展空间。传统媒体为此引进了更多的新技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各种数字化形式,平面媒体、电子媒体从内容产品到形式产品都正在实现着延伸产品的转变,传统信息的单一的形式转变为一种媒体信息会在更多的介质、更多的平台中传播。目前,传统媒体、互联网、手机三种平台之间的联合互动代表了融合的较高程度。以《华商报》为例,依托母媒体,既建立了网络资讯平台——华商网,又与陕西移动、陕西联通联合推出的一款新闻资讯类的信息产品——《华商手机报》。

4.着力品牌塑造、打造强势媒体

在新闻传媒产业中,媒体规模和权利非常重要,因为它们生产内容的能力,会影响人们对本媒体运作和其他方面的感受。而媒体规模和权利和媒介品牌之间存在一种良性互动。西部省会城市的市级新闻传媒所面临的困境是缺乏名牌媒体。而且,一些媒体的市场影响力目前又呈现下滑趋势。塑造强势媒体品牌,是西部省会城市的市级新闻传媒发展的出路之一。这需要抓好两个方面:

新闻媒介和新闻媒体的区别篇9

(一)区域传播策略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重新探讨区域传播对广播电视而言有着相当的重要性。提升广播电视舆论引导能力应该从对内完善区域化传播与对外进行跨区域整合两个方面做出努力。

1.完善区域传播的策略分析任何传播活动的目的归根结底都是在传播渠道畅通、信息流通有序的基础上逐渐扩展传受双方的共同意义空间,最终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而这也正是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的基本前提。广播电视在媒介融合的媒介新语境之下要通过完善区域传播以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可以从社会物质性基础、区域文化特色和当地受众偏好等方面设计传播策略。第一,以区域经济发展为依托。这意味着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带动之下,以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为依托,充分利用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优势资源逐渐发展出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媒介生态圈,传播中心的媒介产品通过发达的传播网络辐射到尽可能宽广的传播腹地,不断提升传播影响力。第二,以区域文化特色为立足点。在传播活动中,如果立足于区域内的文化特色,包括方言文化、民族文化、信仰文化等,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随着网络新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节目的覆盖范围已经超出传统的地理范围,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根据目标受众来选择适合的传播策略。第三,满足不同区域内受众的个性化需要。成长的地域文化不同,受众特点也各不相同。广播电视机构可据此进行节目播出时间和方向的调整。广播电视应以区域传播为中心,及时区域内重大权威资讯,逐渐成为区域内舆论引导者。

2.跨区域整合由于我国广播电视发展的历史特殊性,“四级办广播电视”政策下的每一个广播电视机构都属于相应一级的地方政府管辖,肩负宣传与舆论引导的任务。显而易见,在我国广播电视跨区域整合过程中存在着制度壁垒和产权不清两个突出矛盾。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结合当下媒介融合的大背景分析,我国现阶段需要从“争取政策空间”、“推进制播分离”、“坚持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原则”、“改进人员管理体系”和“把握新媒体发展契机”这几个方面入手,进一步深化广播电视的跨区域整合。

(二)渠道拓展:新技术支持下的新媒体联动

新媒体的发展,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内容与不断更迭进步的新技术结合的产物,传统广播电视技术上的滞后成为其在与新媒体竞争中最主要的短板。现阶段广播电视要借力新媒体,一是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二是关注移动互联技术。广播电视在新技术的支持下充分实现与新媒体的联动,要抓住新媒体视频化、移动化、社交化的发展特点,实现新媒体效用的最大化。首先,完善广播电视网站建设。从提升广播电视舆论引导能力的角度考虑,完善广播电视网站建设应做到如下三个方面:在内容上继承母体节目资源,重点打造新闻类栏目;制作适合网站传播的“独家”新闻类节目并开设专栏讨论;为实现“台网互动”建设专业化的网站运营团队。其次,大力开发移动设备客户端产品。截至2014年6月,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比例为83.4%,相比2013年年底上升2.4个百分点,首次超越80.9%的传统pC上网比例,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设备的地位更加巩固。此外,平板电脑也是受众获取信息的重要终端之一。随着智能手机用户体验的进一步提升、4G技术的推广和wi-Fi等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用户花在移动终端上的时间越来越多,这意味着现阶段广播电视媒体在建设新闻门户网站、网络电视台的同时,要更注重对移动客户端的投入,同时要加大对移动产品设计、开发和运营的投入。再者,充分利用微博和微信等社会化媒体传播渠道。web2.0时代,互联网重心正在转向社会化媒体。社会化媒体的突出特点,一是内容生产与社会关系的紧密结合,二是社会化媒体中用户主动性的凸显。有数据显示,我国微信用户已经突破6亿,其中活跃用户近5亿。与微博相比,微信是基于强关系的、较为封闭的系统。但由于微信具备即时通信、移动通信和社交网络的多重特点,用户对微信的依赖程度要远超微博。目前,广播电视对微信的利用主要是开通公众账号。由于公众账号每天只能推送两条群发信息,因而在信息实效性和信息丰富性方面尚不如微博有优势。但是,微信“点对点”的传播方式使得信息到达率能够达到百分之百,这是微博所不能企及的。广播电视机构在对微信的使用当中要更注重对推送内容的精挑细选,并且根据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如今,社会化媒体与新闻传播的结合日渐密切,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微博和微信等社会化媒体获取新闻讯息。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这一趋势有进一步加强的倾向。最后,应进一步推进网络视频的发展。在政策方面,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网络视听节目的监管加强,视频网站进军电视端遭遇政策风险。广播电视媒体更要把握时机,拿到与网络视频竞争中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三)提高受众媒介素养

媒介融合引发了传媒领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广播电视网、电信网和互联网进一步融合,网络技术、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媒介以更为强大的力量渗透于社会的每个角落,从宏观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到受众的日常生活和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微观领域,媒介的影响无处不在。受众不能依然满足于传统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必须与时俱进做出调整,以应对新时期带来的冲击。在媒介融合时代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不妨从政府和社会、受众自身这两个角度来考虑。

1.国家与社会的推动就国家和社会层面而言,提升受众媒介素养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在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正式学校教育课程的同时,要打破现阶段媒介素养教育中的“学科壁垒”,坚持分阶段、分类别进行,坚持将媒介素养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2.受众自身的努力对于受众来说,提升自身媒介素养,要从媒介使用素养、信息消费素养和信息生产素养三个方面做出努力。首先要提升媒介使用素养。这里的媒介使用主要是指受众对于接收终端进行技术性操作。媒介融合时代的广播电视终端变得多样而且复杂,技术性要求比以往更高。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媒介使用素养的提升还包括对新媒体技术和应用的合理、节制使用,避免患上媒介依赖症。其次要提升信息消费素养。包括在海量信息中检索并获取自己所需信息的能力、对信息的选择和鉴别能力以及对信息的批判接受能力这三个层面的内容。再次要提升信息生产素养。信息生产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信息和信息再传播。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受众信息的渠道变得更趋多元化,门槛较传统媒体时代也大为降低。信息要坚持真实性原则,坚持独立思考,在转发他人的信息时更要保持谨慎,尽量在求证之后再负责任地转发。

二、提升舆论引导能力之微观策略分析

(一)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发展融合新闻和数据新闻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在复杂多变的舆论环境中继续发挥强大的影响力,需要通过对节目内容和形式的不断创新,提升节目质量,整合平台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最终抢占舆论高地。在这一过程中,新闻类节目的创新对广播电视舆论引导能力的提升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结合目前传播新技术的发展和媒介融合的现状,广播电视的内容产品创新策略就是发展融合新闻和数据新闻。

1.发展融合新闻融合新闻(convergencejournalism)是一种将多种媒介的新闻传播活动整合在一起,采用多媒体、多渠道的方式进行传播的新闻模式,是媒介融合的必然产物。现阶段随着媒介融合的不断深入,政策上有“三网融合”的保障,进一步打破了媒体组织间的行业壁垒。数字化、新媒体技术等不断更新,都为广播电视发展融合新闻提供了有利条件。

2.发展数据新闻数据新闻(datajournalism)又被称为数据驱动新闻(data-drivenjournalism),是大数据时代诞生的一种新闻形态:以服务公众利益为目的、以公开的数据为基础、依靠特殊的软件程序对数据进行处理,开掘隐藏于宏观、抽象数据背后的新闻故事,并以形象、互动的可视化方式呈现新闻。数据新闻是传统媒体在大数据和全媒体时代的发展契机,如果能在数据新闻发展之初就跟上它的步伐,无疑将在今后的竞争中更具优势。

(二)改进广播电视传播技巧

在传播技术高速发展、传播渠道大大拓展、受众需求日趋多元的媒介融合大背景下,传媒生态面临巨大而深刻的调整。此种情形下,广播电视要想争取更多的受众并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更需要讲究传播的技巧和原则。

1.进一步强化“新闻立台”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具有鲜明的特点,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动摇。然而,一段时期以来,对“新闻立台”原则的忽视直接导致广播电视舆论引导能力的弱化。若想切实提升广播电视舆论引导能力,重塑公信力与权威性,必须回归“新闻立台”的传统和原则。

2.改善议程设置媒介议程一直都是舆论引导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广播电视媒体要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提升自身的舆论引导能力,亟须积极应对全新媒介环境对其提出的新要求。首先要加强属性议程设置。广播电视媒体在提供客观真实的新闻信息的同时,可以通过提供一定具有倾向性的评论类节目、培育知名评论员等手段来影响受众。其次要加强媒介间议程设置。在对重大新闻事件的舆论引导过程中,横向上,广播电视媒体要加强对其他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的议程设置,形成“共振”效果;纵向上,可以多平台信息,形成多媒体联动,强化舆论引导的效果。第三要充分重视受众议程。媒介融合背景下受众议程成为影响媒介议程的重要因素,广播电视要及时关注互联网新媒体当中受众关心的话题和态度倾向,并针对具体情况实行相应的策略。

3.转变话语方式2011年开始在新闻战线中广泛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一项为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举措。广播电视也要积极转变话语方式,减少艰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和冗长繁复的句子,使语言更“接地气”。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人才培养“全”——复合型人才

新闻媒介和新闻媒体的区别篇10

报业集团的媒介融合

要探索出报业集团和媒介融合的新渠道,首要问题是要清楚什么是报业集团和媒介融合。所谓报业集团是企业集团的一种形式,是以报纸为核心,以报业和带有报业外延性质的实业为主体,兼营其他非报业经济实体的经济联合体。其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报业集团必须坚持以影响力较大的报纸为主体;报业集团应包括多家新闻出版媒体和依托报业固有功能向外延伸发展起来的其他经营范畴;报业集团应该拥有比较雄厚的经济实力。

“媒介融合”是在产业融合的背景下产生的,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关于它的想象更多的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融合在一起。

近年来,新兴媒体不断冲击着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媒介融合成为报业运作的流行词汇,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延伸报业生产价值链。那么报业集团的媒介融合是在什么背景下完成的,其现状又如何呢?

(一)报业集团媒介融合的背景

媒介融合不是简单地将媒介糅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所谓的多元化媒介。它事实上是一个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受众、技术和产业等因素共同影响着媒介融合的广度和深度。

媒介融合的受众背景。受众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呈现出多元化需求的趋势,由之前的一味迎合开始转化为自主选择。传统媒体时代“统治”下的受众,可能满足于文字、音频或其他单纯的节目形态,但是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受众的选择性开始被重视,他们自身也要求自主选择,不再满足于单一的媒介形态和节目内容,追求多元化和丰富性。

同时,不同受众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对于受众来说,收入、文化及适应力的差异使他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不再趋同,开始寻找新的载体或内容。而受众的角色也开始发生变化,相较于传统媒体的受众,现在及以后的受众商业化的气息会越来越浓。在传统媒体时代,受众在媒介消费方面花费甚少,媒介传播只是单向的点对面方式,并且媒介传播的内容较少,媒介经营大都重视收视率、收听率或覆盖率。但是在新媒体不断涌现并且媒介不断融合之后,受众即媒介消费者则将按需缴费(如数字电视点播节目需要付费;预订手机报、电子杂志需要付费;等等),商业化意味更重,这样通过媒介平台与运营商、内容商以及其他组织,受众与媒介之间充分互动,实现点对点的传播。这些是促使媒介融合的外力动因。

媒介融合的技术背景。技术是媒介得以发展的重要硬件,脱离了技术媒介将寸步难行。在媒介的各个核心环节(如媒介内容制作、播出分配、传输以及接收等),都需要技术的支撑,技术力量决定着媒介的发展程度,同时也是媒介融合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技术的支撑与保障,新媒体将很难与传统媒体深入结合。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介产业组织的发展空间也会相应地扩大。而日益发展的技术也推动着媒介融合,两者互相依托、互相推进。

媒介融合的产业背景。目前,还是有很多人片面地认为媒介融合仅仅是媒介产业内部的融合,但实际上媒介融合涉及多个产业,如广播、电视、电影产业,信息通信产业,电子制造产业,出版产业等。特别是广播电视产业和电信产业,它们控制了庞大的信息内容、传输网络和受众,这对媒介融合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这些产业的规模、组织、市场结构及组织的市场行为都会在不同的层面促进或制约着媒介融合的范围和程度。虽然媒介融合的潮流不可阻挡,但还是需要这些产业来共同推动。

(二)报业集团媒介融合的现状

目前我国报业的媒介融合实践基本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主要原因是缺乏细致的、可操作性的理论指导。尤其是报业与新媒体的融合,不少报纸尝试过报纸网站、手机报纸、网络杂志、短信新闻等融合形式,但大多数都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反而造成了不少资源和时间上的浪费。

新兴媒体的建设关乎着传统媒体未来的命运。在传媒产业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状况下,各类报业集团改变单一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融入新媒体,并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群,是一条符合媒介发展趋势之路。媒介融合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媒介形式的融合。传统纸质媒体的受众群比较固定和单一,受众范围较狭窄,而网络作为新兴媒体,其传播活动具有传受双重性,这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而网络的全球性、开放性,传递方式的交互性,内容的广博性等特征,决定了网络受众不同于传统媒体受众的特点。正是因为网络媒体日益影响着受众的媒介选择,传统媒体开始意识到网络媒体带来的竞争与机遇。于是,传统媒体结合新媒体,利用新媒体的密集信息丰富传统媒体的传播内容,同时也扩大受众群、扩大传播范围,深化传播效果。

以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为例,在媒介融合的形式上比较多元化,安徽日报除在上世纪90年代初创办《新安晚报》外,随后又创办了《安徽商报》,前几年又开通运行了新闻门户网站中安在线,《新安晚报》又下设一个新安传媒网和99度社区网站,这就是报纸和网络媒介的结合。同时,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创刊《徽商》杂志,将报纸、网站、杂志等各种形式的媒介进行大融合,创造了一个新型的、多元化的媒体,从形式上先进行媒介融合。目前,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从形式上看,是一个兼具各种不同媒介融合的“大媒体”。

媒介内容的融合。媒介融合不能只流于形式,内容上的融合才是媒介融合的本质目的。以安徽日报与中安在线为例,两种不同媒介实行共享模式,从采编人员到新闻内容都可分享,只是载体不同,既满足不同受众从不同渠道获取信息的需求,又节省了人力、物力。报纸受限于排版、印刷时间等因素,有些时效性很强的新闻就因此弱化了其传播效果。在报纸融合了网络之后,报社记者采集的即时新闻可以通过网站第一时间进行,提高了传播效率。据了解,中安在线、新安传媒网的日平均点击率在十几万次以上,因而安徽日报、新安晚报可以通过在线的论坛等获取更多更及时的新闻线索,丰富报纸的内容,并通过网络拉近了受众和媒体之间的距离,实现和受众的积极互动,使媒体更直接地了解受众的需求,使报纸的新闻内容更优质、更贴近受众。两者相辅相成,优势互补,达到更快捷、更具时效性、更有影响力的新闻传播效果。

《新安晚报》在2010年创办新安传媒网开设的99度社区,以运营网络社区为主。据了解,自网站开通以来,论坛注册会员已突破28万名,日发帖量名列本地同类网站前茅,网站日有效点击率10多万次。虽然99度社区网站和晚报实行内容共享,但因为网络和报纸的受众群存在差异性,所以在新闻的传播内容上也有一定不同,晚报侧重于新闻趣味性和深度的挖掘,而99度社区网站则侧重网络社区的打造,把新闻转化为话题,供网友讨论。

媒介产业的融合。在媒介经营方面,安徽日报、新安晚报等也是走在发展的前端,旗下有安徽报业发行公司、安徽日报广告公司、新安传媒广告有限公司、新安传媒印务有限公司等,这些都为安徽日报报业集团的市场化经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媒介融合对报业集团的影响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单一的纸质媒介已经面临被孤立的险境,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当然也对这个问题有着充分的重视。在技术的不断进步下,新媒介种类越来越多,技术的变革与生活方式的改变推动着媒介融合的进行,而如何使新老媒介整合以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是摆在所有媒体面前的问题。

媒介融合为报社本身带来的影响以积极方面为主。一方面,从单一报纸媒介转变为多样性媒介(报纸、网站、刊物等),扩大了报业集团的受众群。时代在变,受众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网络覆盖的社会,更多的人是从网络、手机报等新媒体中获取信息。因此,媒介融合使报纸原来范围比较狭窄的读者受众群扩大为网友加读者的受众群,从范围广度和年龄跨度上来说都是非常大的突破。受众群的扩大,和报业集团的影响力与知名度都有一定程度上的联系,为报业集团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受众基础。

另一方面,媒介融合形式下的报业集团在新闻传播方面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传递给受众更多的优质新闻。相较于单一的报纸媒体,通过媒介融合之后的报业集团,新闻的来源更加广泛,报纸、网络、刊物等可以信息共享,形成一个新闻传播的共享平台(资源库),同时发挥各个媒介不同的优势,创造更多的优质新闻。这样大大降低了新闻生产成本,减少了人力、资金和设备的重复投入。各种媒体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也能凸显自身的特点,利用不同类型媒介的介质差异,生产出个性化的新闻产品,从而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这样受众关注度和品牌可信度当然也增加了,最终达到媒体可持续发展竞争优势的目的。

媒介融合引发的思考

(一)媒介融合对于新闻从业者的影响

以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为例,媒介融合之后就是在跨媒介介质的平台上整合不同媒介的新闻,生产流程不同于单一媒介,集团内不同媒介的新闻采集将一次性完成,而之后新闻的加工方式与渠道却是多元化的,这就从全方位开发了新闻信息资源。新闻信息的采编也不再是媒介各行其是,变成了一种跨媒介的团队合作。而作为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跨媒介的新闻工作能力,能够同时为报纸和网站撰写稿件。这就需要对现有的新闻工作者进行再培训,使其掌握不同媒介所需的技能,也要对高校的新闻学院课程进行改革,让新闻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就得到有意识的锻炼和培养,从而成长为媒介融合所需要的复合型新闻人才。因此,新闻从业人员要紧跟媒介融合发展的步伐,提升业务水平,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

(二)媒介融合对于媒体环境的影响

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媒体环境也在随之发生变化。首先,媒介在媒体环境中存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之前报纸、电视、电台、网络等媒介是作为独立的媒介存在于媒体环境中,而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它们从独立体开始被整合进入所谓的报业集团或者传媒集团,成为众多媒体中的一分子,并与其他媒体合作互补,共同发展。对于媒体环境来说,这样的媒介融合是对杂乱繁多的媒介个体的整合,去杂取精,有利于媒体环境有序、良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