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招商证券时期的市场特征十篇招商证券时期的市场特征十篇

招商证券时期的市场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9:16

招商证券时期的市场特征篇1

大成基金分析,4月份经济数据虽然继续回暖,但回升力度已经开始趋缓,且数据低于市场预期。从市场的流动性状况来看,央行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强调货币政策维持稳健定位,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央行表示未来将密切关注通胀的走势,货币政策将面临宽松向中性转变。市场方面,美国4月份非农就业数据低于预期,但美元指数却见底回升,说明市场对于美国经济和美联储加息的概率预期降到了低点,美国联邦基准利率期货市场显示6月份加息概率进一步下降至9%。整体来看,全球流动性未来边际变化趋紧的可能性大于宽松。

投资策略方面,大成基金称,短期维持震荡市判断,趋势性机会难以形成,投资应慎重寻找业绩优异的公司,不宜盲目操作。招商基金:招盈债基正在发行

2016开年以来,股市持续动荡,固收类基金产品以稳健的收益赢得市场关注。招商基金“百亿债基军团”再出固收新品――招商招盈18个月定期开放债券型基金(代码:002506)5月9日一27日发行。

资料显示,招商招盈作为一只纯债基金,紧跟债市投资机会,专注债券投资。该基金投资比例将不低于基金资产的80%,而且不参与股票、权证等权益类资产投资,也不参与可转换债券权益部分,风险相对较低。

招商证券时期的市场特征篇2

本周晨会,招商证券推荐了雏鹰农牧(002477),推荐的理由是公司积极向产业链下游以及高端产品延伸。在2011年7月,本栏也曾对雏鹰农牧进行推荐,并指出投资的逻辑是“中期看猪价上涨,长期看规模扩张”,从实际的业绩来看,公司年生猪出栏量以近50%的速度增长,2012年一季度收入增长93%,净利润增长147%。

二级市场上,雏鹰农牧股价处于中期上升通道中,并且在近期创出上市以来的新高,业绩的增长支撑了股价的上涨。招商证券指出,未来应该关注雏鹰农牧积极向下游品牌冷鲜肉以及生态猪、藏香猪等高端品种的延伸,公司的成长性有望穿越“猪周期”。

首先看仔猪价格,今年一季度生猪价格快速下滑,但仔猪价格仍维持在30―35元/公斤的高位,雏鹰农牧的产品以仔猪为主,因此收入利润双双增长。招商证券估计,雏鹰农牧一季度总出栏量约30万头左右,全年达到160万头。

而今年一季度仔猪价格维持高位的主要原因是全国性爆发的仔猪腹泻,导致仔猪大量死亡带来的补栏需求。从市场的情况看,2011年12月到今年4月份的仔猪需求数量明显偏低,再加上目前生猪养殖已处于亏损边缘,补栏积极性不足,因此招商证券估计从5月底开始育肥猪供给将出现短缺,猪价开始反弹。

在产业链扩张延伸方面的努力将是雏鹰农牧今年最大的看点:招商证券了解到,公司已启动冷鲜肉项目招商,将在今年8月正式开始运营。“雏牧香”品牌冷鲜肉招商已启动,首批将在郑州开设50家门店,把互利共赢的“雏鹰模式”引入销售环节,让利于商,采取全新的会员制销售模式,充分利用“能人效应”以预售会员卡推动的方式拉动冷鲜肉的销售。同时,8月份公司的屠宰项目也将同步开始运营。

此外,雏鹰农牧的高端产品也有相当进展,公司三门峡的生态猪项目在去年已开始养殖,预计今年将出栏3万头,单头盈利为普通猪的三倍。而公司此前刚刚公告了投资3亿元在合作养殖完全放养的“藏香猪”,打造更高端的品种。招商证券指出,“藏香猪”和“生态猪”是公司稳定盈利水平,打造品牌,实现会员制销售的重要保证。

招商证券时期的市场特征篇3

一、我国目前采用的股票发行方式

本文所称股票发行方式仅指自股票发行人披露招股文件后,由潜在投资人申购股分、交纳申购款、在热销条件下依照“约定”方式抽签确认有效申购人与有效认股数额的整个行为方式。这一方式及相关规则实际上是我国股票发行市场的基础,决定着投资人的行为模式和证券市场的形态。具体来说,在这一过程中,发行人通过何种方式向投资者发出招股要约?投资者通过何种方式向发行人做出认购承诺?发行人或承销人以何种方式确定投资者的有效认股?对这些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将形成不同的股票发行方式。[1]

按照我国《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的规定,股票发行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2]同时按照我国股票发行市场的实际情况,公开发行的股票供不应求目前仍然是主要矛盾;基于此种状况,我国股票发行实践中较常采用的股票发行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⑴认购证抽签发行。实践中又称为“申请表方式”、“认股证方式”。依此种发行方式,承销人在招募证券时须首先向社会投资人无限量公开发售认购申请表即认购证(可以附加身份证限制),每一单位的认购证代表一定数量的认股权,并载明其认购证号码;在认购证发售期限终止后,承销人个根据“三公”原则,在“规定的日期,在公证机关监督下,按照规定的程序,对所有股票认购申请表进行公开抽签。”[3]这通常是依据超额认购比例对认购证号码尾数进行抽签,凡持有中签认购证者,方可按照招募文件披露的证券发行价格认购定量证券,而未中签认购证将作废。

认购证抽签发行方法并不涉及股票价格问题,而仅依次来确定有效的认股人和有效的认股数额,即这是一种股票定价发行方式。这种发行方式是以所发行股票的超额认购为前提的,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它对确保股票发行的安全,缓和供求矛盾有一定的作用。其缺点是发行环节过多、工作量大、认购成本高、发行时间长。

(2)存单抽签发行。依此种发行方式,承销人在招募时须首先通过银行机构向社会投资人无限量发售专门的股票认购定额定期存款单,每一定额存款单同时代表一定数量的证券认购权,并载明存单号码;在存单发售期限终止后,承销人应在规定的日期,在公证人监督下对上述存单号码进行尾数抽签,通常采用依认购比例进行存单号码尾数抽签的方法;凡持有中签存单者,可按照招募文件披露的证券发行价格认购定量证券,而未中签的存单将转变为单纯的银行定期存款单。这在实践中通常有两种做法:一是股款全额存入,即其存单的面额等于每股股票发行价格与每张中签存单可认购股数之乘积。另一种做法是存款与股款分离,即其存单面额并不与认购股款挂钩,投资者认购面额一定的存单,其目的只是为了取得存单和存单上的编号,中签者不能用存单抵交股款和手续费,而需持中签存单到交款地点另行交纳股款和手续费。

这种是虽然有其减少额外费用,降低投资人投资风险的作用,但是在实践中却伴随着巨大的存贷资金流动和存贷资金负担,其发行效果并不理想。

(3)上网定价发行[4].这是近年来被普遍采取的一种方式,其特点是:①此种发行方式利用证券交易所的股票交易系统,由认股人通过证券交易所的交易网络申报认股承诺;②采取定额认股和抽签认股的原则。

依此发行方式,发行人和承销人通过招股说明书和发行公告,向所有在其拟上市的证券交易所开设了股票帐户的投资人发出招股要约[5],在其规定的发行期限内,凡是符合条件的投资人均可以通过证券交易所的交易系统申报认股承诺;认购期满后,由承销人根据“三公”原则按照规定程序对全体认股人的认股序号进行尾数抽签,以确认有效之认股人。中签者的认购将生效并交割证券,而未中签者的认购资金将返还。如果发行人本次发行的股票于认购期满时仍未能全部售完,余额部分依承销协议由承销人买入。

这种证券发行方式反映了中国证券市场的特点,与国际资本市场不同。我国目前实行并且已经被规则化了的网上股票定价发行方式具有以下特点:

1、目前的各种股票发行均是由各级承销商借用由证交所统一控制的二级市场交易网络进行招募,没有收款银行进行收款终结,无法区分不同承销商的自由客户群或发行网络,也很难充分确认投资人是否进行了要式申购行为(因持续热销反而发展起来了指定交易等一系列推定申购规则)。

2目前的网上定价申购方式因锁定资金时间短,造成了对机构资金、银行资金、违规资金和信用资金极为有利的申购条件,从而已经使股票申购成为某种固定的交易模式;大部分违规资金实际上仅固定的实现存款排队的功能并形成整体盈利,其风险极低。

3由于我国并未真正采用股票账户实名制,自1995年以来,几乎所有机构、证券公司和大资金申购人已经普遍通过“开户”方式建立了成百上千个以他人名义建立的稳定的证券账户网,并依此建立了各自的股票申购制度基础。而根据我国的法律和法院系统的一贯判例,证券开户行为是一具有身份性质的要式法律行为,此类法律行为不能“”进行。实际上,目前证券市场中此种具虚名性质的证券账户群问题不仅已经成为操纵市场行为、内幕交易行为得以进行的基本工具,而且已经成为大资金拥有者股票申购行为的基本工具:此类大资金拥有者的新股认购行为并不真正具备机构投资人的行为特征,相反却力图规避未来私募配售规则对其行为可能的控制。

4自2001年6月份以来,我国又开始实行依二级市场持仓市值配售的股票发行方式,它是指在新股发行时,将一定比例的新股由上网公开发行改为向二级市场投资者配售,投资者根据其持有上市流通证券的市值和折算的申购限量,自愿申购新股。2000年2月14日,中国证监会了《关于向二级市场投资者配售新股有关问题的通知》,具体方式为,按照确定的价格将本次发行量的50%进行市值配售,其余50%上网定价发行。由于交易系统承载等问题,该方式在沿用了半年、经过数十家企业的试点后,逐渐恢复为原来的上网定价发行。2002年5月21日,交易系统重新完成技术准备后,中国证监会了《关于向二级市场投资者配售新股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重新启动市值配售方案。根据该《补充通知》精神,为照顾中小投资者利益,“其基本原则是优先满足市值申购部分”,因此,实际操作中,几乎所有ipo都采用100%市值配售方式。由于市值配售没有了冻结资金的过程,投资者申购成本大大降低。

这一方式虽然在政策价值取向上是正确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改善二级市场的资金供给状况,迫使原先囤积在一级市场的数千亿元资金,能够有一部分流向二级市场,稳定股市的作用但它只是网上定价发行方式的一种变形,它仍然具有网上定价发行的前三项特征。

因此,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网上定价发行方式所存在的问题。

二、现行股票发行方式存在的问题与潜在后果

1目前的股票发行方式由于采用统一网络进行,尽管其成本低,但是它抹杀了本国承销

商自有的发行网络与发行能力的差别,弱化了不同股票和发行人的差别,弱化了对潜在投资人申购股票行为的形式规则要求。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在采用认购抽签和存单抽签期间,新股发行的抽签中签率通常在10%左右,曾经多次出现过20%、40%、60%的中签率,广东梅雁、中山火炬等公司发行新股时甚至出现过认购不足的情况;只是在采用了网上发行方式后,我国的股票申购中签率才一下子降低到1%左右。可以说,证券发行市场上的此种过渡热销的供求假象与目前所采用的发行方式有着内在的联系。在此种方式下,不仅承销人的能力被抹煞了,发行风险也被抹煞了,承销协议也成了内容空洞的具文。

2目前的股票发行方式及相关的规则实际上对于大资金拥有者和公众散户投资人来说,是并不公平的。对于大资金拥有者来说,他们无须承担任何风险,获得的收益率却远远高于同期银行利率和股票二级市场的投资者。这种现象如果长期得不到改变,将有损风险与收益共担的市场公平原则,也不利于保护广大中小投资者利益,其进一步的发展会逐渐将中小投资者逐出发行市场,使得这一表面上看起来十分公平的发行方式演变为实质上对一般投资者并不公平。

首先,以我国目前的市场规则,只有机构投资人才具有信贷条件,才具有市场融资条件,才具有进入国债回购市场的资格,才具有股票股权质押的条件;而公众散户投资人完全没有上述融资的可能。其次,根据金融数学中的大树定理[6],我国目前股票发行中的中签率只有对大资金拥有者来说才具有真实确定的现实意义,而对于散户投资人来说只具有理论上的概率意义;在大数定理作用下,散户投资人正在丧失耐心,并且正在被逐步挤出股票发行市场。从表面看,投资者能否购得新股完全取决于事后摇号的结果,而摇号抽签从数理统计学[7]上看是人人机会均等的,因而上网定价发行符合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事实上由于新股中签率极低的缘故,投资者往往无法购得自己中意的新股,而且在新股上市价格与申购价格之间存在巨大价差的情况下,投资者根本无须对股票本身的投资价值等因素进行分析判断。因此,上网定价的发行方式排斥了投资者的理性判断,剥夺了投资者的选择权。再次,由于我国股票申购中企业资金锁定时间过短,成本极低,形成了对大资金极为有利的申购条件,形成了其融通资金反复多次使用的行为模式。应当说明的事,这里所说的大资金拥有者并不具有真实机构投资人的行为特征。其资金来源不愿曝光,而网上认购恰恰为其提供了便利;其信用资金不愿承受市场风险,而网上资金排队和短期锁定资金亦为其提供了便利;其中签股票不愿接受机构投资人配售认购规则的规制,而网上申购中大量的虚假账户正是为其提供了便利;此种大资金拥有者所追求的就是以散户认购之名,收机构获利之实。此外,按照国际资本市场中股票发行的一般惯例,收款银行实际上为机构投资人和散户均统一提供申购资金按揭,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平衡机构投资人与散户的申购条件。

3由于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中,各机构投资人控制的虚名账户已经极为普遍,形成了我国股票发行市场长期的过渡热销的假象。

巨额申购资金长期屯集于一级市场,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在上网定价发行的方式下,那些巨额申购资金的机会成本很小,仅仅是有限的利息损失及通讯费,不必承担二级市场巨大的市场风险,而一旦申购成功则获利丰厚。[8]这种“无风险、高回报”的发行方式使大量资金涌入一级市场,造成一级市场的虚假繁荣。随着新股流通股本的加大,发行公司的增多,发行密度的增加,滞留在一级市场上的资金将越来越多,这批巨额申购资金随着新股的发行而快速流动,平均运行周期往往不超过一周[9],因此,不可能通过现有的金融体系转化为中长期生产建设资金,对于GDp和物质生产的贡献基本为零,是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因此,我们认为,首先:目前的过渡热销或过度供不应求是一种被扭曲的供求假象;其次:这种热销的现象掩盖了真正的供求关系,目前股票发行市场中稳定而无风险也是一种假象,该风险实际上被转移到二级市场,一旦出现问题将是二级市场的问题;最后:解决上述问题不能仅以提高新股发行价或“市场化”定价方式解决,由于新股上市价定位不仅与市场因素、行业因素、公司因素有关,尤其还与投资人(特别是机构投资人)的持股成本有关,问题是我国证券市场监管者必须解决的难题,而目前市场所面临的难题正是由以往市场中各种问题积累而成的,其中股票发行市场积累的风险因素不可忽视。

4在目前的这种股票发行方式下,“行政定价”的惯性思维还未被完全摒弃。

从股市设立初始的完全行政定价方式到如今不分行业和发展前景人为限定发行市盈率[10],说明我国股市还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惯性思维,一旦市场出现复杂情况,自然不自然的想到“行政干预”,孰不知这只能“治表”而不能“治本”。实践也证明“行政定价”的惯性思维,一方面造成那些经过“包装”上市的企业轻易获得溢价资金;另一方面造成那些真正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股票抑价发行,从而无法完全实现股市对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

三、理想的申购方式

证券发行方式与申购方式是证券发行市场的制度基础,尽量采用合理公平的申购方式对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考虑新股发行的方式时,应该遵循以下几项原则:(一)必须有利于形成一级市场的有序、合理、充分竞争局面,避免券商在低层次上展开恶性竞争,通过充分合理的竞争来促进证券业优胜劣汰的业内重组,从而促使券商逐步走向高级化、成熟化、规范化,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二)必须有利于形成一级市场上股票的价格发现机制,通过竞争、竞价来形成股票的合理价格,贯彻风险和利润统一的原则。对于一家新上市公司来说,其股票发行价当然是越高越好,这样公司的发起股东就可筹集到更多的资金,从而有利于上市公司今后的发展。而对于准备申购上市公司股票的投资者来说,发行价当然是越低越好。这种供需之间的矛盾一般是通过准备承销上市公司股票的券商之间的竞争来解决。上市公司最终愿意选择出价高而又颇有信誉的券商作为自己的上市公司。对于券商来说,必须承担发行价过高而发行不出去的风险。对于以发行价认购股票的投资者来说,则必须承担上市价格不确定的风险。这样,券商的承销风险与其收益相应地结合起来了,投资者的认购资金也承担了与其利润相对应的风险。(三)要有利于二级市场的稳定发展。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要有机地衔接起来,避免新股发行时对二级市场产生巨大的冲击,必须能够对市场中买新股与持旧股的行为起到积极的调节和平衡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体股市健康稳定地发展。(四)当然要遵守《证券法》规定的“三公”原则。“三公”原则是发行过程中规范参与主体行为的准则,也是整个股票市场运作过程中各个行为主体都必须遵循的准则。

应当说,任何一种发行方式均不可能完全消除不公平的问题,均不是完全无瑕的;但我们认为,结合国际资本市场管理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理想的发行方式至少应符合以下特征要求:

1合理的认购方式应当建立在证券账户实名制[11]的基础上,并且对于机构证券账户来说不应当限制其申购上限,以排除其用他人账户申购之必要,使发行市场投资人结构进一步透明化、真实化,至于机构投资人与散户认购人之间的需求差别完全可以以分类申购规则解决。

2合理的认购方式应当建立在分类抽签的基础上,例如在采取股票公开发行加机构配售的基础上,应当对机构申购人与散户认购人(以申购数额计)分别统计,分别抽签,以解决过渡热销条件下的博弈问题与公平问题。

3合理的认购方式应当强调申购行为的审慎性与形式性,尤其应强调该行为手续一次有

效。由此意义上说,我国证券市场中盛行的申购手续持续有效,关于股票申购的推定规则,指定交易规则均存在问题,一旦发行市场中真实的供求关系暴露,将会围绕着当事人申购与否、申购资金缴纳数量、承销协议条款产生大量的纠纷。相反,我国过去曾采用过的网下发行方式则无此类问题。

4合理的认购方式与申购规则应当在降低成本与维护公平两者之间谋求基本平衡。目前发行市场规则中对于认购成本的制度设计完全站在大资金拥有者的立场,并且许多人有意弱化国际资本市场普遍采用的比例配售规则。

四、股票发行方式的建议

为解决我国证券发行市场中制度优化与潜在风险的问题,我们考虑可以采取以下办法:

1在小范围内试点以证券账户实名制为基础的存单抽签申购方式,此方式可有效排除不真实的申购人,排除违规信用资金进入申购,同时又取存单抽签申购方式之长;如果经过一段试点后,中签率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则可以总结其规则要点作为大面积改革的经验。

2尽可能引入股票发行中的收款银行制度和申购按揭制度,此两项制度本来就是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并且尽量与网下发行方式相结合,以此来克服目前证交所零息收款的做法。此做法有助于鼓励公平商业原则与公平原则。

3在取得了一定经验的基础上,对于发行方式改革应慎重进行;因为发行市场中真实供求矛盾的暴露,可能会引起二级市场之下跌,故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应分两阶段进行。

注释:

[1]参见董安生主编:《证券发行与交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7页。

[2]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3条、第4条;

[3]《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25条;

[4]参见董安生主编:《证券发行与交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52—153页。

[5]该要约中限定了每个开设股票帐户的投资人的认股限额,通常是每人1,000股,并规定了股票发行价格。

[6]在大量的随机现象中,既有随机事件频率的稳定性,也伴随着平均结果的稳定性,即无论个别随机现象的结果如何,或者它们在进行过程中的个别特征如何,大量随机现象的平均结果实际上与每一个别随机现象的特征无关,并且几乎不再是随机的。大树定理从理论上阐述了这种大量的、在一定条件下的、重复的随机现象呈现的规律性即稳定性。由于大树定理的作用,大量的随机因素的总体作用必然导致某种不依赖于个别随机事件的结果。参见袁荫棠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7月第二版,1999年1月第20次印刷,第103页。

[7]同上书。

[8]有关研究表明,我国新股发行定价偏低,新股公开发行到上市第一个交易日收盘的平均异常报酬率高达58.1%.新股认购后在上市首日卖出,连本带利重回发行市场申购新股,可以赚取无风险的稳定收益,与流通市场相应的高风险低收益反差明显,最终导致对流通市场的不利影响,最直接的就是大量资金退出流通市场回流发行市场,使发行市场、流通市场资金比例失调,影响了流通市场的正常运行。

[9]林海颖、陈晓芸撰:新股上网定价发行方式亟待改革,载《经济论坛》2000年第4期。

招商证券时期的市场特征篇4

在充分听取参会代表的建议后,本届评选规则再次进行了合理微调,包括进一步细化保险公司、银行资产管理部、证券公司资产管理部、私募基金的票数、权重及可投票范围;其中,对私募基金获得投票权的门槛进行了合理微调。此外,“最佳海外市场”、“最佳新三板研究”奖项进一步明确了投票人范围;“最具潜力研究机构”规则调整为“机构中无分析师进入当年各研究领域的前五名,将这些机构的分析师所获得分加总后进行排名,总分最高者当选”。

7月下旬,本届评选投票人征集启动,在随后为期1个月的征集期内,新财富共收到近2200家机构1万多位机构投资者的申请信息,基本全面覆盖目前a股市场中上规模的主流投资机构。

按照已的《第十四届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办法》,经券商研究机构推荐、机构投资者自荐和资格审核后,共有来自1100余家机构的4000多位机构投资者获得本届评选投票权,投票人数较2015年增长17%,增量主要来自于公募基金、保险资管、银行等主流投资机构。1100余家机构中,包括104家公募基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42家银行、全部24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103家保险、88家证券公司、511家私募基金、37家信托公司、54家财务公司/大型集团资产管理公司、182家QFii/海外投资机构等,投票机构管理的资产规模合计超35万亿元(表1)。

招商证券时期的市场特征篇5

那么去年券商股的翻番行情今年是否会再度重演?如果年底蓝筹行情来袭时,投资者持有哪些偏股型基金会博取到更超额的收益呢?为了帮助投资者厘清借助偏股型基金参与年底行情的脉络,《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对去年年底券商股爆发区间偏股型基金(以下简称“股基”)的区间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情况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并对比了今年券商股爆发以来股基区间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情况,同时还采访了部分业绩优异的基金经理,以求对投资者有所帮助。

“近期表现最好的行业为非银行金融板块、计算机、餐饮旅游和建筑,包括券商等在内的非银板块收益最高,中信非银行金融指数11月第一周单周涨幅为19.64%。

券商板块的上涨,一方面得益于今年以来涨幅最少,有补涨的需求。另一方面受ipo放开影响,券商板块是最为实质性受益的行业。”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告诉《投资者报》记者,普通投资者如果对年底蓝筹行情把握上存在难度的话,借道一些过往业绩优异,并且稳定的公募基金是不错的选择。

去年前十股基单月涨幅均超25%

借道公募基金会不会比自己操作买卖股票的收益来得少呢?

据《投资者报》对成立于2014年11月1日前的股基表现,即在2014年11月3日至2014年12月9日区间(以下简称“区间”,该区间券商股走出了一个完整的上涨周期)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的统计显示,海富通国策导向、金元顺安新经济主题、汇丰晋信龙腾、工银瑞信金融地产、金元顺安核心动力、信达澳银红利回报、信诚深度价值、信达澳银消费优选、华泰柏瑞积极成长a、长城中小盘成长等位列前十,区间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依次为43.38%、41.16%、34.27%、30.82%、29.84%、28.45%、27.68%、27.63%、26.19%、25.75%,均超25%。(图1)

我们对上述股基第三度和第四度前十大重仓股的进一步分析发现,重仓券商等蓝筹股是这些股基最大的共同点。以海富通国策导向为例,2014年第三季度,前十大重仓股中并无券商股等蓝筹身影。但到了第四季度,前十大重仓股变为中国中铁、雷曼光电、中国建筑、中国铁建、国金证券、葛洲坝、华泰证券、招商证券、、中国交建,不但有了3只券商股,还新入了大盘蓝筹股,单月收获了超过43%的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不难看出,基金经理顾晓飞是在券商股启动之前就已介入,显示了高超的管理能力。

对于2015年券商股卷土重来的年底蓝筹行情,顾晓飞在接受《投资者报》独家采访时表示,“今年复制去年年底的走势很难,建议投资者要理性对待,顺势而为。”

“首先,客观来说,自9月以来,以券商为代表的金融板块涨幅相对较少,有补涨需求。其次,从基本面来讲,近期市场成交较为活跃,证券公司成交量及融资融券业务都有回升的态势。第三,救市期间券商持有的股票随大盘反弹普遍出现盈利,将增厚券商收益。然而,市场目前还没有完全恢复到牛市的氛围之中,对券商反弹的高度有制约。综上,我们认为,券商会有一定的行情,但很难复制去年年底的走势。”顾晓飞如是说。

今年前十股基涨幅已达10%左右

尽管顾晓飞认为2015年复制去年年底行情难度很大,但从今年排名前十股基11月来的情况来看,似乎要比去年来得更加凶猛。

据wind数据显示,自2015年11月2日至11月9日,截至本文截稿的短短6个交易日,排名前十的股基依次是信达澳银红利回报、天治核心成长、招商行业领先、长城优化升级、大摩主题优选、浦银安盛红利精选、大摩卓越成长、汇添富社会责任、富国消费主题、建信内生动力,区间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分别为12.34%、12.23%、11.71%、10.4%、10.38%、10.22%、10.11%、9.91%、9.6%、9.54%。从数据来看,6个交易日就已经达到了去年年底行情前十股基近一半的涨幅。(图2)

从目前暂时领先的前十股基三季度持股情况来看,排名第一的信达澳银红利回报的前十大重仓股为长安汽车、招商地产、新华保险、江淮汽车、海通证券、北京银行、华泰证券、国泰君安、招商证券、保利地产,其中券商和地产占多数。排名第二的天治核心成长,虽然三季报显示并无券商股身影,但距三季报披露已过一月有余,出现类似去年年底顾晓飞那样的调仓也极有可能。

“今年年底的行情与去年年底的行情有些类似,但也有明显不同,那就是不再是券商地产等金融股一枝独秀。创业板也同样有较好的盘面表现。从11月第一周的各市场数据来看,上证指数单周涨幅为6.13%,深证成指单周涨幅为6.3%,创业板指数单周涨幅7.39%。三大板块中创业板仍然最强势。”国信证券分析师向《投资者报》记者指出。

再看一下排在第三的招商行业领先,其在2015年第三季度前十大重仓股中,是清一色的成长股。对此,招商行业领先的基金经理吴昊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独家采访时表示:“a股近期上涨,券商板块表现抢眼,但随着未来行情向纵深发展,其它板块及个股同样会有表现机会,基金经理对目前持仓的成长类个股及配置的高景气度行业的未来表现充满信心。”

吴昊称,展望国内经济,国家财政政策不断加大力度,货币政策也较为宽松,经济增速在探底后有望在6.5%附近企稳。结构上存在不少积极因素,混合所有制改革在持续推进,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逐步兴起,同时也在积极改变传统行业。

“基金经理对国内股市中长期乐观判断保持不变,第四季度,在权益类资产配置上,将从产业景气度、预期、新逻辑等维度选股,自下而上寻找投资机会,重点关注盈利增长比较确定的成长类个股。”吴昊如是说。

基金组合可倾斜科技、周期等股票

对于当下投资者是否应抛弃手中净值涨得慢的股基、而去追涨买入重仓蓝筹股的股基等问题,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的专家坦言,“投资者当下不宜盲目更换所持股基,相反应采用基金组合投资来配置和管理自己的资产。”

交银新成长基金经理王崇对《投资者报》记者称,“不管愿意与否,50万亿的居民储蓄存款在不断走低的存款利率趋势下,面临资产重新配置的选择。理财产品和债券是不错替代品,但收益率持续走低导致吸引力逐渐下降,尤其是信用风险溢价已经较低的情况下。房地产市场过去十几年来一直是居民资产配置的重要方向,但目前三、四线城市巨大的商品房库存以及全国人口结构和迁移特征,决定了对三四线城市居民已逐渐失去吸引力。”

招商证券时期的市场特征篇6

上周末证监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市场解读为供给增加,进一步加大供需的不平衡。周一沪深300下挫4.48%。证监会副主席姚刚周三表示,征求意见稿,并不意味着创业板马上就会推出,还需要一段时间修改相关规定和出台其他配套规则,推出创业板对主板市场影响不大。周四创投概念股全线暴跌。

大小非继续压制投资者热情。招商证券指出,08年全年限售解禁规模将达2.8万亿,可以创造出近乎无限供给量的大股东必然成为市场主导者,只有在其认同的估值水平下市场才可能达到均衡。市场的均衡点在哪里?事前判断很难。实业资本参与定价使得我们的股市正处于一个转型期,这个转型期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估值体系的紊乱。南方证券也认为,可能只有市场下跌到实业资本也认为股票没有被高估的时候,市场才到了真正的底部。

新基金的发行难以提升市场信心。目前,2007年下半年积淀下来的近80只“待产”基金陆续放闸。“以后每周两三只新基金发行将成为常态,按此速度,我们的基金将在4月底获批。”上海一家合资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已经开始规划新基金发行事宜。信达澳银精华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嘉实研究精选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于本周三获得监管部门核准,将于近期展开募集。此前约定俗成的周五新基金批准日,在一片调整声中悄然提前。

周五市场传言股指期货将要推出,期货概念股大幅上涨,权重股整体走强。银行地产继续近期的相对强势,招商银行(600036)和万科a(000002)一周分别上涨7.77%和9.17%。中国石油(601857)周跌幅15%,收于17.86元,盘中股价一度触及16.70元的上市发行价。

招商证券时期的市场特征篇7

“五穷六绝七翻身”,已成为近年a股市场的一个有趣现象,而2014年7月末a股迎来久违的上涨,似乎锁定了“七翻身”的行情。上证指数在21

日~25日这一周飙升了3.28%,28日更是一路走高,大涨2.41%,创下近八个月以来的新高。两市成交额突破3300亿元,创下2013年9月份以来的最大日成交量。

市场人士认为,这表示主力资金做多蓝筹及权重股的意愿得到充分体现,市场上升的空间或将被彻底打开。

牛市到来与否众说纷纭

在a股突然爆发的同时,券商们日前的研究报告也积极乐观。2014年4月份,因为400点大反弹观点而风光一时的国泰君安乔永远团队,7月28日再发研报,坚定看多a股。该报告重申对全年a股反弹20%,即400点的判断,认为a股出现难得估值修复机会,三季度是绝佳时间窗,上证综指目标位在2400点。

股市大涨也有人郁闷,很多投资者对后市依然有顾虑。不过,在多数分析师看来,a股已经出现少见的“蜜月期”:a股近期消息偏暖,国内宏观经济不断增添回暖例证,流动性适度宽松预期增强,沪港通正式开启在即。同时,美联储政策谨慎增加大宗商品的吸引力。利好叠加使得a股低估值的周期性蓝筹股出现“朦胧美”。如果不出意外,这种“朦胧美”可能会持续到8月底甚至三季度末。

而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日前则表示,从现在起眺望未来一两年,市场最坏的时候可能正在过去。高善文说:“或许我们在经济上正在跨过‘旧周期’,走向‘新周期’,而且是一个积极向上的‘新周期’。”

7月28日当晚,央视《新闻联播》栏目的一则短讯袭人眼球,a股当日的暴涨被纳入报道,对此,甚至有已经习惯了大盘股下跌的网友笑称“压力很大”。

“混合制”和“沪港通”刺激蓝筹上涨

有媒体报道,交通银行据报拟实施混合所有制,并已提出申请,现正等候相关部门审批。受此消息影响,交通银行7月28日一度冲击涨停,并带领其他银行股进入“普涨”。

当日盘后,交通银行公告称,“交通银行作为上市公司,已形成了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和海外资本共同参与的股权结构,具备了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基本特征。公司高度关注国家在混合所有制经济以及金融体制改革等方面的要求,正在积极研究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可行方案”。

高华证券分析师马宁表示,如果交通银行的改革意向经过仔细构建并且获得批准,那么有望带来长期利好,因为改革可以更好地将管理层激励与业绩表现挂钩,但是批准过程或需要一段时间,而且关键在于最终执行情况。

招商证券分析师肖立强认为,银行板块的估值已经到了历史的低位,之前制约银行估值的不利因素如利率市场化、融资、资产质量和增速下行等因素已经被投资者认知并被反复讨论,另外市场预期的银行破产、银行盈利负增长、地产崩溃等现象并没有发生,但银行的估值已经跌到地板之下。

此外,沪港通也将成为银行板块估值复苏强有力的催化剂。“截至目前,大部分银行港股的市价大于a股,五大行a/H比价均小于1,均表现为折价。四大股份制银行中,中信和民生银行一直处于a股溢价状态,招商和光大银行则大部分时间里表现出a股折价。因此,沪港通有利于两地的银行股折溢价的消除,初期大概率表现为两地银行股的上涨。”肖立强称,今年港股的风格逐渐影响到a股银行股,预计沪港通推出之后这种影响还将发酵。低估值的银行股对海外资金的吸引力很大。

证券新“航母”效应

券商股的齐刷刷飙涨则是因为行业诞生了最大并购案。7月25日晚,申银万国拟以换股方式吸收合并宏源证券最终落定,证券业一艘新“航母”也宣告起航,宏源证券28日开盘即涨停。

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申万、宏源证券合并后的公司总资产和净利润分别达1054亿和31亿元,行业排名第5位,净资产和净资本均为行业第4名,净利润为31亿,成为仅次于中信和海通的第三大券商巨头。

“此次方案的最大亮点之一,是设立母子公司的双重架构,打造以资本市场为依托的国内一流投资控股集团,在证券子公司的基础上,发展保险、银行、信托等综合金融业务,形成母公司综合发展,子公司专注证券业的两条腿走路战略。”招商证券分析师称。

兴业证券一位分析师也称,汇金系旗下通过市场化运作的国资整合,有利于增强证券公司活力及推动证券行业发展。“申万与宏源的合并是汇金旗下证券公司资源的整合,后续可能在子公司层面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及推进员工持股计划。”该分析师称。

另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统计,117家证券公司2014年上半年净利润共323亿元,同比增长32%。其中,融资融券利息、投资收益和投行收入是营业收入增长主要来源,分别同比增长144.3%、28.9%和58.9%。特别是融资融券业务更是首次成为第三大收入贡献者,显示券商对经纪业务的依赖度已显著下降。

瑞银证券分析师潘洪文表示,券商上半年佣金率降幅明显好于市场预期,未来行业创新政策逐步推出将成为行业的正面催化剂。特别是资产负债表快速扩张、融资成本下降有望驱动2014年证券行业业绩高增长。

基本面向好是根本原因

华泰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徐彪认为,大盘股上涨的根本原因还是基本面的变化。短期看,宏观经济拐点已经出现,1-6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1.4%,从月度数据看,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同比增长17.9%,增速比5月份提高9个百分点,这说明工业企业在复苏,盈利状况在改善。

联讯证券首席分析师文国庆则分析称,7月汇丰pmi指数高达52%,创下自2013年2月以来的新高,远超市场预期。pmi指数已经连续4个月上升,表明政府持续的刺激政策开始发挥效力,根据历史数据判断,下半年整体经济形势逐步回升基本可以确定。

也早有资金潜伏。沪深股市大宗交易数据显示,7月14日以来,机构席位、QFii席位共93次买入沪深蓝筹股,动用资金合计达24.42亿元。买入席位包括市场知名QFii席位瑞银证券上海花园石桥路证券营业部、中金公司上海淮海中路证券营业部;另有中信证券总部(非营业场所)、机构专用席位、国泰君安上海江苏路营业部等。买入个股包括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重工、万科a、平安银行、上汽集团、宝钢股份等。

徐彪表示,经济的改善,对蓝筹股业绩改善很明显,增量资金的进场需要持续资金流入的环境,因此只有配置蓝筹。“资金的热点切换已经出现了,我们顺应这种切换。”他提醒道,“我们对行情的持续性和高度给予较乐观的判断。”

招商证券时期的市场特征篇8

历时三年的证券行业综合治理已圆满收官,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将随着券商行业的“涅重生”迎来发展的春天。

券商资产管理业务始于1996年的大牛市,炙热于1999年的“5.19”行情,并一直绵延不息。由于操作不透明、信息披露不充分、监管力度不强等因素的存在,最初的资产管理业务成为券商的一种变相拆借融资的途径。券商挪用客户委托资金进行自营、“坐庄”等事件时有发生,券商资产管理业务逐步陷入一片混乱,只是这一切问题都暂时被牛市所掩盖。

2003年底,证监会公布了《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行办法》,对定向资产管理业务,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和专项资产管理业务做出总体规定,但为时已晚。2004年起,南方证券等违规券商相继爆出因受托理财出现巨额亏损,证监会于9月底叫停该业务。2004年10月,证监会《关于推进证券创新活动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规定,在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开展初期,证监会仅允许创新试点类证券公司试行办理此项业务,待积累一定经验进一步完善后,再逐步扩大范围。

经过一系列整治后,中国证监会于2005年2月23日批准了光大证券“光大阳光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的设立申请,这是中国证券市场有史以来经证监会审核批准的第一只集合资产管理计划。首只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均指证券公司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的推出,标志着券商资产管理业务将在产品、服务、营销等方面开始全面转型,券商开始走上从理财“庄家”向理财专家转变的道路。随后获批的广发证券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广发理财2号”率先于2005年3月28日正式宣告成立,成为国内证券公司正式成立的第一只集合理财计划。

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稳步发展

自第一只真正意义上的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光大阳光”发行以来,券商集合理财走上了稳步发展、积极创新的道路。近几年,券商集合理财逐步建立了从债券型到混合型,从FoF(FundtoFund)到货币型,从股票型再到QDii等较为完善的产品线,为各种不同风险收益特征和理财需求的客户提供专业的资产管理服务。

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与基金有别

由于募集对象仅限于发行该产品的证券公司自身已有客户,或其他推广机构客户,且不得通过公共媒体进行推广,因此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略显神秘,众多投资者对其知之甚少。

与证券投资基金面向大众投资者不同,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更主要的是面向高端客户,进入门槛相对较高,且各产品的投资范围、存续期限更加灵活自由。与证券投资基金追求相对排名不同,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由于存在业绩提成条款,更加追求绝对收益。为了体现产品管理者对旗下理财产品的信心及对客户利益的保障,管理者一般会在产品发行期以自有资金认购一定比例的发行份额(产品存续期内可以继续申购,但不准赎回),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投资者的本金及收益率。

与证券投资基金具有良好的流动性不同,多数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为使产品运作获得更好的持续性,其申购赎回日期均有一定程度的限制。(见表1)

与证券投资基金的快速发展不同,由于历史原因,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发行一直相对谨慎,发行数量与规模均远小于同期发行的证券投资基金。从第一只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成立起至2008年10月31日,国内券商共发行各类券商集合理财产品45只,募集资金规模达642.13亿元,而同期发行的各类证券投资基金数量达272只,募集资金规模达1.25万亿。

从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发行本身来看,在2007年股市大幅上涨期间,产品获批数量反而有所减少,仅8只,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管理层的谨慎态度。股市的大幅上涨明显带动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尽管2007年发行产品数量最少,但募集规模却是历年最大,单只产品平均募集规模远高于其他年份。

产品投资者结构:以个人投资者为主

从历年产品的募集情况来看,与证券投资基金类似,个人投资者也是投资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主力军,这也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作为一种定位高端个人客户的理财产品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现存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以混合型、FoF居多

在过去几年中,券商集合理财产品逐步发展壮大,目前在运营产品为37只,管理资产规模达460.55亿元,投资范围覆盖了国内股票、债券、基金、货币市场及部分国际资本市场。从各类型产品看,投资范围较为灵活、收益风险比较低的混合型、FoF产品发展相对较快,产品数量、规模均相对较大,而风险较高的股票型基金发展则较为落后。(见图1)

到期产品表现优异

与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具有无限期限不同,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一般都具有一个固定的期限,且平均期限不长,多数为2、3或5年。从2003年至今,已有6只不同类型的产品到期,未到期的产品平均剩余年限也相对较短,仅2-3年左右,2009年将迎来一批产品的集中到期。

从已到期产品来看,各类型产品在存续期间均获得了正收益,但各类型产品收益差距较大。其中混合型产品东方红1号表现最为突出,累计收益率高达198.45%,这主要是由于其在牛市中一直保持65%左右的股票仓位。三只债券型基金中,国信金理财稳得受益也因持股仓位最高(17%左右)而在2006年、2007年股市上涨中受益颇多。收益、风险居中的招商基金宝一直保持较高的基金仓位(80%左右),累计净值增长率达98.58%。另外招商基金宝还披露了其期末个人持有比例高达80.55%,也部分反映了目前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投资者结构。

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更显谨慎

三季度股市债市冰火两重天

三季度,股市、债市行情出现了明显分化。股市依旧表现低迷,“奥运行情”未能如期而至,相反在奥运前后市场还迎来了暴跌。进入9月份,受雷曼破产、aiG被接管等消息影响,全球股市迎来了一场金融风暴。尽管其后政府出台的降低印花税、汇金宣布增持银行股等消息刺激股市掀起强劲反弹,然而这仅是昙花一现,投资者对经济担忧继续加剧,股指再次掉头向下。与此相反,随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创出新低,全球通胀压力及预期大幅减轻,债市在横盘整理了几个月后,于8月下旬迎来了反弹行情。9月,随着央行宣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贷款基准利率,降息周期预期升起,债市迎来了一轮新的牛市行情。

从各类型产品表现上看,券商FoF产品平均表现要远好于主要投资于股票的产品,一方面由于FoF经过二次风险分散,较大程度的减轻了股市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其平均持有的基金仓位仍较高,近70%,可能其中有部分投资于债券型基金。从持股仓位上看,券商股票型、混合型产品均显得比较谨慎,三季度末分别持有59.05%、55.37%的股票,远低于股票型、混合型基金72.13%、61.44%的股票仓位。债券型产品方面,券商债券型产品明显跑输偏债型基金,这主要与券商债券型产品股票(基金)仓位过高有关。受美国次贷风暴影响,境外股市在三季度也同样出现大幅下跌,QDii产品净值也明显缩水,唯一的QDii产品中金大中华股票配置明显更为谨慎,表现远好于QDii基金平均水平。(见图2)

各类型券商集合理财产品表现差异明显

股票型产品:整体来看,券商股票型产品受股市持续下跌的影响明显,除了2006年成立的中金股票精选成立以来累计收益表现优异外,其余均表现一般,特别是去年9月成立的上海证券理财1号由于成立以来就基本进入熊市,累计净值表现最后,下跌46.41%。总体来看,几只券商股票型产品2008年以来业绩表现不相上下,与股票型基金平均表现也基本一致,三季度会更显谨慎一些。

混合型、FoF产品:与股票型产品相比,FoF及混合型产品波动相对较小,业绩表现要稍好于平衡型基金。其中FoF产品可以通过购买基金来间接购买股票,尽管其所持有基金比例较高,但由于基金本身持股仓位较低,因此FoF产品实际持有的股票仓位也会较低,这样能够较好的化解股票市场下跌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招商证券时期的市场特征篇9

(一)券商经营业务

券商是指依照相关法规组建的从事证券经营业务的金融企业,按其取得经营业务的范围可分为经纪类券商和综合类券商。依照《证券公司管理办法》的规定,经纪类券商可经营下列业务:①证券(含境内上市外资股,以下同)的买卖;②证券的还本付息;③证券代保管、鉴证;④登记开户;⑤与证券经纪业务相关的证券投资咨询;⑥中国证监会批准的其他业务。综合类券商除了可经营上述业务外,还可经营的业务有:①证券的自营买卖;②证券的承销和上市推荐;③资产管理;④中国证监会批准的其他业务。

(二)券商经营特征

1.资金密集型特征。无论是股票、债券或基金承销业务,还是并购业务,券商对资金的需求都远远超过其他企业。现在的上市公司有些是航母企业,其股票的发行数额往往是数十亿元、数百亿元。而现行的承销方式又基本上都采用全额包销或余额包销方式,券商常常为了完成其股票发行任务,千方百计地筹措资金,甚至不惜动用其全部的自有资金。其资金密集型特征显而易见。

2.高风险行业特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是无处不在的,证券市场的风险更是风云莫测,难以把握。证券市场风险的生成是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公司经营状况的突变、市场资金流向的改变、官方利率的变动、新经济政策的颁布、全球证券市场的波动影响以及投资者投资喜好的改变等诸多因素。券商是以证券市场为经营舞台的企业,其高风险行业特征非常明显。

3.人才密集型特征。券商的营业收入有相当部分来源于其独特技术含量的服务,且这种技术含量是建立在大量的证券研究基础之上的。证券研究作为一种综合、全面的研究,内容丰富而复杂,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来承担。券商为了发挥“金钱与头脑”结合的最佳效应,千方百计地招揽人才。现在大多数券商都很注意吸纳培养技术人才,在有些综合类券商中,具备硕士、博士学历的人员已占到公司总人员的50%以上。可以说,券商是高技术人才聚集的企业。

4.高技术装备特征。券商对通讯、计算机以及互联网上的硬件、软件的投入可谓是不惜重金,一般都在千万元以上。目前,已有200多家券商开展了网上委托业务。此外,从标准证券营业部的营运成本的构成上可知,除去场租费用,证券营业部仅在电脑设备与通讯设备上的折旧、维护及更新费用就占到全部营运成本的40%左右。可见,券商经营的高投入、高技术装备特征是其他企业所不能比的。

二、券商会计核算特点

券商是特殊的金融企业,特殊的证券经营业务决定其在会计核算上有着与其他企业不同的特点。

(一)资产特点

1.独特的资产结构。券商账面资产的绝大部分是流动资产,只有极少数的长期资产,且流动资产中大部分资产的所有权并不属于公司,而是他人资产,即客户资产。如现金类资产中的银行存款包含公司存款和客户存款两部分。其中,客户存款是指由经纪业务所引起的客户存放在公司中用于证券交易的资金,这类资金按照规定必须与自有资产分开核算与管理,券商不得动用。

2.独特的科目设置。券商主要资产的会计科目均按其业务性质分别设置,而不同于一般企业按资产的经济性质来设置。如券商自营业务设有“自营证券”和“自营证券跌价”科目;投资银行业务(承销业务)设置了“行证券”和“代转发行费用”科目;资产管理业务设置了“受托资金”科目;业务设置了“代兑付债券”科目;证券回购业务设置了“买入返售证券”科目等。

3.独特的应收及递延资产项目。券商经营的投资银行业务、银行间同业拆借业务以及与证券交易所、证券清算机构间的往来业务,都会产生一些独特的应收及递延项目。如“待转发行费用”实质上是由承销业务所引起的应收项目;“交易席位费”则是券商按规定向证券交易所交纳的一项费用,由于交易席位费的数额较大,会计制度规定按不短于10年的期限进行摊销,由此形成券商一项独特的递延资产;“拆出资金”是券商进行银行间同业拆借所产生的一种应收项目。

此外,在券商的总体资产中,证券类资产比重较大,长期资产中的固定资产比重较小。这是因为我国证券业正处在发展初期,资本金不足,经纪业务的摊子铺得太大,另外网上经纪业务的发展又势在必行,因此,券商在现阶段不可能加大对固定资产的投入。

(二)负债特点

1.特定的融资渠道。券商债务资金来源反映了公司债务资金的融资渠道。按照《证券法》的规定,我国券商现阶段的债务资金融资渠道主要有银行间同业拆借、国债回购、股票质押贷款和发行债券等。券商短期债务资金来源主要有银行间同业拆借、国债回购、股票质押贷款以及公司经营业务所产生的短期债务资金;长期债务资金来源主要有发行债券、股票质押贷款和融资租赁。

2.特殊的债务构成。券商的短期债务资金主要用于调剂公司的资金头寸,如质押借款、拆入资金、卖出回购证券款等。而代买卖证券款、行证券款、代兑付证券款及受托资金则是公司各项经营业务所形成的债务资金,这些债务资金在性质上不同于一般企业的债务资金。一般企业的债务资金主要用于公司自身的经营,属于企业资本结构管理的内容。公司长期债务资金科目设置主要有“长期借款”、“应付债券”及“长期应付款”等。

(三)所有者权益特点

券商大多数都是有限责任公司,其所有者权益类科目的设置与其他企业基本相同,惟独“一般风险准备”科目是券商区别于其他企业的显著标志。一般风险准备是在法定盈余公积的基础上,根据券商高风险的经营特征所设立的另一项后备基金。其目的是为了确保公司稳健经营,高度防范因经营风险所造成的资本亏空,以双重保险形式来保障公司投资人的利益不受损害。一般风险准备的用途与盈余公积基本相同,一般仅用于弥补券商的经营亏损。

(四)损益特点

1.主营业务损益按两种方式进行核算。券商主营业务损益按其核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大类:一类按收入、成本费用分开核算的方式设置会计科目。如银行间同业拆借业务、业务和其他业务,均专设“金融企业往来支出”、“手续费支出”、“其他业务支出”等科目,用于核算成本费用。同时,又专设“金融企业往来收入”、“手续费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等科目,用于核算相对应的收入。另一类则按收入、成本费用不分开核算的方式设置会计科目。如自营业务中“证券销售”科目,既核算自营业务买卖中的销售收入,又核算销售成本及其差价,即在一个科目内实现自营业务的损益核算。投资银行业务中“证券发行”科目也是如此,该科目用于核算承销业务中以全额包销方式发行证券的发行收入、发行成本和发行费用,余额直接反映承销业务所实现的利润(或亏损)。此外,券商证券回购业务中所设置的“买入返售证券收入”和“卖出回购证券支出”科目,分别用于核算证券回购业务所取得的收入和所发生的费用。从经济意义上讲,这两个科目实质上是核算券商融资、融券所发生的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因券商本身经营的就是资金、证券等特殊商品,所以,将其作为经营业务收入和经营业务支出分别列示于损益类科目中。

招商证券时期的市场特征篇10

证券产生的历史,在中国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国家向大户的举贷和王侯给平民的放债,形成了最早的债券。汉唐以后,国家因军事需要临时向富商举借巨款的事已不再是偶然现象。随着商业的发展,飞钱、会票、当票等商业票据出现,证券的品种更加丰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后清前,在一些投资大、收益高且又具有一定风险的行业,如上海沙船业,四川井盐业,云南、广东矿冶业和山西金融业,已经较多地采用"招商集资、合股经营"的经营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明显地具有资本主义的股份制特征,而"集资合股"的参与者之间签订的载明权利责任的契约,则是中国最早的股票雏形。

当然,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证券的出现,在中国则是19世纪40年代以后的事。1840年鸦片战争后,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相继对外开埠通商,有价证券及其交易,就跟着第一批最先进入所开商埠的外国洋行在中国出现。外资在华设立的各类股份制公司企业,把西方国家已普遍采用的股份制公司的生产经营形式和集股筹资的方法带到了中国。

中国仿效西方,采用股份制发行证券组织近代企业公司的活动始于19世纪70年代。与此同时,清政府洋务派从19世纪60年代起,举办旨在"自强"的军事工业。由于清政府财政困难,经费难以为继,70年代后,为借重民间私人资本,解决国家财力不足,洋务派仿效西方股份制,采用"官督商办"和"商办"等形式,兴建了一批旨在"求富"的中国近代民用企业。1872年,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委派上海商人朱其昂、朱其诏筹建上海轮船招商局。随着该局的成立和第一期股本的认定和筹集,中国第一家近代意义的股份制企业和中国人自己发行的第一张股票诞生。继航运业后,股份制公司形式又在保险业、矿业、纺织业和通讯电报业等方面得到普遍运用,于是又有一批华商股票应运而生。如仁和保险、济和保险、开平煤矿、上海机器织布局、上海电报局等都是中国近代最早出现的华商股票。原先附股于外资企业公司的中国人,此时也纷纷移资或投资洋务民用企业,或自立门户举办近代工矿企业公司。到19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各地创办的新式工矿企业就有十五六家,这些矿业公司都发行了股票。至此,华商证券的发行已小有气候。

证券一经产生,证券交易不久也随之出现。据史料记载,1861年以前,上海等地就已有证券买卖交易活动,但仅局限在外商之间,买卖并不兴隆。19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上海殖民经济的初步"繁荣",外商证券交易在上海非常活跃。60年代中期,由于世界棉业投机热潮席卷上海,在华外资银行获得丰厚利润,其股票普遍大幅升水。如1864年利华银行面值10英镑的股票,市价曾高达25英镑;(注:《字林西报》,1866年7月5日。)此外,五六十年代成立的外资航运公司获利也很丰厚,航运公司股票成为银行股票以外的另一买卖热点,以致市场上证券交易额"日以百万计,投机交易有时延至深夜"。(注:J.w.maclelian:theStoryofShanghai,1889年版,第83页。)

有了外商企业股票的交易,也就有了从事股票买卖的证券公司。1869年上海四川路二洋泾桥北,出现了中国第一家专营有价证券的英商长利公司,后来又有几家这样的公司相继设立。"店多成市,该业始发达"。(注:《上海西商证券交易所之略史》,载《银行周报》第3卷总第116期,1919年9月16日。)到19世纪80年代前后,外资又开始进入租界公用事业和其他实业,市面上又出现了上海自来水公司、上海电灯公司等十几种新股票。西商各证券掮客为谋本业前途的发展,于1891年联络同业,组织上海证券掮客公会即上海股份公所,以买卖外商在华所设各事业公司的股票。外商在华组织的证券市场初步形成。

至于中国华商进行的证券交易,若将19世纪五六十年代华商附股外资企业公司的证券活动除外,至少在70年代初就零散出现。五六十年代由于上海小刀会起义和太平天国运动,社会资金大量聚集上海租界;另一方面,又由于中国新办的近代企业不久便获厚利,加上个别企业发放优厚股息的刺激,各色商人在地产、银洋买卖投机之外,又热衷于对新式企业的股票、债券的追逐。

1882年前后,先前成立的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近代厂矿企业经营成功,获利很高,股票价格成倍增长,如轮船招商局面值100两的股票,1882年却涨到了200两以上;(注:《清查整理招商局委员会报告书》下册,第31页。)1881年年底,开平煤矿正式投产前夕,其面值100两的股票在上海市场上的价格就涨至150两左右,到1882年6月,竟还有人愿以每股237两的价格收进。(注:《申报》1882年6月13日。)受此影响,人们争相购买荆门煤铁矿、长乐铜矿及鹤峰铜矿等十几种刚上市不久的矿业股票,这些股票的价格很快超过其面值。如长乐铜矿和鹤峰铜矿的股票面值均为100两,1882年最高价分别达到220余两和170余两。(注:《平淮公司各股份市价》,见《申报》1882年各期。)当时的《上海新报》和《申报》等华文报纸,对此都有专门报道。这些矿业股票筹集的股金就有白银300万两,其市场交易额估计在1000万两以上,这在当时是一笔十分可观的资金。

受矿业股票上涨行情影响,其他上市的洋务企业股票价格也随之全线上涨。如上海电报局100两面额的股票,1882年曾突破了200两大关;而上海机器织布局的股票价格也溢出原价15%左右。(注:《平淮公司各股份市价》,见《申报》1882年各期。)

华商证券交易,起初既没有固定的场所,又没有相应的交易规则,证券转让、买卖一般在亲朋好友、熟人中"以亲带友、以友及友"进行。成交的价格却视外商证券行情和证券本身的市场供求而定。后来,随着证券发行量的扩大,持有证券的人增多,手中持有证券的品种和数量也越大,证券买卖变成了经常的需要。于是"为各项公司通路径而固藩篱"(注:《申报》1882年9月27日。)的上海平准股票公司于1882年9月成立。该公司内部组织分明,还订有章程,为股票交易提供了便利。它的设立首开中国有组织的证券市场的先河,成为中国自设证券交易所的权舆。

由于对矿业股票的过分投机,加之买办商人胡光墉投机丝业失败和中法关系趋紧等其他原因,引发了1883年10月的倒账金融风潮。矿业股票连同其他华商股票即行下跌。低价出售也无人承接,连平时素有信誉的招商局、开平矿务局股票的价格也低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矿业股票更是无人问津,几乎形同废纸。介入股票投机和承做股票质押的钱庄受累倒闭,破产者不计其数。一度空前兴盛的股票市场低落至极点,直至10年之后,一般商人仍"视集股为畏途",(注:《论商务以公司为最善》,见《申报》1891年8月13日。)"公司"二字"为人所厌闻",(注:《矿务档》第七册,第4358页,台湾近代史研究所编,1960年版:《洋务运动》(七)第316页,中国史学会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可见这次风潮对证券投资者心理打击很重。

若把1895年前的中国早期证券和证券交易视作中国证券市场的萌芽的话,那么,1895年以后至清末,中国证券市场就进入了初步形成阶段。

随着国外资本投资的银行、工矿企业和铁路公司在华的设立,以及铁路借款、矿业借款与政府借款的签订,外国在华发行的外资证券规模迅速扩大。

与此同时,甲午战争的惨败使"振兴工商、实业救国"的呼声再一次引发了中国第二次设厂办公司的高潮。清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法规,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鼓励兴办各式银行、企业。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的创立率先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第二次高潮的序幕。1901~1911年间,中国先后创办新式厂矿企业386家,资本额达8.8亿多元,华商在机械制造、电力、采矿、棉纺和其他工业方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华商股票的发行量也随之大幅度的增加。

公债制度也在1894年前后移入中国。1894年清政府为筹措甲午军费,仿效西方,向国内发行公债,"息借商款"。此后,又发行了"昭信股票"和"爱国公债"两次公债。在此之前。1853年上海苏松太道吴健彰为镇压上海小刀会起义,向外国洋行赊账雇募船炮,首开中国近代举借外债先河。随后海防借款、军需借款、抵御外侮借款、赔款借款、实业借款、铁路借款、矿业借款,甚至行政经费借款,一发不可收。清晚期共借外债208笔,债务总数为白银13亿多两。(注:《清代外债史论》,第672页,许毅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在证券交易市场方面,外商在华组织的证券市场也有了迅速的发展,最显著的表现是上海众业公所的设立与发展。原先设立的西商上海股份公所1895年以后因俄法借款、英德借款和英德续借款等金币公债,以及怡和、老公茂、瑞记、鸿源等大纱厂新股票的面市,业务发展出现了较大转机。1898年,该所修订了章程,但仍无固定交易场所,证券的交易买卖,多在旧西商总会内或在汇丰银行门前阶沿进行。到1900年,英商趁八国联军入侵的混乱之际,攫取了中国的开平煤矿,由于这一产权的中外转移,原持有该矿股份的华人纷纷将股票出售或转让,给原来不甚景气的股票交易市场带来了新的刺激。同年,上海股份公所在旧西商总会租定了部分房屋作为固定的所址。1903年,上海股份公所酝酿改组为上海证券交易所,1904年,按香港《股份有限公司条例》在香港注册,定名为上海众业公所。该所采取会员制,只有会员才能参与证券交易,公所成立不久,会员即扩充为100人,其中西商会员87名,华商会员13名。交易买卖的证券有中国和远东各地的外商公司股票和公司债券、南洋各地的橡皮股票以及中国政府金币公债,(注:《民国经济史》,第153页,上海银行学会编,1948年版。)后来又增加市政公债。当时进入这个市场开拍的股票先后有:公和祥码头、椰松船厂、公益纱厂和其他一些橡皮股票。1909年又迁址上海外滩1号。

由于西商在华组织的证券市场除为外国在华企业公司在华筹集资金服务外,还是少数洋商投机劫利的工具,完全不顾中国社会经济和投资者的利益,1910年爆发的橡皮股票风潮就是最好的例证。1903年,英国投机商人麦边在中国成立蓝格志拓殖公司,开业后的头几年并没有多少业务,1909年国际市场橡胶涨价,国外经营橡胶园种植业和投资橡胶工业的人获利丰厚。麦边便借此机会,于1910年初大造舆论,宣扬经营橡胶行业可获巨利,并谎称其公司在澳大利亚拥有大片的橡胶园。为了诱骗人们购买其公司股票,他编造该公司的经营发展计划,奢言年分红可达45%左右。人们不明真相,竞相购买。"仅仅十先令之股票,未及标卖,已有以七十两之巨价承购者"。(注:《上海西商证券交易所史略》,载《银行周报》,第116号。)麦边暗中掀抬股价,橡皮股票价格暴涨。麦加利、汇丰和花旗等外商银行见有利可图,便与麦边勾结,承做橡皮股票的抵押放款。此举又造成了该公司信誉可靠、实力雄厚、盈利可观的假象。争购者于是更加踊跃,连许多钱庄也都转入其中。1910年3月末,橡皮股票的价格上升到其面值的二十七八倍,(注:《上海西商证券交易所史略》,载《银行周报》,第116号。)麦边暗地里趁高脱手,卷款潜逃。其他外商亦步麦边后尘,纷纷抛售手中的橡皮股票。这时,外资银行宣布停办此项股票的押款,(注:《上海钱庄史料》,第7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骗局败露,人们又争相抛售橡皮股票,但无人购进,橡皮股票价格一落千丈,最后成为废纸。持票者纷纷破产,钱庄也因此倒闭了二十多家,市面极度恐慌,酿成了一场金融风潮。更为严重的是这次风潮使中国新兴的证券市场遭受沉重打击,中国股票市场自此进入低谷。

此期的华商证券交易市场较1883年前,交易规模总体上有所后退,但也不乏市场新热点。一方面,随着1895年后中国近代化第二次高潮的出现,尤其是银行的创办和商办铁路公司的出现,证券交易又渐有起色。银行股票和铁路股票、债券成为交易买卖的新热点。1897年在上海成立中国通商银行后,清政府又采取"官商合办"的形式,设立了户部银行(1908年改称大清银行)和交通银行。此外,还有一些地方性省银行和私营商业银行也在此期设立。这些新兴的银行发行了大量的股票,这些银行股票在市场上十分受人青睐。1903年,清政府开放铁路,"寓商于路",提倡商人设立铁路公司,集股筹资承办铁路。于是,1903-1907年,全国15个省份先后成立了18个"官商合办"和"商办"的铁路公司,发行了大量的铁路股票。这类股票一经发行,便成为市场亮点。在银行股票和铁路股票以及其他工矿企业股票发行与交易的带动下,中国近代证券市场初步形成。而这时的政府公债由于发行量小,加之政府仍视购买公债为对朝廷的报效和捐助,故当时购入者,也不敢在市场上出售,所以还未形成交易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