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新生儿黄疸护理病例十篇新生儿黄疸护理病例十篇

新生儿黄疸护理病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9:36

新生儿黄疸护理病例篇1

关键词:病理性黄疸;蓝光治疗;护理

新生儿出生以后,肝脏功能不完善,胆红素生产较多,肠肝循环具有特殊性,容易出现黄疸。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及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较常见,一般生后2~3d出现,4~5d达高峰,7~10d自然消退无需特殊处理。如果黄疸出现得过早、上升快,黄疸程度重,或持续的时间久,黄疸退而复现,就可能发生病理性黄疸,严重者可导致胆红素脑病,引起脑损伤。近年来,很多报道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对新生儿造成不可逆的脑损伤,因此,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进行早期治疗尤为重要。现临床上采用的蓝光照射是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最简单、见效快的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50例病理性黄疸患儿中:早产儿、低体重儿共46例,日龄16h~4d,孕周33~36+5w,体重1900~2480g;足月儿104例,孕37w以上,日龄1+~16d;体重2480~4350g;109例患儿生后2~3d出现面部和躯干皮肤黄染明显;12例患儿有呕吐,呛奶史;7例有窒息和31例有Ⅲ度羊水粪染史。其中,单纯病理性黄疸者103例,黄疸合并肺部感染者24例;aBo溶血引起黄疸者6例。150例患儿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血清胆红素均>205.2μmol/L;20例早产儿血清间接胆红素在280μmol/L以上,结合胆红素及未结合胆红素增高,符合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诊断标准。150例患儿予以进行间断蓝光治疗、碳酸氢钠碱化、补充维生素B2片、0.9%氯化钠注射液治疗促进肠道排泄等对症支持治疗,肺部有感染者静脉注射抗生素抗感染。

1.2结果本组150例患儿,治愈98例,光疗后2~3d退黄;2例因aBo溶血,病情较重,予以转院治疗。

2光疗方法

光疗使用双光的黄疸光疗箱,蓝光波长为425~480nm的,亮度160~320w,直接照射在患儿皮肤上。蓝光波长与血清中胆红素的最高吸收波长460~465nm最接近,使未结合胆红素经光氧化分解为直接胆红素,产生胆绿素和双吡咯,能溶于水,从而易于从胆汁和尿液排出体外而退黄。本组150例患儿主要采取间断蓝光治疗,即每日照射12h,持续3~5d,其中7例黄疸较重者首次持续照射24h,后改为每天照射12h,连续3~5d。

3护理

3.1保护患儿避免损伤光疗时患儿容易哭闹烦躁,出汗较多,易引起患儿皮肤破损。光疗前先清洁皮肤、戴手套,防止抓伤。眼部有分泌物者,遵医嘱清洁、用药后放入蓝光箱治疗。蓝光直接照射会对患儿的视网膜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患儿光疗时需保护眼睛,用一次性眼罩遮盖双眼。同时蓝光直接照射可破坏生殖细胞,因此光疗时予尿布遮住会,以保护患儿。本组150例患儿光疗前予常规护理,给予眼罩遮盖眼睛、会予以尿布遮盖及手足部戴布套保护。治疗过程中无1例患儿出现皮肤破损及眼、生殖器损害。

3.2光疗中配合用药患儿静脉用0.9%氯化钠注射液及碳酸氢钠(5%碳酸氢钠3~5ml/kg/次),碱化血液,以利于未结合胆红素与白蛋白结合。本组110例患儿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22例患儿予碳酸氢钠静脉滴注,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另外,本组5例患儿,病情较重,转上级医院继续治疗,其中2例予白蛋白静脉输注。白蛋白由肝实质细胞合成,在血浆中的半衰期约为15~19d,其合成率主要受血浆中水平调节,在肝细胞中没有储存,血浆白蛋白能与体内许多难溶性的小分子有机物、无机离子可逆地结合形成易溶性的复合物,成为这些物质在血液循环中的运输形式,有利于未结合胆红素与白蛋白的结合,以减少血液中游离未结合胆红素浓度,降低胆红素脑病的发生率。遵医嘱予白蛋白1g/kg,输注时严密观察病情,患儿无不良反应发生。

3.3光疗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发热是光疗患儿的常见不良反应,为避免发热的发生,治疗过程中患儿与灯管距离33cm、光疗箱位于房间通风位置、光照时每4h监测一次体温。本组13例患儿光疗时体温升高,超过38.5℃,立即停止光疗并报告医生,经降低箱温或者温水沐浴处理后体温恢复正常,继续光疗。光照引起皮疹尚不明确,可能与光照射及血小板减少有关,本组20例患儿在蓝光照射时出现皮疹,表现为面部、胸腹部出现红色的皮疹,无破溃,压之褪色,给予暂停光疗2h、未做其他特殊处理,皮疹消退。光疗时由于患儿哭闹出汗,同时蓝光治疗分解产物经肠道排出时刺激肠壁,引起水样腹泻或深绿色稀便,致使大便次数增多,可出现腹泻。本组63例患儿光疗时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次数8次/d以上者给予蒙脱石散和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妈咪爱)服用,及时补充水分。蒙脱石散给予患儿用药后,腹泻次数明显减少,由稀便转变为黄色软便,次数减少到3~4次/d。同时患儿便后及时清洁臀部,保持皮肤干燥,及时更换尿布,防止臀红,63例患儿中9例出现臀红,予温水清洗后,臀部涂鞣酸软膏或护臀膏,无1例患儿出现皮肤破损。

3.4胆红素脑病的观察与护理胆红素脑病为新生儿黄疸发生的严重的并发症,是由于未结合胆红素水平过高,通过血脑屏障,造成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不及时治疗干预,可造成永久性损害。早期症状可表现为嗜睡、吸吮无力伴呕吐、反应低下、肌张力减低,严重者可发生角弓反张、双眼凝视,甚至惊厥和死亡。早产儿胆红素脑病的神经病理改变与足月儿相似,但早产儿常常缺乏典型的急性期胆红素脑病的症状。因此,临床工作中,除了监测血清胆红素浓度外,还应全面评估患儿临床表现,尽可能在神经损伤之前进行积极的干预。本组7例患儿病情较重,入院时全身皮肤黄染明显,其中5例入院后表现为嗜睡、肌张力低下、哭声弱但无角弓反张及肌肉震颤,转上级医院治疗;其中2例报告医生后遵医嘱予24h持续光疗,静脉输入白蛋白、碳酸氢钠,治疗3d后黄疸明显消褪,吸吮力好,肌张力及各种反射正常。

3.5不同疾病状态患儿光疗的观察与护理

3.5.1低体重儿、早产儿的护理低体重儿、早产儿由于其生长发育的特殊性,各器官发育不成熟,除严密观察病情以免胆红素脑病发生以外,还应加强其基础护理。早产儿体重轻、脂肪少、皮肤娇嫩,加之光疗箱底板较硬,光疗时早产儿照射更易造成皮肤破损。本组46例早产儿光疗时背部垫柔软毛巾防止骶尾部压伤,并予以勤翻身,按摩身体受压部位,防止局部皮肤破损,同时,翻身可使身体各部位照射充分,光疗效果更好。早产儿体温中枢发育不完善,棕色脂肪少,基础代谢低产热量少,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下脂肪少,易发生低体温及硬肿症,光疗箱保暖效果较暖箱差,因此光疗时应加强早产儿的保暖。光疗时治疗和护理操作应尽量在箱内完成,保持体温稳定,箱温控制在33~34℃,并加强体温检测。本组46例早产儿,未出现皮肤破损、新生儿硬肿症的发生。另外,早产儿消化器官发育不成熟,可出现呕吐症状,本组4例早产儿吸吮力差,呕吐,予及时补液满足其生理需要,喂养困难者予鼻饲喂养,每日测量体重并记录好其出入量,。

3.5.2合并肺炎患儿的护理本组19例患儿合并新生儿肺炎,临床表现为咳嗽、鼻阻、呛奶、吐奶。静脉输入抗生素抗感染,光疗中密切观察患儿呼吸情况,有无气促、发绀。患儿呼吸突然增快,口唇发绀,鼻翼煽动,出现三凹征时,予以呼吸道管理,及时清理呼吸道,保持呼吸道通畅,遵医嘱予以氧气吸入。光疗时烦躁患儿予暂停光疗,待病情好转后继续光疗。

3.5.3aBo溶血引起黄疸患儿的护理aBo溶血患儿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形成大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超过肝细胞的摄取、结合与排泌能力,同时,溶血造成的贫血、缺氧,削弱了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使非结合胆红素在血中潴留,超过正常的水平而出现黄疸。患儿常于生后24h以内或第2d出现黄疸,查血清胆红素>335μmol/L,并迅速加重。本组2例aBo溶血患儿,予24h蓝光治疗,持续3d并静脉输入白蛋白,并及时纠正酸中毒。治疗后患儿黄疸指数仍未下降,且黄疸加深,实验室检查血清胆红素为334~340umol/L血红蛋白由134g/L急剧下降至112g/L,出现贫血、肝脾肿大,遂转往上级医院继续治疗。

新生儿黄疸护理病例篇2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146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而引起的皮肤、巩膜及黏膜等黄染的症状,可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部分病理性黄疸可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产生胆红素脑病。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疾病之一,国内报道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40%~50%[1],本院2013年8月-2014年3月,对50例新生儿黄疸进行家庭访视,对其进行观察、治疗及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50例新生儿黄疸,男33例,女17例,生理性黄疸43例,病理性黄疸7例。均在第1周家庭访视中发现婴儿有黄疸,其家人均未发现,并向其家人讲解黄疸的相关知识,注意观察婴儿的精神状态,吃奶情况以及婴儿黄疸颜色、部位等变化。第3周43例新生儿黄疸自行消退,确定为生理性黄疸,7例新生儿仍有黄疸,颜色加深,婴儿一般情况良好,查血清胆红素均超过12mg/dl,通过询问病史、家族遗传史以及观察婴儿一般情况,考虑黄疸与母乳喂养有关,向其家人建议停止母乳喂养1周,改为人工喂养,3天后6例新生儿黄疸下降,3周后黄疸消退,确定为母乳性黄疸,1例新生儿仍然较重,再次与其家长沟通,发现家长未给予重视,没有停止母乳喂养,认为小儿吃奶正常,没有生病,同时害怕小儿营养不良,再三向其家长耐心地解释,打消顾虑,取得配合,停止母乳喂养,改为人工喂养,并来我院检测黄疸的指数仍然很高,开始配合光照疗法及药物退黄治疗,8周后婴儿黄疸消退,影响婴儿正常预防接种。

2新生儿黄疸的原因分析

2.1新生儿生理特点

2.1.1胆红素生成较多由于新生儿红细胞数目相对较多,且其寿命比成人短20-40天,破坏快,每日生成胆红素约为成人2倍以上,旁路胆红素来源多,产生胆红素的潜力大。

2.1.2肝脏功能不完善肝细胞内Y、Z蛋白含量低,对胆红素摄取能力差,出生后5-15天可达到成人水平;肝细胞内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量及活力不足,形成结合胆红素的功能不足。

2.1.3肠肝循环特殊性初生婴儿的肠道内细菌量少,不能将进入肠道的胆红素还原成粪、尿胆原,加之新生儿肠道内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能将结合胆红素水解成葡萄糖醛酸及未结合胆红素,后者经肠壁吸收经门静脉到达肝脏,加重肝脏负担。

2.2母乳喂养引起的病理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即母乳喂养的婴儿可发生母乳性黄疸,而且发生率较多,达到1%左右。其特点是非溶血性未结合胆红素增高,常与生理性黄疸重叠且持续不退,婴儿一般状态良好,黄疸于4~12周后下降,停止母乳喂养后3天,如黄疸下降即可确定母乳性黄疸。

3病情观察

3.1精神状态观察新生儿一般精神状态良好,若出现嗜睡、反应差、拥抱反应减弱等,要注意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严重可致婴儿死亡。

3.2皮肤、巩膜色泽观察注意观察皮肤、巩膜色泽变化,根据患儿皮肤黄染的部位和范围,估计血清胆红素的近似值。若新生儿黄疸从巩膜、头面部,逐渐扩散到四肢、手足心,且颜色加深,说明黄疸逐渐加重,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详细掌握患儿的黄疸发展状况,对于生后24h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并发展迅速的患儿应高度重视,避免溶血症及核黄疸的发生。

3.3喂养奶量观察生理性黄疸和母乳性黄疸不影响婴儿的饮食,这一点也是婴儿家长不重视的原因,认为小儿吃奶正常,身体没有病,其实是家长缺乏黄疸的相关知识,应引起广大婴儿家长注意。若婴儿出现拒乳、喂养困难、吮吸无力等,应予以重视,及时治疗,防止核黄疸发生.

3.4粪便、尿液观察观察婴儿粪便、尿液颜色的变化情况。尿液颜色变化,反映黄疸轻重变化,新生儿溶血病引起的黄疸,尿液呈酱油色;粪便由浅黄转为白色,应考虑胆道闭锁引起的黄疸。所以,粪便、尿液观察有助于查找病因及时诊断和治疗。早吮吸、早开奶可建立正常的肠道菌群,刺激肠蠕动,以利于排便,减少肝肠循环[2]。

3.5生命体征观察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及有无出血倾向,患儿哭声、吮吸力、肌张力的变化,判断有无感染以及有无核黄疸的发生。

4新生儿黄疸的护理

4.1蓝光疗法护理蓝光照射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疗效好且无严重副作用,得到广泛使用,它能使血中间接胆红素经光照后氧化分解成水溶性胆红素,使之易于从胆汁及尿液中排出[3]。在护理过程中,首先评估患儿的黄疸程度,称体重,检测生命体征及观察大便情况。光照疗法用蓝光照射治疗时,婴儿双眼应用黑色眼罩保护,以免视网膜受损,除会阴、部位用尿布遮掩外,其余均,持续时间1~4天。光疗时不显性失水增加,应注意补充水分,注意保暖,防止发热、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或遵医嘱给予补液和白蛋白治疗,纠正酸中毒,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4.2提早人工喂养暂停母乳喂养提早人工喂养可刺激肠道蠕动,促进大便和胆红素的排出。本文7例婴儿均为母乳性黄疸,停止母乳喂养3~7天后,黄疸下降,认为此母乳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过高,使胆红素在肠道重吸收增加而引起黄疸。

4.3健康宣教讲解黄疸病因及临床表现,以了解病情的转归,取得家长的配合;既往有新生儿溶血症流产或死胎的孕妇,应讲解产前检查及胎儿宫内治疗的重要性,防止新生儿出生时溶血症的发生。对胆红素后遗症者,应给予康复治疗和护理的指导,母乳性黄疸的患儿,母乳喂养可暂停1-4天或改为隔次母乳喂养,黄疸消退后再恢复母乳喂养。1例婴儿家长未予重视,致使婴儿8周后黄疸才消退,影响婴儿预防接种,这应引起广大家长及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红细胞酶缺陷者,忌食蚕豆及其制品,患儿衣物保管时勿放樟脑丸,并注意药物的选用,以免诱发溶血。

5小结

通过总结50例新生儿黄疸的观察与护理经验,有助于在日后的护理工作尽快找出原因,及时开展治疗,加强对广大家长的健康宣教,防止胆红素脑病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顾惠英.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的舒适护理.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6,10(10):35.

新生儿黄疸护理病例篇3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母乳喂养;护理措施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血清胆红素(大部分为未结合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引起的皮肤、巩膜及黏膜等黄染的症状,可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严重的可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产生胆红素脑病,引起严重的后遗症,故应加强对新生儿的观察,尽快找出原因,及时治疗、加强护理。引起黄疸的原因较多,我院2011年211例新生儿黄疸原因如下。

1新生儿黄疸发生原因分析

新生儿肝炎:大多因病毒通过胎盘使胎儿感染,或通过产道被感染,例数16例;新生儿败血症及其他感染:由于细菌毒素的侵入加快红细胞破坏,例数11例;新生儿溶血病:母婴血型不合,例数8例;胆道闭锁:与宫内感染有关,例数3例;遗传性疾病:如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陷,例数0例;药物性黄疸:由于维生素K1、维生素K4新霉素等药物引起,例数2例;母乳性的黄疸:由喂养母乳引起,例数171例。可看出:我院2011年1至12月份211例新生儿黄疸中,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为81%,发生的原因,近年来随着母乳喂养的普及,母乳性的黄疸的发病率有所升高。

2母乳性黄疸

2.1定义

母乳性黄疸是指发生在健康足月的母乳喂养儿中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的高胆红素血症。根据其血清胆红素峰值出现的早晚分为早发型母乳性黄疸(母乳喂养性黄疸)和迟发性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

2.2母乳性黄疸的分类及临床特点

①母乳喂养性黄疸(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原因:由于喂养不足导致的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临床特点:单纯母乳喂养。黄疸出现时间:多见于初产妇、喂奶次数少早期出院,对早发型认识不足;生后3~4天(7天内),血清胆红素浓度达12mg/dl。黄疸高峰时间:生后5~7天。黄疸的程度:黄疸以中度为主,有的可达重度。预后:如诊断治疗不及时可发展成重度,有引起胆红素脑病的危险。发生例数142例,发生率为83%。②母乳性黄疸(迟发型母乳性黄疸)。原因:可能是母乳中未识别因子使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肠-肝循环增加所致。临床特点:单纯母乳喂养。黄疸出现时间:胆红素下降较慢,于生后10天左右血清胆红素增加达第二个高峰,浓度达12mg/dl,大约2/3的母乳喂养的婴儿胆红素水平持续升高至第3周,其中半数是临床黄疸。黄疸高峰时间:生后2~3周。黄疸的程度:无症状,生长发育良好,黄疸以轻、中度为主。预后:一般良好,很少引起胆红素脑病。发生例数29例,发生率17%。从上可以看出:母乳性的黄疸中又以母乳喂养性黄疸(早发型母乳性黄疸)为主,占83%。

3母乳喂养性黄疸(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发生原因

由于早期奶量摄入不足,而使体内热卡比人工喂养要少,摄入不足,肠蠕动减少,肠道菌群建立晚,也可使肠道结合胆红素排泄少,未结合胆红素升高。引起早期奶量摄入不足的原因很多。

3.1母乳的产生不足

①由于有的初产妇没有喂奶的信心,自认为母乳不足致母乳的产生不足。②未做到早吸吮、按需哺乳,喂养次数少,开奶时间晚,影响乳汁的分泌。③新生儿吃奶前后添加葡萄糖水,对母乳需求降低。④母婴分离时未做到按时挤奶,致使母乳产生不足。⑤过多的奶瓶喂养使母乳产生少。

3.2母亲问题

内陷或扁平;疼痛或皲裂;长;肿胀;母亲认识不足,未认识到母乳喂养,早吸吮,按需哺乳的重要性;母亲信心不足,自认为奶量不够;母亲由于疾病奶量分泌不足。

3.3婴儿问题

婴儿的吸吮、吞咽差,如早产儿、患病的新生儿。拒绝母乳喂养,过多的奶瓶喂养使新生儿产生错觉。生病或疼痛,新生儿患肺炎、口疮。母乳喂养技术上的困难,新生儿含接姿势不正确,母亲喂奶姿势不正确,使新生儿得不到更多的奶。

3.4医护人员的原因

健康指导不足,使母亲未认识到母乳喂养,早吸吮,按需哺乳的重要性,含接姿势不正确,母亲喂奶姿势不正确。在母亲遇到喂养困难时未及时得到帮助、解决。个别医务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对母乳喂养指导不够。

4母乳喂养性黄疸(早发型母乳性黄疸)护理措施

4.1母乳喂养的护理

主要采取各种措施保证奶量的摄入。婴儿频繁、有效地吸吮,有助于增加泌乳量。每天吸吮10次,吸吮时间30分/次。在分娩室、母婴同室区助产士或责任护士在新生儿出生一小时内吸吮母亲,促进乳汁的分泌。鼓励母亲按需哺乳,按婴儿的需要,不分时间次数。鼓励母亲,让母亲建立喂奶信心,无论孩子年龄多大,再泌乳都有可能,无论停止多长时间,再泌乳都有可能。保证母亲有足够的摄入量。做到合理营养,每日多摄入汤类。让新生儿与妈妈在一起,充分的母婴接触。指导母亲与新生儿同步睡眠,指导正确的哺乳姿势和含接姿势,放松哺乳。鼓励夜间哺乳。教会使用匙子而不用奶瓶喂养。婴儿拒绝吸"空",用滴管或母乳喂养辅助器给婴儿加奶。扁平和内陷,责任护士教会母亲纠正扁平和内陷的方法,2次/日,每次一侧5分钟。帮助母亲用不同的喂奶,挤出或吸出喂孩子。痛和皲裂,指导母亲先喂未受累的一侧,每次喂奶采用不同的。肿胀,指导母亲在两次喂奶之间热敷、轻轻按摩,挤奶。婴儿吸吮差,用滴管、吸管、鼻饲管喂养。责任护士加强责任心,做好母乳喂养的健康指导,在母亲遇到喂养困难时及时给予帮助。

4.2黄疸的护理措施

观察皮肤黄染的部位和范围,注意皮肤、巩膜的色泽。监测生命体征、体温、哭声、吸吮力和肌张力,精神状态,及时判断有无核黄疸发生。皮测胆红素Q6h,根据皮测胆红素的值评价病情的进展情况,足月儿如果皮测胆红素>12mg/dl可行光疗,如果皮测胆红素20mg/dl,未成熟儿皮测胆红素>15mg/dl且出现拒食、嗜睡、肌张力减退等胆红素脑病的表现时应立即通知医生作好抢救的准备。观察大、小便次数、量及性质,必要时可灌肠,促进粪便及胆红素的排出。保暖,合理喂养,在光疗时保证足够的水份和营养的供给。对光疗的患儿注意观察和处理光疗的副作用,如发热,腹泻、呕吐,皮疹。光疗的过程中注意保护眼、会阴。记录光疗的时间。光疗前后及光疗期间应监测血清胆红素变化,以判断疗效。责任护士在光疗前、光疗后应了解、评估患儿,估计光疗过程中患儿常见的护理问题。

5结论

通过对211例新生儿黄疸原因分析,其中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为81%,而在母乳性黄疸中又以母乳喂养性黄疸(早发型母乳性黄疸)为多见,为83%。针对早发型母乳性黄疸的原因采取一定的护理措施,使早发型母乳性黄疸明显减少或已患母乳性黄疸的新生儿尽快康复。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院出版社.

新生儿黄疸护理病例篇4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护理干预;早期护理;经验总结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临床症状,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于皮肤、黏膜及巩膜黄疸为特征的病症,可导致神经系统损伤,且迁延难愈,病理性黄疽严重者可引起核黄疸导致新生儿死亡,存活者也多留有后遗症。因此,新生儿黄疸的早期护理干预也十分重要。2008年10月~2010年10月本院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新生儿黄疸60例进行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组患儿60例,均为本院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者,均符合母乳性黄疸诊断标准,其中,男40例,女20例,就诊时日龄为24h~35d,平均14.0±3.5)d,出生体重为2100~4500g,平均(3250±650)g,胎龄平均为(38.6±3.2)周。早产儿4例,足月儿56例,入院时间接胆红素为(iBiL)196.6~490.8μmol/L,平均(290.1±45.3)μmol/L,血清总胆红素(tBiL)为222.0~538.2μmol/L,平均(318.5±26.8)μmol/L。黄疽出现时间≤24h1例,2~7d25例,8~14d15例,15~28d19例。表现为黄疸逐渐加重或持续不退,巩膜、周身皮肤黄色鲜明,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将该组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在患儿病因、性别、日龄、胎龄、血清胆红素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进行新生儿的常规护理,观察组:出生行常规处理后给予开塞露5ml注入,捏紧周围皮肤1~2min。12h开始喂2.5%葡萄糖液,每天3次,每次10ml,共3d。对照组60例进行常规处理后,行纯母乳喂养,每日进行新生儿沐浴后,给予全身抚触15~20min,尤其背部抚触可刺激皮肤神经引起脊髓排便中枢兴奋,加速胎粪尽早排出。游泳可通过水的导热性比空气大,消耗能量多,肠蠕动加强,同时新生儿胃肠道激素如胃泌素、胰岛素释放增多,使食欲增加。观察两组每次胎粪排出时间及量、胎粪变黄的时间,并在出生第4天经皮测黄疸指数。

1.3数据分析

用SpSS11.0统计软件,记数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x2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均为胎便早排,且都在60min内排出,对照组只有6例早排,第1次胎粪排泄量明显高排较多,低排量新生儿减少。

第1次胎便早变黄新生儿明显增加,且都在正常变黄时间内变黄。第4天黄疸指数偏高的出现例数,观察组只有3例,对照组有6例。两组第1次胎粪排泄时间及胎粪量见表1。两组胎粪变黄时间及第4天经皮测黄疸指数,两组比较,p

表1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比较(n)

组别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治疗组(n=30)254197.1

对照组(n=30)204680.0

注:与对照组相比,p

3讨论

新生儿黄疸发病率高,其病因复杂,按其病因可以分为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和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太清楚,多数学者认为系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增加所致,主要特点是新生儿母乳喂养不久后出现的黄疸,多在出生后2~8d发生,无其他全身症状,近年来,母乳性黄疸的发病率也呈现上升趋势。母乳中含有较多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且活性高,它能分解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键,产生未结合胆红素,迅速从肠道吸收,进入肠-肝循环,使胆红素不易排出,进而导致黄疸,一般无需特殊治疗,但一旦发展为病理性黄疸就会引发新生儿的神经系统损害。

在出现黄疸时,要耐心呵护,刚出现皮肤巩膜黄染时,即增加喂养次数,鼓励及指导母乳喂养,每日6~8次,再次喂养之间适当补充温热葡萄糖水,以增加大小便次数,从而加速胆红素的排泄。至于母乳性黄疸在停用母乳3d期间,母亲定时挤奶,仍保持乳汁通畅。新生儿则增加人工喂养次数,奶液的配制一定严格按配方稀释,防止奶液过浓增加胃肠负担而影响胆红素排出,奶液过稀会引起新生儿营养不良。

参考文献

[1]罗泽明,欧明才,沈蓉文.单纯光疗与配合利胆中药治疗新生儿黄疽的疗效比较[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4,16(1):41-42.

[2]徐华娟.茵栀黄注射液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9):4624-4625.

新生儿黄疸护理病例篇5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护理干预;早期护理;经验总结

新生儿黄疸在新生儿时期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病症。它是因为体内胆红素代谢出现异常而造成血液中胆红素持续增加而表现在皮肤黏膜等上的病理特征,可诱发新生儿神经系统遭到一定的损害,病理性黄疸严重的话,很有可能引发核黄疸造成新生儿死亡。所以,对新生儿黄疸进行前期的护理与预防至关重要。本文选取了2010年1月~2013年5月本院收治的68例新生儿黄疸患者并给予了常规的护理干预,受到了良好的成效。具体报道如下文所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的68例新生儿黄疸者都是在该院所收治的,而且都满足母乳性黄疸诊断所规定的标准要求。在这68例新生儿中,男婴为36例,女婴占到32例,他们在接收治疗时的出生日龄都保持在24h~35d,大致范围在(14.0±3.5)d,出生体重基本维持在2100~4500g,新生儿的胎龄的大致范围在(38.6±3.2)周。其中已足月的婴儿为62个,早产儿为六例。对这68例新生儿在刚入院期间对其各项指标进行检查,我们得知其胆红素(iBiL)196.6~490.8μmol/L,而血清总胆红素(tBiL)为222.0~538.2μmol/L。对新生儿黄疸出现的时间进行调查发现,在一天以内出现的只有一例患儿,一周以内的有30例患儿,两周之内的则为16例,15~28d时为21例患儿。临床表现为黄疸病情不断加重,新生儿的表面皮肤呈现鲜黄色,舌质通红,小便短赤等症状不同程度的出现。我们将这68例新生患儿分为两组,任意随机的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对这两组患儿的病因。性别、胎龄、血清胆红素各个方面进行比较,差异变化不明显的比较起来科学性也较强。

1.2护理方法

1.2.1治疗组:为他们先进行常规的护理之后,然后给新生儿的处注入5ml的开塞露,并将其周边的皮肤捏紧至一两分钟左右。每隔12h,给新生儿喂10ml、2.5%的葡萄糖溶液,每天喂三次,一共持续三天时间。对照组:为新生儿进行常规的护理方法,进行母乳喂养,每天定期为新生儿进行沐浴,对胎儿的全身进行抚触并持续20min左右,特别是婴儿的背部,抚触可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皮肤神经促使中枢产生兴奋感,使胎儿可以尽快的将胎粪排出体外。新生儿游泳的好处在于水中的导热性能强于空气中,新生儿在水中耗能多,胃肠蠕动也会不自觉的加快,食欲自然而然也会不断增加。对两组新生儿每次的胎粪排出时间与多少以及胎粪变黄时间进行观察与记录,在出生第四天后对他们进行黄疸含量的测定。

1.2.2黄疸测定由于从皮直接测黄疸值与血清总胆红素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而从额部和胸部经皮测黄疸值与血清胆红素值比较精确。所以通过在测量时,选取额部与胸部的平均值进行比较。测量的最高值为22,最低读数为5,额部。胸部平均值保持在12,以此来断定新生儿黄疸的发生率。

1.3衡量疗效的标准

①显效:治疗5d后,患儿面部、全身发黄现象全部消退,而且吃奶、睡觉都表现正常,血清胆红素

1.4数据分析

通过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计算,其中计数资料都选取均数±标准差形式,组间计量资料使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使用χ2检验,p<0.05。

2结论

从以上调查我们可以得出:对于治疗组来说,在60min之内,新生儿都将胎遍顺利排出,并且首次的胎粪量明显比较多,而对照组中只有8例尽早排出了胎便。在第四天的黄疸指数测量中,对组照的新生儿的黄疸指数偏高的患儿明显多于治疗组。两组胎粪变黄时间与第4天经皮测黄疸指数,两组比较,p<0.01。治疗组护理干预5d后,干预组显效27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1%(33/34),明显高于对照组79.4%(27/34),χ2=3.2,p<0.05。

3讨论

新生儿黄疸发病率高,其病因复杂,按其病因可以分为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和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太清楚,多数学者认为系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增加所致,主要特点是新生儿母乳喂养不久后出现的黄疸,多在出生后2~8d发生,无其他全身症状,近年来,母乳性黄疸的发病率也呈现上升趋势。母乳中含有较多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且活性高,它能分解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键,产生未结合胆红素,迅速从肠道吸收,进入肠-肝循环,使胆红素不易排出,进而导致黄疸,一般无需特殊治疗,但一旦发展为病理性黄疸就会引发新生儿的神经系统损害。

在出现黄疸时,要耐心呵护,刚出现皮肤巩膜黄染时,即增加喂养次数,鼓励及指导母乳喂养,每日6~8次,再次喂养之间适当补充温热葡萄糖水,以增加大小便次数,从而加速胆红素的排泄。至于母乳性黄疸在停用母乳3d期间,母亲定时挤奶,仍保持乳汁通畅。新生儿则增加人工喂养次数,奶液的配制一定严格按配方稀释,防止奶液过浓增加胃肠负担而影响胆红素排出,奶液过稀会引起新生儿营养不良。

参考文献:

[1]王春兰.早期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1,32:63.

[2]罗文英.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3,15:115-116.

新生儿黄疸护理病例篇6

【关键词】优质护理;新生儿黄疸;临床应用效果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科的常见病,临床发病率相对较高。分析新生儿黄疸的病因可知,由于新生儿体内的胆红素水平过量聚集而引起血液胆红素水平上升,进而导致皮肤、巩膜以及组织粘膜等出现黄染症状致病,若未能及时得到有效处理[1-2],可能会导致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后果。如何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护理干预、帮助改善预后,已经成为了临床研究重点。为了更好解决有关问题,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方法,研究具体效果和临床应用可行性。具体内容整理后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4年10月-2015年11月我院接诊的新生儿黄疸患儿58例进行分组,得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优质护理)各29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诊断标准[3],无误诊病例。对照组中男性16例,女性患儿13例,患儿日龄1-12d,平均日龄(6.43±3.19)天;早产儿8例,足月儿21例;观察组患儿中男性和女性分别为14例、15例,日龄2-14d,平均日龄(7.29±2.87)天;早产儿10例,足月儿19例。采用相关统计学软件对两组的基本资料予以分析,显示均无明显差异(p>0.05),可比性高。研究内容均被所有入选者及家属充分知晓,且均自愿参与,符合相关伦理学要求。

1.2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包括常规生命体征监测和对症输液等。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优质护理:(1)基础护理强化:根据患儿依从性选择接受程度高的输液模式,在输液过程中进行生命体征实时监测,对呼吸困难、精神萎靡、生理反射反应等临床症状进行及时评估,并告知主治医师予以处理;(2)心理安抚:通过抚摸、拥抱等形式,与患儿进行沟通和精神抚慰,提高患儿的安全感,同时采用专业途径对迷走神经进行刺激,促进患儿胃肠吸收能力提升;(3)感染预防性护理:严格按照无菌原则进行各类护理操作,在脐带护理方面更需尤其注意,每日对脐部予以消毒并清理渗出液,维持脐部干燥,同时维持病房内环境清洁、温湿度适宜等,确保患儿最大舒适度;(4)蓝光治疗中的护理:在蓝光治疗前做好光疗箱消毒工作,注意对患儿的眼睛、以及会阴等私密部位加强保护,在光疗后做好水和能量补充工作,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1.3观察指标[4]

对两组患儿护理前后的血清胆红素水平进行测量并记录;同时自制满意度量表(百分制)调查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分数越高表示满意度越高。并对患儿家属的黄疸知晓度进行评价,满分10分,分数越高知晓度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将SpSS17.0作为本次研究中的数据统计学分析软件,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的组间对比分别予以卡方检验和t检验,构成比(%)表示计数资料,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当p

2结果

2.1两组护理满意度评分和黄疸知识知晓度对比

调查后发现,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评分和黄疸知识知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通过统计学分析后发现存在显著意义(p

2.2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对比

治疗前两组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胆红素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且观察组的血清胆红素与对照组比相对更低,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显示有明显意义(p

3讨论

优质护理要求始终围绕患者这一中心,采用各类护理干预措施,确保为患者提供最优质服务,从而有效提升护理满意度,已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将优质护理应用于新生儿黄疸中,基础护理强化能帮助及时发现患儿生命体征中的异常并第一时间加以解决;心理安抚能取得患儿家属同意、提高患儿信任度和临床依从性;感染预防性护理则能够最大程度降低感染风险,避免其他并发症发生;而蓝光治疗前后的护理则能确保治疗的顺利进行,避免对患儿眼部、以及会产生创伤,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促进患儿的病情康复和预后改善。本次研究通过前瞻性完全随机对照试验,发现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评分和黄疸知识知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综上,将优质护理干预应用于新生儿黄疸病情康复中的效果确切、安全可靠,有利于改善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缩短病情康复时间,且有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构建,具备较高的推广应用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黄青,刘丹,王惠芬等.优质护理在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3,11(9):840-841.

[2]孔翠霞.新生儿黄疸的蓝光治疗与优质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4,17(26):335-335.

[3]修美先,胡爱萍,隋永倩等.优质护理在新生儿黄疸的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4,03(11):224-225.

新生儿黄疸护理病例篇7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临床观察;护理

新生儿黄疸是由于胆红素在体内聚集而引起的皮肤、巩膜及黏膜等黄染的症状。部分病理性黄疸可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产生胆红素脑病,引起死亡或严重后遗症,故应加强对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观察,尽早治疗。我院新生儿科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98例新生儿黄疸患儿进行了有效的治疗以及针对性的护理,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收住院的新生儿黄疸98例,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新生儿黄疸诊断标准。本组98例中,男51例,女47例。出生15h~22d,平均5.2d,出生平均体重2855g,胎龄平均41周。发生黄疸时间最短4h,最长28d,平均发病天数19.01d。黄疸出现原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43例,血管外溶血5例,新生儿肝炎综合征4例,感染25例,新生儿母乳性黄疸15例,头皮巨大血肿2例。

1.2治疗方法:

1.2.1光照疗法使用蓝光照射,日照时间8~12h,连用3~5天。采用双面光疗箱,将患儿裸放于床中间,使患儿皮肤均匀受光,并尽量使身体广泛照射。上下灯管与患儿皮肤的距离分别调为40cm、20cm。将患儿头偏向一侧,防止溢乳呛咳后窒息。每次光照前测血清胆红素值,当血清胆红素

1.2.2药物治疗①口服苯巴比妥5~7mg/(kg.d)。②人血白蛋白每次1g/kg加等量10%葡萄糖注射液静滴,连用3次;③口服中药茵栀黄3ml、双歧三联活菌胶囊210mg,每日三次。

1.3疗效判断标准

①治愈:一般情况好,皮肤黄疸消退,小便颜色正常,复查血清总胆红素在90μmol/L以下;②好转:一般情况好,皮肤黄疸较治疗前减轻,血清总胆红素较入院时下降100~120μmol/L;③无效:皮肤黄疸较治疗前无改变,血胆红素下降不明显。

1.4护理措施

1.4.1光疗前的护理

①建立消毒隔离制度和完善的清洗设施要求人人严格遵守,入室更衣换鞋,接触新生儿前后勤洗手,避免交叉感染。病室应该使用湿式法进行日常清洁,每天用三氧空气消毒机消毒两次,每次30min,并要定期进行全面的清洁消毒。②光疗箱准备:灯管全亮,水槽内的水在标准线内,箱温升至患儿适中温度,湿度为55%~65%,并将光疗装置放在避光、通风处;③患儿准备:剪短指甲防止抓破皮肤;清洁皮肤防止感染,不要有油、粉类物质附着,否则影响蓝光照射效果;充分暴露患儿的照射体表面积,用新生儿光疗防护眼罩遮盖两眼,不透光尿布遮挡会阴、。⑤护士准备:了解患儿诊断、日龄、体重,测量生命体征,评估黄疸情况和胆红素检查结果等。治疗前要与家长进行沟通,介绍新生儿黄疸的基本知识,讲解治疗的目的和注意事项,消除家长顾虑,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1.4.2光疗中的护理

①将患儿裸放入蓝光床中间,头偏向一侧,防止溢乳呛咳吸入窒息;光疗尽量选择患儿安静睡眠状态,若患儿哭闹应及时报告医生,必要时应用镇静剂;光疗期间监测体温、箱温和室温,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容易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体温控制在36.7~37.3℃,箱温一般控制在30~32℃,每2~4h测体温1次并据此调节箱温。如体温超过37.8℃或低于35℃,要暂停照射,处理后体温恢复正常后再继续治疗。②给患儿及时补充能量及营养物质,有利于康复,足月儿每3h喂奶1次,早产儿每2h喂奶1次,对吮吸无力等新生儿要耐心细致喂养;哭闹易发生呕吐引起窒息,患儿进奶30min内头部稍抬高,右侧卧位;光疗期间患儿哭闹、出汗,有时会出现呕吐、腹泻等加重不显性失水,应及时补充水分并记录出入量,如在2次喂奶间加喂适量糖水予以补充水,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静脉补液,防止水、电解质的紊乱。③根据患儿总胆红素的指数、皮肤黄染的程度和临床症状选择合适的照射时间,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如果需要连续照射,每治疗12h后间断1~2h再进行照射。④光疗可以引起患儿稀便和排便次数增多,对新生儿皮肤刺激大,要用湿巾清洁臀部,再用鞣酸软膏或紫红油涂于臀部给予保护,勤换尿片,每天温水浴1次。⑤观察患儿生命体征,颜面及口唇有无青紫,黄疸程度和部位变化,黄疸有无减轻,有无四肢颤抖、惊厥、哭闹、呕吐、腹胀、腹泻和大小便的量和颜色,皮肤有无发红和皮疹,吸吮力有无变化等,并做好详细记录,一旦发现有异常情况要及时通知医生,检明原因,及时处理。⑥补充水和钙剂,光疗会增加新生儿不显性失水,加之新生儿哭闹、出汗、呕吐、腹泻等使水分丢失更加严重。在2次喂奶间加喂适量糖水予以补充水,对每个光疗新生儿均要采用静脉补液,防止水、电解质的紊乱,补液量根据进食量、有无呕吐、腹泻及失水情况而定,适当补充钙剂,避免发生低钙惊厥。⑦光疗中勤巡视,及时清除患儿的呕吐物、大小便、汗水等,保持蓝光箱的透明清洁。

1.4.3光疗后的护理

①根据经皮测黄疸仪测胆红素

2结果

经治疗和相应的护理后,新生儿经皮测黄疽指数明显下降,吃奶量及体重增加较快。98例新生儿黄疸治愈85例(86.7%),好转9例(9.1%),无效4例(4.0%),总有效94例,总有效率95.8%。

3讨论

新生儿每日生成胆红素8.8mg/kg,其摄取、结合、排泄胆红素能力为成人的1%~2%,极易出现黄疸,而黄疸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与胎便排出时间和变黄有关。胆红素能吸收波长为450~460nm的光线,并转变为水溶性异构体,通过胆汁、肾脏排出,波长427~475的蓝光是理想光源。通过对48例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观察与护理,体会到新生儿黄疸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配合蓝光照射可以很快使胆红素降到正常水平。

同时在光疗别要汁意水及钙剂的补充,防止水、电解

质紊乱、酸中毒、低钙抽搐。侧卧位或头偏向一侧,注意喂养,防止呕吐物吸入引起窒息。注意箱温温度,防过高或过低,因箱温过高会引起新生儿体温发热导致水分过多去失而产生脱水,过低则使新生儿消耗过多热量:,易受凉而感染或发生硬肿症。光疗虽然比较女全,但也有副作用,如青铜症、腹泻、低血钙、、贫血、皮疹、核黄素缺乏等,因此应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对症处理。

综上,治疗过程中做好护理工作,既能提高光疗效果又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蓝光仪器性能的完好、正确的操作方法及精心的观察和护理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新生儿黄疸只要进行了有效的治疗以及针对性的护理,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参考资料

[1]齐会军.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5(14):1288-1289.

[2]段红玲,闫其文,侯福平,等.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护理体会[J].中国基层医药,2008,15:78-79.

[3]门丽娟.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的护理体会[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5(8):718-719.

新生儿黄疸护理病例篇8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期常见症状之一,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1】,足月儿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到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两周,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病理性黄疸在生后24小时即出现黄疸,2-3周仍不退,甚至继续加深加重,或消退后复现,或生后2周后开始出现黄疸。早期黄疸如果治疗不及时,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死亡率较高【2】。因此,需要正确判断患儿黄疸的性质,进行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同时配合整体护理措施,可以提高患儿的康复速度。选取我儿科2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给予整体护理措施,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儿科治疗的新生儿黄疸患儿3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190例,其中男107例,女83例;年龄1-9d,平均年龄4.6±1.3d;足月儿101例,早产儿89例。观察组190例,其中男99例,女91例;年龄0-7d,平均年龄2.4±1.4d;足月儿112例,早产儿78例。所有患儿均经胆红素监测显示,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超过205.2μmol/L(12mg/dl),早产儿超过256.5μmol/L(15mg/dl),符合新生儿黄疸的诊断标准【3】。所有患儿均排除其他严重心、肝、肾疾病。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

1.2.2观察组给予整体护理措施。

1.2.2.1严密观察患儿病情

严密观察患儿的体温、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有无精神萎靡、嗜睡、吮乳困难、惊惕不安、两目直视、四肢强直或抽搐等症状,观察并记录大小便次数、量及性质,根据患儿皮肤黄染的部位和范围,估计血清胆红素,判断疾病的发展速度。

1.2.2.2患儿喂养护理

尽早提倡母乳喂养,如果乳量不足,可给予加服配方奶,有利于刺激肠蠕动,促进胆汁分泌及排泄,同时配合药物辅助治疗,可以减少胆红素的肝肠循环从而降低血清间接胆红素的作用。

1.2.2.3蓝光治疗护理

治疗前了解患儿日龄、体重及黄疸的范围和程度,一般采用蓝光治疗,主峰波长以425-475nm为宜【4】,患儿入箱前对其皮肤进行清洁,双眼佩戴眼罩,避免损伤视网膜,男婴要注意保护阴囊,调节箱温30-32°C,湿度为55%-65%,光疗过程中要每2-4h测量一次体温,根据患儿的体温调节箱温,观察患儿精神反应及生命体征,有无精神萎靡、反应差嗜睡等高胆红素脑病的早期症状,注意黄疸部位、程度及变化、大小便颜色与性状,光疗后撤掉患儿眼罩,检查眼部是否发生感染,观察黄疸消退情况,并记录出箱时间及灯管使用时间。将蓝光箱消毒后放在干净、温度变化小、无阳光直射的地方。

1.3观察项目

实施整体护理后,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和患儿家属满意度。

1.4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姚凤一,陈凡【5】等评定标准,采用非常满意(80-100分)、满意(60-79分)和不满意(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5.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比较

实施整体护理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8%,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组别例数显效(例)有效(例)无效(例)总有效率(%)

观察组190147(77.4)37(19.4)6(3.2)184(96.8)

对照组19091(47.9)55(28.9)44(23.2)146(76.8)

X?3.1223.1323.1273.109

p值p

2.2两组患儿家属满意度比较

实施整体护理后,观察组患儿家属满意度为98.4%,对照组患儿家属满意度为74.2%,观察组的患儿家属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两组患儿家属满意度比较[n(%)]

组别例数满意(例)基本满意(例)不满意(例)总满意度(%)

观察组190151(79.5)36(18.9)3(1.5)187(98.4)

对照组19087(45.8)54(28.4)49(25.8)141(74.2)

X?0.3420.3710.3630.385

p值

新生儿黄疸护理病例篇9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蓝光照射;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701(2015)01-0077-03

theclinicalvalueofbluelighttherapycombinednursinginterventionontheneonataljaundice

XinGLiying1CHenLiwen1wUYin1GUanXiangrong2

1.Departmentofpediatrics,maternalandChildHealthHospitalofShengzhouCityinZhejiangprovince,Shengzhou312400,China;2.DepartmentofobstetricsandGynecology,Zhejiangprovincepeople’sHospital,Hangzhou310014,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effectofcombinednursinginterventiononthebluelighttherapyintreatmentofneonataljaundice.methodsaretrospectiveanalysisof210casesofneonataljaundicetreatedfrommay2011toDecember2012inourhospital,theywererandomlydividedintoobservationgroupandcontrolgroup,eachof105cases,observationgrouptreatedwithbluelighttherapyjointnursinginterventionandthecontrolgrouptreatedwithdrugtreatmentandroutinecare,patientoutcomes,bloodbiochemistryandfamilysatisfactionwerecompared.Resultsafternursinginterventioninchildrenwithbluelighttherapytreatment,thetotaleffectiverateoftheobservationgroupwas96.2%,higherthancontrolgroup(81.0%),andtherewassignificantdifference(p<0.05).thebloodbiochemistryresultsindicatedthatafterthetreatmentthetotalbilirubin,freebilirubinandconjugatedbilirubinofthetwogroupswerealldecreased,andtherewassignificantdifferencebetweenthetwogroups(p<0.05).afterthetreatment,thetotalbilirubin,freebilirubinandconjugatedbilirubinoftheobservationgroupwerealllowerthanthoseofthecontrolgroupandtherewassignificantdifference(p<0.05).theobservationgroupwassignificantlyhigherinchildrenwithfamilysatisfaction(p<0.05).Conclusionthebluelightandnursinginterventionscaneffectivelytreatmentofneonataljaundice,reducegamebilirubin,increasepatientsatisfaction,hascertainclinicalpromotefamilyvalues.

[Keywords]neonataljaundice;Bluelighttherapy;Care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期常见症状之一,尤其是1周内的新生儿,既可以是生理现象,又可为多种疾病的主要表现[1,2]。胆红素重度升高或虽然不很高,但同时存在缺氧、酸中毒、感染等高危因素时,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死亡率高,幸存者多存在远期神经系统后遗症[2]。因此,需及时正确判断黄疸的性质,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3,4]。光照疗法(phototherapy)是一种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的简单易行的方法。光疗通过转变胆红素产生异构体,使胆红素从脂溶性转变为水溶性,不经过肝脏的结合,经胆汁或尿排出体外[4-6]。胆红素能吸收光线,以波长450~460nm的光线作用最强,由于蓝光的波长主峰在425~475nm之间,故认为是人工照射的最好光源[5-7]。且蓝光照射法具有操作简单、疗效好、经济实惠等优点。但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提高家属满意度就需要结合优质的护理干预。本文回顾性分析比较2011年5月~2012年12月在本院进行蓝光照射结合护理干预的新生儿黄疸105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2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新生儿黄疸病例210例,其中男126例,女84例,日龄1~15d,平均(3.1±1.1)d,所有患者根据新生儿黄疸诊断标准确诊为黄疸,且符合光疗指征[8,9]。排除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的新生儿。将所有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5例,观察组进行蓝光照射治疗配合优质护理干预,对照组药物治疗配合常规护理。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如日龄、性别、病情、出身体重等方面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儿接受蓝光照射治疗,治疗方法参照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原则[5],采用蓝光机(宁波戴维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规格型号:XHZ)间歇照射。所有患儿置于光疗箱中,使用黑色眼罩保护视网膜,除下体部位使用尿布遮盖外,其余部位裸露。在蓝光照射期间,为了防止患儿出现青铜症或者其他并发症,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批号:F1205806,广州白云山制药总厂,国药准字H20041114)静脉滴注治疗,剂量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来定。若患儿出现青铜症情况,立即停止照射,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对照组患儿采用药物治疗法,主要药物为苯巴比妥片(批号:X1203103,广东三才石岐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0600),每日服用5mg/kg,持续1周,防止患儿出现酸中毒情况,静脉滴注碳酸氢钠注射液,使用剂量根据患儿酸中毒情况来定,同时静脉滴注人血白蛋白和人免疫球蛋白,持续滴注1周,滴注剂量根据患儿生命体征决定。

1.3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儿在治疗期间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给予优质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3.1心理护理主要针对患儿家属,由于有家属中途阻碍导致治疗中断的先例,在蓝光照射治疗前对患儿家属进行心理辅导,向家属传授新生儿黄疸发病的病因及危害,与家属进行有效沟通,介绍蓝光治疗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使家属保持平和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1.3.2照射前患儿准备蓝光照射前对患儿进行一系列准备,对患儿进行全身清洁,剪去患儿手脚指甲防止照射时抓伤,带上手足套,套上蓝光照射专用的尿布保护臀部及会阴,身体其他部分裸露照射。

1.3.3蓝光照射时护理当患儿准备完毕,放入事先准备好的光疗箱,光疗箱用软布覆盖。关上箱门,上面用白布覆盖,一方面保温,另一方面防止外部光线干扰。然后开启蓝光机,患儿照射期间,密切观察患儿各项体征,若患儿出现不适、呕吐或者大小便时及时停止照射,做相应处理后继续照射治疗。及时检查患儿体温,关注体温变化情况,若出现高热情况,给予降体温处理。定时给予患儿喂养护理,可按需喂奶,并适量加以温水喂服。护理人员在患儿照射治疗时,为防止患儿哭闹,及时进行安抚护理,每15分钟抚触1次,使患儿保持安静状态,接受照射治疗。定时对患儿进行清洁,更换尿布,同时密切观察患儿黄疸症状,给予适量生理盐水滴注,维持水分。

1.3.4照射后护理蓝光照射时间严格按照医生的安排,光照结束后,对患儿进行全身情况检查,穿好衣物后送回普通病房。观察黄疸消退情况,及时向医生报告相关病情,对患儿康复做全程跟踪。出院前,对家属进行黄疸预后指导,防止患儿出现其他并发症。

1.4观察指标

治疗7d后,观察患儿基本情况,判断疗效。显效:患儿黄疸症状消失,皮肤恢复正常颜色,肝脾正常。有效:患儿黄疸症状基本消失,皮肤颜色稍有黄色,肝脾正常。无效:患儿仍有黄疸症状,皮肤颜色为黄色,肝脾肿胀。同时,对患儿进行血生化分析,主要检查总胆红素和游离胆红素。最后对患者家属进行满意度调查。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秩和检验,以α=0.05为区间。

2结果

2.1蓝光联合护理干预对黄疸患儿的治疗效果影响

治疗7d后,通过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发现,蓝光照射联合护理干预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2.2蓝光联合护理干预对黄疸患儿血生化指标的影响

通过对患儿耳静脉取血,检查血生化指标,结果发现治疗后两组患儿总胆红素、游离胆红素及结合胆红素均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总胆红素、游离胆红素及结合胆红素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蓝光联合护理干预对家属满意度的影响

通过调查家属满意度,结果发现,观察组家属满意度为96.2%(101/105),对照组为83.8%(88/1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50,p=0.037<0.05)。

3讨论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出现的暂时性总胆红素升高,皮肤巩膜变黄的疾病。其诱发因素较多,主要包括胆红素生成过多、肝细胞摄取和结合胆红素的能力降低以及胆红素排泄异常等。近年来,新生儿黄疸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对婴儿的危害大,严重时会导致死亡。因此,早期治疗及预防新生儿黄疸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0,11]。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方法多样,其中以药物治疗和光疗法较为普遍。药物治疗主要以降胆红素达到治疗黄疸的目的;光疗法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是以450~460nm的蓝光对患儿进行照射治疗,主要作用于皮肤黏膜组织,使得皮下的游离胆红素光异构化,得以直接排除体外,达到治疗效果。但是,由于蓝光照射对患儿的要求较高,只有配合一定的护理,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12,13]。

有研究表明,在对患儿进行蓝光照射治疗的同时应注意给予必要的护理。蓝光照射的最主要不良反应为皮肤损伤。新生儿皮肤稚嫩,极易在光疗中损伤,因此,整个蓝光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此不良反应[14,15]。笔者认为,蓝光照射时应将婴儿裸体放于床中央,以获得最佳照射位置。此时患儿可能出现躁动而改变位置,应及时予以纠正;应减少对患儿的干扰,避免患儿啼哭不停等;密切注意光疗的不适反应,如大便变稀、尿量减少等。光疗照射前后应加强巡视,注意患儿有无皮疹等现象,光疗结束时应对患儿全身擦洗,尤其应观察蓝光对皮肤有无损害。

胆红素的水平反映了黄疸治疗效果,本研究发现,新生儿黄疸经过蓝光治疗后,总胆红素、游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均下降明显,说明蓝光照射可以降低新生儿黄疸患者的胆红素水平,减轻黄疸症状[16,17]。有效的护理干预对于黄疸患儿蓝光照射治疗具有积极的作用,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患儿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说明结合护理干预后,提高了治疗效果,同时提高了患儿家属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当新生儿一旦确诊为黄疸时,应及时给予蓝光治疗。同时,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提高黄疸的治疗效果,由于多数人对黄疸知识了解不够,因此加强健康宣教尤为重要,让家属了解黄疸危害性、发病原因、临床症状以及治疗方法,做好预防措施,减少黄疸发生率。一旦发现患儿有黄疸症状及时入院就诊,给予蓝光照射治疗以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等处理,加强照射前后护理,以提高照射的效果,确保患儿的安全,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afzaln,Qadirm,QureshiS,etal.Urinarytractinfectionpresentingasjaundiceinneonates[J].Jpakmedassoc,2012,62(7):735-737.

[2]oláhJ,tóth-molnáre,KeményL,etal.Long-termhazardsofneonatalbluelightphototherapy[J].BrJDermatol,2013,23:678-691.

[3]CsomaZ,tóth-molnáre,BaloghK,etal.neonatalbluelightphototherapyandmelanocyticnevi:atwinstudy[J].pediatrics,2011,128(4):e856-e864.

[4]管丽莉,王文静.新生儿黄疸的护理剂观察要点[J].现代医药卫生,2013,6(2):116.

[5]毛文英.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13(5):32-34.

[6]何建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236例病因及诊治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1):182-183.

[7]杨秀梅,赵扬.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07例的护理体会[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13(8):1306-1308.

[8]鞠燕,范娟.舒适护理在新生儿黄疸光疗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3):28-29.

[9]Samranm,eltaweela,CadwellK,etal.theeffectofkangaroomothercareonthedurationofphototherapyofinfantsre-admittedforneonataljaundice[J].theJournalofmaternal-Fetal&;neonatalmedicine,2012,25(8):1354-1357.

[10]HatzenbuehlerL,ZaidiaK,SundarS,etal.Validityofneonataljaundiceevaluationbyprimaryhealth-careworkersandphysiciansinKarachi,pakistan[J].Journalofperinatology,2010,30(9):616-621.

[11]mariaB,ChrisC,pattersonR,etal.neonataljaundiceisassociatedwithasmallincreaseintheriskofchildhoodtype1diabetes:ameta-analysisofobservationalstudies[J].actaDiabetologica,2012,49(1):83-87.

[12]anaCG,RosamaríaaU,Rafaelam,etal.Comparacióndedosmétodosdiagnósticosdeictericianeonatalcomparisonoftwodiagnosticmethodsofneonataljaundice[J].RevistaCubanadepediatría,2013,84(1):55-59.

[13]Sedighehe,Soheilae,azizollahp,etal.investigatingtheefficacyofzizyphusjujubaonneonataljaundice[J].iranianJournalofpediatrics,2013,21(3):121-124.

新生儿黄疸护理病例篇10

关键词经皮黄疸测试仪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有生理性及病理性之分。对病理性黄疸如果监测、治疗不及时,可导致胆红素脑病,甚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研究表明,8%~9%的新生儿在出生后第一周小时总胆红素值于p95以上,如不采取及时正确的干预和治疗手段,这些新生儿有可能发展成胆红素脑病[1]。对新生儿黄疸程度的判断及动态监测有利于及时发现病理性黄疸,尽早治疗,避免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传统的肉眼观察有其局限性,静脉采血因其创伤性在动态观察中难以实施,现采用经皮黄疸仪对产科新生儿进行黄疸动态监测,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0月~2012年3月收治新生儿176例。根据经皮胆红素测定结果分病理性黄疸组与生理性黄疸组及无黄疸组。病理性黄疸组34例,生理性黄疸组98例,无黄疸组44例。

测量方法:经皮胆红素测定,采用新生儿经皮黄疸仪。测量部位:前额部取两侧眉弓连线中点、胸部取两侧连线中点作为测量点,将已充足电的经皮黄疸仪探头分别垂直对准测量点,使探头与皮肤全面接触,不留空隙,向下按压探头,在仪器显示屏上即可显示读数。在新生儿安静状态下测定前额部、胸部两个测量点各测量1次,取其均值记录为经皮胆红素测定值,从新生儿出生第1天开始,1次/日,直至出院(平均住院8天)。

判定标准:经皮胆红素(经皮黄疸仪)测定:①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②每天胆红素值上升85.5μmol/L;③任何时候足月儿测定值≥220.5μmol/L、早产儿测定值≥256.5μmol/L即判定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2]。

结果

经皮黄疸仪诊断病理性黄疸组34例,男16例,女18例,出生体重1500~2499g3例,2500~3999g29例,≥4000g2例;生理性黄疸组98例,男48例,女50例,出生体重1500~2499g0例,2500~3999g83例,≥4000g15例,无黄疸组44例,男23例,女21例,出生体重1500~2499g0例,2500~3999g33例,≥4000g11例,经皮黄疸仪诊断为病理性黄疸的新生儿经转院诊治确诊为病理性黄疸32例,2例误诊,无1例发展成胆红素脑病,生理性黄疸与无黄疸新生儿经门诊随访仅2例出现母乳性黄疸,余无1例发展为病理性黄疸。经皮黄疸仪诊断病理性黄疸灵敏度94.12%,误诊率5.89%,经皮胆红素测定病理性黄疸组与生理性黄疸、无黄疸组在性别、年龄、体重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

讨论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于皮肤、黏膜及巩膜黄疸为特征的病症,本病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无其他临床症状。若生后24小时即出现黄疸,2~3周仍不退,甚至继续加深加重或消退后重复出现或生后1周至数周内才开始出现黄疸,均为病理性黄疸。研究表明,8%~9%的新生儿在出生后第1周小时总胆红素值于p95以上,如不采取及时正确的干预和治疗手段,这些新生儿有可能发展成胆红素脑病。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9.1%~51%,其中胆红素脑病病死率高,急性期50~70%死亡,幸存者75%~90%留有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3]。

经皮黄疸仪运用光纤技术、光电技术、电子技术及数据处理进行经皮胆红素值测量,通过皮肤外表,快速、无痛测定出与血清胆红素浓度相关的经皮黄疸值[4]。而新生儿黄疸通常开始于头面部,随着tSB的上升,黄疸进展到下腹部,因此在同一tSB水平时,面部皮肤黄疸重于足部,根据皮肤黄疸的头尾规律,经皮胆红素监测比血清胆红素测定更能预测胆红素脑病的可能性。并且在临床中也可免除反复采血给婴儿造成的痛苦,亦减轻了采血给医护人员带来的困难。经皮胆红素测量方法简单,经济,快速,测量时间短,应用于临床筛查新生儿黄疸可行性强。通过经皮黄疸仪监测我院产科出生所有新生儿皮肤黄疸变化情况,不难看出,经皮黄疸仪能很好的早发现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为早期新生儿黄疸诊治提供依据,预防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且操作简单,无创伤,家长乐于接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38-441.

2金汉珍,黄德珉,宫希吉.实用新生儿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