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实验室运行管理制度十篇实验室运行管理制度十篇

实验室运行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40:47

实验室运行管理制度篇1

1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1.1实验室管理人员缺乏,责任心有待加强

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性的工作,高校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没有收到相应的重视。在实验室管理人员中,主管教学实验室的实验技术人员或实验室年轻教师兼职居多,职责定位模糊,发生问题时互相推诿。大多数管理人员在兼有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实验室实施系统、有效的管理。并且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实验人员在待遇、职称评定、进修培训等方面均与教师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在实验人员中存在工作积极性不强,队伍不稳定,更难以吸引优秀人才进入实验室管理的队伍,影响了实验室形成一套有效的管理系统。

1.2实验室管理和考核机制有待完善

实验室管理改革的宗旨是:有利于促进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实验技术队伍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有利于资源共享,发挥综合效益[2]。我院对实验中心和实验员考核除了工作量方面,而在促进教学科研水平提高、实验室资源共享、学生培养、综合效益方面的考核机制不健全,导致了实验员片面追求工作量,在实验人员的相关工作积极性方面难以调动。

1.3学科需要团队建设

以教学为主仍然是教学科研型高校实验室建设的主线,无单独科研实验室。教师的科研只能依赖于教学实验室。没有组建一些真正的学科团队,学科研究相对松散,教师和实验管理员没有得到紧密结合,共同发展进步。

1.4实验仪器设备管理不到位,使用效率低

目前经过各方的努力许多先进的仪器设备已经在高校实验室中投入使用,一些设备管理不到位,没有达到最佳的使用效率。实验室中经常出现使用高峰期没仪器可用,而其他时间又闲置的状态,主要是因为使用的人员较多,使用时间安排的不合理。面对一些使用方法较为复杂的仪器设备,由于不了解仪器性能造成仪器损坏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缺乏专人负责培训管理,所以对这类仪器设备达到熟练使用的层度还有差距[3]。对一些得不到及时维护的仪器设备,最好只能在长期处于无法正常运转、故障频发的状态下,被最终弃用,造成巨大的浪费。

1.5实验室试剂耗材浪费现象严重

由于严格的试剂耗材管理体制没有形成,浪费现象较为普遍。在很多价格昂贵的试剂耗材也与一般试剂耗材一样购入后放在公用的地方,需要的人可以随时方便地取用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实验设备使用上没有节制,造成试剂被取用后只使用一次即被遗忘的浪费;在实验急需某一试剂耗材时才发现已经用完,原因是没有存量的监控,有些工作被迫延迟。

2加大实验室管理及运行机制改革

我院针对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着手进行实验室管理和运行体制改革,运行体制建设和考核机制建设两方面的内容作为改革的重点。运行体制建设主要围绕组织机构和岗位职责设置,考核机制主要围绕实验室改革指导思想,充分调动实验人员积极性。适当的体制和制度是推动实验室管理和运行的良性循环的基础。

2.1加强实验技术队伍考核和建设

制定对有专业技术专长的实验室技术人员的优惠政策,提供进修培养机会、制定对实验室对外开放的相关政策,加强实验室队伍考核及进出机制,使其进入良性循环。对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聘任,竞争上岗,优化实验技术队伍和实验室管理人员。

2.2在实验室中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

保证实验室秩序的正常运行,规范实验室管理,理顺各种关系需要有一套完整的实验室规章制度。在新的运行管理机制下要不断建立和完善与之配套的实验室管理和运行的各种规章制度。明确实验室管理责任人、实验员、指导老师职责,做好实验教学,实验室开放项目、实验室安全与卫生、仪器设备管理等各方面的规章制度,规范实验教学,实现资源充分开放共享,促进教学科研水平提高,学生培养,充分发挥实验室综合效益[4]。遵循实验室资质认定的管理理念,有效地利用实验室的试剂耗材,我们对试剂、耗材进行验收入库、贮存、领用与发放等管理控制,保证试剂耗材的安全贮存、有序发放与使用,确保购买的试剂耗材得到有效的使用,同时也可以对库存量进行有效监控。

2.3加大重点实验室、示范中心的经费投入

学院集中资金投向那些学科发展必不可少、利用率高的仪器设备上,重点建设利用本科教学和学科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实验室。统一调配各实验中心仪器设备,实现资源共享,使实验室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避免了仪器设备重复购置。建立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4实现实验室开放和资源共享

实验室是教师科研和学生培养的重要场所,在实验室考核体系中增加关于实验室开放和资源共享以及对教学科研、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方面的量化指标,促进实验室的开发和资源共享。学院对实验室开放和资源共享建立激励和考核机制,加大开放力度,努力为教学科研、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3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改革实践

3.1搞好探索,将试点分类

实验室的管理运行机制改革涉及的方面很广,包括学校层面的管理理念、制度建设方面,还包括学院层面、教师、实验队伍及管理人员方面关系及利益[5]。要做到实验室管理和运行机制有利于促进实验技术队伍素质的提高;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有利于资源共享,发挥综合效益的目标,能够促进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

3.2探索实验室考核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

实验室运行管理制度篇2

摘要 高校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优秀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基地。笔者总结归纳了目前重点实验室管理运行上存在的问题,同时结合自身日常管理经验,就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管理方法与运行机制两方面进行探究。

1 目前重点实验室管理运行上存在的问题

(1)研究队伍相对薄弱,优秀科研人才缺乏。很多高校属于教学型高校,此类高校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需要从事科研,还有繁重的教学任务,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科研效率。而且相对于研究型大学,其科研人员待遇较低,科研条件差等种种因素的影响,缺乏对高层次科研人员的吸引力,因此出现了人才匮乏的不利局面,使得重点学科得不到充分体现。

(2)缺乏相对独立的人事权、财务权和资源管理权。高校的重点实验室大部分是由本校优势学科通过整合后申请立项而建立的,通常没有独立的人事权,实验室研究人员大多是兼职的,所以很难和研究型大学一样形成强大的科研团队,这给重点实验室人员管理和日常运行带来了很多的不利影响。同时, 财务一般由学校统一管理,这使得重点实验室在项目经费收入和支出等方面很难调配,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竞争和联合机制的实施。

(3)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实验室人员积极性不高。目前重点实验室管理上存在的各种问题,缺乏一定的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来鼓励研究人员,也没有有效的激励措施来增加实验室的凝聚力,使得大多数的研究人员处于较松散和消极的状态,严重影响了科研效率和实验室科研成效。因此培养全体实验室成员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实验室的科研实力,完善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2 如何有效提高重点实验室管理水平

2.1 健全集体领导决策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制度

(1)重点实验室建设领导小组,包括分管科研的高校主要领导、共建双方法人、科技部门领导和重点实验室主任等。主要职责为负责审定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方针、发展战略、机构设置、经费使用等。(2)建设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规划、管理制度的制定及管理考核工作。(3)设立综合办公室,配备重点实验室专职秘书。主要职责是处理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的运行管理维护、科研项目管理等事项。(4)实验室按照研究方向组成由责任教授、研究人员、研究生三个层次构成的团队。构建开放式公共实验平台,支撑各个方向团队的科学研究。

2.2 实验室精细化管理

(1)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实验室主任负责实验室的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研究生培养、财务管理等工作。重大决策按民主集中的原则,实行由实验室主任、副主任和各方向责任教授组成的主任会议制。(2)严格绩效考核。实验室实行目标管理,由建设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实验室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建设管理委员会组织考核组,听取实验室主任年度工作报告,根据实验室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进行考核和评估。(3)基础台账须建立健全。为了有效地促进实验室管理和运行,重点实验室应建立规章制度、仪器设备、工作简报、科技成果等各类台账,内容必须完整,记录要详细。

2.3 科技资源的共享和规范化管理

实行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共享,并通过专业网站向社会开放及服务信息,逐步建立完善开放运(下转第183页)(上接第162页)行工作台帐和统计报表制度。重点实验室实行“走出去引进来”的方针,在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科技平台建设,科技人才的培养,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等多领域,与科研院所、地方企业全方位地展开产学研合作。实行资源共享、有偿服务、成果共享的运行管理体制。

3 如何科学构建重点实验室运行机制

3.1 树立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

依据上级部门关于高科技产业发展技术纲要的文件精神,围绕重点实验室研究领域的重大共性科技问题和技术需求,构建科研平台,为该领域组建一支稳定、高效、创新的国内一流科研团队,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与管理机制,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为该领域提供理论和关键技术支撑,研发急需的新产品,为此类行业培养和储备科技人才和领域专家,将重点实验室建设成为行业特色明显、国内技术一流的技术创新基地、新产品研发基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3.2 建立有效的竞争和激励机制

实施有效的激励措施是实验室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实验室研究人员在聘期内工作突出者,除享受学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供的工资、保险、福利待遇以及必要的生活和办公条件外,其岗位津贴在学校各级岗位津贴标准基础上适度上浮,同时享受成果业绩奖励。实验室设立学术交流专项基金,用于资助科研人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或到国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进行中短期学术访问、进修。优先推荐实验室骨干进入国家、部省级各类人才培养计划。此外,我们还要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不断推行薪酬改革制度和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同时,实验室要切实做到尊重人才,信任、关心、爱护实验室成员,使他们产生归属感,激发其奉献精神和工作热情。

3.3 开创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积极探索校企交叉共建重点实验室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模式,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通过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从而有效实现高校教育及企业管理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一方面为学校的专家学者进一步的学术交流与沟通提供良好的平台,提高自身科技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提高了企业研究人员的技术水平。

4 结束语

高校重点实验室是国家和地方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和学术交流的基地,保持重点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高校建设和地方乃至国家的科技进步。本文结合我校重点实验室的发展情况,对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进行了思考和总结,认为完善良好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是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前提,团队建设及深度的技术交流是实现协同创新和合作共赢的关键,精细化管理是重点实验室有序规范发展抓手和保证。

参考文献

[1] 科技部,财政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办法[Z].科技部,财政部,2008:8-29.

[2] 万伟平.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与管理现状研究[J].广东科技,2006(1):44-46.

实验室运行管理制度篇3

论文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基础实验室;计算机教学

高校计算机基础实验室是为满足教学需要而建立的重要实验教学平台,是为计算机教学提供有效帮助的重要场所,是大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高校计算机基础实验室一般承担着全校“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实验,课余时间为全校师生提供自由上机机会,以及对外培训、为社会提供上机考试等任务,每天使用时间14小时以上。而且现在高校招生规模急剧扩大,越来越多的课程需要用计算机实验教学,从而导致机器资源依旧不足,实验室教师及管理人员工作量加大。实施优化管理,高效、节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保证机器正常运行,使计算机基础实验室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是管理工作的核心。

计算机基础实验室存在问题分析

规章制度不完善,管理工作不规范

制度具有调节关系,形成秩序的独特作用。加强计算机基础实验室的内部管理,要有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以保障实验的顺利进行。然而,从目前情况看,制度保障的虚缺仍是制约高校计算机基础的重要因素之一。如部分学校存在制度的执行力偏软,有章不循现象;或是制度建设不完善,特别是一些配套性制度缺失或严重滞后,体系化制度建设任重道远。

机器配置低,超负荷运行

高校计算机基础实验室机器大都是成批购买进来的,一些购买较早的机器已经使用很长时间,机器的配置较低,而且为了满足教学需要安装多种软件,使得机器的运行速度慢。另外,由于上机学生过多,使用频繁,超负荷运行下故障率高,影响上课效果。

病毒感染频繁,维护任务繁重

由于计算机基础实验室主要使用者是学生,个别学生不按规定使用机器,致使系统无法正常运行;或私自将个人移动硬盘、u盘等带入机房,大量感染病毒文件滞留在机器内,造成系统及网络的瘫痪甚至崩溃,加大管理的困难。

专业管理人员短缺

近年来,各高校基本上都建立自己的从事计算机基础实验室维护维修工作的专业技术队伍,这些技术人员可以满足日常机器维护的需要,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随着高校的扩招,使得高校计算机基础实验室长时间、超负荷地运行,技术人员无暇顾及自身的知识更新,因此造成队伍的综合素质偏低。此外,由于许多学校重理论、轻实验,实验技术人员地位和待遇明显低于一线教师。因此,部分学校的实验技术人员变动频繁,人数不足,不稳定。

加大实验室软硬件的投入,改善实验室环境

场地和设备等是计算机基础实验室的物质基础

一个面向全校师生的计算机基础实验室,必须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和仪器设备,在这方面,学校领导的决策和支持是关键。

1)注重计算机的选型及配置。由于计算机的更新、淘汰周期较短,选型就非常重要。所选的计算机既要满足计算机基础实验室的教学需要,又要在技术上有一定的超前性,使学生能较早地接触新机种,学习新技术。

2)改进网络化建设。通过校园网连接互联网,提供各种网络服务;通过windowsnt平台实现文件传输、电子邮件、远程登录、共享打印服务。这样每个上机的学生均可以通过自己使用的计算机走向全国各地,走向世界。

注重软件建设

为了满足教学实验的要求,跟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步伐,实验室的软件必须加强建设,不断更新。如构建丰富的设备运行软件和客户机操作环境支持软件;通过linux平台实现web服务;通过netware平台实现语言课程教学和操作系统教学等。由于硬盘制造技术的发展,硬盘容量不断增大,常用的教学软件和工具软件可同时安装到计算机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使用。这些软件包括windows98/2000、office组件、vb、vc++、vfp、frontpage、photoshop、dreamware、autocad、3dmax、matlab、oracle等。

采取制度与技术并行,加强实验室管理模式

建立健全实验室规章制度,提高工作效率

为了更好地保障教学,服务于教学,实验室要实行科学管理,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要逐步采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使各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实验室有一套完备的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是首要的。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是管理工作的依据,是加强实验室管理的重要保证,是实验工作得以高效、安全、顺利进行的必须保障。一般讲,制度应包括《实验室使用管理规定》《学生实验守则》《设备检修维护制度》《实验仪器使用管理规定》《实验室安全及防护制度》《实验人员职责》以及《应急安全方案》和根据具体实验情况制定的其他各项制度,并将制度在醒目位置上墙,使参加实验的学生都认真遵守,使计算机基础实验室的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加强维护保养,提高设备利用率

首先,制定《实验室使用情况登记制度》,对于计算机基础实验室教学任务重、上机人数多,做到合理安排,科学运筹。其次,在对设备的管理上要做到专人负责,对于各种设备的性能指标、环境参数要做到心中有数,建立一套完整的设备技术档案。对设备的故障及时检修,并做好认真的登记,使机房设备始终保持在最佳工作状态。做好经常性的设备检修、维护是管理工作的保障,维护工作是实验室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硬件的不断更新换代也给实验室设备的检修、维护工作带来很大不便。而检修、维护工作的好坏又将直接影响实验室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教学任务正常完成。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教学实验室环境、主要设备和辅助设备的定期维护和及时检修工作,使教学实验室故障率减至最小。而且一旦发生故障,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排除,确保教学实验室设备始终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实行全自动化管理,实现全方位开放

面向学生,扩大开放规模和受益面。以网络为依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计算机开放实验室的每台微机都与本室局域网相联结,局域网与校园网相连,通过校园网又可与互联网相连。学生可利用互联网上的电子公告版bbs、网络新闻系统、专题讨论组及电子刊物等网络服务功能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也可以利用互联网上存储的大量信息,检索和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料。这种宽广和轻松自如的学习环境可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上机的趣味性。

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实验队伍专业素质

实验室运行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铁路货运组织;铁道运输;实验室管理;创新型管理;管理方式

随着我国对于铁路建设事业的不断开展和相关实践管理工作的展开,铁路货运组织已经成为了铁路职工工作和研究工作的热点[1-3],目前在铁道运输专业的发展过程中,国内各大企业或学校都已经对以铁路货运组织为代表的实验室管理进行了创新性的相关研究[4-5]。对于铁路货运组织管理而言,实验室管理的内容往往不能单从理论方面进行相应的工作,而要将铁路货运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进行高度结合,充分发挥铁路货运组织中相关元素、理念以及系统脉络的全面、充分作用[6],对此,国内不少学者对于铁路货运组织的优化路径或行业发展目标进行了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王雪[5]提出了诊改视角下《铁路货运组织》管理探索与实施,认为应当构建质量保证体系,形成建设目标链及标准链,明确诊改路径,构建质量改进螺旋,设计诊断要素及质控点,进行诊改实施。实际上,对于铁道运输专业而言,铁路货运组织管理的发展目的仍然是为了使工程师能够得到在具体的铁路货物运输过程之中开展相关的组织工作能力,因此必须要强化以实验室为目标的相关发展以及管理工作,才能真正地做好铁路货运组织管理的后勤保障,提升职工的学习环境和效果。本文以铁路货运组织实验室的管理方法为研究目标,提出相应的创新路径,对于铁路货运组织管理的发展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1铁路货运组织管理加入实验设施的优势及意义

铁路货运组织的实验室管理目标是为了使职工能够了解铁路货物运输的相关理论,从而进行相应工作的开展,而加入实验设施的目的就是使职工在学习的过程之中能够充分地将理论运用到实际,因此,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和意义。

1.1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

在国内外各个行业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之下,应用型人才能够帮助企业保持生命力。铁路货运组织作为铁道运输相关专业工程师从事相关工作中的一门应用型学科,必须要高度关注铁路货运组织管理中的实践效果,例如,铁路货运组织管理中对于铁路货物运输及各个步骤实施往往具有较为明确的目标,包括对于铁路货物运输中如何实现货物运输的相关计划,如何保证计划的合理性以及货物运输的各个组织方式等内容,都要求铁路货运组织工作必须要有相关的实践过程,因此,加入实验设施之后,能够提升职工在应用能力上的水平,从而保证铁道运输相关专业能够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

1.2提升职工的学习兴趣

职工的学习兴趣往往是专业发展中影响职工学习效果和职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Sulyanh[7]曾开发基于网络的学习媒体,并通过已经开发的媒体来衡量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结果表明学习者学习兴趣能够用注意力、感觉快乐和活力度3个指标来衡量。同样,铁路货运组织发展也需要了解学习者学习兴趣的重要性。铁路货运组织在加入实验设施之后能够有效提升职工对于传统实验室管理的学习兴趣,一方面是由于铁路货运组织本身是一门实践要求较高的学科,职工在实验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学习效果的提升,另一方面是由于这门学科能够接触到铁路货运组织中的大量案例,职工会有新鲜感,因此会在实验发展的过程之中对于铁路货运组织管理的相关内容有更深的认识兴趣,由此来进行后续的相关学习。

1.3推动实验室发展与职工能力紧密结合

铁道运输专业相对于其他的专业而言,未来的发展面还较为有限,培养的工程师主要是从事铁路的相关工作。近年来我国的铁路事业发展速度较快,但是当前铁路行业的人才逐渐饱和,在铁路货运组织管理中加入实验设施,能够提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大量实践能力的掌握,推动学习者在求职的过程之中有更为明显的竞争力,使学习者能够向人才管理的相关单位展现自己的能力,在就业以后可以尽早接手相关工作。

2铁路货运组织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由于铁路货运组织管理发展还存在很多经验上的不足,因此导致铁路货运组织实验室管理中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管理方式较为落后

铁路货运组织实验室的主要建设目标是完成铁路货运组织管理的人才发展工作,然而,当前在实验室管理的过程之中,管理方式往往较为落后,原因是实验室缺乏明确的发展规划和目标,管理中往往十分混乱。管理方式体现在专人负责专项工作上,而目前铁路货运组织实验室管理与工作之间没有合理的连接性,因此对于铁路货运组织管理发展而言,效果也较差。

2.2管理人员能力不够

实验室的管理需要大量的人手,马丽颖等[8]提出,在实验室管理之中应当建立沟通联系机制,建立控制文件,做好日常管理,保障质量体系的正常运转。当前铁路货运组织实验室管理的过程之中,往往是由看管人员作为兼职管理员。然而,由于看管人员本身就有大量的其他工作,因此往往很难做到对于实验室的专项管理,铁路货运组织实验室的相关器具设施往往很多,要实现对于铁路货物运输的种类、合同、作业标准化等内容的学习实践,必须要对于实验室设施相关的内容进行充分规划实施,而管理人员的能力要是不够必然会导致实验室管理效率低下,影响实验室运行的效果。

3铁路货运组织实验室管理的创新路径

当前是一个各行各业都在进行创新的时代,对于铁路货运实验室管理而言,可以从以下路径进行相应的创新和提升。

3.1创新管理的核心理念

实验室管理应当有明确的目标[9],铁路货运组织实验室想要发展,就必须树立一个良好的管理核心理念,理念的树立应当从铁路货运组织本身的发展目的出发,即提升铁道运输相关专业职工在铁路货运的过程之中的能力,而在铁路货运组织发展过程之中,实验室的存在主要是为了让职工更好地进行铁路货运知识的学习,而实验室想要发展,就必须不断围绕学习的目标以及专业发展的相关背景进行综合考虑,因此,铁路货运组织实验室管理应当充分地创新自身的核心理念,从问题导向出发,结合铁路运输发展的时代背景,不断地将核心理念运用于实验室发展的相关过程,具体可以从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馈理论出发,有效实现对于铁路货运组织实验室的创新管理。以西安交通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学院铁路货运组织实验室为例,在管理中,实验室将管理目标定位于服务实验发展,满足实验设施的基本条件,管理过程中多部门协调配合,充分论证实验室管理规划中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积极开展调研和考察,为实验室的目标定位打好基础,充分创新铁路货运组织实验室管理理念,贯彻落实“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和实践锻炼”五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有效提高职工学习兴趣,培养职工的实践能力。

3.2创新管理的方式和机制

铁路货运组织实验室管理必须要从具体的方式和机制出发。在方式上,应当明确实验室管理的基本任务,对于铁路货运组织实验室相关的内容进行有条理的划分,保证实验室管理过程中,管理的方式能够有效地服务于实验室发展以及职工学习。在机制上,应当形成明确的管理条例,实现奖惩并行的模式,保证职工发展和职工学习都能够有充分的规则,尤其是应当注意实验室管理中避免意外情况发生,实验室中须以安全保障为第一目标,其次才是学习使用的效果。同时,尽量使实验室管理的对象,主要是职工能够有更大的兴趣参与到实验室的相关发展和其他工作中来。在管理的方式和机制上,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模式,例如顾艳红等[10]就借鉴了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实验室的管理经验,认为开放实验室的建设将激发职工的动手能力,增强团队协作能力,锻炼职工的演讲能力,提高职工的自信心,同时又促进了职工的创新能力。

3.3提升创新型人才的吸纳力度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结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提出“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倡导“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旨在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当前,铁路货运组织实验室的管理往往是由看管人员进行兼任,这种模式虽然能够保证铁路货运组织管理的效果,但是也存在弊病。由于实验室管理人员难以实现对于实验室管理工作的专门化管理,导致实验室管理过程之中容易由于人手不够或能力有限造成管理的效果不佳,因此,必须在铁路货运组织实验室的管理过程中,吸纳大量的创新性人才,保证实验室的管理过程之中有专门的大型器具管理员、实验室日常工作管理员以及实验室对外交流或是其他任务的管理员。在此过程之中,能够实现对于管理工作的一对一提升,创新实验室管理的人才途径。与此同时,还应当在铁路货运组织的实验室相关高校或企业中发现和吸引人才,使实验室有明确的长远发展目标,从而提升实验室在行业内的竞争力和实际作用效果。

4结束语

实验室运行管理制度篇5

知识经济时代最宝贵的要素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高校的一个重要任务。高校实验室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科研设备,是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平台。越来越多的高校通过开放教学资源,积极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一方面有利于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此同时,实验室的开放也给实验室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提高实验室开放管理水平成为高校实验室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高校实验室开放管理存在的问题

实验室开放主要是指学校正式建制的实验室,在完成正常教学科研任务的前提下,利用现有师资、仪器设备、环境条件等资源实行对外开放[1]。实验室开放主要包括实验时间的开放和实验内容的开放。实验时间的开放主要是指灵活进行实验安排,尽可能满足师生不同的实验需求;实验内容的开放是指进行具有创新型的实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意识[2-4]。目前高校实验室开放管理主要存在下面几个问题。

1.1重复建设严重重复建设是高校实验室开放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主要表现在:(1)实验室重复建设。很多院系单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不考虑学校的经费问题,总是要建新的实验室。实际上很多专业相近的院系,完全可以通过不同的应用软件实现实验设备的共享,通过不同时间的安排共享同一个实验室。(2)实验室设备重复购买。不同学院相近专业的实验室重复设置相同的实验内容,并各自购买相应的实验设备,既造成教师资源的浪费,又造成实验设备的浪费。重复建设,一方面造成实验设备的利用率低,很多实验设备长期处于闲置状态,还未充分利用便已老化报废,另一方面挤占了学校的实验室建设经费,使需要更新的设备无法得到及时更新,造成经费使用紧张的状况。

1.2设备损耗率提升实验室开放之后,学生的实验基本都是自主实验,形式较为零散,使实验设备损耗率增高。(1)由于学生的动手操作水平和对仪器设备的熟练程度参差不齐,不规范操作频繁出现,而实验室工作人员也无法随时在实验室照看仪器、纠正学生的操作,这些造成开放后实验设备的损耗率大大提升。(2)随着实验室对外开放增多,使实验室管理人员无法及时对实验设备进行维护,损坏的仪器设备零件难以及时更新,加速了仪器设备的老化。(3)由于开放后对仪器设备的使用时间延长,很多实验设备长期处于待机状态,容易降低设备使用寿命而提升实验室设备的损耗率。

1.3实验人员紧缺一方面由于实验室的全天候开放(星期一至星期天;8:00—22:00)时间远超过8小时,每天要安排多位工作人员轮流值班,造成实验室工作人员数量紧缺,上班负担重;另一方面,实验室开放之后,由于开放时间的延长和学生自主实验的零散性,所有实验室工作人员和教学人员不可能同时在岗,单个工作人员或教学人员需要能够指导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这就对单个实验室工作人员和教学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不仅需要具有相关的软件和硬件知识,而且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背景,能够及时解决实验设备运行出现的问题和对学生自主实验过程提供一定的指导帮助。但是现有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和教学人员要么偏重软、硬件知识,要么偏重专业知识,符合实验室开放要求的“双师型”教师较少。1.4实验室管理跟不上开放的要求实验室开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因此要求实验室设备、资源的集中和共享,要求打破院系之间的界限,实现管理上的共享。但是现有的管理仍然停留在初级管理阶段,难以满足实验室开放的管理要求。主要表现在:(1)很多领导未认识到实验室对于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把实验室当成理论教学的一个辅助工具,不重视实验室的建设。(2)多个院系共享同一个实验室,使同一个实验室面临多头领导的状况,在实验教学内容的安排和经费支出等问题上容易引发重叠和推诿的情况。(3)实验室管理缺乏激励机制[5]。现在很多高校在管理上采取相同的绩效考核机制和评价标准,如对实验人员和一般学校教学人员采取相同的工作计量方法和成果评价机制,未能根据实验室的工作特点实行相应的激励制度,影响了实验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另外不同种类实验室(如文科类实验室和理工科实验室)开放运行具有不同的特点。现在很多管理制度往往忽视二者的差别,采取“一刀切”做法,造成有关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抱怨,影响实验室的开放管理水平。

2高校实验室开放管理模型的构建

要解决高校实验室开放管理存在的问题,切实提高高校实验室开放管理水平,可以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从经费支持、设备保障、人员保障和监督4个方面来构建高校实验室开放管理模型(如图1所示)。经费、设备、人员是实现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障,监督则是经费、设备和人员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

2.1高校实验室开放的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是高校实验室开放管理的出发点和终点。高校的存在就是为国家提供需要的社会人才。当前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人才的竞争,而知识经济对人才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培养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成为国家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高校无疑是为国家提供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平台,因此高校开放管理的目标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包括2个方面:(1)培养具有一定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学生。这是高校实验室开放培养的主体。通过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充分利用实验设备资源来提升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创新意识,为以后走出社会积累相应的技能。(2)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教师。高校教师是我国科研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放实验室,为教师提供自由的科研实验环境,有利于创新型教师的培养和创新成果的产生。

2.2经费保障经费是高校实验室开放管理的基本保障。充足的经费是高校实验室开放顺利运行的前提。通过制定规章制度来明确实验室开放运行的经费来源和使用途径。实验室开放运行的经费主要包括设备更新与维护的经费、实验室工作人员与教学人员的劳务经费和津贴补助以及实验室正常运行所需要的其他管理经费[6-7],如实验室实施开放增加的耗材经费、对实验室开放成果的奖励等。(1)在经费来源上,一方面,要明确实验室的经费项目从哪里支出,特别是实行院校二级管理的学校,要明确学校与院系各自承担多大的比例,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实验室科研、社会服务开放、仪器设备共享使用费来使实验室自身具有“造血”功能[8],以保障实验室开放运行所需的经费需要。(2)要对经费的使用制定明确的规则,防止经费的浪费。每个学校的经费都是有限的,如何使有限的经费发挥最大的效用是高校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这就要求充分发挥实验室的最大功能,充分利用已有的实验设备,特别是要打破院系之间的界限,从整个学校的角度对实验室的设置和实验设备的购买进行统一规划,防止重复建设的出现,以发挥经费的最大效益。

2.3设备保障设备是高校实验室开放管理的物质支撑,只有拥有良好及充足的设备,才能支撑实验室开放的顺利进行。设备既要能够满足实验室开放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又要防止闲置浪费现象的出现[9]。(1)要不断根据学校师生对教学科研设备的需求,更新实验设备,购进具有较高科技水平的新设备。(2)要对实验设备经常进行日常维护,以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发现出现损耗的设备,要及时维修,需要更新软硬件的设备要及时联系经销商派遣工程师解决。实验仪器设备使用要实行预约登记制度,要求师生必须至少提前一天预约登记,以保证仪器设备既能得到充分利用,又不会造成过度使用,出现问题也能够找到相应的责任人。在师生使用完之后要做好检查登记制度,保证对仪器设备的使用管理有序、合理。(3)对于已经老化的设备要及时进行报废处理。

2.4人员保障人员是高校实验室开放管理的主体。只有拥有良好的人员队伍,才能最大化地发挥实验室开放的效果[10]。实验室开放管理人员主要包括实验室工作人员和教学人员。(1)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以满足对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相应问题的处理。一方面可以不定期地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和管理培训,另一方面可以积极引进既懂管理又懂业务技术的高素质人才来充实实验室工作人员队伍。(2)为实验室提供高水平的教学人员。高素质的教学人员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通过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科研指导,既能引导学生顺利地进行实验,又能激发学生进行实验创新的兴趣,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要进入实验室的师生不定期举办仪器使用培训班。培训师资一方面可以通过让经销商免费提供培训来解决,另一方面可以请有过使用经验的师生作为培训师,并提供一定的报酬来解决。从而既能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又能降低仪器的损坏率,提升仪器使用效率。(3)制定实验室人员激励制度[11-12]。实验室开放时间的延长增加了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负担,学生零散的自主实验使指导教师需要不定时地解答学生遇到的实验问题,这些都增加了实验室人员的负担。要通过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如通过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工作量的计算赋予更高的计算值、让实验室工作人员和教学人员从开放实验室的收费中分成、增加实验指导教师的津贴补助等途径来激发实验室人员对实验室开放的积极性。

2.5监督监督是保障高校实验室开放顺利进行的剂[13]。监督主要是由学校的实验室管理部门来进行。(1)要监督经费的使用情况,保证经费的正常合理使用,保证经费能够及时到位。对于不合理使用经费的情况进行及时处理,保证经费的最大化使用。(2)通过监督各个实验室设备的运行情况,及时了解学校各个实验室现有实验设备的使用情况及使用功能,及时保障设备的更新和维修,同时防止设备的重复购买和浪费。(3)通过实行与各类实验室相符合的通行绩效考核制度,考量各开放实验室的运行效果,奖励具有良好效果的实验室,以激发他们开放实验室的积极性[14]。(4)要通过衡量学校每年培养的学生在社会上的评价,来评价学校各实验室开放的运行成果。根据这些培养成果的反馈,来调整学校实验室开放的管理制度,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2.6开展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是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监督可以通过建立基于网络化的实验室开放管理系统来实现。已有高校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了类似的系统,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实验场地和设备的利用情况,达到方便管理和资源有效利用的目的。

实验室运行管理制度篇6

随着近年来我国科学技术领域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药品逐步应用于临床检验中,这无疑对我国药品实验室管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目前我国药品实验室管理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的现状,探讨切实有效的改进措施对于提高我国药品实验室管理体系科学性与有效性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药品;实验室;管理体系;运行现状;改进措施

根据CnaS-CL01:2006《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iSo17025:2005)及CnaS-CL10:2012《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在化学领域的应用说明》及CnaS-CL09:2013《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在微生物领域的应用说明》中的明确要求,传统实验室管理体系运行模式已经逐渐无法满足现阶段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针对传统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对于提高药品实验室管理体系运行稳定性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分析目前我国药品实验室管理体系运行的现状,并试探性的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希望能够对广大同行起到借鉴与参考的作用。

一、药品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现状

1.实验室管理人员对质量管理体系认识和重视程度不足造成不能满足现阶段工作要求

就目前我国药品实验室日常管理工作来看,尚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药品检验不规范、药品报告书写不规范、药品储存不合理等方面,这无疑与药品实验室管理体系运行不稳定有着重要关系,究其根本,在于管理人员对于药品实验室管理工作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未能充分了解管理体系良好稳定运行对于提高药品实验室检验与分析工作质量的重要性。由于部分管理人员自身专业素质不达标,实验室管理体系的构建原则不明确,导致管理方案的设计与策划不够科学合理,这也是影响药品实验室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因素之一。

2.药品检验体系不够完善

药品实验室工作体系包括药品的抽样、药品的流转、药品的检验过程以及药品的报告处理四个环节,涉及人、机、料、法、环、测等几要素,就目前情况来看,问题较为严重的主要是药品的检验与报告书写两个环节,主要问题表现在药品检验时,对于操作人员未有很好监督措施,对其无法进行检验全程的监督。药品的检验过程中,部分检验员由于长期从事该项工作,习惯利用经验进行操作,往往省略一部分操作步骤,这种情况无疑影响了药品实验室分析与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另外检验报告有书写没有较为固定的模式,尤其是原始记录存在着记录不明确,对关键要素部分存在漏记,还有内容补记等现象。一个整体的实验室存在多种记录格式,不利于管理,追溯起来,存在一定的风险。

3.内部审核以及评审体系不够合理

管理评审是由实验室最高管理者就质量方针和目标,对质量管理体系的现状和适应性进行正式评价,是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全面检查。管理评审的结果形成文件包括实验室下一阶段的目标及相应的计划和措施以及对已出现问题或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进行改进的目标及相应的计划和措施。纵观我国药品实验室管理体系中,许多实验室对管理评审的评审方向和内容还未真正的理解到位,只是对局部的内容与表面的内容进行评审,有的就类似于做年终总结一样。对于内审及管理评审来讲,许多实验室存在着应付,流于形式,或者是评审出现问题因某种原因而不列出的现象,失去了本身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的意义,已经逐渐无法满足现阶段药品实验室管理工作需求。

二、药品实验室管理体系中存在问题的改进措施

现阶段,随着时代迅速发展,越来越多新的技术方法应用于实践当中。所以,建立一个较为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且进行不断地改善成为当务之急。在我国,药品实验室管理系统还存在一些问题。做出以下研究:

1.提高药品实验室管理系统检验技术的人员素质

提高药品实验室管理系统检验技术的人员素质,建立新型药品实验室管理模式,完善检验技术规范。确保检验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工作能力,应急能力等各个方面的素质。对药品实验室全体人员进行必要的教育和培训,提高检验工作要求,进行有效的管理,对于纠正,预防,改进等方面的完善。药品实验室管理体系也应顺应时展的潮流,有组织有计划的对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等各方面进行改进,保证药品实验室管理有条不紊的进行。引进新型的技术和方法,逐步实现全程控制,科学的适用实验室配置资源。由于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在药品管理方面发展还不成熟,所以应进一步确定此体系的质量方针以及建立目标,进而规范检验技术,体现其系统性,时代性,增值性。

2.完善药品实验室管理体系

完善药品实验室管理体系,确保药品检验结果具有真实性和准确性,每个环节都应保证药品检验及时性和规范性。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药品检验人员的严谨的工作态度,确保药品满足检验要求,完成相关设备的调试,按照标准操作规范来进行,确定检验试试剂的用量等相关的准备工作。在检验过程中,全面分析造成检验结果不确定的因素,并加以研究和改善。为确保证检验报告的准确无误,需更加完善药品检验体系,是药品实验室管理系统中的至关重要的一步,直接影响药品管理质量。没有好的实验室管理,那整个实验室就会失控,检验结果就不能保证,所以实验室的管理体系要进一步完善,真正做到适用性、科学性、协调性、符合性、有效性。

3.建立完整的内部审核以及管理评审制度

针对药品实验室管理系统内部所有要素进行有组织的有效的审核,制定审核内容,范围以及审核准则,并确保此审核覆盖管理系统的各个环节。在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行有效的规范的及时的整改。对质量管理系统的现状进行正式的客观的评价并对其进行全面整体的检查,确保质量管理的稳定性,及时总结每一阶段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并在下一阶段进行改进,制定相应的目标计划和措施。要实事求是,使内部审核及管理评审真正体现出其意义。结束语药品实验室管理体系在运行中主要暴露了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足、药品检验体系不完善、内部审核与评审制度不合理三个主要问题,针对这三项问题,结合日常工作情况试探性的提出了三项相应的改进措施,希望能够对广大同行起到借鉴与参考的作用,进而从根本上提高我国药品实验室管理工作质量,充分发挥药品实验室的职能,为我国药品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秦华林超史敏单位:济南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

参考文献:

[1]顾涛,周帆,刘贵明,邹学贤,聂胜洁.疾控机构建立质量管理体系长效机制的探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01:245-246.

[2]易勇.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控制与持续改进概述[J].海南医学,2011,09:126-128.

[3]刘瑛,温来欣,郭宏.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自我完善的途径和措施[J].职业与健康,2011,15:1782-1784.

[4]傅武良,张双凤.提高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管理评审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09:2329+2331.

[5]李全.实验室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经验和体会[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2012,05:48-51.

实验室运行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资源贡献;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时间

进入新世纪后,国内在教育教学领域不断深入的改革,作为国内承担培养高科技人才的摇篮,高校在国家科技提升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突出的作用,实验室,作为校内的实践基地,更应该创新的管理,以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笔者在文中首先分析了高校实验室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探讨了资源共享型的实验室管理体制,以便于有效的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一、高校实验室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

导致国内高校实验室无法共享资源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在管理、机制和技术方面,文中笔者进行详细的探讨:(1)高校在投入资源的过程中缺乏宏观的协调机制和统一的管理。很多院校、院系之间资源竞争严重,仪器设备购置重复严重,同时由于资金难以集中,缺乏完善的辅助配件,购置的仪器设备水平较低,必要的维护措施未跟上,尤其是一些对环境具有较高要求的设备、仪器,购置后设备工作低效;(2)高校实验室资源共享法规不健全。由于法规缺乏,国家实验室所在单位必须承担必要的责任和义务,对拥有的贵重仪器资源要保值,所以院校实验室之间共享积极性较低;(3)实验室资源共享的机制相对缺乏,没有建立健全良性的使用、维护、管理运行机制,一些高校专业性实验室虽然具有较好的科研条件,但是由于需要较高的服务收费没人去做,服务费低又无法满足运行成本的需求,这样的尴尬局面普遍存在;(4)实验室共享资源的社会氛围缺乏。很多实验室管理的共享机制,没有健全的奖励管理人员的机制,实验室管理人员付出辛勤的劳动却没有获得应有的回报,同时有的还会额外支付使用费用。(5)实验室资源共享信息渠道比较缺乏。院校、院系之间的实验室分布比较封闭,学科不同、专业不同的人员对资源无法共享,或者没有共享服务。

二、资源共享实验室的管理体制

笔者建议要与高校中远期的发展目标相结合,以国内外学科的发展前景为基础,重组、优化实验教学资源,把共享实验室资源作为最终的目的,全面构建新型的实验室管理机制。

1.整合优化实验室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对实验室现有的仪器设备、实验用房、实验项目、人员和经费等进行全面清查梳理,整合学科相关、功能相近的实验室,对各实验室的人、财、物进行集中管理、统一调配、统一规划和统一建设,打破学科、专业界限,面向全校实现实验室资源共享,获取实验室的规模效益。

1.1对学校内所有的实验室资源进行全面的清理,分门别类的列出设备、资源清单。

1.2以学科、专业、课程对实验的要求为基础,对全校实验课程的类别进行归纳,整理。

1.3把完成归纳的实验室、实验设备资源和实验项目做好对应,经过充分的考虑和论证后,重新构建实验室。

1.4全校范围内使用统一的实验室设备购置制度,充分的论证实验室建设、设备购买方案,这可以从源头上管控同一实验设备多次购置。

2.组建实验教学中心。以学校、学科的实际情况,把原有分散的实验室以及实验室教学资源进行整合、重组,让组建的现代化实验室具有合理的布局、完整的结构、齐全的功能。这对实验室管理体制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高效性的形成极为有利,更会对资源进一步优化,并合理的对其进行配置,办学效益也进一步提升。

3.深化改革实验教学。创新实验教学的体系、内容,组建适合学校发展和资源共享的实验教学内容,这是构建实验室管理体制的关键和内涵。笔者认为对实验课程进行改革过程中应该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创新性、开放性、互动性、实用性等。

4.开放运行实验室。作为该校建设学科、开展科研、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实验室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极为重要。从建设学科角度而言,实验室为学科的交叉、发展、融合提供相关的物质平台和基础;从教学角度而言,改革实验教学方法的关键是实验室的开放性,这是让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增加的有效方式和途径,实验室利用率提升的主要方式为实验室的开放性。

4.1日常管理机制。学校实行实验中心主任负责制;学校聘任校级实验中心主任,院级实验中心主任由各个分院推荐人员,学校聘任。各个实验中心主任学校定期的对其进行考核,专职的实验员、技术员竞争上岗,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

4.2教学运行机制。担任实验教学的教师要积极的改革实验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积极的投入到实验室建设之中。作为实验中心也要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支持。就具体的运行来看,学校公布实验中心的实验项目和开设的专业,专业教师向学校和实验中心提交开课申请表,实验中心统一安排开课,并对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必要的考核。

4.3经费投入机制。作为学校的实验基地,学校每年要向实验室单独拨付运行费用,以便于维护实验室的运行;在学校、学院的领导和监督下,实验中心主任分配费用的使用。

4.4对外开放机制。在完成学校额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实验中心要制定必要的对外开放机制,积极的向学校、社会、教师创造良好的公开条件并切实的公开实验室,吸引学生在实验室内完成课外实验活动。实验中心在校园网或者学校网站上公布开放信息,如开放的时间、开放的地点、开放的实验室名称等。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在实验室内培养自己的科学意识,不断地创新思想,这对其学业的进步以及未来的工作极为有利。

三、结语

对实验室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需求,但是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就是简单的合并实验室,集中地管理实验技术人员和使用仪器设备。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改革涉及到学校管理的多方面,更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因此我们要以学校和实验室资源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寻找一条合适学校发展的资源共享型实验室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侯永平,朱永法,余树全,赵丽华.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实验室快速发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08).

[2]顾福萍,沈旭慧,蒋培余,刘莉,于岚.基于资源共享的微生物实验室运行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09(04).

[3]侯永平,朱永法,余树全,赵丽华.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实验室快速发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08).

实验室运行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计算机;硬件;软件;维护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3.105

0引言

计算机在高校的使用和学习越来越普遍,每个进入高校的学生,都或多或少的被普及计算机知识,高校庞大的计算机拥有量,对于维护和管理成了各高校棘手的问题。本文就相关问题进行一下探讨。

1计算机实验室设备的使用管理

实验室设备管理是对实验室管理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计算机设备管理主要包括计算机设备的备案清单、安全使用管理、计算机设备周围运行环境管理。

1.1硬件帐物的管理

计算机实验室的硬件数量较多、多数都属于电子产品,如计算机、服务器、交换机、UpS等。建立科学合理的实验室硬件清单,让管理员了解设备的参数,管理上做到责任到人,每个实验室都有专门的负责人。每个实验室门口都贴有本实验室的负责人,实验员必须掌握实验室的设备情况,参数包括硬件品牌、型号、配置、购买时间、价格、产品编号等,并对设备贴有标识。建立硬件的引进、借调、损毁及维修纪录报表。每个学期与单位资产管理科进行资产核对,防止资产流失。对报废和维修的硬件及时上报和处理。

1.2实验室的安全使用管理

计算机实验室的硬件设备一般价格昂贵,一旦发生损毁,会对单位造成财产损失,并且会影响正常实验教学的进行。所以,要加强计算机实验室的安全使用,保障有规律的日常维护和检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提前做好防火、防盗等工作,每天最后一个离开实验室人员必须检查水阀、电源、门窗,防患于未然,养成良性的检查习惯。实验员登记计算机实验室的使用记录,记录每次使用情况,产生问题状况记录,并及时处理并维修。对经常用到的实验室硬件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主要包括学生计算机,教师计算机,主机服务器、投影设备,空调设备,计算机外设设备等。

1.3实验室内部环境管理

实验室内部环境包括定时换气、保持卫生、稳定电压等基础设施,科学合理的基础设施直接决定着计算机实验室硬件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特别是加强电的使用,实验室用电干路要保证足够的电力负荷,电闸空开必须能承担所有设备运行的电力负荷,禁止非专业人士私接电源。保障实验室环境清洁卫生,每天定时进行通风更新空气。保持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必须适中,安装空调设备进行调节,防止计算机硬件被老化和氧化的危险。

实验室的计算机硬件,定期进行硬件维护和检查,防止学生打开主机取走相关部件,或由于学生的野蛮操作造成计算机硬件的损坏,实验员或者实验任课教师应该对来做实验的新同学做实验室机器使用的指导说明,实验室安装实时监控设备,避免和管理相关问题的发生。

2计算机实验室硬件和软件的维护

2.1计算机实验室硬件的维护

实验室计算机的在使用过程中,由于使用时间长,加之使用频繁,所以对计算机的硬件维护是一件很重要的工作。首先我们知道计算机对环境的湿度和温度,和灰尘度有一定的要求,温度和湿度要适中,尽量减少灰尘,因为计算机硬件是电子设备,很容易产生静电,湿度和灰尘的合理搭配,会使硬件产生静电,尽而影响硬件的正常运行。所以我们要对实验室内环境条件进行人为控制,必须保持实验室内的卫生,保证计算机的正常工作,提高使用寿命。

其次实验室管理员要对计算机的风扇定期清理灰尘,保持干净。磁盘要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定期做磁盘整理,把有坏道的扇区隔离,提高使用效率。禁止在实验室吸烟,喝液体饮料,防止污染计算机。

2.2计算机实验室软件的维护

实验室的计算机使用的是windows操作系统,实验室的管理员要定期进行系统升级,打好补丁,使计算机的性能达到最佳。由于做实验的学生,操作能力参差不齐,难免有意或无意操作删除了系统文件,使计算机操作系统崩溃或者应用软件无法正常使用,为了及时解决问题,就必须提前备份好一个学生机的完整、良好的操作系统镜像,在发现问题时,能及时恢复系统。利用GHoSt工具,提前对一台装有完整系统和教学应用软件的机器做镜像备份,做好之后,复制到每台机器的备份盘里,发现哪个机器出现问题时,及时用GHoSt工具或者矮人DoS工具箱,一键还原系统就可以了。这样及时补救,不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

每学期末或者学期开始,我们都会对实验室的所有机器进行重新安装系统和安装应用软件,升级系统和杀毒软件病毒包的升级,利用计算机本身带有的网络还原卡,对计算机的系统和应用软件检查无误后,启动网络还原卡,进行网络同传,10几分钟,就能完成更新工作,再利用自己做的小软件,对每台计算机一键输入机器号,计算机名和ip地址就得到了正确的修改,这些方法的使用,提高了实验员的工作效率。

3完善实验室的规章制度

完善的实验室规章制度是计算机实验室正常运行的基础和保障,保证了实验教学的开展。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全天开放、人员流动大、维护难度大,必须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确保实验课程的正常进行,发挥实验教学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根据需要,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遇到问题,严格按照规章制度的内容执行。根据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完善《学生实验守则》、《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任课教师职责守则》等规章制度。完善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实验员和任课教师的岗位与职责,使实验室在运行中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因此在实验室的管理中,应该做好硬件检查和维护,应用软件的管理和升级,制订和完善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保证实验室正常健康的运行,实验室是教学和科研的重要部门,所以实验员要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

参考文献:

[1]董春艳.浅谈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与维护[J].教育时空,2010,13(56).

实验室运行管理制度篇9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道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012-02管理思路,管理理论不断推陈出新。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本部门管理的“道”。实验室管理也不例外,如何加强和改进实验室管理工作,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系,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科研、技术创新以及对外服务,不仅是社会发展变革的需要,而且是实验室自身发展和建设的需要。

一、实验室管理管理现状问题的分析

目前实验室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有许多,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管理体制不健全。实验室管理大多只是从某一局部,或者某一部门的上下联系的纵向对口管理,这样的管理从表面上看是集中了资源,提高了工作效益,但从横向来看,从跨部门跨学科行业来看,仍然存在着实验设备的资源分散,设备利用率低下,重复建设严重等诸多问题。而许多实验室的设备是相通的,如果不解决管理体制问题,不可避免的造成实验仪器和设备的重复建设,也就不能有效地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设备的运转周期。其次是实验室管理部门不明确。国家明文规定实验室应有专门的主管部门,主管领导,专门的实验室管理队伍。实验室建设包含一整套的体系――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购置,设备运行,设备维护、维修以及更新,实验耗材的采购和利用等。而往往一个实验室急需解决的问题需要多部门,多层次领导商讨审批,然后才能落实具体实现,这样无法保障实验室使用的连续性,影响了实验室的工作效益,以及实验技术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再次是实验条件缺少保障,影响实验的效果和质量。如实验室低质易耗品使用根据一定的实验任务有相应的具体要求,而有的实验室因为现行的分配预算的改革,大多是能省则省,有的甚至人为地减少和降低实验维持费用的预算,特别是大量需要实验耗材的实验尤为明显。这样开设的实验成了一个走过程的应付差事,实验质量和实验结果无法得到保证。最后是管理制度不健全,建设目的不明确。国家对实验室管理技术人员有一系列的要求,有的实验室随意降低实验室人员的使用标准,认为无关轻重,有的实验室人员流失后甚至随意使用非本专业人员顶替,轻视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工作性质,实验队伍后续梯队建设也缺少连续性,实验队伍技术层次分布不合理,实验技术人员技术培训得不到延续。对开设新的实验室在建设上缺少足够论证,随意推出新的实验项目,导致投资效益低下,设备使用率低下等[1]。

实验室存在的问题因素很多,只要能够弄清问题存在的原因,对症解决,正确管理应用,相信实验室能够良好地运行。

二、实验室管理新思路

实验室管理也是一门学问。正如企业的运行管理一样,需要科学的管理思路。实验室是培养人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地方,是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场所,如何管理好、应用好实验室是我们应该积极思考的事情。实验室的主管领导必须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一定的管理水平。首先管理本身就是一门学问,从众多的管理理论中,许多学者把管理的发展分为几个阶段:早期的管理思想经历了“物本管理”和“人本管理”两个阶段。物本阶段的特征是把人视如物,丧失了人性原则,往往影响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理论则是将管理中心从“物”转向对“人”的管理,将“利用人”的工具性理论转向了“为了人”价值理论。以人为本体现了在管理过程中对人的尊重,使人更具有能动的作用,具有积极的意义,是管理理论的发展和提高,但是也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往往容易形成以人为中心的误区。譬如究竟应该以哪些人为中心,究竟以谁为中心,容易出现尴尬问题的现象。这样在开展工作中容易产生工作矛盾,导致工作效益低下。而新的管理理论提出了“以道为本”的道本管理理论。也就是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我们应尊重人,更应该尊重科学规律,而不能让人超越客观规律之上。违背规律的逻辑行事,是会带来负面效应的。实验室的管理也是如此。实验室是探索研究自然规律的特殊场所和环境地点,我们更应该倡导“道本管理”在实验室管理中的科学应用[2]。明白了这些管理理论就容易理顺实验室管理的工作思路。应用以“道”为本的管理经验加强实验室管理,使这些新的管理理论在实验室管理和建设中得到灵活的应用并不断完善和改进实验室管理工作,使实验室工作顺畅有序地运行。因此寻找本实验室管理上的道是实验室管理人员应该首先考虑的问题,是实验管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实验室管理上的“道”大致可分以下几方面。

1.明确实验室的具体任务以及它的地位和作用。首先明确国家对具体实验的标准化定量要求,根据标准要求,一般物理实验占理论的50%左右,化学占120%,力学占25%,生物占100%,计算机占70%,电工电子占40%左右等。明确了实验与理论的分配比例,才能够合理安排和落实相关实验内容、实验目的、实验条件、实验地点,以期达到相应的实验效果。实验室对于培养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科研要出成果离不开实验室,不会亲自动手,不敢亲自动手,不能亲自动手将一无所获。

2.建立规范化的管理体制。首先明确该实验室主管部门以及相应的职责,以便于制定实验室建设和发展规划。其次管理体制的调整和改革,要取得主管部门领导的支持,任何调整和改革要有利于锻炼实验者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利于调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设备的使用率和维护设备运行的可靠性,使实验室的工作安排合理,充分调动实验技术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实验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实验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保证实验室工作健康有序的开展。

3.建立一整套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主要包含这几个方面:实验人员管理制度(包括实验技术人员,以及实验用户),实验设备管理制度以及大型仪器设备的专用管理制度,实验耗材管理制度,实验目标管理制度,实验运行管理制度等。实验室工作要做到“四个统一”,即统一安排实验任务,统一调配人员工作,统一制定设备购置计划,统一制定技术人员进修培训计划。

4.适当调整实验室布局。实验室分类繁多,大的方面分基础和专业技术方面的实验,多年实验室和设备管理经验证明,不打破设备部门所有制,就不可能做到专管专用。对于通用设备要敢于打破设备部门所有,做到专管专用,避免设备重复购置和使用效益低下,做到统一安排实验任务,科研任务,以及对外服务,充分发挥设备的利用率。

实验室管理上的“道”很多,不同类别的实验室有不同的运行管理方式,我们应该弄清楚具体实验室具体对应的实验任务性质,明确实验所要达到的目的,找出适合本实验室的运行规律,制定一整套管理方法和运行措施,并加强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培养,建立一支年龄结构,职称比例,学历层次合理协调相对稳定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奖惩有序,并以信息模式记录档案,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这就是“道本管理”思维在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具体应用,只有这样,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才能健康地运行。

参考文献:

[1]李景奇.学校的改革发展与实验室工作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20(6).

实验室运行管理制度篇10

关键词: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安全

中图分类号:tu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3-0183-02

1实验室安全工作面临的问题

1.1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

(1)规划设计考虑不周,造成安全隐患。

由于规划设计人员对各类实验室的功能要求缺乏一定程度的了解,尤其是对一些特殊实验室的特殊要求知之其少,因此在实验室建设的规划设计中对设施和装备的安全要求考虑不周,工程设计上存在漏洞,包括人与机械、作业环境之间匹配不当等,造成了安全隐患。

(2)基础设施陈旧,电气线路老化,火灾隐患多。

目前,在我国高校内尚有部分实验室用房属于砖木结构,其供电线路老化而用电负荷又大量增加,私拉乱接电线的问题也相当严重,造成不少火灾隐患。此外,一些高校建筑的走廊和室内吊顶采用了泡沫塑料板等易燃材料,这些材料遇火即燃,且会产生大量有毒气体,易使人窒息死亡。

(3)安装防护门窗,堵塞安全通道。

近年来,高校实验室内贵重实验仪器设备大量增加,为防止这些设备被盗窃,不少实验室普遍加装护窗,增设全封闭的金属门,有的甚至将双向通道走廊的一头封闭,改为单向通道走廊。一旦发生意外,因通道严重受阻,逃生不畅,后果不堪设想。

(4)安全设施陈旧落后。

高校对实验室安全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一是消防设施配备不足,不少现有设施因陈旧而无法使用;按规定,实验室应配备固定式灭火系统或移动式消防器具,但因资金缺乏而未配备或配备数量不足。已配备的消防设施又因维护不到位,致使其功能丧失,甚至于一些高校因供水压力不足而造成高层实验室缺乏消防用水。二是实验室用房紧张。一些需要分开存放的物品不能做到分开存放,而且一些设备的安全操作距离也不够。三是环保设施不能满足要求。一些可能产生有毒气体的实验室未配备通风系统,仅用排气扇代替;一些应经过处理方能排放的废水,因设施不完善而放任自流;一些固体废物没有按照国家标准进行处置,作为一般垃圾外运,对社会安全造成隐患。四是缺乏应急动力供应系统。一些实验室设备在使用时不能突然停电,否则会造成设备损坏甚至报废,但因资金缺乏而未配备应急供电系统或双环路供电系统。五是不少学校因为资金问题而没有建立现代化的实验室监控系统,无法有效地做好“四防”工作。

1.2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1)安全意识淡薄。

在高校普遍存在着重教学科研、轻安全环保的思想,存在着安全工作有投入、无产出,只要现场工作人员注意就出不了大事的麻痹思想。

(2)无安全教育和培训。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没有专门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和培训制度,是否对实验室人员进行专门的安全教育和培训主要取决于实验室负责人对安全的认识和态度,而没有相关的制度予以保障。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实验室人员和学生对安全防护的认知不足,凭经验,或平时养成了贪图方便、轻视、不按规定、懒惰等不良习惯,或疲劳疏忽,或遇紧急危机时处理能力不足等造成。因此,加强对实验室人员和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就显得十分重要。

1.3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实验室建设无安全审核制度。

在实验室的建设工程设计或改造项目中,无安全功能进行审核的程序和制度,就是有也不尽完善,以至某些工程完工后给使用者带来安全隐患。

(2)安全管理体制不完善,安全责任不明。

一是部分高校缺乏全校性实验室安全工作的专门组织机构和体系,难以建立对整个学校实验室安全工作实行全面管理的领导体制,没有落实法定代表人是单位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要求。二是部分院校没有专人负责实验室的安全工作,没有配备专职实验室安全员,无法层层落实管理职责,安全责任不明确。三是职能部门缺少专门的科室和专业技术人员,很难实现对实验室安全进行专业管理,与系部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和必要技术指导。

(3)制度不全,检查不力,执行不严,奖罚不明。

目前,不少学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现有制度不全、执行不严、检查督促不力、奖罚不明的问题。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不仅要建章立制,更重要的是要落实检查。例如,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实验室工作人员明显不足,请临时工到实验室工作或请学生到实验室值班的情况已很普遍,使相应的安全措施没法落实。

另外,对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处理流于形式,往往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同时也没有对实验室安全工作做得好的部门给予鼓励或奖励。

2实验室常见安全事故的成因及其表现形式

任何事物的发生和发展都有其规律可循,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也有其因果性、潜在性、再现性、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特点。实验室安全事故总是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人们可以根据事故发生后残留的事故信息,经过分析、判断、推理,得出事故发生的原因及其过程,并从中学到防范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的相关知识,预防安全事故的再次发生。为此,必须要研究清楚实验室安全事故的起因、表现形式以及危害类型,从而探讨各种消除、控制事故发生的方法。

2.1实验室安全事故的成因

在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和预防中,人为因素占据了主要地位。安全意识淡薄是导致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通常个人不安全行为和失误导致的事故占了很大的比重。据台湾慈济大学实验室安全卫生教育训练教材介绍,实验室安全事故中由于火灾引起的事故比例仅为2%,而人为因素引起的事故比例却为98%。因此,尽管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是实验室内人、物、环境诸方面因素交错反映的结果,但是人在事故的发生和预防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般而言,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有:①人员操作不慎,使用不当和粗心大意;②仪器设备或各种管线年久失修、老化损坏;③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④恶意侵害行为(如计算机被病毒感染、计算机遭黑客攻击等);⑤监控管理不力(设备被窃、泄密等)。

2.2实验室安全事故的表现形式

实验室安全事故的表现形式主要有:火灾、爆炸、毒害、机电伤人及设备损坏等。

(1)火灾性事故。

火灾性事故的发生具有普遍性,几乎所有的实验室都可能发生。酿成这类事故的直接原因是:①忘记关电源,或在实验过程中,人离开实验室的时间较长,致使设备或用电器具通电时间过长,温度过高,引起着火;②操作不慎或使用不当,使火源接触易燃物质,引起着火;③供电线路老化、超负荷运行,导致线路发热,引起着火;④乱扔烟头,接触易燃物质,引起着火。

(2)爆炸性事故。

爆炸性事故多发生在具有易燃易爆物品和压力容器的实验室。酿成这类事故的直接原因是:①违反操作规程,引燃易燃物品,进而导致爆炸;②设备老化,存在故障或缺陷,造成易燃、易爆物品泄漏,遇火花而引起爆炸。

(3)中毒性事故。

中毒性事故多发生在具有化学药品和剧毒物质的化学化工实验室和具有毒气排放的实验室。酿成这类事故的直接原因是:①违反操作规程,将食物带进有毒物品的实验室,造成误食中毒;②设备、设施老化,存在故障或缺陷,造成有毒物质泄漏或有毒气体排放不出,酿成中毒;③管理不善,造成有毒物品散落流失,引起环境污染;④废水排放管路受阻或失修,造成有毒废水未经处理而流出,引起环境污染。

(4)机电伤人性事故。

机电伤人性事故多发生在有高速旋转或冲击运动的机械实验室,或要带电作业的电气实验室和一些有高温产生的实验室。酿成这类事故的直接原因是:①操作不当或缺少防护,造成挤压、甩脱和碰撞伤人;②违反操作规程或因设备、设施老化而存在故障或缺陷,造成漏电、触电或电弧火花伤人;③使用不当,造成高温气体、液体伤人。

(5)设备损坏性事故。

设备损坏性事故多发生在用电加热的实验室。酿成这类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由于线路故障或雷击造成突然停电,致使被加热的介质不能按要求恢复原来状态而造成设备损坏。

3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对策

3.1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营造安全文化氛围

事故的发生有着偶然性和突发性的特点,安全意识的淡薄,安全素质的欠缺,安全行为的背离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因此,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是确保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要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和安全宣传阵地,广泛开展安全教育和培训活动,大力倡导安全文化,在不断创建安全文化建设的活动中,树立安全的价值观念,安全的责任意识;从“要我安全”的思想意识转变为“我懂安全、我要安全、我保安全”的思想意识,形成人人重视安全,人人具备安全技能的良好氛围。

3.2强化管理,把实验室安全管理落到实处

保障实验室的安全,最为重要的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到位。2003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因为“非典”病毒管理不善而引发的4月份北京、安徽的“非典”疫情,引起了人们对实验室安全的高度关注和震撼。经卫生部调查认定,那次“非典”疫情源于实验室内感染,是一起因实验室安全管理不善,执行规章制度不严,技术人员违规操作,安全防范措施不力,导致实验室污染和工作人员感染的重大责任事故。因此,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到位是防止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的关键所在。

建立长效机制,促使安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建立长效机制是安全管理的关键环节,是引导实验室安全发展的客观要求。建立长效机制,一是要建立和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根据不同实验室制定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安全技术与安全管理办法。二是要构建学校、职能处室、系部、实验中心和实验技术人员、实验者的安全管理网络体系,要全方位和全员化落实实验室安全责任制,形成一个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使实验室安全管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一层抓一层,一环连一环,层层相促,环环相扣。三是要加强制度的落实与执行力度。制度是安全保障的基础,严格执行制度才是确保安全的关键。在安全管理中要加大监督、监控、检查、整改和责任追究的力度;在执行层面上要运作规范,依法按章办事,工作落实到点到位。四是要尽快制定实验室安全运行、安全条件以及安全操作的标准化文件,同时制定以实验室安全运行为目标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全过程的各项详细的、可操作的管理标准,并在管理中严格贯彻和执行。

3.3加大对实验室安全设施的投人,实现本质安全化

实验室的安全防护硬件设施和仪器设备的安全运行状态是保证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条件。一些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安全设施的欠缺或仪器设备运行状态不良所造成的。因此,增加实验室安全投入,加强实验室安全设施的建设和仪器设备的管理,可以将实验室安全事故消灭于萌芽状态。实现本质安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