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电气自动化行业研究十篇电气自动化行业研究十篇

电气自动化行业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41:44

电气自动化行业研究篇1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冶金电气自动化;钢铁企业

随着中国工业技术、经济的转型,钢铁企业的淘汰与重组,钢铁企业的冶炼技术越来越精准,钢铁企业的高端设备越来越多,电气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虽然冶金行业电气自动化水平得到了提高,但仍然不能满足工业技术发展的要求,不能满足钢铁企业生产效率的要求。只有改进和优化冶金电气自动化技术,才能提高钢铁企业的生产产量,提高经济效率,加快冶金行业的快速发展。

1、冶金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特点

虽然我国钢铁企业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引进了自动化控制系统,许多大型钢铁企业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设自动化项目,取代了钢铁生产过程中的人力生产环节,自动化控制水平达到了国际水平,但整体来说,我国钢铁企业自动化水平还不够高,普及不够,大部分钢铁企业存在生产技术内容太广,生产工艺太复杂和电气自动化依赖太强等特点。

1.1冶金生产技术涉及内容太广

钢铁企业冶炼环节多,涉及内容非常广泛,生产过程中涉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生产过程中突变因素多,冶炼过程涉及的技术非常复杂,生产过程中要控制好生产原材料,监控物理变化参数和环境的化学参数。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应该能控制或跟踪生产过程的全过程,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涉及内容非常广泛,只有这样的控制系统才能保证生产过程的安全性,提高冶炼产品的产量,提高钢铁企业的经济效益。

1.2冶金生产工艺太复杂

冶金生产工艺复杂,实际生产过程中工艺流程比较全,冶金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要覆盖全生产过程,实现软件与硬件的配合,优化生产过程。冶金电气自动化系统呈现技术难度高,虽然技术人员具有非常专业的知识,掌握专业技巧,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提高生产效益。

1.3冶金自动化高依赖电气技术

随着我国钢铁联合企业的生产能力的扩大,大部分小钢铁企业重新组合,形成更具竞争优势的联合企业。这些企业大量引进全自动化生产线,电气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几乎涵盖了冶金全过程,冶金自动化高依赖电气技术,通过电气技术完成信号采集、信号转换和结果运算等操作,实现钢铁企业的全自动化。

2、冶金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现状

冶金电气自动化系统是利用智能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神经网络技术、监控技术等控制和管理冶金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环节。就钢铁企业来说,通过冶金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控制轧钢、高炉、转炉,铸造等技术环节,解决冶金过程中高温,高热等问题,为钢铁企业生产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

许多大型钢铁企业设计或改造了许多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这些系统都能实实现人工智能操作,自动化操纵体系是单位操纵体系的主要构成,普遍运用在单位制造管制的每个环节,其中最重要的运用是智能化操纵技术%智能化技术中的专家体系,模糊操纵,神经网络等技术被运用到钢铁行业的轧钢体系、高炉、转炉、连铸车间、轧钢调节体系等,版型在线监测、冷热轧薄板、维修保养监控等功能。通过中央计算机系统控制各个子系统,实现子模块与子模块之间的转换。

冶金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使用现场总线技术,数据交换传送技术,电脑合成技术等,推动冶金过程的标准化,程序化;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使用机器人手臂特自动化设备提高冶金企业的生产力,让钢铁企业取得长足的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

3、冶金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前景

我国许多大型钢铁联合企业通过引进电气自动化技术,整合行业信息化水平,通过自动化控制系统提高生产控制精度,提高产品质量,进一步压缩生产成本,降低资源消耗。这些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增加了冶金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从这些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总结出我国冶金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前景,包括低成本自动化、行业信息化、智能控制、冶炼过程控制和综合一体化控制等方面。

3.1低成本自动化

所谓低成本自动化是利用高精尖技术,通过自动化技术科学合理投资,减少投资成本,降低投资风险。许多中小型钢铁企业通过使用微型计算机作服务器,精准的实现对全过程、全流通实现电气自动化控制,为企业实现了低成本自动化,也解决了中小型企业的约束。3.2行业信息化

所谓钢铁行业信息化就通过计算机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标准化和系统化。大部分钢铁企业通过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采集生产过程中的原始数据,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分析和研究这些原始数据,使用科学管理决策分析软件,挖掘潜在数据,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数据支持。

3.3智能控制

虽然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广泛应用自适应、优化、模型预测等控制策略,但仍然不能满足技术的要求,因为传统的piD控制理论是适应数学模型复杂且变化大的特点,而智能控制对总控制程序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尤其是对于复杂程度较高的综合控制系统,能分级控制智能设备,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3.4冶炼过程控制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对产品质量监督、环保监控及物流跟踪等多个方而实施全过程监控。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采用新型传感器、数据融合处理等高精尖技术对原材料质量、钢水纯度、熔渣成分、温度、固废监控等环节进行全程控制,提高钢铁企业的效益。

3.5综合一体化控制

电气自动化综合一体化控制系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这种系统打破了传统的计算机、仪表、电气在控制设备方面的专业界限与分工,实现了逻辑控制对模拟量进行控制的难题,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实用性与操作性。简化了程序,降低了成本,电气自动化综合一体化控制系统系统将是钢铁行业电气自动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4、结语

冶金电气自动化系统是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实现的控制系统,优化与改进冶金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可以提高冶金行业的生产效率利用自动化控制技术,可以保证生产流程更加规范,还可以保证我国冶金行业更好的发展电气自动化控制是冶金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对冶金企业的发展力向有着引导作用。钢铁企业要积极主动引进或改造自动化控制系统,提高钢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增加钢铁企业冶炼产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艳妮.浅谈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冶金行业中的应用[J].科技与企业,2014(12):390-390.

电气自动化行业研究篇2

关键词:应用过程;技术难题

引言:经济建设离不开多行业的支持。尤其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更加显著,本文针对电气工程自动化发展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方法,望广大同行给予指导。

一、电气工程自动化的应用现状

电气工程自动化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应用技术之一,随着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电气工程自动化研究的速度越来越快,无数新的技术应运而生,这也是传统的电气工程朝着人工、智能、快捷的方向发展,并且能够通过成本提高,强化工作效率和生产力,使电气工程自动化的研究朝着更加的系统化、商业化。但是电气工程自动化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很多精密技术还是形成不了自主产权,所以要想提高电气工程自动化必须加强科研研究的步伐,提高我国科技自动化水平。

二、电气工程自动化存在的技术难题

我国的电气工程自动化在发展上还存在一定的难题。尤其在企业的实际应用中需要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大力支持。但是我国现阶段的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还不能完全深入到企业发展中,其常见问题如下:

1.信息安全性

电气工程自动化虽然最早应用于工业领域,但是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行,已经悄然的朝着商业化过渡,这就使数据安全性成为了我们最为注意的问题,电气工程自动化的前期发展中不注意对数据安全性的控制,同时喝多企业在进行内部信息交流时也会因为不同的产品差异造成数据传输上的困难,使电气工程自动化急速在应用的过程增加成本。

2.主观过度干预电气自动化技术

在使用以及开发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过程中,技术人员对于思想理论、技术的掌握存在差异,很多情况下依赖于技术人员的主观意识,系统所开发的平台存在差异,电气工程自动化在实施的过程中,增加了运行的成本,系统的负担增大。

3.缺少网络平台作为载体

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在发展的同时十分单一,这使自动化系统在升级的过程更加的快捷和高效。但是缺少合理的网络平台与其同步发展,电气工程自动化必须和网络平台同时发展才能够实现其合理的应用,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程序接口、软件兼容等方面的差异,使企业数据信息在焦虑的过程中受到影响。

4.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差异

我国电气工程自动化属于一种综合性的技术,虽然能够在多个行业领域进行应用,但是针对专项行业没有针对性的技术和系统研究,同时这使技术在运行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技术成果进行产品的使用,虽然这能实现技术间的互融,随着技术的不断加深,很多改造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才能得到完成。

5.电气工程自动化效率需要提高

在电气工程自动化实施的过程中,工作效率对工程的效果具有很大的影响。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水平由于企业的不同存在差异,要想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必须注重提高工作效率。由此看来,企业的设计工作非常重要,设计操作较为简便,明白易懂,就会受到欢迎。

6.系统集成性较低

在进行电气化改造的过程中需要对原有设备进行备份功能的升级,但是我国的电气工程自动化多处于整体更换的状态下,这就使电气工程自动化升级的成本十分巨大,同时很多产品缺少后续升级和更新能力,使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不能真正的发挥作用。

三、如何避免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问题

1.完善自动化对接过程

在进行电气工程信息化对接的过程中必须要本着提高系统安全性,完善信息保密制度作为根本,避免信息化改造的过程演变成一项技术漏洞,同时将对接标准和研究程序进行统一,讲题开发的费用,提高应用性。

2.加强电气工程自动化的兼容性

电气工程自动化所面临的行业五花八门,所以必须具备良好的兼容性,能够很任何设备建立相关的连接。计算机网络在进行交换的过程中要完成信息的共享。并且通过电气工程自动化提高网络元件的应用,同时加强其具备管理,提升电力系统的管理快捷性,简化对接流程。

3.充分应用信息化技术

网络技术和电气工程自动化的综合利用提升了信息化技术的实际应用,并且在设计的过程中能够及时的提升设备运行效率,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电气工程自动化已经拥有了一定的智能性。.

4.企业之间建立统一的平台

虽然电气工程自动化能够在很多企业中进行应用,但是随着管理体制、经济收益的不同,企业间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别。企业要向发展,必须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方向提高投资,加强研究。所以在进行电气工程自动化研究的过程中要有实质性的研究对象,并且将自身的研究目标进行明确,同时将研究效率和成本投入等因素进行合理考虑,要尽快平衡企业间的技术差异,建立统一的管理平台,提高运营效率。

5.建立通用的网络系统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计算的不断发展,网络系统在制动化发展的过程中作用越来越明显,通过对自动化系统的网络建立不仅能够提升资源的优化配置,并且使商业信息能够得到最为安全的保证。在网络化的过程中,信息交流、设备管理、技术控制等项目得到优化,不难看出网络系统和自动化系统的合理对接成为了未来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关键。

6.电气工程的科技化转变

电气工程自动化要想得到不断的发展和提高,就必须将新型的科学技术和产品应用到发展过程中来,要加强新材料、新技术的收集力度,并且以创新作为行业发展的基础,使行业发展朝着科技化的方向迈进,提升产品的生产效率。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工业发展都离不开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随着自动化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工业生产和信息技术产业的速度不断的提高,并且能够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所以电气工程的自动化发展,要针对实际的彩页应用进行研究,对发现的问题不断的升级改进,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挺高产业化的改革进行程。

参考文献:

[1]马巍.浅谈电气自动化的现状与发展方向[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26期.

[2]王术贺,李广东.浅析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20期.

[3]张俊.电力系统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探索[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年03期.

电气自动化行业研究篇3

作者结合自身多年从事电气工程有关工作经验,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维护技术发展展开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促进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维护技术的改进和发展。

【关键词】电气工程电气自动化维护技术发展研究

1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经济、政治、法律环境都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自我国改革开放制度实施以来,我国市场不断走向自有化,与国际市场的合作越来越紧密,使得我国企业面临了较好的发展契机。但是,加入wto以及我国市场自有化程度的提高是一把双刃剑。其不仅给我国电气工程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与世界一流企业交流和合作的机会,能够使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取得长足的发展,但是也使得世界市场对我国电气工程行业的发展提出新的需求和要求,促使我国电气工程行业的企业面临技术更新、资金使用等难题。因此,对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维护技术的发展开展研究就变得十分重要和必要了。其一方面能够获取我国以往这一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能够让今后这一技术的发展更加能够切合我国以往电气工程发展的实际情况。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维护技术是一种结合电子技术所拓展和开发出与新型技术,其将电力系统的智能化调节技术和电子仪器终端的同步调节技术整合归一。由于电气工程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因此这一新型技术的研发和改进将能够促进我国各行各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维护技术的开发现状分析

在我国现有各行业发展产业链中,每个企业都是在追求获取最高的经济收益,以促使自身的发展,因此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就变得十分重要了。人工劳动及其技术的改善已经不再能够满足我国国内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世界市场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提高的需要。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维护技术能够改善上述现状,有效的补充我国当前企业利用低价劳动力实现规模经济的发展方式。随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与各个行业相互结合,使得电气自动化技术成为了在企业智能化监管和调控工作中的重要角色。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使了电气自动化维护技术摆脱了传统概念的束缚,在现有互联网络技术的支持下,通过网络交流机制更加普及化这一技术的发展和使用,从而增加了我国企业的国际化和世界化的生产经营流程标准的改善,使我国企业与世界生产标准、服务标准相互接轨。

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国内各个厂商所利用和使用的电气自动化维护技术依旧存在层次不一、系统平台搭建水平不一等现状,这些问题随着我国电气自动化维护技术整体水平的提高已然成为我国技术水平继续提高的障碍,并且严重的影响到我国与世界电气工程行业相互接轨进程的推进。我国现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维护技术的开发和研究的环境与西方较为先进的国家和地区之间有着较大的区别,我国有关研发部门应当对将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研发和更新与我国制度背景、环境背景相互结合起来,在了解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其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国际上优秀和先进的外部研发经验和技术研究成果,以其为借鉴,完善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维护技术的发展,从而有效的促使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由密集型向集约型方向转变,带动我国整体经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3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维护技术的发展前景分析

3.1改变大众的生活模式,促使创新转变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维护技术已经应用到了大众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大到宇宙飞船升空的燃料分离,小到大众家用生活电器的功能开关和调节系统,其都应用到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维护技术。由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维护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这一技术的发展已经带来了我国大众吃、穿、住、行等多个方面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创新转变,使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在大众生活日常出行交通领域,无轨电车的操控和运行已经与电气自动一体化系统有着紧密的结合,其方向的控制、动力燃料的添加都需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维护技术的扶植。与其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带来了大众生活模式的创新转变,不如说当代我国居民大众的生活已经无法脱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维护技术而独立存在和发展下去了。这一技术已经深入的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与人类文明和文化交融共存,形成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并决定着我国大众未来生活、工作、学习模式的不断演进。

3.2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使用范围规模不断扩展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维护技术在我国现有各行各业的发展范围依旧较为局限,与发达国家相比,发达国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水平较高,其应用的领域更加广泛,更加具有全面化。因此,未来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维护技术的发展也将走一条与世界接轨的道路,不仅通过吸收国外优秀先进研发技术和内容,促进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维护技术整体水平的提高,并且需要不断的提升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行业的覆盖面积,也就是提升这一技术的普及化程度。在这一扩展电气自动化技术使用范围的道路当中,我国政府及有关研发部门需要大力的提升我国研发人员的素质,改善我国现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维护技术研发和更新的环境,促进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研发和更新具有良好的硬件和软件条件的支撑。

4实现上述发展目标对策和建议的提出

在上文的研究当中,作者提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已经成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其已经影响了人们吃、穿、住、行等各个领域。因此,为了更好的促进这一技术未来的发展更加良好和有序,就应当不断巩固好这一行业的发展基础,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做出努力,提升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的技术实力,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电气自动化维护技术的水平和电气工程的产品质量,从而在我国大众心中形成一种信服感和认同感,为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控制行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民基础。那么,提升这一行业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就成为了实现上述发展目标的关键。作者在以下部分将结合我国当前电气工程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其自身多年从事有关领域的工作经验,在对有关文献进行阅读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以期实现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维护技术的发展目标。

4.1走网络化的创新发展模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终端的普及化程度越来越高,我国基础设施中有关网络交互设施的构建已经逐渐成型,其中所涉及到的有关多元化信息交流系统已经逐步构建起来,并且在我国国内已经形成了内网和国际互联网接口的对接。因此,我国电气工程行业就需要借此契机,充分的利用好这一时代背景和便利条件,利用互联网技术与世界自动化维护技术发展的优秀国家互通有无,利用互联网信息交流系统,实现对我国电气工程行业的网络平台搭建,从而利用世界的前端效应,取得对我国电气工程行业及其使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技术的行业有效促进,使其更加具备与世界其他国家竞争的动力。

另外,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我国电气行业不仅仅需要对这一行业未来的发展进行规划,而且要对使用到电气自动化维护技术的行业进行规划,使其能够顺利的使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维护技术搭建行业技术平台。这就要求了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行业需要把握当前我国国内环境和制度的优势,利用互联网渠道推销自己的产品、推广自己的服务,在促进国内各行业吸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基础上,也使其他国家能够了解到我国这一技术的应用研究,从而确保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产品和服务有效的推广。我国可以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行业打造行业专属平台,用于和海外采购商进行交流,并且也能够通过这一平台的搭建,促进我国国内从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研究和制造的企业能够拥有有效的交流途径和方式,并且也能够通过这一平台的搭建,处理好市场顾客的需求,不断依据需求信息对技术继续研发、调整、改善。

4.2加强电气行业创新意识的培育和开发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控制技术对于我国而言,其依旧属于一种有待继续研发和更新的新兴技术。我国应当在现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行业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其内部各个产业价值链的流转,以及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调,从而为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行业开发更加成熟的发展机制。因此,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行业的发展,就必须促进这一行业创新意识的培育和开发,从而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行业的发展更加具有活力和创新精神。为此,我国应当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行业培养起专业的人才队伍,利用人才战略,为这一行业的发展注入鲜活的动力,利用人才来贯彻创新调试思维,使行业的发展具有创新意识。

5结语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我国现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维护技术相对于国外先进国家而言其依旧存在不小的差距,但是由于近年来我国国家政策的转变和股利,为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维护技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环境背景和制度背景。因此,作者在本文的最后,结合我国现有社会发展状况和我国电气工程行业未来的发展目标、方向,提出了两点建议:

(1)走网络化的创新发展模式。

(2)加强电气行业创新意识的培育和开发。作者希望,我国电气行业企业以及利用电气工程技术的企业能够实现创新的发展和转变,从而促进我国电气工程自动化维护技术更加全面的覆盖我国各行各业,提升我国企业的总体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文涛.浅析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致富向导,2012(02).

[2]王娟,郑红梅.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历史与发展现状[J].技术与市场,2012(07).

[3]陈锦章.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建设及发展[J].China'sForeigntrade,2011(14).

电气自动化行业研究篇4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技术;电力系统;应用

中图分类号:F407.6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与日俱增。目前,电力系统中电气自动化技术主要涉及以下3个方面:变配电站集中监控、继电保护和远程调度管理部分。我国对电力系统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年来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对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展开研究迫在眉睫,我们必须在结合本国实情的基础上,研究和开发出更加符合我国国情的电气自动化综合技术化系统。

1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的研究方向

目前我国对电力系统中电气自动化技术开展的研究,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4个方面:

1.1对电力系统智能保护和综合自动化技术开展的研究

我国对智能保护和综合自动化技术的相关原理展开了大量研究,将先进的综合自动化控制理论、人工智能理论、自适应理论、微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等引入到电力系统的自动化保护装置中,使得保护装置更加智能化,极大地提高了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经过多年努力所研制成功的分层式综合自动化装置,突破了传统装置所受的限制,能够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压等级的电站,极大地拓宽了综合自动化装置的应用范围。

1.2对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技术开展的研究

我国对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技术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主要表现在配网模型、中低压网络数字、信息配网一体化、高级应用软件等方面的突破。其中,高级应用软件将配电网的实际情况和输电网的理论算法结合在一起,使用最新的国际标准公共信息模型,利用配网递归虚拟流算法对潮流进行计算,利用人工智能灰色神经元算法对负荷进行预测,极大地提高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能够提高载波接收的灵敏度,解决了载波在配电网使用中的路由和衰减等难题,提高了信号的处理速度和准确度。

1.3对电力系统人工智能技术开展的研究

我国对电力系统人工智能技术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将模糊逻辑、专家系统和进化理论等先进理论运用到电力系统及其设备的故障分析、运行分析、规划设计等方面,确保了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并能及时诊断各种故障信息,将损失降低到最小,提高了电网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1.4对电力系统自动化实时仿真技术开展的研究

我国对电力系统自动化实时仿真技术开展了深入的研究,重点研究了电力系统实时仿真建模和负荷动态特性建模,同时将国外先进的电力系统数字模拟实时仿真系统引入到国内,构建了基于混合实时仿真环境的实验室。电力系统自动化实时仿真系统不但能够对电力系统的暂态和稳态进行试验,而且能够联合多种控制装置,形成闭环系统,从而确保科研人员能够完成对新装置的测试实验。

2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的设计思想

2.1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的选型原则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的选型原则,主要从远程调度和自动化系统监控这两个方面进行考虑。电力系统的保护装置一般优先选用微机保护综合自动化系统,电力系统中电气自动化的选型接线比较简单,通常以常规继电保护装置为主,选用性能可靠且价格合理的智能化开关。

2.2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的设计原则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的设计原则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电气主接线方式按照原设计来执行,要将采用监控系统后所增加的设备种类和数量(如电力监控器、电量变送器等的数量)在单线系统图的设备型号说明中加以标注;

(2)凡是需要利用计算机监控系统进行远程遥控操作的开关,一定要使用具备远程分闸和合闸功能的智能开关,从而确保远程遥控操作功能得以实现;

(3)运行状态需要进入计算机监控状态的开关,通常需要使用一对独立的常开接点引入计算机监控系统,此外,低压自动开关还需多选用一对常开辅助接点;

(4)对继电保护进行设计时,供电系统应该优先考虑使用变压保护和综合电气自动化技术。

3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的研究趋势

我国对电力系统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未来的研究工作还有很多。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的研究趋势,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3.1国际标准的大规模推广和使用

近年来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我国有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电气自动化设备的生产厂家众多,导致这些设备的信息共享和相互操作间存在诸多障碍。为满足不同厂家所生产设备的兼容性,电子工业协会制订了ieC61850标准,作为站端与站间进行通信的标准,从而实现站内的无缝通信。我国要大力推广和使用ieC61850标准,并基于此标准开发出电气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相关产品。

3.2将测量、保护和控制工作融合为一体

长期以来,受电力行业专业分工、人员配置和运行机制的影响,我国电气自动化系统主要通过站内监控采集相关数据、单独进行保护的工作模式。这种工作模式虽然能对事故进行清晰的分析和处理,但是增加了工作量,降低了设备的利用率。为了减少设备的重复配置率和操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事故的处理效率,必须将测量、保护和控制工作融合在电气自动化综合系统中。

3.3以太网技术的使用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电力的需求与日俱增,加之电网系统越来越复杂化,其涉及的数据和信息也越来越多。在这种背景下,电气综合自动化系统所需要采集和传输的数据日益庞大,对通讯的实时性和传输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太网具有传输数据量大、传输数据快的优势,能够满足电气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发展需求,因此,以太网在电气综合自动化系统中必然会有更多的应用。

4结语

信息技术、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对电力的需求与日俱增,同时也对电力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不断向前发展,在控制策略上更加智能化、协调化、适应化和区域化;在理论上更多地使用现代控制理论;在控制手段上更加重视对远程通信、微机和电力电子器件的使用;在分析设计上更多地使用多机系统模型来处理复杂问题。

[参考文献]

[1]董娜,李涵霖.电力系统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探索[J].科技与企业,2011(7)

[2]潘小丽.综述电力系统中电气自动化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4)

电气自动化行业研究篇5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无功补偿;技术

1、前言

伴随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电气自动化行业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基于其设备系统应用中单相电力负荷转变较为多样复杂,且非线性影响因素持续增加,因而需要我们更深化的研究分析电气自动化行业中的无功补偿应用技术,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工作效果。我国电气自动化相关技术手段与系统设备在较多行业生产发展与经济建设领域实现了广泛应用。例如,铁路工程引入高速电气化牵引体系以及创建供变电所等。当然,基于电气设备系统中单相牵引负荷的波动变化较为多样复杂,加之非线性影响因素的不断加强,会令无功功率明显提升,同时,会引发注入电力工作系统负序以及谐波含量的提升。再者,其包含的范畴也伴随电气自动化水平的提升而持续增加,最终将变成对电气供电以及电力系统可靠安全运行服务的首要影响因素。为此,应基于电气化技术手段与相关设备体系的综合特征,研究其呈现的负荷特点,探寻无功同时谐波与负序全面结合的补偿措施。其中上述三类为铁路行业单相交直体系等存在的技术瓶颈问题。从全球范围内来看,该领域中已经获取了一些研究成果,然而伴随我国电气自动化水平的持续深化,再加上牵引变电所总体容量的持续攀升,虽然应用该类措施呈现出一定价值,然而却较易在非线性成因的影响下而增添较多不可预测问题,最终导致失败,并引发形成较为严重的后果。为此,应对无功补偿技术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通过现状分析,明确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与科学实践策略。

2、电气自动化中无功补偿技术发展与应用

伴随电气自动化领域的快速发展,我国不断借鉴国外先进研究技术,对无功补偿与谐波全面治理展开了深化研究,相关成果有效提升了功率因数,并形成了良好的滤波通路,令负荷合理下降,并令固定谐波实现了抵消。然而该类无功补偿手段在具体应用途径上存在差异,同时呈现出既有特征。

应用真空断路器投切电容设备,其特征具体为,较为简单同时无需大量的投资。当然也呈现出一定缺陷。即合闸阶段中,电容器将形成较高过电压,易令设备不良受损。再者在开关寿命的限定影响下,无法快速的进行投切,进而会对动态补偿功能形成不良影响。

反并联晶闸管以及电抗器进行串联,可令多出的容性无功补偿电流形成抵消,并实现平衡,进而可符合功率因数标准。特征在于固定滤波器可持久的应用,同时需要晶闸管总量不多,运行响应敏捷性较快,而缺陷则在于会形成谐波现象。

固定滤波器以及晶闸管变压器基于高漏抗变压器形成麻烦,呈现出明显的有功损耗,因此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受到了限制。

固定滤波装置以及可控饱和电抗器,通过变化调控磁饱和水平影响回路之中的感性电流,而后可令感性电流同并联滤波装置中的多出无功功率实现作用抵消,进而实现有效平衡。该技术特征在于滤波装置可持久应用,然而由于形成谐波,因而对设备系统来讲会形成一些损耗,还会导致明显的噪音。

有缘滤波装置采用电力电子系统形成同负荷电流与负序电流相位反方向的电流,进而可形成两相低效的效果,负荷电源对无功电流以及总体谐波的相关标准。该方案特征在于补偿处理更为灵活,同时调节处理速率更快,同时不会同系统形成谐振问题。当然,该过程应当注意的问题为,电力电子体系设施其成本价格较为昂贵。

另外固定滤波装置、电抗器以及电容设备调压,主要利用低压侧母线进行调控,管理滤波器以及电抗器的运行电压,最终实现无功出力的处理目标。该调解阶段中需要借助晶闸管以及开关无载完成。由电气寿命层面来讲,并不会受到影响限制,然而实际应用阶段中可利用加装实现可靠的无功功率并发挥滤波作用。

有源以及无源滤波装置无功补偿技术的实践应用,仍旧停留在开发研究时期,基于负荷谐波电流反方向的基础上,可令其实现互相抵消,并符合电源应用总谐波电流的标准。系统特征在于全面应用无源补偿以及有源补偿处理的可操作性、灵活多样性特征。虽然,针对我国当前应用发展状况,无功补偿技术手段在较多领域实现了广泛应用,然而随着电气自动化设施中单向牵引负荷作用的复杂变化,加上受到非线性因素影响,还需要我们在无功补偿技术领域做更深入细化的研究开发。

3、电气自动化中无功补偿技术效果分析

由上述分析不难看出,电气自动化领域中无功补偿技术的应用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当然还需要我们继续的深入研究。为有效提升电气功率因数,令负序有效下降,并构建良好的滤波通路,令各类谐波合理的抵消或者通过处理方式有效滤除,一些行业变电站工作中针对谐波的全面治理以及应用无功补偿应用技术,提出了更为丰富的技术方案。由于谐波注入并联接入有源滤波装置其无功补偿处理技术体现了明显的可行性,因此设计方案中可全面应用该无功补偿处理大容量以及处理灵活性的特征,增强系统可控管理性,达到良好的应用处理效果。

4、结语

总之,为进一步推进电气自动化行业的持续优质发展,我们应继续深入研究开发无功补偿处理技术。应基于各技术应用服务特征,行业系统工作现实需要,有效的明确无功补偿技术应用价值以及存在的缺陷,进而明确其今后研究发展方向,树立科学的研究目标,制定有效的技术方案,方能进一步消除技术瓶颈问题,提升电气自动化系统现实工作效率,确保安全可靠的服务运行,开创健康优质的工作环境,并真正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超.电气自动化中的无功补偿技术分析[J].广西轻上业,2008(5).

[2]张秀丽.关于水电站电气自动化应用问题的探讨[[J].大家,2010(10).

电气自动化行业研究篇6

关键词:研究生;电气工程;综合素质;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1-0092-02

一、引言

国务院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指出了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才能够满足当前形势下社会各方面的人才需求[1]。高校是我国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的主要机构,电气工程研究生群体是该机构里面能源领域发展方向的核心,面对21世纪能源领域的挑战和机遇,高校肩负着培养出高素质全面发展人才的重任,因此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社会发展和对供电需求的增长,社会对电气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由于电气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就业后多占据着电力相关企业管理和科技创新的关键位置,因此电力企业对协调管理能力较强、创新能力突出、有特殊专长的电气专业研究生尤为青睐。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发展和企业发展的需求凸显了对高校电气工程专业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三个要求:一是培养写作、组织、协调、管理能力俱佳的研究生;二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研究生;三是因材施教,培养品德优良、个性化和有特殊专长的研究生。总而言之,摒弃“专业技术能力至上”的观念,建立电气专业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配套机制和采取教育方式的改革,是高校培养研究生综合素质的一个发展方向。

二、高校现有素质培养方案的不足

当前社会是个高速发展,讲究精细化管理、创新性思维和个性化定制的知识经济社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在知识经济社会的四大目标主要有学会认知、学会共处、学会学习、学会办事。但是在高校中,不少电气专业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有待加强,主要表现为:

第一,无志向无计划。当代电气专业研究生价值取向呈多元化,部分研究生得过且过,常想研究生就是弄到一个学位,反正工作也是去电力企业,研究生期间学的东西不一定用得上或者用得上的比较少。因此,对于知识的渴望以及提升自己能力的动力便锐减了。这种没有理想和抱负的实用主义倾向,将导致这部分的研究生得过且过,出工不出力,轻轻松松读完几年书,最后却连学位证也没有拿到手。

第二,缺乏奉献意识。当代研究生不少属于独生子女,其中部分人容易养成“小皇帝”的脾气,因而养成只讲索取,不讲奉献的习惯。表现为在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甜言蜜语,在别人需要他伸出援手的时候缄默不语。在完成具体科研项目中表现为,老师安排的任务敷衍了事,认为老师就是在剥削压迫,没有转换好角色,尽好自己的义务,与此同时自己的能力也没有得到锻炼和提升。

第三,缺乏交际能力。有些学生嚣张霸气,蛮不讲理,语言不雅,处处认为自己高人一等,与他人格格不入。有些学生性格孤僻,常年宅于寝室,与游戏相伴,不善于交往,缺乏团队协作的能力。

第四,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博士研究生培养的要求是具有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要求是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现在不少的研究生专业基本功不过硬,主动参与的意识差,没有主动计划的习惯,常常被动应付必须要做的事情。

第五,耐受能力较差。部分研究生在遇到诸如失恋、毕业论文答辩不顺、找工作不顺等挫折时,不能理性地对待,不从自己主观原因入手寻求改变,而是整天埋怨自己生不逢时,客观因素是导致自己挫折的主因。有部分同学一旦遇到挫折便束手无策,轻言放弃,更有甚者,选择轻生等极端方式来解决问题。

第六,缺乏恒心。由于电气专业研究生进行的科研项目多属于解决工程上的难题,不易解决。常常出现几个月也不能解决一个问题的情况,不少研究生在这个时候缺乏恒心、打退堂鼓,消极怠工,最终导致了项目不能结题,造成了科研资源和科研经费的浪费,给导师和学校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样化的。因此如何从学校角度出发,制定相应的措施,针对电气工程这个一级学科,提升电气工程专业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成为了高校素质教育中企待解决的问题。很多高校早在几年前就把素质教育列入到其发展战略中,但是由于各个高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执行力的不同,这些年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高校在电气工程专业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存在的弊端主要有:

第一,不注重对研究生写作、组织、协调、管理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首先,学校对学生的引导工作欠佳,在奖励的评价体系上多采用较为传统的评价标准,过多地看重学生发表学术期刊的数量,忽略了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院校级活动组织、协调、管理能力的考量。其次,在现有的科研体制下,研究生导师大多数不支持学生参加一些实习活动(如到省网公司或电科院进行实习等)和院校级活动(如参加节约用电、安全用电宣传活动等),认为这样是浪费学生的科研时间,导致学生难以实现真正的学以致用,最终无法满足社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需求。

第二,不注重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首先,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待改进。在研究生课程学习阶段,不少任课老师仍然采用对本科生类似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沿用的是好几年前的教材,只注重知识的单向流动,没有注重提高研究生对该课程的兴趣,没有在课程中针对某些研究问题进行讨论,最终导致了学生创新意识不强的结果。其次,由于国家对教育行业的投入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导致高校教师行业收入与电力企业相比收入较低,教师从业人员积极性不高,多数青年教师在这种情况下不得已采取了社会兼职的手段以获取更多的回报,从而导致了少数导师对研究生指导的时间较少,难以对研究生进行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最终导致了学生创新意识不强的结果。

第三,不注重学生道德品质以及个性化发展。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首先,传统高校领导者为寻求学校稳定,多采用“管、控、压”的研究生管理方式,用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用经验管理代替人性管理,忽略了对学生判断、创造能力的培养,难以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2]其次,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素质教育投入不足。高校用于学生个性化素质培养的经费较少,难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因此,学生在兴趣爱好和社团活动方面的发展受到抑制。

三、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及教育方式改革

针对以上高校对电气工程专业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高校综合素质培养及教育方式改革的几点建议,希望能够为学生素质培养工作提供一些新路径。

第一,加强对研究生写作、组织、协调、管理等综合能力的培养。首先改进研究生奖励措施,在评定研究生奖学金时,改革奖学金评审制。在设立学术型人才奖学金的同时,适当设立一些综合型人才奖学金,在考量学生发表学术期刊的数量同时,适当考量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院校级活动的数量及相关组织管理能力。其次,引导研究生导师改变思想,支持研究生出国深造、出外实习和参加院校活动,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训练提供精神支持。再次,提供研究生组织、协调、管理能力锻炼的平台。一是可以在重大会议的组织中,采用研究生负责会议接待、会场布置等方式提升研究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二是鼓励研究生在学院担任学生干部或者研究生院助管,让研究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大型活动的组织管理工作,了解大型活动运作的模式,锻炼自己为人处事的能力。

第二,加大对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学习美国著名大学电气专业教育的经验[3],多注重知识的双向流动,提高研究生对该课程的兴趣,提高研究生对课程的参与感,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动力和创新成就感。其次,对培养出优秀创新型人才的导师进行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采用专项资金支持研究生的创新项目,对研究生进行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再次,邀请国内外大师到校进行学术讲座,让学生了解当前科技发展的动向,提升研究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和科研动力。

第三,加大对学生道德品质以及个性化发展的重视程度。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加大学校对研究生专职辅导员的引入。学校专职辅导员的匮乏导致辅导员任务的加重,无法在工作中对每一名学生进行具体辅导。因此,应加大专职辅导员的引入,对学生进行人性化管理,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其次,加大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素质教育投入。高校应加大对各种社团活动和创新小团体的资助,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让研究生绽放出自己自信的力量。再次,多举办科技文化节等活动。以丰富多彩的活动来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让研究生以趣会友。

四、结语

21世纪的知识经济社会对电气工程专业研究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要求,因此学校必须借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管理经验,改进研究生培养方式,为社会输送全面发展的电气人才。

参考文献:

[1]钟之华.高校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3,(22):3-4.

电气自动化行业研究篇7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队伍

该项目具有能力较强的研究队伍,课题组成员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合理,掌握教学规律和授课艺术,同时具有较高的专业能力和学术水平,并具有多项研究成果。课题组老师均担任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有着较深的认识,这些都有利于课题开展。参加本课题研究的老师,都从事一线教育教学,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经历过其他课题的研究,并且针对所研究的课题,他们大多数人有相关的研究经验,有数篇论文在各级评比中获奖或发表。其次,实施人才培养教学过程中的老师,专任教师中同时具有技师资格证和高校教师资格证的“双师”素质教师占100%。专任教师中有企业工作经历5年以上的占50%。研究队伍的构成,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研究的正常进行和实现预期目标。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过程

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过程按照“调研、方案设计、实践、成果”研究方案进行。第一阶段为初步研究阶段。研究教育部高职教育教学纲领文件;开展职业岗位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人才需求调查工作;根据调查结果,整理出人才需求调查报告。第二阶段为人才培养方案拟定阶段。根据前一段的工作总结,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并进一步优化;拟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完成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的转化;成果形式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及相应课程的课程标准。第三阶段为实践与修订阶段,通过三年人才培养改革实施实践,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建设核心课程资源,改革教学方法,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第四阶段为形成成果阶段。完善并形成最终“基于就业导向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交专业建设委员会审批;确定教学条件建设方案;完成研究报告;并建成电气自动化专业院级、省级精品课程。

三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方法

该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主要采用由外到内、由宏观到微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运用调查法、比较法、文献检索法、行为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进行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和方案研究工作。在具体操作上,以学校开设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班级为研究对象,进行循环招生、循环教学、循环试验,在实践中构建和完善符合岗位要求、满足就业竞争力需求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四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内容

该人才培养方案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人才需求与学生就业取向调查分析

针对京津冀、山东省内、长三角经济带的多个厂家和参与各个工作岗位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做了大量调查,得出调查结论,明确人才培养改革的紧迫性。

2基于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对所调研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到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就业的职业领域和主要就业岗位群,最终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掌握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与本专业未来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职业素质、较强的职业发展能力、较强的电气设备安装调试和自动控制技术应用能力,能够从事自动化产品的电气系统安装调试、自动化生产线的运行维护、自动化工程设备升级改造等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3构建基于就业导向的“平台+模块”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构建过程采用六步法完成:(1)通过市场需求调研确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2)通过岗位分析确定各个岗位的工作任务;(3)归纳出典型的工作任务;(4)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专业应具备的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5)通过职业能力分析确立学生应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6)最后完成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换,即从教学内容归纳出课程体系。

在构建时,组织专业教师、企业的一线专家等组成分析小组,在课程设计专家的指导下,引入创新教育理论,采用能力/素质分析的方法,根据能力解析表和专业教学目标,提出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考核评价标准,通过这种方式筛选出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最终确定了“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

该课程体系的具体构成包含公共基础课程平台、专业群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专业方向课模块、选修模块(包括专业拓展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素质拓展模块、专业集中实践模块等,构建了“三平台+四模块”的课程体系。

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寓于课程体系全过程来实现。

4开发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做、学、教一体化”教学

在教学团队指导下,采取边开发边实践再反馈的思路,开发一体化课程。在一体化教学实施过程中,按照图1的方法进行分阶段教学。制定了合理的一体化学习效果评价方案,加强过程性评价。

五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成效与特色

人才培养方案从改革研究到最终方案实施,已经经历了五届毕业生,从企业的反馈到毕业生的评价,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企业的认可度都非常好。其成效具体表现在:第一,形成了与区域产业发展相融合,与企业需求密切衔接的电气自动化人才培养方案。第二,提升了高职自动化专业学生就业能力,提高了毕业生好评率。第三,建立了以符合企业需求、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第四,构建了职业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第五,建设了院级、省级精品课程群。第六,打造了一批高水准的师资团队。

该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又具有以下几个特色和创新点:

1参与人员广泛是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成功的保证

在人才的培养的各各环节,除了优秀专职教师的倾心付出,学院还聘请、引进了企业中经验丰富的专家、工程师和一线的技术人员。这一点上突破了原来只是聘请企业专家的做法,而是通过更广泛的人员的参与,更加真实地了解了企业岗位的设置、人才需求、人才类型等许多的信息。

2“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

通过实习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综合改革,先后与包括亚太集团、皇明集团等多家公司签定了共建协议,投资上千万元,在实验实习、毕业生就业、科技服务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建设了设备先进、能满足教学、科研、实习等需要的实训基地。该项目已经运作两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建成的省级精品课程群是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重要成果

构建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院级、省级精品课程,是课题组及专业建设委员会的初期目标,而在几年的课题研究实践中,最终也实现了这一目标。精品课程的建设,完善了专业课程资源,是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实施的重要依据。

5以大赛为抓手,促进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是创新途径

教学团队的成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比赛,如山东大学生机电创新设计大赛、山东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山东省职业技能比赛等,这些比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同时,这些竞赛用到了许多的工程和企业常用的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六结语

基于就业为导向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践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果,这些成果可以直接应用到教学中去,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确定了指导方向,对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对相关专业的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钟波,等.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

索与实践[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

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电气自动化行业研究篇8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现状

控制系统对于电气自动化工程而言相当于阀门对水管,缺乏了阀门的水利系统会造成相当严重的资源浪费,直接通过企业成本增加而削减企业的经济效益。近年来,我国电气自动化行业的逐步兴起带动了大批量研究学者对于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深入研究。

1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现状概况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当前社会大踏步前行的时代背景下,其地位可以与互联网相媲美,其重要性及必要性由此不言而喻。面对日趋多元化的高强度应用需求,电气自动化技术在运行过程中如何避免问题的出现成为相关各方的关注重点。电气自动化工程可以依据工作内容的不同划分为几大主要阶段:产品周期性设计、安装与调试、维护与运行。而在上述三个主要环节中都离不开控制系统。随着技术革新的不断进步,现如今,控制系统已经以与电气自动化工程为统一整体的身份屹立于行业中。

控制系统的良好作用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减少劳动成本及任务工作强度,更能提高工程检测的质量及精准性,以确保信息在工程传递过程中的有效性与及时性,令企业的工程生产活动得以有效进行。上述分析出于对企业经济利润及最终收益的考虑。此外,从安全角度来看,控制系统在电气自动化工程项目中也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原因在于其可以明显减少电气自动化工程项目中的生产安全事故发生频率,其在保障工程所需设备的正常运行的同时,也保障了整个工程项目的安全运作。

为进一步增加客户对于产品使用时的方便程度、迎合随时代变化而越来越多元化的客户需求,研究者们将目光主要集中于控制系统在电气自动化工程中如何最大化发挥效用、保障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上。也就是说,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方向为系统的通用化、网络化、完整化。所谓通用化,指的是系统运行与各类型不同客户需求的匹配度随技术手段的升级而逐步提高。而网络化是指在未来对于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研发方向需要依托网络资源。对于完整化则可以理解为工程系统的多方面体系的配套建设也离不开控制系统的保障。

2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存在的问题

2.1信息安全性有待加强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所承接的主要内容为系统信息、数据的传输,而由于技术水平限制,目前,电器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信息安全性存在不足,会发生信息、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受损甚至丢失的情况。这对于整个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稳定性而言是十分不利的。此外,在信息共享阶段,也会由于技术水平与要求差距较大而形成数据丢失。不难看出,信息、数据的安全性问题出现的原因绝大部分在于相关技术的水平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当前行业发展需求。

2.2与网络连接紧密度不足

就目前情况而言,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发展模式较为单一,缺乏符合现代化发展特色的典型手段的辅助支持,如网络平台。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运行高效性与快捷性。加之网络平台载体的确实,也会令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发展注定会遇到瓶颈。其中,典型的问题点在于程序接口及软件兼容性方面存在的差异,这也对于数据、信息在交流的过程中会产生影响。

2.3兼具技术性与综合性的人才相对匮乏。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技术发展方向呈现一种高端化的趋势,这就要求对应的人才水平需要随之提升。因此,在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改善原则中,人才技术提高是重要环节。而这一点可参照的具体操作步骤可包括,岗位人员技能培训、实践培训、资深人才引进。同时,企业可以采用定期技能水平审核、考核的方式以保障人员的整体技术水平。

3从发展趋势看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改善对策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对于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行业改善决心十分明确,针对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改善对策,需要以其发展趋势的研究为改善原则,在保障工程、系统稳定性的前提下,做最合理的优化。

第一,趋于市场化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需要节约能源。说到底,电气自动化是一种工业产品,其系统运行的根本目的在于市场化盈利。因此,对于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改善对策而言,节约能源这一话题具有长期研究的价值。虽然能源浪费的现象与我国行业发展形势有一定关联,但随着相关技术不断完善的社会发展进程,能源浪费的现象势必将得以妥善解决,否则对于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长远发展而言无疑是没有好处的。对于节约能源的具体策略,可以根据能源浪费的环节及种类对症入手,以不同方式的分别运行来实现整体系统的能源节约效果。

第二,创新化发展趋势敦促着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运营的规范化。从本质上看,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整套体系属于项目的完整过程,近几年兴起且势头正猛的项目质量管理概念正在逐步深入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中,并且发挥着良好效果。而项目质量管理的主要目标在于提升行业、产品生产流程中的能效,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创新性上。对于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而言,其技术创新化的发展方向已经非常明确,相关企业及政府机构应该以不但提升自身技术的创新性及创新力为改善原则。

第三,系统安全性要求的提升需要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确保数据安全性。由于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未来的商业应用范围将越来越广,因此,其在系统信息方面的安全性系数需要进一步持续加强。加之对于信息安全性的提升也是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的议题之一,因此,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需要采取相关测量保障系统中的数据、信息在传输、交换、共享等环节中的安全性。

4结语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作为我国近年来格外重视的技术手段之一,其技术革新方向将按照遵循我国相应政策的角度提升系统完善性、安全性、稳定性及创新性。为实现这一发展战略,需要引进高端人才、高端技术、完善项目管理水平,才能有助于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宝芳.试论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4).

电气自动化行业研究篇9

《中国电力教育》:我们注意到在2013年教育部公布的《2013-2017年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名单》中,成立了“电气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而在此之前电气工程学科是以“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下设的分委会存在的。能否请您介绍一下这一调整的背景?

王泽忠:各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作为教育部聘请并领导的专家组织,有着明确的工作任务,那就是:组织和开展本科教学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就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实验室建设和教学改革等工作向教育部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制订专业规范或教学质量标准;承担有关本科教学评估以及本科专业设置的咨询工作;组织教师培训、学术研讨和信息交流等工作;承担教育部委托的其他任务。

在前两届的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与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和电子电气基础课程等6个教学指导分委会设在“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下。2012年,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要求,教育部对1998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1999年印发的专业设置规定进行了修订,形成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新目录的学科门类由原来的11个增至12个;专业类由原来的73个增至92个。其中“电气信息类”做了重新的划分,划分成了电气类、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计算机类4个一级学科。电气类下设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除了一级学科划分的更细,原有的很多相近或相关专业也进行了合并或调整。如新分出的电气类下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由原先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电气信息工程、电力工程与管理、电气技术教育、电机电器智能化”几个专业合并而来。新目录分为基本专业(352种)和特设专业(154种),并确定了62种专业为国家控制布点专业。顺应新目录的调整,在2013-2017年的新一届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中,设立了“电气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旨在进一步发挥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们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咨询、评价和指导作用,促进电气类教育工作内涵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中国电力教育》:新成立的电气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重点有哪些呢?

王泽忠:根据教育部的指示,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四个着力”,即着力推动教育理念转变,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观;着力研究制定国家标准,推动建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着力研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着力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推动建设优秀师资队伍。那么,新一届的电气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也将围绕这4个方面重点展开工作:

第一,将利用多种形式推动各高校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观。首先,强化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理念,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最主要标准;其次,强化以适应社会需要为检验标准的理论,把社会评价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第三,强化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把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追求;第四,强化以学生评价为先的理念,把学生评价作为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第二,将推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认真听取相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分步实施国标、行标、校标,初步形成适应大众化阶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

第三,积极探索科学基础、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强专业建设研究;完善高校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研究。

第四,推动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发展过程中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为高质量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配合教育部门组织开展本学科专业任课教师培训,提高他们的师德水平和教学能力;积极开展教学交流研讨活动,促进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建立专业类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中国电力教育》:刚才您谈到“推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将是新一届教指委的一项重点工作。据了解,2013年教指委就已着手开始制定新的《电气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目前这个标准的编制情况如何?能否就标准中的一些核心内容做一介绍?

王泽忠:目前《电气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草稿)的编制工作刚刚完成,《标准》起草过程中参照并吸收了之前的专业规范、学科发展战略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为深入、全面细致地研究与完善。现在这一《标准》正在征求意见阶段,我们将广泛征求专家及社会各方的意见,并认真将各位专家反馈意见进行总结,进一步修改完善。2014年年底在上报教育部并经审定后,最终该标准将成为我国高校电气类设置本科专业、指导专业建设、评价专业教学质量的依据。本标准适用的专业范围包括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3个特设专业:智能电网信息工程、光源与照明、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

在《标准》中提出电气类专业的培养目标: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规划设计、设备制造、厂网建设、系统调试、信息处理、系统运行、保护控制、状态监测、维护检修、环境保护、经济管理、市场交易等领域工作,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组织管理能力的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除数学、自然科学和通识教育外,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工理论、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控制理论、计算机技术等方面较宽广的技术基础知识和以电能产生、传输和利用为核心的相关专业知识;培养利用所学知识提炼科学和技术概念、解决工程问题和构建复杂工程系统的能力;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形成符合逻辑的思维方式和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素养。毕业后,经过实践锻炼达到工程师的职业要求。

具体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求学生经过4年的本科学习,在业务方面:①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②具有从事电气工程专业所需数学、自然科学以及经济和管理知识;③掌握电气工程基础知识和电气类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系统的工程实践学习经历;了解电气类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④具备设计和实施工程实验的能力,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⑤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具有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系统和过程的能力,设计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⑥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⑦了解与电气类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⑧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⑨对终身学习有正确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⑩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此外,对学生思想政治、德育方面以及体育方面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对师资队伍提出的要求是:第一,数量和结构要求。电气类专业的专任教师不少于10人,且专业生师比一般应不高于18:1;年龄在55岁以下的教授及40岁以下的副教授分别占教授总数和副教授总数的比例原则上应超过50%,中青年教师为教师队伍的主体;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和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不低90%,中青年专任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比例不低于60%;学科带头人学术造诣较高、专业分布合理,学科队伍阵容整齐,学术梯队的年龄及知识结构合理,有数量适宜的骨干教师,为专业发展所需的学科基础提供基本保障;有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第二,背景和水平要求。专业背景――大部分专任教师在其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学历中至少有一个阶段是电气类专业学历,部分教师具有相关专业学习的经历;工程背景――专任教师应了解电气工程相关企业生产和技术发展现状,保证在教学以外有精力参加学术活动、工程实践,不断提升个人专业能力。主讲教师应具有工程背景,有企业工作经历或承担过多项工程项目的教师需占有相当比例。

此外,对实验室、实践基地等教学设施、计算机网络以及图书资料等信息资源及教学经费等教学条件做出了要求。为保障教学质量,还要求:专业应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有高等教育系统以外有关各方,特别是相关行业和企业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是否达成进行定期评价,专业应将各个环节的内部和外部评价结果用于专业的持续改进。

《中国电力教育》:在研究制定标准的过程中,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专家委员们对目前的人才培养标准有什么建议?

王泽忠:我们对电气类专业知识体系和核心课程体系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在知识体系上,①通识类知识: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使学生在从事电气工程设计时能够考虑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因素。②学科基础知识应包括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25%,应能体现数学和自然科学在本专业应用能力培养。③专业知识应包括专业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0%,应能体现系统设计和实现能力的培养。学校根据自身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设置专业课。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上,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至少占总学分的20%)。应设置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和考核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

其次,专业类核心课程设置上。课程体系由学校根据培养目标与办学特色自主构建。构建电气类专业课程体系时,可参考标准附件专业类知识体系的要求。特别是技术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必须达到对核心内容的基本涵盖。课程名称不必与知识领域完全对应,可以将知识领域进一步划分并进行组合形成课程。课程设置应能支持培养目标的达成,课程体系构建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理论课学分占80%,实践课学分占20%。在设置必修课保证核心内容的前提下,根据学校管理水平逐步加大选修课比例力度。

第三,对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建议。电气类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专业,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许多领域对电气人才都有需求,各学校服务对象不尽相同,因此建议设置电气类专业时要在坚持专业核心知识的同时拓展专业课特别是专业方向课内容,使专业毕业生更好适应就业要求。

《中国电力教育》:新一届的教学指导委员会目前取得了哪些工作进展?下一步有怎样的工作计划?

王泽忠:首先,建立起完善的组织架构。为高效推进教指委的各项工作,圆满完成教育部“四个着力”的任务部署,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了发展战略研究、人才培养研究、评估认证、师资培养与学术活动4个工作小组及秘书组。发展战略研究工作组主要进行专业发展战略、教育理念研究;人才培养研究工作组则是对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课程与教材建设、教学模式改革、实践基地建设等进行研究;评估认证工作组主要职能是负责对专业规范、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工程教育认证进行指导;师资培养与学术活动工作组主要负责师资培养、学术年会、学科竞赛、创新活动、国际交流等。

第二,制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刚才已经对《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制定情况和一些具体内容进行了介绍。“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为保障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而制订的国家标准,是对客观条件(硬件)的最基本要求。制定标准是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指委会还同时为工学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3年版)提供咨询。

第三,举办大学生创新竞赛。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以竞赛为载体,推动大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将对深入开展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基础知识教育与综合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等方面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2013年8月5日-9日,我们在南京工程学院举办了第七届大学生自动化大赛暨自动化系统创新设计竞赛。目前,我们已经启动“第八届三菱电机杯全国大学生电气与自动化大赛”,大赛将于2014年8月1日-4日,在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举办。

第四,举办专题教学改革研讨会。2013年6月14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电气工程学科研究生教学与教材编写研讨会,会上讨论了如何将近年来电力工业发展成果、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融入教材;确定了第一批待开发的27种电气工程学科研究生系列教材,并明确了教材编写牵头院校。今年的1月2日-4日,在哈尔滨召开了2014年全国高等学校电气类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交流研讨会。会议上对电气类专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标准与评价体系;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理念、目标定位及计划模式、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执行,教学改革和创新模式;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制与平台建设,实践基地与工程能力培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第五,建设专业导论精品视频公开课。通过联合东南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等几所高校,建成了专业导论精品视频公开课。

第六,建立教指委网站。希望能够通过此网络平台的搭建,加强学科间委员、教师间的相互交流,提供信息的共享,努力使研究的成果及时分享,及时获取相关反馈,使研究发挥积极作用。

电气自动化行业研究篇10

关键词:电机学;实践教学平台;培养模式;考核模式

作者简介:肖金凤(1972-),女,湖南衡阳人,南华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盛义发(1973-),男,湖南衡阳人,南华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湖南衡阳421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满足创新创业能力诉求的电气类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湘教通[2013]223号)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153-02

高等教育除了应满足学生的学术愿望外,还应满足目前呼声最高的创新创业能力诉求。“电机学”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课,是一门集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与应用性于一体的课程,更是教学调查中大学期间四门最难教、难学的课程之一,该课程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至关重要。而实践是创新和创业教育的基础,开展电机学实践教学改革是提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关键。[1-4]

一、电机学实践教学现状

1.实验呈现“简”、“少”、“看”现象

“简”是指电机实验主要为验证性实验,实验内容和过程简单,只是记录实验数据,观察现象,验证书本中学习过的原理,没有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缺乏对实验方法、实验技术和独立实验能力的培训,不利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少”是指电机实验项目类型和实验内容偏少。电机学知识点多且很多知识点抽象、难以理解,但高校现有实验、实训条件有限,开设的电机实验、实训项目偏少,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看”是指在招生规模日益扩大,而实验室硬件投入和实验教师配备相对滞后的背景下,少部分高校的电机学实验开设时因为人多、设备少,学生不是在做实验,而是在看演示实验。

2.电机控制类产学研合作力度不够

大多数电机控制类产学研合作仅仅局限于高校教师,只有极个别学生有参与产学研合作的机会。电机控制领域的科研成果进教材、进讲稿、进实验项目、进毕业设计/论文、进学生科技小组的“五进”制度没有得到有效实施,科研没有起到明显的育人效益。

3.实践教学考核模式不合理

部分高校电机学实验没有单独开课,只占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远没有对理论教学的要求严格,而学生本身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加上没有电机学实践考试不及格的压力,所以有少部分学生不重视实验课,实践效果可想而知。部分高校电机学实验已单独开课,但个别教师和学生对该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只需完成几个验证性实验就可得及格及以上成绩,故学生无心开展创新性实验研究,更不会去开展校外的产学研项目。这种考核模式将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5]

二、电机学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一,电机学实践教学平台无法满足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要求。目前部分高校电机学实践教学平台就是单一的电机实验室,而且实验室资金投入不足,不可避免会出现实验内容的“简”、“少”、“看”现象;实践教学平台单一,校企合作力度不够,电机实验、实训内容与行业企业岗位需求之间的结合度不紧密;部分高校也建设了电机学多维实践教学平台,但运作机制不健全。

第二,“以教师为中心”的电机学实践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第三,电机学实践教学考核模式陈旧。未单独开设电机学实验课程的学校,部分学生认为电机学实验对自己的成绩影响较小,且不影响评先评优和拿奖学金,因此不愿花时间、精力进行电机学实验,更不愿参加一些课外电机学科技活动,影响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三、电机学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1.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优化电机学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

南华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原来的电机学实践教学平台比较单一,开展的实践教学项目也有限,无法满足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要求。作为“电机学”课程的第一主讲教师,笔者重建了电机学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围绕实践基地和实践项目形成了由电机学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验室和产学研基地等共同组成的、面向学生、多方位、多层面的学生电机学创新创业实践学习平台,以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新的电机学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见图1。

(1)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近两年南华大学电机学实践基地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

第一,进一步巩固、规范南华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现有的校外电机学生产实习基地(大唐耒阳电厂等),进而开拓新的电机学生产实习基地和创新创业基地(如衡阳市朝阳泵业有限公司、衡阳特变电工、湘南电机厂等)。

第二,完善校内电机学实验室建设(如果经费允许,新增一些先进电机学研究型实验室)和运作管理,增加实验室的开放性(学校增设实践教师,实验室无节假日全天开放,学生可以随时进入实验室研究学习)。

第三,促进教师工作室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推动产学研基地的建设和规范。

(2)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目前南华大学电机学实践项目形式多样,创新性实验项目、电机控制类毕业设计、各级各类科技竞赛项目、教师科研项目等均面向学生开展。

1)顶岗实习。一直以来,人们误以为顶岗实习教学模式是高职院校一项重要的教学环节,[6]对在校本科学生不适用。南华大学拟鼓励学生利用暑假去单位顶岗实习。当然如何开发顶岗实习教学内容、如何设置顶岗实习项目、如何实施顶岗实习教学还需得到学校和实训企业的支持。

2)聘请电机类专业成功人士来学院举办各种形式的创业报告会。

3)定期举办创业设计大赛,让学生自己提出设计主题,进行探究式设计。

2.以培养“能解决问题”的大学生为目标,构建电机控制方向“学生科研团队”培养模式

拟构建电机控制方向“学生科研团队”新型培养模式,该模式将以真实的科研项目的严格性为标准和导向,学生自由组队、组团形成一个个小团队,以学生为核心,从校内立项做起,从小项目做起,从与企业联合申报做起,从与其他高校院所联合攻关做起,从大项目中承担子项目做起,通过实际项目的研究,学生自己拟定研究方案,开展具体的课题研究,进行探究式学习,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整个“学生科研团队”实行组长负责制,负责本组的相关工作。“学生科研团队”在学习上采取自学、定期培训、学术讲座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团队配备指导教师,一般要求指导教师有校级以上的科研课题,以便学生可以参与到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

目前已吸纳“学生科研团队”参与多项课题,如: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电动车无刷直流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no:12JJ6043),湖南省科技厅课题“智能化高性能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系统研究”(no:2008FJ3217),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高性能电机系统效率优化控制策略与方法研究”(no:10JJ6076),湖南省科技厅科研课题“城轨牵引电机效率优化智能集成控制研究”(no:2010GK3183)及横向科研课题多项。

3.改革电机学实践考核模式,提升“被动型”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南华大学电机学一改以往重理论模式,单独开设了“电机系统综合实验”课程,并拟开设“电气传动技术课程设计”,旨在提高学生的电机学实践教学效果。近年来笔者根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点,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制定了“电机系统综合实验”课程的“实验分组考试”考核方式。“实验分组考试”即教师根据学生的特长及课程实验的具体要求,制定相应的实验分组原则,即把全体学生分成多组,不同组参加不同要求、不同难度、不同方式的实验考核,不同组的实验成绩所占课程总成绩的比例不同。该考核方式根据学生的志愿,参考他们的平时成绩和能力进行双向选择,将学生分成三组。具体分组原则见表1。

四、实施成效

通过近几年对“电机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坚持不懈的研究、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电机学”课程已被评为南华大学精品课程

南华大学的“电机学”课程已被建设成为学校精品课程,以此为契机,以申报省级、部级精品课程为目标,把握“电机学”课程的发展规律,通过上述一系列实践教学改革,形成了自身的实践教学特色和多样化风格,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明显提高。

2.校内外电机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成效显著

南华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新建了周立功“3+1”模式的创新实验室,学生可在此开展电机控制类研究工作,并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与国内多个不同类型的电机相关骨干企业签约建立了电机学教学实习基地。

3.电机实习效果和电机控制类毕业设计质量显著提高

近年来,南华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学生写出了众多优秀的电机学生产实习报告。本科生毕业设计相关电机控制类毕业设计的实战性、研究类课题比例达到80%,学生对电机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设计水平大幅提升。

4.科技创新训练计划实施效果良好

南华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以电机学实验室和创新实验室为依托,组织开展了大量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形成了本科生从事科学研究的良好氛围,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提高。

学生协助教师与衡阳市冶金机械配套厂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参加完成“连铸堆焊辊”研制与开发项目主轴电机的控制与研究工作,该项目通过湖南省科学技术厅科技成果鉴定,并获得了衡阳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已在《微电机》等杂志多篇。另外,还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与电机有关的大学生竞赛,如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大学生挑战杯等,均取得了较好成绩。

5.创新创业能力大幅提升

针对“电机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及创新创业能力诉求问题,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满意率达到96%。南华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就业率近几年均在95%以上,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位居电气工程学院首位。

参考文献:

[1]陈小梅.电机学实践课程改革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8,

(5):95-96.

[2]周岩,郭前岗,谢俊,等.电气类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24):5-6.

[3]孔晓红,张素君,付广春,等.实践教学电子电气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探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6):97-98.

[4]杨丽荣,周克良.具有行业特色的电气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7):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