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美术欣赏与美术鉴赏的区别十篇美术欣赏与美术鉴赏的区别十篇

美术欣赏与美术鉴赏的区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42:35

美术欣赏与美术鉴赏的区别篇1

[关键词]高中美术鉴赏课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1-0046-01

高中美术鉴赏不同以前小学、初中美术作品欣赏,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两者之间却有明确的区别。鉴赏,是鉴别和欣赏的意思,欣赏则不包含鉴赏,欣赏意味着肯定和赞赏,鉴赏则不意味着肯定和赞赏,而是对一流派的艺术主张和作品内容、体现思想和艺术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鉴别之后,才能决定对这一流派的作品给予肯定和赞赏的态度,还是否定和批判的态度。高中美术鉴赏课对欣赏课的要求更高,高中学生可能一时难以适应,我们要做好引导工作。

一、要教育学生区分于以前的美术欣赏

首先要教育学生区分于以前的美术欣赏。不单纯的认为课本上提供的绘画作品都是肯定赞赏的性质,课前要对当前所学课时的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做出自己的判断,课上再由教师给予讲解和正确的鉴赏。

二、教师和学生共同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其次,教师和学生共同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课下教师和学生分别准备讲课时的绘画作品的资料,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而增加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课堂中,教师提供欣赏作品的挂图或课件,师生共同分析作品,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分析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肯定和赞扬,并补足学生资料的不足,这样不仅使学生记忆深刻,兴趣增加,也更加突出了新课程改革中,学生为课堂的主体这一宗旨,使美术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学生亲自参与、实践、创新的过程。

三、鉴赏课应与实践相结合

美术鉴赏应重视理论基础。美术鉴赏分为直观感受和理论知识,缺乏理论知识,学生思路混乱,无法完成欣赏。一开始上鉴赏课,有的学生连绘画形式都不了解,对什么是水粉,水彩,油画等分不清楚,教师有必要在开课初期把这些画种做详细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在理论和绘画作品结合之后,学生对美术鉴赏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时,我们再辅以较浅的绘画实践,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所学的鉴赏知识。例如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课本第九课《中国古代绘画撷英》一课,除了让学生了解欣赏中国古代优秀绘画作品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做简单的水墨小品练习,切身体会中国画“幽静,清雅”的意境,同时对中国画的工具――纸墨笔砚,及他们的特性、使用也有一定的了解,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绘画文化升起民族自豪感。再如第十六课《中国民间美术》,可以课前教师先准备好简单的剪纸图案,再由学生用刻刀等简单工具进行模仿制作,让同学们也体验一回“剪花娘子”的乐趣,也更加深刻的了解中国民间艺术。

四、美术鉴赏课应多应用多媒体技术

过去的鉴赏课,学生们只是通过人手一本的课本来了解、认知绘画作品,绘画作品画幅小,而且数量有限,这些局限性,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得到完美的解决。ppt的展示,不仅让学生们欣赏到更多的名画,而且画面质量非常高,可以局部放大观察细节。另外,影像、声音、动画使教材更加生动、活泼,更加具有动态感,营造出立体的教学氛围,强化了学生的审美感受。例如,在欣赏朱耷的《高石水禽图》等中国画作品时,配以古筝、古琴乐曲,画与音交相辉映,古声古韵,有声有形。

五、学生应从美术欣赏走向研究性学习

适当的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是美术与社会和其他文化相联系的需要。研究性学习使美术鉴赏走向了一个新台阶,赋予了新的意义。

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作为指导者,研究性学习的题目由老师或学生自己列出。通过民间调查,网络搜索等方式广泛搜集资料,并把所得的图片,视频等围绕自己的研究课题进行整合、汇总,形成研究报告。这种学习方法,扩大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学习视野,增加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促进了学生对美术文化的扩展探索,加大了知识面。

美术欣赏与美术鉴赏的区别篇2

【关键词】美术鉴赏课;职业高中;教学策略;有效性

美术鉴赏,是欣赏者对欣赏客体──美术作品进行知觉、感受、体会和解释、评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其中既有感性的直观体验,又有理性的逻辑思维。这一过程中、欣赏主体──欣赏者的欣赏能力和知识素养往往直接影响着欣赏活动的质量,而掌握必要的美术知识将会有助于学生审美素质和欣赏能力的提高。因此,在美术鉴赏教学中,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下,通过对艺术作品直观特征的欣赏去感知艺术作品的外在美,进而在学生自身知识水平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联想和体会,帮助学生获得审美的感受,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的目标。美术鉴赏课与美术理论教学存在很大的区别,其主要是指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美术文化知识,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通过自身的视觉感知去体验、感知、分析、联想、判断美术作品,了解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人文精神,深入挖掘美术作品中蕴藏的内涵以及意义,从而获得感性与理性的双重审美享受。通过美术鉴赏课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和思维,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开发学生的智力,有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以及艺术修养的养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虽然职业高中美术鉴赏课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目前职业高中美术鉴赏课中仍存在很多教学误区,因此,创新美术鉴赏课教学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前职业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美术鉴赏课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也引起了各个学校的重视,但受师资、教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会存在着许多不足,有待进行挖掘,以便加以改进。根据笔者的归纳总结,目前职业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自主性学习理念较为片面。新课程改革中越来越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自主性学习方式,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职业高中美术教学也纷纷开始实施自主性学习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少占用时间,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自由发挥,展示自己的个性。同时很多教师提出,应基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真实感受,在学生表达自己观点时,不能用自己的主观意识去判断学生的观点是否正确,应多给予正面、积极的赞扬,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的教师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若一一解释美术作品,就存在很大灌输性,俨然又回到了传统的“一言堂”式教学模式。笔者认为,以上这些教学观念片面的强调自主性学习,并没有真正理解自主性学习意义。如果教师没有做好组织、引导工作,学生的错误没有及时指出、纠正,并做正确的指导,学生对美术作品理解不全,并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就会使“自主”变成“自流”,因此,在自主学习模式中教师还是一个必不可缺的要素,只不过,需要教师正确的调整自己的角色而已。

2.过分强调小组合作讨论教学。在职业高中美术鉴赏课堂上,很多教师为了为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常常会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上课,通过小组展开各种话题的讨论。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讨论一些没有研究价值的话题,这不仅仅浪费课堂宝贵的时间,还影响了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各小组成员的智慧也没有得到全面的挖掘。

3.学生主体地位未得到体现。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主导下,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是不平等的,美术鉴赏课变成了老师的“一言堂”,老师只注重美术作品历史的讲解,介绍对作品现有的解释,对学生而言缺乏引导,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对作品的见解,甚至对学生的不同于主流的见解随意的进行批评,不顾学生感受,学生与老师之间长期缺乏交流,长此以往,使得学生逐渐对美术鉴赏课的兴趣。

二、提高职业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职业高中美术鉴赏课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直接影响着美术鉴赏课程在高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在此,笔者提出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职业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有效性。

1.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美的观点是学生自身体验后形成的成果,学生应该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以此才能激发学生的主观意识和创造思想,有所想、有所思。而教师应该转变传统权威者、灌输者形象,更多的应该充当一个引领、组织的角色,教师不仅应该为学生提供相关的鉴赏材料以及鉴赏对象,还应该积极指导学生正确的鉴赏思路和鉴赏方法。比如在学习“外国绘画”鉴赏时,教师课前可以在网上收集一些著名的外国绘画鉴赏素材,例如像“阿尔诺芬尼夫妇像”,在上课时向学生们展示,首先让学生们自己独立感知一下对这幅画像的看法,然后让学生们自由分组,以合作交流的方式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最后由各组小组长向全班同学表述最终讨论出的结果。“阿尔诺芬尼夫妇像”是一种写实作品的逼真美,在学生们鉴赏完后,再以幻灯片的形式向学生们呈现其他几种不同风格的外国绘画作品,深刻感受到外国绘画多姿多彩的艺术美,比如像达利的超现实主义风格,毕加索的抽象立体主义风格等。教师可以向学生们展示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这幅作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当时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背景,通过画面现象体会到作品的内在深意,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境界以及鉴赏能力,提高教学有效性。

2.让生活走进美术鉴赏课堂,实现美术学习与生活的有机结合。美术的所有创作都是创作者通过思维模式将视觉形象活动转化为具有艺术价值的艺术展现,是创作者内心情感的间接表达,然而这些情感体会基本上都是源自于现实生活的感悟与灵感,因此在美术鉴赏过程中,不仅仅应该剖析美术作品中的艺术价值,更应该从生活的视角进行鉴赏。笔者认为,若美术鉴赏脱离了生活实际,就失去了最为宝贵的根基。在美术鉴赏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入央视的“大裤衩”、“国家大剧院”、“水立方”、“鸟巢”等生活中较为著名的建筑作为美术鉴赏材料,培养学生养成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从日常生活中学会鉴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结语

美术鉴赏课不仅可以扩宽学生的审美视角,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有利于为学生的人生底色奠定一定基础,提高学生的个人魅力。目前很多职业高中教师对美术鉴赏课教学存在一些误区,削弱了美术鉴赏课的影响力,广大教师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美术鉴赏延伸到现实生活,深入挖掘出每一件美术作品蕴藏的本质和意义,从中发现最感人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美术鉴赏课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美术欣赏与美术鉴赏的区别篇3

关键词:高中美术;美术欣赏;探究式教学;教师专业素养

美术作为一门视觉艺术,它借助富有美感且具鉴赏价值的传播方式将美术创作者所要表达的信息传递给受众者。当不同的受众者以不同的审美情操、从不同的角度去鉴赏美术作品时,就会有各自不同的鉴赏感受。因此,美术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情操与“三观”价值,他们有能力从自己的视角去欣赏美术作品,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这一特征,采取探究式教学方式,开展高中艺术欣赏课,在探究式教学中彰显教师的专业素养。

一、高中美术欣赏课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

1.强调过程,重视思索。探究式教学的着力点在于“探究”二字,这是一个变量的动态进程,于反复中前进。比如,在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时,当学生看到美术作品本身时,可能欣赏到的只是浅层次的东西,当学生理解并领悟到创作者的思想感情时,可能欣赏到的是更深层次的东西,这是一个过程,而不是单纯的结果。因此,探究式教学的特征之一就是强调过程,重视思索。2.强调包容,重视创新。探究式教学的“探究”二字还包含着“不确定”“不肯定”“不完全”的意思,而且美术作品的欣赏也不是一个定量、僵化的东西。因此,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欣赏美术作品时,不同的学生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与感悟,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欣赏结果,教师应当强调教学本身的包容性并重视学生的创新力。3.强调自主,重视学生。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下,教师更多起到的是指导、帮扶的作用。比如,指导学生从美术作品的构图形式、色彩亮度、各部分比例、创作背景等角度去欣赏。但欣赏者是学生,他们是探究式学习的主体,应当自发地对美术作品进行理解与感悟。因此,教师应当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高中美术欣赏课探究式教学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

在明确了高中美术欣赏课探究式教学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美术教师应当重视以下几方面的自身专业素养:1.对学生心理特点与思维特点的认知。不同的受众群体具有不同的欣赏方式与欣赏角度,因此,在开展高中美术欣赏课探究式教学时,教师首先应当具备准确认知学生的心理与思维特点这一专业素养。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版美术鉴赏下篇第三单元第六课《战争与和平》为例,关于“战争与和平”这个话题,由于学生生活在和平年代,因此,更多的认知是通过新闻、杂志、报纸、互联网等渠道来了解的,那么,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时,就不能要求学生“感同身受”,而要侧重于从对史实、报道的客观解读上去欣赏这一主题下的美术作品。与此同时,相当一部分的高中生在这个阶段已经开始心怀理想,憧憬未来,对于“战争与和平”这个话题也会有自己的见解。比如,在战争年代,如果枪支器械是作战武器的话,那么在和平年代,尤其是信息高速发展的年代,知识就是作战武器。当学生有了这个层面的认知后,他们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就会结合当下的社会环境和自己的理解感悟来欣赏美术作品。教师在运用探究式教学时,也应当多尝试站在学生的角度,激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实际上,认知学生心理特点与思维特点的这一专业素养,它体现的是教师在心理学领域中的素养与能力。2.对教材艺术价值与美感底蕴的挖掘。同一幅美术作品,学生欣赏、教师欣赏、美术专业学生欣赏、美术事业从业人员欣赏的结果与感觉可能各不相同,这与他们对美术作品的解读深浅有关。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美术作品,教师应当具备挖掘教材艺术价值与美感底蕴的专业素养。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版美术鉴赏下篇第三单元第九课《各异的风土人情》为例,这一课介绍了民间艺术的审美价值与社会价值。教材以剪纸这一独特的形式来欣赏美术作品本身所承载的寓意。剪纸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丰富多样的形式和技法不仅体现了剪纸本身所具有的手工能力,而且剪出来的形状也无不承载着剪纸人的思想,反映着社会的风土面貌。前者容易理解,后者就需要挖掘。比如,民间剪纸擅长将多种物象组合在一起,其特点是“以意构象”“以象寓意”,而不是单纯、直白地根据物体的自然形态来造型,这就是欣赏剪纸的奥妙之处。除此以外,不同地方、不同派系的剪纸,又会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与区域色彩,这意味着在欣赏时,要更多地考虑该地区的风俗人情。由此可见,看似简单的剪纸,看似“形状奇怪”的剪纸,唯有将其背后所承载与映射的艺术价值与美感底蕴挖掘出来并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才能在探究中更好地欣赏剪纸这一艺术形式。3.对理论迁移学习与拓展鉴赏的把握。对于一幅美术作品的欣赏,可以从色彩、构图、比例、内容、主题、背景等多个方面入手,这就是理论层面上的艺术鉴赏方式。教师在课堂上自然会将这些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在探究式学习模式下,学生需要用一些方法自行探究、思索、尝试、感悟,因此,教师应当具备能对学生理论知识进行有效迁移并拓展鉴赏的专业素养。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版美术鉴赏下篇第三单元第十一课《变幻的自然万象》为例,这一课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艺术家表现自然的各种独特手法,了解东西方对于风景营造的不同理念,理解中西方艺术家对于光和透视关系形式的想法和表现。在这一课里,教师应从理论角度,带领学生分别从起源与发展、美学思想和审美理念、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这三个方面对中西方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如教材中介绍的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当学生完成了这一课的欣赏后,他们就能基本掌握欣赏的规律和方法。在这个时候,教师要选取几幅教材之外的、与教材内容类似的美术作品让学生欣赏。由于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下,学生所掌握的欣赏规律与方法是自行探究得来的(教师需要加以指导,确保方法规律的正确性),因此,要通过课外作品来验证与练习。这就是知识的迁移,教师要具备帮助学生完成这一过程的专业素养。4.对课堂创新教学与活力激发的创造。最后要提到的是教师应当具备激活、激发课堂创新力的专业素养。这一点在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下尤为重要,因为探究性学习方式本身就是一个强调创新活动的学习方式。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版美术鉴赏下篇第三单元第十四课《走进博物馆》为例,这一课是让学生理解博物馆及其美术作品所承载的价值,从而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爱国感,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对人类历史和艺术遗产的审美素养。博物馆,一方面,由于其陈列的均是时间年限较长远的作品,因此容易给学生留下“老旧”“无趣”的印象;另一方面,如果安排学生集体参加本区或本市的博物馆,并不是很现实。在这种教学情况下,教师应当具备创新教学形式的专业素养。比如,尝试微课教学,让学生通过动态影音的形式接触美术作品;尝试远程教学,与某一家博物馆合作,通过互联网,在课堂上借助大屏幕和高速网络等,帮助学生实现足不出户就可以近距离欣赏馆藏作品,如身临其境一般。这些创新性的、能够激发课堂活力的创造力,实际上就是教师在教学思维上的一种专业素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的意思是艺术在传达过程中,不同受众体所接收并反馈的信息是不同的。因此,指导并培养受众以正确的方式来鉴赏美术作品就显得尤为必要,这也是高中美术教学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之一———能够较好地欣赏艺术作品。为此,美术教师可以尝试运用探究式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而在这其中,教师首先应当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一方面,教师应当明确高中美术欣赏课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教师应当准确地认识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思维特点,挖掘教材的艺术价值与美感底蕴,把握理论知识的迁移学习与拓展鉴赏,促进美术课堂的创新教学与活力激发,从而更好地带领学生欣赏美术作品。

参考文献:

[1]徐律.高中美术欣赏课探究性教学模式研究[J].学周刊,2015(5).

美术欣赏与美术鉴赏的区别篇4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教师;美术鉴赏力;艺术素养

[中图分类号]G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3)09-0031-05

2012年9月,我国《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颁布,或明确或隐性地对幼儿园教师的艺术素养,尤其是美术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第12条“重视环境和游戏对幼儿发展的独特作用,创设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氛围”;第34条“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第45条“充分利用与合理设计游戏活动空间,提供丰富、适宜的游戏材料……”这些内容,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的技能方面的要求,明确指出幼儿园教师应具有较强的美术鉴赏力和美术表现力。

美术鉴赏力是指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美术知识和其他知识的能力。美术鉴赏力是美术素养的核心能力,也是具有美术表现力的前提。学者们普遍认为,美术鉴赏力不是一种一般的能力,也不是通过先天遗传而获得的,而是一种须经由专门训练才能获得的特殊能力。

那么,农村幼儿园教师的美术鉴赏力水平如何?他们的美术鉴赏力能否支持其较好地完成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及开展环境创设活动?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图片讲述法,对湖北省部分农村地区的幼儿园教师进行了相关调查,以期了解他们美术鉴赏力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一研究结果可为农村幼儿园教师在职培训项目艺术类课程的设置、评价等提供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2013年元月,研究者对参加“湖北省(2012年)农村幼儿园教师国培项目”的学员(来自两个班,一个是骨干班,该班学员在幼儿园工作至少2年以上;一个是中小学、中职学校转岗教师班,该班学员无任何幼儿园教学经验)进行了问卷调查。被调查学员来自湖北省的汉川、孝感、应城、大悟、恩施、云梦、利川、安陆、咸宁、襄阳、宜城、枣阳、老河口等13个地区、县(市)。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

自编问卷。学员先填写部分问卷题目,再听“中外美术作品欣赏”讲座,最后完成问卷上的三个开放性问题。通过前后对比了解美术欣赏课程学习对学员“美术鉴赏”意识的触动程度。本调查共计发放问卷430份,其中骨干教师班发放210份,回收有效问卷130份,转岗教师班发放220份,回收有效问卷150份,有效问卷共计280份。

2.访谈

根据学员性别、职位以及在听讲座过程中的表现等,选择9位学员(其中两位是男性)进行小组座谈,目的是了解学员美术鉴赏力水平的自我评判、影响美术鉴赏力水平提高的原因、有效提高美术鉴赏力的方法等。

3.图片讲述

请学员从三本书中挑选出一幅最喜欢的画作,并简要说明原因。研究者对学员讲述的内容按照“形式”“内容”“体味领悟”进行分类分析。这一做法借鉴了“视觉研究方法”,即由被研究者自主选择对自己产生影响的图画,再口头讲述对图画的感受,以较为真切地把握被研究者关于美术作品的内在体验,通过对其赏析角度的分析,推断其美术鉴赏力水平。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农村幼儿园教师普遍缺乏美术鉴赏经验

1.职前接触的美术课程内容多为技能型训练

对学员“职前学习过的美术课程”进行调查发现,骨干教师班学员中有100人(占76.8%)、转岗教师班学员中有101人(占67.3%)在职前学习过相关的美术课程,包括素描、色彩、速写、水粉画、水墨画、剪纸、泥塑、布工、插花、简笔画等。职前从未学习过美术课程的学员。骨干教师班中有30人(占23.2%),转岗教师班中有49人(占32.7%)。

进一步调查得知,学员学习美术课程时,大多为接受技能技法方面的训练,骨干教师班和转岗教师班中没有一人在职前学习过“美术鉴赏”“艺术概论”等美术理论课程,学员偏爱的美术活动也多为技能型活动。

2.平时极少阅读美术书籍或接触中外经典美术作品

调查结果显示,骨干教师班学员中平时阅读过美术书籍的仅有21人(占16.2%),其中,读过画集、画报类的有9人次,读过绘画技法类(素描、剪纸、儿童简笔画等)的有11人次,读过赏析类(书法、色彩等)的为5人次。学员在听讲座前填写了“最熟悉和喜爱的美术家、最喜爱的美术作品”的仅有8人,占总人数的0.06%。此外,有80名学员回答“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次讲座给您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这道题,答案为“大开眼界”“第一次看到这么多、这么美的作品”“了解了许多作品背后的故事”等的有52人,占40%。

转岗教师班学员中有19人(占12.67%)平时阅读过美术书籍。其中,阅读过美术史、美术鉴赏的有9人次,阅读过绘画技法类(素描、剪纸、卡通、儿童简笔画等)的有12人次。

3.从事美术活动的途径少、时间不充分

调查发现,学员从事美术活动的途径非常少(见下表),主要是组织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仅有9人次(占3.1%)有参加社会团体组织的美术活动的经历。

在每周用于从事美术活动的时间方面,骨干教师班学员中有47人选择了每周1小时,38人选择了每周1-2小时,15人选择了2-3小时,9人选择了短于1小时或长于3小时,另外有23人从不进行美术活动。选择1小时和1-2小时的,一般是将每周组织幼儿开展的美术教学活动时间算在里面。在业余时间因为兴趣和教学需要而进行美术活动的只有34人(占18.45%),其中,因教学需要(作品范例、墙面布置、主题活动等)而进行美术活动的有18人,因个人兴趣进行美术活动的有16人。转岗教师班学员中有36人表示每周从事美术活动的时间极短或根本不从事美术活动。

(二)农村幼儿园教师提升美术鉴赏力的意识不强

1.对幼儿园美术教育存在重“术”轻“道”的认识倾向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自身拥有较高的对“美的感受与体验”的能力。然而,本调查发现,农村幼儿园教师往往将美术活动仅视为一种不得不完成的教学任务,他们在进修时最关注的不是如何提升自己的艺术欣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而只想找到一种快捷的“教”美术的方法。

对“美术领域教学中,最需要提高的内容”进行的调查显示,选择“造型技法”“美术教学方法”的分别有41人次和89人次,其总和超过选择“作品欣赏”的6倍。

讲座开始前,研究者向学员强调本次讲座旨在感受与欣赏中外美术作品。但是,讲座结束后学员在回答“用一句话概括本次讲座”这~问题时,不少学员明确表示“讲座很精彩,但不适用于幼儿教育实际工作”“对实际工作没多大用处,只是有听觉、视觉上的享受”“几乎全部着重于作品鉴赏,没讲解幼儿美术教学”等,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农村幼儿园教师提升美术鉴赏力的意识不强。

2.强调客观条件的限制,忽视自身素养的提高

在关于环境创设、美术教学、活动设计等方面问题的回答上,骨干教师班学员强调客观条件不足的比较多,如没有美术专用室、人手少精力有限、幼儿园没有配备专职美术教师、管理者不重视等;反思自我美术素养不足的少,仅4人提到自己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和研究。

转岗教师班学员中,有15人明确标注“我是从其他岗位转来的”“没学过美术课程,不知道怎么教”等,对“班级是否需要开设美工区”“在美术领域教学最需要提高的内容”“对幼儿园环境创设有什么困惑”“较为偏爱哪些美术活动”等问题未给予回答。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幼儿园教师对合格的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美术素养缺乏应有的认识,对自身在这方面的不足表现出较为消极的态度。

3.幼儿园对教师的美术鉴赏力未提出要求

调查发现,规模较大的幼儿园(班级数在8个以上)对每月更新环境的要求高于规模较小的幼儿园;公办园与民办园对环境更新要求无明显差异;在对环境无要求的13所幼儿园中,公办园7所,民办园6所。

以骨干教师班调查结果为例。农村幼儿园更新环境的频率较低,要求每月随主题更新的幼儿园仅29所(占22.31%),要求“每季更新”的有79所(占60.77%)。环境创设是幼儿园教师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幼儿园教师美术鉴赏力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环境创设的成败。大部分农村幼儿园对环境创设要求较低,对教师的美术鉴赏力未提出要求。

(三)农村幼儿园教师具有一定的反思和欣赏能力

1.听讲座后感受到美术欣赏和幼儿园美术教育非常重要

听讲座后,回答了“喜爱的画家、喜爱的作品”一题的人数分别为55人和62人。这些教师喜爱的画家主要是毕加索、达芬奇、凡高、齐白石、徐悲鸿等,喜爱的作品主要是《蒙娜丽莎》《向日葵》《蛙声十里出山泉》等。研究者发现,这些画家和作品大多是讲座主讲人讲解和推荐过的。

对于“听讲座后你对幼儿园美术教育有什么新的想法”,大多数学员认为“美术教育太重要了”“要让幼儿平时多欣赏经典作品”“要学习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等。可以说,这些学员对美术赏析类培训课程还是比较喜爱的,能够在听讲座、与主讲者互动的过程中,对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学行为与能力等进行一定程度的反思。

2.能够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对美术作品进行初步的赏析

对自己喜欢的某幅画,学员们大多能够尝试从作品的表现形式、主题、意境等方面进行初步的赏析。

如喜欢《带绿色条纹的马蒂斯夫人》的学员,分析了画面上以冷、暖两种颜色进行色块构图的方式,使人感到“马蒂斯夫人有高傲、矜持的一面”,同时也有“热情的一面”。

如喜欢《山高水长》的学员,认为这幅作品很大气、沉稳,体现了一种“静谧、安宁”的意境。

如喜欢《圣母与圣子》的学员,觉得这幅作品上圣子的表情和动作传达出他此时非常开心和有安全感。

3.能提出合理的方法或打算以提升自身美术鉴赏力

当被问到如何提升美术鉴赏力时,学员们给出了各种各样的回答。管理者多强调“以后应该多带老师们出来学习,开阔视野”(某教学园长),“寻找和培养会教(美术)的老师”(园长);骨干教师则认为“以后要加强学习,多进行美术实践”“要多阅读作品,拓宽知识面,提高理解能力”等。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调整农村幼儿园教师在职培训对象及课程设置

农村幼儿园教师美术鉴赏力总体水平偏低,为减轻这一问题对开展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的影响,今后幼儿园教师的在职培训有必要在培训对象、课程设置等方面作相应的调整。

第一,应对园长进行相关培训。如以专题讲座、沙龙等形式开设“中外美术作品鉴赏”“环境与艺术”等提升园长美术鉴赏力的课程,促使其转变教育观念、完善知识结构,树立帮助教师提高美术鉴赏力的意识。

第二,培训主讲者应定期或不定期集体备课,以整合和优化综合类培训课程及艺术类培训课程。艺术类培训课程应将提高教师艺术鉴赏力作为核心培养目标之一,其他课程应将教师反思能力作为核心培养目标之一。

第三,在培训内容和形式上,除重视培养教师艺术技能外,还应鼓励学员以说、画、演、制作、摄影等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在培训期间的收获和感悟,让学员充分参与艺术鉴赏实践和创作实践,学习并熟悉运用美术语言。

(二)较低的美术鉴赏力成为农村幼儿园教师内化和实践“环境育人”教育理念的瓶颈

幼儿园应为教师提高美术鉴赏力提供专业支持,在日常教学管理中渗透美育思想,利用农村资源,组织开展相应的研讨活动。

如湖北某农村中心幼儿园,因地处偏僻、办园经费紧张、师资不到位等,环境创设水平较低。2013年春季,在收到一批精美的捐赠图书后,该园专门开辟了一间小书屋,在专家的指导下,组织教师开展“读经典绘本”活动。最初是欣赏插图,要求每位教师从构图、色彩、造型等几个方面,向大家介绍自己最喜爱的绘本,使教师们逐渐学会从构成要素的角度来分析美术作品;第二阶段,从图文搭配角度,分析图与文字之间存在的相互支持关系,学习欣赏插图中的细节处理手法,深入品味插图以把握幼儿的欣赏心理;第三阶段则鼓励教师广泛欣赏和阅读绘本,并按照绘画风格或者是故事叙述风格对绘本进行分类。体会绘本体现出的儿童观、教育观。活动开展几次之后,教师们发现幼儿园现有的环境创设存在很多问题。教师们提出把空白的室外磁砖墙作为幼儿的涂鸦墙;选择水泥操场一隅,重新填上泥土,还幼儿一方小田园;将楼梯墙面上的唐老鸭、米老鼠取下来,换上孩子的近照并配上有趣的生活故事;在楼梯间挂上孩子自己制作的“大书”……以前被忽视的环境,逐渐变得有灵气了,教师们慨叹:“真不能小看幼儿绘本,里面的学问真大。”

美术欣赏与美术鉴赏的区别篇5

【关键词】教学内容;美术鉴赏

目前高校美术鉴赏课程的设置所使用的教材大多是参考美术史论而编写的,基本属于20世纪60年代美学理论的框架,在鉴赏美术作品中,容易影响学生全面认识理解和评价艺术作品。21世纪的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素质已经逐渐从智力型向审美型过渡,美学思想的传授应该贯穿这门学科的始终,它要与美,特别是艺术的发展紧密相连。因此,在美术欣赏课程的设置中,笔者建议应该相应地增加其中的一些讲授内容:

1现代美术作品的鉴赏

现代主义美术是极富创造力和个性的艺术形式,艺术家力求不重复前人,不雷同于同时代人,突显自己的个性,从独特的角度来审视和探讨人生,探索新的绘画语言。作品中体现出前所未有的艺术创新精神,而这种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正是我们现在的学生所需要培养的素质。加强现代主义美术鉴赏,必将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

我们在鉴赏传统的具象美术作品时,很容易通过画面表现的人物、场景、情节、色彩等元素感受和理解画家要表达的内容情感。但在以抽象为特征的美术作品中,对抽象画面的象征性、代表性、暗示性和形式美的鉴赏则占有主要地位。形式因素不如具象画面中的内容那样显而易见,那些夸张、变形的形象,点、线、面的构成,色彩的宣泄、韵律的变化,肌理的表现等形成了作品独特的艺术个性。欣赏者只有先读懂它独特的艺术语言,了解一些现代美术观念,才能进一步欣赏到画家要表达的艺术境界。高校公共美术鉴赏教育应有意识地从传统的对美术作品的内容的解读上,上升到全方位的引领大学生从美术作品的内在和外在因素来鉴赏作品。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现代美术审美素养,进而理解现代美术作品。

2进行东西方美术作品的比较

对东西方美术作品的具体比较鉴赏,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进入美术文化的学习,但比较的目的是在中外两种美术作品的分析中求同存异,探求它们共同的精神指向。无论何时、无论何种表现形式,优秀的作品总在力图揭示人类共有的问题,昭示人类共同的理想与心愿,反映内在的精神风貌。美术鉴赏不是简单的欣赏、浏览,它必须涉猎到人类文化的诸多领域,美术作品鉴赏的学习,也是对人类不同历史文化的学习。如果上升到这一认知高度,那么我们就可以确立比较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人们的鉴赏设立这样一个理念:如果能透过两种形式不同、地域不同的艺术作品看到艺术家们内在思想上的联系,就可以让学生懂得,两种文化的存在都是因为各自的出发点不同而各具其文化意义。

3增加流行美术的鉴赏内容

当代大学生人大多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他们是极富标志性的一代人,出生于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80年代,成长于国家全面建立市场经济体系的90年代,成熟于我国加入wto的21世纪。他们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生活方式、爱好追求等方面都形成了与前代人的明显区别的特征,在他们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上,表现出更明显的世俗化的倾向及透明的心态,对新鲜事物有较快的接受能力,喜欢快节奏的流行文化。调查显示,在美术方面则明显地体现为对以动漫、卡通、漫画等为代表的流行艺术的热切关注和喜爱,同时他们也扮演着流行文化积极的创造者和响应者。流行艺术的盛行与当今媒体的发达有关,一些流行艺术所表现的内容,所塑造的形象是他们熟悉、羡慕、追求的,是与他们的生活相贴切的。人们对卡通、动漫、漫画褒贬不一,但时至强调对多元文化理解的今日,人们更加能以一种宽容的态度看待它们,80年代出生的新生代喜爱它们的人越来越多。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欣赏口味,价值观,对以往的经典美术作品是个严峻的挑战。为了适应视觉艺术广泛影响人们生活的现实,很多国家的美术教育都在适时地调整变化。在这个“知识爆炸”年代里,文化的循环周期越来越快,公共美术教育中当代文化的缺失是相当严重的。因此,应该适当的在高校公共美术鉴赏教学内容里,利用现代流行艺术中的有益成份,恰当引导,对激发学生对美术公共课的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将产生积极的意义,同时这也是加强公共美术鉴赏教育与大学生们的实际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的一种形式。

4加强对建筑的鉴赏

对建筑艺术的鉴赏,首先在于经典的建筑具有行云流水般的空间序列,能够以变化有序的空间和环境给鉴赏者提供无数流动、变化的视觉形象,因而建筑也被称为“凝固的音乐”。鉴赏者置身于这一序列中的情感,随着建筑景观的变化而起伏、而转化,并被时间化、音乐化、生命化了。

建筑艺术的形象虽然不能直接反映生活,具有很大的抽象性,但是其风格可以揭示出一定时代和一定社会的心理情绪、审美理想和时代精神。在欧洲,人们把建筑比喻为“石刻的史书”。…

美术欣赏与美术鉴赏的区别篇6

美术课中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对学生扩一大美术知识视野、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具有重要的意义。美术作品欣赏活动一般分为专题欣赏、随堂欣赏和参观欣赏三种方式。专题欣赏是指利用整节课时,对某个专题范围的美术作品进行较为系统的介绍、赏析的教学活动,它可以使学生掌握较为系统的美术知识,加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随堂欣赏,是结合各类课业教学,欣赏有关的优秀美术作品或同龄人的优秀作品,它有着启发作用和示范作用,是小学美术教学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专题欣赏和随堂欣赏少反般是按照课本编排的内容,运用课本上的图画与课本配套的投影片、录像带、图片穿行的。在欣赏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能极大地提高教学实效。一、借助音乐渲染情境美术欣赏是凭肉眼对作品的直觉开始的,欣赏者通过感觉、知觉、联想,唤起记忆和情感.再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类比、想象,作出审美判断。对作品的理解和判断,又是始终伴随着具体、生动的直觉形象进行的。鉴于小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极易激起情绪波澜,或激昂,或惋叹,或欢愉,或悲戚。因此美术欣赏教学,可借助与画面相关的音乐形象塑造情境,帮助学生去理解画面。如教学第一册《美丽的鱼》一课,要求学生首先把握住“鱼”的外形特征,然后重点在色彩、动态等方面展开想象和夸张。教师用提问方式导入课题后,在银幕上映现出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鱼在碧蓝的大海里游动的画面。与此同时,播放《春江花月夜》之类的抒情乐曲录音,教师重点启发学生认真观察鱼的身体形态和身上的斑纹,了解鱼的身体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斑纹是五颜六色的。并且是由各种点、线、面、形组成的。教师不作面面俱到的示范,示范完随即擦去,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脑海中勾勒出形态各异、颜色鲜艳、花纹又不相同的鱼。要伟意的是选择的音乐与美术作品的意境要相吻合,如在中国画的欣赏教学中,讲解齐白石的《蛙图》时,可播放活泼、快速的《瑶族舞曲》;讲解石壶的《风夜图》时.可配放优美、恬静、舒缓的《渔舟唱晚》。二、出示欣赏提纲指导读画美术界将认真欣赏画册称之为“读画”。读画如同读书,要静下心来,行行过目,字斟句酌地研究,将其弄懂,也就是理解意韵,揣摩技巧,熟记于心。读画是临摹作品,进而创作作品的基础。在指导欣赏美术作品时,可利用投影出示欣赏提纲,引导学生去读画。首先要审定艺术形式,区别作品类别和特点,在此基础上看作品的内容。如在欣赏第九册张置的《捣练图》中,展示挂图后,投影出示:1.《捣练图))(工笔人物画.唐代张首)。2.解释“捣练”。3.盛唐时期的工笔人物画的特色:人物体态丰盈,面貌圆润;用线造型,线描简劲而流动,用色浓重艳丽而不芜杂。4.介绍画家张置及其对后世工笔重彩人物画的影响。5.画中描绘的各组人物在做什么?请按顺序讲出来。6.不同的工作有不同的动作,你喜欢哪些人物的动态?7.钻在练下玩耍的女孩,在画面上起到什么作用?8.围绕构图美、线条美、色彩美等方面谈谈•你的感受。三、比较中寻区别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书画欣赏运用投影片进行比较,就容易解说。如第五册的《秋游》一课,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表现秋的特征与游的情趣。先让学生观赏四幅不同季节景色的投影图片,让学生讲一讲每幅所代表的季节特征。通过比较,明确秋天色调的特点是:树木、草丛等大多呈黄色或红色。这样,就可避免学生把秋游图画成春游图。四、解释各词术语在上美术欣赏课中,往往要涉及到一些名词术语,教师将释义的文字片投映在银幕上,视听同步,有助于学生理解画面。如教学第三册《生动有趣的卡通画》,课前在图书室j鳌一部分卡通画册,组织学生观看欣赏,教学中把卡通释义制成文字投影片。卡通.即动画片,是用图画表现情节的一种美术影片,沿称卡通片。摄制时采用逐格摄影方法.把许多张有连贯性动作的图画,依次拍摄下来。连续放映时,就在银幕上产生活动的影像。这种影片在艺术表现方面可以充分发挥真人实物所难以表达的夸张和幻想。所以特别受到小朋友的喜爱。五、扩展教学内容让学生大量接触美术作品是美术审美教育应遵循的一条原则。为此,除通过参观画展或摄影、图片展览使学生直接接触和欣赏到多种表现形式、风格的作品外,教师应尽可能将一些著名画展的优秀作品、精美的画片摄录下来,经选编后投映,供学生观赏,以扩大学生的欣赏面。当然,这只能占课内较少的时间,只能侧重于作品的某一方面,作为教材中的图示的一种补充。如教学第五册《太空旅行》一课,要学生画太空旅行的想象画,可让学生在了解浅显的太空知识的基础上,以想象画的形式画出多种飞行器,并表达出太空旅行的愉快心情。教学中可播放一段介绍太空、宇宙飞船、火箭、宇航员生活等情况的录像;投映出卡通片或图片中孙悟空翻筋斗、嫦娥奔月等形象,给学生提供想象空间和创作的素材,学生就能将科学幻想中的情景用画笔描绘出来。

美术欣赏与美术鉴赏的区别篇7

人们将这种彰显自我存在的本能部分地释放于那没有实用意义的创造物之中,便形成了纯粹的艺术品;若是将其释放于大量的实用物的创造中,那就是工艺美术品和设计艺术品,也即实用的艺术;如果将其服务于人类的其他目的,那就成了附庸的艺术,如宗教艺术等。我以为首先明白这一关系对于有效地鉴别和赏析艺术作品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来,艺术品是由人类自己所创造的,而非天工造化之物,那也就无需再去告诉你该如何去品鉴它们。但是,由于时代、区域和文化背景的各不相同,这就有必要对呈现在我们面前林林总总的艺术品给予一定理性的观照,只有这样才能从艺术品中获得更多的精神资源。丰子恺曾把人类对艺术的需要与对食物的需要相提并论,认为艺术是人类的精神食粮,这也充分地表明了艺术对于人类生活的必需性。

对美术作品的鉴赏比一般意义的欣赏要更加深入一层,其关键就在这个“鉴”字,也就是说鉴赏者必须具备基本的鉴别能力,即除了对作品的感知、想象和情感体验等感性认识之外,还需要具备作品的政治文化背景、艺术技巧、作者意图、风格流派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因此需要有一定的训练。训练则需要有一定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途径不外两条,一是通过阅读美术发展的历史及其相关评论性的文章和书籍,以获得一个对美术历史演进的脉络和网络结构认识,有了这样的对网络结构的认识,无论面对古今中外历史上的什么作品,都可以被迅速定位于这个网络结构的相应位置之中,这样也就可以确定与该作品相关的基本文化背景以及一般的常识性问题。举例来说,要读懂徐悲鸿的作品首先就要给予历史定位,他是中国现代美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他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文化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西方科技的进步带动了西方文化的全球化辐射,悲鸿的努力是企图用西方传统的写实艺术来对中国的传统美术加以改造,所以才形成了他作品的独特风格和追求。

可见,心中有了美术发展的网络结构图,就有了更进一步接近美术作品的基础,但仅此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亲身地去体验以获得最直接且直观的感受。因此,另一条途径就是多看作品,尤其是多看原作,确切地说是“读”作品。相对而言,“看”更倾向于直接从作品所呈现出来的表象中获得精神的享受或满足(这种精神上的享受和满足并非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美的感受),而“读”则是一种发问式的看,即不仅仅满足于对作品表象所呈现出来的感受,还试图去感知到表象背后的东西,包括作者的意图和观念、风格与流派的历史定位等,特别是对作品的艺术表达方式以及笔触等技法所传递出来的信息,往往只有通过看原作才能有深切的体验。这一点在西方国家做得非常好,很值得我们借鉴。在欧美,小学、中学的美术鉴赏课常常是在美术馆和博物馆中上的,同学直接围坐在大师的作品前听老师或馆内专业讲解员讲课,一般民众也是把游览博物馆当作是一种平常的休闲方式。在这样的艺术熏陶中,不仅对美术作品有日益加深的鉴赏力,人的素质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所以说养成经常去美术馆和博物馆的习惯非常重要,最好是从小开始。

上述两种训练途径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其本身已经构成了一个美术鉴赏的过程。此外,鉴赏或欣赏美术作品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感悟性,也就是要用心去体悟作品,把鉴赏或欣赏当作是一种你与作品、与艺术家进行交流和心灵碰撞的过程。成功的美术作品仿佛是充满着内在活力的生命体,她以无声的方式将这种生命活力传达出来,只有当你也以同样充满活力的心对其加以体悟时,彼此才能形成一种跨越时空的情感交流,从而完成真正意义上的鉴赏活动。

由于本文的篇幅有限,不能对美术鉴赏这一大命题作全面和有条理的阐述,好在目前国内已经出版多种有关美术鉴赏的书籍或教材,可以让我们比较全面地了解美术鉴赏方面的有关知识。比如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美术鉴赏》(张道一主编),就是其中很好的一部。本文不想去过多地重复其他书上已有的内容,而是就其中几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谈点看法,希望有助于欣赏者在对美术品鉴赏中取得更大的收获。

美术欣赏与美术鉴赏的区别篇8

【论文摘要】长期以来,美术教学一直都停留在以传播一些基本技能为目的的状态上。要实现素质教育,就必须将美术欣赏与审美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在欣赏课中创设美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审美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目的;通过正确的方法,深层次的诱导,加深学生对艺术的理解,构建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不断加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评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等方面,探讨了在初中美术欣赏课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美术教学一直都停留在以传播一些基本技能为目的的状态上,且多数美术教师也不太清楚大纲上的精神要求,容易对教材形成片面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一遇到欣赏课就一跳而过,而很少与学生一起欣赏、讨论中外美术名作。即使上课,也只是走马观花,一扫而过地介绍,对于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象征寓意及历史事件等,很少引导学生去进行分析、评论,这无疑就限制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大胆评论对象的能力。在整节课中,教师当主角,学生当听众;教师讲得平淡无味,学生听了也反应淡淡。一堂课下来,学生根本没有一点切身体验欣赏作品所带来的愉悦和深刻感受。长此以往,教师的思想里就日渐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的培养这一重要教育目的,也偏离了审美素质教育的宗旨。

初中美术教育主要是通过美术欣赏课而得以实现审美素质教育。在初中美术课中,除了工艺课和绘画课以外,教材的欣赏课在总课时中所占的比例不大,这就向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但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技能,还要求在有限的课时内通过对学生不断的启发和熏陶,培养他们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然而,课内四十五分钟的时间毕竟有限,要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在美术欣赏课中,就必须以审美教育为重点,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激发心灵的感受,寓无形于有形之中

美和审美是联系在一起的:审美活动、审美过程就是要感受美,换言之,就是要发现美,感觉到美,进而调动起自己美好的情感,即“美感”。“美感”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指审美能力,另一方面指审美情感。这二者之间的区别是明显的,但联系也同样明显。可以看出,有关审美能力的问题更为根本,因为解决了它,有关审美情感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但不管用哪种观点来看待美感,也不管用哪种理论来解释美感,审美能力起作用的效果都伴随着情感反映。因此,要用心去感受美,以激起心灵的浪花。

1.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审美情感。美术教师应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重视对学生审美情操的培养,并精心准备教案,积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美的环境。教师要积极运用自身的语言、教态、知识和各种形象的手段(如范画、投影、故事、音乐等),通过有声、有色、有形的环境氛围,使学生处在浓厚和强烈的求知欲中,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同时,在适当的时候还可以组织课外活动,如参观画展,博物馆等,无形中使学生的审美意识得到有效的提高。例如,利用课件展示悬挂在人民大会堂的大型国画《江山如此多娇》,以宽广的画面、磅礴的气势、流畅的笔墨、浓艳的色彩,描绘了祖国的万里江山,表现了“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主题。那绵延壮阔的群山、冉冉升起的红日、高大苍劲的绿树,无不给人以美的遐思。通过教师的分析引导,能够使学生透过画面,悟出作者的立意,受到美的教育,并陶冶热爱祖国的情操,升华自身的思想感情。

2.处理形神关系,培养审美感受。作为美术教师,还要处理好有形与无形的辩证关系,如果仅仅重视美的形式和美的外表,仅仅重视美术技艺的传授,仅仅重视美的图形、美的色彩、美的景物的欣赏,而不注意去挖掘其中更深一层的内涵,忽视了从创造美的主体心灵中寻找美的源泉,不主动去激发学生心灵的感受,那么,我们的审美教育就会是失败的。

在美术欣赏课上,学生都会经历一个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过程。最初是从他们个人的角度开始的,他们觉得画得“像”的就是好,而有些画得“不像”的作品就看不进去,但有些看起来“不美”的作品,却被老师当成世界名画加以介绍。正是这些反差,他们渐渐会发现艺术品并不是以画得像与不像作为唯一的标准。有了这些思考后,学生才会关心艺术到底是什么。因此,教师不能从理论上空洞地介绍艺术,不能把学生框死在一个固定的欣赏模式中,而应从美学中对艺术的不同观念入手,使学生认识到这些观念在艺术史上并存的局面,从而拓宽他们思路和界限。比如,在出示我国20世纪著名的大艺术家齐白石的作品《虾》时,学生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声,而出示现代西方最著名的美术家之一毕加索的油画作品《格尔尼卡》时,他们则显得茫然不解。这时,教师就应告诉学生,这是两种不同的画种,画家运用了不同的技法和材料,但是不管那幅作品画得像还是不像,都务必使学生明白这是画家对美的追求。由此,引导学生领悟画家在美的艺术形象中所要表达的纯真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在欣赏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的神情和动态,或色彩鲜艳的《鸳鸯戏水》、《出水芙蓉》、《桃花飞燕》等中国画时,更懂得欣赏画家在作品中所倾注的对生活强烈的爱和淳朴的思想感情。在欣赏《北京故宫》与《巴黎罗浮宫》时,就要引导学生去领悟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油画在色彩、材料、工具以及各自的特点等表现手法的根本区别,使他们开阔视野,使美术欣赏课达到理想的效果,同时对学生也进行了启发和教育。

三、学会欣赏和鉴赏,是理解美的重要途径

不管是由美引起了人的美感,还是人在审美活动中发现、创造了美,美都能使人愉悦,使人沉醉。就像做了一场好梦,梦醒了之后,意犹未尽;也像品了一口美酒,口留残香,回味无穷。这种对美的细细品味,就是欣赏。艺术鉴赏就是鉴赏者通过对艺术作品起兴动情,用发自心灵深处的冲动,并根据一定的感受、理解与评判,对作品进行分析比较,挖掘作品的深层意蕴,揭示作品的意义和价值,评价作品的得失与成败,从而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领域,提高艺术修养。中学美术教育,更要注重艺术接受和审美心理的教学和研究,使学生形成新的自我与个性,孕育和发展创新精神。实践证明,只有在鉴赏中获得的审美体验,才能调动再创造的联想和想象。艺术鉴赏能力对艺术创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创造又是在评价过去的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

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途径存在于美术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关键是看我们是否有心利用,是否善于运用。为了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可以在教学活动中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优秀的美术作品,并将之作为鉴赏对象。这样,当学生看得多了,就有了比较,就有了鉴别和欣赏。

但在许多教师看来,美术评论应该是评论家的事,似乎与学生无关。其实不然,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学生都会有一种初步的印象和感觉。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积累了一些初步的历史文化知识,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的最初感觉,并将之作为深入分析作品的起点,积极引导学生对具体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比如,在欣赏我国当代著名画家董希文先生的油画《开国大典》时,就应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作品,并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看了作品以后的心理感受。当教师充分肯定了学生的回答以后,就要趁机简单地介绍画家的生平和创作这幅画的时代背景,然后再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从而把作品的内容和画家的思想联系起来,将画家的思想精神升华为民族精神。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上了一堂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同时也获得了美的享受。同时,教师要抓住时机,让学生在课外搜集各个画种的图片资料,并比较在画家笔下的各种表现手法及情形,学会用审美的目光去分析,通过观察得出结论,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四、创造是美的源泉,是升华美的原动力

创造是美的源泉:美,要体现生命运动的本质。其次,审美,就是要去发现美,感受美。可以说,美就是心灵创造的产物。因此,创新是美学永恒的主题。

作为人类的一员,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欲望,但却不一定具备创新能力。审美教育的目的和职责之一,就是把人的创新力诱导出来,将体内的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创新品质不是外部植入的东西,而是个体经过外界诱导而生成,是不断成长和变动的。教育所要做和能做的是:为创新品质的培养与生长提供价值引导和有利的环境支持;诱导和激发、培植和保护学生的创新欲,使之转化为创新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他是学生知识、技艺的传授者,是学生思维方向的诱导者,更是人格形象的塑造者。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所以说,研究个性、挖掘个性、张扬个性是教师挖掘创造才能的重要途径。

艺术创作是从无到有,从朦胧到清晰,逐渐发生、形成的过程。这一孕育过程有长有短,是作者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艺术素养、个人性格之综合沉淀、升华的结晶。在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灌输创造的理念,注意让学生从“有形”中揭示出“无形”,培养学生从具体中概括出抽象的能力。创造既是这一过程的结晶,也是结晶过程的催化剂;既是产品,也是生产的原动力。创造是美,美源于创造。

美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更是担负着双重任务。一方面,它承担着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任务,另一方面,它在完善学生人格、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应牢牢把握住审美教育这条主线,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这是每一位美术教师应负的教育责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杨建滨.初中美术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宋艳.透视美术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美术欣赏与美术鉴赏的区别篇9

对于音乐作品来说,“欣赏”指一种相对被动的、多从感官出发的行为,常常以其感性直观引起的精神愉悦令人产生美感;而“鉴赏”则更进一层,往往兼有感性和理性,含有区别、品味、品评的成分,是音乐审美价值取向的培养。

本文突出强调“欣赏”与“鉴赏”的本质区别,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音乐鉴赏课教学质量的方法,紧紧围绕音乐鉴赏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音乐艺术素养得到提高。

提高音乐鉴赏课教学质量的方法:

1.音乐鉴赏教学的目的

对于充满着美感的音乐作品,需要我们用心来鉴赏。音乐鉴赏就是以具体的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学生的聆听,进而领悟音乐的真谛,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从而得到精神享受,实现音乐审美目标的一种审美活动。高中音乐鉴赏课与其他课程有着本质的区别,音乐鉴赏课不是单纯的传授音乐知识,而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人文科学综合课。

2.音乐鉴赏教学的特点

音乐鉴赏教学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的最好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引导者和促进者。由于音乐的非语义性特征,因此决定了音乐教师不能对音乐作品进行过多讲解,而应把感受音乐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让他们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调动他们的兴趣和想象力,从而提高学生用音乐来表达想象的能力。

3.音乐鉴赏课教学方法研究

现行的高中音乐鉴赏课共有18个单元,充分体现了音乐世界的丰富多彩。但如此丰富的内容,并不是每个单元都能得到学生们同等程度的认可与喜爱。这样就更需要我们用心地去引导,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并感受戏曲、民族音乐以及古典音乐的魅力所在,全面地接触各类优秀的音乐作品,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审美情趣,陶冶高尚情操,

爱因斯坦曾讲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善于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他们走进音乐,应随时发现、及时抓住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善于摸索、分析学生心理,了解学生的心态,用欣赏的眼光对待每一位学生,学会从他们身上寻找闪光点,使各人之所长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音乐教师是一个演技高超的艺术家,把讲台当舞台,把课堂当情感场,用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唤起学生的共鸣。”由于音乐对人情感的感染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因此,在音乐课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激发学生对音乐课堂的热情。音乐课堂也是师生交流的最佳切入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因此,每次上课前,我会在多媒体教室投影出精美的画面,播放不同风格的背景音乐,让同学们在一种轻松、舒缓的环境中步入教室,开始一节新的音乐鉴赏课。教室里弥漫出‘的这种优美典雅的艺术气息会让学生感觉就像进入音乐殿堂一样清新,在这种愉快的气氛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界限已经淡化,转而突出的是音乐作品本身的迷人风采,在调动学生兴趣的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音乐是生命和情感相结合的艺术,它的魅力就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学生具有极丰富的想象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在启发学生欣赏、理解音乐的同时,鼓励学生在歌曲学习和音乐鉴赏中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对音乐形象进行理解和描述,是丰富深化音乐形象的有效方法。老师应利用多种手段来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意图和心境,激起他们心中感情的涟漪,才能对音乐作品有更充分的认识,才能体会到作曲家的立意,才能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内涵。

音乐作品与通常学习的书本知识不同,文字所反映给大脑的是直观地感受,而音乐的表达则要含蓄得多。音乐所要表达的情绪我们会感受到,但其内容不是具体的、一成不变的。因此,我们要启发学生随着聆听音乐作品的发展而发挥想象,在心中探寻由听觉所引发的情感与脑海中浮现的画面之间激烈的碰撞。积极地发挥想象力,随着乐曲的旋律去体会作者创作时心灵的激荡与起伏。

案例1

在进行《音乐与人生》第一单元“学会聆听”鉴赏课时,我通过课堂中对《草原放牧》和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的对比欣赏,让学生亲身体会由不同音乐带来的快乐气氛和悲伤心情,让学生们用心感受到音乐的多元性。在课后。我让学生将课堂中聆听鉴赏歌曲时最能撞击自己心灵、激发深刻印象的音乐作品在自己脑海中的画面,用图画或散文的形式记录下来,在下次课时带到课堂中和同学们交流、分享。结果发现,大部分同学都用最直观的图画绘出了一望无际的草原、温馨的蒙古包和蓝天白云下美丽的羊群等画面,来展示脑海中对《草原放牧》这首欢快、轻松作品的理解;更有学生用优美的文字写出了简短的散文,抒发自己对于美丽草原的向往和放牧孩童无忧无虑幸福生活的体验。由不同的音乐作品到脑海中升起的美丽画面到美好心情的抒发,在鉴赏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情绪,由此激发出学生的情感与想象力,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并促进他们自身素养和分析、创造能力的提高。运用教学中的一切方法启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想象力、创新能力,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完善良好的人格等方面起着很好的作用,能使学生在培养健康审美情趣的同时,提高创新意识和全面素质,

案例2

相对于民歌来说,在鉴赏《国之瑰宝――京剧》单元中,由于大部分同学对于我国的京剧艺术都知之甚少,甚至不感兴趣,单纯的鉴赏京剧片段不能很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首先引入京剧大师梅兰芳,从由黎明饰演的《梅兰芳》这部家喻户晓的电影作为切入点,通过几个关于梅兰芳的小故事,让学生从真实的事例中感受到这位大艺术家的人格魅力与敬业精神,由梅兰芳延伸到其他几位齐名的京剧艺术大师,进而转向京剧艺术本身,课堂中不仅介绍了京剧及其音乐,同时也从中渗透了文化价值与人文内涵,这不仅符合高中学生的培养需求,更达到了高中音乐鉴赏的目的,让同学们不仅领略了博大的京剧艺术精神还学到了做人的根本。从课后同学们的反馈来看,大家普遍都对我国的瑰宝――京剧这门艺术产生了一定的兴趣。有些同学甚至搜集了一些京剧片段来欣赏,一起交流、共同体会“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分享从“唱、念、做、打”中感受到的情趣与魅力所在。当然,对于一些酷爱流行音乐的同学来说,京剧鉴赏课一时还无法让他们达到同样的喜好程度,但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身边同学的感染,已使这部分学生对京剧产生了一定的思考与关注,由此来促使他们对“国粹”艺术产生某种程度上的兴趣与了解来说还是有利的。

案例3

此外,与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相比,流行音乐更容易被学生熟悉与接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也会适当的由流

行音乐或学生心中喜爱的流行歌手作为导入新课的引子,唤起学生对新课程的兴趣与向往。

4,教学过程的分析与讨论

学生在音乐鉴赏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是最直接的,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偏差时,我们教师应当正确的进行引导。不要随意否定。学生在音乐鉴赏学习_过程中取得一定的成果或心得时、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这样能使学生很好地保持学习兴趣:教师适时的表扬和鼓励,会给学生带来超过预期的快乐,并能增强学生对音乐鉴赏课学习的动力。

音乐作为一种古老的文亿,它的思想内涵来自于作者对人生的理解。高中学生的音乐认知已取得长足的进步,音乐感知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已经充分认识到音乐价值的高中生,渴望通过音乐去体验生活,接触世界,了解文化,丰富阅历,以树立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人文素养。他们愿意通过作曲家、演奏(演唱)家、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去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随着音乐理解与鉴赏能力的提高,旋律优美、通俗上口、热情豪迈、蕴涵哲理性的音乐开始为他们所喜爱。所以,形式多样的音乐鉴赏。可以满足不同个体的欣赏口味,大多数高中生都愿意选择通过欣赏音乐,来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因此,我们引导学生去鉴赏音乐作品,一方面要通过对音乐本身的悉心倾听,凭借感情直觉去体验乐曲的情感内涵;另一方面要从更广阔的层次,特别是从音乐作品背景,产生的社会环境,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创作意图、艺术风格、体裁形式等各个方面去进行研究,以求得对乐曲情感内涵的真切把握,领略深邃的艺术魅力。

作为审美教育内容之一的音乐鉴赏,不仅要提供给学生多种中外优秀佳作,还必须辅以必要的讲解和引导。这种将学生的直觉感知和情感体验上升到理智鉴赏的过程,实际就是从较深层次提高音乐鉴赏力的过程。音乐教育的魅力不完全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在于对学生的启迪、激励、教育和感染。

美术欣赏与美术鉴赏的区别篇10

1.相关概念分析

旅游景观一般指的是旅游景观:具有美学、科学和历史价值的各类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它能够激发和满足人们的旅游兴趣和需求,为人们提供参观、游览、度假、康乐、科研等方面的产品和服务。旅游资源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旅游景观。

旅游是在游览过程中通过体验在精神上和物质上得到某种满足,旅游景观鉴赏就是游客在游览过程中通过选景、观景、赏景与忆景这四个完整的旅游过程,来满足自己对于景观美和艺术的需求,来体会高质量旅游过程带来的意想不到的收获。

2.旅游景观鉴赏的差异原因分析

不同的游客在不同的环境状态下对于景观的美感,艺术性欣赏都有自己不一样的感受和自己的独特视角。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2.1景观本身的差异性

2.1.1旅游景观级别不同

在我国按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管理办法将我国的旅游景区划分为5个等级,从低到高依次为1a、2a、3a、4a、5a。不同级别的景区对于景观的观赏价值要求差异性较大,5a级景区的景观可观赏性,价值性比其他级别的景观都要大,所以游客的选择景区的时候根据自己对于景观的需求选择不同级别的景观,那么观赏到的景观美感,价值就会有所不同,比如“九寨归来不看水”美誉九寨沟风景名胜区,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1997年又被纳入“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2001年摘取“绿色环球21”桂冠,成为世界唯一获得三项国际桂冠的旅游风景区。这样的景观几乎所有的游客都是交口称赞,如果我们对其他的水景都和九寨的水作对比,那么你就无法欣赏到他独特的美景了。

2.1.2景观开发前后差异

旅游景观开发前由于周围配套设施的落后,景观的美景几乎不为外人知晓,景观保留了他原本的纯朴,这种纯朴自然之美是很多人所向往的。但是景区一旦作为旅游开发的对象,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就要对原有的道路,基础设施,景观的呈现方式等进行现代化的方便游客为主要目的的建设,自然纯朴之美美和开发后现代方便游客的美感不同。

2.2景观观赏的时间、角度的选择

2.2.1景观鉴赏的时间不同

每个景观都有最适合观赏的时间,也就是景观最完美的状态呈现在游客面前。比如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他一年四季都有独特的自然美景呈现在大家面前,但是最适合游览的时间是10月份,秋季的色彩更加绚丽,更能呈现山、水,森林互相映衬,交相辉映的整体性美感。其他季节虽然也能欣赏到他与众不同的美,但和秋季的美景比起来就逊色不少。

2.2.2天气原因影响景观美的呈现

外出旅游都希望艳阳高照,能在最佳的天气下欣赏景观的美景,但是不同的景观其实在不同天气情况下的美更是吸引着众人的眼球,比如烟雨蒙蒙的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具有柔和宁静之美,在艳阳高照,秋高气爽的天气里又具有明亮秀丽之美。在海边看日出是很多去海边的游客的第一旅游目的,但是很多时候由于天气原因,这个愿望无法实现,但是在沙滩吹着海风,静静等待的过程确是一种难忘的经历。

2.2.3观赏者所处位置不同

赏美景如同看美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美景会给我们不一样的感觉,仰看高大雄伟,壮丽之美。俯看是气势恢宏,整体的协调之美,平视是精细柔和,精致之美。在长江三峡旅游,站在江边山上看到的长江一江春水东流去,两岸悬崖峭壁,其实恢弘,等到了长江游轮上在近距离欣赏长江美景,又是另外一番情况,江水波涛汹涌,两岸悬崖压顶,怪石林立,植被郁郁葱葱,人融入江水之中,如同在地缝穿梭。

2.3观赏者的自身状态

2.3.1心情

俗语“情人眼里出西施”,因为旅游者赏景时心情的差异性影响了欣赏旅游景观鉴赏的美感。心理状态对于一个人的感官产生直接影响,心情好的时候雨中漫步是一种浪漫唯美,心情不好的时候认为下雨影响了看风景的状态,出门,走路,看景都受到了影响,自然看到的风景也就失去了美感。其实美景没有变化,只是因为旅游者的心情发生变化所以影响了看风景的美感。

2.3.2文化层次

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对景观的理解不同,要求不同。文化层次较高的游客希望每一处景观既看到美景又能了解景观的背景知识,艺术价值,能够学习相关知识,陶冶情操,开拓眼界。文化层次较低的客人欣赏美景就希望能直观的带给他愉悦,开心之感。所以他们由于文化层次差异性对景观的需求记忆对于景观的鉴赏角度就发生了变化。

2.3.3对景观的期望

俗语“看景不如听景”。就是因为人们在没有看到景观之前对景观的期望值过高所导致的这样一个想法,其实听景时我们充满想象,总是把最美的景观状态和我们期望联系在一起,但是由于以上所提到的种种原因,景观呈现在大家面前时所达到的满足效果有所不同,使得我们看到的景观和别人描述的最美景观有了差异,从而使游客产生失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