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创新创业小知识十篇创新创业小知识十篇

创新创业小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43:19

创新创业小知识篇1

在知识经济大环境背景小,中小企业要进行管理创新,其采取的途径有很多,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对人才管理创新,因为人才是知识经济的主导,如果没有人才,中小企业也不能成功的发展起来,但是在对其进行管理时,要改变原有的方式,要让人才在工作中感受到成就感。

1知识经济时代下中小企业管理现状

1.1知识管理

在悄然兴起的知识经济中,知识已经成为独立地起决定作用的生产要素。知识管理的对象是知识,管理的重点是培育人才,这一切是传统管理理念所中所不具备的。

1.2快速反应管理

先发制人,以快取胜,这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特征。知识、信息采集快捷、创新加速,谁先进入市场,谁就会赢得巨利,而后进入市场者,必将由于微薄的边际利润和高昂的边际成本而难以站稳脚跟。规模不再是企业制胜的第一法宝。这不能不说是管理理念的一次大转变。

1.3和谐管理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不仅仅是为了经济利益,工作也不仅仅是人类谋生的手段。人的需求是多样的,并且在很多情况下,人的需求并不呈现出层次感,而是同时并存。人们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希望成就自己的事业,希望实现自我的价值。他们需要的是企业给他们创造一个让人各尽其才的环境,而不是仅仅作为一个螺丝钉被拧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追求个性、实现自我,是越来越多的人的目标。在这些新的释放个性的需求越来越明显时,接受传统管理教育的企业经营者,如果不尽快更新观念,调换角色,将越来越力不从心。在这种形势下,如何管理复杂的人性,和谐管理理论将日益受到重视。

1.4网络型组织结构管理

在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管理中的等级体系已经岌岌可危了。适应于工业时代所建立起来的管理等级体系,越来越多地显露出其种种弊端。传统的等级体系结构,虽然可以在部门内达到功能优化,但由于各部门协调困难,其结果并没有导致整体的最优。一种强调整合策略、强调动态协调、强调快速反应的网络型组织结构管理将是发展的趋势。如,传统的管理理念,注重研究的是单个企业的发展。而在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下,企业间的合作将显得尤为重要。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同时在所有的技术上享有优势,况且网络化又使知识的获取如此之便捷低廉,企业间的合作对双方均有利,不是非此即彼的你生我死,而是亦此亦彼的双赢。

1.5新型营销管理

由于网络化的发展,人们的购物方式将发生巨变,网上购物成为新宠。网络使得买方与卖方直接沟通,从而把中间商所得到的好处转向厂方及消费者,这也迫使中间商由于微利而退出市场。知识经济对传统管理理念提出了挑战,还不如说是促进了管理学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升,为管理学新思想、新理论的出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2知识经济时代下中小企业的管理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中小企业如果还是按照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其发展空间势必很少,要想获得长足发展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中小企业必须进行管理创新,根据自身的特点也需求,在原有的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创新:

2.1转变管理思路

转变管理思路是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前提,也是未来企业发展的基础,中小企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管理思路的创新:首先,利用企业人格管理模式进行管理,换言之,就是在管理中重视人才、尊重人才,以人文本,这样就能够为企业留下大批的核心员工,也会引进大批的人才;其次,充分了解市场,自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各行各业几乎都进入到市场竞争的行列中来,市场有着自身的规律,随着掌握这个规律,并且充分的利用这个规律,谁就能把握市场先机,取得胜利,掌握市场信息对中小企业来说,更显重要;再次,树立顾客至上的观念,企业要做好服务,现代消费者除了重视产品质量外,更看重的是企业服务,而中小企业利用优质的服务,来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是最好的方法;第四,注重产品质量,这是无论哪个企业都要遵循的原则,因为质量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对中小企业来说更是如此,如果产品质量不合格,即使有再优异的服务也是徒劳;第五,诚实合法经营,这是企业立足市场的关键,诚实合法经营,既是对国家负责,也是对企业自身和消费者负责。

2.2组织创新

这是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步骤,一个企业组织机构的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企业资源整合能力如何,有些中小企业在管理上一直处于劣势,主要就是因为组织机构过于冗杂,企业资源没有进行合理的配置。组织机构创新涉及到的问题很多,比如组成形式与功能、技术水平等,只有充分的考虑到这些问题,其创新才能有效果。组织创新就代表着要对原有的组织要素进行调整或者重新编排组织要素;组织结构中所涉及到的各项权利都要重新分配,改变原有的关系;改变原有的组织方式,使组织功能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

2.3人才管理创新

这是中小企业管理创新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知识经济背景下,人才才是企业在市场中取得不败之地的重要因素,但是要想充分的发挥人才的优势,必须对其管理模式进行创新。首先要充分的尊重人才,无论是从才能上,还是人格尊严上,必须要做到尊重,因为大多数人才在企业中工作追求的不仅仅是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价值的体现,在中小企业中,每一项工作完成之后,企业管理层都应该让人才有一种成就感,这样才能保证长久的工作下去;其次,要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良好的工作环境能够激发人才的灵感;最后,让其能够有参与企业决策的机会,为中小企业献计献策,如果有条件可以将企业中的一部分股份拿出来,激发人才工作的热情,这种方式也能够为中小企业留下真正的人才。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知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对中小企业进行管理创新是非常重要的,管理创新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转变管理思路,不在受传统管理思路的影响,而管理思路中比较重点的就是产品的质量与后期的服务,这是中小型企业在任何背景下都要遵循的原则,否则无论哪些管理创新,都只是徒劳。

参考文献

[1]杨波,葛贵付,祝湘陵,范梅英.浅议知识经济下企业管理的创新[J].科技创业月刊.2009(01).

[2]王猛,时峰.试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创新[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08).

[3]吴建辉.知识经济时代企业HR管理的发展趋势[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2(02).

创新创业小知识篇2

中小企业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存在的误区

1.保护知识产权是大企业、大公司的事,中小企业没必要做这些费力的事情

中小企业目前都勉力维持,处于“温饱线”上,知识产权方面的投入不能产生直接效益,因此,对中小企业来说,这方面的投入当然是能省则省。殊不知,商品经济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大公司、大企业维护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不仅能提高企业劳动生产力,更形成了企业的品牌号召力,有时候还以此构筑市场准入壁垒,以维持高额利润。作为创新型中小企业,保护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就是掌握住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石。中小企业没有大企业的资源、资金和人才的优势,假如又没有保护好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在残酷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也就不能走得稳、走得远。

2.保护知识产权是净投入,难产出,不划算

申请专利,注册商标都需要花钱,专利权、商标权的维持也要投入资金,作为中小企业难以负担这些开支。事实上,相比巨额的研发投入,维护知识产权(申请并维持专利,注册商标)的开销是很少且必须的,而获得的收益也很明显。政府对于中小企业申请专利的费用都有减免或补贴,作为核心技术的专利权还能质押给银行,获得一定数量的贷款。对于创新型中小企业,专利权的质押贷款是融资的有利渠道。例如,交通银行对技术含量较高的授权发明专利提供质押融资服务。

3.申请专利就是保护知识产权,获得专利授权就可以高枕无忧

有些中小企业只在乎专利是否授权,授权之后便认为可一劳永逸、高枕无忧,然而获取专利权并不是保护知识产权的唯一途径。企业还可以根据自身知识产权的特点选择其他合适的方式,比如对核心技术以商业秘密形式保护,登记软件著作权,版权保护等。取得知识产权后,企业并不是就能万事大吉、高枕无忧,还要有专人负责收集市场信息,如果发现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要及时举报、投诉或者诉讼,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4.维权成本太高,中小企业没有更多资源投入知识产权诉讼纠纷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建时间不久,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在企业和人们的心中还没有扎根,由于侵权成本低,维权成本高,各种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屡有发生。我国政府已经注意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这种顽疾,于2010~2011年集中开展全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并逐步将该项活动常态化、制度化、法制化。国家知识产权局等多个政府部门在此期间都开通了维权举报热线,中小企业可以根据被侵犯知识产权的类型先向相关部门投诉。因此,除了法律诉讼外,中小企业还能借助政府行政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

建设创新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具体建议

由于创新型中小企业资源有限,构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时不能贪多求全,所有技术全都申请专利,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对不同的技术采用合理的保护方式,有的放矢、重点突出,尽量降低维护成本,构筑多层次、立体的保护体系。采取的措施和步骤,一般有以下几种。

1.熟悉和掌握关于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

我国目前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实体法律体系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其相关实施条例等。自2001年以来,最高人民法院共制定和修订了关于专利、商标、著作权、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技术合同、不正当竞争、计算机网络域名、知识产权犯罪、知识产权财产保全、案件管辖和审理分工等涉及知识产权方面的司法解释近20个。

2.建立机构,订立制度,加强培训,培养意识

建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或者在人力资源部门设置知识产权专员,具体负责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宏观方面负责制定企业知识产权的基本政策、指导方针,具体操作产品或创新活动的关于知识产权的确权工作。此外,还要重视对企业领导和员工的知识产权培训,有针对性的对企业决策领导层、管理人员、科技人员和普通职员进行不同形式和内容的知识产权知识宣传、普及和教育工作。

3.签订合同,明晰责任,分散保管,专人负责

和受聘人员签订知识产权保密协议或者在劳动合同中将知识产权保密协议作为附件,详细、全面的写入关于知识产权权属、保密义务和竞业限制等方面的条款,让受聘人员从一开始就清楚自己的责任和权利。核心技术和全套工艺要让非技术人员分散保管,调阅或复制由专人负责记录,避免技术外泄。

4.针对不同知识产权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保护方式

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形式包含商业秘密和专利,商业秘密是一种相对权利,其禁止效力仅限于违法侵占,而不涉及合法的取得手段。只要未被公众所知晓,保护期限不受限制。若保密措施疏漏或核心人员泄密,即使相关的维权行动将泄密者绳之以法,也不能阻止善意第三人使用已被泄密的技术。与此相对应的专利保护的实质是公开换取保护,发明人将其技术发明在专利申请书中公开其相关的详细资料以获得一定期限内独占实施发明的垄断保护。

企业选择商业秘密还是专利权来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应该根据发明创造的特性予以区别,首先企业内部对技术发明初次评估,该项技术本身是否属于专利法规定的可以授权的范围,是否符合授予专利权的三个要件,一般认为下列情况可考虑申请专利:第一,当发明创造属于“一点就破”的技术时,有些发明创造没有想到之前,大家都很困惑,但是点明以后谁都恍然大悟,如果没有专利保护,这种发明进入市场就会被大量模仿;第二,商业价值大的发明创造,如苹果公司申请的很多关于智能手机的开创性的发明;第三,通过逆向工程分析易于得到的发明创造,如一些通过分析产品的组成容易得知该产品配方的化学洗涤组合物;第四,经济寿命长,开发周期、研发费用投入巨大的发明创造,比如药品研发费用数以亿计,周期长达十几年甚至数十年,应尽可能申请专利保护;第五,发明的主要外销市场,在该国销售或者制造有关发明创造时,应将该发明创造在该国申请专利。

5.制定合理的专利申请战略

在解决何种发明创造适合申请专利的问题后,还要清楚对该领域的发明创造怎么申请专利。中小企业的产品往往具有“小、专、精”的特点,技术研发常常持续在某一具体技术领域。企业对技术成果申请专利保护要充分利用我国现有专利保护形式,对于涉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明创造,要申请发明专利保护,以取得较长的保护期限,然后围绕核心专利,多层次、多角度地申请其他辅助专利,构筑严密的专利保护池;对于其他吸收、改进的发明创造,可以申请实用新型或者外观设计,以尽快获得授权以保护发明创造的市场价值;对于一些门槛不高的技术,企业不一定都要申请专利保护,但是为了防止竞争对手申请专利保护对自己构成威胁,也可以采取专利申请的方式将该技术主动公开,使其成为现有技术,也是一种预防性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

企业在利用商业秘密保护核心技术时,特别是想在专利申请中结合商业秘密的形式保护技术成果应该非常谨慎,笔者就遇到过企业专利申请当中因为对于技术细节过于保护,导致申请公开不充分被驳回的案例。

6.合理利用pCt申请,用好ppH(专利审查高速路)政策。降低知识产权维护成本

中小企业的发明创造进入国际市场,需要在国外寻求保护时候,要充分利用pCt申请制度,通过pCt申请国际阶段向希望获得授权保护的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指定局提出专利申请,既能节约时间还能省去部分费用。ppH(patentprosecutionHighway)请求一申请人在首次申请受理局提交的专利申请中所包含的至少一项或多项权利要求被确定为可授权时,可以向后续申请受理局对后续申请提出加快审查请求。ppH请求是免费提出的,能加快专利审查,提高审查结果的可预见性。目前,我国还对中小企业向国外提出的pCt申请以及向国外申请专利的检索费用提供财政补贴,以提升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相关措施都能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上找到。

7.充分利用专利信息数据库,规避侵犯知识产权的风险

中小企业由于不注重专利信息的检索,往往自己苦心研发的产品落入别人专利权保护范围还不知道,等着专利权人提出侵权诉讼后,才恍然大悟。其实由于专利具有地域性、时间性的特点,而各个国家的专利信息都是免费公开让公众查阅的,中小企业在技术研发或者外销产品时,只要对相关技术领域的专利作出查新检索,就能了解竞争企业的专利在各个国家的布局。此时,既可以在别人技术成果基础上二次创新又能改变目标产品,谋求技术规避,做到有的放矢。

8.与知识产权中介机构合作,合理外包知识产权服务,实现双赢

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等都是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中小企业如果没有合适的人才就需要与专利商标所等中介机构合作才能完成。此时,中小企业可以和有实力的中介机构签订外包协议,将专利权维护、专利侵权风险分析,技术查新等工作交给中介机构完成,既节约了企业成本又能促进知识产权中介机构的发展。

9.国际合作交流中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

随着对外开放的发展,企业参与国际合作的机会越来越多,一些跨国公司甚至专门携资本来中国投资或者收购创新型中小企业。在国际合作与交流中,中小企业要注意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总结

创新创业小知识篇3

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共享;小微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3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7-00-02

一、引言

科技型小微企业被看作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细胞”和最具潜力的群体,不仅能够刺激市场经济,增加社会就业,同样也可作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近年来,我国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迅速,它以自身优势成长空间大、适应能力强等特点促进和提高区域创新水平。所以,科技型小微企业被作为最具发展的“潜力股”,更是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对于科技型小微企i的发展不容忽视。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有相当数量的企业都起步于科技型小微企业[1]。我们熟知的一些国内外著名企业,例如微软、苹果、惠普、阿里巴巴、华为等,都是从科技型小微企业成长起来的。目前我们国家对于小微企业的发展也给予了高度重视。根据国务院公开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通知中明确提出,“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支持力度,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2]。由此可见,这对于小微科技企业创新能力的发展给予大力支持,为进一步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对于科技型小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将通过构建知识共享管理平台来得以实现。对于构建知识共享管理平台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出发,分别为营造企业知识共享文化、建立有效的知识共享激励机制、完善企业内部知识共享技术和构建企业知识共享组织结构。进一步提升小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地赢得市场商业环境中的竞争优势。

二、构建知识共享管理平台的重要性

知识共享作为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企业知识管理当中最为重要的核心环节。知识共享不仅能帮助企业营造良好的知识创新氛围还能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因此企业可通过构建知识共享管理平台最大限度地提高其竞争力。

(一)经济环境和竞争环境的不断变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企业面临着经济全球化、产品生命周期逐渐缩短、外部激烈的竞争环境以及知识更新速度逐渐加快等一系列问题。知识作为企业最具价值的战略性资源和企业核心的竞争力,为企业应对市场竞争和客户需求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增强其市场竞争力不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知识积累,还需要通过外部环境进行知识的获取、传播和知识的应用创新以弥补自身的不足,进一步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

(二)为企业提供知识共享环境

知识需要通过相互交流才能进行传播和共享,知识共享作为一种开放式的组织管理模式,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员工的知识水平和价值观念,通过员工与员工的互动交流才能使更多的个体融入到集体当中,参与到企业的团队合作当中。企业只有把分散在企业员工头脑中的零星知识资源进行整合才能汇集成强大的知识力量。知识共享管理平台不单单的为企业提供知识资源,还能为企业汇集集体智慧提供知识的共享环境。因为单独的个体是无法获取全面的行业信息,只有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通过有效平台的传播和共享才能促进更大范围的知识共享和知识交换,进一步为企业在市场环境当中提高应变能力和对知识的创新能力。

(三)优化企业知识资源配置促进企业组织结构创新

知识共享管理平台有效的促进创新资源的集体共享,打破了旧体制下通过自上而下的组织结构进行知识共享模式。这种半封闭式组织结构不能帮助企业进行有效的知识共享和知识的创新。因此,知识共享管理平台将企业中各组织部门之间的资源能够进行合理分配,使各组织部门之间的沟通更加通畅和更加密切频繁的相互交流。所以,企业可通过知识共享管理平台进行有效互动,不断地优化企业知识资源配置。

三、科技型小微企业构建知识管理平台障碍因素分析

目前,科技型小微企业构建知识管理平台存在着企业缺少知识共享文化、对员工知识共享无完善的激励机制、企业内部知识共享技术为短板、以及企业知识共享组织结构不合理这四大方面的影响因素。

(一)企业缺少知识共享文化

良好的企业知识共享文化是得益于企业有效地开展知识共享。企业文化代表着一个企业的价值观,只有当企业树立起知识共享的价值观念才能实现个人与组织之间的有益互动。目前,科技型小微企业还处在单向知识学习和知识交流的环境,知识共享文化并没有作为主观价值观念深入人心。单向的知识流阻碍着企业与个人的知识共享价值观,并形成很大差异和矛盾。对于企业而言,它希望员工可以无私的贡献和分享自己全部的知识积累,最大限度地促进企业内部的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但从员工的角度而言,员工并没有充分意识到知识共享可以帮助企业与个人的发展,对于企业内部的知识交流和知识共享还缺乏积极性和足够的信任度,这直接导致团队合作缺乏合作精神和奉献精神。其次,部分员工考虑到个人名利和员工个人主义思想盛行,不愿共享自己的知识资源。因此,这对于科技型小微企业而言缺少知识共享文化直接造成知识共享贡献者、共享渠道和共享知识者三方不能进行良性循环。

创新创业小知识篇4

旨在研究创新知识管理的范围,利用知识管理八个过程的概念,识别某一组织环境下知识管理创新的3种类型,验证这些创新成果的效果。考虑组织效益的4个方面:企业竞争力,收入,客户满意度和合作伙伴的满意度。涉及中国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最后发现,学习型的组织在知识管理方面缺乏创新。

关键词:

知识管理;创新;组织效益

1文献综述

“创新理论”是由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被首先提出来的,他支持“创新”是“生产函数的变动”,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与动力。是企业家把一种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通过市场获取潜在利润的活动和过程。包括新产品、运用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及实现新的组织。知识管理在整个管理系统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布斯特、劳步等提出了八个知识管理过程的概念,局部化,获得性,发展,分享,传播,借贷,存储知识,强调内部和外部的联系性,假设经理人了解知识资源依赖于在组织中依赖之处,每个雇员也参与到知识管理之中。知识管理的流程和系统的设计应充分利用员工的专业知识,让人们能够合作基于新信息增加新的价值,提取关键数据并对组织的需求进行适当的处理。杨俊祥等认为从知识管理角度看,实现知识的创新和增值是知识管理的落脚点,知识创新要在知识获取、知识整合、知识吸收和知识应用的动态过程中得以实现,是过程和结果的有机统一体。张军基于知识创造的动态理论,构建动态环境中企业知识管理与创新能力关系研究,指出知识积累与知识内外、共享均有利于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2理论与假设

2.1创新的范围和动机

本文讨论了知识管理过程中的3大类的创新,初步的调研在2010年,为了证明假设能够揭露创新的概念。

2.2假设

知识管理创新的范围和期望的创新结果共同导致了以下3个假说:H1:公司的规模(根据员工人数测算)与知识管理的创新能力呈正相关。H2:青睐创新知识管理的公司(根据公司对社会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的投资)与管理者基于公司竞争力的创新评估呈正相关。H3:青睐创新知识管理的公司与管理者基于公司收益的创新评估呈正相关。为了验证这些假说,使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测量相关变量的联系。分析采用了结构指标以反应某类概念与实践一致的企业的百分比。受访者评估创新知识管理在组织效率4个方面的影响利用一个5分数量表,其中1是最小的影响,5是最高的影响。数据被用于计算数),集中趋势(加权算术平均数),离差(标准偏差),峰度,偏度(皮尔森系数)。

2.3数据

数据来自于分层抽样的包括608个随机选择的企业,其中代表了不同的企业类型(制造企业、服务提供商、贸易公司以及大中小不同类型)。为了验证假说:公司的规模和行业也是极其重要的。尽管之前有一些研究认为大公司和小公司在创新效果上没有显著差别,那是以创新解决的质量和她们贡献的重要性来衡量,一些研究者认为,小的创新公司得到的竞争优势与大的创新公司得到的优势五大差别,研究中产品企业占(44.4%),贸易企业(27,9%),服务组织企业(27.6%),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20.7%),中型企业(25.3%),小型企业(25%),极小型企业(28.9%)。

3研究设计

3.1研究组织的创新

知识管理水平仅有24.3的企业追求知识管理实践,11.3%的企业计划建立和适合框架进行知识管理实践,创新活动(当前的预期的创新项目关于知识管理)和公司规模之间的联系表明,这些变量之间的统计相关性,证实了假设1,卡方检验是25.399,渐近意义(双侧)的值α不超过0.05。这一结果使得拒绝零假设。随着公司员工数量的增加,要求引进知识管理创新的企业的比例增加。表1显示了员工数量与公司知识创新与否的反应分布。t等于0.156表明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较弱。

3.2引进创新的动机

如果只有三分之一的公司宣布已经接受了知识管理框架,深入挖掘其原因,首先使他们采取这些做法的并不是指定一个单一的理由。超过40%的报告认为他们希望更高的创新(45%),与客户更好的合作(42.%)、更强的竞争地位(41%)和更大的灵活性(40%)。还有一些不期望员工的发展(38%),和更高的利润(35.5%)。改进的营销活动对于知识管理是最不重要的原因,(31%)。谈到行业差异,服务公司强调知识管理和更好的合作与客户(54.5%)之间的连接。贸易公司专注于更高的利润(45.1%),而生产商期望更强大的竞争地位(44.8%)和更有效的营销活动(37.9%)。在分析公司规模的结果时,没有一个类别的受访者提出溢价的灵活性。微型公司没有意识到较强创新能力对知识管理时间的关键性(15.6%),利润和与客户良好的关系被认为是最大的动机(46.7%),尽管好得客户关系被小型公司认为是最重要的(42.9%),其次是被中型公司认为重要(42.3%)。小公司把员工的发展作为接受知识管理的合理理由(42.6%),而中大公司把更强的竞争力作为理由(50%),公司的期望与他们每个阶段的发展联系,与一般障碍和威胁公司规模有关。

3.3创新的三个维度

从知识管理创新的三大类,社会创新似乎是追求最频繁。几乎60%的受访者提到他们。提到组织和技术创新的管理人员的数量是相同的(分别为46.5%和44.8%)。社会创新在所有创新有最大范围。然而,更多的管理者赞同的更大范围的技术创新(29.6%)比社会创新(27.4%),这似乎与他们的感知的相关性不一致。这一发现可能是有大众的观点引起的,技术基础设施是当务之急,这证明更重视技术创新的知识管理。在中小企业、制造商和服务企业的趋势是最强的。

3.4知识管理过程

超过一半的受访公司认为实施创新有三个知识管理过程:获取,利用和共享。绝对较少公司选择创新开发和创造知识(31.7%),存储(24.8%),传播(21.3%)和本地化(14.3%)。至于创新的结果和投资水平的范围,管理者优先考虑知识的本地化。27%认为知识本地化的过程是广泛和复杂的,和22.2%认为最昂贵。这个行业似乎并不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在知识管理领域。

4结论

在中国市场进行的研究通常集中在组织创新本身或知识管理的范围。研究很少把这两个问题合并分析企业如何应用知识管理创新。研究人员应该使用工具,从而更精确的测量知识管理创新的影响。他们还需要为竞争力水平的精确计算设计工具,这可能结合相对盈利能力和成本水平,市场份额,产品的差异化,公司的信誉,和买家的忠诚度。固定样本的时间序列分析将产生特别有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

[2]侍文庚,蒋天颖.社会资本、知识管理能力和核心能力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2,(04):62-72.

[3]杨俊祥,和金生.知识管理内部驱动力与知识管理动态能力关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3,(02):258-265.

创新创业小知识篇5

关键词:产业集群知识溢出网络关系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和持续发展的根本,也是一个产业集群长久地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一个产业集群无论初始竞争优势如何,但如果长期不进行技术创新,迟早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因此,产业集群的创新问题被很多文献所关注。一般认为,集群企业与分散的企业相比,具有创新环境优势,这种优势主要来源于知识溢出效应。但也有不同的观点,认为知识的溢出使企业创新资金被耗散,导致了企业创新动力不足。本文以我国传统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现状为背景,客观地分析知识溢出与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关系。

一、知识溢出的正效应

产业集群的创新优势主要来源于群集所带来的知识溢出效应、创新资源的可得性、“追赶效应”和“拉拨效应”、吸聚作用以及植根性等方面(刘友金等,2001)。产业集群由于社会网络增进了信任和联系,促进了信息和知识的流动,有利于隐含知识和敏感信息的传播,带来了技术创新的优势(蔡铂等,2003)。知识溢出导致的集群企业创新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知识溢出改变了集群企业创新的知识环境

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在不断学习过程中实现的,企业学习有多种途径:一是企业及其个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会不断地获取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实现创新;二是企业不断地吸收外部同类竞争对手的信息、顾客信息、科研机构的信息和直接聘请外部技术人员,实现知识积累和技术创新。一般情况下,企业靠自身知识积累实现技术创新速度缓慢,获取外部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技术信息成本较高。但在集群中,由于“近邻效应”和社会化效应,企业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渠道多,知识转移过程障碍少,特别是技术人员在集群企业间频繁流动、密切交往,导致知识信息快速扩散,从而降低了企业相互学习的成本。集群企业不仅能够较好地直接相互学习,而且可以共享集群知识。因此,集群企业与分散企业相比,多了一个学习渠道,或者说有更好的学习环境。

(二)知识溢出有利于企业的创新资源实现互补

企业为了开发新的产品和生产技术,需要把自己的知识和存在于其他企业内部的知识重新集成,需要企业在创新活动中相互合作、取长补短。但在远距离条件下,会产生较高的合作成本。集群方式缩短了企业间的认知距离,集群内部长期形成的社会网络关系也有利于企业实现创新合作。集群企业的创新合作更多地表现在共享知识上,企业在吸取集群其他企业知识同时,也在开发自己的知识,其中很大一部分溢出成为集群知识。在每个企业知识信息不断生产和扩散的过程中,整个集群知识水平会不断提高,反过来,较高的集群知识水平为企业进一步创新提供了平台。也就是说,在知识要素流动及叠加的基础上,企业更容易通过组合和再创造实现知识更新。我国一些传统产业集群中,往往有大量同类和相关类企业,这些企业既有能力和资源方面的同类性,又有差异性,正是在同类和差异的基础上才构成了集群企业特有的知识互动。有时,尽管企业之间并不一定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他们在相同的条件下从事经营,可以共同建设同一区域,由于对竞争对手的生产条件、产品比较了解,便于企业比较和发现自身的竞争优势,推动生产的差别化、专业化。

(三)知识溢出容易使企业探寻到合适的创新路径

企业创新能否成功,最终的检验标准是市场对新产品的认可度。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产品需求市场变化加快,对单个企业来说,把握市场需求脉搏并非易事。单个企业获取的信息毕竟有限性,因而创新决策充满风险。集群是同行业企业的聚集,可以形成多个企业共同搜寻市场需求信息的局面。由于信息传播,群内每一个企业都可以成为其他企业的信息源,每一个企业创新成功与失败的结果都可以作为其他企业的决策参考。一般情况下,企业无需自己加以试验,通过近距离观察其他同类企业应用新技术的结果,就可以确认采用该项新技术的成本和市场收益,这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决策成本,也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和风险。集群引致大量顾客聚集,同时也形成了市场信息聚集,在这种环境中,企业能更快地把握市场需求变化,容易寻找到合适的产品创新路径。

二、知识溢出的网络关系负效应

创新取决于创新者预期成本和收益的比较,技术扩散和知识溢出在降低跟随着创新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创新者的收益,即知识溢出具有两面性。Lamoreaux和Sokoloff(1997)对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玻璃产业集群区域内企业的创新产出进行了研究,发现产业集群并不是企业创新能力提高的充分条件,产业集群降低了原创企业技术创新收入现值的期望值,出现产业集群对技术创新的负效应。

知识溢出的负效应与集群内部的企业组织结构高度相关。如果集群内规模相近的中小企业数量很多,那么在溢出效应的情况下,技术创新带来的外部经济性会随企业数量的增加而加大,这大大抑制了企业的创新动机(Henderson,1998)。我国传统产业集群中,鞋类、纺织、服装、陶瓷、玩具、家具、五金等类型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占多数,进入这些行业的技术和资本门槛较低,因而集群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甚至有很多微型企业和作坊式企业;加之多数企业从事同类产品生产或者最终消费品生产,内部分工程度不高,知识溢出导致集群内产品雷同化,出现恶性竞争。企业技术创新需要一定的人力和资本条件。企业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现金流量和专业技术人员不足是企业进行产品研发和工艺改进的一个内部约束。小企业普遍缺乏科技创新人才和资金支持,难以进行大规模的设备投资、技术改造和人力资本的投资。另外,创新具有较大的风险,即存在技术和市场方面的不确定性,如果创新的外部性很强强,企业的技术模仿动机会超过创新动机。总之,一个由大量中小企业构成的产业集群,企业平均规模较小,规模分布离差亦小,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就会较弱(李永刚,2004)。

知识溢出的负效应与知识产权保护乏力相关。集群内激烈的竞争环境是企业创新的动力的来源之一,但企业的创新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即创新行为不能产生预期收益,创新动力就会减弱。如果没有外部制度约束,加之顾客需求没有进入挑剔阶段,模仿产品或低质产品往往由于生产成本较低,可以制定更低的价格从而获得一定收益,那些缺乏创新能力而求生存的企业必然选择模仿,而不是创新。严格说,企业通过增加技术创新投入来提高收益相对于通过增加其它投入来提高收益的比率越小,企业用于技术创新的投入就越少,甚至不进行技术投入。目前,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尚不完善,在一些集群内,知识溢出强度超出一定限度,集群内的创新企业没有能力排除集群内的其他企业从技术创新成果中受益,创新者积极性受到抑制,企业研发投入较少,缺失创新活动。更有甚者,一些集群中,制度建设缺失,管理松弛,市场秩序混乱,假冒伪劣生产者得不到应有的惩处。因此,套牌严重,抄袭成风,企业在产品、价格、营销模式、广告模式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同质化、低质化现象。甚至在品牌命名、商标设计上都存在模仿。

过强的网络关系也抑制了集群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知识溢出与网络关系密切相关,关系资产的存在是技术知识信息在集群内得以快速扩散的主要原因。不仅知识溢出本身存在正效应和负效应,而且过强关系嵌入也给企业创新带来不利影响。因为特定的社会关系网络具有封闭性和排他性,限制了外部信息、技术与人才的流入,使得模仿与跟随策略就成为产业区内一种交易费用的制度安排(光等,2007)。企业技术创新所需知识来源是多渠道的,如技术引进,外部合作,自我积累,这几种渠道对包括集群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都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集群企业还可以享有集群内部知识扩散的好处,这得力于内部的关系网络。但关系网络很可能使企业的注意力集中内部知识而忽视外部知识,长此以往,企业视野变窄,惰性增强,缺乏主动获取外部知识的积极性,从而失去创新能力。

三、结论和对策

知识溢出为集群企业创新提供了条件,知识溢出来源于集群企业的网络关系,但知识溢出和网络关系是把“双刃剑”。知识溢出使企业模仿成本较低,特别在企业规模较小、技术同构、知识产权保护乏力的情况下,导致集群企业过度模仿和恶性竞争;过强的网络关系很可能使企业关注内部知识而忽视外部知识,抑制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增强集群企业创新动力、提高集群创新能力需要从以下方面着力:一是健全和完善集群区域内对技术创新和专利的各项保护制度,这包括加强产品质量监控,坚决查处和制裁各种侵权行为,及时有效地处理知识产权纠纷,保护技术创新成果;二是引导企业增强商标意识、品牌意识、名牌意识,推进企业分工和差异化竞争,为提高技术创新企业和品牌建设企业的收益创造条件。三是要通过舆论宣传、培训辅导等形式,建立区域“诚信”文化,培育创新文化,树立企业长期发展观。四要树立开放意识,引进外部企业、资本和人才,加强群内企业同外部企业、高校、研究结构等相关组织间的联系和沟通,建立学习型产业集群。

参考文献:

[1]刘友金,黄鲁成.产业群集的区域创新优势与我国高新区的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01,(2):33-37.

[2]蔡铂,聂鸣.社会网络对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影响[J].科学学与技术管理,2003,(7)):58-59.

[3]porterm.Clustersandneweconomicsofcompeti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8,79(6):77-90.

[4]叶建亮.知识溢出与企业集群[J].经济科学,2001,(3):23-30.

[5]HendersonD.BuildinginteractiveLearningnetworks:LessonsFromthewelshmedicaltechnologyForum.RegionalStudies.1998,32(8):783-787.

创新创业小知识篇6

纺织工业是我国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民生产业,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近年来,我国纺织经济的运行规律和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整个产业正处于新旧模式更替的关键时期,过去以“低成本、贴牌生产、高污染、高排放、高消耗”为主要特征的旧生产模式已经被淘汰,正逐步转向以“高成本、科技创新、低污染、低排放、低消耗、小批量定制、网络电子商务销售”为主要特征的新发展模式,因此纺织行业已经步入了转向攻坚的关键时期。

我国纺织行业中近70%都是中小纺织企业,生产附加值低的中低档次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导致厂商相互压价、竞争环境混乱、行业利润低和资金链脆弱。同时,由于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缺乏自主品牌、税负过重、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中小纺织企业的发展增速放缓、利润下降。面对严峻的国内外竞争环境,中小纺织企业只有实行科技创新战略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中小纺织企业发展现状及科技创新瓶颈

(一)我国中小纺织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纺织企业基本采取的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发展模式,在发展中暴露出种种弱点。

1.原材料价格上涨

近五年来,由于纺织行业原材料成本价格的大幅度提升,我国中小纺织企业面临着冲击和挑战。例如,棉花是纺织产品的主要原材料,在棉纺企业的成本结构中占了70%左右的比例,因此棉花价格的持续波动必将影响纺织企业的营业利润。

2.劳动力成本增加

过去的十几年,中国纺织服装商品以低廉的价格取胜,利润主要来自于廉价的劳动力成本。然而近几年来,由于国家新劳动法的颁布实施有效理顺了雇佣关系和薪酬待遇,不断攀升的劳动力成本价格已经相当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四倍之多,因此我国纺织服装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也在逐渐削弱,周边东南亚国家已经成为中国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3.缺乏自主品牌

我国纺织产品市场,很少有自主品牌产品,企业品牌创新意识淡薄,绝大多数企业均采取贴牌加工的生产模式,依靠拥有少量的订单维持企业的生产运营。以前企业可以依靠廉价劳动力获取利润,甚至将国家补贴的出口退税归入利润范畴;然而近几年市场竞争激烈,我国劳动力成本价格上调幅度较大,相比较而言,周边地区东南亚国家的劳动力更具有竞争优势,因此出现了产业转移现象。

4.市场以价格竞争为主

由于纺织行业市场的进入和退出的门槛相对比较低,众多中小纺织企业主要生产中低端纺织服装产品,行业内部是进行价格竞争。由于中低端商品的科技含量很低,附加值也低,因此企业缺乏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到新产品的研发,企业的柔性生产制造水平也很低,导致产品品种单一、性能退化、质量降低,难以满足消费者差异性和个性化需求。因此,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核心技术,竞相压价的现象比较突出,不利于纺织行业的长期发展。

5.中小企业税负过重

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我国纺织企业税负还是比较重的,这使本来营业绩效不佳的纺织行业市场更是步履维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中小纺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6.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剧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币升值导致我国贸易环境进一步恶化,甚至会影响纺织行业的贸易走势和中小纺织企业的生存发展。国外针对中国的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保护措施越演越烈,西方国家更是在暗中操纵人民币走势,企图通过人民币升值来削减本国的贸易逆差,以缓解金融危机对本国的冲击。本来我国纺织行业低廉的价格优势已不复存在,再加上人民币升值的巨大压力,更使我国中小纺织企业陷入困境,甚至有可能因为汇率的波动变化而亏损破产。

(二)我国中小纺织企业科技创新瓶颈

1.创新意识薄弱,过分注重短期盈利

我国中小纺织企业处于产品链的低端,绝大多数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生产技术含量低、质量档次低的纺织服装产品。这些产品资金回收快、风险小、进入和退出市场门槛低,从而导致企业目光短浅,过分追求短期利润,不注重自主研发产品创新,只能依赖模仿运营方式维持企业生存。

2.企业规模小,创新能力薄弱

我国中小纺织企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仍依赖于进口,虽然制造了大量的纺织服装产品,但是高端原材料依然需要进口,几乎没有实力研发科技含量较高的纤维技术,与国际纺织技术水平相差甚远。此外,中小纺织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很少、学历层次较低、科研能力较弱、技能素质较差,导致整体技术创新实力薄弱。

3.企业未与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创新

由于中小纺织企业不具备高水准的设计研发能力,需要借助外界的资源优势开展合作创新活动。但是就目前状况而言,科学研究与运营生产的耦合度很差,科技成果转化率也很低,一些科技研发停留于理论阶段,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企业在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创新活动中,表现出缺乏积极性、沟通不畅、信任度不高等问题,导致合作创新活动的被动局面,不利于新产品开发应用活动取得实质性进展。

4.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不足

人员、设备和资金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命脉,直接影响着科技创新的能力。我国大部分中小纺织企业都存在着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入不足的问题,这就很难提升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中小纺织企业规模小、底子薄、发展不均衡,面临着人员专业技能差、资金不足、设备有限、投资风险大等众多问题,因此只能追求短期利润,无法从长计议,关注创新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中小纺织企业科技创新驱动因素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具体而言,是指开发应用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可以分成三种类型: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

(一)知识创新

知识创新是一种组织行为,根据企业的战略选择和共同愿景来创造价值。[1]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战略,在知识获取、共享、整合、转化、应用的过程中不断挖掘新知识,实现知识链条的价值增殖并实践于新领域,为提升企业竞争力和竞争优势不断创新。[2]企业知识创新有两种行为选择,一是充分利用组织内部既有知识,二是获取组织外部信息并探索新知识;同时企业知识创新又分为三个层面,即个体层面、团队层面和组织层面。在整个过程中,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如何在两种行为和三个层面中顺畅地交互转化,是企业知识创新的关键任务。当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转化并由个体层面提升至组织层面时,便出现知识循环的螺旋上升态势,这就是企业知识创新的内在推动力。[3]

知识螺旋的概念模型在知识管理领域得到了广泛认同,且是研究企业知识创新被引频次最多的模型之一。[4]nonaka和takeuchi基于对知识的二分法理论,构建了“显性知识(explicit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的分类模式,试图用“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思维诠释知识的理念;继而nonaka和takeuchi(1995)基于知识创新融合“场力”的思想创建“知识螺旋”理论,该理论涉及四种“知识转化”模式,即社会化、外在化、联结化和内在化。[5]具体而言,首先,社会化是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阶段,是个体的经验诀窍通过传授、共享、交流等方式产生共鸣的过程,使得组织成员相互学习和模仿;其次,外在化是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阶段,是通过文字、图画和语言等表述隐性知识,用以帮助组织成员沟通交流心智模式和经验诀窍;再次,联结化是显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阶段,将拥有的知识再次进行整合、重构和应用的过程,有效实现组织成员对既有知识的充分融合和挖掘;最后,内在化是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的阶段,经过实践从中学到经验诀窍和规律套路,是共有的知识转化为个体成员的内在收获。[6]

(二)技术创新

基于企业管理视角,技术创新是新创意的萌生、转化和扩散过程,具体而言,是新概念的产生、研究、发展、试验、生产到面向市场的商业化实现。技术创新成果的标志是创造发明的商品化实现,该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属点都是面向市场并满足消费者需求。[7]技术创新是指企业采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全新的生产方式,研发新产品、拓展新服务和提高产品质量,最终占有市场份额并实现商品价值。该过程具有有效增加企业效益、降低成本、提高市场占有率以及扩大品牌优势等重要作用。[8]企业具有良好的技术创新能力既能优化配置组织内部的核心资源,又能高效整合组织外部的创新资源。从创新形式和参与主体的角度出发,企业技术创新分为两种形式,即自主创新与合作创新。具体而言,自主创新是指企业作为单独的创新主体进行研发创造活动,其具备原始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二次创新能力,创新过程强调独立自主的主导作用;合作创新是指两个或以上的组织成员凭借各自的优势共同合作进行研究开发活动,企业在创新关系中处于对等或是从属地位,创新过程强调相互合作的协调作用。[9]

随着以经济全球化、技术竞争化和信息爆炸化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到来,技术创新早已成为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然而任何企业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都无法独立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因此企业开始力求跨越组织边界,致力于拓展社会网络,最大程度地获取外部关键资源,从而由不同的创新主体合作而形成的技术创新网络,已经成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技术创新网络在策略选择、经济效益和风险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其显现出的强动荡性[10]和高失败性[11]是阻碍技术创新网络进一步发展的致命顽疾。网络惯例作为网络行为的核心要素,其形成、发展、稳定和成熟将主导影响着技术创新网络的和谐平稳顺畅运转,从而有效提升网络稳定性和创新成功率。[12]技术创新网络惯例是随着网络组织的形成而萌生的,是组织层面的隐性知识并且镶嵌于多种组织行为之中,涵盖了组织结构、规则、过程、战略、决策、技术以及文化的方方面面,是被网络组织成员共同接受认定的、相对稳定的和联合行动的“游戏规则”。[13]

(三)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是指企业把全新的管理要素或要素组合投入到管理实践体系,以更高效的实施组织生产活动和实现组织目标任务,其包含的要素为:主体性是企业管理者;动因性是组织内外部硬件和软件的变更需要;目的性是更高效的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措施性是创造或引进消化吸收新的理念、流程、制度或方法等;具有职能性、系统性、动态性、市场性、效益性和风险性等特征。[14]

管理创新在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发挥组织集体的聪明智慧。系统且持续的企业管理创新过程具备以下几个特点:首先,需要企业高层管理者融入企业管理创新活动。以自上而下的方式从高层到低层全面开展,从战略选择到客户需求进行评估考核,逐步完善改进措施方法,同时建立奖惩机制激励员工辨识生产运作中的缺陷和风险。其次,需要团队合作完成企业管理创新活动。凭借个人能力和单个部门很难实现,因此需要打破团队边界并跨越职能部门,从系统工程的角度优化改进组织流程和运作模式。再次,需要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中层管理者鼓励员工敢于质疑和挑战现状,用变革的态度审视周围有创新可能的一切事物,并提出可行的改进方案,创新过程要具备容忍失败的文化氛围。最后,需要学习科学的方法论。创新必须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渐进地探索内在规律,因此企业需要建立系统的培训体系,针对创新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专业性指导性培训。[15]

三、促进我国中小纺织企业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一)增强产品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创新

我国中小纺织企业规模偏小、创新意识薄弱、研发能力较差、柔性制造水平低、生产设备单一化、运作资金短缺,这些都制约着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中小纺织企业的管理者应该从实际出发,根据自身的现状,充分调动一切人力、财力和物力,积极开展产品创新活动。

1.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的二次创新相结合

由于我国纺织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在紧密纺纱技术、组织结构组合、原材料配比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以在引进国外高质量面料和产品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其设计理念、制造工艺、原料配比等先进技术,并在消化吸收的同时结合自身优势进行延伸性设计开发,利用生物科学等先进技术在不同原料的纺织品上进行试验,最终提升企业新产品开发能力,从而实现产品创新的最终目标。该过程要求企业具备基本的自主研发能力,再基于“引进消化吸收”的二次创新的理念进行产品创新活动,开发出独具特色的新产品。

2.购买技术版权和专利产品

一般而言,中小企业的研发能力相对较差,面对这一客观现实,企业管理者为了获得持续竞争力和保持竞争优势,不得不想方设法寻求其他手段来满足企业生产的需要,因此就出现了购买技术版权和专利产品。国内外有专门从事研发工作的机构从事纺织产品的开发设计,借助每年的成品样品展销会和出版媒介等渠道,将新技术新产品推向市场。因此,对于那些没有研发能力的企业经营者而言,面对难以掌控的市场环境,可以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特点和所属地域的消费者偏好、流行元素和文化习俗等具体情况,购买技术版权和专利产品,使之迅速转化为有效生产力,最终获取创新绩效。

3.合作开发

企业要想独立完成产品创新活动,需要一定的实力和能力,尤其是对科研团队中的研发设计人员的要求更为严格,因此中小企业往往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创新。中小企业应该打破企业边界,加强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技术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配置,获取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和新产品,从而实现产品创新。

以上三种产品创新的方法并不是各自独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关联,企业管理者可以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适时恰当地运用其中一种或几种方法,并根据成效及时调整方案策略,最终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提升产品创新绩效。

因此,中小纺织企业应该具有创新理念和忧患意识,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建设企业的创新文化,充分挖掘利用组织内外部资源,注重人才培养机制,走产、学、研、商联合之路,积极构建纺织行业自主品牌建设的长效机制,最终提升我国纺织行业品牌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二)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促进科技创新

1.积极推动企业信息系统的集成应用

国家《纺织工业“十二五”科技进步纲要》中提出积极推动企业信息系统的集成应用,其目的是为了实现知识共享和资源整合,有效消除信息不对称和信息孤岛等现实问题,使纺织企业成为一个高效的有机统一体。

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有效地将企业外部供应链组织成员的运作状况紧密连接起来,其中包括上游供应商、中游分销商、下游客户等;同时又将企业内部供应链的组织部门分解为相互协作的子系统,如生产制造、市场营销、成本会计、质量监控、技术研发等。因此企业可以实现事前预期、事中监控、事后考核的运作模式,将生产计划、营销推广、库存运输等通过管理信息系统传递信息和共享数据。不同的企业对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要针对实际运营状况,结合深化革新、强化管理和信息化系统的方法才能真正解决企业内在困境。具体的应用系统有如下几种:制造资源计划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产品数据管理、制造执行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2.大力发展企业电子商务的营销模式

信息化时代网络电子平台迅速发展,我国中小纺织企业应该顺势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的营销手段。首先,拓展网络营销渠道。在积极开展地面推广的同时,创建网络平台官方网站,通过宣传企业文化、经营理念、商品展示等方式扩大企业知名度和影响力。其次,积极与网上商城和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网上商城和第三方支付平台致力于为厂商和客户搭建网络虚拟互动平台和便捷结算通道,加速订单生成、仓库出货、快递送货、确认收货等交易行为。因此,中小纺织企业应该将电子商务与生产制造相联结,提高生产运作的快速响应能力,有效缩短交易时间,降低成本开支和提升营业绩效。

3.加快设备智能化进程

当今是信息化知识化社会,纺织产业的设备机器也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首先,发展先进制造的新模式,例如人机交互的智能模式、各种生产工序的智能化技术,因此企业在努力提升生产设备自动化水平的同时,更要向装备制造智能模式迈进。其次,应用计算机网络的云计算技术,积极发展纺纱、制造、印染、服装等制造设备的网络联结一体化模式和数据在线监控模式,构建高效的网络数据共享平台,探索适合我国中小纺织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新路子。

(三)提升集群化经济优势协助科技创新

自2002年起我国纺织企业开始实行集群化试点工作,至今已有十二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面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时刻,也克服了重重困境。如今随着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化的迅速发展,无论是位于东部地区的老集群还是处于中西部地区的新集群,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技术人才流失、工资薪酬较低、管理意识薄弱等问题;在土地环境方面,由于中央实行“减少工业用地”的政策,集群化地区获批工业用地已经很难了,同时由于环境新标准的颁布,废气废水的排放指标要求更为严格;在市场销售方面,近两年来,棉纺织产业集群中,尤其是小企业运营困难,它们不甘心只是采取贴牌的经营模式,但是自主品牌又无法实现,再加上电子商务销售模式占据了大量的地面市场,给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带来冲击;在国际竞争方面,由于东南亚国家制造产业的低工资低成本,国内大量订单外流,失去了很多利润。以上四个方面都是亟待应对的难题,我国中小纺织企业应该积极构建技术创新网络,加强内部组织成员之间的协调合作,再塑造纺织产业集群化的经济优势并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1.巩固原有优势塑造新优势

在过去的十年里,纺织集群经济发展势头迅速。虽然纺织业低工资低成本的优势不复存在,仍拥有许多优势支撑着集群经济继续发展。例如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供应链和产业链的上下游配套设施、专业化技术融入产业集群内部、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持等等,都是推动集群经济发展的硬件软件要素。与此同时,中小企业还要继续挖掘新资源,创造新优势。如今是网络信息化时代,电商媒介的营销模式已经逐步取代地面营销方式,企业管理者应该站在时代的前沿,引入网络营销策略,探索建立纺织集群经济的网络创新联盟新路子。

2.发挥集群间协同合作的团队力量

纺织集群经济至今已有二百多个试点,大部分具备专业技术特色,涉及纺织经济中的各行业、各环节和各品种,具有优势互补、优化配置、协同合作和稳固集成的特点。有些集群联盟是自发行为,有些是通过中纺联促进协作形成的,相关集群间的协作还需要中纺联进一步开展协调工作,力争在集成创新、产业互补、功能优化、差异化发展、市场营销、利润分配和风险共担等方面有更为突出的进步。同时,集群间应该专注研发独具特色的新产品,共享创新知识和经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获取持续竞争优势,为纺织经济集群化科技创新贡献力量。

创新创业小知识篇7

关键词:企业集群创新网络路径依赖

中小企业集群与创新

(一)企业集群对创新的影响

创新可能是一个新的工艺、产品或组织,或如熊彼特所说,是“企业家实行对生产要素新的组合”。对国家或地区来说,连续不断的产品和工艺创新是保持可持续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产业集群作为突破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自身限制的有效组织方式引起了学术界与决策部门的普遍关注,大量的文献就集聚对创新的积极影响进行了研究(porter,1990;Russo,1985;Lissoni,2002;BaptistaandSwann,1998),集聚对创新的影响沿着两个角度进行解释:交易成本和外部性。其中外部性的解释主要集中于由于地理集中所产生的报酬递增;交易成本理论认为产业集群是介于市场和等级之间的中间组织形态,或称为网络组织,其中信任和互惠减少了市场的交易成本(StorperandHarrison,1991;Harrison,1992)。基于知识的研究将不同的观点综合到一个框架之内,知识和技术的吸收需要共享知识的编码,而地理集中所形成的共同文化背景和观念使本地网络享有共同的知识编码,有利于创新。

(二)集群创新系统区分

asheim&isaksen(1996,2001)从知识提供者的角度对集群的创新系统进行了区分。根植于本区域中的本地创新系统:其知识提供者主要是本地的,且相关的知识组织很少;知识交流是互动的,合作的激励主要来源于地理、社会和文化的接近。区域网络创新系统:其知识提供者也主要是本地的,但其与知识提供者之间的合作加强,知识交流是互动的,合作的激励主要来源于有组织的网络系统。区域性的国家创新系统:知识提供者主要位于集群之外;知识流动更多是线性的;合作的激励主要来自于具有相似教育背景的个人之间。他们的区别主要在于与知识提供者的联系上和区域外的参与者的联系上以及在创新过程中的合作形式上。

(三)我国中小企业的创新系统

在我国以中小企业为主的集群中,单个企业的规模和能力有限,创新的能力也有限,一般以传统产品为主,属于传统的马歇尔式集群,他们的区域创新系统根植于本地的区域中,属于上文所说的第一种创新系统,在这些系统中,企业通过区域的网络关系学习和模仿,干中学和用中学是最主要的知识产生机制,并且获得的创新主要是渐进式创新,知识供给者起到了较小的作用,创新过程和技术是通过干中学和用中学的方式发展的。参考其分类标准,我国的产业集群包括浙江的产业集群更多的是属于第一类,考虑到第一类系统对我国来说更有理论和现实意义,因此本文仅就第一类集群中的网络来进行探讨。

本地创新系统与路径依赖

在集群中干中学和用中学是主要的知识创造机制,并且所获得的创新主要是渐进式创新(wiig&wood,1998)。但是,渐进式的创新,短期看来最优,但长期未必最优,根植于一个区域的区域创新网络造成内部之间相互的过度依赖,缺乏与外界的联系,会形成路径依赖并且无法通过改变技术轨迹来避免锁定状态。网络所带来的潜在或现实利益为网络内部的成员所共享,而网络外部的成员被排除在外,这形成了一种进入壁垒,它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竞争的压力,但同时也降低了创新的动力。企业改变现在的网络关系建立新的网络关系则会面临高昂的转换成本。

对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形成的合作网络所作的专用性投资,是固定成本的一部分,也是一种沉没成本。专业化是相互联系的主要优势之一,由于所有的行动不能被整合为一个企业,一方的行为会提高另一方的利益,也创造了强联系,并提高了潜在的转换成本,同时寻找新的合作者信息的搜寻成本和获得信息的费用;建立新的联系费用,以及在此基础上所作的关系专用性投资也会形成转换成本;除此之外变更网络关系还要涉及到对新的合作人的履约能力的考察费用,并且原有的合作者已建立了信任关系,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小,要更换合作者,就需要考察其信誉,以减少机会主义行为带来的危害,即使跨区域的合作者从事同样的行业,但因地域不同,他们不能正确地相互了解,除此之外,制度差异也可能会增加建立新的联系成本,会使考察和建立相互信任的费用变得更高,这会阻碍他们形成联系。

如果仅按照“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创新,就有可能被局部最优锁入路径依赖的陷阱,而出路在于激进式创新,但缺乏和知识组织的合作有可能导致不能赶上新的技术。然而,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小企业的地域集合体仅依赖渐进式创新不能维持持久的竞争力。技术能力和内生的创新能力对中小企业未来的发展是决定性因素。尤其对弱竞争力的低成本生产者来说,通过激进式创新来打破路径依赖以避免落入锁定状态。

如波特所说(1998):当产业集群的地理集中很显著时,它本身也隐含自我崩溃的因子,假如产业集群内部的企业国际化程度不高,但彼此的依赖程度很高时,这个问题会更加恶化。历史上,英国的剌绣产业所在地谢菲而德、棉纺业的兰开夏正是由盛而衰的鲜明例子,美国的底特律是比较新的案例。

owen-Smithandpowell(2002)通过对波士顿的生物技术集群的研究发现即使技术溢出在一个区域网络中比跨界的更有效,但物理的距离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决定性的和非渐进式的技术流动仍然产生于“网络管道”而不是通过无方向和自发的“本地广播”,使用此概念,表明在波士顿生物技术集群的案例中获得新的技术和知识是通过跨区域的和跨领域的战略合作,波士顿的企业不仅根植于本地的创新网络,而根植于跨区域的网络。nachumandKeeble(2001,5)通过对美国的生物科技集群研究也发现,有三分之二企业的与有大学背景的科学家联系,而非本地化的联系。

一个经济区域的内向的合作模式提高了区域的完整性,也造成了区域的封闭性,非本地企业很难与当地企业融为一体。然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却依赖于企业的能力,企业要提升其能力,就要使其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成本、质量和创新网络中的一个本地化结点(aminandthrift,1992),这就要求其生产、销售和研究国际化。一个区域的成功要求其在开放性(全球化)和封闭性(本地化)之间取得平衡。事实上,现实中大量存在以传统产业为主的中小企业的集群不具有内生型创新能力,也缺少外生型创新能力的网络,如果集群本身没有产生创新的能力,那就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增强与扩散。集群由于缺乏知识提供者而使集群能够产生激进式创新的可能性变小,缺乏与知识组织间的合作可能会导致企业不能跟上新的技术和知识,大多数企业确实需要普遍的知识(如像国家创新系统),尤其对中小企业来说,不可能完全依赖本地化的学习和隐含知识,必须从正式的R&D能力中获得本地化的、编码化的知识。

参考文献

1.王辑慈等.创新的空间[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创新创业小知识篇8

关键词:自主创新培育核心竞争力

一、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创新的关系

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企业决策者们经过不懈努力获得的具有长久性和稳定性的竞争力。其构成要素包括核心技术能力、管理协调能力、对外影响能力、应变突发事件的能力等。其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技能的培育,是促使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诸要素中的至关重要条件。其一,它超越了具体的产品或服务,将企业间的竞争,直接升华为企业整体实力的对抗。其二,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生成具有不断创新的特性。其三,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是知识与经验的长期积累,是创新和再创新的发展成果。

二、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面临的问题

第一,中小企业创新动力不足。

目前,科技政策与企业发展、资金、消费等政策之间缺乏关联。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优势仍停留在劳动力和资源使用的低成本上。资本实力、技术实力雄厚且创新能力很强的中小企业很少,创新所需要的技术、资金等方面的瓶颈也压制了企业创新的动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面临很多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技术流失风险,中小企业缺乏创新管理的基本经验,无力应对创新的巨大风险,中小企业缺乏创新管理的经验,无力应对创新的巨大风险,普遍存在“创新恐惧症”。而且,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长,致使创新动机不足。

第二,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首先,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资金来源不足。技术创新存在成本高、回收周期长等风险;中小企业融资难,一方面因金融机构对小企业贷款有较多限制,而且审查也较严格;另一方面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建立。缺乏抵押资产的科技小企业,往往因资金问题而不能顺利发展。其次,缺乏创新意识和技术知识。不少企业重引资轻引技,重营销轻研发,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宁愿把钱投到市场营销上、设备引进上,也不愿在研发上担当风险。有些企业对专利知识认识不足不知道什么样的技术可以申报专利,不知道如何申报国家和国际专利。再次,创新人才严重缺乏。一方面缺乏研发人才,人才引不进,养不起,留不住,熟练的高级技术工人也不多。

第三,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健全,自主创新成果的产业化程度低。

据统计,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左右,转化速度也较慢,造成科技与经济严重脱节。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较弱,维权知识也比较匮乏。因此知识产权遭到侵犯屡有发生,尤其是一旦遭遇国际诉讼案件,中小企业由于没有知识产权保护,生存和发展都会遭受较大打击。

三、以自主创新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思考

(一)精心构建创新平台,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在急剧创新资源、加速成果转化上实现新突破。要加速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各种公共技术支持平台,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设计、信息、研发、试验、检测、新技术推广、技术培训等全方位服务,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场地、仪器设备、技术人才等技术支持。利用创新载体,孵化和培育一批高新技术,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等。

(二)培养企业自身造血机能,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加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核心竞争力,最关键的着力点,还需要培养中小企业自身造血机能,提高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依靠自身力量突破核心技术或概念,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商品化。

1.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企业要形成核心竞争力,应进行技术创新,占领技术制高点。一方面,在研究开发方面,应力争通过自身研发技术团队努力,获得产品核心主导技术;另一方面,在技术成果申请上,需要率先注册或申请以寻求法律保护;再者,在研究开发、设计、生产、销售等创新链上的每一环节都需要有企业自身相应的知识支持和能力支持。企业还可以通过同其他中小企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进行资源整合、共享,吸收和掌握率先创新者的核心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术改进和完善,与合作方联合进行研究开发、生产销售。

2.加强企业创新人才管理。首先,重视管理创新,培育创新型领军人才。大力培养创新型的领军人才,是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应着重培养“敏锐观察、科学判断”的科学决策能力和“厚积薄发、慧眼独具”的超前思维能力。其次,提高全员职工创新创业的竞争力意识。铸造企业核心竞争力,首先必须强化全员职工的创新创业意识,坚定他们对创新本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的认知。企业员工的创新意识培育,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使员工敢于解放思想、突破传统、突破常规、突破观念,具有变革精神和竞争意识,敢于挑战市场风险,在竞争中逐步培育创新能力。

创新创业小知识篇9

1.1制度法规体系不断完善

美国鼓励企业利用其知识产权融资,促进技术进步的相关制度法规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建国初期,从宪法中就吸收了知识产权的相关理论,出台的《专利法》与《版权法》,在全社会确立了创造知识产权,及以拥有的知识产权开展相关经济活动的法律基础与社会共识。随着中小企业的发展,一批中小企业虽积累了相当的知识产权却因资金因素难以快速发展,《中小企业法》的出台,使中小企业获到了政府各类计划项目及服务支持,中小企业开展创新的潜力得到了极大释放。《国内收入法》的出台,规定企业R&D领域永久税收政策,更促使企业放开手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从而使美国成为世界创新强国。针对美国知识产权在世界各地经常受到非法侵权,1988年美国制定了《综合贸易和竞争法》,其“特殊301条款”授权美国贸易代表对知识产权没有提供保护的国家认定为“重点国家”,对上述国家进行调查和采取报复措施[3]。自此,美国从提高知识产权意识、鼓励拥有、保护技术占领市场,到利用专利垄断攫取高额收益,逐步建立并完善了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一系列法律法规体系。

1.2融资机制在发展中不断创新

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开展知识产权融资,其选取的融资方式由市场各方协商与博弈确定,融资机制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其知识产权的价值随着资本市场融资机制创新对其价值发现而不断增益。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相对清淅,未来具有较理想的市场价值,但囿于自身规模与资金的束缚,难以在短期内实现其良好的市场价值,可优先考虑采用知识产权证券化,在资本市场将其未来的价值售予某一特定公司,进行知识产权证券化,企业从而获取较高的收益,为后续再发展创造良好发展条件。知识产权信托融资只是将本企业拥有巨大潜在市场价值的知识产权委托于一特设信托机构,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能为产权所有者带来更多的收益,且知识产权仍为企业所有,这一机制较为企业与风险投资机构所青睐;知识产权融资担保是拥有关键知识产权企业向金融机构借贷满足其快速发展,而由第三方提供知识产权价值担保的机制,这一机制多为较成熟的高成长中的高技术公司所采用,能及时地从资本市场获得发展资金。知识产权融资机制在资本市场上仍在逐步发展中,技术与资本在市场中相互博弈,相互促进,或独立运作,或相互交叉,使资本与技术在市场中得到了最有效的配置,推动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

1.3多层次资本市场快速发展

知识产权融资离不开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为不同阶段的知识产权开展融资创造了条件。高科技公司的创业初期,风险投资公司的创业基金为其提供主要的资金支持;进入成长期以后,风险投资基金难以满足其资金需求,风险投资基金淡出,以其拥有的具有高价值潜力的知识产权募集新股或以公司重组方式进入证券市场融入快速发展所需的大量资本。naSDaQ小型资本市场的对象就是高成长的中小企业,没有业绩要求,上市标准低[1]。oceantomo公司与美国证券交易所联合0ceantomo300指数,对300家公司拥有的专利进行分析,根据其专利的表现情况指数。tomo指数将专利与证券市场相结合,有利于证券投资者对专利证券的价值进行评估。经过naSDaQ小型资本市场发展起来的企业,在naSDaQ全国市场获得的资本支持更为其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动力。硅谷的高科技和naSDaQ市场的完美结合造就了高速发展领先于全球的美国高科技产业,为美国经济走出金融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增添了活力。

2我国知识产权融资的探索与实践

我国中小企业在经历了低技术高消耗的初始发展后,正面临着资源环境及企业效益的双重压力,通过技术创新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转型升级发展型之路,已成为中小企业再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科技创新大会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而中小企业是科技创新最主要的活力源泉。为鼓励企业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开展企业知识产权融资,国家及地方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政策与法规,各地金融机构围绕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与实践。

2.1我国鼓励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融资的科技政策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陆续颁布了专利法、商标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对科技成果权(知识产权)依法进行了保护。1993年颁布的《科学技术进步法》(2007年修订)第七条规定“国家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营造尊重知识产权的社会环境,依法保护知识产权,激励自主创新”;1995年我国《担保法》规定“依法可以转让的商标专用权、专利权、着作权中的财产权”可以质押;1996年通过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允许科技成果持有者采用多种方式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国家鼓励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或者风险基金,用于支持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的科技成果的转化[4]。随后,各省市先后出台了一些政策和行业标准来鼓励知识产权质押融资。2003年北京颁布《关于促进专利质押和专利项目贷款的暂行办法》;2009年江苏出台《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服务规范》;湖南、广州等地区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2008年,国务院颁布《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提出要“运用财政、金融、投资、政府采购政策和产业、能源、环境保护政策,引导和支持市场主体创造和运用知识产权”;2012年国务院转发知识产权局《关于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拓展知识产权投融资方式,鼓励开展与知识产权有关的金融产品创新”,探索建立知识产权融资机构,支持中小企业快速成长。2012年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9个部委会同北京市政府联合印发《关于中关村示范区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的意见》指出,要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市场,支持优秀科技企业发行上市,引领和辐射带动中国科技金融创新体系的形成。2011年2月,江苏省委省政府组建江苏紫金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初始规模为20亿元,为江苏文化产业拓展创新型融资模式创造了条件。随着我国知识产权战略与知识产权体系的建立,知识产权创造、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运用等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建立,科技金融的实践与发展,企业知识产权融资的市场环境条件与政策法规正在不断完善。

2.2我国知识产权资产具备一定规模

在专利领域,2011年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发明专利17万多件,我国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多年来保持高速增长。代表较高专利质量指标,体现专利技术和市场价值的我国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已达35万多件,首次超过国外在华发明专利拥有量。科技型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数的比重虽不足5%,却拥有约66%的专利发明、80%以上的新开发产品。截至2011年年底,我国商标累计注册量665万件,居世界第一。全国共有3187件驰名商标,32893件着名商标。全年软件着作权登记量10万多件,全年授予植物新品种权255件。我国知识产权在经历近十年的快速发展后,其知识产权资产与价值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知识产权已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核心资产,不仅增强了企业产品竞争力,更为企业在资本市场获取资本支持,实现快速发展创造了重要资产条件。

2.3我国开展知识产权融资成效

近年来,我国财政、金融机构及各类资本在支持科技创新、鼓励企业创造知识产权,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及资本。1999年—2012年,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直接和间接方式安排中央财政220.9亿元,立项接近4万项。截止2011年底,中国创业风险投资发展迅速,创业风险投资机构达1096家(较上年增幅19.4%),管理资本3198亿元(较上年增幅32.9%),累计投资项目数9978项,累计投资金额2036亿元(较上年增幅36.6%),其中投资高新技术企业5940项,累计投资金额1038亿元[5]。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的统计数据,截至2012年10月30日,已有328家高新技术企业进入创业板市场,占创业板上市公司总数的92.39%,创业板运行3年多来,共有355家企业登陆创业板,融资规模达344.45亿美元。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国各地已出现了许多运用知识产权进行融资的成功案例。例如,江苏镇江市2010年成为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城市以来,采用风险补偿、知识产权与主产品捆绑、知识产权与信用组合等多种方法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全市136家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获得12家银行信贷总额超过12亿元。目前,江苏省已成立了22家科技银行,其中南京有7家已发放贷款18亿元。北京是我国文化产业基础条件最优秀的城市,在文化产业中利用知识产权融资已进行了多年,北京银行自2006年起就多次为影视作品融资,其中2010年为北京慈文影视制作有限公司《西行记》投资1500万元。

3对我国知识产权融资的启示

3.1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重视其应有的财产收益权

近年来,随着我国《专利法》《商标法》《着作权法》等相关法的实施,社会对知识产权已有了较深入的了解,知识产权所有人有了较强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特别是知识产权的人身权具有较高的认可度,对知识产权的财产权有一定认识,其财产权可以依法进行转让或者许可使用,获得相应的收益或股权,但利用知识产权的财产权价值或财产收益权在市场上进行融资,特别是运用知识产权财产权在未来市场上可预期收益进行融资仍未得到知识产权人、市场参与方的广泛认同[6]。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知识产权是第一生产力的核心与动力源,运用知识产权融资已成为以美国为代表的创新型国家现今促进创新再发展的重要措施与手段。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应从产品制造向知识创造转变,在创新过程中高度重视知识的积累与相关权利的保护,积极利用知识为企业带来的优势巩固在行业中的地位,形成并强化知识产权这一独特的资产资源优势,利用这一优势资源借资本的力量实现知识产权的财产收益快速发展。

3.2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融资的法律体系

现有的《专利法》、《商标法》、《着作权法》、《担保法》、《物权法》等与知识产权融资相关的法律制度,规范了知识产权融资的相关行为,但与知识产权的财产权价值在经济活动中的可塑性及扩展性不相适应。知识产权融资相关法律已明确权利主体,相应的财产权可转让、可出质、权利凭证可交付、质权可登记以及权利价值可量化,但知识产权预期收益的溢出价值在现有的法规中未能有效体现,而这确是知识产权与其它产权最大的区别,是知识产权的价值核心。完善与知识产权融资相关的法律规范,承认知识价产权价值固有的价值溢出特点,疏理科技、金融、工商、税收等相关鼓励企业创新、科技人员创业及促进新产业发展的相关制度,调动各市场主体参与知识产权融资积极性,充分发现与发挥知识产权内在及延伸价值。

3.3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评估体系

开展知识产权融资,必须先对知识产权的价值进行估价。我国要建立准确鉴定知识产权价值的机构,形成系统化的、被社会所公认的评价体系是一项基础性系统性工程。首先,政府应鼓励、引导现有资产评估机构、律师事务所及知识产权工作机构进行多方合作,建立或在现有机构中设立独立的专业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出台相应的人才政策,吸引法律、金融、科技等专业人才及相关的复合型人才相互融合,探讨知识产权评估工作规则与规范,制定相关评估标准与规程,搭建知识产权期望利益计算模型;利用我国现有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所)平台,选择部分高科技企业进行知识产权溢出价值评估试点;与风险投资机构及证券保荐机构合作,探讨知识产权在资本市场中的价值发现、信用增级机制及价值溢出机制。通过政策的引导、专业人才的促进、金融市场的推动,逐步形成规范化、专业化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为知识产权融资奠定价值基础。

3.4提升我国知识产权融资服务平台能力

近年来,我国已逐步建设了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专利展示交易中心、技术以及知识产权维权中心等相关机构,在服务企业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与保护的同时,更应进一步强化此类机构在知识产权转让、投资入股及市场融资中的服务功能,提供政策咨询、创业辅导、专利检索、专利申请、知识产权预警、知识产权维权、知识产权转移、技术替代性、市场地位及扩散度等服务,培育一批服务功能完善、特色鲜明、运营规范、有较高知名度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融资的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专业化服务,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推动企业知识产权的资本化运作。

创新创业小知识篇10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策略

目前,新的创新浪潮一波接着一波,产品复杂程度不断增加,生命周期逐渐缩短;同时因特网和电子商务加快了人们获取信息的广度和速度,加大了用户需求的不确定性与个性化。环境的动态性和技术不确定性等让创新活动变得错综复杂。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独自创新的困难增多,创新压力增大,需要更广泛的技术资源和专业能力的支持和帮助。Chesbrough教授2003年提出开放式创新(openinnovation)之后不少学者对其研究,有了深入地了解。本文依据Chesbrough等多位学者观点,将开放式创新界定为充分运用企业内部与外部创新资源来进行创新,做到充分利用多种商业化渠道来实现增值的创新范式。开放式创新模式对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困境和竞争优势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较弱

科技型中小企业倾向模仿式的再次创新,这就造成企业内部研发能力持续疲软的状态,也让企业陷入了“技术引进――技术落后――技术再引进”这样的怪圈,从而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多很难找到合适的发展环境与机遇;而且在知识与信息的收集、处理、保存等方面的能力较弱,使得创新产品与市场不相适应,进一步造成创新效率变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的结果。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源基础薄弱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受到企业内外部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人力、物力、财力等创新资源基础相对薄弱,并且科技型中小企业政策支持方面仍有待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只依靠自身较为薄弱的创新资源开展高成本的技术创新,如今很难

做到适应市场快速变化的需求以及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模式亟需改变

创新模式正在由传统的封闭式的逐渐转向为互联网时代的开放式的。在这种背景下,科技型中小企业如果没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去吸收有利的资源而只是通过自身不断地积累是很难做到创新投入的持久。经济全球化使得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着不小的竞争压力,想要生存下来并且有一个好的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往的创新模式亟需转变。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的必要性

(一)适应外部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

只关注内部资源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持续创新这种状态是困难的。若想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不断整合内外部资源以及不断得到有用知识是有效手段,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到外部寻找创新资源必不可少。开放式创新模式,不仅可以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与新兴技术以及科学和市场前沿接触机会,而且能增加对外界知识的了解,从而降低投资不确定性,可以更好地让其把握正确创新机会,提高它的外部竞争力。比如与技术标准机构合作,将技术标准转化为储备知识资源,能有效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所以,科技型中小企业想更好的成长必须要进行开放式创新。

(二)优化企业创新成本结构的必然选择

开放式创新一方面能够让企业以一种更为广泛的开放性渠道来取得外部有用资源,从而与内部创新资源进行协同合作,另一方面能够让企业将相关技术外包研发或出售,降低企业创新风险成本。比如通过与技术中介机构合作,能够减少科技交易费用与获取有效信息成本。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只通过内部有限资源实行高风险、高成本创新行为来顺应飞速变化的需求是越来越难,只有将其部分地交还给市场才能够为创新成本结构带来新的下调动力。开放式创新模式下,企业通过合作能将技术失败或淘汰的风险降低。

(三)破解“创新困境”的重要途径

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中,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创新平台等方式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帮助,形成自己的“智囊团”,为企业出谋划策和提供相应的支持。通过和消费者密切沟通能够帮助企业把握准确的市场需求从而改进或设计合适的产品;通过和供应商合作的方式来减少不必要的成本;通过和界内其他科技型中小企业合作寻求战略联盟伙伴,实现在研发、生产与营销等方面的资源共享以及能力互补等等。开放式创新为企业成功破解它的“创新困境”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选择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的可行性

(一)开放式创新已被实践证明为确实可行

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内部研发,技术许可,网络合作,外部利用知识等方面较其他类型的中小型企业以及大型企业,特点更突出,偏向更明显,许多学者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了研究,开放式创新已被实践证明为确实可行的创新模式。开放式创新在科技型中小企业中已普遍存在,并且被实践证明为确实可行的创新模式(李文元,梅强和顾桂芳,2011;陈艳和范炳全,2013)。匮乏的资源和自身孱弱的实力,迫使企业去外部寻找能够进行补充的资源,促使它们加强和外界的联系与合作(Braun,a.,mueller,e.,&adelhelm,S.,etal.,2012)形成了促进开放的推力。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与开放式创新范式相匹配的群体(Salvador,e.,montagna,F.,&marcolin,F.,2013),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开放式创新,开放式创新理论也需要科技型中小企业。所以,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的特质也牵引着其朝着开放式创新方向前行。

(二)“互联网+”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开放式创新提供了条件

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的思维越来越宽泛,当今世界已然进入了大数据的时代,使得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广,获取信息的速度更快。从“封闭式――半开放式(即产学研合作)――开放式”创新模式逐渐转变,开放式创新将成为主导模式。互联网+”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开放式创新提供了条件,越来越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愿意接受开放式创新并为之付诸行动。虽然开放式创新这种新模式有提高成本的风险,但总体来说利大于弊,开放式创新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的趋势,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企业意识到如果不能与外界良好的联系沟通和合作共享,如果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很可能会被淘汰。科技型中小企业不仅要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并且要面临稀缺的知识、资金储备以及更多知识外泄带来的风险,所以科技型中小企业拥有积极的开展联合研发,进行技术许可的意愿。

四、科技型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的实施策略

(一)开放思维拥有开放意识

科技型中小企业开放思维拥有开放意识,突破以往传统的创新思维是走向开放式创新之路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科技型中小企业必须认识到:当今,创新资源和创新思想不可能全部内生,善于发现、将外部有用资源逐步内部化才是取得成功且做大做强的重要核心能力;创新活动受行业边界以及时空的界限等影响越来越小,以何种形式与选择何种创新源达到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将是决策的重心。在内部,从经营管理的众多方面仔细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创新需求;在外部,科技型中小企业要及时有效的关注与之有联系的各个领域,来寻找创新机会以及可利用的各类创新源。

(二)开放学习提高创新能力

在开放的环境中科技型中小企业增强自身学习能力特别是技术方面的学习能力十分重要。技术能力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核心能力里面是最重要的,而技术学习与企业的创新绩效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中小企业技术能力偏弱是事实,但长期内若不能改变这种局面,企业就不可能有持续的生存发展空间。从长期来看,若是缺乏技术发展作支撑,各类创新活动成效就无法长久。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需要学会在开放创新的环境中寻求更多的学习渠道,尽可能地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培养起技术方面的人才队伍,特别是要学会多从外部知识源汲取各种所需的知识营养成分,在外部创新源流入或者和外部创新主体合作的过程中积累知识与经验。

(三)积极搭建并完善创新平台

科技型中小企业自己构建或者由第三方搭建创新平台,将平台思维与开放式创新有机融合从而构建起来的平台生态圈能够黏合多方群体,激励多边互动,使企业有效获取外部创新资源,减小创新周期,减少创新成本以及风险。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逐步实现创新驱动力从内部向外部的转移,重点关注引导顾客和外部创新知识源来为公司的创新服务;要保证充足的创新知识来源,企业需要从战略层面、文化层面、团队层面到具体的奖励机制上制订完善的创新保障机制;在使用开放式创新成果上需要摒弃传统的为我独享的观念,允许尝试通过外包、出售和许可零售等手段在专利和知识产权方面实行开发往往更能发挥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文元,梅强,顾桂芳.基于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1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