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电工基础知识汇总十篇电工基础知识汇总十篇

电工基础知识汇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36:07

电工基础知识汇总篇1

摘要:在分析汇编语言和接口技术课程内容与主流机型脱节的基础上,根据目前32位环境下微机技术的教学特点,提出专业基础教学仍应侧重基础原理方面的观点。结合接口技术课程实验多年的教学经验,引导学生建立对微机系统底层探索的兴趣,实践表明,这种方式在汇编语言编程与接口技术实验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汇编语言;接口技术;专业基础;学习能力

作者简介:孙丹岭,女,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蒋方炎,男,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

微机技术飞跃发展,制造工艺水平飞速提高,计算机新技术日新月异。因此,学生要在学校的课程中学到所有微机的最新技术和知识是不现实的,对此,大学的一些课程内容主要定位在学习基础原理上。汇编语言和接口技术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对微机系统底层的探究是最直接的。本文就如何把握好基本原理与新技术之间的关系、如何使学生打好基础又掌握深入学习能力、既实现知识更新又提高应用能力等问题进行探讨。

1实验方向的选择思路

微机技术的快速发展,80×86系列的接口芯片已难觅踪影。以80×86系列为背景的接口原理课程与当前32位的微机环境严重脱节,课程内容不能满足学生要求。但是,应该明确的是接口原理课程基础课程的学习内容应是原理性的,是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如何使经典的基础原理与日益发展的芯片技术协调配合,正是当前该课程教学面临的困难和任务。实验课程的学习是对微机系统底层知识最直接的探究过程,要想对系统有更高更深的掌握,就必须学习和掌握好汇编语言和接口技术。因此,我们仍然以最基本的接口原理技术入手,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和掌握系统的基本原理,通过编程实现对系统的控制,感性地理解微机硬件系统的工作原理。

1.1突出基本原理

注重原理的普遍性。目前的高校学生已很少有人愿意学习20世纪80年代陈旧的mS-DoS体系结构、命令和传统的命令行或文本画面操作,随着传统16位微机原理已为支持多任务、多用户的32位原理所代替,16位iSa总线已从市场淘汰,32/64位pCi总线作为主要的接口总线代替了iSa总线,进入32位接口方式。现在,pC微机对外部设备扩展的接口主要是pCi总线和USB总线接口,所以在32位微机实验教学中进行有关pCi总线和USB总线接口扩展应用的教学内容是必要的。兼顾教学需要,我们在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中引入32位微机基础理论,实验部分保留易于理解掌握的16位总线系统。怎样通过pCi、USB总线挂接设备,就成为微机接口技术实验教学的高级部分,如pCi总线的资源如何获取、如何打开通道等。

在8086/8088CpU系统中,为了说明基本原理需要一个依托、一个平台,我们需要针对原理性课程的需要设计实验内容。如并行端口可以是一个设定地址的寄存器,也可以是一个专用芯片,以便从端口原理的角度去理解它的硬件设计及编程驱动方法;又如中断是微机原理中的重要概念,但在不同系统中的中断机制是不完全相同的,需要根据系统的中断向量和返回方式的进行处理。

另外,从具体实验效果看,实验教学从16位微机系统与接口技术过渡到32位,可以使学生既了解当代操作系统的底层原理,也可以使实践教学内容贴近当前微机发展的实际内容,这样做不仅提高了教学层次,还可以提高师生科研和开发水平,为日后解决现代微机应用开发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培养学习和创新能力

接口技术课程是一门动手性及实践性很强的计算机课程。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社会需要很多既具备软件编程能力,又了解硬件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学好这门课程,将会为学生后续计算机开发应用打下坚实基础。因此,我们要充分重视学习过程中的实验环节,只有经过实践才能加深对理论课的学习和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此,我们应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1)引导学生学习。实验安排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编程初始,训练学生掌握汇编语言的格式,逐步熟练汇编语言编程的技巧和方法。在实验开始前,先讲解解读硬件的实验设计思想以及芯片初始化和驱动的方法,用最直接的DeBUG监控命令练习基本的输入输出指令,以得到感性的理解,由此学习一般的硬件设计思想。通过多个芯片的多次讲解,使学生逐步掌握硬件系统的设计思路,并使能力强的学生掌握在遇到新的电路系统时,凭借手册等资料就能设计编程的能力。

2)提高分析研究的能力。汇编语言的调试相对于高级语言要困难得多,调试工具较少,手段较低,许多程序要在监控命令下调试完成。但我们鼓励学生尽量在监控下进行调试,因为通过监控命令能全面地掌握系统的运行状态,遇到问题时用单步指令运行的方式,能精准地发现问题所在,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更深刻地掌握汇编语言和硬件的性能,同时培养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中断程序的调试,在windows环境下的中断实验比起DoS环境下要复杂得多,由于中断控制芯片8259是系统相关的,不能在系统的保护模式下运行,调试最为困难,稍有错误就可能死机,要重新启动,费时费力。我们引导学生将问题分步解决。首先完成最基本的中断程序框架,在此基础上逐步增加其他的功能,分步调试,将问题细分解决。如果问题比较复杂,需要用单指令运行来监控程序状态,而硬件中断级别较高,不支持单指令中断,此时可将中断程序暂时设置成子程序,以子程序调用的方式来进行单步监控分析。在指导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提高学生的分析研究能力。

3)培养创新能力。在掌握基础实验的基础上,设计一些有具体要求的小系统实验。学生可以按老师的设计实验,也可以按自己的设计来完成实验,这样做既发挥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又使得实验课程不再乏味。

2实验的设计

我们的实验教学安排是与“汇编语言与微机接口技术”课程的教学进程相配合的,即根据课程的进度安排实验。课堂知识是实验讲解必要的基础,它也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课堂上学的理论知识。课程前期教学是汇编语言,后部分是接口技术。因此,我们在实验前期安排了一些与系统接口有关的、有趣的汇编语言编程小实验,如最基本的键盘输入输出实验、屏幕的字符显示、全屏显示控制、pC机的发声控制,等等,以此让学生体会汇编语言的细致之处,使学生逐步掌握和熟悉汇编语言,掌握相关的DoS及BioS的调用方法。对于目前习惯于高级语言的学生来说,这需要一个过程。

我们的接口实验设备是长沙胜西电子有限公司研制的SXL-100接口实验仪,它是由32位pCi总线扩展开发的,通过总线桥电路的控制将总线转换成16位低速总线来驱动接口电路的。因此,我们安排了32位环境下如何获取pCi资源的实验,使学生学会资源通道和端口的使用,同时为后续实验打好基础。对能力较强的学生可引导其进一步深入学习桥电路控制器的意义及其控制原理,以加深对系统的理解。

当理论课进程到接口芯片原理时,我们开始相应的硬件编程实验。

对于接口电路的实验,我们首先设计一些基本的、实现芯片单一功能的小实验。如简单的寄存器并行口、定时器等。讲解是从实验的角度入手,主要是选址设计、选片内寄存器和驱动。实验设计为在输入输出端连接开关或发光管,编程驱动端口时,能直接观察到工作状态,这样做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学完一个芯片,做一个完整的芯片功能验证性实验,如并行口8255芯片。开始调试芯片时,可先借助DeBUG的i/o端口输入输出指令直接控制芯片,观察输入输出状态,确保芯片工作正常。在理解了控制芯片工作的基础上,设计一个开关矩阵组成的并行口键盘,通过对并行端口状态的设置及其状态不断变化的判断,编程完成一个键盘的设计。通过这个实验,能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并行口的使用。

中断课程讲解后,我们就可利用8255的工作方式1进行实验设计,将a、B端口分别设置成输入输出,并使输入或输出为中断方式来将输入的数据输出。这种方式可使两互传数据的设备不丢失数据,由此使学生学习理解一种可靠的数据传送方式原理。

我们还设计安排多个功能结合的实验,如硬件接口电路实验主要有定时器、并行口、串行口、中断,以及这些器件的应用电路实验,如a/D转换、D/a转换、步进电机、直流电机等。学生可按老师的要求做,也可自行设计完成达到同样要求的实验。如将发声实验与并行口键盘实验结合起来完成一个电子琴实验、并行口键盘与其驱动的步进电机组成一个可控的步进电机实验、并行口显示电路与定时器组成电子钟实验,等等,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可用不同的编程方式,也可以添加或改进各种功能,或完成难度更大、更感兴趣的实验。

事实上,每一届学生进行实验时,我们都会根据当届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对实验进行一些适当的调整,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实验达到最佳效果。如果时间允许,我们在学期的后期,安排少数学生在可编程门阵列FpGa实验台Spartan-3上做一些接口电路的设计实验,如简单的pS2键盘接口设计、简单的LCD显示控制等,尽量满足有能力有兴趣学生的学习需求。

3结语

接口技术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领域,涉及到多门课程甚至于多项学科的基础知识,只有掌握了宽泛的知识,才能真正学好。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开拓思路,不断探索新方法。微机技术与设备在不断地发展,教师要密切关注当前最新技术,适时补充当前技术中较新的内容,适当更新实验设备,从而培养出适应时展的优秀学生。

参考文献:

[1]马旭东,顾群,陈正纲,等.32位环境下微机原理与接口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8):5-9.

[2]戴梅萼,史嘉权.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从16位到32位[m].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3]BarryB.Brey[美].intel微处理器全系列:结构、编程与接口[m].5版.金惠华,艾明晶,尚利宏,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639-642,798-844.

[4]罗云彬.windows环境下32位汇编语言程序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5]夏宇闻.复杂数字电路与系统的VerilogHDL设计技术[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8.

DiscussiononexperimentalteachinginassemblyLanguageandinterfacetechnology

SUnDanling,JianGFangyan

(CollegeofComputerScience,ZhejiangUniversity,Hangzhou310027,China)

电工基础知识汇总篇2

关键词:《供用电网络设计》课程设计课程实施

《供用电网络设计》是供用电技术专业的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供用电网络电气设计员岗位证书课程,引入了电气设计员职业技术标准(规范)。本课程的作用是促使学生掌握用供电网络设计必备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技能,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供用电网络电气一次、二次系统设计工作。

课程培养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1)掌握供用电网络电气一次设计的方法;(2)掌握供用电系统二次回路和自动控制系统基本设计的方法。

能力目标:(1)能够对供用电网络一次系统进行初步设计计算;(2)能够对供用电网络二次系统进行初步设计计算。

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决策的能力;(3)培养学生紧急应变能力;(4)具备团结协作的精神。

供用电网络设计工作的基本程序包括:设计准备、确定本专业设计技术条件、进行专业配合、编制设计文件、专业内校核和专业间会签、设计文件归档、技术交底、施工配合及验收、工程总结。其设计阶段的具体内容包括:方案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

为培养学生的设计技能,我将课程分为两个情境共包含七个项目进行,最后安排一周的课程设计,具体安排如下表:

本课程采用四步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相结合的方法授课,主要依据设计指导书进行。除了课堂教学以外,我们还安排了为期一周的课程设计,充分利用了学校的实训条件及网络教学资源。

在实施过程中课时比较紧张,我们将相应的同类型综合在一起进行汇报。各个情境的实施可能会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教师进行检查,整体设计部分也在一周的课程设计当中得以充分体现。

《供用电网络设计》是一门新开课程,由于其主要培养学生的设计技能,因此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将教学环节分成四部分:资讯、决策与计划、实施和评估,更充分体现了本门课程的核心技能。它是在学习了《供用电网络运行与维护》的基础上进行的,其基本知识与基础技能都在先修课程中讲解过,本门课程主要训练与提高学生的设计技能,包括一次设计和二次设计。

我们根据任务编写了辅助教学资料任务书、工作单和评价表,并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每组选出一位组长。在每一任务开始前我们下发任务单,让学生拿到任务单之后做相应的准备,下一过程是进行基础知识讲解,也就是教学环节的资讯部分。资讯部分完成之后下发工作单,每组同学分别讨论并合作完成工作单的内容,即决策与计划和实施的过程,最后下发评价表,首先由学生自我评价,占总比重的10%,其次是组长根据平时表现对小组成员进行班组评价,期中组长的评价由其他组长完成,占总比重的40%,最后是教师评价,占总比重的50%。每项任务完成之后,每组成员都要制作汇报课件,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展示在课件中,无法解决的问题由教师进行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课件进行评价,指出其不足与可取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忘记了以前学过的基础知识,教师适当地添加基础知识进行讲解,在资讯知识讲解过程中加入大量案例进行讲解,工作单中也加入设计的题目让学生加以练习。由学生自己进行的评价难免会遇到不够客观的情况,但是最后由教师评价的部分可以适当进行调节。学生首次进行汇报课件的制作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对办公软件的不熟悉、小组成员配合不好等,有时也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和协调,而后面的问题学生就能自行解决。

教学改革的实施从各个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使用办公软件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尤其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从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为以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夏国明.供配电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电工基础知识汇总篇3

关键词:天地计算;汇通网;nDD模型;GoS模型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5-0156-05

为了克服云计算的局限,拓展物联网的基础,全面开辟电子服务(商务、政务、教务等)的活动领域,全程延长电子服务(商务、政务、教务等)的产业链条,发明人李宗诚主张利用目前国内外正在进行的三网融合以及传感网、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通过建立人-机组合的智能集成网及其全息协同计算技术,进而通过建立实践-认知系统组合的高级智能集成网及其全息协同计算技术,不仅将传统的终端运算和应用服务功能全部转移到以网络资源来实现,而且向个人用户、企业、机构和政府提供虚拟与现实组合,按社会必要系统功效度量价值的价值链系统工程技术服务,由此可形成面向各种资源(不仅限于信息资源)的全新网络计算技术——“天地计算”概念及其技术体系,建立容纳互联网的智能集成网,提供以多层级价值链系统为中心的智能一体化综合服务体系。

为此,需要我们拓展思路,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从以用户为中心转向以多层级的价值链系统为中心,面向价值链系统工程而构成十大网络(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传感网、物联网、能源网、物流网、人流网、金融网、知识网)智能融合基础的综合业务服务平台(全新的公共服务及专有服务平台)。

经过30年的自由探索,发明人李宗诚于2011年10月31日通过电子申请系统正式向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专利局)提交610项发明专利申请,并提交610份总计约4000万字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附图等材料。在通过国际国内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已发表80多篇论文(不包括合作完成的成果)的基础上,发明人李宗诚于最近已独立写作完成一系列与本次申报的610项技术发明有密切关系的学术新

成果。

这610项最新技术构成价值链系统工程网络技术支持体系,大体上可分为如下三个基本构成:(1)基于人-机组合的智能集成网;(2)基于认知-实践系统组合的高级智能集成;(3)基于天地计算计算技术而容纳互联网于其中的全资源汇

通网。

作为价值链系统工程网络技术支持体系,容纳互联网的智能集成网以李宗诚于2012年5月20日向知识产权局提交发明专利申请的下列10项技术为关键构成:

01项智能集成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逻辑定位及编制引擎(申请号:201210156063.7)

02项智能集成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流程汇总及均衡装置(申请号:201210156062.2)

03项基于oS/iiC网络及其对接均衡表列的价值度量衡(申请号:201210156015.8)

04项基于oS/iiC网络及其价值度量系统的功效配置器(申请号:201210156061.8)

05项基于价值链网络技术平台的资源配置负载均衡系统(申请号:201210156013.9)

06项用于拓展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基础的天地操作系统(申请号:201210156101.9)

07项基于天地计算技术的智能集成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申请号:201210156064.1)

08项基于价值链网络技术平台的全局对接均衡控制系统(申请号:201210156012.4)

09项基于价值链网络技术平台的智能集成机群操作系统(申请号:201210156014.3)

10项基于价值链网络技术平台的全息协同配置控制系统(申请号:201210156011.X)

1 基于人-机组合的智能集成网

李宗诚本次申报的610项技术发明专利,是发明人李宗诚经过30年独立自由探索而建立的一个自成体系的全新技术集群,其总名称为“全球价值链网络技术支持体系”[DCn/Hii(GVC);李宗诚,2011]。这既有系统性的组合式创新,又有基础性的原发性创新,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基于一系列学术研究新成果,发明人李宗诚建立了一系列用于统一描述、分析、解释全球智能一体化网络计算体系(可称之为“天地”计算体系)及全球价值链动态汇通网络体系[DCn/Hii(GVC)]的资源配置动力学RDD模型(李宗诚,2011)、网络配置动力学nDD模型(李宗诚,2011)、智能集成协同学iiS模型(李宗诚,2011)以及全息组织协同学HoS模型(李宗诚,2011)和博弈组织协同学GoS模型(李宗诚,2011)。

电工基础知识汇总篇4

关键词: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教学改革;教材建设;教材分析

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大学生接触到的计算机硬件设备无论从种类还是功能都比之前有更多的样式,并具有更快的发展趋势。计算机硬件有关产品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具有明显的日常化、集成化、工具化的发展趋势。在计算机硬件新的发展阶段,让学生们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硬件原理,熟悉各类硬件接口技术,懂得计算机硬件产品的基本运行方式,是各学科各专业教学体系建设中重要的一个教学和实践环节。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理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计算机技术公共基础课程,也适合非理工科的其他专业学生选修。该课程是学生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了解计算机硬件发展、熟悉硬件原理及接口技术的主要课程。

1课程现状和问题分析

2006年,教育部高教司将微型计算机原理和微机接口技术等课程精简整合为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并明确提出了该课程是针对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理工类本科生设置的6门典型核心课程之一。

2009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确定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建议面向电类专业授课70学时,实验20学时;面向非电类专业授课48学时,实验10学时。[1]

课程名称及学时上的变化,一方面显示教学指导委员会对计算机硬件类课程的重视,同时也反映出在大学课堂上如何引入计算机硬件公共基础课程还存在争议。事实上,计算机硬件类课程在实际实施中存在很多实际困难和问题,导致全国大多数高等学校没有开设此类计算机基础课程,部分开设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学校往往由非计算机类专业教师开设并讲授,不归属于计算机基础教学范畴。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1)课程定位不清晰,学时很难落实。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如果作为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应该主要放在大二,兼顾大三授课,面向没有数字电子基础的学生,作为选修课,以32学时为宜。然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划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主要面向大三、甚至是大四学生开设,学时数量超过60,甚至在90,还需要数字电子方面的先导课,很多高校在学时、先导课等角度都无法将该课程编排进教学大纲。

2)现有实验条件落后,学生难有兴趣,硬件投入较大。传统授课中,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所安排实验需要借助定制的实验箱完成实验[2],而实验箱的投入成本较高,新实验开发受限,使用效率较低,教师和学校往往都没有热情开设该课程。另外一些课程仅以汇编语言或单片机技术作为实验内容,技术广度不足,仅适合小部分特色专业。

3)教学内容落后,教材急需建设。无论是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还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讲授内容仍然以计算机专业的80x86、汇编语言、可编程接口芯片等内容为主,没有结合计算机硬件近10年来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发展。由于课程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这种专业性很强的内容很难符合学生们的学习预期。纵观5年内新出版的相关教材,所讲授内容的绝大部分与10年前(2000年左右)教材的教学内容一致,教材改革和建设需求迫切。

本文从面向大二兼顾大三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角度出发,全面分析整理了2005年后出版的《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相关教材的教学内容和实验内容,客观还原已出版教材现状,寻找教材建设的薄弱环节和问题,从而为进一步教材建设理清思路。同时,本文结合北京理工大学的教学改革情况,给出了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的思路和方法,希望能够为计算机硬件类公共课更为广泛的进入大学课堂提供参考建议。

2教材情况概述

为了全面还原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教材建设情况,我们对2005年之后出版的相关教材进行了汇总,合计34本,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34本教材来自于13个出版社,其中,正式本科教材26本,教学实验指导书等教辅类教材6本(本文后面使用表示表1中第n本教材),高职高专教材2本。后面,我们将主要对本科和高职高专共28本教材进行分析。

3教材分析与问题汇总

3.1教材组织和定位分析

课程教材定位指教材的受众面,我们根据教材介绍中作者对教材的定位说明分成四类:电学为主的理工类专业、非电学为主的理工类专业、非理工类专业、各学科专业(内容难度偏低,适用于所有学科开展教学)。其中存在一本教材划分到多个类别的情况。

表1中教材(含本科和高职高专教材)共28本,根据上述划分,各教材定位如表2所示,其中,高职高专教材由于教学内容较为实用,被划分到各学科专业类别中。

根据教材的不同定位,图1和图2分别给出了教材章节数、页数、实验数的统计值。

从这两个图中可以看出,针对电学为主的理工科类专业(编号为a)的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教材页数最多,章节最多,实验最少(数量为0)。可以看出,目前这类教材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定位中缺少实验内容,内容覆盖面广泛但缺乏实践性。实际中,这类课程是从“微机原理”精简而来,内容变化不大。

针对非电学为主理工类专业(编号为B)的教材章节最少,平均实验数为1。可以看出,这类教材的建设思路是讲授基本的计算机硬件知识,简单的开展少量实验。实际中,这类专业往往在大三、大四会讲授“嵌入式系统开发”、“单片机”等硬件类相关课程,为此,针对大二为主的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类教材在内容上比较基础并为后续课程有所保留。

对于非理工类和各学科专业的教材,章节数量相对较多,实验数量也比之前有所增加。可以看出,这类教材的建设思路是使学生掌握较为全面的硬件知识,并有一定的动手训练。实际中,非理工类专业在本科阶段最多能够学习一门计算机硬件技术相关类课程,为此,教材建设思路反映了全面性和实用性。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市面上已有的《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相关教材主要针对四类不同的受众学生,教材组织上偏重于内容讲解(尤其是针对理工科学生的教材),总体建设思路还停留在讲授计算机原理的阶段,无法体现当今计算机硬件日常化、集成化、工具化的发展趋势。突出问题是教材配套实验很少,实践性差。

3.2教材实验分析

表1中28本教材和6本实验指导书一共记录了109个实验。根据各实验特点,我们将所有实验分为四类:实验箱实验、芯片实验、汇编语言实验和pC机实验。各分类描述如下:

实验箱实验:指依托于特定实验箱的实验,针对该课程的实验箱往往是从其他课程的实验箱中裁减下来的,种类较多且良莠不齐,没有公认的标准;

芯片实验:指基于单片机或者接口芯片的实验,包括:8051系列单片机、计数器芯片8253、定时器芯片8254、并口芯片8255a、中断芯片8259a、Dma控制器芯片8237a等。这类实验专业性强,应用性差,适合特定专业或者大三以上的学生;

汇编语言实验:指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实验,编程训练不是该课程的主要目的,这类实验尽管能够让学生对计算机硬件有一定了解,但程度有限;

pC机实验:基于pC机的实验,包括:model安装、存储器测试等。目前,这部分实验内容受到学生喜爱,可以锻炼实际能力,易于推广,但如何让学生了解到CpU、存储器等核心部件内部的工作原理,需要创新性设计。

图3给出了109个实验在组织结构、运算控制器、存储器、io和其他等6个方面的统计。从图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实验都集中在io方面,反映出这部分实验内容很重要,也是教材的主要内容。相比较而言,实验箱类和pC机实验能够覆盖到计算机硬件的各个部分,而芯片实验主要针对io,缺少对运算控制器、存储器等其它部件的覆盖,汇编语言实验主要针对运算控制器。

图3教材中实验的分类

基于以上分析,针对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汇编语言实验和芯片实验数量较多但比较重视接口,无法让学生对计算机各组成部分有更深入的理解。实验箱实验针对性很强,但前期投入大,灵活性不强。我们认为,随着pC机的广泛应用(学生们几乎人手一台pC机),基于pC机的创新性实验是该课程的发展方向,同时,这类实验还能较好的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实验,并激发学习兴趣。

3.3教材内容分析

对于教材内容,我们主要分析和汇总讲述的重点知识点,还原现有教材的主要内容组织。全部教材为28本,其中4本(、、、)没能找到原书,为此没有统计在内。表3给出了24本教材中知识点的排序。

从表3可以看出,所有教材都有存储系统内容的讲授,大部分教材(19本)都包括汇编语言,18本包括80x86,半数以上教材都讲授了8259a和8255a等内容。图4给出了这些内容在原书中平均的页数,可以看出,汇编语言、80x86、单片机等内容都超过了25页,在教材中所占比重很大。此外,8259a和8255a等芯片的讲授内容也在10页以上,成为某些教材的重点授课内容。

纵观2005年至今出版的全部相关教材,《计算机

硬件技术基础》教材还是以《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汇编语言》等课程的内容简化为主,仍然以很大的比重讲授80x86、汇编语言、单片机等内容。这些内容对于某些专业十分必要,但对于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来说,这些内容相对陈旧,而且无法与计算机硬件的最新发展相结合。

教材具有教学的引导作用,在教材建设上,这种内容组织方式的落后需要引起重视。

4教材建设建议

4.1教材定位建设

我们认为,面向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材名称确定为《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比较合适,表明教材内容是计算机硬件的基础内容,以全面了解计算机硬件知识为主,掌握计算机硬件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教材应结合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实际情况,以32学时(含6~10实验学时)为宜,适度扩展到54学时,实验学时扩展到12学时(实验学时占总学时的25%)。这种学时设计有利于各学校将该课程以校公选课、通识课、实验课等形式安排到教学大纲中。

针对大二学生的教材,前导课程为计算机基础(或者大学计算机基础)等计算机基础类公共课程,不需要学习数字电子等课程。教材内容适度增加相关的数字电子知识。

教材应该充分利用该课程特点,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兴趣为根本,通过实践环节使学生们主动学习教学内容。为此,在教材设计中,应该以实验建设为导向,注重让学生们理解计算机硬件的基本工作原理,为学生们进一步理解其他硬件技术和实践硬件设计打好坚实基础。

过去十几年来,在计算机硬件相关课程讲解过程中,教师们主要关心接口技术,并引导学生们在该方向进行实验。随着计算机硬件种类、功能和应用程度的增加,我们认为,学生们应该综合了解计算机硬件组成,理解各部分的工作原理,而不是侧重某一方面。使学生在课程学习和实验实践后能够分析新技术和新方法在整个计算机硬件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

4.2教材实验建设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教材应该更加重视实验建设,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理解计算机硬件的基本概念。[3]为此,我们建议教材中的实验能够覆盖计算机硬件结构的各个领域,并且能够有一定趣味性,以了解基本的硬件原理为主。

与此同时,教材中的实验应该能够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设计创新实验,将数字消费类电子产品(mp3、手机等)、互联网、物联网、蓝牙、pC外设接口等融入计算机硬件实验的设计,引导学生兴趣,同时适应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使得学生通过教材学习能够掌握对计算机硬件的正确认识,并解决一些基本实际问题。

在这里,我们建议将实验分为:基础实验和提高实验两类,以适合不同专业的学生。经过北京理工大学2010年的教学反馈,表4中的实验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

在教材建设过程中,考虑到各院校建设计算机硬件实验室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结合学生兴趣,我们基于pC机和少量配件设计了一些候选实验。初步的教学实践表明,这种实验设计完全能够创新性的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掌握更为实际的计算机硬件知识,并通过实践理解计算机硬件基本原理。

候选实验包括三类:测试类、开发类和操作类。例如:存储系统性能测试(测试类)、CpU和GpU性能测试(测试类)、BioS定制刷新(开发类)、串口短信收发(开发类)、并口液晶点阵控制(开发类)、基于pSoC的物联网结点(开发类)、计算机认知和组装(操作类)等。

4.3教材内容建设

在教材内容建设上,我们认为《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教材应该全面讲解各类计算机硬件原理,以理解计算机硬件部件功能为主,注重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运行规律,并结合实际硬件器件分析,以不变的理论应对万变的计算机硬件产品。

为此,教学内容以“基本概念+基本部件”方式组织,例如:存储系统与存储器,其中,存储系统是基本概念,理解起来有一些抽象,需要课堂讲授;而存储器(内存等)则是基本部件,学生们平时接触较多,通过适当的实践教学,学生们不仅可以很快认识硬盘、Flash存储器、光存储器等设备,还可以通过测试类实验了解各设备的工作速度和基本模式,易于将存储系统和实际硬件有机的关联起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5结语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建设是近年来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难点问题,《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教材更是教改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如何合理定位该教材,并有效地选取适合高等院校开展该课程的内容是我们的进一步工作。在回顾2005年后出版的34本教材的基础上,我们验证了该课程和教材建设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一些建议。我们将在2011~2012年度北京理工大学的教学实践中检验教材建设的初步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37-183.

[2]邹逢兴.关于创新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的实践和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4(2):81.

[3]嵩天,李凤霞.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实验的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10):65-68.

analysisandSuggestionstotextbooksforComputerHardwareFundamentals

SonGtian,LiFengxia,SonGDandan

(SchoolofComputerScience,Beijinginstituteoftechnology,Beijing100081,China)

电工基础知识汇总篇5

【关键词】微机原理与应用;教学改革;教学探索;非计算机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000-02

自1971年美国intel公司推出了第一代微型处理器以来,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微型计算机便以其执行结果精确、处理速度快捷、小型、廉价、可靠性高、灵活性大等特点迅速进入社会各个领域,且技术不断更新、产品不断换代,先后经历了80286、80386、80486乃至pentium,酷睿微处理器芯片阶段。如今的微型计算机产品无论从运算速度、多媒体功能、软硬件支持性以及易用性方面都比早期产品有了很大的飞跃,便携式计算机更是以小巧、轻便、无线联网等优势正以高速发展的态势深入到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领域。因此,为了培养具有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创新水平一流的大学生,非常有必要将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作为理工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重要的基础课程进行学习[1]。

微型计算机技术发展非常快,该技术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原理及应用的知识,更能启发学生对先进科技的向往,激发创新意识,推动对新知识的学习,培养自学能力,锻炼动手实践的本领。本课程以intel8086/8088为例,重点讲授16位机的硬件组成、CpU结构、指令系统、汇编语言,存储器组成、输入/输出技术及中断系统[2]。对非计算机专业的本科学生来讲,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技术是一门学习难度较大的课程,同时相对于教师来讲,教学难度也非常大。该课程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和课程繁多,比如《数字电路》、《模拟电路》,《汇编语言》等,知识基础性强,比较抽象难于直观理解。不仅需要理解的内容比较多,需要识记的内容也比较多。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由于并不具备计算机专业基础,且很多专业词汇很难理解,这就使得学生学习起来兴趣不足,学习比较困难。教师在教授该课程时,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型,会造成很多的教学困难。以往关于该课程教学方面的探索也大多集中在计算机相关专业领域[3,4,5]。因此,需要积极的改革现有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使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课程。

1教学内容改革

1.1优化教学内容

现在市面上常见的微机原理与应用教材,大多是针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编写设计的。然而,非计算机专业中的计算机教育,无论是教学目的,内容,教学体系,还是组织,教学方法等各方面都与计算机专业有很大的不同,绝不能照搬计算机专业的模式和做法[1]。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该课程,不能像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那样学习的那么全面和深入。而是要针对非计算机学生发展的需要,突出重点,注重基础。例如,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该课程的时候,基础知识可以讲解的不多,直接进入8086/8088CpU的学习,但是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这种安排就不适用。在学习8086/8088CpU以及后续知识之前,应该对计算机基础知识进行补充学习。因此,我们在讲授8086/8088CpU的相关知识之前,首先补充讲解了计算机的发展和基础知识,以及计算机的数制和逻辑电路以及加减法电路,还详细讲解了计算机的基本组成电路并通过设计模型机讲解了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通过增加以上知识的学习,使得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习8086/8088CpU以及后续知识的时候,变得相对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易于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理解。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课程中涉及到汇编语言的学习。汇编语言是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电子、通信及自动控制等相关专业计算机技术课程的内容。汇编语言是一门重要的程序设计语言,但是同时学习难度也非常大[8]。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两章的内容学习汇编语言,在学习汇编语言编程之前学习了大量的8086/8088指令系统,以及汇编指令,同时结合上机实验学习,并且与计算机高级语言,比如C语言进行比较学习。教学实践证明,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较好的学习汇编语言以及编程。

1.2增加实验操作内容

微机原理与应用是一门涉及知识面比较广,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以往的教学中,基本靠教师课堂的讲授的方式学习这门课程。如果单纯依靠传统的教学模型,学生很难很好的掌握这一课程。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必然会下降。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的调整教学方式,增加实验操作,引导学生动手学习。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还增强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成就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就会自然的增加。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采取软件和硬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首先,在软件上,引入多媒体教学软件,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的模拟,可以使学生很形象的理解微型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工作原理,使得这门理论性强的课程变的生动形象。其次,在硬件上,我们引入教学模型机,通过操作模型机,让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能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计算机基本的工作原理,课堂上讲授的内容不再是枯燥的理论,而是变成现实的技术,可以操控的理论知识。

1.3建立网络教学平台

现代的大学生,手机,电脑等已经成了生活必需品,生活学习中已经离不开网络,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网络沟通、交流、学习。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与多媒体网络联系非常紧密,因此更需要更好的利用网络平台实现高效的教学和学习。然而,我国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相对比较落后,大多没有系统化的网络教学平台。

所以,我们还将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将课堂上讲解使用的课件,动画演示的内容,放到网络上面,方便学生课下讨论和学习。另外,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还可以实现师生互动。教师不仅可以及时解答该课程学生的问题和疑惑,而且能够及时的得到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思路,更好的完成教学工作。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可以丰富教学模式,让学生更为方便快捷的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还可以让更多的老师和学生共享教学资源。

2教学方法的探索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国内常见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任务驱动法等,而国外常见的教学方法有,巴班斯基的教学方法,拉斯卡的教学方法,威斯顿和格兰顿的教学方法[6]。

作者认为,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学生),应该灵活使用适合的教学方法。传统的讲授法不适用非计算专业的学生学习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课程。对于每一小节的内容,应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方法,而不是将一两种方法一成不变的应用始终。例如,在讲授8086/8088微处理器的内部构造时,适合采用讲授法和讨论法;讲授8086/8008未处理器引线结构的时候适合采用任务驱动法和拉斯卡的教学方法;学习汇编语言时则适合应用演示法和练习法,同时也结合上机实验,并且进行实例练习。总之,在讲授本门课程时,应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探索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7]。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是计算机专业的基础专业课,实用性非常强,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整个专业理论知识的建立和理解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可能像计算机专业那样系统学习计算机专业的知识,很大程度上体会不到该课程的所起的基础知识作用。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系统讲授该课程内的知识和内容,同时也要联系和穿插实际的应用和与现代信息科学技术联系起来。采用举例法,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使学生体系到该课程的实用性和重要性。

3考核方式改革

长久以来现行的大学考核方式,并且偏重于知识记忆,考核方式单一,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也仅依靠最后的期末考试确定学生的最后成绩,课程考核内容局限于教材、老师划定的范围和指定的重点,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核普遍不足。这种机械的考核方式对大学生造成了错误的引导和教育,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不符。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是一门实用性,创新性非常强的课程,同时也注重理论知识的教育。因此,在进行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时,应该转变观念,树立以实用和培养人才为导向、以能力和素质考核为中心的考核观念,突出能力本位,积极探索建立新型的课程考试考核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彻底改变存在的“会考试”而“不会做事”的“高分低能”和“有分无能”的现象。

考试考核方法改革将以往以测试记忆为主的知识性考核转变为以实践为主的能力和素质考核。根据专业特点和课程性质的不同,微机原理与应用采用了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除闭卷笔试外,还采用课堂测试、上机现场实际操作、平时作业,小组讨论实践等多种方式综合运用的考核方法。具体在考核方法内容所占比重如下表:

课堂测试上机实践平时作业小组讨论期终成绩最终成绩

15%25%10%10%40%加权求得

通过这种考核方式,使学生摆脱应试考试的思想,不再进行死记硬背,应付最后的期末考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积极的进行上机实践活动,积极的进行课堂的讨论,真正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来,最终能够圆满的完成事先设定的教学目标。

4结语

总之,我们针对本院学生的专业特点和需求,以及存在的困难,对微机原理与应用这门理工科非计算机的基础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探索和实践。该课程信息量大,学习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存在较大困难。

针对上述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考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提出必要的改进措施,进行了重要的教学探索。对教学内容作了适当的调整,针对本专业学生的职业定位,突出基础知识的学习;增加实验教学环节,锻炼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针对不同的教学章节,灵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采取多种考核方式,使学生摆脱应试教育的思维模式。

参考文献

[1]郑学坚,朱定华.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第四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杨素行,等.微型计算机系统原理与应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3]金巨波.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16):33-35.

[4]谢维成.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实施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2010(27):86-88.

[5]徐春雪.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方法的分析[J].信息与电脑,2009,(12):181.

[6]annetteBreaux,toddwhitaker.从优秀教师到卓越教师:极具影响力的日常教学策略.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电工基础知识汇总篇6

一、大学外语(1)课程性质

大学外语(1)是通识必修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让他们在英语听力理解、口语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翻译能力及词汇量等方面达到基本要求,能基本满足日常生活、学习和未来工作中与自身密切相关的信息交流的需要,同时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二、大学外语(1)教学基本情况

1、本学期我担任的大学外语(1)是一门新课,课前认真备课,钻研教材,教学中能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和需求力求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有所改进。20本科数字媒体、美术学、音乐学和舞蹈学都属于艺术生,英语基础比较薄弱,英语学习缺乏自信。这学期,课堂上注重加强学生的词汇、造句、翻译等方面的基本功训练,并针对每个单元教学内容测试和作业,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和检测所学的知识。

2.教学中努力探索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运用视听媒体,采用听说法、讨论法等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注重知识的归纳和总结,加强学法指导。例如:如何记单词,课文朗读技巧,对话、叙述原则等。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了提高。

三、大学外语(1)教学存在的问题

艺术生入学英语成绩不高,基础差,底子薄,词汇量不够,发音不准确,课前不按要求预习,教师迫于无奈,总是替学生完成本该学生自己完成的诸如查生词、通读全文、发现问题等预习工作,而这更加重了学生的依赖心理。还有学生的阅读量太窄,缺乏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教师设计了一系列课前课后测试对学生有一定的督促作用,但仍然不够,今后仍然要引导学生增强学习自主性和扩大阅读量。

四、大学外语(1)课堂教学策略

大学外语(1)课程涵盖比较广泛,内容也比较枯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下面是我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总结出的可以在今后继续尝试的一些教学方法:

1、讨论法

所谓讨论法,就是就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可根据主题提出讨论题目,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推出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最后给予总结评价。讨论法基于问题进行讨论,每个学生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独立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例如,在学生过完春节返校学习,可以分组讨论春节习俗,该主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效果自然是最好的。在组织讨论时,教师应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和习惯进行表达,所以讨论前应有相应的词汇和句型准备。同时,教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学生讨论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巡回指导,鼓励表扬学生,做好引导与评价都非常的重要。

2、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法,利用该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旅游主题,可以在课前先安排学生任务,布置学生查询旅游景点的相关信息。学生具备了相关的词汇,背景知识后有利于进一步的课堂任务教学。为巩固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师可再根据主题,布置课后任务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旅游经历,查找资料,制作ppt,最后在班上介绍展示。这种做中学的学习方式不仅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进或创设活动的真实场景,形成使用英语的语言氛围,把学生引入到某种情景中去,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人在景中,在情景中实践,情境由此而生,这种教学法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与学习自觉性。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工具。比如关于电影的主题,教师可以设计具体情境,假设学校电影节即将开幕,届时将会有不同类型的电影上映,布置学生制作英文电影海报,根据已知情境,要求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如互相邀请看电影,对电影进行评价等。

4、讲座法

电工基础知识汇总篇7

石旭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地质科技档案资料管理与服务方式、服务水平、服务效率,离实际工作的要求还有以下差距:观念落后、服务水平偏低地质档案资料系统,无论是管理部门,还是馆藏机构力量还相当薄弱,不能满足地质服务工作的需要。美国地调局仅地球资源与科学数据中心就拥有600名雇员从事数据处理和信息工作,英国地调局共800名员工,500名专业技术人员,其中有100人从事数据信息管理工作。数据处理人员分别占美国、英国地调局队伍总量的6.5%、12.5%。中国地质调查局系统专门从事资料信息工作的队伍约100人,从事数据信息工作的人员仅占队伍总量的1.5%,相比之下,我们的差距十分巨大。省级馆藏机构专门从事资料数据服务工作的人员也严重不足,结构急待优化。印度地调局第十个五年计划(2002-2007)信息传播经费占其总经费支出的11.82%,我们仅占3%。与旺盛的服务需求相比,当前存在着“新资料少、电子文档少、高质量资料少”的现象,图文地质资料数据库的建设进展缓慢,截至2007年底,全国平均只有30%左右的数据库资料。“重收藏、轻利用,重保管、轻开发”,服务方式和技术手段较落后,网络服务的信息量和质量低[2]。目前人们固有的思想意识,总是认为地质档案资料管理工作不是一线工作,导致资料管理与服务岗位人才匮乏,缺乏高学历的管理人才、地质和物化探专业人才、信息技术和外语专业人才、档案情报专业人才、管理宣传型综合人才。提供网络服务的信息服务设施欠缺,有些资料涉及保密问题,不能上网,降低了服务质量和水平。岗位技术含量较高、工作量较大,而工资待遇较低、职称较低。这种现状制约了地质档案资料社会化服务的开展,阻碍了其社会化服务的进程,降低了地质资料的利用率,削弱了地质资料所能产生的巨大社会效益。受人员数量和自身素质的限制,难以深入开展地质资料的综合研究;对需求调研不够;现有的成果不能向社会,加工处理等相关需求不能及时满足,服务水平较低,不能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给资料工作带来的巨大变化。制作不规范汇交不及时资料汇交工作处于资料管理的最前沿,只有汇交顺畅,其他后续工作才能得以正常运转。汇交与制作不协调为了使馆藏资料得到更加系统地保管,更方便地提供服务而制定了相应的格式要求规范,所有资料必须符合馆藏要求。地质资料汇交格式,内容要符合相关的行业技术规范,形式上按照国家有关标准执行。先有汇交格式后有馆藏要求,汇交人和资料管理人应各司其职,汇交人负责提供全面的合格的资料,资料管理人负责将资料转换为符合馆藏要求的格式。馆藏要求要主动与汇交格式去接轨。资料汇交工作是地质资料工作的重要一环,是在最短周期内将最新的成果收集起来,经过整理、进行数据转化并提供社会服务。目前在资料汇交环节中,汇交与制作不协调问题较为突出[3]。现行的汇交要求中,电子文件大致可以分为源电子文件和存档电子文件两大类。其中源电子文件就是在生产环节所形成的原始文件,只要通过技术专家的审查,就满足汇交要求。而存档电子文件是为了资料管理而设置的另一种存在形式,属于馆藏要求。目前在资料汇交中,将存档文件的制作过程转移至资料汇交人,无形中给汇交人增加了许多负担。在转换的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所造成的问题也比较多,比如信息丢失、图元变形等,这也造成了当前资料制作环节、汇交环节和验收环节工作量较大。格式转化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并造成资料在一定周期内不同程度的积压,导致众多后续环节的推进速度迟缓、效率低下,继而制约了下一步工作的全面开展[4]。专业技术问题增多按照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只有经过审查验收的资料才可以进行汇交,即汇交来的资料应是符合相关专业技术规范的。但在资料整理过程中,专业技术方面的问题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较为典型的问题有:报告正文中的专业术语错误率增加、错字率增多;物理量符号不规范,有的写成斜体字母,字母大小写有误;重要地质信息存在错误或遗漏;附图中地质体用色不符合技术规范,色标有误,缺失图例,附图及标注分辨率低;附表表名表头不统一,编号不唯一,字体字号不统一;国界标注有误,四角范围坐标有误,比例尺有误;忽视版面设置,篇章节三级排序有误,插图插表字头朝向布局有误等等。此类问题本应由专家组审核出的内容却未能得到合理解决,已顺延至验收资料整理环节,从形式上说不属于资料管理的责任,不会直接影响汇交工作,但对于馆藏资料的质量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末端的服务环节所提品的品质会带来不利的影响。汇交意识淡薄按时高质量地汇交地质资料是法律赋于资料汇交人的责任和义务,必须遵守[5]。目前普遍存在消极汇交的现象,包括资料汇交人和资料管理人都存在此种思想。馆藏机构自身位置尴尬,对管理、服务中众多不合理现象不能做出及时处理,造成拖欠汇交,汇交的资料以次充好,可参考性低,没有按照国土资发2006[210]号文件及相关标准要求进行汇交、汇交内容不齐全①。深深地影响着馆藏资料的质量和社会地位。当时制作的纸质地质档案资料和汇交电子光盘,与现在汇交的要求相差甚远,作为资料管理与服务部门就只能被动接收,所接收的资料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不能确保其质量,需要大量的反复修改,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资料数字化、信息化程度不高地质资料工作尚未适应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要求。长期以来,地质资料工作主要以纸质为主,有许多地质档案资料,没有制作电子文档,更有很多老地质档案资料,一直没有录入任何数据库,查询、检索以手工台账纸制卡片和简单电子表格为手段,使其难以查找,使用困难,开发利用能力不强[6]。随着电子文档汇交、图文扫描数字化和目录数据库建设等工作的开展,地质资料工作开始走向纸电同步、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馆藏模式。在这种结合与改变的过程中,由于资金、技术、人力等因素制约,相关技术及标准尚未建立,传统观念尚未改变,仅在某些工作环节实现了一定程度的信息化,尚未真正摆脱以手工作业为主的工作方式,导致地质资料标准化、数字化程度不高,致使地质资料工作基础业务信息化建设滞后。

工作建议

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加强地质资料工作和地质资料产品的宣传力度,总理也多次要求提高地质资料的社会化服务水平。2000年12月25日总理指出:“现代技术装备、图书资料、调查成果要打破封锁,向全社会开放,提供公益服务”。2002年10月5日总理指示:“要让国家和社会更多地感知地质工作的多元服务及其效用。这就要加强公益性地质信息的披露,普及地学知识”。让全社会都要认识到地质科技档案资料工作的重要性,为资料社会化服务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确立资料室为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属性和地位,加大投入成本,提供稳定、充足、经常性的资金支持,配备国家有关标准规定数量的各类专业人才,从政策上给予支持,创造条件吸引人才。以人为本,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开展在职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努力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积极性,使他们成为既精通地质和物化探专业、又懂信息技术和外语、能管理会宣传、还懂档案和保密知识、有强烈的责任心、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地质档案资料社会化服务迅猛发展的需求。切实做好汇交工作地质大调查工作开展十多年来,形成了大量的地质科研成果,成果资料汇交任务繁重。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资料汇交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32号]”文件精神,按要求严格执行地质资料汇交管理的相关工作。要做到与项目组及时沟通,增强服务意识、更新服务观念,及时为项目组提供宝贵的信息资料,指导、帮助项目组,按有关规定,严格做好地质档案资料的汇交工作。确保所有资料都能真实、高质量、完整地、美观大方地表达出来。纸质资料要用胶装或线缝,不能过厚,汇交的资料应为评审修改后的最终成果,所提交的成果报告的电子文件登记表、单位资质、审批文件、正文、附图、附表、附件等,内容要正确、齐全、清楚,与电子文档一致。加快标准化、数字化建设建立和健全各项制度,使地质资料工作有章可循[7];建立资源共享、资料安全与保密、数据维护与管理相关规定,形成资料开发利用和服务的良性机制,提高资料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加快已有地质资料的数字化进程;新形成汇交的地质资料,必须按规定格式汇交电子文档、矢量化图件和各类数据体。尽快建立各类地学数据库和图文资料数据库,使地质资料管理法制化、馆藏设施标准化、查阅数字化、操作电脑化、信息传递网络化。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做好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减少地质工作重复,提高地质工作效率,向社会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地质资料信息,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地质资料信息查询方法,充分挖掘地质资料巨大的潜在价值,提高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水平,对促进国土资源管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8]。增强地质科技人员归档意识地质科技工作人员,既是档案的利用者、受益者,同时也是档案的形成者、积累者、归档者。人们应当在享有利用档案权力的同时,应当履行与之相应的保护、传承档案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十条规定:对国家规定的、应当立卷归档的材料,必须按照规定定期向本单位档案机构或档案工作人员移交,集中管理,任何个人不得据为己有。档案部门应该加强宣传工作,提高广大工作人员的形成意识、归档意识。有了这种意识,人们就不会将重要的文件底稿随意丢失,将有价值的文件从电脑中删除;有了这种意识,人们就不会将已经办理完毕的文件丢在一旁;有了这种意识,人们就不会将科研过程的关键技术诀窍等本应属于国家的档案据为己有。只有把我们在工作中形成的文稿、数据、记录积累起来,集中而科学的管理和运用,才能不断丰富和发挥作用。

电工基础知识汇总篇8

关键词:高职英语项目化;机电英语整体设计;单元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093-03

一、问题的提出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08年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特别指出:“高职英语是以职场交际为目标,以应用为目的……为他们提升就业竞争力及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项目化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参与一个项目的教学活动,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教师设计项目的名称、主要内容和成果展示;学生设计具体的项目实施的步骤,如收集信息、实施方案、评价方式。通过对中国知网近10年的高职英语教学方法论文统计发现,有些论文涉及任务型教学法,有些论文涉及分层次教学,有些论文涉及eSp教学,但是,涉及高职英语项目化教学的论文仅有10多篇。这说明英语项目化教学还在探索过程中,具有公开价值的成果尚少。但是,鉴于项目化教学具有增强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实践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等优点,“项目化教学是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作为全国首批高职院校示范校之一,我院近几年开展了高职英语项目化教学实验,在通用英语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立足于如何结合项目化教学“六步法”,开发符合我院的机电英语“六步法”。

二、高职英语项目化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般认为,高职英语项目化教学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情境学习理论。

项目化教学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探究性学习模式。项目教学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均强调活动建构性,强调师生应在合作中学习,在不断解决疑难问题中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项目化教学以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为基础,提供真实的或虚拟的工作环境,引导学生动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并结合亲身经历,把大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通过“做中学”的学习方式,完成任务并同时获得知识和技能。

项目化教学是以情境学习理论为基础,以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场所为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多种资源,采用混元方式参与活动,并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在与教师、同伴的相互合作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和提高工作能力。

笔者认为,建立在以上三种理论之上的项目化教学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情境、实用、合作,要体现知识和技能的真实性、实用性和具体性特点。

三、高职英语项目化设计案例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情境学习理论,国内学者从工作过程、市场需求、工学结合等不同角度探讨了英语项目化教学的特征,并介绍了具体的设计方法,如包括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的“六步法”。同时,还有“五步法”和“七步法”。综合来看,三种方法均包括项目准备、项目实施和项目汇报三个阶段。此外,国内学者提供了具体案例,如金融保险项目化英语教学案例。

我院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英语项目化整体设计、项目化单元设计等内容,如机电英语项目化的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均渗透了技能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见表1。知识目标主要和英语词汇、句法、翻译技巧有关,技能目标主要和运用英语词汇、句法、翻译技巧的能力有关,素质目标主要和基本职业素养、积累技术资料、英语口头表达能力有关。

根据多次走访发现,我院机电装备制造类学生的第一份工作目标大多是一线机床操作员工。因此,教师根据现有的加工设备,结合英语项目化教学整体目标,进行了单元项目化设计,见表2。具体包括技能训练项目名称、技能目标、主要支撑知识和训练方式。

1.分组收集机床用途/构成,特色/操作注意事项的20~30个词汇和简单句和较复杂句句型;分组收集机床用途/构成,特色/操作注意事项等的词义的选择、增词、数量、倍数技巧等5个例句

2.分组总结机床用途/构成/特色/操作注意事项的100个词汇和简单句和较复杂句句型;分组总结机床用途/构成/特色/操作注意事项等的词义的选择、增词、数量、倍数技巧等共10个例句

3_通过看图解说、看实物解说等方式介绍机床用途/构成,特色/操作注意事项等

在项目化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参与信息收集、实施方案设计和评价方式设计。以单元设计为例,学生也提供了具体的六步实施方案,见表3。

五、结论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认识到,以项目化教学为手段,以机电英语为教学平台,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最终目标,是专业英语改革的正确方向和必经之路。从学生角度来看,机电英语实施项目化教学一年后,学生的口头汇报能力、笔译机电英语的能力、英语学习的兴趣有所提高,遵守时间的意识得到加强,合作学习的氛围日益浓厚。

电工基础知识汇总篇9

单位名称:公司经理办岗位名称:秘书

岗位编码:所在部门:秘书科

薪酬等级:岗位定员:2

岗位类别:管理工作时间:不定时工作制岗位任职者(代表)签名:

上级主管签名:拟定时间:

批准时间:岗位目的根据公司行政中心工作的需要,做好办理公文、筹办会务、处理日常事务及信息传递等工作,发挥服务和参谋助手作用岗位关系经理办主任秘书科科长秘书主要工作职责与绩效考核指标(请描述该岗位4-8项应负工作职责,并按其重要性进行排序,并在工作职责中提取绩效考核指标,绩效考核指标应尽可能客观、量化,数据易采集。)序号工作职责(描述)绩效考核指标1参与行政工作的调查研究和督办、落实,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及时完成2起草公司行政工作报告,决议决定和领导讲话及汇报等文稿达到要求3承办公司党政联席会,经理办公会及综合性行政会议会务工作及时通知,做好记录4承担信息的上传下达,记录公司重大事件,整理史(志)资料作息传递和记录准确、及时5承担与上级主管机关的联络沟通,请示汇报沟通联络畅通6参与公司重大活动的承办,参与公司对外接待工作。有礼、有节、有序7负责安排公司领导工作日程(月度和临时出差计划)安排周密合理8承担承办公司领导外出活动有关事宜,完成领导临时交办事宜完成,达到要求9承担公司机关led电子公告屏的编辑、制作、播放。正常播出范围联系的对象频率联系的内容内部机关各部门经常会议及活动安排,收集反馈信息,协调配合各二级单位经常外部省国资委、市委市政府办公室经常请示汇报、报送材料、沟通联络,信息上传下达中铝办公厅经常请示汇报、报送材料、沟通联络,信息上传下达工作环境工作场所:办公室

职业风险: 危害源种类:

危害频率:工作工具与使用设备电脑、电话、录音笔、led电子显示屏、投影仪等任职要求[本职位需要的最低任职资格(含学历、资历、技能、素质和经验等)]1、学历及知识背景:专科以上学历或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接受过企业管理,公文写作,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教育培训2、工作经验:从事办公室工作二年以上3、基本知识与技能:有较好的写作基础,具备较强的办事、办会能力;熟悉公文写作,能够独立起草一般性公文;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能独立处理科室业务;熟悉接待礼仪,能较好处理一般性接待工作;熟悉使用办公软件;熟悉文件资料归档的基本程序和方法。4、素质要求:严谨细致,责任心强,有较强的保密意识;待人热情,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善于协调、沟通。5、其他要求:性别:年龄:其他:__公司岗位说明书岗位名称:秘书

岗位编码:所在部门:秘书科

薪酬等级:岗位定员:1

岗位类别:管理工作时间:不定时工作制岗位任职者(代表)签名:

上级主管签名:拟定时间:

批准时间:岗位目的根据公司行政中心工作的需要,做好办理公文、筹办会务、处理日常事务及信息传递等工作,发挥服务和参谋作用。岗位关系总经理经理办主任秘书科科长秘书主要工作职责与绩效考核指标(请描述该岗位4-8项应负工作职责,并按其重要性进行排序,并在工作职责中提取绩效考核指标,绩效考核指标应尽可能客观、量化,数据易采集。)序号工作职责(描述)绩效考核指标1负责办公室季度考核报表的报送及时性2负责每月领导工作安排的收集、打印、下发规范性3负责公司外来客人的接待、服务工作满意度4负责领导办公室资料、文件的整理、归类规范、整洁性5负责与上级主管机关的联络沟通,请示汇报及时、准确性6负责办公室文件资料的清理,归档规范、整洁性7负责公司对外宣传材料的收集提供及时性8负责办公室电话的接听,记录,上传下达及时、准确性9负责公司领导出差的订票、借款、报销等工作及时性10负责公司各种会费的交纳、登记工作及时、准确性范围联系的对象频率联系的内容内部机关各部门经常会议及活动安排,收集反馈信息,协调配合各二级单位经常外部省国资委、市委市政府办公室经常请示汇报、报送材料、沟通联络,信息上传下达中铝办公厅经常请示汇报、报送材料、沟通联络,信息上传下达工作环境工作场所: 办公室

电工基础知识汇总篇10

关键词:教学方法;教学质量;接口技术;汇编语言

作者简介:李济生(1957-),男,山西晋城人,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044)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4-0061-02

自2010年开始,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学院将“汇编语言”和“接口技术”课程合并成“汇编与接口技术”,要求在原有两门课程内容基本不变的情况下,重新优化新课程的教学方案,并要体现出课程的先进性。因此如何规划课程内容,促进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提高课程的教学水平就成了设计和规划新课的关键。通过两年多的教学实践证实所采用的教学方案是有效的。

一、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导向的课程规划

在总结以往教学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我们对新课程的规划达成了共识,即坚持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导向的课程内容规划方式。[1]

1.汇编语言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汇编语言教学要加强对计算机体系结构的认识,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理解指令和硬件之间的互动关系,以便为后续课程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汇编语言仅靠书面作业是很难深入理解指令的内涵和掌握程序设计技巧的,要坚持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这个过程,尽快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为达到此目的,我们在涉及指令的第一次课后就安排了汇编语言调试工具DeBUG的实验;并随后要求学生对每条指令和课堂上讲过的程序(包括作业)在DeBUG或DoS环境下进行测试,观测变量和标志位的变化。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学生很快掌握了汇编语言的基本内容和程序设计方法。

2.接口技术要坚持以案例驱动的教学方法

坚持以案例驱动的教学方法,就是在学生掌握必要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以问题为核心、以案例为基础设计教学过程的教学模式。[2]在教学中我们根据各章节的特点设计了很多教学案例,包括定时器控制蜂鸣器发声案例、定时器产生日时钟案例、定时器产生pwm波形案例、并口控制步进电机案例、并口在0或1方式下交换数据案例、中断控制器与并口或定时器结合的中断控制案例、微机之间串口通信案例、RS485方式通信案例、aD0832多目标同时控制案例等。通过对以案例驱动的教学模式的实践,感受到学生参与分析和讨论问题的热情提高了,掌握课程内容的能力增强了,同时学生对硬件课程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3.课程内容要与时俱进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的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当今需求,而课程内容的更新也势在必行。为此我们将新技术pCi总线和USB总线引入到教学中来,使传统的课程赋予了新的内涵。[3]

pCi总线和USB总线的引入不能只停留在概念层面,要针对学生在理解时序控制和总线协议中存在的困难开展教学活动;重点加强对pCi和USB总线协议的理解,并结合传统的eiSa总线分析pCi总线与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分析总线“桥”的作用和工作原理。虽然这部分内容没有开展实验,但它是研究性教学的重要部分。通过专题讨论,学生对新技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二、接口教学要强化关键知识点的理解

帮助学生掌握重要的知识点是学好课程的关键,也是引导学生深入思维、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

1.强调in和oUt指令与硬件的互动关系

在接口的控制中常用的两条指令是in和oUt。很多学生并不知道这两条指令执行过程中如何会引起接口信号的变化,从而引起CpU与io之间的数据交换。为使学生建立软硬件之间的互动概念,应重点讲清楚in和oUt指令的三个基本要素;即in和oUt指令在执行过程中,首先CpU会将指令中涉及到的端口地址送到地址总线上,译码后选定要操作的端口;同时会产生/ioR或/iow有效控制信号,控制数据的流向;此时oUt指令会把数据送到数据总线上,而in指令会从数据总线上获取数据。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点就能深入理解软硬件的互动机制,为接口的设计奠定基础。

2.注重对中断控制器8259端口寻址方式的理解

中断控制器8259内涉及到了十多个端口,但片内地址只有一根线a0,如何用一根片内地址线寻到那么多的端口呢?学生很难理解这个问题。为了讲清楚这些概念,可以结合8259采用的端口译码片内地址a0、特征位、初始化顺序、先送地址后数据等多种寻址方法,并结合其他接口芯片的寻址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进而深入理解8259的端口寻址过程及特点。通过对该知识点展开分析和讨论,使学生对接口中的所有寻址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对接口电路的设计也是有帮助的。

3.加深对Dma主从模式下ioR\、iow\、memR\、meRw\信号的两面性特征的认识

无论是CpU还是Dma,都可以完成存储器与io之间的数据传输。实际上,在存储器与io交换数据时,作为当事的双方并不关心谁在控制它们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只要满足总线数据读写时序,存储器和io就可以完成数据交换。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Dma能模仿CpU对总线的读写控制时序,自然也就能达到数据交换的目的,只不过CpU是通过软件方法实现,而Dma则是通过硬件方法实现。因此在教学中应强化对Dma的四个信号(ioR\、iow\、memR\、meRw\)在主从模式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仔细分析CpU控制下完成存储器与io交换数据的机理以及Dma模拟这些过程所必需的硬件信号和它们在不同模式下的作用。这不仅能使学生容易理解Dma的工作原理,而且也能使学生加深对计算机设计中软件和硬件互相替代规则的认识,为设计计算机系统中的主控器提供很多思路。

4.从aD转换器的查询和中断方式来看软硬件的相互配合

任何接口的数据交换都包含查询和中断两种方式。查询方式的本质是通过in指令来获取aD转换结束的状态信息。由于aD转换结束线一般是非三态的,所以需要在数据总线和aD转换结束状态线之间接入三态门。在用in指令查询转换结束状态时,aD转换结束的状态与总线瞬间接通,从而可通过数据总线获取aD转换结束状态的信息。中断方式获取转换结束的状态与查询方式有着本质的不同,它需要通过一根硬信号连接到中断控制器上,同时要解决中断发生的随机性问题,并按一定的格式编写相应的中断服务程序。

查询和中断方式在软硬件设计上的差别清楚地说明了这两种数据交互方式在原理上的差别,教学中应注重说明不同方式下软硬件搭配问题,使学生掌握不同接口电路的设计方法。

5.挖掘接口芯片应用的潜能

接口技术可供挖掘的知识点很多,比如用定时器产生频率和占空比可调的pwm波形,就是接口芯片的应用拓展问题。可根据定时器方式1和方式3的特点,将定时器0选用方式1,定时器1选用方式3,定时器1的输出oUt接在定时器0的Gate上,生成的pwm波的频率由定时器1的输出频率决定,pwm波的低脉冲部分由定时器0的定时时间决定,只要改变定时器0和定时器1的时间常数就可以改变pwm波的频率和占空比,从而输出频率和占空比可调的pwm的波形。通过类似知识点的扩展,开拓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也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全面开展研究性教学

全面开展研究性教学是课程建设和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本课程的研究性教学包括研究性理论教学与研究性实验教学。前者以专题报告、调研报告、研究报告和小论文为主,后者以研究性实验为主。

在研究性理论教学方面,除了结合现有教学内容设计一些题目外,还结合新技术设计了另一些题目,例如i2C总线和Spi总线时序的特点及时序产生方法、i2C总线的读写时序与pCi总线的读写时序之间的特点分析、pCi总线和USB总线应用技术的新进展、pCi总线与传统的系统总线的区别和相关的应用实例分析等。在研究性实验教学方面,我们结合实验平台和扩展实验平台设计了许多实验题目,例如i2C接口的存储器访问实验、i2C接口的RCt时钟控制实验、Spi接口的eepRom访问实验、音乐播放器实验、带图标显示的交通信号灯实验、竞赛抢答器实验、远程电机控制实验、恒温控制实验、风扇演示系统实验、串口小键盘音乐通信实验、定时猜数游戏实验、基于采数计时控制的交通灯模拟系统实验、基于串口的多功能播放器实验、警报系统实验、秒表设计实验、数字闹钟实验、电子琴实验等。

研究性实验给课程带来了很多生机,在业余时间经常可以看到学生以组为单位在实验室里讨论和完成自己的实验。学生对这些实验内容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应用能力。

四、课程的考核与评价

多年来学校一直采用开卷考试,强调以应用为导向的试题内容,并加大学生平时成绩的比例,使平时努力得到认可。课程的考核与评价比例是:考试成绩占50%,平时作业占15%,平时实验占15%,研究性实验占15%,专题研究报告占5%。采用这种考核与评价机制促使学生平时就注重对自身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五、结束语

培养出高水平且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学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而提高教学水平是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必要基础。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计算机应用人才,我们总结了以前课程的经验和教训,对“汇编与接口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案进行优化和尝试。通过两年多的教学实践,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我们将继续对课程进行研究和探索,寻找一条更适合培养出高质量学生的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1]赵姝,张燕平,陈洁.如何在教学中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J].计算机教育,2012,(6):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