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物的基础知识十篇生物的基础知识十篇

生物的基础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45:45

生物的基础知识篇1

一、做好“两结合”,建构系统的知识体系

1.以教材为“基石”,以复习资料为“支柱”。教材是教学的依据,系统复习以教材为依托,一定要让学生知道吃透教材的重要性。复习过程中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细读课本,在书的边空处做好读书札记,提炼出知识点。教师要指导学生读书方法,由章到节理出主线,节中以各内容标题划分知识块,从宏观上以鸟瞰方式构建章节内容体系,这并不等于形成了系统的知识体系,只是搭建了章节的知识框架,最后还需要认真研读每个知识块,精练出每个知识点和细节问题,吃透概念,梳理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图、表与文字等信息材料的理解,有效地对事实生知识内容的识记。

构建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最终要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基本知识、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应在夯实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强化运用,在运用中达到对基础知识的巩固,提高理解水平,在学生已有的水平层次上进一步突破,更为重要的是还能使学生现有的知识面得到进一步的拓展。这需要教师帮助学生精心选择一种好的复习资料。选定一种品牌资料后,就要忠实地用好这种资料。切勿贪多。

2.充分发挥资料的导学与巩固强化的功能。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使用资料,研究复习资料的所设栏目和编排特点,采取科学有效的使用方法,我总结使用资料的“四字诀”――读、思、理、练。(1)要能发挥资料的导学功能,必须要指导学生阅读,即“读”字诀,如阅读诸如“重点知识导悟”,“拓展与链接”等这些栏目,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本重点知识的理解,同时开阔了学生的眼界。(2)要善于对自己复习过的内容进行梳理,即“理”字诀,编制知识网络图解,使所学知识条理化,理清知识脉络,理顺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做到概念清,内容细,便于学生对复习过的知识内容进行储存、优化整合及提取运用。(3)“练”字诀强调练习的功能,系统复习在练习题的选择上要把握以下几条原则:一是要注重内容的基础性,二是内容要具有针对性:三是在能力要求上注意层次渐进性;四是题量的适度性。对学生要分层要求,既要面向全体,又能顾及到那些“吃不饱”的学生。

二、做好“两配套”,夯实生物基础知识

生物的基础知识篇2

一、教学目的要求

(一)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关于细胞、生物的新陈代谢、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和变异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这些知识在农业、医药、工业、国防上的应用。

(二)通过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

(三)要求学生掌握使用高倍显微镜,做简单的生理实验等的基本技能。

(四)培养学生自学生物学知识的能力,观察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殖发育的能力,分析和解释一些生物现象的初步能力。

二、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

(一)从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出发,认真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选取生物的结构和生理的知识。结构知识是理解生理知识的基础。生理知识是阐明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的基础知识。因此,必须重视选取形态结构和生理的知识。

(二)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必须做到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1.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要密切联系工农业生产实际。生物学是农业、畜牧业和医学等方面实践的理论基础,通过学习生物学知识,要使学生知道生物与生产的关系十分密切,应该利用和改造有益的生物,防除有害的生物。

2.要密切联系各地的自然实际。由于我国幅员广大,各地的生物种类有很大差别。因此,所选取的植物和动物,既要重视其典型性,又必须尽可能是各地比较常见的,以便学生可以直接观察到这些动植物和了解这些动植物的生活规律。

3.选取的生物学基础知识,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使学生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更加深刻地认识学习生物学的意义。

(三)适当选取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生物学基础知识。

现代生物科学发展很快,生物课必须重视用现代生物科学的观点来阐述教学内容,并且适当地增加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知识内容,使学生对生物科学发展的现状有个初步的认识,为他们进一步学习现代生物科学知识和参加工农业生产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班级现状分析

本学期我任教高二164、166、169、170四个班级,虽然通过班主任,我对个班的现状有了一点了解,但由于生物是从高二开始的起始课程,所以具体情况还不能下定论。

生物的基础知识篇3

关键词:物理学习;习惯现状;改进

0引言

中学物理知识是现代中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必须合理把握物理知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中学物理学习的连贯性。从现代中学生物理学习的整体来看,物理学科的知识学习无疑是中学阶段知识学习的难点,中学生在物理学习上存在学习困难,我们要善于发现物理学习的中逻辑性,促进自身中学物理学习方法的新突破。

1当前物理学习习惯现状

(1)基础知识不踏实

物理学科知识是日常知识体系中重要组成部部分,随着中学生日常物理知识学习内容的逐步增加,物理研究的层度也逐步加强,基础知识是物理学科学习程度进一步提升的重要基础。但从现代中学生物理学习习题总结来看,其物理知识基础知识学习扎实性较低,从中学生的角度进行分析,由于物理基础知识大多是公式,我们进行基础知识学习时,往往只注重对公式的记忆,其他与公式相关的知识研究与分析却缺少透彻性的分析研究,使我们的物理基础知识的记忆准确性较低,一旦后期物理学习中出现与旧知识相似的知识结构[1],我们往往在实际应用中无法准确的掌握两者之间的差别,最后导致中学物理基础知识学习的应用出现知识结构下混乱的情况。

(2)知识应用性差

中学生在对巨大的物理知识系统进行学习中,必须实现知识学习的灵活性应用。知识的学习,其理解性往往受到学科难度的影响,物理学科的难度与其他学科相比,抽象性更高。由于缺少良好的物理知识学习习惯,课后不能及时对课堂中学习的物理内容进行巩固、提升[2],从中学生的角度进行分析,中学物理知识的学习一部分堆积在一起,另一部分随着时间的增加逐渐遗,最后我们进行物理知识应用时,对物理知识的基本理解已经失去了学习时的灵活性,在后期的知识应用中,中学生是直接进行公式的机械套用,没有真正理解物理知识,更没有与题干真正的结合在一起,导致物理知识学习的应用能力较低,甚至出现物理知识学习困难,影响我们的学习效率,也逐渐使我们的学习兴趣降低,是一种不科学的物理学习方法。

(3)物理知识自我总结性差

从中学生的角度进行分析,物理学科的知识学习是其学习中存在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科。从学科本身而言,物理学科的难度较高,对我们的思维要求严谨,但只要合理进行中学物理知识的钻研学习,会突破学习困难;另一方面,中学生进行物理知识学习中,往往对物理知识学习中的习题总结性差,不能及时有效的发现中学生物理习题做题中存在的问题,物理知识的学习自我总结性差,依赖性较强[3],从而对学生的物理知识学习带来较大的不利影响。

2改进物理学习习惯的措施

(1)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

中学物理知识是中学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为了达到中学知识学习结构的科学性规划,必须把握科学的学习方式,突破高考物理学习中的难点,从中学物理学科的学习角度进行科学分析,养成良好的物理学科学习习惯,首要的是对高宏物理基础知识开展基础性学习,保障基础知识的扎实。例如:从中学生的角度进行分析,针对中学物理知识学习中,物理电力知识占据重要的部分,在日常学习中,对电流运算公式、电压运算公式、电阻公式都要进行全面的学习,不仅要保障物理基础知识中公式的应用,同时也要对公式中每一个字母对应的相关性知识进行分析和识记,提升对物理基础知识的认识与总结。从中学生的角度进行分析,以电流公式为例:i=U/R[4],我们进行知识学习时,要善于进行基础物理知识关联性分析,为中学物理知识的学习提供鉴定的物理学习基础。

(2)实现知识灵活能应用

注重物理知识学习习惯的养成,必须保障中学物理学习知识应用的灵活性。从中学生的角度进行分析,一方面,我们要善于建立学科内部知识的联系,避免学科知识的独立,逐步完善自身物理知识的结构框架,只有我们自身能够对中学物理知识结构逐步进行探索,才能够发现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性,从而达到物理学习的灵活应用。例如以中学生进行分析,进行中学武力知识学习时,对牛顿经典力学与动能学知识相互对比,从而发现物理知识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再结合相关的物理习题,达到对物理知识记忆和学灵活多样的作用;另一方面,物理知识学习的灵活性也表现在物理知识的应用上,要养成对物理习题认真分析的习惯,善于从习题的题干中搜索解题思路,及时与物理知识进行综合性的结合,最终实现中学物理学习的习题解答与基础知识的灵活应用,逐步将良好的学习习惯融合在中学知识学习中。

(3)注重物理学习的总结

养成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离不开课后对知识的自我学习与巩固,加深物理知识学习的深刻性。例如:从中学生的角度进行分析,以电流公式为例:i=U/R,我们进行物理知识学习中,可以依据自身物理学习的程度,进行电流计算的习题总结,建立相应的物理习题错题集,同时进行学习困难知识的自我总结,发现学习中的困难,进行针对性习题训练。另一方面,将日常学习中学习物理遇到的困难性习题进行结,合理进行物理知识的规划,提升自身物理学习的效率;或者,可以将物理的理论知识学习进行后期自我加工整理,将物理知识编成顺口溜进行记忆,逐步结合自身物理学习的问题[5],进行物理知识学习的自我探索。经过长期的物理知识总结与学习,我们可以达到对物理知识学习的习惯日益形成,不仅为我们的物理学习提供良好学习方式,同样也为自身中学知识的学习提供高效的学习方法。

生物的基础知识篇4

一、化学基础知识的结构化教学

化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物质世界的层次性和结构性,决定了化学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和结构性,从整体来看,化学学科知识可分为如下知识板块: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元素与化合物知识、化学计算、化学实验等。每个知识板块都有一条知识主线,各知识点之间互相联系,交织成知识网络,并体现出各自的层次性和结构性。

以元素与化合物知识为例,其基本内容及结构如下:

同时,使学生明确这样一条知识主线和思想: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这样的结构进行程序性和结构化教学,学生也以这样的结构进行程序性和结构化学习,从而使化学基础知识形成特有的条理性、系统性和联系性。

当然,这只是“元素与化合物知识”板块内部提出的结构化思路,能够体现出知识板块内部各知识点的系统性和联系性,为了更好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还要建立化学基础知识板块之间的结构化联系,这就要挖掘知识板块之间的交叉点和联系性,如元素与化合物知识板块中必然要涉及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的知识,如原子、分子、离子、化学式等基本概念及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物质结构等基本理论,始终贯穿于元素与化合物知识之中。

二、学科间综合能力培养的结构化教学

“3+X”考试改革,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学好各学科的基础知识,还要注意把握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观念的综合型人才。鉴于学科知识的复杂性,知识交叉点多,使学生和教师感到无从下手,如果建立起学科间交叉知识的结构化模型,则可以提纲挈领,举一反三,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对化学学科来说,不仅要立足本学科知识,掌握化学基础知识,还要发挥学科独特的基础性和综合性优势,把知识掌握与综合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挖掘化学与数学、物理、生物以及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的知识联系和交叉点,建立化学与各学科知识交叉点和化学应用在其他各学科中以解决实际问题的结构化模型,从而准确、高效地解决实际问题。这既注重了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又可以将紧密联系其他学科的思想方法应用于化学学习和研究中。转贴于

我们可以建立如下化学与其他学科知识交叉点的结构化模型:

三、化学基础知识应用与创新综合能力的结构化教学

学习贵在应用,从培养实用型、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角度考虑,综合能力主要表现在应用各学科知识及研究方法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强调知识掌握的灵活性、开放性、实用性和研究性。因此,中学化学的教学不能只顾及知识掌握的多少,而应关注社会热点和实际应用,引导学生应用相关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多角度、多维度、多层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突破思维的定势和限制,引进新信息、新思想、新技术、新发明和新成果,关注科技发展的新情况,如人类基因图谱的研究、纳米技术与纳米材料、超导技术以及光(量)子计算机和神经网络计算机等。

为了使解决问题的方法简易、途径简捷和过程易操作,建立解决实际问题的结构化模型是有必要的。一般来说,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可建立如下结构化的思维模式:

(1)已知条件有哪些,目标是什么,要解决该问题需要哪些前导性知识。

(2)该问题涉及哪些相关学科知识,已知条件能否转化,能否引入辅助元素,拟定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

(3)执行方案时将引入哪些新问题,如何修正。

(4)研究、讨论后提出最佳方案。

生物的基础知识篇5

(1.安徽省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安徽芜湖241000;2.漳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福建漳州363000)

摘要:通过对高职高专药类专业基础化学课程整合的关键要素进行剖析,依据高职高专培养目标和教学原理,构建并分析了基础化学课程整合的模式和特点。

关键词:药类专业;基础化学;课程整合;模块构建;特点;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2-0076-03

药类专业基础化学课程重学科、重系统、重理论的固有模式与高职高专“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办学理念格格不入。虽然很多高职高专都针对基础化学课程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但多数是追求形式而不注重效果。合而不整、补丁式缝合、本科压缩饼干式等缺乏科学性的整合现象极为普遍。为此,我们从课程构成的核心要素出发,结合专业特点和我校课程整合成果,对基础化学课程整合特质进行了分析,构建了药类专业基础化学课程的整合模式。

基础化学课程间的基础性分析基础化学一般指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各课程的基础相关性为:

由图1可知,无机化学是所有课程的基础:分析化学是各门课程中需要的一种检测手段,其他课程对它的依存度不是特别大;有机化学是生物化学的基础。

基础化学课程整合分析

(一)基础化学课程知识模块

以我校在(曾)用教材为依据,药类专业基础化学课程大致的知识模块如表1所示。

通常,当讲解分析化学中各类滴定法时,总要重提无机化学中的四类反应方面的模块知识:在讲解生物化学中蛋白质和核酸等知识时,也要重提有机化学中生命活动基础物质模块中的蛋白质和核酸等知识。课程间重叠、交叉、分化现象明显。

(二)理论课程模块整合分析。

1.基础化学课程跨科式模块整合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课程,有机化学与生物化学课程都有较多的重叠和交叉部分,可以进行不同学科间的跨科式整合,最适宜跨科式整合的知识模块如下页表2所示。

无机化学中反应与平衡模块是分析滴定模块的前期知识,滴定是反应与平衡理论的应用,整合后构成“反应平衡滴定”这种递进的知识层次关系,符合教育学原理,内容由原来的8章缩减为4章。同样,有机化学中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模块是生物化学中蛋白质、核酸、代谢模块的前期知识,整合后构成“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结构性质代谢”这种递进的知识层次关系,内容由原来的11章缩减为5章。

2.基础化学课程关联式模块整合分析。

美国学者RobinFogarty将学科的教学仍然独立进行,但是经过重新安排,相似的内容出现在同一教学时段中,学科之间的联系因此出现的整合称为关联式整合。在基础化学课程中,当反应、平衡、滴定三内容跨科式整合之后,就引入了化学分析知识。因此,需要在整合模块前先介绍化学分析的基本知识,即将化学分析的基本知识重新安排,按关联式整合法构建一个模块,列在跨科式整合模块前,保证课程的有机衔接。同样,在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跨科式整合模块前,将生化的基本知识按关联式整合成一模块,列在整合模块前,使知识构成连贯自然。根据药类专业的特点,生化课程的基因工程和肝脏生化等模块在药学、中药学、药物制剂技术等专业中应用相对较少,也可以进行关联式整合,并适当融入药品信息:而生物制药和药检专业此类知识则不必整合。

(三)理论课程模块整合构建

围绕专业的课程整合就是要本着服务专业、贴近岗位、易于学习、方便教学的思想,以“适用、实用、够用、必需”的“三用一需”原则筛选构建内容。

从整合的课程看,由于药典中有机药物的数目超过药物总数的70%,药物生产中离不开药品检测。因此,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是药类专业四门基础化学课程中的核心课程,整合时分属在两门课程中才能凸显核心作用。又由于原分析化学中的仪器分析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通常药类专业已单独开设了仪器分析课程,并且药类分析检测中重量分析法较少使用。因此,分析化学实际被筛选的模块是不包括重量分析法和仪器分析的化学分析部分。结合前面的跨科式整合分析,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课程和有机化学与生物化学课程间是最适宜的跨科整合,整合后的课程为基础化学(上)(含无机化学和化学分析部分),基础化学(下)(含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两门课程。

从整合的模块构成看,既要服务专业课程和贴近岗位,又要依据教学规律构建知识模块。药类涉及的专业有:药学、中药学、药检、药物制剂、中药制剂、生物制药、药品经营与管理等。基础化学课程与诸专业课程及岗位的关联程度如图2所示。

从图2中可以看出,与基础化学近源的专业是药学、药检、药物制剂和生物制药等,根据专业课程重点知识及生产岗位技能的要求,基础化学(上)课程的模块有:物质结构基础、元素化学、溶液及浓度计算、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化学分析基础、四类反应及平衡与滴定6个模块,约12章。基础化学(下)课程的知识模块有: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烃、羟基及醚类、羰基类、羧基类、含氮类、对映异构、生物化学基础、几种重要的药物组分、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及代谢、其他生化类药物11个模块,约16章。

与基础化学远源的专业是药品经营与管理,根据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岗位技能要求,需要基础化学的知识是更加纲领性和广泛性的,着重对物质结构和性质知识的掌握。因此,可以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三学科之间进行跨科式整合,化学分析知识可以基本删去,实训可以不开。

(四)实训课程模块整合构建

1.化学实训课程单列分析。

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四门课程都是专业基础课,内容多,难度大,学时长,三所院校基础化学(表中“基化”表示整合后的课程)课程学时数如下页表3所示。由于基础化学课程内容多,整合后各专业基础化学(上)的理论时数达到70—90,基础化学(下)的理论时数(除安医专生制寿业)达到90—110,基础化学实训时数超过24。整合后实训课宜单列为一门课程。

2.实训课程模块的构建及特点。

实训模块构建基于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思想,从能力培养有层次,内容“必需和够用”两个角度出发。按照基本知识一基本技能一应用技能一创新能力的四梯度纵向能力培养递进框架:精选药物生产、检测和简单研发三方面所必需的知识及技能内容,构建多覆盖的横向知识体系。基于实训模块彼此比较独立,采用以能力为主题的串联分立式整合法,形成“一遵循、两角度、三方面、四梯度、多覆盖”的模块构建特点。基础化学主要的实训内容如表4所示。

经过整合避免了氨基酸和糖等性质实训在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课程中重复的现象。增加了不少高职高专药类专业都不做的萃取技能模块,从而满足后续药物分析、中药化学等课程对萃取知识的需求,构成“三用一需”的实训教学体系。

基础化学课程整合后的构成体系分析

第一,整合后的基础化学课程构建特点。虽然基础化学的整合方式有多种类型,但分析得出药类专业以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与生物化学课程间整合最合理,形成基础化学(上)和(下)两门理论课程:基础化学实训一门实训课程。基础化学课程构建具有“一大类两段式三课程四学科多模块”的特点,具体如图3所示。

第二,整合后基础化学的课程目标。基础化学课程的核心是基础,目的是服务。因此,基础化学的总知识目标是掌握无机化学、化学分析、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四学科中,与药学专业课联系最密切、最基本的知识;总能力目标是知道常见化合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能进行基本的化学实训操作:总素质目标是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诚信求实的品格和严肃认真的行事风格,增加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生物的基础知识篇6

一、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物理面临的现实困境

1.物理基础不扎实

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来自于物理基础知识不扎实。对海南藏族自治州高中生进行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在初中学习时因家庭环境或教育原因,在物理的学习上均呈现基础知识掌握不足、认知不够等现象。该现象不仅阻碍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知识,同时也影响了少数民族学生继续求学的积极性与自信心,不利于“教育兴国”的开展,并对平衡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构成阻碍。

2.语言环境差异大

语言环境差异大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物理困难的主要因素。现阶段我国高中普遍的教育模式为汉语教学,对少数民族学生而言,汉语教学无疑是其学习的难关所在。海南州虽然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了汉语普及,但是众多藏族学生的汉语能力还明显不够,加之双语教师资源的匮乏,造成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物理的难度加大。

二、构成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物理的困难成因

1.少数民族教育落实难度大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物理的现实困难进行分析,其物理基础不扎实的形成原因在于少数民族教育落实难度较大。少数民族生活地域往往较为偏远且不发达,因此造成该地区的信息流通不畅,受教育程度不高。由于我国近年来实施“教育兴国”及促进落实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政策的有效开展,人们已经意识到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在改善教育环境,优化教学内容,扩大教育投资方面仍有大量尚待完善之处,由此造成少数民族教育落实困难,诸如海南藏族自治州高中生学习物理基础知识薄弱的主要原因。

2.双语师资力量较匮乏

当然,学习物理基础差,语言环境差异大的根本原因,不单单是教育落实难度大,在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资源匮乏,师资力量不足同样是造成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物理困难的根本原因。由于汉语知识薄弱,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在初中时已经无法接受良好的物理知识教育,到了高中后,语言差异的扩大,双语教师的匮乏,将进一步致使受教群体无法很好地了解与学习物理知识,以至于对物理知识的学习难上加难。

三、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物理困难的策略

经分析物理教学面临问题,拟定优化策略两点如下:

1.优化教育环境,促进教育落实

在教育环境优化开展初始,首先应考虑学生物理基础知识薄弱现象,由发散思维,寻找关联性,加强校际合作,打造初高中衔接教学手段,保证学生在学习初中物理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高中物理常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引入初中基础知识再复习环节,有效保障高中与初中间的物理知识存在共同点,并有效融合。当然,针对初中并未有良好基础知识的少数民族学生,教师可利用业余兴趣小组、自主教学、互助教学等手段,让基础知识较好学生在兴趣组、自主教学环节中辅助基础知识较差同学重新学习基础知识。利用自主教学等一系列先进教学手段,受教群体之间将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并可借助教授与受教这一过程巩固双方的物理知识,确保物理基础的牢固,并就此推动物理教学发展,潜移默化构筑科学教学环境,促进教育科学落实。

2.培养教育人才,确保教育深化

生物的基础知识篇7

一、如何看待一轮复习

在高三总复习中,生物一轮复习时间长、内容多、任务重,它如同建筑结构的钢筋框架,直接关系着整座大厦的质量和成败,生物一轮复习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首先,生物一轮复习具有时间长的特点。从时间上来看,生物一轮复习时间占高三总复习时间的三分之二。由于现在高考内容有基础化的倾向,所以基础知识的强化至关重要,这也就决定了生物一轮复习必须要有充足的时间,从而保证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巩固。

其次,生物一轮复习具有覆盖面广的特点。既然生物一轮复习强调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巩固,那么也就需要其必须覆盖高考范围的全部内容。生物一轮复习是对每个学科构建框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使学生对每个学科的内容具有整体认识,以便为之后的复习奠定基础。可见,顾及整体、内容全面也是生物一轮复习不可忽视的特点。

第三,生物一轮复习兼具强化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双重使命。从复习要求和目标来看,生物一轮复习不仅要强化基础知识的复习,还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高考内容的灵活多变,要求学生在具备知识的同时,还应具备应变的能力,因此,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拓宽知识面,加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整体化、系统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应变能力也是生物一轮复习的重要使命。

由以上论述可以看出,生物一轮复习是高三总复习的重点,也是高考成功的关键环节。因此,针对生物一轮复习的特点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是每一位高三老师和同学都必须要做的事情。笔者将在下文中将自己多年的经验和教学方法与大家分享。

二、生物一轮复习的方法

如上文所述,生物一轮复习的主要任务,是系统的基础知识复习和基础能力培养,基于此,在生物一轮复习中需要抓好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单元知识整合,即以核心概念和主干知识为线索,构建单元基础知识体系。二是单元知识及能力过关,即以基础知识为载体,联系重点、热点,进行知识和能力并行的训练和考核。三是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为此,我们在生物一轮复习中宜采用以下五个具体方法。

1.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准确把握高考规律

高三生物备课组在新学期开学前就拿出足够的时间,认真研究了新课标、山东各地教材、考试大纲、上年考试说明和近几年山东、全国理综卷以及上海、广东、江苏等地生物高考试题,分析了相关评价报告,形成指导性意见。新课标和考试大纲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实施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只有吃透精神,才能把握教学的方向。《考试说明》是命题的依据,只有吃透《说明》和近几年高考试题,才能找准一轮复习的重点、难点和突破点,才能瞄准高考的方向。具体而言,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正确处理《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的关系。《考试说明》是高考复习的指南,亦应认真研究和体会,在复习中应兼顾《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如存在《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不一致的地方,那么前者应服从后者,如遇《考试说明》表达不具体时,则应按《课程标准》的要求来复习。

其次,依据《课程标准》,应该主要把握课标教材所传达的核心概念和主干知识,而不是要涵盖所有的教材内容。高考侧重考查大纲所规定的核心概念和主知识,综合科目考试更是如此。这就要求我们在生物一轮复习中一定要注意以核心概念辐射联系边缘概念,以主干知识辐射和联系分支知识,形成点线统一的网络系统,而不能把精力完全集中到某一分散的知识点上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生物一轮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三,依据《课程标准》,应全面把握课标教材的结构体系,而不是拘泥于所谓的正文、正题。任何学科大纲教材都是按一般认识规律和学科知识间的逻辑关系编排的。受教师、学生认识和教材书面限制,课标教材所要传达的有效信息采取了不同的表达和结构形式,如有前言导语、正文、结语;有插图、数字统计、小字说明、文后注释;有教法学法提示或课间课后练习、作业等等。新高考虽不特别注重考查知识覆盖面,但十分注重考查课标教材自身固有的结构体系,导语、正文、注释、图表、提示、结构、背景结构,甚至封面都可能被用来作为高考命题的素材或载体。依据大纲复习必须全面关注和利用好大纲教材所反映的所有结构信息。

2.降低复习难度,夯实基础知识

一轮复习的成败关系到高考的成败,基础知识复习的成败关系到一轮复习的成败。近几年高校连年扩招,高考录取比率大幅提高,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这就要求我们在生物一轮复习中一定要把难度降下来,重视基础知识。知识是能力的载体,素质教育和高考注重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考查,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或降低对基础知识的要求,恰恰相反,综合考试对基础知识的要求更高了,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不足以应对高考,没有灵活应用基础知识的能力,也难以在高考中取得成功。因此,必须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师生互动中、在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中、在题目训练中对知识进行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近的分析、综合,才能促成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3.狠抓教学常规落实,以落实求复习效益提高

无论多么科学的计划,多么有效的方法,如果不落到实处,最终也只是一纸空文。因此,落实就是质量,落实就是效益,落实就是生命。要提高教育和教学成绩,落实教学常规是关键。在教学实践中,尤其需要切实落实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强化和落实集体备课制度。多年的教学实践已证明,集体备课制度是提高高三教学成绩的行之有效的制度,应该进一步坚持和完善。集体备课,可以集思广益,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重要的是,它可以让教师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开阔教学思路,以促进各科共同进步,从而取得学科成绩大面积丰收。

其次,扎实落实好学案导学,努力提高学案的编写质量要充分发挥课学案的导学作用,加强课前针对性预习环节,适当加快课堂教学的节奏。备课组长要做好分工,团结合作,严把质量关。要注意学案问题设置的层次性和科学性,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用优质学案引领我们的一轮复习,提高预习与复习效率。

第三,落实作业合作和批改制度。做作业是生物一轮复习的重要的形式,学生平时复习的成果要通过作业来巩固和强化。在作业的制订和批改中,应做到:作业的内容和形式根据学科特点而定,作业题量要适当,周期要短,目的要明确,内容要精,针对性要强,热点问题要找准,批改要及时,反馈要快速。

生物的基础知识篇8

【关键词】中职物理教学;电工基础课程;有效衔接;研究

对于中职阶段的电工专业教学来说,电工基础是电工技能的基本点,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物理知识往往会发挥重要的教学作用。这是由于物理本身是电工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学生对物理教学课程的掌握情况会直接影响到电工基础课程的学习成果。但是就当前的电工基础课程教学来说,部分教师不善于将物理教学和电工基础课程实现有机结合,合理选择知识点进行讲解,导致课程进展缓慢,教学质量不高。因此,研究物理教学与电工课程的有效衔接,实现学生专业技能的全面提升,意义重大。

一、电工基础课程中涉及的物理知识

物理与机电工程基础课程的有效衔接,不仅能促进学生对复杂抽象的物理知识的吸收与理解,同时还能降低学生在进行电工基础知识学习时的难度,是实现教学双赢的重要举措。在电工基础课程中,其所涵盖和涉及的物理知识是十分广泛的,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电路理论与电路实际操作是重要的基础知识,例如,直流与交流电知识点的学习,对于实现电路优化设计,保证电工操作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其次,在电工维修操作中也涉及大量的物理知识,例如,针对电气仪表的维修操作,学生通过物理课程中的电子元器件的结构参数等进行学习就能在维修工作中进行准确的故障判断。此外,在电工实践操作过程中也涉及大量的物理知识点的运用,这主要是指对相关电子器件的原理进行熟练掌握。在实现两个课程的有效衔接的过程中,尤其是物理知识在电工基础课程中的引用时,教师应当注重物理知识的简化,重点将其运用在电工电路连接以及故障测试等方面的教学中。

二、实现物理教学与电工基础教学有效融合的措施

1.加强学科概念教学

要实现物理与电工基础课程的有效衔接,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时应当加强学科概念教学。首先,在电工基础课程中可运用类比方式来进行物理概念的引入。物理与电工基础课程中的重合部分,而且其涉及的概念较为抽象,运用类比方式来进行概念讲解能实现教学成果的显著提升。例如,在对电动势概念进行教学时,教师可将其与抽水机进行类比,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对概念进行理解。其次,教师可采用实验的方式来展开相关的概念教学。这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当尽量让学生利用实验的方式来进行概念掌握。例如,在“电动势”这一部分内容进行教学时,其还涉及非静电力的知识,学生理解较为困难,是物理和电工基础课程中的重难点。教师可通过实验演示的方式进行教学内容导入,可采用就电源两端的电压是否相等这一问题进行相应的实验,引导学生对两端电压不一致的情况进行解释,从而引出电动势概念。

2.运用情景创建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应当明确绪论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并通过实际问题来进行教学内容的引入。例如,“家用电路中的电线数量”“室外的架空线所设置的电线根数为什么存在区别”以及“带电操作中如何避免触电情况”等问题的提出就是通过情景创设来吸引学生。之后,教师可通过自感现象的实验操作演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兴趣。其次,教师还应当注重直观教学方式的运用,例如,在“电容与电感”这一部分内容教学时,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技术就相关的元件进行展示,然后要求学生在电路板中找到相关的元件,并就元件型号进行记录。这样的做法不仅能加强学生对相关元器件的掌握,同时还能就其在实际运用中的电路情况进行掌握。

3.积极寻求教学与课程衔接的突破口

对于中职阶段的学生来说,大多数学生物理知识基础较差,在物理课程中的电学内容学习过程中往往存在困难。而且其内容是电工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基础,积极寻求教学突破口以及课程衔接的突破口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在进行物理相关概念教学时,教师应当加强对相关概念的分析,并积极将其与电工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综合教学。例如,在电场与电场强度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将教学重点放在要求学生掌握电场性质方面,避免过早的强化定量计算,对学生的学习造成负担。其次,物理口诀是帮助学生进行知识记忆和理解的重要手段,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应当加强物理口诀的运用。例如,在对电路中的电流与电阻之间的关系进行判别教学时,教师就可将抽象的理解性知识总结为“串反并同”这一口诀来帮助学生记忆。另外,由于电工基础课程较为抽象与复杂,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应当注重教学工作的循序渐进。例如,混联电路的支路一般较多,教师在就相关例题进行讲解时,应当首先就支路分支较少的混联电路进行分析,之后再将其上升至支路较多的混联电路。在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的同时,也让学生掌握到实现电路简化的方式。

4.注重实验操作在教学工作中的应用

物理课程本身属于较为抽象的教学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物理课程与电工基础课程教学的相互衔接也存在着较大的难度,而物理电学知识作为电工基础课程中的重要内容,物理实验的教学方式的应用不仅能实现抽象知识的具体化,还能加强学生对电学理论的深入理解。所以,教师在就物理课程中的电学知识部分进行教学时,应当积极制定实验教学方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来加深学习,实现物理课程与电工基础的有效结合。例如,在就“电动势”这一章内容进行学习时,课程改革后添加了非静电力内容,虽然加强了与电力基础课程的联系,但是也让学生面临更重的学习难题,教师可利用实验教学的方式进行课程导入。中职阶段学生大都认为电源两极电压不会发生改变,教师可通过具体的实验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电压的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的知识求知欲,进而引出“电动势”的知识概念。另外,在就电源内阻进行教学时,教师可制定专门的实验来进行教学,其主要是利用直流电源与干电池来就相同的灯泡进行供电,形成对比实验1与2。学生能在实验中直观地观察实验1中的灯泡不发亮,而实验2中的灯泡发亮。然后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就该实验现象的原因进行探究,让学生分别就直流电源与电池的实际内阻值进行测定,以此来明确具体的知识点。

5.在课程中注重数学知识的教学

就电工基础课程与物理课程而言,将涉及大量的数学计算,所以教师为实现课程的有效衔接就应当加强数学知识的教学,而该课程中涉及重要的数学知识内容主要包括一次函数、三角函数以及复数等方面内容。例如,教师在就物理“欧姆定律”内容进行教学时,学生在进行电阻值计算时,通常会涉及一次函数斜率的应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就电阻图像与其他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切实实现数学知识与物理知识的相互联系。但是中职学生的数学课程学习基础可能相比普通初中学生的基础较差,难以快速地进行正余弦函数图像的绘制。所以,为方便学生进行电阻计算,教师还应当注重五点绘图法的教学。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电工课程的实际案例的列举也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促进物理课程与电工基础课程的有效衔接。物理与电气工程基础都是电工专业学习的重要课程内容,实现两种课程的有机结合,对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所以,作为教师应当首先明确两门课程之间的联系,注重两门课程有机结合,积极从兴趣培养、动手能力锻炼、实物教学以及教学内容调整等多方面进行教学工作开展。

【参考文献】

[1]张立,王建晖.中职《电工基础》课程有效教学探讨[J].职业时空,2012,05:110-111.

生物的基础知识篇9

摘要:研究目的:探讨医学物理课程在医学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构建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医学专业的医学物理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的高等专业院校。方法:对高职高专院校及专业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医学人才培养计划进行研究分析,对高职高专及专业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学生进行调查,结合国际医学教育标准,国内医学教育现状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明确了物理基础课程在医学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对该课程的建设提出了我们的设想。结论:物理课程在整个医学教育中为后续课程提供了必备的基础知识,为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对高等专业医学人才素质教育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医学物理教学;人才培养目标;素质教育

一、医学物理学与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基础科学,它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医学物理学是医学和物理学两大学科结合的产物,是一门边缘科学。现代医学已经广泛地应用了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物理学也十分广泛地渗透到医学科学的前沿领域,发展成一门完善的学科新门类――医学物理学。医学物理学在医学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成为了医学的一门基础课程,也将在高等医学院校中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2011年6月25日,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办在学科调整中已经确立,在全国有条件的高等院校中将陆续设立医学物理专业本科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教育,并划归新增设的医学学科门类之一级学科――医学技术学科里。医学物理专业毕业生可授予“医学学位”或“理学学位”。由此可见,医学物理学在医学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地位。

二、医学物理学的教学现状

(1)国内外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医用物理学课程设置情况。笔者考察了多所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设置情况,对各校课程设置的情况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大体上分配如下:

课程设置包括三个部分:①公共基础课程:时事政治、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物理学、高等数学、化学等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占总学时的33%。②医学基础课程: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药理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解剖学等占总学时的34%。③医学临床课程:占总学时的33%。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大多执行三年制教学,学生在校期间毕业实习近一年,学生在校期间,医学物理学总学时为68个学时,与计算机应用基础、医用化学及高等数学等课程相近。

在国外,医学类院校的物理学课程设置,如美国,医学生首先要完成四年本科学位的学习,并完成相关指定课程的学习后方能进入医学院学习。美国Universityofminncsota的医学预科,物理课程设置两学期,周学时为5。3/4为理论课,1/4为实验课。德国UniversityofRegensburg口腔医学院,物理理论144学时。对比之下,就物理学课程的教学学时安排上,国内学校就与国外学校对物理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上存在很大的差距。

(2)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医用物理学课程教学现状。目前,国内各医学院校仍在开设医学物理学课程,由于对医学物理学的不重视,每到要压缩课时,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时,就会把医用物理学作为削减的对象,学时数一减再减,有的专业为了开设新课程甚至完全取消。

由于医用物理学课程总学时的限制,在教学内容上也有相应的删减。只讲物体的弹性、流体的运动、液体的表面现象、振动、波动、静电场、直流电、磁场、电磁感应、波动光学、X射线、原子核与放射性部分章节。以求基本完成教育部规定的教学内容的基本内容。由于医学基础课和医学专业课种类繁多,再加上学生对学习医学物理学的认识不足。大多数学生是为应付考试而听课,缺乏学习目标和热情,结果造成了认为该课程抽象、难学。有些学生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偏见,得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教学队伍的流失也是造成医学物理学教学效果下降的一个原因。长期从事公共基础课教学的教师与医学专业课教师相比处在较弱的位置,教师队伍建设不受重视。从学历结构上来讲,普遍不高,从职称结构来说,正高一级难以晋升,造成大部分教师认为前途渺茫。极大地影响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造成教师大量流失,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3)高职高专学生对医学物理学与医学的关系的看法。我们通过对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医学物理学与医学的关系的看法,在回答物理学与医学的关系时,学生的回答如下:a与后续课程有关的为52.3%;B.对以后专业学习有帮助的为9%;C.偶尔有帮助的18%;D.基本没用的20.7%。从问卷情况来看,大多数同学对学习物理学对医学的重要性是比较认同的,对后续课程的影响也是持肯定的态度。由于相对于医学基础课程内容较多,专业课门类多等原因,物理学不得不放在较为次要的位置。在提到物理知识、研究方法、技术在医学实践和医学研究中的应用时,绝大多数同学给出了肯定的回答。这说明医学物理学对医学的人才培养目标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三、明确医学物理学在医学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

(1)保持物理学的完整性和先进性。在选取医学物理学的教材时,要保持物理学的完整性和先进性,合理配置物理学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注重各知识内容的衔接,前后关联。既要讲经典的物理学,也要讲近代的物理学知识,联系前沿,激发创新。特别是在教授光学和电磁学的内容时,要在注重讲清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和难点。在此基础上,拓展知识的高新技术和在医学上的应用方面,结合基本物理学知识的教学法上讲述在现代医学技术上的应用。

(2)注重加强物理学与医学专业知识的结合。在讲授物理基础知识的同时,结合该知识在医学中的应用,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如讲到气体和液体的流动时,结合血液的流动、呼吸系统中的气体的流动、血压的测量等流体力学知识。讲到振动和波动知识时,以声波为例子,结合听力的测定,超声波诊断等知识。对X射线的介绍联系到X线透视和X-Ct诊断的医学知识,以及原子核的放射性、波动光学、电磁学的知识用于医学实践和医学研究之中。

(3)注重知识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物理学知识是几千年来人类知识的结晶,饱含科学的理论和哲学思想,在进行物理学知识教学的同时,要结合物理学的精髓讲述人生的哲理,丰富学生的世界观,把知识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在教学方法上,注重运用了互动、讨论、讲演报告、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打破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查阅相关参考资料的兴趣和能力,教导学生进行自主讨论与合作研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有利于克服应试教育下养成的被动学习的惰性,培养一种开放式现代的思维习惯和能力。

参考文献:

生物的基础知识篇10

【关键词】自信;基础;理解;能力

物理不仅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非常贴近,而且涉及领域较广,有很多的技术、技能都需要物理学科的学习来打基础、做铺垫,物理的学习能为学生以后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中职学生是社会未来技术性的人才,他们的综合素质也将影响着未来社会的发展、进步程度,学好物理对自己的思维能力也有一定的帮助,能够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理解事物的本质,总之,学好物理很有必要,物理教学的反思对学生学习好物理知识,培养好思维能力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大多数学生一听物理,都会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更何况是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他们的物理基础及学习能力是较差的,所以在中职物理的教学中,首先要改变学生的心态,重视情感培养、态度转变和价值观教育,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这就决定了物理老师不只是要让学生从心底去接受、喜欢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还要学生从理性的角度掌握和记忆知识、应用知识,因此应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丰富性;第二点,作为一名中职教师,每节课要有明确的、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材料的选择上加强针对性,重点学习专业所需知识,中职学生的基础较差,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够,基础知识学习的好坏,对学生的自信心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所以一定要重基础,因为只有基础扎实了、稳固了,我们才能谈以后的知识的深入和发掘;但老师在课堂上也不能仅限于教材,我们虽说重基础,毕竟课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要的拓展也是教学的一大重要环节,要高于教材且不能离开教材,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拓宽学生的视野,引领学生多发现、多思考;第三点,要夯实基础、突出重点、解疑难点,每一节课、每一章节都会有基础知识、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作为老师,一定要将这些不同类的知识清楚地列出来,让学生知道知识的脉络,知识的重点、难点在哪里,这样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浅到深,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老师在必要时候也可以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现象、各种物理实验现象,来学习、理解其原理,同时要让学生举一反三,记忆深刻;第四点,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俗话说,学好数学是在为学好物理奠定基础,这是不无道理的,学科与学科之间有很大的衔接,数学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更注重的是运算能力,而物理则不一样,它更注重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相比之下更注重其过程,好比在考试中的一道大题,如果是数学中的大题,则只要最终的结果是对的,那么无疑其运算过程也没有多大的问题;而对于物理来说,我们需要根据条件分析出其关系,需要用到哪些理论,最终列出相关的等式,看似是一个小小的等式,但它是很重要的,它反映了你的思维方式和思考过程,它是一定要写的,而对于计算过程是几乎没有多大要求的,计算过程可写可不写,物理题,检测的不是我们的运算能力,而是我们的物理思维,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在平时就应该更注重物理思维的培养,尽量少动笔、多思考,比如说物理教学中对物体的受力分析是最常见不过的了,在我们熟练之后,根本不需要在稿纸上面一步步地进行受力分析,这样不但浪费了很多的时间,而且效率低,这时候就运用学生的物理思维了,假设有一个静止的放在斜面上的物体,那么在我们的脑海里,或者在我们的“眼前”就应该能看到这样一个物体,然后对它进行受力分析,有向下的重力,垂直于斜面的支持力,如果斜面光滑则不受摩擦力,如果题目中没有提到光滑,则根据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考虑受到摩擦力,确定方向和大小;第五点,活到老,学到老,中职学校的学生以掌握技能为主,在这个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不断地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在物理教学中就应该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注重学生探究式的学习,多以提问引导的方式开始教学,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疑问和思考,在遇到关键问题的困惑时,应避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从侧面给与引导,尽量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物理思维,使之养成勤于探究的良好习惯。

作为中职学校的老师,一名物理老师,对于那些可能基础非常薄弱的学生来说,我们更应该细心、耐心的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在基础知识扎实稳固的情况下逐渐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最终达到循序渐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韦耀波.浅谈中学物理教学反思[J].魅力中国,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