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室外文化长廊设计方案十篇室外文化长廊设计方案十篇

室外文化长廊设计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46:28

室外文化长廊设计方案篇1

关键词:百色水利枢纽水电站设计设计优化

1设计优化概况

百色水电站为地下式水电站,装机容量4×135mw,电站建筑物布置于主坝区左岸。招标设计阶段,除将主变及升压站由地面布置改为地下布置外,电站总体布置维持初设阶段的布置格局。水电站建筑物包括:进水口、引水隧洞、地下主厂房和主变洞及母线廊道、高压电缆廊道、灌浆排水廊道、交通洞、疏散洞、排风竖井等附属洞室、尾水隧洞及尾水渠等。除进水口、引水隧洞、尾水渠及交通洞部分洞段等部位的岩层主要为岩性较差的榴江组硅质岩、硅质泥岩、泥岩外,其余地下厂房洞室即主厂房和主变洞及其附属洞室、尾水隧洞等均布置在岩体抗压强度较高、渗透系数较小但裂隙较发育且出露宽度仅约150m的辉绿岩带内。

招标设计阶段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优化:

(1)主变和升压站由初设的地面布置改为地下布置。进一步开展了升压配电设备的选型和布置方案的比较,论证了采用地下GiS升压站的合理性,选择了往左岸挡水坝段出线的高压出线方案。

(2)地下厂房设置独立的防渗排水系统。进行了厂区地下洞室群的渗流场分析,设置了独立的厂房防渗排水系统,加强了厂房渗流控制措施。

(3)尾水隧洞布置的优化。进行了电站调保及尾水系统水力学计算,为避免明满流交替,尾水主洞由等断面顺坡式改为变断面上翘式。

(4)地下洞室布置的优化。采用地下GiS升压站方案后,洞室布置从初设的“主厂房+尾闸室”一大一小两洞布置改为“主厂房+主变洞”两大洞室布置。

2建筑物设计优化研究

2.1地下GiS升压站方案的研究

虽然SF6全封闭组合电器(GiS)的性能和可靠性优于常规设备,但鉴于初设阶段时期其设备造价较高,电站升压站型式推荐采用地面敞开式升压站方案,升压配电装置采用SF6瓷柱式断路器和敞开的隔离开关等常规设备。

招标设计阶段,随着技术的进步,GiS技术应用已趋于广泛和成熟,其设备价格已经降低,采用GiS设备也更能适应现代电站“少人值班”的要求,同时考虑到地面升压站高边坡问题较突出,工程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较差,因此,对地面常规式、地面GiS式和地下GiS式升压站方案进行了深入比较。两个地面方案的升压站均布置在地下厂房顶部山坡开挖形成的平台上。地下GiS升压站方案则是将主变和GiS等设备布置于主厂房下游侧的地下主变洞内,山顶无出线场。

技术上,GiS设备的可靠性、维护检修等性能指标远优于敞开式常规设备。经济上,虽然GiS设备投资相对较大,但在设备、土建、运行费等的综合费用上,地下GiS方案均比两个地面方案省。施工进度上,由于电站发电工期是受大坝施工进度控制,地下GiS方案增加主变洞后并不会影响发电工期。安全性上,地下GiS方案由于无地面升压站的大面积和高边坡开挖,因而在避免高边坡开挖、提高升压站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方面优越于地面方案。因此,招标设计阶段采用了技术经济条件优越的地下GiS升压站方案。

2.2电站高压出线方案的选择

为选择合理的出线方案,对电站高压出线进行了三个方案的比较:方案一为往左岸挡水坝出线;方案二为往主变洞顶部山坡出线;方案三为往尾水渠上游侧边坡出线。

方案一考虑从主变洞设高压电缆廊道出至消力池左侧137.0m高程平台,然后接进大坝138.0m高程横向廊道,再经坝内电梯井引至左岸坝段下游坝坡214.0m高程出线平台之后出线。设计中曾比较过采用水平廊道加竖井于副厂房右侧位置引至左岸坝段坝址处,然后沿坝坡上至出线平台的方案,但因该方案与大坝施工干扰大、施工安装困难、运行维修不便、投资节省不多而被放弃。

方案二考虑在主变洞右端设电缆竖井直通地面出线场。该方案需在山坡上设有出线场,同时为满足出线场的施工、对外交通及运行检修的需要,需设一条长约240m的出线场对外公路。对外公路布置于尾水平台公路和上坝公路之间,三条公路相对较集中,边坡总高度约达140m,山坡地质条件较差。该方案高边坡问题非常突出,边坡处理工程量大,运行安全性差。

方案三考虑以水平廊道和竖井引线至尾水渠上游侧开挖边坡上的出线场。该方案可减少一定的土建工程量,但220kV出线直接跨右江,其平面位置距大坝消力池较近,跨江高压线高程也偏低,220kV出线以及出线场设备受大坝泄洪雾化影响严重,运行安全难以保证。

安装、运行条件上,方案一的出线设备和线路运行安全可靠、维护方便,但电缆竖井较高,安装有一定难度;方案二的户外设备和线路均能安全运行,但出线场为高差较大的阶梯式布置,运行维护不够方便,电缆竖井也较高,安装也有一定难度;方案三的出线设备安装相对简单,但设备及220kV出线受大坝泄洪影响严重,难以保证运行的安全可靠。投资方面,方案三投资最省,方案一次之,方案二最高。

综上所述,方案二的技术经济评价最差,方案三虽可省投资,但难于保证设备和220kV线路的安全运行,方案一的综合技术经济比较占优,因此选择方案一即往左岸挡水坝段出线为电站高压出线布置方案。

2.3厂房防渗排水系统的设计优化

初设阶段,厂房防渗帷幕与大坝防渗帷幕相结合,防渗帷幕距厂房较远,帷幕的中下部为透水性较强的榴江组地层,所设帷幕难于形成封闭型的帷幕。招标设计阶段,为增加厂房防渗的可靠性,进一步降低地下水位、控制渗透压力、保证洞室围岩稳定,确保电站运行安全,设置了独立的厂房防渗排水系统,即在厂房上游侧及左、右侧设置厂房防渗帷幕及排水幕,防渗帷幕底设至相对隔水层。共布置有两层灌浆廊道和两层排水廊道,左、右侧排水廊道均与灌浆廊道共用,廊道断面宽3.0m,高3.5m。为加强排水效果,厂房左侧廊道排水孔的间距比初设阶段的间距要小。另外,引水隧洞在厂房上游边墙前设置有长约44m的钢板衬砌,钢衬段首部设环形阻水灌浆帷幕,此帷幕与厂房防渗帷幕相连接,以加强防渗效果。厂房上游侧排水廊道布置方案研究中,对其顶层廊道设置的必要性几经反复论证,从渗流场理论计算成果看,不设顶层排水廊道是可行的,但设计中吸取国内外地下厂房工程防渗排水设计和运行的经验教训,考虑到水库蓄水后在库水以及降雨的作用下地下洞室围岩地下水运动的复杂性,从工程运行安全考虑,最终保留了顶层排水廊道。渗流场计算成果表明,优化后的防渗排水系统设计合理,防渗排水效果显著。

2.4尾水系统设计优化

初设阶段,尾水主洞按顺坡布置,从1#尾水支洞末端的宽8m、高9.41m渐变至2#尾水支洞与主洞轴线交线处的宽13m、高25m,此后主洞断面不变。

招标设计阶段对初设尾水隧洞布置方案补充进行了调保及尾水系统水力学计算,成果表明:在常遇洪水位(即50年一遇洪水,大坝控泄流量3000m3/s相应尾水位126.6m)以下额时,尾水主洞为明流状态,过渡过程中除尾水主洞上游端渐变段出现明满流交替外,其余段未出现明满流交替;下游水位在131.5m附近时,发生明显的明满流交替;某些工况下,可能发生较为剧烈的压力(水面)陡升和陡降。

为避免气囊气垫的产生和明满流交替,招标设计阶段将尾水主洞洞底由初设的顺坡改为平底,洞顶由顺坡改为5%纵坡的上翘型,尾水支洞与尾水主洞的连接由初设的顺坡改为反坡。尾水主洞洞高21.5m~26.2m,洞宽在上游端长18.82m段从8m渐变至13m,此后宽度不变。调保及尾水水力学计算成果表明:修改后的尾水系统布置可满足机组调节保证要求,尾水隧洞在常遇洪水时能保持明流状态,不出现明满流交替,尾水主洞中为完全明流或完全满流时,尾水主洞及尾水渠的压力和水位波动均较小。

初设阶段,为满足尾水隧洞的检修需要,尾水主洞出口段预留一道检修闸门槽,以后拟采用临时闸门及临时启闭设备进行挡水检修。经招标设计阶段进一步的方案比较,尾水隧洞的检修考虑采用在尾水渠115m高程平台堆筑临时围堰的方法挡水检修,从而取消了初设预留的检修闸门槽,尾水平台宽度相应减小。

2.5主要地下洞室布置

招标设计阶段地下主要洞室布置的变动主要是由初设的“主厂房+尾闸室”一大一小洞室布置改为“主厂房+主变洞”两大洞室布置。

主厂房长147m,顶拱跨度20.7m,最大高度49m。主厂房总长度比初设增加了13m,主要是因为采用地下GiS升压站方案后机电设备布置所需而增加了副厂房的长度。为减小地下厂房跨度和高度,经机电设备布置优化,厂房顶拱宽度比初设减少了0.5m,厂房宽度由初设的20m缩小为19.5m,厂房高度由初设的50m降为49m。厂房吊车梁上游侧采用岩锚梁,下游侧因母线廊道拱顶距吊车梁底较近,故采用普通带柱吊车梁型式。

主变洞与主厂房平行布置,两洞室间的岩柱厚度为20.5m,约为一倍洞跨,主变洞的上覆有效岩体厚度约为18m,属于浅埋洞室。主变洞长93.8m,宽19.2m,高24.8m。主变洞内设主变室和尾闸室,右端设有一内径4m、高27m的通至地面的排风竖井。根据闸门井布置及闸门检修方面的优化,尾闸室宽度由初设的6m减少至5.4m。

主厂房与主变洞之间布置有4条母线廊道,廊道底高程由初设的与母线层高程平齐抬高为与发电机层高程平齐,廊道宽5.5~6.5m,高5.5~7m。

高压电缆廊道与坝轴线平行,断面宽3m,高4~5.5m,长70m(含洞口段)。137m平台上的电缆廊道宽2.5m,高4.5m,长32m。

交通洞洞口至主变洞段,宽8.0m,高6.5m,与初设相同,主变洞至主厂房段,因运输、安装主变需要,宽度增大至11m,高度增加至9.25m。通风疏散洞为保证与主变洞间有一定的岩柱厚度,比初设右移了9.85m。疏散洞洞宽8m,高6.5m,与初设相同,洞底高程结合副厂房楼层布置情况拟定为137.6m,比初设的139.2m低。因机电布置需要,疏散洞在主变洞至副厂房段需深挖至发电机层高程。

防渗排水廊道及尾水隧洞布置如2.3、2.4所述。

2.6围岩稳定分析研究

初设阶段是在进水塔附近位置进行地应力测试,成果仅有一组,其成果表明,厂房区地应力场是具有垂直方向的构造应力场。招标设计阶段在地下主厂房位置重新进行了地应力测试,其成果表明,厂房区最大主应力近于水平向,量值5~7mpa,方位角45°~72°,倾角-13°~0°,最小主应力量值2~3.5mpa,倾角较大,平均为63°,厂房区属于中等地应力区,且以水平构造应力场为主。两个阶段的地应力测试成果的主要差别在于最大主应力方向不同,方位角也不同。根据地质构造形迹及应变计标定试验成果等综合分析判断,招标设计阶段地应力测试成果比初设成果合理,更具可信性。

地下厂房洞室围岩无大的构造断裂,但裂隙较发育,除初设探明的四组主要节理裂隙外,进一步的地质工作表明,厂房洞室区域内尚存在S3、S4两条构造蚀变带和一条规模较大的节理J163,其中S3和J163从主厂房和主变洞之间通过。S3、S4构造蚀变带宽0.2~0.5m,组成物为构造蚀变辉绿岩,胶结好、强度高,但具有易风化和遇水易软化特点。J163节理充填8~15cm厚的方解石、岩屑及泥岩,呈闭合~稍张状。构造蚀变带及节理的发育对洞室的围岩稳定存在不利的影响。

鉴于地下洞室布置方案改变、地应力测试成果不同、地质条件的进一步探明,招标设计阶段,对地下厂房洞室围岩稳定重新进行了有限元分析计算研究。计算中,模拟了洞室围岩中的主要裂隙及其组合、渗流场作用、不同的开挖程序及支护措施,并采用实测地应力场进行计算,成果表明:主厂房、主变洞、尾水主洞的顶拱及主厂房上游边墙的塑性区均较小,只有2~4m;地下洞室的位移不大,均属于正常值范围;因主厂房与主变洞之间的岩柱厚度较小且受S3和J163影响,局部部位塑性区、拉损区较大,需加强支护;在采用喷混凝土加系统锚杆、局部采用张拉锚杆或预应力锚索加固的支护措施以及推荐采用的地下洞室开挖支护程序的情况下,洞室围岩稳定是可以保证的,洞室布置是可行、合理的。3主要问题的探讨

经过多方案的研究、多专题的论证和多方面专家的咨询,招标设计阶段百色水电站建筑物采用了上述优化后的设计方案,现提出对其中几个问题的看法,与同仁们探讨,期望能在工程实施阶段有关方面决策参考。

3.1主厂房下游侧采用岩锚梁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初设阶段,母线廊道底高程与母线层平齐,母线廊道与尾水管间的最小岩柱厚度约8m。招标设计阶段,考虑到洞室围岩裂隙较发育,同时结合机电布置需要并方便交通和运行管理,将母线廊道底高程抬高至发电机层高程,以加大母线廊道与尾水管间的岩柱厚度,但母线廊道抬高后,母线廊道拱顶已接近于吊车梁底高程,因此,主厂房下游侧采用了普通的有柱吊车梁型式,柱底座落于水轮机层高程。

采用普通有柱吊车梁,需等到厂房开挖完成后或柱基础有持力岩基后才能开始浇筑柱和吊车梁,而采用岩锚梁可在地下厂房开挖至中部时(高出发电机层高程约5m)即可开始进行岩锚梁锚杆及混凝土施工,这样可提前安装吊车、提早投入使用,为洞室下部的开挖、机电安装及混凝土浇筑提供方便,加快施工进度,缩短施工工期(经分析并参照其它工程的经验,可缩短工期约3~4个月),降低工程造价。因此,研究主厂房下游侧采用岩锚梁方案是很有必要的。

要采用岩锚梁,可考虑将母线廊道降低至母线层,保证廊道顶至岩锚梁底有足够厚度的岩体,廊道与尾水管之间的岩柱稳定通过选择合理的施工程序并加强支护措施予以保证。另外也可考虑在现方案情况下,在母线廊道洞口处设支承吊车梁的城门拱结构(洞口处机电布置需相应作调整),这样吊车梁可按常规岩锚梁设计。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工程地下厂房围岩裂隙较发育的地质条件下,需深入研究围岩开挖变形对岩锚梁锚杆受力的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围岩稳定及岩锚梁锚杆受力的可靠度,以保证岩锚梁的使用安全。

3.2取消蜗壳钢管伸缩节的可行性

从消除因温度荷载、温度变化或不均匀沉陷等原因可能引起钢管的附加应力的角度出发,招标文件中,厂房蜗壳压力钢管设置了伸缩节。

设置伸缩节固然有其优点,但必然增加投资,增加制造、安装和维修的困难。本工程不是高地温地区,压力钢管又是深埋于辉绿岩体内的地下埋管,辉绿岩无断层通过,地下环境中温度变幅也较小,钢管外包的混凝土是在围岩变形稳定或基本稳定后才进行浇筑,因此,温度荷载和温度变化引起的应力较小,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陷的可能性很小,混凝土干缩或膨胀产生的应力可通过工程措施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因此本工程取消伸缩节是可行的。国内近几年施工的地下厂房工程,大多也不设伸缩节,这也是可以借鉴的。

3.3钢纤维喷混凝土技术的推广应用

对于本工程是否应用钢纤维喷混凝土问题,各方面的观点不尽相同。笔者认为,钢纤维喷混凝土与一般喷混凝土相比,具有良好的韧性、延展性、耐磨性和抗裂性,同时具有简化施工、加快施工进度的优点,并具有较好的施工安全性,可以缓解围岩应力重分布造成的破坏,采用钢纤维喷混凝土和锚杆、锚索相结合作为永久支护,可获取良好的支护效果和经济效益,应推广应用。

本工程地下洞室围岩支护中可考虑采用钢纤维喷混凝土技术,特别是在大跨度洞室的顶拱和边墙、不良地质部位、围岩产生较大塑性区和拉损区部位、交叉洞口部位及变形较大的部位,采用钢纤维喷混凝土是适宜的、有效的。应用钢纤维喷混凝土除需进行理论研究外,尚应进行现场试验,以检验施工工艺及喷射效果,测试钢纤维喷混凝土力学指标,确定最佳配合比,验证适宜性,从而保证钢纤维喷混凝土施工的质量,发挥有效的支护效果。

3.4雾化问题研究

室外文化长廊设计方案篇2

关键词:新学校;建设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044-01

建设一所新学校要提前做好顶层设计,根据“安全、艺术、精致、互动、开放”的原则,使学校建设起步就与世界同步。

一、根据新课改理念,以“家”为核心设计教室

当今教育要求学生具备更多的动手能力、人际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小组讨论、小班化教学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部分,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正在成为课堂教学形态,各种选修课、活动课也越来越多,传统单一的黑板教学正在被交互式多媒体设备所取代……,这一切都对教室功能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因此教室设计必须随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而变化。

北师大石家庄附属学校教室为8.4米*8.4米,70平方米,趋于正方形,容纳30个人左右。全面优化的教室通风系统,因地制宜的教室采光设计,人均使用面积最大的低密度教室。教室里设有阅览区,放适量书籍,学生们可以随时借阅;每间教室还预备了电子学习区,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检索、查阅各种资料和信息;正前方的墙上不仅设计有一块弧形推拉防反光黑板,还在远离窗户一侧并列设计了70交互式液晶多媒体,较好的设置了局部暗环境,有效控制了光源,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都能看清屏幕上的图文;教室前方靠窗侧设置看护台,台上设置作业摆放区,还配置了维修工具存放区和急救药品存放区,台面底下的小柜还提供了小型的放置班级物品的空间;每间教室后面都设置了学生自画墙,墙上既可涂画,也可用磁钉粘贴孩子们的各种创意作品;教室靠近门一侧,利用柱子空间设置学生储物柜、养植角、衣帽柜,方便学生学习和生活;每间教室均设置2―4个有线网络端点,并实现无线覆盖,为互联网环境下学习提供方便;每个教室均有两个探头,前面的探头为监控探头,24小时无缝隙保证师生安全,后面探头为360度云台的评课观摩系统,可以实时进行教学研究。

二、以交流为核心的走廊设计

走廊既是通道,又是信息传递的空间,可以蕴含教育元素,提供育人的功能,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北师大石家庄附属学校的走廊为3.6米宽,每层的走廊上有一个宽约12米、长约32米,大约200平方米的港湾式“交流厅”,比传统的走廊宽很多,在走廊墙壁沿角设计了木凳、书写台、书架,沿廊柱设置了软皮沙发,角落区域设置了可席地而座的地垫,图书漂流角分布到教学楼各层的走廊上,每个班级前面设置有班级展示区,能够让学生在短暂的课间时间,走出教室就可以三三两两聚到一起,自由活动。这种设计使走廊变成了人流和信息流交织的地方,成为孩子喜爱的乐园。

三、以安全为核心的细节设计

学校建筑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功能分区,通过细节的设计,提升校园建筑的安全性。

北师大石家庄附属学校教室门设计为朝外推开的门,并且和教室墙壁宽度相符,既避免外开门到走廊,磕碰学生,又能保证学生在教室向外疏散时通过在室内挤压就能打开房间门;楼梯设计为高低扶手,保证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上下楼梯安全;教室内墙、走廊墙壁均按照邓区长要求设计为木质墙裙,显得温馨和安全;教学楼采用单边封闭走廊和连廊,避免雨雪飘入通道,造成湿滑踩踏;学校设置了边界红外防范设备和270余个高清摄像头,通过互联网和相关人员电脑、手机联网,实现无缝隙覆盖,保证师生安全。

四、以使用为核心的现代信息环境设计

学校设计时一定要为将来师生充分运用各种先进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技术营造空间条件,把校园建成最适宜教学的专业场所。

北师大石家庄附属学校在设计时,专门制定了“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校园设计方案”,并根据这个方案进行了弱电设计,从交互式触控一体机电子教课系统、平安校园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电话和通信系统、卫星接收及有线电视系统、校园广播系统、校园安防系统、大屏幕电子公告屏、触摸屏系统、数字化校园的应用系统、一卡通系统、校园视频中心系统、教师实训系统、录播系统、门户网站、学校教学资源库、oa办公系统等各个方面,完成布点和集成,形成了全员、全面、全程,数字、智能、信息、智慧化的教学管理服务体系。

五、以价值观引领为核心的景观设计

学校建筑和其他建筑不同之处在于她是育人场所,学校建筑除了为教学设施、为师生的教学活动提供空间外,还应成为现代教育理念的引领者、新型教学组织形式的探索者、高新教育教学技术的实践者,这样的学校是蕴含教育理念的学校。

北师大石家庄附属学校根据建筑围合成的不同形式的内庭院,结合中小学自身成长和认知特点,围绕学校核心价值观“真、善、雅、和”,分别设计了四个园林景观。

六、以课程为核心的功能室的设计

室外文化长廊设计方案篇3

关键词:钢铁化验;实验室建设;设计方案

中图分类号:tF08文献标识码:a

1化验室分类

现在的化验室分类方法比较多,笔者将按照使用分析检验的方法阐述如下。第一类是化学分析检验室,第二类是仪器分析检验室。前者的特点是仪器设备简单投资少,检验成本低,一般应用在常量组分的分析实验上,但是不能忽视的是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后者的特点是使用的分析仪器设备必须是大型的和复杂的,但是这种分析检验结果还是比价简单的,而且灵敏度高。但是这个一般使用在资金雄厚的大中型矿业企业。

2化验室组织机构

化验室组织机构的设置对于化验室工作来说是很重要的。它在具体工作中享有独立开展业务的权利,并且在组织机构管理方面相对独立性,坚持科学公正公平的态度完成每一项工作。具体架构图如图1所示。这其中化验室各个工作人员目标分工明确,并用科学化实现高效地工作任务。

3化验室设计方案

目前的化验室设计一般地是有建筑本身设计,化验室及设备设计两大部分组成。这两部分的组成是相辅相成的,它是集中了建筑功能和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的结合体。建筑设计的主要依据是有关部门对建筑任务的要求,包括了建筑面积,工程造价等。还要有城建部门同意的设计批文以及建筑单位根据有关批文向设计单位办理的手续。设计人员要根据以上设计文件,进行必要的调查研究,分析处理材料进行综合设计建筑图纸等。化验室及设备设计是要满足操作人员即化验员的实际方便操作,舒适度,面积等,还有化验用的仪器等。下面笔者以某化验室为例分别阐述这两部分的设计工作。

3.1建筑本身设计。化验室建筑本身是要满足对建筑的实际要求,一般来说要单独的建筑并采用东西侧为走廊,不同功能的房间分布在南北两侧。主要包括取样室,天平室,药品储备室,仪器室等。最主要的是对走廊的要求,单面走廊宽是1.5m,如果是双面走廊净宽就要到1.82m,走廊上面有通风管道的话应保持在2.4-3.0m。而化验室最好选在靠近炼铁车间,分布如下:在一楼设取样室,预处理室,天平室等,在二楼设更衣室,会议室,药品储备室等。

化验楼选址应该满足建筑用地,实验用地等的环境要求,其中基地要与那些易燃易爆的生产车间有段距离,保障安全性。还要远离噪声震动源,确保试验的科学性。

另外对化验室建筑模数的要求是4m,4.5m,7.2m等,化验室的进度模数取决于实验台长度和布置形式。目前通用的进深模数有6m,6.7m等。

3.2化验室及设备设计

首先是化验室内的最基本布置,包括洗涤池,通风处,带试剂架的工作台,存放仪器的橱柜灯。化验室尺寸设计。尺寸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化验工作的要求,并要考虑安全性和发展的整体需要。一般来说,化验室的高度尺寸操作空间的高度不应该小于2.5m,而专用工作空间应该说在2.6-3m。

化验室必备硬件要求要有电力采用三相电。通风设施也必不可少,尤其是操作间中的加热酸溶过程必须在通风橱中进行。另外,化验室还要有下水设施。

化验室的主要设备一般分为以下几方面(表1)。

而试验台的设计布置一般有周边式,两边式等,主要有台面和台下支座构成。它的宽度为1.2-1.8m为宜,靠墙的试验台宽度0.75-0.9m,靠墙的储物架宽度0.3-0.5m。而试验台的长度一般是宽度的1.5-3倍的样子。在通道设置方面一般为1.5-2.1m。

在管线通道管线架方面要引出台面供方面使用;药品架的设置不宜很宽,要保持在能存放2个中型试剂瓶为准,宽度就是在200-300mm。另外在实验台下空间通常设有器皿柜,方便实验用品的存放。

综上所述,钢铁厂化验室的建设和设计基本要求要准确,数据一定要可靠。化验室的设计和建设笔者认为最好是有经验的公司进行前期设计策划,还要在建设之前建立一套严格地管理制度。还要做好对化验人员进行化验知识的培训,要求化验人员严格按要求操作,同时做好抽检检查制度。总之在进入科技发展的今天,一些实验室也要像安全、节能、环保、智能化方向发展,不断顺应时代需求,满足生产需要。

参考文献

室外文化长廊设计方案篇4

关键词:城市;综合管廊;勘察要点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1.工程概况

本项目为规划青西三路管廊工程,其中青西三路与江东一路、江东大道、河景路交叉口管廊设计不在本工程设计范围内。本次设计青西三路综合管廊均设为三舱断面。

2.勘察目的及任务

2.1查明项目所在区域地形、地貌、岩性、构造、水文、气象、地震等条件及其与工程的关系。

2.2查明沿线构造物地基的工程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为选择构筑物类型和基础方案设计提供资料,并提供相应工程和基础设计施工的地质参数。

2.3查明沿线特殊性岩土和不良地质的类型、分布、性质、范围及其物理力学特征,为不良地质的整治及特殊性岩土地基处理提供设计依据。

2.4查明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提供各土层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及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区间值。

2.5查明地下水的类型、分布、水位及年变幅,以及地表水和地下水发育情况,判定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2.6对工程建设场地的适应性优劣进行评价,并提出工程地质意见和建议。

3.勘察工作量布置及实施方案

3.1勘探工作量布置

本次勘察采用工程地质调绘、钻探、原位测试以及土工试验等相结合的综合勘察手段,为设计提供准确可靠的地质资料。钻孔布置满足《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2012要求,勘探点具置详见“工程地质平面图”。

本项目勘察共布置勘探孔36个,其中机钻孔27个,静力触探孔9个;其钻孔编号为GZK,静力触探孔编号为JK。本阶段勘探总进尺1165.40m,其实际完成钻孔27个,进尺945.00m,静力触探孔9个,进尺220.40m。

3.2勘察工作实施方案

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室内试验与岩土体的原位测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特别是在详细勘察阶段,室内外验的大量开展,其主要目的是为岩土工程的评价与计算提供必要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和岩土数据参数。原位测试的项目和方法应根据岩土条件、设计对参数的实际需要、地区经验和测试方法的适用性等多种因素综合确定。而根据原位测试获得的成果,利用地区性经验估算岩土观测的特性参数时和对岩土工程问题做出评价时,应该与室内试验和工程反算参数进行对比,检验其结果的可靠性。室内试验中的常规岩土试验(土的密度、含水率、液塑限、土粒密度、压缩试验、直接剪切、颗粒分析以及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试验等)是最基本的,另外,还需要结合构筑物的特殊要求与重要性、基础类型及土层性质等进行一系列特殊项目的试验,如土的高压固结试验、三轴剪切试验、灵敏度、静止侧压力系数和基床系数、黄土的湿陷性试验以及土质、水质分析试验等。试验项目与试验方法,应根据工程实际要求和岩土性质的具体特点确定。还应该注意岩土的非均质性、不连续性和非等向性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岩土体与岩土试样在工程性状上的具体差别。对于特种试验项目,应该制定专门的试验方案。在制备试样前,应该对岩土的重要性状做出肉眼鉴定和简要的描述。

本次勘察的主要手段为工程地质测绘、机械钻探、静力触探、标准贯入试验、取样、室内试验、室内整理工作等。

4.工程地质评价

本工程位于萧绍平原,全线均为挖方路段,上部粉土、粉砂层厚度较大,属于正常路段,工程性质一般。沿线上部20.0m大多为粉土、粉砂,稍密~中密状,工程力学性质一般,地基土承载力一般在120mpa~140mpa之间,①1层粉土、①2层粉土适合作为开挖后现浇管廊的基础持力层。本管廊通过三工段横河、河庄横河,河流呈东西展布,自西向东流入钱塘江,河宽约20m~40m之间,水量丰富,水深约1.0m~2.0m,局部地段较深,水位常年变化不大。管廊形式设计采用倒虹管,应先排水、清淤,再进行合理的施工方式。

沿线地下水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潜水,水位埋深在0.5m~2.4m。根据水质测试成果,沿线地表水主要为HCo3-・Cl--Ca2+・(na++K+)型咸水,对混凝土结构和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均具微腐蚀性;沿线地下水主要为HCo3-・Cl--Ca2+・(na++K+)型咸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弱腐蚀性,对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腐蚀性对管廊建设影响较小。上部地基土未作土腐蚀性试验,上部地基土长期受大气降水及地下水的淋滤作用,可视为与地下水具同等腐蚀性,即对混凝土结构具弱腐蚀性;对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腐蚀性对管廊建设影响较小。

沿线地下水位较浅,管廊设计底部标高均位于稳定地下水位以下,应计算管廊结构的抗浮稳定。如需作抗浮处理,可采用抗拨桩,桩型、桩长视抗拨力而定,抗拨系数(λ)可取0.70;上部粉土、粉砂具有强透水性,开挖时易产生流砂,需要采取适当的支护措施,管廊开挖支护可采用钻孔灌注桩排桩做挡墙,辅以高压旋喷注浆或水泥搅拌桩作为止水帷幕,并对周围环境进行监测和围护;开挖同时应采取有效的降、排水和隔水措施,避免雨水大量渗入基坑;遇到水塘等不良地质地段,应先排水、清淤,再进行合理的施工方式。

总体而言,拟建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一般,不良地质及特殊性岩土对管廊影响较小,适合综合管廊工程建设。

结语

本次勘察工作采用了资料收集、地质勘探、原位测试、室内试验等综合勘察手段,查明了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中提供各项工程地质资料、评价及指标,达到有关规定的要求,可作为设计的地质依据。测区未见全新统活动断裂通过,为区域地壳稳定区。测区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弱腐蚀;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一般具微腐蚀。拟建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一般,不良地质及特殊性岩土对管廊影响较小,适合综合管廊工程建设。

参考文献

室外文化长廊设计方案篇5

国际著名建筑、室内及产品设计师,生于中国香港,以现代风格见称,善于将饶富亚洲文化及艺术的元素融入其设计中。

梁氏从事建筑及室内设计超过25年,于1997年创办梁志天设计师有限公司。公司发展至今拥有超过350人的设计团队,成为全亚洲最大规模的室内设计公司之一。梁氏期望透过建筑、室内设计和产品设计等多个范畴,全面实践“享受生活・享受设计”的理念,与大众分享生活的艺术。

导读:越南,古时称为“安南”,因与中国接壤,且曾在明朝与19世纪中叶分别由中国及法国统治,孕育出集东方美与法属殖民色彩indochine的设计风格。设计师以现代的笔触、具标志性的湖水绿色为主调,配合来自越南的传统陶瓷地砖及仿古家具装饰,令客人身处闹市中的越南餐厅,也能于其妙笔下品尝中法交融的高雅情怀。

步出电梯,来到接待处,湖水绿色的特色背景墙映入眼帘。墙的中央以各式的啡色中式门板及窗花拼凑而成,衬托着前方接待处的仿古地灯和台灯,迎接到访的客人。沿着铺上传统图案瓷砖的长廊走进去,仿佛瞬间踱进富有法式风情的越南一样。

长廊左边的贵宾厅,可按宾客的需求,以活动屏风灵活地划分为两个小厅。两厅同铺上深啡色木地板,并饰有湖水绿色背景墙,中央摆放着圆形木餐桌与暖灰色布餐椅,在东南亚色彩的吊扇下,泛起丝丝清风,淡雅写意。长廊的右边是卡座区,一列湖水蓝色的绒布长椅之间,以简约的中式屏风稍微分隔,让客人享有片刻的私人空间。旁边靠墙的一列百叶窗、窗花及仿古镜子成为此区的布景,增添层次感,在绿意盎然间,散发出婉丽秀雅的气质。

室外文化长廊设计方案篇6

关键词:宁德火车站;建筑造型设计;赏析

abstract:thispassageintroducesthreecoveredbridgesofstate-levelkeyheritageconservationunitsinmindong,pingnanCounty.theyareBaixiangBridge,QianchengBridge,wan’anBridge.italsogivesageneraloverviewofthetwistingprocessofningderailwaystationarchitecturedesignandanalyzeshowthisbuildinglearnsfromancientcoveredbridge’sstructureelements,thatistomakethepastservethepresentandfindsomethingnewfromtheoldsoastoconstructthemodernrailwaytrafficconstructionswhichalsoreflectmindongregionalfeature.

Keywords:ningdeRailwayStation;architecturedesign;appreciation

中图分类号:tU24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11-0079-04

1廊桥涅

古代有个传说:每五百年,垂死的凤凰就要投身于熊熊烈火中自焚,燃为灰烬,在肉体经受了巨大的痛苦和轮回之后,才能从灰烬中得到新生,成为辉煌永生的火凤凰。正所谓:凤凰涅,浴火重生。

2006年6月27日下午4时,对于刚荣获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福建屏南县百祥桥(图1)来说,是一场灾难的开始,是一次凤凰涅。百祥桥位于屏南县白洋村的深山峡谷之中,桥两端架设在悬崖峭壁之上,被誉为“江南第一险桥”。百祥桥全长38m,宽4.5m,单孔跨度35m,桥面至谷底高度27m,桥屋为四柱九檩穿斗式构架,双坡顶。仰望如长虹飞架,非常壮观。百祥桥始建于宋代,几百年来,多次修缮,保存完好。是日,一把无名的火烧了一个多小时。由于百祥桥位置偏僻,车路不通,消防车无法抵达现场,消防队员步行一个多小时赶到后,百祥桥木质桥身全部被烧塌,掉进27m深的峡谷里。呜呼!一代名桥毁于火患。令天下爱桥人痛心疾首,更使多少名流学者扼腕叹息。

值得安慰的是,百祥桥仙逝,造桥人还在,屏南木拱廊桥传统营造技艺并没有失传。2009年2月,由文化部等部门联合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在北京隆重展出。屏南木拱廊桥传统营造技艺作为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进京参展受到好评。令人欣喜的是,木拱廊桥传统营造技艺还被列为2009年我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急需保护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令人惊喜的是,廊桥涅,浴火重生。2009年10月,一座酷似屏南古廊桥的现代交通建筑即将诞生,这就是宁德火车站站房。

2众里寻她

福建省宁德市火车站站房的建筑设计经历了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在宁德站的概念性建筑设计方案竞标中,建筑方案在文化性与地域性上的体现一直是刻意把握的设计主线,结合宁德山、海、城、林的城市空间特色,将反映地域特色和城市风貌的空间元素提炼、整合,形成风格独具、寓意深远的创新建筑形象。2007年1月,宁德市政府聘请上海两家知名的建筑设计院,做了两个设计方案。

2.1上海方案一:海韵山风(图2。3)

该方案充分尊重基地周边地形地貌特征和宁德市地理空间上的特点,从中汲取灵感,以“山”、“海”为设计母题,形成了“海韵山风”的空间特色,具有强烈的滨海城市气息。站房设计借鉴了“动车组”的设计理念,将流线型作为建筑设计的手法,引入了现代高速列车设计的方法,并参考了具有科幻色彩的飞碟造型,以流线型的形态,表现出高速、简洁、流畅的现代交通建筑特点。

站房建筑采用柔和的曲线轮廓,东侧为宽敞、开放的玻璃幕墙界面,带来充足的自然采光。西侧为平缓的金属屋顶所覆盖,可有效阻挡西向强烈的日晒。从站前主广场方向观察,站房平缓的金属屋面将形成具有视觉冲击的空间图景,其恰似一座银色的山峦崛起于群山之间,而屋顶的采光天窗则如蓝色的海波荡漾于山体之上,形成一幅“海韵山风”的美好画图。

2.2上海方案二:海浪山峦(图4。5)

该方案设计以“山、海、情”为设计主题,建筑物在构图元素上,充分吸收了印纹陶文化中菱形纹饰的特点和中国的传统图案“方胜”的形体特征,将两者融合提炼,并以现代手法和技术加以表达,使其生命不息,优越美好的寓意得以延续。同时使建筑充满亲切感,丰富了内外空间,加深了设计本身的文化底蕴。站房建筑屋面造型似海浪涌涨,又似山峦起伏,具有滨海城市建筑的地域象征意义。屋顶采用肋形铅板,试图唤起人们对青瓦屋顶的历史回忆。

以上两个方案确实前卫、新潮、大手笔、大气派、高科技、新建材、高造价,但是缺乏宁德的地域特色,放在沿海任何一个城市似乎都可以,因此从市民、市领导到铁道部均不认可。与此同时2006年底,铁道部也向全国征集宁德火车站概念设计方案。2007年,中南建筑设计院的设计方案经铁道部工程鉴定中心评标后入围。

2.3中南院方案一(图6、7)

该方案造型宛如洁白的贝壳静卧山水之间,具有整体的美感。逐渐变化的屋顶起伏如波浪,形状似海螺,纯洁、安静、美好。其渐变的形态与山势协调。建筑追求一种大意境、大气势、大感觉,以单纯的形体给人深刻的印象,使建筑具有唯一性。站房建筑上部采用洁白的壳体,以渐变的排列方式,从平面到剖面向中间逐渐凸起,形如大海、波涛起伏、洁白如贝、晶莹纯洁,既有大建筑的气势,也具有丰富的内涵。建筑中部逐渐向外悬挑,自然形成主入口。洁白的壳体竖向排列而形成的天窗及侧窗,使建筑室内外协调统一,并与结构形成有机的整体。建筑两端斜向外挑如出海的船。建筑下部基座采用深色格子窗,窗内不规则的分布圆形彩色玻璃,如镶嵌点点珍珠,其精美的细节和上部相呼应。整幢建筑大气、完整、独特,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

2.4中南院方案二(图8、9)

该方案完整的建筑形体,在细节上突出海洋特征:建筑下部的实墙上,开不规则的圆形门窗,形如水泡,具有很浓的海洋特征。平屋顶的下部波浪起伏,似水波荡漾。整幢建筑现代、自然、协调,透着浓浓的水边建筑特征。站房建筑由完整的屋面将其统一,屋面上部平整,下部随波逐浪,使平整的屋面既理性,也活泼。中部椭圆形的玻璃筒向上穿过屋面,成为建筑中部的标志。建筑两端自然内收,形成虚空间和阴影,变形的支柱感觉屋盖如鸟的翅膀飞得更远。站房建筑主体上虚下实,虚的部分结合屋盖的波浪做出有层次的细节,实的部分以深的色,开不规划的圆形门窗,使人产生水波气泡的感觉,赋予建筑更多的地域特征。其不规则的圆形布局与完整的建筑产生美妙的对比,使建筑充满诗情画意。

中南院创作的以上两个方案在很好地解决交通组织、平面功能、空间关系、自然通风采光等技术问题的基础上,融入了滨海地区的地域特色,塑造了极具特色的建筑造型和细部。两个方案都试图以当地文化底蕴为基础,突出沿海建筑特色,构筑具有滨海城市风貌的精品大型公共建筑,使建筑体现时代风格、地域特征。两个方案各具特色,一个强调整体意念,一个追求建筑细节。都试图以特征鲜明的建筑形象,风格浓郁的地域特征,大气完整的现代风格,成为宁德新城的新地标。

中南院的这两个方案,征求当地意见时,从各界人士到市领导及各方专家都对外部造型不大满意,认为也没有体现出宁德的地域特色。设计似乎陷入僵局,山重水复疑无路。

3廊桥采风

2007年5月22日,遵照铁道部、宁德市领导的意见,中南院的建筑师到宁德实地考察采风,看看闽东准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木拱廊桥,希望建筑师能将廊桥文化充分提炼,并融入到站房设计之中。屏南县被誉为“古桥之乡”,现存各种古桥100多座,其中尤以13座木拱廊桥为著。屏南的木拱廊桥,无论是环境选址、桥屋、桥长都极富特色,其工艺之精、造形之美在中国桥梁界极富盛名。2006年5月25日,屏南的百祥桥、千乘桥、万安桥这三座“百、千、万”古廊桥,一起入选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乘桥、万安桥给建筑师强烈的视觉震撼……

3.1千乘桥(图10)

千乘桥位于屏南县棠口村,是屏南“最美”的廊桥,是屏南境内第二长木拱桥。该桥始建于南宋理宗年间,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重建。千乘桥形似一只昂首展翅的雄鸡,南北走向,全长62.7m,宽4.9m,桥面距水面高度9.7m。一墩二孔,花岗岩桥墩呈船形,墩尖端雕刻为鸡头形状。每孔跨度27.5m。桥屋有24间99柱,悬山飞檐翘角双坡顶。桥两边有板椅,供行人憩息。两旁尚存档风板,以御风雨侵袭。桥若长虹卧波,雄伟秀丽,桥两岸风景秀丽、环境优美。

3.2万安桥(图11)

万安桥位于屏南县长桥村,是我国现存最长的木拱廊桥。该桥始建于宋元佑六年(1090年),后几毁几建,现存桥为1932年重建。桥长98.2m,宽4.7m,桥面距水面高8.5m,五墩六孔,不等跨,桥屋杉木立柱152根,37开间,双坡单檐悬山顶。桥面铺设木板,两旁设长凳、靠背栏杆,外置挡雨板。桥墩前尖后方呈半船形。该桥跨度大,桥孔多,技术性强,充分体现了古代造桥工匠的高超技艺和智慧。桥四周溪流开阔,树木青翠,风光秀丽。

中南院的建筑师们考察廊桥归来,设计思路得到拓宽升华。他们以万安桥为蓝本,即兴勾画了神似廊桥形象的宁德火车站站房设计草图。次日在宁德火车站站房概念设计研讨会上,宁德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廊桥专家缪小龙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市博物馆馆长、廊桥专家钟亮副研究员等与会专家领导,基本肯定了中南院的廊桥形象的设计方案设想,并提出了很多优化建议。经过市政府和中南院多次讨论和修改,最终形成了廊桥形象的设计方案。于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4古韵新声

4.1地域人文时代

2006年,铁道部提出,对新时期铁路客站的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流为主,全面体现“功能性、系统性、先进性、文化性、经济性”,为旅客创造安全、便捷、舒适的乘车环境。[1]文化性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建筑审美标准。铁路客站是一个城市的“门户”和“窗口”,客站的形象不可避免地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标志和象征,这就要求铁路客站的建设应充分融合到周边环境中。铁路客站设计一要注重地域特征。应因地制宜,细致分析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具体情况,在造型上、色彩上和节能构造上,形成当地建筑特有的风格和魅力,创造与环境和谐共生的铁路客站。二要体现人文特色。应从人文环境人手.调研、收集资料并加以分析整理,归纳特征,形成独特的立意,并在设计中加以体现。在站房体型、体量、空间布局、建筑形式以及材料和色彩等方面进行针对性地设计,使站房形象与城市空间融为一体。三要体现时代特征。适应当今时代要求,以全新的建筑语言,表现时代风貌,体现先进的理念和现代文化,体现当今建筑建造技术的发展水平。四要体现交通建筑特征。体现交通功能的空间特点,大跨度、宽敞明亮、互相渗透的开阔空间,简约的建筑风格。[2]

近年来出现大批优秀的铁路客站设计方案,注重地域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和谐,让文化品位成为审美标准,创造出焕然一新的铁路客站形象。以拉萨车站、北京南站、上海虹桥站、新广州站、苏州站、武昌站、延安车站等为代表,富有个性、形象强烈的建筑形态,摒弃了多余的建筑装饰,采用充分展示结构本身的表现力和空间表现力的手法,使建筑形象更具生命力和时代感。[3]这些火车站地域特色的设计手法之一是:在结构的造型和设计中去寻找与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形式语言的结合点,让地方建筑语汇成为结构设计的一部分。[4]

宁德市拥有海洋文化、畲族文化、佛教文化、廊桥文化等丰富的地域特色文化,其中尤以廊桥文化为最具特色的地域建筑文化。以木拱廊桥文化元素作为宁德站站房建筑外观设计的主要建筑元素,不仅能够充分反映宁德地域特色,而且木拱廊桥这个古老的交通驿站,通过现代快速铁路车站的演绎,将赋予承接交通方式古老与现代、连接台湾海峡东岸与西岸的丰富内涵。因此,运用木拱廊桥文化于站房建筑外观设计既具地域特征,又有人文特色、还具时代特征。

4.2古韵新声

2009年10月即将诞生的宁德火车站(图12、13、14),是温(州)福(州)铁路福建段最大的旅客站房。站房总建筑面积1.8万多m2,高27.4m,最高聚集人数为1200人。这将是一个以体现廊桥千年神韵的古典外形、渗透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充分展示宁德城市现代风貌以及处处体现节能环保、高科技含量的站房。

宁德火车站站房造型设计的整体构思起源于屏南的万安桥。从地域文化上思考建筑,反映了建筑师对建筑所处环境的尊重和情感。设计紧紧扣住地域特色的主题,提炼闽东古廊桥建筑的构成元素,形成具有新古典韵味、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外观设计将廊桥的千年古韵融入现代化车站的宏伟壮观中,将时代感与地域性融为一体,创造城市门户的新形象。建筑师尝试将廊桥与环境的和谐意境倾注在现代交通建筑中,让古廊桥典雅别致的神韵贯穿建筑的细节中。屋顶挑棚的方正质朴,敞廊列柱空间的锐峨大气,都给人以历史时空的纵深体验,赋予站房建筑浓厚的地域风格和文化韵味,将成为宁德的地标建筑之一。

中国传统的重要建筑在建筑布局及空间营造上,常常采用中轴对称和强调空间序列的格局。宁德站方案设计继承并发展了这一要素。站房大楼呈中轴对称布局,外型错落有致,庄重、典雅、大方,气势非凡。方案从平面到立面造型都是采用对称的手法,并突出主体建筑,形成中间高耸、两边辅楼低矮之势。宁德站西侧为主要入口的主立面,以高大折线形列柱(类似廊桥的桥墩及木拱)作空间构成元素,突出了建筑的庄重感,运用连续的敞廊折线形列柱体现列车的水平动态,进而形成水平方向的韵律感,并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入口处大面积玻璃幕墙通透敞亮,令室内室外空间自然渗透。正面敞廊的顶棚装饰类似廊桥底部木拱圆木,将传统的木拱造型与现代结构巧妙结合起来(图15、16)。

考虑到地方气候、生态旅游的特点,联系站房各功能用房采用敞棚、连廊(类似骑楼),丰富了空间层次,是本设计的一大特点。它有一举多得的作用:一可使旅客在行进中免除日晒雨淋之苦;二使站房在客运高峰期间将售票厅、候车厅扩大;三是将站前广场进行了功能分区,方便使用和管理;四是与廊桥造型相结合,体现了站房建筑的地域特色,装饰美化了站房的建筑外观和生态空间。

宁德站建筑形象只取古意,细节却是纯粹的现代风格。廊桥的某些建筑符号也被抽象地应用到站房建筑上来。在具体建筑设计上,站房采用对称处理,建筑物两端头45o斜坡处理自然而稳重,透射出强大的体量感,使建筑产生内在的联系,与柱廊的斜撑处理相呼应,有力地传递着现代主义浓烈的几何韵味;中部门楼在平面和高度上突出,使入口十分醒目。入口巨大的门洞采用斜撑构图,与廊桥木拱斜撑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主入口处设有钢结构大雨篷,使空间尺度宜人;屋顶的斜坡处理简洁完整,具有很强的现代感;虚实搭配的斜屋顶隐喻当地传统坡屋顶的意境。主体建筑完整的大屋面按45o向两边斜挑,展示了建筑的气势。在屋顶的各面局部做灰色条板饰面,下部的条窗内收,立柱外露,恰似廊桥桥屋的神韵;拱廊上部采用槽钢与玻璃的横向组合,每根立柱上的竖向装饰与横线条对比,使建筑具有韵律感;建筑采用浅色基调,体现海洋建筑特征。通过以上这些设计手法,实现了站房特有的地域文化内涵。设计中无论在建筑风格,还是在外观比例和细部构造都作了细致的推敲。宁德火车站立面造型虽然隐含了古廊桥的形象,但并没有过多地在文脉符号方面做文章,而是大量采用简洁抽象的现代语汇勾勒出建筑的整体风貌。整个建筑自然完整,大气统一,重点突出,细节精致,如同一部气势磅礴的廊桥古韵新声交响曲。

5并非结语

宁德站的设计在体现传统文化特别是廊桥文化与现代设计方法之间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种追求地域性建筑特色、体现丰富性文化内涵和高科技时代精神,具有深远的意义。宁德站的实际使用效果还有待时间检验和使用考验,来自业界内外的评论也将会是褒贬不一,但是至少在建筑文化的思辩方面,宁德站的确是有较大的拓展和创新之处,也将给予今后更多的站房设计或其他类型的公共建筑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振娟.开放铁路设计市场.创新客站设计理念[J].中国铁路,2007(2).

[2]郑健.我国铁路客站规划与建设[J].铁道经济研究.2007(4).

室外文化长廊设计方案篇7

关键词:建筑设计;生态节能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0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西方世界已有不少环境保护或生态主义的运动纷纷兴起,有的很悲观,认为环境破坏本来就如人类的原罪般不可避免,除非人类数量大幅缩减,或完全放弃现有的生活型态,对环境生态的破坏是人类存在必然的结果。有的则保持乐观,坚信透过人类自我反省自我克制及科技文明的发展,应该能安然度过所谓“寂静的春天”。

在人类开始探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之道或开始正视永续生存的议题,总会注意到古老传统与地域民族对建筑与环境的作法,并非是古人或原住民比较有智慧,拥有保护生态环境与大自然共生的观念,实在是在当时人力手工的时代,敬天顺天爱物惜物的作法较为有利,可以减少无效能源与物资的浪费,有利于人类的生存。以下就笔者的一些心得体会,跟大家分享一下。

一、建筑节能设计研究

(一)综合馆外遮阳与自然通风设计研究

我们在设计某综合馆时,调研走访了相类似已建成使用的综合馆,出现由于外立面整体造型需要,采用玻璃幕墙将作为交通走道的环形走廊与门厅进行封闭,玻璃幕墙的聚热效应使得环廊门厅吸收太阳辐射热后无法散热,夏季温度高达50~60℃,无法正常使用,只得采用玻璃幕墙加贴隔热膜补救方式解决使用功能。

我们将环形走廊与门厅处理成开敞式的外廊并采用百叶遮阳,保证立面完整的同时,获得通风遮阳的良好使用条件(图1)。

图1某综合馆剖面及开敞式外走廊实景

综合馆的开敞式环形走廊与门厅处,温度即为天气预报的室外气温,夏季环形外廊与门厅作为交通及辅助活动空间,类似当地的“骑楼”完全可正常使用,同时骑楼也为比赛大厅充当遮阳构件,否则当比赛大厅外墙处于阳光直接照射时,温度可提高10℃以上,尤其当气温高于27℃时,阳光下的实测气温可达50℃以上。

环廊的开敞式和封闭式设计,两种设计手法对环境气候作出不同诠释,获得结果完全不同,可见确立正确设计理念的重要性。

(二)塔式住宅自然通风设计研究

(1)户型设计思路

板式高层住宅户型,因其采光通风良好具备室内舒适性,在夏热冬暖地区倍受欢迎,但由于面宽大不利于土地利用,同时总平面布置长条形单体不利于环境通风。为兼顾土地利用,同时改善总平面通风环境,我们在厦门水晶森林项目中,尝试采用一梯三户的自然通风塔式住宅平面(图2)。该平面特点在于为每户配置的入户花园,在核心筒周边形成公共通风道,得以改善一梯多户住宅的南北通风对流。

图2自然通风塔式住宅平面

(2)户型通风模拟分析

为验证塔式住宅平面的通风性能,我们与某科研单位合作,采用phoenics软件进行通风模拟评估。方案一采用风向偏东27°,室内风场色阶图图3。

图3方案一风环境模拟色阶图

(风向偏东27度风力2.5米/秒)

从图可见,B户型由于处于迎风向,除其中一个北房间因入门通道狭长导致通风不良外,其余厅房均通风良好,风速在1.0~5.0m/s舒适范围(见表1);C户型因风向偏角过大,位于西南角主房间北侧出风口不畅造成通风不良,其余厅房均通风良好,风速处于舒适范围;a户型因处于背风面,且由于电梯间的阻挡作用,处于穿过入户花园的两股主导风向形成弱风区域,除客厅外其余厅房基本处于风速低于1.0m/s区域,人感觉不到风。方案一户型内通风条件优劣不均,但公共通道对后排建筑的通风有积极作用。

表1人的舒适感与风速之间的关系

方案二采用风向偏东20°,室内风场色阶图图4。

图4方案二风环境模拟色阶图

(风向偏东20°风力2.5米/秒)

从图中可见,除a户型北房与餐厅外,a、B、C户型内各厅室均拥有良好的通风条件,风速均处于1.0~5.0m/s舒适范围;C户型的敞开式花园为处于背风面的a户型创造了通风通道,同时a、B、C户型的开敞花园成为穿过本幢建筑的通风道,为总平面通风提供有利条件。a户型的北房与餐厅应加大北窗的开启面积,增大出风口,以改善通风条件。

方案三采用风向偏西20°,室内风场色阶图图5。

图5方案三风环境模拟色阶图

(风向偏西20度风力2.5米/秒)

图中可见,除B户型东北角卧室的中心区域风速低于舒适范围外,a、B、C户型室内均获得良好的通风环境,同时入户花园亦成为后排住户的良好通风道。B户型的东北角房间,可通过加大北向窗出风口开启面积或增设开向北露台的窗作出风口,以改善房间通风。

经过风环境模拟评估,证明水晶森林塔式通风住宅,由于设置开敞式入户花园形成的公共通风道,有效地改善各户的室内通风条件,使各户的室内通风达到人体舒适性要求,改变塔式住宅自身通风不良的缺陷,同时为后排住宅留出通风道,有利于总平面通风环境,尤其当多单元拼接时,对住宅总平面的通风环境起积极作用,达到户型设计的预期效果。

风环境模拟结果表明:除方案一外,方案二与方案三均适用,即偏东20°与偏西20°为良好主导风向。

根据地区气候从南偏西22.5°方向(SSw)至正东方向(e),风向频率为7~10范围,均可作为主导风向。按方案二及方案三通风模拟结果,建筑采用南偏西2.5°至南偏东70°时,对应建筑风向为偏东20°至偏西20°,均为建筑的通风适宜朝向(图6),由于节能要求日照朝向不应大于南偏东及偏西30°,确定本项目最佳建筑朝向为南偏西2.5°至南偏东30°范围,作为总平面布置的依据,总平面单体均采用最佳朝向布置,能同时获得较好的单体通风和总平面风环境条件,同时避开太阳辐射不利朝向。

图6建筑适宜朝向分析图

二、节能效应评价

建筑护结构热工性能的节能效应评价,在节能设计规范及相关建筑节能计算中,已有充分诠释与节能评价,本文不作赘述。

(一)综合馆通风遮阳节能效应评价

将综合馆开敞式环廊设计建立节能计算模型a,以玻璃幕墙封闭式环廊建立节能计算模型B,作为参照建筑,分别用pKpm建筑节能软件进行能耗计算比较。计算结果图7。

图7模型a空调能耗计算结

模型a,以比赛大厅为空调室内空间,室内温度取值25℃,计算能耗为2100784Kwh。

模型B,比赛大厅同模型a室内温度取值25℃,玻璃幕墙封闭的环廊及门厅温度取值28℃,计算空调能耗为2424291Kwh。

根据以上计算结果,模型a空调能耗仅为模型B空调能耗的86.7%,即通风遮阳开敞式环廊较玻璃幕墙封闭式环廊可减少空调能耗13.3%。

(二)塔式通风住宅节能效应

根据水晶森林塔式住宅的通风模拟结果,采用最佳建筑朝向时,户内基本可达到良好的通风条件,按《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室外气温不高于28℃、相对湿度80%时,满足室内热舒适性可不启用空调;而通风不良的户型在室外气温高于26℃时,需要通过开启空调以满足室内热舒适性,以下将两种通风条件的住宅进行节能效应比较。

根据气象台公布气象资料,日最高气温高于26℃的4月~10月的气温资料见表2。选取最热月6、7、8月中的7月为例,全月气温高于26℃的天数为31天,其中26℃~28℃的天数2天,即户型通风不良时开启空调天数为31天,通风良好时开启空调天数为29天,29天为31天的94%,户型通风良好时可实现少开启空调日6%(表2)。

表212年度可减少空调开启日节能效应分析表

从表2统计结果可见,过渡季节的4、5月及9、10月,户型通风良好可实现少开启空调日高达23~64%,4~10月可实现少开启空调日,即全年平均可达到24%,节能效应可观。可节约的能耗,需根据当日气温变化,进行统计和能耗计算,本文不作进一步论述。

室外文化长廊设计方案篇8

上下红房建于1910年,其建筑保存完好,整体格局基本呈现原状。作为建校初期开始修建的教授住宅之一,上下红房基本上体现了美国本土建筑风格的移植。

上红房

现状

位于下红房北侧的高地上,建于1910年,1911年落成,由美国建筑师设计,为美式别墅。底层为开敞的文艺复兴式拱圈外廊,其和谐的比例产生了严谨的构图效果。上红房曾为司徒华林校长住宅,其弟司徒雷登亦曾居于此。

立面造型变化丰富,凸窗、阁楼、壁炉等处理手法为美国住宅中所常见。只是由于后来的使用,壁炉已经废弃,几乎没有痕迹。外廊列柱柱头雕凿精美卷渦、花草等图案,二层柱头以转叠涩支撑出挑屋檐。

红房自归属浙江大学曾作女生宿舍,考虑到安全因素底层外廊部分被封闭。室内后期改为招待所,原格局改动较大。上红房应该有地下室,但是现在已经找不到出入口,只能从外立面上的窗户等推测出来。

平立面布局

上红房主入口设在建筑南立面,建筑主体分为二层,平面功能分区明确,动静流线分离,体现了其作为教授住宅私密安静的特点(图1)。建筑设计拥有现代设计的特点,平面设计各功能分区做到了相对独立,又不乏紧密而有机的联系,整个建筑内部平面空间组合灵活。

立面为上等红色清水砖砌外墙,角部勒石。柱形奥尼式样。外墙均红色清水砖白水泥嵌缝,屋檐、楼层腰线、窗眉窗台及外墙转角等处以浅色水泥点缀,局部配以多道水泥线脚,转角勒石,四坡屋面。入口设门廊,成弧形山花,有柱式,形成构图中心(图2)。

室内特征

室内地面一层走廊原为木地板,为八十年代改作水泥预制板、彩色瓷砖铺地。房间内为柳桉木地板、东北松木龙骨,二层走廊和所有房间内为东北松木地板、木龙骨地面。卫生间地面为浅米色瓷砖铺地。天花板为灰板条吊顶,同墙面一样有粉刷剥落情况。

下红房

现状

下红房位处二龙头,是1911年学校迁入之江建造的第一批建筑。由美国建筑师设计,为美式别墅。

别墅坐北朝南,分主楼和加建的附属配楼。主楼两层,另有阁楼;配楼两层。主楼显著特征为东面和南面的外廊,是典型的殖民外廊样式。主入口在主楼的东面,通过外廊过渡到室内。

立面造型变化丰富。整栋建筑包括外廊列柱均由红砖砌成,砌筑精良。仅在窗台和腰线处点缀以浅色水泥二楼外廊有木栏杆、铁格栅围护,檐下柱间饰以木质挂落,完全是中国传统建筑处理方式。木门窗采用弧形过梁,窗台下砖砌“?”形微凸于墙面,类似新古典样式。

平立面布局

建筑平面呈"L"形,为一般住宅布局,建筑总面积276m2,结构为砖墙承重、屋面为木桁架,两层(局部带地下室),一层为水泥地面,二层楼面为木楼板,保存状况良好,屋顶为四坡木屋架,保存基本完好(图3)。

外墙立面为上等红色清水砖砌外墙。建筑南北墙面有大面积的开窗。外墙面为橙色清水砖墙,一顺一丁扁砌,砖尺寸为250x122x45(图4)。

室内特征

现存室内陈设和装饰主要有木地板、水磨石铺地及少量门窗构件等。建筑的主要房间本应有壁炉现均已拆除。室内分灰板条墙和砖墙两种。灰板条墙及砖墙均因经多次粉刷,墙面不平整,局部出现粉刷层掉皮现象。一层为水泥地面,,二层为木楼板,柳桉木地板、东北松木龙骨300x75,间距3001。

总结

上下红房虽然完全是美国建筑师设计的建筑作品,但是却是在之江大学山地环境的地形条件限制和在中国的产生过程中以不完全的西方建筑技术、运营体制的背景下由中国工人建造的,通过对上下红房的建筑师、建筑背景、建筑环境、交通流线、结构体系及立面风格的研究,来找出上下红房在建筑设计、建筑材料和结构、建筑施工和建筑使用等方面与美国建筑原型相比所产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通过上下红房的研究、阐释,使建筑设计同时具有对过去的记忆和对现代的感知,最终成为建筑设计进行某些启发。

参考文献

Johnston,tess,tung-chiangerh,andmarthaLundSmalley.HallowedHalls:protestantCollegesinoldChina.HongKong:oldChinaHandpress,1998

吴梓明:《中国教会大学历史文献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4

李丛笑:《之江大学近代建筑之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

室外文化长廊设计方案篇9

一、总体构想

和龙市“图们江千里边境文化长廊”建设工程是全国万里边境文化长廊建设工程的组成部分。按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计划形成一条以图们江为中心,文化设施配套,文艺活动活跃,民族特色浓郁,社会效益突出,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文化长廊。

建设“图们江千里边境文化长廊”,一要实现城镇文化网络完善化和城镇文化繁荣;二要提高各族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净化社会风气和育人环境,改善社会治安和卫生面貌;三要优化投资环境、旅游环境,促进地区边贸、外经贸和旅游业发展;四要发挥文化艺术寓教于乐、以文“化”人的积极作用,用高扬社会主义时代主旋律的文化精神产品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增强各民族相互依存的和谐密切关系和整体向心力、凝聚力;五要使享誉世界的朝鲜族民俗文化,在小康进程中进一步发扬光大,并在沟通东北亚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规划目标

根据现有基础和经济条件,和龙市“图们江千里边境文化长廊”建设拟计划新建文化馆、站(包括口岸综合文化设施)3个,总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计划新建图书馆1个,总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新建博物馆1个,总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以上项目合计建筑面积8,200平方米,现已进入全市的重点规划项目。并抓好18个边境农村文化室的建设,开发民俗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图们江风光旅游资源的特点,开辟文化长廊为经贸线、文化线、旅游线、友谊线。使“图们江边境文化长廊”点线相连、形成一个整体,步入规范化、整体化发展的新阶段。

三、基本方法

(一)以农村文化室为基点,以边境镇和边境口岸为重点,实行统一规划与分段规划相结合,分步建设,逐渐合拢。从实际出发,加强分类指导,区别难易、突出重点,优先抓好当地积极性高、工作基础较好的地方的建设,以典型引路,带动一般。

(二)突破原有分散的、“星点”型的文化建设路子,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按“大文化”思想,集文化体制改革、文化设施和队伍建设、社会文化活动开展、文化经济发展等为一体,包容文化工作和农村文化教育、科技普及推广、体育活动以及旅游景点的综合建设等相关方面,并且与边境贸易和农村奔小康结合起来,全面建设,全面发展。

着重在城区配套完善文化设施,丰富文化活动,加强对旅游、文物景点和文化市场的建设管理。在乡(镇)村基层,随着乡村经济发展和集体经济实力的壮大,逐步搞好文化设施和队伍建设,不断丰富文化生活。

(三)坚持社会文化社会建设的方针。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动员社会各界、各行各业,实行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工、青、妇、军、民、学、厂、商等方面密切配合,共同建好“图们江边境文化长廊”。

四、主要措施

(一)建设“图们江边境文化长廊”,是一项关系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全局和全国万里边境文化长廊建设大局的社会文化系统工程,要切实加强领导,逐级制定规划、提出措施、精心组织、狠抓落实。

(二)要采取各种措施,认真解决边境文化长廊建设资金。在积极争取中央专项补助的同时,争取财政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争取国家民委兴边富民“十一五”规划“长廊”建设专项资金。在扶贫资金的使用上应有文化建设的项目。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本地区的文化经济政策,扶植文化企事业单位发展文化产业和多种经营,逐步壮大自身经济实力。

(三)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图们江边境文化长廊”建设规划计划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计划以及中、远期规划,做到有位置、有指标、有项目,狠抓落实。

(四)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增强文化单位自身造血功能,走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的良性发展轨道。

(五)加强对城乡文化市场的培育和管理,理顺文化市场管理体制,建立必要的管理机构和队伍,制定全市文化市场管理法规,依法管好、管活文化市场,促进文化市场的不断繁荣。

(六)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从实际出发实施分类指导,特别在乡村,要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不能搞硬性摊派,不能加重农民牧民的负担。要充分尊重和发扬基层、群众的首创精神,重视培养和树立各个方面的先进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扩大典型的覆盖面。

(七)坚持标准,讲求实效。“图们江边境文化长廊”建设要立足长远、着眼发展,从实际出发,按照一定的标准来规划和建设。在建设中要以求实务实的精神,办实事,求实效,把各项建设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版权所有

和龙市文体局

2005年5月17日

附:和龙市“图们江边境文化长廊”建设标准

一、文化网络形成

第一条是市、镇、村三级文化网已基本形成。即市有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以及依需要而建立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文管所、博物馆、青少年文化宫等;镇、街道有文化(中心)站;村(社区)有包括“三室一场”(即图书室、活动室、娱乐室、体育场)的文化室。

第二条文化馆馆舍面积基本要求:2,000平方米;馆内设有大型活动室或展览厅、游艺室、排练室等活动地,业务活动用房面积达70%以上。

第三条图书馆馆舍面积基本要求:2,000平方米。馆内阅览室、外借室不少于3个。藏书基本要求:12万册;

第四条镇、街道文化站房舍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镇中心和所有村有文体活动地点或演出场所。

第五条镇、街道普及文化(中心)站,其中,建成文化中心的达100%。村(社区)基本普及文化室。

二、文艺活动普及

第六条广泛发动和组织各族群众参加社会文化活动(包括文化、艺术、体育等)。经常参加活动的群众达全县人口的15%以上。县文化馆、图书馆加强了对基层的业务辅导,文化馆业务人员每年人均下基层时间不少于60天;图书馆辅导人员每年从事辅导工作时间不少于五分之四。

第七条市文化馆和镇、街道文化(中心)站,分别组织或参与组织全市、乡级的大型文化、体育活动每年不少于5次。图书馆积极开展了各项为读者服务的活动。

第八条市文化馆、镇、街道文化(中心)站,分别建立了一支业余群众文化艺术骨干队伍,经常开展活动。全市群众性文艺创作繁荣,有一支文艺创作骨干队伍,每年都有作品在全国、省、州级以上刊物发表或参演、参展及获奖。

第九条文化馆、站对民族民间艺术进行普查、收集、整理、开展和研究工作,取得一批成果,并建立了有关档案(如民间零散艺人档案等)。

第十条艺术团面向经济建设、面向基层、面向农民搞好演出服务,每年演出不少于100场,其中80%以上场次为农民演出,做到节目健康,常演常新。有一支创作队伍,每年创排一台新节目。

第十一条边境乡村有线电视普及率要达到100%,搞好农村电影普及放映。加强对电影放映员的培训、管理,不断提高放映服务质量。农村电影放映配合科技兴农,有针对性地大力普及科教片,同时积极推广了幻灯放映宣传。

第十二条认真开展了文物普查、建档、研究、保护、开发、利用工作,做到了有专人管理,底数清,建档全,保护措施落实,并积极开发利用文物资源,搞好文物旅游点的开发建设,做到环境卫生、秩序良好、服务文明。

第十三条注重文化艺术活动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生产科研服务。工作落实,成果较多。

第十四条市、镇两级文化设施的各个活动场所坚持常年开放,村文化设施各个活动室农闲时经常开放,内部各种规章制度健全。环境整洁、文明、优雅。

三、文化市场繁荣有序

第十五条市文体局建立文化市场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建立文化市场管理网络,充分发挥镇文化(中心)站在乡村文化市场管理方面的作用。建立文化市场稽查队伍,对辖区内的文化市场进行经常性的检查管理,并按照有关管理法规对违法经营单位和个人及时处理,维护文化市场的秩序。健全当地的文化市场管理规章制度。

室外文化长廊设计方案篇10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整治环境、美化庭院、规范经营、提升产业、倡导新风”为重点,强力整合远当国防一级公路沿线资源。力争到2009年底,把远当一级公路镇段建设成“绿色通道、文明走廊、休闲干线、生态小区”,充分发挥远当一级公路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树立花林“环境优美、生态优良、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良好形象,加快推进走在全省山区县市前列进程。

二、创建形式

镇段生态文化走廊建设,采取各村委会为建设主体,各项建设任务由各村委会整体对外招标,各级的专项资金、补助资金和帮扶资金由各村统一管理和使用。镇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研究解决创建生态文化走廊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积极加强与上级各部门的协商和沟通,争取各级各部门的资金扶持。同时成立4个工作专班,每个专班负责一个村的具体创建工作,积极协助各村完成各项创建任务。

三、目标任务

(一)前期动员准备阶段(2009年1月7日—3月10日)

1、(2009年1月7日—25日)组织召开远当公路镇段沿线4个村庄农户家庭代表动员会,重点学习宣传创建生态文化走廊的重大意义。学习县委、县政府的相关文件及政策措施,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到生态文化走廊创建中来,为县走在全省山区县市前列作出应有的贡献。责任单位:各工作专班

2、(2009年1月26日—2月10日)成立远当一级公路镇段创建生态文化走廊工作领导小组和4个工作专班,明确工作职责;制定《镇关于创建生态文化走廊的实施方案》,确定创建工作思路、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制定强有力地推进措施;积极引导督促村成立相应的工作专班,制定实施方案。责任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

3、(2009年2月11日—2月20日)按照总体规划要求组织各工作专班深入到远当公路沿线农户,进行测量、勘查,理清各个农户的具体建设内容,测算出所需资金,并进行汇总预算出总投资额。确定每个帮扶单位应承担的任务,完成详细建设规划方案,上报县委、县政府审核后,召开帮扶单位与各村的联系会议,沟通协商帮扶方案。责任单位:各工作专班

4、(2009年2月21日—3月10日)引导督促各村做好农户思想工作,清除门前有碍观瞻的杂物、杂草、杂树。责任单位:各工作专班

(二)组织实施阶段(2009年3月11日—11月30日)

1、(2009年3月11日—3月20日)指导各村制定农户门前绿化招标方案,完成招标任务。责任单位:各工作专班

2、(2009年3月21日—4月30日)加强检查督办,指导中标单位严格按照规划方案要求完成农户门前绿化建设任务。责任单位:各工作专班

3、(2009年5月1日—5月20日)指导各村制定农户门前道路及稻场硬化、门前设置栅栏或筑坛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招标方案,完成招标任务。责任单位:各工作专班

4、(2009年5月21日—6月30日)加强检查督办,指导中标单位严格按照规划方案要求完成门前道路及稻场硬化、设置筑坛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任务。责任单位:各工作专班

5、(2009年7月1日—11月30日)引导督促各村做好农户的思想工作,加强检查督办,指导各村完成白色外墙立面、红色屋面瓦建设任务。责任单位:各工作专班

6、在2009年1月7日至11月30日,镇各相关部门还要组织协调完成以下工作任务:

(1)在3月31日前制定环境卫生服务招标方案,并完成招标任务。责任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

(2)加强与建设局的联系、协商和沟通,协助建设局在4月30日前完成垃圾桶设置和集并房的建设任务。责任单位:各工作专班、镇城建办

(3)加强与林业局的联系、协商和沟通,协助林业局在4月30日前完成行道树栽植和绿化碑周边绿化任务。责任单位:第四工作专班、镇林业站、镇城建办等

(4)加强与电信分公司、广电局、供电公司、县供电公司、移动公司、联通公司等线路业主单位的联系、协商和沟通,在4月30日前完成相关线路的迁移工作任务。责任单位:各工作专班、镇供电所、电信分局等

(5)加强与工商局的联系、协商和沟通,引导督促各村做好沿线商业经营户的思想工作,进一步规范商业经营,在4月30日前完成煤炭交易货场的清理任务。责任单位:相关各村

(6)加强与建设局、交通局的联系、协商和沟通,在4月30日前完成道路的清障任务。责任单位:相关各村、镇交管所

(7)加强与工商局、建设局、城管局等部门的联系、协商和沟通,引导督促各村做好农户的思想工作,在4月30日前完成规范广告牌的设置任务。责任单位:各工作专班

(8)引导督促各村做好相关农户的思想工作,力争在6月30日前完成临时建筑和违章建筑的拆除任务。责任单位:各工作专班、镇城建办、镇国土站等

(9)加强与供电公司、县供电公司的协商和沟通,在3月15日前完成石头店集镇、集镇路灯安置的规划设计,在6月30日前完成两个集镇的路灯安置任务。责任单位:第一工作专班、第四工作专班、镇城建办、镇国土站等

(10)加强与民政局、建设局等部门的联系、协商和沟通,引导督促各村积极做好土坯房、危房农户的思想工作,协调化解各类矛盾,力争在11月30日前完成远当公路沿线土坯房和危房的改造任务。责任单位:各工作专班、镇民政办、镇城建办、镇国土站

(11)加强与旅游局、卫生局等部门的联系、协商和沟通,力争在11月30日前完成4家农家乐的星级评定工作。责任单位:第三工作专班、镇城建办、镇国土站等

(12)加强与农业局、水电局、畜牧局、建设局等部门的联系、协商和沟通,引导公路沿线农户积极开展“一建三改”,完成改建任务。责任单位:各工作专班、镇农办、镇城建办、镇民政办、镇国土站等

(13)加强与农业局的联系、协商和沟通,确定远当公路沿线农业结构调整方向,引导督促各村做好农业结构调整,力争在11月30日前完成远当公路沿线农业结构调整任务。责任单位:镇农办、镇农村公益综合服务中心

(14)加强与民政局的联系、协商和沟通,指导各村选定公益性公墓的建设地点,聘请规划编制单位进行规划设计,力争在11月30日前完成公益性公墓建设任务。责任单位:各工作专班、镇民政办、镇国土站、镇林业站

(三)检查验收评比阶段(2009年12月1日—12月31日)

1、聘请县直相关部门人员,组成检查验收评比工作小组。

2、对远当公路镇段公路沿线4个村生态文化走廊建设的各项工作进行检查验收,根据各村的完成情况进行评比排名。

3、根据远当公路镇段公路沿线农户在生态文化走廊建设中的表现情况,评选出10家“生态文化走廊建设先进户”。

4、选定合适的时间召开镇创建生态文化走廊总结大会。

四、具体措施

(一)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布置,及时召开全镇干部职工会议和公路沿线农户家庭代表动员大会,认真组织学习县委、县政府关于创建生态文化走廊的相关文件和补助政策,大力宣传创建生态文化走廊的重大意义。努力将全镇干部职工和全镇村民的思想统一到县委、县政府关于创建生态文化走廊的重大决策上来,营造全镇人民共同创建的良好氛围。成立以镇委书记为组长,相关班子成员为副组长,镇直各相关部门负责人、4个村书记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以一名党委班子成员为联系领导,相关人员为成员的创建生态文化走廊工作专班,积极指导督促各村完成各项创建工作任务。进一步创新思维、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形成有组织、有领导、有专班,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促进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二)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工作任务

研究制定《镇关于创建生态文化走廊的实施方案》,将各项建设任务细化,分解到各个工作专班和相关部门,使任务清晰、责任明确,形成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互相支持的良好工作局面。

(三)加大镇级财政投入力度,确保创建工作进展顺利

根据每个村的创建任务情况,结合镇级财政状况,安排一定创建工作经费,主要用于对上争取和工作用车等费用的开支。积极包装项目,加大对上争取力度,争取上级各部门的专项资金、帮扶资金,进行捆绑使用,加强资金的监督和管理,坚持厉行节约的原则,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确保创建工作的正常运转。

(四)加强与县直相关部门的协商和沟通,确保创建工作整体推进

加强与县建设、交通、工商、农业、林业、国土、旅游、民政、水利、公安、电信、移动、联通等部门的联系,建立联席协商会议制度。经常进行协商、沟通,积极协调县直相关部门与沿线村组之间的关系,支持配合县直相关部门的投入创建工作。努力为县直相关部门投入创建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各项工作整体推进。

(五)加大检查督办力度,确保建设进度和质量

远当一级公路镇段生态文化走廊创建工作由镇成立的各个工作专班负责,对照创建工作日程安排,坚持月度检查、季度通报、年度考核的原则,对各村的创建工作实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督办。定期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创建过程中的问题和矛盾,确保建设进度和质量。

(六)加强与农户的协商和沟通,调动村民参与创建的积极性

各工作专班要加强对农民群众的宣传、教育和引导,对出现的各种问题,要及时与群众沟通、协商,化解矛盾。同时,要切实加强监督资金使用效益,督导各村既要舍得投入,又要节俭办事,既不能增加村组债务,也不能增加农民负担。通过一系列的有效措施,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各村组要积极动员村民自觉参与、配合创建工作,也要及时化解创建中的各种矛盾,为各帮扶单位提供良好的帮扶条件,增强各单位帮扶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