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体育室内课教学设计十篇小学体育室内课教学设计十篇

小学体育室内课教学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47:50

小学体育室内课教学设计篇1

室内设计教育也像其他所有行业一样,同样经历着一场“技术革命”。我国室内设计教育首先在观念、思想上要争取和国际接轨,要认识到与世界的距离。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必须站在时代的前沿考虑室内设计教育问题。必须从素质教育、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不断开发潜能,提高素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世界性社会经济的急剧变革,要求我们必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深入进行高等教育改革,加快改革步伐,加大改革力度,以培养出能够适应和引导21世纪发展的优秀人才。能否做到这一点,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教育改革首先是观念更新,是教育思想的转变。体制改革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率是根本目的。教育改革不只是政府行为和教育机构的任务,必须得到全社会的关心。教育改革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必须让所有的师生积极投身到这场迎接挑战的改革中去。室内设计人才的培养必须与社会需求挂钩,要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化人才。设计教育不仅为设计界培养专门人才,还为设计界之外的多种领域培养人才,使其成为具备多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二、强化素质教育

随着信息化、国际化时代的到来,设计领域不断扩大,未来社会对设计人员的全面素要求将更加突出,我们要把全面素质的培养放到重要位置。室内设计教育需要全面素质的人才。所谓素质,是指人在先天享赋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形成的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比较稳定的基本品质,它是能够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外化为个体的一种行为表现。具体来讲,素质教育包含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技术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内容。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方向和先导,文化素质是基础,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是条件,专业技术业务素质是本领。

三、适应时展的教育模式

1、室内设计教育新定位

要转变思维,打破文理界限,实现文理结合,注重学科的合理联系,力求实现整体教育要大胆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先进的经验、方法、从国情出发,优化办学模式,调整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处理好传统文化与艺术之间的关系,逐步形成适合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设计教学课程体系。虽然现代设计教育没有一个统一的国际标准和统一的体系,但在教学结构、教育规律、教学方法上却有规律可循。国外现代设计教学结构目前主要由以下3方面构成:设计基础课程主要是提供全面的基础教学课程。主要课程有:平面立体分析、结构素描、速写、色彩、字体、材料、电脑辅助设计等。设计理论课程主要是提供所有专业自修和选修课程,范围广泛。主要课程有:设计史与设计理论、艺术史、哲学与美学、心理学、电学、材料学、生态与环境学、人体工程学等。理论课不仅要把设计观念传达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为培养有思想、有文化、懂市场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专业设计课程主要是提供从低到高的专题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呈现文理科结合的趋势,使设计教育日趋科学化。在教学观点上主张重观念轻技法,从以技法为中心转向以观念和思维为中心,从学会技法转向学会思维。要注重室内与建筑的结合,工科与艺术的结合,历史文化与艺术传统的结合,交叉融合,博采众家之长,互相补充。我们国家建筑师与室内设计师一般是很少沟通的,在设计中对建筑的外延及内涵,对建筑整体与局部变化,材料联系,风格的完整性都是互相脱节的。所以我们的教学要弥补这方面不足,增设相关建筑课程,加强建筑师与室内设计师的沟通,使设计脱离表面,增加内涵,真正达到建筑在室内的延续。关于工科与艺术的结合,要注重艺术和人文知识的培养和灌输。

2、倡导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建立教学、研究、创造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这就是教学为研究和创造服务,研究为教学和创造提供理论指导,创造为教学和研究提供试验基地,同时为现代设计教育提供一定的经济资助。这种良性循环的教育体系一直被西方国家现代室内设计教育所采纳。我国由于受极“左”思潮的影响,这种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一度被冲击。我们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社会阅历少,动手能力差,现在我们提倡素质教育,提倡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理论素养,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这样,才能让他们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在毕业生双向选择过程中,一些知名的大企业不一定能看中名牌大学的学生,相反他们对在中小企业工作2~3年的学生比较感兴趣。无形中,这些中小企业成了大企业员工培训基地和人才筹备库。这虽然是市场竞争的游戏规则,但是反映了我们室内设计教育中的弊端。所以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势在必行。

3、推行导师、设计师联合培养模式

高校可以与相关的单位建立联合培养基地,聘任资质较深的设计师担任兼职导师或兼职教师。“生活就是教育,社会就是大学”,可以把设计教育从高校课堂里解放出来,交给设计部门或联合培养基地。还可以让企业的设计教师带本科生的毕业设计。让学生利用双休日、寒暑假以及实习时间,到联合培养基地,在兼职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工作,把理性认识转化为感性认识,真正做到理论水平、研究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的结合,把多样化人才培养落到实处。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搞好继续教育

小学体育室内课教学设计篇2

关键词:雾霾阴雨环境;小学体育;影响;教学方法

引言:近几年来,随着污染的加重,雾霾阴雨天气也越来越多,与文化课不同,体育教学主要是在课外开展,一旦遇上了雾霾阴雨天气,那么体育课程便不能正常开展,如此一来,便会影响体育教学计划,同时也会影响体育教学目标。倘若教师不顾雾霾阴雨天气,执意在外上课,那么便会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由此可见,雾霾阴雨环境下对小学体育教学的影响颇大。为了实现这一问题的改善和解决,教师必须制定出雾霾阴雨天气下开展小学体育教学的科学方法,进而促进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达到增强学生体质,保证学生健康的目的。由此可见,探讨雾霾阴雨环境下正确开展小学体育教学的方法和措施的重要意义

一、雾霾阴雨天气对小学体育教学的影响

(一)扰乱教学计划的设计与实施

教师会在学期开学之前制定整个学期的教学计划,而雾霾阴雨天气的出现会扰乱教学计划的设计与实施。虽然部分的学校也会在室内体育场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但由于场地有限、器材也有限,且很多的教学活动无法正常的开展和执行,进而导致原有的教学计划被扰乱,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进度,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体育学习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是,会影响学生的体质的增强和身心健康的成长。

(二)影响了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功能

体育教学的本身目的是为了达到增长体育知识、习得体育技能以及锻炼身体和增长骨骼的目的,而阴雨雾霾天气下,部分的学校和教师不得不停止开展小学体育教学课程,从而严重地影响了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和落成。部分学校虽然会在室内开展但受器材和活动空间的影响,室内开展效果也比较差,从而严重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更未能达到体育教学所本应该达到的作用和目的。

二、雾霾阴雨天气下科学开展小学体育教学的方法和措施

(一)结合天气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在每个学期前,教师会制定整个学期的教学计划,但那时是无法充分地考虑到天气情况的,因为阴雨雾霾天气具备不可抗拒性,没有办法事先对其进行科学预报,但是在每个月教学工作开始之前。教师却可以结合当月的天气情况对教学计划进行科学的调整,倘若雾霾天气和阴雨天气比较多,那么则要结合学校的室内环境对不同的级别的学生的体育课程开展良好的规划和设计。如果是活动空间和活动器材有限,那么也可以通过串课、调课等多种多样的方式,保证各个班级都能够在室内上体育课。同时,还要对学生的身体状况进行调查。尤其是一些本身患有呼吸道疾病的学生要格外注意,要设置有效的防护措施,全面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安全。

(二)加大室内活动空间,增设体育器材、设施

目前在开展教学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校都会存在一到雾霾阴雨天气便停止体育课的现象,而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室内的活动空间不足以及缺乏相对应的体育器材和设施的建立。而事实上,对于学校来说,无论是否有阴雨天气,学校都应该做到未雨绸缪,尽可能地加大室内体育教学活动空间,并购买和增设相关的体育器材和体育设施。如此一来,即便是逢上阴雨,雾霾天气也并不可怕,可以由室外教学转到室内教学,不影响教学计划的执行,也不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进而全面保证小学体育课程的正常开展与执行。

(三)设置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体育课程教学功能

除了要做到以上几点之外,还要设置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充分地发挥体育课程的教学功能。雾霾天气本身就会对学生的情绪和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此一来,教师更要实现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的应用,充分地创新体育课程,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比如说,教师可以设置教学游戏,例如在室内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模仿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开展相关教学游戲,既可以达到热身和锻炼身体的作用和效果,又可以增加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同时,还可以设置一定的教学竞赛。比如,教师可以组织踢毽子比赛、跳绳比赛、青蛙跳接力比赛等等,通过多种多样的比赛的设置,也可以全面的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另外,也可以设置小组活动,比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小组的成员围成一个圈儿踢毽子,倘若毽子落地,则算这一小组输,哪个小组踢的时间最长,便可以获得最终的胜利。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改善室内教学的氛围,还能够培养学生的体育竞技精神和体育合作精神,可谓是一举多得。

小学体育室内课教学设计篇3

1农村中小学计算机室设置背景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现代经济活动及其他社会活动、社交联系的必备工具。为全面贯彻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政策,需要大力推进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计算机室建设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设施列入规划,已经纳入了财政预算。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开始陆续为中小学建立起了计算机室与多媒体室,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具备了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条件。信息技术教育可以大大提高中小学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实现与社会共同进步,与时俱进,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全面开展素质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2农村中小学计算机室利用现状堪忧

笔者对走访的20所中学与5所小学进行调研,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率不足一半,在这些中学中,只有少数的6所按照新课程标准进行开设多媒体课程,仅占3成。在20所中学中,有10所几乎完全处于停滞状态,大门紧锁,对学生进行采访,学生答只是在检查的时候开过,其他的时候都几乎没有人进去过。在5所小学中,形势也不容乐观。其中2所学校正常进行着信息技术教学,但另外3所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设施却未能应用,闲置率高达6成。

3农村中小学计算机室闲置原因

除了计算机室闲置,笔者在采访过程中还发现实验室同样存在着类似的问题。为什么一些现代教学设施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呢?究其原因,笔者进行了如下分析。

师资队伍不健全一些中小学由于财政比较紧张,教学师资队伍不健全,没有专门的信息技术课教师,很多情况下是由一般的教师经过短期培训匆匆上岗,专业性不强。影响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正常进行。

评价体制不健全在多个小学的教学评价中,教育部门更加关注传统科目的教学成果,对于创新型的计算机教学仅仅是参考与试验。由于应试教育影响,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师缺乏信心。

费用短缺费用短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维护需要资金支持;二是信息技术发展迅速,设备更新需要大量资金。在实施义务教育新经费制度后,学校用于设备维护及更新需要的资金缺口很大,导致对信息技术课程进行削减。

教育职能部门督促不力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不但是形势的需要,更是教育部门的要求。但在实际的学校教学中,教育职能部门对于学校的教学监督没有到位,一般仅凭学校的书面汇报评判教学,致使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真实度大打折扣。

保障体制不健全信息技术教学设备维护过程专业性较强,没有可靠的维护服务保障体系,学校的计算机教学设施的完好率往往难以保障,在发生故障时无法及时进行清除,往往会耽误正常的教学进程。现代的农村中小学中,学校与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观念相对落后,重视传统的语数理化,但对于信息技术的新兴教学方式关注度低。学校对于课程的设置存在问题,教学制度的建设与教学管理不完善,目标管理量化工作仅存在于表面,真正进行实施差距很大。

4加强农村中小学计算机室利用率

对于在农村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计算机室闲置的问题,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改善,切实发挥计算机室应有的作用。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以创新作为出发点,不断丰富课程内容,培养学生自学与创新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提高信息技术的教育水平。

1)设岗定编,提高师资队伍的配备,制定制度对教师的备课进行审核,要求对教学结果与质量负责,定期制作课件,创新教学方式。

2)重视信息技术教学,建议增加信息技术教学考试科目,在综合考试中有不低于30分的考试内容。

3)上级教育部门应该保障信息技术教育经费与维护费用,切实保障计算机室应用与多媒体课程顺利开展。

4)教育职能部门人员需要定期进行结果核查,及时对正面案例进行表扬宣传,形成良好的氛围,丰富教学形式。

5)为保障信息技术课程顺利实施,要制定和切实贯彻保障维护制度,对信息技术及多媒体课程设施采用专职和专业人员进行维护,坚决执行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强调教学过程与结果的双重考核,形成奖励与问责制度。

参考文献

[1]申杰利.以机器人竞赛促进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21):185-186.

[2].谈谈基层信息技术教师的职责与期待[J].中国教师,2011(S1):74-76.

[3]孙春阳.优化信息技术教学的方法与策略[J].学周刊,2011(26):13-14.

小学体育室内课教学设计篇4

关键词:工作室;教学体系;标准;发展

在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创造大国”的大前提下,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前景广阔。社会上对艺术设计类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广告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产品造型设计”、“动画设计与制作”等成为热门专业的同时,社会对艺术设计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是近十年来发展起来的,由于办学时间短,经验积累少,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沿袭本科院校的模式,学科体系的痕迹比较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往往被忽视,实践教学的途径较为单一,课程与课程之间相对孤立,实训室建设项目简单,教师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致使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建设与行业发展严重脱节,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弱,很难适应艺术设计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因此在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中进行“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是非常有必要的。

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工作室制”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最早出现在欧洲。1919年在德国魏玛建立的国立包豪斯学院,开创了现代设计教育的先河,其“知识与技术并重,理论与实践同步”的教育体系至今都影响着世界设计教育。在欧洲的设计艺术院校“工作室制”教学中非常注重与现实的实践项目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由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学生技术方面的教学,学生有相对独立的工作室。欧洲的设计艺术水平一直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和他们的“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和推广是分不开的。在我国,由于硬件条件的限制或者教学观念的落后等种种原因,在高职艺术设计中采用该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是很多见。该人才培养模式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与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促进高职教学与就业的自然衔接,使学生的就业能力和专业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当前社会发展与竞争的形势下,能够培养出适应现实社会的人才,有效解决学生的就业与社会适应能力问题,无疑是现代设计艺术教学改革的一种新型、有效的模式。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已从基础能力设施的建设转变为内涵建设。内涵建设围绕的是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学模式、师资培养等整个教学体系的建设,就此,职业教育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构架,如“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标准、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等。但其理论构架在各专业的应用还未取得系统的成果,各专业的教学体系研究还处于探索状态。艺术设计专业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整个职业教育一样,是经历了层次教育转向类型教育的过程,在发展成类型教育的背景下,如何重构新的、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教学体系,成为高职艺术教育研究的重点。重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工作室教学体系涉及到两个核心概念,即教学体系和项目工作室。我国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已做过很多研究,所得理论尽管所使用的概念不一,但其基本理念是一致的,即高职教学体系应面向职业,与企业相结合,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这一取向是符合当前我国高职发展现状的,但没有建构一个能被广泛认同的概念,系统地探索其理论框架,以致无法更好地推动实践发展。

艺术设计专业关于项目工作室的研究也是由来已久。在我国,设置有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几个高等学府都相继推出了一些工作室,工作室由一名学术带头人主持,带领若干名学术倾向相近的教师组成具有学术特色的教学实体,对在本工作室工作在编的学生实施教学。在学院的整体教学体系中,工作室教学占有重要位置。课程设置上一般都是先进行设计基础教学,后进行专业教学,专业教学大多是以项目教学的形式进行。然而,普通高等教育的工作室教学主要是以主持人及合作者的学术结构作为教学依据,从而与高等职业教育所提倡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室教学目前还停留在模仿普通高等教育的形式上,在引进项目的教学过程当中,大多受到学院品牌效应及项目引进的时段制约,尚不能形成完整的从项目引进到项目开发的教学体系。

从发展的角度看现代设计教育,是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包豪斯学院开始起步的,包豪斯建立了“艺术与技术新统一”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这个体系影响了现代大多数欧洲应用技术类大学(类似我国的高等职业学院)。如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艺术设计系实行院企合作教学;英国伍尔弗汉普大学和企业联合教学,在专业发展上利用周边企业项目结合课程实施教学;维也纳实用美术大学300多个教师中70%为专职教师,30%左右为课程教师,聘任的教师来自加拿大、意大利等,聘请来自各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师对一个学校的学科发展是极有帮助的。而在实际教学中,专业课程的教学也是以课题结合社会设计项目来实施的。以上国外院校的教学体系都具有共同的特点,就是教学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和企业联系,实现产学研结合的新型模式。这些教学体系给予了高职艺术设计教育重构项目工作室教学体系及我国当前艺术院校的教育发展借鉴的模板。

重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工作室教学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站在高等教育的一个新类型——高等职业教育的高度去研究新的教学体系,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进行重新定位与探索,构建既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又符合艺术设计教育规律的全新教学体系——项目工作室教学体系。在项目工作室教学体系中,学生不再是知识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在与教师、伙伴以及实践的交互作用中,主动地建构着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学生变成了主角,学生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能动、自主地选择,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的意识与调整,超越了传统教学中的那种受动性与依附性。在讨论、质疑、探索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学习”和创造。营造与实际工作岗位高度一致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从而激发其内在的潜能。从而实现学生由“适应能力”向“建构能力”的战略性转变,使之成为具有较强职业素养的社会职业人。项目工作室制教学体系是指以真实项目为载体,将真实项目引入课堂,以工作室为单位,借鉴企业的管理流程,建立专业标准、课程体系标准、教学模式、师资标准,并以此进行课堂管理、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的教学体系。

第一,项目工作室制的教学体系是应对高等职业教育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新的要求而探索、实施的。目前,市场对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在不断变化。设计行业、企业的岗位在不断地细化,各岗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处于相对独立的态势,甚至有些企业为降低运行成本,将一部分岗位的任务进行外包完成,整体的项目实施由项目负责人进行各岗位的协调与整合,待所有岗位任务完成再整合为一个完整成果提交给业主。由于设计行业的特殊性,设计企业越来越倾向于一种非集约形式,这意味着岗位点不断细分的同时,设计企业还要求设计从业者具备整体的设计能力、项目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市场和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给予了我们职业教育者在人才培养规格上新的命题。因此,构建新的艺术设计专业标准,成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二,新专业标准的实施最根本的支撑点在其课程体系的建立上,如何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标准成为整个教学体系的关键,项目工作室的设立应以艺术设计行业、企业的岗位点作为依据,每个项目工作室及一个岗位点,为应对设计行业、企业分工日益细分的趋势,我们必须将整个设计工作流程按工作实际解构成为多个岗位点,并按照其岗位点能力培养作为课程内容的标准,从而形成岗位能力点课程,再将各岗位点能力课程重构成为整个项目工作室课程体系。项目工作室课程体系是以真实项目作为课程载体,作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实项目的储备成为课程开发的重点,由于项目的时效性,一些项目的引进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可能与课程同步。从而,也就要求我们每一个工作室必须具备相关项目的深度开发能力,完善项目工作室的课程体系。

第三,在新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标准建立的同时,我们还要有相匹配的新的教学模式。在课堂管理上,改变了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中常见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统现状,通过“小组教学”的模式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一种交互式、互动性教学。一方面,“小组教学”模式符合现代设计企业的日常管理方式,即依据项目来组织团队进行设计,这对于学生提前感受企业工作氛围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在“小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自主性和团队精神得到训练。而老师置身于学生之中,参与讨论、研究,师生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交流,师生之间不再是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而是相互交流共同学习。“小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坚持“赏识教育”,即用信任、尊重、激励、理解、宽容、提醒的操作原则来发现学生的优点和发掘学生的潜能,充分提升高职艺术专业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设计上,教师摆脱以往照本宣科地布置作业的形式,而是用任务书的形式将课程内容合理地分解为一个或数个项目,用导入真实项目的手法开展教学。真实项目的导入必须是针对相应职业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与企业实际工作过程有直接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此外,一些有针对性的设计竞赛也可以导入,因为这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在项目教学中可以成为设计公司的经理,引导学生组成的设计小组进行项目设计,也可以成为甲方的设计顾问,督促和监督学生组成的设计小组的项目设计,给予指导。学生在项目教学中成为设计师,需要在团队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为项目的完成贡献智慧。在这里,工作室的空间氛围为实现教学设计提供了环境保证。在教学评价上,一是采用课程展示制,将一门课程完成后学生所做的项目作业集中展示出来,用以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二是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客户选择”的方法,进行学生的教学评价,这侧重于让学生表达、分享自己都学会了什么,总结项目工作室对他们的意义。这两个方面的评价都基于发展性教学评价观,包含过程性的评价和终结性的评价。过程性评价应包含工作态度的评价、工作过程步骤与方法评价、知识的应用评价等;终结性评价应包含项目所涵盖的应知部分的评价、应会部分的评价、设计成果的评价等。

第四,作为一个以真实项目为载体的教学体系,要求的是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对于专任教师而言,不但要具备深厚的理论水平,而且要具备较高的实际项目操作能力,对专任教师的培养是整个体系得以实现的基础。兼职教师是学校与社会沟通的优质通道,引进兼职教师也是学校打破社会壁垒的最好手段之一。体系所需要的是相对稳定的、高规格的,在行业有影响的兼职教师队伍。

总而言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工作室教学体系的建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高等职业教育艺术设计专业必须作为一个新的教育类型寻求自身的发展定位,寻找一条既符合高职教育规律,又符合艺术教育规律的发展道路;2.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理论框架下,打造从项目引进——项目开发的艺术设计专业完整教学链;3.构建全新的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标准、课程体系标准、教学模式、师资标准,形成以真实项目作为载体,以工作室为单位,参照企业的管理模式,具有可操作性的、系统的项目工作室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李伟.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多维实践教学体系[J].装饰.2006年第12期.

[2]郁涛.对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的探讨[J].艺术教育.2007年第4期.

[3]庄元.中西方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比较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年第3期.

小学体育室内课教学设计篇5

1改革的基本思路

高职院校在进行“工作室+实训室”项目化递进式教学模式改革时,可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办学优势,采用构建实训室和工作室平台的方式,不断优化项目内容,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这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借助“实训室+工作室”平台,实施“教学生产化和生产教学化”,教师引入和筛选一些企业实际项目,学生通过小组团队协作完成这些项目,提高了其分析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还要不断引导学生树立自主意识,逐渐熟悉和掌握企业当前发展需求,积极调整心态,努力提升其专业技能,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2改革内容与途径

学校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依托学校和企业的现有资源与优势,推行“实训室+工作室”项目化递进式教学模式,实现了教育教学实践内容的灵活转换,在此过程中教师积极运用高效科学的新型教学手段,推动了普适化到个性化能力递进教育改革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也发生了相应变化,由传统的师生关系转变为“师徒”关系,密切了师生间的联系,教师和学生通过自由交流与沟通,更有利于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实现了师生间的良性互动。

2.1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创建实训基地。为进一步深化高职教育教学体制改革,优化高职教育模式,提升教育水平,学校可以通过校企联合办学的方式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创建校外实训基地,增强职业化教育服务水平,以培养出更多的高质量职业人才。在创建校外实训基地时,学校要坚持以创建实训室和工作室为重点,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逐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另外,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学校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课程体系,共建专业实训室和工作室。系部提供场地、经费,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冠名的校内实训室和工作室,企业安排生产性任务,双方共同管理。工作室对外承接实战项目,同时兼顾教学、设计、科研和对外服务功能,校企共建实训室和工作室,积极宣传和推广企业文化,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以吸引更多的合作者和专业化人才。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学校坚持“实训室+工作室”一体化教学平台,模拟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引导学生明确相关职业岗位工作内容与流程,规范项目操作,不断提升生产实践的岗位针对性,提高学生岗位职业能力。按照企业对岗位技能的要求和项目化课程实施的要求,强化了理论与实际、知识与生产的对接,增强了专业课程开发的灵活性、规范性和市场性,真正把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引入到了学院的教学实践中,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密切了高职院校与企业间的新型伙伴合作关系,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适应性更强、质量更高、特色更明。

2.2校企共同开发核心课程标准和项目化教材。进行校企合作,根据企业岗位能力要求,构建课程标准。召开专业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会,邀请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和校企合作人员参加,与课程组教师一起,立足地方,分析专业岗位的能力要求,筛选典型工作任务,并就具体工作任务进行职业能力分析,进一步明确其职业岗位特点和内容。紧紧围绕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设计相关课程,并划分具体的教学模块和课程项目,明确其实用性目标,优化资源重组,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改革。

2.3建立工作室平台,坚持递进式专业教学模式。在授课教师、企业专业人才以及优秀学生的协作下,共同承接和完成学校和企业真实项目。从项目制定、教学计划编排、能力模块分析到课程实践考核,整个环节都有专业人员共同指导和分析,并根据不同岗位需要设计具体的项目实施计划。学习小组在完成项目时,要根据其兴趣和特长细化项目内容,明确各成员的工作范围,认真分析和研究客户的实际需求,最终完成整个项目成果,并及时上交授课教师。

3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实践

以《网站美工设计》课程为例,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采用了递进式教学模式,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编排体系,将一些不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课程内容作了适当删减,同时也增加了一些新内容,以适应外部经济发展形势,增强了教材内容的实用性。此外,学校还逐步建立了开放式实训型教学内容机制,学生在完成基础课程的学习后,可以根据其兴趣和特长选修一些相关课程作为补充,并进入企业进行相关实践锻炼,以提高其实践技能。

通过加强“实训室+工作室”一体化建设,并借助这个平台,积极开展一系列校外实训活动,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另外,学校还组织师生共同参与专业项目开发,采用“生产教学”一体化高职教学新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在实训室,教师将课程知识与技能模块化组织,通过案例和项目完成教学与实践,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在工作室,组建学生项目团队(项目小组),主要由工作室教师提供项目指导,完成真实项目,以此提升学生综合技能,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划分学习小组,共同合作完成整个项目,并以期末考试作品的形式及时提交给授课教师。在考核评分环节,由企业、学校、客户三方成员组成评分小组,对学生的项目成果进行打分评价,综合讨论,最终确定最后成绩。其中,被评为优秀作品的项目成果由企业方和客户方共同验收,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并给予学习小组相应的奖励。

“实验室+工作室”递进式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创新之处在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校将一些企业项目案例引入课堂教学当中,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和生动性,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种递进式的项目教学模式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承受能力,先制定出科学的项目研究目标,再由授课教师安排学习任务,划分学习小组,模拟真实场景,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热情。

小学体育室内课教学设计篇6

关键词:临床课程;教研室;标准化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262-03

《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法,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加强临床实践教学能力建设,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加强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1]。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内部实行的是校、院(系)、教研室三级管理体制,教研室是处于基层的教学管理组织。高等教育学指出,教研室是按专业或课程设置的教学组织,其主要任务是组织教学、科研和师资培养诸方面工作;它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教学工作、教学法工作、科学研究工作、师资培养、进修教师和研究生培养、学生自学指导、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实验室与资料室的建设与管理等等。因此,教研室是教学、科研工作的具体承担者和执行者,也是学科课程的载体,在教学运行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研室建设和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能否提高。几年来,随着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和现代高等医学院校办学形式的多样化,许多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系与附属医院、附属教学医院合并成立临床学院,承担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由此,教研室的组织、管理形式也发生很大变化,致使高等学校完整的教学管理和质量管理出现部分缺失,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因此,结合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在教学建设中实施标准化教研室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临床医学课程的特点

临床课程涵盖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两大部分,这个阶段要求掌握医学理论知识并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转化为临床综合技能。通过理论授课、实验课、临床见习、临床实习四种方式实施。教学周期从大三到大五,跨度长,内容多,课程间内容相互关联,授课进度相互衔接要求高,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有着更高的要求。按照《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要求:“强化医学生医德素养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推进医学基础与临床课程的整合;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倡导小班教学、小班讨论;完善评价考核方法,建立形成性和终结性相结合的全过程评定体系;加强医教结合,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环节,严格临床实习过程管理,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培养医学生关爱病人、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2]。这对教研室、教师、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实施这样的要求又存在一些困难,从教师工作性质上,他们既是医生又是教师,同时肩负医、教、研三重工作任务,且医疗工作任务繁重,科研工作与个人发展密切相关,教师的教学精力受到很大影响。从学生学习方面来讲,学习的是人类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诊治绝对不允许出现差错、事故,学生面对各不相同的患者个体,千变万化的病情,既需要掌握医学知识,又需要运用医学伦理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在学习中还要严格执行卫生法规、医疗制度,防范医疗纠纷,较其他类别课程学习难度加大。如果在制度和工作安排上没有科学的设置,必然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实现,进而影响教学质量。

二、临床医学课程教研室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高等医学院校将临床医学系和附属教学医院合并成立临床学院,进而教研室和医院专业科室合并。这在扩大教学资源,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等方面有利于教研室的建设。但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主要是随着医院现代化发展进程,临床分科越来越多,临床医生专业分工也越来精细,教师和本科全面医学教育及专业课程相对应的离散度越来越大,这导致承担一门临床课程的临床业务科室和专业课教师数量增加,教研室建立在多个临床专业科室的基础上,增加了教研室的管理难度,教研室的职权、工作机制、教学任务统筹都面临新的问题。教师还存在学校的教学编制和医院的临床编制之分,在人事管理、培养目标、职称晋升、进修学习、绩效管理等方面也有不同。由此导致现在部分教研室不能全面开展工作,只完成教研室职能中部分任务,致使出现教学的自由化倾向,导致教学质量降低。这种现象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和警觉。重温教研室的性质与任务,理顺工作关系,对照教研室性质与任务建立责、权、利明晰的管理体制,成立院(系)教学督导组织,检查指导教研室的工作,统一实行标准化管理,提高工作水平已刻不容缓。

三、临床医学课程教研室标准化建设的内涵和目标

标准化(standardization)是指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标准化教研室就是在教学组织和科学研究管理与质量保证等方面制定统一的标准,明确教研室的性质、任务和职责,使教研室工作趋于标准化,有利于提高教学、研究的水平和劳动效率,保障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而推动学校的教学发展。加强标准化教研室建设,要本着完善教学组织管理、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以教学基本建设为基础,以提高师资水平为目标,以科学研究为动力,以增强教师教学能力为目的,带动学科、课程、专业建设的全面进步[3]。以期达到保质保量地完成学校下达的各项教学计划、教学任务,又要进行课程结构的调整,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法的改进,致力于重点学科和专业的建设、教材建设,鼓励教师教书育人,重视师德师风的建设。

四、标准化教研室建设的措施

我们结合教研室任务和职责制定教研室规范化建设工作手册,在此基础上,推进教研室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研室人才梯队建设:教研室建设在二级学科,设教研室主任一名,教研室副主任根据三级学科情况设若干名,保证每个三级学科有一名教研室副主任,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组织。院(系)掌握教研室成员的基本构成情况,包括人员的年龄及结构状况,职称情况及比例,工作经历和特长,做出量化分析,并结合未来教研室工作任务作出近期和远期人员结构预测,使教研室基本构成处于一种动态趋势下,临床编制中级以上人员经过教师培训、科室推荐、院(系)考核、学校聘任,充实到教研室工作中,有利于教研室的建设和发展。

2.教研室全面掌握人员本学期开课情况:教研室要对开出的课程门类、数量、学时数、所使用的教材做出详尽的记录,对所遵循的教学要求、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进行分析和不断地修改,以保证开出的课程达到人才培养的要求。对已开出课程在教学任务完成以后,及时地进行小结,以便不断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3.教研室学期工作计划:教研室要组织全体成员学习新的教育理论,使教学工作经常在新的教育观念和新的教育思想支配下进行。每学期做出学习计划,及时地总结教学经验,检讨教学工作的失误,促使教学工作经常性地在高度的责任感支配下展开,在不断探索和进取中进行。

4.新教师培养与试讲:青年教师的培养是教研室承担的不可推卸的任务(青年教师的培养应是教研室永恒的工作主题),青年教师有计划地补充,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关系到教研室的生存与发展(可持续发展和长远性规划),而培养青年教师的任务主要应由教研室承担。指定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指导青年教师以自学为主,在自学中补充自己最需要或最缺乏的学科知识。观摩老教师教学活动,并适当地参与这些教学活动,其中首要的是要掌握本教研室所开设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其次,要逐步为青年教师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而开展一系列活动。注意培养青年教师掌握教育科学、教育规律,青年教师走上讲台之前必须经过试讲过程,组织教学专家听取试讲课程,对年轻教师的授课水平做出评价,对存在的不足进行传、帮、带并加以修正,合格后才能上岗。

5.严格执行集体备课制度:每个学期各教研室都要进行课程备课、单元备课,有必要的进行章节备课。作为二级学科的教研室进行课程备课,将各单元分配到三级学科的专业科室,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计划进度作出要求。三级学科进行单元备课,将本科室负责的教学内容组织授课、见习带教、实习带教教师进行集体备课,使理论课、见习课、临床实习教学内容合理分配、有机的结合、相互衔接,形成一个整体。

6.下达精品课程建设任务:教研室在精品课程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要根据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对照各精品课程建设要素建立相应的教学档案资料,并不断更新。组织撰写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论文,参加有关学术会议,促使教研室全体成员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并了解掌握国内外最新教学与科技动态,丰富自身的知识内涵。这样一方面可以随时迎接各级对本课程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从中发现不足、据此进行改进,及时提高要素水平,从而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促进师资水平提高。

7.教研室、教师教学效果的检查与评价:教学工作是教研室主任的首要工作,教研室主任是教学效果的第一责任人。教研室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最重要、最直接的环节,教研室应定期对本教研室所开设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检查,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研究,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在此基础上辅以(1)校、院(系)领导听课;(2)教学督导委员听课;(3)教研室之间、教研室主任和同行互相听课;(4)学生信息员教学质量反馈;(5)定期召开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等活动,对教学效果、教学质量进行监控。

8.教学工作完成情况的奖惩措施:院(系)和教研室要建立一套合理的以量化为主、评论为辅的奖励办法,每学年进行一次评定,以促进教师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不断进取,向更高更新的目标不断前进。评价结果与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绩效工资挂钩。出现教学差错、教学事故时通过教学监控系统能够及时发现,并有明确的处理措施,也与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绩效工资挂钩。

五、标准化教研室建设的成效

我们经过长期的教研室标准化建设,教研室工作有章可循,教学建设取得成效,教学效果较为突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参加第二届、第三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中连续获得华东赛区比赛团体一等奖和全国总决赛团体二等奖的好成绩,通过大赛全面检验了我院临床医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Z].教高[2012]6号.

[2]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Z].教高[2012]7号.

小学体育室内课教学设计篇7

以教育技术中心的工作精神为指导,以教育信息化为主线,紧紧抓住我市教育信息化大发展的契机,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教育技术工作计划范文精选,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教育技术工作计划范文1一、指导思想:

以县教育局信息化工程规划为总体目标,以学校工作计划为依据,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以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为着力点,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根本宗旨,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新教学思路,使我校走在运用现代代教育技术的前列。

二、主要工作:

1、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工作。

(1)在全校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中开展“用电教,上好课”的活动。县教育局提出了具体要求:30岁以下的教师及市骨干教师在今年底前要会熟练的操作电脑,要会自己制作课件;30-40岁的教师要会熟练的操作电脑,会利用各种媒体进行教学,会电子备课,会上网搜索资源。40岁以上的教师要使用电脑,会使用wpS或woRD进行打,会上网浏览,查阅资料。根据这一要求,上学期,我们对全校教师分层次进行了信息技术的培训,35周岁下的青年教师学会了制作多媒体课件,这学期要巩固这一成果,挑选一部分制作能力强的教师再次集中培训,使之成为学校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中坚力量,同时在青年教师的评课活动中要求参赛教师必须使用多媒体课件,提倡自己上课用的课件自己做,在评课的同时进行多媒体课件的评比。

(2)加强多媒体课件制作的研究。多媒体课件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产物,它能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展示出丰富多彩的图片、声音、动画,达到普通教学手段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在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尤其是网络环境下教学研究的兴起,它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水平往往代表了一个学校现代化教育的水平。为此,我们在青年教师中挑选制作课件能力强的教师组成多媒体课件制作研究小组,每周定期活动,交流制作心得,在提供外出学习机会的同时,适时请进高水平的师资进行指导,重点研究网络环境下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活动定时、定点开展,做到有计划、有过程、有记录、有总结。争取在今年的连云港市课件课比中获得好成绩。

(3)做好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的督促工作,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知识的学习,密切注意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方向,搜集和课题有关的研究资料,为课题组出谋划策,督促课题组适时推出阶段性汇报。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功能,探讨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结合,培养新世纪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多与县、市专家联系,争取获得指导,活动做到有计划、有过程、有记录、有总结,为实验的中期评估做好准备。

(4)在做好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同时,鼓励老师们将平时研究积累的心得体会上升为理论,撰写成论文。35周岁下的青年教师每人学期结束上交一份,并聘请专家进行讲评,指导,指出最新的研究方向。

(5)加强信息技术课的研究工作。在未来的一、两年内,信息技术的考试将排入到小学生毕业考试中去,因此加强信息技术的教研工作势在必行,必需加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2、加强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管理工作

(1)为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提供好基础,这学期继续投入,做到上课学生人手一台计算机,同时重新配备一个50座的多媒体机房,集计算机教学、学科网络环境下教学和语音教学为一体。

(2)严格执行学校有关电教硬软件的各项制度,新购置的硬软件继续登记上册,严格执行电教仪器的借还制度,责任到人,充分保证电教仪器的使用率。

(3)继续强化电教意识,坚持“三机一幕”进课堂,并严格执行《厉庄小学电教设备的使用制度》,定期检查《电教仪器使用记录》,促使教师自觉地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确保全校学科电教覆盖率100%,上课率达40%,以提高教师使用电教手段的技能和课堂教学质量。

(4)充分利用电教代办费,逐步增加软件的投入,努力提高电教软件的数量与质量。除继续向县教研室征订各类投影片、录音带、录相带及多媒体光盘外,还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自制更符合实际教学需要的投影片,录相带、多媒体课件等。

3、继续做好学校网页的开发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网页不仅是学校宣传阵地,更是学校现代化教学的一个重要课堂,也是学校现代化教学水平的标志。为此,我们将投入精力着力开发校园网页的功能,充实网页内容,拓展现代化教学的模式,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全方位的宣传学校教育教学成绩。

4、认真开展各种兴趣小组活动

(1)计算机现在是很多学生的最爱,这学期继续配备优秀师资,开展兴趣小组活动,指导学生进行计算机绘画、制作班级网页,争取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

(2)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适时举行年级为单位的学科知识竞赛,拟在四年级进行计算机绘画比赛,五年级进行计算机汉输入比赛,六年级时行利用powerpoint制作小报的比赛,为学生们提供展示能力的舞台。

三、工作安排:

九月份:

1、制定电教工作计划,发放各类电教硬软件。

2、发放教师电教使用记录。

3、各课题组制定学期活动方案

十月份:

1、五年级进行计算机汉输入比赛。

2、多媒体课件制作研究小组正常开展活动。

3、组织信息技术课教师参加市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论文评比。

十一月份:

1、四年级进行计算机绘画比赛。

2、参加连云港市课件制作评选。

十二月份:

1、聘请电教专家来我校进行现代教育技术论文讲座。

2、六年级时行利用powerpoint制作小报的比赛。

一月份:

1、回收各类电教仪器和电教软件。

2、学校电教工作总结,电教实验课题阶段性总结

教育技术工作计划范文2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技术中心的工作精神为指导,以教育信息化为主线,紧紧抓住我市教育信息化大发展的契机,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创新精神,创新机制为动力,坚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现代化教学媒体为手段,以服务质量求生存,求发展"的工作思路,努力完成本学期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计划.

二,工作目标

(一)抓好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养.

1,组织教师利用业务学习时间进行电教理论知识,操作技巧讲座.

2,组织青年教师进行有关网页制作的培训,鼓励教师制作个人或班级,学科的主页,并尽量向外个人网页。

3,积极组织电教骨干教师参加市组织的各类培训,进一步规范管理我校的多媒体网络,使我校的网络教学水平迈上新台阶.

4,抓住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活动,组织学生培训,参赛.

(二)注重常规管理,提高教学效益.

1,做好传统电教媒体(三机一幕)和多媒体电脑的配套使用,在课堂上一定要充分发挥好每种电教设备,讲究实效,真正显示各种电教媒体的优势,并规范操作,及时做好有关使用记载.

2,认真执行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教师办公室等计算机使用制度及物品借还制度.

3,逐步实施办公现代化,教学管理网络化,办公备课电脑化.

4,认真做好学生计算机的教学工作及学生网上学习的辅导工作,着力提高学生计算机的操作水平.

(1)按计划对学生开放网络教室,各电教教师认真做到按计划进行教学,及时对学生做好检测和调控,不随意变换更改教学计划,把教学工作落到实处.

(2)计算机教学人员要按年级备好课,上好课,做好上机操作的辅导工作.

5,积极做好电教教材的征订和发放工作,鼓励,指导教师下载教学软件,自制教学软件,积极创建好学校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

6,电教组认真做好电教设备的检修,维护,确保设备完好率达95%以上.

7,加强专用室和专用设备管理.微机室,电教室,办公室的计算机等电教设备责任到人,确保电教设备工作正常,对相关人员作好考核.

8,学校的校园网主页做到专人维护,定期更新,使之成为学校宣传的虚拟窗口,学校管理的有效帮手和师生学习资源的园地.

9,电教软件实施电脑管理,有助于教师快捷,方便地查找素材,更好地提高电教软件的使用率.

10,做好"浙大管理软件"管理,应用平台的数据录入工作,并尝试应用.

11,发挥好学校"笋芽儿电视台"的功能,有计划地开展好各类活动.

(三)加强教育科研,深化学科整合.

积极开展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积极探索和掌握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规律.

(1)结合各学科开展电教研讨活动,一学期中各学科至少要开设1节多媒体课,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规律和方法.

(2)利用网络教学开设2节研讨课,探索网络教学的新模式.

(3)探究各年级学生的计算机教学.

(4)鼓励教师积极编写教学案例或教学论文,并参加区电教论文评比.

(5)注重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利用电教设备将活动过程,活动资料进行归档

教育技术工作计划范文3教育信息化是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平台。本年度,紧紧围绕创“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示范区”,围绕学校工作计划,对照教育技术省i类标准,做好我校教育技术各项工作。为了使我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制定我校本学期教育技术工作的计划。

一、加强领导,分工明责:

成立以抓教学的校长为组长、教育技术主任为副组长、班主任、骨干教师、青年教师为组员教育技术工作小组,分工、职责明确,通力协作,努力完成工作任务。陈进老师负责网络教室、网络管理、广播室、信息教研及活动、设备维修等,朱应禄负责电教教材、设备的收发与登记,多媒体维护、教育技术培训及其他事宜。

二、认真开展工作,努力创新

1、向全体教师及时传达上级教育部门教育技术工作精神,统一认识,增强师生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和网络环境进行办公、通讯、教育教学、家校交流的意识;

学校电教工作紧紧围绕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要点,积极地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提高工作的实效性。

2、做好剩余功能室教育技术装备。

还需装备的有:图书室、阅览室、资料档案室,校史室,体育相关器材,美术室及准备室、音乐教室及器材室、舞蹈—形体教室及器材室,史地教室,教师办公电脑(44),校园网络系统、校园闭路电视系统,计算机资料及软件制作室,教师办公桌椅,心理咨询室装备,医务室设备,会议室桌椅,大小报告厅桌椅沙发,接待室装备,校长室办公桌椅及沙发,教师就餐桌椅,校园文化建设等。抓好教师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理论的培训和技术实践工作。结合学校与老师的实际情况,制定详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同时加大教师学习现代教育设备及器材的使用方法与维护保养措施,加大使用教育信息网资源库的宣传、使用、管理力度,借鉴其他学校好的经验,把教师们的使用情况做为教师业务能力考评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制订相关的激励措施。要求理化生教师进行仿真实验平台的使用及数实验室的利用,力争熟练应用,得心应手,开发课程。继续要求骨干教师、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建设、管理好专题学习网站,力求出精品。

3、加强现代信息技术课程学科整合的教学研究,积极参加优质课比赛和学校公开课的展评活动,努力提高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质量;

并组织开展好骨干教师网页型课件与多媒体课件研发制作培训工作,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要求学会自制适用于教学实际的课件,并要求出精品、能参赛获奖。要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建立专题网站,开通学生用户,与学生进行学科互动,实现空中课堂。

4、进一步规范信息技术管理制度;

加强对学校网络环境的管理,规范师生的上网行为,净化学校网络环境。

5、进一步强化设备管理,建立健全关于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和保养制度,加强对仪器、设备的使用监督和科学管理,极大限度地提高现有设备的使用效率。

定期保养投影机,每修一台电脑的同时,要清理cup、显卡等处的灰尘,延长电脑使用寿命。

6、进一步充实、开发网络教育资源,积极开展远程教研与备课工作,积极利用远程优秀教育资源。

同时,组织本校教师踊跃为教育资源网做贡献,上传优秀教育资源。

7、认真使用好理化生网络实验监管网,做到有计划有总结。

加强班级多媒体的使用与管理,发挥教育资产的服务效能。

8、校园网和使用管理要规范化,杜绝网上垃圾,教师不得在网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不允许上传未经学校审批的垃圾资源,提倡文明上网。

各科室应及时更新网站对应栏目内容。

9、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好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加强教研,开展集体备课,指导学生开展好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类竞赛活动。

10、加强家校通工作的领导与管理,督促班主任老师积极使用平台,使资源最优化,达到最大教育效果。

及时更新学校网站内容,督促各处室及时发文。更新emis数据,各部门分工协作,力求数据全面而精准,为教育管理提供更好的服务。

教育技术工作计划范文4指导思想:

为深入贯彻《____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大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和素质教育,必须充分重视现代教育技术,抓住机遇,更新观念,努力推进现代化教育工程。以科研为先导,电教为抓手,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更新观念,增强电教意识

早在20多年前,同志就在改革开放以后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部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采取措施,加快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发展。”1993年,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发展广播电视教育和学校电化教育,推广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现代电子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引发了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也使我们切身感受到了教育思想观念、教学模式、课程教材等面临的挑战。为此,我校领导自觉适应形势的变化,认真学习,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电化教育在教育教学乃至整个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电教工作列入教育事业的规划,认真研究、制订政策措施,切实加以推进。学校专门成立电教领导小组,配备电教专职人员,制订专门的电教工作计划。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和举行电教专题活动,建立健全的投入、责任、教师培训和教育实施机制,使学校电教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在此基础上,我校全体教师要做好学校的__课题结题工作,筹划十五课题开题工作。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

二、装备电教技术,充实电教资源

教育现代化工程的实施,给电教技术装备带来了强大动力。我校领导有强烈的教育现代化意识,本学期,学校将抓住机遇,趁势而上,进一步加大投入的力度,加快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一方面配齐配足常规电教媒体,另一方面本着积极务实的态度、效益优先的原则,装备计算机房、多媒体语音室、电子阅览室、校园网网络系统等现代教育媒体,并不断充实电教软件资源,逐步提高电教软件的配置比例。本学期设想高三教室配置投影机、实物投影、计算机等设备;重新新建校园网,节点联接到各教室,总投资50万元。

三、规范管理,发挥最佳效能

几年来,我们一直把电教教育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力争管理上水平,效益呈一流。本学期重点抓好以下几个工作:

1、抓好资料管理,及时向教师呈现教育资源。

学校建立能够直接用于教学、科研、管理的资源库是现代教育技术能否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的核心问题。本学期,我们将不断积累多媒体课件资料、教师科研资料、题库、视听资料等,以形成我校的教育教学资源,让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上网查阅资料、点播多媒体课件、视频节目等。

2、加快学校校园网数据库建设,更新学校网页

我们的学校网页在质量上存在很大的问题。网页内容不丰富,更新不及时,网页制作技术较落后。这学期学校主页中要求每一门学科有相应的内容。教研组长要以本学科网页建设为契机,组织好本学科的教研活动。要及时充实学校数据库,完善校园网建设。

3、进行电教培训,努力提高师生的现代信息素养。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能不能培养适应这个时代的学生,关键是我们教师是否适应这个时代。信息爆炸、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闭塞守旧,必将成为朝代的落伍者。但是对信息也有一个取舍的问题。引导师生正确地使用电脑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组织好高二信息技术考试,做好区电教中心的各项任务和工作。

用好电教设备,将大大提高教学效率。随着校园网建设的加快。今后,多媒体课将很频繁,逐步成为常规课。通过常规电教媒体的制作培训、自制投影片等活动,在青年教师中普及电教常识,使全体教师掌握常规电教媒体的操作技能,人人做到“四会”。继续做好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组织工作,分期分批进行集中培训。教师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和计算机骨干教师的培训,校园网络的培训,努力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电教实践与研究的积极性,提高他们从事电教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去年,我们已逐步建立了课件制作小群体,今年的工作重点将是扩大制作群体,要使全校教师人人会使用课件,熟悉课件制作过程,并积极参与。

4、推进办公现代化,逐步试行电子政务,走无纸化办公之路

通知、通报、工作安排等,都要逐步在校园网上。办公现代化能降低教育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4、建立电教设备使用台帐。

5、定期检查、维修电教设备。

四、加强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做好电教课题的开题工作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实践要求我们加强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作为常州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要用科研来指导电教工作,防止走“人灌”到“电灌”之路。为了实验研究成功,我们一方面请专家来指导,并与兄弟学校相互学习,交流收获;另一方面指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充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小学体育室内课教学设计篇8

一、学校基本概况

**附属小学创办于1970年,2002年被确定为福建省课程改革基地校。学校现有教职工104人,37个教学班,学生1965人;校园占地15亩,现有建筑面积16623平方米。

学校以“勤奋、自主、合作、创新”为理念,沿着“实施主体性教育,培养发展型学生,创建精品型学校,形成学者型教师群体”的办学思路和“面向全体,重视个体,发掘差异,激活潜能,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的教育目标,扎实探求教育发展新路,取得明显成效。学校在各项工作务实求新,锻造品牌的同时,重视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使学校成为闽东基础教育的龙头学校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基地

二、办学条件

走进学校我们可以看到学校拥有先进的教学设施和优美整洁的环境。操场铺设橡胶跑道,建有校园电视台;学校现有计算机200多台,有完整的校园网,并创建“**附小”网站在互联网上开通;全校37个教学班拥有电脑、实物展示台,配备多媒体教学设施,实施网络化教学;还有德育室、少先队活动室、电脑室、语音室、音乐室、美术室、阶梯教室、电子备课室、实验室、标本室、劳技室、图书馆、师生阅览室、多功能活动厅、排练厅、器材室等专用室20多间,室内装备齐全,各种教学设备均按一类标准配备;学校建有网络中心、教学资源库,教师实施电脑备课,实现资源共享,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物质保证,为孩子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条件。

学校布局合理,校园内碧草如茵,形成立体的绿化格局,成了融学园、花园、乐园于一体的学校;校内板报、标语、专栏体现人文关怀,凸显教育功能。学校通过现代技术教育,提升教育理念,营造良好的争创文明学校的教育环境,提高教学效益,形成办学特色。

三、学习收获

(一)学校把德育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建立了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德育工作总体目标,落实德育工作的重要位置,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多方位探索德育工作新路劲。重点落实以下几项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全体教师都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激爱国之情,导爱国之行。在各种活动中强化品德、纪律、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爱校、爱集体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脚踏实地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2、养成教育。全体教师明确职责,针对"**附小学生一日常规"要求,在教育教学中逐项抓落实。以"德育实效性"实验为抓手,以晨会、班队会课为主阵地,以一日常规为主教材,对各项内容进行训练,达到落实行动的目的。养成教育从"五项评比"的小处抓起,坚持天天评、周周比、半期小结、学期总评,表彰先进,使之成为每个学生的自觉行动,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3、公民道德教育。把公民道德教育20字规范化为“少先队五小行动”的要求,并对学生进行教育训练。通过课题研究,取得点上的经验后再面上推广。同时大张旗鼓地开展“做文明少年”,“加强文明教育,告别不良行为”活动,并做到“两个坚持”:坚持常规训练,坚持日常行为的检查评比,促进学生社会公德水平不断提高,形成讲文明、讲卫生、讲礼貌、讲道德、讲秩序的良好风尚。

4、校园文化建设。举办“健身节”、“科技节”、“读书节”、“艺术节”、“庆六一老少同乐”、“毕业晚会”、“亲子营”等活动,通过“电视台”、“小记者站”、“新蕾报”、“教海探航”、“附小简讯”、“学校宣传栏”、“校务公开栏”等宣传阵地的规范建设,提高了校园文化品位,进一步创设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围。

5、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融入学科教学和学校各项工作中。在师生中倡导“帮助你、鼓励我、夸奖他,我们一起成长”;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用变化的目光去注视的学生,用赞赏的口吻去评价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多种心理需要都能得到满足,都相信“我能行”。学校设“校长信箱”“心理咨询室”,创设让学生倾诉的氛围,与学生沟通交流,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

(二)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强化教学常规管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制定完善制度,规范教学流程。学校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开齐、开足、上好各门课程;结合实际制定了《**附小各学科教学常规》及实施细则,以及备课制度、听课与评课要求、作业设计批改要求等,使教学过程有章可依,制度完善。学校加强指导、督促、检查、反馈、评比,落实教学常规。

2、变革备课方式,保证教学质量。学校加大对备课环节的管理,注重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发展为本的新理念;注重方法、过程、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探索;倡导“集体备课、互相协作、资源共享、个人增减”新的备课方式。教学设计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学法,尊重学生思维的多样性,讲求教案的实效性和创造性。提倡教师写课后记,强调课后反思的重要性。

3、紧抓课堂教学,力求减负提质。素质教育的实施关键在课堂,学校重视课堂教学的过程管理,经常随堂听课,并进行面对面的教学评析,共同探讨新型的教学模式;同时,强调作业设计与批改的针对性,层次性,实效性。

(三)学校以教科研为先导,改革课堂教学,探讨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确定学校教研课题。学校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实施“主体性教育”为根本,结合学校实际开展多层次的课题研究。2、提出全员参与要求。学校要求全体教师围绕素质教育,结合自身实际,结合学科特点,选择课题,确定子课题,参与教科研活动。研究过程要切合实际,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给学生提供适宜的土壤和适宜的发展空间。

四、反思

1、环境育人尤为重要。我们考察的宁德附小,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结合得十分完美,校园清洁优雅,文化气氛浓厚,充分利用墙壁、走廊、门窗办起了墙报专刊,名言警句、书橱等,营造了浓厚良好的育人环境。

小学体育室内课教学设计篇9

关键词:学校体育;创客教育;应用型体育人才;体育技能工作室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7)02-0096-06

applicationtypesportstalentcultivationpracticefieldoriginatedfrommakereducation

――takingthesportsskillstudioforexample

maJun

(Schoolofphysicaleducation,HuangheScienceandtechnologyCollege,Zhengzhou450006,China)

abstract:Byintroducingtheconceptionofmakereducation,theauthorexpatiatedontheorganizationalform,characteristicsandeducationvalueofthesportsskillstudio,exploredthepeopleeducationmodeofthesportsskillstudioasatalentcultivationpracticefield,putforwardapathforrealizingcurriculumreform,andprovidedanewpathforcultivatingapplicationtypesportstalents.Studiocharacteristicmakertypeeducationcoursesaredividedinto4types:experiencetypecoursesbasedoninterestcultivation,skillpracticingandtrainingcoursesbasedonskillcultivation,projecttypecoursesbasedcreativethinking,anddesign(creation)typecoursesbasedonpersonality(culture)cultivation.promotingcurriculumreformbybasingthepracticefieldonthestudioprovidesarealizationpathforcultivatingapplicationtypetalentswhohaveskills,strongabilities,andinnovationcapacities.

Keywords:schoolphysicaleducation;makereducation;applicationtypesportstalent;sportsskillstudio

“客”起源于美国,由麻省理工学院(mit)比特和原子研究中心(CBa)发起的FabLab(个人制造实验室)创新项目,旨在为个人创新提供平台,掀起个人设计和制造的浪潮[1]。《美国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5高等教育版)》中明确指出,未来2~3年创客空间作为教育技术将在高等教育中广泛应用[2]。创客的涌现、创客运动的兴起、创客空间的出现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理念和途径,推动着创客教育在高校的发展。“创客式教育”是将“动手操作、实践体验”理念融入教学过程,开展基于创造的学习[3],对教育教学改革产生意义深远的价值。以体育技能工作室(简称工作室)为实践载体,以培养应用型体育人才为目标,探索创客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现路径,对推动体育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特殊的价值与意义。

1源于创客教育的体育技能工作室

1.1体育技能工作室的组织形态

从运行形态上来看,创客空间可分社区(Community)、微观装配实验室(FabricationLaboratory)和技术超市(techshop)3种形态[4]。体育技能工作室是创客空间的一种形态,类似于微观装配实验室。其在大学里具有固定的物理活动空间,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旨在将“动手操作、实践体验”理念融入教学过程,开展基于创造的学习,在提升体育专业学生运动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教育教学组织形态,是实施创客教育的特殊载体。从组织模式上来看,创客空间可分为两类:第1类是社会主导“至上而下”的模式――学习工厂,第2类是学生主导“之下而上”的模式――工作室。社区和技术超市属第1类,体育技能工作室属第2类。学习工厂模式是在社会需求的引导下,主要服务于行业人员和教师,旨在为创客服务,培养创客。体育技能工作室是一种“之下而上”教育教学组织模式,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以实践技能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强调“在做中学”,不断增强理论知识,提升专业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旨在推动教学模式改革,培养应用型人才。总体目标是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自由实践、协作共享的实践场所,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造能力。

1.2体育技能工作室的特征

与大学创客空间相比,体育技能工作室除了具有开放、共享、协作、创造等创客空间的共性特征外,还具有以下特征:(1)学生主导。工作室的运行、管理、活动组织、项目实践等由学生负责。教师角色发生转变,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活动或课程的指导者,由教师转变为“教练”。(2)协作实践。允许跨专业、跨年级开展团队实践活动。打破班级限制,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带新”,发挥高年级学生的经验分享和榜样作用。学生以项目为载体共同实施课程(项目)的学习与创造。(3)项目多样。以学生兴趣型、专业型、项目型等项目为依托开展实践活动。如创编足球操、武术操等。(4)与课程相关。工作室开展的活动与现有课程密切相关,以课程为基础,项目与课程相结合,项目服务于课程教学,通过实施项目“做中学”,旨在强化知识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创造能力。

1.3工作室培养应用型体育人才的价值论基础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点,就是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接触问题、接触实际、接触社会,为学生学习、探究、发现和创新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因此,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是体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价值论基础。体育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仅注重知识掌握的系统性,而是更加注重知识的应用性。教学过程应坚持知识的系统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突出应用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性;基础知识与从业技能相结合,突出从业技能[5]。在课程设置上,应遵循系统性、创新性、开放性、理论与实践结合、社会需要和持续发展等基本原则[6]。体育技能工作室的实践性、开放性、创新性等组织形态特征,弥补传统课程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的不足,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具有得天独厚优势,为课程整合与建设提供了真实的实践场,能够满足产业需求、职业能力、专业技能等方面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1.4创客教育与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的契合

应用型体育人才强调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创客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基于兴趣的、实践的与创造的学习。在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上,两者内在逻辑存在一定关联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一致性,可实现融合和联动。从体育技能工作室运行的预期目标来看,表层目标指向建立物理的学习空间,提供学习实践场所;深层目标指向应用型体育人才的培养,即创客式教育的过程;其中关键性目标是通过工作室的运行推动传统课程体系的变革。工作室作为一种源于创客教育的新形态、新载体,其实质是为应用型人才提供可能的操作系统和特殊的实践场。目前,大学的教学活动多数以学科、专业课程教学来实现,知识的学多以独立的课程为载体。细化的分课程教学侧重于专业知识的内在系统性,而无法解决知识体系以外对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如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解决实际的能力等。因此,课程改革是应用型w育人才培养实现路径的落脚点,是实施创客式教育的可行路径。

2体育技能工作室的教育价值

2.1教育理念的变革:从创客培养到课程改革

体育技能工作室是实施创客式教育的特殊实践场,是源于创客教育的特殊创客空间,是培养应用型体育人才的有效途径。技能工作室属于狭义的创客教育范畴,即将创客教育的理念融入日常教学之中,为学生提供以实践为主的学习场所,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改造传统课程,增设创客课程,配备创客导师,将“动手操作、实践体验”理念融入教育教学过程,开展基于创造的学习。工作室的目标不是直接培养创客,而是建立一种源于创客教育的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创客是“创客的教育”,涉及的对象主要是创客,数量有限,对于教育改革的影响范围相对较小;而工作室的建设是基于课程改革,源于创客教育新的理念,最终要在教学实际中实施,受益面更广,教育改革层面的价值更大。因此,体育技能工作室是对新教育理念的回应,是创客教育在教学中的回归,实现了从创客培养到课程改革的转变。

2.2教育方式的变化:从知识传授到自主学习

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岗位需求,其核心是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术科”即运动技术课程,是体育专业教育的特色,也是区别于其他专业教育的根本[7],“术科”教学是实现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从知识结构来看,“术科”的学习分为明言知识和默会知识两类,明言知识即可通过语言、文字等途径表达的知识,此类知识主要以教师传授为主;默会知识即通过肢体体验来获取的知识,此类知识主要以学生的体验来获取。由于身体素质、运动经验、运动技能等存在个体差异,以课堂为载体的传统教学组织形式较难全面提升每个学生的默会知识,只能通过在学习明言知识的基础上在课堂以外进行自主学习。因此,自主学习是提高应用型体育人才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体育技能工作室提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场所、自主学习的动力、自主学习的条件,让学生依据自身的特点不断提升运动技能的同时去创造或创编新的运动技能、运动技术、运动项目等。如为提升太极拳的技能,学生可利用工作室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与提升,同时在此基础上可依据自身条件改编、创编太极拳操等,在提升技能的同时实现了创造式学习。

2.3教育环境的改造:从课堂教学到体验教学

体育“术科”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教学环境和场地的开放性,教室、运动场、广场、社区、健身房等均可以成为教学场所,空间的开放性决定了培养应用型体育人才的重要方式为在情境中教学,从知识传授的课堂转到用身体体验的运动情境之中。体育技能工作室提供了开放的教学情境,既可以是学校内实体的教学场地如教室、运动场等,也可以是开放式的校外实践场所,如中小学校、健身俱乐部、健身广场等,同时也可以是一次体育竞赛、体育文化活动等真实场景。

2.4教育内容的整合:从封闭知识到开放知识

学习空间的开放性是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的显著特征。体育技能工作室具有开放、共享、协作等特点,在学习空间的开放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优质实践场。(1)开放的课程体系。课程空间的开放性,工作室可提供相对独立又具有开放性的实践场,打破空间相对封闭的传统课堂教学形式;课程时间的开放性,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时间,可突破传统固定的教学时间,可利用自己支配的时间开展实践学习或活动。(2)开放的课程实施。学习主体的开放,工作室的学习主体来自不同专业、年级的学生,打破班级限制,建立以兴趣导向、项目导向为主体学习群体;课程导师配备的开放,教学名师、教练员、企业和行业导师等都可成为指导教师,并亲自参与运动技能指导、设计与管理;课程类型的开放,校本课程、校企联合开发课程、社会需求定制课程等可通过工作室来实现;课程实施过程的开放,工作室架起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桥梁,成为传统教学延伸的特殊学习方式;评价主体的开放,学生自评,教师、行业导师、第三方单位等共同参与课程评价。

2.5教师角色的转变:从教师到“教练”

教师角色与教学任务的转变在人才培养中起到关键作用,工作室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场,为教师角色的转变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在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情境设计者、人员资源管理者、学习过程调控者和实践质量提升者。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技能的指导者,与其说是一名教师,不如说是实践活动指导的“教练”。教师角色由“教”转为“导”,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经验的传授者和过程的参与者。这样,教师队伍的来源更加多元化,既有本校的教学名师,还有来自行业、企业、基础教育学校的导师。在这种新型师生关系下,教师与学生并肩作战,为共同的目标共同寻找灵感、共同创造,最终实现生产出“产品”,这个产品不是实物的产品,而是一种运动技能、一个体育文化活动、一项体育竞赛活动、一个自创的健身操等。

3体育技能工作室的人才培养模式

3.1模式理论模型

体育技能工作室属于创客空间的范畴,其特殊的组织形态是实施“创客+教育”的优质实践场,体育技能工作室的运行是靠“双螺旋”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来实现的。即由基于技能培养的“专业需求”驱动的学校教育链和基于能力培养的“社会需求”驱动的社会教育链相互交织耦合,形如“Dna双螺旋”结构的模式(见图1)。“双螺旋”结构是高校与社会两种人才培养驱动力的隐性结构模型,体育技能工作室是其外显的组织形态,即人才培养的实践场。其实质是高校教育资源与社会教育资源的融合与协同,双螺旋方式有助于发挥工作室创客式教育的多主体、多要素协同作用。其中,协同参与主体多元化,涉及学校、行业、企业和政府等多主体;协同要素多源化,涉及教育资源、师资团队、项目开发、成果应用等多要素;协同方式多样化,校校协同、校行协同、校企协同、校政协同等多形式。两个教育链条从不同需求出发,将高校与社会的教育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两种动力并形成耦合力,最终实现以工作室为实践场,继承、改造、革新传统课程,实施创客式教育,实现培养“会技能、强能力、能创新”的体育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3.2模式运行形态

“双螺旋”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不是一种线性的形态,而是一种特殊的内聚耦合关系,即在创客式教育的大系统内,以体育技能工作室为载体,将技能培养和社会需求教育模式整合起来,建立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互联关系。耦合关系可以分为资源耦合、项目耦合和关系耦合3类[8]。

资源耦合是指为开展各类教学或实践活动而建立的资源共享关系,如师资、教学条件、教学设施、课程等资源。这是耦合关系的最低层次,也是高校与社会协同育人的常态范式,是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的基础保障。

项目耦合是指跨越了高校与社会的时空界限,以项目的形式将高校与社会资源整合在一起,一种互利双赢、在资源耦合的基础上建立的利益共同体,双方各取所需的耦合关系,如高校以培养人才为目标,社会中的企业、行业以取得社会和经济效益为目标,以项目运作的形式形成利益共同体,是资源耦合的深层表现形式。目前,体育应用型人才培养多停留在此层面,难以突破协同育人的现实瓶颈。

关系耦合是耦合关系的最深层次,一方面高校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人才培养紧密对接体育产业链,积极向社会提供服务;另一方面社会中的政府、企业、行业、中小学校等主动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此关系是一种相互信任、优势互补、共同开发、携手共进的良性合作关系,是一种建立在交往理性基础上的运行范式,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必备的保障条件,是培养“会技能、强技能、能创新”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石。资源耦合、项目耦合、关系耦合三方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在不同层面三方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这种作用力形成螺旋的内聚力与张力,螺旋强度越大,耦合度越高,人才培养质量越高。

3.3模式特征

1)广度特征。

一是参与主体广。打破班级的限制,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具有创客精神的教师汇集在工作室,这种汇集不是杂乱无章地随意参与,而是汇集相同志趣的参与主体以技能学习、项目实施为载体,形成特殊的“师徒”关系,共同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双螺旋”的广度越广越有利于发挥学生间的榜样与引领作用,越有利于发挥经验丰富教师的指导作用。二是知识与技能获取途径广。工作室作为“双螺旋”的组织形态将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有机结合,扩展了知识技能学习的广度。知识与技能的广度决定了应用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为完成某项具体任务,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运动技能,在利用现有的知识与技能的基a上,为解决实际问题还需要采用新的知识与技能。新的知识与技能的获取主要是通过非正式学习来获取的,既是对原有知识与技能的巩固与提高,更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备条件。三是合作范围广。工作室的参与主体不仅包括学生和教师,还包括具有合作需求的社会主体:中小学、体育行业协会组织、体育健身企业、教育部门等。如与健身企业联合开发有氧健身操,与中小学校联合开发校园足球课程等。

2)强度特征。

首先,师生互动强度增强。体育技能工作室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场,为师生交流提供了实体空间,以具体教学或实践任务为依托,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师生角色和身份,跨越了传统教学时空的限制,提高了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频率。其次,知识技能学习强度加大。非正式学习是提高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提升创新、创造能力的主要途径。工作室提供了非正式学习的物理空间,不同类型的非正式学习方式如体育文化创意活动、体育赛事策划、体育产品营销等对知识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此类学习在强化固有知识技能的同时,加强了对新知识技能的学习。再次,教育主体合作频度加大。工作室为高校与社会的合作等提供了合作育人的实体空间,学校与社会机构建立合作的长效机制和工作平台,增加不同主体的互动频次,提升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整合利用的效果,可破解传统协同育人机制中“学校热、社会冷”的困境。

3)深度特征。

第一,加大知识与技能获取深度。工作室的模式有助于体验教育、“做中学”先进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进一步加大了“做”深度,在体验中学,在做中学,提升了“做”的速度,强化了“做”的效果。如学生创编“足球操”,这些知识与技能没有现成的,需要学生对足球和操的内涵、特征、技术特点具有更深的理解,熟练运用已有知识技能才能创编符合中小学校园足球实际需要的“足球操”。第二,加深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链接。工作室制更关注社会现实需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旨在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如设计、编排中小学“大课间”活动;创编健身俱乐部团操课程;创编社区体育的广场舞等都是社会急需的体育服务,都可由工作室来完成。第三,加大了人才培养的深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才培养的深度要比广度更具意义,往往人才质量不高就是由于人才培养过程流于形式,重过程、轻效果,重知识、轻能力。“双螺旋”模式的工作室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关注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

4体育技能工作室的实现路径

源于创客教育理念的工作室能将相对分裂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弥补传统分科教学的不足,有助于解决传统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难题及困境,如实践与理论学习融合度不够,实践教学内容少、技能培养不系统、与社会需求脱节等。因此,优化课程体系,重构课程内容,将创客教育融入传统课程之中,是课程改革的关键路径。

从课程体系的横向设置看,利用工作室将创客教育理念融入“普通教育通识课程――学科专业核心课程――选修拓展类课程”的课程体系。在通识课程设置方面,将创造、创新、创业等创客教育理念融入通识课,旨在从宏观层面培养学生创客精神、创新创造的思维能力。工作室不仅是一种教育教学的形式,更有助于优化课程知识结构并改变教学的方式,在突破传统教育课程设置的藩篱和教学资源的限制具有更深远的意义和价值。在学科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侧重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借助工作室提供的实践场,重点解决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的相关课程,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坚实基础。在选修拓展类课程设置方面,侧重教学内容的创新,是一种非正式学习与正式学习相结合的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新能力。从课程体系的纵向设置看,“兴趣-思维-技能-人格(文化)”[9]是创客教育的内在逻辑,衍生出体育技能工作室特有的4类创客式教育课程:基于兴趣培养的体验类课程、基于技能培养的技能实训课程,基于创造思维的项目类课程、基于人格(文化)培养的设计(创造)类课程。

4.1基于兴趣培养的体验类课程

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内在动力,兴趣的高低直接影响学习过程和效果。目前,课程改革倾向于满足学生的兴趣,而忽略了更有价值的培养兴趣,开设培养兴趣的课程更具教学改革的价值。工作室提供了兴趣培养优质的课程资源,一是改造传统课程。在课堂教学内外以工作室为依托成立兴趣小组,开展基于体验的学习,如中小学教学观摩、健身指导见习、顶岗实习等;二是联合开发课程。以工作室为平台,联合中小学校、企业、行业开发课程,让学生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体验,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兴趣,都可以和相关传统课程结合起来进行课程教学,如《学校体育学》课程与“大课间”的编排结合、《体育市场营销》课程与健身会籍管理结合、《运动训练学》与校园足球业余训练结合等。三是强化实践体验类课程。传统的实践课程如教育实习、专业实习以专业为单位,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为导向,无法满足学生兴趣的培养。借助工作室开放的社会资源,课内外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以培养学习兴趣为导向,跨专业开展实践课程,如增设短时段集中实践环节,每学期安排1~2周时间在中小学、健身企i、社区等单位开展岗位实践。

4.2基于技能培养的技能实训课程

以运动技术、技能和知识组织起来的实践性课程是体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导课程。专业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石,扎实的专业能力培养创造、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基础。体育人才的专业能力包括6个要素:身体素质、体能、运动技能、专项技能、基本能力(教学、训练、竞赛)、职业能力。依据专业能力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以体育技能工作室为载体,以技能培养为主线,可设置技能实训课程。技能实训课程可分为3类:运动技能实训课程、专业技能实训课程和职业技能实训课程。运动技能实训课程是以工作室为组织形态,以运动项目为内容,打破专业、年级的限制,在运动经验丰富教师的指导下从事运动技能实践,主要以提升身体素质、体能、运动项目技能等为教学内容,旨在发挥学生间榜样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专业技能实训课程是以工作室为实践场,以培养专业基本能力(教学、训练、竞赛)为目标,旨在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技能,为职业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以体育教学技能实训为例,可将教学技能分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技能开展实训实践,聘请教学名师、中小学优秀教师、教育部门教育管理者等联合指导学生,对体育教学设计技能、体育教学组织与管理技能、运动创伤处理技能等开展实训。职业技能实训课程是指以工作室为平台,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导向,邀请用人单位参与课程建设与实施,在真实工作场景中开展技能实训。如体育健身人才的培养可开展形体与健美实训、健身技巧类课程实训、健身器械实训、健身团体操课程实训等职业技能实训。

4.3基于创造思维的项目类课程

项目课程是一个以实践项目为载体,基于培养综合创造思维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强调创造方法体验的课程。项目学习方式既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是创客教育中核心的教学手段,项目课程是以一个特定的项目任务,在独立或共同协作的基础上在特定任务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进行学习。项目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强调在“做中学”,通过项目实践不断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项目实施主体为学生,鼓励学生开展团队合作,教师主要是项目的指导者,人力资源的统筹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调配各类资源,最终完成预定的目标和项目任务。项目课程的实施课程分为个人兴趣型和专业型。项目任务来源可来自校内外,来自校内的任务,如校内体育竞赛的策划与实施、制定运动处方、实施体育健身指导等;来自社会的任务,如制定中小学体育赛事规程、制定体育健身俱乐部营销方案等。

4.4基于人格(文化)培养的设计(创造)类课程

设计(创造)类课程是以设计、制造、创编或创造为目标的课程,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再造与运用,创造过程的深度体验。制造、创造是创客教育的核心要素,可充分利用现有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新运动项目、新运动技术等。体育技能工作室可提供设计、创造的真实实践场,是以情境驱动、项目驱动相结合的综合性实践课程,开展创造性体验学习,通过情境设计,项目运作,把创造设想变为现实,旨在通过创造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创造力,从而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此类课程对教学环境、教学设备、实践场所、教育资源等要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较高[10]。设计(创造)类课程实施路径分3类:一是学生自主创造类。学生依据自身的研究兴趣,设定特定的创造目标,个人或组成团队完成创造任务,学生是设计者、制造者及管理者,教师以指导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如健身装备数据采集及应用项目。二是社会需求导向类。为满足社会对体育教学、体育健身、体育服务等方面的现实需求,由项目驱动引导学生创造、创编、设计的实践活动,如为中小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创编健身操、课间操等;为健身俱乐部设计健身处方、创编健身指导手册等;为社区居民创编广场舞等。三是创意创业类。学生以工作室为实体空间,开展创意交流、分享知识、创业孵化、创业模拟演练等活动,旨在提供思想碰撞、分享创意、开拓思路的自由空间,为学生创新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体育休闲创意交流、体育健身产业创业路演等。

体育技能工作室作为一种源于创客教育的新形态、新载体,为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可能的操作系统和特殊的实践场。本研究仅从理论层面对工作室特有的4类创客式教育课程进行研究与探讨,实践应用层面将在后续的研究中进行。

参考文献:

[1]李凌,王颉.“创客”:柔软地改变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4-09-23(5).

[2]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J].北京广播电大学学报(2015高等教育版),2015(2):1-18.

[3]杨现民,李冀红.创客教育的价值潜能及其争议[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2):23-34.

[4]杨绪辉,沈书生.创客空间的内涵特征、教育价值与构建路径[J].教育研究,2016(3):28-33.

[5]李杰凯,郭亦农,马艳红,等.新形势下高等体育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重构[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8(3):1-5.

[6]刘斌.基于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的“术科”课程建设原则[J].天中学刊,2016(1):147-150.

[7]刘斌.体育专业教育中的“术科”课程[J].体育学刊,2010,17(8):64-67.

[8]杨刚.创客教育双螺旋模型构建[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1):62-68.

小学体育室内课教学设计篇10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我国现代设计教育至今已走过三十余年的历程。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大国,据统计中国目前有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超过1000所,每年招生人数达数十万。在设计专业大发展的同时,社会对艺术设计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我国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学科体系的痕迹比较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往往被忽视,实践教学的途径较为单一,课程与课程之间相对孤立,实训室建设项目简单,教师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致使艺术设计类专业建设与行业发展严重脱节,我们急切需要一种集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因此在艺术设计专业中进行“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是迫在眉睫的。我们应该探索建立这样一种教育体系,即教学为研究和实践服务,研究为教学和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实践又为教学和研究提供验证,使教学、研究与实践互相促进,实现良性循环。

二、探索“3+1”艺术设计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

(一)“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内外的推广和应用

“工作室制”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最早出现在欧洲。1919年在德国魏玛建立的国立包豪斯学院,开创了现代设计教育的先河,其“知识与技术并重,理论与实践同步”的教育体系至今都影响着世界设计教育。而自“包豪斯”开始,“工作室”制几乎无一例外地被西方国家的现代设计教育所采纳,在欧洲的设计艺术院校“工作室制”教学中非常注重与现实的实践项目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由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学生技术方面的教学,学生有相对独立的工作室。欧洲的设计艺术水平一直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和他们的“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和推广是分不开的。在国内,清华美术学院、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中国美院、西安美术学院等多家艺术专业院校和综合类大学的艺术学院都采用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我院前期对于“工作室制”的探索与实践

作为一所定位为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新建民办本科院校,艺术设计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是艺术设计应用性人才培养的一条非常切合实际的道路,是我们一直在追寻的。工作室是以某个学科专业的研究方向为基础,由著名的专家、教授为核心,组成学科方向研究的师资团队,具备一定的研究、设计、开发实力,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科研并行工作。我院艺术设计专业从05年开始就在专科学生中逐步开设了艺术设计工作室,学生通过入校时的选择(自愿与竞争结合的方式)进入各个工作室,利用课余时间,部分优秀学生以完全准就业的形式在工作室完成专业设计课程。该人才培养模式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与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促进设计教学与就业的自然衔接,使学生的就业能力和专业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当前社会发展与竞争的形势下,能够培养出适应现实社会的应用性本科艺术设计人才,有效解决学生的就业与社会适应能力问题,无疑是现代设计艺术教学改革的一种新型、有效的模式。

三、“3+1”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在“应用型”本科艺术设计专业培养方案中融入这种全新的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思路,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多方面体现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3+1”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三年的工作室学习加上一年的社会实习,完成四年的大学学业。大一新生入校后就进行双向选择进入各个工作室学习和实践,通过三年工作室的锻炼已经具备了独立的设计工作能力,进入社会参加工作进行实训和实习,为真正的就业作准备。我院艺术设计专业把学校现有的专业教师根据专业研究方向与领域进行整合,成立若干个工作室,每个工作室有一定的专业方向的定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与创业能力的培养,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工作室在教学的形式上采用开放式,研究的方向由责任教授按专业设立,并由责任教授负责组建研究资料和师资群。负责本研究方向的专业课程的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撰写及实施。课题来源是根据企业的需求,对企业当前的生产问题提出课题,以课题为中心展开的专业教学。“3+1”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其本质不是简单的“师徒式”的教学,它更强调学生的创造性参与。教师把以“教”为主转变为以“提高”为主,教师帮助学生提出艺术设计的课题,引入实际操作的项目,协助学生分析和解决课题、完成项目,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现问题、掌握知识、参与教学,以此加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一)工作室设计

“工作室制”是创建与艺术设计类专业相适应的教学、实训、生产一体化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工作室其实可以看作一个模拟的设计公司,学生除了公共课程的学习,所有的专业课程将在工作室里完成。学生们没有了平常所谓的教室,工作室就是他们的教室,也是他们的公司,本来的画室就是学生们校内的职训工场。工作室主要进行基于企业岗位的、任务驱动的生产性实训,进行校内外“工作室”的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我院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目前已经建立了相似模式的工作室和职训工场15个,部分学生已在工作室进行项目实践。

(二)工作室运行

将工作室的学习任务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教师自拟的课题任务,另一个方面是来自于外面企业的项目。将若干门的专业课程进行了分类型打包,以任务为主题分解原来的课程教学。教师自拟的课题来代替以前的课堂教学中的设计基础课程,例如设计素描,设计色彩,三大构成(形态构成)等,而以前的职业技能课例如标志设计,字体设计,包装设计、Vi设计课程被来自于企业的实际课题所代替。当然除了工作室的任务以外,学生们必须参加社会上的各类招标活动,参加各个类型的设计比赛,同时在毕业之前必须完成相关的设计师考证。学生们在工作室的三年里完成设计项目,参加设计比赛,积极考证,修满了大学的学分,在顺利毕业的同时,他们还具有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因此具有了直接上岗的社会工作能力,使就业“零距离”。该人才培养模式完全从社会需要的人才来进行培养,达到“知识与技术并重,理论与实践同步”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教学方法

德国职业教育推行的“任务驱动、行为导向”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彻底打破学科架构,将知识、技能组织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项目展开教学,是一种非常适合定位于就业能力培养的现代职业教育的良好方式和方法。项目化教学法其理论基础主要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情境学习理论。在职业教育中,项目化教学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本身以生产一件产品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本身是以生产一件产品或提供一项服务为目的的任务。项目化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项目交给学生独立完成,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通过一个个项目的实施,要使学生具体负责;通过一个个项目的实施,要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把握完成项目的每一环节的基本要求与整个过程的重点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通过三年的实践,学生的专业知识、职业素质与职业技共同成长。

(四)师生角色转换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课程的内容、组织方式、授课地点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就意味着师生角色必须要进行转换。工作室区别于教研室,是以个人负责制和项目负责制互为依托的。在工作室中,教师全权负责工作室的运行,教师以企业设计师或者虚拟为公司的老板身份参与管理、指导学生学习,而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参与实际设计制作生产过程,定期轮岗,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要求。师生在现场教学与项目教学过程中,产生了良好的互动作用。工作室的教师有两部分人员组成,校内教师和企业设计专家组成。对校内教师而言,不仅要求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实用的专业设计技能。通过工作室“教”,教师的责任感、钻研能力、个人的综合设计能力都不同程度的得到了提高。企业设计专家和校内教师一起优势互补,不但带来了实践项目,更为学生带来社会最前沿的设计资讯。“工作室”中的学生,不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学生”,更多时候是作为一个设计师或者公司的员工这样的角色。传统意义上的学生是坐在课堂里听老师讲课,在课后完成教师的作业,而现在是作为一个设计师来参与整个的教学活动,时刻可以得到教师的指导。学生需要在工作室里完成教师布置的虚拟课题,在指定的公司里面完成企业实际项目,进行设计的再创造。通过这样的实践,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拥有了实用的理论知识,设计技术得到很大的提高,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