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及建议十篇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及建议十篇

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及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49:37

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及建议篇1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材;自主性;创新

从2010年秋季我国高中数学开始进行新课程改革,到如今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改革中存在数学教师对改革的动因认识不清,对新课程研究不够深入、透彻,对教学新模式不了解,还是以旧模式进行教学等问题。课程改革是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容易地学到知识。然而,虽然高中数学改革后的教材更简单,但是学生的数学素质还是没有提高。就目前改革的效果来看,还是存在许多问题。

一、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1.教材多、杂,编序乱

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教材与旧教材相比,确实比较简单,学生更易学习。然而,新教材却比老教材多、杂。新教材除了有必修之外,还有选修,这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很多东西都混编在一起,让学生的学习更困难。虽然教材内容多,但是有许多内容是教师不会讲的。学生不知道什么会讲什么不会讲,什么都学习,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量。除此之外,教材顺序混乱,教师讲完某个章节,不是让学生继续预习下一个章节,而是让学生预习另外一个章节,这让学生很苦恼。

2.高中数学教师对新课改不了解

虽然新课改已实施多年,但是高中数学教师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缺乏了解,高中教师还是以旧的教学模式授课。如今的高中数学课堂还是以教师为主导,整节课主要还是教师讲,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很少。教师也没有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不知道学生的学习情况,直到考试时才能了解班上学生的学习情况。另外,教师对学习好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放任自流。除此之外,高中数学教师还是以自己的传统习惯进行教学。

3.学生缺乏学习自主性,没有适合的学习方式

教学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学生和教师的相互配合。新课改背景下,学生还是以传统学习方式学习,等着教师讲,教师不讲就不会动手做,自主学习能力弱。其次,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外主动预习和复习课程的人很少,即使教师布置了预习课文,学生还是不会主动去看书。面对不会做的题目,学生不会主动请教教师,特别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因为觉得自己的实力不好,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然后自暴自弃。当然,有很多的学生是因为讨厌学习才不会去学习。有许多学生认为数学很难,特别是文科生,面对数学,脑袋都大了,能避免就尽量避免,更不用说主动学习了。有许多想学好数学的学生认为学数学就是多做题,想要用题海战术来提高数学成绩,盲目做题,不会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二、针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的建议

1.完善教材

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存在的问题我们也已经了解。教材多、杂,编序乱,教师可以把多余的内容删除,为学生减轻学习负担。此外,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编排数学教材的顺序。对于旧的教材,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开设有关课程,让高中数学教师对新课改有更深入的了解

因为习惯了旧的教学模式,改革让教师适应不过来,对新课改也不是很了解。许多教师只知道新课改,但是新课改的动因是什么,新课改到底怎样做,很少有人知道。首先,我们可以派相关专家给教师讲新课改的内容,怎样展开相关工作。学校也可以让数学教师成立相关学习小组学习新课改。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备课讲课,要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不能整堂课都是自己在讲课,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最后,不要轻视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要平等对待。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的自主性

改变以往以教师讲课为主的教学模式。正是由于传统教学以教师讲课为主导,学生的思维被束缚。在课堂上,我们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多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促使学生思考、探究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学生要明确自己的任务:作为高中生,最重要的任务是考大学,而不是任性,不想学就不学。最后,我们要引导学生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不能只跟着教师学。每个人有自己不同的特点,学生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找到适当的学习方式,这样我们才会学得轻松。

总之,新课改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其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但是这也为我们提供了机遇。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根据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教学问题一定会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张罗荣.新课程视阔下高中数学教学得几点体会[J].考试周刊,2014(39):3-4.

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及建议篇2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效果;问卷调查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多媒体教学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被广大教育工作者广泛地应用。多媒体教学有效利用文字、声音、图像、影像等元素,将原本抽象、复杂的内容形象化、简单化,增加了学生的视听感受,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兴趣,因此越来越多的课程采用多媒体进行授课。无论是抽象复杂的数学类、力学类课程,还是优美精妙的文科类课程,都在积极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大有取代传统教学手段的趋势。但是,不同学科的多媒体教学效果如何?是否任何学科都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呢?我们针对此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并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提出了提高不同学科的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建议。

一、不同学科多媒体教学效果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的目的:了解力学类、文科类以及数学类课程的多媒体教学效果。调查对象为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发放问卷90份,回收问卷90份,有效问卷90份。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1.针对授课过程运用多媒体技术对于学习和掌握知识是否有帮助这个问题,统计结果如图1和图2所示。通过对图进行分析发现,认为比较有帮助的学生所占比例最大,力学类课程为34.445%,文科类课程为48.89%,数学类课程为30%。但是认为多媒体技术对于学习和掌握知识没有帮助的学生比例,在不同的学科间差异比较大。其中数学类课程所占比例最大,有17.77%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因此可以考虑在讲授数学类课程时使用多媒体的必要性。分析发现力学类和文科类课程对多媒体教学效果比较满意的比例最大,分别为35.55%,41.11%。而认为没有帮助的学生比例最大的数学类课程,所占比例为16.67%。3.针对多媒体课件的认可度的问题分析,如图5和图6所示。分析发现,力学类和文科类课程认为可以继续使用的所占比例最高l,分别为47.78%,40%。而数学类课程认为可用可不用的所占比例最高,为32.22%。并且多媒体课件可用可不用以及不必使用的比例,数学类课程所占比例均为最高。4.对于多媒体课件能否增加学习兴趣的问题分析,如图7和图8所示。分析发现力学类、文科类以及数学类课程表现出统一的规律。基本同意这一观点的学生所占比例最大,不同意这一观点的学生所占比例次之,完全同意的学生所占比例最少。

二、存在的问题

从图1到图8可以看出,不同学科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反馈差异较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是否使用多媒体课件必须根据学科特点进行分类。对于文科类课程,使用多媒体课件比较好;对于力学类课程,也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但需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多想办法;对于数学类课程,则建议少用甚至不用多媒体课件。

三、意见与建议

多媒体教学有其独特的优势,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因此多媒体教学效果在不同学科间差异较大。采用多媒体教学时,应根据学科特点,结合传统教学方式,交叉互补。对于文科类课程,建议以多媒体教学为主,传统教学方式为辅。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应根据教学大纲,结合教材重点难点问题,整合网络资源,将与课程密切相关的图片、声音、录像等资料放入课件中,创设动感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深刻体验到课程的意境,增加视觉体验,心灵感悟。对于数学类课程,建议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多媒体教学为辅。数学类课程重在培养数学思维方式,其抽象性与复杂性使许多同学望而却步。在讲授该类课程时,对于比较抽象的概念可以制作动画进行演示,使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新颖。对于这些概念的应用,可以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利用多媒体给出其应用实例。而对于抽象、复杂的推导证明,则建议使用板书。在教师书写板书的过程中,可以与学生进行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力学类课程,建议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权重各占一半,既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同时也要注重传统教学方式不可取代的地位。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高度的责任心来对待每一节课,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点,协调统一,优势互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引导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庄发文,刘阳.高校多媒体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究[J].科教导刊,2014.11

[2]杨哲.高校多媒体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

[3]李卫东.高校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J].辽宁师专学报,2014

[4]衣爽.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简析[J].辽宁师专学报,2014

[5]赵乐华.也谈多媒体教学[J].高等理科教育,2003

[6]韦叶生.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医教与管理,2005

[7]洪三国.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教育学术月刊,2012

[8]郦丽,彭海静.多媒体教学中的几个矛盾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教文汇,2007

[9]宋芳.优化教学手段实现教学目标[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

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及建议篇3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装饰材料与工艺课程理论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16-02

随着当今社会消费主力年轻化,装饰行业逐渐受到80后和90后这一代人的思维影响,对于材料的品牌度的可信度出现下滑,而对一站式服务和个性化需求有所增强。新材料和新技术使得装饰行业需要从其内部进行发展,从而培养出应用型人才来满足社会需求,这些创新型人才有着创新型思维方式并且具备坚实的基础。无论是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院校,这一系列的要求已经成为开设该课程的最终目标。

一、装饰材料和工艺课程改革背景

2014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所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该提法在全国各大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引起热议。中国的高等教育正经历着国际高等教育类似的由“精英化”到“大众化”的教育分化过程,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也正在逐步进行应用型转型,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培养高质量的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既是我国高等院校办学的准确定位,又是新时期下本科高校的办学特色,更是普通本科高校健康生存和蓬勃发展的关键。

装饰材料以及工艺课程是应用本科院校以及高职院校环境与艺术专业中的重要基础课程。该课程能够培养学生对装饰材料的认识,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其施工工艺。我们将结合了建筑行业需求和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条件,对装饰材料和施工工艺课程进行探索,从而进一步明确其课程结构和教学目的。通过探索。同时,我们也将对当前存在的问题o出我们的意见和建议。

二、建筑装饰材料和工艺课程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建筑装饰材料和工艺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课程安排过于紧凑,学生接受能力较为有限,从而影响了教师教学的效果。课程知识是开放性的,然而现行的各项规章制度、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内容与课程性质存在冲突,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相关技术的动力。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某些基础问题。例如:教学内容过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结合并不紧密,知识较为枯燥,并存在教学材料更新速度过慢无法满足课程教学需求的现象。在建筑装饰材料课程教学中存在教学模式单一、知识结构不全面特点。

三、建筑装饰材料和工艺课程问题产生的原因

针对上文中总结的课程问题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一方面是因为课程重理论轻实践;另一方面是因为课程忽视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得学生在空间设计用运用创新思维能力较弱。我们再次可以注意到,在教学过程重“教”与“做”是分离的。这会导致理论和课程操作无法运用于接下来的课程和实际操作项目中去。最后,教学方式、缺乏创新的课程模式以及缺乏多样化的课程教学手法的问题依旧存在。这些课程中出现的问题对课程教学产生了一定影响,从而制约了学校培养具备行业实际操作人才的能力,无法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四、装饰材料与工艺课程改革的方向和措施

我们通过对课程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了现存的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激发我们对课程教学改革的动力。

首先、根据课程性质调整课程结构,加强课程理论和实际操作之间的结合力度。通过案例教学法,我们可以将课程融入专业室内设计课程中去。

其次、从各个方面对教师团队进行培养和建设,从而提高教师教学的专业水准。

再次、教学材料和教学中断现象在课程中经常出现。为了加强教学材料建设,优化教学内容以及提高教学材料的使用率对于教学改革来说尤为重要。

最后、运用启发型的教学模式,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巩固和加强对课程的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从而不断更新课程教学内容。

五、结论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提高,建筑装饰材料和施工技术的教学方法也必须与时俱进。我们通过对课程当前的状况和已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不断提出针对课程教学的改革的方法和建议。大学课程教学团队相对来说依旧年轻,教学水平有限,教学内容偏向缺乏理论知识学习的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统一化程度和结合力度较差。实践教学一定程度上受到实践环境的约束。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已经引起许多研究人员关注并且根据课程特征,各式教学方式和方法给出了他们较好的解决方法和建议,理清课程的教学理念,从而满足学校、课程、人才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在课程改革过程当中,各大院校不断提高实训实践设施和环境建设,同时大学必须加强和企业的紧密合作,从而为学生提供实习的场所。目前,装饰材料和施工工艺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果,教学效果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这一切对于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大学生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教高〔2000〕2号)[eB/oL].[2000-01-17].

[2]何隆权,邓军.基于研究性学习的高职建筑装饰材料教学探索[J].职教论坛,2009,(6):24-25.

[3]纪东琪.装饰材料与构造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以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为例[J].艺术教育,2015,274:268.

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及建议篇4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园本课程开发;课程审议;吴文化

【作者简介】黄树生,博士,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幼儿园主动学习研究会副会长,无锡市吴文化教育q学术委员会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吴文化、学前教育、校本课程开发。

课程审议(curriculumdeliberation),是施瓦布(JosephJ.Schwab)在1969年首次阐述的一个实践课程理论术语,后经里德(w.a.Reid)和韦斯特伯里(i.westbury)等进一步解释与补充说明。纵观世界课程的发展,课程事业的复兴和创新,应该在总体上从理论追求转向实践(thepractical)、准实践(quasipractical)和折宜(eclectic)这3种运作方式。课程审议是指课程开发主体对具体教育实践情境中的问题反复讨论权衡,以获得一致性的理解与解释,最终做出恰当的、一致的课程变革决定并且采取相应策略的过程。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审议理论发展速度很快,最终成为课程设计和开发实践中普遍使用的决策方式。国外比较成熟的课程审议模式主要有3种:里德设计的课程审议,围绕学生成长和教育实践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展开,由收集问题、收集数据、寻求解决方案、制定决议4个步骤组成;汉金斯(Francisp.Hunkins)提出对话式课程编制的模式,有自由交流、聚集兴趣、形成问题或课程焦点、给问题或课程焦点排序、为焦点组织背景5个步骤;此外,诺伊(Didiernoye)提出课程审议的六阶段说:公众共享、聚焦于一致的意见和不一致的意见、解释立场、关注立场的转变、协商共识、采用决议。

课程审议业已成为中国教育的一种共识,是新课程改革及其课程设计中很有特色的研究方式。在学校层面,课程审议作为一种教师研究方式,广泛地应用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和校本课程设计研究。国内学者虞永平在课程审议研究领域有比较深入的有效探索,对幼儿园课程审议的意义、内涵、作用、类型和模式,提出了本土性的理性诠释,对于学前教育课程的品质发展具有建设性的指导意义。

一、吴文化氤氲中的泰伯幼儿园

无锡市泰伯实验幼儿园,是一所名闻遐迩的江苏省示范性实验幼儿园,地处吴文化的核心发祥地,坐落在鸿山南麓,伯渎之阳,因纪念殷商末泰伯奔梅里、开辟江南而得名。跨入21世纪以来,该园积极践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发掘乡土教育资源,以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为抓手,长期致力于吴文化园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十一五”期间,该园圆满完成了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吴文化传承视野中的园所文化建设研究》,成果丰赡且多样,专著《中国吴文化特色教程》(以下简称“《教程》”)出版发行,在吴文化教育和园本课程开发领域专业影响非常大。此后,他们再次申报《吴文化园本课程审议及其序列化研究》,又成功立项为省“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泰伯幼儿园长期致力于对前期的吴文化实践活动进行课程审议,全面提升了幼儿园特色教育的儿童性、创意性、拓展性和有效性。

课程具有传承文化的使命,同时也是传承文化的主要渠道。吴文化园本课程是泰伯幼儿园的教育特色品牌。在《纲要》精神的引领下,聚焦江南吴地(特别是鸿山街道)乡土地域文化,以幼儿园教师为开发主体,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根据幼儿成长的需要和吴文化传承的需要所开发的活动课程。其内容荟萃乡土人文景观、历史遗存、民俗风情、民间艺术和童谣童戏等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学强调幼儿园教育多领域目标的有机整合,学习具有现场性、多样性、开放性和流动性等实习场的特点。

二、泰伯幼儿园的课程审议实践

泰伯幼儿园坚守儿童立场,着力于幼儿吴文化的理解和学习,在专家的指导下开展灵活多样的教研方式,从个体的教学反思走向团队的课程审议,形成了专家引领、教师主体、家园互动和志愿者介入的异质而协商的审议人员结构,创新了“实践反思――共性问题――解决策略――资源共享――后审议”五环节审议流程,设计了园本审议、学期审议、年级审议、班次审议和班内审议5个不同层次的课程审议形式。

吴文化园本课程审议类型主要有5种:①选择性审议:发挥对课程内容、资源、方法及策略等要素的选择功能的审议;②展开性审议:将课程开发的思路进一步展开的审议;③论证性审议:以课程设想、方案或计划的可行性或合理性为审议内容的审议;④判定性审议: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以一种实践及其成效的价值判断为内容的审议;⑤形成性审议:以新的观念、新的内容、新的方法、新的策略、新的资源的创新为目的的课程审议。

(一)吴文化课程资源的审议,进一步优化课程支持。

美国教育家杜威(JohnDewey)说,“儿童与课程是教育历程的两极”,“儿童目前的程度或立足点及学科中的事实及真理”。泰伯幼儿园的课程审议,特别关注吴文化园本课程建设的3个基本特性:即童趣性、同步性和社会性。集聚社区和家长力量,对课程的基础――素材和人力资源,合作进行园级的“展开性审议”。

确定学习者需要,本质上就是尊重学习者的个性、体现学习者意志,这是一个学习者自由选择的过程。所谓童趣性,就是尊重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吴文化学习应该适切幼儿的发展水平,领域目标的设置和整合要符合不同幼儿多元智能的发展,内容和材料必须足以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参与兴趣,促进其心智健康成长。

同步性,是指在课程审议中,一是考虑吴文化教育资源的当代价值;二是考虑学习内容选择的与时俱进;三是在同一时间内考虑到同时存在的各种不同的事物,涉及处置参与课程编制的人员的种种不同行事议程的问题。

而社会性是指一定时间内课程开发主体与实施者(包括教育服务的志愿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课程审议小组会逐渐从分散的个体形成主题共同体,并逐渐建立起一套自身特有的讨论问题、表达意见以和认可不同观点的方式,这一点在小组区分适当与不适当行为时尤为明显。

泰伯幼儿园的吴文化园本课程肇始于上世纪末,当时当地经济以农业为主,鸿山遗址在发掘中但尚无博物馆建设计划,泰伯墓和庙还没有晋升为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区辖调整后,鸿山街道划归外向型创新经济为主体的国家高新技术园区。笔者发现,《教程》的出版对于幼儿园吴文化教育的规范化功不可没,然而当时的课程资源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有的甚至已经消失,如昔日的农忙景象、养牛场、养蚕人家等都已经进入记忆。

2013年暑假,泰伯幼儿园基于儿童立场,对情境的概念和基于本体的情境模型进行园本化的合理解释,对《教程》中所用的资源进行“论证性审议”。一方面系统性地考察和梳理哪些资源是可以继续利用实施?哪些资源是需要调整?哪些资源已经不复存在?在此基础上对园本课程的优化进行合理的删减与整理;另一方面,随着新型的吴文化在工业化和后工业化时代的不断创新发展,鸿山地区新建景观、新生事物的不断涌现,幼儿园异地重建造就了各种新的活动资源空间(如各个实习场性质的特色活动室),课题组拓展了许多富有时代性且为幼儿喜闻乐见的课程资源,进行了一次统整的筛选与补充。

泰伯幼儿园在课程审议中,侧重于参与审议的人员之间课程思想、教学观念的分享和协调,更加强调审议中个人和集体的转化。真正的问题解决已经不是原本意义上的个体的作用,而是群体的作用。在“选择性审议”中,根据调整或增广的课程资源,发挥不同教师的特长优势,基于《吴文化园本课程审议及其序列化研究》课题平台,成立了以子课题研究为任务的专项课程审议共同体。

努力克服《教程》开发和实施中以教师为主体的倾向,从童趣的角度择取教育物质资源,各种特长类型的志愿者加入课程审议团队,丰富特色教育人力资源,以新课程活动不断激励主动学习的认知欲望。在《吴地童谣》课程中,经典的如《三月三》、《点点唔唔共共飞》和《落雨哉》,本园老师原创的《鹞子谣》、《鸿山是个好地方》和《民间游戏好白相》等语言项目,非用道地的吴语诵读不可,否则吴侬软语的味道和风韵尽失。值此时机,吴文化生活阅历丰富的家长或社区志愿者,往往成为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

(二)园本化课程主题的审议,进一步优化课程框架。

由于历史和理论视野的局限,《教程》中的一些教学项目设计,忽视了儿童的中心地位,其主题与幼儿的现实生活之间存在一定的时代沟,与孩子们的成长需要之间也存在一些信息沟。因此,泰伯幼儿园在《吴文化园本课程审议及其序列化研究》课题研究中,特别重视课程框架的科学审议。

《教程》依据《纲要》目标和建议,结合园风和文化建设,从尚德、创新、求美3个维度设置了特色课程目标,并分解到“吴地人文”“吴地歌谣”“吴地游戏”“吴地工艺”4个板块,涵盖了幼儿园教育的社会、健康、艺术、语言、科学五大领域,框架建构较全面、合理,符合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要求。

但是,这四大主题内容及其组织形式缺乏幼儿园教育逻辑,有的项目以教学活动、特色活动、区域活动展开,有的又渗透在户外活动、游戏活动之中,既不利于课程实施,又影响了学习效果。2013年始,泰伯幼儿园结合“十二五”课题研究,在课程审议中将学习内容分为四大块:特色主题篇(即原“吴地人文”)、民间美术篇(原“吴地工艺”中的陶艺、民间工艺、中国画等)、吴地童戏篇(原“吴地歌谣”和“民间游戏”的整合)、特色专用室篇(“吴地人文”中的各个区域游戏活动),大大地提高了吴文化园本特色课程质量和学习效果。

通过“选择性审议”,对《教程》中“鸿山秋语”“春满校园”“鸿山遗迹”与“家乡新貌”四大特色主题进行适当的删减与合并,努力克服美术、科学领域活动偏重的缺陷,将一些利于小组化、个别化的活动调整到区域化学习活动中,确保领域目标和内容的平衡。

(三)主题性学习活动的审议,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

儿童学习的兴趣和需要是当代学前教育的重要课题。对儿童需要和兴趣的尊重是多层次、多方位的,有当下的、现实的需要和未来的、可能的需要,有自发的需要和自觉的需要,有短时的需要和长期的需要等。泰伯幼儿园的课程审议实践,智慧地兼顾了儿童认知的兴趣和需要,用爱心呵护和培育吴文化传承的种子,着力于学习活动设计的个性化和最优化。在具体项目的“判定性审议”操作中,坚守两条审议原则:

其一,力求特色主题内容更合理、均衡。

并非吴地人文都是幼儿园教育的内容选择,有些项目并不符合幼儿认知心理和学习需要。对于幼儿来说,鸿山遗址博物馆陈列品,除了无锡市徽原型的“玉飞凤”之外,一些出土的陶瓷、玉器是静止的物体,引不起孩子的兴趣。幼儿对怀海义庄的历史及其乡贤的背景没有切身体会,故事比较遥远,看不见、摸不着。

有些学习活动设计受条件限制,如鸿山遗迹、家乡新貌中的好多项目需要亲临现场参观、写生或组织现场操作等。有些主题内容雷同,如“江南第一世家”和“怀海义庄”等景物写生,鸿山生态园和梁鸿湿地公园的一些参观活动,目标要求都差不多,形式上也有雷同,只是换个景观或地点而已。

因此,将《教程》中“吴地人文”的部分内容纳入“鸿山秋语”和“春满校园”这两大主题,将原来中班年龄段学习的“鸿山的传说”“鸿山十八景”“鸿山小导游”等内容迁移入大班清明前夕的远足课程。中班幼儿春季课程情境设计为生态园或湿地公园,建构吴风沐浴的踏青系列活动。审议后的吴文化课程,统整为“鸿山秋语”和“春满校园”两大版块,不仅增强了特色主题的“吴味”,也解决了园本特色课程分量过重的不良结构。

其二,力求特色活动内容更系统、聚焦。

“十一五”期间,“吴地工艺”课程中根据教师的爱好和才能开设开展了陶泥、国画、彩绘、刺绣、面泥、稻草编织、剪纸等特色活动,作品精彩纷呈。后来,在课程审议中,从吴文化遗产传承的视角对“点的项目”进行了童趣化的系统思考,将特色活动进一步做活、做精、做细。最终确定了面泥、陶艺、国画、版画4个重点特色活动项目,其他项目教师可个性化地展开,同时纳入到“吴风雏燕”幼儿吴文化才艺节的“体验周”活动中,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体验。

孔子说:“雅颂各得其所”。民俗的吴文化与当地环境的发展保持着一个最佳状态,体现一种“生态世界观”(systemicecologicalworldview)的基本理念,犹如太极图一般,与高雅的精英文化相辅相成、生生不息;吴文化教育资源和泰伯幼儿园开发的园本课程及审议者的对话,也反映了生态世界观“整体”(wholeness)和“联系”(connectedness)的核心概念。此两者,经过幼儿园的“形成性审议”,强化为中华传统文化永谋生机的基础和前提。

泰伯幼儿园在课程审议方面是一个做得比较成功的例子。其主要依托课题研究,善于寻找理论支撑,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实践中创新了一些课程审议的个性化模式,优化吴文化学习目标,增删调整主题内容,优化教学活动设计,其实质表现为一种新的课程取向,即一种“课程创生”(curriculumenactment)的过程。随着幼儿园课程建设实践的不断深入,一定会涌现出更多适宜于特定幼儿园的、行之有效的课程审议环节、策略和模式。

参考文献:

[1]J.J.Schwab.thepractical:aLanguageforCurriculum.SchoolReview,no.78,1969.

[2]艾伦.C.奥恩斯坦,费朗西斯.p.汉金斯.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m].柯森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21.

[3]虞永平.论幼儿园课程审议[J].学前教育研究.2005(01):11-13;再论幼儿园课程审议[J].幼儿教育,2008(11):4-6.

[4]无锡市泰伯实验幼儿园.《吴文化园本课程审议及其序列化研究》课题申报书(编号为:B-a/2013/02/102).2013.

[5]杜威.儿童与课程[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0:107.

[6]张华.论课程目标的确定[J].外国教育资料.2000(01):17.

[7]张屹,等.泛在学习环境下基于情境感知的学习资源检索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0(06):104.

[8]赵海燕.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题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101.

[9]孔子.子罕[a].论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0]Usdan.m.D.theRelationshipbetweenSchoolBoardsandGeneralpurposeGovernment[J].phiDeltaKappan.1994(75):374-378.

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及建议篇5

我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2014年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预备会员国后国际专家备查的六个专业之一。本专业在自评过程中对照《华盛顿协议》标准,在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本文就此进行了归纳总结。

关键词:

华盛顿协议;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人才培养目标;有效性评价;持续改进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需求,必须建立具有国际实质等效性的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目前,世界上工程教育学位(学历)互认的有《华盛顿协议》,它签署时间最早、缔约方最多,是针对本科高等工程教育的[1],是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工程教育国际认证协议。论证机构为美国工程与技术鉴定委员会(accreditationBoardforengineer-ingandtechnology,aBet),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民间组织,专业论证的政策、准则和程序,由该组织制订,专业论证合格资格也由该组织授予。2013年6月,我国被正式接纳为《华盛顿协议》预备会员,说明我国工程教育及其质量保障获得了国际认可,我国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学生取得的证书,可以得到国际互认,在相关的国家或地区按照职业工程师的要求,取得工程师执业资格。2014年,南京工业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按《华盛顿协议》实质等效的标准[2],进行了评估,通过了专业认证。目前国内工程教育的现状,普遍存在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及课程达成度缺乏评价、持续改进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本文就我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在专业建设及专业认证自评过程中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等达成度的评价制度及实施办法进行了总结,希望对准备参加高等工程教育认证的学校及老师提供一些帮助。

一、培养目标有效性评价

华盛顿协议要求其签署国或地区实行以产出为导向的教育取向,更加关注教育的结果[3]。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要求教学方案、教学过程聚焦学生能力的培养,认证的焦点是对学生能力是否达到毕业要求及培养目标进行评价,并且针对全体学生并可量化。我们在专业建设中,应该根据学校、院系的定位及办学特色,结合专业自身特点,建立有特色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培养目标。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是我国大多数的高校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往往听取行业专家、用户单位的建议不够,培养的专业人才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存在问题之二是我国高校一般对毕业生缺乏培养目标达成度跟踪评价机制,对毕业生工作后的情况没有进行全面而持续地跟踪,而aBet要求培养目标是否达成应采用跟踪调查后的事实及数据说明。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取得的成就。对工科类毕业生工作5年左右,以达到工程师职称或技术骨干等作为衡量的指标。

本专业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由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两种方式综合判断学生是否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校内评价主要是考察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及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各门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达到毕业要求,也就是判断学生毕业时是否具备了标准所要求的知识、素质与能力。校外评价主要来自用人单位、同行和校友对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反馈以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我们在自评过程中,对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及座谈、访谈等多种形式的调查,对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统计出毕业5年左右的学生在工作单位的现状及角色,判断是否达到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达成的评价流程如图1所示。根据评价结果以及社会发展需求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由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及课程体系构成培养方案,修订过程如图2所示。

二、毕业要求及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

《华盛顿协议》要求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具备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技能、创新意识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国际交流能力和与专业相关的生产、设计及管理研发的能力等。毕业要求应能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2014年通用标准中,毕业要求包括10个方面应掌握的知识及达到的能力(2015年更细化,通用标准中毕业要求包含了12个方面),强调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能力是对教育质量最直接的说明,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更新教育理念,需要持续改进培养方案,促进课程整合,改变教学方式。要求专业针对能力指标设计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教师针对能力指标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本学科领域内的基本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及解决实际问题。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课程目标及毕业要求是否达成缺乏评价。包括专业开设的课程内容是否覆盖了标准中的全部毕业要求,专业全体学生是否掌握了的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所需的专业知识、是否具备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本专业根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的毕业要求,逐条分解指标点到各门核心课程,以保证学生毕业时所学的知识达到毕业要求,从而保证达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本专业核心课程与毕业要求、培养目标的相关性如图3所示。毕业要求达成度的具体评价方法为:毕业要求的每个指标点对应相关课程,根据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强度,确定各课程的权重系数,计算出课程对毕业要求目标的达成度。根据上述计算公式,计算各门课程的评价结果,加和求出相应的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度,得出该项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结果。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每年评价一次,评价人员由学院指定的课程评价小组负责。毕业要求达成度每四年评价一次,由学院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全面领导与实施。

三、持续改进的运行

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机制是aBet标准的核心理念,国内高校在这方面与国际标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本专业通过每年收集数据,每四年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的达成度进行评价,从而改进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等不断改进教学活动,建立外循环和内循环自我评价模式,保持动态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培养机制。管理好所有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及记录,作为培养目标是否达到要求的证明以及是否进行持续改进。本专业的持续改进如图4所示。

通过以校内各项教学活动为主的内循环,以及毕业生情况跟踪调查的外循环,不断持续改进专业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提升学生的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结束语

本专业按美国aBet工程专业认证标准,在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及支持条件七个方面进行专业建设及运行,自评报告中涉及的图表数据来源、执行过程记录等附录文档全部收录在自评报告的支撑材料部分,2014年顺利完成了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论证,得到了国外专家的好评。在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及课程体系有效性评估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供相关人员参考。

参考文献

[1]孔文.新加坡高等工程教育的特点及启迪[D].合肥工业大学,2009(4):1.

[2]李文.基于质量的工程专业国际互认对策研究[D].浙江大学,2007:80-82.

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及建议篇6

关键词:华盛顿协议;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人才培养目标;有效性评价;持续改进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需求,必须建立具有国际实质等效性的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目前,世界上工程教育学位(学历)互认的有《华盛顿协议》,它签署时间最早、缔约方最多,是针对本科高等工程教育的[1],是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工程教育国际认证协议。论证机构为美国工程与技术鉴定委员会(accreditationBoardforengineer-ingandtechnology,aBet),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民间组织,专业论证的政策、准则和程序,由该组织制订,专业论证合格资格也由该组织授予。2013年6月,我国被正式接纳为《华盛顿协议》预备会员,说明我国工程教育及其质量保障获得了国际认可,我国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学生取得的证书,可以得到国际互认,在相关的国家或地区按照职业工程师的要求,取得工程师执业资格。2014年,南京工业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按《华盛顿协议》实质等效的标准[2],进行了评估,通过了专业认证。目前国内工程教育的现状,普遍存在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及课程达成度缺乏评价、持续改进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本文就我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在专业建设及专业认证自评过程中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等达成度的评价制度及实施办法进行了总结,希望对准备参加高等工程教育认证的学校及老师提供一些帮助。

一、培养目标有效性评价

华盛顿协议要求其签署国或地区实行以产出为导向的教育取向,更加关注教育的结果[3]。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要求教学方案、教学过程聚焦学生能力的培养,认证的焦点是对学生能力是否达到毕业要求及培养目标进行评价,并且针对全体学生并可量化。我们在专业建设中,应该根据学校、院系的定位及办学特色,结合专业自身特点,建立有特色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培养目标。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是我国大多数的高校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往往听取行业专家、用户单位的建议不够,培养的专业人才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存在问题之二是我国高校一般对毕业生缺乏培养目标达成度跟踪评价机制,对毕业生工作后的情况没有进行全面而持续地跟踪,而aBet要求培养目标是否达成应采用跟踪调查后的事实及数据说明。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取得的成就。对工科类毕业生工作5年左右,以达到工程师职称或技术骨干等作为衡量的指标。本专业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由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两种方式综合判断学生是否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校内评价主要是考察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及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各门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达到毕业要求,也就是判断学生毕业时是否具备了标准所要求的知识、素质与能力。校外评价主要来自用人单位、同行和校友对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反馈以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我们在自评过程中,对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及座谈、访谈等多种形式的调查,对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统计出毕业5年左右的学生在工作单位的现状及角色,判断是否达到专业的培养目标。

二、毕业要求及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

《华盛顿协议》要求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具备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技能、创新意识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国际交流能力和与专业相关的生产、设计及管理研发的能力等。毕业要求应能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2014年通用标准中,毕业要求包括10个方面应掌握的知识及达到的能力(2015年更细化,通用标准中毕业要求包含了12个方面),强调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能力是对教育质量最直接的说明,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更新教育理念,需要持续改进培养方案,促进课程整合,改变教学方式。要求专业针对能力指标设计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教师针对能力指标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本学科领域内的基本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及解决实际问题。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课程目标及毕业要求是否达成缺乏评价。包括专业开设的课程内容是否覆盖了标准中的全部毕业要求,专业全体学生是否掌握了的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所需的专业知识、是否具备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本专业根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的毕业要求,逐条分解指标点到各门核心课程,以保证学生毕业时所学的知识达到毕业要求,从而保证达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本专业核心课程与毕业要求、培养目标的相关性如图3所示。毕业要求达成度的具体评价方法为:毕业要求的每个指标点对应相关课程,根据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强度,确定各课程的权重系数,计算出课程对毕业要求目标的达成度。

三、持续改进的运行

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机制是aBet标准的核心理念,国内高校在这方面与国际标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本专业通过每年收集数据,每四年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的达成度进行评价,从而改进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等不断改进教学活动,建立外循环和内循环自我评价模式,保持动态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培养机制。管理好所有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及记录,作为培养目标是否达到要求的证明以及是否进行持续改进。本专业的持续改进如图4所示。通过以校内各项教学活动为主的内循环,以及毕业生情况跟踪调查的外循环,不断持续改进专业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提升学生的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结束语

本专业按美国aBet工程专业认证标准,在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及支持条件七个方面进行专业建设及运行,自评报告中涉及的图表数据来源、执行过程记录等附录文档全部收录在自评报告的支撑材料部分,2014年顺利完成了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论证,得到了国外专家的好评。在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及课程体系有效性评估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供相关人员参考。

参考文献

[1]孔文.新加坡高等工程教育的特点及启迪[D].合肥工业大学,2009(4):1.

[2]李文.基于质量的工程专业国际互认对策研究[D].浙江大学,2007:80-82.

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及建议篇7

abstracteducationisthemostimportanttask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thequalityofthecourseteachingisthebasisofthesurvivalanddevelopmentofcollegesanduniversities.inthispaper,weanalyzethestudents'scores,digoutthephenomenonoftheabnormalperformance,andgivesomesuggestionsaboutthedeviationoftheteacher'steaching.

Keywordstheanalysisofstudents'score;earlywarning;teachingmanagement

课程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教学质量是影响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考试成绩不仅是考察学生在校学习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大数据时代,通过对各个学期学生所修课程成绩进行汇总、统计、分析,全面了解教与学的真实情况,挖掘异常的成绩分布现象,有利于对教师教学存在的偏差给予预警,对教师纠偏提出合理化建议,必然有利于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1概况

笔者分析了苏州市职业大学2014-2015-1学期学生总评成绩情况,分析的范围是全校的8个学院2个部:机电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管理学院、商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教育与人文学院、数理部、体育部,344个班级:所有2012、2013、2014级的班级,共583门课程,涉及专兼职教师736人。全面统计了这些班级课程的不及格率、成绩各分数段人数分布及其占班级总人数的比例。从总体情况看,苏州市职业大学绝大多数课程总评成绩符合正态分布。但也存在一些异常的分布,如有的课程成绩普遍很高,有的优秀率甚至为100%,而有的课程不及格率超过80%。

2各院部总体情况

表1和表2的总计都一致地反映学校的教学总体情况:全校有接近三分之二(63.98%)的课程总评成绩无不及格现象,应该说总体上是宽松的。

2.1从学生方面看各院部总体情况

表1列出了按学生所在院部统计课程总评成绩不及格率情况汇总,从表中可以看出各院部的学生感觉对课程总评成绩的宽严程度。其中艺术学院和教育与人文学院分别有81.2%和82.8%的课程是全班100%通过,成为全校学生宽松之最;另外数理部和体育部分别有2.5%和2.6%的课程全班的不及格人数超出了40%,成为全校学生严格之首。

2.2从教师方面看各院部总体情况

表2列出了按教师所在院部统计总评成绩不及格率情况汇总,从中可以看出各院部的教师把握对课程总评成绩的宽严程度。其中体育部和艺术学院分别有76.5%和88.0%的课程是全班100%通过,成为全校教师宽松之最;另外体育部和教育与人文学院分别有0.9%和1.2%的课程不及格人数超出了全班人数的40%,成为全校教师严格之首。

由于体育部班级有2.6%的课程全班的不及格人数超出了40%,而另一方面体育部教师任教的课程有76.5%是全班100%通过,是全校教师宽松之最。说明体育部班级学生的情况一定非常特殊,需要有特殊的对策和措施。

3异常的成绩分布现象

在此,笔者对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正常的成绩分布的分析从略,只就从不同角度得到的异常成绩分布进行分析,暴露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便相关部门、相关教师研究对策,及时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

3.1有些课程成绩的优良率过高

表3列出了课程成绩优良率达到100%的部分记录(注:选取的依据是优秀率高),其中有3门课程的优秀率达到100%,其余11门课程的优秀率和良好率合计达到100%。建议课程归属学院组织专业人员对相关课程的教学标准、课程教案、考核内容和考核结果进行研究,找出问题,并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

3.2有些课程成绩的不及格率过高

表4列出了课程不及格率大于40%的记录,建议相关学院组织专业人员对相关课程的教学标准、课程教案、考核内容和考核结果进行研究,找出问题,并采取必要的改进措施。

3.3同类课程不同教师授课,成绩差距较大

表5列出了同类课程因任课教师不同,总评成绩差距很大。建议课程所归属学院组织专业人员对下列课程进行确认,并对它们没有组织统一备课和考核说明理由,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

3.4同类课程同一教师总评成绩差距较大的班级

表6列出了同类课程同一教师总评成绩差距较大的记录,反映出学生接受能力存在较大差异。

同一课程同一教师,只因授课班级不同,总评成绩差距较大,反映出学生接收能力存在较大差距。建议组织专业人员对下列课程情况进行确认,并对它们考核不及格率相差悬殊说明理由,针对是否存在因材施教方面的问题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

例如:在确定了班级学生总体水平差异为主要原因时,学院部课程小组是否需要分别制定适配的课程教案,来满足因材施教的要求。

4纠偏建议

从分析学生总评成绩暴露的异常的成绩分布现象,笔者就教师教的方面,给出以下纠偏建议:

4.1在因材施教方面有待改进

同一门课程,相同学时数,同一老师对不同班级授课时,教学效果相差很大。说明教师很可能在因材施教方面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如何根据教学对象调整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如何使每个班级,甚至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是值得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的。

4.2在统一教研方面有待改进

同一课程标准,同一门课程,不同教师分别对不同班级授课时,教学效果相差很大。说明教师在授课和考核方面存在着差异。应该按照学校规定在备课和考核方面统一起来,这样就不致于出现考核成绩相差很大的情况。

4.3在成绩控制方面有待改进

对于考核优良率或不及格率过高的现象,应该在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考核的试题难度等方面认真研究,使得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法都要适合我们的教学对象,把考核内容与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切实地统一起来,使考核的成绩切实地反映学生对课程知识掌握的水平,这时出现正态分布的成绩就很自然了。

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及建议篇8

关键词:教学质量高校学分制培养模式浙江大学

教学工作是高校教育的主要工作,教学的质量是考量高校教育工作的基本指标,是高校生存、发展和繁荣的主心骨。近年来很多国内高校实行学分制教学体系,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效果,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下面我结合自己从事本科教学管理工作的经验和体会,借鉴浙江大学在学分制教学方面卓有成效的经验,提出几点提高高校学分制下教学质量的建议和措施。

一、存在问题

(一)重科研轻教学。

目前国内高校对于教师的考核大多量化为工作量,普通高校教师从事专业课程教学所获得的工作量大约只占总工作量的极少部分。教师通过上课所获得的报酬很少,尤其是上专业课、人数少的小课(如研究生课程)收入更少,与各类项目经费和社会上一些科研人员的收入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这种利益导向之下,重科研轻教学的情况在国内高校普遍存在。

(二)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不高。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直接影响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最终效果。部分教师存在上课过分依赖ppt等教学课件,语言不生动,平铺直叙,照本宣科,无心花精力在教学上,责任心不强,备课不充分,对教材不熟悉等情况。

(三)学生培养模式落后。

尽管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实行学分制,但是能真正做到完全学分制的院校并不多。很多院校依然墨守成规,对学生的培养设定了过多的条条框框,教学偏重教师主讲,缺少互动,课后作业与练习主要为了应付考试,没有足够的教学实践和科研训练。大学生的培养亦与社会、企业脱节,学生在未来的就业和择业等方面产生了困扰。诸多因素限制了学生的培养和自我成长。

二、提高高校学分制下教学质量的建议和措施

(一)深化教学体系的体制机制改革。

1.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

在学校的日常教学活动中,以不断完善和提高教学质量为主要教学目标,明确教师的教学义务,加强教师的教学责任感和积极性,明确教学工作考核量化指标和津贴计算方法。充分借鉴国内外知名大学教学质量评估的有益经验,全面整理和提升多年来院系积累的宝贵经验,以院系为单位,出台《XX学院(系)教学工作考核办法》,由院系具体把关负责,全面建立健全符合校情院情的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从本科生课程教学、研究生课程教学、教材和著作编写出版、精品课程建设、教学成果奖申报、教改项目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指导等近十个方面作出科学、具体、可持续的量化考核方法。在最终评价上,不仅将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与教师荣誉、教师年终考核、职称晋升和岗位聘任挂钩,更侧重发挥其过程性评价功能和总结性评价功能,及时向教师公布结果,科学有效地提高院系的整体教学质量。

2.优化院系专业和课程结构。

根据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实际状况和发展趋势,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适时修订和调整本科生专业培养方案及指导性教学计划,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继续加强国家精品课程和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建设系统的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打造内容先进、学以致用、富有实效的课程体系。针对目前大类学生培养的特点,对以往的课程内容、授课时间、教育实践等方面及时进行微调,加强基础课程学习,将部分专业基础课程提前至低年级授课,以适应大类招生后跨大类学生及时修读和补充对应的基础课程;深化专业课程培养,专业课的制定和安排,与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相结合,紧密贴合当前社会工作的实际需求;重视实验课程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提高未来就业的竞争力,使毕业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二)完善教与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1.推进教学人才队伍建设。

充实和壮大学院教学人才队伍,尤其是本科生教学人才队伍。制定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基本教学制度,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用的基本条件,让院系最优秀教师为本科学生上课。鼓励和倡导学院知名教授开设新生研讨课和学科通识课程,激发低年级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积极引进国家“”等海外归国高层次人才,借鉴国外优秀教学经验,增加双语课程的数量和质量,与国际先进教学水平逐步接轨。完善优秀青年人才的储备,培养一批年轻的教学能手。进一步发挥人才队伍建设在推进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上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

2.调整大类招生模式,平衡院系本科生生源结构。

目前很多院校高考招生生源以大类为招生平台,以浙江大学为例,高考时只填报大类选择,不填报具体专业志愿,进校学习待到大一结束时再选择专业。大类招生体制下,对部分相对冷门的院系生源的冲击极大,近年来生源质量明显下降,对学科的发展和专业的运行均产生了不良的影响。这种生源质量的下降,并非由于学院学科和专业的败落,相反,正是由于学科属于新兴的朝阳学科,社会和单位对学科缺乏足够的了解,学生和家长的认知片面而不科学,导致专业确认时产生了过度热门和过度冷门的专业。这对于学校整体和学生个体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应积极通过教学、会议、学生活动、网络等途径全方位加强本科招生的宣传工作,使更多的人深入、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科和专业。突出院系学科和专业的特色,打造院系闪光点的品牌形象。利用各种资源,进一步加强与低年级学生的联系,注重长期性的招生宣传工作。创新宣传手段,完善宣传资料,优化奖励政策,丰富培训内容,体现服务意识,吸引学生加入到自己的大家庭中。同时也建议学校在大类招生机制中进行一定的回顾和总结,对政策的实施及时予以适当的调整,保证学科和专业间的基本均衡。

3.深化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等向学生开放,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继续重视和深化国创、省创和SRtp等科研训练项目的培育,将这些科研训练项目从以往的数量要求向未来的质量考核上发展,在重点培育项目中积极引导和提高学生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申报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应用自身研究成果等方面的比例。加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示范作用,继续发挥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实习基地等实践教学共享平台的有效应用。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训、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三)拓展教学工作覆盖面的广度和深度,形成长效机制。

1.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

深化学院与国外高校间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的制度。继续完善运行多年的各类校级院级交流项目,推进高质量的学位教育项目,不断开拓新的海外交流项目,为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创造优异的条件。争取增加实施公派研究生出国留学项目。不断提高来华留学教育质量,进一步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主办、承办一些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会议,提高学科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以实施海外名师项目和一流学科伙伴计划等为牵引,引进一批国际公认的高水平专家学者作为学院的客座教授,在教学合作、联合培养、科研交流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2.加强部门联系沟通和协作。

以浙江大学为例,目前在大类招生、主修专业确认的体制下,还有相当一部分专业学生一二年级在紫金港求是学院进行基础课学习,三四年级到玉泉学院进行高年级的专业课学习,教学管理环节的衔接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低年级学园培养主要依靠辅导员的队伍,缺乏专业教学教务管理人员的指导和辅助;高年级学院制培养缺乏对学生个体的前期了解,开展工作往往需要从头开始介入。建议相关部门打破现有独立的解决某一个点或是局部问题的思路,从全局出发,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平时工作中做到主动提出问题、及时处理、彻底沟通、限时反馈、留好记录。加强各个环节的有序衔接,做好特殊学生的情况说明、退学警告通知书留档等各类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的移交工作,强化责任意识,合力解决工作中的难题,转变工作方式,建立健全部门协作机制,确保各项交接工作快速、有效地得到落实。

3.落实教学质量监控长效化、机制化。

在召开暑期教学工作会议、年终教学工作总结会议等教学工作专题会议时,商讨教学工作,研究、分析和解决有关教学问题,实时予以关注和重视。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定期主要围绕教学质量监控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全方位研究分析和广泛讨论,要求涉及的所有负责人、责任人参加,以一题一议,一事一解决的方式,当场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定期召开教学座谈会,邀请相关教师和不同年级的学生参加,听取他们对学院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对学院的教学计划和安排进行合理有效的细调微调。

三、结语

通过以上几点措施,采取多种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可以有效地改善教学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嵇留洋.关于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36:42-44.

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及建议篇9

【关键词】学校课题研究;问题;原因;策略建议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044-03

一、学校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校课题研究,就是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对教育领域中的现象进行研究,以探索和认识教育规律,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在课题研究的实践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但是由于学校教育科研管理水平、对课题研究的重视程度以及教师科研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学校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自2012年5月末至7月初,历时1个多月的时间,我们对图们市22所学校的26项“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进行了检查,通过查阅学校课题研究资料、反馈检查意见、座谈交流等方式对学校的课题研究进行了阶段性检查和评估,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学校的课题研究与教学研究相分离。学校能够基于本校教育教学中的真实问题和学校发展的需要提出课题,但是一些学校在研究过程中没有将课题研究与教学研究有效结合,在教学研究过程中没有围绕课题的研究内容或研究目标等问题进行探讨和反思,课题因为没有研究的载体,缺少真实的研究过程和内容,出现了课题研究与教学研究相分离的问题。

2.学校重视开展课题实践活动而忽视深入的研讨。多数学校为进行研究组织了许多实践活动,但是学校的出发点往往是执行研究计划,对每次研究和实践活动的成果不够重视,对课题的研究内容缺少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总结与提升,因而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经常重复以往的经验和做法,没有探索形成新鲜的经验和做法。

3.参研人员的科研能力不能满足研究的需要。多数课题是领导主持,科研室制定方案,但有的学校参研人员的教育教学理念、教育科研理论掌握程度、积极主动的研究态度和积累的课题研究经验不能满足研究的需要,表现为不能科学地制定课题实施方案、撰写教育案例、指导研究实践课、总结研究成果等。

4.课题研究的理论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比例不合理。理论研究是课题研究的核心组成部分,课题组或教研组的课题研究,应该用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开展相关理论的研究,理论研究活动的内容、形式、时间的比例也是重要的评价项目。目前,多数学校重视开展实践研究活动,极少开展理论研究活动。

5.学校课题研究成果低水平重复。课题研究成果水平高低的关键在于实践或理论上有所创新,能够对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起到指导作用。目前,大多数学校课题研究成果是已有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没有形成符合学校实际的新的经验以及做法,在解决学校实际问题上缺乏突破性创新,课题研究成果没有显著的成效。

二、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经调研分析,我们觉得导致上述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学校办学理念、课题管理水平、教师科研素质上的问题等等,但是归根到底就是学校对课题研究的价值取向和方式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定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研究观念的陈旧。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认为上课才是最重要的,教学是根本、搞科研与自己的关系不大或作不了研究,科研就是写论文等。这种对教育科研定位认识的误解,阻碍了学校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导致教师在参与研究上的被动状态。新课程要求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科研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教师屈从于学校的要求被动地开展课题研究。在这种心态支配下的研究,仅仅追求表面影响。

2.自身研究能力的局限。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目的在于改进教和学的方式及学校管理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素质,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其中最直接的目的是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在现实中许多中小学校长、教师在科研实力上比较薄弱。通过课题检查发现,学校课题组主要成员中约有60%左右撰写的子课题实施方案不符合要求,不会制定课题阶段性研究计划,不能有目的、有序地安排研究活动,也不能对课题实践活动进行有效地整理分析,更不会总结归纳课题研究成果。

3.课题研究条件的匮乏。教育科研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教师开展研究需要宽松的氛围,然而目前学校教育科研环境有待于改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肩负沉重的教学任务,科研时间得不到保证;二是学校追求升学率,多数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在提高学生的分数上。学校教育科研活动得不到领导和教师真实的关注而无法顺利开展;三是教师科研基本知识匮乏,部分教师因不知怎样做课题研究而产生了为难情绪,对课题研究逐渐失去兴趣。

三、学校课题研究存在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1.开展丰富多彩的科研科普活动,形成学校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学校的课题研究更多的是通过开展活动实现的,这是基础教育科研的一个重要特征。“十二五”期间,全市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已意识到教育科研对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和教师发展等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和实际效果。与“十一五”相比,学校参与各级各类课题的数量明显增加。各学校都结合课题研究需要和工作实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研、科普活动,如科普讲座、课题开题会、成果交流会、观课议课、教学开放周等,有效推动了课题研究的运行,基本形成了主课题引领子课题的研究格局。

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及建议篇10

初中英语教材在新课改的指导下,一直在做内容和结构上的调整,2013年出版的英语教材突出听力部分内容,听力部分占了每个单元的1/2。这是新课改以来在教材结构上做出的重大调整。而且每个单元的阅读和写作,都是由与听力相关的内容贯穿始终。这也突出了新课改所倡导的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教学理念。因此,听力教学在整个英语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但实际的英语听力课堂中存在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整个英语教学的质量,严重影响着新课改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本文就英语听力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新课改;初中英语听力课堂;问题与对策

新课改从开始实施到现在已有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新课改的脚步从未间断过,特别是英语课程的改革。但是,如何将新课改所倡导的自主、交流、合作的教学理念付诸于实践,成为一线英语教师的难题,特别是在英语听力教学中,很难把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理念用于教学。有不少一线教师和研究者都碰到或者发现了英语听力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建议与对策。笔者在中国知网上查到了许多与此相关的文章,通过整理发现,大多数的教师或研究者对听力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描述准确,但是,他们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建议与措施太宏观,缺乏具体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对英语听力的教学实践起不到真正的指导作用。其次,许多文章都涉及到了听力技巧的训练,这无疑是应试教育的导向,同时,也表明了教师或研究者对应试技巧的培训和重视。还表明,作为语言教师或者语言课堂的研究者,他们忽视了语言课堂的基本特征,即语言信息的输入和输出。新课改实施这么多年,教学理念总是在与时俱进,教材的结构和内容都在不断地调整,但是,为什么我们的教学结果却与新课改的教学目标相差胜远呢?这的确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三所中学的调研,针对初中英语听力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做了细致地描述,并且分析原因,找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以期为一线英语教师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一、英语听力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初中英语听力课堂并没有达到新课改的预期目标,是什么问题导致了这种情况呢?笔者在调研中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

新课改后的初中英语教材,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新教材根据这一阶段学生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年龄特征及兴趣爱好所编写,而且本教材与这之前的教材相比,在选材上突破了以往那种对中西文化差异的学习,更加注重中西文化中共性的东西。这样以来,从选材上使中西文化拉近了距离,减少了学生对文化差异的陌生感,对英语语言的学习增添了兴趣。同时,将我国优秀的文化也作为选材进入英语课堂,像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愚公移山、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语言故事进入英语课堂,为英语课堂增加了趣味性。而且,有些选材非常贴近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比如,近年来“压力”一词是备受社会关注,也出现在了教材中,以中学生目前所面临的压力展开,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话可说。可是这么好的教材,并没有调动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笔者在三所不同的中学听了二十几位英语老师的课,特别是听力课,就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笔者做过深度观察并有详细的记录,经过分析比较发现,教材没有问题,问题出在呈现教材的老师身上。由于大部分老师上课方式陈旧,课前准备不充足,上课缺乏激情。而且,自身的知识面比较窄,不知道如何将妙趣横生的教材内容以一种轻松快乐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以一种乐意接受的方式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大部分老师的新课导入平淡无味、照本宣读。使大部分孩子在听力课堂上提不起兴趣,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致使整个听力课堂效果不佳。

(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差

新版英语教材中的听力材料虽说是很贴进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现有的知识水平,可是,当把这些东西转化成另一种语言,让学生去听明白,再引发学生的思考,产生自己的想法,并将其用英语表达出来,对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这就需要老师的良好引导和学生在课后的自主学习。比如说,通过老师的恰当的引导,让学生预习将要学习的听力内容以及查阅与听力内容相关的资料,这种预习属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当他们发现现有的词汇无法表达他们的思想和观点时,他们会自发主动的去查相关资料,以便找到更确切的词汇和句式表达自己思想和观点。但是,遗憾的是,笔者通过对三所学校英语听力课堂的深入观察以及对老师和学生的访谈发现,几乎没有老师去这么做。在听力课堂开始之前,老师只是告诉学生们,回去预习明天听力课的内容。老师只是这么口头一说,根本不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做一个规范性和目的性的引导,只是布置一些枯燥乏味的学习任务。学生也很消极被动,回到家,只是机械地预习一下课本上的听力内容,应付老师布置的任务。有的老师根本不布置预习内容,一上课就放录音,连一点课前的导入都没有,录音放完了,学生也昏昏欲睡了,整个课堂郁闷无比,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慢慢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只能越来越差。

(三)教师过于注重学生应试技巧的培训

素质教育虽然已经提出了好多年,我们一点都不陌生。可是,在我们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同时,应试教育与其如影随形,甚至,我们(包括学校、社会、老师、家长、学生)更倾向于应试教育,因为,在综合考评里,成绩决定着学校的升学率、社会对学校的反响、老师的教学能力、学生的前途及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这就导致我们的教学出现功利化的倾向,并且很现实的体现在了课堂上,在考试大纲里,明确规定听力的考察占整个卷面的20%,的确,这也是一个不可小觑的分值,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生的听力普遍都差。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老师们都知道,听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解决的问题,可是考试是他们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在听力这一块少失分,让学生取得一个好成绩,在听力课堂上,老师主要培养学生做题的技巧,并且保证高正确率,老师经过对试题的反复研究,找到一些出题的规律,在学生对听力内容不求甚解的情况下,最大化的做对题目。这就使的课堂教学重成绩轻过程、重分数轻能力。给学生形成一种投机取巧的心理。违背了语言课堂的特征。特别是听力课堂,重点在语言信息的输入和输出,以及对文章中信息的准确把握和正确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语言表达。也就是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这才是听力课堂的真谛所在。而在我们的课堂中,往往忽视了这一点,过于注重应试技巧的培养,而忽略了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对学生的课堂评价方式不具体,缺乏系统性

在英语听力课堂上,主要是语言信息的输入和输出,学生对输入信息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主要是依靠学生对该语言信息的输出程度来检验的,也就是说,通过学生的口语表达来检验理解和接受的程度。因此,在笔者调研过的三所学校中,在听力课堂上,最后都有一个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听力材料及相关内容编一个“talkshow”的活动,并在讲台前进行表演。在每个小组表演完之后,老师只给一个“good”或“Verygood”的简单评价。既不让学生自己评价也不让其他同学来评价,老师也不点评好在什么地方,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只是一句及其简单、模糊的评价。其实,像这样简单的鼓励性评价,对学生来说,没有多少价值,也起不到实际的鼓励价值。而且,最关键的是没有给学生口语表达空间的提升给出建设性的建议。由于评价方式过于单一、不具体、缺乏系统性,因此,导致学生表演的积极性不高,以完成课堂任务为目的,敷衍了事,口语水平的提升及其缓慢,甚至有一部分同学一学期结束,口语水平都没有任何提高。

二、建议和对策

笔者通过对三所初中英语课堂的调研,针对以上初中英语听力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的建议和对策。

(一)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圣人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说明了兴趣的重要性,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兴趣的培养是同样的重要。那么究竟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做好听力课前预习的恰当引导

英语教师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现有英语水平,选取适当的材料对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引导,教师所选取的材料既要让学生感兴趣又要与将要学习的内容相关,将要用到的单词、短语及句型做巧妙的引导。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Goforit”中的第四单元“Doyouhaveanyproblems?”。Sectiona中的听力内容是有关初中生现在面临的问题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与对策。这一部分的语言目标是让学生会用英语表述自己目前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及建议措施。老师在备课的时候,通过对本单元的整体把控,能够很清晰地知道,本单元涉及到的是一个备受社会关注的话题“压力”,以及压力对人们引起的各种问题。所以,老师在引导时,先从压力入手,用简单的口语表达先说一下自己所面临的压力,比如说,老师一天有好多节课要上,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它的学校工作要做。所以老师面临很大的工作压力,晚上经常失眠,不知道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请同学们给老师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这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将以前学过的提建议的句型复习一下,同时,很自然地提供一些新的句型。除了给老师提建议,同时也让同学们想想自己面临的压力,并且导致了什么样的问题,回去后组织好自己的英语表达,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将问题告诉老师和同学,让老师和同学给出一定的建议帮你解决问题。因为这个话题和学生自己息息相关,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而且有话想说。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学生在准备自己的英语表述中,肯定会遇到不会的单词、短语或句子。这时,学生肯定会有目的认真预习新课的内容,而且会格外留心对自己表达有用的单词、短语或句子,并组织成自己的语言。因为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已被调动起来,好多的教学目标,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已经自己完成了,所以在上听力课时会取得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2.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对听力内容做精细的处理

学生的接受程度是有差异的,笔者所调研的三所学校地处我国的大西北的石河子市,流动人口所占比例较大,学生大都来自不同的地方,其中一所学校中插班生占了班级人数的1/3,在这样的班级中,学生的接受程度肯定是有差异的,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不要急于完成教学任务,精细处理听力教学内容。比如说,由于学生英语基础有限,国家所提供的教育资源共享中的课件录音,由于语速、连读和弱读等方面的原因,学生听不懂,跟不上。怎么办呢?这时,老师一定要做出调整。在我调研过得三所学校,都有录音室。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情况,自己在录音室录音。将语速、连读和弱读稍稍放慢,并且配有一定的背景音乐,帮助学生理解。在学生听懂并理解了内容之后,再放原来课件中的标准录音,让学生感受其中的差异,特别是连读和弱读,老师一定要解释说明,并且让学生在差异中反复模仿练习,已达到熟练应用。这种方法对老师来说,不仅增加了工作量,而且在一段时间内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大家忽略了一点,在英语学习中的听、说、读、写,它们前面一个是后面一个的基础,听力是英语学习中最基础的部分。如果学生的听力部分出现问题,学生听不懂,后面的说、读和写都会出现问题。那必然会对英语课堂失去兴趣。我国古代的思想家老子曾说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说明了基础的重要性。听为后面说、读和写不仅打好了基础,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如何在英语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的两个方面着手。

1.从课前预习的引导开始就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笔者在前面已经谈到了听力课前的预习引导,就以前面的列子来说明,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之后,学生的自主性就会发生作用。在前面的列子中提到了,由于老师工作压力大,而导致失眠。在老师的恰当引导之后,老师让学生回家后好好思考,并组织自己的英语语言,给老师提供建议。在这个列子中,学生回家后,给老师建议的思考,就是一种自主能力的培养。因为学生要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思考对老师可行的建议。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组织自己的英语语言时会碰到不会的单词、短语甚至是句子的表达。怎么办呢?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肯定会自己想办法,通过预习课文内容或是利用网络查找相关的资料来组织自己的英语语言表达,给老师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这一过程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2.在课堂的交流与合作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听力课堂中,老师根据听力内容,多提开放式的问题,即主观性比较强的问题,这样在学生的交流中,可以避免答案单一,互动性不强等弊端。而且,在交流的过程中,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突出个性,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在需要小组合作的学习任务中,在小组内合理分配学习任务,分工明确,确保人人有份,并且能够独自完成好自己的小组合作任务。这样一来,既培养了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加强了团队的合作精神。

(三)转变思想,重视语言课堂的特征

素质教育从1993年开始实施,到现在已经推行了二十几年了,但在实际教学中,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他们打着素质教育的旗,走的是应试教育的老路,一切以应试教育为指挥棒,一切以成绩为主。面对这种情况,如何才能转变思想,重视语言课堂的特征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采用恰当的授课方式

作为老师,首先应该转变以应试教育为主的传统观念,树立素质教育下,以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为主的教学指导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培养,是整个英语教学的基础和重点,因为它贯穿于整个语言课堂的始终,也是语言课堂的基本特征。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由于我们忽视了听说能力的培养,因此导致了哑巴英语课堂和聋子英语课堂的出现。学生学的英语只是应付考试的哑巴英语,而不是用于他们日常的交流和思维的表达。其次,作为二十一世纪的英语老师,我们必须应该明白考试只是一个检验教学的手段而已,并不是教学的目的。其实,应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副产品。道理很简单,如果我们重视语言课堂的特征,重点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在刚开始,学生可能不太适应,但是,老师千万不能为了赶教学进度,完成教学任务,不管学生是否听懂弄明白,就草草了事。而是根据学生的听说基础,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即使慢一点也不要紧,因为任何语言在我们的交流中,会反复地出现。老师应该根据自己学生的现有基础,通过采取恰当得方式,对听力材料做精细处理。具体方法我在前面已经谈到过。让学生在一开始将连读和弱读弄清楚,并且反复模仿练习,已达熟练应用,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听力水平会真正得到提高,听力水平提高了,相应的口语水平也会提高,这个时候,还用老师教学生应试的技巧吗?不言而喻,好成绩会随之而来。所以说,好的学习成绩也是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副产品。

2.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意识

任何语言的学习,都是由听和说开始的,也许有人会问,不认识单词怎么说?请大家想想我们在上学之前,虽然不认识汉字,我们不但能听懂别人说的话,而且还能很好的交流。像我们的祖辈,有的没上过学,一辈子都不认识字,也没影响他们的交流。或许有人会说,这是语境的问题。的确,这和语境有关系,但问题是我们没有大语境,难道因为我们没有学习英语语言的语境,就没法学习英语了吗?当然不是,虽然我们没有学习英语语言的语境,但是我们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意识。台湾作家刘墉,在他写给孩子的书中提到,为了培养孩子的语言学习意识,他在孩子两三岁时,将家中所有东西都贴上英文标签,慢慢地孩子自己不仅都会说了,而且连词形也记住了。那么,我们是不是培养孩子做个有心人呢?不管碰到什么东西,赶快想想它的英文怎么说,如果是新买的东西,看看它的英文形式,现在的好多产品都有英文形式。再通过其他方式搞清楚它的发音,比如问人,查电子词典或者网络查找。就跟我们小时候认字一样,刚开始,大人指着一个字,告诉我们怎么读,时间久了,虽然不会写,但看到就会读,而且读的时候也能想到形。如果学生养成了这种语言学习的意识,学生的听说能力是不会差的。

(四)制定具体、系统、多元化的课堂评价方式

在课堂评价方式上面,我们可以采取自评、他评和老师点评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评价方式。就此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听力课堂中皇帝的新装的“talkshow”为例,来说明如何制定具体、系统的评价方式。这个“talkshow”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的,在每个小组表演完之后,先叫组内同学自评,然后叫其他组的同学他评,再由老师做出点评。等所有小组都表演完了之后,再由老师根据各个小组出现的问题进行整合来做整体评价。比如,在这节课上老师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了评价并赋予分值比例:1.口语表达的简洁性(30分)。2.表演的幽默性和创意性(30分)。3.小组的合作性(10分)。4.组内口语表达的公平性(10分)。5.组内全员参与性(10分)。6.表演前准备的充足性(10分)。这个整体性的评价具有共性。每个小组可以根据这个具体、系统的评价方式,既可以对其他组做出客观的评价,也可以用它去准备和完善自己小组的下次“talkshow”表演。在每次的评价中,从这六个方面去评估,看那个组在那几个方面做得好,老师要及时指出并给予肯定和赞赏,哪个方面做得不到位,老师也要及时指出并给予一定的指导,让学生知道该如何改进和努力,才能做得更好。这样一来,学生既在表演中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肯定与鼓励,又树立了信心,最重要的是学生在这种建设性的评价中,使他们的口语能力得到了切实的锻炼和提高,同时也有利于他们英语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小结

在新课改的一再推进下,初中英语教材在内容结构上不断做出调整,特别是听力这一部分做出了很大的调整。整个初中英语的教学的每个单元都是由听力展开的,并且连阅读也是由听力导入的。而且整个阅读和写作的内容都和听力主题相关。这就使听力教学在整个英语教学中的比重加大。更加突出了听力课堂的重要性。因为听力课上的是否成功,直接影响到了第二部分的内容,即直接影响到阅读和写作的学习。众所周知,听力课堂重点突出的是听、说能力的培养。但是,在我们现实的听力课堂教学中,听和说确实存在着很大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将直接影响到整个英语教学的效果。因此,初中英语听力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既是整个教学一线的英语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希望笔者在文章中提到的建议与对策,能够给处在教学一线的英语教师提供参考。

作者:罗瑞瑞任建华单位: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兵团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朱乐平.初中英语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01).

[2]强忠琴.新课改下初中英语课堂存在的问题及有效性研究[J].中学英语.中旬刊,2014,(06):45.

[3]罗丽英.新课改下初中英语听力教学面临的困难及其对策[J].基础教育研究2005,(3).

[4]李晓.新课改下的初中英语教学方法之我见[J].新课程,2012,(9).

[5]童彦.论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信息技术,2006,(3).

[6]朱莎.中学英语听力的理论与训练[J].六盘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5,(1).

[7]雷华林.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策略[J].科学导报,2013,(13).

[8]杨定宝.浅论初中英语听力课堂教学[J].新课程(教师版)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