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物多样性研究现状十篇生物多样性研究现状十篇

生物多样性研究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0:37

生物多样性研究现状篇1

[关键词]甜瓜种质资源形态性状遗传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S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7)02-0049-02

甜瓜,是葫芦科植物中具备丰厚遗传多样性的物种之一,由于其本身在种植生产过程中出现过多种多样的变异类型,直接导致其果实的形状变异表现特征出现了鲜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围绕甜瓜植物的分类,尤其是亚种以及变种的划分问题均进行了系统且复杂的论述分析,但由于甜瓜植物的形状表现和遗传多性过于复杂,故尚未形成针对相关问题的权威性研究结论。我国具备丰富多样的甜瓜植物种质资源,且持续种植作业历史过程应当绵延在3000年以上,并且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已经逐步启动了针对甜瓜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工作,为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工作者切实提升甜瓜物种遗传资源研究工作的综合开展水平,创造和提供了坚实的支持条件。本项研究选取我国现有的甜瓜种质资源展开了系统的实验测定分析,为初步实现对我国甜瓜n质紫资源的科学准确认识,创造了坚实的支持条件。

1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1.1实验材料

本项研究共计选取甜瓜作物品种257种,且全部来自中国国家西瓜甜瓜种质资源库中期库,从来源地区划分,具体涉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地区22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地区24钟,河南省29种,黑龙江省24种,辽宁省18种,江苏省15种,山东省13种,中国台湾地区13种,吉林省11种,内蒙古自治区11种,安徽省10种,浙江省9种,山西省8种,陕西省8种,北京市7种,河北省6种,甘肃省6种,广东省5种,江西省4种,广西壮族自治区4种,湖北省4种,上海市3种,湖南省1种,天津市1种,福建省1种。本次研究中具体选取的研究对象,均可作为其所在省区市的甜瓜种质资源代表,其样本抽取数量严格满足实验室检验工作的技术需求。

1.2实验方法

本项研究过程中的实验环节,择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试验基地具体实施,其基本的实验处置方式为保护地育苗和塑料大棚定值,在具体的植株种植方式选取方案方面,应用了随机区组种植处理方法,设置了专门性的但行区域,且确保植株株距严格控制在0.40m,植株行距严格控制在3.00m,在两次重复种植过程中应用常规管理方法。

在甜瓜作物的果实进入成熟期条件下,针对甜瓜作物实际具备的种质表型形状展开具体的统计调查,要在每一个小区内随机择取5-7株甜瓜作物展开系统全面的统计分析,针对其实际具备的14项质量性状(甜瓜果实形状、甜瓜果皮底色、覆纹颜色、覆纹形状、果面沟、果面棱、网纹密度、网纹粗度、果肉颜色、果肉质地、瓜瓤水分、果肉香味、种子形状,以及种子颜色)表现特征和6项数量性状(果实横泾、果实纵径、果肉厚度、单果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种子干粒重)表现特征展开全面统计分析。在具体的技术参数项目测量统计过程中,长度参数项目运用直尺或者是游标卡尺进行具体测量,而质量参数项目则运用型号为aCS-30的电子称进行测量,而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参数,则运用型号为pX-B32t的手持式测糖仪实施技术测定。

本次研究过程中涉及的14个甜瓜作物质量性状描述指标中,果肉颜色、果实形状,以及果皮底色形状在不同地区之间具备表征显著的相互差异,而其他形状指标在不同地区之间未发现表现明显的相互差异。在针对甜瓜作物的数量性多样性展开分析研究过程中,发现其多样性指数均处于大致相当水平。

结语

针对甜瓜种质资源形态形状遗传多样性问题,本文以实验探究的方法展开了简要分析,初步揭示了我国现有甜瓜作物品种的种质遗传多样性特征,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胡建斌,马双武,李建吾,王吉明,李琼,王林忠.国外甜瓜种质资源形态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J].植物学报,2013(01).

[2]王炜勇,俞少华,李鲁峰,张飞,沈晓岚,俞信英,潘钢敏,楼春燕.浙江省薄皮甜瓜地方品种的表型遗传多样性[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3(03).

[3]胡建斌,马双武,简在海,王吉明,李琼,苏艳.中国甜瓜种质资源形态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3(04).

[4]贺熙勇,倪书邦,陈国云,魏丽萍,肖晓明,陶丽.澳洲坚果种质资源形态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0(03).

[5]陈芸,李冠,王贤磊.甜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SRap分析[J].遗传,2010(07).

[6]徐东旭,姜翠棉,宗绪晓.蚕豆种质资源形态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0(04).

[7]姚国新,刘玲,郭永强,陈素生,王建设.利用RapD标记分析甜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5).

[8]尚建立,王吉明,郭琳琳,马双武.西瓜种质资源主要植物学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及相关性分析[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2(01).

生物多样性研究现状篇2

1氧化亚铁硫杆菌的生理特性

氧化亚铁硫杆菌(thiobacillusferrooxidans):是生物湿法冶金过程主要的浸矿菌种。这种菌系短杆菌,很小,0.3~0.5×1.0-2.0um,圆钝末端,以单个、双个或几个成短链状存在。是一种化能自养菌,专性好氧,嗜酸性,广泛生活在金属硫化矿和煤矿的酸性矿坑水中。最适生长温度25℃~30℃。生长在pH1.4~6.0之间,最适pH2.0~2.5。t.f以氧化亚铁、元素硫以及还原态的硫化合物等来获得生命过程所需的能量,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为碳源,以氨或铵盐为氮源。有鞭毛,能快速游动,革兰氏染色阴性。在9K固体培养基上呈红棕色菌落,近杆形[5]。

2氧化亚铁硫杆菌的氧化机理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因为它们具有特殊的生物学功能,吸引了许多学者对t.f和t.t的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许多研究表明,t.t利用单质硫的能力比t.f强,但t.t不能利用硫酸亚铁。wong和Henry对氧化硫酸亚铁的机理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指出能将亚铁氧化成三价铁,三价铁会与硫酸根离子发生反应产生铁矾沉淀,同时产生硫酸而引起pH的下降:

4FeSo4+02+2H2So42Fe2(So4)3+2H2o

(1)

6Fe3++4So42-+12H2o2HFe3(So4)2(oH)6+10H+(2)

templellvl和Leathen等人研究发现氧化亚铁硫杆菌能将矿物中的硫化矿物氧化为硫酸和硫酸盐。Bryne等对t.f氧化硫化矿物的机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常见矿物的主要反应机理,如黄铁矿和黄铜矿:

2FeS2+702+2H202FeSo4+2H2So4

(3)

4FeSo4+02+2H2So42Fe2(So4)3+2H20

(4)

CuFeS2+402CuS04+FeSo4(5)

2Cu2S+02+2H2So42CuS+2CuSo4+2H20

(6)

CuS+202CuS04(7)

3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原理

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是分子生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分子生物学、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生理学与遗传学相互结合而产生的一门边缘学科。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当前的主要研究领域有: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不同自然环境中微生物的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以及它们的数量动态;环境因子对微生物基因表达的影响:自然条件下微生物之间遗传物质的转移:微生物与高等生物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包括共生关系的建立、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等。因此,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理论与技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与其生态环境间相互关系的一门新兴学科。

3.1一般研究方法

(1)平板涂布分离。

(2)显微镜观察:普通光镜、相差显微镜、透射电镜、扫描电镜。

(3)mpn法,即最大或然值计数法,是平板涂布分离法的一种,但由于广泛应用,被单独作为微生物研究的一种技术。

(4)活菌计数法,常见的用哑咙橙染色,活菌死菌颜色不一样。

3.2分子研究方法

(1)纯种分离,G+C测定、16SrDna,iSR测序、比对。

(2)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通用引物pCR扩增同样长度的基因,常为16S的一段(300bp~400bp),割胶纯化、克隆测序,比对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以土壤微生物群体的基因组Dna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不同土壤中各种微生物的16SrRna基因信息来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

(3)FiSH荧光原位杂交,设计不同荧光染料标记的特异探针,检测不同分类界元水平的细菌,可在细胞水平或者核酸水平与目标菌种杂交,在表面荧光显微镜或者CLSm(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下监测。

(4)tRFLp,末端限制性长度多态性。

(5)aRDRea.RiSa。

(6)流式细胞仪计数。

(7)Real-time实时荧光定量pCR监测技术。

(8)克隆转化法:通用引物扩增从水样、土样中提取得总Dna,获得全长的16SrDna序列,随机克隆入载体,转化到大肠杆菌,挑取阳性菌落,用不同的限制酶酶切检测不同的克隆,测序、比对。

(9)Dna芯片技术,主要用来研究微生物的功能基因组学。

4本论文的立论依据

amD的pH通常很低,严重的地方可达pH2.0,富含So42-离子和Fe3+离子,易浸出废矿石中的有毒元素,如铅、砷、铬、铜等以及氰化物,对矿业生产、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所以就amD的研究越来越重要。我国自1959年以来,对微生物处理污水的技术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重点放在污水菌种的保藏的研究方面,而且就整体情况而言与国外相比要差的远,在污水处理微生物生物学方面的研究相对于前者明显滞后。不仅设备、工艺落后,更主要的是对微生物本身没有作进一步的研究,缺乏对菌种生物学性状较为全面的认识,譬如菌种的生理、生化性状以及分类地位的了解,缺乏对菌种分子水平上的认识及其在污水处理过程中菌种所参与的机理等的研究,因而也就不能很好的指导生产实践。从目前发表的一些较为零碎的文献及几本专著看出,在酸性污水中细菌的研究方面,生物领域的科技工作非常薄弱,主要是一些污水治理方面的专业人员在从事相关研究。

目前,我国对浸矿细菌的资源开发工作做的远远不够,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用于处理酸性污水的细菌有氧化硫硫杆菌(a.thiooxidans)和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ferrooxidans);钩端螺菌(Leptospirillum)、中等嗜高温菌,如文献报道的硫化杆菌属(Sulfobacillus),如热氧化硫化杆菌(Sulfobacillusthermosuidooxidan)以及一些未确定分类位置的细菌、嗜酸嗜高温古细菌等。就细菌遗传多样性、系统学研究工作来说,目前国内发表的文献主要集中在放线菌、根瘤菌、嗜盐碱的古菌方面,对硫杆菌其他浸矿细菌的多样性及系统发育工作而言,国内尚见较为系统的报道。因此,对硫杆菌及其它浸矿细菌的多样性研究就很有必要。

(1)硫杆菌(thiobacillus)及其它嗜酸菌分子系统学研究目标及意义。

在地球表面广泛分布有元素硫及其金属化合物而形成的许多特殊环境,如硫铁矿、地表及海底的含硫热泉等。近年来,由于各国微生物学家对极端环境条件中的微生物资源的研究开发成为一个热点,使得硫铁矿、含硫热泉等酸性条件中的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取得了较快的进展,发现了许多生理生化性状特殊的细菌,其中有些归属于硫杆菌,有些目前还未确定其系统位置。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含硫的酸性环境微生物系统学、生态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不仅发现了许多常规技术不能发现的新细菌,也对这些细菌的分类及系统学地位的确定提供了有力的手段,同时对一些已知细菌的分类及系统位置进行了修订,使得传统意义上的硫杆菌分类更趋合理,尽量可以建立一个亚利士多德所谓的接近于自然的分类体系。对氧化亚铁硫杆菌系统学地位的确定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指导细菌浸矿等生产实践中优良菌株的选择也具有直接的应用价值。我国地域广阔,各种含硫的矿产资源及自然生态环境非常多样化,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代谢硫的细菌资源,而倍受国外微生物学家的关注,因此加大这些细菌资源的开发和研究力度,将为这些细菌的生产应用实践奠定理论基础。本课题研究的目标之一就是大量开发我国不同酸矿环境中的微生物资源,尤其是一些硫氧化细菌及其这些细菌的分子系统学的研究。

(2)不同环境中嗜酸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及其意义。

由于acidithiobacillusferrooxidans,a.thiooxidans,a.caldus,Leptospirillumferrooxidans这几种细菌能够氧化亚铁、还原性的金属硫化矿,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微生物湿法冶金、煤和天然气脱硫、酸性矿区的生态恢复治理、污水处理等技术,使得这些细菌成为微生物学家研究的热点之一。但是由于硫矿的化学组成不同与含硫酸性环境在地球上的生态分布与多样性极其复杂,使得这类细菌同一种不同菌株的生理生化性状表现出显著的不同,形成了表型差异明显不同的菌株,同时造成这些细菌不同菌株的遗传组成差异显著,即所谓的遗传多样性,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这些细菌的遗传差异,不仅有助于筛选、鉴定出性状明显不同、在浸矿实践中针对不同化学组成的矿体表现高效的菌株,反过来也可以从物种进化上阐明不同环境造成的选择压对细菌进化的作用以及细菌对环境的适应性,进一步对表型差异悬殊、介于相似种之间的菌株的系统学地位重新进行研究修订,并且有助于阐明自然界广泛分布的许多代谢硫、铁有关的细菌的起源及进化关系。目前,虽然微生物冶金基础研究被列为国家973重点基础发展计划,但我国在浸矿细菌的生物学基础研究方面所作的工作几为空白,对这些细菌的多样性有待进一步研究挖掘。从世界各地大量采集分离纯化菌株,进一步阐明这些细菌的分子系统学及进化关系,从遗传多样性的角度选择优良菌株,为应用于生产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由于我国生态环境多样性非常丰富,存在各种各样的富含金属及硫化合物的生态环境,因此有可能分离到生理及遗传差异明显的不同菌种,存在非常丰富的种以上水平和种下水平的多样性。但到目前为止,国内对嗜酸细菌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几乎为空白,基于此这两个细菌多样性的研究是本课题的主要目标之一。

5前景展望

在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微生物优势群落的生理生化分析和限制多态性分析,可继续进行矿区酸性污水微生物类群多样性的研究,进而研究矿区酸性污水微生物类群的结构和分布的特异性,进而确定这些菌株分类学和系统发育学地位。由于条件有限,本研究许多方法、步骤还有待改进和完善(比如在提取污泥中细菌的方法上我们有待改进),在未分离和测序的种群中,还蕴藏着丰富的微生物资源,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随着工业污水微生物资源研究理论的发展和研究技术的完善,人们必定从工业污水微生物中获得瞩目成果,更好地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服务。

参考文献

[1]布坎南Re,吉本斯ne(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译).伯杰细菌鉴定手册(第8版)[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636~637.

[2]ZhengSm(郑士民),Yanwm(颜望明).autotrophicBacterium.Beijing(北京):BeijingSciencepress(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56~60.

[3]林建群,颜望明,林建强,等.硫杆菌的分子遗传学研究[J].微生物学杂志,2000,3,20(1).

生物多样性研究现状篇3

关键词:城市化;生境单元;植物多样性;保定市

中图分类号:Q948;X1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1)09-1781-03

plantDiversityinBaodingCityaffectedbyUrbanization

Liming,wanGShu-xiang,FenGDa-ling

(CollegeofLifeScience,agriculturalUniversityofHebei,Baoding071001,Hebei,China)

abstract:accordingtothegreenbeltdistributingcondition,13representativesampleareasdistributinginthethreecirderegions(central,secondring,thirdring)inBaodingcitywereselectedtoinvestigatethetypes,quantityanddistributionofplantsinthiscity.therewere94speciesbelongingto74genusesof41familiesinstudyarea.thediversitydistributionofdifferentplanttypeswasthesameinsameregion,i.e.boththerichnessindexanddiversityindexofherbswerehigh,andtheevennessindexofarborswashigh.Boththerichnessindexanddiversityindexofshrubswerelowindifferentregions.indifferentorientations,thediversityindexofalltheplantswasrichinwestarea;therichnessindexofarborsandshrubsineastareawasthehighestandtheevennessindexofherbsinwestareawasthelowest.theevennessindexofarborsineastandnorthareaswasthehighestwhereasshrubsinnorthareawasthehighestandherbsinwestareawasthehighest.Urbangreeningmainlyconcentratedinplantingshrubsinrecentyears,andthespeciewassingle.thegreeninginoldareastillneedtobeimproved.plantingsinglespecieinroadwaygreenbeltshouldbeavoidedandlocalspeciesshouldbeprotected.

Keywords:urbanization;habitatunit;diversity;Baodingcity

城市化是一个全球性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已经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近年来,人类的许多活动,如开垦、资源开采、过度放牧、无序土地利用、城市扩展等,正影响和改变着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天然生物资源日益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到极大的威胁[1]。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物种、生态系统及景观的多样性)与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能量转化、物质循环、食物链、净化环境等)密切联系,构成了城市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基础并可增强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3]。近年来学者们以微观的对单个影响因子的研究居多,从宏观综合角度出发进行的研究较少[4,5]。本文以保定市为例,在调查城市不同生境单元下植物多样性基础上,分析市区植物多样性与人为干扰强度之间的关系;旨在为进一步加强城市地区植物多样性保护和城市建设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为今后如何进一步开展城市地区植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支持。

1研究地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地区概况

本研究于2010年5~7月在河北省保定市区(39°55′-40°22′n,117°34′-118°14′e)进行。该区西北高、东南低,市区面积312.3km2,城市建成区面积54km2。黎河、沙河、林河等河流自东北向西南流入于桥水库,成为解决天津水源的“引滦入津工程”的重要河道。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2.7℃,年平均大于10℃活动积温4349℃;1月平均气温-5℃,7月平均气温27℃,年均降雨量575.4mm,积温3980℃,无霜期259d,年日照2563h;年无霜期约210d;市区人口143万人。

1.2研究方法

1.2.1样地选择以保定市区中心(火车站)为中心点,沿东南西北4个方向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设置样方13个,即以火车站为中心,一环、二环公路为基本界线,将保定市大致划分为市中心、近郊、远郊3个圈层。包括车站在内,市中心区域内共选择15个样地,其中包括公园、居住小区、公共绿化活动场所、道路绿化带等生境单元作为调查对象;近郊、远郊各选择12个样地,涉及主次干道、工厂等附属绿地、公园、农田等生境单元作为调查对象。

经调查,一环为人居活动稠密区(人均流量36人次/min;车均流量40车次/min);二环为居住集中区,人居活动、车辆较多(人均流量20人次/min;车均流量35车次/min);三环为人居活动及车辆最少的工业区(人均流量12人次/min;车均流量23车次/min);其他如绿化率、建筑面积等均相似。

1.2.2样方设置为了便于对生境多样性进行评估,可将生境分为许多生境单元。通过实地调查将所有的单元分为3种类型:点状要素、线状要素和面状要素。面状要素以面积(m2)表示,线状要素以长度(m)表示,点状要素则以数目(个)表示。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面状样方设置:以10m×10m设置100m2样地。在每样地内以五点法设置5个2m×2m的灌木样方及10个1m×1m的草本样方,对于面状样地,依据实际情况亦采用三点法,对其整体情况进行评估。线状样方设置:选取10m作为线长,利用三点法调查其中乔木、灌木、草本数据。点状样方设置:实际测量所选取点状样地全部乔木、灌木、草本数据。

1.2.3调查内容与方法采用实地调查法,在样方中分别记录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种类及数量。

1.2.4分析方法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采用margalef丰富度指数(R)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用以反映城市绿化物种的丰富程度和均匀程度;利用Jaccard指数进行单元间相似性分析;利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以获得物种的多样性情况[6,7]。

2结果与分析

2.1保定市植被物种构成分析

根据调查由市中心至郊区的样地的植物种类统计,研究区域内有植物41科74属94种,其中蔷薇科(Rosaceae)最多,有10种植物;其次为菊科(Compositae),有8种;十字花科(Cruciferae)、豆科(Leguminosae)各有6种;木樨科(oleaceae)、禾本科(Gramineae)各有5种;松科(pinaceae)、悬铃木科(platanaceae)、旋花科(Convolvulaceae)、藜科(Chenopodiaceae)各有3种;杨柳科(Salicaceae)、桑科(moraceae)、蓼科(polygonaceae)、苋科(amaranthaceae)、卫矛科(Celastraceae)、堇菜科(Violaceae)、紫草科(Boraginaceae)、唇形科(Labiatae)、忍冬科(Caprifoliaceae)、鸢尾科(iridaceae)、槭树科(aceraceae)各有2种;小檗科(Berberidaceae)、千屈菜科(Lythraceae)、茜草科(Rubiaceae)、锦葵科(malvaceae)、柏科(Cupressaceae)各有1种植物。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城区的乔木除人为栽培的以外,大多已不能够进行自然生长和更新。在城区所见乔木仅有雪松、毛白杨、垂柳、龙爪槐、悬铃木等。灌木群主要有紫叶小檗(Berberisthunbergiicv.atropurpurea)、多花蔷薇(Rosamultiflora)、冬青卫矛(euonymusjaponicus)、金叶女贞(Ligustrumvicaryi)、紫丁香(Syringaoblata)等绿化常见物种。野生草本物种丰富,仅城区内自然生长的草本植物达60种之多。常见的野生草本有狗尾草(Setariaviridis)、紫花地丁(Violaphilippica)、藜(Chenopodiumalbum)、蓄(polygonumaviculare)、早熟禾(poaannua)、车前(plantagoasiatica)、夏至草(Lagopsissupina)、山苦荬(ixerischinensis)、鹅观草(Roegneriakamojiohwi)、田旋花(Convolvulusarvensis)、独行菜(Lepidiumapetalum)、荠菜(Capsellabursa-pastoris)、朝天委陵菜(potentillasupina)、蛇莓(Duchesneaindica)、酢浆草(oxaliscorniculata)等物种。

2.2各圈层多样性指数分析

由表1可知,各圈层相似性指数均以草本为最高,灌木的相似性指数均最低,且各绿化种类中以市中心与三环的相似性指数较高。结果显示,人工绿化的公共区域(一环和三环)物种相近,而二环区主要为居民区,绿化种类与公共活动区不同。

由表2可知,草本植物多样性指数以市中心为最大,二环、三环次之;而人工种植的乔木和灌木均以二环最大,三环最小。草本植物以本地野生种为主,市中心区域人均活动频繁,在此胁迫下物种复杂程度最大,异质性高;而随着胁迫压力减小,异质性降低。丰富度指数均以灌木最小,草本最大,其中市中心草本植物丰富度指数为最大。均匀度指数在木本和草本植物间变化不大,最小的为二环草本,最大的出现在二环乔木。

2.3市区不同延伸方向多样性指数分析

由表3可知,东部与北部方向的乔木与灌木的相似程度均为最高,东部与西部方向的草本相似程度最高;西部与南部方向的草本相似程度最低,东部与南部方向的灌木相似程度最低,草本相似程度最低值出现在南部与北部和西部与南部方向中。由表4可知,各方向乔木的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大小顺序为,东部>北部>西部>南部;灌木的多样性指数大小顺序为,北部>西部>东部>南部;草本的多样性指数大小顺序为,西部>南部>北部>东部;乔木、灌木的丰富度指数以东部最高,草本以西部为最高;乔木均匀度指数以东部和北部的为最高,灌木以北部为最高,草本以西部最高。

3结论与讨论

通过调查分析可知,保定市植物群落结构单一,多样性程度低,尤其灌木种植种类较少;不同圈层植物多样性差异明显,除草本外,灌木与乔木的各圈层相似性系数均小于或等于0.5;相同圈层中草本植物多样性和丰富度指数较高,灌木较低。植物多样性水平在不同区域间差异显著,除东部与北部的乔木相似性指数、东部与西部草本相似性指数达到0.6及以上外,其他各方向、各类型植物相似性指数均在0.5以下。

由于种类组成较单调,植物景观丰富度仍显不足,并且容易引发一些病虫害的暴发,故应降低单一树种的种植频率,尽量多选择一些当地本土树种,从而构成稳定的群落结构。市区绿化相对以前投入的多样性水平已下降,新建区多样性水平有待提高;人居活动严重影响着野生本地种的存在,进一步影响了绿化植物的多样性;环境胁迫压力大,区域植物物种数量有待进一步增加和保护。

4建议

通过调查分析,建议在较宽道路绿地设计中,应给群落植物更多的自然生存空间,并将野生本地花草物种应用到绿带中;对于道路绿带应尽量避免过于“精耕细作”,保护自然更新种,促进绿地的自然化,使绿地物种多样性越来越高;在环境胁迫严重的生境条件下,促进道路绿地群落的抗逆性和稳定性,充分发挥绿带的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在市中心区域及郊区也应建立大面积绿化区(公园、广场等),进而提高城市植物多样性的均衡。

就目前的研究资料看,研究内容大多集中在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中,并仍停留在对现象的定性和定量描述层次上,故今后应结合现代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等技术手段,从时空梯度上更全面系统地研究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8];倡导和开展分子水平上的研究,以揭示城市化干扰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危害的生理生化机制和导致物种灭绝的遗传基础;尽快建立全球统一的城市化研究标准和统一的城市调查方法,以提高研究成果的共享程度和可比性,建立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统一理论体系。加强城市多学科交叉研究,为真正意义上改善和保护城市地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文明提供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LeepF,DinGtS,HSUFH,etal.Breedingbirdspeciesrichnessintaiwan:Distributionongradientsofelevation,primaryproductivityandurbanization[J].JournalofBiogeography,2004,31(2):307-314.

[2]吴人坚,陈立民.国际大都市的生态环境[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3]李洪远.对区域性生态园林建设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园林,2000,16(6):19-22.

[4]SaVaRDJ-pL,CLeRGeaUp,menneCHeZG.Biodiversityconceptsandurbanecosystems[J].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2000,48(3-4):131-142.

[5]陈利顶,傅伯杰.景观连接度的生态意义及其应用[J].生态学杂志,1996,15(4):37-42.

[6]马克平.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测度方法:iα多样性的测度方法(上)[J].生物多样性,1994,2(3):162-168.

[7]马克平,刘玉明.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测度方法:iα多样性的测度方法(下)[J].生物多样性,1994,2(4):231-239.

生物多样性研究现状篇4

一、脑细胞间液药理学的概念

自田代真一等[1]首次提出“血清药理学”的概念以来,逐渐形成了应用此种方法研究中药药理的趋势。但由于血脑屏障将大脑与外周严格区分,从而致使神经细胞的微观生存环境和屏障以外的其它体细胞有很大差别。首先,血清药物成分与能进入脑组织中的药物成分也存在较大差异。血脑屏障控制着物质的转运,保证中枢神经系统内环境的高度稳定。完整的血脑屏障是一个复杂的细胞系统,由血管内皮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周细胞、神经元和细胞外基质共同构成,这一特殊结构可使血液中多种溶质从脑毛细血管选择性的进入脑组织。

其中,内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基底膜及星形胶质细胞的终足形成了BBB的3道机械屏障,而转运系统和药物代谢酶构成了其酶屏障。水溶性药物受到机械屏障的阻止,不能进入血脑屏障。脂溶性药物的跨膜转运受血脑屏障表面的多种转运体控制,转运体的表达受癫痫或炎症等因素影响,间接影响到脂溶性药物成分的透过率[2,3]。

其次,血清和脑细胞间液的基质物质不同。从该层意义上来讲,将含药血清用于神经元的培养并不恰当,已有实验证明含药血清对神经细胞有毒害作用[4]。所以,脑保护药物研究不适用血清药理学的方法,只能寻求其它手段。梅建勋等[4]提出脑脊液药理学的概念,采用正常家兔给予受试中药,然后从小脑延髓池穿刺采集脑脊液,用于神经细胞培养。结果显示,含药脑脊液有一定的神经营养作用。由于脑脊液与脑细胞间液存在交换,研究脑脊液中化学物质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变化[5],但不同药物在脑脊液与脑细胞间液中的药物浓度存在差距。LiuX等[6]分别采用微透析法和抽取脑脊液的方法,检测了戊硫代巴比妥、9-羟利培酮等9种药物在脑细胞间液和脑脊液中的含量,结果9-羟利培酮在脑脊液中的浓度是微透析液浓度的5倍,其余8种药物脑脊液中浓度均在微透析液浓度的3倍以内,证明脑脊液中药物成分也有异于脑细胞间液。血-脑脊液屏障位于脑室脉络丛的血液与脑脊液之间,其结构基础主要是脉络丛上皮细胞之间有闭锁小带相连,与血-脑屏障相比结构疏松,存在渗漏的小孔,故脑脊液与血液间存在丰富的物质交换。进入脑脊液的小分子示踪剂按时间顺序依次在血管、毛细血管、引流静脉和脑细胞间液中被检出,这证明脑脊液与脑细胞间液的交换相比血液与脑脊液的交换更慢,这是因为脑脊液中的成分要进入脑组织间隙需要通过紧密连接,相比之下交换较为困难[5]。

基于上述研究,本课题组提出脑细胞间液药理学的研究思路。实验动物口服或静脉给药后,采用含有药物成分的脑细胞间液,研究对细胞或组织等模型的药效和作用机制,即脑细胞间液药理学。脑细胞间液是神经细胞生存的直接外环境,也是药物成分透过血脑屏障作用于神经细胞的必经途径,故脑细胞间液是检测透过血脑屏障药物成分的最佳载体。参照血清药理学,检测脑细胞间液中药物成分,并以其作为干预因素进行体外实验是脑细胞间液药理学的主要内涵。

二、建立脑细胞间液药理学的关键技术

微透析(microdialysis)是灌流采样与透析相结合的新型生物采样技术,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最早用来测定脑内神经递质的含量。因微透析具有活体微创、可动态观察、采样量小的特点,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在能透过血脑屏障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生物利用度等研究中,微透析技术成为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7]。微透析技术用于脑细胞间液药理学的优点如下:①微透析可以用于实验动物的活体采样,且对动物的伤害较小,属于微创手术。在采样过程中可以保持小型动物(大鼠、小鼠)清醒活动状态,收集的数据能较为真实地反映动物的活体生物指标,不受大面积创伤、麻醉等激烈刺激的影响;②微透析样品可以实时反映透析液中待测物的变化情况,以浓度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描绘待测物的量-时曲线,可以直观地反映待测物含量的变化趋势。若是微量样品以微柱测定,时间间隔甚至可以缩短到3min,避免待测物因降解所造成的测定不准确;③样品中无大分子物质,基本不需处理可直接分析。由于微透析样品经对大分子无通透性的半透膜透析得来,蛋白质等大分子都被截留膜外(可透过分子量约为5000~50000Da),样品可以直接由液相色谱、质谱等精密仪器分析,省时高效,避免样品处理过程中损耗、引入其它杂质所造成的数据偏差;④脑微透析液可直接反映脑细胞间液中的药物水平,在透析取样过程中,由于与蛋白结合的药物不能穿过半透膜,所以微透析样品中所得的游离型药物浓度更能体现与药理作用的相关性;⑤微透析液是与神经细胞外环境组成高度相似的基质,从药物或内源性成分的组成都适用于神经细胞的体外实验。因此,微透析技术为脑细胞间液药理学提供了技术保障。

三、脑细胞间液药理学用于中药复方研究的优势

1.有助于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的靶向性筛选

中药复方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体现了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同时,中药复方的研究也充满了复杂性,其作用规律及作用机制研究引起世界学者的兴趣[8]。本课题组认为,对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的研究必须与其特定功效紧密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9]。我国学者王喜军等进行了大量的血清药物化学的实践研究工作,他从血清中分离、鉴定移行成分,研究血清中移行成分与传统疗效的相关性。中药归经学说认为,药物的功效与其归经密切相关。受上述启发,我们认为复方的有效成分也应与其代谢分布密切相关。靶向性筛选有助于研究中药复方有效成分,即通过研究靶器官的药物蓄积、代谢情况,为阐述药物有效成分提供依据。针对脑血管疾病治疗过程中的血脑屏障难题,药物透过血脑屏障的靶向性研究是筛选脑保护中药的重要途径。虽然有研究表明中药可通过作用于内皮细胞间接干预脑实质的病理变化[10],但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脑实质是脑保护药物的主要作用途径[11,12]。对治疗脑部疾病的中药化学组分进行靶向性筛选,检测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实质中的药物组分,有助于发现中药的脑保护物质基础。如本课题组研究了由3味中药组成的复方塞络通胶囊(原:维脑康),给药后大鼠脑微透析液中的药物成分来源于其中两味中药的3种成分。

2.有利于动态观察脑内药理指标的变化

脑缺血等疾病发生后,脑细胞间液中兴奋性氨基酸、单胺类神经递质和乙酰胆碱等内源性物质含量发生变化,反映了疾病进程和病变机制。对脑细胞间液中上述内源性生物活性物质的检测,是研究脑病发病机制和治疗药物的重要手段。如通过采用微透析技术研究脑细胞间液中兴奋性氨基酸的含量,发现兴奋性氨基酸异常释放是脑缺血后的关键病理环节[13],且一些治疗药物对此有抑制作用[14,15]。

另外,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Da和ne)、5-Ht及乙酰胆碱的释放增加与很多脑病发病机制相关[16,17]。基于微透析技术,检测上述神经递质在脑细胞间液中的含量变化可以动态、连续的反映其病理变化。

3.有利于体外研究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

因脑细胞间液是神经细胞的真实生存环境,采用微透析技术采集的样品是脑细胞间液的稀释液,故微透析液体外培养神经细胞理论上存在可能。本课题组对mCao大鼠给予复方中药治疗,收集脑微透析液进行体外药理实验。前期研究表明,采用含40%正常脑细胞间液的培养液,对正常和受损神经元的生存率和LDH释放率均无显著干预作用,而加入同样浓度的含药脑细胞间液,对受损神经元有显著保护作用[18]。采用含药微透析液,相比直接采用药物或药物有效成分进行体外细胞实验,具有如下优点:①中药复方制剂多为汤剂、胶囊、丸剂等,在加入培养液前的溶解、过滤等环节均存在较大困难,而微透析液中多为小分子物质,仅过滤除菌即可应用,其成分不会发生改变;②微透析液中的药物成分是复方经吸收、代谢、透过血脑屏障后到达作用部位的实际状态,更接近药物在临床中的应用;③中药复方有可能作用于神经元外的其它细胞而发挥作用,如促进星型胶质细胞分泌神经营养因子,而脑细胞间液体现了给药后脑内的内源性分子改变,所以可更全面体现复方的脑保护功效。

4.反映病理状态下血脑屏障透过率的改变

在血清药理学研究中,人们注意到中药复方进入生理状态下的动物机体与进入病理状态的动物机体,其体内过程是不一致的[19]。在病理状态下,药物通过血脑屏障的透过率也不同于生理状态。脑缺血引起炎症反应、蛋白酶激活、氧自由基产生等一系列的病理变化,会导致紧密连接的破坏和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增加,有些药物较生理状态时更容易进入血脑屏障[2],如银杏内酯B在缺血侧半脑的药物浓度显著高于健侧[20]。但有些药物与之相反,如Spudich等[21]发现在局灶性脑缺血发生后,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抗药转运体mdr-1表达明显上调,造成某些药物透过血脑屏障明显受阻。所以,脑缺血中风治疗药物的靶向性研究应在其相应病理模型上进行。另外,给药剂量也应按临床正常用量进行人与动物给药剂量换算,既与临床用药规范相符合,又不会改变药物代谢及与机体间的相互作用[1]。

四、脑细胞间液药理学尚须解决的问题

生物多样性研究现状篇5

蛋白质组学和功能蛋白质组学随着蛋白质组的提出,蛋白质组学也自然而然地孕育产生。但目前,蛋白质组学仍无明确的定义。一般认为它是研究蛋白质组或应用大规模蛋白质分离和识别技术研究蛋白质组的一门学科,是对基因组所表达的整套蛋白质的分析。现阶段,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内容不仅包括对各种蛋白质的识别和定量化,还包括确定它们的细胞内外的定位、修饰、相互反应、活性,和最终确定它们的功能。并对由此获取的数据进行数据库构建,以及不可或缺的推动这一学科进步的蛋白质组分析技术研究。由于对全部蛋白质的研究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中国的科学工作者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研究策略:功能蛋白质组学。它是位于对个别蛋白质的传统蛋白质研究和以全部蛋白质为研究对象的蛋白质组研究之间的层次。研究特定时间、特定环境和试验条件下基因组所表达的蛋白质。

2 中医证候的现代研究方法

“证”是生命物质在疾病过程中具有时相性的本质的反映,“候”的原意是说明事物变化的性状,在医学范畴是指病变的临床表现。“证候”说明了中医学是通过观察病人的异常表现来把握疾病本质的。证具有整体性、定型性\定系性、制约制、时相性,可以概括反映疾病发生的原因和病机、部位和范围;反映邪正相争的态势、病变的性质、类型和机能异常。证候是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机体内外环境各系统之间相互关系发生紊乱所产生的综合反应。是反映疾病处于某一阶段病因、病性、病位、病势等病理要素的综合性诊断概念。而证候的多态性是指在目前所认为的某一最基本的证型中包含着若干可分辨的有意义的不同病理状态网。中医的“病”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理论体系,每一个病都有各种不同的临床特征,各个不同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转归等一整套理论体系。中医的病与证是密切联系的。病统辖证,证从属于病,一病可以见数证,某一证候可以见于数病。临床上,一般先了解病人的各种临床症状,舌脉表现,判断疾病的证候,使用相应的方药进行治疗。辨病与辨证是用药的前提,没有正确的疾病诊断和辨证分型,就无法正确地进行治疗。

目前,中医证候学研究方法有:(1)多学科多层次多因素分析法。该法是借用数学模型达到辨证的计量目的。(2)在宏观辨证的基础上,用现代医学的方法,寻找证的客观指标,探讨其本质,即用微观指标认识与辨证。(3)主次症状判断法,根据中医的现证,用传统的辨证方法分析综合,通过临床实践,反复修改、完善,确定主次症状,制定辨证标准。(4)主症辨证法,主症通常是诊断该证必须依靠的特征症状或非特异性症状的特意组合,在证中起决定和主导作用,而次症只起补充和参考作用,此法在辨证中将复杂的辨证条理化、简明化、系统化。

中医重视疾病某阶段机体的整体状态。传统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侧重于整体、宏观、司外揣内,通过疾病表现在外的征象推测演绎疾病的病因、病性、病位。归纳出证的概念。证候是致病因子与体质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反应,这种综合反应的过程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方法来揭示其物质基础并进行定量和定性对证候及辨证的规范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医界早年致力于探索证候的高特异性和高灵敏性的指标,试图建立证候实验诊断单个金指标,然而,由于证的整体性、动态性和异病同证,同病异证等特征,不可能用单一指标作定性、定量、定位的说明。据此,脏腑证候客观化研究采用综合指标,精选非特异指标进行特异组合,建立能反映证本质并能区别他证的定性、定量、定位综合实验指标,辅助四诊,确定证候诊断。

生物多样性研究现状篇6

北方冬麦区小麦抗旱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张嘉楠昌小平郝晨阳刘桂茹景蕊莲(253)

有机大米产业化与野生稻种质利用陈成斌张烨梁云涛徐志健曾华忠梁世春赖群珍(260)

河北省绿子叶黑豆种质资源表现型和i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耿立格王丽娜张磊张京慧宋彦峰(266)

利用aFLp标记分析皮燕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相怀军张宗文吴斌(271)

中国野生鸭茅种质资源锈病抗性研究曾兵兰英伍莲(278)

国家种质库保存大豆和菜豆种质的种传病毒检测韩俊丽郭庆元杨知还张煜王晓鸣(284)

渤海湾津唐沿海野生大豆(Glycinesoja)种群高盐碱胁迫反应肖鑫辉李向华王克晶(290)

基于SSR标记的荔枝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曾淇李明芳郑学勤(298)

小麦-冰草附加系Ⅱ-21-2的细胞遗传学与分子标记分析杨国辉杨欣明王睿辉李立会高爱农刘伟华(305)

广西茶树资源生化成分多样性分析王新超陈亮杨亚军(309)

玉米茎秆高糖种质资源筛选与评价卞云龙杜凯军邓德祥程金荣孔佑兵(315)

影响花椰菜农杆菌介导转化因素的研究于娅刘莉莎赵永钦赵冰郭仰东(320)

陕西大豆资源遗传多样性及变异特点研究刘萌娟李鸣雷赵惠贤胡胜武(326)

西双版纳少数民族地区主要作物地方品种调查与分析陈光游承俐胡忠荣沈镝李立会刘旭(335)

基因挖掘

大豆C3HC4型RinG锌指蛋白基因GmRZFp1克隆与表达分析吴学闯曹新有陈明张晓科刘阳娜徐兆师李连城(343)

不同发育阶段大豆株高和茎粗QtL的动态分析周蓉陈海峰王贤智张晓娟单志慧吴学军邱德珍(349)

干种子高质量总Rna的快速提取方法胡群文陈晓玲张志娥辛霞卢新雄刘旭(360)

作物基因聚合分子育种徐小万雷建军罗少波李颖王恒明(364)

种质创新

抗咪唑啉酮油菜种质的发现与鉴定高建芹浦惠明戚存扣张洁夫龙卫华胡茂龙陈松(369)

研究简报

硬肉桃品种群SSR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陆苏瑀俞明亮马瑞娟沈志军(374)

果树核心种质研究进展王永康吴国良李登科冀爱青隋串玲赵爱玲(380)

作物种质资源国家库(圃)暨国家重点实验室宣传年邀请函(386)

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发展战略研讨会在长沙召开刘根泉(F0002)

世界生物资源概况方嘉禾(121)

食用菌可栽培种类野生种质的评价张金霞黄晨阳陈强高巍郑素月(127)

黍稷的名实考证及规范王星玉王纶温琪汾(132)

不同株型芝麻种质湿害后产量性状研究及耐湿性评价孙建张秀荣张艳欣王林海黎冬华(139)

小麦-冰草衍生系3228主要产量性状的遗传分析王健胜刘伟华王辉武军杨欣明李秀全高爱农(147)

萝卜优异种质对芜菁花叶病毒抗性的遗传分析李红双李锡香沈镝杨宇红邱杨王海平龚慧芝(152)

云南胶园耐荫豆科绿肥资源调查与评价杨春霞赵志平李春丽丁华平许丽月李永梅(157)

甜高粱茎秆不同节间糖分累积与相关酶活性的变化刘洋赵香娜岳美琪顿宝庆张保明路明李桂英(162)

燕麦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张向前刘景辉齐冰洁郭晓霞焦伟红(168)

云南稻籼粳亚种间功能性成分含量差异王雨辰杜娟曾亚文杨树明普晓英(175)

基因挖掘

利用全测序基因组数据对被子植物纤维素合成酶基因的进化分析王颖杨鹏于娅赵冰郭仰东(179)

玉米ZmCipK31基因原核表达及启动子序列分析张成伟刘颖慧石云素宋燕春王天宇黎裕(186)

SSR标记分析种子老化及繁殖世代对大豆种质遗传完整性的影响王栋卢新雄张志娥陈晓玲辛霞辛萍萍耿立格(192)

黄淮冬麦区不同时期主推品种淀粉合成酶基因分子标记鉴定张瑞奇胡琳王秀娥张守忠马燕欣陈佩度(200)

中国东北地区水稻主要栽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玄英实姜文洙刘宪虎程正海Hee-JongKoh元(206)

大豆品种早熟18抗疫霉根腐病基因的SSR分子标记姚海燕王晓鸣武小菲肖炎农朱振东(213)

30个粳稻品种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赵庆勇张亚东朱镇赵凌陈涛王才林(218)

研究简报

谷子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田伯红(224)

盾叶薯蓣类原球茎发育的形态解剖学观察彭晓英周朴华张良波蒋道松周双德(229)

低磷胁迫对小麦代换系产量性状的影响及染色体效应郑金凤白志英李存东赵金峰毕常锐肖凯(233)

大豆种质对SmV成株和种粒斑驳抗性的SSR标记辅助鉴定李文福朱晓双王晓锋王堃刘春燕陈庆山胡国华(239)

小麦根蛋白提取与双向电泳方法的优化与应用郭广芳董坤高利艳王顺利王轲晏月明(244)

中国西南横断山区的野生鸭茅资源钟声黄梅芬段新慧(1)

不同红麻种子耐老化性差异及热稳定蛋白的研究王凤敏粟建光龚友才戴志刚陈基权郑海燕李燕(5)

抗青枯病烟草种质资源在云南省的评价刘勇秦西云李文正陈学军马文峰文辉龚伟(10)

龙生型高油酸花生种质油酸亚油酸含量及其比值的遗传分析韩柱强高国庆周瑞阳唐荣华钟瑞春周翠球贺梁琼(17)

十和田/丽粳2号回交重组自交系糙米Zn含量与其他元素和农艺性状间相关性孙正海曾亚文杨树明普晓英杜娟汪禄祥(23)

白杨无性系秋季水分参数与冬季抗寒性指标关系研究王进茂梁海永杨敏生(28)

香蕉离体茎尖超低温保存研究李俊慧何平陈晓玲卢新雄辛霞张志娥辛萍萍(34)

干旱胁迫对不同玉米自交系苗期渗透调节的影响裴二芹石云素刘丕庆宋燕春王天宇黎裕(40)

中国苜蓿育种取得的成就及展望师尚礼南丽丽郭全恩(46)

离体保存技术在无性繁殖蔬菜种质资源保存中的应用王海平李锡香沈镝宋江萍(52)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创刊10周年同贺单位(排名不分先后)(45)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编委会会议在京召开刘根泉(71)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创刊10周年贺词韩忠超(88)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创刊10周年庆祝大会致词(节选)万建民(98)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创刊10周年庆祝大会致词(节选)翟虎渠(119)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投稿指南(120)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编委座谈会在京召开刘根泉陈丽娟(F0002)

基因挖掘

应用SSR标记分析中国糯大麦种质的遗传多样性朱彩梅张京(57)

来源于02428ha的水稻双矮品系的获得与鉴定陈仁霄张所兵赵凌朱镇张亚东陈涛王才林(65)

分子标记遗传效应预测杂交水稻产量性状查仁明杨正林赵芳明桑贤春凌英华谢戎何光华(72)

苦瓜种质遗传多样性的RapD和iSSR分析高山林碧英许端祥傅睿清林峰林义章潘东明(78)

抗菌肽Rs-aFp2的原核表达及抑菌活性路妍刘宝业井金学张增艳(84)

种质创新

油菜和播娘蒿体细胞杂交创造油菜高油双低新种质忻如颖周传珠陈健美姜淑慧张丽君管荣展(89)

富肌醇南瓜种质资源的筛选与评价杨红娟顾卫红唐庆久马坤佘德琴(94)

研究简报

东北地区野生百合数量分类研究荣立苹雷家军(99)

基于DUS测试性状的玉米自交系形态多样性分析卢柏山王荣焕王凤格张华生李瑞媛赵久然(103)

小麦抗纹枯病种质资源筛选任丽娟陈佩度陈怀谷马鸿翔(108)

山西、贵州大豆地方种质农艺性状的比较分析刘章雄周新安王志常汝镇邱丽娟(112)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和抗性育种研究进展贺黄大辉岑贞陆张月雄马增风刘驰陈英之(116)

中国禾谷类作物种质资源地理分布及其富集中心研究刘旭黎裕曹永生董玉琛方沩陆平(1)

小麦Vp-1基因Rna干扰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遗传转化高东尧夏兰琴马有志徐兆师徐惠君杜丽璞聂丽娜(9)

小麦抗黄矮病相关基因cDna-aFLp差异表达片段的验证赵继荣李宁刘红霞毕阳张增艳(16)

稻瘟病抗性基因pita和pib在我国水稻主栽品种中的分布时克雷财林程治军许兴涛王久林万建民(21)

基于玉米导入系群体的3个农艺性状QtL分析郭晋杰陈景堂祝丽英胡利宗张祖新黄亚群(27)

利用SSR标记研究不同来源的同名玉米骨干自交系的遗传同一性和遗传差异许洛刘颖慧石云素宋燕春王天宇黎裕(32)

遗传资源

小麦骨干亲本阿夫及其衍生品种(系)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演变分析李红琴相吉山郭青云杨欣明李秀全刘伟华李立会(37)

西北春麦区小麦地方品种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陈晓杰王亚娟申磊吉万全(42)

兼抗白粉和条锈病小滨麦种质系山农6343的细胞学和SSR鉴定王金平王洪刚(46)

水稻导入系群体的构建与保存龙萍杨华余四斌梅捍卫黎志康罗利军(51)

水稻地方品种铁含量的差异评价蔡建成曹桂兰束爱萍金志强韩龙植(55)

棉花种间杂交渐渗系SSR及农艺性状分析张杰刘晓杰孙君灵贾银华杜雄明(60)

国家种质库保存国外大豆种质的分析研究刘章雄常汝镇邱丽娟(68)

河北省小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刘长友田静范保杰(73)

内蒙古中部地区小叶锦鸡儿天然居群表型多样性分析陆景伟王赞严欢裴玉红高洪文(77)

苜蓿属(medicagoL.)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的制定及应用李志勇李鸿雁师文贵李兴酉(81)

基于SSR标记和生物学性状进行桃遗传多样性的比较分析陈巍王力荣朱更瑞方伟超陈昌文曹珂张绍铃(86)

刺槐不同居群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孙芳杨敏生张军谷俊涛(91)

共显性分子标记基因型数据转换为二元型数据的处理软件及其在研究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中的意义夏寒冰卢宝荣(97)

新种质、新基因、新方法

小麦新种质n9659抗白粉病基因的遗传分析桑利群刘素兰王长有王秋英吉万全(103)

适用于生菜叶片蛋白质双向电泳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刘丽娟舒烈波陈海荣罗利军(106)

枣不同器官和组织Rna提取方法的研究赵锦刘中成代丽刘孟军(111)

萝卜自交不亲和基因SLG6的CapS标记的开发李晓琪李锡香罗越华邱杨沈镝王海平(118)

研究简报

枣(Ziziphusjujubamill.)品种结实特性研究闫超刘平刘孟军王玖瑞代丽李登科孔得仓(121)

利用RapD和iSSR标记分析青麻种质遗传多样性王利群戴雄泽李雪峰粟建光白占兵(126)

云南割手密82-114种间杂交后代SSR分子标记鉴定桃联安楚连璧经艳芬刘新龙安汝东董立华杨李和(132)

甘薯茎线虫病抗侵入和抗扩展资源评价谢逸萍王欣李洪民孙厚俊(136)

第八届世界大豆研究大会将在北京召开(135)

三项农业标准通过农业部审定朱志华(139)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编委会(F0004)

专题论述

油菜抗裂角研究进展文雁成傅廷栋涂金星马朝芝沈金雄张书芬(140)

作物耐旱性QtL定位和分析的思路王阳于永涛王天宇黎裕(146)

油料作物种质资源核心收集品研究进展张艳欣张秀荣孙建(152)

澳大利亚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对外交流管理林丹妮陶梅胡小荣周红立(158)

甜瓜属植物抗根结线虫种质资源研究进展王吉明尚建立马双武(164)

普通菜豆抗炭疽病地方品种的朊蛋白标记分析王坤王晓鸣朱振东张晓艳王述民(169)

aB-QtL法定位广东高州野生稻谷粒外观性状和粒重基因并赵斌潘大建曲延英范芝兰陈雨陈建酉陈芬(175)

梨分子遗传图谱构建及生长性状的QtL分析孙文英张玉星张新忠乐文全张海娥(182)

裸燕麦aFLp反应体系的优化徐微张宗文吴斌(190)

福建山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华树妹涂前程雷伏贵(195)

紧穗野生稻(o.eichingeria.peter)控制红色果皮基因的定位赵辉张万霞柳哲胜谭学林杨庆文(201)

21个枣品种(系)的aFLp指纹分析乔勇赵锦杨海旭刘孟军(205)

国家基因库野生大豆微核心样本遗传变异性的SSR标记分析刘亚男李向华王克晶(211)

遗传资源

云南滇西北地区蔷薇属(RosaL.)植物资源调查与评价白锦荣张启翔潘会堂(218)

甘薯近缘野生种的抗病性鉴定与新型种间杂种的获得曹清河张安李洪民谢逸萍李秀英王欣(224)

芥蓝-菜心种间三倍体CCa的合成及细胞学研究任艳蕊乔雪华张成合李晓峰申书兴(230)

黄麻种质芽期和苗期耐盐性的鉴定与评价马洪雨王瑞君王显生麻浩(236)

高温胁迫下华南茄子的耐热性表现及其鉴定指标的筛选李植良孙保娟罗少波黎振兴(244)

茎尖的玻璃化超低温保存研究刘艳霞刘灶长林田李天菲陈发棣Leeinho(249)

干旱胁迫条件下小麦旗叶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染色体定位白志英李存东吴同燕孙红春(255)

甘蔗割手密远缘杂交后代产量性状的遗传及分离吴才文phillipJackson范源洪赵俊赵培(262)

普通野生稻(oryzarufipogon)Dna导入栽培稻后代主要性状的遗传变异孙希平柳哲胜李树华杨庆文张万霞(267)

云南粳稻碾磨品质性状稳定性分析赵国珍刘吉新李全衡廖新华朱振华苏振喜世荣(272)

水稻苗期吸收积累硅素的品种差异研究刘辉张静杜彦修赵全志李海旺(278)

专题论述

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通过专家评议曹永生(223)

甘薯种质超低温保存研究进展刘丽芳陈晓玲卢新雄王季春辛霞张志娥辛萍萍(324)

水稻品种条纹叶枯病抗性的研究进展周彤范永坚程兆榜周益军(328)

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项目总结评估与交流会在青岛召开刘根泉(333)

豌豆资源遗传多样性及核心种质研究进展顾竞宗绪晓(334)

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会议在江苏召开程须珍(337)

广西野生稻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现状与展望陈成斌赖群珍徐志建梁云涛黄娟梁世春曾华忠(338)

我国橡胶树种质资源共享现状及建议胡彦师曾霞黄华孙(343)

研究简报

两个茄子品种的核型分析詹园凤党选民曹振木陈业渊王家保(283)

芙蓉葵(HibiscusmoscheutosL.)有丝分裂核型分析及减数分裂观察刘坤王省芬迟吉娜张桂寅吴立强李志坤马峙英(286)

镉、锌、铜胁迫对向日葵早期幼苗生长的影响殷恒霞李霞米琴王文颖张文胜徐进(290)

乌拉尔甘草花部特征和开花结荚特性的研究马春英王文全张学静赵玉新(295)

DCpta和Dta-6对大豆和玉米苗期叶片内源激素与氧自由基代谢的影响顾万荣李召虎翟志席段留生张明才(300)

优异种质

小麦温光型两系恢复系mR168的选育与利用初报李生荣杜小英陶军任勇欧俊梅雷加容(306)

高淀粉多抗甘薯新品种徐薯25的选育及特性评价李秀英马代夫李洪民李强谢逸萍王欣曹清河(309)

一个种植90余年的地方品种——开远木棉孙君灵刘国强李剑伟熊伟杜雄明(314)

水稻中山1号及其衍生品种选育和推广的回顾与启示李金泉杨秀青卢永根(317)

生物多样性研究现状篇7

过去,科学家们从人和动物的“同功器官”的起源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同功器官”是指在功能上相同,有时形状也相似,但来源和基本结构都不相同的器官。比如,蝴蝶和鸟的羽翼均为飞翔器官,但是蝶翼是膜状结构,由皮肤扩展形成;而鸟翼是由脊椎动物前肢形成的,内有骨骼,外有羽毛。

现在,研究人员发现,人与动物最大的“同功器官”其实是大脑。这一发现,似乎让在智力上具有巨大优越感的人类难以接受。

发现新的相似结构

人脑和动物大脑的相似性首先体现在结构上。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医学院神经科学系的哈维·J·卡特教授带领的研究小组发现,鸟和鸡脑部有关听觉输入分析的区域,在结构上与人和哺乳动物相似。

过去专业界的看法是:人和哺乳动物的大脑比其他动物的大脑进化发展得更快,功能更复杂,因而也更为高级。因为两者大脑在部分结构上有所不同,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前脑和皮质上,这两个部位集中体现了复杂的认知功能。虽然人、哺乳动物和鸟、鸡等都隶属脊椎动物,但两者有较大的差距。

过去的解剖研究发现,哺乳动物大脑皮质中的细胞呈现为“放射状阵列相连结”的多层结构,形成了以神经元和特殊连结为特征的功能模式。但对非哺乳动物,如鸟类等脊椎动物的大脑相同区域的研究,并未发现与哺乳动物相似的结构。于是研究人员推论,哺乳动物的大脑神经细胞和神经回路在自然界中是独一无二的,高于其他所有动物。因为,其他动物,如非哺乳脊椎动物的大脑细胞没有“放射状阵列相连结”(多层结构),所以无法像哺乳动物那样根据感觉信息做出复杂的认知和分析行为。因而,人们认为,像鸟类这样的动物只能做出“机械的套路动作”。

但是,卡特等人在最新的研究中使用了精密成像技术,包括用作描绘鸡和鸟大脑中与哺乳动物类似的听觉皮质区域的高灵敏度显像仪。两者的脑部此区域都负责听觉功能。他们发现,鸡和鸟类的大脑皮质层也呈多层结构,最令人惊奇的是,鸡和鸟的大脑皮质的细胞同样是由紧密、放射状连结单元与不同类型的细胞广泛相连,从而形成了与哺乳动物大脑皮质实际相同的“微电路”。

这也意味着,哺乳动物叠层以及阵列结构的大脑皮质特征并非唯一,更可能的情况是,大脑的叠层以及阵列结构是从更为古老的脊椎动物的大脑细胞和神经回路那里进化而来。

功能上的相通

卡特研究小组的研究结果不仅得出人和哺乳动物大脑与鸟类大脑在结构上有相似性的结论,更重要的是,它提出了一个问题:哺乳动物大脑的进化是何时开始的?

另一些研究人员的研究结果给出了一种答案:人和哺乳动物大脑与鸟类大脑的共同功能起始于3亿多年以前。许多研究显示,潜藏在复杂行为下的神经微电路对于很多脊椎动物来说是共通的。最近一些研究人员的研究结果更是提示,人与动物大脑共同利用神经回路来指挥行动是在更早的4.5亿年前。

大脑的功能相当于一个群体或一支部队的司令部,这个群体如何行动完全取决于人群受到环境的刺激后大脑做出什么样的决定和命令。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汉斯·霍夫曼的研究团队发现,人类、鱼类和蛙类可以使用一种共同的神经回路来产生多元化的社会行为,而且这种现象已经存在了4.5亿年了。霍夫曼认为,这种神经回路涉及社会行为,是存在于所有古脊椎动物中的。也就是说,人类的基本神经回路与动物是同源和同功的,而且人类大脑的神经回路与动物一样都是相当古老的。

霍夫曼研究小组选取了88种脊椎动物进行研究,其中包括鸟类、哺乳类等动物。研究人员分析了这些动物的大脑负责社会行为的12个区域,结果发现了两个神经网络的基因有特殊的活性。其中,一个神经网络主要负责评估外界环境刺激的相对重要性,这个网络就是中枢边缘系统;而另一个神经网络则主要负责社会行为,可以称为社会行为网络。第一个神经网络的功能体现在对于药物成瘾和浪漫爱情(爱情的反应就像药物成瘾一样,可以在大脑中体现)刺激下的情绪和精神反应,以及相应的行为特征,如兴奋、愉悦;而后一个神经网络则负责社会行为,如婚配和共同捕食。

由于在脊椎动物大脑负责社会行为网络的神经细胞的基因活性水平上寻找到了共性,霍夫曼等人认为,脊椎动物在过去的4.5亿年中既发生了行为的多样性变化,又有一些行为的一致性。

例如,婚配结构无论是一夫一妻,还是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都是社会性很强的行为,在不同的脊椎动物种群中发生过多次变化。不过,由于一夫一妻制行为在特定的环境中对于繁殖和生存非常有利,在人类和其他一些脊椎动物中就成为一种共同的选择。也有研究揭示,这种行为的进化主要是因为神经网络作出的微小调整,而不是产生了一个新的进化。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说。如果在未来的研究中能发现不同脊椎动物相同神经回路的分子共性,才可以比较清晰地证明人、哺乳动物和鸟类等脊椎动物有共同的负责社会行为的神经回路。

共同的“奖赏机制”

虽然研究人员目前不能在脊椎动物中证明大脑的分子有共性,从而证明神经回路是人和动物大脑运行的一种共同机制,但是已经有研究证明,属哺乳纲啮齿目的老鼠,与属哺乳动物灵长目的人类,在大脑中有共同的分子机制。例如,行为成瘾在老鼠和人类中都有共同的神经回路和分子机制,这就是大脑的奖赏系统和这一系统中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

人和老鼠大脑都拥有奖赏系统,而奖赏可以分为天然奖赏和后天(如药物)奖赏。前者指的是,人和动物与生俱来的对某些东西的渴望或者依赖,比如食物和性的奖赏,在完成这样的行为后大脑可以产生愉悦感。而药物奖赏是指人和动物接触或长期服用某种药物后形成的精神和身体依赖,也称成瘾,包括药物成瘾、酒精成瘾等,它们也可以引起人和动物的欣。

人和老鼠大脑中的奖赏系统是中脑边缘的多巴胺系统,多巴胺是这一神经回路中传递兴奋和愉悦的最重要的神经递质。最近,人和老鼠的神经奖赏系统又有了新的研究结果。

美国旧金山加州大学的神经科学家欧内斯特研究小组发现,小鼠在自由摄取可卡因后,脑部奖赏回路的细胞会在几个月后都保留对可卡因的记忆,而当它们在非自愿的情况下摄取可卡因时,脑部奖赏回路细胞的记忆却不能维持多久。

而在人类吸毒成瘾者的戒毒过程中也发现了类似的情况,酒精成瘾和烟瘾,就算是戒掉也很容易复发。但是,主动吸毒和被动吸毒在神经回路中留下的记忆长短不同,也就决定了毒瘾的大小不同:主动吸毒者在长期治疗后仍旧屡戒不成功,而被动吸毒者则比较容易戒掉毒瘾。这说明,人和老鼠的大脑奖赏系统具有同样的分子机制,即大脑中多巴胺神经元的活性增强,多巴胺会分泌较多,让人和老鼠产生兴奋,并在很长时间都可以留在记忆中。

生物多样性研究现状篇8

论文关键词:大豆,磷效率,磷高效基因型,QtL定位分析

大豆原产我国,现世界各地均有栽培,是主要的农作物之一。其种子富含蛋白质、脂肪,除用以榨油还可以加工成各种豆制品,深受人们喜爱。但我国大豆产量相对于发达国家较低,通过培育优良品种可以提高我国大豆产量,笔者就此问题作简单的探讨。

1磷的生理作用

磷是植物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之一,它是核酸、核蛋白、磷脂、激素、磷酸腺苷等许多有机物的构成成分,同时又以多种方式参与作物体内的生理过程,包括糖类代谢、碳水化合物的运输、含氮化合物代谢及脂肪代谢等,对作物生长发育、抗逆性、产量与品质都起着重要作用。

2磷资源利用现状

通常人们通过增施磷肥来提高土壤的含磷量,然而磷肥施入土壤后,由于其特定的土壤化学性质,大部分很快被土壤胶体吸附或固定,难于被作物吸收,因而利用效率不高。因此,提高作物对磷肥的利用效率对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磷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保障,又是不可再生的矿物质资源。有报道指出,根据目前已探明的磷矿储量与开采速度,世界现有磷矿资源只能维持50~400年。中国的磷资源只占世界磷资源的1.1%,可开发的磷矿只有1亿吨,按照目前开采速度,这些磷矿仅够开采约25年(Cathcart,1979),然而,世界绝大部分农业土壤又严重缺磷。据报道,全世界13.19亿公顷的耕地中大约有43%缺磷[1]。我国1.07亿公顷农田中大约有60%缺磷[2],磷仍然是我国乃至世界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限制因素,磷肥的供求不仅是现在而且是将来农业生产的突出矛盾之一。

另外,由于与大豆共生的根瘤菌具有固氮的能力,磷往往成为限制大豆的生长及产量最重要的关键元素,研究大豆对磷的利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磷资源的研究进展

作物不同基因型对磷素吸收利用差异的研究,国外研究开展得较早,不仅对耐低磷的机理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且对其遗传规律也进行了研究。我国对作物耐低营养胁迫基因型的发掘和筛选工作开展较晚,但进展较快,作物和营养元素的研究范围较广。

磷是植物体内参与很多生理生化过程的元素,其营养效率的生理生化基础相当复杂,并且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

磷高效基因型是指在磷胁迫条件下能比其它基因型获得较高产量的品种。作物磷效率包括两方面,即磷吸收效率(植物吸收介质中磷的能力)和磷利用效率(作物对体内磷的利用能力)。有研究表明磷的高效吸收与其高效利用有密切的关系(ming等,2000)。

不同植物类型间磷效率的表现存在的较大差异,很早就已引起人们的注意。ae等对多种作物耐低磷特性的研究发现,木豆通常比高粱、玉米、大豆等更耐磷胁迫。植物的磷效率差异不仅表现在不同的物种间,而且更重要的是,相同物种的不同品种也存在着效率的遗传变异,这就为这一遗传性状的开发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经济价值及利用潜力。Clark和Brown发现富磷土壤上磷高效与磷低效品种玉米干物质产量相近,但缺磷条件下磷高效品种干物质产量高于磷低效品种。Bruetsch的研究结果表明玉米早熟品种通常比晚熟品种吸收积累更多的磷,但晚熟品种的磷利用效率高于早熟品种。蚕豆品种(系)间磷利用效率存在明显差异,在缺磷条件下,不同蚕豆品种的干物质产量差异达72%,磷利用效率差异达77%。

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分子标记技术使得人们有可能将复杂的数量性状进行分解,与研究质量性状基因一样将控制数量性状的多个基因分别进行研究。随着植物遗传作图的快速发展,相关成果也应用于植物营养效率的基因型差异研究上。

目前已经有大量的研究在生理层次上探讨了植物磷营养效率与根系形态、生理、生化以及共生特性的相互关系。通过对磷高效吸收生理学中级指标的研究发现,与磷相关的性状中根系的相关性状最为重要。赵静[3]等应用GiS方法构建了大豆磷效率的应用核心种质,并对大豆种质的重要根系性状根构型进行了系统的评价和对比分析,结果揭示了大豆根构型与磷效率的关系及其可能的进化规律。研究发现大豆根构型与磷效率密切相关,浅根型大豆根系具有合理的三维空间分布,有利于大豆对耕层土壤磷的吸收,从而显著提高了大豆的磷效率和产量。王应祥[4]等通过营养液栽培试验研究大豆适应低磷胁迫的机理,结果表明:在水培条件下,大豆在磷效率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基因型差异。在总体磷效率(以生物量为标准)方面和磷吸收效率(整株含磷量)方面,结果与田间试验表现基本一致。

在此基础上,植物磷高效营养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也已经展开。QtL定位为研究如耐低磷这样复杂的数量性状的遗传学提供了一个好的途径。水稻在这方面研究的比较早,自九十年代,有关水稻的耐低磷的QtL定位已有报道。在一个BC群体中,定位了三个与总干重相关的QtL位点,5个与磷吸收相关的QtL位点,贡献值分别为45.4%和54.5%。使用标记C443发现在12号染色体上存在一个主效基因(wissuwa,1998)。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使用标记S14025和S13126将一个与磷吸收相关的主要QtL位点定位在一个3cm的空白区,与经典QtL图谱上的距离在1cm之内(wissuwa,2002)。使用标记RG9andRG241和RFLp技术,将与耐低磷性状相关的另一个主要QtL位点(pHo)定位在12号染色体上。还有一些微效的QtL定位在1号染色体,6号染色体及9号染色体上(ni,1998)。ming等(2000)使用RFLp标记将与根干重、地上部分干重和总干重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在第6号染色体上,贡献率分别为24.9%、20.5%和25.2%。其中与磷吸收相关的两个QtL的贡献率达到20.7%。

从20世纪90年代起,有关大豆的遗传图谱被构建起来(Shoemaker,1995;Keim,1997;Zhang,1997;Cregan,1999;Liu,2000;wu,2001;wang,2003;Zhang,2004),一些与大豆农艺性状相关的QtL定位已有报道(Lark,1995;tasma,2001;Specht,2001;Hoecka,2003;Zhang,2004),然而,在大豆基因组中,基因控制与磷相关性状的分析还比较少。李一丹在考查了nJRiKY的116个株系在低磷和适磷条件下7个农艺性状包括:株高(Ht)、地上部分鲜重(FSw)、根系鲜重(FRw)、根系干重(DRw)、根长(RL)、叶中磷含量(Lp)、根中磷含量(Rp),在应用大豆RiL群体(Kefengno.lXnannong1138-2)所构建的遗传图谱的基础上,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定位了大豆耐低磷性状的QtL位点。使用windowsQtLCartographer程序分析了耐低磷性状的QtL。在F1和F2连锁群中,共检测到7个QtL位点,有5个QtL位点定位于F2连锁群上,两个定位于连锁群F1上。并定位了地上部分鲜重(FSw)、根中磷含量(Rp)和叶中磷含量(Lp)三个性状的QtL位点,其中有5个QtL位点的LoD值>3。所有QtL位点都可以解释超过10%的总遗传变异,其中与叶中磷含量相关的两个QtL最大可以解释超过20%的遗传变异[5]。因此推测,大豆中与耐低磷性状相关的主效基因可能定位于F连锁群上。

4科学和实践意义

通过研究大豆种质中育种核心种质耐低磷特性进行评价,并对其性状进行定位。将使大豆研究工作开拓新的研究领域,通过营养过程诠释大豆高产和稳产问题,促进大豆育种水平升级。

参考文献

[1]刘建中.1994.利用植物自身潜力提高土壤中磷的生物有效性[J].生态农业研究,2:5~8

[2]鲁如坤.1998.土壤——植物营养学原理和施肥[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3]赵静,付家兵,董英山,严小龙.2004.大豆磷效率应用核心种质的根构型性状评价.科学通报,49(13):1249~1257

[4]王应祥,廖红,严小龙.2003.大豆适应低磷胁迫的机理初探.大豆科学,22(3):208~212

[5]李一丹.大豆(GlycinemaxL.merr.)耐低磷相关性状的QtL分析.东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

otL的提出:Geldermann在1975年抽提出数量性状位点QtLs(quantitativetraitlocus)的侠义义概念,认为QtLs是对占据染色体某一区段数量性状位点的变异有较大影响效应的单一基因或紧密连锁的基因簇。otL的提出为研究数量性状单基因作用及其互作效应,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遗传分析模型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动物育种方案的实施开辟了新途径。借助分子标记-otL的连锁关系来实现真正的基因型选择,可以提高对动物主要经济性状的选育,从而提高选育的效率。理想的遗传标记应具备的条件为:(1)高度多态,以保证个体或系在每一个基因位点上携带不同的等位基因。(2)种类丰富,以保证足够多的标记覆盖整个基因组。(3)对所研究的数量性状,繁殖适应性都呈中性。(4)最好是共显性,以保证标记基因位点上所有的基因型都可明显区分。

QtL检测的方法:目前借助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QtL检测的方法主要有2类:一类是标记-otL连锁分析(mark-QtLlinkageanalysis),也称为基因组扫描(genomescanning);另一类是候选基因分析(candidategeneapproach)。标记-otL连锁分析是基于遗传标记座位等位基因与QtL等位基因之间的连锁不平衡关系,通过对遗传标记从亲代到子代遗传过程的追踪以及它们在群体中的分离与数量性状表现之间的关系的分析,来判断是否有QtL存在,它们在染色体上相对位置以及它们的效应大小,因而这类方法的前提是:1)要有理想的遗传标记。2)要有合适的群体用于进行分析。3)在该群体中存在分离的QtL。候选基因分析是根据已有的生理生化知识以及对复杂数量性状的剖析,来推断哪些基因可能参与了性状的形成,预先选定一些基因(称为候选基因),通过分子生物学实验检测这些基因及其分子标记对特定数量性状的效应,筛选出对数量性状有影响的基因和分子标记,并估计出它们对数量性状的效应值,最后在分子生物学水平证实基因的变异能否带来真实的表型变异。候选基因法费用低,操作简单,便于在标记辅助选择(mmS)中应用,但在无法预先确定候选基因的情况下,标记-otL连锁分析是最常用的方法。

QtL定位的策略:利用QtL与遗传标记之间的连锁关系。在一个大群体中进行标记基因型和被测数量性状表型值记录,通过统计方法进行连锁分析,确定连锁关系。其基本步骤为:1)选择适宜的遗传标记;2)选择在所研究数量性状上处于分离状态的纯系或高度近交系;3)进行系间杂交获得分离世代的F2个体或者进行回交获得BC个体;许多学者根据不同群体的遗传特性,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座位与QtL相互关联的检测方法,所涉及到的群体包括:近交系间分离群体、异交系间分离群体、加倍单倍体(DH)群体、2个近交系间的重组近交系(RiL)、一粒传群体(SSD)、单倍体群体等。4)检测各世代群个体的标记基因型并记录其数量性状表型值;5)分析标记基因型与数量性状表型值之间是否存在连锁关系,确定QtL连锁群,估计QtL效应。

生物多样性研究现状篇9

关键词:意象图式维度空间身体名词

一、引言

从意象图式角度看,空间和量词具有语言学意义。综观古今形状量词的研究现状,可以发现:普遍意义上的研究较多,深入系统研究形状量词的较少,关于英汉形状量词的意象图式对比研究则更少。因此,进行此方面的研究十分必要。

二、相关研究及本文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相关研究与不足

就形状量词而言,由于英语当中是否存在量词一直饱受争议,所以国外关于量词的研究并不多。国内的研究极不均衡,绝大多数集中于研究汉语形状量词。英语形状量词研究相对较少,但仍有学者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薛粉玲(2008)在研究汉英形状量词的认知解读时对英汉形状量词进行了深入研究。亦不乏偶有涉猎者,如王文斌(2009)在研究汉英形状量词“一物多量”的认知缘由及意象图式的不定性时旁涉了英语中的形状量词。在国内,对汉语或英语形状量词大多从隐喻、转喻的角度进行研究,如石毓智(2001)、郭敏(2006)、韩瑞娟(2011),鲜有从意象图式角度对其进行深入分析。鉴于此,本文立足权威语料分析,从语言学角度,聚焦考察英汉形状量词的共性与个性,并加以认知功能阐释。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文依据如下方法与步骤,选取研究对象,展开具体研究。

第一,研究方法。为深入探究英汉形状量词及其背后的认知机制,首先,搜集英语和汉语中的形状量词;然后,基于分析结果,洞察英汉形状量词背后的认知异同。

第二,研究步骤。首先,文中所有英汉形状量词均取自《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辞典》《英汉大词典》,如“滴”与“drop”,“串”与“string”;其次,英语例证主要取自英语国家语料库(BnC),汉语例证主要取自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CCL);最后,对这些例证进行归类分析。

三、意象图式

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weLiveby)一书中首次将“意象”和“图式”两个概念结合而成“意象图式”。顾名思义,意象图式包含两个内容:意象和图式,它是“意象“和“图式”的统称。所谓“意象”,是指人们在感知并体验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抽象表征,是对一种客观事物由于“识解”(construal)方式的差别――凸现的部分不同、采取的视角不同、抽象化的程度不同等等而形成的不同心理印象(Langacker,1990)。“图式”是指人类关于客观事物的具有结构层次的认知单元,是一种固化的思维模式,也是一种已经抽象了的知识表征。

由此,我们可以从“意象”和“图式”这两个概念看出,意象图式就是指人在与客观事物的日常交往中所形成的一种简单而基本的认知结构,是对意象的图式表征,表现出图式的固定型式(Ungerer&Schmid,1996:160;Croft&Cruse,2004:44)。换句话说,意象图式不是具体的形象,是已经抽象了的认知结构和知识表征,已脱离了事物具体而丰富的形象。它是人类为了获取关于世界有意义的、相关的经验结构,反复运用一个固定型式对客观世界同一种关系进行理解和推理,形成自己所熟知的感知、思维、行为的认知模式。汉英当中的形状量词正是体现了这一点。“一个形状量词通常就是人类观察有形事物的一种视角,而一种视角往往就是一种意象图式,是对有形事物的一种识解。”(王文斌,2009)

四、形状量词的意象图式

Foley(1997:235-236)认为,量词的典型作用是描述名词所指事物的形状、数量或其他的感知性特征,而且形状因始终是客观事物最为明显的特征而成为量词所表达的最为显著的语义特征。Foley(1997:245)还指出,量词性语言注重物体的形状及其离散性。由此可知,量词除了给离散的客观事物计量之外,还能描述所指事物的形状特征,汉英许多量词均能描写客观事物的形状,这是汉英量词的共性。例如:“一点/滴/颗/行/串/把泪”,每个量词都传达出泪水的形状,而英语“abar/cake/chunk/loaf/lump/sliceofcheese”中的每一个量词也生动地向我们传送了“cheese”的形态信息。因此,不论汉语还是英语,大多数量词在计量事物的同时,都能对所指事物起描述形状的作用。

Foley(1997:235-236)对量词所反映的事物形状进行了维度分析。他认为,在印度尼西亚语和泰语等语言中,量词所反映的事物形状主要表现为三个维度:一维、二维和三维。一维所反映的事物往往是长形,二维所反映的事物往往是平面或扁平的,而三维所反映的往往是圆形。我们在探究汉英量词所反映的事物维度时,发现汉英量词不但能描述事物的以上三个维度,而且还能反映事物的零维(zerodimension)。

除上面这个特点之外,形状量词还具有离散型和连续性。世间万物都逃不出连续或离散的状态(丁i玲,2013),形状量词亦是如此。“离散性和连续性”的概念首先是由数学家提出的,在数学中就有离散数学和连续数学之分。而在物理学中,光被认为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这里的粒子性就具有离散性的特征,而波动性则具有连续性的特征。这些都说明万事万物均有离散型和连续性的特征,形状量词也不例外。

(一)离散性形状量词的意象图式

按照talmy(2000:55)的说法,如果对一个数量体形成的概念是在其构成整体中有分离或中断的情况,这个数量体就是离散性的。例如,一只狗和另一只狗之间、一本书和另一本书之间都是分离的,因为在人们的概念系统中,每一只狗、每一本书都有空间上的界限,这里体现的就是离散性。

1.零维

我们通常认为,零维就是把物体所占有的空间范围看成是一个“点”,即不考虑这个范围在长、宽、高三个维度上的特征。汉语中通常以“颗”“粒”“滴”为典型代表,而相对应地在英语当中也存在此类现象。例如:

(1)一颗沙子agrainofsand

(2)一粒灰尘aspeckofdirt

(3)一滴水adropofwater

在上述例子中,汉语中“颗”“粒”“滴”的形状分别被形象地映射到了“沙子”“灰尘”“水”上,在英语当中亦是如此。由此可见,英汉形状量词有其共性。

除了上述这些量词,汉语中还有一些量词也呈现为零维的形状意象图式。例如:“一星烟火”和“一豆火苗”。在这两个例子中,始源域中的“星星”和“豆子”的形状分别被映射到了目标域“烟火”和“火苗”上,我们可以把“星星”和“豆子”所占有的空间范围看成是一个“点”,不考虑它在长、宽、高三个维度上的特征,使目标域中的“烟火”和“火苗”显现出来的是其渺小的特征,因此呈现在我们脑海中的常常就是烟火和火苗微弱渺小的意象。

由此可见,表示零维空间的英汉形状量词有共性也有个性。两者都没有出现借用身体名词作形状量词的情况。但在汉语中,表示零维空间的形状量词不限于“颗”“粒”“滴”这几个量词,还可以是其它量词,如“星”“豆”等,但英文中没有出现这种情况。

2.一维

一维就是把物体所占有的空间范围看成是一条“线”,即只考虑这个范围在长度上的特征,而不考虑其在宽度和高度上的特征。汉语中的此类形状量词有“条”“串”“根”“行”“列”“排”“截”“节”“段”“缕”“丝”“线”等,英语当中也有此类现象。例如:

(4)一串珠子astringofbeads

(5)一缕头发astrandofhair

(6)一条面包abarofbread

在上述例子中,汉语和英语中的“串”“缕”“条”的形状分别被映射到了“珠子”“头发”“面包”上,始源域中的“串”“缕”“条”使我们把目标域中的“珠子”“头发”“面包”所占有的空间范围看成是一条“线”,即只考虑它们在长度上的特征,从而在读者脑海中呈现一种细长的意象。

除了上述这些量词,英、汉语中还有一些量词也呈现为一维的形状意象图式。例如汉语中的“一针绿草、一指雨、一眉月”和英语中的“afingeroflight”。用“针”来修饰绿草,脑海中首先会浮现出针的形状,从而领会到绿草犹如针一般细长而尖锐。用人的“手指”来修饰雨,将始源域中的“手指”修长的特点映射到了目标域中的“雨”上,雨丝犹如手指般细长,说明雨下得很大。用“眉”来修饰月亮,根据经验,人们一看到“眉”就会联想到它弯弯的细长的形状,从而脑海中会反应出月亮犹如眉毛般弯而细长,十分清晰。同样,“finger”的特点也被映射到了“light”上,说明光线只有手指般长短,体现了光线的黯淡,能见度十分低。“针”“手指”“眉”以及“finger”都是把物体所占有的空间范围看成是一条“线”,即只考虑它们在长度上的特征,而不考虑其在宽度和高度上的特征,体现了英汉形状量词的一维特征。

由此可知,表示一维空间的英汉形状量词存在共性,两者都有借用身体名词作形状量词的情况。但这种情况在汉语中比英语中多。

3.二维

二维就是把物体所占有的空间范围看成是一个“表面”,即只考虑这个范围在长度和宽度上的特征,而不考虑其在高度上的特征。汉语中通常以“片”“张”为典型代表,而相对应地在英语中也存在此类现象。例如:

(7)一片吐司asliceoftoast

(8)一片草叶abladeofgrass

(9)一张纸asheetofpaper

在上述例子中,汉语和英语中的“片”“张”的形状分别被映射到了“吐司”“草叶”“纸”上,始源域中的“片”“张”使我们把目标域中的“吐司”“草叶”“纸”所占有的空间范围看成是一个“表面”,即只考虑它们在长度和宽度上的特征,而不考虑其在高度上的特征,从而在脑海中呈现出一种薄而平的意象。

除了“片”和“张”,英、汉语中还有一些量词也呈现为二维的形状意象图式。例如:“一面墙”“一叶扁舟”“afingernailofmoon”“anailoflight”“atongue/shoulder/neckofland”“abodyofwater”。用“面”来修饰墙,我们首先会联想到人脸的形状,从而在脑海中浮现出墙扁平的特点。而将始源域中“叶”的形状映射到目标域中的“扁舟”,生动形象地传达出了扁舟的扁平特点。英语中,“fingernail”扁小的形状被映射到了“moon”上,传达了月亮微小的形状特点。“nail”的特点被映射到了“light”上,说明光亮的面积犹如指甲那样小,表明了当时光线的黯淡。“tongue”“shoulder”“neck”扁平狭窄的特点被映射到了“land”上,说明地域面积的狭小。“body”将身体所呈现出来的一个平面的形状映射到“water”上,说明水域面积的宽广。

总之,在汉语和英语中,表示二维空间的英汉形状量词存在共性。在这种情况下,借用身体名词来作形状量词的现象,英语比汉语多。

4.三维

我们通常认为,三维就是把物体所占有的空间范围看成是一个相对规则的“体积”,即考虑这个范围在长、宽、高三个维度上的特征。汉语中通常以“块”“团”为典型代表,而相应地,在英语中也存在此类现象。例如:

(10)一块肥皂alumpofsoap

(11)一团火aballoffire

除了“团”和“块”,英、汉语中还存在其他三维形状的量词。例如:“一球线团”“一头蒜”“一眼井”“一口缸”,“twocakesofsoap”“aheadofgarlic”“aforestofskyscraper”等等。

在上述汉语例子中,目标域中的“球”“头”“眼”以及“口”的形状特征分别被映射到了始源域当中的“线团”“蒜”“井”和“缸”上,生动形象地传达出了它们所修饰的中心词在长、宽、高三个维度上的特点:如同球一般圆滚滚的线团;类似头一样的蒜;像眼睛似的井;像嘴巴似的缸。在英语中,“cakes”块状的形状特征映射到了肥皂上,使人一目了然。“head”的形状被映射到了“garlic”上,在脑海中呈现出一颗圆溜溜的大蒜的立体意象,十分生动形象。“forest”原意是“森林”,使我们联想到一棵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将“forest”的形状映射到“skyscrapers”上,使人眼前呈现出这座城市高楼耸立、巍峨壮丽、遮天蔽日的景象。因此,上述始源域中的“球”“头”“眼”“口”以及“forest”“cakes”“head”使我们把目标域中的物体所占有的空间范围看成是一个相对规则的“体积”,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它们在长、宽、高三个维度上的特征。

由此可知,虽然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表示三维空间的英汉形状量词也存在一定的共性,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借用身体名词作形状量词的情况,汉语却比英语多。

(二)连续性形状量词的意象图式

按照talmy(2000:55)的说法,如果对一个数量体形成的概念是在其构成整体中没有分离或中断的情况,那么对这个数量体形成的概念就是连续性的,例如水、土壤、空气等物质在人们的概念系统中没有具体的边界,体现的则是连续性。汉语“一斜小径”中量词“斜”的意象图式被映射到了“小径”上,让人想象到在俯视地面时所看到的一条斜径,而不是垂直或水平的,突出它“斜”的特点。同样,“一垂瀑布”中“垂”的形状特点也被映射到了瀑布上,体现出瀑布垂直挂下的特点,十分壮观。“斜”“垂”在人们的概念系统中没有具体的边界,在其构成整体中没有发生分离或中断,因此它们所形成的概念都是连续性的。

英语中表现为连续性意象图式的形状量词非常丰富。例如:

(12)Suddenlyaboltoflightningcrackledthroughthesky.

(13)Hewascertainbeyondashadowofdoubtthatheplacedittherethismorning.

例(12)中的“aboltoflightning”是“一道闪电”义,“bolt”呈现出来的是一种锯齿状的白色光耀的形状,给予人一种闪射性和疾逝性的感觉,这种形态被映射到了“lightening”上。例(13)中的“shadow”是“影子”义,其模糊的形状被映射到了目标域中的“doubt”上,从而使“doubt”有了模糊的特征。而“bolt”和“shadow”在人们的概念系统中没有具体的边界,它们所形成的概念是连续性的,没有发生分离或中断。

五、结语

在零维空间下,英汉形状量词相对较少,这可能是因为零维物体本身较小,相对于其他较大的一维、二维、三维物体,它们并不明显,所以不易被察觉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倾向于先察觉到较明显的、较大的事物,而容易忽略细小的东西,所以对零维物体的关注较少,用来修饰它们的形状量词相对也较少,借用身体名词作形状量词的情况则更少,在英、汉语中几乎都没有,这是英汉形状量词在零维空间上所呈现出来的共同点,说明英汉在认知上存在着共性。此外,英汉形状量词都有离散性和连续性的特征,在离散性方面两者都呈现出空间性的特点。然而,不同的民族,其文化背景不同,人们认识、理解事物时的侧重点必定有所不同,这导致英汉在形状量词的使用上存在差异。在二维空间下,英语中借用身体名词作形状量词的现象比在汉语中多,但是在一维空间和三维空间下恰恰相反,在汉语中借用身体名词作形状量词的现象比英语多。这说明汉语母语者从自身出发认知事物时,对于一维空间的事物和三维空间的事物关注较多,侧重点在“线”和“体”,而以英语为母语者更多关注事物的二维空间,侧重点在“面”。

参考文献:

[1]Foley,w.a.anthropologicalLinguistics:anintroduction[m].

Britain:BlackwellpublishersLtd,1997.

[2]Lakoff,G&m.Johnson.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

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

[3]Langacker,R.w.Concept,imageandSymbol[m].newYork:

moutondeGruyter,1990.

[4]talmy,L.towardaCognitiveSemantics[m].Cambridge:the

mitpress,2000.

[5]Ungerer,F&H.Schmid.anintroductiontoCognitive

Linguistics[m].London:Longman,1996.

[6]郭敏.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现代汉语形状量词词义考察[D].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7]韩瑞娟.形状量词隐、转喻同现的认知分析[J].现代语文(语言

研究版),2011,(2):103-105.

[8]石毓智.表物体形状的量词的认知基础[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1,(1):34-41.

[9]王文斌.论汉英形状量词“一物多量”的认知缘由及意象图式的

不定性[J].外语教学,2009,(2):6-11.

[10]王文斌.论英语的时间性特质与汉语的空间性特质[J].外语教

学与研究,2013,(2):163-173.

[11]薛粉玲.汉英形状量词的认知解读[D].宁波:宁波大学硕士学

位论文,2008.

生物多样性研究现状篇10

据上学期科学老师介绍:学生非常喜欢科学实验,四个班级由于课堂常规的不平衡,导致综合能力差异较大,具体表现在,观察不仔细,操作欠规范。

二、教材简析:本册共分四个单元,共32课。

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

从使用工具开始,提出研究问题,然后研究最简单的机械—杠杆,由此开始认识杠杆类机械,再研究非杠杆类机械,最后以自行车为载体,以齿轮研究为主要内容对本单元的研究作一次总结与提升,让学生对机械的作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各类机械和工具的特点和作用。

2、有的机械可以省力,有的机械不能省力但能发挥其他作用。

3、能根据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机械。

过程与方法:

4、通过实验和收集数据,发现问题并作出自己的分析解释。

5、对于自己的预测,用实验来证实。

对于自己的探究,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乐意与同学进行交流。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

引导学生们对纸的抗弯曲能力进行研究。并运用学到的形状和结构的知识,做框架、建高塔、造桥的活动中,知道结构具有不同的特点能满足不同的需要;发现改变物体的形状结构可以改变其承受力的大小;体验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巨大影响,提高探究兴趣,发展探究能力。

第一部分(1——7课)是探究形状结构的科学道理。1——6课分别研究条形、拱形、框架等结构。7课是认识桥梁的结构。

第二部分(第8课)“用纸造一座桥”是设计科学合理的形状结构。

教学目标:

1、知道增加厚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某些性能。

2、知道拱形承受力的特点是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了解圆顶形、球形等有与拱形相似的特点。

3、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强。

4、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5、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得出合理的结论。

6、在探究中能既大胆假设又能小心求证。

7、发展尊重他人,认真倾听,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品质。发展乐于动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

第三单元:能量

从学生最熟悉的电出发,探究电生磁,制作电磁铁,观察玩具小电动机怎样转动起来,把电能变成机械能。然后以电能与其他能量的相互转化为中心,认识各种不同形式能量及其相互转化,再扩展到认识太阳能,了解我们现在使用的绝大部分能量都来自太阳能的转化与储存。活动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5课),探究电流怎样产生磁性,制作电磁铁并研究电磁铁的磁极和磁力大小,研究玩具小电动机怎样转动起来,感受电能转化成动能的奇妙。

第二部分(6—7课),通过寻找电的用途,研究电的来源,认识电能和其它能量间的转化。

第三部分(第8课)探究煤、石油、天然气能源矿产与太阳能之间的关系,认识我们使用的能量几乎都源于太阳能的转化与储存。

教学目标:

1、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2、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性质。改变电磁铁的正负极接法、改变线圈的绕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电池的数量等因素有关。

3、经历一个完整的较深入的探究过程,研究电产生磁、电磁铁磁力大小、小电动机转动原理,体会到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的重要性,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4、认识能量有多种形式,能相互转化并储存在一些物质中。意识到重数据分析,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得出结论,体会到合作的必要与留意观察、善于思考的重要性。

第四单元: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本单元所关注的是物种的多样性。引领学生认识生物种类的多种多样,认识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认识生物个体不同的形态结构与他们的生活环境的关系以及多种多样生物存在的意义。

1-2课记录统计校园中的动植物种类,用生物分布图描述,感受校园生物的多种多样,建立认识。

3-4课从校园生物拓展到自然界生物多样性认识。通过分类活动,领悟分类是研究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方法,进一步建立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5课研究人类自己,认识生物个体与个体之间也是千差万别的。

6-7课引领学生认识不同环境中生活的生物的特殊身体结构,生物形态结构,体会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8课运用资料分析,认识到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大自然赋予生物生存的权利。

教学目标:

1、知道生物的种类多种多样。知道同种生物不同的个体各不相同

2、初步理解生物体不同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知道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知道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要保护它们赖以生活的环境。

3、能观察到生物之间可辨识的不同特征。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能用实验、调查、查阅资料等方法收集信息,寻找问题的答案。能倾听他人的报告,并能用适宜的方式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小编推荐与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关联的文章:

||||||||

到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4、能够关注周围生物所生活的环境,具有环境保护的意识。能够认同人类是生物家族中的一员,愿意与生物家族的其他成员和谐相处。

5、能够体会到仔细观察常会有许多新发现,发展研究生物的兴趣。

三、教学措施:

1、用丰富多彩的亲历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记录、收集数据,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能力。

2、用激励的评价语言激发他们的兴趣,用展示成果的活动彰显他们的能力(四人合作小组:组长、实验员、记录员采取轮换制)

3、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指导他们规范操作实验(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

4、提供成果展示平台,评选制作作品(建高塔、美丽的桥、生物多样性小报……)迎接学校主题开放活动。

5、建立经常性评价与综合性评价考核制。课堂常规30%(发言、倾听、不同意见、独特观点)+实验探究30%(记录表、实验报告、成果资料)+卷面测试30%+小组合作自评10%。

操作:常规记录1人(制表格),科学课代表1人收集活动记录、实验报告、成果资料。小组自评表。

四、教学进度: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与地点

1

1、使用工具2、杠杆的科学(一)、(二)

3实验室

2

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一)、(二)4、轮轴的秘密

3实验室

3、

5、定滑轮和动滑轮6、滑轮组(一)、(二)

3实验室

4、

7、斜面的作用8、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一)(二)

3实验室

5

国庆黄金周

6、

1、抵抗弯曲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一)(二)

3实验室

7

3、拱形的力量4、找拱形5、做框架(一)

3实验室

8

5、做框架(二)6、建高塔(一)、(二)

3实验室

9、

7、桥的形状和结构8、用纸造一座桥(一)、(二)

3实验室

10

1、电和磁2、电磁铁3、电磁铁的磁力(一)

3实验室

11、

4、电磁铁的磁力(二)5、神奇的小电动机

3实验室

12

6、电能和能量7、电能从哪里来8、能量与太阳

3实验室

13、

1、校园生物大搜索2、校园生物分布图

3生态园

14、

3、多种多样的植物4、种类繁多的动物

3标本馆

15

5相貌各异的我们6、原来是相互关联的

3生态园

16

7、谁选择了它们8、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3生态园

17

整理评价资料、学生自评、小组考评

5实验室

18

卷面考查

1实验室

19

教学总结

1实验室

  2  小编推荐与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关联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