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业技术的基本知识十篇农业技术的基本知识十篇

农业技术的基本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1:45

农业技术的基本知识篇1

农业技术服务推广体系是将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运用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重要手段,对于促进南屏镇的农业发展来说,农业技术推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该文主要针对南屏镇农业技术推广面临的现状和问题,提出解决策略,以更好推动南屏镇的农业发展。

关键词:

农业技术推广;有效对策;南屏镇

农业技术推广是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成农业生产力的过程,它是运用农业科技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系列农业活动,它的成功推广,是实现现代化农业的桥梁和纽带。农业技术推广的途径,主要是将最新的农业科研成果,包括比较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科研新品种等,引入到农业生产实践中,经过农田的试验和示范,将技术和成果推广下去,并且在实际生产中进行培训和接受咨询,使得农业成果顺利应用。农业技术推广包括农业生产前、中、后全过程,服务对象是所有的农业生产实践者,它通过农业科技成果的成功推广,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南屏镇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地理环境优越,是当地的农业大镇之一。南屏镇农业发展迅速,与农业技术推广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想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只有大力推广农业技术,并对农业技术推广大胆改革创新,更好地服务“三农”。

一、南屏镇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分析

1、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队伍素质偏低

目前,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学历水平普遍不高,大多是中专或是大专的学历,技术知识掌握的也不够扎实。据相关了解,基层推广机构多出现“在编不在岗”的情况,一些人通过走关系进入到机构中,却不是农业相关专业。而许多本科生以及学历更高的农业专业人员却由于编制限制无法进到基层机构工作,名额被占用情况严重,实际工作无人做。真正参与到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只是些临时聘用人员,由于待遇低,而且需要到农村参与生产实践,所以在招聘时,门槛不高,什么学历都行,只要求吃苦能干,这就造成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队伍素质偏低。这些人员因为自身没什么基础,参加继续教育的机会也不多,只能跟着一些老的推广人员学习,导致知识面狭窄,知识内容陈旧,难以使农业技术得到有效推广。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才匮乏,大大限制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2、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相对较少

近些年重视农业发展,大部分农业技术推广站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办公条件以及检测仪器、设备等硬件设施得到了良好改善。但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面临着经费投入不足的难题,目前经费除了人员工资等,只能基本满足生产技术指导,而对于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肥料的推广,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以发宣传单的方式进行宣传和推广。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是一级级下发的,市级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经费能够基本满足推广所需;县、镇的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是向市级单位申请所得,基本不安排专项的推广资金,有些县没有自己的农业技术推广项目,所以也就没有相应的经费;到了镇级单位,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更是来源有限,少之又少,资金缺口很大,而且有些乡镇连基本的下乡交通费用等基本所需都不能解决,更谈不上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技术推广。

3、农业技术推广渠道过于单一

目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方式还仅限于技术推广人员的“一张嘴,两条腿”的状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没有系统的培训,知识不能及时更新,推广的只是比较陈旧的知识,服务三农工作的方式落后,接触新项目的机会少,即使引入了新项目,也不能开展。基层机构配套设施不完善,已有设备功能老化,有运行障碍,更是缺乏多媒体等新传媒设备。开展集中培训也仅限于老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传授自己的工作经验,没有知识的更新。农业技术推广渠道比较传统、单一,加之没有农业科技示范场和试验示范基地,无法开展农业新科技项目。

4、农业技术推广管理制度不健全

自2000年开始,乡镇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管理权限的归属不断变更,开始时,机构的人事权、财、物权等都归乡镇政府管理,到2006年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又变为由乡镇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共同管理,基层机构的人员和办公场所也在管理权限的频繁变换中严重流失,仪器、设备等也有所丢失或者损坏,使得原本不够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广站更无法好好地开展工作。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管理权限无论归谁,都被看成是可有可无的单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独立的财权,经费由主管部分统一核算,资产随意支配。同时,地方财政本身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形同虚设,新技术推广、科技宣传等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基本职能不能有效开展,严重阻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1]。

5、综合试验基地建设相对滞后

据了解,一些农业技术推广站争取到了政府的支持,建设了自己的综合实验基地,并适时的引入农业技术推广新项目,基本取得了较好的推广成效。农民通过试验基地的成功,也积极开展新项目,这样就使得新科技、新品种、新肥料得到良好传播,对农业技术推广也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农业技术推广站的经费投入不足,基本工作都难以展开,对于综合实验基地的建设更谈不上。目前大部分农业技术推广站都没有自己的综合实验基地,而在推广过程中,农民不知道新科技、新品种、新肥料的成效到底如何,而且又没有经费补助,所以农民也不愿意冒险在自家的责任田中开展新项目做实验,这使得推广工作成了一纸空谈。

二、南屏镇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效对策

1、优化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队伍素质

农业技术推广必须依靠高素质的人才,没有高素质人才的农业技术推广站,即使其硬件条件再好,也不能实际展开工作。所以农业技术推广站的首要工作就是吸收、培训一批高素质的人才,打造一支素质高、技术过硬的专业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人才队伍基本建设好后,投入到实际工作,也要定期的通过继续培训和考核的形式,保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能够随时学习新知识,知识内容能够及时更新。学习的主要方式可以是在岗人员的继续教育,以确保知识不老化、不陈旧;还可以在实际工作中挑选出色的人才,给予其高校深造的机会,或者去省外学习调研机会;农业技术推广站还可以聘请知名农业专家来给农民现场讲解农业新科技的有关知识。目前农村留守的多为老人和儿童,其文化水平有限,新知识接受能力也有限,所以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可以下乡到农村,直接参与并指导一系列的农业活动,为农民讲授新技术、新知识,为农民带来更直接的服务。

2、拓宽农业技术推广的经费来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推广法》的规定,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所必需的推广经费统一由国家财政支出,所以政府部门要加大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的投资力度,增加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农业科技推广经费。一方面是增加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事业费,保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资正常发放,以及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运转所需费用。另一方面是对项目推广费用的投入要增加力度,因为它是真正的农业技术推广需要项目经费,而且要做到专款专用,不能将项目经费用于其它开支,比如日常运转费用以及奖金发放等。同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大力展开合作,发展多渠道、多元化融资渠道,建立较为完善的融资体制,可以通过农业实体的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吸引私人或企业投资,用于农业技术推广,共同壮大农业技术推广的队伍,将技术推广和市场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

3、丰富农业技术推广的渠道和形式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敢于创新,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肥料等与农业企业单位相联合,建立新型科研推广体制,建设农业试验基地,自产自用高产、优质的农产品,快速将农业科研成果转变为生产力,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中,促进农业技术大力推广。结合本地区农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可以征得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发展更多地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可以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相关力量共同参与,为农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提供远程服务,解决农民无处找专家的问题。同时,开展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包村联户活动,即每家每户都有一个责任人,专门负责农业技术推广活动。现代化科技发展迅速,在农村的发展情况也是很好的,所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可以通过综合短信平台等媒介,将最新的知识,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发送给农民,以保证农民了解最新农业动态,跟得上现代农业发展[2]。

4、健全农业技术推广的基层管理制度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在人员上应采取农业技术专业人员聘任制度,他们知识渊博,经验丰富,为农业技术推广带来专业力量;已有人员也可以竞争上岗,对促进员工业务学习和实际工作能力有所帮助。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需加强制度的管理,保证每项工作的开展都能有制度可循,并且根据每个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工作分工,明确每个人的岗位职责。还可以将业务与报酬挂钩,激励员工努力工作,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同时必须建立健全综合考评制度,不但要考核每个人的工作情况,上级管理部门还应该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定期考评,以保证机构的社会服务能力[3]。

5、加强农业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建设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综合试验、示范基地的建设。农业技术推广以建设综合试验、示范基地为重点,开始农业科技新技术、新品种以及新肥料的示范推广,才能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展示给农民。农民通过亲眼所见,才会在自家责任田运用农业科技新技术、新品种以及新肥料,促使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力,更有效的服务于三农。所以加强农业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是农业技术推广的根本所在,它采用生态农业的种植方式,在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同时,也注重环境的保护,是标准的农业生产方式,它遵循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努力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三、结语

基于南屏镇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农业推广部门要在保证其自身职能完善的情况下,吸收、培养高素质人才,结合南屏镇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需求,引进开展适合的科研新项目,更好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为南屏镇的现代农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使农业技术推广为农民在增产增收方面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作者:陈俊单位: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南屏镇农业工作站

参考文献

[1]高启杰,姚云浩,马力.多元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合作的动力机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

农业技术的基本知识篇2

关键词:知识经济;生产力水平;农业经济;科学技术;创新

1知识经济的概念、作用及发展

根据oeCD在世界上1996发表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并综合多年来关于知识经济的提法,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①知识经济的繁荣不再直接受制于资本、资源、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直接依赖于知识的积累和运用。知识经济的外形是无形资本,人类社会的知识总量,人力资本、知能、高科技网络电脑等等,如同产业革命极大地改造了世界的面貌一样,以芯片、微处理器、光导纤维为特征的电脑、通讯和信息存储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它们的紧密结合,正在生产领域掀起一场技术革命,把我们带入了经济时代。

发展知识经济必须重视人才在知识经济中的特殊作用,大力发展教育,提高我国人力资本的素质。判断知识经济发展状况,生产力水平高低,教育状况和劳动力素质是一个重要的测量指标。因为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及应用,无不依赖于以智能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的支持,人才是科学技术的主要载体。大力发展教育,尽快提高劳动力资本的科技素质,培养大量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是解决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其次发展知识经济还应加大对知识技术的投资,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的增长直接依赖于知识和技术的积累和应用。加大对知识和技术的投资,提高人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充分发挥知识、技术对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2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人均农业资源十分有限,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不足0.08公顷,且因城市建设、高速公路的修建、水土流失等多种原因,耕地面积还在持续减少。从技术水平上看,我国农业技术水平总体比较低下,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许多农产品的生产属于劳动力等生产资料的高投入和知识低投入的生产,生产成本较高,导致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低下。

八十年代初期出现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曾经使我国的农业经济连年大幅度增长,九十年代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改变和正在改变着农业和农村的面貌,最近几年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小城镇建设蓬勃兴起,使农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进入二十一世纪,农产品供需基本平衡,甚至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人们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正由温饱向小康转变,人们由追求吃饱到追求吃好,对农产品有了选择性,对农产品不仅有数量的需求,更有质量的要求,市场对绿色农产品的呼声越来越高。我国要以占世界7%的耕地来养活占世界25%的人口,就必须更多地依靠知识资源和充分地利用自然资源来解决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问题。

3我国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经营观念陈旧,缺乏市场意识。由于受长期以来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农民怕风险,不肯改变原已形成不合理的种植结构,经营方式,很多农民处于传统的守旧的经营方式之中,很少考虑适合种植什么、适合养殖什么的问题;其次,农产品市场变化莫测,农民缺乏市场信息往往是别人种养什么赚钱了,才跟着种养什么,缺少市场预测,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得不到准确的市场信息,往往使农产品不适应市场需求,导致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2)生产力落后,经济效益低下。我国农业生产还处在半机械化、半手工的操作阶段,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缺乏技术人才,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难,制约了传统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合理化、高效化转变,落后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导致农业生产率低下,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投入大、产出低,经济效益不理想。

(3)流通机制不活,销售渠道不畅。农产品市场交易规模小,集聚和辐射范围不大,品牌化经营、网络交易尚未推广到农产品的流通领域,农民普遍对市场陌生,并且缺少中介组织,提供市场信息服务,目前农村初步建立的中介组织,因机制不活、功能不全、服务不利,农民仍然得不到稳定畅通的产品销售渠道,产品销售速度和质量成了重要问题,农民面临的市场风险较大,总之在某种意义上说,知识技术的掌握及应用状况制约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4知识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1)科技资源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当前人类正处在一个以科技或知识资源的生产,占有、分配和使用为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源泉,例如:联合收割机和播种机的应用,节约了大量的劳动力等资源,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高科技的网络应用于农业领域,使农民开阔了视野,掌握了很多生产销售的信息,优化了经营观念,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加工,使流通机制变活,销售渠道变畅。农业要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就必须以科技知识和人的智力资源等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因为科技知识资源经多次使用自身并不会减少,而且在使用过程中还会增值,可以被用来创新知识,知识越用越多,使用成本越来越低,与其它生产要素相结合,可大幅度提高劳动力和资本的使用效益。以此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有效替代,从而更充分地利用自然资源,提高经济效益。人们通过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自身的科学的全

面认识,将科技知识运用于主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科学、合理、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并开发尚未利用的自然资源,以替代稀缺资源,由此保证农业经济可持续快速地增长,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至于对后代的经济发展造成危害,因此科技资源必将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地快速发展。

(2)创新推动农业经济增长。创新是发展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对农业经济的增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著明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依次分为:要素推动的发展阶段,投资推动的发展阶段和创新技术的发展阶段。与以要素和投资为核心的竞争相比较,以创新为核心的经济竞争,明显更胜一筹。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时代,这种高速发展的直接推动力,便是知识创新所带来的科技进步,创新是农业经济发展的灵魂。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知识生产与应用的源泉,如农业科学与现代生物技术交融为基础的新物种的塑造和新快速繁育技术的应用;有利于环保的新型生物肥和生物农药的研制与运用等等,都强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通过对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及农业技术的创新,使现有农业知识系统蕴藏的生产潜力可以有效地释放出来。促进生产的发展。

通过普九义务教育,农广校、职业技术教育等多渠道、多层次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使农业经济的发展建立在科技知识及信息之上,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订单农业、创品牌农产品,实现市场交易和网络交易相结合。按合同或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和深加工。大幅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知识经济的产生与发展必将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地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农业技术的基本知识篇3

关键词:玉米;webGiS计算机技术;智能系统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编号:吉教科验字〔2014〕625号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ki.jlny.2016.24.010

吉林省是我国农业生产大省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开展农业生产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的研究是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护生态环境、适应市场和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知识、信息和技术的传播与控制的潜能,依托现有的信息基础设施和工作基础,依靠权威农业专家和计算机专家的紧密结合,获取权威领域专业知识;利用专家系统开发平台和各种智能化信息服务工具,研制开发吉林省玉米生产智能专家系统;配合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组织开展智能系统的培训和示范推广工作;促进吉林省农业信息化进程,从根本上实现“智能吉林”的宏伟目标。通过实施农业信息化的工程,力争使吉林省农业科技的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队伍的力量得到充实,人员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农业技术、知识、信息、成果的传播体系逐步建立;农业生产水平得到全面提高,用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

1研究技术内容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智能农业在国外始于20世纪80年代,国外的智能农作在实践过程中已经获得较好的效果,尤其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智能农作在农业生产中已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并且许多成熟的技术已经形成;智能农业在欧洲同样得到较好的发展,农民采用全面基于空间技术和处理水平的精确农作技术,包括自动采集数据和集成miS/DSS技术。不仅西方国家对智能农业的技术实践引起重视,在日本、韩国、巴西、马来西亚等国也开始了实验示范研究[1]。

目前,农业信息技术及计算机技术已贯穿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积极发展农业信息技术,是我国农业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和推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重大举措。研制相关的吉林玉米专家智能系统的应用软件,向玉米的生产管理者、生产技术推广人员、加工销售企业、生产经纪人和广大农民用户提供玉米经济科技信息服务,为农民的远程教育和大面积培训奠定基础。

2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对农业知识、经验和基础数据的收集和整理,针对示范基地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玉米知识和基础数据的获取、整理。从深度和广度上补充和建立专家系统知识库、数据库和模型库,重点研究示范吉林玉米规范化栽培技术,从效益出发研究示范大面积玉米优质、稳产、高产品种选择、合理施肥、适宜密度等栽培技术体系;积极与示范区当地有关部门协作,开展培训工作。重点培养示范基地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微机操作员,积极帮助示范区建立一支应用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指导农业生产的骨干队伍。

主要内容:首先进行数据采集和数据库的完善。玉米生产数据存在着复杂而多变的情况。一是数据来源存在多样性。从来源手段上来看,有调查数据,有化验数据,有检测数据;从来源种类上来看,有田间生长数据,有土壤养分数据,有病虫草害数据等;二是数据存储存在异构性,大部分数据都存储在excel表格中、word文档中,不便于建立联系和进行深层次的分析[2];三是已经建立的部分玉米数据库系统由于建立时没有遵循软件工程和数据库设计原理,导致数据库中存在大量的冗余及不一致现象。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们提出按软件工程方法建立一个规范化的数据库。根据玉米虫害、草害与产量关系的试验,收集整理玉米苗期和成熟期等玉米生长性状指标的数据、玉米病虫草害发生程度的数据,完善了玉米病虫草害诊治的数据库和知识库,建立了基于框架表示的玉米病虫草害诊治模型;利用arcGiS软件绘制了玉米作物精准作业系统中核心技术示范区和辐射推广区的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图,并分析了土壤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通过黑土区大量田间试验,应用肥料效应函数法,在明确土壤肥力基础上,采用智能技术进行施肥,节省肥料用量,降低玉米生产成本,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过量施肥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都十分显著。

研究方法:首先进行知识获取、知识表示与知识库的建立。以农业领域专家知识成果整理、基础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实用性为基础,是建立合理、丰富的知识库。采用产生式规则、案例表示、框架表示和面向对象相结合的知识表示方法,以提高系统的智能化程度[3]。作物生产中涉及品种、土壤、环境、气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确定因素较多,各种生长因素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用数学模型加以抽象描述较难,且需要大量实践和经验积累,建立适宜的模型库,进行上述模型与不确定性推理技术相结合的研究,以提高系统的推理质量和推理效率;智能系统采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集成,重点突出系统的智能化和决策化功能,集成eS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软构件技术、超文本技术、不确定性推理方法和网络技术,研制智能化程度高、推理准确,人机界面友好、适用性强,易于广大农业生产管理者、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广大农民用户使用的智能系统和信息系统。

3关键技术采用与技术路线实施

3.1关键技术思维采用

在专家系统研制工作中,进行了GiS技术、GpS技术、专家系统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软构件技术和平台技术等技术应用。在玉米生产智能系统中采用了软构件技术、面向对象技术和后台数据库操作技术,成功地解决了与其他系统的链接,同时进行了相应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作为专家系统软件推广应用的辅助。

3.2技术路线实施

依托现有的信息基础设施和工作基础,依靠权威计算机专家和农业专家的相互配合,严格按照计划进行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主题制定的系统规范,在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国内外有关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提高专家系统的智能化、适用化为核心,以服务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为基础,以专家系统的规范化、产品化和商品化为目标,研制出适宜吉林省种植区的专家系统,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和实现软件的产业化为目标。探索了农业专家知识获取的新途径,在开发专家系统中,知识获取是至关重要的,成功的知识获取能够保证专家系统的推理精度。反之,专家系统可能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在具体实践中,应根据不同的知识表示形式制定不同的知识表示模板,农业领域专家可以采取对号入座的方式填入相关的知识或数据,这就减少了知识获取的盲目性,提高了知识获取的效率[4]。

4智能专家系统的推广与应用

我国农业目前总体上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方向转变的历史时期,利用信息技术在农业知识、信息传播与控制的潜能来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大力发展实用和易用的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对提高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水平将起到支撑、引领、先导和决定性作用。吉林省玉米智能专家系统作为一种现代化的载体,对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科学种田管理水平和广大农民的素质所起的作用更是不可低估的。根据玉米生产的时空性特点及处理时空信息的需要,开发了基于webGiS的玉米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结合网络技术,把不同空间尺度资料,不同时段资料和不同格式的资料在统一的坐标体系下进行高效、有序和集中统一的管理,实现了对玉米生产过程中施肥和喷药的决策及其他的分析功能。本软件可以在互联网的任意客户端查询采样点信息并进行决策和分析,为农业生产管理的各个部门提供决策的参考信息,为用户有针对性的科学施肥和合理施药提供指导[5]。针对吉林省玉米产区施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玉米按品种喜肥特性为核心技术,示范内容包括调控玉米高产养分限制因子,实现养分平衡供应、划分玉米吸肥能力等级,实现玉米按级施肥、掌握磷肥后效生统显著时期,进行减磷肥或隔年减半施磷,合理施用钾肥技术。通过以上技术的单项与多项集成示范,显著提高了玉米的化肥利用效率,降低了玉米生产成本,提高了玉米产量和品质,减少了过量施用化肥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参考文献

[1]刘孝永,等.病虫害专家系统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2013(09):138-143.

[2]李东朝,等.农业专家系统的发展概识与展望[J].农业网络信息,2009(02):4-7.

[3]姚玉霞,等.基于webGiS吉林玉米病虫草害诊治专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吉林农业,2014,(10).

[4]苏利,等.大宗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09(04):66-72.

农业技术的基本知识篇4

   关键词:技术推广;问题;对策

   1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1.1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缺乏、人才结构不合理   在中国广大农村,农业的发展极需要农业技术的推广。但是有些农村,经济条件落后,没有专业的技术人员的指导,或者政府编制的技术人员知识结构根本不符合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状况。一些农民在遇到问题之后,请技术人员进行指导,由于有些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所以根本不能有效地解决农民遇到的实际问题,达不到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农民也对一部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失去了信心,所以,只能按传统的办法进行生产。

   1.2农业技术人员与农民的沟通不足   中国许多事业带编制的技术推广人才,在拿了国家的稳定工资之后,根本就没有尽到技术推广人员职位的责任。他们往往只呆在办公室里,与农民完全脱离了联系。他们的知识也仅仅止于在学校学习的一些浅显的技术知识和理论知识,还缺少多次的实践论证,因此,技术的含量还有待提高。农民是最需要农业技术的群体,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与农民的脱节,导致了农业技术不能得到有效地推广利用。此外,一些农业技术人员,他们有先进的农业技术,但是他们的技术只是为了科研、评职称和加薪,而不是真正的为农业发展服务,所以先进的农业技术还是不能够真正地推广到每家每户。

   1.3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落后   由于政府财政拨给农村农业技术推广的经费非常有限,所以一些农业技术无法真正地进行推广[1]。其次,由于有些农村地区,农业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所以农业技术无法进行有效的推广,这些问题,都导致技术人员的农业技术无法与农民进行有效的结合,起到促进农村农业发展的作用。

   2扩大农业技术推广的对策

   2.1培养一定数量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完善技术人员知识结构   国家要根据每一个地区的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有当地的政府部门选拔和培养一批带有事业编制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并且要使选拔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知识结构与当地的农业发展实际和需要相适应。政府要成立专门的农业技术人员管理中心,定期负责对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然后要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真正地走入基层,和农民进行有效的沟通。要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服务意识,让他们积极地为农民解决具体的技术问题,亲自参加农业的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解决具体农业问题的能力[2]。

   2.2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与农民的沟通   农业技术人员只有与群众真正的结合,才能够了解农民的需要,才能够真正地为农业发展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除了平常做好技术的科研之外,更多地要考虑怎样将自己的技术进行推广,真正发挥农业技术的效益。在技术推广的过程中,技术人员要亲自地参与实践,亲近与农民的关系,热心地帮助农民解决农业技术问题和推广农业技术。

   2.3增加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要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引起高度重视,增加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财政拨款,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同时还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拨款,只有当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时,一部分农业技术才能进行推广。比如,要完善农村的道路设施、水利设施等等,确保技术能够更顺利的实施。

   2.4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制度   农民是农业技术需求的主体,也是农业自主经营的主体和市场的主体。在新时期,政府要提高农民采纳新的农业技术的自愿性,建立农民采纳新技术的推广机制,将市场的需求和农业技术的推广进行紧密的结合[3]。要采用一定的激励机制,利用市场的激励手段提高农民推广农业技术的积极性,也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积极性,使农业技术的推广真正落到实处。

   农业技术的推广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促进农民的增收,实现农村地区的发展,因此,农业技术的推广在中国有很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中国由于农业推广技术人才缺乏,农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与农民联系不紧密和农业技术推广的经费不足等等原因,农业技术的推广并没有落到实处。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通过政府部门、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多方的努力,将农业技术的推广进行到底,使农业技术的推广为广大农民服务,实现农民的增收,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刘少禹.农(牧)技推广体系建设面临着新的严峻考验.河南农业,2002(12):120-122.

农业技术的基本知识篇5

关键词:技术推广;问题;对策

作者简介:梁红军(1981-),助理农艺师,从事农作物种植技术研究。 

收稿日期:2012-04-12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志码 b

1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1.1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缺乏、人才结构不合理   在中国广大农村,农业的发展极需要农业技术的推广。但是有些农村,经济条件落后,没有专业的技术人员的指导,或者政府编制的技术人员知识结构根本不符合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状况。一些农民在遇到问题之后,请技术人员进行指导,由于有些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所以根本不能有效地解决农民遇到的实际问题,达不到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农民也对一部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失去了信心,所以,只能按传统的办法进行生产。

1.2农业技术人员与农民的沟通不足   中国许多事业带编制的技术推广人才,在拿了国家的稳定工资之后,根本就没有尽到技术推广人员职位的责任。他们往往只呆在办公室里,与农民完全脱离了联系。他们的知识也仅仅止于在学校学习的一些浅显的技术知识和理论知识,还缺少多次的实践论证,因此,技术的含量还有待提高。农民是最需要农业技术的群体,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与农民的脱节,导致了农业技术不能得到有效地推广利用。此外,一些农业技术人员,他们有先进的农业技术,但是他们的技术只是为了科研、评职称和加薪,而不是真正的为农业发展服务,所以先进的农业技术还是不能够真正地推广到每家每户。

1.3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落后   由于政府财政拨给农村农业技术推广的经费非常有限,所以一些农业技术无法真正地进行推广[1]。其次,由于有些农村地区,农业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所以农业技术无法进行有效的推广,这些问题,都导致技术人员的农业技术无法与农民进行有效的结合,起到促进农村农业发展的作用。

2扩大农业技术推广的对策

2.1培养一定数量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完善技术人员知识结构   国家要根据每一个地区的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有当地的政府部门选拔和培养一批带有事业编制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并且要使选拔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知识结构与当地的农业发展实际和需要相适应。政府要成立专门的农业技术人员管理中心,定期负责对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然后要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真正地走入基层,和农民进行有效的沟通。要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服务意识,让他们积极地为农民解决具体的技术问题,亲自参加农业的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解决具体农业问题的能力[2]。

2.2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与农民的沟通   农业技术人员只有与群众真正的结合,才能够了解农民的需要,才能够真正地为农业发展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除了平常做好技术的科研之外,更多地要考虑怎样将自己的技术进行推广,真正发挥农业技术的效益。在技术推广的过程中,技术人员要亲自地参与实践,亲近与农民的关系,热心地帮助农民解决农业技术问题和推广农业技术。

2.3增加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要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引起高度重视,增加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财政拨款,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同时还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拨款,只有当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时,一部分农业技术才能进行推广。比如,要完善农村的道路设施、水利设施等等,确保技术能够更顺利的实施。

2.4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制度   农民是农业技术需求的主体,也是农业自主经营的主体和市场的主体。在新时期,政府要提高农民采纳新的农业技术的自愿性,建立农民采纳新技术的推广机制,将市场的需求和农业技术的推广进行紧密的结合[3]。要采用一定的激励机制,利用市场的激励手段提高农民推广农业技术的积极性,也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积极性,使农业技术的推广真正落到实处。

农业技术的推广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促进农民的增收,实现农村地区的发展,因此,农业技术的推广在中国有很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中国由于农业推广技术人才缺乏,农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与农民联系不紧密和农业技术推广的经费不足等等原因,农业技术的推广并没有落到实处。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

通过政府部门、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多方的努力,将农业技术的推广进行到底,使农业技术的推广为广大农民服务,实现农民的增收,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刘少禹.农(牧)技推广体系建设面临着新的严峻考验.河南农业,2002(12):120-122.

农业技术的基本知识篇6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以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管理体制以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无明确的责任机制,无法进行统一管理,导致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各自为政,抢资金、争项目现象普遍,滋生出野有钱向前钻、无钱靠边站冶的不良心态。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事分离,野管人的不管事,管事的管不了人冶,农业技术指导跟不上大趋势的脚步,阻碍了农业技术向农村基层延伸的脚步,严重降低了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率。龙门县乡镇农技站职能划分不明确,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缺乏清楚的职能定位,机构职能无明确界限,交叉混乱曰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乡镇农技站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职能交错、行政管理职能与业务推广职能混乱曰基层推广工作出现了错位、越位且不到位的现象,部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作重心偏移,轻服务、重经营导致技术推广公益性弱化。政府经费投入不足在发达国家,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一般为0.6%~l.0%,发展中国家技术推广经费一般在0.5%浮动,而我国经费投入却不足0.2%。经费不足对农业科技推广事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部分地方政府在机构改革中偷工减料,减少甚至取消了对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的资金投入,造成农业技术公益性推广机构自收自支,基层推广体系逐渐瘫痪。龙门县政府每年下拨给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乡镇农技站的费用不足50万元,除去野三公冶费用,所剩无几。一般农业技术推广的费用必须向国家、广东省和惠州市申请项目资金,而由于龙门县财政收入比较低,往往连项目的配套资金都无法落实,致使申报成功的国家和省市项目难以开展。农业基础设施滞后虽然国家这几年补贴种粮,完善水利建设和乡道建设,对农村务农环境进行了改善,但是部分农村地区农业的基础设施不够发达,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降低,受到这些问题的影响,技术人员的农业技术与农民无法进行有效结合,阻碍了农村农业的发展。专业性技术人才缺乏,农业技术人员素质较低龙门县是一个农业大县,柑橘种植面积达到2.19万hm2,水稻种植面积达到2.17万hm2,其他经济作物种植达到2.53万hm2。龙门县农村、农业的发展依赖于农业技术的推广,但当地部分农村经济条件落后,农业生产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或者技术人员知识结构与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状况不符合。龙门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乡镇农技站干部职工人数共134人,其中本科学历15人,占11.2%曰高级农艺师11人,占8.2%曰中级农艺师13人,占9.7%,高学历和高职称的农业技术员比例极少。35岁以上的农业技术员有田间操作经验和动手能力,但接受新知识、新概念的能力差,对新技术的解读能力差曰35岁以下的农业技术员虽有充分的理论知识,也比较容易接受新知识、新概念,但他们基本上没有田间实际操作经验和动手能力,这就导致农业技术员理论不能联系实践,实践经验不能转化为理论,不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实际生产中,有部分农业技术员在享受国家福利之后,没有发挥自己的作用,未能深入基层,缺乏与农民的沟通和联系。另外,有些农业技术员虽然掌握了先进的农业技术,但是他们的技术只是用来谋求个人福利,而不是用来促进农业发展,制约了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5-8]。农民缺乏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认识,科技意识淡薄目前,龙门县的农民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比例还不到30%,高中以上更少,小学文化水平的占40%以上,可见农民知识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对科技的理解和转化能力相对较差。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农业效益偏低,使得大批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上,农村留守人员多为妇女、老人和儿童,给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和阻力。传统耕作观念根深蒂固,农民怕担风险,对实用新技术、优良新品种、高效新肥料的推广应用,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接受慢,推广难。农业推广讲座多无固定场所和固定工作人员,农民把科技推广当作是政府的事,存在听课不积极、学习不主动、实践不具体的现象,甚至有部分农民给钱就来听讲座,不给钱就不参加讲座。对策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准确划分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技能的界限,从根本上健全县、乡镇区域性农技推广、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对公益性进行准确定位。一是建立健全农技推广组织机构,形成层次分明的农技推广机构体系,起到以省带头,以县为重点,以乡为骨干,以村为基础,以民间科技协会组织为补充的作用。二是促进服务体系社会化,对农业技术推广进行全程服务,提高技术推广的有效性,促进技术推广规模化、产业化。三是促进科技人员与农民的结合,认认真真地为农民解决问题曰促进科技成果与生产实际的结合,实实在在地保障农民利益。四是恢复原来乡镇农技推广站事业单位体制和农技人员技术干部身份。确定农机推广单位仍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农技人员恢复原有的职务晋升"政治待遇"和职称晋升"待遇"资格,使农技推广网络重新建立起来。五是理顺管理体制,按照国家农业部的要求,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实行野管理在县、服务在乡冶的管理体制,农技中心"站"的人权、事权、财权归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确保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稳定发展。增加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龙门县政府和各乡镇要明确农业的基础地位,重视农技推广工作,制定相关政策,发挥广大科技人员和科研、推广单位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积极性。同时,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扶持力度,各级财政按一定的比例安排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各有关部门每年要拨出一定经费用于开展科教兴农专项活动和奖励重大科技成果。为保障农技推广工作的经费,农业技术推广法修正案草案规定了5项具体措施院一是建立农业技术推广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内应当保障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并按规定使该资金逐年增长。二是保障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工作经费,县、乡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工作经费根据当地服务规模和绩效确定,由各级财政共同承担曰中央财政对重大农业技术推广给予补助。国家和各级政府还应加大财政拨款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只有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一部分农业技术推广才能得以保证。例如,要加强农村的道路设施建设、完善水利设施等,确保农业新技术能在实施的道路上畅通无阻。#p#分页标题#e#培养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完善技术人员知识结构龙门县政府要充分调研,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拔和培养一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并且保证选拔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知识结构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县政府要成立专门的农业技术人员管理中心,定期地对农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督促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深入基层,真正做到技术入乡,服务进门。要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服务意识,让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为农民解决具体的技术问题,通过实践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解决具体农业问题的能力。

作者:郑醒群1张房坚2渊单位:1广东省龙门县农科所袁广东龙门2龙门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农业技术的基本知识篇7

基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是促进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发挥具大作用的重要组织机构。本文通过分析镇康县基层农机推广服务体系目前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镇康县基层农业机械推广体系的思考。

[关键词]

基层;农机推广体系;现状;思考

1镇康县基层农业机械推广体系现状

镇康县农业机械推广体系,目前主要由县农业局农机推广站和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农机组)共同构成。县农业局下设农机推广站1个,定编8人,7个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下设农机组,人员组成由1-3人不等。县农机推广站主要负责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和技术培训工作,工资由县财政全额拨款,无农机推广经费。乡(镇)农机推广工作由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机组)承担,负责所在乡(镇)的农机推广、培训、农机监理等农机业务工作,有时还要参与乡(镇)的新农村建设等乡镇政府的中心工作,人员编制由乡(镇)管理、工资由乡(镇)财政全额拨款,因此,乡(镇)农机推广人员,大部分工作必须服从乡(镇)政府的安排,县农业局仅负责业务工作的指导。村级无任何农机推广服务组织和农机专业合作社。

2镇康县基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镇康县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尚存在着很多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因素。如县、乡、村农机推广体制不健全;农机推广经费严重不足;基层推广人员学习培训经费不足;缺乏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等,这些因素极大的制约了农机新技术的推广工作。加之县、乡政府部分领导对农业机械化认识不足,对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不理解、不支持农机工作,给农业机械推广体系建设的发展带来很多不利因素。

2.1基层农机推广体系不健全开展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必须有健全完善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才能把适应当地农业生产需要的农业机械得到推广应用。而镇康县农机推广部门在经过几次的机构改革后,原来的机构体系被打破,部门撒并、人员缩减,有部份乡(镇)农机组只有一人,要负责农机新技术推广、技术培训、农机安全监理、落实农机购置补贴等工作,有时还要完成乡(镇)政府安排的其他工作。因此,农机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到乡(镇)一级就很难落实,而最低层的、直接服务与农业生产的村级农机服务组织在镇康县未建立,更是给农机新技术的推广落实带来困难。

2.2无农机新技术引进、推广经费,新的农业机械进不来镇康县基层农业机械推广经费严重短缺,机具的试验、示范、推广各个环节都无资金保障,新的现代化农业机械无法引进。就目前而言,镇康县农机新技术的引进、试验工作,其本上是由农机销售商为推销自己的农机具,开展农田试验,基层农机推广部门只是被动的参与或提供平台作用,因此,很难保证科学地引进适合农民需求的先进农机具。

2.3农机推广人员培训经费不足,新技术、新知识的更新掌握缓慢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机械产品不断更新和完善,先进的农机具不断涌现,基层农机推广技术人员要不断的学习新技术、新知识,了解掌握农机产品新的动态。据统计,镇康县基层农机推广人员80%以上是上世纪毕业的中专生和社会招工人员,虽然有着多年的农机推广经验,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很多知识已经老化,需要更新和培训学习,由于专业技术培训、学习经费不足,农机推广人员不能及时地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培训班、技术交流会、高新技术展览会等,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不能很好的掌握全国农业机械的发展情况,就不能有选择地引进适合本地区需要的先进的农业机械。

2.4缺乏农机化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镇康县农业机械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一直以来都是在农户的承包田、地里开展,没有独立的有代表性的田地作为试验、示范基地,因此,农机新机具示范工作不规范、不标准,不能准确的掌握农机具的性能、特点、适应范围和推广区域,同时,在新机具的操作培训中,没有基地的支持,技术操作培训工作很难顺利开展。

2.5村级未建立相应的农机推广组织镇康县农业机械推广机构,自建立以来,只设到县、乡(镇)两级,村一级未设立相应机构,也未有任何农机专业户组织,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机械推广的落实。

3建设镇康县基层农机推广服务体系的思考

3.1依法建立完善的基层农机推广机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的精神要求,建立健全镇康县、乡(镇)两级农机推广机构,发展村级和扶持农机合作社及农机专业户,发展创建农机服务体系新格局,充分发挥农机推广工作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

3.2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县、乡(镇)两级农机管理部门是国家设在基层的农业事业单位,具有农机管理职能,各级政府在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同时,对农机推广工作给予高度关注。如果削弱了农机推广工作职能职责,农机部门将无法组织农业机械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使整个农业和农村工作受到影响,因此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和农机干部队伍应当得到巩固和稳定。

3.3增加农机推广经费投入。农业机械推广是一项技术性强、涉及面广、社会效益高的公益性事业,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农业机械新技术、新机具,需要一次性投资较高的成本,因此县、乡(镇)政府要保证农机推广机构在农业机械新技术、新机具引进上投入的经费和示范、推广业务经费,加速农业机械为当地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为“三农”增产增收服务。

3.4加强农机推广人员新知识、新技术学习要提高现有农机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强自身活力,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培训,拓宽其知识面,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以适应农机化事业发展的需要,开展新技术请进来和走出去学习活动,了解掌握全国农机发展新动态,更好地引进适合本地区需要的先进的农业机械。

3.5建立农业机械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为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的规范化、标准化,镇康县应在有代表性的地区选择田地建立农机示范基地,开创规范、标准的农机新机具示范工作,同时,对农机手掌握新机具的操作培训上,有基地的支撑,能更好的完成技术培训工作。

农业技术的基本知识篇8

农业职业教育要培养适用人才,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专业设置是关键。但农类专业大都是沿袭大中专院校的模式,设置的专业过于狭窄,如作物专业、兽医专业、养蜂专业、烟草专业等。这与当时种植业主要是水稻、小麦、玉米等十几种作物,养殖业主要是猪、牛、鸡、鱼等几种畜禽,农业生产主要是为解决人们温饱问题这种自给自足式的生产方式是相适应的。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的目的已转变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经济效益,农产品市场不仅需要大宗农产品,而且也需要多样化的特色农产品。为了适应这一要求,农业职业教育就要同时传授学生农业生产的综合知识和多项目的生产技术知识,以适应将来农业生产项目的选择跟着市场走的需要。因此农业类专业就需按职业群归类,设置科技含量高的现代种植技术、现代养殖技术和农村家庭经营三个综合性大类专业。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当地农业产业化程度和支柱产业来选择专业,即当地农业产业化程度高、支柱产业以种植业为主的,就选读现代种植技术专业;当地农业产业化程度高、支柱产业以养殖业为主的,就选读现代养殖技术专业;当地农业经济水平比较落后,农业经济以家庭庭院经济为主的,就选读农村家庭经营专业。

二、改革单一课程结构,开发具有复合性与综合性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决定着教学内容,决定着学生的知识结构。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主要以产中环节为主,农业属于产品经济。这期间的课程开发一般围绕农产品的生产环节,仅仅设置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术课。如果树专业开设了植物及植物生理、土壤肥料、农业气象、农业微生物、农业化学、果树遗传育种、果树病虫害、果树栽培、果品贮藏与加工等十余门课程。每门课程均强调本学科的理论性、系统性、完整性,导致课程内容交叉重复,而且教学中要以理论讲授为主,严重地偏离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随着我国农业逐渐实现产业化和农工贸一体化,农业生产经营者就不仅需要农业生产的相关知识和技术,而且还要具备市场营销、信息处理、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才能。面对这一新变化,直接培养农业生产第一线劳动者的农业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就要随之调整,打破原来单一的课程结构,开发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适应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对知识、技能需求的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应具有以下特点:

1打破学科体系,设置综合性专业基础课程。原来农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不仅门类多、内容交叉重复,而且以理论知识为主,从而影响了农业实用技术知识的传授。现在要突破原来的学科体系,设立一门崭新的综合性专业基础课程《农业技术基础》,以农业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为主线,围绕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将生物的形态结构、新陈代谢、遗传繁育和影响生物生长发育的营养因素、环境条件等知识有机地揉合成一个整体。这样既避免知识间的交叉重复,精简教学内容,大大缩短了教学时数,又能教给学生全面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学生从事农业生产打下一定基础。2技术性课程仍要占较大比重。技术性课程可开设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农用机电、农产品贮藏与加工技术、饲料生产与加工利用等5门课程。其中种植技术和养殖技术两门课程的内容与范围要尽量涵盖本区域内种植业、养殖业的主要生产项目,并以生产项目为单元构建模块式教材。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教一定的单元模块,学生亦可根据自身需要自学未选教的单元模块,以满足从事多项农业生产技术的需求。3开设关联课程。如《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业政策法规》、《小企业创业技能》等,主要传授农产品市场预测、信息分析、农产品营销策略、小企业创建和经营管理以及农业、农村、农民的有关法规政策等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市场观念,培养其创业精神以及养成自觉守法、用法的习惯,让学生敢于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

三、改革原有教学方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动手能力的主要手段。农业类专业实践教学一定要走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道路,尽可能走出课堂,进行现场教学。

农业类专业实行专业实体化,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形式。专业实体化,是指教学管理上采取专业组负责制;教学组织上依托学校生产实习基地,实行教学、生产、经营一体化,把专业组办成教学实体、管理实体和经济实体。实行专业实体化,师生共同承担基地的生产经营任务,在教与学的同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教师既传授知识,又实地指导生产、经营;学生既学习知识,又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这样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彻底改变了黑板上种田、养猪的教学方式,突出了实践环节的教学。教学实施时,师生共同根据当地的农业结构特点和农产品市场经营状况,结合本专业的教学计划,制订出科学合理的三年生产经营规划和每年度的生产经营实施计划,计划中所选择的生产经营项目必须是科技含量高、应用前景广阔、便于推广的。这样在基地从事种植和养殖生产经营活动,就既能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又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学生在校期间实施家庭致富工程,也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形式。学生于入学之初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本地农业产业化特点和资源优势,制订家庭生产经营致富计划,明确具体的种、养、加、销方案。学习期间把所学知识和掌握的科技成果,直接应用于家庭的生产经营活动。教师不仅按生产项目分工指导,而且定期组织召开经验交流会,让从事不同生产项目的同学互相交流经验,解决自己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改革考试制度,实行能力水平考试

农业技术的基本知识篇9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素质;培养

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有别于一般科技人员,主要以推广农业科学适用技术,指导农民生产,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一类科技人员。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相比,处在生产的第一线,所需知识有实用性强,普及性广的特点,所以研究这些科技人员和他们的成长规律,对新时期科技人员的管理,对科技兴农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农技推广人员的基本素质

1.1有广泛的知识面

农业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技术,但又不是所需技术的简单堆砌,而是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农业生产是自然和经济生产结合的产物,不仅需要机械、电器、肥料、农业方面的知识,而且还必须涉及生物、动植物生理学、农业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推广农业科学的对象是农民,千家万户接受农业新技术,层次不同,接受程度不同,这就需要根据不同农民的心理、接受能力,有所选择的推广农业新技术。因此,作为一名有所作为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仅要善于学习,掌握更多的技术知识,同时还要善于分析综合。

1.2掌握较高的政策水平

农业技术推广贯穿着国家制定的技术政策、经济政策、奖励政策、物价政策、财税政策、土地政策等。掌握好各项政策法规是做好农技推广的保障。

1.3拥有系统的分析能力

在推广工作中能注意外部条件与内部条件的结合,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结合,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结合,技术效果与经济效果的结合等作出科学决断。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必须熟悉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如历史背景、自然条件、经济状况、技术习惯、风土人情、农业生产的发展现状和规划等。在了解这些情况的基础上,深入到生产实践中,发现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1.4树立敏感的信息观念

一是要立足于知识之上来驾驭使用知识和信息,不要陷于知识与信念之中不能自拔;二是要给农业技术推广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益处,不能生吞活剥或无限量地掌握无用的信息;三是做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信息,使其为决策服务,并做到信息意识与战略思考的统一。这些应该成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应具备的观念。

1.5要有为领导决策服务的观点

技术人员要使推广的技术得到各级有关领导或组织者的配合,就应为满足他们的决策提供服务,这样才能获得他们更有效的支持和帮助。实践证明:如果哪一些技术,领导已经接受,而且组织多方面力量全力支持去推广哪一些技术,推广就快,效益就高,相反推广速度就慢。在实践中一定要注意局部结合全局,把一些成熟的技术提供给领导,让他们决策。

2农业推广人员的培养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是农业科学技术传播的“二传手”,在科教兴农中有十分突出的作用

但长期以来农技推广人员的地位和作用得不到肯定,影响工作积极性。为了使农技推广事业得到发展,农技推广人员安心从事其工作,有必要对农技推广人员进行多方面的教育和培养。

2.1运用政策诱导

近些年来,党和国家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制定了不少政策规定,如开放搞活、成果奖励、职称评定、继续教育等。在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中产生了强烈的诱导力,这些政策既鼓励第一线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为经济建设服务,同时也能使推广人员在服务中获得社会或政策允许的相关权益。比如推广成果的评定,一是迎合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荣誉心理,激发其上进心;二是公正地评定了推广人员的劳动成果,激发了他们的责任感和创造性;三是为农技推广人员创造了人才的评价,业绩的考核,职称的评定,职务的晋升,学术知名度形成的基本条件。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享受优惠政策上还有差距。如职称评定上要求基层推广人员要有一定等级的科研成果,外语考试要达到一定的标准,继续教育的机会不多等等,这些都不利于农技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的调动。农业科技与农技推广是农业科技进步的两翼,发达的先进科研成果如果没有农业科技推广系统和广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努力,不可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所以说农业技术推广是运用科研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桥梁。基于这种认识,在培养农技推广人员中就要以更优惠的待遇去吸引、鼓励他们。如制定和颁发部级技术推广奖,制定推广人员的培养和拔尖人才的鼓励政策等。

2.2实行岗位责任

要在现行岗位责任制的基础上,实行技术目标的管理,对每个农技推广人员实行技术推广目标管理,对每人的岗位职责实行指标化考核评价,并与奖罚挂钩。责任目标一经确定,应保证推广人员自和必要的工作条件,支持推广人员开展技术承包和有偿服务,允许在用户得到实惠的基础上取得政策允许的报酬。有条件的单位可按任务组织推广人员的优化组合,以充分发挥人际间的协调作用和优化效益。

2.3物质激励

技术有偿服务已成为农业技术推广中的重要激励手段,有偿服务是一种物质刺激形式。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中,注重业绩考核等,把个人的贡献和物质利益结合起来,使农技推广人员看到贡献与物质利益的一致性,从而激发起他们争做贡献的积极性。当前存在的问题是有些地方条条框框太多,不利于激发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很大一部分服务对象由于长期形成的习惯,对有偿服务不理解,不接受,这些问题要逐步得到解决。重视农技推广人员的培养就是要使那些素质高能力强的拔尖人才有用武之地,得到相应报酬。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2.4保持继续教育

农业技术的基本知识篇10

[关键词]地方性知识农村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一、地方性知识的内涵

关于知识的定义和划分千差万别,但归根结底,知识指一种人类经验证实了的信息、认识、经验。知识总是处于一定时空条件和价值观念体系之下,如果对知识的时空条件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具有地域条件限制的地方性知识(或称本土知识)与工业化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代性知识。例如,牧场的开垦和种植是一种地方性知识,而化学肥料的使用就是一种现代性知识。对于地方性知识,著名的解释派人类学家吉尔兹将其解释为所谓“基于当地意识的基础构成的文化整体观”。①一般来说,一个地方社会的内部框架总是包括一定的组织体系和文化规范,前者包括根据血缘关系、宗教关系等形成的组织和各种非正式的人际关系网,后者是组织成员所认同的文化象征符号或价值理念等。这种文化规范和价值理念形成的地方性知识,是地方社会的精神支柱,构成地方组织成员共同要求和共同行动的意识形态基础,其中包括了人们对于职业教育的观念和看法,构成地方职业教育活动的文化基础和价值判断准则。

从知识观的演化历程来看,人类社会总是想追求一种绝对的、普遍的、可靠的知识。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康德,都认为真正的知识是对普遍本质的把握,是具有终极性的绝对真理。其中,康德认为,一切能够称之为客观知识的逻辑判断,必须超越各种社会和个体条件的限制,能够得到普遍的证实并被普遍接纳,与文化无涉,即不会随着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性别、种族等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这种观点影响了后来的实证主义知识观,实证主义提出知识的五个限定:确定性、经验性、可还原性、价值无涉性和普适性,并认为任何不具有这些性质的知识都只能被当作有缺陷的知识而被清除出知识体系。近代以来,在西方知识观的统治下,各种地方性知识被剥夺了合法性地位,成为被压迫和被歧视的知识。

二、职业教育知识性质的演化

在传统社会中,占据主流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知识多保持地域性和特定性状态,与之相应的教育模式就是父母直接传授给子女。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社会分工的深入,工商业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传统学徒制突破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庭教育模式,逐渐演变成一种制度化了的教育形式。地方行会对学徒制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进行全面管理和控制。因此,传统学徒制内的知识仍然具有地方性。

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和劳动的进一步分工,技能培训与工作过程相分离,专门的学校形式职业教育发展起来。与工业大规模生产相适应,工人被要求懂得标准化的操作方法,职业技能越来越失去地方多样性,而趋向单一性和标准化。此外,工人除了要具备应用性技能,还要具有一种广泛的知识基础,使他们适应于产品生产技术和方法的变化。因而他们在职业学校中所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具有通用性、常规性、理论概括性和现代性。现代性科学技术在职业教育知识体系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从而使得职业教育学科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与职业教育的现代性要求和学科化趋势相适应,二战后在传统学徒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以德国双元制为典型的现代学徒制,要求将学校本位的理论知识学习与企业本位的技能学习相整合,评价标准也由学习时间为基准转向达到一定技能要求为基准,因此要求提高职业技能形态知识的通用性和可靠性,使其能够标准化和量化。此时,人们发现需要统一各地对于职业技能的不同理解。1981年英国人力服务委员会(mSC)《新培训革新计划》(newtraininginitiative),②认为旧职业教育缺乏可信赖的清晰的框架以适应新技术或技能更新,提出应对技能和工作经验进行有利于不同地域不同职业范围间相互转换的认定,强调培训应按照经认可的能力标准制度化、系统化。1991年英国政府发表白皮书《21世纪的教育和训练》,公布了国家职业资格框架(nVQ)。从此,英国的职业资格证书从不同地区多个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机构提供的6000多种证书走向统一的国家职业资格体系。各地对于能力、能力标准的不同认识趋向统一,根据能力标准制定的技能培训课程也趋向模块化。20世纪90年代末,澳大利亚联邦政府组织建立起培训包(trainingpackage),对职业资格证书及其指向的岗位能力、技能要求和掌握程度、考核方式等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为适应不同地区的特点和要求,各培训机构在实施具体培训前,需要结合所在地区、行业或学生的特点进行培训内容的二次开发,将培训包的框架性要求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内容,这就使国家标准与地区差异得到有效的结合。

对于不发达国家和地区来说,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传统社会往往发生相应的知识变革,以及当地组织、制度等文化上的系列变迁。在物质利益的驱动下,人们自愿或被迫放弃传统知识,转而认同、接受现代知识。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由于乡村社会的弱势,人力、资本、物资、科技知识等地方发展所需资源绝大多数掌握在乡村社会以外的组织或集团手里,地方社会的发展表现为自外而内的干预活动,职业教育组织的活动就是其中一种。由于这种干预常常忽略了乡村本身的地方性知识和技能,忽略了地方生产实践,导致干预的失败或效率低下。

在后现代知识观基础上,地方性知识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相关国际性学术组织得以成立,对地方性知识进行深入研究。人们发现,以西方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化或现代化并没有帮助那些落后地区摆脱贫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及不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内在发展”模式,强调地方社会的发展不可能模仿任何一个外部的模式,而必须采用本土人民自主选择的目标和方法。③尤其在农村地区改革和发展中,构成本土社会文化传统核心的地方性知识成为制定和实施农村发展规划的重要知识基础。地方性知识也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如职业学校与地方社会的关系、职业教育目的、课程改革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三、地方性知识在农村职业教育中的地位

职业教育被很多学者认为是传授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必须的知识、技能的教育。农村职业教育的专业划分、课程的组织以及教学过程都需要围绕着这种与职业劳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来进行。这里所说的知识或技能都是指一种应用性、技术性的知识类型,具有地方性知识的特征。从农村职业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方法中可以看出地方性知识的重要地位。

第一,根据技术和社会演化的时空过程进行划分,农村职业教育的内容既包括了以传统农业技术为基础的知识,又包括了以现代工业为基础的知识,前者属于地方性知识,而后者属于现代性知识。作为地方性知识,传统农业技术是当地的、本土的,是区域性生产生活实践的经验结晶,一方面具有明显的实践经验性,系统性和理论性相对不足,因此很多是传统知识的延续和反复;另一方面具有平民性,为当地大多数人认识,而在社区内部个体掌握和拥有上则具有差异性。传统农业技术并不是唯一的,而且没有好坏之分,在不同的地方社会之间技术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有人将这种具有不确定性和多样性的传统农业技术作为传统农业社会中区域职业文化的显著特征,或不同地方社会彼此区分的标志。即使在现代社会里的农村地区,职业教育的认知基础仍然是以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工业知识的结合,而不能仅仅是其中一种。

第二,在进行知识的传递即教学过程中,职业教育知识突出的情境性也是地方性知识的主要特征。所谓“情境”,就是指个体行动时所处的特殊背景,既包括个体的工作情境,又包括地方社会的职业或行业情境。技术性知识的传授过程就是通过工学结合,借助情境构成学习的特定时空——往往具有“手把手”的教学特点。学生通过“情境”中的自然观察和模仿,即身体的感官和理性的直觉来获得知识,进而有能力应对新的情境。这种“情境”性违背了西方传统知识观的“普遍性”“客观性”和“价值中立”等标准,使得技术性知识往往被看作是低于学术性知识的知识体系。然而,如果忽视技术性知识的情境性,则不能使这种知识获得完整和成功的传递。

由于职业教育深植于传统社会伦理体系之中,各个地方社会围绕着职业教育知识的传递而形成各种职业教育模式,农村职业教育与城市职业教育在模式上应有各自的特色。离开传统文化土壤和职业情境而对职业教育培训模式进行简单移植,即使是传递同样的技术性知识,往往也难以获得成功。

四、地方性知识的回归

对原来不属于知识主流的地方性知识予以重视,研究农村地方社会的发展变迁,对理解职业教育理念以及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奎洛兹指出,“职业学校中的辍学率一直居高不下是有很多因素引起的。在这些因素中有一个因素,或许还是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校中所教授的东西彼此之间以及它们与实际生活没有任何关联。因此,学校急需首先加强学生的(本土)经验、兴趣、能力、认知发展之间的关联,……学校所教授的学科应该更密切地与学生的社会或文化环境联系在一起,以便尽量减少它们彼此之间所可能会产生的冲突。”④忽视农村地方社会工作情境中的地方性知识,分割学习与工作视野下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是当前农村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的社会文化原因。因此,预防和解决职业教育与地方社会不适应的问题,促进地方社会的内在发展,就需要开发包含“地方性知识”的农村职业教育课程,培养具有本土意识、知识、态度、信念和生活能力的新型农村人才。

究竟该如何开发和建设地方性农村职业教育课程仍然是一个探索中的课题。根据职业教育专家的研究,大体思路如下:第一,将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和职业需求的变化趋势作为确定专业体系主体框架的依据,采用地方性知识分析的方法来制定相应的专业建设方案和标准,根据地方社会中各个职业领域的基本职业活动,使学生获得相应职业领域的能力和知识,并随着职业所要求的技能和知识的更新而不断进行课程的更新;第二,分析地方文化规范对农村职业教育课程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整合地方文化规范与现代企业文化,共同构成职业道德等人文课程。通过这种整合,促进社会成员成功社会化,并保持地方社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农村在现代化过程中能保持一定的稳定,对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带来的冲击进行消化、反刍与吸收,与现代化进程保持和谐一致。

[注释]

①王铭铭.人类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63.

②JohnpetencyBasededucationandtraining[m].Bristol:theFalmerpress,1989: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