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建筑工业化发展十篇建筑工业化发展十篇

建筑工业化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2:02

建筑工业化发展篇1

节能、高效的新型建筑工业化生产方式是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积极应用新兴技术,使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是我国建筑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我国建筑业未来必须走低能耗、低污染、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作为一种新型的建造方式,新型建筑工业化在设计精度、构件部品生产、施工方法、项目管理上都有着更高的要求,以达到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技术自身特点使得它在新型建筑工业发展的建筑设计标准化、构件部品生产工厂化、施工安装装配化、生产经营信息化、项目生产集成化等方面可以发挥其优势。将Bim技术应用于新型建筑工业化中,可以辅助新型工业化建筑的建设,促进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建筑工业化区别于传统的建造方式,在信息互联方面表现更为紧密,而Bim技术恰恰可以提供大量可靠、准确的信息。通过分析Bim技术与建筑工业化的结合,促进Bim技术在建筑工业化中的应用。

企业要想形成自己的Bim核心竞争力,就需要尽早组建自己的Bim团队,团队的培训、学习需要较长的周期,无论如何应用Bim,这个学习周期都是存在的。Bim应用越早、价值越高,项目部成员对Bim的认可度也就越高,Bim的推进也就更快更有成效。介入晚一些价值体现不明显,部分使用者容易对Bim产生疑问,影响Bim在公司的推行。无论是企业,还是单个项目,Bim应用越早,对于企业、项目的价值越高。反之,则会错失很多机会。例如,远大住工集团的建筑工业化是在Bim技术、工厂制造和工业化施工三方面的把控下保证建筑质量。这样做可以节约成本,因为工期大大缩短了。以30层精装修住宅为例,工业化建筑方式从动工到交付最快在10个月内完成,而传统建筑方式至少需要24个月~30个月。

促进构件部品生产工厂化

采用装配式结构,预先在工厂生产出各种构配件运到工地进行装配,混凝土构配件实行工厂预制、现场预制和工具式钢模板现浇相结合,发展构配件生产专业化、商品化,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预制装配程度。在建筑材料方面,积极发展经济适用的新型材料,重视就地取材,利用工业废料,节约能源,降低费用。

利用Bim技术,将组成工程的每个部分分解成为尺寸、形状都标准化且可以定型生产的构件。在Bim中根据构件的特点,建立构件库,构件库可以包括建筑材料库、预制构件库(预制梁、预制板、柱、栏杆、门、窗等)、家具库(桌椅、厨卫、洁具、灯具等)等。建立Bim模型时可以利用构件库搭建整个建筑工程。建立构件库时,应完善每个构件的信息。信息包含:构件的编号、尺寸信息、材质信息、位置信息,从而解决构配件标准化的问题。

利用Bim技术可解决工程构件标准化的问题,彻底解决构件不规则、不规范的情况,从而实现构配件的生产专业化、商品化,实现工程装配式施工,推进建筑产业化向标准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有利于实现建筑项目集成化

Bim技术在新型建筑工业化中的应用,需要实现施工安装装配化,需要大量的人力来记录构件信息,如搭接位置和顺序等,运用技术会确保信息的完整和正确。在模型中每一构件的信息都会显示出来,模型会准确显示出构件应在的位置和搭接顺序,确保施工安装能够顺利完成。使用技术有利于实现施工安装装配化,有利于实现生产经营信息化、新型建筑工i化。要实现构部件的工厂化生产及施工现场装配,工厂中生产出的部件,在设计尺寸上能不能满足一个特定住宅项目的需要是工程项目能否顺利施工的关键。运用技术在建模和其他阶段不断完善各构件的物理信息和技术信息,这些信息自动传递到虚拟施工软件中进行过程模拟,找出错误点并进行修改。运用技术还能对建设项目进行真正的全寿命周期管理,将所有的信息都显示在模型中,每一个环节都不会出现信息遗漏,直到建筑物报废拆除。

建筑工业化发展篇2

关键词:工业化;装配式建筑;标准化;产业化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6.056

1建筑工业化的定义

联合国在上世纪70年代颁布了《政府逐步实现建筑工业化的政策和措施指引》,该指引对建筑工业化进行了精确定义,也就是以大工业生产的标准对建筑业进行调整改造,让建筑业由手工业升级为社会化大生产。借助于建筑标准化以及最新科学技术,可以增加劳动生产效率,提升建筑速度,减小工程投入以及提升工程品质。

对于“建筑工业化”而言,可将其形象地理解为“如同搭积木一样建房子”,先事先生产好分解开的部件,接着将所需部件运至施工地,最后在施工地组装这些部件。我们将这些事前准备好的部件称作pC(英文全称为precastConcrete)构件,即“预制装配式住宅混凝土构件”,这些部件的广泛使用可以极大地推动住宅产业化的发展。

2建筑工业化的发展状况

(1)国外发展状况。资料表明:欧美发达国家很早以前就已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这些国家现在的建筑工业化比重已达5至7成。丹麦与瑞典于上世纪50年代就已大量使用混凝土等部件,当前新建住宅中有高达8成的通用部件。日本、欧美等国家的装配式住宅经过几十年至上百年的时间的发展,已逐趋成熟完善。

(2)国内发展状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将装配式建筑大量用于建筑业,以期实现建筑工业化,装配式建筑在这种背景下迅速发展。

我国在2016年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政府部门希望借此能够有效推动我国建筑工业化,该《意见》强调:“大力推行新型建造形式,通过10年左右不懈努力,让我国30%的新建建筑可以使用装配式建筑。

自我国将建筑工业化定为国家战略以来,大部分省市围绕装配式建筑与建筑产业化发展了对应的意见与措施。例如,深圳市政府部门要求本市所有保障房项目与新出让住宅用地项目在2015年以后应采用产业化方式进行建造;上海市政府规定,本市外环线以内满足要求的新建民用建筑自2016年以后应完全运用装配式建筑。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建设新农村,越来越多的农村地区开始运用产业化方式进行新农村建设。例如,Bhouse远大美宅,借助标准化的工业住宅建造改进农村住房,希望借此将美宅引进农村,从而建设更美丽的新农村。

3装配式建筑及其发展意义

装配式建筑意为借助预制构件在工地装配完成的建筑,涵盖了现代木结构建筑、装配式混凝土建筑、钢结构建筑以及其它满足装配式特点的建筑,其包含以下特点:(1)信息化管理、(2)标准化设计、(3)智能化应用、(4)装配化施工、(5)一体化装修、(6)工厂化生产。

发展装配式建筑,有利于提高效率、统一质量、减少人为因素;有利于促进建筑业与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有助于改变我国城市建设方式、减小建筑能耗及加快建筑新型工业化;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

(1)提高效率。装配式建筑可以减小设计与施工周期,增加建筑设计与施工的效率,迎合不同社会需要,并通过增加生产效率来提升全行业以及企业的经济收益。

(2)统一质量。建筑借助标准化规模化的设计,优化生产条件和环境,提升设计品质与功能;并可以省略不必要的中间步骤,进而优化资源配置。通过提升建筑设计品质与效率,可以增加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达到极高的质量水平。

(3)减少人为因素。依据固定模数规范设计建筑部品,产生标准化的设计产品,对动作、指令和衡量标准进行具体化,让建筑设计过程更加规范,以达到降低人为影响因素的目的。

4发展装配式建筑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但是,现阶段的装配式建筑正处在初始阶段,地方政府还未出台全面的鼓励政策,有些公司缺乏强有力的技术储备。在成本层面,传统建筑明显强于装配式建筑,促使装配式建筑无法高速发展。

此外,在建造方式的技术规范与标准化设计的支撑保障方面,还存在S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国际上发展装配式建筑及其先进建造方式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基于此,部分专家主张通过以下方式促进装配式建筑高速发展:(1)增强宣传与引导力度,让普通民众更愿意接受装配式建筑;(2)着重对技术体系与管理体系进行系统性搭建,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标准制定、检查验收、优惠鼓励等方面政策。

为此,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牵头编制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GB/t51231-2016和《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标准》GB/t51232-2016,已正式并将于2017年6月1日起实施。装配式建筑标准编制以创新驱动引领升级为核心,构建现代装配式建筑工业化建造集成体系。

5结束语

建筑工业化发展篇3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内涵;发展历程

1建筑工业化的内涵

建筑工业化是指建筑产品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包括设计的标准化、构配件的工厂化以及建造施工的装配化;而建筑工厂化主要指第二个环节,即建筑产品的主要构件和部品在工厂里实现规模化生产;建筑产业化则是指整个建筑产业链的产业化,把建筑工业化向前端的产品开发、下游的建筑材料、建筑能源甚至建筑产品的销售延伸,是整个建筑行业在产业链条内资源的更优化配置。如果说建筑工业化更强调技术的主导作用,建筑产业化则增加了技术与经济和市场的结合。

2国内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国内基本上是在和国外同一时间提出了建筑工业化。在20世纪50年代,国内在借鉴前苏联和南斯拉夫的经验基础之上,开始在全国建筑业推行标准化、工厂化、机械化,大力发展预制构件和预制装配建筑,提出了自己的建筑工业化之路。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预制混凝土构件生产经历了大发展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末,全国己有数万家构件厂,全国预制混凝土年产量达2500万立方米。工厂化的新发展使商品混凝土得到了很大发展,我国大、中城市(尤其是我国东部地区)基本上都已拥有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年生产能力已达到3000万立方米以上,部分大城市的商品混凝土产量己超过现浇混凝上总量的50%。我国的建筑机械行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国产化,迅速缩小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

90年代后,由于种种原因,预制混凝土结构在民用建筑中的应用逐渐减少,处于相对低潮阶段。进入21世纪后,伴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能源与资源不足的矛盾越发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原来建立在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基础之上的建筑行业,正在面临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问题,逐渐成为制约我国建筑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我国建筑业企业生产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劳动生产率低。我国建筑产业的人均年竣工面积仅为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1/4~1/5;二是建造效率低。同样一栋18层的住宅,国内以毛坏房交付,需要13~14个月的建造时间,类似日本的发达国家以精装修房交付,仅需要9~10个月时间;三是行业整体质量水平偏低。技术落后、机械化程度低,无标准化、流程化作业;四是质量稳定性差。传统施工方式容易受气候、人力、环境等诸多不可控因素影响;五是劳动力紧缺,和过去中国工业少,劳动力大多集中在农业建筑业不同,现在随着国家发展,大大小小的工厂拔地而起,一部分劳动力都进入了工厂,加上我国的建设发展速度剧增,民工荒已成建筑行业的普遍现象;六是劳动力素质及专业性不高,因为劳动力缺乏,往往是来人就用,缺乏专业培训。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节能环保要求的提高,劳动力成本的不断增长,近十多年来,我国在预制混凝土装配式建筑方面的研究与应用逐渐升温,多家单位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如1998年南京大地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预制预应力混凝土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体系”;2005年以来,北京万科企业有限公司的“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体系”;南通建筑工程总承包有限公司的“全预制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npC)体系”;西伟德混凝土预制件(合肥)有限公司的“叠合板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体系”;台湾润泰集团的“预制装配式框架结构”;黑龙江宇辉建设集团的“预制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等,陆续在工程中示范和应用。

2007年末,北京“榆构万科住宅产业化研发中心”成立,开始了北京万科的住宅产业化之路。在推进这一战略的过程中,北京万科采取了建立技术研发、与建设试点工程同步推进的本土化举措,先后委托清华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抗震所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结构所,进行相关的实验和研究工作,验证结构体系可靠性和施工可行性。通过系列科研论证和实验楼、工业化实体楼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从标准化、预制装配、全装修、部品集成、新技术应用五个方面着手进行工业化,在此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手段实现产业化,并最终通过搭建平台实现绿色建筑。

采用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可以有效节约资源和能源,提高建筑功能和结构性能,改善施工现场的环境和作业条件,减少建筑垃圾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有效实现“四节一环保”的绿色施工要求,实现低能耗、低排放的建造过程,促进我国建筑业的整体发展,实现预定的节能、减排目标。

目前,我国所发展的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在建筑设计、构件生产、安装施工及结构受力分析、构件连接构造等方面均优于我国20世纪七、八十年展的传统装配式建筑结构,在建筑施工质量、节能减排效果、抗震性能、综合经济效益等多方面具有等同或优于现浇混凝土结构的性能。

3实现建筑工业化的措施

建筑工业化,首先应从设计开始,从结构入手,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包括钢结构体系、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要让大部分的建筑构件,包括成品、半成品,实行工厂化作业。一是要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减少施工现场作业。多层建筑应由传统的砖混结构向预制框架结构发展;高层及小高层建筑应由框架向剪力墙或钢结构方向发展;施工上应从现场浇筑向预制构件、装配式方向发展;建筑构件、成品、半成品以后场化、工厂化生产制作为主。二是要加快施工新技术的研发力度,主要是在模板、支撑及脚手架施工方向有所创新,减少施工现场的湿作业。在清水混凝土施工、新型模板支撑和悬挑脚手架有所突破;在新型围护结构体系上,大力发展和应用新型墙体材料。三是要加快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减少施工现场手工操作。在积极推广建设部十项新技术的基础上,加快这十项新技术的转化和提升力度,其中包括提高部品件的装配化、施工的机械化能力。

新型结构体系中,应尽快推广建设钢结构建筑,应用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建筑,研发复合木结构建筑。在我国,进行钢结构建设的时机已比较成熟,我国已连续多年世界钢产量第一,一批钢结构建筑已陆续建成,相应的设计标准、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已出台;同时,钢结构以其施工速度快、抗震性能好、结构安全度高等特点,在建筑中应用的优势日显突出;钢结构使用面积比钢筋混凝土结构增加面积4%以上,工期大大缩短;在工程建设中采用钢结构技术有利于建筑工业化生产,促进冶金、建材、装饰等行业的发展,促进防火、防腐、保温、墙材和整体厨卫产品与技术的提高,况且钢结构可以回收,再利用,节能、环保,符合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预制装配式结构应积极提倡。目前,大量的混凝土结构都是现场浇筑的,不仅污染环境,制造噪声,还增加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又难以保证工程质量。南京大地建筑公司从法国引进的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简称世构体系),是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柱,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梁、板,通过钢筋混凝土后浇部分将梁、板、柱及节点连成整体的框架结构体系。具有减少构件截面,减轻结构自重,便于工厂化作业、施工速度快等优点,是替代砖混结构的一种新型多层装配式结构体系。该结构体系已在南京多个工程中应用,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建筑工业化发展篇4

abstract:thispaperexploretheresearchbuildingindustrializationprocessandtheachievementsofthesuccessfulapplicationofenterprisefor14years,discussestheconstructionofindustrializationinenergyconservation,reducecosts,toenhancetheresidentialquality,improvelaborproductivityadvantageontheindustrializationofthebuildingistheonlyway,andasacoretopromotecorporaterestructuringandupgrading,promotethecommondevelopmentoftheindustrychain,featuresandadvantagesoftheformationofauniquebusiness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28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04年,成立于1953年的南京大地建设集团改制,民营企业的新鲜血液流进了这家老牌国有企业的血管,改革、创新、转型,大地建设集团焕然一新,投融资、新型建材、外经外贸和建筑施工“四大板块”齐头并进。建筑工业化这条红线,串起“四大板块”,形成了具有大地特色的现代建筑产业链。

为中国住宅工业产品化、商品化、标准化、规模化趟出一条路

九十年代后期,集团组织人员对法国、丹麦、瑞典等国家建设领域进行了学习考察,了解到国外实行了半个多世纪、技术与市场相对成熟的住宅建筑工业化生产方式及其建造技术,大开眼界,深受启发。

对比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中国的住宅生产方式还存在着建设成本偏高、资源消耗大、建筑质量通病难以克服和使用年限短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如果解决好了,将改变中国百姓住房紧张、购房成本偏高的现状。

大地建设集团决心第一个吃螃蟹,为中国的住宅工业产品化、商品化、标准化、规模化趟出一条路。1998年,集团抽调30多名技术骨干,由我本人亲任组长,公司副总裁、总工程师刘亚非为副组长,与东南大学、江苏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单位联合成立世构体系新技术课题研究组。在投入2000多万元科研经费后,又另花了2000多万元从法国引进世构体系成果,通过消化、吸收,不断创新成果。

为了检验结构性能,14年里,我们对自己创立的本土化世构体系,进行了大量的结构性能试验:通过72个试件的叠合面抗剪试验和上千次疲劳试验,验证了世构体系叠合板的预制与现浇部分能够整体工作,叠合面粘结良好。

2002年至2009年,又多次委托东南大学进行世构体系键槽节点拟静力试验,验证世构体系的抗震性能。结果表明:键槽节点的滞回曲线饱满,功比指数较大,试件有良好的耗能能力,节点延性系数大于4,完全满足国家规范规定的抗震要求。

为进一步检验世构体系构建的房屋的整体抗震性能,他们制作了1:2缩尺框架模型,先后多次在东南大学房屋抗震实验室进行抗震试验。在43种工况的振动台试验中,他们创立的世构体系表现优异,大震下破坏轻微,仅在部分柱端及梁端出现弯曲裂缝,楼板无裂缝产生,框架结构仍保持较好的整体性,完全能够保证在强震下不倒塌。

14年来,经过300余万平方米各类建筑的工程实践和理论研究,最终创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包括设计软件、技术规程、图集和施工工法等),并在抗震设计、节点构造、施工安装等方面取得9项国家专利,形成了该框架结构体系设计、生产及施工成套技术。

2011年10月,大地建设集团主编的《预制预应力混凝土装配整体式框架技术规程》成为国家行业标准,已正式在全国推广实施。

节能减排、降低成本,相当于一年为南京新增3.5座紫金山植被

与传统建筑方式相比,大地建设集团以高技术为依托的住宅建筑工业化生产的优点非常明显:

首先能够全面提升住宅的综合品质。采用这种结构技术,结构产品都为工厂式预制生产,每个工程项目施工都由技艺娴熟的职业工人操作实施。现场装配化施工,准确无误,实现了更高的生产力和更佳的质量控制。基本消除了传统施工常见的渗漏、开裂、空鼓、房间尺寸偏差等质量通病,实现了主体结构精度偏差以毫米计算。

二是较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与传统的生产方式相比,较大幅度地节省了人力、物力,缩短工期。大量的建筑工人由“露天作业”向“工厂制作”为主的产业工人转变。以大地集团采用工业化生产方式建设的某幢楼为例,一般按照传统方式建造同等规模的工程,平均需要劳动工人约140人左右,平均7天完成一层楼,而采用工业化生产方式只需要工人70人左右,平均5天一层楼(包括外装饰),不仅减少了人工成本,而且大大缩短了生产周期,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三是节能减排效果显著。据统计,2010年南京市各类房屋施工面积约5500万平方米,仅楼板一项,如果全部采用大地建设集团研发的建筑工业化技术,仅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就相当于3.5座紫金山植被的吸收量,节能减排效益相当可观。

四是有利于环境保护,实现文明施工。采用房屋建筑工业化生产方式,将大量的现场施工转移到工厂,相对传统的施工方式,减少了传统建筑现场搭设脚手架等材料和费用,减少了建筑垃圾的产生、建筑污水的排放、建筑噪音的干扰、有害气体及粉尘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现场施工更加文明。

五是减低建造成本,经济效益明显。通过采用工业化生产方式,装配率可以达到了85%以上,现场模板用量减少80%,支撑减少50%以上,节约钢材20%,节约人工50%,节水30%以上,耗材节约40%,节省工期30%,管理费用节约50%,项目综合造价大约节省15%以上,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大地建设集团建筑工业化的显著优点,吸引了很多国内外开发商。从南京大地豪庭小高层住宅群,到苏州万科金域缇香26层高层住宅群;从金盛国际家居广场,到新加坡榜鹅西C17工程……自2005年以来,每年都有30至40万平方米的各类房屋建筑采用大地建设集团的建筑工业化技术施工。

未来5年内,大地建设集团将在国内再开办10家工厂。目前,国内外已有30多家大型企业要求与大地建设集团合作利用这一技术。

房屋建筑工业化,牵起大地“四大业务板块”齐头并进

目前,建筑工业化这条红线,已串起大地“四大板块”,形成了具有大地特色的现代建筑产业链。

一是以房地产、股权投资、资产管理为核心的房地产投融资板块。近10年来,以大地豪庭、大地伊丽雅特湾为代表的数百万平方米商品房已经上市,另外还拥有近3000亩存量的土地资源。公司采用参股的形式,直接持有交通银行、中珠置业、沪宁高速、格力空调等大企业的股权,以较高的收益回报,为公司的发展增强了后劲。

二是以绿色、节能、环保、低碳的系列建材产品为主的新型建材工业板块。摸索建筑工业化之初,大地建设集团就成立了南京大地建设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并在江宁区开发区购置土地兴建大地建设工业园,形成了集预制房屋构件、地铁盾构管片、市政管网构配件、混凝土构件、文化艺术石、预拌混凝土及干拌砂浆等新型建材生产于一体的建筑工业化基地。

三是以海外投资、产品外销及海外工程总承包为主的外经贸板块。公司凭借多年承接海外工程积累下来的经验,先后在法国、日本、阿尔及利亚及新加坡、乌兹别克斯坦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完成了大量的经援、Bt工程、总承包建筑等外经工作。2009年公司在柬埔寨日月湾购置土地100公顷建设旅游度假村,公司外经贸业务以此为开端向土地投资与旅游、酒店业拓展。

四是以房建、市政施工、机电安装为主的传统建筑施工板块。大地建设作为一个大型建筑企业和国家第一批房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企业,有多项技术指标处于行业前列。在传统建筑施工项目上,大地建设坚持走品牌化道路,积极提升工程质量和对外形象,先后获得10项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奖。南京地区应用建筑工业化方式建造的装配式房屋,绝大多数是由大地建设集团总承包建造的。

建筑工业化发展篇5

【关键词】建筑施工信息化网络

当前世界正在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即信息技术革命,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认为,信息化是时展的潮流,是先进生产力,“信息化将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概念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实际早在上世纪中叶,就有先驱者依照工业化发展的问题,提出了信息化管理概念。至90年代,世界各国便相继开始了信息基础建设。然而目前还没有一个国家真正地进入信息时代,世界正处于新旧交替之中,拥有信息和知识的国家将走在世界的前端。在中国,信息化早已定义为现代化的必经之路。2011年5月住建部《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纲要》提出全国的施工企业应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实现建筑企业信息系统的应用普及。2012年5月又了《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评价标准》作为行业标准。说明国家层面已经开始重视并引导这一发展趋势并之做好了准备。建设施工企业作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产业变得越来越知识密集型,竞争越来越激烈时,如何进行信息化管理,提高竞争力,在市场中占取成本、技术优势已经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研究课题。下文就如何推动信息化应用和发展进行简要探讨。

一、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的概念

信息化是信息技术的采用过程,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是利用网络、计算机、通信技术为核心,企业内部外部相结合,充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加速信息流通,及时把握机会事项信息共享,提高信息的利用率,以便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对外界需求做出迅速反应,从而到达提高企业生存能力、适应能力、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的目的。

二、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的优势

(一)快速信息传递,提高工作效率

企业的决策可通过信息化交流的平台,高效的发送至各部门的基层单位,使决策者通过网络实时有效的掌握一线的工程进度和质量等信息。在管理过程中灵活的组织管理技术文档,对所有需要处理的信息进行高效的传递和共享,降低办公的时间成本,最大限度的满足项目运作的需求,增强企业管理自动化。

(二)组织结构优化,树立品牌形象

传统的组织结构层次复杂臃肿,信息沟通困难,对外界变化需求的反应缓慢。而信息化的建设及发展,根本地解决了这些弊端。决策者可在信息化构建的网络平台上,了解第一手的工程进度资料,实现企业的人、物、机械、资金的统一管理和试用,实现向网络管理的结构转换,推动了企业结构的再造。成套合理的企业运作,公开明朗的网络流程,工程项目参与方共享共监督,使企业充分发挥其品牌效益,获得更大的市场优势,在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姿态。

三、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的应用

(一)信息化战略应用的基础在于软件建设,企业管理部门和个项目部之间进行稳定的网络连接并建立向工总信息宣传形象的企业网站。并由领导督导推行,保证各部门步调一致的理解信息化,利用信息化。

(二)在制定企业信息化平台的计划时,对项目需求进行系统的分析。各部门针对管理内容和相关制度,总结出可操作并贴近企业管理的需求计划。根据计划的内容,在进行具体的精细化处理,尽量考虑充分,避免日后对流程系统的修改。以文字、图像等多维表现方式进行企业数据的统计,建立完善全面的系统,以便在工作中即使准确的寻找到所需信息。其中应包括物资、设备、人员技术档案等各种静态数据的准备。

四、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策略

(一)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面临的问题

1.企业领导及员工信息化水平较低、对信息化的认识偏差较大,从基础知识的意识上没有跟上社会的发展,并不了解信息系统的真正作用,简单认为信息化就是网络远程办公、计算机辅助,将信息化当成一种工具。

2.由于对信息化认识的误读,企业管理者往往会要求软件开发人员在并不详细了解管理方式和流程的基础上,整理一个新的流程建立一个详尽的设计。事实上,这样开发出的程序很难有失效性,难以达到一套符合企业需求的构架。

(二)针对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各项问题的解决策略

1.首先要在企业内部树立正确的信息化意识。在观念上让使用者将信息化区别于传统的模式,避免系统的闲置。深入培养管理体系理论、并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高级人才,普及项目级人员的信息化知识和技术,提高他们对信息化的认知及操作技能。

2.选择对建筑行业有过深入研究,对施工的管理和现状了解深刻的软件供应商。要有专注的行业解决方案,以及提供成功的实施案例,并具备较强的研发及持续研发的实力。企业可选择与之以项目合作的方式联合开发,借鉴先进的管理模式。或自行梳理企业的各项流程,选择成熟的商品化软件,雇佣信息化复合型人才进行后期的维护与研发。

五、结语

信息化是企业思想、管理技术、实际操作能多方面的集合,是各个部门共同肩负的还需要成熟化的体制。及时掌握行业动态,参考国际标准及成功案例,针对个体特征,从无到有,逐步完善,建立起信息化发展的标准构架。以让企业立足国内、面向世界为目标,不断在信息化的实施过程中发现并解决问题,结合实践与探索,担负起建立自身特色的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的使命。

参考文献:

[1]马智亮,吴炜煜,彭明.实现建设领域信息化之路[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杨成祥.建筑施工企业应加强信息化管理[J].山西建筑,2010,36(13):200-201.

建筑工业化发展篇6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发展问题;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tS958文献标识码:a

一、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概述

建筑工业化是建筑领域一场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加强了对住宅新技术的研发和转化、应用,并将制造环保、节能的绿色建筑的有效手段和最新的科技成果适当的应用到住宅建设中,提高了建筑业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降低资源与能源的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筑工业化采用预制构件生产工业化、现场施工技术化、组织管理科学化的建设模式,代替了传统现浇混凝土的生产施工模式,能够提高工程效率和经济效率,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建筑工业化的标准化生产和机械化施工,是保证基础施工和吊装工程顺利进行的关键,提高了建筑工程的建造效率和速度,有利于实现建筑构件、施工工序的标准化,改善传统建造方式的设计、施工等环节相脱离的状况。建筑工业化可以实现预制化生产、装配式建造,可以从人员的培训开始将建筑工业化的知识作为专业知识,提高人员的建筑专业知识水平,实现建筑业从业人员的工作标准化。建筑工业化会促进行业的协调发展,将当前建筑行业方面的设计、招投标、生产、施工和企业管理等方面进行融合和发展,促使企业不断改革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

二、制约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关键问题

1、国家制定的政策法规和行业法规还不完善

我国目前为推动建筑工业化发展制定的政策,从政策力度和实施效果来看,只有《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绿色建筑行动》算是较高层次的政策,一些约束力较小的规章制度和政策,对工业化的推进速度和实施效果的影响不大,只有制定完整的、针对性强的,约束力大的政策规范体系才能促进国建的建筑工业化发展,从欧美、日本等国家的发展情况看,国家主导和制定的严格的规范和政策体系,对于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具有极大地促进作用,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可以针对各种问题进行相应的措施研究和解决,从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需求来看,制定和建立国家层面的法律和法规、政策体系,针对性的解决我国工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促进建筑工业化工作的推进和发展。

2、建筑部品的生产问题

建筑工业化要求的构件部品和构配件生产要具有标准化的施工工艺,工业化生产具有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住宅质量和品质、减少资源浪费等优势,标准化的构件会简化施工工艺、缩短工期,但是只注重标准化不注重个性化、多样化的选择就会影响人们在户型选择、外观效果、舒适程度等方面的个性化需求,影响建筑工业化的推进。我国在上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分别制定的“建筑统一模数制”和《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推进了我国建筑标准化、工业化的发展。但没有形成真正的应用体系,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模数协调缺乏对住宅部品的设计、生产,施工、设备要求的指导,目前我国的部品设计和种类较多,缺乏统一的模数制度和通用体系,造成了建筑结构体系与部品、施工设备之间的模数难以协调,影响了预制构件的生产规模、施工效率和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大规模生产的模式能够使建筑工业化需要的建筑构件从生产效力,建筑的安全性能和设计合理性等有很大提升。但是,由于生产技术体系不统一,没有标准的模数化标准,容易造成大规模生产强调标准化而排斥多样化,使得建筑产品和造型单一,不能满足居民对建筑的个性化和功能化需求,在当前社会发展的潮流下结合当前的技术要求,大规模的生产还不能同时建筑构件的标准化和模数化以及居民个性化的要求,强制生产会产生一定的矛盾。

3、施工人才缺乏

随着建筑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传统建筑模式会被工业化建造模式所取代,建筑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主要依靠从事建筑工作人员的技术和素质,才能够在建筑工业化的探索中发挥作用,但是从目前情况看,包括施工人员和知识分子在内,对建筑工业化的概念知之甚少,现有的人才储备己不能满足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要求。人才作为公司在快速发展时的关键因素,根据目前的人才状况,企业只能择优录取和培养。”随着新建研发制造基地的增多,并覆盖全国绝大部分省级城市,人才无疑成了最基础的支撑要素。例如,2012年底开始,远大住工举行了数场招聘会,但收获甚少,主要原因是部分高校没有将建筑工业化的研究纳入课程培养,造成了对建筑工业化的认识不清楚,达不到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标准。而在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建筑产业化技术的成熟,基于新型的工业化技术的教学手段,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对实际操作与应用的培训,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观念。随着建筑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很多大型企业如远大住工宇辉集团、西伟德等的发展和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专业园区的建设如沈阳现代建筑产业园、合肥经开区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等,都急需产业化人才,住宅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产业化人才的奉献。所以国家应加大对新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据了解,根据我国新型现代建筑产业发展需求,专业技术人才的紧缺人数己经上升到了100万人。

三、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对策

1、完善建筑工业化法律和规范体系

首先将我国可以根据本身的法律特征,从国家的最高法律宪法,层层制定法律、行政机关法规、行业或企业法规,根据建筑工业化的发展需要,通过制定行政法规来规范法律行为,行政性法规是国务院和各级政府制定,各地区应结合自身的是情况,在国家政策的框架下,针对本地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问题,集合优势力量,形成完整配套的标准,进行有效的监管和实施,体现出建筑工业化发展的优势。

其次我国的建筑工业化发展政策借鉴欧美、日本等的先进模式,根据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需求,保证工业化的发展与经济、税率、土地等的有效结合,制定综合性较强的政策法规,积极引导企业的产业化道路,鼓励其在建筑工业化发展中进行新技术研发和实践,实现对部分企业的兼并、重组,帮助其发展,支持优势企业进行低成本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产业化企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可以制定用来规定具体组织实施的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的政策法规,在技术上、组织上为建筑企业集团、绿色材料企业等发展提供机会,融合建筑工业化的相关产业和相应企业,实现设计、生产、施工等方面的成熟应用,保证建筑工业化健康有序的发展。

2、形成工业化产品的实用体系和标准

部品建筑或住宅采用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商品,部品要实现标准化,必须从产品设计、通用部品体系、模块化、几何尺寸和生产工艺等方面综合考虑和实施,的建筑设计体系建筑工业化要求,以实现部品的标准化、通用化和系列化。建立标准为了适应借鉴国内外发展工业化建筑的宝贵经验,对现在建筑部品和构件的多样性进行合理统筹、计划和控制,实现建筑部品和构配件的生产标准化、系列化并向通用化发展,综合考虑我国住宅产业的发展现状和人工、材料、机械、技术的水平等的潜力,预制构件生产目录的摸索和探讨,己达到建立国家层面的预制构件生产目录的目的。

3、加强人才培养

从人才的培养上发展建筑工业化施工技术,应加强高素质入才队伍建设。通过与高校的联合培养,建立良好的培养环境,为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培育更多专业型人才。加强校企联合办学,在各高校加设工业化研究的相关课程,能够聘请相关专业人才到高校授课,是更多地学生了解和深入学习建筑工业化知识,增强对于建筑工业化的兴趣,以更好的服务与我国的建筑工业化发展。国家可以统筹建筑业资格考试的条件,将新技术人员纳入到资格考试中,打造宽松的外部环境,提高工业化人才的选拔层次。对建筑业企业来说,要制定一定的补助政策,以帮助其更多的引进或培育的高层次人才,鼓励企业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入才,加强技术培训和审核制度,更好的培养新型技术人员。

四、建筑工业化发展方向

我国的建筑工业化己处于快速的发展时期,产业化体系正在不断完善。劳动力短缺,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施工现场建筑垃圾零排放的绿色环保需求,将持续推动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当前建筑工业化处于发展的热潮中,以远大住工、万科集团为首住宅产业化先进企业,己经在快速的发展,实现了工业化建筑面积的不断扩大,这也促进了国家需国制定严格规范和标准,再政策的激励和扶持下,为建筑工业化发展提供更稳定的环境,因此,对建筑工业化制约因素的分析是一个非常具有实际意义的课题。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建筑业的发展以及经济的发展,建筑逐渐走向工业化方向,只有不断促进建筑工业化,才能更好地促进建筑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上文针对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应对措施,对于后期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贺灵童,陈艳.建筑工业化的现在与未来[J].工程质量,2013,02:1-8.

建筑工业化发展篇7

关键词:建筑产业化建筑工业化一带一路

中图分类号:tU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9(b)-0169-02

2013年9月5日,主席在哈萨克斯坦访问时提出,为了能够让欧亚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更加深入地合作,我们有必要进行合作模式的创新,一起进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立,逐步从线到片,慢慢地形成区域之间的大合作。

2013年10月,主席出访东盟国家时提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发展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据中国经济网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这些国家大多数经济都处于上升期,合作的前景比较好。我国需要重视与这些国家的合作,不断地提高我国在新兴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中的地位,推动我国中西部地区和附近国家的对外开放,实现东部沿海的经济转型和升级,从而形成新的开放格局。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特别重视西部大开发,我国和中亚以及欧洲国家之间经贸合作也必然会不断增加。

建筑产业化对于我国而言,意义是非常重要的,建筑产业化的发展转变了建筑生产方式,从以往粗放型逐步转变成了集约型,这也是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大势所趋。建筑产业化的优势是可圈可点的,并且这种方式已经获得了绝大多数建筑企业的认同,但是,根据相关统计,我国每年都会增加20亿m2左右的建筑面积,这个数据占了全世界的一半,并且其中14|m2是住宅面积,占这个数据的70%以上,并且我国建造住宅时,模式还是粗放式模式,产业化比例仍低于1%,发展的规模还非常小。现在,我国建筑产业化实践的过程中,主要还是公益性建筑和保障性住房,商品住宅则非常少。与其相对的是,我国经济发展对建筑行业的要求、建筑业自身发展阶段以及社会对建筑业的期望已形成“倒逼”机制,促使建筑业向建筑产业化转型。这对建筑企业是一个挑战,同时也是难得的历史机遇。

建筑产业化主要需要建筑工业化发展和向工程总承包转型这两方面,同时再加上施工过程中应用的Bim和3D打印这类新型技术等协同。

产业化使得我国建筑从粗放发展走向可持续发展,而在建筑产业化的过程中,建筑工业化是其基础。建筑工业化指的是通过现代化的运输、制造、安装以及科学管理的大工业生产方式,利用其代替以往建筑行业中效率、水平较低并且比较分散的手工生产方式,其标志则是建筑设计的标准化、构配件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和组织管理科学化。工业化的装配式施工可以节约资源成本,保护环境,提高效率。正如成功的实例:长沙小天城。

“小天城”由湖南远大科技集团旗下的远大可建公司所建造,楼高200多米,建筑面积18万m2,包括3.6km的步行街、19个10m高的大厅,可容纳4000人的工作场所及800户住宅。“小天城”由1200位工人昼夜开工拼接,耗时19d完工,除雨雪天停工,有效工期仅12d。该大楼于2015年3月建成,以“乐高”堆积木的方式组合起来,采用可持续建筑模块化材料,95%的工程量在远大工厂内完成。大楼外墙采用多种特有技术,据称比常规建筑节能80%。该大楼主体结构均由钢架构成,材料工厂预制达93%,可抗击9级地震。施工时,一幢楼减少15000车混凝土运输,没有扬尘。该大楼室内空气100%来自室外,没有交叉污染,pm2.5过滤99.9%,比室外空气洁净100倍,外墙20cm保温,4层玻璃窗,新风热回收,冷热电联产,每年减排二氧化碳约1,2万t,减排pm2.5约46t,同时拥有一天3层,飞向蓝天的施工速度,是建筑工业化的完美体现。

产业化的实现不仅需要建筑工业化的应用发展,还需要朝工程总承包转型。工程总承包是当今国际建筑市场上一种流行的建设项目管理模式,其中以epC业务模式为主,形成完整的建筑产业链。

何为epC,epC模式的优点是什么?作为工程总承包典型模式之一的epC(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ction)模式,即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在epC模式中,engineering不仅包括具体的设计工作,可能还包括整个建设工程内容的总体策划以及整个建设工程实施组织管理的策划和具体工作,procurement是指整个建设工程的采购,包括工程建设的大型设备、附属设备以及建设过程中的材料,Construction是指施工总承包的建设过程。在epC模式下,业主仅仅需要将自己的要求和投资的意图说出来,工程必须达到其运行的标准,其他工作可以通过工程承包单位开展;业主也不需要进行监理工程师的聘请来进行工程的管理,自己或者委派业主来进行工程管理;工程总的承包商需要承担绝大部分的风险。转型为工程总承包的工程成本带来大幅度降低,企业产品竞争力加强,工程效率也得以提高,可以形成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的完整建筑产业链。

建筑产业化对于建筑企业,建筑行业,乃至整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如下重要意义。

(1)对于企业。

①降低工程成本:节省建材消耗、施工及后续维护费用。

②提升施工效率:增强工程进展可控性,加快施工进程和投资收回速度。

③优化建筑品质:提高建筑性能,延长使用寿命。

(2)对于行业。

①促进技术创新:推动产业链各环节及关联产业的技术创新。

②推动产业升级:通过改造传统建筑方式的痛点,促进建筑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应对行业成本上升等压力,推动建筑产业升级。

(3)对于经济。

①实现节能环保,促进可持续发展:节能、节水、节电、节材,引领绿色建筑发展潮流。

②推进对外发展:利于建筑企业在“一带一路”战略下对外承包工程的发展。

③转变发展方式:有利于高质量建设大规模保障性住房,转变城镇化建设模式。

同样建筑产业化也存在着弊端和困难,首先很多施工总承包企业朝epC模式总承包转型困难,产品成本因此难以降低,竞争力较弱;其次,现在粗放发展的建筑业,使得企业标准无法统一,每个企业都使用各自的标准,国家乃至国际标准没有成为通用准则,也阻碍了工业化进程;另外,很多大型总包企业在对外工程中也有困难,例如:没有地道的英文翻译的建筑规范,还需要临时找专人翻译,增加了成本同时也成为“一带一路”发展过程中的阻碍。

综上所述,在“一带一路”的发展趋势下,建筑产业化已经是企业转型的必由之路,据统计,国内一批建筑企业正在纷纷做出重大的转型发展战略调整,抢抓建筑产业化的发展机遇,而更多的企业则是选择等待和观望。所以,建筑产业化对于企业而言,是挑战还是机遇,主动权在企业手中。

参考文献

[1]顾能新,胡建东,徐镭.建筑业可持续发展(2010-2013)[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建筑工业化发展篇8

   建筑中比较流行的建筑手法的同时,也不断的谋求自身的新的发展。

   目前国家正在迅猛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也采取了很多有利措施,比如新建一些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新区的建设带动了城市商业区、住宅区、能源供应区的开发建设,使得工业建筑类型与城乡整体文化环境关系日趋紧密,从而成为城市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对旧城区老厂房的结构改造也显得行之有效,这样使得一些大型骨干企业能够更好的发展。随着施工工艺技术的发展,不少国外现代工业建筑中高新技术、新工艺也被引进,这样使得工业建筑形式在不断发展中日趋完善,从而实现了标准化、多样化。特别是多高层厂房、现代交通能源建筑等一批新型工业建筑的出现,不仅满足灵活性、通用性的要求,还大大节约了土地。

   2.进行现代工业建筑设计必须遵循的原则

   2.1开放性原则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特别是一些高科技产业、通讯业等都非常重视自身发展,采取各种手段加大企业的透明度和对外自我宣传的力度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以便打入国际市场,有的把自己的工业理念作为一个参观点,间接的做成了工业旅游项目,为此,这个过程中就建筑设计方面布置了适宜对外开放的参观路线,在参观途中还可以接触或购买该企业宣传的展销产品。

   2.2主导性原则

   当今的社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越来越激烈,一方面不仅要抓住自身企业的特点制定合理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还要考察相关行业企业的发展情况,以便找出差距,及时采取措施。目前竞争不仅仅来自于国内,改革开放的实施也使很多国外企业加入竞争中,为了更好的发展,企业在进行工业建筑设计时自我形象应该具备主导性原则,要积极的做好对外自我宣传、加强企业与外界的沟通。从前那种对外封闭自守的建筑设计概念已经不再适应现在的经济发展,要想把企业做活做大,就必须使企业具有新的功能概念,努力营造环境优美、选材精致、造型新颖、跟进发展步伐的国际工业建筑体系。

   2.3安全环保原则

   现在随着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环境污染已得到了一些控制。俗话说“安全第一,环保先行”。这不仅仅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原则,更重要的是考虑到眼下整个地区、国家以至全人类的安全。在整个工业建筑设计初期,作为设计者就应该秉着此项原则,结合生产过程中的某些特殊情况,并对工艺流程有所了解,以便合理布局,避免日后人身、设备事故的发生。除此以外,有些工业涉及到半导体、医药以及生物化工、原子能电站等,这些企业在建筑设计中需特别创造一些洁净工作区间,以防止各种辐射给人体带来损害。

   3.工业建筑设计的发展

   3.1工业建筑设计中的节能省地

   随着自然资源的不断利用,各种能源都在逐渐匮乏,特别是今年来工业建筑等大型建筑的大规模新建,使得土地面积减少速度加快。因此在发展过程中,节能省地必须放在首位。自然通风、自然采光的利用也较为普遍。目前很多工业企业不断引进先进技术,严格控制发展新增加工业建设用地,发展节能型工业厂房。

   3.2工业建筑设计的人性化趋势

   当今社会在不断进步,人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在逐渐加大,而工业建筑的设计主体也从以生产设备为中心越来越朝着以人为本方向发展。因此人的因素在建筑中的作用就越来越显得重要。工业建筑中的空间及环境与人相融合,这样就需要在建筑设计的初期把人性化这个潜在优势尽可能的发挥,让人们置身于工业建筑的良好环境中产生归属感、生活感和亲切感,最终达到提高员工的生活质量及工作效率的目标。

   3.3注重工业建筑的社会文化职能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人类文明组成的工业及工业建筑,同样也承担着文明继承和发扬的责任。现代社会的工业建筑不再仅仅是生产活动的场所,也应作为传播文化的场所。在工业建筑设计中,建筑师应充分发挥地区性及地域性的文化特点,将工业建筑的特点、功能与民族、文化、企业相结合,发掘并塑造独特的企业形象、丰富企业文化的内涵、追求工业建筑与环境的整体协调。比如北京国家体育场、北京香山饭店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标志性建筑等等,这些无疑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工业建筑新象、新趋势,他们诠释着这个国家的独特的文化底蕴。3.4工业建筑设计的可延续性一个建筑有着它自身的价值与意义,它可能是体现一个时代的标志。也可能是记录某个时展历程的依据。我们可以通过对建筑的探索和寻觅出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民族和国家,在它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文化。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各

   种因素的作用,历史建筑的保护问题也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建造设计过程中,对于工业建筑的技术改造和合理利用越来越得到重视,适当保留可以延续历史记忆,为企业留下深厚的企业文化,这样也有利于更好的保护人类特有的文明。

   3.5工业建筑的多元化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地域文化差异,这种情况在工业建筑中也是存在的。近年来由于国际贸易往来的逐步扩大,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现象也慢慢展现出来。建筑场地的地域性文化差异、企业文化及品牌不同、民族性的各异加之大量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境外”设计事务所的参与,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成工业建筑逐步走向多元化。在接受全球性的同时,承认各民族、地区和地方文化的价值,在平等合作互利竞争的同时,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跨文化的、有特色有个性的工业建筑。

   4.结语

   虽然现在工业建筑发展已逐步完善,但是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工业建筑设计思想需要不断创新,不断提高。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内部和外部应该相互结合,尽量使两者能够相辅相成。总的来说,工业建筑设计需要回归艺术。随着高科技产业区迅速蔓延,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工业建筑的使用者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的不断增长,产品生产和更新换代周期的不断缩短,对工业建筑以及工业建筑环境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应该在日常的实践中不断总结与学习,为这个行业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林建,李旗.工业建筑形象的发展与创作.工业建筑.

   [2]刘德华.工业建筑的发展趋势[J].新建筑.

   [3]铁军,王雪松.工业建筑的技术运用与表达[J].工业建筑.

   [4]黄兴元.工业建筑的文化表现.建筑学报

建筑工业化发展篇9

关键词:建筑经济;发展策略;绿色建筑

1前言

要想有效推进我国建筑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具备更大的推动力,要对整个建筑行业的产业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使建筑行业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发展,推动建筑设计施工总承包方式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完善建筑行业监督管理的规章制度,营造出一个统一且开放的秩序。中国建筑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吴涛表示,新型城市化带来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ppp(公私合营模式)新一轮投资热潮,将构成我国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筑行业在新型城市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城市化建设的主力军。近年来,我国对企业“走出去”投资建设的扶持力度逐步加大,为我国在开发海外建筑市场和建筑工程承包业务方面带来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发展机遇。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倪虹表示,发展装配式建筑有利于建筑行业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施工污染、提升劳动生产率和质量安全水平,有利于促进建筑行业与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动能。希望广大建筑业企业加快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的研发和推广,形成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倪虹在2016年10月31日举行的中国建筑协会成立30周年暨建筑业改革发展交流经验会上提出,随着ppp项目的深入推进和相关政策的日趋完善,建筑业企业要通过积极参与ppp项目,提供设计、融资、建设、运营维护等全方位服务,提升综合经营能力,拓展盈利空间,实现由“承建商”到“综合服务提供商”的转变。住建部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我国建筑业发展呈现稳健运行态势。我国建筑业累计完成总产值77461.8亿元,同比增长7.0%;累计完成增加值19877.8亿元,同比增长7.5%。

2建筑经济发展的策略

2.1引入市场经济

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体制发生了改变,引入了市场经济,并且鼓励私营经济进入建筑行业中,顺应了新时代的发展规律。建筑企业组织结构也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进行变革,为建筑经济的发展添砖添瓦,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市场经济可以调节建筑市场,促进建筑市场的繁荣昌盛,并使其健康稳定发展。目前我国建筑企业是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齐头并进、共同发展,为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作出了贡献。

2.2完善建筑行业的法律法规

我国建筑经济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必须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同时还需制定一些优惠政策来优化建筑行业的经济结构。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可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要对那些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施工建设中的建筑企业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如绿色环保低碳材料的使用不仅提高了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提高了人们生活质量。对中小型建筑企业要制定优惠政策,推动中小型建筑企业朝着大型建筑企业发展。为使我国建筑企业更加规模化与国际化,还要提高建筑企业的创新能力,使其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市场经济促进了建筑企业之间的合并重组,使其规模发展壮大,进而推动了我国建筑经济的发展进步。

2.3科学合理应用神经网络

(1)造价预算。在建筑企业中,工程造价预算尤为重要,神经网络主要应用在对建筑工程成本的预算。我们使用Bp网络来制定出建筑工程成本的预算模型,对建筑工程在建设施工、工程管理等每个流程都进行科学合理的模拟,并且分析研究工程成本的组成部分,进而对整个建筑工程进行追踪,掌握建筑工程成本的变化规律,对整个建筑的造价进行科学合理的预算。在使用神经网络对建筑工程造价进行预算的过程中,可以应用网络系统对该建筑工程的特征进行分析预测,并且从网络存储的以往的大量建筑工程资料里找出预算规律,进而完善建筑工程造价预算资料,保证建筑工程预算资料的可行性。神经网络的数据处理大大提高了其运算速度,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建筑工程的造价预算,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建筑工程项目的资金管理,可以尽量避免资金短缺问题。(2)风险预警。建筑经济管理中往往存在着很多风险,如市场、金融、企业内部财务等所带来的风险。我们可以通过神经网络预测这些将要发生的风险,尽量把建筑经济管理风险降到最低。我们可使用神经网络对建筑工程经营风险进行预测,神经网络是投资决策使用的工具,我们要有效利用神经网络系统中非线性的映射模式分析创造的能力,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动态风险预警系统,把风险的来源输入到神经网络系统中,进而分析出风险等级,最后计算出风险有可能发生的区域,以便提前做好预防措施,确保建筑企业的经济利益。(3)建筑工程投标。在如今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建筑企业必须在投标之前对投标的影响因素加以分析,进而在竞争中获胜。这个过程所涉及到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主要有竞争对手的具体情况、当前的市场条件以及该建筑工程的具体信息等,由于这些因素存在着很大的变量,因此往往无法判断出该因素所造成的影响。但是,神经网络系统在建筑企业招投标中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招投标带来的影响因素,并且能够合理预测出该建筑工程的合理报价。承包商可以依照这个预测数据来制定招投标的方案,结合建筑工程造价的预算数据合理估算出投标价格,以便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从现在我国建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建筑工程招投标过程中,神经网络系统的合理应用已取得了较大效果。很多相关的神经网络系统被应用在建筑工程招投标中,我们只需将建筑工程中相关资料输入到系统中,就可以计算出该建筑工程的投标报价率。

3我国建筑经济发展展望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也在日益提高,对周围环境尤其是对自身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建筑企业在人们的期望中不断进步发展,已经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建筑经济的发展有效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建筑行业的发展前景也非常巨大。目前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侧重点是城市化发展,在城市化建设中建筑工程充分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也代表了这个城市的文明程度。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建筑工程项目越来越多,大大促进了我国建筑行业和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建筑工业化发展篇10

(1)高技术发展。建筑工程涉及到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它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住房,而是结合了堤坝建筑、公共设施建筑、桥梁建筑、道路建设等于一体的建设,建筑涉及的领域覆盖了社会中的方方面面。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建筑的原理及方法,对于社会类问题也要进行考虑研究,同时,对于建筑行业工作者而言,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较高的专业技能。

(2)智能化发展。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人们越来越注重智能化的发展,于是,建筑工程通过与计算机的融合,在建筑行业发挥了重要作用,智能建筑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等加强安全系统的调控,为提高自动化水平,科学技术与建筑工程技术相结合,达到智能化发展水平,例如:电梯里安装了监控系统,在室内安装智能化系统,用来控制开关亮度及室内温度等。智能化的实现使建筑向信息化方向发展,为建筑工程提供了发挥的空间,同时在建筑行业中占据了不可撼动的地位。

(3)绿色建筑。伴随社会的不断进步,污染现象逐渐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污染随处可见,建筑工程可以通过绿色建筑技术,降低对环境的伤害,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环境资源,发挥到节能环保的作用,通过控制污染现象的不断加深,建筑师们不断寻找新方法,以节约能源、消减污染为目的,开辟绿色化、无害化新途径,绿色建筑在发挥其正常功能的基础上,对健康起到基本的保障作用。

(4)做工精细。如今,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建筑材料与结构也越来越精细,为增加建筑的承受能力,通过增加材料的密度与硬度的方法,加强了建筑的稳定性与牢固性,提高建筑质量的同时建筑的安全性也得到了提高。精细化的处理对技术人员专业性技能要求很严格,建筑工程技术的竞争,使得建筑行业的人才不断完善自身,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涉猎各方面的知识以丰富自己头脑,通过学习基本的计算机知识、管理经验,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能力水平。

2我国建筑工程技术的特点

(1)多样性。建筑行业的多样化体现了建筑的独特风格,每一个建筑都具有其特定的结构模式,结合其特定的功能,选择适合的施工材料,在正常使用的前提下,每个建筑在成型的过程中都具有自己的文化特点与风格,根据当地环境、气候、地形以及文化的特点,通过建筑物的规模、外形结构体现出建筑的多样性,使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因此,建筑工程中多样性的体现尤为重要。

(2)综合性。建筑工程的完善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建筑施工具有部门多,程序较繁琐,涉及面广的特点,为施工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施工单位不仅要保证工程的顺利完成,还要保证材料设施的齐全与安全。建筑本身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建筑个工程的完成需要经历繁琐的阶段,在此阶段,一定要考虑综合因素,保证工程顺利完成。建筑施工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施工时需多方面、多阶段、多工作种类的同时进行。

(3)流动性。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与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致使建筑行业的固定性与施工单位的流动性逐渐升高,每一栋建筑都有其固定的场所和与其对应的环境。为避免人员与程序的混乱,施工单位根据施工特点应分配给每个人工作程序与任务,合理安排并且充分利用人力物力,还要保证工作的质量与效率,不仅要保证质量的合理完成,更应定期完成任务,因此,建筑工程的整体施工具有流动性,

3我国建筑工程技术发展趋势

(1)信息化发展趋势。计算机更深层次的发展,在建筑行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建筑工程技术的迅速进步,在建筑工程安装方面得到了大量的应用于推广,促使了建筑系统的同步发展,使建筑工程向着智能化、结构精致化、功能多样化与运转长久化的方向延伸。利用计算机系统能够及时发现建筑工程中存在的弊端与错误,避免了事故的发生,发挥了实施监督、控制、校对的作用,保证了建筑施工的安全性,使建筑工程的质量得以达标,在计算机操控下,只要输入指定的程序与指示,就能对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研究,设计出更准确、合适的建筑施工图纸,节省劳动力的同时避免了事故的发生。信息化在建筑中的应用提高了建筑工程的监督效率与管理水平。

(2)集成化发展趋势。集成化是指将建筑安装技术、施工技术进行有效连接,为建筑工程技术的综合效益与水平的提高进行多种技术的结合,用来满足建筑的发展需求。以前中国建筑行业技术不够完善,手工出现单一化现象,以明显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对于大规模建筑施工设备及大量劳动力的前提下,建筑工程技术的集成化备受建筑工程的关注。建筑工程集成化成为加快建筑工程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3)精细化发展趋势。随着建筑工程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完善,建筑工程技术逐渐走向精细化,建筑行业对施工设备、技术等要求越来越高,例如:建筑工程对钢结构技术的精细化不断提高,新的焊接水平越来越高逐渐成为结合多功能为一体的技术,在钢结构安装中,工程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监控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建筑工程技术的精细化水平得以提升,精细化的发展为提高建筑工程技术的监督、质量的达标、工作的焦虑做出较大贡献。

(4)国际合作趋势。建筑行业的不断壮大与发展,国际之间的合作也在不断增加,在世界交流的不断加深中,很多国家选择了对于重大建筑相互合作的方法,目的是为了合理利用资源,更好完善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提高建筑工程之间的竞争力,有利于建筑市场的壮大与聚集,通过国际间的交流,使建筑工程技术在研发与创新上取得历史性突破,因此,经过文化交流的建筑工程技术越来越受欢迎,国际合作的到来有利于建筑行业的发展。

(5)生态化发展趋势。生态化建筑成为建筑工程行业中的一种新兴技术,开发新质量产品,降低浪费的现象,坚持走废弃物循环利用路线,在建筑工程中生态化充分利用了高新科技,运用物理知识、建筑设计方案、科学材料气候学等知识为建筑工程技术服务,根据建筑设计的要求,对生态环境进行充分考虑,以选取低成本,高质量,环保材料为宗旨,实现建筑物与生态环境相统一的路线,使建设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得以提升,在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同时,生态化建筑可以有效的降低成本浪费,降低资源的消耗。生态化建筑不仅仅为认为带来舒适、节能的环境,又最大程度的保护生态环境,是目前值得推广的建筑工程技术。

4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