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医疗管理的核心十篇医疗管理的核心十篇

医疗管理的核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3:03

医疗管理的核心篇1

【关键词】医院管理;质量保证,卫生保健;质量控制

doi:10.3969/j.issn.1009-5519.2015.23.06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5519(2015)23-3682-02

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是医院管理的核心,是医院生存的生命线。严格执行医疗核心制度在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特别是当前医疗核心制度的执行与落实仍是医疗质量管理的主线和重点,可以说医疗核心制度是医师进行诊疗活动的最基本的制度,是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的基石[2],对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纠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医疗核心制度执行的到位与否直接影响到医疗质量的好与坏,也会间接影响医院的美誉度和品牌效应。加强医疗质量建设,推进医疗核心制度落实与环节控制的全过程监督,是医疗安全的重要保证。作者认为以核心制度建设为抓手,加强医疗质量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1树立核心制度严格落实理念

1.1加强核心制度的学习培训

医院在制度管理过程中,常存在医务人员医疗质量安全意识不强,核心制度落实不到位的情况。例如,部分医院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和术前讨论制度、三级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病历书写规范等方面均存在着一定问题,导致医院经常发生医疗纠纷,整体医疗质量堪忧的情况。为此,在医院层面应加强核心制度的学习培训,将核心制度印制成册下发,做到人手一册。定期组织全体医务人员认真学习与医疗密切相关的核心制度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定期邀请院外医疗质量管理专家、法律人士来院就医疗核心制度落实与医疗质量安全等方面内容进行专题讲座,促进医务人员医疗安全素养的提高,增强医务人员牢固树立医疗安全责任意识,把各项医疗核心制度和诊疗规范落实到医疗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逐步养成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按规程依法行医的良好习惯。

1.2加强“三基三严”培训考核

“三基三严”培训是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技术水平的重要措施,也是夯实基础医疗质量的重要手段,医院可采取医务人员个人自学与科室集中学习相结合、三基理论考试与技能操作考核相结合、全员集中培训考核与重点人员分层分批次考核相结合等方法,让医务人员充分利用空闲时间巩固医学基础知识,学习新理论、新技术。科室还可利用科主任查房、晨会交班及科内业务学习等方式学习新知识,加强临床技能操作的现场演练。医疗核心制度可同步嵌入到“三基三严”训练中一并考核,在此基础上核心制度考核还可采用“时时提、天天学、周周问、月月讲”的方法,促进医务人员在掌握临床基础的同时熟练掌握核心制度。相关考核结果纳入医疗质量管理,与医务人员个人积分考核和科室质量考核挂钩,实行奖优惩劣。

1.3加强纠纷案例分析,强化核心制度执行力

医疗纠纷的根源在于管理不善,制度落实不严,人员素质不高。医院在对人、财、物进行合理调配的基础上,应强化制度建设与管理,特别是针对医疗纠纷,应强化案例分析,通过流程回溯、根本原因分析等方法,查找纠纷问题根源,发现核心制度落实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加强整改落实。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对医疗纠纷要持公开透明的态度,不掩、不捂、不盖,每例医疗纠纷涉及的科室都要参与根本原因分析,吸取经验教训,确保医疗过程各环节严格按核心制度规范来执行落实,做到预防在先,防患于未然。

2建立医疗核心制度执行量化考评体系

2.1科学制订核心制度考核标准

[3]建立科学合理、规范有序的医院全面质量与医疗安全管理考核机制,将完善制度、优化流程、全面监控、加强沟通、整改到位等措施贯穿于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控制的各个环节,是实施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4]。在医疗质量管理过程中,医院应根据医疗服务规范、相关法律法规及院内规章制度,对医疗核心制度落实过程中的关键节点进行梳理、提炼,将每个节点按照实际工作中落实的难易程度及在整个核心制度中所占权重加以量化,并以百分制形式制定出每一项医疗核心制度不同的量化考核评分标准,在实际考核过程中还可根据医疗实际情况的不同,适时地进行调整。通过核心制度考核评分,实现对医疗质量进行全程、实时监管。

2.2将核心制度纳入医院综合考评体系

医疗核心制度是维系医疗质量安全的重要制度,医院应把医疗核心制度落实情况与医院综合奖惩和科室质量考核挂钩,制定奖惩细则。实行月度核心制度执行情况督查结果与月度医疗质量考核相结合,对医疗核心制度落实有较大缺陷的进行扣罚;同时医疗核心制度作为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组织部分,核心制度督查结果同步纳入医院绩效考核体系,按绩效考核指标予以奖惩。核心制度的督查结果还可与个人的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等挂钩,进一步提高临床医护人员的自觉性。依托考评体系中的奖惩杠杆,医院逐步引导临床科室加强医疗核心制度落实管理,真正做到医疗核心制度落实到位。

2.3健全核心制度落实监管体系

在医疗质量控制理论和实践中,医疗核心制度落实的环节控制和过程监督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保证[5]。医院可从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医疗安全管理委员会、医务部门和临床科室质控小组3个层面组建医疗核心制度监管小组,形成三级管理构架,同时把全院各临床科室按网格划分,形成若干个网格,监管团队的成员可根据网格进行责任分工,按层级对接,分片监管,以防止督查有偏差。监管小组应有计划的制定核心制度督查进度表,确定每个网格每月督查1~2项核心制度,网格之间督查内容相互交叉,做到每个网格督查全覆盖、核心制度内容无遗漏。

2.4注重核心制度抽查的重要性

要了解医疗核心制度落实的效果,在定期督查的基础上抽查更能反映出医务人员核心制度落实的实际情况。医院的医务部门、质量监管部门应经常深入临床一线对重点科室(如iCU)、重点人员(如新进人员)等进行抽查,对科室交接班制度、手术安全核查制度等医疗核心制度落实情况进行随机检查。院领导、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应不定期参加临床科室早会,了解医务人员对核心制度的掌握情况和执行情况。通过抽查发现问题,加以整改,避免因医务人员思想懈怠发生医疗差错或事故。

3持续推进核心制度落实信息化建设

3.1不断加强医院信息系统建设

医院信息系统是医院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也是掌握和调控医院运行的网络中枢,医院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医院管理系统、临床管理系统、医技管理系统及其他辅助管理系统等。信息系统能够连续、完整、准确地采集、存储、传递、处理医院管理、运行指标、临床应用等信息,并将收集到的信息准确的生成相关统计报表进行自动分析,为医院管理、医疗服务提供决策依据,确保医疗质量安全,加强核心制度监管,同样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医院信息系统已成为医院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持环境[6]。完善的信息系统既能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又能给监管带来更多便捷,有利于工作的快速跟进和推动。

3.2加强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质量监控

电子病历系统是医院信息系统的核心,医疗核心制度是否落实,在病历中能够得到体现。通过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可实现病历质量网络实时监控,根据医疗核心制度执行关键环节设定控制规则,如可实时对围术期各项制度、危急及时处理及规范记录、有创操作、高风险诊疗项目操作知情告知及规范记录等进行实时监控,并运用医院信息系统提供质控反馈渠道[7]。通过电子病历系统质控,可及时发现医疗核心制度落实存在问题并加以改进,有效降低了病历质控的人力要求,提高病历质控的普及率、效率和公平性。

4加强临床资格准入和医疗技术准入的监督把关

严格控制医疗技术和人员资格准入,没有执业医师、执业护士资格的人员,不能独立从事医疗护理工作。严格执行技术准入,按照医疗机构相应级别开展适宜的项目,避免盲目追求高精尖。加强对新技术、新项目的管理,及时制定相关制度,对科室开展的新技术和新项目,需进行严格的效果评价和临床实践,确保实际运用中切实体现出技术或项目价值,服务好患者安全。面对医院日益增长的业务量和繁重的医疗工作,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往往思想上容易产生懈怠,从而忽略医疗核心制度的落实[8]。医疗核心制度是保障医疗质量,规范医务人员诊疗行为,防范医疗风险,避免或杜绝医疗差错与事故的重要制度,也是医务人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应长期坚持,持续抓好。只有医疗核心制度落实到医疗服务的每一个环节,体现在每一个诊疗行为上,医疗质量才有根本保障,医院才能够屹立于激烈竞争的医疗市场服务市场中。对于医院的发展,医疗质量安全与核心制度落实是相辅相成的共生关系,二者应共同推进,互促发展。医疗质量无止境,核心制度建设永远在路上,切实抓好医疗质量安全与核心制度落实两个要点,处理好二者关系,医院的质量发展之路才会走得更加通畅、长远。

参考文献

[1]曹德林,仇永贵,王丽.我院引入pDCa循环监管医师交接班制度的体会[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2,23(1):34-35.

[2]王凤玲,邢沫,,等.建立医疗核心制度督导长效机制的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3,33(3):41-42.

[3]周宗庆,雷慧菁,洪小燕,等.核心制度量化考评体系对基层医院医疗质量综合指标的干预[J].中国医院统计,2014,21(5):373-374.

[4]谭天林,欧兵玺,廖世川,等.建立医疗质量持续改进长效机制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7):25--27.

[5]叶承莉,任家顺,张沁宏,等.实时质量考评在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实践[J].重庆医学,2011,40(9):918-920.

[6]陈敏,武琼,张帧,等.智慧医疗卫生服务的挑战与启示[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29(8):597-599.

[7]魏威,何革,邵征洋,等.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医疗质量环节中控制的体会[J].中国医院,2013,17(6):42-44.

医疗管理的核心篇2

关键词:医疗卫生机构会计集中核算实践评价

对市直各医疗卫生单位资金进行集中核算,加强对卫生机构的财务监督,能够提高财政核算的质量,防止现象,保证财务信息公开、透明,提高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有重要的作用。

一、关于会计集中核算的相关概念

会计集中核算在医疗卫生机构中的实施,是指卫生系统成立会计核算中心,在医疗机构资金的所有权、使用权和自不变的前提下,取消会计和出纳,设立报账员,负责向核算中心报账。由会计集中核算人员对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进行统一管理,分析机构的财政状况。通过信息化的管理,真实、准确地反应医疗机构的财政和经济运行情况。从而做到了财务工作的决策与执行者分离,审批与监督的分离,使会计业务公开公正,加强了对机构经济行为的监督,有效防止违法行为的发生。

二、对医疗机构会计集中核算的评价

(一)医疗机构会计集中核算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规范会计的行为,对医疗机构的财政进行监督。由独立于医疗卫生机构的会计核算中心统一管理财务工作,实现了财务工作的“分离与公开”,即会计决策者与执行者的分离,审批与监督的分离,会计凭证存管与机构分离,会计业务的处理公开。对会计业务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控制,使机构内的财政收支得到有效的监督,实现医疗机构财务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此外,有利于防止贪污腐化,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的廉政建设。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实施,对财政业务的决策者、执行者和管理者都进行了有效地监督,对医疗机构内所有的财务状况,包括财务的收入、资金的使用去向和使用的数量等,都有明确的记录,从而填补了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的财政管理上的漏洞,断绝的可能性。加强了机构内部的廉政建设,完善了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

另外,利用电子信息技术进行统一账户管理,有利于提高财务管理的质量。要做到对医疗卫生机构财政的有效管理、核算,就要加强会计核算中心工作的科学化和信息化,从而提高了财政管理的效率,提高了监督、管理的质量。

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意义重大,但由于各种原因,在具体的实施中,也产生了一些影响医疗卫生机构财政管理的问题。

(二)会计集中核算在医疗卫生机构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会计集中核算使得医疗机构的财务工作效率低下。权利的分离必然导致各项工作处理散乱,效率低下。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财务的管理与核算由不同部门负责。票据的整理、收集等管理工作还是由机构会计人员负责,核算中心人员对机构的财务状况进行处理、监督,但机构内部的一些日常的财务活动和实物资产等还是由机构进行管理。这样就弱化机构内部的财务工作的联系,导致财务工作效率低下。

此外,对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状况监督不力。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最终目的是对机构的财务活动进行统一的监督,以断绝贪污和扰乱医疗卫生事业现象的发生。但是,由于核算中心的工作人员数量少,工作量大,所负责的机构数量多,每天的记账、做账事务繁杂,而从导致他们在财务的监督管理上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此外,各医疗卫生机构和核算中心距离远,信息的沟通不及时,而报账员有时又无法为核算中心提供完全准确、完整的信息,使得核算中心对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的情况不了解,从而使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对医疗机构内部的监督力度远远不够。

(三)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医疗机构会计集中核算的质量

会计集中核算工作面临的许多问题,不利于其职能的真正发挥,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对医疗机构财务状况的监督和管理。

首先要健全会计集中核算的各项制度。会计核算中心的成立时间短,各项规章制度非但不能完全满足需求,反而制约了会计业务的工作。因此,要健全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一是加强核算中心人员与会计人员的工作联系,使双方的职责定位明确,完善会计集中核算与监督、管理的基本职能;二是加强会计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保障其思想上的针对性,坚持会计集中核算的基本制度和原则,确保各项工作合理有序地进行;三是强化会计人员的岗位风险意识,增强会计人员的责任意识。

其次,完善内外监控制度,加大财政监督。医疗卫生机构的资金集中管理后,其相应的风险也会集中,必须加强控制,增强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要加强资金使用的事前审核制度,完善大额费用、超用、超标资金的审批等内控制度,加强大额借款以及其他财产物资的管理,明确相关责任。同时,会计核算中心还要主动接受外部的监督,及时向医疗卫生机构反馈财务信息,从而形成相互制约的机制,保证医疗卫生机构的资金、物资等财务的安全。

此外,转变会计的职能,加强会计的财务管理工作;处理好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收支标准与实际收支的关系;完善财务信息的制度等,这些都是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的有效措施。

三、结束语

顺应时代的要求,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是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和监督的必然选择。尽管在现阶段的实施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但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经验的不断丰富,它的作用将日益显著,能够为提高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和监督质量发挥出重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褚丰华.医疗卫生机构会计集中核算的实践与评价[J].中国卫生经济,2009(2)

医疗管理的核心篇3

[关键词]医联体;财务管理;会计核算

1国内外医联体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研究现状

1.1国外研究与实践进展

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外对如何促进医疗机构之间的资源流通、信息共享,进而提高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和效率进行了研究和实践。关于“医疗资源整合”(Healthintegration),国外研究更多提及的概念是“整合型卫生服务”,世界卫生组织将其界定为“对卫生服务加以组织和管理,使居民和患者能够及时获得所需的服务”,而医联体是实现方式之一。美国于20世纪90年代建立了整合型卫生服务体系(integratedDeliverySystem,iDS),涵盖外部整合和内部整合,整合领域覆盖初级卫生保健、医疗中心,主要形式包括健康维护组织(Healthmaintenanceorganization,Hmo)、医疗责任组织(accountableCareorganization,a-Co,)、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之家(thepatient-CenteredmedicalHome,pCmH)。英国、德国、加拿大也积极推进医疗机构之间服务的整合,重点领域是初级卫生保健。可见,国外整合型卫生服务建设在制度设计及发展进程上与我国不尽相同,梳理其组织模式、建设原则、利益主体、质量评价等方面,对我国推进医联体建设有借鉴意义。

1.2国内研究与实践进展

我国有关医联体的政策文件最早可以追溯至2010年,而后逐年递增,近两年来全国及各地区颁布的有医联体政策数量大幅增加。《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32号)和《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开展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工作指导意见》(卫医发〔2016〕75号)界定了医联体的概念、四种组织模式(医联体、医共体、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网)、两步走建设目标(2017年建立医疗联合体制度框架,202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医联体政策体系)和重大作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分级诊疗制度的有效载体)。在此基础上,各地相继出台医联体建设指导意见、方案、医保及药械采购方面的配套文件,落实及推进医联体建设。随着医联体内医疗机构合作日益深入、业务往来逐渐增多,对人、财、物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如医联体机构在财务报表编制及会计核算方面存在“原始资料获取难、设备耗材入账难、业务收入计量难、业绩核算分配难”等问题,在经济运行效果监测方面存在“监测不及时、指标不完善”等问题,都是现阶段医联体实际操作中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近年来,对医联体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财务管理模式、内部会计核算、法人治理结构、财政补偿机制等方面。财务管理模式方面,紧密型医联体对财务管理集中管理要求较高,需成立医院财务管理中心,从全口径、全功能角度整合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实现预算管理、资金管理、业务协同、决策支持、监督审批“五统一”。会计核算方面,目前的难点是双向转诊病人医药费用核算,医疗业务往来票据入账、成本核算、收入计量,财产物资代采购与入账,各机构间绩效考核与分配。法人治理结构方面,紧密型医联体医疗服务效率最优,但需纵向整合二级、一级医疗机构,也要考虑经营理念、权责机制、管理结构等方面的重组风险。财政补偿机制方面,在保证分级拨付财政补偿机制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加大对医联体整体的财政投入力度,同时加强绩效考核,促使医联体形成真正的利益统一体。

2医联体主要经济活动分析

医联体内部主要经济活动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其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编制财务管理流程及会计核算方法的逻辑起点。本研究主要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32号),结合各地医联体建设指导意见和方案、文献分析结果,将医联体内部主要经济活动归纳为三类———技术支持类、资源共享类、信息建设类,分别将其对应于四种医联体组织模式(医联体、医共体、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网)。

2.1技术支持类

技术支持类经济活动主要包括专科共建、临床带教、业务指导、教学查房、科研和项目协作等;核心目标是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和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对应模式有医联体、医共体、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网,既可以是松散型,也可以是紧密型。

2.2资源共享类

资源共享类经济活动主要分为医疗业务资源共享和非医疗业务资源共享,医疗业务主要包括医联体共建共享医学影像中心、检查检验中心、病理诊断中心、心电诊断中心、相关诊疗业务(会诊、坐诊、转诊)等,非医疗业务主要包括消毒供应、药品供应、耗材供应、委托管理等;核心目标是为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提供一体化服务,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促进医疗资源共享;对应模式有紧密型/半紧密型医联体和医共体。

2.3信息建设类

信息建设类经济活动主要内容包括建设及维护健康管理信息平台或远程医疗协作平台,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和信息共享,便于开展预约诊疗、双向转诊、健康管理、远程医疗等服务;核心目的是充分发挥信息系统对医联体的支撑作用,实现医联体内诊疗信息的及时互联互通;对应模式为医联体、医共体、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网,既可以是松散型,也可以是紧密型。

3基于医联体主要经济活动的财会问题探析

3.1组织管理方面

紧密型/半紧密型医联体大多设有理事会、监事会、多个并列资源/业务中心及综合管理中心,组织架构利于分工,但不利于统筹管理。例如,签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上级医院的业务科室、辅助科室、财务处、绩效工资管理中心之间的交叉衔接,对医疗交叉业务计量、财务票据管理、医疗质量控制、专家合作帮扶、绩效考核与分配等业务带来了挑战。

3.2技术支持类经济活动方面

2018年7月26日出台的《医疗联合体综合绩效考核工作方案(试行)》(国卫医发〔2018〕26号)提出了“医联体综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医联体)”,共有5项一级指标、18项二级指标、37项三级指标,其中6项三级指标涉及技术支持类经济活动。例如,医联体内上级医院派医务人员开展专科共建、临床带教、业务指导、教学查房、科研和项目协作等业务情况(定性),医联体内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向基层医疗机构派出专业技术/管理人才的人次数及占比,牵头医院帮助下级医疗机构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的数量,牵头医院帮扶下级医疗机构开展专科建设的情况(定性),基层医务人员去上级医院学习进修的人次数,帮扶下级医疗机构提升管理能力情况(定性),等等。但目前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医联体内部技术支持类经济活动定性要求多、定量要求少,考核难度大;二是资金筹集渠道有限,政府主体责任有待落实;三是成本核算有待加强;四是如何将财政补助资金与绩效评价结果挂钩,有待进一步完善。

3.3资源共享类经济活动方面

紧密型/半紧密型医联体大多成立了医学影像中心、检查检验中心,开展转诊、会诊及合作专家到基层医疗机构出诊等业务,但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影像诊断、检查检验类医疗服务,多以上级医院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折扣,或基层医疗机构返还上级医院医疗费用的形式结算,在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规范性、科学性及制度化上仍需加强。例如,在制定折扣或返还比率时缺乏成本核算,没有及时将其列入医联体合作协议,并进行动态监控及定期调整;会计核算科目及支付票据有待进一步规范。二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32号)提出“在医联体(包括跨区域医联体)内,医务人员在签订帮扶或者托管协议的医疗机构内执业,不需办理执业地点变更和执业机构备案手续”。但从医联体集中管理的角度,在基层医疗机构出诊的专家应由上级医院统一安排及备案。同时,各医院对专家出诊费的标准不一致,有的是基层医疗机构以劳务费形式发放至个人(个人账户在上级医院备案,统一将账户转给基层医疗机构),有的是将专家出诊挂号费支付给上级医院,还有的是集团统一补偿,等等。

4对策建议

4.1成立医联体建设办公室,协调医联体人、财、物集中管理

由上级医院牵头建立医联体建设办公室,作为紧密型/半紧密型医联体常设中间机构,两端分别衔接签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医院各科室,负责合作协议及补充协议签订、双向转诊落实、检查化验等资源共享、人员培训及帮扶、信息互联互通、业务量核实与计量、绩效工资及激励机制改革等工作,成为紧密型/半紧密型医联体人、财、物集中管理的纽带。如医联体各机构共享检查检验资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结算统计表提交给医联体建设办公室,医联体建设办公室送审检验科审核,无误后通知财务科收款并开具发票,同时提交绩效考核机构计入工作量。

4.2明确医联体专项资金,加大资源下沉考核力度

对技术支持类经济活动,建议各级政府落实办医主体责任,完善财政补偿机制,设立医联体建设专项补助资金/医改专项补助资金,对基层医疗机构予以补贴;由基层医疗机构则依据上级医院提供带教、查房、质控、巡诊等技术帮扶和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统一支付给上级医院(建议可支付一次),从而引导上级医院在医联体中切实履行责任、主动帮扶,发挥引领作用。同时,上级医院将绩效考核计入工作量,并纳入医院绩效考核体系,参照医联体合作协议确定的标准,进行考核与奖励,将考核评价结果作为人事任免、评优评先等重要依据,与医务人员绩效工资、进修、晋升等挂钩。

4.3加强医疗业务成本核算,确保医联体可持续发展

医联体在开展医学影像、检查检验、心电诊断、病理诊断等项目前,上级医院及基层医疗机构均应开展合作项目成本核算,计算合作项目基线成本率。将合作项目基线成本率作为医联体内签订合作项目协议折扣率或返款率的封顶线。同时以半年为一个周期,监测及分析合作项目运行成本。相应业务科室也应对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核算和监测。以检验科为例,其重要成本组成部分为试剂成本,可从合作项目实际成本核算的角度,剖析检验科核心成本项目的情况。

4.4配套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升医联体管理效率

建立集中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是医联体实施资金集中管理和有效监督、控制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高效财务管理的必要手段。具体可从两方面着手:第一,医联体应将财务管理的相关业务流程通过信息技术进行融合,清晰反映医联体业务及经营状况,快速核对现金、支票等票据,及时把控医联体各成员机构业务收支状况,便于财务人员及时跟进分析,实现事前控制、事中管理和事后追踪;第二,重新梳理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执行统一的财务制度,满足医联体财务管理与监控要求。通过设置会计核算系统权限和预警功能提示,做到对会计事项的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的监督,有效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同时,按一定的财务管理程序和方法,设置医联体财务管理机构和人员配置,统一会计报表和会计核算方式,实现财务数据的集中管理。

医疗管理的核心篇4

1.1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辖区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78例,占当地肺结核病发患者数的48.15%。其中男51例,女27例,男女比为1.89∶1。年龄16~64岁。涂阳病例45例,涂阴病例33例,涂阳病例占患者总数的57.69%。市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结核患者登记本、结核病细菌学实验室登记本及肺结核患者的门诊病历、治疗记录卡;2005-2012年我社区肺结核患者管理登记本、肺结核患者随访督导记录单。

1.2方法

1.2.1建立防治体系:

建立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防科、市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市人民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三位一体,分工明确、协调配合的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1)市疾控中心结防科:负责组织开展全市结核病防治规划管理、疫情监测与处置、实验室质量控制、防控技术指导、健康教育促进;负责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防医师和结防督导医师的业务培训、指导,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结防工作督导考核,考核结果汇总上报市卫生局作为年度综合目标考核依据之一。(2)市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市人民医院):负责对肺结核病患者进行诊断、制定治疗方案实施治疗、登记相关信息及治管患者病案信息的专报录入;落实政府规定的结核病部分项目免费诊疗政策。(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负责肺结核患者疫情报告,并将其转诊至市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协助追踪肺结核患者;根据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制定的治疗方案,对本辖区在管的肺结核病患者按照DotS策略进行督导管理。

1.2.2社区管理具体干预措施: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是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社区管理的实施主体。(1)定期利用电话、上门等形式进行督导随访。首先向患者宣教结核病防治知识,让其知道坚持治疗是预防传染的关键;只要坚持规则治疗,结核病是可以治愈的,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选择并培训家庭督导员,以督促患者每天清晨服药,并向其说明所服药物种类、剂量,若出现不良反应马上向医师说明,不能自主停药;坚持按化疗方案规则治疗,并完成规定疗程是治愈结核病的关键;告诫其切不可以自我感觉良好而认为已经治好自主停药,若未按规定疗程完成治疗,将会引起结核病的复发、结核菌耐药、严重者导致死亡;使患者明白督导治疗的意义、按时服药、完成规定疗程治疗的重要性。(2)每月对在管肺结核患者进行督导,询问患者是否及时复诊痰检及服药治疗情况等;对延迟复诊>3d的患者及时督查随访患者,检查该患者的治管卡,了解患者服药情况,并携同患者所在社区站医师上门宣传动员其立即到市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复诊,在治管卡上注明下次预约复诊日期。(3)疗程满2、5、6个月(复治8个月)按期到市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复诊查痰。(4)定期预约患者以座谈的形式进行督导随访,让患者相互之间彼此交流坚持治疗的体会,并邀请已经治愈患者参加,谈谈治疗心得,消除麻痹大意心理和轻视结核病的危害性,发现有不配合治疗的进行个别指导。

2结果

2.1治疗效果

78例患者中完成全疗程治疗(涂阴6个月,涂阳8个月)治愈52例(66.67%),跨疗程治疗治愈数20例(25.64%),合计治愈率92.31%。

2.2跨疗程治愈因素

跨疗程治愈主要因素为:(1)耐药;(2)治疗期间长期低热而停药;(3)药物不良反应;(4)服药期间肝功能异常而停药。

2.3未治愈情况

78例患者中未治愈数6例,其中未完成疗程因经济承受能力或其他因素回老家,无联系方式,中断管理3例;治疗期间肝功能长期异常,经保肝治疗不能恢复,而自动放弃治疗1例;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胃肠反应、过敏反应或关节炎等)未经抗不良反应治疗即自动放弃治疗1例;完成规定疗程后未达到临床治愈标准而放弃抗结核治疗1例。

3讨论

医疗管理的核心篇5

为了加强对县内各家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病人医疗服务质量的监督,提高督查审核质量及准确性,消除挂床行为,控制住院次均费用增长,确保我县新农合工作健康平稳运行,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县新农合监管工作做如下规定:

一、明确职责,责任到人

㈠镇合管站长

根据《*县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办法》规定,各镇合管站长由镇分管负责人兼任,并切实履行以下职责:

1、建立健全镇合中管站各项工作制度,帮助落实镇合管站日常工作经费和合管站工作人员考勤等管理;

2、加强对所辖定点医疗机构监管,定期或不定期组织镇合管站工作人员学习。合管站工作人员要保持相对稳定,并每天对所辖定点医疗机构住院人数与联网登记情况认真核对一次,一旦发现挂床或门诊治疗从住院补偿,须立即做好督查记录,并同时向县合管中心汇报。

3、督促并落实镇合管站人员认真把好“三关”,即:意外伤害调查关、大病医药费公示和回访关、医药费补偿款及时垫付关,积极配合县合管中心和相关定点医疗机构要求核实的参合病人冒名顶替等举报线索。

县合管中心要建立镇合管站站长例会制度,每季度进行一次,汇报上一季度工作开展情况,分析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交流各自工作经验,部署工作任务。县合管中心将按季度向县政府负责人汇报各镇合管站站长和镇合管站工作情况,对因镇合管站站长监管不力导致所辖定点医疗机构或参合农民发生套取新农合资金情况的,将按干部管理渠道分别处理。

㈡定点医疗机构院长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作为承担为参合农民服务的载体,必须严格执行《*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管理考核办法》。各定点医疗机构负责人对本院的各项新农合工作负有主要领导责任,并做到:

1、带头学习新农合相关政策文件,掌握相关政策规定,教育医护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切实做到合理检查、合理治疗。

2、落实补偿结算。抽调专职人员,设立医院的新农合领导组织和结报处,负责新农合日常管理和结算业务。参合农民治疗结束后,应根据我县新农合政策规定,立即对参合病人发生的医药费认真审核结算,并及时垫付补偿款。

3、建立健全新农合工作制度,确保新农合健康平稳运行。杜绝违规挂床、因未严格把关或医患勾结参合农民冒名顶替、门诊治疗出具住院发票、串换药品、出具虚假医疗文书等各种手段套取新农合资金的行为发生。

因监管不力,医院发生新农合服务窗口工作人员、医护人员等发生违反新农合政策行为,除追回不当补偿款外,将对定点医疗机构处以所发生医药费1-3倍罚款,并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追究主要经办人员和分管负责人责任。医院主要负责人要承担相应的领导责任和经济责任,给新农合基金造成较大损失、情节严重的,将追究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法律责任。

㈢医护质量督导组

县卫生局成立“*县新型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医护质量督导组”,人员由县卫生局负责人及相关工作人员、县新农合专家组成员、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及县合管中心相关工作人员组成(另文下发)。督查组分组分片开展督导工作,确保每季度对各定点医疗机构进行一次医护质量督导。

督导内容:

1、定点医疗机构是否悬挂有“*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牌匾、新农合就诊流程图、药品目录及价格,是否有专门的宣传栏及大病医药费补偿公示栏并及时更新;

2、住院病人是否符合住院指征;mR、Ct、彩超、DR/CR等大型医疗仪器检查阳性率是否符合相关规定;

3、抗生素的使用是否执行省卫生厅相关规定;

4、药房药品是否做到每日比销、每月盘点;

5、能否按《处方管理办法》书写处方并有完整签字;病历能否按《医疗机构病历书写规定》要求,及时、规范完成并归档;新农合处方与普通处方是否按规定每日分类装订并保存;

6、是否存在将自费药品或生活服务器串换为目录内药品行为;

7、是否存在重复收费、乱收费、分解收费、自立项目收费等行为,是否存在收取物价部门规定的不允许计费的耗材费;

8、门诊及住院病人治疗结束后能否及时、准确结算并垫付补偿款;

9、是否存在门诊治疗出具虚假出院小结和医药费发票,当作住院补偿行为;

每次督查结束,督查组均需书面向县卫生局汇报督导情况。督查结果作为各定点医疗机构年度考核平时检查结果,并作为县卫生局对院长目标综合考评和医疗机构执业资格许可年检的依据。

㈣县镇医疗机构联系制度

县级两所医院充分利用自身技术、设备、管理优势,定向联系帮扶乡镇卫生院。帮扶内容包括:医护人员进修、病人双向转诊、日常医护质量督查、指导医院管理等。县人民医院负责范围:庐城镇、缺口镇、白湖镇、矾山镇、泥河镇、罗河镇、乐桥镇、柯坦镇、万山镇,县中医院负责范围:盛桥镇、冶父山镇、白山镇、同大镇、金牛镇、郭河镇、石头镇、汤池镇。两所县级医院要制订帮扶具体实施办法,分步实施,力争三年内所帮扶的镇级医疗机构基本达到国级一级医院水平,确保帮扶工作达到预期效果。

二、合理治疗,规范操作

各定点医疗机构必需严格遵守《*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各项诊疗规范、人员岗位职责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等相关规章制度;要严格执行*省各级各类医疗收费价格政策,无乱收费、多收费、分解收费等不合理收费现象;要坚持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人均门诊费用、次均住院费用增幅不高于上年平均水平;严格遵守住院指标,不得擅自放宽住院标准、滥用大型检查设备和重复检查;严禁利用工作之便开车搭药、治疗和检查;严禁将门诊病人医药费用按住院医药费补偿;规范执行各类医疗文书的书写和使用规定,严格做到:

㈠药房药品日清月结,即:每天进行药品消耗汇总(比销),每月分别对药库、药房进行药品盘点,做到帐实相符。

㈡处方整理保管到位。对新农合处方和普通处方分别进行整理和保管,以日为单位装订存放,且当日处方当日装订完毕。按《*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办法》要求,对未实行HiS管理的定点医疗机构必须对每张新农合处方进行分项划价。

㈢规范病历书写。各定点医疗机构要按照卫生部颁发的《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要求书写和保存好病人病历。病人入院后24小时内完成病历,病历书写必须按规定做到及时、准确、真实、完整。除以下七种疾病外,凡24小时后仍未完成病历者,一律按挂床处理。七种疾病:恶性肿瘤放化疗、慢性肾功能不全透析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血友病、精神分裂症、器官移植抗排治疗。各定点医疗机构必须在新农合病人出院三日内完成病历整理和归档,督查中发现未完成整理病历者,视同挂床。

三、加强监管,严格督查

县合管中心要组织专门督查力量,定期、不定期对所有县内定点医疗机构进行常规督查或个案调查。

㈠督查方式

常规督查每季度不少于一次,主要了解各定点医疗机构对新农合病人的医疗服务行为。个案调查主要根据网上监控、纸质材料审核、举报线索等发现的问题,对相关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核实。

㈡督查处理

常规督查或个案调查中发现定点医疗机构挂床行为的,县合管中心将不再支付该参合者本次医药费补偿款,并按该院次均住院费标准,扣除应返还该院的补偿款,直至扣完当月全部补偿款。

常规督查或个案调查中发现参合者未真实就诊(包括冒名顶替未被发现,定点医疗机构伪造病历、对门诊病人出具医院医药费发票等结报资料,虚增医药费用等)时,县合管中心对该参合资料不予补偿,并按其所发生医药费三倍金额扣除应返还该院的补偿款,直至扣完当月全部补偿款,暂停新农合结报。对于伪造结报资料套取新农合资金数额较大、情节严重者,将取消其定点医疗机构资格,并追究定点医疗机构负责人和经办人员行政责任,直至吊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和医师执业资格证。

根据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有关文件规定,对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资格分级管理,二级以上医院每两年申报一次,二级以下医院每年需申报一次。凡定点医疗机构医患勾结伪造医疗文书或医药费发票套取新农合基金的行为,经查实被取消定点医疗机构资格后,一个申报周期内不得申报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

㈢督查要求

县合管中心在督查中要端正态度,强化责任,公开、公平、公正,杜绝事先通知和接受吃请,严格按照《*县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办法》、《*县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服务协议》、《*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办法》相关规定,现场完成督查记录并经当地镇合管站或定点医疗机构相关负责人签字确认。对存在突出问题的,在督查结束后3日内书面出具督查报告,提出初步处理意见,集体研究讨论后上报县卫生局。

四、严格审核,堵塞漏洞

县合管中心要严把审核关,认真对照新农合各项政策规定,对新农合结报资料给予审核和返还补偿款。

㈠审核方式

1、实行人员分工制;

2、定点医疗机构划片制,每季度交替轮换。

㈡审核内容

1、因病施治

⑴是否能严格把握出入院标准,是否随意放宽入院标准或故意延长住院天数,疾病诊断依据是否充分。

⑵住院检查项目是否合理:有无滥检查、重复检查;一次性做多个大型检查;不必要和无效检查。

⑶治疗措施是否合理:护理级别是否恰当;是否存在过度医疗行为。

2、药品价格及药品使用情况

⑴药品价格是否合理;

⑵自费药品使用情况;

⑶用药与疾病是否相符;

⑷抗生素使用及联合用药情况。

3、医疗服务项目及手术收费

⑴收费是否规范;

⑵是否存在重复收费、乱收费、分解收费、自立项目收费等行为,是否存在收取物价部门规定的不允许计费的耗材费。

4、住院、出院联网登记是否及时,相关信息录入是否真实、完整。

5、定点医疗机构执业范围

是否存在超范围执业行为(即部分乡镇卫生院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开展大型手术)。

㈢审核要求

1、审核过程中要以政策、法规、方案为依据,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

2、严把补偿材料关。各定点医疗机构和县合管中心在审核参合病人结报资料时要着重做到“五查、五对”:

五查:一查就诊证;二查身份证明;三查出院小结;四查费用清单;五查相关证明(转诊或外出务工证明等)。

五对:一对参合信息:对照县合管中心新农合软件所提供的“信息查询”,确定是否参合;二对身份证明:对照补偿对象身份证明与其出院小结、费用清单上姓名、性别、年龄、住址,确定是否正确;三对核算标准:对照我县《实施方案》、《药品目录》、《医疗服务价格》核算其费用清单上自费、补偿、部分补偿、药品,做到有章可依,有据可查。四对适用范围:对照补偿对象适用补偿范围与其相关证明(是否转诊、外出务工等)是否相符。五对信息录入:结报员在审核完纸质资料并录入与县合管中心网络,在保存结果、打印结算单之前,要认真核对录入信息的准确性,尽量杜绝录入误差。

3、实行限期办结制,对所接受的审核任务,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对监控、审核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根据问题的性质采取电话核实、查阅病历、现场调查等不同形式进行处理。每期结束,县合管中心均需出具《审核意见书》,统计分析本期结报资料的住院分次、次均费用、药品费比例、目录外用药比例等相关主要工作指标,对存在的审核错误和新农合运行趋势提出整改意见或警告。《审核意见书》一式三份,由县合管中心出具,经定点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签字后,分别由该院、镇合管站、县合管中心存档,同时作为各定点医疗机构年度考核依据。对于情节较严重,或连续发生同类不规范操作或审核错误者,县合管中心将上报县卫生局进一步调查处理。

医疗管理的核心篇6

随着我国医疗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的全面推行,药品价格的改革,区域卫生规划的实施,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的建立,"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办法的出台,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等要求医院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服务水平、效益水平,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求创新已势在必行。

医院管理者日益认识到加强内部管理的重要性迫切性,他们从强化内部管理、完善内部机制、明确经济责任着手,利用各种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不断提高医院的技术水平、服务水平、效益水平,以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求创新。本文分别从医院成本管理的概述和内容,加强成本管理的必要性,如何建立完整的医院成本核算体系,以及如皋市人民医院初步建立的成本核算体系以及加强内部管理的效果评价等方面探讨了国有医院加强内部管理,实施成本核算的必要性和在医院成本核算体系建立和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对改革程中如何处理好医院管理理论的设计和实践的关系,宏观经济的变革和管理模式的过渡的关系,医院市场经济的理念和加强内部核算的动力的关系,成本标准化、管理与创新的关系、医院管理机制和国内外先进医疗管理规范的接轨的关系等进行了探索和思考。

国有医院成本核算管理与控制初探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医院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医院管理者日益认识到加强内部管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他们从强化内部管理、完善内部机制、明确经济责任着手,利用各种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不断提高医院的技术水平、服务水平、效益水平,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求创新。医院实施成本核算是医院经营管理的有效手段,是医院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并不断发展完善的重要措施。

一、医院成本核算管理与控制概述

医院成本是指医院在预防、医疗、康复等医务服务过程中所消耗的物质资料价值和必要劳动价值的货币表现。当前我国医院成本测算遵循历史成本、分期核算、口径一致性、权责发生制和直接成本实计、间接成本分摊等原则,其基本构架分为院级、科级、项目、病例病种、诊次床日等五级。根据财政部、卫生部1999年颁布的《医院财务制度》,院级成本由医疗服务成本和药品经营成本构成;管理费用包括行政和后勤科室费用,按医疗和药品部门的人员比例分摊计入到医疗服务成本和药品经营成本中;为了便于分摊医疗服务成本,根据科室服务功能,将医院医疗科室分为医疗辅助、医疗技术、临床等三类,根据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测算的需要,将医院医疗部门分为直接成本科室(临床科室和医技科室)和间接成本科室(医疗辅助科室),并把间接成本科室的成本按照一定的分摊系数分摊到直接成本科室中去。

我国医院成本管理是一个内涵丰富、应用广阔的范畴,从管理的层次上包含了预算、计算、核算、分析、监督、管理及控制;从时间的排序上包含了事前、事中和事后管理;其实施的基础是对医院成本数据的准确核算;其实施的过程涉及到市场环境、相关者利益、效率效益、医疗质量、专科特点、技术水平、服务态度、信息化程度、财务管理和法律法规等多重领域;其实施的成功标志不仅在于事后发现了问题,更在事前准确的预测和事中控制的成效。我国医院成本控制是指按照经过科学论证成本预测方案所产生的成本目标和成本计划,对构成成本的一切耗费,进行严格的计算、分析、考核和监督,及时揭示偏差,并采取有效措施,纠正不利差异,发展有利差异,使实际成本被限制在预定的目标范围之内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医院的成本核算管理与控制体系包括组织、计划、实施、分析、协调、管理、监督、控制的全方位和全过程,具有反映医院综合效率指标、合理补偿医院医疗服务耗费、提供确定医疗服务价格依据、建立健全物质激励机制基础等四大功能,其发展的趋势是对成本的预测、控制和评价。当前我国多数医院的成本管理仅局限于对成本的简单分摊核算,其目的多为制作财务报表和医院内部分配,离及时准确的成本核算、适时有效的成本管理、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二、加强国有医院成本核算的管理和控制势在必行

1、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特别是正在兴起的产权制度改革对医院产生较大影响,资金短缺、管理滞后的国有医院如不采取先进的经营管理手段,是无法与拥有雄厚资金、高精尖人才和管理手段先进、经营手段灵活的私营医院、外资医院相抗衡的。

2、随着药品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以药养医的情况将不复存在,政府卫生经费又补偿不足,使本来就面临重重危机的国有医院更加举步维艰。

3、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医疗行为,也给各级医院带来了生存和发展的压力。

4、在当前医疗市场进一步放开的情况下,有限的医疗市场将逐步被外资、合资和各种股份制医院所瓜分,国有医院将面临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和挑战。如不对经营策略、经营手段进行调整,加强医院内部成本核算的管理和控制,医院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三、建立完整的成本核算体系,以保证成本核算的顺利进行。

1、建立健全成本核算组织。医院成本核算是医院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它涉及医院各部门、各科室和每个职工的切身利益,为保证成本核算工作的顺利进行,医院从上到下要建立一个有序的成本核算组织。以经济核算部门为成本核算中心,科室、班组配备兼职核算员,形成一个从上到下,从领导到职工,从行政后勤到临床医技部门,全院全员,互相配合的成本核算系统。xxx人民医院为了保证成本核算工作的顺利实施,医院建立了完整的成本核算组织管理系统,成本核算工作的开展要求并带动了医院管理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由于开展成本核算工作,领导和职工的成本意识增强,医院经营管理理念和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地变化。

2、做好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完善各种原始记录,健全各科、班组的计量、验收、领发、盘存制度。医院在医疗活动中,要使原始记录正确,就必须有完善的计量验收、领发等制度。医院内部各种材料物资的收、发、领、退都要认真计量,并认真填写材料物质流转凭证,严格办理好各种收发领退手续。对消耗量大的水电气,应由专职人员经常检修计量器具,保证计量结果的准确无误。

3、制定合理的内部结算价格。医疗服务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劳动,为了完成某项医疗服务有时需要多个部门的配合与协助,为了明确医院内部各科室、班组的经济责任,医院应对物资在各科室、班组之间的流动,以及相互提供的劳务采取内部结算的形式进行成本核算和管理。

4、科学确定成本责任中心。由于医院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科学合理的设置成本责任中心显得极其重要。成本责任中心设置合理,成本的分摊、归集将顺利进行,成本核算会真实反映责任中心的成本控制结果;成本责任中心设置不科学,不但会给成本核算工作带来一系列问题,也会影响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使成本核算结果失去评价价值。

5、对成本费用进行合理的归集与分配。按照谁受益谁承担费用的原则,医院成本核算在归集与分配费用时,应按照各部门、科室、班组受益程度进行。属于单一部门支出的费用,直接归集到这个部门,属于几个部门共同承担的费用,根据实际情况按受益程度进行分配,谁多受益,谁多承担费用,做到分配合理,分摊公平。xxx人民医院实行成本核算后,职工个人收入与医疗服务质量、科室经济效益、病人收治量挂钩,从根本上调动了全院职工参与医院管理和医疗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同时成本核算工作的开展改变了过去单一的分配模式,调整和规范了医院、科室和个人的分配关系,确立劳动、技术、风险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成本核算的推行和分配制度的改革,也有效地促进了xxx人民医院人事制度改革。科室从实际出发,因事设岗,改变了用工形式,一大批人事制和合同制人员走进了医院

6、解决好医疗服务质量、技术与成本的关系。医院进行成本核算是为了更好地利用现有人、才、物资源,促进医院技术的进步和医学科学的发展,更好地为人民的健康服务。医院不能为了节约成本忽视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技术水平,也不能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为借口,忽视成本核算。

7、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医院应以追求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以追求最佳的经济效益为保障,医院进行成本核算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唯一途径。在实施成本核算过程中,既要防止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的行为,也要防止为追求社会效益而不讲经济效益的行为,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保证医院健康有序的发展。xxx人民医院通过开展成本核算,医疗服务成本大大降低,病人经济负担减轻,优质的服务和合理的收费为医院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病人收治量和业务收入均比过去显著增长。

四、医院成本核算控制与管理必须正确处理好几种关系。

1、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实践探索证明,医院成本的核算、管理、控制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除需有相应的理论做指导外,当前最重要的是如何将已有的先进理论和相关设计真正运用于微观经济管理的实践,使其真正在医院相关的运行中活起来。当前需要一大批脚踏实地、扎根医院、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并在实践的探索中不断创新理论的实业家和开拓者。

2变革与过渡的关系。我国医院正面临着宏观经济体制、医疗保险制度、医院补偿机制、现代医学模式的“四大变革”和产权体制、经营机制、服务模式和竞争方式的“四大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适应新形式的要求,必须努力做到理念现代化、体制市场化、行业标准化、方式科学化、运营高效化、行为规范化,逐步向法制化管理、社会化服务过渡。当前我国医疗机构的改制与医院成本的管理方式直接相关,如营利性医院应实行企业化管理及全成本核算,而非营利性医院则应增强管理、合理开支、节约经费,因此加速我国医疗机构的改制是医院成本核算管理与控制变革过渡的当务之急。

3、理念与动力的关系。市场经济环境中优胜劣汰的竞争理念、开源节流的效益理念、货币时间的价值理念、投资收益的风险理念、经营资本的保值增值理念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等共同构成了新医院成本理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念及机制的形成、建立、完善是推行、实现、强化医院成本核算管理与控制的基础动力。当前我国医疗服务价格体系基本不由成本核算结果决定的体制现况,使医院缺乏成本核算管理的原动力;我国医院人力资源的非市场化调节,也使医院的间接管理费用很难分摊到位;我国医院补偿机制的不尽完善,又使医院的全成本核算举步维艰。

4、标准与目标的关系。规范医疗行为、质量标准、办医方式、服务言行是小康社会目标对卫生事业提出的要求,卫生诊疗项目成本标准化则是规范医院医疗经费经济行为的前提条件,是医院成本核算管理与控制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工作,舍此很难使一切与成本相关的研究与测定具有科学性。卫生诊疗项目成本标准化的主要研究目标:一是形成与我国HiS网络相配套的“卫生诊疗项目标准化成本分析系统”,二是利用信息网络技术进一步形成“疾病标准化成本测定系统”,三是建立随地区物价差异与变动而动态平衡变化的我国“医疗卫生标准化价格体系”。

医疗管理的核心篇7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医院经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本管理作为医院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必须引入先进的管理方法,在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的前提下有效降低各项医疗服务项目成本,实现医院经济效益最大化。本文从分析医院成本管理现状入手,阐述作业成本法引入到医院成本管理的必要性,并对作业成本法的具体应用进行探讨,期望对弥补医院传统成本管理模式下的成本核算不足有所帮助。

【关键词】

医院;成本管理;作业成本法;成本核算

一、医院成本管理现状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公立医院的成本管理以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为基础,参照依据为卫生部颁布的医院财务制度。根据核算对象的不同,医院成本核算主要包括科室成本核算、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病种成本核算、床日和诊次成本核算四个层次,其核算依据为医院成本会计制度下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虽然在传统成本管理模式下,成本核算过程较为简单、易于理解,但是却难以适应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暴露出以下弊端:

(一)成本管理意识单薄

大部分医院将成本核算只归于财会部负责,没有调动起各科室参与成本管理的积极性。在这种成本管理模式下,各科室及职工没有明确划分自身应承担的成本管理责任。同时,部分医院普遍存在着重成本核算、轻成本管理的思想,没有将成本管理与预算管理、经济责任制度联系起来,使得成本管理效果欠佳。

(二)成本信息真实性不足

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以业务量、职工人数作为分摊间接成本的标准,没有根据资源的实际消耗情况追溯成本核算对象,使得成本分摊过于粗放,导致成本核算结果与真实成本存在着一定偏差,增加了成本决策的不确定性。

(三)成本管理内容不全面

部分医院过于重视成本控制,不惜采取降低服务质量的手段达到成本控制目标,对医院日常经营带来了不利影响。同时,医院将收入和支出作为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而没有关注资本运行质量和资本负债结构等问题,使得医院出现了增收不增效的现象,没有实现成本管理目标。

二、医院成本管理中引入作业成本法的必要性分析

作业成本法又被称为aBC法,是将间接成本和辅助费用更准确地分配到作业、生产过程、产品、服务及顾客中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在医院成本管理中引入作业成本法,能够有效消除传统成本管理模式的弊端,有助于提高医院成本管理效率,其应用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增强全院职工成本意识的客观需要

医院采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管理,能够将成本管理责任落实到各个科室,改善职权不清、责任不明的成本管理现状,调动起全院职工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同时,作业成本法将医疗服务流程细化到每个作业,通过考核每个作业的完成情况,从而评价作业负责人的工作绩效,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工作质量。

(二)是提高成本信息质量的客观需要

医院在成本核算中运用作业成本法,可将医疗资源与医疗服务项目紧密联系起来,在充分考虑医疗服务流程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根据资源的具体耗用情况将成本分配到服务项目中,使得分摊依据更加合理,有助于提高成本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三)是强化成本事前事中控制的客观需要

医院在采用作业成本法的情况下,一方面,可促使预算管理结合医院各项服务流程进行管理,实现对成本的事前控制;另一方面,可将医疗服务划分为多个作业流程,最大限度地减少非增值作业的发生,强化成本事中控制。

(四)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客观需要

购置医疗设备是改善医院医疗条件,增强医院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医院可采用作业成本法对大型医疗设备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合理计算设备所提供的医疗项目成本,将其作为决定是否购置医疗设备的重要依据。

三、医院成本管理中作业成本法的应用

(一)确定作业成本库及其动因

1.作业成本库的建立。医院要根据医疗服务消耗资源的具体情况建立起作业成本库,用于归集相同成本动因引起的不同成本。作业成本库的建立要充分考虑到以下因素:一是考虑资源昂贵、金额重大、对整个作业链影响较大的作业;二是考虑各个作业之间的相关性和连贯性,通过对前后小作业进行吸收将其确认为主要作业;三是考虑影响每项作业的资源动因,判断其是否为同质的成本形态,若同质则归集为同一作业成本库。如,a、B两种医疗服务所消耗的消毒成本虽不同,但是却都是由消毒作业这一成本动因引起的,所以应将其均归集到消毒作业成本库中。医院应根据医疗服务过程的复杂程度确定作业成本库的数量。

2.作业成本动因的选择。作业成本动因是将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分配到医疗服务项目的分配标准,直接关系到医院成本核算信息的准确性。在确定作业成本动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确保实际作业消耗量与成本动因消耗量有较高的关联度;二是充分考虑作业成本动因的确定可能出现的行为后果;三是选择信息成本相对较小的成本动因。在实际操作中,作业成本动因的确定一般采取经验判断法,先由多位实施者分别进行判断,而后再整理确定为作业成本动因。

(二)确定资源成本库及其动因

1.资源成本库的建立。资源成本库用以反映医疗服务所产生的原始消耗,主要包括直接计入的成本和间接分摊计入的成本。其中,直接计入资源成本库的成本,主要包括人员工资、材料费、业务费、公务费、药品费;间接分摊计入资源成本库的成本,主要包括房屋设备修缮费、固定资产折旧费、无形资产摊销、管理费用以及其他费用,这些费用的分摊计入要根据资源使用方式进行确定。

2.资源成本动因的确定。资源成本动因用以反映作业对资源的耗用情况,可采用经验法、测量法以及回归法对资源动因进行确定。经验法是通过访谈的方式确定资源动因和资源消耗;测量法是利用仪器仪表来计量资源消耗,仅限于对水、电、气资源消耗的确定;回归法利用统计数据建立公式对资源动因进行确定,确定结果较为准确。

(三)资源成本分配

根据资源动因将资源成本分配到每类作业成本库中,并确定资源耗用量。具体方法如下:一是在人员工资分配中,将基本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基金、补助等工资构成,按照职工在各个作业中心所花费的时间分配到各个作业中心,而后计算各个作业中心的工资总和,得到各个作业中心的人工成本;二是在水电费分配中,按照水电表测算各个作业中心消耗的水电费。对于未安装水电表的作业中心,按照作业中心的设备功率及工作时间对水电费进行分摊;三是在材料耗用分配中,根据卫生材料、低值易耗品以及其他材料的实际耗用量分配到各个作业中心,或按照直接耗材的比例将材料耗用量分摊到作业中心;四是在药品费分配中,将药品耗费直接计入各作业中心的成本中;五是在业务费分配中,根据医疗项目的例数分摊到各个作业中心;六是在设备折旧费和房屋修缮费分配中,按照设备价值、使用时间分配设备折旧费,按照占用房屋面积分配房屋修缮费;七是在其他费用和管理费用分配中,按照医疗项目例数进行分配。

(四)确定医疗服务项目成本

根据各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和作业动因总数计算各作业中心单位作业动因的成本分配率。由于医院都按照医疗项目进行收费,所以可将成本核算对象确定为医疗服务项目。根据医疗服务项目消耗的作业量和已经确定的成本分配率,将作业成本分配到医疗服务项目成本中,并求出被分配的各作业成本之和,即为医疗服务项目总成本。单例医疗服务项目成本为医疗服务项目总成本除以医疗服务项目的发生例数。

四、应用案例

下面以某医院a科室为例,对作业成本法的应用进行分析。

(一)确定作业中心

a科室分为人力管理中心、行政管理中心、病房中心、诊疗费用中心,根据成本发生类型的不同,确定作业中心和作业动因,具体为:

1.与人力成本相关。第一,根据每天工作人数确定技师成本;第二,根据接诊量确定管理人员成本;第三,根据每天工作人数确定医护人员成本。

2.与行政管理成本相关。根据接诊量确定行政管理费。

3.与病房成本相关。第一,根据消毒面积确定日常消毒费;第二,根据病房面积确定病房折旧费;第三,根据病房设备维修面积确定病房维修费;

4.与诊疗费用相关。第一,根据接诊费确定设备维修费;第二,根据耗水量确定水费;第三,根据耗电量确定电费;第四,根据取暖面积确定取暖费。

(二)确定资源动因

a科室耗用的资源包括:第一,人力资源,具体为技师、管理人员、医护人员成本。第二,管理费用,具体为办公费、差旅费、公务接待费、车辆维修费、科研培训费。第三,固定资产,具体为病房折旧费、病房修缮费。第四,保障服务,具体为水费、电费、取暖费以及设备维修费。

(三)诊疗项目单位成本计算

将2014年已经发生的成本费用归集到上述4个作业中心中。a科室的诊疗服务项目包括X线摄影作业、螺旋Ct作业、放射治疗作业3项作业,将作业成本分摊到这3项诊疗服务项目中。涉及的计算公式如下:作业成本动因率=作业中心成本总额/作业中心成本动因总数诊疗服务项目作业成本=诊疗项目耗用的成本动因数×作业成本动因率诊疗服务项目间接成本为各项诊疗服务项目作业成本之和诊疗服务项目总成本=诊疗项目直接成本+诊疗服务项目间接成本诊疗服务项目单位成本=诊疗项目总成本/接诊量

总而言之,作业成本法能够准确计算出各类医疗服务项目的实际成本消耗,为医院实施成本管理提供可靠依据。同时,作业成本法以资源消耗作为核算基础,从成本产生的各个细节入手,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核算作业成本,能够客观反映出医院各项资源的利用效率,有效避免发生资源浪费情况,从而有利于强化医院经济管理,保障医院经济效益目标的实现。

作者:杨昌真单位:烟台市烟台山医院

参考文献

[1]陈利娜.基于估时作业成本法的医院全成本核算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4(2):112-114.

[2]刘智升.医院成本核算中的作业成本法应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6):56-57.

[3]何应平.企业财务管理中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3(32):41-43.

医疗管理的核心篇8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集中核算优缺点论文

为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和监督,规范其财务行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国家规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实行集中核算后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会计核算业务由独立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外的会计集中核算中心进行,按照“集中核算,规范管理,统一帐户,分户结算”的原则进行集中核算,监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各项财务收支活动。

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会计制度现状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1强化预算机制并落实责任。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综合收支补差”的预算管理办法。要求将预算和财务管理责任层层落实到各部门,并通过会计核算与预算的衔接,实现强化财务监管和会计监督、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管理、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

1.2合理划分收支,体现职能定位。明确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入由医疗收入、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和其他收入构成,在会计核算流程中清晰反映各种补助资金的流入渠道。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职能定位,在“医疗卫生支出”科目下设立“公共卫生支出”二级科目,同时,体现政府对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安排预算的补偿机制,将政府承担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支出以“财政基建设备支出”科目单独反映。

1.3规范资产管理,防范财务风险。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预算管理要求和补偿机制,不要求进行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成本核算,无需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或提取修购基金。合理划分和核算各类收支,防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涨,控制财务风险,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

1.4结合实施绩效工资,设立奖励基金,建立激励机制。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用基金中设置奖励基金,规定执行核定收支等预算管理方式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年度终了对核定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绩效考核合格后,可按照业务收支结余的一定比例提取奖励基金,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结合绩效工资的实施用于职工绩效考核奖励,以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促使其更好地参与和服务医改工作。

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有如下优点。

2.1集中核算能客观地反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会计收支活动,既可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费项目的合法性,杜绝乱收费等现象的产生,也可促进其严格遵守“收支两条线”的规定,保证所有收入及时、足额入库,防止隐瞒、截留和挪作他用,对杜绝违法乱纪行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完善招投标制度及推进政府采购制度的贯彻实施等方面都具有积极作用。有助于财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监督。

2.2集中核算有利于帮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健全各项财产管理制度。同时严格执行有关管理规定,定期、不定期地进行财产清查,保证账实相符。

2.3会计集中核算中心运用会计电算化系统按统一的标准和流程进行会计核算,使核算业务更专业化。还运用权限设置等方法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较好地执行了《会计法》有关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的有关制度。同时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独立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外,使其具备更好的独立性,会计人员能够更好地行使监督职能,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进行监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核算中心是对预算单位管理进行的一次重大改革,成功实现了资金的集中核算和全面监督。但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集中核算中心也因为单位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济业务有各自的特殊性,实行集中核算以后存在如下问题急需解决。

3.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集中核算后,外部财务监督得到加强,但内部牵制机制弱化。会计集中核算将记账、算账、报账等工作集中于会计集中核算中心,而对实物、资产、合同等需要反映的经济事项仍然分散在单位,使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脱节,弱化单位自身的财务管理。

3.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业务交由会计集中核算中心核算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设会计岗位,只设一名财务联络员。单位财务状况知情面范围缩小,财务负责人一支笔审批,财务支出情况不公开透明。虽然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在记账时也履行了监督职能,但由于其毕竟置身于单位外部环境,对单位的经济业务的真实性无法掌握,有些复杂问题也难以分辨。像有些会计业务经办会计只能识别票据的合法性、合规性,无法识别票据的真实性和经济事项的真伪。一些单位以住宿、会议、印刷、修理及劳务等票据列支的其他不合规支出,经办会计即使发现有以上违规列支的行为,但因缺少足够的证据和精力也很难进一步深究。

3.3会计集中核算的实施不利于责任的划分。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经办会计远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营管理现场,不能了解单位经营管理活动真实情况,每天面对大量的票据,无法对票据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真实合法性。尽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集中核算中心成立的前提条件是资金的三项权利不变,但集中核算单位仍然会将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相关责任推向会计集中核算中心。而并不参与单位经济活动过程,不了解经济业务实质的中心经办会计总是陷入一种两难的局面。当出现虚假会计信息或遗漏核算事项时,就会出现会计核算中心和核算单位之间的相互推委,责任不清。

4针对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4.1完善会计岗位责任制度、会计档案及会计软件的保管和维护制度、单位收支管理制度、业绩绩效评价制度以及奖惩制度等,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的管理。4.2落实财产物资清查制度,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定期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产管理员进行物资清查,保证账实相符并落实责任制。建议财政部门也应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产物资的检查监督力度,最大限度地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

4.3制定统一可行的经费开支标准,特别是在发放奖金、加班补助、福利费等方面制定科学统一的标准。对那些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支出数额大的项目,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流程方可执行。

4.4建议实施远程账务处理系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联络人员可在院内登录财务处理系统进行相关操作和查询,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会计集中核算中心之间的数据资源共享,单位能及时了解财务收支情况,增进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会计信息交换。

参考文献

医疗管理的核心篇9

【关键词】新医院会计制度新医院财务制度医院成本管理绩效管理

一、新医院会计制度下加强医院成本管理的意义

1、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医院会计制度、医院财务制度出台实施,医疗卫生体系对医院成本绩效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医改实施方案明确要求,要加强新制度下医院成本管理与成本核算,定期对医院资产管理、经营发展、财务报表分析等财务内容进行测算,制定科学的医疗服务考评体系。卫生部、财务部等相关行政机构也应适时要求医院进行医疗改革,加强新制度下医院成本管理和绩效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真正地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2、改革医院内部运营机制的需要

执行医院成本管理制度有利于决策者根据经营状况恰当地配置医院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优化医院资源配置;同时,新医院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管理有利于各核算主体的考核工作开展,通过成本核算来建立企业合理可行的激励约束机制。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不是直接反映在医疗设施设备上,而是最终体现在有效的管理机制上。通过加强医院成本管理,落实成本核算与控制,提高医院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有效降低医疗成本和医药费用,最终惠及于民,提高医院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3、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基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公立医院要遵循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原则,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优化服务流程,规范用药、检查和医疗行为。”成本是医院制定价格的底线,正确分析医疗成本,能够真实反映医院的服务费用,为卫生行政部门合理定价和为医院提高合理补贴提供客观依据。因此,医院在制定财务管理制度方面要坚持厉行节约、勤俭节约,正确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保持医院的公益性。医院成本管理就是要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管理,对资源使用、效益、成本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二、新医院会计制度对成本管理的要求

1、确定适用范围

新医院会计制度适用于各类独立核算的公立医院,包括综合医院、中医院、专科医院、门诊部等,但不包括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这是由于各类医疗机构在社会职能定位、资金支持、政策补贴等方面条件不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适用于《基层医疗卫生会计制度》。明确新医院会计制度的适用范围,可以针对范围内的医疗机构进行更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成本管理。

2、完善收支科目

新《医院会计制度》中成本核算更为合理和完善,适应医院药品零差价的发展方向,取消了“药品进销差价”的会计科目,“药品支出”、“药品收入”科目不再单独列出,将“医疗收入”和“药品收入”这两个会计科学进行合并为“医疗收入”。新医院会计制度明确列出支出范围,其中包括医疗支出、财政项目补助支出、科教项目支出、管理费用和其他支出。与旧的医疗会计制度相比,新会计制度增加科教项目的支出项目,科教项目经费不再单独设定专用基金项目或者不定款项来进行会计核算;同时,增加了“应付福利费”和“累计折旧”科目,加强对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全面地反映出医院服务成本状况。新的医院会计制度下,部分会计科目的合并和调整,更适用于当前我国医院医疗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有效实现医院成本管理和绩效管理。

3、建立全面成本管理体系

新的会计制度要求医院进行全面成本管理,对各成本项目进行全方位考察、全过程监督和控制,在核算范围上将医疗过程中消耗的各项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费用纳入核算内容,从过程上包含全成本核算对象,并将责任成本分摊至各个核算对象。医院的财务报表要真实地反映医院医疗经营活动中所有的成本,新医院会计制度下成本核心不再将药品收入与医疗收入分开,而是合并为一个会计科目“医疗收入”;药品支出与医疗支出则合并为“医疗支出”科目,这是新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管理改革的第一步。

三、如何加强新医院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管理

1、建立健全成本管理的组织机构

医院应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和医疗状况建立起健全的成本管理组织机构,医院成本管理实行部门负责人制,将人力资源、医务、后勤、药剂、工会等多部门协同配合,以成本管理与控制为核心,各部门分工合作,相互协作,形成覆盖全院各级科室的成本核算组织结构。完善相关成本管理工作流程的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以提高成本管理与控制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进而实现医院成本管理工作目标,为在全院有效开展成本绩效管理奠定牢固的基础。医院成本管理工作需要广大同事的积极配合支持和领导的关注重视,要让加强医院成本管理的思想深入到企业文化当中,坚持医疗服务的成本效益原则,发挥医院成本管理决策的优势,尽快完善成本管理的相关细则,促进人员增加成本管理与控制意识,在健全组织结构的同时,能够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建立完善的全成本核算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更好地适应医院成本管理和绩效管理工作,应逐步建立起一套科学可行的全成本核算评价指标体系。医院建立成本核算评价指标体系,应充分考虑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又要综合分析医院当前医疗状况,确保核算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实用性和规范性。建立完善成本核算体系,有助于医院实现全成本管理和控制,使得医院每一项业务通过规范化、标准化的工作流程纳入到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实现对全部经营业务活动成本全方位的管理和控制,与全面预算管理相结合,降低医院运营总成本,实现低成本的服务最优化。设定成本核算评价指标体系,从医院的实际经营情况出发,制定符合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成本核算评价指标体系和成本管理目标,完善相关成本核算评价体系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进而提高成本核算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实现成本管理高效性,对于保障医疗服务质量和提高工作效率起到促进作用。

3、预算管理与成本管理相结合

完善成本管理制度,不仅要明确成本项目和成本核算对象,确保成本核算内容真实准确地反映医院各项成本信息,并借助预算管理来加强成本管理力度和效果。成本核算管理是对事前预算工作起到监督和控制的作用,及时发现成本核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进而有效控制经营成本,因而对成本管理不能仅仅对发生的成本进行事后核算和控制,还需要在事前、事中进行适度的控制。将成本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定期进行核查,并根据实际的支出状况适当调整预算。成本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是医院实施成本预算管理的必要基础,长期以来医院成本管理工作依据国家财政部和卫生部联合颁布的新医院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为基准,针对医院实际经营情况和特点,建立起适应医院公立性质和内部控制管理模式的具体规范和要求,从而有效地控制与成本管理相关的各个业务流程。

4、分析成本核算结果,加强成本控制

医院有必要将成本核算结果应用于医院预算管理、员工绩效考核等方面,这样不仅有利于医院对成本核算结果充分分析利用,同时将成本核算结果与具体的核算单位预算管理挂钩、绩效考核挂钩,积极调动各部门人员的参与,加强人员的重视程度和成本控制意识,从而体现了成本核算结果的重要意义。医院成本核算结果的应用不仅限制于医院内部的医院预算编制与预算管理工作,还可以用于外部决策制定的财务依据。医院在开展重大新项目、大型医疗设备采购、定价过程中应用成本核算结果分析来指导决策,发挥成本管理在决策中的指导作用,减少决策者的主观性。分析成本核算结果,能够准确把握与成本管理制度相关的业务流程、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核算准则的合理性、可行性,与公立医院经营主旨的协调程度,再深入考虑医院基本情况,制度行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考核成本核算执行效果,加强成本控制执行力度。

5、医院信息化建设与成本管理相结合

医院成本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健全完善信息化系统提供基础。借由新医院会计制度和医院财务制度出台的契机,医院可结合自身发展需求升级医院信息化系统,使得医院会计电算化系统、医用物资物流管理系统、医院收支系统等数据有效衔接和共享,完善成本计划、预算、执行、控制、评价等系统功能,为医院全面成本管理工作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数据资源;在提高成本管理能力和效率的基础上,促进医院会计信息化水平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医院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管理理论和方法都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为各部门更好地开展成本核算与管理、绩效考核评价等工作开展提供基础。医院成本管理应以提高医院整体竞争力、发挥成本效益为目标,不断完善成本核算,为成本管理提供便利,并对成本核算结果深入分析加以应用,提高医院整体经营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使有限的医疗资源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本文对如何在新医院会计制度加强医院成本管理进行了深入分析阐述,提出了完善医院成本管理的具体对策思路,以期在实践中能够为医院成本管理工作提供可行性参考。

【参考文献】

[1]韩斌斌:医院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中成本费用的核算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0(9).

[2]郑大喜:新《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下的成本核算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2(9).

[3]刘晓丽:新《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下的公立医院成本核算问题的研究[J].内江科技,2012(7).

医疗管理的核心篇10

关于开展定点医药机构专项治理工作的自查报告

 

为贯彻落实《国家医疗保障局关于做好2019医疗保障基金监管工作的通知》、《云南省医疗保障局关于开展定点医药机构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大理州医疗保障局关于开展定点医药机构专项治理工作的方案》的文件精神和相关要求,根据县医保局关于开展定点医药机构专项治理工作的要求,我院高度重视,认真部署,落实到位,由院长牵头,开展了一次专项检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高度重视,完善医保管理责任体系

接到通知后,我院立即成立以分管院长为组长的自查领导小组,对照评价指标,认真查找不足,积极整改。我院历来高度重视医疗保险工作,在日常工作中,严格遵守国家、省、市的有关医保法律、法规,认真执行医保相关政策,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健全管理制度。定期对医师进行医保培训,分析参保患者的医疗及费用情况。

二、严格管理,实现就医管理规范标准

几年来,在医保局的领导及指导下,我院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如基本医疗保险转诊管理制度、住院流程、医疗保险工作制度、收费票据管理制度、门诊管理制度。设置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宣传栏和投诉箱,及时下发基本医疗保险宣传资料,公布咨询与投诉电话,热心为参保人员提供咨询服务,提供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参保人员就诊时严格进行身份识别,无冒名就诊现象,无挂床住院。药量规定,门诊用药一次处方量为7日量,慢性病最多15日量。住院患者出院带药最多不超过7日量。贯彻因病施治原则,做到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无伪造、更改病例现象。根据医疗保障局相关政策和服务协议条款的规定,如是省内异地参保病人,核实患者是否使用社会保障卡结算,我院无故意规避医保监管不按要求及时为异地就医人员结算的违规行为,无代非定点医药机构刷社会保障卡套取医保基金,从中收取手续费、刷卡费等违规行为。积极配合医保经办机构对治疗过程及医疗费用进行监督、审核并及时提供需要查阅的医疗档案及有关数据。严格执行有关部门的收费标准,无自立项目收费或抬高收费标准的违法行为。

三、强化管理,为参保人员就医提供质量保证

(1)严格遵守制度,强化落实医疗核心制度和诊疗操作规程的落实,认真落实首诊医师负责制度、查房制度、交接班制度、病例书写制度等医疗核心制度,无编造,篡改现象。

(2)在强化核心制度落实的基础上,注重医疗质量的提高和改进。普遍健全完善了医疗质量管理控制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及激励约束机制,把医疗质量管理目标层层分解,责任到人。深入到临床及时发现、解决医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规范了医师的处方权。

(3)员工熟记核心医疗制度,并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严格执行。积极学习先进的医疗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提高医疗质量,更好的为患者服务。同时加强人文知识和礼仪知识的学习,增强自身的沟通技巧。

(4)把医疗文书当作控制医疗质量和防范医疗纠纷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积极开展病历质量检查和评比活动,使病历质量和运行得到了有效监控,医疗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5)强化安全意识,医患关系日趋和谐。我院不断加强医疗安全教育,提高质量责任意识,规范医疗操作规程,建立健全医患沟通制度,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与病人的交流。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方便病人就医。

四、加强住院管理

加强住院管理,规范了住院程序及收费结算,为了加强医疗保险工作规范规范化管理,使医疗保险各项政策规定得到全面落实。主治医师要根据临床需要和医保政策规定,自觉使用安全有效、价格合理的《药品目录》内的药品。因病情需要使用特定药品、乙类药品以及需自付部分费用的医用材料和有关自费项目,经治医师要向参保人讲明理由,并填写自费知情同意书。

五、严格执行收费标准

严格执行省、市物价部门的收费标准,医疗费用是参保人另一关注的焦点,我院坚持费用清单制度,让参保人明明白白消费,无多收费、重复收费、自立项目收费等违规收费行为,无乱用药、乱施治行为。

六、系统的维护及管理

医院重视医保信息管理系统的维护与管理,及时排除医院信息管理系统障碍,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由计算机技术专门管理人员负责,遇有问题及时与医疗保险处联系,不能因为程序发生问题而导致医疗费用不能结算问题的发生,保证参保人及时、快速的结算。

我们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以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为出发点,努力做到建章立制规范化,服务理念人性化,医疗质量标准化,纠正行风自觉化,积极为参保人提供优质、高效、价廉的医疗服务和温馨的就医环境,受到了广大参保人的赞扬,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