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生学习教育十篇初中生学习教育十篇

初中生学习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3:38

初中生学习教育篇1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生;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315-01

叶圣陶先生在《当前教育工作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曾说过,教育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也曾说过,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可见,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多么重要。对于数学学科,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笔者认为,教师应重点使学生养成以下学习习惯。

一、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

初中数学相对于小学数学来说要复杂得多。因此,初中生必须要养成一个良好的预习习惯.教学实践表明,在初中生这个群体当中,只有一小部分同学具有良好的数学预习习惯,大部分学生预习习惯不好,甚至根本就不预习.我认为要培养初中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要使初中生可以简单看懂和把握数学教材的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找到和找准接下来听课及学习的目标.再根据教材中的例题解析与示范,对教材后面大部分的习题尝试解答,通过解题发现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做完这一切之后,学生需要带着问题去听老师讲课,在老师的讲课过程中认真听讲,解决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在预习习惯培养的初级阶段,教师应该在每一次新课之前都给同学们列出预习提纲,让学生根据预习提纲阅读数学教材,对照数学教材回答预习提纲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比如,在预习《圆周角》这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预先引导学生阅读这一节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回答:(1)证明圆周角的基本定理可以分为哪几种情况?(2)分为这几种情况证明的原因是什么?(3)这几种情况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

如此持续一段时间,当初中生具备一定的预习能力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放手让他们进行自主预习,让他们在预习的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预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交流和讨论,优化预习效果,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二、良好的听课习惯

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课堂学习习惯,在课堂上教师要适时运用注视、临近、提问、表扬等关注方式,组织学生全情参与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

“听”是指用听觉接收新知识。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1)听教学要求;(2)听懂知识引入及其形成过程;(3)听懂每节课的重点、难点;(4)听懂例题解法的思路;(5)听懂作业及测试讲评。

“思”是指学生的思维活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上,教师应使学生注意以下几点:(1)多思考、勤思考,在学习的过程中多想“为什么”;(2)深入思考,对问题要追根溯源,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3)善于思考,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听到的和想到的进行联想、猜想和归纳;(4)学会反思。

“记”是指学生的课堂笔记。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记笔记:(1)记笔记要在不打乱听课程序的基础上掌握记录时机;(2)记要点、疑点、解题方法和思路;(3)小结及课后思考题要记清楚。

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可以从培养学生会听、会思、会记着手,但是教师也要注意在训练“听”时防止“填鸭式”“满堂灌”,掌握讲授新知识的最佳时间,使学生有效听课。

三、善于求异和质疑问难的习惯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将来进一步学习都有重要的作用。小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好问。对于这种好问的积极性,一定要很好地保护和发展、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对于那些敢于发现问题,特别是提出不同见解的同学,要进行鼓励和表扬;另外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和编题练习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使学生独立并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样经过长期培养,可使学生养成爱动脑筋的好习惯。

培养学生求异和质疑问难习惯的具体内容是:

①独立地思考问题,自己肯从书中、演示中或从分析自己的错例中寻找问题答案,不畏困难,积极思考。②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追根问底,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③在解题、讨论或研究问题时,能突破条条框框的约束,不墨守陈规,能从不同角度多方面的思考问题,寻求出创造性的解题方法。纠正儿童懒于思考,事事依赖老师、家长、同学或单纯靠记忆、模仿、照搬等习惯思维的不良习惯。

四、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按时独立完成作业,是考察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主要途径,学生的作业不仅反映学生知识,技能的水平和教学效果,而且也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表现教育的结果。如果学生从小做作业,就养成了一种马马虎虎,敷衍了事的坏习惯,将来工作时就难以做到一丝不苟,有条不紊,认真对待事业。因此,对学生的作业不但要重视知识内容是否正确,还必须注意卷面是否工整和按时独立完成,卷面乱、脏,没按时完成作业,不但导致不良习惯形成而且必然要影响学习质量。

做作业的主要要求是:态度认真、字迹工整、卷面整洁、格式规范,独立完成,按时交卷,及时改正,保存完整。开始时,要统一格式、甚至字写多大,哪道题写在哪个格里,都要提出具体要求,以后逐步消减限制,逐步过渡到学生独立安排,以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初中生学习教育篇2

关键词:学习动机初中体育教学质量

学生体育学习动机是指让学生积极参加体育学习或让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的心理倾向或内心活动。动机反映了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关注和学习,体现出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的选择态度。学生只有对体育学习产生兴趣,形成探究体育知识的动机,才能积极投入体育学习和锻炼。所以,教师需要采用各种不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获得体育锻炼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强健体魄的同时,精神上得到充实,并因此而产生对学习、生活、人生的积极乐观的态度。

1.将学生作为主体,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

传统体育教学中,通常是以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为主的教学方式,忽略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方法,不利于学生在体育方面的发展。例如,教学立定跳远时,教师可以经常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要求学生对练习方法进行创编,教师给学生提供活动器材,让学生以教学内容为根据进行创编,从而让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在立定跳远练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以教学内容为依据自主创编。学生的自主创编中出现很多创造性的跳跃,如连续跳跃、交叉跳跃,甚至还有学生创编出极富个性的街舞跳跃等跳法,花样丰富,活动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进行跑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小圈追逐游戏,在游戏中练习弯道跑的弯度难点,还可以让学生排成人墙,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把重心侧向人墙跑,对弯道跑中的难点部分重心向侧面进行练习,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弯道跑的技术。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创造力,同时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高效实现教学目标。

2.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初中阶段正是青少年好奇心旺盛的阶段,体育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点,并加以利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不应该局限于体育教材中的形式,而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利用创新手段满足学生的猎奇心理。

例如,在教学跳绳时,教师可以在操场上将学生两人一组排开,将绳子甩动起来,让学生进行绳网穿越的游戏,这种有一定挑战性的游戏能满足学生的探究心理,让学生通过对游戏的挑战,练习所学技巧。提高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机。由此可见,初中体育教师要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必须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有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

3.通过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

教师应该通过设计各种情境和问题,对学生进行启发,让学生深入思考所学技术动作。教师可以设置具有认知梯度的系列问题对学生进行启发,让学生在启发下通过思考解决技术动作的学习问题,并且让学生逐步对所学动作深入了解,学会如何在特殊情境下运用。

例如,在教授后抛实心球时,如果教师单一采用“预备――投”的方法让学生机械练习,学生就会因为练习的单调变得厌烦,导致练习时注意力分散。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教授后抛实心球进行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出“投弹”等情境,利用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参加练习。

4.通过体育竞赛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竞赛对学生进行激发和鼓舞,让学生积极自觉地参与体育锻炼中,促进体育活动的开展。学生一般都具有竞争心理,可以组织学生熟悉的游戏,让学生在竞赛过程中,顽强拼搏,通过和同伴的配合赢得胜利,让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障碍跑接力比赛,将比赛情节化,让学生假想自己是军人,把各种障碍比做“雷区”、“深坑”、“小河沟”等。调动学生积极性,要求学生顺利通过障碍,比较小队成绩,给予先完成任务的小队奖励。这样学生集中精力,积极完成任务,在游戏中练习和锻炼,从而保证体育教学质量。

5.用正确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人们都喜欢得到他人的正面评价,尤其处于成长关键阶段的初中生,他们通常都想获得他人尤其是教师的赞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技巧性地对学生进行夸赞。学生在得到教师的赞美或者肯定后,往往会信心大增,很容易激发学习动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同时,那些对体育缺乏兴趣的学生在获得教师肯定后,通常会积极参与到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中。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水平,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力量,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与动力,积极开展体育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知识水平,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而保证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体育教师要履行好自身教育职责,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不断完善和提升教学方法,使初中体育教学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金洁.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动机.提高初中体育教学质量[J].学生之友(初中版)(下),2011(07).

初中生学习教育篇3

论文摘要:我国近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根据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以全面提高学生道德素养为目的,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求学生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活动激发兴趣,规范行为,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和个人才。

   所谓习惯:是指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的倾向。良好的习惯,对人的成长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初中生,随着心理、生理的变化,处于叛逆期年龄阶段,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既是使健康人格的形成,又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因此,德育工作更应该注重初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1 转变观念,提高对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充分认识

1.1养成良好习惯.是学生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古国,我国的养成教育可谓源远流长,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对后世养成教育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心理学家乌申斯基指出:“良好的习惯是人类神经系统中存放的不断增值的道德资本。”教育家洛克甚至断言:“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根结底为培养儿童的良好的习惯。”我国近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中国的先哲也有“慎始”的教训,一种习惯的养成,莫不由“渐”而来。做人是挺难的,一定要从小减少许多问题。“慎始而善终”,这是必然的结果。由此可见,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是管孩子一辈子的教育。培养一代青少年从小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是保证他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且,这对于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是一项奠基工程,可谓百年大计。青少年时期是一生的奠基时期,又是培养行为习惯的最佳期。

1.2抓好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精神的时代要求

    在新时期,党的十六、十七大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新的奋斗目标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就是必须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高素质的公民。青少年是整个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也是成长中的小公民。他们道德素质发展状况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从长远看,公民道德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青少年道德教育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广大青少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是重中之重。青少年是我们事业的接班人,是处于生长发育中的社会公民,他们的道德素质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新一代国民的道德水平。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他们道德养成的重要基础。

1.3抓好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就现在初中生状况来说,他们的文明道德习惯、学习习惯、卫生健身习惯的现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社会等外来的不良影响,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学生德育工作进行深入的反思,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一个重要的弊端就是,不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开始,忽视基本的良好习惯培养,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不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初中学生正处生理变化阶段,心理要求独立、自作主张,但缺乏把握好自己的能力,小学升到初中又是从严格管教到逐渐向自觉自立管理的过渡阶段。现在农村留守学生增多,租住房屋学生增多,行为习惯差,抓学生养成教育,抓行为习惯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1.4抓好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有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就我国目前中学教育的实际看,在德育中又忽视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且这方面的教育也是不规范的。我们常常看到的一个尴尬事实是:我们的大学教育居然还要对学生进行相当程度的行为习惯教育和基本的道德教育,为中小学甚至幼儿园补课。可见,培养青少年的良好行为习惯,既有利于克服我国长期以来在青少年德育中追求“高、大、全”的弊端,又有利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进素质教育,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另外,从行为习惯的培养人手,来探讨和研究良好行为习惯与健康人格的培养,不仅可以克服长期以来青少年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弊端,而且也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形势。

2 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从两方面做起,一是学校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二是培养学生把良好的行为作为一种习惯。其中活动的开展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只有坚持不懈的去规范,良好的行为就能够成为习惯,才能称得上有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2.1组织活动,规范行为,加强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

    在每学期开学可以组织学生诵读行为规范诗歌,日常行为规范歌、一日常规歌,组织师生搜集、制作诗歌和诵唱诗歌活动。借助多媒体和校园广播的诵唱,通过此活动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让学生知道良好行为习惯的标准。

    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经过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因此教师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根据思想品德教学的需要,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让学生在锻炼中反复训练。同时教师还要经常督促检查,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2.2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与激发学生对习惯的兴趣相结合

    兴趣指的是对某种活动产生的积极情趣,从而逐渐形成习惯。要让学生在整理书包习惯养成中寻找乐趣,教师要学会激发学生兴趣,如:从每节课课前谁最先放好书本,谁能迅速的拿出学习用品的比赛中激发兴趣。并且能体验到良好行为习惯带来成功的愉悦,他们比赛的过程是爱好不断增强的过程,也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

3 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因素

3.1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学生模仿性强,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有着直接影响。因此,教师的言行、举止、服饰,必须具有示范作用。潜移默化的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并且去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指导。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的每时每刻都能感受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逐渐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习惯。

3.2培养学生的自觉性

初中生学习教育篇4

根据本人长期从事体育教学的经验,就如何培养学生对体育学习兴趣,我认为必须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特点,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年g的增长,在不断地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初中学生的兴趣特点来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1.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广泛性。

学生进入初中后,随着学习的深入,知识的增长,求知欲的不断增强,他们的兴趣越来越广泛,他们不仅关心课内体育的学习与锻炼,而且关心课外体育活动及班级、校际之间的各种体育比赛,对于校内校外的各种体育活动和比赛,许多初中生也很感兴趣。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这些兴趣并扩大他们的兴趣,并把这种兴趣转移到课堂学习中去。

2.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更大的选择性。

初中学生对各种体育活动的要求不再像小学生那样简单单调,他们对体育活动项目显示出不同的兴趣和选择。就整体而言,男生一般喜欢活动量大,竞技性强,比较有刺激性的运动项目,像球类、武术等;女生则喜欢动作强度不大,姿势优美、节奏韵律感强的运动项目,像艺术体操、球类、跳绳及某些田径项目等。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这些兴趣,并经常组织学生观看不同类型的比赛,以培养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

3.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一定的深刻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知识水平及认知能力的提高,初中生逐渐对一些动作较为复杂,具有一定技巧性的活动技能产生兴趣。在学习这些技术动作时,他们不再满足于掌握动作要领,希望了解动作的原理,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讲解动作的要领,也要讲解动作的原理,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4.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许多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在小学便有了,到了初中阶段,随着与外界的接触越来越多,通过电视媒体观看的体育赛事的增多,以及学校教学环境和体育教学设施的改善,他们对体育的兴趣变得更加深刻而稳定。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连续教学。

二、充分利用学生成长特点,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学生的成长有一个身体成长和心理成长的过程,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成长需求来培养学生对学习体育的兴趣。

1.在目标需求中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对于一名初中学生来说,对于本人所要掌握的知识或技能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目的,如果学生对自己学习的目的不明确,自然不可能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你所要传授的知识或技能要讲清它的作用,这些知识或技能对自身将来的发展有什么帮助,对社会什么意义,使学生明了学习目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在美感需求中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也不例外,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材的特点,以优美的动作激发学生的美感情绪。组织学生观看体育比赛,如各类球赛、艺术体操、健美比赛、开闭幕式等,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同时,体育教师要用自己高尚的情操、广博的知识、健美的体魄以及优美的动作示范,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通过教师的潜移默化来培养学生对体育美学兴趣的爱好。既能达到教育目的,又有强烈的审美作用,从而获得特殊的伦理效果,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3.在趣味需求中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体育课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钻研教材,不断改变课堂教学形势,允许学生个性发展和爱好的选择。要善于利用风趣、幽默的课堂语言和各种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情绪,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我在快速跑教学中,分为几组,采用十字接力、追逐、迎面接力等比赛活动来教学,学生精神振奋,情绪高昂,使教学气氛变得轻松愉快,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4.在运动需求中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初中生学习教育篇5

关键词:体育;自主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96

一、激发学习激情

(1)利用体育理论课堂教学,介绍刻苦训练、为国争光的优秀运动员的感人事迹,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并有所触动。通过宣传画报、图片、网络信息、讲座以及课堂教学的实施,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学习目的性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和理解体育的多种功能和锻炼价值,引导学生重视和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使学生在科学的教育过程中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

(2)挖掘教材内在乐趣。体育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教学目标,把教材的知识性、科学性结合起来,在教学中使学生对体育学习产生更多的学习兴趣。同时应该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增加一些竞技性、趣味性较强的体育游戏,以活跃课堂气氛。

(3)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因此,要想使学生产生体育学习兴趣,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不同的学习条件,提出不同的要求,为学生们提供创造成功的机会。例如:在篮球课学习定点投篮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依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对技术的掌握情况,让他们选择不同的投篮点,通过努力,去感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教育家第斯多德曾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叫学生去发现真理"。教师的"教"是为了引导学生的"学"。教师通过体育课堂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体育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学"、"怎么学"的科学方法。例如在篮球传球技术的课堂教学时,不仅要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篮球传球技术,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练习该掌握技术动作的方法,并且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对其它的技术动作进行模仿自学,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尝试、探索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2)要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发挥自主学习能力的机会,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引导他们自主创编徒手操做准备活动,自由选择练习形式,自己调节运动负荷;在体育课外活动中,体育教师要组织并指导学生自己确定锻炼目标,选择锻炼内容,并自由组织进行锻炼。使学生能够把学到的知识、技能转化为自身的运动能力,并且能够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3)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同时培养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判断是非、鉴别优劣。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分成观察组和练习组,在练习组的同学进行练习时,观察组的同学对练习组的同学的练习效果进行评价,然后让他们互换再进行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小组评价以及集体评价。体育教师只是在练习之前教给学生评什么和怎样评,让学生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过程中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断的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三、保证自主学习的时间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自主学习一般需要安排给学生更多自学时间,教师的讲解和示范较少,这样教师通常在教学中所采用的各种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教学行为就相应减少。在体育课堂中,为了有效实施自主学时,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树立牢固树立学生是课堂主体的教学理念,应该信任并尊重学生,真正做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创造自由展示的课堂时空;其次,教师要精心选择教学内容、科学安排教学步骤、合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教师要尽量做到"精讲多练"原则,教师的主导作用应点到为止,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参与练习。教师应把学堂与讲堂相结合,把传授知识与培养创新能力相结合,而不能进行疲劳训练、繁琐分析,而从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体验体育的乐趣。

在自主学习的初中体育课堂,许多教师往往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跟着学生走。这种过份淡化了教师的主导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不能将自主学习等同于自学,也不能为了所谓的自主,而完全友学生自己决定学习内容。对中学生而言,对体育教学而言,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正确指导。学生的自学行为不都是自主学习,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不能混淆。不管是给学生的活动时间是长还是短,教师的作用都是不能被疏忽的,他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领者,还是活动的监督者,只有在教师的组织指引下,课堂教学才有序高效。例如,在教师简明扼要地讲了打篮球的技战术、传切、突破等要领后,马上把剩下的时间还给学生,教师也不应该闲着,在场边加以监督,中间没有任何干预,时间一定很充裕,学生也很乐意,又能达成了课前确定的教学目标。

有时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引领,针对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干预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针对性和有效性。当学生发生这样的问题时,作为教师应该指出错误动作,讲析技术要领,然后再让学生投入到自主活动中去,这样就有利于课堂目标的达成。这样练讲结合,一方面让学生在动作要领上等到更好的领会,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体力上得到很好的休息,然后可以投入更好、更深的学习中去,提高自主学习的质量。

四、结语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树立"重在引导,贵在转化"的思想,将自己的引导作用体现在学生"学""思""问""练"上来,促使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和锻炼来掌握体育知识技能,为学生终身体育锻炼能力的提高创造良好条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自主学习是增强学生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手段,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有效、科学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会如何通过自我锻炼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他们的生理机能和自我控制能力,从而达到增强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志勇。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探讨[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1)。

初中生学习教育篇6

关键词:引导;游戏性;创新

一、专业的引导作用

教师的一般素质是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兴趣中最早期的影响,体育教师受专业的熏陶,形成了体育教师特有的专业气质,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如何看待体育课。

体育教师健壮的体魄、富于幽默的谈吐、洪亮的口令以及精明的组织才能,对专业的高度热情、良好的运动能力等等,这一切不仅使体育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形成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形象,而且使学生具体生动地看到了体育锻炼的效果,产生模仿的愿望,从而引发学生努力上好体育课的热情和兴趣。特别是体育教师要有良好的运动能力,教师良好的运动能力是指教师正确、优美、轻松和熟练的示范动作,以及良好的运动成绩。首先以跑步为例,教师即使示范一个简单的“起跑”动作,只要动作协调、流畅,给人以一种美感,学生都会十分羡慕,并希望自己也能做到,在学习以及练习过程中就会十分认真,且表现出相当的兴趣。教师要很好的运用自身的条件,严格要求自己,加强锻炼,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展示出最佳的精神风貌,对学生起到榜样作用,吸引每一个学生,影响每一个学生。

二、增强体育教学的游戏性

好玩好动是学生的天性,老师的任务就是保护和发展他们的体育兴趣。而体育游戏作为一种体育活动形式,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生动而活泼,还能锻炼身体,培养学生坚毅品质和团结合作精神,孩子们都非常喜欢。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经常运用竞赛和游戏的方法,适当地编排一些竞赛性游戏去练习,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趣味性,又能创造热烈的体育氛围。如在投掷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比赛射纸飞机,比比谁的飞机飞得高、飞的远,学生都特别感兴趣,很快就进入了投掷训练。通过学生在玩中学、玩中练、练中乐、乐中思,使学生的天性在“玩”中得以体现。丰富多彩的课堂游戏避免了动作练习的枯燥感和单调感,从而激发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使学生增添了其乐无穷的新鲜感,从而达到累而想练,疲而不厌,爱好体育活动学习的兴趣。

在具体指导学生进行锻炼时,我还经常把体育锻炼和游戏娱乐结合起来。比如一边练跳绳,一边教初中学生们唱儿歌:再如在教学“前滚翻”时,我由一个滚动练习的游戏开始,首先让学生认识正确动作的重要性,然后进入学习部分,大部分学生一开始就被游戏吸引而注意力集中了,兴趣也就激发了。

在体育课程中我还经常采用竞赛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如在教学100米跑时,我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以接力赛跑的形式进行比赛,得第一的小组奖励他们一面竞赛小红旗。这样就把学生就对跑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而且培养了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合作精神,很多不擅长跑步的学生也都鼓足了劲,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小组争光。这样的锻炼会使孩子感到满身喜悦,可以很快唤起学生热烈、高昂的欢快情绪,产生愉悦心理,使学生在“玩”中掌握知识技能,体验到知识之乐,身心都得到锻炼。

三、教学方法要创新

长期以来,我国初中体育教学一直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听看――练习”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死板、单调、成人化的教学方法,严重抑制了初中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突出表现为喜欢上体育课的初中学生正在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减少。因而,在目前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急需改进陈旧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初中学生生理、心理的需要,努力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有趣味的活动中,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在不知不觉间完成学习任务,这已成为广大初中体育教育工作者普遍关心的问题。那么,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

1.初中体育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基本手段

(1).运用语言描述创设情境: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妙趣横生的教学语言,描述活动情节、过程,以及角色对话等,使学生如临其境,尽情参与。

(2).运用图画显示创设情境:即用图板(小黑板等)标示活动路线、方向,用挂图显现动作形态、过程,利用景物烘托环境氛围,以及在场地上描画“河沟”、“鱼塘”等。

(3).运用歌谣口诀创设情境: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水平出发,把技术动作要领编写成通俗易懂的歌谣口诀,使朗诵与意念相结合,学习与锻炼相结合,尽快领会动作要领。

(4).运用动作模仿创设情景:即把各种派生的角色,通过形象的动作表现出来。如象行、马奔、兔跳、鸟飞,以及人物的举止形态和走、跑、跳、投、攀、爬等活动。如学习立定跳远,采用“袋鼠跳”的形式,突出双脚起跳,双脚落地,协调用力的动作特点。

(5).运用声像工具和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利用电影、电视、录音和多媒体等工具创设情境,能增强学习的效果。当我们学习比较复杂的技术动作时,有条件时常常观看技术电影及录相,分析动作要领,观后使学生直接感受技术要点。

(6).运用大自然中的景象创设情境:创设一个在大自然中娱乐的情境,能使学生在动中有趣、动中有情、动中有练,通过意境情绪的驱使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如,学习短跑时,创设“穿过小树林”的情境。

初中生学习教育篇7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习兴趣;培养

在体育教学中,发现学生的体育成绩的好坏,除了与其固有的身体素质有关外,他对体育的兴趣成为影响其体育成绩的主要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习新知识的一种方法、一种手段。体育兴趣与体育学习活动效果常常是成正比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得如何,既对教学过程能否顺利进行有直接影响,要使学生对体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就应该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更新体育意识,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趣味强的教学内容,以新颖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吸引学生,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不断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学校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体育教师在上课中一般采用“四部分”的结构模式: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种结构由于对课的几个部分限制过死,从形式和内容上过分突出了基本部分的作用,而忽视了其他部分的教育和培养作用。教师在实际操作中也被限制了手脚,一味追求时间在各个部分的合理分配,以达到整节课在结构上的平衡,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现代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我们的任务不仅是要让学生的身体好,更重要的是把学习和锻炼的方法教授给他们,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掌握方法,通过正确的身心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发展人际关系,开发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掌握对美的认识和理解。随着时代地变化进步,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条条框框,创造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爱是教育的工具和媒介”。教师热爱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师生之间建立起友好融洽的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因此,体育教师要用高尚的情操、广博的知识、健美的体魄、优美的示范,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教师用自己对体育的一腔热血来影响学生,会直接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信心。

三、利用体育案例激励学生

学习活动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它总是由一定的动机激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因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本的一条是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把学生的学习和爱国主义情感结合起来。当学生对体育课学习活动内容缺乏直接兴趣时,可结合体育明星加强激励。如,刘翔打破110m栏世界纪录,中国乒乓球队的强大等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四、采用快乐教育法

新颖的事物易引起兴趣,学生对事物感到新颖而又无知时,最能诱发好奇内驱力。激起求知、探究、操作等学习意愿。课堂教学中教材内容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过浅,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教材内容过深,会减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符合本人能力水平的活动容易产生兴趣,学生在能力上存在着明显的个别差异,在同一活动中,常因能力上的差异而造成不同的结果,致使学生产生兴趣的程度不一。具体案例:如教师进行跳马教学,(学生看到“跳马”又高又大就产生恐惧感,特别是女生更为明显。)单元的前半部分,教师先采用过人背山羊、不同高度的人背山羊。学生自由结伴、相互合作、轮流练习,充分体现支撑跳跃的乐趣;随后逐渐进入跳马教学阶段,学习中让学生自定目标,并向各自的目标挑战,体验运动学习的乐趣;单元的后半部分,教师组织学习小组间的比赛,采用自己最好的动作作为得分的相对评价方法,各小组内自定比赛的策略,互相帮助,争取胜利。

五、开展学生自主学习

初中生学习教育篇8

一、以教师的形象与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因斯坦提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而成的,是在具体的学习与实践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在体育教学中只有激起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浓厚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来。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快乐因素,挖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内在潜力,以先进的教学观念、丰富的教学内容、多样的教学手段来为学生打造一个富有情趣,充满活力的体育教学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以充分发挥体育的学科功能。首先,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的形象对学生对学科的态度具有重大的影响。教师良好的形象可以使学生产生身心愉悦之感,会让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向往。体育教师要注重提高自身的形象,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做到举止大方、用语文明、衣着整洁、仪表大方,给学生留下完美的第一印象。试想一个不修边幅、衣着邋遢、满嘴脏话的老师如何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与尊重,学生会对这样的教师产生反感,并会把这种反感反映在对他所任教的学科的学习态度上。因此,教师要树立良好的形象,以激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由对教师的尊重与喜爱转移到对体育学科的学习兴趣上来。再次,教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师要以优美标准的动作与丰富的体育知识来吸引学生,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体育知识。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教材上的体育基础知识与技能,还要及时将与体育有关的前沿科技与信息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时代的气息,同时拉近教学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活动中来。

二、转变教学观念,增强对体育锻炼的认识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从学校到教师都对体育不够重视,体育教学时间往往被其他学科所占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忽视学生对体育态度、情感与体育习惯的培养。这种过于重视知识与技能传授的教学倾向,更多地是让学生把这当做一个任务来完成,只是在教师的组织与严格要求下被动地进行着体育训练。学生对体育课的印象也就是跑、跳,对体育学习没有一个正确而科学的认识。这样的教学与现代教学理论相违背,不利于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教师就要转变教学观念,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理念,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学生态度、习惯的培养相结合,同时要让学生对体育教学与锻炼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从而使学生怀着强烈的参与动机、饱满的热情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如跑步中的速度和耐力素质是最基本的,对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初中生成长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同时对其一生的发展都有益处。但是一提起跑步,尤其是长跑,学生们叫苦连天,经常是找各种理由来逃避体育课。经过调查我发现学生普遍对足球感兴趣,因此我组织学生进行足球比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踊跃地参与到了比赛项目中来,这样使学生的速度和耐力素质在无形中得到了发展。

三、教给学生科学锻炼的方法,让学生掌握锻炼的技巧

科学的锻炼方法是体育活动的中心,是培养学生锻炼习惯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并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并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促进学生身体的发展与性格的形成,对学生的成长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只有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活动的作用,相反如果锻炼方法不对,不仅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会有损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在各项体育活动中我们要教给学生科学锻炼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科学的锻炼。要指导学生对身体各部分的功能有一定的了解,要让学生了解人体的身体结构与系统器官的功能,掌握一些必备的卫生常识;要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以进行科学合理的锻炼;要让学生掌握各类体育活动对身体的要求,掌握其运动的基本规律。这样以便学生在进行相应的体育锻炼时做好相应的准备活动,并在运动中掌握运动强度等,做到动作规范到位,掌握基本的技术要领,以充分锻炼身体各机能,使学生得健康成长。

初中生学习教育篇9

一、敬业

初中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的阶段,所以性格大多十分调皮,并且上课时的注意力不能始终集中起来。有些教师虽然对这些调皮的孩子进行了多次思想教育,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收效甚微,通常情况下一个班级有50来名学生,一个孩子调皮就会带动其他的孩子,教师想要管理却往往顾此失彼。并且还令教师感到筋疲力尽。教育学者曾经说过,孩子没有教不好的,问题在于老师不会教。所以教师一定要掌握好教学的方法,如果选对方法,那么就可以令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虽然教师想要令学生掌握所有的知识要点,但是每一名学生的能力都有限,不能按照统一的标准要求他们,并且标准制定得过高,也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对此,教师要正视学生的地位,要将他们当作独立的个体,尊重爱护他(她)们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科学学科与一般的学科不同,更加需要与生活相联系。对于学生基础知识并没有做出严格的规定,在生活中所涉及的科学知识无所不在,所以只要令学生细致的观察生活,就会发现科学无所不在,所以学生对待科学的这份热情是与生俱来的,只要教师加以保护,并且将这份热情放大,那么就会为科学教育的学习带来更多的帮助。教师可以选择与学生共同观看有关科普一类的电视节目,例如动物世界或者走进太空等录像,通过电视节目中精美的电视画面,远比教师枯燥的讲解要好得多,学生的学习兴致也会越来越高涨。这在教学中屡试屡爽。以学习惯性为例,教师首先在桌子上叠放几枚象棋子,然后以最快的速度敲击最下面的一枚,令其弹飞出来,可以发现象棋子的下落方式是垂直的,而不是倾斜的,为了证实实验的结果,随即多添加几枚象棋子并且仿照上述的方法进行实验,令实验更加具有挑战性,从而得出惯性的结论,并且在几次实验中可以发现,要想达到实验的效果,象棋子的敲击速度是关键,学生在不断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掌握了学习的技巧,也会对下节课有所期待。因此笔者认为,敬业的关键是为孩子营造一个可以与科学联系更加密切的环境,并且多鼓励学生,增加他们对学习科学的自信心。

二、勤奋

对于科学的第一印象,很多学生都觉得好玩,因此教师要充分保护好学生的这份积极性,并且为学生创造多种形式的与科学紧密联系的机会。因此需要不断为学生创造更加真实的体验,并且将这一过程中的关键点抓住,对于教师的要求就是要更加勤奋,由此实现对科学更好的学习。以磁感线的应用为例,有些学校的实验装置根本无法满足教学中实验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通过多次的实验,发现了另外一种可以代替实验设备的方式,即使用被磁化的钢锯条吸引铁屑,这样也能体现出磁感线的效果。首先将钢锯条事先磁化好,然后将其放在白纸的下面,在白纸上面放一些细铁屑,使用塑料尺随便抹一抹后,铁屑就会有规律的排放在一起,随后再使用同样的方法研究马蹄形磁铁以及异名磁极等的分布,都能够获得相应的磁场分布。如果教师仅仅采用单一的实验设备,未必会获得这样的结果,虽然这种实验在准备的过程中会很复杂,但是在教师的细心研究后,效果却更加理想,令学生的学生热情得到升温。由此可见,勤奋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令教师学会主动探索,并且为学生创造一个主动探索的机会,由此可见,要想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更加勤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科学教育的有效性。

三、有童心

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富有乐趣的一个过程。学生不仅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乐趣,就连教师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始终保持一颗童心。例如在学习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时,教师可以先将洋葱放在教室中,观察其成长变化的情况,当发出新芽时,教师与学生可以一起为洋葱进行扦插,同学们相互比较,哪颗洋葱会最先成活,同样的方式还可以应用在其他的植物中,因为这些植物是学生自己养的,学生会加倍的小心。这是对劳动果实的珍惜,也是对劳动的尊重。扦插成功后孩子们一个又从家里带来马铃薯、芋头种在花盆里,后来干脆就种在操场的角落的一小块空地上.当教师和孩子们一起种的时候,体现出了极高的热情,“亲其师,信其道”,这样孩子就会喜欢和教师一起玩,收获愉悦,和教师一起种的花花草草也就被赋予了科学的色彩。教材中有一道题目是:火烧纸盒,水沸腾了而纸盒不破。理论上是如此,但孩子们一个个还是觉得不可能,那就做做看让事实说话吧。从选纸、做纸盒,到实验,全由孩子操作,采用不渗水的牛皮纸。第一次,纸没破但里边的水就是不沸腾,为了节约时间,就一边上课一边等待,结果纸烧起来了,“难道失败了?”赶紧看看,原来是纸盒里的水烧干了,难怪纸被烧了,这结果刚好诠释了燃烧的条件:只有水烧干了,温度才会上升到纸的着火点,纸才会燃烧。在实验中,孩子的知识形成和思维过程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更能让孩子体会到任何人都不是随随便便成功的,科学探究也是如此。

初中生学习教育篇10

《初中语文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需要培养的是探究知识本质的主动性、自主性。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学、质疑、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获得语言文字综合训练的阅读实践活动。它的核心是启迪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主动、创造性的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它能使学生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有效地促进自身的发展,是真正有效的学习。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分析,中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凭着兴趣学习的,对学习一旦产生兴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趣味导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教学方法要有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来。

教学中或引用诗词、成语、名言警句、寓言故事、对联、俗语、名人故事等,激发兴趣,丰富知识;或借教具、助领悟,如讲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可先让学生听崔健的《父亲》,在听歌时让学生思考父亲给自己的感觉,悠扬的旋律会让学生想起生活中的情节,感人的歌词会在学生内心深处激起层层波澜。听完歌曲自然就会积极谈论自己的感受。这样,让学生对课文有兴趣,对解疑有信心,学习主动性自然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巧妙构思,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能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情境,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引向自主学习的意识中。

二、营造氛围,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培根认为:“一切天性与诺言都不如习惯更有力量”。①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与提高;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发展智力,并对日后产生积极的影响,使之受益终生。新课程强调将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人公的地位。教师应该努力创设情境,营造良好氛围,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积极地探究。教师尽最大努力创设一个充满关爱、平等自主、尊重个性的学习环境,支持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为创造性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

三、教给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方法是学习的钥匙”。运用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②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更要授之以方法。可见,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教师要善于“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会“织网”“捕鱼”的方法,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获取无穷无尽的知识之“鱼”,能掌握一些学习的基本方法,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知道运用已有的条件去寻找解决问题、认识新事物、产生积极联想的途径,这是教给他们的一个发展受用的财富。一堂好的语文课,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学会多少;教师能指出一条路,学生可循此去探索思考;教师能给予一点启示,学生可以有的放矢地去拓展知识;教师能引导学生归纳一些方法,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地去实践运用。比如:字词学习的方法、语言积累与运用的方法、阅读的方法:或联系上下文意思理解文章内容,或用肢体动作演示理解,或动手实践等等,学生积累了这些学习的方法,才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主动学习,不断扩大知识面。对课文学习,可以先总体泛读,然后择其重点段精读,品词析句领悟审美;可以从审题入手,通过设疑直奔主题,有的可读后存疑,通过查找资料,上网获取信息,阅读课外书来提高语文素养;引导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包括《读者》、《故事会》、《演讲与口才》、《语文报》等鲜活的报刊,在阅读时指导学生写读后感和随笔等等。学生掌握的方法越多、越细,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越强,就可以去广泛地自学,把课内的学习主动迁移到课外去,并将所学的知识技能用来解决新问题,加以创造性的发挥。

可见,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真正具有独立自主的能力,也是培养学生语文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关键。

四、开展活动,构建自主实践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