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阅读课文的教学方法十篇阅读课文的教学方法十篇

阅读课文的教学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6:31

阅读课文的教学方法篇1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方法课外阅读

一、课外阅读的必要性

阅读本身就是人不断想象、思考、判断、评价的过程,每个人在进行阅读时都是在对原文进行再创造,因此进行课外阅读是十分必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陶冶学生性情

古语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特别都是对经典进行阅读的时候,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中学生能够接触到社会的机会越来越多,一些不健康的思想便会渗透到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去,因此教师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积极健康的书籍,能够使学生在有形的阅读中收获到无形的精神力量。

(二)开阔学生视野

通过在课外进行阅读,不仅能够弥补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不足,还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过:“真正高明的人,就是能够借助别人的指挥,来使自己不受别人蒙蔽的人。”因此学生不能单单利用课堂的时间进行学习,要通过课外时间进行一些阅读。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一些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书籍的阅读,能够帮助学生得到更多的科学知识文化,开阔学生视野,扩充文学知识,并在此类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有了更加丰富的知识,学习起来也会比较容易。

(三)增强学生语感

叶圣陶曾说过:“语感是对于语文锐敏的感觉”。如果语感敏锐的人,那么便能够迅速地捕捉到文字信息中的丰富内涵。而如何才能够成为语感锐敏的人呢?这就提出了对学生的新要求,要让学生通过阅读丰富的书籍而积累下来良好的语感。因此,在课外时间进行书籍的阅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素养,还能够增强学生的语感,在对语文学习时,能够更加有效。

二、加强课内外阅读的结合

加强课内外阅读的结合,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轻松,且体会得更加深刻。例如在学习杜甫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和《春望》等古诗时,如果在课前不对杜甫进行一些准备性阅读,那么理解起“铁马冰河入梦来”以及诗人见花溅泪、闻鸟惊心便有些困难。因此,让学生在课外加强阅读,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还能够帮助学生与作品作家之间进行沟通,帮助学生体验到作家所处的时代以及所遭遇到的经历,从而产生出和作家作品相近的情感,促进对课文的理解。再如在学习《苏州园林》时,教师要推荐学生对《北京故宫》和《颐和园》等文章进行阅读,不但能够丰富学生的见识,还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掌握说明的方式和技巧。

三、创设良好课外阅读环境

积极创设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是课外阅读教学中至关重要的问题之一。因为课外阅读环境对于课外阅读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因此要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阅读环境。例如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喜欢的名言警句进行收集,然后将其贴在教室、宣传栏或是阅览室中,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对书的热爱。另外,教室还可以充分利用图书资源,允许学生将书籍带回家阅读,或是鼓励学生定期的向班级提供一些自己的书籍,设置“图书角”等。例如在某学校中有一个班级的黑板报为:固定栏目——新书推荐、阅读与欣赏天地、名人轶事、机动栏目。

四、培养阅读习惯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因此习惯的养成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学生阅读方式行为不正确的话,矫正过来也比较困难。要养成一种习惯,一定要经过反复的历练,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过程中,一定要不厌其烦地进行,但是也要注意学生的神经系统是否会产生疲劳,做到适时、适量、适度即可。在对学生阅读习惯进行培养时,要首先对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行培养,兴趣是学习训练的最好动力,然后对学生的博览习惯进行培养。鲁迅先生曾在信中告诫过青少年朋友,“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太好,你就得不到多方面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定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因此要让学生能够如蜜蜂一样,对不同的花朵进行采蜜,在读书过程中要有计划、有重点的进行。再次要培养学生在读书时记笔记的习惯,例如教育学家徐特立从他青少年时代便开始坚持“不动笔墨不看书”。通过让学生在读书时笔记,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还能够帮助学生在今后学习、生活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培养学生的自律性

虽然中学生已经初步具备对自己行为的调控和自律性,但是还不够成熟和稳定,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自律性进行培养,具体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首先,引导学生对课外阅读的认识,让学生从思想认识层面了解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然后让学生的思想来支配行为,养成自律性;其次,引导学生制定课外的阅读计划,让学生对课外阅读时间和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长此以往,学生便会拥有自律性;再次,为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世界观,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调控,克服在阅读中产生的消极情绪。

阅读课文的教学方法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能力鉴赏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95-02

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许多教育界的权威都在语文教学的相关材料中发现了与以往材料的不同之处。课改后的高中语文课本更多的是强调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如钱钟书,老舍,汪曾祺等著名散文家的作品。这是课改前语文教材所不具备的优点,旧的语文课本更多的是无趣枯燥的应用文。很多学生都表示,阅读和学习散文作品,不仅使他们对语文学习更加感兴趣,还能使他们多角度的分析和探讨文章,从而得到更大的收获,可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

1.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困境

1.1文学作品的情节性较强,冲淡了课堂的学习秩序

区别于诗歌和小说,散文特有的魅力是文章在情节的描写上更能引人入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不能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而是要通过作者对细微情节的描写,更深层次的去感知其要表达的内容和要抒发的情感,使学生不单单是肤浅了事,进一步提高学生情感表达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应注意语文教学的过程,不能让学生因为沉迷于散文故事中而打乱学习秩序,教师必须要全面把握学生思想,确保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实施。

1.2受应试教育的局限性,学生缺乏对阅读的感悟

受目前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基本上都是按照考试范围和要求学习文学作品的。教师故意强调作品的风格和内容,限制了学生的思考,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一些教学大纲还将部分好的散文强行植入亲情,乡情等主题。青少年学生还欠缺很多生活经验,有些沉重的散文还不能全面的理解,例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陆蠡的《囚绿记》,根据考纲要求,让学生学习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思想观念,严重限制了学生思考范围。另外,有些教师为了加快教学进度,仅仅针对考试试卷,让学生记录重点语句和段落,这种行为也从侧面降低了学生的阅读水平。

2.合理的教学方案

2.1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与实际相结合

在学习散文的时候,教学着重强调借景抒情,虚实结合,以乐称哀等表现手法的学习。如何让学生对这些表现手法运用自如,是教师的职责所在。教师在授课时应该想法设法的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才能使学生感同身受的融入文章当中。大家都知道,散文的魅力主要体现在语言的描写和陈述上。优美的修辞手法,巧妙的词汇连接都会使文章的精髓得到完美呈现。学生要将掌握的写作技能熟练地运用到实际文章中去,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真正领悟到文章的中心思想。最后,教师要从文字隐藏的内在含义方面更深刻的进行哲学论述,帮助学生打破局限性思维,以提高他们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使他们从散文中或得更多积极的能量,让学生领悟生命、情感的真正意义。

2.2把握文章细节

散文如此迷人,与它到位的细节描写是分不开的。当学生阅读散文时,应该加强对细节描写的理解,教师在此时起关键作用,就拿《小狗包弟》来说,学生在自行阅读之后,教师要针对一些细节描写提出问题,例如“哪些字眼可以表现作者对包弟的爱?”“作者通过什么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包弟的?”“假如包弟是你的小狗,你又会怎样描述它呢?”,再比如《荷塘月色》,抓住情感线索“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作者将这份情感寄托于一片宁静而优美的荷塘,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对荷叶和荷花的细节描写,捕捉作者隐含在其中的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进而体会文章反映作者矛盾和苦闷的情绪。

2.3充分发挥朗诵文章的重要作用

高中语文课堂的每分每秒都是尤其重要的。这就促使了有些教师为了加快学习进度,减少学生的朗诵时间,通常要求学生大概读一下文章,表面上这种做法是节约了时间,实际上大大降低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通过朗诵可以深切的体会到作者要表述的情感,而减少甚至去掉朗诵时间,学生怎么可能对文章有深入的认识呢?因此,教师必须延长朗诵时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熟练把握文章的整体思想进而领悟作者所要抒发的内心情感。

2.4加强学生的自我监控与反思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对象,他们在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方面都有一定的自我认知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学会客观的自我评价,使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走向更加完美的自己。在阅读学习时,反复的进行自我调整和反思,学生不但可以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优点,而且还增添了面对自己缺点时的勇气,促使自己自觉改善不足之处。教师可引导学生在阅读学习方面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改进。

通过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增强学生的阅读学习能力。在教学任务完成后,学生能自觉的有一个反思的过程,有效的学习方法都在过程中得到完美的诠释。自我评价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记录学习心得、回忆教学内容等。

总而言之,新课改的实施非常顺利,它是一次深入人心的教育改革,同时对教育工作者而言,他们也将面临着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从学生角度出发,努力全面实施新课改教程,以上提出的一些关于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希望能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生春.对话式阅读的构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7(1):80-84.

阅读课文的教学方法篇3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文献阅读;研讨;教学评价;方法

“研究生教育是一个国家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支柱”。[1]上海大学为了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在研究生的教学中大力推广了“研究生文献阅读研讨课”这一创新性课程。课程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的课堂讨论教学模式,一改教师灌输型教育,鼓励学生探索学科前沿问题。文献阅读研讨课的改革,极大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强化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但同时文献阅读研讨课也存在一些亟待完善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教学方法过于灵活,考核方法主观因素大,教学实践过程中难以做到客观公正等。笔者试图在总结该课程教学特点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评价进行系统分析,以期对高校研究生文献阅读研讨课的教学和教学评价有所裨益。

1研究生文献阅读研讨课的现状

我国研究生教育缺乏创新能力的问题已经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尽管相关部门也已着手采取相应措施,但是要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课程教育的实施是关键,即设置怎样的课程体系,采取何种形式的课程教学模式等都将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正是基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这一目标,上海大学自2002年秋季学期开始,对全校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体系和课程教学进行重大改革:大幅度压缩传统意义上的专业课程,广

泛设置“文献阅读研讨课”,使文献阅读研讨课占到总学分的50%至60%。[2]并且规定硕士研究生要求修满48个学分,其中文献阅读课为24个学分,其余学分安排英语、政治和基础课,要求在第一学年内修完[3]。

文献阅读研讨课的文献阅读是指课程内容,研讨则是指课程的授课形式。就课程内容而言,要求任课教师至少选取该领域近几年来在国内外学术界有重要学术影响的中外文文献40篇供研究生查阅,这些文献应该反映国内外本学科或领域的最重要学术观点和最新成果,每年更新30%以上;就课程的授课方式而言,强调“研讨”,即以研究生讲解自己阅读的文献为主、教师引导点评为辅、学生集体讨论的形式开展。其教学目的在于通过组织和引导研究生对专业文献的阅读和讨论,充分调动研究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创造研究型学习的氛围,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

文献阅读研讨课不仅要求学生要阅读大量的文献,学会查找文献,而且还要积极参与课堂讲解和讨论。学生除了阅读教师指定的文献外,还需通过网络或学校图书馆的国内外专业数据库来查阅与课程主题报告相关的文献资料。每一位同学在阅读、分析文献的基础上,写出文献阅读报告,并制作出一份ppt用于课堂讲解。

每名学生都需积极踊跃的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基金项目:2010年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沪教委人[2010]83号)。

作者简介:于海阳,男,科员,研究方向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评价机制研究;辛明军,男,教育质量考评办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web服务计算、决策支持系统、信息系统安全等;祁晶,女,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评教机制。

是课程教学的最大特色。“文献阅读研讨课”要求学生自己去阅读、探究、讨论科研文献,并予以综合提炼,从中发现问题,甚至提出研究课题,这样就把学习、研究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使学生成为真正的“研究生”,老师则从中进行点评指导。

2文献阅读课的课堂评价指标

就一般课堂教学评价而言,教学评价指标主要围绕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等方面展开。而研究生文献阅读研讨课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模式,若以传统的教学考核方式去评价,恐会有失偏颇。

基于以上论述,我们认为研究生文献阅读研讨课的课堂教学评价应依据教学的基本规律,结合该类课程的特点和目标,教学考评专家组成员采取随机听课的方式,根据以下指标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考评。

2.1课程设置环节

该环节主要考察课程的开设与研究专业方向是否匹配,课时分配是否合理。首先,文献阅读研讨课的开设应与研究生的研究方向相近,这样才能对研究生的今后论文和科研工作有所帮助。其次,上海大学虽然对研究生文献阅读研讨课的课时分配没有做出严格规定,完全由任课教师自行决定,但是根据该课程的教学特点和培养目标,任课教师的讲授与学生讲解的比例应不低于3:7(上海大学实行短学期制)。

2.2文献的准备环节

此环节主要考察教师所选择的文献是否是专业性强、覆盖面广、具有前沿性、更新度快的文献。文献阅读研讨课要求任课教师至少选择近30年来在国内外学术界有重要学术影响的中外文文献40篇供研究生查阅,这些文献应该能够反映国内外本学科或领域的最重要学术观点和最新成果,并且每年所提供的文献目录都要有更新。

2.3教学实施环节

文献阅读研讨课要求除教师的讲授外,每节课都要有一名学生进行主题报告,报告时间为15―20分钟。此环节的教学评价应着重考察任课教师对学生的主题报告是否有明确要求;是否对报告的主讲学生事前做了相应指导;是否提出过具体的修改意见。文献阅读研讨课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学生的自由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学生的参与热情是否高涨是此环节的考察重点。

2.4教学评价环节

这一环节重在考察教师点评和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教师点评是教学过程的关键,也是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具体体现在任课教师对学生的点评是否能够站在专业的角度,从深度和广度出发,能否对学生真正起到醍醐灌顶的作用。由于文献阅读研讨课的文献均为该专业或领域的前沿文章,学生的个人理解能力和基础差异存在不同,因而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和疑惑固然不能求同,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必须随时了解该学科前沿的学术动态,把握学科发展的方向,在研究生阅读、研讨期间要不断地对学生提出新问题,同时又要不断迎接学生萌发出的新思维、新火花,并指导其最终解决问题。

3文献阅读研讨课的考评结果

上海大学开设的文献阅读课内容有以下二类:

一类是由专业基础课演变而来,按专业课程教学的要求由专业教师来授课。一般开设在第一、二学期,课程教学的要求以精讲课程要点为主,一般授课不超过5次,对授课教师的要求是提纲挈领、简述讲解、浓缩内容、注重概念;对学生的要求是拾遗补缺,在专业范围内拓宽知识面,培养自学能力,为后续教学打下基础。

另一类是为做课题做准备,以学生讲解为主,加强对专业技术的理解和综合科研能力的培养。对授课教师的要求是帮助学生扩展文献阅读和查询、综述的能力,对学生的要求是自身组织、交流和讲解能力的培养,拓展文献阅读查询、综述的能力培养,一般开设在第三学期。

以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为例,笔者随机抽取了近几年来学院开设的文献阅读研讨课的考评结果共20门次,如表1所示,任课教师的年龄以45岁以下的教师为主。

在这被考评的20门次课程中,有8门次课的成绩处于81~85分区间内,86~89分和90分及以上的两个区间均为6个门次。在这随机抽查的20门课程中,考评成绩没有低于80分,说明“文献阅读研讨课”的整体开设效果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从考评结果的评语来看,处于90分及以上的课程门次较多为第一次课或前几节课的教师讲授部分,由于教师准备充分,故而成绩较高,而成绩较低的门次均为后续课程的学生报告。从相对较低分数的评语中还反映出,大部分教师对学生报告的点评不够到位,学生参与欲不强,缺乏对重要文献的讲解力度等。

4研究生文献阅读研讨课评价体系的局限和改进措施

首先,对于研究生文献阅读研讨课的考评目前仍主要依赖于考评专家组的随堂听课,就考评本身而言,考评专家的打分存在主观随意性,考评结果往往只依据一堂课的听课效果给出,缺乏后续跟踪评价。现有的评价体系仍然是只针对教师的讲授情况,很少涉及学生的参与度,由于文献阅读课有别于传统授课的教师主导模式,学生才是文献课的“主角”,因此文献阅读课的评价应逐步转移到对师生双方的评价。

其次,文献阅读研讨课应引入学生评教体系。开设此类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科研和创新能力,只有学生自己才清楚想要从一门课中学到什么,应把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因此在对研究生文献阅读研讨课的评价过程中,应不定期的向学生征求意见,由学生评价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最后,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督多导少”的现象。在课堂教学评价过程中,任课教师是被评价的对象,他们经常“被评分”,往往只是到期中或学期结束才知道听课结果,得分高者固然欣喜,得分低者却很少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应如何改进。考评的目的不是为了评价任课教师,而是为了提高研究生教学的整体水平。教学考评专家大多都是该领域的专家,如果能够在听课后多与任课教师交流,尤其是多与年轻教师交流,多向他们传授一些教学经验,可能在今后的教学考评过程中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结语

文献阅读研讨课作为上海大学研究生教学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这种崭新的教学模式还处于不断的探索之中,以期为如何进一步提高文献阅读研讨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评价标准提供有益参考。我们在未来工作中还会重点跟进课程教学和考核,开展更深层次的质量评价。

参考文献:

[1]汤新华.美国的研究生课堂教学[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73.

[2]叶志明.开设文献阅读研讨课,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7):33-36.

[3]戴佳筑,雷永梅,牛志华,等.研究生文献阅读研讨课中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方法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1):126-127.

ResearchontheGraduateprofessionalteachingevaluationmethodsfor

LiteratureReadingandDiscussingCourses

YUHaiyang1,Xinmingjun1,2,QiJing3

(1.officeofacademicQualityassuranceandassessment,ShanghaiUniversity,Shanghai200444,China;

2.SchoolofComputerengineeringandScience,ShanghaiUniversity,Shanghai200072,China;

3.DepartmentofCivilengineering,ShanghaiUniversity,Shanghai200072,China)

阅读课文的教学方法篇4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路径探讨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是其教学过程的重点,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事倍功半的现象,这不仅降低了教学质量,同时还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在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不平衡的现象,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其他方面的问题,这严重阻碍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程的发展。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结合教学特色,合理分配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比重,将其进行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激情,让小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从而提高阅读水平。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相关概况

小学语文是国家教育部门重点规划的教学部分,是小学生语文启蒙的重要阶段,对小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小学语文的教学主要是在拼音方面、写作以及阅读方面,这几个部分的教学质量决定了整体的语文教学质量。如果整体的教学质量偏低,那么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也会相对较低。

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中的基本板块是阅读教学,阅读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内阅读、课外阅读以及阅读技巧的传授,只有将这三个板块完成好就可以较大地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指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当中,教学活动应当根据教师的教学特点和小学生的实际阅读特点来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利用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来提高阅读教学课堂的质量。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出发,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从而有效地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预期的目标,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的根本目标。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们国家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整体质量偏高,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方面的问题,从而阻碍了教学的发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1.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过度看重课内阅读的重要性,忽视了课外阅读的作用。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一般都比较看重课本内部已经设置的阅读教学内容,这样就会导致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不够。课外阅读教学往往是对课内阅读教学的补充,若是教师不注重课外阅读教学环节,就会使得学生在相关方面的阅读能力较差。

2.小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阅读兴趣相对较弱,学生在阅读技巧方面掌握不充分。阅读素养是小学生学习语文所必须的能力,而且也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这种阅读能力需要长期的锻炼与培养,这样才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水平。目前,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花费的时间与精力偏少,忽视了阅读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忽视了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重要性,学生的阅读技巧也比较薄弱,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3.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课堂上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比较陈旧与传统,没有根据阅读内容的特色和学生的个性来制定阅读教学方法。伴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与发展,国家对新课程改革的质量与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目前的阅读教学现状不能够满足整体的发展需要。许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的是比较单一与陈旧的教学方法,所有的阅读课文都是采用同一种教学方法,这样就会使得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较低,最终导致阅读教学课堂的质量差,没有达到预期的阅读教学目标。

三、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基本路径

小学语文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就当前的现状而言,小学教师比较注重理论教学的部分,轻视了阅读教学的重要作用,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的研究方面投入较少,在阅读教学方式创新方面成果比较少。这种现状下,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是时展所趋,下面是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基本路径:

1.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注重课内阅读的教学发展,还要相应地穿插课外阅读的教学。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课内阅读的内容来选择适合的课外阅读教学内容,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全方面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课外阅读教学内容的制定是对课内阅读教学的适当填充,课外阅读教学能够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这样学生才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2.语文教师人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着重传授阅读技巧的讲解,从而整体地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教学课堂质量,实现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自主阅读,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在学生阅读过程中给予点拨、启发和鼓励,把更多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和感悟上。教师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地组织办理阅读综合交流活动,全方位结合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特性,将其充分结合。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畅谈语文阅读的体会与感受,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同时也要积极分享阅读的基本技巧,促进共同进步。

3.教师要根据阅读教学的特点来不断地改进和完善阅读教学方法,同时也要根据不同的阅读教学内容来设置教学模式。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让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氛围内学习与掌握基本的语文教学内容,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四、结论

语文阅读是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小学生接触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在实际的教学中要选择适当的阅读教学路径,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实现教育制度改革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邹木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痼疾种种――以海南省海口市部分小学调查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0,(22):240-245.

[2]赵光辉,叶少雄.实践取向观照下的第二课堂建构――基于学生管理工作的视角以海南师范大学初教学院为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55-58.

[3]邱秋玲.兴趣为导,自主先行――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习惯培养探微[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0):90-101.

阅读课文的教学方法篇5

关键词:初一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培养

对于初一学生而言,有效实施语文教学活动,习惯衔接和兴趣培养至关重要。培养初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习惯,是训练学生语言文字运用和语言文化感知能力的前提,是落实新课标对初中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因此,客观分析初一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培养学生良好课外阅读习惯,值得初一语文教师在教研中深入研究和探讨。

一、培养初一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至关重要

以讲授和学习经典教材为基本任务,按照教学意图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拓展阅读,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提高学生语言文字和语言文化的能力,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共识。课外阅读是中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初一学生求知欲望强、潜力大,正处于获取知识、提高素质的黄金期,培养初一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至关重要。

(一)培养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既是语文教学的内容要求,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

阅读是古今中外文化传承和接受知识的基本手段。古训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把阅读的要义表达十分明白。美国学者斯迪芬·德·克拉森教授认为:“学生自发的课外阅读兴趣有助于作文能力的发展,增加课外阅读比增加经常性写作训练对帮助发展学生作文能力更有效。”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不要靠补课,也不要没完没了地‘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中国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在《学习语文要养成好习惯》中提出:“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

(二)重视语文课外阅读是教育部制定新课标突出强调的指导思想。

新课标要求初中学生在阅读中了解五种表达方式,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制订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是中学生获取知识、开阔视野、积累材料的重要渠道,对课堂语文教学具有独特的促进作用。培养初中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是训练学生语言文字运用和语言文化感知能力的前提,是落实新课标对初中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

(三)初一学生刚从小学六年级进入初中阶段,正处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阶段。

在这阶段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处于承上启下的阶段,一方面要引导初一学生完成有小学到初中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要为进入初中高年级阶段养成课外阅读习惯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这个阶段,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教师有计划、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更重要。

二、影响初一学生课外阅读的原因

调查发现,初一学生在语文课外阅读中主要存在“五个不”(不能读,不想读,不会读,不善读,不愿读)的问题。不能读,是指学生客观上没有课外阅读的条件;不想读,是指学生主观上忽视课外阅读;不会读,是指学生不知道选择什么样的读物和运用何种方法阅读;不善读,是指学生缺乏明确目的和审美情趣的阅读;不愿读,是指在缺乏指导或者消极应付的情况下,抵制课外阅读。这“五个不”的问题,前后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甚至是一些因果关系。正是因为对这些问题的忽视,导致新课标的设定与实际教学存在反差。而弥合这个反差恰恰是初中语文教师的主动作为和责任所在。要培养学生良的课外阅读习惯,必须搞清楚影响学生文课外阅读的原因。

(一)社会(家庭)的原因。

当今社会是网络信息社会。互联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资讯传播方式多样化、网络交流群体化、以微博及微信为代表的网络信息个性化、信息传播方式娱乐化,改变了青少年的阅读方式。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初一学生更乐意接受网络时代的阅读习惯和资讯的方式。良莠不齐的信息来源、移动方便的阅读方式,挤占了传统书本的阅读时间和空间。家庭成员的文化结构和从业方式,决定了初中学生接纳课外阅读的方式。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多数家庭属于中低收入群体或低文化群体,学生家庭出身的特点和经济条件,使学生从小缺少课外阅读的正确熏陶,缺少阅读的基本条件。这是造成学生缺乏课外阅读训练的客观原因。

(二)学校(学生)的原因。

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现在有一种现象,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家长和学校都把学生束缚在教材中,不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殊不知,这就切断了学生了解生活和社会的一条重要通道,也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整个教育环境来看,应试教育的问题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学校、家长、学生都或多或少带有急功近利的思想,不重视语文课外阅读。小学阶段,由于教育教学的特殊性,更多是灌输式教育教学,加上部分语文教师自身的课外阅读状况难以承担起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重任,一些语文教师很少指导课外阅读。应试教育指挥棒,使小学间缺乏统一的阅读培训计划及其贯彻落实的刚性约束,导致在语文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上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

(三)语文教师自身的原因。

尽管语文新课标对课外阅读有指引性要求,但语文教师教育教学态度和水平的差异性,使学生缺少连续性、规范化的系统训练,导致初一学生一开始就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到了初二、初三阶段,学业课程的增加,使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大大减少。调查交流发现,很少有教师对学生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课外阅读指导,更少有上过课外阅读课的。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缺少激励机制,读多读少、读好读差基本上是放任自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缺位”、学生的“茫然”,导致无法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最终无法圆满完成新课标提出的新任务。

三、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教学建议

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做到既让学生乐于接受,又获得良好的效果。在教学活动中,既要营造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要传授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悦读计划,通过激发兴趣、传授方法、分步实施,在教学相长中使初一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一)营造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坚持学校家长联动,营造阅读氛围。语文是基础学科,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学好语文对学好其他功课是有帮助的。学校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阅读,充分发挥图书馆和班级图书角的作用。在班级中,在教室里开辟“图书角”,发动每一个学生从家里拿来自己最喜欢看的书,由专人管理,并随时开放,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读物阅读,使阅读量得到充分保证。家庭是开展课外阅读的重要阵地,家长在学生课外阅读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一家人共同学习,共同分享读书的乐趣,建立学习型家庭,这种家庭读书氛围将极大地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效果显著。

2.坚持课内课外互补,拓宽阅读范围。语文阅读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而课外阅读是巩固课内所学知识,丰富、积累语文知识的一个相当重要的途径。“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是语文教学的一条规律。在教学中,可以从所学课文入手,推荐作者的相关文章;从文体入手,介绍阅读类似文章;从“名著导读”入手,以此作为每学期的课外阅读主线。组织辩论会、讨论会、朗诵会等,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课外阅读真正成为课内阅读的补充与拓展。

3.坚持阅读写作并行,做到读写互动。语文教学的两大支柱为“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善于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这样的阅读收获更大。因此,在平时的阅读中,强调学生做读书笔记,提倡把书报杂志上的精彩片段记载下来,剪贴装订成册或做成资料卡片,以备日后查阅运用。这样既培养了阅读兴趣,又提高了写作水平,阅读和写作相得益彰,阅读活动本身也充满自由、快乐和成就感。

(二)传授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1.在阅读中积淀阅读方法。在教学中应当教会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发展多种思维,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主要有选读法、精读法、摘录批注法。所谓精读法,对于一本书中的重点篇章段落,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浏览中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所谓摘录批注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画记号,作注释,写评语,做到读与思共,思与读随。

2.在活动中砺炼阅读品质。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地夕就能养成的,要及时检查督促。为了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都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展开各类读书活动,可以是“我是小推荐家”、“我是小评论家”、“我是小创作家”、“我是小编辑”……可以是读书经验交流会,与作家面对面等,这样一系列的活动开展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在活动中砺炼阅读品质,提升阅读品位,从而形成阅读的良性循环。

3.在评价中培养阅读情感。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运用积累的语言特别重要。对学生作文中的好词好句,教师在修改文章时,用红笔标出并作评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慢慢体会到正确应用积累的语言方法。要鼓励学生在课外语言实践中运用语言、评价同学的语言。在辩论会上,在小记者会上,在演讲会上,对学生在表达时应用的好词好句,都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在班级制度方面,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交流所积累的语言,积极进行展评,从而给学生一个舞台展示自己。

(三)实施悦读计划,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1.尊重学生对读物选择的主动权。在实施悦读计划时,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或是教材的规定,或是权威专家的意见进行这项工作,而完全不顾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这样推荐给学生的书本一般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可。在选择读物的时候要摒弃教师的阅读偏好,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这绝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充分研究学生阅读心理、尊重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在兼顾读物的丰富性、可读性的范围内让学生自由选择。这才是有意义的指导。

2.尊重学生对阅读方式的选择权。纸质阅读和网络阅读是现代阅读的基本方式。现在的学生更喜欢网络阅读,可以利用网络拓展语文课外阅读渠道,如创建校园网或建立电子阅览室进行浏览式阅读;开辟阅读与写作专栏,定期调查学生在网上进行语文课外阅读的情况;师生共同参与网上阅读材料整理评比;提供电子阅读软件、订阅免费电子杂志、推荐大型语文网站。这样就可以变文本面积的有限为网络空间的无限。

3.尊重学生对阅读感悟的个性化。“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阅读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反应、简单地接受的过程,而是一种能动地参与、积极地创造的过程。在实施悦读计划时,要看到学生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个性体验。当学生认真阅读了文本,有了自己的独特理解,这是真实可喜的收获。当然,有时候学生的感受理解可能很肤浅,甚至怪异。对这种情况,教师不能泼冷水,应该尊重他们对文本的独特性感悟,然后平等地对问题进行探讨,在互相交流中逐渐接近事物的真相和本质。唯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激发兴趣是前提,掌握方法是手段,养成习惯是目标。教师要尊重好、引导好、保护好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用科学的阅读方法指导、用合理的悦读计划推进,充分利用积极有利的因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实现阅读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海平.情感激趣:课外阅读指导策略.新课程综合版,2010(6).

[2]陈金表.课外阅读“四要”.第二课堂,2000(7、8)合刊.

[3]陈兰芹.浅谈初中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教师,2012(11).

[4]杜草甬.叶圣陶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

[5]管春华.初中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策略初探.教学月刊:中学版,2009(7)下半月刊.

[6]郭秀平.浅谈初中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新课程学习,2012(12).

[7]黄煜峰.初中生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

[8]刘奎荣.要关注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语文教学之友,1999(3).

阅读课文的教学方法篇6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选择方法形式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8-0096-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讲究阅读方法,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张扬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下面试从如何开展学生个性化阅读谈几点教学实践体会。

一、指导阅读方法,要求学生进行课前个性化阅读

个性化阅读教学是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为目的,在教师的参与和指导下,学生对文本作出独特解读、体验、感悟和表达。个性化阅读教学,重点是读,学生阅读实践的过程,就是语感积累的过程,也是学生丰富精神世界和个性发展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个性化“读”的训练,课前感知阅读,课堂体验阅读,课后拓展阅读。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渗透阅读方法的学习和指导,教会学生如何矫正字音、确定重音、模仿语调、揣摩语义,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如初读课文要抓住课题,从整体感知识课文的内容;默读课文时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勾划重点词句、重点段;朗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边展开丰富的想象;自由读课文时要领会课文内容,特别是要把精彩文段朗读成诵,积累语感,发展语言……

语文的课前预习主要是阅读感知课文,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要从课前开始,教师要引导学生按预习要求,让学生从理解课题入手尝试性地阅读理解课文,引导学生课前与文本对话,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初步感知,在书上圈点、勾画重点词句,学生勾画、圈点什么,写什么,全凭自己的理解,并自查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通过课前自读,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学生通过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写在预习作业本上,为学习课准备。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领学生个性化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有效的形式阅读课文,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审美经验,对在个性化阅读中出现的不正确的认识和理解要多一些尊重和鼓励,少一些批评,要多一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多给学生说话的机会,要从阅读中了解学生的思想意识和理解水平。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勇于质疑,多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努力提高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质量。

在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采用统一的阅读形式,教学过程统得过死,阅读形式比较单一,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被风吹雨打去,导致学生无法和文本进行有效的对话。因此,教师要把阅读的时间和空间让给学生,尊重学生的选择,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自主选择阅读形式。要多让学生选用默读、或朗读、或诵读、或自由读等自主阅读形式,同时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小组读、比赛读、个别读、分角色读,多种阅读形式的交替使用,使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从朗读中展示学生个性,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加深对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时,要充分体现学生阅读的自主性,选择全篇内容通读,还是选择某一自然段诵读或者某几个自然段朗读,全由学生的喜欢和需要决定。学生通过自主选择阅读的内容,激发兴趣,体验快乐,形成独到见解,发展阅读个性,提高阅读水平。

自主选择学习目标。阅读教学普遍有多个学习目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知识水平也是多样的,教师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兴趣爱好有目的地选择一个或多个学习目标进行阅读。

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用自己认为最佳的方法进行阅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主动、投入地阅读课文内容,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情感。

让学生自主选择交流方式。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会取得的许多见解和经受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很希望和别人交流、分享。教师要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交流方式,与老师交流加深认识;下座位找好伙伴交流分享快乐,与家长交流增加沟通。学生通过不同的交流方式,实现对课文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三、鼓励多角度思考,促使学生体验个性化阅读

阅读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解读文本,而且要学生读出新意,读出有创意的感悟,对作者所提出的主题思想或文本所包含的价值观,做出自己的解读。学生的个性是多样化的,而学生的语言基础和感情经验是不同的,对同一课文内容的阅读反映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在阅读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体验,激励学生勇于表现自我,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在教学《桥梁远景图》一课时,在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诵读课文后,我没有对作品的主题思想进行分析,而是让学生发表对作品的感悟和体验。有的学生说,他为古代劳动人民的建桥智慧所叹服;有的学生说,未来桥梁的建设和发展太美丽了;有的学生说,课文描绘的未来桥梁是难于实现的;还有很多学生自己描绘了未来桥梁的模样……这种体悟式的阅读教学使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想象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有这样的阅读感悟基础,下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就迎忍而解了。

四、拓宽阅读视野,发展学生个性化阅读

很多语文教师都注重引导学生拓宽阅读视野,特别是针对语文科升中考试阅读理解的内容都来自课外的要求,更是把教育部门要求中学生课外必须阅读的作品作为课外阅读的重点。其实,个性化阅读还应包括更广阔的阅读视野,教师要把阅读视野延伸到课外,放飞学生阅读个性,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等因素,指导学生挑选有趣的、有益的课外书刊,并将课内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到课外的阅读中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要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组织读书汇报会,让学生交流课外阅读的成果和心得,总结推广读书的经验,激发读书兴趣;举办故事会、演讲会和课外阅读竞赛活动,让学生展示自我,发展自我,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如在开展以“走进情感”为主题的课外阅读活动中,学生阅读了许多自己喜欢的情感故事,在故事会上,有的学生选择了说亲情,有的学生选择了谈友情,有的学生选择了道乡情,他们积极感悟、主动交流,让每一位同学都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同时,鼓励学生勤做读书笔记,多上网阅读优秀文章,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以人为本,以读为本,讲求方法,加强阅读训练;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使语文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阅读课文的教学方法篇7

一、将整体阅读与片段阅读相结合,提高课前预习的多样性和针对性

小学语文教材的单元以主题下三篇精读课文和两篇拓展课文构成。教师在设置课前预习时,应设置阅读课文。但很多教师并没有指出用何种方式阅读、并传授学生阅读的技巧,学生也因此把阅读当作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任务,影响了课前预习的质量。

小学课文篇幅一般并不长,语言优美、浅显易懂,这为有效阅读提供了很好的载体。课后题的设置也以重难点内容为主,为提高课前预习质量提供了很好的抓手。所以,培养学生整体阅读、从文章的立意出发,把握中心思想实为必要。在朗读过程中,要注重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透析文章的整体价值取向。课前预习可让学生浏览、精读整篇课文,了解内容;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对课文的初步理解,找到问题所在,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奠定基础。还应巧妙利用课后题进行片段阅读,把握文章的重难点。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课后题的针对点、考察点,回到文章中抓关键段、关键句、关键词,有针对性地进行课文内容的理解。先整体后片段的阅读方式厘清了重点和难点,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简单易行的操作方法,也提高了课前预习的质量。例如《师恩难忘》一课,学生对有关“师恩”的内容比较熟悉,加之课文篇幅短小精炼,在整体阅读过程中理解难度不大,教师可以设置多次朗读来提高整体阅读的质量。同时,根据课后题设置重点理解问题,如“田老师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田老师有什么好方法授课?”学生在思考这两个问题的时候,会通过关键语句的理解完成对课文内容的深度理解。教师只需要沿着学生的既有思考进行深化讲解,节省了课堂教学的时间,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可见,在课前预习中运用整体阅读和片段阅读的方式,不仅能够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也能让预习具有良好的针对性和多样性。

二、采用多种阅读方法,倡导学生对文本个性化解读,让课前预习促进知识与情感双重发展

阅读的方法很多,传统阅读法、SQ3R阅读法、整体阅读法、快速阅读法、带题阅读法、三步阅读法、“透视”读书法、“出入”读书法等等,教师所采取的阅读方法也各不相同。很多教师在课前预习时并不明确告知用什么方法去阅读,只是笼统地告知学生要阅读。这样可能会让学生的阅读没有章法,造成课前预习的涣散。教师要在布置课前预习任务时和学生一起研讨阅读方法,但并不具体限定方法,尽可能提供与预习内容相符合的阅读方法供学生选择使用。

多种阅读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为提高预习质量奠定基础。当然,文本虽然是固定的,但是理解却会因人而异。教师虽然可以设定阅读的目标,但是不能限制学生作何理解。课前预习,教师不应给出理解的方面或者节点,而应倡导学生做出独特的理解。只要能结合自己的经验、抓住文本的某一方面做出理解,都可以看作是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这一方面保留了学生自己的思考,有助于思考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也能为课前预习提供更多样的选择。在多种阅读方法和个性化解读的基础之上,学生既能完成知识内容的预习,也能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让课前预习促进知识和情感的双重发展。

三、将阅读与表达有机融合,在课前预习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交际能力

除了提高理解能力,阅读更重要的是形成较强的运用能力。所以,教师设置的课前预习就不能忽视表达、忽视阅读与表达的有效结合。表达分为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书面表达可以建立在阅读之后的写作、反思之上。学生通过课文改写、拓展仿写、故事续尾等方式,将阅读思考表达出来,能有效提高阅读的效果和写作的能力。口头表达相对较难,需要交际情景的营造和能够交际的人两个必要条件。教师可以在预习中设置口语交际的主题,让学生在理解课文之后,和同学、父母、老师进行口语交际,将阅读与表达有机融合起来。以《我们上路了》这篇课文为例,“上路”这一关键概念,让学生明白了前面的路很艰辛、要勇敢上路的道理。教师设置了“走什么样的路”的书面表达和“如何走下去”的口语表达内容,让学生思考自己的未来,坚定了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阅读课文的教学方法篇8

【关键词】略读课意识定位策略

自人教版实验教材编排了略读课文以来,小语界关于略读课文教学的研究与争论就从未停止过。在理论探讨层面,由于对“略读”“略读课文”“略读课”的概念及逻辑关系长期暧昧不清,论者常常有意无意地按需取义,偷梁换柱,以致很难达成实质性的共识或讨论;在教学实践层面,更是存在诸多问题:精细化,将略读课当成精读课上,并且内容层层加码,花样不断翻新;剥离化,以为略读课文专司略读方法,将略读课上成略读技能训练课;随意化,忽视必要的教学指导,或干脆弃而不教不学。总体而言,在创新思潮和应试教育的双重影响下,略读课教学的现状可谓是“沉疴未除,又添新忧”,离教材编排的初衷似乎渐行渐远。

一、略读课的教学定位

新文化运动时期,叶圣陶与朱自清合著了《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主张建立精读课与略读课相结合的课程框架,并在《略读指导举隅》的序言中明确指出:“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略读的‘略’字,一半系就教师的指导而言:还是要指导,但是只须提纲挈领,不必纤屑不遗,所以叫作‘略’。一半系就学生的功夫而言:还是要像精读那样仔细咬嚼,但是精读时候出于努力钻研,从困勉达到解悟,略读时候就已熟能生巧,不需多用心力,自会随机肆应,所以叫作‘略’。”细读可见,此处的“略读”二字并非指阅读方法,而是对课程形态的描述。

人教版教材编辑沿袭了这个思路,将课文分为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教师教学用书》也提示了编者意图:“安排略读课文,主要是引导学生把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用于阅读实践,逐步培养独立阅读能力。”汪潮教授曾为“略读课”正名:它是一种课型,指的是教师指导学生半独立地阅读课文,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通俗地讲,是一种“教略学丰”的课――减略教师的教,增加学生的学。

二、略读课的教学意识

(一)摆渡意识

略读课前承精读课,后启课外阅读。精读课和略读课互为关联、互相照应。略读课教学能否顺畅到位,首先取决于精读课的教学效果,其次要瞄准与精读课相对接的教学点,从阅读方法的迁移和阅读技能的训练着眼。略读课的另一个功能是实现向完全独立阅读的过渡,将学生引向课外阅读的彼岸。

(二)取舍意识

略读课一般都是1课时教学,时间非常有限。吴忠豪教授说,精读课文担任着授之以“法”的角色,而略读课文则为用“法”服务。为了确保教学效率,略读课需要教师围绕这个“法”字删繁就简,学会取舍,进行简约化设计:教学内容必须简明,教学结构必须简单,教师行为必须简练。

(三)实践意识

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培植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其养成阅读习惯。作为精读课之后的略读课,正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训练场。新课改以来,合作学习正成为新时尚。但缺乏独立思考的合作分享是没有学习意义的,甚至是危险的。因此,略读课首先要保证学生独立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有自读自悟的机会。

(四)指导意识

当略读成为一项教学活动时,作为教师应该发挥其必要的引导与指导的作用。《略读指导举隅》有言:“略读指导却需提纲挈领,期其自得。何以需提纲挈领?唯恐学生对于当前的书籍文章,摸不到门径,辨不清路向,马马虎虎读下去,结果所得很少。”

三、略读课的教学策略例谈

笔者尝试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猴王出世》为例,谈谈略读课的教学策略。

策略一:参照“阅读提示”,尝试独立阅读

人教版教材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都有编排一段过渡语,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如《猴王出世》的阅读提示:“提起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你想知道他最初是什么样儿的吗?读了下面这篇课文就能找到答案。认真阅读课文,看看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跟同学、老师讨论。如果有兴趣,还可以读读《西游记》。”

通过前面精读课文的学习,学生应该完全有能力依托这段阅读提示尝试独立阅读。在这个初读阶段,学生必然会遇到一些阅读障碍,比如本篇课文是古代白话文,理解词句的意思是有较高难度的。因此,这种阅读形势也必然要求学生自觉调动原有经验,运用在精读课上学过的“猜读”“跳读”等略读方法,以解决在阅读实践中遇到的具体困难。正所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在学生独立阅读之后,教师可安排一个反馈环节:梳理课文脉络,概括主要情节;征询在阅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策略二:紧扣“单元重点”,历练阅读技能

本册第五组课文的单元重点是:“通过体会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达到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兴趣的目的。”无论是精读课还是略读课,都必须紧扣并落实教材编写的单元重点,但教学策略互逆。精读课宜用归纳法,即在学生初知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研读人物言行归纳对人物的认识;而略读课宜用演绎法,即在学生初知大意的基础上,先概括人物特点,再围绕特点进行研读交流以深化对特点的认识。前者重在学习阅读方法,而后者重在迁移巩固。

本课教学可以“为何是石猴成为猴王”为话题展开交流,引导学生再读文本,发现石猴的王者品性并到课文中寻找相关词句来佐证。这个佐证的过程就是学生实践运用“抓住人物言行,感悟人物形象”这一具体阅读方法的过程。而教师的任务就是在学生交流时穿针引线,通过精当的点拨来深化方法运用及阅读理解。

策略三:借助《同步阅读》,引导拓展延伸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时间和精力都是个常数。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制约因素,尽可能地减轻教师的备课压力,尽可能地不要布置学生难以完成的任务。比如在进行本组课文的拓展延伸时,如果将与课文相关的《史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都一股脑儿地推荐给学生,其阅读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材配套的《同步读》是首选的拓展读物。与本课相对应的同步阅读文章有三篇,以一带三,布置阅读作业。至于学生还会不会再进一步去读整本的书或者原著,那就完全取决于学生现阶段的阅读水平和阅读志趣了,不宜硬推强求。

拓展延伸作为略读课的收尾环节,在课堂教学时要与前面的教学一脉相承。教师首先要对阅读方法作总结和提醒:阅读故事类的文章,一定要关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特别是人物的言行细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享受阅读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朱自清.略读指导举隅[m].北京:中华书局,2013:2-3.

阅读课文的教学方法篇9

【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同时课程标准提出的总要求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见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增强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当前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1.阅读时间少。农村中学有两类学生是比较典型的:一是基础差,学业跟不上,这类学生连正常的学习都无法完成,就更谈不上课外阅读了;一是成绩较好,学校、老师、家长都寄以升学的厚望,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作业、练习,根本就挤不出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2.学生缺少课外读物。大多数学生一本书一支笔听课,语文课外读本基本不看。少数学生除了一本作文书甚至没有一本其他的课外读物。

3.阅读教学观念陈旧落后。阅读教学着眼于“教”的状况太多,学生阅读的太少,因而造成学生的文化积淀太浅,缺乏语文功底。语文课里学生读书的时间只有几分钟,大部分时间被教师的烦琐的分析和提问所占有

4.阅读环境差。农村中学设施配套不够齐全,有图书室、阅览室的不多,即使有,也不能很好的更新。

5.课堂教学的封闭性。课堂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主渠道,但长期以来,课堂阅读教学仍处于一种封闭状态。这主要表现为教案的控制性和传导的单向性。课堂上,教案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操纵着师生的教学活力,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

二、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策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布鲁纳提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只有对阅读产生兴趣,阅读才能融入学生的生活,他才会自觉地去克服重重困难,排除种种干扰,这样的阅读才是有意义的,才是成功的。

2.创造阅读条件。要搞好阅读教学,必须具备必要的阅读条件,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必要的阅读条件,如安排好阅读所必须的时间,指导好阅读的方法和阅读书籍的购买等等。对于阅读材料的准备,可以让大家捐一点组成班级图书角,自己买一点互相交流着阅读,去图书馆借书阅读等。另外,学校应积极与家长联手,从改善家庭环境、营造家庭文化氛围入手,创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气氛。作为学生的家长还应给自己的子女做好表率,带头进行广泛的阅读,以丰富自己的知识面,以便与自己的子女交流。当然对于农村学校来说,政府还应加大对学校图书设施的投入,帮助学校建设图书室(馆),添置图书等。

3.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

第一,将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外阅读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各种阅读方法诸如精读、泛读、速读、浏览等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得以运用。另外将课内阅读的内容向课外阅读进行延伸。一方面会使学生在阅读的量上有一个大的突破。另一方面通过课外阅读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内阅读学习的理解深度和广度。第二,“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好读书笔记。心记不如笔记,阅读时可以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将读过的名言妙语和自己的感悟摘抄在笔记本上,这样既有利于巩固印象,也有利于反思回顾。

阅读课文的教学方法篇10

关键词:课外阅读课堂教学阅读愿望学会选择传授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190-02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标,并对小学阶段课外阅读量作出了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深入进行教学改革的同时,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已成为我们所有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不仅教材配套练习中选用了大量的优秀文章供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也努力倡导学生多读课外书,甚至还布置了课外读书的任务,可我在批阅学生练习册和试卷的时候还是发现学生们课内阅读分析得较好,而课外阅读分析往往难住了一大批学生,这种尴尬的现象说明我们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还有待增强。

1学生的阅读水平提高不了的主要原因

一是学生对强制性的课外阅读缺乏兴趣。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首先,现在很多家长已认识到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对于孩子买书的要求往往是有求必应,但是在给孩子选书的时候却盲目地选择各种他们认为有助于孩子学习的书籍如各种作文选、日记集,恨不得一夜之间把孩子变成大文豪。而大多数孩子本身对习作就有一种畏惧心理,让他天天捧作文书就如赶鸭子上架――强人所难,读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时间久了,孩子就对课外阅读产生了厌烦、排斥的心理。其次,许多老师只是给学生布置课外阅读的任务,却没有读后的交流反馈活动,导致学生对课外阅读的热情降温、往往敷衍了事。

二是学生的课外阅读随意性较大,没有计划和方法。大部分的学生对课外书只是凭一时的兴趣走马观花式看一遍,甚至只看了两眼就束之高阁,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我每次看到学生们到学校图书室借阅图书时,总是一脸兴奋,在书架中乱钻,最后随便拿本书草草结束。借阅书后极少有同学能静下心来细细品读的。老师要求在摘录本上摘录精彩语句,学生们都抱着应付了事的态度随便摘抄一些,不仅内容杂乱,而且根本不知其所谓。这说明学生们还缺乏正确的读书和摘录方法。俗话说“读书贵在得法”,没有方法或方法不当的读书其效果只能事倍功半。

三是学生还不具备独立进行课外阅读的能力。固有的课堂模式让学生习惯了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学习活动,对文章进行梳理分析,一旦自己动手,就不知该如何下手。

叶圣陶老先生早就指出过:“语文教本只是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的书中举出来的例子;其意是说你如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所以语文教本不是个终点,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这段话表明了课内阅读教学是手段,课外阅读才是目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2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有效途径

为改变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只是重课内轻课外,重知识的消化、理解,轻阅读的感染、熏陶这一情况。笔者尝试从课堂教学入手,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机融合,以课内带课外,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学会选择课外阅读内容,传授课外阅读方法技巧,最终增强他们的阅读能力。

2.1通过课堂教学激发课外阅读的愿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热烈的学习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活动时最重要的动因。培养这种愿望的工作,是跟学校的全部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安排紧密联系的,并且首先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的。因此,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愿望,使他们把课外阅读当成一种渴求性的自觉行为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愿望,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2.1.1课前预习

在向学生布置新课的预习时,除了布置常规的预习任务外,笔者还经常有目的地创设悬念,诱发学生阅读兴趣。如布置《三顾茅庐》的预习时,笔者通过提问:故事中的几个人物你们熟悉吗?在《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有许多关于他们精彩故事,你们知道吗?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学生们阅读后既能熟悉人物事迹,同时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这种“好奇――阅读――收获”的方式产生了成功的体验,增强了阅读的意识。

2.1.2课后拓展延伸

课后拓展延伸,就是教师在课文小结时,围绕本文的的体裁、内容、写法、学法,引导学生开展相关阅读。这种引导能激发学生直接的、及时的阅读兴趣。例如在教学寓言《一路花香》时,课文讲述了一只破水罐的故事,说明了世间万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只要恰到好处地利用本身的特点,就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的道理。从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很喜欢寓言这种通过故事说明道理的方式,就专门介绍了中国古代的一些著名的寓言和古希腊的《伊索寓言》,并引导学生去阅读这些作品,《农夫和蛇》、《自相矛盾》等浅显易懂的寓言故事,使学生兴致盎然,有的甚至一口气读完了整本《伊索寓言》,还纷纷来告诉笔者读书时的感受。这类阅读教材往往与教材文体相似,它能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再次运用已初步掌握的学习方法,不费力,乐于接受。

2.1.3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学生阅读,既渴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外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的认可与赞扬,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针对这一心理特征,我在课堂上组织“读书摘录笔记展览会”、“读书经验交流会”、“成语接龙”、“古诗词诵读比赛”等活动,给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以赛促读,激发阅读的兴趣。

2.2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选择课外阅读的内容

课外阅读要给学生自主选择,但不是放任自流,必须有所指导。由于小学生受自身心理特点的制约,个性倾向还不够稳定。因此他们选书往往受家长的喜好决定,选的书不是作文书就是各种各样的习题精编,不仅读之无味,而且收效甚微。鲁迅先生说:“读书必须如同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又香又浓的蜜来。”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选择课外阅读的内容时,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向他们推荐合适的书籍,内容可涉及儿童生活、历史故事、科学常识等;也可以是小说、童话、寓言,不拘一格,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有教育性,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良好影响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这样学生才能博览群书。我的主要做法是:

2.2.1从学生质疑处引导

如教学《三顾茅庐》时,有学生就提出了“那前两次刘备是怎么拜访诸葛亮的?”这一问题,笔者就借机引导他们去读《三国演义》,这样学生为了满足求知欲,自然而然激起了阅读这类名著的兴趣。又如教学了《人类的“老师”》一课,有学生问到:“自然界还有哪些生物是人类的老师呀?”时,笔者就围绕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去看有关仿生知识的书籍,这样既丰富了课外知识,又让他们尝到了解决疑难的乐趣。

2.2.2从课文精彩语段处引导

《燕子》的第二段描写春天的美景,语言极其优美。所以我在授课后让学生去找一些描写春景的文章,如《留住春天》、《春》古诗《咏柳》、《忆江南》等,加以比较鉴赏。教师不需作过多的讲解,只要对作者进行简要的介绍,然后充分利用诗文语言的音律美和小学生记忆力强的特点,配上合适的音乐,引导学生读读背背,在读中领会文章的精妙,学生很快就会被语言文字的韵味所吸引、所陶醉,常常读得津津有味,学得兴致盎然。这种不求甚解的阅读,让学生初步接触了高品味的佳作名篇,既让学生积累了规范语言,扩大了视野,提高语文鉴赏能力,又锻炼了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表达的能力。

2.3通过课堂教学传授课外阅读的方法

课外阅读一般都是学生自主性更强的阅读,方法引导很重要。语文课教师的指导作用,对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学会阅读有着很好的示范作用。教师在认真进行课堂阅读教学的同时,应该注意选准切合点,加强阅读方法的示范与指导,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阅读中学会阅读。

2.3.1学会浏览性的泛读和品味性的精读

浏览性的泛读,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是逐字逐句的读下去,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课标》提到从小学高年级开始,要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品味性的精读,就是对某些重点文章或精彩片段集中精力,精细地阅读。泛读是量的积累,同时是精读的基础。精读是培养阅读能力,学习典范语言,增强语言修养,提高思想能力和认识水平的最基本的手段。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静心细读,从字、词、句、篇入手,欣赏妙词佳句,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像人吃东西那样,经过细嚼慢咽,才能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内容,。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精读与泛读,对短小精悍的文章或文章精彩片段的描写,要求学生精读,熟练成诵,对篇幅较长的文章,对故事性较强的文章进行泛读。使读有重点,通过泛读扩大知识面,通过精读汲取精法。

2.3.2读书作记号和摘录法

平时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作记号”即在读书的时候用笔作一些读书符号,如“?”表示此处有疑问,“”表示很喜欢,“”表示很重要等等,这种方法可用于重点段,也可用于全文。但“做记号”的符号要统一,这样便于集体交流。“摘录”指摘抄文章精彩之处(便于日后写作),如文学常识、优美的语句、精彩的词语、生动的描写、精辟的议论、名人名言等,摘抄在“摘录本”上,读读背背,积累语言。并根据学生年级的不同,循序渐进,如低年级只记下文章的题目,学会的生字,喜欢的词语;中年级摘录优美的句子或片段;高年级写写读后感等。

2.3.3师生共阅,学会交流

笔者在教学中体会到,课外阅读要取得好的效果,还需要师生共阅。因为学生在阅读中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可以虚心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就如同我们课堂上小组合作探究,师生交流一样,教师要通过组织学生举行阅读经验交流会,指导他们与同学交流阅读的方法、经验与体会,谈对作品内容的理解、美词佳句的积累、写作修辞方法的运用等,达到与课堂学习一样的效果。要指导学生勇敢地各抒己见,还可展开争论,在争论中去伪存真、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认识,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还能有更深入的思考。

只要我们潜心于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就能逐步培养好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让新课标中的课外阅读目标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