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劳动委员工作总结十篇劳动委员工作总结十篇

劳动委员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4:18:34

劳动委员工作总结篇1

二、市、区县劳动鉴定委员会及市属各企业局、总公司要按照《暂行办法》规定的职责,认真开展劳动鉴定工作。要严格执行《鉴定标准》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以此为依据进行伤残等级鉴定。

三、各级劳动行政管理部门确定职工社会保险待遇,要以按《暂行办法》的规定进行劳动鉴定的鉴定结论为依据。未按《暂行办法》进行劳动鉴定的职工,属于因工负伤的不能按评残等级兑现伤残待遇;属于办理提前退休、退职人员,其退休、退职生活费不能在退休统筹基金中支付。凡发现在劳动鉴定工作中弄虚作假的,要追回有关待遇,并追究当事人的责任,以保证社会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劳动鉴定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环节多,政策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各单位要切实加强领导,并及时总结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把劳动鉴定工作搞得更好。

附件一: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批复通知(1993年12月25日(1993)厅秘字第67号文件)

通知

市劳动局、市卫生局、市总工会:

你们《关于加强北京市劳动鉴定工作建立市、区县劳动鉴定委员会的请示》(京劳险文字〔1993〕64号)收悉。

为加强本市劳动鉴定工作,适应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需要,维护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市政府同意市、区县建立劳动鉴定委员会,并原则同意《北京市劳动鉴定暂行办法》。

附:市劳动鉴定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略)

附件二:北京市劳动鉴定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适应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需要,维护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加强劳动鉴定工作,根据劳动部《关于健全劳动鉴定委员会和工作制度的通知》及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并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北京市辖区内各类企业的职工及机关、事业单位的劳动合同制工人、临时工。

第二章组织机构

第三条市、区县成立劳动鉴定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同级劳动、卫生、工会等部门人员以及医学专家组成,市和区县劳动鉴定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劳动局,负责劳动鉴定的日常业务工作。

劳动鉴定委员会办公室聘请医生,组成若干个医疗技术专家组,协助办公室开展工作。

第四条市属各企业主管局、总公司可以不建立劳动鉴定组织,由劳动处指派人员负责完成上级劳动鉴定机构交办的工作任务。

第五条企业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劳动鉴定机构。

第三章职责

第六条市劳动鉴定委员会职责:

1、贯彻落实国家、市政府有关劳动鉴定工作的方针、政策。

2、制定本级劳动鉴定委员会的工作制度。

3、指导、监督、检查下级劳动鉴定机构的工作。

4、按照劳动部、卫生部制定的《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负责市属各局、总公司所属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以及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呈报的因工负伤和患职业病职工致残程度和劳动能力丧失程度的鉴定;负责对因病、伤不能继续工作的职工,需要办理退休、退职的进行“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鉴定。

5、负责处理下级劳动鉴定机构难以鉴定和鉴定后发生争议的鉴定工作,并进行最终审定。

第七条区县劳动鉴定委员会职责:

1、贯彻落实市劳动鉴定委员会有关劳动鉴定工作的政策、规定,并接受市劳动鉴定委员会的监督、检查。

2、参照市级劳动鉴定委员会工作制度,制定本级劳动鉴定委员会的工作制度。

3、按照劳动部、卫生部制定的《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负责本区县所属企业及本地区的中央在京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的职工以及机关、事业单位的劳动合同制工人、临时工因工负伤和患职业病的致残程度和劳动能力丧失程度的鉴定,及因病、伤不能继续工作,需要办理退休、退职进行“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鉴定。

4、负责处理下级劳动鉴定机构难以鉴定和鉴定后发生争议的鉴定工作。

5、定期向市劳动鉴定委员会报告工作和报送统计报表。

第八条企业劳动鉴定机构职责。

1、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劳动鉴定工作的政策、规定,并接受上级劳动鉴定机构的监督检查。

2、负责向上级劳动鉴定机构呈报申请劳动鉴定的材料,并负责收集、整理、保存职工病伤资料。

3、负责建立、保管病、伤残职工的健康档案和工伤、职业病档案。

4、负责长期病休职工的管理,定期对长期病休人员进行身体检查和劳动鉴定,根据鉴定结果,安排其复工或休假治疗。

第九条市属各企业主管局、总公司劳动处,应做好劳动鉴定的管理工作,负责对基层企业报送的劳动鉴定材料进行审核,并负责上报市劳动鉴定委员会办公室。

第四章劳动鉴定程序

第十条市劳动鉴定委员会劳动鉴定程序:

1、病、伤职工病疗终结后确需进行劳动鉴定的,由职工提出申请,企业填写《职工劳动鉴定表》(一式三份),经企业劳动鉴定机构审定提出意见并加盖公章后,将有关材料报送其主管局、总公司劳动处,经审核后再呈报市劳动鉴定委员会办公室。职工则根据市劳动鉴定委员会办公室的安排,到指定地点、医院进行医疗技术鉴定。

2、需要劳动鉴定的职工,应备齐有关资料包括:病历、诊断证明、化验报告、X光片(凭市劳动鉴定委员会办公室介绍信到有关医院提取);工伤及患职业病的职工还需持工伤事故报告、《职业病诊断证明书》等工伤职业病的有关材料。

3、企业劳动鉴定机构负责组织职工按市劳动鉴定委员会办公室指定的时间、地点、医院进行医疗技术鉴定。

4、指定进行医疗技术鉴定的医疗机构,应做出医疗技术鉴定结论,其结论需医院指定并在劳动鉴定委员会备案的副主任医师及以上的医生签字并加盖医疗机构印章后,方能生效。

5、市劳动鉴定委员会办公室根据指定医院对职工做出的医疗技术鉴定结论后30日内,依据《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做出致残程度和劳动能力丧失程度的结论,并通知呈报单位。

第十一条区县劳动鉴定委员会可参照市劳动鉴定委员会的劳动鉴定程序,制定本区、县劳动鉴定程序并报市劳动鉴定委员会批准后执行。

第十二条职工或企业对劳动鉴定结论不服的,应在接到通知后15日内向上一级劳动鉴定委员会申请复鉴。市劳动鉴定委员会的复鉴鉴定结论为终审裁定。

劳动鉴定委员会不接待职工或家属查询。

第十三条申请劳动鉴定的职工及所在企业应向劳动鉴定委员会交纳鉴定费,用于支付劳动鉴定中的各项开支。劳动鉴定费收取标准及办法由市劳动局会同市物价局、财政局另行制定。

第五章附则

第十四条本暂行办法由市劳动鉴定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十五条本暂行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附件三:劳动部、卫生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颁发《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试行)》的通知

(1992年3月9日劳险字〔1992〕6号文件)

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劳动(劳动人事)厅(局),卫生厅、局,总工会:

《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试行)》研究成果,业经鉴定评审通过,现予颁发试行。

劳动委员工作总结篇2

第一条为保护职工和用人单位双方的合法权益,更好地开展职工伤、病、残、职业病的劳动能力鉴定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和国家劳动人事制度改革规定的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我市行政区域内的所有企业、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以下统称单位)。

第二章组织机构

第三条成立海口市劳动鉴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市劳动、卫生、人事、民政、总工会等部门的有关人员组成。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市社会保障局。

各区、主管局、集团公司、总公司相应建立劳动鉴定小组,由单位领导、劳动人事、医务、工会、安全等有关人员组成,并指定专人负责日常工作。鉴定小组负责对本单位及下属单位职工伤、病、残、职业病的劳动能力鉴定提出意见,并对其职工进行妥善安排。

第四条委员会委托市卫生局指定有关医务人员组成内、外科和职业病科二个医疗技术鉴定小组,负责对职工伤、病、残、职业病的劳动能力状况作出医学、科学技术方面的鉴定。

第三章职责任务

第五条委员会的职责:

(一)宣传、贯彻医务劳动鉴定工作的意义;根据国家和省的有关政策、规定,制定我市劳动能力鉴定的工作方法、鉴定标准、评残等级;

(二)督促检查单位和医院对伤、病、残、职业病职工的抢救、治疗;对各单位呈报的职工因工负伤、职业病和非因工伤病程度予以审查、鉴定;确定医疗终结,评定因工残废等级,认定残废程度并签发《因工残废证明书》;复查残废变化状况并变更残废等级;指导单位做好伤病职工的康复工作;

(三)总结和推广劳动鉴定工作经验,收集、整理并保存职工病退、伤残、职业病鉴定和处理意见,建立档案;

(四)根据我市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修改补充本《暂行办法》。

第六条劳动鉴定小组的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省及市的有关规定;

(二)对职工因工或者非因工伤病休息定期组织复查,提出安排复工或者其他处理意见报委员会审定;

(三)收集整理和保存职业病、伤亡事故等有关材料(如事故调查报告、病历、诊断书、检验化验资料等),对需要研究审定的事故材料提出意见,提交有关行政部门处理;

(四)根据医疗防治机构的有效证件,对审查确认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职工,报委员会按照规定程序批准办理退休退职手续。

第四章管理制度

第七条委员会应当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刻制专用印鉴,做好会议记录、报表、资料、档案的整理建档和保管工作。有关鉴定标准的重大修改和劳动能力鉴定中出现带政策性的重大问题要经委员会半数以上成员讨论决定。委员会办公室和劳动鉴定小组专兼职人员,除负责处理日常工作外,每年要定期向委员会和单位行政领导汇报工作。

第八条经委员会委托并由市卫生局指定负责对伤、病、残、职业病诊断的市人民医院、市职业病防治所在诊断、鉴定时,必须在诊断鉴定书上写明伤病性质和鉴定结论,由主任医师或者主治医师签名并加盖市人民医院、市职业病防治所公章。

第九条委员会对有争议的各种病残鉴定要求被鉴定人复查时,复查鉴定必须有三名以上医务人员签名方能认可。如被鉴定人无正当理由拒不接受复查,应视为病愈或医疗终结,不再安排复查鉴定。

第十条鉴定人员在履行职责时,应当坚持原则,实事求是,秉公办事。如有弄虚作假,由所在单位或者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造成经济损失的还应当追究经济责任。

第五章鉴定程序、标准

第十一条疾病、伤残、职业病需要鉴定的当事人,应当向所在单位提出书面申请,填写《伤病残职工劳动能力鉴定表》,到市人民医院或者市职业病防治所检查鉴定,并索取诊断证明书及有关鉴定结论材料。

第十二条当事人或者当事人所在单位对指定医院或者职业病防治防所诊断结论发生争议经调解无效时,可以在接到鉴定结论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申请委员会重新诊断鉴定。委员会所作的鉴定为最终鉴定。

第十三条凡提出需要重新鉴定的单位或者当事人,必须出示指定医院或者职业病防治所的历次原始病历诊断书及各种检查化验资料、报告等。各种原始资料不得涂改、伪造、隐匿、销毁,如果发现上述行为,委员会将不对其做重新鉴定结论,由此而引起的一切后果均由其单位或者当事人负责。

第十四条委员会对伤病残案的复查鉴定收取鉴定费,主要用于医院检查诊断、聘请专家等,收费标准由市劳动局、卫生局会同物价局制订。鉴定费由申请鉴定方先行支付,对属医院误诊而改变原鉴定结论的,鉴定费由误诊单位负担;经复查维持原鉴定结论的,鉴定费由申请鉴定方负担。

第十五条凡属因工伤、残或者职业病的职工,必须经委员会审定,作出是否医疗终结,或者仍需疗养,或者已恢复劳动能力,或者评定残废等级的有关结论,并通知单位由单位通知当事人。单位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委员会的鉴定意见对其职工给予安排复工或者调换适当工作或者安排疗养。对于非因工伤残属永久性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者必须经委员会审定。

第十六条凡经鉴定符合提前病休或因工致残、职业病提前退休条件者,由其所在单位凭鉴定结果到市社会保障局办理有关手续。

第十七条职工伤病残劳动能力鉴定标准按照国家现行规定的有关评定标准执行。国家或者省制定新标准时,按照新标准执行。

第十八条职工因工伤致残的标准等级,按照《海南省职工工伤保险暂行规定》中的评残标准等级执行。

第六章附则

第十九条委员会所需办公费用,由市人民政府根据该会每年预算开支,从市财政拨给。

劳动委员工作总结篇3

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一般应印制《调解登记表》,登记的内容包括调解申请、调解情况。“调解情况”部分应记述:申请日期、申请人、争议事由;“调解情况”部分应记述;是否接受调解申请,调解时间,调解结果。

二、案件管理制度

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档案管理主要有两部分内容:一是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卷,应将调解申请书、受理通知、调解取证材料、调解纪录、调解协议书或调解意见书、善后工作记录归档。二是建立调解委员会工作卷,将分析统计材料、调解委员会会议记录、调解委员会委员调解补充文件、上级工会及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指导性文件、信息资料归档管理。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应参照档案法和有关档案管理规定,结合工作实际,建立档案管理制度。

三、分析、统计制度

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统计分析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统计数字,如:企业应建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和已建调解委员会数、调解委员会中职工代表、用人单位代表、工会代表人数;申请调解的劳动争议数,其中集体争议数、集体争议涉及的职工人数;劳动争议的种类如:劳动合同争议数、劳动报酬争议数、职工福利及保险待遇争议数、女工特殊保护争议数等。经调解达成协议数、不服调解申请仲裁的争议数。

2、劳动争议及调解情况分析,包括:对劳动争议与本辖区内劳动关系状况的分析、对劳动争议产生原因和规律的分析、对调解工作的分析等,最后应提出调解委员会的建议和对策。

四、调解委员会会议制度

调解委员会会议制度指调解委员会内部的工作制度,会议内容包括:研究劳动争议情况及调解方案,研究解决劳动争议调解工作中的问题,研究劳动争议预防工作、组织调解委员会学习有关政策法规、先进经验等。调解委员会应建立定期召开调解委员会会议的工作制度,不断提高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

五、调解回访制度

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应建立对结束调解的劳动争议当事人的回访制度。通过回访,

(1)了解劳动争议调解的效果,总结调解经验;

(2)解决调解协议履行中遇到的问题;

劳动委员工作总结篇4

福建中美律师事务所

黄若辉

最近本人一起因不服劳动鉴定委员会伤残等级鉴定,而将某省级劳动鉴定委员会告上行政法庭的案件。由于目前各地基层法院对类似案件是否立案及伤残等级鉴定行为是否属行政行为意见不一,为此,特奉此文以供对劳动争议法律实务有兴趣的同行商榷并希指正。

事由:某外企员工在工前准备工作中不慎将左手无名末关节指甲二分之一处压伤,医疗期终结后,外企认为达不到伤残评定等级,无需赔偿。该员工遂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仲裁期间由仲裁委指定当地市级劳动鉴定委员会实施伤残等级鉴定,鉴定结论为“伤残十级”。对此,外企不服向上一级劳动鉴定委员申请再次鉴定,上级劳动鉴定委员会撤销了下级鉴定结论,做出了新的鉴定结论为“未达到伤残等级”。员工同样不服,于2004年3月以某省级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机关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当地基层法院立案受理后并追加外企为第三人参加诉讼。庭审中被告及第三人对诉讼主体提出异议,原告撤回起诉。但原告紧接着就变更被告主体为某省级劳动鉴定委员会,再次提起行政诉讼,当地基层法院同样也受理了,现已进入庭审阶段。本文不讨论劳动鉴定委员会鉴定程序及规范问题,而是讨论劳动鉴定委员会做出的伤残等级鉴定到底是不是具体行政行为。

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及有关规定,就行政诉讼的被诉主体资格而言应当是国家行政机关(含国家行政机关委托的机构)或由法律、法规授权从事公共管理事务的机构;就行政诉讼的被诉行为而言,应当是由适格行政主体针对某一特定的、单一的对象而做出的仅对该特定对象有约束力的行政行为;就行政诉讼可诉行政行为的内涵而言应当是行政主体基于行政职权而发生的行政管理行为。而本案中劳动鉴定委员会做出的伤残等级鉴定不论从主体上、鉴定行为上,抑或从鉴定内容上分析均不符合可诉行政行为的构成要件。

我们就劳动鉴定委员会构成上看,劳动鉴定委员会不是国家行政机关。目前,设在全国地方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机构内的劳动鉴定委员会的前身是基于我国1953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及实施细则修正草案而开始建立的“残废审查委员会”而存在的。当时是由“市工会组织或产业工会地方组织领导下建立之,其人选由上述工会组织、劳动行政机关及卫生行政机关的代表3人至7人组成”,足见该鉴定机构从设立的当初就不具有行政职权,而民权机构的特色更为浓厚些。1989年10月原劳动部颁布了《关于健全劳动鉴定委员会和工作制度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确立了省、市、县三级鉴定体系。此后各地先后建立了以劳动、卫生、人事、工会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组成的劳动鉴定委员会,并明确将该机构设定为非常设性机构。2004年1月1日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再次确立了各级劳动鉴定委员会的法律地位,同时为配合新工伤保险条例的施行,2003年9日26日国家劳动和保障社会保障部、人事部、卫生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企业联合会还联合发出《关于劳动能力鉴定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建立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其成员组成及运作方式基本上与劳动鉴定委员会并无本质上的差别。由于劳动鉴定委员会不具备行政职权,尽管其做出的具有非常明确的针对性与特定性的鉴定结论,但因其不具备行政法上的强制执行效力,故劳动鉴定委员会的鉴定行为不是具体行政行为,其作用在于以专业机构身份对专门性问题依据法定标准独立、客观、公正地做出鉴定,起着鉴别、区分、证明的作用。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原则及当事人所在地区有关行政规章,上一级劳动鉴定委员会做出的伤残鉴定为最终结论,但终局认定的劳动鉴定结论,并不等当事人从此就彻底失去再次救济的机会。本人认为在仲裁程序终结后,当事人认为终局伤残鉴定确有错误的话,可以在向法院起诉时依据有关民事诉讼证据规则,在法定期间申请重新鉴定,并作为新证据主张请求法庭采信。因此,在劳动争议仲裁期间不应当中止该类不服鉴定结论引发的争议案件的审理工作,否则的话,此类劳动争议将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诉讼之旅。若按本文目前状况发展下去,先是当事人一方首次伤残鉴定程序的启动,接着又引起仲裁程序的启动;再接着另一方当事人申请仲裁程序中止,启动重新伤残鉴定程序。终局伤残鉴定程序结束后,当事人就会很自信地启动行政诉讼程序;着接就又开始了一、二审行政诉讼;行政诉讼结束后,仲裁恢复审理;仲裁程序完结后,可能又引起一、二审的民事诉讼,而在这两审的民事诉讼中,法律又未明令禁止当事人不得对此前做的伤残鉴定不得提出申请再鉴定。如此反反复复鉴定审理、审理鉴定,必然大量地在浪费国家司法资源与当事人的宝贵时间,不符现代法制效率与公平原则。因此,将伤残等级鉴定作为具体行政行为列入司法审查是极不可取的。

然而,当事人对伤残鉴定不服是否能提起行政诉讼,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对此前后也有过不同的解读。原劳动部办公厅于1996年2月做出的《关于处理工伤争议有关问题的复函》第四条“关于职工对伤残鉴定结论不服如何申诉的问题”中却明确规定“职工不服劳动鉴定委员会作出的伤残等级和护理依赖程度鉴定结论不服,可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1995年8月原劳动部在《关于贯彻执行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规定“劳动者对被认定患职业病因工负伤后,对劳动鉴定委员会作出的伤残等级和护理依赖程度鉴定结论不服,可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这些权威部门的规范性文件无不表明劳动者可以将劳动鉴定委员会当着行政诉讼的被告。而在此后即1999年的颁布《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复议办法》第五条(二)又明确规定对劳动鉴定委员会作出的伤残等级鉴定结论不服的不适用行政复议,依此可以确定劳动鉴定委员会作出的伤残等级鉴定不属于劳动和社会保障机关可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的范畴。由于规范性文件前后的不统一,也是造成现实中各基层法院受理类似本案诉讼的原因之一。

劳动委员工作总结篇5

第一条为妥善处理劳动争议,维护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务院《国营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暂行规定》及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杭州市行政区域内的国营企业、县以上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行政与职工之间发生的下列争议的处理:

(一)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二)因开除、除名、辞退违纪职工发生的争议;

(三)因劳动保护、劳动保险发生的争议;

(四)外商投资企业从其他企业在职职工中招聘所需人员时发生的争议;

(五)法律、法规规定应当仲裁的其他劳动争议;

(六)仲裁委员会认为需要受理的劳动争议。

第三条处理劳动争议,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法规为准绳,当事人双方在适用法律、法规上一律平等。

第四条发生劳动争议的职工一方,人数在十人以上,并具有共同理由的,为集体劳动争议;人数在四人以上不满十人,并具有共同理由的,也可视为集体劳动争议。

集体劳动争议的职工当事人应当推举一至三名代表参加调解或仲裁活动。被推举的代表应当提交全体当事人签名的全权委托书。

第五条本条例第二条第(二)项的劳动争议,当事人应当直接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第(五)项的劳动争议,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申请仲裁;其他各项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向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也可以直接向当地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没有建立调解委员会的企业,当事人可以直接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第二章调解和仲裁机构

第六条国营企业和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及工会组织的集体企业,应当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以下简称调解委员会)。

第七条企业调解委员会由下列人员兼职组成:

(一)职工代表;

(二)企业行政代表;

(三)企业工会委员会代表。

职工代表由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或企业职工大会,下同)推举产生;企业行政代表由企业行政方面指定;企业工会委员会代表由企业工会委员会指定。

企业调解委员会由三至九人组成,企业行政代表不得超过委员总数的三分之一。

第八条企业调解委员会主任在该委员会成员中选举产生,一般可由企业工会委员会代表担任。

企业调解委员会在职工代表大会领导下工作,办事机构设在工会委员会。

第九条市、县(市、区)设立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仲裁委员会),负责处理其具有管辖权的劳动争议,并对企业调解委员会进行业务指导。

市仲裁委员会负责处理杭州市区的市属企业、部属企业、省属企业、部队属企业,以及中央、省、市属外商投资企业所发生的劳动争议。

县(市)仲裁委员会负责处理县(市)境内的县属企业、私营企业、市属企业、部属企业、省属企业、部队属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所发生的劳动争议。

区仲裁委员会负责处理区属企业、境内私营企业和区属外商投资企业所发生的劳动争议。

劳动争议案件当事人双方不在同一地区的,由职工当事人工资关系所在地的仲裁委员会处理;并由该仲裁委员会通知有关企业行政参加仲裁活动。

市仲裁委员会负责监督、检查、指导县(市、区)仲裁委员会的工作。

第十条仲裁委员会由下列人员兼职组成:

(一)同级劳动行政机关的代表;

(二)同级总工会的代表;

(三)同级政府经济综合管理机关的代表。

三方代表人数相等,每方一人,由各方负责人担任。因故不能出席时,可以委托同级其他负责人参加。人的署名具有同等效力。

仲裁委员会认为有必要时,可以邀请发生争议的企业主管部门的代表及有关单位的代表列席。列席代表没有仲裁权。

第十一条仲裁委员会的组成由同级人民政府批准,仲裁委员会主任由同级劳动行政机关负责人担任。

同级劳动行政机关的劳动争议处理机构为仲裁委员会的办事机构。仲裁委员会可授权办事机构处理劳动争议案件。

仲裁委员会办事机构应根据需要配备专职仲裁工作人员,也可向有关部门聘请若干名兼职仲裁工作人员。兼职仲裁工作人员在执行仲裁职务时与专职仲裁工作人员享有同等权利。

第十二条仲裁委员会成员和仲裁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必须自行回避,当事人有权以口头或者书面方式申请其回避:

(一)是劳动争议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近亲属的;

(二)与劳动争议有利害关系的;

(三)与劳动争议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仲裁的。

第十三条当事人申请回避,应当在仲裁决定前提出并说明理由。仲裁委员会对回避申请应当及时作出决定。仲裁委员会委员和仲裁工作人员的回避,由仲裁委员会主任决定。仲裁委员会主任的回避,由仲裁委员会全体会议决定。对回避申请作出的决定,应当以口头或者书面方式通知当事人。

第三章处理劳动争议的程序

第十四条企业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必须遵守当事人双方自愿原则,在查清事实、分清是非的基础上进行。

第十五条经调解达成协议的,应当制作调解协议书,经双方当事人签字盖章和加盖调解委员会印章后,当事人双方各执一份,并抄送企业上级工会、企业主管部门和当地仲裁委员会各一份。当事人双方应当自觉履行达成的调解协议。

第十六条企业调解委员会受理劳动争议,应当自当事人口头或者书面申请调解之日起三十日内调解结案;到期未结案的,视为调解不成。

当事人任何一方不愿调解或调解不成的,可以向当地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第十七条因开除、除名、辞退违纪职工发生的争议,当事人应当自企业行政公布处理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以及其他劳动争议,当事人应当从争议发生之日起六十日内,或者从调解不成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第十八条当事人如因不可抗拒的因素或有其他正当理由而超过前条规定的申请仲裁时效的,仲裁委员会可酌情受理。

第十九条当事人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应当提交书面申请。仲裁委员会收到申请后,应当在七日内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决定。决定受理的,应当自决定之日起五日内将受理通知书送达申诉人,将申请的副本送达被诉人,被诉人应当在十日内提交答辩书和提供有关证据;对不予受理的,应当自决定之日起五日内通知申诉人,并说明理由。

被诉人在规定期限内未提交答辩书和提供有关证据的,仲裁委员会可以按期依法仲裁。

第二十条仲裁委员会收到仲裁申请书后,查明属于企业适用法律、法规不当或者处理不符合法定程序的,可通知企业限期更正。到期未予更正的,仲裁委员会应当立案处理。

第二十一条当事人需要委托人的,可委托一至二人为人。

委托他人,必须向仲裁委员会提交授权委托书,授权委托书必须说明委托事项和权限。

第二十二条仲裁委员会对已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应当指定两名仲裁工作人员负责承办。

仲裁工作人员调查取证时,有权向当事人和有关单位调阅与本案有关的资料,当事人和有关单位应当如实提供或者予以协助。

第二十三条对已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申诉人可以申请撤回,由仲裁委员会审查后作出决定。

第二十四条仲裁委员会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应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先行调解。调解达成协议的,应当制作劳动争议调解书;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者调解书送达前,一方或双方当事人翻悔的,仲裁委员会应当及时进行仲裁。

调解达成的协议内容,不得违背法律、法规和规章。调解书送达后即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双方应当自觉履行。

第二十五条仲裁劳动争议案件,应当在仲裁的四日以前,将时间、地点书面通知当事人。当事人经两次通知,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场或者未经许可中途退场的,对申诉人可以按撤回申诉处理,对被诉人可以缺席裁决。

第二十六条仲裁委员会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仲裁决定。对协商中的不同意见,必须如实记录。

第二十七条仲裁委员会仲裁劳动争议案件,实行一次裁决制度。作出仲裁决定后,应当制作劳动争议仲裁决定书,仲裁决定书由仲裁委员会主任签发,仲裁工作人员署名,并加盖仲裁委员会印章,送达双方当事人。

第二十八条仲裁委员会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应当自立案之日起六十日内结案。如因案情复杂,需要适当延长结案时间的,应当在规定的结案期限之前报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九条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对仲裁决定不服的,可在收到仲裁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当地人民法院;一方当事人期满不又不执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条仲裁委员会主任或者三分之二以上的委员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仲裁决定,认为有错误需要重新处理的,应提交仲裁委员会全体会议讨论,决定是否重新审理。

第三十一条市仲裁委员会发现县(市、区)仲裁委员会已发生法律效力的仲裁决定确有错误时,可以撤销原仲裁决定,发回重新审理。

第三十二条仲裁委员会处理劳动争议案件,收取仲裁费。仲裁费的收取标准由杭州市劳动局会同物价、财税部门按国家有关规定另行制定。

第三十三条仲裁费由申诉人预交,经调解达成协议的,由当事人双方合理分担。经仲裁裁决的,由败诉人支付;部分胜诉部分败诉的,按责任大小分担。撤回申诉的,仲裁费不予退回。

第四章罚则

第三十四条劳动争议当事人干扰调解、仲裁活动,扰乱工作、生产秩序或者拒绝、阻碍仲裁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处理劳动争议的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视情节轻重,由其所在单位予以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附则

第三十六条乡村集体所有制企业和城镇街道集体所有制企业发生劳动争议,可参照本条例处理。

第三十七条经劳动行政部门批准招用并已签订劳动合同的临时工、季节工、农民轮换工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可参照本条例处理。

第三十八条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可参照本条例处理。

劳动委员工作总结篇6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四十一条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云南省行政区域内的企业与职工之间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条例》和本办法:

(一)因企业开除、除名职工和职工辞职、自动离职发生的争议;

(二)因职工违纪或者由于国家和云南省劳动法规定的其他原因被企业辞退发生的争议;

(三)因执行国家和云南省有关工资(含津贴和补贴)的规定发生的争议;

(四)因执行国家和云南省有关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待业保险、养老保险和病假待遇、死亡丧葬抚恤等社会保险待遇的规定发生的争议;

(五)因执行国家和云南省有关集体福利费、职工上下班交通补助费、探亲路费、取暖补贴、生活困难补助等福利待遇的规定发生的争议;

(六)因执行国家和云南省有关职业技术培训的规定,职工在职期间参加各类专业学校(职业技术学校、职工学校、技工学校、高等院校等)和各种职业技术训练班、进修班的培训及与其相关的培训合同、培训费用等发生的争议;

(七)因执行国家和云南省有关工作时间、休息时间、休假制度、劳动安全与卫生、女职工劳动保护、未成年人劳动保护等劳动保护的规定发生的争议;

(八)因履行、变更、解除、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九)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依照《条例》和本办法处理的其他劳动争议。

第三条企业与职工劳动争议案件的当事人。

本办法所称职工,是指按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依法与企业确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第四条处理劳动争议应当遵循的原则和申请处理劳动争议的程序,依照《条例》第四条、第六的规定办理。

第五条发生劳动争议的职工一方在3人以上,并有共同理由的和职工一方在30人以上的集体劳动争议,应当推举代表参加调解或者仲裁活动。代表人数由仲裁委员会确定。

第二章企业调解

第六条企业可以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以下简称调解委员会)。调解委员会的人员组成、办事机构的设立,依照《条例》第七条至第九条的地规定办理。

设有分厂(分公司、分店)的企业,可以在总厂(总公司、总店)和分厂(分公司、分店)分别设立调解委员会。

第七条调解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所需活动经费,由企业承担。

第八条企业与职工发生劳动争议后,当事人申请调解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30日内,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向调解委员会提出申请。

第九条调解委员会调解劳动争议,依照《条例》第十条、第十一条的规定执行。

经调解达成协议的,应当制作调解协议书,由调解委员会主任和双方当事人签名盖章。并加盖调解委员会印章。

经调解未达成协议的,应当制作调解意见书,由调解委员会主任签名盖章,并加盖调解委员会印章。

第十条调解未达成协议的以及达成协议后一方或者双方反悔的,当事人可以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个月内,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第三章仲裁

第十一条省、地(州、市)、县(市、区)分别设立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仲裁委员会)。

第十二条仲裁委员会及其仲裁庭的组成和仲裁员的聘任以及仲裁委员会办事机构的设立,依照《条例》第十三条至第十六条的规定办理。

仲裁员资格由省劳动厅考核认定。取得仲裁员资格的,方可在一个仲裁委员会担任专职或者兼职仲裁员。

第十三条县(市、区)仲裁委员会管辖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劳动争议;办理地(州、市)仲裁委员会委托处理的劳动争议。

第十四条地(州、市)仲裁委员会管辖在本行政区域内具有较大影响的和跨县(市、区)的劳动争议以及经授权的地(州、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外商投资企业的劳动争议;办理省仲裁委员会委托处理的劳动争议。

第十五条省仲裁委员会管辖在全省具有重大影响的和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跨地(州、市)的劳动争议以及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外商投资企业的劳动争议;办理直级领导机关委托处理的劳动争议。

第十六条仲裁活动及其程序,依照《条例》第十九条至第二十九条的规定执行。

职工一方在30人以上的集体劳动争议,适用案件特别审理程序第十七条仲裁立案后,当事人双方可以自行和解,俣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双方自行和解时,应当由申诉方申请撤诉,经仲裁委员会审查符合规定的,制发仲裁决定书准予撤诉;不符合规定的不准撤诉。

第十八条仲裁庭处理劳动争议的时限,依照《条例》第三十二条的规定执行。

因不可抗力的事由使仲裁活动不能进行的,仲裁庭可以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中止仲裁活动。中止仲裁活动的原因消除后,应当立即恢复仲裁活动。

第十九条仲裁委员会在处理劳动争议时,依照《条例》第三十三条的规定行使调查权。

仲裁委员会之间可以委托调查,被委托方应当在要求时间内完成调查;如果因案情复杂等原因不能在要求时间内完成的,应当及时向委托方说明情况。

第二十条劳动争议当事人申请仲裁,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交纳仲裁费。

仲裁费包括案件受理费和处理费。受理费先由申诉方预交,处理费由双方当事人预交。仲裁结案时,仲裁费由败诉方全部承担;调解解决或者双方部分败诉的,仲裁费由双方当事人分担;撤诉的,仲裁费由申诉方承担。

第二十一条仲裁委员会组成人员或者仲裁员及其他人员有《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情形之一需要回避的,按下列权限决定:

(一)仲裁委员会主任的回避,由仲裁委员会研究决定;

(二)仲裁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和仲裁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的回避,由仲裁委员会主任决定;

(三)仲裁员及其他人员的回避,由仲裁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决定。

仲裁委员会组成人员回避后,仲裁委员会应当决定由原委派单位确定与其职务相当的成员临时参加仲裁活动;仲裁员及其他人员回避后,由仲裁委员会办公室确定相应的人员参加仲裁活动。

第二十二条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依照《条例》第三十条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省、地(州、市)、县(市、区)仲裁委员会对本级仲裁庭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裁决,发现确有错误的,应当重新处理,并在30日内处理完毕。

第四章附则

第二十四条违反《条例》和本办法的,依照《条例》第四章的规定处罚。

第二十五条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本单位工人之间,个体工商户与帮工、学徒之间发生的劳动争议,参照《条例》和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六条处理劳动争议,同时适用劳动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组织规则》、《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办案规则》和《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组织及工作规则》。

劳动委员工作总结篇7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条例》第二条规定的劳动争议。

第三条处理劳动争议,必须以事实和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为依据,以法律、法规为准绳。

第四条发生劳动争议的职工一方在3人以上,并有共同申诉理由的,应当推举1至3名代表参加调解或者仲裁活动,并向受理劳动争议的劳动仲裁委员会提交由劳动争议职工一方所有人员签名的全权委托书。

第五条企业应当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以下简称调解委员会)。设有分厂(或者分公司、分店)的企业,可以在总厂(或者总公司、商店)设立一级调解委员会;在分厂(或者分公司、分店)设立二级调解委员会。

第六条调解委员会接受上级工会和劳动仲裁委员会的业务指导。

第七条发生劳动争议后,当事人应当自争议发生之日起1个月内向本单位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也可以在6个月内直接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设有两级调解委员会的企业,一般应先经二级调解委员会调解,调解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向一级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

第八条省、市地、县(市、区)应当设立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仲裁委员会)。

仲裁委员会由下列人员组成:

(一)同级劳动行政主管部门3人;

(二)同级总工会2人;

(三)政府指定的经济综合管理部门2人。

仲裁委员会主任由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担任,总工会、政府指定的经济综合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的分管负责人为副主任,其他3人为成员。仲裁委员会成员的确认和更换,须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的劳动争议处理机构为仲裁委员会的办事机构,负责办理仲裁委员会的日常事务。

第九条省仲裁委员会受理跨省的企业和省内跨市地的企业发生的劳动争议以及省仲裁委员会认为应当受理的其他劳动争议。

中央、部队驻鲁企业、省属企业和市地属企业发生的劳动争议的管辖,由企业所在市地政府、行署确定。县(市、区)属及以下企业(含私人企业)发生的劳动争议,由所在且(市、区)仲裁委员会受理。

各县(市、区)仲裁委员会可以在经济发达的乡镇组成仲裁庭,聘请劳动服务站及其他单位中取得仲裁员资格的人员为兼职仲裁员,依法处理乡镇企业发生的劳动争议案件。

第十条仲裁委员会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实行仲裁员、仲裁庭制度。

第十一条仲裁员须经省劳动厅确认资格,由各级仲裁委员会聘任后,依法处理劳动争议。

各级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应按规定配备专职仲裁工作人员。

第十二条仲裁委员会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应当组成仲裁庭。仲裁庭由3名仲裁员组成。首席仲裁员由仲裁委员会成员或专职仲裁员担任。简单劳动争议案件,可以适用简易程序,由劳动争议处理机构指定1名仲裁员进行处理。

第十三条仲裁庭处理劳动争议案件,仲裁人员应衣着端庄整齐,并佩戴“中国劳动仲裁”胸章,仲裁庭的布置应庄重、严肃。

第十四条仲裁庭受本级仲裁委员会的领导,以本级仲裁委员会的名义处理劳动争议案件。

第十五条仲裁委员会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当事人双方可以自行和解,和解达成协议的,当事人应将协议结果书面告知受案仲裁委员会并申请撤诉。

第十六条在法定期限内,当事人经书面通知,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未经仲裁庭同意中途退庭的,对申诉人按撤诉处理,对被诉人按缺席裁决。

开庭后,申诉人申请撤诉的,是否准许,由仲裁庭裁定。申诉人提出撤诉或仲裁委员会按撤诉处理的案件,仲裁费不予退回;双方当事人不得再以同样的申诉事实和理由向仲裁委员会申诉。

第十七条仲裁委员会在审理劳动争议案件过程中应先行调解,调解达成协议的应制作调解书,调解书由双方当事人签名,仲裁庭成员、书记员署名,加盖仲裁委员会印章。

第十八条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者调解书送达之前当事人反悔的,仲裁庭应当及时裁决。裁决书由仲裁庭成员、书记员署名,加盖仲裁委员会印章。

第十九条劳动仲裁文书,必须如期送达,并有送达回证。

仲裁文书的送达方式,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条仲裁庭处理劳动争议,应当自组成仲裁庭之日起60日内结束。案情复杂需要延期的,经报仲裁委员会批准,可以适当延期,但延长的期限不得超过30日。

第二十一条仲裁庭组成人员凡具有《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情形之一的应当回避。当事人申请回避,应以口头或书面方式提出,并说明理由。

首席仲裁员的回避,由仲裁委员会或仲裁委员会主任决定;仲裁员的回避由首席仲裁员决定。

第二十二条上级仲裁委员会发现下级仲裁委员会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决确有错误的,可建议原仲裁机关重新处理。重新处理期间,裁定中止原裁决的执行。新裁决宣布后,原裁决即为撤销。

第二十三条其他组织和个人认为裁决有错误时,可向该仲裁委员会或上级仲裁委员会提出意见。非经法定程序,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权改变仲裁决定。

第二十四条当事人申请仲裁,应交纳仲裁费。仲裁费的收取标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当事人及有关人员在劳动争议处理过程中凡有《条例》第三十七条所列情形之一的,仲裁委员会可以批评教育,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可报告当地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有关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本单位工人之间,个体工商户与帮工、学徒之间发生的劳动争议,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七条仲裁庭(含简易程序)审理劳动争议案件,均应以书面形式记载,案件处理终结,全部材料按《山东省劳动争议仲裁案卷立卷归档试行办法》立卷归档。

劳动委员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劳动争议;调解制度;运行现状;统一立法。

引言。

尽管我国《劳动法》、《工会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没有明确规定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调解劳动争议,但是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调处劳动争议这种创新模式已经在全国推广而且工作成效显著。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以下简称劳社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以下简称全总)等部门也多次发文要求积极推进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研究解决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的法律地位、工作程序和制度”。¨o然而迄今为止,有关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的专门研究还比较缺乏。研究我国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制度合时、有价值。

一、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的发源诞生。

1949年全总颁布《关于劳资关系暂行处理办法》与《劳资争议解决程序的暂行规定》,规定“劳资双方发生争议无法取得一致意见时,应由劳资双方请求该业工会①与同业公会②派出之代表会同双方当事人共同协商解决之”。L21此处规定的“该业工会与同业公会派出之代表会同双方当事人共同协商”131还不能理解为我国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的早期制度起源。因为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是由行业工会、行业协会等组织派代表组建起来的真正的组织体,独立地居中调解劳动争议,而“该业工会与同业公会派出之代表”都是以维护各自一方当事人权益为前提共同协商并寻求争议的合理解决方案,没有共同组建为一个组织体,不是独立地居中调解劳动争议。

在1993年《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出台后,不少地方开始设立乡镇级的区域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尔后1995年劳动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劳动争议处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按三方原则组建这类调解组织并进行规范化运作。Ho再后,1995年全总颁布《工会参与劳动争议处理试行办法》,2001年劳社部、国家经贸委等部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争议处理工作的通知》,2005年劳社部、全总等部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的通知》,2007年全总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的若干意见》,2008年劳社部下发《关于做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贯彻实施工作的通知》,2008年全总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会劳动争议处理工作的意见》,2009年人社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的通知》,2009年人社部、司法部、全总等部门下发《关于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的意见》,这些文件都要求积极推动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开展调解工作,并对此类调解组织的工作职责等作出了要求。2010年司法部下发《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的意见》还要求加强专业性、行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与此同时,各省市工会、人社等部门也发文推动辖区内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另外,有关省市工会、劳社等部门还印发规范性文件对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及工作程序作出规定,如2003年出台的《武汉市区域性劳动争议调解试行办法》,2005年出台的《四川省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试行办法》等。所以,在劳动争议调解创新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我国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制度已经破土诞生,目前渊源主要体现为大量零散的部、省、市级行政性文件。

二、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的运行现状。

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已经在全国推广建立。全国设立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总数已经由2005年的8891个增加到2010年的15000个。¨1另外,媒体相关报道更能说明各地组建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的蓬勃景象。比如,2010年11月西宁市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成立,【612011年8月深圳市盐田港口汽车运输行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成立,【刊成都市计划2012年实现已建工会的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组建率达90%等等。旧。

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工作成效显著。根据全总政研室正式的2007~2010年度工会组织和工会工作发展状况统计公报,绘制出全国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工作业绩统计表(表一)与全国企事业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工作业绩统计表(表二)如下: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全国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每年成功调解劳动争议的绝对数高于企事业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全国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调解劳动争议的成功调解率基本上在80%以上,远高于企事业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大约23%的成功调鳃率,平均每个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每年成功调解数约为7件,而每个企事业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每年成功调解数不到0.20件。

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的具体制度尚不统一。首先,关于调解组织的设立区域规定不统一。全总《工会参与劳动争议处理试行办法》、《四川省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试行办法》等文件要求在所有街道(乡镇)、行业设立;2005年劳社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的通知》、2008年银川市总工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会劳动法律监督组织和劳动争议调解组织规范化建设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在小型非公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比较集中的乡镇、街道、社区设立。另外,2009年北京市人社局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的工作意见》、吉林省《关于构建全省劳动人事争议“大调解”工作体系的意见》等文件要求在各地建立区域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在出租汽车、餐饮服务、建筑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建立行业性调解组织。其次,关于调解组织的组建方式规定不统一。1995年劳动部《关于进一步完善劳动争议处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按照三方原则组建;2009年人社部等部门《关于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的意见》却要求工会与企业代表组织两方组建;1995年全总《工会参与劳动争议处理试行办法》等文件体现的是工会可以独家组建;吉林省《关于构建全省劳动人事争议“大调解”工作体系的意见》体现的是人社部门唱主角组建;2005年河北省劳社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体现的是由工会牵头唱主角,商同人社、司法、综治等代表组建;同时河北省还规定可以企业(行业)协会为依托组建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再次,关于调解组织的工作职责规定不统一。全总《工会参与劳动争议处理试行办法》等文件规定了指导区域内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工作和调解未设调解组织的用人单位的劳动争议两项基本职责;吉林省《关于构建全省劳动人事争议“大调解”

工作体系的意见》规定指导辖区内企业开展劳动争议调处工作和调解比较重要、复杂的劳动争议两项基本职责;《四川省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试行办法》却只规定了调解本区域、本行业内尚未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所发生的劳动争议一项基本职责。最后,关于调解组织的工作程序制度规定不统一。2005年劳社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的通知》等部级文件笼统要求各地建章立制做到办案程序和工作制度规范化,对具体制度内容没有作出规定;福州市总工会《关于进一步推进完善区域性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的通知》对乡镇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印章制度作出了规定;河北省劳社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的通知》对影响较大的集体劳动争议案件的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的会商调解制度作出了规定;《四川省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试行办法》等文件对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的案件管辖、调解期限等内容作出了明确规定;《武汉市区域性劳动争议调解试行办法》还专门规定了调解劳动争议案件所发生的费用由当事人所在单位承担的制度。

三、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统一立法的正当性分析。

各地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运行良好、调解工作成效显著,但是这一创新的调解组织形式及其工作制度目前还处在政出多门、各地为政的散乱状态。笔者认为,应当把该项模式创新上升到部级的法规层面上,制定全国统一的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法规制度。理由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填补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制度的作用盲区。

《企业劳动争议协商调解规定》规定大中型企业应当依法设立调解委员会、小微型企业可以设立调解委员会,事实上全国多数大中型企业没有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小微型企业基本上都没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制度对这些企业无从发挥作用。一方面,企业内设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对于超企业范围,甚至是跨区域、跨行业的大范围性质的劳动争议也无从发挥作用。有必要制定统一的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法规制度,规定由此类调解组织调处尚未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企业的劳动争议及超企业、跨区域、跨行业的劳动争议,扩大调解工作覆盖面;另一方面,我国已设的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在处理企业内部劳动争议方面多年来工作效果较差,甚至可以说是不能正常运转、难以发挥作用,[93由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对这些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进行工作指导与协助也是必要的。

(二)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具有独特优势。

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应当按照三方原则组建(后文再作分析),这类组织当中各方代表都能摆脱发生劳资纠纷的特定企业行政的束缚操控,能够从双方维权、维稳角度理性公平处理争议,即便是企业方代表也能从企业在人工成本方面公平竞争等角度考虑维护职工利益,各方代表能够保持其独立性、中立性。同时各方代表之间没有根本性利益冲突,能够通过协调沟通形成本区域、本行业劳动争议处理的共同指导方针,能够融合为一个真正的组织体。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能够克服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组织上的内在弊端①。另一方面,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具有真切了解特定区域行业的企业职工、企业文化、劳资关系习惯与惯例等独特优势,调处争议特别有针对性、更有亲和力和说服力、调解效果更好。同时,这类调解组织邻近企业、邻近争议发生地,方便企业及职工就近解决争议。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相比人社行政部门而言调处劳动争议更有亲和力、更近便。所以有必要制定统一的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法规制度,充分发挥此类调解组织预防调处劳动争议的独特优势。

(三)统一立法的条件基本成熟。

有关部、省、市了大量的指导组建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开展调解工作的行政性文件以及规范此类调解组织设立区域、组建方式、工作程序等内容的规范性文件,这些文件为制定统一的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法规制度提供了充足的可以比较筛选的制度参考。全国各地普遍组建起来的乡镇工会、园区工会、行业工会以及行业协会等组织,为开展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组建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多年来人社系统、工会系统、企业人力资源系统都狠抓干部培训工作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丰硕成果,人社、工会、企业等方面都能选派出精明干练、工作能力强的代表组成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开展调解工作。

(四)人民调解制度不妨碍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统一立法。

我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人民调解法》规定了劳动争议的人民调解模式,确立了劳动争议的人民调解制度,实践中各类基层人民调解组织都在开展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即便如此,按照三方原则组建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制定统一的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法规制度仍然是必要的。

其一,依据《人民调解法》规定,各类人民调解组织都应当充分体现群众自治性特征,严格实行选举制或推举制。②尽管各类人民调解组织在实践中确实成功调处过一些劳动争议,但是这些纯粹按照群众意愿选举(推举)产生的人民调解委员会难以做到全面、客观、专业地研判劳动关系发展的新情况、新趋势,难以真正担当起调解劳动争议的重任。只有按照三方原则组建起来的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才能够真正担当调解劳动争议的重任,切实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详见后文分析)。人民调解制度代替不了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法规制度。

其二,强调三方原则组建的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调解劳动争议,同时也不偏废村(居)、乡(街)人民调解委员会等人民调解组织调解劳动争议,这样也有利于在三方原则组建的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与人民调解组织之间形成一种工作竞争局面,提高调解工作水平。但是在依照三方原则组建了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的前提下,再依照《人民调解法》第34条之规定组建区域性、行业性的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委员会确实就构成重复建设了。⑧其实,《人民调解法》第34条本身就是立法者对各方利益博弈、观念冲突所采取的回避矛盾的开放性、模糊化的立法技术处理,¨州立法者本身也没有要求一定要组建区域性、行业性的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委员会。

其三,台湾《劳资争议处理法》第44条规定表明,台湾劳资争议调解是以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调解为主,同时认可乡镇市公所调解委员会对权利事项劳资争议的调解。Q)我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人民调解法》既规定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劳动争议,又规定企事业单位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劳动争议。为此,我们制定统一的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法规制度,允许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与区域性、行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同时调解劳动争议又为何不可。

四、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的制度建构。

(一)调解组织的设立区域范围。

统一立法不宜盲目要求所有市、区、街(乡)都建立区域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因为全国有相当部分乡镇还没有一家企业,甚至有些县都还没有一家企业,在这些乡镇、县建立区域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纯属浪费资源。统一立法也不宜只要求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建立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因为非劳动密集型行业也有不少的非公企业、外商投资企业,这些非公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也是劳动关系复杂多变、劳动争议案件多发企业,也存在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不能发挥作用等情形,这些非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劳动争议需要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开展调解工作。

建议统一立法考虑规定:企业达到一定数量的市、县(区)、街道(乡镇)及工业园区应当设立区域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企业达到一定数量的省、市、县(区)行业应当设立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具体的企业数量标准由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作出规定。

(二)调解组织的组建方式。

工会、企业代表两方或是由工会、企业协会中一方组建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都有失偏颇,他们都只是特定利益集团代表,缺乏正当性。组建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应当坚持三方原则,坚持三方原则不仅符合国际劳工标准《三方协商公约》、符合我国劳动法制传统,更主要的还在于人社、工会、企业三方充分协商沟通、相互配合支持,能更全面地研判劳动关系发展的新情况、新趋势,更理性妥善地调处各种劳动争议案件。关于这一点,世界上不少国家法律规定的劳动争议调解机构也都体现了三方原则。在德国,解决劳资冲突的调解机构是由冲突中的雇主协会和工会的同等数量代表组成,并有~个中立的主席。ll¨在法国,集体劳动争议的调解机构是地区或全国调解委员会,该委员会除了雇员组织和雇主组织人数相等的代表外,还有公共权力机关三分之一的代表参加。-l纠在日本,劳动争议调解机构主要涉及到中央和地方劳动委员会,劳动委员会由资方、劳方和公益方代表组成。¨副在组建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的三方原则关系中,由人社部门唱主角牵头组建更为恰当,因为人社部门是政府机构、具有权威性和号召力,在工会与企业方的利益冲突中能够做到客观中立,工会与企业两方都能按受。同时,人社部门在调处劳动争议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具有足够的干部调解实力。建议统一立法考虑规定: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由人社部门牵头按三方原则组建,也可以邀请司法、综治等部门派员参加。主任由人社部门人员担任。办事机构设在人社部门,也可以设在地方总工会或行业工会。

(三)调解组织的工作职责。

统一立法应当最大限度地保障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发挥其协调劳动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功效,应当确立这类调解组织指导辖内劳动争议调解机构(含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下级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机构等)开展调解工作,调处尚未建立内部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企业的劳动争议,调解超企业、跨区域、跨行业等重大复杂劳动争议三项职责才恰当合理。

(四)调解工作的主要程序规则。

统一立法应当对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的基本原则、受案范围、案件管辖、调解员岗位资格、申请调解的期限、受理立案的期限、调解员选定、调解会议召开程序、调解文书及签章、调解期限、调解协议效力、当事人权利、调解费用承担等内容作出明确规定。这些具体规则内容本文不作详述。

五、结论。

在创新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我国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制度已经破土诞生,目前渊源主要体现为大量零散的行政性文件。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已经在全国推广建立且工作成效显著,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的具体制度尚不统一。人民调解法律制度不妨碍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的统一立法,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具有独立性等优势,统一立法能填补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制度的作用盲区,统一立法的条件基本成熟。统一立法应当对调解组织的设立区域范围、三方组建原则、基本工作职责及具体程序规则等作出恰当的具体规定。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2005年8月4日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的通知》等文件。http://tyldbz.gov.cn/web/policies/viewpolicies.jsp?id=747.

[2][3]中华全国总工会1949年11月22日《关于劳资关系暂行处理办法》第27条,http://old,chinacourt.ore,/Ⅱwk/showl.php.

[4]劳动部1995年5月9日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劳动争议处理工作的通知》第二条第(六)项。http://wwwchinaace.

com/new/63/74/1995/5/ad4011355011195599126620.him.

[5]全国总工会研究室。2005年工会组织和工会工作发展状况统计公报[eB].中国工运,2006,(6):54.全国总工会研究室。

2010年工会组织和工会工作发展状况统计公报[eB].中国工运。2011,(8):53.

[6]邢生祥。西宁成立区域性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青海新闻网2010年11月28日报道,http://qhnews.corn/newseenter/system/2010/11/28/010241603.shtml.

[7]工联会成立全市首家行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深圳市盐田港口汽车运输业工会联合会网站2011年9月513报道。ht—tp://szglh.org/detail.asp?id=1120#.

[8]成都市总工会法律部。关于印发(2012年成都市工会法律工作要点》的通知,成都市总工会网站2012年3月2日报道。http://cdzgh.com/html/detail.asp?classid=0202&id=22998.

[9]尹明生。我国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制度的现实思考[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l,(1):41.

劳动委员工作总结篇9

文章标题:管局工会年终工作总结

管局工会年终工作总结

二〇〇五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20xx年,管局工会在管局党委上级工会和机关党委的领导下,以“围绕中心、立足维护、提高素质、依法治会”为基本工作思路,充分调动、保护和发挥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促进北京邮政全面协调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现就20xx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深入开展“发展杯”、“创新杯”和“全夜航”劳动竞赛活动,动员广大职工为企业发展献计出力。

20xx年,组织全局职工紧紧围绕企业适度加快发展的目标,以促进企业效益增长和职工业务技能提高为重点,深入开展劳动竞赛、岗位练功、合理化建议和选树劳模等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激发了广大职工为发展企业建功立业的责任感和岗位成才的自觉性。

开展“发展杯”劳动竞赛活动,以函件、储蓄、速递、发行业务为重点,进一步完善了考核内容,增强了考核的可操作性。开展“创新杯”劳动竞赛活动,以提高职工业务技能和加快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重点,进一步细化了考核标准。开展emS“全夜航”劳动竞赛活动,以提高质量、时限、效益为重点。

年初管局召开了20xx年劳动竞赛动员大会,总结了在竞赛活动中取得突出成绩的13个先进典型经验,编发了《营销典型经验材料汇编》。各基层工会积极组织职工开展了合理化建议活动,一年来,职工提出合理化建议5045件、经济技术攻关课题77项,其中1901件合理化建议、57项攻关课题得到实施,创收创效约4222万元。

为了促进全年经营任务的完成,20xx年第四季度,我们组织开展了以国际、集邮、物流、保险专业为重点的“冲刺四季度,实现‘两个确保’、争创百名营销能手”的短程劳动竞赛活动;配合业务部门开展了“邮政职工绿卡消费伴我行”竞赛和“关爱绿衣使者,海航温馨奉献“机票优惠活动,促进了绿卡消费和机票销售的明显增长。

20xx年我们加强了竞赛过程管理,开展了季度考评,推动了竞赛措施的落实,调动了参赛单位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提高了广大职工营销创收的主动性,各专业涌现出一批创收百万元的营销员和营销能手。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是加强过程管理的重要内容,57项攻关课题的实施,涌现了一批管局创新标兵和北京市创新标兵。

职工技协开展的“六小”活动取得了较好成绩。中心局技协开展的降本增效“六小”活动,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东区局、南区局、汽运局技协参加了“第十五届全国发明展览”,其中东区局“邮政智能移动营销系统”获得全国发明金奖。

二、认真做好劳模的选树和宣传推广工作,积极培育企业崇尚劳模、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

在管局党委领导下,认真履行劳模评选程序,经全局自下而上推荐,我局东四邮电局营业员沈智慧同志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田洪珊、韩伟、李梅、孙沂、郑广顺、赵树柏同志被授予“北京市劳动模范”;百万庄邮电局、航空邮件交换站被授予“北京市模范集体”;永安路投递部投递员韩伟同志被授予“全国邮政十佳模范投递员”;赵东方、邹诗虎同志被授予“全国邮政百名模范投递员”。

为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作用,我们制定并组织实施了关于做好20xx年劳模大会期间对先进典型宣传的工作方案、劳模事迹报告会准备方案、劳模事迹展方案、劳模座谈会方案、劳模事迹巡回报告会方案等系列宣传方案;提出了劳模宣传“六个一“活动,即总结一个经验、制作一套光盘、抓好一次交流、下发一个决定、举办一次报告会、组织一次集中宣传报导,使劳模宣传工作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

管局召开劳动模范事迹报告会后,我们先后在18个单位组织了17场劳模事迹巡回报告,使3200多名职工受到了劳模先进思想和道德风尚的教育;我们还将劳模事迹制成20块展板,在8个生产单位的8000多名职工中宣传展览;各基层单位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劳模、比干劲、促发展”的学习交流活动;我们在工会信息网站编辑了《劳模风采》网页,了劳模活动信息24篇,将五位劳模的先进事迹录制成光盘对外宣传。

广泛深入地宣传活动,弘扬了劳模精神,培育了企业崇尚劳模、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促进了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为加强劳模管理,完善劳模信息,我们开展了劳模享受一次性补偿的调查,按时完成了北京市政府劳模荣誉津贴的发放工作和每年一次的劳模体检工作。

三、维权工作不断深化,维权效果更加显著

北京市第五次厂务公开工作会议明确了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新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管局党委认真学习了北京市的有关文件,分析了我局现状。根据“党委统一领导、行政主体到位、工会主动配合、纪委监督检查、职工积极参与”的新体制和新机制,提出了我局《20xx年局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意见》,目的在于逐步实现“行政主体到位”,把我局的局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推向规范发展的新阶段。

管局和各二级单位,根据新体制和新机制的要求,相继调整了局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全局已基本形成由党委书记任组长,行政主要领导和工会主席任副组长的领导体制,强化了党委在局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中“第一责任人”的地位,推进了行政“第一执行人”逐步到位。20xx年的局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以建立健全新体制、新机制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局务公开制度,加大监督考核力度。根据北京市《落实厂务公开“行政主体到位”和“两书一查”制度的实施意见》,我们配合纪委制定了《北京市邮政管理局实施局务公开民主管理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积极参与了纪委组织的检查活动。

管局和各二级单位把大宗物资采购及其招标作为局务公开的重要内容,接受职工监督。20xx年,招投标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管局仅1-9月组织招投标40次、召开领导小组会12次,审核41个项目,节约资金1千余万元。招投标结果通过会议纪要和北京邮政局局域网向干部职工公开,接受职工的监督,维护了职工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管局八届三次职代会增加了三项议程,一是向职代会报告教育培训经费提取使用情况;二是管局领导向职代会述职并进行了民主评议;三是报告20xx年为职工办实事情况和20xx年为职工办实事项目。这三项议程成为管局和各二级单位职代会的“三大亮点”,进一步维护了职工的民主政治权利,推动了我局的民主政治建设。

为切实履行集体合同,提高实效性,管局工会下发了《关于开展集体合同工作自检自查的通知》,各单位对集体合同的履行情况进行了自检自查,管局工会进行了抽查。

《北京市集体合同条例》颁布后,我们加大了宣传力度。管局工会召开专题会议布置了学习、宣传、贯彻《条例》的工作;组织全局工会干部、劳资干部共计89人参加市总工会举办的《北京市集体合同条例》辅导培训班;组织全局7000多名职工参加了《条例》知识竞赛活动,管局领导干部和集体合同领导小组成员带头参加竞赛活动;管局工会在《邮政周报》开辟专栏,宣传《北京市集体合同条例》和相关知识,为广大职工提供法律法规服务。11月初,我们举办了有全局劳资和工会干部参加的《北京市集体合同条例》培训班,为贯彻落实《条例》,把我局集体合同工作推向法制化发展新阶段创造了必要条件。

维护女职工特殊权益,发挥女职工的聪明才智。我们在全局女职工中开展了“邮政迎奥运、巾帼创佳绩”活动,在管局召开的“三八节”座谈会上,对东区邮电局东四邮电局营业组等22个集体被评为20xx年度巾帼文明示范岗和西区邮电局新街口邮电局任寰等59名同志巾帼文明标兵进行了表彰奖励。开展了创建先进女职工委员会活动,组织开展了女职工委员会性质、职责的大讨论和征文活动;举办了“心系女性”系列讲座。通过一系列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女职工的自尊心、自信心,引导女职工自强、自立、岗位建功。

四、以“创争”活动为载体,积极推进职工素质工程的实施

实施“职工素质工程”是管局党委“一四三一”总体思路中的三大工程之一,推动职工素质工程的实施是工会的重点工作。我们制订下发了《北京邮政20xx年实施职工素质工程工作计划》,提出了坚持一个载体(即以“创建学习型班组,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为载体);建立两项机制(即职工教育监督保障机制和职工素质工程激励机制);强化“三员”培训(即邮政窗口人员培训,营销人员培训、中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培训)的具体要求。

按照《北京邮政职工素质工程实施意见》的阶段目标,我们组织制定了《北京邮政职工素质工程五年(20xx年-20xx年)规划》。20xx年我们重点开展了以“精一会二学三”为主题、以业务技术、服务礼仪、邮政(奥运)英语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岗位练功活动,各基层工会结合在职培训,开展了专业赛、工种赛、岗位赛等全员练兵活动。全局共开展业务技术比赛502场,在重点业务、关键岗位中选拨了一批技能高超、一专多能的业务尖子和技术能手,推出全局10名“十佳岗位能手”,进一步引导职工不断提高营销能力、创效能力、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们组织全局职工参加“纪念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80周年”知识竞赛活动,18个基层工会全部按要求完成答题,共收到答卷4000份,参与率达25,北京邮政工会获北京市总工会“优秀组织奖”。

各基层工会以“五月鲜花”活动为载体,以自编自导自创自演的各种艺术形式为主要内容,丰富了职工的文化生活。

我们组织举办了20xx年北京邮政职工保龄球比赛和处级干部乒乓球比赛,组队参加了全国通信职工桥牌比赛,分别获得领导组第七名和职工组第八名的成绩;组队参加了由国家邮政工会主办的中国邮政职工首届大赛,我局职工赵东方(机要局)、刘百顺(物流局)取得桥牌双人组冠军。组织基层广大摄影爱好者参加了由中国通信体协主办的“全国邮电职工摄影比赛”,共收到14个基层单位精心挑选报送的98幅摄影作品,我局选送的参赛的作品中获得铜奖三幅、优秀奖四幅、佳作奖十九幅。

我局实施职工素质工程得到上级的充分肯定,北京邮政被国家邮政工会授予“全国邮政系统优秀组织单位”;南区和平门邮电局营业组被国家邮政工会授予“全国邮政系统学习型班组”;速递局国际分拣科田洪珊同志被国家邮政工会授予“全国邮政系统岗位成才能手”;西区阜成门支局熊宗彪荣获“北京市知识型标兵”,并被北京市总工会授予“首都劳动奖章”。汽车运输局被北京市总工会授予“北京市职工体育先进单位”;投递局、西区局、发行局被中国通信体协授予“全国通信行业体育先进单位”;赵利(东区)、张克云(国际)、吴子全(汽运)被中国通信体协授予“全国通信行业体育先进个人”。

五、实施送温暖工程,建立为职工办实事的长效机制

20xx年管局和各二级单位把为职工办实事列为职代会审议通过的内容。初步建立“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工会推动、职工参与”的长效机制。

继续开展送温暖活动,为困难职工分忧解难。20xx年全局共筹集送温暖资金678.14万元,其中,走访慰问劳模89名;特困职工7人;市困职工12人;局困职工11人;病困职工44人;生活困难的党员15人;离退休人员86人;工亡遗属3户;科技项目组2个;基层单位27个。

年中,对全局特困职工、生活困难的劳动模范、受灾职工以及因公伤亡职工进行调查,完成北京市困难职工档案升级工作。目前全局享受低保待遇的职工共有9户、困难职工8户、局困职工15户。在困难职工的调查中突出了“助学”和“单亲女职工家庭”。进一步做好女职工特殊疾病保险的宣传动员、投保理赔工作,20xx年理赔4人,赔付金80000元;慰问9人,慰问金1800元。圆满的完成了职工疗休养和处级干部疗休养工作。

六、工会组织自身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进一步修订了20xx年基层工会工作考核标准,增加了基层工会自主活动空间;对20xx年工会理论研究论文进行了评选;开展了基层工会经审工作联查互审活动;加强了对工会财务管理和信息宣传工作的考核。按照国家邮政工会信息化建设的要求,管局工会进一步加强工会信息化建设,完成了网站改版,网站栏目从10多个增加到25个、60多个子栏目;制定了《北京市邮政工会网站管理办法》;统一申请了管局工会和基层工会电子信箱;为全局工会工作和广大职工提供了新的交流平台。

在基层工会组织建设中,20xx年有五个基层单位换届和一个单位建会,其中有三个基层工会顺利完成换届工作。管局工会撰写的《关于组织我局劳务工入会的基本做法和体会》和《建立健全职工医疗保障体系》在国家邮政工会一届六次委员扩大会上作了交流。各基层工会把“建家”活动的重点放在支局(科、队),深入开展建设“职工小家”活动,及时总结“建家”活动的新经验,推动“建家”活动常建常新。东区邮电局被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管局工会还推荐了机要通信局为中国国防邮电工会“模范职工之家”。

七、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推动工会工作不断发展。

按照管局党委的安排,从7月开始全局启动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管局工会始终坚持以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坚持以中央提出的“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为共同努力的目标。历时近三个月的教育活动,使党员的思想认识得到提高,制订了“五提高、五增长”的具体要求;找出了思想工作差距,明确了努力方向;做到了“两不误两促进”,各项工作有了新的起色。在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们对职工生产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调研。管局党委召开了专题会议,对职工反映强烈的问题进行了研究,要求相关部门对能够解决的问题限期整改,对暂时不具备解决条件的向职工解释清楚,充分显示局领导对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高度重视。

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结合工会工作的特点,认真学习全国总工会《关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决议》,制订了支部和党员个人的整改方案,支部整改方案明确了责任部门、责任人和时间进度,整改措施均按时间进度落实。

20xx年,我们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着思想观念、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和活动方式不完全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等问题。20xx年我们要在上级党委和工会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动员和组织全局职工,为实现北京邮政“十一五”发展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

劳动委员工作总结篇10

一、班训:团结互助自强自律诚信友爱求实创新

二、班规

(一)学习、生活总体要求

1、选择并认定一个目标,时刻做不懈的努力

2、时间有限,合理有效的去利用

3、善待你身边的每一个人,他们都是你走向成功的朋友

4、团结同学,积极向上

5、具备荣誉感和信念

6、身体是实现价值的前提,需要维护和锻炼

(二)具体要求

1.遵守国家、学校关于大学生的各种规章制度和管理条例,以此作为日常行为的准则。

2.要求每位同学热爱班级体,支持班委的工作,积极参加班里组织的各项活动。

3.要求每位同学在日常的集体生活中,行动上做到团结友爱、礼貌待人、富有同情心、积极向上。

4.个人生活上,要求每位同学做到起卧有时、讲究卫生、合理安排时间、不沉迷于上网及玩网络游戏、拒绝、酗酒。

5.学习方面要求每位同学积极努力,互帮互助,取长补短,按时按量完成学习任务。

6.出勤方面:首先,严格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班委作出榜样;其次,每位同学要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

7.考试考查方面,要求严格遵守考试纪律,不作弊,不帮助他人作弊,诚实信用。

三、班委职责

班委会负责组织全班学生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学校学院工作计划实施各项活动,履行职责,组织和建设好班集体,使全班同学成为合格的大学生。

班委会成员由全班同学民主选举产生,经班主任/辅导员审议当选。班委会每学年改选一次,任期一年。

各班班委要服从学校学院的领导,服从团总支、学生会各部门的管理,协助该部门开展相应的学生工作。班委会干部设置主要有以下职务:班长(男女各一名)、团支书、学习委员、纪律委员、生活委员、劳动委员、记录委员、文娱委员、体育委员、心理委员(男女各一名)、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具体职责如下:

(一)、班长职责

1、主持班委会的工作并对班级工作负总责。

2、协调班委团支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各委员的积极性,支持各委员独立开展工作。

3、有权召集班委会成员,定期主持召开班委会,研究班内工作和安排、布置各项任务。

4、传达上级的各项任务,如实向上级反映班内学生情况,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发挥好桥梁作用。

5、主持召开班会,做好会议准备。

6、做好班级各项工作的计划与总结工作。

7、服从学生会的管理和工作安排,协助学生会开展相应的学生工作和活动。

(二)、学习委员职责

1、全面掌握全班同学的学习状况,积极创造条件,为同学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2、积极与任课教师联系,解决同学学习上存在的各种问题。

3、督促全体同学,独立完成作业,并按时上交。

4、适时主持班级学生召开学习经验交流会或座谈会,交流学习心得,并能帮助学习差的同学,搞好学习。

5、安排落实本班学习兴趣小组的活动,并检查小组的活动效果。

6、服从学生会学习部的管理和工作安排,协助学习部组织开展学院学风建设的相关活动,如:奖学金的评定、知识竞赛、学习经验交流会等。

(三)、生活委员职责

1、负责班级经费管理。

2、负责调查、了解本班学生生活状况,并负责及时将情况向班主任(辅导员)反映。协助做好班级贫困生认定及资助工作,对困难学生给予必要的帮助。

3、协助学生会做好寝室的日常生活管理,积极开展文明寝室创建活动,创建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4、协助学生会为校、院重要集会、大型活动提供后勤保障。

(四)、劳动委员职责

1、负责班级劳动卫生和必修劳动卫生课的组织安排。

2、积极带领各寝室开展卫生扫除工作,组织、落实、监督寝室卫生的管理工作和相关的检查评比工作;制定和完善有效的寝室卫生管理办法,并严格落实执行。

3、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义务劳动,努力营造干净、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五)、纪律委员职责

1、负责班级上课、上晚自习及各种活动组织的考勤,做好考勤记录。

2、协助学生会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寝室安全检查,杜绝违法乱纪现象,消除安全隐患。

3、协助学生会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知识竞赛等活动。

4、协助学生会做好校、院重要集会、大型活动的安全保卫工作。

(六)、文娱委员职责

1、负责组织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各类文艺、娱乐活动,丰富同学的业余文化生活。

2、服从学生会文娱部的管理和工作安排,协助该部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院组织的各种文艺比赛。

(七)、体育委员职责

1.结合本班实际积极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体育活动,丰富班级学生课余生活,增强班级凝聚力。

2、服从学生会体育部的管理和工作安排,协助该部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院组织的各种体育比赛。

(八)、心理委员职责

1、组织班上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工作,定期在班上开展一些有关心理健康的活动,并作好相应的总结和记录。

2、努力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引导其他同学,并运用普通的心理学知识疏导同学的不适和困惑,帮助其走出困境。

3、积极参加培训,不断充实自己的心理学知识,以提高其心理服务能力。

4、及时做好信息反馈。发现有心理障碍的同学,并有可能有偏激行为的同学要迅速及时地上报给班主任,或上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以便做出有效及时的应对措施。

5、积极参加各项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活动,服从学生会心理健康部的管理,协助该部门做好学校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九)、记录委员职责

1、负责班主任辅导员组织开展的主题班会记录。

2、负责班委会组织开展的会议记录。

3、做好本班级的活动资料收集和归类存档工作。

4、做好班级综合测评加减分详实记载工作。

(十)、团支书职责

1、主持团支部委员会的工作并负全面责任。

2、传达、贯彻党组织、上级团组织的决议和指示,经常向上级党团组织汇报工作、反映情况,并根据团员的思想问题,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

3、主持召开团支部委员会,根据学院团总支的工作意见和安排,结合本支部实际,研究支部工作,拟定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

4、主持召开团支部大会,代表支委会汇报支部工作及支部大会决议执行情况。

5、广泛了解团员思想、学习、工作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形势教育、成才教育等各种有益于团员身心健康的团组织生活和活动,增加团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6、督促、帮助、检查、指导团支部委员做好分管工作。

7、服从团总支组织部的管理和工作安排,协助该部门完成其他相应的团的工作。

(十一)、组织委员职责

1、了解团员的工作、学习、思想情况,提出团支部组织生活的内容和要求,指导团支部开好组织生活会。

2、掌握团员的先进事迹和遵守团的纪律的情况,建议支委会进行表扬、批评和处分。

3、协助学院团总支做好教育、培养、考察、推荐优秀团员入党工作。

4、做好团员的管理、统计和发展新团员工作。

5、按时收缴团费,做好团员证的颁发、使用和管理工作。

6、服从团总支组织部的管理和工作安排,协助该部门完成其他相应的团的工作。

(十二)、宣传委员职责

1、组织团员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纪律、形势政策教育。

2、从团员的思想实际出发,提出团课的具体内容、方式和要求,组织团课学习,组织有关理想教育、成才教育的各种读书报告会、讨论会等。

3、通过设计制作书法绘画作品、横幅、海报、展板或者组织同学向校报、学校学院网站、学校校刊投稿等,及时宣传学校、学院、班级活动以及团员、团支部新人新风、优秀事迹,协助学院团总支宣传部、记者站做好班级、学院学校的宣传工作。

四、班级管理奖惩细则

班级管理实行奖惩分明加减分量化管理制度,每个同学的基准分为60分。同学们加减分提议视平时表现情况由各个班委结合客观事实,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做好记录,并在下一周开班会的时候提交班主任;班委成员加减分提议视其工作开展及平时表现情况,由班长或团支书结合客观事实,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做好记录,在下一周开班会的时候提交班主任;班长、团支书加减分提议由班主任视其工作开展及平时表现情况直接提交给本班班级民主评议小组,最后和其他班委及同学一起经本班班级民主评议小组对本班上周的所有加减分事项进行审查核实,班主任核实在该生加减分栏目里签字后生效。班级综合测评分总表由记录委员保管,作为班级每次向学校学院推荐入党推优,评先进、评奖学金的参考。

各班委分管工作部分考核细则:

1.学习委员:(1)不按时交作业一次次扣2分。(2)期末补考挂科,每门扣2分。(2)期末考试前十名加分:第一名,10分;第二名,9分;第三名,8分;第4名7分;第五名,6分;第六名,5分;第七名,4分;第八名,3分;第九名,2分;第十名,1分。(3)在学习比赛、读书活动、科技竞赛、等获奖的第一名加5分,第二名4分,第三名3分,若是校级、院级则分别在此基础上加3分,2分(4)在考试过程中发现抄袭,被通报批评者扣5分。

2.纪律委员:(1)迟到,早退者每次扣1分。(2)课堂上捣乱者扣1分。(3)晚自习期间被学生会发现有打闹,玩手机,说话者,每次扣2分。(4)在课堂上与老师发生争吵,一次扣5分。(5)旷课者扣2分。(6)课上不服从纪律委员安排的扣1分。(6)被宿管部上报不按时归寝者扣5分。

3.文艺委员:(1)积极参加班级,院校文艺活动加1分。在现场不遵守秩序者扣1分。(2)在班级,院,校表演者加分【分别为2分,3分,5分】(3)积极协助文艺委员开展工作加1分。(4)不配合文艺委员在班级,院,校开展文艺活动者扣3分。

4.体育委员:(1)迟到者【五分钟以上】扣1分,早退者扣2分。(2)无故旷课者扣5分。(3)参加比赛取得成绩者加分【第一名,5分。第二名,4分。第三名,3分,若是校级、院级则分别在此基础上加3分,2分】

5.劳动委员:(1)教室值日实行一组一天制,劳动后出现卫生问题,小组每人扣2分。(2)不扫地者扣3分。【可以叫同学代劳,但不可缺旷】(3)请假者不扣分。(4)参加公共劳动卫生的同学加2分。(5)班级集体劳动卫生活动不参加者扣2分。(5)被学校通报寝室卫生不合格,每人扣2分。【不服从室长安排的扣分5分】。(6)得到流动红旗的寝室,每人加1分。

6.组织委员:(1)积极参与组织活动的同学加1分。旷一次扣2分。(2)为班级出谋划策并实施的同学加2分。(3)在活动中捣乱的扣3分。(4)在组织活动过程中为班级做出巨大贡献,争取荣誉的加3分。

7.其他加减分部分,由班长与团支书根据班级管理需要,提交班级民主评议小组商定,由班主任认可之后生效。

备注:在加减分过程中重复加减分部分,以最高的为准,不累加。

班委承诺:

在班级日常管理工作中我们将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秉持公平公正之心,为班级做好服务,来共同打造我们的最先进班集体。在服务同学们过程中,请全体同学监督、指正,我们将会尽职尽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