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商业化的定义十篇商业化的定义十篇

商业化的定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7:24

商业化的定义篇1

一、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指数的理念与借鉴

创意指数是对一国或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的定量描述和分析比较工具。此前,联合国和各国政府已纷纷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小组,各种指标模型也应运而生,其中值得关注的研究有: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和教科文组织的《针对文化和发展的全球性报告:建立文化数据和指数》(1997年);贝克(Baeker)的《地区文化发展的衡量和指数》(2002年);理查德・佛罗里达(RichardFlorida)的先驱性著作《创意阶层的崛起》(theRiseoftheCreativeClass)及他后来与艾琳,泰内格莉(irenetinagli)合著的《创意时代的欧洲》(europeintheCreativeage)等等。这些研究运用了众多的学科如人类学、社会学和经济学建立其文化指数系统,多样性、创造力、社区、全球化、参与度都是这些指数系统的重要指向。其中,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佛罗里达(RichardFlorida)和泰内格莉(irenetinagli)构建的“欧洲创意指数”(eCi)被国际尤其是亚洲国家普遍接受。我国香港和上海也先后推出了各自的创意指数,开创了亚洲和国内的创意指数先河,

(一)“欧洲创意指数”及其借鉴

2002年,理查德・佛罗里达在《创意阶层的崛起》一书中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用以评价人才(talent)以及包容(toler-ance)的思想。创意群体偏爱具有“多样性、包容性和对新兴概念具开放性”的地区,在这样的创意中心“必将有较高的创新、高科技产业阵容、就业机会以及经济增长”。理查德,佛罗里达和泰内格莉将“3ts”架构应用于欧洲地区,并在《创意阶层的崛起》一书分析架构的基础上对中欧、北欧的14个国家与美国进行了比较,提出了“欧洲创意指数”。

作为一项开创性的工程,欧洲创意指数无疑对研究创意生产力、经济增长和国家竞争力之间的动态关系贡献巨大,对全球创意比较研究也有着指导作用和深远意义。但不容置疑的是“欧洲创意指数”的指标体系在中国的运用存在适用性的问题。一方面,因为“欧洲创意指数”是建立在美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背景之下,美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是依托其高度发达的版权产业,这与我国规定以及各地正在实践的文化创意产业内涵还是有着明显的差异:另一方面,有些二级指标等细化指标明显不适合我国的国情,如衡量“包容性(tolerance)”的“综合多样性指数”,就选择了同性恋指数,这在目前的中国是无法被接受的。

(二)香港创意指数的特点及贡献

由于现有的用于评价香港乃至世界经济地位的大都还是传统方法,所采用的指标有GDp、年度经济增长、公共事业的开支、外汇储备、生活开支、失业率,而仅有这些,已远不能显现香港经济日益依赖于“知识”、“信息”和“创意”的变化特征。为适应香港经济日趋复杂的发展,需要设计一个能够抓住基本经济发展特征的概念性工具,即为香港创意指数,其最大亮点是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5C”模型。即创意的成果、结构及制度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

香港创意指数为研究城市尤其是亚洲城市的创意发展提供了一个统计性框架。在这套香港创意指数体系中,大部分指数是完全可以量化的,而有些指数看上去难以量化,如果应用的话,或许也可以量化,不过其结果可能要么是“勉为其难”,要么是“差强人意”。可操作性值得商榷。因此在处理这种指数时,是否应该考虑到创意业或者创意产品的非量化特征,进行适当的定性分析,或可在一项指标里划分等级、强弱进行衡量。

(三)上海创意指数功能与架构

上海充分借鉴美国、欧洲及香港创意指数的成功经验,从上海创意产业发展的特点,根据《上海创意产业发展重点指南》确定的创意产业内涵与分类,利用《上海统计年鉴》中的统计资料在中国内地首次建立了城市创意指数,其特点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在指数框架结构上,借鉴香港创意指数的框架结构的核心理念,采用了类似香港5C创意指数模型的结构,使上海创意指数更具有国际化的价值;二是在统计指标上,选取了影响上海创意产业发展因素作为评价指标;三是数据来源上。各项数据取自政府统计部门,确保了数据的正确性,从而保证了上海创意指数的权威性和可靠性。上海创意指数不仅可以准确地动态反映上海创意产业发展的进程和不足,也能较好地实现上海创意指数与香港创意指数的比较。

二、浙江义乌文化产业发展的特色

义乌文化产业的发展轨迹呈现鲜明特色:一是主体产业突出。文教体育用品、框画工艺品、年画挂历、印刷包装业、制笔业五大类的文化产业优势明显。占据主导地位。二是产品销售种类繁多。目前。在市场上经营的文化产品主要有:礼卡、书刊、音像、字画、年画挂历、印刷制品、印刷器材以及各类文教体育用品、新兴现代办公用品等,产品品种达10万多种。三是出口增势强劲。四是义乌文化产业的发展呈现出文化产业与专业市场互动的新模式,这种发展模式贴有明显的“义乌”标记,无疑在全国有很强的示范效应。义乌的成功经验启示了我们,各地文化产业发展没有一种统一现成的道路可以照搬照抄,中国各地文化产业发展的内涵是绚丽的、模式是丰富的、路径是多样的。义乌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营造环境、创造条件、鼎力培育,积极探索符合义乌本地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形成了文化产业特色产业群,义乌的文化产业夯实了义乌文化小商品专业市场培育、发展的产业基础。义乌的文化小商品专业市场的超常规发展,也为文化产品制造业的提升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为编制“义乌,文化小商品指数”奠定了基础。

三、“义乌,文化小商品指数”的框架

“义乌,文化小商品指数”编制的总体理念是,充分吸收借鉴国内外成功的商品指数和创意指数的经验,利用现有的“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数据采集和信息处理平台,突出义乌文化产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紧紧依托义乌文化小商品大生产、大流通格局,编制出具有义乌特色的文化产业指数。义乌,文化小商品指数体系设计成以下几大部分:一是义乌・文

化小商品价格指数:二是义乌・文化小商品专业市场竞争力指数:三是义乌・文化小商品创意指数。

(一)“义乌,文化小商品价格指数”体系

义乌,文化小商品价格指数分为五级指数:总指数为“义乌,文化小商品价格指数”。一级价格指数,即大类商品价格指数共有6个,有工艺品类价格指数、玩具类价格指数、文化设备类价格指数、文化办公用品类价格指数、文化体育娱乐用品与体育服装类价格指数及出版物类价格指数。二级价格指数即中类商品价格指数,由美术工艺品类价格指数、专用工艺品类价格指数、图书价格指数、年画价格指数等33个指数构成。三级价格指数即小类商品价格指数。由141个指数组成,具体包括雕塑类美术工艺品类指数、日用器皿工艺品类指数等。四级价格指数即品类商品价格指数。由雕刻工艺品类指数、仿真动物类工艺品指数等457个指数组成。

(二)“义乌・文化小商品专业市场竞争力指数”体系

一个专业市场只有拥有较强的基础软硬件实力、较大的市场规模、优秀的管理能力以及可以预见的良好发展潜力,才能具备基本的竞争力。对义乌文化小商品专业市场竞争力进行科学系统的测定、评价和分析,将使义乌文化小商品专业市场的管理水平、影响力、国际化程度处于实时监控中。根据专业市场竞争力构成的要素,义乌・文化小商品专业市场竞争力指数体系组成如下。

(三)“义乌・文化小商品创意指数”(义乌创意指数)体系

从现状看,还有一批义乌文化小商品停留在较为初级的产品阶段,虽然成交量和成交额仍然值得骄傲,产品结构简易、功能单一、附加值较低等问题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文化内涵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数量不多等硬伤时时困扰着义乌。那些能够脱颖而出的经营者,就是那些创造性地赋予普通文化小商品更多文化品质和内涵、极富创意头脑的商家。在经济危机到来时,能够生存和发展的决不会是靠模仿和抄袭他人的经营者,能够将创意变为生意、智慧变为实惠的才是真正的市场高手和赢家。义乌・文化小商品创意指数(义乌创意指数)实质是通过测定创意对义乌文化小商品的影响,来反映义乌创意经济和创意城市的发展状况,因此该指数体现义乌作为文化小商品生产流通高地的特色,着重通过文化小商品这一载体来反映义乌创意产业的发展进程以及创意对文化小商品升级换代的巨大推动作用。

产业规模、科技研发、文化环境、人力资源和社会环境等各项因素的权重参考香港创意指数编制方法,采取平均赋值的方法,各项因素的权重相等,均为20%,每项因素中所包括的多个具体指标,参考上海创意指数的方法,按照具体指标的个数平均分配权重。

商业化的定义篇2

【关键词】儒商;儒商精神;企业文化;企业经营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7-0148-2

一、儒商精神的诠释

儒家思想是中国正统思想的基石,中国是一个以儒学为文化传统的国家,千百年来,儒学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积淀着中国文化。而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商人社会地位十分低下,“士农工商”,商为四民之末,经商被贬为末业,统治者也一直采用“重农抑商”的政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商人把儒家思想运用到商业经营活动当中,给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带上了浓厚的文化意蕴。“儒商”一方面说明儒家思想强大而又无所不在的影响力,中国各行各业,各个角落无不受其熏陶;另一方面也说明商人并非都是奸伪狡诈、奢靡挥霍,商人也可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而且商业道德与儒家传统道德观念是相通的。把儒家思想融入经营活动的商人,以诚信为主,重义轻利的浓郁企业文化氛围,使员工积极奉献自己的力量,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关于儒商精神的含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儒商是东方伦理道德与西方管理意识的嫁接与发展。有人提出儒商精神是将经营之道与做人之道完美结合起来,追求智慧与道德的结合。也有人认为儒商就是爱国商人。尽管众说纷纭,儒商精神的一些基本特征是大家公认的。

重义轻利的义利关系是儒家思想领域的核心思想。儒家主张,义是取得利的保证,谋求获取的利使义得以实行,主张用义对人们的求利之心得以限制。“贵义贱利”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教条之一。孔子言:“罕言利”,“义以生利”。儒家思想反映在中国商人经营思想上即“买卖不成仁义在”,“财自道生,利缘义取”。奸商与良商的重要区别在于义利关系的处理。良商,取利守义,以义来规范求利活动;奸商则唯利是图,不讲义。明清的徽商主张“以义获利”,“生财有大道,以义生利,不以利生利”的经商原则,使他们获利不小。

二、企业文化是企业必需的精神支柱

企业文化可以定义为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价值观,是企业长期形成的稳定的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以及特有的经营精神和风格,包括一个企业独特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经营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衷心认同和共有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价值取向以及行为等的外在表现形式,它规定了人们的基本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

企业文化对企业经营有重要的作用,好的企业文化能够改变一个企业的命运。企业文化是企业立身于社会所必需的精神支柱,它不仅能解释企业内部的运行状况,更为重要的是还能向企业家提出做什么是企业最重要的问题。企业文化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改善它的信息渠道、人际关系和决策的制定,帮助企业创造新的气氛,以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企业环境,形成高度灵活的应变能力。

三、儒商文化对现代企业经营的价值

作为一种思想文化,儒商文化传统曾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传统商业经营的健康发展。例如,晋商曾经在中国商业的历史舞台上驰骋纵横500多年,一度掌握着全国的金融命脉,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商帮,靠得就是“诚信”经营理念。又如,中药老字号同仁堂,至今已存在了300多年。同仁堂之所以长盛不衰,并不断发展壮大,其秘诀就是一直坚守“德、诚、信”的经营理念,以为百姓制好药为本分,一以贯之地坚持诚信为本的药德。“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是同仁堂几百年来代代相传的堂训。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经营者清楚地认识到,儒商文化传统对于企业经营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价值。许多信奉儒商文化传统的现代儒商企业家,运用儒商文化指导企业经营活动,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现代儒商企业家取得经营成功的事实,充分说明了儒商文化传统对现代企业经营仍然具有其行之有效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价值。

儒商的诚信经营理念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成本,也会为企业经营者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促进企业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儒商的经世济民的商业理想则提高了企业经营活动的目的性,强化了其内在动力,同时也弘扬了一种崇高的商业理想,净化了市场交易的风气,提高了企业经营者的社会声誉,从而为进一步开展企业经营活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

相反,如果儒商文化传统失落,企业经营者放弃了先义后利、诚实守信等经营理念,就会导致市场上假冒伪劣商品的泛滥,从而严重扰乱市场交易的秩序,妨碍正常企业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甚至给企业造成无可弥补的巨大损失。就拿“三鹿奶粉事件”来说,偌大一个著名的三鹿企业集团,却因贪图蝇头小利,把有毒的三聚氰胺注入到婴儿奶粉中,结果被三聚氰胺一下子打倒在地,可谓利欲熏心搞垮了企业。再如完达山问题注射液、山西太行药业茵栀黄注射液致死事件等等,使得如日中天的企业瞬间陷入困顿。

由此可见,儒商文化传统所强调的重诚守信、先义后利等经营理念,将可以促使人们在现代企业经营中去正确地认识和处理谋利与守义、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从而强化企业经营的内在动力,为企业赢得良好的社会信誉,最终获得更多的商业机会和更好的经营条件,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经营绩效。总之,儒商文化传统对于现代企业经营有着极其重大的借鉴价值,它可以而且应该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民营企业文化汲取儒商精神

民营企业文化汲取儒商精神,首先需要厘清儒商精神的内涵与外延,从而对适合民营企业文化的儒商精神进行现代转换。

在儒家思想中,忠恕思想主要从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论述,即“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香港著名企业家李嘉诚自幼熟读儒家的经典,在他数十年的经商生涯中一直讲求“忠恕”之道,被称为一代儒商。新加坡前总理、国际儒学联合会名誉理事长李光耀说:“从治理新加坡的经验,特别是1959到1969那段艰辛的日子,使我深深地相信,要不是新加坡大部分的人民都受过儒家价值观的熏陶,我们是无法克服那些困难和挫折的。这些价值观为新加坡的繁荣进步做出了贡献。”民营企业的运作中需要明晰忠恕之道,才能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而我国一些企业只顾自己眼前的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为了企业的短期利益不惜牺牲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导致了合作者都离自己远去,最终失去了原有的市场并被淘汰。

民营企业需要将自强不息作为发展的圭臬,不断总结自身的不足,寻找环境中有利于自己的条件,谋求发展机遇。在困境中更要坚忍不拔,富有饱满的斗志是商道的关键。这在我国加入wto以后日趋多变的国内外市场环境中显得尤为重要。汲取自强不息的儒商精神,构筑起“奋斗与创新”的企业文化是企业谋求自身稳定与发展的必备条件。西方企业管理理论提倡运用Swot的技术方法来分析企业环境并作出具体的企业应对策略,儒商精神中的自强不息精神则从信仰而非技术的高度来应对复杂的市场情势。因此,民族企业要应对国外先进企业的强劲冲击,必须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以自强不息的儒商精神来构筑企业文化,不断创新进取,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品牌。

五、以儒商精神打造企业文化

儒商精神应体现在三个方面:仁者爱人、以义制利、诚实守信。建议积极开发儒商伦理文化遗产,有所作为,有所不为;得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由信而和,由和而亲。可利用大专院校的研发力量并加以辩证,使儒商精神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同时,要促进儒商精神和现代企业管理相结合,倡导重“义”,是守法经营,重视环保,创效益,回馈社会;重“诚信”,是保证产品质量,信守合同,不逃避债务;重“仁爱”,是关心员工切实利益;重“人和”,是对内凝聚国际精神,对外树立顾客至上的观念。

儒商精神正是以诚信和博大,构建品牌的基础和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儒家讲利义,是强调商人利益不曾置于社会整体利益之上,不会因谋私利而损害消费者利益甚至国家利益。要将儒商文化构建成与世界连接的平台,为祖国统一做贡献。提倡儒商文化,不单只改善人的思想道德观念、加强现代企业管理,而且也是连接海内外华商以及世界各地联系交流的渠道。

真正成功的商人都知道义之所贵。特别到了资讯发达,法律健全,公众素质提高的现代知识社会,提倡双赢、利人才能利己。所以说君子未必固穷;商人首先也要是君子。儒与商的结合符合社会发展潮流。华人企业家、不断涌现的儒商们的成功实践,让/中华文化与市场经济、商品社会格格不入0的判断成为历史谎言。/儒者0的/道德文章0与/商人0的讲求实效、精打细算相辅相成,形成具有儒商特色的企业文化,并运用于工商业实践,是一种适应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理想经营方式,注定将大行其道。让我们为更多的中华文人成为商海的弄潮儿而鼓与呼!

总之,儒与商相结合,不仅使中华文化发扬光大,而且还让商业焕发勃勃生机。儒商精神与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人们伦理、道德、心理的一种表现,而这种心理因素从古至今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儒商精神可以融入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光明.企业文化[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商业化的定义篇3

关键词:仿古商业街;后现代主义;地域文化;形式

建筑的发展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建筑艺术由现代主义占领绝对优势,逐步转向后现代主义。当简单纯粹的“方盒子”式建筑席卷全球之后,设计师们慢慢开始意识到,将建筑的功能放在第一位,而忽略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是一种过于极端的设计方法。人们意识到,现代主义建筑将建筑遗产和文化排除在外,而遗产与文化却是人们代代相传的东西,是根深蒂固,不应被抹灭的。后现代主义的旗手文丘里为后现代主义提出了较为完整的指导思想,强调建筑遗产和传统的重要性。当设计师意识到地域文化和传统内涵的重要性后,近年来,一大批仿古商业街在国内遍地开花。

1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传播

现代主义建筑以其简洁、适合于机器生产的方式,在上个世纪高效地解决了人类的居住问题。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发达国家,居住的基本要求已经满足,人口出现负增长,住者有其屋达到了,人们就要求居住的精神满足。如海德格尔说的:生存就是居住,即所谓诗意地栖居。在建筑界一种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后现代主义是自六十年代以来一切修正或背离现代主义的倾向和流派的总称。其中的一些分支,即地域主义、文脉主义等。强调建筑应注重建筑的地域性和传统文化内涵。当建筑具有文化性时,建筑就不仅仅是解决使用这基本的功能了,它具有了更广泛的社会意义。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并讲究传承和延续的国家。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不在少数。即是是新建或改造的建筑,在必要时,建筑也应当承受文化的内涵。

对于中国建筑界,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意义和内涵却似乎被广泛的误读了。大量的后现代建筑仅仅流于形式的模仿,运用拼贴、组装的方式,把一些传统元素或者建筑符号运用到建筑中。这是建造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手段,但并非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全部内涵。美国建筑师斯特恩提出后现代主义建筑有三个特征: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1]采用装饰是区别于简洁的现代建筑形式上的手法,让建筑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并让建筑与环境有机结合,是后现代主义建筑更深层的内涵要求。所谓内外兼修,手法和内涵在后现代主义建筑中,都需得到恰当的运用,才让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本质得到充分体现。

2仿古商业街的兴起与现状

国内外许多城市的文化商业街都是名声赫赫的百年老街,见证了历史的沧桑,留下了时代的烙印。然而,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人炸式的增长,对商业的需求也快速增加。眼见百年老街对中外游客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开发商看到了其中的经济价值,希望通过仿古商业街的建造来获取利润。经济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运用仿古商业街的手法也无可厚非。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在仿古商业街遍地开花的今天,真正获得成功的项目并不多。一大批仿古商业街因为招商、人气不足等原因而成为“死街”。2011年,针对各地仿古商业街区日益泛滥的现象,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专家座谈会上呼吁:“不要再搞仿古一条街,因为这不是文化城市建设的方向!”[2]仅仅对外观的盲目模仿和复制,而忽视地域文化和传统内涵,造就了越来越多“只有外壳没有心”的仿古商业街。

3仿古商业街的特性

3.1仿古商业街的后现代性

按建筑的形式和意义来看,仿古商业街应属于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范畴。从形式上讲,仿古商业街不像现代主义建筑一样,仅仅强调功能的重要性,而将装饰减少到极致。各种各样纷繁复杂的传统元素可以在仿古商业街中得到灵活的运用。从意义上讲,仿古商业街是需要从地域文化和传统内涵出发,建筑成为让文化得以延续的载体。

3.2仿古商业街的商业性

不管是否仿古,商业街的基本性质是商业。开发商开发此项目的根本目的也是其经济效益。所以,仿古只是商业街所选择的一种方式,商业街还是需要能够形成活跃的商业氛围,才能使开发项目取得成功,才能为社会创造价值。作为一条商业街,功能流线合理自然是其应遵循的基本准则。既然是仿古商业街,就应该凸显“仿古”的意义。以什么形式仿古、为什么仿古、仿古所代表的意义、仿古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是什么都应该在思考范畴内的问题。人们钟爱仿古商业街,除去其商业性质之外,无非看重的是其承载的文化内涵。这就跟现代社会的人类,吃惯了鸡鸭鱼肉反过来去吃野菜野味一个道理。居住在由钢筋水泥建造的森林里久了,也希望感受一下传统建筑的风味和内涵。如何将地域文化和传统内涵,这最根本的诱人点,潜移默化在商业街之中,是仿古商业街不应绕过的问题。

4解析国内仿古商业街的成与败

4.1成都名片――锦里古街与宽窄巷子

到成都旅行的游客,一定不会错过的两大景点,便是锦里古街和宽窄巷子了。这两条以休闲、餐饮、娱乐、文化为主题的商业街已经成为成都的名片,每年吸引数百万的中外游客。

锦里古街的前身,是成都武侯祠旁的一条名为“曹营坝”的小巷,是由旧民房改造而来。作为一个建筑、风俗、民生高度融合的例,对仿古商业街的建造有着重要参考意义。锦里古街以川西古镇的建筑风格为特色,这在成都市中心,足以显示其强烈的特色。在锦里古街里,有许多茶坊、餐厅、酒吧等,网罗最具四川特色的各种名小吃,让每一位游客能边吃边玩。如果仅仅是美食,那必定不能使锦里古街的名气如此之大。锦里古街的成功在于其准确的定位,利用武侯祠的人文资源,形成以武侯祠为中心的锦里商圈,做强三国文化产业。在短短不足400m的古街上,游客可以充分体验川蜀文化的原味生活。古街定期举行趣味十足的民间婚礼、民间音乐及戏剧表演、民俗服装秀,并按照中国传统节日举行具有鲜明民俗特色的主题活动。例如元宵灯会、小吃节、端午吃粽子大赛等,让游客可以在一种原汁原味的川西民俗文化氛围中去享受最惬意的休闲娱乐方式。所谓旅行的意义,就是希望感受不一样的风土人情。锦里古街不仅在建筑形式上保持了川西古镇的原汁原味,让川西民俗文化的氛围也得到很好的传承。锦里古街的成功在于没有流于表面形式,而是将建筑这个载体与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契合。

宽巷子、窄巷子,由三条商业步行街所组成的宽窄巷子记录着老成都的闲适、新成都的时尚。宽巷子的“窄”是逍遥人生的印记,窄巷子的“宽”是安逸生活的回忆;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将成都人的精髓很好的展示了出来。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最市井的民间文化:老人在老茶馆门口安详地喝茶、摆龙门阵,猫慵懒地盘着在脚下打盹,梧桐树投下斑驳的影子,院落里的树上挂着一对画眉……一切都那么自然,那么生活,构成了最独一无二的成都语汇,展现最成都、最市井的民间文化。浓浓的民俗风情冲淡了以经济为目的的商业氛围,游客在这里感受到的,更多的是老成都人的生活状态和川西风情。

从成都的两个成功案例不难看出,它们并没有单纯追求建筑形式上的后现代主义,而是很好地将后现代主义中对地域文化和传统内涵的要求结合在了建筑之中。游客在其中不仅可以看建筑,还可以吃特色小吃,体验民俗风情活动,感受居民原汁原味的生活,这种体验是多重的,是富于变化的。当建筑具有了文化性,它所能带给人们的便更多了。当仿古商业街具有形式以外吸引人的地方时,它所能激发的商业潜能也更大了。

4.2苏州寒山寺临近地段古街改造

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的苏州寒山寺,作为著名的佛教圣地,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佛教文化、古香古味的建筑形式,闻名中外。有了游客,就有了商业价值。于是便有开发商在寒山寺的临近地段,建造了一条比例、尺度、建筑风格等方面都不错的仿古街道。从古街与寒山寺的整体关系来看,并没有不协调的地方。但这里,也就仅仅是一条充满五花八门纪念品的商店而已。随着古街建造的完成,原有居民被全部动迁,原有的生活场景消逝了,朝九晚五的商店留在游客眼中的也不过是精致的摆设而已。当设计者把建筑承载的文化意义清除之后,人们对传统建筑的认知也只停留在街道的尺度以及建筑的形制而已。[3]没有了原居民生活的气息,就没有了传统建筑所承载的文化感,流于形式的建筑只会让人们觉得肤浅。比例、尺度等抽象范畴的东西,仅仅是形成意义的手段,没有了文化的延续,也只是一个个精致的空盒子而已。纷繁都市里的人们来到这里再也感受不到那种恬静生活的意境,留给他们的,也不过是换了外衣的便利商店而已。

没有文化的仿古商业街,只是披着传统建筑的外衣,妄图赚取商业利益的工具而已。当人们在这里感受不到经济之外的东西时,他们会逐渐抛弃这些地方。大都市里,购物街和商业中心何其多,人们千里迢迢前往,为的是感受商业氛围之外的东西。作为仿古商业街,就应当体现区别于一般商业街的特质。仿古是仿古商业街的限定词,如何将仿古的形式和内涵相结合,才是仿古商业街的出路,才不是流于表面的“后现代主义”商业街。

5结语

仿古商业街的开发在国内如今呈现盲目之势,撇开其它因素不谈,简单的对传统建筑形式的模仿和复制,让仿古商业街显得浅薄且缺乏内涵,不利于其长久的生存和发展。将“仿古”的本质进行深刻理解,从形式到意义都做到古香古色,才是后现代主义赋予其真正的内涵。装饰、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三大特征,斯特恩对后现代主义建筑,提出的要求也包含了形式与意义两个方面。在仿古商业街的开发中,只有做好了仿古形式和仿古文化意义的结合,才能使仿古商业街显得厚重,才具有更加璀璨的闪光点。

参考文献

[1]牛耕.议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想[J].艺术与人文.

商业化的定义篇4

[关键词]品牌崛起;机会主义;实用主义;人才缺乏;商业环境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4-0031-04

近年来,中石油、中国工商银行先后成为全球市值王。2009、2010年,福布斯世界500强榜单里,最大亮点均来之于中国:中国占据43、47个席位。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一时间,中国经济光耀无比,中国企业风光无限。但是,2010年7月,福布斯全球50强品牌榜,中国无缘;2010年9月,interbrand全球企业品牌榜,中国品牌没戏。两厢比照,我们意识到,没有中国品牌的崛起,难言中国经济的崛起,因为资源总有枯竭的时候,垄断也有打破的一天。对于转型背景下的中国经济而言,中国品牌的崛起就显得更为重要。于是,我们关注的问题是:20世纪80年代日韩经济崛起成就了索尼、三菱、东芝、三星等世界品牌,中国经济崛起却没有中国品牌的崛起,背后原因是什么?转型背景下,中国品牌崛起的制约因素究竟在哪里?

一、机会主义的企业导向是品牌崛起的致命障碍

改革开放30多年,是中国商业社会启蒙发展期,工业化、商业文化、商业伦理、消费文化、商业规则……从无到有,逐渐形成与发展。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工业化初期(迄今仍未完成工业化),发展基础弱,但地理空间广博、人口众多、消费需求旺盛,因此,发展或增长成为了中国经济过去30多年以及未来较长时间的主题。从计划经济牢笼里释放出来十几亿人口的大市场,成为以商业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力量攫取利润的巨大机会。面对众多的商业机会,没有经过工业文明洗礼的中国商业力量表现出的很大程度上是原始的利润冲动。另一方面,由于商业规则与商业文明并不稳定与成熟,使得政府、民众(消费者)、商业公司以及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并不稳定,给予了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力量很多机会。在机会的诱惑面前,尤其是在现有商业规则和文明并不成熟的背景下,具备良好组织形态的商业企业的逐利特性被明显放大。充满机会的商业环境与商业文明的不成熟,决定了中国商业企业的主流价值观停留在机 会主义状态。2010年洛桑管理学院麦克斯 韦尔在研究中国企业商业行为特征之后,就毫不客气批评中国企业的机会主义导向。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商业现实中的“倒爷”、“炒股热”、“炒房热”等等,以及眼下中国实业资本流出实体产业的现象,就是中国企业机会主义导向的鲜活例证。

机会主义导向是中国品牌崛起的致命障碍,原因有三。其一,机会主义导向决定中国企业缺乏清晰的企业战略,企业资源被分散,需要沉淀和积累的品牌文化无法形成。面对不断增长的市场和眼花缭乱的机会,中国商业企业往往缺乏专注能力,而专注是品牌发展与经营的前提。迄今为止,除了少数(如万科、俏江南等)之外,在行业领域内稍微成功一点的企业都存在多元化行为。对成长中力量还很薄弱的中国企业来讲,多元化行为本质上是机会主义导向的外显化。2009年,有调查显示,浙江、福建一带,服装等传统领域较为成功的企业(如杉杉、雅戈尔等等)几乎全部进入房地产领域;中国最成功的茅台等企业,纷纷进行啤酒等行业;电池、汽车领域的新秀比亚迪进入家电、手机等领域。任何企业的资源都是稀缺的,对于普遍不超过30年发展历史的中国商业企业而言尤为如此。依照奥美的观点,品牌意味着持续不断的投入。全球品牌专家Keller认为,品牌资产的形成是系统、持续并正确的品牌投入的结果。机会主义导向下的中国企业将缺乏对品牌事业的专注,在资源分散的情况下很难保持持续投入,在缺乏战略的背景下品牌文化将难以形成。其二,机会主义导向使得企业目标短期化,导致打造强势品牌所需要的营销、创新、资源、社会责任等等目标无法实现。由于中国企业与全球性品牌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相当多的中国企业处于品牌经营的起步阶段,资源积累并不充分、客户关系基础并不稳定、核心竞争能力并不突出,中国企业普遍上存在对生存的压力与担忧。机会主义的思维出发点在于消除这些压力和担忧,但事实上却使得企业行为进一步短期化。但是,品牌从来都是一个长期性的战略性目标。品牌目标很少能够成为中国企业实质性的目标选择,没有品牌目标的企业,自然就不会有品牌目标的实现。其三,机会主义外在表现为企业行为功利化,使得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缺乏情感维系,品牌关系得不到发展与维护。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企业发展史从来不缺乏营销奇迹:健力宝、太阳神、三株、飞龙、脑白金、征途、王老吉等等。怀汉新、史玉柱、牛根生……无不被贴上营销大师的标签。的确,三株口服液,功能并不突出的产品,依靠营销可达到100亿元的销售奇迹;几年之间,蜗居南方的王老吉,可以从几十万元的销量,攀升到近百亿元的销售规模;一款征途,凭借5秒标版广告和一系列终端传播,竟然创造了12亿元的销售收入。观照这些销售奇迹,背后却没有品牌和客户的良好关系,而品牌关系被认为是品牌的基石与根本所在。究其根本,笔者认为,这些营销奇迹都是依靠功利化的营销工具与手段取得的,而不是依赖于顾客价值的创建和让渡,不是依赖于持久的相互依赖的情感关系的缔建和维护。功利化的营销行为是直接的,甚至是强迫性的,其结果必然是客户关系的脆弱。

二、商业环境不成熟是品牌成长的桎梏

如前文所述,中国商业社会建构本质上是政府部门、社会公众(消费者)与商业企业以及其他利益主体的关系界定与梳理。由于中国商业社会没有经过工业文明的洗礼,农耕文明直接向现代商业文明转移,“统包统揽”的计划经济向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直接过渡,这决定了不成熟性与复杂性将成为中国商业环境的长期性主题。迄今为止,中国市场的复杂性堪称全球商业文明之最:地理复杂性,京、沪、穗等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消费水平堪比全球前沿,但中国仍旧存在几千万温饱线以下的人群生活在不发达地区;从市场化程度来说,中国互联网等领域的商业成就(如阿里巴巴等)已经处于或领先于全球水平,但我们在石油、通信、邮电、钢铁等领域依旧停留在国家资本或计划垄断的阶段;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奢侈品市场,但我们相当多的地区还处生活在大山深处、生活在农耕年代;中国

已然成为最全球化的国际市场,成为国际贸易的举足轻重的国家,众多500强企业在中国设立亚洲总部或中国总部,但我们同时看到,数以千万计的个体工商户、家庭作坊在市场中如鱼得水……这就是中国的商业环境。

仔细梳理,中国商业环境的复杂性与不成熟性呈显不同特征,并对中国企业的品牌理念形成实质性影响。其一,政策不稳定性。借鉴吴晓波先生关于中国商业环境的观察指标: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市场地位与关系来观察,笔者认为,中国商业环境在过去30多年呈现一种积极的进化,但其间的不稳定性却是显然的。2008年民营钢铁企业被迫淘汰、2009年出现的以山西煤矿被国有化收编以及2010年四万亿元政府投资计划的红利分享与民营企业无关等现实来看,中国商业环境存在明显的不稳定性。国有与非国有的地位不确定性意味着不同商业主体在商业社会中机会的不均等,这样的不稳定性的结果是:国有企业没有动力去经营品牌,民营企业没有能力和信心去经营品牌,就连被公认的有发展前途的蒙牛最终也倒进了国有企业的怀抱。把视野进一步扩展,中国商业社会的不稳定性还在于政策的不稳定性。其二,法律不成熟性。商业社会成熟与否的另外一个标准是法制环境的成熟度。从法律法规体系的角度上说,中国已经具备了比较完整的体系,但中国商业环境的法制环境迄今并不完善。对商业社会而言,法律法规其实是对商业主体关系的调整与规范,法律法规的不成熟性,使得我们的企业在市场中缺乏相应的意识和素养。一方面,我们在和外资品牌的商业竞合中频频受伤,如娃哈哈、光明等企业与达能之间的品牌纠纷。另一方面,中国商业企业的品牌行为得不到鼓励,如宝洁品牌实际上占据中国洗化用品行业70%左右,却没有遇到政策和法律障碍;倾销和价格战等行为并没有得到禁止,客观上并没有对价格战以及其他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捐赠等行为在中国缺乏适应的政策法规,无法引导企业价值观念的提升等等。法律环境是品牌成长的温度计,忽冷忽热之间,品牌长不大是必然的结果。其三,不成熟的消费文化。与商业文明对应的是消费文化,消费文化的形成是商业社会成熟的必要元素。来自aC尼尔森的调研报告说明,中国是广告效果最好的市场。但同时,我们会发现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广告却是公认的俗不可耐的销售广告,而非品牌广告,其背后真正的原因在于中国的消费文化并不成熟。如前所述,中国是一个没有经历工业文明的国度,消费文化其实并没有积淀与传承。一方面,短期导向的商业企业主的营销行为促成了消费文化的形成;另一方面,消费者在品牌伤害面前不知所措,如面对三聚氰胺事件。典型的消费行为是:成熟的消费文化没有形成,消费者在面对营销刺激的时候保持主动介入性,但面对任何消费事故却变得非常脆弱和敏感,而倾向于采取极端的行为进行处理。换言之,“不成熟的消费文化”意味着“不理性的消费者”,中国社会并没有成熟与稳定的消费价值观。其四,商业主体行为的不稳定性。消费者层面来讲,中国是个复杂程度远远超过欧洲的市场,不仅存在地理上的差异性,而且存在消费行为的异质性。因此,在很多行业,地方性品牌在区域性市场上占据优势,如医药、香烟、啤酒等。当然,从政府行为、相关利益群体的角度,我们会发现,中国商业企业的品牌行为会受到各种市场之外的力量影响,有些甚至是致命性的。如导致三株顶峰迅速倒下的湖南消费者致死事件,最终被证实为死者并未喝三株。

三、实用主义文化让中国品牌迷失方向

实用主义文化解放了计划经济时代下经济政治化的观念和行为,带给了中国商业社会思想和翅膀,打开了窒息商业社会发展的无形枷锁。但是,实用主义一定程度上与品牌理念是背道而驰,实用主义无法塑造中国强势品牌。到今天,中国商业社会或许应该需要新的思维才能寻找到出路,尤其是在只有品牌才能超越竞争,才能超越经济周期的年代。

借鉴品牌权威Keller的主张,品牌是一个符号和象征,代表产品质量与品质。代表生活方式与品牌态度,代表功能性、体验性及情感性价值,代表顾客与品牌的持久关系。向内而言,品牌企业追求产品品质、满足消费者功能及情感需求以及传播企业价值文化;向外而言,品牌是识别自己与满足个性化消费的符号。从内而外,品牌已经大大超越实用主义的范畴。实践上,我们可以看到成功品牌非常关注“规范”,而非实用主义的“不规范”。俏江南张澜女士所言,多年的商业实践给予她以深刻的品牌体会:(1)专注;(2)勤奋;(3)规范经营。无独有偶,万科等品牌企业有“先问是非,后问成败”的品牌精神。也就是说,不管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强势品牌塑造所需要的“品牌价值”以及实现“品牌价值”需要遵循的“规范”精神与实用主义从理念上并不吻合。

从实用主义的典型意义上分析,笔者认为实用主义存在两方面的典型特征:在价值标准上倾向于单纯经济目标;在实现路径或工具选择上忽视规范性要求。对于“摸着石头过河”的商业环境来说,具体到中国商业企业的价值选择及目标设定时一般会呈现经济性与短期化特征。一旦标准设定短期化,目标设计经济化,企业的发展营运决策、经营行为将注定缺乏品牌目标所需要的长期性、价值性。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实用主义与机会主义是相通的、同一的。企业在实际经营中将关注短期性的销售目标、利润目标或者生存目标,但品牌战略从来都不是一个生存路径的问题,而是一个价值选择的问题。此外,实用主义对商业行为与营销行动缺乏标准和规范。缺乏标准与规范的商业行为,实质上是商业理念缺失或者低层次性的价值观造成的。如Keller(2003)所言,品牌竞争形式上是产品的竞争,是公司资源的竞争,但根本上是理念和文化的竞争。可以说,强势品牌建立的起始点并不是产品,而是企业理念与价值追求,并通过产品和品牌为载体来具体呈现,最终以消费的认知与情感的认同为结束点。因此,强势品牌一定有追求顾客价值的商业理念作为根基,以鲜明的价值标准对产品、技术、质量标准、客户关系以及竞争行为等等做出清晰的规范和要求。

为清晰阐述实用主义与品牌理念之间的背离,笔者以万科为例进一步阐述。万科是中国市场的知名品牌,其影响力在于其1000亿元的销售额度(2010年销售额),在于其客户标准(万科每年都将进行品牌满意度调查,指标在业内遥遥领先),在于其良好的商业行为规范。万科不仅经历了机会主义的年代,也经历了房地产暴利的实用主义年代,万科品牌成为中国房地产第一品牌具有典范意义。其一,非机会主义的发展思维。万科在机会主义的年代(曾经“倒卖”玉米等赚钱)进行多元化,但很快做减法,将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有限资源聚焦到中档住宅的开发建设上。其

二,非实用主义的目标导向。万科的销量很大,分析其报表,其利润率却只有中海外(堪称中国房产第二品牌)的1/3,远远低于合生、富力、保利等同类企业。其原因是显然的:着眼于行业发展与远期发展的住宅产业化投资需要持续不断的大量投入;持续的品牌投入,如形象广告、体育营销赞助、社会公益事业投入;对政府行为的良好配合,如响应政府调控即时调价,不追求利润率等等。其三,严格的品牌行为规范。“不行贿”被称为房地产行业的怪胎,但在中国房地产最大的利益相关者市场中,万科却真真实实地做到了,并明确将其视为其行为。就“不行贿”的行为规范要求而言,我们可以看到万科品牌与“实用主义”的清晰界限。正是由于万科企业对实用主义目标设定及实现手段缺规性的抗拒,万科品牌才成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甚至中国整体市场的最具竞争力的品牌之一。当然,我们要说,万科是中国商业企业中的少数,甚至可以说是“异类”。整体上来讲,我们依然是实用主义的商业社会。

由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实用主义从目标导向以及实现的路径上与强势品牌的理念要求和成长路径是背离的。

四、缺乏优秀的品牌人力资本阻碍品牌崛起

从实现路径上来讲,品牌崛起是企业从内而外的理念延伸与优势体现,是企业通过产品与品牌为载体实现企业优势的转化,是企业通过客户的心智认同与情感依恋作为形式来实现。正如德鲁克所言,企业内在优势与资源最终将回到人的起点上。卓越的Ceo、优秀的高层管理团队、被文化凝聚的企业组织、具专业素养与良好品牌意识的营销人员等等,成为强势品牌背后的基石与支持。就中国商业实际而言,我们似乎很难看到各个层面都很优秀的企业和品牌。

商业化的定义篇5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电子商务和义乌实体市场一样,都是一种商业模式,而运营成本和回报率是判断商业模式是否优越的标准。早在2009年年底,义乌要建“国际电子商务城”的消息就已传出。一个关乎义乌市场实现“有形+无形”发展格局的项目,该如何打造,它的兴起具备哪些条件,又有哪些劣势?业界没有停止过对“国际电子商务城”的讨论。本文对浙江义乌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进行调研,对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优劣势进行了分析,希望能为开展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服务有所帮助。

一、义乌电子商务行业运行基本情况

1、网上交易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从网店数量看,淘宝c店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淘宝商城数量稳步增加,全市现有网店超过4万家,同比增长60%,淘宝商城b店超过2600家,增长200%以上;从交易规模看,电子商务年发送快递近9000万单,商品交易额同比翻番,部分企业销售额增长率甚至超过300%,涌现了浙中地区仅有的6家淘宝金冠卖家。b2b混批网站成为义乌电子商务发展特色,数量达到近200家,其中销售额过亿元的有2家,5000万—1亿元的约有8家,1000万—5000万的约50家。

2、第三方平台运用呈内外同步增长趋势。阿里巴巴、环球资源、中企动力等国内知名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在义乌市业务稳步增长,2010年阿里巴巴在义乌市外贸通会员达到4000家,会费收入超过1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诚信通会员1.3万家,会费收入3000万元,增长超过30%。本地平台发展取得长足进展,现有本土电子商务平台企业超过100家,初具规模并有一定影响力的有近10家。如onccc注册用户现已达到23.13万家,其中全国各地的专业采购商19.8万家,供应商3.3万家,网站产品总数109万个。中国饰品网先后获得“服装服饰类网站最具价值奖”、“行业电子商务网站100强”等称号。

3、行业发展环境更为趋好。义乌市相继出台了《义乌市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义乌市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扶持政策(试行)》等政策文件,与浙江大学、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等机构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明确了电子商务发展目标和重点。基金方创、天使等国内多家风投机构纷纷关注义乌市电子商务企业,对市场网、朵朵、爱就推门等电子商务企业进行了200万—2000万不等的投资。艾瑞咨询、paypal、阿里巴巴、拍拍网、京东商城、伟雅俱乐部、新浪微博等先后开展推介活动,并与义乌市部分电子商务企业达成合作意向或开设“绿色通道”。

4、虚拟与实体市场互动效应逐渐凸显。依托实体市场与物流等优势,义乌市网上零售业面向全国呈放射性扩展,网上零售已成为义乌市电子商务发展中的最大亮点。网上“小额混批”业态成为传统专业市场“单品大额批发”的有益补充,有效拓宽了义乌小商品的内贸批发渠道。义乌市c2c零售卖家70%的商品来源于市场,b2b小额混批企业50%的商品来源于市场。义乌市电子商务既依托实体市场,也反哺、拉动实体市场的发展,虚拟与实体市场的互动效应已清晰显现。

5、电子商务发展区域、范围扩张。从电商分布区域看,义乌市的电子商务企业发展初期主要聚集在江东街道青岩刘、青口、工商学院周边,而现北苑成为又一较大的网商集聚区,如新后傅村就有100多家网商聚集。稠江、后宅等镇街的部分改造后的村居也逐渐出现网商聚集的趋势。从经营产品上看,义乌市网货以前主要以家居日用品为主,现各类行业呈百花齐放的局面。如玩具、五金、工艺礼品、户外用品、箱包、假发、袜业、饰品、食品等都成为热销网货,涌现了在细分行业的一批龙头企业。

二、实体市场与虚拟市场的融合,电子商务为市场添上“隐形翅膀”

义乌的电子商务发展得比较好,其实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义乌的传统市场,货源充足和物流便利让电子商务发展有了坚实的基础。义乌实体市场的外向度很高,义乌的实体市场可以算是一级市场,市场里很多经营户或者直接是生产厂家,或者是一级商、区域总。不少电子商务包括淘宝、天猫都是把商品卖到终端的消费者手里,中间越过的是二级市场、三级市场等环节,却为义乌传统市场这个一级市场建立起了很好的分销平台。通过调研了解到,很多采购商来中国采购之前,都有通过网络查询的习惯,如果有这样一个平台,让外商能够非常方便地寻找到线下经营户,为线下交易牵线搭桥,从本文由收集整理而促使实体市场与虚拟市场的融合。

2012年上半年,电子商务保持了强劲增长态势,全市拥有外贸b2b卖家11000余家、外贸b2c卖家93000余家,活跃卖家9000余家,交易额实现翻番增长;淘宝商城b店超过2600家,全市外贸电子商务日均快递出货量达10万余票,70%的货源采购于义乌市场。在很多人眼中,电子商务和实体市场是两个相对体,电子商务的崛起必然会对实体市场造成冲击。但在义乌,这两者却实现了良性互动:实体市场成为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保障,电子商务成为刺激实体市场发展的新引擎。依托实体市场货源和物流资源优势,外贸电子商务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经营户加入到网商行列中。电子商务为实体市场插上了“隐形翅膀”。如义乌市拉浪饰品配件厂批发零售融合兼营,在有形市场开展批发业务的同时,应用ebay、速卖通等平台开展国际b2c业务,日均出货量超1200票。“真爱”、“浪莎”、“棒杰”等企业与义乌闪购达成合作,通过移动物联网平台的f2c(工厂到消费者)模式拓展业务。

三、发展义乌电子商务行业swot分析

1、发展义乌电子商务行业优势。那么,打造“国际电子商务城”,义乌具备哪些优势?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汪向东说,义乌市场经过多年发展,集聚了大量的商品资源和物流采购配套,这些显然为“国际电子商务城”的打造提供了便捷和支撑。另一方面,合理的规划配套也将助力该行业迅速崛起,同时,义乌实体市场的外向度很高,义乌的实体市场是一级市场,市场里很多经营户或者直接是生产厂家,或者是一级商、区域总。不少电子商务包括淘宝、天猫都是把商品卖到终端的消费者手里,中间越过的是二级市场、三级市场等环节,却为义乌传统市场这个一级市场建立了很好的分销平台。

转贴于

2、发展义乌电子商务行业劣势。浙江省网商协会会长邵晓锋指出,义乌市场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特有的实体交易经营模式,这种模式存在惯性,容易拖市场转型的后腿。邵晓锋分析,电子商务产业链看似与实体市场相似,实则有极大不同。在其产业链中,无论是商品的选择、定价、定量以及生产、仓储、物流、营销,都需契合网络市场。但是,目前商家在从事网络贸易时,只有少数人能完成一条龙经营,大多数环节如商品拍照、网页排版等,都需要第三方服务机构的支持。此外,义乌目前尚缺乏电子商务的专业高端人才,多举行业界交流会议,吸收尖端电商发展理念,有助于人才素质的提升。

3、发展义乌电子商务行业机会。整合科技资源、加快信息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积极推进新一代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与发展,基于多年来国内大型商业银行、金融、证券等行业提供信息化与电子商务整体解决方案的经验,以信息为主的第一代电子商务模式总体已经显出疲态,而新一代电子商务模式将是以企业电子商务门户为中心,以业务管理为基础的运营级电子商务模式。在新的环境中,运营级电子商务为每个有形市场的商铺,提供一个整合的面向全球的无形电子商务平台,既包括商品信息的多语种多地区网上、交易,还包括了现场展示交易、进销存管理、客户的通讯联系、物流、生产、支付、信用管理等功能。电子商务是有形市场商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但可以提高经营管理和自身的竞争能力,也提升了有形市场的增值和凝聚力。

4、发展义乌电子商务行业威胁。国民经济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在不断深化,网络化生产经营与消费方式逐渐形成。2005年,全国企业网上采购商品和服务总额达16889亿元,企业网上销售商品和服务总额为9095亿元,近年这一数字将更大。显然,日渐扩大的网上采购与销售已经不可避免地对义乌的传统有形市场造成冲击。据了解,目前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内约70%至80%的商家已成为阿里巴巴、慧聪等综合类b2b服务提供商的会员,并且已有大约20%的业务通过电子商务实现。如果义乌市场再不从传统“集市”的概念中跳出来,传统实体市场将会遭遇“危机”。

四、义乌发展电子商务的建议

1、政府加大资金投入与技术扶持,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制环境。加大对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等各方面的投入,改善服务质量,并调整资费标准,使网络基础设施服务更加完善;结合义乌市实际,认真贯彻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积极制定适合我市电子商务发展的规范意见;建立监督和协调义乌市电子商务发展的机构等。

2、加强宣传导向,营造良好氛围。发挥主流媒体的宣传导向作用,在义乌市形成积极应用电子商务的正确意识氛围。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联盟组织等社会团体的作用,加强企业协同和行业自律,推进行业电子商务发展和整体行业电子商务应用水平提升,打造本地区最权威的电子商务平台。

3、大批引进高新尖人才,建立人才绿色通道,设立人才储备库。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提供政策资金支持,吸引更多从事软件开发、系统集成、项目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高水平人才和复合型管理人才,加强建设自主培养人才的机制,为信息化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4、布局一批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制定配套政策。在城市功能区和城市拓展区重点鼓励具有产业特色的区域电子商务高端服务平台、运营中心和培训基地建设,在城市发展新区和城市生态涵养区吸引一批以现代物流为基础的电子商务企业聚集,建立一批电子商务孵化基地。

商业化的定义篇6

关键词:电子商务中小企业融合联动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个人计算机及网络知识的普及和发展,电子商务迅速崛起,出现了许多大型的电子商务平台,大量的中小企业也主动开展了电子商务,甚至出现了“如果现在不进行电子商务,将来将无商可务”的口头禅,虽然这一说法有点夸张,但也确实说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越来越多的电子商务模式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的催化下,将实现与传统企业的高度融合,达到互相依存、互相带动的效果。

义乌中小企业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一)义乌中小企业的发展优势

义乌的实体经济经过30多年的发展完成了原始的积累,无论从硬件和软件上都具有特有的优势。第一,具有大量的一条龙的小商品设计和生产的中小企业,他们拥有雄厚的资金、丰富的生产经验和强烈的市场意识。第二,具有设施齐全、有全球知名度和超人气的小商品市场,市场拥有稳定的全球客户。第三,生产的小商品是人们生活的必须品,无论是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还是金融危机的年代,人们都离不开这些小商品,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义乌的小商品永远都是朝阳行业。第四,具有发达和便捷的物流业,义乌的物流基础设施十分完善,已成为浙江省乃至长三角地区的物流枢纽,是浙江省重要的内陆港,也是全省运营最繁忙、业务量最大的四大物流枢纽之一。第五,具有较强市场意识、服务意识和大局观的政府部门,他们从政策上、制度上和资金上积极引导和鼓励义乌的中小企业发展,努力从全局上创建义乌有利的经济发展大环境。第六,具有最新的全面的信息流,义乌市场上来自全球各地的人流带来了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信息流。

(二)义乌中小企业的发展劣势

第一,义乌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都为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大部分为小商品,小商品的利润空间较小,往往单个商品只有几分钱的利润,但成本上涨、生意分流、人民币升值等问题大大压缩了义乌小商品销售的数量和利润,从而造成了很多企业和市场经营户的生产、经营困难。第二,义乌的城市空间有限,造成了人力资本、生产场地、经营场所成为稀有资源,比如小商品市场的经营店铺、生产和生活的房子出租价格都在节节攀升,这也直接影响了义乌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也造成了很多的企业将生产基地进行转移。第三,义乌目前企业和市场经营户大部分都为家庭式的运作模式,不少企业主和市场经营者的素质较低,他们虽然具有丰富的生产和经营的经验,但还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还习惯于采用传统的坐销方式,把自己禁锢在专业市场的店铺里,面对专业的最新的营销方法不愿主动去接受和学习。

义乌电子商务与中小企业互动发展现状

(一)电子商务在中小企业中有了初步的应用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规模越来越大,加上义乌一部分企业和经营户看到了电子商务的影响,也开始加入义乌电子商务的行业,义乌电子商务有了井喷式的发展,义乌成为网货大“仓库”。调查结果显示,在义乌中小企业中,电子商务已成为第三大销售渠道,但电子商务在企业中的应用层次还比较低,基本上还处于为电子商务企业供货的阶段,只有少部分企业开始在电子商务平台上尝试网上交易。义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减少了客户和生产企业的中间环节,为了节约成本,很多客商原来需要通过到市场进行选购商品的方式转移到了网上批发和交易,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义乌市场客流量的增加速度开始减慢、市场经营户的销售额有所减少的情况,存在相当一部分企业从心理上排斥电子商务,认为电子商务影响和削弱了其生产和销售份额,而未和电子商务进行很好的融合。

(二)外贸电子商务初具规模

义乌中小企业的销售额很大一部分是由外贸产生的,当前义乌外贸电子商务发展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开始进入快速的发展期,国内外许多知名的外贸电子商务企业都有意到义乌拓展市场,外贸电子商务打破了“义乌企业—义乌市场—外贸公司—国外批发商—国外超市—终端消费者”这一漫长的产业链,减少了原本存在的中间贸易环节,直接将义乌中小企业制造的产品销售给国外的最终消费者。通过外贸电子商务大大提升了商品的利润,实现了自主的定价权。电子商务和义乌中小企业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结合起来已经成为义乌实体经济的一个亮点。

(三)电子商务人才短缺

由于义乌的地理因素,造成义乌严重缺乏高新尖及多层次、综合型、实践型的电子商务人才。人才的缺乏成为义乌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中的一大瓶颈问题。在引进一批素质高、层次合理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同时也需加强企业主及经营户的知识水平。调查结果显示,52%的企业主和经营户计划发展电子商务,却无从下手,他们具有的文化水平和知识水平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与中小企业联动发展的参与主体作用

(一)政府层面

作为一个新兴的商务形式,电子商务更多地需要政府从宏观上进行引导和鼓励,通过整体规划、加大投入、优化环境,筑巢引凤,努力把义乌打造成网商密度高、交易成本低、综合服务优、支撑体系全的国际电子商务城市。

在硬件的建设上,首先可以重点加强义乌国际电子商务城的配套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优化网络基础设施,把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义乌电子商务发展的主攻方向,积极推进下一代互联网网络建设,加速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把义乌打造成集商务办公、网货展示、仓储物流、生活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一流城区。其次加速现代物流的建设速度,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大力培育义乌现代物流龙头企业,加快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建设,促进物流企业兼并重组和联合,提高物流行业竞争力,形成有效支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高效、便捷的现代物流体系。

在软件的建设上,加快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建设,为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搭建服务平台,形成完整的电子商务产业链,进一步健全信用保障体系,实现电商在义乌的“一站式”采购。完善电子商务支付体系,加快支付服务手段创新,尽快形成由网上支付、移动支付及其他支付渠道构成的新型综合支付体系,健全电子商务安全保障体系,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提高电子商务系统风险监控能力。在人才方面,除了积极出台人才引进政策鼓励企业引进一批素质高、层次合理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外,还需以政府为主导加强电子商务知识培训和再教育,形成完整有效的培训教育体系。

(二)市场管理层面

义乌的优势在于拥有完善的小商品市场,要推动义务电子商务与中小企业的联动发展,吸引全国电商都来义乌市场采购,就必须要和义乌小商品市场完美融合。义乌的各个市场需要加强对中小企业及市场经营户对电子商务的认识,提高企业主和经营户电子商务参与意识,鼓励和推进传统制造业、商贸业及服务领域企业打破传统观念应用电子商务拓展市场,加强小商品城的电子商务平台“义乌购”的建设,实现企业主、经营户和“义乌购”平台的线上线下对接。积极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第三方电商平台企业、电商企业和电商产业链上下游服务企业,加强其战略合作,引进先进服务理念与技术服务,进一步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向高端发展。支持电子商务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形成集聚效应,培育现代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将其打造成基础设施先进、功能配备齐全的全球网货配送中心,全国网商、平台商和服务商集聚中心。

(三)中小企业层面

作为产品的生产方、供货方及销售方,要在当今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中小企业更应主动学习和融入电子商务,不能仅采用传统的营销手段,要主动求新求变,传统的自建渠道和品牌营销成本高、见效慢,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并不是最佳的选择,电子商务对中小企业而言更是一个重生、发展的机会。通过电子商务,企业直接面向消费者,及时准确地获得大量的信息流,使之更接近市场,更贴近消费需求,更注重产品质量,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利用电子商务倒逼原先依托批发市场的中小企业实现快速转型。

推动电子商务与中小企业联动发展的合作模式

(一)以初始信息为合作的起点

信息是中小企业利用自建的官方网站或第三方电子商务网站及平台网站进行企业文化宣传、产品展示及相关信息的。利用网站及平台网站为中小企业提供大量丰富、即时的信息流,同时可提高企业及产品的知名度和外向度。通过线上的展示及线上开展各种活动来促进线下的交易,拓展稳定的客户,为企业进一步开展电子商务积累品牌资源。而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唯一官方门户网站就是一个最好的企业信息、产品信息、供求信息、物流信息和服务资讯的大平台。此种合作方式也可实现虚拟的网络展会。定期举办的实体展会往往要求一定的展会空间,对展馆的要求很高,同时参展的企业有限,展会的时间偏短,从而无法起到长期的效果。而利用电子商务实现的虚拟展会能够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非常有利于企业商脉网络的扩展。

(二)以双方良性互动为合作的重点

良性互动是目前电子商务与企业双方合作的一种重要模式,此合作模式中企业和电子商务互相依托,电子商务依托发达的企业集群及现货市场,企业利用成熟的电子商务。通过电子商务的虚拟市场为企业及经营者提供网络商铺,使企业及经营者能实现便捷的网上交易。“义乌购”电子商务平台依托义乌发达的现货市场,依托发达的市场经营户,为供求双方提供大量的信息服务及专业的对接服务,为企业及经营者搭建专业的便捷的网络交易平台,较好地实现了两者的良性互动。

(三)以一体化发展为合作的努力方向

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正在加快融入电子商务的步伐,两者一体化的合作模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很快就是实现。在一体化的合作模式中,企业商品的交易主要由电子商务特有的方式来完成,基本上实现了商品、商品信息查询、商品供求信息查询、双方信用认证、网络洽谈、网上合约签订、网上交易支付、物流配送等相结合的一条龙式的电子商务过程。目前为止,尚无完全实现一体化的合作模式。但是,有一些生产及经营较为特殊商品的企业相信很快就能实现与电子商务一体化的合作,比如生产、经营有严格标准的商品的企业。一体化合作模式的关键是信用体系的健全、网上支付的创新及物流体系的完善。

发达的现代物流体系是电子商务与企业一体化的保证。目前的物流体系较为落后,无法满足快速一体化的需求。物流过程缺乏统一的调度,物流企业规模偏小,企业与企业之间缺乏合作,物流服务水平低下,无法承受一些特殊情况,容易出现“爆仓”而无法运作。具有系统化的管理、机械化自动化的仓储、标准化的服务是物流发展的目标。

电子商务是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电子商务的发展并不会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只要两者进行很好的融合,实现联动发展,将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大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电子商务会把市场的蛋糕越做越大,有形市场、无形市场将会呈现“互促共荣”的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1.金祥荣.浙江经济转型:基本模式和实现途径[J].浙江经济,2008(18)

2.王苏凤.浅析义乌电子商务发展[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0(4)

3.侯宇文.电子商务运用于中小企业的优点[J].中国商贸,2011(5)

商业化的定义篇7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酒类流通的术语和定义、经营、服务、流通信息、酒类商品保护、宣传、监督与评价等方面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酒类行业的流通服务。

释义:

1、本标准在适用范围上,并未直接对与酒类相关的企业的类型进行划分,而是针对酒类企业所从事的流通活动进行划分。也就是说,无论什么类型的企业,只要从事酒类生产与流通相关业务,就应该遵照本标准执行。

2、酒类流通环节中所涉及的活动包括:酒类商品的经营、围绕着酒类商品及消费者提供的服务、对酒类流通所产生的信息进行管理、酒类商品的保护活动、酒类商品的市场广告宣传等,以及对酒类企业及流通服务进行监督和评价的工具等。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275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蒸馏酒及其配制酒

GB77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10344预包装饮料酒标签通则

GB/t15109-2008白酒工业术语

GB/t17204饮料酒分类

GB/t1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iSo9001:2008,iDt)

GB23350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

GB/t27922商品售后服务评价体系

GB/t27925商业企业品牌评价与企业文化建设指南

SB/t10391-2005酒类商品批发经营管理规范

SB/t10392-2005酒类商品零售经营管理规范

SB/t10467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行为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1994年第3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9年第9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2004年第406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路运输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2008年第544号

《酒类广告管理办法》国家工商总局令1995年第39号

《中国民用航空货物国内运输规则》中国民航总局令1996年第50号

《中国民用航空危险品运输管理规定》中国民航总局令2004年第121号

《酒类流通管理办法》商务部令2005年第25号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2005年第78号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酒类商品alcoholcommodities

乙醇含量大于0.5%vol的含酒精饮料,包括发酵酒、蒸馏酒、配制酒、食用酒精以及其他含有酒精成分的饮品。经国家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批准生产的药酒、保健食品酒类除外。

注1:有关酒类商品的分类,依照GB/t17204的规定。

注2:白酒类商品的名称与定义,依照GB/t15109的规定;其他酒类商品的名称与定义,依照GB/t17204的规定。

释义:

1、对于酒类商品的定义,本标准主要参照了GB/t15109、GB/t17204,以及《酒类流通管理办法》中的定义,目的是与相关标准和法规保持一致性,避免因名词术语差异而引起的混乱。

2、酒类商品可以细分为多种类型,比如白酒、黄酒、啤酒、葡萄酒等。因国家标准GB/t17204对此已经做了详细的划分和界定,故本标准不再重复定义,直接采用GB/t17204的规定。本标准文中所涉及的具体酒类名称,均遵照GB/t17204的定义。

3.2

酒类流通alcoholcirculation

酒类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流动过程,包括采购、储运、批发、零售、宣传以及服务等与此有关的系列活动。

释义:

1、酒类商品的生产和流通,是其生命周期里面两个不同的重要阶段,是企业生存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环节和重要措施。

2、本条术语的设置,就是明确规定了酒类流通环节的主要内容,以及划定了本标准所涉内容的边界。

3.3

随附单receiptofalcoholcirculation

批发销售时由供应商开具的,用于记录该批次酒类商品的来源、去向、品名、数量等相关流通信息的流通单据。

注3:随附单是根据《酒类流通管理办法》的要求,由国家商务主管部门统一制定。

释义:

1、随附单是《酒类流通管理办法》中提出的要求,作为一项流通管理措施,在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将其作为术语,是要表明本标准在“随附单”问题上,与《酒类流通管理办法》保持一致。

3、《酒类流通管理办法》对“随附单”的主要解释在其第十四条:酒类经营者(供货方)在批发酒类商品时应填制《酒类流通随附单》(以下简称《随附单》),详细记录酒类商品流通信息。《随附单》附随于酒类流通的全过程,单随货走,单货相符,实现酒类商品自出厂到销售终端全过程流通信息的可追溯性。《随附单》内容应包括售货单位(名称、地址、备案登记号、联系方式)、购货单位名称、销售日期、销售商品(品名、规格、产地、生产批号或生产日期、数量、单位)等内容,并加盖经营者印章。

白酒基础酒crudespirits

亦称基酒、原酒。经发酵、蒸馏而得到的未经勾兑的酒。[GB/t15109-2008,定义3.5.19]

释义:

1、关于白酒的“基酒”、“原酒”问题,根据GB/t15109-2008的定义,都属于基础酒的概念。对此,本标准做出与GB/t15109-2008保持一致性的界定。

3.5

地理标志产品geographicalindication

以酒类商品(或其关键成份)的来源地区名作为该酒类商品的特征标志。该酒类商品的特定品质、信誉或者其他特征,受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影响。

释义:

1、我国于2005年7月开始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申请与审批程序作了详细具体的规定。

(1)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由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指定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机构或人民政府认定的协会和企业(以下简称申请人)提出,并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申请保护的产品在县域范围内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提出产地范围的建议;跨县域范围的,由地市级人民政府提出产地范围的建议。

(2)国家质检总局按照地理标志产品的特点设立相应的专家审查委员会,负责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的技术审查工作。国家质检总局组织专家审查委员会对没有异议或者有异议但被驳回的申请进行技术审查,审查合格的,由国家质检总局批准该产品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公告。

2、地理标志专门保护制度是中国保护地理标志知识产权,提升特色产品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的有效手段。它在法律层面上对地理标志予以保护不仅仅是对地理标志的一种技术上的鉴别和判断,更主要的是注重对地理标识进行法律保护的终极目标,明确附着在地理标志上的权利特点和权利内容。

3、酒类商品具有明显的“地理特征”,因此适合采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度来实现对就酒类商品的保护。

3.6

原产地名称appellationorigin

标示酒类商品的产出地,并表示其与某种地理条件或传统技术有关的区别标志。

释义:

1、原产地名称是一种特殊的地理标志,它更着重于强调产源的独特性,往往是这种独特性决定了原产地产品的特定品质。

2、原产地名称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它是一个地理名称;它明示商品或服务的地理来源;它表明商品的特定质量和特点。

3、地理标志和原产地名称两者相比,地理标志的定义比原产地名称的定义要宽,即所有的原产地名称都是地理标志,但一些地理标志不是原产地名称。

3.7

酒文化liquorculture

酒在生产、销售、消费过程中,以酒为中心所产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总和,包括可查证的历史文献、技艺传承,是制酒饮酒活动过程中由习惯、规则和心理积淀总和形成的特定文化形态。

释义:

1、酒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在人类交往中占有独特的地位,酒文化源远流长。饮酒的意义远不止生理性消费,在许多场合,它是一个文化符号,是一种气氛,是一种情趣,是一种心境,用来表示一种礼仪。

2、本标准中强调酒文化的目的在于,引导酒类企业主动倡导健康向上的酒类消费方式。

3、强调酒文化、挖掘酒文化,打造不同特色的酒类知名品牌。

4.1条件

4.1.1从事酒类商品批发经营的企业,应按SB/t10391-2005中的“4经营技术条件”执行。

4.1.2从事酒类商品零售经营的企业,应按SB/t10392-2005中的“4经营条件”执行。

释义:酒类经营应具备的条件,在已颁布实施的行业标准SB/t10391-2005和SB/t10392-2005中已经做出了较为具体、明确的规定,因此本标准直接采用上述两个标准。

4.1.3聘用或培养从事酒类经营、服务及管理的专业人才,应对其岗位提出相应的职业化和规范化要求。

释义:本条目作为对SB/t10391-2005和SB/t10392-2005的补充,对酒类流通服务行业中的专业人才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主要是强调职业化和规范化的两个方面,酒类企

业应加强对员工专业化培训,并获得国家颁布的资质证书。

4.2采购

4.2.1酒类经营者应制定采购流程和采购制度以控制酒类质量。

释义:酒类经营者虽然不能在生产过程中实现对酒类质量的控制,但可以通过正确的采购流程和采购制度来保证所采购来的酒类商品是有质量保证的。

4.2.2选择酒类商品供应商时,应索取并查验其与酒类商品相关的生产或经营资质,例如酒类生产许可证、酒类商品经销授权、酒类经营许可证或酒类流通备案登记表等。

释义:本条规定了酒类经营者应履行对供应商的相关资质进行检查的义务,包括酒类经营许可证、酒类经销授权证明、酒类流通备案登记表等;对于生产性的酒类供应商,还应检查其酒类生产许可证。

4.2.3采购酒类商品时,应索取并查验其随批质量检验合格证明和酒类商品流通随附单(含复印件,啤酒可不用随附单)。对于进口酒类商品,应索取并查验进口酒类经营许可证,及国家进出口管理部门核发的相应批次的证明文件。

释义:本条规定了酒类经营者在采购过程中,应履行检查所购酒类商品的质量检验证明、流通资格证明、进口证明等文件的职责。

4.2.4酒类商品采购过程中,应签订内容详细、责任明确的采购合同,符合GB/t19001-2008中的“7.4采购”的要求。

释义:本条强调的是采购活动的规范化,尤其是在采购合同环节,应符合GB/t19001-2008中的“7.4采购”的要求,包括“采购过程”、“采购信息”、“采购产品的验证”等内容。

4.2.5酒类商品采购过程中,应按本标准6.1和有关规定做好酒类流通信息记录工作。

释义:本条规定了酒类商品的采购过程中,须记录相应的环节和内容,具体要求可参照本标准“6.1”条的规定,也可以参考国家行业主管部门对于相关工作的规定,例如《酒类流通管理办法》、《酒类流通行业信息监测统计报表制度》等。

4.2.6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酒类电子商务的企业应符合以上要求。

释义:本条特别强调了,利用互联网进行酒类商品经营的,在上述要求方面,没有例外,均应遵守。

4.3包装与储运

4.3.1酒类商品应适度包装,降低成本,减少资源消耗。

释义:本条是倡导性条目,提倡酒类生产和经营者在包装环节减少浪费、降低成本,避免过度包装。

4.3.2酒类商品包装应符合品质保证、运输安全、存储条件等方面的要求。

释义:本条是强调酒类商品包装的功能性要求。一方面,包装能够保证酒类商品品质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变质;另一方面,包装能够满足运输的要求和存储时间的要求。

4.3.3需要重新分装或预包装的,应有该酒类生产企业的授权,并在履行相关手续后再重新包装。重新包装应符合GB7718和GB23350的规定,应对其过程完整记录,并在标签上对重新包装做出标识。

释义:本条是针对酒类流通过程中涉及重新分装或预包装的情况,规定了三点要求:

(1)酒类经营者在重新分装或预包装之前,应先取得该生产企业的授权,并履行正式授权手续。(2)重新分装或预包装也应符合有关酒类预包装及其标识的规定,即GB7718和GB23350的规定。(3)重新分装或预包装过程中的主要环节应做相应记录并留存,以备查验。

4.3.4批量运输酒类商品时,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路运输管理条例》、《中国民用航空货物国内运输规则》、《中国民用航空危险品运输管理规定》等法规的要求。

释义:本条是针对酒类商品的批量运输问题,强调其应符合国家有关各种运输方式的要求和规定。

4.3.5鼓励酒类流通和生产企业建立或委托建立统一的物流配送体系。

释义:本条是倡导性条目,倡导酒类经营企业自己建立或委托建立物流配送体系,不仅可以提高运输效率和准确性,还可以避免因渠道原因而导致的假冒伪劣问题。

4.4销售

4.4.1销售应符合国家生产规范并经检验合格,或经进口检验合格的酒类商品。

释义:本条强调所售酒类商品应质量合格、手续齐备。

4.4.2酒类商品批发时,应提供与酒类商品相关的生产或经营资质证明,以及酒类商品质量和流通的有关证明。与本标准4.2.2和4.2.3的要求对应。

释义:本条规定了酒类经营者在批发酒类商品时,应主动提供有关酒类经营资质、商品质量证明等文件。

4.4.3酒类商品批发时,批发经营者应详细记录购买机构名称、销售日期、销售商品的品名、规格、产地、生产厂名称、生产批号、生产日期、数量、单位、产品执行标准号等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填入《酒类流通随附单》。标签标识应符合GB2757和GB7718要求的信息。

释义:本条规定了酒类批发时,经营者应主动记录的事项,并按要求填写酒类随附单。

4.4.4随附单应附随于酒类流通的批发过程,每批一单(啤酒除外),单货相符。

4.4.5零售酒类商品时,应明码标实价。

4.4.6酒类零售商应配备酒类商品扫码仪。

释义:本条规定的目的在于要求经营者提供酒类商品真伪的鉴别手段。

4.4.7通过互联网进行酒类商品零售的,应取得生产企业或供货商提供的授权经营证明,同时应当报知生产厂家进行备案。并按有关规定,提供真实、详细的商品及销售信息。

释义:本条针对酒类商品的网上销售问题。(1)由于目前我国网上经营的相关制度还不健全,因此本条特就酒类商品的特性,要求网上经营者应取得生产厂商或上级供货商的授权经营证明。具备生产厂商授权的供货商可为网上经营者提供授权经营证明,但同时应向生产厂商备案。(2)网上经营时,应如实提供所售酒类商品的信息。(3)销售信息方面,尤其要生产商提供售后服务配套措施,一旦消费者投诉,造成消费者损失的,网上经营者要先行赔付。

4.4.8酒类商品的促销方式,如团购、打折等,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5服务

5.1售前服务

5.1.1应向购买者提供酒类商品质量证明、防伪证明等材料,以备查验。

释义:本条强调了经营者向购买者提供质量保证服务的责任。

5.1.2应向购买者提供酒类商品的追溯查询服务,包括但不限于生产信息、流通信息、原产地信息、防伪信息等。

释义:本条强调了酒类经营信息的可追溯性,这是减少并杜绝假冒伪劣的有效手段。经营者可向购买者提供诸如生产、流通、防伪、原产地等各种信息的查询服务。

5.1.3酒类商品包装上粘贴的标签应符合GB2757、GB10344、GB7718和GB/t17204的规定。销售进口酒类商品时,应按规定加贴中文标签。

释义:本条强调酒类商品包装上的标签要求。因为国家已有相关的标准,故本标准要求参照GB2757、GB10344、GB7718和GB/t17204等的规定执行。

5.1.4酒类宣传应真实可靠,有据可查。

释义:商品宣传理应真实可靠,故本条的重点在于强调“有据可查”。酒类商品的宣传中,涉及大量的酿造方法、酒类品质及历史、文化、健康等方面的内容,对于其中的一些说法,因无特定标准,故强调“有据可查”。

5.2售中服务

5.2.1酒类经营网点应持有相应的经营许可证,并亮证经营。

释义:鉴于酒类商品的特殊性,本条强调酒类零售应取得经营许可,并明示许可信息。

5.2.2应在酒类零售经营场所的显著位置张贴必要的警示标志。

释义:本条主要针对酒类消费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过量饮用、健康损害、年龄限制等问题,要求经营者提供较显著的警示和提示。这也体现了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

5.2.3鼓励酒类经营者开展品牌营销和连锁经营。

释义:本条为倡导性条目,倡导品牌连锁经营。

5.3售后服务

5.3.1应提供酒类商品查询、投诉、举报等渠道并保证相应服务。

5.3.2对运输过程中的损毁,应制定责任划分及赔偿补偿办法。

5.3.3酒类经营者应建立酒类商品退市、召回和销毁管理制度。

释义:售后服务是企业市场竞争的最后一张王牌。根据酒类商品的特点,它的售后服务问题,主要是针对问题商品的,例如运输损耗的处理,质量残次的处理等,主要强调制度化的要求。

6流通信息

6.1登记与上报

6.1.1酒类经营者应依法向有关管理部门办理备案登记手续。已登记事项如有变更,应及时办理变更登记。

6.1.2酒类经营者应按酒类流通主管部门的要求和数据格式,及时上报酒类商品流通的各项数据。

释义:酒类经营流通的信息和数据应做记录,对于行业主管部门所需要的行业监管数据,应按相应的要求,及时上报。

6.1.3酒类经营者发现流通过程中有价格异常、假冒伪劣、食品安全等重大突发事件时,应主动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主管部门应建立反馈机制和通报制度,并接受企业和消费者的监督。

释义:酒类市场因经常出现假冒伪劣等情况,需要对其进行日常信息的监控,作为酒类经营者,一旦发现出现非正常的市场现象,应及时向监管部门报告。而另一方面,监管部门也应该建立相应的信息收集、通报等制度,为市场提供服务,同时也接受市场的监督。

6.2查询服务

6.2.1酒类经营者应建立酒类商品流通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详细记录和管理酒类商品的流通信息,包括但不限于:

a)本标准4.2.2、4.2.3、4.4.3规定的流通信息;

b)GB7718要求标示的相关信息。

6.2.2酒类流通信息管理系统应能为消费者提供信息查询功能,例如酒类商品的防伪查询、资质证明查询、信誉荣誉查询等。

释义:这两条的规定,强调了两个问题:一是,监管部门和生产经营者均应重视酒类流通信息的记录、存储和管理要求;二是,已被管理的流通信息,应为消费者提供查询服务。

7酒类商品保护

7.1专利保护

对于取得专利技术的酒类商品,鼓励企业积极自主创新,实行专利保护。

释义:酒类商品历史悠久,有很多内涵值得我们传承,但其创新也同样重要。酿酒的工艺技术不断创新才能带来更长久的生命力。对创新的技术申请专利,既是创新的需要,也是酒类商品在流通过程中自我保护的有效手段。因此,本条意在鼓励企业多做创新,多申请专利。

7.2品牌保护

7.2.1酒类商品依法使用注册商标。

7.2.2酒类商品应准确使用认证标志、标准采用标志、防伪标识等。

释义: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在酒类商品的宣传和标签中,准确使用注册商标、认证标志、标准采用标志和防伪标识等。这既是向消费者信息透明化的做法,也是实现对酒类商品进行自我保护的有效手段。

7.2.3酒类商品应保持能力、品质、价值、声誉、影响和企业文化等要素与其他品牌酒类具有显著区别性和排他性。

释义:酒类商品的文化、声誉、品质等因素也是品牌的一部分,因此品牌的保护也需要从这些方面着手,在市场上树立优秀、健康、有特色的品牌形象,是品牌保护的重要内容。

7.3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7.3.1酒类商品生产者可依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申请认定“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

7.3.2经营者应将已注册的地理标志等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地传递给消费者。

7.3.3酒类生产者可以用原产地名称来说明该酒类商品的产出地。

释义:以上三条强调了酒类生产者可以利用我国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度,实现对酒类商品的保护。有关详情,可参见本标准3.5的释义。

7.4鉴别与争议

7.4.1酒类生产者应为经营者、消费者提供酒类商品的真假鉴别、品质鉴别的渠道和服务。

释义:本条强调了酒类生产者应为市场提供酒类的品质和真伪鉴别的服务或服务渠道。

7.4.2对酒类商品的品质有争议时,可以申请法定检测机构进行检测检验。

7.4.3对酒类商品真伪有争议时,法定检测机构可征求被侵权商品生产企业的意见。

7.4.4酒类行业管理部门出具或认可的酒类鉴定结论应当以法定检测机构检测结果或者被侵权企业的原始检测报告为依据。

释义:以上三条针对酒类商品品质存在争议的情况,强调应以国家法定检测机构的鉴定结论为准。但结合酒类行业特点,对于酒类商品的真伪问题,允许被侵权的酒类生产企业出具意见,供检测机构参考。

8宣传

8.1酒类广告

8.1.1酒类广告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酒类广告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规定。

释义:本条规定了酒类广告首先应遵守国家相关的上位类法规,如广告法、食品安全法、酒类广告管理办法等。

8.1.2从事广告业务(包括设计、制作和传播)的机构,在接受酒类广告业务时,应确认广告内容真实有效。

释义:本条主要针对从事酒类广告业务的机构,要求他们在接受酒类广告业务的时候,应承担相应责任,履行检查检验广告内容的真实性。

8.1.3鼓励酒类经营者做公益性广告。

释义:本条为倡导性条目,倡导企业多做社会公益性广告,多承担社会责任。

8.2酒文化

8.2.1酒类经营者在传播酒文化时,应倡导良好社会风尚。

释义:本条规定了酒文化传播的导向应该是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其中包括健康的生活方式。

8.2.2酒类经营者用酒文化进行酒类营销时,应本着客观、真实、合法的原则。

释义:本条规定了传播酒文化时,所涉及的内容应该遵循客观、真实、合法的原则,杜绝夸大、杜撰、虚假等失实信息。

8.2.3鼓励酒类生产或经营者发掘酒文化资源,传承和弘扬酒类传统文化。

8.2.4鼓励酒类生产或经营者用悠久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名酒品牌。

释义:这两条为倡导性条目,主要鼓励酒类生产和经营者深度挖掘与酒有关的历史和文化,一方面弘扬积极健康的酒文化,另一方面积极打造具有文化特殊的酒类品牌。

8.3酒类健康知识

8.3.1酒类经营活动中,应倡导理性消费、节制饮酒的观念,传递正确的饮酒健康知识。

释义:本条是为倡导性条目,专门强调酒类经营者应倡导理性、节制、健康的饮酒方式。

8.3.2酒类宣传中所传递的健康知识,应有科学依据,数据真实、准确。

释义:本条规定了在酒类健康知识的宣传中,所采用的资料、数据、理论等应具有科学依据,且真实准确。

9监督与评价

9.1经营行为监督

9.1.1酒类流通管理部门依法履行对酒类流通行为的监督管理职能。

9.1.2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可依据GB/t27922、GB/t27925、SB/t10467等有关标准对酒类经营者的诚信经营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价。

释义:本条规定了第三方对酒类经营活动进行评价监督的标准依据为GB/t27922、GB/t27925、SB/t10467等。

9.2管理性评价

9.2.1对酒类企业的售后服务评价,可参照GB/t27922的规定执行。

9.2.2对酒类企业的品牌评价,可参照GB/t27925的规定执行。

释义:本条规定了对酒类企业售后服务和品牌评价的依据为GB/t27922和GB/t27925。

〈一〉GB/t27922的评价满分为100分,依据下表所列的分值计算。

国家认监委批准的售后服务第三方认证机构规定:

达到95分(含95分)以上,五星级售后服务;

达到90分(含90分)以上,四星级售后服务;

达到80分(含80分)以上,三星级售后服务;

达到70分(含70分)以上,达标级售后服务.

GB/t27922标准中“售后服务”的概念:

标准提出的“售后服务”是广义概念,“评价”是结合规划、体系、资源、特性、数量、时间和活动、过程、效果等进行的判断,所以对“售后服务”的评价必然涵盖对整体服务系统的的要求(包括售前需要准备的工作)。如售前、售中对商品知识和文化宣传,对顾客的告知和承诺,在商场、景区、机场、服务网点等建立的设施,以及组织为实现服务而进行的人员和资源配置方面。而不是狭义的“商品售出以后的维护服务”。

对于酒类企业的“售后服务”评价,其实涵盖了所有与“服务”相关的要素。

按GB/t27922,6.2.2的要求,“当任何要求因企业及其商品的特点(例如:部分快速消费品、无形产品等)而不适用时,可以考虑对其进行删减。”

酒属于食品饮料类的快速消费品,依据国家标准GB/t27922的要求,评价时对安装维修方面将进行删减。可能也不涉及到配送服务和废弃商品回收服务,但是服务文化,服务体系架构,人员和资源配置,商品包装,投诉处理,客户关系等条款都是酒类企业服务的重要内容。

根据国标GB/t27922《商品售后服务评价体系》,酒类企业的服务评价和要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企业要有优质的文化服务。我国是酒类大国,文化源远流长。企业要通过商品包装或各种传播渠道宣贯文化,向顾客明示服务理念,宣传服务承诺,传播酒文化,引导健康生活和合理消费,给顾客良好的心理感受,并且建立完整的服务活动和宣传策略体系,对服务活动和有关宣传形成规划,对文化服务效果进行评估。文化服务是酒类行业最重要的评价指标。

文化:是一种可感知的信息,是品牌(综合形象)的重要部分。

服务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些企业甚至等同于企业文化。服务文化是组织为创造顾客满意,赢得顾客忠诚,提升企业品牌和核心竞争力而建立的,在长期服务工作中形成的基本理念、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的总和。

服务文化和活动的宣传可以媒体、网络、广播、电视、企业报刊、印刷品、会议、论坛等多种形式进行。组织应通过有关的宣传,得到了一定的顾客认知和认同,形成一定的声誉和品牌效果。如在国家行业协会组织的服务文化有关评价活动中获得荣誉。

需要注意的是,文化宣传,指组织主动进行的,对组织自身/商品/服务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的正面传播,它属于服务的一种类型。

注:被动的文化传播有第三方的报道、顾客的传言等,不一定是正面信息。

“服务,是在对顾客提供的有形产品或无形产品上所完成的,为使顾客满意或得到良好感知的活动。”

传递组织自身/商品/服务的文化的目的是为了使顾客得到良好感知甚至于满意。

文化的服务对象是顾客心理,能体现顾客的价值观和品味。通过这样的心理服务而产生的经济效益极为巨大,远远超过商品本身的价值。

典型的文化服务商品,有国外的路易威登、香奈儿等服装品牌,以及国内的一些知名酒类品牌。它们的服务大部分以文化方式来表现。

由此而引申出:商品的品牌也是一种服务。品牌是给顾客的一种综合形象,提供的是文化服务和感觉服务。参见GB/t27925-2011《商业企业品牌评价与企业文化建设指南》对品牌的定义:

“企业品牌enterprisebrand:指企业(包括其商品和服务)的能力、品质、价值、声誉、影响和企业文化等要素共同形成的综合形象,通过名称、标识、形象设计等相关的管理和活动体现。”

第二,企业要有完善的服务规章制度,专职的服务执行人员和监督人员,有效的服务流

程,人员需要专门的培训,以及专门的服务经费(包括培训经费、专门的服务保障资金、保险等),能保证整个服务系统有序运转。

第三,企业要保证商品的质量,保证商品信息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对有关信息要真实可信并有效明示,体现出一定的客户关怀。并保证商品的退换货的及时有效,防伪制度的切实可行,保证顾客放心消费,放心查询。

第四,企业要建立投诉处理平台,建立危机事件处理机制。完善投诉记录,有效解决顾客的争议和投诉问题,调解纠纷。

第五,企业要建立网站,400电话等公开的渠道,建立防伪查询渠道,防止假冒伪劣酒类损害顾客和企业权益。有渠道与顾客进行有效的沟通,并且能通过回访,反馈,调查,优惠服务等多种方式掌握顾客意见,持续改进服务,提高服务水平,提升商品形象

〈二〉GB/t27925的评价满分为1000分,依据下表所列的分值计算。

评价结果:

950分以上(含950分)为五星品牌,900分以上至949分(含900分)为四星品牌。800分以上至899分(含800分)为三星品牌,700分以上至799分(含700分)为二星品牌。

GB/t27925中关于“商业企业”的概念:

*什么是商业?

商业是一种有组织的为顾客提供所需的商品或服务的一种经营。

大多数的商业行为是通过以成本以上的价格卖出商品或服务来赢利,如微软、索尼、iBm、联想、通用等都是盈利性的商业组织典型的代表。然而某些商业行为只是为了提供运营商业所需的基本资金,一般称这种商业行为为非赢利性的,如各种基金会,以及红十字会等。一般认为,商业源于原始社会以物易物的交换行为,它的本质是交换,而且是基于人们对价值的认识的等价交换。

商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商业是指所有以营利为目的的事业;而狭义的商业是指专门从事商品交换活动的营利性事业。

本标准中的商业是广义范围,在品牌范畴,企业和商业是不可分割的,除非把产品永远关在仓库里。

“商业企业”在品牌建设、评价过程中,它有广泛而深刻的外延和内涵。

“商业企业”不是“狭义的商办工业”、“商品贸易企业”,它包含的外延是两个层面:即:“商业品牌”、“企业品牌”。它的内容是两个交替方面:企业创造的品牌必须通过商业环节,而商业的基础又必须有企业(产品、服务)作支撑。

商业企业品牌发展的轨迹是,企业生产的产品一旦进入市场,企业即转变为商业形态,其综合形象被大众识别接受,企业品牌就转换成了商业品牌。而商业品牌是指某一类或多类商品的品牌,通常是企业的子品牌。一个企业品牌之下常含有多个商品品牌,也就是形成了企业品牌与若干个商品品牌溶合于一体的商业企业品牌体系。金融业、服务业等类企业通常只有企业品牌。

总体来说,不管是商品生产型企业、流通贸易型企业和商业服务型企业,在整个社会商业活动中均形成商业化的企业形态和商品流通形态,形成了商业企业属性。无论何种产品,只有进入商业领域以后才形成商品,商品通过贸易流通、口碑传播、文化积淀才能逐渐形成品牌。

因此,GB/t27925标准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1)商业企业品牌评价。

(2)企业品牌评价。

(3)企业文化建设指南。

根据国标GB/t27925《商业企业品牌评价和企业文化建设指南》,酒类企业的品牌评要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企业品牌发展和管理方面。从战略层面重视品牌的建设与发展问题。企业的品牌塑造并不完全是自然形成的,需要有主动的意识和行为,合理地规划和经营是企业品牌建设的基本前提。有专门的部门进行品牌管理,企业应主动维护企业品牌的品质和声誉,遇及负面事件或不利影响时,能采取正确的措施解决问题。品牌建设也需要资源,包括人员、财力、设施等的配备。

二、企业品质方面。企业本身的品质,指企业领导者在企业中起到了激励企业精神的作用,培养员工不断学习和进步,是一个学习型的企业,风气良好的企业。企业在商品质量和产品创新等方面有优势,而且服务能力优质,顾客满意度及产品质量在业内领先。

三、声誉方面。公众对企业或商品形成认知,在消费者中有美誉度和忠诚度。且企业诚信,履行社会责任,承担持续发展责任,维护员工权益,对国民经济做出贡献。

四、企业文化方面。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和良好的推广方式,向社会和顾客宣传企业文化。

五、影响方面。企业应有一定的影响力,包括在业内的地位,定价权,及受政府支持的情况等。以及品牌被社会接受,国际化的程度等。

商业化的定义篇8

关键词: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商业文化;文化整合

中图分类号:F7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2-0151-05

引言

在跨国并购中,学者普遍认为存在着民族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双重差异(mehdimajidi,2007;Bijilsma-Frankema,2002;Kogut&Singh,1988;Very&Schweiger,2001;weberetal,1996;等),weber(1996)等认为,民族文化差距是决定企业跨国并购后整合能否成功的关键变量。中西民族文化的巨大差异是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文化整合的一个关键因素。Krefting&Frost(1985)认为,企业文化的差异化程度决定了文化整合的困难程度和意外事件发生的几率,组织中不同群体的价值观越相似,越有利于文化的管理和变迁。实际上,跨国并购中的文化差异是多重的,既有母国和东道国民族文化的差异,又有并购双方企业文化的差异,还有各自商业文化的差异。前人对商业文化影响的分析涉及很少,本文认为一国或一地区的商业文化,是民族文化在商业领域的映射,并影响到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因此,在关键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的构造中我们将把商业文化也考虑进来。同时,文化自身也具有层次性,核心层、中间层与外层各有不同。其中核心层是对人们如何生存的基本的、隐含的假设;中间层是价值观体系;表层涉及人的行为和物化行为。基于此,本文运用文化分层理论,试图总结和归纳出商业文化在不同层面的分析维度,为今后进行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商业文化整合的实证研究打下理论基础,同时也为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文化整合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二、文献回顾及理论框架

1.文化及其层次性。Schein(1985)以文化的深度为标准给出了关于文化的冰山和洋葱的比喻,将文化划分为外显文化(表层)、价值体现层次(中间层)和基本假设(核心层)[12]。认为表层文化指显性的物质产品和行为,中间层包括价值观、行为规范和准则,核心层则是对人们如何生存的基本的、隐含的假设。trompenaars(1993)也给出了类似的分层。外层是显性的产品,指那些可以观察到的现实情况;中层是规范和价值观,规范明确了什么是“对”和什么是“错”,价值观则明确什么是“好”和什么是“坏”;核心层是关于存在的假定,即关于人们如何保持生存的根本的方式。这两个学者对文化的认识都包含一个非常深刻的“基本假设”或“绝对假设体系”。这里我们借鉴他们的观点,把文化划分为三个层次:核心层(基本假设)、中间层(价值观体系)和表层(行为和物化行为)。

2.商业文化的概念。学术界对于商业文化的研究涉及较少,对于跨国并购中商业文化涉及的更少。国外对商业文化的研究只是一些零散的描述。商业文化是在一国或民族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在特定的商业形态与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形成的,代表着与在一种文化中经营的各个方面相关的准则、价值观和信念(terpstra&David,1991),向人们指出在一个社会中经营的正确的、可接受的方式。商业文化并不独立于更广泛的民族文化,而是与更普遍的民族文化包容并指导着一个社会商业文化的发展。商业文化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反映,它影响着工作与组织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经理如何选拔与提升雇员、如何领导和激励下属、如何构造其组织、如何选择和制定战略以及如何与其他商人谈判等。J.Cullen(2000)指出不同国家的商业文化在代表适当商业规矩的行为准则方面差别很大,这种差异性导致了中西方国家商业行为之间的差异,包括商业决策,商业谈判,商业管理等方面的差异。这必然对跨国并购的整合产生影响。这可能也是为什么中国企业并购西方国家企业大部分都失败的原因之一。

3.文化层次与商业文化的关系。trompenaars认为,核心假设的形成需要很长的时间,并且这种假设必须能够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得到验证方可以存在。商业文化根源于民族文化、结合了特定的商业形态和产业结构而成。在一个比较大的商业圈中,几乎其中所有的企业都共同遵守和信奉特定的商业文化,体现为商业法则、经济伦理等共同的观念和规范。它在政治、经济乃至社会生活等领域都有一定的体现,并且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商业活动往往具有比较长的历史,因此涉及到一定的核心假设。同时由于它结合了具体的商业形式,因此在中间层和表层文化上都有一定的体现。在基本假设层面,商业文化本质上是一个民族、地区或国家的特定商业活动生存方式的根本反映,而不同的民族、地区和国家,因其各不相同的从事商业的历史,所形成的特定商业生存方式是不同的。商业文化中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衍生于基本假设和特定的社会商业历史及生态,影响也遍及一国、地区和民族的商业生活空间,如商业惯例、商业观念、商业伦理、商业礼仪、等。一个企业进入另一个国家并购当地的某一企业,在并购过程中需要符合(至少不违背)当地的商业惯例,在并购以后开展经营时,要在适应当地商业文化与保持自身经营政策一贯性之间寻求平衡。但无论如何,跨国公司都不可能完全置当地商业文化于脑后,而必须有所兼顾。例如,当地环保意识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呼声高,即社会对企业的环保期望高,那么跨国公司的表现可以比当地商业文化的期望高,却不能低于其期望,否则就会造成恶劣的影响。

4.理论框架。目前,还没有学者从文化层次的角度对商业文化差异理论进行详细的总结和阐述。本文试图运用文化层次理论来构建商业文化三层次分析框架模型――商业文化的基本假设,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体系以及体现在表层的行为模式和物化行为等(Harris&moran,1987),具体如下图所示。

二、中西商业文化差异分析

每个国家或民族的商业文化,都受自身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影响,与他国商业文化有着显著的差异。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在商业文化领域更是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在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进行海外并购的时候,难免会遇到商业文化差异。以下我们就分别阐述中西商业文化在文化的三个层面的差异。

(一)中西商业文化的核心层比较分析

商业文化的核心层主要涉及到商业生存的“基本假设”。“一国社会对待商业的态度”可以说在最深层次影响了一国商业活动的生存状况;而“商业活动与自然的关系”、“商人对时间的看法”则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一国商业生存的状况。

1.中西方社会对待商业的态度。在对待商业的态度上,中国历史上一直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战国时李悝、商鞅和韩非等人认为,农业是人民衣食和富国强兵的源泉,因而把农业称为“本”,把工商业称为“末”。认为重农必须抑商和禁末,以保证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汉书・食货志上》载:“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曰士,辟土殖谷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货曰商。”[14]在士农工商的“四民”中,商被排在了最末位。整个封建时期,对商业的不重视基本上被延续下来。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社会对商业的态度有了很大转变,但不可否认,几千年来的漠视是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的,中国社会对商业的态度还是很保守的。

西方很早就进人了商业社会,不但商业十分发达,而且其商业文化中的某些精神同样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精神财富。在西方商业文化中,“重商”、“崇商”的思想十分突出。西方“重商”、“崇商”的精神最初起源于古希腊,古希腊人认为,商业是高尚的、道德的职业,古希腊人的这种观点对西方文明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近代的重商主义学说中,“重商”、“崇商”的精神表现得更为明显,早期和晚期重商主义都非常重视一国的对外贸易,并把商业看成创造财富的重要手段。此后的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肯定了交换对生产的巨大作用,他提出的分工加交换会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被后人称为“斯密动力”。与斯密同时代的休漠也认为,国家的强盛,人民的幸福,是与商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重商主义者的理论指引下,西欧商业资本迅速发展,之后的商业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主义的瓦解,为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现代西方国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商业活动几乎覆盖了其社会的所有生产生活领域,成为完全的商业社会。

2.商业活动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与征服自然是中西方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中国文化相对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国文化主要是从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自然产物、人是自然界一部分的立场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与自然打成一片,融为一体,不可分离,即“天人合一”。中国文化中包含不少对自然的客观认识,但主要方面不是提倡认识自然的本质和客观规律,而是体验人与自然界万物的息息相通,和谐交融。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商业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严重伤害了自然,破坏了平衡。

西方文化则强调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以求得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西方文化也认为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看到人与自然的同一性,但西方文化认为自人类出现以后,就与自然分为两极,因此主要从人与自然对立的立场来关照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看成是主体,把自然世界看成是客体,提倡认识自然世界的本来面貌、客观本质与发展规律,并改造、征服自然,从而发展出科学理性精神。不过西方早在几十年前便已认识到大肆征服自然带来的环境问题,因此他们现在已逐渐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3.中西方商人对时间的看法。西方国家(主要是北欧、德国和北美)认为时间是一种有限的资源,所以他们尽量爱惜它,用好它。人们经常参加有关利用时间的讨论会或阅读这方面的书籍。他们似乎都希望能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更好。另外,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尤其是商人,所以它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要拜访某人,必须事先通知或约定,并说明拜访的目的、时间和地点,经商定后方可进行。

而中国人虽然也比较注意节约时间,但在时间的使用上,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的按照计划进行,有时比较随意,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不适应。

(二)中西商业文化的中间层比较分析

商业活动中,人们价值观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对价值观的判断,这主要涉及商业伦理的道德问题;二是对价值观的选择,这主要包括商人对自身定位的决定和对商业活动目的的选择。商业文化的价值观还应包括商人自身的价值选择,因为商业活动中商人必然带有自己的目的和价值取向,这就关系到个人与集体的利益选择。因此,中西方商业文化价值体系的差异主要包括归属取向和成就取向、商业伦理、“义利观”、“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等方面。

1.成就与归属。在确定自身身份定位方面,特姆彭纳斯和汉普顿―特纳(2007)认为有两种取向:归属取向和成就取向。本文以此作为一种价值取向来考察中西方国家的价值观的差异。持成就价值观的人努力工作,希望以此获得尊重,他们希望经济上的成功。持归属价值观的人的社会地位取决于年龄、阶层、性别、教育等,它关注的是“你是谁”而不是“你做什么”。西方国家在商业活动中倾向于成就取向,而中国则是归属取向。西方国家宗教精神要求人们努力工作以便在宗教上释罪,这也给予成功者宗教上的承认,因此宗教成为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尤其是新教伦理强调的“勤勉”观念对西方国家商业的发展影响更深。中国在商业活动中往往看重的是“过去的成就”、关系背景等,又受到佛教儒教的归属性的影响,因此总体来看倾向于归属价值观。

2.商业伦理。商业伦理涉及到商业活动中的道德问题,属于商业活动的价值判断。对商业伦理的经验性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雷蒙德・鲍姆哈特(RaymondBaumhart)的研究。DavidJ.Fritzsche&HelmutBecker(1984)以及DavidJ.Fritzsche(1987)等人的研究都发现文化间存在行为差异,但差异取决于面临的道德问题是什么样的。中西方国家对道德标准有不同的理解,他们在道德行为上也会产生差异。众所周知,关系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而且也常常被当做一种重要的资源,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因素。中国人在进行商业活动时,往往将它作为一种行业的潜规则。安义中、李丹(2000)对成都、西安、海口三城市企业管理者价值取向及管理者行为进行调查分析。他们请被调查者对资金、人才、特有技术、紧缺物资和社会关系五大资源进行重要性排序,发现在124份有效样本中,最大比率的排序是“关系―资金―人才―技术―物资”[16]。这事实上反映了“关系”在中国的商业运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胡军等人(2002)通过实证调查和主成分分析,总结出了华人企业管理模式的五个要素,其中“依赖网络”(涉及企业主的人际网络及企业间分工合作的问题)得分最高,即该要素最突出[17]。孙景华(2006)论证说,中国传统商业经营的信任方式,是一种典型的基于人格或品德的“熟人信任”[18]。

而在西方国家,经济活动以信用为基础,以社会契约为纽带,这不同于中国的情况。在西方国家,商业组织是通过与社会建立社会契约而获得合法性的(thomasDonaldson,1982),目的是增加社会福利。因此,在西方国家,利用关系进行商业活动则被认为是一种不公平的手段,而且涉及到是否合法的问题。

3.“以义制利”――“功利主义”。在商业活动的目的方面,中西方国家的商业文化体现了“以义制利”和“功利主义”的价值观。“以义制利”的思想贯穿了中国民族工商的整个发展历史。早在诸子百家时期,在义与利的关系上,荀子便提出“以义制利”,即以道德礼义节制人的利欲的基本准则。一方面,荀子认为,人的“好利”、“好声色”的自然本性是天生的。只要是人,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有求利之欲,是不可能去掉的。另一方面,荀子又认为,人的利欲是无止境的,社会财富却是有限的,人的利欲实际上难以得到充分的满足,因此人们对于利欲必然要有所节制。“以义制利”,才能调节人的利欲无限性与社会的财富有限性的矛盾。他说:“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所欲虽不可尽,求者犹近尽;欲虽不可去,所求不得,虑者欲求节也。道者,进则近尽,退则节求,天下莫之若也。”[15]就是说,人的自然,虽然不可能充分满足,但可以尽量得到满足;虽然不可能去掉,但可以努力加以节制。依靠礼义道德这些求利和节制利欲的规范,才既可能恰当地满足人的,又可合理地节制人的。

西方商业文化中鼓吹个人利益的天然合法性和至高无上性,充分肯定人们的功利追求。西方“功利主义”思想产生于17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它作为一种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道德和物质利益之间关系的学说,为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发展提供了道德精神的支持。在功利主义思想中,对于人类行为的效果,功利是唯一有价值的,从而主张人们应该积极入世,追求财富是信仰上帝的表现,勤劳致富是上帝恩典的象征。只要是自己勤劳努力得来的财富,都是符合上帝对人的要求的,都是可取的甚至提出“不获利的研究”都是“浪费光阴和自我放纵”。功利主义的这种精神和韦伯在《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中所提及的新教伦理精神中有很多相似之处,新教中也提倡“理性追求社会财富是光荣的”。积极追求财富的思想和精神,在当时不仅成为西方社会中人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价值观,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近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极大地推动了整个西方世界的经济繁荣。

4.“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中西方国家在商业文化价值观方面还存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差异。个人主义价值观提倡个体自我需要的满足,通过经济或社会途径来奖励个人成就,他们重视“个人生活时间,有挑战的工作、成就需要、对完成工作的个人的认可”(Drake,2001:320)。他们往往具有竞争的态度,而且鼓励竞争。而集体主义价值观则鼓吹个体相互依赖,个体需要从属于集体和法律制度,个体有义务为集体利益而牺牲,这种牺牲也会得到经济或社会奖励。他们强调的是团队合作与和谐。西方国家倾向于个人主义,他们把自己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且把商业上的成功看做自己一切行动的目的,西方国家个体之间的竞争也很激烈。而中国商业活动中往往强调企业的整体利益,任何损害集体利益的行为都会被批评,对成就往往是精神鼓励,比如公开表扬等,较少的物质奖励。

(三)中西商业文化的表层比较分析

主要指商业层面的行为规范,涉及的面很广。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以下几个中西方差异比较大的方面:“商业沟通行为”、“商业谈判行为”、“商业交往方式”、“商业交往策略”和“商业惯例”。

1.商业沟通行为:高情景―低情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根据人们在沟通过程中信息传递与接收的准确性和清晰性,提出了高情景与低情景文化分析构架[19]。他认为,“情景”是环绕着一个事件的信息,而“事件”则是沟通所要表达的内容,它们之间的组合方式反映一种文化的特征。根据“情景”和“内容”的不同组合,可将文化分为高情景文化(highcontextculture)和低情景文化(lowcontextculture)。高情景文化的特征是:在沟通过程中,只有很少的信息是经过编码后被清晰传递出来的,人们在交往过程中重视“情景”而非“内容”,注重建立社会信任,高度评价关系和友谊,关系的维持比较长久。沟通是含蓄的,人们对含蓄的信息非常敏感,个体从早期就学会了准确解释这些含蓄的信息。具有权力的人对下属行为负有个人责任。信任是人们履行协议的基础,协议常以口头形式确定。“圈外人”较为容易辨识,但很难进入“圈内人”的群体,在商务谈判过程中,人们不太重视时间,却拘泥于形式[20]。很明显,中国的商业沟通行为属于典型的高情景,而恰恰相反,西方国家大多属于低情景。

2.商业谈判行为。(1)先谈原则与先谈细节。中国商人喜欢在处理细节问题之前先就双方关系的一般原则取得一致意见,把具体问题安排到以后的谈判中去解决,即“先谈原则,后谈细节。”而西方商人如美国人则往往是“先谈细节,避免讨论原则。”西方人认为细节是问题的本质,细节不清楚,问题实际上就没有得到解决,原则只不过是一些仪式性的声明而已。所以,他们比较愿意在细节上多动脑筋,对于原则性的讨论比较松懈。(2)重集体与重个体。中西方在谈判中都是既重集体又重个体。但西方人比较强调集体的权力,即“分权”;强调个体的责任。中国人比较强调集体的责任;强调个体的权力,即“集权”。(3)重立场与重利益。中国人比较重立场,而西方比较重利益。中国人由于自己的国民性把“面子”看得极重,在谈判中对于立场特别敏感。

西方人对利益看得比立场更为重要。无论对任何人,评价其工作绩效的标准是看其谈判成果。一个在谈判中“勤恳稳重”有余而低效无利的谈判者,在西方人看来是绝对不能容忍的。“苦劳”在西方人眼睛里不可能被记入“功劳”账上。因此,一个在谈判中过分坚持立场而不能获得利益或放弃了应得利益的人在西方是不可能被重用提拔的。由于西方的谈判者重效果而轻动机,他们对立场问题往往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在谈判中努力追逐利益。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取决于其是否能为自己带来好处,是否会损害自己的利益[21]。

3.商业交往方式:熟人化、家族式、口头承诺――制度化、法律化、契约化的交往方式。中国传统社会缺乏基本法律保障和统一的商业竞争规则,却具备强大的以儒家思想为主题的社会道德秩序,中国人讲究感情,注重关系。在传统中国社会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22]人们倾向于对外办理任何事情,都托人找关系。这种熟人化、家族式的商业交往对象使人们的交往方式倾向于口头承诺。

而西方人对人性的假设比较悲观,认为“人之初,性本恶”,认为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是人的本性,道德秩序不足以约束人们的恶行,故主张以制度、法律和契约来管制和约束人们的行为。在西方整个社会历史进程中,“法律意识”、“契约精神”等观念早已深入人心,成为其文化的一部分。在商业交往中,人们也往往倾向于签订契约,用契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4.商业交往策略:情、理、法―法、理、情。中国人重感情,在商业交往中讲究“和为贵”,注重哥们儿义气,往往对人不对事。在中国做生意,更需要注意的是“合情”、“合理”,除非迫不得已,一般人们都避免动用法律来解决问题。

而西方则恰恰相反,人们在商业交往中,会把法律摆在第一位,法律意识深入人心,其次才会考虑“理”和“情”。

5.商业惯例。日常行为和习惯方面,例如,在穿着方面,西方商人通常比较讲究,在正式场合下他们都穿套装西服,穿皮鞋,打领带,男士、女士都用香水。改革开放后,中国商人也基本上这样穿着,但男士一般不用香水。在公共场所西方商人很注意举止,一般都不抽烟、不吐痰、说话声音很轻。中国商人也这样做但兴奋和激动时往往把嗓门提得很高。在娱乐方面西方商人通常喜欢打高尔夫球而中国商人喜欢打牌或打麻将[23]。

商业礼仪方面,东西方各有自己的礼仪。

结论

本文基于商业文化的视角,通过中西商业文化的对比分析,从文化的三层次(核心层、中间层和表层)出发分析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面临的商业文化差异,并得出了跨国并购文化整合中商业文化层面的分析维度,深化了商业文化整合的研究,但还没有进行实证方面的检验,因此未来的研究应该着重从实证角度进行检验商业文化是否在这三个层次上影响文化整合。

参考文献:

[1]a.nahavandi,a.R.anizationalCultureinthemanagementofmergers[m].London:QuorumBooks,1993.

[2]G.evans.Demark:pinstripesVersusthetrinity[J].euromony,1991,(1):63-66.

[3]i.picker,H.D.Shapiro,etc.mergersandacquisitions:Strategicistheword[J].institutionalinvestor,1991,(1):74-81.

[4]Johnw.Berry,RobertC.annis.acculturativeStress:theRoleofecology,CultureandDifferentiation[J].JournalofCross-Cultural

psychology,1974,5(4):382-406.

[5]p.Haspeslagh,D.Jemison.managingacquisitions:CreatingValuethroughCorporateRenewal[m].newYork:Freepress,1991.

[6]J.Cullen.多国管理:战略要径[m].邱立成,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7]F.trompenaars,C.Hampden-turner.在文化的波涛中冲浪:理解工商管理中的文化多样性[m].关世杰,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8]S.Schneider,Jeans-LouisBarsoux.跨文化管理[m].石永恒,译.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9]m.Dalton,等.成功的全球化管理者[m].王俊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0]Brouthers,K.D.,Bamossy,G.J.post-formationprocessesineasternandwesterneuropeanjointventures[J].Journalofmanagement

Studies,2006,43(2):203-229.

[11]牛力娟,周淼.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文化整合模式的选择及其启示[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6,(4):103-107.

[12]e.H.Schein.企业文化与领导[m].朱明伟,等,译.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1989.

[13]m.porter.态度、价值观、信念以及繁荣的微观经济学[G]//SamuelHuntington,LawrenceHamison.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

如何影响人类进步.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14][汉]班固原.汉书[m].马玉山,胡恤琳,选,注.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15]马.二十五别史[m].济南:齐鲁书社,2000.

[16]安义中,李丹.关于成都、西安、海口三城市企业管理者价值取向及管理行为的调查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00,(1):60-63.

[17]胡军,王霄,钟永平.华人企业管理模式及其文化基础――以港、台及大陆为例实证研究的初步结果[J].管理世界,2002,(12):

104-113.

[18]孙景华.中国人的管理逻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19]edwardt.Hall,HowCulturesCollide[J].psychologytoday,July,1976:67-76.

[20]Jeffwrathall,michaelm.Berrell.国际管理学――全球化时代的管理[m].张新胜,王,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1]佚名.中西方商务谈判差异[eB/oL].sygj.省略/info/285-1.htm,2006-11-17.

[22]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1985.

[23]郎可夫.美中商业文化的冲突与沟通[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74-76.

商业化的定义篇9

梅雨季节,我们走进义乌小商品城,进入了小商品的大世界——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买不到的。资料显示,义乌小商品城现拥有营业面积470余万平方米,商位7万个,从业人员21万多,日客流量21万余人次,经营170万个单品。据说,每天有来自全国各地的20万经商大军活跃在市场里,其中常驻义乌采购商品的外商超过1万人。

然而,我们观察到的现实情况是,除了一区的花类、玩具、头饰等区域有一些客户在洽谈、采购产品外,其他各区显得异常冷清。如此稀疏的客流,何以支撑这一全球规模最大的国际商贸城?“卖家比买家多”的国际商贸城如何实现2012年580.03亿元的成交额,如何实现对当地和相关产业的经济拉动?

电子商务的发展,迅速将客流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如此少的客流,商家依然淡定,市场管理方仍能坐得住,背后有何玄机?这得从小商品市场的发展历程中探寻。

义乌小商品城从1982年创立到电子商务兴起这一段时间,我们称之为老市场,其价值链主要由客流、信息流、物流构成。其中,客流是老市场的主要支撑,围绕客流形成了信息流和物流。在那20余年时间里,因为信息技术不发达,客人对产品的搜索成本很高,找到需要的产品很难。义乌小商品市场正是满足了这种需求:它是各类小商品的汇集之地,相比于去各个厂家搜索、选购产品,客人在这里可以低成本地找到、选择自己想要的商品。

多数小商品城里的商户采用的是“前市后厂”模式:一部分是商户做大后向上延伸开始经营自己的工厂,一部分是先有工厂然后在市场开出自己的直营店。还有一部分商家没有自己的工厂,但他们以庞大、稳定的订单整合了几家小工厂(甚至是小作坊)长期供货,俨然成为他们在小商品城的总经销。在这里,客人不仅可以省时省力地找到产品,还可以获得相对低廉的“出厂价”,伴随需求的增长,小商品城的客流量逐年增加。

随着近几年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电子商务的兴起,商品的搜索成本大幅度降低,新市场中买卖双方的交易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小商品城内客流量的减少上。我们随机采访了10家商铺,发现他们或多或少地都在“触电”:比较传统的商家、经营非标准化产品(比如花类、毛绒玩具、手工制品等)的商家,主要通过QQ的信息、图片、视频传输功能,与老主顾沟通价格、材质、外观等商品信息,通过转账、汇款等方式实现交易;多数年轻的经营标准化产品(体育用品、日用百货)的商家,已经在天猫、阿里巴巴等电商平台上开店,针对新老客户实现线上选购、线上交易,在他们的客户中,淘宝店主占了很大比重。

这样,除了最初几次到义乌小商品城的采购者需要满足眼见为实的需求外,建立起信任感的客户开始在线上实现商品交易,买卖双方都节约了时间和沟通成本。另外,义乌市政府近几年也开始大力推进小商品电子商务的发展,组织企业、市场、店铺的相关人员进行电子商务方面的培训。义乌小商品城管理方还推出了义乌购电子商务平台,希望把全球最大的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批发市场搬上网,商铺商品与实体市场一一对应。义乌购将做成中文、英文、阿拉伯语三个版本,以方便国内外客户线上选购商品。电子商务发展如此迅猛,小商品城客流日渐稀少,小商品城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是否可以完全搬到网上?

小商品生产企业对小商品城的依存度会逐渐降低,但其窗口和展示功能依然不可或缺。关于实体店是否将被网店所取代,是一个讨论了很久,并将一直持续下去的话题。根据我们观察、采访到的情况看,小商品市场不会被线上渠道所取代。

对于一些非标准化、差异性比较大的商品,仅凭线上搜索、观察很难完全确定商品的细节信息,很多客人会到小商品城的店铺里现场对比、挑选商品。初次或前几次采购的客人,因为还没有找到或培育出有信任感的供货商,往往选择与商铺面对面沟通。另外就是一些外商,因为语言的沟通障碍,往往会在义乌设置办事处,定期到小商品城现场下单、采购。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采购者每次采购的商品品种不同,有新的采购类别出现时,就需要到商品城寻找供货商。

有一些行业领先企业(比如浪莎、双童吸管等),在品牌上已经有了一些积累,已经构建了相对完善的销售网络或拥有了稳定的订单,对小商品城的销售依存度逐年降低,但他们更重视的是店铺的品牌和商品展示功能。他们会在小商品城开辟面积较大的品牌展示店,向国内外客商展示企业实力和品牌形象。

最为关键的是,小商品城的店铺还有一个核心功能,就是满足客户的差异化需求,提供商品的定制加工服务。比如保鲜膜产品,商家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提供不同的厚度、宽度和图案。小商品城的店铺,就是其背后的生产厂家承接来样加工和个性化产品设计、加工的下单窗口。这种订单处理能力,也是义乌小商品城最难复制的核心能力。

新市场的价值链发生了转变,业务流替代了客流。双童吸管董事长楼仲平在接受我们采访时指出:“2010年之后,新市场由产业配套、信息流和物流三条价值链组成,产业配套替代了老市场中的客流。”楼仲平口中的产业配套,指的就是业务流,线上、线下店铺对不同客户不同订单的处理汇总起来,就形成了支撑小商品市场的业务流。通过业务流,小商品市场与浙中小商品产业群实现了更紧密的对接。

随着整个中国消费市场的消费升级,身为批发商、零售商的客户的采购需求也在发生转变。在过去商品搜索成本较高的年代,能找到所需要的商品是最关键的,方便客户找到商品是老市场存在的最大价值。而今,商品的搜索难度不断下降,客户不仅希望能找到商品,更希望能选择商品,买到更好、更划算的东西。找到、选择、划算是商业市场发展的关键词,也是商业市场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因为个性化需求和个性化竞争的要求,很多客户产生了定制商品的需求。

要保证客户选择到好的商品,首先要提高商品的质量。据小商品城管理公司的工作人员介绍,义乌小商品城的商品从过去的以中低端、低端为主,逐渐升级为现在的以中端甚至中高端为主。这里面有需求的拉动,有竞争的推动,也有市场管理方的监管和引导。其中,对日本等发达地区的外贸业务,对小商品生产企业的品质控制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而要保证客户买到称心的商品,商家不但要提供基本的、常态化的商品,还需要具备差异化的定制生产能力。客户可以拿着样品或者图纸,寻找相关的店铺洽谈订单加工。也有一些客户给商家描述自己所需要商品的用途或特征,然后由厂家负责创意、设计出样品,满意后再下单。这时,考验商家的就是其订单处理能力。

“前市后厂”的运营模式是小商品城商铺拥有订单处理能力的前提,商铺汇集种类、大小不同的订单,将订单信息发给自己或深度合作的工厂,工厂根据订单的产品要求、数量和交货期等组织设计、生产、交货。这中间,多种类、小批量的订单处理真正考验的是工厂的柔性生产能力和生产管理能力。而在多数家族式小商品生产企业中,多种类、小批量的订单处理主要靠生产线上几个关键岗位上经验丰富的关键人物来实现。

义乌小商品城的业务流是其他地区小商品城难以复制的核心价值链,小商品城可能比较容易复制,但其背后的浙中小商品产业群很难复制。每一个订单背后都有一条供应链,供应链环节上每一个企业的设备、原料等也需要供应链支撑,供应链背后更加庞大的供应链更增加了义乌小商品城的复制难度。正是这些错综复杂的供应链网络,保证了义乌小商品城业务流的顺利实现。

小商品生产企业的集群式发展,诞生了对工业品的需求,小商品城的产品种类也因之更加丰富、多元。到小商品城批发、定制商品的多是国内外的小商品经销商,或是各个电子商务平台上的网络店铺,这是一种需求链上的B2B模式,改变的是商品的位置。而每个小商品生产企业,背后都有不同的原料、零部件生产厂商为其供货,这是供应链上的B2B模式,改变的是产品的形态。人们往往只关注到了义乌小商品城的需求链,却忽视了其背后更为关键的供应链。

在小商品市场和小商品生产企业互相促进的发展过程中,小商品生产企业因为生产的需要,产生了对原材料、核心设备、零部件、维修工具等工业品的企业需求。与之配套的原料、设备、零部件、工具等工业品生产企业开始大批出现,在满足当地小商品生产企业需求的同时,他们开始在小商品市场开出店铺,面向国内外企业客户提供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类商品。如今,开厂所必备的各种物料、生产原材料、生产工具等商品,已经成为小商品城商品类别中的重要组成品类。企业客户几乎可以不出小商品城,买到开厂所需的所有工业品。

随着小商品个性化、定制化需求的不断增加,小商品生产企业对原料的创新、设备的创新要求越来越高,这对工业品供应链条上的企业来说也是新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工业品生产企业要为企业客户常态化地生产质优价廉的生产原料和工具;另一方面,还要针对企业客户的创新产品需求研发新的原材料(比如低成本、可降解的制塑原料)和设备、工具。这样,浙中小商品产业群不仅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而且每个供应链节点也更加多元化。

小商品市场的信息流犹如人体的神经系统,连接着买卖双方、调控着市场。在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商业生态中,供应链上的B2B和需求链上的B2B,都离不开信息流的连接。不论是现场交易,还是线上、线下的订单采购,都要依靠信息流把一个个孤立的环节,连接成为连续不断的有序活动。每一个市场主体都是依据它所接收到的信息从事活动,它所进行的活动又表现为将一定的信息传递出去,被其他主体接收,成为其他主体活动的依据。很多买家之所以到小商品城现场采购,就是为了掌握最新的市场信息。

流通信息会把市场状况传递和反馈给生产者和采购者,以及市场管理方和政府管理部门。根据信息流,政府可以引导产业结构调整,生产企业可以调节生产规模和商品结构,采购者可以调整自己的采购种类、时机和规模。在这个“库存死”的年代,尽可能地根据即时、全面的信息流做到按需生产,是保证企业现金流的关键。活跃在义乌的专门经营“库存”的经商大军,就是依托义乌市场庞大、即时的信息流来不断发现商机。

义乌小商品城的管理方很重视信息流的资源配置和调控作用,在2006年就推出了市场信息服务:每周会采集合作商铺的买卖信息,经过加工、分析处理,在网上中国小商品指数,包括城内价格指数、网上价格指数、订单价格指数、出口价格指数等,还会按品类周价格指数、月价格指数和景气指数。根据相关指数,小商品市场参与方可以调整自己的生产和采购计划。

义乌小商品城具有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得天独厚的信息流优势,任何一个小商品市场都不能获得如此即时、全面的流通信息,而这正是一个市场真正的核心价值所在。

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保障了低成本、高效率的商品和原料配送服务。义乌是一个既不靠海港也没有空港资源的内陆县级市,因中国小商品城成为连接世界成千上万个市场的“源头市场”。商品辐射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行销东南亚、中东、欧美等地,年出口量已达总成交额的60%。小商品市场拥有200余条联托运线路,直达国内200个大中城市,拥有6条铁路行包专列,建有浙中地区唯一的民用机场,紧邻宁波、上海港,海运发达,形成了公路、铁路、航空立体化的交通运输网络,日货物吞吐量达5000余吨。义乌开办海关办事处,开通“一关三检”,配套建设了国际物流中心、商城物流中心两个现代物流基地,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先进,功能完善、高效。义乌港的建设,让义乌迈向“大通关”,大大提高了出口货物的物流效率,节约了小商品出口企业的库存成本,加快了资金的回笼速度。

商业化的定义篇10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商业银行;稳定发展;意义

意识决定行动。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当前在全面深化改革、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时刻,金融行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并有效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对员工队伍建设的重要作用,进而促进商业银行发展稳定。

一、思想政治工作对商业银行发展稳定、员工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1、树立底线思维,夯实案防基础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前期潜藏风险不断释放,商业银行既面临激烈的生存发展压力,更须面对严峻的案件防控形势。仅2015年度,银监会就对1295家违规银行业金融机构处以罚款6.01亿元,充分说明了当前安防形势的严峻性。近年来,外部风险向商业银行内部渗透趋势明显,非法集资、民间借贷等外部风险传导至商业银行内部的案例屡见不鲜。

银行业是经营风险行业。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链条为案件高发领域,多涉及违法、违规行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对党纪国法的学习培训,对员工进行警示教育,能够牢固树立员工底线意识,使员工自觉遵规守纪,减少违法违规行为发生。

2、确立正确价值导向,培养良好企业文化

“上等公司治理靠文化,中等公司靠制度,下等公司靠亲友义气”,只有在公司内部建立起积极健康的企业文化,企业治理才能事半功倍。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企业发展好坏关系国计民生,关系客户切身利益,理应以“建百年基业”为发展目标,这就更需要建立起良好的企业文化,实现长久治理。

思想政治工作对企业文化有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面对当下相互激荡的各种思潮,员工思维愈加活跃,价值追求呈多样化发展,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就难以形成企业发展稳定的合力。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保证发展过程中是非明、方向清、路子正。

思想政治工作为培育企业文化指明了方向。企业文化的建设必须沿着社会主义方向。经济基础与企业文化具有密切相关性,并且企业文化的本质也会因经济基础的差异发生转变,对于我国而言,企业在文化建设上所要具备的性质就是社会主义。而实现以上发展方向的媒介就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将党的政策、方针、阶段性路线教育和马列主义基本理论作为主要内容,同时对职工的“三观”不断培养,并且加强企业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以此来促进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

思想政治工作为培育企业文化提供了精神动力。职工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与企业的文化建设具有密切相关性,同时这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动力,只要将其开发和利用,就能为企业创造巨大的价值。而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培养企业职工精神、思想的关键,在对职工行为和思想活动进行了解的情况下,实施针对性的教育,是加快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

思想政治工作为落实企业文化丰富了形式。企业文化应当是能够使所有员工认同的共同价值观念,要真正使这种价值观念深入每个人的内心,成为所有员工的共同遵循,还需要通过多样的形式落下去。

3、增强团结协作意识,提升工作效率

银行业是一个极为讲究团结协作的行业。没有团结协作,任何业务都将寸步难行,正常经营将无从谈起。仅以一笔贷款的发放为例,会经历调查――审查――审批――发放等业务环节,涉及到负责调查的客户经理、负责审查的审查人员、有权审批人、贷款合同签订岗、内勤核心系统操作人员等一系列岗位,通力协作,环环相扣。

思想政治工作一方面能够培养员工的团结协作意识,形成相互配合的工作理念,促进业务有条不紊的展开;另一方面能够在员工中培育统一的价值理念,明确共同的目标,各司其职,使各岗位员工行为有内在的统一性,是比规章制度更为有效的管理方式。

4、培养员工全局意识,促进长远发展

企业应当做时代的企业,商业银行也应当做时代的商业银行。只有将商业银行的经营放在整个社会责任分工中去审视,将商业银行的发展放在整个社会改革发展的大环境中去思考,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语境中,思考商业银行的现状与未来,才能顺应时代潮流,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推动力量,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完善和创新稳定的金融支持,承担起惠民兴商的时代责任。

做时代的企业,就必须依靠有全局性眼光的员工。培养员工的全局意识,需要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融入对当前经济形势、产业政策、整体发展规划的学习和了解,在聚焦银行具体业务工作的同时,培养发散的眼光和思维。

二、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商业银行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做好商业银行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一是要统一员工思想,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重视员工思想政治教育上下功夫。首先要及时将上级行有关思想政治工作的文件精神及时传达下去,让每一位员工明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以及要求等,解决一线员工的思想问题,包括他们对规章制度、考核方法、管理办法的认可和理解,使他们能够保持愉悦的心情开展工作。其次,要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改进和完善人事用工制度,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人才战略,激发员工活力,提高商业银行综合竞争能力。在绩效考核中,要建立正向激励为主的绩效考核机制,建立合理的考核分配机制,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达到以考核促进业务发展的目的。

二是要大力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员工廉洁自律能力,避免金融案件的发生。加大思想政治工作力度,教育员工爱岗敬业,努力克服享乐主义、攀比思想。与此同时,还要时常对基层商业银行信贷、会计、出纳、联行等重要岗位的人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大家必须在工作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原则,遵章守纪,抵制住各种各样的拉拢腐蚀,有效避免糖衣炮弹的袭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