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十篇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十篇

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7:48

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篇1

关键词城市绿地;生态;评价体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X8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2012)04-0067-05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4.013

生态系统功能主要分为对内和对外两种功能,对内功能是生态系统维持自身运转的能力对外功能是为人类和其他动物提供服务的功能,其中维持自身运转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和演替过程等。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对高质量城市人居生活的强烈要求,城市绿地承担着越来越多的生态功能、景观美化功能和经济社会功能。在对城市绿地生态系统评价研究中人们关注焦点主要集中在城市绿地为人类提供的生态服务功能,而忽视绿地自身运转功能;评价体系的设置也过多依赖于数量指标,同时,未能借助指标对绿地结构合理性、功能状况、质量高低等问题进行科学评价。高估了城市绿地生态功能,影响城市绿地规划、建设和管理。

1城市绿地生态系统评价忽略的几个问题

1.1绿地数量和面积与生态功能的关系

1993年11月国家建设部颁布《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确定以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城市绿化覆盖率和城市绿地率等3大指标为城市绿地评价的主要指标。建设部2002年颁布的《城市园林绿地分类标准》(GJJ/t85―2002)和2010年颁布的《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GB/t50563-2010)中,建成区绿地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公园绿地面积等数量指标是城市绿地评价考核的重点。导致各级部门将完成数量指标看作是绿地建设管理的重要任务,公众也误认为绿地数量越多、面积越大、人均越多,城市绿地生态功能越好,一味追求数量指标,而忽视了绿地质量建设。在目前城市绿化建设用地极为有限、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园林绿化设计和建设滞后的情况下,通过扩大绿地面积来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必然会带来造假行为或歪曲绿地建设实质。

1.2人工绿地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生态功能的差异

通常情况下,城市绿地生态功能效益评价指标和参考标准直接来源于研究人员多年对自然生态研究的结果,但忽略了人工绿地生态系统与自然状态下的绿地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经常被人们高估。在对自然生境与人工生境中鸟类的种类、数量及鸟类群落研究中发现,人工生境中鸟类物种数及密度显著低于自然生境,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生境改变对鸟类多样性有不利影响[1]。在选取物种多样性指数对黄土丘陵区主要天然及人工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的研究中,天然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高于人为干预的人工植物群落[2]。城市绿地在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效果都不如自然植被,甚至某些生态功能面临缺失的危险。

1.3对城市绿地特殊生存环境和后期科学管护的忽视

城市建筑、道路、管道等基础设施的修建,改变了城市地下地质结构,破坏了绿地的径流和根系统,增加了土壤侵蚀速度。城市热岛效应形成小气候,影响城区温度、湿度。大气悬浮物和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会干扰或破坏植被的呼吸和蒸腾功能。城市污水,超出绿地净化速度和能力。城市的噪音、夜晚照明扰乱植被的新陈代谢,加快植被衰老和枯萎速度,阻碍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城市特殊的地表和环境特征,改变了绿地生态机体生存条件,对绿地健康构成较大威胁。

很多情况下,对园林绿地的管理只限于移栽、浇水、修剪等基本护理,而少有林业、土壤、生态等专业人员参与研究、实验和改良。以致城市绿地对人工形成依赖,失去生态系统的自然特性、生命机能容易扰,能量自给能力、抵抗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能力降低。

1.4重视城市绿地功能和价值,忽视建设和管护成本

铺设大面积的观赏性草坪再栽种一些灌木是目前城市绿地建设的普遍做法,简单而又方便管护。为了保持草坪的整洁和清新,需要定期进行修剪、使用大量杀虫剂、不停地用水龙头进行浇灌。设置花台和盆栽是美化城市风貌的新渠道,由于植被只能在薄薄的土层中和狭小的土壤空间生长,土壤失去了涵养水源的功能、缺少有机物质成分和微生物活动,不能维持水分、营养的供给,需要定期浇水、施肥、修剪、移栽等保育措施才能维持其生存状况。

在城市地标、高档住宅小区设计和建设中,投入大量人财物引进或者移栽一些名贵树种、古树或建设整齐划一园林绿化工程,大多数情况下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植物具有群落性特征,仅仅一棵或者是少数几株树种无法发挥其生态、景观效益,还会导致树种的水土不服。过分注重景观性或者过分依赖于人工来建设城市绿地是一种极不经济的行为,花费了大量的人财物力,建设成本较大,生态功能不稳定,发挥的景观效益也非常短暂、有限。

1.5绿地建设的内涵在城市园林绿化中被曲解

城市园林绿化是以生态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等专业原理为指导,以人工培育的绿色植被群落为主体,通过对城市一定规模的绿地生态系统进行改造,并添加文化和艺术内涵综合构成的具有生态、景观、文化等功能的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是一个对城市人居生态环境改善,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方法和过程。绿地不再局限于单纯的绿化功能空间,而是从区域自然生态、人工生态与环境保护以及建设的角度组织绿地与生态要素体系[3]。

绿地作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绿地首要的功能应当是维持城市生态平衡,强调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植物种类情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而非仅仅是视觉上的“绿化”。将绿地建设误以为在一块草坪上配植几株灌木,误认为绿地建设就是绿化,误认为有了绿色就会发挥生态效益;有时候把景观与绿地的概念混淆或轻重颠倒,这样既没有很好发挥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又缺乏景观特色,在很大程度上曲解了绿地建设的内涵。

2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综合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2.1整体性

各种形式的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形成了多种相互关联的模式,例如气体成分的调节伴随着气候调节,水分调节与土壤保持相依存,水分调节与土壤肥力保持和食品生产功能相关联,同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发挥还与周边环境以及人们的感知认识紧紧相关。城市绿地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指标和样本选取时不能将中心城区与郊区分开,也不能将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区别对待,在评价内容选取时全面考虑绿地自身、绿地与生存环境之间、以及公众对绿地感知认识的综合。

2.2前瞻性

评价体系的构建既要反映城市绿地的现状,也要通过建立资源、经济、社会和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借以指示城市绿地未来的发展趋向。例如,随着城市面积增加、人口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多元化追求和个性化的人居环境需求,城市绿地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功能期望。评价体系对于绿地设计和建设具有导向功能,提前预测和推算未来发展趋势,可以更好地满足未来各项需求。

2.3简单和可操作

评价指标的概念需具体和明确,易测易得,数据应便于统计和计算,且有足够的数据量。指标的设计应以相关部门和研究机构的标准以及研究成果为参考,得出的结果也便于被采纳。

2.4相关性

城市绿地作为一个有机生态系统,各个部分之间具有较强的相互联系,在指标选取时应当考虑指标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指标之间能够相互应证和补充。同时,指标要具有针对性,与绿地某一特征和实际情况有较强的关联,能反映绿地质量、数量、功能和结构关系。

2.5便于比较

城市绿地受到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城市建设与管理等影响,不同类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应既要有个性特征还应具有共性,各项评价指标应具有明确的含义和统一的测算标准,尤其是在设计主观层次的问题时,在问题程度上拉开距离,这样便于将国内外、不同地理环境、不同类型城市之间的评价结果作比较。

3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生存环境的优良性、绿地自身的健康是确保城市绿地各项功能充分发挥的前提,而居民的感知认识是绿地是否能有效满足公众需求的重要测评标准。将这三方面与传统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相结合作为新的研究视角,综合构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功能评价体系,这样的研究还不多见。

参照一些学者对城市绿地生态系统评价指标的研究[4-5,9,12],根据《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GB/t50563-2010)和国家园林城市标准,选择其中一些指标,增加一些来自林业、生物、生态等学科当中能反应绿地生存环境、绿地自身健康状况的指标,构建新的城市绿地生态系统评价体系框架(图1)。

图1城市绿地生态系统评价体系

Fig.1theevaluationsystemofurbangreenspace

3.1生存环境优良性

3.1.1城市小气候

城市小气候又称为微气候,主要受到城市人动的影响形成热岛效应,改变了局部区域的温度、湿度、光照、降水、风等条件。这些条件是否改变了当地常年平均水平或者能否满足城市绿地生长发育,需要设计针对性的指标来考证和研究。

3.1.2水

城市地表水、浅层地下水是绿地生长的直接水源,需要有指标来测量绿地用水的数量及受污染状况、矿物元素含量、酸碱程度等显示城市水体质量的指标。例如可以选取地表水各类水质比率指标,或者直接对绿地地表水进行测验来确定。

3.1.3大气

汽车、工厂、家庭厨房以及建筑施工,产生了污染大气环境的CH4、H2S、Co、So2、no2、o3等有害气体和颗粒物,影响绿地植被呼吸、蒸腾,污染物跟随降雨到达地面,腐蚀根系、影响植被生长。因此,需要对城市大气中气体成分和含量,尤其是有毒成分进行计量和监测,选择用年空气污染指数小于或等于100的天数等类似指标来综合测算。

3.1.4土壤(土地能力)

城市绿地的土壤主要来源于建筑垃圾、建设开挖的深土层,而绿地中的树叶和杂草在管护中被清扫干净,土壤当中缺乏有机质和分解有机质的微生物、动物。因此,通过考察土壤结构、土壤有机和无机成分、土壤酸碱度、土壤封盖度、土壤退化程度和土地生产潜力等指标来测量绿地土壤能力。土壤中的生物和动物对土壤的形成、发育、物质循环、肥力演变等有较大影响,有助于指导科学栽培、施肥、灌溉、排水和施用农药等,改善土壤质量。因此,为了衡量绿地生存环境优良状况,还需要有测量土壤中微生物、动物等情况的指标。

3.2绿地健康状况

运用生态系统健康理论与相关指标对城市绿地生态系统进行评价和分析,动态地揭示绿地系统的现状和变化趋势,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性主要包括系统的整合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本文从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建设与管理水平和绿地能力等四方面来衡量绿地的健康状况。

3.2.1群落结构

若仅注重观赏价值和成本,栽培整齐划一的树种或者是仅仅栽种少数品种植被,造成树木的种类、年龄、层级、高度等趋向一致,极易出现水土流失、地力衰退等不良生态后果,也易发生森林火灾和病虫害问题。

群落的稳定性主要看是否满足各构成组分的生态习性;受环境污染危害的程度可以通过观测植物高生长,叶片选择和叶子是否正常生长,以及成片树木的叶子变黄或濒临死亡来判断;树木病虫害情况也可通过观测来完成[6]。城市绿地群落结构的考察指标主要有四类[7]:植物群落水平结构(群落密度、覆盖度)、植物群落垂直结构(乔灌草比例、层片值、叶面积综合指数)、树种组成结构指标(树种多样性、自然度)、树木年龄结构指标(速生慢生比、胸径结构)。

3.2.2生物多样性

只有品种多样化才有生物多样性,只有生物多样性才有生态稳定性,只有绿地生态系统稳定,才能保持系统整体健康性并对有害生物保持较强的抵抗力。在对橡胶园和茶树种植园研究表明,随着种类增加,层次复杂加大,系统在生物量及生产力上均有明显增加,随着结构的复杂化加大,相对湿度也随着增加,最高温度降低,最低温度升高,风速减少,土壤流失明显减少,对低温风害的抵抗力加强[8]。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包括了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近年研究得较多的景观多样性等领域[9]。绿地生物多样性测量可选取的指标主要有:植物种类多样性、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比、乔木与灌木比、植被丰度、土壤中生物种类和单位生物量、公园内虫鸟种类和出现频率、乡土树种比率。

3.2.3建设与管理水平

根据《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GB/t50563-2010),选取综合管理、建设管控中主要指标。(1)综合管理:城市园林绿化维护专项资金、城市园林绿化科研能力、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信息技术应用。(2)建设管控:公园管理规范化率、古树名树保护率、节约型绿地建设率、立体绿化推广率、公园绿地应急避险成所实施率、城市园林绿化管护力度即肥料的种类、施肥的保证率、树木和草坪的修剪及时性、防治病虫害农药的种类、灌溉水保证率和灌溉方式以及灌溉量等。

3.2.4绿地能力

一是植被生长能力,它包括植被平均寿命、新增绿地存活率、林木平均生长率、乔灌木根系延伸范围,二是受损弃置生态与景观恢复率,三是植被的适应性,包括树种的适宜性、植物生长发育状况、病虫害的发生情况等。

3.3绿地综合效益评价

城市绿地系统综合效益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景观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体,唯有兼顾四者,协调四者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城市绿地系统功能发挥。在构建绿地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时,采用六个分类[10]。

3.3.1生态功能

绿地系统连续性、绿地到达便利程度、绿地廊道宽度与联通性、绿地板块形状和面积、绿地空间景观多样性。

3.3.2结构形态

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状况、吸收有毒气体净化空气状况、滞尘状况、防止噪声、调节气候温度状况、涵养水源蓄水保土状况。

3.3.3经济效益

城市绿地与周边或外界绿地的关系、城市绿地的区位、绿地空间的绿地及其他用地比例、绿地空间郁闭程度。

3.3.4生态过程

苗木产值或增益值、经济林木比例、公园和风景区经营收入。

3.3.5景观效益

古树名木保护和园林文化生态价值、绿视率、绿地对视线的抗干扰程度、园林游览观赏效应。

3.3.6规划定量

绿地面积或人均绿地面积、公共绿地面积或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地率、复层绿色量或人均复层绿色量、绿化三维量或人均绿化三维量、城市绿量率、公共绿地率、道路绿地率、防火绿地比例。

4居民感知认识

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综合效益和功能,还可以通过对城市居民对绿地主观感知认识的调查分析得到。为了比较不同自然地理环境下、不同级别城市的居民对城市绿地建设满意度和存在问题差异性的了解,从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服务群体需求入手,将全国划分为南部季风区、北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等四个季风区,在每个季风区抽取一定比例的城市居民作为调查对象,形成样本,从城市绿地规模与数量、可达性、公平性、乔灌草结合度、野生性、多样性、观赏性、绿地生态服务功能、绿地管理、对绿地的满意度、公众参与等11个重要方面考查当地居民对城市绿地的需求程度,对绿地的切身感受和绿地建设与管理问题。将调查结果作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功能评价,改善绿地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参考依据。

5结论

由于我国各个城市和地区社会经济状况,生态环境差异水平和气候差异都较大,尽快建立起一套统一的、有效的“多类型多层次”绿地指标体系,构建多维度、多层次的城市绿地生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来评价我国城市绿地生态水平,指导我国生态城市的建设。[11]城镇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从多角度、多方面借鉴和综合了前人的一些研究成果,评价体系既依靠客观统计数据,也以主观的调查分析作为支撑,涉及到林业、生态、生物、统计、环保、城镇规划等多个方面,指标涵盖了传统评价内容当中的数量指标、质量指标、结构指标以及功能指标。本文提出的评价体系旨在为城镇绿地生态功能综合评价打开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希望能为城镇绿地规划、建设和管护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蔡音亭,王强,张颖,等.西天目山低山地区人工与自然生境夏季鸟类群落比较[J].动物学杂志,2008,43(4):20-25.[CaiYinting,wangQiang,ZhangYing,etal.BirdCommunitiesatartificialandnaturalenvironmentinLowermountainRegionsofwesttianmumountain[J].JournalofZoology,2008,43(4):20-25.]

[2]卜耀军,温仲明,焦锋,等.黄土丘陵区人工与自然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以安塞县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05,12(1):4-6.[BuYaojun,wenZhongming,JiaoFeng,etal.ResearchonBiodiversityofartificialandnaturalplantCommunitiesinLoessHillyRegion:takinganSaiCountyasanexample[J].Research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2005,12(1):4-6.]

[3]姜允芳,刘滨谊.区域绿地分类研究[J].城市问题,2008,29(3):82-86.[JiangYunfang,LiuBinyi.Classificationstudyonregionalgreenspace[J].Urbanproblems,2008,29(3):82-86.]

[4]李妮,李艳红,尹林克,等.克拉玛依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健康现状评价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5):6305-6306,6343.[Lini,LiYanhong,YinLinke,etal.evaluationandanalysisonKaramayCentralCityZoneGreenSystemHealthypresentSituation[J].JournalofanhuiagriculturalSciences,2008,36(15):6305-6306,6343.]

[5]陈春娣,荣冰凌,邓红兵,等.欧盟国家城市绿色空间综合评价体系[J].中国园林,2009,25(3):66-69.[ChenChundi,RongBingling,DengHongbing,etal.ComprehensiveassessmentSystemofUrbanGreenSpacesintheeuropeanUnion[J].ChineseLandscapearchitecture,2009,25(3):66-69.]

[6]李成.影响城市绿地生态质量主要评价项目因子分析[J].山东林业科技,2006,163(2):83-84.[LiCheng.analysisonmainfactoraffectthecitygreenlandecologicalqualityevaluationproject[J].JournalofShandongForestryScienceandtechnology,2006,163(2):83-84.]

[7]徐晓红,尹林克,等.干旱区绿洲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健康的评价方法:以新疆克拉玛依市为例[J].干旱区研究,2008,25(4):464-469.[XuXiaohong,YinLinke,etal.StudyontheevaluationmethodsoftheHealthofGreenlandSystemintheoasisCitiesinaridareas:aCaseStudyinKaramayCity,Xinjiang[J].aridZoneResearch,2008,25(4):464-469.]

[8]冯耀宗.物种多样性与人工生态系统稳定性探讨[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6):853-857.[FengYaozong.SpeciesDiversityandmanagedecosystemStability[J].ChineseJournalofappliedecology,2003,14(6):853-857.]

[9]杨伟儿,张乔松,周先武.广州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的现状与展望[J].广东园林,2006,28(2):47-52.[Yangweier,ZhangQiaosong,ZhouXianwu.CurrentStatusandprospectsofBiodiversityinGuangzhouUrbanGreenSpace[J].GuangdongLandscapearchitecture,2006,28(2):47-52.]

[10]刘滨谊,姜允芳.中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2,138(2):27-29.[LiuBinyi,JiangYunfang.theinclinederrorsandCountermeasuresofUrbanGreenSpaceSystemplanninginChina:theResearchonindicesSystemoftheUrbanGreenSpaceSystemplanning[J].UrbanplanningForum,2002,138(2):27-29.]

[11]张利华,张京昆,黄宝荣.城市绿地生态综合评价研究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5):140-147.[ZhangLihua,ZhangJingkun,HuangBaorong.ResearchprogressinComprehensiveevaluationofUrbanGreenland[J].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11,21(5):140-147.]

newperspectiveofComprehensiveevaluationResearchonUrbanGreenSpaceecosystem

ZHanGLihua1ZoUBo2HUanGBaorong1

(1.instituteofpolicyandmanagement,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190,China;2.CollegeofResourcesScience,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

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篇2

【关键词】城市园林;功能;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城市园林的功能

随着城市日趋工业化和现代化,随之而来的是工矿企业的“三废”污染严重地破坏了人居环境,威胁着居民的身心健康。科学家和园林专家曾多次提出,将森林引入城市,让森林发挥其生态功能,以改善城市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城市园林的基本功能作为现代城市建设范畴的城市园林绿化,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应落实在有利于促进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这一目标上。所谓身健康,就是城市园林绿化首先应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使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最有效的改善,从而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所谓心健康,就是城市园林绿化应该给人们美的视觉享受,并且通过城市园林绿化景观的展现,使人们感受到城市色彩的丰富绚丽,品味到城市特有的人文风貌与历史脉络,从而使人们获得心灵的满足[1]。因此,城市园林绿化的根本目的决定了它应充分发挥出两方面的功能: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在保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方面,具有其他设施不可替代的功效,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托条件。城市园林绿化通过植树、种灌、栽花、培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过程,不仅要提高城市的绿地率,也要充分利用立体多元的绿色植被的生态效应,包括吸音除尘、降解毒物、调节温湿度、有效降低城市污染的程度,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使城市环境质量达到清洁、舒适、优美、安全的要求,从而为市民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城市生活空间。但草坪的生态功能有限,只相当于森林的1/25,光靠草坪来改善生态,改善环境是不够的。相比起来,建设上有高大的乔木,中有低矮的灌木林,地面上是草本地被植物的森林,其生态和环境价值就要高得多。国际上以“城市之肺”来比喻森林对城市的作用。由城市森林构造的“肺部”吸纳的则是尘土、废气、噪音等污染物,呼出的是氧气和水分。这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必要条件。因此,城市园林绿化要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作为首要功能。

美化市容,充分烘托城市环境的文化氛围城市园林绿化根据不同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把大量具有自然气息的花草树木引进城市,按照园林手法加以组合栽植,同时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物等融合在园林绿化中,营造出各种不同风格的城市园林绿化景观,从而使城市色彩更丰富,外观更美丽,并且通过不同园林绿化景观的展现,充分体现出城市的历史文脉和精神风貌,使城市更富文化品味。

2.城市园林建设误区

2.1生搬硬套赶时髦

绿地建设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每一个城市又有它的城市建设特点、气候特征、植物种类分布特征、城市的文化特征,特别是它的经济基础不同。因此城市绿地的建设就有各自的特点,不能盲目照抄照搬。况且园林绿地是“活景观”,三份种,七份管,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搞“非适地适树”和“非适地适景”将付出昂贵的经济代价,且不一定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和景观效果。城市绿地应该有形式和内容、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顾此失彼都是城市绿地建设的误区,更不能以个人的好恶来决定。目前许多城市为追求开阔、明朗、舒展的绿地空间,出现了过量的“以草代木”的倾向,且这种趋势大有成风之势。绿地是一个城市的“活景观”,它的乡土味很浓,有水土不服的客观事实,学习别国、异地的绿地建设经验,不能生搬硬套,以免在经济上付出极大的代价,而景观和生态效益上收效甚微[2]。

2.2盲目追求所有绿化植物“常绿”

最近几年搞了许多专用绿地和居住绿地的规划设计,其突出的特点是过分强调常绿,行道树、花灌木、草坪等几乎都在要求之列,这种“常绿”的设计理念值得深思。好多落叶阔叶树,如法国梧桐、三角枫意大利杨树等等,它们的生长速度、耐瘠薄、遮荫、适应性和生态环境效益都较好,但是由于冬天落叶而得不到青睐。其实,春萌、夏绿、秋实、冬枯也是一大自然景观,也是正常的自然现象,而且有些地方由于功能的需要,也要种植落叶树。比如建筑物的南边和西边,夏天遮荫,冬天采光。况且只有绿地的多样化和绿化植物的多样性才能保证城市绿地景观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2.3没有层次,杂乱无章

在城市园林规划时,有些规划密度过大,初植时比较好看,但若干年后植物生长,相互拥挤,不仅浪费而且造成景观缺失。有些植物配置没有主次,看不出高低层次、疏密的变化,看似种类“丰富”,实则缺乏美感。因此不同花色花期的植物相间分层配置,可以使植物景观丰富多彩。

3城市生态园林的发展对策

3.1生态功能优先是城市生态园林发展的基础

建设城市生态园林的目的就是要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美化环境,为城市居民营造一种清洁、优美、舒适的居住空间,因此在建设城市生态园林时首先要考虑它的生态功能。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依据城市性质的定位,科学合理地制定城市生态规划,布局功能合理、结构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营建具有不同功能特点的水源涵养林、观赏风景林、环保生态林、城市防护林和生态经济林以及游憩广场等生态型绿地。

3.2以人为本、人与环境和谐是城市生态园林发展的前提

人是城市环境中的主体及核心,古代园林强调“师法自然,高于自然”,现代城市生态园林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以人类的福利为根本,追求实现人、园林植物及其景观、城市环境三者间的和谐共存,使城市居民、人工设施、历史民俗文化风情与绿色环境等各个方面达到最理想的配置。在建设城市生态园林时要考虑城市居民一些生理上或心理上的需求,如通过在园林绿地空间中的观赏、游玩、休息、健身等活动而获得的放松和调整等;同时人的活动对园林绿地空间的维护和发展也会造成各种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在现代生态园林建设中,既要满足各种人类活动对园林空间的可及性,又要考虑绿色环境的自维持能力,使人们都愿意进入园林绿地空间开展各类有益的活动,又能与绿色环境和谐共处。

4结束语

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不仅与人们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而且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现代城市生态园林建设应以人为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实现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篇3

合体,其目的是建设一个节约型的、和谐的、高效的、宜居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科学技术水平提高和调整经济结构等。其中,城市绿化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城市规划与城市绿化之间的联系

城市规划的目的是构建一个均衡、稳定、和谐、完整的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绿化就相当于城市的绿洲,承担着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噪音,改善环境作用,给人以希望、活力和激情。生态城市的建设需要依靠科学技术、自然法则、人文心态的完美融合,从而为人类的生存营造一个最优的城市。【1】

生态城市的建设规划依赖于自然环境的资源和城市生态的系统支撑力,城市绿化是维系城市资本和生产力的重要方式,因此城市规划和城市绿化是密不可分的。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中,应该通过科技的进步改变经济构成的组成和增长方式,同时应该兼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最终实现生态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不言而喻,城市绿化和城市规划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城市规划和城市绿化的功能

城市规划的功能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城市生态系统,城市规划起着桥梁和阶梯的作用,兼顾城市绿化服务功能和生态服务功能,也兼顾废物的污染和循环利用的价值,最后兼顾城市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城市绿化的核心是规划,有效的利用原有的生态资源,配合人为绿化工程,使整个城市绿化系统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从而为城市带来生态效益、景观效益、社会效益。城市绿化的功能主要包括:净化功能,绿化植物能够很好的吸收有毒气体和灰尘,并且能隔音、消声。例如:罗汉松、槐树能够吸收So气体,樟树能分泌杀菌素。防护功能,固土防风、涵养水源,降低风沙,保持水土。降温增湿功能,植物可以阻挡辐射能,增加空气湿度,是周围空气降低。景观功能,绿化能够营造出优秀的植物景观,凸显出一个城市的文化、品味和历史积淀,成为一个城市的符号和名片。社会效益,良好的绿化可以提升人们对这个城市的认同感以及生活的幸福感。经济效益,城市绿化在一定层度可以减轻自然资源的压力。【2】

城市规划和城市绿化在一个生态城市的建设中的作用无疑是重大的,但现阶段,城市规划和城市绿化却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三、生态城市建设中规划和绿化存在的问题

(1)规划绿地面积不足,难以形成有规模生态系统。由于城市建筑的疯狂扩建,留给城市绿地面积过小,而且数量少,很难形成独立的、完整的的城市生态系统。

(2)城市规划的绿化形式单一,毫无创新。单一的引进并采用西式城市园林绿化形式——草坪为主配以少量的灌木或者其他景观小品的简单风格。这种绿化方式违背了景观多样性和生态所样性的设计理念,同时这是一种稳定性较差的生态系统。【3】

(3)城市绿化规划没有构成完整的体系,显得凌乱。例如:许多城市绿化和城市水系没有完全的结合,城市水系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应该依托水系建造一些湿地植物群落,增加绿化景观的多样性。

(4)市民的保护城市绿化意识不强,护绿意识薄弱。仍然存在一些恶意破坏绿化植物的行为,没有以主人公态度去爱护和管理。

(5)资金的问题。生态城市的建设是一个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精力的系统工程。对现阶段发展中的城市,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因此这是一个持久的工程,应该坚持并纳入长久规划中。还有一些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造成养护不合理。

(6)只重视绿化建设而忽视了后期的绿化管理。一些地方经常忽视城市绿化的后期维护,导致这种绿化植被很快死去,不仅没有达到城市绿化的效果,还导致各种资源的浪费。

虽然现阶段生态城市的建设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只要按照一定的原则来规划和采用一些优化措施改进,我们坚信生态城市的建设会越来越美好。

四、生态城市绿化规划的原则

(1)增加绿地面积。在进行城市建筑规划同时要配套留出绿地空间,是建筑和植物构成点、线、面的立体绿化系统。

(2)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满足人们对环境的要求和观赏需求,维系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合理利用城市水体,丰富植物多样性,构建完整的、稳定的城市生态系统。(4)坚持节约型、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城市绿化建设中,在能达到同等效益的植被选择上,选择那些经济、美观、实用、节约的植物。【4】(5)科学的原则。植被的选种、种植和养护都应该严格遵照一定的科学方法进行,例如:选择的植被应该符合当地的生态条件,种植时候科学的做好挖穴、施肥、填土、包

装等工作,养护时候,注意浇水、病虫害的防治、修剪形状等。(6)整体性原则。整个城市的绿化应该作为一个整体统一统筹,使整个城市的绿化有延续性、拓展性和伸展性。

五、优化生态城市建设的措施

(1)城市建设用地和绿化用地要合理规划。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相关法律、法规规划城市绿化建设用地,使绿色气息萦绕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2)增加责任意识,健全绿化后期管理制度。建立一个技术娴熟、责任明确、协调合理、任务明确的后期养护队伍,并设置一个奖励制度。

(3)绿地植物种植多样化、合理化。绿地树种配置布局要合理、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植物混合绿化模式,对城市建筑的屋顶、阳台、墙体、天台采取立体化绿化。

(4)加强城市绿化教育宣传和法制建设,提升市民护绿、爱绿意识。通过各种媒介宣传城市绿地的重要性,让市民明确自身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对一些严重破坏城市绿化的行为给予法律的制裁。

(5)培养专业的城市绿化人才。对城市绿化规划做到科学合理,例如:公园绿地多采用效仿自然或依托自然构建绿化;道路绿化多以乔木为主,再配以草坪,这样既能够满足视觉效果,又可以遮阴;沿河绿化应该以水生植物为主,满足休闲、观赏需要;居民区绿地植物的选择应该与建筑相协调;防护林绿地多以乔木为主,是城市绿地一个重要补充;风景园林用地尽量保持原貌,减少人工痕迹的干预,维持它的多样性和稳定性。【5】

结语

生态城市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做好城市绿化规划以及绿化后期的养护,为生态城市建设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保证。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每一位市民积极配合和主动参与,共建和谐、健康、稳定、舒适的生态城市。

参考文献:

[1],李倩.城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J].城镇规划与发展,2009(6).

[2]C.a.DoxiadiS.ecologyandekiStics.e1ekBooksLtd.,2007,p3.

[3]封新茹.城市绿化要走节约型可持续发展之路[J],2011(4).

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篇4

生态绿化通过构建多样性景观,对城市整体空间进行生态合理配置。城市绿地不应局限于仅仅作为视觉的欣赏对象,还应满足城市绿化的外在形象美观。作为城市自然生产力的主体,城市生态绿化应成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因此,城市生态绿化应贯彻生态优先准则,同时参与城建项目规划和建设过程,而不是工程建设的最后补漏和修饰。其思路包括:在实施城市生态绿化建设中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把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降低到最低程度;完善城市绿地规划布局能有效协调城市居民与环境的关系;根据城市气候效应特征和居民生存环境质量要求,搞好城市绿化布局并进行城市绿化系统设计,提出城市功能区绿地面积分配、品种配置、种群或群落类型方案;根据生态功能区建设理论,建立环境生态调节区,在此区中,自然生态系统的特征和过程应被保留、维护或模仿。

绿地在城市生态环境中担负着环境净化的重要功能,防止城市污染。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基底—廊道—斑块”理论,建设城市生态绿地的绿网系统。根据城市不同分区的空间异质性,贯通城市内的绿廊结构,其中绿廊穿越外环绿带、楔形绿地和中心区园林绿地,将城市周边的清洁冷湿的空气经过高绿量的森林群落引入城市内部,缓解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在城市的生态绿化工作中,我们应注意城市绿地分布的均匀性和合理性。在目前加快城市绿化步伐的一片呼声中,人们似乎更热衷于城市新区绿地的开辟,城市中心区绿化、老城区绿化缺乏应有的关注目光,新、老城区绿化建设的“两极分化”也由此而生,“最需要绿的地方反而最缺乏绿色”。针对此现象,有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城市公共绿地在新区与市民聚居的中心区、老城区之间得到合理的分布和平衡的发展。

城市生态设计工艺,是指根据自然生态最优化原理设计和改造城市生产、生活系统的设计和工艺流程。在城市的生态绿化中要应用城市与自然共生原理,广泛使用生态技术。如目前国际上开始推广应用的污水处理墙,装置的原理很简单,只是利用温室原理和植物、生物技术来处理污水,这种方法是全生物型的,不向大自然排放毒素。另一种生态设计方法是人工社区湖,即在社区内的某个街段设一个这样的湖,既能作为水量存储,更重要的是采用生态技术处理和净化社区废水,并用太阳能来保持池水的温度,经过净化的水可以循环使用。此外,日本科学家发明的生态路灯能吸收道路上汽车排放的各种废气,我国科学家发明的生态水泥能吸收水体中的污染有害物质,这些都是生态技术应用于城市建设、绿化的例子。在城市绿化中大量运用生态技术,既能提高绿化工作的科技含量,更有利于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

2、加强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构建合理植物群落

物种多样性是促进城市绿地自然化的基础,也是提高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所以,生态绿化应恢复和重建城市物种多样性。我们应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建立自然保护地,维护自然演进过程;修建绿色廊道和暂息地,形成绿色生态网络;增加开放空间和各生物斑块的连接度,减少城市内生物生存、迁移和分布的阻力,给物种提供更多的栖息地和更便利的生境空间。生态绿化要发挥健全城市的生态功能,将更多的野生动植物引入城市,满足市民与大自然接触的天性要求。城市要尽量保存适应野生动植物生存繁衍的栖息地。西方国家常以野生动物的种类及数量来衡量城市绿地和生态环境质量,这对于我国也有借鉴意义。保护和建立半自然栖息地是生态绿化实现自然保护的重要途径。“半自然”是指人类干扰之前保留自然植被痕迹的地方,但又被人类深刻改变,不能视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然。如遗留的林地、湿地、草地以及废弃的深坑、水库和人工湿地系统,它们是水生动物良好的栖息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量自然生境的丧失。生态公园是模仿自然生境、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理想途径,如伦敦中心城区的海德公园、中山市的歧江公园,都是较好的例子。中国大多数城市中的自然环境与外部大自然断绝联系,但通过划分城市的生态功能区,构建城市的“绿楔”、“绿廊”以及“绿网”,能够恢复城市外部生物基因的正常输入和城市内部生物基因的自然调节。特别是在草地生态、森林生态、淡水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交换关系,不仅要求是水平向的而且应该具备垂直向的承载条件(如自然坡岸、湿地、攀缘面等)。城市在引入自然群落运行机制时,宜划分正常生态区、过渡生态区、变异生态区、半自然区等不同区域,确立各级生态功能区之间、城市生态区之间与外部生态区之间的生境通道和生态走廊,为不同丰度、不同干扰承载力的生物群落之间的基因系统和调节创造条件”。

绿地群落是一个有序而渐进的系统发育和功能完善的过程。生态绿化应改变绿化的事后管理和末端管理为源头的管理,改善种植结构,提高绿地自身的稳定性和抗逆性。生态绿化所用植物应尽量选用与当地气候、土壤相适应的物种,利用绿地凋落和绿肥等土壤适应物,进行再循环和再利用,形成群落自肥的良性循环机制,从而减少施肥、除草和修剪等非再生资源的使用,降低绿地建设、维护费用。重视绿地水体的建设,为有益昆虫和两栖动物提供适宜生存的环境,形成绿化植物-病虫害-天敌及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和制约,实现城市绿地植物无公害控制。把握地带性群落和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合理选择耐荫植物,充分开发利用绿地空间资源,丰富林下植被,改变单一物种密植的做法,使自然更新物种具有生存和繁衍空间。应用人工顶级群落和动态平衡演替理论,形成具备多个优势物种的不同类型群落交错分布、稳定而优美的城市自然景观。

3、提高植物配置水平,体现城市地域人文特色

城市生态绿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合理的植物配置。首先要求我们提高对植物品种的认识,加强地带性植物生态型和变种的筛选和驯化,构造具有乡土特色和城市个性的绿色景观;同时慎重而节制地引进国外特色物种,重点还应是原产我国,但经过培养改良的优良品种。目前大多数城市的绿化植物种类不够丰富,这与对绿化植物的要求太高,过于追求完美或轻易否定有关。如片面追求“四季常绿”,使适应性强、色彩丰富的落叶植物遭冷落;“一次成型”等急功近利的做法,也导致慢长植物和缺乏大规格花木的植物被随意抛弃和轻易否定。又如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生长良好,生态效应高的植物,像华南地区的幌伞枫、秋枫、海南蒲桃、野牡丹等优良植物品种乏人问津;而南洋杉、海枣、红刺露兜树等滥用;大王椰、台湾草、黄金榕铺天盖地。由于我们对植物生存环境特性缺乏了解,出现了将一直生活在阴凉环境的罗汉松大树千里迢迢移栽在干热的岗顶上,结果只能是枯萎死亡。在城市绿化中,我们应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最终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

绿量是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基础。目前城市绿化中的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往往不能真正体现出绿地的生态效益。在统计学上,大片草坪的绿地率很高,但并不见得比大乔木下硬质铺地的绿化形式更符合城市人居的需要。而立体三维绿化能大幅增加城市的三维绿量,降温除污减噪效果显著,却不能纳入城市绿地的统计中。生态绿化不仅要提高绿地率,最主要的是提高绿地的叶面积指数。鉴于此,我们应尽量选用叶面积大、叶片宽厚、光合效率高的植物,提高群落光合效率,创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降低建筑物的夏季降温和冬季保温的能耗,提高市民与自然环境的连接感;选择耐污染和抗污染植物,能发挥绿地对污染物的吸附和同化作用,降低城市污染,促进城市生态平衡。

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篇5

1、创建生态城市的一体化格局,提升城市生态设计水平

生态绿化通过构建多样性景观,对城市整体空间进行生态合理配置。城市绿地不应局限于仅仅作为视觉的欣赏对象,还应满足城市绿化的外在形象美观。作为城市自然生产力的主体,城市生态绿化应成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因此,城市生态绿化应贯彻生态优先准则,同时参与城建项目规划和建设过程,而不是工程建设的最后补漏和修饰。其思路包括:在实施城市生态绿化建设中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把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降低到最低程度;完善城市绿地规划布局能有效协调城市居民与环境的关系;根据城市气候效应特征和居民生存环境质量要求,搞好城市绿化布局并进行城市绿化系统设计,提出城市功能区绿地面积分配、品种配置、种群或群落类型方案;根据生态功能区建设理论,建立环境生态调节区,在此区中,自然生态系统的特征和过程应被保留、维护或模仿。

绿地在城市生态环境中担负着环境净化的重要功能,防止城市污染。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基底—廊道—斑块”理论,建设城市生态绿地的绿网系统。根据城市不同分区的空间异质性,贯通城市内的绿廊结构,其中绿廊穿越外环绿带、楔形绿地和中心区园林绿地,将城市周边的清洁冷湿的空气经过高绿量的森林群落引入城市内部,缓解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在城市的生态绿化工作中,我们应注意城市绿地分布的均匀性和合理性。在目前加快城市绿化步伐的一片呼声中,人们似乎更热衷于城市新区绿地的开辟,城市中心区绿化、老城区绿化缺乏应有的关注目光,新、老城区绿化建设的“两极分化”也由此而生,“最需要绿的地方反而最缺乏绿色”。针对此现象,有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城市公共绿地在新区与市民聚居的中心区、老城区之间得到合理的分布和平衡的发展。

城市生态设计工艺,是指根据自然生态最优化原理设计和改造城市生产、生活系统的设计和工艺流程。在城市的生态绿化中要应用城市与自然共生原理,广泛使用生态技术。如目前国际上开始推广应用的污水处理墙,装置的原理很简单,只是利用温室原理和植物、生物技术来处理污水,这种方法是全生物型的,不向大自然排放毒素。另一种生态设计方法是人工社区湖,即在社区内的某个街段设一个这样的湖,既能作为水量存储,更重要的是采用生态技术处理和净化社区废水,并用太阳能来保持池水的温度,经过净化的水可以循环使用。此外,日本科学家发明的生态路灯能吸收道路上汽车排放的各种废气,我国科学家发明的生态水泥能吸收水体中的污染有害物质,这些都是生态技术应用于城市建设、绿化的例子。在城市绿化中大量运用生态技术,既能提高绿化工作的科技含量,更有利于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

2、加强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构建合理植物群落

物种多样性是促进城市绿地自然化的基础,也是提高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所以,生态绿化应恢复和重建城市物种多样性。我们应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建立自然保护地,维护自然演进过程;修建绿色廊道和暂息地,形成绿色生态网络;增加开放空间和各生物斑块的连接度,减少城市内生物生存、迁移和分布的阻力,给物种提供更多的栖息地和更便利的生境空间。生态绿化要发挥健全城市的生态功能,将更多的野生动植物引入城市,满足市民与大自然接触的天性要求。城市要尽量保存适应野生动植物生存繁衍的栖息地。西方国家常以野生动物的种类及数量来衡量城市绿地和生态环境质量,这对于我国也有借鉴意义。保护和建立半自然栖息地是生态绿化实现自然保护的重要途径。“半自然”是指人类干扰之前保留自然植被痕迹的地方,但又被人类深刻改变,不能视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然。如遗留的林地、湿地、草地以及废弃的深坑、水库和人工湿地系统,它们是水生动物良好的栖息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量自然生境的丧失。生态公园是模仿自然生境、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理想途径,如伦敦中心城区的海德公园、中山市的歧江公园,都是较好的例子。中国大多数城市中的自然环境与外部大自然断绝联系,但通过划分城市的生态功能区,构建城市的“绿楔”、“绿廊”以及“绿网”,能够恢复城市外部生物基因的正常输入和城市内部生物基因的自然调节。特别是在草地生态、森林生态、淡水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交换关系,不仅要求是水平向的而且应该具备垂直向的承载条件(如自然坡岸、湿地、攀缘面等)。城市在引入自然群落运行机制时,宜划分正常生态区、过渡生态区、变异生态区、半自然区等不同区域,确立各级生态功能区之间、城市生态区之间与外部生态区之间的生境通道和生态走廊,为不同丰度、不同干扰承载力的生物群落之间的基因系统和调节创造条件”。

绿地群落是一个有序而渐进的系统发育和功能完善的过程。生态绿化应改变绿化的事后管理和末端管理为源头的管理,改善种植结构,提高绿地自身的稳定性和抗逆性。生态绿化所用植物应尽量选用与当地气候、土壤相适应的物种,利用绿地凋落和绿肥等土壤适应物,进行再循环和再利用,形成群落自肥的良性循环机制,从而减少施肥、除草和修剪等非再生资源的使用,降低绿地建设、维护费用。重视绿地水体的建设,为有益昆虫和两栖动物提供适宜生存的环境,形成绿化植物-病虫害-天敌及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和制约,实现城市绿地植物无公害控制。把握地带性群落和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合理选择耐荫植物,充分开发利用绿地空间资源,丰富林下植被,改变单一物种密植的做法,使自然更新物种具有生存和繁衍空间。应用人工顶级群落和动态平衡演替理论,形成具备多个优势物种的不同类型群落交错分布、稳定而优美的城市自然景观。

3、提高植物配置水平,体现城市地域人文特色

城市生态绿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合理的植物配置。首先要求我们提高对植物品种的认识,加强地带性植物生态型和变种的筛选和驯化,构造具有乡土特色和城市个性的绿色景观;同时慎重而节制地引进国外特色物种,重点还应是原产我国,但经过培养改良的优良品种。目前大多数城市的绿化植物种类不够丰富,这与对绿化植物的要求太高,过于追求完美或轻易否定有关。如片面追求“四季常绿”,使适应性强、色彩丰富的落叶植物遭冷落;“一次成型”等急功近利的做法,也导致慢长植物和缺乏大规格花木的植物被随意抛弃和轻易否定。又如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生长良好,生态效应高的植物,像华南地区的幌伞枫、秋枫、海南蒲桃、野牡丹等优良植物品种乏人问津;而南洋杉、海枣、红刺露兜树等滥用;大王椰、台湾草、黄金榕铺天盖地。由于我们对植物生存环境特性缺乏了解,出现了将一直生活在阴凉环境的罗汉松大树千里迢迢移栽在干热的岗顶上,结果只能是枯萎死亡。在城市绿化中,我们应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最终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

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篇6

关键词:城市生态绿化环境植物生物

一、创建生态城市的一体化格局,提升城市生态设计水平

生态绿化通过构建多样性景观,对城市整体空间进行生态合理配置。城市绿地不应局限于仅作为视觉的欣赏对象,还应满足城市绿化的外在形象美观。作为城市自然生产力的主体,城市生态绿化应成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因此,城市生态绿化应贯彻生态优先准则,同时参与城建项目规划和建设过程,而不是工程建设的最后补漏和修饰。其思路包括:在实施城市生态绿化建设中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把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降低到最低程度;完善城市绿地规划布局能有效协调城市居民与环境的关系;根据城市气候效应特征和居民生存环境质量要求,搞好城市绿化布局并进行城市绿化系统设计,提出城市功能区绿地面积分配、品种配置、种群或群落类型方案;根据生态功能区建设理论,建立环境生态调节区,在此区中,自然生态系统的特征和过程应被保留、维护或模仿。

绿地在城市生态环境中担负着环境净化的重要功能,防止城市污染。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基底―廊道―斑块”理论,建设城市生态绿地的绿网系统。根据城市不同分区的空间异质性,贯通城市内的绿廊结构,其中绿廊穿越外环绿带、楔形绿地和中心区园林绿地,将城市周边的清洁冷湿的空气经过高绿量的森林群落引入城市内部,缓解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在城市的生态绿化工作中,我们应注意城市绿地分布的均匀性和合理性。在目前加快城市绿化步伐的一片呼声中,人们似乎更热衷于城市新区绿地的开辟,城市中心区绿化、老城区绿化缺乏应有的关注目光,新、老城区绿化建设的“两极分化”也由此而生,“最需要绿的地方反而最缺乏绿色”。针对此现象,有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城市公共绿地在新区与市民聚居的中心区、老城区之间得到合理的分布和平衡的发展。

城市生态设计工艺,是指根据自然生态最优化原理设计和改造城市生产、生活系统的设计和工艺流程。在城市的生态绿化中要应用城市与自然共生原理,广泛使用生态技术。另一种生态设计方法是人工社区湖,即在社区内的某个街段设一个这样的湖,既能作为水量存储,更重要的是采用生态技术处理和净化社区废水,并用太阳能来保持池水的温度,经过净化的水可以循环使用。在城市绿化中大量运用生态技术,既能提高绿化工作的科技含量,更有利于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

二、加强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构建合理植物群落

物种多样性是促进城市绿地自然化的基础,也是提高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所以,生态绿化应恢复和重建城市物种多样性。我们应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建立自然保护地,维护自然演进过程;修建绿色廊道和暂息地,形成绿色生态网络;增加开放空间和各生物斑块的连接度,减少城市内生物生存、迁移和分布的阻力,给物种提供更多的栖息地和更便利的生境空间。生态绿化要发挥健全城市的生态功能,将更多的野生动植物引入城市,满足市民与大自然接触的天性要求。城市要尽量保存适应野生动植物生存繁衍的栖息地。西方国家常以野生动物的种类及数量来衡量城市绿地和生态环境质量,这对于我国也有借鉴意义。

保护和建立半自然栖息地是生态绿化实现自然保护的重要途径。生态公园是模仿自然生境、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理想途径。中国大多数城市中的自然环境与外部大自然断绝联系,但通过划分城市的生态功能区,构建城市的“绿楔”、“绿廊”以及“绿网”,能够恢复城市外部生物基因的正常输入和城市内部生物基因的自然调节。特别是在草地生态、森林生态、淡水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交换关系,不仅要求是水平向的而且应该具备垂直向的承载条件(如自然坡岸、湿地、攀缘面等)。城市在引入自然群落运行机制时,宜划分正常生态区、过渡生态区、变异生态区、半自然区等不同区域,确立各级生态功能区之间、城市生态区之间与外部生态区之间的生境通道和生态走廊,为不同丰度、不同干扰承载力的生物群落之间的基因系统和调节创造条件。

绿地群落是一个有序而渐进的系统发育和功能完善的过程。生态绿化应改变绿化的事后管理和末端管理为源头的管理,改善种植结构,提高绿地自身的稳定性和抗逆性。生态绿化所用植物应尽量选用与当地气候、土壤相适应的物种,利用绿地凋落和绿肥等土壤适应物,进行再循环和再利用,形成群落自肥的良性循环机制,从而减少施肥、除草和修剪等非再生资源的使用,降低绿地建设、维护费用。重视绿地水体的建设,为有益昆虫和两栖动物提供适宜生存的环境,形成绿化植物-病虫害-天敌及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和制约,实现城市绿地植物无公害控制。把握地带性群落和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合理选择耐荫植物,充分开发利用绿地空间资源,丰富林下植被,改变单一物种密植的做法,使自然更新物种具有生存和繁衍空间。应用人工顶级群落和动态平衡演替理论,形成具备多个优势物种的不同类型群落交错分布、稳定而优美的城市自然景观。

三、提高植物配置水平,体现城市地域人文特色

城市生态绿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合理的植物配置。首先要求我们提高对植物品种的认识,加强地带性植物生态型和变种的筛选和驯化,构造具有乡土特色和城市个性的绿色景观;同时慎重而节制地引进国外特色物种,重点还应是原产我国,但经过培养改良的优良品种。目前,大多数城市的绿化植物种类不够丰富,这与对绿化植物的要求太高,过于追求完美或轻易否定有关。如片面追求“四季常绿”,使适应性强、色彩丰富的落叶植物遭冷落;“一次成型”等急功近利的做法,也导致慢长植物和缺乏大规格花木的植物被随意抛弃和轻易否定。在城市绿化中,我们应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最终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

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篇7

中图分类号:tU98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Greenspacesystemcancoordinateurbansystemplanning,leadingestablishenvironmentconstructionbybalancingandimprovingthefunctionofenvironment.Urbangreenspacesystemplanningprocessfacesmanyproblems,therehasnotbeenatheurbangreenspaceintheclassificationoftheaccurateresearch.thispaper,fromthefunctionofurbangreenspace,in《Urbangreenspaceclassificationstandards》&《urbangreenspacesystemplanningoutline》basis,Fornaturalformasthemainbody,tothecitynaturalprocess,biodiversityprotectiondominantfunctionof"natureprotectiongreenopenspace"thedefinitions\analysis,realizetheclassificationofurbangreensystemfurtherdiscussionanddeepentheresearch.

关键词:绿地系统;绿地系统规划;绿地保护;绿地分类

Keywords:greenspacesystem;greenspacesystemplanning;caringgreenspace;greenlandclassification

1研究缘由及目的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以来,提倡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绿地系统规划。规划需要研究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的相互关系,统筹安排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统筹安排各类城市绿地,分别确定其位置、性质、范围和发展指标。编制过程往往需考虑

城乡交接地带绿地联系问题,各类城市绿地量的合理性分布问题,《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中G5其他绿地的权属管理问题等。其他绿地包括林地、耕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森林公园等分类尚缺乏具体研究。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过程中,对绿地归类往往定位不明确,针对城市绿地的主导型功能进行进一步分类对规划编制有实际指导意义。

本文力求从保护城市自然风貌以及改善城市居住环境角度入手,初步探讨主导为保护自然进程、保护物种多样性、最大改善城市热岛效应的城市绿地,在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基础上,分析相关问题力求为绿地系统规划编制提供理性依据。

2相关研究及研究内容

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参考了学者雷芸的博士论文《持续发展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法研究》一文,文中提出了城市绿地系统子系统概念,并从自然进程、缓解都市热岛效应、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定义生态子系统内涵,考虑自然与城市协调发展,宏观把控区域以及国土范围的空间结构层次,对结构规划如何实现土地功能承载以及绿地具体分类没有进一步推敲。本文认为“生态”一词,现今运用十分广泛,其详细定义无法明确定位,提出“保育”一词,侧重自然资源的保护与恢复,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协调,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居住城市环境等。

本文对保育性绿地研究内容:城市中自然山地、林地、水域占一定比率,其中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保护生物多样性起关键作用的城市绿地,包括综合性公园、社区公园、植物园、动物园、带状公园(滨河带状公园,城墙遗址公园,花园式林荫带)、生产绿地、各种防护绿地(河流廊道,道路廊道,卫生廊道,铁路廊道)等;近郊区对城市维持良好自然环境起重要作用或者能进行环境整治的未建设用地,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风景名胜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生产绿地、风景林地、海岸公园、自然遗迹公园、城市废弃地以及垃圾填埋场等。

3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需求

3.1现有城市绿地分类探讨

我国《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将绿地分成五部分,公园绿地(G1)(其中的小区公园不计入城市用地平衡表,但计入专项绿地系统规划中的绿地平衡表)、绿地(G2)、防护绿地(G3)、附属绿地(G4)、其它绿地(G5),其它绿地(G5)不计入城市用地平衡表。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规范中绿地用地分类只分成三类,包括公共绿地(G1)和防护绿地(G2)以及广场绿地(G3)。绿地不包括专用绿地、园地和林地,公共绿地向公共开放,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绿化绿地,包括其范围内的水域,三类绿地都计入城市用地平衡表。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中,对城市绿地的定义主要是从城市用地分布的情况进行考虑,从绿地利用的角度侧重在于提供居民游憩休闲场所的公共绿地、广场绿地以及对城市起隔离防护、隔离作用的防护绿地。《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则侧重使用功能的情况进行分类,对公园绿地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分类。城市绿地本身的特征,都具有自然要素如植物、土壤等,空间都能满足休闲、游憩需求,隔离防护城市污染、噪音,体现城市门户特色节点等。具有同一性又具备特征性,梳理城市绿地主导功能类似的地块形成系统,如建立在保护自然进程或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迁徙廊道的系统规划,不仅可以借助自然的力量形成合理性绿地系统空间布局,还可以说服社会各方力量确保绿地系统规划科学性实施的有力保障。

3.2城市绿地主导分类探讨

城市绿地旨在保护城市自然资源,整治城市居住环境,这是城市绿地的基本特征以及基本任务。根据城市绿地主导归类,可主要分成保育、防护、游憩、景观四大类。

表3.1城市绿地根据四大主导功能分类表

重要道路街旁绿地(行政、商业、文化广场等);纪念性公园;历史名园;带状公园(城墙);能表达城市特色的各类公园等。

游憩绿地满足城市人群不同休闲游憩需求日常

假期公园绿地(游憩设施齐全)

其它绿地中能提供相关节假日休闲活动的郊野公园等

城市绿地的四项功能分类是基于绿地分类标准之上,对于城市绿地的功能进行全面的囊括和详细分析,以便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层层分析进行构建空间布局,从功能角度提供更合理性布局以及规模指标,提供更合理性的依据。

3.3城市绿地系统保育性绿地相关问题剖析

3.3.1城市绿地系统保育功能定义不明晰

现有绿地分类功能尚有不明确的地方,许多绿地兼顾有保育、防护、景观、游憩的多重功能,对于城市的意义也是不同一般的,若只是单纯指明它是综合公园或者其它绿地,并未能详尽发挥其优势体现对城市的主导作用。现有的生态功能更多停留在一个理论的层面,所有绿地都有生态效益,泛泛而谈并没能剥离本质体现生态具体指的含义。

3.3.2城市绿地系统保育功能载体不明确

保育型绿地针对的各类城市绿地具有很多不明确的地方,如在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中其他绿地分类中风景林地具体对象不明确。相关研究如徐波论文《关于城市绿地分类中“风景林地”的讨论》,论文认为风景林地与自然保护区、郊野公园等定位、分类不明确,建议生态景观控制区替代,并分成“生态控制区”和“景观游憩区”两个中类,旨在囊括其它绿地,指导全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

3.3.3城市绿地系统保育性绿地规划操作难度大

其一体现在保育性绿地规划的实现依托的空间布局形式需求较高,需要比较稳定的结构从而确保环境不被侵蚀。从绿地系统规划布局的研究层面来看,网状结构能比较合理满足这点,保育子系统依托此可以奠定城市自然山水的基本格局骨架。

其二,城市中自然形态为主的河流、山脉等影响城市绿地空间布局特色,一般需要大量的研究与长期技术支持。如波士顿查尔斯河控制规划:奥姆斯特德对查尔斯河进行流域控制规划,主要实施手段为保留河流自然模式,如保护和隔离河滩湿地,实现防洪和展现自然风光的河流廊道,其河流的防洪要求可以根据河流本身的河滩湿地蓄水功能以及相应的水闸等协助人工设施达到,根据此类技术,借助自然力量,实现波士顿城市与自然共存。

其三,控制绿线之后,常缺乏强有力的保障性管理,良好的自然资源往往难以按照规划落实,形成良好的稳固的空间布局结构更具难度。如城市周边的山林地、农田等不属于城市建设区的土地的管理有脱节甚至放任的现象。

其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提出市域绿地系统规划,提出城乡一体化的绿地系统,保育性绿地系统与此息息相关。相关学者也进行过城乡绿化一体化的建设建议,但是由于规划范围以及界限不明确,所属范畴不确定等问题,最终整体性规划只能停留在表面,缺乏可操作性。

3.4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保育性绿地组成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将保育性绿地由保护绿地、恢复绿地、整治绿地三大类组成。

3.4.1保护绿地

一类是涵养水源,保护自然进程形式的河川绿地,如湿地公园、中型水库、基塘系统等。二类是生态保护区如自然保护区(林地为主的)、水源保护地(涵养水源林)、基本农田保护区、森林公园(依托原有林圃发展而来的)、风景名胜区、郊野公园、风景林地、自然遗迹公园等。

3.4.2恢复绿地

包括自然灾害敏感区(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林地)、土壤侵蚀防护区、水土保持建设区、垃圾填埋场恢复地、自然恢复区等。

3.4.3整治绿地

包括生产绿地苗圃、花圃、草圃等;生态廊道(ecologicalcorridor),主要由植被、水体等生态性结构要素构成,一般分成线状生态廊道、带状生态廊道和河流廊道三种类型;环境绿地,包括历史古迹、古树名木等形成的区域、城市经济林以及城市中大型公共绿地(以动植物生存地保护为目的的公园)。整治绿地一般可以通过生态技术手段进行研究和调整。如在历史古迹以及古树名木及城市大型公共绿地,人工技术的保护以及自然区域缓冲带的建立对于保持原有自然资源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基于绿地分类标准以及城市用地分类标准,保育性绿地分类体系如下。

表3.2保育型绿地分类表

4.结语

本文研究城市绿地系统自然进程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主导,在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基础上,分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高绿地系统规划可操作性,提出城市保育性绿地详细组成。并结合保育性绿地的不同功能、形态、城市用地分类及规划建设用地分类标准形成保育性绿地分类表,是城市绿地系统深层次的细分及演绎。在此基础上,还需要从城市绿地系统编制角度,结合不同规划阶段,配合不同层次规划,分类进一步配置相关强化实施手段,落实规划后的实施运作。

参考文献:

[1]雷芸.持续发展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法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5).

[2]张晓佳.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11).

[3]戴菲,陈福妹.日本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特点与案例分析(下)[a].中国园林,2010(8):25-31.

[4]商振东.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5]谭维宁.快速城市化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思考和探索[B].城市生态规划,2005(1):52-56.

[6]周聪惠,金云峰.城乡规划法颁布对我国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的影响[a].城市规划学刊,2009(5):49-56.

[7]李金路,徐波,赵锋.关于城市绿地分类中“风景林地”的讨论[B].中国园林,1999年增刊

[8]王伟岸.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对绿地系统规划的思考和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5)

作者简介:刘佳微女湖南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系09级硕士

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篇8

关键词:北方城市;绿化植物;景观生态;建设思路

1我国北方寒地城市绿化植物景观生态建设的目标

进行城市绿化植物景观生态建设研究的主要目标是为城市绿地系统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起到应有的、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城市绿化植物景观生态真正意义上满足居民生活需要,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促进人们健康生活、社会安全文明等。我国北方寒地城市绿化植物景观生态建设的目标,即建设具有北方寒地城市特色,形成北方寒地城市特有的发展模式与规模体系,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发展,满足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实现人、社会、自然的相互融合。

针对这一目标,摸清我国北方寒地城市绿化植物景观的分布与生长规律,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功能,最大限度发挥城市绿化植物景观的功能,是进行我国北方寒地城市绿化植物景观生态建设研究的核心问题和主要内容。这其中,摸清分布与生长规律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全面探索绿化植物景观生态服务机理与功能是进行生态建设研究的核心,如何发挥生态功能促进城市发展的规划和管理思路研究是实现研究成效的关键和保障,三者的关系相互递进,研究层次逐步升级。

2我国北方寒地城市绿化植物景观生态建设研究的理论基础

生态系统的研究具有复杂性,涉及到物质、空间、时间、能量等生态变量,针对绿化植物景观生态建设的研究主要是对生物与生物间、生物与环境间关系的研究。绿化植物景观生态建设的实现与否首先取决于城市内部绿化植物景观之间,与城市环境之间是否融洽。故生态学原理是开展城市绿化植物景观生态建设研究的重要指导理论。在此基础上,以整体景观为主体,强调景观空间布局的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化植物景观生态建设研究中也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生态学理论主要包括生态因子理论、生态位理论、植物群落演替理论以及生物物种间、生物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等,为城市绿化植物景观生态建设提供了部分理论基础。而城市绿化植物景观生态理论更有针对性,是以整个景观为研究对象,同时注重研究景观的空间布局,强调景观布局空间结构的合理性、空间景观的多样性、空间内容的异质性,进而促进城市绿化植物景观生态理论,帮助解决城市绿化植物景观分布、规划等问题。

3我国北方寒地城市绿化植物景观生态建设研究的注意事项

在确定植物群落类型时应充分考虑我国北方旱地城市的气候特征,结合绿地空间建设规划和植物自身特点,尽可能选择能够充分发挥绿色景观植物功能、符合预期规划、减少维护养护开支,使城市环境接近自然的绿色景观植物。在此基础上,构建绿地斑块、公园绿地、绿廊等绿化植物景观,再加上以绿化植物为主体外的动物、微生物,全面打造生物群落生态系统。

考虑到斑块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在进行斑块建设时要考虑斑块大小、形状、功能等因素,植物斑块的面积越大、容纳的生物种群越多、越能提高碎裂种群的存活率。在进行廊道建设时,应充分考虑廊道的连接性特点:一是将生物斑块进行连接,二是将因城市道路、建筑物隔离的绿化植物景观带进行连接。在此基础上,还应充分考虑廊道即边缘斑块的含义,廊道也具有生态功能,正是其自身生态功能与连接功能大大提升了孤立斑块的生态效应,使整个绿化植物景观生态连为整体。

4我国北方寒地城市绿化植物景观生态建设的评价研究

对城市绿化植物景观生态建设的评价主要包括价值评价、指标评价、景观评价3个方面。因为城市绿化植物景观生态系统具有生态、社会、经济3个方面的功能,故在进行价值评估时,应将绿化植物景观生态服务价值分为使用价值与非使用价值,评价结果为城市科学绿地规划布局、明确城市绿地发展模式和建设标准、绿化植物群落选择标准及依据、绿化植物景观生态管理与经营等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绿化植物景观生态建设评价指标主要针对于城市绿化植物景观生态布局、结构是否合理,景观生态建设是否能够满足预计功能需求2个主要问题进行确定,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层次性、独立性、可操作性,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的研究、筛选和确定指标识别办法、现有数据的收集与测定、进行相关数据处理分析、评价结果科学解释等步骤建设的评价体系的评价结果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峰.城市绿地植物景观生态设计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0(9)

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篇9

一、我国绿道的发展

虽然我国绿道建设起步较晚,但是各城市普遍较重视,取得明显成效。如珠江三角洲绿道经过数年建设确立了“串珠成网、各具特色”的绿道网总体布局:提出了“统一标准、分头建设”的分类分级建设指引,确立了绿道在本质上等同于线性公园绿地的地位。划分了“生态型一郊野型一都市型”三类绿道,并提出了差异化的建设要求:构建了“以人为本、软硬兼备”的绿道支持系统:

l、划定了绿化缓冲区,保护绿道的自然生态基底;

2、设立了各类慢行道的建设标准,满足各类游客的使用需求;

3、统一了六种类型区域绿道的标识,树立鲜明的绿道形象;

4、构建了“以人为本,分级配置”的服务系统格局。

广州市绿道发展较早,其绿道网具有驿站风格多样化、慢行道和绿廊系统人性化、文化营造本地化等特色,使居民户外活动空间得到拓展,地域人文历史得以展示,绿色经济蓬勃发展和低碳出行方式更为普遍。

北京市级绿道的总体规划提出了“生态保育之道、健康休闲之道、文化魅力之道、城乡融合之道”定位,重点发挥生态、健康休闲、文化特色和整合带动四个方面的功能。绿道发挥城乡生态绿色空间综合效益,提升居民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的热情:绿道充分满足自行车骑行、远足等健康休闲需求,成为城市健康休闲活动的基础设施;绿道依托北京山川农田、历史遗迹和人文风貌,形成一张展现北京历史文化魅力的城市名片。但是,目前我国绿道建设还存在廊道功能单一,尚未形成体系问题,许多城乡“绿道”的设置多依托道路绿化,模式与形式都较单一,对景观和游憩考虑不足:存在管理机制问题,属地管理带来的管理水平差异、现行管理机制效率不高、绿道管理法律法规滞后、绿道综合管理模式尚未建立起来:存在设施不齐全,服务不到位问题:此外,我国当前的绿地系统规划比较关注绿地量化指标和各类绿地建设,对绿地结构和布局的系统化、网络化考虑不足等问题。

二、武汉市绿道的发展

武汉市主城区规划城市绿道450千米、市域绿道1750千米,总长2200千米的10条绿道线路,近年实施的东沙绿道全长30千米。依托沙湖公园、东沙连通渠和东湖风景区的生态景观资源,打造以“楚汉文化、水绿相依、山湖相映、景城相融”为主要功能特色的绿道网络。而几近完工的汉口绿道,起汉口江滩,经沿江历史文化建筑群、江汉路步行街、龙王庙、汉正街商品市场、汉江江滩、张公堤森林公园、第十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园。涉及城市公园、商业休闲区、历史文化区,景观兴趣点应接不暇,精彩纷呈,特色明显。

如今,武汉市绿道建设己进入第三个年头,通过吸取前人的经验,体现出了以下特色:

l、生态、节约、环保。规划兼顾资源和条件,倡导绿道网建设中坚持原生态(汉口江滩绿道等);借鉴了广东绿道的不拆迁、不征地、不改变原有土地使用性质的原则(张公堤绿道等,其中张公堤绿道在不改变堤防构造情况下,通过在硬化的堤外覆土,获得了植物生长的空间);绿道充分利用现有的滨水路径(东沙绿道)、城市道路(江岸绿道)等现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

2、整合资源。注重与城市总体规划、绿地系统规划、公共空间规划、慢行系统规划、公园景区规划等进行有效衔接,将风景名胜区保护(东湖绿道)、旅游资源开发(后官湖绿道)、慢行系统(文化大道绿道)与绿道网系统建设相结合,统筹建设。

3、因地制宜。绿道网整合城市特色山水资源,如环汉口绿道、东湖楚河汉街沙湖绿道、江夏环山绿道等,让人们深刻感受到独特的城市魅力。

三、绿道建设的相关思考

笔者通过这几年的绿道学习与实践,较强烈的感受到国内绿道在生态环境功能和市区交通慢行功能尤显突出。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绿道网络的发展体现网络结构的多功能特性。除了城市的美观和游憩功能之外,加入了生态环境功能。如用为生物的栖息地和迁徙廊道,防止洪水侵害,保护河道水质,提供户外教育环境场所等等。规划综合考虑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水资源、生物链、自然资源、城市生态环境、生态廊道等因素,将敏感性较强的生态系统作为先决条件,划定生态保护区、联系区和缓冲区等,分级保护生态资源。在生态网络中的生态廊道与道路、铁路等交通线路相冲突时,采用如野生动物的地下通道、隧道等措施,通过这种做法减少阻隔生态网络。相比而言,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从本质上来说更加注重为市民提供游憩,更加像是国内目前流行的慢行交通系统规划,但又比单纯的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更加综合。因此,在今后的深入规划中,还有待加强对某些生态破坏严重的地区进行生态恢复,对某些建设在区域级绿道上的人工建设进行管制。

建立“场所-城市-区域”一体化、复合层次的绿道体系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不仅生态型、郊野型绿道应重视生态功能,都市型绿道也应利用绿色廊道连接城市公园绿地、公共开放空间、水系、林地、湿地、自然或历史文化遗迹形成绿道网络体系,为公众提供极具生态气息的生活环境。如市规划局的“众规”平台上,对东湖绿道规划提出的武汉大学打开校园围墙,将其校园等沿东湖边文化、风景资源纳入该绿道规划的建议得到社会较高支持率。

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篇10

近年来,人们对城市绿化在城市建设中功能的认识,已经由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装饰提高到具有城市形象的美化、文明的象征及生态环境的改善等多种功能的认识。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城市绿化也因此受到各级领导重视,它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城市绿化主要功能究竟是什么?我们认为有必要从本质上。来认识,才能有助于对它正确定位。

城市绿化是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而产生的一个破坏自然的过程的逆向过程;因为原有的大片森林被砍伐,大量农田被占用,代之以柏油马路、钢筋水泥、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和桥梁,这些无生命的城市基础设施,构架了城市人群生存的空间。因此,城市绿化是把被破坏的自然通过人工再创造的‘“第二自然”,也是一个与城市化进程同时产生的逆向过程,所以绿地系统应是城市人工生态系统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绿地在植物群体的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动态地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并成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地;城市绿地系统在整个城市中起着最活跃、最积极的作用是任何其它城市基础设施所不能取代的。因此,城市绿化最主要的功能应该定位在生态上,而在发挥生态功能的同时,绿化也必然能展示其形态美和动态美,成为美化城市的有生命的景观;在文化领域中缘文化早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民族的及地方的特色,成为当前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因此,城市绿化的主要功能定位在生态上,同时兼有其它多种功能,是完全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及方向的。

二、城乡协调发展是城市绿化的发表思想

100余年前(英)霍华德发表《明日的田园城市》一文,该文是作者在工业快速发展,形成了城乡对立,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的背景下,提出了为了人民必须城乡协调发展的田园城市规划思想:城市和农村要给予人民社会的爱和自然的爱。霍华德认为一个中心城市必然有与它相联系的卫星城市群落,即大都市圈的规划构思;认为城市各分支系统一住宅、工厂、道路、绿地、学校等通过重新有序组合,更能自我完善,自我生存,更具活力;城乡应视为一个整体,城市周围的农村则是其支撑系统,它们的土地分配比例应为1:5,城市为1,农村为5.由此,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也应该参照上述思想,使农村在绿地建设面积上、数量上大于城市数倍才能同样成为城市的支撑系统,同时在城市或城镇以永久性绿带来隔离,防止城市摊大饼式的向外扩展,而城市中央应有大型的绿地,如美国纽约中央公园、伦敦中心自然公园等思想。霍华德田园城市规划思想不仅对城市总体规划的构思有实用价值,也对绿化的规划有直接的和现实的发表意义。

三、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绿网为缓解城市的大气污染特别是热岛效应。

发挥城乡绿化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功能,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的绿化建设应以绿色廊道(简称“绿廊”)建设为主体。绿廊指的是从农村开始,经过城市的中心区穿越热岛再进入农村;沿途将“园”(指块状绿地)、“楔”(指楔形绿地)、“环”(指环状绿带)、“廊”(指绿色廊道)连接成生态绿网。绿廊的宽度不小于50m,其中可包括建筑物(但不含成群的高层建筑)、道路和河流;绿廊应以常缘阔叶树种为主、有建筑物处应有多层次的立体绿化(屋顶的及垂直的绿化),使之成为高绿量的绿带,其绿化覆盖率不低于50%,绿廊间距以2~3km为宜;绿廊的布设原则,一是整体性指城乡一体化,二是方向性绿廊应顺应本地区盛行的风向设置;三是针对性一方面绿廊应把现实的和规划的大型绿地(公园、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等)连接起来;另一方面应有意识穿过城市生态环境负荷重、热岛效应严重及旧区改造等地区,使之真正担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责任;四是可行性绿廊布设应沿河沿路,可操作性强且可水绿结合推动河道及道路的整治。通过绿廊纵横布设形成的生态绿同才能发挥农村对城市的支撑系统的功能,达到以绿制热、以绿净污,达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目的,这也是落实霍华德城市规划思想的重要举措。

以上海为例,在外环线以内的绿廊布局,其方向为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交织成网,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绿廊各9条,主干绿廊共6条,内环线以内的三纵、三横主。干道一致,应首先实施。绿廊纵横于城乡、浦西浦东、环内环外,绿廊相互交织成一个具有整体、系统性的生态绿网,它们的建成将把郊区和海上的冷湿空气带进城市,又能对城区热中心进行分割疏解。

四、区系结构和群落结构

城市绿化的基础是植物,而植物是自然界中的一员,如何运用植物材料再现城市中的“第二自然”,是长期存在没有妥善解决的问题。其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没有处理好。虽然谁都能接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口号,但在城市绿化的实践中,是人居于自然之上还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真正做到人和自然关系很和谐呢?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植物生长的分布区域有明显的地带性,它随地理区域、气候带、地貌等不同而有区别。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带,中国的植物分布(简称植挪就可分成温带、暖湿带、亚热带、热带……等八个植被区划,我国各个城市均处于不同的植被区划地区范围之内。所选用的植物应该尊重其具有地带性的特性。然而在城市绿化的历史上却常常发生跨越地带的错误,大量引种最后遭到多次失败的教训,在一些大中城市中并不少见。以上海为例,大规模引种了适应在较高纬度的华北地区生长好的加拿大杨及二次引种适应在低纬度华南地区生长的检树,结果均全军覆灭。事实上,上海地处中亚热带北缘,为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的过渡地带,根据前几年对上海城市绿化最常见的乔木和灌木树种调查,前者有68种,后者有105种,上海可用于绿化的植物材料都是很丰富的,当前应该深入到江、浙一带属本地带的区域去挖掘、去发现,先引到城市环境中来种植,成功的就可推广应用,这样才能体现上海城市绿化的特色。

植物在城市绿化的立地条件中发挥其功能,还必须遵循“适地适树”的生态原则,这个原则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指必须应用地带性植物;二是指必须适应城市特殊立地条件的植物种。这里重点指后者。如行道树先要按地带性原则选定树种,再要它在立地条件最差环境生长发育,但对它的功能要求却最高。人们常强调后者,而不注意创造有利于行道树生长发育人工可以改善的立地条件,对于因此而生长欠佳的树种又不能用两分法评价,而是一有缺点就全盘否定。所以,在一些城市存在着随便更换行道树种的问题,如在上海的一条道路,解放以来换的树种就达十余种之多,甚至连世界著名行道树种之一的法国梧桐,也因其“冠”“法国”两字在五十年代末被认为是崇洋了,曾一度被否定,当时外省市公。郑付情地大批运走,在那里发挥了良好的绿化功能。这就是为什么行道树种从南到北不少城市几乎都以“四大件”当家,即法国梧桐、雪松、广玉兰、香樟,使城市绿化面貌显得很单调,而长成大规格的行道树却寥寥无几的根本原因,历史事实证明,只要对城市特殊立地环境及养护管理稍加改善,在一般的城市中,可以选种的行道树种至少有十余种,可以更好地发挥其绿化功能。再有,从园林绿化设计风格上也很难看到各地‘曙二自然“的特色。近年来;建筑业的欧陆风刮到了城市绿化中来,不管大城市、小城市都风行从国外进口草种大铺草坪,在有的地方甚至拔掉大树铺草坪,在人们心目中城市绿化的现代化就等于铺设草坪。我们不否认城市需要一定数量的草坪创造开敞绿色的空间,为市民提供良好的活动场所这是必要的。经过实践,人们开始意识到过多的草坪不仅因其生态效益小于同面积上种植的树木,而且投入和以后的管护工作量均大大超过后者,因此,多种乔木的决定是非常正确的;还要在主要景点移栽些大规格的乔木以显示大城市美丽的形象,也是需要的。但是,大规格甚至特大规格的乔木是在自然界人。十年才形成的自然资源,将其移栽到城市的特殊环境中来,要求保证成活而且还要求保持原来高大的树干和宽阔的树冠的外形就一定要有严密的技术措施和足够的资金。因此,根据我国的资源、资金、技术力量等实际情况应该严格控制数量,防止再次刮风。

当前,有些城市提出把“森林引进城市”的口号,我们认为这个口号更加贴近‘自然“,更易被城市的人们所接受。”森林“不是一株株大树的机械总和;而是乔木、灌木、草本、地被组成的植物群落,它们与微生物、动物及周围环境共同组成一个系统的和有机的整体。这种森林型的植物群落占用土地少,能充分利用地下和地上部分的自然资源(如光、热量、水分、矿物质等),在同样的空间叶面积指数最多、绿量最大,所产生的生态效益最高。因此,在人多地少的大城市中是最适宜的。

如何实施把“森林引进城市”的措施呢?不是真的把一座森林搬进来,而是应该到属本地带的自然界去调查植物群落的种间组成及其空间结构,再在城市内调查保留有15年以上历史的人工或自然植物群落;通过分析总结,提炼出符合项极群落原理的植物群落,在城市绿化的规划设计中逐步形成以稳定的、优化的植物群落为基本单元。因为它们不仅有本区域41植物地带性的特征,而且,绿量高、生态效益显著,又能为动物提供栖息、繁植的场所,成为生物多样性的基地,还为城市中人们创造一个回归自然的美好意境。

在整个城市中森林型的植物群落应是主旋律,它与开敞的草坪及形态雄伟的大树构成一个有节奏、有韵律的城市绿化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