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态水产养殖技术十篇生态水产养殖技术十篇

生态水产养殖技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7:59

生态水产养殖技术篇1

关键词:生态养殖;水产养殖;养殖技术;传统水产品

在我国许多地区,水产品的养殖技术长期以来采用淡水养殖模式,遵循传统的人工养殖方式。这种养殖模式只注重养殖规模和数量的大小,不注重水产品品种和质量。传统的人工养殖存在的缺陷极多,在传统养殖技术的制约下,会导致生态环境污染且成本极高,不能满足现今生产生活的需要。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生态养殖技术应运而生。生态养殖技术既可以确保水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又保护了生态环境,利用循环技术使资源得到了最有效的利用,解决了传统养殖操作不便的问题。生态养殖利用机器设备等对水产品进行科学化地养殖,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的双手,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科学合理的生态养殖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促进了水产养殖的可持续性发展,提高了水产品食用的安全性。

1生态养殖的概念

生态养殖是指人工模拟水产品生存的自然环境,在水产品养殖中将先进的科技运用其中,运用无公害的饲养方式将水产品出现病害的机率降低,提高水产品健康程度,为使用者提供更加绿色健康的食品,科学合理的生态养殖技术,提升了水产品市场的整体水平。

2传统水产品养殖存在的缺陷

2.1污染环境,造成浪费

传统的人工养殖对资源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由于一些化学品排放导致水污染从而使水产品的质量出现问题,而水产养殖所产生的废料排放再一次加重了环境污染,甚至威胁到了人类的饮水安全。

2.2水产品病害时常发生

传统的人工养殖只注重数量与产量,忽略了水产品的质量,水产品病害时常发生,水产品养殖者为了提高收益选择过度用药,从而导致一些水产品由于用药不规范,发生药物残留等问题,进而导致水产品的质量下降。水产品的质量得不到保证,人们的食品安全受到威胁,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水产品行业的进步。

2.3养殖设备落后

我国虽然水资源丰富,但是,养殖业发展较晚,养殖业的集中化程度有待提高,绝大多数养殖户的养殖设备及工具都较落后,无法满足现代人类对水产品的要求。在传统的人工养殖中,水产品的生存空间有限且生存环境得不到保障,养殖池进排水困难,水产品长期生存在这种环境中,致使养殖业的质量得不到保障。

2.4苗种选择落后

人工养殖选育良种较为困难,我国的青草鲢鳙等水产品的选择现在仍然为未改良的野生品,选育良种较为困难。由于一些水产品是野生种,无法适应养殖环境(密度、空间、营养等)的变化,易发生大规模的死亡。

2.5粗犷式养殖

水产养殖所需的饲料较多,我国水产品养殖饲料基本是以原料的方式投喂,原产品质量的好坏影响着水产品生态环境的好坏,这种粗犷养殖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打破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2.6养殖空间有限

养殖空间较为有限,水产品养殖者为了获取更高的利益,通常会采取密集养殖,由于物质等方面的原因而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生态系统的种群密度较小,食物链较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差,导致病害等极易发生。

3生态养殖技术要素

3.1环境的选择

在进行生态养殖时最好远离工业园,确保水质的安全,养殖水产品的水最好是经过水源鉴定的水,一定要符合国家规定,在对养殖池进行改造时,一定要彻底杀菌,将其中的有害有毒物质完全清除,水池的进排水系统一定要完备。养殖池的生态环境要类似于自然界的生态环境,养殖池内的水生植物要适度,避免因为水生植物过多而影响水产品的生长发育。

3.2苗种的选择

水产养殖中苗种的选择对养殖的后续效益和养殖的质量都具有很大的影响。要选择优良的苗种,摒弃近亲杂交的苗种,选择一些抗病性强、易存活的苗种。根据养殖环境,进行鱼菜共养,养殖菌类来保护养殖池的环境。

3.3饲料的选择

我国水产品饲料整体发展较为落后,饲料国外进口较多,我国的饲料处于短缺状态,要加大研发力度对饲料进行升级。饲料的质量决定了水产品的质量,我国对水产品饲料的研究较国外晚了40余年,对饲料的营养结构把握不够准确,饲料也会对水产品的生存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要有科学合理的投喂方式,饲料的大小规格质量等方面要根据不同的水产品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3.4药物的选择

在水产品的养殖过程中,水产品的病害问题的出现难以避免,养殖者在对其进行药物投放的时候要选择合适的药物,要求投放量要适量,使用的药物要符合国家规定,选择药物时要尽可能的选择对水产品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药物。

4生态养殖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4.1树立健康的养殖观念

养殖户要树立健康的水产品养殖观念,不能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要有长远的眼光,要为水产品提供优质优良的生活环境,同时采用科学合理的养殖方式来提高水产品的质量和对恶劣环境的抵抗力。养殖者要选择优良的苗种,摒弃近亲杂交的苗种,选择一些抗病性强、易存活的苗种,同时利用生物工程等先进的方法对水产品的养殖池进行水体净化,确保水产品生活的环境绿色无污染。

4.2建立健全的生态环境

水产品生存的生态系统必须全面而科学,在水产品的生态系统中,水产品是其中的主角,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系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要对这个生态系统中的氧气含量、温度、植物及菌种的种类等进行科学的合理的安排,构建一个内生的良性生态系统。

4.3严格控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水产品的生长与繁殖离不开生态系统的稳定,生态环境的稳定有助于水产品更好地生长,要防止有害毒垃圾对水体进行污染,要增加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模拟自然的生态系统,选择药物时要尽可能的选择对水产品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药物,要利用共生原则,协同原则及混养原则等种植水草和菌类等植物来提高水产品的抗病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水产养殖技术篇2

[关键词]池塘养殖;技术要点;水产养殖业;生态健康

水产养殖,主要是指通过人为的控制池塘中水生物的繁殖和培育,最后收获的一系列过程,称之为水产养殖[1]。而池塘养殖,是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伴随着人们对水产品健康意识的提升,而产生的一种健康生态养殖方法。通过保证高质量的水域环境,科学合理的投放养殖鱼苗,投放有助于水域内水产营养均衡的饲料,并通过科学安全的用药措施,来保证池塘养殖过程实现科学化,严格控制水产质量。尽管这种池塘养殖技术能够有效的把控池塘水体水质,但同时市场上不乏充斥着为了谋求利益,而忽视水产质量的商贩,造成了水产市场的鱼龙混杂。由此看来,加强池塘养殖技术的技术要点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

1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

江西省全南县水域面积为247335亩,境内有142条大小河流,境内径流总量为29.77亿立方米。其中流域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1条。全县可养鱼面积19072亩,占总水域面积的13%,其中,水库面积6430亩,其中包括中型水库3座,小二型水库5座,池塘面积11349亩。此外,稻田养鱼面积1200亩,养殖生态环境良好,并无任何污染现象,非常适合水产养殖。近年来,为了推动全南县水产养殖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全南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工作,引进先进水产养殖技术和理念,并加强对该行业的资金投入,举办水产健康养殖技术班,并创建了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4家水产企业,开展水产健康养殖,为该县水域水产养殖业发展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该县目前已经开始大力开拓国内水产市场,逐渐将优质水产品销往广东市场,销售的品种和数量不断扩大,并且销售渠道愈加稳定,树立了良好的水产品牌形象,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效[2]。

2池塘养殖技术要点分析

池塘养殖技术主要是以健康养殖理念为主,在保护水产品质量的同时,保证水域生态环境稳定,并且起到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降低产业发展对其造成的污染和破坏。此外,池塘养殖相较于传统水产养殖技术,更为科学合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大大提升水产品经济效益,获得消费者的信赖和支持。由此,针对池塘养殖技术要点进行分析。

2.1苗种选择

如果想要实现池塘生态养殖,在苗种选择方面是重中之重,苗种质量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池塘水产养殖成效。所以,在苗种选择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针对苗种的四个方面进行考量,主要包括苗种的远亲繁殖、原种引进、提纯复壮以及异地交换。苗种在培育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水域环境、饲料以及药物的用法和用量,严格遵循培育标准,防止外界客观因素影响苗种的健康生长。苗种在放养阶段,结合实际需要选择符合规格、无病害的苗种,这种优质苗种在池塘养殖中能够更好的存活,为生态健康养殖奠定了基础。

2.2水质管理

水质同样是影响池塘养殖的重要因素之一,养殖人员需要提升对水质的重视程度,确保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传统养殖技术只是注重水产品的产量的提高,不重视水产品的质量,但同时也大量投放化肥和未发酵粪便倒养殖水体中,而引起池塘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最后出现水质变臭,而养殖者又长时间忽视对水质环境的调节会造成池塘水质下降,出现污染。所以,养殖人员需要针对水质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实施水质管理措施,合理调节水质,从而实现水质的生态平衡,生态养殖能够健康持续发展。

2.3饲料选择

饲料选择方面,对于水产品饲料的投放需要严格遵循养殖标准,是保证水产品健康养殖的基本条件。在池塘水产养殖过程中,饲料质量和投喂技术直接影响水产养殖效果,饲料质量好坏决定是否能够被养殖对象吸收,发挥原有作用,对养殖水体环境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饲料投喂时如果选择劣质产品,那么可能会对水产品健康生长产业直接影响,并且残留杂物,影响水域整体环境和水产品的质量,从而产生联动效应,出现大面积水产品死亡,水产品质量差的现象。所以,在水产品池塘养殖过程中,需要选择质量高的饲料产品,根据饲料养殖对象的差异,选择科学合理的投喂方式,避免饲料浪费,节约成本,提升经济效益。

2.4药物选择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鱼时常会出现病害现象,一旦发生鱼病现象需要采用药物治疗办法,但是由于池塘养殖的自身特性,养殖过程中会出现给药难、治疗难的特点,所以在用药过程中应以预防为主要目的,防治相结合[3]。药物应用过程中,应考虑到药物的使用对养殖水质产生的影响,以生态药剂为首选,并且严格按照药物使用方法和科学用量进行,充分发挥药物原有作用,严禁使用禁用渔药。

结论

池塘养殖主要是以培育生态健康的水产品为主,不仅是市场发展的客观需求,同时也是水产品养殖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能够大大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提升水产品质量,在创造更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为人们食品安全提供了更为安全的保障。由此看来,在池塘水产养殖中,政府应充分起到引导作用,推行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生态养殖,从而实现生态水产养殖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聪聪,吴常文,徐焕志,陈应华.关于曼氏无针乌贼池塘养殖技术要点论述[J].金田,2014,11(02):425.

[2]孙斌.泥鳅养殖技术之四池塘高效养殖泥鳅技术要点[J].中国水产,2012(01):36-37.

生态水产养殖技术篇3

(1.山东省渔业技术推广站,山东济南250000;2.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山东济南250000)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开发和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增强,浅海、湖泊、水库大水面养殖将受到越来越严格的限制,池塘养鱼形式在养殖生产中所占比重将进一步提升,而池塘面积在工业开发挤压的形势下不断减少,高密度、集约化、规模化将是池塘养殖的必然。但现有池塘养殖容量和对水质的调控能力是有限的,集约化高产和高投入的状态下,养殖水的富营养化、水质指标严重超标恶化、生长缓慢、产量下降等现象将相继出现。设施陈陋、调控能力不足、养殖模式简单和生产管理方式落后等问题不断暴露出来,使得池塘养殖病害频发、污染严重、产品质量不高、生产效率低下,严重制约了池塘养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池塘基础设施简陋;二是池塘养殖水域内源性污染严重。因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投饵多,排泄物超量,超过了现有的水质净化能力,造成病害频发,给养殖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制约了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传统的池塘养殖技术已不能适应高强度的生产要求,迫切需要在加强池塘水质调控上开展设施化、工程化改革,提高水质人工调控水平,使其满足优质化和高产出的迫切要求。

2对策与建议

围绕制约我国池塘养殖发展的养殖水质下降、污染严重、病害频发、产品质量不高、生产效率低下等关键技术问题,开展规范化、生态工程化、机械化、信息化等技术研究和优化集成为代表的池塘现代化改造,构建良好的池塘生态系统,配备水质调控和信息化物联网技术,促进池塘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2.1池塘改造

专业化设计。根据养殖对象的生物学习性,制定养殖工艺,设计品种专用养殖池塘,做到针对性更强,更加科学,如中华绒螯蟹的养殖池塘设置中央浅水区、塘埂坡比适宜,设置围网养护水草生长;中华鳖的养殖池塘设置周边及中央浅滩,便于晒背等需要;对虾类养殖设计环沟和中央沟,利于对虾类生长栖息度夏等。

进排水设施的改造。每个池塘配置一个插管式进水闸门和拔管式排水井。进水管道一般用水泥预制管或pVC波纹管。排水井采用拔管方式进行控制。

配套生物水质净化系统。设置专门的水面或者沟渠建设人工湿地等生物水质净化循环系统,实行“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这一循环型物质流动模式。在养殖过程中,由养殖池塘排出的废水首先进入生态沟渠进行一级净化处理,然后再流入二级净化塘和三级净化塘,经二、三级净化后,泵入养殖池塘,进入下一个换水周期。至此,整个养殖过程形成了循环水利用模式。

实施工厂化流水养殖与自然生态水质净化技术相结合的新型池塘循环流水养鱼模式。该模式的优点:一是高产,单产提高数倍;二是是方便生产管理;三方便鲜活捕获运输;四是便于在净化池套养净化生物副产品;五是可收集70%的鱼类代谢物和残剩饲料;六是便于实施生产管理全程在线监控和信息化管理。

2.2构建水处理设施

水处理设施与养殖场的水源、排放水以及养殖水质要求相结合。采用养殖学、生态学、生物学等原理,根据池塘水质、底质、藻类等变化规律与湿地净化技术要求,优化生态沟、生态塘、复合人工湿地等构建参数,设置生态坡、复合生物浮床、生化滤床等高效调控设施,实现池塘养殖环境的有效调控。

2.3配备必要的水质控制设备

水质调控机:由动力装置、底泥提升装置和水面行走装置等部分组成,可以自动光控或者遥控使用。

微孔增氧:具有增氧效率高、活化水体、改善养殖环境、提高池塘增氧效率、使用成本低、机械噪声低等特点。

配备具有智能增氧、精准投喂、预测预警、远程管理等功能的池塘养殖监控与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精准养殖。

2.4在线监测与控制技术

池塘水质信息采集与监测。从温度、溶解氧、pH值、氧化还原电位等养殖主要环境因子监测着手,设置水样监测点和传感器,实现水质在线监测。

智能增氧技术。水车与底增氧(微孔管道底部增氧)结合、叶轮与底增氧集合(微孔管道底部增氧)等效果较好。依据水体溶氧水平自动开启或关闭相应的增氧机进行溶氧调控,实现智能增氧。

2.5实行水质生态调控

生态水产养殖技术篇4

关键词:生态养殖技术;养殖;应用

0引言

生态养殖技术是一种绿色的、无公害的先进养殖技术,带来的风险低、受益高,有效提高了养殖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在科技的支持之下得以快速发展。笔者对在畜禽养殖过程中如何发挥生态养殖技术的作用进行分析。

1合理搭配微生物在畜禽养殖业中的应用

所谓的微生物就是一类对宿主有益的活性微生物,可以有效的改善宿主微生态环境产生健康作用的有益微生物,现代生态养殖指的是结合不同类型生物共生互利的特点,借助微生物技术手段,将动物养殖与植物种植所产生的废弃物资源进行循环利用,进而实现动植物与微生物平衡和谐共处。在具体的养殖工作中要想最大限度的发挥微生物的作用,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使用微生物发酵饲料,这样可以建立动物肠道良性微生物菌群,饲料的利用率将大幅度提升,动物得以更加健康的生长,免疫力也将不断的提高,动物发病率将得到有效控制,畜禽产品质量不断提升。二是借助微生物改善养殖生态环境,清除和抑制养殖环境中各种有害病菌的滋生,这样能够有效改善养殖环境,同时还可以降低各类疫病发生风险。三是使用微生物发酵动物粪便,降解粪便中的有机物质,减少各类细菌的滋生,同时这些粪便也可以用作牧草以及植物的养分,有助于种植业和畜禽养殖业的和谐发展。

2科学选择畜禽养殖品种

畜禽养殖过程中,如果所选择的畜禽种类比较劣质,最终可能难以达到理想的养殖效果。因此,要想做好畜禽养殖工作,提升养殖的经济效益,发挥生态养殖的技术作用,首先应当科学选择畜禽养殖品种。在选择畜禽养殖品种时,需充分的分析自然环境、饲料条件、疾病管理等多种因素可能会对养殖工作带来的影响,进而实现养殖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以生猪养殖为例,在选择生猪品种时,可以结合气候及地方特征等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如北方地区的气候相对于南方来说更加的寒冷干燥,因此在选择生猪品种时就可以选择一些耐寒能力强、生长周期短、食物摄入量相对比较少的猪种;而对于南方地区来说则应当选择一些抗病能力比较强的生猪品种,因为南方气候湿润,雨水比较多,夏季环境湿热,容易滋生多种细菌,这样很容易导致生猪感染,影响产品的质量。

3合理进行畜禽养殖栏舍的布局

在畜禽养殖生产过程中,饲养环境对养殖业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如果畜禽养殖环境脏乱差,畜禽养殖品种和数量过多,那么最终的养殖效果也会因此而受到影响,可能导致动物机体免疫力低下,影响饲料转化率效果,导致疫苗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等。基于这样的原因,笔者认为要发挥生态养殖技术的作用还需合理进行畜禽养殖栏舍的布局,进而有效的控制各类疾病的发生,降低畜禽养殖风险。在具体的养殖工作中,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圈舍要尽可能的选择地势相对比较高、水源充足,隔离条件好的地方,同时要保持圈舍干燥、向阳,通风条件理想,做好圈舍温湿度控制工作,在夏季温度比较高的情况下,可以适当的在地面上洒水,达到降温的目的,而在冬季气温比较低的情况,则需做好圈舍保温工作,避免畜禽出现应激反应,影响养殖效果。二是养殖场各类功能区的布置应当独立,避免功能区混杂,导致细菌和病毒肆意传播,同时还需合理的控制养殖密度,圈舍内畜禽养殖数量不宜过多。

4积极引进发酵床等现代化养殖技术

在生态养殖工作开展期间,畜禽所产生的粪便需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否则不仅会给环境带来较大的污染和破坏,同时还将导致各种细菌滋生,对动物及人类的正常生活造成较大的干扰。在畜禽养殖工作开展期间,为了更好地处理各种养殖污染物,可以尝试采用一些新兴技术,如建设沼气池将粪便等污染物转化成为沼气和沼液等,用于照明、炊事以及农业生产等多个领域。同时养殖场还可以尝试引进发酵床,用于对粪便及其他养殖污染物的处理,降低对各种资源的浪费,提高养殖生产效率。此外,在畜禽养殖工作开展期间,还可以借助地域、养殖规模及技术水平等多种因素,积极引入畜禽疾病防治技术、自然放养和种养相结合技术、做好食物和水源控制工作,实现养殖经济效益最大化,为我国生态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生态水产养殖技术篇5

关键词中华鳖;标准化养殖;示范推广;工作措施;成效;浙江嘉兴;秀洲区

中图分类号S96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6)24-0250-02

嘉兴市秀洲区的名特优水产品养殖历史比较悠久,而中华鳖则是本地区特种水产养殖中的重要品种,截至2016年全区共有生态鳖养殖面积近266.7hm2。在发展中华鳖养殖推广过程中,水产技术推广部门始终坚持以“品质好、质量优”为宗旨,在养殖模式、养殖技术方面不断创新与改进,以健康养殖确保水产品安全的理念示范推广中华鳖标准化养殖技术。技术推广几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主要工作措施

1.1选好示范基地,做好配套设施建设

乘着浙江省现代渔业园区建设的东风,秀洲区遴选油车港镇杨溪生态鳖产业园作为核心示范区。投入资金310万元,建设完成秀洲区杨溪虾鳖主导产业示范区,重点开展中华鳖保种和良种选育,标准化无公害养殖,鳖品牌、营销网络建设,通过利用北部低洼湿地的资源优势,加强基础设施改造,扩大鱼鳖混养、虾鳖套养等生态养殖基地,提高池塘产出效率和经济效益,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大幅提升。核心区养殖面积40.1hm2,培训中心建设逾950m2、底部增氧设施19套。硬件设施齐全,达到了实施方案中基地硬件设施的要求。

1.2农业投入品实行有效管理

实行“三个统一”,即统一生产标准、统一供应渔药、统一饲料品牌,严把各生产环节质量关,坚持全过程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使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无公害水产品标准要求。一是统一供应用药。秀洲区水产行业协会指导养殖基地制定了渔药的管理制度,按要求养殖的投入购买记录,以掌握每个养殖户和养殖基地的用药品种,使用频度、使用数量。二是统一供应饲料。秀洲区水产行业协会通过对品牌饲料厂家的考察、质量对比,统一供应饲料[1]。三是示范区中华鳖苗种由指定单位提供。

1.3初步建立质量安全溯源体系

养殖区域内一直以高标准要求养殖户进行规范化生产,设计养殖日志让其填写,要求记载产前池塘、水体准备以及产中幼鳖稚鳖、饲料、渔药等投入品,而产后的销售则要求有具体销售记录,从而形成产前、产中、产后的记录体系。

1.4建立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技术标准体系

围绕《无公害中华鳖》(DB33/t332―2004)标准,建好标准体系。一是建立养殖生产的管理标准。开展生产都需要良好的、有效的管理体系,加强制度管理。二是形成可行的操作标准。以无公害中华鳖标准内的池塘要求、清塘消毒、投入品管理制度、日常管理、病害防治技术等程序作为操作标准。三是健全技术标准体系。根据水产品安全生产及质量控制措施、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安全要求、《无公害中华鳖》(DB33/t332―2004)及《渔药物使用准则》《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等相关标准和规范制定了养殖技术规范[2]。四是建立养殖生产的工作标准。制定水质管理计划、水质监控程序、污染预防管理计划、养殖设施保养程序、基地安全生产制度等作为中华鳖养殖的工作标准。五是建立农产品准出制度。要求出售的商品鳖必须由指定委托检测机构检测后符合无公害标准方可出售。

1.5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完善自律和约束机制

规定水产养殖户必须及时认真填写《水产养殖日志》,记录生产过程的生产档案,如养殖面积、苗种来源和放养数量、饲料来源及投喂情况、渔药使用情况、水质和中华鳖生长情况等,对于记录完整规范的养殖户予以奖励。同时,与养殖户签订水产品质量安全协议,定期进行基地健康养殖的检查工作。

1.6定期开展示范产品质量安全自我检测

除了对养殖的水质环境定期进行检测,也定时对产品进行自我检测,开展产品药残抽检。为了保持和提高产品质量,核心基地一直重视无公害中华鳖的产品质量与安全。一是委托省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市农检中心等法定检测机构进行产品质量检测;二是将基地列入政府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检主要基地,至今无论是委托检验还是监督检验均未发生质量事故,综合检测合格率均达到100%。

1.7开展标准化技术的宣传、培训与推广

在养殖区普及标准化知识,增强养殖户的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借助开展“健康生态养殖技术推广”“投入品使用专项检查”“水产品药残抽检”等活动为契机,通过新闻媒体、科普下乡、现场会、宣传资料发放、设立宣传栏信息等多种渠道在中华鳖标准化核心示范区开展多层面的宣传活动,大力宣传质量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水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在中华鳖标准化示范基地树立标准化养殖技术模式图、质量管理制度等宣传板块,在水产养殖基地营造浓厚的标准化生产氛围[3]。同时加强了渔民的技术培训,从而有效提高示范及辐射区养殖户的养殖生产技术水平、增强其病害防治能力。

2工作成效

2.1效益显著

通过实施中华鳖标准化养殖推广示范,示范区域内的中华鳖产量、产值及经济效益都一定幅度提高。核心示范区实现中华鳖总产量89.74t,总产值987.2万元,产值24.6万元/hm2,总效益336.44万元,效益83970元/hm2,核心基地每年可提供无公害中华鳖89.74t,每年创造渔业产值逾987.2万元,满足了城乡消费者对优质无公害水产品的需求,同时也使广大养殖户找到一种高效的渔业养殖方式,全面提高了中华鳖的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增强了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4]。

2.2农业标准化意识明显提高

在技术推广实施过程中,通过宣教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营造了标准化生产氛围,提高了中华鳖的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使养殖户在实施标准化生产中得到了实惠,对渔业标准化生产和产品质量安全的认识有了明显增强,不仅按标生产的自觉性有明显提高,而且形成了养殖户之间相互监督的良好氛围。

2.3质量安全达标

目前,技术核心示范区内通过中华鳖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证以及有机认证。多次产品抽检合格率为100%,其中“杨溪”牌生态鳖先后获得嘉兴市名牌产品、嘉兴市著名商标、浙江省名牌产品、浙江省渔博会及农博会金奖等殊荣。核心区内有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1家,是秀洲区中华鳖健康养殖的领头雁。

3参考文献

[1]王秀菊.中a鳖无公害养殖技术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7.

[2]法,卜伟绍,黄富友,等.三段式中华鳖生态养殖技术研究与应用[J].浙江农业科学,2012(3):417-420.

生态水产养殖技术篇6

关键词:淡水养殖;经济效益;途径

中图分类号:f326.4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淡水养殖作为有效养殖方式在我国被广泛使用,由于养殖方法不够科学,存在经济效益不高问题。为了提高淡水养殖经济效益,必采用有效养殖方法。

1淡水养殖现状

伴随着养殖技术发展,我国传统淡水养殖技术也在发展,但在产量上还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养殖方式由过去的散养逐渐向箱养模式发展,养殖技术上日益成熟,单位面积养殖产量上不断增加,养殖品种也丰富了许多。一些养殖户利用有利政策和环境资源的优势,提升了水产品经济效益。在大环境的推动下,由原来的粗放型养殖向生态型养殖进行转化,同时,在渔产业的不断竞争与发展下,淡水养殖技术也在不断进化。受信息闭塞和养殖专业技术传播受限,在一些地域淡水养殖产业化水平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致使淡水养殖与市场不同程度的脱节,仅凭养殖户自创的有限的养殖经验,使养殖品种比较单一,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养殖产业只有形成龙头产业,带动一些散养、地域受限的养殖业,从根本上提高产量和丰富养殖种类,实现共同发展,健康快速发展。

2提高淡水养殖经济效益途径

2.1养殖品种结构优化与推广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水产品的需求出现了2大特点:消费者对质量较高的水产品需求量增加;消费者对水产品的需要由原来的季节性需求转化为经年需求。以市场供求关系为导向,致力水产养殖品种结构优化,推广一些名、特、优、新水产品养殖技术与产业,是适应市场的需要,也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保持现有水产品养殖的品种,如符合大众消费的鲫鱼、草鱼、鲶鱼等;针对消费群体积极引进新品种(中华鲟鱼、银鱼等);对一些养殖周期长、价格高,但又深受群众青睐的水产养殖品种(如野生鳖、黄鳝等),可因地制宜发展,逐步形成规模化生产。

2.2推广规模养殖

通过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形成规模养殖,充分体现规模效益。规模养殖主要体现在3方面:节约成本,如养殖基础配套设施方面、饲料采购成本、鱼种繁殖等投入成本减少;利于新技术、新产品的迅速推广,组织管理更科学化;在生产销售方面也更加流程化、市场化。

2.3优选饲料资源、压缩饲料成本

水产养殖业饲料成本约占据整个水产养殖成本的70%,优选饲料资源、压缩饲料成本是提高水产养殖经济效益的关键。目前,草鱼市场需要大众化,市场价格比鲤鱼高,种草养鱼能解决草鱼饲料问题,成为养殖户致富之路,渔牧结合是生态养殖方式。养鱼用肥是必要的,水产养殖户可同时饲养家禽或牲畜,采取鱼畜结合、鱼禽结合等综合养殖模式,根据环境和需求打造良性生态循环。这样可壮大养殖产业,可降低养殖成本,综合提高养殖成本;也可在新技术的推动下复合饲料养鱼,可缩短水产养殖周期,还可达到高产高效的生产目的。

2.4高效套养混养

套养混养根据不同环境和需要有很多种方面。一般是在普通水产品中套养甲鱼、中华鲟鱼等名优水产品种;另外,还可套养鱼种。在养殖商品鱼的池塘中,可放入鱼种,这样不仅不需要增加饲料及肥料,还不影响商品鱼的产量。而且培育出的鱼种还可供来年养殖,这样从很大程度上节约了成本,也使池塘养殖的经济效益得到提高;经济合理地混养。比如,鱼、蟹等养殖水面套养青虾,或者水产养殖品种与鱼类混养。这样水体资源可得到充分利用,单位水面经济效益也会大大提高。

3绿色生态养殖技术推广

3.1绿色生态养殖技术措施

地理位置、环境的优选:养殖环境要交通便利,有利于水产品的出售;水资源优良,水源富足,尽量远离污染源;环境品质好,比如土质的保水性能良好等。

合理培育水草:有很多水产品都适宜在水草环境中生活,一般水草生长覆盖水域面积要达到1/2左右。水草不仅可为水产品提供青饲料,也可避免敌害,还有利于水产品的生长生活,比如为它们提供了舒适的休息场所和脱壳繁殖等有利条件,而且可使池塘的水可进一步得到净化,增加池塘水的氧气。

水质环境生态调节:养殖环境的水质量关系到水产品的养殖效

益。净化水体环境的方法有2种:可以人为的在水中培植有益生物用来吸附有机物,从面抵制有害病菌的滋生,使水环境得到净化;可采用生物工程技术手段,如使用光合细菌等生物制剂和底净、沸石粉等底质改良剂等。通过采用一些环保的方式尽量使养殖水质保持自然净化。

3.2养殖种类和细菌选择

水产养殖高效益基础和关键是要正确选择养殖种类以及种茵的优选。

养殖品种搭配:养殖品种要适应市场供需要求,易销售、易保值。所养殖的品种生长周期短且易养活,要容易适应密养、混养等环境,养殖品种所食饵料的转化率要高,重要的是其抗疾病能力要强。

种菌选择:种菌具备抗逆性。优选天然水域中生长的种茵或者是正规菌场培育的人工种菌,不论选择哪种都要经过严格的检验,确保水产种苗的成活率以及疾病的发生率。

3.3饲料选择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绿色环保食品得到广大消费者推崇。在水产品的养殖过程中,饲料选择直接关系到水产品品质。水产品所食用的饲料要杜绝添加多种激素以及抗生素等,天然绿色优质饲料就首选,必要时可合理的添加vc、腐殖酸、甜菜碱、肉毒碱、虾青素、糖萜素、几丁聚糖等生态型饲料添加剂。而对于一些特殊养殖的品种,应根据其天然食性,投喂仿天然饲料。

3.4生态养殖

鱼病防治方法是否绿色、环保、药物无残留,是鱼类绿色生态养殖重要因素之一。

共养鱼和植物:长期实践表明,在养殖池塘中培育一些水生植物,鱼类等水产品很少生病。其原因在于植物将鱼的粪便和残饵作为肥料加以吸收,这样一方面减少了病原体的繁殖场所,同时在光合作用下,释放出氧气,增加了水体的含氧量,从而降低了水产品的发病率。

多种水产品混养:多品种混养有利于水产品疾病抵抗。实验证明,如果养殖塘中水产品较少的话,尤其是某一品种超过塘内数量的1/2后,恰恰这个品种容易生病。反之,如果池塘内水产品或生物品种越多,其抗病能力越强,发病率越低。这说明多品种混养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就像大自然界生态环境,相互给予所需要。草鱼、鲤鱼、鲫鱼、大口鲶、花白鲢等同在1个池塘中生存,其中每种鱼的生态位也不同,无形中形成了健康生物链关系,鲤、鲫鱼寻食掘池底,破坏病原体的滋生环境,发病的鱼类由于行动迟缓,常为肉食性鱼类吞食,从而切断了病原体传播途径,生态系统自动防病,因而养殖池发病率低。

无公害防治鱼病:根据农业部实施的《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ny5070-2002和ny5071-2002的规定,严禁使用磺胺米、呋喃西林、痢特灵、氯霉素、红霉素、环丙沙星等抗菌素药物。严禁直接向养殖水域中泼洒抗菌素,也不得在水产饲料中长期添加抗菌药物。在水产养殖生产中,应树立健康养殖理念,多采用免疫疫苗、抗菌肽制剂、有益微生物制剂等,在病鱼防治中,若要必须使用抗菌素药物时,应有针对性地使用对致病菌有专一性的抗菌素、土霉素、磺胺嘧啶、新诺明、氟苯尼考等安全环保抗菌素。

4结语

提高淡水养殖经济效益,必明确淡水养殖要点,采取有效养殖方法来提高养殖科学性,淡水养殖必采用绿色生态技术,提高淡水养殖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轰洪伟,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淡水养殖发展[j].养殖业,2009.

[2]孙义,关于淡水养殖的生产经营问题探讨[j].经济纵横,2011.

生态水产养殖技术篇7

近日,大菱鲆被检含有硝基呋喃类代谢物以及环丙沙星、氯霉素、孔雀石绿、红霉素等禁用渔药的事件披露后,北京、上海、广州、杭州、香港等地市场已纷纷停售大菱鲆产品,这对于自1992年从英国引入我国、人工繁育和规模化养殖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被誉为我国当代最成功的海水鱼类引种范例的大菱鲆所形成的产业是一次沉重的打击。近年来,我国水产养殖品因药物残留问题而遭遇出口受阻也屡见不鲜,如冻虾仁氯霉素、鳗鱼恩诺沙星及孔雀石绿、硝基喃代谢物等等药物残留,导致巨额经济损失,潜在人体健康危机,发人深省。

长期以来,我国水产养殖业主要以粗放型养殖模式为主,为追求高投入、高收益反致环境恶化、病害频发及药物滥用。当前以部分抗生素为代表的防治手段正在世界范围内逐渐被禁用、取缔,符合食品安全、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免疫、生态等防疫技术正成为国际现代水产养殖业病害防治的主流技术措施,发展势头迅猛。构建高水平、系统化的绿色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技术体系,是改变我国水产药物滥用局面、促进我国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保障。

一、我国水产养殖业病害及其防治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水产养殖病害年损失高达百亿元,其中鱼类约占55%-77%、甲壳类约占11%-28%、贝类约占3%-16%,常见病达几十种之多,病原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难以攻克的病毒等引起的疾病频繁发生,而品种抗逆性衰退、高密度养殖、劣质饲料投喂和生态环境恶化是病害肆虐的相关缘由,病害已成为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的瓶颈。

而现行的化学药剂、抗菌素等药物为主的病害防治手段存在药效不确切、药物残留、环境污染等诸多弊端,其主要原因是水产药物研究基础严重不足,盲用、滥用药物现象普遍存在。目前生产上使用渔药大部分由兽药、农药移植而来,缺乏对药效学、药物代谢动力学、毒理学及对养殖生态环境的影响等基础理论的研究;药物的给药剂量、用药程序、休药期缺乏科学依据。药物防治技术尤其薄弱的环节是,未能根据水生动物的特点和我国水产养殖种类多、养殖方式多样和疾病种类复杂等特点,针对性开展应用研究,因而难以做到高效用药和安全用药。

水产疾病的病因多,涵盖了养殖生物体、病原、环境等几者关系平衡破坏而导致的病变,仅靠药物单一技术是解决不了综合问题的。就药物对病原而言,还存在无抗病毒特效药、抗寄生虫药毒性大、抗细菌药的耐药性等难题。显然,要遏制水产病害,有待开发特效、低毒渔药,更需要全面系统考虑安全、环保、高效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的建立。

二、国际水产病害防治技术发展趋势

以健康养殖技术为基础的水生动物病害综合防疫体系是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可和接受的渔业病害防治技术系统。水产抗病技术发展趋势是:在病害防治方面注重消除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隐患,在国际上已建立水产病害检疫网络,其相关的病原快速检测技术将得到不断完善并规范化,对相关疾病的基础研究,包括病原的致病因子、感染机理、核酸组成、基因组的结构功能等研究将为此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应用免疫防治技术及绿色生物渔药来控制病害的发生是今后渔业重大病害控制的研究重点。基于改善宿主健康状况和养殖生态环境的免疫制剂、绿色生物渔药、绿色生态制品在水产中的开发和应用将逐步取代目前药物的普遍使用,为水生生物病害防治提供重要的关键技术和产品。对水生生物的免疫机制、抗感染机制、健康生理,病原抗原决定簇基因结构等的研究为新型渔药开发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藻类、饵料生物、有益微生物、病毒等的转基因技术可能为绿色渔药使用提供一条崭新的给药途径。提高品种的抗病力将是品种选育和驯化工作的重点,通过选育、基因工程技术培育等方法,获得能抵抗某种病原体感染的抗病品种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三、我国水产病害防治技术研究基础

我国水产病害防治技术研究已有五十年的历史,在20世纪50-70年代开展了“四大家鱼”为主的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细菌病和草鱼出血病研究;80年代随着养殖种类的多样化,研究对象扩展到海水鱼、虾病;90年代集约化养殖的兴起,随之而来的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症、对虾病毒病等暴发性流行病成了研究重点,研究水平也由个体、组织、细胞发展到分子,研究内容由流行病学、药物为主发展到诊断、免疫;21世纪初,现代生物学技术广泛应用于水产病害控制领域相关的研究工作,在病原分子学、分子免疫学、分子诊断学、药代动力学等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

在疫苗研究方面,以草鱼疫苗为代表的发展经历了落后到先进的漫长升级,包括20世纪60年代末第一代的草鱼土法疫苗(草鱼“三病”组织浆疫苗)、80年代初第二代的草鱼出血病病毒(gchv)细胞灭活疫苗和90年代第三代的gchv弱毒细胞疫苗。近年来水产动物免疫研究成为热点,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攻关计划等重大科技计划的资助,疫苗研究有了飞跃式的进展,研究对象涉及到海水鱼弧菌、鱼类嗜水气单胞菌、鱼类柱状曲挠杆菌、鱼类虹彩病毒、鱼类神经坏死病毒、鲤春病毒血症病毒等引起的水产动物重大疫病的广泛范围,在抗原特性与功能基因克隆表达、免疫应答机理等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研制的部分疫苗进入田间试验阶段;疫苗的研究向浸泡甚至是口服等易于疫苗施予、低成本工厂化生产工艺的方向努力。可以预见,这些阶段性成果的进一步熟化,可在未来的3-5年将有系列疫苗产品逐步实现商品化,将在我国水产养殖生产病害防治中发挥重大作用。

在生态防治方面,以微生物制剂为代表的开展了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硝化菌等对养殖环境理化因子、生物因子的影响研究,以及水生态改良或混饲对养殖生物生长、成活、非特异性免疫、抗病力、抗应激力的影响研究;等等。筛选、分离益生菌菌株,研究培养参数和培养技术,研制开发出系列微生态水质、底质改良剂,这些微生态调控剂产品已在水产养殖中逐步广泛应用。

四、我国水产病害防治技术工作的基本思路

根据国际水产病害防治技术发展趋势和我国现有技术基础,我国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技术体系建设应以“预防、安全、实用、节约”为宗旨,以增强免疫力、减少应激、提高病害早期预测能力等为主的水产养殖动物病害防治技术思路,重点开展以下四方面的研究:

(一)基础研究主要养殖动物病原分子致病机理、流行病学、功能基因研究;养殖动物抗感染机理与特异、非特异免疫评价动物模型研究;渔药有效、安全评价模型研究;养殖动物对生态因子影响的应激机理研究。

(二)预警技术研究主要水产养殖病毒生物分子芯片监测技术、细菌免疫学与基因学快速诊断试剂盒技术研究;主要水产养殖病害生态检测试剂盒技术研究;病害分析专家系统工程研究。

(三)控制品研制及配套技术研究主要养殖鱼类重要病毒疫苗、细菌疫苗及寄生虫疫苗(储备)研制;主要养殖动物免疫增强剂研制;水产动物主要寄生虫、真菌等植物源药物、天敌生物制剂(储备)研制;连作发病生态改良制剂及配套技术研究;主要渔药的药代学、药效学、毒理学及安全用药技术研究。

(四)技术集成研究技术联合、复合研究,技术集成操作规程研究;计算机识别技术在病害预警、控制技术体系构建的应用研究。

“十一五”期间重点突破商品化疫苗技术、病因检测试剂盒技术、养殖生态防治技术、药物安全使用技术等,建立科学、高效的病害监控技术体系,争取在较短周期内显著提升我国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技术水平。

五、关于我国水产病害防治工作组织保障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科技投入,建立高效研究体系。我国一方面在水产病害基础研究仍较薄弱,另一方面为加速疫苗、病原检测试剂盒等技术向实用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均急需科技投入的推进。在人才队伍、研究设备、研究方法、实验材料等方面需要形成全国范围内的交流、共享、流动与协作机制,建立科学、先进、高效、合理运作的水产病害防治科学技术研究体系。

(二)加强政策引导,完善法规保障措施。建立苗种免疫和疫苗补贴制度、疫病报告制度和隔离制度、用药处方制度和用药可追溯制度,等等,以起到政府引导、监督的作用。

生态水产养殖技术篇8

关键词:生物修复;池塘自净能力;池塘生态;自净能力;藻相;微生物相

1、前言

水产养殖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水养殖作为水产养殖的支柱产业,为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海水养殖业的迅猛发展,海区污染、虾塘老化、黑臭底泥淤积、大规模灾难性病毒病的爆发和流行等问题迅速暴露出来,使人们对传统掠夺式养殖模式提出质疑[6、7].、生物修复(Bioremediation)是国内外近10年发展起来的最新环境工程技术,已被成功地应用于土壤、城市河湖、地下水,近海洋面的污染治理和农业、畜牧业、水产养殖等多个领域[1、2、3、4、5],并成为二十世纪环境科技发展最快的高新技术领域之一。和传统掠夺式养殖模式不同,生物修复技术应用于水产养殖,并不通过大量使用高营养的饵料和抗生素提高养殖产量,而主要通过生物-生态措施,修复受损的池塘生态系统,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增加水体溶氧,改善水质和池塘自净能力,提高水产养殖产量和品质,实现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2、传统水产养殖存在的主要问题

传统养殖模式,尤其是高密度养殖模式大多以消耗大量高蛋白饲料,以污染池塘自身和近岸环境为代价来维持的生产方式,加之养殖户为了防治鱼(虾)病,大量使用消毒剂、抗生素等虾药,甚至人药鱼(虾)用,用药剂量越来越高,药物的毒性越来越强,这些药物的使用,又严重破坏了已经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形成越病越治、越治越病的怪圈[6、7、8、9、10、11].老化池塘中,养殖残饵、粪便、死亡动植物尸体和消毒剂、抗生素等有毒化学物在池底沉积多年,形成黑色污泥,污泥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厌氧微生物占主导地位,气温升高加速了有机质的厌氧分解,消耗水中大量氧气,产生nH3、H2S、no2-等有毒物质,影响对虾正常生长发育,而且黑色污泥中含有大量的致病菌,寄生虫和敌害生物的卵,增加了池塘病源的传播途径,使生产过程中鱼(虾)药的用量增加,水产品品质下降。如在我国沿海地区对虾养殖区,老化虾塘的底泥污染问题,已成为困扰养虾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11].

3、池塘生态系统与水产养殖

池塘是一个人工圈养体系,其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有很大差异,其结构特点是养殖动物在生物群落中占绝对优势,这一优势是在人工扶持下形成的,由于大量人工饲料投入养殖系统,除牧食链,腐屑链外,在食物关系中又增加了饲料链,也因此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了一定改变,决定了系统的低生态缓冲能力和脆弱性,其庞大的养殖动物生物量造成系统生态金字塔畸形,系统生物多样性指数下降,水质也常常出现较大波动。

3.1、池塘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在池塘生态体系中,浮游植物是初级生产者,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碳水化合物,放出氧气,优良的单胞藻可为池塘中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甚至养殖动物直接滤食,也可直接吸收池塘中nH3、H2S、等有害物质,改良池塘水质,更为重要的是,藻类光合作用提高池塘的溶氧水平,促进池塘好氧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加速池塘有机质的分解和矿化。藻类的生长繁殖需要营养盐,营养盐主要来源于底泥的释放和好氧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矿化,优良的藻相能提高池塘溶氧水平,特别是池塘中下层水体溶氧水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池塘生态体系。

3.2、池塘生态系统中分解者微生物是池塘生态体系中的分解者,分解池塘残饵、对虾粪便以及浮游动植物残体等有机污染物,使之矿化成营养盐,供藻类吸收利用。池塘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尤其是底泥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不同,对有机质的分解能力、分解途径和终产物不同,好氧微生物对有机质进行完全分解,其分解产物主要为Co2等,而厌氧微生物对有机质进行不完全分解,产生nH3、H2S等有害物质,造成池塘水质恶化,影响养殖动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在池塘生态体系中,由于有机污染物的大量进入,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消耗大量氧气,很容易造成池塘,尤其是池塘底部溶氧降低,可能形成有机物厌氧分解,使用池塘生态体系失控。

3.3、池塘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分解者及其与水产养殖相互关系从池塘对有机污染物的自净能力上看,微生物和藻类是池塘诸多生态因子中最为关键的二大因素,在池塘生态体系中,微生物种群和数量(即微生物相)与藻类的种群和数(即藻相)是密切相关的,微生物通过其分泌物的直接作用或通过其代谢产物―――营养盐化学状态和浓度的间接作用而影响藻相,研究表明,微生物具有杀藻、抑藻和有效降低藻毒作用,且存在种间选择性。同样,藻类通过对池塘溶解氧的影响而影响微生物相,池塘溶氧增高,能促进底泥好氧微生物繁殖,加速有机质的完全分解和矿化,维持池塘良好的生态环境。

在池塘微生物相和藻相的相互关系中,池塘水体,尤其是中下层水体的溶氧水平是最为重要指标。池塘溶氧,除了供养殖动物消耗外,更多的应用于水质净化,研究表明,虾池水耗氧量占池塘总耗氧量的69.4%,池塘溶氧主要来源于表面水面与空气接触溶入和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藻相对池塘溶氧水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藻类的生长不仅需要n、p等营养,而且需要Ca、mg、Fe、mo、有机酸等微量营养[16、17、18],当池塘中微量营养缺乏时(浓度过低或者以不溶性化合物形式存在),一些藻类,尤其是高等产氧单胞藻(即所谓优良藻类)的生长受到限制,此称之谓限制生长营养。而另外一些藻类如丝状蓝绿藻等因其具有遗传上适应性,具有较大表面积和气泡,能争夺微量营养供其生长繁殖,浮在池塘表面遮住阳光,抑制产氧单胞藻的生长,而较容易形成优势种群,因此,微量营养缺乏时,往往使原始蓝绿藻等不良藻类迅速取得竞争优势,降低了藻类多样性指数,形成不良藻相,形成池塘溶氧水平的波动。池塘藻相的形成与稳定性与池塘水体中n、p营养的供应水平和池塘微量营养的浓度密切相关。

藻类的微营养主要来源于底泥缓慢释放,其浓度和化学形态、化学成份和底泥的微生物区系密切相关。老化的虾塘氧化还原电位低,有机质含量高,底质酸化严重,pH低,Fe、Ca、mg、mo等微量元素以不溶性盐的形式沉积于底泥难以释放。

3.4、池塘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其它自然生态系统一样,池塘养殖生态系统也具有一定自净能力。水体的养殖容量为单位水体内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保证应有效益都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最大养殖量,一个水体的养殖容量主要由饵料供应水平和质量,水体自净能力和人工干预程度决定的,在饵料供应和人工干预程度一样的情况下,养殖容量主要由水体自净能力决定,因此提高池塘自净能力,即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分解能力,对提高养殖产量,减少疾病发生,降低养殖成本,实现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传统掠夺型养殖模式下池塘生态系统是十分脆弱的,对虾养殖中,虾池既是对虾摄食活动的场所,也是各种有机污染氧化分解的处理池,养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有机污染的过程。进入池塘的有机污染物,主要由底泥微生物将其氧化分解成无机盐,返回水域被藻类利用。底泥对有机污染物分解和营养盐的再循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池塘的自净能力,很大程度上处决于池塘底泥生态,即底泥化学组成和微生物相(微生物种群和数量)。老化虾塘由于长期处于厌氧状况,淤积大量黑臭底泥,底泥耗氧有机物含量丰富,以厌氧微生物为主,池塘自净能力十分有限,当养殖密度超过池塘的养殖容量时,就会造成水质恶化,对虾生长缓慢,疾病频繁,乃至终止养殖。虾农为了减少损失,往往采取加大消毒剂、抗生素等药物使用和大量换水等措施,一方面加大了养殖成本,降低了水产品质,另一方面增加了养殖海区的有机污染负荷,而且随着我国养殖海区的污染加重,虾塘老化更加严重,这些措施也往往无济于事。经过多年的经验和教训,人们普遍认识到,要实现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探索新的技术、新的模式,强化池塘自净能力,做到防患于未然。

4、生物修复技术在水产养殖中应用

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为池塘养殖带来了新的希望,通过向池塘生态体系中补充微量营养、促生剂、解毒剂或投放有益微生物等措施对池塘底泥和养殖水体进行生物修复,降低池塘底泥有机物含量,使泥水界面形成好氧微生物相,强化底泥对有机污染物分解能力池塘的自净能力,提高藻类多样性指数,稳定藻相,增加水体溶氧,从而提高池塘养殖容量,改善水质,降低成本,提高养殖产量和品质,实现对虾养殖业可持续发展。

4.1、池塘底泥生物修复有助于提高其自净能力通过在底泥-水界面喷洒土著微生物、促生剂、共代谢底物等,对老化虾塘进行底泥生物修复,促进底泥微生物繁殖,底泥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迅速分解,释放nH3、H2S等有害气体,使底泥好氧层加厚,黑泥层(厌氧层)减薄,通过在上海泰贤和广东徐闻的老化虾塘生物修复试验,底泥修复3天之后,肉眼可见底泥表面黑土层慢慢发白,大量气体逸出,底泥好氧层明显加厚,呈黄褐色。底泥好氧层加快底泥微量营养的释放,有利于提高藻类多样性,稳定藻相,同时也可阻隔下层黑臭底泥有毒物质释放,泥水界面好氧微生物相强化底泥对池塘残饵、粪便等有机污染物分解能力,加快池塘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提高池塘自净能力。

4.2、池塘水体生物修复有助于形成稳定的藻相通过水体增氧、补充经腐殖质螯合的微量营养,土著微生物和促生剂等,强化池塘水体中残饵、粪便等有机污染物分解,微营养的补充有助于建立和维持优良藻相,增加池塘溶氧,溶氧的增加和微量营养的补充,又加速了好氧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对有机污染物分解,形成良性好氧生态体系,提高池塘自净能力和水产养殖的产量和品质。

4.3生物修复技术有助于建立稳定的池塘生态系统,提高水产养殖产量和品质我们从2001年已经开始针对我国沿海地区虾塘老化问题,摸索出一套利用生物修复技术改造老化虾塘,生产高品质对虾产品的技术,连续3年在广东徐闻和上海泰贤等地进行老化虾塘改造试验,并取得较好的效果。主要技术措施包括底泥生物氧化、水体生物修复等。其基本技术路线是:取底泥——提取土著微生物——配制生物促进剂——底泥生物氧化——水体生物修复及藻相调节——保持自然生态健康养殖环境。

如在广东徐闻,2001年进行约35亩虾塘共三造的试验,第一、二、三造均养殖成功,最高产量达350公斤/亩,而对照塘养殖不到40天均全部死亡,有趣的是,在第二造试验中,养殖35天时,对照塘因感染白斑病全部死亡,将处理虾塘(即经过生物修复的虾塘)分一半虾至对照塘,对照塘对虾不到20天也全部死亡,说明生物修复技术能显著改善池塘水质,提高养殖动物对疾病抵抗能力。在2002年-2003年,我们进行了17口虾塘近200亩每年两造的试验,不用任何抗生素,利用生物修复技术对老化虾塘的底泥和水质进行修复和维护,营造自然生态健康养殖环境,进行健康养殖,均取得成功。所生产的对虾经有关部门检测,其氯霉素指标达到出口标准。

综上所述,通过生物修复技术,干预池塘底泥微生物相和水体藻相,使底泥有机质减少,好氧层加厚,增加水体藻类多样性,形成良好而稳定的藻相,提高池塘溶解氧水平,促进有机污染物好氧分解,减少nH3、H2S、n02-等有毒物质的释放,强化池塘自净功能,提高水产品产量和品质。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水产养殖都有“发展-滑坡-调整-持续发展”的经历,“可持续发展”是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的人地系统优化新思路,其核心是实现经济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统一。在老化虾塘底泥和水体生物修复研究基础上,结合我国对虾养殖技术和措施,我们提出对虾自然生态平衡养殖技术体系,根据池塘底泥理化性状和生物相,确定底泥生物修复方案,对底泥进行生物修复,以此为基础,确定池塘养殖容量和合适投苗密度,在养殖过程采用一切手段强化池塘自净能力,尽可能减少消毒剂和抗生素的使用,实现健康养殖以提高对虾产量和品质。通过养殖-生物修复-再养殖-再生物修复……,减少水养殖对海区污染,实现对虾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12、13、14、15].

参考文献

1、刘志标、李青、刘军、陈洽群,2003年,朝阳涌黑臭水体生物修复试验,广州水利,(2):36-41

2、冯奇秀、刘军、谢骏,2003年,底泥生物氧化与城市黑臭河涌生物修复,水利渔业,23(6):42-44

3、徐亚同、史家樑、袁磊,2000年,上澳塘水体生物修复试验,上海环境科学,19(3):480-484

4、awford,R.L.andCrawford,D.L.,1996,Bioremediationprincipl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Cambridge

5、李秋芬、袁有宪,2000年,海水养殖环境生物修复技术研究展望,中国水产科学,7(2):90-92

6、姚茹,1998年,广东省对虾养殖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科学养鱼(12):3-4

7、林林、丁美丽、孙舰军、朱谨钊、李光友,1998年,有机污染提高对虾对病源菌易感性研究,海洋学报,(1):129-135

8、丁美丽、林林、李光友,1997年,有机污染对对虾体内外环境影响研究,海洋与湖沼,28(1):7-11

9、李卓佳、张庆、陈康德,1998年、池塘养殖中应用微生物防治斑节对虾疾病的初步研究,南海水产研究,16:280-285

10、周瑞莲、2000年、广东省对虾健康养殖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水产科技,2:5-8

11、何建国、莫福,1998年,对虾白斑综合症控制与广东省对虾养殖持续发展,中国水产,(11):34-37

12、李秋芬、曲克明、辛福言、袁有宪,2001年, 虾池环境生物修复作用菌的分离与筛选,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7(3):281-285

13、辛福言、李秋芬、邹玉霞、曲克明、袁有宪,2002年,虾池环境生物修复作用菌的模拟应用,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8(1):75-77

14、齐振雄、李德尚、张曼平、董双林,1998年,对虾养殖池塘氮磷收支的实验研究,水产学报,22(2):124-128

15、李秋芬、辛福言、邹玉霞等,2001年,虾池环境生物修复作用菌生长影响因子的研究,水产学报,25(5):438-442

16、Hornea.J.,GoldmanC.R.,1994,Limnology(secondedition),newYork,mcgraw-Hill,inc

生态水产养殖技术篇9

关键词:生态猪;养殖技术;发展趋势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备受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后,人们也对食物有了更多的担忧,绿色食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因此,生态猪养殖技术得以迅速发展壮大。生态猪养殖技术是一种绿色、环保、健康的养殖技术,在保证肉食品安全的同时又降低了猪的死亡率。使人们的肉食安全得到保障,也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1生态猪养殖技术

1.1生态猪养殖技术的优点

非生态猪养殖以圈养为主,很难对养猪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进行合理处理,造成十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利用生态猪养殖技术,可在养猪场周围挖出沼气池,使猪粪发酵,农民可利用发酵后的沼气池作燃料。同时,发酵后的沼液还可作为农作物的肥料,这可以减少农药、化肥的用量,有利于环境保护[1]。生态猪养殖技术未出现以前,养殖户大多使用饲料喂养猪,这样的猪虽然生长迅速,但是由于某些饲料中含有抗生素及金属元素,会影响猪肉质量,严重损害消费者的利益。生态猪养殖技术通过对猪饲料进行了改革,并在饲料里加入了中草药,这不仅提高了猪肉的质量,还使猪的抗病能力大大提高。目前,生态猪养殖模式正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通过生态猪养殖技术的发展,既可以提高猪的专业化水平,也可以为猪创造有利的生长环境,促进我国猪肉市场健康发展。

1.2遗传改良技术

当前,我国对生态猪养殖模式的一个重要尝试———遗传改良技术,是指从国外或其他地区引进优良种猪,利用高瘦肉率、生长快等显性性状对适应性强的地方生猪进行遗传改良,以促进生猪生态育种技术的发展。但生态猪的遗传改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关部门和人员结合生态猪的不同品种进行实践探索,才能把不同品种的优势结合起来[2]。

1.3生态饲养

在生态猪养殖过程中,生长环境起主导作用。生态猪应选用高质量、无污染的饲料进行饲养。应注意母猪与仔猪及时分离,并根据各阶段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对生态猪进行不同养分饲料分配,以确保各阶段生态猪养殖符合标准。此外,不能简单地对生态猪进行饲养,还必须选择合适的地点进行放养,这样才能使猪得到很好地运动锻炼,从而使猪肉更加紧实,保证猪肉的质量和风味。

1.4合理建设猪圈及有效的水源监管

生态猪猪圈的定位和位置非常重要,坐南朝北比较合适。如此可使猪圈在夏季通风良好,并设置遮阳膜,合理控制猪圈温度。在冬季,猪圈也会具有良好的采光效果。另外,猪圈内应加强水泥池的设置,这样既降低了温度,又便于猪圈后期清理。非生态猪水源主要来源于饮用水,而生态猪水源则主要来源于大自然,因此放牧场水源管理尤为重要。建立放牧场前应进行水源调查,生态养猪养殖过程中还应定期进行水源安全调查。水环境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必须定期进行抽查监测,确保水源安全[3]。

1.5清洁技术

生态猪养殖猪场一般建在通风、排水、采光良好且地势较高的地方。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进入沼泽系统进行能量处理,形成其他生产和生活所需的能量和物质。例如沼气池产生的沼气可以作为居民的生活能源,沼液可以制作叶面肥或直接作为液体肥用于农作物浇灌。另外,沼渣等废弃物还可以制作固态有机肥料,用于周边农作物生态种植。通过高温灭菌等发酵,生产的有机肥用于农业栽培,为生态养猪技术在农业循环经济中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4]。

1.6加强疫病防控

疫病防控防治是生猪生态养殖的关键,生态猪如果出现疫病现象,将严重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为防止疫情暴发,在实际养殖前应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如果生态猪发生疫病,应在第一时间进行隔离治疗,并要全方位地对整个养殖场进行每天2次的消毒和卫生管理,并严格控制水和食物,防止疫病的蔓延。

2生态猪养殖技术发展趋势

2.1生态猪散养模式

生态猪养殖与非生态猪养殖模式有明显的差异。具体来说,生态猪是采用放养方式饲养的。整体而言,为促进生态猪的健康生长,可在有机草场中饲养生态猪,这样也可体现绿色无污染、实用、可食用的特点,提供足够的饲料也可显著改善猪肉的品质。

2.2生态猪集约及规模化养殖

根据当前的发展趋势,我国生态猪养殖将进入工业化阶段。为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率,可采用集约化、规模化养殖方式,提高养猪业的竞争力,避免养猪业大幅波动,影响对国肉的供求。当前,我国养猪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模式是:企业+基地+猪场,这对生态型养猪业具有借鉴意义。采取统一供应、统一材料、统一采购的供应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企业的压力。但这种模式还存在诸多缺陷,这便需要在生产技术上不断地发展[5]。

2.3立体养殖技术

在生态猪养殖技术中,立体养殖广泛应用,能促使养殖户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为提高生态猪的质量,对一定规模的生态猪品种和密度进行合理配置,这便是立体养殖技术。将生态猪养殖与有机农场绿色种植结合,形成系统的生态环境链,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使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得以提升。

2.4发酵床养殖模式

生态猪养殖结合发酵床养殖模式,可确保养猪场环境无污染并具有环保性。为促进优质有机肥的形成,在生态养猪场中,利用植物研磨产生的发酵物作为粪肥的重要铺垫,这便是发酵床养殖模式。采用发酵床培养模式,可避免生态养猪排泄物对整个猪舍造成污染,提高猪场抗病性。

2.5远程监控技术

伴随着网络化的不断发展,先进的网络技术逐步进入了生态养猪场内,极大地提高了养猪场的整体效益。生态养猪场安装远程监测装置,可随时监测其发展动态,猪圈内的环境也可利用自动检测设备时时跟进。自动检测设备的使用,猪圈内的温度和湿度可以随时进行更新,从而使养殖户对猪圈的温度和湿度进行远程调整,既保证了猪圈的环境,又为养殖户节约了时时查看猪圈状况的时间。利用电子设备还可全面展示生态猪的健康状况及防疫状况,从而保护生态猪免受病原危害,为防疫检疫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3结语

生态猪养殖技术在提高猪肉产量与质量的同时,还能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并对生态环境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所以,生态猪养殖技术在我国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趋势。将现代科学技术与生态猪养殖技术相结合,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生态猪养殖技术,再加以创新,使生态猪养殖技术不断推陈出新,更新换代,满足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印向东.生态猪养殖与粪污处理技术探究[J].兽医导刊,2020(21):52-53.

[2]邵景望,王志伟.生态猪养殖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兽医导刊,2020(9):80.

[3]祁永峰.生态猪养殖技术及发展趋势分析[J].养殖与饲料,2020(10):20-21.

[4],蒋向君.现代化猪场环保处理模式[J].业,2020,15(4):73-74,79.

生态水产养殖技术篇10

中国渔药安全行业形势分析——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吴淑勤所长在“通威鱼(安全鱼)健康标准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项目

鲤、鲫鱼的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一)

中国式“3+2”对虾安全养殖纳米集成技术设施与工艺流程(二)

草鱼繁育与健康养殖技术

胜斑鱼养殖技术——养殖新品种介绍

如何提高鱼病治愈的几点措施

观赏鱼中的新宠——魟鱼

增加渔民收入增进渔民福祉

合浦珠母贝不同壳色优良新品种培育阶段成果通过现场验收

南海所主持承担的“广东近岸海域渔业资源及其生态环境动态评估”项目通过验收

养笋壳鱼每亩利润超5万斗门引进外国鱼苗“本土化”,养殖技术获省科技二等奖

南美白对虾亲体四月成功产卵

广州番禺区化龙镇举办罗非鱼养殖防病技术培训班

全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会议在杭州召开

广州罗非鱼鱼苗“游”入东南亚打破出口瓶颈

台湾捕获罕见263公斤黑鲔鱼90万卖出

茂名三高罗非鱼基地工厂化育苗技术走在全国前列广东渔业生产力促进中心

养殖加州鲈鱼市场前景看好

中山每月20吨脆肉鲩“游”进北京

山东:没有追溯体系不能认定渔业标准化示范基地

水产饲料将有国家标准意义深远

几种有“钱”途的水产品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助推两广地区罗非鱼恢复生产

千岛湖有机鱼成地理标志注册产品

中国罗非鱼产量减少震荡全球市场

珍稀白蝶贝人工育苗技术攻关在三亚获得成功

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观赏鱼分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召开

“盐碱地生态综合立体种植和养殖及盐碱地改良模式推广”课题通过验收

“鲆鲽类全封闭式养殖系统关键技术集成与健康养殖”课题通过验收

控制养殖水体污染饲料添加剂的应用

特种养鱼防病应从冬春抓起

五项举措推进茂名渔业产业化

大口鲶苗种转食141浮性膨化料技术

如何选择笋壳鱼苗种?

日本对虾与双斑东方鲀套养高产技术

几种主要经济龟类的养殖优势及养殖技术之一黄缘盒龟

水产品药残成因与预防对策分析

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在水生动物免疫系统中的研究进展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全饲料安全限量

南美白对虾高位池养殖技术要点

一年双造澳洲宝石鲈和冬棚南美白对虾健康轮、混养生态模式

慎防泰国笋壳鱼鳃霉病

双斑东方鲀全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云斑褐塘鳢养殖技术的探讨

我国水产养殖的概况与实施健康养殖的必要性

我国罗非鱼加工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实施科技兴渔促进渔业发展

黄全鲫被审定为新品种

茂名引进“黑金刚”(南非产斑节对虾新品种)繁育成功

福建省试点渔业保险渔民投保政府贴30%

广东破解对虾养殖抗病毒难题

我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进入为期3个月的春季禁渔

牛盾表示:渔业灾后重建重点做好五项工作

文昌养殖罗非鱼致富

乳山市首个海水养殖专业合作社隆重成立

福建鳗协提三项诉求振兴产业无公害食品鳜

类塘鳢引种研究的现状与建议(一)

印楝素复方制剂的设计及其应用效果的初步研究

使用微生态制剂后的池塘水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研究

龟类动物的经济价值及养龟关键措施

加州鲈家系选育的初步开展

鳜鱼养殖疾病防治初探

关于我国休闲渔业的初步探讨

美丽硬仆骨舌鱼繁殖获突破进展——大陆第一代幼龙诞生

“水产动物多性状复合育种技术”研究成果通过专家鉴定

欢迎订阅《渔业科技产业》杂志

台湾东部海域发现全球首见的两种海鳗

饲料形势好转将加大养殖虾成本压力

全国首批渔医上岗

罗非鱼丰产不丰收茂名将成立养鱼协会增加对话权

生态渔业服务京津

长江中华鲟雌雄比例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