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岩土工程灾害与防治十篇岩土工程灾害与防治十篇

岩土工程灾害与防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8:17

岩土工程灾害与防治篇1

【关键词】岩土工程灾害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F47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岩土工程灾害是由具有破坏性的自然因素(地震、降雨、火山爆发等)或人类工程地质活动(山体开凿、建筑大坝、基坑开挖等)引起的,造成人员伤亡和物质财富损毁的自然、社会现象或过程。当今世界,各种岩土工程灾害已经成为危及人们生存与社会发展的一个严重问题。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大规模的土木基础设施以世人瞩目的速度兴建,岩土工程灾害对土木工程基础的破坏也日益严重。大规模的工程活动,甚至一些小型的土木工程施工,都可能诱发边坡失稳、地表塌陷、地基失效等工程灾变。

一、灾害的主要类型

1、水土流失

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包括植物覆盖,地质面貌,天气状态,岩石种类,以及人为建筑活动等等,其中岩石的质量是最内涵的因素,植被的覆盖使得岩石与天气条件之间多了一层屏障,使得降水对土壤和石头的冲刷力度得到缓解,而地形也是不可忽略的一个条件,地形的倾斜,陡峭,和缓,平坦等因素都是影响水流速度的重要方面,水向下的速度越快,带走的固体泥土和岩石等就越多,冲击力度越大,灾害程度也愈大。所以流失能力也体现在降雨的程度,通常降雨越急速,越强大,造成的损失也越大。人的建筑工作也是当中重要的一项,经过研究可以得出,乱采乱伐,过度索取矿产资源,不合理的建筑,都会促进水土的流失。

2、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包括岩溶地面塌陷和非岩溶地面塌陷两类。岩溶地面塌陷成因主要和地质结构、岩溶发育程度、第四系岩性与厚度以及地下水动力条件有关。在一般情况下,断裂带与背斜轴部张裂隙发育。岩石的破碎,岩溶的发育。岩溶越是发育,地下水的补给条件越好。从而使得水量丰富,有利于地面塌陷的发生。在第四系沉积物含砂量较高或者第四系厚度薄时,进行抽、放、排水时,更加利于地面塌陷的发育。对于后者来说,其塌陷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采矿从而形成地下空洞或者人防工程质量不过关引起。

滑坡

这些灾害事故的发生,主要是自然的原因,但人们如果在事故发生之前,就对这类事故有充分的防备,那么灾害事故所造成的社会破坏会少得多。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指出:“我们人类必须由反应文化转变为预防文化”。对于岩土丁程灾害研究,我们有必要采用“问题发现型”方法,其实质是从岩土工程系统内部出发,研究造成岩土灾害事故的各构成要素之间存在的联系。查出可能导致事故发生各种危险因素及其发生途径,把灾害事故的发生可能性降低到最小限度。主要表现在:(1)在活动陛断裂带内较发育;(2)许多滑坡的滑动方向与构造面倾向基本一致,表明岩层或断层面向边坡内部倾斜,边坡稳定性好,反之则稳定性差;尤其是当边坡角大于岩层、断层倾角并有软弱夹层或岩层裂隙发育时,稳定性更差;(3)新构造运动强烈地区,滑坡较发育。

4、泥石流

泥石流是在特定的地质地形条件下发生的一种岩土工程灾害。它的发生必须要具备有开阔陡峻、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和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的降雨,三者缺一不可。在开阔陡峻地区,如果岩石易风化并堆积了较厚的残坡积层或人工堆积了较厚的松散物质,在暴雨之后,往往形成泥石流。

5、崩塌

崩塌灾害的产生和地质地貌,降水以及人的工作息息相关。首先,体现在地质构造方面的变化体现在:第一,处于地质断层,地块活跃的地段;第二,构造倾向以及崩塌方向之间存在一致性;第三,较为新型的活动区域,根据当地地质组成材料,以及倾斜程度等都有关。

二、岩土工程灾害的发育规律、预报与防治

1、灾害发育规律

(1)地域性规律。地质环境条件的不同,反映为岩土工程灾害类型的差异。

(2)相关性规律。主要指气候相关性,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和水土流失都与降水密切相关;而岩土工程灾害的类型、发育程度都和地貌特征、岩土类型密切相关。

(3)诱发性规律。人的活动不合理不科学,乱施工是导致岩土负担加重,灾害频发的重要因素。

(4)多发性和群发性规律。外生岩土工程灾害一般较分散,多发而不集中造成特大灾害,会被忽略,另外,因为工程灾害各个种类,各个程度之间会互相影响,一旦一种灾害产生很可能诱发其他灾害,进而带来大面积的灾害连发,扩大灾害影响面积。

(5)岩土工程灾害需要一个时间的累积,渐渐趋向恶化并表现出恶化的反应。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可能因为某一突发的导火线因素突然引起,造成突发性的地质灾害,严重降水,例如山洪,地震等。

2、灾害预报

需要指出的是,从国内外的整个研究来看,现今有关滑坡预测预报研究仍存在许多不足:(1)对长期以来边坡研究积累的大理现场资料和实战经验缺乏系统研究,真正操作性强、能普遍推广应用的预测预报系统没有建立;(2)人类工程活动密集区的滑坡预测,难以做到时空预测预报相结合,而这恰恰是最重要的;(3)对研究人员来说,滑坡体相关力学参数还是一灰色问题,难以结合大量的相关信息进行滑坡实体综合预报,因此,预报的准确性如何在多数情况下难有保障;(4)滑坡的应用预测应是强调定性、定量综合集成的智能学预测方法,这方面的研究还在起步阶段;(5)滑坡的监测预报技术手段仍然有待进一步发掘、研究与改善。纵观国内外有关滑坡预报的情况,可以肯定的是,今后一段时期,现代数理科学一些新理论在滑坡预报研究的综合应用进一步深化;以遗传算法、模糊逻辑和神经网络为代表的计算智能科学理论在滑坡预报研究中的必将做出更多创新陛贡献;智能集成预报与“3S”监测预报技术手段,将是今后预报应用研究发展的两个最有力的武器。

2、防治对策

岩土工程灾害防治的基本原则是“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提升对岩土工程认识的科学性合理性,积极开展评测调查以及提升预警能力,对人和地质之间相互影响的程度和种类做研究。促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社会和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更为科学合理,提升融合度,将地质工程和生态环保的理念相结合,促进和谐有效的环境的生成。加大知识普及的力度,促进宣传力度,使得生态理念和地质知识能够被更多人所认知和接受,并促进灾害的救治和预防工作,齐心协力防治岩土工程灾害带来的不良后果。

(1)扩大植树面积,提升植物覆盖范围和强度,促进植树工作开展,这是涵固水土,杜绝水土流失最重要最有效的方面之一。

(2)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齐头并进,落实开发者治理的原则。

(3)省、地、县(市)、乡要对土地的农业区域开发做出规则,对农业地段应保持合理科学的开发计划,对于荒地的开展必须结合有效的环保,固水措施作为前提。

(4)采矿,修路,种植等工作要挑选稳定的地形和地质,保证作业的安全稳定以及环境的扰动降低。

(5)做好监测工作,能够提前预测,并进行分析,治疗。

总结

由于人们认识方面和社会历史方面的局限,有很多岩土工程患有不同程度的病害。人们常将此类工程称为“病害工程”、“患病严重者”,进而称之为“病险工程”。又因对之认识不足,没有及时对其科学地治理,这些病害工程不但不能正常运转,发挥应有的社会、经济效益,而且还隐伏着灾害,危及生命财产的安全。因此,必须充分了解岩土工程的灾害,并落实防治措施,进而减少岩土工程灾害造成的损失。

参考文献

[1]李媛,孟晖,董颖等。中国岩土工程灾害类型及其特征——基于全国县市岩土工程灾害调查成果分析[m].中国岩土工程灾害与防治学报,2004.

[2]杨媛媛,黄宏伟。四川省滑坡灾害记录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24(S2):5366—5370.

[3]张梁,张业成,罗元华,等。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理论与实践[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3—7.

[4]文海家,张永兴,柳源。滑坡预报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4,15(1):l一4.

岩土工程灾害与防治篇2

1岩土工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

(1)滑坡。滑坡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也是岩土工程中最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产生地质灾害的原因主要是土壤受到重力作用或者地下水活动的影响,使得滑坡面上的应力超过了滑坡面可以承受的压力范围,从而使得斜坡上的土层以及砂石大量滑落下来,严重时会造成人员伤亡,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根据产生的原因不同,主要有三种,第一,崩坡积层滑坡。这种灾害主要发生在山区,灾害产生的影响范围比较小,但是滑落的岩石落下来的速度比较快,因此不容易避开,出现滑坡的地貌一般圈椅状,岩石裂痕等发育都比较完整。第二,基岩滑坡。这种滑坡的规模较大,产生的影响范围也比较大。基岩滑坡还有可能会导致地下水改道、泉水枯竭,会对人们的生活的影响。

(2)崩塌。崩塌指的是在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因为根部没有支撑,因此不能保持平衡,最终会脱离母体向下倾斜翻滚并且堆积在沟谷的现象。一般出现崩塌是由于采矿、道路工程开挖边坡、水库蓄水等引起的。

(3)泥石流。泥石流是由于突发的降水在沟谷或者山坡上并且携带了大量的泥沙、石块等物质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洪流,产生泥石流危害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土体开挖不合理、有不合理的弃土、弃石等。

2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技术

2.1抗滑桩技术

在进行抗滑桩施工的过程中,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第一,抗滑桩宜布置于滑坡体厚度较薄、推力较小,且嵌岩段地基强度较高地段;适宜进行单排布置,如果滑坡的推力比较大,则可以对滑坡进行分段阻滑,提高防滑能力;抗滑桩的长度应该要在35米以上,如果滑带的深入大雨25米,则应该要对阻滑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和分析。第二,应该要确保桩的位置是准确的,一旦桩体的位置出现了偏差,则会对桩体的稳固性以及抗压性产生很大的影响。第三,在对桩孔进行开挖时,可以采用机械和人工挖孔两种不同的方式,挖孔成功之后进行混凝土灌注之前,应该要对孔内进行清洁,防止一些杂物在孔内堆积,采用导管的方式进行灌注,如果是在水下进行灌注,则应该要保证导管在水下两米。

2.2锚固施工技术

锚固施工,主要是用于对边坡地质进行加固处理,在锚固施工过程中,首先要对地质情况进行了解,确认其是否适应于锚固施工。一般说来,锚固施工技术适用于多种软硬质土层。锚固技术中,钻孔所用的钻机主要有两种,一类是多功能全液压履带式钻机,适应地层条件复杂、钻孔直径大、钻孔深度大及工程量较集中的钻孔工程;另一种是轻型液压钻机,这类钻机重量轻,搬运方便,比较适用于一些狭小的空间或者崇山峻岭间施工。在进行锚固施工时,首先要对其材料进行控制,锚固施工的材料一般要求强度较高,而且耐腐性较高,易于安装。在施工中的注浆材料有水泥浆、水泥砂浆等,对于各种材料都要通过试验之后才能投入使用。另外,锚固施工过程中也需要进行打孔灌浆,在打孔的时候,主要采用螺旋钻、冲击钻等钻机进行成孔施工,要对孔的深度、角度、直径等进行考虑,孔的深度应该要大于等于孔的设计深度,孔的直径的偏差应该要控制在±5mm范围之间,孔之间的距离也不能有太大的偏差,控制在±100mm之内,孔的角度偏差要控制在±5度之间。最后,在进行锚固灌浆时,要对浆液进行合理地配置,搅拌均匀,搅拌之前要将搅拌机清洗干净,确保浆液的质量,在灌浆的时候要保持通畅,不能溢出,要注意浆管要保持在浆面以下,将浆管拔出来时,也要注意钢筋的位置。

2.3对地质进行加固

加强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预防,需要对地质进行加固处理,尤其是对于一些软土地基,更应该要进行加固,防止雨水期出现严重的地质灾害。对软土地基进行加固,可以采用预压法、强夯法等加固方法,这些方法都可以极大地提高土壤的牢固程度,对岩土工程地基稳固性有很大帮助。其中,预压法是一种比较常用的加固方法,预压法适用于对淤泥、淤泥质土、冲填土等饱和性的粘性土壤进行加固处理,在对岩土工程地基进行预压加固的时候,根据预压的方法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堆载预压法及真空预压法。如果土层的厚度不大,在4米以内,都可以采用天然地基堆载预压法进行处理。另外还可以使用网格法,,用粘土等粘性较大的物质将滑坡地岩石上的缝隙填充起来等方法,都可以提岩土工程土壤的紧密性,是那些经常容易出现滑坡灾害的地区进行土壤加固常用的技术方法,对于稳固岩土工程地基有很大的帮助。此外,使用固结灌浆或电化学加固法也能够不断增强岩土工程的土体以及岩体的强度,从而实现良好的稳固效果。

岩土工程灾害与防治篇3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p64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9-0168-01

一、广西区岩土类型概况

岩土体是产生地质灾害的物质载体,不同的岩土体类型,产生地质灾害的类型和密度不尽相同。广西境内展布的岩土体类型主要有:岩浆岩类、变质岩类、碳酸盐岩类、海相碎屑岩类、陆相碎屑岩类和第四系土体(系指1比50万地质图中所表述的第四纪沉积物,不包括山体表层所覆盖的第四系残坡积土层,下同。)等六大类型。岩浆岩类主要展布于桂东南和桂东北;变质岩类主要展布于桂东北,桂东南局部展布;碳酸盐岩类大面积展布于桂中、桂西、桂北、桂东等地;海相碎屑岩类主要展布于桂西和桂东;陆相碎屑岩类主要展布于桂南;第四系土体零星展布于区内各地

二、地质灾害的分类

我国地质灾害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由自然因素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属于自然地质灾害;二,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属于人为灾害。

三、我国几种常见的地质灾害

由于我国地质结构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承灾能力弱,所以形成灾害种类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等。这些灾害还在显逐年增长的趋势。所以必须积极有效的做好地质灾害预防工作,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损失,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受各种自然或人为因素影响,导致坡体滑落的地质现象[1]。是岩土工程最为常见的地质现象。造成滑坡的原因较多,自然原因主要有:降雨;地震;地表水对坡脚或坡体的冲刷;融雪等。人为原因主要有:乱砍乱伐,破坏坡体植被;开挖坡脚;堆填加载;蓄水排水等。滑坡主要发生在以下地区:地震带、断裂带等地质不稳定地带;强降雨区以及暴雨多发区;山区各种工程的边坡;峡谷地区以及水域岸坡地带。

2、泥石流

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它的面积、体积和流量都较大,而滑坡是经稀释土质山体小面积的区域,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通常泥石流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因其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泥石流形成的主要原因有:①乱垦滥伐,破坏坡体植被。②对坡体的开挖不合理。③渣、石、土的不合理弃置或堆放。

3、地面塌陷

由于受到地震活动、降雨、地下采矿及大量抽排地下水等因素,土体和表岩在人为或者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向下方塌陷,并会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一种地质现象被称为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按形成原因大致可分为:一,自然塌陷,如暴雨塌陷、洪水塌陷、地震塌陷、重力塌陷等;二,人为塌陷,如坑道排水突水塌陷、采空区塌陷、抽汲岩溶地下水塌陷、水库蓄水或引水塌陷、振动或加载塌陷、地表水或污水下渗塌陷、多种成因复合塌陷等。

4、崩塌

崩塌(崩落、垮塌或塌方)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产生在土体中者称土崩,产生在岩体中者称岩崩。规模巨大、涉及到山体者称山崩。主要成因有以下几点:①渠道或水库蓄水出现渗漏;②强烈震动。③矿产资源的开采。④渣填土的弃置或堆放。⑤各种建设工程的边坡开挖。

5、地裂缝

“地裂缝”地面裂缝的简称。是地表岩层、土体在自然因素(地壳活动、水的作用等)或人为因素(抽水、灌溉、开挖等)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一种宏观地表破坏现象。

6、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有自然的地面沉降和人为的地面沉降。自然的地面沉降一种是在地表松散或半松散的沉积层在重力的作用;人为的地表沉降主要是大量抽取地下水,地基软弱夹层没有查清,软基处理不当或设计不合理所致。

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必须根据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的成因机制、运动模式、易发性及防治目标制定。根据致灾的成因确定主要防治途径;根据灾害的易发程度、防治目标确定防治工程的强度和工程量。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现行行业规范,国内防治地质灾害的主要工程类型有:排(截)水工程、支(拦)挡工程、加固工程、护坡工程、减载与压脚工程及搬迁和避让等。

1、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常见的地质灾害的工程防治措施大致有:地下排水、刷方减重、支挡工程、滑带土质改良、遮挡、拦截、护墙护坡、削坡、畜引水工程、储淤工程、排导工程、清除填堵法、跨越法、强夯法、灌注法等。

2、避让措施

(1)雨天避让措施。在暴雨天气采取临时避让措施。对于那些变形山坡比较多,容易引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地区,要提前做好预防工作,下雨前做好搬迁准备,以便及时躲避,减少损失。

(2)搬迁避让措施。对一些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危害性严重且相对治理防治费用超过搬迁费用或已经做出过防治措施仍多次受到损害或者再建房仍然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应采用搬迁避让措施,避开地质灾害多发地,尽量减少灾害的损失。

3、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措施是指植树造林,种草护坡及合理耕牧。它具有应用范围广、投资省,能促进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条件,防治作用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需较长时间才能发挥其效益。

4、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督管理,规范人类各种生产开采活动。据统计,人类活动造成地质灾害的发生的影响远大于正常自然灾害的影响。人为原因导致的地质灾害具有速度快、危害大且危害面积广的特征。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的应用也愈来愈广,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和施工技术必将迈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翟文辉杨永军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预防和防治措施《大科技》2013年第8期

[2]赵关雄浅议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问题及防治措施《大科技》2012年第24期

[3]李扬浅述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措施《建筑知识:学术刊》2012年第8期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94号,2003.

[5]李宗发.贵州构造-岩土体分区及其与地质灾害形成的关系[J].贵州科学,2012,30(3):32-37.

岩土工程灾害与防治篇4

1、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

自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产生了一个新的学科——地质工程学。地质工程学是研究与解决从规划到竣工乃至工程运行后效的全过程的与地质有关的工程问题的科学。它把地质体乃至地质环境作为工程系统的组成部分来对待,显然这是符合大系统工程学的思想的,它包含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两个方面,但以后者对其特点的反映更为深刻。岩土工程是指工程建设中涉及岩土体的开挖与加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对自然或人为作用产生的有害地质现象进行防范与防治。后者包含了更全面地对地质生态环境合理开发与管理的思想。

2、我国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独特,地质构造复杂,生态环境多变,加之又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

据资料统计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在我国非常活跃。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约占国土面积一半左右,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

地质灾害可分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属自然地质灾害。这些灾害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第二类主要是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称第二环境问题,属人为地质灾害。这些灾害常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增加,据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全国50%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行为,尤其是人类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2.1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诱因:

(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5)开挖坡脚;(6)蓄水排水;(7)堆填加载;(8)劈山放炮,乱砍乱伐。

滑坡发生的规律:

下列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和多发地区:

(1)江、河、湖(水库)、沟的岸坡地带,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山区铁路、公路、

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2)地质构造带之中,如断裂带、地震带等。(3)易滑(坡)岩、土分布区。(4)暴雨多发区及异常的强降雨区。

2.2崩塌

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移滑,失去稳定,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称为崩塌。

崩塌的诱因:

(1)采掘矿产资源;(2)道路工程开挖边坡;(3)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4)堆(弃)渣填土;(5)强烈振动。

2.3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

泥石流的诱因:

(1)不合理开挖;(2)不合理的弃土、弃渣、弃石;(3)滥伐乱垦。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2.4人为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分析

人为活动加剧或加速地质灾害的发生所带来的危害性大大超过正常状态下产生的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如: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及铁道、公路等各种工程建设的开挖,亦经常加剧地质灾害(土壤侵蚀、地面塌陷与沉降、滑坡、岩爆、泥石流、荒漠化以及坑道涌水、瓦斯爆炸等)的发生。滥砍滥伐森林资源,造成土壤侵蚀、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并导致洪灾的加剧发生。人工爆破也会诱发岩溶塌陷、滑坡等灾害的发生,还有可能引起连锁性的岩溶塌陷。

2.5人工诱发地质灾害的特点如下:

(1)诱发速度快。在自然地质演化及气候变化过程中,岩体由相对稳定至不稳定的变化,经历长时间过程。而人工因素诱发下,就大大地缩短了自然演化时间,加速岩土体的岩性变化,而导致突变灾难的发生,并造成更大的损失。

(2)诱发灾害面广。自然地质灾害的发生,除了特大灾害之外,一般其危害性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人工因素诱发下,其危害性就具有更大的影响面。例如由于生物资源——森林的破坏,工程的大规模开挖,影响的是区域性环境恶化,诱发区域性旱涝灾害,以至引发全球性荒漠化。人类活动产生的升温效应,对气候及地质灾害诱发作用的影响也是全球性的。

(3)灾害损失巨大,除了地震之外,人工诱发的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是严重的。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工诱发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仍会不断增加,目前估计地质灾害损失每年约500亿元,而受到威胁的就是这些数据的数倍至数百倍。

3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防治措施

3.1做好防治工程设计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必须根据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的成因机制、运动模式、易发性及防治目标制定。

(1)根据致灾的成因确定主要防治途径;

(2)根据灾害的易发程度、防治目标确定防治工程的强度和工程量。

3.2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工程措施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现行行业规范,《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质量

检验评定标准》等技术标准及资料分析,国内防治地质灾害的主要工程类型有:排(截)

水工程、支(拦)挡工程、加固工程、护坡工程、减载与压脚工程及搬迁和避让等。

3.3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l)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适用条件及方式:大多数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质滑坡,选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前缘支挡或削方减载护坡等工程措施较为适应;对于中型以上滑坡,应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选择工程防治措施。

(2)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是指植树造林,种草护坡及合理耕牧。它具有应用范围广、投资省,能促进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条件,防治作用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需较长时间才能发挥其效益。

根据调查区地质灾害特点和自然经济条件,泥石流区,地面塌陷区及水土流失区应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防治措施,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经济损失。

(3)避让措施

①雨天避让措施。对灾害隐患点和变形斜坡,采取雨天临时避让措施,各镇在防灾预案的基础上编制安全转移预案,雨天对受威胁户一一作转移地点安排。应根据就近原则、转移地(接受户)不受地质灾害或其它灾害威胁的原则进行操作。

②搬迁避让措施。对一些危险性大、危害性严重的地质灾害,防治费用超过搬迁费用或再建房仍然受地质灾害威胁的,采用搬迁避让措施。调查区需搬迁避让或已搬迁的灾点。

4、结语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随着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应用,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施工技术必将迈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岩土工程灾害与防治篇5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实践经验

由于全球气候异常变化,世界范围内的降水、降雨量日渐增多,地质灾害隐患也在不断增加;特别是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和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工程建设造成的地质性破坏越来越多。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活动等人类工程活动的力度也普遍增大,给我国本就十分脆弱的地质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地质灾害的频度和规模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1、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

人类起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人类自产生以来就一直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从原始人利用天然洞穴到学会挖土造屋,时至今日,人类已能够建造高达数百米的摩天大厦、高坝和巨塔。在此过程中,由于地基处理的需要,逐渐形成了一门学科技术―岩土工程。

地质工程学,是研究与解决从规划到竣工乃至工程运行后效的全过程的与地质有关的工程问题的科学。它把地质体乃至地质环境作为工程系统的组成部分来对待,这显然符合大系统工程学的思想,它包含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两个方面,但以后者对其特点的反映更为深刻。岩土工程是指工程建设中涉及岩土体的开挖与加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对自然或人为作用产生的有害地质现象进行防范与防治。后者包含了更全面地对地质生态环境合理开发与管理的思想。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或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资源发生严重破坏的地质现象。《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

2、我国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

我国地理位置独特,东邻世界最大的太平洋,西靠全球最高的青藏高原,南处世界最大的环太平洋构造带与特提斯构造带交汇处,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又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

地质灾害的发生还导致破坏铁路、公路、航运、水库、堤坝和通信等工程设施,破坏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等。

地质灾害可分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属自然地质灾害;这些灾害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第二类主要是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称第二环境问题,属人为地质灾害。这些灾害常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增加,据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全国50%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行为,尤其是人类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2.1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诱因:

(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5)开挖坡脚;(6)蓄水排水;(7)堆填加载;(8)劈山放炮,乱砍乱伐。

滑坡发生的规律:

下列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和多发地区:(1)江、河、湖(水库)、沟的岸坡地带,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山区铁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2)地质构造带之中,如断裂带、地震带等。(3)易滑(坡)岩、土分布区。(4)暴雨多发区及异常的强降雨区。

2.2崩塌

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移滑,失去稳定,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称为崩塌。

崩塌的诱因:

(1)采掘矿产资源;(2)道路工程开挖边坡;(3)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4)堆(弃)渣填土;(5)强烈振动。

2.3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

泥石流的诱因:

(1)不合理开挖;(2)不合理的弃土、弃渣、弃石;(3)滥伐乱垦。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2.4地面变形

地面变形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与地裂缝。目前中国发生地面沉降活动的城镇有70多个,明显成灾的有30余个,最大沉降量已将近3m。这些城市有的孤立存在,有的密集成群相连形成广阔的地面沉降带(区)。造成中国城镇地面塌陷原因有三:一是不合理地大量开采地下矿产资源引起的塌陷;二是表面岩溶活动引起的塌陷;三是大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下沉。

地面塌陷发生的规律:

(1)岩溶强烈发育的纯可溶岩分布地带或沿其与非可溶岩的接触地带;(2)沿可溶岩中的断裂带或主要裂隙交汇破碎带,岩层剧烈转折、破碎的地带;(3)松散盖层较薄且以砂石为主,其底部粘性土层缺失或甚薄(一般不足1-2米)的“天窗”地段;(4)岩溶地下水的主迳流带或岩溶管道上;(5)具有潜水和岩溶水双层含水层分布地带;(6)岩溶地下水的排泄区;(7)岩沉吟地下水位在基岩面上下频繁波动的地带,或受排水影响强烈的降落漏斗中心及近侧地段;(8)临近河、湖、塘地表水体的近岸地带;(9)岩溶地下水位埋藏较浅的低洼地带。

2.5人为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分析

人为活动加剧或加速地质灾害的发生所带来的危害性大大超过正常状态下产生的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人工诱发地质灾害的特点如下:

一是诱发速度快。在自然地质演化及气候变化过程中,岩体由相对稳定至不稳定的变化,经历长时间过程。

二是诱发灾害面广。自然地质灾害的发生,除了特大灾害之外,一般其危害性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人工因素诱发下,其危害性就具有更大的影响面。

三是灾害损失巨大,除了地震之外,人工诱发的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是严重的。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工诱发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仍会不断增加,目前估计地质灾害损失每年约500亿元,而受到威胁的就是这些数据的数倍至数百倍。其中不少损失是通过地质灾害而产生的。

3、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及防治措施

3.1主要的施工技术标准总结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最大特点是隐蔽性(如抗滑桩)、复杂性(如抗滑桩+锚拉+挡板+冠梁)和多样性(防治滑坡可采用桩,亦可采用挡土墙),以地下工程施工为工艺特点,因此与地基与基础工程和岩土工程具有十分相近或相同的工艺流程、施工工序和施工工法。涉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主要有:

(1)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现行施工技术标准和规范,如《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8-2006);

(2)各类工业与民用和市政工程建设项目的地基与基础、深基坑、高切坡、地基处理、基础病害工程防治等所涉及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均可参考使用,如《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3)各类水利水电工程的土石方、地基与基础和岩土工程所涉及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均可参考使用,如《水电水利工程预应力锚索施工规范》(DL/t5083-2004);

(4)各类交通建设中所涉及的边坡、滑坡、危岩、塌陷和沉降等工程防治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如《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94)。

3.2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实践

3.2.1做好防治工程设计

(1)根据致灾的成因确定主要防治途径;

(2)根据灾害的易发程度、防治目标确定防治工程的强度和工程量。

3.2.2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工程措施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现行行业规范,国内防治地质灾害的主要工程类型有:排(截)水工程、支(拦)挡工程、加固工程、护坡工程、减载与压脚工程及搬迁和避让等,设计分别采用了对应的防治工程措施,见下表1所示。

3.2.3地质灾害工程实践

(l)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适用条件及方式:大多数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质滑坡,选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前缘支挡或削方减载护坡等工程措施较为适应;对于中型以上滑坡,应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选择工程防治措施。

(2)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是指植树造林,种草护坡及合理耕牧。它具有应用范围广、投资省,能促进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条件,防治作用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需较长时间才能发挥其效益。

(3)避让措施

①雨天避让措施。对灾害隐患点和变形斜坡,采取雨天临时避让措施,各镇在防灾预案的基础上编制安全转移预案,雨天对受威胁户一一作转移地点安排。应根据就近原则、转移地(接受户)不受地质灾害或其它灾害威胁的原则进行操作。

②搬迁避让措施。对一些危险性大、危害性严重的地质灾害,防治费用超过搬迁费用或再建房仍然受地质灾害威胁的,采用搬迁避让措施。调查区需搬迁避让或已搬迁的灾点。

4、结语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重而道远。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岩土工程灾害与防治篇6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防止措施

中图分类号:e271文献标识码:a

【正文】:

前言:

地质灾害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大家的生命财产安全,毁坏多种工程设施与社会财产,引起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国内的可持续发展。

一、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

地质工程学为分析和解决从计划到竣工甚至工程运行后效的过程的与地质相关的相关问题的学科。它将地质体以及地质环境当作工程系统的构成部分来看待,很明显与大系统工程学的观念一致,分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防治两个方向,然而以后者对其特征的反映非常深刻。岩土工程为工程建设中牵涉到岩土体的开挖和稳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为对人为作用出现的有害地质状况作的相关防范和防治。第二个具有更全面地对地质生态环境适当开发和管理的观念。

地质灾害为因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带来的威胁大家生命财产安全或让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出现一定程度破坏的状况。《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要求,地质灾害主要有山体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等。

二、我国地质灾害的特点和危害

因为国内地理位置特殊,地质构造繁杂,地球自然环境复杂,又因为是人口和多的农业大国,经济相对落后,承灾能力不强,这一切叠加在一块,生成灾害种类多、分布广、频度大、、影响面大、损失较大的格局。

相关统计计分析,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类型的地质灾害在国内相当发育。在这崩塌、滑坡、泥石流约占据着国土面积的一半,我国西南和西北较为严重。

地质灾害一般分为两种:一主要为因为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环境问题,又叫做第一环境问题,为生态地质灾害;此类灾害不以社会的发展为转移;二主要是因为人为活动造成的地质灾害,就是第二环境问题,为人为地质灾害。上述灾害常因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增加,以地质灾害成因探究,我国一半以上的地质灾害出现的主要原因为人类行为,特别是人类不恰当地大量挖掘能源所引起的。

1滑坡

滑坡为斜坡上的土体与岩体,受河流冲刷、地震、人工切坡等的干扰,沿着特定的软弱面和软弱带,整体或分散地顺坡滑动的自然状况。

滑坡出现的规律:

下列地带为滑坡的易发与多发区域:

(1)江、河、湖、沟的岸坡区域,地形高差大的地区,山区铁路、公路以及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2)地质构造带之中,像断裂带和地震带等。(3)易滑岩、土分布区。(4)暴雨多发带和异常的强降雨区。

2崩塌

陡坡上被竖直裂缝隔开的岩土体,由于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部分移滑,不太稳定,瞬间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状况叫作崩塌。

崩塌的诱因:

①矿产的大量开采;②道路工程开挖边坡;③水库蓄水和渠道渗漏;④堆渣填土;⑤较强的振动。

3泥石流

泥石流为因为降水出现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类挟带很多泥砂、石块与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别洪流,为高浓度的固体与液体的颗粒流。泥石流的诱因:

(1)不恰当开挖;(2)不恰当的弃土、弃渣、弃石;(3)滥伐乱垦。地面塌陷为地表岩、土体在人为因素干扰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生成塌陷坑的一类动力地质状况。

4地面变形

地面变形有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现在我国出现地面沉降活动的城镇有很多,显著成灾的多于30个,最大沉降量约有3m。上述城市有的单独存在,部分密集成群相连生成广阔的地面沉降区域。引起我国城镇地面塌陷因素有三:一为不适当地大范围开采地下矿产资源造成的塌陷;二为表面岩溶活动造成的塌陷;三为大范围抽取地下水造成的地面下沉。

地面塌陷出现的规律:

(1)岩溶较好发育的纯可溶岩分布区域或沿其和非可溶岩的接触区域;(2)沿可溶岩中的断裂区域或重要裂隙交汇破碎带,岩层猛烈转折、破碎的区域;(3)松散盖层很薄且主要是砂石,其底部粘性土层缺失或甚薄的“天窗”区域;(4)岩溶地下水的主要流带或岩溶管道上;(5)含有潜水和岩溶水双层含水层分布区域;(6)岩溶地下水的排泄带;(7)岩沉吟地下水位在基岩面上下多次波动的区域,或受排水作用剧烈的降落漏斗中心和附近地段;(8)临近河、湖、塘地表水体的近岸区域;(9)岩溶地下水位埋藏相对浅的低洼区域。

5人为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分析

人类的活动加大或加速地质灾害的出现所造成的危害性远远超过一般状态下产生的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像:矿产资源的开采以及铁道、公路等多种工程的开挖,亦常常加快地质灾害的出现,像:土壤侵蚀、地面塌陷和沉降、岩爆、荒漠化和坑道涌水、瓦斯爆炸等灾害。人工不规律地砍伐森林资源,也引起土壤侵蚀、滑坡与泥石流等灾害的出现,并造成洪灾的加快出现。人工爆破也将造成岩溶塌陷、滑坡等灾害的产生,还或许引起连锁性的岩溶塌陷。

三、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及防治措施

1主要的施工技术标准总结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较大特征为隐蔽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地下工程施工为工艺特征,所以与地基和基础工程与岩土工程有非常相近或近似的工艺流程、施工次序与施工工法。

2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防治措施

⑴做好防治工程设计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务必参考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的成因机制、运动形式、易发性和防治目标拟定。

①参考致灾的因素明确主要防治途径;②参考灾害的易发程度、防治目标明确防治工程的强度与工程量。

⑵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工程措施

参考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现行行业要求,《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等技术规范和资料探究,我国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工程种类有:排水工程、支挡工程、减载和压脚工程及搬迁与避让等。

⑶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为防治地质灾害的关键构成成分,工程防治方法的适用条件和形式:众多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质滑坡,应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前缘支挡或削方减载护坡等工程方法特别适应;对于中型以上滑坡,应参考工程地质勘察资料挑选工程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方法为植树造林,种草护坡和恰当耕牧。它具备应用区域广、投资省,可以促进生态平衡,提高自然环境状况,防治作用持续时间长的特征,需很长的时间才可以发挥它的效益。

参考调查区地质灾害他正和自然经济状况,泥石流区,地面塌陷区和水土流失区当采取封山养林,退耕还林等防治方法,降低地质灾害的出现和经济损失。

避让方法

①雨天避让措施。对灾害隐患点与变形斜坡,选取雨天暂时避让措施,每个城镇在防灾预案的前提下上拟制安全转移方案,雨天对有威胁的家庭逐一作转移地点处理。当参考就近原则、转移地不受地质灾害或别的灾害威胁的准则来操作。

②搬迁避让方法。对部分危险性大、危害性厉害的地质灾害,防治成本远远多于搬迁费用或再建房却还是受地质灾害威胁的,选用搬迁避让措施。调查区要搬迁避让或已搬迁的灾点。

【结语】: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为一项长时间的工作,责任非常重大。由于新技术、新措施、新原料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运用,地质灾害防治方法和施工技术一定迈向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1]地质工程勘察、检验监测及设计施工与灾害防治技术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知识出版社,2007-11.

岩土工程灾害与防治篇7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abstract:inrecentyears,China'seconomicand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levelhasbeenabreakthroughinthedevelopment.atthesametime,Chinainthefieldofconstruction,resourcesdevelopmenthasalsomadeacompellingfruitfulresults,butalsoincreasedtosomeextent,thedeteriorationofChina'sresourcesandenvironmentalconditions,underminethealreadyfragilegeologicalconditions.today,man-madecausesofgeologicaldisasterscausedhugelossestolifeandpropertysafetyofourpeople.therefore,preventionofgeologicaldisastersisurgentlyneeded.thispaperdescribesthegeotechnicalengineeringgeologicaldisastersinthecontent,characteristicsandhazards,andtargetedpreventionmeasures.

Keywords:geotechnicalengineering;geologicaldisasters;control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407.1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在我国,地质工程学产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这门学科包含着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两个范畴,以研究与解决工程整个过程与地质有关的问题为主要内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把地质体以及地质环境作为工程系统的组成部分。

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分析

一)岩土工程

严格说来,岩土工程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大体上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与工程地质学密切结合,以土力学与基础工程以及岩石力学与工程为基础;

第二:研究内容主要为土和岩石的利用、整治以及改造等;

第三:是主体工程的组成部分,服务于主体工程的勘察、设计与施工的全过程。

概括起来就是:岩土工程是与工程地质学密切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以土力学与基础工程以及岩石力学与工程为基础,以土和岩石的利用、整治、改造等为研究主要内容,它服务于主体工程的勘察、设计与施工的全过程,是主体工程的组成部分。

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引发的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给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损失的地质现象,主要包括山体崩塌、泥石流、滑坡、地裂缝、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

地质灾害防治是指通过采取有效地质工程手段,改变有害地质现象的发生过程,以减少或防止灾害的发生。对这一工程的研究体现着对地质生态环境进行合理开发与管理的思想。

地质灾害特点以及危害分析

我国是农业大国,地质构造较为复杂,人口众多,经济相对较落后,总体承灾能力弱。这些国情决定了我国地质灾害类型多、分布范围广、发生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特点。近年来,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在我国时有发生。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滑坡、泥石流、崩塌的分布范围占据国土总面积的一半左右,以西南、西北地区灾害最为严重。

目前,我们将地质灾害分两大类:

第一环境问题,主要是由自然因素本身引起的,属自然地质灾害。

第二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属于人为地质灾害。随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为地质灾害不断增加。这类地质灾害通常具有诱发速度快、灾害涉及面广、造成损失巨大的特点,它所带来的危害性大大超过正常状态下产生的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据科学分析表明,我国有一半以上的地质灾害是人为原因造成,其中最主要的诱因就是能源开采不合理。

无论是自然地质灾害还是人为地质灾害,都给对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损失,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造成严重破坏。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义重大。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分析

上文中已经提到,我国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下文主要针对每一项地质灾害进行防治措施分析。

滑坡

1、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在河流冲刷、地震、地下水活动、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下,失去原有的稳定状态,沿着一定的软弱面(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这类地质灾害多发生在江、河、湖等的岸坡地带,山区铁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边坡,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暴雨多发区等。滑坡会给人民生命财产以及工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甚至是毁灭性的灾难。

2、防治措施:

我国滑坡防治工程主要由有以下几点措施:

第一:排水工程。通过平孔、支撑盲沟、渗水盲沟等工程来进行地下排水,以大大降低孔隙水压力,增强有效正应力提升抗滑力,加固效果极佳。

第二:改变边坡的几何形态。也就是通过增加阻止滑坡产生区的物质、削减推动滑坡产生区的物质来减缓边坡坡度。这种方法广泛适用于坡面深埋的滑坡,把握好削减和堆填的位置往往可以产生极好的防治效果。

第三:支挡结构物,进行斜坡内部加固。对于体积不大的滑坡以及空间不足不能通过改变边坡几何形态进行有效防治的滑坡,可以通过采用挡墙、被动桩、沉井等支挡物或者是在斜坡内部进行锚固、加筋土等加固措施来控制岩体运动,有效进行防治滑坡。

泥石流

泥石流是山区多发的一种地质灾害,是由于暴雨、冰雪融化等原因在沟谷、坡地产生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这种地质灾害往往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工程施工、滥伐乱垦等原因引发的,而且通常是突然爆发、历时短暂且破坏性极强。

通常,在泥石流多发区应采取绕避措施,无法绕避的也应根据其运动规律选择最佳位置安置建筑物。主要防治措施如下:

拦挡工程:

在泥石流经常流经的沟道上,可以充分利用窄口、峡谷等特殊地形修建拦砂坝,拦截泥石流中所携带的大颗粒物体等固体物质,以减少对下游农田房屋等危害。

排导工程

在泥石流流经的下游冲积扇上修建排导沟、急流槽、排洪道等来阻止泥石流漫流改道,减少对周围居民建筑的冲刷损害。

蓄引水工程

这一工程主要是在泥石流流经地区修建小型的水坑、水库等来蓄积地表径流,以减少沟道的洪水流量。蓄积水用于周围农田水利灌溉等。

储淤工程

在泥石流下游冲积扇地区设立停淤场来调节泥石流的流量,尽量减少泥石流对下游地区房屋建筑等设施的冲击。需要注意的是,必须经常对停淤场进行清理来保证其库容。

崩塌

陡坡上的某些巨大岩土体受直立裂缝分割而失去稳定突然向下崩落,在顺山坡翻滚撞击破碎之后,堆积在坡脚(沟谷)的地质现象称之为崩塌。崩塌以大块岩土体为主,往往规模很大并突然发生,但究其原因是由于长期不平衡因素积累所造成的。

崩塌的防治措施与泥石流相似,主要有拦截、遮挡、支挡、护墙护坡、排水等。除此之外,近年来SnS柔性拦石网在我国矿山、水电站等施工现场的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落石能量高且坡度较陡的情况下效果较好。

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造成塌陷坑洞引发灾害损失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总的来说,地面塌陷主要是因为人类不合理的开矿以及大量抽排地下水等行为造成的。防治地面塌陷通常采取以下措施:

清除填堵法

对于塌坑较浅的土洞,在清除其中的松土之后,填入块石、碎石做成防滤层,最后覆盖粘土加以夯实。

跨越法

这个方法主要针对于塌坑较浅的土洞,一般都是采用梁板跨越,两端用坚实的岩土体加以支撑,通常两边的支撑长度为1.0~1.5m之间。

强夯法

强夯法主要是通过夯锤对土壤强烈的冲击力来提高土壤的强度,是一种处理与预防相结合的措施:既可以夯用来实塌陷后松软的回填土,还可以用于消除隐伏土洞和软弱带,提高土壤强度。

灌注法

灌注法抓要是通过把水泥、碎料、速凝剂等灌注材料通过钻孔或岩溶洞孔进行注浆,以达到强化土层、充填岩溶洞隙、加固建筑物基础等目标。

地裂缝

地裂缝是指在自然和人为因素(抽水、灌溉、开挖等)的影响下,地表发生开裂并形成具有一定长、宽度的裂缝的地表破坏现象。目前针对这一地质灾害,岩土工程措施主要是进行针对裂缝进行回填和夯实,此外还有改变地裂地区土壤的性质、提高建筑物抗裂性能等。

地面沉降

地表沉降是指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的地表高程垂直下降的现象,通常放生的幅度、速率较大。主要发生在沿海工业发达城市、大型沉积盆地以及油气田开采区等。防治这类地质灾害主要是控制地下水的开采,还要加强土的基本性质和土层分布的研究。

总之,进行地质灾害防治除了要采取避让措施之外,还应通过采取岩土工程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理。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采取生物措施进行预防,即在地质情况较为脆弱的地区,进行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种草护坡及合理耕牧,能促进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条件。生物措施防治作用持续时间长,而且需较长时间才能发挥其效益。

综上所述,我国地质灾害频发,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究其原因,地质灾害主要是人类不合理地进行资源开采所造成的。因此,要想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必须要做到科学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地质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徐丹;曲海英;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8期

[2]黄金荣;浅析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科技与企业》;2012年第7期

岩土工程灾害与防治篇8

关键词:浙江省滑坡地质灾害发育特征防治措施

1引言

浙江省地质环境复杂,随着近年来工程活动的加大,滑坡地质灾害频发,已成为浙江省四大自然灾害之一。滑坡作为一种主要地质灾害,一直是国际国内研究和防治的重点对象之一,国内外最直接最常见的调查方法是滑坡变形迹象调查,笔者通过工程实践,结合相关资料,对浙江省内滑坡地质灾害发育区域性规律进行了研究,对各种滑坡的形成机理、诱因进行了研究,对其他类似地区的开展滑坡调查及治理提供借鉴。

2滑坡地质灾害发育的地质背景条件

浙江省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以丘陵山地为主,地形复杂;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雨量充沛(图1)。

浙江省自中元古界至第四系发育齐全;以江山―绍兴断裂为界,浙西北区属江南地层区,浙东南区属华南地层区,这两个地层区分属扬子准地台和华南褶皱系范畴,因而在岩性、岩相、岩石组合及变质程度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江南地层区内的元古界,呈北东东向或北东向分布,出露范围较小;华南地层区元古界基底变质岩系,可划分为八都、陈蔡二个岩群。

浙江省座落于两大构造单元之上,浙西北处于扬子准地台之东南缘,以褶皱、断裂发育为特征;浙东南则属华南褶皱系,断裂及中生代盆地构造发育。全省区域性断裂可分为北东、北北东、东西及北西向四组,按形成时代可分为元古宙、古生代及中生代三期。其中,浙西北区以北东向断裂为主;浙东南区以北东―北北东向断裂为主。

图1浙江省地貌及分区图

Ⅰ、浙西中山丘陵区;Ⅱ、浙中盆地区;Ⅲ、浙北平原区;Ⅳ、浙东低山丘陵区;

Ⅴ、浙南中山区;Ⅵ、浙东南沿海丘陵平原及岛屿区

3浙江省滑坡地质灾害特征

浙江省已发生的滑坡灾害中,滑坡规模以中小型为主;根据滑坡体物质成分、滑坡的运动方式,又可分为岩质滑坡和土质滑坡两大类;岩质滑坡根据岩石类型不同又可以划分为沉积岩岩质滑坡和火山岩岩质滑坡;而土质滑坡根据物质成因类型可以划分为基岩风化残坡积层土质滑坡和淤泥质粘性土质滑坡。

3.1岩质滑坡

从已经发现的滑坡统计情况来看,以碎屑沉积岩为主的岩质滑坡占滑坡总数的5%左右,规模以中小型滑坡为主,且以已经滑动滑坡为主。从滑坡体岩性特征来看,主要发生在较坚硬―软弱砂泥岩岩性组。

以火山岩为主的岩质滑坡主要分布在江山―绍兴深断裂以东的浙江省东南山区;火山岩岩质滑坡数据约占全省滑坡总数的5%左右。从已经发现玄武岩滑坡来看,蠕动滑坡占80%以上,滑动规模则以大中型为主,主要发生在坚硬块状玄武岩夹松软粘土层岩性组中,其次是发生在坚硬―较坚硬火山碎屑岩性组中。

玄武岩滑坡主要分布于浙江省嵊县―新昌、天台、宁海等玄武岩台地区;据统计嵊县―新昌地区共发生玄武岩蠕动型滑坡17处,规模以中―大形滑坡为主。滑坡体主要由晚第三系嵊县群橄榄玄武岩组成,滑动面为硅藻土等软弱粘土层。

其他类型的火山岩岩质滑坡主要为凝灰岩、花岗岩岩质滑坡,分布零散,常与人类切坡等工程活动有关。

3.2土质滑坡

基岩风化残坡积层土质滑坡是土质滑坡中最主要的部分,约占浙江省滑坡总数的80%以上;该类滑坡主要分布在浙江省南部火山岩山地丘陵地区,浙西北沉积碎屑岩区也有分布。从现有资料的统计情况来看,以中小型规模的蠕动滑坡为主,主要发生在火山岩与侵入岩等风化残坡积层中,一般沿基岩界面或基岩弱风化带处滑动。残坡积层厚度及其所形成的滑坡规模在浙东南火山岩分布山区要比浙西北碎屑岩分布区要厚和大。

淤泥质粘性土土质滑坡主要分布在滨海平原江海岸及港口码头处,从现有资料的7处滑坡来看,滑动规模在0.4~3.0×104m3之间,属于微小型滑坡,滑坡体主要由全新统淤泥质粘性土和人工堆土所组成。

4滑坡分布规律与形成条件

浙江省滑坡地质灾害分为岩质滑坡和土质滑坡二大类四种典型类型,即碎屑沉积岩岩质滑坡、火山岩(玄武岩)岩质滑坡、基岩风化残坡积层土质滑坡和淤泥质粘性土层滑坡,各类滑坡的分布规律、形成条件、影响因素有所差别。

4.1岩质滑坡

以碎屑沉积岩为主的岩质滑坡主要分布在江山―绍兴深断裂以西的浙江省西北部沉积岩分布区域。从滑坡体岩性特征来看,主要发生在较坚硬―软弱砂泥岩岩性组,且大都为顺层滑坡;沉积岩岩质滑坡地质灾害80%以上是发生在奥陶系、志留系、侏罗系等沉积岩体中。沉积岩质滑坡的发生有随着时间的推移呈逐年上升趋势。沉积岩滑坡地质灾害的形成,与人为因素包括劈山造路、削坡建房、开荒造田、挖坡开矿和兴修水利等人类工程活动关系密切,暴雨或持续性降雨仍然是其重要诱发因素。

以火山岩为主的岩质滑坡主要分布在江山―绍兴深断裂以东的浙江省东南山区。从已发玄武岩滑坡来看,主要发生在坚硬块状玄武岩夹松软粘土层岩性组中;滑坡体主要由上第三系嵊县群橄榄玄武岩组成;滑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台地边缘呈陡坡地貌特征和软弱土夹层的影响。

火山岩质滑坡的发生与发展具有明显的时段性。绝大多数滑坡地质灾害均发生于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以后;从空间分布看,滑坡地质灾害主要发育于玄武岩台地区和广大丘陵山区;在空间上往往有沿台地边缘成群出现的现象和规模较大的特征。地质构造的存在是滑坡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地质构造为地质灾害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结构面。降雨和人工切坡直接影响滑坡的发生,每年4~9月份的汛期和和台风也是该类滑坡的多发时段。

4.2土质滑坡

基岩风化残坡积层土质滑坡是土质滑坡中最主要的部分,约占浙江省滑坡总数的80%以上;该类滑坡主要分布在浙江省西部、浙江南部山地丘陵地区。碎石土质滑坡滑坡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明显的时段性。其形成条件主要与地形坡度、土层厚度等有关,降雨是最主要的诱发因素,同时与人类切坡密切相关。从而表现在年内分布不均和年际分布不均两个方面。即近90%的残坡积土质滑坡发生在5~9月的春雨、梅雨、台风雨期,特别是台风暴雨期间。从空间特征分析,地质灾害的平面分布与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密切相关。同时,滑坡地质灾害的垂直分布与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一般发生在高程500m以下的人类活动影响强烈地段。

淤泥质土层滑坡主要分布于平原区海岸和河岸等处;由于海岸、河岸等岸坡形状一般为平直、微凹,水下岸坡坡度较陡,自然岸坡稳定性与岸坡岩土质物理力学性质都较差;加上水流冲刷、侵蚀作用强烈等水流作用和地表人为活动,影响了海岸和河道岸坡地质环境稳定性;从而造成岸坡滑坡地质灾害的发育。在沿海平原地区河道众多,内河发育,海岸线漫长,为淤泥质土层滑坡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5滑坡防治措施

浙江省滑坡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主要有监测预报、生物措施、避让措施、工程治理措施等。

(1)监测预报:监测可分为宏观和微观监测两种。前者即简易监测,是通过人的感观系统直接观测形变与位移情况,后者是借助仪器监测获取各种信息。宏观监测可以采用简便的方法派专人定时测量变形破坏的水平、垂直位移,观察滚石、掉块、地陷、地下水露头、地表水的量变、色变,地动、地音、地表建筑物或植物的位移。微观监测一般应选择危害严重,规模较大的灾害点进行,常用方法有大地形变测量法或单一的灾害应变仪、声控器等,借助仪器获得变形体的空间形变、应变,地下水位等变化。浙江省地质灾害分布面广,适宜以宏观监测为主。

(2)生物防治:在地质灾害分布区应制止破坏植被,通过对种植结构的调整和森林覆盖率的提高,可以减少雨水渗入,保持水土,以达到防治地质灾害与提高经济效益的双重目的。

(3)避让:就目前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而言,对于某些地质灾害的产生是无法抗拒的。因此,在宏观经济布点时尽量予以回避。

(4)工程治理:在预防无效或不能躲避的情况下,对已有险情的灾害体,宜采用工程措施制止灾害的发生或扩大。常用的方法有:削(减载、削坡、清方);排(地下排水、地表排水、地面防渗);护(护墙、护坡、抛石反压);挡(挡土墙、锚杆、抗滑桩)等工程治理方法。这些方法可一种或几种同时使用,以取得较好的治理效果为目的。

6结论

(1)浙江省滑坡地质灾害占地质灾害总数的63.2%,滑坡规模以中小型为主;根据滑坡体物质成分、滑坡的运动方式,浙江省的滑坡可分成岩质滑坡和土质滑坡两大类。

(2)以碎屑沉积岩为主的岩质滑坡主要分布在江山―绍兴深断裂以西的浙江省西北部沉积岩分布区域;滑坡规模以中小型滑坡为主,且以已经滑动滑坡为主。以火山岩为主的岩质滑坡主要分布在江山―绍兴深断裂以东的浙江省东南山区,火山岩质滑坡的发生与发展具有明显的时段性。

(3)基岩风化残坡积层土质滑坡是土质滑坡中最主要的部分,约占浙江省滑坡总数的80%以上;该类滑坡主要分布在浙江省西部、南部山地丘陵地区,以中小型规模的滑坡为主,其发生具有明显的时段性。而淤泥质土层滑坡主要分布于平原区海岸和河岸等处,规模较小。

(4)滑坡防治技术措施主要有监测预报、生物措施、避让措施、工程治理措施等。

参考文献

[1]王洲平.浙江省地质灾害现状及防治措施[J],灾害学,2001.12

[2]钱树根、鲍其云.浙江省的地质灾害现状及防治政策[J],浙江地质,14(1):90-96

[3]王恭先.滑坡防治工程措施的国内外现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8.9(1):1-91

[4]宋昆仑.日本的滑坡研究及滑坡整治技术[J],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1993,no.5(11)

[5]阚京梁.省略

岩土工程灾害与防治篇9

中图分类号:F40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保护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保护地质环境,减轻地质灾害,树立减灾就是增产的思想,灾情就是国情的组成部分的思想。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灾情严重、分布面积广。地质灾害严重危害到人民生命时产安全,破坏各种工程设施和社会时产,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严重影响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从地质灾害危害出发,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技术和实践经验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1、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地质工程是研究与解决从规划到竣工乃至工程运行后效的全过程的与地质有关的工程问题的科学。它把地质体乃至地质环境作为工程系统的组成部分来对待,这显然符合大系统工程学的思想,它包含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两个方面,但以后者对其特点的反映更为深刻。岩土工程是指工程建设中涉及岩土体的开挖与加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对自然或人为作用产生的有害地质现象进行防范与防治。后者包含了更全面地对地质生态环境合理开发与管理的思想。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或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资源发生严重破坏的地质现象。《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在我国,大多数地质灾害现象都是人为因素引发的,据有关资料统计,近年来我国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各种自然灾害的1/4至1/5,因此,减少或制止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及时采取地质灾害预防和防治措施,是我国当前减少损失的首要途径。2、我国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据资料统计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在我国十分发育。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约占国土面积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地质灾害可分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属自然地质灾害;这些灾害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第二类主要是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称第二环境问题,属人为地质灾害。这些灾害常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增加,据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全国50%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行为,尤其是人类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2.1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滑坡的诱因:(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5)开挖坡脚;(6)蓄水排水;(7)堆填加载;(8)劈山放炮,乱砍乱伐。

2.2崩塌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移滑,失去稳定,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称为崩塌。崩塌的诱因:(1)采掘矿产资源;(2)道路工程开挖边坡;(3)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4)堆(弃)渣填土;(5)强烈振动。

2.3泥石流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泥石流的诱因:(1)不合理开挖;(2)不合理的弃土、弃渣、弃石;(3)滥伐乱垦。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2.4地面变形地面变形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与地裂缝。目前中国发生地面沉降活动的城镇有70多个,明显成灾的有30余个,最大沉降量已将近3m。这些城市有的孤立存在,有的密集成群相连形成广阔的地面沉降带(区)。造成中国城镇地面塌陷原因有三:一是不合理地大量开采地下矿产资源引起的塌陷;二是表面岩溶活动引起的塌陷;三是大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下沉。

2.5人为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分析人为活动加剧或加速地质灾害的发生所带来的危害性大大超过正常状态下产生的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如: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及铁道、公路等各种工程建设的开挖,亦经常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如:土壤侵蚀、地面塌陷与沉降、滑坡、岩爆、泥石流、荒漠化以及坑道涌水、瓦斯爆炸等灾害。人工滥伐森林资源,也造成土壤侵蚀、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并导致洪灾的加剧发生。人工爆破也会诱发岩溶塌陷、滑坡等灾害的发生,还有可能引起连锁性的岩溶塌陷。

人工诱发地质灾害的特点如下:一是诱发速度快。在自然地质演化及气候变化过程中,岩体由相对稳定至不稳定的变化,经历长时间过程。而人工因素诱发下,就大大地缩短了自然演化时间,加速岩土体的岩性变化,而导致突变灾难的发生,并造成更大的损失。

二是诱发灾害面广。自然地质灾害的发生,除了特大灾害之外,一般其危害性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人工因素诱发下,其危害性就具有更大的影响面。例如由于生物资源———森林的破坏,工程的大规模开挖,影响的是区域性环境恶化,诱发区域性旱涝灾害,以至引发全球性荒漠化。人类活动产生的升温效应,对气候及地质灾害诱发作用的影响也是全球性的。

三是灾害损失巨大,除了地震之外,人工诱发的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是严重的。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工诱发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仍会不断增加,目前估计地质灾害损失每年约500亿元,而受到威胁的就是这些数据的数倍至数百倍。1998年洪灾损失2000多亿元,死亡1432人,其中不少损失是通过地质灾害而产生的。

3、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及防治措施

3.1主要的施工技术标准总结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最大特点是隐蔽性(如抗滑桩)、复杂性(如抗滑桩+锚拉+挡板+冠梁)和多样性(防治滑坡可采用桩,亦可采用挡土墙),以地下工程施工为工艺特点,因此与地基与基础工程和岩土工程具有十分相近或相同的工艺流程、施工工序和施工工法。

岩土工程灾害与防治篇10

关键词地质灾害;形成原因;防治措施;山区

中图分类号p6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5)15-0257-01

按照灾害的形成原因分为人为灾害和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界异常引起的灾害,自然灾害具有不可抗拒性,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地震、洪水、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等。在诸多自然灾害中,地质灾害危害程度较大,其发生率和对人的伤害程度仅在气象灾害之后。地质灾害是指与地质有关的各种人为或者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塌陷、地裂缝、火山喷发、泥石流、崩塌以及滑坡等。我国不仅国土面积大,地形也较为复杂,约70%以上的国土为山地、丘陵以及高原,加上地质结构较为复杂,泥石流、塌陷以及滑坡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危害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我国地质灾害的发生率逐年增加,对人们造成的危害也连年增长,是世界上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安庆市地处山区,地质灾害较为严重,多年来安庆市国土资源局山口国土资源所致力于地质灾害研究,并开展了多种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且取得了显著成果。现将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总结如下,以期能为广大工作者提供帮助。

1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及形成原因

1.1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部分土体在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然后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某一界面向下运动的一种现象。滑坡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斜坡土体和岩体的岩性较弱,在水或者其他外力的作用下,使该斜面上岩土体的平衡受到破坏,进而发生滑坡的现象,滑坡体通常都有一个联通的滑动面和临空面,再加上斜体总下滑力大于总抗滑力,因此导致了滑坡的形成。滑坡多发生在山地、丘陵和河谷单独的地貌内。滑坡的发生不仅受到斜体底层岩性和地形地貌的影响,也受到水文地质条件、地质构造以及人为因素等影响,其中水的作用和地壳内部运动也是诱发滑坡发生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滑坡中有90%以上与水的作用相关,且随着水进入斜体岩体或土体后,不仅增加了岩土的重量,也对岩体和土体进行了软化,同时对覆盖岩体也产生了一定的作用,进而导致滑坡的发生。因此,高强度或长时间降雨常诱发滑坡,火山喷发、地震等地壳震动也会诱发滑坡。

1.2崩塌

崩塌是指陆地上的岩体或者土体在重力或其他外力的作用下,发生向下崩落的地质现象,根据崩塌地质的组成分为岩崩和土崩。崩塌的发生受地形地貌条件、岩性条件以及地质构造等条件的影响,崩塌多发生在斜度大的斜坡或者悬崖上,崩塌一般发生在坡度>50°的斜坡上,且坡度越大越容易发生崩塌。此外,崩塌的发生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冬季与夏季、白天与黑夜之间的温度差导致岩石发生风化;地表水对岩体或者土体不断地冲刷、溶解等导致岩体或者土体的质地变得松软,或者水分浸入到山体内部,增大了山体内部水的压力,进而形成崩塌;人类不正当的工程建设和强烈的地震也会破坏山体的平衡导致崩塌的发生。根据崩塌落体的体积可以分为特大崩塌、大型崩塌、中型崩塌以及小型崩塌4类。安徽省皖南山区在梅雨季节由于降雨量大、地貌高差大、构造运动频繁等特点,是崩塌高发地带。

1.3泥石流

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地质灾害,它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者其他原因导致在地形险峻的山区或沟壑内发生携有泥沙、水以及石块的一种山体滑坡。泥石流具有时间短、发生土壤以及破坏力强等特点,对人们的财产危害较大。根据泥石流中固体的含量将其分为稀性泥石流(含有10%~40%的固体物质)和黏性泥石流(含有40%~60%的固体物质)。泥石流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发生需要同时满足以下3个条件:一是地形地貌条件,泥石流一般发生在丛林密布、地形陡峭、地质复杂、沟纵坡相对高程大以及山谷形成容易发生泥沙和水流汇集的地貌,泥石流的发生一般分为形成区、流通区以及沉积区;二是发生区要有充足的松散物来源,如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的发育以及人类不合理的工程活动等;三是泥石流的发生需要大量的水分,所以泥石流多发生在强降雨、暴雨、洪水以及冰雪融水等情况下。

1.4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

地面沉降是指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地层发生变形,导致地表水平面标高降低的现象,地面塌陷多表现为松散土层中发生的突发性断裂陷落。地面塌陷的发生多是受到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表岩体或者土体向地面下方塌陷,形成塌陷坑的一种现象,其中城市附近地下水的过度开采是造成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的主要原因。如果在一个区域过度抽取地下水,在取水点周边一定范围内会形成沉降漏斗现象,随后出现压密现象,继而导致地面沉降或地面塌陷。

2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应该认真贯彻并执行“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群策群防”的方针,并严格实施以下措施:一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各级领导应该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并成立预防地质灾害工作小组,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和监测预报网络,落实地质灾害群策群防责任制,安排预防地质灾害值班表,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1]。二是广泛宣传,提高全民防灾意识,利用科普画廊、宣传栏、公开栏等社区文化宣传阵地,广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提高广大人民的防灾救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2]。三是加强动态监测和险情巡查,做好预警预报,在汛前,对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一次检查,当天气情况发生变化时,立即将相关信息通知到辖区各有关单位、企业、地灾监测人和受威胁的群众,并做好有关防灾减灾工作[3]。四是建立完善并严格执行汛期值班和灾情速报制度,由于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等特点,因此应该做好应急抢险救灾工作,各辖区企、事业单位要严格实行值班报告制度,及时上报值班电话和值班人员表,以便在灾害发生后能在第一时间知悉灾害情况,确保上报下达、传递到位,一旦发现地质灾害险情,要按照分工要求,立即协调有关单位,做好应急和抢险救灾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灾情进一步扩大,力争最大限度减少损失[4]。

3参考文献

[1]薛丁炜,刘海涛,李婧,等.地裂缝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西部探矿工程,2013,25(3):93-94.

[2]林斌,赵法锁,石碧波,等.陕西韩城市地质灾害空间分布规律与防治[J].灾害学,2004,19(4):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