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业建设报告十篇农业建设报告十篇

农业建设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9:54

农业建设报告篇1

根据中央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提出意见,提高《毛泽东思想、邓--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概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对教学环节、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在下着眼于复州湾镇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的具体情况作此报告,报告涉及:复州湾镇自然地理概况;工农业发展历史概况;农业产业化的具体思路,;引进先进农业技术,攻破农业建设资金难题;农业产业化典型实例;农业产业化造福xx镇等六个主要议题。

一、复州湾镇自然地理,以及工农业发展概况

1自然地理概况

(1)地理位置和气候复州湾镇位于辽东半岛西部,地理坐标东经121“41’,北纬39“21’之间,北距xx市45公里,南距大连90公里。xx镇地处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598.3毫米,年平均气温10.3度,年无霜期165——185天,年日照时数2600——2900小时。全年太阳总辐射量143.3千卡/平方厘米

(2)地形地貌复州湾镇郭屯村依山傍海,自然景观秀丽。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千山余脉由东北向西南延伸,形成低山、丘陵、平原、陆地和滩涂结合的多种地貌类型,自然构成大体是“六山一水三分田”。东部低山叠翠,山峰连绵,河流湍急,谷地狭窄;西部丘陵低缓,溪流短小,谷地开阔;沿海岛屿坨礁密布,海域滩涂开阔平缓

(3)矿产资源xx镇矿藏资源丰富,矿种繁多,有金属和非金属矿藏30余种。特别是非金属矿藏,储量大、品位高,有着巨大的开发价值,其中花岗岩、大理石、石灰石、粘土质页岩、海卵石等储量约有6.5亿立方米。另外,境内石灰石资源分布广,纵跨3个地质时代,质优、储量大,cao含量多为50%—53%,大都裸露地表,分布10余个乡镇,面积达327.1平方公里,占全开发潜力巨大。

(4)全镇总面积和海洋全镇总面积211平方公里,其中工地面积2100公顷,滩涂及浅海面积4284公顷。海岸线长28.3公里,贪图面积广,海湾岛屿多,浅海面积867公顷,滩涂面积3427公顷,其中贝类养殖1130公顷,对虾养殖330多公顷,盐田860多公顷。滩涂及近海资源十分丰富,有杂色蛤、毛蛤、文蛤、牡蛎、牛眼哈、海螺、梭子蟹、对虾、章鱼、梭鱼等几十种。镇内还有一座7000立方米的高科技立体水产品育苗室一座,可培育虾夷扇贝,海湾扇贝、中国对虾、日本车虾、海参、太平洋牡蛎、三伏梭子蟹等各种海珍苗。

2农业发展

农业建设报告篇2

一、搭建平台,聚集力量,以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作为引领当地强农富民的重要途经

我市坚持立足本地地域和产业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的支持下,着重扶持了一批有影响、有规模、有效益的优势产业,十五期间,汇集各方力量,共立项种植项目14个、养殖项目8个,加工项目21个、农业服务项目1个,安排开发资金10462万元。据初步统计,由于农业综合开发的扶助,产业基地及龙头企业得到迅速发展,其中建设经济林5.3万亩、中药材0.9万亩、畜禽出栏26.65万头、优质农产品基地10.14万亩,实现产业化项目新增总产值29207万元,安排就业2281人,使项目区人平增加收入320元。农业综合开发扶助产业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

1、优势产业得到壮大并逐步形成产业链。坚持用工业的理念来开发,用市场机制来运作,用国际惯例来管理,积极引导、帮助企业和项目区农民实行“订单农业”,搞契约式经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切实让龙头企业和项目区农民在产业化经营中实现“双赢”。袁州区围绕“希望在山”的发展思路和“山上办绿色银行”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袁州区油茶资源优势,通过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培育为基础,以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创新制机为动力,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大力推进油茶产业化经营模式,预计袁州油茶总产可达1050万公斤,使全区油茶产业总产值突破5亿元,实现油茶综合产值超过当地粮食总产值的奋斗目标。高安市在主导产业建设中以市场运行、规模化经营、龙头化带动来调整产业结构。2001—2004年实施“稻+草+畜(禽)”产业开发项目,共投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1457万元,杨圩镇、八景镇、新街镇、相城镇、灰埠镇先后被省政府列为无公害肉牛生产基地,并跻身全国畜牧百强县(市)之列,到2005年全市发展种草面积3.8万亩。

2、农业产业化龙头得到扶持并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加强基地建设,促进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拓宽农民增收致富途径。通过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经营的薄弱环节,大大增强了这些企业的辐射带动功能。2003年,高安市将上海元盛食品有限公司肉牛屠宰及加工项目列入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龙头项目计划并使该企业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便建成投产。为了进一步发挥该企业的优势,积极推行“政府扶持、龙头带动、银行放贷、中心担保、小区养牛”的模式,由元盛食品有限公司按照高于架子牛0.2元的保护价收购育肥牛;通过保护价收购,既缓解了企业牛源供应的矛盾,又解决了养牛户的资金不足和销售问题。目前,全市进入了发展肉牛养殖的高潮时期,到目前底止,全市养牛10~20头以上的专业户411户,100头以上规模的养牛小区24个,人平养牛2头以上的专业村21个,常年交易市场32个,牛饲养量已达29.6万头,其中出栏肉牛7.8万头。

3、农业产业布局得到改善并为全面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为使农业综合开发在产业结构调整及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从基础设施建设、科学技术推广等多环节入手,因势利导大力扶持当地优势产业的基地建设、良种体系建设、龙头企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效果。一是基地建设成果喜人。通过完善道路、水利等生产设施,补助种苗、栏舍等关键环节,提供信息技术等跟踪服务,以新的思路、新的措施来激发群众的种养积极性。各地主导产业的种养基地保持了快速扩张势头,据统计,项目区共新增基地面积22.1万亩。二是各县(市、区)政府均把龙头企业建设置于产业发展的战略高度,从政策和资金等方面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各地以改建、扩建、新建等形式使主导产业的龙头企业有了一个较好地发展态势。三是以结构调整为突破口,促进产业升级。樟树市在支持中药材发展的同时,坚持把支持推进中药材产业化与扶大药业龙头企业发展结合起来,其中天齐堂中药饮片已成为全省最大的中药材加工企业。

4、农民组织化程度得到促进并为提升农业集约化生产水平打下了基础。在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过程中,我们把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农业开发的重要内容来抓。从目前新时期农村经济的发展趋势来看,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成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有效破解“三农”问题、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利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我们鼓励并支持农业龙头组织与农户建立各类松散型和紧密型的利益关系,对带动农户或基地能力强、促进农民增收效果好的龙头组织给予经济支持或奖励。靖安县椪柑协会通过不断发展壮大,从2000年刚成立时的会员只有40人,至今已发展到会员500人,种植规模也由最初的3200亩,发展到现在的52000亩,成功实现了农业结构的调整,成为靖安县的一大农业经济支柱。

5、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得以发挥并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随着近年来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逐年增加,国家不断加大了扶持农业产业化的投入力度。2001—2005年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中央财政资金累计达到6145万元,并吸引多方面投入。据初步统计,共吸引地方财政资金4317万元、银行贷款6166万元、企业和农民自筹资金5277万元。经过连年投入,将这些资金用以扶持产业化链条的薄弱环节,先后建成或完善了一大批优势农产品基地和产业化龙头项目。如万载县为把有机农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提出了“生态立县、有机富民”的目标,扶持了茭湖有机农业开发公司、青叶食品有限公司、锦江有机食品有限公司、金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生产有机姜、笋、荞头、小葱、草莓等22个有机品种,并进行了eCoCeRt和BCS有机食品论证,促进了万载有机农业产业的发展。

二、精心部署,强化措施,以创新工作方式保障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的成功实施

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发展到现阶段为加快农业可持续发展所必须采取的对策,农业综合开发通过公共财政扶持方式,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和经营机制的转换,本着以项目为载体和抓手,从本地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出发,促进优势农业产业的集中形成和发展,主要措施是:

1、以前期工作为主攻点,良好把握立项的准确性。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充分与否是项目申报成功的关键,为使我市产业化项目在申报时更具竞争力,我们在前期准备方面具体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做好项目库建设,对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通过招商指南和信息,及时搜集和整理符合农业综合开展产业化政策的项目充实到项目库内,使项目库长年保持足量的备选项目;二是提高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水平和可研报告的质量,要求项目申报单位严格按国家有关要求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同时,为使项目更切合实际并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能力,原则上要求可研报告的编制实行资质准入制度,使可行性研究水平和质量大幅度提高;三是组织有关专家对项目进行实地评审,要求在评审过程中,对项目资源优势、发展潜力、市场竞争能力、项目经营管理水平、资金使用效率等方面做出客观、公正的评定,并以此确定项目能否申报立项的首要条件。

2、以规范实施为关键点,充分发挥项目的长效性。认真组织项目的规范实施是充分发挥项目长久效益的重要环节,一是要求有资质的单位认真组织编写项目实施方案及扩初设计确保项目实施的技术、工艺及操作流程等各个环节能做到规范合理。二是严格执行“实施方案专家评审制”,从2004年开始,我市农业开发产业项目的实施方案及扩初设计全部委托市人才委员会专家组评审,专家组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实施方案中的工艺流程,投标方案进行点评,并提出修改意见。开发办再根据专家意见对实施方案进行批复。三是参考土地治理项目的“四制”做法,对项目建的设中的工程建筑、设备采购等实行招投标制,对财政资金的使用特别是财政无偿资金实行审核报帐制,对建筑工程实行工程监理制。通过以上措施保证了产业化项目资金的安全运行,同时也确保项目建设质量,为项目建后经营发挥长久效益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以狠抓落实为切入点,着力提升项目的成功率。为克服“重申报、轻建管”的通病,我市狠抓了产业化项目的建设及投产。一是狠抓资金到位,包括财政有偿无偿资金的到位以及单位自筹资金的到位,确保各方资金如期足额到位。二是狠抓建设内容的落实,确保工程数量、质量与计划批复一致,切实实现开发目标。为抓好两方面的落实,2004年,我办专门出台了《市农业综合开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方案》,根据这一方案,我办与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为企业健康发展尽职尽责,确保项目资金不外流,开发任务不打折。

4、以机制创新为突破点,准确发挥政策的导向性。创新开发机制,积极探索经营性开发。机制创新的重点是全面贯彻落实财政部印发的《关于改革和完善农业综合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完善财政资金引导机制,利用市场手段,充分调动广大农民、企业及社会各界参与农业综合开发的积极性。当前,要重点创新产业化经营项目的经营性开发机制。通过经营性开发来完善农业综合开发的自我积累、滚动开发机制。在新的形势下,寻找到一条既能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又能通过扶持龙头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成功之路。

5、以强化资金管理为落脚点,完善项目资金管理的新机制。按照农业综合开发实行的“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投入政策,以资金控制项目规模,按项目管理资金的运作机制,我们从规范资金管理和提高资金运行效率的角度,不断提升项目资金运行管理水平。一是实行产业化项目资金的合同制管理,按产业化项目有偿资金的使用范围、原则和途径,由项目经营单位与财政部门签订借款合同、开发部门作为监证方,具有督促有偿资金回收义务,也具备对有偿资金使用的监管权,使有偿资金的借款手续具有法律效应;二是对产业化项目配套资金实行先配制,在地方财政配套资金预算安排过程中,地方党委、政府充分重视产业化项目建设,要求立项一个产业化项目,立即配足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且不留缺口;三是实行产业化项目无偿资金的备案制,开发办与财政协同审核和监管无偿资金的使用,要求产业化项目经营单位对无偿资金的使用先期列出详细使用清单,经开发办与财政联合审核后备案,以达到连续监管和事后追溯作用;四是实行产业化项目资金还款抵押制,对重点产业化项目申报单位,要求其有相应的自有资金或净资产在公证后,实行依法抵押,以保障产业化项目资金的按时足额回收。

三、明确目标,整体推进,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来长远规划并指导农业产业化经营

把握方向,明确目标,是今后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的行为指南,通过对项目扶持和资金扶助,继续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升优势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贡献。我们将继续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准确定位,不断壮大龙头企业。不断壮大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环节,重点要抓好四个方面:一是立足利用资源优势,实施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的转化增值,继而带动种植业、养殖业和包装、运输等多个行业的发展及农村劳动力转移。二是按照“大规模、高科技、外向型、强带动”的要求,培育高标准的大型龙头企业。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载体和关键环节来抓,进行重点突破。着力发展龙头企业中的“联合舰队”和“航空母舰”,最终形成产业集群优势。

2、优化布局,促进规模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依托各地资源优势,从培育区域性主导产业着手发展特色农业。抓住粮食、油料、苗木、水果、畜牧业、淡水养殖等主导产业,确定相应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形成合理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区域布局。同时二〇〇六年三月二十九日星期三把基地建设作为农业产业化的第一车间来抓。一是坚持“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把基地建设与主导产业的形成紧密结合起来,抓好单项成规模、总体成区域的优势产业发展,建立各具特色的产业开发带。二是把农业项目资金进行“捆绑”,集中力量建设一批优势农产品基地。

农业建设报告篇3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以改造中低产田为手段建设高标准农田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现代农业稳步发展的一大重要举措,也是当前乃至今后“三农”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加强领导,加大部门沟通与协调,积极推进我县整合资金建设高标准农田工作顺利开展,我县成立了由副县长周世育任组长、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农业局、水务局、国土局、县农办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为专门办事机构,办公室设县农业局,具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室内各项制度健全,并抽调6名工作人员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二、编制规划、合理布局

我县从发展思路、总体布局、方法步骤、资金筹措、责任要求等方面,对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进行了详细规划并制定了工作实施方案。在规划及实施过程中,按照“定好一张单、各炒一盘菜、共办一席宴”的思路,坚持“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变、归口申报、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监管、统一验收”,变过去各涉农项目的“单枪匹马”、“各自为战”为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集团作战方式,真正做到共搭一个台,同唱一首歌。一是科学设定项目区。坚持在农田基本保护区选择项目区,依据土地资源潜力大,有一定生产基础和良好生态环境等条件的片区,搞好项目区设定;二是工程合理布局。按照基本达到“土地平整、道路相通、沟渠相连、桥涵配套,农田作业机械化、农田防护林网化,农业设施现代化”的建设目标,结合项目区地形地貌、水系、村庄等内外部条件,进行项目区灌排、交通等工程的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工程的全覆盖作用;三是捆绑项目跟进。项目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后,集中捆绑各负其责,国土、农业、农业综合开发负责土地平整,水利负责解决灌溉渠道“最后一公里”。

三、精心组织、注重实效

本着分工协调,部门配合,各司其职的原则。根据全县整合资金建设高标准农田统一规划和实施意见总体发展思路和工作要求,我县集中统一制定了2011年度工作计划,并在领导小组集中领导下,各职能部门采取分线进行工作衔接和项目申报,分块运作实施,有效地发挥了项目资金最大效益,促进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整体推进和部门之间的共同发展,整合和建设工作取得了实效。

1、资金整合情况

2011年我县积极组织项目编制与申报工作,争取和整合项目资金共计3138.8万元,其中,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资金745.8万元,小农水资金1750万元,种粮大户粮田建设工程项目资金643万元。建设高标准农田计划面积2.1万亩。

2、项目运行情况

我县成立整合资金建设高标准农田领导小组后,县政府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县主要领导亲自抓,县财政、发改委、水利、国土、农业、农业开发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形成了方方面面齐抓共管的格局。领导小组成员经常就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尤其是资金整合问题进行研究、协调,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领导小组设有专门办公场所,下设督查组、施工组、协调组、资金监管组,各组分工负责,为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我县重点走好“三步棋”:一是落实项目责任制。按照“一个项目、一套方案、一个指挥部、一支队伍、一抓到底”的要求,成立各个项目建设指挥分部,任务完成情况与指挥分部工作人员业绩挂钩,营造了互促互比的良好工作氛围;二是实行交流互促。不定期组织各项目施工单位负责人、乡镇分管领导、村委会负责人和工程监理人员到各个项目工地进行学习交流、交叉检查,督促先进,鞭策后进;三是狠抓现场监理。我县采取专业监理与群众监理相结合,在项目区选择热心集体事务、有责任心的受益群众担任义务监督员,对项目实施全过程进行监督,并赋予工程计量签字权,形成政府、社会、群众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有效抵制了“豆腐渣”工程出现。

3、资金管理情况

为了充分发挥资金的集聚效益,在资金管理方面,严格实行统一监管。一是对发改、农业、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国土等涉及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资金进行集中管理,统筹安排,重点投入,避免了资金使用的分散性与盲目性,突出了资金使用的“拳头”效应;二是不断完善财务制度,实行报账制,做到专人管理、专户储存、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各部门按照工程进度填写资金申请计划,财政分期分批下拨资金,并向受益区村民公布,接受监督。三是工程竣工后,财政委托中介机构进行工程决算,审计局进行审计,强化资金监督检查,实行跟踪问效,确保建设资金落在实处,真正让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4、工作宣传情况

农业建设报告篇4

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农业部门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抓手。**市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如何?带着这个问题,市政协组织部分委员、专家组成调研组对此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我市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的基本情况

我市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的建设

二、我市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感到,我市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还很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亟需认真解决。

(一)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需进一步明确

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需要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提供服务,更需要政府对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公共性的服务。在调研中我们感到,有的区(市)县对建设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认识不到位,缺乏系统工作目标。因而,抓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时,力度不够,工作不落实,有的地方甚至还出现了农业服务体系“线断、网破、人散”的严重情况。

(二)公益性农业服务的机构设置需进一步完善

以来,我市对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和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进行了改革和创新,有的区(市)县农业部门进行了改革,并组建了新机构,但公益性农业服务的机构却没有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创新,形成了“局中局、局中办、局里有中心、办里有中心”,难以发挥作用;多数区(市)县设立了农业、畜牧、农机片区站,有效地开展了服务,但有的区(市)县却是应付了事。在设立农业、畜牧、农机片区站上虚晃一枪,形成了“有站无人、有人无站”;有的区(市)县对乡镇与农业、畜牧、农机片区站的管理关系没有理顺,职责不清,管理不到位,既影响了作为乡镇政府组织农业经济发展的职能发挥,也使片区站的工作难以有效开展;有的区(市)县农业、畜牧、农机片区站设置得不够合理,服务范围过大,不利于方便群众,有效服务;有的区(市)县农业、畜牧、农机片区站设置较分散,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有进一步整合和综合利用的空间。

(三)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的基础需进一步强化

在调研中我们感到,农业公益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是近年来我市农村各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较差的。一是办公条件差。市和县级的公益性农业服务机构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缺办公用房、缺设备,设施简陋不配套、整体办公条件差等问题。有的县级公益性农业服务机构由于一个单位没有集中的办公用房,被迫分成七、八个地点办公,据农业部门统计,全市公益性农业服务机构租用或借用办公场地办公的占95%以上;县级和片区站缺乏专用仪器设备和必要的配套设施的占80%以上;县级和片区站无机动交通工具的占73%以上;近远郊三分之二的区(市)县片区站没有集中统一的办公场所。二是人员专业状况堪忧。组建农业片区站时,全市录用的片区站人员中,

三、我市公益

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针对我市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我市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建立高标准的与之相适应的农业服务体系作为保障。我市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条件具备、时机成熟,应当在深化改革、增加投入、强化基础、完善体系、提供服务、增强效能上下功夫。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要进一步深化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试验区”建设的重要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开拓现代农业新局面、强化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保障,是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是农业部门“管”农业的重要手段。我们应当把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的建设放到重要议事日程上。牢固树立抓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就是抓农业基础地位的夯实,就是抓“三农”工作,就是抓现代农业发展,就是抓新农村建设的观念,切实加强对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领导,切实推进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的建设。

(四)要进一步加强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我市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应放在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建设报告篇5

某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情况的视察报告

某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情况的视察报告市人大常委会:为了解我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的工作部署,9月10日—11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水和,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尚天法分别带领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和农业小组人大代表,分赴林州市、**县、滑县、内黄县等县(市),听取了有关县(市)的工作情况汇报,认真察看了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并与基层干部群众进行了广泛的交谈,对我市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有了较深的了解。一、我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工作及成效通过视察,大家认为: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大对农业基础建设的投资力度,使全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较快,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一)“红旗渠精神杯”竞赛成绩突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明显加强。近年来,我市以“红旗渠精神杯”竞赛为动力,持续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较好地完成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任务,连续14年获省政府颁发的“红旗渠精神杯”。在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先后实施了南谷洞、琵琶寺水库除险加固,**河市区东段治理、茶店坡沟治理,引黄补源、跃进渠灌区节水技术改造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在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方面,通过建水库、机电井、旱井、水窖、集中供水处,初步形成了沟相通、渠能联、旱能浇、涝能排的防洪除涝抗旱减灾体系和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节水灌溉面积已达370多万亩,年可节水3亿m3,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十分显著。(二)重点林业工程进展顺利,林业生态市建设开局良好。近年来,我市林业工作紧紧围绕林业生态建设和促进农民增收两大任务,积极组织实施了太行山绿化、防沙治沙、退耕还林、外资造林等重点林业工程,扎实开展“四荒”拍卖造林体制改革,大力搞好林业高效园区建设,切实加强林地、湿地、沙地林业资源管护工作,使全市各项林业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在今年林业生态市建设过程中,通过加强领导、加大奖补力度、严格考核奖惩、严把造林技术关、实行户户合同以及广泛宣传发动等措施和手段,使我市林业生态市建设开局顺利,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全市共完成造林面积34.28万亩,是省下达28.83万亩的119%,完成森林抚育和改造4.3万亩,是任务的100%。全市的林木覆盖率由21.6%提高到25.4%,生态环境状况初步得到改善。(三)耕地保护政策及责任制得到了较好落实。近年来,我市把保护耕地作为确保粮食安全和保护农民利益的首要任务。通过强化领导、广泛宣传、动态巡查、开源节流等一系列措施,全面落实关于耕地保护的各项政策、规定,实现了全市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确保了全市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途不改变,全市现有农用地面积522646.49公顷,其中:耕地408214.21公顷;园地11505.39公顷;林地68926.49公顷;牧草地4.71公顷;其他农用地33995.71公顷。1999年—,我市共实施占补平衡项目782个,新增耕地面积9826.66公顷。此外,我市还开展了工矿废弃地治理和砖瓦窑厂复垦等项目,自以来共开发整理和复垦土地4.3万亩,新增耕地21200亩。(四)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较快,农机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提升农机装备水平,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新机具推广、农机具购置补贴、组织联合机收、机械化秸杆还田、农机行政执法等工作,不仅提升了农机装备水平,而且提高了农机管理工作水平,有力的服务了全市的农业生产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目前,全市农机总动力已达514.64万千瓦,拥有大中型拖拉机7870台、联合收割机6900台、秸杆还田机7522台、旋耕机7196台、机引播种机34130台(其中免耕播种机1230台)。随着我市农业机械化的推进,一方面提高了我市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的产量,增强了农业抗灾防灾能力,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农民收入。另一方面解放了大批农村劳动力,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促进了我市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五)加大了科技兴农力度,农业技术推广成效显著。大力开展科技下乡活动,认真实施种子工程、沃土工程、植保工程和绿证工程“四大工程”,积极推广各项优质配套技术。如滑县结合其工作实际,创建了三大科技推广体系,实现了良种良法配套。目前,滑县小麦优质专用率已达到100%。使精量半精量播种、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等八大技术得到推广,推广配方施肥250万亩,今年夏粮生产测土配方施肥面积接近170万亩,基本实现全县覆盖。林州市近几年

来每年都会引进农业新技术6—8项,农作物新品种30余个,筛选出适合该市的农业新技术3项,农作物新品种10余个,并认真加以推广。内黄县重点推广了优质小麦、玉米、花生、尖椒以及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治理等5项新技术,推广面积较大,使该县的农业效益得到了较大提高。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用于农业基础建设的财政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仍很薄弱。近年来我市对农业的总投入虽然大幅度增长,但大都用在了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高新技术项目等方面,用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却明显不足。因此,我市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如全市已治理的中低产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不足30%,尚有近400万亩的中低产田有待开发改造。通往农田的道路、桥梁年久失修,有些已经损坏,雨天泥泞难行,严重影响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但由于农村集体经济力量薄弱,群众“一事一议”比较困难,极需要财政投入资金修复改造。此外,今年是创建林业生态市第一年,省下达我市植树造林任务已超额完成,但市财政奖补资金缺口较大,至今没有到位,占地补助资金具体落实时间也没明确,群众吃不上“定心丸”,将直接导至夏秋两季收种时新植树木的保存问题。(二)部分农田水利工程年久失修,老化问题严重。我市的许多农田水利工程,如红旗渠、跃进渠、漳南渠、豆公渠等灌区工程大多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年久失修,老化问题严重。代表在视察中看到,豆公灌区的拦河大闸仍在带病运行,急需修复。据汇报统计,全市110座小水库中,有60多座病险水库未得到治理,严重威胁下游安全。许多桥梁、涵闸等建筑物,由于当时的设计标准低,经过多年超标准运行,现在大部分已成病险工程,桥梁断裂、桥墩倾斜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急需要进行技术改造。据了解,**县存在比较严重问题的桥涵闸就达643座,滑县2600座桥梁中的半数承载能力不够或损坏,200座水闸中90%存在漏水等毛病,有的已无法提起。而且,目前我市有很多水井没有通电,只能用柴油机进行灌溉,浇一亩地要比用电增加成本12元。全市现有的540万亩耕地中,还有90万亩的耕地缺少灌溉设施。另外,内黄县倾全县之力耗资4800万元历时四年的修建的引黄补源工程,由于上级没有统一调水机构,至今没有引来黄河水。(三)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一是大多数乡镇农技站已名存实亡,即便是仅有的一两名农技人员,也往往服务于政府的中心工作。二是农业科技推广经费投入不足,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待遇低,人心不稳。三是随着农业技术推广力度的加大,对农业科研、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要求也相应提高,而目前农业技术干部再培训的渠道却没有相应建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效果。(四)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不均衡。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等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各级政府虽然加大了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但相对较少,特别是一些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应用资金缺乏,新的生产领域的机械化进展慢,滞后于新农村建设、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二是小麦耕种收的机械化水平比较高,但高效农业、经济作物生产过程机械化程度较低,发展缓慢。另外柴油价格逐年上升,农机作业成本越来越高。小麦跨区机收市场随着小麦联合收割机迅猛增长,造成作业价格下滑,机手不能获得应有效益,挫伤了农机经营者的积极性。(五)有的地方对耕地保护认识不足,对耕地的质量建设重视不够。一是有的领导干部没有站在“从国家全局着想,为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来认识保护耕地的重要性,而是从局部和短期利益出发,侧重考虑本辖区的经济增长,甚至以过多占用耕地为代价来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存在“重发展、轻保护”现象。二是在一些地方,只注重占补平衡数量的落实,而不考虑耕地质量的提高,在配套设施方面远达不到要求,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现象。三、几点建议(一)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农业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一是政府要不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除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外,还要加大市县两级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二是完善投入机制,拓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措渠道。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逐步形成政府投入支持、民办公助和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新机制。特别是要加大对中低产田改造、田间道路和桥梁修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投入力度。(二)要尽快发挥引黄补源重点水利工程效益。鉴于内黄县耗巨资修建的引黄补源重点水利工程竣工五年未发挥效益,市政府应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建议由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成立引黄补源调水协调机构,督促省水利厅及黄委会建立和完善调水机制,使引黄入内补源工程尽早发挥效益。(三)完善和强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一要为农业科技推广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要有重点地扶持一批示范性社会化农业技术推广组织,鼓励开展经营性服务,对一些发展较好、带动能力强的农业科技服务实体,优先培育成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二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承包领办高效农业科技园,推广应用新技术。加快建设各种专业协会,发挥协会带头推广作用。完善农业新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尽快建立形成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大力推广普及农业增效技术,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三要搭建高效实用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以省、市、县三级信息网络平台为主体,以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信息服务站为服务窗口的信息服务体系,加大力度搞好服务。(四)进一步加快农机事业发展。一是各级政府要加大农业机械化的投入,每年财政要拿出一定量的专项资金,用于发展先进的大中型农业机械,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新技术,促进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农机田间作业补贴,鼓励和保护农机经营者的积极性。二是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支持和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合作组织,完善农机中介组织、经纪人队伍建设。三是围绕大农业,发展大农机,加快推进高效农业、经济作物生产过程机械化进程。(五)加强耕地保护,着力提高耕地质量和粮食生产能力。一是严格实施土地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严厉打击乱占滥用耕地行为。二是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不断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效益,积极推进农业集约化、产业化经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三是继续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集中清理闲置土地,特别是注重提高新增耕地的质量。四是进一步加大对水土流失、耕地沙化、盐碱化等的治理力度,建设环境友好的耕地生态系统。

 

农业建设报告篇6

一、关于现代农业的内涵

要搞清现代农业,须先搞清什么是传统农业。传统农业是“传统农业技术”的习称,通常指历史沿袭下来的农业技术,人们因此也把采用世代相传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以及管理方式来组织生产经营的农业,称为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是指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式,合理开发、配置、使用要素资源,形成有序的市场,以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能够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化农业。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比较见(表一)。

(表一)

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比较

传统农业

现代农业

产业领域局限于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包括产前、产中、产后三大领域,从第一产业扩大到第二、三产业

劳动工具简易手工农具,以人力、畜力、自然力为动力现代农业机械体系,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

劳动对象土地、种子、种畜没有经过复杂的技术改良生物技术等科技成果广泛应用

生产方式劳动密集型的个体化生产技术密集型的规范化生产

生产技术从生产活动中获取直接经验,言传身教、世代相传形成一整套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生产技术由经验转向科学

经营理念以自给自足为主,注重抵御自然风险以市场为导向,抵御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并重

农业产品无规范标准有统一规范的标准

生产者传统农民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业劳动者

由此可见,现代农业即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的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的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的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的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的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的农业。它具有机械化、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市场化、优质高效等基本特征。所以,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快又好发展的过程。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时期,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中央把握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站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必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同时,也为促进农民增收找到了一条根本途径。

二、我市建设现代农业的现状及问题

2006年是我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一年。全市按照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两大目标,认真落实政策、资金、科技等各项措施,不断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主要表现为:

种植结构进一步调整,农业产量平稳发展。去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5.25%,油料、蔬菜、饲草面积较上年分别减少15.29%、10.11%和47.69%;粮食、油料、水果产量分别比上年减少1.09%、10.02%、14.10%,而甜菜产量比上年增长243.63%。全市狠抓产业结构调整,加强雁门关生态畜牧区建设,畜牧业发展迅速,总收入达23.4亿元,比上年增长17.2%。牛、猪、羊、鸡等饲养量与上年相比基本持平,肉、奶、蛋产量同比分别增长6.76%、18.77%和5.89%。(详见表二、表三)

(表二)

大同市2006年农作物种植面积及产量

品名面积(千公顷)比上年增长(%)产量(万吨)比上年增长(%)

粮食254.375.2576.29-1.19

其中:夏粮4.23-25.130.24-11.57

秋粮250.145.9776.05-1.16

油料21.44-15.291.81-0.02

蔬菜19.48-10.1185.10-5.83

饲草3.70-47.69

水果1.10-14.10

甜菜85.10243.63

(表三)

大同市2006年养殖业发展情况

项目

出栏数量(万头)比上年增长(%)存栏数量(万头)比上年增长(%)产量

(万吨)比上年增长(%)

生猪86.135.3058.93-1.86

牛5.8220.11152.60-3.14

羊109.635.25

家禽260.20-2.90

肉类9.966.76

其中:猪羊肉8.616.11

牛奶7.4418.77

蛋类2.805.89

农业科技得到进一步引进和推广。全市重点实施农作物优种、畜禽良种、耕地综合能力提升等八项农业科技工程。引进和推广优良新品种30多个,主要农作物良种供种率达90%,全市测土配方施肥示范面积65万亩,推广旱作农业新技术200万亩,防治病虫害592.3万亩(次),种禽种畜免疫密度达100%。

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由于政府扶持,全市农业机械化得到快速发展。据统计,去年全市新增农机总动力131.8万千瓦。以大同县为例,2006年,全县农机户4290户,总动力95118千瓦,大中小型运输机械2061台,大中型配套机具2539台(部)。机耕面积33万亩,机播面积12万亩,机械铺膜11万亩,机械施肥26.9万亩,机械收获1.5万亩,农机收入3400万元。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完成林业生态建设53.54万亩,水保初治面积16.1万亩,改造中低产田7.07万亩;新增水浇地6.3万亩,恢复改善水浇地10万亩,发展节水面积11.5亩;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15万人。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所提高。

产业龙头进一步发展壮大。去年全市确定的农业产业龙头项目44项,21项续建项目全部投产,11项新建项目全部开工。其中,售销收入上亿元的企业,有5个已建成,6个已生产或试产。新发展较大规模的龙头企业10户,龙头企业总数达90户,销售收入总额达到10.21亿元,比上年增长66%。产业化龙头企业呈现出规模逐步扩大、效益不断提升的良好态势。

农村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全市现有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1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91个,专业协会88个,全市99个乡镇有79个办起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我市农村,包括城镇和各种所有制成份在内的批发、零售商业网点27191户,农村商品交易市场100家,摊位容量2万多个,特色农产品加工销售已成规模,初步形成了“公司+农户”的经营格局。

财政、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2006年全市财政为新农村建设投入4.68亿元,比上年增加10.24%。以人民银行为核心,农村信用社为主力,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参与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大支农力度,全市累计发放支农贷款比上年增长16.2%,其中,为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投放大额农贷5.1亿元,较上年净增1.6亿元,贷款户数增加87户,占到各项贷款的38.36%。

农民人均收入进一步提高。去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709元,比上年增长10%,实现了连续五年持续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绝对额前三位的县区是:南郊区4543元,左云县3421元,新荣区3166元;增幅较大的前三位县区是:南郊区11.9%,灵丘县10.9%、阳高县10.9%。农民持续增收激活了农村消费市场。去年全市农民人均消费支出比去年增加4.35%,达到1445.37元。

(表四)

大同市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情况(市农业局提供)

项目

数额(元)同比增幅(%)占当年人均纯收入比例(%)

人均纯收入270910.00100

其中一产收入11535.142.56

二产收入46714.517.24

三产收入7015.525.88

劳务收入3883214.32

总之,去年我市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现实农业生产力的落后和现代农业建设的高标准矛盾十分突出,农业素质整体较弱,农业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较低,农业效益不高,现代农业建设任重道远。突出问题有:

1、农民综合素质低,与现代农民的要求差距大。主要是:在思想观念上,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方式仍禁锢在旧传统之中,思想观念封闭、保守,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和自私自利思想,缺乏现代意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进取精神。在科学文化素质方面,农民群众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全市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占39.51%,文盲占13.15%。由于缺乏文化知识,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术的能力,缺乏科技知识,也使一些高新技术成果难以推广和运用,多数农民只能望洋兴叹。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较少,外出打工者也多以短期型、季节型和苦力型为主。

2、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贡献率低。近年来,市政府大力发展畜牧业、林草业、小杂粮和蔬菜四大主导产业的特色农业,全市农产品基地已初具规模,但特色农产品如苦荞、燕麦、杂豆、谷子等种植效益较低,除去市场原因外,主要是现在种植的绝大多数品种年久退化,单产不高,由于缺少科技研发,没有优质高产品种可代替。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低还表现在,农业科技人才匮乏,知识老化,农技人员只能作一般性的试验示范和技术指导,与大专院校和省、市外其他农业科研单位联系少、合作少,使我市特色农产品难以跨越初级阶段,难以延伸产业链,难以增加科技附加值,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贡献率只有30%左右,与全省的35%、全国的40%以至发达国家的70—80%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3、农业机械装备不够,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据测算,我市农民户均大牲畜1.87头,户均大型中型拖拉机0.01台,小型拖拉机0.07台,其他农业机械0.09台。目前,全市农机户约3.8万户,占全市总农户的五分之一,农业机械多以运力为主,农副产品和畜牧养殖机械较少,农业生产仍以人力、畜力为主,机械动力所占比重较轻。究其原因,客观上与我市的产业特点和地理环境有关,此外还有,一、适用于我市地型特点和种植技术的小型、灵巧、适用农业机械缺乏;二、农民手里缺少资金,购机补贴资金不足,难以满足农民需要;三、近年来石油价格一再上涨,燃油补贴政策没有落实,农机田间作业成本较高。

4、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尚不完善,市场监管不够严格。在市场建设方面,我市以“销地交易”为主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多建于城郊,场地、设施配套较为齐备,而以“产地交易”为主的县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场地狭小简陋,基本没有仓储、制冷等配套设施,产地交易市场建设薄弱,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我市本地农产品的外销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在市场建设布局上,缺乏统一规划,存在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在市场监管方面,市场管理制度不严格的问题较为突出。政府和市场都没有强有力的市场监管手段,没有推行市场准入制度和责任追溯制度,一些不合格产品得不到有效控制,大量流入终端市场。多数市场管理粗放,欺行霸市、缺斤短两、强买强卖等现象时有发生。

5、农业信息化建设滞后,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多年来,市政府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建成大同农业信息网和大同畜牧两个信息平台,各农业县区也建立了相关的信息平台。但是,由于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很不完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共享程度低。特别是信息的采集点少,不及时,对搜集的信息分析能力弱,信息含金量低、预警性不强,无法满足群众对农业信息的需求。作为组织农民与大市场对接的主要平台,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刚刚起步,资金不足,信息不灵,普遍存在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管理不规范、运作不正常的问题,难以发挥应有作用。尤其是占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2%的专业协会组织,因不具备市场实体地位,在开拓市场销售方面难有作为,应当引起政府重视加以指导。

6、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首先是政府投入不足。去年我市财政支农投入增幅确实很大,但受现有财力制约,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投入还较薄弱。加之各级财政支农资金部门分割,分块管理,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其次是金融支农乏力。原因是:一、现有金融政策制约,农村信贷资金供给渠道狭窄,县域国有商业银行受信贷审批权所限,正逐渐演化成为上级行的“吸储器”,对农村信贷资金的供给,只有人民银行少量的支农再贷款。二、缺乏规模大、效益好的优质项目,导致金融支农不积极。三、信用环境差。农村经济涵养金融能力不足,部分农村经营主和农业龙头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规范,财务管理混乱,资信等级低,为规避金融投资风险,信贷投放力度受限。特别是现阶段农业和农民积累能力差,多数农业生产领域和农户的积累仅能维持简单再生产,自身投入无力。

7、农民持续增收的空间不大,温饱线以下人口的比重不小。近年来,我市农民收入增速较快,纵向比有进步,横向比明显落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见表五)。全市农村现有低收入人口(年收入958元以下)16.66万人;绝对贫困人口(年收入638元以下)8.32万人,温饱线以下人口共计24.98万人。影响农民增收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大大高于农产品价格涨幅,冲抵了政策补贴。去年1-5月,全省农资平均价格上涨2.9%,高于农产品价格1倍多。全市落实种子、农机等四项补贴共计3800万元,农民人均24元,但不能抵销农资涨价因素。二是产业化水平低,农业生产效率低。如:原奶,全市总产量仅能完成大同夏进乳业年需量的5/6。外商需要15万亩“大西洋”、“夏波蒂”品种的马铃薯,因种植技术原因,产品个头少,淀粉含量低,很难达到要求。三是外出劳务收入不稳定,技术技能型的高额劳务收入少。此外,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投入不足,资金缺口较大,农村低保工作亟待加强。

(表五)

2005、2006年我市与全省、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比较

单位:元

年份大同市山西省与全省的差距全国与全国的差距

2006年27093180.9471.93587878

2005年2463.62890.64273255791.4

(表六)

大同市2005、2006年未解决温饱人口和低收入人口情况

单位

未解决温饱人口(万人)

低收入人口(万人)

2005年2006年解决剩余2005年2006年解决剩余

全市10.142.148.3218.72.0416.66

其中:天镇2.10.481.744.20.473.73

阳高1.80.491.463.70.423.28

广灵1.990.381.633.20.312.89

灵丘20.411.643.10.312.79

浑源2.250.651.854.50.533.97

此外,还有一个深层问题需要探讨,就是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部分环节与现代农业建设的相互适应问题,这个问题涉及到国家的土地政策、信贷政策和其他经济政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可喜变化,但同时出现了农业生产家庭化、土地使用分割化、产品交换简单化,这与现代农业要求的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不相适应。如土地使用,土地承包给个人,如何生产属个人行为,不利于集约使用土地组织生产;再如产品生产,由于每个家庭考虑到面临的市场风险,在生产上存在认识差异,不利于农业生产规模化;再如农业投入,现有产权制度决定了农民在农村投融资中处于核心主体地位,农民缺乏对土地经营的长期预期,往往采取少投入等短期行为,农业生产的核心投资主体不积极,造成农业生产投入不足,这样就不利于农业生产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不利于提高农业的素质和效益,不利于现代农业建设。

三、积极发展我市现代农业的建议

按照中央文件精神要求,针对我市农业工作的现状和问题,建设现代农业,应当注重加强以下六方面的支撑:

1、观念支撑。思想观念是行动的指南。我们必须破除陈规旧制,用现代思想作指导推进和发展现代农业。首先各级政府要树立现展理念和现代管理意识,精心谋划现代农业建设。实践证明,在解决温饱问题阶段,可以在农业和农村内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来缓解“三农”问题,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仍就“三农”论“三农”,解决“三农”问题恐难有大突破。因此,政府在指导思想上,必须破除建设和发展农业的旧观念,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我市调整产业结构和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要内容通盘考虑,认真解决农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提高第一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促进农业由弱变壮。政府还要充分发挥舆论宣传、文化教育的作用,引导和帮助农民转变观念,坚定不移地走农业特色化、产业化之路,让现代农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让农民从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其次,广大农民要自觉学习现代知识,适应现代社会环境,运用现代技术和经营理念来组织生产,牢固树立四种观念:一要树立市场观念,充分认识现代农业就是市场农业,以市场需求指导农业生产经营;二要树立科技观念,充分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积极主动地学习和运用新科技、新成果;三要有现代经营管理观念,懂得经营管理,特别是已成规模的农业大户、私营企业主应克服家族式管理的弊端,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四要强化法制观念,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使广大农民真正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力军。

2、人才支撑。建设现代农业,需要现代农民。鉴于当前农业弱质、农民弱势的现状,必须要有人才来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当前,农村急需教育、科技、管理三种人才,对此,一方面,加强农村人才的培养。要在认真抓好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抓住“十一五”期间国家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有利时机,各县区抓紧建立一个职教中心,办好一所综合高中,发展一所民办职校。要积极搞好我市职业教育资源整合,通过撤并、新建等手段削枝强干,形成一批有专业特色、规模优势和发展实力的骨干职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克服职业教育普教化倾向,坚持特色办学、灵活办学,大力加强专业课教育和实践活动,采用周期短、见效快、成本低的办学模式,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制度,倡导校企联合、城乡联合、异地联合、职校与大专院校联合等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大力培养农村适用人才。另一方面,采取措施稳定和强化人才队伍。政府应整合机构,充实力量,稳定和强化农、林、水、机、畜等技术人员队伍和科技推广队伍,完善制度,保障经费,配备设施,保证他们能够在乡间地头开展活动。要建立激励机制,加大对先进技术引进、推广和技术承包作出贡献人员的奖励力度,激发和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此外,选拔优秀大学生到农村担当“村官”是改善农村人才状况的有益尝试,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值得大力推行。

3、基础支撑。建设现代农业,绝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必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解决生态环境脆弱问题。一是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对我市主要河流流域的水文情况要搞好调查研究,根据河道变故的实际情况,认真做好大中型灌区水利设施的修复和完善工作,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利用率。要设立小型农田水利补助专项基金,加大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力度,要认真推广农田节水灌溉技术,有效扩大水浇地面积,全面建设节水型农业。政府还应逐步改变“多龙治水”城乡分割的管水体制,建立统一协调的水管理机制,使非常短缺的水资源得到科学开采、合理使用和有效保护。二是加强基本农田保护。认真贯彻落实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加强土地变更和用地监管,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推进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工作。三要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积极争取国家项目和财政对农业生态建设项目的投入,继续实施好国家大型生态建设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搞好水土保持,加快建设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生态安全体系。要健全和落实资源开采的生态恢复治理责任机制和生态恢复补偿机制,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四要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吸纳社会资金,实行多元化投资,不断改善农村办学、就医等公共服务条件,加快农村交通、通讯、广播、电视等网络覆盖,尤其要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提高信息采集、加工质量,增强信息的时效性,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创造更加有利的基础条件。

4、科技支撑。农业科技既能节约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又能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工商三业并进,从而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作用极其重要。我们的当务之急是,一要加强农业科技教学、研发、推广“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建设。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一般都实行农业科研、教学和推广相结合的模式。大专院校设农业试验站,开展农业科学研究,教师身兼教学与科研或推广两三项工作,农业部门又与院校共同建立各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使教学与科研得以紧密相连,科技与推广直接结合,提高了科研质量,缩短了科研成果应用到生产上的时间,值得借鉴。加强我市特色农产品科研开发,对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极为有利,比推广其他品种更易为农民所支持。象我市的苦荞产品就是借助北京、上海等科研力量开发出来的成功典范,应当发扬。二要加强农业机械装备,提高农机化水平。如果不提高农业机械化,就难以提高农业生产率,这个道理人人皆知,但农机装备既要适用还要配套。目前,适应我市地理环境特点的小巧、灵活的农业机械少之又少,应当调动我市内外力量开展科研,尽快生产更多适合我市条件的各式农业机具。此外,在项目引进上,要多引进科技含量高、能耗低、污染小的项目,坚定不移地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绝不能因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

农业建设报告篇7

12月11日,市__届人大常委会第__次会议听取了市人大常委会农经工委叶和康主任代表人大常委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视察小组所作的《关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视察报告》。视察小组针对我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情况开展了视察,视察报告认真总结分析了全市十一五期间前三年已落实的农业综合开展项目实施情况,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常委会组成人员就报告阐述的内容进行了认真的审议。

会议认为,视察报告充分地肯定了我市实施农业综合项目所取得的成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改善和提高了我市农业基础设施为农业高产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增强了项目区农业的复种指数,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提高了土地的经营水平和产出能力,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延伸了农业产业链和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有效地促进了我市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同时视察报告客观地指出了目前我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部分项目规划不够合理,工程工艺水平比较粗糙,工程质量不高;项目区调整和新增农业工程项目用地调整困难,影响项目施工;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要求,组织乡村投工投劳和地方配套不够到位;建后工程管护责任制不够落实等四个方面的问题。

会议强调,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我市农业投入的重要形式,抓好项目实施,对提升我市农业基础设施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务必引起项目主管部门和项目区乡镇的重视。市政府要切实加()强项目实施工作的领导,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农业局、财政局、项目区乡镇村,要密切配合,抓好项目的规划落实,保质保量完成项目施工任务,使项目运作进入良性循环,赢得国家项目的持续支持。

会议建议:

1、切实加强项目规划设计工作,提高项目实施的科学性。

项目建设主管部门,要把好规划设计和项目筛选工作关,提高项目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要深入田间地头调查研究,全面掌握分析拟建项目区的地形地貌,摸清影响农业稳产高产高效的原因,找准问题对症采取措施,拟建方案。要广泛征求当地干部群众的意见,使项目规划更具针对性,提高项目实施的可操作性,项目设计要选好措施,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因地制宜选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与我市项目区的最佳结合点。

2、加强工程质量监管,提高工程的优质率。

加强项目主管部门与乡镇村之间的配合,加强工程设计人员与施工人员、工程质量监理人员的沟通,使质量监理人员明确施工设计意图和工程质量要求,把质量监管责任落实到项目责任人,及时纠正施工不规范问题,严格把好施工质量关,着力提高工程施工质量,提高工程的优质率。

3、加强项目资金的管理,确保财政支农资金专款专用。

各项目主管部门要认真执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管理县级报账制,认真落实专户储蓄、专人管理、专款专用、专账核算制度;严格按照国家批复的项目计划用好资金,杜绝挤占挪用财政专项基金情况的出现,提高项目透明度、接受项目区干部群众监督,确保财政投入资金落到实处。

农业建设报告篇8

一、专合经济组织建设与产业化经营的情况及特点

五通、犍为、峨眉山、夹江、沐川等区(市)县(以下简称五区(市)县)农村经济发展基础相对较好,在农村专合经济组织建设及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步子迈得较快,已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五通的花木协会已挤身于全省“百强农村专业协会”行例。

1、思想统一,认识到位,责任落实。十六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而要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就要牢固树立“大农业、大工业、大商贸”的观念,跳出农业抓农业,坚定不移走产业化发展路子。五区(市)县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上做了大量工作,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的理念深入广大干部群众之心,形成了各级干部关注农业,支持农业的可喜局面。为切实加强对农业专合经济组织建设及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领导,都成立了领导小组,并落实了目标责任。首先是四大家领导分别联系、指导一个专合组织或专业技术协会,其次是由农委办牵头,农口各部门分别联系与各自业务相关的专合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落实专人蹲点,为其组建、发展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服务和资金协调,指导其建立和完善民主管理机制,合理利益分配机制,以提高管理水平。此外,科协、民政、工商等部门积极配合,从而保证了专合经济组织健康、稳步的发展。

2、营造环境,稳步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农业和农村发展方向和全局,是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因此创造良好环境,营造发展氛围尤为重要。五区(市)县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一是制定出台了加快发展专合经济组织的实施意见,从原则、管理、税收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使专合经济组织建设有章可循;二是在注册登记方面简化手续,只要按有关规定提出申请,农委办、民政、工商等有关部门核实后即予以登记注册,同时减免注册登记费用;三是加大财政、税收、信贷扶持力度。财政贴息贷款主要扶持具有一定基础的龙头企业。中改工程项目等中央工程则安排在有一定规模的基地上,如五通花木协会的基地,安排中改项目为其修建水泥路,完善灌溉设施;四是认真开展农业专合经济组织信用等级评估,积极推行农户联户担保贷款。

3、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地理和气象条件,利用资源优势,狠抓特色,做大做强。目前五区(市)县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五通的花木、禽蛋;夹江的泡辣椒、奶牛业;犍为的速生丰产林和鹅业;沐川的林竹业;峨眉山的茶叶等。

二、对我县专合经济组织建设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1、加大宣传,提高认识,上下齐动。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已有几个年头,虽然有了起步,也有了一些成效,但其发展尚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首先是相当部份干部群众认识不到位。认为山区农业难以有所作为。把调结构完全视为政府的事。由于认识上的偏差,故在实践中不思考、不探索,消极观望。根据新的形势,必须加大宣传动员力度,让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工作,使广大农民群众把调结构推进产业化发展变为自觉行动,上下齐动形成合力,才能使我县农村经济有大的发展。

2、坚持因地制宜,形成突出特色。根据我县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利用退耕还林的契机,按照自治县五次党代会提出的“林牧富民”战略,把发展牛羊为主的畜牧业作为重点来抓,在牛羊品改和已打下良好基础的形势下,积极探索基地建设的路子,逐步改变政府年年拿钱扶持零散大户而形不成规模的局面。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形成龙头企业+协会+农户的格局,创出品牌,增强竞争力。此外,加快速度发展山葵、中药材、茶叶等特色农业基地,扩大规模,形成独具特色的产品。

农业建设报告篇9

 青岛市农业委员会:

2009年,莱西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鲁政发[2007]97号)精神,制定下发了《莱西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西政发[2009]42号)文件,并积极按照上级职能部门的部署要求,统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创新思路,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目前,改革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健全了基层推广体系

全市在完成2001年乡镇机构改革的基础上,市政府重新下发了文件,并进行了督察落实,进一步明确了机构设置,核定了人员编制。目前,农技人员在编不到位、混岗使用的,已全部归队;新考聘农技推广人员8人。全市现有市级农技推广人员43人,镇级农技推广人员83人。

二、强化了公益性职能

莱西市政府高度重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试验、示范、推广及农业公共信息和技术培训服务等公益性职能建设工作,结合本市现代农业发展实际,合理设置机构,将市农业局承担农技推广职能的站及镇级农业与科技服务中心全部调整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人员实行定岗定编,较好地解决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后顾之忧,强化了公益性职能。

三、理顺了管理体制

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我市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发挥职能作用的管理体制,明确了镇级农业与科技服务中心隶属于所在镇(街道)政府,“人、财、物”三权归所在镇(街道)政府管理,上级业务部门对其进行业务指导和业务考评,进一步理顺了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与主管部门、镇(街道)政府的关系,理顺了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管理体制。

四、健全了管理制度

根据工作实际,制定完善了农技推广责任制度、绩效考评制度、推广人员聘用制度、推广人员培训制度等管理制度,对农技推广人员实行目标管理考评、服务对象直评、市农业局综合评定三者相结合的考评机制,并与定岗定酬、职称晋升等挂钩;对社会化服务组织和人员根据所承担的职责进行考核,并与补助、奖励挂钩;对农村优秀实用人才、科技示范户,实行一年一考核、二年一评定,优胜劣汰,动态管理。各项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使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作风明显转变,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五、丰富了推广方式

通过改革,丰富了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推广方式。一是实行专家指导农技人员、农技人员包村联户制度,全市确定并挂牌100个农业科技示范村、1000个示范户、10个示范基地,形成农技人员直接指导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普通农户的科技入户机制。二是开展信息服务,建立农技信息网和服务热线,及时农情信息和农业技术信息,指导植物疫情、农业灾害处置和农作物病虫防治。三是开展咨询和培训,通过农技信息网和服务热线、科技大集、技术培训等方式,及时解答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四是抓好示范,对确定的农业科技示范村、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基地等,加强指导,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样板,定期组织场观摩,带动新技术推广普及。

在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工作中,我们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对改革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比较准确地掌握了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基本情况和普遍存在的问题,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实施方案,为顺利完成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奠定了基础。下一步,我们将根据我市实际,不断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为保障粮食安全、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农业建设报告篇10

1、特色基地建设实现了快速发展。一是特色基地实现了品种多样化。建立了全省最大的千亩标准化葡萄及早熟梨、天师板栗、花生、特种水产、杨梅、伊拉兔、梅花鹿等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在贵溪建立了3000亩钢架设施蔬菜大棚基地和20万亩绿色大米生产基地;二是特色基地实现了生产标准化。贵溪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县;余江县建立了40万头的生猪标准化生产基地,被农业部批准为部级生猪标准化示范县;建立了茶叶、花生、水果等10多万亩标准化生产基地;三是特色基地实现了产品优质化,20*年新增无公害农产品44个、新增绿色食品7个、新增有机食品6个。

2、农业经济发展实现了升类进位。20*年省政府考核指标我市农业总产值增长23.14%,增幅排全省第四;粮食总产增长5.6%,排全省第四,粮食总产、单产连续五年超历史;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75%,排全省第五。生猪出栏增长33.8%,排全省第一;能繁母猪存栏增长37.6%,排全省第一。余江被评为全国生猪大县,贵溪被评为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

3、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实现了大幅提升。一是龙头企业规模扩大,全市新增市级龙头企业33家,达到73家;新增省级龙头企业3家,达到23家;二是龙头企业档次提高,引导16家粮食加工企业强强联合,成功组建了我省最大的粮食加工集团—*中穗集团,集团注册资本1亿元,资产总额4.1亿元,年设计加工稻谷能力为135万吨,年生产米糠油1万吨,仓储库容12万吨,20*年实现销售收入18.3亿元。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3.6亿元,增长20%;三是龙头企业品牌提升,全市省市级龙头企业共获*名牌产品4个、*著名商标10个、*名牌农产品5个、国外食品药品认证2个、通过绿色食品认证8个、通过无公害食品认证28个。

4、农业科技推广实现了明显进步。一是农业科技进步率明显提高,20*年农业科技进步率达到65%,比20*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二是良种良法推广成效显著,良种覆盖率达到95%、优质稻面积达到91%,分别比20*年提高了4个和6个百分点。新品种以及抛秧、直播、测土配方施肥、病虫防治、农业机械化、设施蔬菜栽培等新技术的应用面积均扩大20%以上;三是农业科技成果丰硕,我局获得了省市科技进步奖5项、我局土肥站被全国农技推广中心评为全国农田节水技术推广先进单位。

5、农业项目争取实现了重大跨越。一是项目数量大幅增加,20*年至今已争取上级涉农项目40多个,数量增加了一倍;二是项目资金大幅增长,20*年已争取上级涉农资金1.75多亿元,其中争取项目资金6500多万元,项目资金是20*年的三倍多。今年1-4月已争取涉农项目资金5500多万元,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三是争取的项目资金平均数名列全省前茅,其中我市2009年新增大中型沼气工程项目数是全省总数的九分之一,2009年大中型沼气工程储备项目数是全省总数的十分之一。

二、锐意进取,农业工作措施实

1、落实惠农政策力度加大。一是加大了惠农政策的宣传力度,通过印发宣传资料,发放到千家万户,通过广播、电视、报纸、通过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加大了宣传力度;二是加大了惠农政策落实的跟踪服务力度,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农村,进村入户,加强了惠农政策落实的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推行了种粮补贴、母猪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的张榜公示;三是加大了惠农政策落实的监督检查力度,开展了20*年和20*年农村土地政策落实情况和强农惠农资金管理使用情况重点检查活动,查处了个别违纪违规事件,确保了种粮补贴、母猪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及时落实到位。

2、农业服务工作主动扎实。一是扎实开展了“151助粮兴农、粮食高产创建、“多用一斤种、增收百斤粮”、经济作物“亩产万元”、双百科技服务、农业科技下乡等多项农业科技服务活动;二是扎实开展了百名干部服务基层,“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生产一线去,进农民庭院、进龙头企业、进田间地头”的“三进三到”农业生产服务活动;三是扎实开展了动植物疫病防控服务工作,建立完善了免疫档案和免疫质量检查制度,春秋两季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密度达到100%,重大动物疫病防治连续五年保持清静无疫;积极开展“绿色植保年”活动,加强了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积极推进专业化防治和统防统治,进一步提升了农业植保防灾减灾能力,20*年农作物病虫发生严重但危害较小;四是积极组织开展了开拓农产品市场服务,成功举办了全市首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品牌推介会,积极组织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参加*省第四届名优农产品(*)展示展销会和全省畜牧经济博览会,*被评为20*年*省第四届名优农产品(*)展示展销会最佳组织奖、全省畜牧经济博览会三等奖。

3、农业项目建设积极推进。一是积极申报项目,科学制定项目规划、及时编制项目建议书、认真开展项目可行性研究,全方位加强与涉农部门的联系与沟通,积极争取项目;二是加快项目实施,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制定重大项目领导、科站责任制,经常召开项目工作会、推进会,研究部署工作,推动项目实施;三是强化项目监管,制定了惠农资金及项目管理办法,规范了项目实施程序,开展了多次项目审计和督导,强化了项目监管。

4、农业行政执法明显加强。一是切实加强了农业行政执法工作,在全省率先健全了县级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在全市率先制定了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取消了一批审批项目、规范了行政行为;二是切实加强了农业生产资料质量的监督管理,精心组织开展了多次农业生产资料集中打假和抽查活动,促进了农资市场秩序持续好转,今年3月份省农业厅还在我市举行了全省“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启动仪式;三是切实加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及时开展了牛奶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加大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力度,贵溪市农业局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先进县。今年又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同时加强了农机安全管理和渔政执法工作,保证了农业生产安全。

5、各项中心工作圆满完成。局班子始终坚决做好局部、服从大局、服务全局,市委、市政府作出的决定,我们立即执行;市委、市政府部署的任务,我们坚决完成;不提条件,不讲困难;要人派精兵强将、要钱千方百计安排。维稳、综治、计生、四项工作全部考核达标,城市管理联建共创我们积极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及挂点督导乡镇工作我们积极主动跟进,农业民生工程任务提前完成。

三、团结务实,机关建设面貌新

1、狠抓制度建设,机关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按照市委“打基础、立规矩、守底线”的要求,建章立制,认真实施了“班子成员领学、中层干部讲座、全局干部评议”的周五学习制度、“横向到部门、纵向到个人”的对科站、对县局、对个人的目标管理考核制度、“总量控制、严格标准、事前预算、事后监督”的公务接待、小车、财务管理、考察学习等规章制度,切实做到按制度管理、按程序办事,机关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在全局上下形成了一种热爱学习、积极工作、勤俭节约的浓厚氛围。

2、狠抓班子团结,班子战斗力明显增强。我们始终把民主集中制贯彻到班子建设的方方面面,坚决做到凡属全局性的工作和重大问题,集体讨论、民主决策,公开、公平、公正办事;坚决做到凡属具体工作,合理分工、各负其责,做到既科学分工又团结协作。班子成员目标同向、工作同步,讲政治、重品行,讲大局、重事业,讲原则、重感情,班子内部风正气顺、心齐劲足、团结和谐。

3、狠抓源头预防,党风廉政建设明显强化。注重领导带头、源头预防、平时监督,认真开展了党风廉政建设教育活动、严格落实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决做到项目申报、资金分配、职称聘任、干部提拔的公开、公平、公正,切实加强了项目资金及财务的审计监督,全局党风廉政建设得到切实加强,我局被评为20*年度全市党风廉政建设优秀单位。

4、狠抓政风行风,农业系统干部队伍作风明显改进。去年扎实开展了政风行风评议、环境优化年活动,政风行风评议在20*年排名靠后的情况下20*年跃居全省农业系统前三名,被评为全省政风行风评议先进单位。今年认真组织了机关效能年、科学发展观学习活动,狠抓农业系统队伍建设,农业系统干部队伍作风明显改进。涌现了一批全国、全省先进个人,贵溪市雷溪乡农综站汪田有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农村优秀实用人才奖、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农技推广奖、被评为全省十佳农技推广员,余江县农业局赵海金被评为全国知识型职工先进个人,贵溪市农技推广中心主任杨珍珠被评为全省十佳农技推广中心主任,我局吴早保同志获得省政府特殊津贴。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深切体会到,我市农业工作之所以取得显著成效,主要得益于中央、省、市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市人大、市政协和市纪委的监督指导,得益于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全市广大农业、农村干部的辛勤努力。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我们的工作还有许多不足,也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对农业发展的冲击还未见底,实现农业经济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二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较低,监管力度不大,农产品质量还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三是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够健全、人员较少、素质不高、手段落后、农技推广水平不高;四是农业系统部分干部作风建设有待加强,主动意识、创造意识、开拓意识、依法行政意识有待提高。

今后,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地把握“三保一弘扬”这一主题,着眼于实现“打造独具*特色经济小巨人”的发展战略,努力确保粮食和农产品质量两个安全,努力做大畜牧、水产、经作三大产业,努力加强农业政策落实、农业科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市场流通四项服务,努力做好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行政执法、农业“民生工程”、农业项目建设、“机关效能年建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五项工作,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为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