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辐射防护与安全原则十篇辐射防护与安全原则十篇

辐射防护与安全原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07:08

辐射防护与安全原则篇1

【关键词】医院影像机房辐射防护设计方案优化

【abstract】accordingtotheDecember1,2005implementationofthe449thdecreeoftheStateCouncil“Radioisotopeandraydevicessafetyandprotectionordinance"andtheministryofHealthissuedinoctober23,2001no.18“Radiationprotectiveequipmentandtheradioactiveproductshealthmanagementapproach"willrayroomconstructionforsafetyandradiationprotectionequipmentapplicationwasmadeexplicit.Rayroombuildingprotectionstandardsintheoperationofthemedicalstaffannualeffectivedoseequivalentofnotmorethan1mSv/a;thisrequiresinconstructiondesignconsideredprotectivematerialselection,reasonableandoptimumprotectionconstruction,aswellassafetymonitoringandemergencymechanism.

【Keywords】Hospitalimagingmachineroom;Radiationprotectiondesign;Schemeoptimization

概述

近年来医院在我国得到蓬勃发展,尤其自2008年以来,大型综合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院、精神病医院、社区医院、县级乡镇中心卫生院、妇幼保健院(所)、疾病控制中心及各专科、特色医院和民营医院得到大力兴建。我国也于2008年出台了有关建筑标准,针对各种类型医院医技楼、影像中心机房也出台相应建筑面积标准规范。随着我国步入工业化社会,倡导环境友好型、构建和谐节约型社会。特别自2007年国家成立墙改办,提倡节能降耗,绿色能源,强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型建筑用材和新型环保节能砖。要求新建的建筑墙体不得使用粘土砖及必须采用新型水泥加气砖及粉煤水泥砖等。这样对新建医院影像机房墙体防护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按传统防护材料工艺设计施工,客观造成施工成本大大提高,且不利环境友好和节约,尤其产生次生环境污染,影响医患者身心健康。在此,我就医院影像机房辐射防护设计方案优化谈一点我的看法。

一.辐射防护介绍

a、辐射危害:电离辐射能引起细胞化学平衡的改变,某些改变会引起癌变;也能引起体内细胞中遗传物质Dna的损伤,这种影响甚至可能传到下一代,导致新生一代畸形,先天白血病——在大量辐射的照射下,能在几小时或几天内引起病变,或导致死亡。

B、辐射屏蔽:在电离辐射源和受其照射的某一区域工厂的,采用能减弱辐射的材料来降低此区域内的辐射水平。辐射屏蔽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到核物理学的射线和物质的相互作用、保健物理学,材料科学和结构工程学,从具体的工作内容来看,它包括辐射特征的确定,屏蔽材料的选择,辐射的减弱计算,屏蔽发热、实验屏蔽学,屏蔽结构的工艺设计以及最优化分析等方面。

C、辐射防护的基本措施:

缩短时间、增加距离及设置屏蔽是减少外来辐射照射(外照射)的基本辐射防护措施。

1、时间:受到辐射照射的时间越短,身体所受的剂量越少。

2、距离:距离辐射源越远,所受剂量越少。

3、屏蔽:铅板、水泥墙、复合防护板或水都可以阻挡辐射或降低辐射强度。

X射線減弱曲線圖

附表1:几种建筑材料在不同能量射线时的铅当量(单位:mm)

4、辐射防护的原则:对于因进行任何活动,而增加了个人或群体的辐射照射,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在其1990年的建议书(第60号刊物)内,列出三项基本辐射防护原则:

①正当化原则:在任何包含电离辐射照射的应用实践中,必须保证这种应用实践对人群和环境产生的危害小于这种应用实践给人群和环境带来的利益,否则这种应用实践是不应该实施的;

②最优化原则:避免一切不必要的辐射照射,任何包含电离辐射照射的应用实践,在符合正当化原则的前提下,应保持在可以合理达到的最低辐射照射水平;

③限值化原则:在符合上述正当化与最优化原则的应用实践中,应保证个人所受到的照射剂量当量不超过规定的相应限值。

5、辐射防护的目的:辐射防护的出发点是要减低辐射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在制订适当防护措施之前,我们要了解辐射对人体健康造成的效应。

辐射防护与安全原则篇2

[关键词]放射防护;社区;效果评估

[中图分类号]R197.3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13)05(a)-0164-03

放射诊断是现代医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广泛应用城乡各地医疗机构,随着医疗技术及放射诊疗技术飞跃发展,人们遭受电离辐射的机会明显增多,所受放射剂量亦相应增多[1]。放射诊断过程可以产生的职业照射、医疗照射、公众照射,在医疗机构的诊疗活动中忽视对患者的防护普遍存在[2],而且还有自然发生的潜在辐射,直接作用于人体,危害公众的身体健康,所以电离辐射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3]。本研究是在我国《放射诊疗管理规定》框架下,在社区医疗中采用实际数字化监测和计量、遵从辐射防护的三个基本原则下,旨在探讨放射安全防护干预措施在保障社区群众、就诊患者及职业人群等放射安全及健康中的效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5月1日~2012年11月31日对广州市海珠区沙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我中心”)医用放射情况进行放射卫生防护干预、监督及监测,对象:我中心各类医用射线机如高频数字胃肠机、高频拍片机、CR、牙科机、碎石机等的工作场所,职业人群、就诊患者及我中心附近本社区公众群众。各类医用射线机6台,工作场所4处,职业人群人数48人,随机选取干预前后我中心就诊患者150例及社区公众150例。

1.2方法

1.2.1放射安全干预根据辐射防护的三个基本原则及防护标准对研究对象进行防护干预[4]。主要具体干预措施包括:①增设防护设施及相关人员的培训、宣传教育等;②调整机房面积及改造机房的不合理设置;③安装通风设施;④设警示灯和防护标志;⑤实践的正当化;⑥防护的最优化;⑦个人剂量限值化。

1.2.2利用实时监测技术,采用BH3103X-γ射线便携式巡测仪进行射线防护监测、FJ-377热释光剂量仪进行个人剂量监测、LiF(mg,Cu,p)热释光剂量计,S-95多道γ谱仪进行空气放射性污染监测,大功率采样器,进行实时监控。通过计算机软件管理,进行输入整理数据,统计分析受过放射辐射的职业人群、就诊患者及社区居民的情况。所有设备都经国家标准剂量学实验室标定。

1.3监测方法

参照GBZ161-2004《医用γ射束远距治疗防护与安全标准》规定的布点原则进行射线防护监测[5]。对工作场所及周围辐射水平进行检测。测量时随机布点,重要部位(门、观测窗)多布点,每个点测量5次,结果取其平均值,测量条件为正常工作条件和最大工作条件两种情况;依据GBZl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的规定进行个人剂量监测,监测周期为3个月[6]。

1.4观察指标

对防护干预前后X射线机及工作场所和周围环境、工作人员、就诊患者及社区公众辐射水平剂量监测,监测周期3个月,监测两个周期(6个月)后对比干预前后结果。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或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工作场所和周围辐射水平平监测结果

防护干预前后比较辐射水平空气比释动能率明显下降。候诊室位(p=0.035

2.2个人剂量监测结果

对放射科全部从事放射工作及相关职业工种的48位工作人员、随机分别选取干预前后来我单位就诊患者群体150例及我单位附近社区公众群体150例,进行辐射水平剂量监测。干预前后个人剂量监测结果比较:工作人员由干预前(5.08±1.96)mSv/a下降至(4.21±1.89)mS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

表2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就诊患者及社区公众个人剂量干预前后

检测对比(mSv/a,x±s)

3讨论

伴随放射学、核物理与相关学科的发展,公众接触电离辐射的机会也逐渐增多,辐射直接作用于人体,危害公众的身体健康,日趋成为一个重要的公众健康问题。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着放射源,照射量大约为0.6mR/d,低于人体所能接受的危害剂量的界限量值(2mR/d),实践证明不产生危害[7],然而医疗机构的诊疗活动中忽视放射安全防护的却普遍存在[2],辐射照射可影响造血系统、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等,产生一系列的生物效应[8]。2002年国家原卫生部颁发的《放射工作卫生防护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从事放射诊断、治疗的单位,应当遵守质量控制监测规范。然而现在的医疗现状是医疗机构很少遵照原卫生部规定要求,且医务人员及社会公众对其中的危害知识也知之甚少[9]。本研究遵循实践的正当化、防护的最优化、个人剂量限值化及为将来发展留有余地的防护基本原则[10],给予我中心所辖医疗放射实施防护干预措施,具体措施包括:对接受照射的适应证、禁忌证严格把关,实施诊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事先做辩证论证;技术人员、诊疗操作人员及接受诊疗的患者严格按照放射诊断、治疗装置的防护性能和与照射质量有关的技术指标进行操作,严禁大剂量、不适当的部位接受广泛照射,做到个人剂量个体化,部位准确、局限化;对患者和受检者进行诊断、治疗时,对邻近照射部位的敏感器官和组织给予隔离,进行屏蔽防护;特别是对孕妇和幼儿的医疗照射时,格外注意以上因素,并事先告知孕妇本人及小儿家长注意事项,做到知情同意;对放射操作场地严格按国家原卫生部严格规定操作,最大限度减少照射污染,最大限度降低照射剂量水平;加强医护相关人员的知识培训。经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干预后,我中心医疗照射水平、医务人员及社会公共人员符合国家规定的目标:公众场合辐射水平小于0.5mSv/h,治疗室外经常性工作场所辐射水平小于5mSv/h,偶尔性工作场所辐射水平不高于25mSv/h,职业照射达到20mSv/h的控制目标;干预前后个人剂量工作人员由干预前(5.08±1.96)mSv/a下降至(4.21±1.89)mSv/a(p<0.05);就诊患者由(3.29±1.35)mSv/a降至(2.77±0.93)mSv/a(p<0.01);社区公众由(2.11±0.86)mSv/a降至(1.18±0.76)mSv/a(p<0.01),效果明显,取得了明显改善,说明通过防辐射干预措施是有效的。总之,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卫生技术水平飞速发展,社区在医疗过程中处于一线地位,对社区公众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依赖程度越来越大,我们要做让社区公众放心、信得过的、安全的、有保障的社区。辐射防护与放射医疗工作者的健康密切相关,也关系到广大群众的辐射安全。因此随着放射诊疗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防护管理要求与防护技术要求并重[12],做到最大限度地降低医源性的放射剂量,减少辐射对医务人员、社会公众的危害。

[参考文献]

[1]LeroyDH,Ryanmt,wileyJR.improvingtheregulationandmanagementoflow-activityradioactivewastes[J].Healthphys,2006,91(5):439-448.

[2]刘保昌,向彩良,曾婷.医用辐射预防性监督及质量控制[J].预防医学杂志,2002,20(3):232-234.

[3]wallaa,DomotorS,VazquezG.Departmentofenergypolicies,directives,andguidanceforradiologicalcontrolandreleaseofproperty[J].Healthphys,2006,91(5):526-528.

[4]中国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130-2002,医用X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161-2004).医用γ射束远距治疗防护与安全标准[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6]中国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

[7]陈福忠,刘海燕,刘莺.对放射治疗与安全防护的认识与思考[J].医学信息杂志,2010,23(10):3835-3836.

[8]陈光远,刘军.基层医院影响X线受检者放射防护的因素及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22):2868-2870.

[9]强永刚.医学辐射防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3-81.

[10]郑钧正.我国放射防护新基本标准强化对医疗照射的控制[J].辐射防护杂志,24(2):74-91.

辐射防护与安全原则篇3

关键词电磁防护;飞机;设计

中图分类号V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4)116-0173-02

0绪论

随着现代电子战飞机的发展,任务系统的发射功率越来越大,作用距离越来越远,对飞机其他系统及人员的影响就越来越严重,因此电磁防护性能对载机安全性、可靠性方面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的作用。

1电磁辐射危害初步分析

电磁辐射场对人员和设备的安全性危害“看不见、摸不着”,其危害性不容易被人们认识。电磁辐射造成的瞬时过电压不仅会引起机载电子系统中的敏感元器件暂时故障或永久性损害,甚至还会引起机载人员生理机能的暂时或永久性损伤。现就飞机任务系统电磁辐射初步分析,电磁辐射可能危害在如下几个方面:

1)超量的电磁辐射对人体有害,系统设计中应考虑人员的电磁防护问题;

2)燃油和其它易燃物在强电磁环境下可能发生危险,系统设计中要采取有效措施,尽量避免发生危险;

3)强电磁能会危害部分结构、系统装置、部品器件的非金属零部件、绝缘材料的物理特性、系统设计中应分析可能的危害,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发生危害;

4)电磁辐射会直接造成部分元器件及电子电气设备的物理损坏。系统设计中应分析可能的危害,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发生危害;

5)强电磁辐射可能危及飞机发动机的系统装置、危及发动机的非金属零部件、电子电气设备等,造成部分系统装置、部品期间的失效或损坏。系统设计中应分析电磁辐射可能的危害,采取措施避免发生危害;

6)机上部分设备的自毁装置、信号弹等在强电磁场环境中,可能接受传导发射或辐射发射能量而意外引爆。故系统设计中应分析可能的危害,采取适当措施避免发生意外引爆。

2电磁防护设计

2.1电磁防护定义

电磁防护是利用连续导电材料减少电磁场向机体内指定区域穿透,控制电磁波由辐射源经泄露途径向飞机各指定舱室传导和辐射传播。

飞机结构电磁防护设计是基于电磁波传播特性采取的结构设计措施。对一个完整的导电连续体,可以阻挡外部电磁波的辐射进入或大大降低辐射进入的强度,对内部的人员或设备就不会造成安全问题。但飞机因使用和制造要求,存在大量的活动门、窗、结构缝隙、电介质结构等,这些部位就是通过电磁波辐射进入的通路,通过这些辐射进入的电磁波,当能量达到一定强度时,就会危害到舱内人员安全和设备的正常工作。

2.2电磁防护原理

电磁防护原理就是对非导电连续结构采取必要的设计措施,阻断电磁辐射从一个区域进入另一个区域的通路,或通过降低辐射进入的强度,达到满足人员安全和设备安全可靠工作的目的。

2.3电磁防护材料和要求

为保证人员安全,驾驶舱、工作舱、休息舱的电磁环境应满足一定的安全限值。

电磁防护材料选择的原则是使用标准、导电性材料,或则使用铁磁性材料;在选择时主要考虑的是材料的机械性能而不是铁磁特性。通常选择的电磁防护材料为以下几种:

1)金属丝网

材料通常为蒙乃尔合金、铍铜、镀锡铜丝等。屏蔽材料在低频电磁波时较高、高频时屏蔽效能较低,一般是用在1GHZ以下的环境。

2)导电布

是以纤维布经过前置处理后施以电镀金属镀层使其具有导电性能的导电纤维布。一般使用镍包铜的镀层顺序(镍―铜―镍)制成,其表面电阻小于0.08Ω/sq,最佳屏蔽电磁波频率范围为100KHZ~3GHZ,屏蔽效能大于60dB,对高频电磁波屏蔽效果不理想。

3)硅脂导电胶

利用硅脂的高粘性和金属颗粒的高导电性结合而成,是一种室温固话的导电胶,固化后形成一个易弯曲且有弹性的导电连接头或密封垫。

硅脂导电胶包括72-00002、72-00192/00139、50-02-1030-0000、72-00236、72-00035、tp-SaS-200-0251等牌号。

4)导电布衬垫

由镀有铜镍等导电织物包覆不导电的泡沫棉制成,屏蔽性能可超过95~120dB,具有导电性高,抗腐蚀特性;多背部贴胶,方便安装,对于宽频段电磁波都具有较好的屏蔽性能。但频繁摩擦会损坏导电表层。

5)导电橡胶

导电橡胶是将导电颗粒填料均匀分布在硅橡胶中,通过压力使导电颗粒接触达到良好的导电性能,兼具良好的密封和屏蔽性能。

导电橡胶填料一般包括镍包铜粉填料、铝镀银填料、铜镀银填料、玻璃镀银填料、纯银填料等。

6)导电腻子

导电腻子由四种填有玻璃银或铜镀银微粒的单组分树脂组成。用于提高结构接口、孔缝和空隙的完整性,填实较大范围的。使用安全性较高、耐腐蚀性强、最大屏蔽效能可达100dB。

导电腻子包括72-00005、72-00014、72-00151、72-00202等牌号。

2.4机体结构电磁防护设计

在飞机的电磁防护设计过程中,要求对内部隔框、地板、顶棚等进行电磁防护设计。飞机内部电磁防护设计主要用于防止内部辐射源或泄漏源辐射进入工作舱或设备舱,对人员或设备造成辐射危害。对内部辐射场的防护,通常由隔框、地板、机身壁板、顶棚、纵向墙等机身结构组成电磁屏蔽线,将电磁辐射场控制在电磁屏蔽线内。

由于舱内空间有限,设备多,电缆铺设密集,内部辐射场对全机的电磁干扰难以排除,为降低电磁辐射设计难度,应考虑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人员或设备电磁辐射安全性设计要求:

1)设计合理的屏蔽线;

2)设置屏蔽舱。若有多个发射机,尽可能将发射机集中布置后设计屏蔽舱,再对屏蔽舱采取电磁防护设计,以降低电磁防护设计难度,降低电磁防护设计成本,减轻电磁防护设计重量;

3)在管接头、接缝、通过孔处,采用屏蔽材料包扎,以封堵辐射能量泄露。

2.5电磁防护设计存在的技术问题

电磁防护设计在飞机结构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技术问题:

1)飞机电磁防护设计是关系到飞机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设计技术。在电磁防护设计时,应明确飞机使用剖面的外部辐射场,避免过设计或设计不足;

2)国内还没有能适应飞机电磁防护设计的屏蔽材料,目前所使用的屏蔽材料如导电胶、导电腻子、导电布、导电橡胶板、导电布衬垫、铍铜簧片等很难适应飞机结构耐环境、大间隙、变间隙、空中变形等条件下的适应性要求;

3)现有技术条件下,电磁防护设计缺乏全状态试验验证,难以真实反映飞机结构的防护性能。

3结论

飞机电磁防护设计在国内外还没有相关技术资料和成熟经验可借鉴,要形成完整成熟的技术体系,还需很多问题去解决。由于电磁辐射危害与电磁防护设计工作的复杂性,对这一方面的问题需要更多的工程技术人员去关注和参与,努力尽快提升我国飞机电磁防护设计技术水平,提高飞机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

辐射防护与安全原则篇4

1.1电离辐射的概念及特点

电离辐射是一切能引起物质电离的辐射总称,其种类很多,高速带电粒子有α粒子、β粒子、质子,不带电粒子有中子、X射线及γ射线。其共同特点为:有一定的穿透能力;人的五官不能感知,只有专门的仪器才能探测到;照射到某些特殊物质上能发出可见的荧光;透过物质时能产生电离作用。每一种辐射来源都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它会给人类带来剂量,二是我们能够比较容易的采取一些措施影响此种剂量。

1.2电离辐射的来源

按辐射的来源可分为天然辐射和人工辐射。天然辐射包括宇宙射线、来自地球本身的γ射线、空气中氡的衰变产物以及包含在食物及饮料中的各种天然存在的放射性核素。人工辐射包括医用X射线,来自大气核武器试验的放射性落下灰,由核工业排出的放射性废物,工业用γ射线等。

1.3电离辐射的危害

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2000年出版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全世界所有人平均的年剂量约为2.8mSv,其中天然氡约占43%,天然宇宙射线占14%,天然体外来源占18%,天然体内来源占11%,医疗占14%,核工业占0.25%。

人类为了生产和保护健康诊治疾病的需要使用的α、β、γ、X及中子射线都能引起物质的电离,被我们所利用,但若无有效防护,也会对人体产生危害。电离辐射可引起放射病,它是机体的全身性反应,几乎所有器官、系统均发生病理改变。电离辐射一般来说都是以以下两种方式进入人体,即通过体外照射与通过体内照射。贯穿辐射、高能量和射线都可以以体外照射方式照射人体。放射性物质一旦进入体内就会发生体内照射,它在体内放出γ或β粒子,有的也同时放出β、γ射线。在电辐射作用下,机体的反应程度取决于电离辐射的种类、剂量、照射条件及机体的敏感性。人体受到大剂量电离辐射的一次或数次照射,可发生急性放射病,平时见于核事故和放射治疗病人。在接触各种射线的放射工作中,如防护措施不当,违反操作规程,机体长期受超容许剂量的体外照射,或有放射性物质经常少量进入并蓄积在体内,则可引起慢性放射病。

2个人剂量的防护

据统计我国辐射事故率是美国的10倍。因此,必须加强个人剂量防护,保护放射工作人员免受不必要的照射或过量照射,保障其健康及相关权益。

2.1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防护体系

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推荐了以三项基本要求为基础的辐射防护体系:实践的正当性;辐射防护最优化;适用个人剂量限值。在有些情况下,有必要进行干预,以减少人员受到的照射,iCRp推荐了以另外两项原则为基础的关于干预的辐射防护体系:干预的正当性;干预最优化。

2.2辐射防护措施

辐射防护一般因照射的方式不一样则采用的措施也不一样。使用封闭源的接触都是属外照射,从事开放源作业的危害主要是内照射,电离辐射作用于机体的途径有外照射和内照射。

1)外照射的防护。单位作业中接触封闭源一般见于射线的机械探伤、射线自动测厚、自动对位、测密度等。做这些工作人员必须是经过专业培训,和体检的,拿到上岗合格证。根据射线的强度面积越大辐射越小,时间越短辐射越小,必须要有防护措施:①时间防护:减少辐射地区的工作时间,如果电动操作突然发生故障,要用手摇安全轮复位而靠近辐射源;或者维修设备必须靠近辐射源时,应限制工作时间,将可能受到的照射剂量控制在拟定的限值之下;②距离防护:尽量让工作人员的工作位置远离辐射源,操作者要采用远距离遥控操作。在发生事故,如辐射源脱落,应在屏蔽条件下用远距离器械钳取,不得直接用手取源装配;③屏蔽防护:辐射源和工作人员之间应有非常可靠的防护屏障,屏蔽材料应根据辐射源的性质来选择。一般选原子序数比较高,密度比较大的材料。

2)内照射的防护。在从事开放源工作时,放射性核素可经过消化道.呼吸道或皮肤等途径进入体内,会对人体造成持续的照射。为保护在开放源地区的居民和工作人员的安全,要根据工作人员或居民能接触到的放射性核素的种类和放射性活度的不同,对单位和工作场进行分类和分级。根据开放型放射工作单位的放射性核素的等效年用量分为三类;根据放射性核素的最大等效日操作量分为三级。对不同类、级开放性放射工作场所的卫生防护均有严格的要求。从事开放源作业的工种见于含防射性物质的矿石的开采、选炼、荧光涂料的制造和使用,医院的同位素室等作业。开放性作业有环境污染的问题,从生产到使用的整个工艺过程,如忽视防护均可将放射性尖粒带到生活区。因而对开放性作业场所应防止放射性物质的扩散和进入体内的问题。首先在厂址选址上要把好关,要选择地势高、地下水源低的下风向,尽量在水源的下游,在工作建筑区内不能修民位区。要采用活性区、过渡区、清洁区三区区分的建筑设计。要有废水的专用下水道及处理设施,空气净化的捕尘和固体废物的存放和处理设施。定期进行辐射监测和职业体检,以便及时发现防护工作薄弱环节,改善防护条件,防止事故发生,确保工人安全

健康。

参考文献

[1]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辐射、人与环境.

[2]清华大学.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教材.

辐射防护与安全原则篇5

【关键词】医用诊断X线机;防护情况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迅猛发展,放射设备的不断更新,业务量大,使用率高,由于X线本身所具有的损伤特性.在使用中若不注意对它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将对工作人员和被检者造成潜在的损害,X线辐射的危害性尤为突出,已经引起高度的重视做好放射防护是当前重要工作内容之一[1]。为了全面了解医用诊断X线机防护情况,加强放射卫生防护工作。贯彻执行《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及《河南省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管理办法》等放射防护法规、规章、办法。我们对我区39台X射线机的放射卫生防护情况进行了调查。现汇报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对我区29家医疗机构的进行医用诊断X线机进行调查。

1.2仪器美国产451p巡测仪,国产RD98剂量仪。均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检定合格。

1.3调查标准用《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l88712002)、《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GBZl302002)[2,3]对医用诊断X射线机监测数据进行评价,按照《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对场所现场进行监督。

1.4调查内容医疗机构X射线机房防护设施:机房位置、机房面积、工作状态指示灯、电离辐射警示标识、人防护用品;周围环境辐射水平检测:机房周围、操作位置、观察窗、防护门、四周墙外、检查室窗外。

2结果

2.1医疗机构基本情况29家医疗卫生单位共有可以工作使用的39台诊断X射线机,装机容量500ma30台、200ma9台,所有医疗机构医用诊断透视和摄影均为隔室操作。

2.239台医用诊断X射线机X射线机房防护设施调查情况,见表1。

2.339台医用诊断X射线机房周围环境辐射水平调查情况,见表2。

3讨论

随着放射技术的广泛开发和应用,X线检查在医学领域中充分发挥了它的作用,但X线对机体有毒害作用,机体受到射线照射后,吸收了射线的能量,其分子或原子很快发生电离和激发。继而引起生物分子结构和性质的变化,由分子水平的损伤进一步造成细胞水平、器官水平和整体水平的损伤,从而发生一系列的生物效应[4]。由于我们的放射工作人员长期、固定的在有放射污染的环境内工作,应积极加强放射防护。

通过本次39台医用诊断X射线机放射卫生防护情况进行了调查,机房防护设施存在这机房位置、机房面积、工作状态指示灯方面的不合格情况。最为突出的是机房面积不合格率达25.64%。个人防护有品准备齐全但是没有个人应用,是由于医用诊断透视和摄影均为隔室操作造成。X射线机房周围环境辐射水平检测合格率91.46%,超标率8.54%,防护门超标率25.64%,检查室窗外超标率20.51%,观察窗超标率5.12%;以上超标主要问题在这些门窗的边隙封闭不严造成。

放射科医师及技术人员必须掌握防护知识,放射防护安全教育培训,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认真遵守操作规则[5]。加强放射诊疗工作的管理,定期检查放射诊疗管理法律、法规、规章等制度的落实情况,加强监督执法队伍建设加强卫生监督管理,保证医用诊断X线机防护措施和方法到位,避免和防止发生防护不利造成危害。

参考文献

[1]范深根.我国放射事故概况与原因分析.辐射防护,2002,22(5):15.

[2]GBl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3]GBZl302002,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S].

辐射防护与安全原则篇6

核电站、变电站、铀矿、射线探伤……随着工业的发展,辐射的运用范围日益广泛,人们对工业辐射安全与防护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然而由于刻板印象影响,很多人对辐射往往是“谈虎色变”。

对此,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刘森林就提到,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如今的辐射防护技术已经得到快速发展,完全有能力把辐射控制在安全范围内。“我们需要运用研究成果回应社会的关切,指导行业辐射防护工作,更好地保护从业人员与公众健康、保护辐射环境安全,促进核电、核技术应用与铀矿冶炼健康顺利发展。”在近期举行的广东省第二届工业辐射安全与防护学术交流会上,广东省辐射防护协会会长戎明海在致辞中就表示,应该加强技术的交流与推广,更好地保护公众健康、提高公众对辐射的认识,促进核技术的健康发展。

辐射“神通广大”

一提到辐射,人们首先映入脑海的恐怕就是核电站了。核电站是人类电力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快速发展、人们消费方式愈趋多样化,随之而来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传统的电力供应方式已经难以为继,这个缺口将如何填补?

随着传统能源消耗所产生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新能源的概念层出不穷,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能源发电逐渐发展,并逐步填补了电力需求的缺口。而具有环保性高、资源消耗少、储存运输方便等优点的核能发电,也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核电站利用原子核的链式反应,产生大量热能,并最终将其转化为电能,不仅高效而且环保。中广核辐射监测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夏彤提到,中广核2015年清洁能源上网电量相当于少消耗标准煤约346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3511万吨,减排二氧化硫约82万吨,减排氮氧化物约54万吨。

除了核电站,辐射在工业中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工业生产中常常需要对设备进行探伤处理,例如我们要对飞机、桥梁、船舶等金属部件进行探测,查看这些金属部件中是否存在气泡、针孔、裂痕等问题,以便及时进行更换和维修。但是这种探测不能对这些部件带来损害,此时,核辐射就能大显身手了!

辐射中的x射线和γ射线有强大的穿透能力,当射线束穿透物体时,如果物体存在缺陷或结构差异,该部位透射的射线强度就不同于周围区域。采用检测器检测透射射线的强度,根据强度变化情况就可以判断物体内部的缺陷和物质分布。射线探伤大大减少了机械故障发生的概率,这对于航空、航天工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除了在工业中大展拳脚之外,辐射还在其他很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任何物质都有两面性,辐射虽然听起来很可怕,但也并不是魔鬼,人类完全可以控制并利用好辐射。

工业辐射没那么可怕

“低剂量的放射性并不可怕,人类自古以来就生活在辐射环境中。”广东省核工业矿冶局原副局长、研究员级高工叶维荣提到,人类几乎每天都会接触到一定的辐射,但是剂量都很少,通常不会带来危害。而在工业领域,都会设置严格的防护标准,并且设立严密的工作体系,放射性物质从产生到废弃,都处于严密的监管之中。

“放射性物质的管理可以说是层层把关,一点都不能含糊。”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火电工程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陈瑞邦提到,放射源运输时必须使用专门的危险品运输车辆,运输司机及押运人员必须通过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组织的辐射安全和防护专业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和考核,并持有有效的《辐射工作人员培训合格证》,佩戴个人剂量章及电子个人剂量计,携带环境辐射仪随时监测车内辐射剂量水平。运输车辆放置闪光灯、张贴电离辐射标志,运输途中不得随意停车逗留,直至将放射源运送到放射源库。

在开展辐射探伤工作时,存放放射源要实行“三人四锁”的管理模式,即依次对隔间门、源库大门、铁网门、放射源存储箱进行上锁。放射源存放的时候,就需要经过三个人的配合,先经业主保安人员开锁打开铁网门、业主安全管理人员开锁打开源库大门,放射源所属单位人员才能打开相应隔间门锁,将放射源存放在《放射源准进(存)证》上登记的存储箱内,并对存储箱上锁。放射源存放于放射源库内,由业主保安人员24小时看守管理。

在这样的层层防护下,工业辐射就如同被“困在囚笼的猛虎”,对环境的影响处于可控的安全范围。大亚湾电站,是国内知名的核电站,为了探测核电站辐射对环境的影响,广东省环境辐射监测中心于2015年至2016年期间,对大亚湾周围环境中的放射性情况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的调查。结果表明,大亚湾核电站周围介质中3H和14C(占国家批准排放限值最高的两种核素)的水平与核电站的距离明显相关,当距核电站3千米以上时,3H和14C与一般环境相当。据广东省环境辐射监测中心主任黄乃明介绍,历史监测数据也表明,大亚湾核电站周边环境介质中3H和14C没有呈现出累积增加的变化趋势,“尽管3H和14C为核电运行后在周围环境介质中可以检测到明显高于环境本底的几种核素中的两种,且是对公众剂量奉献的主要核素,但核电所有排放核素的剂量总奉献小于限值的1/10。”

“辐射对人体的影响,很多时候是无效应。”刘森林提到,人体细胞有自我修复的能力,人体受到辐射之后,细胞会做出反应对损伤的部分进行修复。当然,有没有效应,取决于所接受的辐射剂量,国际安全标准规定,人体每年在正常环境本底辐射之外,所受的辐射剂量上限是1mSv。

刘森林也提到,目前辐射防护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智能机械工具、智能可视工具、智能防护器具等的研发,可有效减少人与辐射源的接触,把人解脱出来。加上在线实时监测技术、精细屏蔽计算、剂量分布预报、防护措施建议等技术的开发,源头废物减量技术的发展等,这些技术上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对辐射安全防护工作的一次提升。

辐射防护意识很重要

在某一次使用γ射线进行射线探伤作业的过程中,射线探伤人员在回收放射源时,没有成功将放射源收回到γ射线探伤内。由于下一项的射线检测工作需要搬动γ射线探伤,当工作人员逐步靠近γ射线探伤时,个人剂量监测仪声响与灯光闪烁的频率越来越快,与平常的情况完全不同。但他对个人剂量监测仪的声响与灯光闪烁的异常情况并不在意,继续走向γ射线探伤。同事发现这一情况时,才把他给喊回来。但在这短短的不足半分钟的时间内,他就额外吸收了不必要的剂量,受到未知的射线辐射伤害。

在另外一次野外射线探伤作业中,有一位保安人员在没有注意辐射标志及监督区隔离带的情况下,经过X射线探伤场所设置的监督区域边界外侧附近,当他看到辐射标志及监督区隔离带时,认为自己受到了射线辐射,感觉全身都不舒服。尽管此后的测试测量都表明,该名保安没有受到辐射伤害,但是由于对辐射怀有强烈的恐惧心理,令他惶恐不安,乃至觉得自己身体都出了问题。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火电工程有限公司工程师容耀文在学术交流会上介绍了辐射防护安全教育和培训的重要作用,从他介绍的实际案例可以看出,当前无论是射线探伤工作人员还是非射线探伤工作人员,对辐射防护的认识都存在一定的偏差。

辐射防护与安全原则篇7

关键词:放射性核素层间氧化带半衰期α衰变β衰变

中图分类号:X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c)-0100-01

1侏罗系地层中放射性核素238U形成机理

侏罗系地层中其中统(直罗组、延安组)为大型河流相和冲积平原相沉积,岩性由灰白色粗-细粒长石砂岩、石英砂岩、灰-灰黑色粉砂岩、页岩、泥岩组成,夹多层可采煤层,自下而上岩性由粗变细,底部具砾岩与砂砾岩。属陆相(大型盆地和山间盆地)碎屑岩含煤建造,是主要的煤系地层、因其具泥、砂、泥互层结构,岩石矿物成分多为酸性、中酸性岩石经风化剥蚀搬运沉积而来的长石,石英,长石中铀化学丰度较高,地层孔隙度相对较大,岩石相对疏松,透水性较好。灰色砂岩中有机物碎屑含量适当,加之中侏罗世以后气候干旱,富含游离氧的渗入水可以顺层流动,成岩环境的不同含水层从原生还原条件逐步过渡到氧化条件,砂岩中铀元素被氧化成U+6,融入水随水径流,在流动过程中,铀在具泥砂泥结构的特定氧化还原过渡环境中被有机物质还原,并再生富集,通过一定的地质时期,形成一定或较大规模的可地浸砂岩铀矿床,如鄂尔多斯东胜大型砂岩型铀矿床、伊犁盆地砂岩型铀矿。当热大部分区块因地质环境的不同则形成铀异常体。

2侏罗系煤系地层中放射性核素分布及物理辐射特征

侏罗系地层中放射性核素以铀系中的238U为主,铀异常体(未达到工业边界品位)、铀矿化体或者铀矿体(特指铀含量在万分之三以上的)多以透镜状、鸭舌状,卷曲状赋存在煤层的顶、底板砂岩中,即所谓的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大者单个矿体长度在500米以上,宽度在200米以上,厚度几米至几十米,具有一定金属量,小者长度小于200多米,宽度几米至几十米,厚度几十公分至几米,有分布广、连续性差的特点,无论其规模大小都会对煤田开采形成一定危害。

238U放射性核素其半衰期4.5亿年左右,通过3次α衰变和2次β衰变变成226Ra,226Ra同样经过1次α衰变和2次β衰变变成氡(222Rn)及子体,222Rn直至衰变成稳定铅元素111pb才算结束。其核素衰变过程中产生有毒有害的氡气,同时放出强辐射的伽玛射线,还有能量较低的α射线和β射线。氡的半衰期3.825天、平均寿命在5.515天(132小时左右),较易溶于电解质含量低的水,在煤系地层中以气体扩散或者随水迁移两种形式运移,在岩石中的扩散长度(扩散速度)小,空气中扩散速度是岩石介质的中的10000倍。侏罗系煤系地层中的铀——镭基本处于平衡状态,或者稍偏铀,1克镭1小时可产生2.7亿Bq的氡,可见煤系地层中氡会得到源源不断的补充,尽管它平均寿命在5.515天,也会在地层中局部富集形成高浓度氡气层,其界面浓度高者可达到几千到几万(Bq/m3),国家职业标准为2700(Bq/m3),安全标准为400(Bq/m3),伽玛(γ)射线辐射剂量率可能在几千nGy/h,国标安全标准为174nGy/h,如此环境职业发病率高,其危害性可想而知。

3放射性核素辐射对煤田开发的影响

侏罗系地层煤田开发过程中井巷道建设及采煤过程中可能随时会遇到铀矿化体或者铀异常体,其放射性辐射将对井田建设及煤层开采人员形成危害,氡气及子体(附在矿尘颗粒)通过呼吸系统进入人体形成内辐射,长时间会得矽肺病,诱发其它病变,形成职业性疾病。近距离伽玛辐射可损伤皮肤,长时间作业诱发身体病因,会导致职业病变,高强度照射,大剂量吸入都会危及生命。因核辐射看不见、摸不着,所以对煤田的开发影响极大。

4煤田放射性环境评价、放射性核素检测及预防意义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能源开发的速度更是突飞猛进,日生产量剧增,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煤田开发安全方面只注意瓦斯、透水等问题,而未将核辐射纳入安全范围,自从日本核电站发生核辐射问题后,我们国家也逐步把煤田放射性环境评价列为煤炭开发的重要条件之一,通过放射性环境评价,预测煤田环境放射性水平,进行井巷放射性核素检测跟踪,及时发现核辐射,对井田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理与防护意义重大。

5煤田放射性环境检测手段及防护措施

在煤田开发过程中、检测主要手段为物理及化学测试、物理手段为采用伽玛辐射仪(FD-3013、或HD系列辐射仪)监控伽玛辐射场,观测伽玛辐射量率是否超标,氡气浓度测量仪(北京核仪器研究所制FD-216、或上海地质仪器厂HD系列)监控巷道及工作面空气氡浓度是否超标,如超标则应立即采取防护及治理措施。化学测试主要是对煤矸石、井巷水体采集样品,在化验室进行铀、钍、镭等核素浓度测量,比活度总α和总β测量,观测矸石及水体对环境是否形成污染。

防护措施如下。

(1)封堵法:加强巷道防护,用高标号水泥浇铸井巷巷道壁(厚30cm~50cm左右),并在其外侧喷洒防氡涂料。特高氡浓度采用铅塑料板,局部岩石(煤或水)要进行观测采用铅玻璃进行封堵。

(2)通风法:一般采用压入式正压通风,以控制和减少氡析出率,使氡气得到及时稀释,以便降低氡浓度,并给一定备用通风系数,一般可取20%。在井巷较长的情况下可以另附建通风道,保证工作面生产正常。

(3)工作人员佩戴活性炭防毒口罩(活性炭能大量吸收氡气),及时排除矿井积水,减少巷道水中氡的析出和扩散。在伽玛辐射剂量率高的情况下,除加强防护壁外,可给工作人员配发质量较轻的医用铅纤维辐射防护服。

(4)适当调整工作班次,降低作业时间。

6结论与建议

安全是效益,绿色生产是当代企业生产的主题,坚持煤田开发中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煤田地层中放射性环境评价,尤其对侏罗系煤田开发过程中健全放射性核素检测机制,生产中实施核素检测跟踪工作,对企业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高中.成因地质模型法研究新疆伊犁盆地砂岩型铀矿床预测评价准则[J].西北铀矿地质98/1,第24卷.

辐射防护与安全原则篇8

关键词:电磁辐射,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o441文献标识码:a

1城市电磁辐射污染源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无线电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国防、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通讯、信息产业等各个领域并深入到千家万户,它给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文明,但同时也把人们带进了一个充满人造电磁辐射的环境里。电磁辐射主要分为天然产生和人为产生,过量的天然电磁辐射和人为电磁辐射均会造成电磁辐射污染。一般而言,城市电磁辐射污染主要指人为电磁辐射污染,按照电磁波频率的大小,人为电磁辐射源又可分为工频辐射源和射频辐射源,其中射频辐射源释放的电磁波的频率较高且频谱范围较宽,其电磁辐射的影响范围也较大。各类电磁波发射系统、工频辐射系统、利用电磁能的工业、科学、医疗设备等甚至包括部分家用电器,均是城市电磁辐射的污染源或潜在污染源(见表1)。

由表1可知,城市电磁辐射污染源(含潜在污染源)的种类多、分布广,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广播电视、雷达、卫星通信及移动通信对区域电磁辐射水平贡献较大,各种电子设备、室内线缆布设是居室电磁辐射污染的主要来源。

2城市目前电磁辐射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

2.1我国相关法规、标准还需要继续完善

1997年我国颁布的《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是我国仅有的针对电磁辐射污染防治的立法,属部门规章。随着城市空域电磁辐射环境的日趋复杂,该管理办法已不能完全满足目前辐射环境监管的需要,主要表现为法规的内容相对滞后、效力级别低、难以有效执行。虽然广播、电信、电力等部门在《广播电视设施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无线电管理条例》、《城市电力规划规范》等法规和规范中对电磁辐射污染防治作出了相应规定,但《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中的部分制度在这些法规中没有得到充分反映,在实际执法过程中常常出现电磁辐射污染纠纷的各方当事人各执一词、各执一法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尽快制定与实施更高级别的电磁辐射污染防治法。

在电磁辐射防护标准方面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上世纪80年代末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和卫生部的《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GB9175-88)是我国电磁辐射防护领域的2个基本标准,但它们对环境电磁波容许辐射强度标准的规定存在不一致。管理标准的不一致直接导致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有关行政执法部门和监测部门采用的标准不一。而且,这2个标准的法律效力相同,发生冲突时需呈请国务院裁决其适用性。第二,关于高压送变电设施的工频电磁场强度限值尚无国家标准,相关部门推荐暂分别以4kV/m和0.1mt作为居民区工频电场标准和磁感应强度标准,这直接导致输变电设施电磁场评价标准的针对性不强,即对于不同电压等级的输变电工程均适用相同的标准限值。因此为做好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和管理工作,应统一各标准中的管理限值,并加快设立尚未制定国家标准的电磁辐射设施的辐射水平限值。

2.2城市空域电磁辐射能量密度不断增大

电磁辐射技术的广泛应用已造成城市空域电磁能明显上升。根据资料调查显示,某地区环境电磁辐射污染1991-2006年进行调查,该地区平均辐射强度增长17.5倍,年均增长率达12.1%。此外,根据有关资料调查显示,某市部分居住社区的电磁辐射监测结果虽符合《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的1级标准(小于5V/m),但100KHz~3GHz频率段的电场强度已接近容许场强值的上限,部分社区的复合功率密度出现个别值超标现象。

2.3电磁辐射纠纷日益增多

近年来,公众的辐射防护意识逐渐提高,对居住环境的电磁辐射暴露水平也更加重视,电磁辐射污染纠纷随之逐年增多。引发电磁辐射污染纠纷的主要原因有:在社区建设移动通信基站、10kV变电站等电磁辐射设施;在社区附近建设高压输变电设施、电气化轨道交通设施;房地产开发商隐瞒商品房周围电磁辐射污染现状,以及电磁辐射污染致人身伤害等。

2.4电磁辐射设施环境敏感性日渐增强

城市和广播电视通信技术的发展使电磁辐射设施与公众的距离得以缩短,电磁辐射设施的环境敏感性随之日渐增强,主要表现为:城市扩张使一些广播电视和无线电通信发射台逐渐被新建城区包围,造成局部居民生活区场强较高;城市用电需求的增加及电网改造工程的实施使大量高压输变电设施进入城市市区,而且电压等级不断升高,其产生的工频电磁场可能对公众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此外其产生的噪声可能干扰广播和无线电通信;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居民区被通信基站包围,虽然单个基站的功率较小,但是大量的通信基站会使城市空域电磁场不断增强,另外,高层建筑顶部建有的微波定向天线、卫星天线等,易造成对高层建筑的电磁污染;城市交通的迅猛发展使交通干线的电磁噪声不断加重,在车流量高峰时段的交通路口,电磁噪声值可达44~50dBμV/m。

3对策与建议

在利用电磁技术推进城市建设、创建便捷生活的同时,应以电磁辐射防护管理办法与防护标准为依据,加强电磁辐射环境管理,优化电磁辐射设施布设,采取有效防护措施,以降低或避免电磁辐射对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的不利影响。

3.1不断完善电磁辐射污染防治法规、标准

现行的《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已不能适应当前电磁辐射监管的需要,而且其与广电、通信等领域制定的相关法规无法全面兼容,因而适时制定与电磁辐射污染防治相关的专项法规势在必行。该法规须在综合考虑电磁辐射污染源及其辐射特性的基础上,以风险预防为原则,以保护环境与公众健康为出发点,建立健全城市电磁辐射环境容量控制制度、电磁辐射设施规划制度、辐射设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辐射环境监管与监测制度、辐射环境风险预防制度、辐射危害事件处理与报告制度、公众参与制度等。

此外,为规范电磁辐射设施的辐射水平、提高电磁辐射环境监管能力,并为解决电磁纠纷提供标准数据支持,应加快出台统一的电磁辐射防护国家标准。该标准应根据电磁辐射的危害性,并借鉴国外标准限值,在总结电磁辐射设施的辐射水平及我国城市电磁辐射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统一《电磁辐射防护规定》与《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中关于电磁场强度及功率密度的导出限值。同时,还应出台相关电磁辐射安全管理导则,明确主要辐射设施的建造使用规范、管理要求、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等内容。

3.2加强电磁辐射环境管理

为保护环境安全和公众健康,促进各类电磁辐射设施的规范、有序发展,需切实加强对电磁辐射环境的管理。首先要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规范,落实电磁辐射设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审批制度、“三同时”制度、监测制度、公众参与制度等。其次要明确城市空域电磁波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合理布局电磁发射设备,防止造成城市空域局部电磁污染。实施区域电磁辐射环境容量控制措施,对可能造成周边辐射环境污染的中短波发射台实施异地搬迁,对微波天线等辐射源周围的建筑物高度予以限制,控制室内微蜂窝基站天线的悬挂高度及影响半径,如高度不宜低于2.3m,影响半径约为1m,室外宏站与周边敏感建筑的水平距离应保持30m等,高压线两侧50m内不宜建设学校、住宅及医院等环境敏感建筑。

3.3采用电磁辐射控制技术

可以通过采取电磁辐射控制技术来防治电磁辐射污染。第一,通过产品设计、工程设计等方式有效减少电磁辐射,如在输电线路设计中采取提高输电导线对地高度、进行双回路导线逆相布置、高低压导线分层架设等方式,变电站的进出线在穿越居民区和人口密集地段时采用地下电缆布设方式。第二,通过优化设计减少基站数量并降低天线增益,如根据通信基站的发射功率、天线高度和方向图、基站覆盖区的边界场强等条件对通信基站覆盖区进行优化设计,在达到最佳地域覆盖和最佳通话质量的同时,尽量降低天线增益,减少电磁辐射污染。第三,通过屏蔽辐射源降低电磁泄漏,可采取被动屏蔽、主动屏蔽方式对辐射源进行屏蔽,还可采用高频接地方式将屏蔽体内产生的射频电流导入大地,有效避免屏蔽体成为二次辐射源。第四,增加环境保护目标与电磁辐射源间的距离及绿化。研究表明,树木具有吸收电磁能的作用,在电磁波的传播路径上进行植被绿化,可增加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第五,采用滤波技术抑制电磁干扰,通过滤波线路将有用信号提取出来,同时阻截干扰信号通过。第六,开发利用防电磁辐射材料。利用防电磁辐射材料对电磁波的吸收或反射等特性,在建筑、交通、包装、服装等领域使用防辐射材料可有效衰减电磁辐射强度,如使用碳素系列和金属系列等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防电磁波玻璃、吸收电磁波的涂料等用于建造房屋便可有效阻挡室外电磁波进入室内。

3.4普及电磁辐射知识

城市空域及居室内广泛存在的电磁辐射因其无色、无味、无嗅的特性容易被公众忽略其存在的同时,也极易引起公众的恐慌,进而导致发生电磁辐射纠纷事件。相关部门应积极开展电磁辐射知识宣传工作,增强公众的辐射防护意识,使其了解过量电磁辐射的可能危害,正确理解生活中人为电磁辐射的来源及其实践的正当性、安全性,掌握如何降低居室电磁辐射的方法或防护方法。此外,相关部门在监管工作中要切实落实公众参与制度,并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与广大公众及电磁辐射设施建造运营单位共创安全的城市电磁辐射环境。

参考文献

辐射防护与安全原则篇9

1X线辐射损害机体的机理及临床表现

1.1危害机理

1.1.1X线照射生物体时,与机体细胞、组织、体液等物质相互作用,引起物质的原子或分子电离,可以通过电离机体内广泛存在的水分子,形成一些自由基,通过这些自由基的间接作用来损伤机体。当射线作用于人体时,即引起水分子的电离和激发[1]。激发和电离过程中产生非常活泼的强氧化剂Ho2,oH与强还原剂(H2)都能引起机体的正常的氧化还原过程的改变,生物细胞可产生抑制,影响正常代谢。

1.1.2单个或小量细胞受到辐射损伤(主要是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等)可出现随机性效应。而对生殖细胞的损伤,则影响受照个体的后代而产生遗传效应。这种辐射能够穿透细胞破坏细胞内部结构,破坏Dna对遗传分子产生难以修复的终身性破坏,甚至诱发某些癌细胞。

1.2临床表现由于这种电离和激发的作用,X线进入机体后能使活体组织因电离而发生损伤,甚至造成细胞死亡。最终导致器官水平的障碍乃至整体水平的变化,在临床上便可出现放射损伤的体征和症状。如果长时间受X线照射,会使肌肤、肺、肾、肝、肌肉、骨、结缔组织发生慢性反应。表现为毛发脱落,汗腺、皮脂腺功能障碍,皮肤干燥,角质增生生殖功能受到损害,视力减退,眼发生放射性白内障。化验出现红细胞和白细胞明显减少,血小板下降,血沉加快[1]。不过这种损害是累积性的。对人体细胞的损伤,只限于个体本身引起的躯体效应。

2常用的防护物质

因为铅的原子序数为82,对X线有比较大的吸收作用,防护效能大,质软,且加工容易价格低。所以,常用于X线的防护。其防护制品:铅围裙,含铅玻璃,铅眼镜,铅手套,铅帽子,铅防护颈套等。

3X线检查的防护措施与原则

3.1对管球的防护

要遵循X线防护的基本原则,各种X线机有用线束宽度应尽量减小,控制照射量及照射时间。X线的管球组装应有足够的屏蔽厚度,减少照射野面积,远离被照射的物体或加以适当的屏蔽。淘汰性能差的X线机,选择防护好的X线机,进行严格的剂量检测。加强防护意识。

3.2工作人员的防护

3.2.1工作人员不得将身体任何部位暴露在原发X线之中,尽可能避免直接用手在透视下操作,须使用各种防护器材,如铅橡皮手套、铅围裙及铅玻璃眼镜等。利用隔光器使透视野尽量缩小,毫安尽量降低,曝光时间尽量缩短。照片时也要避免接触散射线,一般以铅屏风遮挡。如照片工作量大,宜在照片室内另设一个防护较好的控制室(用铅皮,水泥或厚砖砌成)。

3.2.2工作人员应佩带射线剂量检测器,每月报告1次个人接触的辐射剂量,介入工作人员每年接触的定量不应超过5%,为了限制X线辐射剂量,根据介入手术设备和防护条件,可适当限制者的手术次数。定期进行防护检查,工作人员每月检查血常规1次每年系同体检1次。适当增加营养,增加室外活动,避免过于劳累。合理排班,严格休假管理。

3.3对被检的防护

3.3.1患者与X线球管的距离,一般不少于35cm。这是因为患者距X线球管愈近,接受放射量愈大。球管窗口下须加一定厚度的铝片,减少穿刺力弱的长波X线,因这些X线被患者完全吸收,而对荧光屏或胶片都无作用。

3.3.2患者应避免短期内反复多次检查及不必要的复查。对性成熟及发育期的妇女作腹部照射,应尽量控制次数及部位,避免伤害生殖器官。早期怀孕第一个月内,胎儿对X线辐射特别敏感,易造成流产或畸胎,故对早孕妇女避免放射线照射骨盆部。对男患者,在不影响检查的情况下,宜用铅橡皮保护阴囊,防止受到照射。

3.3.2建立剂量限制体系

一般来说,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都有健全的剂量监督制度。放射工作者有效剂量在一次事件中不得大于100mSv,一生中不得大于250mSv。保证不超过容许剂量[2]是不会有显著损伤的,一般对于这样的照射都能自然地适应而不得病。医学检查导致健康人群患癌的风险在千万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之间。致癌几率是微乎其微。由于透视、Ct的X线剂量比普通照片大很多。因此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新颁布的《电离辐射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规定:“X射线诊断的筛选普查应避免使用透视方法”。我国和国际的儿童放射卫生防护标准也明确规定,“不能把肺部的常规检查作为幼儿和青少年的常规检查项目。我科从2004年下半年和2010年仙后采用CR及DR设备,辐射剂量比普通X光照片大幅减少。因此取消了常规胸透检查。而采用胸部摄影。由此可见,我们的常规放射检查的剂量是在安全范围内,所以除特殊个体(如怀孕早期)外,一般不应过度考虑辐射损伤。

综上所述:不论医护人员还是患者,都应该学习一点防辐射的知识。应严格掌握X线、Ct检查的适应证,能用非辐射方法(如超声)的就用非辐射方法,能用拍片解决的就不用Ct检查。尤其育龄妇女、孕妇及婴幼儿更要尽量避免Ct检查。采用一定的防护措施,充分利用现有的防护设备。自觉遵守X线防护原则及各项操作规程,提高x线防护的效益,使X线真正地造福于人类。

参考文献

辐射防护与安全原则篇10

[关键词]放射安全;预防;管理

放射诊断和治疗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是应用频率高、涉及受检者或病人最广泛的医疗技术之一。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涌现,使用频率的快速增长,重视放射防护与安全问题、防范事故性医疗照射等的发生显得越来越重要。尤其在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少,设备陈旧,管理制度缺陷等问题更为突出,加强放射安全的预防和管理成为当务之急。我们在具体工作中,结合本院实际加强了这方面的管理,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

金东区孝顺镇镇域面积130平方公里,人口7.15万人。中心卫生院承担着辖区内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2010年1-12月门诊人次103785例,住院812例,农民健康体检12247例,其他健康体检734例。其中接受X线透视734例,各类X线摄片检查6274例。

2方法。

2.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与防护条例》及医疗机构放射安全管理的相关规定,并结合本院具体情况,制定各项制度并上墙公示。主要包括:放射工作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放射事故预防措施与应急方案;放射工作场所内、外环境监测制度;放射工作场所或设备电离辐射警示标记;放射诊疗装置或设备的质量保证实施方案等。并按照制度严格遵守质量保证监测规范。

2.2成立放射防护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亲自担任组长,设定专人兼职放射防护监督员,负责放射工作的安全、检查、监督和管理。由院办、科室实行二级管理,定期督查和考核结果列入科室和个人的综合绩效考核。

3讨论

3.1放射事故是指后果或潜在后果不容忽视的意外事件,大剂量射线照射可对工作人员及或患者的健康造成损害。如在400rad的照射下,受照射的人有5%死亡;若照射650rad,则人100%死亡。照射剂量在150rad以下,死亡率为零,但并非无损害作用,住往需经20年以后,一些症状才会表现出来。放射性也能损伤遗传物质,主要在于引起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使一代甚至几代人受害。在诊断放射学中,剂量测量的差错及医用辐射设备故障、操作失误等均会给患者以有害的甚至是致命的照射。

3.2诊断放射学中事故性医疗照射包括:①各种诊断中剂量明显大干预计值的,或者剂量反复并显著超过所规定的相应指导水平的诊断性照射。②各种可能造成患者的受照剂量与所预计值显著不同的设备故障、事故或其他异常偶然事件。放射事件通常源于工作人员的操作失误或设备故障。可能的故障原因包括:设备关机失败、计算机故障、联锁控制系统失灵、对设备的恶意干扰等。因此无论是在使用、备用的开放型放射源,停止运行的辐照设备的密封型辐射源,或是暂时以及长期不使用的放射源都必须加强安全防护管理,必须制订相应的规则和严格地质量控制程序,否则都有可能发生潜在的事故[1]。定期进行设备稳定性检测和校正,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维护保养。

3.3除了制定对患者或受检者进行放射诊疗时的安全防护要求之外,对患者和受检者进行医疗照射前,工作人员应事先告知辐射对健康的潜在影响。放射工作场所出入口、射线装置的工作场所应有规范地醒目标识,特别应预防对胚胎或孕妇的意外照射[2]。

3.4根据规定,新建、改建、扩建的放射工作场所的建设项目,放射诊疗装置的防护性能与技术参数应符合有关国家标准的规定要求。施工前应委托有评价资质的技术中介单位出具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和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报告书,经环保部门审核批准后,方可实施项目建设。放射工作场所建设项目竣工后,应进行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效果评价,经环保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正式投入使用[3]。

3.4工作中产生的放射性废水应集中收集在不锈钢桶内。对属于乙级水平的放射性工作场所应专门设立废水衰变池或废水处理装置,处置后的废水必须经环保部门监测确认符合排放标准后,方可排放。对放射性原液或中、高放废水应予以专门收集贮放,待积到一定数量后,再集中送环保部门专用的放射性废物库内贮存。

3.5从事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放射工作人员,均应定期参加安全防护知识教育培训,并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者不得上岗工作。放射工作人员在工作期间,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必须佩带个人剂量计,并进行个人剂量检测。放射工作人员上岗后每年应进行一次职业健康检查。建立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档案和职业健康检查档案,并做好相关的档案管理工作。

防范事故是加强防护与安全的系统工程,防护与安全的管理要求与技术要求都不可忽视,包括不断提高所有有关人员的安全文化素养。放射防护安全的关键取决于人们的行为表现,法规、标准、操作规程和其他的行政手段虽然都是很重要的,但为达到放射防护或安全标准,其本身又是不够的[4]。造成放射事故时,不得缓报、瞒报、谎报或漏报。应正确分析事故原因,从事故中汲取经验教训。放射诊断和治疗是直接施给受检者与患者的医疗措施,更应重视人为因素,更应把安全文化素养的观念贯彻到医疗工作始终。每一个放射工作人员都必须将防护和事故预防作为其日常职能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来对待,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

参考文献:

[1]丁云龙,韩承宏,杜世平等.一起机器故障及操作不当致放射事故的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08,20(4):38-40.

[2]刘长安,乌丽娅,王文学等.慎重对待孕妇的x射线检查[J].中国航天医药杂志,2002,8(4):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