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智慧交通的需求分析十篇智慧交通的需求分析十篇

智慧交通的需求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07:22

智慧交通的需求分析篇1

根据《湖南湘江新区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及《湖南湘江新区2021年城乡规划编制计划》的相关要求,围绕梅溪湖国际新城的定位和规划发展需求,结合“交通强国”、“新基建”国家指导政策,有必要构建交通设施管理精细化、交通治理精准化、出行服务品质化以及具备新城特色的智慧交通体系,全面提升区域交通运行安全和效率、用户出行体验和管理效率,将梅溪湖国际新城打造成为安全便捷、畅通高效、绿色智能的智慧交通示范科技创新城。为更好地开展本项目规划编制工作,特制定设计任务书,具体内容如下:

二、编制依据

(一)《湖南湘江新区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

(二)《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

(三)《住建部工信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试点通知》

(四)《湖南(长沙)车联网先导区创建要求》

(五)《长沙市新型智慧城市示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

(六)《长沙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18-2035)》(在编)

(七)《长沙市2050战略规划》

(八)《长沙市交通管理信息化发展规划》

(九)《长沙市交通运输信息化“十四五”专项规划》

(十)《湘江新区综合交通规划》

(十一)《梅溪湖国际新城(一期)控制性详细规划》

(十二)《梅溪湖国际新城(二期)东南片控制性详细规划》

(十三)《长沙高新区枫林路以南片(含智慧产业城)控制性详性规划》

(十四)规划范围内其他相关已编规划、研究成果以及交通年报数据

(十五)规划范围相关道路施工图及城市交通现状调查数据等资料

(十六)湘江新区核心区智慧交通专项任务书

三、规划范围

研究范围:对湘江新区核心区交通进行统筹分析、研究,重点研究梅溪湖国际新城、枫林路以南片(智慧产业城)区域,面积约为38km2。

规划范围:梅溪湖国际新城一期、二期(东南片),面积约为28km2。

规划年限:2021年作为规划基年,规划期限至2025年,展望到2035年。

四、编制内容和深度

(一)形势研判

结合国内外智慧交通发展态势,分析梅溪湖片区在智慧交通建设方面的发展现状,以及需求、发展思路。

1、国家政策、行业发展、技术发展解读

开展交通强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交通、交通信息化等相关的国家政策与行业发展实施方案的解读,开展大数据、智能网联、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与智慧交通融合应用的技术发展趋势与国内外类似案例分析,总结其优缺点、行业壁垒,以及智慧交通发展战略、建设思路、有关政策支持等内容。

2、梅溪湖片区交通情况分析

开展梅溪湖国际新城交通运行现状调研,梳理分析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公共交通、停车、标示标牌等基础设施内容,总结存在的问题。

梳理梅溪湖国际新城智慧城市、智慧交通软硬件设施、智慧交通发展现状情况,从规划到实施、管控运营模式全方位梳理动态交通运行、静态交通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矛盾,总结片区智慧交通的控制要素,并提出片区智慧交通系统实施的必要性分析。

3、智慧交通发展思路和目标

在传统“重建设,轻运营”项目规划建设思路下,现有智慧交通系统缺少有效的运营管理机制,难以提供高品质的社会服务和产品应用。本次规划须以保障项目未来运营服务质量为前提,以运营思路引导项目前期规划建设,形成“规划-建设-运营-评估”闭环式智慧交通整体解决方案。

(二)具体方案内容

1、规划分析

梳理相关上位规划,考虑片区交通需运行实际需求,确定片区智慧交通规划定位,研究梅溪湖国际新城智慧城市交通系统的建设需求,确定智慧交通建设的发展目标和总体架构。

2、明确功能定位及对象

研究片区智慧交通在路网及停车中的功能、作用、服务对象。

3、片区智慧交通系统设计

根据智慧交通基础建设的需求以及智慧交通系统的服务领域,将智慧交通系统的设计分解为(1)区域智慧交通需求分析;(2)智慧交通总体框架设计;(3)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设计;(4)交通视频监视系统设计;(5)交通违法行为监测记录系统设计;(6)交通信息采集系统设计;(7)交通信息及服务系统设计;(8)、交通标识标牌系统设计;(9)智慧公交系统设计;(10)智慧停车及诱导系统设计、(11)数据传输及通信系统设计、(12)交通信息平台设计等相关系统设计。

4、建设标准与规模

研究分析目前国内领先并且成熟的技术路线,最终选定适合梅溪湖国际新城智慧交通的各个子系统选型和技术路线,提出近期、中期、远期建设计划(2021年-2025年按时序详细铺排具体建设内容),提出建设标准,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及建设形式。

5、运营及维护

充分考虑智慧交通系统的多样性、兼容性以及信息互通性,提出各系统运营维护方案、相关政策支持以及体制管理建议。并提供可实施的运营方案,涵盖建设、运营主体,运营模式,资金保障等内容。

6、投资匡算

对片区智慧交通实施方案进行投资匡算,评估对应的交通效益。

7、智慧交通规划管控措施及建议

(1)提出片区智慧交通详细规划实施路径与保障措施,包括强化组织管理机制建设、加强后续资金保障与管理、健全智慧交通培训制度、健全新型技术研发应用保障机制等,有序推动智慧交通建设项目的实施。(2)提出行业指导政策建议,对标全国先进,突出片区特色,推动智慧交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发展相关政策法规、规章制度完善,建立、健全本地智慧交通标准规范,推动行业主管部门开放监控、管理、服务等核心关键数据,建立数据互通共享机制。(3)提出智慧交通规划条件核发、方案审批等规划环节管控措施建议,确保先进性和实用性。

(三)规划深度

规划文本的编制深度达到详细规划深度,指导具体项目方案设计。

五、规划编制要求

(一)规划提交成果

规划成果必须符合本任务书的规定,并符合国家相关规范的要求,本次规划研究成果应提交: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图集、基础资料汇编。

规划文本应当表述规划结论,内容明确简练,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规划说明书应当对规划文本做出详细解释,并需要详细阐述研究过程以及规划结论的推导依据。图集所表达的内容应当清晰、准确,与规划文本内容相符。

本规划提供最终成果为《梅溪湖国际新城智慧交通详细规划》成果,纸质报告各10份,光盘刻录电子文档1份。

(二)编制时间安排

本规划计划实施周期为2021年7月15日-2021年11月14日。

序号

工作阶段

工作内容

时间安排

1

启动阶段

项目启动及实地调研,完成现状调研资料收集、问题与需求分析、规划目标、发展思路与策略研究工作

7月15日—8月5日

2

初稿编制阶段

智慧交通顶层设计与框架体系

8月8日—8月12日

3

规划设计(初稿)编制及汇报

8月16日—9月30日

4

补充调研

10月1日—10月10日

5

征求意见阶段

规划设计(征求意见稿)编制

10月12日—10月20日

6

征求并收集各相关单位意见

10月21日—10月25日

7

专家评审阶段

规划设计(送审稿)编制

10月26日—11月4日

8

项目专家评审会

11月5日—11月11日

9

规划设计(终稿)编制并提交

智慧交通的需求分析篇2

关键词:智慧城市;智能交通;存在问题;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所谓智能交通是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的共同产物,其融入了大量高端科技,如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电子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等,将这些技术进行科学的整合,运用于城市交通系统。智能化的交通体系优势明显,实现了全方位、精准、有效、即时的管理。不但提高了交通运输效率,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意识,尽量避免了交通事故和道路拥堵现象的发生,便捷了出行,间接减少了尾气排放和能源消耗,保护了环境的同时也创造了更大的经济效益。

一、国内智慧城市发展内在需求与动力

智慧城市概念首先由iBm公司提出,引入中国之后引起广泛关注和响应。目前,住建部已经推出两批试点城市,已经有上百个地区提出要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一些省、市将其作为“十二五”时期加快经济发展和经济发展转型的战略导向和重要抓手。

1、提高城镇化质量,治疗“城市病”

我国目前还处于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过去我国城镇化所走的是高资源消耗、高环境冲击的发展道路,与之而来的是结构性资源匮乏和环境破坏。快速城镇化客观上加剧了人口、资源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使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日益严重。对于我国而言,如何通过智慧传感和城市智能决策平台来妥善解决交通、节能、环保、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已成当务之急。

2、聚集新兴产业,转变发展方式

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能推动产业发展,特别是软件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因而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全球智慧城市建设浪潮和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很多城市都将智慧城市作为城市下一步发展的新名片和提升城市品牌的重要手段,北京、上海、广东、南京、武汉等多个省市已相继掀起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

3、均化公共服务改善民生保障

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对城市的公共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以解决实际问题、改善民生为导向,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着重加强和创新社会综合管理体系建设,其重要意义之一在于以技术革新倒推政府职能转变。而智慧城市时代的服务型政府建设,已成为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新思路。

二、智能交通在应对智慧城市发展需求中的作用

1、智能交通的发展目标与智慧城市的内在需求高度契合

交通拥堵、交通污染无疑是城市病里面最突出的表象之一。智能交通正是起源于缓解交通拥堵和交通污染迫切要求。我国数十年的智能交通发展历程,也正是交通治理与再拥堵的历程。而今,智能交通日益成为化解城市交通治理难题的突破口。

由于智能交通突出的现实压力和需求,各地政府、交通管理部门已经自发的将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运用于城市交通管理中来。而以这两大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是智慧城市发展的基石所在,从这个意义来说,智能交通早已成为智慧城市的先行系统,智能交通对新一代移动互联等新兴产业的带动作用,在智慧城市框架之外早已显现。

2、智能交通系统已经作为智慧城市先行者出现

近几年来,智能交通的建设思路逐步从重管理向重服务转变,政府相关部门利用先前大规模投资所建的基础设施获取的大量数据,整合成对市民出行有用的一系列数据,为出行者提供信息、智能诱导等服务。智能交通下一步的发展重点如智能公交、智能停车、慢行信息服务等领域,是改善民生保障的重要体现。从这个角度来讲,智能交通不仅对构建智慧城市具有重大的作用,更是已经以先行者的身份在整个智慧城市框架体系中出现。

三、智慧城市视角下智能交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国内的智能交通系统在不断摸索和实践中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智慧城市这个更高的视角来看,智能交通建设和应用还存在明显的问题,主要凸显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先期投入使用和后期投入使用的城市,其系统功能差异不大,少有创新型的应用成果展现,一般后期建设的城市大都是照搬先期投入使用的系统功能和做法,很少有针对本城市特点的应用或有更有效的功能扩展,因而很难真正做到智能交通本地化。

(2)总体来看,智能交通系统集成化应用程度较低,应用相对单一,系统之间缺乏应有的关联。智能交通涉及面很广,单就信息采集而言,既有通过线圈的信息采集,也有通过视频等技术手段的信息采集,更有通过手机、浮动车、GpS等获取的信息。从各地建设并投入使用的情况看,一般都是按条线投入资金分开建设。

(3)数据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目前大量获取的文字、图片和图像等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信息,在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的融合分析方面还存在非常大的欠缺。智能交通所采集到的数据与相应的数据应用研究都还集中在结构化数据的获取和分析方面,而对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的获取和分析,乃至结构化数据与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的融合挖掘分析,还缺乏一定的理论和方法指导,更少见应用成果。有了充足的基础数据,还需要有先进的大数据应用,只有这样,智能交通才能真正实现“智慧化”。

(4)受现有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的限制,在深度应用上受到一定限制,难以发挥出智能交通的全部功效。城市规划、道路规划和交通规划,运输管理和交通管理,静态交通管理和动态交通管理等归属多个部门,各部门均按自己的需求和标准建设信息系统,信息共享和系统关联远非人们想象中的那样科学与和谐。

(5)交通信息服务的形式和内容还缺乏多样化,尤其在如何应用位置信息提供人性化和个性化服务方面比较有限,在实现多样化的同时较少考虑实用、好用和方便。

(6)智能交通技术在公共交通方面的应用还很不够,公共交通并没有达到舒适、便捷的要求,而这个要求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开始被人们认知和谈论,并一直期待,却至今未能够得到解决。而公共交通领域正是均化公共服务和改善民生保障的重要方面,智能交通理应在这方面更有突破。

四、城市智能交通发展关注重点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这些概念的兴起,城市智能交通作为这些概念的落地者,未来仍会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速。而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城市智能交通,目前还没有得到大范围的应用,这个方面将是后续市场的热点。以下从4个方面对城市智能交通发展进行展望。

1、轨道交通的发展将持续火热

因为城市轨道交通具有运量大、速度快、安全、准点、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和用地等特点,世界各国普遍认识到: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优先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当下我们可以看到,除了一线城市在继续加大轨道交通的建设外,二三线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也越来越得到重视,上线的轨道线路越来越多。相信随着轨道系统的发展,系统包括的综合监控、综合安防、乘客资讯、自动售票、通信及信号等系统产品,都将具有广阔的前景。

2、公共交通的发展迫在眉睫

智能公交概念的提出,让民众对公共交通又多了几份期待。公交智能化系统除了要解决公交数量、公交到站时间可查询等日常要求外,公交的数据采集和、智能调度、行业监管与服务都是隐藏在后面的深层次需求,如何利用现有的产品和技术,将数据采集和、智能调度、服务做成一个三位一体的完整体系,是值得企业去尝试的地方。

3、更有效的数据挖掘和分析,是可期待的热点

理想的智能交通系统,有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信息采集设备收集实时路面场景,一旦有异常事件发生,系统会立即反馈,协助管理员排查问题,将异常事件的监测与发现由“事后”转为“实时”。数据采集是智能交通应用大数据的第一步。我国智能交通发展较稚嫩,面对炙手可热的大数据,路走得并不顺畅:震惊全国的长春市两岁婴儿被盗事件,案件发生26小时之后,直到发现被遗弃的车辆,警方也未能明确车辆行驶动向线索。无论是何种原因,未能及时查到车辆轨迹,显然说明了我们对视频监控系统采集来的原始视频数据未能及时分析利用。当然,大数据的意义还远不止如此。城市智能交通除了关注居民的安全感外,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去关注居民生活的舒适度。比如利用大数据的分析,给居民提示出安全风险比较高的路段或区域,甚至可以根据路况分析帮助居民调整出行的时间段或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等。随着通信技术、GiS技术、3S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三种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交通信息的采集经历了从人工采集到单一的磁性检测器交通信息采集再到多源的多种采集方式组合的交通信息采集的历史发展过程,目前我国在信息的质量控制技术、多源交通信息融合技术、信息集成技术等方面有了很大进步。

4、针对行业市场,开发简单、实用的功能

城市智能交通领域技术因素还是占据较多份量,客户很关心智能化的前端和中心平台会不会给使用、维护带来麻烦。确实如此,城市智能交通领域前端的使用,目前基本上只能交给厂家的技术人员或经过专门培训的技术人员来操作,原因就是很多的功能在使用方面还是不易于理解和操作。有鉴于此如果针对行业市场能开发出更加简单、实用的功能,相信会受到客户的欢迎。

结束语

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不仅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也带来理念和模式的变革。交通运输部提出要发展“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和平安交通”,交通运输高安全、高效能、高品质服务的挑战,使得交通系统智能化、综合化、协同化成为发展的必由之路,智能交通成为现代交通运输业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张斌.解析智能交通对于构建智能城市的影响[m].北京出版社,2013.

[2]徐天琪.基于数据融合的城市道路交通事件自动检测[m].北京出版社,2013.

智慧交通的需求分析篇3

城市发展让交通面临挑战

城市因为其强大的基础设施,活跃的经济活动,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过去几十年里,城市化进程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扩展。据联合国的一份报告估计,到2050年,大约70%的世界人口将居住在城市中。在中国,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1979年全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还只有17.9%,2009年已经达到46.6%,2011年城镇人口达到51.27%。与此同时,随着汽车进入家庭,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城市里的汽车越来越多。2000年后,中国大中城市私家车更是呈井喷式增长。

尽管过去30年间中国的公路建设取得了举世睹目的成就,城市内道路建设也从未间断,里程延长的同时,路面也不断加宽,但是在城市化和机动化的双重“夹击”下,越来越多地区出现了严重拥堵。人们发现购买新车的喜悦在很短的时间里被堵车的烦恼所替代。而交通事故带来的生命财产的损失,以及交通对能源和环境污染的压力,随着城市里人和车的激增而不断加大,在大城市里尤其如此。类似的问题在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同样存在。20世纪后期,“智能”交通的需求和概念伴随着城市化和私人汽车的普及首先出现在发达国家。

“智慧的交通”让城市顺畅“流动”

“智慧的交通”如何优化对现有交通资源的使用,使人和物能够有效的“流动”是城市能否持续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我们不仅需要红绿灯来管控交叉路口的车辆通行,保证安全,还需要掌握道路上车流的密度/速度等数据,优化路段或区域的车流量,提升道路的通行能力。这是“智慧的交通”概念产生之初的核心目标之一。“智慧的交通”是对利用传感、通信和信息处理技术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和安全性的各种应用系统的总称。

随着人们对整合的交通服务需求的增加和认识的深入,“智慧的交通”的范围也从单纯的道路交通监控扩展到其它交通运输领域。通过分析车流、客流的时空规律,城市管理者可以了解城市中出行的总体需求规律,更好地规划城市道路和区域功能,调节城市总体的交通需求;通过协调优化不同交通模式之间的配合,城市可以有效地提升管理公共交通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整合的交通服务收费系统,让市民的出行更方便,也提高了系统的管理水平;通过自动识别技术,自动识别记录违章车辆,使交通执法更加严格有效,从而提高交通安全性。先进的不停车收费系统,可以大幅度提高公路的通行量;利用多种途径为人们提供不同形式的实时和短期交通预测的信息服务,不仅可以方便市民出行,而且起到主动化解因盲目出行加剧的拥堵的作用,让城市更好“流动”。

iBm认为,一个完整的“智慧的交通”应用系统需要包含三个部分:各种数据采集设备,可能是安装在路端的线圈或摄像头,微波探测器等,也可能是安装在车船上的卫星定位装置,还可能是移动终端如iC卡或手机,甚至收费系统数据;将数据由采集点传输到管理控制中心的通信网络;对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将其转化为交通业务智能的信息处理和服务系统。其中前两部分属于智能交通的基础设施,第三部分,信息处理分析,则是实现数据向智慧转化的核心,是实现“智慧的交通”的“智慧”关键所在。

“智慧的交通”在中国

如今,iBm为全球多个国家的不同城市提供了从规划咨询到系统集成、分析应用,再到运营管理等各类服务。

镇江作为江苏省的重要城市之一,提出了“智慧镇江,智慧旅游”的发展战略。其中关键的一环就是智能的交通系统,这包括全面升级该市各大交通中心、400多个公交站点以及1,000多辆公交车等。镇江市政府希望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更好的实现整个系统的升级,提升城市智能化水平,让市民生活更加丰富、便捷、高效。

iBm智能运行中心(ioC)为镇江市提供了城市交通网络的实时全景视图,帮助镇江市政府有效收集交通信息并进行分析。利用iBmi2软件提供的时间和地理分析技术以及iBm研发的FirstofaKind(FoaK)平台可以提升交通运输能力,提高公共交通系统的效率,同时提前预测交通堵塞现象。该解决方案的基础是能够模拟整个交通运输网中公交车队和客流情况的服务资产,它利用iBm的相关技术,对公交车和公交线路实行实时监控并对公交车队进行调度管理。

而在浙江舟山,舟山港也通过与iBm及其业务伙伴的合作,推进了智慧港航的建设。“智慧的舟山港”以智慧港航工程为主线,以提升管理水平、打造优质服务为目的,构建面向企业的服务平台、面向行业的监管平台、面向产业链的支撑平台,建立一个全面感知、互通互联、业务融合、协同应用、安全可靠、机制完善的港航信息化体系。

现在舟山港已从总体上推进了智慧港航的建设步伐,实现了四大智慧的转变。首先,从以自我服务为主向公共服务转变,打造服务型政府。其次,从各自为政的业务系统向信息整合转变,目前已通过一期努力基本实现目标。第三,从以信息为主向网上办事转变,如今已完成局部实现,未来还将进一步深入开展此项转型业务。第四,从以硬环境建设为主向系统性应用转变。信息化的核心就是应用,只有更好的应用信息化建设成果,才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到2015年底,智慧舟山港将在稳固的基础上实现业务联动、协同工作和流程优化,并为下一步面向2020年更高层面上的发展奠定基础。

“车联网”描绘“智慧的交通”美好未来

随着无线宽带互联网的广域覆盖以及智能汽车技术的发展,我们驾驶的汽车在未来几年会大规模开始进入车联网时代,车辆会联入互联网以及城市道路监控物联网。

据权威市场分析公司预测,到2017年全年销售的近一亿辆新车中将有50%的车辆会联网,这个比例会在2020年增加到80%。这些联网的车辆会以极高的频率(100毫秒级别)产生大量的数据(上百项车内传感器数据项目)。

这些数据会被不断涌现的汽车制造销售商、专业的车联网以及政府车联网服务平台进行实时采集、处理、存储与分析,用于更智能的自主驾驶服务、更及时的车辆故障诊断预测、更实时的交通信息及诱导服务以提高出行效率减少城市交通拥堵。

智慧交通的需求分析篇4

[关键词]电子政务;演化模式;智慧政务;驱动因素

[中图分类号]D0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863(2016)02-0022-05

自2009年iBm提出智慧地球以来,全球刮起了一股“智慧风”,“智慧国家”、“智慧城市”相继出现,“智慧政务”(SmarterGovernment)也应运而生。从20世纪末的“政务电子化”作为政府辅助优化决策的管理手段,到后来“政府再造”政府机构使用相互独立的信息系统,再到如今建立起来的G2G、G2B以及G2C网上通信渠道,便捷、智能、高效的电子政务迅速发展起来。[1]为此,一些学者开始研究电子政务发展的模式,Gartner(2000)[2]从电子政务使用界面形式变化的角度,提出“网页阶段-交互阶段-交易事务处理阶段-政务改革阶段”的电子政务四阶段理论。Layne&Lee(2001)[3]则从电子政务内容变革的层面,提出“文献编目阶段-交易事务处理阶段-政务垂直整合阶段-政务水平整合阶段”电子政务四阶段理论。在此基础上,联合国和美国公共行政学会(2002)[4]结合内容和形式的变化,提出“新兴阶段-发展提升阶段-交互阶段-交易事务处理阶段-无缝全面整合阶段”的电子政务发展五阶段理论;moon(2002)[5]修改了Hiller&Belanger(2001)[6]的电子政务五阶段模型,提出“简单信息阶段-问答双向交流阶段-服务及交易阶段-纵横向整合阶段-政治参与阶段”。这些研究大多是从电子政务发展形式上进行划分,尚未结合技术架构层面的特征。我们知道,电子政务的每一个阶段都显示出不同程度信息技术复杂度、公民意愿采纳度以及管理改革的深度。随着iCt(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stechnology,信息与通讯技术)产业的发展,尤其是物联网和云计算的发展,目前国内外电子政务正如火如荼地向“智能模块集成化、需求响应人性化”的智慧政务阶段过渡。针对目前对智慧政务认识不足、缺少针对性的综合分析的现状。本文在回顾世界电子政务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电子政务技术和功能上的变化特征,探究其演化模式背后的因果机制,总结提出“数字政务”到“智能政务”,再到“智慧政务”的演化模式,并针对“智慧政务”的概念、功能、架构及分类的具体体现,就如何推动智慧政务的发展提出对策,以期在中国更好地发展智慧政务。

一、电子政务的发展阶段

(一)电子政务发展概述

Layne和Lee认为电子政务的发展演变会随着其技术复杂性、集成难度的增加而经历四个阶段:一是文献编目阶段,通过构建政府机构网站提供政府信息;二是交易阶段,政府机构之间可以进行网上交易;三是在政府职能领域的垂直整合阶段;四是横向集成阶段。前两个阶段主要重视开发政府信息服务的电子接口,属于数字政务阶段;后两个阶段专注于在现有政府结构下的电子整合。结合技术架构特征和应用形式,我们将电子政务发展路径归纳为“数字政务-智能政务-智慧政务”的演化路径模式。“数字政务”是以政务信息数字化为特征。

(二)数字政务、智能政务、智慧政务的比较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电子政务从技术视角来看经历了从最初的数字化时代点线思维到现在智能化时代的模块化集成,再到即将步入的智慧时代系统集成的发展变化。电子政务各阶段的发展模式———数字政务、智能政务以及智慧政务的特点比较见表1.由表1可知,数字政务、智能政务以及智慧政务三者在出现时间、运作方式、技术特征以及代表性应用上均存在差别,且三者是电子政务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形式。政务运作方式由办公自动化及政府网站,发展到在线事务处理(如电子采购及招标等)及在线双向交流,再到系统集成性的市级监测反馈服务系统(政府门户网站服务),运作趋向客制化服务。政务技术特征由平台界面的单向点对点服务,发展到系统应用模块化、实现目标工具方法均明确的程序化事件的双向交流服务,再到决策协同化、敏捷化以及业务自适应的集成化系统服务,政府电子职能系统开始进行同功能机构纵向整合、不同功能机构横向整合。1.数字政务(DigitalGovernment):点对点的电子政务数字政务(DigitalGovernment)是最早出现的电子政务形式。它是指政府通过互联网、多台计算机相连通的局域网等系统,行使人工传递文件、信息以及下达命令等政府职能,主要表现形式是办公自动化oa系统、政府网站建设,信息采集采用GiS、遥感等技术。数字政务运作特点是政府和信息技术的点对点通信,即政府仅根据需求调用单项相应技术进行单向交流,这是一种仅在平台界面上的运作方式。数字政务的代表性系统架构图(以红星电子政务综合处理平台架构为例)见图1。该电子政务系统架构遵循标准化的分布式体系结构,以电子政务的安全体系贯穿始终,以电子政务应用领域框架、电子政务平台、通用中间件DBmS以及基础体系———操作系统为主要架构实现点对点通信。红星电子政务综合处理平台特点是具有B/S三层结构设计,支持CoRBa/eJB等组合软件体系结构;独立于数据库平台以及应用服务器平台;应用基于rsXmL的电子政务标准,即使用统一的数据接口、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有统一的业务工作流引擎;是可定制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和政务业务管理系统;具备动态配置与管理工具。2.智能政务(intelligentGovernment):模块化的电子政务智能政务(intelligentGovernment)是指政府依托网络系统,通过信息技术为人们提供协调、有效、科学、延续的在线事务处理与交流。[8]具体来说,智能政务是政府依托信息化的决策支持系统、传输反馈系统、量化考核和数字分析模型等,将所服务对象的数据转变为不同类别的信息或知识,并提供分类别、个性化的服务,实现科学化决策和智能化执行,向人们提供诸如在线事务处理、24/7服务、智能决策、网上交易等服务。智能政务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政务在线交流、电子司法档案、电子培训、电子身份证、电子税务、电子采购及招标、电子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等。智能政务的发展逐步建立起政府与政府、政府与公众以及政府与企业的网上交流通道。智能政务的运营特征是政府以业务整合、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为突破口向纵深方向发展;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业务与协同决策需求更加迫切;政府与民众进行双向(如“24/7”的全天在线服务)、模块化交流;通过预先设定系统目标,并从一系列备选方案中寻找目标最优解来处理现实问题,在诸如电子税务等结构清晰的工程项目研究上有广泛发展。智能政务运作的系统架构图见图2。由图2可见,在智能政务系统架构中,规范标准与安全管理贯穿架构始终,智能处理主要包括三层,即政务智能层、软件工具层及基础技术层。政务职能层注重多部门的协同业务和协同决策来解决用户问题;软件工具层通过在线分析形成问题、数据仓库获取相关数据、数据挖掘形成相关知识;基础技术层可通过数据存储、分析算法、数据可视化及知识管理等工具制定决策或选择不同决策路径的方法和过程。用户进入政府门户网站可选择服务,提交信息并等待政务系统的决策分析答复,智能政务系统会根据用户数据及政府原有存储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形成相应的信息或知识反馈给用户。3.智慧政务(SmarterGovernment):系统集成化的电子政务到目前为止,“智慧政务”尚未有确切的内涵阐释,借鉴iBm智慧城市的电子政务定义,智慧政务的内涵在于为了实现政府内部业务系统之间以及与外部(横向/纵向)业务系统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资源整合与系统集成,实现政府各部门流程、资源的重置与集成以提供给市民及公司便捷、优质、低成本的一站式服务,实现跨职能部门的业务联动与系统集成以完成并联审批,实现网上行政监察和法制监督系统的透明、廉洁、高效运行,而建设含流程引擎管理的贯穿的服务总线、内网门户和外网业务、专题数据库及衍生的中心数据库。[10]通过更透彻的感应和度量层面上的传感器系统获取大量实时数据,通过更全面的互联互通层面上事件处理软件提取传感器原始数据流中的业务相关事件,并运用集成中间件配置事件的业务背景,实现对现实世界运行系统实际行为的全新洞察,通过更深入的智能洞察层面上的可视化配合业务规则及分析的运用,来优化各项运作系统,最终使政府服务与管理达到和谐可持续发展、系统高度集成、无缝化连接的高阶段电子政务系统。智慧政务是政府依托网络系统(如物联网、互联网),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如云计算等)使政府服务与管理达到和谐可持续发展,通过系统集成,有机地组合成一个一体化的、功能更加强大的由诸如政府信息资源系统、城市运行监测系统、社会保障系统、公共安全监管系统等组成的应用性系统,实现管理、服务的无缝化连接,为人们提供更客制化的服务选择、更透彻的需求分析以及更便捷的智慧响应。具体来说,智慧政务以完善法律基础、强化公共服务、高投入换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政治参与以及改革政府管理机构为前提,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实现跨部门、跨地区信息互联互通,借助这种更透彻的感应和度量获取大量数据,整合现有城市管理系统资源,展开政府、企业、公众及自然等多元主体互动的公共事务创新,增强城市、自然、人类和产业系统之间的透明度,发展、描绘、执行、监督和完善政府政策,向全社会提供高效、优质、透明和全方位的政府管理和服务。智慧政务的主要操作特点是移动性、普及性(通过移动设备、通信设备进行服务,如手机、电话、智能电视、计算机等)、全时性、即时性、客制性(针对被服务者个人的服务)、易用性以及知识交互性(民众之间、民众与政府之间、民众与企业之间以及政府与企业之间);主要技术特点是系统集成化、业务全面化、服务衔接无缝化、应用整合化、信息安全化、个人资料私密化、政务架构重新设计化、决策协同性与敏捷性以及业务自适应等。其中,决策的协同化与敏捷化以及业务自适应是智慧政务技术的关键需求点。首先,多人或实体的协同决策(CollaborativeDecision-making,CDm)会得到更好的决策结果。来自商业智能(Businessintelli-gence,Bi)系统的信息和来自社交软件(SocialSoft-ware)所收集的协作输入信息,通过一定的准则(如决策时间限制、决策价值、需求符合度、实施承诺以及对利益方关系的影响等)进行协同度权衡,可支持用户获得高质量的决策结果。其次,敏捷化是现今决策的另一突出需求点。随着蝴蝶效应在全球范围内的加剧,混沌理论要求智慧政务能够具备在混乱环境下规则且迅速地处理业务的功能。这就要求建设智慧的敏捷机构(Requisiteagility),在混乱环境中以最快的执行速度遏止事态的恶化。[11]第三,业务自适应需求点,具体来说是指在业务处理分析过程中,根据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自动调整处理方法、顺序、参数等,使其与所处理数据的统计分布特征、结构特征相适应,最终得到最佳结果。自适应使得智慧政务在时刻进行自身调整以保证网络运作环境的前提下,通过大量的智慧终端随时判别用户需求,支持不同业务之间的合作、综合和分布式创建,实现系统运行的便捷、流畅、高效。

二、电子政务演化的驱动因素

(一)信息技术进步

信息技术发展到了支持高效能系统集成的阶段,新兴技术的出现加快了演化的发生。智慧政务的产生正是电子政务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的高级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大数据时代电子政务发展的新方向,并非是一种全新的政务形式。随着全球物联网、云计算、新一代移动宽带网络、系统集成技术等新一轮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和深入应用,信息化发展正酝酿着重大变革和新的突破,向更高阶段的智慧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物体与物体(或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物联网解决了信息自动采集、获取和传输的障碍;云计算通过网络向用户按需提供信息基础设施、平台、软件等it服务,解决了信息高效处理的问题;以第四代移动通信相关无线技术和信号处理技术为代表的移动通信技术的突破进展,为移动宽带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4G服务拓展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地理空间,解决了信息高速传输的问题;系统集成技术有效地集成计算机软件、硬件、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通讯及业务应用系统,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大综合大集成提供了可能。

(二)经济高速发展

经济的高速发展,雄厚的财政支持能力使得智慧政务发展无后顾之忧。目前,国内众多城市已启动智慧体系建设,对建设智慧城市的财政投入也在不断提升。2010年,宁波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125.8亿元,财政收入突破1000亿元,宁波市县两级财政2011年以来每年计划投入10亿元建设智慧城市,积极引导金融资本参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提升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培育新兴产业。大数据时代庞大的数据信息使传统数据中心和设备面临着运行成本高、系统稳定性差、管理难度大等问题,这会催生电子政务发展模式的改变,进一步驱动其演化为智慧政务。主要表现在服务方式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不断变化,是动态的,这也极大地提高了对个体服务的便利性和智能性,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

(三)政府管理需求

随着城市发展的新模式———智慧城市的出现,以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的理念对政府的建设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内部及城市之间联系不断增强,民众对政府服务及社会服务的需求趋向个性化、便捷化、效能化,城市运行模式的智慧与否成为承载繁盛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键,更成为提供令民众满意服务的根本。建立一个科学、智慧化的服务型城市整体运作模式成为当务之急,而保证这种城市模式安全、全方位、系统性、合法性运作的前提就是以政府机构为依托,“智慧政务”应运而生。智慧政务通过应用大数据信息、云综合计算等新技术,使政府管理流程更优化,机构设置更合理,同时解决各部门职能交叉、审批过多的问题;政府信息资源得到更充分、合理的利用,亦使得部门运作更公开、透明,跨部门之间更好的协同,政府监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政府办事效率随之提高,管理成本降低,推动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为城市公民和企业提供无缝衔接的政府公共服务,进一步加快了电子政务向智慧政务演化的发展方向。

三、中国发展“智慧政务”面临的挑战

(一)信息采集与管理面临的挑战

电子政务、智能政务及智慧政务,是基于信息采集与管理的电子化政务,故信息的采集和管理问题备受重视。在智慧政务的信息采集与管理方面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采集前的设备问题,即基础数据采集设备没有普及,数字化时代尚未完成,直接进入智慧化时代进行数据采集会有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国家加强基础信息设施建设。二是采集中的信息问题,即(1)采集何种个人信息?由于个人与组织的利益出发点不同,故何种个人信息(如工作种类)可以被正确采集成为关键;(2)不同种信息记录的详略度及侧重点的记录标准应如何制定?(3)如何保证个人信息采集的精确性?信息采集的精确性能够保证政府通过分析信息做出正确的有利于人民和国家发展的决策。三是采集后信息的管理运用问题,即如何保证个人信息使用中的整合性和妥善性?信息使用的整合性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系统;信息使用的妥善性可以使得每一条信息的收集都有其用途,保证其使用的合法性。

(二)政务流程整合及信息整合面临的挑战

在经历了电子政务的建设政府信息门户、建设政府在线事务处理之后,智慧政务的建设重点应放在政府业务垂直整合以及政府业务水平整合上。Layne认为在此阶段会形成一些部级的物理性或逻辑性集中的数据库。如何进行系统整合是智慧政务建设的重点。同时,在建立智慧政务整体运作平台之后,应当建立市级数据仓库,同各机构数据库保持实时连接,进行信息整合。数据仓库将各部门数据统一到同一个数据平台上,对数据进行清洗和提炼,按照使用目的或主题进行分类,以便于查找和调用;通过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的基础引擎,建立分析模型,形成定制的分析流程,从而形成有价值的分析结果。

(三)参与公共政策的公平性

当前政务参与系统中,虽然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规定,推选一定数量、比例、结构的公众代表,采取适当的途径和渠道,做到让公众全过程参与,但仍旧存在一些困难。首先,由于公民自身素质参差不齐,主人翁意识薄弱致使其参与意识较弱,而且,政府部门不愿让低层次公众参与。其次,参与渠道不足。目前,公众主要以制度性的参与途径(如参加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代表大会)为主要渠道,另外,民众还可以通过参与社团或者官方、半官方政策咨询机构,通过听证制度、政务信息网、政策公示以及党和政府开设的来信来访、领导接待日、各种不定期的座谈会等参与政策过程。但对于个体公民来说,能够直接参与制度性途径的机会太少,多数是借助于社会舆论、民间咨询机构、特殊的社会关系网等非制度性的途径参与。第三,参与制度尚未健全。当前各地政府虽制定了一些相关参与制度办法,但缺少保证其实施的相关法规,使公众参与政策制定成为了形式主义。总之,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决策过程受阻,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参与权、委托权以及监督权的公平性受到挑战。

(四)信息安全面临的挑战

正如thompson,J.D.[12]提出的技术和环境是导致组织决策合理与否不确定性的两种基本来源,技术风险和信息安全成为智慧政务发展的两大障碍。it技术的迅速敏捷发展,使利用信息网络的安全漏洞或后门窃取、倒卖信息获取利益,或在互联网上恶意公开个人信息的泄密窃密事件频繁发生。病毒感染防不胜防,网络攻击从技术炫耀转向利益驱动的现象愈演愈烈。it技术在不断提升信息价值的同时,也给信息安全带来了极大地威胁。智慧政务依托于物联网与云计算,物联网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智慧化,但对信息的安全性和可信度要求也越来越高,云计算使企业以即付即得的方式获取it资源,大大降低了使用成本,但云计算涉及网络、存储、终端各个层面的安全问题,其中大量的数据聚集涵盖非常广阔的范围,包括大量的企业运营数据、客户信息、个人的隐私和各种行为的细节记录。这些数据的集中存储增加了数据泄露的风险,也使智慧政务时代的信息安全面临严峻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刘伟.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案的综合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3(2).

[2]Baum,C,Dimaio,a.Gartner’sfourphasesofe-governmentmodel.http://gartner3.gartnerweb.com/public/static/hotc/00094235.html.2001.

[3]LayneK&LeeJ.DevelopingFullyFunctionale-government:afourStagemodel.Governmentin-formationQuarterly,2001,18(2).

[4]Un&aSpa.Benchmarkinge-government:aGlobalperspective.newYork:UnitednationsDi-visionofpubliceconomicsandpublicadministra-tionandtheamericanSocietyforpublicadminis-tration,2002.

[5]moon,mJ.theevolutionofe-governmenta-mongmunicipalities:RhetoricorReality.publicadministrationReview,2002,62(4).

[6]Hiller,J.S.&F.Bélanger.privacyStrategiesforelectronicGovernment.RowmanandLittlefieldpublishers,northamerica,2001.pp162-198.

[7]钱军,潘远明,蒋立,郑代传.电子政务应用技术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01(11).

[8]杨博.基于数据仓库技术的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统[J].管理学报,2005(2).

[9]程建华,李新友,潘春燕.电子政务的发展方向———政务智能[J].电子政务,2006(Z1).

[10]智慧的政府.智慧的城市解决方案———电子政务[eB/oL].http://www.ibm.com/smarterplanet/cn/zh/government/nextsteps/index.html?re=sph.2011.

[11]Genea.Brewer,BruceJ.neubauer,&KarinGeiselhart.Designingandimplementinge-Gov-ernmentSystems:CriticalimplicationsforpublicadministrationandDemocracy.administration&Society,2006,38(4).

智慧交通的需求分析篇5

一、引言:智慧教育的培养理念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等技术兴起和快速发展,为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注入新的推动力,教育进入智慧教育阶段。智慧教育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下,尊重每位学习者个性化与多元化的发展需要,创建智能化的教育环境,以最有效的方式促进学习者知识建构与智慧发展的一种教育形态。“智慧教育”最早是受“智慧地球”的概念启发而延伸过来的,iBm公司倡导的“智慧地球”是应用物联网、移动通讯、智能分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世界更全面地互联互通,改变政府、企业和人类的生产、协作与管理方式,让所有事物、流程、运行方式都实现更深入的智能化,最终让人类能够更透彻地感应和度量世界的本质和变化。而智慧教育的本意也是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今天依然停留在工业时代的“教学工厂”式学校教育,提升教育系统的效率和智能化程度,为信息社会培养适应时展的人才。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不同国家、不同研究团体也赋予智慧教育不同的内涵。韩国认为智慧教育是智能化、可定制的个性化教与学。韩国政府提出发展智慧教育的推进战略,这个战略包含教育云框架与平台开发、加强教师能力建设、推进在线课堂与评估和采用数字化课本四个部分,目标是培养在21世纪社会中能够引领国际社会,具有创造力和个性的全球化人力资源。澳洲也推出智慧教育计划,认为新的智慧教育系统可以转变澳洲教育系统、吸引更多的学生,能授权给教师和管理者培养有高价值和全球技能的劳动力。我国学者祝智庭教授在综合国外对智慧教育研究之后,提出信息时代智慧教育是一种最直接的、帮助人们建立完整智慧体系的教育方式,其教育宗旨在于首先引导发现学习者的智慧,并通过协助发展、指导应用学习者的智慧,进而培养创造出学习者的智慧见解。

网络的普及加剧了数据的爆炸式增长,大数据时代已席卷而来。未来将是从数据中“钻取石油、开采黄金”的时代,企业对掌握信息管理与数据分析技术的信息管理类专业人才需求激增。本文提出如何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应用“智慧教育”创新完善信管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模式手段,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以有限静止知识为中心”向“以无限动态资源为中心”的转变。

二、基于智慧教育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具有四个特点:一是信管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二是信息管理与数据分析技术变化迅速;三是企业基于数据分析的管理模式快速演变;四是信息管理与数据分析依赖于智能感知、网络传输等相关设备。因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学手段和模式必须不断创新,以尽快适应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企业对信管人才的需求。

(一)智慧教育的环境要求

智慧教育通过新技术与周围教育环境进行智能化互动构建智慧学习环境,进而运用智慧教学方法促进学习者进行智慧学习,学习者从而获得多种智慧以满足自身和社会的需求。智慧教育环境(如图1所示)包含六个维度:学习者、促学者、资源、设备、工具和学习活动。学习活动作为中心环节代表着学习活动的发生。学习者在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是学习有效性发生的最终体现者。促学者作为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在不同学习环境中有不同的称呼,如学校教育环境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指导者,起引导性作用。资源包括学习资源和教学资源,资源作为知识的承载体,它的形式和使用方式将会影?学习活动的效果。设备和工具是数字化环境下对学习活动的关注,是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利器。

智慧教育更加强调信息技术在促进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中的变革。通过明确智慧教育的教学环境,可以建构更加符合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技术特征和专业教学需求的文化共享(伦理、责任、价值认同、利益观)学习共同体,为信管专业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内容、学习工具和实践机会等。

(二)基于智慧教育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与实践环境构建

基于智慧教育的信管专业课堂与实践教学学习环境框架,包括底层学习资源数据库、弹性分析云和用户使用终端三个部分组成(如图2所示)。智慧教育底层学习资源数据库分为原始用户数据库和聚合信息数据库,原始数据库保留了所有未经处理信息数据;弹性分析云的作用是综合用户需求,基于智能推送选择学习、教学和生活方式,促进学习的社会协作、深度参与知识建构;用户使用终端是基于移动、物联、无缝接入等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优质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和多种学习工具,使学习者拥有随时、随地、随需的学习机会。

第一,信管专业智慧教育资源数据库(包括原始和聚合信息数据库)。原始数据库来源于电子教学资源数据文档,教学资源可细分为理论性教学资源和实践性教学资源。理论性教学资源包括多媒体课件、课程视频资料、各种辅导资料、课程相关的案例库和试题库等;信管专业实践教学资源丰富,除了科研训练项目、开放性实验项目之外,还有学科竞赛、学术活动、企业实训等教学资源。聚合信息数据库根据原始数据库存储的数据,进行内容聚合,将高利用率信息提取出来形成“学习元”和“教学元”,再通过智能推送将这些信息推送到弹性分析云中进行分析,以便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

第二,信管专业智慧教育弹性分析云(包括期望分析和智慧内容分析)。弹性分析云根据社会期望、教师期望和学生期望在数据层传递来的原始“学习元”和“教学元”上添加相关的个性化、共享化和智能化标识,形成具有可重用的、支持学习(教学)过程的共享信息,以实现自我发展的、智能性数字化学习(教学)资源。弹性分析云利用学习分析技术进行智慧内容分析,通过记录学习历史数据,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优化学习过程,设计多种智慧型学习活动,提高智慧生成与应用的含量,并提供具有说服力的教学管理服务。

第三,信管专业智慧教育用户使用终端。用户使用终端设计是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优化学习过程、干预教学的服务管理。通过聚集、分类以及关联规则等操作,分析记录在学习管理系统中的学习者行为数据,生成实时的数据报告,并利用行为数据中反映出的规律来生成预测模型,评估学生知识建构能力,进而针对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如能力、偏好、需求)提供学习诊断、建议和服务,形成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学习元和教学元,通过智能推送服务和终端设备实现资源的互联和人的互动协作,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更加有效的支持。

三、基于智慧教育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

在大数据时代企业紧缺大量具有“大数据”思维方式、掌握数据分析技术的信息管理人才。如何利用智慧教育的技术与方法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培养,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和实践教学水平,完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培养企业满意的信息管理专业人才,是我国高等学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不可懈怠的追求目标。

(一)基于moodle平台构建信管专业主动式智慧学习服务平台

moodle平台(modularobject-orientedDynamicLearningenvironment,即模?K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是澳大利亚教师martinDougiamas基于构建主义教育理论而开发的课程管理系统。moodle平台中教育者和学习者都是平等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教育者和学习者相互协作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共同构建知识。moodle平台具有完善的web日志功能,学生自登录moodle平台访问课程的那一刻起,其学习行为就被平台记录下来,其浏览时长、访问各模块情况、互动情况等均被记录下来,这些记录都可以在课程的“报表”功能中找到。同时,教师使用社会网络分析工具nodeXL对学生在讨论区的交互关系进行分析,可以得到节点度量基本数据图和交互网络图,从这些图中可以了解每个学生对专业课程自主讨论、参与情况,并且能够掌握每个学生的回复与被回复情况,利用这些内容来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目前信管专业可以选择与数据分析技术密切相关的一些课程开展试点,这些课程有“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原理与技术”“商务智能与数据挖掘”(如图3所示)。

信管专业通过moodle平台动态记录与跟踪学生在不同场景学习的相关信息,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工具、数据挖掘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抽取、转换、分析和模型化处理,进而了解学生学习的行为动机和学习实效等,从衡量学生“在座位上的学习时间”转移到衡量学生的“学习效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改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基于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提升专业教师教学水平

2010年我国政府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造就专业化教师队伍。2012年教育部颁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因此,如何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成为信管专业建设的焦点问题。

整合技术学科教学法知识(tpCK,technological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是在舒尔曼pCK概念基础上整合技术而形成的面向21世纪信息技术时代的教师知识框架。tpCK代表着教师能够根据具体的教学情景的需要,综合考虑学科知识、教学方法和技术支持,设计恰当的教学方案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案知识。tpCK的核心是技术知识(tK,technologyKnowledge)、学科内容知识(CK,ContentKnowledge)和教学法知识(pK,pedagogyKnowledge)三者的动态平衡。tpaC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将技术“整合”到具体学科内容教学的教学法知识当中去,对于有效使用技术进行教学,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核心关键要素,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至关重要(如图4所示)。

从tpCK的发展机制来看,教师学习技术需要具体情景的支持和教师亲身参与设计技术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tpCK对教师应用技术的有效教学具有支配作用,它包含了具体教学情景中技术与学科知识、教学方法的真实的复杂关系,包括教师对技术的深刻理解,对自己原有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重新审视与反思,敏锐地在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方法的相互关系中寻求新的可能,如根据具体教学情景的需要设计新技术或利用新技术开创新的教学空间。

教师利用tpaCK思维框架从教学―内容―技术三者重叠交互教学法,根据信息管理专业特定的教学/学习情境(如师生的信息素养、基于问题情境的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风格与偏好、现有的数据分析实验教学设备环境等)的特点和约束条件,保持技术、学科知识和教学法三者的动态平衡,智慧灵活地选择应用恰当的教学法、学科内容以及支持技术,促进学生的智慧学习和智慧行为的涌现。

(三)基于学习分析技术(Learninganalytics)构建师生互动教学平台

智慧学习环境中的信息技术可以为教师团队提供各种支持,包括教学资源的获取、教师间的协调、师生的互动等。为促进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有效学习,通过整合论坛空间、微博、QQ群等多种方式,为师生提供一个互联网、移动网无缝互通师生教学平台,教师可以设置课程视频资料、课程设计任务库、各种辅导资料,课程测试空间历年试题等相关教学资源库,实现连接课堂教学、社区学习、资源环境的“联结”教学模型,通过网络虚拟环境和在线社区来连接教学、教师与学习者,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随着数据日益智能化,信管专业利用无线网络环境和学习分析技术重构传统教育模式中的基本过程与结构,教师通过数据挖掘、推断和建模等方法来分析学习者数据、用户信息、课程信息等重要数据,并对师生互访社群图和中心性进行分析发现潜在问题,从而在讨论区与学生开展互动交流进行个性化教育。教师借助互联网师生教学平台定期设置大数据相关问题的专题讨论,或对某个信息管理典型案例进行在线分析,通过对当前学习难点的在线集思广益和在线方案讨论,对学生实现个性化的教育指导。

(四)建设面向数据管理时代的实用自制教学实验的开放式实验室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企业管理进入了“从数据到信息,再从信息到知识”的发展阶段,众多企业都面临着大量的数据,但缺乏实用技术支持定量分析的困境。无论是在数据准备和数据清洗期间,或者在数据探索期间,数据分析基本理论复杂性对常见的统计分析软件如excel、e-views、SpSS等分析方法的应用提出了挑?穑?数据驱动领域的实践者对于如何学习、应用一系列实用的计算分析工具和解决方案存在着迫切的需求。

为迎合社会数据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发展的时代要求,加速培养与信息化社会相融合的复合型人才,信管专业改革实验教学手段,利用python、D3、mlpy、openrefine和mongoDB等数据分析工具设计有推广价值的实验软件、实验设备及教学方案,进行数据分析和模型构建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实验教学,加深学生对数据分析基本原理的理解与掌握。根据数据分析实验教学的需要,自制实验软件具备完整的数据分析处理、方案设计、图表再现等功能,满足数据分析、统计决策等方面的教学和实验需要,培养学生应用数据分析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的能力,解决数据时代的管理问题并进行相关决策。通过建设面向数据管理时代的实用自制教学实验的开放式实验室,使学生能够针对来自不同管理领域复杂的数据分析需求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提高学生在数据分析领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特色鲜明的信管专业人才。

(五)针对大数据行业建立开放式企业实训基地

大数据分析技术快速发展和现代企业管理决策模式的转变,决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必须与企业紧密结合。积极与阿里巴巴、杭州网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台湾鼎捷软件公司等多家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建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的企业实习实训基地。针对各类型企业不同用人需求,将企业实践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实际运作层面上理解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中抽象的定义、理论、模型,从整体上对专业内容进行认知与把握,实现课堂教学与企业现实业务结合,实现数据、环境和需求的互动。

为充分利用企业在信息化管理实践方面的知识积累优势,还鼓励学生参加企业实际项目开发,这样学生能最直接面对企业需求,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技术能力(工具、流程、专业知识)、管理能力(现代化管理理论、项目管理)和系统能力(系统开发、企业规划),通过企业工程师鉴定的方式验收项目成果,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相关课程的实际理解情况,使学生在实践中快速提高技术应用能力。

智慧交通的需求分析篇6

关键词:智慧城市;城市经济发展;智慧产业;信息整合

信息时代的今天,科技的发展早已今非昔比。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新事物与新思潮的出现与涌入,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社会的发展,智慧城市早已不是一个只出现于纸上的概念。本文结合近年来智慧城市的发展状况,进而分析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并提出了智慧城市如何更好的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对策,以期能够让人们引起足够的重视。

1智慧城市建设行业概况

1.1智慧城市发展现状

在我国,智慧城市这一概念从提出到发展至今,已经明显提升了各个城市的发展速度,实现了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目前已经在很多城市都成立了智慧城市试点建设,截至到2018年,我国范围之内的副省级及以上的城市当中的95%、地市级城市当中的83%,数量累计高达500个,均在《政府工作报告》或者“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或者正在建设智慧城市。而目前也已经有了290个城市入选了我国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建设。从2013年开始,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就已经迈入了建设高峰期,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对我国的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发展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

1.2发展历程及意义

在1990年的时候,美国旧金山举办把“智慧城市、全球网络”当成主题相关议会,把智慧城市的相应思想第一次公开到人民的视野当中。在2008年的时候,iBm公司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把“智慧地球”公开与人民的视野当中,第一次把“智慧地球以城市为基准”相应思想公开到人民的视野当中。在2009年的时候,北京把智慧城市当作一个全新的目标进行相应的建设,“智慧北京”、“智慧南京”等不同形式的智慧城市不断发展起来。在2010年的时候,在“十二五规划”当中作出如下解释,把“智慧城市”融入人民的日常生活当中的。在2014年的时候,在我国的范围之内累计总共由400多个大众型城市开始把智慧城市当作重点目标进行建设,“智慧城市”所表达的相应理念被融入城市规划当中,成为十分重要的建设目标。

1.3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1.3.1缺乏统筹规划

目前智慧城市的建设如火如荼,我国的智慧城市在建设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智慧城市的发展速度也曾一度滞缓,其中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长远规划,各个不同领域之间信息分割明显,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各个城市的标准不一,没有统一的建设要求体系。这将会导致不同城市所建设的智慧城市系统多少存在差异,彼此之间信息无法共享、整合、分析。当城市之间或者跨地区产业、跨产业合作企业之间信息无法共享,在全国范围内的智慧城市系统管理上带来不便。

1.3.2政府角色的定位不够准确

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由于政府角色的定位不够准确,在很多方面政府干预过多,减缓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进程。政策不落实,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就无法顺利开展,所以,应当以智慧城市建设企业为主,让企业之间形成良性竞争,而政府主要是做好引导工作即可,宏观上做好调控,这样才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才能够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实现智慧城市的科学发建设。

1.3.3智能产业发展不均衡

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需要依托于智慧产业,首先就是科技行业的发展,也就是高端智能产业。但是目前我国的智慧城市发展中,存在很严重的智能产业发展不均衡。传统制造业的发展相对平稳,但是物联网、云计算等高新技术的发展相对滞后,无法更好的为智慧城市建设做服务。

2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状况

2.1城市经济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在制造业、工业等领域的发展也取得了重大进步。目前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带动了其他领域的技术发展与革新,如生产制造业、服务业、电子科技行业等领域,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的到应用;另一方面,我国的工业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目前已经完成了从传统工业模式向新兴产业模式的转变,不仅如此,技术产业也日渐发展壮大,已然成为了工业领域中的主导型产业。

2.2国家计划投资规模

在政策方面,我国科技部已经在不断加大对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仅仅在“十一五”的前三年就投入了40亿元,国家发改委也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方面。在发展科技与经济上,我国越来越关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经济与科技问题,智慧城市恰恰结合了这些要求,发展经济的同时可以节能减耗,是最佳的可循环经济模式。

2.3城市经济发展遇到的问题

2.3.1拥挤的城市交通

由于在城市建设之初,城市规划不够完善,导致了城市在自身的后续发展当中产生了各种不同形式的交通问题,交通拥堵就是经常会发生的问题。在1980年以来,中国在特大型的城市市区当中机动车保有量十分巨大,让平均时速从20公里降至了12公里。在许多大型的城市中心,机动车的平均时速降至了8-10公里。在我国的范围之内拥有31个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型城市,他们当中绝大多数在交通流量负荷方面已经达到了饱和的状态,一些城市在中心地区的相应交通处于半瘫痪的状态。

2.3.2城市环境严重污染

空气污染已经成为目前城市污染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尤其是雾霾。我国把煤当作最主要的能源来进行使用,但是煤在燃烧的过程当中会让数量十分庞大的烟尘扩散出来,同时会产生二氧化硫等不同的污染物,让大气被严重污染。我国在实施城市化的过程当中,在机动车方面的保有量不断得以增加,让机动车所释放出的相应尾气对城市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影响。

3智慧城市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分析与对策

3.1智慧城市促进智能产业发展

3.1.1促进作用

智慧城市涵盖了智慧交通、智慧政府、智慧环保、智慧学校、智慧港口、智慧能源、智慧社区、智慧医院、智慧物流、智慧生活、智慧企业、智慧银行等,让这些不同的智慧行业能够在跨行业当中实现有效的合作,并开发出相应的应用程序。智慧城市建设涵盖的智慧产业领域十分广泛,此些都同城市相应的发展水平、在经济发展当中表现出的相应水平、在科技发展当中表现出的相应水平、在区域当中表现出的相应竞争力等息息相关。因此,大力发展智慧城市建设,有利于城市科技水平的提升,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

3.1.2大力发展智能产业

如此多的智慧行业要得以实现,必须把智能产业当作主要的事业进行发展,智能产业在相应的科技领域是比较高端的,举例来说,传统制造业、其他的新兴产业。实际上,很多行业都会涉及到高端智能产业。并且,高端智能产业在我国的“十二五”规划中已经被定位为重点项目,该产业旨在一方面,让传统的行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型升级提供符合相关要求的对应重大成套设备,例如:自动化领域、节能降耗方面以及智能化等;另一方面,开发建设重大工程当中符合相关要求的相应成套设备,例如核电、能新能源工程、智能电网等工程项目的发展。新兴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缓解能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的问题,通过智慧城市发展新能源、核电能以及智能电网等工程项目,减少煤的消耗,减少大气污染,给地球空气质量保驾护航。

3.2智慧城市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3.2.1智慧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辐射范围

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将会辐射到很多的行业领域,智慧城市囊括了经济、政治、技术、文化等许多不同方面的相关内容。智慧城市能够借助相关的数据、结合相应的信息、使用各种形式的通信技术对城市的核心系统进行整合,进而对公共安全、医疗、民生、环保、工商业活动、城市服务等不同领域所提出的相应需求做出一系列的智能响应,给人们的城市生活带来便利,打造一个更加高效、便捷、高科技的城市宜居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3.2.2政府应当发挥平台作用

智慧城市是由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互作用结合而成的产物,发展智慧城市将会间接的推动城市各方面经济的发展,也会给城市医疗、生活、交通、管理方式等诸多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与发展促进。要想进一步发展智慧城市的建设工作,就需要打破各个行业以及各个部门之间的条块分割,进一步带动城市实体经济的发展。政府部门应当做好引导与服务,充分发挥平台作用。通过推动改革和创新,将各个部门之间原本分割开来的数据,进行整合,实现跨界的多方面合作,同时,要将这些数据分析对社会公众进行开放,让其能够为社会提供相应的作用。

3.3智慧城市促进信息消费增长,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3.3.1促进信息消费增长

智慧城市将城市各类信息整合到了一个平台上,这就需要宽带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能够满足智慧城市建设的需求。构建泛在、宽带、安全、融合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让信息相应的消费内容变得更为丰富,建设出“透彻感知、全方位互联、高度智能化”的智慧城市群,让信息消费能够又快、有好的得以发展。电信行业会为此投入数量十分庞大的资金,全力推进光网城市、畅通网络、宽带无线城市、信息中心、数字民生、数字产业、电子政务、数字园区等不同的信息化重点工程。智慧城市建设,将会促进城市信息化的发展,促进城市信息消费。将加快“宽带城市、智慧城市”建设,打造“智慧政府、智慧民生、智慧产业”,推动城市信息消费快速增长。

3.3.2统筹规划,整合智慧交通信息缓解交通拥堵

智慧城市建设之初,建设者要做好规划工作,考虑到未来城市发展可能出现的需求,编写好详细的方案。在智慧交通的建设之初,要对城市的车辆持有量以及预计城市未来车辆的持有量进行调查,对城市道路分布、城市建筑群特点、早起城市建设规划图等资料进行详细调查,要重视智慧交通信息系统的建设,完善城市交通信息整合平台,参考这些数据制定出更加准确的智慧城市建设方案,从而有效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智慧交通的需求分析篇7

智慧中枢:让城市管理“全面响应”

从本质而言,智慧城市可以被比喻为一个生态系统,由市民、社区、交通、能源、商业、通信、水资源等子系统组成。这些子系统又形成一个普遍联系、相互促进、彼此影响的整体。在科技不够发达的过去,这些子系统无法互联互通,也无力为城市发展提供完整的决策信息支持。随着科技的发展,借助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it技术,城市中的信息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物理基础设施、商业基础设施等联结成新一代智慧化基础设施,构建起跨领域、跨子系统的综合应用信息系统。这犹如给城市装上网络神经系统,使城市中不同部门和系统之间实现了信息共享和协同作业,拥有了“智慧中枢”,从而能更合理地利用资源、做出最佳的城市发展管理决策,及时预测和应对突发事件和灾害。

智慧社区如同智慧城市中的一个个“小细胞”,是应对城市化发展新挑战、打造高品质城市生活的基石。它以智能、人文、服务为理念,以管理精细化、服务人文化、运行社会化、手段信息化、工作规范化为建设思路。以信息化技术手段为支撑,统筹各类服务资源,满足社区居民、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需求。从实践成果来看,智慧社区是公共治理的一种新模式,为辖区居民和单位、社会组织提供“全面响应”的智慧生活状态,真正实现寓管理于服务,在服务中体现管理的社区治理目标。

作为构成智慧城市的基本单元,智慧社区信息化建设共经历了非可视楼宇对讲、联网的非可视楼宇对讲、可视的楼宇对讲终端、智能化小区、数字化社区、智慧社区六个阶段(见图1),为优化社区资源配置,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提供了帮助。在政府公共政策的指引下,构造智慧社区先进的信息化应用环境,能引导公共部门、市民、企业进入信息化时代,改变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方式。

“三网一云”:信息技术构建人文社区

智慧社区是在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无线网)的基础上,使用高性能计算机和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整合巨量数据和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和复杂计算,最终形成以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为主要特征的城市社区发展新模式。概括而言,智慧社区就是“三网”与“一云”的有机结合及广泛应用。

智慧社区的结构主要包括访问层、应用层、网络层和感知层(见图2),相应地,智慧社区拥有四个核心特征:

更深入的智慧化感知。社区拥有大量的信息资源,建设智慧社区可通过分布在社区重要基础设施、公共环境中部署的传感系统、自动监测和监控设施等快速获取城市所需信息并进行分析,实现社区信息与数据的实时收集与存储,便于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立即采取应对措施并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方案。

更全面有效的互联互通。通过城市高带宽的固定网络、无线网络、移动通信网络可将个人电子设备、组织和政府信息系统中收集和储存的分散信息及数据进行连接、交互、多方共享和协调,帮助用户从全局的角度分析并解决问题,使工作、任务通过多方协作或远程操作成为可能,从而彻底改变城市社区管理与运作方式。

更深入的协同关联应用。通过管理体制的创新保障,构建身份认证、目录交换、结算清分、信用评估等技术平台的体系性建设,确立信息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和协同性,促进分布在城市不同角落大量数据的流转、交换、共享、比对,形成城市社区治理“主动发现问题一功能自协调一及时处理问题”的良性机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收集到的数据,以获取更新颖、系统且全面的结论解决特定问题,更好地支持城市发展决策、行动和创造新价值。

更人性化的人文关怀。以人(社区用户)的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以生活更美好为根本目标,力求通过智慧社区的建设提高社会管理的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构建涵盖社会管理、服务、建设、动员、组织等于一体的智能化综合信息服务管理平台,最终实现智能、人文、宜居的现代新型社区。

谋篇布局,打造“一盘棋”管理模式

根据调查,当前社区居民的需求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生存需求,包括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劳动就业、医疗保障等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第二层次为生活需求,包括提高和改善生活质量所需的服务如体育健身、文化娱乐、科技教育、网络购物等。第三层次为民主参与需求,包括居民参政议政、参与社区民主管理、民生服务调查等。为此,上海智慧社区建设以人为本,以加强社区自治能力、实现社区事务受理服务“全市通办、全年无休、全程公开”、满足居民全方位需求为最终目的,统筹利用社区服务资源,扩展多元化服务渠道,加快推动社区信息化带动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管理创新的步伐,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智慧社区信息化平台总体架构以社区事务服务、生活服务为核心,协同政府各类相关业务系统,统筹各类社区服务资源,形成“6+n类服务渠道、2大专业服务平台、10个应用支撑系统、1套业务协同体系、1个社区综合资源库”的总体架构(见图3),构建联通各类社区信息化资源,实现面向社区民居和基层组织的数字智慧社区。

智慧交通的需求分析篇8

关键词:智慧企业智慧城市

世界城市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服务型经济的趋势意味着城市在其发展、经济和政治上获得了更多的控制权。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被用于构成城市的核心系统,并变得被感知和互联互通,进而实现高层次的智能,智慧城市应运而生,现在发达国家地区也是在产业转型和社会发展当中,认识到了“智慧城市”的前瞻性、超前性,相继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战略举措。

而智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智慧产业的支撑,智慧产业是知识型经济中的一个代表产业,诞生在英国,发展于欧洲,是20世纪支撑欧洲GDp的主要产业之一,也是今天伦敦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产业,2010年为50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年营业额超过210亿英镑。但是智慧产业的基础是智慧企业,智慧企业具有前瞻性,能够迅速、灵活、准确解决问题,具备透明信息、协同合作、敏捷反应、精准决策、前瞻战略、创新服务和低碳绿色七大基本素质,是一个智慧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组成部分。

1智慧城iti的概念与内涵

1.1智慧城市概念

iBm公司把“智慧城市”定义为“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智慧城市发展的背景是全球信息通信技术、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加速发展和资源环境压力的日益加大。其基础,一是城市设施物品充分感知;二是信息网络互联互通;三是信息资源深度整合;四是知识资本充裕积累。其本质是汇聚人的智慧,赋予物以智能,把人的智慧和物的智能紧密地结合起来,促进城市的科学发展。其核心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信息和知识资源。其关键,一是城市决策运行的智能化、协同化、精准化和高效化,分散功能一体化以及管理服务流程的重塑优化;二是智能产业的集聚化;三是居民信息、知识获取利用能力建设的普及深化和常态化;四是资源环境的智能化和低耗化。其目的,一是实现经济社会科学管理、民生服务高品质;二是实现现代产业转型升级;三是传播和实现优秀的人文素质;四是实现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1.2智慧城市的内涵

1.2.1全面感知

智慧城市基于无处不在的智能传感器和信息设备及传输网络,实现对城市物理空间的全面、综合的感知,动态地获取城市运行的各种信息,对城市核心系统进行实施感测,实现城市各部分和管理中心的无缝对接。将收集的数据整合为城市核心系统的运行图,方便城市管理者对自然环境和城市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控,有效地消除了信息孤岛效应,对问题实时监控,拓展了分析问题的信息集、通过云计算优化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了传统城市的运行方式,可以极大地改善城市的管理和运行效率。

1.2.2协同运作

通过城市“三网”融合,再加上物联网和基于云计算平台的多元异构数据(多参考系、多语义、多尺度、多时相等)的整合,构建智慧城市的信息基础设施。在此基础之上,建立完善的公共管理服务平台,将城市各部分信息资源整理分类开放使用,打通信息壁垒,为用户提供良好的服务――政府协同办公、城乡协同治理、面向居民和企业的协同服务,创造高效的城市信息运行环境。

1.2.3激励创新

智慧城市对所感知到的海量数据通过强大的云计算平台,进行优化处理,按照不同的需求进行不同深度的处理、挖掘与延伸,为人们提供不同种类、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务。同时智慧城市加速了有价值信息的扩散,减少了人们寻找信息的机会成本和交易成本,降低了整个社会的运行成本,给了政府、企业、个人更多的创新的灵感和机会,鼓励在智慧城市提体系内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明前进提供不息动力。2智慧企业的概念和内涵

2.1智慧企业的概念

智慧企业,在企业内部各种信息能够全面快速的收集,信息能够高度共享和协同传递,能够对信息进行知识管理层面的加工创造,形成有价值的专家经验库,指导后续的持续改进。企业本身在智慧架构和信息技术下能够高度的自适应和自调整,达到高度协同和快速响应,以高效的满足企业的各种业务目标并实现价值。

智慧企业是群组和人的一个重要载体,首先是团队和人在企业开放共享的环境下能够产生智慧,其次才谈得上企业可以进一步聚合这些智慧。企业如果约束个体智慧和能动性,那企业本身也无法产生智慧。领先行业的伟大公司往往更关注组织的数据精准和业务敏捷性,并通过流程的优化实现组织的动态经营,以组织内外协作和互联互通实现智慧运作,通过绿色、创新管理机制探索全新工作方式和商业模式,通过前瞻的决策应对未来日益复杂、快速和多变的商业环境。

2.2智慧企业的内涵

具体还是从可感知,可协同和可智能三个方面来认知智慧企业。

首先是可感知,企业内的可感知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个是物本身的可感知能力,另一个是人本身的感知信息。企业内的各个业务系统往往就是感知单元,企业业务人员通过业务系统将各种感知信息录入到业务系统中形成各种有价值的业务单据数据。传统的业务系统往往过于关注标准化的业务流程和业务单据,而弱化了人本身的作用,也就是说在企业内有大量的由于个人、群组、企业部门间交换协同的各种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信息,往往并没有被进行数据采集。所以企业社会化也是想将社会化基因引入到企业内部,去解决更加泛在信息的采集问题。原有的业务数据要进一步结合产生数据的个人、群组、人和人交互,场景和环境才能分析出更加有价值的结果。

其次是可协同,企业和人一样,是由多个有生命力,能共享独立的业务单元组成,但是要完成企业端到端流程或业务目标,往往需要各个业务单元之间的高度协同。

如果将协同分为几个方面,第一方面是信息的集中化和信息的共享,包括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信息,企业内首先要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化的知识库,并进行知识的加工处理和再创造;第二方面是信息交互和协同,各个业务部门间,人和人之间需要对各种有价值的业务信息进行快速的交换和协同,同时还要保证数据传递的高效性和一致性问题;第三个方面是资源的复用和整合优化,谈复用是从降低成本和标准化的角度来谈,不管是业务职能,业务功能模块,还是业务知识,只要复用就能够大幅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而复用的实现是集中化并以共享服务的方式提供能力。如果延伸到业务领域则涉及到人力资源,供应链,财务各种共享服务;延伸到企业内信息化建设,则涉及到企业的主数据,共享数据中心,共享服务平台,技术和产品平台。

随着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在企业内部的引入,这些技术的引入真正实现一个无边界的随时随地的办公环境和桌面。特别对于高新技术企业,后续发展趋势是云办公,完全是一种基于云端应用的虚拟化在线协同团队,这大大地解放了传统企业环境的制约。我们看到很多智慧企业解决方案,基本都会谈到手机办公,云端协同等,确实是一个比较基础的应用。

最后是可智能,企业要智慧必须要有拟人化的分析能力,而这个需要两个基础,一个是大量采集数据作为基础,一个通过长时间模拟验证的分析模型和决策模型。传统的Bl可以根据标准化的参考模型得出具体的问题点,但是却很难真正分析到产生问题的根源。过渡的关注数据,而减少了对人和环境的关注,导致分析出现较大的偏差。企业要真正实现智能化,体现智慧绝对不是简单的传统的数据建模和数据仓库,给出一堆的指标体系,更加重要的还是更加复杂的数据类型,更加复杂的社会化因素引入后的关系分析和模拟。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将人脑、团队思维模型引入到企业内。

智慧企业应该是一个前瞻性的,并具备迅速、灵活、准确解决问题能力的企业,而这样的企业具备透明信息、协同合作、敏捷反应、精准决策、前瞻战略、创新服务和低碳绿色七大基本素质。

3智慧城市建设推动智慧企业发展

当前,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日新月异,尤其是新一代智能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技术不断涌现。在此背景下,各国政府确立建设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将形成对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的“催化效应”,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性转变。对制造企业来说,一方面,建设智慧城市需要海量的智慧基础设施、智慧产品、智慧技术和智慧设备等,这些都需要智慧企业的参与配套,由此,智慧城市建设会形成市场巨大、范围很广、链条很长的智慧产业链,催生一批智慧企业;另一方面,智慧城市建设将促使智慧技术向传统产业领域辐射渗透,给传统产业植入智能化、信息化的“芯片”,加快开发智能化、数字化、智慧化的新产品,从而推动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为智慧企业。

3.1智慧城市建设推动智慧产业链

根据管理和技术咨询公司博斯艾伦(Boozallen)的研究,在未来25年内仅对全球的城市供水、供电和交通系统进行智能化改造,就需要投入40多万亿美元,这一数字差不多是全球所有股票市场上所有股票的市值。另据iBm中国商业价值研究院的研究结果,未来中国仅在“智慧医疗”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就将超过300亿元人民币,“智慧城市”建设派生的智慧产业市场之大由此可见一斑。然而,除了已经目的明确的iBm等少数几个大企业,许多企业对自身在这次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链整合浪潮中的定位依旧模糊不清。

厘清智慧产业链是企业找到在产业链上的定位、确定转型升级的目标方向和积极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前提。

从智慧技术来看,较为主要的产业有射频识别装置(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数据交换和数据处理系统等。

从智慧基础设施来看,较为重要的产业分工有智慧的能源、智慧的电网、智慧的建筑、智慧的水利、智慧的石油天然气、智慧的医疗和智慧的金融等。他们主要需要制造业参与的是:

智慧的能源――智能石油开采系统、高精度能源勘测感应器、智能油田监测系统等。

智慧的电网――智能电表、智能发电设备、智能输配电设备等。

智慧的建筑――高性能咨询通信设备、家庭自动化设备、智能防盗系统、管线咨询系统智能环境调控系统等。

智慧的水利――防汛抗旱智慧智能决策系统、感知湖面智慧系统、智能水路监测系统、智能水面运输调配系统等。

智慧的石油天然气――智慧油田技术、智能采掘系统等。

智慧的医疗――医学影像存档、智能医疗资讯系统、远程医疗救助系统、智能医院运营系统甚至身体中监视我们的健康仪器等。

智慧的金融――智能交易系统、智能结算系统、智能金融后台管理系统、银行智能调配设备、证券智能调配设备等等。

从智慧应用系统(终端)看,较为主要的是智慧的交通、智慧的物流、智慧的外贸、智慧的气候系统、智慧的零售、智慧的食品、人工智能系统等。他们主要需要制造业参与的是:

智慧的交通――高精度道路感应器、智能铁路系统、智能公路系统、智能航空系统、智能航运系统、智能交通调配系统、机车升级、超导磁悬浮列车、出租车智能服务管理系统、自动售票机等。

智慧的物流――集装箱智能标识系统、智能的货物分拣系统、智能物流决策协调系统等。

智慧的外贸――高清视频对话系统、智能的外贸交易系统等。

智慧的气候系统――智慧型环境监控系统、天气实况警示系统、智慧型灌溉系统等。

智慧的零售――智能的供应链管理系统、智能客户管理系统、智能的零售系统、智能的交易系统等。

智慧的食品――智能追踪系统、智能食品安全监测系统、智慧的冰箱(配备读取器和天线,协助商店维持产品保鲜、控制产品储存环境以及通过即时销售资料管理库存情况)等。

人工智能系统――智能通信系统、智能机器人等。

当然,

“智慧城市”建设派生的制造业产业链远不止这些,需要结合实践不断研究、挖掘和细化。

3.2智慧企业是发展智慧产业的基础和条件

管理大师德鲁克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一书中曾阐明知识已是一种生产的要素,而且是全球化经济环境中最重要的关键资源。“今后,靠制造或搬运,再也不可能获得超额利润,即使掌握资本,也无法赢取高额利润。现在靠传统资源――土地、劳力、资本愈来愈赚不了钱,唯一的或最起码具备的利润源是信息与知识。”

现代智慧企业从过去单纯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服务)转向知识化服务乃至专业知识的供应商是整个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过去的消费者知识水平和现在的消费者的知识水平已经发生了本质性的差异,过去的消费者掌握知识的条件和速度与今天网络化时代的消费者是存在质的差别。消费者的需求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单纯满足生理的功能性的需求已经不能被满足。所以企业的定义或者企业服务的性质正在悄悄发生变化:不能建立起知识化管理流程的企业,不能建立起知识化服务的智慧企业――不能贡献知识和智慧的企业将会被淘汰出局。

也正是基于此,传统企业为了应对新的生产、市场环境,越来越多地通过固定网络、无线网络、移动通信网络,可以实现实时在线与企业内外部连接起来,从而可以从全局的角度分析并实时解决问题和管理决策,使得工作、任务通过多方协作远程操作成为可能,从而彻底改变企业经营管理与运作的方式,转型升级成为了智慧企业。

智慧企业通过管理体制的创新保障,构建身份认证、目录交换、结算清分、信用评估等技术平台的体系性建设,确立信息、系统之间的层次性。从而促进分布在企业不同角落海量数据的比较、流转、交换、共享,为企业管理提供良好的协同工作环境。通过数据的交换共享将极大推动企业管理运营的良性循环:监控――主动发现问题――功能自协调――及时处理问题――科学决策――实施――实时反馈。在互联互通网络,数据交换与共享基础上,以企业间的互动为核心构建管理经营与服务平台,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整合式的协同服务、面向市场的协同经营、面向上下游的协同供应链、面向消费者的协同式服务、面向行业的协同管理决策,从而为智慧产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3传统企业向智慧企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智慧城市建设是以开放式创新的理念汇集大众智力资源,并根据社会需求将相关技术打造成一条囊括全球全行业的产业链和产业群的过程。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长的一次产业链整合,现有行业的企业将在这条产业链中一一定位与固化,直到下一次技术革命的到来,传统企业要抓住这个机遇,向智慧企业转型升级,积极主动参与智慧城市建设。

首先,要树立抢抓机遇的意识。机遇,可遇不可求,稍纵即逝;抢抓机遇,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企业要把握智慧城市建设的历史性机遇,认真研究智慧制造产业链,充分利用全国乃至全球的智慧产业巨大市场需求,朝智慧企业方向转型升级。

其次,要加快培养和引进相关人才。对智慧制造企业这样的科技型企业来说,不仅需要大量的技术骨干人才以及创新型、复合型、领军型高端人才支撑,企业人才的结构也需要进一步优化调整,包括人才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层次结构、职能结构以及年龄结构等,这些问题都要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的办法来解决。

第三,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推进产学研紧密合作。智慧制造需要产学研紧密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进。行业协会在制定行业发展规划,推动构建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组织企业围绕行业重点领域的共性核心技术开展联合攻关,组织重大项目集成创新解决成果的工程化应用问题,帮助科研单位推广成果解决企业组织技术难题,组织产学研联合申报和实施省、部及国家计划项目等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智慧交通的需求分析篇9

关键词:智慧城市;核心逻辑;盈利模式

中图分类号:F290

智慧城市无疑是一股热潮,但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智慧城市,基本只在其中的一两项应用上实施较好;而中国的所谓智慧城市,虽然规划很全面,但目前大多没有落地,或仅在某一项业务上进行了若干探索。笔者希望通过对智慧城市的解读和分析,能帮助大家对智慧城市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当前在产业与资本市场层面,智慧城市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概念。那么到底什么是智慧城市呢?按照2013年11月总理在“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论坛”上的讲话,“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形态,是包含全新要素和内容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智慧城市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智慧的感知、分析、集成和应对各类社会活动与公共需求”。

想象一下这样“新的城市形态”――不用跑无数个政府部门,在电脑前就把各种申请搞定;不用担心停车、拥堵的问题,车上的智能导航已经链接城市的“大脑”给你规划了最佳路线;走进小区打开快递柜,本来忘买的米油已经在里面;一进家门气温、光线已经调到了自己最喜欢的状态,一杯你最爱的热咖啡已经在桌上冲好;有点不舒服的身体通过家里的穿戴设备检测,已经传送给了自己的医生,医生通过视频发来了诊断……这就是我们在智慧城市里的生活。而且这一切正在发生。

据统计全球已启动或在建的智慧城市已达1000多个,未来还会以20%以上的增速增加,如斯德哥尔摩实施的智慧交通项目,引入RFiD技术,自动识别入市车辆拥堵降低25%,交通排队时间下降50%,尾气排放量减少8%~14%,温室气体排放减少40%。智慧城市在全球不同城市还有其他不同应用,如英国伦敦正在实施的电子政务云、德国汉堡正在实施的智能建筑、美国波士顿正在实施的智慧医疗等(见表1)。

而中国多地也启动了智慧城市的项目,如佛山电子政务,统一规划和标准,实现多部门协同;也包括乌海实施的智慧安全项目、辽源实施的智慧医疗项目、上海实施的智慧城管(见表2)。

智慧城市无疑是一股热潮,但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智慧城市,基本只在其中的一两项应用上实施较好;而中国的所谓智慧城市,虽然规划很全面,但目前大多没有落地,或仅在某一项业务上进行了若干探索。笔者希望通过对智慧城市的解读和分析,能够帮助大家对智慧城市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一、智慧城市核心逻辑

本部分从两方面作以阐述。

(一)生产力发展的逻辑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路,社会进步体现在,以生产工具改变为标志的生产力的进步,而生产力的进步会带来社会关系的改变,从而导致社群模式的变化。就如出现工业设备这样的生产工具替代了农业机具,导致了社会关系由农业社会进入了工业社会,而在城市形态上就从农业村庄、城镇跃迁到了工业化城市(见图1)。

智慧城市就是我们所说的“新的城市形态”,也就是新的社会关系的表现。智能设备、网络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带来了生产工具的进步或者是说生产力的跃进,导致了社会关系进化到了网络社会,而城市形态上就表现为智慧城市。从这个简单的逻辑上讲,智慧城市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就像电脑手机的普及,已经改变了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一样。

(二)政府诉求的逻辑

政府无疑将在智慧城市的构建中扮演主角的角色,也是最有力量的角色,企业和民众也是不同角色的参与者。政府在智慧城市功能上最核心的三个诉求是“保稳定、惠民生、促发展”。信息化、智能化无疑是保稳定最佳的实践方式,这也是网络化管理出现的原因;而产业的发展除了基础设施的提供以外,也需要供企业提高运营效率的信息化、智能化的平台,也导致了“招商引智”替代了“招商引资”;在越来越接纳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民众,对于政府的效率、生活的便捷程度等提出来更高的要求。而这些正是智慧城市的题中之意。

所以,从智慧城市最有力量的主角――政府的视角来看,智慧城市是与政务、民生、产业等优化升级最好的形式,是“保稳定、惠民生、促发展”最佳的路径。

二、解构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与我们的息息相关,从衣、食、住、行等平常的生活,到学习、看病等特别的场景,甚至是我们的工作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我们尝试通过不同的维度去解构一个宏大的智慧城市,能够让我们对于智慧城市有一个更加结构化和清晰的方式去认知。

(一)应用场景角度的解构

智慧城市有无数个智能的应用场景,就像今天我们城市中不同的场景一样,丰富多彩。参照不同的智慧城市的设计,我们总结出了智慧城市发展的三个核心的发展诉求――政府对于“保稳定”的诉求;政府和民众对于“惠民生”的诉求;政府和企业对于“促发展”的诉求。分别对应了智慧政务类、智慧民生类、智慧产业类这三大智慧城市核心板块。对应智慧城市三大核心板块,又有无数具体的应用场景,笔者总结为以下19种应用场景(见图2)。

1.智慧政务类

智慧政务类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智慧交通。将先进技术运用于整个交通管理系统,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运输综合智能控制和管理。

二是智慧安全。通过智慧传感芯片,将信息进行及时感知,实时传送,让人与物能够实时的智慧互动,构成一个安全和智慧的新安全时代。

三是智慧城管。利用信息化手段和移动通信技术手段来分析、处理和管理整个城市的所有城管部件和城管事件信息。

四是电子政务云。借鉴云计算模式的思想,以互联互通的政务网络为基础,集中管理政府计算资源(基础设施、硬软件、信息),采用动态易扩展的部署和分配资源,整合集成电子政务系统。

五是智慧应急。以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为支撑,软、硬件相结合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系统,具备日常管理、风险分析、监测监控、预测预警、动态决策、综合协调、应急联动与总结评估等多方面功能,以实施应急预案、实现应急指挥决策。

六是智慧国土。以国土资源遥感监测数据系统和综合监管平台为重点,构建的覆盖全区域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一体的国土管理与检测。

七是智慧环保。借助物联网技术,把感应器和装备嵌入到各种环境监控对象(物体)中,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环保领域物联网整合起来,以更精细和动态的方式实现环境管理和决策。

2.智慧民生类

智慧民生类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智能建筑。综合运用现代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现代技术,实现建筑的信息化、自动化控制与节能管理。

二是智慧家居。以住宅为平台,利用综合布线、网络通信、物联网等技术,将家居生活有关的设施集成,构建高效的住宅设施与家庭日程事务的管理系统,提升家居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艺术性,并实现环保节能的居住环境。

三是智慧社区。充分借助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构建城区(社区)发展的智慧环境,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过滤处理的新的生活、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等模式,面向未来构建全新的社区形态。

四是智慧教育。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构建智慧学习环境,运用智慧教学法,促进学习者进行智慧学习,最终达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与教育效率的目的。

五是智慧医疗。通过打造健康档案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利用最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

六是智慧养老。指利用先进的it技术手段,研发面向居家老人、社区的物联网系统与信息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实时、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

3.智慧产业类

智慧产业类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智慧能源。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和新一代信息化技术将各种能源关联起来,进行智能化开发、开采、输送及使用的能源系统。

二是智慧研发。利用互联网技术与组织模式,从价值流程、高效组织和工具与技术三个方面来构建智慧研发管理系统。

三是智慧制造。智慧制造是以人为本、借助先进的新兴信息技术、系统工程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手段,为制造全生命周期活动中的人、物、环境进行智慧化的感知、互联、协同和智能处理的技术与组织模式。

四是智慧营销。是以客户为中心,以需求驱动商业的价值链,研究制定新一代电子商务的解决方案,实现企业在营销、管理上的智慧转型,获得长期竞争优势。

五是智慧物流。将物联网、传感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通过以精细、动态、科学的管理,实现物流的自动化、可视化、可控化、智能化、网络化等,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的系统平台。

六是智慧金融。社会化网络、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深入应用,带来的金融体系和商业模式的变革,推动资金更顺畅的流通,更合理的配置,更安全的使用的系统平台。

(二)产业链角度的解构

在产业链的维度,我们区分清楚智慧城市建设的主体,并厘清他们之间的关系,把智慧城市分为上游-产品提供、中游-系统集成和下游-运营服务(见图3)。

1.上游――产品提供

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上游主要是基础设施、硬件提供商、软件提供商。上游玩家众多,逐步成为了红海市场,为了追求更大的价值,上游厂商有逐步向中下游转型的趋势。比较典型的企业是做视频监控设备的海康威视。

2.中游――系统集成

智慧城市系统集成商开始从智慧应用领域走向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从部分应用小集成走向智慧城市大集成,试图建立标准和抢占智慧城市运营权,从而成为运营平台,实现数据变现。比较典型的企业是做智慧交通运营的易华录。

3.下游-运营服务

主要包括内容提供(外部信息导入)、网络提供(数据传输)、云服务(数据处理与分析)、运维管理(日常运营与系统升级)。不同应用的运营商往往仅在自身所在领域利用专业优势积极参与运营,但不同业务和不同区域之间少有联通,运营高度分散。同时,现在运营盈利模式模糊,数据的挖掘和变现能力差。

(三)技术角度的解构

智慧城市是基于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样具有这些技术层次的特点。我们可以将智慧城市从技术的角度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也可以形象的说智慧城市的技术层次是端、管、云和应用。

一是感知层(端)。感知层主要由各种终端构成,用以信息的收集,是智慧城市所有的“感官”,伸向城市的各个角落收集信息,正如人的眼、鼻、耳、手一般。

二是网络层(管)。网络层主要用于信号的传输,现在信号传输的主要途径是,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和电网。它们如同智慧城市的神经将“感官”所收集到信息传递给大脑。

三是平台层(云)。而这个“大脑”正是我们所说的平台层。它主要是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平台层就如智慧城市的“大脑”一样,对“看到”、“听到”、“闻到”、“摸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为决策和服务提供支持。

四是应用层(应用)。应用就是我们所说的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等这些具体的应用,它们会以不同的形式与我们的生活发生关系,甚至可以说它们就是我们的生活。

三、智慧城市的盈利模式

正如上面的解构,智慧城市从外在表现形式到内在的构成,都是极其庞大的,需要多方的参与才能完成。而盈利模式是否清晰就决定了厂商参与的程度。我们将智慧城市建设的参与主体及其关系见图4。

根据这些智慧城市建设主体的关系,我们总结了智慧城市的四种赢利模式。

(一)出售设备盈利

依靠智慧城市、智慧地球等前沿概念,向政府等“智慧城市”的主导方出售硬件设备。这种模式就是单纯的“B2B”模式,主要优势是设备技术门槛较高,政府支付能力较强势;而劣势是企业无使用和运营权利,若不计设备维护费用,则只能享受短期一次性回报,不可能发育出“羊毛出在狗身上”的创新商业模式。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企业是iBm和Cisco。

(二)城市与地产开发盈利

通过提供智慧城市产品、建设等服务,获取城市与地产开发许可权限以及招商引资佣金。这本身是一种资源置换的模式,对于企业的城市、地产开发运营能力的要求极高,否则有现金流断裂的可能。同时,若企业在智慧城市空有概念而无实际的成果,最终会影响商誉。这种模式几乎只有地产商才能操作。

(三)与政府合作应用服务

与政府在“智慧城市”的应用服务端展开合作,提供软件及数据服务,从中收取佣金或提成(如交通违章罚款分成)。对于企业来讲这种商业模式有部分运营权,可以长期运营,是一种不错的商业模式。但是诸如智慧交通等应用,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进入门槛较高。通过Bot模式建设智慧交通的易华录是这样的模式。

(四)与商家合作应用服务

直接与商家合作,线上整合“吃住行游购娱”相关商家资源与信息,供消费者自主选择,收取商家佣金。这种模式是一种典型的互联网模式,也能长期运营创造收益,但是整合商家的难度较大。单纯的互联网模式下已经产生了与商家合作应用服务的模式,如天猫、携程都属于这样一种模式。

参考文献:

[1]金江军.迈向智慧城市:中国城市转型发展之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2]张建雄.“智能家居”建设的规划思想解析[J].中国公共安全,2013(1).

[3]黎林峰.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第八届中国智慧城市建设[J].中国建设信息,2013(11).

智慧交通的需求分析篇10

在2012年大学毕业的彭淑明看来,自己正式工作后操作的首次专题报道“当然很成功”,“不管是香港还是内地,我们的点击量都创造了历史。”他是大智慧(601519SH)旗下阿思达克通讯社的员工,这家刚刚于2012年11月初获准运营的机构是继新华通讯社和中国新闻社之后内地的第三家通讯社,同时也标志着第一家由民营企业控制的香港通讯社落户。彭淑明和他的同事们因此赶上了对“十”的报道。

“对十的专题报道是我们在内地的第一次新闻操作,派出了记者到人民大会堂实时采访。”刚毕业半年多的彭淑明很自信地告诉记者,“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新华社和中新社等‘官媒’确实权威,但是只要我们能确保信息源可靠,一样也可以成为权威,没什么实质性区别。”

在2011年1月上市前后,大智慧进行了一系列收购,香港阿思达克只是其中的一步。“官方口径的描述是作为香港及大中华区领先的金融信息服务提供商,阿思达克势必将为大智慧的战略发展加瓦添砖。”

这让大智慧执行总裁洪榕格外有底气:“打个比方,只要股市有异动,哪家公司有突发事件,你就只需要看大智慧,因为大智慧的数据是最快的,我们前方有通讯社的记者,后方会立刻调动起所有的相关信息。甚至有些重要信息还未公布时,我们会告诉用户,你等15分钟,某个信息就会,我们就有这个能力。”

不过,从业绩和市场表现上来看,大智慧并不能让投资者满意。近几年来,大智慧的营收一直保持稳定,但净利润则从2009年的1.88亿元一路下滑,直至2012年前三季度亏损1.25亿元,全年亏损已成定局。相对应地,其股价也从上市之初的最高点27.36元不断走低,目前徘徊在5元以下(10送10除权后)。大智慧怎么了?

“我们没有竞争对手”

大智慧如此低迷的表现与中国整个资本市场不景气有关,也与借此机会进行持续性地大投入有关。在很多人看来,不断完善业务架构的大智慧无不在“贴近”全球最大的财经资讯服务商——彭博(Bloomberg),致力于做“中国版彭博”。但洪榕大手一挥,对《新商务周刊记者》表示:“大家总认为,做企业就非要有一个标杆不可,然后你再往那里走才合理,其实不然。我们和彭博没有太多可比性,它的金融终端服务在中国并未有多大市场。”

洪榕向记者分析道:“对应于每个国际金融中心的崛起,都会产生一家大的金融信息服务商,比如华尔街之于彭博,伦敦之于路透。”根据规划,2020年,上海将被重新打造而成一个新的国际金融中心,而大智慧所要追求的目标,就是“对应于上海这个国际金融中心而崛起的这家中国金融信息服务商”。

“目前,我们没有竞争对手。”虽然面临着业绩下滑的压力,洪榕并不担忧,“我们又不是一家受困于体制的国有企业,所以大智慧的扩张既是自发选择,也走得很辛苦,但我们对市场前景绝对看好,对得起股东,让股东将来会有最好的回报,是我们最基本的底气。”

“有没有钱是一回事,敢不敢投是另一回事。”洪榕告诉记者,大智慧接下来将继续在相关领域扩张并逐步加强这两年投入研发的成果营销服务,而“按照我们的计划,大智慧将在明后年进入国际市场,为此专门设立了‘国际部’”。

被业界普遍评价为风格“剽悍”的大智慧,不管围绕其身的争议和质疑有多少,其剑锋所指——在美国的彭博、英国的路透后再并列上一个“中国的大智慧”的野心,就由并购扩张与加强研发这两部发动机推动着不断向前。

不断收购敢于投资

上海浦东新区杨高南路428号,耸立于此的大智慧办公楼格外显眼。公司大堂的屏幕上,滚动播放着大智慧财经新闻。在二楼接待室,洪榕向记者回忆起在金融界(naSDaQ:JRJC)的一段历史:2004年10月15日,金融界在纳斯达克上市,成为唯一一家在美上市的中国财经类互联网公司。之后金融界收购了证券之星,后者时任董事长洪榕亦进入金融界担任副总裁。

“当时上市‘圈’的钱很多,8,000多万美元,这还是在8年前。”洪榕说道:“那时候股市也特别低迷,所以没有像现在大智慧一样投入太多资金,但之后看来,当时要是敢于投资,公司收益必定爆发性增长。”

2011年底,“在关键时期期望更大舞台”的洪榕,转投大智慧担任执行总裁:“并非有钱就能做正确的事,对于我而言,需要的是‘换轨道’,而大智慧的战略思路便与我个人的投资想法相契合。”当年初刚上市的大智慧正手握巨资(ipo募资25.52亿元,其中超募15亿元),踌躇满志。

2011年1月28日,刚上市的大智慧宣布,以1,650万美元(合人民币1.08亿元)为对价,收购金融数据咨询供应商上海财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此前,香港最大的财经信息公司——阿斯达克网络信息有限公司,被大智慧以2,900万美元全资收购。

洪榕进入公司后,正如他所期望的逆势扩张那样,大智慧继续进行收购,并大笔投资于基础建设。2012年2月15日,大智慧宣布,以1,000万元收购北京世华国际金融信息有限公司。2012年8月4日,大智慧公告称,以2,730万元收购上海龙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12年10月27日,大智慧以子公司阿斯达克为主体跨国并购日本专业化财经信息服务集团t&CHoldings,inc.全资子公司t&CFinancialresearch,inc.(t&C金融研究),代价为3.3亿日元(合人民币2,570.7万元)。

2012年11月,大智慧拟使用超募资金5,000万元在北京设立子公司——大智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而其位于合肥的子公司——投资达2.5亿元、初期便拥有1,000多名员工的合肥大智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则于2011年12月成立,洪榕称之为公司的“数据基地”。

一系列的并购案引来外界大量争议。比如在收购上海财汇一例中,以大智慧首次公告的1.08亿元收购价计算,较上海财汇的净资产账面值溢价达9.29倍,收购市盈率则高达350倍,“高得离谱”是普遍观点。而收购完成之后,疑问仍没有消失。

对此,洪榕回应道:“我们早就注意到这些争议,但我一直在提,面临着大数据时代,金融信息服务市场如今正激烈进行着交易的革命、投资的革命、服务的革命和研发的革命,资产管理和投资必须要一整套的系统,所以大智慧要在基础数据方面不受制于人,那就瞄准了财汇,至于价格的高低,看的是自身的需求,而不是外界的想法。”

“需求”之下,大智慧的人力成本亦在不断增加,洪榕告诉记者,如今大智慧总公司员工已达5,300多人,到明年将增至7,000多人,“主要集中于研发和服务领域,销售人员不到1,000人”,同时,“我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很高,客户打来一个电话,你需要解决其大部分咨询和需求,当然待遇也有明显提升,像普通的电话销售人员,不加保险及奖金的底薪已达5,000元。”

大规模扩张下的人员架构改变,洪榕形容为“倒挂”,但这种区别于传统金融信息服务方式而顺应互联网及大数据时代的改变,在他看来将“开启一个资产管理新时代”,对于就在不远处的“新时代”,大智慧已做好了准备。

研发“淘金工具”

“金融业是不需要物流的行业。”洪榕认为,“所以它是互联网时代是最应该,也最先应被颠覆的行业。”伴随着颠覆的,往往是莫大的机遇。

在2012年10月举办的“中国对冲基金年会”上,洪榕致辞道:“我们大智慧的DtS(编者注:大智慧策略投资平台)将开启中国对冲基金的一个新时代,为什么叫新时代?最近证监会郭树清主席有个报告说‘十二五’直接融资将达到总融资的30%,这是什么概念?现在的资本市场会有5?10倍的发展空间,无论将来这个市场怎么走,但资本市场参与者们面临的,都是一个急剧扩大的市场。”

由此,洪榕强调,“我们要武装到牙齿到应对这个急剧扩大的市场”。而雪球运营总监卢山林在对比分析万得、(SZ300033)、大智慧等在金融数据库市场上的介入时曾判断称:“大智慧战略重点在交易性产品的领域,又搞了通讯社,应该走的是另一条路。”

一面是市场低迷的现实存在,一面是应被颠覆的金融行业及可预见的市场增量,大智慧确实在走“另一条路”。但与卢山林对大智慧的疑问不同,洪榕向记者描述的大智慧的“另一条路”,却是通过全面地夯实基础,以换取今后全面的市场抢滩。

DtS——大智慧“超级投资系统开发”的“策略投资平台”,或是这条路最为直观的缩影,也是大智慧经过数次并购后,集合了旗下多家子公司的优势(如龙软的策略交易保障和财汇的精准数据支撑)而收获的研发成果。

《新商务周刊》记者参观了DtS策略投资平台,这个由2台标准配置的服务器、1台工作站主机加6块屏幕的大智慧金融工程终端、1台高性能pC机加2块屏幕的大智慧投资家终端的大智慧DtS,其研发理念集中于客户需求,立足于大数据时代的程序化交易方式。洪榕介绍道:“我们相信真正的策略高手在民间,所以我们立足于让客户可以快速地切换,从而达到自己的要求,甚至包括后面的一整套东西:回撤、风险控制、账户管理,大智慧从软件到硬件都做出来了,这不是随便哪家公司可以在一夜之间、几个月之间就能做出来的。”

基于简便易学的Lua语言编写策略,在“全方位、全市场”的数据接口下,大智慧DtS可综合实现账户管理、快速交易、套利交易、算法交易、指数交易、风险控制、资产组合盈亏分析等市场需求。考虑到或有客户对Lua语言的完全排斥,大智慧DtS还提供oCX标准接口,即可使用其他任何语言如excel、matLab或VC编写调用DtS接口。

此外,大智慧DtS的“高精度回测”及“个性化定制”功能,可谓是直接瞄准了数据分析及客户差异的考量。通过前者,日K线数据、分钟K线数据、分笔成交数据、盘口历史数据等行情数据实现最高精度,并可实现历史行情回放及真实行情模拟;通过后者的个性化交易界面,在改进版海龟策略、超短浅摘帽子策略、etF做股票t+0趋势定制策略下,利用期货套利下单工具、etF套利下单工具、操盘手快读下单工具,投资、分析可一键实现。

洪榕断言金融业将被颠覆:“经历了大户、券商、证券公司到公募基金,资产管理时代已经来临,如此一来私募产品也很容易发行,不用依靠信托,做得好就可以公募,这是很大的动力。”他进一步分析,“所以,个人已完全看不清环环相扣的复杂市场,而必须委托给专业机构进行分析,过去注重报告系统,但做决策的不写报告,写报告的不做决策。到如今的私募基金时代,投资者不需要报告,而是可实现价值的标的,大智慧DtS就是为客户提供这种投资策略,系统将其投资考量打包进去,客户的投资思路和管理理念在整个一套系统中体现出来,即可一键下单你的思想”。

如今,国内已有50多家知名证券及期货公司已与大智慧合作共享其DtS交易平台成果,在今年将扩大到70家以上。在金融业变革及资本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大智慧“反其道而行”的研发投入,或许很快就能显现出抢滩未来的能力,洪榕形容道:“就像西部淘金,我们在造的是掘金工具。”

用强大的数据支撑服务客户

上市第二年即出现巨额亏损,大智慧面临着外界如何在扩张和业绩稳定之间保持平衡的质疑,公司董事长张长虹曾表示:“亏损主要是投入规模扩大,但是我们的投入都是技术成本,虽然会影响短期收益,但是从长远看,将给公司带来更多的价值。”如何将预期中“更多的价值”变为现实的业绩,亦是洪榕所要面临的大问题。既然资本市场的淘金者风起云涌,大智慧的“掘金工具”又如何“扔”到淘金者手中,从而为自身淘到真金?

“在员工快速增长的同时,我们在探索一条新的服务营销模式,过去的‘007模式’已然不能适用。”洪榕所说的“007模式”,即为传统金融服务的业务推销和电话销售模式,这种模式直接“贴近”客户,业绩增量完全依靠于销售人员的功夫有多深,个人有多么“007”。

“你看007多牛,比如他到一个地方,只需一个电话,武器、飞机就都来了,而如果没有那些武器、飞机,007就不能成为007,所以真正最牛的,在于提供武器和飞机的背后支持者。”洪榕认为,“无需直接和客户见面,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强大支撑,我要求我们的金融服务专员就能搞定一切。”

经过简单调查便不难发现,大智慧传统的营销模式确实很让潜在客户厌烦,微博上对此类“死缠烂打”行为的抱怨时常可见。为此,大智慧开始着力于营销服务的转变:“数据基础、产品基础、技术团队、研发创新,大智慧都已建设得非常好,接下来的重点是强化我们的服务和销售,服务好客户,教会他怎么使用产品,让我们的产品为他产生更大的价值。”

顺应变革、转换角度的大智慧,在营销服务上趋于“远观”客户:一是和券商合作构建大智慧DtS尊享体验馆,邀请交易量达100万元以上的客户亲临体验,每次观摩用户仅限2人,并由顶级投资顾问专业互动交流。二是最大可能地削减“网点”布局,将单纯的销售人员素质提升到金融服务专员,“通过电话中心(CallCenter)用金融数据库全副武装金融服务专员,只要接线员在我们的互联网数据库里找到客户所需要的内容,就可以直接满足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