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保险员工培训心得十篇保险员工培训心得十篇

保险员工培训心得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4:19:28

保险员工培训心得篇1

经过了一整天紧张充实的培训,从对建信的懵懂到对建信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公司幽默博学的讲师将产品细致深入的印在我脑海里,公司后勤的耐心讲解使我对售后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仁们认真积极的态度让我对今后的销售增添了更多的信心!希望在建信是我人生的另一个起点!加油!(银保部三区五部刘晶)

7月28日,分公司组织了针对我们新人的培训班,一天的课程使我受益匪浅。王喜全老师从业以来的经验使我深受鼓舞,从他的身上我学到只要尽心去干工作,一定会有好的收获。接下来的产品培训环节培训了龙行无忧,龙生福瑞2号,龙行富贵,聚富4号,康佑2号,百万身价六款产品,针对主销的几款产品,培训老师给我们做了细致的讲解,我对产品的特点和卖点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之后的手工单流程,回访流程,新一代,保全等培训也使我清楚了以后工作的具体细节。这整一天的培训可以说是时间短,科目多,之后工作中有问题先看笔记,笔记中没有的问题多向前辈沟通,我相信通过我的努力,一定会让网点满意,公司满意,自己满意的。

(银保部三区二部王宏宇)

听了一整天的培训,让我受益匪浅。老师们讲的都很到位,对于刚刚踏入银保行业的新人来说,给予了我们一些实质性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学习公司的简介与发展,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与激情。产品的学习犹如给我们按上腾飞的臂膀,对工作更加充满了信心。很荣幸能够加入建信这个大家庭当中,我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加的美好!(银保部三区二部侯永顺)

参加这次培训,感觉受益良多,以前好多不懂得地方现在都明白了,感觉对以后得工作帮助很大,也坚定了工作的信心。同时也对公司的架构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实力雄厚定有一番作为,学习的氛围空前的强烈,对于这样的团队肯定拥有非凡的战斗力,作为其中的一员我感到骄傲,老师的无私分享,非常感动。(银保部三区二部厚博)

培训内容非常丰富,产品种类很全面。培训导师讲解产品带上个人色彩让人印象深刻。前期在网点主要以点带面的切入,总体感觉产品很有竞争力。

(银保部三区五部张红梅)

我在这次培训中,了解到了公司的光荣历史,也知道了公司在各位前辈的努力下取得的辉煌成就,这对我来说是压力也是动力。在培训老师的辛勤指导下,我从最初的懵懂无知到对各项产品有了基本的了解,也学习到了基本的沟通方法与各项技能。不过,由于我是刚接触这个行业,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对于一些名词不够了解以及对培训产品产生了一些混淆。

(银保部新人姜志远)

昨天参加了公司的新人培训,感觉收益匪浅。首先要感谢各位同仁老师,他们不顾酷暑放下自己手头的工作,为我们这些新人来传授知识,他们的授课非常精彩。在这次培训中我学到了很多,以前见过的听过的,没见过的没听过的统统包含在内。

在培训中,不仅了解到公司的历史和企业文化,还明确了今后的工作目标和方向,对业务和各项操作流程有了初步的认识。一天的培训时间虽然不算长,但对我这个新人来说信息量太大了,还有很多知识点还未消化,还需要在今后工作实践中再向领导和同仁虚心的学习。

能有机会加盟建信很幸运也很自豪,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工作,认真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有信心把业务做到更好。

(银保部三区三部刘超)

很高兴来到公司,参加了新人班的培训,培训的课程紧张而有序,严肃而又活泼。讲师们讲授了许多精彩的内容,让我们了解了公司的相关知识,同时也知道了公司是一家资本雄厚、发展突飞猛进的优秀的人寿保险公司,在这里学到了许多,受益匪浅,同时明白此次培训的机会多么珍贵,往后工作,我一定做出我最好的努力。

(银保部三区三部胡振莉)

非常荣幸参加了公司这次组织的这次培训,作为新人我十分珍惜这次的培训机会。认真学习了产品的功能特点、宣传、售出、签单、回访、客户服务、保全等的特点和注意事项以及和银行方面的沟通技巧。每个网点都有其特点,找出特色深入宣传销售出业绩。

(银保部三区五部汪艳秋)

通过公司的培训,我了解到公司强有力的背景,尤其建行和社保基金等几个大股东,更是给人无比信赖的感觉。在培训过程中,几位讲师精彩幽默的讲解,更是让我全方位的了解了公司的拳头产品,对我们即将开展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最后,内勤几位老师的讲解,让我感受到公司给我们的无声的支持。经过这次培训,我很庆幸加入建信,相信这个平台能给我更好的职业前景。

(银保部新人张晓桐)

为期一天的培训虽然时间很短,但是却让我受益匪浅。随着对建信的深入了解,更加感觉在这里找到了一个坚实的后盾,宽广的舞台,也使我对自己即将开始的银保事业增加了一份信心。

培训期间,我的最大感触就是虽然培训的课程很紧凑,时间也很紧迫,但是却能感觉到每位讲课老师的精心准备,为给我们能传授更多的经验和知识所付出的努力。人生就是不断适应新的环境,希望在这个舞台上我也能尽快完成角色转换。进入这个新的工作岗位,就要以一个公司员工的身份要求自己,严格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而不能再像在以前那样自由散漫。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每个人都有他的优点和长处,公司的很多员工都可以成为我的老师,要有虚心学习的态度,争取从更多的优秀伙伴那里学到很多经验,开拓自己的思维方式。

保险员工培训心得篇2

关健词:保险行业培训

引言

我国自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我国经济增长较快,保险需求量较大;保险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从事保险销售工作的人员也越来越多。但管理落后、员工素质低下已成为保险公司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特别是进入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预计未来几年全球财产保险业将面临增长放缓的局面。我国又有不少保险公司特别是地方保险公司发展历史不长,员工培训经验不足,措施不当,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培训效果,使得培训出现了亏本。长此下去将影响地方保险业质量的提高,制约地方保险公司的长远发展。为了了解地方保险行业员工培训的现状,对**市部分保险行业进行问卷调查,从而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素质。

一、资料来源与方法

资源来源于**市8家保险公司的问卷调查,其中发放调查表至各保险公司人力资源部和员工手中。共发放调查表210份,回收166份,回收率79%,有效问卷164份,有效率98.7%;涉及太平洋寿险**中心支公司、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平安财产**分公司等,虽然这些数据不能完全代表地方保险行业,但是这些数据足以反映地方保险行业员工培训的现状,调查的结果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作为统计说明。

二、地方保险公司员工培训现状分析

2.1地方保险公司员工培训的现状

2.1.1管理者和员工对培训需求的主观认识保险公司培训员工有其客观必然性,但保险公司的管理者和员工对培训重要性的认识又如何呢?调查结果表明,8家保险公司的管理人员都不约而同地认为有需要对员工进行培训,但愿在具体的座谈中我发现,8.6%的公司管理者认为公司对员工进行培主的需要“非常强烈”,44.3%的管理者认为对员工进行部训的需要“比较强烈”,表示需要程度“一般”的占39.3%,而没有公司管理者认为没必要对员工进行培训,因此大多数公司管理者认为培训是必要。可见,多数管理者认识到了企业培训的重要性,而保险公司员工怎么样看待这个问题呢?在所调查的公司员工中,他们根据自己的经历肯定了学校教育与公司培训的重要价值,11.1%的人认为正规的学校教育对自己比较适用,而的88.9%的人认为企业培训更为重要,在深度访谈的结果表明,不同的员工做出不同的回答,主要是根据其个人的学习经历和工作岗位,很难简单地得出学校教育比公司培训重要,还是企业培训比学校教育重要的结论。

2.1.2保险公司员工需要培训的内容毫无疑问,保险公司培训员工的目的是增加盈利。但是选择哪些项目进行培训才能达到最大限度的盈利的目的呢?这里存在着公司管理者对于各种培训内容的价值判断问题。在对**市8家保险公司管理者的调查中发现,在非常需要的培训项目选择上,首先是以培养团队精神为目的的培训(44.4%),其次是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技能培训(44.4%),再次是以塑造或灌输企业文化为目的的培训(11%);而对员工的培训调查问卷中发现多数员工更重视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技能培训(51.4%),部分公司也尽力满足员工的需求。虽然对于培训各家保险公司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但具体的培训内容不一定完全按照管理者的意愿实施。

2.1.3保险公司开展培训数量在这个问题的调查结果是认为每年该开展2次或以上企业占83.4%,开展1-2次占16.6%。这个问题,反映出企业开展职工培训的数量之少,而要求多开展培训的强烈愿望。在一些先进的公司里,职工培训是经常的事。如摩托罗拉公司的员工培训规定:每年每位员工至少要接受40小时与工作有关的学习。学习内容主要包括新员工入职、企业文化、专业技能、语言及海外有关知识等。摩托罗拉公司还积极积推广电子学习(e-learning),公司要求员工每年电子学习要达8小时以上。2.1.4保险公司培训的途径公司在确定了培训内容之后,就要考虑通过哪些途径对员工进行培训,当然也会认真考虑成本与效益的问题。在对**市8家保险公司的调查问卷中发现,在“更愿意”的培训途径的选择上,首先是本单位内部培训机构,其次是政府办的各类培训中心,再次是有业务关系的其它单位。总的来说,保险公司培训的途径是以自己单位内部培训机构为主,以与公司的业务关系的其他单位和政府主办的各类培训中心为辅。而在与之座谈中得知,公司培训员工首公司内部培训机构,不仅是为了节约开支,也是因为部分公司内部的培训机构有较为正规的教学计划、师资队伍和较为先进的教学手段,培训针对性较强,员工的收效也较大。而通过座谈了解到管理者更多地是从经济角度衡量投入产出比,对培训的直接费用、间接成本与培训收益进行对比分析而后做出的选择。

从对**市8家保险公司问卷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地方保险行业的发展历史短,加之地处较落后的地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地方保险公司在培训的深化及发展也还存在很多需要加强的方面,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2.2地方保险行业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分析

2.2.1缺乏正确的培训理念和指导思想由于培训并不能直接产生于经济效益,是只见“投入”不见“产出”的“亏本买卖”,出于节约成本理念,能省则省,尤其是见于培训了员工要么“跳槽”要么要求“加薪”的两难境地。这些原因造成保险公司的管理者对待培训的随意性比较大,不能从公司战略的角度来看待培训,过分强调短期效应,使得培训缺乏长期、系统的战略支技,往往流于形式。培训的首要目的应该是满足公司长期发展的需要,然而**市的某些保险公司的领导对培训定位不清,并不是十分清楚公司人力瓶颈所在,也没有认真分析公司的困境是否通过培训就可以解决,只是简单地认为培训就是组织理论学习,教会员工基本的岗位技能和知识,无需与公司的长期发展目标联系起来,以至于将培训变成一种盲目的应急式、救火式工作,无法将培训与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公司长期发展战略相结合,达不到真正激励员工的目的,更谈不上将培训制度融入公司文化之中,同时,在这种观念引导之下,公司往往会忽视对管理层和决策领导的培训,忽略培训的潜在价值。

2.2.2缺乏各层级管理者对培训的支持力度员工培训如果离开各层级管理者的支持,培训效果就很难保证。因为培训的很多工作,特别是培训需求分析和培训效果的跟踪都离不开一线管理者的支持和帮助。而地方的多数保险公司由于没有建立完善的培训实施保障体系,各层级管理者对自己在培训工作中的职责不明确,所以在团队建设中,还有很多管理人员认为员工技能缺乏和绩效低下是因为培训工作做的不好,跟他们毫无关系,甚至推卸责任。

2.2.3缺乏对培训过程的监督和培训效果的评估培训过程的监督和培训效果的评估是培训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数地方保险公司没有完善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或者对培训效果进行测评的方法单一,效果评估工作仅仅停留在培训后的简单考试上,而事后又不再做跟踪调查,使培训与实际需求脱节,培训是否成功,能否为企业带来预期收益,不得而知。这样不仅仅不能达到考评培训效果促进培训工作,对培训上的巨大投入也不能收到预期的回报。培训结束就意味着培训者与公司、与被培训者脱离了关系,缺乏严格的监督制度及效果反馈系统,如此循环使受训者的工作技能、工作行为、工作态度改进不大,并导致受训者丧失再次受训的信心和兴趣。

参考文献:

[1]徐融.《企业培训宝典》(第一版).中国商业出版社.2002年.

保险员工培训心得篇3

关键词:保险培训;培训评估;评估目的;效果评估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8-0278-011.保险业现状及保险培训在企业中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前基本上是外资垄断中国保险市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之后的几十年,整个保险业经历从萎缩到复苏,直至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保险业将进入全球竞争时代。

激烈的竞争伴随着员工对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更高追求和渴望,培训有益于员工潜能的激发,在企业发展中也变得尤为重要。

1.1现代社会职业的竞争性和流动性的增强使员工认识到,只有不断更新和补充知识,才能赢得一份满意的职业,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

1.2保险培训是员工对企业的一项基本要求,越来越多的员工在选择一家企业时,不仅仅考虑眼前的薪金报酬,还非常看重这家企业的员工培训制度和机会。

1.3员工的潜能需要企业通过培训来发掘,员工的隐性知识迅速转化成企业共享的知识,而培训是这一转化过程的有力手段。

因此,员工培训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中之重,其成败也就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未来发展。

2.专业保险培训机构培训评估体系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保险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保险培训机构培训评估体系成为了当前教育界广泛研讨的重大课题。当前很多企业,存在只重视培训,忽视培训效果评估的现象,导致培训没有达到预期成效,因此在培训机制建立并实施之后,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保险培训评估,从而制定出更加符合企业实际情况及满足员工个人需求的培训机制,提升员工的整体能力,促建企业的长期发展。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将从培训前期评估和培训后期评估两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如下:

2.1培训前期评估。培训者必须对培训的目的和内容等有一个系统的规划和安排,培训规划一般需要在每项培训前3个月开始进行,并成立一个培训项目小组,协调培训中的各项工作安排,把工作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身上,确保培训如期圆满地进行。

通常情况下,培训者创建一个培训班需要三个过程:

2.1.1培训班前期的需求调查,确定举办一个培训班的必要性;

2.1.2培训班的前期准备,比如说培训内容的确定,具体包括:培训参加人员、培训课程、培训讲师及场地等的确定;

2.1.3培训班的具体运作过程;包括培训方式方法、教师、教材和参加人员、经费、时间等都须统筹计划运作。

2.2培训后期评估。在培训结束后对培训活动进行全面评估,对培训结果进行衡量,是整个评估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需要提出的是,培训后期评估作为培训总结的一个方面往往会被忽略其重要性。这里也是笔者阐述的重点。

通常情况下,培训后期评估,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角色进行:

2.2.1从保险公司主办方进行评估。主办方评估又主要采取以下2种方式:

(1)培训结束以后对培训者的现场打分评价,对于一个周期比较长的培训班,打分者对于授课老师印象已经模糊甚至可能混淆。个人建议可以在授课前将老师的资料发放到每位参训人员手中,该堂课程结束及时对授课老师打分评价,及时反馈给授课老师,达到以评促进的效果。

(2)从培训结束后对培训对象的考试进行评估。个人认为这个方式有利有弊。应试教育在中国已持续多年,国家也是看到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所以在倡导素质教育。培训学员不是奔着学东西来参加培训而是抱着通过考试的心态在学习,学员上课不听讲,只看复习资料应付考试,这样根本达不到培训效果。对于保险技能型的培训,个人认为,训后通关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然这个只是针对讲师或者说销售一线的人员来说。训后通关属于实战模拟,对于市场上出现的问题,能够进行攻克或者解答。学员的培训总结也有助于主办方对此次培训效果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解从而确定是否达到培训目的。

2.2.2从保险公司协办方进行评估。主要从培训教学服务,客房服务以及餐饮服务三个方面进行。培训教学服务包括教学组织与教学管理;客房服务包括服务态度及质量,客房环境卫生;餐饮服务包括菜式、品种搭配是否合理,饭菜口味满意度,餐饮卫生情况等。这对提高协办方的服务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2.2.3从学员方面进行评估。对于保险培训评估分析,个人认为主要体现在"效果"二字:培训理论知识转换效果、培训技能转换效果、培训后工作效率提高比率。首先,培训理论知识转换效果,保险培训属于成人培训,成人培训有时间短,专业性强,达到效果快三个特点。来我院进行保险理论知识学习的学员,一般分为两类,一是保险基层销售人员,这一类其实是最不容忽视理论知识培训的人员。最开始的保险销售对于销售人员没有任何的要求,从而导致保险市场混乱,销售误导严重等问题。通过保险理论知识的学习,塑造保险职业经理人的形象,更能体现出销售人员的职业性以及专业性,从而提升整个保险行业的形象和地位。二是保险管理人员,这一类人员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够起到树立公司为学习型企业的形象,更准确的把握市场前进的方向,监管政策的导向。其次,培训技能转换效果,保险销售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在销售过程中,正确把握客户心理,带给客户最大的保障这才是一个具有技能型的销售人才。最后是,培训后工作效率提高比率,也是我们举办培训班的最终目的。通过培训可塑造职业经理人的形象,体现销售人员的职业性以提升整个行业的形象更准确的把握市场前进的方向。

保险员工培训心得篇4

旅行社和保险公司是现代服务业中的重典型的代表,通过对中国现代服务业中的旅行社和保险公司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进行比较分析,主要探讨这两种行业在人力资源开发上存在的共同问题并分析其原因,进而提出现代服务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

旅行社;保险公司;人力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

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9-0098-03

在旅游业不断发展的趋势下,中国旅行社行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开始接受世界旅游对中国旅游的挑战,中国旅行社将经历外资旅行社入侵的痛苦后获得重生。这种重生对中国旅行社来说要付出的绝不仅仅是开放的态度和市场,而是要对中国旅行社这种先天发育不足,后天发育不良的行业体制进行彻底的掏心挖肉式颠覆和改革,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旅行社人才培养及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的改革,笔者认为这是中国旅行社改革面临的最大的一次阵痛,是旅行社获得重生的必经之路。无独有偶,中国保险业也正经历高速发展的十年,业内人士称2006年至2016年是中国保险业的春天。中国人的保险意识的不断增强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通过二三十年的发展,保险公司对人力资源开发也一直在探索,但效果不甚理想。两个同样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的行业,两个同样劳动力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的服务行业,他们在人力资源开发上有没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呢?本文着重从旅行社与保险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力求得出劳动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的现代服务行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一般模式和规律。

为什么本文要选取旅行社和保险公司来进行比较分析呢,主要因为他们的产品都有如下特点:

第一,无形产品,这两者卖的都是无形产品,旅行社卖的是旅游过程中的经历和感受,而保险公司卖的是转嫁风险的安全感。

第二,不确定型的产品,旅行社卖的是在未来时间的旅游经历和感受,这种经历和感受因提供服务的人不同而不同,因旅游者不同而不同,因此具有不确定性。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卖的是转嫁未来风险的安全感,但风险会不会发生不确定。

第三,以合同为载体的产品,旅行社在旅游者购买旅游产品时以签订旅游合同的方式确定彼此的买卖关系,保险公司也是以保险合同的形式确定保险公司和客户的买卖关系。

第四,产品多样,旅行社产品和保险产品从低端到高端品种很多,价钱从低到高任消费者选择,每种产品都需要消费者自己去判断购买价值。

第五,先支付购买后消费的产品,这两种产品卖的都是未来的情感需求,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买卖不同,这两种产品没有帮助消费者判断价值的实质性的东西,只能从公司销售员的介绍中判断是否要购买,更多时候是靠感觉,而且要先付款很大程度上给客户带来不信任感。

1中国旅行社和保险公司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存在的问题比较分析

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内容有: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与设计、员工招聘与配置、沟通、绩效管理、激励、薪酬、福利、培训开发。本文主要从人力资源规划、沟通、绩效管理、激励、薪酬、福利、培训开发这些方面来谈谈旅行社和保险公司人力资源开发模式。

1.1从人力资源规划方面谈旅行社和保险公司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

(1)旅行社人力资源总体分为三部分即旅行社内部管理人员、业务员(销售员)、导游员,其中较多也是重要的人力资源就是业务员和导游员,旅行社在人力资源规划几乎为零,旅行社对员工的管理基本沿用传统的管理—即业务员只是企业的员工,承担一个岗位的人,和企业的关系就是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这种企业和员工分开的模式,使得员工不清楚自己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旅行社员工对企业目标不清晰,没有明确的任务指标体系,员工对企业文化也没有达到了解和认同的程度,更谈不上企业给每个员工设计晋升制度,员工在企业找不到归属感和责任感。以旅行社业务员为例:旅行社的业务员基本上是与旅行社脱离的,他们唯一要做的就是想尽一切办法拉到旅游团,很多时候考的是个人的人脉而不是企业的资源,甚至他们会在不同旅行社之间进行买团卖团,业务员更多的是考虑自己的利益,不会考虑到旅行社的利益。

(2)保险公司在人力资源规划方面做得比较完善,虽然由于保险的其他特性,保险公司人员流动也大,但保险公司对人员进入该行业后的发展路径做了相当完善的规划,从业务员到主任到高级主任到业务经理以及总监,都有严格的考核指标,而且公司会有很多帮助员工晋升的学习和培训。

1.2从沟通方面谈旅行社和保险公司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

(1)旅行社在沟通方面基本上是简单的单向沟通方式,即上对下的沟通,通常只是接受上级的命令,上级很少会征求下级的意见,这种沟通模式源于旅行社是小企业的规模,即便现代社会旅游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旅行社惯性使然也没有发挥上下同心的优势。

(2)保险公司在沟通上也基本上是上对下的沟通,上层决定推什么险种,决定搞什么活动都是直接下达,虽然也说个人有什么好建议可以提出来,但也仅限于小范围,即本组内,很难做到上传。这种情况主要是从事保险的人员文化素质较低使然,保险销售更多依赖上层决策。

1.3从绩效管理、激励、薪酬、福利方面谈旅行社和保险公司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

绩效管理、激励、薪酬、福利四个因素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拿来一起分析。

(1)旅行社绩效管理基本上是空白的,就广东省来说,笔者了解到大多数旅行社没有明确的绩效考核体系,对导游员考核也只是导游上团时拿的那张导游服务评价表,但这张表反馈回来的信息,导游是可以自己操作的。业务员就更没有考核体系了,做得好还是不好只看拉团的数量,拉到团就是标准。没有考核体系和标准,激励就成了无本之末了,旅行社在激励方面还停留在人为阶段,到了年终,老板说给你多少就多少,导游,业务员根本就没有奖励,笔者了解到最多公司会开展一些集体旅游活动,但这几机会还是很少。至于薪酬、福利,大多数旅行社没有底薪,导游、业务员靠拿回扣,也就是说看个人本事,这样的薪酬制度,既不能给旅行社员工应有的社会地位,也不能满足员工的经济地位,因此,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选择旅行社都是权宜之计,有机会绝对改行,人员流动就变得平常了。

(2)保险公司的绩效考核标准很明确,就是看业绩,这种只看业绩不重品质的考核体系,虽说可以最大程度的推动员工工作,但也显示出不足,就是很难让员工从内心认同企业,员工对企业缺乏责任感,在销售时就会出现欺骗客户买保险的现象。只看业绩的绩效管理方式,使得在激励方面也是看业绩,有业绩佣金就多,奖励就多,晋升机会就大,大部分管理者都是从业绩高手提升的,并没有考虑到会做业绩的不一定能做管理者,导致保险公司管理水平不稳定。薪酬、福利方面,也都是靠佣金,福利很少,尤其是新人根本没有福利。比如平安保险公司要工作三年以上的业务主任才给买社保。这中绩效管理、激励、薪酬、福利式很难让员工找到归属感,员工流动性也非常大。

1.4从培训方面谈旅行社和保险公司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

(1)旅行社培训方面总体来说有几个特点。

第一,企业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开发是一种可以获得丰厚回报的投资。有些旅行社因为人才流动大,害怕使企业培训变为“为他人作嫁衣裳”,而不愿给予足够重视。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因此也难以在员工之间形成向心力与凝聚力。

第二,许多旅行社员工培训既无科学、系统的计划,培训方式和内容也缺乏针对性,难以取得理想的培训和开发成果。目前很多社采取的方式就是经理找到的资料让导游来背,背得滚瓜烂熟,然后抽查。这种方式往往让人觉得枯燥乏味,效率低下。不过由于它成本低廉,受到各个社的欢迎,在短期内也是比较有效果的。

第三,缺乏充足的培训经费。多数旅行社谈成本控制,往往首先砍掉员工培训和开发费用,没有意识到人力资源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人力资本的投资会激活其他资本,为旅行社创造效益。一切从节约出发的思想更是阻碍了培训的发展,不该节约的地方节约更是让员工没有归宿感。

(2)保险公司培训方面主要有几个特色。

第一,培训的内容和种类多,从事保险必须经过考前培训,岗前培训,还有介绍人实战带教培训,以及各种晋升培训、营销技巧培训、客户谈判培训、企业规章制度和文化礼仪学习等。以中国平安公司为例,每个进入该公司的保险人都须经过为期一周的考前培训,通过考试须参加为期三四天的岗前培训,公司业务部门组织的销售话术和技巧培训,礼仪培训,企业晨会制度培训,介绍人亲自实战演练培训,还有公司统一组织各种精英班、业务主任晋升班的培训,每组培训都必须通过考核方可参加相应的工作。

第二,由于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培训的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很多培训也是要求参训人员先背下来,而且,保险培训很大一部分要给这些保险人进行精神洗礼,要推动他们去做销售,这种心理层面的工作可能在短时内有效,但时间一长就没用了,所以要花费很多时间去做心理建设的培训。

第三,培训费用相对来说也比较欠缺,基本上是传帮带的方式进行培训,所以在保险业跟一个什么样的介绍人很重要,基本上都是这个人在给你培训,他的销售经验直接影响到一个新人的发展前途。

以上从几个方面分析旅行社和保险公司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从分析中可以得出,不管是旅行社还是保险公司在人力资源开发上都存在相似性,在人力资源开发上都存在规划缺失、沟通不畅、绩效片面、激励不够、薪酬福利不高的问题。由此推出现代服务业存在这类问题的一般性和可能性。

2中国旅行社和保险公司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资金不足,资金不足是旅行社和保险公司面临的一大难题,旅行社业和保险业都是在外商进入中国的推动下形成的,这种被动的参与竞争,在没有经过国内资本和发展的原始积累上发展起来的,在资金上就会短缺,也导致行业急需控制比较低的经营成本,那在人力开发上也就没法投入。

(2)管理落后,不管是旅行社还是保险业,在管理上都是落后的,管理者的挑选大多是从做得好的基层员工提起来的,但众所周知,这两个行业从业者的文化水平都是较低的,也就导致被提升的这些管理者本身对管理工作的不适应,以及在管理工作中更多的是发挥个性而不懂管理科学,最终导致整个行业管理落后和混乱,对人力的使用和发展也就落后了。

(3)社会原因,中国浓厚的官本位思想使中国人骨子里就不愿意从事所谓的“伺候人”的工作,但凡有学历,有背景的人很少愿意进入这种行业,旅游业和保险业恰恰就是这种行业,所以,这种行业只能放低门槛,所以,这样的行业很难招到高素质的人才,没有人才,人力资源开发就是空中楼阁。

(4)政府不鼓励,最近几年,国家也在大力提倡发展旅游业和保险业,但笔者认为只是喊口号而已,政府并没有或者还没有精力去扶持他们的发展,至今没有一部完善的《旅游法》、《保险法》,也没给这两个行业从业者明确的职称体系、薪酬制度,国家甚至都没有确定导游这个职业,旅游业和保险业变成没娘的孩子,都是自己在自由发展,这样的状况想谈人力资源开发谈何容易。

3对现代服务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意见和建议

(1)企业方面,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创造出符合中国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企业有责任和义务为现代服务行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企业要树立“人才战略”的意识,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聘请有现代企业管理经验的职业经理人,企业要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气进行改革,建立有效的人才引进制度、科学的晋升制度、完善的激励制度、合理的薪酬体系、畅通的沟通系统。具体来说:

①人才引进要学历和能力并重,当然,能力为首位。

②晋升制度要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平着让,不讲资格和关系,这点说着容易,做起来挺难,所以管理者要有勇气和魄力才能实现。

③激励制度要与绩效挂钩,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是激励能否产生动力的根本,企业考核标准的制定非常重要,真正能反映员工实际工作能力和效果的标准才能让能者鼓舞,庸者努力。也只有科学的绩效管理才能带来真正有意义的激励力。员工不只在乎激励的内容,他们更在乎的是是否公平、真实。

④薪酬体系要体现能力和对企业的贡献,也是产生激励作用的重要方面,现代企业基本提倡底薪加提成加奖金的薪酬模式。

⑤沟通系统,企业要充分发挥员工的作用,因为员工是直接面对客人的工作员,他们更直观地了解客人的服务需求,要有制度鼓励员工提出对公司发展有益的建议,同时最高管理者要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告诉员工企业要做什么,企业的目标是什么,企业需要员工,员工才能找到归属感,员工才能以企业为家。

(2)发挥行业协会的调控作用,国外的经验表明,行业协会是一个很好的调控器,对整个行业的发展、规划、利益获得都能发挥巨大作用,尤其在行业人力资源培训方面非常有优势,而且在与政府交往方面,行业协会更具说服力。

(3)政府积极制定行业发展法规制度,制定服务行业职称评定制度,职称与薪酬挂钩制度,政府坚决监督执行持证上岗制度,完善行业资格证考试体系,为行业发展选拨优秀的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全国导游、旅行社经理人员人力资源状况调查报告[eB/oL].

http:///travel/bjzm/1YYJ1200409/20/t2040920105362.

Shtm.

[2]叶映.企业人才流失及其危机管理[J].经济师,2006,(2).

[3]杜江.中国旅行社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1).

[4]郭鲁芳.旅行社留住人才策略探讨[J].商业研究,2003,(20):160-162.

[5]包毓敏.柔性化:现代旅行社人力资源管理的趋势[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6]张丹宇.旅行社人力资源的现状分析与对幕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4.

[7]魏华林.中国保险中介市场问题研究[J].保险研究,2002,(6).

保险员工培训心得篇5

【关键词】失业;培训;探索

近年来,沂水县积极探索失业职工参加技能培训的工作思路,针对失业人员的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就业技能培训、职业转换能力培训,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在保证失业人员合理流动,促进资源的重新合理配置和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了“社会稳定器”的作用。

1.关键有效的三个探索

一是制度探索。失业保险制度是国家以立法的形式集中建立保障资金,对遭遇失业风险而失去收入来源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有两大功能:即对失业人员进行救济,保障其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又促进失业者尽快再就业,从而抑制失业。根据失业保险制度的这一目标,为发挥其抑制失业和促进就业的能动作用,该县制订了失业人员与职业介绍衔接的再就业推荐制度,规定只要失业人员不挑不捡,24小时内推荐安置就业,推荐就业试用期内不停止失业金的领取。真正发挥失业保险“社会稳定器”的减震作用。

二是管理探索。针对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存在“失业保险覆盖面较窄”“领取失业保险金资格的审查还不够规范”的问题,该县推出了失业人员都要享受失业救济保障的措施,完善失业人员进入救济的程序,扩大保险覆盖面。同时,严格审核失业人员申领失业金程序,对处在劳动年龄,非自愿性失业,失业前有一定时期的连续工作并交纳失业保险费,及时申请失业登记的失业者,给予特殊的通知提示,以免错过失业金申领登记日期,失去享受救济的权利。但对已经隐性就业的坚决查清,停发失业救济,防止有些人一边拥有就业收入,一边领取失业保险金。根据失业职工参加就业培训难以管理的特点,探索推出了《培训协议书》,规定定点培训机构在培训期间与失业职工签订《培训协议书》,明确培训内容、目标、时间、考核等一系列责任义务,对一定时间内学习考核不合格的,免费转入下一期学习。对学习期间不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属培训机构责任的,由培训机构承担,属失业人员责任的,又失业人员承担。签订《培训协议》的特点是让培训效果说话,失业职工到课率达到90%以上,培训合格率98%以上,培训合格人员就业率达100%。

三是培训探索。建立失业保险与技能培训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在失业金领取期间,参加创业培训并创办项目的,可以一次性将未领完的救济金一次性领取,作为项目启动资金。灵活运用失业救济金申领期间做好各类培训工作,探索了办理失业金领取手续时填写《培训意向书》的做法,让失业职工自己选取培训意愿,参加创业培训还是技能培训。在专业选择上,照顾失业人员的特殊情况,设置了可供选择的驾驶、微机、烹饪、美发、电工、电气焊等专业,每期报名人数都十分火爆,失业人员参加培训报名率达99.9%。

2.促进培训让事实说话

一是让失业人员说实话。首先让大龄失业人员说实话。大龄失业人员主要原因是技能单一、文化水平低,随着现阶段非公有经济已经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很多大龄失业人员采取非全日制、临时性、阶段性和弹性工作时间等多种灵活形式实现就业,事实已不想再参加再就业技能培训,但为了能领取失业金,填写《培训意向书》只是在办理失业手续时的应付,对这类人员要引导参加;其次让低龄失业人员说实话。低龄失业人员大多是80后、90后,他们参加工作时间不长,有的想跳槽,有的纯粹为了婚后育婴,有的想通过失业期间学驾驶,获得培训补偿,这部分人也不是想通过学习重新获得再就业机会。

二是让培训学员说参加培训的实话。失业保险机构与职业培训机构、职业介绍机构互相信息共享,使失业保险反失业功效能够充分发挥,让失业职工按照市场需求接受职工培训,并且真培训,按照学校管理模式搞好培训衔接,只要有一个失业人员报名,也要开班教好他,让他出去说学到的技术和轻松找到就业岗位的喜悦。例如今年第一期68名失业人员顺利通过了职业技能鉴定应知应会考试,并全部凭一技之长实现再就业。在厨师班,学员麻源美一连做了6道菜,赢得了考评员的高分。电工班的杨恩林、刘玉江实践考试高分过关。目前已被佳艺纺织聘为维修电工。扎实推进失业人员培训,与每名参培人员签订技能培训协议书,变“要我培”为“我要培”,确保了师资、技术的专业技能培训,也保证了失业人员凭真技术实现新的人生就业价值。目前,全县有1500名失业人员凭技能培训学到的技术,分别实现了创业、再就业。失业人员培训班由此红火起来。

保险员工培训心得篇6

关键词:电子企业员工;培训;流失;风险

大家知道,现代电子行业竞争实际上是员工能力与素质的竞争,谁拥有高素质的员工谁将获得竞争优势,可能大家会说可以通过招聘引入高素质人才来给予解决——但空降兵失误的案例比比皆是,即便能招聘到合适的人员也还必须对其融入企业文化价值观进行培训。

培训是企业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形式,是企业积累人力资本、赢得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我公司在厦门电子行业排前列,曾经有人开玩笑说我们公司是我们这个行业的“黄埔军校”,经常有技术人员跳槽到同行业,或者在本行业自主创业,面临培训之后的人才流失,导致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流失。对个人而言,择高枝而栖无可厚非;对企业而言则损失惨重。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企业有理由就此放弃对员工的培训呢?答案当然不是。像我们这类型电子企业,产品更新快,技术要求先进,培训是每一个企业都无法回避的风险投资,在做好培训工作的同时应积极探索、寻找解决员工培训后流失风险的对策。

一、员工培训后流失现象分析

企业投资培训是为了增加企业人力资本存量,为企业创造经济利益。然而,从企业进行培训投资到获得投资收益有一段时间间隔,在这段时间里可能出现很多难以预料的情况,致使培训投资的回报率降低。而员工在培训之后跳槽的现象则使得企业的培训投资回报率降到了零点,甚至带来严重的负影响。

员工培训之后的流失,是企业培训投资风险中最大的风险,而这种风险还可以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培训收益风险

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是希望员工在经过培训之后能够更好地为企业服务,给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但另一方面,在经过良好的培训后,员工的能力和素质得到提高,受训员工对知识和自我实现的追求更高,产生了更换工作环境的需求。那么这样的培训后人员外流,必然使得本企业的这部分培训投资无法收回,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大损失。

2.培养竞争对手的风险

企业员工培训的目的就是为企业所用。现在的企业不再像过去那样为培训而培训,在进行培训之前,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会做出周密的培训需求分析,为培训的有效性提供依据。所以培训的都是一些与电子企业的运营情况相关的技能、知识,甚至是内部秘密资料。例如我公司其中一项产品系列,在厦门市从事该系列产品研发、生产的单位有五十多家,大部分是2000年以后发展起来的,产品涵盖光电产品等各个领域。如果员工在培训之后形成人员外流,而他所流向的企业大多数都是电子企业的竞争对手,由于对本企业所掌握的“情报”和新知识技能的应用,这对本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种潜在的极大威胁。

3.企业核心技术保密难度增大的风险

任何一个电子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总有自己的管理经验和专有技术。专有技术必须要通过具体的人员去操作和管理才能使之转化成生产力和具体的产品。这就得通过培训使参与这一工作的人员掌握。显然,掌握的人越多其保密难度越大。而在培训之后所形成的外流员工中,有不少都是掌握了企业的关键核心技术的,这对于电子企业专业技术保密工作实在是一大风险。他们的外泄秘密,将使得原企业的商业机密成为共同的秘密,原企业的竞争优势化为乌有。

二、员工培训后流失的原因分析

1.人力资本产权的特性

人力资本依附于有生命的人体之中,与人不可分离。接受培训的员工在培训后跳槽走人也就必然将其培训所得的知识和技能随身带走,那么培训投资的收益无法得到保障,这使得企业通过培训投资的人力资本的产权特性复杂化。企业在投资培训时,员工也付出时间、精力,可以说企业是显性的投资主体,而员工是隐性的投资主体。因此,员工既是培训的投资者,又是培训投资的承载者,这就决定了员工拥有这种资本的控制权,是否在本企业的生产中使用这种资本,使用多少,或者到其他企业使用、如何使用,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员工决定的。

2.员工的个人追求

正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所阐述的,处于人生各个阶段的人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在满足了较低层次的需求之后,会去追求较高层次的需求。实现自我价值是每个人的最高需求。反映到企业中的员工个人身上就是,经过培训后,员工的知识和技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感觉自己应该得到更大的发展平台,而如果所在企业又没有对其反应做出及时的反馈,员工体现自身价值、追求高成就感的意识更为强烈了,终于员工“怀才不遇”,跳槽走人。

3.外部环境的强烈吸引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本的重要性日益突显。为了赢得竞争优势、获得可持续发展,企业已经把争夺竞争优势的重点从原先的自然资源、物质资本等转移到了人力资本,把对人才的需求摆到了第一位。而为了能吸引大量的外部优秀人才到本企业中就业、服务,各个企业是使尽浑身本事:大力改进自己的工作环境,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提供优厚的工资、福利待遇,为员工开辟畅通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等等。

内外环境的强烈反差,作为一个理性人、经济人,员工在培训完后离开原来企业到其他企业服务也就有点顺理成章的味道了。

4.培训后的转化服务工作不到位

保险员工培训心得篇7

【关键词】石油企业;员工培训;风险;防范措施

邓小平同志曾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与科学技术直接关联的是人才。在当今世界,创新总是会带给任何行业不可估量的利益,而与创新直接联系的也是人才。由此可见,人才培养是每个企业都比较关注的,是至关重要、刻不容缓的。员工培训可以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利益,但获取利益的前提是企业要先投资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对员工组织培训。俗话说有投资就有风险,有利益就有风险。在如此巨大的投资和利益面前,其风险程度也是不容小觑的。本文探讨石油企业员工培训面临的风险及防范措施。

一、员工培训所包含风险的综合分析

石油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其工作环境恶劣,员工的作息时间不定。使石油行业有了自身的特点,如:培训时间不一、员工水平不一、培训机构水平不一等,这些都会给培训过程带来不同程度的风险。

1、企业方面

石油行业是一个高风险、高投资的行业。高风险意味着员工在整个生产过程必须小心谨慎,精力高度集中。高投资意味着石油企业为了保证生产利益,就必须采用不间断的生产模式[1]。为了保证生产过程的连续进行以及员工自身的情况,企业一般采用倒班制,周末和节假日不休息。如三班两倒,两班倒也就是在24小时之内由两批工人轮流工作,工作时间在8到12小时之间,每一班工人工作2天休息一天。通过这种工作形式,使生产效率得到保证的同时,员工也得到了休息。也正是因为这种生产方式,使得员工的培训只能占用其休息时间来进行[2]。

但这样的培训机制,员工的精神状态必然会受到影响,不仅会影响生产过程,也会使培训效率难以保证。这样,有的企业综合考虑自身效益与员工精神状态等因素,只有采取压缩培训学时的方法。最终会导致培训的质量下降,没有达到培训的目的,给整个培训过程带来不良影响。

2、培训机构方面

企业的员工培训一般是交由取得相应培训资质(即各集团公司认可)的培训中心来进行,而这样的培训中心的培训师一般是有关专业、技校或职校的教师。这样就存在一个问题,虽然是同一家培训单位但其授课教师却是来自不同的培训机构,或者是同一培训机构的不同培训师,以致上下课程很难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同时,因为教师的专业、经验、经历、方法、授课方式、风格等方面的差异,也造成培训师的水平参差不齐,培训效果难以保证。

与此同时,有的培训机构的培训需求较大,在对口专业教师欠缺的情况下,往往将其他专业的教师临时转岗。培训师自己对相关知识掌握得不深,又怎么能培训员工呢?同时,培训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经验的传授。一个没有相关经验的培训师,怎么能教给学员们有利于实际生产的知识呢?

还有,员工培训不仅是要教给他们技术上的知识,更多的是要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养成对自己所在企业的责任心等等。这些都要求一个优秀的、全方位的培训机构来完成。而这样的机构,在社会上少之又少,因为石油企业毕竟是占少数,专业性针对性十分强。

3、员工方面

石油企业的工作十分辛苦,需要的基层人员数目很多。而高校所培养的相关人才,大多不会选择在基层工作。这样导致企业的基层技术人员短缺,为了缓解这种短缺,企业不得不面向社会雇员。这样直接导致来源多样的岗位员工,不仅包括各类学校毕业生,还有退伍军人、劳务公司、农民工、劳务市场招聘、协解员工回流等等。员工复杂的来源造成了其文化基础不一,同期培训班员工文化水平差距明显,而培训师难以全面兼顾,这些对培训效果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3]。同时,由于不统一的员工水平,培训对象的选择问题,也是企业的一大难题。

在解决了以上问题的前提下,企业对员工的去留问题也不能很好的把握。因为来源多样的员工,企业不能完全地操控员工的去留,这就导致了频繁的员工流动。一个企业培养一批人才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若这批人才在为企业创造出应该的利益之前就跳槽。那么对于企业而言不仅是人才的流失,更是对公司资源的一种浪费。总的来说,人员的频繁流动对培训的实施带来不可言喻的困难,培训质量也因此受到极大地影响。

4、其他方面

一个企业培训的绩效考核制度就像一个无形的榜样,将直接影响员工的积极性。试想如果这个榜样不够优秀、不够完善,怎么能够督促员工们向他学习呢?具体而言,通过对员工个人的培训绩效进行评估和管理,可以在监督和激励的过程中提高其工作能力和绩效,进而提高整体团队的工作效能,最终实现企业文化、形象的提高。但由于企业的绩效考核制度存在缺陷,会使员工乃至管理人员的培训积极性减少,使他们时刻想到是否有机可乘,而不是扎扎实实地完成培训任务。

一个不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一个有缺陷的激励机制会使员工培训过程形式化,从而达不到预期的要求。

二、员工培训风险防范措施

以上问题,使得员工培训过程风险程度大幅提高。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员工培训的环节又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们应该在加大员工培训力度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避免这些风险。

1、建立完善的企业员工培训机制

要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首先要改变领导者的观念,让他们在人才培训的问题上看得更长远,树立培训是投资的观念,要获取效益需主动投入。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所拘泥,开展培训就要全身心地保证培训的绩效[4]。然后,通过制定完善的培训人员选取方案,选择出既有精力、又有进取心的人员培训;再按照一系列系统的培训方案,对员工进行专门的培训。而不是通过占用其休息时间,或者压缩培训时间来完成培训任务。

具体而言,可以先选取一些年轻的、有上进心、精力充足的员工,与其签订培训合同,然后送往专门的、系统化的培训机构,进行全方位的、专门的培训。这部分人员回到单位后,就像一股新鲜的血液给企业带来生机,应对其进行重用。其不仅可以对工作技术上进行指导,也可以在员工中起到带头模范作用,在单位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而后,再对员工进行分批次的、大范围的整体培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2、寻找专业系统化的培训机构

一个专业系统化的培训机构拥有健全的企业课程体系。它是通过深入细致地对员工的岗位能力进行模型分析后,针对岗位能力不同层次的要求,设计内容、风格不同的培训课程。一个健全的企业课程体系除了重视管理方法、技术理论、技能方法类培训内容外,还应有企业文化、相关法律法规、服务意识、沟通能力、对企业忠诚度及心理素质、办公礼仪等方面的培训。通过以上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使员工成为弘扬企业良好形象的“知识型工作者”[5]。

而这样的培训机构在社会上比较少,这就要求企业花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来寻找。主要可以在有一定的发展背景与文化风气的培训机构培训,如学校。因为一个优秀的培训机构才能将其自身的优点、文化底蕴带到员工中,进而深入到企业中。

在找到这样的机构后,企业应为其提供自身的发展历程,两者共同合作制定出符合企业形象以及内涵的培训方案。最后,可以与这样的培训机构签订长时间的合作合同,这样可以保证员工的培训是系统化的、连贯的。

在这方面看似很难,但也不缺乏很多成功的案例。如西南石油大学成教院与西南油气田分公司蜀南气矿合作培养人才。通过这样的培训机构,不但给学员提供了全面、前沿的专业知识,也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培训效果事半功倍。同时,专门的石油大学,在教书育人方面强于一般的社会培训机构,专业知识又强于一般的综合性大学,是石油单位培训员工的最好合作伙伴。建立这样的合作关系不仅对企业有利,也为学校培养人才提供了标准,最终两者达到共赢。

3、制定与员工息息相关的培训方案

制定与员工息息相关的培训方案首先是科学地选择受训者。科学地选择受训者,能够有效地使培训工作有的放矢,避免了盲目性,达到预期的绩效。为了科学地选择受训员工,必须对企业人员进行综合分析,其中包括员工的年龄层次、工作能力层次、需求层次等。分析后,将员工实际情况与所要求达到的企业工作业绩标准进行比较。发现两者存在的差距,弄清楚谁需要培训,差距原因是源于知识、技术、能力的欠缺,还是个人动机或工作设计方面的问题,让员工做好接受培训的准备。

在选择好培训的对象后,企业应在员工培训前与其签订培训合同。通过这样的方式规范员工培训后在企业的服务年限,把培训的投资通过学员服务期的服务回收回来;培训要舍得,要把企业的培训与员工职业生涯设计融为一体,重点人才更要重点培训,骨干人才必须大力培训。骨干人才培养出来,不仅可以在本岗位发挥更大作用,在对其他员工的影响与带动方面,也将直接起到更为重要的帮助引领与影响作用。

同时,对员工进行技术培训的基础上,还要基于员工自身心理上、社交能力等方面进行培训。要知道现今社会一个只懂做事的人,不是一个合格的人才。合格的人才是不仅自己会做,还要有团队意识、社会责任心等等。这些软技能,在形成企业文化、工作氛围等方面都显得至关重要。

4、建立科学的培训绩效评估体系

通过员工培训绩效评估体系主要可以了解员工对组织的业绩贡献,为员工的薪酬、晋升、降职、调职和离职决策提供依据。总的来说,通过这样的评估机制,对整个培训过程起到督促、激励的作用,保证员工培训的有序、有效进行。其主要包括:

(1)培训进展情况的检测。企业对员工开展培训所进行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提高绩效这一目标,做培训绩效评估工作就是衡量培训过程是否对企业的绩效有所提高或改善。

(2)改进工作的参考依据。通过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来对培训绩效进行评估,对培训是否有成效等进行检查与评估,发现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整改,进而推动培训工作不断完善,持续改进。

(3)培训奖惩措施的依据。培训评估结果可作为评估培训者绩效的依据,帮助建立培训者奖惩措施:一方面对于员工在培训中所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和奖励,另一方面反映出培训中的不足,帮助培训者能力的有效发挥[6]。奖惩制度的建立,就是规范标准的建立,不仅可以使培训绩效有保证,也可以在员工队伍中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因此,要努力建立科学的培训体系,对培训效果进行有效评估,推动培训质量的不断提高。

总之,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背景下,企业员工的培训可以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保证更多的效益。但这样的前提是企业必须先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更好的保证培训的效率、效益。石油企业在员工培训中由于自身的特点,风险重重,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员工培训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同时,及早对其进行防范。归纳种种风险,其根本原因则是领导者的观念问题以及制度的规范问题。因此,要真正杜绝风险,应从改变领导者的观念出发,进而改变、规范相关制度,最后严格地实施。相信这些措施会在石油企业追求效益的道路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广庆.石油企业员工培训的现状及对策.人力资源开发管理,2008.4.17-18.

[2]欧阳洁,董国,范岚.员工培训.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赵颖惠.试论培训评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4.

[4]郝爱军.石油企业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经济师,2010.5.213-214.

保险员工培训心得篇8

一、上半年工作情况

(一)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进展顺利。今年以来,我局积极贯彻中央、省、市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增加就业岗位为目标,以落实再就业政策为目的,以强化再就业服务为手段,以加大资金投入为保证,以帮助困难人员就业为重点,使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1-6月份,全区新增就业11545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667人,其中困难人员再就业2153人。全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2270人,登记失业率3.1%。概括起来,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进一步健全了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根据中央、省、市劳动保障工作会议精神,确定了二七年全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要点,并按照市上下达的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任务,层层签订了就业和再就业目标责任书,完善了各项保障措施,促进了就业和再就业目标的落实。二是各项再就业扶持政策进一步落实。按照省、市有关会议精神,充分发挥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狠抓免费职业介绍、技能培训、税费减免、小额贷款、社保补贴、就业援助等就业政策落实,取得了显著成效。1-6月,累计为75名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小额贷款担保110万元,对在公益性岗位安置的2315名下岗失业职工兑现社会保险补贴227万元,为2295名下岗失业职工发放暖气费补贴84.4万元。三是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公共就业服务制度。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出的就业服务“新三化”为契机,以××区政务服务中心为依托,完善服务平台,整合业务职能,实行《再就业优惠证》发放、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权益维护、培训申请、档案管理、小额贷款和社会保险关系接续等“一站式”和“一条龙”就业服务。5月份,配合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总工会、市工商联等部门组织开展了“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通过深入111家民营企业调查用工情况、采集用工信息,为求职者提供就业岗位8060个。活动中,有2600多人进行求职登记,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岗位。同时,把困难群体作为再就业服务的重点,积极开展了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免费服务。元至6月份,累计提供免费职业介绍6512人(次),职业指导8385人(次),用工信息2546条;发放《失业证》2198本,发放《再就业优惠证》2212本。四是元旦至春节期间,组织街道(镇)、社区劳动保障事务所(站)的工作人员,开展了以“稳定您的就业,我们共同努力”为主题的再就业援助月活动。活动中,累计走访援助对象家庭427户,向援助对象提供宣传材料14071份、出黑板报222块,就业信息2124条,开发就业岗位2433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623人,其中:“4050”人员226人。

(二)职业技能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大。针对下岗失业人员技能单一、再就业困难的状况,我们坚持以“围绕就业抓培训、抓好培训促就业”为指导,构建了“纵向到社区、横向到基地”的就业培训网络。根据下岗失业人员的基本需求、特点,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免费培训信息,推出了一批特色培训专业,并开展了培训品牌创建活动。结合企业改制、试点并轨和非公经济发展,形成了微机、美容美发、保健按摩、家政服务、服装裁剪、电气焊等有影响的培训项目。1-6月,共培训下岗失业人员2481人,培训后就业率达到85%。同时,不断加大农民工技能培训力度。4月份开始,由万方公司培训中心采取订单培训的方式先后为我区培训并安置农民工2100人。1-6月,共培训农村劳动力5598人(次),其中:职业技能培训3472人(次),引导性培训2045人(次)复转军人培训227人(次),大中专毕业生培训554人(次)。

(三)劳务输转工作取得新进展。今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劳务输转工作有关精神,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以就地输转为主,异地输转为辅,推行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不断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升劳务输出质量,实现我区劳务输转的超常规发展。2月份,按照省、市的统一安排,在全区范围内组织实施了“春风行动”,完善了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实现了城乡就业的同步推进。5月份,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务输转工作通知》,成立了××区劳务输转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村级劳务联络站,充实了工作人员。同时,认真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对农村富余力、自发劳务输转中介人和外出务工人员进行了细致地调查,为提高劳务输转的组织化程度提供了保障。1-6月份,共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18263人(次),实现劳务收入8080万元。其中:有组织输转13016人(次)。

(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推进。一是区属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工作稳步推进,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做到了按时足额发放。元至5月份,累计为失业职工发放失业金512万元,为企业退休人员发放养老保险金779万元,发放率达到100%。二是以私营、个体、灵活就业和新增就业人员为重点,狠抓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保障水平逐年提高。截止5月底,全区共核定养老保险参保单位366家,参保职工21020人;失业保险参保单位468家,参保职工21890人;医疗保险参保单位288家,参保职工12617人。1-5月份,共征收养老保险金3144万元,失业保险金390万元,医疗保险金351万元。三是继续做好有偿解除劳动关系及破产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关系的接续工作,积极开展了接续服务,共为357名下岗失业职工接续了养老保险关系。四是不断加大社会保险稽核力度,建立完善了社保基金协同监管制度,共稽核参保单位274家,参保人数12318人,核查领取基本养老金的企业退休人员5126人,稽核率分别达到80%、90%和60%。

(五)劳动关系保持和谐稳定。一是继续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力度,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2月份,按照省、市劳动保障部门的统一安排,积极开展了清理整顿劳动力市场秩序专项行动。活动中共检查各类用人单位1480家,依法取缔未取得营业执照和职业介绍许可证的“黑职介”4家,对已经取得职业介绍许可证的28家公益性职业介绍机构严格审查其准入条件和开业资格,并且进行了跟踪核实,有效遏制职业介绍领域的违法活动,使企业招用工行为得到规范,使劳动力市场秩序得到进一步改善。二是加大了劳动争议处理工作力度,元至6月份,共依法受理劳动争议案件210件,处理劳动监察案件218件,为劳动者讨回工资66.8万元,兑现工伤待遇98.9万元。三是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劳动合同管理,共督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3517份,使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四是根据省、市的统一安排,于5月22日至6月15日对区属范围内的各类用工单位集中进行了劳动保障年检。共年检各类用人单位953户,其中:私营企业756户,个体工商户188户,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93户,其他用人单位66户。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部分就业和再就业人员择业观念滞后,自主创业意识不强,自身素质不高,难以适应就业形势的需要。

二是再就业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劳动力市场建设离“三化”标准还有较大差距。

三是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统筹层次不高,社会保险的覆盖面窄,部分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参保意识不强,拒缴现象严重。

四是“金保工程”建设步伐滞后,严重影响了社会保险业务工作的正常开展。

五是劳动监察和劳动仲裁法律体系尚不完善,专职工作人员少,工作难度大。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根据省、市劳动保障会议精神,结合目标责任书的要求,下半年,我们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面落实就业再就业目标责任。以增加就业岗位为目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灵活就业,注重提高就业质量。要进一步健全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考核督查,制定和完善各项保障措施,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目标的落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劳动输转工作有关文件精神,坚持城乡统筹就业的方针,切实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输转工作力度。

(二)继续巩固两个确保。把两个确保摆在突出位置,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杜绝发生新的拖欠。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险金按时足额发放,发放率巩固在100%。加强“三条保障线”的衔接,积极探索下岗职工出中心向失业保险并轨的办法和途径。以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继续做好养老、失业保险的扩面征缴工作和有偿解除劳动关系及破产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关系的接续工作,积极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

(三)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坚持把社会保障体系与我区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同时,要注意加强社会保险各险种的协调发展,要在巩固养老、失业保险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加快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力争今年实现社会化管理服务率达到96%,其中社区管理比例达到65%。

(四)推进企业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继续做好劳动合同签订工作,力争私营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75%,个体工商户签订率超过30%。不断深化企业工资分配收入制度改革。围绕加快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指导企业深化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收入能高能低,按劳分配与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等多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五)加大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工作力度。加大劳动保障执法监察工作力度,严厉打击各种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切实加强劳动关系协调工作,抓紧建立健全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不断加强劳动争议处理工作,积极做好劳动争议仲裁和调解工作,努力保持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保险员工培训心得篇9

关键词:货币资金管理控制制度案例

1、案例背景资料

中国烟草总公司福建省公司厦门职工教育培训中心(以下简称“培训中心”)系经福建省烟草专卖局批准设立。业务范围主要为:①编制教育培训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②组织烟草农、工、贸理论研究;③对烟草专业各类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和再教育;④举办各类培训班、研讨班、讲习班,对职工进行在职短期培训和离职定期培训;⑤是全省烟草商业系统的职工教育培训基地,负责职工教育培训的后勤保障工作。本中心设主任1名,副主任1名,下设五个职能科室:财务部、行政部、经营管理部、安全保障部、会议培训部。

2、案例描述

培训中心自正式营业以来,由于业务范围相对单一,内部各方面的管理与规章制度都比较粗放。但是随着中心业务不断拓展,内部管理方面,特别是在资金、采购、成本管理等方面的内部控制制度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①资金管理计划性不强。培训中心没有制定资金收支计划,这样就造成了没有统一的资金管理,有时还会造成入不敷出的恶性循环;②对资金周转中的现金流量不重视。培训中心的领导主要以利润指标考核企业,导致培训中心重视利润的完成,不重视现金流入,造成应收账款上升,账面反映企业效益比较好,但财务状况不佳,培训中心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③资金使用审批制度不能适应培训中心日常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造成采购计划与生产计划不能顺利衔接;④货币资金管理制度不严,现金出现差错的现象时有发生。接待员和收银员没分开,造成有时款项有误,分不清责任,财务又无法及时核对前台业务,有时就只好不了了之,或者其责任大家一起分担,这样处罚大家都不一定满意;⑤培训中心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培训中心现金库存量没有经过科学分析,有时会出现大量的货币资金余额,有时又得向银行借款,支付借款利息,相当于把存贷款利息差额的利润白白地让给了银行,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在这种情况下,本人提议并经领导同意后,委托一家中介机构根据培训中心业务实际情况制定了《中国烟草总公司福建省公司厦门职工教育培训中心货币资金控制制度》。该制度共五节,其基本框架与主要内容为:第一节总则,主要对控制目标、定义与范围、关键控制点、职责分工、授权批准、监督检查等方面作了规范;第二节岗位职责,主要对货币资金控制相关的人员包括中心主任、财务部经理、会计人员、收银人员和出纳等的主要职责作了详细规定;第三节现金控制,主要对现金收入、现金支付、现金核对等几个方面作了详细的规定;第四节,银行存款控制,主要对银行存款收支、银行存款的核对、银行票据的管理、银行账户管理等几个方面作了规范;第五节备用金的管理,主要对备用金的范围、备用金借用与核销、备用金催收等方面作了规范。

3、案例分析的理论依据

本案例分析涉及到的理论依据主要有:

3.1、内部控制的目标、原则与要素。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单位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单位实现发展战略。内部控制原则是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的基本指针,包括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制衡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将内部控制的要素归纳为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5大方面。

3.2、企业层面和业务层面控制。企业层面控制包括组织架构控制、发展战略控制、人力资源控制、社会责任控制和企业文化控制。业务层面控制包括资金活动控制、采购业务控制、资产管理控制、销售业务控制、研究与开发控制、工程项目控制、担保业务控制、业务外包控制、财务报告控制、全面预算控制、合同管理控制、内部信息传递控制和信息系统控制。

3.3、内部控制评价。内部控制评价,是指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

3.4、内部控制审计。内部控制审计,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对特定基准日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

4、会计案例具体分析

4.1、内部控制目标明确

该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目标有四个:①货币资金的安全性。通过良好的内部控制,来确保培训中心货币资金的安全,预防被盗窃、诈骗和挪用;②货币资金的完整性。该制度要求培训中心收到的货币资金在内部控制的制约下全部及时入帐,预防“小金库”等侵占培训中心收入违法行为的出现;③货币资金的合法性。该制度对货币资金的取得、使用是否符合国家财经法规,手续是否齐备都作了明确的规定;④货币资金的效益性。该制度要求合理调度货币资金,使货币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这些目标都有效地体现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内部控制的目标。

4.2、内部控制的原则清晰

该货币资金控制制度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培训中心的各种业务和事项,实现了全过程、全员性控制,体现了内部控制的全面性原则的要求;该制度结合培训中心的业务特点,关注了培训中心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并采取更为严格的控制措施,确保不存在重大缺陷,从而有效地体现了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制衡性原则要求培训中心完成某项工作必须经过互不隶属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岗位和环节;同时,还要求履行内部控制监督职责的机构或人员具有良好的独立性,该制度在岗位职责、现金控制、银行存款控制、备用金管理等几个方面都建立了有效的内部牵制制度,这些制度都很好地体现了内部制衡性原则。

4.3、充分考虑了内部控制五要素

《中国烟草总公司福建省公司厦门职工教育培训中心货币资金控制制度》充分考虑了内部控制五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的内在联系,整个货币资金内控制度都对五个要素作了充分考虑:

4.3.1、在内部控制环境方面

内部环境规定单位的纪律与架构,影响经营管理目标的制定,塑造单位文化并影响员工的控制意识,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本案例中从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方面都对内部控制环境作了较好的考虑与安排。本案例中的货币资金控制制度在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等方面充分结合培训中心的机构特点都作了规范与约束:从中心主任到普通员工的权责分配清晰明了,内部审计与复核流程规范到位,在与货币资金控制的关键点上的人员安排与考核都有涉及,从各个方面充分考虑了内部控制环境对货币资金控制制度的影响。

4.3.2、在风险评估方面

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科学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风险评估主要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企业应当在分析相关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基础上,结合风险承受度,权衡风险与收益,确定风险应对策略。本案例中的货币资金控制制度在合理分析、准确掌握中心主任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关键岗位员工的风险偏好的程度上,采取了与培训中心相适当的控制措施,避免因个人风险偏好给培训中心经营带来重大损失的可能性。该制度对培训中心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都作了详细的分析,并规定了诸如风险规避、风险承受、风险降低、风险分担等常用的风险应对策略,而且在整个货币资金控制制度中,风险应对策略是结合运用的。

4.3.3、在控制活动方面

控制活动是指企业根据风险应对策略,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方式。常见的控制措施有: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本案例中的货币资金控制制度有效地运用了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等常用的内部控制方式,而且控制方式与培训中心业务特点紧密结合。

4.4.4、在信息与沟通方面

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企业应当建立信息与沟通制度,明确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确保信息及时沟通,促进内部控制有效运行。本案例中的货币资金控制制度将货币资金收支手续,原始凭证传递、审核程序与要求表述得清清楚楚。从文字表述中可以勾画出一幅培训中心的货币资金收支及控制流程图,特别是制度对货币资金收支的原始凭证,以及相应表格的传递、保管做出清楚的规定。这样的制度便于阅读、理解,容易被员工所接受,从而有效地保证了信息的传递与内部相关人员的沟通,取得了良好的执行效果。

4.4.5、在内部监督方面

内部监督是单位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于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及时加以改进,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内部监督包括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本案例中的货币资金控制制度对监督检查的内容作了详细描述,这些监督检查的内容包括:①货币资金业务相关岗位及人员的设置情况;②货币资金授权批准制度的执行情况;③银行账户的开立及使用情况;④印章保管情况;⑤票据保管情况。本案例中的内部监督主要起到了两个方面的作用:第一,发现内控缺陷,改善内部控制体系,促进培训中心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第二,提高了培训中心内部控制施行的有效性。

5、分析结论与启示

5.1、中国烟草总公司福建省公司厦门职工教育培训中心推行《中国烟草总公司福建省公司厦门职工教育培训中心货币资金控制制度》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相关规定在培训中心内部对货币资金的所有重大方面保持了有效的内部控制。根据实际执行效果来看,自从培训中心执行了该货币资金控制制度后,前述的一些问题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5.2、预防企业内部会计人员失职、犯错、犯罪,应从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加强企业会计队伍建设两方面着手,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规范会计工作秩序,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这是一些硬性的工作,如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并定期进行岗位轮换制度、授权批准控制制度、建立企业会计系统控制制度、建立风险控制制度、建立信息技术控制制度等制度,这些制度谁都不能违反,这些都是硬标准,硬指标;另外加强企业会计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平,这个属于软工作,要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实际业务技能和理论水平;培养会计人员和相关管理人员的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将职业道德教育落到实处。本案例中就从制度建设和会计人员队伍建设两方面都作了明确的规范与要求。

5.3、注重内部环境在内部控制制度执行过程中的作用。内部环境中领导的参与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本案例中可以看出,该制度能得到有效推行首先是培训中心领导的支持,否则该项制度很难得到推行;另一方面该制度的设计也很好地结合了培训中心的业务特点与机构设置情况,《中国烟草总公司福建省公司厦门职工教育培训中心货币资金控制制度》在设计过程中本人与设计单位都进行了多次的沟通与交流,整个制度充分结合了培训中心的业务特点、流程、机构、人员设置情况。

根据上述案例,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三点启示:

启示一:培训中心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是也是宏观环境的必然影响结果。

启示二:在加强培训中心内部控制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内审的功能。企业应当按照内部控制评价办法规定的程序,有序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不断地完善与规范内部控制制度。

启示三:在培训中心加强内部控制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中介的作用。中介机构或相关专业人员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与评价都相对比较专业,通过他们的帮助培训中心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而且设计出来的制度更专业,执行效果更明显。另外也要聘请中介机构或相关专业人员对本单位的内部会计制度实施有效评价,对其中有重大缺陷的提出改进建议。

参考文献:

[1]郑东.刍议企业货币资金管理[J].企业管理,2003,(12):19.

[2]涂君.从货币资金案例浅析企业内部会计控制[J].现代经济,2009,(5):96-97.

[3]李氟.货币资金必须实施内部控制[J].中国农业会计,2006,(3):10-11.

[4]张希超.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失控的表现及其对策[J].科技资讯,2005,(23):173-175.

[5]《高级会计实务》编委会.高级会计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265-396.

保险员工培训心得篇10

【关键词】金融危机;职工维权

一、金融危机下劳资矛盾的特点和维护职工权益的难点

金融危机对企业影响的基本情况,主要表现为开工不足、产品滞销、效益下滑、融资困难,这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冲击尤为强烈,对转型升级尚未彻底完成的企业的影响也更力突出。为了降低金融危机对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企业往往会以减少投资、限制生产、裁员、降薪、缓缴或不缴社会保险等措施降低生产经营成本,通过减负来缓解金融危机带来的沉重压力;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下产生的物价上涨,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更需要通过稳定就业来保障自己的生活来源,更希望增加工资以稀释物价上涨造成的购买力下降,更需要社会保险以解决金融危机带来的信心危机。

企业与职工不同的利益需求,必然产生利益的冲突。企业为应对金融危机,在某种程度上会牺牲职工的利益;职工为争取自身的合法权益,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增加企业的压力与困难。由此就形成了金融危机影响下企业与职工之间矛盾的焦点。同时,由于新的《劳动合同法》是2008年1月1日施行的,此法侧重于对劳动者权益的合法保护,对用人单位则强调了更多的责任,金融危机暴发时正值此法施行不久,许多企业根据此法有关规定的整改尚未完成,而劳动者的维权意识越来越强,要求依据此法规定支付加班工资、获得经济补偿、享受福利待遇等类型的案件越来越多。这就更加加剧了金融危机下劳资矛盾。

在这种形势下,金融危机下维护职工权益的难点在于:从理论上讲两者是必须兼顾的,但在实践层面,却往往忽视了职工权益的保护,有人说企业与职工如同水和鱼,水无,鱼焉能存?但谁是鱼、谁是水,却住住本末倒置。这是由于对于一家企业来说,职工往往弱势的一方。就更加需要企业管理者以高度的自觉性做好维护职工权益的工作,最终造就劳资共赢的和谐局面,以此促进企业的发展。

本人所在的企业,这几年同样面临金融危机的冲击,给企业的产品出口、生产经营带来严重影响,致使企业订单减少、开工不足、经营亏损,但本着以人为本和社会责任感,我公司克坚攻难,依然努力做好维护职工权益的工作,营造和谐劳动关系,建立起了有利于企业发展和职工权益保护两者双赢、相互促进的新型劳动关系。在这过程中所采取了“六大积极措施”值得总结,并由此给金融危机下维护职工权益的路径探索带来些许启迪。

二、金融危机下维护职工权益的路途探索

路径之一,积极推进劳资协商制度,建立劳资沟通平台。协商机制是《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关于处理劳动关系的重要形式。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其应当发挥更积极的作用。集体谈判不仅是一种调整劳动关系、预防和处理劳动争议的方式,也是一种“工资分配方式”,劳动报酬是集体合同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如果没有建立集体合同制度,劳动者和雇主单独协商交涉,单靠劳动者个人力量是难以实现公平的劳动报酬的。同时,对于企业主来说,协商机制也是解决金融危机下劳资矛盾的比较稳妥的办法,是协调好保持企业发展和维护职工利益的关系的比较管用的途径。

推进劳资协商制度,尤其要重视建立长期性的劳资沟通平台。我公司一个赋有启发意义的探索,是尝试建立利益对话机制。企业面临困难情况下,职工权益利益诉求更加强烈。为维护和谐劳动关系,我公司建立完善了纵向多层次、横向全覆盖的对话机制,包括内部劳资协商沟通平台和劳资协商制度,以畅通员工诉求渠道。协商沟通平台包括基层工会、集团工会、公司调解委员会等三级诉求环节,员工有诉求,劳资有纠纷,就通过这一平台予以解决。并建立了案件快速处理机制,确保案件处理的质量和结案率。

路径之二,建立集体劳动争议和劳动关系突发事件预警机制。集体劳动争议是指发生在企业内部的3人以上职工与企业就劳动关系某些方面如就业、分配、保障等问题发生的争议。突发事件是指发生集体上访等事件。金融危机使集体劳动争议和劳动关系突发事件的发生率大大增加,建立劳动关系预警机制就显得尤其重要。

我公司的做法是,凡是有涉及劳动关系问题的上访苗头,劳动保障部门在第一时间积极介入,协调相关部门给予耐心细致的解答和疏导。同时主动出击,召集有类似问题的下属单位和部门了解情况,通报当前出现的问题,明确政策注意事项和处理方法等,预先打预防针,将问题化解在源头;同时,及时将出现的问题、反映的矛盾、了解的情况向公司高层报告,及时与相关部门通气。通过统一了解情况,统一的政策依据,统一的解答口径,统一的处理标准,有效的规范下属企业用工行为,从根本上解决职工群体性上访问题。对于加班加点工资、社会保险、分配制度、年休假等容易发生集体争议的问题,事先通过完善相关制度预防争议发生。实现这一预警机制后,有效避免了劳资纠纷的,使一些隐性的劳资矛盾未出现集中爆发的可能。

路径之三,积极保障员工就业稳定和收入稳定,全员签订劳动合同。金融危机影响我国时,我们曾在公司内部作过职工民意调查。结果显示,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收入减少和工作不稳定已经超过子女培养压力大、住房压力大以及医疗没保障等几个方面,排在了“职工最关心”的前两位。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有很深切的感受,随着全社会企业用人需求的下滑,企业员工的就业稳定需求更加强烈,对失业恐惧感更容易产生。

通过这次调查,为稳定员工队伍,促使员工安心工作,我公司更加强调全员签订劳动合同,合同签订率长期保持在近百分之百。严格执行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企业在订单减少、曾一度出现停机关机的情况下,亦未实行裁员减员。同时,为建立长远和谐的劳动关系,我公司在一度关机停机、经营严重亏损的情况下,仍积极维护员工收入稳定。根据行业性质,坚持实行综合计时工资制,做到停机不停薪、减产不减薪。同时,努力使员工福利制度适应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从衣食住行到文化娱乐健身,从培训辅导到个人发展前途,从关心员工家庭到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路径之四,积极扩大社会保险面,增加社会保险覆盖率。在金融危机影响下,根据我们的调查,在不同职工中,是有不同的认识的,一部分职工由于文化水平不高,缺乏劳动风险意识和劳动风险损失补偿意识,对社会保险的认识不足。他们没有意识到社会保险是自己应得的保障权益,不情愿从为数不多的工资中扣除一部分参加社会保险。有的职工急功近利,认为社会保险不可靠,缴纳的是现钱,受益则是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以后的事,没有长远的忧患意识。有些职工虽然认识到社会保险的重要性,但不理解缴费与受益之间的关系,参加社会保险的积极性不高。当然,也存在个别下属企业规避社会责任、少报参保人数和缴费基数,或操作不规范现象。

针对这种情况,我公司对员工扩大了社会保险面,增加了社会保险覆盖率。除正式员工全部参保外,对本地临时用工在公司工作也尽可能给予参保,外地短期临时工则采用回乡金的形式作为补充。同时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工作氛围。丰富宣传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把有关社会保险政策法规送到每个职工手中,不断提高职工的自我保障意识。加强风险防范教育,使其逐步认识到参保的必要性,同时使他们了解社会保险的各种知识,消除对社会保险的不信任感,提高依法参保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此项工作的顺利推进,为金融危机下的职工消除了后顾之忧。

路径之五,提高员工适岗转岗能力,推动了企业转型升级的逐步深入。金融危机影响下,企业为从转型升级中寻生机、求发展,必须对部分员工进行转岗。公司积极做好转岗适岗培训工作,提升员工一岗多能、一职多岗的能力,提高员工适应多个岗位工作的意识和素质,既保障了员工的就业,又推动了企业转型升级的逐步深入。考虑到金融危机对中年员工的冲击最大,而企业转型升级依赖的主要力量也是中年职工,所以在转岗培训中尤其对中年员工培训的培训。启动了中年员工职业振兴培训计划,根据不同岗位类别、工作层级中年员工的多元化和差异化培训需求,细分培训对象,将中年员工转岗培训和适岗培训紧密结合起来,分类制定培训标准和具有针对性的培训解决方案,并统一了培训教材,安排了一批高质量的师资队伍。通过开展适岗培训,使岗位能力尚存在差距的员工能够适应岗位要求;通过开展转岗培训,使即将到新岗位从事新工作的员工顺利实现岗位转型,拓宽其职业发展通道。

在培训中,还针对部分中年员工面对我公司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到惶恐、落伍,产生自弃的心理变化,重点从心态教育入手,激发中年员工增强提升素质、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的信心。同时在摸清中年员工的基本情况、转岗意愿及培训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培训对象的岗位特点、能力缺口、接受培训的素质等因素,组织专题座谈交流等培训形式着力提高中年员工业务技能。在培训形式上,通过外聘老师培训、部门联动培训、组织专题座谈交流等培训形式着力提高中年员工业务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