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启发式教学内涵十篇启发式教学内涵十篇

启发式教学内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07:51

启发式教学内涵篇1

[关键词]学习引导;学习指导;异同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3)06-0001-04

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都是学习科学理论在引导和指导学生有效开展学习方面的具体应用,属于学习科学理论联系实际的范畴。长期以来特别是近30年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在学生学习指导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应用研究和实践探索,在课题、论文、教材、课程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抓点做样、试点推进、典型示范、成果推广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学习指导的概念已经得到广大师生的普遍认可。相对于学习指导而言,学习引导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为什么在有了学习指导概念后再提出学习引导概念?学习引导与学习指导有何异同?这些问题都有待深入研究和探讨分析。本文主要从内涵、特征、功能、理念、形式等方面,就学习引导与学习指导的异同做一些探讨分析。

1学习引导与学习指导在内涵方面的异同

探讨分析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在内涵方面的异同,归根到底需要探讨分析引导与指导在内涵方面的异同。根据《新华词典》的解释可以发现:所谓引导,既有带领引领之意,又有启发诱导之意;所谓指导,既有指示教导之意,又有指点引导之意。据此分析,引导与指导的共同之处在于,两者都着眼和着力于一个“导”字,而且指导含有引导的意思。引导与指导的差异之处体现为两个方面:(1)引导更侧重于“带领”和“引领”,而指导既强调“带领”和“引领”,还强调“指示”和“指点”;(2)引导的“导”更侧重于“启发诱导”,而指导的“导”既强调“启发诱导”,还强调“教导”。由此可见,引导和指导的内涵非常接近,两者是近义词,但指导的内涵比引导的内涵更加宽泛一些,引导的内涵比指导的内涵更加深入一些;引导既是指导的应有之意,也是指导的内涵中更为根本、重要、深层次的因素。

根据上述关于引导和指导内涵的分析,所谓学习指导,是指教育主体根据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针对学生的现有学习基础,遵循教育规律和学习规律,依据教育原理和学习原理,运用教育教学方法,系统而有效地指示教导、指点引导学生评估学习基础、明确学习目标、遵循学习规律、依据学习原理、运用学习策略、激发学习动力、提升学习能力、增强学习毅力、提高学习效益,从而学得更主动、更轻松、更有效,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1]。所谓学习引导,是指教育主体根据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针对学生的现有学习基础,遵循教育规律和学习规律,依据教育原理和学习原理,运用教育教学方法,系统而有效地带领引领、启发诱导学生评估学习基础、明确学习目标、遵循学习规律、依据学习原理、运用学习策略、激发学习动力、提升学习能力、增强学习毅力、提高学习效益,从而学得更主动、更轻松、更有效,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根据上述关于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内涵界定,两者的相同之处体现为主体、客体、目标、内容、要求等方面具有共同性。其中,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主体是指承担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任务的人员,既可以是教育工作者,也可以是优秀学生;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客体都是学生;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目标都是促使学生学得更主动、更轻松、更有效,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内容都体现为构成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在要素的总和;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要求都体现为根据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针对学生的现有学习基础,遵循教育规律和学习规律,依据教育原理和学习原理,运用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学习引导与学习指导在内涵上的差异之处主要体现在:(1)学习引导强调的是引导,而学习指导强调的是指导;(2)学习引导更侧重于对学生学习活动相关因素的方向引领,而学习指导更侧重于对学生学习活动相关因素的指示和指点;(3)学习引导更侧重于对学生有效开展学习的启发诱导,而学习指导更侧重于对学生如何有效开展学习的教导。

2学习引导与学习指导在特征方面的异同

根据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内涵以及两者在内涵上的异同分析可以看出,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都具有层次性、导向性、科学性、实践性等特征,但两者在体现这些特征的侧重点上有所差异。

1)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都体现为主体在阅历、经历、经验、水平等方面有差异并呈现出层次性,客体在自然禀赋、学习基础、学习需求、学习素质等方面有差异并呈现出层次性,因而具有层次性的特征。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层次性表明,在阅历、经历、经验、水平等方面处于较高层次的主体,更能够胜任学习引导的任务;在自然禀赋、学习基础、学习需求、学习素质[2]等方面处于较高层次的客体,更需要接受学习引导。可见,学习引导对主体和客体的层次要求更高。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引导更适用于大学生。

2)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体现为主体都需要解决从何处导、导向何方的问题,在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因而具有导向性的特征。相对于学习指导,学习引导的导向性侧重于带领、引领、启发、诱导,因而柔性更强。相对于学习引导,学习指导的导向性侧重于指示、指点、教导并兼顾引导,因而刚性更强。理论和实践表明,自然禀赋、学习基础、学习需求、学习素质等方面处于较高层次的学生往往具有更强的悟性和主观能动性,他们更需要也更适合于接受学习引导。因而,相对于学习指导,大学生总体上更需要接受学习引导。

3)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体现为主体都需要遵循教育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依据教育和学习的科学原理、运用教育教学的科学方法来实施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因而具有科学性的特征。学习引导的主体在学习引导过程中侧重于运用带领、引领、启发、诱导等方式来引导学生有效开展学习,而学习指导的主体在学习指导过程中侧重于运用指示、指点、教导、引导等方式来指导学生有效开展学习。相对于学习指导,学习引导对主客体把握客观规律、科学原理、科学方法等方面的要求相对更高。

4)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体现为两者都是通过主体运用相应的教学载体作用于客体来实现教学目的的一项教学实践活动,因而具有实践性的特征。相对于学习指导,学习引导对主体的能力和素质要求较高、引导内容难度较大,对客体的层次、悟性、主观能动性要求更高,因而,学习引导的实践性更具理性一些。相对于学习引导,学习指导对主体的能力和素质要求适度、指导内容较宽泛,对客体的指示和教导意味更浓、指点的方式方法更具体,因而,学习指导的实践性更具感性一些。

3学习引导与学习指导在功能方面的异同

根据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内涵与特征的异同分析,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都具有育人、载体、激励、优化等功能,但两者在发挥这些功能的侧重点上有所差异。

1)学习引导的核心内涵是带领引领、启发诱导学生有效开展学习、促进健康成长与成才,而学习指导的核心内涵是指示教导、指点引导学生有效开展学习、促进健康成长与成才,两者的核心内涵都是教育教学的应有之义,具有鲜明的育人功能。可以说,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既从理论上弥补了教学论中论教多、论学少的不足,又从实践上找到了教与学之间的最佳结合点。相对于学习指导,学习引导更加侧重于体现学生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方向的引领性、学业生涯规划实施的有效性、健康成长与成才引导的启发性等方面。

2)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载体功能体现为两者既成为联结教与学之间的一个纽带,又成为学生由现有学习基础通往预期学习成效之间的一座桥梁,在学生有效开展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载体作用。充分发挥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载体功能,既要探索建立各类行之有效的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模式,又要认真总结各类成功的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案例,为有效开展各类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提供较为完备、便于操作的实施程序规范。相对于学习指导,学习引导更侧重于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理解教与学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的关系,其载体功能发挥得更加有效。

3)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激励功能体现为主体都需要针对客体的学习基础、薄弱环节、学习需求、强势需要,灵活运用学习激励原理、方法、艺术,充分调动客体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使客体不断强化学习意识、端正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毅力、优化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益。相对于学习指导,学习引导对主体把握学习激励原理、运用学习激励艺术等方面的要求更高,对客体的正向学习激励效应更加持久。

4)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优化功能体现为主体既要优化自身的学习引导系统和学习指导系统,包括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理论、意识、理念、方法等方面,又要引导和指导学生优化自身的学习系统,包括学习基础的诊断、学习需求的强化、学习观念的更新、学习动力的激发、学习能力的提升、学习毅力的增强、学习成效的评价、学习过程的调控等方面。相对于学习指导,学习引导发挥优化功能的起点更高、层次更高、难度更大、作用更明显。

4学习引导与学习指导在理念方面的异同

古今中外的教学思想中蕴藏着丰富而优秀的教学理念,将这些优秀的教学理念运用于学习引导与学习指导实践之中,就可以升华为学习引导与学习指导的理念。中国古代教育家们积累和总结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教学理论、教学原则和方法以及对教师的要求,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教学思想见解,包括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温故知新、学思并重、循序渐进、由博返约、言传身教、尊师爱生[3]以及教师重在传道、授业、解惑等教学思想,这些教学思想都可以转化为学习引导与学习指导的理念。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都应当遵循以人为本、因材施导、启发诱导、授人以渔、循序渐进、言传身教等理念,但两者在运用这些理念的侧重点上有所差异。

1)以人为本的理念,源自尊师爱生的教学思想。尊师爱生就是提倡学生尊敬教师、教师热爱学生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人为本理念要求在尊师爱生的教学思想指导下,通过主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循循善诱、悉心指导、精心引导,实现学生愿学、想学、乐学、善学、优学的目的。在学习引导过程中贯彻以人为本理念,侧重于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在学习指导过程中贯彻以人为本理念,侧重于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2)因材施导的理念,源自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因材施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自然禀赋、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等差异进行不同的教学。因材施导理念要求在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需求、学习特点等差异进行不同的引导和指导。在学习引导中贯彻因材施导理念,侧重于促进学有余力的学生学得更多、更好。在学习指导中贯彻因材施导理念,侧重于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学得轻松、有效。

3)启发诱导的理念,源自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启发诱导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去启发诱导学生,让学生自己思考求得理解。启发诱导理念要求在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而不是给予牵掣、激励学生而不是强制使其顺从、启发学生而不是迅速将结论告诉学生。相对于学习指导,学习引导更加强调启发诱导;相对于学习引导,学习指导兼顾指点教导和启发诱导。

4)授人以渔的理念,源自温故知新、学思并重、由博返约等教学思想。温故知新、学思并重、由博返约等教学思想既反映了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也反映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授人以渔理念要求在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过程中,应当努力做到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相对于学习指导,学习引导更强调授人以渔;相对于学习引导,学习指导侧重于兼顾授人以渔与授人以鱼。

5)循序渐进的理念,源自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循序渐进就是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到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素质的养成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教学需要按照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浅至深、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的原则有序推进。循序渐进理念要求在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过程中,应当遵循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注意学习的阶段性和节奏感,要顺其自然而不能拔苗助长。由于接受学习指导的学生相对于接受学习引导的学生在学习悟性、学习能力、学习素质等方面薄弱一些,因而,学习指导更需要强调循序渐进理念。

6)言传身教的理念,源自言传身教的教学思想。言传身教就是要求教师既要同时采用“有言之教”和“无言之教”两种方式进行教学,更要明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重要意义。言传身教理念要求在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过程中,既要履行好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又要发挥好指导、引导的作用。在学习引导过程中贯彻言传身教的理念,身教重于言教;在学习指导过程中贯彻言传身教的理念,言教重于身教。可以说,从传道、授业、解惑到指导再到引导,是教育教学理念的提升。

5学习引导与学习指导在形式方面的异同

形式和内容相互依赖、不可分割,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内容是指构成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在要素的总和,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形式是指把构成学生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内容的相关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方式及其表现方式。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内容决定其形式,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形式必须适合其内容,同时反作用于其内容。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同一内容,由于条件不同,可以有多种形式;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同一形式也可以表现为不同的内容;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新的内容可以利用其旧的形式,旧的内容也可以利用新的形式。

学习引导与学习指导内容有分类性与系统性、个性化与共性化之分。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内容既可以分为学习科学的知识、理论、应用等各类内容,又可以分为学习观念、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毅力、学习效益、学习环境、学习评价、学习调控等各类内容,因而具有分类性;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各类内容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因而具有系统性。由于学生个体对于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内容的认识和掌握程度是不一样的,从而导致其对接受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学生个体的个性需求对应于个性化的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内容,而学生群体的共性需求对应于共性化的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内容。对应于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分类性与系统性、个性化与共性化内容,学习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形式可以分为个别式与群体式、课程式与专题式、规程式与启发式、咨询式与诊疗式、探究式与研讨式等多种形式。

1)个别式是指针对个性化的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内容,面向学生个体的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形式;群体式是指针对共性化的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内容,面向学生群体的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形式。相对于学习指导,学习引导更适合采用个别式;相对于学习引导,学习指导更适合于采用群体式。

2)课程式是指针对系统性的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内容,以课程教学形式进行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形式;专题式是指针对分类式的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内容,以专题讲座等方式进行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形式。相对于学习指导,学习引导更适合于采用专题式;相对于学习引导,学习指导更适合于采用课程式。

3)规程式是指针对个性化、共性化、分类性的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内容,要求学生按照学习规程进行操作和实践的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形式;启发式是指针对个性化、分类性的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内容,运用启发诱导的方式进行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形式。相对于学习指导,学习引导更适合于采用启发式;相对于学习引导,学习指导更适合于采用规程式。

4)咨询式是指针对个性化、分类式的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内容,教师面向主动前来咨询的学生进行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形式;诊疗式是指针对个性化、分类式的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内容,教师主动要求学习困难的学生前来接受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形式。相对于学习指导,学习引导更适合于采用咨询式;相对于学习引导,学习指导更适合于采用诊断式。

5)探究式是针对个性化、分类式、共性类的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内容,运用师生共同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形式;研讨式是针对共性化、分类性的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内容,运用师生互动研讨的方式进行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形式。相对于学习指导,学习引导更适于采用探究式;相对于学习引导,学习指导更适于采用研讨式。

参考文献

[1]徐涌金,徐斌.试析大学生学业指导的基本要素[J].教学研究,2012,(3):22-25.

启发式教学内涵篇2

关键词:英语教学设计;茶文化资源;资源整合;切入点

将茶文化资源纳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之中,应从茶文化对英语教学设计的启发入手。这里的大学英语属于公共英语范畴,一般在大学一年级开设。众所周知,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由于学生学习费力和教师教学效果不明显等现状,都对教学双方带来了负面影响。那么如何来改善这一现状呢?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用“改善”而不是“改变”归因于,语言类教学质量无法在短期内获得显著提升。此时将目光聚焦在茶文化资源之中不难发现,作为显性茶文化的茶道和品茗等项目,都能通过内涵提炼来应用于英语教学之中。关于这一点似乎并不被同行所意识,但茶道的专注与欣赏、品茗中的畅聊与分享等人际互动要素,都能为英语教学的设计提供启发。基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1茶文化与英语教学之间的联系

结合本文开篇之时所提出的观点,以下将从三个方面来归纳出其中的联系:

1.1茶文化以专注的内涵为英语教学提供启发

专注源于内心中的宁静,正是由于大学生群体存在着浮躁的内在情绪,以及对英语学习的畏难情绪,使得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显得百无聊赖。那么如何建立起个体内心的宁静状态呢?体育锻炼或许可以,音乐疗法或许可以,但很少有人尝试将茶文化中的茶道文化纳入到考察视野。茶道所严格遵循的流程和环境,本身就对个体产生了一种修心的机会,通过修心来建构起大学生内心的宁静,从而专注的去理解和掌握应该掌握的英语知识。

1.2茶文化以欣赏的内涵为英语教学提供启发

教学相长应成为英语教师教学的核心追求,若是出现了教学相怨的状态,那么大学英语教学则只能低水平徘徊。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主要采取以教师授课为主导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就决定了避免教学相怨的方式,首先就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茶文化所追求的品茶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对事物表示欣赏的态度。借助这一愉悦的兴致对班级学生表示欣赏,自然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可见,英语教师应在茶文化的熏陶下减少抱怨的频率。

1.3茶文化以分享的内涵为英语教学提供启发

分享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交流、语言交流的过程。针对具体的问题、事件或者闲谈而产生的话题,使师生在分享中获得相互了解,在分享中来增进双方交流的意愿,那么作为语言类教学的英语也就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了。

2茶文化资源与英语教学整合的切入点分析

那么茶文化资源与英语教学又如何进行整合呢?根据上文所述,茶文化对英语教学设计提供了启发,其中涵盖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可见,二者相整合的切入点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2.1整合“专注”内涵的切入点分析

茶文化中所蕴含的“专注”内涵需要借助显性载体呈现出来,而在上文也提到了茶道文化中所能建构的机制,为此,在英语教学中应将茶道作为“选修”内容纳入其中,在课堂中通过视频演示和现场模拟来完成切入工作。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大学英语学习中学生之所以会存在诸多消极的情绪,这与长期以来接受英语教学所造成的疲劳现象不无关系。可见,在英语教学中通过引入茶道的展示和体验内容,将能极大的引起学生的兴趣。

2.2整合“欣赏”内涵的切入点分析

“欣赏”内涵的切入主要针对英语教师,通过在英语教学设计中植入“欣赏”的元素,来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人际互动效应,这样将能改善现存的两张皮现象。那么如何建构这种切入点呢?不难发现,借助茶文化展示和体验的诸多环节,都能建立起教师对学生的一种欣赏意识。如,请学生用英语介绍自己家乡的茶叶品种,以及自己与茶叶之间的关联故事。这样一来,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家乡自豪感,也能使教师能用不一样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这些学生。

2.3整合“分享”内涵的切入点分析

在英语教学设计中来需要把握这样一个要求,即建立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分享机制,而应用茶文化内涵来实现这一机制则依靠品茗文化。但这里也需要注意这样一点,即品茗需要一定的场所和氛围,那么如何在课堂环境中来实现呢?笔者建议,在大学生英语教学中可以设置实践教学环节,进而在专门的实训场地来践行茶道文化和在此基础上的品茗,最终建立起一种畅聊下的分享模式。

3茶文化资源整合的思路

具体而言,茶文化资源整合的思路可从以下5个方面来建立:

3.1调研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

贯穿本文的中心思想便是,在英语教学设计中借助茶文化资源,其目的应在于解决当前课堂教学中的短板问题,这里的短板问题主要涉及到学生在学习中的负面状态。根据笔者对样本高校学生英语学习状态的调研中发现,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普遍存在着一种功利心态,即将学习的目标定位于英语过级或为研究生英语考试做准备。然而,这与语言类教学所追求的持续性要求是相背离的。因此,根据上述所调研出的英语学习状况,便需要建立起教学设计中的问题意识。

3.2建立教学设计的问题意识

那么教学设计的问题意识又包含哪几个要件呢?笔者认为,主要包括:学习状况形成的原因、如何改善当前的学习状况,以及学生是否认可这种教学设计。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学生之所以普遍存在着当前的学习状况,主要在于长期的英语学习所带来的疲劳感,以及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所带来的课程边缘感。因此,在学习中的浮躁情绪便不可避免。这里如何改善这种学习状况则依赖于对茶文化的整合努力了。无论怎样,教学设计应在“新和趣”上下功夫,这样才能适应大学生的学习偏好。

3.3问题导向下来整合茶文化

整合茶文化将其应用于教学设计中,这属于一项系统任务。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需要集思广益,并且需要得到教学院系和教务部门的支持和指导。因此,应在集体的力量下来形成问题导向下的茶文化整合之路。具体的整合重点在于:(1)茶道的流程和演示体验场所设计;(2)提炼茶文化中的元素来感染教师;(3)设计分享机制下的主题。另外,大学公共英语涉及到全校的大一新生,那么如何在现有的教学资源下来进行整合也需要考虑。

3.4形成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在上面的分析中已经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我们无法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来完成与茶文化资源的整合任务,所以就需要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为了解决实践教学资源的问题,各个院系可以将自己的实训场所作为实践教学的载体,这样就能充分利用各个院系的教学资源。那么,在教师的教学时间安排上,就需要专门设置出实践教学时间。

3.5定期检验茶文化整合效果

将茶文化资源融入英语教学设计中属于新鲜事物,因此,在缺乏有效参照的情形下,则需要定期检验茶文化的整合效果。检验的标准可概括为,学生的课堂表现、师生之间的课堂互动程度、学生自觉完成英语学习任务的情况等。就定期检验茶文化整合效果的主体而言,则可以由院系主导并由教务处抽查。

4教学方案

针对学生对家乡茶资源的英语介绍,进行以下教学方案设计:

4.1提前布置课程任务

让学生用英语在课堂上介绍家乡的茶资源和茶文化,这不仅能训练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增进他们的英语书面写作能力。为了使课堂教学设计更有实效,教师需要提前向学生布置上述课程作业。并鼓励学生在互联网上查询有关资料,并用ppt的形式来展示家乡茶叶种植的生态环境,以及自己撰写英语说明文字。

4.2借助多媒体完成介绍

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来完成与茶文化资源的整合,是英语教师需要遵循的原则。因此,可以利用教室的多媒体资源来支撑学生的英语介绍任务。而且,通过图文并茂的英语介绍能够给予参与学生一种严肃感和使命感,这样也能提升他们的参与热情。此时,教师应不去强调学生的口语表达问题和英语语法问题。

4.3形成课堂激励氛围

教师仍然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因此,在协调各位学生完成英语介绍任务后,应带领全班学生对讲演的学生表示赞许,并形成课堂激励氛围。不难知晓,随着课堂激励氛围的形成,将能为班级学生的英语学习植入正能量。关于这一点,需要引起英语教师、院系、教务处的重视。

5问题的拓展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重视青年教师在这一方面的主体作用,利用青年教师接受新鲜事物的优势来推动英语教学设计质量的提升。为此,以下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

5.1分析青年教师的教学现状

当前不少青年教师较为重视英语教学的应试需要,而未能关注“教学相长”的重要性。另外,由于英语教学难以在短时间内获知学生的学习情况,再者学生英语学习能力也逐渐定型,所有这些也弱化了青年教师不断挖掘自身教学潜质的意愿。从而,仍习惯于基于传统套路来展开大学英语教学。

5.2增强青年教师的职业意识

在实施过程中应重视从青年教师身边的案例入手,来告诉他们自觉提升专业能力的重要性。由于青年教师一般都具有研究生学历,因此可从今后的职称评定、学术水平提升等视角进行阐述。这里需要抛弃传统的说教形式。

6小结

本文通过分析出英语教学设计与茶文化资源二者整合的切入点后认为,具体的实施路径包括:调研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建立教学设计的问题意识、问题导向下来整合茶文化、形成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定期检验茶文化整合效果。

作者:闫洁单位: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周冬梅.大学英语有效课堂教学之反思性教学———大学英语教学案例分析[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2):56-57.

[2]申丽娟.大学英语反思性教学中的教师必备素质[J].云梦学刊,2008(1):12-15.

[3]王妍.反思性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3):26-27.

启发式教学内涵篇3

什么是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综合体。(英国学者泰勒语)文化意识,就是人们对于文化的一种自觉的能动的认识活动,是人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同时领悟文化的内涵和接受文化的熏陶,并潜移默化地内化为一种追求文化的情感。培养文化意识,就是要培养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传统,积极吸收各界文化优秀成果的意识,促进学生自觉地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康人格。 

一、 创设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文化意识 

美国学者门肯指出:文化本身既不是教育也不是立法,它是一种氛围和传承。可见,文化氛围对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多重要。 

1.创设文化环境 

大语文教育,是一种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教育。大语文教育的环境,必须是有充足的图书并保持开放的图书室,使学生有书可读;校园环境的布置,要洋溢着高品味的文化味,如有时事走廊,有百花园墙报,还有红领巾广播站,使学生在耳闻目染中接受文化熏陶;要经常开展演讲会、故事会、演课本剧等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交际中强化文化意识。 

2.发挥教师的身教作用 

老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既有传统文人的诗琴书画的修养,知书过礼,又有现代知识分子的科技涵养和开放精神。老师在教学中,不但要引导学生领悟课文的文化内涵,同时一举手一投足或廖廖数语,都能影响学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而加强文化修养。 

二、 遵循汉语学习规律,在实践中培养文化意识 

汉字是一种意合性的文字,呈现一种以形示意的文化形态。以汉字为基础的汉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必须遵循汉语的学习规律,在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中学习文化和培养文化意识。 

1.在语言的感悟中培养文化意识 

汉语的意合性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学习不能像学习其他语言那样条分缕析,而是要用心去悟,读书切忌在荒忙,涵咏工夫兴味长。(宋陆九渊语)这涵咏,就是悟。悟不同于理解。心理学上理解的意思是个体逐步认识事物的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理解的本质就是逻辑思维。而悟,是意会式的直觉思维,它不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则,不循序渐进,严格推理,而是跳跃式的和整体式的。在悟的过程中,主体不能明确意识到它的行程,也因之不能用言语将该过程和得出的结论的原因清楚地表达出来。在悟的过程中,还经常用到形象思维,伴随着情感的体验。引导学生悟,必须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从整体上去悟,或抓住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去悟。含义深奥的句子要悟得明白,看似浅显内涵十分丰富的词句要悟得深刻。 

2.在语言积累中培养文化意识 

著名学人邓拓说过: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注意积累的。北京著名特级教师顾德希说:我怀疑知识迁移这种说法。唯独语文,很多是不能迁移的。说的还积累。可见,积累有多重要。要通过熟读、背诵、摘抄,大量的阅读,既积累语言,又积累文化,如学习写景的诗文,积累了风景文化,摘抄名言警句,积累了人格文化,处世文化;……随着文化积累不断深厚,文化意识也就会逐渐随之增强。 

3.在自由习作中强化文化意识 

大纲(修订版)强调自由习作,这更符合作文的本质。北师大教授刘锡庆认为:作文的本质是写作主体内在精神、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其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要让学生习作写得好,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少些限制,多给自由,让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表达;少提要求,多给指导,特别是开拓思路方面的指导,让学生思路可以畅通,放飞想象的翅膀。思维方式是文化的深层内容,通过自由习作,激发创新意识和激活生命力,文化意识就能得到强化。 

三、 弘扬学生主体,在价值观上培养文化意识 

文化的核心在于价值观。怎样的人生最有价值?人活着如果符合生命的本性,就活得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因此,必须在教学中弘扬学生主体,发展学生个性,激发学生保持和加强生命的力度,使有限的生命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1.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解放学生的心灵 

传统的教学观,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当作是人生的准备阶段,着眼点在教,主要的教学方法是讲,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人格是否得到尊重,心理是否愉快,则在教育者视野之外。以至多数学生在师德尊严的桎梏下,迷失了童真无邪的本性。现代教学观则把学生学习阶段看成人生的一部分,着眼点是学,教学方法是导,在老师的启导下,学生自主地学会学习。因此,老师必须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对学生是亦师亦友。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保持着童真无邪的本性,心灵得到解放,人格文化意识得到增强。 

2.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中弘扬学生的个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特别推崇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强调要积极实行,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 

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的是学生独立思考。讨论式教学,主导的是合作学习,学生在讨论交谈中,既自由地表达自已的思想,又从同学的见解中得到启发,以修正自己的见解或使自己的见解进一步深刻。对事物的认识,不管是求同求异,学生都经过自己的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在启发式教学和讨论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个性得到弘扬。 3.在美与智的融合中培养学生文化创新意识 

在写作上,孔子说:辞达而已矣,辞达,就是明白无误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这实际上是智;孔子还说:言而无文,行之不远,文章没有文采,就不能传开,这实际上说的是美。既辞达,又有文,这是作文智与美的融合,在阅读方面,阅读有一定的见解,这是智,不仅意会了,还能生动有趣地表达出来,这就是美,这也是智与美的融合。智与美的融合,能强化生命的体验,迸发创造的火花。 

启发式教学内涵篇4

一、少先队员信仰启蒙教育的内涵

少年时期是主体意识觉醒、开始感受生命价值的初始阶段,也是追求信仰生命的萌芽时期。对少先队员来说,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要求,并通过培养诚信和信任的品质,加强理想信念的教育,就是信仰启蒙教育。当前我们的教育方针的“魂”在于立德树人,其根基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让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开拓前进。落实教育方针,说到底就是要扎根信仰教育。

二、少先队员“三信一体”信仰启蒙教育的内在联系

“三信”即诚信、信任、信念,“一体”即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要求;“三信一体”即在诚信教育、信任教育和信念教育中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要求,由此奠定少先队员的信仰基础,即信仰启蒙。

(一)诚信教育的内涵诚,即真诚、诚实;信,即守承诺、讲信用

其基本含义就是诚实无欺、践约守诺,蕴含着三层内容:①它是为人处事的道德准则;②它是一种制度,是少先队员行为范式和人际关系的模式;③它是少先队员的人品修养,做人的根本准则。诚信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要求,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少先队员正处于身心发展、行为习惯和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诚信教育应贯穿于他们整个教育生涯。

(二)信任教育的内涵

信任就是“相信而敢于托付”,“信”是“任”的前提,“任”是“信”的目的和归宿。其内容有三方面:①它是一种多层次、多维度的社会心理现象;②它是一种特殊的行为模式;③它是社会的一种基本价值。信任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和前提所在,是社会团结的道德基石、社会关系的剂和社会中最重要的整合力量之一。

(三)信念教育的内涵

信念是情感、认知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是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反映。信念是一种意念,信念的不断强化促使个体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各方面形成内在的一致性与自觉性,则为信仰。正确的理想信念是少先队员的行动指南、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

(四)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个体的诚信是达成社会信任的根基;信任是诚信的前提,诚信也是信任的前提。当少先队员诚信品德养成,并形成人与人之间彼此信任,从而建立起和谐的新型社会关系;信念是个体对“诚信与信任”知、情、意的有机统一体,引领着少先队员对未来生活探知的精神追求。因此,由对“诚信、信任”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所建构起来的信念系统不断强化,必然成为孩子未来的信仰灯塔,成为有爱国信仰的接班人。

三、少先队员“三信一体”信仰启蒙教育实施途径

在少先队员“三信一体”信仰启蒙教育研究中,我们从以下四大途径进行了探索与实施。

(一)自下而上的中队队会活动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而全校间周一次的队会课就是浸润队员信仰最重要的沃土,因此少先队员的信仰启蒙教育有了充分的时间保障和阳光雨露的滋润。同时分设“低段诚信———中段信任———高段信念”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落实到每个年级、每个班级进行队会课建设,层层递进,形成螺旋环绕式的课程设计,在每一个班级和中队形成系统化、特色化的信仰启蒙教育实践活动体系。

(二)自上而下的大队主题活动

学校大队部根据传统节日丰厚的文化内涵进行全校性大型主题活动,如端午节“悠悠粽子情”,大话屈原的一腔爱国热情;如清明节“祭奠英烈”,感悟革命烈士不惜牺牲生命的英勇壮举,就是因为他们有着开创祖国光明的今天这一坚定信念。让节日不流于形式,让节日的文化代代相传,学习先辈们为崇高信仰而奋斗的精神。活动在全校集体开展,师生人人参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这样营造出浓烈的学习氛围,让文化信仰深化在队员们心中。

(三)创建家教中心,形成家校共育

家庭教育是少年儿童信仰教育不可或缺的阵地。人们常说: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庭的一面镜子,家长的观念对孩子思想的影响是最深远的。树立孩子的信仰先从家长的信仰教育开始。家校课程是由学校“家庭教育中心”结合家长的思想观念情况和学校“三信一体”信仰启蒙教育目标,开发家校共育少年儿童信仰教育的课程,让家长参与队员信仰启蒙教育实践活动。

(四)携手社区,促进教育合力

社区联动课程是我校与社区共构的进行少年儿童信仰启蒙教育的课程。社区教育充满着巨大的能量,孩子在社会生活中往往无意识地感受着社区的影响。因此,我校紧密联系社区教育工作站,与他们联手共建少年儿童信仰教育的课程,在社区进行“三信一体”的信仰教育环境文化宣传,组织孩子和社区成员每月至少一次以上的“三信一体”的信仰教育活动,使信仰教育能够无缝隙地链接、延伸。这种多元途径建构少先队员“三信一体”信仰启蒙教育课程,有计划、有目的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信仰启蒙教育活动,让生活课程化,让课程生活化,打造了一个少先队员信仰启蒙教育的全环境。

参考文献:

[1]程卫军.当代青少年信仰状况的哲学分析[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9.

[2]熊成,帅伟伟,王庆华.从信仰教育入手解道德教育难题[J].科技信息,2011.

[3]朱灿.小学生诚信教育探析[J].金融经济,2014,(05).

[4]朱卫嘉.信念的特征、作用及其形成机制新探———兼论当代大学生信念发展[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4):83-87.

[5]李辉.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代性审视思想教育研究,2008,(05):22-26.

启发式教学内涵篇5

一、启发的涵义

教学启发方法与技巧思想及实践中外教育史上是源远流长的。

在我国,“启发”一词源于《论语・述而》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启发教育的涵义是: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又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启示他的思路: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开导他的表述。举出一个方面的事理启发他,而他却不能推知领悟其它与此相联的三个方面的事理,我就不再告诉他。

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系统总结教学理论的著作《学记》,对教学启发方法与技巧也有精辟的论述。所谓“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意即:优秀教师教学总是注重启发诱导学生,使之晓明事理: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鼓励学生而不强迫学生走;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达成结论。道而弗达,才能使学生独立思考。师生融洽,学习愉快,又能独立思考,这就叫做善于自发诱导。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英语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涵义可以概括为: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以高超精湛的技艺适时巧妙地启迪、诱导学生去学习,帮助他们学会动脑筋思考和语言表达,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地获得发展。

二、启发教学的原则与要求

(一)关键性原则

课堂上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要启在关键上,启在要害上。这就要教师分清主次,学会抓主要矛盾。一堂课是由几个环节组成的,而每一个环节也必然有一个主要矛盾,教师在抓住一堂课的主要矛盾的同时,还要善于抓住课堂教学中每个环节的主要矛盾,找出各个环节不同的关键和要害,一个个“启”、一层层“发”,环环紧扣,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形式相结合,列举法、设问法、类比法、组合法、信息交合法等等思维方法相配合,这样才会使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及时性原则

进行启发式教学,要像知时节的春雨,当需要时即发生,也就是说启发要及时。而要做到启发及时,就要注意创设“愤”、“悱“的情境。通过必要的设疑、铺垫及一系列的启发、诱导,把学生引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这时候,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高度紧张而活跃。这时,教师如抓住本质、在要害处稍加点拨,启发的效果就会很明显。要尽量避免超前启发和滞后启发。

(三)实效性原则

设计启发式教学时,要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规律,已有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及性格爱好等,做到讲求实际、讲求实效、启而有发、问而有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这里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利用正迁移规律。即作为启发的知识材料应选用大多数学生所掌握的,感知过的,同时又能在记忆中得到再现的,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启发,一定会启而有发,问而有答。二是鉴于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以及性格、爱好不同,对不同学生,要注意运用不同的问题和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因人而异,不能用一个模式对待所有的学生。

(四)双向性原则

双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发扬民主,创造良好的信息交流的课堂氛围,做到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进行多种形式的启发。我们都知道,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w生为主体。但教师的“导”是为了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而不是代替学生走路。教师要充分唤起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使他们知道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要讲求教学民主,讲求双向交流,真正做到启而有发,问而有答,使启发式教学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否则,师生心理相悖,课堂气氛压抑,必然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不利于启发式教学的进行。要做到这一点光靠教师在课堂上的努力还不够,还要靠教师平时与学生建立起来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五)引导性原则

启发的目的在于启动学生的思维,为此应引导学生动脑,使他们通过思维来主动地理解知识,接受知识。为此我们应朝以下三个方面去引导:

第一,要运用新颖充实的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启发式教学内涵篇6

关键词:中学生;思想品德课教学;启发式提问;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启发式提问已经广泛应用到思想道德课等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构建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延伸拓展”的教学方法,启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从而提升了学生们的思想认识和道德素质,进一步促进思想道德课教学的进步和发展,

1目前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问题

1.1教学方法不合理,教学语言缺乏艺术性,教学效果不高

思想道德课程教材多为理论性内容,文字描述较为抽象化,而且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课程教材中的内容,而对于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没有深入研究,只是一味的讲授理论性的知识。另外,在开展思想道德课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思想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师是主导,学生是接受者”的思想上,同时教学方法不合理,缺少灵活性,使得教学效率不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也没有真正领会到思想道德课教学的内涵。

1.2学生的整体思想道德素质还有待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目前大多数的中学生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过于帮助与保护,使得独生子女没有形成健全的、科学合理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学习中比较懒惰,在生活中较依赖于家长的帮助,没有树立自立自强的优秀思想品质,另外,由于这些独生子女没有很好的分享和共享意识,其团结精神和集体观念偏低,而且在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下,独生子女也缺乏吃苦耐劳、刻苦、勤奋学习等良好习惯,因而,这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升,基于独生子女存在上述的问题,就使得学生在思想道德课教学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2启发式提问的内涵

所谓的启发式提问是指通过设计“教师课前提问、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拓展延伸”三个教学程序,在课前提问环节中通过创设情境来提出问题,之后在教师的指导和启迪之下,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启发式提问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具有语言魅力和启发性。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启发式提问是一种科学合理的现代教学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语文、数学、英语以及思想道德课等各个学科的教学中,而且取得了很明显的效果。其中在中学思想道德课教学中大力运用启发式提问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问题提问方式把每一次的课堂教学内容和目标呈现给学生们,营造出生动活跃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知识和发现问题的兴趣和热情。然后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学习能力,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语言。在运用启发式提问中主要利用的是丰富多样的教学工具,可以综合使用课程教材以及教材中的文本、图片、插图、影像和多媒体,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让学生的脑、心、口和手共同参与到学习活动和教学活动中来,培养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学效率和效果的提升。

3启发式提问在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

3.1学生课前预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思想道德课教学活动中运用启发式提问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开展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先自己预习课程教材中本章节的教学内容,同时可以提出预习要完成的任务,即本章节主要讲述的知识有几个重点?在本章节中看不懂和很难理解的知识点是哪些?从而在开始讲课之前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习惯,激发学生主动和积极地提出问题,从而在不断的课堂训练中来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也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思想道德课的理论知识。

3.2创设生动活跃的情境,采用艺术性教学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于思想道德课的严肃性,为了激发和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开展思想道德课教学活动中可以创设生动活跃的情境,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调整学生们的压抑情绪,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们可以在课堂中畅所欲言。另外在讲课中教师要多采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而尽量少用严肃性、逻辑性和抽象性的教学语言,激发和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利于进行启发式提问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可以采用趣味性、开放性的语言和说话方式,也可以引入苏格拉底的教学故事和寓言故事等实例,增强说服力,来印证自己的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思想道德课教学效率。

3.3巧妙提问,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论来源于生活和实践,因而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所见所闻来巧妙提出问题,设计问题,以此将课堂教学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简单化和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理论性知识和抽象性概念,进而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而且在问题的分析、解决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提供较为开放的学习空间,从而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不断提升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理解思想道德理论知识,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3.4延伸拓展,与社会衔接,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

在巧妙提问,学生很好解决问题之后,教师还需要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化和延伸拓展。众所周知,教育是为了育人,教学活动是为了促进学生思想的不断进步,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即所谓的“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因而,这就需要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与社会实际衔接,学会学以致用,养成质疑和举一反三的思维和习惯,教师要不断训练学生的质疑能力,可以在社会实际生活中引入实例,来与学生进行探讨和交流,从而让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很好的结合,并指导学生们的日常行为和生活习惯,提升学生们的社会观察力和洞察力,不断提升学生们的社会认知能力和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实现思想道德课教学的目的。

4结论

综上所述,启发式提问创新了思想道德课教学方法和思想,转变了过去学生的被动学习模式,也改变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形成了“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指导者”的现代化教学模式,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独立学习能力,创设了生动活跃、开放宽松的学习氛围,建立了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思想道德课教学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唐秋莲.浅谈启发式提问在中学思想道德课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1.20(6):37

启发式教学内涵篇7

优秀配置一如既往

本次带有U-School的新Q8在硬件方面与前作一脉相承。作为业内领先的一体电脑产品,其搭载了英特尔i7四核处理器、2GB超大显存的nvidiaGeForceGt540m图形处理器以及4GB内存、1tB硬盘,除运算性能强悍以外,其内置的双模式电视卡和无线wiFi可以使无论是高清电视还是网络上的全高清影片都可以如行云流水般的在其超大的屏幕上面轻松播放。拥有一台新Q8,无论电脑还是电视,两全其美。让家庭中的各年龄段用户都可以享受到Q8所带来的娱乐大餐。

同时,新Q8一体机也是全球首款手势控制一体电脑,可通过摄像头识别人的手势进行自控,当手握一下时,电脑的摄像头抓取到动作后即会生成鼠标的“单击”程序,两下是双击,有效的头像摄取距离为70cm-5m,如此新颖的创意,相当于是替代鼠标的作用,让儿童在远距离的电脑操控中省去了鼠标“线短”的忧虑,更简单的操控电脑。

倾心打造健康成长

海尔电脑最新推出的U-School软件,是一款联合微软等多方优质资源专门为儿童用户成长发育打造的全面、权威、专业教育软件。其包含了专注于儿童及家长双方面的四大模块,让家长与孩子可以不用东奔西跑便可以了解非常全面的包括从婴幼儿到少儿的必需的知识。

“益智启蒙”与“乐趣学堂”都是针对儿童用户的模块。其中,专门针对2-5岁幼儿阶段的儿童设计了英语点读机+有声故事书的“益智启蒙”部分,通过有趣生动的方式调动起孩子的学习主动性,让孩子自主进行学习。例如双语点读机功能是专门为幼儿阶段的儿童用户所设计的英语点读应用,其中涵盖的多项功能相当于目前市值2000元的英语点读机式的应用。在英语点读功能中包括了多种场景,而且图文并茂,能够充分调动起孩子学习的兴趣。权威标准发音也可以帮助孩子矫正口音,同时也弥补了家长发音不准,无法辅导孩子英语学习的不足,从就小培养起孩子对英语的喜爱。此外,“益智启蒙”还包含44本有声故事书,其内容全面,并且涵盖古今中外。

而“乐趣学堂”则是为学龄前儿童以及上学的儿童用户准备了包括人教、苏教、北师大小学教材,囊括五十二款内容翔实的同步学习教材,并以轻松有趣的游戏形式为儿童用户提供辅导及帮助,让儿童用户通过触屏的方式在卡通游戏中享受学习,不再感觉学习的枯燥。同时,“乐趣学习”还加入了趣味奥数内容,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孩子接触到奥数的练习,让每个孩子都有触摸“王冠明珠”的机会。

启发式教学内涵篇8

[论文关键词]主体性原则启发式教学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探索启发式教学改革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重视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马克思主义主体性原则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在现代启发式教学改革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启发式教学既是现代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又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针对启发式教学,目前学界的研究可谓“百花齐放”,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很多学者往往从实证的角度加以研究,而不太重视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学原理对启发式教学进行研究,本文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学原理——主体性原则作为方法论和基本原则对启发式教学加以探索。

一、主体性原则的内涵

所谓主体性原则。一般来说就是承认、重视并坚持主体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原则。其核心是突出人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主要包括能动性、自主性、意识性、选择性、实践性和创造性。从哲学意义上讲,它主要有三种规定:

其一,把人看作价值主体,既重视人的理性因素又重视人的非理性因素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的作用;其二,重视人的主体间性,突出强调人的社会性。从主体活动范围上说,每个社会主体既具有社会性又具有个体性。强调主体间性其实质是强调“大家”的主体性;其三,应把实践看作是主体性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从实践能动性角度去理解主体。通过实践活动,使主体具有意识性和创造性。其中创造性实践在实践活动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二、启发式教学的主体内涵

“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受教育者在育者的启发诱导下,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陶冶个性。形成完满人格的过程。”启发式教学就是要对学生的兴趣动机、思维方法、情感体验各方面的全面影响。

启发式教学需要教师的创新思维,教师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仍发挥主导作用,但教师的教学方式必须不断创新。教师要充分利用“两个主体”的理性和非理性因素,不但要创新教学方法。而且还要倾注爱心。与学生一起共同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

启发式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对学习的意义、学习的目的有明确的认识,并能使他们产生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在快乐中渴望学习,在学习中感到快乐,进而主动学习。启式教学的目的就是引导和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离开学生的积极主动,这一目的是很难实现的。

启发式教学,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所谓双向互动,即教学过程的主体间性,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和相互作用。启发式的互动,不是机械的互动和肤浅的双向信息交流,更不是否定教师的作用。教师既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要对学生的学习加以适当的引导,并将这种引导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启发式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启发式教学理念不仅适用于课堂教学,也适用于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条条框框的理论,应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实践结论,让他们自觉地把这些实践结论与所学有关知识理论加以对照,这样一方面深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兴趣,锻炼学生勤于思考、勤于实践的能力,在这种启发式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还能获得许多高于书本的知识,这样既能“温故”又能“知新”。启发式教学需要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这是主体性原则主体观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应用。只有做到以学生为本,教学过程时时处处关注学生,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学生才容易接受教师的“启”,学生的“发”也才能水到渠成,也只有这样启发式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主体性原则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的意义

2005年9月10日,总理在第2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强调: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除了需要深化高等教育体制和方法的改革外,还要做三件具体的事情。第一件事就是贯彻启发式教育方针。并指出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八个字的意思就是要实行启发式教育,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保持着主动性,主动地提出问题,主动地思考问题,主动去发现,主动去探索。启发式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所谓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要使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创新的能力。

(一)理论意义

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突出启发式教学实现的可能性。孔子日:“不愤不启”,怎样让学生“愤”,可以说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先要使学生发生疑问,然后查出他们疑难的地方,接着再调动他们开动脑筋解决这个问题,诱导他们从许多方法中选出更好的方法,最后加以验证,如果不对,就换个法子,如果对了,再去研究一下,简单地说,这就是“愤”,“愤”就是揭示矛盾,就是在学生大脑皮层中建立起兴奋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造性地采取循循善诱的方法,积极主动地揭示被认知对象隐含的矛盾,让学生在发现这些矛盾时就会觉得兴奋,这样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就容易调动起来。这样也就容易达到启发的目的。

主体的意识性和实践性是启发式教学的现实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承担者,是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主体。”,乍为意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教师,是能够自觉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有目的、有意识地实现启发式教学的。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思想,也是一项教学原则,作为一种教学思想或原则,是可以通过多种教学理念、多种教学实践来实现的。它可能是被赋予了问题情境的问答与讨论,也可能是在轻松教学实践过程中,不留痕迹地创设了启发的情境,渗透了启发的理念。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是启发式教学的充要条件。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保持着自主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是“火把与火柴”的关系,教师教的方式通常是“点燃”、促进和帮助,学生的学是探究的、自主的、个性化的学习。但以学生为中心并不等于“学生就是上帝”。教师固然有视学生为上帝的态度,以学生为中心,当好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但教师不能消极地坐等学生主宰,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做自己的上帝。因此可以说,能否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启发式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志。

和谐的主体间性是启发式教学的价值取向。人类的主体间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这种交往关系体现了人的社会属性。启发式教学要体现的和谐的主体间性就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和谐互动,它是一种良好的交往关系,它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谐的师生互动可以更好地激发教师和学生灵感的进发,能够让师生通过互动取长补短,更好地实现教学相长。在和谐的互动过程中,可以形成良好的集体及团队合作氛围,这是启发式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也是启发式教学的价值趋向。

(二)现实意义

1.启发式教学通过主体性原则的引导,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启发式教学不是盲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是通过揭示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的矛盾因素,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而实现自主创新。从我国的教育教学目标看,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这种创新精神的形成与启发式教学的运用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启发式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2.启发式教学通过主体性原则的引导,可以更好地创立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拥有一个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探新、提问、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实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外部条件。在“专制型”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因恐惧而产生被动学习的态度,思维也相应处于被动状态,这样导致师生互动渠道阻断,使得教师与学生思想的交流与沟通无平台可依,从而失去启发式教学展开的条件。与“专制型”的课堂氛围相对的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则完全不同,在教学过程中既可以发挥教师的主体、主导作用,又充分重视激发、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是自信的、主动的,思想是开放的、自由的,师生交流是平等的、和谐的,这为启发式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环境保障。

启发式教学内涵篇9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任职教育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tD35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4-0260-01

1.引言

随着军队教育改革的推进,任职院校教学模式逐步从以教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员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对教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的教学方法则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启发式教学就是一种典型的以学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它不仅最大程度地发挥授课对象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加强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本文从启发式教学的内涵出发,从课前精心选择教材、了解授课对象、把握问题导向,课中恰当设疑诱发、注重有效提问,课后实践以课程为基础注重启发自学、有效拓展等几方面阐述了启发式教学在任职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2.准确把握启发式教学的内涵

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员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引导的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员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它既可以在新课程进行引导时使用,也可以在课堂讲解过程中运用,还可以在课堂结束后通过给学员留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其讨论或思考来体现。无论采取何种方式,我们都应该准确把握其内涵,做到方法恰当,效果倍增。

2.1启发式教学应充分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

启发式教学特别强调在教员的引导下,突出学员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教员只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不是学习的主宰者。同时在教学中要从学员的学习需要出发,努力地提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努力地创设讨论问题、交流思想的机会,努力地营造争论问题、辩论观点的氛围。

2.2启发式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员学会学习

让学员学会学习也正是现代启发式教学的重点,它的实质也是教会学员认识问题、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方法,让学员受到方法论的教育,由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过渡,最终实现由教到不教的转化。

2.3启发式教学侧重于对学员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启发

启发式教学的理论依据是当代认知心理学最新研究的成果,它真正体现了以学员为主体、以学员发展为主线的崭新教学理念,它的关键是让学员主动的开动思维去学习,它着重教学实践中学员的认知过程,尤其是充分展现学员的思维过程。

3.备课过程中体现启发的思想

教员通过备课来掌控教学内容和课堂进度,备课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研究教材和学员的特点,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案。在教学方案设计过程中,启发式教学表现出来的思想也要得到体现。

3.1要选用紧密贴合学员任职实蓐的教材或讲义

要紧贴其专业特点、培训层次、总课时量和岗位任职来选用教材或编写讲义,内容不要求有系统性,但一定要有逻辑性及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3.2教员利用开课动员的时机

采取问卷调查或个别座谈的形式,全面了解学员、研究学员。教员要了解学员知识结构的共性与个性,研究学员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更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与学员知识结构之间的关系,从而选定最佳启发时机、最好的启发方式和最适合的启境。

3.3贴近授课对象的部队任务、装备实际、岗位职责

利用训练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最大化的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尽可能的贴近授课对象的部队任务、装备实际、岗位职责。让其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从而使学习热情得到保持和发展,使学习成为一种自觉、主动、积极的行动。

4.课堂中注重有效提问

人们经常说:“思维活跃于问题有待解决的时候,”这一点在启发式教学中得到体现。为了让学员在学习过程中集中注意力,积极展开思考,教员就要设法展示案例以及学员学习过程中的种种冲突,形成问题场景,让学员做到有疑可思、有难可解。因此,启发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用提问体现。启发式提问是指能真正地提示事物的客观矛盾,能够形成问题的情境,引起学员积极地、主动地思考和学习,从而获取“举一反三”的成效的提问。

良好的启发性问题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要用学员能理解的话语,对某一明确的事实提问。假如问题本身模棱两可或者专业性术语难以理解,则学员不清楚教员的意图,这样不但不能促使学员认真思考,反而会将学员的思维引至模糊的其他问题上,提问也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二是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能引起学员兴趣和思考的问题才具有启发性,否则教学效果也只能是微乎其微。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员在把课堂知识讲明白的同时,要不断激发学员学习的兴趣,要注意贴合学员身边的人、训练中的事,使学员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开阔活跃,并能以点带面,触类旁通。三是好的问题要与学员的能力相适应。启发式发问的实质是创设问题情形,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员处于暂时困惑状态,从而激起其思考。但是,如果设计的问题难度太大,学员用已有的知识解决不了,无法入门时,思维便会受阻;如果问题过于简单,会让学员索然无味,丧失思考的兴致。四是教员还要创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员高兴学、愿意学。要充分利用学员无意识的心理因素,创设一种外部环境,造成一种舒适,愉快的气氛,使学员思想放松,展开多向思维,自由地联想、想象,触发灵感的产生,探求解决的办法。在互动过程中要善于捕捉学员的思维兴奋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启示新的矛盾,顺势发问,这样才能让课堂学习更有效,以达到创造性效果。

5.课后工作中要体现启发性

任职教育的特性决定了课程内容要服务于任职岗位,课时一般比较有限,因此,要想让学员有更多的收获,则需要在课堂之外用力。要给学员布置启发性的作业、创造性的作业、与学员谈心、让学员参与到学术科研中来,这些都是为了能让学员在这样的过程中思考问题,并有所启发、有所领悟,不断提高自己的独立学习能力,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不是一定要跟随教员的意志,照走教员的原路。例如,为了培养学员熟练使用工具书、独立搜集和检索文献的能力,教员布置的课后作业应该是紧密围绕保障机关和维修分队工作,紧密贴合部(分)队演习或是战时保障任务,通过构设场景、介绍背景、明确任务、提出要求的形式下达,不设标准答案,启发其充分利用图书馆和保密室的相关文献资源,通过查阅资料筛选和吸收信息,以小组的形式研究,个体独立完成,教员单独讲评。这种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员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6.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启发式教学是军队任职教育中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它是一种以学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最大程度地发挥出了学员学习的主动性。本文从课前精心选择教材、了解授课对象、把握问题导向,课中恰当设疑诱发、注重有效提问,课后实践以课程为基础注重启发自学、有效拓展等几方面阐述了启发式教学在任职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启发式教学内涵篇10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学;启发式教学法;教学方法

艺术的教学是讲究情感与个性领悟的教学类型,比如声乐教学事业的开展,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阶段都用心感悟,不止是单纯地灌输和接收理论,依样画葫芦地练习技巧,更多的是需要带着情感去演唱。声情并茂,才能演唱出美感,创造出真正的艺术品,传递音乐的魅力。一、启发式教学的概念启发式教学法,指的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这里要着重说明,启发式教学不仅是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教学原则和教学观。当代世界各国教学改革无一不是围绕着启发式或和启发式相联系。

二、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兴趣

在声乐教学中大范围推行启发式教学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对发音方法深入解读和把握的能力。老师加强对学生发音的方法和习惯的指导,可以进一步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态度与创新意识。众所周知,兴趣在教学中是老师应该大加利用的手段。在声乐教学领域,加强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增强学生的兴趣,活跃学习氛围;老师多多分享多媒体资料,让同学们在产生兴趣的同时,感受到声乐的美好。

(二)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在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中,老师需要传授大量的抽象理论,在教学中,老师不善于利用生活化、具象的语言来讲解,学生就很难读透教学内容。而在启发式教学模式中,老师会更多地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述声乐知识,把抽象的、枯燥的知识点变成有趣的学习对象,帮助学生迅速吸收内容,把握重点,同时提升教学效果。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生可以更有效地培养的发散性思维习惯。和传统的教学办法比较而言,启发式教学更加关注课堂的整体氛围,借助提问、师生互动的形式,促进学生自主进行思考,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一套思维方法。

三、高校声乐教学的优势及问题分析

高校的音乐教育事业,对于整个学生群体的整体素质提升意义重大。该教学事业的宗旨在于,在艺术教育的引导下,帮助同学们实习自身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它是各个高校完成审美教育启迪的重要方法。在高校声乐教学领域,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相关活动,最终提高同学们的思考和学习能力。高校声乐教育的一大优势,便在于可以从整体上提升同学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但是,在目前的许多高校声乐教学事业中,尚且存在诸多发展不完善之处。老师不能忽视同学们在自己的性格与技能水平上的差距,而采用“一刀切”的办法来完成教学与指导。因此,声乐教学的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注意在教学技能与能力上进行有效的强化,可以科学地实施个性化的歌唱技巧培训。在以前的声乐教学方法影响下,声乐教学领域的许多抽象概念都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巨大的障碍,从而让学生产生消极被动的学习心态,缺乏对发声办法、唱歌技巧的科学认识,难以提升个人的演唱技巧。

四、启发式教学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一)启发式教学发在气息训练中的应用

在声乐教学中,最基础最常被老师强调的一点是气,怎样在教学中使学生养成正确的调整气息的方式,在整个声乐教学任务中都是很关键的一点。唱歌的支撑点和动力便在于呼吸,调整呼吸也是演唱的基本功。教学中,老师需要尽最大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若需要学习的曲目是以山川和河流等为主题,那么老师就可以为同学们创造漂亮的山川河流情境,从而加强大家对歌曲内涵的理解。感受这首歌的内涵。引入情境之后,无疑更有利于同学们更好地把握调节气息的规律,抓住调整呼吸的关键方法,明确学会该技巧的重要性。在声乐教学的课堂教学阶段,也要根据深呼吸的要求完成对应的气息训练工作,老师也可以根据相同的原理让同学们沉浸到各种环境中去,培养不同的情感体验。学生可以在假想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深呼吸,唱歌时,人可以在用鼻子呼吸的同时,也下意识地张嘴进行,学会更好地调整气息。学生在进行气息练的过程中,抽象的理论和技巧对于学生的练习和深入掌握是有很大难度的,需要在启发式教学的教导下,创设相关艺术情境,从而使学生把握核心。

(二)启发式教学法在声音训练中的应用

声乐教学的重点要素在声音方面,把握好声音是强化学生的发声技能的一大关键手段。就之前的声乐教学习惯而言,发声训练选歌基本是往上和往下的音节,旋律比较单一,美感不足,许多刚刚涉足到声乐练习中的学生,可能掌握的技巧不多,大多数时候店铺只能依靠机械学习的方式,对于有难度的连音和跳音技巧,学生把握起来就比较有难度,学生的主动性不够,也就很容易丧失继续钻研的动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可以在对学生的发声进行指导的过程中,添加启发性元素的内容,让学生更为轻松地掌握发声要领。

(三)启发式教学法在咬字吐字训练中的应用

歌曲的架构包括了旋律和文字,因此为了完美地演唱出一首歌曲,咬清文字就显得尤其重要。咬文嚼字的重要方面就在于咬字吐字和半音二者,不管是怎样的音乐,都会用对应的语言和声音来传递情感与内涵。优秀的演唱者不仅发音基础良好,更会在咬字吐字上驾驭得相当成熟。当演唱者面对的是一首温柔浪漫的爱情曲目,就会在演唱中显得很婉转缠绵,曲调和文字相得益彰,声音和形体高度融合,将观众带入一种逼真的环境中去。

(四)启发式教学法在情感启发训练中的应用

情感是影响演唱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声乐教学中,要注意情感启发训练。如果是性格比较外向、爱动、主动的学生在进行声乐演唱时,往往会爆发出比较强烈的渲染力,继而营造出激情感觉,他们也往往会选择更多的豪迈的声乐作品加以演奏。相反,性格比较沉寂内敛的学生,则会倾向于抒情、舒缓、细腻的声乐作品风格,同时用婉约的方法加以诠释和表达,当然他们也可能更具有深入挖掘声乐曲目潜在内涵的能力。

(五)强调学生主体地位

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要求让学生自己感悟音乐,因此在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老师和学生处于平等地位,互相合作。老师要转化角色,不只是课堂上一板一眼不可侵犯的权威,要走进学生的日常和生物学习生活中,亲切地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同时带领学生更深刻的领会学习音乐的意义。老师需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活动和思考空间,并且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恰当的引导。

五、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高校声乐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法的运用的研究,对于促进声乐教学事业发展、提升学生的整体水平是非常必要的。相关的从业人员需要认识到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其次,是做好高校声乐教学的优势及问题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出有效的启发式教学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措施,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加强启发式教学发在气息训练中的应用、在声音训练中的应用、在咬字吐字训练中的应用、在情感启发训练中的应用。

作者:安璐单位:平顶山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涛.浅谈启发式教学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艺术品鉴,2015,08: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