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十篇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十篇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08:41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篇1

摘要体育教学是日常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相较于优秀的学习成绩而言,好的身体对于学生更重要,学校也应该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到学生的体格培养上去。随着中国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完善,新课程背景下的体育教学的改革也被提上日程,如何提高初中生的身体素质,如何将改革措施落实到实处以及改革面临的一些问题也成为大家担心的焦点。

关键词新课程体育教学改革

教育一直是一个国家的民生大计,政策强调的也是德智体全面发展。而在早期,学校和家长重视的一直都是学生的成绩,而把身体锻炼放在次要地位。现阶段,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初中生作为一个叛逆的群体,处在一个身体正在成长的阶段,学习、道德和身体的培养都同样重要。因此,我们需要对初中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优化,加大在体育方面的培养力度。同时,也要合理的去应对在改革当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一、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开始将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关注转移到了身体建设上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健康的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是一个民族生命力的展现”。可见,身体锻炼早已是全国范围内谈及的一个热点,而且其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这就使得体育教学尤其是中小学生的体育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新课程改革再次把体育教学放在了重要的地位,自从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体育教学模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理念、种类和实际应用上都有体现。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积极性较弱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到来,教师不再在体育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开始上演自己的角色,也就是说,新课程中,体育教学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但是这也从侧面映射出了一个问题,缺乏教师的约束和管理,学生的积极性并不高。尤其是初中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本来就不强,再加上老师只是帮助学生寻找兴趣所在,课程也是围绕学生的兴趣开设。这就导致部分对体育活动不感兴趣的学生,积极性不高,对待体育课也是敷衍的态度。

(二)体育教学内容太过泛泛

当今时代,体育教学改革虽已实施,但是初中体育教学的要求并不高。从而致使初中体育学习的内容过于浅显简单,只是给学生讲授一些基础的知识、教授一些基本的技能。学生都缺乏对体育知识的深入理解,这就让学生很难去接受相对于他们而言难度大的体育技能。

(三)过于依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给我们带来了大量的新技术,这些技术在教育管理方面也得以运用。但是,新技术在给体育教学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部分教师过于依赖现代化的手段,而对教育表现出一种“袖手旁观”的态度,大部分的教学都采用理论和视频手段展示,使学生丧失了实际锻炼的机会。

三、初中体育教学改革措施

(一)尊重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

总的来说,不同的学生,身体素质都不同,尤其是身体正处于发育阶段的初中生,教师要做的就是合理的差别对待。这一点要落实到实处,就要求老师对于不同的学生要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每一个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同,接受能力也不同,这就不能一概而论,要求量体裁衣,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不放弃每一个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培养。

(二)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兴趣

从长远角度来看,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还是在于学生,而学生的积极性在体育教学改革的落实当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也就是说,体育教学改革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才能体现它的意义所在。而初中生的自觉性并不高,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迎合学生的爱好所在,为学生设定一些能够自主选择的运动项目,使学生更加热爱体育,自觉的去进行体育锻炼。

(三)丰富体育教学的内涵

就如前文所说,体育教学的内容太过泛泛,并不注重学生体育健康教育思想的培养,教学内容也不够丰富。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对这个世界总是充满好奇,辨别能力却不高,就需要教师作出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树立良好的体育健康的思想。同时,学校和教师也要增加一些w育项目,让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内容更丰富,提高体育这门课程的趣味性,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四、后记

青少年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未来,而这个未来不仅需要他们过人的智慧去建设,也需要他们强健的体魄去支撑。在现代社会,大力发展中学生的体育已成为我国教育重要的战略之一。体育教学对于初中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心理素质的巩固,都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初中生的体育教学改革中,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更新理念,尊重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老师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思想观念。同时,为了更好的落实初中体育教学改革措施,要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初中生都能感受到体育运动的乐趣。

参考文献:

[1]陆国真,李洪东.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新探究[J].新课程:中旬.2013(03).

[2]晋荣.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体育教学策略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2(20).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篇2

关键词:竞技运动本质属性实践误区教材化

1.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教材、教法的问题越来越被广泛地研究和探讨。近年来,学校体育与竞技运动的问题引起了不少体育学者的关注,成了学术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讨论的焦点集中于是否要“淡化竞技”、“打破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的教材体系”等。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有必要重新来认识和理解竞技运动,究竟什么是竞技运动?竞技运动在学校体育中的价值是什么?竞技运动应当以怎样的形式进入体育课程?学校体育的发展迫切要求人们找出问题的答案,以期促进学校体育改革健康、持续地发展。

2.竞技运动本质属性的再认识

从竞技运动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竞技运动应从不同的角义、不同的层面去认识。国际竞技与体育联合会的《竞技宣言》中,对Sport定义如下:“具有游戏性质,凡是包括自己和他人的运动竞争,或克服自然障碍的运动比赛,都是竞技。”《日本体育大词典》根据上述定义提出,认为竞技的核心就是比赛,不论是高水平的运动比赛,还是低水平的运动比赛;不论是以创造优异成绩为目的,还是娱乐健身为目的,均属于竞技的范围。俄罗斯著名运动训练学学者马特维耶夫也认为:“现代竞技运动应由群众性的普及型竞技运动和优秀运动员的高水平竞技运动两部分组成。”我国学者周爱光汲取各个学说之长,对竞技运动作如下定义:“竞技运动是一种具有规则性、竞争性、挑战性、娱乐性和不确定性的身体(身体性)活动。”而肖林鹏在《竞技体育本质及发展逻辑》一文提出异议,认为这种定义并没有揭示出竞技体育的内涵,其所揭示的仅是竞技体育本质所反映出的一些特点而已。他认为:“所谓竞技体育是指运动员以比赛竞争为基本手段,以满足人们审美享受及刺激等需要的社会实践。”由于运动员的运动水平的存在客观差异,其参与比赛竞争的目的必然也有所不同,因此,笔者认为:竞技运动是指运动员以比赛、竞争为基本手段,展示个人、团体的存在和力量,实现自我价值,满足不同个体或社会需要的一种具有规则性、竞争性、挑战性、娱乐性和不确定性的身体(身体性)活动。

3.竞技运动在学校体育中的作用、价值

卢元镇认为:“竞技运动是具有教育价值的体育存在,竞技运动作为一种文化必须进入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竞技运动是人类体育文化的主体,也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灿烂夺目的瑰宝,必须把这部分文化遗产继承的任务纳入到学校体育中来。”

3.1作为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

竞技运动是以人的身体性参与为基础,学校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媒介的教育,作为身体活动的竞技运动可以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多种需要,学生通过田径、球类、体操、游泳等竞技项目的运动技能学习,可以发展运动素质,增强体质;可以掌握竞技运动项目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培养体育的兴趣,增强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技能的掌握又可以增加社交的机会,增强自信心。

3.2竞争和挑战是竞技运动的核心和灵魂。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竞争体现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竞技精神对于我们所处的时代每一个人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素质。在学校教育的框架下,没有什么课程比体育课程中的竞技运动更适于对学生竞争精神的培养,运动员(参与者)不仅要与对手在体力、智力、技、战术等方面较量,还要与自我、环境(外在条件)等较量,这种竞争和挑战,无论是对其竞争意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的增强或是个性发展都是一种磨炼或考验。

3.3规则是竞技运动的条件。

规则保证了竞技运动者之间竞争的公正、公平和公开。正如威斯所言:“比赛和其他参与者不可能存在于规则的范围之外。”运动员(参与者)的竞技运动必须在规则规定的范围之内,任何人不能逃避规则的约束。这种规则的规范性和约束力对参与其中的学生的集体意识的培养,对其与同伴之间的沟通、合作能力的增强,对其社会道德意识的增强都会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3.4竞技运动的娱乐性和不确定性特点。

竞技运动起源于游戏,娱乐性是竞技运动的本质属性之一。竞技运动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课外活动是学生参加运动的重要形式,而在课外活动中学生们最喜爱、最经常参加的活动就是各种各样的竞技运动项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各种各样的竞技运动,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缓解来自于紧张学习的压力;同时还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沟通和陶冶学生的情操。

4.竞技运动在学校体育实践中的误区

从学校体育发展的历史沿革中可以看出,无论是洋务学堂中的兵操体育、自然体育到前苏联体育教育模式,再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竞技运动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学校体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这一点是不容质疑的,但是由于我国传统体育理论界对竞技运动概念的片面性认识和理解:“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人体在体格、身体能力、心理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取得优异成绩而进行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比赛。”竞技运动在学校体育的实践中步入误区:

4.1专项技术教学的教材比重过重,几乎每一节课上都以主要教材内容出现,甚至重复教学,好像缺少技术教学就不是体育课。

4.2专项技术教学过分强调技术规格,从蹲距式起跑到俯卧式跳高或是篮球的单手肩上投篮,无论是技术简单还是复杂,技术要求要严格,重点或非重点,点点要俱到。

4.3体育课堂教学中技术教学的教学手段、方法套用专业化模式,讲解示范、分解练习、纠正错误、完整练习已成为相对固定的模式,“整齐划一”,学生机械模仿,教学气氛沉闷。

4.4运动技能的考核标准以技术动作的规范要求去评价学生的体育成绩,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过程情绪体验,漠视学生客观上的个体差异性。

对竞技运动本质的片面认识和理解导致了在学校体育中竞技运动的“两极性”特征,学校的竞技体育陷于两难境地。

5.竞技运动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体育中发展

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都是一种体育手段或载体,但两者目标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学校体育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要教会学生锻炼身体,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而竞技运动是以提高运动成绩、争取比赛胜利为目的。竞技运动在学校体育中作用价值不容质疑的,但并不是所有的竞技运动项目或技术动作都是可以完全照搬或径直走进课堂的,必须对进入课堂教学的竞技运动进行选择、加工、改造,即教材化。可见,竞技运动的教材化是竞技运动在学校体育中发展出路。

体育学者贾齐从操作的立场出发,认为运动教材包括三个要素:技术动作、运动条件、运动课题。“技术动作”是教师为了使学生掌握作为教学目标的某一动作而安排的身体练习;“运动条件”是学生在进行技术动作练习时的外部条件;“运动课题”是指通过身体练习所期望获得的目标(结果)。基于对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历史及其本质属性方面的考虑,笔者认为竞技运动的教材化的方法和途径可以技术动作、运动条件、运动课题三个方面来考虑。

5.1改变特定运动项目的运动场地、器材等运动条件。

例如,跨栏项目是具有一定挑战性和刺激性的竞技项目,进入课堂教学时可以考虑降低(缩短)栏高(栏间距),提高学生自信心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5.2降低技术动作难度。

例如,体操项目中的单杠、跳马或技巧等技术动作难度比较大,学生可能在较短时间不能掌握,我们可以降低技术动作难度或要求,便于学生掌握。

5.3改变运动项目的竞赛规则。

例如,对于篮球技术粗糙,篮球规则了解不深的女生进行篮球比赛时,为了增强比赛的流畅性和趣味性,可以减少“带球走”、“3s”、“5s”等违例规则对她们的限制等。

5.4竞技运动训练手段方法的异化。

例如,田径中的短跑项目,我们没有必要完全按照“蹲距式起跑”、“高抬腿跑、摆臂练习”等程式化的训练手段进行短跑练习,可以采用“定时跑”、“二人手拉手的跑”、“低重心跑”等多样化、游戏化的练习方法,增强学生的兴趣和练习效果。

5.5建立技术动作多元评价机制。

对于运动技术的考核,如跳远的起跳点的准确性或定距的着地点准确性等可采用测验方式,增强学生成功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习的学习过程和情绪体验,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

6.结论

6.1竞技运动是指运动员以比赛、竞争为基本手段,展示个人、团体的存在和力量,实现自我价值,满足不同个体或社会需要的一种具有规则性、竞争性、挑战性、娱乐性和不确定性的身体(身体性)活动。

6.2竞技运动无论是作为教学内容,还是其具有的规则性、竞争性、挑战性、娱乐性和不确定性特点,都对学生的体质的增强、技能的贮备、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有较大的作用。

6.3传统的学校体育在竞技运动实践方面存在比重过重、技术要求过细、教学手段程式化、评价呆板等误区。

6.4竞技运动的教材化是竞技运动在学校体育中发展出路,我们可以通过降低技术动作难度、改变运动场地、器材或运动规则、训练手段异化、建立多元评价机制等方式促进竞技运动的教材化。

参考文献:

[1]向征.关于竞技项目教材化的探讨[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0,(03).

[2]顾渊彦.域外体育传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3]张国标.论体育课程竞技运动教材化[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6,(06).

[4]阴乃应.对竞技体育教材化的思考[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1).

[5]周爱光.试论竞技运动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中国学校体育,1999,(04).

[6]贾齐等.体育(运动)教材概念初探[J].体育与科学,2006,(06).

[7]曹卫.对“竞技运动教材化”的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03,(03).

[8]孟刚.竞技运动教材化――现代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J].体育学刊,2002,(05).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篇3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教学改革

1.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方式简单

将体育课上成跑步课、广播体操课或体活课的情况在小学当中并不少见,不少体育老师为使学生的队列水平及课间操水平达标,将每周一到两节的体育课变成了队列训练课。过于简单的授课内容与教学方式很难令老师将整节课的时间充分利用,单纯执行教师指令的学生很难从授课内容中有所收获,这使得体育课成为与文化课无异的定式教学,并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与此同时,体育老师对教学进程也缺乏系统安排。以三、四年级的体育教材为例,课程目标强调跳跃练习、投掷练习、球类练习等与游戏的有机结合,但授课环节中,因为缺乏系统具体的安排,学生练习时间不足等情况,教师通常只能完成基础性练习中的一到两项内容,缺乏与游戏环节的结合,这造成了教学进度的延误。

1.2教学设施缺乏

除队列、体操等,小学体育课中的大部分项目都需要运动设施的辅助才能完成。然而,出于场地条件、学校经费状况、安全设施等方面考虑,只有少数学校的体育设施能达到实际标准。以铅球投掷课程来说,每节课有大约45名学生,而校方能提供的铅球大多不超过五个。器材短缺在一定程度上拖慢了课堂进程,没有拿到铅球的学生只能从旁观者的角度进行观察,而轮换使用的方式减少了每个学生单独练习的时间。设施短缺造成的学习效率下降影响整节课的内容安排,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

1.3教学与实际脱节

传统体育课堂中的“教”与“学”意识相对淡薄,教师大多只起动作示范作用,而缺乏指导性、针对性教学讲解。对所学内容,学生只能通过课堂上的有限练习来掌握,很少能从教师处获得帮助。这种情况加剧了教学与生活的脱节,相较于部分娱乐、健身类活动,教师对竞技类活动的成绩,如长跑、短跑、跳远、跳高等都有较高要求,不少体育课成了学生为通过测试而进行的练习课。这类内容较难激发学生的兴趣,授课内容与实际脱节的现象容易造成课堂教学效率的下降。

2.小学体育教学的改革策略

2.1改革教学观念

作为体育课的授课地点,操场以其宽松、自由的特点为授课方式的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而授课方式的选择必须建立在教学观念的革新之上。

小学体育应从培养竞技性人才,达成各项测试标准的传统思路向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确保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转变。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生的课业负担有所增加,与此同时,他们投入课下活动和体育运动的时间被不断压缩。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教学的核心应从队列“教学”向“锻炼”式娱乐转移,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对课本内容进行取舍,确保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实现素质的提高和身体的锻炼,使体育课成为学生放松和休息的加油站,并为他们能更好地进行文化学习提供健康保证。将体育课视作放松学生身心,引导他们锻炼身体、培养兴趣的重要手段。在编写教案时,除准备活动及热身跑环节,教师应结合季节和天气特点,分别组织男女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育锻炼,并在完成相关训练内容后为学生提供自由活动的时间。

不难看出,学生正成为体育教学的核心环节。以身心健康为出发点的体育教育,将教学目标与学生的思想心态联系起来,使学生真正成为主导体育课内容的人。人教版体育教材中有关体育和健康基础常识的相关内容,着重强调了学生对健康知识的了解及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并要求学生以正确、积极的心态面对体育竞赛中的胜负。

2.2创新教学形式

体育老师应寻找体育课与体活课之间的临界点,实现课程教育作用与娱乐作用的结合,增强课堂教学的灵活性。

首先,压缩队列训练、广播操学习在体育课堂中所占比重,将学生从重复性训练中解放出来,并取而代之以对体育委员、班委成员的针对性培训,以提高教学效率。

其次,不因下雨、下雪等天气取消体育课,可以通过组织室内活动或讲授相关课程理论实现课堂的延续性和放松性。在不适宜进行球类活动及跑步的冬天,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打雪仗、堆雪人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并保证他们的运动量。

与此同时,针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自控力差的特点,体育老师可以采用教学内容与娱乐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在进行自由活动的同时完成相关内容的学习。例如,在学习韵律活动与舞蹈时,可以先选出一位到三位领舞,再对班级学生进行随机分组教学。当学生初步掌握内容,即可通过组内成员选拔、小组竞赛方式选出表现最佳的个人,对表现相对落后的小组提出做仰卧起坐等形式的“惩罚”。此外,将教学活动扩展到班与班、不同年级间的互动中。对正在学习角力与对抗的班级,可以组织拔河类友谊赛,并以此实现对教学内容的灵活掌握。

最后,还可以在课堂中引入多媒体。通过多媒体播放奥运会、世锦赛等学生可能感兴趣的体育比赛项目,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相关内容,培养他们的运动兴趣,提升理论水平。

2.3加强设施建设

加强体育设施建设,提高体育老师的职业素养是营造安全、完善的运动环境的重要前提。

校方需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在实践能力上存在的差异,选购更符合锻炼需求的运动器械,并由专人负责进行检查与维修工作,做好体育课堂上的安全维护。与此同时,必须实际考虑学生对器材的需求量,定期核查库存足球、排球等是否存在破损现象,并进行补充性采购,避免设施器材不足造成的课堂效率低下,或相关授课内容无法进行的情况。

与此同时,必须加强对体育老师的能力培训,确保他们能合理恰当地进行课程安排。尽量吸收一些体育专业毕业或从事过相关体育活动的人员进入教师队伍,并根据教师的不同专业侧重,合理安排每一阶段的不同授课教师,让一人授课变成多人授课,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结语

体育课不仅是教授学生运动技巧,帮助他们学习理论知识的课堂,而且是为学生提供劳逸结合的可能,帮助他们养成经常参与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途径。小学体育改革在重视能力培养的同时,必须将学生的身心发展放在第一位,使他们能在运动中体会到轻松和快乐。

参考文献: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篇4

>>“卓越计划”背景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卓越计划”背景下《工程测量》教学改革探索“卓越计划”背景下《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卓越全英计划”背景下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卓越计划”背景下经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卓越计划背景下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卓越计划”背景下《现代通信网》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卓越计划”背景下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卓越工程师背景下的应用型工科院校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卓越工程师背景下的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和探索卓越工程师背景下“流体机械测试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焊接理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卓越计划”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杨百忍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的数字电子技术教学改革初探“卓越计划”背景下地方院校发酵工艺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析卓越计划下“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基于卓越计划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卓越计划”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析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2]杨冬英.“大土木”背景下基础工程课程教学实践与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5):83-85.

[3]何承义,盛可鉴,王丽荣,等.基础工程课程实践教学方法改革[J].交通科技与经济,2010,(4):126-128.

[4]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篇5

关键词:小学;新课程背景;数学教学;策略

引言

社会发展的动力源于科技,企业竞争的核心在于人才。新的经济发展时期,学校作为科技传播的使者,是人才成长的摇篮,其教育更是推动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任何时期的国家建设和民族发展,都离不开学校教育。在科技和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这也是新课程体系建立的意义。新课程背景下,我国小学数学教学暴露出了诸多问题,例如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老旧、教学评价单一等,这些都是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

一、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教育特点

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教育理念、方法、途径等都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与创新,为小学有效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础。新的教育发展时期,人们不再单纯地关注学生理论知识的丰富和水平提高,更加重视对学生潜在能力的挖掘,强调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下,小学必须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尊重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个性发展。在此过程中,各教育相关人员应该肩负起培养育人的职责,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地位,给予学生人文关怀,爱护学生、发展学生。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的指示性文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减轻小学生负担,不断提高教育实效,完成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因此,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育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理念指导下的教育,核心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师生、教学方式、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等诸多因素。完善的小学课堂教育体系,就是把这些因素有机整合在一起。

二、新课程背景下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作者结合上文对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育特点的认识和分析,提出了以下几种新课程背景下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1.更新教学观念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全体教职工必须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等有效教育理念的指导,从而建立完善的数学教学体系。小学数学教学是一个集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于一体的教学过程,需要以师生之间的完美互动对话作基础。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意识,认识到自身的教育主导功能,加强课堂互动,以引导者、启示者、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在平等互重的平台上对话学生,走入学生群体,深入了解小学生的个性特征,尽量采取柔性的方式进行引导教育,树立和蔼可亲、可亲可敬的教师形象,建立师生之间民主和谐的关系,营造课堂上轻松愉悦的气氛,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教学参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学习。

2.创设教学情景

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他们良好的学习态度。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方式方法不断创新与优化,情境式教学法就是其中的一种。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初级阶段,他们的心智尚未成熟,也没有深厚的知识积累,很容易出现精神涣散、知难而退的现象。而情景教学法则适应了小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通过丰富的教学情景,将学生引入其中,不仅有助于小学生集中注意力,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还降低了数学学习的枯燥性和难度。在具体的情景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和目标,创设合理的情景,适当穿插部分教学游戏,注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如此巩固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等。

3.健全评价机制

评价是对某一阶段教学的总结和反思,其数据结果为教学改革和优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既要完成知识传授,又要重视综合素质培养。因而,小学数学教学评价应该是多层次、多维度的。严格意义上讲,健全的评价机制应该具有一定的发展性、多元性和全面性,主要包括考核机制、反馈机制以及激励机制等。传统的考试评价模式,虽反映了学生本阶段知识掌握和运用的水平,但是却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因此,小学应该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和延伸,把日常课堂表现、考试成绩、教师评述等都融入到评价体系当中,将教育渗透到小学生成长的各个角落。与此同时,小学教师还应该根据评价结果,给予优秀学生适度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对待学生一视同仁,激励后进学生,保证全体学生的发展。结语:总之,新课程背景下,加速我国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与创新非常重要和必要。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加上各小学数学教学实际情况有所差异,本文研究只是提供了一些参考性建议,在实际教学实践过程中,还需要各小学根据自身的数学教学情况,结合本文的论点,进行改革和创新,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策略,其根本起点和归宿都应该放置到促进小学生全面、持续发展上。值得提出的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未来我们还应该关注小学教育的发展,提出更多的改革建议。

参考文献:

[1]杨念鲁.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高效课堂[J].中国教育学刊.2010(12)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篇6

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教育改革,早在2010年左右,我国就在部分省份实施了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遵循着“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全面贯彻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1教学内容及结构的改革:

为了适应新课程教育改革,对于高中化学这门基础课程,由于教学背景的改变,其内容和结构都有了相对应的变化,教学内容得到了重新的界定,而教学结构也有了更深层的调整。新课程背景之下,驾驭改革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指导思想遵循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其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题高总体学生的成绩水平,注重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弱化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在现在的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化学教材中,必修一的第一章内容主体是从化学实验角度探究化学化学知识。该内容很明确的表达了希望学生能通过进行化学实验对化学知识进行探究,从而提高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兴趣,营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打造良好的教学课堂,进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目的。

1.2化学课程实验的改革:

在过去的高中化学教育中,对于化学实验课程的安排较少,且多为老师做,学生看,学生亲生体验的机会相对比较少,导致了学生不能通过化学实验学习并感悟化学知识,学生对于学习化学兴趣不大。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育中,主要强调的是学生的实验能力,对于实验过程有了新的要求,相对应的会增加实验课程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在实验过程中会安排学生进行体验,加强实验的教学效果,进而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并加深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认知印象。

1.3教学评价体系及相关课程设计理念发生变化:

在新课程的标准之下,对于教学成果的评价也有了改变,过去对于学生教学的评价只看学生的最终成绩,忽略了其他因素,导致评价过于形式化,加大了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新课程的化学教育评价体系除了根据学生成绩进行评价之外,还加入了综合能力考虑的因素,全面考虑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素质教育,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和潜能的激发都有着积极影响。并且在相关课件的设计上,学习的目的不仅仅局限于升学这一目的,更多的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应有更加长远的目标追求,使学生能得到更好的后续发展。因此,在课件设计上应趋于实用性和科学性,尽量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育的全新观念

在新课程背景之下,高中化学的改革不仅仅局限于教学方式和内容上的变化,教育观念也为了适应新课程要求进行了革新。

2.1教学方式的创新化:

传统的教学观念是以教师为主体,占领着主导地位,对于学生进行“灌输式”传授知识的方式,忽略了时间的重要性,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没有进行很好的开发和引导,导致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思维受到限制,很多时候都是死记硬背课本知识,使得学生成绩难以提高。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主要是对学生的实践性进行开发,教学方式逐渐趋于创新化,不再是传统的言传身教,而是根据新课程要求进行改革,加强了学生实践部分,使得化学知识和化学实验有机融合,促使学生在进行化学实验中学习化学知识,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2.2教学观念的改变及革新: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在高中化学课程教学中,老师应明确自己的引导者地位,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并努力使得学生将化学实验与化学知识进行融合,并且应该意识到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一学生为教学中心展开教学工作。除此之外,还应树立人才教育观,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从而为社会培养出综合素质良好的现代化人才。

2.3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新课程的改革标准之下,除了教学方面的改革之外,学习方式上也应有所改变,教师应抛开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积极的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得学生自愿并积极的参加教育活动,并认真的开展探究式自主学习。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消化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增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2.4教学中不断融入新技术:

在新课程背景之下,根据教育改革理念,为了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技术展开化学教学。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我国授课过程之中,为了达到新课标的改革要求,高中化学教学也应积极的利用多媒体技术展开教学工作。例如:在进行授课时,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进行课件、图片以及相关视频的播放,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这样不仅能给学生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还能提高教学效果,使得教学效率达到一个较高的标准。

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的改革发展趋势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篇7

关键词:新课改背景高中体育创新思维

新课改背景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愈来愈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高中体育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学生身体机能素质提升的同时有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传统高中体育课程教学存在一定弊端和不足,因此运用创新思维优化高中体育教学模式,有其重要的应用意义。

一、高中体育教学现状

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推进,课程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需要不断创新,其内在目的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包括文化、健康、体育、艺术及综合实践能力的共同提升。因此在小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学要坚持创新思维,将其应用到教学模式的革新过程中,有效避免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弊端和不足。当前高中体育教学受到传统应试模式的影响,相较于文化课程设置而言,体育课程的课时设置较少,同时学生对于体育课堂的参与性不高,甚至会存在过于重视文化课程而忽略体育课程的情况。另外,高中体育教学还存在教学方式不科学,课程内容设置不全面,片面重视学生的生理健康而忽略学生心理健康等问题。因此,在当前的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不高,甚至会存在逃课的情况,这对于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是极为不利的。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学目标

在传统教育背景下,教育目的主要以人才选拔和能力甄选为主,因此教育主体存在过于重视文化课程及科学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学生主体的身心发展的情况。在当前新课改背景下,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成为教育重点,因此高中体育教学应改进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和不足,充分发挥体育学科的内在特色,通过多样化教学模式的改进,不断挖掘学生的体能潜质,更好地提升学生对于体育课程学习的参与积极性,从而促使学生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三、高中体育教学模式的有效创新

(一)应用创新思维革新教学思想。

创新思维贯穿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创新本质在于思想意识层面的优化和革新,因此转变传统思维模式及观念便是创新思维应用的开端,同时也是创新思维的最核心价值。高中体育教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课堂教学思想,另一个是教学活动安排。首先应就坚持课堂教学思想的优化和创新,由注重教师传授为主要授课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其管理层面的优势,但并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挥,也不利于和谐课堂的构建,因此需要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针对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个体提供个性化的课程内容安排。其次教学活动安排也要革新思想意识,在日常体育训练活动过程中营造师生共同协作的和谐氛围,帮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提高自身的身体机能素质,同时也更好地促进教学活动的展开。

(二)优化教学模式,强化学科特色。

高中体育教育课堂不仅需要成为学生进行身体机能素质训练的重要载体,而且需要成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参与平台。因此,教师在体育学科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意识,不断优化教学模式,由教师为教学主体转变为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不断增强体育学科的自身特色,促进枯燥的体育训练活动优化为生动有趣的参与活动。在高中体育教育课堂教学工作中,可不断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通过团队竞技性质的训练活动安排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可以通过“两人三足”、团体性球类训练等多样化的运动内容进行教学模式的优化,这样不仅可以极大地缩短学生等待训练的排队时间,而且可以通过团体活动的参与在增强学生体能锻炼的同时增强其身心愉悦感,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地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优化体育教学模式,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师生协作氛围,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在强化学科特色的同时增强情感层面的交流与共鸣。

(三)丰富教学内容,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在新课改背景下,应用创新思维至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从意识层面进行相应的改革和优化,还需要拓展思路,构建开放性的教学思维,在技术层面上实现深层次的创新发展。在当前信息时代迅猛发展的形势之下,高中体育教学可有意识地应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以此丰富体育教学课程内容。以高中阶段的健美操课程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选择音频、视频形式的多媒体资源,而非传统的教师示范型教学。教师可以选择多类型的健美操课程学习资源,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感官感受,从而改变体育训练活动的枯燥性,增强体育活动的趣味性。另外,体育教学创新思维的有效运用需要考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针对不同身体机能素质的学生可提供不同的教学素材,安排不同强度的训练内容,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保障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合理范围内的体育负荷运动锻炼中,让其得到适宜的训练内容,从而更好地实现学生群体的身心健康发展。

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体育课程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在文化课程学习之余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通过体能素质的提升调节心情,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高中体育课程需应用创新思维,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不断革新教学思想的基础之上优化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营造和谐的师生协作氛围,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龙飞天.探讨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体育教学创新思维的应用价值[J].科学中国人,2016,18:286.

[2]王云峰.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体育教学创新探讨[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5,20:238.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篇8

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高校;有效性

一、引言

阳光体育运动是一项旨在提升全国广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增强学生体质的集体参与性的群体体育运动。就笔者的实地调查研究显示,湖南省的阳光体育运动的全面展开,对于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阳光体育运动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互动关系

第一,湖南阳光体育运动是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契机。阳光体育运动的宗旨之一便是全民参与,对于广大大学生而言,是一场集体参与的大型群体性体育活动。其提出的主要背景是,由于学生当前对于体育活动的参与度低和缺乏足够的体育基础设施。而正是由于体育运动的缺乏,在整体上导致身体素质的下降。而阳光体育运动的引入,就是让广大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当中,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现实生活当中以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阳光体育运动最为现实的意义在于,其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普遍性和广泛参与性的改革方向。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性必须与全民参与和广泛参与相一致,让体育课程变得具有趣味性和吸引力,是推进高校体育运动的重要方向。在进行体育运动的改革实践当中,把传统体育教学,与公众参与度结合起来。积极将群体性参与,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变革教学方案当中不适宜公共参与的环节。第二,阳光体育运动为传统体育教学改革带来新契机。阳光体育运动在全省各大学校开展以来,全省的学生对此报以积极的热情,并保持了极为广泛的参与度。在这一活动当中,广大高校学生以其积极参其中。他们从教室从寝室走出,通过户外跑步等体育活动,展示出其健康阳光的朝气。通过阳光体育运动,广大青年学生对体育教学当中参与度低和缺乏热情的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观。而借此东风,高校的体育课程改革也应及时提上议事日程,通过认真改革参考广大青年学生的意见,进行积极的改革。阳光体育运动在湖南各大高校的展开,一方面让广大学生热爱上体育运动,对于体育课堂他们也从原来的排斥变成现在的积极参与;另一方面,这一群体性的体育活动,对于传统体育教学当中的不适应因素也做了积极的调整。传统体育课程当中,注重技巧及力量和耐力的训练,在现实当中找不到合适的突破口,因此无法得到广大受众认可。但在阳光体育运动的大背景下,通过群众的参与,这种突破口显然已经成为群众的共识。在探究高校体育课程有效性改革的实践当中,积极把这种突破与群众自身相互关联。据笔者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接受度和运动量较以往提升30%。

三、阳光体育背景下,探究湖南高校体育课堂改革的有效性路径

第一,普及体育运动,积极引入参与度高的体育活动。阳光体育是全民参与的体育活动,其最重要的特点便是广泛的参与性。在湖南高校体育课堂改革中,积极将广大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引入到高校课堂当中。根据湖南省高校的体育基础设施,结合自己学校的情况,开展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首先,在授课内容上,加强普及性体育运动和活动的内容,把能够广泛参与的体育项目纳入其中。并在课堂上,让广大学生进行训练,并使之成为其课下活动的内容。第二,将课上学习与课下的训练,结合起来。如何使得课堂训练与课下的锻炼相结合,是阳光体育背景下的探寻高校体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内容。把广大学生的业余体育活动,与自身体育课程改革内容进行紧密结合。积极发挥体育课程的教育指导,让学生在体育课上进行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的学习。实现课上与课下的结合,才能让体育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第二,将趣味性引入到体育教学当中,构建趣味体育课堂。阳光体育运动的另一特点就是其本身的趣味性。体育运动的趣味性,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度,使其愿意参与到其中;另一方面,可以使得广大学生能够在游戏当中体会到体育锻炼的乐趣。构建趣味体育课堂,是转变高校严肃体育教学的一次有益性尝试。广大学生在游戏和锻炼的快乐中,一方面可以增强身心的健康,强健其个人体魄。另一方面,能够通过积极有趣的形式,获得锻炼锻炼的快乐。在构建趣味体育课堂的同时,不要忽视学生的人身安全等因素。特别是在涉及体育器材使用方面,要保证体育器材的使用安全。在整个活动中,指导老师除教给学生科学的锻炼方法外,必须注重学生活动安全,特别是学生在使用体育器材时,必须在老师亲自指导下合理使用,杜绝一切哪怕是微小的体育伤害事故。

四、结束语

学校阳光体育课程的展,以其目标的普及型、终身性和教育性为指导,对新形势下学校体育课程进行有效的改革,以实现体育课程向多元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

作者:杨剑单位:湖南工学院

参考文献:

[1]邓艳香.阳光体育运动视域下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探究[J].教学与管理,2014(03):90-92.

[2]黄益苏,史绍蓉,姚小敏,余玲.“阳光体育运动”的远期目标构建与实施战略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4(07):19-24.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篇9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151-01

1新课改对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要求

1.1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

对于教师来说,教育教学理念不仅会对其教学方式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从其自身发展角度来看,也是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当前,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对于教师教育理念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新课改不仅要求教师要具备顺应时展的教育教学理念,还要求教师要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具体落实到实际教学过程之中。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其不仅是对知识的学习与积累,更是对于自身能力的提高和对于人格的完善。所以,教师就必须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更新完善教学观、课程观、评价观、学生观。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语文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进而真正实现语文课程所要求的知识与能力的统一,过程和方法的统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统一。

1.2构建多元化知识结构

语文课程所具备的最大特点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而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也是涉及各个领域,具备极强的综合性和广泛性。新课改要求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具备自身所学专业的知识,还需要具备其他专业的知识素养,要充分了解与小学学生密切相关的知识,从而更好的扩大自身的知识储备。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要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就需要教师自身构建起多元化的知识结构,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效率,真正实现专业化发展。

1.3具备自主创新意识

新课程改革之后,教育教学的重点开始逐渐转移到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而对于教师来说,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只有教师善于创新,才能将自身知识深入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从而更好的解决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更要具备较高的教育科研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并且将其融入到实际教学过程中,更好的解决问题。

2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2.1对新课程理念仅仅停留在意识上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核心内容就是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通过采取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来授课。自我国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后,我国各个中小学校都开始加强了对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训。为了使教师更好的掌握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和理念,各个学校都花费了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教师培训,希望通过这种方法使教师能够具备更为新颖的教育理念,并且将这种理念具体应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但是,在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却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存在着“形似而神异”的现象。

2.2教学思想与教学行为不具备统一性

新课改的实施,不仅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还促进了教师教育模式的转变。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新课改实施后,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用了许多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们的教学方式更加自由,也更具有合作性。但是,对于另一部分教师来说,其并没有真正满足新课改所提出的一系列要求,而是只做表面功夫,单纯的追求课堂气氛而不注重对于学生是否真正的掌握了知识。

2.3缺乏课堂教学的反思与总结

在改革小学语文课程的过程中,虽然小学语文老师对于课程的准备和设计都较以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和创新,在教育教学理念上也有了很大程度的革新,但是,在对教学过程结束后的一系列工作的实施上,还并不完善。目前,对于小学语文老师来说,缺乏对于课堂教学的反思与总结也是阻碍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一个重大障碍。虽然一些老师写了教学反思,但是却并没有真正将教学反思与提升自身专业化发展结合起来,这就使得教学反思趋于程式化。

3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3.1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通过巧设问题、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语文课本内容的故事性比较强,教师可以通过层层铺设的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例如课本剧表演、讲故事等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电教化设备来直观、形象的展示课本内容,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或利用讲故事来让学生体验成就感和自豪感,不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2融入情感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情感教育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内容之一,也是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淡化和忽视的一点。造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需要通过师生情感的互动与交融,教师要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职业情感,在课堂教学中以情促情、以情激情,来达到师生情感的共鸣与回应。优化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需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正确处理情感与教育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渗透情感教育,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个人情感的到集体的熏陶而得到升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3开展合作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改革的强调的是对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究精神。只有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才能真正的激发起其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内容应着重放在开展探究性学习上。与此同时,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也应当适时的给予学生一定的启发和指导,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

4结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也在不断进行中,教学改革应当将着重点放在对于教学观念、教学策略、教学结构的转变上,此外,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也应当准确的把握教学转变的关键点,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改革不仅能够更好的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还能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晓琳.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4):48.

[2]郝建民.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1(3):102.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篇10

一、传统教学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的不同之处

1.教师占据主体地位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得很多,但学生学得不好。教师总觉得,如果不讲,学生就不会,因此,能多讲就多讲,加班加点地讲,“填鸭式”地讲,“灌输式”地讲,课上讲不完,课下继续讲,搞得学生既昏昏然,又不知所以然。教师教,学生被教,教师无所不知,学生一无所知;教师思考,学生被思考,教师作出选择并将选择强加给学生,学生唯命是从……于是,教师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客体。根据陶行知的说法:学生被动接受多,启发诱导少;教法一成不变多,灵活新颖少。不少教师为自己苦教但效率不高而忧虑,不少学生为自己苦学但进步不快而苦恼。

2.素质教育不能落到实处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泛泛地讲,学生默默地听。教师只管讲,不管学生听不听,因此,学生动手少之又少,甚至一些学生打瞌睡。这样,不仅教学效果无从检验,还压抑学生的学习欲望,无法实现主动学习,甚至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导致课堂效率低下,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实施。

3.“四大脱节”后果的产生

在传统教学中,完成认识性任务成为课堂教学的唯一目的,却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是备课的中心任务,却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却忽视学生潜能的发挥。由此,产生“四大脱节”后果,即教育与学生实际脱节、教育与学生的主体地位脱节、教育与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脱节以及教育与学生能力的培养脱节。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的必要途径

要倡导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使课堂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焕发生机,就要打造高效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实现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位一体”的和谐发展。其必要途径有五点。

1.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少讲、少做,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例如,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实践和活动展开学习,获得知识、促进发展。而教师应在更高的层面上对教学标准、教学艺术提出崭新要求,以迎接崭新挑战,也就是既保证学生充分地自主学习,又在学习过程中促使学生学得更快、更好,最终使学生形成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素质。

2.不断开展业务学习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打造高效课堂,教师须明确教师专业标准,系统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进一步了解国家对合格教师的基本要求和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行为的基本规范,树立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和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基于此,教师应不断学习,多读书、读好书,以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手段,从而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

3.注重同行间的交流、沟通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特别注重同行间的交流、沟通,即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博学笃志,切问近思”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为信念,在备课、听课、评课和磨课等方面,把自己融入集体,集思广益,资源共享,以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4.以更高的标准备课

教师要上好课,就要备好课,因为,备课是上课的前提。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务必要以更高的标准备课。具体要做到:认真阅读、收集、归纳和整理资料,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和备过程等,并写出详尽的备课材料,编出精致的“导学案”,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课件等。

5.借助学生的力量和智慧

教师要善于借助学生的力量和智慧,即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善于向学生借力、借智,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例如,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与学生合作学习,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高效学习,最终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