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学生公积金优惠政策十篇大学生公积金优惠政策十篇

大学生公积金优惠政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09:11

大学生公积金优惠政策篇1

关键词: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

大学生自主创业就是大学生通过个人及组织的努力,利用所学到的知识、才能、技术和所形成的各种能力,以自筹资金、技术人股、寻求合作等方式,在有限的环境中,努力创新、寻求机会,不断成长创造价值的过程。大学生创业已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国家不断推出针对大学生就业的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令人不太乐观。

1.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

1.1大学生自主创业参与者少,旁观者多。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的政府机关、税务部门以及各个高校都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给予了这样或那样的优惠条件,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热情高涨,但是,真正加入自主创业行列的人却逐年减少。我国大学生仍然把政府部门、大型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作为择业的首选目标,自主创业步伐缓慢。

1.2大学生自主创业科技含量低,成功率不高。

目前来看,大多数毕业生在创业时选择了启动资金少,容易开业且风险相对较小较容易操作的传统行业,如餐厅、咨询、零售等小而适合自己的行业,技术含量低。因为一些风险投资公司不愿意投资到学生创业的规模小、风险大的企业。即使在技术含量低的情况下,其成功者也是少之又少。

1.3缺乏与创业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的了解,创业态度较被动。

创业除了要求创业主体必须具备相关行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求经营者和管理者必须了解和掌握与创业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尤其是在当前国家为了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制定并颁布了诸多针对大学生创业主体的优惠政策,大学生应积极了解,获取上述信息,有选择地利用其为创业削减成本,提高利润率。

1.4大学生自主创业经验不足

一方面,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社会经验不足,这就会导致他们在刚开始创业时往往盲目乐观,只看到成功的例子,而对于创业过程中会遇到的失败却没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先天不足。他们缺乏管理、法律和风险投资知识。多数毕业大学生对于人事管理、资金财务管理、物资管理、生产管理和市场营销管理、经济法、税务、知识产权等知识相对比较薄弱。

2.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的内容

近年来,为支持大学生创业,国家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以下优惠政策是国家针对所有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所制定的,各地政府为了扶持当地大学生创业,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法规,而且更加细化,更贴近实际。

2.1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后两年内自主创业,到创业实体所在地的工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注册资金(本)在50万元以下的,允许分期到位,首期到位资金不低于注册资本的10%(出资额不低于3万元),1年内实缴注册资本追加到50%以上,余款可在3年内分期到位。

2.2大学毕业生新办咨询业、信息业、技术服务业的企业或经营单位,经税务部门批准,免征企业所得税两年;新办从事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的企业或经营单位,经税务部门批准,第一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二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新办从事公用事业、商业、物资业、对外贸易业、旅游业、物流业、仓储业、居民服务业、饮食业、教育文化事业、卫生事业的企业或经营单位,经税务部门批准,免征企业所得税一年。

2.3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有条件的城市信用社要为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提供小额贷款,并简化程序,提供开户和结算便利,贷款额度在2万元左右。贷款期限最长为两年,到期确定需延长的,可申请延期一次。贷款利息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利率确定,担保最高限额为担保基金的5倍,期限与贷款期限相同。

2.4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所属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免费为自主创业毕业生保管人事档案(包括代办社保、职称、档案工资等有关手续)2年;提供免费查询人才、劳动力供求信息,免费招聘广告等服务;适当减免参加人才集市或人才劳务交流活动收费;优惠为创办企业的员工提供一次培训、测评服务。

3.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存在的问题

3.1从政策措施的内容来看较为集中,多样性存在不足。

从目前来看,大学生创业政策措施内容过于集中,多样性存在着不足。现有的政策一方面集中于大学生创业活动的优惠政策,如在注册资金等方面的费用减免;另一方面则集中于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启动基金面,如一些小额的低息贷款。这些政策对于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其他支持要素来看,特别是市场信息、网络关系等要素的促进则是远远不够的。同时,易造成相关政策过于简单化和表面化,从而会降低政策的实际效果。

3.2政策操作的难度较稍大,优惠力度不足。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来看,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仅仅使国家政策更加细化些,而没能根据当地具体情况而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导致政策零散重复性较大,执行起来非常困难。甚至一些部门执行政策时,总是推三阻四,使国家的一些优惠政策没能真正落实下去,从而挫伤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积极性。

3.3政策不配套,容易打击创业者的积极性。

目前,除了劳动保障系统、人事系统、公安系统外,其它系统比如银行、税务、投资基金等系统,都还没有相应的支持和扶持大学生创业的配套政策。大学毕业生进入市场后,如果市场进入标准太高,创业环境不改善,市场游戏竞争规则不公平不规范,创业成果和产权得不到妥善的保护,那么,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很容易受到伤害的。

3.4政策优惠的含金量较小,限制条件较多。

大学生创业政策看起来非常诱人、非常优惠,减免收费的项目少则几项,多则几十项。但是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些项目大多是办事程序中的一些手续费、证件费,优惠的费用加起来少的只有几十元,多的也只有几百元。这些优惠政策同时还设置了不少限制性条件,如贷款有很多限制性条件,条件都很苛刻。这些政策由于设置过多过高的条件,使优惠大打折扣。

3.5财政金融政策明显不足

一是,财政专项资金规模太小。我国目前毕业生可申请的创业资金是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创业基金。至于专门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创业基金,只有一些发达的沿海城市才有,而且局限性很大,只限本地或本校创业人员申请。二是,税收优惠政策有待加强。大学生创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往往只涉及到小型微利企业税率优惠和企业所得税减免,优惠的范围非常小,优惠的力度也很小,

4.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的对策分析

4.1完善大学生创业政策体系

把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通过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从目前政策来看,大多是以部门或地方政府的行政文件下发的,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地方性,权威性也不强。所以,我们应像韩国那样,把相关配套的一些规定、政策以国家法律的形式颁布。对待大学毕业生人事劳动保障服务也应从法律的角度作出明确的规定,为创业大学生在户籍管理等方面提供保障。

4.2注重政策落实的连续性、统筹协调各部门,强化政策的落实力度。

政府要注重政策的连续性,对毕业生创业的扶持不仅仅是对资金、教育单独的政策扶持,还要系统地设置创业政策,使得这些政策形成连贯的系统的体系,形成一个合力,引导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发展要素流入大学生创业企业。

4.3建立简化的创业办事程序制度

简化大学毕业生创业的各种相关手续,如简化公司注册手续、减少融资审批程序等,尽可能为其创业提供优质服务。应该为大学生建立一个特殊的权益保障机制。如相关优惠政策的权益保障机制、咨询服务机构、创业活动的相关评估机构等等。这些权益保障机制的建立,将极大地促进大学毕业生创业活动的有效开展。

4.4完善创业扶持政策

当前,针对创业扶持政策中的政策优惠含金量小,设限条件多等缺陷,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首先,要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以解决创业资金为重点。要制定出系列的优惠政策,通过贷款担保,基金支持引导有创业愿望和创业能力的大学生创业。其次,要引导大学生确立合理的创业目标,既要避免低水平创业,也要避免目标过高,不切实际。有条件的话鼓励他们创业科技型为主的企业。再次,在制定和执行创业扶持政策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大学生创业者的实际情况,尽量降低门槛、简化程序、搞好服务,提高政策的针对性,使之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自主创业。

4.5推行积极的金融财政政策,解决创业的资金需求。

针对大学生创业的财政和金融政策需要观念和手段更新。为了保证财政和金融政策的有效性,首先应当制定详细而明确的扶持标准。在具体的扶持过程中,需要借鉴私人投资的方式和方法,需要进一步就资金的应用和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监控和管理。其次,要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积极探索利用技术、专利、知识和信用等担保的融资机制。

总而言之,大学生创业在我国已表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它经历了酝酿、热潮和理性发展几个阶段。但是,目前来看,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执行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并限制着政策作用的发挥。因此,要努力构建起有利于大学生创业完善的政策体系,培养起高素质的政策执行队伍,培育起良好的政策执行环境和政策监督机制,从而使大学生创业政策能够更好的执行,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袁先海.大学生创业政策探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6,(2).

[2]孙光宗,陈曙红.当代大学生创业调查与对策建议[J].当代教育论坛,2009,(10).

[3]林嵩.大学生创业政策:现状评析与制度设计[J].现代管理科学,2010,(2).

[4]黄茂.创业政策对我国大学生创业动力的影响分析[J].今日南国,2009,(9).

[5]杨莺莺.大学生自主创业形势、问题及政策建议[J].就业与创业,2010,(8).

[6]张蕾.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分析[J].中青创业教育论坛,2009,(12).

大学生公积金优惠政策篇2

关键词:文化产业;财政政策;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1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4-0165-02

一、财政政策的内涵

财政政策是国家为实现其经济调控目标而制定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但是对于财政政策的含义,西方学者和我国学者却有着不同的认识和解释。

(一)西方学者对财政政策内涵的理解

20世纪60年代,财政学者V.阿盖迪给财政政策下了一个较为全面的定义:“财政政策可以认为是税制、公共支出、举债等措施的整体,通过这些手段,作为整个国家支出组成部分的公共消费与投资在总量和配置上得以确定下来,而且私人投资的总量和配置受到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凯塞教授认为,“财政政策就是政府的税收、支出以及债务政策对生产、就业、收入以及价格等水平的影响”;埃克斯坦教授认为,“政府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稳定物价水平这些短期目标而实行的各种税收和财政支出的变化,通常叫作财政政策”。

(二)我国学者对财政政策内涵的理解

我国著名财政学家、中国人民大学陈共教授认为:“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中青年学者郭庆旺教授认为:“财政政策就是通过税收和公共支出等手段,达到发展、稳定、实现公平与效率、抑制通货膨胀等目标的长期财政战略和短期财政战略。”这是国内关于财政政策的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阐述。尽管国内外学者对财政政策的认识和理解有一定的差异,但其核心内容却是一致的。

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现行财政政策内容

目前我国为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而制定实施的财政政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政府利用财政资金对文化企业进行补贴,另一方面是对文化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一)财政补贴政策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引导和财政资金的支持,对于文化企业的发展,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发展,财政资金的支持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强了对文化产业的财政补贴力度,经常利用政府预算、政府信用、政府补贴等来调整文化产业结构,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实现文化产业政策的目标。一些地方政府还积极设立各种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用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如2010年,吉林省设立的2000万元“文化产业投资引导资金”,鼓励企业通过银行贷款和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投资具有开发战略性、先导性的文化产业项目。沈阳市设立4000万元的“文化科技融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促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与创新[1]。2012年,北京市设立100亿元“文化创新发展专项资金”,并专门设立“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基金”,配套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小额贷款公司、投融资担保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文化创意产业统贷平台,旨在促进文化与资本市场对接,解决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融资瓶颈[2]。从目前的财政政策看,政府虽然对某些特定的文化产业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但其扶持的方式和力度仍然有待加强和提高。

(二)税收优惠政策

为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国家在资金支持机制上对文化产业给予了强大的扶持,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文化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与措施,制定并颁布了《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和《关于宣传文化增值税和营业税优惠政策的通知》等相关公共政策,普遍降低了文化企业的税收负担。如图书、报纸、杂志的销售适用13%低税率;古旧图书的销售免征增值税;纪念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展览馆以及图书馆等举办文化活动的门票收入,宗教场所举办文化、宗教活动的门票收入等免征营业税;对个人的稿酬所得,按应纳个人所得税额减征30%等等。这些税收优惠政策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实施力度仍有待提高,实施范围也有待于进一步扩大。

三、现行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政策不健全

文化产业的发展虽然有政策支持,但仅有政府的财政补贴、专项资金支持以及税收优惠政策还远远不能满足文化产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现阶段我国文化企业产权评估、交易和流转、文化企业信用评级、文化企业贷款风险分担机制以及针对文化企业贷款特点的申贷程序和审批程序等一系列问题都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再有,资本市场上存在着大量找不到投资方向的社会资本,而渴望融资的文化企业却十分缺乏发展资金,闲置资本与文化企业二者之间的咨询、信息和技术服务缺乏平台和中介。这表明政府财政在投融资平台建设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尽管有贷款贴息、担保补贴等一系列的措施,然而实际上这些财政金融政策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税收政策不完善

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体系不完善,国外经验证明,完善的财政金融政策体系是促进文化产业高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中,税收优惠政策是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投资,扩大文化企业融资的最重要激励措施。然而,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财政金融政策体系尚不完善,表现为:税收优惠政策缺乏长效激励机制,关于文化企业税收减免的政策只适合于文化企业成立初期、改革过渡期,对投资成本高、收益周期长的文化企业来说,难以形成持续的驱动力;税收优惠力度小,税收起征点较低,导致税收优惠政策对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吸引力不足;财政支持文化企业投融资实践中依然偏向于有实力的国有或国家控股的文化企业,而对于弱小的中小文化企业,缺乏政治资源和经济实力,民营的中小文化企业融资困境难以突破。

四、完善财政政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一)为文化企业与闲置资本建立沟通平台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健全完善的财政政策可以为文化产业提供其所需的发展资金。想要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政府就必须为文化企业与闲置资本建立无障碍的沟通平台。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不断壮大,仅仅依靠政府的财政补贴、专项资金支持以及税收优惠政策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但是纵观社会资本市场,我们可以看到,还是存在很多的闲置资金没有找到投资方向,政府可以为文化企业与闲置资本建立沟通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文化产业与闲置资本可以充分实现咨询、信息和技术服务之间的沟通,做到需求互补,使得双方的利益得到最大化。这样不仅可以筹集到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大量资金,也可以使闲置资本得到效用最大化,同时也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使得财政政策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二)强化税收优惠政策的针对性

我国税法在文化产业税收政策方面有很多优惠措施,如对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减免部分所得税,降低税率,对文化产业提供资金的企业以及个人减免所得税等等。但是这些税收优惠政策比较死板,具体运用时缺乏针对性。

我国税法规定,对于试点地区新办的文化企业以及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文化产业的单位免征三年的企业所得税,表面上看,这项政策减轻了新办企业以及转制企业的税负,有利于促进其发展,但是影视、动漫以及传媒等文化产业从创意研发阶段到生产制作,再到后来的市场营销阶段,这一过程往往是要超过三年的,由此可见,这些企业根本没能享受到税收的优惠。这充分体现了我国税收优惠政策缺乏针对性的特点。

我国政府应该加强税收政策的针对性,根据文化产业的发展特征,将税收优惠措施延伸到文化产品的开发和市场转化阶段,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提高文化产品研发的加计扣除比例,同时允许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根据其一定时期的销售额比例提取规定比例的文化产品开发基金,建立企业的研发准备金制度。对鼓励文化产业风险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制定具体的实施依据,使企业可以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在文化产品的研发生产阶段,由于国内外的知识技术存在较大的差距,政府除了对传统文化产业中的企业进口的生产设备以及技术专利给予关税的减免优惠,对新兴文化产业进口以上设备和技术也应给予相应的优惠,这样才可显示税收政策的公平性。

(三)加大文化产业税收优惠力度

第一,调整税目与计税依据。要调整和细化与文化产业相关的营业税税目;将文化产业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文化业态纳入到营业税征税范围中;扩大和规范文化产业的营业税免税范围和领域。为了促进文化产业的分工发展和产业的提升,支持文化产业重点领域的发展,在税收征管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对传统文化领域中的影视服务、涉外文化服务外包和文化咨询业,如文化企业广告服务、文化会展、知识产权等行为,实行差额征收营业税。

第二,调整文化产业领域的相关税率。税率调整应遵循税收政策与行业政策,本着公平税负、平等竞争的原则,体现国家鼓励或支持,限制或放开,区别对待的文化产业发展意图。可根据《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细化来调整文化业的税率标准,按照各自的分类标准和业态,适用差别税率。可调高部分高档文化消费行为的税率,例如高级商务活动的经营性文化营销行为和创意行为;降低与文化产业相关的生产的营业税税率,拉大生产与消费税率间差异,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生产水平[3]。

第三,中小型文化企业由于规模小、技术落后以及资金信用积累薄弱等特点,在与大型文化企业竞争时处于天然的弱势地位,政府应当出台针对中小型文化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一方面,针对中小型文化企业技术升级改造的项目,政府可给予其各种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另一方面,可以在融资方面给予中小型文化企业所得税抵扣、减免等优惠,或给予其税收担保,减轻其融资负担,以增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沈阳:市、区两级政府分别设立文化科技融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n].科技日报,2012-05-23.

大学生公积金优惠政策篇3

[关键词]民办高校;税收优惠;经济属性

[中图分类号]F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3)06—0158—03

一、民办高校税收概述

(一)民办高校界定

民办高校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其办学层次分专科和本科。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的区别在于:它不是政府举办,而是由民间举办;启动资金并非来源于财政部门拨款,而是来源于银行贷款、民间集资款;学校的领导并非由教委任命而是由学校聘用;学校的教育收入并不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或财政资金专户管理。

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国民办高校有1400多所,其中,本科院校390所(独立学院303所、民办普通高等学校87所)。统招学生达到500多万人,在办学质量上,民办本科院校从注重规模发展已转向内涵建设和提高办学质量,出现了一批办学有特色、水平较高的学校。如今民办高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民办高校税收现状

目前,民办高校的税收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部分地区的税务部门遵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的精神,对于捐赠办学和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学校实行与公立学校同等的税收优惠政策,基本上处于免税状态。另一类是对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高校进行征税。有些高校虽然没有要求取得合理回报,但由于其办学章程上写有“股东分红”的条文,仍被税务局认定为营利学校进行收税,而且其税率也按企业所得税的标准征收;还有一些地方是参照企业所得税的标准有所降低,按个体经营所得确定税率后进行征税。

由于国家政策不明确,民办高校的税收工作在具体执行层面上比较混乱,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学校按什么标准收税,征收哪些税种,其优惠政策体现在哪些方面等,各地理解差异较大。执行的出发点往往不是从有利于民办高校发展出发,而是根据当地的财政收支情况而定,没有从税收的角度给民办高校提供一个公平发展的平台。

二、民办高校税收存在的问题

(一)民办高校经济属性不明确,使税收优惠政策模糊

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学校对举办者投入民办学校的资产、国有资产、受赠的财产以及办学积累,享有法人财产权”;“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的必需的费用后,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既然民办高校的出资人可以取得合理回报,民办高校就可以被视为具有营利性,但在民办高校中,有些是非营利性的,而相关部门至今并没有对民办高校“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经济属性制定划分的标准,导致民办高校经济属性不明确,也使得税收优惠政策比较模糊;首先,税收优惠的主体模糊。其次,在界定优惠主体的具体优惠政策内容仍有待研究。对于民办高校来说,稳定的公共财政支持制度尚未建立,虽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但这些规定缺乏强制性,而且未区分民办高校的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所以政策在执行时出现很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讲,必须明确民办高校“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划分标准。

(二)财税政策和教育政策不配套

目前,国家虽鼓励民办高校发展,但由于顶层制度设计的缺失,致使民办教育的税收优惠政策也存在缺失,税务部门和司法部门在实际工作中缺乏执法和司法裁判依据,由此而引起财税政策与教育政策不配套,造成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各地不一比较混乱的局面。

《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捐资举办的民办学校和出资人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依法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税收及其他优惠政策。出资人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由国务院财政部门、税务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行政部门制定。尽管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曾颁布过《财政部、国家税务局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财政部、国家税务局关于经营高校学生公寓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教育劳务营业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但是没有一个是关于民办学校具体的税收政策。而有的政策之间还存在一些矛盾。例如,财税[2004]第39号《财政部、国家税务局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明确规定:“对学校经批准取得并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或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的收费不征收企业所得税。”由于民办高校的收费不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或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所以按规定应征收企业所得税,而这与《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的规定是矛盾的,这就给政策的实施造成困扰,致使各省市在实际执行中的不一致:深圳、上海等城市对民办高校采取征收企业所得税的政策;而北京等城市考虑到扶植民办高校同不违背政策相结合,在执行中采取既不明确征收,也不说明免征的模糊政策。

(三)税收优惠主体单一

我国政府在法律上已经肯定了民办高校同公办高校享有相同的法律地位,特别是在税收政策上给予民办高校优惠。例如,国家分别在民办高校的营业税、房产税等方面制定了税收优惠政策,甚至已规定了向教育捐款可以抵税的政策,这些都是为了扶持民办高校的发展。但我国民办教育税收优惠政策的主体主要是向学校及校办企业倾斜,针对受教育者的优惠政策和对民办高校有贡献的企业的优惠政策较少。而我国公民接受教育的费用在逐年提高,2011年教育盛典的《中国家庭教育消费报告》显示,被调查家庭每月用于教育消费支出的平均金额为1370元,占家庭总支出的44%,而大学阶段的消费支出额度则最高。民办高校由于是自筹经费办学,因此高额学费是其经费的主要来源,这导致有的民办高校成为“贵族学校”。在对受教育者税收优惠较少的情况下,会减少民办高校的生源,使民办高校陷入生源少一经费少一发展缓慢甚至停滞的恶性循环,这样也就不能促进民办高校的持续发展。

三、解决民办高校税收问题的对策

(一)明确经济属性和税收优惠政策

由于民办高校区别于公立高校的主要标志是启动资金来源不同,公立高校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而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接受投资人投资;二是接受捐赠。从财务管理角度来讲,既然是投资就一定是要求合理回报的,而如果是捐赠则是不要求回报的,这与财务法则也是相符的,所以在界定民办高校经济属性时不能根据“是否要求合理回报”来确定“营利性”与“非营利性”,而应该根据启动资金的来源性质确定“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如果启动资金来源是接受投资人投资,就认定为半“营利性”;如果启动资金来源是接受捐赠,就认定为“非营利性”;如果是接受投资和捐赠相结合,确定为营利性。这样,在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时,可为三种情况:1.对于接受捐赠的民办高校视同公办高校享受税收优惠;2.对于接受投资的民办高校可以视同企业,规定学校每年提取“教育公益金”,以保证学校的持续发展,由于“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所以要给予适度的优惠政策,以鼓励民办高校的发展,鼓励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竞争。例如:可以免征营业税,可以仿照对高新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施行十免五减半、可以经评估后给发展良好的民办高校返税,鼓励优胜劣汰等,这样既可以鼓励学校的投资人积极发展事业,也可以避免一些投资人想法设法偷税漏税,还可以保证国家的税收;3.对于接受捐赠和投资相结合的民办高校,可以比照第二种情况针对投资的那部分份额征税。明确了分类标准不仅明确税收优惠政策,还有利于政府根据不同的情况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扶持,促进营利性民办高校和非营利性民办高校都能在各自定位上持续健康发展。

(二)教育政策与税收政策协调一致,增强政策可操作性

国家赋予了民办高校的合法地位,确定民办高校在发展过程中要以教育政策为主导,但是它的发展也离不开国家财税政策的引导,需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给予足够的政策支持,所以,财税部门要与教育部门加强沟通协作,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首先,教育部门要完善顶层制度设计,纠正民办高校的定性,明晰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类民办高校的法人属性,使税务部门的政策制定有法可依,有据可查;其次,财税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各类民办高校的税收优惠政策范围,增强透明度和可操作性,建立与民办高校性质相适应的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对符合规定要求,能够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应当依法给予减免,要采取有效的征管措施,明确具体的征管工作;第三,国家教委、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应对已制定的有关政策进行整理,对各种文件的专用术语加以统一定义,并对有争议的内容加以统一解释,做到统一思想,堵塞漏洞。要求各省市严格执行中央制定的有关政策,不能搞地区保护主义,不得对民办高校擅自征收或免征税款。通过税收政策的正确引导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扫除障碍。

大学生公积金优惠政策篇4

【关键词】自主创新;财税政策

一、税收政策对企业自主创新的作用

促进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是我国政府根据科技强国和自主创新的需要、在特定时间和特定领域内对特定对象所制定的税收附加规定和特别规定。其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产生积极作用:

1.财税政策对企业的自主创新具有导向作用

政府根据当前围绕自主创新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等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配套的财税政策,以体现政府对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强国的发展战略的支持,从而影响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过程,促使经济资源向政府合意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方向流动。

2.积极的财税政策有利于降低企业自主创新的风险

自主创新活动资金需求规模巨大,回收周期长,不确定性强,企业所面临的这种高风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企业自身的技术积累和财务手段来规避,但是,企业也迫切需要政府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来降低风险,激励企业创新。政府采取积极的财税政策,可以降低企业占用资金和赢利方面的风险;减少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研发投入方面的风险,增强企业抵御自主创新风险的能力。

3.财税政策会影响企业自主创新的成本和收益

从本质上看,积极的财税政策是政府将一部分应得的税收收入让渡给了企业。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则表现为成本的节省和利润的增加。积极的财税政策在影响企业自主创新的成本和收益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高科技领域的中小企业来说,积极的财税政策在降低其自主创新风险的同时,为其积累资本,迅速发展壮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积极的财税政策可以有效促进自主创新成果的应用和扩散

自主创新成果只有进入了实际的应用阶段,形成了产业化,才能真正促进经济的发展,而积极的财税政策在这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而对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研成果制定相关的税收优惠措施,可以有效地促使自主创新成果向企业转移,促进新技术的扩散。

二、自主创新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支出政策方面

1.财政科技投入总体不足,投入结构不合理

近几年,我国的财政科技投入量增长比较快,但国家财政科技拨款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重在4%左右徘徊,尤其是基础研究在整个研究开发中的比重一直徘徊在5-6%的水平,而大多数国家的这一比重在20%左右。由于基础研究耗资大、耗时长、见效慢,企业和个人难以或者不愿在这方面过多投入,但基础研究应该是财政科技投入的主要方向,我国现有财政资金用于支持公益性和战略性的基础研究和公共技术研发偏少,不利于国家长期科技竞争力的提高。

2.科技投入方式过于单一

虽然目前我国在科技资金投入方式上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尝试,但大部分资金投入仍以无偿投入为主。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采用无偿补助的单一投入模式已不能满足自主创新投入需求,科技投入方式迫切需要改革和完善,从而发挥财政科技支出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3.财政科技投入的管理不足,效果不明显

一是管理缺位。我国的科技项目、经费分别在不同部门分头管理,缺少必要的信息沟通、协调,这样很容易导致部门间的科技开发计划难免有重复,从而导致科技资源重复配置,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财政资金的浪费。二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根据科技部和统计局公布的资料,我国每年省部级以上的科技成果和专利申请中能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在10%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

(二)税收政策方面

1.支持鼓励企业创新的优惠政策存在薄弱环节

我国现行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作用在支持企业创新的生产投入和成果转化应用方面,税收政策主要偏重于对已经形成科技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已经享有科研成果的技术性收入给予优惠,而对企业创新最需要支持、也是处境最为艰难的研发过程则缺乏有力的税收支持。大部分高科技企业在创业初期基本上都没有利润、享受不到企业所得税减免优惠,几年后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实现了经济效益、有了利润时,又大都过了税收优惠期,结果造成一些企业实际上根本没有享受到税收优惠。

2.总体税制结构存在制约创新企业发展的因素

税收政策优惠主要体现在所得税上面,而目前实行的是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体的双主体税制结构模式,从收入占整个税收收入的比重看,流转税还居于绝对优势地位。由于流转税的设计没有充分考虑自主创新产业的一些特点,因而存在一些消极因素,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所得税优惠对自主创新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使整个自主创新产业税收倾斜政策难以最大限度发挥效率。尤其是增值税,其缺陷表现得更加明显。增值税对自主创新产业发展的阻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现行增值税加重了创新企业的总体税收负担。从理论上分析,现行增值税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会加重企业负担:一是增值税实行凭发票抵扣制度,在目前增值税没有普遍实行的情况下,企业在很多时候难以取得有效发票进行抵扣;三是无形资产开发过程中的智力投入不能享受抵扣,而这些投入往往占创新技术产品成本的绝大部分。

(2)现行增值税把产品成本构成的无形资产推销、科研开发投入也作为征税依据,容易挫伤企业的创新投入积极性。

(3)现行增值税征税范围过窄致使相关费用所含税款无法抵扣。由于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采用,科技产品成本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直接材料成本所占比例不断降低,间接费用的比例大大增加,大量研究开发费用、技术转让费用等无形资产以及科技咨询费用等往往大于有形资产的投入,这些开支目前都不属于进项税额的抵扣范围。这无异于增加了企业的税收负担,挫伤了企业技术投入和研究开发新产品的积极性,影响科技企业的发展。

3.税收政策的“特惠制”不利于企业创新发展

以往支持、鼓励企业科技创新的优惠政策大都是以“特惠制”为特征的。所谓“特惠制”是指针对某一性质的企业、某一行业或某一区域内的企业等,主要表现为“区域特惠”、“行业特惠”。这种“特惠制”一方面使得这些企业的非科技创新收入也享受了优惠待遇,并很容易引导企业发生避税行为,一些企业为了享受这种“特惠制”不择手段、弄虚作假、想方设法争“头衔”甚至“假注册”,助长了这些企业的“寻租”行为,一些开发区管理者为追求“政绩”,随意增加入驻企业数目,导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名不符实,加大了税收征管的难度;另一方面还造成了同一性质的产业因所处区域不同而税负不同的扭曲,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身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外的企业、甚至很多也是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新技术的积极性,大大局限和弱化了税收政策手段在促进企业科技创新方面的作用。

4.激励企业创新的税收政策存在政策“真空”

主要表现为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设计缺乏对从事科研人员的优惠措施。我国现行税法几乎没有针对高科技创新人才的税收优惠政策,没有充分考虑个人教育投资和对科技人员的激励。个人所得税法仅有对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部委、中国人民以上单位以及外国组织、国际组织颁发的科学、教育、技术、文化、卫生、体育、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奖金及规定的政府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而对省级以下政府及企业颁发的重大成就奖、科技进步奖仍然征收个人所得税,不利于激发企业科技人员的创新精神。而且个人所得税没有考虑高科技人才教育投资成本大的情况,没有实行税前扣除的优惠,致使居民对高层次的教育投入不足。对高科技人才的创造发明、成果转让收益征税,削弱了科研工作者投身科技开发的积极性,使得整个科研领域缺乏吸引力,也打击了对科技成果进行转化的热情。

三、对我国促进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建议

我国财税政策在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的环境,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与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得差距,所以应当进一步完善我国促进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

(一)财政支出政策方面

1.加大政府科技投入,特别是对重点领域的投入

目前我国的财政科技拨款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重偏低,应当在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基础上加大政府对科技和技术创新的投入。同时应当根据国家发展需要和实施条件的成熟度,支持自主创新重点领域,主要应加强对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的科技投入,支持科技条件基础平台建设,支持战略性带头产业的自主创新和支持、促进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

2.改变单一财政补助方式,创新资金投入方式

不同的科技活动有不同的特点,应通过贴息、有偿使用、以奖代补、风险投资等多种方式,引导企业积极增加科技投入,全面提高企业自主技术开发能力,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

3.明确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范围,完善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制度

国际经验表明,政府采购在激励企业技术创新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我国目前尚未明确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范围,由财政部及科技部等有关部门研究制订的《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尚未出台,目前只有少数地方政府出台了地方的政府采购目录,如上海市颁布的《2009年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因此,应当尽快确定国家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范围,使政府采购在促进技术创新上发挥更大作用。

4.建立健全财政科技支出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

建立健全科技支出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是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科技支出效益的重要手段。在建立财政科技支出的绩效考评机制过程中,重点是要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基础设施投入分类进行支出绩效评价,建立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

(二)税收政策方面

1.税收优惠政策应加强中间环节的侧重

长期以来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重点都集中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销售两个环节,实际上是针对结果的优惠,而对创新的过程并不给予优惠。用这个方法如果在取得收入以前进行了大量的科技投资则享受不到优惠鼓励。虽然也对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的扩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这样的政策激励作用下,企业就把重点放在引进技术和生产高新技术产品上,而对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和研究开发新产品投入不足,同时也造成生产线的重复引进和最终产品生产能力强大,而中间产品、配套产品及一些重要原材料开发能力不足等问题。今后的税收优惠政策应把重点落在产品研究开发、技术转化环节上,以促进科技创新机制的形成和完善。

2.逐实现向以间接优惠为主的模式转变

一般来说,间接优惠具有较好的政策引导性,有利于形成“政策引导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有效优惠机制,也有利于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目前发达国家支持、鼓励企业科技创新的税收政策大多都主要采用间接优惠方式,我国运用的间接优惠方式较少,只占34.19%,这对支持、鼓励更多的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一定的负面影响。我国今后应该借鉴国际经验再多一些采用间接优惠方式,如技术开发基金等,并适当加大诸如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等的税收优惠力度,逐步实现由以直接优惠为主向以间接优惠为主的模式转变,鼓励企业资金更多用于科技投入和设备更新,加快自主创新产业化进程。

3.推进以“普惠制”逐步取代“特惠制”

“普惠制”是相对于现行科技税收优惠政策所体现出的“特惠制”而言的,说的是,支持、鼓励企业创新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不应定位在企业的所在区域上,也不应定位在企业的所属行业上,而应定位在企业所从事的项目上,经税务机关认定审核,只要企业所从事的项目符合创新要求,不论其是否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否是高新技术企业,也不论其所属哪一个行业都可享受统一的科技税收优惠待遇。这就要:打破区域界限、扩大受惠行业的范围并兼顾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制定出独立的一套促进中小企业科技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

4.填补政策空白激发高技术人才创新热情

首先可考虑对创新工作者给予更多的税收鼓励,比如适度扩大科技奖励免征个人所得税范围,对科技发明方面的特许权使用费的获得者可视同稿酬所得减征部分个人所得税等。其次针对自主创新企业的实际情况,对房补扣除不分行政、企事业单位房改与否,一律统一标准并放宽扣除金额,允许在计征个人所得税时扣除,以公平个人所得税负担。

参考文献:

[1]梁军.构建税收激励政策助推企业自主创新[J].经济论坛.2009(24).

[2]周华.基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与风险投资现行税收优惠政策的缺陷分析[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08).

[3]刘天永.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适用条件的规范性研究[J].法学杂志.2011(05).

[4]孙磊,唐滔.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绩效评价方法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2011(08).

大学生公积金优惠政策篇5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财税政策

   引言

   2009年大学毕业生总量将达610万,约占城镇新成长劳动力总量的一半以上,加之历年累积,今年要求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将达到700万人以上。与此同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企业用人需求总量减少,可供给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将进一步减少,这“一增一减”导致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极为严峻.大学生就业难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此,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了相应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财税政策。但从目前来看,很多政策并没有落到实处,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可以说,现行的财税政策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缺失。笔者认为,客观认识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正确分析大学生就业障碍,理性出台财税优惠政策,是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方法。

   一、现行的优惠政策

   就现行的优惠政策而言,中央政府并没有制定太多全国统一的政策,主要是由中央出台纲领性的文件,起政策引导作用,同时,安排一定金额的就业补助资金。各地方政府,结合本地情况,制定政策措施,并安排相应的补助资金。各地方政府的政策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

   由政府拿出一定数额的创业扶持资金,虽然国务院下发的通知允许登记失业的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可申请不超过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并可按规定享受贴息扶持,两人及以上团队创业的可适当放宽,但很多地方都突破了这个限度。比如,西安规定,毕业生可根据创业项目的实际资金需求,可申请不超过5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对大学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对毕业生新办从事特定行业的企业或经营单位,可免征一定年限的企业所得税。还有些地方取消个人经营出资限制,规定出资1元即可注册公司。对于大学毕业生创办的企业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有些地方还将给予2000~4000元一次性岗位补贴。

   (二)鼓励企业吸纳和稳定大学毕业生就业

   引导企业不裁员或少裁员,更多地保留大学毕业生技术骨干,对符合条件的困难企业可按规定在2009年内给予一定社会保险补贴或岗位补贴。困难企业开展在岗培训的,给予一定资金补助。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招用登记失业大学毕业生达到一定比例的,可按规定享受最高为20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扶持。

   (三)鼓励和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就业的大学生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薪酬补贴以及生活补贴。对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农村基层单位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大学毕业生,以及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大学毕业生,其在校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本息由国家代为偿还。

   (四)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

   逐步建立和完善离校未就业大学毕业生见习制度,鼓励见习单位优先录用见习高校毕业生。对接纳大学毕业生见习的单位,由地方财政按照一定标准给予支持,对毕业生按照一定标准发放生活补贴。对到定点培训机构参加创业培训的失业登记的大学毕业生,按照一定标准发放创业培训补贴。比如,湖北省按每人400~800元的标准给予创业培训补贴。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中央高度重视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并将其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各地方政府也以税收减免、财政贴息、财政担保、财政补贴等形式出台了许多相应的财税优惠政策.一定程度上的确起到了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作用。但不论是从整个政策体系.还是某些单一政策的细节上看,这些优惠政策仍然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现行的财税优惠政策层次比较低

   各级政府出现了越位、缺位现象,各个地方政府为了促进本地大学生就业,都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有些政策的确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但很多政策却干扰了市场主体的正常经济活动,出现了越位现象。与此同时,国家层面的优惠措施却很少。中央政府只是在政策方向上给予了引导,却没有在具体措施上给予较多的照顾,比如,个人所得税,出现了缺位现象。中央以及地方各级政府的职责范围不清晰。

   (二)现行财税优惠政策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现行财税优惠政策体系中,财政优惠政策多,税收优惠政策少。财政贴息、财政担保、财政补贴、建立毕业生实习基地、工商证照费用减免等主要优惠政策都集中在财政领域,而税收领域却只是对大学生新创办的企业免征一定年限的企业所得税。且这些优惠力度并不大,对创业大学生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因而继续完善财政优惠政策的同时,还应更多的出台税收领域的优惠政策,降低大学生的创业风险。

   (三)现行的财税优惠政策落实状况不佳

   主要因为政府出台政策后相关职能单位并没有认真贯彻和宣传。使得很多毕业生并不知道有这些优惠政策。享受某些政策的条件比较苛刻,申请手续繁琐。缺少项目也是一些贷款者望而却步的重要原因。比如,广州市出台了多项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至今只有极少数人申请成功,而且调查显示,目前应届毕业生中自主创业的比例仅为0.3%。又比如.对于创业贷款,其用途仅限于企业的生产性固定资产购置以及流动资金需求,而且期限一般不超过两年。延期也不能超过一年,对刚起步的企业而言这些政策显得过于苛刻。

   三、对策与建议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财税政策体系,切实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既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也是广大就业者的迫切要求。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明确各级政府职责

   首先,应该明确中央以及地方各级政府的职责,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职责范围。中央政府在起指导作用时,更应该出台一些具体的措施,增加国家层面的优惠措施。加大优惠力度或者给一个大致的范围,允许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同时,中央政府还应该对一些全国统一的政策或补助安排更多的专项资金,以保证相关政策能落到实处。地方政府应该根据中央的精神依据自身条件出台配套措施,安排足够的配套资金。具体来讲,全国统一的财政优惠政策.中央与地方应根据实际情况按比例分摊,但各地方的财政优惠政策主要应由地方政府承担。至于税收领域优惠政策.由于中央与地方就各税种已有明确的划分,所以,这部分的税式支出可按规定比例直接分担。

   (二)优化财税优惠政策结构

   财政优惠政策的特点在于一次性,很多情况下都缺乏时间上的连续性,不论是财政担保、财政贴息,或者是工商证照费用减免都具有这样的特点.这些政策对刚刚创业,需要连续性扶持的大学毕业生而言,缺乏应有的支持力度。相比之下,税收优惠政策就具有连续性的特点.不论是对个人所得税,还是对企业所得税的减免都可以起到连续扶持的作用。总的说来,两类政策各有优缺点,在开办企业时财政优惠政策更有利,在维持企业正常运转时税收优惠政策更有利。因而在继续完善财政优惠政策同时,还应更多的出台税收优惠政策,考虑到大学生创业起初阶段多是开办小商小店,建议个人所得税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后对新创业的大学生在费用上加计50%进行扣除,降低大学生的创业风险。适度放宽对大学毕业生新办企业享受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的行业限定,并适度增加优惠年限。从而优化财税优惠政策结构,降低大学生创业风险。

   (三)落实现行优惠政策

大学生公积金优惠政策篇6

一、惠农政策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政策宣传不到位。部分乡镇政府和村(居)委会对强农惠农政策的宣传工作不够重视,在宣传方式和手段上也较为单一,不能及时将有关惠农政策宣传到位,甚至出现将县级政府统一印制的《致全县农民朋友的一封信》当作废纸进行售卖的情况,政策宣传工作的不深入、不细致,导致相当一部分群众难以了解清楚国家的惠农政策,对应该享受哪些惠农政策,享受多少政策优惠不知道、不了解或不明白。

(二)村务公开不规范。村务公开制度中明确要求村级组织要及时将村级政务、事务和财务进行公开,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但制度执行至今多年,仍然有部分村在执行公开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公开、公开不及时或不到位的情况,未能及时将村财务收支及各项强农惠农资金发放情况等进行公开,容易出现村干部在执行惠农政策中优亲厚友的情况,也给村干部侵占、骗取惠农资金等行为创造了条件。

(三)制度规定不完善。有关制度规定,公益林、退耕还林等补贴资金发放必须直接打入相关农户惠农“一卡通”账户中,而对这些惠农补贴资金涉及村集体部分未作特殊说明,从而导致涉及村集体部分资金不能直接打入村集体专户,在实际操作中,该部分资金一般打入个别村干部私人拥有的“一卡通”账户中,容易导致这几项集体补助资金经常发生被村干部侵占、挪用等现象发生。

在开展家电下乡活动中,实行由乡镇财政所审核资料,补贴发放到农户“一卡通”上的方法,但存在将未售出产品的标识卡作为已销售产品进行填报、以非家电下乡产品充当家电下乡产品、经销商向购买人赠送家电下乡产品标识卡等“骗补”行为。如农户在购买非家电下乡产品后,向经销商提供户籍资料,经销商在提高合适价格后为农户提供两个家电下乡产品的标识卡和发票,给农户用于领取补贴。如此操作,使农户和经销商都获取非法利益。

(四)基础数据不详实。部分惠农补贴在统计发放面积、数量上,因涉及面广、变化性大、调查核实难等原因,乡镇政府在面积核查、数据上报等基础工作中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导致上报的数据与实际情况不相符,以致出现惠农补贴资金错发、漏发、多发等现象。同时,个别村干部和群众利用业务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难以详细掌握有关惠农补贴发放基础数据的空子,虚报、谎报补贴面积或数量“吃空饷”,恶意骗取惠农补贴资金。

(五)资金管理不严格。一是资金拨付进度较慢。由于部分项目实施时间长、进度慢、验收结算不及时或未实施,导致资金拨付较慢。二是未严格执行专账专户核算。个别单位未按专项资金管理要求,严格执行专户储存、专账核算,造成专项资金与单位正常工作经费混列混支,账目反映不清。三是少数单位存在擅自改变惠农资金用途的问题,重复套取项目资金。

(六)监督效果不明显。主要体现在:一是部分惠农政策业务主管部门过分依赖基层政府,对其提供的各项基础数据不作深入调查,对政策具体执行情况缺乏常态化的监督检查机制,政策执行中出现监管不力的问题。二是专门实施监督的部门受人力和经费的限制,只能通过开展定期的专项检查来推动相关政策的落实,无法对政策执行全过程进行监督,未能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三是部分惠农资金分摊到个人的金额较少,群众监督意识不强,更因碍于情面或惧怕于村干部的权势,不想监督、不愿监督的思想严重,难以配合开展监督检查工作,无法与相关部门形成监督合力。

二、确保惠农政策执行到位的对策和建议

总书记在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科学分析了当前反腐败斗争的形势,要求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贯彻落实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之中。按照这一要求,结合农业农村工作实际,为维护好农民群众根本利益,农业系统及专门的监督部门应增强履职能力,做到“六个强化”,确保各项惠农政策执行到位,农民利益得到保障。

(一)强化责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和统一部署,切实把严格执行惠农政策摆在重要的位置,明确各单位党政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认真研究在惠农政策执行中存在的监督薄弱环节,明确惠农补贴资金从数据上报、登记到核准再到发放等各个环节的工作责任和责任对象,严格落实责任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局面。

(二)强化政策宣传。采取符合农村实际、群众易于接受的宣传方式,把县、乡两级行政服务中心、县电视台和乡镇、村公开栏作为惠农政策宣传的主阵地,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及时、准确、全面地将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传达到基层,把主要精神实质和操作程序向群众讲透,向村组干部讲清楚,做到惠农政策家喻户晓,人人明白。同时,建立惠农政策“手机短信平台”,及时告知农民群众各时间段惠农资金发放情况等,让群众及时掌握个人应享受补贴的情况。

(三)强化村务公开。认真贯彻落实农业部和监察部联合下发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公开规定》等制度,严格执行村务、事务、财务三公开,加大村财务收支和各项惠农政策执行情况的公示力度,做到惠农政策范围、资金数额、发放标准、落实情况、负责人员“五公开”,实行县、乡、村“三级公示”,确保惠农政策执行公开透明、阳光操作,保障好广大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四)强化制度建设。完善惠农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根据政策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弥补制度漏洞,科学设计补贴发放方式,简化补贴程序,避免补贴资金直接打入基层干部个人账户等情况的发生。建立惠农资金发放问责制度,对因工作渎职、失职,或故意违背国家相关政策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行为,要加大责任追究力度,严肃处理。实行惠农资金专项执法监察制度,强化内部监督、外部监管,事前、事中、事后监管,确保资金发放安全。

大学生公积金优惠政策篇7

关键词:企业年金;税收政策;eet模式

中图分类号:F810.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2-0070-02

企业年金是企业自主为本企业职工建立的一种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作为企业对职工的一项福利保障,补充了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保障水平的不足,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对稳定企业人才队伍、推动经济发展和完善社会保障具有重要作用。

一、企业年金税收政策的原理分析

(一)企业年金税收政策的重要性

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企业年金应该是国家政策和法律引导下发生的企业行为,运用免税、减税和延期纳税等税收优惠方式可激励雇主、雇员双方积极建立企业年金,同时也是政府间接介入企业年金领域,引导企业年金规范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企业年金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涉及多个政策领域,其中,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是激励个人养老储蓄,发展企业年金的关键性制度安排。根据发达国家企业年金计划近年迅速发展的经验,世界上多数国家依据各国的现实条件对企业年金计划采取了各具特色的税收优惠政策,作为促进企业年金发展导向的税收政策已经成为约束企业年金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二)西方国家企业年金税收政策分析

各国对企业年金的税收政策与企业年金在养老体系中的地位有很大关系。如果公共年金水平较低,更多地依赖自愿性的企业年金,则对企业年金的税收政策较为宽松。如在英国、美国、瑞士、法国等,企业年金的缴费和投资收入都是免税的,只有在支付待遇时才进行征税。而瑞典、比利时等国的公共养老金待遇已经比较慷慨,企业年金计划显得不太重要,故对企业年金的税收和投资收入不予免税,但缴费免税。

以美国为例,美国私有退休金制度完全建立在自愿基础之上,相对于具有强制性质的社会保险制度而言,税收上的优惠成为企业为雇员提供退休金计划的最大动力。美国《税收法》为许多种退休储蓄提供十分优厚的税收待遇,只要退休金计划符合《税收法》第401(a)节中所规定的各种要求,就可以享受优税待遇,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是“税收优惠退休金计划”,即401(K)退休金计划和其他各种固定缴费额退休金计划。401(k)养老计划自1978年在美国推出以来,由于其在税收、管理、投资运作等方面的一系列优势而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日益成为美国养老计划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从1990年到2000年底,通过401(k)计划积累起来的资产由3850亿美元迅速增加到17120亿美元,年均增长18%,占整个美国养老计划的比重从9.2%增长到将近15%。到2000年年底,美国已有超过30万家企业、4000多万名企业员工参与了401(k)计划,对保障企业员工的退休生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企业年金税收政策的选择策略

(一)我国企业年金税收政策的现状

我国当前的保险税制是在1983年国家实行利改税后逐步建立起来的。根据现行税法,对保险业主要征收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两种主体税种,此外,还征收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小税种。总的来说,虽然中国保险税制在增加财政收入、体现政策导向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中国的养老保险是从20世纪90年代后才开始大力发展的,发展时间短,现行税制中对养老保险的税收问题还没有明确的政策。

通过总结发现,当前企业年金税收政策在发挥调节和促进作用上存在“三大症结”。

1.税收优惠比例不当。2000年,国务院颁布了第42号文件《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明确规定,“企业年金实行基金完全积累,采用个人账户方式进行管理,费用由企业和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可从成本中列支。”但这里没有考虑到不同企业、不同员工工资水平的差距,实践中4%的比例比较单一,并且4%的比例优惠程度相对来说比较低。

2.税收优惠结构不合理。目前,中国企业年金缴费只能来自企业的自有资金和奖励福利资金,其他则不能享受税收优惠待遇,这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企业发展企业年金的积极性。

3.税收优惠地区有限。企业年金优惠政策在中国的试点地区有限,只有辽宁省和北京市的中关村地区,加上个别省份的个别地区。而对非试点地区的企业缴费没有相应的税收优惠待遇。

(二)企业年金税收政策的模式比较

政府在对企业年金计划征税时要面临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当企业雇主为职工向企业年金计划缴费时,是否允许其将这笔缴费支出计入成本费用,在所得税前列支,从而对这笔缴费免征企业所得税;对于职工个人向企业年金计划的缴费是否允许从应纳税所得中扣除,免征个人所得税。

2.当企业年金计划取得投资收益时,对其是否征收所得税。

3.当退休职工从企业年金计划领取养老金时,是否要对他们的这笔养老金收入征收个人所得税。

用字母e(exempt代表免税)和字母t(tax代表征税)来表示政府在上述环节的课税情况,年金计划的征税模式可表述为八种类型:ttt、eee、eet、ett、tee、tte、ete、tet。eee在三个阶段给予税收全免的优惠,所以,实行此种财税政策雇员年金水平最高而国家税收损失最大,ttt型却刚好相反。tet对投资收益免税,而在缴费和发放时候征税,雇员年金非常低;而ete则只征投资收益部分,税收优惠程度仅次于eee型。tee只在缴费阶段征税,eet只在发放阶段征税,他们都是只对年金的本金征税,而不对收益征税。tte和ett对本金和投资收益都征税,比tee和eet优惠程度低。

通过以上比较发现,eee在税收过程都给予税收全免的优惠待遇,显然违背个人所得税的公平调节原则,存在着税收上的不公平。与之相反,ttt则是一个通过税收阻碍和惩罚建立企业年金的措施。ete只对投资征税,从国家角度讲,税收损失较大,而且缺乏对个人收入的调节作用。tet对本金征税,在税收政策上又失公平,也不利于发展企业年金。tte和ett将养老储蓄看作是一种普通的商品和服务,tte与现实中的储蓄产品税收政策相同,因此税收优惠程度不明显。

相比之下,tee和eet模式的税收优惠程度高于tte和ett模式,在当期消费和未来消费中保持中性,并且与公共年金在性质上相同,是两种非常可取的政策。在税率相同的情况下tee和eet模式税收上没有差别,但实际上由于个人所得税实行的是累进税率,而个人在不同阶段的收入水平不同,因而使用的税率也不同。雇员在退休后的收入水平比在职的大部分时间的收入要少,从而导致他们在年金领取阶段适用的边际税率比缴费阶段的边际税率要低,因此,采用eet模式可以使他们享受更优惠的税收待遇。西方发达国家在选择税收政策的时候也主要是选择eet模式。

(三)eet模式:中国企业年金税收政策的现实选择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对企业年金计划的税收模式,根据税收公平性和与政府财政承受能力相匹配的原则,可考虑对中国企业年金实施eet模式,允许企业雇主与员工从他们的税前收入中扣除一定比例的年金缴费额,并减免养老金投资收益所得税,在领取养老金时则征收个人所得税。eet模式在前两个环节不对企业年金计划课税,与基本养老保险一样,领取环节对养老金课税,与基本养老金的征税制度有所不同,符合税法上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原则。企业年金毕竟不同于基本养老保险金,基本养老保险是为了让退休员工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而企业年金则是为了让退休员工在退休后还能享有高品质的生活。因此,政府为了防止效益好的企业、收入高的职工大量缴费以避税或偷税,应当在企业年金的领取环节征税以避免避税或偷税,并通过领取环节的征税来实现社会税负公平。同时,为保证公平对待企业内部的高薪员工和中低收入水平的员工,不能无限制地对年金计划免税,而应是在一个合理的限额范围内,在企业年金市场化运营的初期,在财政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免税。这个限额范围可以给得高一点,目前,国外大部分国家规定给予不超过工资的10%免税。

在目前的税收制度下,税收支出比较低,在中国财政承受范围之内。根据前面税收模式对国家税收的财务影响的测算,eet模式并不会造成财政支出的巨额增加,而且以中国近年来财政收入良性发展的趋势来看,实施eet模式是目前我国财政状况完全能承受得起的。

三、中国企业年金税收政策的发展前景

企业年金的财税政策关系到企业年金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没有了税收政策支持,企业年金很容易成为“无源之水”。根据翰威特咨询公司2006年3―6月对400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的调查显示,在284家未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中,有70%的企业有建立年金计划的意愿,其中,又有绝大多数企业已把建立企业年金列入规划。可以相信,未来几年企业年金市场将会有较快的发展。

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鼓励合规资金入市,逐步提高企业补充养老基金(企业年金)的入市比例,完善资本市场税收政策,鼓励社会公众投资于资本市场。加紧研究制定企业年金财税政策已经箭在弦上,我们相信,随着相关税收政策的出台,中国企业年金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1]李旭红,贾浩波.从公平角度看中外企业年金税收优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仇雨临.员工福利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大学生公积金优惠政策篇8

关键词:民贸民品贷款;优惠利率政策

中图分类号:F830.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0017-2016(6)-0076-03

“七五”时期开始实施的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贷款优惠利率政策(以下简称民贸民品贷款政策),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重要举措,对减轻企业负担、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政策本身在制度机制和具体规定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政策的落实效果,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一、民贸民品贷款政策在甘肃省实施的基本情况

(一)优惠政策扶持范围发生变化。从“七五”开始,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对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企业给与低息贷款的通知》(【81】银发字第306号)精神,甘肃省开始办理民贸民品贷款业务,贷款主要投向国有性质的原农副公司、供销社、民贸公司、民族用品加工厂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这类企业的利息负担,扶持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在优惠政策实施初期,由于当时形势下的企业性质比较单纯容易界定,所以并未对具体企业名单进行确定,而是按照企业类型实行优惠政策。之后伴随着国有企业改制,原有的农副公司、供销社、民贸公司和民族用品加工厂等均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类型趋于多元化,单靠企业类型来划定优惠政策扶持范围已不符合实际。因此,从“九五”期间开始,由国家民委对享受民贸民品贷款政策的具体企业名录进行确定,并且对该名录实行动态管理,每五年进行更新调整。“十二五”期间,国家民委确定甘肃省享受民贸民品贷款政策的企业为230家,其中民族贸易企业125家,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105家。

(二)贴息管理职责和机制发生变化。“九五”之前,民贸民品贷款政策贴息管理主要由人民银行一家来具体实施。人民银行总行负责制定民贸民品贷款政策,并确定承贷金融机构。利息补贴具体程序是:贷款经办行按季向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申报贴息,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审批后,直接将补贴款补给贷款经办行,并将补贴款逐级上划,由人民银行省会城市中心支行审核汇总上划至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将贴息资金纳入中国人民银行年度财务支出预算。这种贴息机制一直延续到2012年。这一期间,由于贴息机制简单易行,贴息能够及时到位,民贸民品贷款政策运行较为顺畅。2012年底,关于财政部、国家民委、中国人民银行印发《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贷款贴息管理暂行办法》(财金〔2012〕139号),民贸民品贷款实行新的管理机制和贴息程序。由以往人民银行逐级审核利差上划的程序,变为“由中国人民银行分行(省会中支)在收到审核意见2个工作日内,汇总全省民贸民品优惠利率贷款贴息申请材料并出具终审意见后,送省(区)级财政部门复核后向承贷金融机构支付贴息资金”,贴息资金由中央财政统筹拨付,并实行预算管理。

(三)优惠政策在甘肃的实施效果。多年来,甘肃省各级人民银行、金融机构和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民贸民品贷款政策,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增强了地方经济发展的后劲。目前,民贸民品贷款优惠利率政策涉及甘肃省6个市州、19个县(区)、51家金融机构、111户企业。

二、当前民贸民品贷款优惠利率政策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民贸民品贷款政策出台始于“七五”时期,虽然之后进行过一些补充,但直到2012年新政策出台为止,除贴息机制发生变化之外,其他具体的政策规定都没有大的变化,许多政策规定都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同时,新的管理机制和贴息程序在实际执行中又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影响了政策的实施效果。

(一)审核程序复杂繁琐,效率低。与老政策相比,新政策在贷款审核和贴息审核程序上增加了一些环节。一是在贷款审核方面,由原来的“贷款企业经当地民委审核后向贷款银行提出申请”,变为“贸民品企业与承贷金融机构达成优惠利率贷款一致意见后,向其注册登记机关同级的地方民族工作部门提出申请。地方民族工作部门对企业资质、优惠利率贷款用途进行审核,并将审核的书面意见抄送地方财政部门、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和承贷金融机构”。设置贷款前置审批的意图,主要是为了确定企业是否符合贴息范围及贷款用途是否正常。而实际工作中,由于国家民委确定了具体企业名录,贷款用途也规定得很清楚,经办银行和贴息管理部门进行审核就完全能够起到监督作用。地方民族工作部门审核中也只是确认企业是否在国家民委的企业名录中,对企业资质和贷款用途的审核基本上流于形式。因此,很多企业反映,设置地方民族工作部门前置审核既增加了工作环节,降低了效率,又给企业增加了不必要的麻烦。二是在贴息程序方面,由以前的人民银行逐级审核直接贴息,变为由人民银行逐级审核后,报省(区)级财政部门进行复核,复核后向承贷金融机构支付贴息资金。这种贴息审核方式拉长了审核链条,增添了重复工作,使审核程序变得复杂繁琐,降低了工作效率。同时,新政策中虽然要求省级财政部门测算编制年度贴息计划,由财政部提前下达年度贴息资金预算,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种种原因,贴息资金基本不能按时到位。调查中金融机构和企业普遍反映贴息资金一般会推迟一至二个季度才能拨付到位,有时甚至超过三个季度。贴息资金不能按时到位,既降低了企业的资金运用效率,更重要的是会影响到经办银行的贷款形态和运行管理,不利于提高经办银行的积极性。

(二)“上浮利率不予补贴”的规定不符合市场规律。在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民贸民品贷款利率一律不准上浮的政策规定,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带来了一些问题。一方面,影响了经办银行的放贷积极性。民贸民品生产企业大多是信用等级较低、抵押担保不足的小微企业。随着贷款利率的完全放开,以盈利最大化为目的的经办银行,贷款利率不得上浮就意味着在付出同等成本条件下获利的减少和风险的增加,经办银行无法运用风险溢价机制来有效规避风险,并且贴息工作手续繁杂,银行还要为此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直接影响了商业银行发放此类贷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这种硬性规定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贷款的可得性。由于很大一部分民贸民品生产企业信用等级较低,抵押担保不足,无法从银行取得基准利率贷款,使得部分企业无法享受到贴息政策。还有一些企业通过一些变通甚至违规的方式获得贴息资金,既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又使得政策实际执行情况和当初的设计初衷有所偏离。调研中很多企业表示,贷款利率适当上浮企业能够理解和接受,而且即使利率有所上浮,得到贴息后的利率仍然比一般的企业贷款成本要低,关键是能够方便简捷得到贷款才是最重要的,建议对民贸民品贷款利率一律不准上浮的政策规定予以改进。

(三)部分政策规定不准确不明确,政策执行中不好把握。一是贷款种类不准确。民贸民品贷款优惠利率政策规定,“对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贷款实行比正常的一年期流动资金贷款低2.88个百分点的优惠利率政策”。目前基准利率只按照期限档次划分,没有一年期流动资金贷款的种类。二是享受优惠利率贷款的期限不明确。该项规定仅明确了优惠利差和贷款类型,但未对流动资金贷款的期限进行明确界定。实际工作中,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只能按照字面意思理解为民贸民品生产企业享受优惠利率的贷款,仅限于一年期流动资金贷款,而流动资金贷款期限既有一年以内的,也有两年、三年的,遇到其他期限的贷款,特别是利率符合政策要求的贷款如何把握,政策规定不明确,执行中也不好把握。

(四)利差补贴程序需要根据实际加以改进。按照民贸民品贷款政策规定,贷款利率应在基准利率基础上减去优惠利差(2.88%)来确定,然后贴息直接贴给经办银行。但这种贴息程序在实际中基本无法落实。从甘肃省情况看,大部分经办银行都以基准利率发放贷款,利差也基本上是先从企业收取,待利差补贴到账后再返还企业。只有极少数经办银行直接发放优惠利率贷款,今年以来直接发放优惠利率贷款笔数为12笔,仅占全省总贷款笔数的4.14%。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政策规定没有充分考虑银行发展与改革的实际,与经办银行考核管理和监管要求存在一定矛盾,特别是在贴息资金延迟时间很长的情况下,显得更加突出,迫使经办银行进行变通处理。

三、政策建议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好民贸民品贷款政策,对于提高政策绩效、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鉴于目前民贸民品贷款政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建议相关部门对该项政策进行梳理和完善,制定出台全面、系统和符合改革发展实际的政策。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调整政策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建议比照近年来运行机制比较顺畅的小额贴息贷款、国家助学贷款等优惠贷款政策,调整民贸民品贷款运行机制,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具体是:民族工作管理部门只负责确定企业名录,通过文件、网络等形式,不再设置前置审批环节,审核工作直接由经办银行和贴息审核部门完成;人民银行只参与政策和贴息标准的制定,取消逐级审核贴息的环节;贴息资金的审核及拨付由财政部门具体实施。

二是完善政策规定,提高政策效果。明确优惠利率贷款的种类、期限。建议对民贸民品企业所有流动资金贷款全部实行优惠利率政策,改变目前只对一年期贷款实行优惠利率政策的限制性规定,特别是将一至三年期的流动资金贷款纳入优惠利率政策范围。建议适时调整民贸民品贷款的利率补贴标准,标准的确定要考虑当前的总体利率水平,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由人民银行总行定期公布。

三是改进利贷款利率确定方式和贴息程序。建议改变目前以基准利率减去利差确定贷款利率的方式,取消上浮利率贷款不予补贴的限制性规定,合同利率按照市场化原则自行协商确定,提高银行贷款积极性和企业贷款的可得性,达到银企互惠。改进贴息程序,经办银行在合同规定的结息时间,先从企业账户收取利息,待贴息资金到位后,及时返回企业账户,以消除目前规定下由于贴息资金不能按时到位给经办银行考核管理和监管要求方面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经办银行的放贷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冯兴琼,邵鑫.关于优惠利率政策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调查[J].武汉金融,2005,(8):36-36。

[2]斯日古楞,常琳.对呼伦贝尔市民贸民品生产贷款贴息政策执行情况的调查分析[J].北方金融,2015,(6):90-92。

[3]孙令雄.当前的优惠利率政策对银行企业化的影响[J].南方金融,1987,(4):22-23。

大学生公积金优惠政策篇9

[关键词]棚户区改造;哈尔滨;拆迁政策;搬迁融资

[中图分类号]F29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3)10-0138-03

[作者简介]刘爽(1987-),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管理。一、哈尔滨市棚户区改造建设的发展历程

哈尔滨市危棚房改造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王兆、新发、安字片地区为代表,拉开了棚改序幕。90年代又进行了地德里、新阳、大方里等大规模成片危房棚户区改造。2000年以后,棚户区改造步入新的发展期,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0—2003年,以道外区为重点,采取省市共建、政策倾斜,执行经济适用住房政策,建设用地行政划拨,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11项费用,减半收取委托拆迁承办费等14项费用,共改造成片危房棚户区近300万平方米。第二阶段,2003年至今,实行政策引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危棚房改造项目通过土地交易平台公开招标、挂牌,挂牌底价及中标价款中包含土地出让金、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公共消防设施建设费和防洪保安费等4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及国有土地出让契税,建设单位中标后不再另行缴纳。2003—2006年,三年共改造危房棚户区430万平方米;2008—2009年,完成改造棚户区43片,拆迁房屋410万平方米,惠及居民4.25万户。

2010年,按照省委、省政府抓好棚改工作、进一步改善民生的有关要求,哈尔滨市在实施“北跃、南拓、中兴、强县”的发展新战略中,把棚户区改造列为“中兴”战略的三项核心工程之一,积极拓展棚改惠民范围。尽管如此,大部分棚户区基础设施严重落后,环境卫生极差,消防等安全隐患大,居住条件非常恶劣,居民群众要求改造的愿望极为强烈。因此,迫切需要政府“出手”,加强政策引导,给予必要的扶持,为棚户区改造注入新动力。

二、哈尔滨市棚户区改造建设的现行政策

(一)涉及土地出让金缴纳优惠政策

棚户区改造项目回迁安置房一部分实行土地行政划拨,另一部分通过土地“招拍挂”方式确定开发建设单位。竞买棚户区改造项目出让土地的竞买人,需先行缴纳挂牌底价20%的保证金。项目中标后,需于30日内缴纳中标价款的50%(含保证金),其余部分于一年内缴齐。成交价款实行收支两条线,缴纳的成交价款收费统一上缴市财政,由市财政部门按规定计提若干费用(主要包括农业土地开发资金、补助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棚改专项偿贷风险准备金、土地出让业务费及市棚改办工作经费)后,将余额全部用于棚户区改造建设。

(二)涉及基础设施配套费的优惠政策

哈尔滨市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按规定应缴纳185元/m2,棚户区改造项目回迁安置房部分只收取45元/m2的专项配套部分(水、电、燃气、供暖、通讯),而商品房部分按规定正常缴纳185元/m2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

(三)税费减免优惠政策

一是补偿原拆迁面积部分,对纳税人补偿原拆迁面积部分暂不征收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同时不征收地方教育附加、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企业所得税实行核定征收的,该部分收入不纳入核定征收范围。二是上靠(套)面积部分纳税人以建安成本或综合建设成本价安置上靠(套)户型面积的,其取得的收入征收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不征收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企业所得税实行核定征收的,该部分收入不纳入核定征收范围。三是增加商品房面积部分,纳税人安置被拆迁人上靠户型后,再按被拆迁人要求增加安置面积收取的价款,依法征收相关税费。

(四)拆迁安置优惠政策

严格落实房屋拆迁最低保障政策,实行“拆一还一”、40平方米最低保障户型、上靠户型等优惠政策。对住房面积未达标职工,其所在单位已启动实施住房分配货币化的,优先给予住房分配货币化补贴;对被拆迁困难家庭搬家、临迁租房、孩子转学等问题提供有组织的帮助,实施“温暖拆迁”,棚户区居民拆迁补偿安置优惠政策另行制定;对区棚改办负责的棚户区拆迁项目,办理拆迁许可证时,拆迁补偿资金存储额度,根据项目所需货币补偿资金量,由市棚改办审核后确定。

(五)基础提前开工政策

对棚户区改造项目,建立绿色审批通道,实施联合办公、现场办公等“一站式”、“一条龙”形式的集约化审批服务,实行“绿色通行证”制度,简化办事程序,缩短审批时限,加快办理棚户区改造项目土地招标挂牌、开发建设等各项审批手续。棚改项目中回迁安置房部分,在取得立项审批手续、确定规划设计方案后,经市规划、国土、建设等部门联合会签后,可提前进行基础施工。

三、哈尔滨市棚户区改造建设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支持政策力度不大

棚改项目前期拆迁启动资金数额巨大。经初步估算,拆迁现有成片危房棚户区需拆迁资金140亿元左右,如果全部实施净地出让,假定按3年分年投入,每年需政府投入拆迁资金46亿元;如果50%实施净地出让,每年需政府投入拆迁资金约为23亿元。哈尔滨市财政十分紧张,直接投入的难度很大,因此还应向国家和省财政申请更大的政策支持。

(二)优惠政策过于泛化

近年来,国家开始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控制房价过快上涨,给哈尔滨市的房地产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棚改项目的资金平衡难度加大。特别是随着棚改工作的大规模推进,剩余未改造项目越来越“瘦”,目前哈市尚有120万平方米“硬骨头”项目资金没落实。例如2009年计划的白家堡理工大学项目、学府四道街哈尔滨学院项目、文德街公安局项目等,因资金无法实现自我平衡,迟迟难以启动。尽管目前的棚改项目多数都有了招商意向单位,但存在诸多利益诉求。要启动这些资金不平衡的项目,就要在政策上给予更多的倾斜、在规划调整上做更细的工作,这样对项目推进的进度才不会造成影响。现行优惠政策过于泛化,要实现差别化优惠,具体项目实施具体办法。

(三)土地补偿政策不健全

目前,棚改项目用地量很大,涉及集体土地很多,特别是涉及分散的插花式集体土地的棚改项目,土地指标需要省里批准,这需要一定的办理周期。例如因集体土地征地手续时间问题,影响哈尔滨市棚改项目启动的主要有白家堡、任家桥、松北前进地段、林家屯地段等项目,涉及征地44万平方米,拆迁房屋64万平方米。其中,在集体土地上的房屋拆迁补偿政策方面,目前尚无全市统一标准,相关政策还在研究中,这也是导致集体土地拆迁难以顺利推进的原因。

(四)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尚不完善

目前,哈尔滨市棚改项目明显外延,规模加大,一些项目建设不同程度存在配套设施不健全问题。这些成片棚户区主要分布在城市周边城乡结合部,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完善,棚户区内大部分无燃气、排水、集中供热等设施,供水管线老化经常断水,客观上要求路网改造、给排水等市政设施必须同步实施建设,相应的投资缺口将非常大。而目前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方面的政策还不到位。

四、加快推进哈尔滨市棚户区改造建设的政策建议

明确政府的主导地位,加大政策扶持。对集中成片的棚户区,政府要制定改造计划,因地制宜进行改造。因此,在棚户区改造过程中,必须突出政府的主导作用,由政府负责拆迁、负安置、负保障住房的提供和销售,并制定出台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从政策层面保证成片棚户区改造顺利实施。这些政策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拆迁融资政策

在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政策支持的基础上,依托项目招商引资和城司融资平台,继续大力拓宽融资渠道。同时,进一步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积极落实合作伙伴,争取最大限度地满足棚改资金需求,主要由投资公司筹措棚户区改造拆迁启动资金。按照摸底调查情况,市、区政府共同核定具体改造项目和拆迁补偿资金总额,签订协议,互不找补,由区政府负责组织实施拆迁,项目按净地挂牌招标运作。市政府可以根据各区年度改造计划和实施进度,委托投资公司投入部分拆迁启动资金,不足部分,各区县可以通过项目运作或其他融资渠道自筹。市里投入的启动资金,按年度每年结算一次并收回,下一年度再根据各区县当年计划拨付。

(二)改造资金政策

各区县改造资金自求平衡,本区县建设的棚户区改造项目市场化运作收取的土地出让金由市财政全额返还区县政府,建立区县危房棚户区改造专项资金,区县内统一平衡使用,专项用于净地危棚房改造项目的拆迁补偿周转金和棚户区改造涉及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对只拆不建项目要实行打捆改造;对争取到的国家和省内补贴资金,视具体情况,拨付区政府用于棚户区改造。

(三)拆迁保障政策

目前城市周边地带的成片棚户区,多为低收入弱势群体聚集区,在拆迁补偿安置过程中,必须坚持维护和谐稳定的原则,用足用好相关的政策法规,为拆迁居民提供有效的住房保障,妥善解决拆迁中的问题,确保和谐拆迁。对符合廉租房政策条件的,配建相应的廉租房予以安置,并在拆迁协议中明确约定;对符合经济适用住房政策条件的,建设相应的经济适用住房予以安置,并在拆迁协议中明确约定;对住房面积未达标职工其所在单位已启动实施住房分配货币化的,优先给予住房分配货币化补贴;对拆迁居民因拆迁重新购置住房的,将所购住房成交价格中相当于拆迁补偿款的部分免征契税,并严格落实房屋拆迁最低保障政策。

(四)费用减免及土地政策

按照国务院相关精神,对经市政府批准的棚户区改造项目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对其中的廉租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采取行政划拨方式供应,并在土地供应计划中予以优先安排,在申报年度用地指标时单独列出;对涉及集体土地的改造项目,在办理土地报批手续时优先安排,在时间上打出一定的提前量,努力争取国家和省财政的支持。

(五)基础设施建设政策

对地点偏远、基础设施落后的棚户区,除所辖区政府在区危棚房改造专项资金中投入建设资金外,市政府要给予倾斜政策;将这些棚户区改造涉及的道路、给水、排水、供电、供气等市政基础设施,优先列入当年全市建设计划并组织实施。

(六)招商引资政策

体现大招商和大手笔运作,招大商,引大资,鼓励本埠和外埠有实力的投资者参与哈尔宾市棚户区改造。对道外、香坊区内规模较大的成片棚户区进行打捆改造、连片开发,形成规模效应;对无开发权的,可为其办理新成立项目公司手续;对参与危房棚户区改造的企业,区县政府可结合实际在税收等方面实施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郭鹏,吴莲芳.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哈尔滨市棚户区改造政策[m].大连出版社,2008.

[2]楚德江.我国城市棚户区改造的困境与出路——以徐州棚户区改造的经验为例[J].理论导刊,2011(3).

[3]王伟兵.推进棚户区改造的财税政策思考——基于辽宁省的调研[J].经济师,2013(5).

大学生公积金优惠政策篇10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全县开展学习经验落实惠农政策活动会议精神,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在规范运行程序上下功夫,在落实工作上求突破,探索建立符合我乡实际的工作机制和运行模式,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坚持阳光操作、规范运行、健全机制、夯实基础、把握好关键环节。力争全乡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工作运行程序更加规范、管理更加有序、群众更加满意。

二、工作目标和任务要求

(一)健全机构

1、工作目标:机构健全、运行高效、上下衔接。

2、任务要求:

(1)乡上成立惠农政策落实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乡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内设财政、民政、合作医疗、新农保、咨询接访等服务窗口,做到有专人负责、有专门场地;

(2)驻村指导员负责组织村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出各村民主评议小组(党代表、人代表、政协委员、两委代表、村民小组长和群众代表、富裕户代表、贫困户代表等人数不少于30人),并将成员名单报乡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宣传培训

1、工作目标:通过“七个一”,的宣传活动,即:一个袋、一封信、一手册、一栏目、一专刊、一网页、一短信,进一步让农民群众达到“四明白”,即:明白惠农政策的目的意义、明白惠农政策的具体项目、明白自已家庭享受的政策及标准、明白惠农政策收益对象的确定原则和审批程序。

2、任务要求:

(1)各村负责将《惠农政策明白袋》、《致全县农民朋友的一封信》、《县惠农政策宣传手册》等资料发放到所有农户手中;

(2)组织乡惠民办公室主任、专干培训班和重点村村民小组组长参加县委党校举办的惠农政策落实培训班;

(3)各村支部负责组织党员群众学习每期《新农村资讯》上惠农政策宣传专刊;

(4)乡政府信息员负责维护乡惠农信息门户网站,及时上传惠农政策宣传材料;

(三)细化流程

1、工作目标: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力求惠农政策落实的每个环节公开透明,让群众广泛参与,积极监督,避免“暗箱操作、优亲厚友。

2、任务要求:

(1)领导小组办公室对近三年来惠农项目落实情况进行自查自验,并认真总结经验和整改存在的问题,并将自查报告及整改情况报请乡党委审核。

(2)各村负责在公开栏上公示与各村相关的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退耕还林工程粮款补贴、完善退耕还林政策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能繁母猪补贴、家电下乡补贴、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重点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金、寄宿生生活补贴、助学奖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贴及住院报销、城乡医疗救助、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五保户供养、高龄老人生活补贴、省外劳务移民安置、乡村医生补助、县医院扶贫济困病床制度、村社干部报酬及计划生育村级以下工作人员报酬、村级退休干部生活补助、农村“两户”参合金减免、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救助、农村二女结扎户奖励、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金、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少生快富”资金扶贫工程项目、独生子女领证户父母奖励金、村级动物防疫员补助金、农村义务兵家属优待金、农村贫困户危旧房改造补贴、村科技助理员农民技术员补贴、发放救灾款、贫困户“两后生”技能培训等34个项目的标准及运行流程图和审批程序;

(3)惠民办按照民政局制定的农村低保“四优先”(农村低保指标优先安排在贫困地区;优先考虑困难军烈属和残困户;优先考虑计划“两户”困难家庭;优先考虑在读和未就业大中专特困家庭)、“四不准”(干部职工家属不准享受低保;村干部及其家属不准享受低保;不赡养、不孝敬父母的不准享受低保;违反计生政策的不准享受低保)政策,并进一步规范我乡农村低保发放程序(两委提议—评议小组评议—乡审核—结果公示—县民政局审批—结果公示)。

(4)惠农办制定相关措施和制度,报党委会审批。

(四)建档立卡

1、目标任务:摸清底细、建档立卡、信息同步、资源共享。

2、任务要求:

(1)惠民办按照县民政局负责制定县低保户指标体系,解决均等化施保、拆户施保问题的措施办法;

(2)由县扶贫办负责制定县贫困村、贫困户指标体系;

(3)惠农办负责深入细致地开展全乡农户生活状况调查和评估,从家庭人员构成、经济收入、生活支出、住房情况等方面如实填写《县农村居民家庭情况调查表》。各村民主评议小组负责对全村农户经济情况进行评议公示,识别出扶贫对象和低保对象,在此基础上,建立《农户家庭基础档案》。

(五)完善制度

1、工作目标:探索建立惠农政策落实管理的长效机制,坚持用制度管事、管人,促使惠农政策落实工作步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2、任务要求:

(1)乡党政办负责制定落实“乡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社”的工作机制,在全乡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领导机制;

(2)乡党委将惠农政策落实工作纳入干部综合考核,惠农办负责制定相关考核制度、责任追究制度。

(3)惠农办负责制定各项工作制度,并制作制度牌在办公室悬挂;

(4)党政办负责制定惠农政策乡党委(扩大)会议决定制度;

(5)党政办负责进一步规范制定全乡各村“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运行程序及制度。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各村要充分认识落实好各项惠农政策的重要意义,要把惠农政策的落实摆到重要位置,切实加强领导。乡上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惠农政策领导小组,各村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并要确定专人负责,抓紧抓好。

(二)强化责任。落实惠农政策是衡量各级领导干部执政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志,各村要把落实惠农政策工作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来抓,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做到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

(三)加强宣传。惠农政策宣传的重点是政策目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标准。要在过去宣传的基础上,把提高惠农政策的知晓率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做到“宣传不漏一户、政策不漏一项”。

(四)健全制度。要把制度建设作为落实惠农政策的根本保证,各村要围绕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完善制定各类机制制度,确保惠农政策各项任务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