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十篇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十篇

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09:16

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篇1

关键词:内控管理法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

当前,内部控制体系在我国事业单位中逐渐建立起来,内部控制体系主要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信息沟通、控制活动和控制监督五方面。内部控制管理尽管对事业单位的企业化管理起到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一些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内部控制比较松散,管理引起混乱,导致经济案件的发生和国有资产的流失严重。因此,必须针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制定一套完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内控制度。

一、内部控制管理在事业单位管理中的重要性

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是指某事业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控制等的一系列方法和措施的总称。

在事业单位实行内控管理是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事业单位自身实现顺利发展的需求。内控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手段,用于事业单位管理中,会有效减少现象,有利于事业单位增加市场竞争的力度。随着事业单位自的扩大,一些事业单位开始开展对外投资、租赁、创办企业等经济活动,已发展成为多个渠道多种方式筹资的经营模式。因此,完善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实现企业化管理的模式已势在必行。

二、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缺乏内部控制管理的意识

事业单位没有灵活的机制,很多人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很不全面,尤其是一些财务人员,他们的综合素质不高,观念也比较滞后,对内部控制没有正确的认识,这就对内控管理的执行造成很大阻力。

当前,各个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意识比较薄弱,缺乏良好的内控环境,比如一些单位没有对费用支出、资金授权等建立有效的监督控制,还是实行领导审批制,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没有相应的评价体系,就使得监控环节形同虚设,导致内部控制监督评价体系失效,内控制度执行起来就比较困难,危害企业利益的事情就会时有发生。另外,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制度很不完善,有的只是流于形式,未能使其发挥有效的作用。

(二)内部控制各个体系不够完善

内部控制规范主要是针对企业的,事业单位还没有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比如一些事业单位用普通的财经规章来代替内控制度,这会威胁单位资金的安全性;还有一些事业单位处理问题的随意性过大,对业务流程的控制过于简单。同时,事业单位还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监管体系,一般的财会人员只注重其会计核算的职能,忽视其会计监督职能,有些人甚至放弃执行内控制度的权利,造成事业单位“有章不循、违章不究”的现象,使内控制度应有的控制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

(三)内部控制人员的素质不高

由于一些事业单位的领导观念落后,法制意识淡薄,凌驾在内部控制管理之上,无视内部控制制度,如果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就会引起这些领导的抵制;还有一些领导综合素质过低,对内部控制一点都不了解,实行内部控制管理就成为一种假想。以上原因造成的内部控制不严,是导致、弄虚作假现象产生的重要因素。

三、完善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的措施

(一)提高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的意识,加强对内控管理的重视

首先应提高领导的综合素质,强化其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了解,从而使内部控制管理有效推行,这是事业单位各项活动依法顺利进行的保证;其次要增强单位全体成员的认识水平,提高其防范内部控制风险的意识,使全体成员意识到内部控制具有良好的防范风险的作用,从而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这对资金管理水平和资产的安全也有重要意义。

提高内控管理的意识,必须在单位领导的带头下进行,全体员工要增强责任意识,提高职业操守,为内控管理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从而使内控管理有效发挥作用。

(二)健全内控管理的各项制度体系

目前,国家还没有对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出台一项指导性的规范,这就需要事业单位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健全、可行的内部控制管理细则,为事业单位的企业化管理服务。还要健全会计人员的岗位责任制,使内部控制真正落到实处,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同时,还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考核监督机制,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及时监督,保证内部控制的顺利实施。

(三)提高内部控制人员的素质

提高内部控制人员的素质,首先要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这是强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必然要求,内部控制制度能否有效执行,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支高素质的财会队伍。事业单位必须针对当前经济发展变化的趋势,促使会计人员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素质,增强法制意识,提升职业道德素质。只有拥有一支强有力的财会队伍,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才会有效发挥作用。

四、结语

总之,内部控制管理是一项复杂又不断更新的系统,关系到事业单位整体运行效果的好坏。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事业单位必须建立一套合理、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将每一个控制点的责任落实到个人,使内控制度真正落到实处,才能有效保证事业单位全面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侯瑞山.事业单位内部企业化管理的理论与实践[J].河北地质学院学报,2009(03)

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篇2

事业单位作为当前国家政治经济体系中的重要载体部分,在我国现代化社会建设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本文结合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的现状,对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实践与应用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与论述。

关键词: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

一、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的建设

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管理手段,保障企业资金、资产安全和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统计我国目前有126万个事业单位,职工人数超过4000万人。目前正处在2020年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事业单位在满足现代社会事业公益服务需求上面临的任务也在不断加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因素对社会发展影响的加剧,内部控制管理在企业改革中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中的突出性作用使得该项管理理念逐步被推及到事业单位的管理改革工作中。通过内部控制,事业单位能够加强对自身经营和经济活动的有效控制,从而实现对事业单位内部资产的保护和监督,为事业单位管理者有效地掌握事业单位逐渐增加的经济活动提供了必要的途径。财务内控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质量的提高,社会群体对于事业单位公益提出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在教育、卫生、科技等方面的需求,当前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和公益服务性支出金额也在不断的增加。因此,为了加强事业单位对资金和资产安全的管理、保证事业单位服务工作和建设项目的有序开展,逐步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成为了当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二、当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工作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目前,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在不断推行,不少事业单位在管理中都建立了相应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但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管理更多的局限在制度的订立与完善的层面,内部控制也多数停留在事业单位领导的报告、会议内容上,而没有在实际的管理中起到应有的控制作用。尤其是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目前仍沿用传统的资金预算、审批、拨付、核算等工作办法和工作流程。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对内部控制管理的认识和财务内控对岗位工作的要求认识较少。财务工作人员认识上的不足导致了财务内控管理过程中依旧存在着很大的漏洞,事业单位财务执行力差、财务状况随意性较大,给事业单位的资金和资产安全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二)财务管理工作岗位同内控要求不符

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要求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部门在设置岗位时应严格按照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轮岗制等岗位设置办法。然而,目前事业单位财务部门专业人员配置不足是制约着财务内控发挥作用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专业人员的限制,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岗位上依旧存在着兼职、换岗、职位业务交叉等现象。这一问题导致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岗位和人员职责范围互有交叉、岗位职能不明、财务控制人为影响因素大的现状,使得事业单位财务内控管理中、挪用、盗用、挤占专项资金的问题得不到有效的遏制。

(三)内部控制在财务管理流程中执行力较弱

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是事业单位财务内控中的核心环节。然而,由于财务部门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得不到有效的监管,导致了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作用还局限在书面的层次。由于缺乏相应的执行监管制度,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办公方式和工作流程的随意性较大,缺乏按照内控制度执行的必要动力。因此,内部控制制度没有在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形成必要的限制作用,无法弥补事业单位财务资金的管理上存在的漏洞,是国家利益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三、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的创新建设

(一)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思想宣传教育活动

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思想和制度的宣传工作,提高事业单位全体在职人员的内控意识是实现内控制度在事业单位管理中有效作用的基础。事业单位的财务内控工作不能只依靠事业单位领导层对内控管理重要性的理解,而是要让内控管理思想渗透到事业单位日常运行和管理中去,才能为财务内控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同时,事业单位要通过开展以财务内控为主体的多样化的宣传教育活动,如报告会、研讨会、知识问答竞赛等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经办人员、会计负责人、财务负责人等进行及时的财务内控思想认识教育,在事业单位财务部门中建立起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二)改进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体系

科学规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是财务内控的根本保障。因此,为了进一步促进事业单位财务内控管理的实施,事业单位应结合自身的财务现状制定出科学、规范、有效的内控制度,实现财务管理岗位的有效分工和在职人员职责的明确,保证事业单位的财务内控管理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通过内部控制制度的保障,进一步保障事业单位资金来源合法、资金支出真实,不断提高事业单位财务资金使用的效益性,在明确事业单位资金流向的基础上,加大对财务工作的规范管理。

(三)加大内部审计监督管理在财务内控中的作用

内部审计部门是内部控制监督与管理中的重要部门。因此,根据内部控制管理的需要,事业单位应在自身内控组织结构中成立独立的内部审计工作部门。通过内部审计部门对事业单位财务现状和经济活动的内部控制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价,及时发现财务内控工作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针对这些情况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因此,加大对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建设,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是确保事业单位财务内控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

(四)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实践

全面预算管理是能够成为事业单位中实行财务内部控制的有效管理措施。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对事业单位的财务情况和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预算编制、审核、调整、分析、执行和核算,可以改变事业单位以往财务支出由领导一支笔审批带来的人为性干扰,为财务内控的实施提供更加科学和规范的目标。同时,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将事业单位的财务目标进行细化和拆分,可以有效地约束事业单位财务资金的使用情况,并根据预算执行结果的评价和考核工作,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起到进一步的监督与管理作用。

(五)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养

事业单位财务内控管理制度的实施对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性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财务工作人员作为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实施的主体,对财务内控执行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为了提高财务内控的效率,不断增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业务能力是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建立与完善的重要内容。因此,事业单位要对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和职业、思想考核工作,通过教育培养的方式,不断增强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

四、结束语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在我国的文化、教育、卫生及科技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动力。但是,事业单位由于受到传统管理思想和管理惯性的制约,在管理体制中还存在着机制不灵活、事企部分、职能定位不清、公益服务性嘉奖的问题。因此,为了保证我国公益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逐步完成建设中国特色服务体系的目标,加快推动事业单位制度体系改革成为了当前事业单位管理工作中的关键之处。

参考文献:

[1]臧晓冬.探究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主要对策[J].新经济,2014,Z1:80-81.

[2]蒋雷.从内部控制角度谈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J].中国外资,2013,11:160-162.

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篇3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会内控管理;薄弱环节;改善措施

一、引言

事业单位所开展的财会内控管理,指的是事业单位依据国家相关的财会内控管理规定,对单位的资金所开展的成本核算、财务内对、内控监督等活动。良好的财会内控管理,可以帮助事业单位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金,也可以帮助事业单位更好地在资金的支持下完成各项业务活动,为社会提供良好的管理和服务。在当前国家资金管控力度加大的背景下,事业单位财会内控管理迎来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事业单位必须正视当前财会内控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找出合适的对策对财会内控管理工作进行有效改进,推动财会内控管理质量实质性提升。

二、现阶段事业单位财会内控管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

从事业单位诞生以来,事业单位的财会内控管理走过了一段时期的发展历程,但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以及事业单位作为“公家单位”的身份地位的负面影响,事业单位在财会内控管理方面一直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和低效。现阶段,事业单位在财会内控管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财会人员内控意识低下。在事业单位的财会内控管理当中,财会人员的内控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财会内控管理的实际效果,需要引起重视。当前,事业单位的财会工作人员普遍抱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工作心态,在财会内控管理中缺乏基本的内控意识,给事业单位财会内控工作的正常开展带来了不利影响。由于财会工作人员内控意识低下,事业单位的财会管理制度无法充分落实,资金的运作效率显著下降,进而造成事业单位的业务流程放缓,管理和服务质量下降。2.财会内控管理体系缺失。良好而健全的财会内控管理体系,是保障事业单位财会内控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然而,当前事业单位在财会内控管理体系方面存在明显的漏洞和缺失,使得事业单位财会内控管理工作的开展失去了制度和流程的支撑,进而造成事业单位财会内控管理质量下降。可以说,财会内控管理体系的缺失,是事业单位财会内控管理混乱的问题根源,这将使得事业单位各项财会内控管理工作的开展失去“证据”,造成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工作效率显著下降,对于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不利。3.资产管理存在一定问题。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工作是不容有失的,这是事业单位资金正常、高效运作的基础和前提。客观来看,当前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方面,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和资产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联系较少,造成财务管理人员对单位的资产了解甚少,一些财务管理工作开展受阻。另一方面,事业单位的资产长期存在不清晰、不透明的情况,使得事业单位各项财会内控工作的开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且缺乏管理计划,并且对事业单位财会内控制度的制定不利。

三、事业单位财会内控管理改善措施分析

事业单位财会内控管理看似平常无奇,实则关系重大。因此,针对目前事业单位财会内控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需要制定一些针对性的改善措施,帮助事业单位的财会内控管理工作重新走上健康、可持续的轨道,以有限的资金的合理利用,推动事业单位的各项管理工作、服务项目做得更好、更惠民利民。1.加强财会工作人员内控管理意识和风险意识。事业单位各项财会内控管理工作都是由财会人员来完成的,因此需要强调财会人员的作用,通过提升财会工作人员的内控管理意识和风险意识,推动事业单位财会内控管理质量实现提升。一方面,要对单位内部的财会人员进行充分教育和良好培训,并及时聘入专业性强、责任心强的财会工作人员,保证事业单位的财会内控工作人员队伍始终保持良好的内控管理意识和风险意识。另一方面,要全面梳理单位内部的财会内控管理工作,在掌握全部的工作内容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财会内控风险管理目标,将目标任务仔细地分配给财会管理工作人员,通过对各项财会工作内容的风险的识别,将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风险降到最低。2.完善事业单位内部的预算管理制度。有效的预算管理,是提升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率的基本前提。因此,在事业单位财会内控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制定一套有效的、完善的内部预算管理制度,由相应的预算管理部门贯彻落实。在制定事业单位内部预算管理制度之时,一方面要对预算管理部门的岗位职责、岗位任务进行明确规定,并做好预算管理部门和其他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制定出详细的预算类目、项目,由各个部门根据实际的需要编制预算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充分审核;另一方面要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对上级下达的预算指标进行合理的内部分解,给予各个部门适宜的财权和事权,在此基础上建立分析考评机制,强化预算的约束力、执行力。3.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收支两条线”是国家命令事业单位所需要采取的财会内控管理方式,“收支两条线”规定的落实,可以帮助事业单位更好地掌握资金流向,提升资金的利用效率,避免资金浪费和资金舞弊。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一方面是要强化收入管控,由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部门对收入进行统一核算和统筹管理,并严禁其他部门代办收款,同时加强印章管理,严禁出现个人舞弊行为;另一方面是要做好支出管控,严格遵循国家的标准进行各项业务的支出,对于不符合规定的支出项目财会人员要拒绝办理,对于重要的、重大的费用支出项目要采取多人联签的方式进行审核。4.有效提升内部审计监督的独立性。通过良好的内部审计监督,可以及时发现财会内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隐患和风险,约束财会内控管理工作在健康合理的轨道上进行。因此,需要有效提升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监督的独立性,推动财会内控管理监督效果的提升。一方面,要给予内部审计监督足够的权威和权力,由其在职权范围内进行内部监督,及时发现财会内控管理的不足和问题,及时向有关领导进行准确汇报;另一方面,要将内部审计监督和其他业务部门相分离,尤其是分离利益联系,使得内部审计监督工作可以在相对独立的、不受其他业务部门和人员制约的情况下进行,尽可能提升内部审计监督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四、结语

实践充分表明,现阶段事业单位财会内控管理对于事业单位资金的高效使用、事业单位各项业务的开展乃至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都具有显著的、重要的决定性意义。同时,事业单位的财会内控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命题。事业单位财会内控管理的有效实施,不仅需要依托良好的人员素质,也需要依托完善的工作制度和工作体系,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对事业单位财会内控管理的质量产生致命的影响。因此,发现薄弱环节,找到不足之处,在此基础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加以改善,才是提升事业单位财会内控管理质量和效果的科学做法,才能在推动事业单位各项业务高效开展的同时,帮助事业单位获得更好的社会口碑,推动事业单位获得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崔会玲.事业单位财会内控管理薄弱环节和优化对策分析[J].财会学习,2017,10:252.

[2]王喜梅.新形势下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的必要性与对策[J].财会研究,2015,11:68-71.

[3]邢月波.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管理制度问题思考[J].中外企业家,2016,13:245-246.

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篇4

事业单位作为国家的公益性组织,其资金来源的主要是财政拨款,还有一部分事业单位有自己的事业收入或经营收入,并没有复杂的经济业务的往来。因此针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方面就显得相对薄弱,并没有引起经济学者和社会学者的普遍关注和分析,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影响事业单位的办事效率,更影响事业单位的整体形象和社会公信度,并导致大量国有资产的浪费和流失。

做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有利于加强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有利于事业单位系统性的改善方案的设计与选择,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完善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结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加强不仅仅是为了保护事业单位本身的利益,也为了保护国家财政和税收在合法层面上的正确使用。因此,本文的探讨就着眼于对事业单位内部存在的财务管理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影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出现的主要因素,并提出解决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途径和措施。

二、影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因素

第一,从行政事业单位的特点来看,行政事业单位往往规模比较小,资金来源比较单一。内控相对于企业内控来说相对简单,内控不以经济业务活动为主要内容,不带经营色彩,财会工作并不讲求效益化,缺乏内部压力。

第二,事业单位对财务的管理,其中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尤其薄弱,在事业单位实现政府统一集中采购制度之后,虽然事业单位财务资产的采购工作得到了加强和改善,但是各事业单位对财务的内部管理上仍然存在弊端,例如,新增的财政收入不能及时的入账,入账方式不能采用固定资产的明细账和实物登记账目,财务管理的负责制不明确,极其容易造成财产的流失和财产的挪用情况的发生[1]。

第三,事业单位不能有效控制费用的支出,对各种经费的支出缺乏标准,尤其对招待费、出发费、办公支出费的控制,没有明确的标准来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进行有效的规定和监督。因此,在事业单位中大多使用的是实报实销制度,单位规定只要有相关工作人员的签字认同,财务部门就可以对花费的资金进行报销,这种情况极易造成浪费现象和公款挪用现象的发生,不利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同时,花费的票据管理不周,并没有按照相应地程序进行报账,或者是迟报、多报,导致票据不能及时得到办理和验证,造成财务的入账困难和私设小金库情况的发生。

第四,各事业单位对预算的控制不强,各部门目前已经认识到了这一问题,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策略,控制预算一定程度得到提高,但是仍然存在各种问题,对预算的整体控制把握不强。具体地说就是事业单位各部门对预算的计划和策略还比较简单[2],往往就是根据当年的财政收入情况和去年的财政花费情况,并根据自身事业单位的特点来进行预算计划的实施,并没有将预算的计划实施到具体的细节之中,不能面面俱到的将预算统一到合理的范围之内。同时,针对预算提出的计划造成策略性和科学性都不强,不能做到合理的预算和更加适合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预算系统。

三、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方法和途径

第一,要严格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并不断加强国家相关法律的建设,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法律法规政策,切实保障事业单位财会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和不足,从法律的角度保障各项财务管理工作的实施和监管。目前新出台的《会计法》明确规定了财会监管的具体范围和监管的权限,加大了处罚的力度。一旦出现违规和违法行为,要运用法律的手段对违法违纪的行为严惩不贷,并且要不断的加强相关法律的实施和建设[3]。

第二,针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责任制不明确现象,有些单位的负责人虽然承认自己对单位负有责任,但是一旦财会上出了问题,就会相互推诿,寻找解脱的方式或者是推卸责任。因此,要建立责任明细制度,在实际的操作中也要做到责任到个人,加强各单位负责人对财务管理的监督和管理,避免出现出了问题各个单位部门相互推脱责任的现象。应明确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实施责任不仅在于单位领导,还应包含单位内部有关职能部门的领导,如财务主管或会计主管等。

第三,要强调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编制有限、人员紧张,岗位安排不尽合理,许多单位存在一人多岗、不相容岗位兼职现象,管理漏洞较多。明确不相容的各个工作岗位名称及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便于考核、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

目前,国家正在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部分承担市场职能的事业单位要走向市场,这就必然要推进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要使内部控制在这些事业单位中得到有效实施,在不相容岗位分离控制的环节,应强调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另外,在考虑不相容岗位分离控制问题时,在相关控制点还要注意直系亲属回避问题。

第四,应虑对业务活动和内部治理的控制。与企业内控一样,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也要强调全员责任和意识、贯穿所有业务活动和经济活动。不能只关注经济活动,而忽视对业务管理活动和内部治理的控制。既要确保业务活动合规达标,又要使业务活动和经济活动合规,其重要基础和前提在于内部治理,因此内部治理控制亦须规范。

第五,要加强财务会计人员的从业培养,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的业务水平和自身的素质水平直接影响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水平,更影响到事业单位的社会公信度。因此,提高从业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利用科学的财务会计基础知识,提高财务会计从业人员的执行能力和管理能力,并逐步加强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诚信建设的培养。加强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建设和对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提高。

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篇5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监督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一、基于财务管理角度的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

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突破口与核心,从内部控制的角度进行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能从根本上解决财务管理的问题。

1.内部控制给财务管理资金的使用提供保证。进行内部控制和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能够有效率地把管理和监督权力分开,这有利于对银行账户进行规范管理。为贯彻提出的及浪费行为,在对银行账户进行内部控制时,还应着重控制消费性支出,尽可能做到究其来源。通过内部控制管理使资金的利用效率得到保障。

2.内部控制给会计的信息质量提供保证。内部控制要求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人员具有优良的职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一方面能够从原始凭证入手,仔细核查会计信息的来源,并且能够准确识别虚假的会计信息。另一方面,财务管理人员要敢于支出并且纠正事业单位经济业务中不符合规定的行为,拒绝把不真实的会计信息入账,拒绝做假账。通过财务人员的内部控制使会计信息质量得到保证。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内控意识薄弱且未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因此,内部控制对于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有着重要意义。然而现阶段有些事业单位相关管理人员觉得是否进行内部控制无所谓,这一观点是有失偏颇的。

2.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为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带来很多障碍。最主要问题就是监管未彻底分离降低资金的安全性和使用效率。其次即为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质量降低,不利于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内控制度不健全主要体现于两个层次:第一,单位根本为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这很不利于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第二,单位本身虽有内控制度,但是并不严格按照制度进行日常的工作和管理。例如,笔者曾多次提到的监管分离,职责分工标准化透明化是很多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执行过程中的软肋。

3.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一方面,财务人员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行政事业单位在安排财务岗位时,对财务工作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要求并不高,部分从业人员所学专业与财务无关,没有系统的财务专业知识,对应有的内部控制更是不知所从。另一方面,即使是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也是不够的。对于执行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来说,一流的职业道德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而如今的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者并不积极地进行内部控制和实施监督职责,违背了其职业道德。而事业单位中的浪费行为,甚至挪用公款也是屡见不鲜。这跟财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是有必然联系的。

4.内部外部的监督工作不足。完善的内部控制建设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其间需要事业单位内部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才可以实现。从内部监督来看,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而一些事业单位没有设立自己的内部审计部门,或者是名义上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并未发挥实质性作用,内部审计工作没有收到单位各部门的重视。从外部监督来看,与企业的政府与社会舆论的广泛监督,事业单位作为一种非营利组织形式,工作内容和职责得到了大众的信任,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是政府以及社会略显忽视的。

三、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对策

1.增强内控认识,完善内控制度。缺乏内控意识是事业单位现阶段存在问题的根源。而要想增强内部控制意识,应该从单位领导对内部控制重视程度开始。政府部门或业务主管部门可以组织单位主要负责人及相关领导进行内部控制培训,通过介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强化内部控制意识。各单位领导在进行内部控制培训后,应在本单位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并且组织员工学习内部控制相关知识,严格执行所指定的内控制度。在实行内部控制的过程中批评与自我批评,总结问题并改正,逐步进行内部控制建设。

2.使用并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国库集中收付管理制度是指由财政部门代表政府设置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所有的财政性资金均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收缴、支付和管理的制度。通过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财政收入要通过国库单一账户管理体系,直接缴入国库;财政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管理体系,以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的方式,将资金直接支付到收款单位或收款人。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对于事业单位资金的来源及去向进行了有效控制,这无疑减少了资金在事业单位内部违规运作的可能性,防止了挪用资金、事件的发生,保障了资金的安全性和使用效率,简化了内部控制的工作内容。

3.切实加强各级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与道德素质。内部控制制度有无效果,工作人员道德素质与自身要求是关键。必须对具体工作人员及财会工作人员的业务与道德水平,加大继续强化教育力度,提高业务水平及综合道德素质。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内容。财会工作人员的道德水准、法制观念和业务能力的高低是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强弱的关键环节。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财会工作人员队伍是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有效的重要保证。

4.加强内外监督工作。从内部监督看,事业单位应当设立有效运行的内部审计机构,并且其工作能得到单位各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内部审计是对组织中各类业务和控制进行独立评价,以确定是否遵循公认的方针和程序,是否符合规定和标准,是否实现组织目标,因此内部审计机构是内部控制建设实施的重要部门。单位领导与其他财务工作者都应积极配合内部审计部门,同时做好沟通协调工作。为有效地内部控制提供保障。从外部监督看,事业单位应将其信息通过媒体的透明化公开化,积极接受上级监管部门及社会大众的监督。同时政府和社会公众也对重视对事业单位的监督工作,使其在公开合理的监督环境下运营和发展。

四、结语

事业单位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内控制度不仅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财产安全,使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有条不紊、健康地进行,还能够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推进到一个新的层面,给单位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篇6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金融监督体系的日益完善,会计内控的管理也被纳入了日程。但当下,会计内控工作遇到了很多阻碍,进展十分不利,鉴于此,本文先对事业单位中会计内控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然后对背后的原因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最后对事业单位中,关于强化会计内控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内部控制

当下,会计内控工作刚刚起步,在各级事业单位中实施的情况非常不乐观。

1事业单位中关于会计内控方面存在的问题

1.1态度问题较为严重

在事业单位中,经常出现对内控机制缺乏认识的情况,应付、敷衍的情况十分常见,这种情况存在于大多数事业单位之中。部分人员甚至对这一政策进行私下抵制,这往往是因为这个政策的实施会对他们的个人权利形成制约。这种心态上问题造成了很多单位中人员主观不想配合、上级落实的力度也不足,相当不利于内控机制构建这一政策的实施,所以仅有传统意义的管理,但是在出现风险事故的时候是难以进行管控的。

1.2过于笼统,缺乏细致

大多数事业单位在资金管理方面的问题上内部管理相对较为严格,在资金的收入支出以及审批上都存在具体说明的文件,看似内控工作已经做好,但是缺乏细致,无法精细到具体业务的流程和细节,仅仅在强调费用支出时的要求以及条件。其实这是个普遍问题,会计内控的框架看起来不够细化,而停留在粗浅的表面上。另一方面缺乏对无形资产管理方面的规范,说明会计内控机制这个框架本身在落实上就十分不完善。

1.3缺乏监督力度

相关的文件已经对会计内控机制进行了具体规范,对自我评价和内部监督检查方面都进行了要求,如果存在特殊情况,则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检查工作进行确定,例如检查的范围、频率和具体方法。但是会计内控方面的监督检查工作在很多事业单位中根本不存在,专项审计工作缺失,审计深度也往往浅尝辄止,效果较差。

1.4执行力度不足

很多事业单位中虽然对支出环节都有具体明文政策来进行规定,规范其流程,但是落实得却十分艰难。例如支出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内控往往仅是走个形式,对审批审核和支付这些环节并不重视,所以在不少事业单位中,资金流失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1.5理念方面的滞后严重影响政策落实

其实会计内控是一个很宽泛的范畴,不仅仅和会计的日常工作相关,而且还对管理会计等理念进行了要求。但是在大多数事业单位中,这个理念都十分滞后,仅仅认为此项政策和会计的工作是相关的,理念的落后带来执行上的问题,更无法支撑单位的具体管理和具体决策了。另外,《内控规范》中,对风险评估的事宜进行了着重探讨,但是在大部分事业单位中,对这个问题几乎毫无认识。另一方面,预算管理也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结合程度仍然较低。

2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2.1政策本身存在的问题

《内控规范》本身是个十分繁杂的系统,在文字上本身较难理解,并且缺乏相关的说明规范和专门文件,所以独立性较差,也缺乏明晰度,所以对于上面提到的多方面问题,诸如落实不到位、执行力度差、理念滞后等问题都有较为明显的因果关系。

2.2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行政事业单位是的重灾区,依然执行者上令下行的形式方式,而《内控规范》本身缺乏独立性,这就进一步导致了各级事业单位对这个问题的重视力度不足的现象。并且很大一部分的单位负责人本身并没有对这个政策在具体工作中留出余地,时间精力和资源都不足,会计内控建设也就无从谈起,所以这无法对这个体系完善和健全带来助力。

2.3对政策理解不足,存在偏差

会计内控在推进中,其实不光是对于传统会计工作而进行的,它囊括了三个方面,内部控制理念、会计理念的变革以及事业单位本身的改革,但是在具体实践中,三者没有进行结合、齐头并进,单位在实际落实政策的时候跟政策本来的目的相违背,所以影响了改革的进程。

2.4内控自身存在的问题

其实当下,内控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一切都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调整和修正,在初期,常常出现成本比收益较高的尴尬局面,而在这一系统进行探索的时期,经常暴露出这个不完善的系统的不足的以免,部分单位难免浅尝辄止,这不利于这个政策的前进。所以目前看来,内控机制还相对不成熟,投入往往大于产出。

3对事业单位内控水平进行强化的策略

3.1对政策本身进行细化解读

当下,事业单位中的内控管理在注册上缺乏明晰度和独立性,这就造成了理解上的不便利性,并且该政策涉及到了三个方面,会计理念、事业而单位以及内控理念,当下我国各地区情况复杂,差异性较大。首先应该对内控管理这一内容上进行细化解读,对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进行内控管理到底是什么来进行理解,通过思考来增加这一政策的完善度。对此,首先在国家层面上,应该对其进行详细的研讨,而且根据我国现有的情况来对政策进行详细解读,例如我国存在诸多差异,不同省份和不同地区存在差异、不同等级的事业单位存在差异、而这些事业单位在具体的职能上也存在差异,在政策执行的时候是否也要考虑不同地区以及不同单位的特殊性。

3.2完善内控制度体系

推动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体系,应该从四个方面着手,其一是强化全覆盖的落实,就宏观方面的制度缺失等问题进行及时补漏,避免出现无形资产管理等方面规范缺位的现象。其二是应该充分吸纳规模性研讨的最新成果,确保制度设计的前沿性,避免相关工作导向坐标的滞后。其三是在具体流程设计及控制方法、措施配备方面,应该推动实现精细化,以利于在系列行政事业单位落实执行。其四是适当注意对不同情况的区别对待,对不同地区及不同性质的行政事业单位,应该适当区分开来,分别给出指导性规程及细则。

3.3践行落实评估监督

在宏观方面,国家或者较高层级的政府应该适当明确倡导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风险评估或评价工作,《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通知》便是这方面的举动,不过相对于会计内控而言偏于笼统。在微观方面,系列行政事业单位均应严格落实《内控规范》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规划或计划,并在日常工作中严格落实,以确保内部监督工作的实际效果。

结束语

本文首先根据各级事业单位的会计内控实际情况进行了归纳总结,并且对其中问题的原因提出了自己的分析,最后关于如何改善这一情况给出了几点建议。会计事业关系着我国财政金融工作的开展,根据会计工作的成果,我国才能对经济发展提出具体的政策和目标,这是关乎到估计民生的大事。当前,会计内控还不完善、不成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多多总结经验和教训,才能让会计内控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温月梅.浅析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管理的不足与解决建议[J].中国外资,2013(05).

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篇7

(一)事业单位缺乏必要的内部控制意识

事业单位自身属于国家机构的分支,单位的管理人员较为注重自身的政绩和仕途的发展,对于事业单位具有重要意义的内部控制往往较为忽视。某些单位的管理人员认为,事业单位的内控控制有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负责即可,与其自身并没有太大的关联,其自身并没有认识到在内部控制中应该发挥的作用。某些单位的领导甚至认为,事业单位更多的着眼于管理社会公共事业,其自身具有非盈利性,没有必要注重日常成本的核算工作,也无需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有的管理人员虽然认可内部控制的作用,但是在内控方法的实施层面,更多是将其等同于预算控制,认为编制了预算就是建立了内部控制,这种内部控制即使能够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执行,也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监督是内部控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果管理层在监督中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的作用也就得不到保证。

(二)风险评估机制缺失,缺乏必要的风险控制

很多事业单位认为自身是为国家和人民的服务部门,营利并不是其主要目标,因而相关的经营风险也就无从谈起。殊不知,事业单位在运营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往往更为复杂,政治风险和社会风险对于事业单位而言,是非常常见的。由于没有认识到风险的存在,制定措施对风险进行有效防范也就无从谈起。在事业单位面临的风险层面,首先是腐败的风险,虽然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化国家,但是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因而其中不免存在着漏洞,事业单位的某些人员便借此钻制度的空子,由此滋生的腐败案件多如牛毛;其次是运营风险,事业单位往往是国家拨款的运营模式,采用预算的形式进行拨付,但是如何使得拨付的资金能够得到高效运用和节省国家拨付的经费,很多单位并没有予以考虑;最后是操作风险,由于当前阶段事业单位集聚了较多的垄断性资源,能否对其进行有效配置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但是当前权力寻租的现象较为普遍,通过招投标等方式滋生的问题也屡见不鲜。事业单位更多的是将履行公用事业的职能放在重要位置,没有充分认识到事业单位运营过程中的有关风险,更没有建立与风险对应的评价机制,忽视了对风险的控制,在风险预警、风险评估和风险分析与报告等环节没有作为,加大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三)内部控制的监督与考核机制不健全

内部控制的监督与考核机制主要可以从内外两方面予以划分,在内部监督层面,并没有明确的机构来履行这项职能,在事业单位内部,自己对自己进行的监督模式仍然在延续,直接影响到了监督的效果,由于对内部监督的认识并不是十分到位,因而,很少事业单位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即使建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是其独立性是值得怀疑的,从当前内审机构的设置来看,往往处于人力资源部门或者财务部门的领导之下来运营,审计人员没有独立的空间来履行职责,此外,不能够配备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审计人员来执行审计业务,审计结果说服力会大打折扣。在外部的监督层面,与事业单位有关的监督机制往往流于形式,这也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职能的发挥,部分事业单位的保密性质使得其外部监督的结果不能充分地向社会予以公布,没有了社会的监督,监督所能够发挥的效用也较小。

二、提升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水平对策分析

(一)管理人员增强对风险的敏感性

风险无处不在,对于事业单位的运营而言也是如此。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应该从思想上对风险予以重视,只有在思想上充分预见到风险的爆发所带来的巨大危害,才能够有动力来制定风险预警、风险防范、风险评估与风险分析的相关政策制度,才能够在内部控制机构的建立层面进行投入,使其达到具备履行内部控制的专业水准。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增强,从风险角度出发来加强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能够帮助事业单位有效地对风险予以防范,促进事业单位运营效率的提升,减少风险集中爆发的可能性。

(二)加强审计与监督工作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各事业单位应该建立内部审计以及自我评估制度,大力落实内部考核监督责任制的建立。首先,应该明确监督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并纳入岗位职责考核范围,督促单位和个人自觉执行。其次,在外部监督层面,审计部和财务部应该拓宽其监督范围,加大监督的力度,并将相关的监督与考核结果在特定渠道上进行公示,增强信息透明度。最后,考核机制应该大力健全,考核指标应该进行优化,在事业单位内部推行全员参与的内部控制模式,并对引发风险的违规行为予以严肃处理。

(三)做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培训工作

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篇8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1

一、前言

日新月异的今天,国家财务制在改革的道路上,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如何去适应这个外部环境变化呢?加强单位内部控制是事业单位管理中最基础的部分,内部控制就如同财务管理的灵魂一般,没有内部控制就没有财务管理。而传统的观念中,内部控制就是内部监督,但在当今经济条件下,理念已经更新,其同样包括单位经济活动中的成本控制。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存在的不足

1.制度不健全

制度对于党委财务管理来说是执行的根本、依据,如果制度没有完善将会出现各种不合理、不合法的现象。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建立加以重视,这样才不会让内部牵制能力弱化的可怕现象出现。随着财政体系改革,单位部门职能分工趋向细化,专项有专门部门小组跟进,财务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提高,更有利于实现管理目标,资金的使用效果也会提高。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并非如此,由于人员紧张、编制有限,许多行政单位都会出现不合理不合法的“一人多用”“一部多用”的现象。会计与出纳是两个不相容的职务,但是由于人手或观念问题,并没有严格地去区分开。

经济事项多是“事后诸葛”,也就是在会计业务审核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原始凭证内容不齐全,手续不完备,非法票据甚至白条报销的现象,无法按照财务规定去执行每项费用开支都采取先审批后审核的程序。通常是事后审批,也就跨越了部门预算的范围,并且没有涵盖党委全部财务收支事项。存在私设“小金库”现象。单位内部票据领购缴销制度不规范,有些单位收入不按照规定使用票据,喜欢账外设账,以至于财务失去了内部制度监管的作用。

2.财务人员专业文化整体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有的单位领导对于财务报账工作这一块重视不够,一些财务人员都是兼职的,也就是他们不一定具备会计专业技能和财务管理知识,导致无法正常运作内部财务控制系统。此岗位变动也频繁,让财务人员没有得到必要的业务培训和业务交流。这种低要求、低素质的状况之下,当然会影响到财务管理工作的运行。在现阶段,会计人员的专业文化素质比过去有了很大提高。但具体分析,会计人员的专业文化水平既有高层次的,也有中等层次的,还有一些低层次的,差异比较大,这也是造成会计信息质量差异的主观原因之一。因为有些会计人员本来也想把本职工作做好,但由于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不过关,对会计改革和新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难以全面正确理解和应用,所制造出来的大量会计信息不符合新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的要求,有的甚至出现大量的技术性和基本原理差错,以至于发生某些违法、违反科学的行为还不自知,这就难免造成会计信息质量的低劣。诚然,文化不等于文明,有了高层次的会计人员不等于有了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但是会计人员的专业文化素质如果上不去,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很难产生的,会计人员的文化素质的高低是会计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因而,提高会计人员的文化素质,进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目前会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3.内控措施不规范

需要加强财务管理的内控能力,那么必须要规范其内控措施。首先用科学的态度去建立起一个合理的可操作的内部牵制制度,各个单位里面都应该拥有一套内控制度,其中包括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财务收入审批制度、费用报销开支标准,这一系列的制度,建立之后不断去完善。其次应该建立内部的稽核制度,这个制度是进行开支前的审核,这样便能够加强对各项经济业务开支预算的管理。最后是建立票据管理体系。没有票据,正所谓口说无凭,必须严格执行收支管理,确保专项专款,专款专用。

4.会计核算不妥

我国预算会计是以现金制为基础的,其目的是管理支出。它不进行成本核算,婴儿无法计算和统计事业成本,也无法评价资金的使用效率。预算会计只是从资金本身出发,没有监管效果和成本计算。有的预算单位对项目支出的核算不区分不同的专项项目资金,统一使用规定的行政事业单位的科目核算,不利于专项项目资金的管理。而有的单位只是以专项项目归类各项费用,不按照科目核算,不利于单位各项目费用的整体控制和管理。专项和科目核算两者都必须要,都有其重要的作用。

预算单位会计制度在会计科目的设置和核算内容上,与部门预算编报口径不统一,一般预算支出科目与行政事业单位科目不一致,导致在编制决算时,预算单位必须把会计科目合并或拆分才能够得出预算科目。

三、做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对策

1.成本控制系统

尽管行政事业单位并不如国有企业那样以盈利为目的,但其存在行政运营成本,如果成本很高,那么对于政府和纳税人来说都难以说过去,减少不必要的支出,是控制成本的根本。但是职工人员的待遇与发展都纳入成本之中,所以成本控制颇有压力。如何控制譬如以日俱增的车辆使用费、招待费以及设备资产的更换费用呢?控制浪费成本,加强必要成本支出是首要解决的问题。以下针对建立成本控制系统,简述几点。

组织信息系统是进行成本控制核算的核心,成本控制系统由预算、执行、分析评价和业绩考核报告等几部分组成。预算是整个控制信息的起点,也是组织信息系统的基础,譬如年度财务预算时根据上年费用成本支出对本年作出估计,通过部门管理层等审批,确定预算支出数的控制目标。执行控制系统是财务监督的重要内容,这部分在下面监督控制中详述。

考核制度是对于一个财务执行后的成果分析评价,结合成本支出,进行多方面比较考核。简单说便是是否完成、完成得好不好的问题。奖励制度是维持控制系统长期有效运行的重要因素。事业单位人员的工作努力程度和细致程度往往受到评价和奖励方法影响。奖励可以属于非货币奖励,但一定需要具备奖励的作用。能够控制低成本完成行政专项,便值得奖励。相对于奖励制度的是惩罚制度。

2.加强内部监督

加强内部监督是加强内部控制的必然要求。内部监督是为了消除隐患,防范风险,规范运行,提高效率。建立一个全方位的财务控制系统,是财务监督、内部控制渗透到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与组织管理的各个层次、覆盖事业单位每一个部门岗位和员工。及时纠正各种欺诈,舞弊犯罪行为,规范会计行为、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实现这个财务内部监督理念呢?下面阐述具体方法。制度约束监督。一个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是对内部监督的一个保障。不经合法授权,任何人不能审批,不得越权授权,不授权不执行,这些要求严格落实,监管的约束力度就得到体验。

行政命令对推行监管最为有效。通过授权、命令、干预等方式对各业务部门的财务行为进行干预,凡是超过预算成本的费用支出,不符合常规的收支一律报管理层审批,重新走内部成本核算程序,杜绝随意修改预算成本费用。通过制定企业统一的财务政策和会计政策,如现金收支、技术服务和资产处置,对各单位部门的经济行为进行规范、激励和约束。

3.双管齐下

内部监督和成本控制都是针对整局部署的,需要贯彻在整个内部运行中,制度执行中需要严密监督,全方位控制,保证监督长期有效实行。两方面的工作必须同时开展,财务部门对行政单位财务行为自我监督机制,自行强化财务部门、管理层的财务决策、执行权力与其财务责任和利益的对称配置。如此便能够促进财务部门承担其财务行为的经济后果,资金使用落实责任制度,同时加强对财务主体的责任内部控制和财务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只有如此,才能够维护内部控制制度的权威性,不得逾越。

4.提高监管水平

最后就是人员的素质,其为监管水平的指标。制度和人才两样都不可或缺,对于会计有要求的不仅仅应该熟悉一般的账务处理操作,而且还需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素质两者兼备才能够真正做好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如此人员是确保财务监管发挥作用和制度有效执行的前提条件。没有人员的技术支持,整个内部监控制度都成为空谈,所以行政事业单位有必要对人员素质做出适当的加强和培训,甚至管理决策者同样应该具备财务管理的知识和理念,从整体上提高监督水平。

参考文献:

[1]方桂英.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认识[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2]张茹彩.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J].山西财税,2010,3.

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篇9

前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已实施,合同管理内部控制是《规范》的一项重要内容。本制度阐述了行政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内容、关键岗位及内部工作流程,分析了行政事业单位合同管理的主要风险,并提出了合同管理内部控制的主要措施。

一、行政事业单位合同管理概述利并承担民事义务的法人单位,其在履行社会合同,又称为契约、协议、是平等的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合同作为一种民事法律行为,是当事人协商一致的产物。依法成立的合同从成立之日起生效,具有法律约束力。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及依法行政的深入推进,行政事业单位作为能够独立享有民事权管理职责,提供公共服务或从事民事法律行为时签订的经济合同正在逐年增加,单位面临的合同风险也日趋加大,合同管理已经成为单位经济管理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合同管理指单位为实现合同目的,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合同从立项、谈判、起草、审批、生效、履行、变更、纠纷解决以及合同归档的整个工作流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行为的统称。从工作实践角度来看,合同管理包括合同立项、合同谈判、合同起草、合同审批、合同签约、合同文件、合同执行、合同结算、合同变更等一系列环节和内容。

行政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内部控制是指由单位决策层、执行层、监督层共同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实现单位合同目标、有效维护单位合法权益、降低合同风险、有效提升单位公共服务的效率效果、防范合同舞弊、预防腐败的过程。

二、行政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内部控制的目标

1.确保合同立项民主科学,合同订立事项须经过决策层的集体科学决策并履行授权审批程序,防止遗漏应订立合同的经济事项,防止以口头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以单位名义对外签订担保、代替书面合同办理经济事项,防止未经授权擅自以单位名义签订合同,或者违反投资及借贷合同

2.确保合同订立周密严谨,合同订立前经过公平有效的谈判或协商,确保起草的合内容完整,合法有效,无法律漏洞或权利义务瑕疵;合同文本措辞严谨,逻辑周密;正式合同订立前应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核,防止因合同文本失当而导致单位利益受到损害。

3.确保合同履行有效监控,时刻关注合同履行情况,遇有特殊情况造成履约困难,

或发生合同纠纷、变更、解除等情况时,确保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维护单位合法权益。

4.确保合同档案安全完整,确保与合同订立、履行、变更、解除等事项相关的档案能够及时整理留存,确保合同档案安全完整,保密,防止以任何形式泄露合同订立与履行过程中涉及的国家秘密、工作秘密或者商业秘密。

三、行政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内部控制的内容

1.职责分工控制。明确划分各职能部门在合同管理方面职责分工,确保单位部门

职责明确,合理分工,各司其职,顺畅沟通。

2.决策机制控制。建立科学、民主、高效的合同订立决策制度,确保合同立项合

理合法能够有效满足单位的管理要求,并最大限度地降低合同风险。

3.订立审批控制。建立合同文本订立审批流程,将与合同管理相关的职能部门均

纳入审签流程,确保合同文本周密严禁,无重大法律或专业疏漏。

4.履行监管控制。重视合同履约监控,在合同订立后及时关注合同履约进展,发

现隐患及时处理,防止签订后因缺乏监管而失控。

5.考核追踪控制。与合同岗位责任制结合,健全合同管理考核追踪制度,定期考

核合同管理情况及合同履行效果,切实实现合同风险防范问责。

四、行政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内部业务流程

(一)合同管理牵涉的部门及岗位

行政事业单位的合同管理同时牵涉单位内部外部的多个部门及岗位,外部包括:合同对方当事人、技术及法律领域专家等。内部包括:合同事项发起部门(合同执行部门)、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审计、纪检及财务部门,单位决策层及各部门内部的相关岗位工作人员。

(二)合同管理业务流程

1.合同管理业务流程图

2.流程节点简要说明

五、行政事业单位合同管理的主要风险

狭义的合同风险是指在合同订立、履行、变更、终止的过程中因行为不当给合同当事人造成的利益损失,如合同对象选择不当造成履约困难,合同文本不严谨造成单位合法权益损失,合同内容不符合法律法规相关规定造成合同无效等等。合同风险种类多样,形成原因错综复杂,总体来看,行政事业单位的合同风险主要存在于合同调查、谈判、起草、审批、签订、履行、变更及合同保管等环节。

1.合同调查立项环节。合同调查立项环节,单位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前期未对合

同事项作出恰当的可行性评估,未对合同事项做出科学决策,立项重复或者不合

理,无法满足单位管理要求;或者是在对合同对象进行背景调查时,·对被调查对象的履约能力和商业信誉未给予恰当评价,将不具备履约能力的对象确定为准合同对象,将具有履约能力的对象排除在准合同之外,无形中加大合同违约风险。

2.合同协商谈判环节。协商谈判环节的风险主要包括:忽略合同关键条款、对合同

中的关键、重大问题做出不当让步;泄露与合同谈判相关的单位机密。比如:对合同标的物的数、质量、技术标准。价款、酬金支付方式、履约期限、地点、违约责任、争议的解决方法等涉及合同双方权利义务的核心条款做出了不当的让步或遗漏。最终损害单位利益。

3.合同起草审批环节。在合同文本起草及审批环节,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的主要风险

包括:合同文本内容存在的不合理、不严密、不完整、不明确、表述不当或者可能引起重大误

解的条款;合同文本内容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导致合同无效;在合同审核过或国家产业政策导致合同无效;在合同审核过程中没有发现并纠正合同不当内容和条款。

4.合同签署生效环节。合同签署生效环节的风险包括:空白法人授权书管理不当,

超越法人授权期限或事项签订合同;合同印章管理不当,为未经过审批流程的合同加盖了合同印章;签署后的合同被篡改;已签署合同未妥善保管,发生合同纠纷时无法举证等。

5.合同履行环节。合同履行过程汇总的风险主要包括:本单位或对方没有恰当地履行

合同中约定的义务;发生合同纠纷处理不当损害单位利息;危机时发现对方的违约行为并采取补救措施;对方违约时未及时追究其违约责任。

6.合同变更、终止环节风险。此环节包括:应当变更合同内容或条款但未及时给予

变更;合同变更未履行内部审批手续至合同变更不当或无效;未达到终止条件的合同终止;合同终止未及时办理相关的手续等。

六、合同管理内部控制的主要措施

1.建立健全内控制度,明确职责分工。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内控制

度,明确设置经济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并根据需要设置合同审核部门,同时应明确归口管理部门以及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在合同管理各个环节的职责。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应负责组织合同订立会审、合同档案管理等工作,配合合同执行部门监控合同履行,在发生合同纠纷时协调相关部门介入处理;合同订立事项的发起部门(执行部门)应负责开展合同项目可行性研究、

合同履约对象背景调查,经济事项谈判、合同文本起草、对重大合同提出会审申请等工作,同时也应对部门牵头订立的合同履行情况进行监控,并在合同发生纠纷时介入处理;合同审核部门负责对拟定的经济合同进行审核,重点关注合同的合法性、可行性、经济学和严密性。

2.建立科学民族的合同决策机制。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科学、民主、高效的合同订

立决策制度,合同订立事项立项前应充分论证项目的必要性,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合订立决策应坚持民主、回避原则、对于部门影响重大或者涉及较高专业技术或法律关系复杂的合同,应组织技术、法律、财会等领域的专家参与讨论决策,必要时可聘请外部专家参与相关工作,以确保合同订立周密严谨,最大限度地保障单位单位的合法权益。

3.完善合同订立审批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经济合同订立审批制度,明确合

同在订立。签署、变更、解除等环节的授权审批权限,将单位的审计、纪检、财务等职能部门纳入合同订立审批流程中,与合同事项发起部门(执行部门)及合同归口管理部门一并作为合同审签的环节;明确合同的签署权限;妥善保管印章和空白法人授权书,明确法人授权的期限和事项,防止未经授权擅自以单位名义签

订合同或者是无权越权情况出现。

4.加强合同履行监控,有效防范违约风险。单位应建立经济合同履行监管制度,明

确由合同执行部门跟踪合同履行情况,遇合同履行困难或合同纠纷由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协调解决;确保合同当事人遵循诚信原则严格履行合同,发现履行隐患时及时反馈,并采取保护性措施;确保在发生合同违约或合同纠纷时,能够迅速反应,在规定时效内依合同约定选择仲裁或诉讼方式解决。防止因履约监控缺失损害单位权益。

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篇10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创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发展,事业单位所发挥和承担的作用也变得日益明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应该一改传统的工作模式,让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变得更加有效规范。纵观我国现如今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现状,仍然存在着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此,如何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上进行创新是每个业界认识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现状

(一)单位的内部控制意识较为薄弱

目前在我国,事业单位的性质仍然属于公益类型单位。由于多年的历史原因限制,大部分的事业单位基本仅有相应的财务制度,对于内部控制方面的制度则根本无从涉及。因为这种工作制度上的局限性,事业单位一旦在经营活动中出现问题,单位的管理层不认同财务人员的作用,不愿意让相应的财务人员参与到单位的决策和管理过程中。

同时,大部分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也完全不具备相应的内部控制意识,在进行工作的过程中仍然沿用多年的传统工作模式,不认可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财务人员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处理各种财务事宜即可,其他相应的工作则完全无需涉及。这种从管理层到操作层都不重视企业内控制度的做法让单位的财务管理十分薄弱。

(二)单位的财务人员素质偏低

目前,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在整体上素质偏低。长期以来,事业单位对财务部门不甚重视,其直接制约了财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由于事业单位特殊的性质,其人员的流动性与其他企业相比显得流动性较差。很多单位的财务工作人员从参加工作开始到退休都是在一个单位工作。这种没有竞争性的工作氛围让财务人员丧失进取心,对于新知识、新领域的学习甚少触及。对于现如今强调的内控性则根本没有心得。这种思想和环境上的局限性使得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完全没有学习新鲜事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多年来工作停滞不前。

(三)欠缺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监管力度

任何一项措施或者是制度要想落实得当,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必须严格执行。然而,纵观我国大部分的事业单位,对于财务的内部管理制度的监督管理显得可有可无。首先,大部分的事业单位完全没有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对于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根本没有科学规范的约束。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显得十分随意,工作完全无章可循。

其次,由于国家相应的制度要求事业单位的收支必须维持一个相应的平衡状态。因此,很多的事业单位都想法设法将一年内的财政拨款用完,常常出现“突击式”花钱的状况。在这种背景下,事业单位的各种开销监管明显不足,存在着巨大的监管漏洞。同时,对于一些规模较小、人员较少的事业单位而言,财务人员本身就比较欠缺,人力资源的缺乏使得相应的内部牵制无法发挥效力,一些诸如公款私用等乱象频频发生。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创新途径

(一)提升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意识

要想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更加具有创新性和及健全性,单位的内部控制意识必须得到逐步提升。单位的管理层必须从内心认识和重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并对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予以明确。就当前状况而言,很多的事业单位是缺乏相应意识的。为了扭转这一现状,应该大力强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意识,对于单位负责人而言和单位财务工作人员都是如此。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国家可以通过各种有效渠道让单位的负责人、财务人员进行相应内部控制知识的学习,让单位的管理层重新认识内控制度的重要性,了解内部控制的基本方向。只有这样,才能让事业单位整体的内部控制意识得以全方位提升。

(二)建立健全单位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

要想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效果更好,建立健全单位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尤为重要。针对于目前事业单位欠缺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国家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进行合理规划调控。首先,事业单位内部人员的职能和分工应该坐到权责统一,明确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各项工作内容,以合理的分工促进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力度和效度。其次,内部控制制度应该具有明确的内部核查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资金的来源合法且真实,并保证单位内部的支出和收入完全统一。最后,各个事业单位还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与自己单位相符的财务管理制度,以确保每一笔资金账目走向的清晰明了。

(三)建立健全单位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监管制度

当前,纵观我国的大部分事业单位,其相应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监管制度都存在着严重的空白。为了扭转这一现状,各个事业单位应该进行合理的调整,增加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监管部门。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的主要职责在于对事业单位的财务业务和内控制度进行独立、客观的评价,对当前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做一个整体的评估,并在评估的过程中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同时,为了提升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效果,必须保证内部的审计部门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试想一下,一个完全依附于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审计结果的真实性是多么的不堪一击。

三、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对于一个事业单位而言,其单位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创新是一条必经之路。只有创新性的内部管理控制制度的建立才能有效保证单位的资金安全,使用得当。事业单位进行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创新与改革是时展的需求,同样也是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各个事业单位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创立出一整套适合自身发展的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俞阳.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创新探微[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