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会计如何监督管理十篇会计如何监督管理十篇

会计如何监督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09:40

会计如何监督管理篇1

【关键词】工业企业会计;监督管理;财务管理

1.我国工业企业会计的发展现状分析

工业会计是以工业企业为会计主体的一种行业会计,工业企业是以生产与销售工业产品为盈利手段,实行独立核算,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工业企业会计是工业企业进行经营和财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良好发展的关键环节。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不少工业企业没有对工业企业会计给予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对企业进行科学的财务管理。然而,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优秀的工业企业会计,需要对企业进行科学的有效地财务管理。因此,在当前经济条件下,企业要切实发挥工业会计的监督管理作用,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

2.我国工业企业会计所面临的问题

2.1工业会计的自身业务素质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是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然而,要想与世界先进工业会计接轨,我国部分工业企业的会计还需要不断加强对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一般情况下,工业企业的会计一方面要具有政治头脑,另一方面必须要精通会计业务。然而,通过调查可以发现,我国目前工业企业会计大部分只是满足于做好记账,报账还是算账等这些基本工作。也就是说,虽然大部分工业企业的会计都受过系统的知识教育,但是专门的培训还是欠缺。同时,很多工业企业在工作经验方面也比较欠缺,这些问题都导致当前工业企业会计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果都不能达到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2.2工业企业领导层的问题

改革开放为中国工业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发展机遇,我国不少工业企业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得到了迅速发展。因此,部分企业领导开始觉得企业发展的形势是大好的,并对企业的发展抱着盲目乐观的心态,这就导致企业在面对激烈社会竞争的时候而遭到社会的淘汰。同时,很多工业企业领导在选用工业企业会计的时候并不是寻找具有优秀业务素质的工业企业会计,而是让自己的亲属、关系户成为工业企业的会计,这种任人唯亲的做法必然会导致工业企业会计队伍的业务能力不能跟随国际企业的发展步伐。另外,毫无疑问,这种做法必然会对工业企业的财务管理造成很大的漏洞而最终影响到工业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2.3工业企业缺乏健全的财务运行机制,企业存在严重浪费的情况

当前,很多工业企业并没有及时建立有效的财务运行机制,还在实行计划经济时期的全面的经济核算方法,这就是说工业企业会计的作用,在当今我国企业中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就导致部分工业企业存在浪费现象十分严重,亏损情况也比较严重等问题。究其原因,人们可以发现当前的工业企业并没有发挥工业会计在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专业作用。同时,工业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并没有对企业的生产成本等进行认真地核算而导致企业的经营效果不够理想。

2.4部分工业企业明细账不细

部分工业企业在进行财务核算的时候,往往只是重视总账,而并没有根据总账列出十分详尽的明细账。例如,工业企业如果采用材料按实际成本计价,就要设置在途材料和材料采购的详细明细账目,这样,企业在进行财务核算的时候,就能够很方便的核算出不同来源工业材料的相应实际成本。然而,我国部分工业企业并没有建立健全的、科学的财务核算机制,没有相对应的材料采购的明细账,这就导致企业在财务核算方面的不实。

3.如何发挥工业企业会计的监督管理作用,加强企业财务管理

人们可以发现当前我国工业企业并没有足够重视工业会计在企业财务监督和管理方面的作用,而且工业企业会计本身的综合素质也有待提高,工业企业也没有建立健全的企业财务运行和管理机制,这些问题最终导致工业企业存在财务管理薄弱,企业浪费现象严重,经济效益差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工业企业要高度重视工业企业会计的监督管理作用,加强企业财务管理。

3.1工业企业会计要不断更新观念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发挥自己的监督管理作用

一名合格的工业企业会计不仅要具有坚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更新观念,与国际工业企业会计水平保持一致。这就要求工业企业会计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比如除了自己所应该掌握的必备基础知识之外,还应该对财政学,统计学和经济学等相关知识也有一定的和系统的了解,这才能对科学的进行财务管理提供坚实的知识基础。另外,不少工业企业会计在实际经验方面还比较缺乏,因此企业可以让企业员工进修,参加培训班,或者通过有经验的工业会计带没有经验的工业会计,促进工业企业会计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3.2工业企业领导要转变经营观念,发挥工业企业会计财务监督和管理的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工业企业领导者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要根据当前改革开放的形式,正确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与时俱进,转变经营工作理念。例如,在财务管理方面,工业企业领导者要坚持注意调动广大财会人员的积极性,在有关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决策方面,工业企业领导可以请工业企业会计参加,同时认真地听取会计们给予的意见或者建议。另外,企业领导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鼓励工业企业会计积极地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杜绝财务漏洞情况的发生,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

3.3科学管理资金使用情况,促进企业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当前,我国部分工业企业在企业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方面还存在浪费和账目明细不合理等情况。因此,在工业企业资金管理方面,有必要发挥工业企业会计的作用,使企业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毫无疑问,一定数量的物资和财产是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而物资或财产的表现就是资金,资金的运动是以货币形式实现物资的交换和分配,并实现与各个方面所发生的经济关系。也就是说,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要对资金和物资进行科学合理的使用,充分发挥资金的应用作用,促使企业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工业会计在对资金进行管理和使用的时候,一方面要加快资金周转的速度,与有关部门协调进行有计划的采购。另一方面要努力降低费用,比如工业会计要发挥聪明才智为领导出谋划策,减少费用,提高经济效益。

4.结语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工业企业与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然而,我国工业企业会计在监督管理和加强财务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工业会计自身素质欠缺,领导层用人不当或是不重视工业会计在企业发展和财务管理方面的作用。因此,工业会计要及时更新知识和提高自身综合能力,领导层要转变经营理念,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工业会计对企业财务的监督和管理作用,促进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韩金玲.发挥工业会计作用,加强企业财务管理.财政金融,2010.

会计如何监督管理篇2

人们都把会计的职能之一监督经济活动,称之为"会计监督"。新修订的《会计法》第四章专门讲¨会计监督",但从其主要内容来看,所讲的则是对会计工作的监督,虽然二者有一定的联系,但其监督的主体与客体均不同,是两回事。对两种不同的事,运用同一个概念进行表达,在讨论问题时容易产生"问花答瓜"的现象。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笔者把对会计工作的监督称之为"监督会计",以便讨论问题。当然,最好的办法是运用不同的概念进行表述。

回顾历史,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曾经出现过"要算政治帐,不算经济帐"和"三年不算帐,钱也不会跑到国外去"的局面,会计监督荡然无存;对照现实,改革以来,则出现了会计工作基础薄弱、会计工作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历史与现实均告诉我们,我国经济生活中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无论是会计监督还是监督会计问题始终存在,付出了难以估量的"学费",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特别是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们以后,又对会计监督与监督会计提出了许多新课题。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回答这样一些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不要加强会计监督?如果要,它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会计监督在内容和要求上有没有变化?如何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会计监督?更为重要的是为什么当前必须强化监督财务会计工作,其原因何在?应当怎样进行?要做好会计监督与监督会计工作,有哪些会计理论问题需要我们重新加以认识和明确?妥善解决上述问题,既有利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也将对今后会计工作产生积极影响。基于此,本文想就这些问题提出粗浅的意见。

二、关于会计监督

新修订的《会计法》没有明确提到会计监督职能的问题。目前,有的同志也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已不具有监督的职能。对这个问题应如何看?我们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是否具有监督职能的问题,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际问题,应持慎重的态度。否则,可能重犯大跃迸和时期那样低级的错误。实际上,会计自诞生之日起,就同简单管理监督(为富有家庭和有关组织记录、监督财富以及纳税情况)联系在一起。在今天,也就是在市场经济所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环境下,会计监督不仅存在,而且它所要履行

的是一种现代管理所需要的监督。

《决定》中指出:"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核心。要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职责,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于是有人会问,为什么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

何以才能做到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并便公司朝着既定的目标发展?会计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会计要不要和怎样发挥其监督的职能?

公司制作为现代企业制度中一种普遍又有效的组织形式,它最大的特征是"两权分离"。历史与现实均表明,任何经营管理体制的设计与运行都有利有弊,公司制也是如此。在当前生产力水平及其所决定的思想意识水平和行为上,公司制企业就存在着这样一些矛

盾或问题,一是所谓的问题;二是合约的不完善问题;三是人的机会主义行为问题;四是信息不对称问题,等等。如何解决上述矛盾与问题?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也就应运而生。所谓公司治理结构,按照一般说法,是指公司内外部的一种契约或制度安排,即指一组联结并规范所有者(股东)、支配者或经营者(董事会)、管理者(经理)、使用者(1人)相互权力和利益制度的安排。通过公司治理结构安排,它能使资产在诸方面的权利分离的状态之下,严格受到资产责任的制约,从而达到诸方面利益的均衡,以保证效率的提高和交易成本降低(经营制度的运行成本)。关于公司法人治理是公司制的核心问题,从这里得到了解释。

怎样才能便公司治理结构安排达到预期目标?关键问题是公司治理结构中各有关方面的责权利的安排,除了进行定性的描述,也就是通过有关的制度(合约)进行安排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数量的规定性,从质与量的统一中进行把握。否则,就难以操作,更难以进行考核与评价。实际上,企业作为一个契约的结合体,它包括签约、履约、计量和评价、再签约等一系列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的计量、评价与监督工作都离不开会计。会计作为二个控制信息系统,它在减少信息不对称,以使所有者及债权人掌握更多信息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它是企业得以运行的重要一环。这样,会计在现代企业制度中的作用也就凸现出来。完全可以这样认为,没有现代会计在反映基础上所进行的监督,也就不可能有现代企业制度,二者共生共长。

那么,会计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应监督些什么?具体地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公司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在反映基础上进行监督。公司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而利润的多寡是被公司经营管理活动各方面情况所决定的。针对国有企业的现实状况,《决定》要求每个企业必须重点抓好成本管理、资金管理、质量管理,这是切中时弊的。上述的各种管理都离不开会计,因为企业会计系统的每个环节均是一个控制过程。此外,会计还可以对公司的损益进行独立衡量。会计上的利润指标及其占有资产百分比指标等等,虽不是十全十美,却具有"独立性"和可加以证实,是比较客观的。

(二)对经营管理者的业绩进行考核、监督与评价。经营管理人员是受雇用的,要使公司能够有效地运行,管理者必须尽心尽责,因而对管理者进行必要的监督,这是公司治理结构中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应用什么方法和手段对经营管理者进行监督?十分重要的是要对经营者的业绩进行考核与评价。如果不对经营者经营业绩进行考核与评价,我们所说的对经营者的监督也往往会流于形式。

为此,应当建立科学的企业经营者评估机制,并应着重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评价指标,即以什么标准进行评价;二是评价体系,即由谁对企业家进行评价,等等。

同我们有关的是评价指标问题。在指标设计上应当注意规模评价与效益评价相结合、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宏观评价与微观评价相结合、短期效益评价与长期效益评价相结合等原则。但现实上企业经营业绩的考核与评价指标一般应以财务指标为基础,如会计所提供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动信息等指标,均是经营业绩的重要指标。会计可以通过提出这些指标,反映情况,回答是否完成任务。这就是会计的监督。

(三)对物质利益分配的执行进行监督。谈到这个问题,有一点必须进行全面认识,也就是如何准确地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问题。现在有些学者巳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计划经济体制相比较,它不仅是一种分散决策、通过价格实现资源配置的机制,更为本质的东西是激励和约束机制在资源配置的背后起根本性作用。

市场经济的确是一种分散决策的过程,每个人都可以充分地利用自己所观察到的信息,把从一个脑袋的决策变为千百万个脑袋的决策,这是同计划经济一大根本的区别。但人们为什么愿意发现、获得并利用信息(这里所说的信息,除了专家这一重要知识外,还包

含在经济活动中那种分散在大众的、非专业的本地化的知识"本地信息",它们是创造财富的重要源泉),是因为它可以从中得到物质和精神上的回报,这就是市场经济背后的激励。

约束指的是权力要受到约束。具体到市场经济里,决策者必须对自己经济决策的后果负责。约束问题在生产活动中是非常明确的,你只能花你有的钱,亏了自己要负责。经济学里所研究的"道德风险"就包含了正激励和负激励,后者指的是经济约柬。

要把市场经济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变为现实,涉及到方方面面。也就是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给予广大人民对生产和创新提供非常有力的激励,同时它又对经济决策者有约束。现在看来,这个事情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样简单,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制度创新,有着

很多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要突破。

按照国外经验,激励与约束机制,主要是要处理好管理者的报酬问题。一般做法是通过同管理者订立管理报酬契约,其核心是通过赋予经理一定的剩余索取权,以控制等方面的问题。管理报酬契约在实际中由许多具体形式所构成,一般有:(1)固定工资,事先在

契约中规定,一般同企业实际业绩不挂钩叫)年底分红,股票认购权、股票升值权、限制性股利计划、业绩单位以及业绩股票等这些依经理的实际表现如何而定的报酬形式。经理的业绩越好,则这些报酬形式对经理的价值越高。这些报酬的形式各有利弊,只能取长补短,

结合运用。现在全国比较关心并在讨论的是股票期权制问题,它能否为我所用?它同会计的监督有无关系?

股票期权制作为一种外来品,有无借鉴的意义,这需要在把握股票期权使用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迸行具体分析。股票朔权这种特别的安排,它被称之为"金手铸",按照有关资料说,其优点是多方面的。首先,股票期权这种安排授予经理人员按照既定价格在规定

的期限内购买公司股票权力(除特殊原因外,这期权本身不能转让)。朔权被授予时的价格称为"施权价",这个价格通常就是股票价格,也可以是另行约定价格。道理很明白,对于股票期权的受益者来说,当然希望股票上涨,这样他们就可以以较低的施权价购买股票,再以较高的价格出售,从中获益,从而迫使企业经营者努力改善经营,提高效益,通过企业的持续发展来实现本身利益的最大化。这就是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一面。还由于这种期权计划至少要在一年后才能实现,而公司股价又是长期盈利能力的反映,因此,股票期权计划还具有长期激励的特点,能引导经理将公司经营目标定位于中长期,而不仅仅是追求短期效果。这就将企业经营者的利益和企业利益牢牢地锗在一起,起到了激励和约束的双重作用。此外,股票期权还有其他优点,如公司无需提供现金就能起到激励作用;将企业经营者的薪酬"镑"在公司业绩上,这有利于克服"内部人控制"现象;有利于国家生产要素产权的明晰(能使企业家作为生产要素迸人分配),真正"拷"出企业家的价值,等等。总之,通过股票期权这个"金手烤"才能做到用一流待遇吸引一流的人才,用一流人才建设一流的企业,从而实现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双赢,企业效益和企业家权益双赢,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股票期权不是一项孤立的制度创新,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改革政策。最主要的有:要实行股票期权,就需要对企业职工持股制度,尤其是对内部职工股流通和转让、股票回购问题进行必要政策调整;股权激励是从成本中列支,还是来自税后利润,现行税法中本明确规定,因而必须明确说明。所有这些,都必须按中国的国情进行改革。从会计的角度来说,怎样有效地对企业的期权计划实行有效监督,特别是在我国证券市场还极不完善,股票价格与公司业绩并不高度相关等的情况下,会计核算与监督肩负着重任,有着许多问题需要重点加以研究。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会计监督仍然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而且同以往的简单管理监督对比,其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是一种现代管理所需要的监督。基于会计在现代企业制度中的重要作用,有的学者提出,现存的企业理论是一种狭义的企业理论,应当构建一个包括会计理论在内的广义企业理论,这是非常重要的意见。

三、关于监督会计问题

前面已提到,企业是所有者、经营者、政府、债权人以及消费者和公众之间一组契约的集合点。在这些契约中,会计数据及其监督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会计数据是由会计人员生成的,这里就存在着这样的前提,即会计必须以独立、客观的观察为基础,在不受其他管理人员控制的前提下提供客观、公正的会计信息,才能切实做好会计的监督工作。那么,难点在哪里呢?由于现代企业制度,正如我们前面所指出的,企业的所有者同企业经营者是分离的,从而出现了所谓两种控制主体。它们之间的物质利益既有一致的地方,又不会完全一致。就后者而言,它们之间的期望值和目标会产生重大差异。作为经营管理人员组成部分的会计人员,也是"经济人",也同样存在着动力激励和约束问题。由于利益驱动,任何环境中的会计人员总是会偏向于企业的利益,有时甚至会为企业的利益不择手段。具体地说,在不受约束的情况下,会计人员总会选择有利于企业的会计方法,甚至会采用欺诈性手段。这就是当前会计工作中所存在问题的"症结"。应如何解决?我们认为,在公司制企业中,不是简单地实行会计委派制就能奏效的,重要的是要研究监督者必须接受监督的问题,即我们本文前面提出的监督会计问题。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理论及历史的经验教训,监督会计的工作必须多管齐下、全方位地进行,要防止"真空地带"或是"监督的盲点"。从内容上来讲,既要包括会计人员行为的规范,又要有会计程序与方法的规范;从方法手段来看,既要有法律与行政的手段,又要有经济和道德的手段;从监督的主体来说,除了会计人员的自我约束外,又要有政府的监督、社会的监督和企业内部的监督,等等。新修订的《会计法》对监督会计已作了明确又具体的规定。不过,有些问题还可以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便落实《会计法》

(一)会计人员的自我监督(约束)问题。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生成的,会计信息的客观、真实、可靠性的关键一环在于会计工作人员的自身。会计人员如何才能做到自我监督?相当重要的方面必须加强会计行为的研究,而我们以往在这个方面是很薄弱的。它至少要回答的问题有:何谓会计行为、会计行为要素、会计行为主体、会计行为客体、会计行为优化目标,如何才能实现会计行为的优化,等等。这样才能有利于会计人员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二)会计人员市场的培育问题。通过社会对会计监督是十分必要,但光靠社会审计是不够的,应有多种办法。比如说,我们还应当注意高级会计人员市场的培育。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劝说法及竞争机制对会计人员的监督作用。

(三)企业内部监督会计问题。对于企业内部的监督会计问题,现实有一种说法,认为它就是内部控制。诚然,内部监督会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内部控制的内容丰富,它还包含内部管理控制等方面的内容,二者不是同一概念。在理论上必须搞清楚内部控制、内部会计监督、监督会计、内部审计等之间的关系。因为理论上的混乱必然会造成实践的盲目。更为重要的是,内部监督会计的工作还应该具体与制度化,以便利操作。

四、对相关会计问题的认识

现代企业制度对会计监督所提出的要求,它会涉及到对许多会计理论问题的认识,这里就相关的两个问题提出我们的一些看法。

(一)对传统的会计模式如何评价。传统财务会计模式在会计的程序方面的主要特征,是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以权责发生制为确认基础。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特别在物价变动的情况下,历史成本的计量属性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批评和指责,在现代企业制度的条件,对此问题应当如何现实地辩证地看待?

在上面有关问题的讨论中,我们曾经指出,要解决现代企业制度中的问题的各种措施之一,必须运用激励与约束机制。在激励机制方面,管理报酬契约不失为是一种调解股东与经营者利益冲突的一种契约。但管理报酬契约的激励作用离不开财务会计提供对经

营者的业绩计量的信息。如何提供这种信息?这一点对财务会计的程序,特别是计量与确认产生了重大影响。管理报酬契约,无论是年薪制还是股票期权,决定经理收入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企业会计收益的数字,这就要求会计所提供的收益信息能够实事求是地反映出经理的努力程度及其努力所形成的经营成果。因为会计收益的信息与实际经营成果的辆合程度越高,则报酬契约的效益也就越高,成本也就越低。历史成本的计量属性在这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可以避免会计操纵的现象。只要存在利益差别,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就不可动摇。当然,对有些会计项目,由于情况的变化也可采取现值作为计量属性,如有价证券的投资就是如此。

管理报酬契约除了必须选好计量属性,它对会计利润的计算方式也会有所要求。目前我们所选择的报酬契约是应计制(权责发生制),这可以避免收付实现制所造成的利润数字波动所引起的成本的提高。这里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制定管理报酬契约中,有关会计数字的计算程序与方式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谢德仁博士所提出的企业剩余计量规则契约安排的范式是:政府享有会计规则的制定权,企业经理享有剩余规则的的制定权。

这样看来,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及以权责发生制为确认基础的传统会计模式,还有其存在的客观基础。当然,随着形式发展,以及人们对会计提出的新要求,会计模式会有所变化。

(二)怎样看待会计的国际化与本地化之间的矛盾。对会计国际化与本地化的问题,我们已经写过了文章,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不再详述o。这里主要想介绍一下外国学者,特别是西方会计学者对此问题的看法。去年在中国会计教授会的年会上,罗彻斯特大学的教授raybll训作了一个很好发言,他有一些观点应引起我们的思考。这位教授认为,到目前为止,中国会计界注意力在国际会计问题方面,尤其是中国的政策将会吸引国际投资,拓展国际贸易。也就是说,中国正在积极参与到已成为当代大趋势的世界市场的融合中。如同其他国家一样,中国的公司企业感觉到会计制度(准则)的国际化可以为它们参加国际贸易带来优势,因为这可以带来更多的"透明度",中国在这方面进展很大。但是,这位教授认为,中国会计改革所面临的更主要挑战是如何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过程

中,运用会计信息解决国内问题,因为大部分的交易都是国内的而不是国际性的。人们经常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里,虽然对很多公司和人来说,这是正确的,但当我们考虑决定一个特定国家或地区的会计制度时,这种看法却是片面的。会计的主要运用在于国内

而不是国际。虽然来自国际的信息需求相对明了而且得到大量关注,但会计信息在国内应用却是完全不同的。

这位教授的观点明确且辩证。当前我国的会计改革应更多地关注国内问题。特别是要研究在现代企业中如何运用会计进行监督,以及如何实现对监督者的监督问题。

注释:

1、吴东辉、胡冰冰川问题、管理报酬契约与财务会计信息汇《闽西财会恤000年第1期。

2、参阅拙作《论我国会计的国际化与本土化问题》,《财会通讯汕998年第5期。

会计如何监督管理篇3

【关键词】企业制度;会计监督;会计职能;特征

一、绪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企业的发展多样化,企业的管理体系趋向于复杂化、精细化,这就造成了企业急需更新现行的现代企业制度来满足时代的要求。追求更高的价值是企业一如既往的生存目标,企业在追求企业的价值目标时,良好的企业制度就成为了企业赢取利益的关键工作。当前企业的价值管理制度包括企业产权制度、现代组织制度和现代管理制度。现代管理制度中的会计监督成为当前企业制度的重中之重。在当今以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市场经济中,利益是各个经济主体争夺的对象,只有做好利益监督,保证利益良好分配,才能真正建立其良好的企业制度,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

二、会计监督的概述和重要性

企业或部门的价值管理是以追求企业价值为目标,基于企业原有的传统管理体系,引导企业最终实现预定的资产价值和业绩要求的高效企业管理方式。企业价值是企业存在的前提和核心,任何企业的发展过程都应以实现企业的价值为终极目标。企业价值管理的会计监督体系至关重要,它是企业追求价值的前提条件,企业的运营模式的选择和财务管理的提升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理论层面上讲,会计监督的包括记录、分析和检查,它的重点在于监督影响企业经济效益来自各方各面的因素的正常变化以及分析参数的波动是如何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的。会计监督不仅是建议现代企业会计制度的基本前提,而且还是当前会计信息质量的内在保证:它包括保证文字叙述正确合理,将不合法的收支严肃管理和筛除;还包括数字作假的监督,保证每笔账目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从而保证企业健康发展。最后,会计监督是企业自我约束的保障。大多数企业缺乏约束力,约束力的好坏从财政数字和文字等的准确与否就能一目了然,所以会计监督对于企业实现高水平的自我约束至关重要。

三、会计监督的现状和问题

由于当前经济环境与传会计监督模式之间的不协调,现行的企业财务监督存在着多方面的不足,具体来说分为以下三个方向:

1.监督目标过于狭隘

监督目标是会计监督系统的保证和要求,使企业的财政上达到根本的约束,才是实现经济效益的根本。监督目标不仅为企业设定了结果要求,还在无形之中为企业的管理模式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主导作用,明确而有效的监督目标是企业实现价值过程中的强有力的推手,狭隘无用的价值目标将最终导致企业走向衰败。监督目标是会计管理系统中各项决策和规定的前提和要求。由于现行企业的最终价值是直接属于公司的期权所有者和股东成员,因此传统会计监督以企业所获得的物质资本量的多少来监督管理企业的经济效益。而目前大多数的股份公司中,股份制的管理模式就成为了最主要的财务管理模式。因此对于财务管理模式的监督和检查才是保障企业财政健康的重要手段和策略。

2.监督资源过于片面

监督资源是会计管理所针对的主体,也就是财务管理的对象。企业的所进行的主要财务工作就是将财务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分配,使资源利用率达到最大化。因此,会计监督其实就是关于监督财务资源如何正确分配的学科。当今的财务资源主要指的物质资源即物质资本,物质资本的创造、利用、分配构成了会计监督的所有内容。物质资源的范围局限程序就直接影响会计监督的范围大小,这也体现在会计监督的作用效果。因此,片面的物质资源决定狭小的会计监督范围,而狭小的会计监督范围直接造成财务管理未能发挥其应有的职能,限制了企业管理制度地再扩大和二次发展。物质资源也将远h不能满足现代化企业的发展需求,现代企业更多的缺少战略性的资源。因此,必须扩大监督资源这样才能扩大企业的战略眼光,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创造无限的可能和机遇。

3.监督机制过于低效

会计监督的管理机制是管理公司会计和财务的责任、权力、利益的一套行为规则,它的职能特点在于通过行为规则整合协调有关公司财务的各个因素,从而使会计监督更加高效,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在影响公司财务的多项因素中,首先应该保证有关公司财务的权力归属,财产即是利益,必须明确公司财产的归属者,权力与能力、职责直接挂钩,这不仅可以提高公司会计监督效率,还可以提高企业内形成一种公平、公开、公正的企业氛围,对形成良好的企业行为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目前大多数企业的是股份制特点存在,因此,他们的主要权力集中在了少数几个企业股东手,这就形成了以股东利益为主的财务管理机制。这样使公司的财产资源太过于集中,会导致企业所有者之间的权力竞争,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严重者甚至将导致企业的衰败。而且这样的股份制制将大大阻碍企业的资源配置,从而降低企业物质资本的分配效率。因此,必须加强企业的会计监督,实行有效的会计监督机制,保证财务的正常健康。

四、基于现代企业制度的会计监督模式

1.以价值为逻辑主线

因为目前企业大多以物质资本为主要的价值追求目标,因此造成了以物质资本为主线的会计监督模式,导致了狭隘的会计监督模式,阻碍的企业发展。必须改变企业会计监督模式的发展主线,这个新的主线就是价值。如今企业面临新的时代环境,需要接受更多更严酷的挑战,用价值主线替换物质资本成为了时代要求。虽然价值一直是企业的追求目标,但是以股东利益为主的财务追求使得企业管理的过程中疏忽了企业真正的核心价值,使企业的发展方向受到了限制,阻碍的企业发展。一定要将如何保障价值创造视为企业会计监督的核心。企业的存在便是为了创造更多的价值。企业的价值创造体现在各方各面。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前提,制度的完善与强硬是保障、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是体现。这些方面都将成为企业会计监督的重要内容。良好的价值创造环境将使企业呈现崭新的格局,充分的发展企业各个成分的职能作用。改变以往的股东利益为主的价值理念,将价值拓展到包括股东价值在内的员工价值、消费者价值,不仅注重眼前利益,还要考虑长远利益,追求长远利益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以价值为会计监督的逻辑主线,更要明白价值主线的内容和理念。

2.将企业价值的持续增长设为会计监督目标

随着时代和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企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只有不断地发展才能寻求自身的立足之地。好的企业无论在何种环境下都能找到符合自身的发展目标,目标即是动力,只有清晰而明确的目标才是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源源动力。我们所说的企业文化也就是企业的发展目标,不是每个企业都有自己文化,但是优秀的企业都有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每个员工都能在企业文化中兢兢业业的奋斗着。新型的会计监督模式,将企业价值持续增长作为财务目标体现了目标主体的立体性和时间维度的长期性。为了实现企业长期的财务目标,会计监督不仅要保证日常监督工作和内容的高效完成,更需要站在股东、员工和顾客的角度来考虑,只有真正协调好这三种主体的利益关系,企业才能真正实现会计监督的长远目标。

企业生而为盈利,保持盈利的持久能力是关键,这样的企业才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衡量企业竞争优势的最直接的标准就是企业价值的持续增长。一个先进和合理的会计监督模式将会促成企业价值地持续增长。因此,新型会计监督模式以持续价值增长为目标,以保证财务资源地合理分配和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高效橹饕表现形式。

3.提高会计人员的基本职业素质和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管理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越来越高,会计的监督管理越来越多样化,会计工作越来越丰富多样化。会计理论知识设计经济、管理、法学等方方面面。在传统会计方面,凡是入门者必须具备会计的从业资格证和注册会计师证,根据工作的难度和复杂程度分为不同级别的会计证。对于具有强烈法制性的纳税会计来说,纳税会计的理论知识更加繁多和精细,这些知识理论中除了基本会计学科的知识外,还有浩如烟海的法学知识。因此,必须提高对会计监督从业人员的从业资格考核,增加对从事相关工作人员的理论知识的考核和实践技能的考核。对已经上岗就业的人员定期进行工作水平考核,对于水平高低职位的工作人员应给给予升职奖励,对于水平低高职位的工作人员应给予降职处分。由于会计监督的职务类型众多,因此,在考核过程中应给对工作人员进行如下的几种分类:分经验型人员、理论型人员、实践型人员,对于不用类型的员工应给给予其最擅长的岗位,各尽所长,才能充分提高会计监督的工作效率。

4.改善企业的管理体制和提高企业的科技水平

企业的会计监督水平与的管理体制和企业的科技水平是分不开的。因此,企业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运用新型会计监督模式来满足时代要求。因此,提高企业员工的会计监督理念是根本。定期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将先进的会计监督理念深入人心。改变企业传统的管理机制,实现资源的高效合理配置,促进利益的最大化分配和使用。围绕会计监督中关于企业成本控制的各种理论基础,制定一套完善会计监督系统管理体制,用规定和制度约束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各种行为,从而从根本改善企业的发展状况,提高会计监督的应用水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发展人才战略,引进关于会计监督的人才。运用先进的会计监督设施,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利用核心技术降低成本费用,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代替落后的人力,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实现企业追求经济效益的目的。

五、结论

随着经济和时代的发展,现代企业的竞争趋势尤为激烈。企业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达到时代的要求,运用符合代要求的管理理念来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实现企业新型的会计监督模式,是会计监督目标更加清晰、会计监督机制更加有效、会计监督更加丰富,这样企业才能实现真正的资源配置和权力配置的相互支撑局面,为企业的财务资源分配提供更大的空间,使权力分配更加平衡。任何不服从社会市场经济规律的企业终将被环境所遗弃。只有改变陈旧的会计监督模式,改善企业管理制度,才能真正地将企业的价值考虑在企业会计监督模式中,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保障企业的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永松.现行会计监督体制对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效用分析[J].中国总会计师,2013(07):136-137.

[2]杨柳.现代企业制度下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J].经营管理者,2012(14):238.

[3]孟祥雪.浅析现代企业会计制度下会计监督的问题与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5(15):206-208.

会计如何监督管理篇4

 

关键词:企业管理 管理会计 重要性 

 

众所周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也逐步趋于成熟。对于谋求价值最大化的企业来说,管理当局是企业目标的实施者。这就决定了管理当局希望企业会计站在有利于企业自身发展的立场,寄希望于会计和管理当局立场一致,产生出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协同效应。另外,因为现代社会的经济交易趋向于复杂化,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会计记录、计量、报告都会对管理效率和最终的经济利益分配,带来明显的经济影响。企业管理当局希望在任何情况下,会计活动都能服从于企业的利益需要。由于会计和企业管理当局之间处于一种雇佣契约关系,加之人们普遍认为会计人员在一个机构中处于一种相对从属地位,就会计的职能定位形成以下观点:一、会计的本质是一个信息系统,其职能就是反映经济活动,为有关方面提供管理信息;二、会计的监督职能因为缺乏必要的独立性而流于形式,不具有实际意义。 

从会计产生的历史来看,无论是原始社会的结绳记事,或是后来在地中海兴起的复式记账,还是发展到今天的会计电算化,会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源都归溯为人类记述经济活动的需要,“客观反映经济活动”是会计产生至今一直没有改变过的最基本的职能,这一点不容置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会计职能如何准确定位,是我们需要探讨的一个问题。 

我国的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市场经济体制,任何一个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动必须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要维护国家整体利益,任何一个经营者都必须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谋求经济效益,实现资本的保值和增值。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机制发挥主要作用的经济,企业要在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现代企业的特征之一是现代化管理,科学规范的管理是现代企业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作为企业管理核心的财务管理是有关资金筹集、投放、运用、收回和分配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基本都是通过会计来完成,处于这一个核心的位置,如何发挥其在一个管理组织中的工作效能,确保微观经济信息与宏观经济信息之间的协调与沟通,满足相关利益团体各方面的需要,使企业能够实现资本的保值和增值,最终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基于实现这些目标的需要,现代企业管理中会计职能需要强化以下三个方面: 

1.会计要强化核算职能,规范会计行为,确保会计信息质量,客观地记录和报告企业经济活动与经营成果,提供管理需要的财务信息,在财务指标的构建、信息的分类与报告等方面,要充分满足考核投资者对经营者委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以及资本保值和增值情况的需要,同时满足社会广泛的利益团体对企业了解的需要。

2.会计要强化管理职能,从企业经营看,随着我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形成,各种市场机制如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等的调节作用将得以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运行的主体,其经营行为、经营业绩等无疑要受到这些机制的调节和约束。对于任何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实现经营目标,必须不断优化经营管理、改进产品质量、降低劳动耗费。为适应这一要求,会计除及时提供完整、可靠的核算信息外,更要充分发挥其对经营的预测、决策职能。进而言之,会计应在做好核算的同时,参与市场调研,广泛搜集环境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运用特定方法,对市场供求趋势、价格变化趋势等进行合理预测,提出优化企业生产经营的备选方案。在此基础上,运用现代决策方法,对各备选方案的经济性、周期性进行分析论证,编制决策会计报告,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为企业管理提供多方面服务。 

3.会计要强化监督职能,目的在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完整,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其监督体系构成分为两个层次,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即自我约束和监督,着重对单位经济过程的会计监督;外部会计监督,着重对单位经济活动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会计监督,包括行政监督即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的监督。社会监督,主要是社会中介机构的会计以及个人检举制度的监督。由内而外形成经济行为—会计监督—内审监督—企业外部监督的监督体系。更加完善和强化了会计监督体系,加大了会计监督的力度。会计监督作为法律监督的一种形式,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也经历了全方位的改革和调整。为适应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会计监督体系,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转变确立,其目标由维护国家的财

[1] [2] 

政财务利益转向微观主体利益和信息真实;监督主体由单一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转变为企业内外结合的多元主体;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科学严密的监督体系和监督机制。并通过加大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使会计监督更具有现实性。 

会计监督的内容与其目标和要求相联系。在计划体制下监督的内容着重合法性监督,即企业是否符合国家的财经纪律和财经制度,符合国家作为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要求。多元利益主体的出现使监督的内容和目标发生改变,会计监督不仅要符合国家而且要符合投资者、债权人的利益和要求,同时由于会计处理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会计政策成为监督的主要依据之一。在具体的监督内容构成上,包括企业内部会计管理体系、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会计账务处理程序制度、内部牵制制度、原始记录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产清查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分析制度等,通过这些会计监督体系的有效实施达到严格控制、有效监管,保证企业健康、长远地持续发展。作为企业会计监督在整个监督体系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保证作用。 

综上所述,现代会计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门,是信息社会中通过对包括财务会计信息在内的经济信息的优化与利用,以期实现对既定目标的关键性管理工作,其职能定位,由单纯的反映和监督经济业务走向全面的综合管理,是实现企业财务会计与经营管理双重目标的要求,同时也是实现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与企业利益相互协调和统一的必然要求。 

为了进一步推进公司治理中管理会计的改革与发展,应当十分注重会计系统的环境因素、管理制度的创新及会计信息所具有的内在性质。为此,要对公司治理与管理会计方法进行创新,从而促进公司管理的进一步规范化。 

会计如何监督管理篇5

人们都把会计的职能之一监督经济活动,称之为"会计监督"。新修订的《会计法》第四章专门讲¨会计监督",但从其主要内容来看,所讲的则是对会计工作的监督,虽然二者有一定的联系,但其监督的主体与客体均不同,是两回事。对两种不同的事,运用同一个概念进行表达,在讨论问题时容易产生"问花答瓜"的现象。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笔者把对会计工作的监督称之为"监督会计",以便讨论问题。当然,最好的办法是运用不同的概念进行表述。

回顾历史,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曾经出现过"要算政治帐,不算经济帐"和"三年不算帐,钱也不会跑到国外去"的局面,会计监督荡然无存;对照现实,改革以来,则出现了会计工作基础薄弱、会计工作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历史与现实均告诉我们,我国经济生活中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无论是会计监督还是监督会计问题始终存在,付出了难以估量的"学费",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特别是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们以后,又对会计监督与监督会计提出了许多新课题。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回答这样一些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不要加强会计监督如果要,它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会计监督在内容和要求上有没有变化如何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会计监督更为重要的是为什么当前必须强化监督财务会计工作,其原因何在应当怎样进行要做好会计监督与监督会计工作,有哪些会计理论问题需要我们重新加以认识和明确妥善解决上述问题,既有利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也将对今后会计工作产生积极影响。基于此,本文想就这些问题提出粗浅的意见。

二、关于会计监督

新修订的《会计法》没有明确提到会计监督职能的问题。目前,有的同志也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已不具有监督的职能。对这个问题应如何看我们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是否具有监督职能的问题,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际问题,应持慎重的态度。否则,可能重犯大跃迸和时期那样低级的错误。实际上,会计自诞生之日起,就同简单管理监督(为富有家庭和有关组织记录、监督财富以及纳税情况)联系在一起。在今天,也就是在市场经济所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环境下,会计监督不仅存在,而且它所要履行的是一种现代管理所需要的监督。

《决定》中指出:"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核心。要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职责,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于是有人会问,为什么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

何以才能做到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并便公司朝着既定的目标发展会计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会计要不要和怎样发挥其监督的职能

公司制作为现代企业制度中一种普遍又有效的组织形式,它最大的特征是"两权分离"。历史与现实均表明,任何经营管理体制的设计与运行都有利有弊,公司制也是如此。在当前生产力水平及其所决定的思想意识水平和行为上,公司制企业就存在着这样一些矛盾或问题,一是所谓的问题;二是合约的不完善问题;三是人的机会主义行为问题;四是信息不对称问题,等等。如何解决上述矛盾与问题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也就应运而生。所谓公司治理结构,按照一般说法,是指公司内外部的一种契约或制度安排,即指一组联结并规范所有者(股东)、支配者或经营者(董事会)、管理者(经理)、使用者(1人)相互权力和利益制度的安排。通过公司治理结构安排,它能使资产在诸方面的权利分离的状态之下,严格受到资产责任的制约,从而达到诸方面利益的均衡,以保证效率的提高和交易成本降低(经营制度的运行成本)。关于公司法人治理是公司制的核心问题,从这里得到了解释。

怎样才能便公司治理结构安排达到预期目标关键问题是公司治理结构中各有关方面的责权利的安排,除了进行定性的描述,也就是通过有关的制度(合约)进行安排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数量的规定性,从质与量的统一中进行把握。否则,就难以操作,更难以进行考核与评价。实际上,企业作为一个契约的结合体,它包括签约、履约、计量和评价、再签约等一系列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的计量、评价与监督工作都离不开会计。会计作为二个控制信息系统,它在减少信息不对称,以使所有者及债权人掌握更多信息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它是企业得以运行的重要一环。这样,会计在现代企业制度中的作用也就凸现出来。完全可以这样认为,没有现代会计在反映基础上所进行的监督,也就不可能有现代企业制度,二者共生共长。

那么,会计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应监督些什么具体地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公司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在反映基础上进行监督。公司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而利润的多寡是被公司经营管理活动各方面情况所决定的。针对国有企业的现实状况,《决定》要求每个企业必须重点抓好成本管理、资金管理、质量管理,这是切中时弊的。上述的各种管理都离不开会计,因为企业会计系统的每个环节均是一个控制过程。此外,会计还可以对公司的损益进行独立衡量。会计上的利润指标及其占有资产百分比指标等等,虽不是十全十美,却具有"独立性"和可加以证实,是比较客观的。

(二)对经营管理者的业绩进行考核、监督与评价。经营管理人员是受雇用的,要使公司能够有效地运行,管理者必须尽心尽责,因而对管理者进行必要的监督,这是公司治理结构中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应用什么方法和手段对经营管理者进行监督十分重要的是要对经营者的业绩进行考核与评价。如果不对经营者经营业绩进行考核与评价,我们所说的对经营者的监督也往往会流于形式。

为此,应当建立科学的企业经营者评估机制,并应着重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评价指标,即以什么标准进行评价;二是评价体系,即由谁对企业家进行评价,等等。

同我们有关的是评价指标问题。在指标设计上应当注意规模评价与效益评价相结合、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宏观评价与微观评价相结合、短期效益评价与长期效益评价相结合等原则。但现实上企业经营业绩的考核与评价指标一般应以财务指标为基础,如会计所提供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动信息等指标,均是经营业绩的重要指标。会计可以通过提出这些指标,反映情况,回答是否完成任务。这就是会计的监督。

(三)对物质利益分配的执行进行监督。谈到这个问题,有一点必须进行全面认识,也就是如何准确地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问题。现在有些学者巳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计划经济体制相比较,它不仅是一种分散决策、通过价格实现资源配置的机制,更为本质的东西是激励和约束机制在资源配置的背后起根本性作用。

市场经济的确是一种分散决策的过程,每个人都可以充分地利用自己所观察到的信息,把从一个脑袋的决策变为千百万个脑袋的决策,这是同计划经济一大根本的区别。但人们为什么愿意发现、获得并利用信息(这里所说的信息,除了专家这一重要知识外,还包含在经济活动中那种分散在大众的、非专业的本地化的知识"本地信息",它们是创造财富的重要源泉),是因为它可以从中得到物质和精神上的回报,这就是市场经济背后的激励。

约束指的是权力要受到约束。具体到市场经济里,决策者必须对自己经济决策的后果负责。约束问题在生产活动中是非常明确的,你只能花你有的钱,亏了自己要负责。经济学里所研究的"道德风险"就包含了正激励和负激励,后者指的是经济约柬。

要把市场经济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变为现实,涉及到方方面面。也就是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给予广大人民对生产和创新提供非常有力的激励,同时它又对经济决策者有约束。现在看来,这个事情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样简单,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制度创新,有着很多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要突破。

按照国外经验,激励与约束机制,主要是要处理好管理者的报酬问题。一般做法是通过同管理者订立管理报酬契约,其核心是通过赋予经理一定的剩余索取权,以控制等方面的问题。管理报酬契约在实际中由许多具体形式所构成,一般有:(1)固定工资,事先在契约中规定,一般同企业实际业绩不挂钩叫)年底分红,股票认购权、股票升值权、限制性股利计划、业绩单位以及业绩股票等这些依经理的实际表现如何而定的报酬形式。经理的业绩越好,则这些报酬形式对经理的价值越高。这些报酬的形式各有利弊,只能取长补短,结合运用。现在全国比较关心并在讨论的是股票期权制问题,它能否为我所用它同会计的监督有无关系。

股票期权制作为一种外来品,有无借鉴的意义,这需要在把握股票期权使用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迸行具体分析。股票朔权这种特别的安排,它被称之为"金手铸",按照有关资料说,其优点是多方面的。首先,股票期权这种安排授予经理人员按照既定价格在规定的期限内购买公司股票权力(除特殊原因外,这期权本身不能转让)。朔权被授予时的价格称为"施权价",这个价格通常就是股票价格,也可以是另行约定价格。道理很明白,对于股票期权的受益者来说,当然希望股票上涨,这样他们就可以以较低的施权价购买股票,再以较高的价格出售,从中获益,从而迫使企业经营者努力改善经营,提高效益,通过企业的持续发展来实现本身利益的最大化。这就是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一面。还由于这种期权计划至少要在一年后才能实现,而公司股价又是长期盈利能力的反映,因此,股票期权计划还具有长期激励的特点,能引导经理将公司经营目标定位于中长期,而不仅仅是追求短期效果。这就将企业经营者的利益和企业利益牢牢地锗在一起,起到了激励和约束的双重作用。此外,股票期权还有其他优点,如公司无需提供现金就能起到激励作用;将企业经营者的薪酬"镑"在公司业绩上,这有利于克服"内部人控制"现象;有利于国家生产要素产权的明晰(能使企业家作为生产要素迸人分配),真正"拷"出企业家的价值,等等。总之,通过股票期权这个"金手烤"才能做到用一流待遇吸引一流的人才,用一流人才建设一流的企业,从而实现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双赢,企业效益和企业家权益双赢,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股票期权不是一项孤立的制度创新,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改革政策。最主要的有:要实行股票期权,就需要对企业职工持股制度,尤其是对内部职工股流通和转让、股票回购问题进行必要政策调整;股权激励是从成本中列支,还是来自税后利润,现行税法中本明确规定,因而必须明确说明。所有这些,都必须按中国的国情进行改革。从会计的角度来说,怎样有效地对企业的期权计划实行有效监督,特别是在我国证券市场还极不完善,股票价格与公司业绩并不高度相关等的情况下,会计核算与监督肩负着重任,有着许多问题需要重点加以研究。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会计监督仍然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而且同以往的简单管理监督对比,其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是一种现代管理所需要的监督。基于会计在现代企业制度中的重要作用,有的学者提出,现存的企业理论是一种狭义的企业理论,应当构建一个包括会计理论在内的广义企业理论,这是非常重要的意见。

三、关于监督会计问题

前面已提到,企业是所有者、经营者、政府、债权人以及消费者和公众之间一组契约的集合点。在这些契约中,会计数据及其监督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会计数据是由会计人员生成的,这里就存在着这样的前提,即会计必须以独立、客观的观察为基础,在不受其他管理人员控制的前提下提供客观、公正的会计信息,才能切实做好会计的监督工作。那么,难点在哪里呢由于现代企业制度,正如我们前面所指出的,企业的所有者同企业经营者是分离的,从而出现了所谓两种控制主体。它们之间的物质利益既有一致的地方,又不会完全一致。就后者而言,它们之间的期望值和目标会产生重大差异。作为经营管理人员组成部分的会计人员,也是"经济人",也同样存在着动力激励和约束问题。由于利益驱动,任何环境中的会计人员总是会偏向于企业的利益,有时甚至会为企业的利益不择手段。具体地说,在不受约束的情况下,会计人员总会选择有利于企业的会计方法,甚至会采用欺诈性手段。这就是当前会计工作中所存在问题的"症结"。应如何解决我们认为,在公司制企业中,不是简单地实行会计委派制就能奏效的,重要的是要研究监督者必须接受监督的问题,即我们本文前面提出的监督会计问题。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理论及历史的经验教训,监督会计的工作必须多管齐下、全方位地进行,要防止"真空地带"或是"监督的盲点"。从内容上来讲,既要包括会计人员行为的规范,又要有会计程序与方法的规范;从方法手段来看,既要有法律与行政的手段,又要有经济和道德的手段;从监督的主体来说,除了会计人员的自我约束外,又要有政府的监督、社会的监督和企业内部的监督,等等。新修订的《会计法》对监督会计已作了明确又具体的规定。不过,有些问题还可以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便落实《会计法》:

(一)会计人员的自我监督(约束)问题。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生成的,会计信息的客观、真实、可靠性的关键一环在于会计工作人员的自身。会计人员如何才能做到自我监督相当重要的方面必须加强会计行为的研究,而我们以往在这个方面是很薄弱的。它至少要回答的问题有:何谓会计行为、会计行为要素、会计行为主体、会计行为客体、会计行为优化目标,如何才能实现会计行为的优化,等等。这样才能有利于会计人员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二)会计人员市场的培育问题。通过社会对会计监督是十分必要,但光靠社会审计是不够的,应有多种办法。比如说,我们还应当注意高级会计人员市场的培育。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劝说法及竞争机制对会计人员的监督作用。

(三)企业内部监督会计问题。对于企业内部的监督会计问题,现实有一种说法,认为它就是内部控制。诚然,内部监督会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内部控制的内容丰富,它还包含内部管理控制等方面的内容,二者不是同一概念。在理论上必须搞清楚内部控制、内部会计监督、监督会计、内部审计等之间的关系。因为理论上的混乱必然会造成实践的盲目。更为重要的是,内部监督会计的工作还应该具体与制度化,以便利操作。

四、对相关会计问题的认识

现代企业制度对会计监督所提出的要求,它会涉及到对许多会计理论问题的认识,这里就相关的两个问题提出我们的一些看法。

(一)对传统的会计模式如何评价。传统财务会计模式在会计的程序方面的主要特征,是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以权责发生制为确认基础。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特别在物价变动的情况下,历史成本的计量属性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批评和指责,在现代企业制度的条件,对此问题应当如何现实地辩证地看待

在上面有关问题的讨论中,我们曾经指出,要解决现代企业制度中的问题的各种措施之一,必须运用激励与约束机制。在激励机制方面,管理报酬契约不失为是一种调解股东与经营者利益冲突的一种契约。但管理报酬契约的激励作用离不开财务会计提供对经营者的业绩计量的信息。如何提供这种信息这一点对财务会计的程序,特别是计量与确认产生了重大影响。管理报酬契约,无论是年薪制还是股票期权,决定经理收入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企业会计收益的数字,这就要求会计所提供的收益信息能够实事求是地反映出经理的努力程度及其努力所形成的经营成果。因为会计收益的信息与实际经营成果的辆合程度越高,则报酬契约的效益也就越高,成本也就越低。历史成本的计量属性在这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可以避免会计操纵的现象。只要存在利益差别,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就不可动摇。当然,对有些会计项目,由于情况的变化也可采取现值作为计量属性,如有价证券的投资就是如此。

管理报酬契约除了必须选好计量属性,它对会计利润的计算方式也会有所要求。目前我们所选择的报酬契约是应计制(权责发生制),这可以避免收付实现制所造成的利润数字波动所引起的成本的提高。这里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制定管理报酬契约中,有关会计数字的计算程序与方式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谢德仁博士所提出的企业剩余计量规则契约安排的范式是:政府享有会计规则的制定权,企业经理享有剩余规则的的制定权。

会计如何监督管理篇6

1.由于国有资本所有者缺位,难以形成明确而有力的出资者财务监督主体

一方面,作为国有资本出资人或出资人代表的政府部门、上级单位等并不是

真正意义上的出资者,这种国有产权不明晰或“所有者缺位”导致无人或无力真正担当起经营者实施产权监督的职责。另一方面,派入到企业担任董事、董事长、总经理、监事会主席的国有资产产权代表由于自身并不是真正的资本所有者,而是“官员身份”的干部,其对管理实施监督的内在动力并不是来自产权激励,而是来自作为一个“官员”责任,但这种责任在提供的奖金和各种隐性收入面前往往是无能为力的。由于此,管理者受不到严格有效的制约和监督,“内部人控制”的产生和强化就是自然的事了。

2.财务工作受“内部人控制”,财务监督流于形式

由于国有资本所有者缺位,国有资本缺乏人格化代表,所以没有人能真正对董事会工作进行评价和监督。这样董事会就往往以企业局部利益或自身利益出发对经营者实施监督,尤其是董事会成员以内部董事为主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因此,当前不少国有企业出现经营者违反财经法纪和财务制度,财务管理混乱,会计工作秩序紊乱,会计信息虚假的现象就难以避免。

3.财务监督缺乏有效的监督实施机制

最明显的是:企业内部审计、审计委员会、财务总监、监事会给予财务监督有关的各项制度建设(如内部控制制度)难以健全;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和监管制度严重不足;企业外部市场(如经理市场)机制,特别是股东利用资本市场“退出与接管”机制对企业经营者施加监督力量非常有限。

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1.改变国有股“一股独大”现象,推进股权结构多元化

按照国有资本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加快国有企业股权结构多元化进程,股权多元化有利于形成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解决国有股一股独大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国有企业可通过出让部分股权让不同利益相关者参与进来,实现股权结构多元化。具体就是实行国有股减持。国有股减持主要采用国有股存量发行的方式。通过国有股减持可以改变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弊端,优化股权结构,推进股权多元化进程。

2.完善董事制度

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无论是借鉴国外何种模式,重视和发展董事会的积极作用,对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企业内部财务监督始终是一个重要的方向。当前,完善我国董事会制度,应着重从如下方面入手:

(1)逐步建立定位合理、投资者信任的独立董事制度。

(2)从制度上保证董事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首先,要保证董事会对经理层的相对独立性。其次,要完善董事会决策制度。第三,积极探索经理的产生程序和实现市场化配置的途径。第四,在董事会内设立专门委员会。

3.强化监事会的监督

要强化监事会的作用,关键是保证其有足够的独立性。这就要求监事会组成人员应以外部监事为主,监事会成员的任免、收入、福利及其执行监事所需的费用应由股东大会来决定。另外,对监事会中的内部职工代表,他们的职位管理及待遇等也应独立出来,具体的处理事项可由监事会和管理层协商后再确定,以确保监事会的独立性。

三、构建财务监督机制

在确立构建国有企业财务监督机制的基本思路之前,首先应明确构建国有企业财务监督机制的目标和原则。

1.构建原则

(1)政企职责分开。政企职责分开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确界定和处理政府部门与企业关系的重要原则,也是规范政府对企业财务监督行为的基本准则。

(2)政资职能分开。政资职能分开是理顺国家的行政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重要原则。《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就明确提出了国有资产产权管理必须“按照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分开的原则”进行。同样,构建国有企业财务监督机制也必须遵守这一重要的改革原则。

(3)企业财产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分离。企业财产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分离的原则是贯穿我国企业体制改革的一项基本指导思想,也是正确处理国家与企业原则关系和实施产权监督的重要原则。特别是两权分离后,企业可支配其法人财产和对外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这不仅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也使企业既作为监督主体又作为监督客体的双重身份变得的更加明确。

(4)资本保全和维护所有者权益。针对我国国有企业中存在的资本金和所有者权益概念的种种模糊认识,提出资本保全和维护所有权益,将有利于保障所有者权益,有利于企业实现自负盈亏。

2.构建思路

按监督关系构建国有企业财务监督机制。任何企业,不可能在经济社会中孤立的生存与发展。现代企业,从筹资设立到最后分配清算,无时无刻不与企业内部和外部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发生资本、经营、生产、市场、分配或行政的、产权的、经济的、法律的等各方面的关系。在这些关系的基础上,特定的监督主体与监督客体之间形成特定内容的监督与被监督关系。

3.国家作为出资人对国有企业的财务监督

由于所有者缺位,从而未能建立起国家作为出资人对国有企业的有效约束和监督机制,导致大部分国有企业出现了“内部人控制”现象,国家作为出资人的意志和利益被架空,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主要源于国有资产的全民所有和国务院受托管理体制下,层层委托和各行政部门共同参与管理国有资产。

4.国家出资人日常监督

对于基层国有企业来说,其面临的直接出资人只是国家授权投资机构,但国家授权投资机构只是国有企业出资人体系中的一个层次,如其本身得不到应有的监控,那么就很难保证其能完全按真正出资人的意志行事,履行好产权监督职责。所以,从国家出资人产权监督的整体看,应把好每个环节的监督关,做到逐级监控,逐级到位。具体包括:(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的监督;(2)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对国有资产授权投资机构的监督;(3)国有资产授权投资机构对基层国有企业的监督。

5.企业内部职能部门财务监督体系的构建

企业的会计部门、审计部门是专门从事企业内部日常财务监督的最关键和最基础的部门,因为大量的财务收支事项的核算和监督及财务信息的生成都离不开这些部门,其他财务监督都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再监督。在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的制度监控机制后,大量的、具体的、动态的会计监督和内部审计监督就成为影响企业内部财务监督成效的关键。此外,直接监控财务收支活动的还有财务总监。其中,会计部门兼有核算和监督职能,财务总监兼有管理与监督职能,这两者既处理财务事项,又履行监督职责,是非专职财务监督部门;内部审计部门以独立性或超脱性立场专门从事财务监督工作,是专职财务监督部门。此外,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通过审核财务报告和评价经理层,间接监督财务收支活动,也是比较独立的财务监督部门。其中,财务总监是在董事会统驭下参与企业财务管理与监督;会计部门为管理层服务;内部审计部门(隶属于董事会)体现出董事会的监督职能。可以说,这是公司治理与企业管理机制的具体结合。而如何最大限度的提高相关职能部门监督效率和如何搞好各监督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发挥整体监督效果就是本文所重点考虑的。

(1)国有企业财权向经理层倾斜。我们知道,企业治理层不同主体享有不同的财务权限,公司法、公司章程和有关制度契约中都一般划分和明确了出资者、董事会和经理层各自的财务权限,但对各主体享有的不同财务权限只是做了笼统地说明,而对财务权限如何进一步细化,没有作出明细的规定。实际上,出资者财务权限多为重大决策事项或一些总括性规定,日常大量的财务权限基本是分配于董事会和经理层(包括财务经理)。

(2)引入财务总监作为解决问题的对策。财务总监是由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派入到国家授权投资机构,和由国家授权投资机构派入到国有独资、国有控股企业中,代表出资人专司对派驻单位财务活动履行监督与控制职责。

财务总监是现代企业内部约束机制和管理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财务总监构成现代企业内部约束机制的有机部分,在内部约束机制运行中发挥财务监督职能。这种监督具有及时性、有效性、经常性和自觉性特点。另一方面,财务总监还具备一定的管理职能。表现在:财务总监要在企业资本的投入、资金的筹集、调配、费用成本、利润分配及财务计划、财务考核、会计组织运行等许多财务会计工作和财务活动中与经营者一起共同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管理功能。

财务总监具有财务监督和管理双重职能,其中监督职能是本质,管理职能是实现监督职能的途径。

建立财务总监与总经理的联签制度。对数额较大的支出,必须要有总经理与财务总监双方都签字才能有效。

会计如何监督管理篇7

关键词:廉政体系会计监督职能发挥建议

一、目前廉政体系建设中会计监督的现状

目前在廉政体系建设中,许多单位虽然也能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对经济业务进行反映,开展会计监督,但是许多工作还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笔者认为主要在于:

(一)财务组织机构不够健全影响会计监督职能发挥

一是人员设置存在问题。根据省以下“三定”方案,许多部门在机构设置时,一般不单独设立财务机构,而是附属于办公室,现行会计组织机构的负责人往往是由办公室主任担任,而办公室主任很少是专业的财会人员,财务部门又受业务繁杂,工作量大,地位不高的牵制,许多单位对财务与会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把会计人员当成“付款员”的角色,造成会计人员对单位的重要决策、业务工作以及单位重要决策的过程和结果都缺乏了解,因此直接影响了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使会计监督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二是岗位设置存在问题。存在不合理兼岗现象。按照《会计法》的规定,关键不相容职务一般包括: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业务经办与稽核检查、授权批准与监督检查等。但在实际工作中,基于编制有限、人手紧张等原因,许多单位都有不合理不合法的兼岗现象,不相容职务未能合法合理分离。比如,有些单位出纳兼任记账,有的单位出纳兼任档案保管,有些单位记账兼任复核等等。

(二)财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影响会计监督职能的行使

机构的专业性不强,尤其是县一级单位会计人员人数更屈指可数。人力资源结构中,会计专业技术人才较少,特别是高级职称人才更是廖廖无几,会计人员专业技能和政策水平普遍不高,影响了会计监督职能的行使。各地普遍存在财务主管人员将主要精力放在记账、算账上,对下属核算单位的业务指导不够,对内部整个会计基础管理工作和财务管理制度的监督检查不够得力的现状。由于受到人、财、物等因素的影响,目前会计监督的综合决策水平不高,直接影响了会计参谋作用的发挥。报表的数据分析不到位,财务分析对存在的问题、财务状况、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缺乏深度,不能客观、深入地反映财务收支状况与存在的问题,有效地监督经费收支活动,不能很好地为领导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信息。

二、如何实现廉政体系建设中的会计监督

会计人员在单位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既是领导决策的参谋,又是单位财务的管家,在实践中如何加强会计监督职能,使之在廉政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是每一位会计人员都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不断推陈出新,研究并尝试合理有效的管理模式,才是会计监督职能实现创新的关键。

(一)通过加强人员力量,健全会计监督的组织机构

要加强会计监督职能,就要突破现状,在内部机构设置上进行适当调整,加强县一级会计人员力量。建立县以下基层单位不另设财务人员,而是从干部队伍中抽调一批政治、业务素质较好的财务人员组成新的财务管理中心或是后勤中心的财务管理体系,统一完成各项财务工作。要增强单位财务统一核算,统一管理的力度,杜绝多头管理和“小金库”的行为。依托专业、独立的会计机构,有利于强化财务管理监督职能,实现职能转变的创新。

(二)通过完善内控制度,构建会计监督的基础规范

要增强单位财务统一核算,统一管理的力度,杜绝多头管理和“小金库”的行为。建立一套内控严格、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同时提高内控制度的可操作性,避免控制失灵。要实现制度创建,首先要在收费管理、票据管理、财产管理、经费收支管理、车辆管理等等方面建立起可行的内控制度。并对现行制度中口径不统一的制度逐一进行清理,确立统一标准。如对罚款收缴的统一,可以达到规范自身执罚行为;对减免政策的统一,可以达到削减管理人员的权力,防范不廉洁行为发生;

对财产管理的统一,可以抵挡干部贪图蝇头小利的私心。要建立健全专项资金管理长效防范机制,建立健全专项资金申报论证分析制度,按照专款专用的原则,做好资金领用报批。组织业务人员对专项支出范围进行论证,对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指标进行科学的量化分析,确保专项资金发挥较大的经济效益;要建立监督问责制,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要有专人负责管理,事中要搞好监督;要建好专项资金管理账册,针对支出与用款预算难以一一对应的问题,实行专账管理,及时调整。总之,要使良好的“内控制度”贯穿于会计监督工作的始终,以达到防腐倡廉的目的。其次,要狠抓制度的落实。规范的业务处理,标准的核算方法,能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制度的落实要和责任制结合起来,只有责任到人,严格考核,才能将内控制度落到实处。

(三)通过利用信息平台,提高会计监督效能

加强会计监督职能一定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现有的信息化平台是最好的载体。在政务系统内开辟财务管理信息模块,将本局财务收支状况以动态的形式在系统中体现出来。所建立的财务管理模块涉及的内容应包括日常公用及专项经费的收支审批程序、工资管理、社会保障经费支出、固定资产购置领用保管等内容,实行逐级审查,网上审批等。通过增强财务收支透明度来实现公平、公开、公正的会计监督。能过这样的方式,一是让领导干部了解单位资金使用动态,及时掌握各下属单位的第一手财务信息;二是给领导干部统筹管理合理安排资金,提供了有效的决策依据;三是提高干部增收节支的自觉性。

三、结束语

实践证明,会计监督职能已成为廉政建设系统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会计人员作为会计监督职能的执行者,应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单位的经济管理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自觉地维护财经纪律,当好“廉帮手”,做好“廉管家”,尽职尽责地在廉政体系建设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从而进一步推动单位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会计如何监督管理篇8

【关键词】政府监管会计信息质量客观要求

近年来中外资本市场上众多会计舞弊事件的发生,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后果和社会资源配置的无效率,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和对资本市场的信心,这些事件告诉人们,加强会计监管工作刻不容缓。

一、政府监管会计信息的必要性

目前,无论国际还是国内会计信息质量均不尽如人意,究其根本原因,经济利益的驱动。经济行为的发生本应按着成本—效益的原则。根据经济选择理论,当理性的经济人从事会计违法、违规行为所得到经济利益大于其成本时,如果没有外力的约束,其就会选择违法、违规行为。这种外力的约束,就是会计监管。作为监管者至少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地位独立,与被监管者没有依附关系和利益联系;二是具有法定的权威性和强制力,能够对被监管者进行强有力的约束和制裁。政府恰恰具备以上条件

1.会计市场对政府监管的客观要求

政府监管是修补会计市场失灵必不可少的要素,适当的政府监管有助于改善会计市场,进而可以消除或减轻市场失灵。

斯蒂格利茨(stiglitz)认为,政府的两大特征是:(1)政府是一个对全体社会成员都具有普遍性的组织;(2)政府拥有其他经济组织所不具备的强制力。同时,他把政府监管划分为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在生产方面,政府可以凭借它的特征优势影响“如何生产”;二是在消费方面,政府可以凭借它的特征优势影响“如何分配产品”。多年以来经济学一直把实现“帕累托最优(praetor-optimality)”作为评价市场机制的标准,即“任何改变使至少一个人状况变好,而不会使其他人变坏,这种可能性不存在了,称这时的市场状态为‘帕累托最优’”。实现“帕累托最优”是会计市场的目标,同样也是政府的愿望,因为会计市场实现“帕累托最优”至少不会给政府带来损失,并且同时还会给政府带来效率,例如,可以提高税收。正因为如此,当会计市场出现失灵时,除非采取政府监管的方式,否则不会有更好办法。

2.社会政治对政府监管的客观要求

根据利益集团理论,一种行业是在各种利益集团的存在下运作的,这些利益集团将向管制不同的数量和类型立法机关游说,以有效地帮助他们保住利益。会计监管机构作为监管规范得以实施的工具,往往试图在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平衡利益集团各方的需求。监管是一种商品,它既有需求也有供给。作为缔约方或潜在缔约方的各个利益集团,为了谋求契约的持续必然会对文化背景中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各个因素进行考虑,其中包括对政府援助和法律援助的要求,即监管需求。

在我国,政府管会计既是一种历史传统,又是一项法律规定,同时也是大力整顿和规范会计秩序,有力惩治会计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保护广大人民利益的必然要求;而会计工作的普遍性、会计信息的社会性、会计作用的国际性无不促使政府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会计,以至于前总理朱鎔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会计工作,并分别从深化会计改革、加强会计监管、推进内部会计控制和培养新型会计人才等角度对会计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二、我国政府监管的现状

在我国,政府通过实施会计报告条例、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等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管制,在管制中表现形式是政府的行政管理而非职责清晰的专门机构管理,在现实操作中存在许多管制的现象。会计领域存在多个政府管制机构同时进行管制,而这些管制机构分别又对多个领域进行管制的情况;而且政府对会计信息管制机构的设置及其职责规定并不清晰。如对股票、期货、债券、证券投资基金的管制中,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计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地方政府都有相应的行政授权,而地方政府、人民银行等又有其行政管理、金融管理等使命。政府监管职能相互交叉,政出多门,容易出现所有权“越位”与“缺位”并存,各机构有权利但没有责任,可以抢着“管”企业,又可以在有问题的时候不“管”企业。在这种多头行政管理中,部门本位主义使各种行政监管很难充分协调,会计监管不能融于市场。由于分工不明确,职责重复,实务中各自为政,导致重复监管,甚至在监管问题上相互冲突,弱化了政府监管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另外,在这种管制中,政府的公共管理活动往往与其经济事务的监督交织在一起。作为理性的行为主体,政府的管理人员可能会利用职权进行权钱交易;加之我国并未彻底实施对政府行为的可问责机制,腐败的滋生将成为必然。

三、完善我国政府监管会计信息的方法

1.强化监督体系

会计信息失真之所以发生,无疑是监督环节缺失所致,如果每个监督环节都正常的发挥作用,虚假的会计报告是不可能出现的。因此,应当完善监督体系,让所有监督环节与企业会计信息形成一个联合监督网络。及时建立企业会计信息异常调查制度,如果企业的会计信息比同类企业或以前年度出现异常变动,应列入会计信息检查名单,进行会计信息稽查。大力推行财政、税务、工商、证券监管部门的监督信息通报制度,全方位对企业会计信息实行监督。

2.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定时期法律环境的具体情况。如果会计法规缺乏科学性,就会为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判断带来困难,会计监督得不到有效实施,会给不法分子钻法律空子。因此,应不断完善以《会计法》为中心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制定有关实施细则及配套法规制度。建立惩处机制,加大法律法规的处罚、赔偿和执行力度,对违规违纪的单位及其连带责任人予以曝光,加大造假成本。另外,对一些行业性、地方性较强的会计业务,应尽量在有关会计法规中予以明确,增强其操作性。

3.建立对政府监管者的问责机制

政府监管虽然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但是由于没有监管的利益驱动,没有监管的积极性,可能存在懒惰或消极监管的心理,因此要建立对监管者的问责机制。对政府监管不力、效率低下,并对正常的会计行为和监管秩序造成负面影响的,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以此推动监管者积极参与和上市公司管理当局的博弈。

4.界定会计监管主体之间的权责

多头监管存在的负面影响,就是权力冲突或者监管真空。针对目前“政府监管分散”的现状,应以立法的形式明确界定财政部门、国家审计机关和证监会等的职责和权限,使有限的监管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提高监管效率。一方面,尽快修改宪法和审计法,解决审计署负责对国有企业会计的审计与财政部负责对国有企业会计监督职能重复问题;另一方面,对现行的税务、银行、保险、证券、工商等行业的有关法律法规与会计法律法规进行对比分析,从法律上统一会计监督权,将会计的监督权完整地授权给财政部门。

参考文献:

[1]丁栋虹.制度变迁中企业家成长模式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胡学定.会计监督体系中政府部门监督的现状及建议.经济师,2005,(10).

会计如何监督管理篇9

一、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强化会计监督

《决定》中指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要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职责,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所有这些都为我们今后企业制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怎样才能使公司治理结构的具体安排做到合理与科学?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之下,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按照一般的说法是由两部分构成的。第一部分,是通过竞争市场所形成的间接控制,也称之为外部治理结构。其中包括产品市场、资本市场、经理市场、兼并市场,等等。毫无疑问,这些外部市场存在着激烈竞争,会给经理人员以很大压力。第二部分,是为实行事前监督而设计的直接控制,或称之为内部的治理结构。内部结构是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组成的,它们各负其责、协调运转、相互制衡,从而形成对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机制。这种内部治理结构的内部控制机制在《决定》中也明确地指出:“所有者对企业拥有最终控制权。董事会要维护出资人权益,对股东会负责。董事会对公司的发展目标和重大经营活动作出决策,聘任经营者,并对经营者的业绩进行考核和评价。发挥监事会对企业财务和董事、经营者行为的监督作用。”这实际上是一种责权利的安排:权力是经营者履行受托责任的前提;利益分配是动力和激励的一个基本手段;责任是经营者必须承担的任务,是联结权力和利益的纽带。责权利三者有机结合,才能使公司治理结构的安排充分发挥效率,协调运行、相互制衡。公司治理结构中各有关方面责权利的安排,除了进行定性的研究和描述外,还必须有数量的规定性,从质与量的统一中进行把握。否则,就难于操作,更难于进行考核与评价。这样,会计在现代企业制度中的作用也就凸现出来。也就是会计通过预测、计划审核、核算、检查、分析、执行等手段,对公司治理结构中各有关方面的责权利进行反映与监督。其内容大体上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

1、对公司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在反映基础上进行监督。公司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而利润的多寡是由公司经营管理活动各方面情况所决定的。针对国有企业的现实状况,《决定》要求每个企业必须重点抓好成本管理、资金管理、质量管理,这是切中时弊的。这里的道理比较容易理解,就不进行详述。

2、对经营者的业绩进行考核与评价。公司的经营管理层是否尽到责任,这是公司治理结构中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如果不对经营者的经营业绩进行考核与评价,我们所说的对经营者的监督就只表现在形式上。这方面会计可以起到其他工具所起不到的作用。也就是通过会计可对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动信息等方面进行揭示,对经营者的业绩进行分析与评价。比如说,可以利用会计的信息考核与评估股东的净资产是否保值与增值,是否有浪费性的投资;资产是否丢失、失窃、损坏或被不合理占用;管理人员是否谋取私利,从事虚假或违规交易,使公司的正当利益受损;公司的财产是否得以适当维护等等。

3、对物质利益分配的执行与监督。公司制企业所产生的问题、机会主义行为问题、信息的不对称问题、合约的不完善问题等等,最终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到物质利益分配的问题上来。因此,正确地处理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物质利益关系显得十分复杂、十分必要。以往我们所试行的承包经营责任制,由于只注重激励而不重视考核与评价,因而没有取得成功。按照国外的经验,公司制企业的管理者的报酬一般是依据同管理者订立管理报酬的契约给付的。其核心是通过赋予经理一定的剩余索取权(谢德仁),以控制等方面的问题。管理报酬契约在实际中由许多具体形式所构成(吴东辉、胡冰冰),一般是:(1)固定工资,事先在契约中规定,一般同企业实际业绩不挂钩;(2)年底分红、股票认购权、股票升值权、限制性股利计划、业绩单位以及业绩股票等这些依经理的实际表现如何而定的报酬形式。经理的业绩越好,则这些报酬形式对经理的价值就越高。这些报酬的形式各有利弊,只能取长补短,结合运用。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和借鉴国外经验,《决定》中已提出要实行经营管理者的收入与企业的经营业绩挂钩。在具体办法上,可以实行经理(厂长)的年薪制、持有股权等分配形式。那么,管理报酬契约同会计的关系又是如何呢?报酬契约设计、核算、执行、监督,虽然还要运用到股票市场、金融市场等方面的信息,但就我国目前而言,只有会计信息才是可以真正利用的主要信息。当然,会计必须能够以独立客观为基础,在不受管理层控制的前提下,会计信息才可用于评估和确定管理人员的报酬。

由此可见,企业作为一个契约的结合体,它在包括签约、履约、计量和评价、再签约这一系列过程中,计量、评价与监督工作均由会计来完成。会计作为一个控制信息系统,它在减少信息不对称,以使所有者、债权人掌握更多信息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企业作为一个合约结构得以有效运行的一环。完全可以这样认为,没有现代会计,也就不可能有现代企业制度。同时,现代企业制度,也为我们研究会计的职能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广阔空间。

二、对会计人员“委派制”问题的初步认识

通过上一个问题,我们已经认识到会计在国企改革发展中的作用,会计工作者任重而道远、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现实却是会计信息大面积失真、会计监督不力。这同国企的改革与发展的要求背道而驰。于是近一个时期以来,掀起了一股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的大讨论。从讨论的情况来看,目前并未取得比较一致的看法,主要的观点有“会计人员委派制”、“会计人员回归企业”、“会计人员独立”和“会计人员双重身份”等等。会计定位问题中的“会计人员委派制”具有较大的代表性,且在有些地方的某些部门进行试点。以下就“会计人员委派制”问题做些探讨。

首先,从以往公司外部治理结构来看,我们的市场经济体系还不够完善,还有很多空子可以“钻”,特别是缺乏来自资本市场与经理市场的竞争。竞争失败者官照当,甚至还可以升迁。其次,从内部治理结构来说,股东、董事长、经营者的责权利不明确,甚至是混浊的,制衡机制也不完善。也就是国有资产投资管理部门扮演的是股东角色,但并不是国有资本真正的所有者,就全体人民而言,他们也是人。这些人的目标函数、行为方式等方面与真正的所有者不一致。因为真正所有者关心的是其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而人则更多地关注自身物质利益、政绩及仕途;对报表数字的关注也主要基于其目标函数,于是“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现象不可避免。至于国有企业的董事会,其作用也极其有限。一般而言,国有企业的董事会成员大多由企业的经理人员承担,董事会难以发挥监督经理人员的作用。会计人员的状况又是如何呢?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会计人员回归企业。由于没有建立很好的制衡机制,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运作受到企业经理的直接领导,工资虽然按国家规定领取,但奖金、福利则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密切相关,更确切地说,取决于经理人员。这样,会计人员在经济上丧失独立性,各项工作易受经理人员的干预与操纵,会计信息失真、监督不力也就“顺理成章”‘。加之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的会计改革重点在于制定准则——对会计技术方法进行规范,很少考虑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以及从法制建设方面对会计人员行为进行规范和监曾,会计人员的不良行为得不到很好的纠正。最后、作为公司治理结构中一项重要制度的独立审计,由于在事务所体制、专业技术水平与职业道德建设等方面存在不足,使得作为“经济警察”的审计也名实难符。

根据以上“病因”。我们应如何“治疗”呢?由于病因较多,也就不存在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即不是“委派制”的处方就可以解决的。而是要进行辩证施治。在此,我们也提出两点想法。

第一、要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入手,为强化会计监督创造条件。我国现有的公可治理结构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监督不力的重要原因,要强化会计监督,就得按《决定》的要求,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强调监事会对企业财务的监督作用。只有建立起这样的治理结构,才有可能克服经营管理层的机会主义等行为,为会计的监督提供一个较好的社会环境。

第二,加强对监督考的监督。依据现代企业理论,企业是所有者、经营者、政府、债权人、以及消费者和公众之间一组契约的集合点。在这些契约中,会计数据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会计数据是由会计人员生成的。这里就存在着这样的前提,即会计必须以独立观察为基础,在不受管理人员控制的前提下,提供客观。公正的会计信息,并切实做好会计监督工作,否则就不可避免会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这个问题能否妥善解决也就成为关键。那么,难点在哪里呢?正如大家所知道的会计人员也是“经济人”,也同样存在着动力激励和约束问题。由于利益驱动,一定环境下的会计人员总是会偏向于企业的利益,有时甚至会为企业的利益不择手段。具体地说;在不受约束的情况下,会计人员总是会选样有利于企业的会计方法,甚至会采用欺诈性字段。这就是人们提出“会计委派制”的明显而又直接的理由。但这个理由能否成立,还需要从理论上进行分析。现在有的人已经从经济理论和会计理论进行综合分析,认为“会计委派制”同现代企业理论不相符,也有伸手会计的合本理论。然而,对会计人员的行为又如何制约和规范呢?我们不能“因噎废食”,目前最好的办法就是研究监督者也必须受监督的问题。

会计如何监督管理篇10

回答这个疑问,谈谈个人浅识。我们还得回到“审计”定义的原点。

首先说说“审”和“计”。审字的基本定义有多种,其中:祥细、周密,仔细思考、反复分析、推敲研究为重点基础定义。祥细定义:祥究、考察,审,谓祥观其道也,知道、知悉。从字(形)看,“审”字正、不偏斜。再来看“计”字,计是核算、测量或核算的仪器,主意、策略,谋划、打算。“审”与“计”连在一起组成“审计”,意为通过祥细周密的考察研究分析,最终弄清楚弄明白公正地对某一事(物)的核算、主意、策略、计划执行落实情况作出评价。

引用到实际工作当中简单地可理解为审查审核某一“计划”及其“执行情况”是否合法合规、计划执行是否到位完整。由此可见审计监督决非狭义财政财务收支管理的监督。

再来看看审计监督之由来,审计监督古今中外其实早已有之,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审计法是1914年10月北洋政府颁布的审计法和审计法施行细则。新中国于1985年和1988年分别了《关于审计工作的执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条例》。新中国第一部《审计法》是1994年8月31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1995年1月1日施行。后2006年修改。从法律层面确立了审计监督任务、职责、目的、权限、程序、法律责任等等,审计监督的范畴在不断扩大和完善。国务院2014年10月9日发《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更加进一步明确审计监督范畴,特别提到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党的十首次将审计监督列入监督之列,不难看出新常态下党和政府赋予审计之重任和重托。

因此,新常态下审计监督如何适应之定当认真思考和应对。清楚了审计内涵加之当下国家赋予的新使命,就不难理解政策执行到位与否、人员编制控制与否、网点布局合理与否、环境资源保护与否、财政财务收支执行预算情况真实合规合法与否等等都属于新常态下审计监督的范畴,决非是最初始化的简单的财务收支管理情况的审计监督。但同时又要看到由此派生出几大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瓶颈。

(一)审计力量严重匮乏。按新的审计监督范畴现有审计力量明显难以担当此任,特别是基层审计机关。所谓业务人员也仅限于懂得财务监督知识和少数懂得工程造价决算审计监督知识的人员,(但还很不全面),且占比较小,何以担当。

(二)审计监督知识面窄。现有人员当中大概可分为四种类型:

1、是懂得些财务知识,可担财政财务行为监督作用但年龄偏大,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有些力不从心。

2、是“半路出家”从头学起(如刚性安置或特殊原因调入)。年轻肯钻研者还能胜任,否则只能是占编。

3、是新招录者,招录条件虽想招录审计专业专门人才但实际是基层审计机关很难招到,因当下属稀有人才。所以只有将条件限于懂财会知识善计算机者均可报考或录用。

4、是非业务人员占比近40%以上甚至更高,如此人员和知识结构要想全面履行新常态下的审计监督任务难度可想而知。

(三)监督与被监督对象关系不匹配。虽说我们监督的现实对象是某一部门,但实际上大多均为政府组成部门或工作部门,换句话说实则是监督政府。但审计机关本身就是政府的一个部门同属政府领导(同时也受上级审计机关领导)。如何监督,如何有效监督,如何大胆监督实在是有些困惑和茫然,这是一大体制障碍、瓶颈。基层审计监督机关实则是个“内审机构”,难谈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

二、对策与办法。

(一)首先要亟待解决机制体制问题。受《宪法》之限制,改宪法非易事,但探索省以下审计机关实行人、财、物统管可能会更好地发挥监督作用和行使监督权。此项政策需早日落地。同时做好一切准备工作,上划划得了,能适应,见成效,做到监督更有力,决非“换汤不换药”。

(二)严把人员入口关,吸收新鲜血液。选录一批“全职”审计人才,懂政策,知识面广,品行端正,敢于监督善于监督。

(三)花时间花本钱全员培训。特别是些新兴监督事项要有计划有重点地搞好培训,同时顶层应设计出台些操作性强的蓝本供基层参照,不能只下计划和任务,不管你能否胜任。要考虑层级之间的差别,以免影响审计监督质量,严重点会影响审计的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