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商业空间规划设计十篇商业空间规划设计十篇

商业空间规划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25:46

商业空间规划设计篇1

关键词:商业建筑;空间规划;流线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7-0125-04

1.前言

随着2009年底轨道交通11号线的开通,“轨道交通+物业”的开发理念在嘉定9个站点综合区域开发中得到充分运用,嘉定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生长繁荣,迅速崛起。在新城崛起的契机下,作为嘉定南大門的南翔站地块,对其公共空间和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城市以轨道交通为血脉向四周扩展同时,给地块带来了人流和商机,而交通、商业、办公、休闲、居住等综合功能的复合设计成为城市设计的新命题。下面结合中冶祥腾城市广场项目谈谈商业建筑整体规划设计与人流动线设计要点。

2.中冶祥腾城市广场项目概况

中冶祥腾城市广场(如图1)位于嘉定区的南大門南翔镇,地处R11号线南翔站南侧地块,地块东侧毗邻R17线,该地块是嘉定区内唯一两条轨道相交的发展热土。项目占地5.36hm2,地上建筑面积13.11万m2,地下建筑面积4.6万m2。由我院2008年6月通过公开招标并最终中标,从项目酝酿到建成到交付使用大约历程四年多,2013年4月正式开业运营。

3.商业建筑整体规划设计重点

商业建筑整体规划主要关注以下几点:a、商业空间规划,B、业态规划,C、交通规划。

3.1商业空间规划

主要通过热闹的商业空间、开放空间吸引人,利用曲折的空间、露天平台、下沉广场留住人。(如图2)

3.1.1openspace商业开放空间

结合建筑入口、中庭打造商业开放空间,创造让人停留的空间。不仅为人们提供休息的场所,也便于顾客识别并确认自己所在的场所,成为大型商业建筑的特色空间、标志空间,使原本复杂的商业动线系统变得清晰明了。(如图3)

中冶祥腾城市广场项目北侧设置一层公交换乘、出租车泊客广场,三层设置11号线轨交站厅接驳广场,将北侧人流有效地引入商业空间。东侧、南侧设置多个入口广场,便捷的将真南路的人流汇集到商业入口,引入商业建筑群。

3.1.2Bustle热闹的商业空间氛围

商业的外部影响界面,通过立面处理、外部广场空间处理、内部空间外渗透处理,结合广告、橱窗设计等方式,使商业建筑从外部可以看到内部热闹的商业卖场氛围。吸引外部人流进入,汇聚商业人气。

中冶祥腾城市广场项目外立面设计时将橱窗、广告灯箱、店招、夜间灯光照明等元素,融入到建筑外界面一体化设计中,形成完善的商业对外的城市空间体系。(如图4)

3.1.3Crank曲折的空间

在传统线性的商业动线上引入局部放大的空间,形成凹凸的动线空间,不仅增加商业街临街店铺的面积,同时也营造出可供人停留的区域,增加商铺的商业价值。中冶祥腾城市广场项目设计时通过对动线研究,在人流交汇处设置多个放大的中庭空间,并适当布置休闲、休息设施。(如图5)

3.1.4Deck/Void露天平台/下沉虚空间

通过设置下沉广场、露天平台、屋顶花园等手法,增加地下一层、中间层及屋顶层的商业人气,为通过人流提供互动、交流的区域,增加人气和购物机率。

中冶祥腾城市广场项目利用平台、屋顶规划绿色的景观空间,在商场的角落、室外广场、商业空间出入口种植花树,使顾客赏心悦目,构建起轻松温馨的购物空间,不仅有效地美化了购物环境,也达到了节能环保的高效,创造人性化购物环境,实现室内室外的互动,大大的提升商业人气。(如图6)

3.1.5inferchange立体交通空间

通过扶梯、电梯或者直跑梯打造便捷的立体交通空间,实现垂直层面的互动,使人能够轻松自然的被引导到各个层面。通过空间放大形成商业体中人流最集中的节点,好的交通空间设置能规避掉很多商业死角,并提升商业档次。(图7)

3.2业态规划

商业建筑业态规划设计从消费者的目的性和建筑内部可到达性两方面进行分析,根据功能业态目的性强弱进行划分,将强目的性的业态布置在难到达性区域。如:电影院、餐饮、培训、健身等;将弱目的性业态布置在易到达性区域,如:化妆品、珠宝首饰、女装等。(如图8)

按目的性强弱来布置各种业态,可以使人流能够分布到各个区域,再通过内部空间便捷的交通体系进行串联,利用标识、导视系统进行引导,使消费者能够自然的、简单的、顺利的完成消费活动。项目具体操作时业态布局如下图(如图9)。

布置原则如下:

(1)合理分布院线及主力店的位置,将主力店放置在商场的中后端,在人流的影响下极大的拉动前边商铺的价值。(如图10)

(2)按照消费者的购物目的进行业态分布,将经营诱导性商品、季节性商品、时尚类商品的业态类型,分布在较低的楼层,通过商品的展示达到吸引消费者购买的目的,将办公用品、家用电器、娱乐、大型餐饮等经营目的性较强的业态类型分布在较高楼层。

(3)整合业态分区设置,把经营相同类型商品的商家统一设置,既发挥业态的聚集效应,又方便消费者选购不同档次、不同式样的产品,从而达到“1+1>2”的效果。

3.3交通规划

商业建筑的外部环境虽然不参与直接经营,也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其对吸引人流及聚集人流具有重要的意义。畅旺的人流、车流是商业经营之根本。外部交通的易达性和人流组织的结合是商业项目成功的关键。因此,商业项目必须具有非常好的易达性。位于公交换乘站点、地铁出入口附近的商业项目,通常能获得大量、持续人流;过宽的主干道或者有护栏阻隔的道路两边,不利于人流的穿越和引导(如图11)。

中冶祥腾城市广场地块有架高的轻轨、地面7条公交首末站、1055辆p+R及配套停车。设计中我们将p+R停车置于地下一层,公交、出租等公共交通置于首层,将主要的轨道交通人流直接接入三层的商业空间,通过竖向空间交错减少交叉干扰和避免拥堵,同时在平面上形成公交换乘区、站前广场、商业广场进行人流疏通和空间导向。

停车体系流线设计也是项目的设计重点,对于中冶祥腾城市广场这种大中型商场而言,停车场地的设计及合理安排关系到消费者的便捷性,并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消费者的购物决定。从方便大多数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宜在商场外部周围布置大量的地面停车场位,但地面停车通常需要占用大量空间,所以我们用地下室停车来替代,这就要求我们设计的从地下停车库到商场内部的动线必须便捷、直达;另外,还需组织好商场的货物运输、卸货区及出租车停靠点的停车用地,并进行有效的人车分流,避免对消费者产生干扰和影响。

4.商业建筑人流动线系统设计重点

商业建筑人流动线系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传统的线性模式逐步演变形成了适用于现代商业的动线系统,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布局模式:(如图12)。

4.1mainstreet线状主街系统

通过主要商业街道组织商业动线系统,在这条主要的街道上包含了多样的商业空间形式,增加店面的商业面积。此动线系统多用于带状狭窄用地商业建筑内,可通过多样的商业空间节点来吸引人,并形成小的区域回路系统未增加人流的购物停留时间。

4.2Somestreet多线街道交汇系统

此系统源于传统的街道加广场商业街区,在建筑内部设置一个中庭或者广场,并以此为中心,向各个方向辐射购物通道,广场部分成为商业建筑最集中最繁华的核心。此动线系统多用于地块四周有较好商业界面的商业建筑,通过多通道的引入,便捷的联系周边的商业动线,融入片区商业这个大系统中,并通过自身的核心商业空间吸引、打动购物人流,刺激购物冲动。

4.3Circulation循环流动动线系统

通过对建筑体量的切割、划分、组合,形成连续、循环的商业界面,不仅使外部城市空间与建筑与内部空间形成循环,而使建筑内部空间之间也能相互循环串联,形成具有双相循环的流动性联系方案,不仅吸引周边的人来利用商业,同时能使商业内部留得住人,而且大大的增加了店面的开放面积。

商业人流动线系统必须要符合商业建筑本身结构,应满足商业项目楼层垂直系统设计、立柱间距、中庭、大堂设计、应急出口设计等基础上规划设计。中冶祥腾城市广场项目的商业人流动线系统设计时,依据项目用地条件,充分利用周边资源优势,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线性+岛式+平台”的商业模式。

项目由线性空间为主要空间导向;利用岛式空间产生更多的“对外商业界面”;打造三个层面的商业平台衔接来自三层的轨道交通人流和首层的步行人流,形成“三个首层”的延展性商业空间(图13)。

中冶祥腾城市广场项目的商业项目人流动线系统设计时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模式:

1)商业人流动线设计以直线为主。根据经验,在人流视野范围内的商铺,具有高租金的价值。但在直线的人流动线中,可以规划几个类似于小中庭的前凸或后凹形式,以提升局部商铺的租金(图14)。

2)为了有效拉动次级通道商铺的人流量,将收银台、卫生间、楼层休息区等部分功能分布在次级通道上。以拉升次级通道的人流量,同时也可降低将其设立在主要通道旁占用黄金铺面的损失。

3)由于商场面积过大,设计了若干主次通道。除了保证若干通道间的畅通及联系外,还在商铺前后都设立出入口,既方便顾客快捷的往返前后通道,又能缓解人流的拥堵,提升人流平均到达率。

4)人流通道采用了围绕中庭的双环回型结构。这种模式可以增加商场的通透感,最大化的增加顾客视线内的商铺数量,提高顾客的商铺到达率(图15)。

5)每层楼的人流过道数量为1主1辅。这种简单易梳理的人流动线,可以使消费者更加轻松的行进,而不会产生晕头转向,不知身在何处的感觉,从而丧失了再次光顾的情绪。在人流通道头尾端给予显著的空间或区域标识,方便顾客辨认,避免消费者认为商场像迷宫难逛,而产生下次不会再来的想法(图16)。

6)一层商铺采用玻璃墙体,内街采用通高的中庭和带自动遮阳系统的玻璃天顶,从而增加商场的通透感,使顾客不产生压抑感和不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人流光顾店铺的数量。

7)通过商业装饰灯光照明设计营造舒适的购物氛围,灯光的色温、亮度和装饰空间的质感相映生辉,在餐饮、娱乐、休闲等服务区域更显独特情调;商业建筑空间规划时注重协调性原则,在卖场、购物、娱乐、运动、休闲等不同经营特色的业态组合的之间进行有效的协调,追求技术的进步、重视对新型结构形式以及技术设备的研究和探索,以适应更新的商业业态的使用要求;另一方面在进行业态规划和商业空间布局的同时,也充分考虑技术实现的可能性。

5.结语

商业空间规划设计篇2

关键词:商业规划选址实例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社区商业中心是各种业态的社区商业服务网点相对集中的商业区域,是各类社区商业网点的集合体,在目前众多的大型社区中社区商业中心也被称为社区商业广场。

社区商业中心是房地产大盘时代的产物,其规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是节省社区居民生活购物的时间成本,以高度集中的商业运作模式服务社区中各个组团区域及辐射区域。

已建成的住宅区一般选择在已经具备一定商业基础的地区,通过改造和业态调整,形成“沿街式”的社区商业中心;而新建住宅区一般以购物中心的业态形式为主,规划建设社区商业中心。

商业设施选址的意义就在于它是一项长期性的投资,直接关系企业经营的战略决策,是零售企业贯彻以消费者为中心观点的重要体现,是影响企业效益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同时也是制定企业经营目标和经营策略的重要依据。

1、商业街定位正确、合理规划:

商业中心定位为整个社区的商业中心,面向所有业主,由于达到一定规模,还可吸引周边其他生活区的居民前来消费。椭圆形商业广场的规划,使每间商铺都成为街铺,而椭圆形的环形围合布局也有利于人流的来回流动,骑楼式设计使人们逛街购物不用担心日晒雨淋,上述条件都有利于增加商业街人流以及商业气氛,大大提高每间商铺的商业价值。

2、商业场所的选址规划

众所周知,商业活动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有效地吸引人流。因此,将商业设于社区的哪个位置就显得格外重要,一般来说,社区商业应该设于人流量多且易于到达的区域。

小区的出入口是人流必经之处,也是小区商业活动的最佳位置。当小区有几个出入口时,则要分析各出入口人流量的大小和易达性问题。通常通向公共交通站点、区域商业中心方向的人流较多,这就意味着该方向出入口附近的社区商业价值会更高些

现在很多社区的商业都集中设在小区的主要出入口附近,且面向小区外,形成一个小的商业带或商业分中心。这种商业设施在商业运作上较为方便灵活,管理也较能够一步到位;而如果是处于郊区的居住社区,其居住人口一般较多,需要配置一定量的配套商业时,就多数采用另一种社区商业形态——内街式商业,即在小区出入口内主要人流方向的一侧或两侧设商铺;也可将小区出入口位置适当内移,在入口处形成“U”型或“L”型广场,在广场两侧布置商铺,形成另一种形式的内街。可以这样认为,对社区商业而言,合理的总体布局是成功的起步。

3、社区商业中心设计原则

本工程设计全面贯彻国家的有关政策及法令,严格执行各项有关设计规范和规程,尽量满足建设单位的要求,结合国情和实际条件,因地制宜,精心设计,严把质量关,力求使本工程达到功能明确、环境舒适、美观大方、使用方便、设计先进、协调和谐、经济合理。

4、工程实例分析

4.1总体布局分析

本小区的基地位于广州中心区西北部,白云区石井镇横沙村牛掩岗(土名)金沙洲分区规划B3704/B3706地块。地处浔峰岗边缘,东面为河涌,西部为山前大道。基地内现状以山体为主,东北侧水体为现有水塘。

商业中心的建设用地位于小区的南端,建设用地面积:9478㎡。用地西南面和东南面为城市规划路,东北面为小区内消防车道,西北面与De栋相邻,满足各项规划退缩要求(规划要点:退让南侧规划路宽为30米的道路红线应不小于5米,出入口临路的建筑物距小区及小区以上道路不少于5米;无出入口临路的建筑物距小区路不少于3米;建筑高度小于30米,南北建筑间距按不小于1.2H控制)。

本项目主入口位于西南侧城市规划路,次入口位于西侧与De栋入库道路相接,后勤入口位于东南侧城市规划路。建筑与西南侧规划路的最小间距为5.3米,与东南侧城市规划路的最小间距为8.1米。另外在建筑的北侧设有一条4米的环形消防车道,满足消防要求。

5、单体设计

5.1平面布局设计

本项目地上两层、地下一层,首、二层主要功能为商业,地下一层主要功能为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停车库。

5.2消防设计

本项目为二级低层建筑,考虑到防火疏散的要求,分别设置了三部楼梯用于疏散。在建筑主体的东西两端分别布置两部疏散楼梯,用于二层及地下室的疏散;架空层则布置一部开敞楼梯用于二层的疏散。建筑各功能用房最远点至疏散楼梯距离,满足疏散要求。

5.3空间设计

商业中心在建筑空间上打造了一横三纵四条空间主轴,轴线上移步易景,空间变化丰富。

三纵:从西到东打造三条纵轴空间序列。从入口开始依次进入入口雨棚灰空间、室内空间、两层通高的大堂空间、架空层灰空间,最终延伸至庭院景观,打造一条入口空间短轴;室内空间、架空层灰空间、室外楼梯打造另一条纵轴,室内空间、内庭院空间、架空层灰空间打造第三条纵轴。

一横:横向轴线将三条纵轴相串联,将室内空间、两层通高的大堂空间、架空层灰空间、半围合室外庭院、室内空间依次展开序列。

5.4竖向设计

商业中心室内绝对标高为13.45米,主入口与规划路交接的部分绝对标高为12.85米,后勤入口与规划路交接的部分绝对标高为12.25米,北面临园林部分绝对标高为13.15米,中心庭院则要比室内正负零低0.3米;为保证该地块的平整,主要通过自然放坡的方式去解决高差问题。

5.5立面设计

立面风格以现代风格为主,建筑色彩以深灰色与白色搭配组合。造型上,两层通高大堂顶部做树叶状镂空处理,树叶元素与整个小区的风格相一致,同时活跃了内部大堂空间、主立面设计有浅灰色铝合金穿孔板,同样以树叶状镂空元素处理开孔形式,在功能上减弱了西晒对建筑造成的影响,增强了整个立面的层次感和细部处理。

6、结语

想要在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房地产市场中取得成功,就必须认识到社区商业中心在提升小区竞争力、品牌附加值、社区文化与凝聚力所起到的作用以及了解社区商业建设发展中不断变化的复杂性和细微性。因此,本文的目标是在讨论的基础上,对目前社区建设的发展,居民的消费行为的改变,以及社区商业的种类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通过的案例分析给设计师、开发商、商家、小区物业管理者提供一个参考。

参考文献:

1、余源鹏.社区商业商业街项目开发全程策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

商业空间规划设计篇3

关键词:商业;空间设计;合理布局;空间规划;元素

1商业空间的类型及其特点

1.1专业商店

也可称为专营店,它是各个行业中经营与本行业有关的商店形式,并不是品牌店就是专卖店,它存在于商业步行街内、商场百货、购物广场内,随着时代的进步专卖店也越来越细化了。

1.2百货商店

它经营的范围非常广,如鞋帽、服饰、珠宝、化妆品等,它是由大建筑物构成,根据自己经营的门店类型进行布置,分隔自己的销售区。

1.3购物中心

是指将多个建筑物组合、联系到一起的商业设施,大型的开发场地设有停车场、绿化广场、百货商店等。

2商业环境的空间设计

2.1商业空间的规划

商业空间规划可分为室内空间的平面规划、室内空间的流线关系、空间立面规划、装饰物的点缀。

(1)平面规划。是指在充分了解建筑结构、使用性质、规模的前提下对室内空间的规划和安排。关于商业空间室内设计功能分区而言,平面规划是在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展开的设计,性质不同其功能分区也有所差异。[1]在设计师进行初步设计规划的时候需要将原始空间进行充分利用分清空间主次,主要的位置布置主要的空间,次要的位置布置次要空间,在功能分区划分上要避免相互打扰,同时又要相互联系紧密,使主次空间各尽其职。

除了我们对平面图功能分区进行合理的规划外,还要对流线组织进行合理的分析,流线规划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商业空间的使用质量,商业空间的流线设置是复杂多变的,使用性质功能的不同其流线规划也各不相同。

(2)立面规划。它是指围合平面区域的垂直于立面空间的界面。例如,商场里的墙面、梁柱、立体的家具装饰等,立面空间是在建筑空间前提下所创作的空间规划,设计师在充分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根据平面布置规划最大限度的利用垂直空间。此外,立面空间也是风格要素的体现所在。

2.2商业空间的内部分隔

商业空间内部分隔的目的就是为了不同的使用功能,在空间的平面与垂直方面进行联系并且分隔,为消费者提供不同的空间需要。分隔除了以功能划分为依据意外,同样如形式、组织、比例等方面也可以进行分隔。[2]

2.3商业空间的过渡和引导

是对消费者进入主要商业空间而设置的过渡、渐进的空间。例如,娱乐场所、酒吧、休闲场所等为不让强烈的光线对比而对消费者产生心理上的急剧变化的感受而在入口、休息等候区都设立了减弱光线的过渡空间。

2.4商业空间的序列

消费群体会在商业空间活动每个环节进行参与过程,活动都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例如,在商场购物时,首先要了解该商品,然后试穿,接着比较选择,最后完成购买。这样的一系列行为都是有序设计的安排。设计师可在有限的空间对商品层次、过程进行设计增减,为经销商以达到更高的经济效益。

3商业空间设计的基本元素

3.1界面

(1)界面的概念。它是指室内的围合体,是设计师设计的重点,界面不止具有功能性也具有结构性。它是设计师创达设计思维的载体,关系到设计方案能否采纳和能否吸引消费者的主要因素。

(2)顶面。顶面作为围合空间的上方,其作用和影响大于地面铺装的效果,其中天花处理在商业空间设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墙面。是垂直于平面区域的立面造型,是视线的焦点,其中墙面设计包括墙面的形态、墙面的材料等

(4)地面。地面是人们进入商业空间最先感知到的界面,需要注意的是地面的设计材料的使用要与整体空间有一定的功能联系。地面设计可划分领域,形成独立的界面空间,同时是空间流线的承载体,起到导向作用。

3.2色彩

色彩是构成形态的三大要素之一,色彩给人的心理感受和视觉效果是直观的,例如,故宫的颜色多用黄色给人以庄严、厚重的感觉,而现代的设计则多用玻璃幕墙给人以轻盈现代的感觉。[3]色彩是最容易被感知的要素,没有不好的色彩,只有不好的搭配,因而我们在进行商业空间室内设计时更加注重色彩对比和调和,相辅相成的作用。

3.3材质

材料就像是商业空间的外衣,通过材料的装扮展现出不同的表情。要求我们设计师在进行设计前要对所做的材质的特性和使用效果熟知掌握。

(1)木材。木材在商业空间中常被使用、应用广泛,其优点是强度高、延展性好、易加工,可应用于墙板的内侧隐藏施工,也可以到外部给人以亲和的心理感受,但也具有易变形、易燃等缺点。

(2)石材。它的种类有很多,装饰造型也各有各的特点,石材可分为大理石、花岗岩等,多根据应用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石材,其中加工方法不同,可分为抛光和毛面两种类型,前者表面光滑多应用于地面或墙面,而后者质地粗糙多应用外立面。[4]

(3)陶瓷。陶瓷在商业空间中常常被应用,其中根据施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釉面砖、抛光砖、仿古砖等,它的耐磨性能和清洁度要比石材要高,其纹理可以仿壁纸、木材等装饰材料。[5]

(4)壁纸与织物。人类天生就对弱软温暖的事物产生好感,而壁纸和织物具有柔软、舒适独特的特点,它可以用于商业空间设计中可柔化空间氛围,可大面积的粘贴于墙面或顶面中,以营造温馨的气氛。可根据空间设计的风格定义壁纸或织物的样式。

3.4绿化

热爱自然是人的天性,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以调节改善商业空间的气候,降低室内的噪音以成商业空间吸引消费者的普遍选择。

(1)绿化的作用。绿色清新的环境给人以蓬勃的生命力,融化了建筑装饰的空间形态。同时绿色植物可作为软装饰进行空间分隔,较容易吸引眼球并起到装饰的效果。

(2)绿化的布置方式。其中装饰方式有许多中例如在重要区域展示绿色植物以引起人们视觉上的注意,增添其活力。还有在一些阳角阴角出布置绿色植物以起到柔化空间点缀空间的作用。还可将绿植悬挂于高出,营造空间层次错落的感觉,以减弱生硬感。

4结语

商业空间是一座城市中最能直接反应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准之一,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了这个城市的发展水平。商业空间室内设计应用于商业建筑空间的内部设计,例如商场、餐饮、专卖店等这种内部建筑空间。同时商业空间也更加注意人的参与体验,更加注重为消费者提供一个舒适、轻松的消费环境,在我们今后的设计中更应具有创新点。作为当今时代的设计人员我们更应考虑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和时代的变化,为消费者创造出具有时代感的商业空间环境。

参考文献:

[1]赵慧宁,赵军.现代商业环境设计与分析[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袁元.商业展示空间中的“围与透”[J].现代装饰(理论),2014(05).

[3]马清运.商都――商业刷新都市[J].装饰,2005(02).

[4]梅舍(瑞士).商业空间设计[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商业空间规划设计篇4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商业网点规划空间分析模型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商业领域面向外资的全面开放,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越来越引起各级政府和学术界的重视。日益复杂的竞争环境对城市商业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内商业网点规划研究虽然在商业功能、布局、规模、组织方式等方面,都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但是还是普遍存在缺乏定量分析、技术手段相对滞后等问题。

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是20世纪60年代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门研究空间信息的全新技术。它能把各种商业网点信息同地理位置及有关的视图结合起来,利用计算机图形与数据库技术来采集、存储、编辑、显示、转换、查询和输出地理图形及其属性数据。同时,它具有很强的区域综合能力和动态预测功能,可以通过模型集成分析,提高商业分析和方案评价的水平和效率。

本文在全面分析我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要求的基础上,将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引入商业网点规划中,设计出一套基于GiS技术、面向城市商业管理者、适合我国国情的商业网点规划信息系统,为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管理提供了实用和有效的信息化工具。

一、城市商业网点规划需要解决的问题

商务部为了完善城市整体的商业结构,提高商业网点的经营水平,促进整个商贸流通领域的健康发展,提出制定商业网点规划的要求。商业网点规划所考虑的主要是城市流通领域各要素的布局和安排,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1.城市商业网点规划要指明城市商业网点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其中总体目标包括城市商业网点的总规模、城市商业对当地经济的贡献指标、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营业面积等综合性指标。具体目标包括城市商业中心、区域商业中心、社区商业的总规模;商业街结构与布局方面的目标;各类市场的总规模、结构与布局方面的目标;物流基地布局、特色与产业服务功能的目标;城郊商业发展的目标等。

2.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应确定各级商业中心、商业街、农副产品市场、工业消费品市场、物流基地的规划布局,进一步指出其区位、规模、发展重点等。

3.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应指明社区商业的规划布局,确定其优先发展的零售与生活服务网点的业态、类型、组织形式、千人拥有的零售与生活服务网点面积,主要零售与生活服务业网点的商圈半径。

4.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应指明大型商业网点的适宜布局区域,确定其数量、种类、布局原则和设置导向。

二、我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对信息系统的要求

根据我国商业网点规划的要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GiS管理信息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

1.能够方便地实现商业网点数据的采集和编辑

作为一个GiS的应用系统,在建立时通常已有数据库和图形的支撑,这是信息系统建立的基础。但是,规划系统的用户可能会面临对规划底图的修改、新网点的添加、属性数据的修改等问题,所以作为一个完善的用户系统应包括实现这些功能的模块。

2.能够轻松实现现状网点的查询和统计分析

对现状商业网点的总量、业态、业种、营业面积的查询和统计分析,是商业网点规划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制定一系列规划目标的具体数据支撑,方便的分区域统计功能可以轻松地了解各个目标区域的网点竞争情况、业态分布状况等。

3.能够对区域网点布局规划影响因素进行直观的统计分析

每个区域的人口、交通、土地价值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商业网点的布局,方便的分区域影响因素分析可以有助于决策者考量区域的商业总量是否合适、能否支撑大型业态的存在、是否改建或新建商业中心等。

4.能够根据已知条件进行网点布局空间分析

空间分析一直是地理信息系统有力而独特的工具,通过空间分析模型的建立,可以判断大型业态的选址是否合适、能否建立新的商业中心、商圈的范围等。

5.能够根据已知要素对规划方案进行比较和评价

该功能实际上是地理信息系统辅助决策功能的体现,据信息科学专家分析,用于政府机关进行宏观分析决策的信息85%以上与空间(地理)定位信息有关。由于决策的实施带来经济实体与地理环境的改变,政府的每一项具体政策都要落实到区域单元上,并对政策实施实体及周围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不考虑空间因素对统计决策者进行辅助决策来说显然是不完整的,因此网点规划信息系统应具有一定的评价分析功能,从而为管理者提供决策的辅助信息。

6.能够方便地进行规划结果的显示和输出

商业网点规划系统应能够以人机交互方式来选择显示的对象与形式,这种交互表现在:可以设置显示环境、定义制图环境、显示地图要素、定义字形符号、设置字符大小和颜色、标注图名和图例、绘图文件编辑等方面。GiS不仅可以输出全要素地图,还可以根据用户需要,分层输出各种专题图、各类统计图、图表及数据等。

三、基于我国商业网点规划要求的GiS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信息系统是在建立城市商业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紧密结合城市商业网点布局特点,运用城市商业布局基本理论和方法,开发对商业网点进行计算机管理和辅助决策的软件系统。

根据系统总体目标及设计原则,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平台的特点,把系统分成5个功能子系统,它分别是采集编辑子系统、数据查询子系统、空间分析子系统、方案评价子系统、成果输出子系统,见图所示。

图城市商业网点规划GiS系统功能设计

采集编辑子系统主要包括:地图的输入、属性数据的修改与添加、图层管理。其中,地图的输入主要是指提供以Shapefile格式的点、线、面形式的图层输入,提供其他地图数据格式如autoCaD格式的导入;属性数据的修改与添加,主要是指提供对选定网点、道路等实体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修改和添加,提供外部数据库的导入和系统数据库的导出。图层管理主要指提供现有图层的开启和关闭、添加新图层、修改图层属性、放大缩小平移图层等基本图层管理功能。

2.数据查询子系统

数据查询子系统主要包括:基础数据的查询、网点统计数据查询、区域商业指标查询。

基础数据的查询,主要提供对某一网点属性信息查询的功能,具体包括精确查询、模糊查询两种形式;网点统计数据查询,主要提供各种统计数据的查询。具体包括:按道路的精确查询和模糊查询,即可以查询某一道路上的不同面积、不同业态、不同业种、不同销售额网点的情况;按区域的精确查询和模糊查询,即可以查询某一区域内不同面积、不同业态、不同业种、不同销售额网点的情况;自定义查询,即构造复杂的查询条件以满足用户较高级的查询分析需要等;区域商业指标查询,主要提供一定区域内商业数据的查询,为管理者了解该区域商业发展水平提供了便捷的方法。系统根据商业网点规划的要求,为用户提供分区域查询人均商业网点总营业面积和建筑面积、人均零售业销售额、地均零售业销售额、购买力指标、连锁经营比重、市场饱和度、服务覆盖率和服务重叠率等。

3.空间分析子系统

空间分析子系统是商业网点规划信息系统进行空间分析的核心模块,主要包括商圈分析、吸引力分析两个模块。

商圈分析主要是根据商圈内的客户空间分布数据,了解商圈内消费者的年龄构成、消费水平、教育文化水平、消费倾向等,对管理者选择购物中心位置、确定适当的商品组合、估计销售量以及规划销售活动都至关重要。GiS提供集成从简单到复杂的商圈分析模型的平台。对于基于经验法则确定的商圈,只需要应用简单的缓冲区分析技术或地址编码技术就可以完成商圈的划分;对于基于雷利法则、赫夫法则确定的商圈,则需要通过二次开发的方法将模型嵌入GiS平台,从而获得更合理的商圈。

吸引力分析将提供某商业集聚区所能吸引的各社区及全市消费者估算值,以便管理者确定商业集聚区的等级。通常是根据哈夫模型计算某社区消费者选择商业集聚的概率,有了该社区消费者选择商业集聚的概率后再乘上该社区的消费者数便可得出某社区消费者选择某商业集聚地的消费者数。再把各社区的选择者数累计,便可得到某商业集聚区所吸引的消费者数。

4.方案评价子系统

方案评价子系统主要是对规划师提出的商业中心布局方案进行辅助评价决策,从而提高方案的科学性。主要包括重心重合度评价和规划影响因素评分两个模块。

重心重合度评价是根据重心模型分别判断人口与商业网点的重心点分布情况,通过对中心点位置的定性比较,分析目前商业布局的合理性。

规划影响因素评分是通过将评价区域划分成纵横间距相等的方格网,以坐标网格为评价单元,以网格中点为一个坐标点,计算各网格中心点上规划影响因素的综合分值,根据分值确定商业中心级别数和级别分界值。

5.成果输出子系统

成果输出子系统主要是输出各类成果图。主要包括:分类统计图输出、专题图输出、规划成果图输出。

四、结语

本文在研究我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要求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GiS空间分析技术,设计出适合我国国情、面向城市商业管理者的商业网点规划信息系统框架结构,该系统包括采集编辑、数据查询、空间分析、方案评价、成果输出五大功能子系统,为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管理提供了实用和有效的信息化工具。

参考文献:

[1]耿宜顺:基于GiS的城市规划空间分析[J].规划师,2000,16(6):41~43

[2]王远飞吴建国:GiS在商业网点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J].华东经济管理,2006,111(3):1112114

[3]商务部: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规范,商建发[2004]180号

[4]丁鹏飞:GiS商业网点分析与规划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2006,5

商业空间规划设计篇5

关键词:大型商业地产项目;建筑规划;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在实际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大型商业地产项目在开发和管理模式上与住宅开发的配套商业项目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大型商业设施主要以大型品牌和连锁商家的经营为主,能否成功招商引资是项目有效进行的第一要素。就整个经营前途而言,受到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第一,项目位置、市场支撑和商业定位等;第二,整个大型商业地产项目规划设计要满足特殊的专业要求;第三,同时还要满足商家能够进行专业管理的标准,这为商业地产项目的前期策划、中期规划以及后期经营都提出很高的专业化水准。

一、要保证整个项目规划设计的专业化

就目前而言,开发商在很大程度上采用住宅项目开发的操作模式,首先是开发商进行策划,然后在项目初步定型后或者在工程完成后再进行招商,在商业业态定位和设施规划过程中,都与国际先进水平都存在巨大的差距。同时项目规划随着工程施工的深入进行,就会增加招商的难度,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住宅开发是直销,大小商业地产开发是传销的局面。大型商业项目必须通过进行科学合理的前期策划和后期的有效管理,而开发商不能保证商业设施规划设计的专业性,并且对商家进行管理。因此,只有在专业商业规划设计单位的指导协助下,才能保证大型商场项目实现专业化和现代化。

二、商业建筑规划设计公司的专业化水平要高

与住宅项目相比,在商业项目的规划设计开发过程中有着根本性的区别。住宅项目开发的商品房面临的是大多数的消费者,功能也比较简单。住宅项目开发商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定位,比如户型、面积以及种类等,相关的要求和标准比较明确。但是大规模商业地产项目规划设计却比较复杂。首先,是商业业态和功能方面比较复杂,在大型商业地产项目中,要包括超市、零售店、餐馆以及各种娱乐设施,人口密度比较大,同时左右水平和上下垂直交通比较频繁,消防疏散工程组织很复杂。因此大型商业地产项目开发的重点就是要不断潜在商家的需求,具体包括可视性和可达性,保证商家能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才能为开发商提供更多的回报,这是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比较重要的问题之一。在进行大型商业地产项目过程中,要根据规划设计满足各部分功能的要求,比如层高或者滚梯的位置等,对娱乐设施的布局和内部人流路线要进行优化规划设计,满足商业开发的要求,同时对商业店铺进行灵活有效的组织,实现化整为零;还可以化零为整,便于店铺的出租和保证品质。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大对莫商业规划设计的水平高低,效果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开发商的经济效益,是整个商业项目开发是否成功的关键。另外,大型商业地产是比较侧重于活跃和时尚,因此,这就要求规划设计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较高的设计能力,还要对商业项目开发的市场动态进行掌握,同时还要与开发商和策划机构密切联系,进行合作,及时反馈信息,尽量把市场中金融需求有效融入到商业建筑的规划设计中。

三、在进行规划策划过程中要进行科学合理的选址

在实际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大规模的商业建筑与城市发展的布局具有很大的关系,如果进行盲目选址,进行规划设计,就会存在比较的商业风险,增加招商和运营的困难。要进行大型商业设施选址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参数或者指标:经济、道路交通、人口以及配套等指标,其中市场的区位和交通条件是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要重视整体的商业布局和总体发展规划,不同的商业业态对区位的要求也就不同。在进行商业项目规划过程中要考虑到交通、认知、趋近、进出以及选购的便利的原则。

四、要处理和平衡多样化形态和复杂工程流程之间的矛盾

在目前大型商业项目建设过程中,商业业态越来越多样化,主要包括各种规模和档次的业态组合和富有经营特色的业态组合,服务的功能和内容已经很大程度上超出了纯粹的商业建筑类型范畴,具有组织精密、结构复杂以及形态丰富的特征。

在进行大型商业建筑规划过程中,要把不同模块的性质和任务作为基本的依据和出发点,具体包括地域、经济条件、民族等建立不同的建筑规模,完善相应的设备设施等;同时还要不断满足不同年龄段、层次人群的需求,要根据动静活动和人流密度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区,保证主次明确,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还要考虑到局部进行调整的可能性,满足未来发展变化的特殊需要;另外,商业形态的多样化,还可以为商业建筑的日夜管理提供良好条件。

由于大型商业地产项目工程比较庞大,很容易受到交叉干扰,出现结构混乱的现象,存在空间尺度的差异。在进行大跨度的空间体系、生态智能设备以及技术难点部位在规划设计过程中,不能简单地照抄照搬的外国的经验,要充分考虑到出现各方面之间的差异,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纰漏或者失误。

在实际的规划设计和商业运营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不可调和的矛盾和问题。因此,规划设计单位在不断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要重视对新的结构形式和设备的探索,不断满足当前商场快速发展的需求;还要充分考虑技术实现可能性和可行性。

五、要根据市场需求规划和设计新的消费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大型商业地产项目逐渐由单一购物模式向多方面发展,同时还体现着综合消费模式,因此在进行商业建筑项目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做好空间效果和立面造型等的搭配,要采用适当的艺术和技术手段,营造良好的效果,注重空间尺度和气氛的表现,实现整体的丰富性、多样性和趣味性。

从空间尺度上讲,要保证内院、挑空以及吹拔的尺度与整体的建筑规模相协调,要进行人性化的设计和规划,重点是街道的宽度、建筑物的体谅,保证广场和街道空间形成富于变化的空间序列。

从多元化的立面设计方面讲,主要为了形成比较强大的吸引力,同时要与丰富多样的商业活动遥相呼应,同时要以丰富的室外空间效果作为整体规划的出发点和重点内容。

从立面组合多样化方面讲,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保证外观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从而形成不同的风格。在确定规划的风格后,要避免出现相邻单元之间出现雷同和重复的规划设计。

从非建筑固有元素在立面设计方面,除了要重视建筑整体结构的屋顶、门窗、阳台以及墙体等构成元素外,还要重视灯具、灯箱以及花池等辅助元素,否则就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缺乏相应的人情味和商业气氛。在实际的运营和管理管理过程中,非建筑固有元素在立面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保证商业建筑形成亲切感和具有人性化特点。因此,要对非建筑固有因素进行统一合理的设计,为创造良好的商业氛围和保障建筑正常运转提供必要的条件。

综上所述,建筑规划设计在进行大型商业地产项目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为了提高投资企业的效益,在规划和设计过程中,保证高度的专业化,进行合理选址,不断提高设计水平,做好空间效果和立面造型等的搭配,要采用适当的艺术和技术手段,保证大型商业地产项目能够良性运营。

参考文献:

[1]颜雪峰.探讨做好城市建筑规划的有效措施[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12)

[2]徐建旭,韩舒.基于建筑节能角度的建筑规划设计分析[J].门窗.2013(09)

[3]刘超峰,苏明超.探究如何在建筑规划设计中实现建筑节能[J].经营管理者.2013(01)

商业空间规划设计篇6

关键词:商业街区;规划设计;市场

1前言

1.1项目背景

湖南省永州市是湘、粤、桂三省重要的物流集散基地,特别是农、副产品生产销售基地。黄泥井商业街位于永州市冷水滩城区河西商业区。该片区是永州市冷水滩城区实施旧城区改造工程的重要地段,这一地段建设是旧城改造和周边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传承冷水滩城区原有功能的具体体现。

现状的黄泥井市场是当地的农贸产品集散地,商业文化氛围浓郁,每天有上万人在这交易,在冷水滩区及周边地区有一定的影响力,随着经济的发展,整个片区地理位置的商业价值愈见增长,但场地明显偏小,基地现状建筑品质较低,沿街建筑大都与相邻道路保持平行或垂直,并将肌理往地块内部延伸。人流、车流混杂给零陵路带来一定的交通压力,同时,这一片区的城市形象也急需改造,规划设计新的商业市场势在必行。

1.2用地现状

基地西靠零陵路,东临任家院北路,北起解放路北,南至虎岩公园,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90―280米。近几年来,在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引导下,加快了旧城区的改造步伐,使中心城区过度集中的城市功能得到一定的疏散,特别是零陵路沿线,旧城改造取得了一定成效。黄泥井超级大市场的建设开发正是由于这种趋势。规划区内,还有永州市生资公司、种子公司、冷水滩区供销社等单位建筑为2-7层的民房和公寓,多半外观陈旧简陋,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无公共活动场所,商业、办公与居住混杂,对片区的建设和景观营造增加一定的难度。

1.3交通现状

本规划区位于永州市冷水滩老城区,主要交通量集中在南北向的零陵路,以及东西向的解放路、狮岩路上。规划梅山路交通量在近期内,尚未贯通。规划区有铁路通过,近期将被拆除,沿原铁路线改造为区内机动车道。

南北向的荣辉路、任家院路段为16米的城市支路,保留一定的交通性质,交通均为居住区内交通,具备步行化可能。同时由于本次旧屋区改造的统一建设开发,梅山路等支路的建设为统筹疏导超级大市场和居住小区交通提供了条件。黄泥井市场的建设势必会减轻了旧城区的人流、交通过于集中的压力。

2规划理念

2.1统一设计的理念原则

强调商业街区完整性与统一性,以风格统一的环境设计规范整条街道,并要求对这条街实施统一的管理。努力提高文化品位,精心设计小品、水景与绿化,整治广告与店面。

2.2“以人为本”的理念

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创造轻松、舒适、独具特色的购物环境。新经济时代的商贸业不应局限于单纯的购物,更应体现对人的关怀,注重营造一种休闲享受的氛围,让购物成为一种享受和乐趣。

3规划构思

依托现状及其区位条件,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及改造要求,其用地性质定位为集商业购物、文化娱乐、居住、办公、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商业街区。规划打破原有的建筑布局,形成新的环境,布局划分以步行商业街为主,配置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商业步行街、高层商业办公大厦及生活居住的新型综合小区。完成城市商业与居住;城市交通与建筑格局;建筑密度与城市环境的改造及规划设计。使该片区成为冷水滩城区一个“以人为本”、以“商业文化”为内涵,具有功能空间多样性、景观空间特色性、环境空间可持续性的现代综合性城市商业街区。

4.规划布局

4.1功能分区

本片区的功能传承商业功能,注重各种互补功能,是综合商业街区开发建设的重要经验。黄泥井商业街区由三部分组成:北面,中部为步行商业街,南面规划为花鸟市场。靠近零陵路建设高档写字楼,东侧为居住小区,其中西、中部为商业兼容住宅,就地安置拆迁的居民。此外,黄泥井商业街区涉及改造安置区、东面商品房小区等居住区,同时中心入口小广场还涉及市场和西侧高层区。

摘要:黄泥井商业街区是永州市冷水滩城区河西商业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该地段商业价值的提升,规划结合旧区改造打造一个全新的综合性商业街区。本文结合湖南省永州市黄泥井商业街区规划设计项目,阐述了在城市化进程的背景下综合性商业街区的设计。

关键词:商业街区;规划设计;市场

1前言

1.1项目背景

湖南省永州市是湘、粤、桂三省重要的物流集散基地,特别是农、副产品生产销售基地。黄泥井商业街位于永州市冷水滩城区河西商业区。该片区是永州市冷水滩城区实施旧城区改造工程的重要地段,这一地段建设是旧城改造和周边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传承冷水滩城区原有功能的具体体现。

现状的黄泥井市场是当地的农贸产品集散地,商业文化氛围浓郁,每天有上万人在这交易,在冷水滩区及周边地区有一定的影响力,随着经济的发展,整个片区地理位置的商业价值愈见增长,但场地明显偏小,基地现状建筑品质较低,沿街建筑大都与相邻道路保持平行或垂直,并将肌理往地块内部延伸。人流、车流混杂给零陵路带来一定的交通压力,同时,这一片区的城市形象也急需改造,规划设计新的商业市场势在必行。

1.2用地现状

基地西靠零陵路,东临任家院北路,北起解放路北,南至虎岩公园,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90―280米。近几年来,在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引导下,加快了旧城区的改造步伐,使中心城区过度集中的城市功能得到一定的疏散,特别是零陵路沿线,旧城改造取得了一定成效。黄泥井超级大市场的建设开发正是由于这种趋势。规划区内,还有永州市生资公司、种子公司、冷水滩区供销社等单位建筑为2-7层的民房和公寓,多半外观陈旧简陋,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无公共活动场所,商业、办公与居住混杂,对片区的建设和景观营造增加一定的难度。

1.3交通现状

本规划区位于永州市冷水滩老城区,主要交通量集中在南北向的零陵路,以及东西向的解放路、狮岩路上。规划梅山路交通量在近期内,尚未贯通。规划区有铁路通过,近期将被拆除,沿原铁路线改造为区内机动车道。

南北向的荣辉路、任家院路段为16米的城市支路,保留一定的交通性质,交通均为居住区内交通,具备步行化可能。同时由于本次旧屋区改造的统一建设开发,梅山路等支路的建设为统筹疏导超级大市场和居住小区交通提供了条件。黄泥井市场的建设势必会减轻了旧城区的人流、交通过于集中的压力。

2规划理念

2.1统一设计的理念原则

强调商业街区完整性与统一性,以风格统一的环境设计规范整条街道,并要求对这条街实施统一的管理。努力提高文化品位,精心设计小品、水景与绿化,整治广告与店面。

2.2“以人为本”的理念

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创造轻松、舒适、独具特色的购物环境。新经济时代的商贸业不应局限于单纯的购物,更应体现对人的关怀,注重营造一种休闲享受的氛围,让购物成为一种享受和乐趣。

3规划构思

依托现状及其区位条件,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及改造要求,其用地性质定位为集商业购物、文化娱乐、居住、办公、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商业街区。规划打破原有的建筑布局,形成新的环境,布局划分以步行商业街为主,配置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商业步行街、高层商业办公大厦及生活居住的新型综合小区。完成城市商业与居住;城市交通与建筑格局;建筑密度与城市环境的改造及规划设计。使该片区成为冷水滩城区一个“以人为本”、以“商业文化”为内涵,具有功能空间多样性、景观空间特色性、环境空间可持续性的现代综合性城市商业街区。

4.规划布局

4.1功能分区

本片区的功能传承商业功能,注重各种互补功能,是综合商业街区开发建设的重要经验。黄泥井商业街区由三部分组成:北面,中部为步行商业街,南面规划为花鸟市场。靠近零陵路建设高档写字楼,东侧为居住小区,其中西、中部为商业兼容住宅,就地安置拆迁的居民。此外,黄泥井商业街区涉及改造安置区、东面商品房小区等居住区,同时中心入口小广场还涉及市场和西侧高层区。

4.2业态分布

1)农产品交易市场―――依托现状商业条件,新建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延续黄泥井市场的传统功能的同时,也提高对市场的综合管理。

2)步行商业街―――中心广场北侧的商铺为三层,中心广场南侧的中央商铺为三层,东西两侧为商住混合的商铺,一至二层为具有独特吸引力的时尚购物街,四至六层为居住功能,作为就地安置拆迁住户。二层商铺之间设计连廊方便顾客购物。

3)商务大厦―――根据规划要求,沿零陵路拟建高层综合性商业大厦,北面的二层建筑为综合性商业空间,南面为高层公寓式写字楼,可作为办公或酒店灵活置业。

3)花鸟市场―――结合南面的虎岩公园,新建休闲型的花鸟市场,创造轻松、舒适、独具特色的商业环境,给城市肌理注入新的活力。

4)住宅小区―――结合安置拆迁区的就地安排,在步行商业街东侧统一规划建设住宅小区,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4.3空间组织

北入口结合辅地和植物配景,形成标志性入口广场。中心入口结合旱地喷泉和驻留平台,与对景广场形成曲线化的景观空间。此外,布置了儿童戏水区和地面喷雾设施,营造欢快的氛围。南入口简化处理,以花鸟市场中间通道的标识牌和广告牌作为引导,将真正的入口广场置于南面广场上,结合小型园林广场与喷泉。该广场位于虎岩公园对面,可以形成良好的引导区景观和过渡作用。

5交通组织

在步行商业街中部设置中心广场,强调步行者优先的原则,建立一个安全的步行系统,实行人车分流和机动车管制交通方式。强调无障碍设计的原则,在步行街区增加对残疾人的专用设施,体现人性化关怀,反映市民文明程度,强调城市对外形象。

步行街区只允许行人、非机动车通行。机动车交通利用步行街道路进出,避开主要人流,便于卸货与工作性人流出入的需要;并实施红绿灯交通管制。机动车流尽量控制在街区入口附近,减少对步行的干扰;步行街路宽控制在12.0m,分别为5.0m、5.0步行道和2.0m绿化休憩区,符合商贸空间的步行尺度。步行街区在紧急情况下,可通行消防、急救等特殊功能用车。区内主要围绕农产品交易市场、商业街及商务大厦布置室外停车坪,地下停车库主要布置在农产品交易市场和商务大厦地下层。

6街景形态

规划全区建筑以多层为主,在规划区西侧建设高层商务大厦,形成“一点”的高度控制形式;同时,通过商务大厦东侧布局的多层步行街形成有机的联系,使规划区中心的空间更为开阔,共同构筑富有变化的城市天际轮廓线。

街道空间形态强调沿街建筑界面的连续,沿街高度控制,步行街空间高度和宽度比在0.8-0.9之间,空间感适中,极具有围合感,同时又没有压抑感,收放自如。可充分利用朝夕的光影效果营造商业生活气息。

7景观规划

7.1广场景观

广场是城市的起居室,是城市社会生活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规划根据规划区的需要设置了交通性、文化性等性质的一系列广场。在规划区的中心上,布置中心区休闲文化广场空间,并与城市开发型绿地相结合;而在步行街北面入口处布置交通性广场,引导人流进入步行街与农产品交易市场。围绕着中心文化广场,布置了驻留平台、旱地喷泉、夜景灯和张拉膜等设施。在南北入口建入口小广场和标志夜景灯,以激光灯和光灯营造夜景标志。

7.2步行街景观

在步行商业街上结合带状绿化布置休闲小景,以丰富中心区域的景观,达到步移景异的视觉效果。适当运用骑楼、塔楼等传统建筑要素,形成视觉趣味的中心。大力组织增加小广场空间,结合支路路口分车行管理,当打破过于封闭,单调的街道空间格局。强调商店前的步行空间的缩放,丰富道路景观;取消和弱化道牙;可采用彩色沥青作为道路路面材料,丰富道路景观。

7.3建筑装饰风格

运用骑楼、塔楼等传统建筑风格,同时展现商业店面的现代建筑繁华风格。依据城市设计确定的装饰原则对各商店进行装修设计,严格把关,令其在统一中求变化,使店面装修既符合商业街整体环境的要求,又造型各异,丰富多彩。

8经济技术指标

总用地面积:59034.5

建筑基地面积:26211.3

总建筑面积:113332

容积率:1.92

建筑密度:44.2%

绿化率:30%

9结语

商业空间规划设计篇7

关键词:住宅小区;规划;定位;目标;原则;手法

abstract:thispaperworkexperienceandthepracticalengineering,theresidentialareaplanningfrommarketorientation,planningobjectives,planningconcept,principleofplanninganddesignandplanningtechniqueandsoonthediscussionandresearch,andhasstrongvalueandsignificance,forreference.

Keywords:residentialdistrict;planning;positioning;target;principle;technique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安居不只是乐业。如今安居的概念已不仅仅是有屋而居,而是完整的配套设施、良好的住宅环境和住宅质量的结合,创造良好、舒适、宜人、便捷的住宅小区环境和住宅建筑,达成现代人对“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的双重追求,这些已成为21世纪现代住宅小区建设的新理念。本文就某住宅小区规划过程中的各关键节点展开分析和探讨。

1规划条件

根据规划要求,该项目是集交通、居住、商业为一体的中型综合居住区。用地面积39513m2,总建筑面积162198.1m2,容积率3.7,建筑密度35%,由1栋32层(底部3层商业、上部单身公寓)、2栋28层(底部3层商业、上部单身公寓)、1栋25层住宅、1栋18层住宅及1栋3层幼儿园组成,其建筑形式以单身公寓和住宅为主,并配以高档的商业形成情景式商业内街,高低错落,形成城市道路的新制高点,完善城市形象。

2规划构思

总平面布局上,在充分研究分析该区域地段特征的前提下,寻求本地段内商业、居住业态与当地经济的互补与共生,最大限度的发挥和创造本地段的核心价值,并通过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手段实现上述目标。

高层住宅和低层商业沿某大道形成梯状布局、塑造城市形象、空间处理充分发挥立体交通的潜力,营造丰富的空间感受,形体处理以简洁的空间体量、明确的材质、多层次的景观渗透,来勾勒小区的时尚地标。

2.1市场定位

项目市场定位---高档住宅及配套商业,具有高品质居住生活环境的现代化生活社区。

环境塑造定位---充分利用基地特点,强调自然化生活氛围,实现天然景观要素、生态资源与人工优化处理的有机结合,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

外部商业定位---本项目中的商业定位为服务性质为主的配套商业。本项目的商业及服务设施面积两万三千余平方米,以补充区域内配套商业设施的缺乏。

建筑房型设置定位---以20~90m2的小房型住宅为主力房型,面积占住宅总面积70%以上,其他如100m2以上的大户型住宅占少数。

2.2规划目标

基于用地自身特定的区位和环境资源条件,以设计现代化、园林化,创造充满时代感、富有高品质、体现了城市新风貌的新型城市居住空间及商业空间为目标,协调住宅区内外部的环境与景观形象,合理确定住宅的布局与开发强度,建设富有特色和文化韵味的现代化、人性化、生态型城市住区。最终达到“为公众美化环境、为城市塑造形象、为开发者打造品牌,为投资者创造利润”的目标。

2.3规划理念

2.3.1“自然”的概念

树立“都市化、生态化”的整体环境形象。本住宅小区拥有良好的交通区位条件。作为开发建设的现代城市居住社区,基地内部及周边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在此基础之上规划形成的、充满生态自然异趣的居住氛围是区域内重要的城市景观资源之一。

充分利用现有基地条件,并进行适度改造与重整,使居民环境的营建尽可能地贴近自然,将原本有可能对开发建设不利的因素转变成引人注目的亮点,树立城市居住社区“生态、雅居”的整体环境形象,这便使在房产开发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自然”的概念,即一种经过人工处理了的优化的、与居住紧密结合的自然环境。

2.3.2“社区”的理念

通过围合内向聚合空间,从物质载体的角度力图实现人际交往、居住社区认同感。

本住宅小区作为面向社会的房产开发项目,必须以“社区”概念作为居住区开发建设的立足点,通过物质空间以及各项服务设施的合理规划建设,在居住小区内部形成易于居民相互交往的空间环境,为住区在建成后的使用过程中形成持续发展的“社区”环境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因此,居住小区以及居住组团必须在环境、场地以及住宅的设计与空间布局中反映这一居住理念。并通过相应的物质实体配置来实现住宅区内部“社区”归属感。

2.3.3环境景观均好性理念

环境的均好性是中高档商品化住区的典型特征,强调住区环境资源的均好与共享。规划中绿地和公共设施安排尽量做到比较均衡,尽可能使各个组团、每户居民都能获得良好的居住环境,每个住户都能方便的使用。当处于不能均享的限制条件下,则应做出弥补措施,创造必要的景观环境。

强调居住物理环境的均好,要使每个家庭都能获得良好的日照、采光、通风、隔音和朝向,在规划设计时就要保证有效的日照间距,引导夏季主导风向的流通,隔绝外来噪音的干扰以及创造具有温馨、朴素和亲切的视觉环境。

2.4规划设计原则

2.4.1人本原则

整体尺度设定、环境设计以人为本、通过宏观结构层面上的总体考虑与微观景观与住宅设计层面上的具体细部设计相结合,强调人性化的规划设计原则。

以人为本,考虑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居家生活模式的转变,形成一种绿意、自然、艺术、和谐、舒适、高效的居住环境。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在数量上、质量上均以高标准、高起点为原则,强调方便居住人群的使用。

2.4.2生态化原则

在保持并适度调整优化原有景观格局的基础之上,在具体居住空间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强调对自然景观、生态要素的引入。

在局部地带,如景观轴线,有机结合地形重整,创建生态景观与绿地的有机结合,形成住区整体的景观轴线,调节优化整个居住社区的局部小气候,成为该居住环境优势与亮点。

贯彻“尊重自然”思想与“可持续发展”概念,以建设绿色居住空间环境为规划目标,满足住宅的居住性、舒适性、安全性、耐久性和经济性。创造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备、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的现代化生活家园。

2.4.3可操作性原则

面对规划基地内的现状景观资源,在充分调查、分析现状地形条件的基础之上,合理有效地、适度地对地形重整,从而创造出既宜于人们居住生活,又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生态资源的居住社区。

在户型配备方面,充分考虑多样化的需要,以适应多元化的市场需求,满足不同居住群体的生活需要。

在配套服务设施的开发建设中,根据城市商业发展的宏观需求来确定经营项目与运作方式,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以达到对土地的最优化利用。住宅区建设以科技为先导,加强新技术的利用,使住区建设新技术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同时促进住区市政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注重物业管理与安全保卫。

2.4.4科技化原则

努力将新观念、新技术、新材料与传统居住生活模式有机结合,提升住宅功能质量与环境水平,在确保生活模式宜人的前提之下,提供舒适、安全、经济、科学、超前的现代化居住空间。

2.4.5规划设计整体框架

处理上注重整体性与融合性,形成中心围合、空间交融的景观形态。在核心位置设置景观步道以增强小区空间景观的层次感;在住宅的规划设计中,为了避免建筑形象的单调和围合空间的压抑感,将部分住宅组群做了分段处理和微小的错落变化,以加强整体的节奏感和空间的变化,形成良好的空间感受,并与绿化相融合。

(1)住宅布局。

识别性与认同感---住宅布局强调空间塑造,强调单体的布局,通过住宅单体的造型和空间限定,形成相对内向围合的邻里空间。

(2)公建布局。

区位性与方便性---沿西环大道布置商业,结合小区内部景观布置配电房,在临近商业的住宅楼底层布置物业管理用房和社区服务用房。此外,结合中心绿地与各组团绿化设置一定数量的休闲服务设施以及健身活动设施。

2.4.6道路系统设计

小区于基地东侧规划道路设主要出入口,于西侧规划道路设次要出入口,区内主要道路宽6~7m,沿用地布置成环状,线型流畅与城市道路连接,便于区内交通组织,避免外部交通的穿越,同时形成区内变化丰富的景观效果。结合区内景观空间及相应的规划住宅院落、公共设施的设置,设有完整的步行系统。

2.5规划手法

2.5.1整体统一

强调小区建设的整体性,包括:住宅群体布局、道路系统、绿化系统与市政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形成整体。

(1)公共空间优先。

在城市建设用地日趋紧张的今天,高居住密度、高建筑容积率的开发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如何将这一现实的难点转化为规划设计本身的优势是本方案力图达到的目标。居住活动的集约化是未来都市居住建筑的发展趋势,本方案以此为前提,将住宅、停车、社区的生活服务设施适当的集中,在满足人们社会交往,现代生活多元需求的同时,有效控制建筑密度,让公共空间、自然生态空间与绿化环境场所成为居住社区的主题。

(2)绿化渗透。

围绕小区的中心绿地,有机组织住宅的院落空间,使其与中心绿化与景观环境充分联系与融合,形成整体、统一的住区生态环境。

(3)空间轴线与自由布局相结合。

整个方案的空间构图采用空间轴线控制与自由布局相结合的手法,在强调空间景观轴线的同时,在这个整体空间布局与形态上,又通过道路与建筑的有机布局来强调其自然个性,并通过步行线的组织在人行活动与视觉上将两者进行有机地结合。

2.5.2空间形态

整个小区以东侧住宅入口和西北侧商业内街入口贯穿的轴线为空间中轴,形成整个住宅区的环境识别特征;住宅的布局组成的围合形成向中央绿地开放的院落空间,从而构成一个整体。

群体轮廓:整个小区的总体建筑轮廓,采用18、25、28、32层的高层住宅及底层商业内街相结合的建筑布局形式。在景观界面的道路系统,穿行于各规划住宅院落之间,创造步移景异的宜人生活环境与多样化的活动空间,并与各公共设施有效的联系。

商业区部分设置完整的步行商业内街和外街,形成内部商业的对话,完善了本区域的商业配套设施。

结语

小区规划反映当地的城市文化和地区风貌,要打造高品位小区就必须注重整体规划的每个环节,才能做出文化内涵丰富,艺术性强的作品。根据不同项目特定的环境精心设计,去追求各自的需求,即美与丑、动与静、舒畅与局促、休闲与烦躁等物质和精神的需求,改善居住环境,健全住宅功能和区域配套设施,达到提高城市品位的目标。

参考文献:

商业空间规划设计篇8

[关键词]地产商业商业建筑营销

一、商业地产建筑空间规划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商业地产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的热点地产。然而,由于一方面,政府长期以来把重点放在住宅地产的开发,另一方面,商业地产的发展历史较短,人们对它的认识还不够深刻。虽然目前商业地产开发形势火热,但是实际上面临着很多的问题,更多的是专业化不够、整个商业地产运作的各个流程、各个专业的整体缺乏协调所造成,导致了开发项目流产,或者举步维艰。很多项目在做这个项目之前,根据市场的定位,在做什么样的商业建筑产品还不清楚的情况下,就贸然地去做建筑设计。往往这种设计只能是设计师的一个想法的体现,而不是一个市场的真实需求。市场需求就来自多方面,即建筑产品要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有的到商业阶段,商户要入住了,才发现这个商业空间是不可用的,或者是由于有很多缺陷,引进的这些商户进不来。如住宅小区因为商业用房的滞销而影响了住宅产品的销售,当初被开发商视为卖点的商铺已名不符实,甚至成为累赘,开发产不得不重新市场定位。加上已经建成商业用房和建筑设计等方面的原因,商铺成了开发商握不住、抛不开的“烫手山芋”。一些区域就出现过“有房无市场或有市无场”的窘况,甚至很多大型商业地产,由于缺少知名品牌的加盟,项目缺少统一管理和科学配置,加之非住宅项目的销售周期越来越长,往往出现租不理想、经营不景气的窘状,一些商业用房甚至长期无人问津。

二、重视商业地产的规律性特征

商业地产的开发设计同住宅项目的开发设计有本质的区别。住宅商品房的购买者是大众消费者,居住的功能相对简单,人们对居住建筑都有广泛的了解,发展商可以根据自己对市场需求的调查与判断,自行确定所要开发产品的市场定位,如住宅户型、面积大小、种类与配比等。有明确的要求,目标界定相对明确,而大规模商业地产的开发设计与此完全不同。首先是业态和功能的复杂。大型商业中心通常都包含主力超市、大量零售店、多种形式的餐馆和娱乐休闲设施,各种人流、物流、水平、垂直交通与消防疏散的组织相当复杂。在满足上述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如何满足未来大量商家的需求,特别是可视性和可达性,以获得最大的商业利益,进而为发展商获得最大的出租和出售回报,是规划设计至关重要的问题。这实际上已不是传统的建筑工作范畴了,但这正是优秀的专业化的商业建筑设计师为发展商提供的专业服务。在大型商业的平面设计中,各部分功能都有严格的要求,如主力连锁超市每个品牌对建筑的面积柱网、层高、滚梯的位置等都有不同的要求,大型娱乐设施的功能布局、内部人流路线更有严格的要求。而如何将大量商铺区平面灵活组织,化整为零利用于出售;同时又可化零为整,利于整体出租和管理,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开发商能否根据自己的土地、项目、区位资源定位对项目量身订做很关键.后期营运不好,不仅商业亏损停业,还能使整个项目的其他物业随之贬值;运营得好,则能在盈利的同时带旺人气,促成周边物业环境升值。

其次,必须重视立地条件特征分析是我们需要重视的关键的一个问题。比如在项目里面把一个大卖场作为它的主力店放到里面去。在这之前,首先应该去考虑现有的商业或者流通业的大环境条件之下,大卖场是一种什么形式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所锁定的目标消费群体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它的店铺特征和这个设施特征又怎么样?目标客户群又是什么样的群体,它所做的设计又是什么样的特征?这些都是在规划建筑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作为开发商如何推出实现土地价值最大化、符合自身商业模式并实现差异化定位的商业地产项目便成为重要课题。尤其是大型商业地产项目,仅商业规划阶段就包括商业定位设计、商业建筑方案设计、商业空间装饰方案设计、商业外环境设计、二次商业装饰设计、商业管理模式设计、品牌规划及招商策划设计等诸多环节,可以说,各个环节与建筑规划空间的整合情况如何是非常重要的。

从立地条件环节来看,不管是地块条周边的道路交通组织这些硬件的条件,还是流通环境的特征和流通环境的变化,都是会随着时代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从消费者的角度,也就是实际在这里消费的实际消费者的角度去看,店铺的立地条件,比如这个地块周边的基础环境,规划设计方面对这个地块的限制,比如它的限高、容积率等等,同时因为消防、因为环境,还会带来的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这样的限制。而这都需要在最初就制定好相关的指导性策略。从商业立地的条件上来看,要明确这个项目置于城市的定位。即这个项目将来在这个城市整体的功能上去担负着什么样的责任。所以从这个角度来了解这个城市的现有特征是十分重要的。同时,这个城市现有的商业集中中心或者商业集中区,也是一个方面。现有商业集中区跟项目之间是什么样的对比关系?在商业集中区之外,其他的现有的商业集中商圈或者商业集中地又是什么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有更多的是通过市场调研,市场分析的手法,通过前期工作来去对项目进行战略性的规划。店铺的战略性的经营规划,会直接跟商业设施的规划联系在一起。

最后,商业建筑策划不仅要解决整个项目的建筑空间问题,也要考虑解决项目的具体使用。在店铺经营规划的思考过程中分成很多阶段来进行。不管是开发一个商业项目也好,还是将来要开这些店的零售、经营企业,它们能够向这个社会的消费人群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或者是产品?一些中小开发商在缺少品牌效力和创新能力的情况下,迫于经营和生存压力,受利益的驱使,采取急功近利的做法,超常规、大体量开发商业用房.但商业地产与住宅项目不同,除了要求开发商具有雄厚的资本外,还要求开发商熟悉商业运作规律,能够有效地将住宅与商业地产整合,具备经营商业和地产活动的复合能力,具备及时调整投资策略的能力,以降低经营风险,增强经营的稳定性。

三、整合商业地产消费文化设计价值

了解项目的资源状况是首要的,但如何将项目所在区域的文化资源优势变成市场优势?项目的文化吸引力在当前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要做到尊重文化就必须了解项目区域所具备的明显或含蓄的消费文化。这就要求开发商、策划人员、设计人员融入当地生活,利用不同的文化特征作为细分变量。此阶段更强调对区域文化的挖掘和提炼。企业根据自身的使命目标、竞争优势,确定目标顾客群体,再通过顾客需求分析,更加透彻地研究目标顾客群体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消费观念、思维方式等要素,从中提炼出最核心或最具个性特色的文化特征。只有尊重当地的文化,项目的宣传、招商才能更容商业建筑空间形态规划、主力店及非兼容空间特种业态店预备招商执行与专案设计事务所进行设计对接、经营管理模式分析、市场推广、问题型商业项目的重新定位易被接受,其目的性才能更加明确。

商业建筑虽然属于一种高度市场化、商业化的建筑类型,但在创造体验消费场所这方面,应特别重视建筑的艺术处理。这里不仅仅是指专业角度的艺术追求,还包括大众艺术、流行时尚等。建筑艺术是一个地区和一个时代文化艺术表现中最宏大、壮观也最生活化的载体。直接对人们的心理、生理施加影响。对于大型商业地产项目而言,应成为当地的具有鲜明文化内涵的建筑物或建筑群体甚至城市区域,并创造延续建筑文脉与时代感相沟通的氛围。在商业建筑的空间效果营造中,必须调动一切艺术的、技术的手段,并着重于空间尺度、空间气氛的表现。在室内外空间的结合以及建筑与环境景观的结合等方面达到丰富性、多样性、趣味性的综合协调,并促进人与建筑及空间环境的互动。如商业内部空间设计具有明确功能要求,同时也要求有不同风格和特色变化的室内设计。商业内部空间设计还包含了更多的功能要求和市场特色,通过造型、色彩、声光电和新材料的综合运用对商业空间进行设计,从而达到对商业购物、娱乐和展示等空间的整体设计效果。

市场的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遵循商业发展的“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个市场必须通过不断升级来满足商户的经营需求和消费者的购买便利。市场的竞争是残酷的,优胜劣汰永远是市场的主旋律,对于商业地产的开发经营和建设同样适用,商业地产项目走在市场的风口浪尖,只有接受市场的检验,不断改进自己的产品,优化自身的购物环境,提高配套服务水平,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商业空间规划设计篇9

关键词:城市设计中小城镇城市中心区功能配比产业选择

现今,中小城镇多数进行了或正在进行总体规划,但中小城镇的规划主要停留在总体规划阶段和随后的各个小地块的详细规划,对于中小城镇中心区这一极其重要的发展核心考虑并不多,并未深入考虑如何体现中心区的特点和优势。如何能将城市设计的导控手段引入中小城镇中心区的规划和建设,对于指导中小城镇中心区的城镇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全面推动中小城镇的发展。本文将以《常平镇新城中心区城市设计》为例,对规划区的现状进行分析,在研究中小城镇中心区的定位、功能配比、产业选择等方面的基础上,并借鉴国内外中小城镇中心区的建设发展,指导本规划区的城市设计,从而对中小城镇中心区的城市设计进行思考。

一、中小城镇中心区城市设计的现状分析。

1、中小城镇中心区主要类型、特征和组成要素

(1)社会实体的小城镇中心区

即行政中心小城镇中心区,其特征为一定区域内的整治、经济、文化中心,包括县政府所在地的县城镇中心区、镇政府所在地的建制镇中心区和乡镇府所在地的集镇中心区。其公共建筑设施相对层次较高,中心区的城市设计尤其是公共建筑设施的城市设计可不同程度参考城市中心区城市设计。

(2)经济实体的小城镇中心区

作为经济实体的小城镇中心区,包括工业型、工矿型、农业型、渔业型、牧业型、林业型和旅游服务型。是分别以一、二、三产业为经济支柱小城镇的中心区,以中心区的公共建筑设施为例,带有一定产业性倾向。

(3)物流实体的小城镇中心区

包括交通型、流通型和口岸型小城镇中心区。这些类型的小城镇中心区成为一定区域内的客流、物流、商品流的中心,多以陆路或界河的水上交通为主,由于中心区的地理优势,常设置有贸易市场或专业市场等,这类小城镇中心区体现了以贸易为主导的特征,其城市设计也应主要围绕交通流线进行设计。

(4)综合型小城镇中心区

同时具备上述全部或几种职能。县城镇和中心镇一般多为综合型城镇,常常同时承担社会实体、经济实体、物质流通实体等功能,也是目前进行中小城镇中心城市设计的主体小城镇中心区类型。

2、中小城镇中心区的空间形态分类

如果按构成小城镇中心区的空间形态特征,大致可分为:

(1)十字型

以河道或道路交叉口为中心区展开,前者多见于江南水乡的传统小城镇,后者则在现代许多沿路发展起来的新建小城镇中时有表现,其基本特征都为依附交通而出现并发展,由贸易而成为中心区。

(2)一字型

与十字型的产生及特征基本相同,当骨干道路交通量很少或无机动车辆时较为合适,同时要求规模较小,控制在一定的长度内。一字型还分为单侧和双侧两种,单侧发展受道路条件影响较小,而双侧则较大。

(3)枝状型

沿主干线由多枝分叉伸展,呈鱼骨状。空间丰富多层次,一般在较大规模的小城镇中心区才采用。

(4)核心型

围绕着一至数个公共空间或核心建筑而成片布置,形成街区。便于组织多样化的交通和空间结构,适合于各种规模的中心。核又有单、双、多核之分,中小城镇一般以少核为主。核心型是现代小城镇中心的常见形态。

3、中小城镇中心区城市设计的现状分析

(1)定位不准。

不顾自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盲目建设大马路、大广场,追求大气魄,倡导“做大做强”。空间尺度上与周围建筑物体量、尺度、比例不协调,使用率低,造成极大浪费。

(2)特色不突出。

没有以中心区自身特点为基础,抹杀城镇个性,导致整体空间失衡。

二、中小城镇中心区城市设计的特点

1、规模特点

中小城镇中心区规模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有限的特殊性,城市设计应考虑到发展需求的阶段规模,具有应变能力,同时应注意规模效益与便利性相结合。尽可能的提

供城市设计的参与性,将调查分析、交流协调、修正评价等过程,广泛的进入城市设计过程,提高决策的客观性。

2、居民生活模式特点

中小城镇中心区居民生活在模式上存在一定数量的产、销、居一体的方式,城市设计应抓住这一特色,在空间、功能、景观等方面组织出多种形态,避免简单搬用其他城市设计的做法,体现灵活性的特征。

3、经济差异的特点

中小城镇的财政与城市相比,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政府的调控在经济上较弱,更多依赖集体、私人和外来多渠道的投资。城市设计应注意到这种特殊性,制定相应的城市设计导则,使实施管理在各种利益和原则之间既有原则又有灵活性。

三、中小城镇中心区城市设计实践——《常平镇新城中心区城市设计》

1、项目概况

规划区位于常平镇中南部,规划区西至规划道路常发路,东至规划道路常达路,南至环城路,北靠中央公园,总面积约177.44公顷。

2、项目背景

“六个东莞”政策的提出,对常平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重大交通设施的规划建设,为常平的发展带来了新契机;常平打造东莞东部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亟需新城中心区的带动和支撑。

3、规划目的

此次规划我们面临以下核心问题:中心区的开发建设模式;打造中心区的区域定位与职能;中心区的活力营造;中心区的生态环境与整体形象。

通过结合中心区案例研究,确定合理的时间、资金、土地出让方式;增强并完善城市功能,构建具有区域价值的和广泛影响力的功能构成,促进东部地区的快速崛起;打造多样化的、充满活力的商业、商务街区;加强中心区整体开发强度的控制,创造疏密有致、生态优美的城市空间。

4、资源条件分析

(1)区位条件

常平镇位于珠三角广深经济走廊的黄金地段,是珠三角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是东莞东部的交通枢纽和综合服务中心。规划新城中心区位于常平镇中南部。南临环常南路,北至南城路,位于常平六个片区中的新城片区,与旧城区相距约3000m,周边有多条高速公路穿过,区位优越。

(2)交通资源

常平镇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规划区内有已建成的潮莞高速,通过潮莞高速便捷地与莞深、深汕、广深等高速公路连接。规划区的区间交通依靠周边的环城路。来往常平旧城中心主要依靠常黄路、常东路。规划区居民现状出行主要依靠新城大道及各条支路。通过新城大道可与现状东莞火车站及镇中心区。环城路、常黄路等城市主干道将本区域与镇区联系起来。

现状路网不成系统,断头路较多;现状出行强度较低,未来发展潜力大;静态交通设施缺乏;公共交通系统缺失。

(3)景观资源

常平镇总共规划有7个公园,规划区与中央公园(社区级公园)相邻,区内现状生态景观环境条件良好,地势平坦,整体起伏不大,有大片农田、水塘和植被。其中在规划区东北部有一山体,在中部地区有一条东西向的泄洪沟,宽约15米。

规划区应将东西向的泄洪沟作为重要的景观要素,并依托周边良好的生态环境,打造中心区景观带。

(4)空间资源

现状规划区基本未进行开发建设。规划增量用地94.74公顷,存量用地46.31公顷。

5、发展定位与产业选择

(1)区域中心职能分析

常平由最初的农业小镇,发展成为工业重镇,再到现在的向地区性中心城市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其城市职能也从传统单一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向复合型的辐射周边地区的综合服务职能转变。常平要发展成为地区性中心城市要具有区域带动作用,而成为东部地区的龙头城市,则需要承担区域中心的核心职能,需大力发展现代商业服务业、金融贸易、现代信息服务业、中小企业总部等产业。

(2)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

本次规划的发展目标是:依托存量土地集中开发,打造“三心一区”,即服务东莞东部的区域性商业文化中心、生产中心、区域技术创新中心,以及宜居、宜业、宜乐的低碳、生态、高品质活力新城区。

本次规划的功能定位是:“东莞东部中心”“商务办公、商业服务”,即构建以中小企业总部集聚的核心商务办公中心,着力打造以商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区,提升新中心城区的综合实力,打造拥有带动区域发展、服务周边镇区的活力新区。

(3)产业选择

br>

新城中心区的总体产业发展策略为:“以生产业的发展带动商业娱乐等生活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以生产促生活,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联动发展的格局。”强化商务办公的核心功能,以生产业带动物流、金融等其它产业的发展。以现代商业服务业、文体娱乐业进行补充优化、完善配套产业,增加片区活力,提高生活质量。

6、中心区案例研究

(2)中心区的建设规模及强度

通过对国内外的cbd开发建设规模及强度的研究总结,可归纳出城市中心区的普遍的建设规模强度,可供本项目参考:用地规模多在200公顷以下;建筑总量在500万平方米以下;开发强度之容积率一般在2.5以上。

(3)中心区的开发周期

成熟的中心区的开发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开发过程,并且需要合理适宜的开发策略。从国内外中心区的成功案例来看,开发周期一般要经历起步、快速发展、逐步发展成熟等几个阶段,开发成熟周期普遍在10年以上,甚至更长的周期。

(4)中心区的开发模式

中心区应分期有序地开发,遵循住宅—商务—商业的开发次序;采取复合开发模式,使其能适应不同的投资者;采取先小地块出让,聚集人气,再进行大地块、大型开发商的土地出让策略

7、总体城市设计

(1)功能布局

城市功能的确立应嵌入其所处的环境并能发挥其最大优势,建议新城中心区应发展以下功能:充分利用交通优势,对建设区周边缺失功能加以补充完善。强化现代商业服务业的功能,发展相关配套服务。

主要划分为北、中、南、东四个功能片区。北部片区毗邻旧城,规划为商业区;中部片区承担行政文化中心的职能,规划为行政办公区;南部片区规划为中小企业总部集聚区;东部片区规划为居住区。

(2)规划结构

规划形成“一轴一心多廊多节点”的空间结构。一轴——新城大道功能复合轴;一心——区行政中心;多廊——规划范围内形成纵向活力商业廊道和活力商务廊道,环城路和南城路两条横向城市发展廊道以及十五号次干道生态景观廊道;多节点——商业广场、商务广场、市民休闲广场、企业文化广场、生态休闲广场。

(3)土地利用

本次规划的用地布局与土地价值相匹配,采用高强度开发,中心绿地周边采用低密度开发,核心区适宜居住区的开发;根据用地功能合理划分街坊尺度,控制单一地块的规模,以控制合理的开发门槛,并提供灵活的组合机会。街坊内再划分地块,最小地块不小于2000m2;用地以商务办公功能为主,同时兼容商业、文化、公寓等功能。在用地开发方面,允许复合功能的用地布局,如商业和办公、文化的综合用地。

(4)城市设计目标与理念

本次规划的目标是高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遵循节地高效的原则,塑造高度集聚的城市空间形态,打造区域和地区重要核心。充分结合开发时序与实施策略,采用渐进式的发展,逐步推进地块开发,引导城市空间发展。通过功能、空间、交通等多种复合,营造地区活力。 本次规划的理念是明确中心、功能复合、分区特色、强化门户、紧凑舒适。以行政中心为核心进行圈层式开发,以塑造高度集聚的城市空间形态,强调单位面积的高产出和立体开发,使得规划区成为城市的重要核心。根据片区和场地区位的不同,划分不同的功能单元,引导功能提升和建设。根据不同地块的场地特征,通过空间设计和功能组织,体现每个场地的特色和价值。重点强化新城大道两侧以及环城南路与新城大道的门户区域的设计,打造常平的门户形象。选择与新城中心区相匹配的公共空间尺度,采用灵活适中的街坊尺度。

(5)城市设计重点

本次城市设计的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交通——设计中充分考虑人的使用需求,重视人的步行体验,创造良好的步行空间,结合中心绿地与泄洪沟旁的绿带,设置生态的慢行系统,提供最大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

界面——沿新城大道东侧塑造裙房连续、塔楼韵律起伏的商务办公界面;商业区形成裙房连续、商业氛围浓厚的且能体现本地建筑特色的商业界面。

轴线、节点——规划范围内形成北、中、南三个城市广场作为三个功能片区的公共开放空间,南北向沿新城大道形成商务休闲轴、以行政办公为核心向南北形成中央景观轴。三个广场通过中央景观轴相连,中央景观轴与商务休闲轴并列,东西

向沿十五号次干道形生态轴,与人文生态轴相衔接,形成本片区主要的公共空间构架。

标志——拟建标志物建筑于新城大道南北两端可作特色地块处理。

区域——采用密集宜人的小尺度街坊模式,打造中小企业商务区,提升该区的商业价值的同时创造具有活力的、高效的城市中心。

公共空间——设定服务半径良好的新城中心区城市公共空间网络,创建生态和谐的城市。将半公共绿地及半私密绿地空间通过人行步道与周边邻近公共绿地空间连接,将绿化带到每一个地块。

(6)道路交通规划

交通规划强调对外交通的快捷性和内部交通的可达性,建立与常平中心城区城市空间发展相适应的高效率、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一体化交通体系,实现居民出行快速化便捷化的总体目标,同时通过调整交通组织方式降低开发强度对交通出行的影响,保障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构建分层服务的城市道路网络、公交优先、强调慢行、完善静态交通系统的建设与管理体系、加强交通管理。

(7)绿地系统规划

依托现状景观格局,结合规划区定位及总体空间布局,动态构建“一主一副多廊一心多点”的绿地系统。通过加宽《东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退线,形成个性化退线界面,从而预留出景观廊道。景观轴线、景观视廊和景观节点用地性质与地块用地性质相同,轴线、视廊和节点的形成是用控制图则的形式进行建筑退让管理,形成景观视廊和节点。

(8)城市风貌规划

本次规划分以下七个风貌分区:

新城大道景观廊道风貌区:新城中心区的核心风貌区,城市干道两边的形成开放、连续、通透的城市界面以及生态绿色廊道。

行政办公休闲风貌区:市属办公、非市属办公结合中心绿地,打造中心区的生态核心区,创造市民休闲游憩的场所。

现代文化商业风貌区:结合城市综合体、综合商业、文化、娱乐等多重功能,是吸引人流、体现新区活力的重要区域。

企业总部风貌区:以企业总部和商务酒店为主,依托规划区完备的服务支撑体系,形成企业区域性的商贸办公区。

现代商贸办公风貌区:以高端商务以及中小企业总部为主,形成高质量的现代商贸办公空间。

城市生态居住风貌区: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建设吸引精英阶层的高品质生态居住区。

现代时尚居住风貌区:该区与邻近的工作区域紧密相连而又有适度分割,是周边工

作人士的理想居住空间。

8、实施策略

建议本项目开发模式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复合型开发模式。即根据本地具体的政策及市场的变化情况,选取灵活的开发策略。分期、分区开发,不同地块采取不同的开发模式,使能适应政府、大型开发商、个性开发商、中小企业等不同的投资开发者,以全方位推动中心区开发建设。分期,有节奏地进行土地开发建设。

四、结论

商业空间规划设计篇10

[关键词]商业建筑;防火规划;安全疏散

中图分类号:tU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7-0365-01

商业建筑防火与安全疏散是一项十分复杂且重要的工作,防火与安全疏散工作包括很多方面,而防火与安全疏散作为整个商业建筑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其设计工作水平和质量将直接影响着整个商业建筑的安全质量,甚至会影响人们生命安全。因此,探讨、分析商业建筑防火规划与安全疏散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只有商业建筑防火设计工作人员重视、研究工作中防火与安全疏散措施,最终,才能认清工作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并积极寻找解决火灾隐患的应对对策,从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整个商业建筑防火规划与安全疏散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一、商业建筑中的防火设计与安全疏散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建筑物的高度也随之增加,并且建筑物中的包含着各种复合功能,在有限空间里为人们提供多样的消费体验,而为客户提供多样的体验,就会导致商业建筑在建设规模以及复杂化设计等方面带来巨大的变化,建筑物上发生的变化直接增加了建筑在防火和安全疏散等方面设计的难度。总的来说,商业建筑在防火与安全疏散方面相关的设计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商业建筑功能多,规模大

由于商业建筑存在规模大、功能繁多且杂的特点,因此在设计中需要考虑更多的内容。商业建筑通常为了满足人们生活和消费的需要,不断的加大其建筑面积,因此,建筑规模的增大直接影响着其防火规划以及安全疏散设计难度。

(二)商业建筑空间设计与交通组织结构复杂

商业建筑设计通常为了达到为客户提供更多优质服务的目的,因此在建筑物的中间采用的是中庭空间设计、复杂交通组织结构设计以及共享空间设计等,这种设计不仅增加了顾客购物的兴趣,而且还提升了顾客消费体验。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却增加了建筑物防火规划与安全疏散的设计,从而导致现行的设计规范与实际的防火规范以及安全疏散出口等出现冲突。

(三)火灾的负荷较大

商业建筑在装修时,采用了大量的装饰材料,这些材料大部分都属于易燃易爆物品,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火灾的负荷量,同时还增加了商业建筑物在防火规划以及安全疏散设计上的难度。而对于某些独立的商铺,虽然使用了大量的隔断材料,但是该材料与家私装饰同样属于易燃物品。

二、防火规划与安全疏散设计的重点

商业建筑为了满足顾客以及商业用途,对其内部空间的规划和分隔是多种多样的,虽然对空间分割了很多块,但是其整体的空间是有限的,所以在相对有限的空间里对防火规划与安全通道进行设计时,需要结合该建筑物的结构,防火设计以及安全通道应该符合制定的规范。需要满足两个方面的要求:一,在辨识度高的地方设置安防设备。在独立的空间里,人们最容易注意到的地方是门窗和走道等位置,而对于内部空间的方位认识度不强,因此在防火规划与安全疏散等方面的设计时,一定要在具有较高辨识度的地方进行安防设计。二,实现空间方案与安全防火、疏散通道在设计上存在较小的冲突。商业建筑中通常为了满足商家的要求,而对建筑物内部空间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分割,但是通常分割设计与防火通道设计的规划相冲突,为了满足两者的要求,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灵活设计,例如,可以采用防火卷帘的设计。

另外,在发生火灾时,会产生大量的浓烟以及高温环境,浓烟除了会影响人们的视觉外,还会对人们的呼吸道产生危害,甚至引起窒息。并且商用建筑由于人流量大以及较差的可控性,设计人员应该在最初进行设计的时候对其进行仔细的调查和了解。

三、商业建筑防火与安全疏散设计方式

传统的商业建筑在设计时,其设计任务主要由建筑设计师承担,其他设计师辅助其设计,这种方式具有整体设计美观协调的优点,但是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性,例如,防火规划和安全疏散设计缺乏整体性,商业建筑中,防火设计涉及的专业众多,其涉及的防火规划主要有:整体的防火设计、防火防烟设计、消防给水以及防火构造等方面的内容,国内目前具体的防火设计主要包括:1、建筑的整体设计。其主要包括建筑物的规模以及地理位置的控制,对不同的建筑材料以及建筑结构进行合理的安排以及分配,合理布置建筑物的密度、与周围建筑物的距离以及消防设施。2、商业建筑的防火防爆。在设计商用建筑时,需要考虑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应该尽量使用一、二级耐火等级的材料,避免建筑的外壁出现起火现象,选择耐火等级较高的建筑构件,在装修材料上,需要对其进行严格的控制,同时采用相应的防火封堵措施,提高建筑物的耐火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抗压抗暴的建筑构建或是泻压设施,增加建筑物对爆炸等问题的抵抗能力。3、内部的平面布置。设计人员在最初设计时,应该将建筑物分为防火和防烟的区域,在对内部空间进行分割时,应该采用防火墙、耐火楼板等建筑设施,尽量阻止火势进一步蔓延,为人群的疏散增取时间。防火的区域在划分时,应该采取便于管理的原则并且尽量减少建筑建设过程中消耗的成本。并且对于价值高的设备,应该设置能够及时保护和撤离的位置,科学合理的安排其放置区域.4、对于危险的易燃易爆等物品,不能将其布置在地下空间,主要是因为如果发生危险时,会对建筑物的结构造成影响,甚至造成房屋倒塌的事故。

商业建筑设计者除了考虑其他措施外,还要加强对安全疏散问题的考虑。对于在商场上进行消费或是其他目的的群众,由于对商场的内部环境缺乏了解,在发生危险的时候,不能快速、有效的找到逃生通道,而是选择下意识或是熟路的道路逃走,因此,建设明显的逃生通道是每个设计人员都必须要注意的问题。

1、商业建筑内的店铺与步行街的防火隔离

商业建筑内的店铺与步行街之间的隔墙通常采用的是钢化玻璃,这些玻璃经过一定的处理后形成了抗压应力层,因此,与其他普通的玻璃相比较,其机械和耐热冲击的强度都比其他的高出很多。但是,钢化玻璃同样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不能对热量向背面传输进行有效的阻挡,从而导致由于高温而使背火面产生高温引起周围可燃物燃烧。因此,我们可以在钢化玻璃隔墙等地方设置自动喷水系统,降低钢化玻璃的温度,同时避免钢化玻璃产生破裂的情况,形成通风口后引入新鲜空气加重了起火程度。

2、排烟系统的设计方案

室内步行街如果采用机械排烟系统,那么室外的机械排烟量应该不小于室内步行街的换气次数。加大自然排烟口的面积,提高人员疏散时间。并且尽量减少能存在的可燃物的数量以及室内和室外步行街之间的相互影响,给人群尽量增加逃生的时间。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分析了商业建筑防火规划以及安全疏散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设计方案。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商业建筑防火规划以及安全疏散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要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提高商业建筑的安全质量。笔者希望更多的专业人士能投入到该课题研究中,针对文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指正建议,为提高我国商业建筑防火规划和安全疏散工作做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宫富贵.综合性商业建筑防火疏散与防火构造设计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