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早产儿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十篇早产儿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十篇

早产儿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26:13

早产儿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篇1

关键词:新生儿监护室;护理安全管理;质量控制

abstract:objective:Discussiononthesafetyanalysisinnewbornbabyguardianshiproomandpreventioncountermeasures

methods:throughthecomparisonof1002caseswithdiseasebabysinnewbornbabyguardianshiproomfrom2008Januaryto2009Decemberand1026caseswithdiseasebabysinnewbornbabyguardianshiproomfrom2010Januaryto2011December,itisComparedwiththetraditionalsafetymanagementandthesuspensionsafetywarninglabelspredictiveriskmanagement.

Results:Comparedtwogroupsofpatientsbyfallingoutofbed,aspiration,scald,tube,switches,prematureapneaandinfecteddataanalysis,inadditiontobeing"stuff"nostatisticaldifference,therestofthedifferencebetweenthetwogroupshadstatisticalsignificance(p<0.05).

KConclusions:probabilityofsafetyaccidentsbythesuspensionsafetywarninglabelspredictiveriskmanagementisfarbelowprobabilityofthetraditionalsafetymanagement.thenewmethodcaneffectivelyimprovethesafetycoefficientandthequalityofnursingcare.

新生儿监护室无家属陪护,由护理人员提供24小时连续性护理,收治新生儿的年龄范围是出从生后至28天以内的新生儿,新生儿病情变化快,需要随时进行抢救,并且新生儿监护室的病婴不会主诉,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病情观察、治疗、生活护理及预后基本上完全取决于护理水平的高低和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尤其是新生儿的安全问题如洗澡时护理人员的失手造成新生儿的坠床;新生儿吐奶后的误吸;沐浴时水温控制不好或冬季在辐射抢救台保暖时皮肤保护不利造成的烫伤;新生儿烦躁、哭闹时四肢躁动造成的静脉留置针脱管;护理人员责任心较差,早产儿手腕、脚腕细,腕带松,集中洗澡时腕带脱落被调包;早产儿肺功能发育不成熟造成的呼吸暂停和早产儿抵抗力低,长时间卧床,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不畅造成的肺感染等,一旦出现上述安全问题,将给新生儿及家长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而安全问题能否预防,主要因素在于预见性的风险管理,在于护士长管理水平,如果管理到位、制度到位,将极大地降低新生儿出现意外的风险。通过培训护理人员安全防范措施,消灭安全管理缺陷,为新生儿及家长提供安全、满意的优质护理服务。

护理人员在无患儿家属监督的情况下工作,有时难免会产生懈怠心理;监护室抢救仪器复杂,护理操作多,应急情况多,技术操作标准要求高,随着公众健康意识和维权意识的日益增强,“医疗护理风险无处不在”,早已成为医疗护理界的共识。为保质保量的完成新生儿的治疗、护理工作,保证护理工作的安全,我科成立以护理骨干为成员的质控小组,按安全管理、基础护理、文件书写、消毒隔离等分工,定期质量控制与随时质量控制相结合,每周讲评并每月分析工作弱点,提出改进措施并进行实施。我科从2010年实施安全管理以来,对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前瞻性的评估,并在醒目位置放上安全警示标识,采取风险管理对策,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新生儿监护室的病婴1002例为对照组,对新生儿室病婴的安全问题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和总结,其中坠床1例、误吸9例、烫伤5例、脱管10例、被调包1例、早产儿护理暂停9例、院内感染5例。从2013年1月,我科采取了前瞻性的安全管理,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新生儿监护室的病婴1026例为观察组,两年中我们课题组成员每天深入在监护室中进行安全管理方面的质量控制与指导,并每周晨会讲评,每月进行汇总分析。统计结果:坠床0例、误吸2例、烫伤0例、脱管3例、被调包0例、早产儿呼吸暂停2例、院内感染0例。对两组病婴从坠床、误吸、烫伤、脱管、被调包、早产儿的呼吸暂停和被感染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除了“被掉包”项无统计学差别外,其余各项(坠床、误吸、烫伤、脱管、早产儿呼吸暂停、院内感染)差别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二、方法

对照组实施传统的管理方法,观察组实施以护理骨干为质量控制成员的前瞻性风险管理,统计发生坠床、误吸、烫伤、脱管、被调包以及早产儿呼吸暂停及时抢救的发生率。我们的管理方法如下:

1.风险因素分析:①新生儿监护室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新生儿的坠床、误吸、烫伤、脱管、被调包以及早产儿的呼吸暂停等。②医院感染的风险因素。新生儿由于生理解剖和免疫特点,本身对病原体普遍易感,尤其是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1].

2.实施前瞻性的风险管理。①科室根据新生儿的特点设计出预防新生儿坠床、误吸、烫伤、脱管、被调包、呼吸暂停、院内感染等的护理评估表,表中设计出低、中、高度危险的分数值。②科室设计出爱心形状的安全警示标识牌,上面刻有“预防坠床、预防误吸、预防烫伤、注意箱内温度、预防脱管、预防被调包、注意呼吸暂停、预防院内感染”等。③接诊护士接到新生儿时,根据新生儿情况用安全评估表进行评估,达到低、中、高度危险时,分别用蓝、粉、红色曲别针e在分级护理卡上,用于课题组成员和护士交接班时确认有危险的新生儿。④评估出了新生儿有哪项安全危险,就挂哪项安全警示标识牌于床尾、暖箱或辐射抢救台等醒目的位置,用于护士在工作中起到随时提醒的作用,让护士随时都能看到安全警示标识牌,心中时刻想着新生儿的生命安全。⑥建立科室质量安全管理小组[2],成立以护理骨干兼课题组成员为核心的质量控制小组,及时发现风险苗头,成员4人,分别负责安全管理、基础护理、文件书写、消毒隔离等工作质量,根据科室实际工作特点,制定详细考核内容、工作流程、疾病护理常规以及贵重仪器使用程序等,质量控制人员每周四、周五为质控日,把自己所管项目全部检查一遍,发现问题除通知本人外,还要登记在兜装的质量控制小本上,并定期质量控制和随时质量控制相结合,每个质量控制成员都是护士长抓好管理工作的一双眼。护士长每天检查护士和质量控制成员的工作,一个错误如果护士长查到了而质量控制成员没有查到,那么责任人和质量控制成员都要列入考核,但以责任人为重,护士长每周一例会上要对质量控制成员的质量控制内容进行分析,全员护士一起讨论分析出现差错的原因及改进措施,最后护士长综合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并在日后工作中做质量追踪;对连续出现错误的项目或个人进行管理分析,从中找出改进措施。

本研究显示,通过对新生儿监护室实施前瞻性的风险管理,明显降低了护理纠纷和护理差错的发生率。由此可见,对新生儿监护室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加强前瞻性的风险管理,把经过评估后有某项风险的安全警示标识牌用细松紧带悬挂在新生儿床尾、暖箱或辐射抢救台的明显位置,让护士随时都能看见可能发生的危险提示,能及时杜绝和预防不安全因素,明显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确保新生儿的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早产儿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篇2

【关键词】重度子痫前期;预见性护理

重度子痫前期(severepre-eclampsia,Spe)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一种类型,为妊娠期特发和常见的并发症,可发生产后出血、胎盘早剥、胎儿宫内窘迫、凝血功能障碍、脑水肿、肝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严重危害母婴健康,是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早发型Spe,由于发病孕周小,临床上多采取期待疗法,虽然改善了围产儿的结局,但同时也增加了母体严重并发症发生的风险[1]。在孕妇实施期待治疗过程中,护理上若能对Spe的早期症状及并发症进行预防、监测,及早提供相应的预见性护理措施,对减少围产儿死亡,降低孕产妇并发症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于2007年1月—2009年12月对收治的48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采取了预见性护理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07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重度子痫前期患者48例,年龄17~37岁,初产妇34例,经产妇14例;孕周37周25例,孕周>42周8例;其中,并发产后出血14例,胎儿生长受限13例,胎儿宫内窘迫8例,围产儿死亡6例,胎盘早剥4例,凝血功能障碍3例,HeLLp综合征2例。

1.2临床表现本组48例患者中,32例Bp≥160/110mmHg,16例Bp140~160/90~110mmHg,尿蛋白≥3g24h,11例有头晕、头痛、视物模糊,血小板减少,视网膜小动脉痉挛,双下肢浮肿,4例腹部压痛症状,7例血清aLt或aSt升高,伴有持续性上腹不适。

2预见性护理措施

2.1加强预见性护理意识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并发症多,病情变化快,严重威胁母婴安全。护理人员必须具有超前护理的预见性护理意识,针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把护理工作做在症状出现之前,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证各项治疗和护理措施的及时进行。

2.2做好抢救准备,制定抢救程序由于患者并发症多,病情变化快,必要时需要进行紧急手术,同时还要进行母婴抢救工作,因此,对母婴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均要提前做好抢救准备。床边备开口器、压舌板、舌钳等各种急救物品和药品。提前做好各项术前准备,如:交叉配血、备皮、皮试、留置尿管等。同时做好新生儿抢救的准备工作,如:氧气、吸痰器、气管插管用物和常用的抢救药品:1/10000的肾上腺素、碳酸氢钠等。科室制订了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抢救流程悬挂于抢救室,使各位护士有章可循,以便尽快对病人实施救治,为抢救病人争取了时间。

2.3及时评估病情,尽早发现各种并发症严密监测孕妇心、肝、肾功能以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对病人进行评估,随时询问病人有无头痛、头晕、眼花、恶心、呕吐等自觉症状,如发现血压≥160/110mmHg或平均动脉压≥140mmHg,或血压无明显变化但出现上述自觉症状或原有症状加重,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及时检查子宫底高度,宫壁的紧张度,子宫壁有无压痛,间歇期能否放松等,特别注意胎盘附着处有无压痛,尽早发现胎盘早剥。经常询问患者胎动情况,每班听胎心音,必要时进行持续胎心监护,及早发现胎儿宫内窘迫。准确记录24h出入量及每小时尿量,如尿量

2.4做好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多给孕妇心理上的支持,热情亲切,关心体贴,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消除其紧张、焦虑情绪,避免一切不良刺激,防止精神紧张而影响血压的稳定,必要时留家人陪护,以增加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随时将病情好转情况及时告知患者及家属,使其放心。

2.5做好术后母婴护理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由于全身各脏器受损,并发胎盘早剥,凝血功能障碍等易发生产后出血,术后要密切观察产妇阴道流血情况,腹部切口有无渗血等,对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同时要注意注射部位有无渗血及皮肤黏膜的出血点,加强生命体征监测,观察子宫复旧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病情稳定后指导、协助母乳喂养。本组1例患者手术当天腹部切口渗血严重,阴道流血多均被护士及时发现,即按医嘱予宫缩剂并及时输新鲜血,腹部切口加压包扎等措施,出血停止。

3结果

本组48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经实施预见性护理措施后,均痊愈出院,无发生任何护理并发症。围产儿死亡6例。

4讨论

4.1预见性护理能提高护理质量重度子痫前期的孕产妇病情复杂,变化快,并发症多,对母儿影响大,在临床上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护理,提前预防严重并发症,做到有的放矢,对提高重度子痫前期的孕产妇抢救成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预见性护理工作者运用敏锐的观察能力,及时发现病人不同的需求,针对不同问题,制定不同的预见性护理方案,从而及时准确地实施护理措施,使护理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2预见性护理措施能及时发现及减少并发症在护理上严密观察及早发现重度子痫前期的症状,前瞻性评估病情,对潜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做到心中有数,采取有效的、预见性的、可行性的护理措施,是及时发现及减少并发症的关键措施。

4.3预见性护理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预见性护理以护理程序为核心,调动主动护理,提高产科护理水平和质量,是采取先预防后治疗的原则,早期实施、定期进行,使护理工作具有连续性,持续性、有效性,因此,预见性护理不仅在重度子痫前期病人的抢救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在临床实践中的护理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早产儿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篇3

早产儿由于身体器官发育缓慢,免疫力很弱,是发生残障的高危人群。虽然如今早产儿的死亡率大大降低,但是其出院后发生疾病的可能性仍然很高[1]。如何提高早产儿护理质量,减少护理风险时间的发生率是目前医院早产儿护理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次研究选取2013年1月到2014年2月于我院出生的早产儿共96例,将患儿按照入院编号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患儿在采取家长参与式护理后效果十分理想,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到2014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患儿共96例,产妇孕周27~35周;孕妇都未有遗传代谢性疾病。所有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其中对照组早产儿男26例,女22例;身体重量1178~1921g,平均(1550.27231.22)g。观察组男29例,女19例;身体重量1186~1976g,平均(1557.02240.39)g。两组早产儿胎龄、体征、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全程护士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给予家长参与式护理,主要内容包括:

(1)制定护理方案

由护士长组织家长,制定详细的家长参与式护理方案,并组织所有参与方案的家长和护士进行沟通,将以往发生几率较高或不经常发生的风险事件进行评估,总结相应经验并制定出针对性方案。确定责任机制,护理人员要与家长及时进行早产儿情况的交换,不断提高自身护理技能,在实施护理前要对早产儿身体进行分析,预估有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并制定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2)做好家长的护理知识培训

按照制定出的护理措施开展护理工作,将早产儿在医院期间的护理风险降到最低,由护士长或经验丰富的护士担任讲师向家长培训早产儿护理的有关知识,例如日常护理、身体状况检查、急救措施等等。

(3)护理内容

护理前仔细检查病床,防止栏杆出现松动,确保病床坚固,若要使用束带,尽量选择宽的棉质束带,并根据患儿不同情况将松紧度调整到合适状态。在对患儿实施药物治疗时,如果是片剂或者冲剂,家长要先将其用温水融化,在给早产儿服用,以免早产儿出现哭闹等过激情绪时引起呛咳。在护理过程中禁止在早产儿身体附近放置尖锐物品,严禁患儿触摸插排、电源等危险物品。给予早产儿拥抱、抚摸等肢体动作前,增进早产儿与家长之间的感情,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还可为早产儿播放幼儿音乐。充分了解早产儿身体动作所表现出来的信号,对早产儿各种动作,如排大小便、流口水等要耐心对待。

(4)出院后及时回访

在早产儿出院后,医院应该及时与家长联系,询问护理情况,解答疑难。

1.3观察指标

护理效果主要由护士长以及责任护理人员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生活护理、培训教育、护理知识掌握情况。得分越高则护理效果越好。家属满意度应用数字评分法评价,由家属对早产儿护理满意度进行评分,10分表示非常满意,0分表示不满意,分数越高则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取±s表示,组间率对比采用t检验。对比以p

2结果

观察组早产儿护理效果和家属满意度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早产儿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篇4

凡胎龄满28周以上,不足37周,体重<2500g的新生儿,应称为早产儿。我国早产儿在活产儿中的发生率5%~10%,美国7.1%~17.9%,国内报道早产儿死亡率12.7%~20.8%。Kdrda认为75%的围产儿死亡与早产有关,且早产儿死亡率是足月儿的20倍。早产儿由于各脏器发育尚不成熟,免疫功能低下,出生时常伴随其他疾病,所以早产儿的护理非常重要,使早产儿平稳安全地渡过体温关、呼吸关、喂养关、感染关等。现将对早产儿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2007年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投入使用以来,每年收治多例早产儿,除几例因愈后极差家长放弃治疗外,其余均痊愈出院。

基本护理措施

早产儿室配备:与足月儿分开,除满足足月儿室条件外,还应配备婴儿培养箱、远红外保暖床、微量输液泵、吸引器和复苏囊等设备。工作人员相对固定,为加强早产儿的护理管理,最好开展系统化整体护理。

维持体温稳定:早产儿体温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升降不定,多为体温低下,因此早产儿室的温度应保持在24~26℃,晨间护理时提高到27~28℃,相对湿度55%~65%。维持患儿体温的适中温度根据早产儿的体重、成熟度及病情,给予不同的保暖措施:①体重<2000g 85例,尽早放入保温箱中保暖,并根据体重、日龄选择适中温度使患儿体温维持在正常范围。②体重≥2000g 38例,在箱外保暖,以降低氧耗量和散热量。③病情较重者,体温<35.5℃ 10例,在远红外线辐射床保暖下进行抢救,床温控制在32~35℃,并将塑料保鲜膜罩在辐射床上,以减少对流散热和水分的丢失。每2小时监测体温1次,根据患儿体温随时调节箱温及床温。床温传感器探头暴露在适当位置,避免遮盖及掉在地上,以免床温失控,造成患儿烤伤及脱水。

合理喂养:按照早产儿的体重、月龄,参考其活动、哭闹、大小便及有无病,给予5%糖水或奶喂养。奶喂养以母乳喂养为主。故凡具有吸吮力的早产儿应坚持采用母乳喂养,若无母乳应专用早产儿配方奶为好。目前多主张早期、足量喂养,一般在生后6小时开始,喂奶前先试喂糖水1~2次,无呕吐给予牛奶喂服。

维持有效呼吸:早产儿呼吸中枢及呼吸器官未发育成熟,常会发生原发性呼吸暂停现象。有缺氧症状者给予氧气吸入,吸入氧浓度及时间根据缺氧程度及用氧方法而定,若持续吸氧最好不超过3天,或在血气监测下指导用氧,预防氧疗并发症。呼吸暂停者给予弹足底、托背、吸氧处理,条件允许放置水囊床垫,利用水振动减少呼吸暂停发生。

预防感染:对早产儿实行保护性隔离,是护理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早产儿抵抗力比足月儿更低,消毒隔离要求更高。更应加强口腔、皮肤及脐部的护理,发现微小病灶都应及时处理。经常更换以防发生肺炎。制定严密的消毒隔离制度,严禁非专室人员入内,严格控制参观和示教人数,超常人流量后应及时进行空气及有关用品消毒,确保空气及仪器物品洁净,防止交叉感染。

护理新进展

加强环境管理:包括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减少噪音的刺激,减少光线的刺激,减少疼痛的刺激等。疼痛对新生儿,尤其是接受大量致痛性操作的早产儿和危重儿,可造成一系列的近期和远期不良影响,应引起临床重视,并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包括:护理时尽量减少操作;在执行侵入性治疗如打针、抽血或吸痰的操作时,应给予肢体支持(一手握住婴儿的双膝将双腿靠近躯体,另一手掌轻压上肢使其靠近前胸)使其形成屈曲;尽量减少对肢体的捆绑;在祛除胶布、电极等黏贴物时应使用祛除剂以减轻不适感;抚触、非营养性吸吮(安慰奶嘴)也能减轻疼痛感;必要时使用止痛剂。

促进智力及生长发育的护理:随着早产儿救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极低体重儿,治愈后其智力及生长发育较正常同龄儿低,生活质量可能有所下降。为早产儿提供近似子宫内环境的需求也逐步增长,现代概念的抚触术除了其医疗功能外,在早产儿更多地体现在通过对皮肤感官温和的刺激代替宫内温柔的相拥,促进婴儿智力及生长的健康发育。在患儿恢复期开展婴儿抚触,3次/日,每次15分钟,由上至下轻轻按摩,并将这一技术仔细传授给患儿家长,并坚持每个月随防1次。婴儿抚触在国内及国外均已被证实可以提高患儿的生长及智力发育,可减少后遗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并为提高患儿生活质量打下良好基础。

对父母的心理支持:父母往往认为早产儿易于出现各种健康问题,而产生较重的心理负担。医务工作者应该给早产儿母亲更多的支持,可以通过开设网上和电话咨询,定期举办早产儿健康讲座,或制定宣传小册子等途径来为早产儿父母提供一些方便快捷的医疗资源,从而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另外,医务人员要在早产儿住院期间为他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如允许父母1~2次/日进入niCU参与护理他们的婴儿。这种护理方式在发达国家已广泛实施,而国内目前只允许病情危重的新生儿的父母入内探视。

促进亲子关系建立:婴儿在抚育过程中有被触摸、拥抱及关注的需要。亲子之间亲密的接触对于父母和婴儿都十分重要,尤其是出生后数周内亲子间互动,对于日后亲子关系建立有深远的影响。母子间的亲密感主要通过亲密行为表现出来,包括:触摸、亲吻、拥抱、面对面注视。护理人员必须了解亲子之间亲密感的重要性,并设法提供促进亲子关系建立的途径,鼓励亲密行为的表达。

出院指导

患儿出院前向其父母详细的出院指导。包括体温监测,正确的母乳喂养方法,监测体重,如何观察病情,预防感染措施,查体及疫苗接种,新生儿护理知识,神经精神发育指导,保证出院后小儿生存质量。

由于早产儿各器官发育不成熟,功能低下,易并发各种疾病,故对早产儿护理非常重要,早产儿室实行24小时专人护理,并利用各种仪器监护,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及时评估病情,并制定和实施各种护理计划、护理措施终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减轻机体的损害程度,保证高水平的护理质量。根据早产儿的特点,通过一系列的护理措施以及先进仪器设备和精湛的技术,提高了早产儿的存活率。早产儿是一个极其脆弱的群体,医务人员为其提供良好的医疗护理,对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及日后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全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2-193.

2 潘丽晖,张苏坚.早产儿护理探讨[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2(5):407.

3 张家骧,魏克伦,薛兴东.新生儿急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02.

4 张教花,张秀芹.极低体重儿的重症监护[J].护理研究,2004,18(3):511.

早产儿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篇5

【关键词】鼻饲并发症;预防性护理;早产儿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193-02

早产儿由于胎龄小于37周,出生体重小于2500g,身长小于47cm的婴儿,其器官发育不成熟,在吸吮能力、吞咽能力上均低于足月婴儿,而为了帮助早产儿生长发育,适当采取鼻饲喂养方式至关重要,保证早产儿的营养和热量。现阶段针对鼻饲的喂养方式、种类越来越多,而鼻饲过程发生的并发症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为了有效的避免早产儿鼻饲并发症的情况发生,我院选取了2012年5月~2013年1月进行鼻饲喂养的早产儿50例,对其采取预防性护理措施,观察其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3年1月于我科进行鼻饲并发症预防性护理的早产儿50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29例,患儿均在妊娠29~35周后产出,体重维持在2212~1514g之间,平均体重2367g,所造对象均符合早产儿(LBw)出生体重的诊断标准(1)。全部患者均表现出哭声弱、吸吮和吞咽能力差的情况,平均呼吸频率为63次/min,平均心率为159次/min。

1.2早产儿鼻饲的操作方法

根据早产儿出生体重选择合适型号的胃管,轻轻地将胃管插入胃内,缓慢将牛奶、水分及所需药物放入鼻饲管内,主要操作以下几个流程:(1)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奶具严格消毒。(2)选用合适的胃管,用湿润后的棉签清洁早产儿鼻腔,放置的长度为从耳垂到鼻尖加上鼻尖到剑突的距离,用蒸馏水充分湿润鼻饲管所需的长度,左手轻轻地托起婴儿的头部。用右手将鼻饲管从患儿的鼻腔插至鼻饲管所测量的长度,见胃液后进少许。(3)用透气棉胶布蝶翼形将胃管固定于患儿鼻梁上,胃管开口端置于患儿头上方。使患儿双手不易触及,胃管开口端保持无菌,表明置管时间。(4)按照患者情况和医嘱进行鼻饲喂奶,待喂奶结束后清洁鼻饲管。

1.3早产儿鼻饲的一般护理

早产儿鼻饲护理前要先调节好病房的温度和湿度,使其保持在最佳状态。超过置管时间的胃管,于喂奶前选取最适合患儿的鼻饲管更换鼻饲管,控制好插管的力度和方向,在不损伤早产儿鼻腔和食道粘膜的基础上加快插管速度,尽量减少鼻饲管对鼻腔粘膜的刺激。患儿一旦出现呛咳、呼吸困难的情况要立即拔出鼻饲管,马上通知主治医师进行相关处理。鼻饲前用注射器抽吸胃内容物,并要做好详细的记录,包括观察和统计胃内容物的量和性质,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将标本送去检查。要保证鼻饲护理的缓和、轻柔程度,切勿进行加压操作,鼻饲活动结束后先对患儿背部进行拍打,降低发生喂养呕吐的概率,等待奶液完全进入胃肠道后将患儿至半卧位,头偏向一侧。

2鼻饲并发症的预防性护理

2.1腹泻

鼻饲患者发生腹泻的概率极大,主要是因为奶液渗透压过大,早产儿胃肠道功能发育极不成熟,胃肠蠕动弱,造成高渗性腹泻的结果,而流动性过大的奶液也会逼迫脂肪耐受过度,肠蠕动并不能承受这个速度。为了有效的避免发生早产儿鼻饲并发症,要准确控制好奶液的用量、温度和速度,在早产儿承受范围内不断增加奶液用量,保证其成长需要营养,同时要及时清理早产儿口腔,避免发生口腔及肠道感染的情况。

2.2反流

早产儿胃呈水平位,容量小。食管下端括约肌松弛,肠功能不成熟。常因问题而反流呕吐。如若不及时、有效处理,还会导致吸入性肺炎,甚至危及患儿生命安全。针对反流的预防性护理措施为喂奶后调整,右侧位,抬高头胸部呈斜坡位有利于奶液的排空,减少呕吐,减少返流的发生。

2.3便秘

早产儿由于胎龄不足,产后又要接受鼻饲喂养,因此长期躺卧在床上,胃肠蠕动速度明显弱于正常婴儿,各项营养的缺失和粪便的停留加大了发生便秘反应的概率。护理人员要及时为患儿补充营养,针对便秘严重的患儿使用开塞露灌肠,帮助排便。

2.4胃潴留

为了有效的避免早产儿发生胃潴留并发症的情况,要针对胃肠蠕动缓慢的患者给予吗丁啉1-1.5mg/kg,2-3次/d,喂奶前30min,增加胃动力。或用无孔的橡皮进行非营养性吸吮,促进胃肠功能成熟,加快胃肠排空。或延长喂奶间隔时间,或采取负压吸引的方式来促进胃肠蠕动。

2.5鼻饲管脱落、堵塞

早产儿的变动或食物存留在鼻饲管内造成鼻饲管脱落、堵塞的现象,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变化,针对不恰当的给予纠正。护理人员每次鼻饲前必须用注射器回抽是否有余奶或胃液,证实胃管在胃内。或测量胃管外露的长度,观察是否脱落或堵塞。如无异常给予患者足够的营养支持。

3结果

针对早产儿鼻饲并发症采取的预防性护理措施效果显著,50例患者无一例发生了并发症的情况。

4讨论

只有做好早产儿鼻饲工作才能提高治疗效果,避免由于操作不当对患儿造成的伤害。针对早产儿鼻饲并发症的护理要建立在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根据各项并发症原因来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发生鼻饲并发症的概率。我科选取了50例进行鼻饲喂养的早产儿,对其采取预防性护理模式,针对腹泻、反流、胃潴留、便秘、鼻饲管脱落、堵塞等情况采取针对性处理,进一步优化鼻饲流程,以降低发生早产儿不良反应概率为目的,做好早产儿的奶液喂养工作,保证营养的有效供应和吸收。

参考文献:

[1]金汉珍,王德眠,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72.

早产儿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篇6

【关键词】胎膜早破;优质护理;护理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648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099-02

胎膜早破是指在临产前胎膜自然破裂,是常见的分娩期并发症,其发生率在妊娠满37周为10%,妊娠不满37周的胎膜早破发生率为2.0%-3.5%,通常由于胎膜发育不良或感染,腹压急剧增加,子宫张力过大,前羊膜囊内压力不均,机械创伤,孕晚期等原因引起的。胎膜早破对围产儿的影响主要是容易引起早产、围产儿感染和新生儿呼吸困难综合征,增加了围生儿死亡率,可使孕妇宫内感染率和产褥感染率增加,给产妇带来严重后果。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产妇2443例,其中胎膜早破68例,均得到积极合理的治疗和护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68例胎膜早破孕妇。孕妇年龄20-43岁,平均年龄27.26岁。其中初产妇48例,经产妇20例;妊娠28-34周5例,35-36周8例,37周以上55例。破膜时间至分娩时间或手术时间大于48小时者12例。其中以急诊方式入院56例,占82.3;门诊方式入院12例,占17.6。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个人需求及心理特点找出护理问题,制订护理计划,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对病人进行有效的护理措施。

1.2产时情况68例病例自娩分娩38例,占55%,其中会阴侧切9例,占13%。剖宫产21例,占30%。发生羊水污染者3例,新生儿出生时发生苍白窒息者1例,发生青紫窒息者2例。

2护理措施

2.1心理护理由于胎膜早破的病人常以急诊方式入院。入院时,孕妇的焦虑、紧张、茫然无知、无奈感等。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评估产妇生理、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向孕妇及家属说明目前的情况,以及医护人员采取处理措施的目的及意义,指导配合治疗与监护,将不同分娩方式进行告知指导,调动产妇主观能动性,提供情感支持,解除其焦虑、恐惧心理。

2.2生命体征监测胎膜早破孕妇入院后每4小时测量生命体征一次并记录,及时发现异常情况给予处理。因为胎膜早破后,孕妇及胎儿发生感染的机会增加,临床工作中应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

2.3饮食方面的护理指导胎膜早破的孕妇进食高蛋白、高热量、清淡、易消化食物,以增加机体抵抗力。由于孕妇绝对卧床,活动减少,肠蠕动减慢,容易引起便秘。所以应多进食纤维较多的蔬菜及水果,多饮水,使孕妇保持大便通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注意饮食卫生,食用腐败变质的食物可致腹泻而诱发子宫收缩。

2.4绝对卧床休息对68例胎膜早破的孕妇,采取绝对卧床休息,臀高头低位,将一床褥子六折,置于铺好的床铺中部,在其上方铺一条中单,将中单折向床垫下方铺整齐,嘱孕妇平卧也可侧卧将臀部置于折好的褥子上,以左侧卧位为宜,以降低宫腔内压力,减少羊水流出,预防脐带脱垂的发生,减轻右旋的子宫对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的压迫,增加静脉的回流,促进子宫胎盘血液循环。

2.5严密观察胎儿、子宫收缩、羊水流出情况并预防感染了解胎儿宫内安危,定时监测胎心,密切观察胎心率变化,必要时做B超检查,听胎心时动作轻柔,以免诱发子宫收缩。经常询问孕妇有无腹痛、腰酸及下坠感。密切观察羊水流出量、性状、颜色、气味等,如头先露混有胎粪,为胎儿宫内缺氧的表现,一旦发现立即报告医生并及时处理,并注意有无感染的发生,一般于破水后12h给予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应严密监测体温、心率、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情况,及时发现感染征象,达到早期治疗目的,若无任何感染迹象可继续妊娠。抗生素不宜使用过久,于数天后停药。教会孕妇自数胎动。对胎膜早破的孕妇,每日给予氧气吸入2次,每次一小时,氧流量为每分钟1-2升。吸氧可有效地提高孕妇的血氧浓度,通过子宫胎盘血液循环,提高胎儿血氧浓度,防止胎儿宫内窘迫可能,增加胎儿的抵抗力。

2.6外阴护理胎膜早破后子宫与外界形成通道。会经常处于潮湿状态,宫颈阴道附近的细菌上行侵犯羊膜,进入宫腔,诱发官腔感染。尤其是破膜时间越长,感染机率越大。所以保持会清洁、干燥是控制感染的首要条件。具体方法是每日用0.5络合碘液棉球消毒外阴两次。使用吸水性好的消毒会阴垫、便器,排便后立即冲洗,及时更换污染的床单和消毒会阴垫,保持会清洁。禁止灌肠,尽量减少检查。

2.7用药护理如孕周

2.8终止妊娠护理确定孕周后制定处理方案,未满36周者,排除感染情况可行期待疗法;36周以上妊娠者可严密观察,破膜后12h内无产兆者,排除头盆不称可行催产素引产。掌握胎膜早破合并早产的分娩时机及分娩方式,对于第一产程进展缓慢造成潜伏期延长、活跃期延长或活跃期阻滞者酌情给予催产素加强宫缩;第二产程延长或胎儿窘迫者及时行阴道助产,缩短第二产程,减少胎儿因缺氧而发生颅内出血的机会。试产过程中发现有头盆不称或胎儿宫内窘迫不能纠正者应果断行剖宫产结束分娩,要积极作好早产儿的接产准备,备齐抢救器械及药物。新生儿娩出后及时彻底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注意保暖,预防感染。

3结果

68例胎膜早破孕妇,自然分娩38例,剖宫产21例,会阴侧切9例,无新生儿死亡。

4体会

胎膜早破是产科常见的并发症,如果未得到及时合理地治疗,将会导致母亲及胎儿发生各种严重并发症,从而增加孕产妇宫内感染率及产褥感染率,增加围生儿死亡率,护理的重要性可想而知。随着现代护理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优质护理已经成为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于提高临床护理效率与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优质护理应贯穿于整个孕产期,因此加强产前保健和孕期卫生知识教育,重视孕期卫生指导,定期产前检查,及时纠正胎位不正,积极预防和治疗下生殖道感染,妊娠后期禁止,避免负重和腹部受撞击,增加营养,注意休息,多食蔬菜水果,增强胎膜的韧性。另外,健康教育可提高妊娠成功率,降低胎膜早破引起的围生儿死亡率,讲解胎膜早破对母婴的影响,全程给予良好的优质护理,避免不良心理因素及环境刺激,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顺利完成分娩,以确保母婴安全。因此,优质护理程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郑修霞,主编.妇产科护理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153-154.

早产儿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篇7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护理风险管理;早产儿;医院感染

effectofpredictivenursingRiskmanagementonReducingtheincidenceofnosocomialinfection/HUanGYin-juan.//medicalinnovationofChina,2017,14(14):074-078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effectofpredictivenursingriskmanagementonreducingtheincidenceofnosocomialinfectioninprematureinfants.method:FromJuly2015toDecember2016inourhospital146prematurewereselectedanddividedintotheobservationgroup(n=72)andthecontrolgroup(n=74)accordingtothedifferentnursingplans,thecontrolgroupwasgivenroutinenursing,whiletheobservationgroupwasgivenroutinetreatmentandpredictivenursingriskmanagement.theincidenceofnosocomialinfectionoftwogroupswasobserved,andtheincidenceofadverseeventsandfamilysatisfactionoftwogroupswerecompared.Result:theinfectionrateoftheobservationgroupwas8.33%,itwassignificantlylowerthanthatofthecontrolgroup(20.27%)(p

【Keywords】predictivenursing;nursingriskmanagement;prematureinfant;nosocomialinfection

First-author’saddress:no.1maternalandChildHealthHospitalofHuizhouCity,Huizhou51600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14.020

院雀腥臼侵富颊咴谧浩诩湓谠耗诨竦玫母腥荆以及在医院获得感染而处于潜伏期,出院后出现症状的感染[1]。早产儿因自身免疫力低下、各器官功能发育尚不完全、环境器具或医护人员携带病原体等原因发生院内感染[2-3]。护理风险管理是指评估、识别、干预护理人员在对病人进行护理操作时可能产生伤害的风险[4]。进行预见性护理风险管理的目的在于明确护护理风险所在、掌握其规律、提高防范意识以及有效地回避护理风险,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5-6]。故本院实行预见性护理风险管理,以期减少早产儿发生院内感染的几率,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5年7月-2016年12月新生儿科收治的早产儿156例,排除患有先天重大疾病及病危患儿,按照是否实施预见性护理风险管理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共72例,其中男37例,女35例,平均胎龄(34.58±1.36)周,平均体重(2078.01±36.47)g;对照组共74例,其中男31例,女43例,平均胎龄(35.31±0.63)周,平均体重(2053.58±41.98)g。两组早产儿性别、胎龄、体重、生产方式、apgar评分、喂养及入院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早产儿给予常规护理,主要以下几个方面:(1)定期对新生儿的衣物、奶瓶、奶嘴等进行高压蒸汽灭菌等;(2)早产儿保暖:早产儿室内温度保证在25℃左右,相对温度为55%~65%,体温较低的早产儿给以恒温箱保暖,每2个小时监测体温一次并做好记录;(3)喂养:尽早喂养,尽量母乳喂养,不能吸吮和吞咽能力较差的早产儿可收集母乳,再用滴管或胃管喂养,喂养量根据早产儿的胎龄、体重等实际情况而定;(4)呼吸管理:密切检测早产儿呼吸、生命体征、心率、血压等,根据实际数据确定用氧浓度和用氧方式;(5)其他,如并发症观察等[7-9]。

1.2.2观察组观察组的早产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预见性护理风险管理,具体实施如下。

1.2.2.1建立预见性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在新生儿科中成立早产儿预见性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医护人员在对以往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护理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风险事件和早产儿院内感染事件进行分析,探究护理工作在早产儿发生院内感染事件时可能存在的失误和做法,根据相关条例,以及分析得到的结果[10],结合本院实际情况,探讨解决方案,以期减少早产儿发生院内感染的频率,和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以及自我思考能力[11]。

1.2.2.2定期进行护理业务培训结合新生儿科平时的护理工作需要,定期组织新生儿护士进行学习,了解早产儿发生院内感染的原因,以及如何减少早产儿院内感染的做法,并鼓励大家踊跃发言,对减少早产儿发生院内感染的途径发表建议,深度地自我剖析在早产儿护理过程中自身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强化护理自我思考能力,已经增强护士在护理早产儿的责任心[12-13]。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如进入早产儿室前进行个人清洁、更换消毒隔离衣、佩戴口罩帽子等护具、身体如有不适申请调换岗位等。

1.2.2.3制定早产儿护理风险报告在早产儿的治疗和早期护理时,由护士填写早产儿护理风险报告,其中包括早产儿的生命体征、心率、血压等,护士写上自己的观察以及建议,交予医生进行讨论补充修正,在早产儿的护理过程中注意早产儿护理风险报告中的注意项,早产儿护理风险报告每3天更新一次,由值班护士填写[14]。

1.2.2.4积极与早产儿家属沟通家属探视也是早产儿发生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15]。家属大多心急想要见到自己的孩子,或者是尽早地接触,但这也加大了早产儿感染细菌的风险。护士应积极尽早地与家属沟通,让他们了解早产儿由于自身抵抗力低下而易感染的原因,感染后可能发生的情况,以及增加治疗的风险,既要体谅家属焦虑的心情,也要尽量做到减少探视。家属探视时,应让家属进行清洁消毒,并更换消毒隔离衣,佩戴口罩帽子等。

1.2.2.5应用pDCa循环改进护理风险管理每周开展一次护理质量检测评估,并遵循pDCa循环对早产儿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进行改进,发现问题并总结原因,纠正问题并列入到护理实际执行中[16]。

1.3观察指标

1.3.1比较两组早产儿发生医院感染的情况参照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标准[17],对早产儿是否发生医院内感染情况进行分析评定。

1.3.2比较两组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早产儿护理不良事件,主要有用呛奶、误吸、皮肤损伤、非计划性拔管、药物外渗等。

1.3.3比较两组早产儿家属满意度设计相关满意度调查问卷,每卷共设10项,每项10分,共100分,>90分为非常满意,70~89分为较满意,50~69分为一般,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

2结果

2.1比较两组早产儿发生院内感染的情况观察组早产儿的院内感染发生率为8.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48,p

2.2两组早产儿护理过程中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0.83%,低于对照组的39.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84,p

2.3两组早产儿家属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早产儿家属满意度为84.72%,高于对照组的66.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6.73,p

3讨论

早产儿是一个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的特殊群体,对病原菌有易感性,主要原因有:皮肤pH高从而利于细菌繁殖、角质层发育不良导致病原体易入侵机体、且黏膜通透性高е虏体易侵入血液循环、呼吸道及消化道防御功能、血脑屏障功能不成熟、淋巴结发育不全等免疫特点,使早产儿易受到病原菌的侵袭。而早产儿发生院内感染也是造成早产儿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早产儿由于喂养不耐受、侵入性操作增多以及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等原因,故在较长的住院时间内极易发生院内感染[19]。

而早产儿发生院内获得性感染的主要来源有:(1)早产儿育婴房或温箱没有进行彻底的灭菌消毒;(2)早产儿的衣物奶瓶奶嘴等没有使用高温消毒,并做到一用一消毒;(3)医护人员带菌,即医护人员在进入早产儿育婴室前没有进行全面仔细的自身清洁,或没有穿上灭菌后的防护服和口罩,尤其是没有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导致将病原菌带入育婴室;(4)早产儿对病原体的易感性等[20]。

而为了预防早产儿发生院内感染,可以对早产儿可护理进行预见性护理风险管理,护理风险管理是指评估、识别、评价和预防潜在的和现有的护理风险,高效系统地减少或消除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及风险对患者的危害和给医院造成的经济损失,是一种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的管理方法,而预见性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在此基础上进行对风险发生的可能进行探讨,提前制定相关计划。进行预见性护理风险管理的步骤主要分为:(1)建立预见性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对早产儿在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院内感染的原因进行探讨和分析,建立一套系统全面的风险防范措施;(2)定期进行护理业务培训:就预见性护理风险管理内容对新生儿科护士进行培训,使其了解早产儿发生院内感染的原因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使其熟悉预见性护理风险管理的步骤及重要性,增强早产儿护理的责任感;(3)制定早产儿护理风险报告:使预见性护理风险管理个体化,护理类型具体化;(4)加强与早产儿家属的沟通:缓解家属焦虑心情,减少医院矛盾风险,有利于医院工作;(5)pDCa循环改进护理管理:不断改进和完善护理管理机制。

本院为降低早产儿院内感染发生率,故试行预见性护理风险管理方式。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早产儿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对早产儿进行预见性护理风险管理,不仅有效减少早产儿发生院内感染的几率,增加了护士在进行护理工作的主动性,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也增加了家属对医护工作的满意度,故推荐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钟红葵,周仕丹,张秀琴.早产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3):144-146.

[2]李惠萍.护理干预对早产儿医院感染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29):4170-4171.

[3]张彤.早产儿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6):3551-3553.

[4]梁春风.护理风险与护理管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8):i0001.

[5]陈小丽.儿内科护理工作中的风险管理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4):218-219.

[6]邓敏芝,钟春霞,熊少娟.护理干预对早产儿医院感染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24):76-77.

[7]吉淑颜.68例早产儿的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3):349.

[8]赵文静.早产儿管饲喂养的护理安全管理[J].全科护理,2013,11(23):2127-2128.

[9]慧丽,徐瑞琴,兰海利.优质护理服务在早产儿病室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20):172.

[10]谢金华,谢汉兰.预见性护理应用于早产儿护理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5):271-272.

[11]刘霞.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院内感染分析与管理措施[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5,21(10):1465-1467.

[12]陆青梅,林梅.预见性护理应用于早产儿护理的效果评价[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6,28(6):1050-1051.

[13]王文丽.早产儿和低体重儿院内感染的早期护理干预[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2016,3(8):1506.

[14]郭月梅.优质护理服务对早产儿医院感染发生率的影响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4,14(25):346.

[15]张爱新.早产儿感染128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0):150-151.

[16]陈健.护理风险管理在基层医院儿科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上旬版,2014,28(7):2409-2410.

[17]施丽萍.早产儿细菌感染的诊治进展[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3,20(6):564-569.

[18]卜倩倩.儿科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及对策[J].特别健康:下,2014,(3):175.

[19]Greenougha,Limbe,marstonL,etal.Riskfactorsforrespiratorymorbidityininfancyafterveryprematurebirth[J].archDisChildFetalneonataled,2005,90(4):F320-323.

[20]Simona,ammannRa,wilkesmanna,etal.Respiratorysyncytialvirusinfectionin406hospitalizedprematureinfants:resultsfromaprospectiveGermanmulticentredatabase[J].eurJpediatr,2007,166(12):1273-1283.

早产儿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篇8

【摘要】目的探讨早产儿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择本院62例早产儿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护理经验。结果通过完善护理观察,加强预防感染、呼吸道管理等措施,配合母乳喂养以及静脉营养,早产儿全部健康出院,无并发症,无营养缺乏性疾病。结论及时正确的护理方法,可保证早产儿治疗,降低死亡率,并为提高其日后生存和成长适应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早产;母婴观察;护理;

胎龄28周以上而不足37周的活产婴儿为早产儿[1],早产儿由于出生体重在2500g以下,全身各个器官都未发育成熟,调节中枢以及呼吸消化功能不稳定,抵抗力低等因素,其存活率和生存质量都较足月儿差,护理难度亦较大,故加强对早产儿的护理支持,至关重要。本文将系统分析早产儿护理工作中不容忽视的问题,旨在为今后提高早产儿护理水平提供依据,现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62例中,男37例,女25例,胎龄在28~36周,体重在1300~2350g,身长47cm以下,临床表现为吸吮力及适应能力差、自主呼吸困难等,均符合早产儿诊断标准[2]。其中脑损伤29例,窒息伴多器官衰竭10例,吸入性肺炎8例,单纯性早产儿15例,排除先天合并症。住院日最短7d,最长39d,平均19d。

1.2方法

以上62例早产儿均入早产室(室温24°C-26°C,相对湿度55-56%)24h全程护理,置入暖箱,暖箱上使用遮光罩,吸氧或Cpap辅助通气,定时测体温,根据体温变化随时调节箱内温度,做好清洁、消毒工作,积极预防感染,加强呼吸道管理,鼻饲喂养早产儿配方奶粉,为亲子情感建立提供支持。

2护理干预措施

2.1营养护理

科学喂养是提高早产儿存活率的关键,早产儿由于各种消化酶不足,消化功能较弱,导致营养需求比正常足月产婴儿更多,所以应合理安排以满足离开母体后各种营养成分的需求。首先要提倡和鼓励母乳喂养是早产儿最合理的喂养方法,一般在出生后4h即可喂少量糖水,待乳汁分泌后应及早抱哺母乳,以后应每2h喂乳一次。为及时提供营养支持,对母乳不足者还需要增加一定的热量、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我院采用特殊加工的人奶(按比例配制的三大营养素)来满足母乳喂养的不足,应取侧卧位,注意奶液温度及吞咽反应,以防误入气管而引起呛咳甚至窒息,对完全无吞咽能力者以胃管法喂养。对那些体重过轻,体弱的早产儿或无母乳者,采用静脉补给热量,水分及其他营养成素,静脉内营养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安全的特点[2],可作为一种理想的营养途径,但应用过程中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及无菌操作[3],配制营养液应认真查对医嘱和相溶稳定性,按顺序混合配置,配制好的营养液应当日24h匀速输完,绝不可隔日使用。输注过程中密切加强病情观察以及内环境的监测。

2.2呼吸道管理

早产儿由于呼吸中枢及呼吸器官未发育成熟,常会出现原发性呼吸暂停现象。应采取头偏向一侧卧位,肩下放置软枕以避免颈部弯曲。如果出现呼吸暂停立即给予弹足底、托背处理,或放置水囊床垫,利用水振动减少呼吸暂停发生[4]。对有紫绀和呼吸困难的早产儿应给予导管吸出黏液及羊水或气管插管、持续正压通气,并根据其症状采取不同给氧方法。如缺氧不严重最好采取间断给氧,浓度在30-40%,血氧分压维持在50-80mmHg为宜,如长时间高浓度给氧可造成早产儿视网膜血管收缩及视网膜周围神经纤维层的内皮细胞继发增生。

2.3预防感染

早产儿由于从母体中获得的免疫球蛋白G较少,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比足月儿抗感染力差,应严格执行隔离制度及无菌操作,进室护理人员必须是身体健康而无感染者,产妇在每次给新生儿喂乳前须用肥皂及清水清洗双手并用消毒湿纱布擦拭肉头,对有产褥感染、皮肤感染、腹泻、感冒或发热38°C以上的产妇应禁止其喂乳,认真做好奶瓶及奶嘴的消毒,以防发生交叉感染。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应每天至少给患儿沐浴1次[3],严格避免大小便等污物引起感染。由于早产儿维生素K依赖因子的合成比足月产儿少,凝血因子量少,微血管脆性增加而易发生胃肠道、肺及颅内出血。在进行护理操作时动作要轻柔以防误伤局部而引起出血,必要时应在出生后肌注VK3,口服Ve和VC。

2.4情感支持

进行抚触和语言沟通,有利于早产儿大脑发育,可以增进亲子感情,使其获得爱的传递。早产儿待体征平稳后即可开始抚触疗法,以刺激触觉神经、运动神经等的发育,经过一定时间抚触按摩,婴儿的摄入奶量会明显增加,体质量会明显增高,适应环境能力增强。

2.5健康教育

做好相应的心理护理,增加父母对育儿知识的掌握,解除不良因素,要及时护患沟通,增强父母育儿信心,指导母亲正确喂哺姿势和卫生常识,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做好出院指导,要求患儿家属出院后继续保暖,室内温度保持在26~28℃,不能过冷或过热,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相对湿度在65%~75%,要科学调理按需哺乳,弥补先天不足,防止电解质紊乱,从4个月开始逐渐添加辅食,必要时补钙、补锌,多晒太阳。关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定期进行各项生长发育指标监测,按时预防接种。

3结果

本组62例早产儿均健康出院,无死亡病例,平均住院日19d,体重较出生时平均增长45%,无贫血及其他营养缺乏性疾病。

4小结

资料显示:早产儿是新生儿死亡的常见原因,胎龄越小,体重越轻,死亡率越高。早产儿由于体征复杂、病情变化快,为护理行为的实施增加了难度,本组以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及生命质量为目标,通过密切临床观察,迅速采取治疗措施,实施有计划的整体护理及早期预防并发症,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也进一步提示我们:对早产儿的护理应精心、细致、规范,不仅需要护理人员具备熟练地操作技术和丰富的医学知识,而且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人文情怀[5]。

参考文献

[1]宋君如.早产儿护理研究综述[J].中华护理杂志,2009,l0(44):85~86.

[2]张群英,张红霞.危重新生儿周围静脉全胃肠外营养的护理[J].南方护理学报,2009,10(6):32-33.

[3]张春梅,吴育萍,郭建青.儿科病房护理纠纷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护理研究,2006,20(10B):263.

早产儿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篇9

【关键词】妊娠;重度子痫前期;HeLLp;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714.245【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587-01

HeLLp综合征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由weinstein于1982年首次命名,其特点是溶血、肝酶升高、血小板降低,严重威胁母婴健康。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2%~7%,占同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6.96%[1]。2009年1月~2011年10月,我院收治12例重度子痫前期并发HeLLp患者。现通过对12例重度子痫前期并发HeLLp患者的护理经验进行总结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符合重度子痫前期、HeLLp的诊断标准。全部病例年龄23-40岁,平均年龄(26.7±1.9)岁,孕周33-41周,平均(35.4±1.7)周;9例为初产妇,3例为经产妇。孕前均无高血压及癫痫病史。

1.2诊断标准根据美国tennessee大学制定的实验室诊断标准[4]进行诊断:(1)溶血:外周血涂片异常,总胆红素升高;(2)肝酶升高:aSt和乳酸脱氢酶(LDH)升高;(3)血小板减少:血小板

1.3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蛋白尿和水肿症状,患者血压190/120mmHg~140/100mmHg,蛋白尿(++)~(++++),水肿(++)~(+++);具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晕、呕吐;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或(和)伴有一侧肢体活动受限;具有不同程度的视力模糊,12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中完全性HeLLp综合征患者5例,不完全性HeLLp综合征患者7例。

2护理

2.1产前护理

2.1.1护理评估除评估病人的一般健康状态外,重点评估病人的血压、尿蛋白、肝酶、血小板、溶血、水肿、自觉症状以及抽搐、昏迷等情况。

2.1.2一般护理患者常有焦虑、恐惧、紧张心理,由主管护士向患者及家属介绍住院环境,疾病的治疗方案及需注意事项,积极主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耐心解答其疑难问题,讲解成功治疗病例,消除或减轻紧张情绪,增强信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良好的心态更有助于病情好转。

2.1.3病情观察和护理首先单间居住,有条件这可安排在抢救室或者距离护士站较近的病房,备好抢救包、吸痰器及抢救药品。保持室内安静,避免一切不良刺激,治疗操作要轻,尽量集中,避免过多打扰病人。加床栏以防止患者坠床,如出现昏迷,应禁食,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记出入水量,水肿严重者应限制食盐的摄入量(每日3克)。给予持续心电监护,每15-30min巡视一次,对患者病情动态评估,及时发现异常,迅速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2.1.4注意对胎儿的监测,子痫前期并发HeLLp患者病情危重,胎儿有可能出现胎儿窘迫、严重的胎死宫内。需临床细心观察,加强对胎儿的监护(指导孕妇自数胎动;测胎心q4h,必要时持续电子胎心监护),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

2.1.5硫酸镁及镇静药用药护理硫酸镁是重度子痫前期治疗的首选药物,硫酸镁过量会抑制呼吸,危及患者生命,需严密观察,用药前及用药过程中应时刻注意膝腱反射、观察呼吸、尿量情况(呼吸≥16次/min,每小时尿量≥25ml,24小时尿量≥600ml)。备好钙剂,发现镁中毒症状,立即给予10%葡萄糖酸钙10ml静脉注射(3-5min)。

2.2产时产后护理阴道分娩者要有专人护理,持续心电及电子胎心监测,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宫缩、阴道出血及有无异常腹痛情况,做到早发现早处理,降低孕产妇及围产儿的死亡率。产后患者的血压、溶血、肝酶、血小板情况会逐渐好转,但有些患者可能出现上述指标缓解延迟或甚至病情恶化,出现肺水肿、肾衰等并发症,因此,仍须动态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必要时转相关科室继续治疗。

3结果

12例患者中阴道分娩仅2例,其中1例新生儿死亡。剖宫产10例,剖宫产率83.3%,1例术后并发DiC、多器官衰竭(moSt)死亡,余9例均存活,未发现明显后遗症;其中胎死宫内2例,新生儿死亡1例。早产儿8例均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经过精心的护理均痊愈出院。

4讨论

该病在期待治疗期间,严密监测孕妇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液体出入量及胎儿情况[2],有临床指征时每12~24小时监测一次,积极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大剂量使用皮质激素,可望控制病情、适当延长孕龄,通常在期待治疗4天内终止妊娠[3]。HeLLp综合征患者由于诸多不利因素的存在,出生的新生儿均为高危儿,仅靠产科医师处理往往是不够的,应积极与儿科医师协作,提出抢救意见及措施,并做好新生儿的各种抢救准备,以期提高围生儿的存活率。除了积极治疗外,还需大量的细心有效的护理措施观察,如何做好患者心理护理,才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减少孕产妇死亡率。

参考文献:

[1]BasterJK,weinsteinL.HeLLpsyndrome:thestateoftheart[J].obstetGyncolSury,2004,59:838-845.

早产儿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篇10

1niCU实施临终关怀护理的必要性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28384名婴儿出生后1年内死亡,其中18782名婴儿死于新生儿期,即从出生到生后28d这一阶段。在我国,早产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早产儿病死率为13%~30%,是足月儿病死率的20倍,其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病死率越高。其中极低体重儿(verylowbirthweightinfant,VLBwi)病死率在63%~74%,超极低体重儿(extralowbirthweightinfant,eLBwi)病死率达80%以上[3]。而分析导致新生儿死亡的原因包括出生缺陷(20.2%)、早产及低体重(16.5%)、母亲分娩导致的并发症(6.1%)和呼吸窘迫综合征(3.2%)[4-5]。当前对新生儿的重症监护更注重患儿的生命质量,尽可能地避免患儿及其家庭不必要的痛苦,因而在niCU有大约2/3的患儿死因是由于重症而终止治疗[5],尤其是在出生后的第1周(占63%)[6]。国外40%~93%放弃治疗的患儿会死于niCU[4-5],我国受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家长会选择终止治疗,在niCU约有85%的患儿因此死亡[7]。由此可见,对新生儿进行临终关怀已经成为niCU医护人员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8]。临终关怀主要针对濒死者,包括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生理、精神和经济方面的全方位服务,不以治愈疾病、延长生命为目的,而是通过缓解病痛来给患者安慰,提高人生最后阶段的生活质量,让他们有尊严地离开[9]。由于新生儿不能通过语言表达自身感受,但是同样可以感受到疼痛,因此针对他们实施临终关怀也是非常必要的[4]。有研究[10-13]表明,niCU患儿父母的心理应激高达90%以上;患有严重缺陷或疾病的新生儿出生后就濒临死亡,这一事件使其整个家庭均需要支持。子女的死亡对母亲产生的悲伤及负罪感在丧子1年后都难以释怀,而且这种悲伤并不是其他子女出生所能替代的[10-13]。

2niCU临终关怀护理措施

目前在niCU实施临终关怀护理的核心理念,即对濒死患儿身心实施全面护理,以减轻患儿的痛苦,而且此过程中对其家庭给予足够的支持与帮助,缓解患儿父母的悲伤。国外针对危重新生儿临终关怀的研究已经初见成效[4,6],临终护理包含3个方面:①为患儿提供疼痛管理及舒适护理;②帮助父母进行临终关怀护理;③提供家庭支持。美国儿科学会建议,实施儿童临终关怀的工作人员应由医生、护士、社工、宗教人员等多专业人员构成,为濒死患儿及其家属提供24h服务,其中由1名护士作为主管,和患儿及其家人建立一对一的专业关系,以便提供完整、连续性的照顾[14]。然而,在niCU实施临终关怀护理存在一些障碍,例如使用医疗仪器上受到限制,家庭的特殊要求及医护人员缺乏临终关怀护理教育等[15]。

2.1疼痛管理及舒适护理疼痛控制尤为重要。触觉是胎儿首先发育的感官,胎龄30~37周的胎儿就能明确地感受到疼痛[16],且新生儿对疼痛敏感性强于成人[17]。在niCU,很多患儿在终止治疗48h后死亡[16,18-19],其中73%的患儿在整个过程中的疼痛得不到有效控制,没有获得有效的临终关怀护理[18-19]。而镇痛治疗是唯一需要为濒死患儿提供的治疗[20],这种治疗包括药物镇痛和非药物镇痛。在非药物镇痛中护士可以为患儿及其父母提供一个安静、光线柔和的病房环境;应用非营养式吸吮、音乐疗法、提供舒适的和治疗性抚触等一系列措施缓解患儿疼痛,增加其舒适[21-22]。在药物镇痛中,一般建议从患儿停止治疗开始即给予镇痛治疗,直至死亡[4,19],通常医院给濒死患儿使用吗啡1~2mg,在10~20min静脉泵入,药物通常是在拔除呼吸器之前给予。也有一些医院不给濒死患儿任何止痛药物,除非他们有疼痛的指标,但是一般医生的共识是濒死时呼吸的争扎是痛苦的,所以应该给予药物镇痛[20]。在舒适护理方面,包括袋鼠式护理、口腔护理、维持身体清洁、及时更换尿布及衣服。

2.2帮助父母为患儿实施临终关怀护理护士在帮助患儿父母实施临终关怀护理时,应注重与父母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尊重他们的决定,讲解即将实施的关怀措施,并鼓励父母参与到临终关怀照护中[4,15,23]。研究显示,很多父母愿意在niCU而不是家中进行临终关怀,认为孩子在这个阶段由熟悉且专业的护理人员提供照护更有安全感[19,24-25]。操作时,在病房区域为父母提供一个私人空间,环境设置上保持柔和光线,缓解父母因患儿肤色改变而出现的不安,避免噪音,便于护理人员照顾[4,26]。帮助父母通知其他亲人,允许除父母以外的家人探视及告别[4,26]。同时,在实施临终关怀病房门口做象征性的标志,如飞翔的蝴蝶,提示科室其他工作人员及家属给予同理心的支持。如果应用监护仪对患儿实施监测,应注意调整模式,避免父母直接面对监护仪上的波形曲线最终变成直线的一幕[4,19,26]。帮助父母实施舒适护理,依据父母的需要,留存患儿的头发、足印、照片、手环等,让家人怀念,使家人感到孩子走得很安心。需要注意的是,在此期间医护人员应注重语言表达的合理性,避免应用死亡、濒死等词汇,加重父母心理应激,可以用“目前状态不是很好”代替;避免应用“稳定、很好、好转”等词汇,以免患儿最终死亡而造成父母误解;对父母的需求给予回馈,以孩子能够平静离开为主要目的[4,19,24,26]。

2.3提供家庭支持这种支持始于患儿进入niCU直至其离世后的12周[4,19,26],分3个阶段:入院治疗阶段、患儿濒死阶段及离世后随访,逐步为患儿家庭提供支持。①在入院治疗阶段,注重于患儿濒死阶段对父母的支持,医护人员首先应向父母说明进行临终关怀对患儿的重要意义,进行正向引导,而不是让父母直视患儿死亡,产生更大的心理应激。因而,此阶段护士应帮助父母表达出感受,给予引导。②患儿濒死阶段:患儿父母高应激状态[7],很多因素影响到父母参与患儿临床关怀的程度和能力,包括家庭发展阶段,家人、朋友的支持、个人经历、文化、及医护人员的干预支持[19,26]。因而,此阶段的支持应由医护人员、社工、家人、朋友共同完成[4]。而临床医护人员有责任指导和帮助父母度过这一难关,有效地、开放地沟通其核心理念。很多父母认为医护人员在实施临终关怀时沟通不好[14,27],他们需要的是真实的信息,即使是坏消息[19,28]。诚实地回答父母的问题,告诉他们发生了什么,该如何去做是干预中非常重要的,这样的指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父母缓解悲伤[29-31],同时这直接影响到父母对临终关怀实施的满意度。另外,应关注母亲产褥期护理,帮助母亲提供回奶的方法及安排复诊,促进其身体在6~8周内逐步调整至完全恢复[19,22]。

3niCU实施临终关怀护理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