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电工电子技术发展史十篇电工电子技术发展史十篇

电工电子技术发展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26:59

电工电子技术发展史篇1

关键词微电子技术;发展历史;应用;发展趋势

1微电子技术概述

从本质上来看,微电子技术的核心在于集成电路,它是在各类半导体器件不断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在信息化时代下,微电子技术对人类生产、生活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与传统电子技术相比,微电子技术具备一定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微电子技术主要是通过在固体内的微观电子运动来实现信息处理或信息加工。②微电子信号传递能够在极小的尺度下进行。③微电子技术可将某个子系统或电子功能部件集成于芯片当中,具有较高的集成性,也具有较为全面的功能性。④微电子技术可在晶格级微区进行工作[1]。

2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历史

微电子技术是一门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各种半导体器件基础上的高新电子技术,其具有工作速度快、重量轻、体积小、可靠性高等诸多优点。微电子技术是一项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新兴技术,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集成电路的发展史。

现阶段大规模集成电力的集成度代表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水平。从集成电路在1958年被发明以来,集成电路的发展规律依然遵循着“摩尔定律”,即DRam的储存量每隔3年就变为原来的4倍,集成电路芯片上的元件数量每18个月增加1倍。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历程如下,美国贝尔实验室于1947年制造出第一个晶体管,这为制造体积更小的集成电路奠定了相关的技术基础。1958年美国德克萨斯仪器公司的基比尔于研究员制造出第一个集成电路模型,并于次年该公司宣布发明了第一个集成电路。1959年美国仙童公司将微型晶体管的制造工艺—“平面工艺”经过一定的技术改进后用于集成电路的制造过程中,实现了集成电路由实验阶段向工业生产阶段的过渡。1964年相关的技术人员又研制出pmoS集成电路,大大减小了集成电路的体积,其与分立元件相比较pmoS集成电路具有可靠性高、功耗低、制造工艺简单和适于大量生产等诸多优点。到目前为止,与第一块集成电路相比集成电路的集成度的尺寸缩小了200多倍,集成度提高了550多万倍,元件成本降低了100多万倍[2]。

3微电子技术的应用

3.1生活应用方面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信息知识爆炸的年代,微电子技术下的产品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我们如今最为常用的通信工具—手机,上下班坐公交车使用的iC卡,洗衣服用的全自动洗衣机,做饭用的电饭煲,烧水用的电水壶,茶余饭后的欣赏电视节目。这些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电子产品都采用了微电子技术处理而完成其功能性的发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带来了高品质的享受。对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

3.2工业制造应用方面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工业制造产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面对全球性工业革命的到来,传统落后的工业生产制造模式难以满足社会生产的需求。为了能够快速地适应新时代工业产业发展的趋势,目前许多的工业制造企业都积极地引进微电子技术支持下的设备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的精准度,以此提高市场竞争优势,进而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比如,在汽车制造行业,以微电子技术为支持的监控系统和防盗系统。通过微电子的融入研发了电子引擎监控系统,有效地解决了引擎不容易控制的问题;将微电子技术融入汽车的监控系统中,一旦汽车遭遇被盗情况,电子防盗系统会立即发出警报。

3.3军工产业应用方面

微电子技术不仅在生活、工业等产业中得以广泛应用,而且在军工产业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众所周知,在信息化时代,现代军事力量的强大与否主要體现在军事装备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如果一个国家军事装备中融入的现代微电子信息技术较多,就会在战争中取得先机。例如,依靠微电子技术通过远程计算机控制的无人战斗机,就是很好应用微电子技术的例子。此外,侦察机上的数字地图装置能够为野外训练的士兵提供准确的天气、情报、敌军位置以及周边地形等准确信息数据。通过无线计算机网路技术将搜集到的信息数据传输到指挥中心,为军事方案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支持。随着微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微电子在国防中的应用深度也会越来越大,为确保国家安定奠定了坚实基础[3]。

4微电子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和主要表现形式

总体上,推动微电子制造技术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应用需求和其自身的发展需要。作为微电子器件服务的主要对象,信息技术的发展需求是微电子制造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信息的生成、存储、传输和处理在超高速、大容量等技术要求下,一代接一代地发展,从而也推动微电子制造技术在加工精度、加工能力等方面相应发展。

微电子制造技术在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融合了其他制造技术上的应用,所以这项技术近年来的突出表现是集成电路的开发与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兼容其他的格式进行工作。电子制造技术以及集成电路信息技术在融合的过程中,让电子生产企业的效率得到了稳步的提升,由此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这种多种技术相融合的集成方式,可以将应用领域的生产效率进行实际性的整合。所以,研究人员应该对这项技术的使用进行重点开发,在研发与技术处理过程中将生产上的效率提升到最大。

5结束语

在微电子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它的影响力变得愈来愈大,并逐渐成为衡量国家科学技术实力的重要标志。未来,微电子技术还将具备更大的发展空间,它将成为引导人类社会发展、推动技术革命的重要因素。

作者:邓哲

参考文献 

[1]李彦林.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究[J].电子制作,2015,(10X):36. 

电工电子技术发展史篇2

【关键词】科技史;计算机发展史;信息科技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4)03-0040-03

人为什么要学习历史?有人说,以史为鉴,知兴衰,使人明智;有人说可以传承文化。科技史从属于历史,揭示了科学技术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不仅再现了科学技术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还展现了科学家求真务实的精神。计算机软硬件以及因特网的发展历程作为科技史的一部分内容,是当前高中信息科技课程中为数不多的“非技术”内容,为课程增加了一抹人文色彩,却又存在严重的不足。那么,高中信息科技课程中学习科技史的意义何在?怎样才能更好地学习呢?本文以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历程为例,谈谈对高中信息科技课程中科技史的思考。

在信息科技课程中学习科技史的意义

1.有助于感悟科学精神

通过对信息科技发展历程的回顾,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真实过程,科技史并不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的成功史,其中有大量的失败经历。德国哲学家韦伯尔曾讲过:“在每一历史事件背后,必须有一种精神。”巴贝奇为把“分析机”的图纸变成现实,耗尽了自己的全部财产,使他一贫如洗。晚年的巴贝奇已经不能准确地发音,甚至不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但他仍然百折不挠。1871年,巴贝奇怀着对“分析机”无言的悲怆离开了人世,但他为计算机科学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精神遗产,包括30种不同设计方案,近2000张组装图和50000张零件图……更包括在逆境中自强不息以及为追求理想奋不顾身的精神。学生能在科技史的学习中,了解科学历程的艰辛,感悟求真、求实、敢于怀疑、敢于创新、不怕失败的科学精神。

2.有助于促进理解知识

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中有许多有趣和动人的故事,有助于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对科技史的学习能让学生从源头上学习知识,而不只是学习现成结论的知识片断,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理解科学概念。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是学习的最佳途径,只有仔细研究这些知识产生的艰难历程,即研究清楚早期的一切错误假定,才有可能真正彻底而又正确地理解这些知识。信息科技课程中,无论是计算机硬件还是软件,无论是因特网还是数字化,都有大量的概念和术语必须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中才能体会和理解。

3.有助于提高人文素养

科学技术呼唤“理解”科学技术的人才,对待科学技术知识不但要有横向的了解,还要有纵向的理解。正如莱布尼茨在书里“找到”帕斯卡一样,艾肯也是在图书馆里“发现”巴贝奇和阿达,他们的论文令年轻人心驰神往,并为之奋斗。帕斯卡、莱布尼茨、巴贝奇、图灵、冯·诺依曼等科学家,他们的研究精神,他们面对问题时的远见,他们在解决问题中迸发的智慧,能都打动学生的心灵,启发学生的思考。

科技史是沟通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载体,它立足于过去与未来、自然与社会的交叉点上。通过了解信息科技演进的历程,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更了解到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这是单纯掌握某一门科学或某一项技术所不能带来的人文精神。

当前信息科技课程中科技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上海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中对科技史没有明确的规定,《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此的要求也较为简略,但大部分教材对此都有所描述。以计算机发展史为例,关于硬件,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计算机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四个时代。

尽管不同的教材在描述以上内容时详略不一,但学生阅读这些文字时都会遇到同样的困难,如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等术语。对学生而言,由于缺乏足够的知识基础,因此难以理解使用这样的元器件究竟意味着什么。而课堂教学调查表明,80%的学生阅读后往往只得出“计算机的体积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强了”的结论。仅仅从计算机制造的元器件来讲述计算机的发展史,仅仅告诉学生计算机发展过程中的进步是体积越来越小、性能越来越好,难道这就是让学生学习计算机发展史的目标吗?

关于计算机软件的发展,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计算机软件也经历了二进制编程、汇编语言、高级语言、结构化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几个时期”。从阅读角度看,学生既缺乏对这些编程语言的基本知识,也缺少编程经验,即使教师可以花一些时间进行演示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但是大部分学生得到的结论也仅仅是“编写软件越来越方便了”。学习软件的发展历程难道仅仅是得到这样的结论吗?

在科技史中选择有意义的内容

《说文解字》云,“史,记事者也”。历史本身是真实的,但是面对纷繁复杂的历史事实,在短暂的学习时间、有限的课时内,学生究竟应该学习哪些事实?如何选择有意义的内容供学生学习呢?

信息科技的发展史,离不开计算机的发明,因此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计算机从无到有的主要发展历程。20世纪整个技术发展中,研制一台自动化机器,使之能够模拟人脑运算、解决逻辑问题等,是人们长久以来的期盼。相当多的人从事着运算、排序、计数、检索和分类方面的工作,在单调重复的工作中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一些错误。因此,谋求降低此类人工劳动的举措,在科学领域变得十分迫切。

1642年,法国哲学家兼数学家帕斯卡制造出第一台计算机器,俗称“加法机”,“加法机”主要由一系列齿轮组成。30年后,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制造出能进行加减乘除运算的机械式计算机。但是这些机器的运算执行都离不开操作员的辅助工作,需要人工输入数字,并指示机器进行下一步工作。

18世纪30年代,英国的巴贝奇思考自动计算的问题,设计了机械计算机“差分机”,此后热衷于更有抱负的设想“分析机”。“分析机”是一台真正意义上的自动计算机器,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执行运算的设备以及保存数据及运算中间结果的存储器。由于整个过程的控制由一套穿孔卡片来实现,因此,也有人认为“分析机”由三个部分组成:运算器、存储器和控制器组成,若再加上输入、输入设备,就和现代电子计算机的硬件结构几乎一样。

此外,巴贝奇设想一种现在称之为“条件转移”的指令,可以根据某个被计算结果的正负号,从可能继续运算的两条路线中选择一条做下去。这一重大的创新,标志着机器不仅能代替人的具体计算,而且开始代替人的逻辑判断,它是实现现代电子计算机设计很关键的思想。巴贝奇的一生都在为制造一台自动计算机器而劳碌,但最终却劳而无获,另一位女性阿达在翻译他的论文时认识到,许多计算中存在条件转移需求,她提出了我们现在称为“循环”和“子程序”的概念,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位软件工程师。

在巴贝奇死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关于自动计算几乎无人问津,直到1950年,英国科学家图灵发表了计算机史上里程碑式的论文Canmachinethink。1848年,英国数学家布尔吸收了莱布尼茨的二进制思想,创立二进制代数学,布尔将形式逻辑归结为一种代数演算,布尔代数特别适合于具有断开与接通两种状态的电路系统。布尔本人并没有把逻辑代数与计算机联系起来,但他创造的逻辑代数却对现代计算机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906年,电子管问世,并在20世纪20~30年代得到巨大发展。美国哈佛大学的艾肯设想运用卡片穿孔以及借助电流进行运算的部件,制造出一台巴贝奇曾经构想过的自动计算机,1944年这台机器制造出来,被称为maRKi。1946年,eniaC诞生,有人说这是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电子计算机。但是,人们仍然被十进制这种人类习惯的计数方法所困扰。

当人们还在苦苦寻找制造基于十进制的计算机解决方案时,冯·诺依曼看到了二进制的长处,他在构思计算机的结构时,运用了莱布尼茨和布尔的成果。冯·诺依曼意识到,二进制的优点不仅在于它强调计算机和逻辑机的等价性,还在于从电学和电子学的观点看,完成二进制运算所需要的两种状态很容易用电压和电流的有与无来实现,更为重要的是,他认识到程序和存储器的重要性。此后,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二进制计算机的优点,这催生了电子技术的发展,制造计算机元器件不断更新,从电子管到晶体管再到集成电路,最终发展成为现代计算机。

信息科技课程中关于科技史的学习建议

1.信息科技的发展历程应从机械计算机开始

人们一般从eniaC开始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也就是说是从电子计算机开始讲起,同时引入冯·诺依曼的二进制思想和存储程序思想。但是调查显示,几乎没有学生能较为合理地解释这两个思想的价值何在。究其原因,在于离开当时的背景去描述一个思想的价值,学生缺失理解某概念的情境,缺少对计算机发展脉络的了解。

从哪里开始讲述计算机的发展史呢?计算机从无到有经历了几百年,考虑到现代计算机对早期计算工具的继承关系,因此有必要简述计算机(器)的早期发展史。然而早到什么时候,有人认为应该从中国的算盘开始,但是算盘仅是计算的一个记忆助手,类似于一张纸和一支铅笔,并不是真正的机器。有人认为,应该从1642年帕斯卡的加法机开始,也有人认为应该从1840年巴贝奇的机械计算机开始讲起。笔者认为,从哪里开始讲述,取决于怎样才能有利于学生从无到有建构自己的知识。巴贝奇的机械式计算机思想较为复杂,学生可能会一下子难以理解,早期计算机主要解决的是单纯的数据计算问题,因此,从帕斯卡的加法机开始讲述,逐步过渡到巴贝奇的分析机,适时引入存储数据以及逻辑运算的知识,再到电子计算机以及冯·诺依曼思想,是个较为合理的思路。

2.从计算机的逻辑结构梳理计算机发展的脉络

同样的历史,既可以是编年史,也可以是文明史,还可以是文化史等。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也如此,计算机发展的脉络如何梳理?有的教材从计算机使用的部件来划分,分为电子管、晶体管等五个时代,但这种划分意义不大。有的教材以编年史的形式来描述,但是过于庞杂,难以体现重点以及继承与发展的内在联系。笔者认为,冯·诺依曼在19世纪40年代提出的计算机结构、二进制以及存储程序的思想,历经近百年依然使用,并成为信息科技领域中的重要思想,也应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因此,从计算机的逻辑结构来梳理脉络更为合理。

人们从提花编织机中得到指挥机器工作的“程序”的灵感,以穿孔卡片的形式记载最早的“程序”,而存储程序的思想,使计算机最终成为可以处理不同任务的通用计算机。按照计算机逻辑结构不断发展这样的学习线索,聚焦计算机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科学家解决问题的创新,有助于理解计算机从无到有的过程,有助于理解二进制的意义。其中涉及的一些重要概念,如“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输出”、“二进制”等,学生都能在相应的历史背景中得以理解。而“程序”、“指令”、“逻辑运算”等概念,也给学生后续学习算法奠定基础。

3.精简内容有利于在课堂教学中实施

仅仅关于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历程,就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内容,有关信息科技的发展史内容更是庞杂,涉及的知识面也十分广泛,如物理学、电磁学、通信学、数学等,这些知识十分专业,甚至到大学也未必能学到,因此高中阶段对此的学习绝不能追求面面俱到和专业。首先,要注意精简内容,规避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和术语,规避技术细节,把握每一次技术进步的核心要点,理清时间线。其次,要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之符合高中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年龄特点。再次,高中信息科技课程不是专门的科学技术发展史课程,不能喧宾夺主,舍本逐末,不必为了学习与信息科技有关的发展史,去舍弃高中课程核心的学习内容。最后,要精心编排学习内容,不能孤立地学习信息科技的发展历史,要将其融合、渗透在各个部分的学习内容中,才能在高中阶段真正得以落实。

科学技术是智慧的结晶,高中信息科技课程要重视科技发展史,要展现信息技术发展、信息技术创新和信息技术应用中蕴藏的丰富内涵,激发学生发明创造的兴趣和激情,让他们沿着科学的发展足迹,逐步通向科学技术的光辉殿堂。

(作者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研室)

参考文献

查尔斯.辛格等.技术史第Vii卷[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

上海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试行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贾玉树,邢润川.科技史与历史关系的理性思辨[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1).

戴叶萍.科技人才创新应注重科技史的学习[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电工电子技术发展史篇3

论文关键词:档案管理;服务模式;创新

论文摘要:随着电子计算机、电子载体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高校档案管理服务模式的创新要实行“三个转变”:一是服务内容的创新,从档案数量要求向质量要求转变;二是服务方式的创新,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三是服务手段的创新,由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向现代化管理模式转变。

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我们已进入一个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新时代,以电子信息为核心的高科技突飞猛进并日益深入地影响到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档案事业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务必迅速、有效地提供档案材料,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党政管理等项工作服务,充分发挥学校档案在教育事业中的作用。因此,高校档案管理服务模式的创新已是势在必行。

一、高校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决定了服务创新的必然性

档案作为历史的记录、知识的载体之一,汇集着大量的信息,且是最原始、最可靠的信息,具有不可估量的开发利用价值。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高校作为国家科研的重要基地、培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摇篮,在广大教学、科研人员的实践中产生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并成为高校档案部门保存的数量最大、最丰富的馆藏档案。这些档案资源只有开发利用起来,才能体现它们应有的价值。

高校档案形成于高校各个时期、各个方面,是反映学校历史面貌和发展变化的真实记录。实践证明,高校档案对于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科学管理学校、开展教学研究、提高工作效率、维护学校权益、展示学校辉煌业绩等具有重要作用。档案工作是办好高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高校管理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衡量一所高校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这个环节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建设的整体风貌。档案工作者的任务就是科学地管理档案,有的放矢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以满足学校各类人员对档案信息的需求。然而,目前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在高校仍占主导地位,各高校的档案利用率仍很低,多数珍贵的档案资料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阶段,掩埋在历史的灰尘之下。

高校档案作为一种客观实体,它的作用发挥并不是主动的,而是潜在的,需要通过人的劳动,通过一定的科学的工作方法来管理、开发才能发挥出来。为此,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必须以新时期高度发展的电子科技为依托,实现档案管理服务模式的创新,从社会需要、学校需要的角度出发,以学校内外的利用者为服务对象,以库藏档案信息为服务内容,以多种服务方式为手段,为档案的开发利用创造一个广阔的空间,实现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

二、电子时代的到来为高校档案管理服务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撑

一是计算机的应用和普及。档案的手工操作速度慢,不能适应人们的要求。当今时代,计算机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档案工作中,计算机的介入改变了档案工作完全靠手工操作的历史,大量简单、重复的手工劳动逐渐由计算机取代,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网络技术、复印技术、缩微技术、激光扫描技术也为档案工作的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电工电子技术发展史篇4

高中历史课程教学应该来说是一个较为枯燥的过程。那么,对于高中历史教师来说,其想要高三历史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当今信息化时代,高中历史教师更是应该紧紧抓住这个历史与时展的机遇与潮流,从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入手,开辟出一条全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教学途径。这里主要探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电子白板互动式教学模式,让其成为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得力助手,把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有机整合在一起,进而提高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整体效率与效果。

2电子白板互动教学在高中历史课程中运用的优势

电子白板互动教学就是说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来辅助教学。这里的交互式电子白板,又称为电子交互白板、交互白板、电子白板或数码白板。本文中将把它统一简称为电子白板。它是具有一个正常的黑板尺寸,并可以实现人机与人际多重交互的电子感应屏板。而互动教学就是说要让教学活动成为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过程,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一般来说,电子白板互动教学在高中历史课程中的运用有其理论基础,即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基于这些理论,电子白板互动教学在高中历史课程中的运用具有一定的优势。

大大提高了历史教师的备课效率电子白板在高中历史课程中的运用,可以借助于自身的软件设计优势,让高中历史课程教学具有较高的教学效率。这是因为电子白板具有技术集成、资源整合等特点与功能,可以灵活地把很多教育资源整合在一起。对于高中历史教师来说,在这样现代化的技术支持下,他们可以进行课前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而且这也会变成一种简单易行的事情。这就与原本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的课件制作工作变得更为简便与有效,把课件制作所要占用的不必要的时间留给高中历史教师进行其他相关工作和学习,让他们有更多时间来考虑如何增强教学效果,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历史教师还可以利用电子白板的自带软件建立“我的图库”,从而为备课提供更为丰富多样的多媒体资源,使得备课工作进行得又快又高效。

可以为历史课堂营造良好的互动教学环境电子白板的教学方式,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可以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式教学模式。所谓互动就是指要实现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行为与思维互动,其根本目的就是要让教师能够更好地把握住学生的思维动向,让学生在交互的过程中学会自我加工和建构知识,并最终形成爱学和善学的良好学习习惯,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具体来说,电子白板就像是一支魔术笔,它工具栏中拥有支持多种书写功能的内容,这将使得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吸引过来,它可以减少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忙于换粉笔的尴尬,也可以让教师不再两手是灰。此外,电子白板还可以让高中历史教师应用感应笔或手指进行操作,可以随时调整课堂教学,从而为师生之间的互动提供有利的条件。它还可以让高中历史教师利用电子白板特殊的修改功能,提供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平台,并通过投票表决器的使用提高历史练习的效率,进一步增强师生、生生间的互动。

可以有效保存教学资源,有利于课堂后的教学效果提升电子白板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辅助手段,它可以随时随地存储教学资料,并把整个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过程实时记录下来。教师也可以随时调用电脑里的教学资料,从而让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变得更为及时和快速,可以更大程度上凸显电子白板课堂教学后的优势。这样的电子白板的使用,需要教师精心备课,并在课堂上努力实践。那么,高中历史教师就需要对课后的教学资料进行相关的整理与归纳,并从教学实录中得到不同的反思,进而为下次课的开展提供非常宝贵的建议。

3电子白板互动教学在高中历史课程中运用的不足

电子白板毕竟属于一种新兴的信息技术手段,它在辅助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具备一定的优势以外,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电子白板硬件方面的技术设计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电子白板运用到高中历史课程中,时间并不算长,仍然处于初期的摸索阶段。因此,电子白板在技术方面还存在不够完善的硬件设计也是在所难免的事情了。具体来说,电子白板的灵敏性还需要进一步改善和提高,这是因为有些高中历史教师已经经常抱怨在使用电子白板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定位不够准确的尴尬问题,即使在课前刻意进行了校准,但是仍然会出现这种现象。此外,电子白板还有反光的现象发生,使得学生有时无法看清楚电子白板上的教学内容,大大影响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此外,电子白板虽然说可以把历史教师从主控台前面解脱出来,但是又把历史教师束缚在电子白板前面,无法真正让互动教学切实实施起来。

电子白板的内容还需要加强与历史学科的融合电子白板虽然说有较为丰富的教学内容,但是没有能够充分体现出学科教学的大容量,很多教学图库的内容与资料和历史教学脱节现象较为严重,甚至有时显得毫无价值可言。因此,电子白板虽然先进和现代化,但是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仍然需要改善其软件系统,主要是强化其与历史学科的有效整合与融合。历史教师即使在教学过程中对电子白板内容进行了相关改进,但是到学校电脑后就发现内容容易被覆盖掉,无法进行正常的使用。此外,电子白板在市面上的产品也很多,有着不同的型号,它们之间的兼容性就成了一个较大的问题,一旦不兼容,将导致网络上的电子白板课件内容或资源库严重匮乏,从而无法让电子白板发挥出应有的辅助教学作用。

电子白板的使用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有些教师缺乏足够的培训经验,他们对于电子白板的使用,要么处于一种简单的使用阶段,要么还不够了解电子白板的多种功能。很多历史教师无法在运用电子白板的时候做到运用自如,这是因为他们在教学理念上就没有能够及时转变过来,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上,在运用电子白板的时候往往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减少了学生阅读和理解的时间,没有聚焦思维,缺乏整理的过程等,从而使得学生对于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处于一种不够积极的状态之中。

4结束语

鉴于以上优势与不足,高中历史教师在运用电子白板于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时,应该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教学有效性原则,敢于运用先进的技术设备进行课堂教学,及时进行经验的总结和反思,从而创设开放性的历史课堂,提高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潜能。

参考文献

[1]吴旭.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突出优势[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6).

电工电子技术发展史篇5

关键词:工业革命;胶合板;塑料;工业设计

中国分类号:tB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5-105-1

“机器生产是现代社会最主要的生产方式,工业产品是现代社会消费的主要对象。”伴随着三次工业革命,新材料、新技术每一次都有着不同的突破与创新,带给设计师们更大的挑战,从而在工业设计上也带来了不断的变化。在技术上,新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工业设计的面貌,工业设计本身就是因为工业革命带来的产业变化而产生的,工业设计与新技术的任何进步都是密切相关的,根本无法分开。在选材上,材料不但直接对造型的效果产生影响,而且也直接影响工艺乃至整个设计作品。不同材料有着不同的加工方法和不同形态,也就是要根据新材料的性能进行适合的设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大量的新技术、新材料,这对工业设计的演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947年,晶体管的发明标志着电子技术的革命。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引起了20世纪60―70年代急速的小型化浪潮,使许多产品能以很小的尺寸来完成其先前的功能,这样设计师在产品外观上就有了更多的变化余地。由于电子线路的功能是看不见的,并没有天赋的形式,人们无法仅从外观上判断电子产品的内部功能,因此,“形式追随功能”的信条在电子时代就没有真正的意义了。这些都给工业设计提出了新课题。

王受之写过这样一段话:“我们可以从电灯的发展来看本世纪的技术发展。从爱迪生发明电灯以来,电灯已经经历了好几个革命化的历程:从早期的白炽灯发展到日光灯,60年代出现了氦灯,这是一种技术上完全不同的新光源,从而引发了灯具设计革命。”这一技术的出现和这一材料的发现使工业设计史上出现电灯,并且随之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节能灯、LeD灯、日光灯和霓虹灯等。

从1760年瓦特改良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了蒸汽机以及纺纱机,大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材料上出现了钢和钢筋混泥土。从而广泛应用于设计坚固的工业设计中。

19世纪70年代,以电力、内燃机、化学工业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了合成树脂、胶合板这一新型材料,以及热压成型这一新技术,产生新的椅子形态。这些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形成了胶合板椅工业设计产品。这种材料不仅价格低廉并且很容易达成批量的大规模生产,而且舒适度相当高,符合人体工学原理。

技术革新也影响了人们的行为方式,电视技术的发展就是一个例子。早期设计者是把电视机作为代替传统壁炉的东西,即整个家庭的中心。而20世纪80年代微型便携式电视机的设计者是从另一角度来看待电视机的,即把它作为一件高精尖的玩具,这预示着一种个人的而不是共享的体验。这种变化有赖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其中微芯片和新型的扁平屏幕使微型化成为可能。另外,个人计算机、录像机、因特网等现代科技的结晶都在不同程度上强调了个人的活动。

但在欧洲工业革命之后,工业技术发展,大量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给家具造型带来新的生命。在20世纪中期塑料的出现及应用完全打破了传统家具造型,改变而且充实了设计师的创新思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材料和工艺上的革新改变了人们所熟悉的概念。新型塑料多样化的鲜明色彩和成形工艺上的灵活性,使许多产品呈现出新颖的形式和颜色,与先前标准化的金属表面处理和工业化形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生活的质量的要求也随之增高。科技技术不断创新与发展,在1980年傲胜公司出现了一种新型按摩椅,这种椅子不仅可以供人们坐着休息,还采用了高科技技术带着各种高科技功能,使消费者在经过长时间压抑的工作及长时间的不运动后,来放松人们疲惫的身心和四肢。并且还采用了皮革的材料设计它的外部,使人们坐着时更加柔软舒适并且十分耐用。

结论:从历史角度来看,新材料、新技术与工业设计密切相关,每一次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都带给设计师们更大的挑战,新的技术材料往往会带来工业设计新的革新与突破。

参考文献:

[1]陈瑞林.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史[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何人可.工业设计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电工电子技术发展史篇6

对于艺术家来说,电影艺术是丰富的。因为它拥有太多的手段,如色彩、灯光、特技等,还有太多的其他因素。电影业过去与现在都是世界上最赚钱的行业之一,是一个即使是最富有的国家也不能忽视的大产业。而当我们回顾在过去的100年里,世界电影所走过的路,那铺满鲜花的路途中必然会有好莱坞的出现。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影坛角色”,影视的“霸主”,它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

随着互联网和CG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动漫作为一个产业发展前景,可以说,它给每个置身其中的人带来了无限的遐想。全世界影视动画、动漫等不断制造巨大财富的故事接连上映,特别是美国,动漫产业早已步入巅峰之态。它作为全球动漫电影的起点,在全世界动漫电影的发展中可谓是举足轻重。从1907年,美国人布莱克顿拍摄了《一张滑稽面孔的幽默姿态》,美国动画产业算是正式开始发展。1928年,沃尔特?迪士尼推出了第一部彩色动画片《花与树》,1937年,迪士尼公司推出了《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片长达74分钟,这在美国动画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开创了动画电影的新时代。可以说,美国的动画电影一直处于上升趋势的发展状态。而它丰富的商业运作和营销机制,促使它仿佛发电机般不停地生产着广受欢迎的电影,那么面对每年成千上万的好莱坞电影如蝗虫般席卷全球大小影院,我们不得不清醒地认识到其已成为其他国家的电影业发展的一个巨大的竞争对手的同时,也带给人们更多的启示,那么它究竟如何造就了美国的电影神话呢?

二、注重“硬件”发展

(一)多种运作模式的交互使用

有历史学家认为,世界艺术史或文学史中如果没有美国,并不会影响人类文明的伟大,但是电影除外。一部没有美国和好莱坞的世界电影史,就不能称其为世界电影史了。如此,则好莱坞的价值就无法估量了。根据目前全世界电影的“票房”进行的统计,好莱坞的电影产品的市场份额,占全世界电影市场份额的90%以上,好莱坞大公司的业务已经远远不止于电影,它已经广泛涉足娱乐、传媒甚至是it业。这就是为什么在全球电影业不景气的今天,美国电影业还如此红火的原因,这本身就透露着玄机。无论如何,美国好莱坞在法制构建、产业发展、人才应用、市场营销、科技研发等方面独步全球,即便是全世界的电影都不行了,它也会依然屹立在那里。而它的大投资、大制作、高科技更是无可匹敌。

动画作为美国动漫产业链的源头,由来已久。动漫产业所带动的美国经济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美国也是最早形成动漫产业规模的国家。票房收入是一方面,由动漫所衍生出的“商品”,确实具有无形的商业价值。从白雪公主,到米奇,到狮子王辛巴、怪物史莱克,以及《玩具总动员》里的安迪等,这些动漫形象就如同一个个品牌,早已深入人心,它们也属于动漫产业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媒体、电影、主题公园及消费产品等所谓派生物纷纷“上架销售”。而电影和游戏这两种相互独立的娱乐形式,也在朝着合作的轨迹积极发展,电影在保证巨额票房的基础上,对各种衍生产品的开拓也带来了巨大的商业价值和前景光明的商业先机。比如,游戏在通过不断革新演变的换代交替中来实现软硬技术的大幅度提升,加强了在视觉、情节和操作等方面的研发,逐渐走向了成熟。于是,在市场与商机并存的基础上两种娱乐方式顺理成章地在产业上相互衔接,游戏成为电影的又一种重要的周边产品。与录像带、DVD以及玩具等传统的衍生物相比,电影游戏具有更为明显的互动性,影迷可以轻松地进入虚拟的影片世界,从漫画、电影、电玩到玩具这样丰富的产业链条几乎是美国电影生产再熟悉不过的程序了,这是其他产品所无法做到的。

(二)高科技的运用

电影首先是一种技术的发明。但究其本质而言,它是一种艺术而非技术。但这种艺术又的确离不开技术的运用。动漫产业发展更是如此,它是最具有技术依赖性的艺术,也是所有艺术门类中最具创新要求的艺术。美国动漫产业发展得如此迅速,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取决于高科技的运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动漫产业在拍摄技术方面,以迪士尼的计算机动画技术更加完善。1990年的作品《救难小英雄――澳洲历险记》是迪士尼第一部完全用最早版本的CapS软件制作的影院片,这标志着迪士尼53年的用笔制作动画的历史的终结。同时,三维动画技术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其中《阿拉丁》中的飞毯是迪士尼的第一个三维电脑动画角色。当1994年拍摄《狮子王》时,三维动画已经用在了动物上,而那组角马群奔跑的镜头就是现代电影中最震撼人心的镜头之一了。所以我们说,电影这种艺术形式的是处在不断创新中的,它的每一次进步都脱离不开电影的技术发展。如美国梦工厂就是用混合3D电脑绘画和2D手绘的图像制作出了有史以来最精细和多层次的动画片《埃及王子》。而能够名垂青史的《玩具总动员》更是在电影技术的创新上开了先河。作为电影史上第一部全由计算机完成的3D计算机动画电影,其制作过程耗时2年半。影片中的主角人物安迪的头发共有12384根,小狗的毛发有15977根,关键的是每一根头发都能活动。就连人物脸上的雀斑、疹子、汗毛、油脂等都能做到细致入微。可以说,整部影片就是一个技术大集合。而随后的1998年的《虫虫危机》,在制作这部影片的时候,应用了当时最新的动画制作工具Renderman软件,由于它的出色功能,这个工具得到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会授予的“科学与技术成就奖”。而本片的效果更是大大优于《玩具总动员》,所有各式各样的“昆虫角色”是那样的生动、传神、拟人化,每个观看过此片的人都为之叫绝。

?v三?w大资本的投入

都说没有投资就没有回报,美国在电影制作方面的投资向来是“疯狂的”。《埃及王子》中,梦工厂历时4年,斥资7000万美金,动用了来自35个国家的350名首席画师、动画师及技术师,制作出了600000个奴隶的大场面和7分钟的红海分流的特技效果。除此之外还有《玩具总动员》《海底总动员》《汽车总动员》等,耗资全部都达到了6000万美金以上。在如此惊人的数字面前,我们或许会产生疑问,拍一部影视动漫为何会如此昂贵?其实,这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制作周期长、制作成本高两个方面。以影片《小鸡快跑》为例,本影片选择的是黏土制作方式,属于最费工的、逐格拍摄的动画。这种动画形式的运用对于梦工厂而言是个视觉形式上的突破,但对于动画工作室来说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制作过程中,制作人员在很多细节上都做足了功课。为了能让小鸡更富有个性魅力,创作者们将每一个表演都进行精雕细琢。有时候,某一个角色的制作需要4到5个动画师来负责,甚至在拍小鸡奔跑时,为了保证灯光亮度和阴影的位置,一场戏要拍几个星期。就是这种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影片一共制作了约260套道具,真的是做到了精益求精。当然大的投入也会带来可观的回报,虽然不是每一次都一定能成功,但成功率很高的事实还是让大导演们前仆后继地去冒这个险。就拿2003年夏天推出的《海底总动员》来说,全美票房收入高达3287亿美元,打破了1994年的《狮子王》所保持的3285亿美元的动画片最高票房纪录。而影片《玩具总动员》则是以192亿美元的票房刷新了动画电影的纪录,还为导演约翰?拉塞特赢得了奥斯卡特殊成就奖。而1999年续集《玩具总动员2》再接再厉取得了245亿美元票房的佳绩,导演约翰?拉塞特与斯皮尔伯格、詹姆斯?卡梅隆等并列入选好莱坞最会赚钱的十大导演。如此丰厚的回报,任谁能不心动呢?

三、注重“软件”建设

(一)情感性主题的设定

按照以往美国大片的制作来看,似乎很少有拿情感来做足“文章”的,煽情似乎不是他们豪爽性格玩的把戏。但从2003年的《海底总动员》来看,这一观点似乎要加以改正了。影片大肆渲染了父子之情、朋友之谊。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用父爱挑战大海的危险,用父爱挑战自己的感人故事。父亲的努力不仅感动了孩子,更感动了整个海底世界,同时也感动了成千上万的观众。父爱如山的情感路线,令人感动。而在影片《玩具总动员》中,在开头,我们看到了一段完整的孩子玩玩具的段落,在主人的遥控下,某些玩具被打倒,某些玩具则成为英雄,这里孩子对玩具的喜好与厌弃的表现是最为直观的,我们通过这段片子可以了解到玩具胡迪的地位以及其与主人之间的感情,也正因为有了开篇的“情感”铺垫,这才引出接下来的新旧玩具之间的微妙关系。而这种小主人与玩具间的微妙情感是孩子们最能体会的,也是在他们幼小的情感世界中最为纠葛的,那么这部影片他们又怎么能不喜欢呢?

(二)人物性格的多变

《玩具总动员》中,将玩具作为有生命力的物体进行刻画,这一点是影片的立意所在。玩具有了情感,就有了各自不同的个性,有了发展的空间,凭借这一点,《玩具总动员》中的人物性格有了多样的变化,它们不再是概念式的人物,或者是某个符号人物。有了人物的性格上的这层变化,玩具就会担心主人的喜新厌旧,就会担心新来的同伴威胁到自己的位置。有了这层矛盾纠葛后,让一切都变得有趣了起来。而在影片《小鸡快跑》中,导演帕克认为,鸡和人类一样都是有感情的,这个立意极大地影响了整部影片。导演帕克将生活中的小鸡生活作为蓝本,又赋予了鸡与人类一样的情感,面对如此的“牢狱之灾”,小鸡们只有想方设法地逃跑,于是一段有趣的故事就此展开。

(三)富含精神指向的故事内容

美国提倡精神,就像他们提倡的美国梦。这是一种文化的自觉,也是一种自我的肯定。作为一种本土化的产物,它的范围扩散到方方面面,在动漫电影当中也是毫无例外。电影作为一种广泛的媒体形式早已被美国充分利用,如《小鸡快跑》,影片讲述了小鸡“越狱”的故事,讲述了这些小鸡在面对“牢狱”生活的无奈和恐惧,于是它们开始了逃跑。它们在逃跑的过程中也失败过,但它们不仅仅是为了简单的逃生或是逃避,它们是作为一种信念的生成,要求得到自由的释放。高墙和冰冷的铁丝网、严酷的看守,这些都是带有隐喻的视觉暗示,是束缚自由的一种强权符号。小鸡在逃亡中体会到新的希望,体会到为寻求自由生活,追逐自我而做出的努力,享受那份付出的快乐。这是带有积极意义的精神指向。还有《狮子王》中的辛巴,去勇敢地迎接自己最艰难的挑战,克服心中的恐惧和生命中的逆境,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并最终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登上了森林之王的宝座。影片中着重强调了责任的重要性和使命感,具有深刻的生命意义。

电工电子技术发展史篇7

关键词:计算机;互联网;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1

当前,世界经济正在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而知识经济的两个重要特点就是信息化和全球化。进入21世纪,网络已成为信息社会的命脉和发展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从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来看,计算机网络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对信息传递和共享的日益增长的需求而不断进步的。本文拟对计算机技术下互联网的发展史、特点、对未来发展前景的设想作简要介绍。

一、计算机技术下互联网的发展史

计算机网络近年来获得了飞速的发展。20年前,在我国很少有人有人接触过网络,现在计算机通讯网络以及internet已成为我们社会结构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网络被应用于商业的各个方面,包括电子银行、电子商务、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信息服务业等都以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基础。

internet发展经历了研究网、运行网和商业网三个阶段。至今,全世界没有人能够知道internet的确切规模。internet正以当初人们始料不及的惊人速度向前发展,今天的internet已经从各个方面逐渐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人们可以随时从网上了解当天最新的天气信息、新闻动态和旅游信息,可看到当天的报纸和最新杂志,可以足不出户在家里炒股、网上购物、收发电子邮件,享受远程医疗和远程教育等等。

二、计算机技术下互联网的发展特点

从80年代末开始,计算机网络技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它以光纤通信应用于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综合业务数据网络iSDn、人工智能网络的出现和发展为主要标志。90年代至下个世纪初将是计算机网络高速发展的时期,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将向更高层次发展,尤其是internet网络的建立,推动了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据预测,今后计算机网络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开放式的网络体系结构,使不同软硬件环境、不同网络协议的网可以互连,真正达到资源共享,数据通信和分布处理的目标。

2.向高性能发展。追求高速、高可靠和高安全性,采用多媒体技术,提供文本、声音图像等综合。

3.计算机网络的智能化,多方面提高网络的性能和综合的多功能服务,并更加合理地进行网络各种业务的管理,真正以分布和开放的形式向用户提供服务。

三、计算机技术下互联网的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革新,互联网业也在不断发展,日益呈现出以下趋势:

1.运营产业化

以internet运营为产业的企业迅速崛起,从1995年5月开始,多年资助internet研究开发的美国科学基金会(nSF)退出internet,把nFSnet的经营权转交给美国三家最大的私营电信公司(即Sprint、mCi和anS),这是internet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

2.应用商业化

随着internet对商业应用的开放,它已成为一种十分出色的电子化商业媒介。众多公司、企业不仅把它作为市场销售和客户支持的重要手段,而且把它作为传真、快递及其他通信手段的廉价替代品,借以形成与全球客户保持联系和降低日常的运营成本。如:电子邮件、ip电话、网络传真、Vpn和电子商务等等的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便是最好例证。

3.互联全球化

internet虽然已有三十来年的发展历史,但早期主要是限于美国国内的科研机构、政府机构和它的盟国范围内使用。现在不一样了,随着各国纷纷提出适合本国国情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已迅速形成了世界性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热潮,各个国家都在以最快的速度接入internet。

4.互联宽带化

随着网络基础的改善、用户接入方面新技术的采用、接入方式的多样化和运营商服务能力的提高,接入网速率慢形成的瓶颈问题将会得到进一步改善,上网速度将会更快,带宽瓶颈约束将会消除,互联必然宽带化,从而促进更多的应用在网上实现,并能满足用户多方面的网络需求。

5.多业务综合平台化、智能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将成为图像、语音和数据“三网合一”的多媒体业务综合平台,并与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公务、电子医务、电子教学等交叉融合。10-20年内,互联网将超过报刊、广播和电视的影响力,逐渐形成“第四媒体”。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化时代,国家和世界各国也以发展科技为目标,况且我们的生活与计算机密切相连,所以,计算机网络未来的发展无限光明。随着网络的发展,许多在现实中的问题都将在网上慢慢的得以实现,但随之带来的一系列网络安全因素也是我们值得考虑的问题。总之,未来网上的世界,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高阳,王坚强.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趋势[J].图书情报工作,2009(02):5-20.

电工电子技术发展史篇8

关键词:电气工程技术;电气学科;发展

一、电气工程技术的发展史

电气工程(electricalengineering)是现代科技领域核心学科之一,传统的电气工程定义为用于创造产生电气与电子系统的有关学科的总和。

1.电磁学理论的建立及通讯技术的发展

大自然中的雷电使人类对电有了最早、最朴素的认识,天然磁石吸铁是人类对磁现象的最早观察,然而,人类对电磁现象的研究始于16世纪的英国,1663年德国科学家盖利克发明了摩擦起电的仪器,1729年英国科学家发现电荷可以通过金属传导等等,这是人类对电的早期实验,之后又出现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与发明。

任何科学发明与发现都是许许多多的科学家不懈努力的成果,德国物理学家欧姆、高斯、赫兹,美国物理学家亨利,俄国物理学家楞次等等都为电磁理论的形成作出过贡献。

电磁理论的建立为无线电通信揭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世纪通信技术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先后发明了有线电报、有线电话和无线通信。

2.电工技术的初期发展

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的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第一次工业革命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以瓦特发明的蒸汽机为标志,以机械化为特征,中心在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中叶,以工业生产电气化为主要标志,其成果是电力、钢铁、化工“三大技术”与汽车、飞机和无线电通信“三大文明”,其中心在美国和德国;第三次工业革命从20世纪中叶到21世纪初,以社会生产、生活信息化为特点,又叫新技术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就是从电工技术初创和应用开始的。

3.新技术革命对电气工程技术的推动

20世纪中叶开始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又称为新技术革命,以核能、宇航和电子计算机这三大技术为主要标志。这个时期的主要理论是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这三大理论的创立为通信工程技术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科学方法。

(1)计算机的升级换代对电气工程技术的推动。自19世纪第一台计算机问世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计算机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社会从此走进了信息时代。

(2)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和电信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技术手段。20世纪通信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人类社会生活也由此发生了巨大变革,人类从此进入信息时代。

电气工程技术发展史再次印证了这样两个真理:一是任何理论的创立和技术的进步都要靠众多科学家甚至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而实现,特别是在学科相互融合交叉的今天。二是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导致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二、电气学科的发展

我国的电气工程始于1908年上海南洋公学的电机电工学科,就是上海交大的前身,距今也有100多年的历史了。1917年该校的电机专科设立了电讯门,即我国最早的无线电专业,如今的电子信息及计算机专业群都是由此发展演化而来的。1932年,清华大学设置了电机系。建国后,我国建立了一大批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其中大多设立了电机工程系。1977年以后,大部分高校的“电机工程系”陆续更名为“电气工程系”,近几年来,部分高校又把“电气工程系”发展成为“电气工程学院”。我国的电气工程虽然与国外名称相同,但内涵有很大区别,我国大学一般都是强弱电分开,即电气类与电信类分设在不同的学院。

100多年以来,电气工程学科已发展成为覆盖多门类交叉学科、应用领域广阔的完善的学科,形成了强弱电结合、软硬件结合、机电结合的学科特点。

国外发达国家电气工程学科的发展呈现以下趋势:

(1)在学科中融入大量信息技术知识。在全球信息化的当今,信息技术以指数速度进步,它曾对电气工程学科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还将为电气工程领域的技术创新提供工具与技术支持,对电气学科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作用。国外发达国家的著名大学(如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大都把电气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工程放在同一学院,以利于在电气工程学科中融入大量的信息技术知识。

(2)与其他学科不断交叉融合,拓展了研究领域,大量的研究都是在跨学科领域开展的。

(3)与企业联系密切,科技成果转换能力强,引领产业技术更新。

三、电气技术的发展趋势

与电气工程学科相关的产业主要有电力工业、电气装备制造业以及几乎所有使用电力的行业,电气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也主要集中在这些行业。

1.可再生能源技术

199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仅占一次能源的18%,预测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要占一次能源的22%,21世纪,光伏技术、风电技术、生物质发电技术等得到了快速发展。下面着重介绍人类的未来能源――氢能。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研究把氢能作为人类未来的能源,氢能有其他能源无与伦比的优势:

(1)清洁。其反应后的生成物为水和氮化氢,对环境没有污染。

(2)储量丰富。地球上的海水所含的氢用来发电就够人类用数亿年。

(3)热值高。单位重量的发热量叫热值,氢的热值是汽油的3倍,煤炭的4倍。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正在斥巨资研究这一能源,但目前还处在实验室阶段,距工业应用还有一段距离。

2.输电信技术

超导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广泛应用已成为发展趋势。

(1)超导储能系统。将电能转换为电磁能,利用超导线圈储存起来。超导储能系统是除电池储能系统之外的又一储能系统,其使用将提高电网的安全性。

(2)超导故障限流器。利用超导体超导与正常状态的转变特性,快速限制电力系统故障短路电流,保障电网安全。

(3)超导大容量电缆。可大大降低输电过程中的电耗,提高能源效率。

电工电子技术发展史篇9

【关键词】教育技术工作者;角色变迁;历史使命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5―0041―05

正如南国农先生所说,“我国电化教育发展是先有电化教育这个事,后有电化教育这个名,再有电化教育这个学”[1]。在由“事”到“名”,再到“学”的发展过程中,教育技术工作者扮演的角色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教育技术工作者的角色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教育技术工作者角色的变迁史与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史密切相关。在如今时代,社会赋予教育技术学更多的历史使命,教育技术工作者面临新的角色。如何转变角色,应对新时期的历史使命成了当今教育技术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潜学科时期:先进教育媒体与理念的引进与推广者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大体上由潜学科、发展学科、发达学科三个阶段构成。[2]一般认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需要具备3个要素:特定的研究对象、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方法。198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三所大学设立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授予点,明确了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这标志着教育技术学在我国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我们把1986年之前的这段时期称为教育技术学的潜学科时期,1986年至今的这段时期称为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学科时期。

从专业名称上看,我国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的发展经历了“电化教育”和“教育技术学”两个阶段。在1993年之前,我国主要使用“电化教育”这个名称,这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词汇。1993年之后,我国主要使用“教育技术”这个名称。电化教育在我国首次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表现为学成归国的一些进步人士把国外先进的教育媒体和理念带入国内用于推行平民教育;1993年国家教委颁布的高等师范院校本科专业目录正式将电化教育专业更名为教育技术学专业,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教育技术学”阶段。与之相对应,有了“电化教育工作者”(简称电教工作者)和“教育技术工作者”两种名称。

在教育技术学的潜学科时期,电教工作者主要承担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媒体和理念,并推广到教育实践的任务。电教工作者把电化教育由国外引到国内,由民间推向政府,由社会教育领域推向学校教育领域。尤其是在早期,电教工作者为普及科普知识,提高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效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为教育技术学科的出现与快速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电教工作者围绕自己的历史使命,主要工作范畴涉及引进教育媒体、译制教学资料、培养电教人才、撰写电教教材、创办电教刊物、成立电教组织和机构等。

1917年,陶行知从美国学成回国后,就立下“要使全国人都受教育”的宏愿,积极投入到平民教育运动。为推行平民教育,陶行知在长沙、烟台、嘉兴举办了大规模的千字课教学试验。在嘉兴试验时用了幻灯。1922年金陵大学(南京大学的前身)农学院举办农业专修科,设立推广部,从美国农业部买了幻灯片、电影片,配上留声机或口头讲解,由邵仲香等组成放映宣传示范队到各地宣传介绍科学种棉的知识。[3]20世纪50年代,萧树滋先生在电教处工作期间,运用幻灯、电影、播音等电教手段积极开展社会宣传教育,在贯彻婚姻法和抗美援朝运动中,曾多次在天安门广场晚上放映自制的幻灯片,每场都有几千人观看,引起强烈反响,得到极佳的宣传效果。[4]

1920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创办的国光影片公司拍摄了我国最早的教育影片――《盲童教育》、《养真幼儿园》、《女子体育》、《陆军教练》、《养蚕》等。从1930年起,金陵大学理学院经常使用无声教学影片配合有关学科的教学,并与上海柯达公司合作,共翻译了60多部教学影片。[5]翻译制作教学影片之外,电教工作者还制作了大量的教学唱片、幻灯片、投影片、录音带等系列教学资料,有力保障了电教活动的顺利开展。

1936年,无锡市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创办电影播音教育专修科,设立了我国最早的电教专业。1945年,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建立我国最早的电化教育系。[6]除了成立专门的电教专业外,还有些学校尝试在学校开设了电化教育选修课。1948年,燕京大学教育系开设了“视听教育课”。1951年,辅仁大学教育系开设了电教课。1983年,在电教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恢复了电化教育学专业。

1936年,上海教育界人士办了一个“中国电影教育用品公司”,并出版了我国最早的电教刊物――《电化教育》周刊。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电教专著――《有声教育电影》(陈友松著)。[7]1941年金陵大学理学院影片部和电影播音专修科创办了《电影与播音》杂志。1942年12月1日,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电化教育专修科编印了《电教通讯》。社会教育司编印了《电化教育》,为社会教育辅导丛书之一。1948年8月,中华书局出版了舒新城编著的《电化教育讲话》。[8]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给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促使中国教育事业呈现新的发展态势。电化教育学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各种电教著作和学术期刊逐渐增多。潜学科时期电教著作如表1。80年代以后,电教工作者相继创办了《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中国远程教育》、《现代远距离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开放教育研究》等一些学术刊物。

1932年,在南京成立了我国最早的群众性电教学术团体――“中国教育电影协会”。1936年,南京教育部成立了我国最早的政府电影机构――电影教育委员会。[9]1978年,教育部成立了电化教育局和中央电化教育馆。1979年,教育部和中央广播事业局领导创办了全国广播电视大学。据1985年统计,电教机构设置已经初具规模,基本情况如下:建立省级电教馆29个,地级电教馆、站438个,县级电教馆、站、科2253个。建立省级电大35所,地级电大分校540所,县级电大工作站1168个,基层教学班30000多个。高等学校(不包括山东省高校)有800所建立了电教中心(室)。[10]

二发展学科时期: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的探索与建设者

在电教工作者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下,先进的教育媒体与理念逐步得到我国教育界人士的广泛认可,电教活动在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这促使电化教育日趋完善与成熟,并与1986年成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学科的独立赋予电教工作者新的使命,探索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成为电教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任务。

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高等院校各学科的快速发展,教育技术学科尤为明显。教育技术学科在高等院校中的发展有目共睹,成为高等院校中的一枝奇葩。教育技术学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得益于知识剧增的社会背景对以“促进学习和提升绩效”为宗旨的教育技术学的客观需要,另一方得益于教育技术工作者发挥了“教育技术精神”(电化教育精神),全力推动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教育技术工作者结合新时期的历史特点,引领教育技术特色和创新发展,促进教育技术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快速发展。

发展学科时期,教育技术工作者的具体任务是进一步明确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建立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方法。围绕这些任务,教育技术工作者在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并取得了系列优秀成果,有力保障了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

学科建设方面。教育技术工作者建设了两个部级重点学科(北京师范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6个省级重点学科(西北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和山东师范大学);开展了系列课题研究,出版了系列教育技术著作;建立了较完备的人才培养途径――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打造了两个教育技术学权威核心期刊(《电化教育研究》和《中国电化教育》),8种CSSCi源期刊(《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开放教育研究》、《中国远程教育》、《现代远距离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外语电化教学》、《中国教育信息化》)和《中国医学教育技术》、《中国教育技术装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等期刊;成功创办了教育技术国际论坛、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年会、全国教育技术博士论坛、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等系列学术会议;建设了一批优秀的网络学术交流平台(中国教育技术网、中国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学科网、中国教育技术研究网、教育技术学科资源网等网站)。

专业建设方面。教育技术工作者进一步明确了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和教育技术人才培养方向。教育技术本科专业规范经过前期调研、三次“教指委”工作会议、两次全国范围教育技术学专业系主任研讨会,基本确定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五个培养方向,即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教育、教育媒体技术、教育软件与知识工程、远程教育。[11]构建了教育技术专业系统的五个模块:学校平台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基础课、方向核心课程、专业任选课和试验课程。[12]此外,还建设了一批优秀的教育技术精品课程。随着一些优秀教材的出版和精品课程的建设,教育内容有了较大改观,专业水平有了提高,规范了教育技术专科生、本科生教育,提高了人才的培养质量。教学队伍建设和专科生、本科生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随着教育技术学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的设立,培养了较高层次的人才,充实到教学队伍中,提高了教学队伍的质量和水平。这些学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教育技术专业人才,满足了社会发展对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

三教育技术工作者角色变迁的原因:历史选择与科技进步

一门学科的诞生与社会背景和科学发展水平有密切的关系。20世纪是一个知识剧增的时代,是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是一个人的全面发展需求急剧膨胀的时代。知识剧增、科技的发展和人的全面需求为教育技术学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教育技术工作者是教育技术学的主人,承担着促进教育技术学发展,实现教育技术学的社会价值的重要任务。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和人类对教育技术学提出了新的需求,这促使教育技术学由一个潜学科逐渐成长为一个发展学科。教育技术工作者的使命发生了由“先进教育媒体与理念的引进与推广者”向“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的探索与建设者”的转变。

达尔文的“适者生存”原理,不仅适合于生物界,而且适合于学科的发展。对于学科来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每门学科都有不同的历史使命。唯有符合历史需求的学科,才能得到快速发展。在教育技术学的潜学科时期,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而人们的科学知识很贫乏,专业教师又相对非常少的国家。为了快速普及科学知识,提高人们的科学素养,幻灯、投影、录音、影片等一些教育媒体被应用到教育之中,有效扩大了教育范围,提高了教育效果,解决了教师匮乏的现实问题。这是教育技术潜学科出现的历史原因。随着教育技术工作者的不断努力,教育技术逐渐成熟,具备了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条件。历史又赋予教育技术工作者新的任务,即探索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是一门联系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桥梁性学科。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互联网、通讯技术的发展,对于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计算机、投影仪、视频展示台、电子白板等现代化的教育媒体逐步进入教育领域,成为支撑教育实践的有效工具,有力促进了教育技术学的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成为教育技术工作者角色变迁的重要原因。

除了历史选择和科技进步之外,教育技术工作者自身的发展也是促进角色变迁的原因之一。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人明显有了技术化、信息化的特征。信息的储存、传输、呈现方式发生变化,促使人的大脑发生相应的变化,人的思维方式、阅读方式、写作方式均发生了变化。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反馈信息的能力明显增强。这种能力提升了教育技术工作者认识教育技术本质,探索和建设教育技术的能力。

四新时期的历史使命:教育技术价值彰显者

21世纪是一个数字化时代,是一个创意时代,是一个重视效率的时代,是一个价值彰显的时代。这个时期赋予教育技术学更重要的历史使命,即彰显教育技术学的价值。如何彰显教育技术学的价值,提高教育技术学的社会贡献率,成为教育技术工作者的重要历史使命。面对新时期的特点,教育技术工作者唯有认清历史使命,及时转变角色,才能促进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再上新台阶。教育技术工作者是教育技术学的主人,是驾驭教育技术学科,促进它为人类发展服务的舵手。为了更好地彰显教育技术学的价值,教育技术工作者应该努力完成以下历史使命。

第一,促进教育技术学从发展学科向发达学科迈进。[13]当前教育技术学正处于从发展学科向发达学科迈进的关键期,促进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再上新台阶势在必行。经过70余年的发展,教育技术学实现了从服务于教育教学,支持其他学科发展,到促进教育创新和变革,引领其他学科发展的转变。为了更好地促进教育创新和变革,引领其他学科发展,教育技术学必须成为发达学科。唯有发达学科,才能为其他学科的发展起到典型示范作用,更好地引领其他学科的发展。

第二,重新构建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教育资源的数字化是教育资源的发展趋势,数字化教育资源是21世纪的重要教育资源。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质量与数量,影响到教育活动的实施。目前,数字化教育资源从数量上看,已经初具规模,但是存在建设质量不高、重复性建设、资源分布不均匀、共享难度大等系列问题。重新构建数字化教育资源,提高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是教育技术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第三,构建良好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教育资源是数字化学习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不意味着,有了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就有了良好的数字学习环境。在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相关理论指导下,构建良好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有利于学习者充分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提高学习效率。构建良好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对于促进数字化学习,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有着重要作用。

第四,积极吸收各种新兴教育理论与技术,深化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相关理论与技术的支持,它是对理论与技术的发展依赖性很强的学科。相关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技术的发展水平。近些年,随着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知识管理、生态学、复杂性科学等相关领域的发展,给教育技术学带来新的发展契机。教育技术工作者必须抓住机遇,深化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以达到更好地促进人类学习与提高工作绩效的目的。

第五,提高现有教育媒体的利用率,促进教育技术有效支撑教育教学,追求投入产出效益最大化。据计世资讯研究(CCwResearch),2003-2007年,我国在教育信息化方面总投资约1300亿元。如此巨大的投入,我们是否获得了与之相匹配的产出呢?这是一个不得不令我们深思的问题。教育技术工作者有责任运用教育技术,提高现有教育媒体的利用率,促进投入产出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4]庄为其.南国农与萧树滋――我国电教开拓者与奠基人[m].兰州:电化教育研究杂志社,2000:21,82.

[2]刘仲林.跨学科学导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65-67.

[3]吴在扬.中国电化教育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2.

[5][6][7][9]南国农,李运林.电化教育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9-20.

[8]尹俊华,庄榕霞,戴正南.教育技术学导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3.

[10]南国农.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南国农电化教育论文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77.

电工电子技术发展史篇10

在智能手机的拍照选项里,有一个HDR(高动态光照渲染图像)的功能,图像经HDR处理后的结果是亮处不过曝,暗处也能够分辨物体的轮廓与深度。这一功能的发明者是史蒂夫・曼恩(Stevemann)。

在很多人眼中,史蒂夫・曼恩是世界上首位“电子人”。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这位硅谷传奇人物,就一直使用可穿戴式设备以协助提高自己的视力,只不过这套装置从最初的笨重变得越来越轻巧。

今年5月,被誉为“可穿戴技术之父”的史蒂夫・曼恩首次来到武汉。他戴着一顶招牌棒球帽,鼻梁上依然架着可穿戴眼镜。史蒂夫・曼恩说,这个特别的“眼镜”,除了能帮人看到东西外,还能起到增强现实的作用。

早在40年前,史蒂夫・曼恩就预言未来人人都会有一台个人电脑。如今,他又预言未来人人都会穿戴可计算的互联设备,人、机将融为一体。

“来到中国一看,我相信可穿戴设备重心有望从硅谷来到中国。”史蒂夫・曼恩接受《支点》独家采访时说,不久的将来,智能手机将会消失,我们将迎来人类智能Hi(Humanisticintelligence)时代。

拥有一颗好奇心

1962年出生于加拿大的史蒂夫・曼恩,从小就对电子科技十分感兴趣。

“我的爷爷是一名电焊技术工程师。当我还只有4岁时,爷爷教我如何使用电焊。从此,我对电焊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史蒂夫・曼恩称。

这段电焊经历令史蒂夫・曼恩至今难忘,也因此成就了一个硅谷传奇。当进行电焊作业时,焊点亮度非常高,但周围又很暗,那么,焊点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他为此感到困惑,这也促使他后来发明HDR。如今,这一技术发明已经被广泛运用,它能使真实环境呈现出更好的视觉效果。

“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就想以电子方式探索这个世界,当时我获得了一个示波器,看到示波器上面闪动的波,又好奇又心动。后来,我自己设计了一个传感器,跟这个示波器连接起来,我把它叫做增强现实技术。”史蒂夫・曼恩称。

史蒂夫・曼恩举例介绍,驾驶员穿出隧道的一瞬间,会遇到外面刺眼的光线,看不清周围场景,这极易导致交通事故。一旦佩戴了具有HDR功能的眼镜,电脑会让周围环境变得更真实,从而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

上世纪70年代末,史蒂夫・曼恩带着多项创造发明,去麻省理工大学深造,后来创建了世界上首个可穿戴设备实验室。

史蒂夫・曼恩一直坚定地认为,人工智能对于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将带来深远的影响。他告诉《支点》记者:“2013年,我在跟‘人工智能之父’马文・明斯基交流时,我们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人工智能(ai)成熟之前,影响人类生活的是拟人化智能,这是未来几年非常大的发展趋势,我们把它叫做Hi,任何一个拥抱这个发展趋势或者认识到这个发展趋势的公司,都能在未来取得成功。”

史蒂夫・曼恩的同事评价说:“曼恩就是这样一位坚持自我,并能最终开创新领域的开拓者。”

如今,史蒂夫・曼恩还将他的发明带到了斯坦福大学和硅谷。在北美,他已在多伦多大学、麻省理工大学、斯坦福大学设置研发机构,未来他要将可穿戴设备的前沿技术带入中国市场。他认为,中国的年轻人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比北美地区的年轻人要快得多。

曼恩的实验

这次来到中国,史蒂夫・曼恩走访了多座城市。当他来到武汉的时候,《支点》记者对他进行了独家专访。

史蒂夫・曼恩带着的那副外形酷似摄像头的“怪异眼镜”,被他称之为可视化的“眼镜”设备,在这副眼镜的右眼前有一个显示器,它可以与电脑和互联网连接。“我喜欢用智能手机,通过我的智能眼镜,我可以看到这个智能手机发出的电波和声波,这就是增强现实。”史蒂夫・曼恩说,未来这项技术可以应用到医疗等多个领域,甚至有可能通过脑电波的变化,来控制可穿戴设备。

史蒂夫・曼恩还向记者展示另一项发明:智能水风琴。

这款“水风琴”的琴身是一块蓝色新月形的,没有琴弦,只有12个小孔。只见史蒂夫・曼恩轮换按压小孔内喷出的水柱,悠扬的音乐便响起。原来,12个小孔代表着不同的音节,只要按住一个小孔,水风琴便发出一阵类似风琴的声音,配以流水的背景声,奏出的音乐让人仿佛置身音乐剧现场。

乐器的发声来源一般是空气和固体,但是史蒂夫・曼恩发明的“水风琴”却是通过水来发声,这也是现在全球唯一通过水弹奏的乐器。据他介绍,“水风琴”是第一次走进中国,他希望将这项发明带给中国的音乐爱好者。

史蒂夫・曼恩告诉《支点》记者,该项发明利用电波原理,可以帮助盲人和忧郁症患者。“水流可以让盲人更方便地感受到音律。通过这种有趣的琴和触及灵魂的音乐,还可以帮助忧郁症患者敞开心扉。”

到中国找技术

在史蒂夫・曼恩的众多发明中,锁相放大器是可穿戴设备中的核心部件。这是一种特殊的信号放大器,它可以将选中的信号从环境的噪音中挑选出来,然后将其可视化。可穿戴眼镜正是通过锁相放大器,将空气中的声波变得“可视化”,看到我们平时看不到的信息。

史蒂夫・曼恩回忆,年轻时,他自制了锁相放大器,但效果并不理想。后来他成为教授后,买了很多设备来研究,始终没有成功。于是,他找遍北美所有做锁相放大器的公司,没有一家能做出他需要的样品,其中有一家公司说可以做出来,但要收取200万美金的研发费用。他婉拒了这家公司的合作,并将目光投向中国。

起初,史蒂夫・曼恩对中国厂家并没有抱太大希望。有家位于广东中山的科研机构,仅收取了2万美金的费用,但看到产品的那一刻,史蒂夫・曼恩大吃一惊,称“这是全世界最好的锁相放大器”。

史蒂夫・曼恩对中国的科研能力从此刮目相看。他告诉《支点》记者,中国有强大的科研实力,可以把事情做到极致,产品也做得非常好。“我预测中国很有可能成为可穿戴设备的下一个强国,引领全球可穿戴设备的发展趋势。”

史蒂夫・曼恩介绍,在加拿大多伦多市,有一个可穿戴技术增强现实的基地,美国硅谷也有这样的地方。“如果在中国某地也设置这样的地方,并成为连接加拿大多伦多、美国硅谷的点位,那就太棒了,这个地方必将成为‘三角’沟通的焦点。”

除了武汉,史蒂夫・曼恩还到过深圳、成都、杭州等地,为他在中国的可穿戴设备实验室选址。“虽然目前我对深圳有好感,但是我更愿意和行动力最强的城市合作。从这个层面来讲,武汉这座敢为人先的城市有它的优势。”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