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土壤防治有效措施十篇土壤防治有效措施十篇

土壤防治有效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27:10

土壤防治有效措施篇1

   设施栽培连作障碍产生因素

   连作障碍产生的原因极其复杂,是土壤、植物与微生物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多年的研究报道,可归纳为几方面的原因:土壤传染性病虫害蔓延,土壤理化性质变化以及植物的自毒作用[5-6]。土壤病原菌富积,传染性病虫害蔓延设施栽培土壤中土壤病原菌富积是引起连作障碍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设施栽培土壤中有益微生物与有害微生物之间本来保持着一定的生态平衡关系,但由于多年连作,同一作物吸收单一养分,使某些物质不断累积,加之设施土壤的温湿度等环境条件适宜病原菌生长繁殖,作物根系分泌物和病残体又提供了病原菌赖以生存的条件,使土壤中的植物病原菌得到富积,而过多使用化肥及杀菌剂可能会杀死土壤中有益拮抗菌,打破土壤微生物的平衡,以致从土壤到作物表现出一系列的连作障碍[7-8]。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土壤盐类积聚设施栽培土壤盐类积聚现象在我国普遍发生,是设施土壤障碍的重要因素之一,以连栋大棚和温室最为明显。该现象是由于化肥施用量大,且长年覆盖,改变了自然状态下的水分平衡,降低了土壤的淋洗作用,加之环境长期保持高温,显着增强了土壤水分蒸发量,土壤盐分通过毛细作用随水分的蒸发上升,在地表形成薄层盐分结晶。设施土壤盐类积累后,加大了土壤溶液中盐类浓度,使土壤渗透势加大,导致根系水分外流,影响蔬菜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造成蔬菜营养失调,而且随着土壤盐类浓度的增加,元素之间的拮抗作用显着增强,某些营养元素的吸收受阻,出现植株矮小、发育不良、叶片卷曲枯死等典型的缺素症状,最终导致作物产量及品质下降[9-10]。土壤酸化导致设施栽培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是长期过量施用化肥和使用未经过安全处理的有机肥料。多年的研究发现,随着种植年限及复种指数的增加,设施栽培土壤pH值逐年降低,有些土壤pH值甚至已降至6以下,致使土壤某些养分的有效性降低,导致Ca,mg,B,mo等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缺乏,进而促使作物脐腐病、畸形果、茎裂、华而不实等生理病害多发,尤其是茄科蔬菜的青枯病和疫病等土传病害越来越严重[11-12]。土壤物理性状的恶化土壤物理性状是重要的肥力因素,主要包括孔隙度、结构性、水分含量及通透性等,严重影响着农作物根系的生长和养分的吸收。研究表明,设施栽培土壤连续栽培5a以后,土壤板结严重、容重增大、非活性孔隙比例相对降低,耕层变浅,通气性、透水性变差,物理性状恶化[13],需氧微生物的活性下降,土壤熟化慢,致使根际缺氧诱发多种根部病害,同时对有毒有害物质的缓冲能力降低,导致作物抗逆能力降低和残留超标。植物的自毒作用自毒作用是植物种内相互影响的一种方式,也是长期连作障碍产生的主要因素[14]。连作条件下,植物残体、病原物及作物根系等向周围环境中分泌酚酸类、萜类、生物碱、酶等化学物质,影响植株生长发育,导致自毒作用发生。茄科、葫芦科、豆科、菊科等是极易产生自毒作用的植物,这些植物从根系中分泌出许多酚酸类化合物,通过损伤细胞膜、破坏酶活性、使蛋白质失活等影响作物生长发育。而西瓜、丝瓜、南瓜、瓠瓜和黑籽南瓜等的根系分泌物会促进瓜类的生长,不易产生自毒作用[15]。

   设施栽培连作障碍的综合防治措施

   连作障碍防治是现今设施蔬菜栽培产业面临的一大难题。目前主要从种植制度和种植方式的优化以及利用抗病品种和嫁接技术、土壤消毒和土壤管理、生物防治、优化施肥等方面来解决此问题。优化种植制度不同蔬菜间或蔬菜与粮食作物之间进行合理的轮作或间作是国内外通用的预防土传病害的措施之一,也是有效防治连作障碍最为简单、省工、高效的措施。合理轮作或间作可以使病原菌失去寄主或改变其正常生长繁殖环境,从而消灭或减少土壤中致病菌,减轻病害;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有利于土壤通气和有机质分解,促进土壤有益微生物的繁殖,调节土壤肥力;减少杂草的滋生,破坏杂草与蔬菜的伴生关系[15-16]。设施蔬菜栽培一般采用深根性蔬菜(茄果类、瓜类、豆类等)与浅根性速生蔬菜(白菜、绿叶菜类、葱蒜类等)轮作倒茬,或行间套种,其中,浅根性蔬菜有吸盐洗盐的作用,葱蒜类对预防根部病害和根结线虫的危害非常有效。应用抗病品种和嫁接技术随着现代育种技术的发展,专家培育出如抗枯萎病的番茄、抗黑腐病的甘蓝等大量抗土传病害的蔬菜新品种。选用这些蔬菜新品种,可以提高蔬菜的抗病能力,有效控制土传病害的发生,增加蔬菜经济效益。目前,黄瓜、西瓜、茄子等采用的嫁接技术充分证明[17],利用丰产高抗性的砧木进行嫁接栽培是防治土传病害及设施蔬菜栽培连作障碍、提高经济产量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进行土壤消毒采用土壤消毒,可高效快速抑制土壤有害微生物、害虫、残茬及根系分泌物的毒害作用,能够很好地解决作物重茬问题,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设施栽培中,土壤消毒方法主要包括药剂消毒、太阳能消毒、蒸汽消毒等。药剂消毒是利用各种化学药剂或生物药剂通过喷淋、浇灌、拌土、熏蒸等手段对土壤进行消毒。目前,生产上使用最多的药剂有氯化苦、绿宝清(苦参碱)、多菌灵、土菌消、菌线威、绿亨1号和2号等杀虫杀菌剂。通过蒸汽、热水或太阳能提高土壤温度,从而起到消毒灭菌作用的物理方法被国外经常采用,是生产无公害蔬菜的重要措施,如日本的太阳能高温消毒。该方法对蔬菜无副作用,非常适合我国现阶段的蔬菜生产,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其杀菌原理有2种:一是直接热力(热水或蒸汽)消毒杀菌。如50℃处理10min即可杀死十字花科作物的软腐病菌。二是间接作用(高温闷棚)。在一年中的高温时期,前茬作物收获后,清除残枝枯叶,施入有机肥和灌水,在覆膜封闭条件下,土壤湿度增加、棚室内的温度达到60~70℃以上,闷棚时间一般掌握在15~20d,致使土壤微生物通过呼吸作用逐渐消耗土壤中的氧气,使土壤呈缺氧还原状态,多数植物病原菌在高温和缺氧条件下死亡。研究结果表明,高温闷棚使连作大棚设施内10cm左右的土壤形成55℃持续高温,大部分病原菌被杀死,对土传病害灰霉病病原菌有很好的灭菌效果[18]。合理的土壤管理土壤管理的目的是使土壤生态始终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设施栽培中为了减轻连作障碍,常采用的措施为:集中烧毁或深埋中心病株、作物病残体及周围杂草,防止病害蔓延;加强耕作管理,增加中耕松土次数,提高地温,加速病残体的分解腐烂,使部分病原菌和害虫失去活力,切断土壤表层毛细管,提高下层土壤通透性,控制土壤盐分上升;改变作物栽培时间,避开作物发病期进行种植,例如易感染枯萎病的蔬菜,应避开高温期种植或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在高温季节大水漫灌,使土壤温度提高,不仅可洗盐,还可杀死或减少土壤中病原微生物和害虫。采用生物防治生物防治狭义上是指利用有益微生物对土壤中特定病原菌产生毒素,或通过与病原菌竞争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等途径来减少病原菌的数量,从而减轻根系感染、减少病害发生的一种方法。由于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防治已逐步成为防治作物病虫害、减轻连作障碍的一种重要手段。利用拮抗微生物拮抗作用是衡量生物防治效果的指标之一。利用拮抗微生物防治作物病虫害,就是将培养好的具有拮抗作用的有益微生物以特定方式施入土壤中,或是通过向土壤中加入营养物质,提高土壤原有拮抗菌的数量及活性,从而抑制土壤中病原菌的活动,降低病原菌的数量,减轻病害发生的几率。张丽萍等[19]通过土壤微生物制剂防治草莓连作病害,结果表明,对于由尖孢镰刀菌和立枯丝核菌引起的草莓连作病害,木霉t42与枯草芽孢杆菌Bs-6的拮抗作用很明显,能显着促进连作草莓的生长发育,连作草莓的死苗率由52.9%降至8.2%,产量增加111%,果实品质显着提高。接种有益微生物有益微生物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如制作微生物有机肥、种衣剂防治作物病虫害等。在设施蔬菜栽培中,常通过使用含有有益微生物的生物有机肥来分解连作土壤中的化肥、农药残留;另外,还可以向土壤中接种一些有益菌群,在根系形成生物屏障,减少根际病原菌的侵染,或接种致病菌弱毒菌株,促使作物产生免疫机能,增强抗逆性,提高其产量及品质。郝永娟等[20]在生物土壤添加剂减轻黄瓜连作障碍的研究中提出,使用生物土壤添加剂,可明显增加具有拮抗作用的木霉、青霉等的数量,有效控制土传病害,提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改善土壤连作障碍。利用他感作用原理德国学者H.molisch于1937年提出植物的他感作用,认为许多植物可通过向周围环境释放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化学物质,来促进或抑制同种或异种植物生长。他感作用涉及微生物、植物、动物等所有的种群,普遍存在于生态系统中,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利用化学他感作用原理使植物之间、植物与微生物之间合理组合,不仅可有效地降低作物之间、微生物之间的负效应,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并且在控制病虫害方面也可取得很好的效果。有些植物根系分泌的化学物质可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如黄瓜根系分泌物中的丝氨酸、精氨酸可以有效抑制黄瓜枯萎病病菌的生长繁殖[21]。进行优化施肥优化施肥是防治连作障碍的一项重要措施。针对目前设施蔬菜栽培中化肥过量施用、肥料种类不平衡等问题,在施肥原则上,应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再配合施用微生物肥料。施用有机肥(进行无害化处理,即完全腐熟)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抑制土壤盐分积累及病原菌繁殖,减轻连作障碍和土传病虫害的发生;必须根据肥料的性质、设施土壤养分状况、作物的营养特性及需肥规律,因地制宜地选择施用化肥,同时应确定合理的施用时间、施用量、施用方法;选择施用具有固氮、解磷、解钾作用的微生物肥料,分解土壤中被固定的磷、钾元素,使化学肥料得到充分利用,在施用微生物肥料时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施用。

土壤防治有效措施篇2

【关键词】日光温室;连作障碍;减产;表现;防治

1.连作障碍主要表现

1.1土壤物理性状不良

与露地相比广大菜农虽然施入较多的有机肥,土壤结构得到明显改善,水稳性团粒增加,毛细管孔隙发达,但由于经常踩踏,长期大量灌水不当,耕作层上层的土壤结构遭到破坏,造成活性孔隙比例相对降低,加上耕作层浅,土壤通气透水性差,最终导致土壤物理性状不良。

1.2土壤板结

在日光温室蔬菜生产中,有的菜农仅凭自己的“经验”施肥,以为使用化肥越多产量就越高,化肥施用量过于偏大甚至超过蔬菜生产需要的几倍乃至十几倍,这样不仅造成肥料的流失引起巨大浪费,而且还会造成土壤盐渍化,导致土壤板结。

1.3土壤养分不均衡

由于日光温室长期种植单一或近缘蔬菜种类,蔬菜的根系对离子长期有选择吸收,造成特定养分和微量元素或富集或亏缺;据调查日光温室蔬菜施用有机肥和无机肥的比例不合理,氮磷钾比例与蔬菜需要的氮磷钾比例也有很大差距,施用氮磷比例偏高,钾偏低或不足,导致土壤养分不均衡。

1.4土传病虫害严重

连作提供了根系病原菌赖以生存的寄主和繁殖场所,遗留在土壤内的蔬菜残体上病原菌长期积累,使土传病害严重发生,土传病害是连作造成的最大障碍,特别是近几年来大量使用土壤杀菌剂,使土壤中病原菌的拮抗菌数量锐减,更加重了土传病害的发生,最常见的有各种蔬菜的立枯病、枯萎病、蔓枯病、青枯病、根结线虫病等。

1.5土壤生态环境恶化

日光温室蔬菜多年连作后,其根系的分泌物和代谢产物长期积累,不同程度地引起土壤生态环境的变化,进而影响蔬菜生长。同时由于蔬菜根系会分泌一些酸性和苯酚类物质,产生自毒现象,这些都加剧了土壤生态环境的恶化。

温室栽培条件下土壤的干湿交替不明显,造成土壤长期处于厌气环境中,一些好气性的微生物生长受到抑制,破坏了土壤生物的多样性,微生物种群结构破坏,益生菌死亡,连作使致病菌群体增大,致病菌的拮抗菌群变小,破坏了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和比例的平衡,也加剧了土壤环境的恶化程度。

2.防治措施

2.1采取轮作倒茬

实行不同种类蔬菜间的合理轮作,一是可有效地预防土传病害的发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该措施能使寄主专一的病原菌得不到适宜生长和繁殖的环境,从而减少致病菌的致病能力和数量;二是可有效地调节地力,提高肥效,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能。如茄果类、瓜类、豆类等深根性蔬菜可与白菜类、绿叶菜类、葱蒜类等浅根性蔬菜轮作倒茬。三是减少杂草的滋生,轮作换茬还可以破坏杂草与蔬菜的伴生关系,降低病虫害。

2.2客土育苗

农谚说得好“苗好三成收”。育苗是蔬菜生产的关键,是避免病虫和连作障碍的重要措施。客土即调制好的营养土,含有丰富的有机质且养分完全,疏松透气,保水保肥,没有病虫。

2.3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优质、高产蔬菜品种,是提高抗病能力的前提,也是防止土传病害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

2.4采取嫁接技术

选用高抗枯萎病菌、根结线虫的品种,或者选用经过选育的野生、半野生同科品种作为嫁接砧木,可使植株根部健壮抗病。如选用云南黑籽南瓜、长青藤F1、甬砧2号作砧木嫁接黄瓜,赤茄、托鲁巴姆做砧木嫁接茄子等。近几年,国内外针对番茄和甜椒等蔬菜品种也采用嫁接技术进行周年生产。

2.5加强栽培管理技术

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栽培技术,植株生长健壮,抗病能力就随之提高。如高畦栽培、合理密植、土壤耕作,及覆盖地膜(黑膜、白膜)、现代浇灌(滴灌、微灌)、合理调整植株、无土栽培、在合理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加施微生物菌肥等技术,都能有效地防治或减轻土壤连作障碍的发生。

2.6采用配方平衡施肥技术,增施微量元素

推广蔬菜平衡施肥技术是防治和治理连作障碍的主要措施,通过测定分析土壤养分和所种植蔬菜生长发育的需肥规律确定肥料的施用量,使蔬菜的吸收和肥料的投入基本平衡,实现节本增效和优质高产。由于蔬菜对微量元素的需要较少,增施微量元素时一般采用叶面喷施。

2.7高温闷棚与降盐处理

利用夏季光照充足,重新密闭日光温室,高温杀死病菌和虫卵。选在晴天的上午浇大水漫灌温室,然后密闭闷棚,棚内最高温度可达70℃,连闷1个月左右,既可有效地杀死温室内残存的病菌和虫源,又可随水的渗透淋掉土壤中的盐分,降低土壤盐的浓度。

2.8增施生物菌肥

目前微生物菌肥种类较多,使用时要特别注意按使用说明施用。施入的有益微生物在蔬菜根系周围土壤大量生长、繁殖,从而形成优势菌群,抑制和减少病原菌的入侵和繁殖,对蔬菜病虫害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刺激有机质不断分解出蔬菜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达到高效持久;土壤团粒结构增加,疏松透气;分解有毒物质,治理和消除土壤污染,不失为防治连作障碍的又一主要措施。

2.9氰氨化钙土壤消毒

氰氨化钙(又称石灰氮),是一种高效土壤消毒剂,其原理是氰氨化钙与水分解后所生成的气体单氰胺和液体的双氰胺对土壤中的真菌、细菌、线虫等有害生物有广谱性杀灭作用。氰氨化钙分解的中间产物单氰胺和双氰胺最终可进一步生成尿素,具有无残留、不污染的优点。

2.10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

秸秆反应堆就是采用生物技术,将秸秆转化为蔬菜所需要得二氧化碳、矿物质、有机质、放出热量并改良温室土壤的理化性状,进而获得高产、优质、无公害的蔬菜。其原理是利用麦秸或玉米秸作为有机物主体,加入酵素菌,在好氧条件下发生生物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水、矿物质和热。该技术不仅能改善土壤结构、增高地温、增加温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而且还能调节土壤微生物平衡,抑制和杀灭病菌和虫卵,有效防治土传病害。衡水市桃城区在用这一技术防治连作障碍上已取得显著效果。

日光温室连作障碍表现在多个不同方面,这就为它的防治带来了很大困难,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综合措施,只靠单项技术不能快速解决,需要在今后的生产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杨家佳.设施蔬菜连作障碍因子分析及综合防治措施[J].农业科技通讯,2011(06).

土壤防治有效措施篇3

关键词:耕地地力;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S156文献标识码:a

通过对佳木斯市郊区耕地的地力评价,郊区土壤质量和耕地地力存在下降趋势、水土流失严重,干旱、湿涝、土壤粘重、板结诸多等问题。与第2次土壤普查时相比,该区耕地地力有所下降。通过这次耕地地力评价,对该区耕层土壤主要理化属性及其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比较,归纳了该区不同土壤属性的变化规律,发现自郊区二次土壤普查20多年以来该区土壤养分总的变化趋势是:土壤有机质、土壤速效钾呈下降趋势;土壤有效磷总体呈上升趋势,土壤酸性增强。从耕地地力评价工作中,发现郊区很大一部分白浆土、草甸土,耕层浅,底土粘重,犁底层加厚,土壤容重增加。

针对郊区土壤地力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要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改良培肥土壤。

1加强耕地地力建设,确保耕地质量

1.1加大有机肥积造数量,培肥土壤

实施沃土工程,提高有机肥质量,扩大有机肥施用面积。大力推行秸秆还田力度,实施根茬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种植绿肥、牧草等养地植物,推行绿肥、牧草与农作物间作技术;大力发展畜牧业,通过过腹还田,补充、增加堆肥、沤肥数量,提高肥料质量。

1.2开展平衡施肥,合理施用化肥

在增施有机肥的同时,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合理施用化肥,最直接最快速补充土壤所需的养分,做到大量元素和中微量元素的配合使用,达到大、中、微量元素的平衡,以满足作物正常生长的需要。要科学施用酸性肥料,合理施用化肥,确定适宜的氮磷钾比例,实行氮磷混施,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在有条件的地方,可利用较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将旱田改为水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1.3改革耕作制度,实行抗旱耕法

在耕作方法上,浅翻深松,打破犁底层:要翻、耙、松相结合的耕作方法,改变过去连年翻地或多年不翻的旧耕作方法,实行隔年翻地,既能使表层土壤疏松,又不致于因连年翻地而破坏土壤结构,更重要的是实行垄作的要进行垄沟深松,打破犁底层,改变心土层水、肥、气、热的不良状态,使耕层土壤上下疏松、不板结,保墒保苗,促进作物生长。

1.4改土施肥

客土掺砂,改良土壤:对低洼粘重的土壤,如草甸土,有条件的要掺砂或煤灰渣滓改良土壤,以增加土壤的透水性和通气性。

2加强农田生态环境建设,治理与控制水土流失

2.1搞好水土保持工作

既要搞好预防,防止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又要积极治理现有的水土流失。达到改善自然环境,合理利用土地,发展农、林、牧、副生产,减少泥沙下泄抬高河床和防止洪泛成灾。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的方法主要是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水土流失的原因,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做到山、坡、沟、滩全面规划,综合治理。

2.2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包括治坡工程,治沟工程等措施。

治坡:对3°~5°耕地应采取横坡打垄,调整垄沟,逐步减少顺坡垄等措施。对5°以上的坡耕地要逐步修成梯田。10°以上的坡耕地要逐步退耕还林。同时在坡地上部修截流沟,坡地下部修顺水壕,将空山水和串皮水拦住和排出,达到保护农田的目的。

治沟:对多年来的冲刷沟,不管大小都要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治理。治沟的主要办法是修筑谷坊、谷场,就是在沟中横筑一种低度坝,在沟中每隔一定距离修筑一道谷场,以改变沟道的比降,使沟壑稳定下来,为利用荒沟土地资源创造条件。

2.3生物措施

就是人工有计划的植树种草,利用植物覆盖的固土作用,减少地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

植树造林:主要是营造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护岸固滩林以及果树等经济林木。营造水土保持林:应乔木、灌木、草类相结合,以达到保持水土和改良土壤的目的。

种植牧草:利用荒山荒坡种植牧草,不仅可以保持水土,而且还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饲草。人工种植牧草主要是草木樨,苜蓿,抗旱耐寒、适应性强、生长快、养分多的豆科牧草。

3推广旱作节水农业

根据土壤干旱的特点,采取工程措施,如修水库、蓄水池、打机井、修灌渠等保证供给水源,做到遇旱能灌,克服干旱无水局面。

不断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保证灌溉水源,并大力推广使用抗旱品种和抗旱肥料,推广秋翻秋耙春免耕技术、地膜集流增墒覆盖技术、机械化一条龙坐水种技术、镇压技术、喷灌和滴灌技术、小白龙交替间歇灌溉技术、苗期机械深松技术、化肥深施技术和化控抗旱技术。

参考文献

[1]王丽敏,于海忠.青冈县耕地地力评价与土壤改良利用分区[J].现代农业科技,2011(08).

[2]张旭.设施种植业土壤退化的表现及改良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2(06).

土壤防治有效措施篇4

 

一、概述

 

此部分主要概述《土十条》所包含的相关内容和产生的必要性,并对比国外经验以引出《土十条》对环境保护法律制度所产生的影响。

 

(一)土十条的内容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1]的出台对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与《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几乎同时于2013年下半年开始编制,大气十条仅仅三个月就出产,水十条不到一年也诞生,而土壤十条经历了三年的难产,终于在2016年的5月28日出世。其中5次征求党中央及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意见,反复修改达50多稿,《土十条》共有10条35款231项具体措施。

 

《土十条》不是十个关于土壤的条文,它是土壤污染防治的一个计划。这个计划中涵盖了国家对土壤污染治理的要求、目标和具体措施。每一项具体措施都彰显了国家对土壤污染问题的深度关切和必治决心。措施中包含了对土壤污染状况的调查、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的管理、污染监管防控治理、责任追究等。

 

笔者认为,该十条对土壤污染治理的规定较为宽泛,每一部分涉及的措施的执行依旧任重道远。但计划的出台对整个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其中第二条,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建立健全法规标准体系从立法执法两方面入手做了指导性作用。该十条下的35款之后均列明了政府负责部门,有利于健全土壤保护相关法规及条例。最后一条规定了责任主体,有利于从司法层面上保护土壤这一重要资源。

 

(二)土十条产生的必要性

 

相对于“大气十条”和“水十条”,“土十条”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土壤、水、大气是环境构成主要要素。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中第二条中列举的16个环境要素中没有出现土壤,但是其中列举的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等要素间接的表现出了土壤这一重要要素。目前对土壤污染防治的规定没有专门的立法,大多散见于《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农业法》、《草原法》、《土地管理法》等规范中。这些规定缺乏系统性、针对性,难以满足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需要。

 

通过查阅《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全书》[3],国内对土壤保护还没有专门立法。而国外部分国家已经有了较丰富的土壤污染立法经验和土壤污染防治法律,美国的《综合环境污染响应、赔偿和责任认定法案》,日本的《土壤整治法》,塞浦路斯的《土壤保护法》,德国的《联邦污染控制法》,《环境责任法》,意大利的《土壤和积水盆地保护法》,马耳他的《土壤保护法》,荷兰的《土壤保护法》,委内瑞拉的《森林、土壤和水法》等。[4]法律的借鉴需注意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土壤污染的复杂性、隐蔽性和滞后性,这些特征要求我们要对土壤污染情况进行长期的调查、监测,不断研发新的土壤污染预防、治理技术,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积极投入到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工作中。《土十条》的第一部分就强调了土壤保护前期的监测工作。我们在进行土壤污染防治立法时,要从我国土壤污染的现状,土壤污染治理技术和资金出发,进行立法。例如,目前在土壤污染整治基金这块还不能完全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因为我们还不具备相应的经济实力。土壤污染治理技术的不成熟,引进时要注意自身的消化吸收能力。

 

根据2016年一份《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5]显示,我国土壤污染现状亟待引起重视。可以说,我国关于土壤污染的法律才刚刚起步,而上述国家在土壤防治立法上已经进入发展繁荣阶段。现实迫切需要完善土壤污染防治规范。“土十条”的孕育而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二、对法制的影响

 

此部分主要从《土十条》对整个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影响角度展开。主要包括了其对法制的双面影响。

 

(一)对法制的积极影响

 

刚出台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对整个土壤立法体系的完善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土十条》强调:第一,建立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各部门要配合完成土壤污染防治法起草工作,修订、相关领域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以增加土壤防治内容,鼓励各地制定地方性土壤污染防治法规。第二,建立健全相关标准及技术规范体系。、修订、完善相关的标准、技术规范、测试方法及标准样品,明确规定各地可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第三,通过明确重点监管的物质、行业、区域,建立专项执法机制,全面强化土壤环境监管执法。[6]通过该计划,可以看出土壤污染形势不断严峻,立法工作紧张进行,《土十条》的出台已经打响了土壤污染治理的第一枪,相信在土壤污染防治法出台之后,土壤治理工作将迎来前所未有的高潮。

 

此次出台的《土十条》一开始就提出数据反映监测重要性,明显地体现出分类管理、突出重点的治理思路。同时强调在保护优先的基础上开展治理。横向维度上,《土十条》在每一条中的具体工作后都附上牵头部门与参与部门,一目了然,十分清晰。同时,强调各部门协调联动,定期研究重大问题。纵向维度上,其明确规定,地方各级政府是实施本行动计划的主体,要制定工作方案报国务院备案,地方政府要承担污染修复责任主体不明或缺失时的兜底修复责任。这些规范在今后的法律制定中都将发挥重要的影响。

 

(二)对法制的消极影响

 

《土十条》对立法确实具有指导性作用,但是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的土壤有其特殊性。地区内部之间因农业、工业的区分存在差异性。如果按照该计划催生土壤防治法,可能造成立法上的不足。不按照实际情况构建上层建筑可能会引起违反社会规律的不利后果。

 

可以说,《土十条》是土壤防治的纲领性文件,其中涉及的土壤污染防治涵盖全面,对于具体细则并没有相关规定。如果各个部门之间不协调,各个区域不沟通,极可能导致立法上的分散。《土十条》不是《土壤污染防治法》,所以理论界和实务界都认为应该尽快制定法律。法律的制定不是纸上谈兵,需要结合具体国情。立法需要考虑的不仅是时间成本,还需要考虑长远的社会效果。但是,事物总是矛盾对立存在,没有专门立法对土壤防治也是存在局限。总体上说,涉及土壤污染的法律文件数目和层级呈金字塔形状:层级越高数目越少,层级越低数目越多。这使得土壤污染防治制度的效力大打折扣。笔者认为专门的《土壤污染防治法》需要制定,但是应该先从行政法规、规章制度上入手,对于有效的规范再上升到法律层面。不能为了制定法律而创造法律。

 

此外,在该计划中的第二部分仅仅涉及实体法律部分,对于程序上的规范只字未提。司法上的保护亦是土壤污染防治中重要的一条线。所以在实现土壤公共利益的同时,也需要在程序上为它保驾护航。虽然我国在公益诉讼上的规定同样适用于土壤污染防治中。但是其中诉讼主体、时效问题需要调整。

 

三、结语

 

土壤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他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土壤污染所带来的一系列危害成为世界性环境问题,防治土壤污染、保护有限的土壤资源是我国当前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

土壤防治有效措施篇5

1项目概况

1.1工程概况

本项目包括融水二桥及连接线工程,位于融水县城水东大桥融江下游约3.8km,融水二桥标准横断面宽22.5m,桥梁全长611m。融水二桥引道红线宽度40m,道路总长966.86m(不含桥梁长度)。融水二桥连接线道路总长6447.947m。项目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桥梁工程、道路工程、排水工程、交通工程、路灯工程、绿化景观工程等。项目用地36.82hm2,其中永久性占地28.16hm2,临时性占地8.66hm2。

1.2项目区概况

融水二桥桥位处河流较顺直,河谷宽约340m,河槽呈宽阔的U形断面,融江北岸岸坡相对陡峭,南岸岸坡相对开阔。自然岸坡稳定,桥址区没有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北岸坡顶地面高程在118~120m之间,南岸坡顶地面高程在106~110m之间,北岸地势约比南岸地势高10~12m。本项目所在区域为广西四大降雨区之一,多年平均降雨量1508.4mm,降雨量在年内分配不均匀,主要集中在4~9月。项目区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工程沿线植被较发育,树种主要为杉、松树,部分低矮山丘种植甘蔗等农作物,项目区林草覆盖率35%。项目所在区域属于全国土壤侵蚀类型Ⅱ级区划的西南土石山区,土壤容许流失量为500t/(km2•a),水土流失以轻度水力侵蚀为主。

2项目水土流失预测

2.1预测分区和时段划分

按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50433-2008),根据本项目的施工特点,本项目水土流失预测范围为各水土流失防治分区的扰动范围,主要预测单元为aK0+070~aK1+647.86段、BK0+000~BK2+508.469段、BK2+508.469~BK4+870.085段、桥梁区、取土场区、弃渣场区、临时堆土场区、施工生产生活区及施工便道区。项目总工期24个月,本项目施工期各预测分区的预测时段因施工进度不同而不同,各分区的预测时段为0.5~2年,自然恢复期按1年计。

(1)原地貌土壤侵蚀模数的确定

根据主体工程设计资料,在收集本项目所在地区的土地利用现状、水土流失状况、气象水文资料及邻近地区类似工程的水土流失调查监测等资料的基础上,开展了外业调查工作。根据各扰动地类面积及相应的土壤侵蚀模数背景值,加权平均计算得项目区内原地貌平均土壤侵蚀模数背景值为843t/(km2•a)。

(2)扰动后土壤侵蚀模数的确定

该土壤侵蚀模数是在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建设中的施工工序对土地的扰动和破坏程度,分析各施工单元的水土流失特点,在参考类比工程水土流失预测的基础上分项进行确定的。①类比工程的选择本项目类比工程选用已建的柳州市国道过境公路雒容至洛满段工程,柳州市国道过境公路雒容至洛满段工程于2004年4月开工,2006年10月通车运营。②扰动地貌土壤侵蚀模数的采用值扰动地貌土壤侵蚀模数是在本项目水土流失现状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所选类比工程各样方区水土流失量调查观测结果,分项类比确定本工程各施工区的土壤侵蚀模数值。通过对所选观测点土壤侵蚀情况的调查,整理并推算出样方区挖填方边坡、施工便道区、施工生产生活区等的土壤侵蚀模数,本工程扰动后土壤侵蚀模数参照类比工程的调查值,并作适当调整。

(3)自然恢复期土壤侵蚀模数的确定

根据项目区的自然概况以及土地利用方向,自然恢复期土壤侵蚀模数取1000t/(km2•a)。

2.2预测结果

本项目建设扰动原地貌面积36.82hm2,可能造成水土流失面积36.82hm2,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26.62hm2;本项目建设土石方挖方总量为23.37万m3,填方总量为52.29万m3,借方总量为38.16万m3,废弃方总量为9.24万m3(永久弃方4.07万m3,临时弃方5.17万m3);建设期可能造成水土流失总量为5593.57t,其中新增水土流失量为5182.27t。由上述可知,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扰动和破坏了原地貌,加剧了建设区水土流失,若不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将对工程自身及项目区周边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甚至危及项目的安全运行。

3水土流失防治目标、防治责任范围

3.1水土流失防治目标

本项目所处的融水县属自治区人民政府划分的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50434-2008)的相关规定,本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采用一级防治标准,并根据降雨量、土壤侵蚀强度及地形进行修正。修正后本项目水土流失防治目标为:工程扰动土地整治率95%,水土流失总治理度97%,土壤流失控制比1.0,拦渣率达到95%,林草植被恢复率99%,林草覆盖率27%。

3.2防治责任范围

通过现场踏勘,结合本项目建设可能造成直接影响的范围,确定该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总面积为39.4hm2,其中项目建设区面积为36.82hm2,直接影响区为2.58hm2。

4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4.1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

在对主体工程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防护措施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上,结合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工程建设的特点和已有的防治措施,以主体工程区、取土场、弃渣场、临时堆土场为重点治理单元,合理、全面、系统的规划,提出新增的一些水土保持措施,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以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与临时措施相结合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这样既能有效的控制项目建设区内的水土流失,保护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又能保证项目的建设和营运的安全。

4.2主体工程防治措施

本项目主体工程主要包括路基工程区(aK0+070~aK1+647.86段、BK0+000~BK2+508.469段、BK2+508.469~BK4+870.085段)、桥梁区。通过主体工程具有水土保持功能措施的分析评价,主体工程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主要有路肩挡墙、边坡防护、截排水沟、公路绿化等,工程措施、植物措施设计比较完善,工程竣工后可满足工程安全运行的需要,同时也可满足水土流失防治要求。但是工程在施工建设过程中还必须采取一些临时防治措施以达到水土流失防治目标要求。

4.2.1临时排水措施

为防止路基地表水的漫流及下泄,应在路基边坡沿线路横向每隔50m在路基边坡上设置临时性边坡排水沟,用以排泄路面上的集中汇流,边坡排水沟在坡脚处设缓冲带。必要时边坡排水沟下方应修建沉沙池,以沉淀汇流中的泥沙。。排水沉淀设施开挖土方应作夯实处理,严禁随意丢弃在红线范围外。

4.2.2临时覆盖措施

根据本工程施工进度,结合各道工序施工特点,路基的开挖、回填形成的地表不可能及时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进行覆盖,在主体工程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措施实施并完工前,若不采取适当措施对地表进行覆盖,将可能造成大量的表土流失,拟彩条布对表土进行临时防护。

4.3取土场防治措施

本方案设2个取土场,均为为残丘地貌,采取自上而下铲平式取土,不形成取土边坡,所以不设置临时排水设施,对取土场区防护措施主要为施工中临时覆盖及后期绿化恢复等。在取土场表土剥离后,拟采用彩条布对形成的地表进行临时防护。工程施工结束后,及时对场地进行清理整治,并对地表覆土、撒播草籽进行绿化。

4.4弃渣场防治措施

项目建设共产生弃渣4.07万m3,在沿线路基附近设置3处弃渣场。其中1#弃渣场缓坡地,方案新增拦挡、排水措施和绿化措施;2#弃渣场洼地,堆渣后摊平处理,摊平后表面与周边地面平齐,及时对渣体表面进行平整、覆土、绿化,并在场地上游设置截排水措施;3#弃渣场为平地,背靠山体,前靠路面,堆渣后摊平处理,摊平后表面与周边地面平齐,在堆渣两侧修建挡墙及排水沟,及时对渣体表面进行平整、覆土、绿化。在堆渣过程中,逐层堆放、夯实。

4.5临时堆土场防治措施

本项目共设临时堆土场3处,本方案拟对临时堆土场在施工期采取临时拦挡、覆盖措施,后期进行地表恢复。为防止松散表土四处洒落及流失,拟在临时堆土场四周或下游低洼处用草袋装表土堆砌成临时挡墙进行拦挡,临时挡墙断面为梯形断面,尺寸为:下底2m,上底0.8m,高2m,分层错缝填筑,必要时打抗滑桩加固。施工结束后,将拆除挡墙所得表土就近利用。临时堆土场周边地面有一定坡度,为尽快将临时堆土场区及周边汇水排出,避免降雨及其径流冲刷或浸泡土体引发水土流失,拟在临时堆土场上游及周边修筑临时截排水沟,并在出口处设置沉沙池。采取人工开挖夯实的施工方法,开挖的土方临时堆放在排水沟旁并压实,施工后用于回填。根据本工程施工进度,临时表土的存放时间在半年以上,在此期间,若不采取适当措施对表土进行覆盖,将可能造成大量的表土流失。本方案拟彩条布对表土进行临时防护。

4.6施工生产生活区防治措施

施工生产生活区主要包括项目建设中的施工营地、堆料场、预制场等。本方案对施工生产生活区防护措施主要为施工中临时排水、覆盖及施工后期绿化恢复等。在施工生产场地使用前,沿周边(如拌和堆料场、预制场)开挖排水沟,将雨水及其生产用水全部顺畅地引入周边已有的排水通道。同时为防止建筑材料如砂浆、碎石随径流进入沟道、农渠,增加沟渠的泥沙淤积,设置相应沉沙池;施工生产区拌和堆料场主要堆积砂石料等,汛期遇暴雨时,拌和堆料场中松散的砂石遇暴雨极易被水流冲刷,导致水土流失,本方案拟采用彩条布对砂石料表面进行临时覆盖;工程施工结束后,及时对场地进行清理整(清除施工废料并对硬化地面进行挖除),清理的废料运至弃渣场堆放,然后进行覆土、播草绿化。

4.7施工便道区防治措施

本方案在施工便道区汇水侧边坡坡脚设置临时排水沟和沉沙池,结合地形将径流排入天然沟道。排水沟与施工道路施工同时进行,施工道路开挖后,边坡铺种草进行防护。工程结束后的及时进行土地整治和植被恢复,对占用耕地进行复耕。

土壤防治有效措施篇6

【关键词】土壤污染;重金属;治理方法

土壤,为人类提供生存所需的自然环境,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资源。我们所面临的许多问题,诸如环境问题、粮食问题、资源问题等等,都和土壤息息相关。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工业发展,导致金属产量急剧增加,进而导致重金属环境污染问题。含有重金属的污染物通过多种方式进入土壤,导致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现在,很多发展中甚至发达国家,都面临着土壤污染问题。这一问题的日益严重,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本文将围绕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治理方法等方面展开。

1.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

目前,我国大陆受到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约为2000万公顷,大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5。其中,受矿区污染的耕地面积约200万公顷,受石油污染的耕地面积约500万公顷,受固体废弃物堆放污染的耕地面积约5万公顷,受“工业三废”污染的耕地面积约1000万公顷,受污水灌溉的耕地面积约330万公顷。由于土壤污染,我国农业粮食产量每年减少约1300万吨,更为严重的是,因为受到污染,土壤的多种功能,如营养功能、净化功能、缓冲功能、有机体的支持功能等功能正在逐渐丧失。

2.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后果

第一、土壤污染导致耕地资源短缺。

第二、土壤污染威胁人、畜的身体健康。

第三、土壤污染阻碍农业生产的发展。

第四、土壤污染会导致其他的环境污染问题。

第五、土壤污染危及子孙后代的利益,阻碍农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

3.1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主要采取排土、换土、去表土、客土和深耕翻土等措施。不同地区应采取不同的措施:

(1)污染严重的地区,适合采取排土、换土、去表土、客土等措施。这些措施可以从根本上去除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物。具体方法:将重金属重污染地区的土壤放到高温、高压的条件下,使之变成的玻璃态物质,然后将重金属固定在玻璃态物质中,进而达到去除重金属污染物的目的。这种方法可以在根本上去除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物,而且见效迅速,但这种方法工作量大、费用高。因此,这种方法常被用在重金属重污染地区的抢救性修复工作中。

(2)污染较轻的地区,适合使用深耕翻土这种方法。这一方法可以降低土壤表层的重金属含量。

3.2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的方法很多,如:

3.2.1添加重金属改良剂

在土壤中添加一些处理重金属污染时的常用到的改良剂改良剂,诸如磷酸盐、石灰以及硅酸盐等。它们可以和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进而生成难溶化合物,从而减少土壤和植被对重金属污染物的吸收。

3.2.2施加重金属螯合剂

土壤中的重金属大都吸附于土壤固体表层,因而土壤溶液中的重金属含量相对较少,所以,我们可以在土壤中施加重金属螯合剂。这样做可以提高土壤中重金属的有效态,更易于流动、吸收。

3.2.3施用重金属拮抗剂

在土壤中,重金属元素之间有拮抗作用。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对人体没危害甚至是有益的金属元素的拮抗作用,减少土壤中重金属的有效态。所以,在轻度污染的土壤中、施加少量的有拮抗性的金属元素,将能起到很好的防治作用。

3.3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3.3.1植物吸收

可以通过植物的吸收作用来减少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物含量。这类植物很多,如羊蕨属植物、笕科植物等,这些植物对土壤中的重金属的吸收率可达到100%。

3.3.2微生物降解

使用清洗剂将土壤表层附着的重金属解吸到土壤溶液中,然后随着清洗液一起流入预定的水体中,并和微生物发生作用,从而实现消除土壤中重金属的目的。

3.3.3生物防治很多优点,如效果好、没有二次污染、费用低、易管理、易操作等,因此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

3.4农业生态防治

农业生态防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3.4.1控制土壤的氧化―还原条件

在浸水的土壤中,重金属常常以难溶态的硫化物的形式存在。所以,控制土壤中的水分和氧化―还原电位,在作物壮籽期间,保证土壤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水淹期,就可以减少植物吸入的重金属含量,进而减少果实和籽中的重金属含量。

3.4.2改变作物品种

改变作物品种,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如:在受污染较严重的地区,种植花卉和经济林目等;而在受污染较轻的地区,种植耐重金属性较强强的作物,如改旱地为水田,或者旱地、水田进行轮作,以调整pH、eH,从而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有效性。

目前,以上列举的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的技术还不能被广泛地应用,其原因有成本过高、实地应用的经验不足、处理效果不稳定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开发、研究工作的深入与完善,这些治理方法一定可以日趋完善,并被广泛运用。

【参考文献】

[1]顾继光,周启星,王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途径及其研究进展.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3.06(第11卷)(2):143-151.

[2]邵学新,吴明,蒋科毅.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及其解析研究进展.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7.04(第14卷)(4):1-6.

[3]周以富,董亚英.几种重金属土壤污染及其防治的研究进展.环境科学动态,2003(1).2003.1:15-17.

[4]宋静,朱荫湄.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农业环境保护,1998,17(6):271-273.

[5]武正华.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研究进展.盐城工学院学报,2002,6.(第15卷)(2):53-57.

土壤防治有效措施篇7

关键词:土壤污染;现状;危害;治理措施

1土壤污染概念

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其厚度一般在2m左右。土壤不但为植物生长提供机械支撑能力,并能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等肥力要素。近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工业迅猛发展,固体废物不断向土壤表面堆放和倾倒,有害废水不断向土壤中渗透,汽车排放的废气,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及飘尘不断随雨水降落在土壤中。

农业化学水平的提高,使大量化学肥料及农药散落到环境中,导致土壤遭受非点源污染的机会越来越多,其程度也越来越严重,在水土流失和风蚀作用等的影响下,污染面积不断扩大。因此,凡是妨碍土壤正常功能,降低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通过粮食、蔬菜、水果等间接影响人体健康的物质都叫做土壤污染物[1-2]。

当土壤中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害物质或其分解产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通过“土壤植物人体”,或通过“土壤水人体”间接被人体吸收,达到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就是土壤污染。

2我国土壤污染现状与危害

2.1土壤污染的现状

目前,我国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严峻,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在重污染企业或工业密集区、工矿开采区及周边地区、城市和城郊地区出现了土壤重污染区和高风险区。土壤污染类型多样,呈现出新老污染物并存、无机有机复合污染的局面。土壤污染途径多,原因复杂,控制难度大。土壤环境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土壤污染防治投入不足,全社会防治意识不强。由土壤污染引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逐年增多,成为影响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3]。

2.2土壤污染的危害

2.2.1土壤污染导致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初步统计,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000万hm2,有机污染物污染农田达3600万hm2,主要农产品的农药残留超标率高达16%~20%;污水灌溉污染耕地216.7万hm2,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13.3万hm2。每年因土壤污染减产粮食超过1000万t,造成各种经济损失约200亿元。

2.2.2土壤污染导致生物产品品质不断下降。因农田施用化肥,大多数城市近郊土壤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许多地方粮食、蔬菜、水果等食物中镉、砷、铬、铅等重金属含量超标或接近临界值。每年转化成为污染物而进入环境的氮素达1000万t,农产品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污染严重。农膜污染土壤面积超过780万hm2,残存的农膜对土壤毛细管水起阻流作用,恶化土壤物理性状,影响土壤通气透水,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品质。

2.2.3土壤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土壤污染会使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积累,并通过食物链富集到人体和动物体中,危害人体健康,引发癌症和其他疾病。

2.2.4土壤污染导致其他环境问题。土壤受到污染后,含重金属浓度较高的污染土容易在风力和水力作用下分别进入到大气和水体中,导致大气污染、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等其他次生生态环境问题。

3造成土壤污染的原因

3.1过量施用化肥

我国每年化肥施用量超过4100万t。虽然施用化肥是农业增产的重要措施,但长期大量使用氮、磷等化学肥料,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板结、耕地土壤退化、耕层变浅、耕性变差、保水肥能力下降、生物学性质恶化,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未被植物吸收利用和根层土壤吸附固定的养分,都在根层以下积累或转入地下。残留在土壤中的氮、磷化合物,在发生地面径流或土壤风蚀时,会向其他地方转移,扩大了土壤污染范围。过量使用化肥还使饲料作物含有过多的硝酸盐,妨碍牲畜体内氧气的输送,使其患病,严重导致死亡[4]。

3.2农药是土壤的主要有机污染物

全国每年使用的农药量达50万~60万t,使用农药的土地面积在2.8亿hm2以上,农田平均施用农药13.9kg/hm2。直接进入土壤的农药,大部分可被土壤吸附,残留于土壤中的农药,由于生物和非生物的作用,形成具有不同稳定性的中间产物或最终产物无机物。喷施于作物体上的农药,除部分被植物吸收或逸入大气外,约有1/2左右散落于农田,又与直接施用于田间的农药构成农田土壤中农药的基本来源。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农药,在植物根、茎、叶、果实和种子中积累,通过食物、饲料危害人体和牲畜的健康。

3.3重金属元素引起的土壤污染

全国320个严重污染区约有548万hm2土壤,大田类农产品污染超标面积占污染区农田面积的20%,其中重金属污染占80%,粮食中重金属镉、砷、铬、铅、汞等的超标率占10%。被公认为城市环境质量优良的公园存在着严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汽油中添加的防爆剂四乙基铅随废气排出污染土壤,使行车频率高的公路两侧常形成明显的铅污染带。砷被大量用作杀虫剂、杀菌剂、杀鼠剂和除草剂,硫化矿产的开采、选矿、冶炼也会引起砷对土壤的污染。汞主要来自厂矿排放的含汞废水。土壤组成与汞化合物之间有很强的相互作用,积累在土壤中的汞有金属汞、无机汞盐、有机络合态或离子吸附态汞,所以,汞能在土壤中长期存在。镉、铅污染主要来自冶炼排放和汽车尾气沉降,磷肥中有时也含有镉[5]。

3.4污水灌溉对土壤的污染

我国污水灌溉农田面积超过330万hm2。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含有氮、磷、钾等许多植物所需要的养分,所以合理地使用污水灌溉农田,有增产效果。未经处理或未达到排放标准的工业污水中含有重金属、酚、氰化物等许多有毒有害的物质,会将污水中有毒有害的物质带至农田,在灌溉渠系两侧形成污染带。

3.5大气污染对土壤的污染

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有害物质,在大气中发生反应形成酸雨,通过沉降和降水而降落到地面,引起土壤酸化。冶金工业排放的金属氧化物粉尘,则在重力作用下以降尘形式进入土壤,形成以排污工厂为中心、半径为2~3km范围的点状污染。

3.6固体废物对土壤的污染

污泥作为肥料施用,常使土壤受到重金属、无机盐、有机物和病原体的污染。工业固体废物和城市垃圾向土壤直接倾倒,由于日晒、雨淋、水洗,使重金属极易移动,以辐射状、漏斗状向周围土壤扩散。

3.7牲畜排泄物和生物残体对土壤的污染

禽畜饲养场的厩肥和屠宰场的废物,其性质近似人粪尿。利用这些废物作肥料,如果不进行物理和生化处理,则其中的寄生虫、病原菌和病毒等可引起土壤和水域污染,并通过水和农作物危害人群健康。

3.8放射性物质对土壤的污染

土壤辐射污染的来源有铀矿和钍矿开采、铀矿浓缩、核废料处理、核武器爆炸、核实验、燃煤发电厂、磷酸盐矿开采加工等。大气层核试验的散落物可造成土壤的放射性污染,放射性散落物中,90Sr、137Cs的半衰期较长,易被土壤吸附,滞留时间也较长。

4我国土壤污染的治理措施

4.1施用化学改良剂,采取生物改良措施,增加土壤环境容量,增强土壤净化能力

向土壤中施用石灰、碱性磷酸盐、氧化铁、碳酸盐和硫化物等化学改良剂,加速有机物的分解,使重金属固定在土壤中,降低重金属在土壤及土壤植物体的迁移能力,使其转化成为难溶的化合物,减少农作物的吸收,以减轻土壤中重金属的毒害。针对有机物污染,用植物、细菌、真菌联合加速有机物降解。针对无机物污染,利用植物修复可以把一部分重金属从土壤中带走。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砂掺粘改良性土壤,增加和改善土壤胶体的种类和数量,增加土壤对有害物质的吸附能力和吸附量,从而减少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活性。发现、分离和培养新的微生物品种,以增强生物降解作用。

4.2强化污染土壤环境管理与综合防治,大力发展清洁生产

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组织有关部门和科研单位,筛选污染土壤修复实用技术,加强污染土壤修复技术集成,选择有代表性的污灌区农田和污染场地,开展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重点支持一批部级重点治理与修复示范工程,为在更大范围内修复土壤污染提供示范、积累经验。合理利用污染土地,严重污染的土壤可改种非食用经济作物或经济林木以减少食品污染。科学地进行污水灌溉,加强土壤污灌区的监测和管理,了解水中污染物的成分、含量及其动态,避免带有不易降解的高残留污染物随机进入土壤。

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胶体对重金属和农药的吸附能力。强化对农药、化肥、除草剂等农用化学品管理。增施有机肥同时采取防治措施,不仅可以减少对土壤的污染,还能经济有效地消灭病、虫、草害,发挥农药的积极效能。在生产中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控制化学农药的用量、使用范围、喷施次数和喷施时间,提高喷洒技术,改进农药剂型,严格限制剧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大力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大力发展生物防治措施。

大力推广闭路循环、无毒工艺,以减少或消除污染物的排放。对工业“三废”进行回收净化处理,化害为利,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浓度。大力推广和发展清洁生产。

针对土壤污染物的种类,种植有较强吸收能力的植物,降低有毒物质的含量,或通过生物降解净化土壤,通过改变耕作制度、换土、深翻等手段,施加抑制剂改变污染物质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方向,减少农作物的吸收,提高土壤pH值,促使镉、汞、铜、锌等形成氢氧化物沉淀。

根据土壤的特性、气候状况和农作物生长发育特点,既要防治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威胁,又要把化肥、农药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限制在最低程度。利用物理、物理化学原理治理污染土壤。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平衡。

4.3调控土壤氧化还原条件

调节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使某些重金属污染物转化为难溶态沉淀物,控制其迁移和转化,降低污染物的危害程度。调节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主要是通过调节土壤水分管理和耕作措施实现。

4.4改变耕作制度,实行翻土和换土

改变耕作制度会引起土壤环境条件的变化,消除某些污染物的危害。对于污染严重的土壤,采取铲除表土和换客土的方法;对于轻度污染的土壤,采取深翻土或换无污染客土的方法。

4.5采用农业生态工程措施

在污染土壤上繁殖非食用的种子、种经济作物,从而减少污染物进入食物链的途径;或利用某些特定的动植物和微生物较快地吸走或降解土壤中的污染物质,从而达到净化土壤的目的。

4.6工程治理

利用物理(机械)、物理化学原理治理污染土壤,是一种最为彻底、稳定、治本的措施,但投资大,适于小面积的重度污染区,主要有隔离法、清洗法、热处理、电化法等。近年来,把其他工业领域,特别是污水、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引入土壤治理,为土壤污染治理研究开辟了新途径。

5参考文献

[1]徐月珍.防止土壤污染和地下水污染的措施[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989(1):29-31.

[2]任旭喜.土壤重金属污染及防治对策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1999,25(5):31-33.

[3]陈晶中,陈杰,谢学俭,等.土壤污染及其环境效应[J].土壤,2003,35(4):298-303.

土壤防治有效措施篇8

[关键词]农用地;土壤污染;立法现状;法律制度

[中图分类号]X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909(2018)01-99-2

土地资源,是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未来对人类有用的土地。他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活动中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因此被称为“财富之母”[1]。农村农用地污染关系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大批污染企业迁至农村致使农用地污染情况愈演愈烈。近年来,世界各国也越来越关注农用地污染情况,许多国家纷纷采取法律措施来更好地解决农用地污染问题。我国也应针对目前的实际情况通过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来有效防治农用地土壤污染。

1农用地土壤污染的特征及危害

农用地的土壤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不仅使耕地生态质量下降进而引发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而且会危害人类及动物的健康,更有甚者会制约农业发展,阻碍农村经济增长。只有全面了解农用地土壤污染的危害及特征,才能在防治农用地土壤污染的各个方面“对症下药”。土壤中的污染物和污染元素会随着时间不断地在动物、植物体内积聚,不仅会影响动植物生长,而且会导致农业产量减少,进而给农民的收入带来损失;污染物质最终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中,给人们的健康甚至生命造成极大的威胁。农用地污染造成的最直接的破坏是对土地生产力的破坏,会导致农田减产,从而造成农业萎缩。

一般只有当农作物出现严重的病变,或是农产品出现安全问题时,人们才会想到去追溯土壤环境问题。农用地一旦遭受到污染,必然会影响到土地的耕作质量,进而造成经济损失,最终使土地丧失耕种能力,并会导致农民失地。近年来,因土壤污染导致的重大事故在不断发生,不仅给人类的生存健康带来了威胁,而且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阻碍,最终会增加环境保护成本,也使得社会稳定的成本不断增加。

2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的立法与管理现状

现今,我国法律体系中还没有专门的关于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现有的一些防治措施也是分散规定在有关环境保护、土地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法律中。土壤污染防治没有健全的标准体系,具体的要求也不明确,责任划分不清晰,监管部门在实际监督中缺少有效的法律依据。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第二十八次全委会审议通过,在中国人大网公开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这说明我国在土壤污染立法方面正在逐步完善。

土壤污染防治的相关标准方面,至今仍在使用的是1996年7月出台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近年来,国家环保部在新标准的起草与修订方面不懈努力,《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自2015年起已陆续向社会征求了3次意见,按照相关规定预计2017年底前关于用地、建设用地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这说明在相关标准的制定方面也在进一步完善,相信新的标准公布后将会改善现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适用范围小、项目指标少、实施效果不理想的现状。

在监管部门方面,目前《环保法》及相关单行法的规定中,所涉及到的监管部门有环保部门、农業部门、水利部门和国土资源等。我国的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牵涉部门较多,会出现“多头执法”问题。但是,土壤污染问题及治理本身就很复杂、牵涉众多,多部门进行管理是不可避免的。为了避免在监管中出现争抢或者扯皮的情况,就必须明确各级行政机构及部门之间的职权,从而进一步加强相互之间的协作,加强信息传递及信息共享,并不断提高信息化监测与管理技术水平。

3完善立法模式及法律制度的建议

3.1对农用地土壤污染进行专项立法

一直以来,农用地土壤污染既有来自工业的点源污染,也有自身的面源污染。而农用地承担着全国的粮食供给,由于农用地自身的特殊性和重要性,需要将农用地土壤作为一个独立的规制对象,与其他场地的土壤污染区别开来,以专章的形式予以特别保护。只有对农用地土壤污染以专章进行规定,才能有效地对其进行保护,并有效遏制污染的进一步发展。例如,国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出台《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条例》,对相关法律制度进行细化规定。

3.2确立农用地土壤污染基本原则

一方面,对农用地土壤进行优先保护。相较于其他场地的土壤或未利用土壤来说,我国农用地土壤受污染范围更广,面积更大。农用土地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生存最主要的自然资源。《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规定了优先保护耕地,除了法律特别规定外,其他任何建设都不得占用优先保护类耕地。在经济发展与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出现冲突时,应优先进行土壤污染的防治。

另一方面,用养结合,保证农用地土壤资源持续长久利用。土壤使用的过程同时也是土壤生产生态功能消耗的过程,在土壤使用过程中应及时有效地补充养分,从而维持其生产农产品的功能。养地的关键在于要有良好的用地措施,用地与养地要相互结合。一旦出现脱节用地问题,必定会优先选择获取眼前的短期利益,而忽视对土壤的养分补充,最终导致土壤的养分不断流失,致使土地不断退化,土壤污染越来越严重。所以,必须要将用地与养地相结合,通过法律来防止对农地资源的进一步破坏、污染,不断采取措施改善土壤环境,使农用地土壤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生产功能,进而实现可持续有效利用。

3.3建立农用地土壤污染分类治理机制

根据农用地自身特殊情况要对其进行分类,根据具体类别来制定相应的治理方针及法律制度。例如,根据污染程度的不同,依据其地理位置、经济价值等因素,对于重度污染的土壤采取最严格的管控和治理措施;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具体措施来防止污染继续恶化,同时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地对污染土地进行治理和修复;对于轻度污染的土壤,要加强预防和监管,防止其受到污染[2]。

3.4加快完善相关的标准体系

现行的关于土壤环境质量的标准过于陈旧,已不适应现实需求,而且土壤污染防治立法也需要相关的配套标准体系来保障其更加完善,因此必须加快完善相关标准及技术规范。尽快农用地、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并根据当前实际情况对污染物排放标准进行修订,对污染物特别排放的限值进行明确要求。各地区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比国家标准更严格的地方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并配套落实相关系列标准。

3.5厘清监管部门的职责

现在我国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是由农业、林业、水利、环保等多个部门共同进行管理和执法的,这就致使环保部门与其他相关的监管部门存在职责分工不明晰问题,不利于执法工作的顺利进行。农用地土壤污染问题比较复杂,所以防治工作需要多部门联合进行。虽然管理形式有其合理性,但也意味着权力是分散的,与农地土壤污染防治的现实需求不符。因此,需要理顺相应的行政管理体制,可以考虑由环保部作为主要组织协调部门,成立由环保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等多个部门共同组成的防治协调小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土壤防治有效措施篇9

黄晓莉,四川富顺县板桥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643217

潘莉,富顺县农牧业局

钟孝云,通信作者,富顺县长滩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电话:13508178541,

e-mail:

收稿日期:2013-11-05

川南黄瓜以露地栽培为主,以早春、夏秋茬栽培居多,由于川南空气湿度大,连茬栽培突出,黄瓜病虫害发生率较高。病虫害的经常性防治与黄瓜的连续采收时间常发生冲突,如何在栽培过程中减少或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及少用药、降低农药残留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黄瓜病虫害无公害防治应坚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优先采用生物防治,协调利用物理防治,科学合理应用化学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应从田园整个生态系统出发,综合运用各种农业技术措施,创造有利于黄瓜生长而不利于病虫害孳生的环境条件。

只有在合理轮作的基础上,选用抗病虫品种进行栽培,在整个生育期综合应用土壤调理技术、植物营养和修复技术,强化农业措施进行“健身栽培”,才能够有效提高黄瓜抗病虫能力,减轻黄瓜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减少防治药物的使用,确保无公害产品质量。现将笔者近年来在富顺县无公害蔬菜科技示范园内实践总结出的黄瓜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供菜农朋友参考。

1育苗到定植期病虫害

黄瓜苗期到定植期病虫害以猝倒病、立枯病和蚜虫为主。

1.1主要农业措施

①制备育苗营养土,加强土壤消毒和土壤改良选前茬没种过瓜类的菜园土、新朝阳有机植保免深耕型有机肥料,按7∶3的比例配制,然后将50%多菌灵粉剂按80~100g/m3混入拌匀,堆制后整理苗床或装营养钵。

②种子处理用适乐时(咯菌腈)悬浮剂10mL加高巧(吡虫啉)悬浮剂10mL拌待播种子100g,晾干后播种,可有效预防苗期猝倒病、立枯病和蚜虫,同时可大大降低病毒病的发生率。

③加强苗床温湿度控制温度保持在25~28℃,湿度控制在80%以内,移栽前3~5天炼苗,培育株高10~12cm、茎粗0.5~0.6cm、4叶1心、子叶平展、叶色深绿、无病虫害、苗龄约20天的壮苗。

1.2化学措施

移栽前喷施送嫁药。移栽前2~3天,用72.2%普力克(霜霉威)水剂600倍+70%艾美乐(吡虫啉)水分散粒剂3000倍混合液喷施,可预防移栽后的猝倒病、立枯病、霜霉病、疫病、蚜虫等。

2定植到成株期病虫害防治

定植到成株期主要病虫害有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靶斑病、病毒病、粉虱、蚜虫、斑潜蝇等。

2.1主要农业措施

①采用以巩固和增强植株长势为主的“健身栽培”农业措施,平衡施肥,不偏施氮肥,合理补充中微量元素,有效改良土壤,合理灌溉调节干湿度,土壤施肥和根外追肥相结合,确保黄瓜健壮生长。

定植前深耕晒垡,捣碎田垡,整地前用新朝阳有机植保土壤调理剂改良土壤,能有效疏松土壤,增加耕作层厚度,提高土壤保水蓄肥能力,提高移栽成活率,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促根壮苗,使植株快速进入开花结果期。667m2用免耕颗粒剂1100g混拌腐熟农家肥1000~2000kg或45%新朝阳免耕复合肥40~50kg(n∶p∶K=19∶5∶21)作基肥施入。按照常规方法开沟起垄、覆膜、定植和浇水。

②合理控制田间湿度,注意田间排水。

③及时摘除田间病叶并带出田外,减少田间病原菌的二次侵染。

2.2物理措施

挂黄板诱杀蚜虫、粉虱,每667m2悬挂黄色粘虫板50张左右,高度与瓜蔓相当,控制好蚜虫、粉虱能有效降低病毒病的发生率。

2.3化学措施

发病初期选用安全高效药剂交替防治病虫害,一定要选择针对性、治疗性较强的药物,以达到快速控制病虫害的效果。疫病、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是黄瓜成株期主要常发性病害,多数时候混合发生,在我地使用20%碧生(噻唑锌)悬浮剂500倍+68.75%银法利(氟菌・霜霉威)悬浮剂600倍混合液喷施,防治效果非常明显,也可在安克、普力克、甲霜・锰锌、霜脲・锰锌、氟吗啉・锰锌和阿米西达(嘧菌酯)等中加入杀细菌剂如农用链霉素、多生菌素等交替使用,防治效果也很好。

3开花结瓜期病虫害防治

黄瓜开花结瓜期主要病虫害有疫病、枯萎病、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灰霉病、白粉病、炭疽病、病毒病、粉虱、蚜虫、斑潜蝇等。

3.1主要农业措施

加强肥水管理,667m2结果前期追施新朝阳水溶性冲施滴灌肥(n∶p∶K=18∶6∶6)、开花结果后追施新朝阳水溶性冲施滴灌肥(n∶p∶K=14∶6∶10)各7.5kg,同时改良土壤,减少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适时采用根外追肥,快速补充多种养分,避免因缺素引发生理性病害,培育健壮植株,减少病毒病、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等病害发生率。根外追肥补充中微量元素,使用硕丰481(天然芸薹素内酯)调控生长,促进花芽分化,提高植株免疫力,避免藤蔓和叶片旺长而降低抗病力,从而引发病害,同时避免后期早衰,减少畸形瓜和化瓜现象出现。

注意通风排湿,合理控温控湿,及时摘除病叶、病瓜。

3.2化学措施

发病初期交替使用安全高效生物药剂,结瓜期除成株期常发病害外,灰霉病、白粉病、粉虱、蚜虫、斑潜蝇等病虫害发生较为突出,此时正值采摘期,病虫害防治用药与产品农残成为突出矛盾,既要有效防治病虫害,又要保证采摘的产品农残不超标,因此结瓜期病虫害防治用药的选择就尤为重要。

土壤防治有效措施篇10

关键词:水土保持,现状,措施

abstract:soilandwaterconservationisanimportantworktothepeople'slivelihood,waterandsoilconservation,LiZaiDangDai,ever-lasting,itisnotonlybeneficialtothecontemporarysociety,andbenefitthedescendants.itcannotonlyimprovetheecologicalenvironment,andin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alsoplayanimportantrole.thispaperexpoundsthewaterandsoilresourcesconservationanduse,focusonthesoilandwaterconservationmeasures,thecultivationofgrassmeasuresandengineeringmeasures,toimplementthemaineffect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intothebriefanalysis.

Keywords:soilandwaterconservation,thecurrentsituation,measures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概述

“中国水利百科全书”曾阐明,水土保持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山丘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水和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减少其水旱风沙灾害,发挥其有利因素,对受害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水土资源的保持与利用

水土保持与水土利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同为国民经济服务。保护为了利用,利用必须保护,两者相辅相成,总体效益更为完善,是科学发展观,人地合一保证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水土保持的内容与要求已为大家所熟知。中小型的水土利用复杂多样:一是建设基本农田,发展农业生产;二是植树种草培育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环境;三是营造水窖、坑圹、涝地,就地调蓄雨水,提高当地抗旱防旱能力;四是引洪漫地,放淤改土,引水垦荒既增加耕地数量,也提高土壤质量;五是开发小型水电,直接缓解能源匮乏,间接维护林木发展;六是大中型灌区的浑水灌溉、中小水库的吸泥排沙,充分利用水沙资源,增肥保墒。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

3我国水土保持的现状

合理利用山丘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水土保持应该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保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在水利方面,我国存在着水多、水少、水污、水浊的四大问题。其中水浊既独自为害水体,又增加其他“三水”对河流的不利影响,处于关键地位。水土流失破坏土壤结构,降低植被质量,影响流域对径流的调蓄能力,增加水多水少的矛盾。泥沙增多既降低河流质量,影响水生物活动,又作为污染物的载体,提高污染的浓度与防治的难度。从辩证的观点来看,似不应就问题论问题,而应当追根溯源,将水土保持作为水利的中心环节与战略措施,提高其在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

水土资源流失是当前环境问题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水土流失的加快大大减小了耕地面积,削弱厂土壤肥力,破坏了地形完整,降低农业产量,严重阻碍了农业发展。另外还会间接地破坏城镇.限制交通行业的发展,淤积河床、水库、湖泊、渠道,阻塞江河。影响航运、灌溉、发电.甚至造成水质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目前。很多下游河床闪为泥沙淤积影响已高出地面3m~5m,部分地区甚至已大于lom。限制水土流失已成为当前需要立即开展的工作,特别是对于水土流失很严重的地方更加需要加大处理措施。

4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主要内容

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可将水土流失分成耕作措施,林草措施、工程措施三大形式

4.1耕作措施

耕作措施主要足利用农业技术.采用正确的耕作矗法,优化地形趋势,降低地表径流,改善七地的肥力,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改进农作物产量,维护土壤的安全而避免造成破坏性作用。耕作措施是水土保持中极为常用的一项措施,能够对水土保持起到有效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深耕:对耕作层加深处理,不断提升土壤渗水能力,降低径流。预防干旱。(2)中耕:利用疏松表土.提升渗水能力.降低流径,预防干旱。③等高耕作:主要是沿着商线方向实施耕地、播种、除草等处理,避免径流沿着犁沟集中下流造成冲刷。④沟垄耕作(垄作区田):在坡地作垄.种植作物,且在适当地佗置做好分栏处理,扩大土壤水分.降低冲刷。⑤草田轮作:将蓿、草木樨等牧草与农作物轮作对土壤团粒结构进行转变,扩大土壤渗水、蓄水和抵抗径流冲蚀的效果,改善土壤的作用力。⑥等高带状间作:在坡地上按照等高线方向的作物进行布置,以保证土壤得到有效的利用,降低水土的流失面积。

4.2工程措施

保证水土资源的完整性。常采取的措施包括:优化小地形。蓄水保土,避免水土散失。合理分配水土资源及施工方案。在施工:建设时主要将其分成为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山坡防护工程;(2)山沟治理工程;(3)山洪积压层工程;④小型蓄水用水工程。

山坡防护工程的作用在于用改变小地形的方法防止坡地水土流失,将雨水及融雪水就地拦蓄,使其渗入农地、草地或林地,减少或防止形成坡面径流,增加农作物、牧草以及林木可利用的七壤水分。同时,将未能就地拦蓄的坡地径流引入小型蓄水工程。在有发生重力侵蚀危险的坡地上,可以修筑排水工程或支撑建筑物防止滑坡作用。属于山坡防护工程的措施有:梯田、拦水沟埂、水平沟、水平阶梯、鱼鳞坑、山坡截流沟、水窖(旱井),以及稳定斜坡下部的挡士墙等。

山沟治理工程的在于防止兆头前进、沟床下切、沟岸扩张,减缓沟床纵坡、调节山洪洪峰流量,减少山洪或泥石流的固体物质含量,使山洪安全排泄,对沟口冲积堆不造成灾害。属于山沟治理工程的措施有:沟头防护工程、谷坊工程,以拦调节泥沙为主要目的的各种拦沙坝,以拦泥淤地,建设基本农田为目的的淤地坝及沟道防道防岸工程等。

山洪排导工程的作用在于防止山洪或泥石流危害沟口冲积堆上的房屋、工矿企业、道路及农田等具有重大经济意义及意义的防护对象。属于山洪积压层的有排洪沟、导流堤等。

小型蓄水用水工程的作用在于将坡地径流及地下潜流拦蓄起来,减少水土流失危害,灌溉农田,提高作物产量。其工程包括小水库、蓄水塘坝、淤滩造田、引洪灌地,引水上山等。

4.3林草措施

林草措施宅要用于扩大地面植被。避免坡面七壤受到雨冲击和暴雨径流的冲刷。一般措施有造林、植树、封山育林、育草。

5实施水土保持的主要效果

水土保持措施通常都是通过蓄水保土、控制侵蚀等措施来体现效果,以对农业及生产活动创造出有效的环境,提高农业生产的产耸。

(1)扩大地面植被覆盖度,降低雨滴对地面的造成的伤害作用,扩大地面糙率、降低表径流速度;

(2)优化小地形,用平地代替坡地,缓解地形条件对水土流失带来的影响;

(3)扩大活土层,优化上壤性质,改善土壤人渗的能力;

(4)实施蓄水拦泥.消除有害的部分;

(5)将“二跑田”转为“三保田”。扩大农业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