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课程资源作用十篇课程资源作用十篇

课程资源作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27:35

课程资源作用篇1

关键词:潜在课程;教学资源;育人

潜在课程这个概念最先由美国教育学家杰克逊于1968年提出的,之后随着该理念研究的不断深入,在相关教学实践中国外也给出了具体论证与方法,这使潜在课程逐渐成为一种巨大的教学资源,能够对学生的兴趣、想象、直觉等起到提升的作用。因此,在国内的教育研究与高效德育工作上,要充分挖掘潜在课程资源,不断提升课程教学的高效性。

一、潜在课程的概念及开发意义

(一)潜在课程的含义

一般来讲,课程资源包括实际课程资源与潜在课程资源,由于目前潜在课程资源在含义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对其描述比较详尽且具有权威性的是美国学者范兰丝给出的定义,他认为:“潜在课程指具体课程指导与学校政策中一些不能明确的教育实践内容与结果,即使这部分难以正确表述,但是不可否认,潜在课程经常在学校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潜在’的意思是随着作者对现象的观念变化而不断变化的。”

(二)潜在课程开发的意义

1.有利于补充当前正规课程的不足。我国现有的课程尤其是高校教育,教学内容虽然在几十年的发展上发生了重要改变,但是课程基本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在课程设置、课程要求、课程学习方式等方面仍然存在课程与实际不符、课程与实践相脱离等现象,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潜在课程能够弥补这些缺陷,因此在现有的教学中,单靠正规课程远远不能达到培育人才的目的,要充分挖掘潜在课程的作用。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新课改下的教育培养越来越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创新与实践是其中的两个重要组成,潜在课程通过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进行创新与实践行为,在实际学习中,学生很多时候会突然萌发出“灵感”与“感悟”,这实际上是潜在课程的影响。

二、潜在课程资源开发的措施

(一)深化认识,以马列理论武装自我

马列主义是社会主义理论的根本,考虑到我国教学模式的特殊,在挖掘潜在课程资源中,首先要运用马列理论作为资源开发的政治保证,引导师生进一步了解潜在课程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形成正确的认识观,树立新课程改革教学与学习的观念。同时,还要求教育工作者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以正确的教育方式、正确的舆论引导方式、正确的思想引导方式,确保潜在课程的开发始终朝着正确、积极的方向发展,达到教育育人的最终目的。

(二)加大教育投入,不断创造有力的物质条件

教学物质资源是潜在课程的保障,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现代科技与信息技术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潜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也必须结合实际需求不断更新教学设备。一方面要抓好与潜在课程开发相配套的现代教学设施与基础工程的建设,力求基础设施与潜在课程相统一;另一方面,要完善校园信息网络,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像交融的优势,加快潜在资源开发力度,由平面发展逐步演变为立体发展,这样能够保证潜在资源开发速度与现实社会发展同步,保证课程资源始终与实际接轨。

(三)以人为本

潜在课程开发最初与最终都是作用于人,人是主体,因此在潜在课程的挖掘上要明确教师与学生的需求,只有在满足师生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潜在课程资源的开发,才能实现其育人的作用,潜在课程应具有主动提高学生自身素质与学习环境的作用。在载体选择上,其形式既要满足师生的要求与愿望,又要喜闻乐见,使教师与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潜在课程的学习实践中;在形式上要多种多样,因为人的兴趣与需求是不同的,多样的形式可以供不同观念的师生个体进行选择。

(四)加强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潜在课程的开发通常是以教师为主体,通过教师自身对潜在课程的理解与运用,将课程形式传递给学生,因此,要加大对教师教育品质、文化知识、教育理论、教学技能等方面素质的培养力度,不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养,进而提升潜在课程资源开发的力度。培养应联系实际,以现代教学观为指导思想,强化对教师高科技知识、计算机操作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还要强化教师的服务意识,为潜在课程的传授提供良好的传输媒介。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背景下,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将潜在课程资源的开发放在现阶段教学的重要位置,构建有利于资源开发的教学环境,使潜在课程与正规课程有效融合在一起,不断提升其育人的功能。

参考文献:

课程资源作用篇2

关键词:课程资源、探究、认知、效率

物理教学离不开现实的物理情境,但是学生的直接经验、学校实验室的条件都是有限的,造成教与学的矛盾,传统教学模式与新的教育理念之间的悖逆。实践证明,多媒体课程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知识载体以其固有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充分开发和利用多媒体课程资源,是一条化解上述矛盾的有效途径。

一、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激发探究意识。

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要想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必须集中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地探索,这就要求在课堂有能吸引学生的教学环境和氛围。而多媒体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手段,具有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的特点,隐含丰富的兴趣因素,可以直观形象展现观察的事物或现象,打破了教师只靠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简单的讲授模式,易于引起学生注意,给学生以最直接的感观,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乐于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例如:在讲物理“引言”课时,放映录像带,向学生展示一幅幅生动、神秘的画面:浩渺的宇宙、运行的星球、腾空的火箭、雷电交织的夜空、透过森林的阳光、闹市拥挤的人群……这样一定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全神贯注观看录像,将自己常沉浸在物理情境之中,认识到物理与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起强烈的探索欲望。

二、有利于提供感性材料,加速认知进程。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有许多摸不着、看不到的现象,学生对那些抽象的概念和现象缺少丰富的感性认识,很难理解和掌握,更谈不上什么创新。而物理教学中大量的内容又是实验无法直接向学生提供的。例如:天体运动、大型船闸、航天发射、磁场、电流方向等,这些学生都难以见到的、有重要物理意义的教学内容。可利用电视录像或多媒体课件,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把所讲的对象化小为大、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快为慢、化繁为简,从而把看不见、看不清的东西通过多媒体变成看得见、看得清,抽象的东西变成具体的,遥远的东西变成眼前的,使事物的形、声、色直接付诸于学生感官,从而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创新活动提供了大量感性材料和时空环境,学生见其形、闻其声、观其色,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领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加深认识,形成映像,深刻地理解抽象和复杂的教学内容。

三、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培养探究能力。

新课程标准的目标是: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独立思考,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多媒体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等都是很有帮助的。学生认识事物,往往是从笼统模糊的印象向确切清晰的感知过渡。在这种过渡中,学生要通过认真细致的观察和积极的思维,对事物进行去粗到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加以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可以帮助学生具体形象中把握事物本质,了解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例如:在讲述滑轮时,要探究的问题之一是:外力提起绳端的距离与物体升高距离的关系。由于刻度尺刻度太小,不仅后排的同学看不见,就连前排的同学也难以观察到演示实验中这一重要关系。如果用投影仪将实验装置投影出来,增大可见度,通过学生细致的观察,处理获得相应的数据,就能分析、概括出这一规律,很好地解决了教学的难点,既训练了学生观察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课程资源作用篇3

【关键词】教师资源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7-0055-02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没有课程资源的支撑很难全面实现基础教育改革目标。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任何材料和物质条件。据此,我们可以将所有有助于学习和教学的材料如教科书、课外读物、音像资料、报刊杂志、广播电视节目等,以及教室、桌椅、音像设备、网络和图书馆等看作是课程资源。现代外语教学的形式和手段日益丰富,传统的资源如黑板、粉笔和教科书已不能满足当今外语教学的需要。

课程资源对于课程目标的实现非常重要。在课程资源普遍紧张的情况下,居于主导地位、对于课程资源结构功能的发挥具有决定意义的课程资源是关键因素。在所有的课程资源中,教师起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在课程教材改革和学校内部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被看作是实现课程资源价值超水平发挥的关键。

在我们所进行的初中英语课程资源调查中,以英语教师作为课程重要资源一项设置多个题目,让接受调查的教师就学校及自身情况进行选择,并说明如何开发与利用自身课程资源。调查的结果显示绝大多数教师能够指出教师是课程资源,但对于如何开发与利用自身资源表述不清楚。有的教师更多的认为选择教学参考资料,对学生加强课内外辅导,极力提高学生考试成绩就是教师资源的利用。这些理解不全面,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的条件性课程资源,而且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

一、教师资源的特点

教师兼具条件性与素材性课程资源,在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起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教师自身作为课程资源,有其他课程资源无可比拟的优点。“教师是一座课程资源宝库”。教师资源具有即时性、灵活性、实用性、多发性和无限性的特征。考虑到我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教学条件有很大差别,在一些边远学校,英语教学资源非常有限,学校能保证有英语教师授课已相当不错了。在资源条件不具备的条件下,英语课能否开设,开发到何种程度都是由英语教师决定的。英语教师在条件资源短缺的情况下,能充分挖掘自身的素材资源,利用可利用的有限资源开始进行英语课程是可行的。英语教师作为条件性课程资源,可以提供给学生英语语言学习的基本条件,语音的模仿、字母的练习、语言知识的掌握,甚至包括语言技能的训练都是可以广泛并深入的开展。英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提供必要的语言练习方法与手段来丰富因条件资源不具备而产生的缺憾,学习只有在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和体验相关时能保证最佳效果,能保证有意义的学习。英语教师要充分理解学生的需要,可以创造性的利用一切可用的材料,将这些材料应用到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对教师资源的重要性的强调再多也是不过分的,这是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决定的。教师是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激发者;是英语知识的传授者;是英语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英语课堂教学的创造者和学生交际的合作者;是学生英语学习的引导者、鼓励者和帮助者,教师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英语的毅力和意志,帮助克服自卑的消极心理因素等。教师是新课程理念实现的保障。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英语教学应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英语教师要树立课程资源意识,增强课程资源开发的专业素养和能力,而且要不断地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注重人格和道德的提升,将自身锻炼成为一种优质的课程资源。

根据课程资源的特点,在开发与利用时要遵循的原则是:开发性、经济性、针对性和个性,在各种资源之间保持动态平衡,坚持优先性、适应性和科学性的原则。教师应具备教育哲学、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基础知识,能够对课程资源进行鉴定和筛选;要坚持优先开发现有资源,优化课程资源的配置,发挥其最大价值;实现课程资源开发的常规化,加强资源的建设。在开发模式上,教师除了自主开发以外,还做到以学生为主实现资源开发,利用学校和社会的资源为主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

如何利用教师自身资源?我们认为:教师首先应有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目前我国各地、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都制作和播放大量的英语教学节目,其中大部分节目都有质量保证。这些节目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把文字、声音、图像结合起来,提供真实的英语运用场景,有利于英语学习。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节目,组织学生收看或收听,也可以对节目进行录制、保存有目的地用于英语教学。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主要是通过阅读实现的。大量阅读对英语学习来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阅读不仅是教科书,还应该包括大量的课外读物。国内的适合中小学学生阅读的报刊杂志逐渐增多,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恰当地为学生选择,加以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无限的潜力,因特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网站下载英语学习资料,包括英语歌曲、英语小故事、教学软件等;可以建立师生沟通的渠道,加强对学生的辅导与联系,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与练习。

其次,引导教师加强对教师资源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学习英语教学理论知识。《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研究是教师资源的一部分,教师理应注重包括教育哲学、教学论、课程论和心理学等能促进教师终身发展的各种要素。

第三,教师资源的利用方式会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产生积极影响。教师可以利用自身来加强学生语言练习的实践经验。比如在学习“family”时,教师可以利用自己和家人的照片来帮助学生熟悉英语词汇的表达,让学生尝试语言利用的方式;学生总是对自己的教师非常感兴趣,想了解教师的生活和学习情况,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表达的愿望,从而掌握结构“thisis…”和“thatis…”就变得容易一些。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教师除了介绍自己的语言学习方法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之外,还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方法与策略资源;学生大多都很佩服自己的教师,往往教师的行为是他们学习模仿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策略和学习方法是今后实现自主学习的前提,会对日后的学习与工作产生积极影响。

教师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会对学生英语学习产生积极影响。教师课堂的授课方式、说话表达时的用词习惯、教师的举首投足、常用的手势都会为学生津津乐道并模仿学习。语言表达时犯一些口头错误是难以避免的,教师最好不要犯错误,但如果有错误产生时也不必大惊失色,造成学生的语言学习焦虑。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语言错误的机会给学生传授语言交际时的可容忍错误和口头失误时的弥补方法;教师对待语言错误时的宽容和方法将会减轻学生语言运用时的焦虑心理,对英语学习充满自信。

教师的情感是教师资源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二语习得的相关研究中,情感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为研究者所共识;在语言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积极情感的作用。教师对英语语言文化的热爱与赞美,无形中会影响学生对待英语语言的态度与感情,从而努力掌握英语语言。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和爱会激发学生的感恩心理,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也”;很多英语专业的学生纷纷表示自己喜欢英语和英语教师有着密切关系。此外,教师的积极情感在创造和谐课堂气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教师的情感往往决定着课堂的学习气氛和学习效率,教师激情澎湃,学生也斗志昂扬,奋发向上。

教师资源的利用不止上面提到的这些方式,英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总结很多经验供我们参考、学习和利用。

三、教师资源的充分发挥

教师资源能否尽其用,教师应该有这种意识,积极开发利用自身资源,但我们必须注意这个现实,很多教师课程资源利用方面准备不足,理论和实践知识相差较远。在这种情况下,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对教师资源开发负有很大责任。教育主管部门要调整资源建设思路,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加强对资源建设的规划与引导,加大对软件建设的投入,加大对不同层面各种类型资源建设的调控力度,加大对资源建设中问题的研究和过程的指导,尤其是农村地区、偏远地区教师资源研究和开发的力度。要注重吸收一线教育工作者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中涌现出的研究成果。学校应该给英语教师提供资源开发的一切有利条件,重视资源开发并积极参与资源开发管理工作。

只有作为资源开发实施主体的教师本人真正成为资源建设的主体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教师应该具备资源意识,具备发现和鉴别资源的眼光,将素材转化为资源的能力。如果每一位教师都意识到这一点,因地制宜地开发各种资源,将自己对教育教学的实践反思;将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经验、问题、困惑、理解、智慧、情感和价值观等丰富的素材及时整理加工,资源会更丰富,成为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

在教师资源开发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资源意识不强、不会开发利用、开发利用不恰当等。教师需要得到有效的指导、需要一个交流的平台、需要一个有力的保障。在这方面,教育管理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比如,开设相关的资源开发理论课程: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教育哲学等,组织英语教师资源利用的交流会,给教师提供优秀的教学参考资料等。

在日常教学中,英语教师应该将课程资源的开发常规化,不断积累教学素材,借鉴其他教师的优秀经验。语言教师要尽快地具备使用计算机的基本能力,要做到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真正掌握、精通。不但要会使用现成的多媒体课件,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认真备课而形成独特思路,精心设计并构思制作多媒体课件,要打“团体战”。教学素材的收集以及课件的制作,单靠一两个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应该在教研组、备课组中通过集体备课达成共识,形成教学思路,然后大家一齐努力,一齐动手,制作合格的教学课件。教师和教师之间要“资源共享”,形成合力,以促进和优化英语教学。

四、结束语

积极开发与利用教师资源是初中英语教师在英语课程资源开发方面不可或缺的内容,是英语教学创新的内容之一;同时,这是英语教师的光荣职责,也是英语教师适应时展、顺应教流的体现。

参考文献

1陈琳、王蔷、程晓堂.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英语课程标准研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课程资源作用篇4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引入的方法很多,有问题引入,也有直接导入等等。利用新闻事件适时地创设情境,并紧密结合新闻材料提出问题、引入新课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这种方法能有效创设学习情境,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让课题富有新意。例如,在学习《气象灾害》这一节中先学习以下新闻:据报道:某日下午,北京市气象台了大风蓝色预警,预报夜间受较强冷空气的影响,北京市将有5、6级北风肆虐,北京市的浮土和沙尘将再次刮起来,像《西游记》中的“黑风怪”一样路过之地狂风大作,遍地黄沙。以报道为引言,布置学生作业:搜集有关沙尘暴形成的条件及防治措施。在课堂上,学生根据所找资料讲解沙尘暴形成的条件,并对我国沙尘暴的来源及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危害展开激烈的讨论,并提出许多他们自己对解决沙尘暴非常好的看法。这样的新课引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不仅真实、生动、直观,富于启迪性,更重要的是还能赋予教材新意,激发学生的真实感受,使自主、探究式教学具备了一个良好开端。

二、编制新题,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有些报刊新闻牵涉到一定的地理学专业知识,可以用这些事例引导学生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去观察、分析、解释当今世界的重大自然、社会问题,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就感,这也是培养视野开阔、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因此在设计练习和习题时,利用相关新闻事件的背景或真实地理现象编制试题,不仅能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还能联系科学、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因而具有生命力。

三、丰富课堂,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课程资源作用篇5

关键词:课程资源、探究、认知、效率

物理教学离不开现实的物理情境,但是学生的直接经验、学校实验室的条件都是有限的,造成教与学的矛盾,传统教学模式与新的教育理念之间的悖逆。实践证明,多媒体课程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知识载体以其固有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充分开发和利用多媒体课程资源,是一条化解上述矛盾的有效途径。

一、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激发探究意识。

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要想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必须集中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地探索,这就要求在课堂有能吸引学生的教学环境和氛围。而多媒体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手段,具有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的特点,隐含丰富的兴趣因素,可以直观形象展现观察的事物或现象,打破了教师只靠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简单的讲授模式,易于引起学生注意,给学生以最直接的感观,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乐于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例如:在讲物理“引言”课时,放映录像带,向学生展示一幅幅生动、神秘的画面:浩渺的宇宙、运行的星球、腾空的火箭、雷电交织的夜空、透过森林的阳光、闹市拥挤的人群……这样一定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全神贯注观看录像,将自己常沉浸在物理情境之中,认识到物理与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起强烈的探索欲望。

二、有利于提供感性材料,加速认知进程。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有许多摸不着、看不到的现象,学生对那些抽象的概念和现象缺少丰富的感性认识,很难理解和掌握,更谈不上什么创新。而物理教学中大量的内容又是实验无法直接向学生提供的。例如:天体运动、大型船闸、航天发射、磁场、电流方向等,这些学生都难以见到的、有重要物理意义的教学内容。可利用电视录像或多媒体课件,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把所讲的对象化小为大、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快为慢、化繁为简,从而把看不见、看不清的东西通过多媒体变成看得见、看得清,抽象的东西变成具体的,遥远的东西变成眼前的,使事物的形、声、色直接付诸于学生感官,从而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创新活动提供了大量感性材料和时空环境,学生见其形、闻其声、观其色,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领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加深认识,形成映像,深刻地理解抽象和复杂的教学内容。

三、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培养探究能力。

新课程标准的目标是: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独立思考,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多媒体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等都是很有帮助的。学生认识事物,往往是从笼统模糊的印象向确切清晰的感知过渡。在这种过渡中,学生要通过认真细致的观察和积极的思维,对事物进行去粗到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加以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可以帮助学生具体形象中把握事物本质,了解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例如:在讲述滑轮时,要探究的问题之一是:外力提起绳端的距离与物体升高距离的关系。由于刻度尺刻度太小,不仅后排的同学看不见,就连前排的同学也难以观察到演示实验中这一重要关系。如果用投影仪将实验装置投影出来,增大可见度,通过学生细致的观察,处理获得相应的数据,就能分析、概括出这一规律,很好地解决了教学的难点,既训练了学生观察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课程资源作用篇6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资源开发;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6-0055-03

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历史重任。近年来,高职教育快速发展,为国家输送了大批技能型人才。然而,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指出:“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与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如何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是高职教育亟须解决的问题。

高职教育发展的核心内容是高职教师专业发展,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最重要的保证。提高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多样,本文仅从课程资源开发的角度明确高职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将有效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发展。

课程资源与高职课程资源开发

对于课程资源,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表述。一般说来,课程资源是指在整个课程活动中,可以用来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要素和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培养目标以及与课程实施有关的人力、财力、物力、场地、设备和环境等等。课程资源包含的范畴较为宽广,其中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非物质的;既包括校内的,也包括校外的;既包括传统的教科书、图书资料,也包括现代的网络、科技成果。

高职课程资源,则是指在高职课程活动中能够被开发利用的,有利于实现高职教育目的的各种要素和条件的总和。高职课程资源开发是指在高职院校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指引下,将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进行加工、整合以及利用的过程。有别于普通课程资源,高职课程资源开发还需要充分考虑高职学生、教师和社会需求的特点,体现课程资源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将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进行加工、整合以及利用,将相关的课程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活动,使学生能够掌握职业生涯中所必需的综合技术能力。

以高职教师为主体的课程资源开发

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一般包括教师、学校、行业专家和学者等,不同的主体在课程资源开发活动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本文仅从高职教师作为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的角度,分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承担的角色和可采用的策略。

(一)高职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中承担的角色

高职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实践活动中,扮演着多重角色。首先,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需要不断吸收新的知识、掌握最新技术、学习新的教育理念、研究适合的教学方法。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是教师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学习者。第二,教师作为课程源开发的主体,本身就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第三,课程资源最终需要运用到教学上,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引导学生共同使用,所以教师是课程资源的使用者。第四,教师完成授课,根据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课程资源的体验、学生学习的反馈、教师对课程资源的使用效率和使用价值的反思,对课程资源做出评价,因此教师又是教学资源的评价者。由此可见,教师的活动贯穿课程资源的整个生命周期,是学习者、开发者、使用者和评价者,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高职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策略

基于教材的开发策略教材是阐述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载体,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工具。教材本身是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基于教材的开发策略,一方面,高职教师可考虑对教材本身进行开发,即重新编写教材;另一方面,高职教师应根据所在区域产业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对已有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取舍和加工。(1)将教材本身作为课程资源开发。近年来,我国高职教材建设得到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才能力需求的变化,随着对高职教育定位认识的清晰化及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的改革创新,高职教材建设与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要求尚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开发课程资源,应重视教材本身作为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第一线的高职教师应积极参与教材的开发和建设,运用高职人才培养的新理念,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工艺等新知识引入教材,开发符合时代要求、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材。(2)对教材内容适度取舍和加工。高职教育应避讳照本宣科。再好的教材,也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开设是依托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支持的,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地域差异考虑教材的局限性和不适应性,考虑学生的实际特点和接受程度,适当调整教材内容,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取舍、加工和再开发。

基于学生的开发策略高职课程资源是为实现高职教育目的而开发和利用的,其最终服务对象是学生。课程资源是否有利于实现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否在高职课程活动中发挥积极影响,需要通过其作用对象即学生的使用效果来检验。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向互动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不能脱离了学生实际,需要倾听学生的声音,应把学生作为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我国高职学生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开发课程资源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选择难易适度的课程资源;针对学生学习热情相对较低的情况,寻找并挖掘能激发学生学习内在动力的课程资源;要关注学生的问题,从学生的提问中捕捉课程资源;并且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从学生的视角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资源,使课程资源具有学生的属性。

基于课堂教学过程的开发策略(1)开发课堂教学中预设的课程资源。课堂教学是指一种目标明确、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过程。在课堂这一特定情境中,课程资源开发除了与课程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教学项目等资源的开发外,也应注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案的开发,教师采用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开发,以及实现这一过程所需教具的开发等等。(2)开发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预设的情况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执行;另一方面,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在沟通中捕捉和搜集学生的反应和诉求,针对这些动态产生的资源加以分析和利用,对原有课程资源进行丰富和整合。

基于社会需求的开发策略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真正培育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开发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使学生将来就业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满足社会需求。高职教师应积极寻求机会与企业管理人员和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沟通,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的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和分析企业对于高职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基本技能的要求,了解社会对相应高职课程应涵盖的主要内容及深度的期望。综合这些源于企业的信息,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调整与补充,整合和拓展现有课程资源,或与企业专家共同合作开发课程资源。

基于网络平台的开发策略(1)合理运用网络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网络环境具有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等优点,是高职教师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有效途径。无论是新技术论坛、学习论坛,还是资源素材网站或是教育网站等等,都可以作为课程资源的素材来源,教师应对这些资源加以筛选、加工并利用到课程资源开发上。(2)开发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实现课程资源共享。网络教学平台是教师和学生除课堂以外的另一个有效的交流平台,它能使学生快捷方便地获取课程教学资源;有益于教师与学生课后交流,掌握学生学习动态;有益于学生之间交流学习、共享资源;为教师同行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提供便利;同时也为有效管理课程资源提供平台支持。

除了以上策略,高职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中,还应充分利用院校优势资源,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资源;与教师同行结成学习共同体,在交流学习中积累知识和经验,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分析教师自身的特点,结合这些特点开发适合自己的课程资源等等。在开发课程资源时,应将各种策略有机结合起来,共同指导课程资源的开发。

(三)课程资源开发模型

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循环的过程,需要围绕高职教育课程目标不断地进行。高职教师在开发使用课程资源时可采用具有循环维护特点的瀑布模型。课程资源开发过程如下:首先要进行社会需求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专业人才素质需求,根据需求指导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资源进入教学和使用,通过师生及外界评价获得效果反馈,教师对课程资源使用效果和评价进行反思,课程资源不断进行修改、调整和扩充。因此,课程资源开发过程是一个循环维护的过程,课程资源开发模型如图1所示。

课程资源开发对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涵盖三个基本范畴:教师的专业知识发展、专业技能的娴熟和专业情感的健全。高职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是高职教师通过自主学习和行动研究,提升自身人文素养、专业知识、探究能力和研究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过程。

第一,促进高职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教师专业知识不仅包括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还包括教育专业知识。课程资源开发对高职教师提出了新的专业能力要求,高职教师在参与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无论是教材的开发还是其他课程资源的开发,要保证课程资源的质量就需要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了解学科最新动态、掌握前沿技术,使课程资源与时俱进。

第二,促进高职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职业性决定了教学内容强调专业技能的实用性。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在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要注重实践资源的开发,要求高职教师在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和较宽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必须加强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第三,促进高职教师专业情感的健全。教师的情感是教师在教育职业中表现出来的具有支撑作用的内在品质。它是以情感为表征,以爱为核心成分的教育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艺术以及教育风格等因素组合的综合体,其主要内容包含:职业认同感、职业成就感、职业敬业感、职业动机、职业理想以及和谐的师生关系。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师专业情感存在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它们之间是互相促进的。事实上,高职教师主动参与课程资源开发,其初衷是期望课程教学效果提升,是教师对专业热爱、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表现,是对学生负责的表现。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教师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能促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企业之间的学习和合作能增强教师的合作意识以及对专业的认同感。当课程资源作用于课堂和学生时,良好的教学效果使教师获得更多的职业成就感。因此,可以说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是高职教师专业情感健全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吴忠香,胡贝利.高职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现实处境及其成因分析[J].职教通讯,2012(1).

[2]石兰萍,成丙炎.高职课程资源开发:内涵、原则和方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6).

课程资源作用篇7

关键词:《反应器操作与设计》空间网络资源平台教学方法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革新与发展,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当前个性化教学的需要。近年来,建设了各种类型的课程资源平台满足学生求知的个性化需求,众多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与完善增强了课程教学效果。但现有的网络教学平台存在诸多问题,既有因功能单一、界面单调或对教学资源格式限制等而使应用受限,又有因操作不便而长期未更新或互动太少逐渐丧失对学生的吸引力,从而沦为一种摆设。世界大学城以个人空间为基础,基于实名制、开放的网络学习互动交流平台。目前,职教新干线学习平台机构数量达157个,个人空间达11.5万个,利用“职教新干线”进行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已成为当前的热点。网络空间资源课程建设以职教新干线为平台,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变革,使受教育者的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改变了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体系,这种开放式的空间网络资源为学习提供了保障。

《反应器操作与控制》课程是我院应用化工技术、精细化工生产技术等化工技术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任务是通过化工生产过程中反应器操作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化工生产关键的化学反应岗位操作、控制及优化的能力,以达到培养本专业学生岗位操作及工艺控制的能力的目的。该课程的教学特点是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又具有较强的工程应用性。教学内容涉及大量的工程概念、抽象的过程机理和复杂的反应设备。

在《反应器操作与控制》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单一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已无法使学生对反应设备中物料抽象复杂的流动类型、设备构造有深入的理解与掌握,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把生产过程中常见的问题给学生分析阐述清楚。针对课程改革面临的种种困难与挑战,我们尝试在世界大学城空间建设课程网络空间资源平台,辅助课程教学。

1.课程空间网络资源平台的开发

1.1开发思路

突破传统课程资源平台的局限,在世界大学城空间,基于工作过程开发具有知识学习、在线仿真、交流沟通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课程资源平台。

1.2.教学资源库的设计理念

基于情境化、精细化、扁平化、集成化的设计理念,建设全方位、立体化的课程教学资源,课内与课外结合、真实与虚拟结合、教与学结合,以学生为中心,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体现直观性、互动性、实用性、全面性。

1.3课程空间网络资源平台的组成

课程空间网络资源平台由自主学习、仿真实训两大模块组成:

自主学习模块主要是为在校学生、企业在岗人员及社会学习者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自主学习平台包括课程标准、表格教案、教学视频、课程资源等内容。其中表格教案是对课程资源(原理库、方法库、案例库……)的调用集合单元。

仿真实训模块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仿真技术再现化工单元操作过程和设备原理,高保真动静态机理模拟开停车、操作、调试、事故处理等过程,包括多个反应器实训单元,能逼真地模拟真实的生产装置,实现对装置的冷态开车、正常运行、故障的处理和正常停车等操作,真实地再现生产过程。在仿真实训平台上可反复进行开车、停车、事故处理训练,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需求有选择性地学习与训练,灵活地把握学习进度,提高实践技能。

1.4课程空间网络资源平台的特点

1.4.1针对性强,绿色环保。

针对化工行业具有工艺过程复杂,条件要求严格并且常伴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等不安全因素,常规教学方法不能满足课程技能训练的要求,通过仿真模拟生产运行过程,既安全、节能又绿色环保。

1.4.2学练结合,操作性强。

通过空间的课程资源平台建设,重构教学内容,搭建学练平台,既可进行知识学习,又可以进行虚拟仿真实训,增强了教学实训的实效性。

1.4.3师生互动,弹性学习。

基于空间的课程资源平台具有留言板、私信等交流沟通方式,可以实现师生跨时空的互动,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1.4.4共建共享,动态更新。

基于空间的课程资源平台应不断更新内容和标准,以保证教学与生产实际贴近,并展现新技术、新动向,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尤其是行业企业的资源,引进行企业的标准,使培养的学生更能贴近企业的实际需求。

2.课程空间网络资源平台的应用

以《反应器操作与设计》学习情境——均相反应器的设计为例,利用空间课程资源平台基于项目工作过程的组织教学。

2.1资讯阶段

教师在大学城空间布置任务,项目任务单帮助学生理解工作任务的要求。包括描述学习目标及内容、布置任务、发放相关学习资料,使学生了解任务。

2.2计划、决策阶段

学生在课程资源库中寻找与任务相关的信息,自己制订计划,进行工作过程步骤的设计,拟订检查、评价工作成果的标准。比较计划、确定工作计划,师生通过讨论、交流,共同找出设计方案的缺陷加以修正。

2.3实施阶段

学生根据计划独立开展工作活动,完成设计和模拟,做好有关文字记录,教师监督纠正。

2.4检查阶段

在工作任务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自查,师生依据先前拟订的评价标准检查工作完成的完整性、正确性和准确性。

2.5评估阶段

任务结束后,学生首先汇报,然后自我评价所承担任务的过程和结果,然后与教师一起讨论评价结果,提出不足及其改进建议,包括项目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对小组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资料整理。

3.课程空间网络资源平台的完善

在空间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体会到了通过建设虚实结合的空间课程教学资源库,可以突破传统仿真教学的局限,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学练合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我们将从以下两个方向完善课程网络资源平台:

3.1动态更新课程资源。

对接化工生产现场,以应用为出发点,构建反映化工典型设备、典型工艺、体现先进技术的普适性、可拓展的专业课程资源,力争使专业教师、在校学生、企业在岗人员、社会学习者都能从资源库中获取自己所需的专业资源。

3.2开发能力训练与测试平台

空间课程资源的建设和化工仿真平台的功能完善,在空间开发能力训练与测试平台,建设课程题库,题库内容按照职业资格标准要求建设,题型设计以职业能力测试为主,把“知识运用测试+技能操作测试”有机结合起来,满足在校学生、企业在岗人员及社会学习者等不同使用者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都亚京,张敏,李黎.高职高专院校网络课程资源优化策略研究现状分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7):18.

[2]刘翔.大学城空间教与学的有效互动[J].民主教学,2013,(3):203-204.

[3]康蕾,彭桂莲.化工仿真在工学结合《化工单元操作》课程中的应用[J].广东化工,2012,(9):220.

[4]李楚梅.基于网络空间平台的英语教学模式探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182-183,222.

课程资源作用篇8

关键词:参与式合作研讨;程序;人口资源与环境

未来世界的竞争,无论是经济竞争、军事竞争、政治竞争或者综合国力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素质的竞争。21世纪呼唤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教育要适合学生成长,适合人才培养。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模式设计是达到教学最优化理想境界的关键一步。教学模式就是在某一教学思想和教学原理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主题,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规范化教学程序和操作体系。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要求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让学生爱学、想学、会学,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并确实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与观念。为此,我们设计参与式合作研讨教学模式,并在人口资源环境课程中加以实际应用,本文将对此模式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参与式合作研讨教学模式在资源环境教学课堂应用的意义

1.大学教育需要参与、分享和批判彼此的想法,以便做出检验、判断和选择

大学教育究竟应为每一个青年提供一条什么样的知性路径,也许各人有不同的理解。在我看来,对学生而言,大学是他们把数年时间完全用于科学的思考的时间,从真理和精神世界的知识探求中探知作为公民的真正责任,把自己教育成有理解力的人类。也许我们没有最好最聪明的学生,但参差百态的学生才是真实的社会形态,大学教育有义务和责任帮助他们成长为独立自主的人、负责任的人。大学教育需要创造一种鼓励学生提问和深入思考的学习环境,在这一学习环境中,大学生们能参与、分享和批判彼此的想法,聆听不同的看法、事实和建议,以便在未来做出检验、判断和选择,获得知识、方法、理念和信念。合作研讨课有助于学生思考多方面的意见,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以及发展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并且使学生能够在复杂的模糊的事情面前抓住事物的特点,自主地解决问题,可以最有效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平等自由的讨论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平等意识,达到发展学生素质的最终目的。

2.参与式合作研讨是资源环境教育的社会批判方法,有助于培养对环境负责任的行为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转变环境观念是人与自然、人与环境走向和谐,迈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公民生态环境意识与生态环境素质的提高依赖于基础环境教育,基础环境教育实际上是在追寻人与自然、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和谐,是在进行公民关于社会权利和责任的教育。成人基础环境教育中,提高大学生的生态环境素质是关键所在,因为他们是现阶段和潜在的社会精英和中坚力量,他们的认知水平、知识素养、对环境的敏感性、对环境问题的深刻认识、对环境问题的批判性理性思维与见解关系到未来他们的环境价值观念、对环境所采取的行动及个人对环境问题能够承担并勇于承担的负责任的行为。因此从社会发展及需求看,高等教育阶段需要有关人口资源环境的基础环境教育。

参与式合作研讨是资源环境教育的社会批判方法。提出问题、了解相关的环境思想、提议和理论,搜集有关资源环境问题的全面信息,并加以辨别与处理,力求获得该问题的更好的理解,在各方解决方案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思考个人选择的生活方式与行动对未来的影响,这种方法是一种内在批判方法,培养了分析能力,揭示了与问题相关的个人与群体的利益和所持价值观,获得了态度的改变及对环境负责的行为方式。

二、参与式合作研讨教学模式的具体程序

三、参与式合作研讨教学模式如何更有效地应用

1.创设有效的参与式合作研讨话题

应用本模式教学,我们希望通过参与性合作学习与个人理性思维树立正确的人口资源环境价值观。观念的形成与态度的确立基于大学生个人理性的思维,思维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通常是在人们产生要求、需要了解或解决某个问题时才会积极起来。有了问题,才能促使学生去积极地开动思维,因此创设有效的参与式合作研讨话题显得异常重要,因为这些话题是启动思维的必要条件。人口资源环境课程恰好有相当多可供研讨的话题,如:人口增长对自然资源与环境有哪些影响?城市化发展对人口有吸引力吗?减少人口能提高人均GDp并解决失业、资源、环境问题吗?供水紧缺有可能造成哪些经济、社会和生态问题?为什么在中亚、埃及及阿拉伯半岛地区有可能爆发夺水之战?面对供水短缺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哪些相应的措施?可再生资源与非再生资源具有哪些特点?根据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及能源资源的现状特点分析说明常规能源资源耗竭的严重性与紧迫性。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呈现出什么样的总体趋势?有哪些证据可供证明?有哪些原因会导致全球变暖?全球变暖对人类环境会产生哪些可能影响?你认为控制全球变暖问题可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我国目前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有哪些?中国经济发展能否具有持续性和普惠性?发展的成果能不能使全体人民共享?能否使城乡居民普遍受益,如何受益?结合我国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谈谈如何实现科学发展。为了保护环境、防治污染,我们大学生能做些什么?……

参与式合作研讨话题可以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及关键处,结合学生具体情况,精心设计出的具有思考和启发意义的话题,也可以是学生课前、课中阅读教材后所发现和提出的问题,只要有助于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够制造求解的悬念,能够调动学生思维的主观能动性,都是有效的有价值的研讨话题。

2.创设有效的合作研讨环境场

每个学生都是课堂的主要角色,他们不仅要在课前准备好相关问题的资料信息,而且要以合作小组的形式整理好相关资料;他们要在课堂上展开激烈的争论,还要专心致志地倾听其他小组的意见与建议,同时适时地进行解答、质疑与争辩。这就要求创设一种有利于合作研讨的环境场,研讨与对话是一种心灵的沟通与交流,只有在一种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才能开启心智,激发灵感,碰撞出思维创新的火花。从任务的设定、小组的合作查阅资料到小组共同整理资料、形成相对统一的意见与建议,再到课堂的共同讨论,每一环节都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舒适的环境,让学生能够开放自己的心灵,张扬自己的个性,释放自己的潜能,学生才会轻松愉快、活泼热情、积极有效地进行研讨,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与研讨。

3.教师的有效引导触动学生的研讨动力

我们强调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否定和取消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领者”,他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导学,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向,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触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升。参与式合作研讨教学中,教师的导学体现在三个方面:课前导读、课堂导议、课后导思。

进行课堂讨论前,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确定讨论的题目并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阅读和搜集有关资料,认真准备意见和写出发言提纲。如针对全球环境问题的教学任务,确定全球气候变化的研讨话题,引导学生查阅气候变化的证据、气候变化的原因、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气候变化控制对策、我们的选择等相关资料;资料收集后,引导每个学习小组先整理一下要讨论问题的资料,理清思路,如从哪几个方面来分析,小组组员也可及时补充或修正其观点。可能各小组有不同的观点与看法,因此在交流中,学生能清晰地理解到各小组所要分析的内容,并能直接做出简单的评判、思考与选择。

课堂研讨过程中,教师在组织学生就相关的问题展开研讨时,教师首先应注意讨论的氛围,关照不同层次的学生,注意引导使讨论不至于偏离所要讨论的话题太多。其次,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讨论的技巧。如何更好地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如何提出你的观点,如何用有力的证据证明你的观点。第三,要求学生能说会听。要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分析对错,以便及时修正和补充,同时也可借此检验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千万不能只顾自己说,不注意他人的观点,要组织好语言,发表观点时做到表达清楚,有说服力;如果对某个方面问题还想不清楚,可以反复地与同学谈论,听取各方面的看法。第四,要求学生要以理服人。不要纠缠对和不对,要重在摆事实、讲道理,要清楚地想好自己要发表的观点,千万不能无理取闹。第五,引导学生学会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如何做到不盲从,如何做出独立的判断,如何做出自己的选择。

激烈的争辩与研讨后,学生就真的形成了科学的概念、正确的态度与理念了吗?知识与能力迁移了吗?懂得如何做出自己的选择吗?这些还有待于教师的课后引导反思。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研讨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资源与环境问题?我们是怎么解决所要讨论的问题的?是怎么得出结论的?针对这些资源与环境问题,我们能改变什么,能做些什么吗?你的选择是什么?……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我们希望借助本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确实提升大学生的人口资源环境观及可持续发展观,形成个人负责任地对待资源环境的态度,做出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的选择。

参考文献:

课程资源作用篇9

关键词:精品课程课程资源资源建设资源共享动态监管

2003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项目”[1],使得各高校课程资源申报与建设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十年以来,各地方为响应此号召,相继开设、启动大量的类精品课程的建设项目,大量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得到扶植,通过多个平台得以展示,为展示我国教育教学品质、丰富课程资源奠定了良好基础。

2007年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的建立,这个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为基础,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研究制订国家精品课程共享信息技术标准与规范的共享服务平台,实现对精品课程内容的快速访问和个性化主动服务,旨在使全国高校广大教师和学生方便、快捷地享用优质教学资源,促进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随着2008年首轮部级精品课程的申报与评定工作的结束,精品课建程资源建设进入“后建设时代”,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开始发挥积极作用,这一点通过2009年[3]和2011年[4]数据对比不难发现,见表1。

以部级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为代表的课程资源建设工程不仅展示、提升了我国教育教学品质,提供了信息时代下的不同于传统教育教学的手段,促成了专业之间、校际之间、省级之间乃至国际间的教育资源共享与文化交流,而且启发了高校教育教学参与者对教育资源建设的种种思考,推动了各级各类“类精品课程”的资源建设工作。

作为高校一员,我校在精品课程资源建设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先后成功申报部级精品课4门,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市级精品课程17门,校级精品课程78门,此外还完成了部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多个级别的教学优秀奖、微格教学评选活动的申报工作。面对不同时期各种级别、各种名目的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学校相关部门不断摸索总结,积累了一定的课程资源制作经验。

一、认真领会相关文件精神,区别对待各类精品课资源建设

依据目前社会上主要流行的“类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主要类型,认真分析相关组织文件和资源建设技术要求,做好课程选择、制作手段确定、团队建设、内容取舍等一系列工作。

比如近两年开放申报的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和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虽然都是基于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基础,但两者在面向对象、申报要求、制作规格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决定了资源建设实施手段的不同,直接影响各高校的申报工作。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以知识普及类课程为主,强调名校、名师、知名专业课程,而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是以教学互动性很强的学科专业类课程为主,强调课程的整体性[5],见表2。

此外,随着各级各类精品课程建设的深入开展,考虑到学科的均衡发展,相关组织、评审机构会动态申报精品课程的专业范围和申报数量,结合本校特长专业、及时应对变化,适时推出申报参评课程是增大入选机会的重要因素。

当然,不以评奖为最终目标的校级精品课程,校企合作课程,以及视频观摩课程等课程申报,或出于资源建设目的或出于商业目的,但准确把握申报意图、恪守制作标准都是确保精品课资源建设工作有效实施的首要条件。

二、做好课程资源团队建设工作

当今的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已不再像以往的课程资源建设,通过个别优秀教学人员的努力和经验,借助自身的能力实施。由于网络化的普及和多媒体技术的综合应用,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已经发展成为一项绝对的团队合作的工程。课程资源(尤其是类似于传统精品课程和部级资源共享课程这类精品课程资源)的填充、网上申报的操作、视频及其他媒体资源的制作、课程评价与反馈统计……一系列工作单靠一己之力是难以胜任的。更何况课程资源申报是一项短期工作,而后期的资源维护与建设则是一项长期工作,只有不断地修正、补充、替换课程资源,才能保证课程生命力、保住精品课程的称号――这同时是对知识负责、对学生负责的态度的体现。

从一定意义上讲,如今的精品课程的制作申报宛如同制作一部参加奖项评审的优秀的电影作品――要看题材、要看制作、要看导演的把握与控制、要看演员的表现、要看声效、要看票房。根据以往开展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经历看,一个较健全的制作团队需要专业讲师、网络信息人员、摄影摄像人员、多媒体技术人员、观众等工作人员,甚至还要引进专家评审、数据分析等人员,而且上述人员绝不仅仅一名人员就可以胜任。

根据不同级别、类型的课程资源建设需求,合理安排人员,建立临时性课程资源制作团队是目前我校采用的方案。根据申报、制作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实际要求,在前期基层申报的基础上,从相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团队,从课程选材、人员情况、素材设想等多方面参与评审意见,确定最适合申报人选,进入集中制作和修改阶段。团队内成员各司其职――教务人员负责组织学生、协调拍摄时间、聘请督导专家、资金管理等;主讲团队负责教学资料(含后期制作的媒体素材)的上传与审阅、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现代教学技术中心负责视频素材制作、多媒体课件审阅和加工修改、素材标准的解读;网络信息人员负责资源保障与临时性网络设置、确保课程资源的安全与快速上传、审核平台资源的有效性、提供必要的数据反馈……

为确保团队的持久支撑,一般采用新老兼顾和专人负责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团队。即团队各职能人员构成均需要考虑到人员发展,采用老同志与新人(主要是指对此项业务的熟练程度)共同承担、逐渐向新人转移工作重点的方式。此举主要是考虑到精品课程5年内的补充修正和5年后面临的二次制作,需要年轻人员逐步取代原有核心人员的正常更替。专人负责是指针对某一类(或级别)的精品课资源建设尽可能安排同一组人员,以便熟悉业务流程、开展程式化制作,减少解释、培训、沟通等方面的重复工作。当大量课程资源建设同时展开,也可以采用校内人员把控、服务外包相结合的方式,缓解采集制作、审核等环节的工作压力。

三、引入必要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

无论是对于课程主讲教师还是对于团队工作人员来说,参与精品课资源建设工作都在既定职责之内,而又属于工作量之外。为了保障参与人员能够具备较高的热情和积极性,我校在多种“类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尝试激励机制。

将资源建设工作与教研科研工作挂靠,让参与人员通过课程建设工作实现相关工作量兑抵,是目前部分高校采用的手段之一。由于我校实行聘期内教科研工作量承诺制,对于顺利完成精品课资源建设、并成功申报的核心工作人员给予一定数量的研时或是工作量折算――此方式对于新老教师均具有一定吸引力。

将获得精品课建设相关荣誉纳入教学优秀成果表彰范围,作为职称晋升、职务评聘大参考因素,此举可以有效调动年轻教师的参与积极性。

由于课程资源建设往往都会得到一定数量的资金保障(或奖励),适当的经济奖励是各高校常采用的手段之一,但奖励依据、奖励额度、奖励范围需要严格限制,以免造成本职工作重点的转移。

由于当下多种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中的视频素材要求课堂实景拍摄,如何组织好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减少教学人员差错往往困扰着制作团队成员。学生往往是课程资源建设团队中被忽视的群体。在当今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情绪、反应、认知能力往往也影响教学人员的状态和最终的拍摄结果。我校尝试将推荐上来的精品课程作为临时加开的学分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放、根据人数适当限定参与学生的手段,也采用过面向全校学生招募精品课录制活动参与学生的方式遴选参与成员,取得良好效果。

依据以往制作经验,高质量精品课程本身对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能力,而名师大家在教学组织、教学手段运用方面具有较强的把控能力,其教学过程中的差错较少。对于教学经验稍逊的年轻教师而言,根据“自然科学类的课程往往受到大家欢迎、一些通论概论等偏理论性的课程则排名相对靠后”的特点扬长避短选取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不失为明智之举。此外,保障一定数量的人员审阅素材(包括申报材料、教学素材和制作的媒体素材等)、预留相对充裕的修正时间是资源建设质量的重要保障环节,小到主讲人员的无意识动作、字幕同步性问题,大到板书和展示媒体材料的错误……有许多问题在首次教学过程中往往被忽视,必要的修补、乃至重拍都是严谨负责的态度体现。

四、做好各类型课程资源的转换和平台共享工作,减少重复投入

由于精品课程在层面、推出时期、技术要求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不同时期建设起来的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精品课程资源在展示手段和平台上存在较大差异。

由早期部级精品课程录像采用mpeG2格式到目前采用H.264压缩格式的mpeG4格式的变化;教学课件由原先简单的演示文稿到目前网页型、Flash课件的综合应用;由单画面视频到多窗口视频再回到高质量单画面视频的往复……无不体现信息技术、声像技术在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过长中的发展。如何做好原始资源的留存、选择适当的转换工具、减少非知识更新引发素材修改工作量、统一素材风格都是制作团队技术保障部门需要考虑的。目前市面上流行的格式工厂、pDF转换器及应运而生的mediaeditor等多种工具软件都为技术人员提供了便利。

此外,“建好自身平台,实现与国家精品课资源接轨”是减少自身投入、简化资源传递流程、提高资源使用率的有效手段。目前国内被广泛认可的两个部级课程资源网站分别是“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http:///)”和“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http:///mooc/)”两个网站,涵盖精品课程资源由申报到展示的全部流程。而各高校使用的课程资源平台如BlackBoard、iClass、天空教室等[6]往往以展示课程资源、提供网络在线学习为目的,往往不能涵盖申报、评审、展示、后期建设、应用、反馈等每个环节。此外,由于引进部门、引进时间、引进时需求不同,往往校内多个相似功能的资源平台同时运行,平台之间缺少数据库共享、统一认证和资源传输的接口,形成“信息孤岛”。

为减少校内外平台、校内各平台间课程资源的使用障碍,共享数据库、建立统一认证、规范各类型资源素材的格式、打通平台间的数据传输转换接口,都是当前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工作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环节。

五、加强对精品课程资源的动态监管,确保资源可用、实用、好用

高校信息化建设初期曾经走过的“重建设、轻应用”的问题一度暴露在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工作中,由于对待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态度扭曲、申报学校的技术保障不足、平台升级或数据更新一起的断链等原因,一部分精品课成为“死课”。归根结底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就是没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对待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将它原本“使全国高校广大教师和学生能够方便、快捷地享用优质教学资源,促进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宗旨扭曲为“奖项评比活动”。

2012年教育部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中再次明确指出“国家精品课鼓励各地和高校投入资金支持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并研究制定激励政策,引导高校和教师积极参与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培育、建设和使用”。对于“跟踪监测和综合评价不合格的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取消其“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称号,不得再次申报该课程为“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7]。在精品课成评审结束、课程资源上传网站之后的几年中,教育部专门成立了机构对在线课程进行定期审查,对于不活跃课程发出整改通知,力求推进课程的后期建设和使用。

我校自2010年底开始,对BlackBoard平台(网络学堂)上的全部上网课程进行检查,发现“死课(没有任何更新记录、没有师生互动行为记录的课程)”率高达50%。这些课程占据了大量的存储资源和注册名额,耗费了管理人员的精力,影响到学校教学品质与学术形象。

为了真正发挥网络课程的作用、保障已有精品课程称号,校信息网络中心、教务处联合对平台中全部具有精品课程称号的课程逐一进行了分析,提出“利用三年时间,完成教学资源的更新,实现全部课程视频素材的制作与”规划。同时坚决清除“死课”、取消相关课程负责人(或团队的)精品课程负责人称号,开始我校由精品课程申报到后期建设与应用的转变。

整改期间,教务处抓紧安排实施90余门精品课程的三年全程教学视频素材的制作规划,及时将完成的符合当时建设标准的视频资源送达负责人。期间建立分布在七个校区的十余间录课教室,建设两个与BlackBoard平台实现资源链接和单点认证的资源平台,方便教师及时、灵活地由资源平台向网络学堂中调用资源;网络信息中心每年年底对网络学堂中每一门精品课程的各项数据进行汇总,区别活跃课程、待改进课程和待取消课程,通过年底召开的全校研讨会公布数据、告知课程负责人。通过加大网络学堂的宣传力度和教学活动对该平台的依赖程度、努力推进跨校区网络教学应用等手段,发现资源问题,及时实施改进,推进新精品课建设团队的“新陈代谢”。2013年,既定目标完成,平台中活跃的精品课程达到90%以上,网络学堂已经成为我校传统教室授课以外的又一种主流教学形式。

在实施精品课程资源的动态监管的同时,锻炼了课程建设团队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使他们在紧张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时,较自如地完成额外资源建设工作,加强日常教数学与网络资源的联动,改进教学手段、讲话教学技能。为后一阶段顺利完成部级资源共享课程等新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奠定基础。

以上是从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十年来的一些感触,希望上述拙见能够为后一阶段高校开展类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李红.“图书档案学”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图书情报工作网刊,2011(12).

[2]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运营统计数据.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工作简报,2009(10).

[3]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运营统计数据.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工作简报,2011(7).

[4]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教育部办公厅,2012年5月21日.

[5]陈以海.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探索.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08(1).

[6]教育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2012年6月12日.

课程资源作用篇10

>>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试论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理念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思想政治课红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思想政治课中影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高中思想政治课红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问题探究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农村中学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初探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学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及原因探析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思想政治课的育人功能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政治>新课程背景下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新课程背景下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强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意识,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利用各种思想政治课程资源,更好更快地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每一位中学政治教师必须面对的一项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没有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就很难实现。因此,新一轮思想政治课课程改革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切实提高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利用效率。关键词:新课程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Developmentanduseoftheideologicalandpoliticscourseresourcesunderthebackgroundofnewcurriculumabstract:withtheadvancementofnewcurriculumreform,strengthentheawarenessofcurriculumresourcesdevelopmentandutilization,improvethelevelofawarenessofcurriculumresources,betterandfastertoachievetheaimofthenewcurriculumreform,iseachhighschoolpoliticalteachermustfaceaveryimportantanddifficulttask.withoutcourseresourcesofbroadsupport,noreasonabledevelopmentandeffectiveutilizationofcurriculumresources,basiceducationcurriculumreformisdifficulttoachieveit.therefore,thenewreformofthoughtpoliticallessoncurriculummustfullydevelopanduseavarietyofthoughtpoliticallessoncurriculumresources,enhanceideologicalandpoliticalcurriculumresourcesuseefficiency.Keywords:thenewcurriculumideologicalandpoliticalcurriculumresourcesDevelopmentandutilization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课程资源已经为不少老师所重视,但是长期以来,我国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结构比较单一,开发主体、内容、条件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必须加强对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新课程背景下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必要性

(一)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

研究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帮助思想政治教师改变传统的课程理念,强化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意识,从而更好的践行以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这也将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构建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1]因此,新一轮思想政治课课程改革必须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二)体现思想政治学科特点的需要

思想政治课有多方面的学科特点,这些特点的体现需要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社会性。这要求课程资源必须富有时代感,能为广大青少年学生接受。思想政治课的培养目标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这需要收集大量先进人物积极进取的事例来激励学生向榜样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要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就需要大量的思想政治资源作支撑。因此,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迫切需要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三)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的需要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丰富课程资源的过程。长期以来,由于实行应试教育,进行封闭式的教学,过分注重考试成绩,教师、学生在课程和教学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发挥。一个成功的教学过程,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知识,还应该成为师生丰富和发展课程资源的平台。教师是课程开发和实施中最为关键的角色,教师不仅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更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主力军。[2]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教师能深入了解影响教学的各种因素,开阔视野,丰富学科知识,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能力,更能够凸显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具体形象,生动活泼,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知识,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陶冶情操,满足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需要。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为学生服务的。新课程本着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个大写的人确立起来。[3]课程资源开发能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科学人文知识,而且对学生的人格有重要的塑造功能。由此可见,具备全新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理念和能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

二、目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缺乏对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识

只有具有课程开发意识,才会努力去实现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全国采用统一的教学内容,课程资源多是国家规定好的,不需要开发,很难养成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有少部分教师对课程资源有强烈的需求,但缺乏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能力。教师在职前职后培训中对课程资源重视不够。[4]这样就造成课程资源特别是作为课程实施条件的课程资源严重不足,不能及时进入实际的中学教学中,不仅浪费了许多有价值的课程资源,而且导致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的单一,难以实现思想政治课的课程目标。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单一化

在传统教学中,教材被当做是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学生是被教会的而不是学会的,这样导致学生主动性的丧失。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必须对其有全面的认识,要全方位把握和利用它们。比如,从课程的制约因素分,可分为原生性课程资源、内生性课程资源、外生性课程资源。第一类资源运用较多,第二和第三类运用较少。按存在形式分,可分为有形资源(显性资源)和无形资源(隐性资源)。一般教师对有形资源理解运用较多,对无形资源开发利用较少。[5]按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又可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教师容易开发和利用的是校内资源,对校外课程资源利用和拓展不够。

(三)对教材的开发利用缺乏创新

教材是主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拥有的知识经验和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增添删减,调整顺序,因为教材是统一的,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满足不同学校。[6]但是,很多教师只会照本宣科,不懂得灵活处理教材,仅仅局限于教材,没有很好的从多种课程资源中进行比较,权衡,选择恰当的课程资源教学,使学生更好理解学习。

三、新课程背景下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有效策略

1.致力于现代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网络是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交流共享的重要平台,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高中政治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资源具有高度的共享性,强大的交互性以及丰富的内容,我们可以找到很多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课程信息资源,下载相关资料,有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为自己的教学服务。

思想政治这门课具有自身的特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地关注社会新闻,把学生生活中,大自然中、社会中、网络信息中相关资源及时补充进来。[7]网络信息的特点可以扩展学生视野,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障碍,教科书上只有文字和图片.都是一些静态的东西。而利用网络.就能调动学生信息的积极性,把被动的听讲转化成主动的探索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网络上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巨大帮助,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锻炼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在利用网络资源为自己的教学服务时,也要积极参与网络资源的建设,把自己的既有成果上传到网络上,实现资源共享。

2.依据学校特色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学校的特色也是学校的资源优势。每个学校都有不同的地理位置,也有着不同内部特色,有着不同的硬件设施和校园文化。要依据学校特色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好学校课程资源的优势能够促进深化学校办学特色。不同学校有不同的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学校的自身特色出发,挖掘学校的特色资源,让学生关注学校。[8]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可以通过各种文字图片,影像,校友的讲述让学生更加充分地了解学校的辉煌历史,感受学校的文化氛围和学习气氛。学科教材提供的是学科知识,具有普遍性。而学生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时要以学生为本,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实际,开发校本课程资源。[9]就赣州而言,其悠久的革命历史,美丽的自然风光,感人的英雄事迹等都可以作为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开发利用这些课程资源能促使教学更好地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引起学生的共鸣,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开发和利用文字与音像资源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建构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这种课程理念强调学生从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主动学习,获取新知识;主张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处理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10]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相关的文字和音资源,选取典型的、富有时代感,通俗易懂的,学生感兴趣的案例来进行教学,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虽然学生的有些观点还不够成熟,甚至有一些偏见,但经过教师案例的运用,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除了典型案例,课本中出现的一些名言警句、寓言故事、诗词歌赋等课程资源如果能够得到充分开发利用,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还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11]

4.从教师自身挖掘课程资源

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教师要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合理开发利用教学资源,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给学生切实的帮助。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师资条件是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一个基础要素。要从学校现有的师资条件出发,了解教师具备的素质,专长,开发课程资源时才能游刃有余。要想充分发挥教师的资源首先就需要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发展教师专长,及时改变观念,这样才能够使得教师具备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成为资源开发的理想的对象。综上所述,努力发掘教师身上的资源对思想政治课程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5.努力挖掘学生资源

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是为他们服务的。在他们身上也具有很多可供利用的资源,比如说学生的创新思维、学习兴趣、好奇心等都可以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对象。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要了解学生的素质现状,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贴近学生的学生生活。教师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时候一定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12]除此以外,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特征,要坚持以生为本,力图从情感上打动学生,这样更有利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6.从社会的需要开发课程资源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本,然而学生的发展不仅仅是教师和学校的责任,更是这个社会的责任。十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这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实现学生的更好发展,必须重视社会资源的开发利用。[13]要根据社会的需要开发社会资源,培养学生在这方面的素质,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从社会生活中围绕着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发展利用社会资源,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图书馆,博物馆等社会资源促进学生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刘旭东,张宁娟,马丽:《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年版第33页。

[2]祁佳:《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年第12期。

[3]罗宗耀:《浅谈学校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03年第4期。

[4]李建军:《试论高中政治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9年第12期。

[5]梁洁钰:《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4页。

注脚:

1.刘旭东,张宁娟,马丽:《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年版第33页。

2.祁佳:《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年第12期。

3.罗宗耀:《浅谈学校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03年第4期。

4.梁洁钰:《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4页。

5.倪春花:《浅谈如何搞好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文理导航》(上旬)2011年第01期。

6.赵启芳:《浅谈品德课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06期。

7.吕秀惠:《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06年第11期。

8.庄汝刚:《中学政治新课程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新课程》(教师版)2002年第2期。

9.王永建:《论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92页。

10.陈淑纯:《浅谈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育学文摘》2012年第5期。

11.粱佩容:《初中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