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基础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十篇基础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十篇

基础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27:44

基础心理学的研究方向篇1

1培养目标

基础医学(BasicmedicineStudies,BmS)是现代医学的基础,是医学教育与研究的基石。它的主要内容为探讨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揭示人类个体的结构功能及生命过程;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等。本学科要培养素质全面、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高级科技人才。通过学习及科研训练,使学生最终成为具有较强事业心及团队精神、身心健康、博学多才的优秀人才。同时,通过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培养,学生要充分掌握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熟悉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学生毕业后,可到高校、科研院所、公安司法机关从事教学、科研或司法鉴定等工作。

2课程设置

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需求为导向,以突出学术和应用兼顾为原则。经过反复探索、尝试,目前开设了实验技术、常用仪器和动物实验基本操作方法等特色课程。另外,不同的基础医学研究生在入学第一年还要学习与自己研究方向和内容密切相关的临床课程,使自己对所从事的研究工作有更高层次的认识,这无疑会增强研究生科研的目的性,也会于无形中提升基础医学研究生对自己未来所从事工作的使命感。

3培养模式

当前医学研究生的培养主要采取单一导师制培养模式,即采取“一带一”或“一带多”的方式。在这种培养模式中,基础医学研究生主要是在基础医学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和论文写作。这种培养模式适合培养从事基础医学教学与研究的人才,显然已经不能解决现阶段我国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就业难问题。为此,对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开始提出基础与临床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可以分为3个阶段来完成。

3.1理论课学习阶段

理论课学习阶段的目标是为后续的科研和论文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本阶段的学习是在本科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性更强的学习,授课教师均为具有高级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学生在学习更深的基础医学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增加现代医学和学科进展方面知识的学习。此阶段充分利用高校多学科并存、交融的优势,举办各类相关讲座,紧跟时展步伐,完善学生知识结构。

3.2临床见习阶段

基础医学研究生在进行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穿插进行临床见习。临床见习时要根据不同的导师和学生,安排不同的临床见习科室。例如:我院基础医学专业有4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神经系统疾病、肺纤维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基础与临床导师共同为每名研究生制订培养计划,在基础医学导师和临床医学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选题、课题设计及实施。同时,必须保证每名研究生进入与研究方向相关的临床科室调研、见习或实习。如:神经系统疾病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需要进入临床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肺纤维化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需要进入呼吸内科;糖尿病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需要进入内分泌科;心血管疾病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需要进入心内科等。通过研究生前期的临床实践,其可以找到更有临床价值的选题方向,使研究生对自身课题的研究更有成就感,科研动力得以提高,也就更有利于研究出好的科研成果,亦可为自己未来工作的发展提供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3.3课题完成阶段

各教学单位严格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成立以导师为组长的论证小组,指导研究生结合自身实际,做到兴趣和专业要求相结合,完成毕业论文的选题、科研实践、收集病例、论文撰写等工作。导师组有责任和义务对每名研究生进行辅导,安排专人就毕业论文的内容、质量等进行指导、审核,确保研究生熟练掌握基本要求,达到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水平。

  4结语

基础心理学的研究方向篇2

1增强基础研究人员与临床医技人员的交流,组建联合导师组

为了保证基础医学研究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学术视野和科研技能,在师资力量配备上注重基础医学教师和临床医技人员的交叉与融合。我们利用学校附属医院的资源组建了临床与基础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根据研究方向,由基础医学教师和相关临床医技人员组建联合导师组。例如,联合神经外科、骨科和脑外科等临床科室的教师组建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专业导师组,联合医学检验科、感染科等科室的教师组建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专业导师组,联合病理科、肿瘤科和iCU等科室的教师组建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专业导师组,联合放射科、核医学等临床科室的教师组建放射医学专业导师组。导师组根据学生入学前的专业基础、研究方向及学生的研究兴趣,制定基于临床实践与基础研究相结合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在基础导师和临床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学位论文选题、课题设计及实施,并且保证每个研究生可以在与研究方向相关的临床科室调研、实习或实践,充分依托临床医学专业资源为基础医学人才培养服务。

2调整课程设置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趋势,近年来我们在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了优化调整。首先,调整了公共课考试方式和授课学时,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和自然辩证法等课程的考试方式进行改革的基础上,减少了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授课学时(分别从108学时和54学时缩减为72学时和36学时)。基于网络信息环境中的文献检索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新变化,医学信息检索与应用课程由25学时缩减为18学时。公共课的调整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专业实践的学习时间。专业基础课的设置方面,仅保留了高级生物化学、高级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细胞培养技术、医学科研方法学等共同基础课程,其他课程由学生和导师组根据学生入学前所学专业及课程、研究方向等因素共同商定,实现了基于学生个人基础和不同专业、方向培养目标的个性化培养。在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注重加强科研实验技能的训练以及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的整合,多开设临床问题相关的专题实验,传授更多的技术方法,以提高学生解决临床问题的基础医学科研能力。

3加强基础医学与临床实践的学术交流,鼓励基于临床问题的选题研究

医学研究的深入发展离不开基础研究人员与临床医生的沟通。我们既鼓励基础研究人员深入临床实践一线寻找有意义的研究课题,也重视临床一线医技人员通过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为基础医学教学和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为此,我们定期组织基础医学教学和研究人员、临床医技人员、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会,就肝炎、肿瘤、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糖尿病、衰老、感染与免疫等重大疾病及基础与临床研究专题展开经验交流并探讨相关问题,最终实现以发现和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的有效沟通和共同攻关。在这种交流中,基础医学教学和研究人员以及研究生可以敏锐地从临床中发现自己所要研究的问题,且可以得到临床实践人员的积极反馈,真正做到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协同发展,并促进医学研究逐渐深入,从而创新了研究生培养模式。

4促进基础医学各学科整合及与临床医学的融合,加强学科建设

基础心理学的研究方向篇3

关键词协同创新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基础学科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z.2016.02.015

0引言

2011年4月,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高校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中心战略联盟。2012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文,正式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我国已遴选二批次共38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2011计划”已成为继“211”、“985”工程之后,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

根据“2011计划”重大需求的划分,协同创新中心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地方高校承担着为区域培养人才以及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使命,理应在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发挥重要的作用。研究生是当前我国高层次学历人才和科技活动的主力军,在科技创新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协同创新的背景下,探讨如何提高地方高校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面对的一大难题。

早在一百多年前,西方发达国家就已经开始探索基于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最成功的典型就是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该校探索性地创立了产学合作教育(Coop),深受社会和企业界的肯定和认同。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协同式创新概念首先由中科院院士杨卫于2006年提出。2012年3月,国务院学位办积极响应协同创新的号召,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稿着眼于研究生培养机制创新,基于协同学和协同管理理论和方法对研究生培养中的协同发展问题进行思考,为今后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

近年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基础学科肩负着培养基础性研究和高校教学人员的重任,在研究生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当前我国地方高校基础学科研究生培养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如何结合当前协同创新的大环境,吸收国内外研究生培养的经验,培养具有协同创新意识的高层次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基础学科研究生培养现状

相对于部属高校,地方高校在办学水平、师资力量、生源质量、政府支持等诸多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由于基础学科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因而相比工科专业,地方高校在基础学科上存在更严峻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地方高校基础学科吸引力不够,生源质量不高。目前,我国研究生招生主要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选拔硕士研究生。部委高校在招生制度拥有更多的自,如地方高校采用国家统一划定的分数线,而34所部属高校则可以自主划定考研复试分数线。近年来,尽管我国高等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大量优秀本科毕业生报考重点大学,而地方高校生源仍严重不足。为了完成招生计划,大多数地方高校不得不降低了专业课程的分数,接收大量的调剂录取考生。另外,基础学科由于学习难度大,就业前景不乐观等因素,大量基础学科本科毕业生跨专业报考其它专业,导致大量的优秀生源流失。这直接导致了基础学科研究生考生生源质量不高,从源头上加大了研究生协同创新的难度。

(2)研究生课程设置随意,课程教学重视不够。研究生课程体系在整个研究生培养别是基础学科的研究生培养中起着基础性和原本性的作用。然而,当前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历史较短,在读研究生人数较少,因而研究生课程教学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课程设置相当随意。课程设置不是以培养目标为依据,而是由导师的主观认识和科研兴趣而定。由于基础学科的特殊性,大部分任课老师涉足的范围较小,依据导师专业背景所开设的课程缺乏普适性。此外,大部分课程内容明显滞后,相当一部分课程还跟本科课程重复。课程内容与国内外一流研究生教育机构相比,差距仍很大,课程体系系统性、前沿性不足,难当重任。

(3)研究生导师队伍素质不高,协同培养意识淡薄。当前,地方高校的办学条件和薪酬待遇与重点大学存在着较大差距,难以吸引高水平的杰出人才。近年来,尽管地方高校研究生导师队伍不断壮大,但主要还是以博士刚毕业的青年导师为主,由于缺乏高水平的杰出人才领头,没有形成有效的团队。同时基础学科由于理论性强,各学科不同方向之间形成了一个个壁垒,因而导师之间、导师跟国内国际同行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不够,不利于形成协同创新,产生不了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这直接影响了研究生从事学术研究的主动性和科技创新的热情。

(4)产学研结合力度不够,理论与实践脱节。大部分基础学科的研究生主要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研究成果主要以SCi论文的形式体现,不重视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存在与社会需求脱节的情况,不符合地方高校的定位。近年来,产学研结合越来越受到高校和相关企业的重视,但现有的产学研联合培养主要停留在合作开发和委托开发等较低层次上,且大部分项目属于短平快型的研究。近年来,地方高校与企业成立了大量的研究生培养基地,也基本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的校企联合培养。

2协同创新环境下基础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

长沙理工大学2006年获得凝聚态物理硕士学位授予权,培养一批高素质研究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但仍存在较多问题。本文将以长沙理工大学凝聚态物理学科为例探讨协同创新环境下地方高校基础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新举措。

2.1加强招生宣传,提高生源质量

良好的生源质量,是保证学位点进行协同创新的基础。为优化生源结构,提高生源质量,近年来,学院采取了如下措施:(1)组织校内研究生宣讲会,鼓励本校优秀本科生推免和报考本院研究生,稳定校内优质生源;(2)每年定期举办“大学生暑期夏令营”活动,增进广大优秀大学生对我校的了解;(3)学院领导带队先后多次去湘南学院和湖南理工学院等其它兄弟院校进行宣讲,吸引外校优秀生源。这些措施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凝聚态物理研究生的生源质量。近五年,我院录取的研究生新生中,一本率都达到了75%以上。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统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局限性,考生通过与导师的互动以及对实验室的实地考察,明确自己的兴趣所在,从而理性地选择入学后的研究方向。

2.2打造科学交叉的课程体系,夯实研究生专业基础

近年来,在广泛征求研究生导师和同学意见的基础上,学院重新修订了凝聚态物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和学位标准,并依据学校学院的学科特点,重新规划了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同时,依照协同创新的特点,学院对许多课程同时面向学院物理、电子和材料三个不同学位点的研究生开放。学生可以选择学习今后研究中所必需的知识,为未来的协同创新研究打下扎实基础。另一方面,传统的研究生教学中,对课程教学非常不重视。近年来,学校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如建立课堂督导制度,使得对研究生教学上升到与本科生教学同等重要的层次,从制度上保证了研究生教学质量和效果。

2.3实行多学科交叉的导师团队,协同培养研究生

近年来,学院在导师队伍方面也做了不少有益尝试。学院依据研究生导师的研究方向,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组建若干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生导师团队,定期召开组会,联合培养研究生。目前,学院拥有“地球空间环境探测与建模”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并在本土培养了长沙理工大学第一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这些优秀团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如在《先进功能材料》(影响因子:11.805)等国际刊物,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重大课题。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学位点的研究生培养质量。自从学位点第一届研究生毕业以来,我院凝聚态物理学科的研究生人均发表SCi论文2篇以上,从2011年开始连续五年获湖南省优秀硕士论文奖。

2.4依托研究生培养基地,校企(所)合作协同创新

尽管我院的专业方向主要面向基础学科,但大部分导师承担的课题都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符合国家的战略需求。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创新水平,学科与湖南省气象局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并共建了“空间电磁波模拟、探测与天气预报”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2015年,学院和湖南明和光电设备有限公司共建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也获得省级立项建设。合作研究所和企业,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应,同时也促进我院研究生的创新和就业。近几年,长沙理工大学物理学院研究生的就业率都保持在100%。

3结语

本文结合当前协同创新这一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分析了当前地方高校基础学科研究生培养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以长沙理工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凝聚态物理硕士点为例,对如何培养地方高校创新型基础学科研究生提出了一些新的举措和建议。

基金项目:湖南省研究生教研教改课题“物理电子类研究生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编号:JG2013B037)

参考文献

[1].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4-25.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2012]6号,2012-03-15.

[3]杨卫.研究生教育的协同式创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6):1.

基础心理学的研究方向篇4

关键词: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建设

课题项目:本文是“河北省研究生教育发展创新的探索与实践――以教材建设为核心,推动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基金项目[编号:20090301]结题论文和河北省精品课程《桥梁墩台与基础工程》教学改革建设成果。

作者简介:张彦玲(1973―),女,河北吴桥人,博士,石家庄铁道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钢结构与组合结构;

张德莹(1975―),男,河北饶阳人,硕士,石家庄铁道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桥梁结构分析;

张志国(1971―),男,河北秦皇岛人,博士,石家庄铁道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钢结构与组合结构;

殷春足(1968―),女,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钢结构与组合结构。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研究生是前沿科学研究的生力军,是社会高级科技人才最强劲的后备力量。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水映了一个国家教育与科学技术、社会进步以及经济发展的水平。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设置好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并不断加强课程建设,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

课程学习是研究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是保证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国内外各大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中,研究生在培养计划的前1~2年一般都首先完成规定学分的课程学习,然后才进入实质性的论文研究阶段。当前研究生课程一般分为学位课和专业课程两大类,其中学位课程是研究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而专业课程则是在学位课程的基础上,针对研究生的专业学科领域所开设的集中在某一研究方向的学习课程。

课程建设的基础首先必须加强课程教学大纲与教材建设大纲建设,这是组织课程教学和选编教材的重要依据,是实现课程教学要求的基本教学要求。在国外,研究生阶段的专业基础课程建设,尤其是教材建设远比我们更系统、规范和完善。但目前国内的情况是:研究学位课程的教材建设相对比较成熟,但在专业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却出现教材建设滞后的情况。在硕士研究生教学中,有的尚无课程教学大纲,有的课程教学大纲不完善。各个学校相对封闭,比如一些名牌大学采取分专题多位教授共同完成一门课程模式,主要以讲义形式授课,或指定几本参考教材;也有的是以辅导方式授课,布置参考书自学;较多的是一位老师以讲稿形式授课。可见,缺少教材以及没有规范的教学内容致使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因此,从加强研究生教学合理的要求出发,凡为研究生开设的课程,都应当逐步制订一套适合研究生教学特点的教学大纲,以明确各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内容、规范等,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在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则更应以教材建设为突破口进行研究,从而为规范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起到重要作用。应针对研究生的培养特点和培养目标,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个性培养,加强知识体系构建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使专业基础课程在创新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有效发挥其连接基础学习和论文研究的纽带作用。

一、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建设

为了达到“以人为本,突出个性,因材施教,体现创新能力要求”的研究生培养目标,必须首先对其教学课程体系进行合理设置,根据研究生的教学特点建立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新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在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建设中应完成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定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建设目标和设定原则

在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建设中,首先应确定课程设置的目标。根据研究生的教育特点,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的目标应确定为:学习并掌握本研究领域相关基础知识,为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学习课程教学中对某一问题的研究思路,训练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科学问题的研究范例和教师的人文魅力培养研究生严谨的学术作风。

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的设定原则为:

1.应有利于研究生完成从基础理论学习到专业研究的转变

专业基础课程应当是研究生从基础课程到专业应用研究的过渡桥梁,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选择既能够与研究生在本科期间的基础理论知识相衔接,又能够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在内容上更深,范围上更广,并且有一定系统性和应用性的课程,使研究生完成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之后,就基本上能够顺利开展本专业的相关研究。

2.应在本研究领域内具有相对宽泛的专业基础知识平台

在研究生的培养与授课过程中,都应着重其独立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应该能够保证在本研究领域具有比较广泛的受众面,不能仅局限于某一个研究方向,应当与专业应用研究课程有所区别。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说,应该能够拓宽研究生在本研究领域内的视野,使思维更开阔,并且可以采用同一研究领域内其他研究方向的常用方法解决本研究方向的科学问题,便于启发研究方法上的创新。

(二)通过大量调研和实际教学的反馈,确定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内容的选择原则

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应该从研究生教育目的出发,针对本专业研究生特点而选择。基于专业基础课程的特点,应当在课程内容上既能与宽泛的基础知识相衔接,又能作为专业应用研究的前期基础。使学生能够顺利、自然地完成从单纯的知识储备到科研实践的过渡。因此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内容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1.应充分反映出本专业领域对科学问题的一般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在内容选择上不但要有本研究领域所需的专业基础知识,还应本着科研研究的思路以专题形式向学生渗透某一科学问题的全过程研究,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解决的关键问题、主要结果和结论。使学生在掌握本研究领域相关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能够通过学习掌握本专业研究所需的基本方法,建立起从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到专业应用研究的过渡桥梁,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开展科研工作。

2.应涉及本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和研究热点

研究生专业课程内容应充分引用本研究领域的重要信息,包括在本领域的权威期刊和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的论文、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学科领军人物的著作和本领域的必读书目等等,使得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外能够获得更加深入和专业的阅读材料。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在完整讲述本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之后,还应该给学生指出本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和研究热点,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3.应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以土木工程专业的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为例,在内容选择上应注重基本原理与工程规范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基础理论的学习对规范理解得更深入,了解当前各国规范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当前规范的不足之处,指出本领域需要继续研究的方向。

(三)确定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

对于任何一门课程而言,考核是督促学生学习、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是保证课程效果的重要环节。国家对硕士研究生的基本要求是:①掌握本门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②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因此对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的考核也应该以这两个基本要求为原则,选择合理的考核方式,既能考察研究生对本领域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考察其进行科学研究或技术工作的实践能力。

目前经常采用的考核方式包括笔试

(开卷或闭卷)、口试、专题报告、课堂讨论、大作业或论文等形式。笔试是最传统的考核手段,对于研究生课程而言,由于主要考查知识运用和解决问题能力,故应以开卷考试为主。这种方法客观、容易操作和实施,但过于强调书本上的知识,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科研实际能力;口试方法灵活,能直接掌握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但当学生较多时操作不便;专题报告和课后论文是让学生自由选择本研究领域内的某一研究方法,针对专题从查阅资料开始,进行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的完整汇报,并针对简单的问题能自行解决,得到初步结论,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全面接触整个科研过程,能充分反映其科研实践能力,但对基础知识掌握的广度反映不够;课堂讨论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但无法准确给出每一个学生的成绩。因此上述各种考核方法各有利弊,单一的考核方式对研究生而言均不能达到满意的结果。

因此,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不但要重视最终考核方式的一次性结果,同时重视课程的过程,应将上述各种考核方式进行有机结合。专业基础课程不同于应用研究课程,因此对专业知识的笔试是必需的,但应以开卷为主,而且笔试成绩不能作为最终评定的唯一成绩。应同时结合专题报告或专题论文,进行多元化的考核。因此对于专业基础课程的考核应更多地采用笔试+专题报告+平时作业成绩的形式,笔试在课程完成后进行,专题报告在课程中间穿行,要求学生制作ppt,每堂课安排几个学生进行汇报,最终的考试成绩进行各项加权平均。这样既反映了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又对其科研实践能力进行了考察。

二、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

(一)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授课方式的实践探讨

基于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内容覆盖面广,信息涵盖量大的特点,要在有限的课时内清晰完整地向学生传达这些信息,就必须采取适合研究生本身和研究生专业课程特点的讲授方式,体现经典理论和现代方法手段的结合,将理论和规范结合,依托课程教学实现育人目标。

研究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最大的区别是:本科生课程中注重掌握基本理论,注重“知其然”,而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则更注重这些基本理论的发展背景和深层含义,注重“知其所以然”。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应该更注重启发式,在课程上多采用提问和课堂讨论的形式,让研究生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高其学习兴趣和热情。课程讲授手段可以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方式,对结构工程专业中适于通过图形、图片、声音和视频展示的内容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讲授,对原理性、基础性和需要推导的问题应结合板书进行讲授。

(二)开展专题讲座和讨论,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

针对本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开展相关的专题讲座,重点讲述这些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的来龙去脉,包括问题起源、研究的基本思路、研究的现状以及相关的研究文献等等。在教学中开展讨论课,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列出当前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中涉及的关键科学问题目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爱好自由选择,从查阅文献考试,全面总结其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研究思路,并制作成ppt在课上进行汇报,这种教学实践可使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得到加强。

结合课程教学,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依托教师及其科研小组承担的各种科研项目和试验研究,将其中涉及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在课堂上进行讲授,并让学生对项目实施方案和试验方案进行讨论,让学生尽量参与项目的实施,在科研实践中锻炼能力。

三、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的教材建设

(一)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教材的编写宗旨

教材建设是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的一个方面,对于研究生的学位课程,必须至少有一种以上基本教材、讲义或主要参考书,并指定必读文献书目,以保证学习质量。因此,应组织力量编写供研究生使用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专业基础课程教材的编写宗旨为:在课程体系框架内,将理论知识和规范基础相结合,体现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提出研究问题,突出思维过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学习到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提升专业基础课程教材的育人功能。

(二)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教材建设的实践探索

本文依托“河北省研究生教育创新的探索与实践”项目(以教材建设为核心,推动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完成,课题组在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实践和前期调研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土木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完成了《钢结构理论》教材的编写工作,并已进行了两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活动。

教材内容在结构上分理论篇和专题研究篇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钢结构基本原理理论,编写时在内容上注重了结构工程专业领域内各研究方向均需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注重了广度和深度并重;第二部分为钢结构研究专题,注重了专题内容的前沿性和热点性,在内容编排上注重了从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等方面的一整套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并进行了规范比较研究,体现基础理论和前沿工作的融合,起到了更好的指导性作用。

在教材编写上,一方面注重了本专业领域内通识的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及国内外不同规范的对比;另一方面,对钢结构科研领域内的研究热点问题,以研究专题的形式,以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思路为框架向学生进行了讲授,同时结合授课过程中正在进行的课题试验,着重培养了研究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在教材语言上力求简练通俗,很好地实践了构建的编写原则和编写方法。

参考文献:

[1]单庆晓,潘孟春,唐莺.工程技术类研究生课程成绩的多元评定方法[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4,27(3):85―87.

基础心理学的研究方向篇5

1.转化医学的概念

转化医学的概念是新的,但其理念、内容并不是新的。我国汉代的名医华佗早在两千年前就从植物麻黄中提炼出麻沸散并用于临床治疗中。青霉素的发现、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明和普及、幽门螺杆菌的发现及胃病防治等都是经典的转化医学范例,其共同特点是他们的科研成果造福了广大的临床患者。由此,这些研究人员也理所应当的成为了诺贝尔奖的青睐者。可以看出,转化医学倡导以病患中心的理念,从临床工作中去发现患者需要解决的问题、由此提出问题,然后由基础研究人员进行研究和分析问题;随后再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解决问题,造福患者[1]。如今,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的鸿沟、临床需求与产业化及开发应用技术的脱节已成为阻碍生物医学发展的壁垒,人们意识到必须要加强基础与临床的结合,以产学研一体的模式推进临床研究及时向产业转化,服务于病人。为此,转化医学作为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医学理念被重新提出。目前多数学者都支持转化医学的发展模式应该是双向互补的,不断螺旋上升的,永无止境的研究过程,一方面把实验室研究获得的成果,迅速有效的应用于临床;另一方面把临床中遇到和发现的问题,又及时反馈到实验室,通过两方面双方的沟通和协作,不断地完善、推进或开展新的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诊断、治疗和预防水平。这个双向互补的过程涵盖了与医疗研究和临床实践相关的各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是中继点和加油站,环环相扣的每个环节都不可少,最终的目的是高效提升医疗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患者。[2]该模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基础医学研究取得的成果应用于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中;二是就来自临床医生的观点和假设,设计基础研究实验并加以检测和验证[3]。

2.转化医学理念指导下科研模式的转变

转化医学从实践个体研究到系统化、综合各个学科研究的医学发展模式,对传统的医学模式提出挑战,也为医学的持续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转化医学的中心目标之一,通俗的说就是要大幅度促进和推动从实验台到病床(Fromthebenchtothebedside)的研究模式。然而要达成这一目标并不容易,它需要多学科交叉合作。这就意味着首先要有一个囊括多个基础学科及临床医生的研究团队,他们之间需要彼此紧密协作,才可能实现转化医学的主要目标。具体而言,传统医学研究模式向转化医学研究模式转变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各自为营或有限合作到团队科学。转化研究强调,要实现科研成果迅速地成为临床可应用的技术、产品或方法,就必须主动从研究的最初阶段开始,让不同学科的专业人员在一个平台上开展团队工作,发挥各自优势,通力合作,走开放联合之路,拓展交叉合作领域和国际合作的渠道。二是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患者为中心。转化医学的医学研究模式倡导以患者为中心,构建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之间的双向通道,有利于基础研究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以提高医疗总体水平,最终使患者受益。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应以系统生物学的思路,从更全面的角度来解决问题。即从临床问题出发,将相关的生物学和多学科手段集中在一起,有计划、由点到面的破解难题,加快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实践的相互转化,通过产学研一体化的形式,推进临床应用新技术的发展。三是从医生、科学家独立个体到医生科学家。传统上,临床医生与基础研究人员是通过迥异的训练方式培养而成的,二者之间很少交集。或许在很多时候,个别医师由于个人兴趣再接受专门训练而成为具备一定基础研究能力的研究者,然而就一个临床机构的主要人员而言,还是以单纯的临床医师为主。然而,成规模的转化研究,其核心是一批具备临床医疗资格的科学家,他们通晓各自学科的临床实践技能,因而可敏锐的发现问题之所在;同时,他们也完全掌握相关基础研究的手段和语言。因此,这些医生科学家成为纯粹的医生和基础研究人员之间的桥梁,可以将临床问题顺畅地转化成为基础科学问题,并同样流畅的将基础研究获得的成果转化为临床技术[4]。

值得注意的是,在重视转化医学的同时,不能忽视基础理论的研究。转化医学的实现,不是以牺牲基础医学研究为代价,而是要求科研工作者更应该在基础研究的方向选择和深入程度上深思熟虑、仔细斟酌。

3.科研模式转变对科研管理提出的新要求

有句话是:“科研工作三分研究,七分管理”。足见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对推动科研建设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转化医学模式为科研管理提供了一体性的、系统化的解决思路。转化医学提示:必须打破先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然后是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的研究和管理模式,坚持医学科研活动的衔接和延续性,建立新的科研管理模式。第一,转变观念。作为执行科研管理的主体――科研管理人员,必须转变观念,正确引导和宣传,切实做到从管理者到科技人员都要以患者为中心,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造福病患为检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形成医学研究从临床工作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再从实验室推广到临床验证的良性双向转化。第二,人才培养。转化医学需要在所有参与研究人员当中,有一些专业的、具有国际视野并精通国际领域问题的“领航者”,负责指导整个研发过程。需要进一步完善教育改革,有一整套完善的转化医学人才培养机制看,储备一批具有国际化视野、具有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熟悉转化程序的规范性、通晓转化医学研究的规则章程的转化医学研究人才,使转化医学可持续稳步发展。第三,做好桥梁。医院的科研管理部门责无旁贷应是医院转化研究的组织者和推动者,科研管理人员不仅应该从管理的层面去指导临床科研人员进行临床医学科学研究,还应该通过提供多种信息交流平台,加强促进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的之间沟通与交流,着实做好转化医学的桥梁。[5]第四,加强成果转化。在选择了正确的基础研究方向并得到有价值的科研结果,并对临床需要有了深切了解和把握之后,下一步便是把医学生物学基础研究成果迅速有效地转化为可在临床实际应用的理论、技术、方法和药物,即B2B的转化。此时,科研管理工作者需要为之提供指导性的思路、决策和办法。

4.医院科研管理的对策

转化医学对医学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探讨转化医学的科研管理,推动我国转化医学发展,医院科研管理需要采取以下对策。

4.1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

科研管理者作为医院科研管理活动的实践者、服务者和信息反馈者,其素质和工作能力直接影响到医院科研管理水平。要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归根结底要有一支懂科研、善管理、能指导科研的管理队伍。一要制定好科研管理人员的培训计划,通过在岗学习、短期脱产培训、继续学习深造,开展管理类课题研究,以此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二要让管理者深入到基层单位中,了解各个岗位科研管理流程,了解各个科室的研究进展和方向,以便提高服务水平和协作水平;三要增强自身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信息网络即时地了解国家的政策法规、科研课题招标信息等科研动态,即时提供给科研人员,起到事半功倍的服务效果。

4.2提供多种形式的信息交流平台

学术交流活动是遵循科研规律与开拓创新的重要途径。积极组织与国内外兄弟单位与研究机构的学术交流活动,为基础研究人员及临床医生提供宽松的信息交流平台,为不同专业的科研人员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互通不同领域的最新研究情况,以便更加系统、更加有效地开展转化医学教学科研工作,在沟通中产生思想火花,达成共识,以期促成成果转化。建立便捷的网络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标准化样本库,构建现代化科研管理信息平台,该平台的运行能够更加高效的促进资源的共享、支撑创新发展,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可以随时调取符合科研设计需要的疾病标本,随即用最新的科技方法对其进行研究,使临床资源更加有效地服务于基础研究。此外,还可以通过信息化数据库的建立与国内外的科研工作者进行学术交流。

4.3认真抓好科研人才的培养和梯队建设,不断提高科研水平

在转化医学研究中人才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领导干部树立竞争靠科研、水平靠人才、人才靠培养、管理出成果的观念,不断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改善科研条件,为科技创新、科研成果转化提供条件保障。选派丰富临床工作经验的医生、优秀的基础科研人员去国外深造,带着问题去学习,将医院的科研与国际接轨,推动本单位转化医学科研水平的发展和相关人才的培养。同时也鼓励年轻有作为的学科带头人承担科研管理工作,使他们科研与管理工作两头肩,使其熟悉科研管理工作流程,更加有效的进行科研管理工作,促使医院科研管理队伍建设得到充实和提高。

4.4建立适应转化医学发展的一整套管理规范

医学转化过程是由一系列连续的活动构成的,包括从最初的概念诞生到最后的临床试验并最终成为商业化的药物或医疗技术等整套流程。这么多的过程需要涉及不同领域,不同技术。每个领域都有不同挑战,因此,科研管理应以转化医学理念为指导,通过完善管理制度,鼓励科技创新为转化提供保障。医院应完善和修改管理制度,加强对课题申报、研究制度、中期检查制度、奖励激励制度等方面的管理,制定出详细周密、完备系统、合理有效的制度及奖惩方案,使科研管理工作逐步达到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律化。另外,加强过程管理,加强审定与协调,提高科研质量,为转化提供平台;医院在过程管理上确保人员、项目、经费、条件四落实,确保课题研究质量,采取有效的监督和跟进并及时调整,杜绝了经费浪费、科研造假等现象。最后,关注成果申报,强调转化产出。

4.5在大型科研型医院和医学高校基础上,建立转化医学研究中心

基础心理学的研究方向篇6

[论文摘要]近十几年来,由于跨学科合作的成果使得学习心理学的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对有效学习的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的重心已从如何教转向如何学,从结果转向过程,从机械操练转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文章从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神经科学及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方面分别阐述了学习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新进展,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以往经验的不足和未来学习研究的走向。

一、学习心理学研究领域呈现的新特点

(一)学习已经成为一个跨学科研究的对象

从历史看,有关学习的研究主要局限在心理学的领域。但是,今天与学习科学有关的研究领域已变得十分宽泛,其中包括认知科学、神经科学、脑科学、人类学、教育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等跨学科研究,同时还涉及跨文化研究、各具体学科领域的研究。目前在学习领域已经取得的很多成果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来自跨学科合作研究的重大进展,这种专业分布式的合作对于进一步发展学习科学是至关重要的。

(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相结合

学习研究的新进展已将科学与实践的关系带入一个新时代。研究人员正在走出实验室,去关注学习发生的真实情境。学校中教师、学生、家长、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各行各业中的从业者和专家都已成为研究中的互动对象。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学校中的学习与工作场所中的学习一起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研究中对于新兴的信息通讯技术的关注更使得基础研究上的投资能通过开发研究在实际应用中得到回报。

(三)学习理论流派纷呈

由于学习研究的跨学科性,所以研究者既可以从某一专业角度解释人是学习本质,也可以通过跨学科的合作进行理论的互补与创新。因此,在今天的学习研究领域中,涌现出很多不同的学习理论流派,可以说是流派纷呈、视角多元。这在学习理论相对短暂的历史上是很少见的,但更引人注目的是如此众多的理论流派在有关知识和学习的理念和方法上竟是如此的一致,它们共享着如此理论假设和共同基础。总之,今天的研究者不仅对杜威、维果斯基、皮亚杰等的研究成国进行继承与发扬、批判与反思,而且还十分注意在历史传承的基础上依靠新的思想、新的方法、新的技术推陈出新并与时俱进地不断创新。

二、学习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

近三四十年发生的心理研究的革命对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新学习理论的产生为教学提供了新的见解、新的方法和新的手段。跨学科的研究和新的科研合作形式使人们更清楚的看到了把基础应用于教育实践的希望。

(一)发展心理学领域学习研究进展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向我们展示,虽然有众多的各个年龄层次的学习者,但儿童在很多方面区别于成人学习者。对幼儿的研究为我们打开了了解学习发展的一扇窗户,这些研究还显示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所呈现的动态图景。最新的对婴儿认知和幼儿怎样建立早期学习素质倾向的理解也提出一些让幼儿顺利过渡到正规学习情境的途径。研究发现:(1)人具有学习特定领域知识的先天素质,幼儿主动的探究他们的世界。在特殊领域,比如生物学和物理学的因果关系、数、语言等,婴儿和幼儿具有极强的好学易学的先天素质。这些对学习的偏爱有利于早期学习或使之成为可能,也为低龄学校教育铺平道路。(2)学习策略很重要。事实上,儿童能够通过纯粹的意愿和努力学会任何东西,但当儿童被要求学习他并不具优势的领域时则需要具备有目的的学习策略。儿童需要理解学习的含义、作为学习者他们本人的身份、怎样作计划、进行监控和复习,需要反思他们自己和别人的学习,学会自己理解问题。这些元认知技能为学习提供了策略性能力。(3)儿童既是问题解决者,又是问题制造者。他们试图解决出现的问题,他们寻求新的挑战。在遇到失败时他们提炼并改进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而在成功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策略,他们之所以能坚持下来是因为凭借自己的力量所获得的成功和理解在激励着他们。(4)成人在帮助儿童在新的情境与熟悉的情境之间建立联系。儿童的好奇心和坚持性得到成人的支持和帮助,他们引导儿童的注意力、组织儿童经验、支持儿童努力学习以及控制儿童所学信息的复杂程度和难度。所以儿童显示出的能力是在他们与环境的经验中和与照顾他们的成人的接触中形成的。

(二)教育心理学领域学习研究进展

(1)学习环境设计

学习理论并没有提供设计有效学习环境的简单处方,但学习理论却包含了设计原理。新的研究对学习环境设计提出了重要的问题--这些问题意味着人们需要重新考虑教什么、怎样教以及怎样评价学习。研究发现:第一,有效教学开始于学习者带入教学环境的已有知识,包括文化实践和信仰,还有学科内容知识。学习环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程度是与学习者用他们目前建构新知识的程度相一致的。第二,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区知识的提取和运用变得容易。强调知识中心的教学引起一些质疑,比如教学聚焦与帮助学生使用他们当前知识和技能的方法的程度。第三,评价问题也代表了看待学习环境设计的重要视角。反馈对学习来说是基本的,但是课堂上的反馈并不常见。学生的测验和论文可能得到分数评定,但这是发生在学习结束时的终结性评价。还需要形成性评价,为学生提供机会修改和改进思维和理解的质量。第四,有关学习环境的重要视野是学生促进理解共同体意义的程度。学生、教师和其他参与者分享同样的标准,使学习有价值、有高的标准。这样的标准提高人们互动、接受反馈、学习的机会和动机。

(2)有效教学

各类专业知识都不仅仅是一般的问题解决技能,还要求有组织有序的概念知识和探究过程。各种各样的学科以不同的形式和方法组织起来,都有其各自的探究方法。研究发现:有效教学的教师需要"教育教学知识"--即有关如何教好特定学科的知识,而这又区别于一般的教学方法和知识。专家型教师了解他们所教学结构,他们以这种结构作为认知路标来指导学生的作业,来评价学生的进步,在平等讨论的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提出问题。教师的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是相互作用的。学科知识结构本身并不能引导教师。以前错误的观念是教学仅仅包括一些一般性的方法,一个好的教师能够教好任何一门学科,学科知识本身就已经足够。

(三)神经科学领域学习研究进展

神经科学发展证实了很多理论假设,包括发展过程中的早期经验的重要作用。对于新的学习科学来说,它的新颖之处,就是它吸纳了很多科学领域的重要观点和例证。比如说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仅仅这三门科学,已经为学习科学提供了大量的例证。有关学习和发展的详细研究汇集在一起便形成了一个关于智力发展的较为完善的图式。神经科学对学习机智所作的贡献是加速了非侵入性成像技术的出现,比如正电子放射x线断层摄影术(pet)、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术(fmri)等。这些技术使得研究者们能够直接观察人类学习的功能。关键性的发展是修正大脑结构建立心理结构的过程中经验起着重要的作用:发展不仅仅是以前的程序化的模式展现。有些支配学习的规则已被揭示。其中一个简单的规则是实践增强学习。在复杂环境中经验的多少与大脑结构改变的程度有很大的相关。研究发现:(1)学习改变大脑的生理结构;(2)结构的变化改变大脑的组织功能,换句话说,学习能够组织和重组大脑;(3)大脑的不同区域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进行学习。

(四)学习心理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新进展

与学习科学有关的研究领域很广,包括认知发展心理学、神经科学、人类学、社会心理学、跨文化研究等,学科学习领域研究有科学、数学、历史等,有效教学方面的研究有教育学、学习环境设计。评价学习、追踪学习的进展,需要新技术,而不仅仅是课程事实,开发有效的研究方法对这么广泛的学科研究尤为重要。现今,学习研究领域新技术的一些特点与新的学习科学的原理是一致的。

由于新技术是互动的,现在为学生创造一种能够在做中学,能够及时得到反馈、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解深度、建立新的知识的环境变得更为容易。技术现在可以帮助人们把那些难以理解的概念可视化。学生能够用类似于在学校之外环境中使用的工具的可视化建模软件提高他们对概念的理解以及从学校环境迁移到非学校情境的可能性。新技术为我们打通了通向巨大信息源的通道,包括数字图书馆、可分析的真实世界数据以及能够连接其他能够提供信息反馈的人。所有这些都能加强教师、管理人员还有学生的学习。

新技术可以以多种方式帮助我们创建这样的环境,既为教师,也为教师所教的学生。但是,在考虑如何使教师更有效地使用新技术方面又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有关小过程教师们需要了解什么?有关教师对于技术本身需要了解什么?什么样的培训在帮助教师使用高质量的教学程序方面最有效?已开发出来的基于对学习原理有充分理解的好的教育软件、教师支持工具还没有达到标准。

三、未来学习研究的走向

综合分析当代学习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笔者认为未来的学习研究应关注学习科学的研究基础、科学学习的基础、学习科学的新方法论、学习科学研究中的合作、学习技术的研究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基础心理学的研究方向篇7

1tm理念及其发展

  1.1tm理念tm是近10年来国际医学领域提出的新概念,迄今为止还没有公认的转化医学的科学定义,但其思维理念被认为是连接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间的双向转化通道(two-sideway),即tm思维是如何从实验台到病床边(BenchtoBedside),又从病床边到实验台(BedsidetoBench)的一个双向过程,是一个连接着基础与临床循环式的研究体系[2]。tm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打破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固有屏障并建立起关联,使日新月异的基础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改善人类健康的预防与治疗的措施和策略。同时根据临床医学的需求提出前瞻性的应用基础研究方向,从而实现从实验室到临床,再从临床到实验室的良性循环[3]。究其根源,了m的实质是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基础与临床的整合,是多学科、多层次、多耙点的交叉融合,它是一次伟大的医学革命tm的目标是建立预防性、预测性、个体化和参与性的4p医疗模式,而tm最重要的内容是转化研究,即把基础研究的成果快速有效地应用到临床[]。DoughertyC5]在tm体系的学科建设中,提出了3t转化医学研究模式,指出学科服务的职责就是促进各个知识领域之间信息的有效流动过程。李维等[]认为,在3ttm研究模式中,了表示转化,了1、了2和了3代表医方服务体系转型中的3个重要的转化步骤。每个转化步骤都对之前的研究结果进行检验,范围逐渐扩大,从基础科学研究的发现到临床研究,最后扩展为医疗服务体系的转型,如图1所示。

  1.2tm的发展2006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niH)设置临床与转化科学基金(ClinicalandtranslationalSciencea-ward,CtaS),已资助23个州的39家医学研究机构从事临床与转化科学研究工作;008年,法国已建立覆盖全国的23家临床研究网络中心;2008年底,在tm委员会(translationalmedicineBoard,ttmB)的组织下,英国的tm研究进展显著[7]。我国tm研究中心的成立及相关学术会议的陆续召开,标志着我国已开始全面启动和发展tm[8]。但由于我国tm发展较晚,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存在很多问题:①由于tm研究平台严重不足使得基础科学家与临床人员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合作,导致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脱节;②转化效率低;③转化过程缺乏规范,随意性和功利性时常居主导地位基础研究、临床医学与社会预防之间未能建立有效循环;⑤科研投入与社会贡献存在巨大反差[1]。

   2 tm在护理发展中的应用探索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需求和环境的不断演变,护理专业经历了以疾病为中心、以病人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3个阶段的转变,护理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由于护理学科本身具有偏人文学科的特点,导致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护理科研等发展缓慢。tm思维的提出目的是打破基础研究与临床医学之间的屏障;促进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双向转化,缩短科研与临床之间的转化时间,提高转化效率,将医学各学科发展的独立化转化为系统化、科学化;使得基础研究与临床医疗、护理、预防等应用学科的共同快速发展。新形势下,亟需引进tm来指导护理事业的发展。

2.1tm指导护理管理成果的应用护理管理学是将管理学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护理实践并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学科。主要通过计划、组织、人力资源管理、领导、控制5个管理职能,达到保证护理管理科学性和有效性的目的。目前我国护理较医学发展相对缓慢,加之护理自身的特点,现仍存在很多问题:护理部重视护士的护理能力考评和各科室护理质量监控,却缺乏对科室的健康水平的了解,包括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科室近期遇到的困难、患者结构或需求的变化等;护理人员每天机械地完成护理工作,缺乏对护理研究的重视;护理人员缺乏对临床医学发展的学习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只注重护理专业自身容易导致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不信任以及护理发展落伍。鉴此,笔者认为tm可以很好地上述解决问题。

2.1.1加强医学思维理念的转化tm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双向结合,研究与临床的双向结合,可以转化为管理层与基层的双向结合,演变为从管理层决策到基层实施,从基层实施反馈到管理层决策。自上而下的tm强调从管理层到基层的转化。而现实中很多决策由于基层参与者兴趣不高或态度不认真、应付公事,得不到及时准确的反馈,导致决策实施出现偏差。所以,应从管理上和临床工作中树立tm意识、强化tm理念,并借鉴发达国家tm研究与实践的成果及转化理念,结合传统的思维方式与环境条件,实现适合自身发展的创新。

2.1.2推进协同创新,成立tm的管理部门鉴于tm逐渐成熟,护理管理层应成立相关的管理部门,主要职责是把护理科研成果或领导决策传递到各科室并实施,通过反馈进行整合,制定最优方案。同时,部分部门人员深入各科室实行转科,通过在不同科室的学习与工作经验,找出各科室发展的优点与不足。对于优点要在全院进行交流与学习,进行推广;对于不足,管理部门通过研究、磋商等方法进行协调矫正。这样既遵循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路线,又对护理工作进行了宏观调控,从而保证了护理管理部门的先进性和护理管理工作的不断完善。

2.1.3强化政策引导和加大经费支持,以tm指导医院护理科研发展加大医院护理科研的宣传,争取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将护理科研建设纳入医院整体发展规划中。科研管理部门作为基层,向院领导报告阐述护理研究对于提升医院医疗水平的意义,以及开展相应研究和合作的可行性,听取院方意见及决策,争取获得最大支持。同时,科研管理部门作为管理层,大力提倡护理科研,加大对科室护理科研人员经费支持,鼓励科研成果投入临床应用,协调临床与科研工作、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完善相应制度,鼓励科研成果转化临床应用的积极性与及时性,增强科研平台建设,提供有力的科研保障。

2.1.4加强护理人员的全面发展由于医学各学科之间的方向差异,各学科内容的细化,导致了各学科发展相对闭塞,各学科内容的单一化和空洞化,阻碍了护理专业的发展。大部分护理人员除了护理知识外,对其他医学知识几乎了解很少,很容易导致护理专业与医学发展的整体方向脱轨。经常关注各学科领域最前沿的学术成果,以及保持和各学科联系人之间密切沟通,才能使护理专业快速发展。由于tm研究涉及很多学科的研究方向和领域,倡导医学各相关学科的共同参与,以及融合各学科的优秀人才,建立tm的医疗、护理、预防全方位研究平台,促进多学科交叉合作,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之间的关系,对护理发展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契机。

2.2tm在护理科研中的体现 护理科研是指研究探索新的护理理论、护理方法、护理模式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护理工作效率,降低护士工作强度,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为护理教育奠定基础,促进护理专业的持续性发展。通过护理专业不断发展和自我完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护理科研工作也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与其他医学学科相比,护理科研的起步晚、水平低、发展慢,且主要表现为科研成果产生与临床利用不成比例。每年全国各种护理专业期刊要收录成千上万篇科研成果论文,具有巨大的实用价值。但这些成果被临床实际应用较少,大部分护理工作并没有跟上科研脚步,依然停留在几年前的水平,其主要原因是缺少tm研究平台。tm研究平台的建立致力于打破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之间的壁垒,以患者为中心,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基础研究,再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实践,使科研成果与临床实践直接联系,缩短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的进程,避免了研究的盲目性,使基础研究能直接为临床服务。tm平台应包括临床护理团队、护理科研团队、市场研发团队。临床护理团队主要负责以临床为基础的科研论题的搜集以及护理成果的实施及反馈;护理科研团队主要负责护理项目的研发,通过进行实验或调查,发现和分析护临床实践,使科研成果与临床实践直接联系,缩短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的进程,避免了研究的盲目性,使基础研究能直接为临床服务。tm平台应包括临床护理团队、护理科研团队、市场研发团队。临床护理团队主要负责以临床为基础的科研论题的搜集以及护理成果的实施及反馈;护理科研团队主要负责护理项目的研发,通过进行实验或调查,发现和分析护临床中的问题并通过研究得出科研成果;市场研发团队主要负责把进行反馈后修订好的最终科研成果进行社会层面的推广。其中临床护理团队和护理科研团队是tm的基础,而市场研发团队是影响国家护理水平的直接因素。众所周知,护理领域是一个潜力极大的市场,对护理科研成果的转化无疑是一种推动。应有专门管理机构从事将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工作,整理科研成果,定时向社会提供信息。当然,上述理论必须基于各种理论条件的成熟:①必须立足于临床实践,重视护士科研意识的培养。同时提高全体护理人员的认知水平,善于接受新事物、新理论、新思维,充分认识护理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重要性。②加强在职人员有关临床护理科研能力的培训,即如何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开展研究以及形成论文并发表。③为护理科研提供相应的技术平台及保护制度;摒除大众的“重医疗、轻护理”观念,强化社会大众肯定与支持。

2.3用tm成果规范护理教育 护理教育学(nursingpedagogy)是护理学与教育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是一门研究护理领域内教育活动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科。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合格的护理人才,开展护理科学研究和护理教育研究,发展社会服务项目。近年来,我国护理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进步,形成了全方位创新型护理人才的培养模式、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日趋完善的师资队伍建设以及科学的评价体系等,并为我国临床护理工作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但现阶段仍存在较多问题:①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护理教育较临床发展相对滞后,有些护理教材更新速度较慢,知识相对陈旧。同时,专业教师和临床教师司职不同,造成了理论教师与临床教师之间衔接不上,加大了理论与实践的差距[9]。②护理本科毕业生科研意识淡薄,进入临床工作后遇到问题不做深入调查研究。③专职护理教师缺乏与临床护理人员交流,二者相对孤立,缺乏对临床护生工作质量信息的反馈。④本科生撰写论文的水平较低,缺乏相关能力的培训,毕业论文敷衍了事。而在高等医学教育中引入tm思维教育,有助于专业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促进基础和临床研究融合[m]。

2.4以tm为指导,促进护理教育发展学科建设是一个专业发展的灵魂,也是专业发展的标志。良好的学科建设必须拥有高质量人才和超前的医学思维和研究成果。因此,将tm纳入护理教育,有利于促进护理教育与其他医学学科教育的融合,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的同步,保持护理教育的先进性。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在课程设置中,加入tm课程。护理专业课程一般分为医学基础课程、护理专业课程等,这些课程着眼于培养护生专业技能,不利于护生拓宽眼界和培养创新思维。因此,将tm纳入护理教育,有利于培养护生tm意识;护理研究课程加入tm教育,有利于促进护理研究以实践为主思维的养成。此外,纳入tm课程,有利于激发护生对tm的兴趣且在临床实践中提高运用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②师资队伍建设:引进高素质tm人员,挖掘和有意识培养在以上各方面都具有一定基础和能力的交叉型学科人才[11],促进护理教育事业紧跟先进医学的发展步伐,保持护理专业发展的先进性。③护理研究中纳入tm研究,促进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双向结合,保持教育与临床的一致性。④在教学理念中不断地把临床实践的研究成果反馈到教学中,摒除落后的理论、方法、以及护理器材,充分利用护理的tm成果,保持理论教学的与时俱进。

基础心理学的研究方向篇8

当前,新型互联网体系结构研究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已成为信息网络领域最重要和最迫切的研究问题。美国FinD(FutureinternetDesign,未来互联网设计)计划针对不同角度对未来网络需求,支持新型体系架构、路由机制、无线传感网络和光纤网络等50多个项目的研究。美国Geni(Globalenvironmentfornetworkinnovations,全球网络创新环境)计划在2008年提出了SDn及openFlow技术,现已成为新型网络研究的热点。美国naSa启动SCan(SpaceCommunicationsandnavigation,空间通讯与导航)计划,通过实现深空网、近地网和空间网互联互通进而打造下一代空间网络。美国Fia(Futureinternetarchitecture,未来互联网体系结构)计划资助nDn、mobilityFirst、neBULa、Xia、Choicenet五个主要项目,从不同方面研究新型互联网体系。2012年,美国启动USiGnite计划(点燃计划),进一步完善信息网络与应用的基础研究。2015年,美国陆军启动了win-t项目,研发自组织、自愈合的新型综合军用网络。同时,美国的商业公司启动oneweb项目和o3b项目,开始超大规模卫星组网以及互联网接入服务研究。在亚洲,日韩等国也相继启动了新型互联网研究。日本于2006年启动了aKaRi(微光计划)项目,设计全新的互联网体系架构。2010年,日本启动nwGn(newGenerationnetwork,新一代互联网)研究与发展计划,目标是覆盖新一代网络研究各领域的核心技术成果。2008年,韩国设立FiF(FutureinternetForum,未来互联网论坛),以针对未来互联网的关键技术开展研究,积极探讨新型网络体系与机制。在欧盟,德国启动了G-Lab计划,研究未来互联网的新应用以及相应的新技术。2014年,欧盟Fp-7计划陆续启动了一系列H2020项目,比如:2014年的H2020-iCt项目关注信息通信技术,2015年的H2020-VitaL项目关注新型天地一体化网络,2016年的H2020-SeC项目关注网络安全,2017年进一步设立H2020-Fi项目关注未来网络架构。

二、我国研究现状

从“十一五”开始,我国973计划和863计划相继启动了一系列项目。“十一五”期间,973计划的“一体化可信网络与普适服务体系基础研究”项目,创造性地提出并设计了以“四种标识”和“三种映射”为特征的未来互联网新体系机理与架构,改进了互联网的安全性、移动性、路由可扩展性,以及可控可管性等能力;“多域协同宽带无线通信基础研究”项目,主要探索从根本上提高频谱资源利用率,力争实现宽带无线通信技术体系及核心关键技术的创新;“可测可控可管的ip网的基础研究”项目主要探究现有ip网的可测可控可管性;“新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和协议基础研究”项目,从互联网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和实现机理上,进行新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与协议和算法设计的研究;“认知无线网络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围绕认知无线网络体系结构的适变性、无线网络多域环境的认知性,以及认知无线网络管理与控制的自主性三大科学问题展开研究;“信息服务的模型与基础研究”项目,在信息服务的表达性和适配性两个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上形成重要创新成果,改变了传统信息服务研究的特定性和表观性,为互联网信息处理的本征研究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十二五”期间,973计划继续支持了“面向服务的未来互联网体系结构与机制研究”和“可重构信息通信基础网络体系研究”。前者以面向服务为核心的设计理念,以服务内容命名驱动路由和数据传输,在体系结构和核心机理层面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后者侧重于构建一个功能可动态重构的基础物理网络,为不同业务构建满足其需求的逻辑承载网,以解决目前网络层“静态、僵化”导致的功能瓶颈。2013年,支持了“智能协同宽带无线网络理论基础研究”和“智慧协同网络理论基础研究”两个项目。前者重点研究了宽带无线网络资源的智能协同理论与机制;后者研发了全新的网络体系架构以及相关理论机制,创建了以三层(智慧服务层、资源适配层和网络组件层)、两域(实体域、行为域)为典型特征的智慧协同标识网络体系模型与总体架构。同期,863计划则在未来一体化标识网络关键技术和示范方面进行支持。2008年支持了目标导向类课题“身份与位置分离的新型路由关键技术与实验系统”,研究身份与位置标识分离的新型路由寻址体系结构及解决方案。2010年启动了“三网融合演进技术与系统研究”重大项目,将“面向三网融合的创新网络体系结构”列为重要研究内容。2015年立项的“未来一体化标识网络关键技术和示范”项目主要探究了一体化标识网络的关键技术,并进行了一系列实验验证。进入“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2016年支持了“天地一体化网络信息安全保障技术”和“网络空间拟态防御技术机制研究”两个项目。前者主要从物理层、运行层、数据层3个层面分析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面临的威胁,并对抗干扰、安全接入、安全传输等安全保障技术进行研究;后者主要从拟态防御的科学问题和理论框架等方面对网络空间的安全问题进行探究。2017年,支持了“地址驱动的网络安全管控体系结构及其机理研究”项目。该项目以ipv6为基础,从源地址认证的角度入手,力图提高现有ipv6网络的安全性。此外,2013年2月,国务院8号文件将“未来网络试验基础设施(Ceni)”项目列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6年12月,国家发改委立项支持“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未来网络试验设施(简称Ceni项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虽然我国持续开展相关领域研究,但总体来讲,我国互联网技术相对于发达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依然不足,互联网核心技术长期受西方发达国家主导和控制,对我国网络空间主权造成了重大威胁,使得信息化和网络安全方面的任务和挑战日益复杂多元。特别是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随着我国智能制造、高铁等核心技术的对外输出,迫切需要新型自主安全可控的网络体系与系统,需要在智慧协同网络的理论研究和技术方面的持续深入研究,为我国核心支柱产业提供安全保障和技术支撑。

三、对策建议

基础心理学的研究方向篇9

中山大学行政管理学科具有辉煌的历史,整体实力在国内处于领先位置。中国行政管理学界的泰斗夏书章老先生坐镇中山大学,在其培养下,中大行政管理学人才辈出。行政管理系现有教研人员中,70%以上的研究人员有过在境外进修和访问学者的经历,这对目前的全球化治理是非常必需的。

在已有学术积累的基础上,中山大学的行政管理根据国内外学科发展趋势,及时拓展新的研究方向,出现了特色鲜明的学科发展布局。公共行政理论前沿、区域公共管理与城市治理、公共预算与绩效管理等方向的研究在国内领先,并在县域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电子政务、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等方向取得了研究进展。目前,国内行政管理学界、实务界以及普通公民最关注的是国家税收如何使用、政府预算支出如何,而中大在公共预算和绩效管理方面以马骏为引领的团队,受到广东政府高层和中央高层的极大关注和首肯。在珠三角发展规划进入实质性阶段,大部制改革在广东顺德试点,中大对此研究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学生培养方面,中大一向注重行政管理学科的实证研究,对社会研究方法和公共管理研究方法要求严格,在数据处理方面注重社会统计方法的培养。因此,中山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初试中有关研究方法方面的题目要求在国内是最高的,而复试最重要的是考查考生对国内各个高校研究重点的了解和英语表达能力。

推荐指数:

北京大学作为中国社会科学的龙头,建立在社会科学基础上的行政管理自然实力雄厚。行政管理专业依托北京大学的学科优势与政府管理学院的师资优势,培养具有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与法学基础,掌握中外行政管理理论与现代管理方法技术的一流人才。虽然北大在实务领域没有中山大学的优势,但基础理论方面实力强劲。北大行政管理最突出的研究是处于学科基础的行政理论和行政法,以及处于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理论的最前沿。而在应用研究领域,公共经济和人力资源管理也得到了很好发展。现今的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志在必行,作为中央政府和北京市政府的智囊团之一,北大行政管理系不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方面,机会和挑战都不容小视。

北大对基础理论的要求是该校考核学生的重点。当考生面对众多纷杂的理论时,最好是从一本经典的著作入手,深入把握,并以此为敲门砖来打动导师。

推荐指数:

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是公共管理学院的一个建制系,承担着为中国政府组织、nGo组织和企业组织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的责任,也肩负着公共行政学科发展和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任务。值得注意的是,该系主持和出版了多个经典系列的专著与教材,不少教师的学术论文和专著得到了政策部门的重视。专职教师分别承担着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北京市政府、国家部委、地方政府和国际组织的研究项目,将公共行政管理先进理念应用于实践。在对外交流方面,行政管理学系与国内外的大学及学术组织建立了广泛联系,极大拓展了行政管理学系教师的视野及其影响力。

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一直致力于学科培养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在公共政策方面,拥有国内著名的毛寿龙、张成福等名师;在非营利组织研究方面则有一直笔耕不辍的康晓光教授。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证研究,公共政策和非营利组织研究都是人大行政管理的旗帜,也是人大的特色专业。地方治理和人事行政等方向在年青一代教师的研究下也得到了充分发展。

推荐指数:

北京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依托师范高校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强大优势,管理学院强大的科研实力,结合其本身具有的社会科学方面的坚实基础,在国内行政管理学界逐渐崭露头角。北京师范大学的行政管理专业在不断加大对先进管理理论和技术吸收的基础上,依托其在研究非政府组织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其行政管理学科的成长如虎添翼。值得注意的是,在马克思主义学院,该校也设有行政管理专业的硕士点,研究方向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研究、现代中国地方政府研究、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中外行政改革比较研究,考生报考时要选择适合的院系。

作为心理学研究的泰斗,北师大的行政管理学科在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证研究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非政府组织领域的研究实力也不可小觑,可以和清华大学的非政府组织研究中心一较高下。如果前面介绍的几所大学给你太大的报考压力,但是你又想在北京发展,北师大也许是不错的选择。

推荐指数:

清华大学理、工、文结合,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拥有教育、科研所需要的良好氛围,为公共管理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创造了基础。学院中行政管理特色鲜明的有以下两个研究所:

公共政策研究所:该所在注重借鉴西方公共政策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实践,有针对性地向政府急需和社会关注的其他重大公共政策领域拓展。其中有胡鞍钢、薛澜等在公共政策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坐镇,加上一批国内外名校毕业的青年才俊,师资力量可以说是国内研究公共政策最好的。

非政府管理(nGo)研究所:研究所以非政府公共事务与公共服务、非营利组织运作管理、非政府规制及其政策机制等为基本领域,发展成为在国内外有相当知名度的中国非政府公共管理的一流教学科研基地和思想库。该研究所的科研支柱王名教授是国内非政府组织研究学术界的领军人物。

公共管理作为应用型学科,考试除了基本的理论基础,政府绩效和公共政策研究都非常注重实证的定量分析,而非政府组织研究则对定性和个案研究要求严格。考生复习时要注意对研究方法的学习,既不能忽略统计分析的技术,也不能对定性方法置之不顾。

推荐指数:

南开大学行政管理系始建于2003年6月,由原属政治学系的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和外交学三个教研室组成,隶属政府管理学院。政治与行政本为一家,依托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国家重点学科和社会学学科群的强大实力,南京大学的行政管理学科得到了充分发展。作为政府管理学院的一个主要院系,行政管理系拥有较强的科研与教学能力,已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但在师资方面,对于承担本硕博系列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来说有些薄弱,有待进一步扩展和提高。行政管理系的主要研究特色在于公共政策分析和项目管理,在比较行政领域也有突出成果,而就业与创业管理则是国内高校为数不多的研究方向之一。

推荐指数:

吉林大学行政管理系隶属行政学院,是我国恢复政治学以来高等院校建立的第一个政治学系。虽然吉林大学地处东北,但在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基础社会科学的基础上,行政管理系的发展前景光明。依托吉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政治学与国家建设研究中心,在政治学重点学科的基础上独立发展的分支――公共治理与公共政策、电子政务专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吉林大学行政管理系实力强大的学科,值得考生关注。

我国目前面临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已经进入关键时期,东北地区的振兴急需政府管理创新。正因为如此,吉林大学的行政管理学在彭向刚、张创新等著名学者的带领下,在行政基础理论和法学理论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值得注意的是,该系的教师多获得政治学、法学博士学位,在经济学和管理学等方面的基础则略显不足,致使研究生接受多元化知识来源受到一定的影响,这对于应用型学科的行政管理学来说是一个不太好的方面。

推荐指数:

行政管理系是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组成单位之一,目前该系已形成完整的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硕士、博士人才培养系列。同时作为公共管理学院的骨干单位,行政管理系参与南京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的教学、人才培养工作。为推动学科发展,行政管理系与国外一些著名高校的相关院系和研究机构建立了紧密联系,一些著名学者和地方政府官员受聘为兼职教授或导师,学术交流活动频繁。

南京大学行政管理系研究特色在于分工鲜明,该系张康之教授在行政理论和组织理论等研究领域,严强教授在政治学基础理论和公共政策等研究领域,黄健荣教授在公共管理、政府创新等研究领域都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在师资方面,该系的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基础构成比较合理,这对更好地开展行政管理的学科研究极有助益。

推荐指数:

复旦大学公共行政系由原国际政治系的行政管理教研室组建,行政管理专业从原国际政治系政治学专业中孕育和发展起来。公共行政系现有17位教师,其中有我国著名的行政管理学者竺乾威教授,主攻公共管理理论、比较公共行政、组织及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浦兴祖教授在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当代中国公共行政、西方政治学说史领域研究突出;陈晓原教授主要在市政学、中央和地方关系、比较行政学、比较地方政府等领域开展研究;唐亚林教授在地方政府与地方治理、区域发展与公共政策、非政府组织与公共治理、中国政府与政治等领域研究突出。这些学者的研究方向都代表了复旦大学行政管理学科的研究特色。此外,一批年轻教授和科研人员也为复旦行政管理学科的发展默默奉献,尤其是复旦大学公共预算与绩效评价中心主任苟燕楠副教授的研究值得关注,因为公共预算和绩效研究已经成为政府活动的重要评价途径。

推荐指数:

浙江大学政府管理系设有行政管理专业,隶属公共管理学院。依托公共管理学院强大的公共管理、政治学、社会学一级学科群,浙江大学的行政管理学科获得了博士学位授予权资格。作为以理工科见长的综合高校,浙江大学政府管理系教师学科结构合理,包括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哲学等,为行政管理学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该系最有特色的研究方向是地方政府制度创新、土地制度的相关研究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与公共政策,其中关于民营经济的政策研究最具优势。凭借浙江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政府管理系在政策研究领域也十分活跃。

推荐指数:

厦门大学行政管理专业隶属公共事务学院的公共管理系,行政管理是福建省重点学科。公共管理系的主要特色方向为政策分析和地方治理,主要有政策科学界最为著名的学者陈振明教授坐镇,同时在公共管理、政治学理论方面也有突出建树。卓越教授在政府绩效管理和政府比较与发展领域成果显著,姜秀平教授在公共政策和公共政策伦理领域奉献良多。在地方治理和政府改革方面,年青一代学者的研究活动也较为活跃。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因为公共政策研究要求高质量的研究方法,厦门大学十分重视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研究。在学科基础方面,学校对政治学和经济学有特别要求,一般需要考生对政治学和经济学有较好的了解,这恰恰显示了该系公共政策研究方面的特点。

推荐指数:

华中科技大学行政管理系隶属公共管理学院,以造就21世纪的领导者为宗旨,被誉为“领导者的摇篮,政府的思想库”。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自主设置全国首个电子政务专业博士点和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专业博士点,在国内率先培养这两个专业的博士生;2009年成功组建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非传统安全研究中心”;2010年3月,“湖北省反腐倡廉理论研究基地”和“湖北省纪检监察干部教育培训基地”落户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为行政管理系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了机会。从这些学科建设中可以看出,华中科技大学行政管理学科的实力远非我们对工科院校的一般印象。行政管理系的研究特色主要是公共安全管理和科技政策、反腐研究、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公共项目管理、电子政务等。

在考核方面,该校注重对考生管理学综合的考查,主要是对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相关知识的考核。

基础心理学的研究方向篇10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研究型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2-0052-04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研究型教学的基本理路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研究型教学活动要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

研究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教学活动,研究的选题范围没有特别限定,但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下文简称“基础”课)研究型教学活动不能支离教材,因为教材是教与学的依据;同时又不能局限于大学生对教材知识的了解与掌握,所以,又要高于教材。在研究型教学实践中,要科学地拓展教材内容,把教材的核心内容与基本原理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相结合,科学地提炼教材内容,挖掘切合大学生思想实际,切合社会的热点和焦点的教学内容,搭建一个使大学生丰富与发展自我的平台。[1]

2.研究活动的基本原则

为了确保研究活动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前瞻性,应遵循如下原则:

首先,研究内容应该是本学科的核心知识,如“基础”课最基本的概念、原理及最基本方法。对于提高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取向。[2]

其次,研究内容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水平,确保实现研究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与达成。

再次,研究内容要以现实为基础,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研究价值,才能凸显选题的研究价值。

3.“基础”课研究型教学的主要内容和选题方向

近年来,笔者与同事共同进行“基础”课研究型教学内容的改革尝试,把授课班级的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十人左右);[3]把“基础”课教学内容划分为六个模块,精选为理论型课题和调研型课题。[4]

这六个模块分别是:认识与适应大学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观教育和法制观教育。[5]理论型课题主要有:大学是人生发展的新阶段、学习素质与学习适应、校园生活与个体适应、道德品质与人生修养、社会生活与公德意识、正确对待爱情人际关系与个体成长、心理健康与心理调试、人生理想与人生信念和大学生的成才之路。[6]调研型课题主要有:结合理论与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可以走访学校附近的光荣院、干休所、白龙社区、工业园区进行调研,或者针对理论性比较强的、社会热点和时代主题精选出具有典型性的调研型课题。[7]

二、“基础”课研究型教学的实施路径与要求

1.专题研究

专题研究就是教师在深入研究教材和充分了解大学生的基础上指明研究方向,确定所要研究的专题,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人生观教育”等内容模块可以运用“专题教学”[8]进行专题研究。主题要定位在基础性问题和重大是非问题上,且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因为对大学生而言,这些专题既符合他们认知结构,贴近其认识、潜力的最近发展区,贴近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很能激发他们研究问题的浓厚兴趣。通过实践,大学生认识和解决问题能力有了显著的提升,特别是学会运用理论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

2.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关键在于典型案例的选编,并且案例必须真实典型,贴近学生生活,又要具有时代性。一个好的案例必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所提供的真实的问题、矛盾和困境,存在着从各个侧面进行研究、分析和解释的可能性。因此,通过个案分析进行实证研究,虽然不一定能够完全证实和证明什么,但是却可以有所发现。[9]如:在“法制观教育”内容模块中可以运用“道德叙事”[10]开展案例研究。它要求教师叙事素材要有针对性、时代性和生活化,叙事方式要多样化,叙事主体要多元化,叙事语言要精练和生动,叙事后要进行价值引导等。

3.问题研究

“在坚持教材基本逻辑和内容的基础上,从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问题视角设计专题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正确把握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关系、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有效途径”。[11]由老师或同学提出问题供他们研究的环节上,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问题,激发他们的提问或研究热情。如:在“认识与适应大学生活”内容模块中可以运用“对话精神”[12]于问题研究。“对话”的基础是师生之间以语言为媒介的对话关系,可以是《论语》、《孟子》中的生问师答,也可以是苏格拉底穷极真理式的打破沙锅问到底,甚至是面红耳赤针锋相对的辩论等。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是对话精神融入“基础”课程问题研究的基本前提,而选择合适的话题,是对话精神融入“基础”课程问题研究的关键所在。

4.时政研究

大学第一个学期开设的“基础”课程,教材中的一些基本理论、观点,大学生在中学阶段都已接触到,现在重复接触必然造成他们对课程的反感与厌恶;而“基础”课教材一些内容又具有抽象性,对于多数而言,由于自身知识的局限性使他们对国内外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无法准确解读,所以增加贴近实际与生活的时政研究,让他们运用学科理论对变化着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出令人信服的解答,使他们感受到理论的生机与活力,提高德育实效性,实现“形势与政策”课程与“基础”课程有效教学耦合。

5.自主研究

这是在课堂上大学生个体独立或合作进行的自主研究学习,就自主选择的主题深入地研究,查阅相关资料,寻求解决问题的线索,逐步形成自己的观点,然后理清思路,列出书面提纲;真正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如:在“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观教育”内容模块中可以运用“情感激励”[13]诱导自主研究。其功能表现在可以增强课堂感染力、提高学生理解力、激发学生创造力。

6.协作研究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协作研究。活动过程要激励学生自由发言,自由争辩,使他们在辩论中拓展思路,拓宽视野,并使其在特定的环境学会完善自己的观点,并增强自信心。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内容模块中可以运用“商谈伦理”[14]搭建协作研究。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旨在通过交往合理性来解决人类社会的各种冲突,他坚信人因为可以具备交往理性而彼此在必要问题上通过商谈而达成基本的普遍性共识。教师要参与协作研究,当好顾问和参谋,对研究的进度、广度、深度要给予适时、适度、适当的引导。

7.交流研究

研究成果由学习小组到班级(跨专业合班授课)的交流,一般由各组代表宣讲自己和小组的观点,其他同学认真思考,可以提出赞同或反对的见解。研究成果交流的过程,就是交流研究的过程,学生的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易于走极端,会出现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出现言论过激的现象。如:在涉及择偶标准、失恋、求职应聘、劳动合同签订、法庭审判、交通违章等内容可以运用“情境模拟”[15]的创设来展开交流研究。需要教师适时控制场面,播放轻缓的背景音乐,创设宽松情境,营造平和氛围,让发言者各抒己见,使接受者学会倾听与欣赏,生成价值创新与人格健全,让人文精神熠熠生辉于“基础”课堂内外。

8.评价研究

研究成果的评价有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学生评价过程即研究结论交流研究过程,教师对研究成果展示的评价,是研究型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要用精炼的语言,对学生的研究成果作积极性、发展性、总结性、指导性的评价。作为教师,可以采用“考试实效”[16]来完成对学生科学合理的动态评价研究。如:以论文写作、道德小品的编导演、社会调查报告、道德事件的观察记录及论文答辩等替代以往书面考试。

三、“基础”课研究型教学的特点

1.实践性、开放性和社会性

在“基础”课的研究型教学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地解决实际问题,所以要求大学生亲历社会实践活动,聚焦现实生活,生成个体体验,并使之在实践锻炼中提升能力,其为“实践性”。研究型教学的内容由于大学生的兴趣、经验,研究视角、目标、切入点和过程的设计以及研究方法、手段不同,而具有差异性,并为学生的个性特长与才能的发挥提供广阔空间,形成一个系统的开放的探究过程,其为“开放性”。研究型教学的开放性和实践性要求大学生打破被动封闭的学习环境的藩障,面向社会,借助多元形式和途径来收集获取信息,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凸显其“社会性”。[17]

2.学习目标呈现多元化

“基础”课的研究型教学目标是多元的。[18]它不仅指向大学生对教材系统知识的了解与掌握,还指向其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情感体验、意识态度、意志品质的培育,以及综合运用多种知识探究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终极目标。

3.活动过程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

在整个研究活动中,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以合作学习为形式,充分发挥小组的群体力量,共同完成研究任务。小组学习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确立课题、收集资料、深入研究、论文报告、成果展示等。[19]每个阶段都由学习小组自己规划、自主进行,教师只是适度参与,重点在总体指导、组织、评价等环节上发挥作用。

4.体现师生的“双主”地位和作用,实现教与学共赢

一方面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既是组织者,又是指导者、引导者,更是参与者、评价者;另一方面以大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其自主性,他们是学习的主人;师生共同体悟“教学相长”的意蕴。

5.评价内容丰富,主体多元,方式多样

评价内容丰富而灵活,诸如研究者的态度评价、体验评价、方法技能评价和研究者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评价等等;评价主体多元,评价者可以是教师、学生、学校某一部门、学生社团、家长、企业、社区或相关部门,有的成果参加评奖(广西已经开展两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与实践性教学优秀成果评选)或在报刊杂志上公开发表,则意味着专业工作者或媒体也扮演了评价者的角色;评价方式多样,诸如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的评价、个人的评价,书面材料的评价、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定性评价、定量评价,还有档案评价、操作评价、答辩会评价等等方式。

四、“基础”课研究型教学的价值与效果分析

1.彰显“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理念是教学行动背后的指导思想。教学实践证明,“不同的教学观念会产生不同的教学体系,进而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20]2012年3月19日印发实施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第十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中指出:“改进教学方法,把教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增强教学实效。”这就要求教师要把“基础”课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为突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既要“深入地了解和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普遍关注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21],又要注重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2]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列举了众多的例子,但这对学生来说总是一个虚拟的世界。而研究型教学却让他们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感知社会,感知生活,获得比教材更多的快乐感、成就感,甚至会激活他们原有的知识储备,诱发他们探究的动机,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学习“基础”课的兴趣。

2.重拾久远弥新的德育方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探索要服从、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教学目的。”[23]基于此,重拾久远弥新的德育方式——道德叙事。道德叙事是一种久远弥新的道德教育方式,隐涵丰富的教育价值。运用道德叙事于研究型教学,通过采集发生在现实生活或学生身边的感人故事,引导他们体验他人的不幸或喜悦、坚强或善良,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思想共鸣与道德情感,促进他们良好道德品格的形成。道德叙事使“基础”课的德育摆脱了原有的灌输式和说教式的困境,使听者和陈述者都得到情感的渲染和自主意义的建构。故事的真实价值不在于规范和约束,而在于启迪、感动和震撼,从而洋溢着由感动产生力量的教学价值。

3.拓宽学生能力领域

“基础”课具有鲜明的实践性,要求知行统一,只有做到学习与践履统一,学习规范和遵守规范统一,才会使道德知识转化为内在道德素质。[24]“基础”课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大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基础”课开展研究型教学不仅使学生由“坐中学”转变为“做中学”提供了平台,坚持知行并举,深化理论认知,以知导行,提升实践意识,以行践知[25];还可以拓宽大学生发掘发现、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来得更重要;多渠道获取、辨别、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未来社会需要的是有思维能力、会学习、会创造且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完成研究任务的能力;培养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交际和表达能力;参与关注政治和经济生活的能力等等。[26]

4.增强集体责任感,培育合作精神

责任心的内在驱动力产生责任感,以集体责任感作为基础的更高境界便是使命感,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培育大学生的时代使命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在研究型教学中为大学生搭建合作探究、群策群力的良好平台,学习小组成员之间既分工又协作,开展师生间平等的商谈与对话,以合作的方式获得团体的成功,师生学会交流与分享研究的信息、创作及成果,使大学生学会相互尊重与关怀,生成愿于乐于善于协作的团队精神。

5.树立理想信念,培养科学精神和崇高道德观

理想是信念的基础,信念是理想的升华,一个人有理想,难能可贵,有理想信念却不可多得;几年来,笔者团结同事,在“基础”课大胆尝试研究型教学,一路走来,有苦有乐,有汗水,也有欢喜,也有收获,几多辛勤的汗水在大学生树立坚定理想信念而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中抛洒,化为缕缕欢欣。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引导大学生始终以认真踏实、坚定执著、实事求是的态度去争取成功,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成果,客观评价他人与自己,有效地培养他们的进取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和高尚的道德观。

6.学会学习,构筑富有活力的知识结构

“基础”课研究型教学使大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学后做”、“做后学”的一系列学习过程中,逐步学会学习,适应大学学习特点与要求,为今后学业以及将来走上社会做铺垫。“基础”课研究型教学的目标就是使大学生学会学习,让他们成为终身可持续发展的人,21世纪是学习型的社会,唯有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能适应社会并创造美好未来;也唯有在研究型教学中,学子们才会综合运用知识,提升知识价值,整合知识与技能,构筑一个富有活力与发展后劲的知识结构而受用终身。

7.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形式,使之与其他实践活动形式有机整合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而以往的“读、听、讲、说、看、走、写”的实践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展要求。“基础”课研究型教学在“大实践育人观”的指导下,将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从系统科学视角出发,促使“基础”课的实践教学与其他实践活动的有效整合,努力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育人”。[27]

参考文献

[1]黄勇樽,李晓兰.研究型教学引论[J].大众科技,2010(1):158.

[2]汪霞.大学研究型教学中的“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7(11B):43.

[3]张文周.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J].上海教育科研,2000(1):12.

[4][5][6][7]黄勇樽.进行研究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J].高教论坛,2011,(3):74-76.

[8][11]臧宏,王立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问题式专题教学的思考[J].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2011(4):82.

[9]王权海.案例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运用[J].教育探索,2011(9):61.

[10]曾秀兰.道德叙事的教育价值及教学运用——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教育导刊,2011(5):58.

[12]冯春芳.对话精神: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新视点[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40.

[13]黄艺羡.情感激励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运用[J].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2011(2):88.

[14]晁乐红.商谈伦理对德育课的启示——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为例[J].伦理学研究,2011(5):108.

[15]周英会.情境模拟教学法的特点及应用研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7):174.

[16]李征,金林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考试实效性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6):37.

[17][18]黄勇樽.研究型教学——开启师范教育新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1(10):124,125.

[19]徐蓓,罗秋明.论大学研究型教学[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238.

[20]边和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的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1(6):67.

[21][22]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59,216.

[23]康树元.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3):74.

[24][25]马瑞萍.以公民意识教育为底蕴的课堂实践教学模式构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