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中医药文化思政教育十篇中医药文化思政教育十篇

中医药文化思政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28:33

中医药文化思政教育篇1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传承

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多属于非专业特色的工作方式,与具有专业特色的工作方式相比,这种工作方式有一定的缺陷,主要是忽视了因材施教和以人为本的原则,没有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作用,致使教育战略战术结构失衡。高等中医药院校是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基地,而中医药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和深刻的德育内容应成为构建特色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宝贵资源。

一、中医药文化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中医药文化所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道德教育方面。有关文献研究显示,中国历史上具有医德风范的代表性人物共557人,其中36位医家的医德言论在医德文化方面具有较大影响,主要有:扁鹊的“六不治”,《黄帝内经》的“疏五过”“征四失”,郭玉的“四难”,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中的“十三不得”等。另外,中医药学术思想或典故中也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德育思想。例如:《素问遗篇·刺法论》中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明训,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起决定性作用。

二、高等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1.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缺乏针对性。综观当前高等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手段和教育措施显得共性有余、个性不足,缺乏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专业教育,服从于素质教育。而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与一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别无二致,照搬一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把脱离中医药学和中医药文化实际的德育知识强制“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中医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专门性。重视中医药专业教育、轻视中医药文化教育是当前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一个很突出的现象。高等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两课”为主进行空洞地说教,缺乏专门针对中医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其中,在中医药文化教育方面尤为匮乏。另外,在环境育人方面,高等中医药院校校园环境特色不够鲜明,与一般高校的校园环境也无二致。而学习中医药学需要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环境熏陶,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中国传统哲学体系和自然辩证法,熟悉矛盾的对立和转化,从而较容易接受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进而用阴阳学说来阐释人的组织结构、概括人的生理功能、说明人的病理变化以及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3.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缺乏专业性。高等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多数毕业于综合性大学或师范大学,具有较丰富的人文专业知识,但缺乏必要的中医药学和中医药文化知识,这就导致他们在课堂上或实际工作中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医学实际,很难更好地指导中医药学生进行专业方面的学习。

三、传承中医药文化,构建高等中医药院校特色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1.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把中医药文化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高等中医药院校要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紧密结合中医药专业特色和院校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把中医药文化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按照时代的要求,要不断发展中医药文化,从而培养适才对路的合格医疗卫生人才。高等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中医药文化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模式不会一成不变,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人才竞争的加剧以及人们健康理念的转变,人体健康除上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促使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客观上对中医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要求。因此,高等中医药院校加强中医药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正是为了帮助大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和现代医学的新发展。

2.开展以中医药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相关培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中医药院校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决定了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掌握丰富的人文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还要掌握一定的中医药基础知识和中医药文化知识,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思想和专业学习。因此,学校要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中适当增加中医药文化方面的培训,使他们既具备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又具备专业的中医药文化知识。当然,也要对入职多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进行经常性的培训,使其掌握最新的中医药文化的基础知识,从而不断更新理论知识,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

3.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德育课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在方法上,中医药文化不仅要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方式,而且要以德育课程为依托,将中医药文化精髓与德育课程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以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修订版)为例,教师在讲授“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时,可将中医药文化中的名人典故融入课程教学,帮助学生成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务工作者。

4.增设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课程,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目前,中医药文化氛围不够浓厚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中医药文化接触较少。因此,中医药院校必须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课程的教学,将其和医学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要优化中医院校的课程设置,逐步提高传统文化教育地位,缩减部分西医课程,增设古代哲学、自然辩证法、古典文学等课程,使专业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互渗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把握中医学发展脉搏、精通中医学知识和技能、具有高尚思想道德情操的高级专门人才。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高校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地方,应当具有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中医药院校作为培养中医药专门人才的地方,更应营造浓厚的中医药学术氛围和中医药文化氛围。因为中医药学作为一门经验医学,更需要在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中慢慢体味。因此,高等中医药院校要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第一,在环境建设中进一步突出中医药文化氛围。在总体规划、校园景观、建筑风格上,要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把中医药文化渗透于校园环境的规划和建设之中,为师生营造良好的中医文化氛围。在对外窗口上,要开辟中医药文化网上阵地,建设面向公众开放的中医药文化门户网站,开设中医文化长廊、名医名师、文化论坛等栏目。在营造文化氛围上,要对中医药文化的热点问题进行研讨,面向公众普及中医药文化,提供文化服务,开展深层次的中医药文化交流。在传播媒介上,要发挥校园杂志、报纸、板报、橱窗等文化阵地的作用,深化中医药文化内涵。

第二,在课外活动中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以百家讲坛、名医名师大讲堂等为载体,开展中医药文化学术活动,引导师生理解中医药文化的精髓,掌握中医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以及名家风范等,让师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感受中医药文化的魅力。以河南的中医药院校为例,可以挖掘河南地方特色,以“弘扬仲景文化,展示青春风采”为主题,举办仲景文化节,在学校营造浓郁的、富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育人氛围。支持学生创建富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社团,确立“由文化来理解医学,以医学来阐释文化”的社团活动模式,让广大学子在中医文化的氛围中领略中医的魅力。深入开展中医药服务群众活动,进一步扩大中医药文化的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1]熊亮,易生富.论专业特色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1).

中医药文化思政教育篇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的内涵要体现出科学的适用性和严谨性,通过一定方法(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评价,评价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结果,对教育效果进行评定和价值判断。明确的指标能使评价内容进一步具体化,但现在没有明确的指标即表明不同的高校应根据各自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设立科学的、合适的评价标准。虽然测评体有其不足之处,但其科学性和重要性仍然毋庸置疑,为此我做出对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重要性的研究。

2.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的重要性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体系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把握和实现。增强工作的导向性和目的性;有利于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准确评判,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提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逐步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良性机制。l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能够全面和真实地反映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和实际效果,为组织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有效控制提供了客观依据,对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建设、促进学科的科学化进程有着重要的意义。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以定性和定量的形式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指引和参照,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l4。此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构建满足革除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模式弊端的需要;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视性评价新机制的需要。不同学者对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的重要性都有不同的观点和见解,就上述,可得出以下一些大体的共识: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具有可视性.通过定量和定性的评价。能全面、科学地评价和反映教育过程和效果。第二,通过评价体系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效果,为教育工作者改善教育方法、教育目标等作出明确的指导,有利于教育者强化教育质量,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第三,对于受教育者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有利于自我检验学习的成果,有利于学生自我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具有可视性。通过定量和定性的评价,能全面、科学地评价和反映教育过程和效果。要实现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的作用和意义,必须确定科学的测评指标。缺乏科学和体现中医药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测评指标,该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即失去其合理性和科学性。另外,有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切切实实地将测评的每个步骤落实和具体化。我认为,文献中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论述的内容并不少,但切实就某一个一级和二级指标细化和切实建立具体化的测评体系却没有。因此,既然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有其必要性。那么日后学者应该更进一步,逐层深入,一步~步地将每一个指标细化,使评价内容更加具体化,更加易于操作和应用。

3.中医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特点

3.1满足培养大学生成才的需求

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由于大学生还处于青年期,其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并且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处于逐步完善的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建立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与中医专业学生学生特点相结合能满足培养优秀大学生的需求,它的存在对中医院校学生素质、医学心理、医学法学的教育至关重要。

3.2满足卫生医疗事业教育的需要

医疗行业所面对的是人的生存质量、生命和健康。对于生命,一线医疗工作者更应抱有谨慎、敬业,无私奉献的工作态度和精神。因此,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指导着中医院校学生未来的发展,对于培养中医院校学生对卫生医疗事业的奉献显得尤为重要,也是当前社会解决医患关系思想洗礼的有效途径。

3.3满足中医医德教育要求的需要

中医自古视德为首,重视“医乃仁术”的人文主义教育,强调和坚持医学教育与医德修养并重。{61现在的中医学生缺乏的不仅是医学专业知识和医疗技术,更是人文关怀精神和医疗学人道主义精神。缺乏正确的思想政治指导,容易使学生产生偏差,变得功利。现今社会出现的“毒蛋白”行为,往往是因为医生缺乏医德,其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落实,而使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扭曲。通过人文思想政治教育,改变课堂讲授、理论灌输和实践机会.使学生的角色定位不仅仅是一个医生的体验,而从更多方面了解患者的感受和需求。实现换位思考,从情感上接受患者,培养实用的医学人文技能,真正提高人文素质,从而在医疗体制产生变化和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今天.形成与患者、家属良好沟通和正确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对培养优秀的中医药人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能满足高校培养人才的要求,还能满足培养学生具备医德的需要,为培养优秀医务人员奠定基础。但是从上述思想政治教育测评重要性论述中可以看出只有教育,而没有一套适合中医院校有效科学的思想教育测评体系。因此,建立一套符合中医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测评测评体系成为学者研究的重要思路。对此,我结合中医院校教育模式和思想政治教育测评的内涵提出一些研究应注重的问题。

4.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研究思路

4.1思想政治教育应结合中医院校的学生特点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指导人才培养,使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完善,并且具有正确对待生命科学的态度。积极地进行科学研究,对生命的探索,了解疾病。此外.中医“医德”教育应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使医德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医院校培育的人才。

4.2思想.c-go治教育测评指标应体现中医药特色

中医院校的办学以传授中医药知识、培养高等中医药人才为目的,中医药是其主要特色,其办学方向和结构决定了中医院校课程体系仍然是以中医药为主。故此,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指标应体现中医药院校的特色。例如:表彰学生仁心、义诊、感恩教育等与中医德行有关的行为。

中医药文化思政教育篇3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研究

近年来,大学里的犯罪事件屡屡发生,已经引起家长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中医药院校在校学生作为日后医学的后备人才,加强其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刻不容缓。传统的书本式教育已逐渐被学生所厌烦,甚至引起学生厌学的不良现象。本文探讨了中医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其日后走上医学道路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选取在我校就读的医学院学生200人作为研究对象。

2.教育方法。通过网络教育、专题讨论式讲座、实践教学等三种途径对入选对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具体培训方法如下:(1)网络教育。利用网络教学的手段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进行强化,并利用网络手段使学生学习传统医德和现代中医技术和理论,把相关内容做成教学课件,课件尽可能要求直观、生动、诙谐,在多媒体教室由我校教师及中医院专家对学生进行授课。(2)专题讨论式讲座。针对近年来的中医热点话题,分班展开医德讨论,并与传统的中医文化进行对比,以辩论会的形式使学生自由发言。(3)实践教学。由学校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到中医院了解、体会现代医患关系,学习中医技术。由医院资深中医学专家讲述要领,并由学生动手实践中医技能,深化学生的理论修养。

二、研究结果

经过三种方法的教育培训,培训结束后对200名学生中的50名学生进行随机提问、考核,获得了如下结果:第一,学生的各项理论水平明显提高,对职业道德有了更深的认识,并熟悉了网络、多媒体等多种现代教育方式。第二,通过专题讨论式讲座,学生对于许多中医热点话题有了新的认识,对中医传统理论特别是医德在现代社会有了全新的理解。第三,通过去中医院参加实际培训,学生的实践水平明显提高,初步掌握了各种中医学方面的技能。

三、讨论

通过对200名在校中医药专业大学生进行系统培训,结果显示,学生的各方面水平明显提高。现在中医药院校大多数还是采用传统的书本教育,学生只是停留在表面,对于近年来中医药方面出现的新技术、对中医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新体现不甚了解,所以本次研究引入网络教育,由我校教师和在医院工作的专家共同创作课件。网络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生动,信息准确且及时,利用文字、图像、动漫等视觉方式和幽默诙谐的讲解,使学生了解现代中医学的现状,了解现代医生职业道德的具体内涵,并使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生动地理解授课内容,并让学生在课后写学习体会,以加深对此次网络教育培训的理解。

网络教育结束后,我们对学生分班进行专题讨论式讲座,对于网络教学课件内容以及最近中医热点进行讨论,并让学生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对比讨论,辩论一度非常激烈,大大激发了学生对于中医学方面知识探索的欲望。在辩论过程中,许多学生对职业道德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实践证明,通过讨论方式的讲座,可活跃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使师生之间关系更加融洽。这种方式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对于知识的渴望使学生更加有积极性。辩论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加强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

最后,我们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中医院参观学习,并动手掌握各种中医技能,使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由于这些学生最终将走上医学岗位,实践能力尤为重要,故应从实践出发,使学生对日后的工作和生活有个初步的了解,使其投身自我分析、自我观察,回到学校后有的放矢地学习理论知识,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针对性、高效性,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为日后从事中医工作做了很好的铺垫和准备。

综上所述,开展网络教育、专题讨论式讲座、实践教学有助于提高中医药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业务水平,值得高校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覃晓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创新的探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25(04):30-31.

[2]陈志军.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初探:北京中医药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建设的基本思路[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04):11-12.

[3]刘登科,叶利军.参与式教学法在中医院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J].中医药导报,2008,14(12):101-102.

中医药文化思政教育篇4

1必须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分析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的现状

1.1发展成就不容忽视

建国以来,高等中医药教育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历史性成就。高等中医药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巨大变化,显示出了蓬勃生机。初步实现由传统教育方式向现代教育方式的转变,基本建立了多形式、多层次、多专业的中医药教育体系;初步建立并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的卫生保健和中医药事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高等中医药教育取得跨越式发展,中医药事业与产业焕发蓬勃生机。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业已形成领导重视教学、制度保障教学、管理服务教学的良好氛围和长效机制;学科专业建设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以中医、中药类专业为主体,临床医学专业为延伸,公共事业管理、医药经济类专业为补充的专业布局;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研究成果积极服务人类健康,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中医药在重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际交流领域不断扩展,高等中医药教育对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深受世界人民的欢迎;中医文化传承方向不断凝聚,中医文化正在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1.2发展问题不容回避

正如任何事物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蹴而就一样,高等中医药教育事业在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①社会对高等中医药教育的认识还不统一、投入还不足,校际之间、各科类之间发展还不平衡;②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的创新能力还不强,中医药教育水平总体上还不高,办学理念、教育观念亟待变革与创新;③定位不准、特色不明、趋同发展、盲目攀升的现象还存在;④高等中医药教育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偏低,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亟待提升;⑤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较弱,教育质量问题还不同程度的存在;⑥教师数量总量不足,学科带头人缺乏,特别是高水平的中医教育家还不多。以上问题和困难说明中医药教育的发展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还不完全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符合,与自身应有的地位和影响还不完全相称。

1.3发展环境不容错过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中西医并举,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战略方针。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改革中医药院校教育完善中医药师承和继续教育制度加快中医药基层人才和技术骨干的培养完善中医药人才考核评价制度。这为高等中医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增添了无穷动力。

社会对中医药的认可度逐步提高,国内中医药事业的竞相发展,中医药产业的综合效益逐渐凸显;中医药作为中国软实力越来越受到社会认可,群众对中医药简、便、廉、验越来越信赖;随着民众灾难意识的增强,中医防大疫的功能将更加凸显,从2003年的非典的防控到前不久的手口病的治疗和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都说明了这一点。国际上对中医药越来越接受,中医药市场逐步扩大。我们要看到时代的发展和变化,政府的重视和要求,社会的关注和企盼,百姓的需求和信赖,国外的热心和认同,自身的职能和责任;抓住机遇,振奋精神,奋发图强,勇于变革,勇于创新,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大力发展中医药教育,铺好振兴中医药的必由之路。

2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

2.1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中医药人才观

人才观是指关于人才的本质及其发展成长规律的基本观点。在进行人才培养、教育、使用、考核、引进等方面工作中,都受到一定的人才观的影响,社会的人才观影响中医药教育观。当前,社会上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层次提高,范围扩大,对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存在求全责备的现象,比如认为中医博士、硕士这样的高级人才,就应该手段高超、个个能开方看病、药到病除,岂不知中医药学是一个需要反复实践、反复临床的经验性很强的学科,人才成长有特殊的规律,需要特殊的环境,不可能在院校教育中解决终身精进术业的问题。还有,社会对中医药人才需求范围扩大,中医药毕业生不可能都是进医院、进药厂,也可能进社区、进农村,甚至进美容院、洗脚城,而且随着中医保健业的发展,中医药技术性人才进入服务产业的比例还会越来越高。

不进政府部门不高贵、不进医院不体面的观点必须改变。

传统人才观念已不再适应经济社会对中医药人才的需要,观念的更新必须及时推进。这种推进需要政府的宣传以及有识之士的传播,更需要中医药院校去营造氛围。作为高等中医药院校要增强引领力,特别是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要积极主动适应人才观的变革,在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中贯彻科学的人才观,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标准与管理模式,改革培养层次,增强人才的适应性。

2.2地方政府树立科学的中医药教育观

教育观具体地说就是人们对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及其属性和相互关系的认识,还有人们对教育与其他事物相互关系的看法,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对教育的作用、功能、目的等各方面的看法。党和国家对于教育是高度重视的,制定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对于中医药教育也进行了大力的扶持和支持,原国家教委和中医药管理局联合颁布《国家教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医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1997),强调要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加强对中医药教育的宏观调控。

但在现实中,地方政府对高等中医药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不尽相同。有的省市将振兴中医药作为强省战略的重要举措,把高等中医药院校作为重点高校加以建设,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这些中医药院校发展势头强劲,同时又极大促进了当地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发展。但是,有的省市对高等中医药教育重视程度却没有那么高,总体投入和外部环境的营造上都存在些许问题。

此外,中医药学生的培养对实验仪器与实验室、病种选择、医院条件、带教老师的素质等诸方面均有很高的要求,作为投资主体的地方政府不加大对中医药院校的投入是很难造就高水平中医药大学的。而且在地方整体医学教育中,结构还要合理,医药学各专业领域的人才培养要协调发展,专业设置不能重复。有限资源必须用以提高学术研究和临床医疗水平,否则教学质量无法面对众多优秀考生及其付出不菲费用的家长们的期望和精品教育的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胜任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

2.3高等中医药院校树立科学的中医药教育发展观

中医药教育发展观是在一定时期内,中医药教育发展的需求在思想观念层面的聚焦和反映,是一个地区、一个学校在中医药教育发展进程中对中医药教育发展及中医药教育怎样发展的总的看法。制定区域中医药教育发展规划首先必须有明确的中医药教育发展观,离开一定的发展观而去制定中医药教育发展规划是很难想象的。

首先,树立正确的中医药教育发展目的观。发展目的观主要回答为什么发展中医药教育。中医药教育发展观作为一种价值观,发展观受主体的需求和利益的影响。教育的目的应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充分和谐发展。如果把中医药院校和中医药教育的发展当作官员或校长的政绩工程,功利目的替代教育发展本然目的,那么,中医药教育发展的长时效性往往会屈从于利益的现时性要求,中医药教育发展的文化性往往臣服于利益的物质性,中医药教育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往往受制于利益的强制性,从而导致有利益增长没有中医药教育进步甚至具有强大破坏性的教育发展。

其次,树立正确的中医药教育发展阶段观。任何发展都是在一定阶段上的发展,中医药教育发展必须明确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阶段、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阶段、中医药国际化的阶段、中医药学理论的发展阶段以及中医药院校的实力发展阶段。中医药教育应顺序这些阶段化要求,发挥自身优势,结合院校的传承和现实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继承发扬和创新特色,保持显著性、独有性和差异性。当然,政府也要建立多元评价指标、多元激励机制,对医学院校实行分类指导、分层次管理。

再次,树立正确的中医药教育发展内容观。近些年,许多中医药院校热衷可见的、可量化的物质性教育发展内容,而对创新能力、个性、审美素养等隐性的、不可量化的精神性内容往往漠视甚至排斥。比如,把教师学历水平的提高当作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把教育对经济贡献率的提高当作教育功能的优化;热衷教育规模的扩大,教育质量被忽视;热衷于高层次人才培养,忽视了中医药实用性人才的培养。在教育的内容上中医药教育特殊的人文品格、精神性、长时效性必须给予充分重视。中医药教育既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与时俱进;又要坚持植根中华传统文化,办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3必须以与时俱进的状态找准发展的战略

3.1科学定位,保持协调发展

科学定位是学校发展的方向,科学定位的重要意义在于正确地选择自己的发展空间,明确发展目标,在市场竞争中争得主动权,争得广阔的发展空间。所谓科学定位关键有2点:①要切合实际,②要有前瞻性。从总体上看,中医的高等教育经过数十年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微观上看,各校发展并不平衡,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在目标定位上,不能一哄而上,盲目求大。从全局上说,全国中医药院校在布局上势必有主有次、有重有轻、有先有后,不可能都是研究型中医大学定位,不可能都是教学研究型,也不可能都是大而全、大而强。中医药院校要避免和减少同质化竞争,主动谋求错位发展和差异发展;要适应新型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趋势,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增设一批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专业;加强针对新农村建设的专业建设,如创办农村需要的中医学专业。

3.2理清思路,推动创新发展

办学实践是办学理念产生的源泉,理性思考是办学理念丰富和提升的必然过程。思路决定出路,中医药院校要善于总结办学过程中的经验得失,把握社会发展形势和政策理论,树立现代教育观,体现时代精神,思考形成怎样的办学理念。要以学校的优良传统为基础,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求发展;要借鉴兄弟学校的经验,开拓校长的思路,丰富校长的思想,提高执行力度,使校长的办学理念更充实、更深入。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发展中要强化一个中心:人才培养为中心;坚持二个并重:教学与科研并重,继承和创新并重;增强三个适应性: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发展的需要,适应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建成四个基地:建成中医药科技创新与产学研合作基地、国家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农村中医药实用型人才与技术培训基地、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基地;发挥五种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对外交流、文化传承;实施六大工程:教学质量、人才队伍、科技创新、学生就业、学科建设、内部管理体制。

3.3适度扩张,注重内涵发展

前一阶段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发展多表现为量的扩张,而下一阶段中医药教育将凭实力进取显示出质的飞跃,更高层次、更深层面的竞争也将展开,发展也更艰难、更富挑战性。但我们认为高等教育在经历了一段快速发展之后,并不意味着规模扩张的任务已经完成。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本来就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确有必要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实现较大幅度的扩展,但发展方针必须由以规模拓展为主向以内涵发展为主的转变,变单纯追求外在规模的做大为注重形成内在品质的做强,毕竟教育教学质量始终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下一阶段要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3.4彰显特色,着重优势发展

办学特色是一所高校在发展历程中形成地比较持久稳定地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地、独特优良地办学特征。办学特色可体现在许多方面,主要有:学科结构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特色,社会服务地域和领域特色,办学传统特色,校园文化特色。高等中医药教育作为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既传授医学科学知识,又传授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专业教育,既具有普通专业教育的共性,又具有自身的特点与规律。

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必须科学定位、强化特色、发挥优势,尽快突破当前统一、单一的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从市场的多元需要和自身的实际出发,真正找准自己的发展定位和生存空间,并努力探索与这种发展定位和生存空间相适应的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此外,还要特别重视自身的历史传统,凝练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孕育、成长、积淀、发展起来的办学特色,始终不忘鲜明的办学特色必然建在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学术氛围、深厚的历史传统之上。

中医药文化思政教育篇5

关键词:中医药大学;校园文化;文化育人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35-0010-02收稿日期:2016-09-26

作者简介:王亦秋(1987―),男,浙江杭州人,浙江中医药大学助教,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标记和灵魂,也是一个民族赖以延续和发展的根本。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中医药文化作为迄今为止世界上保留较完好的传统文化之一,不仅具有中医学的基本属性,而且具有不可忽略的人文属性。因此,不管从文化的角度,还是医学的角度,中医药文化就是指中医药体系所吸纳的各种社会文化形式及其所体现的社会文化特征,是中医药体系中所包含和体现的传统文化。大学是传承、创造先进文化的中心,大学生是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学校文化的自强,源于对学校文化的自信;学校文化的自信,基于对学校文化的自觉。

下面,笔者就文化育人和文化自信视角下中医药类高校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谈几点看法。

一、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及其核心价值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总结和凝练出一个社会大众都认可的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既是传播中医药文化知识,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的现实需要,又是推动中医药事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更是提振中医药工作者精气神的不竭源泉。2005年8月召开的全国第八届中医药文化研讨会,首次明确了“中医药文化”的定义:指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笔者认为,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内在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外在的行为规范、器物形象的总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曾在2009年下发的《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中指出:“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大家普遍认为,主要体现为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来解读其核心价值。

1.以“天下大同、平衡和谐”为根本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和谐的机体,而且还应当与自然界、与社会实现平衡。《黄帝内经》中诸如“少阳为枢,调和为顺”“五行生克制化有度”等这方面的论述有很多。对于当下而言,这不仅体现在中医学领域,而且从广义的文化角度而言,对于当今社会的文化建设亦极具启示意义。它对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独特的论述视角,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进一步提炼其内涵与价值,结合时代内容,予以现代语言表述,是当前中医药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将为构建校园文化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独特的认识视角。

2.以“仁、和、精、诚”为内核

“仁、和、精、诚”高度浓缩了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在中医药领域的集中体现。“仁”,体现了中医仁者爱人、生命至上的伦理思想;“和”,体现了中医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阴阳平和的健康观以及同道谦和的道德观;“精”,w现了中医的医道精微,要求精勤治学、精研医道,追求精湛的医术;“诚”,体现了中医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要求心怀至诚于内,言行诚谨。

3.以“由博返约,开放创新”为归宿

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历程漫漫,不仅是医学理论的发展,而且还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形成了兼容并包的文化体系。中医药文化表现出来的一以贯之的特征对当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同样极具价值。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应当故步自封,而应当是开放包容,否则就会被时代抛弃。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高校校园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伴随着两种不同价值文化的冲突和交融,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文化自卑、文化崇拜、文化自残的现象,一定要坚持主体地位,坚持“文化自信”,否则可能导致文化异化,这无疑是致命的结果。[1]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机理与外在抓手

在中华民族建设先进文化的伟大工程中,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大学校园文化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精神所在,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它将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人格、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产生深刻影响;同时又能促进学校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增强学校创造活力,实现校园安定有序运行。[2]总的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①校园文化是同社会文化大系统既紧密相连又相互独立的一个亚文化系统,是文化在高等学校的具体表现形式;②校园文化在大学校园中,由学校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工作、学习和生活实践过程中共同创造和形成的一切精神财富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制度形式、行为方式和物质形态。因此,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始终坚持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还存在以下深层次的问题:①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③校园文化建设局限于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④校园文化活动特色不明显,吸引力不强。

校园文化虽然以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存在于文化之林,但它同时深深地扎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尤其是中医药类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弘扬与光大对中医药文化起引领作用,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校园文化。要在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中植入中医药文化,总结成功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经验,贯彻新时期党的要求,我们应全面倡导和推进文化育人。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讲话中,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阐述。校园文化作为大学建设发展的基本形态,其核心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其标志是教师的素养、学生的素质和学校的校园风气。校园文化越深厚,越能打动人,越具有持久影响力,这样的学校才越具有开创和引领时代、社会风气之先的地位,其培养的学生也越具有推动社会进步的理想、责任和能力。[3]常言道,打造一所好的学校需要积累,很大程度上指的是建设校园文化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三、中医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作为新时代的中医药类型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笔者关心的校园文化建设,更多的是价值观意义上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十”报告号召: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在文化自信的视角下,现阶段,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实现文化育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坚守意识形态阵地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青年学生,这应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旋律。要深入研究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改革开放火热实践的紧密结合,要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师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省情,增进与党和人民的感情。同时,思想文化领域时时演绎着争夺和斗争,我们一定要始终注意强化政治意识、政权意识、阵地意识,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导权,加强课堂讲坛管理,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加强宗教管理,坚决抵御各类敌对势力向校园的渗透。

2.积极推进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环境育人对学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打造校园文化环境,有两大方向性原则需要把握好:一方面,要紧紧围绕育人展开。不能为环境而环境,片面追求大广场、大展馆、大雕塑,既费钱费时又不实用。校园文化环境应以师生为本,从有利于师生学习、生活的环境中出发,着眼于育人需要,尽可能多用途化,避免单一使用。另一方面,项目设计应力求多形式化,让师生参与其中。如各类环境装点可直接交给师生去做,让他们自己动手布置,用自己的双手美化环境,教育自己、鼓舞自己。各类学生社团也应成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生力军,充实内容,完善形式,提高品质,使社团活动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学生历练自己、培养自己的重要舞台。

3.培养符合时代潮流的工匠精神

这是医药类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殊追求。在当今网络化时代,作为医药类院校,既要大力弘扬创业创新精神,又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什么是工匠精神?简而言之就是持续专注地做一件事情。这里面包含着敬业、负责、执着、精益求精等多重内涵。医药类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医院培养技术人才,对医院而言,工匠精神既是治病救人的重要保证,又是自身信誉的重要保证。社会要求高校培养的学生,既要拥有一定的岗位技能,又要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而工匠精神就是职业素养的最好体现。在这个过程中,从本质上看是个文化问题,我们应从文化层面进行总体思考和设计。在培养目标上突出工匠精神导向,在教育教学理念上树立工匠精神指引,在课程安排上充实工匠精神内容,在组织管理上严格工匠精神要求,在教育宣传上营造工匠精神氛围。我们应以无处不在的工匠精神及文化追求,滋润和培养学生树立起牢固的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冯刚.关于进一步深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8).

中医药文化思政教育篇6

关键词: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医为仁术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表明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有着密切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归根结底还是“造人”的教育,其灵魂是人文关怀。实际上,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与“医为仁术”的行业特质密切相关。

1.关于“人文”

关于“人文”一词,《易经》有“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说。这里的“人文”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而“化成天下”指的是人文的功用。人文教育的目的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文学、史学、哲学、经济、法律和艺术等学科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外化为人的理想道德、文化修养、思维方式、心理品格和行为方式等,内化为“人文关怀”精神。现实生活中的人,不单是一种生理意义上的存在,也是一种超越生命的存在。人的存在丰富性也不单是一个被外力塑造的自然过程,更是一个能动性创造过程。人文关怀外在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人格、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是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宗旨在于“助人自助”,使人达到“充分的存在”。在此意义上,人文关怀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本,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追求

要考查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的关系,就要弄清思想政治教育的“魂”是什么?这不但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现象,而且要对原有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首先,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方面考量。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现象中,作为现实的人是不可或缺的。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主体与客体是在实践中统一的。人的主体性是人在实践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自觉性、创造性与能动性。人在实践中凭借劳动资料有目的、有意识、能动地改造客体,使之适合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主体在改造客体的过程中,又将对客体的认识转化为人自身改造客体的能力,优化了人自身。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学就是人文关怀之学。其次,从人的生成的角度方面考量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人的全面生成包含理性和非理性成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绝不能只是限定在理智的教育范畴中,它还包括那些只能以现实的生命活动表达出来的生长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帮助人,完善素质、提升人格、激发生命激情和创造力的职责。只有真正做到关怀生命、关注生活,提高人的生命、生活质量,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增强亲和力,富有感染力,提高实效性。最后,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方面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造人,其本质是人的哲学,它始终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等终极价值相联系,是使人自我实现、自我理解、自我确认的过程。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造物的教育是标准流水线式的生产,一般不会顾及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情感甚至人的合理需要,造物的教育最终导致教育的无所作为。而造人的教育恰好相反,让人的个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彰显人的潜能和思想。

十七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解读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格完整,体现了对“人文关怀”的追求。在现代高等教育中,人文关怀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尊重人的本性,确立人的本性具有存在论意义上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是用人的方式去关怀受教育者,特别是关怀受教育者的精神生活、精神生命的发展。

3.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3.1中医学科的人文本质要求。作为中华民族瑰宝的中医药学与人文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医的理论基础“阴阳五行说”与“天人合一”的整体治疗观念,中医的临床治病原则“辨证施治”,中医精神“医为仁术”,还有针灸中的“子午流注”、“灵龟八法”等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无不体现人文学科的内涵。《黄帝内经·素问》云:“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即习中医者须通晓天文、地理、医道,又有一定的文学功底,而这些大都属于人文学科范畴。回顾一下中医学的历史,我们会认识到中医学蕴藏的是一个世界观,一种哲学,一种文化,而这一切都是我们睿智的祖先究心天人之际,以整体方法认识自我的结果。为医者,力求达到“大医精诚”,其中“精”缘由关乎人的性命,“诚”要求医者有“悯世情怀”。从中医药学科的“人文属性”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看,医药院校更要求服务于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心放在人文关怀。

中医药文化思政教育篇7

论文摘要: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是一个系统、动态的发展过程。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需要政府行为及政策支特;需要实现教育思怒观念的转变,需要实现办学定位的现代转换;需要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要走适度规模效益之路;要走结构效益之路;要实现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多元、跨学科发展;要处理好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师承教育的关来;要以办学条件现代化为物质基础和前提;要确立奴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管理策略和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益;要加强师资队伍内涵建设,树立教师新形象.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邓小平以伟大战略家的眼光,从全局出发,关注我国教育事业,对我国教育事业提出的根本战略方针和发展方向.在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的21世纪,深入学习研究、贯彻落实“三个面向”,深入研究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问题,对于发展高等中医药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具有现实意义.

“中医药学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也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而且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推进中医药的现代化"()。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高等中医药教育,作为继承和创新中医药事业的主导力量,在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中,理应承担起其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因此,在教育现代化和中医药现代化的浪潮中,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成了不可回避的时代课题.

而如何推进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也许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结合多年的高校管理经验,笔者以为,要推进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上至政府、中至中医药院校管理者、下至教师,都有一系列的工作要做.

1离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需要政府行为及政策支持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政策牵引”特征,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依靠政府行政部门的评估或管理手段,必须通过立法、行政等手段确立高等教育的办学条件,制定相关的发展政策,从制度上保证高等教育的健康运行。高等中医药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鲜明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传统医学人才的优势,不仅可以为民族健康和民族繁衍及提高民族素质做出贡献,而且可以对世界文明进步和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其培养现代中药人才的优势,不仅可以为持续发展我国中药产业,增强国际竞争力,提供人才资源的支持,而且可以在加速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以人才对科技的支待作用,不断扩大中医药在世界范围的影响,促进中医药国际市场的拓展。所有这些目标的实现,都需要作为我国中医药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中医药教育逐步走上现代化道路。而经费投入和宽松严谨的政策环境是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的两个基本支撑条件。不仅政府要增加教育投入,鼓励高校贷款用于教学基本建设,而且高等教育总经费的分配应本着“教学第一需要”的精神,优先投资于学科与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技术手段建设和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等方面。中医药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国家应该为高等中医药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相应的特殊政策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讲,政策性软环境的建立,有时比经费的支持更为重要。四十多年来,高等中医药教育从体系的诞生到改革发展都始终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指导,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在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中医药教育方面已经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争取政府直接投资增长的同时,高等中医药教育自身要用足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获得间接的政府资助。

2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要实现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

高等教育观念变革包括教育目的观、本质观、质量观、人才观、发展观等方面的转变。

教育目的观的现代取向高等中医药教育要由单纯重视专业知识传授向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方面发展;要由只重视课堂教学向重视科研、临床能力的培养转变;要由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向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转换;拓宽专业口径,向复合型人才培养迈进。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造就合格的中医药人才,既需要坚实的中医药理论基础,又要熟练掌握临床才能和具有学术、科研敏感性,还应有现代医学知识。同时,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必定要满足社会医疗和人们健康保健的需要。因此,作为中医药教育主体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一定要在满足社会服务的基础上,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2.1教育本质观的现代转换

适应社会需要,为社会发展服务是现代高等教育的本质取向和根本价值所在。作为高等中医药教育而言,它的现代本质取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和社会发展的各级各类医药卫生人才。②进行中医中药的研究开发工作。③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

2.2教育质量观的现代转化

对于高等中医药教育而言,其产品主要包括各类各级中医药人才、中医药科技成果及相关社会服务,其中,其培养的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是高等中医药教育质量最集中的体现。因此,高等中医药院校是否按照我国的教育方针培养人和培养的人是否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评判其质量的最核心标准,而对于具体的中医药院校来说,其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评判其教育质量的标准更应体现在其培养人才的特色上。因此,中医药院校只有构筑自己的办学理念,形成自己的创业文化,才能真正办出自己的特色,并且最终达到保证教育质量使“用户满意”的目的,从而真正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2.3人才观的现代转向

在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下,人们从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正确地认识健康和疾病,以整体化、社会化的观点去研究人体的健康和疾病,改变生物医学模式下“病”与“人”的分离,这样才能在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系统全面地培养医学人才。因此,在推进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进程中,适应医学模式由纯生物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人才观要实现现代转向,以新的医学模式为指导,坚持整体性、动态性和社会性的原则,确立现代人体观、健康观、疾病观和治疗观。

2.4与时俱进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纵观高等教育发展研究史,高等教育发展观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传统发展观、整体性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三种发展观内涵不断扩大,包容性逐步递进,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观正处在从追求数量的发展向整体性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转变过程中。因此,对高等中医药教育来说,一定要树立“一方面,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3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要实现办学定位的现代转换

高等中医药教育由纯单科性院校向以中医药教育为主包括多专业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高等院校发展是适应国际高等教育大趋势和高等中医药院校自身规模效益的需要。在办学定位上,建设以本科教育为基础,以研究生教育为提高,以留学生教育为窗口,以成人教育为继续,以中医药教育为主体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中医药院校应成为新时期高等中医药院校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方向。办学定位一定要在坚持需求原则、可能性原则、特色原则等原则的基础上,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实现办学定位的现代转换。

4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应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

近代中医教育受科学主义思潮和班级授课制的影响,更多地强调书本知识的教育、学习,相对缺少学生思维的发展,临床技能的提高,科研水平的培养,而且人才培养基本上按同一尺度和同一规格进行。随着国际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社会对中医人才的要求除了仍然重视专业知识和能力外,更突出强调的是人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高等中医药院校转变狭隘的人才教育观,树立全面质量观,拓宽专业口径,重视通才教育,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大胆积极地探索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中医药高级人才。

同时,随着人类社会迈入21世纪,疾病谱、生活方式、生态环境的改变、期望寿命的延长、人口老龄化、优生优育、科学的发展对疾病概念的新认识等,使医学模式将由注重人的躯体卫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身体因素和其他因素并重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一环境”医学模式,医疗服务模式也将从传统的纯治疗型向保健、预防、主动参与转变,由过去主要面向人的个体向人的群体和环境转变。医学模式的转变将对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产生深刻的影响,而所有这些又必须通过人才培养模式这一中介来实现。

对于具体的每一所中医药院校来说,学校的定位不同,其培养目标也必然不同。培养目标是一个具有多层结构的系统。按学校组织结构分,有学校培养目标、院系培养目标和学科专业培养目标;按学历层次分,有专科教育培养目标、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硕士教育培养目标和博士教育培养目标;按人才类型分,有研究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实用型人才等等。与之相适应,培养目标的多样化,必然导致高等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

同样,高等中医药教育办学类型的多样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人才质量标准多样化也决定了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目前,大多数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办学类型处于由专业性、应用型普通院校积极向专业性、教学研究型大学发展的层面,同时,又兼有高职高专教育。因此,从办学类型和人才质量标准来看,高等中医药院校处在一个多层次交叉渗透、多类型人才培养并存的阶段,加上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要求,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各中医药院校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比如,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主辅修和双学士学位制;实行本硕连读融通的长学年制模式或实行非医学专业本科毕业后五年制硕博连读制;“按类招生,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培养模式;阶段性终身教育模式;培养全科医生等等。

总之,正如社会对人才规格要求日新月异一样,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一个与时俱进、永无止境的过程。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检验,并且因时因地进行调整和完善,才是最终的出路。

5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要走适度规棋效益之路

高等中医药教育要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必须走以内涵式增长为主的道路,而内涵式增长的最主要体现是质量效益型增长。高等中医药教育要努力实现规模效益,就必须遵循规模经济理论,寻求适度发展规模。实现规模增长有两种方式,一是系、专业数目的增加,二是系、专业规模的扩大,后者是内涵式增长的真实体现。对于高等中医药院校而言,小而全更是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规模小、效益低下成为制约高等中医药院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办学规模的狭小,一方面造成目前大多数中医药院校校内教学结构(师资、经费、设施等结构)难以完善,另一方面极大地限制了中医药院校办学的规模效益。高等中医药教育无论从在籍学生总数还是在层次规模、专业规模方面,都有一个较大的发展空间。中医药院校可以通过增加学科门类来实现规模发展,提高规模效益。也可以通过提高生师比来提高物质资源利用率和人力资源(主要是师资)使用效率,实现规模效益的发展。

6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要走结构效益之路

规模只是影响效率的众多因素之一,在投入要素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组织结构的优化即结构效益比规模效益更能体现内涵式增长的内在要求,对于基本上依靠政策,以“短平快”方式发展起来的高等中医药教育来说,努力减小结构性浪费,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改善结构效益,从而实现高等中医药教育与社会、高等中医药院校内部的协调发展,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是其实现现代化发展的结构性保障。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矛盾依然是:高等教育机构所能提供的受教育机会不能满足公民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之间的矛盾,高等教育界“卖方市场”现象还比较突出。协调与解决这对矛盾的主要方法就是扩大供给。而扩大供给可以通过“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一方面,发展多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现有高等教育体制之外谋求新的生长点,即所谓外延式增长;另一方面,扩大现有高校招生规模,提高现有高校资源利用率,即所谓内涵式增长,其实就是高校内部组织结构的优化。

因此,在高等教育地方化,增强适应性和实用性的思想指导下,结合地方特色和形势,实现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灵活、特色发展和组织结构的优化与多样化,是高等中医药院校实现现代化发展的现实的结构性选择。对于中医药院校而言,在各层次全日制教育之外,开展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兴办“附属学院”和“民办二级学院”,异地设分校,这些都是实现院校结构效益的有效途径。

7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要实现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多元、跨学科发展

大胆吸收和借鉴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成果、新进展、新理论,充分考虑反映课程现代化水平的人文社会科学、心理学、伦理学、计算机、外语、社会医学等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既保留传统中医药合理精华部分,又体现现代医学和其他学科发展的时代性,实现高等中医药教育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综合化、多元化、边缘性、跨学科性,实现中西医学相互渗透,又兼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是实现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和途径,是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中医药人才的需要,也是中医药理论体系自身发展完善的内在要求.同时,对课程体系的理解和把握不能再仅仅局限于学科型课程,核心课程、活动课程、综合型课程等都各具特色和优势,所以,课程多元化还应考虑从实际出发,努力建立起最适于学习者需要的课程类型。

为了在新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高等中医药教育必须改变专业设置越分越细、专业口径越来越窄、课程设置越来越多,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和能力较差,适应性与竞争性不强的局面。面向新世纪,人才培养已日益强调综合素质,做人、求知、办事、健身、心理素质,尤其是协作精神的培养,都需要正确融合科学教育和人文社会科学教育。

整体来讲,中医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应坚持“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中医药人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拓展”。

8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要处理好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师承教育的关系

在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中国古代社会,传播中医药学术经验和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主要形式是师承教育。师承教育不仅培养了一批名医传人,而且在全行业弘扬了尊师重教、勤奋治学和乐业敬业的良好风气。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不再是医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更重要的是方法教育和创造性教育。教师的教学观念应由“继承”向“创新”转变;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向现代化转变。相对于师承教育的不足而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创造了时空.但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也不是万能的,教育的主体永远只能是人,尤其对中医药学文化而言,经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信息、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基础上,中医药教育还必须继承、保留和发扬师承教育方式。现代教育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也不能只简单地看作是新型教学手段的应用的问题、方法问题,而应该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并促进医学教育思想、内容、方法和手段的变革,加速实现医学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技术手段和教育成果的现代化。因此,要正确看待和处理现代教育技术和师承教育方式的关系,要在充分发挥教育主体作用的前提下,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师承教育的相得益彰。

9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必须以办学亲件现代化为物质墓础和前提

办学条件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是教育现代化的显性标志。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工程中,办学条件现代化又是突破口。因为,一是办学条件现代化目标明确,操作性强,为政府、学校和广大师生认可,容易组织实施;二是办学条件对教育教学改革起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三是能因地制宜,一步规划到位,分步组织实施;四是教育体系现代化要依据办学条件现代化建设来思考和部署。

对于高等中医药教育来说,由于其起步晚,底子薄,多年来办学条件的恶劣比其它科类院校更为明显,因此,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高等中医药院校更应高起点地规划自己,以跨越式发展的态势不断赶超,使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办学条件得到不断改善,从而推进高等中医药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10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管理策略和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益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是现代管理的新思想,许多企业实施人本管理,取得了显著绩效,人本管理逐渐成为企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高等中医药院校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组织,一个以培养人才为目标的特殊组织,其服务对象为活生生的人,因而更需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策略。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有其历史和时代必然性的。首先,社会向前发展,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信息技术层出不穷,人类的生活在不断变化中。而任何高新技术都是由人创造、由人所使用并为人服务的,这反过来又对人的知识、智慧、管理才能和创造力提出更新的要求。当代和未来的科技之争,实质上就是人才之争,知识和人才将大大升值,成为社会发展的关键。同时,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人的地位、价值也将不断提高。因此,社会发展要求以人为中心进行管理。高等中医药院校作为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组织,它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人的作用。其次,人力资源开发是现代人事管理的新概念。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发展离不开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但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力资源。学校的管理过程是为提高教育质量服务的,是为教育培养人服务的。而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是校长领导下的教师。因此,办好学校要靠教师集体的力量。也就是说,一所学校要办得成功,不仅要有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而且还需要他们发挥共同合作的精神,充分发挥潜力。而所有这一切,都需要管理者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管理策略中最重要的是发挥有效的激励机制的作用,整体来说,激励的形式主要有目标激励、参与激励、经济激励、领导行为激励和支持激励等。而实行党政管理一体化和教学、学生管理一体化,科研、总务后勤产业化,管理手段网络化,管理队伍专职化等管理体制,更是提高管理效益的有效组织保证。

11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要加强师资队伍内涵建设,树立教师新形象

教师是形成教育能力的重要因素。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师,是开展高等中医药教育活动的基本条件,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人员组成的主要部分。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交往等基本功能的实现都得依靠教师,一所院校的地位、影响,也主要通过教师的水平,特别是大师级学者的数量和水平来体现。因此说,师资是学校办学的主体,办好一所大学,必须加强师资管理,确立教师在办学中的主体地位.

中医药文化思政教育篇8

【关键词】医药;高职院校;药德;途径

1医药类高职院校开展药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药德,是药学道德的简称,即指药学从业人员在药学实践中正确处理药学人员与患者、服务对象关系,药学人员与社会的关系及药学人员同仁关系的根本原则和行为规范。

1.1加强和重视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功能的具体体现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一支重要的新生力量,承担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历史使命。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是我国新增劳动力的重要来源,其职业道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从业人员队伍的整体职业道德水平。《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指导,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

1.2医药行业的特殊性,对医药类高职院校开展药德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近年来,医药行业频发重大药害事件,从“齐二药“的假药到“欣弗”事件再到“问题毒胶囊”,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药物科研、药品科研、药品生产、药品使用等各个领域出现的药害事件对医药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对这些事件的出现,一方面警示政府监督部门的监督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暴露了部分从业人员社会责任淡漠、诚信意识缺失、业务素质低下等现象。区别与其他行业,医药行业是个特殊的行业,这种特殊性最主要体现在医药行业与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而医药类高职院校作为为社会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高技能药学类人才的重要场所,开展药德教育尤为迫切。

2当前医药类高职院校开展药德教育的现状

2.1专业教师与职业道德教育老师没有有机结合

由于高职院校大多是从中职学校升格而来,真正的建校时间并不长,因此,职业道德教育的师资配备和培养在短时间内还难以成为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大多安排普通思政课教师承担职业道德课程;另外,部分思政课教师观念落后,学科体系课程意识强烈,过于强调课程体系的完整性,缺乏与时具进的思想,对药物科研、药品生产、药品流通、药品使用等各领域中存在的药德问题缺乏足够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专业教师虽了解药德的重要性,但因教学大纲、课时安排等原因,并没有挖掘、开发职业道德的案例,缺少专业知识与职业道德教育的渗透融合。

2.2校外实习药德教育缺失

药德教育不仅仅包括药学道德规范培养,还应使学生熟悉其岗位职责,使其具备更明确工作责任心和道德意识,自觉养成良好的药学道德习惯。实习是学生走向社会和就业前的必经阶段,也是一个“预毕业”的过程。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剧,企业和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实习,但现阶段由于校外实习单位思想上不重视,实习指导老师责任心、素质良莠不齐,并没有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行为进行养成教育。

2.3医药类职业道德教育的教材缺乏针对性

目前,高职院校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教材是全国各类高职高专通用的《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该课程是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法律意识和政治素养的重要课程,但是该教材由于具有普适性,缺乏对不同行业的针对性。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没有本行业的背景或是在具体工作实践中相关联的案例,难免产生泛泛而谈或是空中楼阁,而学生没有感同深受,对药德的理解停留在最低的层次。

3医药类高职院校进行药德教育的途径探索

3.1以教室为主阵地的药德教育

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和道德认识是提高职业道德素质的基础,而教室是学生进行药德教育的主要阵地。一是加强专业教师与职业道德教师在教室教学中的相互渗透。首先帮助职业道德教师了解医药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充分认识医药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转变学科体系的课程观念;组织职业道德教师对诚信药德问题开展调研,学习了解诚信药德在医药行业的重要性,拓宽职业道德的教学内容,突出医药学校特色。其次,利用专业老师更了解本专业的特点、职能以及学生未来职业活动的基本内容和特殊的职业道德要求,适当调整课时,让专业课教师把专业的职业道德渗透到专业学习中。二是加强教材建设。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变化,没有根据形势编写适合当代大学生特色的,又是本行业特色的职业道德教育教材。各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尝试编写适合医药类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教材。该教材应根据医药类高职院校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在现代课程论和学习指导下,融医药法律法规、药品安全、文化修养等于一体,形成针对性强、特色突出的职业道德教育教材。

3.2以寝室文化为媒介的药德教育

寝室是大学生活的最基本场所,是大学生群体的一种组织形式。寝室文化是以寝室成员为主体,寝室为载体的,以寝室成员活动为内容,成员共同学习,共同生活相互影响而形成的环境和氛围。寝室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攻克点,它直接反应了校园文化在素质教育的建设力度与深度。而寝室文化并没有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具有隐蔽性,是属于隐形课程。因此,以寝室文化为媒介的药德教育要符合其特性。首先,利用寝室文化具有独特性、倾向性,可以在重点树立几个“诚信药德”标兵寝室,形成以医药文化为主的寝室氛围。其次,利用寝室文化具有潜在性,可以在各寝室楼的接待区、楼道处等公共场所张贴药德名人名言,悬挂医药名人画像,布置药德文化,突显医药类院校的文化特色,让学生感受在医药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更用精神文化氛围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3以社会实践为通道的药德教育

不参加社会实践,就不可能培养出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人格。“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目标要求把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而社会实践既是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职业道德认识的深化和良好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只有在职业道德训练和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一是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校期间,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多参加社团活动、社团活动,已社会调研、打工等形式走出课本、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在实践中去领悟、体会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二是校外实习分阶段进行药德教育。在实习前进行岗前强化教育,突出药德教育的实效性,强化效果意识。在实习中,明确实习指导老师的责任,要求学生遵守职业操守,规范操作流程,对学生在技能训练过程进行各种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在实习后期,学生毕业前,学校对已有一定实习经验的学生再次组织药德教育,实现理论-实践-理论的预期目标。3.4以网络传媒为载体的药德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给高校职业道德教育带来的影响和作用是惊人的、前所未有的。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改变着高校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心理发展及道德观念。一方面,建设和完善学校主页,开设药德教育的专栏,改成弘扬诚信、药德主流文化。另一方面,学校管理要不断更新观念,与时具进,提高运用新媒体的能力。可以利用论坛、QQ、BBS、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沟通交流,对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有的放矢的引导,进一步加强药德教育。

【参考文献】

[1]张橡楠.关于加强医药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与探索[J].德育园地,2012(01).

中医药文化思政教育篇9

论文摘要:当前,作为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重要内容之一的来华留学生教育正逢难得的发展机遇;我国加入wto、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全球掀起的中医热等,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应对挑战,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加强对外宣传,深化留学生教育教学改革,创立品牌,促使高等中医药留学生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希望更多、更深人地了解中医药而来到传统医学的发源地中国留学。目前约有3500名外国留学生在华学习中医药,已居我国自然科学教育界招收留学生人数之首。中医药已成为来华留学生中最热门的专业,高等中医药教育正向全球化的方向发展,走在了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前沿。

1高等教育国际化与留学生教育

1.1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涵义

指高等教育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增加留学生的派遣与接受,开展合作研究与联合办学的趋势。

1.2留学生教育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出版的《学会生存》中以“团结之路”为题,专门论述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其中包括学生和教师的国际流动性,并认为“学生的流动也和教师的流动一样,可以扩大他们在智力方面和文化方面的眼界,也可以使他们能够找到通向最好的或最专门化的机构的道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5年发表的《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是通过加强跨国科研的联系,稳步发展信息和交流技术进行国际合作,包括南北合作和南南合作。而其中,让学生在国际环境中从事学习和生活则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重要内容之一的学生的国际流动,不仅受到学术界而且更受到各国政府的极大关注。因为学生的国际流动所具有的各种因素会产生各种政治经济的影响,而这又往往关系到一国政府如何制定其留学生教育的政策,所以留学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种主要实现形式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发展留学生教育以促进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主要包括派出和招收留学生两个方面,这里仅从招收来华留学生角度予以论述。

2发展高等中医药留学生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1面临的机遇

2.1.1我国加入wto

我国加人wto,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提供了机遇和发展空间,中医药将被wto所有成员接受,与国际接轨,有利于扩大中医药在世界上的影响,有利于开拓中医药国际市场。一方面,我国加人wto后,大批国外人员的流人使得他们有机会直接了解或接受中医药治疗。据统计,长期在华的外国人员90%以上接受过中医药治疗或有过中医药方面的咨询活动;另一方面,我国加人wto后,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更趋频繁,中医药学的独特文化与神奇疗效,使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大大增强。

2.1.2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上升形成了吸引各国留学生的良好外部环境。经济实力的强大和市场经济带来的繁荣为我国招收外国留学生提供了基础。作为一个经济增长迅速、社会变革急剧且又极具发展潜力的发展中国家,了解中国的需求已经日益明显和增强,伴随着这种需求,学习中文、中国文化、中国传统医学的人不断增加。我国的几所著名高等中医药院校都具有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综合优势,拥有良好的办学条件,拥有较好的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等,且留学费用相对发达国家低廉,具有价格上的优势。

2.1.3全球中医热

在人类“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潮流推动下,全球中医热方兴未艾,中医药正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科学价值,成为与西医药并驾齐驱、优势互补而不能相互取代的人类又一医疗保健体系。在这样的潮流推动下,中医药学备受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外国留学生的青睐,在国际教育市场上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

2.2面临的挑战

2.2.1观念的挑战

90年代以来,高等中医药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我们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适应这一形势的变化,因而在现行的留学生工作模式中,很大程度上还带有计划经济的痕迹,在观念上没有树立把来华留学生教育看作是中医药国际教育市场的开拓与份额占有的一种竞争以及留学生教育创汇产业的思想。在工作中往往存在重管理轻服务的思想,没有以教育服务的意识来研究中医药国际教育市场的需求,缺乏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教育观念,从而制约了来华留学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2.2.2不断上升的来华学习中医药需求对传统宣传与招生方式的挑战

长期以来,我们在宣传与招生上缺乏主动出击的姿态,常常是采取“坐等”的方式,对一些咨询信件有时不及时回复,咨询接待不到位,宣传手段单一。在当今这个信息化时代,各高等中医药院校虽建立了留学生招生网站,但网上宣传力度不够,有的内容更新不及时,信息不完善,未建立市场化、专业化的招生宣传网络体系。

2.2.3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挑战

教育质量始终是留学生教育的生命线,但在高等中医药留学生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教学计划长时期未作修订,师资长年不流动,师资队伍的年龄、学历与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等等。有的教师一本教案用了几十年不更新,现代教学技术又不会应用。在教学管理中尚未建立留学生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2.2.4国际上中医药的立法状况对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的挑战

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国掀起了中医立法热,新加坡、泰国、加拿大卑诗省、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等国家和地区已成功将中医立法,针灸已在大多数国家取得了合法地位。但不可否认,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态度是制约来华留学生规模进一步扩大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影响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外在因素之一。

3对策与建议

3.1转变观念

我国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在观念上积极向一些发达国家靠拢,将招收留学生作为服务贸易的一项内容给予特别的重视。不仅把招收来华留学生与国家关系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还应形成并确立高等中医药教育创汇产业和教育国际市场的观念,而后一种观念的形成在世界各国普遍将留学生教育视为创汇产业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要从战略的高度来看待留学生教育给高等中医药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益处。在理念上强化招收留学生的市场化意识,变管理为服务,全面改进留学生工作。

3.2加强宣传,扩大生源

高等中医药教育在参与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中,面临的巫待解决的问题是扩大生源,扩大留学生的规模,所以做好国际宣传工作尤为重要。我们必须摈弃守株待兔的工作方式,主动出击,充分利用国外广播、电视、报刊、国际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和驻外使领馆,向国外宣传中医药的文化特色及独特优势,开辟网上留学申请通道。在主要国家设立招生点,与留学中介机构合作,建立海外机构,参加国外留学说明会等等二利用一切对外交流的机会,以各种方式渠道全方位地宣传展示中医药教育的现状与前景,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增强吸引力,提高竞争力。一方面应在保持原有特色专业的基础上,增加新专业和拓宽现有专业方向;另一方面要开拓思路,按市场的需求招生办班。同时,要利用国际合作关系,开辟各种渠道,建立和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生源输人点,以保证充足的留学生生源。

3.3保证质量,创立品牌

高等中医药教育质量的优劣是我们能否在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抢占国际教育市场制高点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提高教学质量是留学生教育的核心。要在教学质量上强调品牌意识,切忌为扩大生源而降低留学生的培养质量,因为教育市场的竞争最终还是要靠品牌来吸引生源的。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现代教学技术应用为切人点,深化留学生教育教学改革,对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建立与完善留学生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既强调留学生在教学原则上纳人中国学生的教育体制,又要结合留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帮助,加强辅导,安排好教学,使留学生能比较快地适应专业学习。

中医药文化思政教育篇10

中图分类号:R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

>>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成本控制的探讨关于中医药院校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的合理化建议论中医药文化建设对中医药院校教育人才培养的助推作用传统中医视域下的中医药教育模式的构建合理引入师承教育,完善中医药院校教育工作中医药产业视域下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探析基于“四因制宜”改革和创新地方中医药院校教育模式的思考关于在中医药产业视域下的中医药人才培养研究辩证思维下高等中医药院校加强廉洁教育的探索中医全球化对中医教育的挑战景观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视域转换学会对话:全球化视域下多元文化教育的新转向全球化视域下价值冲突的根源剖析全球化视域下的生态幸福观全球化视域下的国家建构中医药数字化考试服务平台在中医药院校中的应用探索中医药全球之旅和谐社会视角下高等中医药院校人文素质的创新教育研究教育信息化绩效评判在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绩效的评价研究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对中医药院校德育教育的启示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2]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0-66.

[3]张大庆.医学史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李仁众.发皇古义融会新知章次公[J].北京中医,1985(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