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精神医学的就业前景十篇精神医学的就业前景十篇

精神医学的就业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28:50

精神医学的就业前景篇1

[关键词]护理英语教学人文精神人生观职业道德观

一、引言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身体、心理健康和社会幸福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免于疾病或衰弱”。在护士的职业生涯中,良好的身心素质是顺利完成护理工作的前提。护理学生毕业后大多数从事的职业是护士。人们把护士视作“白衣天使”。作为培养护士的摇篮,中等职业卫护校有义务将护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人文素养的人才。作为护理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护理英语是为了适应中等护理教育改革形势的需要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就业而讲授的专业英语教材。护理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熟悉国外医患情景,适应国外医患情景下的护理工作,因此,护理英语教学并非以单纯讲解英语或利用英语讲解医学护理知识,而是让学生把英语作为实践工具来应用。护理实践本身也富有浓厚的人文精神,从询问病人的基本情况,为病人作相应的体格检查,制定护理计划到护理计划的实施这一全过程都体现了人文精神。所以寓人文精神于护理英语教学中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措施。

二、在护理英语教学中重视人文精神的意义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我国传统医学是人文主导型医学,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资源。如它十分重视医疗实践的伦理价值,强调医疗活动以病人而不是以疾病为中心,把病人视为一个整体的人而不是损伤的机器,在诊断治疗过程中贯穿尊重病人、关怀病人的思想,主张建立医患之间的合作关系,将“医乃仁术”作为医学的基本原则。作为医疗工作者,护士是熟练掌握基础护理和一般专科护理知识和技能,配合医师执行治疗并进行护理的人。护士职业道德规范包括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时刻为病人着想,千方百计为病人解除病痛和尊重病人的人格与权利等内容。这就要求护士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爱护病人,关心病人,尊重病人。因此,护士这一职业赋予他们一定的人文精神。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包涵的人文精神,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逐步把学生培养成为符合护士职业道德规范的合格护士。

三、在护理英语教学中如何体现人文精神

1.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内涵,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护理英语是以英语语言来介绍护理专业涉及的相关人物,护理技能和护理理念的一门课程,教材内容取材广泛,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内涵,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观。

2008版医护英语水平考试教材中whybecomeanurse?(“为什么成为一名护士”)一文中指出:“nursesreceivethelargestrewardfromtheirpatient’ssmile(护士从病人的微笑中得到最大的回报)”。”patienceandlovewilltakeyouallthewayinnursing.(耐心和爱心将带你在护理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课文内容本身是对人文精神的一种诠释。在讲授新课前,我提出两个导入问题,即为何选择护理专业以及对未来工作的期盼。虽然学生之前的想法各不相同,但通过学习,学生懂得了“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南丁格尔精神,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观。

2.补充背景知识,传达课文内外的人文精神的内涵

英语语言知识是以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为载体的,因此,英语语言教学离不开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如果脱离语言背景去理解课文,学生凭借基础英语知识仅能从表面读懂文章细节,但不能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文章内容就不能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介绍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不仅使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熟悉国外医患情景,还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外的人文精神的内涵,从思想意识上为从事护理工作打下基础,同时更好地适应国外医患情景的护理工作。

2008版医护英语水平考试教材中Florencenightingale一课属于阅读理解内容。在教学中,我先介绍南丁格尔所处的时代:女性不能从医,医疗技术的落后,药品的匮乏。让学生回到南丁格尔的时代,体会南丁格尔为护理事业做出的伟大贡献:她将护理这一职业带出了黑暗的时代,使护士这一职业受到人们的尊重。培养学生具有职业荣誉感,热爱所学专业,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护理专业学习。在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课文后,我引用南丁格尔的两句名言:“护士必须有一颗同情心和一双愿意工作的手。”和“护理本身是一项最精细的艺术,精细的艺术要靠高洁的护风和高尚的护德铸就。”,培养学生具有“以人为本,关心患者,尊重患者”的人文精神意识,在学习护理技能中,严格要求自己,促进自身的护理技能的提高。

3.突出医患沟通技巧的分析,引导学生实践人文精神

护理职业道德规范提出护士要尊重病人的人格和权利,耐心向病人解释、不训斥病人。[2]护理职业道德规范本身就体现了“尊重人,关心人”的人文精神的内涵。尊重病人和关心病人主要体现在护士和病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都是初中毕业的学生。他们的沟通意识较强,沟通机会并不充分,因此,他们缺少一定的沟通技巧,尤其是医患情景的沟通能力薄弱。剑桥护理英语教材(Cambridgeenglishfornursing)介绍了不同医患情景中的沟通技巧。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帮助学生理解对话内容,还要突出沟通技巧的分析,帮助学生熟悉如何在医学实践中与他人沟通,掌握与病人或医生沟通的技巧,引导学生实践人文精神。

如第四单元区护士(theDistrictnurse)一课呈现了managingembarrassingmoments(应对尴尬时刻)的医患情景。教材设计的是听力判断题型,让学生分辨哪一个护士的语言是正确的。我先介绍英国区护士的护理工作,让学生明确区护士的职责是到病人家里或老年护理院为病人提供护理。他们所护理的病人大多数是中风后行动不便、瘫痪在床、甚至大小便失禁的老年病人。根据病人的特点,我在听录音之前请学生思考护理此类患者时护士需要注意哪些言行,然后播放录音,让学生作出判断,最后再和学生一起分析原因。

情景1:护士为病人换尿布。护士说:phew!thatsmellsawful!whathaveyoubeeneating?phew一词在英语中表示不快,惊讶的声音。护士用该词传达了对病人的不满,完全不符合“尊重病人”的职业道德要求。在病人表示抱歉后(i’msorry.ididn’tmeantodoit.),护士又说:well,you’reverynaughty,aren’tyou?oh,that’sdisgusting。naughty意为顽皮的、淘气的,常用来形容小孩的言行。护士把一位老年病人说成是不听话的小孩,让病人感到羞耻,严重侮辱了病人的人格。护士的语言完全不符合“尊重人,关心人”的人文精神。

情景2:护士护理尿湿病人。病人说ithinki’vewetmyself。wetoneself的意思是尿湿全身,包括病人的衣服和床单等物品。病人感觉难为情,一直为自己的行为自责(i’msosorry.it’sawfulforyoutohavetodothis.)护士说Don’tworry.it’soK.i’llsortitoutforyou.该护士的用语充分顾及了病人的感受,符合“尊重人,关心人”的人文精神。

教师通过分析两个截然相反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医患沟通中用语恰当对于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只有心里想着病人,尊重病人的护士才可能满足病人的需求,在今后的工作中实践人文精神。

四、在教学中实践人文精神

1.在教学中融洽师生关系,实践人文精神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护理英语教学的顺利开展。护理英语是学生完成基础英语学习后而开设的专业英语课程。中专卫护校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弱。他们在护理英语课程的学习中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教师首先应是学生的朋友,然后才是学生的领路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各种文体,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解其需要和薄弱点。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针对性地予以帮助。课后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要求,并常常反思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是否与学生的学习相适应,发现问题及时改正,努力让教师的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形成教学相长的积极教学氛围。这是教师实践人文精神的要求。

2.在教学中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践人文精神

学生的主动性与教师的教法有密切关系。中专卫护校的学生一般是中考落榜学生,她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受挫。如果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习,那么这批学生也能在自己的专业上收获成功。这就要求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创造机会,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取得了成功,教师实践人文精神也就有了收获。教师可采用以下方式和方法:(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真实的医护情景搬入课堂。如http://省略和http://englishatames.省略/网上有大量的医护情景对话,教师可以下载相关的视频,让学生在真实的医患情景中。(2)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实践语言功能。剑桥护理英语教材(Cambridgeenglishfornursing)中大量的护理操作是通过听力的形式呈现的。教师在完成听力练习后,可以组织学生将对话表演出来,一方面可以检查学生的听力理解程度,一方面可以巩固学生应用英语进行医患沟通的技巧。(3)注意鼓励学生张扬个性。语言是个人思维的反映,也是个性的反映。没有必要使学生都按照相同的模式学习。护理英语归根结底还是语言。语言的灵活性同样适用于护理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发言,消除学生的胆怯心理,并且客观地评价学生。这样,教师既保持了学生对护理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形成独立的思维,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教师也实践了人文精神。

五、总结

护理英语教学的对象是护理专业的学生,她们是未来的“白衣天使”。她们肩负着传承我国传统医学美德,全身心护理患者的伟大使命。护理实践本身富有人文精神,在护理英语教学中贯彻人文精神是时代赋予护理英语教学的使命,也是全面提高护理学生素质的重要措施。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精心备课。在教学中把握时机,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让我们的护理事业能够持久造福于人类。

参考文献

[1]葛剑雄,朱永刚.人文精神.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潘孟昭.护理学导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精神医学的就业前景篇2

关键词:“校-医合作”模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23-03

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步,发展迅速、成果显著,然而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近来国内高校频繁发生校园暴力、大学生自杀等负性事件,大学生中因心理健康问题退学的人数占整个退学人数的30%左右,且这一数字呈逐年递增趋势。同时,与发达国家的心理健康教育相比,我国的理论研究差距明显,教育体制存在一定的制约作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比例较小,教育人才匮乏、专业化程度较低。其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规模和质量是影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最大问题。从人员数量上看,我国内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与学生的比例大致为10000:1,这与国外的400:1相去甚远;从专业程度上看,我国内地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不足2%,而美国的心理咨询从业人员87%具有心理学或哲学博士学位;从人员构成上看,多以思想政治教育背景、心理学背景和医学背景为主。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细致、专业的工作,不仅需要足够的人员应对广大学生的众多心理需求,而且对从业人员的品质素养、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也有严格的要求。早在2002年,教育部社政司就指出,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在教师,当前,应把队伍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好。因此,如何在短时间内有效解决从业人员数量和质量问题,加强队伍建设,促进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二、相关研究综述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和管理,目前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例如,建立科学、规范、有效和全国统一的培训体系,严格准入制,强化评价、监督机制,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本科专业和研究生学位点建设,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等。这些研究从国家、学校、行业、专业等多层面,积极探索如何提升已有队伍的质量,同时也对如何壮大优质队伍的规模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但不得不承认,这些建议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第一,这些措施要行之有效,需要一个较长阶段。无论是对已有从业人员的培训,还是对相关专业学生的培养,掌握理论知识、锻炼实践技能、积累工作经验,不可能一蹴而就;第二,这些建议需要得到国家多个部门、整个行业以及相关院校的支持与配合,尽管存在可能性,但却是一个难度大、涉及面广的巨大工程;第三,它们大多处于构想阶段,并未形成系统、规模的工作模式,如何实施与操作等具体问题仍亟待解决。

关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有众多研究成果。在教育对象上,形成大学生个体和群体相结合的模式;在教育目标上,形成治疗型心理健康医学模式、普及型心理健康保健模式、提高型心理健康训练模式三者相结合的模式;在教育途径上,形成课程、活动、咨询、干预、科研相结合的模式;在教育主体上,形成高校、家庭、社会和学生相结合的模式,而校内又可形成学校、学院、班级相结合的模式;在工作队伍上,形成德育、心理学、医学相结合的模式。这些模式为了解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各种问题,逐渐出现了多元化、立体化的整合趋势。但是,就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的难题,仅有崔波的“德育、心理学、医学相结合”模式,提到了对德育工作者的心理培训和吸取心理学专业的教师,但是对于模式中的“医学”因素并未作出明确的解释。

有关“校医结合模式”,最初是由江立成在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绿色通道”建设的研究中提及的。他认为,有些心理危机如精神分裂症需要相应医院的介入,辅以相应的药物治疗。同时,他强调,在寻求医院协助时,要避免走上纯医学道路,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这是对高校和专业医疗机构合作必要性、合作领域以及合作程度的初步探索。然而,二者以何种方式合作、合作需要遵循什么原则、是否存在除心理危机干预之外的合作领域等问题仍值得进一步研究。

精神医学的就业前景篇3

关键词:护生;职业素质;实习;情景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中职卫校是为社会医疗服务行业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的基地,学校培养的护生能不能成为适应行业发展的真正“人才”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更多的医院已从公益事业向着盈利事业转变,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同时,医患之间的关系逐渐变为服务与消费的关系,其中的护患关系更是每一所医院实现优质服务的重要环节,实现的目标就是为了赢得患者对护士乃至医院的信任与尊重。我们对中职护生的培养也要围绕着这些主题展开。

1、现状

本人曾开展过一次各级医院对本校实习生综合能力及职业素质评价调查:

在100份调查表里,较差、一般、好的票数分别为,护患沟通能力为45、27、28;同事之间沟通能力为20、24、56;医德素养为20、29、51;敬业精神为36、22、42;服从精神为21、35、44;团队精神为46、36、18。

从调查结果发现,医院认为45%的实习护生的护患沟通能力较差,医院认为46%的实习护生的团队精神较差,而服从精神、敬业精神、医德素养的“一般”和“较差”的比例都超过55%。

2、护生特点

“90后”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再加上护生绝大多数为女生,都是在家人的呵护下成长,优越感强,自我意识强,对于在学习医学知识、处理人际关系、面对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压力,缺乏足够的应对能力,因而形成的素质基础较差。

许多中职教育学者都认为:中职生这一群体在行为心理上可以用“青涩、多变、可塑”来概括。青涩指情绪的未稳定性,多变指易受影响性,可塑指易于引导的特点。因此这一群体在专业能力的形成、职业素质的培养、职业目标的确立等方面具有“循序渐进,稳步形成”的特点。

3、教材的局限性

3.1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教条、脱离实际、缺乏说服力

中职采用的课本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职业道德与法律》,从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不难看出,教材虽说明了这些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和重要性,也有较少的事例,但却依然“口号”,缺乏更多有血有肉的事例去应证,同时也缺少对事例的深入分析,如:从企业的目的、个人的需求等角度去剖析。

例如“诚实守信”,在严重缺失诚信的现实社会里,置各种频发的非诚信的社会事件、道德滑坡于不顾,一味的要求学生诚实守信,不仅上课的教师“心虚”不已,学生也会对此置若罔闻,就算是有了教学的效果,那也是培养了几个不能适应社会、幼稚的学生。

3.2相对护理专业,教材缺乏针对性

在所有中职各专业中护理专业有其特殊性,它所直接面对的是人的健康,而非产品,因此,严谨与责任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包括本校在内的各中职学样大都采用的人教版的《职业道德与法律》,从类型上看应属综合类教材,针对护理专业特点的内容十分匮乏。

4、改进教学思路

4.1注重护患沟通、服务意识、服从精神、团队意识等职业素质的培养

4.1.1培养护生具有四种素质的重要性

1、护患的有效沟通是医疗护理人员在进行治疗和护理活动中与患者及其家属在信息、情感方面的交流[1],是护患之间联系的纽带,亦是护士的基本技能之一。加强护患沟通技巧的研究,有助于护理工作者对患者顺利地实施治疗和护理,满足患者对医疗信息的需要和减少医疗纠纷[2]。中职学校在培养护生的过程中注重有效沟通技巧与研究不仅对现今有待改善的护患关系有推动作用,也为将来护生们进入临床从事护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服务意识

现阶段就医环境对护理人员的服务品质要求是越来越高,护士服务意识决定着护理服务品质。护患关系更是每一所医院实现优质服务的重要环节,实现的目标就是为了赢得患者对护士乃至医院的信任与尊重。医疗卫生行业特别是各级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所面临的现状是:硬件设备能到了很大的改善,而软件却不尽如人意,很明显的表现在许多从业人员特别是作为医院“窗口”的护士服务意识参差不齐。中职卫校是为社会医疗机构培养一线服务技能型人才的基地,是培养护生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护生成长的关键塑形期。学校培养的护生能不能成为适应行业发展的真正人才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而受种种现实状况影响,中职入学护生的对道德的认识还是处于较低水准。因此,上述现状也就决定了我们在培养护理专业的学生时,更应加强服务意识这一职业素质的教育。

3、服从精神与团队意识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生产劳动就更加需要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任何团队都是以追求效益作为它的最终目的的,而实现效益的的基本途径就是“发挥领导作用,实现工作高效率”,那领导作用又是通过怎样的方法实现呢?那就是纪律和因服从而产生行动的执行力。如果大家的服从意识很淡薄,那么一盘散沙的一群人何来执行力,结果,效益就是句空话。现如今的各级医院大多已从公益事业转变为盈利性机构,医院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当然也追求着效益,所以,医院里的每一个科室就是一个团队,每一名成员都应保持高效的执行力。从职业道德的角度来讲,服从就是一种美德,只是许多人都误解了,对“服从”两字很不服气,以为“服从”就会有损尊严,有损个性。于是,这就需要我们教育者加以引导,使我们的护生从意识上转变,并愿意去实践。

4.2改进教学方法:

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中采用自编教材的形式适当增加适合护理专业特点的四种职业素质实践教学内容,例如:护患有效沟通三要素,有效沟通的前提基础是心态;基本原理是关心;基本方法是主动,同时设计好护患沟通应用场景实例,要求护生在课前对课程里的应用场景做好前期准备:“想一想,自己该怎么说、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等等”

在课堂上采用情景教学模式,通过角色扮演与讨论,可以使整个课堂教学达到非常好的效果。例如:在设计好的以下应用场景:假设今天是12月的一天,一位年轻的母亲带着两岁的孩子来门诊输液,当值护士怎样实现沟通与服务。护生们首先应有所准备,以5分钟为一个扮演片断,其后的5分钟进行展开式讨论,并如此循环。笔者的课堂中,护生们曾为“给孩子盖一张医院里的小毛毯”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讨论中,护生们学会了关心,知道了主动,于是,这一课堂就会深深地刻在她们心里

通过几年的实践,护生们都能感觉到原来职业道德课可以做到如此生动,在这样的教与学中,我们能深深的体会,课堂应该是护生们的,我们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好好把握住教育的走向。

参考文献

精神医学的就业前景篇4

关键词:医院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发展趋势;关系分析

一、引言

医院文化主要是指在现如今社会背景下形成的一种具有时代主义的文化,医院文化与精神两者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现如今医院已经成为了物质文化建设的场所。医院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关部门应该对其加以重视,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只有明确医院文化建设和管理目标,并针对我国党的十主题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才会更好的促进我国文化建设的发展。

二、医院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内涵概述

医院文化一般是指医院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内容,其中物质文化就是医院的一些实际物质,这与医院成立的时间和历史有关。而医院的文化建设则与医院的各种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有着联系。在现代化的医院中,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就一定要尊崇患者至上、珍爱生命的内容,这些都是医院文化发展和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内容。除此之外,有关部门还应该注重人才的裴炎和引进,只有积极的选择高素质的人员才会更好的促进医院的长期发展。

三、医院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分析

(1)医院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二者间的共同点

医院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是现代化医院发展的必要保证,其中医院文化是医院发展的核心动力,而文明建设是医院的前进方向,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缺一不可。在现代的医院中,医院精神和工作人员的价值观念是医院文化建设的灵魂,也是医院发展的前进动力。只有培养医德高尚、专业技术强的人员才会在实际的发展中奠定坚实的基础。

(2)树立医院文化形象,为精神文明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医院文化形象的树立关系到医院的文明建设,医生一直被人们视为是一种神圣的职业,也是一种高尚的职业,所以在实际的发展中一定要注重对自身素质的培养和建设。在实际的工作中,医院文化形象的建设和树立首先就应该从医生人手,只有培养高素质,职业道德高的医生才会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更强的实力,除此之外,领导者的领导能力也是医院文明建设的主要动力。近些年以来,我国多数医院的医生已经顺利攻克了很多医学难题,无论是在临床上还是在理论知识方面都已经获得了较大的进步,这也为实现医院文化的精神文明建设夯实了基础。

(3)完善医院物质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很多医院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着欠缺,物质文化一般指的就是医院的医疗设备等内容,这些与精神文明建设也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如今很多医院仍然不具备较为先进的医疗体系。所以笔者建议医院的有关领导应该积极的引进一些先进的设备,为病人提供优雅舒适的医疗环境,这样才会为树立医院良好的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4)建立医院制度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完善现有医院的文化管理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医院文化制度的规定和管理就需要符合现实,很多医院都是通过制定一定的制度来管理工作人员,实际上这种管理方式是较为传统的,如何促使他们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是提升医院综合素质的必要保障。所以笔者建议一定要加强现如今医院的制度文化,要让制度实现人性化的管理,定期的培养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素质,在完善的制度管理中能够让人们清楚地意识到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并学会自觉的维护医院的整体形象。

(5)规范医院行为文化,指导精神文明建设

规范医院行为文化,在规范行为文化的同时对医院的精神文明进行建设,这样才会更好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实际上对医院实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培养医护工作者的自身素质,为医护工作者的发展搭建一个广阔的平台。医院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医院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社会进步的前提条件,只有从根本上规划医院的文化和精神文明行为,才会推动我国医院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

精神医学的就业前景篇5

【关键词】高等中医院校;大学生;中医文化教育

一、中医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培养一名真正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医术精湛、医德优秀的医学人才,是高等中医院校工作的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高等中医院校与其他医学类院校不同之处在于,高等中医院校还秉承我国传统的中医文化精神,是中医院校大学生不同于其他高等教育工作对象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中医院校大学生中开展中医文化教育是高等中医院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从专业教育和行业特色角度的分析

中医学专业不同于其它专业,其产生根源和学习过程与中医文化密不可分。中医文化也就是指有关中医的思维方式、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甚至一些影响深远的事件等。[1]对中医院校大学生来说,中医文化对中医院校大学生来说,是伴随着他们学习和今后工作的精神基础。中医文化蕴涵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人文精神影响了中医院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中医院校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首先要具备一定的我国传统文化知识基础。中医学的和谐观体现在中医辨证施治的各个环节中。[2]中医文化中蕴含着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朴素的辩证思维方式,注意调整阴阳的平衡观;动静结合的恒动观有助于培养中医院校大学生的辩证思维,也将影响中医院校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

(二)从学生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角度分析,中医文化教育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1.从对人的教育角度分析,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医道不仅仅是治病之道,它关涉到每个人的精神内涵和人格确立,关涉到我们对宇宙万物整体的认识。于是,一个独特的,不同与其他医学的一种新型医学就是在这样的人文背景下产生了。

2.中医文化倡导“悬壶济世、大医精诚、以人为本”的伦理道德。“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救死扶伤精神是中医医德观的体现。对此,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名利思想“此医人之膏育也”,作为一名医生必须“无欲无求”、“志存救济”。张仲景的医德[3]观完全体现了中华民族以“仁爱”为核心的传统美德,形成以“仁”为核心的职业道德。中国医学史上著名的“医乃仁术”的命题,充分体现了医疗实践的伦理价值。

可见,中医文化的内涵与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要达到的目标在许多方面是一致的。

二、当前高等中医院校中医文化教育工作面临的危机与挑战

从目前中医院校大学生对待中医学和中医文化的态度看,有的学生不热爱中医专业,不相信中医、学习不认真、缺乏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更不愿意去了解和学习中医文化,有的学生毕业后不愿意从事中医药事业,而已经走上中医业岗位的人员,他们的中医文化知识和底蕴不能让人满意,这样就难以培养出合格的中医从业人员。形成这些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新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给中医文化教育带来了挑战

1.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复杂的国际形势变化和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渗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和多元文化背景下,给中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带来了挑战,也给高等中医院校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

现代中医大学生,进大学前接受的主要是以现代科技文化为主的教育,再加上他们从小就接触了大量的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一旦接触到精气、阴阳五行这些传统理论,自然就会与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发生冲突,容易导致认识上的困惑、理解上的偏离,甚至对所学专业失去信心。

2.此外,近代以来一直没有消除的中医废存之争给中医文化带来了危机。近代百年曾有过三次关于中医废存的论争。在中医文化发展过程中,近代以来的中医废存之争给中医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危机和困境,同时,也给中医院校大学生中医文化教育工作带来了一个新的课题。

(二)现代高等中医教育模式中中医文化教育的淡化

现代高等中医教育模式的偏差也是导致中医文化教育淡化的主要原因。面对强势西医的冲击,现代高等中医教育应该遵循继承与创新并举的原则,在坚持中医传统理念、保留中医精髓的基础上,学习借鉴西医学的先进技术和方法,以培养具备传统医学知识和技能的高等中医人才为目标。然而,目前高等中医教育强调掌握中西医两套本领,即“两条腿走路”,这种教育模式使得高等中医教育正在丧失中医特色。同时,因有限的教育时间变得更加有限,也就决定了学校的目标定位和质量标准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中医文化教育的淡化。

1.中西医课程同时开设的教育模式,冲淡了中医传统理念的确立和中医特色思维方式的养成。由于就业压力和中医创新发展的需要,现代中医院校普遍开设西医课程,中西医课程开设比例普遍达到了6:4,有的甚至达到了5:5。[4]这种教育模式也造成了中医思维模式养成的滞后性。

2.传统人文课程开设不足。从中医院校目前开设的课程结构来看,人文素质类除必须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外,某些院校也探索性的以选修课形式开设了一些医学人文课程,诸如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但作为中医学文化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史》、《中国古代哲学史》等课程则普遍没有开设,或者也仅仅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很难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3.中医学术研究“西医”化。近年来中医学术研究严重偏离中医传统,走上了西医化的研究道路,中医科研在中医现代化的光环下,被“异化”为采用西医的实验方法对中医的印证性研究,却放弃了经典著作的研读,忽视了中医临床能力的培养。

三、建议与对策

面对中医文化教育工作面临的危机与挑战,高等中医院校工作者不仅要从意识和理论上重视中医文化教育工作,也应在实践中加强中医文化教育工作:

(一)课堂教育:课堂教育是对中医院校大学生进行中医文化教育的主阵地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体现中医文化教育,提高中医文化育人效果课程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要加大传统文化课程比重,形成对中医大学生进行多学科的中医文化教育的课程体系;将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医文化教育相结合,在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加入中医文化相关知识教育课及在其它学科中渗透中医文化思想。

(二)在校园文化活动突出中医文化主线

大力发展中医文化,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必须构筑浓厚的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学习中医文化相关社团建设,定期组织中医文化等传统文化讲座;在校报、网站等媒体开设专栏;开展征文比赛等方式,让学生潜移默化接受中医文化的精髓,在继承祖国医学的同时,也得到品性的培养和锻炼;在人文素质教育中侧重进行医学人文与中医文化教育。

(三)在科研活动中重视中医文化研究

中医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突出中医文化研究的地位与作用。中医院校应注意培育中医文化科研队伍;在各类各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申报中,加大中医文化相关课题的申报力度;撰写和发表高质量的中医文化研究论文;培育和建设中医文化研究与教育基地;指导大学生学习和研究中医文化。

(四)在中医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传播中医文化

鼓励中医院校大学生走出校园宣扬中医文化,引导中医院校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在中医院校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教育中融入中医文化内容。

进一步发掘中医文化,结合时代特征,对中医文化进行扬弃,找出时代背景下中医文化的合理内核,将中医文化与中医院校大学生的培养工作有机联系起来,进一步探讨中医文化与中医大学生的教育工作的联系,探索将中医文化中的合理内核内化到中医院校大学生培养工作中的手段、方式,对中医院校大学生开展中医文化教育,培养具有中医文化精神的中医药从业人员,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3]曲黎敏.中医与传统文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15.

[2]夏露,刘忠华,洪青.中医文化模式中的和谐思想初探[J].光明中医,2007,22(4):12-13.

精神医学的就业前景篇6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医学生;创业教育

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包含了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的价值取向和准则,作为新时期的“指导思想”,其内涵准则已经渗透到各行业各领域,在医学生就业创业教育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同样重要。

创业教育(enterpriseeducation),就是以培养创业精神、创业意识、提升创业基本素质、提高创业综合能力为目的的教育。它是一种使人的思想道德境界与法律素养、心理品质等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视野不断开拓,创新能力不断加强,创业主题不断深化的终身教育,而不仅仅是一种专业技能教育。医学,作为一门专业性,同质性竞争较低的特殊学科,医学生的创业教育不仅关系着医学人才的培养,更关系到促进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改革与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医学生创业教育,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思想培养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创业能力的教育及其过程。

一、培养医学生的创业精神

当前,医学模式正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教育也随之进行着改革,医学生的创业教育工作也应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结合医学教育的变化侧重培养医学的创业精神。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医学生就业的口径的单一性,传统观念中医学生毕业后就应该在医院工作,和“创业”是没有关系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创新创业已经是新时代中各行各业都面临的机遇,所以,医学院校对象牙塔中的医学生在大学阶段就应该开展创业精神的培养,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用创新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事业,用创业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事业。

二、树立医学生的创业意识

创业意识的培养应该贯穿在整个大学教育阶段,不仅在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更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体现,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校园文化”等手段开展相关活动,营造浓厚的创业精神的氛围。多层次、多角度、多实践的方式使医学生主动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创业。医学院校要帮助医学生转变观念,拓宽就业创业途径,创新思路,提高创业意识。同时,医学生自己要主动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在专业学习之余多了解医疗行业的发展与变化,大胆创新与创业。

三、提高医学生的创业素质

创业素质是大学生具有的创业方面的基本品质,是大学生在后天环境影响和创业素质教育训练下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和能力结构,包括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心理、创业伦理、创业品质等。

创业素质教育是一种使人的素质不断提高的终身教育。创业素质教育并不是让所有的受教育者都成为创业成功这,而是培养大学生的一种创新创业精神,勇于担当勇于实践的精神,能够成为历史的开拓者。说到底,医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对医学生的专业知识之外的社会属性的要求,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特征以外,还要使之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之成为未来社会的强者和创造者。

四、拓展医学生的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指的是创业的技能,包括创业的计划与决策、人事管理、市场营销、生产运作、财务管理等传统的管理能力以及把握商机、创建团队、善于沟通、高效融资等创业必备的能力。由于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医学生的专业学习过程中,未涉及到相关专业知识,就要求医学院校在专业课程体系之外增加就业创业课程的内容中突出创业技能的培训,创业是一个实践过程,创业能力不可能通过创业一墩而就的,它需要在创业的实践中去提高、发展并完善。

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在医学生培养教育工作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医学生的创业教育工作,不仅是医学教育的要求,更是新时期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精神医学的就业前景篇7

求医方式(helpseeking)是指某个人在感觉到自己已患病或不适时,通过一系列的程序,寻求医疗照顾的行为方式。由于受疾病的症状、个人的性格及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精神病患者的求医途径及机构会有所不同。本文通过对精神病患者求治行为的概述,使我们了解精神病患者的求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以便寻求解决措施,从而使患者和家属及早选择专业治疗。这对减轻精神病患者和家属的痛苦,避免患者、家庭和社会不必要的人力及经济损失有现实意义。

1精神病患者的就医概况

国内精神病患者在出现精神障碍时选择的求医方式有:(1)在综合医院内科、神经科诊治;(2)在精神专科医院诊治;(3)求助于迷信、巫术;(4)中医、中药诊治。有研究表明[1],80年代及90年代患者的求医方式相同,依次为(1)~(4)。国外精神病患者的求医方式主要有:(1)求助于全科医生;(2)求助于非正式机构,如宗教等;(3)求助于精神卫生机构,如社区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病患者多数首诊于非精神科,这一点国内外都有相同的认识。张静等调查显示[2],95.92%的抑郁症患者首诊于非精神科,伴有躯体不适者则全部就诊于非精神科。杨德森等研究发现[3],精神分裂症患者首诊于非精神科机构者近2/3。杨福收等报道[4]神经症患者全部在非精神卫生机构就过医,仅有21.8%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最短时间内直接到精神卫生机构就诊,这类患者多数因冲动、攻击、伤人、毁物,家属无法控制而求治,其余患者则反复在综合医院就医。priest等报道[5]精神病患者主要求助于家庭医生而较少寻求精神科医师或心理医师治疗。在美国东南部调查显示[6],患有ptSD的老兵在1a内平均有7次到精神卫生机构求医,但平均有18次到内科诊所求治,到非精神卫生机构求医是到精神卫生机构求医2倍多。在加拿大研究亦发现[7],华人家庭常把精神病患者关在家里,与外界隔绝,至病情严重恶化才向西医求助,而最后到精神科求助。精神病患者在最终到专科医院求诊前,多经过了曲折的过程,症状长期得不到控制。患者缺乏正确医疗导向、不知该到何处治疗和不情愿或根本不相信自己应到精神卫生机构就诊。结果延误了病情,耽误了治疗的良好时机,浪费了大量的钱财和时间,增加了患者的痛苦。黄鹏钧等[8]调查了70例最终就诊于精神病医院的抑郁性神经症患者的求医方式显示,40%的患者有三个以上的求医处所,在转诊前多数患者辗转于各综合医院,求诊10次以上者达77.1%,54.3%就诊时间≥6mo。杨德森等[3]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从家属发现病情到首次求治,平均延误约3mo,68.7%的患者拖延≥1mo,从发病到首次看精神科平均在病后约4mo;近3/4的受试者在求助于精神科前后曾求助于各种非精神科机构,其中主要为迷信治疗。而中医作为国人广泛应用的一种传统疗法,却极少被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仅占首诊的6.3%。越是偏远地区的患者,选择到非精神科治疗者越多。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相比,神经症患者多求医于非精神科。如求治于综

合医院、中医院、烧香磕头等。另有研究表明[1],与80年代相比,90年代精神疾病患者精神科首诊前求治于综合医院内科,神经科显著增多,但迷信、巫术仍是应付精神疾病的手段之一(4.46%)。由此说明患者的求医方式仍有误区。

2影响求医方式的因素

有研究表明求医行为与许多因素有关,如受教育程度、个体所处的亚文化环境、对疾病与健康的认识、个人经历、对症状的感知、评价、态度、居住地与医疗机构之间的距离以及性别年龄、个人的人格特征等。

2.1求医决定者的文化程度与文化背景

精神疾病有其特殊性,如精神分裂症患者缺乏自知力,求医决定往往由陪护人作出。有人报道[9]约90%患者的求医行为是由其监护人或亲友决定的。决定者文化程度越高,选择到精神卫生机构求医的可能性就越大。杨德森等[3]研究显示,85.2%的求医决定者都是因为“没有认识到病情的严重性”而延误求医,90.9%首诊于非精神科的自报原因经分析是缺少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国外研究显示受教育年限≥12a的监护人多选择到精神卫生机构求治[10]。文化水平较低的求医决定者,相对缺少医学知识,尤其是精神病学知识,一旦家人患病,往往不能及时利用精神卫生服务机构,而选择他们较为熟悉的、求助便利的迷信等民间治疗[11~14]。Dale等报道苏丹、菲律宾的精神病患者半数求助于宗教治疗,印度和尼日利亚的精神病患者求治于宗教的分别为25.0%和91.0%[15]。提示文化水平及文化背景不同,人们的求医方式也不同。提高整体人群的文化水平,特别是普及精神医学知识宣传与教育,是改善精神病患者到精神病专科求医状况的重要手段。

2.2病情

精神病包括的种类多,症状丰富,主诉症状包括失眠,情绪低落,躯体不适、妄念、怪异行为、幻觉、言语和思维错乱以及情感冷漠等。患者的起病的形式、症状、自我感觉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均有差别。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患者的求医方式。抑郁症和神经症患者患病后逐步体验到各种症状带来的不适,绝大多数认为自己患了某种躯体疾病,往往通过一系列程序主动或被动寻求医疗服务。CmShaw,FCreed等[16]对非洲和欧洲部分地区的研究表明,80%的患者是因躯体不适去看医生,而不是因为心理问题。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求医行为的研究发现,非急性起病、以“内隐”症状为主、被认为是“躯体疾病”者,多就诊于非精神科中西医。起病急、以“外显”病状为主、被认为是“精神方面的问题”,多求治于精神科。被认为是“鬼神附体”或“搞不清病因”者多求治于迷信宗教等治疗。另有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多数由家属送来住院,而神经症患者则家属劝说及自已主动求治于精神卫生机构为主。精神疾病起病形式、临床表现等因素均可影响患者的求医方式。

2.3获取医疗服务的条件

患者不求助于正式医疗机构而多选择亲友、家庭医生或民间治疗师,主要是后者为求治者所熟悉,求治方便,花费少。有研究表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居住农村、到精神科就诊距离远者,多首诊于迷信等机构,反之则多首诊于精神科,这表明求医方式与医疗服务的获得性确有关系。刘铁榜等报道[17],农村神经症患者总就诊率仅52.5%,而求治于精神科的仅7.5%。另有研究[1]显示,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90年代求医方式中前往综合医院内科、神经科及其精神专科主动求治的人数增多,差异有显著或极显著性(p

2.4社会态度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社会的尊重和理解,不愿意被歧视,不愿意与社会脱离。而社会对精神病患者有种歧视的态度。所以患者求医就有所顾虑。黄鹏钧等[8]研究显示,54.3%的患者对就诊于精神病医院有顾虑,其中45.7%的患者认为自己不是疯子而无需到精神病医院求治。国外也有报道社会的态度如歧视等影响了精神疾病患者寻求精神卫生机构治疗的方式。在高层次人群中,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也会因歧视而不去求治或选择非精神卫生机构求治,即使是患有精神疾病的医生也有这种情况。Reidartysen等[18]研究年轻的医生对精神疾病的求医方式表明,尽管需要治疗的量增加了,但求医的量却没有相应的增加,原因之一是他们认为精神疾病和耻辱、歧视等联系在一起。最近报道[19],荷兰患有精神疾病的医生中三分之二是自己治疗,没有去寻求专业治疗。Sarahwrigley等也有关于歧视影响求医方式的报道[20]。这与国内杨德森等意见一致[21]。这一方面说明了人们精神卫生知识的贫乏,另一方面也表明人们对精神疾病和精神病医院存在偏见,歧视精神病患者.甚至连医生本身都有这种片面的认识,使人们深怕因为自己是精神病患者而被人瞧不起,因而造成患者不敢到精神病医院就诊,使其得不到有效的治疗。

2.5非精神科医生对精神病的识别能力

有些非精神科医生对精神病的认识还有些缺乏,从而影响了患者求医。国内有调查显示[4],只有10%的精神分裂症和18.3%的神经症患者被非精神科医生建议到精神卫生机构就诊。黄鹏钧等[8]研究显示,65.7%(46/70)的抑郁性神经症患者转诊前被诊断为神经衰弱而予以一般镇静催眠药物治疗及健脑药物应用,而且神经症难以被识别或更容易被当作躯体疾病,耽误了治疗,使大量医疗费用浪费。CmShaw,FCreed等[16]报道非洲加勒比族的精神病患者被非精神科医生认识到有精神疾病的占27%,而在欧洲白人中有52%的患者被非精神科医生识别。由于很多医院现基本上未设立精神科,其内科、中医科医师往往因为专科的限制对精神疾患不能正确诊断治疗,致使就诊的精神病患者得不到有效的治疗。

2.6目前的治疗水平

现在的医疗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还有许多疾病不能完全治愈或控制不复发。这就影响了患者的求医方式以及治疗。有研究表明非洲加勒比族人和欧洲白人拒绝就心理问题求医的原因之一是医生不能解决这类问题,医生只会给药[16]。也有人报道[22]在澳大利亚和维多利亚儿童精神病患者的父母中有38%认为没有任何人能够解决他们孩子的问题。

2.7年龄和性别

年龄和性别也会对求医方式有影响。有研究显示[10],在墨西哥的美国人女性求助精神卫生机构是男性的3.1倍。oliver.mi等[23]报道英国男性较女性较少求医治疗,而且年轻人亦较少求医。杨德森等[3]报道年龄和性别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是否求医没有影响,而性别影响其求医机构的选择。

2.8治疗安排

由于中国的国情,这种情况几乎没有。但在一些发达国家,患者看病需要预约,他们只能按照预约单求医治疗。F.p.m.L.peeter等[24]报道长时间等待第一次治疗安排是影响患者求医率的原因之一。orme等都有此方面的报道[10,25]。所以是否及时安排治疗也是影响求医的因素。

诸如人格问题等因素均有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的求医方式,这里就不具体详述了。

3前景

了解不同背景下精神病患者的求医方式,对提高求医率、治疗效果,减轻患者和家属的痛苦,减少家庭和社会的负担都有重要的意义。国民经济、文化福利事业的发展水平,是制约求医行为的重要因素。所以要加快经济发展,提高人们文化、生活水平,改善医疗条件。在现阶段因经费不足,难以马上兴办更多精神病医院的条件下,加强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提高人们对精神疾病的认识能力,改善对患者的态度,进而给予患者尊重、理解、关心。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进行精神卫生专业理论与技能培训,加强综合医院与精神卫生机构的合作,提高治疗水平,使患者就诊方便、经济、有效。国外在60年代就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求医行为进行研究,强调在综合医院中实施心理卫生保健服务的重要性。有报道显示[26],由于提高了人们的精神医学知识认识与了解,改善了社区精神病患者治疗的条件,德国人对寻求专业治疗有了积极的态度。近年来这方面的理论日趋完善,Godber和Huxley提出精神卫生服务的“过滤模型”[27],虽然这种“过滤模型”未必完全适用于我国,但在综合医院和社区中加强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在非精神科医疗机构开展联络精神医学服务,并使各类医务人员掌握一定的精神卫生知识,无疑会对改善精神病患者的求医途径,减轻患者及其家属的心身痛苦和经济负担,促使患者早日康复以及减少社会医疗费用有所帮助。总之,加强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与教育,提高整体人群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卫生水平,加强基层精神卫生机构建设,加强综合医院和精神卫生机构合作,提高非专科医生特别是内科医生对精神疾病的识别能力,同时对精神疾病患者求医方式给予指导,是促使精神病患者早期正确就医的重要策略。

参考文献

[1]王道金,王小泉.80及90年代精神科患者求医方式变迁的调查[J].四川精神卫生,2002,15(1):29

[2]张静,张建明.抑郁症患者的求医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5):367

[3]杨德森,李凌江.精神分裂症病人求医方式及其影响因素[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2,25(4):215

[4]杨福收,胡宪章.神经症患者与精神分裂症患者求医行为的调查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9,8(1):57

[5]priestRG,VizeC.Laypeople'sattitudestotreatmentofdepression:resultsofopinionpollforDefeatDepressionCampaignjustbeforeitslaunch[J].BmJ,1996,313:858

[6]patrickS,Calhoun,HaydenB.Bosworth,etal.medicalServiceUtilizationbyVeteransSeekingHelpfor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J].amJpsychiatry,2002,159(12):2081

[7]LintY,tadiffK,DonetzG,Goreskyw.ethnicityandpatternofhelpseeking[J].Culture,medicineandpsychiatry,1978,2:3

[8]黄鹏钧.70例最终就诊于精神病医院的抑郁性神经症病人的求医方式调查[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5,4(1):48

[9]蒋晓军,翟书涛.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症及抑郁患者的求医过程及影响因素调查[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9,19(4):318

[10]KarenL,peifer,theeiHu.williamVega.HelpSeekingbypersonsofmexicanoriginwithFunctionalimpairments[J].psychiayricServices,2000,51(10):1293

[11]FriedmanHS.Healthpsychologylsted[m].newYork:prenticeHalllnc,1989:40~67

[12]StoneGC.Healthpsychology.2nded.newYork:JosseyBass[m]publishers,l982:161~216

[13]BouongRhi.thehealthcareseekingbehaviorofthementallyillpatientandtheirfamiliesinasia[J].DepartmentofpsychiatrySeoulnationalUniversity,1990,1:19

[14]DepauloBm.newdirectionsinhelping.2nded[m].newYork:academicpressinc,1983:45~66,109~138

[15]DaleJR.modernortraditional?aStudyoftreatmentpreferenceforneutopsychiatricdisorderinBotswana[J].BrJpsychiztry,1984:145

[16]CmShaw,FCreed.prevalenceofanxietydepressiveillessandhelpseekingbehaviourinafricanCaribbeansandwhiteeuropeans:twophasegeneralpopulationsurvey[J].BmJ,1999,318:302

[17]刘铁榜,杨德森.从流行病学特征及患者就医现状看当前农村神经症的防治策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1,5:1

[18]Reidartysen.Helpeekingformentalhealthproblemsamongyoungphysician:isitthemostillthatseekshelp?[J].Socpsychiatrepidemiol,2004,39:989

[19]toyryS.Selfeportedhealth,illness,andselfcareamongFinnishphysicians:anationalsurvey[J].archFammed,2000,9:1079

[20]Sarahwrigley.Roleofstigmaandattitudestowardhelpfromageneralpractitionerformentalhealthproblemsinaruraltown[J].australianandnewZealandJournalofpsychiatry,2005,39(6):514

[21]杨德森.基础精神医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36~257

[22]VickiCowling.Childrenofadultswithseverementalillness:mentalhealth,helpseekingandserviceuse[J].psychiatricBulletin,2004,28:43

[23]olivermi.Helpeekingbehaviourinmenandwomenwithcommonmentalhealthproblems:crosssectionalstudy[J].theBritishJournalofpsychiatry,2005,186:297

[24]F.p.m.L.peeter,H.Bayer.‘nohow’forinitialscreeningatacommunitymentalhealthcentre:rate,reasons,andfurtherhelpeeking[J].Socpsychiatrypsychiatrepidemiol,1999,34:323

[25]ormeDR,BoswellD.thepreintakedroputatacommunitymentalhealthcenter[J].CommunitymentHealthJ,1991,27:375

精神医学的就业前景篇8

在药学服务背景下,我院药学专业除了积极开展高职药学课程体系和实训等改革外,也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

1药学服务和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类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药学服务是为实现改善病人生命质量的最终目标而向其提供负责任的药物治疗,不仅是“以病人为中心”的技术服务,还应是具有人文精神的服务。具体包括:药师在实施药学服务中的语言、行为和对病人的关心;在参与治疗方案制定时除考虑疾病的临床表现、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外,还要考虑病人的社会背景、文化和经济因素以进行个体化用药;除关心药物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外,还要关爱和尊重病人;除关爱和尊重作为个体的人以外,还要关爱和尊重人类本身,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多种关系的协调。

  2药学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人文精神

有一名大师曾说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笔者身为专业课教师和班主任,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过程中,对药学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与药学服务相适应的人文精神也有了自己深刻的理解。

2.1强烈的责任感

药学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非一蹴而就,这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教育、熏陶过程,从药学生踏进学校大门开始,我们就需要将责任观念和奉献精神纳入教育目标。如在新生入学教育和一些专业课程(如药物化学、药物制剂技术等)授课中,讲解药学历史人物心无旁骛、为新药研发呕心沥血的事迹,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学科兴趣和情感,也激发出其奉献精神和学习动力。药学生对药品的认识不能仅停留在知识技术层面,还应向社会意识层面深化。因此,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乐于奉献的敬业精神,应是药学教育的重中之重。

2.2博大的仁爱精神

博大的仁爱精神是药学生创新思维的源泉。若一心只钻研专业教材而对文学、历史、经济等人文学科缺乏了解和掌握,若只追求知识技能而缺乏“尝百草、济苍生”的博大情怀,则难以建构起自身的专业知识网络,难以实现多学科知识衔接,也无从谈论提升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等综合素质。在药学专业教学中,我们可通过实例激发学生仁爱精神。如2003年春季“非典”爆发时,很多药学人员以极大的热情和忘我的精神夜以继日地研发“非典”疫苗,为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2.3团队协作精神

如今我院学生都是“90后”,其竞争力与信任感均显不足,处世较消极,责任意识淡薄,交流与合作能力较差。基于这种现状,如何培养药学生独立思考、团结协作、敢于决断、相信团队的能力,是专业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应思考的问题。在实训课分组实验时,可引导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和自身情况合理分工,将实训课作为一次团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优势互补、团结协作在解决复杂实验问题中的重要性。当学生在实验中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时,教师可因势利导,鼓励学生自己判断和处理。

3药学专业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实践

在药学服务背景下,高职药学专业与其他医药相关专业(如制药专业)相比,毕业后从事的是面对人的工作。我们充分认识到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并努力探索,开展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实践活动。

3.1以社团为载体开展社区药学服务活动

高职院校社团由学生以发展兴趣特长、提高综合素质、改善知识结构为目标自发组织形成,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为宗旨。实践证明,社团活动是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在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院药学专业在团委的帮助下成立了“善本来明药社”’成立社团的初衷是建立一个载体,能与专业社会服务、学生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培养相联系,同时能对学生进行社会公益意识渗透。社团药学服务内容包括:(1)宣传药品小知识,教会居民如何通过包装的标记正确识别药品与非药品、认识药品和保健品的作用以及如何正确贮存药品。(2)帮居民淸理家庭小药箱,回收过期药品。为了提高居民参与度,社员还特别准备了小礼品,赠予送交过期药品的居民,回收完成后社员统一将过期药品送到药监局进行无害化处理。

以社团为载体开展药学服务活动,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有明显成效。一方面社团的运作方式能使活动常规性地开展,另一方面使药学服务精神能更好地在学生中渗透。大学生社团活动是有力凝聚学生、培养团队精神的重要方式,开展活动时需要各成员组织分工、相互协作、不断探索。

3.2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人文教育课程

人文素质教育必须进入课堂才能达到既定目标,必须与基础课、专业课教学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目前,我院药学专业已将人文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开设一定比例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如药学礼仪、沟通与交流、医药应用文写作、药物与美容等选修课程,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必修课程。另外,每年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母校召开励志讲座,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知识,拓展了思路,培养了责任意识。

3.3营造积极的人文教育氛围

药学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特色的人文载体,对高职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们在实训室建设中渗透了人文教育,在实训室显眼地方张贴了药学职业誓言,设立了学生励志专区,主要介绍获“三十佳”奖励的毕业生、“新苗与挑战杯”负责人、技能竞赛获奖选手等;另外开辟专区介绍对人类药学发展有推动作用的历史人物;此外还成立模拟药房,建立仿真实训基地,引进医院文化。

3.4开展药学服务情景剧表演比赛

为强化学生药学服务素养,我院药学专业每年开展药学服务情景剧表演竞赛。以学生自行设计、展示的方式,将在校期间多门主干课程所学知识活学活用,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让大一学生现场观摩大二学生表演,促进大一学生学习,从而进行有效的药学服务素养渗透和人文教育氛围营造。

精神医学的就业前景篇9

这个逻辑关系可以用传统医学的“精、(同“气”)、神”的相互转化来参照:“精”是人们先天所具备的能量基础,“气”是人们将先天能量基础开发释放出来的过程中表现出的运动特质,“神”是上述运动特质赋予我们内在和外在能力的表现。把人比作一台蒸汽机车:火车头载运的煤炭是“精”(蕴含能量而不发生);锅炉里燃烧的煤炭和涌动的高压蒸汽就是“气”(能量可视化的表现);轻快地穿越在山岭中,生机勃勃的火车给人看到的就是“神”。煤炭要燃烧才能“练精化气”,蒸汽要推动车轮才能“运气为神”。这就是“精、气、神”之间的关系。歌词中所唱“……今天的中国龙,才有精气神……”描述的就是这样一个“养精蓄锐、练精化气、运气为神”的良好状态。

扯远了,回来看看《电子病历应用分级标准》,在“征求意见稿”中已经密密麻麻列出了296条应用描述,这些描述针对9大类角色,37个使用场景中每个使用场景给出了从0到7的8个不同的“应用水平描述”。可以预见的是:在《评分标准》正式之前,场景和涉及角色还有可能增加。

每个应用描述从0级到7级,难度上升的飞快,而且在2级以上考察重点逐步从软件系统功能,系统间集成能力转移到“知识库”使用和临床决策支持功能。举例来说,在“检验申请”场景中:在0级和1级只需要能够在系统中下达申请单,并传输给检验系统,这是个纯粹的软件功能和集成水平的要求;但是到了3级和4级的时候,就需要申请单直接与检验标本关联,并且下达检验单的时候能够有相关适应症信息的提醒,在这个阶段实际上开始要求用户在系统中整理并利用一些临床知识库数据了;进一步上升到5级和6级的时候,需要医生在下达检验申请单的时候,系统能够根据患者性别、诊断、临床路径条件给出相应提示甚至建议检验项目,可见在这个阶段,以疾病为中心的诊疗规范知识库扮演了核心的角色。用中医的话来说,系统功能和数据的“精”,已经炼化成为临床知识和决策支持的“气”,开始直接用于日常的临床诊疗行为的支持和质控了。

毋庸讳言,国内任何医疗机构想在短期内达到5~6级应用是不现实的,这个应用水平甚至不是通过大规模信息化投资就能够达到的。完备的临床诊疗规范知识库和辅助决策(质控)功能,首先需要以单病种数据为中心的临床信息系统(广义电子病历系统)的建立,然后需要用户在这个系统上相当长时间的业务数据积累和诊疗规范精细化改进。这样一个从数据采集,数据整理到临床知识库形成的过程,别人无法代劳,只有在医疗机构自身的单病种管理过程中逐步“练精化气”积累完成。

精神医学的就业前景篇10

[关键词]医院文化建设;社会医疗机构;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4)04(a)-0131-05

explorationandthoughtonhospitalcultureconstructioninnon-governmentmedicalinstitutionsunderthenewsituation

SHiRongxiang

ShanghaiwaigaoqiaoFreetradeZonemedicalCenter,Shanghai200131,China

[abstract]Underthesituationofnewmedicalreformandnewpatternofhospitaloperation,itisworthexploringhownon-governmentmedicalinstitutionsgaincompetitionadvantage,winmedicalmarketshare,andpromote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hospitalthroughconstructionofhospitalculture,softpower.throughexpoundingtheconnotationsandfunctionsofhospitalcultureconstruction,combinedwiththechallengesandtheexistingproblemsitfaces,thispaperproposesthethoughtsofhospitalcultureconstruction,meanwhile,itputsforwardtothedifficultproblemsthatnon-governmentmedicalinstitutionswillfaceduringtheprocessofconstructinghospitalculture.

[Keywords]Hospitalcultureconstruction;non-governmentmedicalinstitution;practice;thought

发展社会医疗机构,促进社会办医,大力推进社会医疗机构的增量发展,提高非公立医疗机构的服务量是国家“十二五”规划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社会医疗机构如何在这样的政策背景和医改形势下将自身建设成为有质量水准、有社会影响、有品牌特色,能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公立医院互补和谐发展,成为新的办医格局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是目前社会医疗机构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和挑战。医院文化作为一种柔性的生产力,其在医院建设、经营、发展中重要性已越来越得到重视,文化建设也已逐步成为现代医院管理的重要战略手段,在新形势下如何通过医院文化建设来推动医院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拥有竞争优势、效益优势和发展优势,值得社会医疗机构思考和探索。

1医院文化建设的内涵与作用

医院文化是医院在经营、建设和长期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逐步优化形成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是一定社会文化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具有医院自身特征,能传承的一种群体文化[1]。

医院文化包括四个层面的内容。①环境文化,即医院物质文化,由医院建筑、就医环境、诊疗设备、服务设施等有形物质构成。物质文化是医院塑造良好形象的物质保证,加快医院物质文化建设能为医院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平台。②行为文化,医院在运营发展过程中医护人员的医疗行为、科研教育、文化娱乐、人际关系等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活动文化。良好的行为文化有利于培养患者和员工对医的信赖度和忠诚度。③制度文化[2],是精神文化的载体,主要表现在医疗管理实践中所制定的组织管理制度,是医院价值观、行为准则和技术发展的具体要求,也是依法治院、规范行医的重要保证。合理的制度文化不但对医院各方面是有益的约束,同时良好且科学的制度引导将对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④精神文化,是医院在营运实践过程中受一定社会文化环境影响而形成并建立起的群体意识,医院发展的原动力,包括医院精神、奋斗目标、价值取向、理想信念,服务理念等。精神文化在整个医院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决定着医院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性质和方向[3]。精神文化一旦被员工认同,就会产生规范、自律、凝聚的作用,把员工的思想行为统一到医院发展的轨道上来。

由此可见,医院文化就是医学实践过程中全部要素及其运作方式的总和,直接体现在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关系到医院的现实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等诸多方面。合理有力的医院文化是一种现代医院管理理念的体现,是保证医院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动力之源[4]。医院文化一旦得到全体员工的认可确立,就会对医院发展形成一种良性的内在的自我驱动,通过导向与塑造、凝聚与稳定、激励与约束等作用产生正能量,推动医院健康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着医院经营的质量和发展的速度[4]。

2医院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

2.1市场经济下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和医务人员的价值观经受考验

与20世纪90年代公立医院被推向市场,走自力更生,找米下锅去维持医院运转一样,目前越来越多的被批准设置、投入运营的社会医疗机构在市场化进程中不得不面对与公立医院的竞争,面对政府鼓励社会办医但尚待完善的准入机制、管理机制、配套方案等政策环境[5],医院用各自经营手段维持运转生存。同时市场经济的竞争原则、效益原则对部分医护人员的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面临生存压力的社会医疗机构,更容易出现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重经济轻文化、重硬件设施轻人文精神的问题。这些直接影响了医疗服务市场化进程,也造成了医患关系的不和谐。在医院发展建设中淡化“市场化”的氛围、强调“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和谐理念,正是新形势下医院进行创新文化建设面临的一个课题。

2.2社会经济转型期给医院文化建设带来更大的挑战

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从封闭、僵化的状态走出来,价值观走向多元化,这就造成了员工的认识统一困难。科学主义至上,人文主义缺失,只重视技术,“见病不见人”的现象还客观存在[6]。医务人员除了专业知识外,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综合模式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实践,对相关的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知晓甚少。医院如何通过凝练核心价值观、培育职业精神来形成引领员工的价值观、职业精神和医学伦理意识实为医院在新时期面临的一大挑战。

2.3社会医疗机构自身的特质给医院文化建设带来的问题

首先,社会医疗机构由于建院历史短,员工职业文化背景多元,缺乏足够的文化积淀,在医院文化建设中存在诸多的误区。主要表现在:①文化建设的简单化、表浅化:医院经营管理者往往缺乏对医院文化建设深入的认识,存在理论上的模糊和实践上的盲从的倾向[7],甚至片面地将进行员工的文体活动、娱乐员工的现实生活、丰富员工的精神生活等理解为医院文化建设,而这些作为医院文化的载体远不能覆盖医院文化建设所具有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医院文化建设应贯穿和融汇于医院软硬件的改善和提高的全过程。②文化建设的口号化、物表化:将文化理解为标榜,将医院的信息宣传工作和形象识别系统作为文化的全部实质内容,形成了一个认识上的误区;教育引导员工,服务大众健康,做好思想工作就等于建立了医院文化,忽略了医院的精神内涵,没有将价值观转化为员工群体性的自觉实际的行动,其结果“止于知,疏于行”。医院文化建设是是一种全面提高人员素质和医院管理水平的探索和实践。

其次,医院经营管理团队的业务素质和文化素养的层次不齐,内部整体管理水平不高,也是社会医疗机构创建医院文化过程中一个严重的不足。社会医疗机构经营管理者从整体上讲还缺乏现代医院管理理念,对医院文化建设缺乏深入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造成经营者对医院文化建设投入少,管理者对医院文化建设执行力不够,医院员工对医院文化认同性和参与性不足。同时社会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以离退休返聘员工居多,人员的流动性强,更不利于文化建设的继承和延续,造成文化建设的夭折和断层。

此外,社会医疗机构在经营管理中往往缺乏对医院的远景规划、缺少核心价值观的灌输,在办医宗旨、用人育人机制上存在着偏差,缺乏对员工的培养机制;对人才价值的认可度不高,缺乏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医护人员缺乏足够的学术氛围、职业晋升等价值被认可、个人得到发展的空间,以至于社会医疗机构的人才引进培育机制始终是个短板,投资经营者在人才引进、培育储备方面的投入始终捉襟见肘,这些直接造成了医院文化形成链中重要环节的缺失或断裂。

3对社会医疗机构医院文化建设的体会和思考

物质文化是基础文化,制度文化为保障文化,行为文化为形象文化,精神文化为核心文化[8]。任何一个层面的文化的缺失都将不能形成合理有力的医院文化而成为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医院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不仅停留在医院硬件的提高上,更多的应该是被医院广大员工所认同的医院精神、经营理念和行为模式的深化和转变[4]。基于医院文化建设的内涵构成及社会医疗机构所处的大环境和现状,对医院文化建设笔者谈几点构思:

3.1提炼并确立医院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将其融入医院文化建设中

医院的发展需要一个为医务人员群体认可并为之努力奋斗的支柱,医院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形成一种催人奋进的价值体系。以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医疗保健中心(以下简称“我院”)为例,作为上海综合保税区,现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内唯一一家医疗机构,医院从建院初起将立足于保税区,以构建保税区内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防御体系,优化区域投资环境作为医院功能定位,将区域人群的基本医疗、疾病防控、健康促进作为医院目标事业,作为医院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根本。在医院运营12年来始终以保税区企业和员工的需求为中心,以保税区自由贸易的区域文化传承为源头,在医疗实践中提炼并逐渐确定了“诚信、务实、严谨、创新”的院训,“以人为本,诚信至上,争创一流”的服务宗旨,并与投资方的企业精神结合,将“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作为医院的发展愿景,努力将“质量是生命,质量是道德,质量是休养,质量是第一要素,质量是安全保障,质量是对服务对象的尊重”奉为医院的核心价值观,作为立院兴院之本,加以尊崇,在多年的医疗实践及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星级”医院的创建中不断地得到强化,深深植根于每名员工心中内化为员工的自觉信念、行为规范、目标意识。实践充分证明医院的价值观也已成为医院内部和外部对医院的共识,成为员工队伍稳定的保障力、医院发展的推动力。

3.2加强制度文化的建设,提升组织的内在约束力

组织机构离不开规范管理,卓越的管理源于科学的制度[9]。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并把文化融入其中,是医院依法执业、持续发展的生存链条。

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科学有效的质量评价体系是医疗安全的保障。以我院为例,建院之初开始建章立制,结合医院业务特色和运行机制编撰涵盖医院管理、医疗工作、质量控制、文化建设等诸多层面的医院管理制度,作为医院依法执业、规范管理、医疗工作持续改进的质量控制标准和各级各类医务人员的行为准则,并注重制度的学习、遵从和创新,不定期更新增补制度,不断完善医院制度管理体系,以此打下了文化建设的基础。医院规章因此成为员工行为的约束力,更成为了协调医院上下、科室间、医院与和社会的纽带,医院因此有了稳定的质量和安全保障。在制度建设和推进过程中,社会医疗机构应根据自身的专业特色、服务专长,在综合医院核心制度的基础上,完善特色专科、专项医疗服务的制度内容,使得员工医疗行为和理念更为规范、严谨、有章可循。社会医疗机构员工队伍往往来自于各个不同的单位,通过制度可起到把原有的行为习惯、固定思维改变过来,用制度约束达到统一。制度是刚性的,但制度中体现的文化意愿是鲜明的,作为建院历史不长、医护人员职业背景差异大,员工队伍组成多元的社会医疗机构更应该将制度建设作为工作抓手,从而推进全面工作纲举目张。

医院的核心价值观同样需要通过一套合适的制度包括薪酬体系、工作制度、晋升制度、人才引进制度等来满足医院员工的需求,并将员工的全部精力集中在患者至上的工作中[10-11]。作为一所历经百年服务精良的医疗组织,堪称世界医学和护理领域圣地的梅奥诊所,将患者至上的核心价值观和内部制度建立的良性循环和成功经验无疑更值得社会医疗机构借鉴。

3.3创建高素质的医护队伍和管理团队,延揽人才,构筑“力量联盟”

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在于学习进取,一个组织的生命力更在于学习提高。医院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引进和培养有用的高素质人才,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环境,让员工与医院一起成长,这在建院历程普遍不长、医院管理团队不够精专的社会医疗机构显得尤为重要。

建立学习型团队,对员工进行业务素质的培育、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的培养、人文道德素质的培育,使医院的医学实践水平和管理工作效率提高成为必要。为员工提供进修学习、学术研讨的机会,抓好“三基”培训、学历教育、职称晋升,鼓励科学研讨、推进新技术,关注并减轻医务人员职业危险因素和暴露和职业压力,创建知人善用、宽松和谐、富有竞争的人际关系的环境,均可为员工提供有效的成长空间。将每名员工的努力和进步化为医院持续健康发展的原动力。优秀的员工是确保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力量[12]。

推动医院和谐发展的另一个决定性因素在于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其关键在于领导班子的前瞻意识、领导艺术和管理水平,以及中层干部的大局意识、学识水平和管理技巧。因此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和新环境,一个勤于学习、善于管理、开拓创新、勇于进取的管理团队是医院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医院管理者只有提高自身的素质、管理水平和文化底蕴,才能建设先进强大的医院文化,实现有效的管理。

同时,医院应围绕选人、用人、培养人、激励人、留住人去营造人本环境,为员工创建良好的环境文化,为员工的长远利益负责,为员工的信仰、利益、追求、理想和树立怎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负责,真诚帮助每名员工在不同层面找到自己准确的定位,从而增加员工对医院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忠诚度,足够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提高医院的运作和管理效能,最终实现员工的人生价值和医院价值双赢。医院文化的建设者、实施者传播者是每一名员工,因此延揽人才,培育高素质,与医院价值观趋同的医护队伍和管理团队是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直接关系到医院文化建设战略目标的成败得失。

3.4创新文化载体,推出文化产品,打造服务品牌,构建医院、患者、政府多赢的文化平台

各类信息媒介如医院的网站及报刊是医院上下信息沟通渠道、舆论宣传阵地,是承载医院文化的载体,以此搭建医生与患者、医院与政府、医院与协会、医院与企业便捷沟通的平台,有助于建立和谐有效的工作机制。

加强信息传播,宣传正面形象,提高社会对医院的感知度。以我院为例,医院始终以服务好每一个企业、每一名员工、每一例患者就是为医院创建好声誉、塑造好品牌的理念和宗旨,优化服务流程,精益流程管理,让员工用优质的医疗服务展示医院个性,树立医院形象。同时通过医院网站和保税区政府网站,展示医院风貌、动态新闻、医疗讯息和患者健康信息的查询平台,区域内公共卫生服务的数据,通过自贸区内的专刊外高桥之窗、上海综合保税区报宣传报道履行政府公共卫生职能的正面事迹等,在展示和宣传医院的同时建起了医院、企业、政府之间的桥梁,使医院优质服务的整体形象更加真实和亲切,提高企业和区域员工的感知度,提升社会、政府、企业对医院的满意度。

完善组织机构建设,适时推出文化产品。以我院为例,医院在五周年和十周年庆典、保税区成立廿周年之际相继推出了如浓缩医院发展历程的大事记、体现医院人文风貌的员工随笔集锦、以及围绕健康为主题的各类健康促进行动和志愿者活动等能体现医院核心价值观理念的文化产品,使员工在这些活动中感受医院文化内涵的熏陶,坚定医院核心价值观的追求,与医院同成长,共发展。

4社会医疗机构创建医院文化面临的几个难点问题

4.1在时间厚度里的医院文化积淀和深度构建

正确的医院价值观念和员工行为规范是其在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的文化积淀,是构成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无形因素,它有一个“培育”过程,需要医院管理者采用各种形式和手段向全体员工不断灌输及强化,使其对医院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产生认同。相比起公立医院,在社会医疗机构普遍建院历程不长,管理团队不稳定、员工队伍流动大将更为直接影响到医院文化的执行力、延贯性和深度构建。

4.2保持创新提高医院文化建设的灵魂所在

与公立医院一样,社会医疗机构在确保生存,寻求发展的不同阶段,将面临不同的问题和考验:如何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提供优质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如何在医疗资源的合理提供和合理消耗之间寻找平衡点;如何在服务群众体现基本医疗的公益性的同时增加医院的收入,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为难处境;如何在医疗市场客观情况下,做好医院管理文化和经营文化的策略调整,所以如何保持创新成为了社会医疗机构医院适应医疗产业和医疗市场的发展和变化而必须提高文化建设的灵魂所在。

4.3个性建设是医院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是医院长期养成的个性化品牌力量,实际上是医院在竞争发展过程中培育出的独有的医院文化[13-14]。每个医院都应该有自己不同的历史传统、不同的心理背景、不同的人员素质,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突出个性化建设、探索和建立符合社会医疗机构自身情况及独特价值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对于目前社会医疗机构占据医疗市场份额、与公立医院错位竞争中显得尤为重要。

4.4提升社会、患者、员工满意度是医院文化建设的突出内容

适应医疗服务竞争的需要,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是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从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医疗必然走向趋同[13],检查手段趋同、治疗趋同、软硬环境趋同,在这种形势下唯有不趋同的是患者对医院的感知和信任,所以医疗服务的竞争将转化为患者对医院文化和品牌的信任。因此,医院在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质量的同时,将不断打造品牌医院,提升社会、患者、员工的满意度将成为医院文化建设一个突出方面。

综上所述,医院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对于社会医疗机构更是经营思路和管理理念的碰撞和融合,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新医改形势和新的办医格局下,社会医疗机构应立足于自身的建院背景、经营现状、发展目标和医疗服务特色,探索并构建适合本院的医院文化和建设路线,才能立足现有的医疗市场,拥有与公立医院和谐发展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吴佳佳.医院文化塑造与现代化管理[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5):51-52.

[2]刘运祥,林乐良,李成修.试论医院文化力[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5):334-336.

[3]阳哲,刘治国.基于隐性知识建构的医院文化建设[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3,22(3):30-33.

[4]刘颖,王国平,白旭斌.新形势下对医院文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5):139-141.

[5]王景明.对我国民营医院发展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9):12-13.

[6]李芳,杨朝均,徐建中.医学人文培育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探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12):73-74.

[7]沈鸣.论创新医院文化建设[J].中国医院管理,2010,7(14):127-128.

[8]李成修,刘运祥,尹爱田,等.医院文化建设的内涵与实践[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0,26(1):27-29.

[9]景修京,陈艳才.对医院文化建设的构思与实践[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292(10):743-744.

[10]利奥纳多L.贝瑞,肯特D.塞尔曼.向世界最好的医院学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19-49.

[11]许安庆.医院文化建设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2,2(2):177-178.

[12]姚坚.现代医院文化建设实践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0,30(5):53-54.

[13]谢丹.新形势下医院文化建设的反思[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19):2930-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