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语言文化特色十篇语言文化特色十篇

语言文化特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29:21

语言文化特色篇1

一、突出“华文”传承,夯实汉语教学培训基础

我校以教学为主、培训为辅,在校园中积极营造师生们自觉说普通话,努力营造说普通话的良好氛围,引导师生说好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并且积极利用各种典型事例组织学习讨论,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的真正含义,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以教学为主,培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语文教研组针对我校学生来自全省各地,地方方言影响比较严重的现状,加强普通话教学的研究,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以教研引导教学,摸索总结出适合本校语言文字教学的框架模式。比如,我们结合《听话和说话》课教学,在一年级把好语音、认字关,在二年级把好朗读、语言表达关,三年级把好专业技能语言关,确立适合幼师学生语言专业技能、表演技能的教学模式。另外结合我校幼儿师范专业特点,开展“三笔字”教学,让学生写好钢笔字、粉笔字和毛笔字,在提高教学技能的同时,融入对祖国文字的理解和热爱之情。

以培训为辅,以普通话“二乙”为基本标准,提高学生通过率。在每年的普通话测试之前,学校测试站都会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和重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培训和辅导。尤其是针对广东方言区学生,采取了集中攻克重点、难点字音,组织有心得的学生交流体会等方式带动整体提高。培训的内容包括:学习普通话的重点难点、介绍机辅测试的简单应试操作、规范执行考试规定等。通过培训,使得大部分学生取得二级乙等以上证书,并大大提升了方言重的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二、加强软硬件建设,彰显学校示范功能

在管理方面,学校首先是抓好队伍建设。成立普通话测试站以来,一直由校长兼任站长,副校长兼任副站长,教务科、技能培训科、网管中心等互相配合,统筹协调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各部门和老师各负其责,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从而保证了培训测试工作的有序进行。

抓好制度建设。学校以国家、省、市语委的相关规定和要求为依据,制定、完善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普通话测试工作管理和测试程序。并把制度上墙,把制度与学校的师范教育制度文化结合起来,让全校师生自觉执行。

抓好规范管理。学校通过专人培训,个别辅导的方式对“考生网上报名、资料填写”严把关,防止学生的信息出错率;通过集中学生电子采相,采用电子身份证识别仪器代替以往人工输入身份证号码的方式和其它多种有效措施对“考试纪律”严把关,杜绝学生代考、作弊情况的出现;加强工作人员上岗培训对“测试质量”严把关。使测试工作有序化、规范化、人性化。

三、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打造学校办学特色

语言文化特色篇2

关键词:店名组合形式语义文化属性

商品经济的发展,各类店铺林立街头,而承载店铺信息的则是名片式的店名,它们以最直接的方式告知、吸引客户。所以,店名作为一种社会性语言交际现象,是商家与顾客、市场交换的招牌。[1]它是一种社会用语,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担负塑造企业文化的使命。[2]这些极具个性、特色化的店名,不仅散发着语言魅力,而且折射出一定的文化意蕴和审美倾向。

随着十堰市北京路沿线大学城的形成,各类店铺瞬间在这一地段安家落户,由于受到特殊商业圈的影响,这些店名表现出更鲜活的语言特色和时代气息。本文对大学城周边的店铺名称作了抽样调查,以153个店名作为分析对象,拟从语言特点和文化属性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找出这一特定区域中店铺的命名特点和文化审美倾向。

一、店名的语表特点

(一)店名组合形式分析

一般来说,店名的组成包括属名、业名和通名三个部分:属名表示所属个性的区别性名号;业名表示从业类型名称;通名表示商业单位的通用名称。三名复合便是店铺的大名。[3]如“杨氏水果超市”,“杨氏”是属名、“水果”是业名、“超市”是通名。本文对这153个店铺名称作了抽样分析,发现其构成情况有如下几类:

1.属名+业名+通名,如:春雨书吧、智慧屋学生用品生活馆、时尚秀场美发店

2.属名+通名,如:绿叶超市、乐乐佳便利店、王记商行

3.属名+业名,如:简约发型、晨光文具、金友娱乐

4.业名+通名,如:服装创意工作室、水疗会所

5.单用业名,如:水果副食、文具生活、涮烤

6.单用属名,如:飞虎飞剪、依然自我、幸运频道

当代商业店名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命名要素的倚变和缺失。[4]属名为“变素”,表现出最大的灵活度;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导致店名追求简洁化、个性化,很多成分会慢慢缺失。根据153个店名的抽样调查,其中属名+通名、属名+业名数量最多,分别占到29%和26%,这两类既富有简洁性,又拥有较大的信息量,易记易懂;其次是属名+业名+通名,占22%,这是最传统、最完整的店名构成,承载的信息量最大,深受店主青睐;单用属名的类型占有19%,属名最彰显店名的个性,而业名+通名、单用业名的数量最少,只占1%和3%,缺失了属名让店面丧失了标志性的区别,辨识率大大降低,所以使用者很少。

(二)音节分布倾向

调查发现,店名在音节的分布上呈多种类型,最短的只有两个音节,最长的有十个音节,而由四音节构成的最多。音节过少,涵盖的信息量就少,不足以让人通过店名马上反馈出准确、清晰的信息;音节过多,信息量足够,但过于冗长,不宜在瞬间让人识记,而适中的四音节,既保证了足够的信息量,又让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正发挥了店名的作用。另外,音节构成中,双数多于单数,这样看起来更加对称、和谐,读之更具有韵律感。

(三)语法构成分析

从语法结构看,该区域店铺名称在组合上同大多数店名一样倾向于偏正式结构,而且偏正式结构中有“名词性+名词性结构”组合,如“用心人大药房”、“桃李园菜馆”等,其次有“形容词+名词性结构”组合,如“休闲炒货”、“简约发型”等。除了以偏正式语法结构为主外,也有其他结构形式出现,如:

并列式结构:如涮烤、水果副食

动宾式结构:汇美、启美

主谓式结构:吾饮良品

店名语法结构丰富,彰显出店名选择的个性化和灵活化倾向,同时用简洁、利落的语法结构组合出丰富、实效的店名,迎合快节奏的经济生活。

二、店名语义特点分析

(一)属名的语义组合特征

属名是店名中个性色彩最强,区别意义最大的构成元素。人们根据店铺特点和个人喜好自由选择赋有特色的属名,达到招揽顾客的目的。因此,属名的语义特征从某种程度上影响和决定整个店名的内涵。根据调查发现,大学城区域店名在属名各元素的组合上形式多样,其组成元素主要有以下语义特征[5]:

1.地名+品味+定位,如:东方御品家常菜馆

2.地名+定位,如:桐华平价超市、南洋小灶

3.定位:小户人家、简朴寨

4.评价+材料:鼎中鼎豆捞

5.地名+材料,如:巴山卤菜店、澳门金汤豆捞

6.称谓+材料,如:李二鲜鱼村、邢氏海参

7.材料,如:清粥小菜

8.地名+制作方式,如:上海炒货

9.地名+材料,如:哈尔滨饺子馆、渤海渔村

10.制作或服务方式,如:土灶台、水疗会所、涮烤

11.品味,如:魅格、汇雅精品时尚宾馆

12.企愿,如:吉阳酒店、吉安宾馆

总之,属名各组成元素在语义上丰富多彩,根据不同的组合方式搭配使用,营造出新鲜而形象的店名特色。

(二)店名整体的语义选择倾向性

店名不仅要传达出直观而充实的信息量,而且要给人留下瞬间性的关注度和无穷的回味性,要达到这种由内而外的影响力,店名的拟定就应十分重视语义选择的倾向,通过字词的选择,组造出特定的语义,从而提升店名的内涵和特色。据调查,大学城区域店名在语义选择上主要表现出以下倾向性:

1.仁德、信誉义,如:用心人大药房、济世大药房

2.祝福、祈盼义,如:荣华宾馆、寿康永乐

3.活色生香、高贵儒雅义,如:紫藤阁养生会所、临风阁烟酒副食

4.市井生活、俚俗之义,如:农夫果园、南洋小灶

三、店名的文化审美属性

店名是企业文化的载体,反映了经营者的文化、学识素养,而且店名还是某区域文化底蕴的反应堆,彰显区域文化内涵,大学城周边店铺处于一特殊区域,该区域政治、经济正在蓬勃发展,文化气息浓厚。作为该区域滋生、成长起来的商铺在店名的选取上应具有鲜明、独特的文化属性。

(一)学究气息浓厚

由于该区域地处大学城周边,在各大高校云集的经济区域,无疑渗透着独特的学究气息。如新东方超市、行之道校园超市、大学城艺术中心、美颜教室等,教育、学校的影响力悄然融合于店名之中,使店名具有浓厚的校园文化气息。

(二)雅俗交错与并存

1.求雅

(1)清新脱俗、用词高雅。

大学城是高学历、高学识人才的聚集地,其店名在审美倾向上会力求高雅、清新的审美格调,如雅米奶茶、米兰晴天、紫藤阁养生会所等用字典雅、清新,富于韵味,读之充满情趣雅味,很好地迎合了大学城特有的文化氛围。

(2)善用修辞等,求言在此意在彼之境界。

①谐音的运用。为追求店名的韵味,往往使用谐音之妙,达到一语双关的作用。

如“衣恋”运用“依恋”的谐音,形容对点铺的喜爱、留恋;“一生好福记”则运用“一生好福气”的谐音,表达出商家的美好企愿。这种运用语音之美传达言外之意的拟名方式传达出高雅脱俗的文化气质。

②字词的巧搭。店名在用字的选取上,往往通过奇妙的组合,微妙、含蓄地传递出深刻的内涵。如“汇美”、“启美”均用在化妆品店名中,含蓄地变达出“汇聚美丽”、“开启美丽”的含义。这些店名的使用无疑体现出一定的文化色彩。

2.求俗

店名毕竟需达到招揽顾客的目的,而针对大部分消费群体的社会特征,店名在选择上还会巧接地气,特意选择通俗、易懂、直白性的字词,营造出“乡土俗气”的文化色彩。如“小户人家”、“张胖子烤鱼”等,给人以自然、原始的感受。

(三)追求个性化、时尚化倾向

大学城所在的群体,以年轻化、时尚化居多,为了迎合这一消费群体的审美感受,很多店名在选择上刻意求新、求奇、求简,力求表现出张扬的个性和前沿化的时尚。所以有“艾洛依”、“伊呀呀”、“伊魅儿”、“爱转角”等很难从字面判定店铺归属的个性化店名。同时,为了刻意追求奇特、洋气,还出现了如“iLiKe”、“SmileyShop”等用英文作为店名的情况,这些折射出大学城店名彰显时尚、青春、个性的文化倾向。

总之,店名作为一种社会语言现象,渗透出一定的文化品位与审美倾向,是一座城市的名片,标志着一座城市的软实力。大学城作为城市文化、礼仪的集聚地,更应率先引领整个城市健康、文明的文化气息,所以对店名进行深入研究,以求不断规范化、健康化,利于形成大学城这一区域独有的知识氛围、文化积淀,从而提升整体城市的影响力与形象品位,给城市增添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王丽梅.中国店名的文化特征[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63.

[2]郭先珍.店名的社会文化属性[J].语文建设,1996.4:40.

[3]赵世举.当代商业店名的构成类析和文化透视[J].云梦学刊,1999.1:57.

语言文化特色篇3

随着汉语热的不断升温,人们对于汉语的学习,已经不满足于单纯的语言教学了,而是对隐藏在语言文化背后的文化因素的兴趣更加浓厚。这也就意味着对外汉语教学,也不应是仅仅着眼于语言文字方面的教学,更应当是对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的教学。而要想进一步搞好对外汉语教学,完善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则应首先着眼于民俗文化,因为民俗文化是语言文化构成的基础,而语言又是民俗文化的载体。因此,民俗文化不仅是连接语言与文化的桥梁,也是引导汉语学习者融入汉语文化的沟通纽带。对外汉语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学首先是语言的教学,但在教学过程中,文化教学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可忽视、必须涉及的。而民俗文化,既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文化的起点,也是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的难点所在。

二、民俗学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体现

“民俗”是一个从日语中借来的词,、在英语中被称为folklore,直译为“人民的知识”、“群众的智慧”。从这个概念中可以看出,民俗文化中包含了一个民族最源远流长,最富有持久生命力的文化,它是一个民族最富有特色的文化部分。在对外汉语教学这样一种文化交汇的语境中,凸现的便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而民俗正是这样一种文化现象。

1.民间语言

民间语言,是一个民族在特有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蕴含了大量文化因素的语言。包括俗语、谚语、歇后语、称谓语、流行语、吉利语、委婉语、俏皮话、禁忌语、祷词、招呼语和在特殊场合或仪式中使用的行话、黑话、隐语、咒语等。对于学习者来说,是难点,但也是深入了解汉文化的突破点。

2.节俗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节俗便是其中的典型性的代表。通过节俗文化,学习者们可以了解一些中国特色的词语,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礼仪方面的词语等。例如:在教师介绍春节时,会涉及到“过年好”“拜年”“恭喜发财,红包拿来”等词语。在介绍端午节时,一定会涉及到“粽子”“龙舟”等词语。在介绍元宵节时,一定会涉及到“元宵”“汤圆”“灯谜”等词语。这些都是极具中国特色的词语,对于学习者来说,是陌生的,也是新奇的。因此,必须在教学中使学生了解拜年、发红包、吃粽子,赛龙舟、猜灯谜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节俗,才能使学生明白并掌握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节俗词语。假若学习者只是简单了解却不理解这些词语和礼仪背后的民俗文化以及这些节日对于中国人的意义,便更加不可能学习好、利用好汉语了。

3.称谓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意节俗和一些特有的汉语民间语言,还要注意在口语交际中的民俗语言文化。例如:在称谓方面,中国人喜欢称与自己对年龄差不多的男女为大哥、大姐。或者在姓氏后加上哥,姐等,如“张哥”“王姐”等。这事实上是中国人热情、淳朴、豪放的表现,表达了中国人的一种平等意识。但对于留学生来说,可能无法理解一个陌生人为什么叫自己的哥哥或姐姐,使得他们在交际过程中产生一种抵触心理。

4.表达方式

中国人在交际过程中的表达方式往往偏于谦虚、礼貌、委婉。例如:中国人在面对夸赞时,往往都会回答:“哪里哪里”,而欧美国家的留学生在面对夸赞时会欣然接受,并表示谢意。因而,在他们热情夸赞中国人,却往往得到一句“哪里哪里”的回复时,可能会不理解,甚至认为中国人虚伪。而此时,单纯的进行交际问题告诫,并不会使留学生完全理解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必须将蕴藏在语言背后的中国民俗文化讲解给汉语学习者,使他们真正明白中国人在称谓中体现的谦逊、热情。因此,中外文化差异常常造成语言交际上的误解。中国人的含蓄委婉常常时留学生觉得中国人虚伪,不真实。而国外文化的开放直接常常使中国人难以理解。只有使汉语学习者理解中国语言背后的中国民俗文化,才能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语言交际中做到举一反三。

5.特有的民俗意象

中国的农耕经济使得牛在中国文化中一直是正面形象,而狗、狼、鼠则常常是奸诈狡猾的反面形象。因此,许多与狗有关的词语,例如:狗仗人势、狗咬吕洞宾、鸡鸣狗盗、猪狗不如等,往往都带有贬义。而西方文化是在采集狩猎的经济生产模式基础上产生的,人们在采集狩猎过程中需要狗的协助,因此,一些与狗有关的词语,例如:luckydog,jollydog,worklikeadog等词语中,狗都是表示可爱的,努力的。所以,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面对截然不同的民俗文化学习者,我们如果只是简单的将语言的含义教授给学生,必然不能使学生完全理解,再次面对类似的语言现象时,仍旧不能够学会处理,只有我们将民俗文化的内容以及形成的原因告诉给学生,才能使他们理解,避免闹出笑话并在再次遇到类似情况时,学会独立处理这种语言现象。在颜色方面,中国人一直喜欢喜庆的红色,将白色作为丧葬时使用的颜色。因此会有红红火火、三尺白绫等词语。在学习这些词语时,如果是一个日本学习者,看到这样的词语,一定会将红红火火认定为不好的词语,而将三尺白绫认为是积极向上的词语。原因就在于中国的民俗文化和日本的民俗文化对于红白两个颜色所象征的含义是完全相反的,这就需要教学者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全面了解各个国家的民俗文化与中国民俗文化的差异,就必须处处注意带有中国民俗文化特色的词语,这样才能使来自不同国家的汉语学习者都能够全面深刻的学习语言知识。

三、民俗文化因素对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

语言文化特色篇4

关键词:文化特色词;汉英词典;中华文化安全;围棋;释义

一、引言

编撰汉英词典的目的,除了提供汉英互译的语言知识,更是实现英语国家文化与中华文化的交流,沟通词典读者对汉语以及中华文化的理解。对词典读者而言,汉英词典是一个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汉英词典的编纂担负着文化传播的责任。因此,作为汉语学习的工具书与传播中华文化的窗口,汉英词典就得立足中华文化,尽可能地提供有关中华民族的社会文化知识,充分地表达与揭示隐藏于汉语语言中的文化内涵与文化意义,在输出文化的同时为词典读者提供更为深刻的了解渠道。

二、文化特色词的界定和分类

由于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生活习俗、和社会价值观,所以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也形成了种类繁多的文化特色词。文化特色词指的是反映某种文化现象、体现某种文化认识、折射某种生活方式的词语。在我国的现有文献中,还出现了“文化局限词”、“文化负载词”、“文化承载词”、“文化空白词”、“文化词”等说法。文化特色词传递的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信息,所以对它的分类应该符合公认的文化分类。目前,我国文化学者大多倾向于采用文化结构的四层次说来进行文化分类,即把文化分为制度文化、物态文化、心态文化、行为文化。相应的,文化特色词也可分为制度文化特色词语、物态文化特色词语、心态文化特色词语、行为文化特色词语。具体如下:

制度文化特色词语:是表达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的各种社会规范的词语。

物态文化特色词语:物质文化是由人类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它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物态文化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为目标,直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人类对自然界认识、把握、利用、改造的深入程度,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表达这种文化的词语即成为物质文化特色词语。

心态文化特色词语:是表达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s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的词语。心态文化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行为文化特色词语:行为文化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它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的行为规范。能够表达这种行为规范的词语被称为行为文化特色词语。

三、文化特色词在汉英词典中的释义

1、从“围棋”一词说起

众所周知,围棋起源于中国,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据先秦典籍《世本-作篇》记载:“尧造围棋。”相传尧帝造围棋是用来教育儿子丹朱的。西晋张华《博物志》中也有“尧造围棋;舜也以棋教子”之说。《大英百科全书》和《美国百科全书》都记载“围棋于公元前2356年(即尧帝即位之年)由中国发明。”日本史料和日本围棋界都认为,围棋创自尧舜,在公元4~6世纪,中国南北朝时期,与中国的佛教、天文等文化一起经朝鲜传人日本。还有围棋起源于“八卦”的说法。《孔传古文尚书》记载:“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伏羲是“八卦”的鼻祖,围棋盘和棋子则由其用来占卜、八卦的图形及图形上非黑既白的圆圈演变而来。以上两种起源说相辅相成,从伏羲到尧舜,从八卦到围棋,其思想构筑了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骨架,深深渗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之中。因此,汉英词典对“围棋”的释义至关重要。笔者调查了八部汉英词典,其对“围棋”一词的释义如下:

序号词典释义

1《新汉英词典》weiqi,agameplayedwithblackandwhitepiecesonaboardof361crosses;go

2《新世纪汉英大词典》weiqi;go:一盘~agameofgoU下~playgoU九段~大师level9go-master;ninth-dango-master

3《汉英翻译辞典》agameplayedwithblackandwhitepiecesonaboardof361crosses

4《新时代精选汉英词典》weiqiorencirclementchess;go;下一盘~playagameofgo/~大师weiqimaster

5《当代新编汉英词典》weichi(或whi);go;Go:下一盘~playagameofGo

6《汉英词典(第三版)》weiqi(agameplayedwithblackandwhitepiecesonachequerboardwith361intersections);go

7《简明汉英词典》([盘pan]go(agamesimilartochess)([副fu]littleroundpiecesusedinthegame

8《21世纪汉英词典》weiqi,agameplayedwithblackandwhitepiecesonaboardof361crosses;go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这八部词典中,有六部词典将“围棋”译为“weiqi”和“go”;有一部词典只给出了一种释义――“go”;有四部词典提供了解释性释义;有三部词典提供了例证,但在例证中均采用了“go”这种译法;。另外,《新汉英词典》和《新时代精选汉英词典》都配有插图,《新汉英词典》的插图的名称是“围棋go”,《新时代精选汉英词典》的插图名称为“围棋weiqiorgo”。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现行的汉英词典对“围棋”的释义更倾向于“go”。事实上,“go”是来源于日语中围棋的发音。因此,如果汉英词典把“围棋”简单地翻译成“go”,而不予以解释,长此以往,就会慢慢让英语国家的人以为“围棋是日本人发明的”。而这样的意识一旦形成,再改变将是非常困难的。从“围棋”一词的释义可以看出,汉英词典对于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如果汉英词典对我国文化特色词的释义处理不当,将直接影响中华文化的传播,威胁我国文化安全。

2、文化特色词在汉英词典中的释义

如上所述,汉英词典在本质上是坚守中华文化安全的重要阵地之一。如果只是简单的提供一些所谓的“对应词”,而不揭示其背后的文化信息,这样的释义显然是不可取的,也与“坚守中华文化安全”的原则相悖。因此,对文化特色词的释义不仅要关注词目的概念意义,更要注重对词目文化附加义的阐释。对此,笔者建议从以下八种表现形式入手:

(1)词源

词源可以展示语言形式和意义的发展变化。通过对文化特色词的追本溯源,非母语汉语学习者可以看清该汉语文化

特色词的来龙去脉,洞悉其所蕴涵的文化。

(2)义项

义项是词条中最小的释义单位,是对多义词所作的分项解释。对于富含文化附加义的汉语文化特色词语,词典编纂者需要分义项进行阐释,方便汉语学习者能够在不同场合选择最合适的词语。

(3)文化注释

文化注释是采用描述性手段把文化特色词中所蕴涵的附加意义表达出来的有效方法。它通过提供与词目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如生活习俗、历史传说、信仰宗教等来帮助汉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词目的文化附加义。

(4)例证

例证是词典微观结构的主要构成成分之一。它具有语义、语法、语体、语用文化、翻译参考等功能。因此,好的例证不仅可以辅助和强化释义,还可以展示词目的文化内涵和言语环境,从而帮助学习者有效地理解词汇在真实语境中的意义。为实现充分反映文化特色词内涵的目的,词典编撰者在提供例证时应做到:能准确地印证词目语言符号的附加义,尽可能体现词目语言特有文化的典型事物,通过例证的译语来说明源语词目及例证的语用功能。

(5)括注

括注就是在括号中给出简要的注释,一般分为前括注、中括注和后括注三种类型。它可以起到“语义限制或界定(如标明修饰对象、后接宾语等);语义选择;语义补充或说明”的作用。使用后括注把词的文化附加义补充进去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6)插图

作为一种形象释义手段,插图可以帮助非母语汉语学习者更直观地了解汉语中各种特有的民族服饰、动植物、器具等,还可以有效区分一些译名相同或相近,但所指称物的功能和形状有所差异的词语。

(7)标记

“词典编纂者用标记指出某个词汇单位属于某一方言,或属于某一有限制的语言(技术的,术语的)或属于某一社会阶层(黑话),或某一种文体,等等”。可见,标记能够指出语言的变体、语域和文体。不仅如此,有些标记如[忌]、[冒犯]、[不礼貌]、[褒]、[贬]、[蔑]等,可以明确提示读者词语的文化附加义。

(8)参见

参见能节省词典篇幅和扩充信息。词典编撰者可以通过参见将文化特色词与其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相连起来,从而满足读者通过词汇了解中华文化的愿望。

此外,词典编撰者也可以利用附录的方式来提供一些既能突出中华文化特色又能体现中西文化差异的文化信息来补充词典的正文信息。

四、结语

文化特色词承载了一个国家特有的文化,对于我国而言,文化特色词是悠久的中华文化的载体。在汉英词典编撰中,我们要坚守中国文化安全的立场。这就需要词典编纂者将中华民族文化价值观念上升至国家利益的高度,担负起记录中华文化符号的职责,努力提升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内致力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捍卫对本民族独立的文化诠释权,对外致力于促进语言文化间的互惠传播,维护与捍卫我国的语言文化安全。因此,作为汉语学习的工具书与输出中华文化的索引,汉英词典就得立足中华文化,尽可能地提供有关中华民族的社会文化知识,充分地表达与揭示内藏于汉语语言单位中的文化内涵与文化意义,在输出文化的同时为词典读者提供更为深刻的了解渠道。也只有这样,汉英词典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中国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播,外国读者和本国读者才能从词典中获得更多的使用价值。(作者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

参考文献:

[1]Jackson,Howard.Lexicography:anintroduction.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2002.

[2]nida,eugenea.LanguageandCulture:Contextsin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

[3]Svensen,Bo.practicalLexicography:principlesandmethodsofDictionarymaking.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93.

[4]章宜华.当代词典学[m].商务印书馆,2007.

[5]赵明.汉语文化词语界定研究述评.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

[6]李晓琪.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7]辛雏光.《围棋・国棋》,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8]吴建平.双语翻译词典的编纂宗旨、释义和例证刍议――兼评《史氏汉英翻译大词典》.辞书研究,2009.

[9]王馥芳.当代语言学与词典创新.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10]陈丹丹.汉英文化词语意义差异对比分析.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4.

[11]常敬宇.汉语词汇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2]黄建华,陈楚祥.双语词典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语言文化特色篇5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词汇教学跨文化意识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2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各种语言都充分地体现了不同的民族文化,而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特征的则是词汇。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特点鲜明,许多文化内涵都浓缩在词汇中。例如,“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应该是一个人如果不达到预定的目标而放弃努力,无论男女,就不是一个有志气和有抱负的人。这里的“长城”和“好汉”都带有比喻性质,隐含着中国固有的文化背景,因而不能仅从字面意义上理解为具体的古迹长城和真正的男子汉。汉语词汇充分渗透了汉民族文化,积淀着汉民族的认知经验和感彩。留学生在交际中所犯的错误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词汇,他们不了解这些词语的文化内涵,或用其本民族的文化习惯来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造成理解偏差,产生偏误,形成“文化干扰”。因此汉语国际教育尤其是汉语国际教育词汇教学,特别要关注那些汉文化积淀丰厚、不解释清楚就影响学生正确理解和实用的词汇成员。

在汉语国际教育过程中,词汇教学始终贯穿于各个阶段,特别是中、高级阶段。在汉语国际教育的中、高级阶段,以扩大学生词汇量为主,此时不仅要注意词语的用法,更应揭示词语的文化内涵对语用的制约。因此中、高级阶段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所以更要遵循词汇教学规则,在词语理性意义及用法教学基础上,抓住非理性中的文化信息充分发掘,训练学习者的交际文化技能。词语的文化内涵,具体地说是依存在词的理性意义和色彩意义之中,特别是色彩意义。色彩意义是长期文化积淀的结果,是约定俗成的规范和心理模式,是指导交际行为的文化规约。这种规约不仅隐含在语言中,而且也隐含在非语言的动作、行为方式、手势和眼神中。本民族人对于这种规约往往习而不察,视为当然,异文化者往往对此很敏感。因此,汉语国际教育词汇教学,要特别关注词语的附加色彩和文化含蕴。汉语国际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非汉语母语学习者的汉语交际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为了使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排除文化冲突和文化误解,对外汉语教师必须进一步帮助他们把交际文化因素转化为实际的交际技能。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词语的理性意义,更要注意它的色彩意义,尤其是文化含义,这样留学生们才能说出地道的中国话来,真正达到交际的目的。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而言,词语的附加色彩恐怕是最具有目的语文化特色,最容易引起跨文化交际误解、冲突的最敏感的区域,也是最难理解和掌握的。因此,我们要重视词的色彩,加强对色彩意义和文化意义的教学。

跨文化角度下的汉语国际教育词汇教学重难点及技巧

在汉语国际教育的课堂教学体系中,词汇教学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词汇学习是学生掌握和扩大词汇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学习和理解课文的前提。在中高级阶段的词汇教学过程中,学习者对词的色彩意义的理解存在较大的困难,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对词语的色彩意义及其词汇意义的获得不同步。初级阶段的学习者往往只对词汇意义进行记忆和理解,对词的色彩意义没有太多关注;另一方面,适合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汉语词汇色彩意义的词典很少,几乎没有。这就导致第二语言学习者对与汉语词汇的色彩意义掌握不准确,在言语表达方面不得体。因此,在中、高级阶段词汇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帮助第二语言学习者扩大词汇量外,还要帮助第二语言学习者理解两种不同语言词汇方面的差异,还要帮助他们加深了解汉语词汇的色彩义和文化义。

汉语词汇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现象的概括反映和认识,但是一些汉语词汇的含义体现出汉民族历史文化、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心理素质以及联想方式等方面的特点,这就给来自不同国籍背景、文化背景的留学生带来理解和表达上的困难。因此,需要透过语言文字的表层结构,到达其文化的深层内涵,这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才能帮助留学生破除母语文化的干扰,树立跨文化意识。因此在汉语国际教育中针对这些词汇的教学重难点及教学技巧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能够体现汉民族文化的独有词汇的教学重难点及技巧

能够体现汉民族文化的独有词汇具有独特民族文化内涵的词语,主要包括:1.反映汉民族特有文化的节日词汇,如中秋、寒食、春节、端午等指称民族传统节日的词语,蕴涵着浓厚的文化特色;2.汉民族的历史、传说和文学作品所特有

的人物词汇,如曹操、林黛玉等,这些词汇往往具有象征和隐喻意义,如“曹操”可代指乱世奸雄,“林黛玉”则可代指多愁善感的女子;3.指称汉民族传统食物的词汇,如饺子、豆腐、粽子、麻花等,而对于西方人而言,他们的语言存在着这些词语的缺失现象;4.反映汉民族独有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特点的某些特殊词汇,如臣为君纲、计划生育、小皇帝、下岗等;5.某些典故成语,如叶公好龙、揠苗助长、画龙点睛等等。这些词一般单从字面上是无法探究其含义的。它们是汉文化所独有的,其内容从表层意义和形象构词到深层内涵的文化特征,都难以用其他语言进行对译。这类词在英语中,很多直接用汉语拼音拼写。因此要真正学好汉语,就必须尽可能的掌握这些词语以及这些词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以“饺子”为例,其中最重要的文化信息有两种。其一,它是我国传统节日春节的一种特别典型的食物。其二是它代表人们对新年来临的企盼。饺子是“交子”的谐音,“交”是交替的意思,“子”则是指夜里十一点到第二天一点的时间,表示新的一年的到来。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采用实物教学的方法,展示饺子的图片,来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饺子。对于饺子的隐含文化含义,则可以通过看ppt和视频,老师讲解来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十二生肖和中国古代的计时方式。这样既可以减少纯文字教学带来的乏味,避免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又可以让学生了解此词背后的故事,一举而数得。

二、反映汉民族传统观念的词汇的教学重难点及教学技巧

这一类别的词汇主要包括:1.颜色词汇。不同的民族对同一色彩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因此指称色彩的词语常常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稍不留意就容易导致语用错误。例如:中国人认为红色是吉祥、喜庆、高贵的象征;西方国家则认为红色是暴力和色情的象征2.指称动植物名称的词汇。语言中有大量指称动植物的词汇,是同使用该语言的民族所特有的历史文化、生活习俗、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东西方相同的动植物词语往往具有不同的寓意。例如: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中国皇帝穿龙袍,自称是“真龙天子”,很多地方都建有龙王庙,民间在喜庆的节日里常常举办舞龙大会,划龙舟比赛。在中国,龙经常与水联系在一起,被认为是一种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动物。最重要的是,龙被认为是中华民族长期相互影响、融合、团结的象征。西方也存在有口喷火焰的龙,但它则被认为是童话故事里的一种邪恶的怪兽。

针对此类文化词语,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多使用语料。一些有趣的笑话、寓言故事或者是图文搭配的讲授,或者是关于此类文化词的视频都能够对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起到一定的帮助。这些方法寓教于乐,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和风俗民情。

三、具有文化差异的称谓语词的教学重难点及教学技巧

中华民族的家庭民族观念深入人心,“国家”这个词将“国”和“家”连接在一起,就足以说明一切。生活方式对语言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从汉语的称谓语中就可以看出。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语十分丰富和细致,剧统计不下50个。例如,英语中的“uncle”,翻译成汉语是“伯父”、“叔父”、“姑父”、“大伯”、“大叔”、“大爷”等;英语中的“aunt”翻译成汉语是“伯母”、“婶母”、“姨母”、“舅母”、“姑母”、“大妈”、“大娘”等;“cousin”翻译成汉语是“堂兄”、“堂弟”、“堂妹”、“姑表兄”、“姨表兄”等;“nephew”翻译为“侄子”、“外甥”;“niece”翻译为“侄女”、“外甥女”,等等。由此可见,西方人要想搞清中国的这些称谓以及它们之间的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而不晕头转向是多么的困难。

针对此类文化词,教师在教学时,应把母系和父系亲属称谓分开教授,利用ppt或图片展示亲属关系谱系图来进行教授和练习,或把此类文化词放在简单会话里反复操练,以免学生混淆其关系。例如,a:这是谁?B:这是我的妈妈。a:你妈妈的妹妹是你的?B:我的姨妈。

词汇教学是语言教学的基础之一,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除了部分语音教学阶段以外,课堂教学都应该是建立在词汇教学的基础上。所以丰富和完善词汇教学的技巧对课堂教学的展开与实施具有重要意义。而汉语国际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留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而掌握一种语言的交际能力,不仅要掌握语言的运用,还要了解该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因此,在汉语国际教育的词汇教学中,要正确认识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始终将跨文化因素贯彻于其中。总之,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所教授词汇中的异质文化对比特征,加强跨文化因素在词汇教学中的渗透,以“结构―功能―文化”三位一体的方法作为课堂教学原则,有效地将语言教学的基础层次与文化教学的高级层次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培养留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语言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德鑫.中外文化漫议[m].华语教育出版社,1996.89.

[2]赵贤州.文化差异与文化导入论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1)

[3]杨振兰.现代汉语词彩学[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

[4]张若莹.从中高级阶段学生词汇习得的偏误看中高级阶段词汇教学的基本问题[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7-28.

语言文化特色篇6

【关键词】对外汉语;文化信息;文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一、文化视域下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

语言与文化水融,汉语语言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它的理解和运用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在当前多元文化并存和全球化背景下,弘扬中国文化,不仅有助于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维护国家文化利益,也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

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教学正是促进汉语国际推广、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主要途径,它强调以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为前提,整合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以适应外国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为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创造汉语学习和文化理解的机会,进而促进语言文化传播,实现语言和文化共同发展。

二、汉语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词汇是语言中最活泼、最具生命力、且最能体现时代和社会变化的一个要素,因而不仅受到文化的制约,而且词语中的文化信息也能生动地反映出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内涵.在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时候,如果对中国的文化背景知识不甚了解,忽视了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讲授.那么就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交际上的障碍.因此要想使学生顺利完成交际,就必须在教学中把语言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重视文化教学,让学生注意词语中文化信息差异对交际的影响。

1.色彩背后的涵义

色彩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在世界上有无数的色彩并各有其特点。不过,因为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历史背景和等的不同,两者之间有更多的不同之处。此外,它也被生动地反映在语言中,了解色彩的内涵是我们的基本研究之一。

颜色词的出现是语言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在中西方文化中红色是基本颜色,因为人类文化的一般特性,红色的象征意义在中西方中有很多相似之处。

红色象征着喜庆、欢乐和吉利。当然也有的国家把它视为暴力、血腥。

2.特色词语的不对应

英美人早上见面说Goodmorning和中国人早上见面说“你早”实际上是不一样的。汉语中,中性的抽象打招呼的话比较少。只要张口就讲比较具体的事。汉语中“你早”的意思是你起得比较早,而Goodmornin则表示一种祝愿。

3.汉字本身所承载的文化信息

汉字蕴含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

例如“武”字,止戈为武,“武’‘的目的不是好勇斗狠,不是穷兵黩武,而是作为一种武力的震慑来制止战争。再如”谐“字,有人说人人都能说话,具有言论的自由,建言的权利,社会才是真正的和谐。

4.新年中讨吉利的汉字和汉字的谐音文化

喜,福。顺。财,贵等这都是人们喜欢和追求的。人们把喜字写成禧,喜喜(双喜),其中都有吉字,是为了表示重视和强调。在财,贵字中都有贝(钱)字。而且,春节贴“福”字倒着贴,取“福到了”之意。吃黏米年糕,取“年年增高”之意。年画上画个大胖小子抱个大鲤鱼,取年年有余之意。婚礼上讨喜庆的的汉字和汉字的谐音文化。中国人结婚要贴红双喜字。有人在新婚夫妇被褥下面放枣,栗子,花生等物,取“早立子”,“花着生”的意思。

5.汉字的避讳文化

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所谓避讳就是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在书面上不能写,口头上不能说。比如秦始皇姓赢,名政,于是“政”字不能说,与“政”同音的字也不能说,所以人们把“正月”(zhèngyuè)读成zhēngyuè。汉高祖刘邦因他的名字叫“邦”,所以秦朝时称“国家”为“邦家”,自汉朝改为“国家”,此词一直沿用至今。

6.春节、清明之类的词语本身就蕴含这丰富的传统文化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

三、文化视域下对外汉语教学的策略的思考

1.目标定位,构建体系

如果把历史、现状、未来作为思考路径,那么文化视域下对外汉语教学体系的构建。即以“培养语言能力为基础,以传播中国文化为旨归”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目标;以价值性、针对性、客观性、多元性为选择标准,以具有普遍意义的核心价值观、影响语言理解和运用的文化、中国基本国情文化、中国特色文化艺术为重点领域,以主题、经验、活动的组织来构建教学内容体系;以文化体验教学、文化对话教学、文化比较教学等策略来实施教学,实现文化的理解和融通。

2.文化融入,因材施教

母语文化对学习者的汉语文化语用能力高低影响较大。日韩学生在一些文化语用项目上表现明显好于西方学生。西方学生中,对汉语文化语用的理解和接受也有较大差别,意大利等国的学生表现出顽固的母语文化语用意识,汉语文化语用能力较低,而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留学生则表现出较高的汉语文化语用接受意识;

在汉语文化词语方面,虽然高级组学生对于汉语文化词语对语用影响的掌握程度好于中级组,但是在整体上两个水平阶段的学生的掌握程度都很差。调查表明,文化语用能力较低是影响中高级水平留学生语用能力的主要因素,而我们目前的文化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汉语文化语用能力方面的贡献还是有待补足的。因此,对此水平的留学生进行以汉语文化词语和汉语文化语用特点为主要内容的文化语用专门教学。这不是单纯的文化教学或者语言技能训练,而是通过一些方法把汉语使用的文化背景和因此形成的语用特点结合起来,将文化导入和语用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即一种文化因素的讲解要辅助以与此种文化因素密切联系的语用特点的讲解,并就此展开操练。帮助学生了解常见的汉语文化特点以及这种文化特点导致的语言使用特点。

汉语作为来华留学生学习的目的语,它有着自身的特点和内容。它要求我们的对外老师和留学生要按照一定的语言规则来教和学。因为这门学科不光要求我们讲授汉语言知识,它还要求我们要讲授与汉语言有关的文化知识。

为了我们能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做好中国汉语文化的传播,我们就要深入去了解、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教学,以及外国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在理清他们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我们再按照一定的方法和合适的内容去进行文化融入。

四、结语

学习一门语言其实就是指学习与这门语言相关的文化知识。同理,当我们讲授一门语言时其实就是在讲授这门语言所包含的文化知识。

参考文献

[1]《汉字文化学概论》,王继洪,学林出版社,2006版

语言文化特色篇7

关键词:异化翻译赣州红色旅游文化再现现象

红色旅游以其寓教于游的学习性、生动鲜活的故事性吸引着外国游客体验和了解中国近代奋斗的历史。随着赣州发展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来到赣州旅游和进行文化交流。因此,赣州红色旅游文化必然会成为外国朋友了解赣州的“窗口”,为他们在这里红色旅游的出行带来诸多便利。外国游客对赣州红色旅游文化翻译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在这种发展趋势下,对赣州红色旅游文化翻译的研究也必定会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笔者试从异化翻译理论的角度,结合文化传播原理,分析赣州红色旅游的英译。

一、异化翻译理论

异化翻译(foreignization)是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Venuti)于1995年提出的,是用于描写翻译策略的术语。异化翻译策略是故意使译文冲破目的语常规,保留原文中的异国情调。韦努蒂指出,在盲目自大地使用单语,并把归化翻译法作为标准的文化社会(例如英美社会)中,应提倡异化翻译策略。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异化翻译,表明这是一种对当时的社会状况进行文化干预的策略,因为这是对主导文化心理的一种挑战。主导文化心理是尽力压制译文中的异国情调(Venuti,1995:20)。韦努蒂把异化翻译描述成一种“背离民族的压力”,其作用是“把外国文本中的语言文化差异注入目的语之中,把读者送到国外去”(Venuti,1995:20)。异化翻译的目的是发展一种以抵御目的语文化价值观占主导地位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以表现外国文本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刘军平、梁志芳,2003)。

二、红色旅游文本的特点

红色旅游文本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旅游文本,首先具有事实性的特点。红色旅游文本中有关旅游地及其主题项目的特色、条件与环境等介绍,让游客了解旅游地的历史背景及自然景观的基本知识,客观性强。

其次,红色旅游文本具有文化性。红色旅游文本中介绍的旅游地具有革命文化特色,能加深游客对红色文化的了解,增加文化交流。

红色旅游文本还具备美学性这一特点。红色旅游文本的语言运用修辞形式、意向形态、结构形式与节奏等语言文字形式能增强相关信息接收的效度。

而在语言上,作为红色精神传递的载体,红色旅游文本与国内一般旅游文本不同的是:红色旅游文本主要涉及革命历史事件、人物、时间、地点等真实信息;对于红色旅游景点而言,其叙事性强,一般没有华丽辞藻出现;文本中出现大量的有中国特色文化的词句;文字具有间接的教育功能,肩负着传播中国革命精神的重任。

三、异化翻译与赣州红色旅游文化的传播与再现

赣州红色旅游资源分布广泛而丰富,赣州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是个风起云涌的地方,是第二次革命战争的中央苏区所在地,是五次反“围剿”的主战场,是红军长征的出发地,是三年游击战争的发源地,因而有“红色故都”之称。对赣州红色旅游文本采取异化翻译的策略,有利于赣州红色旅游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使这一文化和表达方式在译入语国家得以熟知和流传。

翻译在“同”与“异”的纠结之中正确地表现“异”。人们只有通过翻译才能真正认识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认识不同语言特定的表达方式。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最具赣州特点的旅游资源,其文本翻译肩负着传播赣州红色革命特色文化的重任。异化在翻译中保留原文语言和文化的特色,能让译文语言的读者感受到赣州红色旅游文化的存在与独特魅力。

四、异化翻译在赣州红色旅游文本英译中的运用

根据异化翻译策略,翻译要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文化和异国情调。在赣州红色旅游文化的翻译中,笔者认为主要可以采取以下两种译法:直译法和直译加注法。在相当程度上,这样可以保留原文中赣州红色文化的特色和独有魅力。

(一)直译法

例如:赣州红色旅游景点

译文1:RedtourismSitesofGanzhou

译文2:RevolutionarySitesofGanzhou

从上面两个版本的译文,我们可以看出其主要区别就是在原文的“红色旅游”这个词上。在中国历史中,“红色”二字代表着中国近代革命是一部红色的历史,中国的革命史就是千千万万烈士的鲜血铸成的,承载了国人太多红色的记忆。所以译文1采取了直译的方法来使外国读者充分体会“红色”这个词所包含的意义。但在译文2中,译者将“红色”翻译为“RevolutionarySites”,采取的是意译的方法。这样虽然避免了红色所含的象征意义被误解,但是失去了源语文化的特质。从文化再现的角度来说,要传播赣州红色旅游文化,首先就必须让世界人民充分理解“红色”的意义,理解“红色”对中国革命历史的意义。

(二)直译加注法

在赣州红色旅游文本中,许多内容与背景知识在英语中是找不到对应的概念的,译者如果要最大限度地传达其意,就应该按照外国游客的理解力来进行解释。从异化翻译角度来说,在直译的基础上增加注释,传达其在赣州文化这个环境的意义,同时体现出中国红军长征这个特定的历史文化与历史环境。

例如:长征第一渡

theCentralRedarmyFirstCrossing(http:///fzgn/ywb/tourist/resorts/201206/t20120613_574027.htm)

位于赣州市于都的长征渡口,红军渡过了这个河就开始了长征,所以这一渡口被称为“长征第一渡”。把其翻译成“theCentralRedarmyFirstCrossing”,笔者认为并没有完全传达出其意义及文化背景。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加上适当的注释,将其译成“theCentralRedarmyFirstCrossing(afterpassingtheriverfromthiscrossing,theCentralRedarmybegantheLongmarch”),这样对外国游客而言,就更清楚地知道这一景点名字的缘由了,即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补充特定的历史文化与事件缘由。

从异化角度研究翻译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翻译的实质,因为翻译不仅仅是文字问题,更是文化问题。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追求文化的多样性,强调当今世界文化的不平等,反抗翻译中的民族中心主义,宣扬用保留源语特性的异化翻译法达到翻译文化传播的目的。赣州红色旅游作为具有赣州特色的旅游资源,应以再现赣州特色文化传播和保持革命历史文化的异质性为目的,坚持以异化翻译为主,保留原文语言和文化的特色,让外国游客充分感受到赣州红色旅游文化的存在与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VenutiLawrence.thetranslator’sinvisibility:ahistoryoftranslation[m].newYork:Routledge,1995.

[2]刘军平,梁志芳.权力话语与翻译:中国近当代翻译策略的主题演变[J].外语与翻译,2003(2):36.

语言文化特色篇8

关键词:语境展品介绍汉英对比研究翻译策略

1.引言

展览馆是中国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的缩影,其文物展品所负载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内涵,可通过对其中文介绍的英译而传之于世界,可见规范的展览馆展品英译介绍对外国游客了解中国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展览馆展品介绍体现不同的语境,语境对翻译的影响举足轻重。这就意味要做好展览馆展品的英译介绍,有必要结合不同的语境研究,如此才能贴切地展现原文所要表达和传递的信息,也能尽量避免译文出现的繁复、错位、缺失、失真、误译等问题。

通过对浙江省博物馆、杭州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湖州博物馆、西安博物馆、宁波博物馆等展览馆展品英译介绍的调查,我们发现这些英译介绍在其翻译的准确度和适切性上存在一些问题。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在语言语境方面,存在语法结构不规范和表达冗余的问题,造成译文繁复而晦涩难懂;情景语境方面,译者忽略了语场特点、文体特征和语言风格的迥异,导致译文的意义与相应情景中的展品介绍所要传递的信息错位;文化语境方面,译者缺少对展品背景文化的认识,导致展品英译介绍的文化缺失、失真和误译等。展览馆展品的英译介绍存在的诸如此类的问题,会阻碍中国文化的传播。本文以语境理论为依据,围绕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三方面,展开对展览馆展品介绍汉英翻译的对比分析和研究,并据此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2.语言语境与展品英译介绍

2.1语法结构不规范

“每种语言都有它的语法和词汇的使用习惯,我们不能想象把原作逐字逐句按照其原来的结构顺序机械地翻译过来的翻译法,能够恰当地传达原作的面貌;我们也不能想象这样的译文会是纯粹的本国文字”(罗新璋,1984:559)[1]。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只有规范地运用英语语法结构,才能便于外国游客快速有效接收展品信息。

“英语句子十句有九句是按主谓宾配列的”(partridge,eric1954:9)[2]。所以,英语句子结构中主语突出,而谓语则受到主语的绝对支配,句子逻辑关系明确。总而言之,英语依法构句,形式完整而严密。

湖州博物馆里多处英译存在句子语法结构上的问题,以“富庶湖州”为例:

(1)“以农桑渔茶多业经营为特点的农耕经济,湖丝、湖镜为亮点的

工商经济,构成了古代富庶湖州的经济命脉。”

“Huzhou’straditionalindustrialandcommerce,characterizedbyagriculturalactivitiesrangingfromfarmingtocultivatingmulberryorchardstofishingthelifebloodofthelocaleconomysinceancienttimes,thelocalsilkandmirrors,shownasmarksoflocallightindustry,haveplayedanespeciallyimportantroleinthateconomy.”

该句结构不美观,逻辑混乱,主谓关系不紧密,定语修饰语形式不一。展览馆展品的英译介绍是为了让外国游客对展品有快速了解,但译文连最基本的忠实、通顺标准都没有做到,人们在理解上必定存在迟疑。句子英译最主要的是找到主谓关系,抓住了这一条主谓关系轴,就相当于给句子支起了主架。原文主语是“农耕经济和工商经济”,谓语是“构成”,宾语是“经济命脉”。且看译文,句中主语指向不明确,“Huzhou’straditionalindustrialandcommerce”和“thelocalsilkandmirrors”似乎都可与“haveplayedanespeciallyimportantrole”构成主谓关系。再看定语修饰语部分,“农桑渔茶”被译为“farming”,“cultivatingmulberry”,“orchards”,“fishing”,词义和词语顺序翻译皆有误且形式不统一。

2.2表达冗余

展览馆中四字格排比结构频繁出现,这是汉语里一种独特的词汇现象,能使行文流畅、简洁,富有音韵美。然而,汉语四字格往往虚实错杂,这种文字堆砌和意义重叠是英语之忌。

宁波博物馆内有这样一处翻译:

(2)“……培育了宁波人面向海洋、目视寰宇、心胸广阔、坚忍不拔的性格特征。”

“…theydevelopedtheircharactersoffacingtowardstheseaandlookingattheworld,withawidebreadthofmindandapersistentanddauntlesswill.”

细读原文会发现,该句传达的是宁波人“心胸宽广”、“坚忍不拔”的性格特征,其中“面向海洋”、“目视寰宇”表达的即“心胸广阔”之意。译者却多此一举,将“面向海洋”、“目视寰宇”、“心胸广阔”、“坚忍不拔”四个词统统译出,导致译文冗长而繁琐,适得其反。

3.情景语境与展品英译介绍

3.1忽略语场特点

情景语境下,语场指实际发生的事和语言产生的环境。语场决定语言交流的性质,影响词汇和语言结构的选择与运用。对展览馆展品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时发现,不同类型的展览馆有着不同的语场特点,特别是在选词方面。

在嘉兴博物馆中:

(3)“朱金木提桶”中的“朱金”译成“Cinnabar-gold”。

在浙江省博物馆中,“十里红妆”这一处有着特定情景的展览馆:

(4)“朱金木雕千工床”中的“朱金”则译成“red-lacquered”。

红色在中国是喜庆的颜色,是婚嫁的主流颜色。“十里红妆”展览馆主要展示的是婚嫁方面的展品,介绍的是古代中国的婚嫁习俗。在这一特定的语场下,译者将“朱金木雕千工床”中的“朱金”译成“red-lacquered”比译成“Cinnabar-gold”符合语场特点,更加贴近“十里红妆”这一展馆主题。

3.2忽略文体特征和语言风格

任何语言都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每一个特定的情景中都有不同的文体特征、语言风格。在情景语境下,研究展品英译介绍时发现,不同类型的展览馆,其展品介绍的文体特征和语言风格有所不同。部分展览馆展品的英译介绍完全按照原文翻译,忽略了该文本在相对应情境语境中该有的文体和风格。

杭州自然博物馆内有一处关于陨石的介绍:

(5)“在晴朗的夜晚,当我们看到一线亮光划过夜空,瞬间消失时,我们知道有天外来客来造访。它们是弥漫在宇宙空间中的星际尘埃,被地球的引力捕获便形成陨星……”

“onaclearnight,wemayconsideritavisitorfromouterspacewhenaflashoflightsplitsthenightanddisappearsinstantly.thelightisactuallyinterstellardustpermeatingtheuniverse,andwhenthedustiscaughtbythegravityoftheearth,meteorsareformed...”

经过分析,发现译者在英译时,过于忠实原文,导致译文有着浓郁的情感色彩(如译文中的“visitor”,“iscaughtby”等词赋予了陨石和尘埃生命的意义),没有还原科技文客观、直白、简练的特点,使得译文失去了科技文特有的文体特征和语言风格。

4.文化语境与展品英译介绍

4.1文化错位和文化失真

译者在对展览馆展品介绍词进行翻译时,会有词不达意的现象。其原因在于,译者对展品的背景文化知识有所缺失。

杭州西湖博物馆内关于民间传说的部分介绍:

(6)“最著名的民间传说是白娘子和梁祝,它们被列入了中国三大爱情故事。”

“themostfamouslegendsareLadywhiteSnakeandRomeo&Juliet,whicharelistedasthetopthreelovestoriesinChina.”

“梁祝”这个民间传说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极强,译者在此采用归化手法,将中国传统文化里的“梁祝”偷梁换柱成了西方文化意象中的“Romeo&Juliet”。译者了解了“梁祝”背后所承载的中国文化,归化法的本意是想规避语言文化上的差异,设法在英美文化中找到类似“梁祝”的意象的表达,使得译文通达晓畅,便于外国游客理解。“梁祝”与“Romeo&Juliet”虽然有相似之处,但这种貌合神离的译法恰恰改变了原文的风味,导致了文化错位和文化失真,反而阻碍了中国文化的对外渗透。

4.2误译

词语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意义不同,如果译者没有把握好展品的背景文化,就会产生对展品介绍的误译现象。

西安博物馆里有一展品“秘色盘”:

(7)译者将“秘色盘”译为“SecretCeladonDish”。

把“秘色”按字面意思直接译成“secret”(秘密的)显然存在异议。译者对展品认识不深刻,没有关注到展品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内涵,曲解了“秘色”,致使外国游客看到“secret”的翻译时一头雾水。

5.翻译策略

5.1译词译句

英语是主语显著语言,英语句子构建在主谓轴上。因此,针对语法结构的不规范问题,译者要准确把握汉英语言之间的差别,选择确定主谓语是成功构句,保证译文与原文功能相似、意义相符的关键。

在句子语法结构上,对例(1)经过分析后,稍作修改,使表达能够较为准确、易懂:

“theagriculturaleconomycharacterizedbymulti-businessesoffarmingindustry,mulberrycultivatingindustry,fishingindustry,teaindustry,andtheindustrialeconomyhighlightedbyHuzhouSilkandHuzhoumirror,constitutedthelifebloodofancientrichHuzhou.”

在表达冗余上,对比例(2),苏州博物馆对“五代秘色瓷莲花碗”的英译就比较好:

“莲花碗构思巧妙,造型精致,端庄有姿,恰如一朵盛开的莲花。”

“thedesigniscunningandtheshapeisexquisitelookinglikeabloominglotus.”

译者在理解原文四字结构的基础上,抓住了原文所要传达的主要意思,并且有适当删减(省略了“端庄有姿”的翻译),行文简洁,却又不失原文所要传达的信息。“如果译者将这句话中的四字格统统照直译出,则译文在英美读者看来不仅没有文采可言,反而拖沓冗余”(陈宏微,李亚丹,2013:81)[3]。

在语言语境下对展览馆展品介绍中的四字格进行英译时,译者要注意避免出现冗余现象,把握词义虚实,切不可不顾中西思维差异,将四字格统统直译。当四字格意义重叠之时,可采用合译的方法,虽然在句式结构上做出了改变,但可以使得译文更简洁晓畅。若原文遣词过于华丽而造成大量重复冗余,则可用减译法,大胆删去或进行简化。此外,还可采用意译法,做到留其意而忘其形,让外国游客快而准确地了解展品介绍所要传达的信息。

5.2译情译景

翻译不同主题展览馆展品的介绍词时,要注意展品所处情景语境的语场特点,合理选词,把握好文本特有的文体特征和语言风格,从而更好地传达展品信息。

例(5)属于科技性比较强的文本,译者可减少修饰语的使用,采用客观色彩较强的被动句、名词化结构等方式突出主要信息本身。

至于描述性较强的文体,苏州博物馆对“五代秘色瓷莲花瓶”的英译处理较为妥当:

“从该器露胎处可见瓷胎呈灰白色,细腻致密,颗粒均匀纯净;特别是它的釉色滋润内敛,捩翠融青,呈现出玉一般的温润感。”

“theprimarycolorisporcelainwhitewithatingeofgrayinfinetexture.alltinygranulesareidenticalandpureinquality.theglazingissobeautifulthatitbringsoutawarm,jade-likefeeling.”

上述中文介绍充分展现了汉语在描写事物时的特点:喜好运用大量形容词,讲究音韵和谐,追求诗情画意。相反,英文在描写事物时,则追求忠实于事物本身。因此,在此情景语境下,为迎合英文的特点及外国游客的语言习惯,译者淡化了原文中晦涩难懂的词和过多的言辞渲染,采用相对朴实的词汇和句法结构,做到化繁为简,适当删减,使外国游客能在最短时间里,更直接地获得核心信息。

英译时,译者应首先对原文的情景语境进行正确的分析。展览馆展品介绍的语场较为正式,语体色彩较强,更偏重译文的实用性和规范性。展品英译介绍要尽量做到文字简练,突出主要信息,力求传递有效。其次结构需紧凑,注意句式结构与逻辑,力求表述清晰。

5.3译心译意

我国著名翻译家及翻译理论家孙致礼认为:“归化主要表现在‘纯语言层面’上,在‘文化层面’上应力求最大限度的异化。”(孙致礼,2013:37)[4]译者在对展览馆展品进行英译时,应根据文物的年代、功能、形态特征及文化内涵确定译词。通过例(6),建议译者在文化语境层面做展览馆展品英译介绍时,忠实地传达原语国家的文化内涵,尽可能地保留异国情调,采取顺应原语的异化方法,使译到神形皆似。然而,单纯照字面译出文化负载词是远远不够的,译者应将原文中的文化语境移植到译文中,对于“梁祝”这个文化词,可译为“Liang&Zhu”(Romeo&JulietinChina),这样添加归化译法的注释可省去对文化缺失进行填补的繁琐解释。简言之,译者翻译应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

文化传递不仅有赖于译者对本国文字及外语的驾轻就熟,更需要理解两国的文化背景。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曾说:“就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译者的双文化功底甚至比双语功底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起到作用的文化语境中才有意义。”(eugenea.nida1993:110)[5]

根据查找的资料表明,所谓“秘色”,据宋人解释,吴越国钱氏割据政权控制了越窑窑场,命令这些瓷窑专门烧制供奉用的瓷器,庶民不得使用,所以称之为“秘色瓷”。有人认为“秘色”并非神秘之“秘”,也不是统治阶级专有之意,而是当时人们对青瓷那种色样的统称。日本的古陶瓷研究者认为:秘色即翡色,秘与翡乃一音之转。

苏州博物馆内有类似的镇馆之宝“五代秘色瓷莲花碗”,译者在了解“秘色”一词的背景文化后发现英译存在困难,于是采取了权宜性的处理办法,跳过“秘色”的翻译,直接从展品釉色成色上入手,以貌取词,以“olivegreen”(橄榄绿)替而换之。浙江省博物馆里也有类似名为“越窑‘秘色瓷’龙纹罂”的文物,在此,译者采用了音译法译为“mise”(汉语拼音)。这两种译法虽然不能有效地传达“秘色”的背景文化,但并无产生令人不解之意。在与西安博物馆比较下,相对更可取,若能再为“秘色”添加背景文化英译注释则更佳。

与展品相关的文化知识会直接影响翻译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在给展览馆展品介绍做英译时,译者必须了解中西社会不同的文化内涵,正确理解展品介绍中所包含的文化语境,在不违背原语的表达基础上,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真实无误地将中国文化传达给外国游客。

6.结语

展览馆充分给予了文化展示的舞台,规范的展品英译介绍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进而对承载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怀有一份敬意和爱意。本文依据语境理论的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三个方面,研究了浙江、杭州、苏州、湖州、西安、宁波展览馆展品的英译介绍,发现不管是对展览馆展品介绍的理解阶段还是表达阶段,语境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译者在对展览馆展品介绍进行英译时,需根据语言语境规范句子语法结构,恰当运用合译、减译、意译等方法翻译四字格,避免表达冗余。根据情景语境选词需符合语场特点,同时英译文本的文体特征和语言风格必须契合展品所处情景。根据文化语境,需充分考查展品的背景文化,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合理使用异化法和归化法。最后,作为一名合格的译者,必须打好厚实的语言功底,广泛涉猎文化知识,怀有高度的责任感。

参考文献:

[1]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patridge,eric.theworldofwords.London:HamishHamilton,1954.

[3]陈宏薇,李亚丹.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

[4]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

语言文化特色篇9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词又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最敏感地反映了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是语言中最能反映文化特征的部分。所谓语词就是指词和词组,词组的范围包括各种固定说法、习惯用语和习俗语,语词都有:音义的理由和来源,语词的产生、变异和都包含着丰富、复杂的文化信息,如地理环境、社会、、风俗民情、、审美取向、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等等,其中最能体现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体现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文化的特点,使不同民族的语言呈现出不同的特性。语词的翻译要求译者在广泛地、准确地了解他国文化中的观念、信仰、习俗、价值标准等方面的同时,忠实传达本国文化的价值与灵魂,才能真正做到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论文。

二、文化语境——语词翻译的重要因素

美国学者D.a.Swinnty的实验表明,语境是影响词一汇提取的主要因素,忽略了语词词义提取时意义与语境的结合,不能达到对句子的充分理解,就不能对语词在语境中的意义正确翻译。

语言界语境最早始于伦敦功能学派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对语境的定义,他认为语境可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情景语境是指语言行为发出时周围情况,事情的性质,参与者的关系、地点、方式等。文化语境是指任何一个语言使用所属的某个特定的言语社团,以及每个言语社团长期形成的历史、文化、风俗、事情、习俗、价值标准和思维方式等。由于不同民族所处的地理、人文历史和文化环境不同,各民族的人们对外部世界反映产生的印象和概念也会产生差异,所以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使人们对事物会产生不同的认知概念,因而产生了包含不同文化意义的语词。随着语言的发展,社会文化因素不断渗透到语词选择和定型的各个环节,语词的特定音义是一个民族各文化因素的折射和呈现,能够细致、全面地体现民族文化的特性。因此,语词的翻译依赖着它本身所存在的语言文化环境,文化语境包含的诸多因素,如地理环境、社会历史、政治经济、风俗民情、、审美取向、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等等直接影响着语词的翻译。

三、文化语境与语词翻译

翻译学的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人类行为研究的范畴,人类的交际受语言环境的制约,而语言环境又根植于文化习惯,因此翻译必然受到译出文化和译入文化的影响。可见,不同的文化语境决定着语词翻译中词义的提取,也体现着译者对不同文化的判断和理解。本文将探讨文化语境中诸多因素对语词翻译的影响,以及相应的翻译。

1.地理环境差异与语词翻译。地理文化是指所处的地理环境而形成的文化。由于各民族生活空间不同,因而自然环境各方面的差异影响不同民族对同一事物或现象的看法各有不同。特定的地理文化赋予了语词特定的意义。

2.社会历史差异与语词翻译。历史文化是特定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各民族的历史发展不同,因而各自都有含有特定的人物和事件的语词来体现本民族鲜明的历史文化色彩。例如,中“tomeetone’swaterloo''''’(遭遇滑铁卢)是源于十九世纪拿破仑在比利时小城滑铁卢惨败一事,汉语中“败走麦城”是指古时三国的蜀国名将关羽被打败退兵麦城一事,两个语词分别来源于不同的历史事件,但喻义相同,都是指惨遭失败。因此这类语词的翻译需要了解各民族历史文化才能使译文更具文化个性。

3、习俗人情差异与语词翻译。语言来源于生活,生活习俗与人情世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言的表达系统。例如:数词“八”在汉语中是现今最受人们喜爱的数额——因为其发音与“发”谐音,迎合人们发财致富的心理,而英语中“eight''''’则没有这种意义。

4.差异。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特定的产生了语词的特定含义。中西方的不同,也影响着英汉语词的翻译。在西方,以基督教为主的宗教文化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语言表达,基督教产生时,欧洲大陆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世俗的王权只有超越一切世俗力量之上的上帝才能收服人们的“野性”,于是基督教应运而生,人们的语言也深深的打上了民族宗教色彩的烙印。如:“manproposes.Goddisposes''''’(由人提议,上帝决断)“Godhelpsthosewhohelpsthemselves''''’(天佑自救者)。在以佛教为主导的传统宗教文化中,“老天爷”成了佛教徒心目中的天神。许多语词来源于佛教、道教。如“三生有幸”中的“三生”源于佛教,指前生、今生、来生,该词语用来形容机遇非常难得,可见宗教文化是构成英汉语言各自特色的重要方面。了解了宗教文化的差异,就能更准确地表达语词的文化意义。

5.神话传说与经典著作的差异。不同民族的神话传说与经典作品中产生了许许多多的习语与典故,反映了民族风味、世态,使各民族的语言充满了情趣与活力,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如中:“thinkwiththewise,buttalkwiththevulgar''''’(与智者同思,与俗子同语)出自古希腊格言:“swansong''''’是根据西方传说swan(天鹅)临死时发出美妙的歌声,用来比喻“诗人、家等的最后的作品”。又如“Sourgrapes''''’(酸葡萄)出自《伊索寓言》,比喻“可要可不及的东西”,汉语中有“万事俱行,只欠东风”、“逼上梁山”、“叶公好龙”等,以上例子说明在民族各自丰富的文化遗产中产生的语词包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意味,构成了各民族语言表达方式的鲜明独特性,是其他语言文化所不能替代的。在翻译过程中应尊重各民族文化词语的特点与个性,保留语言存在和表现的形式。

语言文化特色篇10

关键词:黑白韩汉对比

色彩语在词汇构成中占有重要比重,色彩语的形成和发展与人类对色彩的认知能力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语义有单纯含义、比喻含义和隐喻含义。本文通过对韩语和汉语色彩语“黑”基本意义和隐喻意义的对比,以及对它们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分析,希望为韩汉对比方面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韩汉对比方面领域的研究学者提供一些帮助。韩国和中国分别对韩国语和汉语色彩语“黑”做了如下先行研究。第一,韩国语色彩词的先行研究。金英哲、金正雅、黄英熙对韩国语形态、意义、结构特征进行研究。李英淑、李昌根、沈贤淑,以韩国语教材中出现的色彩词为研究对象,对色彩词进行对比、分析。第二,汉语色彩词的先行研究。汉语对色彩词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形态、语源、意义、文化、教育等方面。金福年、曹成龙、陈征对汉语色彩词的体系、形态、意义、构词能力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第三,对两种语言中色彩词对比的先行研究。朴景山、王梅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英语和韩国语色彩词隐喻意层面进行对比研究,金珠妍对韩中色彩词的文化意义的差异进行对比。

对比语言学通过对两种及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性的对照研究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其中比起两种语言的共同点,更侧重于两种语言间的差异。本文通过对比语言学隐喻理论对韩国语和汉语色彩语“黑”进行对比分析,韩国语色彩语词汇收集和选定来自《标准国语大辞典》,汉语色彩词的收集和选定来自《现代汉语词典》。

1.韩国语和汉语色彩语“黑”基本意义对比

1.1韩国语色彩语“黑”的基本意义

(1)黑色;(2)乌黑的瞳仁;(3)乌黑发亮的头发;(4)黑脸;(5)黑心肠;(6)晒黑了的脸。

1.2汉语“黑”基本意义

(7)黑板;(8)黑不溜秋;(9)山洞里一片黑暗;(10)天黑沉沉的;(11)隧道里头黑洞洞的;(12)楼道里黑灯瞎火;(13)屋里黑咕隆咚的;(14)眼前黑茫茫的一片;(15)白天黑夜。

1.3韩国语和汉语色彩语“黑”基本意义对比

因为汉语是表意文字,而韩国语是表音文字,所以汉语的色彩语不像韩语色彩语那样层次分明、体系完整,不能通过语音变化表现出色彩的差异,只能借助其他的实体体现色彩异。

2.韩国语和汉语色彩语“黑”隐喻意义

2.1韩国语色彩语“黑”隐喻意义

(16)渺茫;(17)一干二净;(18)数量浩繁;(19)阴狠,恶毒;(20)不安,担心,焦躁;(21)没有希望;(22)错误;(23)非法,非公开;(24)利益;(25)小心翼翼;(26)无知。

2.2汉语“黑”隐喻意义

(27)秘密,神秘:黑话,黑客,黑匣子;(28)非法,非公开:黑车,黑名单,黑社会;(29)不公平,不公正:黑哨;(30)落后,反动:黑暗势力;(31)恶毒:黑手,黑心;(32)公平:黑脸包公;(33)肥沃:黑土地;(34)错误,过错:黑白不分;(35)利益:黑字;(36)污名,骂名:背黑锅;(37)数量多的数不过来:广场上黑压压地站满了人;(38)肃穆:葬礼的现场有很多身穿黑色衣服的人,他们脸上挂着沉痛的表情,和痛苦的泪水。

2.3韩国语和汉语色彩语“黑”隐喻意义对比

韩国语和汉语色彩语“黑”的隐喻意义一共有18项,其中相似的义项有7项,不同的义项有11项,只在韩国语中使用的隐喻意义有4项,只在汉语中使用的义项有7项。韩国语和汉语色彩语“黑”在隐喻意义上不约而同地表示否定意义,这是因为从色彩语的语源上讲,“黑”一般都用来表示黑暗、颜色深的状态,这和色彩语本义有极大关系。

3.结语

韩国和中国相邻且同属汉语文化圈,所以韩国受中国影响很大。在隐喻意义上,来源于汉语的隐喻意义可以直接在韩国语的色彩语中使用。在韩国语和汉语中有相同意义的色彩语,这些色彩语的隐喻意义受到社会历史条件、自然环境、地理位置、、风俗习惯和语言成分之间密切关联的影响。如韩民族崇尚白色的历史传统与韩民族单一的民族特征和干净朴素的民族特征息息相关。相反,发源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的汉族喜欢热烈的红色,这些民族特质也能体现在语言中。通过这些语言表现的差异,我们能在符合语言表现特征的基础上正确使用语言。

参考文献: